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6 08:31: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學研究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體育文獻計量;運動人體科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學位論文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集中反映某個領域的熱點問題和研究現狀,是衡量研究生學習、科研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本文以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數據源,檢索項為學科專業名稱,檢索詞為運動人體科學,檢索范圍從1999~2010年,匹配條件為精確,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獲得963個檢索結果,其中通過篩選剔除與本研究不相關的學位論文35篇,最后將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全日制碩士畢業學位論文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體從事體育活動過程中人體變化規律的科學,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等,基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1]。根據體育科研成果的性質可將體育科學研究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3類[2]。其中基礎性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兩類,而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又常被歸為一類,以“應用研究”統稱[3]。
1碩士學位論文選題
選題是科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4]曾指出:“課題的形成和選擇,無論作為外部的經濟技術要求,或作為科學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復雜的一個階段。一般來說,提出課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因此,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2年以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大多是以生物學傳統的動物實驗、生理生化指標測定、技術動作分析等微觀實驗研究為主,而近些年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逐漸采用一些新技術手段,如蛋白質組技術、基因芯片技術、激光共聚焦技術等,在運動性心臟、骨骼肌以及運動性疲勞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從傳統的生物學研究向多層次、全方位開展跨學科研究,以系統整體觀點來綜合宏觀和微觀研究,依托基礎性研究突出應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應用基礎性研究論文有509篇,占54.85%,應用性研究論文次之,有327篇,占總數的35.24%,而開發性研究和純基礎性研究論文數僅占8.19%和1.72%。
結果顯示,純基礎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選題較少,雖說運動人體科學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具有應用基礎性研究課題的屬性,但其本身還是存在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內在結構,只有各研究類型均衡發展,才能夠有效促進整個學科研究的進步。因此,在研究生學位論文這個特殊科研群體中,應特別注重科學研究的均衡發展。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分析來看,研究內容豐富,選題方向多樣,能夠體現當前運動人體科學研究領域的新熱點、新問題。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體育保健學等傳統研究方向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的同時,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呈現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如低氧訓練的生物學基礎、高原訓練和運動員機能監控、人體功效學、生物力學研究及運動器材研發、體育工程學等。
2002年以前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機能、疲勞與恢復、營養、激素及內分泌、機能評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訓練、代謝方面的論文分別有7篇和6篇[5],而現在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高原訓練和代謝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在傳統研究領域更加深入,同時還有些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增加,如基因多態性與運動能力的關聯性研究、納米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中醫保健以及運動人體科學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等。不過,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方法、自由基生物學等生物工程技術已應用于運動人體中,但碩士學位論文中還甚少涉及。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基礎[6]。交叉和綜合選題成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的普遍現象,不僅涉及到同級學科不同方向之間的交叉選題,還涉及到同級學科之間和跨學科之間的交叉選題,使研究課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因此,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生在進行論文選題時要拓寬研究視野,突破思維局限,敢于創新呈現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2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根據研究目的所選擇和組成的客體,本文通過對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梳理,發現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運動員為研究對象208篇,占22.41%;以軍人、老年人、患病者等為研究對象的有104篇,占總數11.2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兒童為研究對象有67篇,僅占總數的7.22%。
由此可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最多,而以人體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選擇的群體相對廣泛,選擇研究對象最多的是運動員,其次是大學生,少年兒童相對較少。
3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
一門科學的發展依賴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發展有利于該科學的發展,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它的發展直接影響著體育科學研究的進程,作為體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發展同研究方法手段發展也是分不開的[7]。從本文分析的碩士學位論文看,大部分論文能夠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范圍研究問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訪談法、測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實驗法,這也符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研究特點。而與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學位論文多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8]不同的是運動人體科學論文的研究習慣以實驗為基礎,以客觀量化的數理統計為依據,以觀察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為輔助研究手段進行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研究。
從質與量的角度可將研究方法分為比較、歸納、分類等的定性分析法,數理統計的定量分析法及運用數理統計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發現,運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學位論文占總數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測量與評價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別占82.27%、80.53%、70.15%。結果充分體現研究論文多以定量數據分析為主。
4碩士學位論文的應用價值
動物實驗在生命科學、醫學等研究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為生物學、醫學的一門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討生命奧秘、人類疾病機制及治療等不可缺少的手段。運動人體科學與生物學、醫學一樣,同屬于自然科學的分支學科。單從研究對象選擇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多以動物實驗為主,大多數運動機制是在動物實驗中實現的。近年來,隨著基因技術的日益發展,各種基因表達形式也逐漸成為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熱點。
研究動物的優點在于動物具有廣泛的遺傳基礎,個體差異較大,在模擬人體運動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較有用的,其實驗結果也帶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選擇一些誘發性動物模型時,能夠在短期內復制出大量模型,并能嚴格控制各種條件,使復制出的模型運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確的掌握和運用動物實驗方法,可使實驗者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同時還能獲得可靠的實驗結果,減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動物實驗同時存在著很多缺陷。運動人體科學畢竟是要研究人運動的一些機能機制,動物的發生發展過程、運動特征及環境與所效仿的人類運動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在體育領域中,從實用價值角度看,人體實驗的研究更能直接說明問題。
縱觀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發展,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任務和需要,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成果應多從研究人類運動的角度出發,將基礎理論研究合理運用到運動實踐中。
除了以動物模型為實驗對象外的519篇論文中,研究成果與競技體育有關的論文230篇,其中基礎性研究63篇,應用性研究119篇,開發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與訓練監控,運動員身體恢復的手段和方法、新技術、特殊儀器應用于運動員訓練等。如低氧訓練是當前運動訓練研究的熱點之一,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有40篇論文與低氧訓練的機制及應用有關。
從多維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會化”既是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體育科學研究社會價值的最好尺度[9],在運動人體科學領域,除服務于競技體育研究范圍外,在全民健身范圍內,人類健康與健身運動領域也應得到重視,大眾體育的發展,必將接受運動人體科學理論的指導,并將體育納入“一級預防”的“預防醫學”框架之中。在我國推出《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10]。在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中與群眾體育有關的研究有115篇,占總數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運動方式對人體身體形態、機能及身體素質的研究,各種力學負荷對人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慢性病患者的運動健身指導方案,“現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與體育運動保健的研究,人體體質健康狀況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運動健身的特點與方法,運動與營養膳食處方的指導等。
近年來我國的肥胖癥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肥胖少年的增長比例更大,成為兒童時期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兒童單純性肥胖可作為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誘發因素之一。學校體育也成為現在體育科學研究的領域之一。學位論文的研究涉及到學校體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狀況、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不同運動對學生生理機能評定、體育院校學生專項教學訓練素質等。
5小結
運動人體科學是一門綜合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分析,發現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多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純基礎研究及開發性研究比例相對較少,選題方向不均衡,但隨著體育科學研究領域研究內容日益發展,創新性研究課題也將成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的必然趨勢。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大多以動物模型為主導,繼承自然科學研究傳統的研究模式,但為了能更好在體育運動領域發揮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體實驗將是運動人體科學應用于運動實踐的突破點。在設計實驗,采取合適的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成敗的關鍵,在碩士論文研究中應重點考慮如何將人體實驗與動物實驗的優勢相結合。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還是以傳統的實驗研究與定量分析法為主流驗證結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多元綜合方法應用將在今后運動人體領域科學研究穩步發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將成為體育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點。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整體分析來看,其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應用價值更多的還是局限在競技體育范圍內,應用于大眾運動健身以及學校體育領域相對較少。
參考文獻:
[1]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2006-2007體育科學學科發展報告[R].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黃漢升.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體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現狀與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441-1445.
[4] 貝爾納J D. 科學研究的戰略[G]//科學學譯文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5] 張瑞華,朱晗,張哲,等. 對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232-1234.
[6] 張雪霞. 從學位論文選題的跨學科現象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J]. 體育學刊,2006,13(1):88-91.
[7] 黃翠,藏威,李國金,等. 運動人體科學研究方法的現狀及展望[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7):1367-1370.
[8] 方千華,黃漢升. 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調查與分析[J]. 體育學刊,2007,14(2):127-130.
東北師范大學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是在東北師范女性研究中心基礎上組建的。該中心成立于1993年10月,2004年由原來的學術團體成立學校研究機構,形成以教育科學學院和政法學院為依托,與學校文學、歷史、外語等學院和研究所合作共建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確定了以科研為中心,以教學為載體,面向社會開展性別培訓工作,實現科研、教學和社會實踐一體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已有來自法學等十多個學科的教師51人,現代化的固定工作場所300多平方米。5年來,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國際合作、福特和中國婦女研究基金項目7個、省社科基金和教學科研項目4個,校際合作項目1個;5年來共發表學術論文50篇,出版專著4部;取得一批跨學科的女性/性別方面的研究生論文成果。該中心與延邊大學、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聯合舉辦“女性在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國際研討會(2002),獨立承辦了全國高校女性學學科建設研討會(2004)。該中心積極抓學科建設,將婦女/性別學課程納入本科教學;招收了社會學碩士學位性別研究方向5名;將有關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考試中加入婦女/性別學內容;開設全校《社會性別問題研究》通識教育課以及各種講座;按“專兼結合”原則和項目核心組建婦女/性別學學術團隊;采取“全程跟蹤”方式進行課程評估。
東北師范大學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十一五”期間的工作思路是:整合資源,做到“四個結合”、開展“五項研究”、形成“五個特色”。“四個結合”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普遍建設與重點建設、學校特色與地方特色、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擬爭取增加研究經費,進一步完善硬件、優化環境;建立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網站;以政法學院社會學系和相關學科學位點為依托,以婦女/性別研究為方向,以《性別社會學》與《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婚姻家庭社會學》為重點,通過課程、教材、科研和人才培養,全面加強專業和學科建設;開展知識女性社會適應與社會發展研究,打造師范院校研究特色,并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爭取出一批女性,性別現實問題研究高水平成果,打造女性/性別精品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形成由相關學科骨干教師組成的學術團隊等。“五項研究”即“女大學生社會適應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職業知識女性社會適應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老年知識女性社會適應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女性生育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滿漢社會性別文化沖突、融合與變遷研究”專題研究。“五個特色”即學科建設專業化、課程建設主流化、性別研究專門化和地方化、性別研究精品化和性別研究實踐化。
二、南京師范大學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
南京師范大學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是在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婦女發展中心基礎上建立的。該中心1994年建立于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前身金陵女子大學),旨在促進跨院系跨學科的學術交流,為女性學人脫穎而出提供陣地;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學術對話,溝通學界與婦女工作者、女性群體;形成以開放和整合為特點,科研、教學、培訓三位一體的較為成熟的組織機構和運作機制。該中心聚集著許多女性高級人才,出版了一批有較高學術影響的專著,如:《吳貽芳教育思想與實踐》、《金陵女子大學校史》等;舉辦了兩次國際研討會(“中外女子高等教育國際研討會”和“2004健康社區:國際家政研討會”);組織師生對話熱點問題、組建“金陵女性發展論壇”;關注婦女發展的制度文化環境的研究和建設。該中心致力于婦女學科建設,開設了《女性學》(1995),“性別社會學”(本科,2002,列入該院教學大綱)、《性別與社會》(全校公選)課程;編寫了《性別與社會》本科教材;設置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的碩士方向;積極推動江蘇高校女性學學科建設網絡。還建立了“家政學”、“女性思維方法”等女性素質教育系列課程,為女性提供多層次職業發展培訓。
南京師范大學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力爭辦成在寧高校婦女研究和培訓的核心,并輻射全省。未來3年內計劃做到:(1)在研究方面,以婦女發展為主題,抓住重點形成研究特色、用學術活動帶動,促進江蘇女性學術團隊形成。圍繞婦女發展主題,重點抓好社會性別理論研究、女性教育與職業發展、婦女就業與社會保障、婚姻家庭科學等4個研究方向。組織3-5次校際婦女發展論壇;出版《婦女社會保障研究》、《老年婦女研究》、《女性職業發展與職業生涯規劃》等婦女研究專著。(2)努力將社會性別教育推向全校、全省高校,把該基地建設成引領江蘇女性教育和培訓的基地:加強女性教育比較研究,形成符合當今女性成長特點的成功教育模式;繼續完善女性系列教育,將成熟課程推到全校開設公選課,出版《性別社會學》、《女性倫理》等系列女性教材。繼續建設在寧高校婦女學科建設網絡,組織1-2次在寧高校開設社會性別課程師資培訓;形成面向全社會的多層次婦女培訓系統;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各級各類教育培訓體系之中。(3)在學科建設方面爭取新的突破:從以往單一學科推進到以女性學科群建設帶動各學科的發展,目前已經確定4個優先發展的學科申報“211”女性學科群:社會性別與社會學、社會性別與教育學、社會性別與心理學、社會性別與文學。在已有性別社會學方向碩士點的基礎上,爭取招收女性教育碩士、女性文學和女性社會保障方向的碩士。
三、云南民族大學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
云南民族大學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是在云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女性與社會性別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基礎上建立的。該中心倡導“平等參與,共同進步”的精神,以“促進社會性別意識主流化,推進男女兩性協調發展”為目標,匯集了一批來自各專業的熱心并致力于女性學教學、少數民族婦女問題研究與婦女發展的教師(教職人員138人)以及研究生本科學生志愿者(73人);擁有圖書室等辦公用房(132平方米)以及辦公設備;學校及相關部門也投入了活動經費以及各種項目資金。該中心形成了多學科交叉、多視角切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富有自身特點的研究模式;在申報和完成一些國際國內項目的過程中,形成了從本地區實際出發,以培訓者對培訓者的培訓方式(TOT,使受過培訓的師生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性別意識的教育與提升),實施責、權分明的項目運作方法。該中心積極開展女性學和性別社會學教學,定期舉行講座;近5年來在少數民族女性學、性別社會學教研中,取得了校際間的合作、社會科學和醫學的結合、師生平等互動的原則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的經驗,培養出社會學女性學、性別社會學方向碩士研究生15人,在讀研究生15人。
云南民族大學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工作今后3年的主要思路與計劃:(1)沿著實踐與科研并重的思路,加強學
科建設和教材編寫的力度,向女性學學科主流化的邁進;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并集中于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婦女發展與性別平等、農村少數民族婦女的教育與社會性別培訓、農村少數民族婦女的健康及其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的參與、建設和諧社會和兩性發展等主題。(2)社區實踐:以對教師和學生的社會性別培訓為主,將師生性別意識提升與學生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普及社會性別意識,倡導男女平等發展的理念;制訂符合少數民族實際及師生需求的社會性別教育模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校師生社會性別教育方式。(3)學科建設制度化:加強課程建設,逐漸完善課程內容;培養學科帶頭人,形成學科梯隊;聯合全國13所民族院校圍繞課程設置組織編寫具有少數民族本土經驗,又有創新的教材;推廣女性學教學經驗和擴大女性學專業學生招生。與國內國際婦女研究機構組織建立信息網絡,提供研究和教學信息。設置性別社會學博士點,并填補本科中無女性學專業的空缺。(4)女性學網絡建設:建立少數民族婦女博物館;加強基地網頁建設,實現與其他院校或婦女研究機構網絡信息共享;積極推進與黨校、婦聯機構合作;與一些國際婦女研究機構如北歐亞洲研究所,挪威卑爾根大學社會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進行項目合作。
四、中華女子學院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
中華女子學院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有良好的建設基礎。中華女子學院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女校辦學特色,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四自精神的高素質女性人才,積極努力引領先進性別文化和促進男女平等。其女校辦學特色體現在學校教育和工作的各方面。如:在女性學課程教學中注意運用社會性別分析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男女平等觀念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先進的性別意識;對新教師進行社會性別意識培;資助出版了一批的女性/性別研究的專著,如:《暴力Vs非暴力:透視大眾眼中的家庭暴力》、《失落與追尋――世紀之交中國女性價值觀的變化》、《角色期望的錯位:婚姻沖突與兩性關系》、《女性學》等;建設女性學信息網絡。該校已經設立了多種女性學科專業:婦女運動系開設婦女理論、中國婦女運動史、國際婦女運動、婦女美學、婦女心理學等課程;長期開展多種形式的全國各級女干部培訓;作為公共必修課婦女學導論課程在學院推開(1996),成立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女性學系(2001);開設了一些跨學科研究的選修課,如:婦女領導學、性別與婚姻家庭、女性主義研究方法等;合作開辦了婦女學研究生課程班(2002);開辦了女性學本科專業輔修專業班(2004);經國家教育部批準,開始招收我國第一個女性學本科專業(2006);2006年設立北京市教委支持女性學學科共建項目。
該基地建設的特色:承擔中國首屆女性學專業本科教學任務;從事女性學專業本科課程開發和課程研究;女性學信息資料數據庫建設;各級女干部培訓;基地建設和學校的發展與責任,與女性學系的發展目標一致。該基地建設總目標:建立女性學專業課程體系和完善教材建設;建立、完善女性學研究信息中心和服務體系;加強與國內外相關院校女性學專業的學術研究與教學的交流與合作;探索婦女干部培訓模式。
關鍵詞:藝術學理論;門類藝術;研究對象;研究路徑與指向;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如何對待藝術學理論研究?
2011年6月中旬,由南京藝術學院主辦的“第一屆全國藝術學青年學者論壇”在藝術學界引起關注,同時國內重要文藝報刊均作了專題報道和評論。其中,特別引起議論的焦點話題是,關于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之后,如何看待藝術學理論作為一級學科的定位,以及學科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問題。為此,我在論壇閉幕式上有過發言,主要是從藝術學理論學科發展方向的宏觀角度來談。現整理成文談幾點認識,以求教于藝術學界的同仁。
眾所周知,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定位,首要問題是涉及對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探討。對此問題的確認,最為直接的觸動莫過于是針對培養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以及培養方向的爭論。這一話題我在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成立伊始,招收研究生工作以來就一直提起。我想,這也是我們與其他高校或研究院所共處于承擔教學工作和研究工作所無法回避而必須正視的問題。換言之,作為一個學科,藝術學理論研究不能沒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與相應的研究方法,也不能沒有自己的教學內容,更不能沒有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的產出。一句話,不能沒有自身的教學常態和教學成果。否則,這個學科便難以持久維系,更無法前進。而藝術學理論學科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又最終都體現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上,即研究什么和怎樣研究。所以,我所思考、所談論的,可以說是從一個教學的具體環節,即從高校或研究院所研究生培養的終端,來反思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的諸多問題。
現在的藝術學理論學科,前身是作為文學門類學科中一級學科,即藝術學下面的二級學科的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之后,藝術學理論成為一級學科,其下的二級學科分類,目前藝術學界比較認可的是:1.藝術理論,2.藝術史,3.藝術批評,4.藝術管理。當然,還可以細分下去,但大致可以涵蓋在這四個大類學科之中。這四個大類二級學科雖然都很重要,但從學科建設來看,它們之間還是應當有主次之分。比如說,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之分。像藝術理論、藝術史,就是比較典型的基礎理論研究,而藝術批評與藝術管理就屬于應用理論研究。這在其他學科序列中也同樣存在,如經濟學中就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等。話說回來,一門學科的基礎理論總是該學科賴以成立的根本所在,也是其應用理論研究的重要依據。由此可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大多是以藝術理論、藝術史這樣的基礎理論作為專業方向或者說是培養方向,這是很好理解的。而無論是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抑或藝術管理,都離不開“藝術”二字,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個二級學科、哪一個專業方向,藝術學理論都必須冠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都必須立足于藝術,以藝術為研究領域的問題作為出發點與歸宿點,這是沒有疑問的。
然而,現在的問題在于,就研究對象而言,藝術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有藝術一般與門類之分;就研究路徑而言,有從一般原理出發研究具體現象與從具體現象研究中抽繹出一般原理之分,用通俗的話說,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之分;就研究角度而言,有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之分;就研究指向而言,又有舉一反三與舉三證一之分。那么,藝術學理論學科應該研究什么樣的“藝術”問題呢?又應該以怎樣的路徑、角度和指向研究藝術學理論問題呢?說的具體些,就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可以有哪些論文的選題?又應當如何去做論文?這是我著重討論的內容。
一、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
在談論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對象的問題時,有必要先明確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一般說來,“藝術”是廣義的稱謂,即對各藝術門類給予的抽象總稱。目前,我國關于藝術學的學科設置,就是以這個總稱來命名的。而在各種藝術中,通常習慣將綜合兩種或是兩種以上的藝術說成是綜合藝術,這種方式占有很大的比例。借助綜合藝術的概念來說,藝術與藝術門類的關系,其實是有區別,又有聯系的。
關于藝術的概念,通常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概念,我想對這個概念不需要費太多的口舌。但從歷史上看,我們中國人的藝術概念大多是廣義的,不必說中古以前“藝”與“術”的所指①,就從晚清劉熙載的《藝概》與近代黃賓虹、鄧實主編的《美術叢書》②來看,我們的“藝術”概念也還是所有的藝術門類的總和。而西方人則把造型藝術視為狹義藝術,把包括音樂、戲劇和舞蹈之類的表演藝術,還有詩歌乃至文學視為廣義藝術。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問題,相對于作為門類藝術總和的廣義藝術概念而言,既然造型藝術是狹義藝術,那么,表演藝術又何嘗不是另一類“狹義藝術”呢?在這個意義上,甚至詩歌、文學也可以說是一種“狹義藝術”。所以,我們在談論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時,區分藝術的廣義與狹義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它們指向的都可以說是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
這樣解說“藝術”與“藝術門類”這兩個范疇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這里有必要再多說幾句。關于“藝術”的范疇概念,其實是針對所有藝術門類的抽象。用哲學的術語來講,“藝術”實際上是指“藝術一般”,是對不同藝術門類所具有的共同性質的指認。這里又有一個概念的細分,是說作為“藝術一般”的“藝術”,是有別于作為所有藝術門類總和的“廣義藝術”。這話怎么說呢?我們認為“藝術一般”是從哲學高度對藝術門類的整體觀照,而“廣義藝術”則是對各種藝術門類的歷史羅列。相對的說,藝術門類是“藝術特殊”,是藝術一般現實存在的具體形式。藝術學理論研究中的“藝術”與“藝術門類”(包括美術、音樂、戲劇、戲曲、舞蹈、設計、影視等)之間的關系,如同文學學(又有稱“文藝學”)研究中的“文學”與“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一樣,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為什么要談論這個問題?因為不管如何爭論,有一點是藝術學界的共識,即藝術學理論研究主要偏重思辨③,是對藝術活動一般規律的研究。所以,人們自然會認為,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最好是“藝術”(即藝術一般),至少是廣義藝術(即對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考察)。這種看法并沒有錯,但不能絕對化、單一化,甚至唯一化。我們的研究生在做開題報告時,常常因為選擇了美術、書法或音樂作為研究對象而受到質疑,說這不是藝術學理論研究,更像是藝術門類的選題。這樣的質疑實際上就是將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絕對化、單一化了,是對藝術與藝術門類之間的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系缺少認識的結果。哲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而特殊是一般的具體反映。沒有特殊便沒有一般,反之亦然。一般與特殊是相對而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相對于文學,詩成了特殊;相對于風雅頌、離騷、漢樂府、建安古風、唐宋格律詩、近現代白話新詩,詩又成了一般。同樣,在人文學科――藝術學――造型藝術學,再細化到繪畫,乃至國畫……,但凡在縱向范疇鏈中,每一個層級對上都是特殊,對下都是一般。因此,藝術學理論研究不應該僅僅是以藝術或廣義藝術作為對象,而是應該把所有的藝術門類都當作是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基礎對象。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并不是越抽象、越寬泛就越好,也不是一定要跨越多少藝術門類,這是因為,如果選取具有典型闡釋意義的某一個藝術門類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也同樣可以討論具有一般意義的藝術規律問題,那么這并不妨礙它成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好選題。
如上所述,一般總是存在于特殊之中。誠如,藝術學之父、19世紀末德國學者康拉德?費德勒的研究是從繪畫入手的,20世紀中期最重要的藝術學學者、法國人保羅?梵樂希則側重于詩學研究。舉證費德勒、梵樂希的研究,絕不意味著我們要照搬照抄西方人的那一套來建立中國藝術學;我們當然要結合中國藝術的特征、考慮中國具體的國情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理論研究。我想說的是,借鑒西方藝術學研究,我們會很清楚地看到,一個美術學或者音樂學的研究論文選題,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個案研究,只要它能夠指向一般,并對藝術門類有上升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的,甚至對其他藝術門類活動也有啟示或參證的功能,它便具有了一般的意義,便可以視作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具體形態,視之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課題。因此,有一些藝術學理論研究選題與藝術門類研究選題相吻合是很自然的事情,關鍵是看其著眼點與結論是否指向一般。既然藝術學理論研究可以用藝術門類的素材為研究對象,那么,這樣的研究論文與藝術門類研究論文又區別何在呢?
我們認為,藝術門類研究與藝術學理論研究之間雖然存在著復雜的交叉關系,但其中的區別是可以界定的。總體而言,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可以是藝術一般,也可以是藝術特殊,但其研究指向必須是對一般規律的揭示。正像文學學(文藝學)領域可以有抽象的、跨門類文學的文學一般規律的研究論文,也可以有借助于文學門類研究而抽繹出文學一般規律的論文一樣,藝術學理論論文無論是以藝術一般還是以藝術門類為對象,其最終都應當指向藝術一般規律的研究,否則,它便不具有理論的普遍意義及其應有的指導價值,便不能被視為藝術學理論論文。而藝術門類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特殊,其研究指向可以是特殊,也可以是一般。一般規律可以包含特殊規律,但特殊規律的揭示卻并不一定都上升到了一般,也就是說,藝術門類的研究論文中有許多命題并不需要上升到一般,或者研究者僅僅停留于具體論事的層面而沒有上升到一般,這樣的研究論文當然只能被列入藝術門類研究的范圍之中。如果藝術門類的研究命題能夠通過具體的藝術現象考察抽繹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規律,即從特殊上升到一般,那么,這樣的研究論文既可以看做是藝術門類研究,也可以視為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學科的發展允許一定的交叉。
二、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路徑與指向
在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對任何一種理論研究、一種學問乃至一門學科,都認為應該是有特定的指向、依據特定的視角研究現象世界的特定方面,從中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抽象提升而形成概念、范疇及其邏輯體系。當我們運用這些已知的規律或范疇去探究未知世界時,它們便成了方法。由此可知,理論研究乃至一門學科的研究方向的確立,其規律、范疇與方法是對同一“智識”的不同認知或不同表述;另一方面所謂研究、學問、學科可以由兩種不同的路徑來完成,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下而上。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也是如此。很顯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以及學位論文的選題也不例外。
如上所述,藝術學理論研究應該從高度抽象的藝術理論(即藝術學原理)出發,運用藝術學所特有的范疇與方法研究具體的藝術現象,解決各藝術門類之間的具體問題,這便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我相信,藝術學理論也應該像文學學或文藝學那樣,有跨越各種藝術門類之上,具有高度抽象的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論文,也熱切希望我們的研究生能夠做出這樣的理論文章。然而,常識告訴我們,藝術的一般規律正是從藝術門類的特殊規律中抽繹出來的。沒有一種藝術的一般規律,可以脫離各種藝術門類而存在,因此從藝術門類研究中抽繹出的藝術學理論一般規律,這便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從學理上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這兩種研究路徑是相輔相成的,相互間也是不可偏廢的。但是,鑒于藝術學理論學科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們的研究生實際的知識積累與研究能力,我們又不能不對這兩種路徑作務實的考量。
首先,我們應當認清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它與文學學或文藝學的研究對象有顯著的不同。
文學學或文藝學屬下的各文學門類(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雖然同樣存在著形式的差異性和規律的特殊性,但它們都是以語言文字作為自己的物質載體和表現手段,應當說,文學學或文藝學研究者作跨門類的、抽象的研究相對方便一些。而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則大不同,不僅美術、設計等造型藝術門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音樂、舞蹈、影視等表演藝術門類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直至造型藝術門類與表演藝術門類之間更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對于研究者幾乎可以說是隔行如隔山。這給藝術學理論研究進行跨門類的、抽象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我想,西方的一些藝術學理論學者常常將自己的研究設定在某一領域也是依據其差異而定的,比如有選擇造型藝術門類范圍,或者說設定在相鄰近的幾種藝術門類的范圍。也許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專家們跨門類跨得太大,難免要說外行話,鬧出大笑話。換言之,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選題,不僅需要有抽象思辨能力和對藝術學原理的把握,還需要具備既廣闊又深厚的藝術門類研究的積累,二者缺一不可。依此推論,沒有對各種藝術門類既深且博的研究,絕無可能做好高度抽象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從現實狀況看,我們的大部分研究生,不僅碩士生很難有這樣的知識積累,博士生也很少有能這樣精通兩門或者更多藝術門類專業知識的儲備。即便是我們的教師,在這方面的積累又能做到什么樣程度呢?
再者來看看藝術學理論這一學科的研究現狀,尤其是它在我國的發展,也同樣制約著我們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
在西方,現代意義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雖說是建立于19世紀末,但始終是被當作處于變幻流動的學術研究,沒有真正進入到高等教育的常態化教學體系。所以,它可以不斷出現新視角、新指向,產生新觀點、新方法,卻難以像文學學或文藝學等其他學科那樣形成精密完備的、具有經典意義與權威性的理論體系。西方藝術學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傳入我國,但真正全面產生影響,以至在我國學界獲得認同卻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的事。而且,在我國又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藝術學學科設立在前,理論研究反而滯后。就是說,我們已經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也有一些學者在努力撰寫這方面的理論著作,但由于學界至今對藝術學理論的基本理念、基本構架、基本范疇還沒有形成較為明確的共識,甚至還在為“什么是藝術學”爭論不休,還在為藝術學學科究竟是不是一個“偽命題”存有疑慮,因而學界始終沒有能拿出一部普遍認可的藝術學理論教材。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求研究生作自上而下的研究呢?因此,我認為,現階段的自下而上的藝術學理論研究,絕不僅僅是由于個人能力或整體研究的不足而不得不采取的權宜之計,可以說,這主要是一種務實的、有利于學科建設的長久之計。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藝術學理論研究者精通每一門藝術,但同時我們也無法相信,一個甚至連某一個藝術門類都不精通的人會成為真正的藝術學理論家。這種說法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在這里,我只是就共性而言,就事論事。事實上,倘若研究者不能根植于藝術門類的研究,甚至連研究對象的學術發展狀況、學術前沿都不了解,又如何去深入研究,揭示出規律性的問題呢?同樣,對各藝術門類都只知道一點皮毛,不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就急于提升上去,描述一般性規律,猶如沙灘上造房,沒有不失敗的。我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包括我們教師在內,如果能夠扎扎實實地以各種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為基礎,從中抽繹出跨越各種藝術門類之上的藝術學理論,逐步形成高度抽象、較為完備的藝術學理論體系,這無疑是對藝術學學科建設極有價值的貢獻;也只有學科建設發展到這一階段,才能有真正屬于這個學科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
三、藝術學理論與美學的區分
說到這里,有必要談一談藝術學與美學的關系。因為,藝術學理論偏重思辨、指向一般的特征,從表面上看與同樣以藝術為研究對象的美學(這里主要是指18世紀末以來又被稱為“藝術哲學”的美學概念)很近似,所以人們常常將二者混淆起來。現在有不少采取自上而下研究路徑的藝術學研究論文,實際上是不自覺地從美學立場出發的。我在這里不能不加以辨析。
大家知道,藝術學創立之初,是因為其時對藝術做理論研究的任務主要由美學(藝術哲學)承擔。然而,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它來自于對人的感性認識的研究。藝術之美包括形的美、音的美、色彩之美,乃至風格之美,固然也是美學的研究對象,與藝術學理論在研究對象上有一定的交叉重合,但由學科性質所決定,美學對藝術現象的哲學思考是指向人類的一般認識規律的,與藝術學理論對藝術現象的研究指向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大相徑庭。由此,也決定了二者的著眼點、思維方法的不同。換句話說,美學(藝術哲學)是從美學本身的觀念原則出發評判藝術,它對藝術品的研究方法、所獲結論,與其把包括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在內的一切美作為對象,并沒有根本的不同;美學的任務,是要揭示人類感性認識的基本規律,揭示作為人類認識“初級階段”或“低級形式”的審美活動,有怎樣的獨立價值、特殊意義,以及如何發展與完善人類的感性認識。這種以藝術作為典型性對象自上而下的美學研究,對于以往偏重理性認識進行研究的哲學,當然是極為重要的補充,但對于藝術領域涉及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來說,卻顯得有點不著邊際,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弊。美學家可以不精通藝術門類,藝術家也可以不懂美學(藝術哲學)。正因為如此,藝術學應運而生便有了自己的存在空間。
進言之,與美學(藝術哲學)不同,藝術學理論的研究不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其指向必須是包括藝術起源、藝術本質、藝術創造、藝術作品、藝術發展規律等等在內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換言之,藝術學理論不僅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與出發點,更把藝術作為自己研究的終極指向。費德勒曾經嚴辭批評美學對藝術的研究只是抓住了藝術表層的、部分的附加屬性,而無法深入研究藝術活動內層的本質,這樣的研究對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是有害的。因此,他在創建現代形式的藝術學的同時,努力與美學劃清界限、分道揚鑣。用日本學者黑田鵬信的話說:“美學,把美做對象,是最穩妥的事。倘使把藝術當作對象,還是藝術學來得妥當。”④由此可見,美學(藝術哲學)理論體系再高深、再抽象、再完備,也不是今天的藝術學理論應該直接拿來作為自上而下研究的邏輯起點的。如果我們仍以美學(藝術哲學)的立場來討論藝術學,那只能是走回老路,扼殺藝術學。
了解這段歷史,認清藝術學與美學(藝術哲學)關系的目的性,是要提醒我們的研究生不要把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論文寫成純粹的美學文章。藝術學理論研究偏重思辨、指向一般,唯有深刻的理論抽象與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揭示,藝術學理論才有可能對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產生啟發、引領的作用;但它的抽象上升是有特定的范圍的,也就是說,藝術學理論研究只能抽象上升到藝術一般,而不需要像美學(藝術哲學)那樣指向認識一般。由此,我想概括出以下幾點藝術學理論研究應有的特征:
1.藝術學理論論文應立足于藝術本身并且以藝術活動為終極指向,而不是泛泛地立足于哲學,并且以哲學認識為終極指向;研究對象不是以藝術為典型的感性認識,而是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本身。
2.藝術學理論論文選題應側重研究藝術創造者與藝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研究藝術創造者如何從事藝術創造,其基本問題是藝術創造者與藝術對象之間、與藝術創造之間的關系。
3.藝術學理論論文主要是考察具體的藝術活動,從各種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中總結抽繹而來,所要揭示的應是藝術活動內在規律,或者藝術創造者觀照現實、從事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而不是從一般美學原則演繹而來,以主觀性原則對藝術現象作一般的價值判斷。
4.藝術學理論研究中的藝術主體可以是藝術接受者,但更主要指向藝術家,藝術創造可以涉及藝術審美,但主要指向藝術品的創造、傳播過程。
5.藝術學理論論文的研究結論,不應是給藝術家一些何為美與不美或者如何判別美與不美的抽象原則,而是必須對藝術家及其創作行為具有直接的引領作用。可以說,是藝術家迫切需要的,對藝術活動有指導、引領意義的研究命題,就是藝術學理論論文的好選題。
如此說來,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并不意味著我們絕對排斥借鑒美學的一些理論來研究藝術學。為什么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各種學科的觀點或方法來研究藝術現象,卻獨獨不能借鑒美學的觀點或方法呢?當然不是。藝術學研究可以從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各種學科獲取營養和方法,當然也可以從美學中獲取營養和方法。我們反對的是,不知道藝術學與美學的分工,直接以美學原理來研究藝術,甚至以美學取代藝術學,以為這就是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結果一腳踩空,得出一些大而無當的結論。
四、藝術學理論研究視角的廣度與深度
以上是從藝術學理論學科中的一般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門類研究的關系,從藝術學理論研究與美學(藝術哲學)研究的關系,談論了我對藝術學理論研究論文選題的總體看法。接下來,我想談一談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及其相互關系的問題,這也是與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密切相關的問題。
與其他學科一樣,藝術學理論研究大致有兩種視角,一是廣度;一是深度。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各自都可以有多方面、多層次的理解。所謂廣度,是衡量涉獵藝術門類或多或寡、運用方法或綜合或單一、研究結論或普適或專門的維度。所謂深度,則是衡量我們的研究無論抽象提升,還是深入挖掘,所能達到的透徹程度的一個維度。相對而言,廣度是一種橫向的研究視角,而深度則是一種縱向的研究視角。這兩種視角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例如,我們可以借鑒、運用多種其他學科的范疇或方法來考察某一藝術現象。從跨學科的開闊視野或方法的綜合運用來看,這樣的研究是有廣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們全面認識、深入理解這一藝術現象,那么,這種研究的廣度也同時具有深度的體現。但如果對所運用的各種范疇或方法缺少深刻的理解,對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缺少深層次把握,這樣的研究必然是雜蕪零碎的,既沒有深度,也不見廣度。同樣,我們可以用一種范疇或方法來考察多種藝術門類,從涉獵的范圍來看,這樣的研究是有廣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們從多種藝術現象中認識藝術一般規律,它又體現出另一種深度。但如果不精通所涉獵的多種藝術門類,對它們的共同藝術規律缺少把握與抽繹能力,這樣的研究又只能是生搬硬套的,同樣是既沒有深度、也沒有廣度。此外,從揭示某一藝術現象所隱含的藝術規律中作舉一反三的研究,也可視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同樣,從綜合考察多種藝術現象所共有的藝術規律中作舉三證一的研究,也是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但如果舉一而不能反三,其深度必然大打折扣;舉三而無法證一,其廣度也會受到質疑。由此可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
在這里,我想側重談談藝術的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關系。從目前本學科研究狀況看,藝術學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基于“藝術自律”的認識,將藝術視為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藝術家特有的精神活動,側重于藝術形式、藝術活動自身規律的內部研究;這樣的研究被稱為藝術形式分析。一是基于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認識,認為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始終處于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學術、宗教、風俗乃至技術的全面包圍與直接影響之中,努力揭示社會文化與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必然聯系;這樣的外部研究被稱為藝術文化學。據此來說,無論藝術形式分析(內部研究)還是藝術文化學(外部研究),這兩類論文選題也都屬于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范疇,都是我們需要和歡迎的。至于藝術形式分析大多表現為對深度的追求,藝術文化學大多體現出研究的廣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絕不能因此而錯誤認為,藝術形式分析方面的論文只應追求深度而無須考慮廣度,或者藝術文化學方面的論文只需追求廣度而可以不考慮深度,那樣做,我們不可能有真正的深度或廣度。
如前所述,在藝術學理論研究中,深度與廣度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作為關于藝術的內部研究,藝術形式分析既可以側重研究藝術一般,也可以重點考察藝術特殊;既可以從藝術一般出發而指向藝術特殊,也可以從藝術特殊出發而指向藝術一般。可見,它的廣度,可以表現為對多種門類藝術中存在的共性形式因素的綜合考察與比較研究,也可以是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某一藝術門類的某種形式的考察,甚至還可以表現為某一藝術門類某種形式的研究結論具有較為廣闊的藝術學意義。假設這樣的研究只限定在某一門類藝術的某種形式,只會運用某一種方法作就事論事的研究,獲得的結論也僅僅局限于此而不具有藝術一般的意義,那么,它既沒有廣度,也不可能有藝術學理論意義上的深度。如果說它有價值,充其量也只是藝術門類研究的價值。反過來看,假設藝術形式分析雖然橫跨幾種藝術門類,但考察的形式因素并不真正具有跨藝術門類的共性;運用的研究方法雖然種類繁多,但研究者并沒有理解這些方法各自的功能、適用范圍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補性;獲得的結論雖然抽象、具有一般意義,但超出藝術之外而指向其他學科,那么,雖然表面上看它有廣度,但不可能有藝術學理論意義上的深度,因而這種廣度也是虛假的。
作為關于藝術的外部研究,藝術文化學同樣必須是廣度與深度的統一。其深度的體現,主要是研究者能夠深刻把握與透徹闡發社會文化(包括政治、經濟、學術、宗教、習俗乃至技術)對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影響作用。實際上,在社會文化諸因素和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之間,存在著各種層面的聯系與種種發生作用的中介環節。假設這類研究不能揭示出其間真正的聯系,做實中介環節,也就是說,如果藝術文化學研究缺少深度,便會造成兩張皮的現象,其廣度只能是虛假的。假設這類研究雖然揭示出社會文化諸因素和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聯系與種種中介環節,但只停留于表面,而未能深入到藝術形式內部考察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或者所得的結論不是指向藝術,而是指向社會文化,那么,它既不見深度,也不具有藝術學理論意義的廣度。
進言之,藝術形式分析如果真正做到了研究深度與廣度的統一,常常會類似于藝術文化學研究。同樣,如果藝術文化學研究真正能夠深入,又常常與藝術形式分析有相似之處。換言之,藝術形式分析與藝術文化學這兩種研究僅僅是各有側重,而不應該絕對的對立起來。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藝術形式分析如果能夠有效地引入藝術文化學的一些觀點與方法,便獲得了研究的廣度;藝術文化學如果能夠有效地進入藝術形式分析的層面,便獲得了研究的深度――這兩種情況都是我們樂于見到的。
五、關于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基本意見
綜上所述,在對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思考基礎上,我想再來談談對本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基本意見,這是本文探討問題的具體落實,也是我們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的根本所在。
首先,我認為,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既可以選擇藝術一般為對象,也可以從藝術門類中找選題,關鍵是看如何去研究;只要研究生所作的研究不是陷入藝術門類無法上升,而是從藝術問題、藝術史料、藝術現象中揭示出隱含的帶有普遍意義的規律,用以指導藝術活動、促進藝術發展,無論所選擇的研究命題和對象在哪一層級上的,都應視為藝術學理論研究范疇,我們教師都應予以鼓勵。
其次,在現階段,應當肯定碩士生和博士生沿循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也正因為如此,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在總結以往研究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每一位碩士生、博士生應該努力熟知兩個以上的藝術門類研究,同時努力至少具有一種藝術門類的實踐經驗。如果該研究生缺少這些必備的研究條件,必須補修相應的課程。只有精通某種藝術門類,以此為根基,才能通過相鄰藝術門類的比較研究逐步做到觸類旁通,跳出門類的的局限,揭示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打通”。當然,這絕不是僅僅讀“藝術概論”所能獲得的浮于表面的“打通”,而是深入研究之后的真正的打通。
鑒于藝術與藝術門類的辯證關系,我們可以要求基礎好、已具備兩門以上藝術知識的研究生做跨藝術門類的藝術學學位論文,但必須防止淪為大而空。同時,對于愿意立足于自己熟悉的藝術門類之中,自下而上、以點帶面,抽繹出有價值的一般規律,實事求是,將藝術學學位論深做實,也應該給予支持。這就是說,在研究對象問題上,我希望我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打消顧慮,消除誤解,所有廣義藝術與狹義藝術、藝術一般與藝術特殊,都可以進入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視野。而判斷其是不是藝術學理論論文選題的關鍵,是看它們的思維指向與方法運用的是不是在力圖揭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活動規律。當然,我的這一說法和提倡也多為個人意見,是根據現實狀況而提出的,期待大家的討論。
最后,我想補充談一下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之下的各類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碩士生和博士生所選擇的不同研究方向之間的關系。它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也有直接的影響。
我們知道,在藝術學理論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中,藝術理論側重研究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分類、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形式)的基本范疇或基本規律等等。藝術史側重研究作為歷史現象的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可以包括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代的,又可切塊為藝術通史、藝術斷代史、藝術思想史、藝術風格史、藝術類型史、藝術接受史、藝術傳播史、地域藝術史、民間藝術史、藝術考古等等。這是兩門最主要的藝術學基礎理論學科,也是目前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主要選擇的研究方向。作為應用理論研究,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也可以涉及多方面領域,包括古代的、現代的,研究領域所涉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在史與論、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之間,我們不能只注意專業方向之間的差異性,而忽略它們的相互關系。否則,將它們孤立對待,只能作繭自縛,致使研究思路受到很多限制。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僅著眼于二級學科之間的差別性,這些專業方向看起來很細碎、很繁雜,但實際上,它們是密切聯系的,是我們研究同一藝術問題的不同觀照側面。同樣以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為對象,藝術理論側重于觀念體系、范疇體系、方法論體系的研究,雖然比較抽象,但卻是靠藝術史研究支撐的,是從藝術史研究中抽繹出來的。藝術史側重于對已經發生的歷史現象的研究,從中揭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發展規律,這樣的研究顯然也離不開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支持。而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作為直接干預藝術創作和藝術活動的研究,更是以藝術理論與藝術史的把握為根據的。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依據對藝術學理論研究與藝術門類研究的關系的認識,從總體上把握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命題的性質,確保其屬于藝術學研究界域;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清藝術學理論各專業方向的各自側重及其相互關系,使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既有明晰的專業方向的指向性,又不至于割裂地看問題,而能綜合運用藝術學理論各二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展開史論結合、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結合的研究。
關于藝術史研究,有必要多說兩句。現今西方的藝術史研究,大多放在歷史學的門下。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造型藝術史,除繪畫外,建筑、雕塑和陶瓷等工藝美術及其他造型藝術都包括了。這相當于我國在美術與建筑、設計分家之前的美術史范疇。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狹義的藝術史。前面我已經提到,造型藝術史之外,包括音樂史、舞蹈史、影視藝術史在內的表演藝術史研究,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狹義的藝術史呢?西方的藝術史似乎不包括它們;我國現在設置在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中的二級學科藝術史,與西方現存的藝術史最大的不同,是不僅將造型藝術作為研究的對象,也把音樂、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作為研究對象。概括來說,視覺藝術史、聽覺藝術史、表演藝術史都涵蓋了,我們可以稱之為廣義的藝術史。
我們如果注意到藝術史研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應該根據研究者的學術背景的不同,對其研究范圍的廣、狹采取包容的態度。要一位藝術學理論學者什么門類藝術都懂才能做研究,無異于天方夜譚。但是,我們可以要求研究者能夠將一般落實到特殊、在特殊中抽取出一般,能夠將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統一起來,將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融匯起來,將史、論研究結合起來。那么,什么樣的命題才是藝術史的研究對象而有別于常見的門類藝術史的研究對象呢?我提出如下幾點僅供參考:
1.以藝術門類的歷史素材為研究對象,但研究宗旨是討論藝術本質、藝術分類、藝術起源、藝術形式的發生與演變等問題。
2.以兩個和數個藝術門類的歷史素材為研究對象,研究宗旨是討論它們之間共同的規律性問題。
3.以歷史上重大藝術現象為研究對象,而這些藝術現象并非局限于某一藝術門類,而是多種藝術門類共有的表現,研究宗旨是討論它們之間共同的規律性問題。
4.以歷史上某門類藝術的藝術現象、藝術作品、藝術家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學、歷史學、倫理學、人類學、文化學、語言學、圖像學、經濟學、政治學、考古學、民俗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抽繹出其中與其他藝術門類具有共性的規律。
5.以歷史上某一藝術流派、團體或藝術家為研究對象,討論其與社會之間產生的多種相互影響,揭示其藝術思想、風格、傳播等在社會歷史中的發展規律。
6.以上諸種研究的交叉研究。
總之,不論是從兩種或數種門類藝術素材出發,還是從一種門類藝術的素材出發,藝術史的研究,在總體上表現為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它可以做微觀的研究,但必須回到宏觀的宗旨上來;它可以深入地剖析研究對象,但必須揭示某個具有共性的藝術規律問題。從一般到特殊,再從特殊回到一般。在這里,我要再次強調的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必須從特殊上升到一般,上升到“藝術一般”。如果我們的研究僅僅滿足于從特殊到特殊,僅僅在某個自己熟悉的藝術門類中兜圈子,不去思考或者沒有能力從自己的特殊研究中抽繹出藝術一般規律,我們就無法真正建構起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框架,而只能永遠停留在藝術門類研究的層面上,這同樣是對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扼殺。
六、結語
當下,藝術學理論界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即有些作者已經寫出了由下而上,以藝術門類素材為研究對象,上升到揭示藝術一般規律的論文,卻不知道自己在做藝術學理論的研究。我們可以把這樣的研究稱之為“不自覺”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這種現象并不為怪,就連西方藝術史(狹義的藝術史)研究中也有許多這樣的論文和論著,甚至某一研究流派。我們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從成立伊始,就一直關注這一現象問題,曾經向東南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大學等單位的研究生院(處),征集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目錄,刊登于《藝術學研究》上,用“不自覺”的研究可以囊括其中一部分學位論文。但其中也有不少論文還停留在藝術門類的“特殊”研究層面上,并未上升到“藝術一般”。這是歷史,無須回避。我們在長期的教學中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我稱此種現象是從不自覺到自覺,逐步形成藝術學理論研究界域的必然發展過程。
【摘要】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出現,深刻的改變了大眾的信息獲取和傳播方式。同時,也對傳播學研究帶來了諸多影響。本文將從傳播學研究的研究主體、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理論發展這四個方面來探討社交媒體的發展對傳播學研究的影響。
關鍵詞 社交媒體 傳播學研究 影響
社交媒體是互聯網進入web2.0 時代以來,催生出的一系列以web2.0 的發展為依托的新型媒體,也稱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站和技術。目前,市場上主要有微博,微信,推特,論壇,播客等,其中,新浪微博則長期占據網民關注度榜首。可以說,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出現,是繼20 世紀90 年代互聯網出現之后,人類社會的又一次深刻變革。正如麥克盧漢的著名論斷“媒介即訊息”中提到:對一個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并不是各個時代的媒介所承載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也就是說,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各種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社交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媒介,已經成為了人類傳播活動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而傳播學作為一門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學科,其所做的研究則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交媒體的諸多影響。
一、研究主體多元化
相對于美國等傳播學研究十分發達的國家來說,中國傳播學研究的興起比較晚,在1999-2000 年之后,才以高校為研究基地, 興起了一股傳播學研究的熱潮,代表性的事件是教育部將全國傳播學的研究中心設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這一時期從事傳播學研究的學者高度集中在各大高校和研究院,無論是從事傳播學世界名著的翻譯還是其它對傳播理論假設的證實等工作,傳播學的研究都極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社交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由專家學者們組成的權威霸權式的話語體系,從論壇、博客再到微博,社交媒體強大的交互性能開始顯現并逐漸發揮出重大作用,媒介所傳播的內容不再是記者和編輯的一家之言,普通網民也能制造出屬于自己的傳播內容。在微博這一社交媒體中,各個微博用戶是微博內容生產、加工的主體,而且這種參與生產內容的成本和門檻極低。在微博的世界里,傳播者的身份變得模糊化,信息生產者、信息傳播者、信息接收者不再是特定的人所特有的身份,每個用戶既是傳播的主體,也是受眾,同時也是傳播媒介,每個用戶都成為了微博信息傳播的動力因素。
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 使傳播學研究具有了擴充的可能性,微博的轉發和評論機制,使得社會上發生的各類事件極易得到各界人士的深度關注和廣泛討論,從而成為公眾事件,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吸引一些學者跨界研究當前的熱點問題,由此帶來的傳播學研究學術門檻的降低, 使研究主體中“新鮮血液”的注入成為現實。
二、研究方法革新
傳播學具體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有:調查研究法、內容分析法、控制實驗法、個案研究法。1982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進行了全國第一次通過計算機、使用spss 社會科學軟件包來處理受眾調查的調查數據。那時,這種研究方法還十分罕見。現在,這已經是普通研究生論文、傳媒經營部門所采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了。在過去,普通研究者要對某一媒體或者某一類事件進行學術研究,要查閱資料時只有依靠人力翻看已出版的舊著、舊刊、舊報,或者進行問卷調查,這樣的研究耗時耗力,不僅影響學術進度,而且還可能因為無法把握媒體的最新進展,使研究成果出現偏頗。眾所周知,資料的占有和數據的獲取以及處理是學術研究的前提和先決條件,然而長期以來,研究者面臨的最大難題卻是學術資料匱乏,量化研究缺乏可靠數據,這樣的窘境大大限制了學術水平的提高,給傳播學研究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社交媒體不僅給人類交往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并且能夠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具有復雜化、數據間有關聯性、數據呈現非結構化的特征,因此,社交媒體的這一特性成為了傳播學者最為關注的方面。社交媒體的高度發展逐漸使得網絡不再虛擬化,社交媒體所產生的數據真實可用。這種真實性與實名制注冊并無關系,而是體現在用戶日常的媒介接觸和社交活動中,通過用戶所關注的內容將每一位用戶的身份和歸屬展現在了網絡中,組成一個數據集,通過這種方式個體或群體真實被體現了出來。這使得所有的數據具有現實意義。在傳統的抽樣調查法中,研究者需要先對一個全樣本進行假設,然后進行抽樣,但實際上,往往會由于數據的易得性,而使得研究樣本的代表性和信度受到質疑。
與此不同的是,社交媒體的數據來源于用戶無意識的網絡行為。在社交媒體中,用戶行為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給數據公司或研究機構留下記錄,這種數據是對用戶行為記錄的再次運用。也就是說,在傳播學研究中,針對數據的研究不再需要填寫問卷、電話訪問等方式,受訪者不再知道自己的答案會被用于研究分析中。打破了傳統研究中樣本量有限性的制約。
社交媒體這一開放的平臺,使得被研究者主動并且非刻意的提供數據。就像自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方式,很大一部分新聞來源都是每個個體在生產,并發送到微博和博客上,而微博和博客就是這樣的平臺,所有的內容是由用戶源源不斷地主動提供。在傳播學研究中,十分需要這樣的平臺來進行數據的采集,對應具體的研究項目可以和現有的各種平臺合作,也可以自己搭建。
三、研究內容更加豐富
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不僅賦予了公眾更強大的信息獲取的權利,而且其強大的溝通交流平臺,更加革新了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方式和深度。這一傳播現象在當前轉型中的中國社會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基于各種新媒體事件的研究也成為傳播研究的一大熱點。微博問政、微博營銷、微公益、微博求職招聘、微博舉報等,這些在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下出現的新事物,無一不在檢驗著傳統的傳播理論的適用性。每年全國和各地“兩會”都追隨著近一段時間出現的熱點問題,緊跟社會潮流,而微博作為最新最時尚的交流與溝通工具,其親民性、便捷性、快速性集于一身的特點讓它與“兩會”一拍即合,代表委員們紛紛開通微博聽取民聲,將其運用到參政議政中。各大媒體也紛紛借著微博這股東風,利用微博將“兩會”信息在第一時間傳遞給網民。2010 年3 月1 日,新華社借了微博剛剛興盛的這股東風,在新浪網上開通了“新華視點兩會微博”,專門用于上會記者采集的現場報道和短小精悍的新聞評論,直接為廣大網民記錄報道“兩會”上的精彩點滴。這種全民參與討論政事的情況,也引起了傳播學討論:微博是不是中國的“公共領域”,如果不是,中國有沒有公共領域等等一系列問題,還有待今后的傳播學研究來論證。如此種種大大豐富了傳播學的研究內容。
四、傳播理論得到發展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它所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和組織傳播。而其中又以大眾傳播為主。而在社交媒體中,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和組織傳播相互交雜,并且加速了它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越加緊密地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新浪微博為例,根據用戶微博的規模、行為模式及媒介接觸習慣,微博用戶主要有兩種:個人用戶、機構和組織。其中,個人用戶又可以分成普通用戶和名人。而機構及組織,可分為公司企業、公益機構、慈善組織、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
一次完整的傳播活動包括: 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傳者———傳播效果這五個環節。社交媒體對傳播活動的各個環節都顯示出了自己非凡的影響力,傳播學是一門與時俱進的科學,應當積極主動的關注、研究這些影響對整個傳播活動所起的作用,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多加探索。傳播學者須得明白,傳播學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傳播學的發展深深根植于它所處的社會,社會的發展,媒介環境的改變無一不會對傳播這一活動造成影響。以接收者為例,接收者是傳播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傳播活動的中心之一。在社交媒體中,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界限已經被打破,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信息傳播已經從傳統的單線傳播轉向了多級傳播、網狀傳播,這一媒介現實大大顛覆了傳統的受眾觀,縱觀歷史上已經存在的幾次受眾觀的轉變:從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魔彈論”開始,受眾曾經一度被當做被子彈擊中的靶子,到了20 世紀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有限效果論”,又過分的強調了大眾傳播的“無力性”,直到“使用與滿足理論”、“民主參與理論” 等受眾理論的逐漸興起,受眾已經不再被當做大眾,而是具有能動性的角色。上世紀80 年代,伯明翰學派的斯圖亞特·霍爾在其著作《編碼?解碼》中提出,受眾已經不是單純的文本意義的接收者,而是主動的解碼者,他的這一見解使得傳播學界對受眾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而當代的傳播學者,處在社交媒體充分發展的今天,更應該意識到受眾這一概念已經頗具爭議,因為在社交媒體中,傳播信息的雙方已經無所謂“傳播者”與“接收者”。
結語
社交媒體的流行,是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的結果,這一技術的改革又造成了媒介產業與形態的變化,使得傳播學研究尤其是大眾傳播理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任:即如何給予社交媒體等新媒介準確的定義,如何運用好新的傳播技術所賦予的革命性的研究方法來豐富和發展傳播學的理論,并研究清楚這一新的媒介形態在人類的傳播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在社交媒體這一新的媒介形態下,傳播學研究任重道遠亟待發展。
參考文獻
①陳力丹,《中國傳播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國際新聞界》,2005(5)
②陳韜文,《中國傳播研究的發展困局:為什么和怎么辦》[J].《新聞大學》,2008(1)
③《大數據成各國競爭新熱點》,人民網,world.people.com.cn/BIG5/n/2013/0206/c157278-20452022.html
④劉霄,《微博的傳播學特征與經濟學思考》[J].《新聞傳播》,2010(6)
⑤馬歇爾·麥克盧漢:《人的延伸———媒介通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關鍵詞 學科服務 嵌入式館員 嵌入式學科服務 泛在服務 虛擬嵌入 組織嵌入 物理嵌入
分類號 G252
Review of the Library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at Home and Abroad
Xia Yan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under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it has become the transforming orientation of the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o embed users’ entity space, virtual space and library inner space, aiming at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service for users’ teaching,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training users’ ability of learn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Subject service. Embedded librarian.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Ubiquitos service. Virtual embeddedness. Organizational embeddedness. Physical embeddedness.
0 引言
嵌入式學科服務是指圖書館員面向學科應用和知識創新環境,主動融入實體空間、虛擬空間和館內空間,嵌入教學、學習和科研過程,通過跨系統、跨平臺、跨學科信息資源的組織、整合、集成與揭示,采用各種途徑和技術手段,構建滿足用戶學習和研究需求的學科服務平臺,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深入的知識信息服務,在此過程中培養用戶的信息素養,提高用戶的學習、研究和創新能力。
嵌入式學科服務是圖書館應對網絡信息環境特別是泛在知識環境的產物。泛在知識環境是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NSF)于2003年首先提出,認為圖書館特別是數字圖書館應為用戶的工作和學習提供無所不在、無時不在信息服務。在泛在知識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必須建立面向用戶的開放架構,將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動態地、無縫地、交互地嵌入到用戶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所有空間,實現圖書館服務與用戶空間和過程的有機融合,為用戶提供一種到身邊、到桌面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泛在服務。
嵌入式服務理念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P.B.Knapp的論述。他在論述中指出:圖書館用戶教育不應該單獨由圖書館員提供,而應該與院系教師一起,將用戶教育融入到學校的整體教學工作中去[1]。2004年,Kearley和Phillips在研究美國懷俄明州大學圖書館員嵌入在線課程中扮演的角色時,首次提出“嵌入式館員”概念。田納西州立大學在其嵌入式服務實踐中將嵌入式館員定義為“在線課程中的助教、聯合指導者或聯合設計者”[2]。2007年,美國嵌入式服務研究專家Shumaker從共同定位、合作關系、共同管理及共同資助等維度對圖書館嵌入式服務進行了分析,并歸納了嵌入式服務的三種類型,即物理嵌入、組織嵌入和虛擬嵌入[3]。
1 實體空間的嵌入式服務
嵌入實體空間是指圖書館的服務融入用戶物理環境,圖書館館員走進院系和學科團隊,嵌入教學、學習和科研過程,滿足用戶在不同物理環境下的信息需求。
1.1 嵌入教學環境
嵌入教學環境是指圖書館學科服務直接融入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科館員通過與教師的密切合作,協助教師一起完成課程、作業、實習等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甚至評價工作,幫助學生掌握課程專業知識,提高文獻查找、獲取、組織、評價和利用能力,培養學生自學和科研創新能力。嵌入式教學服務的主要形式是將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內容,把信息檢索技能、信息意識、利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嵌入教學環境進行協同教學的課程館員,在國外也比較普遍。課程館員負責收集課程教材、教輔材料,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指導,幫助建設課程網站、網頁及交流平臺等[4]。
2006年,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僅主館嵌入式教學課程就達179門之多,圖書館積極與院系合作,促進圖書館館員與教師合作授課,一般由圖書館館員主講一門課程中的一兩節課,講授學科信息檢索技能,介紹圖書館的學科資源和服務[5]。哈佛商學院圖書館館員與教師一起研究課程選題、課程設計、課程規劃、課程進程及所需課件材料,為學生提供與課程相關的課輔材料、作業素材、課前案例更新等[6]7。
國內也有不少高校開展了嵌入式教學服務。重慶工學院圖書館將信息素養教育與汽車學院“互換性及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相結合。嵌入式館員與專業教師合作,制定信息素養課程教學大綱,收集大學生實習主題的相關信息,對學生進行課程學習前后有關信息素養能力的測試和分析,并據此為改進學科教學和信息素養教學提供建議。這種嵌入式教學促使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中,除獲得機械工程的專業知識外,還能夠利用信息素養相關概念和技能完成學科實習報告并解決課堂中的學習問題, 使圖書館的教學功能在學科課程的學習中得到有效發揮[7]。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自2007年起開展嵌入式教學服務。在各專業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根據授課教師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源推薦、文獻檢索、資料搜集等方面的教學[8]。
1.2 嵌入學習環境
嵌入學習環境是指學科館員走進院系,參與課程教學,通過圖書館學科資源導航與學科化服務,與學生學習過程融為一體,提高學習效率。嵌入式學習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信息素養教育及根據專業學習的需要,跟蹤學科發展動態,開展專業知識信息服務和各種教學輔助活動。在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過程中,圖書館館員穿插介紹圖書館及專業數據庫、網絡資源、軟件、工具書等的使用方法;按照學習進度向學生及時推送各種參考文獻和輔導材料,指導學生進行資料閱讀,并隨時隨地回答學生有關專業學習咨詢,提高學生閱讀思考和理解專業知識的能力。
2007年,美國Anne Potter Wilson音樂圖書館的Manus嵌入到范德堡大學布萊爾音樂學院的“音樂文獻概覽”課中,除了幫助學生使用該館的音樂文獻在線目錄、基本的音樂參考文獻,學習如何正確引用音樂文獻,還圍繞兩次課業論文的題目布置信息素養作業,全程參與課程,推進圖書館各種資源與服務與學生學習的融合,取得了非常令人滿意的效果[9]。
2007年,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的館員Susan Smith和Lynn Sutton成功嵌入社會學系學生的一個專題學習活動。這兩名館員陪同師生就美國南方的社會階層化問題,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學習考察活動。Susan和Lynn的主要工作是為學生每天的課業提供研究支持,幫助建立與維護課程的wiki及blog頁面,在Flickr網站上建立課程照片頁面并及時上傳照片,更新維護在線互動課程網站,設計及落實學生的社會服務實習計劃等[10]。這種圖書館館員與課程相結合的嵌入式學習支持服務模式,被證明能明顯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有關學習專題,十分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
廈門大學的學科館員為學生特別是研究生的學習提供嵌入式學習支持服務。服務方式主要有:為各學科建立學科服務網頁,提供詳細的學科導航;引導研究生制訂合適的課題研究檢索策略,推薦檢索思路和檢索平臺;指導學生使用文獻管理軟件、統計分析軟件等信息工具;利用學科網絡導航平臺,編制各種專題目錄,提供最新期刊信息并及時推送;為研究生論文開題及后續研究提供文獻檢索服務等[11]84。
1.3 嵌入科研環境
嵌入科研環境是指學科館員參與教師和學生的科研領域,成為科研團隊的一員,甚至成為研究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項目的選題、申報、研究、成果評價和成果轉化的科研全過程,提供學術研究信息和知識增值服務。文獻資料的收集及學科情報分析研究對于科研課題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意義。嵌入式館員及時提供研究背景、國內外研究進展、學術動態等信息,撰寫專題調研報告、學科研究熱點報告,并對國內外研究同行的研究實力、研究成果、未來研究趨勢等進行分析和評價,可極大地節約科研人員的時間成本,提升學科團隊的整體研究效能。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Welch醫學圖書館學科信息專員曾嵌入到該校醫學院一個合作研究項目中,與科研人員共同調查全美內分泌和代謝異常的患病率和發病率。信息專員與該項目科研團隊合作完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文獻綜述并形成一個可檢索的數據庫。同時,信息專員還幫助研究人員檢索科學數據和灰色文獻,查找各種類型的科研資助來源,為科研人員的研究論文提供最好的MeSH虛詞或關鍵詞。對于一些實驗室,信息專員甚至幫助尋找某些試劑和藥品制造商、分銷商,進行專利檢索,或為提供期刊選擇[12]。加拿大昆士蘭大學圖書館專門設置了研究支持服務板塊,提供檢索技能檢測、館員互動、參考文獻管理、研究數據管理、科研產出與影響力研究等。
廈門大學圖書館要求學科館員除了提供一般的專業信息咨詢和檢索服務外,還要嵌入師生科研過程,根據科研流程不同階段的信息需求,提供科研立項科技查新、推薦和指導用戶使用文獻管理軟件及統計分析軟件等信息工具、國內外相關科研進展及趨勢分析、學術動態信息分析、國內外期刊投稿指導等信息增值服務,還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和團隊提供學科建設、科研績效和科研評價及其國內外競爭對象的研發實力、研發成果、發展趨勢等方面的分析與評價的專題調研報告[11]84。對于已經具備了相當專業能力的學科館員,鼓勵他們直接參與科研過程,成為課題組成員。
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團隊根據項目研究和科研人員的特點,嵌入“廢油再生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提供信息素養培訓、文獻建庫及專利地圖等信息服務,取得積極的成效。以專利地圖服務為例,嵌入式館員在協同科研人員進行領域內專利信息全面檢索的基礎上,綜合應用專利信息分析系統等進行專利分析,撰寫了專利研究報告《廢油再生領域專利地圖及關鍵技術動向分析》,其中基于專利文獻之間引用關系對核心專利的挖掘獲得了科研人員的高度評價[13]。
2 虛擬空間的嵌入式服務
嵌入虛擬空間是指圖書館服務進入用戶虛擬環境中,如用戶的電腦桌面、瀏覽器、移動設備、常用軟件及搜索引擎、主流網站等。虛擬空間的嵌入式服務能彌補實體空間的不足,真正實現圖書館泛在服務的無處不在和無時不在。虛擬空間的學科服務主要包括將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嵌入在線學習、計算機網絡和移動通訊環境等。
2.1 嵌入在線學習環境
虛擬學習環境是一種基于互聯網和多媒體工具而建立的新型遠程教育網絡教學支撐平臺,包括學科教學、互動交流、用戶管理及各種學習支持工具。代表性的虛擬學習環境有Blackboard、WebCT、Moodle等。在這些虛擬學習平臺中,嵌入式館員與指導教師合作,為學生提供在線課程和項目研究的信息資源指導,并在課程論壇、圖書館討論區、網絡會議工具等虛擬空間,將相關的圖書館資源、檢索技巧和學習指南或視頻等信息加以,并與學生交流互動,在通過遠程教學信息服務的交互中獲得雙贏。
美國羅德島大學圖書館,在WebCT平臺上,通過郵件推送或課程論壇發帖,提供檢索策略或與課程進度相配合的資源,回答學生的提問,提出關于數據庫選擇及獲取其他信息資源的建議。學生為研究性論文選題時,及時提示學生相關學科百科全書和目錄的使用方法。學生需要更新、更專業的信息時,館員則提供如何評估期刊論文的指導。
德托納比奇學院是美國佛羅里達州一所成人社區大學,該校BAS項目中的商務寫作課主要通過遠程在線教學,圖書館館員在Desire2Learn課程管理系統中建立了“虛擬辦公室”,在2007年秋學期進行了為期八周的嵌入式館員試驗,取得良好成效。在美國費蒙特州社區學院,圖書館員嵌入到在線課程中,在教授授課之前或授課中間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研究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圖書館資源和服務。
國內重慶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圖書館建立的社交網站,以及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圖書館建立的網上信息共享空間也屬于虛擬學習環境的嵌入式服務[14]。
2.2 嵌入計算機網絡環境
嵌入計算機網絡環境的服務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嵌入常用軟件和網站甚至搜索引擎中。通過快捷菜單方式融入用戶常用軟件和網站,并通過數據挖掘工具智能化地獲取用戶所需資源和服務。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開發的“e劃通”將各種學科資源和服務集成到用戶桌面,使用戶不用訪問圖書館網站即能獲取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美國有88.8%的圖書館使用了Facebook,46.8%的用戶選擇使用了Twitter[6]8。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將館藏資源融入谷歌和百度。 (2)嵌入學科Blog。利用博客打造學術虛擬社區,嵌入資源推介、學科導航、學術交流等服務,實現交流、評論、互動和反饋等功能。目前,國內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已開展此項服務。(3)嵌入圖書網站中。利用Mashup技術,將圖書館自制信息擴展腳本混搭至出版商、圖書零售商或讀書網站上,如卓越網、豆瓣網、Google Scholar、Amazon等,吸引圖書館之外的讀者重回圖書館。如廈門大學圖書館為豆瓣網制作擴展腳本,將其融入Firefox瀏覽器的擴展GreaseMonkey中,實現館藏書目信息嵌入豆瓣網[15]。(4)嵌入式工具條。通過諸如UML、LibX、Conduit等開源軟件將圖書館工具條嵌入網頁瀏覽器、教學課件、Office軟件中,實現書目搜索、圖書館鏈接、數字資源導航、信息通報、在線咨詢以及個人工具等功能。國外已有超過100家大學和公共圖書館制作了瀏覽器工具,這些工具條指向圖書目錄和常用全文數據庫[16]。我國的國家科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大、浙江大學等研究型圖書館已開發使用自制的嵌入式工具條。(5)嵌入式IM。嵌入式IM是一種基于web提供即時交流服務的widget,適合作為新一代的實時參考咨詢工具嵌入到圖書館網頁中使用。邁阿密大學圖書館將Meebo widget嵌入圖書館網頁及EBSCO等利用率較高的數據庫,使得參考咨詢總量增長了50%[17]。
2.3 嵌入移動通訊環境
移動通訊環境的嵌入式服務是指將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嵌入手機、iPad、PDA、閱讀器等移動設備中,通過掌上操控即可實現新書推介、參考咨詢、書籍查詢和閱覽等功能。3G、4G通訊技術和設備的日益成熟,打造了更為理想的學科服務平臺,為嵌入式學科服務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更為先進的智能設備,可嵌入移動博客、播客、數據庫、移動學科交流平臺等,引領Lib2.0服務功能從桌面向掌上過渡,實現學習和研究的高度隨身性和實時性。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同濟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中山圖書館等已開展基于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掌上圖書館”特色服務。
3 館內空間的嵌入式服務
嵌入式學科服務的本質是圖書館服務與學科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既可發生在館外空間,也可以發生在館內空間。因此圖書館在實體和虛擬空間上的嵌入是一種雙向嵌入,也就是并非總是圖書館員走進院系、融入用戶進行嵌入式服務,圖書館也可利用自有空間提供自嵌入學科服務,或反向接受圖書館外其他組織機構的嵌入服務。
3.1 自嵌入式服務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圖書館興起館內空間的重新調整,建設了一大批“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研究共享空間”等。這些集成多種資源、實現一站式服務的新型學習空間,其重要功能就是順應了學科化服務趨勢,為用戶提供學習交流、研究創新、協作互動的理想環境。IC提供多種實體空間如多媒體教室、協作學習室、訓練指導室、寫作實驗室、研究討論室等,以及虛擬空間如數字圖書館、虛擬學習社區、群件工具、E-learning系統等。在這些實體或虛擬空間里,圖書館館員可方便地融入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情境學習過程,既提供普通的信息咨詢、檢索服務,也能提供深層次的、以解決用戶實際具體問題為最終目標而提供交互式、專業化和個性化的知識增值服務。
2008 年,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首創第二代信息共享空間(IC2)創新服務理念,以館內資源和空間調整和學科服務為主線開展工作,營建支持主題學術創新和交流的環境,提倡與讀者的互動交流,支持協同研究,啟迪思維,提升信息素養能力。2009年10 月,開展第三期“融入學科團隊,助推教學科研”學科服務活動。通過學科館員、資源體系、空間布局、服務基地、服務對象、知識環境、虛擬空間等各要素與“學科”融合,為學校教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提供全方位的立體支撐,逐漸形成全館協同服務的“泛學科化服務體系”[18]。廈門大學圖書館館內空間的嵌入主要采取建設人文社科實驗室、學術研討室等方式,營造集自主學習、協作研究、學術沙龍、講座交流為一體的現代復合式多元化空間。
3.2 反向嵌入式服務
圖書館也接受其它單位嵌入圖書館空間中的服務。美國匹茲堡大學的計算機服務與系統發展部在圖書館總館設立了一個計算機實驗室,提供上網、軟件、打印等服務。匹茲堡大學的寫作中心也在圖書館總館設立了服務點,定期開展寫作輔導服務[19]。密西根州大學將寫作幫助中心、大學技術服務支持中心、數字學習支持中心的物理空間融合到Kresge圖書館中[20]。圖書館與用戶單位以及其他部門的相互滲透,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聯系。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和相互促進, 推動圖書館更深入地嵌入用戶環境,為用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4 結語
嵌入式學科服務以“融入一線、嵌入過程”為圖書館新的服務理念,其發展方興未艾。作為應對信息環境變化學科服務推出的新策略和新方向,其賦予了學科服務新的生機和活力,為圖書館轉型發展找尋到新的著力點和生長空間。由于受傳統觀念、館員素質、組織結構、協同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嵌入式學科服務在發展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會遇到許多不可避免的阻力和困難。今后特別要強化用戶信息行為、合作對話平臺機制、協同配合團隊建設、服務營銷推廣策略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既要借鑒國外嵌入式學科服務新的理念和先進經驗,又要從我國具體的圖書館制度與文化出發,才能使學科館員真正走進用戶,建立互信,協同合作,實現服務的無縫對接,使嵌入式學科服務在教學科研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 1 ] Knapp P B.A suggested program of college instruction in the use of the library[J].The Library Quarterly,1956,26(3):224-231.
[ 2 ] 周曉杰,劉海昕,張春楊.我國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述評[J].圖書館學研究,2012(12):19-26.
[ 3 ] 董麗梅.大學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評述[J].圖書館學研究,2013(14):2-5.
[ 4 ] 朱強.變化中的服務與管理:美國大學圖書館訪問印象[J].圖書情報研究,2011(4):1-8
[ 5 ] 范愛紅.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學科館員工作模式及其啟示[J].圖書館雜志,2008(2):63-66.
[ 6 ] 陳朋.國外嵌入式圖書館服務的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3(2):5-10.
[ 7 ] 徐曉琳.談我校信息素養教育融入《互換性及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1):50-53.
[ 8 ] 司莉,邢文明.我國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策略選擇[J].圖書情報知識,2012(4):46-52.
[ 9 ] 胡陳華.北美大學圖書館嵌入式館員的實踐及啟示[J].
圖書館學研究,2013(2):94-97.
[10] 林燕.嵌入式館員:圖書館用戶服務新理念[J].圖書館學研究,2010(1):71-74.
[11] 陳全松.高校圖書館嵌入式學科服務模式的實踐與思考:以廈門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2(4):83-87.
[12] 王寶成.嵌入式學科信息服務:Welch醫學圖書館范例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2(3):32-35.
[13] 馮君.面向科學研究的高校圖書館“嵌入式”信息服務的研究與實踐[J].圖書館建設,2013(2):43-46.
[14] 任妮等.軍隊院校圖書館“嵌入式館員”服務需求分析與模式機制設計[J].現代情報,2013(3):123-128.
[15] 陳廉芳,許春漫.高校圖書館嵌入式創新服務模式探討[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8):4-7.
[16] 陳建文.嵌入式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工具條[J].圖書館學研究,2009(11):61-63.
[17] 龔亦農.嵌入式IM:實時參考咨詢的新選擇:以美國大學圖書館的應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0(增刊1):146-149.
[18] 趙俊娜.信息共享空間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研究[J].情報探索,2014(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