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6 04:19: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衛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心理二級論文參考文獻怎么寫呢?我們在論文的寫作當中所提供的文獻信息必須是公開的出版物,也要精選出國內外最新的相關文獻。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心理二級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心理二級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二級)[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基礎理論)[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49-315。
[3]姚芳傳、王克威主編.精神科查房手冊[C].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三級)[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王長虹、叢中主編.臨床心理治療學[C].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心理二級論文參考文獻:
[1]勞動和社會保障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與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
[2]勞動和社會保障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與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
[3]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4]樊富珉主編.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集[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58-108.
[5].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郭念峰《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郭念峰《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二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心理二級論文參考文獻:
[1]心理咨詢師(二級)。中國就業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心理咨詢師(三級)。中國就業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關鍵詞】 精神衛生;人格;對比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R 161.5R 179R 39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6-0553-02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且已成為當今大學生休學、退學的 主要原因[1]。為了解蘭州大學新生入校時的心理衛生狀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心 理健康干預措施,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筆者對蘭州大學2005級部分新生進行了 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蘭州大學2005級公共衛生系和生物系新 生272人,實際參加調查者242人,剔除4份無效問卷,收到有效問卷238份。其中男生142人 ,女生96人;明確注明了生源的學生139人,其中農村為69人,城鎮為70人。
1.2方法 采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組織修訂的“ 大學生人格問卷(UPI)”中文版本[2]進行測試。
UPI的篩選標準主要是通過總分、關鍵項目和附加題3 項確定,根據篩選標準,篩選出第一類 為可能存在嚴重心理問題或明確表示有心理咨詢需求者,需要盡快約請來咨詢的學生,其標 準為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者:(1)UPI總分≥25分;(2)第25題(想輕生)做肯定選擇者;(3)輔助 題中同時至少有2題選擇者;(4)明確提出咨詢要求者。第二類為可能有某種心理問題但不嚴 重, 應引起注意的學生,其標準為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者:(1)UPI總分在20~25分者;(2)第8 ,16,26題中有1題做肯定選擇者;(3)輔助題中只有1題做選擇者。第三類是不屬于前2類的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好,暫時不需要給予特別關注者。
在2005年新生入學后正式上課的第8周, 以專業為單位, 進行集體測試。邀請部分輔導員教 師作為主試參加施測工作,在調查前給擔任主試的老師統一印制指導語,當場發卷,當場 收卷,并進行不計名施測,全部測試工作在2周內完成。心理問卷檢查診斷工作在測試后2周 內完成。
采用Excel和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
2結果
2.1問卷評分情況 238份有效問卷中,最高分為48分,最低分為0分,中位 數為13分,均 分為13.38分,標準差為8.45分。
2.2UPI分類篩選率及部分項目的頻數分布 見表1。
2.3不同性別大學新生UPI分類構成比較 不同性別學生UPI 3個類別構成差 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4不同生源大學新生UPI分類構成比較 農村生源和城鎮生源比較UPI 3個 類別差異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244,P=0.326)。見表3。
3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新生UPI 的得分總分分布狀態呈偏態分布,在5~9分數段出現一個峰值 ,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3-4],表明從總體上來說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良 好。但結果還顯示總分在20分以上的新生尚有相當的比例,部分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處于中間 偏低的狀態。
從UPI分類篩選率及各項目的分布結果可知,在此次測試中第一類學生共73名,占3 0.67%,高于國內同類研究的結果[5-7],可能與西北地區經濟落后、對心理健康 的重視程度不夠、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非常有限等因素有關,值得關注。 其中總分≥25分的有24人,占10.08%,“想輕生”做肯定選擇有15人,占6.31%。這部分 學生為可能存在明顯心理問題者,需要對其進行心理咨詢。
男女生之間心理健康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有關研究[8]結果一致。但也有研 究表明男生在軀體癥狀和神經衰弱方面比較突出,女生在自卑和依賴性過強等方面較突出, 男生的心理狀況比女生好[9]。此次研究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和來自城鎮的大學生 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田瀾等[10]的研究結果相同。但也有研究認為農村生源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于城市生源大學生[11]??赡芘c此次的研究中 部分學生未注明生源,以及樣本人群不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等有關。
4參考文獻
[1]李淑然,紀秀琴,屠惠明.1978-1987年北京市16所大學本科生因精神病休學、退學 情況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9,3(3):113-115.
[2]樊富珉.大學生人格問卷UPI.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1993年年 會論文匯編,北京:1993,16.
[3]唐芳貴.高校新生身心健康UPI調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26 (4):141-145.
[4]劉民,陳建文,王曉躍.醫學院新生心理衛生狀況縱向比較分析.健康心理學雜志,2 000,8(5):499-502.
[5]李堅松,劉民,陳建文.528名新生心理衛生狀況調查分析.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 (2):118-120.
[6]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初步分析.中華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1986,12(5):260.
[7]趙靖平,沈其杰,鄭延平.低年齡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心理衛 生雜志,1987,2(2):76.
[8]云彬,李玉虎.大學新生人格健康狀況實證調查分析.科學?經濟?社會,2003,21(3 ):57-59.
[9]齊敏,胡揚.甘肅農村大學UPI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甘肅農業大學學報,1996,31(3):312 -315.
[10] 田瀾,丁桂蘭,賈瑩瑩.1 500名師范大學新生心理素質問卷調查.中國健康心 理學雜志,2006,14(1):91-94.
[11] 齊玉龍.城市與農村生源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分析.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5, 21(4):333-334.
陳志霞。女,博士,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MSW中心主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系訪問研究員,美國德拉維爾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湖北心理學會理事,湖北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湖北心理健康學會理事,武漢市青少年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第29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人力資源實踐分會場主席?!禝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Psychology》、《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等期刊審稿專家。
研究領域。具有心理學和管理科學工程的雙重學術背景,長期從事應用社會心理與人力資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有社會態度與群體心理、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組織支持感與工作績效、性別偏見與女性職業發展、人力資源測評、心理咨詢輔導等。
主持項目。曾獲得過國家社科基金、中國科協重大調研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兩項)、教育部專項基金項目、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項目、普林斯頓大學國際合作項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武漢市社科基金項目等研究項目二十余項。
學術交流。2006年11月于美國費城參加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年會;2008年獲“中國心理學會荊其誠基金”獎勵和資助,赴德國柏林參加第29屆國際心理學大會,擔任人力資源實踐分會場主席并宣讀論文;2008年7月赴法國巴黎參加中法青年心理學家國際交流活動。
社會服務。先后為湖北省婦聯、武漢團市委、深圳城管局、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利建筑設計院、凱迪集團、紅桃K集團、武漢科技學院、三峽商報社等數十家企事業單位從事過員工測評、培訓、講座及管理咨詢。
學術成果。獨著《知識員工的組織支持感及其影響》、《個案社會工作》、《大學心理學》等著作和教材80余萬字。先后在《The Joumal of Social Psychology》、《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ex Role:A Research Joumal》、《心理科學》、《心理科學進展》、《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健康心理學雜志》、《數理統計與管理》、《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工業工程與管理》、《自然辯證法研究》、《人類工效學》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五十余篇。
代表性論文。( 1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 Which Leads to Whi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148 (1).(2)Ambivalent Sexism, Marriage, and Power-R.elated Gender-tkole Ideology.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 2009,60 (11). (3)The
Mediate Effect of Multidimensional Perceived Orgamzation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or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Chinese employees' Job Perfom~ance. 2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 (ICP-2008Ber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 43 (3/4).(4) Ambivalent Sexism in Close Relationships: (Hostile) Power and (Benevolent) Romance Shape Relationship Ideals. Sex i
代號
專業
名稱
10月21日(星期六)
10月22日(星期日)
課程
代號
上午 (9:00-11:30)
課程
代號
下午(14:30-17:00)
課程
代號
上午(9:00-11:30)
課程
代號
關鍵詞: 教師 生活滿意度 應付方式
本研究以幼兒教師為研究對象,對其生活滿意度進行調查和分析,并探討了生活滿意度與應對方式的關系,以期為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提高教師生活滿意度提供參考。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隨機抽取湖北省某高校參加培訓的幼兒教師63人進行調查,其中教齡小于5年的24人,5~10年的12人,10年以上27人;已婚50人,未婚13人。
2.調查工具
(1)生活滿意度問卷。采用Diener等人編制的生活滿意度問卷[1],該問卷包括5個題目,采用七級評分,計算各項目的評均分,分數越高表明其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
(2)應對方式問卷。由解亞寧等編制的簡易應對方式問卷[2],該問卷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共20個項目。積極應對維度有1-12題組成,消極應對維度由13-20題組成。
3.統計學方法
剔除無效問卷后,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二、結果
1.教齡對教師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差分析表明,不同教齡的教師生活滿意度得分差異顯著,呈現出隨教齡增長其生活滿意度不斷提高的趨勢。進一步比較發現,5年以下教齡的教師生活滿意度得分顯著低于10年以上教齡教師的得分(p0.05),5-10年教齡與10年以上教齡教師生活滿意度得分差異不顯著(p>0.05)。
2.婚姻狀況對教師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t檢驗表明,已婚教師生的活滿意度得分高于未婚未婚教師的生活滿意度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教師生活滿意度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表明,教師生活滿意度與其積極應付方式得分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具有統計學意義(P
三、分析與討論
1.教齡對教師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教齡的教師生活滿意度得分差異顯著,呈現出隨教齡增長其生活滿意度不斷提高的趨勢。出現這一現象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由于剛剛工作的教師在工作上面尚未完全適應教學工作,仍處于學習階段,因此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問題,從而給年輕教師帶來壓力;其次,通過訪談發現,年輕教師面臨購房或者還貸等各種經濟壓力,而目前他們的收入無法改變現狀,因此其生活滿意度相當較低。
2.婚姻狀況對教師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已婚教師生活滿意度得分顯著高于教師的生活滿意度得分,即已婚教師相對未婚教師而言,對生活更加滿意。可能是由于未婚教師相當已婚教師而言,既面臨工作的壓力,又面臨組建家庭的壓力,雙重壓力使得他們的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3.教師生活滿意度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相關分析表明,教師生活滿意度與其積極應付方式得分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這和以往的研究結論相一致。莊凡等人研究發現,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與其積極應對方式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3];孫瑩等人對合肥3127名中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表明積極應對方式是其學校生活滿意度的促進因素[4];李雷雷等人以重慶市中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積極應對方式對中學生生活滿意度有促進作用[5];張云喜對幼兒教師調查發現,生活滿意度與積極應對方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6]。以上大量實證研究均表明,積極應對方式是個體生活滿意度的促進因素。
參考文獻:
[1]陳姝羽.大學生學業壓力、心理彈性及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3]莊凡,胡海青.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自尊、應對方式的調查及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9).
[4]孫瑩,陶芳標.中學生學校生活滿意度與自尊、應對方式的相關性[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1).
摘 要:本研究采用親密關系體驗問卷和UCLA孤獨感問卷對243名大學生進行成人依戀方式和孤獨感關系的探討。結果(1)無戀愛經歷大學生在依戀回避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有戀愛經歷大學生;(2)孤獨感和依戀回避、依戀焦慮呈顯著正相關;(3)將孤獨感分為高低分組,高孤獨感組依戀回避得分顯著高于低孤獨感組。結論:孤獨感和戀愛經歷會對大學生依戀方式產生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依戀方式;孤獨感;戀愛經歷;獨生子
中圖分類號:B84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1-0221-01
1 引言
ヒ懶道礪鄞60年代Bowlby創立以來,已成為西方兒童社會性和個性發展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Bowlby把依戀定義為一種“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向,它能為個體提供安全和安慰”。Brennan, Clark 和Shaver[1]將成人依戀分為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依戀回避以害怕親密關系和對他人親密和依賴感到不適為特征,依戀焦慮定義為害怕被別人拒絕和遺棄。如果嬰兒期的依戀是與撫養者母親建立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系,則成人的依戀方式則涉及到更多的人和事。
ス露欄惺塹備鎏甯械餃狽α釗寺意的人際關系時,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的交往水平產生差距時的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或體驗。有研究發現,基本心理需求滿足感在成人依戀和孤獨感之間起調節作用[2]。
ゴ笱生處在青年期,艾里克森理論認為青年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馬素紅[3]的研究發現不安全型依戀的碩士孤獨感程度要比安全型依戀的碩士要高。以往關于大學生孤獨感與依戀方式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孤獨感與依戀方式的關系。
2 研究方法
2.1被試
コ槿×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280份,收回有效問卷243份,有效率86.79%。
2.2研究工具
コ扇飼酌芄叵稻歷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本研究采用由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李同歸和日本九州大學加藤和生共同修訂的中國版的ECR量表,包含有36個項目。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采用Russell等編制的UCLA孤獨問卷,共20個題目,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2.3數據處理
ソ測評數據運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
3 結果
3.1 大學生依戀方式在有無戀愛經歷上的差異
ザ雜形蘗蛋經歷以及是否獨生子被試在依戀方式的得分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有無戀愛經歷大學生在依戀回避得分上差異顯著,t = -5.679,P
3.2 依戀方式與孤獨感的相關分析
ネ1表明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維度都與孤獨感呈現顯著正相關,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的得分越高,孤獨感越強。
ね1 依戀方式與孤獨感的相關, **表示p
3.3孤獨感對依戀方式的影響
ソ大學生的一般孤獨感總分由低到高排序,然后取首尾各27%組成孤獨感高分組與低分組(各66人)。以孤獨感(高/低)、戀愛經歷(有/無)和獨生子(是/否)為組間變量,分別以“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為因變量,進行2×2×2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在依戀回避維度上,孤獨感主效應顯著,F (1,132) = 9.18,p
4 討論
ケ狙芯勘礱魑蘗蛋經歷大學生在回避維度上得分高于曾戀愛過的大學生,有戀愛經歷的個體能夠適當的表達自己并尋求心理支持,對有人可依賴的這種親密體驗更深,因此可能更容易適應與他人的親密相處。有研究發現依戀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預測個體的戀愛行為,低依戀回避組戀愛的比例要高于高依戀回避組[6],說明依戀回避與戀愛經歷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依戀方式特別是依戀回避。
パ芯勘礱鞅礱鞴露欄性角浚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的體驗越強。本研究中低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得分者屬于安全依戀,他們可能會體驗到更少的孤獨感。也有研究發現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呈負相關[7],說明家庭親密程度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很重要。
ビ醒芯糠⑾執笱生產生孤獨感時會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8],這種應對策略可能激活了個體的依戀模式。Bowlby認為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是人們形成關于自我和他人的內化表征,當人們遇到困難或危機時,這種內部工作模式會激活,并以不同的依戀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個體體驗到高的孤獨感,采取回避策略的個體可能不會向他人尋求幫助。有研究發現[9]羞怯內向的個體可能社交能力較差,一方面他們可能在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上有困難,從而產生回避的傾向;另一方面,高孤獨感大學生由于自卑可能害怕被拒絕而對于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產生焦慮。但孤獨感是否之直接影響和激活依戀工作模式,應對策略是否也會產生影響等需要進一步研究。
5 結論
ノ蘗蛋經歷大學生依戀回避得分高于有戀愛經歷大學生,孤獨感和依戀方式呈正相關。高孤獨感組大學生依戀回避分數顯著高于低孤獨感組。結果表明孤獨感、戀愛經歷會對大學生依戀方式產生影響。
おおおげ慰嘉南祝
[1]Brennan K A, Clark C L, Sliaver P R. Attaehment theoe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M]. New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46-76.
[2]Meifen Wei, Philip A Shaffer, Shannon K Young, Robyn A Zakalika. Adult Attachment, Shame,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The Mediation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5, 52 (4): 591-601.
[3]馬素紅. 在校碩士研究生孤獨感狀況及其依戀類型、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
[4]李同歸,加藤和生.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中文版[J]. 心理學報,2006,38(3):399-406.
[5]劉 平. 孤獨的評定.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82-289.
[6]林 玲. 大學生成人依戀與戀愛行為關系研究 [J]. 思想理論教育,2008,3:65-70.
[7]黃 海. 大學生孤獨感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 W557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
H295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T022 中國塑料
G211 中國糖尿病雜志
T068 中國陶瓷
G521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G561 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
G444 中國體外循環雜志
G101 中國天然藥物
U501 中國調味品
X004 中國鐵道科學
G437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
R083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H350 中國土地科學
H233 中國土壤與肥料
G116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G373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G959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G517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G988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S725 中國衛生經濟
G253 中國衛生統計
G716 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G752 中國衛生質量管理
K035 中國鎢業
M022 中國稀土學報
F025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
G841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G623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G885 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
G237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G849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
G284 中國消毒學雜志
G765 中國小兒急救醫學
G845 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
G298 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
G117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G718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
G380 中國心血管雜志
G203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G082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G250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G747 中國新藥雜志
G727 中國性科學
G232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G118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G908 中國學校衛生
G675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G633 中國血液凈化
G119 中國循環雜志
G756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G645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G396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H208 中國煙草科學
U647 中國煙草學報
E303 中國巖溶
G619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G318 中國藥房
G120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G121 中國藥理學通報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G122 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G878 中國藥師
G220 中國藥物化學雜志
G227 中國藥物警戒
G248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
G713 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
G621 中國藥物與臨床
G009 中國藥學雜志
G755 中國藥業
M628 中國冶金
G809 中國醫刊
G123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G124 中國醫療器械雜志
G679 中國醫療設備
G306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G313 中國醫師雜志
G236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G125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G911 中國醫學倫理學
* G471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G622 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
G127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G193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S591 中國醫學裝備
G519 中國醫藥
G644 中國醫藥導報
G924 中國醫藥導刊
T019 中國醫藥工業雜志
G531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Q918 中國醫院
G454 中國醫院管理
G243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G314 中國疫苗和免疫
G130 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
G706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H205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U032 中國油脂
M028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
H099 中國預防獸醫學報
G753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
V039 中國園林
G131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X012 中國造船
U012 中國造紙
U033 中國造紙學報
H204 中國沼氣
G600 中國針灸
H067 中國真菌學雜志
G945 中國職業醫學
G347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G843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G757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G846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G758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G528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G182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G132 中國中藥雜志
G240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學習班的內容主要有講義授課和論文交流分兩大部分,講義共有10個課目,如精神病護理學進展;睡眠中危急狀況的識別與護理;精神(心理)護理文書相關問題;護士身心健康的維護;護理科研中的科研——選題技巧等內容。
通過學習,使我受益匪淺,簡述如下:
一、精神病護理學進展。國際精神病與精神衛生護理聯盟關于約束、隔離精神病患者的原則。
1、ispn認為患者有權保持尊嚴、獲得關愛、高質量的護理。注冊護士應提倡和保護患者的權利;任何精神衛生機構應將患者權利以通俗懂的語言置于顯著的地位。
2、應有合格專業護士,實行24小時責任制護理。ispn認為約束與隔離只有在其他手段無效、無法保證安全的緊急情況下使用。
3、所有患者在病程中應接受全面評估,包括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及行為方面、評估發育水平,既往精神創傷史,共患疾病,基礎行為水平。
4、提倡依靠環境,設施盡可能保證安全及減少約束。
5、護士應接受行為評估,各年齡段用藥,安全監控等專業培訓,應接受對攻擊行為評估和干預的培訓,如癥狀的識別,語言干預技巧,選擇最小約束的思考策略。
6、需完善制度及機構對工作人員涉及攻擊的反應。
8、資深注冊護士是最佳再評估人,可以觀察記錄患者的日常行為試行解除約束后評估。
9、約束時不得遮擋患者面部,不得單獨約束或隔離兒童,被約束的患者至少每2小時應活動其身體,必須提供給飲水,解便及測量生命體征。
10、有內外科疾病的患者應盡可能用其他手段代替約束以策安全,約束后1小時內必須告知醫師或執業護士。
11、約束或隔離的決定應即刻通知家屬,應予書面通知,不應以約束為理由阻止家屬訪視。患者及家屬合作制定治療護理計劃,治療護理計劃是否正規、是否適合患者特點應受到監控。
12、使用約束或隔離時護士應接受患者的詢問及給予清楚明白的解釋。益處:促進對癥狀的認識、促進解決問題、提高沖突解決技巧,可減少約束對患者的負性心理體驗。
13、精神衛生機構應收集約束,隔離的效果資料,以幫助改進有關指南,需要在循證基礎上研究約束,隔離的有效性。
14、應警覺掩蓋之下的“零容忍”規則,這將造成很多副作用及意外。
二、睡眠中危急狀況的識別與護理
怎樣看病人睡覺?
護理要點:
1、對所有病人的身體狀況、病情、主要用藥都要有一定了解,對睡眠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有預感性。
2、重視對睡眠的觀察:“窗口”,有無主觀性失眠、有無打鼾及鼾聲特點、有無表情和動作異常等;
3、與醫生做好溝通,及時反應病情變化、“清醒”地執行醫囑;
4、重點病人的護理:睡姿、防護、觀察生命體征和引流搐等;
2、做好解釋、安慰和心里支持工作;
3、重視自身的睡眠;勿誤導患者。
三、護理文書相關問題中的病情記錄常見缺陷
欠準確:如;護理記錄為“發現患者呼吸困難,要求吸煙,在大廳行走。”醫生記錄:“患者自訴呼吸困難,要求護士給煙抽就好,未見呼吸急速,缺氧表現”;
欠具體:如護理記錄為“已認真檢測心率、心律”,但沒有具體的心率值和心跳節律的記錄。
用詞不當:如“未見抽搐行為”?!扒榫w不協調”。
抄襲檢查結果沒有護理意義:有時還抄錯,例如:心電圖報告非特意性st—t異常,護士寫成“特意性st—t異?!薄?/p>
語句組織欠妥,造成錯誤意思:“仍有飲酒欲望,按醫囑予凱西來利血生,沙肝醇等藥治療”。
欠全面:記錄中有防壓瘡護理,但沒有寫皮膚情況。
病情觀察無連慣性:例如;一些藥物不良反映、腹痛、咽痛等情況,無跟蹤記錄。
護理措施不徹實際:例如“四肢肌張力高,已矚病者放松”。患者便秘寫:“矚多飲水”,建議改為“督促病人多喝開水,或矚陪護予多喂開水”。
自暴濫用約束:例如:“病者主訴沒有不適,已告知醫生,未見三防行為,按醫囑予2條短帶保護性約束”。保護性約束沒有醫囑,解除約束后,未停醫囑。保護性約束病人無跟蹤記錄。
語句欠條理,表達不清楚:例如“三脂偏高,戒糖飲食”。
特殊病情沒有交班:例如:病人空腹血糖2.2mmol/l,沒有交班。
記錄用方言:如:“爛飯”。
在疾病高峰期,護理措施為向病人講解相關精神病知識,不適宜。
護理記錄過期、留空行、字體太小、字體不能辨認、簽名字跡不清。
四、護士身心健康的維護
(一)提高管理者的支持
是影響個人工作滿意度和心里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1、維護護士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對策;
(1)制定特殊崗位的人才政策;
(2)推行一線留人的優先對策;
(3)解除后顧之憂的保障措施;
(4)維護身心健康的咨詢機構;
(5)提供調控護士人才職業心態的良好環境氛圍。
2、注重護士心理、社會、倫理等方面知識的教育:*
(1)注意提高在職護士,尤其是基層醫院的社區保健護士與人溝通的技巧,加強護士心理衛生保健知識教育,掌握自我心里調適技巧。
(2)在發生各種沖突時,找有類似經歷的同事,關心自己的親屬或朋友傾訴,使自己的苦惱得到宣泄、疏導而減輕精神壓力。
(二)護士心理健康自我維護的措施
1、培養樂觀的闊達的人生態度;
2、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質;
3、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4、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
5、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
6、生活中注意勞逸結合。
論文交流部分,有兩篇交流論文使我有深刻的體會,
1、帶教精神科新護士的體會:
由xx市第三人民醫院臨床擔任護士帶教工作的護士所寫。我也有擔任護士帶教工作,所以對于這篇論文特感興趣,通過論文交流學習,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精神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大,因此,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精神科護理隊伍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帶好每一名新護士是重要的起點,只有基礎打好了,才會有高素質的人才出現。要把帶教工作做得更好,就要不斷學習,只有不斷提升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才能滿足新護士的各種學習需求。
【關鍵詞】 心理因素;自殺死亡;農村青年;性別;心理解剖;橫斷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9, 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1)004-0302-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14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4):302-307.)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of gender-specific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young suicides
KONG Yuan-Yuan1,ZHANG Jie2,3
1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 2Shando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Suicide Prevention Research,Jinan 250012 3SUNY College at Buffalo,NY 14222,US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Jie,zhangj@buffalostate.edu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rural young male and female suicides,and compa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suicide between rural young men and women.Methods:Sixteen counties or county-level cities in Shandong,Liaoning and Hunan provinc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Totally 392 suicides aged 15~34 years old were studied by using psychological autopsy method.Hierarchical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ing (HLM)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OR value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by using 392 suicides and 416 controls with the same age range which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16 selected sites.Results:Rural young male suicides had more severe hopelessness,depression,and trait anxiety (P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factors;completed suicide;rural youth;gender;psychological autopsy;cross-sectional studies
(Chin Ment Health J,2011,25(4):302-307.)
國外現有自殺研究顯示女性自殺未遂率高于男性,但是自殺死亡率明顯低于男性[1]。我國女性自殺未遂率同樣高于男性[2-3],但自殺死亡率也略高于男性。目前,對于不同性別自殺死亡率差異的問題,國際上深入比較男女自殺死亡者特征的研究較少,尤其在國內幾乎沒有這方面的文獻報道。
Philips等認為農村致死性農藥的廣泛可及和當地醫療條件不能有效救治嚴重的農藥中毒導致了我國農村低自殺意圖、沖動性自殺嘗試行為的高死亡率,同時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嘗試低自殺意圖的自殺行為,這可能是我國女性自殺死亡率高于男性的一個很重要原因[4]。社會學者用扭力理論來解釋中國女性自殺的原因,認為農村青年女性面臨更多“男尊女卑”的傳統價值觀與“男女平等”的現代價值觀之間的沖突造成的扭力;對于農村已婚女性,自殺危險因素往往多與家庭生活問題相關,并且農村已婚女性的社會支持程度甚至低于未婚女性,是農村女性,特別是已婚女性高自殺率的重要原因[5-6]。本研究對農村青年男女自殺死亡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以及心理因素指標相關的自殺危險程度在農村青年男女間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以期對我國農村青年自殺死亡率性別比差異的原因進行有益地探索。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山東、遼寧、湖南3個省抽取16個縣/市(山東5個、遼寧6個、湖南5個),根據各縣/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死因監測系統提供的自殺死亡者名單,將2005年10月1日-2008年6月30日期間所有15~34歲自殺死亡者納入研究,同時從調查地點所有符合15~34歲年齡標準的居民中隨機抽取自殺死亡者的對照。共獲得392例自殺死亡者和416例對照。
1.2 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對于每一位自殺死亡者和對照,均選取2位知情人作為信息人。第一信息人通常為最了解死者信息的家庭成員,如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第二信息人通常為與死者關系密切的朋友、同學或者鄰居等。
本研究調查員均為公共衛生領域、心理衛生或精神衛生的專業人員,所有的調查員均接受了2005年10-11月在大連醫科大學進行的訪談問卷的培訓。調查采用面對面訪談的方式,每次訪談大約持續2~4 h。
1.3 工具
1.3.1 基本情況調查表
用于調查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居住狀況、軀體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家族自殺史等情況。
1.3.2 Beck絕望量表(Beck Hopelessness Scale,BHS)[7]
共20個條目,9個正向條目,11個反向條目,1~5級評分,總分范圍為20~100。用于評估目標人在最近1周(自殺者為自殺死亡前1周)對現實和未來抱悲觀預期的程度。該量表包括3個分量表:對未來的感覺、動機的喪失、對未來的期望。得分越高,絕望程度越高。
1.3.3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8]
共24個條目,可歸納為7類因子結構:焦慮/軀體化、體重減輕、認識障礙、日夜變化、遲緩、睡眠障礙以及絕望感,用于評估目標人在自殺前或者訪談前1周內的抑郁情況。
1.3.4 Spielberger特質焦慮量表
為狀態-特質焦慮問卷[9](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的分量表,共20個條目,其中11項負性情緒條目,9項正性情緒條目,1~4級評分,總分范圍為20~80。反映目標人經常的恐懼、緊張、憂慮和神經質的體驗和感覺,得分越高,特質焦慮程度越高。
1.3.5 Dickman沖動性量表(Dickman Impulsivity Inventory,DII)[10]
共23個條目,其中13個反向條目,總分范圍為0~23分。該量表由兩個分量表構成:功能性沖動(11項)和非功能性沖動(12項)。用于評定目標人是否存在沖動性人格特征,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沖動人格特質越顯著。
1.3.6 應對技能量表(Coping Response Inventory,CRI)[11]
用于測量目標人的應對策略。共48個條目,0~3級評分,包含兩大維度:積極行動應對和消極回避應對。積極行動應對包含4個分量表:邏輯分析、積極評估、尋求指引和支持、問題解決。消極回避應對也包含4個分量表:認知回避、接受或放棄、尋求代償、發泄情緒。本量表國內尚無中文版本,課題組已經對其進行了漢化,量表的翻譯及回譯由心理學專業人員反復修改后完成,并由1名在國外從事社會學具有豐富量表使用經驗的專家指導,確保翻譯準確,譯文忠實于原文。該量表內部一致性檢驗Cronbach α值為0.86。
以上量表在心理解剖研究中均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12-13]。
1.4 倫理學問題
本課題研究得到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山東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及中南大學相應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現場每次訪談前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對于小 于18歲的受訪者,還取得其監護人的書面知情同意。
1.5 信息合成原則
(1)人口學資料,主要采用第一信息人提供的信息;(2)心理學量表的條目,如果兩個信息人提供的信息不一致,選取對于自殺者來說兩者之中較差(即絕望、抑郁、特質焦慮及沖動程度較高或應對技能較差)的一個;(3)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選取陽性值。
1.6 統計分析
軀體健康賦值標準:1=非常差,2=比較差,3=一般,4=比較好,5=非常好。
運用統計軟件SPSS 16.0進行數據分析。對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根據數據類型采用t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
運用兩水平多層非線性模型探討自殺死亡影響因素危險程度的性別差異,結局測量為自殺與否,水平1逐一納入與自殺有關的心理特征變量(絕望、抑郁、特質焦慮、沖動性、應對技能)作為解釋變量,同時控制年齡擬合Logistic回歸模型;水平2以水平1解釋變量的偏回歸系數作為因變量,納入性別作為該層的解釋變量,模型如下:
2 結 果
2.1 一般人口學特征
根據性別將自殺死亡者分為兩組:男性214例,女性178例。與男性自殺死亡者相比,女性自殺死亡者已婚較多、家庭年均收入更高 (Ps
2.2 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評分的性別比較
2.2.1 絕望感、抑郁及特質焦慮
男性自殺死亡者在絕望感總分及其3個分量表得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總分、特質焦慮總分上,均高于女性自殺死亡者(表2)。
2.2.2 沖動人格與應對技能
男性自殺死亡者在消極回避應對維度的接受或放棄分量表得分高于女性,而在發泄情緒分量表得分低于女性(表3)。
2.3 心理因素指標相關的自殺危險程度的性別比較
積極應對中的“問題解決”能力、消極應對中的“尋求代償”能力對農村青年女性自殺死亡風險的降低作用顯著高于男性(P值分別為0.032和0.019)。消極應對中“認知回避”和“發泄情緒”兩種應對方式對農村青年男性自殺死亡風險的增加作用顯著高于女性(P值分別為0.038和0.002)。其余各因素對農村青年男女自殺死亡風險影響程度相近(見表4)。
3 討 論
探討危險因素對不同性別自殺死亡者的影響,不僅需要對不同自殺危險因素在男女自殺死亡者中的暴露率、評分高低進行比較,還應該評估同一危險因素對自殺死亡風險影響程度的性別差異。然而,同一危險因素對男女自殺風險影響程度的比較,無論根據性別分別擬合模型還是把性別和危險因素同時作為自變量擬合模型,均不能較好地解釋危險度的性別差異,因為前者兩個模型中男女自殺危險因素的OR值未經標化不適合直接對比,后者雖然有可能檢驗性別與危險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卻不能分別獲得同一危險因素對男女自殺風險影響的OR值。筆者借助多水平非線性模型,在同一模型中比較暴露于相同危險因素下的男女自殺死亡風險的差異,可以彌補以上方法的不足,更好地解釋相應的現象。
李獻云等對男女自殺未遂者特征的比較發現,兩者多數與自殺有關的關鍵特征相似[14]。而本研究男女自殺死亡者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的比較結果顯示:男性自殺死亡者具有更高的絕望感、抑郁水平及特質焦慮程度,應對技能“接受或放棄”分量表的評分男性自殺死亡者顯著高于女性,“發泄情緒”分量表的評分顯著低于女性。“接受或放棄”和“發泄情緒”反映消極回避應對能力。消極應對策略得分越高反映個體心理發展不成熟的程度越高,在生活中表現出一種神經癥性的人格特點,其情緒和行為均缺乏穩定型,自殺風險往往相對較高。也有研究認為發泄情緒只與社會適應不良有關的,而與自殺沒有關系[15]。此外,應對方式也與男女性格特點有關,Patricia等對青少年群體的研究表明,女生傾向于向年長者傾訴,遭遇應激時較男生更常使用求助的應對方式,而男生更傾向于使用退避的應對方式以及問題指向性應對[16]。
在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方面,自殺死亡主要危險因素在農村青年男性自殺死亡者中評分更高,自殺危險程度的性別比較多數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個別具有顯著性差異的心理危險因素也是對男性自殺風險的影響程度更重。對于這種結果可能的解釋是:由于農村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嘗試低自殺意圖的自殺行為[4,17],而高致死性自殺方法的方便易得,致使部分女性的自殺嘗試行為最終變成了自殺死亡。如果上述假設成立,那么由于女性自殺死亡者中自殺嘗試者的比例較多,而低自殺意圖的自殺嘗試者很多是“正常人”,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農村女性自殺死亡者與自殺相關的關鍵心理因素的評分或危險度比男性自殺死亡者低。
4 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完全依賴于信息人提供的信息。信息人對研究對象心理狀態、心理特征的評估存在較強的主觀性,此外信息人的回憶偏移,或者信息人出于某種原因隱瞞自殺者的某些信息等,可能干擾獲取信息的真實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進一步開展男女自殺死亡和自殺未遂行為特征和危險因素的比較研究,這對根據不同性別人群的自殺危險因素特點,分別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Pearson-Nelson BJ,Raffalovich LE,Bjarnason T.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on suicide rates in 71 countries,1950-1999[J].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2004,34(3):328-336.
[2]李獻云,許永臣,王玉萍,等.農村地區綜合醫院診治的自殺未遂病人的特征[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10):681-684.
[3]Hamton K,Heeringen K.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M].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Ltd,2000:49-64.
[4]Wang SY,Li YH,Chi GB.Injured-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iblem[J]. Lancet,2008,372(12):1765-1773.
[5]張杰.自殺的“壓力不協調理論”初探[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1):778-782.
[6]Zhang J.Marriage and Suicide among Chinese Rural Young Women[J].Soc Force,2010,89(1):311-326.
[7]孔媛媛,張杰,賈樹華,等.Beck絕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10):686-689.
[8]湯毓華.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20-223.
[9]鄭曉華,舒良,趙吉風,等.狀態-特質焦慮問卷在長春的測試報告[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7(2):60-62.
[10]管琳.Dickman沖動量表中文版在農村使用的信度、效度檢驗[D].大連醫科大學碩士論文,2008.
[11]Moos RH.Coping:concepts and measuring procedures[J]. Z Psychosom Med Psychother,1988,34(3):207-225.
[12]Zhang J,Wieczorek WF,Jiang C,et al.Studying suicide with psychological autopsy:Social and cultural feasibilities of the methodology in China[J]. Suicide LifeThreat Behav,2002,32(4):370-379.
[13]Zhang J,Conwell Y,Wieczorek WF,et al.Studying Chinese suicide with proxy-based data: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methodology and instruments in China[J]. J Nerv Ment Dis,2003,191(7):450-457.
[14]李獻云,費立鵬,及惠郁,等.為什么女性自殺未遂率顯著高于男性[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3):191-195.
[15]Curry JF,Miller Y,Waugh S,et al.Coping responses in depressed,socially maladjusted,and suicidal adolescents[J]. Psychol Rep,1992,71(1):80-82.
[16]Patricia C,Broderick CK.Coping style and dep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ce:relationships to gender,gender role,and implicit beliefs[J]. Sex Roles,2002,46(7):201-213.
>>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意向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創業意向與創業教育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科技人員創業意向模型構建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大學生考試舞弊行為研究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災后重建景區旅游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高職學生攻擊行為探析 就醫選擇行為決策過程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模型的構建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企業節能減排意愿研究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我國PX項目公眾參與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企業節能減排驅動力研究 行為效能、人地情感與旅游者環境負責行為意愿:一個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改進模型 基于Ajzen計劃行為理論的綠色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低碳消費行為形成路徑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管理者可信行為產生機制分析 計劃行為理論在鍛煉行為領域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機理探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物流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探討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綠色創新戰略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科技人員創新意愿影響因素模型構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Ajzen,I.(1991).The theory of planned 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2):179-211.
[4][19]Ajzen,I.(2002).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DB/OL]..
[5]劉澤文,等.計劃行為理論在求職領域的應用與評價(綜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118-120.
[6][14][18][21]李彬彬,孫虹.國外旅游專業就業與教育結構優化研究進展與啟示[A].第二屆旅游教育與培訓國際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4.
[7]Tracy(Ying)Lu & Howard Adler (2009). Career Goals and Expectations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Students in China,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 & Tourism,9:1-2,63-80.
[8]齊昕,劉家樹.基于TPB模型的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63-165.
[9]柳紹輝.大學生創業意愿形成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
[10]劉澤文,甄月橋.計劃行為理論預測大學生求職行為的驗證性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0(6):18-22.
[11]司曉悅,沃麗梅. 基于TPB的應屆本科生報考公務員影響因素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75-80.
[12]Saeid Karimi?,Harm J.A. Biemans?,Thomas Lans?,Mohammad Chizari?,Martin Mulder?, (2014)“Effects of role models and gender on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Vol. 38 Iss: 8,pp.694-727.
[13]劉辰.創業榜樣對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研究――以計劃行為變量為中介[D].山東財經大學,2014.
[15]Marina Z. Solesvik,Paul Westhead,Lars Kolvereid,Harry Matlay,(2012)“Student intentions to become self-employed: the Ukrainian context”,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Vol. 19 Iss: 3,pp.441-460.
[16]辜美惜,邱龍虎.中國高校學生創業意向的TPB模型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
1.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是社會進步、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總的趨勢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這種發展給每個人都帶來了價值觀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價值主體由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變動,價值選擇出現功利性傾向,價值評價出現多樣化傾向。價值觀的演變使傳統的德育體系常常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現代社會的一個主要特征是多信息源。學校不再是青少年獲得信息的惟一或主要來源,而且,校外的影響大于校內的教育。
困境之二:傳統的教育內容與方式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多年來學校的德育工作習慣于用某種抽象的政治原則向學生進行灌輸,這種灌輸不能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導致德育工作缺乏實效性。
困境之三:當前的中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家庭處于核心地位,家長的溺愛、嬌寵容易使他們變得任性、自私、經不起挫折;又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所以,易產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壓抑、焦慮等種種心理問題。近年來離婚率上升,家庭結構動蕩不定,升學、就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帶給學生的緊張、恐懼、悲觀等種種心理沖擊都不是傳統的德育工作能有效解決的。
時代要求我們改革現行教育中落后于社會發展的內容,適應時代的變化,增加反映時代氣息的教育內容。心理健康教育即適應了這一社會發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核心
人的素質可分為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生理素質是一切素質的自然載體,文化素質在人的整體素質中居主導地位,是人才素質高低的標志,心理素質是二者的中介。換言之,我們的一切教育活動必須通過學生的心理作用,才能落實到學生的生物體上。惟其如此,學生才有可能接納學校的一切教育。
3.學生的實際情況說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健康的心理與造就學生健康的身體同樣責無旁貸,兩者都是受教育者成長的基礎。良好的心態對德、智、體、美、勞都能發揮促進作用。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心理發展必須同步而行,因此,學校教育應該干預學生心理的發展,但這種干預應是積極的和建設性的。
近年來大量的調查表明,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因此,改善學生的心理衛生狀況,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著眼點。
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腳點是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實際問題為主,使他們掌握個體順利成長、順利渡過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迷惘與心理困惑及時洞察并給予疏導,對學生生活及學習中最為敏感、重視的問題要予以關注,對能夠引起學生心理沖突的問題給予有效的輔導和妥善的解決,使學生能以良好的心態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壓力和強競爭。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是環境、教育和自身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基礎教育中,學校如何憑借自身的優勢來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并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施加積極的干預和有效的指導,是實驗研究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另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決于有無科學的理論指導及操作模式是否行之有效,這也是實驗研究要解決的具體問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標包括總體目標、學校教育目標和效果達成目標,它是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也是學校教育水平和學生質量水平的具體要求和評價標準。
1.總體目標
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其心理潛能,促進其心理的健康發展是課題研究的總體目標。
2.學校教育目標
(1)對學生心理發展施加積極的干預,使其掌握個體順利成長、順利渡過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2)喚起學生關注自身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的意識,著眼于心理疾病的預防。
(3)有效解決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具體心理問題,使學生能以良好的心態適應學校生活。
3.效果達成目標
(1)從教育思想的視角看: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人格的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指向是學生的心理品質――即學生人格的優化。
(2)從教育活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遷移將促進教育方針的全面落實,學校各項教育活動要明確其心理訓練目標,使心理訓練的層次不斷提高,促進學生自覺接受學校的各項教育。
三、實驗假設
1.從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學生成長中的實際問題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通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了解心理學的知識、掌握心理調適的技能,進而形成正確的為人處事態度,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不斷提高。
2.從教育者的立場出發
通過實驗研究探索基礎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對完整的理論,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模式、操作和評價方法,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順利實施并取得預期效果。
四、實驗方法
1.被試
以24所中小學58個教學班3000余名學生為樣本,以原有自然班為單位。
2.具體實驗方法
以實驗法為主,輔之以觀察法和文獻法。通過對實驗班施加實驗因子考察被試的變化,與對照班進行比較。通過因果分析,驗證實驗效果的可靠性和實驗方法的可重復性。
3.實驗的變量
(1)自變量
A.課程體系:以《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程》為自變量。
B.輔導體系:通過活動訓練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包括情緒調適輔導、人際關系輔導、個性品質輔導及心理衛生輔導。
(2)因變量
考察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學習、身體、品德及心理衛生情況。對實驗班學生施加刺激變量,經過三年的三輪實驗后再進行后測。
(3)控制變量
為了使實驗成果具有普遍性,我們的實驗校包括城市、郊區、鄉鎮、農村的中小學校,既有經濟發達地區也有經濟落后地區。實驗以中等水平的學校薄弱班級為主,以青年教師為主。使實驗班一切自然條件與對照班等同,實驗結果具有可比性。
五、實驗的實施范圍
1.超前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超前性教育是通過課程的設置得以實現的。它能系統、有組織、有計劃地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通過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了解心理學知識、掌握心理調適的技能、化解心理問題。
2.過程性教育
以學生成長中的實際問題為核心,通過活動訓練、輔導講座、個別談話和學科教學滲透等多種形式來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3.補救性教育
對學生中出現的心理迷惘、心理困惑、情緒偏常以及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心理上的疑問給予解答或疏導,對心理衛生欠佳、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給予指導和幫助。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原則
1.協同與和諧發展的原則
學校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基礎地位,將心理教育目標與學校各育、各科教學及各項工作目標結合起來,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發展的外部環境,使學生的心理素質通過各類教育得到和諧發展。
2.活動訓練原則
學校的各項活動要有明確的“心理訓練”目標。學生不僅僅是活動的參與者,更應該是活動的策劃者,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合作精神和社會適應性。
3.人本主義原則
雖然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占主導地位,但由于師生之間人格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上師生關系應是民主的。惟其如此,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4.創新性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充分挖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梢钥紤]突破班級授課的組織形式,增或刪選修課內容,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挖掘學生創新潛質,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
七、實驗過程
2001~2002年,參與總課題組網絡課程教材的建設。
2002~2003年,建成本地區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庫。
2003~2004年,在本地區建成中小學生心理咨詢體系,實現異步咨詢和同步咨詢。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少年教養人員不同人格類型,了解不同人格類型少年教養人員成就動機、應對方式的差異,為少年教養工作者分類矯治提供理論依據。方法:應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成就動機量表(AMS)、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CSQ)及自擬一般情況問卷對88名少年教養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通過Q型聚類分析得出3種人格類型,分別命名為:沖動型(Ⅰ類,n=37)、敵對型(Ⅱ類,n=32)和穩定型(Ⅲ類,n=19)。3種人格類型被試對象精神質、穩定性、掩飾性3個分量表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 001);Ⅰ類、Ⅱ類與Ⅲ類人員在成就動機評分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 05)。結論:少年教養人員的人格類型可分為沖動型、敵對型和穩定型,其成就動機和應對方式各有特點。應針對少年教養人員不同的人格類型及成就動機和應對方式進行分類矯治和管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作為一種社會適應不良行為,犯罪與罪犯自身的人格特征密切相關[1-2]。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人們開始注意并研究犯罪的人格差異[3]。國內學者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人格類型模型或理論模型探討罪犯的人格類型特征,證實罪犯更多地屬于外向-不穩定型[4-5]。但目前各種研究多以正常人群人格類型模型為參照進行,難以充分反映罪犯群體內部的人格差異。為了解少年教養學員的人格類型與成就動機、應對方式的關系,作者對河南省青少年教養管理所少教學員的人格類型進行聚類分析,并進一步研究不同人格類型的成就動機和應對方式,以期為少教工作者分類矯治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河南省少年教養管理所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在冊的97名少年教養人員為被試對象,均為男性,發放問卷97份,回收97份,剔除無效問卷9份,有效問卷88份。被試對象基本情況如下:年齡13~24歲,中位年齡17. 3歲;小學文化18人,初中42人,高中2人,文盲和小學輟學26人;來自農村53人,縣鎮20人,城市14人, 1人未答;教養次數1次71人, 2次或2次以上12人, 5人未答。
1.2 調查工具 ①EPQ成人量表[6]:量表由88個項目組成,包括4個維度。②成就動機量表(AMS)。③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7]。④自擬一般情況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家庭基本情況、個人成長情況、個人行為習慣等,以便了解被試對象的人口學特征并進行分類比較。
1.3 調查方法 采用統一指導語,用無記名方式進行團體測量。為避免一次答題時間過長、題目過多影響測試質量,在1周內分3次進行測試。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 0統計軟件行聚類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及q檢驗,檢驗水準α=0. 05。聚類分析以EPQ 4個維度為聚類指標,選用離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以平方歐氏距離(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為測度距離,類之間的距離采用組間平均鎖鏈法(between-groups linkage)的層次聚類法(hierarchical cluster procedures)。
2 結果
2.1 少年教養學員人格特征的聚類分析 以層次聚類法對被試人格進行聚類分析,產生出3種類別模型。依據人格特征對3類被試對象做出如下命名:第Ⅰ類被試對象N分最高, P分較低,命名為沖動型。表明此類學員渴望興奮,喜歡冒險,做事欠踏實;情緒不穩定,易激怒,進攻好斗。共37人,占42. 0%。第Ⅱ類被試對象P分最高,N分較高,L分最低,命名為敵對型。表明此類學員缺乏責任感和同情心,社會適應性差,常抱有敵意和攻擊性傾向;情緒不穩定,對各種刺激的反應過于強烈,焦慮抑郁。共32人,占36. 4%。第Ⅲ類被試對象P分、N分最低,但L分最高,命名為穩定型。表明此類學員安靜保守,做事嚴謹踏實,不易興奮和沖動,傾向悲觀;情緒穩定,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不強烈,善于掩飾內心的想法。共19人,占21. 6%。經過聚類后得到的3類被試對象EPQ量表各維度評分見表1。
2.2 不同人格類型學員成就動機、應對方式比較結果見表2。
3 討論
大量研究表明,人格特點影響著成就動機的形成和發展,成就動機也影響人格和行為方式[8-10],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沖動型特點是渴望興奮,不安定,做事欠踏實;情緒不穩定,易激惹,進攻好斗;成就動機和趨向成功得分低,避免失敗得分高,說明這類人群成就動機越弱,個體傾向于避免失敗。敵對型特點是高精神質,缺乏責任感和同情心,社會適應性差,常抱有敵意和攻擊性傾向;情緒不穩定,對各種刺激的反應過于強烈,焦慮抑郁;內部成就動機差異較大,總體成就動機弱,對于這類人群可以減少其避免成功的心理,增加趨向成功的積極心理。穩定型被試對象各心理量表得分接近常模,所以可認為這類學員的心理健康程度較好,在進行教育時挽救的可能性較大;他們安靜保守,做事嚴謹踏實,不易興奮和沖動,傾向悲觀;情緒穩定,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不強烈,善于掩飾內心的想法;其成就動機得分最高。因此,對于這類學員可以視各自具體情況來幫助他們,防止他們因誤入歧途、做出不良行為而產生的悲觀情緒和各種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不少研究者認為應對方式與人格特質有著密切關系[11-13],與本研究結果不一致。本研究中不同人格類型被試對象在應對方式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學員的社會支持總體較低,應對方式非常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②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限于研究樣本有限,無法說明。③這些人格變量具有主觀特性,目前只能靠自我報告來評定,從而造成了測量指標與理論的不一致;再者,還與被試對象主觀因素有關,由于少年教養人員或者因故意偽裝欺騙、或者因心理防衛機制、或者因文化水平低而不理解測題等原因,使測試結果出現誤差。正如中國政法大學羅大華教授所言,犯罪心理學研究有其特殊性,如隱蔽性、社會危害性、不可重復或難以重復性等[14]。
參考文獻
[1] Eysenck HJ. Crime and personality[M]. Rev. ed.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ou,l 1977: 208
[2] Furnham A. Personality, social skills, anomic and delinquency[J]. J Child PsycholPsychiat, 1984, 25(3): 409
[3] Hollin CR. Psychology and crime: an 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75
[4]劉麗君,李明杰,姜德利,等.搶劫犯與盜竊犯的人格對照[J].健康心理學雜志, 1998, 6(3): 350
[5]楊堅,楊德森,龔耀先.違法犯罪男性青少年個性特征對照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7,13(5):257
[6]龔耀先.艾森克個性問卷手冊[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 1992.
[7]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 1999: 122
[8] Atkinson J, Birch D.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M].New York:Van Nostrand, 1864: 18
[9]張春興.現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2
[10]張興貴.成就動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 21(1): 101
[11]BolgerN, ZuckermanA. A framework for studying personality in the stress process[J]. J Pers Soc Psycho,l 1995, 69(5): 890
[12]McCrae RR,Costa PT.Personality, coping, and coping effectiveness in ansample[J]. J Pers,1986,54(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