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時間:2022-10-17 17:06: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文化差異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第1篇

一、科技翻譯的問題

(1)語匯的不足

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不存在,找不到對等的語匯。科技文本中經常會提到有關我國的傳統醫學,其中很多用語都是獨有的,無法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對等的詞匯進行解釋。中醫中“刮痧”一詞就很典型,西方文化中沒有這個詞,并且西方人也不相信中藥與刮痧就可以治病,這就是“文化不對等”現象的典型體現。因此,只能以最大程度描述其治療過程與使用工具為基礎對其進行翻譯。而面對“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翻譯,也只能言不盡義地直譯為five elements (metal、wood、water、fire、earth)。此外,我國所特有的陰陽八卦以及屬相等方面,西方文化中也沒有對應的詞匯可以與之對等。“據說,曾經美聯社的一位編輯打電話給一位美籍華裔學者,請教中國‘羊年’的‘羊’該用sheep(綿羊)、goa(t山羊)、還是lamb(羔羊)?這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后,只能如實相告‘I’msorry。’。

(2)源語詞語與目的語詞語的不同意義

每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詞匯作為民族之間傳達信息與表達思想的工具,具有不同的民族性和強烈的時代性。譯文要符合目的語習慣,不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進行文化的廣告宣傳的時候,在廣告的內容涉及和廣告商標的設計之中,就應該充分考慮到文化的差異性,進行文化內涵的翻譯。

然而,我國也有不少因忽略文化差異而嚴重影響產品外銷的譯例。在中國文化中,龍是尊嚴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但在英文文化中,由于《圣經》中將與上帝作對的撒旦稱為the great dragon,在現代英語中,dragon常用來表達“兇暴之徒”的含義。所以,在進行翻譯相關的宣傳內容時,如果根據dragon的名詞直譯會對中國文化的傳播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不利于外國人理解中國文化。在翻譯“以外貿企業為龍頭”時需要注意“龍頭”的翻譯,譯為“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此處為了避免歧義巧妙地用火車頭代替了龍頭。再如“白翎”牌鋼筆,在出口時直譯為White Feather,沒有很好的銷量。滯銷的原因是英文中經常用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 來表達“臨陣脫逃”的意思。同樣有例子舉出,有一男女內衣商標為“紫羅蘭”,竟然將其譯為“Pansy”。“Pansy”不僅有“三色紫羅蘭”的含義,也指“女性化的男子”。這樣商標的產品怎有好的銷路。不僅廣告宣傳過程會出現這樣的失誤,旅游景點的翻譯中也容易引起誤會。如有一個著名的景點——“清明上河園”,曾有人將其譯為Park with“Up-the-River-on-Chingming Festival”。仔細分析就發現這一翻譯會讓別人產生錯誤的理解,因為“up the river”是一個俚語,指“坐監獄”,而不是“上河”的意思。在美國硅谷地區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現在依據日常表達——“What’s your space?”,其中“space”是指“謀生的手段”,而不能將其譯為“空間”、“宇宙”。再如,在祝酒詞中表達對蘇格蘭人民祝福時,如果將“為了中國和英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而干杯”譯為“I wish to propose a toast to the friend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eople”,會讓蘇格蘭人在情感上感覺不適應,而將“English”改為“British”就會避免誤會。

從上面的一些例子看來,我們可知出口商品的銷量與品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品牌名稱的制約,由此可見商標名稱翻譯的重要性。因此,在為出口商品設計廣告與翻譯商標時,要充分了解目的語國家的語言文化與文化背景,避免由于跨文化意識不強引起的語用失誤,特別是在源語中代表祝福的詞在目的語中卻恰恰相反。

二、總結——譯者的任務

不同地域與文化背景間的差異給翻譯平添了一個障礙,譯者怎樣做才能盡量避免產生歧義,避免因為商標翻譯不當而引起商業機構的損失。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科技文本譯者,首先,應該具備一定的責任心。要本著認真的態度,對原語的語言情景,仔細了解其涉及到的所有方面,如若有問題,要及時查閱參考書或者請教專業人士指點,千萬不能想當然。尤其是從事經濟貿易領域翻譯的譯員,一定要避免因為細小的疏忽而造成巨大的損失。第二,應當加強自身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培養自身跨文化意識與跨文化思維模式,掌握每種文化獨特的語言表達習慣。要想建好“翻譯”這座溝通不同文化的橋梁,譯者這個建造師應當加強自身文化修養。就是要在充分了解了源語及譯語民族的文化之后,譯者將自己置身于源語文化中,細心體會,將翻譯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消化并用適合與目的語文化的語言表達習慣表達出來,做到真正、對等、忠實的翻譯。第三,要注意積累自身的文化百科知識,包括各國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等知識,有助于翻譯能力的提高。要做好真正的翻譯,要認識到翻譯是一種跨越了文化的情感交流溝通活動,需要翻譯工作者將翻譯當做一種文化工作而并非一種文字工作,提升自己的視角,真正為我國對外商業與經貿交流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張麗娟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第2篇

隨著文化的全球性融合時代的到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越來越頻繁,使中國文化也注入許多活力,不僅為中國文化發展提供了借鑒,同時也使中國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形勢。通過探析中西文化差異在文學發展中的特點與規律,對于中西文化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就是那些經典文學,其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文學既能夠展現不同國家及民族的文化形態,也能夠反映出形形的社會生活,當然,文學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再現形式。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這種差異在文學發展中也體現較深入和廣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也是中西方文學的融合與發展。所以對于中西方文學的研究與解析,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解析與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中許多的思想內容都受到了西方文學的影響,無論是文學的表現形式,還是文學作品所描述的內容,都是雙方所需要的,但是就中國文學發展來看,并非完全借鑒西方文學的特點,而是在此基礎之上更突出中國文化的思想及價值觀,這也形成中國文學的特點。比如在價值觀念方面,對于國家及社會的關注度是中國作家的社會擔當,這也是他們必須關注和聚焦的范疇,所以,只有通過文學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強烈的感受,這種內心感受及價值體現與西方文學的價值觀有著本質的區別,是一種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價值體現。中國作家在借鑒西方文學觀念的同時,也恰當地融入了中國所特有的民族價值觀念,從而使中國文學體現出一種中西相融的獨特魅力。再比如在審美價值方面,中西方文化所倡導的精神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鴿子的審美的標準與需求,一些作家為了能夠使自己的作品更貼近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要求,對于審美價值融入更多的民族特性,這樣的文學不僅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需求,同時更與本民族的特性相貼近,更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這也是中國文學所展現出的獨特之處。

在文學作品中,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與手法,其中寓言就是一種,通過對中西方寓言故事的分析與解析,讓我們的讀者在閱讀和理解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內涵與價值,從中找到中西文學的相似與差異所在,為二者共同發展提供依據。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至今,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也是中國文學的最早來源。中國先奏時期的文學書籍《山海經》,匯集了我國古代大量的神話故事,其中涉及宗教、民俗的也數不勝數,對現代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比如《夸父逐日》這則神話故事,描述的上古時期神人夸父追趕太陽的故事,在追趕太陽的過程中,他被灼熱的太陽烤死在路上。這則神話故事是通過一種擬人的描法來表達人類一種堅持不懈、努力爭取的精神,既然是神話故事,就融入了故事創作者豐富的想象,故事當然也會揭示人們關注的問題。雖然人們這個故事存在這樣那樣的認識和理解,但它所揭示的意義和目的是讓人們認識世界,這個出發點是無可厚非的,淡然最值得讓人稱道的是,故事的創作者就是在表達個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期望。再比如《精衛填海》,炎帝最疼愛的小女兒女娃在東海游泳時淹死了,但是他的靈魂卻化成了一只精衛鳥,離開了家人的女娃當然對大海是痛恨無比,他發誓一定要填平可惡的大海,于是,這只小鳥開始了她艱難的復仇行動,她每天都從西山上叼來小石頭和小樹枝,并且將它們扔進東海,雖然故事中并未實現她最初的愿望,但卻表達了一種堅持不懈、不怕困難的精神。這兩則神話故事描寫的都是人類與自然相抗爭的故事。除此之外,《山海經》這部書籍當中,大量的神話故事值得我們去閱讀,尤其是神話中人類積極爭取,對美好生活充滿期望的思想。隨著文學的發展與進步,《詩經》的出現使人類的倫理道德有了更多的體現,人類對于倫理道德的關注與思考也越來越多起來。在《詩經》中有許多的文學內容都強調了讓人明晰的成分,或揭示或批評,這也使文學作品中對于人類社會所經歷的苦難之處真實地揭示出來,使文學發展帶上了深刻的責任與思考,成為一個時展的展現與思考。

我國的大量神話故事中,多數體現出了以物言志的方式,通過這種內隱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的情感,這種情緒在許多的神話故事中都有廣泛應用。比如《山海經》中的《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等,也表達了人們內心的苦悶。雖然這些神話故事所體現的是一種堅持不懈、勇于抗爭,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和思想認識上的偏激,其表達出來的結果往往失敗,所以當這種努力經歷一系列變化之后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自然會引起人們內心的苦悶,這也是中國人對于審美價值的一種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傳統的審美價值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人類對自然間的關系不再有太多的關心,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于社會的需要而發生著改變,交流和溝通成為工具,將人們之間變的緊密,在長期的賈汪和溝通中,人們彼此得到了信任,于是這種關系也開始和諧,人們之間的情感也變得更加豐富而深刻起來,這種人倫道德觀念也變得清晰而深厚起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多以后,自然也會出現不和諧的一面,尤其是在中國史官文化的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相互迫害的情況時有發生,早先形成的和諧深厚的人倫情感開始變得更加現實起來,由于人們對于物質的占有與欲望越來越強烈,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開始變得令人苦悶,人與自然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變化,都使一種苦悶的情緒開始漫延起來。中國文學正是將這種苦悶的情緒以最真實的筆觸展現出來,也使中國文學呈現出別樣的審美價值觀念,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西方文學的最早來源是古希臘神話。這些神話故事通常以詩的形式展現人類起源及發展歷程。使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及矛盾沖突形象地展現出來。《神譜》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希臘詩集,不僅保存最為完整,同時具有豐富的內容,其中詩集中有關于宙斯神族的介紹、有宇宙與世界如何形成。古希臘的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它們對于個體的神極為崇拜,對于自然界的事物并不崇拜,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所在。在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中,包括了各種愛情親情友情,它們之間也有沖突矛盾。在神譜中曾經記載道,在世界之初,烏拉諾斯與該亞女神由于相愛有了愛的結晶,這個孩子確實一個巨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矛盾不斷,導致小兒子對父親的不滿,于是,乘著父親不注意,便用鐮刀割掉了他的陽物,并且把父親的男根丟進了大海,在男根落入到海中的那一刻,激起的泡沫化成了維納斯。從這些神話故事中我們就看到了西方最原始的歷史文化,他們的民族是怎樣的一個民族,在西方國家的原始的民族形成中,她們往往是年輕的一代會不斷屠殺那些老年人,這種殺戮往往是一個家族之間的殺戮,家族之間的氛圍就顯得血腥和殘暴。從這些神話就看出了西方國家最原始的社會形態。沒有正義就是當時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體現,掠奪與殺戮就是人類存在的形式。由此可見,西方文學是通過揭示人類發展的奧秘來不斷釋放他們所認同的價值思想,這也正是西方價值觀所在。西方歷史文化之所以與東方文化有特別大的差異,其根源正是人類為了繼續生存下去,而不得不與困難相較量,向自然界掠奪,在這種掠奪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也越來越深化,尤其在面臨自然與人倫的矛盾時,為了生存,人倫也遭到踐踏,人們之間的情感備受傷害。盡管現實殘酷,但這種現狀卻仍沒有改變,人們對于現實的渴望與目標只會一味地向前,盡管情感受到傷害,也會為此而痛苦,但卻不得不如此,這種堅持不懈的決心為歷史的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向。

西方文學盡管在價值觀方面有其獨特的地方,但是,西方文學也在某種程度上不斷覺醒,很多創作作品是會帶有對歷史的及人倫的批判。比如在美狄亞取得金羊毛的故事中,作者描寫了善良的美狄亞被貪婪的丈夫拋棄,作品用很多描寫對美狄亞的丈夫進行了批判,同時也對她的父親及兄弟進行了道德批判。可見,在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中,仍然可以看到對于人倫批判的影子。這也是西方文學所特有的一種價值觀體現。他們認為任何邪惡情的發生與出現都帶有歷史合理性,無論是受害者還是施害者都僅僅只是一個偶然,所以二者并無歷史的必然關系。這也是西方文學的一種獨特的創作形式。

中國文學在創作中,也借鑒了西方文學的一些特點,但這些特點也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融合。中國文學在這樣的融合之下所呈現出的是只有獨特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中國文學通過相對的思想借鑒下,不僅使自己的文學表現出一種創新特點,同時也與西方文學有著較大差異,這也使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及審美觀等方面都產生了差異。西方文學認為文學是一種人類所共有的文化形式,是一種代表不同民族與歷史的產物。西方文學帶有極深刻的哲學思想,是對于世界范圍內的探索。而中國文學所代表的是一種本民族的文化展現,具有特定的歷史特性和對于社會的批判。無論中國文學有著怎樣的思想內涵與價值體現,但是作家對于文學都帶有一種美好的期望,他們所表達的是一種對現實社會的揭示與批判,是一種對于文學的思想情感的抒發。

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完全源于中西方的歷史背景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還體現在不同的價值觀與審美觀方面。通過對中西文學作品的分析與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中西文化差異所在。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中西文化也會更加具有影響力,對于中西文化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作者:張曉暉單位:遼寧科技大學

第3篇

論文摘要:中西文化差異一直是制約中國人與講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對中西文化差異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際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造成誤解或陷入尷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異的表現及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避免文化沖突顯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異和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和比較。

前言

近年來,文化差異研究正在引起專家學者以及普通語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關注。這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要求。文化差異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養人們對文化差異的積極理解的態度,是培養不同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和文化交際的技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正是基于這一點,本文就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和產生差異的原因作簡單的論述和比較。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

1、思維模式的異同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2、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異同

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3、民主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權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一種公權力。

4、科學觀的異同

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于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也最終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觀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強調個體本位,而中國人提倡群體本位。中西方道德觀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范具有了不同的特點:西方重契約,中國重人倫;西方重理智,中國重人情;西方倫理重于競爭,中國則偏重于中庸、和諧;西方的倫理道德是以人性惡為出發點,強調個體的道德教育,中國儒家是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

6、法制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講究克己復禮,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范,主張用“法制”,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

7、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異同

中國人內斂、自省,喜歡“每日三省吾身”,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養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導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創新和開拓進取精神。西方人更熱心于公益事業,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的職責。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從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域。導致它們文化差異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1 、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結 語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我們應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對于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我們實現從感性到理性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進而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第4篇

"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 方法In English teaching noticeable content: Cultural difference

You Hongyan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常把英漢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許多誤區,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語言、文化和社會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而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稱,是在一個社會漫長的形成演變中產生和發展的產物;而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學會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此語言的精髓。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滲透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與把握。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對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

下面先來看一個對白:一個外國人稱贊一個中國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國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來回答,于是外國人說:From head to toe (從頭到腳都美) ,中國人又謙虛地說: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見得,不見得) 。這樣的對話顯然是由于說話方對中西方社會習俗差異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國,稱贊對方或對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種社交習慣,被人們稱贊時,要表示樂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謝,不要急于否認或自貶,也不應表現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國,聽到別人的贊美總要謙虛一下,因為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就會產生誤解和歧義,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以致鬧出了笑話。

就文化差異的內容來說,涉及面非常廣,從中西方的文學、音樂、美術、雕塑、建筑風格和人們的衣、食、住、交友、娛樂、節日等風土人情到日常見面問候、稱贊、致謝、道歉等生活習慣,還有中西方各自獨特的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言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時對待同一個詞匯、同一個手勢、同一句話,英美人與中國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幾乎是從第一天起就開始接觸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通常有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如ambition(野心)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我們常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卻常取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中國人在待人接物,舉止言行總考慮溫文爾雅,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對隱私的界定差異: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稱謂上的差異;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在美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于別人所送的禮物,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保險的搭話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國人也喜歡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國朋友說“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會不太高興,有甚者會說“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還有禁忌話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顯的禁忌話題要數“How old are you?”。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覺得很正常,可是對于說英語的國家人來講他們更注重“個人隱私”,因此多半情況下,他們會告訴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見,文化差異的確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更進一步說,在我們進行英語教學時,學生好比是整個建筑,文化是建筑風格,語言是建筑實體,而老師就是建筑設計師。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自如得體地運用英語的能力。而且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賦予語言以情感色彩,使學生帶著趣味情感學習,這樣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印象就會深刻而牢固,理解也會透徹而容易,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筆者認為:可以在課堂上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慣用語。例如red 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紅色象征著激情。但在英語中的紅色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 (引人生氣的事)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在課堂上,同學們可以交流與角色表演,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課外活動的形式更是多樣化,可以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誦讀英文詩歌,排練英文短劇。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第5篇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人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受不同的區域文化背景影響,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傳統可以影響人們思維語言的表達。

1.人生觀差異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使得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統治地位,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哲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西方國家價值觀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因此中國人的表達習慣先整體后局部而西方國家則習慣先局部后整體。舉個例子,我們班級有56名學生。英語表達:There are 56 students in our classroom.但是中國學生就習慣 Our class has 56 students.這樣非正規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觀念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2.價值觀差異

正是因為中西方傳統的影響,形成了差異極大的人生觀,也就有了價值觀的差異。中國文化推崇團體之上的價值觀,一切以集體利益為主,不計較個人價值。而在西方文化上,則呈現了截然相反的觀點,它推崇個人主義,強調個體存在的價值,注重個人隱私。這也是當中國人以關心的口吻提及外國人的婚姻年齡狀況,總是引起極大的反感。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之一。比如“老”在中文里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李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愿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老而無用”的含義。在西方文化中,老人叫做senior citizen.老人更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么年輕。

3.思維方式差異

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西方人在思維表達方式上習慣把主體做什么先表達清楚,而后再添加其他東西,而中國人則習慣把要表達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如以下例句“I met one of my old friends in the bookstore this afternoon.”中文翻譯應該是“我遇到一位老朋友在書店今天下午”。然在漢語中我們則會說“今天下午我在書店遇到了一位老朋友。”英語中不被分開的“我遇見老友”這一主體在中文中就被隔開,被整合了。英語的文章通常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主題,通常在篇章的開始。而后文章的發展就以此為主,在各個段落幾乎都能找到以此相關的內容,而且段落主題句通常在開頭句。中國的文章以語義為中心,語義自然銜接,前后貫通,上下呼應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體現整體思維就可以。在英語文章中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連接詞語充分理解上下文的聯系,而中文就無法這么直觀。

二、文化差異與教學結合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就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英語教師也應當不斷鉆研中西文化差異,并且和教學有效融合。

1.與詞匯教學結合

在詞匯教學中要注重講解詞匯在兩種語言的語義差別,真正明白詞匯的概念。如“practice”一詞,學生學習就只掌握“練習,實踐”之意,但是它作為“習慣,習俗”學生常常忽略,這就造成理解偏差。再如有關這一顏色“白”,在西方文化里有美好、希望、幸福、快樂的涵義,如“a white day”(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白色代表不祥。

2.與聽力教學結合

中西文化差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體現尤為明顯,而中學階段就常常以聽力形式加以檢測。所以在聽力教學中要強調中西文化差異,指導學生得體使用語言。正確使用社交用語,包括如何表揚、如何道歉等等。學會使用委婉表達,避免使用禁忌話語。

3.與閱讀教學結合

在學校學習中我們更多是通過閱讀各類文章來加深鞏固英語學習。閱讀能夠接觸各類話題,這些原汁原味的文章無窮盡地體現中西方文化差異,學生在閱讀時往往因為對這些差異了解度不夠,造成語義偏差,不知所云的情況。教師應該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始終注意強調這些差異,引導學生深層次的學習。

4.與寫作教學結合

在課文學習和寫作教學中都要注意講解中英文體的差異。文章要分析結構特征及表達方式,體驗文章的韻味,欣賞文章的措辭,學會文采的應用。然后讓學生以范文為例練習寫作。比如議論文、事實說話、事實證明。不要把個人觀點強加于人,過急體現個人情感。

總之,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漢語的干擾,會不自覺地用漢語知識套用在英語上,如何使學生擺脫干擾,又能利用母語進行遷移?教師在英語課堂上一定要重視這種文化差異,要指出英漢區別,充分把教學和文化差異相結合,才能取得真正實效。英語老師要能縱覽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較的高度上把握英語教學,才能真正“授之與漁。”

第6篇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l,WARM,wher e,meal。I代表i 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 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一、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有些英語學習者常把politician與漢語的“政治家”劃等號。實際上,politician這個詞在英語中往往有很強烈的貶義色彩,引起別人的蔑視,指的是只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含有“圓滑”之義,漢語“政治家”應譯為st at 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國家的明知之士,人們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級政府官員稱為st atesman。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如有位女導游在一次帶隊旅游中,她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漢語的“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cl ot hing,漢語的“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bo at,漢語的“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漢語的“三思而后行”,英語為think twicebef or eyou?aCt,漢語的“藍圖”,英語為bl ue 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云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對于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 le),狐貍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屑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語言是人類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語言既受到本民族社會文化的制約,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內容。英語教學應加強文化意識教育,明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了解中西文化的偶合與差異。

三、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偶合現象,中西文化差異

語言學家沃爾夫森(M,Wolf’son)曾指出,“在與外國人的接觸當中,講本族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語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則的違反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也就是說,如果違背了非本族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就會冒犯對方,甚至引起沖突,造成雙方感情上的不愉快。比如大山在中國用地道的北京話流利地問一位老人“你幾歲了,”,那位老人的反映可想而知了。因為大家從大山地道、流利的漢語口語中,自然認為他應該已掌握了“您多大歲數了,”甚至對他說出“您貴庚了,”都不會感到意外。如果換個剛學漢語的外國留學生,用濃重的洋腔洋調問“你幾歲了,”,我們就能夠諒解他。因為我們認為他連語音關都還沒過,很可能還不了解中國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習俗。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第7篇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探討,指出了當前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強調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卻忽視了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闡述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必須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再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具體途徑。

1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與現實的關系就是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也是一種社會標記,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響語言和語言的使用,語言受文化的制約,因為文化深植于語言,人們使用語言時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響。離開了文化及其所承載的意義,語言將一無所有。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理解語言也必須了解文化。所以英語教學必須包括文化教學,應該把語言與文化融為一體,對英語所承載的文化進行分析,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正確理解和使用,也可以加深對我國文化的認識,有助于培養世界意識,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文化概念,培養學生鑒別不同文化的能力。

2跨文化意識

根據Hanvey(1979)的看法,“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的自覺性”。通常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對表面文化現象的認知;二是對對方文化與自己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某些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覺;三是對于與母語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異文化特征通過理性分析從而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這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人”的能力,這往往需要通過長期的生活體驗才能獲得。所謂“移情”,就是要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文化融人”則是在充分認識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跨文化意識的有無或程度的強弱直接影響交際質量,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交際者能否成功地實現跨文化交際目的的重要準繩之一。可以看出,跨文化意識主要是指學習者對目標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差異對比,對與本族文化的不同之處的敏感程度,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要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必須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應該建立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差異的意識,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更好地達到語言學習的目標,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3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職英語教學過于注重對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而較少結合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特征進行語言教學,忽視文化教學和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比,不重視文化能力的培養。盡管很多學生已經學習英語多年,但還不能順利得體地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學到的多是語言知識。美國著名語言學教授MaryFinocchiaro認為外語教學的五項重要目標包括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培養學生識別文化異同的能力。因此,為了實現英語教學的目標,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滲透文化教學重要而緊迫。

4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途徑

4. 1深入挖掘教材,滲透文化信息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高職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教材就是不錯的傳播文化的中介,有很多可以用來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素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認真挖掘教材內容,利用和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適度向學生傳播滲透文化信息。在教學過程中,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滲透跨文化意識,還要適時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首先,“詞語文化”的教學是文化教學的重點,文化的輸人可以從詞匯開始,語言反映著文化,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地理特征、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相關的詞匯中包含著特定的文化信息,其中包括詞語文化的內涵,有文化內涵的英語人名和地名,常用的文學典故等,許多有文化內涵的慣用語、諺語和格言等都來自于神話傳說、文學典故、圣經故事或史實等。比如,“紅茶”在英語中是“black tea";英美人用“green - eyed”來表示嫉妒,而中國人卻用“眼紅”一詞;“輩得像頭牛”對應的英語表達方式則是“asstubborn as a mule"。再比如,"To be in hot water/indeep water”在漢語中是“陷人困境”,從中就折射出環境影響著語言:英國是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非常發達,故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與海洋及航海有關的習語;而中華民族在亞洲大陸繁衍生息,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生活環境、生活經驗的差異造成了語言的差異。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及其背景,讓學生了解其來龍去脈,進而理解其深刻內涵,并能正確運用。

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每一章節所涉及的英美文化補充一些相關的文化知識。根據課文內容增加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求知欲,而且還能使他們深刻理解課文。比如課文里涉及手勢的內容,我們可就此介紹一些身勢語的知識,例如,中國人和美國人用點頭表示同意,而尼泊爾人、斯里蘭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用點頭表示“不”。

除此之外,還可以對語言、文體特點、語篇結構、非語言交際等進行深人研究,只要我們始終有意識保持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融合這一思想,并充分利用教材,就完全能夠既傳授語言知識,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4. 2組織課堂活動,創新滲透方式

豐富的課堂活動有利于學生對英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形式多樣的比較真實的語言環境,靈活選擇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意識地開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討論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探究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或項目調研等方式來針對相關主題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結合所搜集的資料對教材中的相關話題進行延伸、拓展或討論,再與漢語相應的文化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鼓勵學生結合特定的語境大膽進行雙邊或多邊交流聯系,活動形式包括對話、游戲活動、短劇演出、朗誦、講故事等,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

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練習語言的平臺,使他們在語境中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在模擬和創設的情境中感受異國文化。通過對與文化有關的主題的發現、調查、分析、實踐,使學生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體驗不同文化的異同點、獨特點,排除文化差異的偏見,尊重各種文化,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和敏感性。

4. 3利用多媒體,體驗異國文化

多媒體、電教設備、網絡等教學輔助手段在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媒體可以創造出一種與西方實際生活貼近的語言環境,從而使學生獲得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感性認識,深刻體會英語文化,從而增強跨文化意識。例如,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四單元“Text A What IsCulture?”的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了現代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制作出展現各國文化的精美的幻燈片,并結合實物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精彩的文化世界,在多彩的文化中英語學習成為以英語為載體的愉悅而又豐富的文化學習。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的英語原版電影或專門介紹西方歷史風情的紀錄影片,觀看原聲電影,可以使學生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地理環境、歷史發展、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等,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

4. 4開設第二課堂,營造真實語言環境

(1)加強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取關于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有代表性的英語文學作品,如《雙城記》、《百萬英鎊》等,簡單易懂的英語報刊、雜志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擴展知識面,為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做好準備。

(2)組織多種課外活動。教師應利用各種文化導人手段,組織多種課外活動: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組織如英語角、英語晚會、英語沙龍、英語文化周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學生創設更多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還可邀請知名教授、英美學者做關于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講座,增設英美文化選修課,舉辦文化講座等等。讓學生在各種活潑有趣的活動中深入體驗英語國家人們的學習、工作、愛情、生活等方面的狀況,親身了解不同國家的民情風俗,切身感受西方文化,在文化活動中學習語言。

(3)充分利用媒體進行語言和文化交流。目前,網絡、電視、廣播、電影、報紙、雜志等媒體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媒體不只提供娛樂,而且具體體現了文化,是增強感性知識的有效教學手段。教師應適當地指點學生接觸媒體中一些直觀的文化資料,利用已有的資源多收聽英語廣播、英語歌曲,觀看文化知識豐富的英語電視節目,指導學生上網查閱語言和文化的資料,通過聊天工具與英語國家的人直接進行在線交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親身體驗中西文化的異同,直觀了解英美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培養言語交際與非言語交際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8篇

論文摘要:我國加入WTO后,將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事務,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跨文化交際的實現,主要在于了解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不同點并具備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人類社會進人21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間交往的增加,已逐漸形成全球化、國際化社會。在國際化社會環境下,跨文化交際已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的實現一般是通過兩方面來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異國文化及其特點,擁有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才能使我們有效地找出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差異,才能做到既能說會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體,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消除隔閡,更積極地融入到與對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的實現,實質上主要就是通過語言交流這一重要交際手段完成的。如果一個人有著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但其外語語言運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那么,跨文化交際也是不能實現的。反之,如果有著較強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但卻不了解異國文化特點,沒有異國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文化理解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語言是文化形成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語言的豐富和完善。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更加積極地參與世界經濟,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中,并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從許多方面參與國際事務。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都離不開跨文化交際。因此,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的定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廣義上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鮮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不同制度國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們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就要了解、區別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重視不同文化的學習。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許多方面有著不同差異,它們是各自獨立的不同的文化體系。中華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傳統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由于歷史較短,主要屬于近現代文化,基督教文化。下面即幾種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文化背景差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培養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往往以謙虛為美德,不喜歡自我展示;堅信有真才實學無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滿招損,謙受益”。西方人則往往習慣于展示自我,以個人為本位。習慣于表現自我,自信、夸張,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個人和集體關系上,中華民族向來主張把集體放在首位,提倡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人的一個方面超過了集體方面,特別是美國文化往往倡導個人主義。有著“自助者,天助也”,“要敗事,找幫手”等說法。

(二)風俗習慣差異

當別人贊美你時,中國人的習慣是客氣一番。而西方人則比較坦率,聽到對他們的贊美時,首先會說“謝謝,”(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時,可再用“但是,”(but一)來轉折。還有,中國人認為一些可以公開詢問的事情,如,年齡,收入,婚姻,行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認為屬于個人隱私范疇,成為口頭交際的文化禁忌。

(三)差異

中國與西方也有著各自的,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語言中。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為主。佛教已經傳人我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人類問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教(Chifstianty)文化為主,其影響最大。許多節日都與基督有關,如圣誕節(Christmas),感恩節(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主要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體系不同,思維方式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造成的。長期的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促成了我國文化的民族心理,我們習慣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則往往直來直去。我們的哲學思想強調綜合,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這就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的差異。

從上面幾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沒有多種文化知識和對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際必然會遇到障礙。但是,異國文化知識只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前提條件。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外語語言能力。

二、加強外語語言聽說能力培養

語言是交際的最主要的手錢,是一個理想的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種種規則的了解。語言能力是“言者和聞者的語言知識”,這是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于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的。語言能力指運用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的能力。語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語法、語音、詞匯的知識在學習者大腦內在化的結果。跨文化交際語言能力(外語語言能力),就是與不同國家、社會文化集團成員交往時,能夠得體地解決說什么、怎么說,和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后天習得的,是經過刻苦努力實踐取得的。

在跨國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說話者語言能力欠缺,語言失準,表達不當,詞不達意,話語結構混亂,就會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妨礙有效交際的實現,不但達不到我們預期的交際目的,有時還會引起一些誤解,導致交際中斷或失敗。

因此.我們要想實現跨文化交際,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異國文化外,還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即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

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途徑完成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們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外語能力的培養。外語課程從小學連續開到中學、大學,在大學里又連續開四個學期,其課程開設長度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但也同時說明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學習外語語言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國現在各級各類大學每年培養出的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行各業人才,正在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對外交流的主力軍,在各種涉外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擔當著重任,這說明我們的外語課堂教學成績是很大的。

但是,外語能力與外語語言交際能力是有區別的。外語能力的概念是籠統的、廣泛的;可以包括書寫能力,文字翻譯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語語言能力,系指口語交際能力。多年來,盡管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了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種專業人才,我們在專業人才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國學生目前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許多學生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并通過了大學英語

四、六級考試,有的甚至還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語能力,但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語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國人關于“早飯你通常吃什么?”這樣簡單的口語問題,原因在于學生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饅頭和稀飯”的詞語。這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托福考試成績很高,在國外餐館卻不會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時間卻已經過去了20多年,形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我們要想順利地進人跨文化交際全球化時代,從現在起就必須重視加強外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即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否則,我們將落后于時代。

那么.如何加強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即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呢?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在現有課堂教學基礎上進行如下改革嘗試。新晨

(一)加強課堂互動,重視口語交際能力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現在的外語口語交際能力水平及新形勢的要求,在現有的條件下,爭取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創造更多地外語環境,讓學生課堂上有說外語的機會,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形成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外語口語能力。

(二)改革課程設置,增加口語課時

我們應該調整目前的課程設置,適當地增加外語口語課,進行一些專門的口語會話練習。理想的外語口語會話課應該是一個模擬的小社會,沖破時空的限制,將各種人物,事件,場合較系統地搬進課堂,進行實際模擬交流練習,這樣可以達到真正提高學生交際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試形式,增加口語測試項目

盡管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設置操作難度較大,但是,增加口語測試項目是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關鍵。我們現行的外語

第9篇

論文關鍵詞: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表征

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和載體,“產生和演進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董廣杰1999:14)。”多樣性的語言存在于多樣性的文化之中,這種文化的差異,就可以通過語言,尤其是語言表征結構的不同,而得以體現。本文就是分別從語言的各個表征層面——詞語、句法、篇章,對漢英語言的差異做出分析,從而探究隱藏于語言差異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進一步通過分析這一差異,以期為母語是漢語的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提供一點借鑒和參考。

一、漢英語言的差異

分屬不同語系的漢英兩種語言,其發生、發展、變化的環境與背景都是迥異的,在語言表征的各個層面,也自然會存在相當的差異。

1.詞匯的差異

(1)文字。語言的口頭表達形式先于文字產生,由于這一表達方式的瞬時性,使得其表達信息無法保留,人類又為語言賦予了具體的形式化表達,于是文字產生。漢字造字的特點是表形表音表義,漢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維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質的維度。漢語中的意義是從單個文字,再向詞匯、句子直至篇章擴展的。相比之下,英語作為字母文字,單詞是一維的,26個字母拆開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單詞只能從開頭到結尾將所有的字母讀一遍才能知道整個單詞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詞也采用類似的構詞方法,比如后綴前綴的使用,但總體來說,英語表達一個新事物,更趨向于造一個全新的詞,而不是使用音形義的組合。

(2)詞匯。漢英語言詞匯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匯應用方面。抽象名詞的使用,在英語中比在漢語中要經常得多,其數量也較多。英語中表示動作或特征的名詞,即名詞化的動詞和形容詞不計其數,如conceptualization、modification,wisdom等,這樣形成的抽象化名詞,在英語中的應用極為廣泛,甚至在英語中,抽象名詞的使用,成為比較正式和規范的文章行文的一個特征。而這種情況在漢語中要少見得多。漢語中的抽象名詞,在形式上往往與形容詞動詞等沒有區別,更多的是一種理解上的不同,這依賴于語境和交流者的表達意圖。如“正確”這個詞,在“他是正確的”和“正確是相對的”這兩個表達中,分別是形容詞和抽象名詞兩種詞性,沒有英語中“correct”和形容詞名詞化的“correctness”這樣的區分。而這種詞匯層面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與漢英兩種語言的句法結構有關。

2.句法結構的差異

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異。

(1)形合和意合。英語是形態語言,詞語和句子的結構關系和思想表達,是通過語言形態變化和語言的形式手段來實現。句子成分之間必須要由連詞、介詞或關系詞相連接,語言間邏輯性較強,強調各成分間的從屬、平行、修飾及對比關系,是一種重形合的結構。而漢語則以思維直接外化于語言的方式表達思想,是一種間接表達,所以是非形態語言,詞和句是靠本身語義的貫通及對語境的依賴來體現其邏輯關系,成分間的輔助詞也比較少,各部分間的所屬關系也不會刻意體現,語義搭配的合理性決定其語義信息的準確性,是重意合的結構。“漢語是意和(parataxis)語言,結構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詞簡潔……英語是形和(hypotaxis)語言,結構嚴謹。”(馬秉義,2006)

(2)靜態與動態。英語是一種靜態性語言結構,動作意義常由同源名詞(這一點在詞匯差異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詞類來表達,而漢語則有動態表達偏向,動作意義就直接用動詞表達,所以動詞使用頻率較高。英語趨向于少用動詞,而漢語則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語動詞的造句功能比漢語小得多。英語的動詞受到嚴格的主謂關系限制,一個主謂關系中,只能有一個主動詞,這種對動詞的限制直接導致了動詞名詞化,即變動為靜,既保留了動詞的意義,又可以使句子精練、嚴密、客觀。所以在英譯漢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變靜為動的情況。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譯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這個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譯為老師,對原文的意思和漢語的習慣都不適應,所以轉譯為動詞,其結果就更符合漢語的表達了。

(3)樹形與竹形。英語擁有很多形態變化用以表達各種語法關系,而且還有十六種時態變化,加之各類連接詞及從句,所以句子結構錯綜復雜。英語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謂、賓結構,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礎結構為基點向外延伸擴展,并不斷附以各種次要結構,構成一種葡萄樹狀結構,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掛著豐碩的葡萄。而漢語無形態變化,所以只有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利與語序對稱,即先發生先被表達,后發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種線性橫向排列式的結構,某一意義或意群的敘述靠一系列的線性句法單位層層推進,逐步展開。這就像竹竿一樣,信息內容是節節相通而延續下去。

3.漢英語言篇章結構差異

(1)角度與篇章鋪陳的思維。 漢英語言在行文中闡述觀點時的人稱用法是不同的。在雜文,評論中,英漢文章都用第一人稱,但漢語文章則大多用第一人稱復數,即“我們”,英語文章中這樣的用法明顯少于同題材的漢語文章。而在篇章論述時的思路鋪陳方面,英語是直線型;而漢語則屬螺旋型。所謂直線型(linear),即段落呈直線型展開,先有主題句,后接自然銜接的例證句,而后收尾;或與此相反,先有例證句,最后以主題句收尾,其間不附加任何與主題無關的內容。所謂螺旋型(spiral)是指作者不直接論證段落主題,而是在主題論述,從各種間接角度來說明問題。另外,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語;除省略句外,每個句子都必須有主語。而漢語則是主題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題而非主語。漢語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語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須省略,否則理解起來就會比較別扭。

(2)漢英語篇的銜接差異。就句(包括完整句與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而言,英語與漢語所用的方法與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討論的,英語語法比較嚴密,是重形合的語言。這一點體現在篇章中,就是各個句子、語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詞,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語、分句等相連接起來。這些功能詞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較、轉折、讓步、條件等等。在主從復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從屬分句須由主從連接詞引導。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則用并列連接詞或分號、逗號相連。而重意合的漢語,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時不分主從關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過意義連接起來,功能詞或連接短語用得較少,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往往都會有這樣的現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語言表征不同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鄧炎昌1989:159)。”因此,研究文化的差異,從語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許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中英兩種語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詞匯

詞匯應當是語言各要素中與文化關系最為緊密的一項,民族的性格和思維特點,可以由這個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點體現。中華民族的思維特征,包括重整體,重 綜合,重含蓄等。(董廣杰1999:15)這一點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國人的文字形態上。中國漢字,正如中國建筑一樣,講究平衡對稱的美感,布局均勻,格調圓滿,每個字都體現出和諧之美,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點。我們再把目光投入西方。重視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識中很重要的一點,可以說,西方是個人主義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自然孕育出個人主義的文化,其強調的是吾生而獨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嚴,生而具有存在的價值。這一切反映在英語語言中,就表現在英語字母沒有意義,只有大寫的“I”有意義。每個字母都是存立獨在的個體,只有經過不同方式的組合成單詞,才會具有意義。

2.思維

中國人的綜合分析思維,注重直覺和具體思維、重悟性、重整體,因而形成一種強調意流的思維定勢,而這種思維,卻相對忽視了對邏輯的形式論證考量。反觀西方,其重邏輯思維、重理性和抽象思維的定勢,則比較強調以實證為基礎的形式論證和社會規約,因而形成一種理性思維定勢。這一切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則如上面討論過的,漢語喜歡用動詞,形容詞等具體性的詞,而英語傾向于用抽象名詞表達同樣的內容。在句法和篇章上,漢語文章主要靠意合方法銜接,強調歸納,所以“得意而妄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等思想,一直是中國文人墨客所崇尚的寫作理念,故而也同樣成為中國人表述思想的風格。而英語靠形合的手段銜接,演繹推理的思維在篇章上也展現無遺。

3.重個體與重群體的差異

中國傳統哲學以人為中心。不論是孔子的“天地之性,人為貴”還是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都強調人的首要性。中國人受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萬物相生相克,有機聯系。自古以來,漢民族就把自然與人看成是一個和諧而有機的整體,即所謂的“天人合一”。群體文化,是中國的人文精神的一貫主張,這一主張,自然引發了對集體觀念,和社會人格的推崇,而反對個體人格及個人主義。含蓄,往往體現在中國人的說話與文章之中,經常是從很遠的相關問題入手,先做充分的鋪墊,之后才進入主題,這樣才覺得夠謙虛,夠儒雅,不唐突、有余地。人的主體意識和重要性,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是相當強的,而講英語的西方民族從最初就把自然界置于與人對立的位置,使自然界成為被人所改造、征服的對象,西方思想中,人生來就是要認識自然、統治自然的,人是主宰世界的萬物靈長。個人價值由可獨立于群體的自我而體現,個人價值被置于整體之上。他們更加重視客體意識,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另外,在中國,古代社會強調的是國家、皇權的權威;現代社會強調的是集體主義和集體的力量。而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意見一直是被弱化的。這種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是漢語喜歡用人的詞做主語,而英語則趨向于用非生物的詞做主語。在語篇結構中,敘述視角喜歡用第一人稱復數。

第10篇

關鍵詞:中介語;文化差異;母語文化遷移;跨文化交際

關于語言與文化的研究由來已久,國內外不少學者就此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語言學家們就其二者的關系達成這樣的共識: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受文化的制約。而中介語是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系統,是二語學習的一個重要過程,他的發展變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如語言遷移、交際策略、學習者的學習策略等等。中介語作為一種變化發展的語言系統,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主要從母語文化遷移的角度來看中介語的發展狀況以及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強調母語文化在二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介語文化差異

中介語(interlanguage)這一概念最早于1972年由美國語言學家Selinker提出,是指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學習策略,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第一語言也不同于目的語,隨著學習的進展向目的語逐漸過渡的動態的語言系統。在此之前,也有語言學家曾提出與中介語比較相似的說法,比如Pit Corder 借用Chomsky能力(competence)這一概念,指出學習者尚未達到目標語言能力的外語能力為“過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并強調這種能力是潛于話語之下的不斷發展的能力,屬于應用語言學家研究的范疇(P.Corder,67)。1972年,Selinker題為Interlanguge論文的發表,確立了interlanguage這一概念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地位,并得到了應用語言學家們的廣泛認可。

中介語指成年的第二語言學習者通過學習獲得的語言系統,是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種語言系統,它即不同于母語,也不同于目的語,如果把母語和目的語看作兩個端點,那么中介語處于這一連續體的某個點上,具有很強的可變性(常新萍,2001)。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二語學習者形成不同的中介語水平,甚至有些差異(varaiability)很大,導致這種差異存在的原因有多種,如個人差異、原有知識、學習策略等因素。此外,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和了解在中介語的發展過程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波及到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各個層面。當然,對于中國的外語學習者來說,要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首先要立足于本族文化,了解母語文化傳統特點,價值觀念,其次才是對目的語文化規約習俗等文化內涵的認識。這一點在中介語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二、中介語與母語文化遷移

Selinker就中介語產生的原因歸納于以下5個方面:1.語言遷移;2.目的語規則的過渡概括;3.訓練遷移,即通過教學習得某一規則;4.外語學習策略;5.外語交際策略(戴煒棟,束定芳,1994)。可以看出,語言遷移在諸多原因中居于首位。語言遷移不僅發生在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系統本身,在文化層面上也時有發生。當母語對外語學習有促進作用時,便是正遷移;當母語對外語學習有抑制或干擾作用時,便是負遷移,或稱之為干擾(interference)。

1.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

所謂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也就是說兩種語言的相似之處生成正確的外語表達形式,而非所謂的中介語形式。盡管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于不同的語系,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英語除了在構詞手段、詞類等方面與現代漢語有許多相似之處以外,其基本句型結構也與漢語有相似之處。例如:

(1)主謂結構:I work.我工作。(2)主謂賓結構:They play basketball.他們打籃球。(3)主系表結構:My brother is a student.我弟弟是一個學生。(4)主語+謂語+賓語+賓語補足語I made him wash the coat.我讓他洗外套。

由此可見,兩種語言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正是這種語言間的相似性使發生正遷移的機率大大提高,從這點來看,母語文化遷移對外語學習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由于這種正遷移的發生,外語學習者很容易地生成地道的英語。但是,當外語學習者不斷地把這種經驗運用到外語學習中去,很容易機械地把這種模式套用在各種場合,各個語境,最終由于過度強化相似形,忽視中西語言和文化的不同之處導致交際錯誤的出現,從而生成大量中介語形式。

2.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作用

母語文化的負遷移指的是目的語規則與母語很不相同,甚至兩者似同實異,假使跨文化交際者錯把母語的語言規則和文化背景運用到目的語中去,就會造成語用失誤,干擾交際的正常進行,從而生成了介于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中介語形式。

(1)詞匯的文化內涵不同

詞匯的文化內涵一般是指除其詞匯字面意思之外的表示感彩,比喻意義,風格意義或文化意義等等。由于文化背景、社會觀念的不同,有可能導致看似等同的漢英詞匯(根據詞典的解釋)擁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如果不加以比較而盲目地套用母語文化模式,往往會引起誤解。例如,表示顏色的詞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除了詞義的范圍有所不同,其表達意義和社會文化意義也可能不相同。“紅色”在漢族的文化中象征著“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卻無此含義。中國新娘結婚時著紅色禮服以示“吉祥”之意,而西方的新娘著白色婚紗以表純潔(蘭穎麗,1996)。

(2)句子結構不同

前面提到,英漢兩種語言在句子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恰恰是這種相似之處使學習者養成了生搬硬套的壞習慣,從而生成了許多錯誤的中介語形式。如:“我和他談話”是“I talked with him.”“我和他一起回去”是“I went with him.”可見,在母語文化背景下所理解的中介語的含義與其真正的英語意思大相徑庭。

(3)英漢表達習慣不同

每種語言都有一定的表達準則,這種不同于異域文化的表達準則有可能影響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比如:漢語習慣上把時間、地點及方式等狀語置于句首,而英語中則通常置于句末,只有當強調這些狀語的時候才置于句首。如:“昨天我去圖書館了。”很多中國學生會說成:“Yesterday I went to library.”而英語的習慣表達法為“I went to library yesterday。”雖然這種中介語的表達方法符合語法要求,同時也不影響交際的進行,但不是地道的英語。

(4)思維模式不同

思維模式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借助語言實現人的理性認識過程,它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系統化和具體化等程序。不同的文化差異產生不同的思維模式。西方人寫作時較多利用實證分析,實例分析的方法,注重對過程和事實的描寫,往往不得出結論,而是留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讓讀者自己分析。而中國人寫文章時往往是重理性分析,邏輯思維,并且看重結果,總要得出結論。中國英語教學2001年第一期有這樣一段話,很好地說明了英漢思維的差異。“English writing is more direct.The topic is explicitly stated.Things are clearly explained.Details or facts are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topic.”“English discourse emphasizes logical reasoning and clear organization of ideas,with the main idea clearly stated,facts provided to support the main idea and reference cited.”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母語文化遷移在成語、習語和語篇等社會文化背景層面也對中介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總之,語言和文化二者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獲得離不開對母語文化的了解。母語文化遷移是中介語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掌握和利用這一遷移的規律,能夠促使中介語逐漸向目的語靠近,甚至避免中介語形式的產生。

三、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母語文化遷移現象對外語教學的啟示主要表現在外語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這一概念。文化教學是外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能獨立于語言教學之外,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必須加強文化教學。

首先,提倡文化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不了解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是不可能教好一門語言的。教師只有具備了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將文化因素納入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去。同時還要求教師擺脫傳統的單純地教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教學方式,積極地嘗試多種能夠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方法。

其次,作為外語學習者,應積極主動地培養自己地跨文化意識與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只有了解了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之間的共性和個性,才能夠更好地促進語言的學習,從而使中介語朝向正確的形式發展,雖然達不到目的語水平,也使自己的英語表達不管從形式、內容還是文化內涵上都更接近目的語。

最后,在課程安排和教材的編排上也應有所改革。目前,英語專業都設有英美文學、英美文化等課程,可以嘗試在此基礎上用英語開設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等課程,以此傳授母語文化知識,增強對母語文化的認識程度,從而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異,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母語文化遷移對于中介語的發展變化和外語教學都有重要的意義。只有在了解中介語特點及其變化規則的前提下,透析中西文化差異,才能盡量避免中介語形式的產生,使二語學習朝更好的方向發展。雖然我們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但是作為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應該肩負起在國際交流中傳播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盡管母語文化會對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產生負遷移,但是,只有深切認識了本族語文化,才能有意識地將其與外來文化進行比較,識別其共性和差異,從而促使母語文化正遷移的發生,避免負遷移對學習的干擾。當然,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全國的外語教育工作者和所有的外語學習者長期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 S.P.Corder,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Lond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 常新萍.中介語語篇層面上的詞匯特征分析[J].外國語學報,2001,(6):18-21.

[3] 戴煒棟,蔡君梅.國內漢英中介語研究述評[J].外語研究,2006,(1):35-40.

[4] 戴煒棟,束定芳.對比分析、錯誤分析和中介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之二[J].外國語,1994,(5):1-7.

第11篇

論文摘 要: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英漢習語的翻譯與文化密切相關,本文總結了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提出了一些英漢習語翻譯的方法。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存在于人類文明的任何階段。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英漢習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 它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及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最能體現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 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 往往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例如“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他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當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讀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許人也,與“臭皮匠”又有什么關系, 若采用直譯的方法, 很難傳遞它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還有大量的習語如: “東施效顰”、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呂洞賓, 不識好人心”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 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點)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畫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斬亂麻) 等等。

2. 宗教信仰方面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出現在英漢語言中。我國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 如“借花獻佛”、“緣木求魚”、“閑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龍王”、“開天辟地”的盤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在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信奉基督教, 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辦的。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與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獄去) 這樣的詛咒語。

3. 風俗習慣差異

在風俗習慣差異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與“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低微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 大多數情況下, 狗是令人討厭的東西, 其形象是骯臟、齷齪的。漢語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 如“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中, 狗被認為是心愛的東西或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歐美人愛狗如愛子,經常讓它與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員。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都沒有貶義,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運兒) 。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時) ,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與此相反, 中國人喜歡貓, 貓在中國的文化內涵中一般指其可愛精靈的特性。人們常用“讒貓”比喻人貪嘴, 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紀巫婆的守護精靈, 人們厭惡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個包藏禍心的女人”。

4. 地理環境的差別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 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 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 而漢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錢大手大腳時, 英語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漢語是“揮金如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東風”即是“春天的風”, 它象征著“春天”、“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 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來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國人討厭“東風”。英諺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東風到, 寒風吹, 對人對畜都不好) 。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在英國, 報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風”, 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言。

二、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于翻譯的標準, 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但中心要旨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 保持原作的風格, 重視反映原作的風貌。翻譯是再現原作的過程, 能忠實再現原作的全部內容和特點的譯文就是好的譯文。在習語的翻譯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直譯

直譯就是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的聯想的條件下, 在譯文中保留習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東西。也就是說, 由于人們在感情, 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歷等方面會有相似之處, 英漢習語中也會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語。這些習語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相近, 隱含意義相同, 也就是說習語所表達的實際意義相同, 可以互譯。如Easy come , easy go 與漢諺“來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與“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與“滄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與“捉襟見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譯為“亂七八糟”等。 轉貼于

有時有的習語的比喻、形象可能對讀者比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 或明顯的民族、地方歷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習語表達方式的直譯法。如The Trojan horse 譯成“特洛伊木馬”, armed tothe teeth 直譯成“武裝到牙齒”, a cat has nine lives 則可譯成“貓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為“象牙塔”, “八股文”譯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譯

一些文化意義很濃的習語, 直譯不能傳達文化意義,更換又易將譯文文化強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詞太多無異于解釋, 遇到此種情況應采取意譯。如我們所熟悉的英諺“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譯則會使讀者費解, 為什么是羅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實這句話隱含著“入鄉隨俗”的意義, 應采取意譯。我們知道,“龍”在英漢兩種文化中意義完全不同。在漢語中“龍”是“高貴”、“尊嚴”的象征。而英語中對應的dragon 的文化意義是“怪物、魔鬼、兇殘”等。因此“望子成龍”不可直譯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應譯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語習語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 痛苦而狼狽, 這個情景與漢語中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狽”, 翻譯時更換了形象, 更有利于讀者的理解。

3.增譯

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譯又不能使讀者理解時, 可在直譯的基礎上增加適當的解釋性的詞, 使譯文形象生動, 體現出原文的風格和韻味。如: “黃鼠狼給雞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對一些習語可采取直譯加注的方法, 以使讀者了解原文習語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如“東施效顰”如果只譯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會使西方讀者無法了解其所蘊涵的文化意義, 東施是誰, 西施又是什么樣子, 因此譯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讀者一目了然。

參考文獻

[1 ] 張寧.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 J ] . 中國翻譯,1999 , (3) .

第12篇

思維方式則體現出許多的差異。從思維方式認識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能夠加深彼此之間對不同文化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增進信

任和實現跨文化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 思維方式 中西方 文化差異 跨文化傳播

思維方式因人而異,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著不同民族和群體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就世界文化的共同發展而論,各種文化群體既有人類所共有的思維規律,也有在各自文化氛圍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維習慣和方式、方法,如果凝聚到中西文化分析比較的層面,這也就包含有不同文化基礎上的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性。

一、思維方式與文化的聯系

思維方式與文化的聯系,既表現為文化的整體特征對思維方式的制約,也表現為思維方式對文化的影響。文化對思維方式的制約,決定了由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文化孕育出的不同思維傳統,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特殊性的一面;思維方式對文化的影響,則決定了不同文化在文化心理乃至觀念系統等方面的深層的結構性差異。而基于這一理解,有的學者則把西方文化概括為:以邏輯思維為基本認識工具,以探求現象的因果關系和規律為目的的科學精神和文化。

二、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一)感性直覺思維與理性邏輯思維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的、直覺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是理性的、邏輯的,因而是清晰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是氣的宇宙觀,氣的世界一開始就是模糊的。這種思維方式使得我們不能對事物進行嚴格的定義,不能進行邏輯的推理,更不能檢驗對錯。與中國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開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古希臘第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萬物的始基。是如此的確定,以至于再前進一步就得否定它,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進,具有著一定的理性分析思維。

(二)整體優先與細節分析

在對思維的基本的智力操作上,中國人偏向于綜合思維和整體優先,而西方則偏向于細節分析的思維模式。對于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物,必須要首先把事物進行分割和拆開,才能弄清內部的結構。中國人在看待事物的時候,不是就事論事,把事物進行拆分、解析,而是把事物當成一個整體看待,充分注重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并把以往對待其他事物的經驗移植到這里,進行類比式的判斷和猜測。

(三)倫理思維與科學思維

中國是一個倫理的國度,倫理思維模式已經深入到了民族骨髓,而西方人則更注重科學思維。中國人注重人事、習慣人治并通過人治來實現政治一體化的思維方式。與古代中國人思維方式不同,西方人更注重科學的思維方式,西方人面對世界,通過理念或邏輯結構,使之變成一種可以交流的東西,以便所有人都能夠依據公認的統一尺度決定對它的取舍。

(四)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

中西文化都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對立,然而中國文化更加強調的卻是“統一”,注重求同的思維方式,強調天、地、人為萬物一體、和諧共生。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強調的是“對立”,即求異,強調矛盾的斗爭性的思維方式則是普遍的,西方人追求個體生存的意義,在面對群體和整體時,認為那是一種異己的、壓抑自我的力量,個人應該隨時抗拒這種異己的力量對自我的吞噬。

三、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文化根源

思維不僅是自然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更是人類社會發展、認識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晶。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源于文化因素。

(一)文化發展特點不同

中國的文化屬于一種靜態文化、一種國家文化。其傳統文化的產生與發展的經濟基礎是農業經濟。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形成一種封閉式和內向式的上層建筑的制度形式。中國傳統的居住形式以家族聚居為主,這種安居樂業的居住模式容易促使靜態文化模式的發展,尊老和祭祖現象必在這種模式下產生,家族觀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漸形成并根深蒂固。這種靜態文化模式促成中國仁、孝、禮、信為核心的貴和尚中的中庸思想。總得來說,中國文化是突出整體效果的文化模式。

而西方文化則屬于一種動態文化、一種斗爭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環境、氣候促成了流動性較強的文化。古代歐洲人利用海洋優勢,發展海洋貿易和海洋運輸等商品經濟。在這種經濟基礎上所產生的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觀念相對薄弱,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念得以發展傳承,由此產生的競爭意識、斗爭文化更是西方文化發展的原動力。在這種經濟基礎上所產生的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爭”為核心的文化思想觀、以自然科學和科研為核心的文化發展特點。

(二)宗教文化影響不同

中國人受儒家文化影響頗深。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所創立的儒學主張天人合一,即尋求人與周圍環境、自然界的協調。這種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諧的文化精神不僅是中國文化中的寶貴資源,而且在解決當今世界生態環境惡化、戰場沖突等全球性問題上也發揮重要的影響作用。

而西方人則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絕對和永恒的存在。基督教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觀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義充分說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獨立的特點。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思想使即使親人間的界限也劃分得非常明確。由此看來,西方宗教精神是完全對立于世俗世界,它所關注的是人如何超越這個充滿罪惡的現實世界。

四、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

(一)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言語方式

思維方式的差異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語方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在文風上,中英文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對于記敘文,英語讀者習慣于一種以直線式展開占主導地位的思維過程,而那種含蓄委婉、曲徑通幽式的文風則只有中國人才會欣賞;對于議論文來說,中國人往往用具體的物象來表達深奧、抽象的道理,這種“取象類比”的方法寓義于喻,使人在獲得豐富的聯想的同時深刻領悟到某種道理。而西方人對議論文所采取的是冷靜的邏輯論證,語言樸實、層層推進、結構清晰嚴謹,而且多用長句子。中國的表達和言語方式往往是詩意的,而西方的表達和言語方式則往往是冷靜的、邏輯性強的。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西方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最明顯的不同就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區別。在中國人的社會氛圍中,祥和、安寧、合作、順從始終占主導地位,每個人既依賴和順從于集體,同時又從集體中獲得安全與關照。西方人強調個體與集體的對立和不協調,他們更注重個人的存在,個人的價值和自我的實現,在邏輯上認為他人是自我實現的障礙。在西方人看來,個人的權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別人對自己的關心愛護有可能被認為是對自己自由的干涉。從這一點出發,西方人的自衛心理和危機意識比較強,他們的冷漠可能是出于對他人的尊重,而中國人的熱情卻有可能被看作是對其權利和自尊的侵犯。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行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而導致行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異。英語中的“我”不論在任何語法結構中始終是大寫的“I”,而中國人對別人往往自稱“在下”、“不才”、“敝人”等,這樣的說法會令西方人認為你非常不自信,而西方那種直來直去的說話方式也同樣會讓中國人覺得不舒服。中國人人際交往時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飯付費誰付都是一樣的,而且往往是搶著付錢,而西方人則是明確地分清是非和你我,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小人,后君子”,彼此之間保密隱私并不認為是不信任,而且,像中國人那樣隨便打聽別人的收入、年齡和私生活,反而會被認為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結語:

任何一個文化群體的思維方式都是發展變化的,了解文化群體的思維方式的差異,使思維方式相互融合,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理性、客觀地剖析和校正民族傳統,實現對傳統思維方式的超越,促進人類社會文化的傳播發展與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式[M].徐復觀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2]謝亞平.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思維表達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3(2):84~85.

[3]周義,徐志紅.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優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