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語醫學論文

英語醫學論文

時間:2022-10-05 12:27: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醫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醫學論文

第1篇

醫學論文的寫作對于大多的中國本科畢業生來說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更別說是醫學英語論文了。其實不然,經的整理發現,只要清楚的了解醫學英語的特點,本科論文,醫學論文也不是一件什么難事,不信大家可以試試。

通過整理,發現醫學英語論文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醫學英語本科論文:英語詞匯常用意義在醫學英語中的轉變。

例如,(Stomach)Ulcers are wounds in the stomach that are similar tosmall cuts or tears.

 "tear”在通常英語用法中,指眼淚,但在這個句子中指“撕破的洞或裂縫”,這句話的意思是“(胃)潰瘍是胃中類似小割傷或撕傷的傷口。”

(2)醫學英語本科論文:多用書面語,少用口語中的動詞短語,尤其是在動詞的使用上。

如:用evaporate,而不用to turn...into vapor;用discover,而不用to find out;用absorb,而不用to takein等。

(3)醫學英語本科論文:醫學英語中多動詞或名詞的派生詞。

描述某種物體或醫療現象的特征或某物的數量、大小、程度、性質、狀態等的形容詞,很多是動詞或名詞的派生詞。

例如:名詞加-ic,- ious,-al;動詞加-ing,-ive,-able等。

(4)醫學英語本科論文:語言應簡潔精練,邏輯清晰,內容準確而客觀,專業性較強。

(5)醫學英語本科論文:醫學英語應多使用長句和定語從句

長句和定語從句能夠使得文章結構嚴謹,信息連貫,并且能夠強調重要信息。

例如,Extrinsic asthma occursin atopic individuals who often have a strong family for allergic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asthma, hey fever, and urticarial erupdons.

意思是外源性哮喘常發生于有明顯家庭過敏史,包括哮喘、枯草熱及尊麻疹等的遺傳性、過敏性個體。

(6)醫學英語本科論文:名詞作定語以及大量的專有名詞的縮寫,使得語句精煉,且信息量增大。

例如,CR意思是Complete response,完全緩解;ECG意思是Electrocardiogram,心電圖;CRF意思是CaseReport Form,病例報告表等。

(7)醫學英語本科論文:多用被動語態,能夠增強文章客觀性。

例如,Muchhas been learnt about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course and prognosis.

意思是:關于他的臨床特征,病程及預后,已經了解得很詳細了。

相信了解的醫學英語本科論文的寫作特點,醫學英語論文的寫作對于現在的你已不是件什么難事了。

  本科、碩博、職稱

南大核心:《云南社會科技》

          《統計與決策》

北大核心:《黨建與思想教育》

第2篇

關鍵詞: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結構;句長;時態;語態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3-0113-03

摘要是論文的核心濃縮,國內編輯界及科研工作者、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細致的研究[1-4]。英文摘要作為國內期刊與國際接軌的重要紐帶,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開展醫學類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研究有利于我國國內醫學類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傳播與交流,有利于國內醫學科技人員借鑒與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的醫學科技信息,加強學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為提高醫療技術和科研水平創造有利條件。

目前,國內外期刊研究界對英文摘要的研究和討論呈現出不斷深入、趨于規范、靈活運用的幾個階段。從1982年國際生物期刊編輯委員會公布溫哥華格式,明確提出abstract,到1991年結構式摘要被國際期刊編輯委員會正式列入,醫學論文摘要開始廣泛采用結構式摘要寫作模式[5]。本文從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寫作入手,采取調查統計的方法,基于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的結構、時態、語態等方面,對中外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進行橫向比較,總結我國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的總體寫作現狀,并從國內外對比研究中,得出有益結論和建議,從而為更好地指導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寫作、提高英文摘要寫作水平和質量、促進國內生物醫學期刊國際化接軌和學術交流創造有利條件。

一、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對象的代表性、權威性、可比性等原則,以pubmed和中國知網收錄期刊作為研究對象,按比例各抽取了國內外10種中英文期刊,其中5種國外醫學類科技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GU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GIE: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on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JAC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和5種國內醫學類科技期刊《中國腫瘤臨床》《中華消化內鏡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中華醫學雜志》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抽取了國外期刊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55篇,國內期刊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50篇,采用對抽取論文英文摘要逐句標注的方式,統計每篇英文摘要的結構、句長、時態、人稱、語態等信息,進行中外醫學類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橫向比較與分析。其中外文期刊在研究中分別標注為A1、A2、A3、A4、A5,國內醫學類科技期刊標注為D1、D2、D3、D4、D5。

二、結果與分析

通過統計,我們分析了國外醫學類科技期刊英文摘要496句,國內醫學類科技期刊英文摘要447句。對英文摘要的結構、句長、時態、人稱、語態等信息進行了全面統計和分析。

(一)摘要結構分析

根據研究的內容和方法,目前摘要的結構大體可以分為結構式摘要(structure abstract)和非結構式摘要(non-structure abstract);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和報道性摘要(information abstract)等。在國際《生物醫學期刊投稿的統一要求》定中,采用的是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的四層結構式摘要。這種摘要的優點在于層次清晰、篇幅短小簡潔卻表達明確,便于在短時間內把握論文內容,利于查閱和交流。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醫學期刊都采用這種模式。在本次統計分析中,上述10種期刊基本采用了結構式摘要模式,反映出結構式摘要模式在生物醫學期刊摘要寫作中的巨大優勢。

(二)字數分析

研究中對于樣本的字數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國內期刊的摘要平均字數為237字,平均句子數為9.2句;國外期刊的摘要平均字數為314字,平均句子數為10.2句.比較而言,國外的生物醫學期刊摘要顯得更長,句子數沒有顯著的差異,句式相對復雜些。主要由于國內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缺乏研究意義、研究背景的描述,同時各部分內容的表達不連貫,因而句子較短;相比較而言,國外期刊比較重視背景、結果和研究意義的描述,摘要更長、句式更復雜[6]。與國外生物醫學期刊摘要比較而言,國內生物醫學論文英文摘要內容上嚴重依賴中文摘要的簡單翻譯,過于簡單,不能反映論文的全貌和深度。

(三)時態分析

一般現在時多用于描述研究內容、結果和結論;一般過去時多用于描述論文撰寫前的準備工作,也可用于表示轉述已發表文獻的報導、討論和研究內容[7-8]。從樣本的時態統計分析中,我們發現:國內外生物醫學期刊在時態上運用情況大體相似,主要運用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而現在完成時、將來時等時態的運用較少,只有在摘要中需要有這種表述時才使用。(見圖1和圖2,單位%)

另外,根據國內外生物醫學期刊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的四層結構式摘要模式,背景(background)一般采用一般過去時或者現在完成時,方法(methods)一般采用過去式,結果(results)、結論(conclusions)一般采用現在時,但也有采用過去時的情況。

(四)語態分析

根據對樣本句型的分析,按照主動語態、被動語態以及無語態句統計結果顯示:國外生物醫學期刊語態中主動句、被動句、無語態句比例分別為46.2%、21.3%、32.5%(如下圖3);國內生物醫學期刊語態中主動句、被動句、無語態句分別為31.8%、45.3%、22.9%(如下圖4)。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國外生物醫學期刊語態中主動語態占比明顯高于國內,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生物醫學期刊語態中被動語態占比明顯高于國外,另外無語態句占比國外也高于國內。

在摘要樣本對比分析中表現得較為明顯:

例如,將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疼痛治療科接受藥物治療且VAS評分>4分的102例NCP患者隨機分成安慰劑聯合OST治療組(A組)和NTP聯合OST治療組(B組)。比較兩組VAS評分、疼痛緩解率、爆發痛發作次數、OST使用劑量及藥物不良反應。

譯文:NCP patients who received drug therapy with a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core of > 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placebo combined oxycodone group (group A) and Neurotropin combined oxycodone group (group B). The VAS score, pain relief rate, frequency of pain outbreaks, average dose of oxycodone per day,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在介紹臨床診療的方法時,作者采用了過去時的被動語態。而此類表述在國外期刊中則往往采用主動語態,如采用“we analyzed……”、“we performed……”例等模式開頭,例如we analyzed a detailed subset of data on 3343confirmed and 667 probable Ebola cases collected in Guinea,Liberia,Nigeria,and Sierra Leone as of September14.

在英文的語態運用上,國內生物醫學論文英文摘要往往存在被動語態過度使用的誤區[9]。在生物醫學英語摘要寫作中,很多人持這種觀點:認為生物醫學是客觀性事物和過程的描述,需要采用被動語態這一句法特征。實際上,無論是采用主動語態還是被動語態都不是問題的實質,關鍵在于符合論文的內容和表達的需要。相比較而言,國外生物醫學期刊摘要中采用的主動語態明顯多于被動語態,與英美國家文化和語言表達相關;而我國生物醫學期刊摘要中被動語態過度使用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已經逐步改善,這得益于生物醫學論文作者開放性視野的擴大和我國對外生物醫學交流的廣泛和普及。

三、建議

與國外生物醫學期刊摘要寫作的靈活性和準確性相比,我國生物醫學期刊摘要寫作顯得過于格式化,差距明顯。針對我國生物醫學科技期刊摘要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對于醫學科技期刊作者和編輯而言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強和提高:

第一,提高國外生物醫學期刊、資料的閱讀量。英語書面表達能力與英語閱讀能力息息相關,因此,為提高生物醫學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能力和編輯能力,首當其沖是需要增大國外生物醫學期刊、資料的閱讀量,對于論文作者而言要在本專業國外期刊資源閱讀上下功夫,盡可能多閱讀,熟能生巧,從而寫出地道的英文表達;對于編輯而言,只有掌握豐富的國外生物醫學資料,不斷提高閱讀量,才能準確把握國外英文摘要撰寫的主脈絡和新趨勢,從而提高英文摘要的編輯能力,使國內生物醫學期刊的發展更具國際化。

第二,擴展視野,加大生物醫學國際交流和專業培訓。無論論文作者和專業編輯,參加相關的生物醫學國際交流和專業培訓都是必須的。生物醫學的發展瞬息萬變,知識的更新周期變短,必須加強生物醫學的國際交流,通過聆聽生物醫學國際會議等形式,及時了解生物醫學動態,掌握生物醫學新事物、新表達,從而緊跟國外生物醫學發展步伐,提高英文摘要表達能力。有條件的單位可以通過舉辦專業培訓等形式,加編輯人員英文摘要編輯水平。

張三,培養英文表達風格。由于國內大多數生物醫學論文作者采用的是先寫中文摘要,再進行轉譯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不了中國式英語的模式。在實際中,可以通過摹寫英文摘要原文的方式,逐步培養獨立的英文表達思維和表達風格,從而寫出出色的論文英文摘要。對于編輯而言,也要培養英文表達風格,通過與論文作者的反饋,促進論文英文摘要的完善。

本文從客觀的角度對于國內外生物醫學期刊的英文摘要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了我國生物醫學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實際上,由于英語并非我們的母語,在實際運用和表達中,存在不足是客觀情況,但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這種差距,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掌握英美語言表達習慣,創新英文摘要寫作編輯方式,與國際接軌,促進國內外期刊的相互交流和提高。

――――――――――

參考文獻:

〔1〕鞏倩,陳華,李鋒.醫學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概況及目前存在問題[J].學報編輯論叢,2009,(00):54-58.

〔2〕何達,李桃,陳永杰,等.中、英文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統計比較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404-407.

〔3〕何瑞清.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較――語態分布和“頭重腳輕”句的使用頻率[J].上海科技翻譯,2004,4(1):16-19.

〔4〕吳濤,趙娟,袁天峰.中外醫學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寫作對比分析與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609-612.

〔5〕韓仲琪,李炳汝,王慶法.醫學論文英文摘要格式及其寫作問題[J].編輯學報,2002,14(6):411- 414.

〔6〕王志娟,法志強,郭洪波.6種國內外神經醫學期刊英文摘要結構和內容分析[J].編輯學報,2012,24(3):233-235.

〔7〕騰真如,譚萬成.英文摘要的時態、語態問題[J].中國科技翻譯,2004,17(1):5-7.

第3篇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教師心理健康的某些項目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某些方面有預測作用,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一個人心理和行為的整體水平,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其外顯行為表現出來,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一個具有豁達、開朗、誠懇、善良等優秀心理品質的教師會使學生感到親切和溫暖,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支持而如果教師本人的心理不夠健康,時常表現出扭曲的價值觀、冷漠孤僻的性格或多種臨床癥狀,無疑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傷害,英語論文有心理問題的教師還可能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自己過度的焦慮、恐懼、偏執、過敏等不良傾向“傳染”給學生,使學生的心理狀態趨于惡化。

教師的心態常常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學生因直接觀察到教師的外顯行為而受到影響。醫學論文教師的行為反映著其自身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學生會從中體驗到教師的喜怒哀樂,教師的心理狀態通過這一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學生愛模仿的天性和強烈的向師性使他們常常不由自主地盲目模仿老師的動作、語言、表情,甚至他人難以觀察到的一些細節,久而久之,學生可能因受到自身表情和行為的影響而產生與教師相同或相似的心理特征。

教師處理學生行為問題的方式方法,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面對教育學生過程中的各種事件,如果教師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英語論文運用教育機智,不僅可以順利解決問題,融洽師生關系,還能對學生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相反,如果教師情緒消極,缺乏自控能力,忽視學生的基本權利,濫用權力,就必然會使師生關系出現矛盾,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從而阻礙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醫學論文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強迫癥狀對學生的孤獨傾向有負向預測作用,這似乎與我們日常預料的師生心理健康狀況一致不相符。

其原因在于教師為了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個體,需要有細心、有耐心、有強烈的責任感,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以追求做得更好,所以當學生的孤獨感越來越少時,教師的強迫傾向越來越明顯。

第4篇

下面就從古代哲學、古代文學和古代自然地理文化三方面剖析中國文化內涵對中醫醫學論文翻譯的影響。

(1)中醫理論英語翻譯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古代哲學

中國的中醫理論體系的框架是在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陰陽五行學說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和“土”分別對應著人的“五臟”——“肺”、“肝”、“腎”、“心”和“脾”。在中醫診斷中,中醫師一般不會直接言明病癥病狀,而是隱喻的用五行來表達。

比如:“瀉南補北”,意思是“瀉心火滋腎水”,在翻譯時就要充分考慮其意義,對不同的讀者,選擇不同的翻譯方式,要加以區分直譯和意譯的運用。

(2)中醫理論英語翻譯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古代文學

對中醫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中醫理論著作都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在論著中作者經常會使用一些修辭手法,讓一些病理現象更加生動。

例如“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這是將人看成一個整體,用君臣之道來比喻五章六腑,君王是“心”,重點強調“心”在人體結構中的重要地位。而對中國文學不懂的情況下,就不能很好的對其進行翻譯,勉強翻譯,也不會到位。

另外還有就是中醫理論中,經常會有一些歷史經典典故的運用,這樣使得語言更加的精煉,內涵也更加的豐富。

比如:病人膏育中“膏”是指心尖脂肪,而“育”是指心臟與隔膜之間的空隙,而病人膏育意指病人病情嚴重。但是如果不了解典故的情況下,對“膏育”的英語翻譯就絕對不能到位。

(3)中醫理論英語翻譯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古代自然地理文化

在中醫理論著作中也經常會與一些地理名詞相關,而這些名詞的在這里的意思又與正常意思不同,所以進行英語翻譯時,大家要特別的注意。

第5篇

要追求醫學院校英語教學效益的最大化,英語教學體系的構建和有效的教學策略是重要途徑。“有效”是加強英語教學體系的應用,強調英語教學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教育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關鍵詞:

醫學院校英語教學體系;模式研究;發展

一、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采取的是英語或公共英語。語言課程、課時的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在校學生大部分英語學習時間都被EGP學習所占據,只有到了大學的高年級時才能有機會接觸到ESP。從教育評估角度看,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直接影響到對學生的學業鑒定及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許多醫學院校把四級過級率當成衡量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使用人單位也很看重畢業生的基礎英語水平,課堂上的醫學英語被當成考察課或者選修課,正是因為這種英語教學體系模式的長期存在,使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發生重點轉移,學校把英語教學側重點放在了EGP上,學生對ESP漠不關心卻很看重EGP。無論從理論還是實際意義上來說,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專業英語都是整個英語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從理論向實際應用跨越的主要途徑。目前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仍然沿用“以EGP為主,ESP為輔”的陳舊教學模式,很少顧及到醫學英語對社會的真實價值。大學英語教學中EGP和ESP這兩種模式理應共存,彼此促進,相輔相成,而我們的教學模式卻將EGP教學和ESP教學人為斷裂。在教學方法、學時分配、師資力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忽略了教學效果,導致EGP和ESP在英語教學中的比例不合理傾斜。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大眾,如果只把過級考試作為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也就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醫學教育的發展也將受到制約。

二、EGP與ESP之間的關系

一部分教師和學者認為,EGP與ESP這兩門課程互不相關,甚至有人認為把太多精力用在學習ESP上會直接影響到EGP的學習效果。所有語言學習必將最終走進社會實踐,這就不難發現EGP與ESP之間其實存在著較強的紐帶關系,它是英語教學基礎的進一步延伸與擴展,在知識掌握和技能實踐中體現出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只有打破舊的教學模式,才會使EGP與ESP的區別縮小,也更適合學習者未來就業和發展的需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模式也正在發生某些變化,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逐步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其教學原則也真正體現了“先基礎,后專業化”的基本教學規律。

三、整合基礎英語和醫學英語教學模式的設想

(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通常采用的是大學一二年級學習基礎英語,要求學生用兩年的學習時間達到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但對醫學英語教學只是作為學生的考查課和選修課,這就需要優化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設置并改變教學模式,否則會造成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目前對醫學英語的學時安排根本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醫學英語的專業性更強,對它的專業劃分應該進一步細化,檢驗、護理、影像、臨床等不同專業的醫學英語學習內容應該根據實際需要而有所區別。通過這些細化,既能讓學生有相對準確的學習目標,同時提高他們對本專業學習的興趣,使之將來能更好地工作和更好地開展相關科研。

(二)英語教師和醫學英語教師要有默契的相互配合,同時進一步提高醫學英語教育的師資力量和水平。目前很多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師和醫學英語教師各司其職交流甚少。學生在完成了基礎英語學習后隨即轉入醫學英語的學習,這樣做既違背了教學規律及目的,并隨之帶來醫學英語教師的更加短缺。從教學原則和目標這兩個角度上來說,基礎英語教師和醫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技能大體上是一致的,這就完全可以做到在英語學習或英語講座過程中把醫學英語適當融入進去,英語教師可以結合社會實際給學生補充一些醫學英語常用詞。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以模糊基礎英語教師和醫學英語教師的概念,醫學院校也要利用自身優勢去發現和培養現有的基礎英語教師,讓他們掌握一些相關的醫學知識從而成為合格的醫學英語教師。

四、借鑒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教育必須體現出靈活性,教學方法既要科學合理又要生動形象。目前各院校在基礎英語教學中大量采用了情景教學、多媒體授課、任務型教學法、聽說教學法等,這些新穎的教學方法也適用于醫學英語的教學中,它能夠克服學生對醫學英語的厭倦心理,并從英語基礎知識方面去巧妙地掌握醫學英語的語言運用。教師可在課堂上設置與醫學相關的特定情境,給學生播放一些醫學英文視聽資料,還可以讓學生進入角色扮演,用醫學英語模擬醫生和病人間的問診及查房,盡量做到將醫學英語教學融入網絡教學平臺。

五、建構有效的評估和反饋系統

醫學英語作為一種專業性很強的科學測試工具,它的價值會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這就要求醫學院校必須改進教學模式,制定新的合理的英語評估方法,通過多層面立體考核準確地反映學生的醫學英語實際能力。對英語基本知識的考核更多地加入醫學英語內容,其終結性評估也要合理分配基礎英語和醫學英語的份額。在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注重拓展它實際知識面,重點強調學生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形成性評估方面,可以打破常規采用撰寫英文醫學論文、查閱英文文獻、用英文討論病例、醫學論文英漢互譯等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考查,有效強化醫學專業英語的各項技能。

結語

構建醫學院校英語教學體系的新模式,將基礎英語和醫學英語兩者進行更加有效的融合、整合,促進英語基礎知識與醫學英語運用技能的同步發展已勢在必行。各醫學院校應該將這種教學模式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全過程,最大限度滿足醫學院校學生對社會的職業化要求,培養出能夠適應全球知識經濟一體化時代的杰出醫學人才。

作者:張恒禎 單位: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張女丹;劉宓.淺談醫學院校英語教學改革[J].教育探索.2011(11)

第6篇

【關鍵詞】專業英語;需求分析;生理學專門用途

英語(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是以課程專業具體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英語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將單純語言學習拓展到專門領域[1]。隨著我國進入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時代,以及大學新生英語水平迅速提高,有關ESP的教學和研究發展非常迅速[2]。如何應對高等教育國際化挑戰,有效培養學生專業英語學習能力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為了解本校臨床醫學專業生理學專業英語教學現狀,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獲取學生專業英語學習需求。通過深入了解生理學專業英語學習需求,改進教學策略,提升教學品質。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以昆明醫科大學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693名為研究對象,共發放693份調查問卷,最后得到有效問卷571份,有效率為82.40%。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法研究,問卷為北京大學鄒漫云等[3]設計的“醫學專業英語學習需求分析調查問卷”,并根據教學現狀稍作修改。于課程結束后發放問卷作答并當場收回。調查內容涉及學生專業英語學習現狀、動機、技能以及課程內容、實施等多方面需求,全部為封閉式問題形式。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有關數據統計及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專業英語學習現狀

為了解學生專業英語學習現狀,設定相關調查項目,結果顯示31.46%的學生表示從未學過專業英語;41.70%的學生有過零星接觸專業英語;6.35%的學生學過一段時間專業英語;1.88%的學生較為系統學過專業英語;1.88%的學生作為專業學過專業英語。關于專業英語課程的收獲,44.44%的學生認為通過學習專業英語可以掌握一定專業詞匯;27.99%的學生選擇豐富專業知識;54.11%的學生選擇提高醫學專業文章閱讀能力;另外還有14.29%的學生認為在其他方面也有收獲。當被問及目前是否有機會使用醫學英語時,13.28%的學生表示有很多機會使用;37.66%的學生認為偶爾有機會使用;而28.57%的學生認為幾乎沒有機會使用。

2.2專業英語學習動機和態度

參與此調查的571份有效問卷中,388名學生認為學習專業英語主要是為將來職業發展做準備,占67.95%;161名學生學習專業英語是為了通過考試、取得學校規定學分,占28.20%;293名學生是為報考研究生做準備,占51.31%;另外還有17.60%的學生選擇個人興趣愛好;17.17%的學生選擇出國繼續深造。關于專業英語重要性認識,75.90%的學生認為專業英語學習對專業學習或工作非常重要或者比較重要;只有4.04%的學生認為專業英語學習不重要;另外還有2.16%的學生認為專業英語學習和專業學習或工作沒有關系。為了與專業英語學習動機進行對比,我們同時調查公共英語學習動機,結果顯示52.09%的學生認為學習公共英語是為了提高語言交流技能;35.21%的學生選擇學校要求的必修課程選項;另外31.02%的學生選擇學習公共英語是為將來工作做準備;還有5.92%的學生選擇其他。

2.3專業英語課程需求

2.3.1公共英語各項技能學習需求。為了與專業英語學習需求進行對比,我們同時調查公共英語學習需求。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對公共英語聽、說、讀、寫、譯水平自評不高。各項技能滿分為5分,閱讀能力自評分最高為3.22分;口語水平較差,自評分最低為2.98分。采用方差分析對各項技能評分進行比較,學生閱讀能力(3.22±1.30)分自評分高于口語水平(2.98±2.01)分和寫作水平(2.99±1.41)分自評分(F=3.27,P=0.01)。2.3.2需要提高的公共英語學習技能。在聽、說、讀、寫、譯5項技能中,需要迫切提高口語與聽力技能。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這2項技能提高需求高于其他技能(F=5.97,P<0.001)。2.3.3專業英語各項技能重要性認識。對專業英語重要性認識方面,大多數學生認為專業英語聽、說、讀3項技能比較重要,評分均在4分以上。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專業英語閱讀及聽力重要性評分為(4.02±1.49)分和(4.02±1.35)分,高于寫作、翻譯技能(F=7.37,P<0.001)。2.3.4專業英語近期需求。在問及近期需求時,9.67%的學生選擇總有機會使用專業英語;34.78%的學生選擇偶爾有機會;14.29%的學生選擇不清楚;26.41%的學生選擇幾乎沒機會;2.74%的學生選擇完全沒機會。關于具體專業英語需求,126名學生表示需要閱讀專業文獻或其他資料;79名學生表示需要擴展醫學英語詞匯。2.3.5專業英語聽力技能學習需求。關于聽力技能需求,43.29%的學生選擇聽懂工作場合英語日常對話;58.87%的學生選擇聽懂涉及醫學內容節目。2.3.6專業英語口語技能學習需求。調查發現34.78%的學生選擇在工作場合與同事用英語進行交流;57.43%的學生選擇與外籍患者或其他客戶用英語進行交流;19.48%的學生選擇口譯。2.3.7專業英語閱讀技能學習需求。在所列出不同閱讀技能選項中,42.57%的學生選擇閱讀英文學術期刊;48.34%的學生選擇閱讀英文醫學報告;39.39%的學生選擇閱讀醫學原版教材;31.75%的學生選擇閱讀英文科普讀物。2.3.8專業英語寫作技能學習需求。至于寫作技能,44.30%的學生選擇英文醫學報告寫作;57.58%的學生選擇英文醫學論文寫作;22.51%的學生選擇英文信函寫作。2.3.9專業英語翻譯技能學習需求。本次問卷結果顯示62.77%的學生選擇醫學文獻翻譯;46.06%的學生選擇在學術會議上及專業相關其他場合進行口譯。

2.4專業英語課程實施需求

2.4.1專業英語課程開設方式。在本研究列出的7種課程形式中,48.05%的學生選擇醫學聽說交流技巧;31.60%的學生選擇醫學實用寫作;38.82%的學生選擇醫學文獻閱讀;24.39%的學生選擇醫學論文寫作;23.09%的學生選擇醫學翻譯;26.12%的學生選擇醫學影視欣賞;12.55%的學生選擇醫學與文學。2.4.2專業英語課程性質。83.19%的學生支持必修課形式;而16.81%的學生不贊同將該課程設為必修課。2.4.3專業英語授課教師。通過本次調查發現33.77%的學生希望有醫學背景的英語教師授課;35.50%的學生選擇英語能力較強的專業課教師授課;還有24.82%的學生選擇由專業課教師和英語教師共同授課。2.4.4專業英語課堂授課語言。至于授課語言選項,27.42%的學生認為英語比例應該在40%以下;35.21%的學生認為英語比例達40%~60%;15.58%的學生認為英語比例60%~80%;另外3.31%的學生認為英語比例應該為80%以上。2.4.5專業英語課堂教學方式。參與該研究的571名學生中,54.26%的學生選擇以教師講解為主,同時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方式;8.23%的學生選擇以教師講解為主講座式方式;24.24%的學生選擇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2.4.6專業英語教材英語和漢語比例。當問及使用教材時,81.39%的學生選擇中英文雙語教材;18.61%的學生選擇全英文教材。2.4.7專業英語課程開設時間。對于課程開設時間問題,認為課程開設時間為二年級的學生占28.43%;14.14%的學生認為課程開設時間為三年級;另外40.12%的學生認為二年級或者三年級開設并延續到臨床實習階段;還有10.24%的學生認為課程開設時間為四年級進入臨床實習階段。2.4.8專業英語授課班級規模。關于授課規模,17.46%的學生選擇20人以下教學班級;38.38%的學生選擇20~30人;還有11.54%的學生選擇30人以上;另外32.63%的學生選擇班級規模無所謂。2.4.9專業英語教材體裁。對教材體裁調查顯示,34.05%的學生選擇經典醫學文獻;28.28%的學生選擇醫學教科書選讀;29.29%的學生選擇醫學優秀期刊論文;17.17%的學生選擇醫學英語的應用文體材料;31.45%的學生選擇醫學相關視聽材料及配套文字資料。

3討論

3.1專業英語學習現狀

此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對專業英語重要性認識很到位,但教學現狀是學生接觸和參與的專業英語課程很少。一方面可能與課程學習難度相關,提示筆者在今后教學中盡量從學生角度出發,結合生理學學科特性促進學生專業英語學習。另外可能與此次問卷調查對象是二年級學生有關,目前低年級學生使用專業英語機會并不多,提示教師應當給學生創造更多機會接觸專業英語。

3.2專業英語學習動機

分析上述結果可知,就學習動機而言,大多數學生專業英語及公共英語學習動機明確,而且多數學生對于專業英語與學習或工作的重要性關系認識非常清楚。學生對此課程抱著積極學習態度,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生理學專業英語教學開端。3.3專業英語各項技能需求從此次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專業英語學習目標基本一致。在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中,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迫切希望提高閱讀及聽力技能。這可能與將來工作中閱讀技能應用機會更多有關。專業英語學習技能需求結果表明學生期待將專業英語知識運用到專業和工作中去,這鮮明體現了專業英語課程特點,也是與公共英語的顯著區別[4]。提示教師在教學中側重專業英語閱讀和聽力能力培養。

3.4專業英語課程實施需求

學生對于生理學專業英語課程形式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幾乎涵蓋所有選項。這對教師提出很高要求,提示通過多種形式、多條途徑組織生理學專業英語教學活動。關于專業英語授課教師選項,更多學生選擇由英語能力較強的專業課教師授課;課堂及教材中英語使用比例為中英文雙語;教學方式是教師講解為主,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的教學方式。上述結果提示教師在組織生理學專業英語學習時應當采取逐漸過渡形式,給學生適當緩沖空間才可以保證教學效果,緩沖有利于學生協調兩種語言,幫助他們同時提升兩種語言專業能力[5]。另外教師還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專業英語學習意愿。關于授課班級人數,更多學生傾向于20~30人小班授課,而且學生希望在二年級或者三年級開設并延續到臨床實習階段。提示小規模教學更有利于增加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綜上所述,目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生理學專業英語學體呈現積極需求趨勢。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更體現出開展生理學專業英語教學勢在必行,因此,生理學教師需要從需求分析中獲取有效數據,最終提高生理學專業英語教學效能。

參考文獻

[1]李珂,郭書法.專門用途英語在制藥工程專業英語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10):123-125.

[2]蔡基剛.“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30-36.

[3]鄒漫云,孫秋丹,郭莉萍,等.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專業英語學習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32(5):718-721.

[4]申俊麗,付慧欣.包頭醫學院ESP教學模式學生目標需求的分析研究[J].科技通報,2015,32(2):240-243.

第7篇

關鍵詞:CBI;ESP;主題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2015年河北省教育廳項目成果論文(項目編號:SZ151261)

經濟全球化時代,面對國際化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國高校近年來在外語人才培養、外語課程設置、尤其是英語教學方面都進行了積極調整,大力開設ESP(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旨在培養既精于專業知識技能又能用英語進行流利交流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研究顯示,ESP教學普遍存在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教學分離、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內容與學生及社會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運用CBI 理論,即內容依托教學法來開展ESP教學,通過理論論證、實證研究來建構基于CBI主題模式的新型ESP教學模式。

1 理論研究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不僅注重學科專業的學習,更注重語言技能的掌握,是兩者充分結合的語言實踐課,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ESP有四個特點: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學習者的特別要求;課程必須在內容即主題上與某些特定的學科、職業以及活動有關;重點應放在使語法、詞匯、篇章結構與那些特定的活動相適應的語言運用上;必須與通用英語有鮮明的對照。兩個可變特點:可以只局限于某一種語言技能的培養;可以和任何一種教學法結合。三大涵蓋領域:科學技術、商務經濟、社會科學。本研究將選定科學技術學科中的醫學專業英語這一具體分支,以點帶面開展ESP的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索。

CBI即以某學科內容為依托來開展教學,通過把教學重點從語言本身轉變到學科知識來獲得目標語言能力,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當所獲得的學科信息與學生個人學習需求、學習目的密切相關時,語言習得的效果會更好,語言學習的動機會更強烈(Snow, Met & Genesee, 1989)。CBI有三個要素: 以學科知識為核心;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符合特殊學生群體的需要。基于CBI理念的教學模式有四種:主題模式、課程模式、輔助模式、專題模式。其中,主題模式是指語言教師根據學生主體需求,選擇涵蓋該學科專業內容的各類主題、話題的目標語原創材料為教材,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各項基本語言技能訓練,旨在以語言作為獲取新信息的媒介和工具,學習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對比可以看出,ESP和CBI在需求分析、學科材料的選擇上具有共通性,都是要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都會結合某一學科的專業內容,都具有和別的教學方法相結合的開放性,最終目的都是要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強化英語的綜合技能,兩者的契合度以及CBI主題模式的良好操作性,決定了醫學專業英語與CBI主題模式結合的可行性,接下來將進一步通過實證研究來檢驗其有效性。

2 實證研究

(一)研究對象:

受試者來自某高校本科三年級學生,經過嚴格的學習動機和語言能力測試選出100名學生,其中參加CBI主題教學的實驗班和實行傳統教學的對照班學生各為50人。

(二)研究方法

本項目采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定量研究包括一系列以測試為基礎、以結果為導向的實驗;定性研究包含對CBI主題教學模式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過程的研究。在實驗前期和結束后分別測試其醫學專業英語學習動機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并加以對比。

(三)研究過程

1. 文獻綜述及設計問卷階段:

查閱、梳理文獻,并從整體上設計本課題以及相關調查問卷、學習動機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測試試卷。

2. 課堂內容設計與授課過程

本研究以CBI主題模式為框架,結合Stroller & Grabe提出的6-T教學法指導高校醫學專業英語教學,將課程內容設置為:以醫學專業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為主題(theme),以病房情景英語對話為課文內容(text),以針對病房內的病史詢問、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為話題(topic),以積累專業術語及提高醫學文獻閱讀能力為任務(task),以了解人體各大系統常見疾病為線索(thread),從基礎醫學英語知識的學習過渡(transition)到醫學文獻翻譯及英語醫學論文寫作。實驗組課堂教學活動為:教師按6-T法則圍繞某一主題設計教學方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合作等方式完成主題研究任務、回答問題和課堂討論等活動。對照組的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圍繞醫學專業英語精讀及聽力課本進行,教師主要采用語法―翻譯與聽說結合的授課方法,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完成老師布置的問題為輔。

3. 數據收集與分析。

項目最后會對兩組受試者進行第二次學習動機及語言水平測試,并對學生進行隨機采訪,同時收集數據,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6.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對實驗前后的測試結果以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4. 總結評定階段。

根據研究結果,評定ESP中CBI主題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對受試者學習動機、學習情感以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變化進行評估,探討該模式的優劣及影響因素。

(四)啟發

研究顯示,ESP中CBI主題教學模式的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打破了ESP教師為主的傳統模式,逐步向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科知識為內容、以英語為工具的有效教學方向發展。數據顯示,73.6%的ESP教學以醫學詞匯講解、長難句翻譯法組織課堂,刻板枯燥,反對者高達89.3%。ESP中CBI主題教學模式兼顧語言與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結合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有83.2%的學生反映在新模式下學習主體性增強,學習效率顯著提高,學習效果良好。此外,醫學院校三年級學生經過兩年基礎階段的學習,多數已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具備相對扎實的英語基礎功,為CBI主體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基礎,迎合了學生更高的英語學習需求。

3 結論

理論以及實證研究都證實了CBI主題教學模式應用于ESP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ESP課堂發生學生為主的翻轉,具有積極的改革、實踐價值。盡管本課題選擇醫學專業英語對ESP進行個案研究,但課題的整體思路以及實證方法對其他專業的ESP教學,如商務英語、旅游英語、會計英語、護理英語教學等都會有所啟發,有利于不同領域ESP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Snow, M.A.,M. Met &F. A. Genese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in second/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TESOL Quarterly 23. 1989.

[2]戴慶寧、呂曄,《CBI教學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國外外語教學》,2004年。

第8篇

關鍵詞:中醫英語;雙語語料庫;中醫英語教學;中醫翻譯

在高度信息化的當今世界,翻譯已成為了解全球信息、擴大對外交流、獲取國際資源的重要手段。雙語平行語料庫,則為外語教學、翻譯研究、跨語言信息檢索、詞典編撰等提供了最好的平臺,具有廣闊的應前景。

近十多年來,國內雙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如漢英平行語料庫(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英漢雙語語料庫(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內近年來也建成些專用語料庫,如莎士比亞戲劇英漢平行語料庫(上海交通大學)、《紅樓夢》譯本平行語料庫(燕山大學)等,這些語料庫規模小但是各有特色各有重點。

一、中醫英語語料庫建設的意義

1.1 在中醫英語教學方面的意義

中醫英語語料庫在中醫英語教學的師資培訓、教材建設等方面都可以發揮充分作用。通過雙語平行語料庫,可以對中醫英語教學中的常用語言結構、教學中的難點、對難點的分級排列(gradation)等問題做出梳理和判斷。

1.2在中醫英語翻譯研究方面的意義

1.2.1語料庫不僅為翻譯批評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而且擴展了翻譯批評的研究范圍,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1.2.2中醫雙語語料庫為中醫英譯翻譯批評提供了諸多可能性,對這些可能性予以充分開發利用,有助于翻譯批評的“審美評價”和“科學判斷”跳出經驗和直覺的內省栓桔,達到有機的統一。

1.2.3基于語料庫的中醫翻譯研究以哲學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為認識論基礎,把經驗主義的量化描寫和理性主義的推理解釋相結合,以客觀的語言現象為依據,揭示語言內在的本質和規律。

二、語料庫的設計與建立

2.1 語料庫的設計

語料庫的設計與規劃是直接影響語料庫質量和功能的重大環節,在此階段,設計者需要考慮建庫的規模、語料選擇等方面。

2.1.1 就本語料庫的規模而言,需要考慮建庫目的能否實現及語料是否容易獲得等,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來說,專門語料庫要比通用語料庫的規模要小。根據本庫自身的特點,50萬字左右的規模即可滿足教學與翻譯的需要,但是語料的篩選很重要,要求建庫者和管理員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并且熟悉中醫醫學相關領域。

2.1.2本庫中醫英語的語料可以從可靠的網站、電子掃描儀、現有的中醫英語語料庫(如:《新編使用中醫文庫》)等途徑收集。中醫英語語料庫的收集以醫學教材和醫學論文為主,文本選用的標準為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的英語醫學教材或國內影印的英語醫學教材,論文從國際流行的一流期刊中收集。中醫英語語料庫的文本收集按學科、的種類等進行,涵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針灸、中醫推拿等學科。參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建設的平行語料庫,在建庫過程中參考 T.McEneryA.Hardie(2012)的做法,收集的數據主要用于科學研究,要防止語料泄露和侵權現象出現。

2.2語料庫的建立

2.2.1語料處理

在選取了合適的語料后,要將語料轉化為TXT文檔保存,本庫由英漢兩個句級對齊文本組成,分別命名為“中醫.EN.txt”和“中醫.CH.txt”。期間要審核并修改原始文檔中存在的一些錯誤與冗余信息,以免影響隨后標注和檢索的準確性。我們使用PowerGREP為檢索軟件,運用文本整理器對單個文本進行整理。

2.2.2標注

標注指對語料進行分類與詞類劃分,分為詞性標注與篇頭標注。英語文本可以通過CLAWS軟件完成,中文文本則通過中科院計算所的ICTCLAS軟件完成。篇頭標注能夠提供文本的基本信息。本庫中,篇頭標注包含出版信息、譯者信息、文本字數和所屬等內容。

2.2.3 對齊

在完成對語料的數字化、中文文本的分詞、去噪等相關整理后,可用Paraconc軟件實現漢英文本的句級粗略對齊,然后再進行人工檢查調整對齊,最后確定并保存。

三、雙語語料庫建設中碰到的困難與對策

3.1.國內英語語料與西方英語語料的選擇問題。中醫英語資料包括西方英語語料與國內英語語料,兩種語料各有不足與優勢。結合本語料庫的功能與特點,本庫應該從中國國內英語語料與西方英語語料分界,其比例各為百分之五十。只有如此,中

醫英語在中西方的差異點及差異的規律性才有可能反映出來。

此外,為了對比分析具有統一的基礎,中西方資料應盡量做到一致,也就是說,同一中醫資料,在中西方各具備一份英語語料,此時從理論上講,中西語料應該在數量上相等、結構上相同。

3.2平行語料庫的建立可能非常耗時耗力。在標注的過程中,受研究者的主觀影響比較多, 甚至可能會出現標注錯誤, 從而影響到語料庫的統計分析結果。為了彌補這些不足,需要研究者不斷探索努力,統一語料庫的標注, 提高語料庫的通用性以節省重新建庫的時間和精力。

[參考文獻]

[1]Koehn,P.Europarl:Aparallel corpus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A]. MT Summit 2005.

[2]Lüdeling, A. & M. Kyt. Corpus linguistic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C]. New York:Walter deGruyter, 2008.

[3]德超, 王克非. 新型雙語旅游語料庫的研制和運用 [J]. 現代外語,2010(1): 46-54.

[4]秦洪武, 王克非. 基于語料的翻譯語言考察 [J].現代外語, 2004(1):44-52.

第9篇

高職高專醫學英語臨床實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醫學領域與國際上的接軌和交流也越來越頻繁,這就給目前的醫學院校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帶來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應這種發展的需求,高職高專醫學專業中也開設了醫學專業語言課程,教授學生相關的醫學英語術語、醫學英語專業詞匯,讓學生提高醫學專業英語的水平,方便閱讀相關的英文文獻資料,學習國際上先進的醫學治療和護理知識,加強與國際間的合作和學習,以及用英語書本病例和化驗報告等,全面提高醫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職高專院校的醫學英語教學水平,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現有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兩方面做了解讀和分析。

一、醫學專業英語教學和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1.醫學專業英語教學和學習存在著定位偏差

首先,在許多高職高專院校中,為了單純地追求更高的四、六級證書的通過率,在英語教學中大多應用應試教學方法,包括使用題海戰術、摸索出題規律等,不會向同學明確醫學英語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沒有將英語的學習和今后學習和工作的實用性結合必修課中的基礎科目起來,使得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單純地將英語作為基礎科目來學習,處于被動和盲目的狀態,沒有方向性。這種教學方法既忽視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自身需要和醫學專業的特殊性,也忽略了學生在求學上的自主性和興趣,使得學生在沉悶乏味的學習中失去方向。

其次,目前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即使開設了醫學英語課程,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也更加注重學生的臨床實踐學習,認為臨床技能操作才是學習的重點,未來職業需要的重心,從而使得英語課程學習與臨床操作實踐產生沖突。

2.課堂教學內容專業傾向不明確,教學方法陳舊

現在還有部分的高職高專院校,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只開設了公共英語課程,而沒有專門的醫學專業英語課程。公共英語課程是通過廣泛內容的學習,借助聽說讀寫等手段讓學生對生活中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有大致的了解并能達到淺顯的應用。比較而言,醫學英語則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分支,是一個方向明確的研究領域,它強調環境和實用性的有機結合,更專業,更明確。在教學中,有的教師也會在教學過程中穿插醫學英語的內容,但往往會受課時、進度等教學條件限制,不會太多。

3.雙師型教師資源不足

目前的高職高專院校的醫學英語課程大多數還是由公共英語教師承擔的,很少有專門的懂醫學的教師進行教授,這些公共英語教師的課程負擔較重,大多肩負著多專業、多學科的英語教學工作,同時還要編寫教材和教案,更沒有時間進行醫學英語方面的專門進修,醫學知識的匱乏使得英語教學就成了單純的英語課堂教學,無法體現醫學專業的特色和優勢。這就造成了醫學英語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尷尬局面。因此,高職高專院校缺乏對英語和醫學兩方面都具有經驗的“雙師”教師,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難免會有教師自身都“不懂”“不理解”的情況發生,嚴重影響醫學英語的教學效果。

二、對醫學英語在高職高專院校教學實踐的建議

1.在醫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操練,加強教學與臨床的有機結合

目前,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非常大,社會需要的是高水平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需要既懂醫學專業,又懂英語,這就需要在醫學專業與英語進行緊密的結合。醫學專業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還需要加強醫學英語方面的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進行醫學專業英語時要與目前所學的醫學專業進行緊密的結合,相互配合,相互聯系,將知識進行很好的鞏固。

2.更新醫學專業的英語教材和素材

現代社會要求醫學從業者不僅有高水平的醫學知識,同時還應有相當的外語交際能力。傳統的醫學英語以科普文章為主要素材,以語言分析為教學方式,這種教學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醫學英語的需求和社會的需要。改革后的醫學英語課程應包括醫學術語學、原版經典醫學教科書、核心期刊文獻、網上醫學資料、醫用口語、醫學論文答辯等具體內容。

3.加強醫學英語科研培訓的投入力度,多方位引進“雙師”教師

首先,為幫助教師們掌握教育科研步驟與研究方法,可通過開展學術講座、專題培訓班、教師進修訪問交流等形式進行科研教育。其次,教學管理部門應加強與其他醫學院校的聯系,進行師資方面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再次,和一些大醫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聘請優秀的尤其是海歸的醫生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定期到校為教師、學生用英語進行醫學講座。

三、小結

本文從實際出發,詳細分析了高職高專院校中醫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教學中存在著的定位偏差;教學內容的單一,教學方法的陳舊;教師資源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教學實踐的建議,具體包括: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語言教學與臨床醫學的有效結合;更新醫學專業的英語教材和素材;加大英語教科研培訓的投入力度,通過多方位引進“雙師”教師,等等。總之,高職高專院校的醫學英語教學改革還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它要求所有教學一線的老師,要更新觀念,重樹理念,加強自身的學習和成長,將英語教學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的學習源泉,成為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的合格園丁。當然,教師的成長和學生的學習,從根本上離不開領導對教學的重視、支持和投入。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相信在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有全體教師的努力和同學的重視和配合,對提高醫學英語的教學水平,促進醫學教學改革,提高醫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將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醫學院校 醫學英語 教學現狀

我院近年來非常重視醫學專業英語教學,學院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醫學英語教材的編寫,及時與同行交流,進行教學模式的探討與教學法的研究。目前醫學英語已經獲得我院精品課,正在申請省級精品課。但是和大學英語基礎階段的教學工作相比,醫學院校專業英語教學始終存在著許多不足和繼續改進之處。本文通過總結我院醫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和問題,為優化專業英語教學提供針對性的建議。

一、我院醫學英語教學現狀

1.課程設置

我院針對本部本科臨床和分院醫療學院各專業每學期千余名學生開設醫學英語課程,其中醫學英語課程的平均課時數為30學時。

3.師資安排

醫學院校普遍缺乏既懂醫學專業又擅長英語語言的人才。醫學英語課程主要由英語專業教師來承擔。醫學英語專業教師只有一名,外籍專家從事醫學英語教學也只有一名。

二、分析討論

1.制訂系統的醫學英語教學大綱勢在必行

由于針對醫學英語教育的教學大綱至今尚未出臺,給教學過程、課程測試、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的研究、教學行政的管理等諸方面的評估造成很大困難。因此,盡快制定適合普通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是醫學英語改革的首要任務。

醫學英語教學大綱應該對培養目標、教學對象、教學時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部門協作等問題做出明確的政策性規定。

內容包括:(1)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層次和教學目的,提出相應的醫學英語培養目標與測試標準。即醫學英語聽說、閱讀、翻譯與寫作能力等方面的具體要求。(2)與醫學教育相銜接,制定出分階段實施的教學目標及達到這一目標的最低教學時數。(3)根據醫學專業的主干學科與分支學科,按照不同的教學對象,列出相應階段應掌握的詞匯量和詞匯表(應按醫學專業一、二、三級學科區分醫學基礎詞匯與醫學分科詞匯)。

為此,醫學英語教學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教學模式才能逐漸趨于正規,培養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2.開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醫學英語課程

醫學生對醫學英語課不感興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教學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基本以醫學英語閱讀課為主。而且形式也雷同于傳統的大學英語精讀教學。這樣的教學現狀顯然無法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水平。

因此,醫學英語課應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多種課型,如醫學英語聽說、醫學文獻閱讀、英語醫學論文及摘要寫作、原版英文資料翻譯等。形式也不應局限為課本+粉筆+黑板的傳統授課,而應淡化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且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優化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開展網上醫學英語課堂。我校外語教研室成功地應用了這種教學手段,先后開設了醫學英語“在線寫作”、“在線閱讀”及“在線聽力”等網絡課程,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使本科階段的專業英語學習更好地與畢業后的科研活動盡早接軌,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利用電子圖書館資源庫和數據庫查找醫學專業原文文獻和參考資料,然后用英語作簡短的專題報告,在座的其他學生也可以對專題內容提問,這樣就形成了生動活潑的互動課堂。這種參與式教學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同時,它對師資素質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師傳統職能的轉變,為深化素質教育開拓了廣闊的前景。

3.更新醫學英語教材,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目前全國范圍內,醫學專業英語教材匱乏,且沒有一套完整的、高水平的有聲教材。有的學校仍沿襲通用英語教材的模式,有的教材在編寫、審定過程中未能執行統一的標準,難度、深度離醫學院校英語教學的要求均有很大差距。另外,由于教材的主體教學對象層次多,有專科、本科、碩士以至博士研究生,專業分支廣,有內科、外科、專科等,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有些教材過于偏向科普性,這并不符合醫學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特征,也不能滿足醫學生實際工作學習的需求。

醫學英語教材不能單純從語言出發,必須結合語言使用的目標情景,有針對性地選擇體裁,如原版教材、論文、綜述、摘要、專利說明書、藥品和儀器使用說明等。并且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教材內容也應有所區別。例如本科三年級是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的銜接期,教材內容可以偏向基礎醫學;四、五年級開始進入臨床,教材內容也應體現臨床專業性,這樣學生在不同的輪轉階段,就能學到與之同步的專業英語。同時,這也保證了本科英語學習不斷線。總之,醫學英語教材的選用或編寫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醫學本身的發展狀況,做到語言和專業學習有機統一,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4.加強醫學英語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醫學英語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醫學英語的教學,無論是在語言方面還是醫學專業知識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目前畢業于醫學英語專業的教師數量極少,而且多以本科生為主,他們普遍存在醫學、語言兩方面的造詣都不深的問題。而醫學專業教師一般難以勝任英語語言教學;英語教師又不懂醫學知識,二者授課均感力不從心。而多數醫學院校對醫學英語教學的忽視,也嚴重影響了師資隊伍建設。

當前,加強醫學英語師資隊伍建設刻不容緩。一方面,各醫學院校應該為基礎英語教師創造條件,鼓勵他們學習專業知識,按醫學英語聽說、閱讀、翻譯、寫作教學的需要,對英語教師進行專業分工,一邊工作一邊定向培養提高。另一方面,對醫學專業教師,若其英語水平確能勝任教學,則由英語教師給予英語教學方面的指導,既可共同承擔醫學英語教學,又可在專業課上使用英語進行雙語教學。這種發揮各自專業優勢的合作模式,應該能解決目前醫學英語師資的尷尬局面。但從長遠考慮,各醫學院校應有計劃地從醫學專業的本科生中招收有英語特長的學生,培養醫學英語專業的研究生,這才是解決醫學英語師資問題的根本途徑。總之,加強與改進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工作應在思想觀念上,充分認識醫學英語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這是加強與改進醫學英語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在教學模式上,不斷探索醫學英語自身的特點規律,形成一整套獨特的教學模式,這是提高醫學英語教學質量與水平的核心內容;在基本建設上,努力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加強醫學英語的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這是改善醫學英語教學基本建設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陳曉明.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學現狀及改革思考[J].醫學教育,2002,(1):17-l8.

第11篇

【關鍵詞】 臨床生理學;教學方法;研究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功能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在引導醫學生步入醫學領域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臨床生理學是生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以闡明生理學理淪與臨床聯系為主要宗旨,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幫助醫學生建立起系統的醫學學習思維,幫助臨床醫師更準確的對診斷病因做出判斷。由于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科研中的廣泛應用,生理學有了長足進展,它正在為臨床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啟發,為了提高我院醫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當今醫學對醫學生的高要求,我們開設了《臨床生理學》這門選修課,并從理論課教學、教學實驗課、教師授課、考試形式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收效。

1《臨床生理學》開設的必要性

隨著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和高端科研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臨床醫學生和臨床醫師對生理學學科及其相關學科的依賴和需求日益增強,現代醫學要求醫學本科畢業生不僅掌握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要具有為臨床診斷提供基礎醫學合理解釋和提洪臨床綜合診斷信息的能力。但從目前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來看,由于缺乏足夠的臨床醫學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醫學生臨床學習環境的局限,醫學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雖然能勝任常規醫師工作,但大多數剛畢業的醫學生缺乏對臨床疾病診斷作出快速的、合理的、正確率較高的基礎理論解釋,而且不能用所學到的生理學知識來解釋臨床現象,這就成為了一種比較令人費解的醫學學習現象即醫學生學習時間較長但工作中適應能力較差,不能很快的進入臨床醫師的角色。為此我們決定針對臨床醫學本科二年級學生第一學期已學習了生理學全部課程,在第二學期開設臨床生理學,不僅鞏固了生理學學到的內容,而且為今后臨床課的學習起到了橋梁作用,為醫學生盡快的適應醫學學習打下基礎。

2轉變理論課教學模式

臨床生理學是近幾十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生理學的一個分支,它以人體生理學為基礎,闡述臨床疾病發生機制以及疾病與生理功能的關系等[1],此學科主要以促進基礎與臨床結合,提高治療水平,推進醫學與生理學的發展為目的。其內容豐富,與臨床醫學緊密相關,在仔細認真的研究后,我們在理論課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多數是在備課的前期教師以書本為中心,側重點仍然是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上,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到的仍然是以書本為中心,現在我們轉變成在教師前期備課過程中,授課教師積極深入到實習醫院,與臨床醫師相溝通,對課本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上,與臨床相結合,從幫助臨床醫師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備課的切入點,在課堂講授過程中以專題講座為中心采用全新的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完全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掌握分析病理情況下人體正常的生理變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生理學指標的意義及評價。強調基礎生理學知識和臨床知識的緊密結合和融會貫通。使學生能夠具備解釋病因和疾病的發展變化規律的能力,為其與臨床溝通、參加臨床咨詢奠定基礎。

3提供完整的實驗教學手段

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臨床生理學也是如此。完整的實驗教學包括在教師帶領下的普通技能操作,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比重[2]。即老師先進行試驗帶教的同時讓學生自己來設計試驗,自己解決在試驗中遇到的種種與臨床常見實際問題有關的試驗現象。在普通的實驗操作中,我們要側重實驗操作基本功訓練,強調規范的實驗操作。要求學生掌握各種實驗方法、手段和器械使用等等,而在臨床生理試驗中我們將課堂實驗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器官功能的系統評價、方法建立和系統評價、器官功能的系統評價等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方面。每個實驗完成后,要求以論文的形式寫出實驗報告,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學以致用,起到了令人欣喜滿意的效果。

4以課程帶動教師的能力培養

臨床生理學以全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這對教師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在本門課的授課教師中教授占1/3,副教授占1/3,講師占1/3,開設范圍囊括了臨床生理學的全部內容,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常以某種疾病為基礎,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提出問題,教師則針對問題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帶著問題聽課,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為此我們教師上課前兩周進行集體備課,揚長避短,并與臨床醫師進行廣泛的交流,了解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現狀,利用現代檢索手段,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國內外相關醫學動態,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為激發學生對醫學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醫學英語的積極性,并能順利閱讀國內外醫學資料,授課過程中有意識的加大英語的講授,部分課程采用了雙語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思想受到禁錮,已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學生是教學改革的主體,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并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在其中,主動參與教學,成為教學活動的核心元素,這也是此次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5改革考試方式

改革考試方式,擬由傳統的應試模式改革為重點考核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以學生結合臨床案例開卷考試或獨立完成論文質量為期末考試成績,不以閉卷考試形式進行考核[3],學生上課時就放松了心情,減輕了壓力,不僅使生理學的內容重現,鞏固而且激發了學生對臨床課的興趣,考試形式要求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題目,運用期刊、參考書、互聯網等所有可以接觸到的媒體資料進行收集,并進行資料評價討論分析,以綜述的形式總結一份報告,這樣能大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綜合分析能力和醫學論文寫作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表明,09級臨床醫學學生共8個班350名學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的占75%,個別班級的平均分高達80分以上。

總而言之,通過這樣的教學改革,學生表現出對臨床生理學的喜愛之情和對本門課程的教學改革的肯定。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要求改革者具有多層次多知識面的系統工程,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可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思維,作為一名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師,為培養具有較高素質和嚴密邏輯思維醫學生,我們應該適時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課程進行合理有效的改革,在醫學生教學過程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崔存德.臨床生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22.

第12篇

【關鍵詞】中醫認證 專門用途英語 教學實踐

一、中醫學專業認證和中醫英語發展的國際背景

中醫學專業認證是國家教育部依據《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學專業(暫行)》對中醫學教育狀況進行全面客觀“診斷”、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一步明確中醫學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舉措,對于促進學校中醫學教育的創新發展和提高中醫人才培養質量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醫認證服務于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及其產業發展,服務于區域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中醫藥國際化和全球化。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在世界各國不僅逐漸得到認同和歡迎,而且已有較快的發展。但是由于中醫英語人才的缺乏,中醫藥尚未得到西方各國政府的足夠重視。因此,要促進中醫藥產業在世界各國的健康蓬勃發展,高等醫學院校培養具有醫學專業知識和較強英語交際應用能力的醫學英語人才勢在必行。

二、對中醫英語存在的認識上的誤區

目前,很多中醫院校只關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英語競賽成績獲獎率。并把它們看成是衡量英語教育成敗的標準。單一認同英語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視了高校英語教育的學科性、專業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片面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只開設一些專業方向課程而忽視了語言基本功訓練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醫院校片面追求過級率和獲獎率是對中醫學本身的特點和對外語教育的特點認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醫學從專業上來講,被認為是“國粹”,不需要用英語去檢索搜集文獻資料和拓寬專業知識。學生工作以后用英語的機會很少,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學不學英語對中醫專業的學生影響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語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質性。外語教育培養學生汲取國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擴大視野,吸納世界優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僅僅把英語看成一門工具是培養不出來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語已成為國際上各學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獻和學術交流的國際通用語,不管這所大學的教學語言是英語還是母語,只要不想與國際學術社會隔離,一個合格的本科大學生都必須有能力用英語閱讀本專業的文獻,參加國際學術交流,了解本學科的國際前沿最新發展。在中醫英語教學中,中醫學科知識的英語學習不僅僅是對科學知識的獲得和積累有直接的推動作用,更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所以,對中醫英語的認識要放在國際視野的層面上,不能僅僅認為它僅僅是中國特色或者中醫的東西。

三、專門用途英語

大學英語語言教學按照用途,可以分為大學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大學通用英語被稱作傳統普通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學是“以一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為其主要教學內容,其教學水平的檢驗通常定位在學生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欣賞能力上”。它針對性不強,也不能滿足人們用英語開展某些特殊領域的教學和研究活動的需要。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N以“語言學習為目的的服務性教學”(Pobinson, 1989),具體地說,它是以學生的學習目的和交際需要來指導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她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在一定的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和大學通用英語相比,專門用途英語更有滿足特定行業或職業需要的方向性。經受過良好ESP培養的學生在將來從事的職業和領域里,比那些只接受過EGP教育的學生能更準確,更有效勝任工作。

根據《廣西中醫藥大學“十二五”發展規劃》及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區域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學校中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具有較強的傳承能力與創新能力,并未他們將來在中醫教育、科研、對外交流、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礎。作為ESP的一個分支,中醫英語教學目的是經過基礎英語階段的學習之后,繼續鞏固和不斷提高英語的語言能力,掌握中醫英語的基本特點和表達習慣,搜集中醫專業的文獻資料,拓寬專業知識,培養用英語從事醫學的學習研究、實踐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促進行業的發展。

四、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英語教學實踐研究與探索

1.課程設計。《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14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中醫英語也有著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課程設計就要考慮學生的特殊要求,以學習者為中心開展課程設計活動。這一點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醫院校英語課程的設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實施大學英語學習的的局面,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基礎能力,三四年級開設與中醫專業相關的英語課程,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如果學生在語言基本知識不牢靠,就很難消化和吸收中醫英語專業知識。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英語類課程的開設就僅僅是用中文翻譯中醫基礎知識,開設這門課程的意義就被忽略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我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深入開展,很多中醫院校不斷總結以往的實踐經驗,不斷修改教學大綱和課程設計,已達到教學目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一課程設置還是存在許多代表性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缺乏連續性。只開設了一或兩個學期,學生只能入門,卻無法深入、系統地掌握相關知識。醫學院校的英語專業就是一邊學習英語基礎知識和文化人文知識和醫學專業知識,兩者不能有機結合,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本科階段無法打下扎實的基礎,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更不利于研究生階段的醫學英語的相關學習。

(2)課程設置缺乏目的性。專門用途英語的目的在于滿足學生對特定領域的英語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將專門用途英語和雙語教學混為一談或者認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和大學英語教學大同小異。在設置中醫英語類課程的時候,很多老師和高校的行政人員沒有意識到中醫英語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是為了滿足學生在特定領域英語技能需要,即在中醫診療領域用英語進行交流和閱讀外文期刊了解國內外中醫發展動態的一種技能和能力,而是將中醫英語僅僅作為一種中醫和英語的簡單結合,通過中醫英語的學習讓學生們掌握點基本的術語和表達法就可以了。他們會將一些實用的必修課設置成選修課或是縮短中醫專業英語學習的學時。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學生要么覺得課程枯燥不實用,缺乏重點,要么覺得學時太短學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識。因此學習積極性嚴重受挫。

(3)課程設置時間分布不合理。專門用途英語的根本目標在于提升特定領域內的語言技能,特色在于語言知識和專業知識相結合。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中醫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醫領域內的語言技能,其特點就是將英語語言與中醫專業知識的結合。很多醫學院校在本科階段前兩年設置了體系完整的基礎課程,由于學生到了大三、大四面臨著考研、找工作和寫論文等問題,沒有時間學習相關知識,因此作為重點的中醫英語只用一年的時間來完成。學生在學習量劇增,就業壓力打的情況下進行中醫英語的學習,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根據《方案》的要求: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院系必須注重課程計劃和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體現加強基礎、提高能力素質、發展個性的原則。醫學英語作為一門必修課,要注意學時的足夠,課程的連貫性;學時的設置要考慮師資因素。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意愿和需求,分類,分階段進行教學。筆者贊同中醫英語的分階段教學,但是在課程設計上不要那么涇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開設基礎英語和一般用途的中醫英語,一般用途的中醫英語可以開設中醫英語口語、聽說和簡單中醫知識的英語閱讀之類的課程。學校可以開設《醫學英語視聽說》《外國醫學影視經典賞析》等醫學英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三大四可以多開設些中醫類英語課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文獻檢索和歸納整理的能力。比如《醫學英語詞匯解析》《醫學論文寫作》等課程。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基礎大一大二的學習,不僅扎實英語基礎,對一般用途的中醫英語有個大致的了解,培養對中醫英語的興趣。到大三大四接觸到中醫英語的時候不會感覺突兀不適應。中醫英語在人才培養需要、學生就業升學實施循序漸進分層次培養和分級教學。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達到培養“有一定醫學專業知識和英語基礎知識和交際應用能力”這個總目標,實現《方案》里面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

2.師資。從教師層面上來說,我國中醫院校從事醫學英語的老師,大多數是英語專業畢業。在醫學院校他們承擔著繁重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醫學知識缺乏,進修經歷有限。在中醫英語的教學中自認醫學知識缺乏,實際教學中講授語言多于韉葜幸叫畔。學生在學習中醫英語的過程中學而不獲,挫傷了學生學習中醫英語的積極性。其實,與大學英語教學相比,中醫英語在教學內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兩者都是在提高英語學習者獲取信息知識的水平,滿足學習的需要。所以,對于教授大學英語的教師,不必要像醫學專業教師那樣系統全面掌握醫學知識。扎實的英語語言技能和教學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醫英語的教學中更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取得教學效果。

根據《方案》要求,近三年廣西中醫藥大學制訂了《師資隊伍“十二五”規劃》,為教師的培訓設立專項基金,為教師進修、學習、交流培訓提供保障,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機會。英語老師通過培訓鞏固英語基礎、積累中醫學科專業知識,并將兩者有機結合,走出一條有特色的中醫英語之路。

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中醫英語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的問題是因為目前對其研究和認識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誤區。英語教學實踐與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誤區。結合廣西中醫學大學中醫認證為背景,從課程設計、師資和教學三個教學實踐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問題。進一步理清中醫專業培養目標,促進教學管理者和醫學英語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和中醫學科知識。利用現代化多媒體的網絡平臺,促進中醫教材質和量的提高、中醫知識的普及、把握中醫發展方向。中醫英語的發展能促進中醫藥對外貿易和交流,傳播中醫文化,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許謹,孫宏.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公共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現狀述評[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3):482-484.

[2]趙躍君.醫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孫曉玲,侯建人.醫學英語教學的評估理論和指標[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