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8 14:05: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生英語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給小學生構建一個生活化的英語課堂,為小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氣氛,讓小學生快樂學習,是新時期英語教師的重要使命。生活化的教學課堂與傳統的英語課堂是不同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因此,生活化的英語課堂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
關鍵詞:
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
英語是一門語言性學科,和語文一樣也包含了豐富的知識。英語中很多知識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英語的教學如果采用生活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讓學習輕松學習知識。
一、打造生活化的英語學習環境
(一)構建雙語化的學習環境
英語的學習如果只是單純地死記硬背單詞,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給學生構建一個英語化的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英語。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的標牌寫上英語和漢語,在墻上也寫上英語和漢語,使學生看到的物體都實現雙語化。這樣學生在看到這些物體的時候,就能積累一些英語單詞。這種雙語化的教學環境是很容易讓學生融入到里面學習英語的,也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構建家庭英語化的環境
家庭也能成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構建一個英語化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把家里的電視、冰箱、電腦以及餐桌等貼上英語的標簽,這樣學生在會到家后就能習慣性地記住英語,學會單詞。學習也可以在自己的臥室貼一些經典的英語名言,每天休息前記憶下,這樣就能輕松地學習一些英語句子。
(三)利用好社會英語資源
學生在大街上看到英語的標志牌時,要認真的記下上面的單詞,在吃飯時看到的英語單詞也記下,通過對自己看到的英語單詞的點滴積累,來拓展自己的英語知識。學生在家還需要多看一些英語的少兒節目,在觀看節目中學習英語。很多英語的少兒節目都是比較有趣的,這就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英語環境,學生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高效學習英語。
二、打造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教學環境
(一)改變學生的座位模式
傳統的英語課堂上,學生的座位是橫排豎行排列的,學習環境是比較嚴肅的,學生的情緒也是比較緊張的。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學生的座位模式,學生可以做成圓形和半圓形,面對面交流。這樣的座位模式可以緩解學生學習的緊張感,讓學生在學習時放松自己的心情。學生這種座位模式下可以自由地討論,通過交流來提高自己在英語學習中的不足。這種座位模式也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體現了英語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
(二)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增加英語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學“HappyNewYear”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文中的內容,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課文。學生在表演中就可以理解新課的一些內容,也能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學生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比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
(三)利用游戲角色扮演,模擬生活情景進行語言實踐
小學生都是喜歡游戲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進行游戲扮演,模擬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Whatwouldyoulikeforlunch?”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用卡片制作一些關于食物、托盤的頭飾,讓學生扮演吃東西的情景。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學習英語知識。這種游戲教學模式給學生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在活力四射的英語課堂中學習英語,提高英語知識運用能力。
三、構建生活化的英語練習環境
(一)考試檢驗形式生活化
傳統的考試檢驗模式是單一而嚴肅的,很多小學生都是比較畏懼的,造成了學習壓力,很多小學生形成了嚴重的考試焦慮。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的考試檢驗形式,來鼓勵學生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寫英語論文,或者改編英語詩歌,讓學生自由組合排演話劇。通過這些新穎的考試檢驗形式來檢測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度。這樣的檢測形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競爭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學習英語中充滿信心。
(二)開展英語口語交際活動
小學生都是比較喜歡口語交際活動的。因此,教師可以定期給學生開展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選擇英語課文中的一些對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對話演練。學生在和同學交流中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教師通過對學生英語口語對話的交流情況,就能對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情況有個大體的了解,然后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四、結語
英語是一門廣泛性的語言,英語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比較重要的。生活化的英語大課堂環境不再局限于英語的教學課堂,還體現在英語的學習環境和考試檢測環境。因此,英語教學的課堂應該是具有包容性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開展生活化的教學策略,為英語教學構建一個生活化的大課堂,突破英語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模式多元化發展,讓英語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作者:鄭玉玲 單位: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鐵山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陳燁.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探析[J].生活教育,2006,(06).
李璇所碰到的問題,許多自稱“開竅晚”的孩子都會碰到:上了職高和技校后,他們突然想成為“大學生”了,于是面臨著專業學習和備戰高考的時間沖突,還面臨著在目前的班集體中成為局外人和孤獨者的問題。此時,要不要逆行到自己錯過的岔路口去,重新去備戰高考,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這樣的險值不值得冒,這樣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和精力成本值不值得支付的問題。要是患得患失,想把所有的矛盾都解決好,這是不可能的,也會使這三年在矛盾和一無所獲中流逝。此時,別想那么多,別去算未來十年的經濟賬,也別依從自己的虛榮心,問自己哪種選擇更讓人羨慕、更體面,就問自己一個問題好了:“我熱愛這個行當嗎?每次上實踐操作課,我是摩拳擦掌迫不及待,還是心灰意懶十分勉強?”要是前者,為什么不留下來呢?要是后者,那還是拾起高中課本來準備考大學吧!也許你上一次填志愿的時候才15歲,你對未來的規劃,還沒有清晰成型,那么,在18歲時重新審度你未來的職業去向,總好過你十分勉強地干了10年,又想轉行另起爐灶來得好。18歲之前,你反悔得起,再過十年,牽絆你的因素會更多,依從初衷的判斷會更難。
“我是該安分守己地做一個女廚師呢,還是該逆潮而動去拼一拼,實現我的大學夢?”這是李璇給我的郵箱發來的求助信的主要內容。
李璇大概有1.65米的樣子,白凈,短發染過,眉眼有幾分像電視上的體操明星劉璇,這樣一個女孩,怎么會學烹飪專業的呢?
說到前程,李璇的神情黯淡下來,“這話,講起來就長了。兩年前,我念初三,上的是一所以抓升學率為使命的初級中學,做卷子、考試,從雞叫做到鬼叫,我那時正在叛逆期,對這一種完全填鴨的方式深惡痛絕,后來就開始磨洋工,到了高考分數一公布,父母就說,離普高線還差幾分,干脆去讀個實用點的職校得了,學門技術早點出來工作掙錢。他們就替我出主意,叫我去學烹飪。理由是:不管社會經濟發展到哪一步,廚師都是吃香的。我有一個舅舅正好是當廚師的,他到我家來,嘗過我炒的尖椒土豆絲和洋蔥炒豬肝,說這個丫頭8歲就能做一家人的飯,有天份,將來是能當鮑魚公主的。鮑魚公主就是專門現場為VIP客人烹飪鮑魚的女廚師,我爸就幽了一默,說,當不了鮑魚公主當青椒土豆絲公主也行,等小璇出師拿工資了,小輝也要上大學了,三個人供一個人,總比兩個人供兩個小孩同時讀大學要輕松得多。
“聽了這一句,我心中就是一咯噔。怪不得我上不了高中,爸媽非但不傷心,甚至還大松了一口氣,原來是存著這個心思!我心里隱隱涌上來不平,同時對初三的叛逆和放松開始有悔意。不出所料,到了烹飪學校后,我變成了那種跟整個集體有隔閡的人。這里的功課簡單得近乎弱智,因為沒有升學壓力,所有十六七歲的男孩女孩都變得早熟和浮滑。要是做廚師,就會跟這種貧嘴而又無聊的人,在腥水四流的操作間里呆一輩子……想想就崩潰。
“我就咬牙要做那個逆潮流而行的人。我想參加2010年的高考,但我現在是孤軍奮戰,我的很多卷子要托初中同學幫我復印,我手上的資料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而且,烹飪學校的操作課和實習課也耗去了我大量的時間,我怎么去跟重點高中里一周做40張卷子的人競爭?我媽勸我別做這個夢了,還是把刀功練練好,把抖腕顛鍋的絕活練練好來得‘實惠’。我媽說,要是我已經拿上3000塊錢一個月的工資了,再上個成人大專什么的,鍍鍍金,他們不反對。但我想上的是正規大學,一旦考不上,廚師的工作環境就會讓心散掉。因為廚師這個職業跟文員不一樣,工作后,一輩子就跟案板、灶臺打交道,沒有一張桌子能供你安靜地坐下來看書。”
李璇灌下去一整杯水,接著說:“您是不是覺得我挺不識好歹,挺異想天開?初三的時候該讀書,我不想讀;現在周圍的同學都死了靠讀書求前程的心了,我偏又想讀書了,是不是挺‘作’的?我現在想起來就有一股恨意在五臟六腑亂躥呵!我恨父母,恨他們重男輕女又自私,只想拿我的前程給弟弟當墊腳石;我恨同學,他們天天一副逃脫了高考自得其樂的樣子,一心要把我也拉下水變成一個沒有什么志向的人;我也恨自己。我開竅得太晚了,如果我在兩年前就開竅,我這會兒正和千軍萬馬擠一塊兒,準備過高考這座獨木橋,我整天埋頭苦讀,也顧不上思慮這么多,有這么大的痛苦;要是我索性不開竅,一樣用黃瓜頭蘿卜頭擲來擲去跟男生哄鬧,我也會感覺幸福些……”
我插言說:“小璇,你說了這一大堆,你在職校所遭遇的困境,你對父母的復雜心態,你對同學及周邊環境的種種不滿,你對未來工作環境和人際環境的患得患失……你還沒有說到問題的核心呢。這個核心就是:你喜歡廚師這個行當嗎?要是一輩子干這一行,你會覺得憋屈嗎?”
不出我的所料,李璇思忖了半天,迷茫地搖頭,“我自己也不知道呢……干我們這行的,都是中考考壞了的。父母說,既然你討厭學數學,討厭學物理,就去學個廚師吧,這一行,當特級不易,入門容易,適合不愿意動腦子只愿意動手的人……我們都是這樣被領進門的。”
我笑,“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你沒有問自己:‘我熱愛這個行當嗎?我見到這個行當里做得最出色的人,會心甘情愿做他的粉絲嗎?’你對你炒出來的菜、拼排出來的‘作品’有沒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你有沒有像大長今所說的那樣,一面做菜一面覺得是把‘情義’放入其中?我認識一位杰出的廚師,十多年前,他還是學生的時候,學切土豆絲動不動要去批發百斤的土豆來練習;練雕功的時候口袋里永遠裝著青蘿卜紅蘿卜;為了學一點兒絕活,天天去給師傅打下手,遞茶水,當剝蒜切蔥的小工……有人曾對我說,這一行,想學出來是很苦的,需要把身段放低再放低,要覺得自己像一個小學生一樣無知才行。他現在已經去聯合國總部做菜了,他的硬功夫就是不但手頭功夫了得,筆頭和嘴頭也了得――他是這個專業的學生中第一個考過英語6級的人,能將幾百種調料的細微差別用英語仔細地描繪出來;能在與客人見面時流暢地用英語會話;能寫英語論文……他就是烹飪學校畢業的,大專是戴帽式的‘3+2’,本科念的是自考。他對我說過,他熱愛這個行當,他后來念的書,全與干好這個行當有關,這樣讀書也不會盲目,學以致用,效率很高,也不會產生念書沒有目的的迷茫。我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所以,李璇,你得想一想,你想上大學,是想跟父母賭一口氣呢,還是覺得大學生的名頭更好聽?是不想在煙火繚繞的地方工作呢,還是羨慕這個行當里的佼佼者有更開闊的平臺和更高的眼界?如果是后者,也許走我提到的那個男孩的路更為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