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2 03:33: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普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國際NGO的好經驗
2013年3月23日是個周六。晚上八點半,韓雯(化名)關掉了家里的燈和電視,打開手機,播放一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美好世界)》?!斑@是我第三次參加‘地球一小時’了。放這首歌,很有儀式感?!?/p>
“地球一小時”也稱“關燈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07年向全球發出的一項倡議:呼吁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個星期六20:30~21:30期間熄燈1小時,以此來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以及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表明對全球共同抵御氣候變暖行動的支持。時至今日,北京、上海等諸多城市都開始參與“地球一小時”的活動,明星李冰冰、李宇春等紛紛成為“地球一小時”中國區活動推廣大使,更多像韓雯這樣的普通公眾都以實際行動參與其中。“這項活動據說并不能節約太多電能,更大程度上說,它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契機,讓我覺得環保并不那么遙不可及,也會提高我日常生活中的節能意識。”韓雯如是說。
對普通公眾而言,“地球一小時”可能是他們對世界自然基金會這個國際環保NGO的唯一認識。但事實上,作為全球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198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以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為起點啟動了大熊貓保護研究,是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來華開展自然保護工作的非政府組織。發展至今,項目領域由大熊貓保護擴大到物種保護、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可持續發展教育、氣候變化與能源、野生物貿易、科學發展與國際政策等領域。
在保護自然的同時,幫助身處自然中的人們獲得更好的生活,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國際NGO帶給中國的好的經驗。自然保護區的可替代生計項目即是如此。
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都項目辦公室在四川黑竹溝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開展了試點養蜂項目。
黑竹溝自然保護區周邊甲挖村的曲比刮虎,就來自一個養蜂世家。但傳統的養蜂方法也有弊端,比如蜂桶的設計,就不夠科學。小蜜蜂(蜂蛹)、蜜蜂的糞便和死了的蜜蜂都一起留在桶里,因為害怕蜜蜂會棄窩飛走,人們又不敢打開蜂桶清理。這樣,蜂桶就會很臟,蜜蜂很容易生病,病了之后蜂農不懂怎樣醫治,一桶蜂很容易就會死光。冬天的時候,圓蜂桶保溫效果也不好,蜜蜂很容易凍死?!跋裎壹?,最多的時候養過40桶蜂,但現在只有幾箱了。”
有著豐富養蜂經驗的曲比刮虎,被村民選為甲挖村項目管理小組組長,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官員和養蜂專家們一起選受益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分發蜂箱和蜂種,指導受益農戶蜜蜂分箱、割蜂蜜,與保護區工作人員一起向村民宣傳環境保護。2009年年底,刮虎的10箱蜜蜂,已發展到26箱,產出了900多斤蜂蜜,賣了近3萬元。在自身受益的同時,刮虎履行著自己的承諾,每年分出兩桶蜂種給其他的農戶,以傳遞的方式,帶動社區一起養蜂。
“以前因為每家都窮,砍柴、挖藥、打竹筍是我們主要的收入來源??粗黄肿幼兊霉舛d禿的,我們也心疼,但是沒辦法,我們要生活。保護區的人經常來我們這兒宣傳保護環境,保護大熊貓,但一直覺得這些事兒離我們很遠,是保護區這些有工資的人做的活路(工作)。項目開展后,我們自己受益了,同時也開始注意到,保護好環境,少砍點柴,少挖點藥,蜜蜂才有花兒可以采,我們才能搖到更多的蜂蜜?!?/p>
有著豐富的保護區工作經驗的陳雪峰感觸頗深:“開展養蜂項目前,保護區的主要工作就是上山巡護監測。時間久了,連自己都不知道這些工作到底有多大意義,能不能真的達到保護的目的。工作人員在保護,社區在破壞,工作人員到社區宣傳環境保護知識,村民都會躲得遠遠的。現在不同了,通過社區養蜂活動項目開展,村民受益了,保護意識也在隨之改變。以前大熊貓進到社區,從來沒有村民聯系我們。項目開展后,大熊貓多次下山,每次都有村民給我們打電話報告,還幫我們守著大熊貓,怕大熊貓受傷或者生病?!?/p>
與此同時,學者楊東平也認為:“他們的工作每個方向都有專業團隊和人才,不斷拿出高度專業化的調查報告,與決策部門溝通。這些帶來的影響和示范作用越來越大。”
本土NGO的現代化成長
1990年代誕生于知識分子中間的中國本土環保NGO,經過20多年的發展,注冊機構已逾3000家。初期的民間環保行動,可以概括為“觀鳥、種樹、撿垃圾”,而現在,工作更專業,分類更細化,用環保界的話說,就是從“淺綠”逐步向“深綠”前進中。在這個過程中,本土環保NGO也逐步擺脫了草根、悲壯、苦哈哈的姿態――這不僅源于環保意識的改變,更來源于他們的運營者正試圖用現代企業管理的方式推動NGO的可持續發展。
2007年,封曙歷創辦了非營利機構上海仁渡。仁渡將目光集中于一點:海灘清潔。
“一開始我們沒有租辦公場地,也沒有專職人員,除去3000元的注冊費,只要解決400元一年的網站費用,資金方面就沒有太大問題。我們一直倡導的是賠時間不賠錢,有幸找到了強生作為第一個合作對象,他們出活動經費,也出志愿者。舉辦一次凈灘的志愿活動,經核算費用在兩萬,用這第一筆經費,我們成功舉辦了第一次凈灘活動,同時解決了凈灘所需工具和裝備的購置問題。更重要的是,跟強生這樣的大企業合作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合作機會。企業負責出人和經費,我們負責出方案和執行,成了最主要的持續運作模式。”
自2007年創辦起,簡稱“凈灘”的上海灘涂垃圾來源科普調查及清理暨濕地生態體驗營連續舉辦。“組織凈灘,就是想讓更多人群認識海洋垃圾分類,深入了解垃圾對濕地的危害,喚起公眾對海洋環境保護的關注?!?/p>
凈灘活動已成為國際海灘清潔活動等國際垃圾清潔活動的中國部分,2008年仁渡還成為東亞海洋清潔運動(CUW)的核準會員機構?!拔覀兠看蝺魹┍O測出的數據同時提供給全球監測活動,與全球60多個國家的志愿者一起組成全球海灘垃圾監測網絡,為最終減少垃圾的產生,還一個凈藍的海洋而努力?!?/p>
當中國的很多富人被斥為“慈善事業吝嗇鬼”之時,一群知名得屢屢登上報刊娛樂版的頂級企業家,卻悄悄開始了他們的環保之旅。
2004年6月,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阿拉善旗位于內蒙古西端,境內的三大沙漠是北京沙塵暴的源頭。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聯合企業家們發起了行動,希望解決北京的沙塵暴問題。企業家每年繳納10萬元即可入會,連續十年即可成為終身會員。協會采取直選,上百位企業大佬拉票、競選、演說,在爭論和爭吵中團結一致做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