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實習綜合評價表自我

實習綜合評價表自我

時間:2022-02-10 18:42: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實習綜合評價表自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實習綜合評價表自我

第1篇

【關鍵詞】目標管理 高職學生 人文素質 培養與考評體系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C-0094-02

人文素質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學生長期自我培養、自我積淀的結果,其關鍵在于學校的重視和引導,核心在于學生的自覺意識。面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現實問題和困難,我們在加強人文素質課程教學的同時,應創新性地開發人文素質養成課程,充分調動學生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實現人文素質的自我養成教育,實現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一、基于目標管理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與考評實施方案

高職院校應把人文素質養成作為獨立一門課程,列入各專業培養計劃,納入學籍管理指標,貫穿整個高職教育過程,在總學分中記為2個學分,并作為優秀畢業生的重要評價標準。同時,制定科學全面的人文素質養成目標和構建考核評價體系,明確大學期間實現人文素質養成的總體目標,促進學生從“要我發展”轉化為“我要發展”,實現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自我養成。

(一)人文素質養成課程內容。人文素質養成課程貫穿學生整個高職教育過程,主修內容包括人文類必修課、人文類選修課、人文類講座、校內文化和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經典閱讀等,畢業前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和測試,包括畢業實習所在單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輔導員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人文素質綜合測試。

(二)課程管理。人文素質養成課程由各教學部門管理,各班學習委員協助輔導員進行匯總統計,并進行最終評分。

新生入學時給每位學生發放《人文素質養成手冊》,手冊包含人文素質的重要性案例警示、人文素質養成目標、課程內容分項考核表、課程考核評價指標與考核匯總表、相關證明材料粘貼頁。由輔導員舉辦專題班會,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按照手冊所列的學習任務在大學里進行人文素質自我養成。

人文素質養成課程涉及的內容由學校相關部門協同完成。例如,人文類必修課由學院公共基礎部或思政部統一組織管理和考核;人文類選修課、人文類講座由教務部門統一組織管理和考核;校內文化和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由學院團委和各教學部門組織管理和考核;經典閱讀、輔導員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由各教學部門組織管理和考核,畢業實習所在單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由各教學部門協同就業管理部門組織管理和考核;人文素質綜合測試由各教學部門配合教務部門統一組織管理和考核。

(三)成績管理。成績管理需要明確各項分值、評分標準和成績評定。

1.各項分值。人文素質養成課程共計100分,完成課程所列相關學習任務即獲得相應分數,由各班級學習委員協助輔導員進行匯總統計。其中,人文類必修課占10%,人文類選修課占10%,人文類講座占10%,校內文化和實踐活動占10%,社會實踐活動占10%,經典閱讀占10%,畢業實習所在單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占10%,輔導員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占10%,人文素質綜合測試占20% 。

2.評分標準。人文素質是科學知識、人文精神等方面綜合而形成的一個內在穩定的特質的外化表現,難以進行精確的評分。因此本課程以引導學生加強人文素質自我養成意識為目的,具體考核中,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其中,人文類必修課、選修課按否決制計分,只要有一門課考試不合格,該項即計為0分。人文類講座、校內文化和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自主閱讀則以參與次數和參與效果進行評分,完成規定的參與次數并按要求提交成果合格則獲得相應分數,成果優秀者得分更高。此外,由學生畢業實習所在單位和輔導員在畢業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并組織學生參加人文素質綜合測試,這三方面體現學生人文素養水平的綜合評價。

3.成績評定。學生畢業前,輔導員組織各班學習委員收集《人文素質養成手冊》,進行匯總評分??偡?0分以上為合格,80分以上為良好,90分以上為優秀,并根據成績頒發《人文素質養成證書》。

二、人文素質養成目標與考核辦法

(一)人文類必修課。人文素質教育核心課程,強調教學內容的基礎性與通識性,注重學生基本人文素養和方法技能的培養。課程設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類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類課程,心理健康、衛生、安全教育類課程,語言應用類課程。養成目標:完成基本原理概論、形勢與政策、應用寫作等專業培養計劃中的人文類課程,成績合格??己宿k法:人文類必修課學習在人文素質養成課程中占10分。各門課程由相應的科任教師進行考核,課程全部合格者得10分,否則該項不得分。

(二)人文類選修課。由學院教務部門對人文類選修課程進行系統規劃,增設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涵蓋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多方面。養成目標:選修3門人文類課程,成績合格??己宿k法:人文類必修課學習在人文素質養成課程中占10分,學生完成專業培養計劃中的選修課學分,課程全部合格者得10分,否則該項不得分。

(三)人文類知識講座。定期舉辦豐富多彩、針對性強的人文知識開放性講座,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養成目標:大學3年內至少聽取5場人文講座??己宿k法:人文類知識講座在人文素質養成課程中占10分,由活動組織方進行考核。每聽取1場講座得2分。

(四)校內文化實踐活動。每年舉辦“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組織各種文化藝術實踐活動。包括各種社團活動、文藝晚會、演講比賽、辯論賽、知識競賽、征文評比、古典名畫欣賞、影視評論、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增進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對藝術的認識及對美的追求,在參與中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養成目標:大學3年內至少參加6次校內文化實踐活動,其中2次獲得三等獎以上獎項??己宿k法:校內文化實踐活動人文素質養成課程中占10分,由活動組織方進行考核。其中參與分值滿分6分,每參加1次得1分;相關作品獲得校級三等獎以上獎項的,每項得2分,滿分4分。

(五)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并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投身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科學考察、科研活動和社團活動中自覺提高個人的文化素質,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主要包括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學雷鋒服務活動、“三下鄉”活動、學生個人參與的社會兼職活動等。養成目標:大學3年內至少參加2次社會調查,并提交3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質量優良;大學3年內至少進行3次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效果良好。畢業實習另行考核計分,不含在此項計分中??己宿k法:社會實踐活動在人文素質養成課程中占10分,其中社會調查報告占5分,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占5分。完成1次社會調查并提交3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得1.5分,調查報告被評定為良好以上或獲獎的得2.5分,由各班輔導員組織考核。完成1次社會實踐活動得1分,完成1次并獲獎得2分。依托各社團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由組織方進行考核確認;個人自行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個人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由輔導員進行考核確認。

(六)經典閱讀。列出指導閱讀書目,鼓勵學生通過經典誦讀提高個人文化修養。每學期舉辦讀書主題班會,指導學生閱讀。養成目標:大學3年期間至少閱讀4部經典原著,每閱讀1部原著提交2000字以上的讀書報告和心得,讀書報告質量優良??己宿k法:經典閱讀在人文素質養成課程中占10分。每完成閱讀1部經典原著并提交2000字以上讀書報告或心得并合格的,得2分,讀書心得被評為良好以上等級的得2.5分。

(七)畢業實習所在單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畢業實習不僅是學生將專業知識從理論應用到實踐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在社會中練就與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能力,考驗個人職業道德的一次真實社會經歷。由學生畢業實習所在單位對該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表現出的人文綜合素質給予評價,包括實習中表現出的人際溝通能力、言語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職業道德、團隊精神等。該項考核可與招生就業部門每年進行的用人單位滿意度等相關調查相結合,在調查中加入對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考核評價內容。養成目標:畢業實習所在單位對學生人文素質滿意度良好??己宿k法:該項在人文素質養成課程中占10分,評價等級分為優、良、中、合格、不合格5個等級,前4個等級分別得分9分、8分、7分、6分,評價為不合格的得0分。

(八)輔導員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輔導員在學生大學3年中,對學生生活、學習多方面進行管理,是對學生最為熟知的老師,在大學最后一個學期,由輔導員根據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觀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養成目標: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己宿k法:輔導員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在人文素質養成課程中占10分,評價細則與實習單位評價辦法相同。其中各班優秀等級的學生不得超過20%,良好等級學生不得超過30%,中等級的不得超過30%。

(九)人文素質綜合測試。以定性為主的人文素質綜合測試不是判定學生人文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但可從一定層面反映出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是重要的參考標準。可組織制定人文素質綜合測試題庫,于學生畢業前開展人文素質標準化考試??己藘热莅ㄈ宋目茖W知識、人文精神兩方面,分值比重各占50%。人文科學知識主要考查學生對最常見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社會時事等多方面的知識的掌握程度;人文精神主要考查學生心理健康、日常行為、價值觀、人生觀、人際關系等多方面。養成目標:知識面廣,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考核辦法:人文素質綜合測試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綜合評價在人文素質養成課程中占20分,根據人文素質綜合測試得分情況轉化為20分制計分。

總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關系到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系到大學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應提高大學生的職業人文素養,使其成為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綜合素質過硬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溫漢華.淺議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建設[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2]喻紅丹,楊華山. 論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0(6)

【基金項目】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度中青年課題

第2篇

摘要目的:為提高臨床護理教學質量,以期能選拔最適宜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方法: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運用Delphi法,構建考評內容。制訂客觀測評量表,并在分值上賦予權重。護理部運用360度績效考評法評估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綜合素質和帶教能力。結果:護理人員中高學歷、高職稱、6~20年工齡護理人員的自我評議、同事及上級評價得分較高(P<0.05);另外,同事間及護士長給出評議分普遍高于帶教老師的自我評價分(P<0.05)。結論:360度績效考評運用于臨床護理帶教老師選拔能全方位進行評價,其結果科學、客觀,為提高臨床護理教學質量提供了一個堅實的保障。

關鍵詞 360度績效考評;臨床護理;帶教選拔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64

作者單位:510095廣州市廣州市胸科醫院護理部

張玲:女,本科,主管護師

Analysis of 360-deg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about the teacher selection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ZHANG Ling,LUO Ping,LIU Hong-tao,et al(Guangzhou Chest Hospital,Guang zhou510095)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clinical nursing and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clinical care teacher quality. Methods:Based on the academic literature,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content by Delphi method. Formulat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assessment scale used weighted scores.Perform evaluations for clinical nursing teachers used 360-deg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Results:Nursing teachers with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nd higher titles who worked for six to twenty years has higher score at self-appraisal,colleague and supervisor evaluations,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Moreover,evaluation scores were higher from colleagues and head nurse than from teacher self-appraisal,P<0.05.Conclusion:Used 360-deg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o evaluate nursing teacher,the results are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The method could provide a solid result for evaluating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Key words360-deg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Clinical nursing;Teaching selection

護理帶教老師是護生接觸護理專業實踐的啟蒙老師,帶教質量的優劣對護生的學習能力、人生觀將產生很大的影響[1]。臨床護理教師的素質和選拔是保證臨床護理教學環節成功與否的關鍵,但是在臨床帶教教師選拔方面多基于單純以理論或護理技術操作考試成績來衡量或制定了籠統的指標,如學歷、職稱、工作年限等,沒有形成全面科學的選拔指標體系,缺乏對臨床護士多角色、全方位的考察。360度績效考核又稱全視角考核,即從多個視角對員工進行360度的全方位考評,即由上級、同級、下屬、自己及顧客(患者)就員工的行為進行評價,找出影響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促進個人和集體的發展[2-3]。本研究采用360度績效考評法選拔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效果滿意。現將方法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全院參與臨床護理實習生帶教科室19個,所在科室護士261人,可參與此次選拔報名人員235人(不包括護士長及組長),116人報名,占49.36%。其中主管護師38人,護師69人,護士9人;本科學歷63人,大專52人,中專1人;護齡1~5年9人,6~10年3人,11~20年71人,21年及以上33人;年齡25~45歲,平均(36.89±4.65)歲。

1.2方法

1.2.1360度績效考評體系構建360度績效考核是由被考核者的上級、同事、下級和(或)客戶(包括內部客戶和外部客戶)以及被考評者本人分別擔任考評者,從多個角度對被考評者進行全方位考評[4]。結合醫院護生臨床護理教學管理架構,設立評價體系,包括護士自身(自己)評價、同事間(科室其他護理人員)評價、上級評價及護生方面的評價。其中上級評價包括護理部教學組、護士長、教學組長評價。

1.2.2考評項目的構建在充分查閱文獻的基礎上,運用Delphi法設計考評項目。護理部教學組9名成員就文獻資料做出總結,采用頭腦風暴法篩選各項目,最后由醫院相關專家審訂。針對評價體系各級設定相應的考評項目,包括自評表,總分17~68分(教學態度、理論知識、溝通協調能力等17項內容,按一般到非常好分為4級,分別記1~4分。其中學歷中大專到研究生、職稱護士到高級職稱按從低到高分為4級,分別記1~4分);科室護理人員、護理教學組長、護士長評議表(教學態度、儀表、理論知識等16項內容,按一般到非常滿意分為4級,分別記1~4分);實習生評價及護理部綜合技能考核項目(昏迷患者口腔護理、水封瓶更換、患者入院宣教等18項)。總分100分,其中自評10分,科室護理人員評議20分,教學組長、護士長評議30分,護理部綜合技能考核40分,實習生對臨床護理帶教質量的評價,結果以實習生對臨床帶教老師的優秀評價加分,3年內獲得優秀帶教老師每次加0.5分。見表1,表2,表3。

1.2.3實施護理部教學培訓組制訂帶教老師選拔方案并通過院內網絡公開選拔,分為自主報名、評議、護理部綜合技能考核三階段進行。首先制訂報名表下發至各科室,在規定的時間內收回表格,下發19份,收回19份,無空白表格。根據報名情況印發評議表發至各科室護士長,由科室護士長組織教學老師自評及他評,除了1人因病假放棄評議外,其余全部為有效評議表。第三階段組織綜合技能考核,根據參加人數及考核項目,采取分7組考核,每組2個評委(由大科護士長+大科教學組長組成),集中每人抽取1題進行測試。為了公平,在統一評分標準基礎上各組需給予具體打分細則,并在評委匯報會上公開匯報評分項目并獲得通過。其中13人因個人原因未能參加考核,教學組視為放棄,其余103人全部按要求參與了測試,有效參與人員103人,有效率88.79%。測試結果將以全院匯報會的形式反饋到個人,并采取每組推薦1名優秀人員進行全院演示,給予全體參與選拔人員頒發證書,以資鼓勵;獲得資格者頒發教學資格證書,并給予取得優秀者獎勵。

1.3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2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多樣本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臨床護理帶教老師自我評議自我評議占10分,評議結果顯示得分為1.93~4.40分,其中1.93~2.32分3人,占2.91%;2.33~3.40分60人,占58.25%;3.41~4.40分40人,占38.83%。顯示絕大部分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對自身帶教的評價處于較滿意與滿意之間,在理論知識、教案書寫、教學計劃實施方面的滿意率評價最低,見表4。學歷高、職稱高、工作年限長的護士在教學自我評價得分相對較高,見表5。

2.2科室護理人員評議,教學組長、護士長評議所占總分50分,評議結果顯示得分為33.33~49.93分,其中33.33~37.5分9人,占8.7%,可見參與選拔的帶教老師91.3%都能得到滿意的評價。在教案書寫、教學計劃實施方面的評價滿意率最低,與臨床護理帶教老師自評結果一致,且每項評分高于臨床護理帶教老師自評分(P<0.05),有統計學差異,見表4。學歷高、職稱高、工作年限長的護士在教學方面得到同事的認可評價相對較高。見表5。

2.3綜合技能測試所占總分40分,測試結果顯示得分為16~39分,其中16~18分4人,占3.88%;19~25分15人,占14.56%;26~36分68人,占66.02%;37~39分16人,占15.56??梢娋C合技能測試結果以好、很好為主要體現,高職稱人員、6~20年工齡人員技能測試分相對較高,學歷方面因中專學歷1人,為高職稱人員,其測試成績得分高,但總體仍表現為高學歷人員得分較高。見表5。

2.4實習生評價三年內有13名老師連續2年獲得科室最佳帶教老師,占81%的帶教老師獲得學生好評。

2.5考評結果考評成績以教學資格優秀、合格、不合格評定。其中綜合技能測評分≥36分,總分≥90分為優秀,綜合技能測評分<24分,總分<75分為不合格,103人中獲得優秀評價12人,占11.65%,不合格人員15人,占14.56%;獲得教學資格人員88人,占85.44%。

3討論

3.1360度績效考評全方位對臨床護理帶教老師進行綜合評價360度績效反饋法能充分體現對個體自身能力的發展和公正績效評價的優勢[2],我院實施的360度績效反饋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帶教能力評價體系從上級、同級、顧客(護生)及自己多個角度,采取評議客觀指標及技能測試主觀指標來綜合評價帶教老師,其評價項目在參閱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運用Delphi法制訂,且考評者來自不同層面,因而能收集到全方位的信息,所得的結果更加客觀[5]。

3.2洞悉了臨床護理帶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臨床帶教中,常接收到不同的意見反饋,在制訂措施時總是顯得單一或者只能對癥,從表4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帶教老師的自身評價還是來源于別人的評價,在理論知識、教案書寫、教學計劃實施以及問題闡述等方面得分較低,這與我院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大多數通過夜大、自考獲得本科學歷有關,在知識方面相對比較薄弱。而帶教老師知識豐富,技能熟練往往是學生學習的榜樣[6],通過此次反饋,明確了我院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下一步教學培訓提供了方向。

3.3評價結果科學、客觀,合理采用考評結果,激勵臨床護士從表5中可以看出,高學歷、高職稱、6~20年工齡護理人員評議及技能測試分相對較高,并按測試分數給以評定,其選拔方式與閭秋燕關于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選拔一致,應選擇有較高學歷和資歷,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熱心教學的老師帶教[7]。在這次選拔中,較多非教學骨干參與,并獲得優秀多名,也存在正擔任教學骨干的護士落選,這次帶教選拔摒棄了以往由科室護士長推薦擔任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護士工作積極性,起到了較好的激勵作用。

3.4規范帶教,保障了護理教學質量通過客觀與主觀評定,對護士帶教能力有了綜合評定,其運用各科知識的能力及闡述能力有了保證,她們自愿從事護理帶教,熱愛教學工作,熱愛學生,通過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選拔與資格認定,使她們更加認可自己的事業,也使我院的臨床護理帶教更加規范,為臨床護理教學質量提高了一個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長英,林代瓊.對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素質考核的調查分析[J].北方藥學,2011,8(1):104-105.

[2]韓蔚.360度績效反饋法在護士長考評中的效用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0):727-729.

[3]朱曉紅,陳丹丹,張艷.病房護士績效考核指標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2):52-54.

[4]葉志弘,護士360度績效考核體系的實施[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7):10-12.

[5]周紫霄.衛生行政管理人員360度績效考核的應用探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0(14):247-248.

[6]王曙紅,王國妃,曾純,等.行為錨定法用于臨床帶教老師教學能力評價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3,28(6):62-64.

[7]閭秋燕,魏軍.淺談護理實習生的臨床帶教[J].現代護理,2013,11(2):94-95.

第3篇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 怪圈 綜合性評價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并明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這給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對中職學生語文素質進行科學合理考核評價的問題也逐漸被提上日程。

一、以往的評價模式所形成的“怪圈”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往往是由課內作業、作文單元測驗、期中期末考試、畢業考等這幾項內容組成,這使得評價的內容過多倚重語文的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等綜合素質的考查;評價的標準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評價重心過于關注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和努力程度,這種單調片面的考試評價方式,使得學生、學校、家長形成了一種誤解:考高分的學生才是好學生。而中職生往往存在著學習基礎不好,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而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評價中紙筆是考試的必備工具,分數是考試的最終結果,這樣中職生的劣勢就會顯露無余,如果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為學生越學越討厭,越考越灰心,教師越教越沒勁,教學相長變成了教學相克,師生共同走進了一個循環的“怪圈”中。

要跳出這一“怪圈”, 構建一個符合中學語文教育發展及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再一味地走選擇、分析課文和作文等題型及期中期末考試的老路,而是應體現出生動活潑的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特長的考查方法,對中職學生的語文素質進行全面、客觀、動態的綜合分析評價,以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二、中職語文綜合性評價的原則

中職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不是在校期間考試分數所能完全反映的,所以在構建中職語文綜合性評價內容時,不僅重視語文基礎知識,而且更應強調語文能力與素養的綜合評價。

(一)綜合性

首先從評價內容看,注重知識與能力、課內與課外并重,由中學語文讀寫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與習慣、語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綜合構成;其次在評價方式方法上,既有形成性評價又有總結性評價、現狀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結合、等級評價與質性評價結合等,重視學生日常表現觀察記錄與綜合性學習代表作的收集與展示;另外從評價的時空角度分析,不僅評價過去,更重視現在和未來,是根據不同的評價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而得到的綜合效果。

(二)主體性

首先是參與評價的主體廣泛。評價主體不僅有教師,還有學生及家長,目的是盡可能使不同主體的價值觀在評價過程中得到體現。其次是評價對象具有主體性。學生既是評價對象,又是評價主體,而且作為評價對象也具有能動作用,可以自己保管評價表,與其他評價主體之間是平等合作的關系

(三)超前性

本評價旨在尋求學生語文素質的積極發展,并預見未來,指出發展了的學生需要揚長避短之處,為學生的未來語文學習做準備。

三、中職語文綜合性評價的構建與操作

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又需日積月累。需要把原有的隱性評價,轉化為顯性、多元的綜合性評價。讓學生學有方向,做有目標,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中找到自我。為此,我們可以嘗試如下的綜合性評價。

(一)一個學期的綜合性評價

課內:

1.語文基礎課(20%)

知識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目標,是培養和訓練學生綜合性語文素養的源頭活水。

必學課——只要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就可得基本分,勇躍參與課堂活動,作為獎勵機動分的優先加分條件。(15%)

選學課——學生課外自讀選學課文,以選學篇目分組交流自學內容,上交自學體會。自學體會由組長收繳并批改。4個學時之后,課堂交流1課時,上臺代表發言者視質量(教師與學生一起評價)加分。(5%)

2.口語課(10%)

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有利于思維能力的訓練,語言的表達是思維結晶的展現,學生在口語課上完成案例練習得基本分,根據個別學生的精彩表現,由教師點評和學生互評后給予加分。

3.作業、測驗、作文(10%)

查閱、背誦是積累語文素養的途徑,培養學生養成主動查閱和背誦的習慣,完成基礎知識作業,老師按等級評定;每單元作業完成情況根據登記記錄進行自評、小組評定,最后老師綜合評定;老師還可以通過小測驗評定成績,每單元成績總和/次數所得均分登記在評價細則表;大、小作文按等級評定進行登記。如每期成績均有進步者加鼓勵分。

4.期中期末(40%)

期中(15%)、期末(25%)。期中、期末,采用閉卷方式,題目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教材為基礎,按7∶2∶1的原則命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靈活掌握程度和閱讀、寫作的能力。期中乘以15%、期末乘以25%。

課外:

1.綜合性學習(10%)

在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手抄報比賽、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小論文、辯論、朗誦比賽等,根據每次活動,形成優、良、及格、不及格四個評價等級,學期結束累計每個學生按(8、6、4、2)等級加總分/次數。(根據學生參與的態度、表現出的能力、資料的搜集情況等多方面進行獎勵性評價,可加至10分)

2.課外閱讀(10%)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課外閱讀不僅使學生拓展了知識,同時感受了語文世界的豐富多彩。名著的閱讀更陶冶了人們的情操。讀書筆記作業,老師每周檢查一次,以等級評定,每單元考評一次,期末累計\次數。(有關名著活動能積極參加,且在活動中獲獎分別以2、4分獎勵,加至10分)

(二)整個中職生涯的綜合性評價

每個學期的語文綜合性評價歸納總結,如果每個學期都有所進步,酌情加分(40%)

1.畢業文章(20%)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從中選擇一種作為畢業文。

求職信:根據個人的簡歷、才能特長和性格潛力寫一份求職信,注意格式,能夠展現個人優勢,優劣評價由語文老師評定和學生互評。

自薦書:在實習期間,設計一份自薦書,其中必須包括個人簡歷、本人的知識結構、畢業學校簡介、榮譽證書復印件、技能證書復印件等內容。自薦書優劣評判由實習單位與語文教師雙方評定。

專業調查:學生必須在實習期內對本專業的前景、本專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結構和能力結構等做一些具體的訪談與調查,并以訪談錄或調查報告的形式上交。

職業生涯規劃:結合本專業的前景和個人的具體想法、做法,對個人的未來進行一個長遠規劃,并以方案的形式上交。

2.模擬應聘活動(20%)

通過一次模擬應聘現場的活動,從學生對面試流程的把握、制作個人簡歷、口語交際、應變能力等對學生進行一個綜合性的評價,同時學生也為未來的求職面試打下一定的基礎。

3.實習日志(20%)

記錄實習生涯中有意義的事件,反思實習過程中的成敗得失等。實習日志在實習期結束時交給教師評定。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中指出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作為教育者尤其是職業學校的教育者就更應該走出傳統教育的怪圈,革除應試教育在中職生身上的重擔,大膽嘗試與構建立多元化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從而挖掘出中職學生身上更多的潛能。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第4篇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選取我院2008級兩個中專班(三年制)共200人為教學對象,均為女生,年齡16歲~18歲,以班級為單位使用拋硬幣法將兩個班級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100人。

1.2 方法 在情景教學路徑實施前,采用問卷形式,對兩組學生進行關于學習積極性、知識理解能力、護理操作技能、自主學習能力和師生關系5個模塊的自我評價調查。之后對照組按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并按教學大綱常規到各醫院見習及實習;試驗組除參加對照組的學習外,應用情景教學路徑進行教學改革。在兩組學生結束臨床實習后,再次發放同樣問卷進行調查。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采用組內前后比較及組間比較的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3 情景教學路徑方案的設計及應用

1.3.1 完善教學實施條件 首先應加大實驗室的建設與教學設備的投入,設立護理技能實訓中心、模擬產房,購置一批性能良好、多功能并可進行綜合練習的實踐教學設備,如腹部觸診模型、盆腔檢查模型等,建立設施完善的仿真教學實驗室;其次在信息化的時代,網絡教學已成為教學傳遞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輔助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構建網絡學習平臺,將教學大綱、課堂課件、習題等課程資源進行共享,學生可通過登錄學校內網查看和學習相關內容。同時,在網絡課程中的仿真教育技術中應用多種媒體結合,加入視頻和動畫資源,使用圖形畫面表達意境、動畫表達概念、視頻表現護理過程等,以此來突破文字解釋不易懂的難點。

1.3.2 改變教學內容組織形式 傳統教學內容按照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要點、治療要點、護理要點的形式來進行組織,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解釋了是什么,為什么,為使教學更貼近臨床,我們按照臨床護理工作過程即入院護理、住院護理、出院護理三大步驟來對教學內容重新進行組織,向學生強調實際臨床工作中應做什么,怎么做,在注重理論知識基礎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護理技術操作能力,培養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決策能力及創新思維。

1.3.3 根據課程目標設計學習情境 結合課程目標,按照臨床護理工作過程即入院護理、住院護理、出院護理三大步驟來設計對某一疾病的護理教學情境,操作時采取老師示范和學生獨立操作相結合,如利用模型模擬產婦分娩過程的外陰清潔消毒、分娩機制、接產、助產與檢查胎盤胎膜、斷臍、產后觀察等。此過程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觀察病情變化的能力、配合醫生進行診療及合理用藥的能力、對疾病實施護理的能力和進行健康教育的能力。通過同步觀摩仿真實訓臨床實踐分階段、遞進式的能力培養體系實現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同步發展,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到實踐能力的飛躍。

1.3.4 建立一個平臺、二個系列、三個循環、四個教學層次、五個教學模塊的情景教學路徑 以現代護理觀為主線貫穿于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護理與人、護理與健康、護理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樹立以人為本,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創立一個平臺,二個系列、三個循環、四個教學層次、五個教學模塊的情景教學路徑。一個平臺是由基本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5個教學模塊的情景教學課程平臺。三個循環是指以工學交替、院校合作為手段創新的臨崗-協崗-頂崗三循環實踐教學模式,其中護生頂崗實習是學生到醫院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實際操作技能,同時也體現護生能否在認知、角色、技能操作上成功轉變為一名社會認可的護理人員的重要教學措施。兩個系列、四個教學層次是在護理基本技能和職業基本技能兩個系列培訓中對學生建立基本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有機結合的工學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1.3.5 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考核評價體系 首先,按照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和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大綱要求確定考評標準和考評內容,建立過程考評(包括綜合素質考評,教學活動、實踐操作考評,重視考核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及應用知識能力)與期末考評相結合,強調過程考評的重要性;其次,根據考評內容選擇不同考評方法,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考評、病房護士長(護士)評價、護理部評價和學校綜合評價;最后,為便于考核評價,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和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大綱為依據,制定校內校外的學習考核評價表,校內考核內容有護理專業課程考試及護理技能考核評價表,進入醫院臨床實習前考核評價表有:臨崗(實習前理論、技能考試均達80分以上)、校外協崗考核評價表(實習科室)和頂崗實習(擬就業醫院)出崗評價表等。

2 結果

教學改革前后,試驗組和對照組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400份,回收率100%。教學改革實施前后兩組學生的自我評價結果比較。

3 討論

3.1 情景教學路徑教學對提升護生綜合能力的作用 情景教學路徑結合了情景教學和臨床路徑兩者的特點,按照臨床護士對某類病人實施個案護理管理的程序來設計教學情境,把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直觀、生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解決了學生因實踐機會少所導致的對臨床護理問題應變能力不足的教學矛盾,縮短了教學與臨床護理的距離,讓學生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流程、細節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從評價結果可看出,采用情景教學路徑教學,增強了師生互動,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得到了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認為自己護理操作技能和師生關系得到很好提高及改善的人數顯著增加。由于圖形畫面、動畫視頻、仿真模型、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試驗組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積極性、知識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自我評價都大大提高。已有研究表明,模擬醫院真實環境教學和情景病例的綜合模擬教學可提高護生的臨床綜合能力,使其更好地將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運用到以病人健康為中心的高質量臨床護理實踐中去。

3.2 情景教學路徑教學對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 與單純的僅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不同,情景教學路徑在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模式、課程安排、考核評價體系4方面都進行了改革與創新,促進了我院的教學改革,本項目獲廣西教育廳2012年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教學設施的完善和網絡學習平臺的投入使用,讓學生擁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教學內容的重新組織和學習情境的創設讓教學更為貼近臨床,使學生在模擬臨床情境中真實體驗到溝通的重要性及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壓力與挫折,幫助學生發展更為明確、真實的職業理念,建立更為成熟的職業意志品質,減少學生臨床實習和工作的不適應性。在應用工學結合的教學體系中,克服了由于教材滯后而導致教學與臨床工作脫節的困擾,同時也完成了教師的充電任務,與時俱進地提高護理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再者,全方位、多層次評價體系的建立,糾正了傳統考核評價體系中忽略綜合素質評價這一不足;通過推廣情景教學路徑,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建立適用而清晰的學習思路,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師反思和評價自己的教學效果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控制教學進度,監督教學效果。

3.3 應用情景教學路徑的建議 在學習情境的創設中,對于已經習慣傳統教學方法的學生來說,剛開始面對很多問題的回答會僅限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缺乏自己的主動思考,臨床思維和應變能力較為不足,這時老師的鼓勵、啟發、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達到教學互長的目的。其次,教師和實驗室的數目應相應增加才能滿足教學需要,因情景教學路徑更適合小班授課,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領到相應任務,否則容易導致部分學生置身事外,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最后,為評價教學效果所建立的考核評價體系,其中的過程考評、臨崗考評、校外協崗考評和頂崗實習(擬就業醫院)出崗考評,更為全面和詳細,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同時,也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所以,在校期間教導學生正確處理學習與工作壓力之間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5篇

關鍵詞教學效果評價 高職 軟件技術

重慶市職業教育學會課題《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015-ZJXH-13224]階段成果之一)

【分類號】TP391.44-4;TN929.5-4;G712.3

從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方面來看,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與基于學科體系課程在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

為檢驗學生實際變化,課程目標達成程度、課程的應用效果是否是與課程設置的目標相一致,2012年軟件技術專業課程借鑒國內外課程改革經驗,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軟件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效果評價。

本為本文將從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角度,就如何有效地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效果評價進行研究。

一、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內涵

工作過程,是個體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而獲得工作成果進行的完整的工作進程?;诠ぷ鬟^程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的開發,大致包括3個步驟,即軟件行業崗位群/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課程學習領域設計、課程學習情境(場景)設計。

二、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效果評價的基本特征

1.評價過程常態化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效果評價關注結果,更加關注過程,其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起來,且評價工作常態化,以促成課程的轉變與發展?;诠ぷ鬟^程的課程開發即是學習情境設計,然后每一個學習情境又設計為一個一個項目及典型工作任務來實施教學,每一個項目通常按照六個步驟來組織教學,即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每一個學習情境都包含評價環節,實現了評價工作的常態化,通過不斷循環的教學評價,發現問題,分析原因,能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

2. 評價主體多元化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改變了教師作為唯一評價主體的情況。事實上,在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中,聘請的企業兼職教師參與實訓/綜合實訓、實習等學習任務,因此增加了來自企業和社會的評價主體,加上學生對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督導專家的評價、教師的自我評價及反思使得評價主體多元化,能及時發現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改進課程開發及教學,最終使職業教育教學更滿足企業和社會的要求。

3.評價的多維度

課程實施是多維度的,僅僅用單一的指標去評價是不全面的,需要多個指標從不同維度進行評價,一方面針對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構建一個包含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企業專家評價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借助多種評價工具從不同角度來搜集課程評價資料;另一方面,建立適應不同評價主體、針對不同課程及任課教師的分類指標體系也十分重要。

三、 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方法

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是評價主體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依據課程教學目標及要求,運用一定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對課程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過程。高職課程教學效果評價必須考慮職業教育與職業活動之間的關系,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效果評價包括三個層次,各喲蔚鈉蘭勰諶菁爸副瓴煌,且評價內容及指標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

1.反應評價

在課程結束后學生對課程的喜歡程度和滿意程度進行調查,反應評價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主要是采用教師聽課、學生座談、調查問卷、學生評教等方法。通過反應評價,可了解學生對課程愛不愛好、滿不滿意,從而為課程設計及實施的改進提供直接依據。

2.綜合素質評價

在課程進行中和結束時認定學生是否在知識、能力、職業素質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主要是通過對學生學習之前和學習之后的知識、能力、職業素質等方面的對比來實現的。評價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主要采用練習或作業、期末考試等方法;評價學生專業能力達到的水平,主要通過成果評價表或綜合評價表等量化表來實現;評價學生職業素質等方面的狀況,主要采用自評和團隊互評等方法。

3.工作能力評價

為達到高等職業教育和課程教學的目的,學生須將課程中學習的知識、訓練出來的能力、培養的職業素質等方面的學習成果應用于實際工作,工作能力評價是是在學生進入頂崗實習崗位及就業后實施,目的是對學生具備的工作能力的評價。主要采用畢業生座談、跟蹤調查、問卷調查、項目組長(同事)評價等方法。工作能力評價階段是教學評價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層次,可分析出課程內容不適應實際工作要求的原因,在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效果評價中,我們也在探索國內外通過第三方機構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陳移山.基于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J ]. 職業教育研究2011(7).

第6篇

【關鍵詞】口腔 評價 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05-02

口腔醫學臨床實踐教學是口腔醫學整體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國的口腔醫學實踐教學一直沿襲著傳統的學科模式。由于傳統學科模式的影響,教學的重心完全放在理論課的教學上,建立的各種評價指標及評價方式,主要針對理論教學,針對實踐教學的評價缺少標準、方法單一。

多元化教學評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成為國外評價教學質量和學生水平的重要方式,國外教育界希望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來推進教學改革。我國當前進行的課程改革旨在構筑面向21世紀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目標的實施。教育部出臺的“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提出的評價要求是現代醫學生評價觀念的具體反映,凸顯學生評價的發展,強調改進與激勵,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注重質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方法,提倡自評與他評相結合。醫學領域中多元化評價在理論上雖已論證了其可行性,但在實踐上應用尚處于探索階段,國內外均尚未應用于臨床教學中。本文旨在探討多元化評價在現實教育中的意義。

一 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我校2007級56名預防本科和2008級60名臨床本科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為2007級預防本科,獲得有效問卷54份,其中男生20名,女生34名。研究組為2008級臨床本科,獲得有效問卷57份,其中男生25名,女生32名。兩組生源及英語水平、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

2.研究方法

第一,教學方法。在臨床實習中,兩個班均由一名教師授課,四名教師進行教學觀摩評價。將常見的齲病、牙周病、兒童牙病作為授課內容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對學習主題的深層理解教師扮演咨詢者、輔導者和學習動機激發者的角色。針對幾種常見病,結合臨床病例及學生相互查體,然后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幾種常見病有哪些臨床表現?隨意發言,總結出來,要求學生回去查閱相關資料,將機制等弄清,并提出應當如何治療?幾種疾病是否有相關性?繼續討論,查資料,如此反復,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對照組仍然采用教師將理論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然后分組實習,以最后理論考試的形式進行教學。

第二,調查方法。課后問卷調查包括護生對新的實踐教學的教學反饋、教師互評、考試成績。

第三,教學評價方法。(1)小組評價。通過兩組學生的評價表和教師的互評表,各自針對五個評估指標進行評價,然后根據數據量化后進行統計分析。(2)成績評價。實習實踐結束后,理論結合實踐進行考試。

第四,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采用t檢驗。

二 結果

兩組學生在口腔常見病的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的掌握程度上無顯著差異,但在其他評價指標及考試成績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三 討論

第一,教學效果評價的依據主要是實習表現、實習出勤率等,但這些反映不出學生的實踐能力、醫患溝通能力和綜合判斷性思維能力。因此,改革現行的臨床實踐評價方法,探索新的實習課程的教學及效果評價模式,實施多元化評價對保障實踐教學課程化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我國口腔臨床教學相對于其他專業指定性強,醫患關系更具有特殊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多元化評價本身與其他體系相比層面較深,評價范圍更廣泛,特別適于人數相對較少的專業教改實踐,符合口腔臨床帶教實際情況,有利于培養綜合性人才、構建新型醫患關系。

教育評價在當今世界教育領域中與教育基礎理論和教育發展一起,被譽為“三大研究課題”。現代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現代教育評價觀凸顯教育評價的發展、強調評價主體的互動和參與、評價內容與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評價過程的動態發展等等。

評價與指導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與教學內容相輔的生動具體場景,將理論知識演化為直觀內容,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自我的追求和探索,從而幫助護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教師做出示范后,獲得了一種認知標準和價值目標,所以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由動機引發的行為有賴于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手段。從信息論和控制論的角度看,沒有信息反饋就沒有控制。學生練習的過程,教師應當給予適當的評價,以矯正練習中的偏差。教師在實驗課上的及時反饋,使評價與指導相結合,能充分發揮信息反饋的診斷作用、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而層遞性的評價使護生通過反饋了解自己練習的進展情況,體驗到進步與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信心,激發練習的動機與興趣,獲得不斷練習的內動力;組間競爭,實際上是外部動機激發的一種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參與的狀態,避免了注意力分散、不求精通的現象,內外部動機相互結合和轉化并由此深化護生的學習動機。

第二,雙向評價,發展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指對所學東西真實性、準確性進行的個人判斷。批判性思維提倡的是懷疑精神,要求學生不迷信書本、不盲從權威,有一個明辨是非的智慧頭腦。在引入多元化評價的實驗課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平等的關系,因此評價與反饋、疑問和釋疑的過程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為基礎的,使互動空間充滿自由。學生置身于情境教學之中,不唯師、不唯書,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多元化評價不但讓學生互評,還采用逆向評價,即教師的教學也被置于學生的監督之下,允許他們對已知知識進行質疑和挑戰,允許他們對教師的權威發問和質疑,由此而發展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第三,公正評價,促進教學發展,實施多元化評價、公正評價、科學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將教師也置身于學生的監督之下,從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專業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總之,多元化評價教學的設置,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注重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注重了學生技能的培養,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的口腔專業知識而受益。多元化教學評價不是不考試,而是要打破長期以來筆試的評價模式,改變只關注分數而不重視能力培養和提高、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狀況??荚囍皇且环N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手段,筆試反饋出的情況往往是單一和片面的,它只能考查學生的知識水準,往往不能反映學生的能力。但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對考試結果的分析及學習策略的改進比考試本身更有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考試的形式和次數有著重要的價值。因此,不妨“考”的次數多些,“考”的形式靈活些,這樣,考試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就會廣泛,收到的效果就更顯著。

中國醫學教育標準對評價的要求是現代醫學生評價觀念的具體反映,主張通過評價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強調改進與激勵功能,注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強調質性評價和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并且深度理解中國醫學教育標準,改變評價學生的觀念,圍繞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目的,繼而使評價的內容和方法得到改善,從而實現了評價的功能,當獲得成功后,既提高了學習興趣,也提升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平、王勤、黃謹耘等.情景教學在急重癥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雜志,2004(9):75~76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9

[3]楊朔眉.護理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華護理雜志,2002(3):211

第7篇

【關鍵詞】考核模式;職業能力;過程評價;多元化

一、“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過程評價為特征”的課程多元化評價方案的構建意義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企業行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因而高等職業教育中課程的鑒定應該“以學生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是否滿足行業需求”為標準進行考察,應該著重對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與素質的考核與評價。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的考核方式——平時簡單的考勤和一次性筆試,顯然不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需要根據學生能力培養的需求,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過程評價為特征”多元化考核模式,使考核成為發現問題、改進教學, 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手段。本項目的研究具有很深遠的意義:第一,促使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加強對平時學習的重視,淡化其對一次性考試的重視從而淡化考試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每一個項目都必須全身心的投入,使學生能夠投入更多精力進行創造性學習。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也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養成勤于學習、敢于創新、善于合作、勇于實踐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第二,考核方式的改革,將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改革,對教師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適應考試模式改革的需要,認真研究教學規律,研究課程特點,不斷更新和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同時,在考試改革中,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觀性評價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使得教師具有更強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荚嚹J降母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其積極性,促進了教師對教學的思考,增強了與學生的互動,更能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提升教學能力。第三,聘請企業工程師擔任相關教學工作,并且參與課程的評價工作,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第四,對學院來說,更好的推動了教學改革,有利于學院的長遠發展。因此,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過程評價為特征,企業參與評價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對提升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大部分院校目前考核現狀

大部分院校目前采用課程的考核方法采取平時30%+期末考試70%,折算課程成績。平時成績包括出勤、作業和課堂表現,期末“以書面問卷進行集中考核”方式進行,評定標準是60分合格,這種主要“以期末考試一考論高下”的評價方式,存在著三方面的缺點:一是書面問卷只考核了學生的知識部分,無法考核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能全面地評介學生的職業能力;二是學生工作態度、基本素質、交流合作精神等無法在考試中反映出來;三是這種單一的書面問卷考核會導致學生為追求高分數,學習中不求甚解、死記硬背,主動思考少,大膽創新少,不重視實際應用,忽視操作訓練,不利于培養實踐能力,鍛煉分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利于學生良好職業習慣的養成。所以,在推進課程改革的同時,更要深化評價體系的改革,不僅能夠引導學生養成勤于學習、敢于創新、善于合作、勇于實踐的良好習慣,更加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

三、如何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過程評價為特征”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將原有評價體系改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過程評價為特征”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本課程的授課采用項目化教學,每一個項目又分為若干個模塊,“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過程評價為特征”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是指每個模塊的教學效果評價都將采用“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由于學生學習態度、思維能力和職業素質等的考核,往往無法量化,也不能集中一次考察,它們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和表現出來的,只能夠通過經常性觀察才能發現,因此對學生的鑒定就應該體現在學習過程中,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過程的考核。職業能力見下圖:

本課程最終鑒定總成績包括:單元作業10%;平時各項目鑒定成績60%(5S表、實驗評分表、實訓技能評分表、創新成果評分表);期末考試成績30%。

單元作業主要是考核學生各單元作業完成情況,作業內容對學生的應用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過程評價為特征”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改變“統一答案”的方式,不僅僅以完成作業的正確性作為評判作業成績依據,應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正確性、獨見性、創新性、靈活性等進行綜合評價。

各項目評價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包括工件的加工質量、專題報告以及總結交流等,再把每一個模塊的得分按權重折算記入總分形式的考核。

期末考試主要是考察學生對課程整體知識掌握情況,考試內容減少記憶性考試題目,增加應用性、分析性、開放性題目,注重學生分析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考核。

多元化評價是指評價主體多元化,見下圖所示。如果采用綜合評價法,含有較大的主觀性和不準確性,我們把能力標準分解成實作指標,根據學生在各模塊學習中實作過程和具體表現來進行考核,評價在各能力單元學習結束時進行,內容包括:小組評定、自我評價、教師評價、企業專家的評價和改進建議等部分。

由于各項目是以“小組”完成“工作任務”展開學習,因此進行“小組評價”,進行集體反思,能更清晰、更準確、更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交流合作能力。

“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工作過程的主觀評價,由于課程教學有賴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較高的自我認同感,因而,學生自我評價表現出的是學生對自己工作成果的判斷,其實質是學生通過這個環節對自己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進行反思,從而不斷改進,獲得提高。

“教師評價”是指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評價,主要包括:工作量、工作結果、工作難度、在小組中的作用、工作態度、溝通協調能力等。

企業專家的評價和改進建議使得教學內容更貼近企業的生產實際,從而使得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企業專家的評價和改進建議各占一定的權重,組成每一個模塊和項目的考核成績。

參考文獻:

[1]楊亞琴.數控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創新建設研究[J].品牌,2011(7).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勞動預備制度加快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意見[Z].[1999]60號.

第8篇

【關鍵詞】職業能力 模糊評價 過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7-0014-03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面向企業、基層和一線職業崗位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企業對于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不僅是掌握專業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知識,更重要是要有較強的處理工作中遇到問題的能力和對工作、對職業的適應能力,即更看重職業能力。在高等職業院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中,職業能力培養的實效性是其重要組成部份。

通過何種途徑有效提升學生職業能力是近些年高職院校積極探索的熱點問題,也在進行許多不同嘗試。如頂崗實習、教賽結合、校中廠、任務驅動等等。筆者試圖應用質量管理方法,探索過程管理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用和效果。研究以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為例對其核心專業課程實施基于PDCA的過程管理,并以2012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為時兩年的持續追蹤調查,分析學生職業能力提升情況。

對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研究多數以定性描述或個案化研究為主,不足之處其一在于定性分析是否摻入主觀認識,其二在于研究代表性個體是否能代表全體,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此,本次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的研究借鑒模糊綜合評價法解決職業能力評價中模糊性的和難以量化的問題。

一、建立評價模型

首先對職業能力評價系統先建立定性描述評價模型。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需要考慮的因素眾多,本次研究所確定的評價因素根據前期市場調研得出(具體見“高職院校商科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需求研究”)。評價因素包括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如表1所示。

二、確定各級權重

在評價模型中,各級指標的權重往往不相同,需要對其做加權處理。經由專家按照各級評價因素重要性打分,計算出各級評價因素權重。由專家根據重要性標度為各級指標打分,具體如下表所示:

三、建立模糊評價矩陣計算評價結果

通過學生自我測評,統計出定量的評價結果,應用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對職業能力進行整體評價。

選取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1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為評價對象,該專業所有專業核心課程均實現過程化管理,跟蹤測評其在校三年的職業能力掌握情況。另一方面,選取專業課未進行過程管理的同校商科專業學生和外校商科專業學生進行同期橫向對比,以檢測專業課程中實施過程管理對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效用。以2011級營銷專業學生大一時測評情況為例:

1、建立“市場開發能力”評價要素集V=(V1,V2,…,Vn) n=1,2,…,5 分別代表非常不好(V1),比較不好(V2)、一般(V3)、比較好(V4)和非常好(V5)。

四、分析與結論

(一)縱向對比分析

通過對淮安信息學院2012級市場營銷專業連續三年的職業能力跟蹤測評可以發現,其職業能力呈明顯上升趨勢,特別是認為職業能力掌握情況“比較好”和“非常好”的學生比重由大一時的16.5%、大二時的39.2% 上升至大三時的75.8%。說明通過對專業核心課程實施過程管理,使大多數同學的職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惠及面更廣、效果明顯。在大二到大三時期的能力提升要高于大一到大二時期,主要原因是專業核心課程大都開設在大二和大三學年。同時,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單項課程實施過程管理對于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作用。以大一時期開設的市場營銷基礎課程為例,該項課程的職業能力培養側重點為策劃能力。針對“策劃能力”對大一入學時學生的測評值為(0.333 0.369 0.227 0.071 0),可以看出有70.2%的學生此項能力值為中下水平。大二時該項測評值為(0.044 0.178 0.555 0.216 0.007),有77.8%的學生此項能力值提升為中等偏上。

(二)橫向對比分析

將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2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大二時的職業能力測評值與該校其他未對核心專業課程實施過程管理的商科專業大二時職業能力測評值進行橫向對比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雖然從百分值上相差不大,市場營銷專業的測評值高出1.7分,但從能力分布的百分比可以看出,營銷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大多偏向于中等偏上水平(3―5),而其他商科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大多數集中于中等水平(3)。

在對大三時期的測評中,加入外校的測評情況。選取南京一家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為測評對象,因為這所高職院校與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營銷專業在核心課程的設計上都以真實工作流程為主線,課程實施中要求學生完成具體工作任務,區別在于南京高職院校課程實施中未進行過程管理。結果如圖2所示??梢钥闯鑫磳嵤┻^程管理的兩個測評對象其能力分布情況很相近,而實施過程管理的營銷專業學生其能力水平要明顯高于其他兩個對象。

五、結論

第9篇

1.專業基礎課程模塊應建立有行業和用人單位參與的專業委員會,由其討論決定專業基礎課程。要綜合評價傳統學術型本科所開設的數學物理方法、理論力學、熱力學與統計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等課程與培養方向的關聯度,通過量化指標確定以上課程與專業方向之間的關聯系數。關聯系數很小的課程,要退出課程體系;關聯系數較小的課程,要減少學時和學分;關聯系數較大的課程予以保留;關聯系數很大的課程要充實加強。從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實踐來看,上述6門課程可刪減3~4門,可增加與專業方向緊密的課程,如光電技術方向可開設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傳感器原理與光電子技術等。專業基礎課程模塊經過優化后,有些課程的學時會在原來基礎上減少,但不能降低教學要求,可通過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相關課程整合成課程群,減少課程內容的重復,避免學時減少帶來的不利影響。如按需要組成力學、理論力學課程群;熱學、熱力學與統計力學課程群;電磁學、電動力學課程群;光學、原子物理、量子力學課程群等。也可視實際情況將四大力學整合成理論物理。

2.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集中體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專業委員會應充分調研,廣泛征求行業、用人單位和師生意見,緊密對接行業標準和生產過程,選擇行業共性技術課程、崗位標準所需的定向課程以及引領該專業發展方向的前沿課程。以反映所服務行業的共性技術基礎課程為核心支點課程,保證課程模塊的適度穩定性;以產業鏈的各個崗位所需的技術課程為定向輻射課程,并根據行業發展需要及時修訂,保證課程模塊的開放性和適應性;以反映行業最新發展的多樣化的前沿課程為課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保證課程模塊的先進性。

3.素質拓展課程模塊素質拓展課程模塊應增加課程的廣泛性,建立課程多樣化及選課自由與學習自由的約束機制。開設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開闊視野的選修課程,如貼近專業方向的實用性技術課程、多學科交叉的技術課程、信息技術類課程、藝術鑒賞類課程、物理學專業英語等,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課外實踐教學模塊課外實踐教學模塊包括職業素質模塊、社會實踐模塊、創新創業模塊等。課外實踐教學模塊可以增進學生對社會和職業的了解,使學生既掌握創業需要的技術,又具備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二、應用物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途徑

1.校企深度合作是主要途徑培養應用型人才應走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之路,合作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而且可以縮短畢業生從學校到職業崗位的適應期,畢業生具有進入角色快、動手能力強、人際關系融洽的特點。因此,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物理學專業人才的一條有效途徑,但合作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必須深入探討可操作性強的具體合作形式:一是組建院系專業委員會。成員來自院系和地方政府、行業、用人單位、合作伙伴,且后者的比例不低于50%。專業委員會促使行業企業深度介入專業教育的指導與評估工作。聘請行業專家做兼職教師,講授部分專業課程,舉辦技術前沿學術講座,兼職指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引導學生選擇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研究。二是共建實踐性教學基地。院系和企業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增加學生直接接觸職業實踐的機會。與行業高水平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基地,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假期實習、完整學期的頂崗實習提前介入職業崗位。院系應通過信息反饋,對專業教學做出適時、必要的調整。三是組建職業性學會組織。發揮學會的橋梁作用,與行業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資源的效益,加強專業與市場、生產實際的緊密結合。定期開展活動,讓學生了解行業標準,理解企業文化,培養職業素養,促進教學活動和科技開發的高效開展。

2.強化實踐教學是基本保障完善學生校內實驗實訓、企業實訓實習和假期實習制度,實訓實習的課時比例達到30%以上,學生參加實訓實習的時間累計達到一年。通識課中計算機類課程的實踐教學要按計算機等級考試要求開展教學,確保學生獲取相應的等級證書;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實踐教學要增加學時,減少驗證性實驗的比重,增加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的比重,通過設計性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專業方向課的實踐教學要緊密對接行業企業需要,模擬真實生產的技術流程和場景,才能使學生獲得最新的實用技術和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

3.實施開放辦學是有益補充資源缺乏直接影響著高校的快速發展與提升。重視外延發展,引進社會資源,專業才能辦出特色,形成亮點。一是國際合作共辦專業。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與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二是校際合作共辦專業。與合作高?;ミx第二專業,互通學分,充分利用兄弟高校的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三是開辟生源渠道建設專業。選拔部分高職高專的優秀學生、各種技能大賽獲獎學生和企業一線員工進入專業學習,為專業人才培養開辟新的生源渠道。

4.實施素質教育是重要特色一是素質拓展活動。素質拓展活動體系包含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等。規定必須獲得一定課外活動學分才能畢業,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完善智能結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創新創業活動??萍紕撔禄顒拥闹饕獌热莅?面向低年級學生開展電子產品、儀器設備小制作,簡單的計算機應用程序開發及硬件維護等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感性認識,增強動手能力;鼓勵高年級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參與實驗室建設,培養科研人才和技術骨干,同時為課程設計、畢業實習與設計做好前期基礎性工作;針對各類科技競賽、技能大賽開展課題研究和課程培訓;科技發明與申請專利;發表學術論文等。另外,還可建立院系創業教師指導隊伍,聘請有創業成功經驗的人才擔任兼職創業指導教師。建立創業基地,與合作企業共建創業基金,為學生創業提供綜合服務,培養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業者;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加強對學生創業的跟蹤和指導。

三、應用物理學專業人才的質量評價

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改變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唯一評價主體的不合理現狀,引入社會評價機制,構建由高校、行業企業、技能評定組織等各方面協同參加的人才質量評價系統,建立一種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評價模式。二是評價內容多元化。改變單純以學業成績為標準的傳統評價模式,建立以應用能力評價為主體的,包含知識、能力、素質多方面的綜合質量評價體系。傳統評價只能反映學生對專業基礎理論和技能的掌握情況,綜合評價則能反映學生對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因此也是更為真實的質量評價。三是評價方法多元化。降低定量評價的比重,提高定性評價的比重,建立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人才評價體系的合理化、多元化,是關系到人才培養最終質量的核心問題。應用物理學專業應該提供企業用得上、留得住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專業委員會每年要召開一次由行業、用人單位和合作伙伴參加的畢業生質量評估會議,對往屆畢業生的用人單位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人才培養質量與用人單位要求之間的差距,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更好地滿足行業和企業的需要。

四、結語

第10篇

基金項目:湖南省高校教改項目“卓越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湖南大學金融學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的趨勢不斷深入,我國金融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顯,結構化矛盾尤為突出,這種矛盾本質上是因為我國金融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缺陷。本文深入闡述了卓越金融人才的核心特質,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全面構建了卓越金融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期望為我國高校實施卓越金融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及實踐經驗。

關鍵詞 :卓越金融人才 AHP 模糊綜合評價 指標體系

一、卓越金融人才培養背景及目標

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基本的四個環節是:設立人才培養目標;選定人才培養模式,施行人才培養計劃;進行教育評價——評價教育現狀及教育活動是否達到教育目標;最后將評價所獲信息進行反饋,依此調整培養模式和計劃。所以說,教育目標的設立是教育活動開展的出發點,進而言之,對卓越金融人才的評價必定圍繞卓越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展開。

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工程化、實證化、微觀化的趨勢下,我國金融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顯,結構化矛盾尤為突出。雖然金融從業人員總量上不斷上升,但是諸多方面的人才依舊匱乏。國際化金融人才不足,特別是金融人才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缺乏具有跨學科意識和融合多種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以及微觀應用型人才;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才、專業領軍人才等關鍵金融人才緊缺,能夠掌握新業務的新型金融人才比較匱乏等等。從深層次來說,人才供需矛盾的產生,本質上還是因為金融人才在培養方面存在缺陷。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在金融人才培養中非智力因素例如誠信、道德、責任感、意志力等品質容易被忽略;知識方面,課程的學科綜合性、交叉性較差,知識的廣度不夠,同時,在微觀方面,對金融理論知識的數理、工程方面深度不夠;能力培養上,大多數學校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重視不夠。在此背景之下,社會對金融領域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日益關注,“卓越金融人才”應運而生。

針對目前金融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金融人才培養的缺陷,大致說來,卓越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具備良好的科學和人文素養、扎實的經濟學、應用數學和必備的管理學理論基礎、寬厚的金融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的理論前沿、國內外產業與金融市場動態。具有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熟悉有關金融政策、制度和法規,通曉國際慣例,具有創新思維、職業道德、領導潛質、國際視野、遠大理想和創新精神,能夠在未來金融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二、卓越金融人才的核心特質

1.卓越金融人才是創新型人才

“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卓越金融人才應當具備的創新素質,主要包含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創新人格三方面內容。創新精神是進行創新活動的源泉,它是指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創新能力是人在觀察、思考等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進行創新的本領,是個人知識外化的表現。同時,創新能力不是純粹思維的產物,歸根到底,它源于實踐,因此,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和發展卓越金融人才的創新能力。參加學科競賽,承擔科研課題,撰寫、發表學術論文,申請專利等都是檢驗和培養卓越金融人才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創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只具備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全面綜合的創新能力是不夠的,在特定情況下,非智力因素能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卓越金融人才還應具備獨立而和諧的人格——人格是道德與心理特征的總和。卓越金融人才的創新人格就應該包含獨立生存的自信心,勇于探索的進取心,百折不撓的堅韌心和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責任心?,F今社會誠信缺失,金融行業因個人道德風險而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屢見不鮮,責任感、誠信、意志力等品質更應該在金融人才的培養中被重視。

2.卓越金融人才是國際化人才

在經濟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趨勢下,上海自2010年開始正努力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社會對熟悉國際業務、通曉國際慣例、掌握國際語言、具備國際視野的金融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

國際化的卓越金融人才應具備以下特征:有全球視野和全球性的思維方法;掌握國際金融領域的先進知識、技術前沿和發展動態;熟悉金融領域的國際規則和慣例,具有較高的國際化業務操作能力;擁有跨國文化的溝通能力。但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曾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再加上高等教育體制(培養模式)相對于金融經濟現狀的滯后性以及模式制定到計劃完全實行的時滯性,我國金融人才的國際化水平普遍不高。雖然課程體系中設置有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外匯交易實務操作等課程,但學生對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市場運作仍然缺乏認識。因此,除課程體系的設置應更加國際化外,出國留學,加強與國外高?;驀H金融組織的合作培養,引進國際性金融職業認證考試,舉辦國際性金融學術交流活動,參加托福、雅思、GMAT等測試,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開設講座等,都是提高學生國際化水平的有效舉措。

3.卓越金融人才也是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以培養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從事實際研究工作的操作者為目標。在金融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生活壓力和生存成本日益增大的境況下,能夠盡快融入環境、接受既定文化、實現自我調節、適應社會交際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卓越金融人才的必備技能。而具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應是應用型人才區別于其他人才的顯著特征。對于卓越金融人才而言,其應具備以下實踐操作能力:掌握經濟預測、概率統計、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方法;掌握現代金融的先進分析技能,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投資理論和分析工具;掌握各類金融投資工具的特征,具備處理市場上各類機構金融投資和風險管理業務的專業技能;具備良好的計算機能力;通曉與金融投資相關的國家經濟金融方針、政策和法規。卓越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培養過程中企業的深度參與,而目前金融企業總是以其業務保密的原因而拒絕實習生過深參與其業務,因而大多數畢業生對金融企業的核心業務都不甚了解,實踐操作更是無從談起。讓學校與企業聯合舉辦各類模擬操作的競賽,類似于全國期貨、股票交易大賽之類的全國性競賽,迫使學生主動根據所需去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是提高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4.卓越金融人才必是復合型人才

復合型人才是指同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廣博的知識面,基本掌握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其實質是多學科的交叉和多技能的融合。復合型的卓越金融人才不僅應具備扎實而深厚的專業及相關知識,更應該具備良好的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同時,能將這些知識有效融合并能靈活運用。而復合型卓越金融人才的多種技能則是在融合、吸收多種知識后,進行實踐,就表現為技能??沙掷m發展的學習能力是復合型人才掌握多種知識和技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它不僅要求個人要廣博地學習知識和技能,更應該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學習理念。我國金融專業培養的學生大多學科的交叉性和綜合性不強,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也只限制在銀行、證券、保險方面,而對于綜合整個金融領域的知識也不完善。如果,金融人才知識面過窄,那么個人思維也將受到限制,進而影響金融人才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因此,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對復合型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卓越金融人才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根據卓越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及其特質,將卓越金融人才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為知識、能力、素質(KAP)三方面。知識涵括了知識儲備總量和知識結構兩方面,它是能力和素質的基礎與載體。卓越金融人才的能力包括了創新能力、國際化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它是對于獲取知識、駕馭知識、使用知識恰當發揮其作用的途徑和方法的掌握。素質是有知識、能力等要素升華內化而成的,集中體現人的品質、潛質、底蘊和精神境界的一種深層屬性。卓越金融人才的素質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四個方面。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相輔相成,知識是基礎,是提高能力,發展素質的基礎;素質是知識的內化;能力是素質的外在表現。在觀測點的設置上,盡量考慮科學性和可行性原則,確保專家可以清晰地根據觀測點進行評價。

四、指標權重的計算本文對指標權重的確

一般情況下,相對一致性指標CR 越小,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就越好,當CR<0.10時,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則判斷矩陣應當修正。以同樣的方法,可確定其他專家評價的指標權重,并將多位專家對某一因素的指標權重的幾何平均值作為這一指標的權重。

同理,可確定B層,C層指標權重。

五、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運用

1.建立模糊評價矩陣

綜合評價結果。本文選擇4種模糊算子對系統評價進行運算,它們綜合考慮了各指標的作用,具有丟失信息小的特點。每種算子都有一個對應結果,取四個結果的平均值作為綜合評價結果。對應的四種算子如下:

例如,10位專家對某一位學生的評價,根據所確定的指標權重和模糊評價矩陣,按以上步驟計算得該學生的模糊評價結果。四種算子分別對應的評價結果以及綜合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確定評價等級為良。

最后,采用百分制評分法。設與“優、良、中、差”相對應的分數集合向量為F ={100,75,50,25}T,卓越金融人才的培養質量的綜合分數以以下公式處理:Z =Y3·FT,處理結果如表4所示。

六、結語

社會對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卓越金融人才需求的缺口雖大,但總量上卻是處于各層次人才需求量金字塔的頂端。因而,各重點高??梢栽谛冗x拔一批人才,建立卓越金融人才培養試點。這樣,比普遍培養更行之有效,且易于實行。試點建立后,對卓越金融人才進行評價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在整體水平中所處的位置,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不足,進而激勵自己,完善自己。同時,對于學院而言,可以根據評價結果與培養目標之間的差異進行反思,調整教學方案或指標體系,進而提高學生整體質量。亦或是,本學院卓越金融人才的培養試點還沒有建立起來,但是即將在學院推廣,也可以用本文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對目前學院所培養的學生進行評價,了解學生的整體水平相對于卓越金融人才的差距,再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改革。本文將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同時運用于對卓越金融人才質量的評價可以解決評價指標設置過于主觀性以及主觀因素量化的問題,并且可以設置計算機程序,易于推廣。評價時,評價主體多樣化,將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在他人評價的主體中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同學。在實際應用中,學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卓越金融人才評價指標進行滾動化設置,以符合卓越金融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Ma r t i n Ha i g h .Gr e e n i n g t h e Un i v e r s i t y Cu r r i c u l um:A p p r a i s i n g a n I n te r n a t i o n a l Mo v eme n t [J] . J o u r n a l o f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5

[2]曹源芳.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9(3)

[3]田建榮.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制度改革[J ] .中國高等教育,2011(2)

[ 4] 張弩.高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 ] .中國集體經濟,2010(3)

[5]人才質量的跟蹤評價體系及其評價方法與反饋機制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2013(2)

[6]覃干超,歐陽丹.面向社會需求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 7 ] 馬小輝.高校畢業生社會評價的架構與運行[ J ] .中國高教研究,2010(12)

[8]楊紅娟.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高校畢業生社會評價模型[J].新西部,2006(24)

每周工作超過48小時會增加酗酒的風險

第11篇

【關鍵詞】:更新觀念;積極探索;高等學校;德育工作

? 中圖分類號:G641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成為現代教育的核心熱藎高等院校在培養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同時,要重視學生德育綜合素質的培養,貫徹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發展原則,突出誠實守信、實事求是的思想道德培養,有助于落實素質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實現。然而我國目前的高等院校中的德育評價體系的建設中存在部分問題,導致高等學生德育工作無法有效開展。

一、現階段高等學校學生德育工作開展現狀

1.不完善的建設以及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

據相關統計學調查,在高等學校中有60%的學生不清楚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意義,這充分說明了高等學校沒有認真開展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沒有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評價組織的建設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現象,相關步驟以及評價標準存在問題,評價相關操作監督力度不足。特別在對應屆畢業生的德育工作的開展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沒有對學生德育綜合素質進行科學的評價,出于主觀因素對畢業生的德育綜合素質評價進行美化處理,導致用人單位對于畢業生的德育綜合素質無法進行客觀的分析,無法有效開展人才選拔。

2.評價主體單一,導致學生自我評價不被重視

大部分高等學校對于學生德育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相對比較固定,通常是由學生的教師或者是班級管理者進行評價,這就導致德育綜合素質評價存在主觀性,缺乏比較客觀的評價[1]。并且,大部分德育綜合素質評價都是由教師作為主體開展的,沒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使得德育綜合素質自我評價形式化,無法成為就業單位選拔人才的依據。

3.評價標準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

大部分高等學校在進行學生德育綜合素質評價時,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導致學生對于此沒有統一的認識,并且導致了評價結果失去客觀性和公正性。大部分高等學校將學生在思政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成績作為德育綜合素質評價標準,沒有重視學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對相關規范的遵守情況,也沒有重視學生在社會實踐以及企業實習等實踐活動中專業素質以及道德思想方面的評價。“重理論輕實踐”容易導致高等學校對于人才的培養目標出現偏離,導致學生不注重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及工作經驗的積累[2]。

4.評價結果反饋渠道存在問題,影響德育教育活動的開展

德育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是對學生德育水平的總結以及評價者對學生的反饋意見,其通常與學生評獎評優存在一定的關聯,導致了學生產生對德育工作產生偏見,甚至弱化了德育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對推動學生管理的積極作用,影響德育教育活動的開展。

二、提高高等學校德育工作建設的相關意見

1.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通過學生參與德育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善學生德育工作的建設。德育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客觀性。全面的評價必須要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德育課程學習成績、日常紀律的遵守情況、實踐活動中的德育綜合素質表現情況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且德育綜合素質評價不是對某一階段的評價,而是要貫穿在學生的學校學習生涯中。

2.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德育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高等學校的教學目標是以培養社會需求的實際操作能力強的人才,因此,在進行德育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對實踐活動中的道德思想與專業操作水平進行評價,從而讓德育綜合評價結果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德育水平。此外,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兼備理論結合實際,對學生實踐成績評價的同時,結合某一次社會實踐對其德育綜合素質進行評價。

3.明確評價標準,加大監管力度

學生德育綜合素質評價需要經過評價準備、實施以及匯總這三個流程。在評價準備的過程中,需要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并明確德育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開展的意義、目的以及作用,加大宣傳力度,讓學生能夠重視德育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推動其能夠更加認真完成各方面的任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德育綜合素質,實現德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4.完善反饋渠道,加強師生交流

建立完善的評價結果反饋渠道,讓學生對自身的德育綜合素質評價進行了解,教師要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指導,在評價結束后,以座談會或單獨指導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意見反饋,讓學生對自身的優缺點進行任職,并指導學生如何糾正缺點,保持優點??梢酝ㄟ^校報刊載、網站發表等渠道對優秀學生事跡進行宣傳,提高學生的自覺性。

結束語

只有進一步完善德育評價體系,才能夠充分發揮德育評價工作的引導和激勵的作用,重視德育工作開展的結果并注重過程,重視現象的同時將實質掌握,是現代德育工作創新的重要環節。可以通過讓學生參加思想教育、社會實踐以及校園活動,并將日常行為納入德育考核中。而學校也要秉持著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原則,重視實際生活以及學生生活,不斷創新德育實踐活動的形式和途徑,提高學生對于德育工作的接受度,鍛煉自身的能力并為德育教育提供機會,同時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德育工作的規范化、專業化和科學化能夠實現德育工作在現代素質教育中的突出,實現德育工作內涵的豐富,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現狀 措施 反思

一、改革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技能訓練占比較低

專業理論學習占比較高(約80%),專業技能訓練占比較低(約20%),造成專業課中理論講授過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不足等情況,不能適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

(二)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缺乏有效的對接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應注重以職業崗位技能標準為目標,來確定課程內容,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由于缺乏對企業典型工作崗位和職業標準的了解,傳統專業課程內容較為陳舊,未能將職業標準融入到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中,使得專業教學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三)教學方法不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需求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注重對學生知識系統的構建和認知能力的培養,學習方式比較單一,忽視了對學生的社會能力、個人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培養,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效率較低。

(四)教學評價模式單一

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比較單一,內容以理論考核為主,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教師是最主要的評價者,忽視了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學習過程以及實習實訓等方面的綜合評價。

(五)信息化教學資源不足

在進行專業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原有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如PPT、電子教案、試題庫等)已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尤其是在模擬仿真、視頻、動畫等方面的教學資源相對比較潰乏,導致整體信息化教學水平不高。

二、課程改革措施與實踐

(一)構建基于行動導向的課程內容與結構

基于對行業(企業)工作崗位(群)、相應工作任務、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的分析,確定課程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為電子產品的組裝與調試,即根據用戶要求采購元器件,進行來料檢驗和發放,對單元電路和整機結合硬件和軟件進行調試,然后按照工藝文件組裝產品,最后對整機或成品進行檢驗和調試。在整個工作過程中要求學生能正確識別和檢測各類元器件,能正確使用各類常用儀器儀表,能完成電子產品的安裝、調試和維修,并具備制定工作計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交流合作等職業能力和素養。經過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開發,將課程教學內容分為8個學習情境:制作可調直流穩壓電源,制作無線調頻話筒,制作呼吸燈電路,制作音頻功放器,制作調光臺燈電路,制作三人表決器,制作四人搶答器,制作變音警笛。其中,每個學習情境又分為若干子情境,將技能訓練在課程中的比例提高了一倍多,大大增強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綜合能力。

(二)編寫基于行動導向的校本教材

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在開發基于行動導向的學習情境的基礎上,編寫以學習情境為載體的項目式的校本教材及課程標準,從課程定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情境設計(學習情境描述、學習目標、蘊含理論知識、教學條件(場所、設備、材料、工具等)、教學法及教學流程設計、學習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以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為載體,將學習內容與工作任務相對接。

(三)課程教學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

根據課程標準,在課程改革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校本教材,教學內容為一系列基于工作過程開發的學習情境,采用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等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按照“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等六階段的流程進行教學設計,真正實現“做中學”和“做中教”。其中在教學評價中,采用“四結合”的教學評價模式,即吸收行業企業參與,校內校外評價結合;職業技能鑒定與學業考核結合;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自我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的多元化。

(四)以精品課程建設促進課程改革

按照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標準,推進《電子技術與技能》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利用校企合作設計開發配套的電子模塊教具、學具;與信息中心協作建立精品課網站,完善相應教學課件、教學設計、試題庫、電子教案、flas、教學錄像、三維互動仿真等信息化教學資料;參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部門組織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項目,將優質的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基本滿足了教師授課和學生自主化學習的需要,對整個專業課程改革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五)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課程建設

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進一步促進課程改革,全方位提升課程建設:參與由教育部組織的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及校本教材編寫;合作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平臺;合作開發專業精品課程,豐富專業素材庫,提高專業教師的備課效率和課堂實效;共同開發電子電路實訓模塊教具與學具,為相關課程的課堂動手實踐提供有利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合作開發電子技術應用教學掛圖,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優化專業文化建設等等,從而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更好地完成課程實訓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課程改革與實踐反思

(一)課程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為了深化行動導向課程改革,通過建立專家指導委員會、訂單培養、教師下企業實習、學生頂崗實習、吸收企業工作任務為學習情境、吸收企業參與教學評價、聘任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的力度。今后將進一步引企入校,嘗試開辦校辦生產實體,將真正的校企合作反饋于課程改革實踐,開發出更具實際意義的企業工作任務。

(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