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0 20:19: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漢語語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對外漢語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理解指多媒體漢語教學,如影視教學、電化教學、函授教學、個別教學、自學等。狹義的理解即課堂教學。盡管多媒體教學發展得很快,但目前課堂教學依然占據著中心位置。可以說,設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國內高校,都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課堂教學仍然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方式?!坝嘘P對外漢語教學的總體設計和構想、教學的原則都要靠課堂教學去落實;各種課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要靠課堂教學去達到和完成;對外漢語教學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聽、說、讀、寫諸項基本技能,從而達到能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也要通過課堂教學去實現?!奔热徽n堂教學占有這么重要的位置,那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法教學也就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外國留學生在基礎漢語學習階段是從零開始的,為培養漢語方面的語言技能,必須進行大量的語言練習。這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唯一途徑,也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特點?;蛘哒f,學生的語言技能,單靠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學生自己也要勤學苦練。如果在課堂上忽略了這一特點,教師講得再多也無濟于事,有些教師甚至使用外語講課,這更是犯了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大忌”。教師應該把課堂時間盡量留給學生,讓學生大膽開口,多加練習,直至能夠流利運用為止。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的影響,留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與中國學生不盡相同。留學生的難點往往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或是容易被忽略的。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難點:一方面要精心備課。在備課中對“難點”做出初步預測估計;另一方面要在課堂上積極引導,發現“難點”。在課堂上可以采取由學生直接提問或教師在課堂練習中尋找的方式。例如,一個學生在讀課文時念道“馬飛,快地跑過來”,那么教師馬上就能知道,他不懂“飛快”一詞的含義,所以斷句斷錯了。這時教師示范朗讀就等于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或者再領讀一下,效果會更好。
二、對外漢語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真正有經驗的教師上課是順其自然的,是“教無定法”的,即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這里簡單談一談教學的一般原則和方法: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心理,有的放矢地教學
一般情況下,一個班集體是由幾個國家的學生組成的。首先,教師要從總體上了解教學對象所在國家的概況,包括政治、歷史、文化、風俗等;其次,要了解每個人的學習目的、心理特征及其所掌握的漢語程度等。
據筆者統計,外國留學生來華情況有如下幾類:
1.外國公司派來的,來自日本、韓國的居多;
2.國家間互派的,以第三世界國家的學生居多;
3.對中國感興趣,以后想在中國工作的;
4.所學專業與中國文化有聯系的;
5.旅游、經商、消遣或者看朋友的。
因前四種情況來華的留學生學習目的比較明確,有學習動力。而“旅游、經商、消遣或者看朋友者”則只想學點兒口語,目的性不強。教師對他們既不能強迫學習,又不能放任自流,應該采取積極引導的教學方式。不管學生抱什么目的而來,只要走進我們的課堂,教師就有義務教好他們,讓他們學有所獲。他們都是成年人,自尊心都比較強,教師要盡量多引導啟發,少批評說教,鼓勵他們多開口說,還要讓學生都有同等的練習機會。
(二)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寓教于樂”是中外教育學家總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學生在愉悅中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是任何課堂教學都需要的。此點對外國留學生尤為重要,多數外國留學生比較看重“自我”,如果他們覺得乏味,就會喪失學習漢語的積極性。所以教師應該引導他們在娛樂中學習??墒牵谟邢薜臐h語水平制約中,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呢?有人曾提出把“腦筋急轉彎”引入到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中來,以促進留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形象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腦筋急轉彎”是作為一種益智類語言游戲出現的。巧妙運用漢語中語音、詞匯、語法以及文字、修辭等語言現象創作的“腦筋急轉彎”,能讓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漢語這種獨特的符號系統自身具有的美學功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也“腦筋轉了一下彎”,嘗試著把“腦筋急轉彎”這種語言游戲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達到教師“潤物細無聲”,學生“輕松學漢語”的良好效果。具體做法是:把“腦筋急轉彎”當作一個“引子”,由它引入所要講的語言知識點,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漢語語言現象。把它當作課堂教學中的一個調節劑,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漢語中的一些語言現象。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環節——語法教學中巧妙運用“腦筋急轉彎”,有利于學生理解所要講的語法點。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但在語法教學各個階段的側重點和講解方法問題上,人們卻各持己見。但總的來說,必須堅持的原則是語法教學不宜過分強調,不能為了講語法而講語法,而是應該讓學生接觸語言事實。正如趙金銘所言:“與其講語法不如讓學生接觸有關的語言材料,這也許是掌握語法的最好途徑?!钡拇_,課堂語法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教師的“腦筋”也要嘗試著“轉彎”,讓學生在“轉彎”中輕松學語法。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點撥式教學和隨機教學,排除學生學語法的畏懼情緒。教師在講語法時可以嘗試加入“腦筋急轉彎”這種引子和調節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下面我們來看具體教學方法中“腦筋急轉彎”的運用:
1.趨向補語的教學
趨向補語是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普遍存在的一個難點問題,即對漢語趨向補語的掌握和運用問題。如何使學生掌握趨向補語的趨向意義和引申意義,正確地理解并加以運用,需要一個很好的“引子”。教師在講解趨向補語時可以舉這樣一個經典的例子:
(1)——一個人走在獨木橋上,當他走到橋中央的時候,抬頭一看,前面過來了一只狼,扭頭往后一看,身后站著一只老虎。可是這個人卻過去了。問:他怎么過去了?
——昏過去了。
這是典型的動趨結構,即“V+復合趨向補語”的用法,并且涉及趨向補語的另一個重要用法,即趨向補語“過去”的引申義。趨向補語“過去”有三個相關意義:單個詞的意思是,離開或經過說話人或敘述的對象所在地向另一個地點去;用在動詞后的一般用法。如:把球踢過去,把信封翻過去等;用在動詞后,表示失去原來正常的狀態,如:病人暈過去了。是利用“過去”的多義雙關的第三種用法。我們還可以引申到“過去”的婉辭用法:“死亡”。從而引出一個專題:“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讓學生了解一個系統的趨向補語的用法。
2.“比”字句的教學
(2)——為什么青蛙能跳得比樹高?
——因為樹不會跳。
這兩句對話真實信息的語法結構應當是“青蛙跳得比樹跳得高”,而非“青蛙跳得比樹高”。前一個句子利用語音的歧義,通過省略把一個比較狀語從句結構變成了后一個句子中的補語結構。我們用這個“腦筋急轉彎”是為了引入“比字句”的結構和用法,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語法結構之間的關系。
搞好課堂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師的根本任務,而要創造一種輕松、活潑、生動、有序的課堂氛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方法要靈活,也就是首先要具有搞活課堂氣氛的意識。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特殊性、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漢語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文化差異的特殊性等因素對對外漢語教師的要求。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語文教學時就曾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教師備課和課堂操作要在“活”上下工夫。教師通過“腦筋急轉彎”這種靈活的形式,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漢語中生動有趣的語言現象。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具有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做到“樂教”和“善教”,寓教于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運用“腦筋急轉彎”,需要教師在充分而合理地運用教學機制的基礎上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選材取例上要難度適中。由于對外漢語教學對象的特殊性,針對不同等級水平、不同學習階段的留學生,要考慮他們已經掌握的語言技能及其所達到的水平,選擇不同難度的“腦筋急轉彎”,內容上也要與他們的生活有聯系,這樣才能生動有趣。
第二,發“問”要巧。由于“腦筋急轉彎”主要由提問和回答兩部分構成,目的在于通過問答句來引入語言現象,這就需要教師特別注意敘述問題和答案的技巧和方式,正確地引導到所要講的語言點上,做到巧妙而又讓學生有所收獲。例如,引入趨向補語的方式,例(1)問“他怎么過去了?”要比“他怎么過去的?”更有提示作用。而有時候為了制作“腦筋急轉彎”而故意設置的語言障礙要在游戲之后給學生予以糾正,敘述正確而完整的表達方式。
(三)對漢語語法難點講解過程中語境理論的運用
關于對留學生漢語語法的教學,有人曾提出運用語境理論來進行對漢語語法難點的講解,希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境,即語言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語境即語言本身的環境,指語言結構中的上下文;廣義語境指使用語言時起制約作用的各種因素,包括言語交際活動中的主、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如使用語言者的身份、職業、修養、處境、心情等,客觀因素如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也包括語言的社會環境,如時代、民族、地區、社會文化的特點。
目前的語法課教學,仍然偏重于講解語法學知識,片面、孤立地分析說明一些語法規則、結構等,沒有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忽視了語言的實際運用。其實,有些令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棘手的語法難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是可以得到解決的。
1.關于“了”的用法
一般的對外漢語教材及相關的語法書都把“了”分為動態助詞“了1”(在動詞后)和語氣助詞“了2”(在句子后),但留學生通常都不理解為什么有的句子中“了”在前而有的句子中“了”在后,因為有時候語氣助詞“了2”也是表示動作或行為的完成,如:
(3)我買到書了。
(4)我買了一本書。
例(3)中的“書”是特指,交際雙方以前談論過關于這本書的話題,因此,雙方有共享預設,說話者強調的是一件事情的完成。例(4)中“一本書”是個新信息,說話者著重說明的是動作的執行。聯系語境來說明,比起讓學生簡單地記住用“了1”與“了2”的語法規則要更為有效。
再比如:
(5)在韓國學習漢語一年了。
(6)開學以前,我想在我們班至少有兩個男同學,不料連一個人也沒有了。
(7)早上的空氣很涼快了。
(8)在西安過了三天了。
上述句子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是成立的,但聯系到學生使用時的實際語言環境,便都成了病句。例(5)的說話人如果在韓國,這個句子沒問題,表示已經學了一年漢語,并且還要繼續學下去。但是說話人現在已經在中國,因此不能用“了2”,應改為“在韓國學習了一年漢語”。例(6)的說話人希望班里至少有兩個男生,但實際上一個也沒有,而按照字面解釋,好像是說本來至少有兩個,后來沒有了,因此,也不能用“了2”。例(7)的說話人如果在北京已生活了一段時間,體驗到氣候的變化,那這個句子是對的,實際上說話人剛來北京,所以也不能用表示變化的“了2”。例(8)句的說話人如果還在西安,句子可以成立,但如果已回到北京,那么也不能用表示繼續的“了2”。
留學生在學習“了”的用法時,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目前使用的對外漢語教材與語法書中,通常把句子當作最大的單位,沒有擴展到句群、段落,也就沒有講清用“了”與不用“了”的句子交叉使用的情況。
我們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9)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會后,自己便在路邊的石頭上坐了下來。他也在遠遠的一塊石頭上坐下,把槍橫擱在腿上,背向著我,好像沒我這個人似的。
(10)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和三十日,我采訪了陳俊華和郝永云夫婦。與郝永云交談時,他們可愛的小女兒正在床邊玩耍。她不時地扭過頭來,好奇地睜著大眼瞅著我和她的媽媽。她顯然是出生于地震之后。將來,這個天真活潑的小東西會知道,這個世界上原本不會有她。因為,一場震災險些奪去她父母親的生命。那會兒,他們剛剛結婚。
(11)星期天上午,阿婆早早地弄好了飯,待一家人吃過飯,收拾完了,阿婆說要帶我去外邊走走。我們一起來到展覽館。展覽館里有許多字和畫,玻璃柜里還有雕塑和古董。阿婆什么也不看,只在那些字幅前面走來走去。阿婆看不懂字,連標簽上的價錢也看不懂。她不停地問我,這幅多少錢,那幅多少錢。那些字都很貴,最便宜的要三百元,最貴的要六百元。阿婆說,想不到真有這么貴的字,一幅字就是好幾千斤谷,難怪你爸爸要心疼哩。
上面三個例子都是以句群為單位的。在這些句群中,第一個句子與后面的句子是連貫的,并且后面的句子大多是描寫性的。因此,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在敘述過去發生的事情時,第一個句子是強調事情的發生與完成,所以要用“了”,而描寫之后發生的動作時,往往不需再用“了”。在某一個具體語境中,這種交叉情況是一個連續體。
2.關于“是”的用法
現代漢語中,“是”表示肯定,有“的確、實在”義,需重讀,不能省略。如:
(12)昨天是冷,一點不假。
(13)他手藝是高明,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
(14)溥儀的童年是比較開心。
(15)日語和漢語是在很多地方不一樣。
(16)寫信是不太好。
從語法形式上看,例句(12)(13)與(14)(15)(16)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例句(14)(15)(16)從語法上看沒有錯。但是,例句(12)(13)的交際雙方對于“昨天天氣冷”與“他手藝高明”有共識,也就是說,這兩個句子是有前提的,而聯系例句(14)(15)(16)的上下文,卻沒有共享預設,因此,這幾句中的“是”都不能用。
運用語境學的理論,能夠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也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
三、總結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目的在于教給留學生正確的漢語語法規則的輸入,使留學生能夠在交際過程中正確運用漢語語法,從而達到有效交流的效果。將“腦筋急轉彎”這種益智的語言游戲應用到對留學生漢語語法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使留學生快速掌握漢語語法。將語境理論應用到對留學生漢語語法的教學過程中,也能夠幫助留學生深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了解并掌握漢語語法的具體使用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將這兩種方式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以提高教學質量。
論文關鍵詞:漢語語法腦筋急轉彎語境理論
論文摘要:漢語語法一直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感到頭痛的一大難題,所以,如何對留學生進行語法教學就成了理論界爭論的焦點。課堂教學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結合課堂教學中“腦筋急轉彎”這一益智游戲與語境理論來探討對留學生漢語語法的教學,提倡將這兩種方法結合使用,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未.語境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J].江蘇社會科學,2000,(6).
[2]趙金銘.教外國人漢語語法的一些原則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2).
[3]張文元.激發興趣感在現代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咸陽師專學報,1997,(5).
關鍵詞:三個平面 研究內容 理論應用
一、引言
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鑒于傳統語法和結構主義語法在析句方面的弊端,借鑒轉換生成語法、符號學、語義學、語用學等理論,胡裕樹、范曉等學者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三個平面①的語法理論。關于三個平面語法理論的來源、形成與發展以及理論價值等可參見邵敬敏(1992)、胡裕樹(1994)、高萬云(1994)、高順全(1997)、莊義友(2000)等學者的相關論述,此處不再贅述。本文著重考察三個平面語法理論研究內容的轉變以及三個平面理論在應用方面的變化,以探討該理論的闡釋能力及其作為方法論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內容的發展
1985年,胡裕樹、范曉發表《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以下簡稱《試論》)一文,正式提出三個平面語法理論;1992年,胡裕樹、范曉發表《有關語法研究三個平面的幾個問題》(以下簡稱《有關》)一文,“至此,可以說三個平面的理論已經基本完善”②。1996年,范曉著《三個平面的語法觀》(以下簡稱《語法觀》),被稱為“語法研究三個平面理論的第一部專著”;1998年,袁暉、戴耀晶編著的《三個平面:漢語語法研究的多維視野》出版。這兩部著作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進一步論證了三個平面語法理論,為如何運用該理論描寫和解釋漢語語法實踐提供了范例,可以看作是該理論的總結性成果。2003年,范曉、張豫峰等著《語法理論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三個平面的實質即“多角度、多側面研究語法”,可以說是三個平面理論的成熟之作。2004年,高順全編著的《三個平面的語法研究》(以下簡稱《語法研究》)出版,該著作理論上更為系統,句法結構與語用結構相結合更符合邏輯。2005年,為紀念范曉從事語法研究50年,陳昌來主編的《現代漢語三維語法論》出版,該書為三個平面理論的專題研究論文集。本文比較分析以上主要著述關于三個平面研究內容的相關論述,以確定該理論在研究內容上的發展變化。
(一)句法平面的研究內容
《試論》指出,句法平面的分析就是對句子成分和成分間結構方式的分析以及詞語間層次關系的分析?!毒V要》認為,句法平面的研究內容應包括詞的句法分類、短語的句法分類、句法成分的分析、語型和句型的歸納。《語法研究》提出,句法平面研究內容包括短語的句法研究和句子的句法研究,句法分析是對句子內層結構的分析。這一提法進一步區分了句法平面和語用平面的研究重點。
(二)語義平面的研究內容
《試論》指出,語義平面的研究內容包括名詞與動詞的語義關系、名詞性詞語的“有定”“無定”、在名詞性詞語為核心構成的偏正結構中充當定語的詞語與后面的名詞性詞語間的語義關系?!队嘘P》提出與句法相關的語義平面的研究內容包括動核結構、動詞的“價”、名詞“格”、語義指向、歧義、詞的語義特征以及語義的選擇限制?!墩Z法觀》明確提出了“句模”概念?!毒V要》詳盡論述了動核結構和名核結構,動詞和名詞的配價分類,動核、動元、狀元以及名核、名元、定元的分類,以及語模和句模的歸納。雖然《綱要》的研究內容與之前的論述無太大差異,但卻更為系統、具體。
(三)語用平面的研究內容
《試論》指出,語用平面研究內容有主題和評論、表達重點、焦點、行為類型、口氣、增添、變化等。《有關》將《試論》中的“增添”改為“評議”,將“行為類型”改為“語氣”,提高了理論的可操作性;并將“變化”改為“句型或句式的變化”,進一步明確了研究范圍;但仍未確定“有定”“無定”“指代”“照應”“預設”“蘊涵”等是否屬于語用平面?!毒V要》增加了對漢語的時態范疇和句態討論;明確將“有定”“無定”、篇章連貫和詞語的照應、預設和蘊涵納入語用平面的討論范圍?!墩Z法研究》主張語用結構由句子的內層結構和外層結構共同構成,內層結構作為整體與外層結構發生聯系,分析語用結構可以不考慮內層結構內部的情況,語用成分主要指句子的外層結構成分。
從理論提出到著作出版,三個平面理論的研究內容趨于系統化、具體化、擴大化,增強了理論的可操作性。較之語義平面和語用平面,句法平面的研究內容無明顯的增刪;語義平面的研究內容更為豐富、具體;語用平面研究內容的變化最為明顯,不僅擴充了研究對象,較之前的提法也更具體、更有操作性。但相對短語、句子的研究,三個平面理論對篇章方面的探討略顯不足。
三、理論應用
三個平面語法理論從提出伊始便受到漢語語法學界的高度重視,不僅因為它是一種語法理論,更因為它打破了結構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提供了一種多角度、多側面研究語法的思路。目前,作為方法論,三個平面理論的應用情況如何?本文在“CNKI”以“三個平面”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2004年以后平均每年相關論文近百篇,碩博論文共計600余篇。研究對象多集中于詞和短語,涉及副詞、連詞、動詞、量詞、數詞、形容詞等,副詞的最多;句子方面既有特定句式的研究,也有句類方面的研究以及對漢語特殊句型的研究。但析句仍以單句為主,對復句的研究只有轉折復句、多重復句、并列復句、補充復句等為數不多的幾篇論文;對語篇的研究多限于某個詞語的語篇分析;對句型的語篇分析也只限于主謂謂語句等。
統計發現,目前,三個平面理論不僅應用于漢語語法領域的研究,還用于描寫和解釋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或外國語言的對比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以及翻譯研究等領域的語言現象。其中多運用于漢外對比,與語法研究相同,漢外對比論文的研究對象也以詞語居多。其次,三個平面理論也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偏誤分析。還有少數幾篇論文將三個平面理論應用于翻譯研究,雖然數量不多,但為三個平面理論的應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四、結語
三個平面理論既是本體論又是方法論。作為本體論,其研究內容趨于多?、系蛨觫明攘P使理論更具操作性。作為方法論,它將靜態的句法研究和動態的語義、語用分析結合起來,為語法研究、漢外對比、翻譯研究等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注釋:
①《語法理論綱要》指出用三個平面理論構建的語法學說可以稱之為三維語法;但由于“三個平面”的提法由來已久,已經形成習慣,所以本文仍采用“三個平面”的提法。
②高順全.三個平面的語法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4.
參考文獻:
[1]范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2]范曉,張豫峰等.語法理論綱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高順全.三個平面的語法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關鍵詞:形合,意合,翻譯策略
“就英語與漢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形合與意合的差異。論文大全,翻譯策略。”(Eugene. A. Nida 1982: 16) “就句子的結構而言,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王力,1954)“法治”和“人治”的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區別。(申小龍,1996)
一、國內外對形合意合的研究
早在1936 年王力發表的《中國文法學初探》就談到了英漢的形合和意合的現象,這是形合、意合首次的提出;隨后他又解釋了形合、意合,比如:“你死了,我做和尚。”(《紅樓夢》)“在西洋語里是一種變態,在中國語里卻是一種常態。咱們不能說‘你死了’是‘如果你死了’的省略,因為在平常的語言里不用連詞的時候比用連詞的時候更多。”但是在書中王力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定式,他只是指出形合和意合復雜的句子之間的條文語義關系的翻譯途徑。
19 世紀做出卓越貢獻的德國語言學家威廉·宏包特,對漢語有過深入的研究。他沒有用意合這個詞語,但他研究指出:“任何語言的語法,總是一部分是明示的,借助于標記和語法規則顯示出來的,另一部分是隱藏著的,是假定不借助標記和語法規則可以設想的”,而“在漢語里,跟隱藏的語法相比,明示的語法所占的比例是極小的”。
二、形合意合的哲學文化差異
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氣候相對惡劣的海洋環境中,這使得英美民族有很強的戰勝欲和征服欲。因此,他們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對立的。論文大全,翻譯策略。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傳統哲學,主張把物質與精神、社會與自然、本質與現象對立起來。16世紀理性主義在歐洲盛行,它強調科學的實驗,注重形式論證,同時主張客體分明,因此西方民族在思維形式上具有重個體、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的鮮明特征。英美民族思維模式的特點表現在語言上,就是重形合、講形式、求結構上的嚴謹。一般認為,西方的哲學思維總體而言是分析性的,他們習慣于把考察的對象從其所在系統中分離出來,實質原因在于西方哲學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系統論傳統,它著力探究的是名與實、形式與物質之間形而上的區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類概念之間形式邏輯的推理。邏輯范疇觀使語句中各成分依約定形態按邏輯等級各處其所,進而要求每一成分自身須具有顯著外在特征以昭示它與其他成分的位次關系,從而使英語等西方語言呈現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中國地處較為封閉的大陸型自然地理環境,較少受到來自外部大自然的壓力,因此人們習慣于把世界看成是一個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機體,這就促成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漢民族的哲學思維總體而言是綜合的,它與中國古典哲學上的“天上、物我皆可合而為一”的整體觀相伴而生。中國哲學注重整體觀,體現的實質在于對事物進行系統評價和綜合把握,使漢民族在思維運用上呈現長于整合、善于提綱挈領的綜合性特征。論文大全,翻譯策略。整體思維有整合作用,使我們輕于對句子成分的細微分析,重于對語句的融會貫通,憑著經驗和上下文語境去意會和補充語句的整體內容。因此,中國人重視不同事物間的聯系,注重整體,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現代所說的“宏觀調控”、“顧全大局”、“構建和諧社會”也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在中國傳統哲學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漢民族從總體而言表現出一種重整體、重主體意識的思維模式,體現在詞和句法上就是文、質合一,言、象合一,象、意合一,體、用合一。這一思維模式,反映在漢語這門語言中,就表現在漢語在造句、謀篇上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的語言結構特點。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英語形態突出外顯,思維通過形態變化等程式整合才投射為言語形式,過程一般比較復雜,而漢語則在幾千年的重意、重神的哲學和美學傳統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結構素質,采取詞語直接對接的組合方式體現為言語形式,直接實現思定于言的特點,意念少受形式的匡馭,呈現出意念主軸的簡約性和便捷性。對于這一點,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評論道: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古典漢語具有一種驚人的高雅之美,它拋棄了一切無用的語法關系,只憑語言本身而不必憑借語法形式來充分表達純粹的思想。他認為漢語的獨特長處在于它比任何其他語言都更突出思想內容,將詞與詞的聯系幾乎完全建立在思想的序列和概念的相互關系之上。
三、形合意合的美學文化差異
《紅樓夢》中對諸多人物體貌、秉性進行描述的語言特征均體現了美學認知層面的問題。
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迎春、探春:第一個肌膚微豐,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
這些語符組合中所蘊涵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致”的美學因子,本身就蘊涵著“可意會,難言傳”的人文詩性意趣。這些朦朧模糊的詩性意趣必然要求譯者在解碼和重構的過程中對個性加以張揚,從而讓譯者潛意識地體現自身的審美傾向,發揮個人的才情秉賦和語言表現力。然而,基于科學純理性主義的西方美學恐難以勝任此體認和品鑒的功能和作用。論文大全,翻譯策略。
四、翻譯策略
漢語中的大量句式都是多個小句并列組合, 很少或者沒有相應的連接詞來表明小句之間的時間邏輯關系, 漢語中的這種現象就叫“意合”;而英語中,小句之間的連接詞是不可或缺的,這種現象就叫“形合”。針對這種翻譯難題,大量使用的翻譯技巧是:增譯和減譯。論文大全,翻譯策略。
(1)從形合語到意合語 (增譯)
①為了語法上的需要
an elephant 一頭大象a pen 一支鋼筆
②為了意義上的需要
Long-stemmed models ankled through thelobby.
身材修長的模特裊裊婷婷地從廳中走過。論文大全,翻譯策略。 (增補副詞)
③為了修辭上的需要
The sky is clear blue nowthe sun has flung diamonds down on the meadows and banks and woods.
此時已是萬里藍天,太陽把顆顆光彩奪目的鉆石灑向草原,灑向河岸,灑向樹林。(增補形容詞和重復動詞)
(2) 從意合語到形合語 (減譯)
① 從語法角度進行減省
As it is late, let us go tobed! 不早啦,睡吧! (省略連詞as和祈使結構let us)
② 從修飾角度進行減省
有些詞語在英語里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漢語中卻并非如此,翻譯時如保留下來往往使譯文顯得累贅啰嗦。要使譯文表達簡潔通暢,有些詞語必須省去或精簡。例如:
To learn is not easymatter and to apply what one has learned iseven harder.學習不容易,應用更不容易。
五、結論
英漢互譯時,無論從綜合型的形合語向分析形的意合語轉換,還是從分析形的意合語向綜合型的形合語轉換,根據需要,譯文有時可以同時以形合和意合的語言來進行處理:
If you don’t let me go, I’ll miss the train.
你不讓我走,我會誤了火車。(意合)
如果你不讓我走,我就會誤火車的。(形合)
參考文獻:
[1]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M]. San Dimas,
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關鍵詞:離合詞 對外漢語教學 偏誤 教學建議
一、引言
離合詞的概念是1957年由陸志韋提出的,他認為“合起來是一個詞,在同形式的結構里兩段分開了就是兩個詞。”關于離合詞的定性問題,以往學者們有不同意見,有學者認為離合詞是詞,有學者認為離合詞是短語或詞組,有學者認為離合詞處于中間狀態。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較早提出離合詞問題的是李清華(1983),她分析了對外漢語教學中出現的離合詞,認為該類語法單位具有動詞基本特征。在目前較為常見的對外漢語教材中,部分將離合詞一類標記為“V”動詞,如《發展漢語》,也就是認為離合詞是屬于詞。部分教材對離合詞的詞性并未進行標注,如《漢語教程》。雖然對外漢語教材將離合詞標記為動詞,如“跳舞”“見面”“游泳”“唱歌”,但離合詞本身的語法特點及結構方式又有別與一般的漢語動詞,因此給留學生的離合詞習得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比如漢語動詞后直接出現動量詞“一下”,如“思考一下”,而離合詞在與動量詞等語法結構結合時表現出了離析性,如“跳一下舞”“見過一次面”“唱著歌”等。這些是留學生學習漢語離合詞的難點之一。
二、對外漢語考試大綱及教材中的離合詞
留學生《漢語水平HSK考試大綱》(含《漢語水平等級與語法大綱》)與《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的離合詞以動賓式為例,據劉蘭杰(2011)統計共有235個,其中HSK甲級詞匯,例如“散步、發燒、照相、留念”等共19個,乙級詞匯,例如“鼓掌、道歉、結婚、干杯、打針”等共40個,丙級詞匯,例如“打架、加油、攝影、拐彎”等共43個,丁級詞匯,例如“化妝、簽字、吹牛、曠課”等共133個?!稘h語國際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2010年版)中所收錄的離合詞為482個,據趙翊華(2015)統計其中初級一級詞匯如“招手、照相、考試、跳舞、洗澡、下課”等共73個,中級二級詞匯如“打折、點名、倒車、拍照、跑步、做客”等共121個,高級三級詞匯如“曝光、登陸、倒霉、結果、著火、眨眼”等共207個,附錄高級詞匯如“熬夜、避暑、摔跤、求婚、打盹兒”等共81個,分別占各級所收錄詞匯總量的3.25%、3.77%、4.96%、5.63%。教材方面以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漢語教程》一、二、三冊教材為例,據林丹丹(2008)統計教材中出現的動賓式離合詞共158例,其中甲級22個、乙級27個、丙級20個、丁級20個、其它69個,聯合式離合詞共9例,其中甲級7個、其它1個,動補式離合詞共1例為丙級,連動式離合詞共2例,其中甲級1個丙級1個,其它類共5例,其中甲級1個、乙級2個、其它5個,教材中對離合詞的詞性并未進行注明。
三、留學生離合詞的習得情況
留學生在習得漢語離合詞時常會出現偏誤,對于偏誤的類型魏淑梅(2007)將之歸納為“1.成分插入(如動態助詞、補語等)時產生的偏誤,2.離合詞重疊時產生的偏誤,3.離合詞帶賓語時產生的偏誤”。周荔(2009)將之歸納為“1.賓語錯位,2.定語錯位,3.狀語錯位,4.補語錯位,5.詞性錯位”。高思欣(2002)將之歸納為“1.插入的偏誤,2.重疊的偏誤,3.倒裝的偏誤,4.脫落的偏誤,5.詞性偏誤”。孟亞利(2009)將之歸納為“1.插入定語的偏誤,2.插入補語的偏誤,3.插入動態助詞產生的偏誤,4.離合詞帶賓語時產生的偏誤,5.離合詞重疊時產生的偏誤,6.離合詞中間插入‘的’時產生的偏誤”。王瑞敏(2005)將之歸納為“1.應該‘離’而沒有‘離’,2.‘離’了,但插入成分處理不完善,3.其他形式的偏誤(即重疊與倒裝形式)”。蕭頻、李慧(2006)針對印度尼西亞學生習得漢語離合詞的偏誤情況將偏誤類型歸納為“誤把離合詞用為不能分用的復合詞與誤把不能分用的復合詞用為離合詞”兩類,且前者比例遠高出后者。我們認為留學生尤其是初級階段留學生習得漢語離合詞時較易于出現的偏誤類型為“插入偏誤”“重疊偏誤”以及“帶賓偏誤”。例如:
(1)*我們見面過。(我們見過面。)
(2)*我們一起來照相照相。(我們一起來照照相。)
(3)*我已經道歉她了。(我已經跟她道歉了。)
致使留學生習得漢語離合詞產生偏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魏淑梅(2007)認為是“母語的負遷移影響,目的語語法規則的過渡泛化,教材因素”。高思欣(2002)認為是“語際干擾,語內干擾,文化干擾,學習策略干擾,講解不足”。王瑞敏(2005)認為是“離合詞本體研究不夠充分,教材對離合詞的處理較為模糊,離合詞的教學安排上存在難度,留學生使用離合詞過度泛化”。我們認為造成留學生習得離合詞產生偏誤的原因可以從離合詞的本體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教材處理、留學生主體因素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離合詞的本體研究上一些問題還尚存爭議,這勢必會給離合詞在教學方面的標準確立帶來一定的阻礙;其次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對離合詞的講解不夠系統化也是致使偏誤產生的一個原因;再次對外漢語教材中對離合詞這類詞語的標注較為模糊,有的不標,有的標記為動詞,對留學生的習得會產生一定的干擾;最后留學生在習得過程中極易受母語干擾產生負遷移。
四、留學生漢語離合詞教學建議
林丹丹(2008)曾指出對外漢語離合詞的教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缺乏針對性強的理論指導,2.對離合詞重視不夠、教學安排不完善,3.對離合詞關涉的語法點認識不到位,4.對離合詞的語用功能強調不夠,5.學習者母語對離合詞學習的負遷移作用。”因此對留學生的漢語離合詞教學來講,首先應該加強本體理論知識的指導,而這種理論指導應該是簡化但又行之有效的,真正符合對外漢語教學的需求。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階段的留學生制定較為完整系統化的教學安排,在教學方法上也需要對教學對象的國別化、漢語水平進行評估并篩選確定。除此以外,在教材編寫方面能夠對離合詞給予較為詳細的詞性標注以及用法示例,讓學生可以較為清晰地了解漢語離合詞在用法上的特點及與其它詞類在用法上的不同。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項目編號:[QJY13516013]。)
⒖嘉南祝
[1]李清華.談離合詞的特點和用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3).
[2]陸志韋.漢語的構詞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3]林丹丹.離合詞的特點和對外漢語離合詞教學[D].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劉蘭杰.HSK《大綱》里的離合詞[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高思欣.留學生漢語動賓式離合詞偏誤分析[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6]孟亞利.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中離合詞偏誤分析[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王瑞敏.留學生漢語離合詞使用偏誤的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05,(9).
[8]魏淑梅.漢語動賓式離合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9]蕭頻,李慧.印尼學生漢語離合詞使用偏誤及原因分析[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3).
[10]趙翊華.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離合詞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
【關鍵詞】安徽方言;金寨話;“”
官話是安徽的主要方言,包括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金寨方言屬于中原官話中的信蚌片,差異比較明顯,在語音、詞匯還是語法都有體現。金寨方言區內,不同地方還有很大差異,因而有“隔山不同音,十里兩重天”的說法。這可能與金寨處于大別山區,以前交通不便,無論是與外界還是與本地區的人之間的交流較少有很大關系。
金寨西部(南溪、斑竹園)應屬于湘方言區,語音上與其他方言相比差異很大,基本聽不懂;東部及南部(青山、天堂寨)屬于江淮方言區;北部(雙河、江店)屬于中原方言區。
一、在金寨方言中,“”作為一個語氣詞,可用在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的末尾
(一)用在陳述句末尾,“”相當于“呢”
例如:(1)她 在 菜園 種菜 。(她在菜園里種菜呢。)
她―正在―菜園(里)―種菜―呢。
(2)昨個晚上熬夜 寫論文,這暫子 他 還在 睡覺 。(他昨晚熬夜寫論文,以至于這個時候還在睡覺呢。)
昨天晚上―熬夜―寫論文,這個時候―他―還在―睡覺―呢。
(3)恩 不知道 么?他 昨個 就 走了 。(他昨天就走了啊!你不知道嗎?)
你(難道)―不知道―嗎?他―昨天―就―走了―呢!
(二)用于疑問句的末尾,“”也是相當于“呢”
例如:(4)俺們 去 哪場子 玩 ?(我們去什么地方玩呢?)
我們―去―哪里―玩―呢?
(5)怎么 就 恩一個人 在家,老爸?(爸爸去哪兒了?/爸爸干什么去了?)
為什么―只有―你一個人―在家,爸爸呢?
(6)我滴 鋼筆 ?(我的鋼筆去哪兒了?)
我的―鋼筆―呢?
(三)用于感嘆句末尾,“”相當于“啊”、“呀”
例如:(7)我滴個乖!恩 是 講子玩滴 吧?(我的天?。∧闶钦f著玩的吧?)
我的天??! 你―是―說著玩的―吧?
(8)這衣裳 俏巴 ?。ㄟ@衣服真好看/漂亮啊?。?/p>
這件衣服―(真)漂亮―??!
(9)我 才不是 嫩么 小氣滴人 !(我不是小氣的人啊!)
我―才不是―那么―小氣的人―啊!
(四)用于祈使句末尾,相當于“啊”、“吧”
例如:(10)拜 繃著個臉,笑一個 ?。ú灰囍?,笑一個吧?。?/p>
不要―繃著臉, 笑一個―吧!
(11)賣大饃!熱滴?。ù蠼稚蠒斜狈饺送苽€車賣大饃,邊走邊喊:“賣大饃啊!大饃熱乎著呢!”)
賣大饃?。。ù箴x)熱乎著呢!
(12)把 恩滴 論文 給我 瞅瞅!(把你的論文給我看看吧?。?/p>
把―你的―論文―給我―看看吧!
二、“可”+句末語氣詞“”(其實這個也可以放在“”用于疑問句中的情況下面此處將其單獨列出來,是因為它與“可”字連用)
例如:(13)你 可 吃飯 ?(你吃飯了嗎?)
你―有沒有―吃飯―嗎?
(14)過節 恩 可 回家 ?(過節你回家了嗎?)
過節―你―有沒有―回家―嗎?
(15)衣裳 可 洗干凈 ?(衣服洗干凈了嗎?)
衣服―有沒有―洗干凈―嗎?
(16)電話 可 打通 ?(電話打通了嗎?)
電話―有沒有―打通―嗎?
(17)恩 可 想好 ?(你有沒有想好?/你想好了嗎?)
你―有沒有―想好―嗎?
參考文獻
[1] 丁聲樹.現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 熙.語法講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3]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4]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 賀巍.中原官話分區(稿)[J].方言,2005(02).
論文摘要:“全面認同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申小龍在漢語語法研究別重視“意合”,也就是特別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而對百年來的漢語語法研究持否定態度,基本排斥以《馬氏文通》為代表的對現代漢語的形式的分析。但是,由于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是以形式為依據。因此在高一虹的《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差異與理解》這本書中,中小龍的專著的英文譯本受到了奈達先生的激烈抨擊。雖然我們可以從社會、心理等方面對語言進行研究,但是我們并不能排斥語言的形式在研究語言的個性與共性的時候,我們更是需要結合語言的具體形式。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研究更深入。
近年在國內興起的“中國文化語言學”主要分為三大流派:‘雙向交際文化語言學派”、“社會交際語言學派”、“全面認同文化語言學派”。這三個學派在觀點上有一定的差異,有的甚至是對立的。例如“雙向交際文化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游汝杰認為應該從生物、物理、信息、人文這幾個方面來研究語言的性質。雖然“人文”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得從生物、物理、信息這幾個方面找尋客觀依據。而“全面認同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申小龍的觀點則恰恰相反,他在漢語語法研究別重視“意合”,也就是特別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而對百年來的漢語語法研究持否定態度,基本排斥以《馬氏文通》為代表的對現代漢語的形式的分析。
由于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是以形式為依據,因此在高一虹的《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差異與理解》這本書中,申小龍的專著的英文譯本受到了奈達先生的激烈抨擊。
一、形式、社會和心理
“系統語言學從社會角度研究語言,不重視語言的心理基礎;轉換生成語法從心理學角度研究語言,不過問語言與社會的緊密關系。”盡管如此,兩者都是以對語言的形式進行分析為基礎。而申小龍則更加重視從心理學角度和社會學角度去研究語言,基本拋棄“形式”的研究。因此引起了沖突。
例如這段話:
“這種以邏輯事理顯示語法結構和脈絡的意合方法和以人的主觀感覺來體驗認同語言組織的“神攝,,方法,都說明漢語語法是一種需要人的主體意識積極參與的語法,而不是像西方形態語言的語法那樣可以對之進行客觀、冷靜的形式標記分析的語法。漢語的這種主體性強、人的因素突出的特點,我們稱之為漢語的人文性。”
奈達先生的評價是:
“什么是邏輯事理的‘脈絡’?無法讓人理解。”
奈達先生無法理解邏輯事理的“脈絡”,這是因為這個“脈絡”并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無法從形式上進行分析,所以讓人感覺無從著手。在西方語言發展史上,馬泰修斯證實并發展了法國古典學者亨利·維爾(Henri Weil)于1844年完成的《古代語言與現代語言的詞序比較》的啟發,發現了句子中的三種成分:主位、過渡、述位。并且,他認為主位是“話語的出發點”,“是所談論的對象”,“是已知信息,至少是在特定情境中十分明顯的信息?!笔鑫皇恰霸捳Z的核心,是說話人對主位要講的話,或與主位有關的話。"如果說主位、過渡與述位之間的關系就是這個“脈絡”。那么不同的人對這種“脈絡”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韓禮德在分析成人話語中的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時,也采用了“主位”和,’述位”這兩組概念。但是認為主位所表述的是已知信息,述位主要表述新信息,有時也可以表述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組合。 例如:"the cat pleased me","the cat”就是主位,表示已知信息;"pleased me”就是述位,表示新的信息。又如:"the house was built協Stevens","the house”是主位,表示已知信息;"was built”是主位,也表示已知信息;"by Stevens"是述位,表示新的信息。既然同樣的“脈絡”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是不一樣的,那淵}難給“脈絡”定下定義,從而也難以以“脈絡”為標準對語言進行研究。
二、個別與普遍的關系也不能支持排斥研究語盲形式
申小龍反對照搬美國結構主義的方式來分析漢語語法,這是因為不同國家的語言都具有各自的特性,最直觀的不同就在發音跟書寫上。但是語言同樣也具有普遍性,例如“愛”這個詞幾乎在所有的語言里都有對應的翻譯。因此,如果僅僅只強調個性,只從語言的特性進行研究,那對語言的分析淵}可能是不全面的。
例如這段話:
“這樣照搬西方語言學來作漢語的形式分析,其結果就是貌合神離,也就是我們語法學所說的漢語語法之貌(形式),不合于漢語語法之神(意義)。”
奈達先生的評價是:
“有必要明確“離于什么”?!安缓嫌跐h語語法之神(意義)’,很令人費解,原文無疑也同樣費解?!?/p>
論文關鍵詞:形合,意合,翻譯策略
1.引言
英語、漢語兩種語言分屬印歐和漢藏兩個不同的語系,兩種語言在句法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就英語與漢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形合與意合的差異。”(Eugene. A. Nida 1982:16)英語重形合(h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間都用適當連接詞(connectives)組成復句,形式上比較嚴謹,缺乏彈性;漢語則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語序直接組合復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邏輯意義貫穿起來,結構靈活、簡潔,不會引起誤解。翻譯中應該如何處理形合、意合現象?本文擬就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及兩種語言相互轉換的翻譯策略作一探析。
2.國內外對形合意合的研究
早在1936年王力發表的《中國文法學初探》就談到了英、漢語的形合和意合的現象,這是形合、意合首次的提出;隨后他又解釋了形合、意合,比如:“你死了,我做和尚。”(《紅樓夢》)“在西洋語里是一種變態,在中國語里卻是一種常態。咱們不能說‘你死了’是‘如果你死了’的省略,因為在平常的語言里不用連詞的時候比用連詞的時候更多。”但是在書中王力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定式,他只是指出形合和意合復雜的句子之間的條文語義關系的翻譯途徑。
19世紀做出卓越貢獻的德國語言學家威廉·宏包特,對漢語有過深入的研究。他沒有用意合這個詞語,但他研究指出:“任何語言的語法,總是一部分是明示的,借助于標記和語法規則顯示出來的,另一部分是隱藏著的,是假定不借助標記和語法規則可以設想的”,而“在漢語里,跟隱藏的語法相比,明示的語法所占的比例是極小的”。
3.形合意合的哲學文化差異
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氣候相對惡劣的海洋環境中,這使得英美民族有很強的戰勝欲和征服欲。因此,他們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對立的。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傳統哲學,主張把物質與精神、社會與自然、本質與現象對立起來。16世紀理性主義在歐洲盛行,它強調科學的實驗,注重形式論證,同時主張客體分明,因此,西方民族在思維形式上具有重個體、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的鮮明特征。英、美民族思維模式的特點表現在語言上,就是重形合、講形式、求結構上的嚴謹論文參考文獻格式。一般認為,西方的哲學思維總體而言是分析性的,他們習慣于把考察的對象從其所在系統中分離出來,實質原因在于西方哲學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系統論傳統,它著力探究的是名與實、形式與物質之間形而上學的區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類概念之間形式邏輯的推理。邏輯范疇觀使語句中各成分依約定形態按邏輯等級各處其所,進而要求每一成分自身須具有顯著外在特征以昭示它與其他成分的位次關系,從而使英語等西方語言呈現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中國地處較為封閉的大陸型自然地理環境,較少受到來自外部大自然的壓力,因此人們習慣于把世界看成是一個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機體,這就促成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漢民族的哲學思維總體而言是綜合的,它與中國古典哲學上的“天上、物我皆可合二為一”的整體觀相伴而生。中國哲學注重整體觀,體現的實質在于對事物進行系統評價和綜合把握,使漢民族在思維方式上呈現長于整合、善于提綱挈領的綜合性特征。整體思維有整合作用,使我們輕于對句子成分的細微分析,重于對語句的融會貫通,憑著經驗和上下文語境去意會和補充語句的整體內容。因此,中國人重視不同事物間的聯系,注重整體,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現代所說的“宏觀調控”、“顧全大局”、“構建和諧社會”也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在中國傳統哲學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漢民族從總體而言表現出一種重整體、重主體意識的思維模式,體現在詞和句法上就是文、質合一,言、象合一,象、意合一,體、用合一。這一思維模式,反映在漢語這門語言中,就表現在漢語在造句、謀篇上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的語言結構特點。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英語形態突出外顯,思維通過形態變化等程式整合才投射為言語形式,過程一般比較復雜,而漢語則在幾千年的重意、重神的哲學和美學傳統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結構素質,采取詞語直接對接的組合方式體現為言語形式,直接實現思定于言的特點,意念少受形式的匡馭,呈現出意念主軸的簡約性和便捷性。對于這一點,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評論道: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古典漢語具有一種驚人的高雅之美,它拋棄了一切無用的語法關系,只憑語言本身而不必憑借語法形式來充分表達純粹的思想。他認為漢語的獨特長處在于它比任何其他語言都更突出思想內容,將詞與詞的聯系幾乎完全建立在思想的序列和概念的相互關系之上。
4.形合意合的美學文化差異
古詩詞所蘊涵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致”的美學因子,本身就蘊涵著“可意會,難言傳”的人文詩性意趣。這些朦朧模糊的詩性意趣必然要求譯者在解碼和重構的過程中對個性加以張揚,從而讓譯者潛意識地體現自身的審美傾向,發揮個人的才情秉賦和語言表現力。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凡事都講求內斂、含蓄。含蓄美,已然成為詩歌作品的一個重要審美原則譯者如何去體味,如何在翻譯中再現原詩的含蓄美是一大難題。例如: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一:Autumn
Crows hanging over rugged old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over a spark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home.(翁顯良)
譯文二:Tune: 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m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丁祖馨和Burton Raffel )
譯文三:Sky- clear Sand(Tien- ching sha)
Autumn Thought
Withered vines, old trees,crows at dusk;
A small bridge, flowingwater, a few houses;
An ancient road, a lean horsein the west wind;
The evening sun sinking inthe west,
A heart broken traveler stillat world’s end.(Sherwin S. S. Fu)
譯文一(翁顯良譯)采用散文釋義方法,與英國的Arthur Waley相似,屬于表意派(神似派)。該譯文表達更清晰,譯文的基調和關鍵詞更自然,更貼近散文體。所以該譯文的讀者接受度很高。譯文三幾乎完全保留了原文本的形式,而且基本表達了譯本的意義,但該譯文并未顯出明顯的優勢,譯文讀者對該譯文的理解上的接受度遠遠落后于另外兩個譯文。
5.翻譯策略
漢語中的大量句式都是多個小句并列組合,很少或者沒有相應的連接詞來表明小句之間的時間、邏輯關系,漢語中的這種現象就叫“意合”;而英語中,小句之間的連接詞是不可或缺的,這種現象就叫“形合”。針對這種翻譯難題,大量使用的翻譯技巧是:增譯和減譯。
(1)從形合語到意合語(增譯)
①為了語法上的需要
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中沒有量詞,漢譯時就得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增加合適的量詞。例如:
an elephant 一頭大象a pen 一支鋼筆
②為了意義上的需要
英譯漢有時必要增加合適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或是功能相當于形容詞的名詞)或副詞,使譯文意思清楚無誤。例如:
? Long-stemmed models ankled through thelobby.
身材修長的模特裊裊婷婷地從廳中走過。(增補副詞)
? French managers are Napoleonic and theirmanagement style is imperial.
法國經理人是拿破侖式的人物,有著帝王式的管理風格。(增補名詞)
③為了修辭上的需要
為了使譯文優美自如,活潑生動或是得到強調,有時需要增補適當的描述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或是副詞等)、語氣助詞,或是使用疊詞和四字詞組,或是重復某些詞語論文參考文獻格式。例如:
? The sky is clear blue now the sun has flungdiamonds down on the meadows and banks and woods.
此時已是萬里藍天,太陽把顆顆光彩奪目的鉆石灑向草原,灑向河岸,灑向樹林。(增補形容詞和重復動詞)
? “In such cases a woman has not often much beauty tothink of.”
“這樣看來,一個女人家并沒有多少時候好想到自己的美貌嘍。”(增補語氣助詞)
(2)從意合語到形合語(減譯)
英語重形合、連詞較多,而漢語重意合、連接詞較少。因此,英譯漢時可在不損害準確傳達原文內容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情況將冠詞、連接詞、介詞、代詞等略去,使譯文通暢。
①從語法角度進行減省
? As it is late, let us go to bed! 不早啦,睡吧!(省略連詞as和祈使結構let us)
? We have more water than earth on this globe. 在地球上,水比陸地占的面積大。(省略代詞)
②從修飾角度進行減省
有些詞語在英語里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漢語中卻并非如此,翻譯時如保留下來往往使譯文顯得累贅啰嗦。要使譯文表達簡潔通暢,有些詞語必須省去或精簡。例如:
? To learn is not easy matter and to apply whatone has learned is even harder. 學習不容易,應用更不容易。
? The hardest part of any big projectis to begin. 任何一個大的項目最艱難的是起步。
6.結論
雖然英、漢語存在原則性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并非是絕對的。相反,不論形合還是意合都是組句構篇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語中也有意合,同樣的,漢語中也有形合。這只是一個量的問題,而非質的問題。此外,同一語言中的不同文體,形合、意合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文學作品中的顯性連接詞比口語中出現得更為頻繁。形合、意合的語言現象較為復雜,有待于我們以后做出更深刻,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M]. San Dimas,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2]華先發,邵毅.新編大學英譯漢教程[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定坤.漢英辭格對比與翻譯[M].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1994.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申小龍.中國文化語言學論綱[M].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關鍵詞:漢語顏色詞 研究現狀 詞性 標準
顏色詞是現代漢語中頗具特色的一類詞,詞匯量非常豐富。近來,雖然對顏色詞的研究者甚眾,但涉及詞性問題的并不多。
一、現代漢語顏色詞的研究現狀
(一)顏色詞的文化研究
較早從文化角度對顏色詞進行研究的有:徐朝華的《析“青”作為顏色詞的內涵及其演變》(南開學報1988年第6期),楊星熒的《色彩詞和色彩描寫》(廣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5期)。
最近研究者甚眾,具體有辛亞寧的《從“這個歌星很白”看顏色詞的對外漢語教學》(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4月),顧海芳的《漢語顏色詞的文化分析——關于對青、白、赤、黑的說解》(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第4期),吳戈的《漢語顏色詞語構、語義文化簡析》(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8卷第l期),李春玲的《漢語中紅色詞族的文化蘊含及其成因》(漢字文化2003年第2期),安俊麗的《黃色彩對漢語詞匯的文化影響》(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第5期),陳良煜的《歷代尚色心態的變異與漢語構詞》(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于逢春的《論漢語顏色詞的人文性特征》(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吳開秀的《談漢語顏色詞的語義功能》(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第2期),黃芳的《顏色詞黑與白的文化涵義》(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23期),劉群的《顏色詞紅黑白的聯想意義及其反義關系》(襄樊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7月),田伏禮的《顏色詞與文化》(丹東師專學報2000年第2期總第80期)。
(二)顏色詞的詞匯研究
對顏色詞從詞匯角度進行研究的既有專著也有單篇論文,較早的有:伍鐵平的《論顏色詞及其模糊性質》(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張清常的《漢語的顏色詞大綱》(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3)),張旺熹的《色彩詞語聯想意義初論》(語言教學與研究,1988,(3)),姚小平的《基本顏色詞理論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l)),符淮青的《漢語表“紅”的顏色詞群分析(上)》(語文研究1988年第3期)、《漢語表“紅”的顏色詞群分析(下)》(語文研究1989年第l期),從個案入手,專章闡述了對“紅”色詞群的認識;劉云泉勾勒出了“漢語基本顏色詞的發展”框架,劉鈞杰的《顏色詞的構成》(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2));梅家駒的《同義詞林》、章銀泉的《色彩描寫詞典》等則側重于對顏色詞語料的整理、歸類。
近來,又有黃友、陳波的《“彩色”的語義指向及與其他顏色詞的語義關系——由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例引發的思考》(襄樊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曹有鵬的《詞義的模糊性初探》(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l期),葉軍的《關于建設現代漢語顏色詞屬性庫的構想》(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6月)、《淺論現代漢語基本色彩詞》(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3)),李紅印的《漢語色彩范疇的表達方式》(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6期),潘峰的《談現代漢語基本顏色詞的范疇》(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7月),李紅印的《顏色詞的收詞、釋義和詞性標注》(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5月第2期)和《現代漢語顏色詞語義分析》(商務印書館,2007年12月1日第1版),潘峰的《現代漢語基本顏色詞的超常組合》(《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三)顏色詞的修辭研究
早期陳望道、陳原在其著作中有所論述,后阮顯志有《顏色詞及其修辭作用》(《語言學論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近來,有衣玉敏《“黑”的“顏”外之意》(修辭學習2003年第6期),[韓]金福年《不同性別表達者選用漢語顏色詞的差異》(修辭學習2004年第1期),周延云《漢語色彩詞的言語義初探》(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李孝國《說“烏龍”》(語言新觀察2002年第8期)。
(四)顏色詞考釋
從漢語史角度進行探討的有:宋金蘭《“黑”名源考》(漢字文化2004年第1期),潘峰《時期漢語顏色詞匯的特征》(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3月),吳東平《古漢語顏色詞當議》(孝感學院學報2003年9月),[法]麥里筱《漢語顏色類詞的產生》(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4期總第61期),孫麗艷《淺談漢語中“黃色”一詞的古今詞義變遷》(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2年第12期),陳建初《試論漢語顏色詞(赤義類)的同源分化》(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3期總第40期)。
(五)顏色詞的語法研究
對顏色詞語法方面的研究多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如: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馬慶株《漢語語義語法范疇問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王洪君《“逆序定中”辨析》(漢語學習1999年第2期),李燕《漢語基本顏色詞之認知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3月),陳家旭、秦蕾《漢語基本顏色的范疇化及隱喻化認知》(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高永奇《現代漢語基木顏色詞組合情況考察》(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l月第l期),王依平的碩士論文《現代漢語顏色詞的認知研究》(黑龍江大學,2010年4月)。
可見,關于顏色詞文化研究、詞匯研究的較多,涉及詞性問題的除了李紅印《顏色詞的收詞、釋義和詞性標注》(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5月第2期)是詞匯學研究外,語法學方面的研究未見。
二、顏色詞的詞性問題
(一)現代漢語的基本顏色詞,是“指使用頻率較高、由一個語素成詞、表示確切色彩的詞語。如單音節詞語:紅、橙、黃、綠、青、藍、紫、棕、黑、白、灰、粉。”[1]又“‘紅、黃、白、黑、綠、藍、紫、灰’等8個穩定而能產的基本顏色詞。我們把這8個基本顏色詞稱為‘辨色詞’”。[2]
(二)顏色詞詞性問題
李紅印認為:“‘紅、黃、黑、白’等顏色詞詞性標注和釋義之間的糾葛源于其自身性質未被準確認識。從色彩認知角度看,‘紅、黃、黑、白’等顏色詞是漢民族辨色階段的產物,它們首先是分辨、指稱某類色彩,隨后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開始更多地用于表達某一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屬性。因此,‘紅、黃、黑、白’這類顏色詞實際上是‘身兼二職’,一方面分辨、指稱某類色彩,另一方面表示事物的色彩屬性,如‘紅’原本是分辨、指稱紅這種色彩(例:這種紅不好看),后又表示事物的紅的屬性(例:紅花;紅裙子)。前者就是所謂名詞性用法,后者就是所謂形容詞用法。”
實際上,關于詞性問題,熙先生在《語法講義》中[3]早有論述:
1.劃分詞類的根據
“實際上根據詞的意義來劃分詞類是行不通的。因為表示同類概念的詞,語法性質不一定相同。……‘紅’是形容詞,而‘紅色’是名詞?!虼私o漢語的詞分類不能根據形態,只能根據詞的語法功能。”
“一個詞的語法功能指的是這個詞在句法結構里的所能占據的語法位置。舉例來說,形容詞的功能有:
a.前加‘很’。
b.后加‘的’。
c.后加‘了’。
d.作謂語。
e.作定語。
很明顯,憑借形容詞的語法功能,我們可以把它跟別的詞類區別開來。舉例來說,名詞不具備a,c,d幾項,動詞不具備a,e等項,同時,名詞、動詞的語法功能里也有一些是形容詞所沒有的。我們給漢語的詞分類,根據的就是這些功能上的異同。我們劃分詞類的時候,卻只能根據功能,不能根據意義?!保?7-38頁)“兼類問題跟我們如何分析詞義有關系?!斘覀儼袮、B兩類詞分開的時候,可以允許有一部分詞兼屬A、B兩類。”(38-39頁)
2.名詞的語法特點:“(1)可以受數量詞修飾,……(2)不受副詞修飾。”(41頁)
3.“數量詞的主要語法功能是修飾名詞?!保?1頁)
4.“我們用來劃分動詞和形容詞的標準有以下兩項:
(1)前邊能不能加‘很’;
(2)后邊能不能帶賓語。
根據這樣的劃類標準,我們可以把形容詞和動詞分別定義為:
(1)凡受‘很’修飾而不能帶賓語的謂詞是形容詞。
(2)凡不受‘很’修飾或能帶賓語的謂詞是動詞。(55頁)
5.“我們把副詞定義為只能充任狀語的虛詞?!保?92頁)
6.“狀語是謂詞性成分的修飾語。”(151頁)
7.“謂詞主要功能是作謂語,同時也能作主語和賓語。”(40頁)“謂詞包括動詞和形容詞兩類?!保?5頁)
上述是熙先生的主要論述,他認為漢語的基本顏色詞是形容詞。這里能基本解決顏色詞詞性問題,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在確定劃分詞類的根據時,朱先生有前后矛盾之處:“我們劃分詞類的時候,卻只能根據功能,不能根據意義。”(37-38頁)“兼類問題跟我們如何分析詞義有關系?!斘覀儼袮、B兩類詞分開的時候,可以允許有一部分詞兼屬A、B兩類。”(38-39頁)既然“不能根據意義”,也就不能有所謂兼類問題。
2.在確定詞性時,使用了循環定義。名詞的語法特點:“(1)可以受數量詞修飾,……(2)不受副詞修飾”(41頁),“數量詞的主要語法功能是修飾名詞”。(51頁)
3.詞性標準封閉,對一些現象不能解釋。例:這種紅不好看。按朱先生的標準,此例中‘紅’是名詞。又如:引起批評的原因主要是電視劇的內容“太下流太黃色”。(《北京晚報》2001年1月17日)同樣,這里“黃色”則成了形容詞。
因此,為了較好地解決顏色詞詞性問題,我們認為譚景春的觀點和做法是可取的:“上文建立的三條原則雖然能夠解決詞類轉變中的一些問題,但是不可能解決詞類轉變中的所有問題。所以我們的原則是開放式的,隨著研究的深入,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可以再補充新的原則?!盵4]
的確,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本身也在不斷變化發展,詞語的詞義和功能不可能一成不變。劃分詞類的依據和確定詞性的標準也應該具有開放性。
注釋:
[1]高永奇:《現代漢語基木顏色詞組合情況考察》,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第l期。
[2]李紅?。骸额伾~的收詞、釋義和詞性標注》,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第2期。
[3]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7-192頁。
【關鍵詞】《馬氏文通》;虛字;研究;述評
《馬氏文通》(以下簡稱《文通》)認為實字有事理可解,虛字無事理可解,并且將虛字分為介字、連字和助字。歷來對《文通》的虛字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具體虛字的研究以及總結歸納上,陳月明的《虛字學說》發表使語言學領域對《文通》的虛字研究達到一個頂峰。本文主要集中概述《文通》出版以來對虛字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觀點,間或表明筆者的看法。
一、關于《文通》虛字的借鑒問題
馬建忠在創作《文通》的時候主要借鑒了西方語言學理論和方法,主要是對拉丁語等印歐語系的借鑒,然而,由于拉丁語沒有類似漢語的虛字,在印歐語系中沒有多少現存的可模仿的處理方法,簡單的“模仿”二字無法解釋《文通》的虛字學說??梢哉f《文通》中的虛字學說是馬建忠的獨創的部分,具有許多創意和獨到的見解。
趙君、王靈芝的《從看的助字》認為,助字是《文通》中沒有西方語法為依傍的“華文所獨”,并且文章以《論語》中的助字用例為基本語料對《文通》的助詞進行研究,發現馬建忠對助詞的分類有一定的正確性,但是也有分類不當的地方,如“傳信”、“傳疑”遠不能概括助詞的語氣意義。
代玲的《馬氏文通與助詞辨略》認為《助詞辨略》是一部研究我國古代虛詞的專著,對《馬氏文通》有著方方面面的影響,但她同時也指出二者之間的區別。她提出,《助詞辨略》很簡單地解說,而《文通》的解說比較詳細而具體。大體上,《文通》在對實字和虛字的分類上,在對虛字的解說上都是先定義后分類甚至舉例說明。
常俊之的《試論對的影響》認為《虛字說》的虛詞理論及闡釋方法對《文通》產生十分深刻的影響,二者都反對“緣詞生訓”的闡釋方法,同受文氣論影響,并指出《文通》之所以會接受《虛字說》虛詞理論的重要原因是“皆為蒙童所作”。
姚權貴的《從助詞看先秦漢語語氣詞系統》通過《文通》的助詞研究成果查看先秦漢語的語氣詞系統,最后參借學界已有陳國,初步探得先秦漢語語氣詞包括:單純語氣詞32個以及符合語氣詞62個。
筆者認為,《文通》在借鑒西方理論上具有重要的成就,雖說虛字理論基本上借鑒不了拉丁語等印歐語系的理論方法,但是在創作過程是都會或多或少地吸收前人的經驗。其對《助詞辨略》寫作形式上的吸收、對《虛字說》創作背景上的類似本無可厚非,但是單純認為《文通》借鑒一兩部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是不妥的說法。《文通》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借鑒了前人的成果,再用《文通》來反看古代助字的研究方法仍然值得商榷。
二、關于《文通》的連字問題
連字在語法系統中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類別,它和介字、動字等都有所關聯,在句子中也較難區分。馬建忠在《文通》中將連字分為提起、乘轉、轉捩和推拓四類,依據為,連字是“用以提乘推轉字句”的虛字。提起連字是指用以劈頭提起的連字,“本無定字,而塾師往往以‘夫’、‘今’、‘且’、‘蓋’四字,為提起發端之辭”;承接連字是指在文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字,“而”、“則”兩個字最為常見;轉捩連字是指“反上文而轉申一義”的連字,“然”字最為常用;推拓連字是“推開上下文而展拓他意”的連字,有“雖”、“縱”等。
邵靄吉的《的“其余連字”問題》主要探討的是《文通》中的“其余連字”的問題,“其余連字”有“用以較量者”和“用以遞進者”兩小類,它在《文通》中歸為“推拓連字”的次類。他認為,語法學家因為發現“其余連字”跟“推拓連字”有本質區別,所以將“其余連字”歸為“推拓連字”的次類,但是他在文中提到“其余連字”應該是“推拓連字”之外的兩小類連字并做了兩種推測,一是“其余連字”跟“推拓連字”平級,同是“推展連字”的次類,二是“其余連字”是同其它連字分類一樣,屬于“連字”的此類。筆者同意第一種看法,因為《文通》虛字連字開始時說明的連字第四類是“推展連字”,但在描寫時卻寫為“推拓連字”并加上“其余連字”,說明馬建忠在創作《文通》時可能因為未分清而導致歸類模糊。
毛志剛的《的承接連字及相關問題》中提出“承接連字”的一些問題,探討了《文通》在研究漢語詞類連接功能、詞類區分標志、符合虛詞研究、漢語語法化等問題對現代語法研究的啟示,如在研究時需要注意歷時和共時相結合的觀點,如漢語詞類區分的標志,如語法化研究的推動等等。筆者認為,歷時和共時相結合是可以借鑒的,對語法化研究的進行目前語法界也取得一些進展,這一部分將在第四部分介紹,但是對漢語詞類區分的標志這一問題在語法學界已有眾多探討,文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略顯老套。
王彥珺《的連詞分類分析》認為《文通》對連詞的四種分類方法與現在通行的連詞類別有些不同,文章從連詞的分類目的、標準、淵源等方面論證這個觀點。古代漢語語法和現代漢語語法本身就有差別,現代漢語的一組連詞基本上只代表一種邏輯語義關系,古代漢語則不同,如“而”字可以作并列連詞、轉折連詞、順承連詞、遞進連詞、假設連詞。
曾娜《論中論連字界說的幾個問題》從《文通》連字判斷標準、連字的分類和連字假借三個方面指出《文通》自相矛盾的問題。連字的語法意義是表示上下文之間“提乘推轉”,聯結的是“字句”,這和介字有糾葛,介字聯結實字,而連字可以聯結字句,這樣看來,《文通》中連字的判斷標準有模糊之處。連字的分類問題上,馬建忠以承接、轉捩、推拓概括復雜的上下文語義關系顯得粗略、籠統,未能具體落實各字的語法意義。連字假借的問題上,假借是馬建忠模仿西方語法時遇到困難時的變通方法,馬建忠認為連字假借“繁不悉載”,所謂連字假借包括實字虛化的連字和把句讀間起關聯作用的狀字、代字,這之間都有相互關聯的部分。
筆者認為,四類連字雖然簡陋,但是對指導集字成句有著積極意義,連字造成的種種混亂與《文通》借鑒對漢語虛字研究不合適的西方語法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它在對各連字的語法意義的描述卻是十分詳盡的,在連字假借問題上的實詞虛化的列舉方法對現代漢語研究語法化問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三、關于《文通》的實字虛化
《馬氏文通》作為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語法學著作,提出了一些有創建性的理論,尤其是在解釋虛字的時候提出了實字虛化的問題。實字虛化是指漢語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存在著有實字向虛字轉換的過程。實字虛化(即語法化)也是現代語法學的研究熱點,目前各語法學家在對普通話及各方言的考察中逐步印證著實字虛化這一語法演變事實。
劉永耕的《對實字虛化的研究》中認為馬氏為了更好地描寫“難釋”的虛字語法意義而對一批虛字的來源和煙花進行了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全面系統的自覺的考察,積累了實字虛化的大量實例。他認為《文通》中關于實詞虛化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連字的假借,二是一批“各抱其本解而為助”的助字,三是一批句式發的來源。通過對這三方面的分析,劉永耕指出《文通》實字虛化研究對古漢語虛字教學的意義,同時也對20世紀的漢語語法史研究有著極大啟示。
楊柳婷《從看“或”的語法化》主要從具體的虛字演變來展開討論,《文通》中對具體虛字的解釋是很明確的,但是其語法化的歷程并沒有太清楚地展示。“或”是古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其使用范圍頗廣,應用方式也多種多樣,詞性問題也一直爭議頗多。針對《馬氏文通》中提及的“或”字的用例,楊柳婷主要梳理了其語法化過程,視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歸納出“或”的詞性發展歷程及原因。她認為“或”的語法化過程是由代詞到時間副詞到語氣副詞再到連詞。
侯月明的《從看“最”的語法化過程》也是介紹具體虛字的演變過程。文章從《文通》中所提供的關于“最”的用法及其用例作為切入點,從語義的變化、詞性的變化以及句法功能的變化三個方面探討“最”的語法化過程,同時從句法位置、語義的轉變以及認知心理三個方面分析了促成“最”的語法化原因。他認為,“最”是由動詞“積聚”轉化為名詞最后變為副詞“程度高”的意義。
侯月明在2011年發表了《論馬建忠的語法化意識——兼論連字的虛化問題》。在該文中,侯月明主要談論了馬建忠的語法化意識,認為馬建忠在論述虛字用法的同時也追溯其來源,出現類似于現代語法化的研究,這種樸素的語法化意識在《文通》連字章中體現得十分充分,主要表現在馬建忠從句法位置,詞義虛化兩個角度對實字虛化的過程進行闡述。文章主要選取了“蓋、夫、既、又、至、及、然、使”八個典型的連字輔以證明馬建忠的語法化意識。馬建忠對這些虛詞溯源的過程中緊緊抓住了句法位置和詞義虛化這兩條主線,不僅僅在連字部分,在助字、介字部分也有語法化的表現,但是這部分作者并沒有討論。
【參考文獻】
[1]趙君、王靈芝.從《論語》看《馬氏文通》的助字[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6(4).
[2]代玲.馬氏文通與助詞辨略[J].安徽文學,2009(8).
[3]??≈?試論《虛字說》對《馬氏文通》的影響[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4]姚權貴.從《馬氏文通》助詞看先秦漢語語氣詞系統[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24(2).
[5]邵靄吉.《馬氏文通》的“其余連字”問題[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2(2).
[6]毛志剛.《馬氏文通》的承接連字及相關問題[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1).
[7]王彥珺.《馬氏文通》的連詞分類分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08,35.
[8]曾娜.論《馬氏文通》中論連字界說的幾個問題[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8(1).
[9]劉永耕.《馬氏文通》對實字虛化的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30.
[10]楊柳婷.從《馬氏文通》看“或”的語法化[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11]侯月明.從《馬氏文通》看“最”的語法化過程[J].科教文匯,2007(10).
[12]侯月明.論馬建忠的語法化意識——兼論連字的虛化問題[J].求索,2011(2).
[13]陳月明.《馬氏文通》的虛字學說——紀念《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11(4).
[論文內容摘要] 持續體標記的形成,是一個動詞進行系列語法化的過程。本文從共時、歷時兩個角度,重點考察了漢語南北方言表持續體標記的本字和南北差異的成因,認為造成持續體標記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動詞“到”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的時間(兩漢)早于動詞“著”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的時間(魏晉南北朝),因此體標記“到”早于“著”產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較早的漢語方言層次。
一、引言
體標記又叫做“動詞詞尾”“態標記”“狀態補語”“動態助詞”,是動詞補語的一種,附在動詞后面,用于表達動作的狀態、情貌。羅自群在《現代漢語方言持續標記的類型》中的方言地圖顯示,在北方方言里,表示動作的持續或進行主要用體標記“著”表示,而長江以南(本文統稱江南,下同)方言動詞的持續貌和進行貌主要用“到”和“起”表示,其中“起”主要集中在西南官話和湘語區,不如“到”分布廣泛。
二、江南方言持續體標記“到”類的分布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各分卷的材料和已發表的論文表明,用“到”類字作持續體標記的方言區域主要在長江以南,普遍分布在吳語、湘語、贛語、西南官話、江淮官話等區的多數方言點,閩語、粵語、客語區也有分布。長江以北的部分四川、重慶方言也有表持續的“到”,一般認為是明清時期的湖廣移民傳去的,是受長江以南的方言影響造成的。主要用字有“到[tau0]”“倒[tau0]”“噠[ta0]”“得[te0]”“底[ti0]”“的[ti0]”“老[lau0]”“牢[lau0]”等。這些持續體標大多數可以同時用作完成體標記,本文只論述它們表持續的用法。例如:
(1)江西南昌話:坐到[tau0]吃比站到吃好些。
(2)湖北武漢話:他先找了老張,跟倒[tau0]又找了小李/他站倒說
(3)四川成都話:莫得活路做,只好在屋頭耍倒[tau上聲]/他說倒說倒就哭起來了
(4)貴州貴陽話:好好聽倒[tau上聲]/圍倒他要糖吃/講倒講倒的笑起來了/順倒
(5)安徽宿松話:椅到[tau上聲],不要動。
(6)湖南華容話:手抓倒[tau上聲]繩子!/你順倒這條路走
(7)瀏陽話:錢留倒[tau0]搞么哩?留倒討婆娘/桌上放倒一本書
(8)臨武土話:含到[tau上聲]眼淚/坐到咬好,還是椅到咬好
(9)沅陵鄉話:他牽倒[tao0]那條牛/望倒吾笑/坐倒[tau0]食比豎到食好
(10)廣西柳州話:張老師上到[tau上聲]課,你等一下/想到想到自己都好笑/按到他講的去辦
李藍認為西南官話貴州話表持續的“倒”的本字是“到”。根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各卷的描述,在“到”讀成“倒”的地區,方言輕聲都不明顯,口語中詞后綴常是重音或中音,調查者將“倒”多記作53或54調值,實際上,上述地區后綴“倒”發音短暫模糊,相當于普通話的輕聲。在普通話里,動詞后的結果補語“到”就是讀輕聲的(如“我今天收到了一封信”)。另外,在古代漢語中,“倒”是“到”的通假字,“到”記作并讀成“倒”不足為奇。
除“到”外,江南表持續的體標記還有“噠[ta]、得/的[te]、底[ti]、老[lau]、牢[lau]”等。如:
(11)湖南長沙話:你跟我徛噠[ta0]/坐噠看書/治噠治噠就治好噠/照噠咯條路筆直走
(12)辰溪話:我向噠[ta上聲]他在/車子上裝噠好多蘿卜/講噠講噠在就困著了
(13)山西武鄉話:他點的[te0]燈作飯咧/門口立的一大群人
(14)湖南江永土話:義老大再復記倒[lau陰上]了“好吧”/跪倒
(15)江蘇蘇州話:對牢[l?覸陽平](對著)
(16)浙江杭州話:對牢[l?蘅陽平]/我扶牢你走/你坐牢不要動(以上例句來自羅自群《現代漢語方言持續標記的類型》)
上述例句出現的持續體標記,處于“動詞+X+處所名詞”或“動詞+X”結構,表示動作本身持續或由動作所產生結果的持續,本身沒有詞匯意義。
江藍生認為“動詞+X+處所名詞”結構中的X位置上的“得”“的”“底”是介詞“著”語法化過程中產生的由舌上音讀作舌頭音的逆向音變,但多數學者認為該結構中的“得”“的”“底”源自介詞“到”的輕讀音變。石毓智認為:一個實詞的語法化過程常會導致其語音形式的弱化。就漢語來說,語音弱化表現在聲調的失落、韻母的簡化或者央元音化、聲母向舌尖音靠攏等?!暗健钡娜趸绞饺缦拢骸暗絒tau]”失落韻尾“噠[ta]”央元音化“得[te]”元音高化“底/的[ti]”,或者按另一種方式弱化:“到[tau]”聲母邊音化“牢[lau]”失落韻尾成“牢[l?覸]”元音后高化成“牢[l?蘅]”。本人認為后種解釋與歷史音變方向相符,應該可信。而且,在第一部分的方言例句中,“到”除了表示動作的動程和方向外,由于前面的動詞表示的動作本身或動作產生的結果都是可以持續的,它還可以表示動作后的狀態或結果,具備“在”的語法意義。因此“動詞+X+處所名詞”結構中X位置上的“到”具備這兩種語法意義,表持續的體標記“噠[ta]”“得[te]”“底[ti]”“老[lau]”“牢[lau]”等與“到”的語法意義一致,實際都是“到”語法化過程中在不同方言點的語音弱化現象。
三、持續體標記北方方言中的持續體標記“著”“子、之、仔”的分布
梅祖麟認為北方方言中持續體標記“之、子、仔”是方言記音字,本字是“著”,因此,“著”“子、之、仔”實際上是同一字的語音變體。
羅自群在《現代漢語方言持續標記的類型》中的研究顯示,持續體標記“著”“子”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的漢語方言里,如北京、河北、黑龍江、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南、陜西、寧夏、青海、安徽、江蘇等地,用法與普通話中體標記“著”的用法相同,都用在動詞和形容詞之后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例如:開著會/低著頭說/門開著/矮著一大截/圍著一群人
四、有關現代漢語南北方言持續體標記不同的原因討論
持續體標記的形成,一般認為是動詞演變而來的,是一個實詞進行一系列語法化的過程。從理論上說,語法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任何一個虛化成分只要其語法化程度沒有達到極限,都有再語法化的可能。
根據何樂士等學者的研究,動詞“到”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是從春秋-兩漢時期開始的,而動詞“著”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則是在魏晉南北朝,并且當時它的語義和語法作用相當于趨向補語“到”。石毓智指出,每個動補結構從句法關系變成形態關系都需要一定長度的時間和特定句法環境,一個動補結構出現的時間決定了它形態化的早晚,出現早的動補結構形態化的時間也早。我們不妨推測,體標記“到”的產生應早于“著”。歷史語料也證明了這一點。
根據李訥、石毓智的研究,“真正的表示進行態的‘著’在宋代還沒有出現,其用法還只限于‘存在’和‘兩個動作同時進行’……這時期表示狀態持續的用法也已經有了”。例如:
(17)百理具在,平鋪放著(《二程集》)。
(18)人雖睡著,其識知自完……(《二程集》)
“著”真正表示動態行為的正在進行的用法元以后才逐漸出現,例如:
(19)見他戰篤速驚急列慌慌走著(《陳季卿悟道竹聽舟[元刊]》)。
(20)馮媽媽他老人家,我央及他廚下使著手哩(《金瓶梅》三十八回)。
(21)王夫人正坐在涼榻上搖著芭蕉扇子(《紅樓夢》三十三回)。
北宋時期,持續體標記“到”已經出現,并見于官方文獻中,并一直延續至現代南方漢語方言:
(22)臣等竊聞昨夜蕭禧在驛,與館伴執到白札子商量王吉地、義化輔、黃嵬大山、石長城、瓦窯塢等處已定(《乙卯入國奏諸》)。
(23)帖黃?!嫉仍鐏碣澷Y政殿進呈白札子一道,并續簽帖到事節,謹具繳連進呈(《乙卯入國奏諸》)。
持續體標記“到”的輕讀音變形式“地”“得”“的”“底”在宋以后更是大量出現:
(24)只見他在那里住地,依舊掛招牌做生活(《碾玉觀音》下)。
(25)有個官人,夫妻兩口兒正在家坐地,一個人送封簡帖兒來,與他渾家(《簡帖和尚》)。
(26)趙宣子齊整穿了朝服要出朝去,看天色尚早,端坐的堂上,十分恭敬(《皇明詔令·武士訓戒錄》)。
(27)西門慶已在前廳坐的(《金瓶梅詞話》)。
(28)在屋里坐的聽唱(《金瓶梅詞話》)。
(29)那河邊住的塔塔兒一種人(《元朝秘史》卷1)。
就持續體標記“著”產生的地點來說,應在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地區產生,原因是:以“著”為代表的持續體標記在現代方言里主要分布在北方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東北官話、蘭銀官話等北方區域。由于北方地區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體標記“著”雖然在元以后才逐漸出現,但代表官話語素,加上官話方言是一種整合力較強的語言,所以“著”在近代漢語助詞系統內部的調整和規范中勝出,成為元以后持續體標記的書面用字,廣泛見于近代白話小說。
曹廣順認為在唐五代動態助詞(即體標記)產生的初期,大多數助詞都有相似的發展過程,造成了某些助動詞在表示動作獲得結果、完成、持續等幾種功能上的重合,后來經過調整和規范,恢復了平衡。唐五代動態助詞產生初期,表示持續態也許主要是由現代方言中存在的體標記“到”“起”“住”“緊”“著”等共同擔任的,但多個成分擔當同一個功能,與語言簡明、精密的要求相背離,造成了系統內的不平衡,所以必須進行調整。調整的結果,由于南方所處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和封建勢力的割據,南方方言往往呈現出兩種或三種不同的持續體標記并存的情況,比如說,在湘語區,“噠”“倒”和“起”可能并存;在吳語,除了用動詞后面加介詞短語的形式表示持續意義以外,一些地方還有使用“仔”或“倒”的情況;在粵語區,“緊”“住”和“倒”可能并存;在客家話中,“緊”和“穩”可能并存、“緊”或“穩”和“倒”可能并存;而由于北方地形的平坦、交通條件的便利和政治上的相對統一,北方方言的整合力較強,許多地方只用一種持續標記。
為什么持續體標記“著”在江南沒有得到大量推廣呢?
根據劉曉南和大多數方言學家的觀點,歷來南方方言的形成是受北方影響,南方方言代表了較早的漢語方言層次,北方方言代表了較新的漢語方言層次。由于持續體標記“到”比“著”產生得早,隨著歷史上幾次規模較大的北方移民南渡長江,先于持續體標記“著”傳播到了廣大南方地區,顯示了漢語方言較早的歷史層次,而持續體標記“著”反映了漢語方言較后的歷史層次,是漢語后起的用法。我們可以從以“到”為代表的[t]聲母的持續體標記(如“到、得、的、底”)遍布全國現象找到這一推測的證明。而自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規模中原移民不再發生,代之以由東至西的移民,南北方言進入了自身內部發展演變時期,現代漢語中出現這種持續體標記分南北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唐五代—宋朝時期是近代漢語助詞體系形成、新助詞全面產生、調整并穩定下來的一個重要時期。由于產生時間、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移民先后和方言的影響力等因素的不同,南北方言持續體標記呈現不同分化:北方趨向統一,以持續體標記“著”為主;南方呈現多樣,以持續體標記“到”分布最多最廣。
參考文獻
1.羅自群:“現代漢語方言持續標記的類型”,載《語言研究》2004年第1期。
2.李 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武漢、成都、貴陽、南寧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李藍:“大方話中的‘倒’和‘起’”,載《畢節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4.江藍生:《近代漢語探源》,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5.石毓智:《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6.梅祖麟:“漢語方言里虛詞‘著’字三種用法的來源”,載《中國語言學報》1988年第3期
7.何樂士:《史記語法特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8.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語文出版社1995年版。
9.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要略》,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0.石毓智:《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劉曉南:“中古以來的南北方言試說”,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4期。
12.劉 堅:《近代漢語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論文關鍵詞:四級考試,翻譯題型,翻譯教學
一 引言
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自1987年9月開考以來,已經歷20多個年頭,期間考試題型也不斷變化。就翻譯題型而言,直到1996年1月才推出翻譯測試,其命題形式為:從閱讀理解文章中分別選擇一至兩個句子組成一題,要求考生在15分鐘內將其譯成漢語,分值為10分。該題型是對考生理解英文能力和漢語表達能力的雙重測試,令人遺憾的是它只考了3次(96年1、6月,2000年6月),由此可見翻譯測試在大學英語考試中一直處于被忽略的地位,開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也就無據可依。2006年6月推出的新四級考試對翻譯測試做出了重大調整:對篇章中的句子英譯漢調整為含固定表達和重要語法點的片段句的漢譯英,共5句,分值占5%。這種翻譯新題型給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又帶來哪些啟示呢?本文回顧了歷次CET-4翻譯題型,并對其進行分析,據此四級考試,筆者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進行了反思,也提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
二CET-4翻譯題型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
筆者對2006年6月以來的11套真題仔細研究后發現,該題型重點考查的是常用詞匯、固定搭配及語法結構,尤其是一些較難的語法知識,如各種從句、虛擬語氣、倒裝結構等,而翻譯技巧涉及很少。2004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對學生的翻譯能力作出了一般、較高、更高三個層次的要求,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的文章進行英漢互譯。譯文基本流暢,能在翻譯中使用適當的翻譯技巧。并規定一般要求是高等院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1]??梢姺g能力是語言綜合表達能力的一個方面。翻譯測試應該是檢查學生準確與熟練運用翻譯技巧的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而翻譯本身是一種雙向語言轉換活動,無論是側重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有顧此失彼之嫌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四、六級考試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指揮棒,對翻譯教學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大學英語四級翻譯測試的單向性與英漢互譯雙向能力存在矛盾,并且試題與大綱要求有脫節之處。由此,教師可能會產生誤解,認為學生只要掌握大綱要求的詞匯、詞組和基本的語法知識就可以應付翻譯題型了,不需要教授他們翻譯技巧知識,因此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處于邊緣化的狀態。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材大多以閱讀技巧和篇章結構分析為主,教師的教學以此為講解和訓練的重點,忽視了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應該重視翻譯教學,把翻譯教學融于課文教學和練習講解中,突出傳授翻譯技巧知識,切實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三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實踐探索
筆者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下文所引書中例子均用B1, U1等表示出處)[2]的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在各單元中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詞匯、長難句和部分段落及課后漢譯英和英譯漢的練習題作為范例,并結合少量四級考試真題,教授學生一些基本翻譯技巧知識,為其打好翻譯基礎。
(一)詞語翻譯教學
詞匯屬于語言的基礎層次,因此詞匯的翻譯屬于翻譯能力形成的基礎層次。詞類轉換是翻譯時最為常用的一種變通手段,是突破原文詞、句格局,化阻滯通行文的重要方法。許多生硬、別扭、拖沓的歐化中文(英譯漢)或中式英文(漢譯英)往往都是沒有進行轉換的結果[3]。呂瑞昌等列舉了6種漢英詞類轉譯的常見方法。動詞轉譯成名詞、介詞和形容詞四級考試,名詞轉譯為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分別轉譯為名詞[4]。現代英語中,名詞的使用范圍比較廣,而漢語中常大量使用動詞,在漢譯英時可以將一個漢語的動詞譯成英語的名詞。
例1:____(為了掙錢供我上學), motheroften takes on more work than is good for her.(88題,2006.6)
學生首先會考慮“為了”、“掙錢”、“上學”的英文表達,然后直譯,形成的答案可能有:In order to make(earn)money for my tuition/to afford(support)my education. 其實我們可以告訴學生運用詞語轉譯法翻譯此句:Tofinance my schooling(上學是動詞,schooling是名詞)。
例2:Please come here at ten tomorrowmorning____(如果你方便的話)(91題,2007.6).
學生一看到“如果”,條件反射就會想到“if”,即:if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 如果學生用詞語轉譯法譯為at your convenience則更“方便”(方便是形容詞,convenience是名詞)??上У氖悄荏w現一些翻譯技巧的四級題目實在太少! 詞語搭配是語言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受母語使用習慣的負面遷移的干擾,常犯詞語搭配的錯誤,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漢語可以說“學習知識”,學生想當然地用英文表達成learn/study knowledge,但在英文中learn/study 是不能與knowledge搭配在一起的,而是gain/acquire knowledge。所以,為了克服母語干擾而造成英文搭配錯誤,可設計一些漢譯英的詞語搭配練習。請學生翻譯畫線詞語,補全句子:
我早上起床時感到劇烈的頭疼。When I woke up this morning, I___a serious headache.
有些情況下,困難的出現是因為交流失敗。
In some cases,difficulties____because of failure to communicate.
學生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很容易寫成1.felt;2.appear,該題較佳的譯詞為1.had;2.arise.通過類似的詞語搭配翻譯練習,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語言學習的負面遷移以及詞義是受其語境的限制,在學習中也就會特別注意。
(二)句子翻譯教學
現代翻譯理論認為,句子是最重要的翻譯單位。四級考試中的翻譯題型也是以句子為關鍵詞或短語譯成句子,或把原文的一個句子分譯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
例3:While she is doing her homework, herfeet on the bench in front of her and her calculator clicking out answers toher geometry problem, I am looking at the half-empty package of Camels tossedcarelessly close at hand.(B2, U5)
該句語法結構不算復雜,用了兩個分句分別說明“女兒”和“母親”的動作,但是畫線部分幾個介詞短語和非謂語動詞的翻譯卻煞費思量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漢語句子短小精悍四級考試,且多用并列謂語或并列分句,按時間或邏輯順序排列。故翻譯時一般將英文的從屬及修飾成份盡可能轉化為并列謂語,省去不必要的關聯詞。
譯:她做家庭作業時,腳擱在前面的長凳上,計算機嗒嗒地跳出幾何題的答案,而我就盯著那包駱駝牌香煙看:她已抽了一半,就隨意扔在手邊。
例4:Once there, he would cling to the handrailuntil he reached the lower steps that the warmer tunnel air kept free of ice.(B1,U3)
該長句實際上包含三個短分句:①he would cling to the handrail;②until hereached the lower steps;③that the warmer tunnel airkept free of ice。
此句中的that雖然引導的是一個定語從句修飾the lower steps,實際上主從句之間隱含一種因果關系,若學生不會運用翻譯技巧把定語從句轉譯為狀語從句,譯文可能會不通順。
譯:一到那,他就抓住地鐵通道口的扶手,一直走到下面幾級臺階,因為地鐵里的空氣暖和,下面幾級臺階上沒有冰雪。
2.合句法,即把原文中兩個以上的簡單句、并列句或復合句等譯成一個長句。漢語強調意合,結構較松散,簡單句較多;英語強調形合,結構較嚴密,長句較多。所以漢譯英時要根據需要注意利用連詞、非謂語動詞、各種從句、獨立結構等把漢語短句連成長句。
例5:這位老人見到自己的孫女走進屋時站了起來,竟意想不到地移動了幾步,就好像他能行走了似的。(B1,U7)
原文有3句,句子內部按時間順序排列,邏輯關系較復雜,其中包含多個動詞,形成連動式謂語,而且兼述兩個主語的動作。在準確理解原文,弄清句子主干結構后,運用詞匯語法等銜接手段合三為一。
譯:Seeing his granddaughter coming into the house, the old man got tohis feet and moved several steps unexpectedly as if he could walk by himself.
3.綜合法
有時候出于實際需要,根據詞匯、短語和句子內部之間的語法結構、語義邏輯關系,靈活選用以上兩種方法四級考試,交替使用,是為綜合法。
例6:經理需要一個可以信賴的助手,在他外出時,由助手負責處理問題。(B2, U2)
“在。。。時”是典型的時間表達法,是否一定用“when”翻譯呢?其實在該句中,這個時間句式就是說明“助手”的作用,用定語從句限定其特性,介詞短語作狀語,句內關系更顯緊密。
譯:The manager needs an assistant that he can count on to take care ofproblems in his absence.
鑒于目前學生中文表達能力普遍欠佳的現狀,教師還要注意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
例7:Life is like a field of newly fallen snow.Where I choose to walk every step will show.(B1,U10)
原句沒有新詞,結構也不復雜,但要用流暢的漢語準確通順地翻譯出來,并不簡單。
譯文1:生活就像一場新下的雪,你選擇走的每一步,都會在雪中留下印記。
譯文2:生活如新雪覆蓋的大地,走過之處必定留下足跡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譯文3:生活如雪后大地,足之所至,跡必留之。
譯文1直譯痕跡明顯,譯文2的語言形式和內容都得到很好的轉換,譯文3則兼具漢語簡練與古雅之美,符合原句語體風格,學生也贊同比前兩種譯文稍勝一籌。學生從譯文對比中欣賞了漢語的韻味,思路也開闊了許多。
(三) 段落翻譯教學
由于對語法翻譯法的缺點存在認識誤區,大多數教師采取英語釋義的辦法來解釋課文,學生對一些長難句或關鍵段落的內涵是一知半解,或者不甚了了。教師可適當使用語法翻譯法,將重點段落譯成中文,以便讓學生理解得更透徹。
Our ra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enhanced ourrelationship and taught us a great deal about tolerance, compromise, and beingopen with each other. Gail sometimes wondered why I and other blacks were soinvolved with the racial issue, and I was surprised that she seemed to forgetthe subtler forms of racial hatred in American society.(B2, U3)
該段落僅由兩句組成。前一句是由兩個并列謂語動詞構成的簡單句,其中的介詞賓語較長,關系較復雜四級考試,第二個并列復合句包含why和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其中包含幾個介詞短語,信息量較大。段落結構分清之后,結合整篇文章的跨國婚姻主題,把握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感情基調,翻譯出來的文字不但深化了學生的閱讀理解,也達到了訓練學生翻譯技巧的目的。
譯:我們之間的種族和文化差異不但增強了彼此的關系,還教會了我們要彼此寬容、諒解和開誠布公。蓋爾有時不明白為何我和其他黑人如此關注種族問題,而我感到吃驚的是,她好像忘記了美國社會中種族仇恨各種微妙的表現形式。
像這樣由2-3個長難句組成的段落在教材中比比皆是,運用語法翻譯法教學,不但訓練了學生的翻譯技巧,而且有助于其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
四 結束語
翻譯測試應該成為翻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雖然四級考試翻譯題型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正面反撥作用有限,英語教師更應在實踐教學中注意傳授基本的翻譯技巧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不僅能促進其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其更快、更好地適應今后翻譯工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鄭樹棠主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第1,2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劉季春.實用翻譯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 67-70.
[4]呂瑞昌等.漢英翻譯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 26-30.
一、引言
粵方言通稱粵語,習慣上也叫廣東話,本地人又叫廣府話或白話。廣東話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粵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入聲韻及古音中-m、-n、-三個陽聲韻尾,并且分陰平陽平,而且還保留了較多古漢語單音節詞和古代書面語和文化詞,可以稱作是中國古代語言的“活化石”?;浾Z對于古代漢語、音韻學、現代漢語的學習所起到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覷的。歷年來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比研究是語言學界研究的熱點,下面我綜合近五年粵語和普通話對比研究的成果,從語音、語法、詞匯、心理層面、語言混用五個研究角度(每個角度選取兩篇代表論文)對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比研究的現狀進行描述。
二、現狀評述
①把兩者語音對比作為研究角度
這方面的代表論文有:
1.從粵語和普通話音節結構的差異論香港地區的漢語拼音教學
粵語與普通話在音節結構方面存在差異,說明粵語區的漢語拼音教學必須針對“粵語無介音”這一特點施教;在分析各種漢語拼音教學法利弊的基礎上,對聲介合母法加以改進,提出一種既繼承了漢語反切傳統精神,又照顧到粵語音節結構特點的漢語拼音新方法――漢語拼音反切連讀法。
2、不同方言區現代漢語語音、語法教學的應對策略――以東北方言區與粵方言區為例
在不同方言區進行現代漢語教學既有現代漢語教學的共性,又有其獨特的個性。為了使現代漢語教學在方言區更有效地進行,此文針對不同方言區的語言特點在教學上作了一些探索:從現實語言狀況出發,解決語言認識問題;從語言本身內部規律的差異入手,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
②把兩者詞匯對比作為研究角度
這方面的代表論文有:
1.粵語區學生寫作中的方言詞匯羼入問題及糾偏對策
該文匯總粵方言東莞地區300份中學生作文中的方言詞匯,進行統計歸納。針對粵語區中學生在寫作中由于方言影響而出現的詞匯使用不規范現象,總結規律,提出可行的教學策略及學習策略,以提高粵方言地區中學語文的教學效率。
2.粵語―普通話講話者言語產生中的詞匯選擇機制初探
該文以熟練非平衡粵語-普通話講話為被試,考察粵-普講話者言語產生中的詞匯選擇機制。結果發現,在預期切換條件下,切換至粵語(熟練方言)和切換至普通話的切換代價相當;在無預期切換條件下,切換至普通話的切換代價較切換至粵語的切換代價大。
以上所選取的兩篇代表論文都是從語言習得的角度來談粵語和普通話的詞匯對比,相對系統性的研究著作是以詹伯慧為代表的研究粵語的專家所撰寫的書本,如詹伯慧著的《廣東粵方言概要》。
③把兩者語法對比作為研究角度
這方面的代表論文有:
1.香港粵語兩種差比句的交替
該文討論香港粵語兩種差比句句式“過字句”和“比字句”交替的機制。該文發現,“比字句”是循“過字句”四個表達能力較弱的缺口進占香港粵語比較句的地盤的。
2.論粵語和普通話的接觸――以“就”字在香港普通話媒體中的用法為視角
本文以“就”字在香港普通話媒體中的用法為視角,認為香港媒體普通話不是內地的普通話也不是粵語,應該看做是內地普通話和粵語之間接觸的產物。
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著有彭小川所著的《廣州話助詞研究》。
④從心理學角度對二者進行對比研究
這方面的代表論文有:
1.跨語言干涉對粵語-普通話雙言者言語流暢性的影響
通過兩個實驗,考察了跨語言干涉對粵語-普通話雙言者言語流暢性的影響。結果發現,粵語-普通話雙言者的音位流暢性和語義流暢性均差于普通話單言者。而且粵語中的讀音混淆影響粵語-普通話雙言者的普通話的言語流暢性。
2.普通話和粵語記憶中的語言依賴效應
通過兩個實驗考察普通話和粵語環境下的記憶語言依賴效應。實驗1運用自傳式回憶范式,考察語言環境對情境記憶提取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普通話和粵語環境下,普通話-粵語雙言被試的回憶體現了對語言環境的依賴。當回憶時的語言環境和事件發生時的語言環境相同時,獲得了更多的同類記憶。另一實驗通過聽覺方式呈現詞,考察語音和語言表達方式對再認的影響。結果表明,普通話-粵語雙言被試對用粵語方言表達的詞反應時間短,誤報率低,辨別力強,表明語音和語言表達方式是影響普通話-粵語雙言被試記憶語言依賴效應的重要因素。
⑤從語言混用的角度來分析語言和普通話
這方面的代表論文有:
1.香港粵語與英語的混用現象及“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
在香港在殖民地歷史里受到英國非常大的影響,香港粵語里摻雜了很多的英語詞匯。但隨著,香港與祖國的交流日漸頻繁,對普通話運用的重視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在香港這片特殊的土壤上生根發芽。本文嘗試以后殖民理論的觀點,探討香港粵語與英語的混用現象及“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
2.三語環境中的語言遷移――香港學童普通話、英語雙賓句的二語習得研究
該文章從香港學童習得普通話和英語的角度,討論他們在習得這兩種二語時,兩種二語以及母語粵語三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三、發展前景預測
綜合以上所能搜集到的資料來看,粵語和普通話的研究趨于成熟化和細化,學者們不再滿足于以廣州話為標準音的粵語與普通話之間的對比,而是朝著以下兩個方面的趨勢逐步把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比研究推向縱深。
第一個趨勢是不再滿足于以廣州話為標準音的粵語與普通話之間的對比,而是把研究范圍拓展到粵語的其它幾個片區。目前的粵語和普通話研究正逐步開始細化,關注單個粵語方言片區與普通話的對比,這是今后研究的一個趨勢。
第二個趨勢是將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比研究成果逐步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或者是在研究粵語和普通話二者的區別時有意識地關注這二者的差異對于對外漢語教育的啟發。
第三個趨勢是將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比放在更為廣闊的學科背景之下,跳出語言學的圈子,在別的學科領域進行思考與探索。如在心理學領域展開的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比研究,就是跨學科進行語言對比的很好例證。
四、小結
以上便是我這一段時間以來對于粵語和普通話研究對比之后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總結出的一個大致研究輪廓??偠灾?,粵語和普通話的差異廣泛存在于二者的語音、詞匯和語法之中,各個學者們都從不同角度論證過二者的差異,第一個趨勢是不再滿足于以廣州話為標準音的粵語與普通話之間的對比,而是把研究范圍拓展到粵語的其它幾個片區、將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比研究成果逐步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將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比放在更為廣闊的學科背景之下正逐漸成為粵語和普通話對比研究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 陳栩茜,張積家.粵語-普通話講話者言語產生中的詞匯選擇機制初探[J].肇慶學院學報,2012(3).
[2] 陳凡凡.三語環境中的語言遷移――香港學童普通話、英語雙賓句的二語習得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0(1).
[3] 李文山.論粵語和普通話的接觸――以“就”字在香港普通話媒體中的用法為視角[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