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生統計學調查報告

大學生統計學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30 06:13: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統計學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中圖分類號】 R 378.911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7-0890-02

【關鍵詞】 結核菌素試驗;結核;患病率;學生

結核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傳染病之一,每年有約300萬人死于結核病[1-2]。對于群居生活、學習緊張的高校學生來說,結核病的危害十分巨大,部分高校發生的結核病暴發流行就是例證[3-6]。筆者對河北省某高校2005-2009級學生進行了結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of tuberculin, PPD)試驗,以掌握該校大學生的結核感染和患病情況,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對河北省某高校6 269名大學生進行了PPD試驗,其中男生2 285人,女生3 984人;城鎮學生2 917人,農村學生3 352人;2009級新生1 519人,老生4 750人。年齡17~28歲。

1.2 方法 采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 (BCG-PPD)的稀釋制劑,每1 mL含50 IU BCG-PPD。于2~8 ℃避光保存,所有制劑均在有效期內使用。吸取BCG-PPD稀釋液0.1 mL(5 IU),采取孟都氏法注射于前臂掌側皮內。

于注射后72 h檢查注射部位反應。硬結平均直徑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結核菌感染情況 全校6 269名受檢者中,PPD陽性和強陽性學生分別為2 544人和311人,陽性率和強陽性率分別為40.58%和4.96%。不同年級間PPD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5.22,P=0.000),2009級新生陽性率最高。PPD陽性率和強陽性率女生高于男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陽=41.31,P

2.2 結核患病情況 對PPD強陽性學生行胸部X線、CT和痰涂片檢查,共確診肺結核病人11例,患病率為175.47/10萬,未發現涂陽肺結核患者。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在確診患者中,有6名城鎮生和5名農村生,患病率分別為205.69/10萬和149.16/10萬,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處理 對PPD試驗陽性的學生,通過辦預防結核病培訓班、發放結核病防治明白卡等形式,加強防病教育。對PPD試驗強陽性的學生,除加強防病教育外,定期進行胸部X線檢查,實施隨訪觀察。對已經確診的11名肺結核患者,立即轉石家莊市傳染病醫院抗結核治療。

3 討論

大學生是結核病高發人群之一。通過PPD篩檢試驗可以早期發現結核病人和高危人群,對做好高校結核防病治病工作意義重大[7-8]。本次調查發現,河北省某高校大學生的結核感染率為40.58%,低于杜玉春等[9]和魯建民等[10]的報道結果,高于葛景榮等[11]的報道結果,和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12]的同年齡組感染率接近。該高校學生PPD強陽性檢出率為4.96%,低于杜玉春等[9]、葛景榮等[11]的報道結果,高于魯建民等[10]、劉敬斌等[13]的報道結果。女生PPD陽性率和強陽性率明顯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劉敬斌等[13]的報道一致;城鎮學生PPD陽性率、強陽性率均高于農村學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魯建民等[10]的報道相同。本次篩檢共確診11名肺結核患者,患病率為175.47/10萬,略低于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12]的同年齡組患病率,與張一峰[14]的報道相近。

面對高校結核病防治工作的嚴峻形勢,筆者認為應繼續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除做好入學新生的PPD篩查監測外,還要不定期地對往屆生開展PPD篩查試驗,必要時進行胸透和CT檢查,爭取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避免發生結核病的暴發流行[15]。其次,加強宣傳教育,通過網絡、講座、畫報、廣播等形式,讓大家充分認識到結核病的巨大危害和青壯年對結核病的易感性,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另外,通過開展多種戶外活動,豐富校園生活,降低罹患結核病的概率。

4 參考文獻

[1] 彭衛生,王英年,肖成志,等.新編結核病學.2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2003:541-542.

[2] 金光,曹志友,歐陽瑾,等.高校大學生對結核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調查.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09,30(1): 26-27.

[3] 賀玉芬,年峰,陳德花,等.日照市某中學結核病暴發的調查.職業與健康,2000,16(1):45-46.

[4] 馮光明.安陽市郊區中小學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04,15(1):36-37.

[5] 葛景榮,袁從英,馬立新,等.石家莊大中專院校肺結核疫情分析.高校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6,3(4):3-4.

[6] 崔劍影,孟祥琪,趙久登,等.河北省育新學校1986-1992年結核病流行情況.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17(1):122-124.

[7] 單,喬俊紅,賈力品.河北省某市大學生結核感染的預防性治療.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2006,23(3):50-51.

[8] 王田慧,劉生翔,胡東生.太原市某高校學生入學體檢中PPD檢查結果分析.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6(1):181.

[9] 杜玉春,劉偉江,劉柏輝.大學生肺結核發病情況的回顧性調查.贛南醫學院學報,2008,28(1):101-103.

[10]魯建民,魯濱,劉晚霞.某高校6534名新生結核菌素試驗結果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9,30(3):254-255.

[11]葛景榮,袁從英,馬立新,等.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結核菌素試驗結果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6,27(6):496-497.

[12]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技術指導組,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辦公室.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中國防癆雜志,2002,24(2):73-80.

[13]劉敬斌,王躍進,伍傳宏,等.丹陽市中小學生結核菌感染情況.中國學校衛生,2005,26(7):597.

[14]張一峰.某高校2000-2005年新生肺結核疫情分析.高校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6,3(4):38-39.

第2篇

 

關鍵詞:統計學 項目教學法 高職教學

項目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質是既強調學習者的認識主體作用,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①高職統計學課程的項目教學法是指在工學結合課程模式下,以項目小組為單位通過自行組織或參與社會組織的方式,共同探討,選取社會熱點問題作為項目課題,開展社會實踐調查,組織實戰演練,以培養高職學生熟練掌握統計崗位技能的教學方法。② 

1 高職院校統計學基礎課程實施項目教學的必要性 

1.1 社會崗位的現實需求 

統計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總體數量方面的方法論科學,具有綜合性、應用性和數量性的特征。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比較系統地掌握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運用統計基本方法和技術進行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一定的統計分析,掌握并運用統計工具為自己所學的專業服務,以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許多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體會到他們在學校學習的統計學知識很難完全直接運用到他們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為傳統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實際動手能力與思考能力的培養。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統計學是高職院校經濟類、管理類等相關專業的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對于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來說,更應該注重其實踐性教學,而項目教學法作為一種實踐性教學方法,在高職教育中應得到廣泛應用。 

1.2 課程改革的必然結果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統計學課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試合格率低、統計崗位技能實踐訓練缺失。為了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崗位職業能力成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現在很多高職院校都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在統計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根據目前高職院校統計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我們不斷探索,并總結出一系列既具有創新觀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師出問題,學生做開放式回答,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開放式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的,對現實問題和某一特定事實進行交互式探索,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學科內容,選擇典型案例,進行課堂討論或引導學生思考的“案例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手段,將教學內容制成課件的“多媒體教學法”;應用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進行統計分析的“統計軟件應用教學法”;采用工學結合課程模式,實施“項目實戰”,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統計崗位技能的“項目教學法”。③ 

在這些教學法中,“開放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統計軟件應用教學法”是針對消化、理解、掌握統計基本知識而使用的教學方法,但為實現學生掌握并運用統計工具為自己所學專業服務,以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目標,更需要應用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項目教學法”。 

2 統計學課程實施“項目教學”具體實施方案 

2.1 確定項目小組 

統計學任課教師應組織授課班級的學生進行討論分組,要求4~5人為一組,自行分工,成立組織以進行管理,并選出各小組組長。 

2.2 確定實施項目目的 

組織學生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項目調查。目的是通過組織社會調查,使學生掌握統計調查工作方法和步驟。 

2.3 確定項目課題,實施項目調查

結合第二章統計調查教學內容,以項目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針對授集到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確定其項目課題,實施項目調查。具體內容包括: 

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例如可以將化妝品消費情況、圖書館使用情況、書籍購買閱讀情況、大學生消費水平情況、手機使用情況、環保情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情況等問題,確立為調查項目課題,然后設計調查方案和調查問卷,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實施項目調查。各組開始自己動手實施計劃,老師參與其中。剛開始學生在實施的過程中會提出很多問題,對于少數人提出的簡單問題個別進行輔導,并注意收集學生提出的有共性的問題,然后集中進行講授。&n

bsp;

2.4 項目資料整理 

以項目小組為單位對搜集到的資料,運用統計分組等方法進行整理,并運用spss、excel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5 編寫項目調查報告 

將統計整理后的資料運用所學的知識編寫調查報告。 

2.6 檢查評估完成情況 

當項目實施結束后要進行評價,評價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各小組組長向全班匯報對自己的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自我評價;二是班內其他小組對該組的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評出成績,更是為了改良項目,以便應用。 

3 實施“項目教學法”的意義 

在以上這種教學方法的指導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好處:(1)以“項目實戰”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態度和完成統計調查報告的質量,綜合評定“項目教學”成績。由于“項目教學”成績是統計學綜合成績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所以可以減輕期末考核的壓力。(2)要完成調查報告,學生需要將其所需過的統計知識融會貫通,并親自走向社會,搜集原始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推動學生能動性。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3)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不但鞏固原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探索尋找出新的方法,并達到掌握新知識的學習,而且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 

在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踐中,教師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書或一個供學生利用的資料庫,而成為了一名向導和顧問。他幫助學生在獨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進,引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掌握新內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完成項目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培養了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同時,教師在觀察學生、幫助學生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專業水平。可以說,項目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 

 

注釋: 

① 劉雅漫.新編統計學基礎[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② 劉亞明.項目教學法在實習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農業機械化與電子化,2006(3). 

第3篇

關鍵詞: 實踐能力 《市場調查與預測》 教學思路

作為市場營銷專業的必修課程,《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旨在應用市場調查與預測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導企業的市場調研及預測活動,降低企業營銷決策的風險,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學會通過市場調研,收集市場信息,把握市場變化趨勢;掌握市場預測的基本理論和常用的預測方法和技術,從而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從事調查研究、預測市場的實際工作能力。這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

1.《市場調查與預測》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1.1學生對課程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畏難情緒。

學生對本門課程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另外,經管類專業的學生文科功底好,數理功底較差,對課程中涉及的數學和統計學知識望而生畏,存在抵觸心理,影響到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理解與掌握。

1.2單純依靠教材的理論教學方法實際運用性不強。

《市場調查與預測》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融為一體的課程,而《市場調查與預測》教材大都以理論方法介紹為主,與實踐相結合的較少。如果在課堂上教師所講的內容讓學生覺得離自己很遠或與自己無關,就不能形成切身感受,影響到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熱情,學習效果當然也會不理想。

1.3教學手段的單一導致教學效率低。

本課程較強的應用性特征,再加上該課程中統計學方法應用較多,包含有大量的公式和復雜的數據計算,如果不能有效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計算機軟件對調查資料進行編碼、分組、統計、陳示,建模、案例分析等,學生練習時往往會感到單調乏味,計算工作量大、效率低,導致相互之間抄襲現象嚴重。這既浪費了大量的課時,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又喪失了師生交流、討論的時間,造成教學信息量少、課堂氣氛不活躍、理論聯系實際不足等問題。

1.4卷面成績驅動影響學生實踐作業完成質量。

包括本課程在內的很多課程的考核都以理論考核為主,重點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熟悉、理解和掌握程度,考試成績約占總評成績的70%,因此,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受期末卷面考試成績的驅動,對實踐能力的提高重視不夠,在考核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實踐作業中弄虛作假,達不到規定的質量。

2.基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的教學方法

2.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在課程內容體系上,應按先進、實用標準選擇內容,按技能培養為主線構建體系,并建立動態更新機制。《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的五大內容體系,包括市場調查概述、市場調查設計、市場調查方法選擇、市場調查資料整理與分析、市場預測方法等五部分,分別對應學生五項能力的培養,即調查的認知能力、市場調查方案設計能力(包括市場調查總體方案設計能力和問卷設計能力)、市場調查方法選擇與應用能力、市場調查資料整理與分析能力、市場調查資料應用能力,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綜合的市場調查與預測的能力。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完全按照市場調查實踐的流程特點設計理論內容與實踐操作。從認識到設計到運用,實現從基本能力到專業能力再到創新能力培養的提升,從基本思維到發散思維到創造性思維的提升。

2.2通過參與式、情景式教學提高學生市場調查的能力。

在本門課程中,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進行各種形式的參與式、交互式教學。這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市場調查能力,鞏固對市場調查基本理論的掌握。例如,在針對具體內容的調查中,可以在課堂內讓學生分組運用各種調查方法進行情景的模擬,如通過讓某學生扮演消費者,另一學生扮演觀察者,觀察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的眼神、表情、神態、動作和對話等來揣摩其購買動機和決策過程;或通過電話訪問模擬調查用戶對新購買的洗衣機的購后評價;通過焦點小組訪談模擬調查消費者對某品牌化妝品的認知和態度等。另外,案例討論式是必要的教學手段。

2.3通過課內實驗提高學生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

現在,隨著各高校教學投入的增加,課內實驗室已經比較普及,在教學安排上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都配有相應的課內實驗并已成為主流趨勢。對于《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教師可以在實驗室里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和各種軟件輔助教學,通過布置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學習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如SAS,SPSS(統計分析軟件),TSP(時間序列軟件),EXCEL等。此外,在許多具體方法的使用上,如移動平均法、指數平滑法都需給學生演示有關軟件的應用,并安排3~4課時讓學生上機練習,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的公式和方法,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克服課堂上對繁雜的數學公式、統計數據的畏難情緒。

2.4通過校企共建提高學生對實踐的認知。

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聯系校外相關單位,或有效利用校外實習基地,組織學生到生產一線、經營現場觀察、實踐,提高學生對現實企業的生產、經營、營銷工作的直觀認識,這部分工作可以通過以下手段來實現。

第一,實行課程的校企共建。選擇幾家有先進管理理念、企業績效顯著的知名企業,還有具有綜合功能的統計局、工商局作為共同建設本門課程的共建伙伴。聘請企業管理者、職能部門專家為本門課程的客座教師,直接參與教學。

第二,建設課程實踐基地。選定課程共建伙伴作為課程建設與實踐實習基地。并根據課程內容體系與教學過程需要,選取該企業的實際案例,組成系列案例,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接收系統知識的同時,直觀地建立起一個現實系統的完整印象。

2.5通過課外市場調查實踐提高學生運用能力。

實踐環節的設計主要以選擇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實際應用價值的市場調查問題為主線,進行問卷設計、實地調查、數據分析及整理和調研報告的撰寫,從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說,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操作。

2.5.1市場調查方案設計。自選調研課題,收集有關資料,設計調查方案,寫出市場調查方案報告。

2.5.2市場調查問卷設計。根據調研課題的需要,運用問卷設計的技術和技巧,設計市場調查問卷。

2.5.3市場調查方法的運用。選擇幾個課題,運用各種市場調查方法(文獻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進行模擬實驗。

2.5.4市場調查問卷數據的統計和分析。用SPSS軟件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5.5市場調查報告的撰寫。提交完整規范的市場調查報告。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是:(1)在實施調研前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學生承擔一個調研項目,然后通過小組及老師的共同討論,確定最終的調研任務。如南昌市人居狀況滿意度的調查、南昌市廣播收聽率調查、居民“亞健康”調查、蒙牛廣告測試調查、康師傅飲品顧客認知度調查、南昌市統一綠茶消費需求的調查、大學生筆記本電腦市場的調查等。(2)調研結束后,要求學生呈遞書面調研報告,并通過匯報講演的形式進行口頭報告,以避免學生實踐中的弄虛作假現象。

3.《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估和考核

在本課程考核上,應適當加大實踐環節的考核力度,將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作為期末綜合成績的重要指標,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驅動性。

3.1考核的內容。

實踐考核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課堂表現。包括課堂情景模擬的表現、案例討論的表現、習題作業表現、回答問題表現等;(2)實驗課任務完成情況。包括收集數據的質量,數據分析結論的準確度等;(3)課外市場調查實踐的成果。包括學生提交的市場調查策劃方案、市場調查問卷、市場調查報告等文本的質量及口頭報告表現等。

3.2考核的形式。

在考核方式上,可以對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即課堂表現、實驗課任務、實踐成效設置一定的比例,進而得出考核學生實踐能力的總評成績。當然,這個比例可以根據不同教師的教學目標來進行不同的設定,例如對以上三個指標分別設置30%、30%、40%。實踐總成績應與理論卷面成績一同作為期末總評成績的一部分,例如占到總評成績的30%或50%等不同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學生提交的各種實踐作業是教師考核學生實踐效果的最直觀的依據,但是為避免學生實踐過程中弄虛作假、敷衍塞責,教師除了對學生提交的書面材料,如市場調查策劃方案、市場調查問卷、市場調查報告等進行考核以外,還應結合學生的口頭匯報進行考核,使書面報告與口頭報告各占一定的百分比。具體程序如下:首先,每一組選派一名代表作為市場調查報告的匯報者,同時,每一組選派一名代表組成答辯小組成員,任課老師作為答辯小組組長。第二,每個小組的匯報者在規定的時間內對本組市場調查的主題、調查的目的、市場調查的具體操作過程、市場調查的結論進行陳述,要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調查成果。第三,答辯小組對匯報者就調查過程中的難點、疑問、缺陷性進行提問,匯報者對此作出回答,答辯小組組長及各成員分別評定實踐總成績,匯總得出各組最后實踐成績。

參考文獻:

[1]李春麗.《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5).

[2]鐘敏,劉媛媛.《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探討——以商務策劃管理專業為例[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6).

第4篇

1.1研究對象隨機抽取我校2007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4個班級共120人作為研究對象,分別設為實驗組(60人)和對照組(60人)。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和學歷層次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實施方案實驗組與對照組使用同一教材,由同一名教師授課,學時一致,按教學大綱要求制定同樣的教學目標。醫學統計學理論課教學方案保持一致,實驗組的實驗課實施綜合性教改措施,對照組仍按傳統的教學方式授課。

1.3醫學統計學實驗課綜合教改措施綜合措施包括:①案例逐步分析法。精心設計、制定具有代表性的統計學案例,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復雜性和真實性,還要保持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突出實用性。②問題教學法。以醫學期刊論著中典型的統計學誤用案例為例,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和提問,鼓勵師生交流互動。③在總學時不變的條件下,增設統計設計實驗課。④適當簡化了演算程序,合理安排實驗課時間。⑤利用課余時間安排一次綜合實習課,讓學生直接參與科研活動。

1.4醫學統計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效果評價課程結束后,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對醫學統計學重要性的認識及對實驗課內容與形式的滿意度等。同時對兩組同學的實驗課成績進行比較分析。

1.5數據處理應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結果

2.1教學效果的比較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的認知態度,并以實驗報告成績(以10分計)來初步評價醫學統計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效果。由表1可見,通過實驗教學改革,臨床醫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的興趣增加,對實驗課內容和形式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報告的成績也提示實施教改后實驗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有促進作用。

2.2學生的建議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對醫學統計學實驗課的建議,兩組同學均表達了希望“親自參與資料的處理并進行統計分析報告,了解統計工作的全過程”的愿望,同時強烈要求實驗教學中增加統計軟件的學習和實踐內容,二者無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醫學統計學實驗課的教學目的是鞏固理論課的內容,培養學生靈活和綜合運用統計學原理、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模式單一,學生主要是做書本后的習題,而書本上有的習題多年不變較為陳舊,跟不上時代。且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也不高,部分學生表示做習題主要是為了拿平時成績和應付考試。我們嘗試對臨床醫學本科生的醫學統計學實驗實行了綜合教改措施,獲得較好的效果。針對此次教改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及時整理和歸納。

3.1通過案例分析法[4]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醫學生一般在三年級安排醫學統計學的學習,由于兩年醫學課程的形象思維訓練的影響,已經習慣大量記憶,思維已成定勢,對于統計的抽象概念和邏輯推理較難適應。因此,在實驗課上,我們放棄了過去簡單、刻板、公式化的課本練習題演練的形式。而是根據學習單元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為目標,查閱與之有關的教材、文獻和臨床資料精心編寫統計案例。通過生動的醫學實例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3.2通過問題教學法[5]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提高他們的判斷推理能力。我們精心準備了醫學期刊論著中典型的統計學誤用案例,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質疑和討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提高他們的判斷推理能力。在討論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引導者,幫助學生歸納總結,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討論,加強師生及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形成“學習共同體”。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從拘謹沉默到大膽發言,也不擔心因不能正確回答問題而“獻丑”,氣氛十分活躍,對統計學的興趣也逐步增加。

3.3增加統計設計方面的實驗課,加強理論聯系實際。良好的統計設計是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過去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統計學教學中對統計設計方面只安排理論課,未設置相應的實驗課,造成了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用分離的現象[6]。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專門增設了統計設計的實驗課,利用實例(包括既往的科研項目和手中的課題)使學生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大多數學生表現出對科研的興趣和積極性。

3.4利用課余時間安排一次綜合實習課,讓學生直接參與科研活動,了解統計工作的全過程。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安排學生組成若干調查小組直接參與科研項目。從科研設計開始,研究對象的確定和樣本抽取、問卷發放、回收和審核,然后是數據錄入與資料的整理,統計推斷和分析直至調查報告的完成,整個過程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通過這樣的科研實踐活動,將所學的統計知識在實際中靈活運用,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7,8]。本教研室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的“高校大學生對無償獻血態度的調查報告”獲得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三等獎。

4建議

根據調查問卷的信息反饋結合醫學統計學教學實踐,我們提出以下兩點建議供學校教學部門參考。

4.1開展統計的計算機實踐教學

多年來,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醫學統計實驗教學一直沿用教授學生手工制作統計圖表,采用計算器進行統計計算,許多復雜的統計數據難以處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變得輕松容易,而統計軟件的推廣與應用使得統計分析方法也相對復雜化和專業化。為了適應現代科技發展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在實驗教學中應用計算機已成為可能和必然,統計軟件的教學在實驗教學中應占有重要地位[9]。書本上案例都是已經匯總的數據,學生無法體會數據收集整理過程。而通過開設上機實驗課可幫助學生獨立完成復雜統計分析的操作過程,包括數據的收集、錄入、核對以及數據庫建立、資料整理和統計分析等,強化學生對統計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統計方法的掌握,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4.2構建網絡教學與實踐平臺

21世紀是網絡時代,我們應把網絡作為傳播醫學統計知識的有效途徑加以充分利用。在互聯網上建立醫學統計學網站或學習與交流板塊,開設醫學統計學網絡課程[10],學生可以在網上直接與教師交流和討論。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網絡教學與實踐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點,值得推廣。另外,網絡上統計資源也十分豐富,有各種統計軟件教程、數據統計分析等相關信息,鼓勵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網絡知識的學習相結合,對提高統計學水平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5篇

【關鍵詞】網絡購物;市場前景;高校大學生;網上創業

一、研究方案

(1)調查對象:江西省南昌市主要高校在校大學生,包括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農業大學、南昌航空大學、東華理工大學、華東交通大學、江西理工大學等院校。(2)調查方法:本次調查中,采用留置調查法,將調查問卷當面交給被調查者,說明填寫要求,并留下問卷,讓被調查者自行填寫,稍后有調查者收回,保證了問卷調查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于調查總體我們采取分層抽樣的抽樣方法,再對層內以寢室號為依據編號并采取簡單概率抽樣,保證抽樣的隨機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壞樣本造成的誤差。(3)樣本有效率:本次調查我們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按所抽取學校的人數比例確定各校發放問卷數。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50份問卷,收回75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廢卷39份,有效率為93.87%。

二、個體人群分析

針對個體人群是否網購,我們采用二項Logistic回歸分析,將是否有網購經歷作為被解釋變量(0/1二值變量),其余各變量為解釋變量,且均為品質變量,并建立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可寫出Logistic回歸方程:式(1)、式(2)、式(3)、式(4):

Logit P=2.685+0.411性別(男) 式(1)

Logit P=2.685+0.411性別(男)-2.746年級(大一) 式(2)

Logit P=2.685+0.411性別(男)-1.052年級(大二)式(3)

Logit P=2.685+0.411性別(男)-1.222年級(大三) 式(4)

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學校對是否有網購經歷無顯著影響,較女生來說,男生網購的可能性更大,且大四較大一、大二、大三學生有較高的網購可能,大二、大三較大一更有網購可能,且二者網購的可能性相差不大,大二學生網購的可能性略高于大三學生。

三、大學生網購行為研究

(1)選擇網購的原因。在選擇網購的原因中選的最多的是價格便宜,其次是商品種類豐富,少部分選擇商品獨特有個性。由此可見,大學生選擇網購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價格方面和商品方面。(2)未選擇網購的原因。大學生不選擇網購的原因中,習慣傳統購物及商品質量難以保證分別排在了第一、第二位;同時,有部分學生擔心網絡安全問題及賣家信譽。隨著信息化時代的迅猛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網絡購物中。(3)商品類型。在所調查的有網購經歷的大學生中,無論男生還是女生,網購最多的商品類型均為服裝/鞋帽類,其次是圖書及音像制品的購買。而對于化妝、護膚品,箱包,飾品以及食品類商品的選擇則是有網購經歷的女生多于男生;電子數碼類產品、虛擬服務類以及運動器材類商品男生網購的比率要多于女生。(4)大學生平均每月網購開銷額度。所有被調查的大學生平均每月網購的開銷額度為121.825元,樣本方差為113.60,并且我們有95%的把握認為所有被調查的大學生平均每月網購開銷的額度在112.388元130.725元之間,該數據大于往年調查數據。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知大學生平均每月網購開銷的額度有大幅度上升,其中當然也會包括通貨膨脹的原因,但剔除通脹的原因后,大學生網購平均消費水平仍是有所上升的,可見網購消費在大學生中呈上升趨勢。

四、大學生創業可行性探討

通過這份調查報告與經濟預測,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網上購物市場前景十分良好,網購市場以其相對低廉的價格獲得了更多消費者的喜愛,大學生這個缺乏經濟能力的團體更是如此。網購市場的巨大前景,無疑為就業難的大學生多提供了一個就業平臺——創辦網店。另外,大學生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同齡人的消費習慣都比較熟悉,也就方便其對市場的把握,使得大學生開辦網店更容易取得成功,大幅度增加大學生的創業信心。由此可得出結論:大學生網上購物市場前景很好,大學生利用其進行自主創業將更容易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李承安,徐永軍.論我國網絡購物的現狀及發展策略[J].商業研究.2007

[2]王輝等.當前網絡購物狀況及前景對大學生網上創業的參考[J].寧波大紅鷹學院學報.2010

第6篇

【關鍵詞】 飲食習慣;營養調查;學生,醫科;貧困

【中圖分類號】 R 15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7-0631-03

我國對貧困大學生給予各方面的資助,但還沒有系統的營養干預方面的資助。營養是生命與健康的物質基礎,健康的體魄是保障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首要條件。給予貧困大學生營養干預資助,對他們在僅有的經濟條件下,形成健康體魄有著現實的價值和社會意義。為探討合理的營養干預資助措施,筆者于2007年6月24日對大同大學醫學院的貧困大學生食物消費行為進行了為期1周的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大同大學醫學院一~四年級自愿參加本課題研究的貧困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211人,其中男生48名,女生163名。

1.2 方法 貧困生的認定是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指導意見》的精神,學生個人月基本生活費低于150元的為認定對象,按在校學生30%的比例認定。調查采用的是膳食記錄法[1-2],由調查對象本人記錄自己1周的進食情況,時間為2007年6月25日至7月1日,調查內容包括:(1)早餐就餐情況,分每天吃、有時吃、從不吃;(2)早餐營養質量,依據文獻提供的早餐營養質量分類法[3],將早餐中的食物分為谷類、豆類、動物性食品、奶類、蔬菜和水果5類,如食用其中4類或4類以上為早餐營養質量好,食用

其中3類為早餐質量一般,只選擇2類或2類以下為早餐營養質量較差;(3)食物每周食用率和每周食用頻次[4]及食物分類[5]。食物記錄調查表自行設計,經預試驗后修改而成。2007年6月24日召開貧困大學生營養干預研究課題告知會(動員大會),并當堂發表,2007年7月2日收表,調查人員由預防醫學專業教師擔任。共發放食物記錄調查表211份,收回211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統計分析指標包括百分率、平均數、χ2檢驗和t檢驗。

2 結果

2.1 早餐就餐情況 調查的211名貧困生,每天吃早餐的有161人,有時吃早餐的有49人,從不吃早餐的有1人,依次占76.3%,23.2%,0.5%,男、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76,P<0.01)。見表1。

2.2 早餐營養質量 在調查第1天吃早餐的207名貧困生中,早餐營養質量較差的181人,質量一般的26人,質量好的沒有,依次占87.4%,12.6%和0,男、女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0,P>0.05)。見表2。此外,早餐僅食用谷類的貧困生有66人,占31.9%,其中男生5人,占男生的10.6%;女生61人,占女生的38.1%,男、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64,P<0.01)。

2.3 每周食物食用率 見表3。

2.3.1 早餐食物食用率 在210名貧困生中,早餐食物食用率依次為谷類(89.1%)、奶類(27.6%)、蛋類(25.7%)、豆類(10.0%)、蔬菜水果(6.7%)、肉類(4.3%)、薯類(0)。男生谷類和奶類食用率分別為80.1%和38.3%,女生分別為91.4%和24.5%,男、女生食用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P<0.05)。

2.3.2 午餐食物食用率 在211名貧困生中,午餐食用率依次為谷類(99.1%)、蔬菜水果(58.3%)、豆類(24.6%)、薯類(23.2%)、蛋類(10.9%)、肉類(6.6%)、奶類(0.5%)。男生豆類食用率為31.3%,女生為22.7%,男、女生食用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6,P<0.05)。

2.3.3 晚餐食物食用率 在211名貧困生中,晚餐食物食用率依次為谷類(96.2%)、蔬菜水果(31.8%)、豆類(11.4%)、蛋類(10.0%)、肉類(8.5%)、薯類(6.2%)、奶類(0.9%)。男生薯類食用率為16.6%,女生為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86,P<0.01);男生豆類食用率為20.8%,女生為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1,P<0.05)。

2.3.4 三餐食物總食用率 211名貧困大學生早、午、晚餐累計為632人次,男生143人次,女生489人次。三餐食物食用率依次為谷類(94.8%)、蔬菜水果(32.2%)、蛋類(15.5%)、豆類(15.3%)、薯類(9.8%)、奶類(9.3%)、肉類(6.5%)。男生薯類食用率為14.0%,女生為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9,P<0.05);男生豆類食用率為21.0%,女生為13.7%,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χ2=6.83,P<0.01)。

2.4 每周食物食用頻次 見表4。

2.4.1 早餐食物食用頻次 在210名貧困學生中,食物食用頻次由高到低依次為谷類、奶類、蛋類、豆類、蔬菜水果、肉類、薯類,男、女生谷類食用頻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1,P<0.01),奶類食用頻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3,P<0.05)。

2.4.2 午餐食物食用頻次 211名貧困學生食物食用頻次由高到低依次為谷類、蔬菜水果、豆類、薯類、蛋類、肉類。

2.4.3 晚餐食物食用頻次 211名貧困學生食物食用頻次由高到低依次為谷類、蔬菜水果、豆類、蛋類、肉類、薯類、奶類。男生與女生薯類、豆類和蛋類食用頻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1,4.60,2.69,P值均<0.01);男、女生肉類食用頻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9,P<0.05)。

2.4.4 三餐食物食用總頻次 211名貧困大學生早、晚餐累計為632人次,男生143人次,女生489人次。在632人次中三餐食物食用頻次由高到低依次為谷類、蔬菜水果、蛋類、豆類、薯類、奶類、肉類。男生與女生薯類、豆類和蛋類食用頻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19,4.00,2.95,P值均<0.01),肉類食用頻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2,P<0.05)。

3 討論

從早餐的就餐率及早餐質量調查結果看,貧困大學生早餐就餐率為77.0%,尤其是女生達83.3%,但高達87.4%的早餐質量較差,這足以說明貧困大學生早餐營養質量較差,而且有31.9%的學生早餐僅食用了谷類,這樣的早餐只能滿足機體對能量的需要,其他營養素均滿足不了機體的需要。

從每周食物食用頻率看:(1)谷類食用率最高,幾乎所有的貧困生每日三餐均食用。(2)早餐奶類和蛋類、午餐豆類和薯類食用率相對較高,有近1/3的學生食用;奶類在午餐和晚餐幾乎沒有學生食用;豆類早餐食用率較低,只有1/10的學生食用;薯類早餐沒有學生食用;蔬菜水果午餐食用率最高,有1/2的學生食用,其次是晚餐,有1/3的學生食用,早餐幾乎沒有學生食用;肉類三餐食用率都很低,即使午餐也僅有近1/10的學生食用;男生早餐奶類,午餐豆類和晚餐薯類、豆類食用率均高于女生。(3)三餐食物總食用率依次為谷類、蔬菜水果、蛋豆類、薯類、奶類、肉類;動物性食品(蛋類+奶類+肉類)和蔬菜水果均僅1/3的學生食用;豆類和薯類食用率更低,分別近1/10和1/6的學生食用;男生薯類、豆類食用率也高于女生。

從每周食物食用頻次看,幾乎所有的貧困生每餐均食用谷類;早餐奶類和蛋類、午餐豆類和薯類食用頻次相對高,平均3 d食用1次;蔬菜水果午餐食用頻次最高,平均不到2 d食用1次;肉類食用頻次最低,平均1周不到1次;男生早餐奶類及晚餐薯類、豆類、蛋類和肉類食用頻次多于女生;三餐食物食用總頻次依次為谷類、蔬菜水果、蛋類、豆類、薯類、奶類、肉類;動物性食品(蛋類+奶類+肉類)和蔬菜水果的食用頻次僅分別為6.7次/周和

6.8次/周,即每日1次;豆類和薯類食用頻次更低,每日還不足1次;男生薯類、豆類、蛋類和肉類食用頻次也多于女生。

綜上所述,某醫學院貧困大學生早餐食品單調,幾乎沒有蔬菜水果和肉類,僅食用谷類現象嚴重,營養質量差;食物每周食用率和食用頻次基本一致,僅有谷類幾乎每人每餐食用,其他各類食物的攝入按中國居民膳食寶塔要求均遠遠不夠,這樣的膳食結構會嚴重影響到貧困生的健康及其資源儲存。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應提倡廉價食品豆類和薯類的食用,以替代動物性食品和相對補充蔬菜水果的攝入不足。早餐、晚餐的質量男生好于女生,故要特別關注女生的膳食營養干預與資助。

4 參考文獻

[1] 郝玲,李竹,主譯.營養流行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9.

[2] 葛可佑,主編.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8-389.

[3] 高樹軍,馬冠生,翟鳳英,等.我國中小學生早餐食物種類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1,22(3):196-199.

[4] 馬冠生,孔靈芝,主編.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九2002行為和生活方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

第7篇

查看更多《中國衛生統計》雜志社信息請點擊: 《中國衛生統計》編輯部       

        論著

        (2)門診患者就診排隊時間對應分析 馬玉全 尹平 楊曉慧 梅文華

        (5)樣本量及刪失率對生存分析模型有效性和偏倚性的影響 陳雯 陳昂 夏英華 凌莉

        (9)引力可達性模型在上海市三級醫院布局評價中的應用 車蓮鴻

        (12)四格表or值點估計的條件與非條件最大似然估計比較 潘建紅 陳靖 何春拉 陳平雁

        (15)典型相關分析在微量元素與質量關系研究中的應用 李玉艷 武俊青 周維謹 高爾生

        (19)相對權重法在線性模型自變量相對重要性中的估計及其應用 代魯燕 沈其君 張波 黃啟風

        (21)雙重差分模型在社區干預研究效果評價中的應用 劉小寧 高文龍 顏虹

        (23)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大學生亞健康量表效度測評 郭太瑋 朱勤 施鴻飛

        (27)多種賦權方法聯合應用制定科技實力評價指標權重 何倩 顧洪 郭曉晶 許金芳 賀佳

        (31)應用指數平滑法預測上海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發病趨勢 朱奕奕 趙琦 馮瑋 王曄 徐飚

        (34)lms法和排序計數法在江蘇省居民膳食鎘暴露評估中的比較研究 張亞非 孫金芳 付強 劉沛

        (37)多水平模型在大學生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影響因素分析中的應用 賈改珍 閆陽 徐天和 林林 韓春蕾 王玖

        (40)東營市農村居民健康狀況綜合評價 趙秀秀 隋艾汝 廖唐洪 徐凌忠 楊平 王興洲 柯青林 寧博

        (42)決策樹模型與回歸模型在天津市某區公務員健康狀況分析中的應用與比較 魏鳳江 崔壯 李長平 宋春華 朱寶 劉媛媛 馬駿

        應用研究

        (46)南京市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 岳雨珊 俞君 朱黎婷 李忠汗 朱毅

        (49)健康期望壽命作為評價人類發展水平指標的探索性研究 劉燕 王心旺

        (52)二階驗證性因子模型的amos實現 付會斌 潘海燕 孔丹莉 丁元林

        (57)阿爾茨海默病生命質量測評量表(qol-ad)中文版信度和效度分析 張慧敏 艾永梅 吳燕萍 賀潤蓮 高建偉 王曉成 宋平平 高彩虹 邢敏

        余紅梅

        (60)ipcw法在腫瘤新藥研發中的應用探討 李玉森 夏結來 王陵 陳東 蔣志偉 王永吉

        (64)基于醫務人員滿意度調查的醫院人力資源管理分析 王文星 馬利 徐雅

        (67)四格表資料非條件精確檢驗的sas實現 柳偉偉 胡良平 周詩國

        (70)衛生信息專業在校生知識與專業態度現況及其對應分析 曹高芳 胡乃寶 李繼宏

        (72)epworth量表中缺失數據處理方

法研究 王睿 馬修強 陸健 趙艷芳 賀佳

        (74)1989~2009年海門市糖尿病死亡分析及預測 高月霞 倪卓健 李小杉 莊勛 陳耀華 肖靜

        (77)社會基本醫療保障與衛生總費用的動態關系分析 王昕

        (80)廈門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資源配置調查分析 林言冰 陳書 潘歡歡 汪金楊 劉彬 張寅坤 方亞

        (83)貴州省中年居民恒牙冠齲情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 張劍 劉建國 張紹偉 馬麗霞

        (85)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的調查分析 謝利平 羅瑛 楊惠平

        (87)時間序列模型在醫院感染發生率擬合預測中的比較研究 李紅 潘東峰 郭忠琴 王嵐 梁沛楓

        (90)赤峰市2007~2011年城鄉居民傷害死亡分析 何麗 韓忠義 遲艷玲

        (93)代謝綜合征的影響因素分析 張海濱 劉學雙 康凱燕 王雪歐 孫香云

        (95)2011年北京市海淀區手足口病實驗室檢測結果分析 白婧 王菊光 劉方遙 紀黎黎 何斌

        (98)58266例已婚女性健康體檢乳腺及婦科疾病檢出情況分析 張暉 喬永英

        (100)南通市2007~2010年心腦血管疾病死因分析 黃建萍 茆漢梅 糜躍萍 楊自力 莊勛

        (102)德爾菲法在新疆艾滋病綜合評價指標篩選中的應用 李玉革 曹明芹

        (104)應用topsis法綜合評價我院2007~2011年醫療工作質量 唐藝榮 李俊

        (105)主成分分析和加權秩和比在醫院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陳永聰 白飛 韓雪梅 柳曉林 王玉 董繼元

        (108)新疆某醫院老年患者住院情況分析 吳文華 黃曉威 修燕 邱杰 邵亞楠

        (110)29957例出院病人疾病構成的帕累托圖分析 陳健峰

        (112)某高校2011級碩士研究生對醫學統計學的認知現狀分析 趙艷芳 馬修強 孟虹 吳美京 郭曉晶 賀佳

        計算機應用

        (114)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數據標準化入口的sas實現 王詩遠 劉沛

        (119)nemenyi法檢驗的sas實現 高文龍 劉小寧 顏虹

        (121)cmh統計分析方法在stata中的實現 張姣艷

        學術討論

        (124)利用病例-對照研究結果統計量反推原始數據的計算方法 王亞菲 裴麗君 卜雯婷 陳功 宋新明 鄭曉瑛

        (126)醫院診療項目icd-10編碼準確性的探討 劉俊純

        綜述

        (127)三臂非劣效臨床試驗的評價方法 吳瑩 侯艷 李康

        (131)雙重差分模型介紹及其應用 葉芳 王燕

        (135)缺失數據統計處理方法的研究進展 帥平 李曉松 周曉華 劉玉萍

        (140)適應性無縫設計在臨床試驗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吳瑩 侯艷 李康

        教學研究

        (143)《醫學統計學》教學動畫的設計與實現 羅虹 吳騁 賀佳

        短篇報道

        (145)his系統下ⅰ類切口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的管理 周琴

        專題研究

        (146)樣本量估計及其在nquery和sas軟件上的實現——率的比較(五) 朱玲湘 唐欣然 段重陽 陳平雁

        短篇報道

        (150)2768例住院死亡病例的前10位死因分析 楊櫻

        (151)某院2006~2010年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順位分析 王劍星

        (152)843例市區兒童意外傷害的院前急救分析 宋成珍 李立新

        (154)高校護生人際關系現狀調查 宋巖松 周宇

第8篇

[關鍵詞]中國移動;網絡滿意度;大學生;手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36

[中圖分類號]F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8-00-02

作為網民主體之一的大學生對于手機上網的滿意度,直接關系著網絡用戶的主要體驗感受。目前在日照大學城,中國移動正占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同時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也在不斷完善網絡,提高服務質量。在這種競爭形勢下,中國移動若想吸引客戶甚至是拓展更多的客戶業務,占領更大的學生市場,就必須了解客戶的需求。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上網滿意度的實際情況,筆者于2016年6月,以日照大學城的200名中國移動學生用戶為樣本,對大學生手機上網滿意度進行了問卷調查。

1 數據來源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為了了解在校大學生對網絡的滿意度情況,筆者對2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共設計了11個選擇題,1個問答題。200名學生分別來自生物學院、管理學院、藥學院及醫學信息工程學院等不同學院的不同專業,經篩選整理后獲得有效問卷190份,其中包括男生145人,女生45人。

1.2 研究方法

將發放到各專業的調查問卷回收后,運用統計學、信息分析與預測方法,從調查問卷中獲取相關信息,分別經過建表、分類統計、匯總整理后,對大學生關于每題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大學生手機網絡的滿意度情況。

2 結果分析與討論

2.1 手機網絡使用的基本情況

手機網絡的基本情況包括手機卡類型的選擇、數據流量類型及使用量、流量資費的使用情況三方面。

2.1.1 手機卡類型的選擇

在手機卡類型的選擇調查中,選用動感地帶的人數為132人,約為被調查人數的2/3,而神州行、全球通等其他套餐總共不足1/3,故目前來看動感地帶的配置更符合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需求,以絕對的優勢占據極大的市場份額,吸引較多的大學生。為此,中國移動應結合實際情況推出更多符合大學生需求的套餐,給予大學生們更多的選擇。這就要求運營商制定套餐時需符合大部分大學生消費群體的意愿,費用太低可能包含的服務太少,不能滿足需要;費用過高,超出學生的需求,過于浪費。這組數據讓移動運營商更能了解大學生消費群體的消費欲望,制定合適的套餐吸引消費者,占領市場。

2.1.2 數據流量類型及使用量

調查數據顯示,選用4G的人數為146人,約占被調查人數的4/5,而使用2G、3G等其他數據類型總共約占被調查人數的1/5。月流量在1 G以上的為89人,接近總人數的1/2,200 M~500 M和500 M~1 G人數均為40人左右,200 M以內人數最少。

可見,4G成為大學生群體主流的數據類型,占據超高的市場份額。大學生消費群體由于日常使用網絡較多,對網速的要求也更加嚴格。由于4G網絡網速更快,大學生每月手機上網的時間基本不變,故整個消費人群月用流量都集中在1 G以上。由此可見中國移動無論提供單種流量優惠,還是套餐中流量種類優惠,數量應接近大學生的需求,只有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其中包括既保證足夠使用,又不至于浪費),才能吸引大學生眼球。這組數據讓移動運營商更能了解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從而制定合適的價格策略吸引消費者,占領市場。

2.1.3 流量資費的使用情況

在對流量資費占總消費比重的調查中,被調查者中接近一半的人流量花費占手機消費的70%以上,一方面說明現在的市場對流量需求很大,而對于那些最基本的通話、信息功能的需求明顯減小,大學生愿意把重心放在流量的消費上;另一方面說明流量的資費較貴,造成了接近92%的人對手機流量的資費不滿意。

2.2 手機網絡使用滿意度情況

在對手機網絡滿意度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得到初步結果后,筆者對于大學生對手機網絡滿意度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分析,該部分共包括3個題目,內容具體涉及網速、上網信號覆蓋、手機通話質量3個方面。

2.2.1 數據上網網速的滿意程度

大學生在上網時非常注重上網的體驗,而數據上網的速度對體驗的好壞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也會影響到用戶對中國移動公司的網絡滿意度。從調查數據可知,雖然大學生普遍認為網速有待提高,但并不影響體驗,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了該項,達到了58%;而認為“偶有卡頓”和“感覺很快”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分別為21%和14%,而認為大多數時候達不到要求的學生項所占比例較小。

可見,上網速度受到了較高的關注,而大學生對移動公司數據上網的速度滿意度較高。由前面分析可知,有超過7成大學生選擇使用4G網絡,也可以看出中國移動用戶對新推出的4G網絡的數據上網速度認可度較高。

2.2.2 網絡覆蓋率的滿意度

在對大學城上網信號覆蓋滿意度的調查項中,認為中國移動信號覆蓋率一般的學生占據絕大多數,為主要評價。而約占24%的人認為網速過于慢,只有28人對中國移動網速很滿意甚至非常滿意,占總人數的15%。可見網絡覆蓋率仍有提升的空間,中國移動公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上網信號覆蓋率,以提高用戶滿意度。

2.2.3 通話質量的滿意度分析

關于通話質量滿意度,190個調查對象中對通話清晰度評價,很好占15%,好占51%,為最大比例,超過了總人數的一半,認為一般的占24%,而對通話質量感到不滿意甚至很不滿意的人數分別占了6%和1%,二者之和不足總人數的1/10。這表明移動通話清晰度總體較好。針對這種狀況,移動公司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保持用戶對通話質量的認可,以提高其在通信市場上的競爭力。

2.3 手機網絡服務滿意度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中國移動在手機消息通知及停機恢復速度方面上有待進一步完善,以提高學生對其滿意度。移動工作人員處理問題效率或話務員的回答方面僅僅達到了55%的滿意度。在評價工作人員處理問題的效率時,有3%的同學非常滿意,有49%的同學認為處理問題效率還可以,34%的同學認為其效率一般,14%的同學認為其是低效率的。這一比例說明中國移動在處理問題的效率方面有待提高。

2.4 手機網絡滿意度綜合分析

2.4.1 性別與流量使用情況交叉列聯的影響結果

為了研究流量使用情況是否受性別影響,進行了性別與流量使用的交叉列聯分析,結果表明手機流量的使用仍受性別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女生普遍使用的流量在200 M~500 M,而男生普遍在500 M~1 000 M之間,由此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上網更多,需要的流量更多,移動通信公司可以根據這種情況推出適合不同人群使用的套餐,來滿足不同用戶對數據上網的需求。

2.4.2 手機卡類型與手機通話質量交叉列聯的影響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手機通話的質量受手機卡類型的影響,選擇神州行的一半的用戶都認為質量不錯,選擇全球通的絕大部分用戶都對通話質量不滿意,卡頓現象嚴重,選擇動感地帶的用戶絕大部分對通話質量比較認可,說明中國移動的各個手機卡的類型對通話質量有不同的影響,尤其是全球通類型,雖然覆蓋的范圍比較廣,但通話質量尚未達到用戶的要求,此方面仍需提高。

3 結 語

由上文分析可知,大學生已普遍使用4G網絡,已有一半的同學使用流量超過1 G。運營商可以主推4G網絡,并完善4G的各項服務,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絕大多數學生對于移動網絡的各項服務包括信號覆蓋、通話質量等方面基本滿意,但對于各項流量資費普遍反映較昂貴,移動公司應充分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出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進,使之更適合人們的需求。對于手機欠費停機、網絡維護問題的總體反饋比較不錯,用戶在消費選擇過程中服務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當今大學生對手機網絡的依賴程度不可小覷,該消費群體占據著巨大的市場份額。中國移動應抓住契機,了解大學生可以接受的網絡資費,適當地調整價格,了解用戶的消費心理,并適時地推出各項優惠政策,提供給大學生更多的選擇,發掘更多潛在的用戶,提供更滿意的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錢浩韻.中國移動滿意度調查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1(9).

[2]徐森.關于提升移動通信網絡客戶滿意度探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3).

[3]林世品.提高移動通信網絡客戶滿意度[J].電信科學,2004(12).

第9篇

【關鍵詞】 營養科學;慢性病;傳染病;精神衛生;知識;行為;學生

【中圖分類號】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9-0812-03

健康是人類最大的財富,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其健康知識和行為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并對國家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保持和增進在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完成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目標,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為了解柳州市大學生健康知識和自我保健行為現狀,為大學生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據,筆者于2006年3月進行了該項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以柳州市4所院校(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和廣西工學院)的2005級學生為調查對象,按文、理科分層,從4所學校隨機抽取10個系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2 000份調查問卷,剔除不合格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 906份,有效率為95.31%。其中理科生1 331名,文科生575名;平均年齡(21.02±1.32)歲。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遵循社會學問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通過查閱文獻,自制調查問卷,在專家審閱和預調查的基礎上,反復修改后用于正式調查。為保證調查的信度和效度,所有調查組成員都參加了該項目的培訓。調查時,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對各調查項目現場逐項解釋后,由調查對象無記名填寫問卷,并當場收回。自編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1)健康概念;(2)營養知識;(3)慢性病知識;(4)傳染病知識;(5)健康行為;(6)心理行為狀態。吸煙和飲酒的定義采用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的全國第3次衛生服務調查方案中的定義[1]。

1.2.2 統計學分析 調查數據輸入SPSS 12.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健康概念的理解 柳州市大學生健康概念的知曉率為83.94%,文、理科學生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營養知識 能正確說出人體所需要的六大營養素的學生最少,僅為33.05%;能正確回答食物多樣化、營養合理化有益健康的學生最多,達到90.14%。見表1。

2.3 慢性病知識 52.15%的學生知道心腦血管疾病是對人類健康影響最大的疾病,但知道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與性格有關的學生只有39.56%。見表2。

2.4 傳染病知識 有77.02%的學生知道發生時,戴安全套可預防性病的傳播;74.45%的大學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但超過50%的大學生卻不知曉乙肝主要傳播途徑;有43.60%學生不知道肺結核病是發病率較高的傳染病;只有49.00%的學生了解肺結核病主要的傳播途徑。見表3。

2.5 健康行為情況 63.27%的學生能每天按時吃早餐,大部分學生不吸煙、很少或從不酗酒,常食用奶及奶制品的學生僅為45.23%,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只有47.64%,能在23:00之前睡覺的只有33.11%。見表4。

2.6 心理行為狀況 85.52%的學生認為能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但仍有64.59%的學生總覺得學校的活動沒什么意思。見表5。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柳州市大學生對健康概念有較全面的理解,且文、理科學生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吳秀琴等[2]的調查相似,說明對學生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健康知識與行為卻不容樂觀。調查發現,柳州市大學生健康知識方面的正確率普遍不高,如能正確回答中國居民膳食寶塔結構的學生為39.03%,低于孫翔云等[3]的調查結果;對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發生與性格、吸煙、食鹽量因素有關,正確率較低;超過1/3的學生對腫瘤的認知是錯誤的;大部分學生在對性病、艾滋病的預防和疫苗接種方面有了解,卻有超過50%的大學生對乙肝主要的傳播途徑是血液和性、肺結核病主要的傳播途徑是呼吸道等不知曉,更談不上如何做好預防工作。大學生膳食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由于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導致大學生休學輟學率居高不下[4-5],已成為大學生求學、就業甚至婚戀的主要影響因素。合理營養有利于增進健康,促進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延緩衰老[6],加強大學生的營養知識教育勢在必行。提高大學生對慢性病發生發展的基本常識的認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減少慢性病的發病率,提高生命質量。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能不吸煙、很少或從不酗酒,優于葉蔚云等[7]的調查結果。但仍有超過1/3的學生不按時吃早餐,早餐的質量與行為一直是大學生未能解決好的問題[8-11],且熬夜、少參加體育鍛煉、長時間上網、不常食用奶及奶制品等不良生活習慣的的學生超過50%,提示對學生不良行為的干預任重道遠。大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由于心理障礙休學、退學、自殺、他殺等事件在大學生中時有發生,成為困擾學校、家庭和學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該市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態較好,與吳揚[12]的調查相似。

通過對文理科大學生的比較發現,文科生的健康知識、健康行為和心理狀態優于理科生(P值均<0.01),可能的原因是文科生閱讀范圍較廣,涉及的知識更多。超過1/3的理科生認為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容易害羞,且不容易被人理解,并感覺學校的活動沒意思,可能與理科生偏重于對自然學科的學習,對人文學科的知識不足,不善于與人溝通,興趣不廣泛有關,說明學校應側重于對學生自信心和人際溝通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發揮更大的潛能。

高校是大學生接受教育、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的重要場所,是教育和健康計劃能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因此,學校應發揮其教育方面的優勢,針對大學生的求知特點和對健康的需求,做好大學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水平。

4 參考文獻

[1] 李魯,馮學山,李寧秀同,等.社會醫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8-136.

[2] 吳秀琴,許紅峰,陳華,等.大學生健康知識和行為的調查分析.體育科學研究,2003,7(6):90-92.

[3] 孫翔云,王運良.大學生健康教育狀況調查.中國健康教育,2006,22 (6):442-444.

[4] 李克夏.蘇州大學1996~2000年學生輟學情況.中國學校衛生,2002,23(4):352-354.

[5] 劉楠,李紅.江西農業大學1998~2002年學生輟學情況.中國學校衛生,2003,24(6):388-389.

[6] 趙法仍,主編.營養百科.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1993:11.

[7] 葉蔚云,高永清,尹章漢,等.廣州市大學生營養與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0):847-848.

[8] 王素芳,高永清,宋玉梅,等.安徽醫科大學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2,23(5):401-402.

[9] 劉春霞,王汝芬.1 073名大學生飲食行為調查報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1):30.

[10]孫杰,尹俊水.早餐質量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中國學校衛生,1994,15(6):447.

[11]柯雪琴,楊敏.學生早餐質量對血糖水平的影響.中華預防醫學雜志,1997,31(4):218-219.

第10篇

【關鍵詞】 因特網;行為,成癮;組織和管理;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R 1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8-0699-0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chool Management/CHANG Guo-sheng*, LI Yong-zhan, ZHAO Shan-ming. * No.9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Zhengzhou(4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among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management type on the incidence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MethodsEight hundred and fifty students were sampled from six senior middle schools by cluster sampling. They were tested by IAD Scale and a self-designed inventor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IAD was 6.1%, and i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and original location, but i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AD and school nature or school management type.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school management type had the greatest predictability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IAD. ConclusionIAD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related with school management type, and close management can be a valid way to IAD prevention.

【Key words】 Internet;Behavior,addictive;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Students

如今,大學生網絡成癮(IAD)現象日趨突現, 越來越多的中學生也開始加入到上網大軍之中[1],成為另一個網絡成癮的高危群體[2]。因沉迷網絡所致的學習成績下降和心理、行為異常現象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3-5]。中學生身心發展不平衡,容易出現較多的心理問題[6],加之好奇心強、自制力弱、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面對包羅萬象的網絡虛擬世界,網絡成癮的危險性更大[7]。筆者以鄭州市高中生為被試,調查其網絡成癮狀況,并分析學校管理類型與網絡成癮的關系,以期為干預網絡成癮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選取鄭州市重點、普通、職業中學各2所,按年級隨機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級共18個教學班的學生850人為調查對象,獲有效答卷806份,有效應答率為94.82%。被試中一年級262人,二年級261人,三年級283人;男生457人,女生349人;重點中學學生310人,普通中學學生277人,職業中學學生219人。年齡14~19歲,平均年齡(16.12±1.25)歲。

1.2 方法 采用網絡成癮診斷問卷和自編的網絡使用調查問卷對所有調查對象進行測試。網絡成癮診斷問卷又稱網絡成癮診斷標準,是1996年由美國心理學家K.S.Young參照《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IV)中關于賭博成癮的標準編制而成[8]。問卷由8個問題組成,得5分及5分以上即可判定為網絡成癮(IAD)。自編網絡使用調查問卷系參考已有的網絡成癮研究所用的調查問卷,并結合本研究的目的編制的,項目包括年齡、性別、年級、學校性質、學校管理類型、生源等內容。上述2套問卷由課題組成員統一發給被試,進行不記名集體測試。采用SPSS 1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網絡成癮診斷問卷得分情況及網絡成癮率 在806名被試中,得分大于或等于5分的IAD者有49名,非IAD者有757名,網絡成癮率為6.1%。

2.2 不同人口社會統計學特征高中生網絡成癮率比較 由表1可知,只有職業高中學生網絡成癮人數顯著大于期望值(P=0.014)。開放式管理的學校學生與封閉式管理的學校網絡成癮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 網絡成癮與各統計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 結果顯示,網絡成癮與性別、年級、生源均無顯著性相關,而與學校性質和學校管理類型的相關均具有統計學意義(r值分別為0.106和0.089)。

2.4 網絡成癮傾向與各統計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網絡成癮總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年級、生源、學校性質、學校管理類型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網絡成癮總分和學校管理類型、生源有線性回歸關系;學校管理類型首先進入回歸模型,其次進入的是生源。模型的回歸方程為y=-0.685+0.906x1+0.377x2,其中x1為學校管理類型,x2為生源。見表2。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鄭州市高中生網絡成癮率為6.1%,低于已有研究的結果[9-10]。可能是由于各研究所采用的網絡成癮診斷量表不同所致,也可能與各研究所調查的樣本范圍及研究的時間不同有關。

男、女生網絡成癮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已有的研究結果不一致[9-10]。可能是隨著網絡的日漸普及,女生上網人數也與日俱增,使更多的女生網絡成癮。

結果還顯示,職業高中的網絡成癮率顯著高于重點與普通高中,開放式管理的學校網絡成癮率顯著高于封閉式管理的學校。說明學校性質與學校管理類型應該與網絡成癮有關。相關性分析也提示,學校性質和學校管理類型與網絡成癮呈顯著正相關。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學校管理類型對網絡成癮傾向的影響在各變量中最大。提示在干預高中生網絡成癮方面,學校實行封閉式教學管理可能是一項有效的措施。當然,人格、生理、家庭教養方式、社會支持等因素都可能是網絡成癮的預測變量,但單從可操作性來考慮網絡成癮的干預措施,實施封閉式學校管理應該說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4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06.

[2] 李煜光.中學生網絡成癮和學校教育:上海市中學生網絡成癮現象分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21(4):3-12.

[3] 張曉陽,席震芳,嚴紅妹.城市初中生網絡成癮與其網絡行為的相關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4,10,25(5):607-608.

[4] 席震芳,張曉陽.初中生網絡成癮傾向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關系.中國學校衛生,2005 ,26(2):153-155.

[5] 李曉駟,李澤愛,謝雯,等.合肥市中學生網絡成癮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1):51-54.

[6] 王宇中.醫學心理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237.

[7] 龔銀清,楊容,張斌.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心理治療方法與技術.中國學校衛生,2005 ,26 (5):408-409.

[8] 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disorder.Cyber-psychol behavi,1998,1(3):237-244.

[9] 黃少南,胡武昌,周先華,等.九江市城區中學生網絡成癮狀況調查.山東精神醫學,2005,18 (1):35-37.

[10]廉鵬,戶桂鈴,張向輝.中學生網絡成癮癥患者的心理狀況調查.社區醫學雜志,2004,2 (4 ):1-2.

第11篇

【關鍵詞】 生命價值;意識;問卷調查;統計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B 8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11-0982-03

生命意識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1-2]。筆者認為,生命意識是一種對生命存在和生命價值的認知與感悟,包括淺層次的生命存在意識和深層次的生命價值意識2個方面。長期以來,由于大學生生命與死亡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或遭受挫折時,易選擇輕生或傷害他人[3]。有調查顯示,大學生自殺率為同齡一般人口的2~4倍,已成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4]。目前,我國各高校中的大學生自殺事件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和公共衛生問題[5-7],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現象已經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大學生生命意識現狀的深入思考。

在我國,對大學生生命意識水平的定量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為推進大學生生命意識水平的量化研究,筆者編制了大學生生命意識調查表,并進行相關檢驗。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預測試抽取河北省3所高校一~四年級572名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剔除無效問卷后)。正式測試抽取北京、河北、湖北、河南、江蘇5個地區7所高校1 100名一~四年級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收回有效問卷1 022份,其中一年級學生293名,二年級學生284名,三年級學生236名,四年級學生209名;男生451名,女生571名。

1.2 方法 在文獻研究、個案訪談以及借鑒《自殺態度調查表》[8-9]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大學生生命意識量表的維度和初始題目。擬定從對生命存在的意識、對自殺行為的認知、生命價值感、自我生命體驗和對安樂死的態度5個方面,建構大學生生命意識調查表的框架,并初步確定了量表的初始題目。初始題目共49道,由26道正向計分題目和23道反向計分題目構成,所有題目采用5點記分,1~5分別代表“完全同意”、“不完全同意”、“說不準”、“不完全反對”、“完全反對”。首先進行小樣本預測,對預測數據進行分析,形成正式施測問卷。重新抽取被試(正式被試1 022人)進行正式施測,對正式施測的數據隨機分成2個部分,一半數據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一半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確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最終形成大學生生命意識調查表。

1.3 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及AMOS 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統計方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

2 結果

2.1 項目分析 采用2種方法對題目區分度進行分析:(1)應用決斷值(CR)的方法,即按量表總分的最高和最低各27%進行高低分組,對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各個項目得分的平均數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將CR未達到0.01顯著性水平的項目刪除(刪除第11,19和40題);(2)采用相關法,即將與量表總分的相關系數低于0.20的題目刪除(刪除第3,14,15,17,23和31題)。

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見表1。

對預測量表中保留的40個題目進行因素分析適宜性檢驗,結果表明,量表的KMO檢驗值為0.824,說明樣本大小適宜于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4 200.970(df=780),達到統計學水平,說明變量間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可以進行因素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據以下標準逐步刪除題目:具有多重負荷,且負荷值比較接近;因子負荷值小于0.40;共同度小于0.30。根據以上標準,先后刪除16個題目,保留24個題目。24個題目共解釋44.893%的方差。大學生生命意識調查表有5個維度構成:第1個維度 (特征值2.672,貢獻率11.132%)包括6個題目,內容反映個體對個人及他人生命存在及生命安全的意識,可命名為“生命存在意識”;第2個維度 (特征值2.178,貢獻率9.076%)包括4個題目,內容涉及個體對待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可命名為“自殺行為認知”;第3個維度 (特征值2.006,貢獻率8.360%)包括4個題目,內容涉及個體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可命名為“生命價值感”; 第4個維度 (特征值1.964,貢獻率8.184%)包括6個題目,內容涉及個體對自己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體驗,可命名為“自我生命體驗”;第5個維度(特征值1.954,貢獻率8.142%)包括4個題目,內容涉及個體對待安樂死的認識和態度,可命名為“安樂死的態度”。

2.3 信度分析 24個項目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 α系數)為0.892,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684~0.769之間;量表分半信度為0.897,各維度的分半信度在0.742~0.802之間,5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都可以接受。見表2。

2.4 效度分析 各維度間的相關在0.116~0.388之間,且相關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5 驗證性因素分析 采用極大似估計法檢驗擬合程度,考察量表的結構效度,結果顯示,χ2/df=1.945,GFI=0.925,AGFI=0.907,CFI=0.850,NNFI=0.829,RMSEA=0.043。從模型的擬合指數來看,該模型的數據有較好的擬合,說明該問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3 討論

人們對生命意識的研究開始于對生命教育的探索[10]。1979年在澳洲雪犁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 LES )”奠定了“生命教育”的基礎[11]。1996年我國臺灣地區校園一再發生暴力與自殺案件,引起臺灣當局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開始在學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12]。香港受到英國的影響,對生命教育也較早給予了極大關注,對青年學生的生命意識教育主要貫穿于其公民教育中[13]。目前,國內有關大學生生命意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臺灣地區[14]。

有研究表明,自殺與各種類型的心理障礙有關。從多起大學生自殺案例可以看出,心理障礙一直伴隨大學生自殺行為發生前的一段時間[15]。除遺傳因素外,大學生的自殺誘因突出表現在學業壓力、情感糾葛、人際危機、就業壓力、悲觀厭世等方面。這些負性生活事件往往成為引爆自殺的導火索,尤其是連續的負性生活事件的累加,會驟然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當壓力超過一定的閾值,必然帶來嚴重的后果。生命意識淡漠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危機,也是一種異常的心理現象[16]。生命意識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大學生個體對負性事件認知的價值取向和采取極端行為前心理壓力閾值的高低。當大學生出現“行為方式忽然而顯著的改變、語言表達、人際關系變化、情緒變化與心境變化、反復在危險區逗留、身體與神態的變化等”[17]異常時,個體生命意識水平對這種異常能否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大學生生命意識水平對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發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本研究在參考相關文獻研究和個案訪談的基礎上,構建了大學生生命意識量表的維度結構,并從系統分析觀點出發,對大學生生命意識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最終形成的大學生生命意識量表包含24個項目,5個因子,且量表有較高的信度。從驗證性因素分析的各項擬合指標來看,量表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均達到了心理測量學標準,能夠作為測評大學生生命意識水平的有效工具。

本研究的不足:(1)由于多種條件的限制,目前該研究還沒有進行重測信度和復本信度檢驗,雖然該研究的各個維度及總量表的題目內部一致性信度都比較高,但是還不能說明量表跨時間與情景的穩定性,這需要今后繼續做更深入研究;(2)分析了大量國內外文獻,并多次與有關專家學者交流、討論,從而提出生命意識的內涵與范疇,形成了測試題目,但題目是否全面、恰當,能否準確反映當代大學生關于生命存在的認知與生命價值取向,還值得繼續深入研究;(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個體對生命本質的理解及其生命價值取向也會不斷發生變化,這也就決定了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時效性,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斷研究和改進。

4 參考文獻

[1] 連淑芳,魏傳成.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狀況調查報告.思想理論教育,2007,2:61-63.

[2] 王習發,陳仁軍.教育心理場中生命意識的缺失與回歸.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24-125.

[3] 梅萍.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與價值取向的實證分析.高教探索,2007,3:108-110.

[4] 于情,王禮桂.大學生自殺問題研究進展.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4,21(4):277-279.

[5] 唐勇,周亮,徐慧蘭.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干預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危機干預暨自殺預防全國學術紀要.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2):134-135.

[6] 李濤,鄭曉邊.青少年自殘行為及干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0):732-734.

[7] 徐慧蘭,馬貞玉,肖水源,等.長沙市大學生自殺預防知識、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9):654-656.

[8] 肖水源,楊洪,董群惠,等.自殺態度問卷(QSA)//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64- 366.

[9] 肖水源,楊洪.自殺態度問卷的編制及信度與效度研究:自殺列研究之一.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4): 250-251.

[10]王學風.國外中小學的生命教育及啟示.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1):43-45.

[11]何源,徐濟達.大學生生命教育及實施途徑.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2):1 037-1 038.

[12]吳威威.高校德育的重要維度:生命教育.中國高教研究,2007,6:70-71.

[13]雷靜,謝光勇.近十年來我國生命教育研究綜述.教育探索,2005(5):92-94.

[14]賈林祥,石春.307名大學生生命意義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8,29(5):420-421.

[15]季建林.自殺預防與危機干預.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31-432.

第12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when imple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tervention. Methods: take nursing student of Grand One for example, to teach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n compare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students wh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nursing or not, when the students entered in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P鍵詞:高職高專護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原因;對策

Key words: nursing student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ocial responsibility;current situation;reason;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9-0245-02

0 引言

責任感是抽象的,但是責任則是具象的,愛惜公共財物、保護環境衛生、文明禮貌、幫助弱勢群體等都體現了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1]。

高職高專護生是我們醫療衛生事業未來的建設者,能否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僅關系個體理想信念的實踐,更與人民健康、國家前途和社會和諧息息相關,在校護生社會責任感強化,受到患者及家庭的廣泛歡迎。本次研究對該校護生社會責任感現狀進行分析并通過校內強化,護生進入臨床后患者的滿意度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問題的提出

護生在實習期間由醫院管理為主,護生請假、曠工的情況時有發生,家屬、患者對護生的服務態度、服務效果滿意度低。

1.2 調查方法

本研究對不同級別的13所醫院進行走訪,調查患者、家屬對護生護理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狀況;調查護生請假、曠工狀況。

2 結果

2.1 2組護生護理服務效果統計比較

在校內接受了社會責任教育的護生患者及家屬對其護理服務效果滿意率88%,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服務效果滿意率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2組護生實習期間請假、曠工情況統計比較

在校內接受了社會責任教育的護生實習期間請假、曠工人次42少于未接受社會責任教育的護生人次65(P

3 討論

護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人民健康、國家前途和社會和諧息息相關,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護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3.1 護生社會責任感淡薄的原因

3.1.1 經過研究人員分析,護生職業責任感淡薄

面臨護理工作崗位的特殊性、嚴謹性,一部分護生看到在臨床護理工作的護士們的敬業精神:當病房護士生病了,卻任然堅持在“戰場”前線,邊輸液邊工作;當護士懷孕肚子明顯隆起時,卻絲毫沒有影響工作,任然很麻利地配藥,為患者打針、換藥;當夜晚人們都在熟睡時,護士卻獨自走在冷清、空蕩的走廊里,為患者治療卻一絲不茍。這部分護生看到這樣的場景,自己就被“嚇跑”了,干脆混日子,今后改行。

3.1.2 社會責任感不強

護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強主要表現在當在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出現實際的抉擇時,表現出明顯的向個人利益傾斜的特點。護生在醫院見習、實習時,不愿去為患者做生活護理,在病情觀察時沒有認真記錄患者尿量而耽誤病情等;不愿去條件艱苦的基層就業;一些護生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就和原工作單位毀約等。

3.1.3 高職院校教育方面的缺陷

大學生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求大學問者,而是謀生者。大學自古就是培養高等人才的地方,是一個思想性的單位。但是現在的大學過于重視應用、重視就業、重視規模,使得大學不再是文化的創造陣地,而是技師專家的搖籃。當一個群體以吃飯為目的的時候,他們的責任就是讓自己吃好。從這個意義上講,重個人是時展的趨勢,誰不順應趨勢誰就會被淘汰,大學生選擇放棄責任是無奈的選擇,是被動的接受,高職護生是同樣的。

3.2 護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措施

3.2.1 志愿者活動

高職護生提前進入臨床志者,感受今后工作面對患者生命肩負的責任,志愿者義務活動是一個比較好的實踐方法,這在高職護生中是公認的事實。如果堅持做,不參雜其他目的,高職護生社會責任感的重塑還是有希望的。

3.2.2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將責任感的培養貫穿在課堂教育過程中,尤其是思政課與專業課,猶如培養慎獨精神。

3.2.3 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正確應對

在遇到困難時不退縮,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也是一個很符合實際的結論。在當今時代,高職護生對于個人還是比較負責的,荒唐大學生為數很少。但是,仍有相對數量高職護生沒有規劃,這表現出另類學生和不規則學生的存在。

高職高專護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是家庭和學校的責任,而且也是全社會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社會環境的好壞與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密切相關,建立和健全各種形式的責任制,這對于處在他律階段的責任是不可缺少的,有利于促進責任從他律階段向自律階段的轉變,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陳婷,王彬,李書寧.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調查報告――基于對廣州市705名大學生的調查[J].青年探索,2008(06).

[2]馮霞.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與培養探究[J].學術論壇,2009(2).

[3]周平.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的成因及對策[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8(5).

[4]許輝.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及其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1).

[5]李桂蘭.基于PCI模型的干預訓練對高職高專護生心理資本和學習效能的影響[D].南華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