時間:2022-10-10 02:21: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院感染年度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2-0107-03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ediatrics ward in Liushi area
JIN Kewei1 ZHANG Qinbi1 LI Changchong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ueqing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Yueqing 325604, China;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Yuying Children’s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2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cau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Liushi area from 2009 to 2013 and take feasible measures in order to lower the outbreak of hospital infec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to survey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children discharged from pediatric ward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ueqing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3,then carry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369 cases of discharged children had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last five years in the hospital, the averag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was 5.797%. The first two was URI together with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ranked first in nosocomial infections pathogens constitutions. Klebsiella pneumoniae ranked first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Conclusion The pediatric ward in the area has a higher rate of hospital infection. Useful steps should be adopted to lower hospital infection in Liushi Area. Pediatrics ward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Pediatrics ward;Nosocomial infections;Resolution;Prevention and cure
醫院感染率的高低是評估醫院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標,愈發受到醫務人員的重視。想方設法控制和減少兒童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是全體醫務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現對2009~2013年該院兒內科病區醫院感染情況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旨在進一步探討柳市片區兒內科病區醫院感染發生的原因及相應的防治對策,以期為今后進一步做好該片區兒內科醫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論指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兒內科共有出院兒童6365例,出現醫院感染369例,參照衛生部2001年《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確定醫院感染[1]。其中,男208例,女161例。年齡2個月~14歲。住院天數2~21 d,平均12.33 d。出現醫院感染者被列為研究組,未出現醫院感染者被列為對照組。
1.2方法
用回顧性方法對出現醫院感染病例的相關資料進行綜合性分析以探討柳市片區2009年~2013年兒科病區醫院感染出現的有關因素,并采用相應有效的防治對策。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樣本t檢驗用于組間的比較,χ2檢驗用于樣本率的比較,P
2結果
2.1兒科病區里院內感染率的發生狀態
2009年~2013年6365例兒科出院患者出現醫院感染369例,醫院感染率為5.797%,最高感染率為2012年度6.28%,最低感染率為2013年度4.19%。5年醫院感染率為5.797%,2013年較2009年有顯著下降(χ2=4.50,P
表1 2009~2013年度兒科出院小兒醫院感染發生狀況
2.2兒科病區里的醫院內感染的構成
近5年該片區兒科醫院感染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主,占40.65%;第二是腹瀉,為 31.17%;11.11%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鵝口瘡占9.76%。見表2。
表2 2009~2013年度兒科出院小兒的醫院感染構成比情況
2.3兒科病區里醫院內感染病原體的構成
369例醫院感染病例中,檢到菌株381株,排在前6位的菌種見表3。金黃色葡萄球菌居首位。其中,耐苯唑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較多,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對青霉素耐藥率高達90.0%,G+b存在普遍耐藥性。對疑有院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41例進行痰培養,結果共培養出細菌30種44株,肺炎克雷伯菌居首位。
2.4兒科病區里院內感染的有關要素
年齡小、有侵襲性操作(靜脈置管術、人工呼吸機應用、氣管插管、插胃管、留置導尿管等)、預防性或長期應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長等因素為醫院感染有關要素(P
3討論
近年來,醫學界對醫院感染的關注越來越多[2,4,6,8-10],但尚無有針對性地對柳市片區兒科院內感染的研究,故該研究有一定的臨床價值。浙江省樂清市第三人民醫院一直負責浙江省樂清市西部地區(柳市片區)的醫療,該院為縣級基層醫院,2005年晉級二級甲等醫院(之前為二級乙等醫院)。兒科自2000年成立至今,總共僅有十余年,對于兒科病區醫院感染的管理工作時間不是太長,但經過不斷摸索和總結經驗,特別是筆者對該院近5年的兒科病區院內感染管理工作進行了總結,取得一定的成績,主要概況有以下幾點。
3.1兒科病區里院內感染的特征
3.1.1兒科病區里院內感染率 從本研究可以看出,該院近5年醫院感染發生率為5.797%,高于全國醫院感染平均感染率[2],再次說明兒童為醫院感染重點控制人群。因而,必須加強對兒科醫院感染的管理,特別是對薄弱環節與重點環節的監管。由表1可知,2013年較2009年有顯著下降(χ2=4.50,P
3.1.2 兒科病區里醫院內感染的構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占40.65%(表2)。該院兒內科為綜合醫院兒內科管理模式,有時為提高床位利用率,往往不能按病種分室收住患者,環境擁擠且通風不良,且一孩住院,多人陪護,這些都易造成醫院感染的發生。其次為胃腸道感染,與不良衛生習慣及預防性或長期應用抗菌藥物使腸道正常菌群數量減少、條件致病菌增長有關。另外,鵝口瘡發生率較高,考慮為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而引起二重感染所致。故臨床醫生要盡量先將標本送病原學檢查以及進行相應藥敏試驗再有針對性地應用抗菌藥物,盡量避免引起胃腸道感染和二重感染。有報道,應用益生菌可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3]。該院兒科應用口服酪酸梭菌活菌可明顯減少因腸道菌群失調所致的胃腸道感染和鵝口瘡的發生率,亦再次證明了這一觀點。因此,加強病區管理和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甚為重要。
3.1.3兒科病區里院內感染的病原體特征 本研究結果顯示,369例醫院感染病例中,檢到菌株共有381株。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對青霉素耐藥率竟高達90.0%,耐苯唑西林金葡菌亦較多,G+b存在普遍耐藥性,故臨床要重視多重耐藥菌的監測工作,盡早留取病原學標本送檢,及時發現多重耐藥菌患兒,做好隔離控制工作。另外,對疑有院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41例進行痰培養,結果共培養出細菌30種44株,且肺炎克雷伯菌仍居于首位,因其致病性非常廣泛,能引起多處感染,而抵抗力低下的患兒在感染后,易發生嚴重的并發癥,死亡率較高,且該菌極易引起醫源性傳播,故應引起醫務人員的高度關注。
3.1.4 兒科病區里院內感染有關要素 從本資料可以看出(表4),住院天數長者,接觸醫院內微生物的幾率多;年齡小的兒童,免疫功能不完善,且病區陪護管理不健全,室內通風不良,消毒不嚴,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不高等,均易發生院內感染。由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比較可知,年齡、住院時間、侵襲性操作、預防性或長期使用抗菌藥物等因素均與醫院感染有關(P
3.2兒科病區醫院內感染防治對策
3.2.1 按病種分病室收住患兒,防止醫院內交叉感染 要按病種分室收住患者,嚴格限制陪護及探視人員,防止交叉感染,保證病房環境清潔及空氣潔凈,加強責任感,病房管理到位。2013年開始醫院實行日床位周轉率考核,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明顯減少院內感染率,亦證實了這一點。
3.2.2 所有醫務人員要遵從無菌操作的規范,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 對兒科的有關重點人群,要做好重點監測,必要時應予以隔離治療。所有醫務人員應遵從無菌操作的規范,特別是要注意相互進行手衛生依從性監督工作,并做好宣傳工作。另外,要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以盡量減少乃至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
3.2.3重視對癥支持的治療,必要時預防性應用益生菌 患病期間進食偏少,加上疾病消耗,免疫力下降,要注意加強營養支持治療,注意衛生,提高機體免疫力。另外,由于應用抗菌藥物可引起體內菌群失調,故對于體弱兒可予以預防性應用益生菌[3]。
3.2.4 所有醫務人員要規避抗菌藥物的濫用 對于感染性疾病,臨床醫生應盡量根據病原學及藥敏試驗結果用藥,避免經驗性用藥,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以達到控制感染并降低細菌耐藥性的目的[5]。該科室每個月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都進行監測,然后進行匯總分析,納入兒科醫療質量控制,為兒科臨床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值得基層醫院推廣學習。
3.2.5 及早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改進意見 院感員及時在科內傳達三級網絡精神,科室醫生及時上報醫院感染病例,重視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及早發現所存在的問題,及時向醫院感染管理科提出改進意見,減少醫院感染發生率。
總之,兒科屬于醫院院內感染的重點監控科室之一。最好的防治手段是預防,全體醫務人員要提高醫院感染法規化管理意識[6],必須進行院內感染有關知識的定期培訓[7,8],特別是重視手衛生依從性宣教。另外,病房內物品的消毒管理制度要逐步完善,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抗菌藥物的臨床使用要嚴格予以監管等。特別強調的是,加強基層醫院醫院感染薄弱環節和重點環節的管理,是控制醫院感染發生的關鍵[9]。鑒于近年有二甲醫院現患率調查分析[10]及新生兒院內感染因素調查分析[11],本文也通過近5年的兒科醫院感染分析總結,以期有針對性地為今后進一步做好該片區兒內科醫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如何進一步加強病區管理、降低兒內科病區醫院感染發生率,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仍然是當今醫療界面臨的亟待解決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M].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10-12.
[2] 張俊華. 兒科院內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6):752-753.
[3] 林廣裕,林冬麗,黃王濱. 益生菌制劑預防兒科醫院感染的臨床觀察[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9):838-840.
[4] 譚永強. 綜合醫院兒科病房醫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56-58.
[5] 龔培堯,鹿世發,石祥奎. 兒科產超廣譜內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檢測與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412.
[6] 耿素梅,楊志彩,李志華. 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J]. 中國消毒學雜志,2012,29(5):399.
[7] 李艷容,姚小紅,黃秀良. 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知識培訓效果評價分析及對策[J]. 實用預防醫學,2011,22(4):25.
[8] 涂巧云.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J]. 實用預防醫學,2012, 20(6):28.
[9] 夏月根. 基層醫院醫院感染控制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09,6(29):137-138.
[10] 錢利鴛. 2011年二甲醫院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7):14-17.
【關鍵詞】 PDCA循環; 感染管理; 應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98
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各種新的診療項目的開展,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使醫院感染問題也日益突出,醫院感染管理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如何更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降低醫院感染發病率,保障醫療安全,是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點。近年來,筆者所在醫院運用PDCA循環進行醫院感染管理,使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達到了一個較好的水平。
1 PDCA循環的定義與特點
1.1 PDCA循環方法 該方法是美國管理學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種程序化、標準化、科學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又稱戴明循環,即通過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4個階段的管理,使工作質量在不斷循環中得到提高[1]。以上4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結束,而是周而復始地進行,一個循環結束了,解決一些問題,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實現階梯式螺旋上升。PDCA循環實際上是有效進行任何一項工作的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對績效管理尤其適用。
1.2 為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病率,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筆者所在醫院實行醫院感染管理與績效工資掛鉤的管理模式,把體現科學認識論的PDCA循環圈運用到醫院感染管理的實際工作中。按照PDCA循環管理法把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點從“事后整改”轉移到“事前防范”,實行計劃-實施-檢查-改進等循環反復的科學工作程序。把感染管理各項工作進行有機地結合,使感染管理水平呈階梯式上升,對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更高目標進行了新的探索與實踐。
2 方法
2.1 計劃階段(Plan) 每年的年終,依據上年度工作完成情況、感染管理的薄弱環節等,制定下一年度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計劃、培訓計劃及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檢查標準,為更好地應用PDCA循環圈管理開好篇、布好局。
2.2 實施階段(Do)
2.2.1 加強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知識培訓,提高主動參與管理的意識 醫院感染管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貫穿于醫院管理的各個環節,交叉滲透于各種醫療護理操作過程中,通過培訓使全院醫務人員熟悉醫院感染管理的相關知識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要求,從而克服醫院工作與己無關的思想,提高主動參與管理的意識,關口前移,使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變被動為主動。培訓形式采用醫院集中培訓、科室組織培訓、送出去培養等多種方式。通過培訓,逐步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感染管理隊伍。
2.2.2 明確職責,細化管理 醫院感染管理實行三級管理,即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感染管理科、臨床感染管理小組,對醫院感染管理質量進行分級管理,各盡其責,各司其職。醫院層層簽訂感染管理目標責任書,明確其職責,細化其分工,充分調動全院人員積極性,體現醫院感染管理“重視環節質量,注重細節過程”的管理特色,把感染管理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責任到人,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真空,營造了全院上下一心的管理氛圍。
2.2.3 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與應用 成立藥事管理委員會和抗菌藥物管理指導小組,每月進行抗菌藥物前十位排名,對抗菌藥物應用的不合理情況及抗菌藥物耐藥情況,定期進行檢查監控,并實行獎罰結合。將各科抗菌藥物使用率、病原學送檢率納入醫療質量綜合評價的目標性管理。
2.3 檢查階段(Check) 督導檢查是對計劃實施的一個評定,只有不斷地督導檢查,才能保證醫院感染管理的行之有效。醫院感染管理三級質控體系的建立和強化,可有效地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的暴發與流行。感染管理委員會不定期召開會議,協調解決感染管理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感染管理科不定期到各科檢查、督促、指導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隨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指正,每月書面匯總反饋一次。各科感控小組自查,每周1次,督導檢查科室本周的醫院感染管理情況,及時解決存在問題。實行感染管理科與各科室的感控檢查雙向反饋,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管理,避免出現工作漏洞。有利于醫院感染管理質量的不斷持續改進,體現了“醫院管理年”活動提出的質量持續改進管理精神。
2.4 處理階段(Action) 通過各級各類的檢查,每季度對目標性監測資料進行總結分析,找出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討論分析。將每季度的監測結果以“醫院感染簡訊”的形式向醫院領導及各科室各部門進行反饋,并在每季度的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上進行反饋,對于檢查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依照感染質量檢查標準進行扣分,并與科室績效工資掛鉤。同時制定整改措施,確定下一輪管理目標,作為下一循環評價依據[2]。處理階段是PDCA循環的關鍵階段,是對這一個循環經驗、教訓的總結,不合理、不規范操作的糾正,改進措施的制定,再落實到下一個循環,如此不斷循環,不斷的提高工作質量[3]。
3 討論
在我國,醫院感染管理是一項新興的管理學科,在過去和現在的醫學教學中,沒有完整的、系統的教學內容,各級醫護人員對其管理理論、實踐不夠重視和理解,其執行力不高。如何提高醫院感染管理成效,是一個現實問題,而PDCA循環管理方法更能提高成效。經過筆者所在醫院近幾年的臨床實踐與檢驗,PDCA循環管理模式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達到了預期效果。醫院感染率從2010年的3.07%下降到2011的2.45%,抗菌藥物使用率從45.90%下降到43.73%。筆者所在醫院應用PDCA循環管理程序,對照醫院感染管理要求,堅持計劃、實施、檢查、處理的科學循環,不忽略醫院感染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使醫院感染管理質量呈螺旋式上升,最終實現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持續改進的總體目標。
PDCA循環的基本原理在醫院感染質量控制管理的實際運用,不但為醫院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使醫院感染管理目標更加具體化。從根本上擺脫了靠經驗管理的傳統方式,實現了由終末質量控制向環節質量控制的轉變,由事后整改變成了事前防范,將結果控制轉換成了過程控制,充分體現了現代醫院管理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創新性。
參 考 文 獻
[1] 潘紹仙.現代護理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212.
[2] 許燕卿,羅盛鴻,左亞沙,等.PDCA循環在醫院傳染病防治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3):1702-1703.
[關鍵詞]創建等級醫院;感染管理;認知。
醫院感染管理這項工作,在發達的省份已經很成熟了。但很多的基層醫院(尤其是云南省的)這方面的工作,可以說才開始起步,無論是領導對醫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性質和工作職責的認知程度和在醫院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認識,以及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知識的掌握,都是很不到位的。例如:某位領導會拿著“感染性疾病質量控制”的問題到感染管理科,說是你感染管理科的事。在領導的計劃里,醫院感染管理的工作很少,覺得要花很多的資金與精力來做,沒有意義,醫院開了這么多年,不是也沒事。如何讓領導認識醫院感染管理在醫院質量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職工醫院感染知識水平,配合醫院感染管理科做好醫院感染管理這項工作,創建等級醫院是一個契機,等級醫院的評審條款對醫院感染管理雖然沒有獨立成一個專業,但對具體的工作進行了要求,如果達不到c級標準,創建等級醫院就是一句空話,使領導在過去的基礎上,不得不重視起醫院感染管理的工作。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12年2月到2013年8月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對科室醫院感染管理的工作進行檢查,對各類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管理各種知識現場提問,調查領導是否將醫院感染管理科的配置及將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納入醫院質量考核。
1.2 調查方法
1.2.1 醫院感染知識及制度的認知率 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及“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監測規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等制定出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的各項規章制度,再根據規章制度制定了“醫院感染檢查評分表”,每月根據評分表對科室進行至少一次的全面檢查,分項目不定期抽查,“醫院感染檢查評分表”的內容包括“醫務人員管理,環境管理,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無菌物品管理,污物處理,無菌技術,消毒滅菌,環境衛生學監測,醫院感染監測,抗生素使用管理,醫院感染知識現場提問”等內容組成,在檢查的過程中,將醫院感染管理制度,醫院感染的基礎知識,醫院感染控制的流程融入進去。現場提問以基本要掌握的開始,逐漸向難度大的過渡,重點提問臨床上常用的一些基礎知識。對查出的問題要求科室進行持續改進,通過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一個時間段后進行效果評價,評價時如沒有改進,繼續查找原因,重新制定整改措施,一個時間段后再進行效果評價。在效果評價的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問題,又進入新的一輪持續改進。并對檢查出的普遍性的問題組織全院培訓,特殊的分科室,分部門,分專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醫院感染的基本概念,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感染診斷,消毒滅菌與隔離,醫院感染的報告,感染管理重點部門的管理等。年初制定出培訓計劃,各感染監控小組的計劃在感染管理科計劃的基礎上制定,原則上與感染管理科培訓計劃形成互補與加強的關系,根據醫院感染管理科的要求,經醫院感染管理科審核后實施,中途根據實際考核發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只可加內容,不可減的原則。將手術部位切口感染,泌尿系相關性尿路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進行目標性監測,讓醫務人員在做各種監測工作時,融入對感染管理知識的了解。 1.2.2 通過查看醫院年度工作計劃,目標,各項規章制度,各項考核制度,調查院領導是否將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納入醫院質量管理與考核,醫院感染控制的設施配備是否達到要求。醫院建筑不合理和設計不完善的地方,是否進行改造。召開感染管理委員會會議,科室院感監控小組會議,每季度反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等形式,讓領導更多的了解感染管理工作。對特殊個案進行分析,討論,對其它醫院發生的院內感染事件進行通報。
2 結果
2.1 根據“ 醫院感染檢查評分表”,經過不斷的檢查,找問題,不斷的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全院職工不斷的了解醫院感染管理,不斷的提高醫院感染管理的執行力。經過1年零6個月(其中創建等級醫院前8個月,創建等級醫院后10個月)的比較,從“醫院感染檢查評分表”的情況看,各項扣分明顯降低,現場提問回答正確率提高,各科主任,護士長把感染管理的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科室的培訓工作也在逐漸的加強。醫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將檢查結果反饋到各科室,每季度召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例會,對本季度全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情況進行分析、反饋、總結,各位委員提出對今后工作的改進意見,并通報全院。
2.2 醫院已將醫院感染管理納入醫院年度工作計劃,目標,醫院質量管理與考核,醫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得到重視,對醫院感染控制的設施配備按“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的要求逐步進行配置,醫院建筑不合理和設計不完善的地方,進行了改造,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也逐漸規范化。
一年時間,每月檢查出的問題,均查找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見,科室針對每次查出的問題,組織全科學習,醫院感染管理科對科室整改的結果進行檢查評價。整改無效或者在整改的過程中又出現新的問題,幫助分析原因,重新整改,重新組織學習。不斷的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的基本概念,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感染診斷,消毒滅菌與隔離,醫院感染的報告,感染管理重點部門的管理等的認知得到很大的提高,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也逐漸規范化,創建等級醫院使全院職工及領導提高了對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認識。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抗菌藥物; 統計分析;合理用藥;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R978.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2(a)-0161-02
隨著超級耐藥菌的出現,抗菌藥物的濫用問題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合理用藥成為醫院的關鍵問題。作為一名臨床藥師,利用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總結臨床藥物使用情況,歸納所出現的問題,找出不合理的用藥原因,適時提出合理化建議,規范醫師的合理用藥[1]。
為了解本院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情況及管理效果,現抽取2011年出院病例626份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記錄患者基本情況和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作為臨床合理用藥的評價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醫院HIS系統收集抗菌藥物的總量和費用及各臨床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等。隨機抽取2011年本院出院病歷626份。
1.2 方法
按照預設“住院病人抗菌藥物應用情況調查表”進行填寫,對用藥進行評價,統計抗菌藥物使用率,病原學送檢率,抗菌藥物聯合情況等內容。
2 結果
2.1 抗菌藥物的使用
隨機抽取2011年歸檔病歷626份,使用抗菌藥物者366份,抗菌藥物平均使用率為58.5%,二聯用藥者87份,二聯用藥率為23.8%,具體情況見表1。內科系統治療用藥149例次,抗菌藥物使用率為45.7%,病原學送檢率為35%;外科預防用藥217例次,使用率為72.3%。
2.2 抗菌藥物銷售情況
根據2008年《河南省醫院管理綜合評價細則》藥事管理部分的要求,本院對抗生素銷售金額前十名用藥量實施排名并監控,及時超長預警并定期公布,見表2。
3 討論
3.1 抗菌藥物的使用率
本年度調查本院抗菌藥物總使用率為58.5%,比上年度的72.7%有所下降。圍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主要針對Ⅰ類和Ⅱ類的切口手術,術后一般應用不超過24 h;清潔手術僅在手術范圍大、時間長、污染機會增加、手術涉及重要臟器、異物手術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等時才考慮預防用藥[2]。污染手術抗菌藥物應用種類應有目標靶向性,避免盲目應用廣譜抗菌藥物作為首選藥物,且不可應用該時間段內耐藥率最高的藥物[3]。本院預防用藥的使用率達72.3%,與上年度的75.46%相比,有所下降。
3.2 抗菌藥物選擇
對出院病歷的回顧性分析中發現,本年度本院應用抗菌藥物的級別仍然偏高。治療性應用的抗菌藥物有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等,以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及三代頭孢加酶抑制劑較多;外科系統預防用藥以二代頭孢菌素為主。
3.3 用藥時間、療程、用法用量。
外科的預防性抗生素(AMP)應用是指手術開始前抗生素的使用過程。本次調查發現本院術后用藥時間過長,這易引起細菌的耐藥性和二重感染,應引起重視。對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如頭孢類、青霉素類,本院存在用藥次數偏少,單次劑量大等現象。
3.4 病原學送檢率
本院治療性用藥的病原學送檢率平均為35%,與上年度相比有所下降,希望引起臨床重視,提高送檢率。主要存在問題:(1)不太重視病原學送檢工作。(2)取樣方法不太規范,不及時。(3)送檢過程存在污染及設備技術有限,陽性率較低等。
3.5 抗菌藥物分級使用
按照本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實施細則》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級管理制度,明確各級醫師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權限,緊急情況下未經會診或需越級使用的,處方量不得超過1日量。藥劑科每月抽檢,每季度通報,本年度抽查病歷100%符合分級使用原則。
3.6 聯合用藥情況
長期聯合用藥易造成多種耐藥菌株的出現,給治療帶來更大的困難,同時對厭氧性腸道正常菌帶來傷害,有利于外來的需氧性革蘭陰性菌定植,促使內源性醫院感染發生。抗菌藥物的聯合應用需要有明確指征:(1)單一藥物不易控制的感染。(2)病因未明的嚴重感染。(3)單一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的心內膜炎或敗血癥。(4)長期用藥細菌可能產生耐藥的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慢性骨髓炎)。(5)為減少不良反應或增加療效等情況的聯合。
本院本年度聯合用藥情況從表1中可知,其中治療性聯合用的比例為28.2%,比上年度有所下降。抗菌藥物的聯合用藥應有嚴格的指標,對于不能達到協同作用或相加作用時,應禁止聯合。在調查中發現,二聯用藥率較高的有消化內科(33.3%)、呼吸內科(32.1%)和兒科(31.0%),
4 對策
為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促進臨床合理應用。(1)制定抗菌藥物合理用藥的宏觀管理目標,加強抗菌藥物費用、使用率、病原學送檢率等的管理,并與臨床簽訂合理用藥目標責任書[4]。(2)加強處方權的限制,實行行政干預,真正落實分級、分類管理,動態監測。(3)加強病原學的管理,強化病原學檢測技術的培訓,規范送檢工作,為選用抗菌藥物提供可靠依據[5]。(4)進行抗菌藥物知識的培訓,合理應用抗生素。(5)繼續對本院臨床使用抗菌藥物進行調研、監管和督導,實施點評和績效考核。(6)提高醫師抗感染臨床思維對于合理用藥至關重要,引入抗感染20步思維法對提高合理用藥水平可以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6]。
總之,抗菌藥物的濫用情況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抗菌藥物的管理工作任重道遠,讓我們共同努力,真正做到用藥的安全、有效、經濟。
[參考文獻]
[1] 張麗,霍鎖迪. 心血管住院患者的藥學與監護[J]. 中國藥學雜志,2008, 4s(24):192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中藥局,總后衛生部.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S]. 2004:26
[3] 白敦耀,羅潔麗,吳柳婷. 2010年我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分析及對策[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8):20-24.
[4] 周慶濤,賀蓓. 醫院抗菌藥物管理[J]. 中華醫學雜志,2009,89(28):2005.
[5] 劉曼麗,蔡平. 1315例住院患者藥物使用情況調查分析[J]. 中國使用醫藥,2006,1(3):108.
[關鍵詞]剖宮產術;醫院感染;婦產科
[中圖分類號]R7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1-0068-01
為探討預防剖宮產術后醫院感染的方法,給其防治提供科學依據。作者對2004~2008年在我院行剖宮產術的產婦839例進行了回顧性調查,總結預防剖宮產術后醫院感染的方法和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預防方法
1.1.1 術前預防:①抓好基礎護理,防制醫院感染:培養產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減少陪伴探視。定時開窗通風,每天2次,每次30min。重視無菌操作,護理操作前后要肥皂洗手。對胎膜早破者,囑咐產婦勤更換會陰墊,注重保持外陰清潔,按常規操作順序,每日用0.05%的碘伏棉球擦洗外陰2次。②增強產婦的抵抗能力,預防醫院感染:術前1d徹底清潔皮膚,術前30min常規備皮,仍沿用剃毛,嚴防皮膚損傷,以免造成再次污染。術前插尿管嚴格無菌操作,選擇12~14號粗細適當的一次性導尿管。為產婦更換手術衣時動作迅速并注重保暖,以免受涼感冒等。
1.1.2 術中預防:①手術室空氣每日臭氧消毒1h,手術期間使用動態空氣消毒,減少手術室人員的流動,確保手術室空氣的凈化。②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使用高壓滅菌的手術器械,保證其絕對無菌。③熟練掌握手術操作規程,改進手術方法,縮短手術時間。④凡羊水污染者使用慶大霉素加甲硝唑溶液進行沖洗。
1.1.3 術后預防:①患者術后8~12h取半臥位,減少盆腔感染的機會。②密切觀察腹部切口及敷料情況,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③術后使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④縮短尿管留置時間,保持尿管通暢。⑤保持外陰清潔,用0.05%碘伏擦洗外陰每日1~2次。⑥加強生活護理,注重保暖及營養。
1.2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按照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執行[1]。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2004~2008年在我院產科行剖宮產術的產婦共839例,年齡21~37歲,平均28.11歲;住院天數最短4d,最長13d,平均7.6d;留置導尿管天數(1.5±1.34)d。
2.2 手術方式及手術時間:839例剖宮產者,直切口9例,占1.07%,子宮段橫切口830例,占98.93%。手術時間≤30min的696例,占82.96%子,>30min的143例,占17.04%。
2.3 剖宮產術后醫院感染情況:剖宮產術產婦839例,發生醫院感染26例次,醫院感染率為3.10%。其中不同年度醫院感染情況,見表1。
2.4 剖宮產后不同部位感染情況:在26例醫院感染者中,生殖道感染15例,剖宮產傷口和尿道感染各3例,呼吸道感染5例,其感染率分別為1.79%、0.36%及0.60%。
2.5 傷口愈合情況:在839例剖宮產中,手術切口甲級愈合777例,傷口甲級愈合率為92.61%。
3 討論
剖宮產術是目前最常見的手術之一。剖宮產術產婦發生醫院感染,不僅給產婦增加痛苦,也給病人和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剖宮產手術對產婦是一種侵襲性損傷,其中對每例產婦行泌尿道插管等侵襲性操作。自60年代至今,剖宮產率上升了5倍[2]。隨著剖宮產的增多,產婦醫院感染機率也相應增多,因此,預防剖宮產術后醫院感染十分必要。
近幾年,由于產科質量的提高與抗生素的不斷更新,產褥感染呈下降趨勢,但剖宮產率的上升卻增加了產褥感染的發生。因產褥感染的來源有兩個:一是內源性感染。正常孕婦生殖道內有大量需氧菌、厭氧菌、真菌以及衣原體、支原體等病原菌寄生,妊娠及分娩都可降低婦女的機體抵抗力,破壞生殖道正常的防御功能,使許多非致病菌在特定的環境下引起感染發病。二是外來感染。接觸了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種手術器械及物品后造成感染。子宮內膜是產后細菌最易侵犯的部位。本組結果顯示,生殖道感染15例次,生殖道感染率為1.79%;占剖宮產術產婦醫院感染的57.69%,居部位感染首位。手術時間與手術醫師的操作是防止手術切口感染的關鍵因素之一,手術延長1h感染率可增加1倍[3]。因此,控制手術時間和提高手術醫師的操作水平是防止手術切口感染的關鍵因素之一。術前皮膚準備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環節,應充分清潔手術區皮膚,凡是肥胖產婦,腹部皺褶多,備皮應認真仔細,避免刮傷皮膚。盡可能在術前最短時間內備皮,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我院因手術人員的技術水平提高,縮短了手術時間。手術室環境改善,嚴格無菌操作及嚴格消毒滅菌等措施,本組剖宮產術產婦,發生切口感染率僅為0.36%,遠低于儲氏研究結果[4]。
2017年度醫務科在院長、分管院長的領導下,仍然“以病人為中心為主題”開展各項工作,并且積極配合完成政府給予的扶貧工作醫療救助的相關工作,在醫療、農村適宜技術推廣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從執業管理、繼續醫學教育、病案管理、醫療質量管理、扶貧醫療救助等方面總結如下:
一、執業管理
在工作中始終堅持要求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依法執業、持證上崗。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要求,積極組織有關人員參加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和注冊工作,本年度共有2人參加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1人考試合格。下一步安排注冊。
二、繼續醫學教育
今年繼續認真落實全院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共有42名醫、護、藥、技人員相繼完成繼續醫學教育,圓滿完成學分任務,安排1人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3人正在進修四川省全科醫學轉崗培訓,多人前往縣市省參加學術交流及各種專題培訓。
三、病案管理
醫院為加強病案管理,配備了兼職病案管理人員,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病案的收集、計算機錄入、整理歸檔工作,并專人進行病案質量把關。截止到2017年12月20日,共收錄出院病人2457人,治愈1321人,好轉1013人,未愈61人,死亡6人,其他56人。其中,貧困人員810人次,病歷收集2457份。
四、醫療質量管理
注意加強對日常工作中醫療核心制度的落實及崗位職責履行情況的監管,在每月一次的全院醫療質量檢查考核及不定期科室抽查中,重點對病歷書寫、院科二級查房制度落實、死亡病例討論和疑難病例討論、交接班制度的落實、查對制度的落實、會診制度的落實、知情談話制度的落實、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分級護理制度、藥品不良反應報告、醫院感染報告 、醫院感染暴發的應急處理等進行控制,力爭將醫療安全隱患消滅于萌芽狀態。
五、扶貧醫療救助
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實施,我院先后接到轄區內平困家庭患病情況的調查任務,安排臨床人員逐戶逐隊逐村走訪記錄患病情況。并成立
2017年,醫務科在取得了一些成績的同時,也還存在者一些不足和問題。如:醫務管理組織不夠完善,制度不夠健全,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以及服務臨床一線的主動意識還有待加強等,這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努力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我們深信,在院黨支部的正確領導下,有全體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回瀾中心衛生院的明天會更好!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留置導管;導管相關性感染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b)-014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in ICU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illance data of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the ICU patients.Methods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monitored by collecting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Results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 occurred in 269 of 2855 patients with the infection rate of 9.42% and daily infection rate was 27.83‰;there were 174(64.88%) patients with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s;the incidence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bloodstream and urinary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was 26.66‰,3.06‰,3.22‰;the annual trend of chi square test of 3 kinds of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rate of infection of the da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Indwelling catheter;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
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大多具有免疫力低下、伴有嚴重基礎疾病、病情較重等特點,多數患者需實施氣管插管、留置深靜脈導管或導尿管等侵入性操作,這些診療操作破壞了人體正常的防御屏障,是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重要因素,而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病率是評價ICU醫院感染防控水平的重要指標[1]。為了解ICU醫院感染特點,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本研究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ICU留置導管患者感染資料進行匯總、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醫院綜合ICU入住48 h后的所有住院患者進行目標監測,共2855例,累計住院日為9665 d,使用有創呼吸機、留置深靜脈導管和導尿管患者住院天數分別為4989、3595和9310 d。
1.2監測方法
每天由專人負責填寫“ICU監測日志”,內容包括新入院患者數、患者住院總天數、留置導尿管患者數、中心靜脈插管和使用呼吸機患者數;主管醫師參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UTI)和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的診斷標準[2-3]確定患者有無醫院感染,應用杏林院感監控系統對醫院感染病例和非醫院感染病例分別進行確認和排除;院感科專職人員每天進入杏林院感監控系統查看預警病例,對醫院感染病例進行核查、處理,定期進入ICU病房了解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執行情況,每月初對上月監測資料進行統計、總結、分析和反饋。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 2013~2015年ICU醫院感染發生率
2013~2015年ICU患者醫院感染率及日感染率分別為9.42%、27.83‰,3年日感染率趨勢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487,P=0.062)(表1)。
2.2 2013~2015年ICU留置導管患者相關日感染率的比較
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174例,占ICU醫院感染的64.68%;ICU住院患者3年VAP、CRBSI和CA-UTI日感染率分別為26.66‰、3.06‰、3.22‰,3種導管相關性感染日感染率經年度趨勢性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ICU病原菌檢出情況
3年ICU共檢出病原菌352株,其中革蘭陰性菌檢出230株,占65.34%;革蘭陽性菌檢出69株,占19.60%;真菌檢出53株,占15.06%。檢出的前3位病原菌均為革蘭陰性菌,分別是鮑氏不動桿菌(74株)、肺炎克雷伯菌(59株)、大腸埃希菌(28株)。
3討論
ICU是醫院集中診治危重患者的地方,醫院感染發生率一般較其他臨床科室高[4],是醫院感染管理科重點監控的科室。本研究顯示,2013~2015年ICU患者醫院感染日感染率為27.83‰,明顯高于章華萍等[5]報道的18.39‰,提示ICU管理人員需及時查找原因,積極采取有效干預措施。
ICU患者大多免疫力低下,各種有創操作帶來的組織損傷易導致病原菌侵入,增加了相應部位的感染風險。本結果顯示,3年期間ICU留置導管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174例,占ICU醫院感染的64.68%,提示留置導管是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VAP、CRBSI、CA-UTI日感染率分別為26.66‰、3.06‰、3.22‰,VAP日感染率明顯高于CRBSI、CA-UTI日感染率,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6-7],提示導管相關性感染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主要感染類型。VAP發生率高的可能原因為:①氣管切開導致的損傷使皮膚上正常菌群移至支氣管處定植,同時反復吸痰損傷呼吸道黏膜,增加了感染機會;②導致VAP發生的危險因素較多,有文獻報道[5],VAP危險因素不僅有患者自身因素,還有醫院診療因素。因此,應將VAP的監測和防控作為醫院感染管理工作重點。ICU患者因長時間留置導尿管增加了CA-UTI發生風險,本調查ICU患者3年發生CA-UTI 30例,占導管相關性感染的17.24%;CA-UTI日感染率為3.22‰,與熊彥等[8]報道的基本一致。導尿管留置時間是CA-UTI發生的重要因素[5],因此對留置導尿管患者進行監測時應重點關注置管時間,盡量減少置管天數以降低CA-UTI發生率。留置深靜脈導管可使患者發生CRBSI的風險大大增加,本研究中ICU患者3年CRBSI日感染率為3.06‰,低于和科萍等[9]報道的9.63%,可能與ICU醫務人員能夠嚴格執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程》有關,也可能存在CRBSI的漏診,提示管理部門應加強監管,減少此類情況發生。監測顯示,2015年VAP、CRBSI感染率與2013~2014年相比明顯降低,與醫院在實際工作中采取了集束化干預措施有關。有文獻報道,對ICU患者采用集束化干預措施后,VAP和CRBSI發生率均明顯降低[10-11]。因此,對使用呼吸機患者盡量采用無創通氣、患者取半臥位、每日進行是否拔管評估[12]。對CRBSI患者采取最大無菌屏障、規范手衛生、及時拔管等,可有效降低VAP和CRBSI的發生率。2015年CA-UTI發生率較前兩年有所增高,主要與近兩年醫院感染管理科加強了留置導尿管患者病原學送檢的考核力度,CA-UTI診斷率逐年提高有關。
ICU患者因病情危重、長期使用抗菌藥物等原因,病原菌耐藥性逐年增加,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本次調查ICU醫院感染患者檢出病原菌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與國內相關文獻報道一致[13-14],其中鮑氏不動桿菌檢出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這三種病原菌均為醫院感染重要致病菌,易通過污染物品、工作人員的手進行傳播,應加強手衛生規范,重視環境與物品的消毒隔離。此外,提高微生物標本送檢率,根據藥敏結果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是預防多藥耐藥菌產生的主要方法。
綜上所述,綜合ICU醫院感染的主要類型是導管相關性感染,醫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藥性有逐年增強的趨勢,需引起感染管理部門高度重視。采用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能及時了解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動態觀察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15],同時加強督查,確保各項防控措施執行到位,以有效降低ICU醫院感染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陳永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與呼吸機集束干預策略[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197-200.
[2]郭燕紅,胡必杰,劉榮輝,等.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臨床實踐指引(2013年)[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34.
[3]Horan TC,Andrus M,Dudeck MA.CDC/NHSN surveillance definition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and criteria for specific types of infection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J].Am J infect control,2008,36(5):309-332.
[4]史文昕,史文晶,李會峰,等.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7A):2231-2232.
[5]章華萍,張玉琴,鄭丹,等.綜合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49-51.
[6]楊興肖,邢亞威,馬鳴,等.腫瘤醫院重癥醫學病房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7):1336-1338.
[7]張曉卿.綜合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9):3946-3947,3957.
[8]熊彥,劉秀,張琴,等.ICU患者留置導管相關感染監測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7):4258-4259, 4274.
[9]和科萍,孔慶芳,張徐軍,等.重癥監護病房導管相關感染的目標性監測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7):793-794.
[10]宋寧,凌莉,鐘先進.集束化干預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2):249-251.
[11]葛學順,陳維開,蔣福云,等.集束化干預策略在預防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11(6):421-424.
[12]李霞,王利平,張珊珊.ICU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367-368,371.
[13]薛菊蘭,張霞,樊宏英.綜合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3):627-629.
撰寫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口腔科工作總結
xx年即將結束,一年來在各級院領導的正確領導下,我科在醫德醫風建設、醫療安全質量管理、人才引進等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現作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升服務質量
醫護人員形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科及醫院的形象,我們運用多種形式,強化正面教育,普及醫德醫風和崗位職業道德的修養,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三個結合:(1)學習模范人物與先進典型相結合;(2)評先樹優,職稱評定相結合;(3)平常表現與外出進修相結合。使醫務人員醫德醫風取得有效提升。
二、狠抓醫療質量管理,杜絕醫療事故
認識貫徹衛生部“以病人為中心,以醫療質量服務為主題”的活動方案,對照山東省綜合醫院評價標準實施細則,針對科室的各項醫療活動,通過科會的形式,認真學習,嚴格科室各項工作操作規范,加強安全教育,確保醫療質量,把病人安全上升到法律高度,使科室職工在進行醫療工作時有章可循。嚴格執行十四項核心制度。一年來,無任何醫療差錯及醫療糾紛發生。重點抓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杜絕交叉感染。在醫院等級評審時,受到院感專家組的一致好評與肯定。
三、加大科室宣傳力度,樹立社會形象
xx年上半年,全科人員積極參與亞沙保障工作,實行24小時醫師值班制,為亞沙工作的圓滿完成提供了優質醫療保障工作。xx年下半年,積極響應煙臺衛生局號召,啟動兒童窩溝封閉大型普查活動,參加下鄉義診服務,在人員少、工作量大的情況下,全科人員圓滿完成了工作任務,對海陽市兒童口腔保健工作做出了實際性貢獻。xx月xx日愛牙日,組織大型義診活動,通過發放宣傳頁,實地咨詢等方式有效解決市民有關口腔健康等問題,總體提高海陽市民的愛牙意識,同時也擴大了科室知名度,增加門診就診人次,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為口腔科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四、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注重人才培養
xx年度引進研究生2名,到目前為止,口腔科共有研究生3名,在職研究生1名。在拓寬科室診療項目、提高業務水平、優化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作用。
成績的取得是院領導的正確領導及科室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我們也發現科室發展過程存在的一些問題:部分業務指標沒有很好的完成,工作質量與領導的要求還有差距,工作思路需要更加寬闊,沒有很好的開展科研工作。
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一定總結經驗教訓,繼續發揮專科優勢,使科室得到穩步長足發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1例均為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就診的兒童,均符合1993年全國兒童哮喘防治協作組制訂的“兒童哮喘診斷、治療常規”標準[1],診斷為咳嗽變異型哮喘。男38例,女33例;6個月至1歲10例,~3歲22例,~7歲20例,>7歲19例。病程為1~4個月。
1.2 方法 對所有患兒進行血清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用間接血凝方法,試劑合由日本富士檢驗有限公司提供,滴度在1∶32以上為陽性。
2 結果
71例患兒血清MP抗體檢測陽性21例,陽性率為29.6%(見表1)。
21例MP檢測陽性病例中,病程為1月8例,~2個月7例,~3個月4例,~4個月2例。全部病例臨床上均有咳嗽,15例為夜間或清晨發作性咳嗽,運動后加重;雙肺呼吸音增粗10例,胸片雙肺紋理增多4例;21例病例既往均因反復咳嗽,長時間就診多家醫院,均使用過頭孢類、青霉素類抗生素、抗過敏藥物以及支氣管擴張劑而遷延不愈,癥狀反復。
3 治療
對MP檢測陽性的患兒,均使用紅霉素、支氣管擴張劑聯合治療,全部患兒咳嗽癥狀及體征均于5~10 d內消失。紅霉素持續使用2~3周,隨診6個月,無1例復發。
4 討論
咳嗽變異型哮喘(CVA)為哮喘的特殊類型,是哮喘的早期階段,又稱為過敏性咳嗽,其與哮喘的發病機制相同,病理生理改變都以持續氣道炎癥反應與氣道高反應為特點[2],兩者由于氣道狹窄的程度不同,CVA患者因氣道狹窄的程度未引起喘息的水平,故只出現咳嗽而沒有喘息癥狀[3]。韓秀蘭報道青少年引起哮喘的病原50%以上是MP[4]。綜合國內外報道發現:每當MP感染流行年度,該地區哮喘發作呈大幅度增加[5],均表明MP感染是引起哮喘的重要病原。我們檢測的71例CVM患兒,MP抗體陽性為29.6%,說明MP與CVA關系密切,且21例陽性患兒在MP感染未控制之前,即使用大劑量頭孢類抗生素,癥狀也不能控制,而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只能暫時緩解,臨床觀察在支氣管擴張劑藥物血漿濃度下降后,咳嗽易復發,而使用紅霉素等綜合治療后,患兒咳嗽于5~10 d內完全消失,這一治療效果進一步證實本組患兒的CVA是由MP感染所引起,從我們觀察看出,MP感染是CVA不容忽視的誘因。
MP感染誘發哮喘和CVA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為特異性IgE吸附在宿主呼吸道細胞上,當與特異抗原相遇時就釋放出介質組胺,導致呼吸道痙攣和分泌粘液而發生喘息和咳嗽。從本組資料看出,MP感染誘發CVA除長期或反復性咳嗽外,其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因此實驗室診斷尤為重要,可行間接血凝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有條件者可行呼吸道分泌物MP-PCR檢測,以提高試驗的特異性、敏感性及早期診斷。
近年來研究表明,MP感染有明顯增多且有流行性發病傾向,因此我們認為,CVA患兒應重視MP感染的診斷,尤其在流行年度更應常規檢查,以及早預防,提高診治水平。特別對于反復長期咳嗽,應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及止咳藥物咳嗽不能緩解,應用支氣管擴張劑后咳嗽易復發的CVA,更應高度考慮MP感染,及時選用紅霉素等支原體敏感性抗生素治療。
參考文獻
[1]全國兒童哮喘防治協作組.兒童哮喘診斷治療常規.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3,16(哮喘增刊):10.
[2]顧岑,李躍進.小兒過敏性咳嗽52例臨床分析.中華兒科雜志,1993,31(2):81.
[3]曹玲,陳育智.咳嗽變異性哮喘.中華兒科雜志,1996,34(1):67.
[4]韓秀蘭.哮喘病診斷治療進展,中級醫刊,1997,32(11):7.
消毒供應中心是醫院內承擔各科室所有重復使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滅菌以及無菌物品供應的部門,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部門。工作性質決定供應室人員經常接觸被不同種類病原體污染的物品,及使用各種方法進行清洗消毒滅菌,其中涉及的大多數因素對身體有害,而一些工作人員陳舊的觀念,在工作中怕麻煩經常不使用防護用品,缺乏自我防護知識,易導致醫護人員感染到各種疾病。
1 造成人員危害的不良因素
1.1工作人員自身因素 工作人員的自身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員對操作常規、工作態度觀念不強;根據自己的習慣隨意改變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護用具來很好的保護自己;沒有形成很好的防護意識與行為習慣,都有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特別是下送組,負責全院各科室使用并可回收的物品,工作量大,手套經常破損。夏季手套不透氣,有的工作人員工作時圖方便不愿戴,直接用手接觸污物,這些物品上面帶有許多病原微生物,每天接觸這些物品,感染各種傳染病的機會很大,從而成為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生物因素 供應室工作人員在回收、清點、去污、消毒、滅菌再返回臨床使用的過程中,許多物品帶有血液、體液和其他污物,使用單位往往未作預處理,有的還帶一些針頭、刀片等銳利器械,有刺傷的可能,有發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險。
1.3化學因素 近幾年,環氧乙烷(EO)滅菌徹底、有效期長等優點,被臨床廣泛應用。但環氧乙烷氣體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頭昏、頭疼、惡心嘔吐,皮膚接觸可引起皮炎和水泡,還可能致癌。一般醫院的EO滅菌器就安裝在供應室內,雖然排氣道安裝在室外,但滅菌后卸載時滅菌器內殘留的氣體就排放在室內。大量的一次性物品也存放在供應室,它們都是EO消毒,如果空氣中的EO含量超過標準,及消毒液的使用,將對供應室人員身體造成很大傷害。
1.4物理因素 用于滅菌的高壓蒸汽消毒鍋、烘干器等,最高溫度達136℃,開啟鍋門時如操作不當極易燙傷,我科人員均有被燙傷史。供應室每日常規紫外線照射2h以上用以空氣及物體表面消毒。雖然盡量安排在工作間隙,但因工作需要難免進出拿取物品,紫外線對皮膚、粘膜可造成炎性反應。紫外線消毒后供應室內高濃度臭氧,也可引起人體中毒反應。供應室存在多種噪聲污染源,高壓蒸汽滅菌鍋、超聲清洗機、全自動清洗消毒機、塑封機、洗衣機、打印機等,都發出不同的噪聲,噪聲長時間作用于人體,可造成聽覺器官和全身各系統的損傷。
2 安全防護措施
2.1加強防護知識的學習 對回收污染物品一律以傳染性物品對待,防患于未然。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加強自身防護,避免血液傳播性疾病,給工作人員造成傷害,同時也避免了經工作人員造成院內感染。收集有關安全防護信息,每月組織供應室人員學習,并做安全總結,加強自我防護意識,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2.3預防器械傷害 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在回收及處理前要穿戴好防護用品,工作中要謹慎、小心,動作要輕、慢,堅持戴手套,克服怕麻煩和僥幸心理,手套破了及時更換。取銳利器械時用血管鉗、鑷子進行操作。如果在清洗、包裝時被銳利器械刺傷時要馬上進行傷口處理,輕輕擠出傷口血液,用流動水徹底沖洗,再用3%碘伏消毒,必要時接種免疫球蛋白。濺到臉上、眼睛時,用洗眼器沖洗10分鐘。供應室全體人員都應接種乙肝疫苗,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2.4手工清洗時防護措施 正確戴帽子、口罩、面罩、護目鏡、雙層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清洗時在水下操作,防止產生氣溶膠。脫手套后正確洗手,堅持正確的洗手方法是預防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但也是平時最容易忽視的環節。
2.5化學因素的防護 超聲清洗時隨時蓋上蓋子。紫外線消毒必須是封閉空間,人不在的條件下進行,消毒后至少30分鐘后才能進入,應盡量安排在中午或下班人少時。消毒過程中如必須進室取物,應關上紫外線燈。
一、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在院長或業務院長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
2、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制定全院醫院感染控制規劃,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
3、認真履行職責,建立建全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醫院感染監測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消毒藥械管理制度,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制度等。
4、對醫院感染管理科擬定的全院醫院感染工作計劃進行審定,對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進行評價考核。
5、定期召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會議,研究、協調和解決有關醫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項,遇有緊急問題及時召開。
二、醫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制度
1、加強業務知識和現代管理知識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
2、負責擬定院感工作計劃,提交主管院長審批后,組織實施;負責擬定科室醫院感染工作制度,并督促執行。
3、每月一次做好全院出院病例的回顧性調查,統計匯總全院感染率、漏報率。
4、每月對重點部門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對全院使用中紫外線燈管強度進行監測。
5、每月對全院醫院感染管理進行一次綜合質量考核,考核結果與科室質量掛鉤。
6、每月不定期深入科室了解情況,協調科室間醫院感染各項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及時解決。
7、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法》要求做好傳染病的管理,督促科室做好傳染病的疫情報告工作。
8、發生醫院感染暴發流行時,及時組織人員進行現場調查,分析原因,積極提出控制措施,并向主管院長請示匯報。
9、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目標性檢測,達到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目的。
10、對購入消毒藥械、消毒劑、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等嚴把準入關,不合格產品嚴禁進入醫院。
11、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將醫院感染信息反饋到科室,對臨床抗感染藥物的應用、消毒隔離等方面提出指導性意見。
12、每年有計劃地完成醫院感染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控制知識和業務水平。
13、監督、管理醫療廢物處理、焚燒,按照國家要求正確處理醫療廢物。
三、醫院感染監測管理制度
1、各科室應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嚴格執行醫院感染各項規章制度。
2、各科室每月定期召開監控小組會議,研究解決本科醫院感染存在問題。
3、各科室要重視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執行標準預防,手衛生制度,職業防護等在職教育培訓工作,每月培訓不少于一次,全院性培訓參加人數不少于80%。
4、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提高醫院感染診斷水平,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
發現醫院感染病例應在24小時內報告院感科,如有流行暴發傾向及時報告。主要監測指標:
(1)醫院感染發病率8%,漏報率10%。
(2)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和環境衛生學監測合格率95%,無菌物品合格率100%
(3)紫外線照射強度不得低于70 uW/cm2。新進燈管90 uW/cm2
5、建立嚴格的科室清潔、消毒與隔離制度,對不同傳染源引起的感染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
6、對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要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
7、嚴格醫療廢物分類、收集、存放、登記、交接、運送、焚燒等流程的管理,
8污水污物排放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各個管理環節應符合《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要求。
四、醫院感染病例監測、報告制度
1、臨床主管醫生要認真學習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并按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醫院感染病例初步診斷。
2、明確診斷后,由經治醫生于24小時內填寫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同時在出院病例首頁院內感染名稱欄內填寫醫院感染疾病名稱。
3、科室經治醫生認真填報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感染管理科于每月定期到各臨床科室調查和收集院感病倒報告及漏報情況。
4、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病例,除向感染管理科報告外,尚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
5、對疑似醫院感染的診斷,主管醫生報告科主任,提交該科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討論,做好記錄,
6、小組討論尚不能認定的,須將該病員的全部資料及討論的結果報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由委員會組織研究、分析,最后認定或否定。
7、感染管理科必須每月及時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每季度寫出分析報告,并進行效果評價,提出預防措施。特殊情況及時匯報和反饋。
五、抗生素應用管理制度
1、藥劑科負責全院抗感染藥物應用的指導、咨詢工作
2、臨床醫師應提高用藥前相關標本的送檢率(涂片、培養),嚴格掌握適應證,合理選用抗菌藥物。
3、護士應根據各種抗感染藥物的藥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伍要求,準確執行醫囑,并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配合醫師準確留取各種標本及時送檢。
4、藥劑科對于細菌耐藥性高的抗菌藥物有權提出暫停使用的建議。
六、無菌技術操作制度
1、在執行無菌操作時,必須明確物品的無菌區和非無菌區。
2、執行無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將手擦干,注意空氣和環境清潔。
3、夾取無菌物品、必須使用無菌持物鉗。
4、進行無菌操作時、凡未經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觸無菌物品或超過無菌區取物。操作者應與無菌區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污染無菌區。
5、無菌物品必須保存在無菌包或滅菌容器內、不可暴露在空氣過久。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應分別放置。無菌包一經打開、即不能視為絕對無菌、應盡快使用、凡已取出的無菌物品雖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無菌容器內,超過24小時后必須重新滅菌,不得繼續使用。
6、無菌包應按消毒日期順序放置在固定柜櫥內、并保持清潔干燥,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并經常檢查無菌包或容器是否過期,過期物品重新消毒滅菌。
7、無菌溶液應根據要求避光保存或冷藏。
8、無菌鹽水及酒精棉球罐每日消毒一次,容器內敷料,如干棉球、紗布塊等,不可裝得過滿。以免在取物時接觸容器外部而污染。
9、消毒物品(如:呼吸機管道等)要有明顯的標志,要寫明消毒日期,一般消毒保存日期為3天(冬季不超過5天),每周消毒兩次。滅菌物品要定期(1個月)進行一次細菌微生物監測。
10、治療室、要定期進行空氣消毒,有條件進行細菌微生物監測。紫外線消毒有照射時間登記。
11、輸液、輸血一律使用一次性輸液器,用后作為感染性醫療垃圾單獨收集并由后勤部回收焚化處理。
12、抽血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巾一帶,抽血后病人使用的止血棉球集中回收處理,防止病人隨地亂扔或帶出院外。
13、各種換藥彎盤及小器械先浸泡消毒,再清洗后滅菌。器械浸泡時要打開關節,盒蓋上要標有消毒時間以及保存時間。
七、消毒隔離制度
1、醫務人員上班時衣帽整潔,離開工作場所應脫去工作服;禁止穿工作服進食堂、會議室等非工作場所。
2、診療、換藥處置工作前后均應洗手、消毒。
3、無菌容器、器械、敷料罐、持物鉗等要定期消毒、滅菌,消毒液定期更換,體溫表一人一用一消毒。
4、病房應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空氣消毒。地面應濕式清掃,遇污染時即刻消毒。床頭桌、床頭、椅子、門把等,每日用1:10084消毒液濕擦、抹布要專用、用后徹底消毒。定期進行空氣微生物監測,如使用紫外線消毒,要登記消毒時間、定期監測紫外線強度。
5、換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污衣筐內,不得隨地亂丟,禁止在病房、走廊清點。各種醫療用具,使用后均須嚴格消毒后備用。藥杯、餐具、便器必須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隨臟隨換并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6、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必須做好床單位終末消毒處理,床、椅、桌及墻壁,應用消毒液擦洗。
7、傳染病人及其用物按傳染病的消毒隔離制度處理。
8、無菌物品每天檢查一次,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盡量使用小包裝。用過的物品與未用過的物品嚴格分開,并有明顯標簽,嚴禁用過期物品。
9、各門診病區等工作場所醫務人員下班前,均應進行清潔或消毒。
10、一次性醫療用品、廢棄物品按規定處理后,置專用容器內封閉運送,進行無害化處理。
八、消毒藥械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使用的消毒、滅菌藥械的監督管理。
2、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對消毒、滅菌藥械使用效果進行抽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匯報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并提出改進措施。
3、采購部門應根據臨床需要和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審核意見進行采購,按國家規定查驗所需證件,監督進貨質量。
4、使用部門應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藥械的使用范圍、方法、注意事項使用;掌握消毒、滅菌藥械的使用濃度、配制方法、消毒對象、更換時間、影響因素等,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5、禁止使用過期、淘汰、無合格證明的消毒、滅菌藥械。
九、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制度
1、醫院所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必須統一采購,臨床科室不得自行購入和試用。
2、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認真履行對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的采購管理、臨床應用和回收處理的監督檢查職責。
3、醫院采購的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三證復印件應在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備案,即《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建立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的采購登記制度。
4、在采購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時,必須進行驗收,除訂貨合同、發貨地點及貨款匯寄帳號應與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相一致,查驗每箱(包)產品的檢驗合格證,內外包裝應完好無損,包裝標識應符合國家標準,進口產品應有中文標識。
5、醫院設置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庫房,建立出入庫登記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陰涼干燥、通風良好的物架上,禁止與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將標識不清、包裝破損、失效、霉變的產品發放到臨床使用。
6、臨床使用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前應認真檢查,若發現包裝有破損、過效期和產品不潔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發生熱原反應、感染或其它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規定詳細記錄現場情況,報告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
7、醫院發現不合格產品或質量可疑產品時,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時報告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不得自行作退、換貨處理。
8、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使用后,按醫療廢物處理規定處置。
十、醫療廢物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按照國務院《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衛生部《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規及相關精神,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本制度。
1、醫療廢物分類存放,警示、標識清楚。
2、醫療廢物收集、存貯專人管理,交接責任明確。
3、醫療廢物不得露天存放,暫存時間不得超過2天。
4、醫療廢物暫時儲存地點應遠離醫療區,食品加工區,工作人員活動區,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場所。
5、存放地設置明顯的標識和防滲漏、防鼠、防蚊蠅、防盜以及防兒童接觸等安全措施。
6、暫存設施、設備每天定時消毒。
7、暫存處負責,轉運,焚燒。
十一、醫院感染管理培訓教育制度
1、醫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須依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有關規定,制定該年度的培訓學習計劃
2、每半年對全院醫務人員、管理人員以及工勤人員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活動;對新進人員進行崗前培訓與考核,培訓時間不少3學時。
3、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必須加強醫院感染的業務學習,經常參加省、市以及國家級的培訓及學術研討會,不斷進行知識更新。
4、臨床科室每月必須進行醫院感染知識的業務學習,時間不少于2學時,根據各科室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和特點,分析本科室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醫院感染發病率。
5、感染管理科每年對全院醫院感染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一次檢查考核。及時發現問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6、積極開展預防醫院感染的學術活動,鼓勵全院醫護人員撰寫醫院感染方面的學術論文踴躍投稿,加強我院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
十二、消毒滅菌效果及醫院環境衛生學監測制度
1、高壓鍋消毒滅菌監測:工藝監測每鍋進行,并有記錄。化學監測每包進行。
2、使用中消毒劑滅菌劑監測:含氯消毒劑進行有效濃度監測。
3、紫外線強度及日常監測:凡使用紫外線燈的科室,(1)按標準按裝,(2)堅持日常監測,并做好詳細記錄,(3)每3-6個月對照射強度監測一次(強度高于90uW/c㎡,6個月監測一次;70 uW/c㎡-90uW/c㎡3個月監測一次;(4)對合格燈管發紫外線燈強度監測評價卡,不合格燈管及時更換。
4、、環境衛生學監測:定期開展環境衛生學監測,包括治療環境,空氣,物表,醫護人員手衛生等微生物監測,保障醫療衛生環境安全。
5、醫院感染監測資料的總結分析和反饋:院感科對醫院感染監測資料做到月匯總,季分析,年度總結評價。
十三、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
1、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3、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4、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并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5、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6、醫務人員發生血源傳播性疾病病毒職業暴露后,應當立即采取以下局部處理措施(在發生科室完成):
(1)、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十四、醫務人員手衛生制度
1、醫護人員在下列情況下應當洗手:
(1)直接接觸病人前后,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2)接觸病人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后,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之后;
(3)穿脫隔離衣前后,摘手套后;
(4)進行無菌操作前后,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污染物品之后;
(5)當醫護人員的手有可見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后。
2、醫護人員洗手的方法是:
(1)采用流動水洗手,使雙手充分浸濕;
(2)取適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勻涂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
(3)認真揉搓雙手至少15秒鐘,應注意清洗雙手所有皮膚,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縫,具體揉搓步驟(六步洗手法)為:
A. 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揉搓;
B. 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
C. 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
D.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E. 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F. 將五個手指尖并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G.必要時增加對手腕的清洗。
(4)在流動水下徹底沖凈雙手,擦干或自動涼干,取適量護手液護膚。
3、醫護人員洗手時應當徹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縫、指關節及配戴飾物的部位等。
4、醫護人員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換皂液時,應當在清潔取液器后,重新更換皂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裝的皂液。禁止將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5、醫護人員手無可見污染物時,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具體方法是:
(1)取適量的速干手消毒劑于掌心;
(2)嚴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驟進行揉搓;
(3)揉搓時保證手消毒劑完全覆蓋手部皮膚,直至手部干燥,使雙手達到消毒目的。
6、醫護人員在下列情況時應當進行手消毒:
(1)檢查、治療、護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離病房、重癥監護病房、燒傷病房、新生兒重癥病房和傳染病病房等醫院感染重點部門前后;
(3)接觸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雙手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人污物之后;
(5)需雙手保持較長時間抗菌活性時。
南陽市中心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河南南陽 473000
[摘要] 手術室院內感染的預防和管理對醫院醫療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該研究對引發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探討了院內感染的主要源頭以及防控途徑,針對院內感染狀況提出相關防控建議,希望能夠為制定有效的醫院感染防控流程,提高醫院介入手術室院內感染工作效率和質量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該研究認為針對目前的手術室院內感染狀況,醫院應當進一步強化醫院感染防控意識,對相關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在醫療工作中需堅持無菌操作的原則,注重各種細節管理,有效提高醫院感染防控的有效性。
[
關鍵詞 ] 手術室;院內感染;預防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c)-0101-02
手術室院內感染防控工作與手術治療工作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良好的手術室院內感染防控是提高手術成功率,保證手術效果的關鍵[1]。該次研究通過對該院的手術室院內感染工作實踐經驗進行總結,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進行院內感染預防控制管理,效果顯著,現將詳細情況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該院屬于縣級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一共擁有405名醫療工作人員,科室數量為39個,院內病床床位總數為四百多張,主要負責整個縣轄區域范圍內的所有醫療衛生服務工作,肩負整個縣域與醫療相關的所有教學工作以及科研任務。手術室作為該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其涵蓋的業務范圍也在日漸擴大,現階段,該院每天可以完成的連臺手術次數在7~9臺次之間,業務量相對較大。手術室感染防控已經被納入該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日程。
2 手術室院內感染的感染源及感染途徑
2.1手術室間空氣及環境
自然環境與手術室院內感染之間存在密切關系,空氣中含有大量的塵埃,亦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假如空氣消毒工作做得不到位,控制質量達不到一定要求,那么其流動性特點就很有可能會引發院內感染現象。有相關資料表明,空氣中的浮游菌在700~1 800 cfu/m3范圍內時,其手術室院內感染發生率會出現上升,假如浮游菌下降到<180 cfu/m3,則手術室院內感染發生率就會得到顯著減少[2]。
2.2醫療手術器械
醫療手術器械與手術治療工作之間關系密切,同時也是影響手術室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假如在手術過程中使用不潔的醫療手術器械,或者出現手術敷料消毒工作不到位、在未進行消毒的情況下重復使用手術器械的現象,均會造成手術室院內感染發生率的提高。同時,醫療手術器械清潔工作不徹底,消毒液濃度未達到一定標準或者使用超出保質期的消毒液,均會造成有效成分的下降,無法取得良好的消毒目的,為手術室院內感染埋下隱患。
2.3患者自身感染灶
患者本身的感染灶發生擴散或者正常菌群在手術過程中發生遷徙移位,也會引發手術室院內感染。
3 手術室院內感染預防控制的策略
3.1加強醫院感染防控意識和醫療風險意識
一方面,醫院主管領導應該充分發揮其領導作用和協調作用,將控感科以及護理部作為醫院感染防控的主要主體,調動各級感染管理組織的工作積極性,有規律地針對醫務人員開展相關培訓工作,讓他們掌握更多與醫院感染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了解醫院感染相關工作規范,豐富醫務人員的醫療知識儲備,增強其醫院感染防控意識,培養其工作責任感。引導醫務人員建立無菌操作觀念,不斷加強醫療技術操作練習,保證手術操作的規范和準確,重視消毒工作以及隔離工作。另一方面,在法治社會下,相關醫療制度的完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醫療管理制度對于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具有一定推動作用,所以,醫院必須要重視對醫護人員的法制教育,使他們掌握更多醫療法律知識,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培養醫療風險意識,提高醫療服務質量[3]。
3.2建立健全相關組織管理制度,加強責任落實
手術室應該組織成立專門的院內感染小組,小組成員主要由科主任、護士長以及監測人員構成,小組應嚴格按照醫院院內感染相關標準和規范,構建完善的規章制度,對所有員工進行科學合理分工,明確各個崗位人員的具體權限。堅持專人負責的原則,對相關管理制度進行有效貫徹和執行,并將其納入醫院年度工作考核的范圍。
3.3重視鉛衣應用,加強院內感染質量監控
醫用鉛衣屬于醫療機構常用防護裝置,可以對放射線輻射發揮有效的防護作用,醫用鉛衣與普通衣物存在較大差異,具有價格昂貴的特點,并且對于維護和保養也具有特殊的要求。針對沾染污物的醫用鉛衣,通常可以使用蘸上酒精的軟布或者使用中性洗滌劑將其擦拭干凈[4]。針對被患者血液以及體液污染的醫用鉛衣,一般可以使用環氧乙烷或者低溫滅菌器實施消毒滅菌操作,在此期間要注意杜絕在高溫高壓環境下進行消毒滅菌。通過隨機抽查的方式,對醫院空氣消毒登記簿以及手術器械等的消毒記錄進行翻閱檢查,通過定期或者不定期方式對醫院空氣質量、院內環境以及醫療器械的表面衛生進行檢查,實時監測醫務人員洗手或者消毒過后的手部帶菌狀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
3.4加強無菌物品管理,嚴把衛生消毒關
重視無菌物品管理,嚴格規范采購管理、驗收管理以及儲存管理。針對一次性醫療物品,必須要保證“三證”齊全,即同時具備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許可證、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以及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針對一次性導管等無菌醫療物品,應注意檢查其《衛生許可證》,在檢查過程中,必須要對產品包裝的破損狀況以及標識狀況進行嚴格檢查,檢查其保質期。針對一次性導管,通過隨機抽樣的形式開展細菌學檢測工作,如發現檢查不合格現象應立即停止使用。針對手術器械以及醫療用品,應盡可能選擇高壓蒸汽滅菌方式,針對那些不適合高壓蒸汽滅菌的物品,應實施低溫滅菌操作[5]。在正式開展手術治療前,應注意做好檢查工作,尤其注重患者的傳染病檢查,針對傳染病患者,必須要進行詳細的信息登記,手術結束后應嚴格進行終末消毒。針對急診患者,可以一邊檢查一邊實施手術,禁止在檢查項目不齊全的情況下開展手術。
3.5重視手術人員管理
重視手術衛生管理,只有做好手術衛生工作,才能有效地對醫院感染進行預防和控制,為醫院相關工作人員以及廣大患者的安全、健康提供保障。醫院不同醫療護理操作均需要用到手,因此必須要重視刷手消毒工作,減輕手術感染防控隱患。所以,醫院必須要高度重視洗手消毒工作,導管室護士要對手術工作人員進行規范化洗手操作。實時監督檢查手術工作人員的手部帶菌狀況,監督介入手術室的醫務人員在進入操作間前將鞋子換掉,同時更換洗手衣褲,穿好醫療鉛衣,戴好口罩和帽子,保證準備完備后再進入手術室開展無菌操作。手術護士必須要監督手術操作者進行無菌操作,針對操作不規范的地方應及時進行糾正。同時,醫院必須要高度重視醫師技術培訓,使其熟練掌握各種外科技術,并掌握不同的并發癥處理能力,并提高其臨床應變能力[6]。醫師不但要熟練掌握切開、止血、打結以及縫合等基本操作技巧,而且還要學會使用不同類型的醫療設備以及特種器械,只有醫師的綜合素質提高了,醫院手術室治療工作質量才能得到保證,也才能為手術室感染的有效防控提供保障。
[
參考文獻]
[1]張秀梅,劉枝蓮.參與消毒供應室規范化改建擴建的體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4(4):78-79.
[2]鮑樂樂.關于層流手術室感染的預防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4(12):103-104.
[3]陳興.CT介入治療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8(3):32-33.
[4]王小云,方亮,余發珍,等.手術室醫院感染的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1(16):114-115.
[5]時芳莉.介入導管室的管理與預防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5(1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