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院心肺復蘇培訓總結

醫院心肺復蘇培訓總結

時間:2022-10-24 02:19: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院心肺復蘇培訓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院心肺復蘇培訓總結

第1篇

關鍵詞:急診科;綠色通道;搶救

急診科是醫院收治危急重癥的一線科室,急診科搶救符合絕大多數危急重癥搶救存在“時間窗”、損傷控制理論,在黃金時期內采取有效的干預策略,是許多疾病患者存活的關鍵,這是活體組織生理性、病理性變化客觀規律決定的[1]。對于那些需要優先搶救的瀕死、高死亡風險對象,及時開辟綠色通道,可爭取時間窗,從而降低病死率。軍人綠色通道與普通醫院的綠色通道存在較大差異,軍隊因其特殊性,急診危重癥多見心臟驟停、創傷患者,病種相對集中,這要求急診科不僅需要關注綠色通道的管理效率,還需要關注特殊病種管理,注重某類疾病的急救技術管理。為進一步提高軍人急診綠色通道的管理水平,本次研究試回顧性分析基層軍人綠色通道開辟情況、救治效果,總結綠色通道管理經驗、搶救救治經驗。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月1月~2015年12月31日,醫院急診科開辟軍人綠色通道主要用于現役軍人、預備役創傷、心臟驟停等疾病的現場搶救。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分析2014-2015年綠色通道患者基本情況。

2結果

基層開辟綠色通道轉運的現役軍人,從病種分布來看,以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創傷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為主。采用的急救技術主要為心肺復蘇,主要針對大量失血、原發心臟病、嚴重脫水等原因引起的心臟驟停。神經系統疾病多見腦梗死、腦出血,此類對象多發生在氣候劇烈變化時,另多見軍隊戰士青年型卒中,多在訓練過程中發生,無明顯先兆。創傷疾病包括嚴重的骨折、內臟破裂、創傷出血導致的休克、血管損傷,極少部分包扎、槍彈傷、刀傷,也多見于訓練創傷,多為保護措施不到位所致。消化系統疾病多見急性胃腸炎、消化道出血以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男,21歲,戰士,訓練過程中突然暈倒、心臟驟停,現場急救員進行了簡單的口對口人工呼吸、敞開衣襟、開口預防窒息,接到呼叫后,10min內衛生員抵達現場,查體見患者面色蒼白、腹部下可見散在的黃斑、肢冷、心率為0,無呼吸,雙側瞳孔散大,判斷為心臟驟停。進行胸外心臟按壓,速率100~110次/min,持續替換人員維持有效的按壓,持續6min,同時連接便攜式呼吸機供氧,在此同時,迅速轉運到當地醫院急救,心跳恢復。轉運過程中開通靜脈通道,院內應用擴血管復蘇藥物,心電圖恢復,期間停跳1次持續十數秒,立即采用電擊除顫,能量200J,恢復正常,轉移到上級醫院。

3討論

應加強對部隊以及專業衛生人員心肺復蘇術的培訓。從基層衛生機構轉運上級醫院開辟綠色通道情況來看,多見各種原因導致的心臟驟停,心臟驟停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危象之一,心肺復蘇是最急需的搶救技術。本例對象在早期接受急救員的現場基本處理,包括口對口人工呼吸、呼吸道管理預防誤吸。衛生員迅速抵達現場進行了徒手胸部按壓。心肺復蘇技術培訓推廣要點:①有報道顯示,心肺復蘇失敗與心率恢復速度有關,需做好對基層急救員的培訓,重視現場的心肺復蘇,組織部隊干部、戰士,特別是一線救護員,學習心肺復蘇技術;②心肺復蘇成功率與心電圖表現、早期通氣方式有關,對于送院、急救過程中出現的VF心電圖表現,需予以重視,遵照指南盡快、有效完成心肺復蘇各項操作,包括強化通氣措施、必要時氣管切開、合理的胸外按壓,準備好心電除顫、藥物復蘇,及早除顫,使用束縛帶有助于增加潮氣量,有助于肺通氣,在進行人工呼吸時,也不應停止按壓,適當引入心肺復蘇儀等輔助設備;③對心臟驟停者短暫復蘇者,也不應放松警惕;④積極控制心臟驟停的原因;⑤盡量安排2人配合,1人取器,1人開展胸外按壓等操作,100/min的速度可能影響生理病理狀態,100~120/min的胸外按壓是合理的,按壓的深度在5cm為宜,應避免過深,但實際情況是出于擔心按壓過深導致肺創傷,絕大多數心肺復蘇實際按壓深度幾乎不會超過5.5cm,對于心肺復蘇,非必要的中斷是被允許,但應盡量縮短,特別是除顫前,應避免按壓中斷;⑥準備好急救藥物,針對頑固性VF、pTV,首選胺碘酮、利多卡因,急救員做好藥箱的管理,做好擴血管藥物、抗心律失常、強心等藥物等管理,確保足量、合格、方便取用。軍隊急救,多見于訓練、軍隊生活有關的病種,包括潛在的由高強度的訓練誘發的急性心肌梗死等病變,往往表現為發病急驟,可出現心臟驟停,死亡率高。另外青年型卒中,病情相對較輕,多見于訓練后,另見訓練保護措施不到位、器械操作不當等引起的創傷,包括嚴重的骨折、內臟破裂、創傷出血導致的休克、血管損傷,此類傷情可輕可重,醫院應購入應對創傷的外固定設備,可借鑒美國的戰傷現場救助設備,如Bastiani架、許氏單邊固定支架、Wagner、Charnely、hoffnann支架等。站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解戰士們的身體負荷情況,做好體檢,發現冠狀竇性電軸左偏、右偏,心房顫動、束支傳導阻滯等心電圖異常表現,結合動態心率評估身體壓力狀態,采用更科學的方法,評估展示的健康狀態,尋找潛在的心臟驟停風險因素。綜上所述:軍人綠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別注意提高心肺復蘇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韋再華,高燕琳,蘇建婷,等.2003-2007年北京戶籍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群分布特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7):651-652

[2]劉元生.心肺復蘇2015年指南與解讀[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5,24(6):401-408

第2篇

1 心肺復蘇指南:進步還是阻礙?

現代心肺復蘇術確立后不久的1963年,美國心臟協會(AHA)便成立了第一個心肺復蘇的專家委員會。1966年,AHA聯同國家科學研究所和國家科研委員會創立第一個CPR標準和指引。1974年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心肺復蘇指南才真正誕生發表[3],此后又歷經數次的修改和完善。隨著1993年國際復蘇聯盟(ILCOR)的成立,越來越多的學術團體和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加入到心肺復蘇指南的起草和修訂工作之中。而指南也逐漸成為心肺復蘇的權威指導,成為廣大臨床醫務人員的執業技術標準和大眾技術普及的標準教材。可喜的是,全球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和市民得到標準化心肺復蘇的培訓,標準復蘇技術越來越多被應用于實踐,局部地區的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也在明顯提高。但令人尷尬的是,大部分的心搏驟停患者預后仍然不佳,最新版本的復蘇指南與最早的版本相比,似乎突破性進展不多,現代心肺復蘇技術甚至受到部分學者的質疑和挑戰。當然,心肺復蘇指南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的事實不可否認,但指南產生過程的嚴苛的循證醫學程序卻再次引起專家們的關注。例如胸外按壓技術如果按照今天的指南評價和入選標準是無法被積極推薦的,但這并未能改變其心肺復蘇的基石地位。腎上腺素的價值雖備受循證醫學的爭議,但從未撼動其在心肺復蘇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指南采用嚴苛的循證醫學流程用于對新技術和新方法進行評價的做法確實值得進一步商榷,唯長期良好神經功能和生存預后的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2 生存鏈:生命之鏈

生存鏈的概念于1991年由Cummins等[4]提出,并出現于1992年版的心肺復蘇指南而被廣泛熟知[5]。生存鏈概念的提出是對心搏驟停和心肺復蘇過程的正確認識,其中的四早原則(早期識別、早期心肺復蘇、早期除顫、早期高級生命支持)既強調了4個獨立的環節對于心肺復蘇的重要性,更指出這4個環節環環相扣,緊密相連。換言之,心搏驟停是一個臨床綜合征,而非單一疾病,心肺復蘇的整個環節和過程對心肺復蘇的結果和預后都會產生決定性影響。因此,片面的強調單一因素對最終復蘇預后的影響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對這一相關因素的評價偏倚。簡單的希望某單一新技術和新措施能夠力挽狂瀾,顯著改善心肺復蘇患者的生存預后是無法實現的。最新的心肺復蘇指南除了增加第5環——綜合的復蘇后處理外,強調早期完成前4個基本環節的同時,更明確了各個環節的重點和質量[6]。生存鏈是對心肺復蘇流程的形象總結,保證心肺復蘇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質量和時效是心肺復蘇成功的關鍵,充分動員整個社會力量,采取持續質量改進的方式做好每個細節,才能真正顯著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和遠期預后。

3 心肺復蘇技術的普及與推廣

對心搏驟停患者搶救成功的關鍵還在于盡量縮短心搏驟停至心肺復蘇的時間。第一目擊者對于心搏驟停患者實施心肺復蘇的意義不言而喻,而50年來,在提高復蘇成功率和良好生存預后方面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公眾除顫計劃(PAD計劃)的實施,及其帶來的顯著的復蘇成功率的提升[7-8]。因此,普及和推廣心肺復蘇的知識和技術,推動PAD計劃的實施,不斷提高公眾對于心搏驟停患者的識別和復蘇能力是為后續高級生命支持贏得時間和機會的關鍵。當然,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醫務人員和公眾能夠更快速而高質量的掌握相關的技能同樣是需要面對的挑戰。

4 新技術與新裝備:何時能大顯身手?

伴隨著心肺復蘇科學的發展,以及現代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進步,新的復蘇輔助設備和裝置層出不窮,也顯現出未來在臨床應用的廣闊前景,但受限于缺乏“足夠”的循證證據,目前對于這些新技術和設備的臨床應用仍未被積極推薦[9]。但可以肯定地說,新的科技和信息化裝備正逐步影響和改變傳統的心肺復蘇過程,特別在高級生命支持和復蘇后綜合治療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隨著近期一系列大規模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的完成和報道,越來越多的新設備將進入復蘇領域,在逐漸解放復蘇團隊人力資源的同時,也逐漸帶動對最佳復蘇方法學進一步深入探討。當然在確保患者權益的基礎上,應該積極鼓勵開展小規模的臨床研究,為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提供更加充實的理論依據,而最佳的人機配合流程和時機也將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5 國際經驗與交流合作

我國的迅速發展與對外開放為心肺復蘇領域的進步帶來機遇,借鑒優秀的發展經驗再結合自身的國情和條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對提高總體的復蘇成功率意義重大。缺乏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和有效的監測網絡系統依然是國內心肺復蘇臨床研究的重要制約因素。參照國際通行的研究模式,借鑒亞洲鄰國和地區的成功經驗,有利于探索出有效的研究模式。加快對旁觀施救者的保護性立法對于提高大眾心肺復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至關重要,而克服教育、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障礙,建立社區化的公眾復蘇和公眾除顫(PAD)等項目,對提高城市復蘇成功率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國內專家逐漸在國際期刊和會議展示其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的團隊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逐漸獲得大家認可與關注,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專家能夠對國際復蘇科學的發展與進步作出貢獻。

50年的光陰彈指一揮間,心肺復蘇這門年輕的科學仍然充滿太多的未知與秘密,無論成績、進步還是教訓、阻礙,都將繼續給予我們前行的力量與勇氣。

參考文獻

[1]Kouwenhoven WB, Jude JR, Knickerbocker GG. 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 [J].JAMA, 1960,173(10):1064-1067.

[2]Lown B, Amarasingham R, Neuman J. New method for terminating cardiac arrhythmias.Use of synchronized capacitor discharge[J]. JAMA, 1962,182:548-555.

[3]Carveth S. Standard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ac care[J]. JAMA,1974, 227(7):796-797.

[4]Cummins RO, Ornato JP, Thies WH,et al. Improving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the “chain of survival” concept. 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Subcommittee and the Emergency Cardiac Care Committe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1991, 83 (5): 1832-1847.

[5]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ac care. Emergency Cardiac Care Committee and Subcommitte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art I. Introduction[J]. JAMA, 1992,268 (16): 2171-2183.

[6]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J]. Circulation,2010, 122(18 Suppl 3):S640-946.

[7]Hallstrom AP, Ornato JP, Weisfeldt M, et al. Public-access defibrillation and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N Engl J Med, 2004,351(7):637-646.

[8]Weisfeldt ML, Sitlani CM, Ornato JP, et al. Survival after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before arrival of the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evaluation in the resuscitation outcomes consortium population of 21 million[J]. J Am CollCardiol, 2010,55(16):1713-1720.

[9]Cave DM, Gazmuri RJ, Otto CW, et al. Part 7: CPR Techniques and Devices: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720-728.

(收稿日期:2012-12-1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1.002

作者單位:510120 廣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中山大學心肺腦復蘇研究所(余濤、唐萬春);美國威爾危重醫學研究院 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唐萬春)

第3篇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混合教學;思政;心肺復蘇術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專業課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1]。近年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在各種教學活動中融合思政元素,提倡護理人員的“仁心教育”與“愛國情懷”相融合,強化“立德樹人”總體理念,傳承仁醫基因,夯實護理人員的人文修養與職業精神,進一步提升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本文研究以我院年度崗位任職教學活動為契機,嘗試基于課程思政的混合教學模式,立足人體解剖學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增強了教學活動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實現了技能傳承與價值引領相統一,極大地提高臨床護理技能水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21年12月選取我院120名護士作為年度崗位任職教學的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名護士,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模式模式,觀察組采用基于課程思政的混合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心肺復蘇術”為例,遴選的護理人員均從事臨床護理操作5年以上,都具有一定教學研究能力與臨床操作能力,兩組護理人員年齡、性別構成比、護理能級、各項考核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訓方法

1.2.1對照組根據各護理科室工作性質不同,60名護士對于掌握心肺復蘇操作技能參差不齊。指導教師對60名護士采用“理論授課+示范研討”的常規授課模式,步驟分別是:①理論授課,指導教師從心臟驟停的原因開始,講解心臟位置與毗鄰、呼吸系統、臨床操作要點等,按照心肺復蘇術章節基本要求進行授課,課上鼓勵指導教師與護士們進行雙向教學互動,加強她們對授課重點、難點的理解,為臨床實操教學應用打下基礎。②示范研討:指導教師在完成心肺復蘇操作流程的講解示范后,開展多人員分組練習,強化從實踐中完成對患者的傷情評估、臨床診斷和搶救措施的理解,避免操作程序顛倒、遺漏操作項目等問題發生。在課堂研討中,指導教師將研討方向引入評估患者狀態、按壓姿勢與節奏、有效指標判斷以及注意事項等,讓護士們各抒己見、積極發言,最后對研討中有矛盾、有爭議的問題,教師進行詳細地答疑解惑。1.2.2觀察組觀察組采用基于課程思政的混合教學模式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課前線上預習:在線上教學中,護士們選擇“電腦端—手機端”盛京護理網絡平臺和區域協同護理信息化網絡平臺,觀看盛京醫院志愿團隊在抗擊疫情援鄂、玉樹地震救援、火災爆炸救助等多個重大公共衛生及突發事件中的擔當與奉獻精神,使護士們深感提高急救能力的重要意義,更加激勵護士們積極地學習心肺復蘇術的微課教程。在網上微課學習中,使護士們初步掌握心肺復蘇術的解剖學知識、維持血液循環原理等難點,了解心臟驟停判斷、臨床搶救要點以及進一步生命支持等內容,與之前思政元素相融合,使護理人員深刻領悟到責任使命、生命意義,對提高她們臨床鉆研精神與綜合素養有極大幫助,每個短視頻時間控制在5~10min,總體預習時間一般為30~60min,在減輕護理人員負擔的同時,提高臨床急救教學的針對性[2]。第2階段課中理論授課:在理論授課過程中,指導教師朝著極力培養護士們具備科學素養的方向邁進,指導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為護士們構建多副心肺復蘇術知識結構圖,從思維導圖中了解呼吸系統解剖結構與心臟位置與毗鄰區、掌握呼吸系統與心肺復蘇之間關聯、心臟血液供應流程、每項搶救操作對患者恢復蘇醒的影響。以“心肺復蘇術操作”為例,以評估環境、評估意識、按壓術實施、人工通氣等為關鍵詞構建思維導圖系統結構,每個關鍵詞簡要說明操作要點、標準、注意事項等,并且向四周末端散射不定數量的分支,逐步構建心肺復蘇術知識體系的網狀結構[3];要求每個分支與解剖知識相關聯,使護理人員從內涵中理解心肺復蘇術與呼吸系統、心臟器官的解剖知識之間關系,從而完成護理解剖學原理性知識的內化與聯系,使護士們更加清晰實施胸部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電除顫等操作后人體生命體征的變化,每個授課環節都體現出教師兢兢業業、嚴謹求實的工作狀態,為下一階段臨床實操教學應用打下基礎。第3階段課中示范教學:指導教師利用人體心肺復蘇模型和氣管插管模型演示氣管插管、口腔清理、氣管管理、胸外按壓、人工通氣等基本操作技能,參訓護士結合解剖學理論與現場示范操作辯證統一地理解各種標準、操作、規范、姿勢、力度等,掌握不同患者、不同搶救時機進行不同的心肺復蘇術操作措施,提高搶救成功率。現場示范結束后,指導教師在了解護士們學情的基礎上,將參訓護士進行不均勻地分組操作,從個人、雙人、多人在人體模型上操作,鍛煉護士們在搶救中角色分配與協作,遞進式地鞏固個人操作技能。在與指導老師互動交流中,教師必須及時、耐心、全面地答疑解惑,并且列舉誤失搶救時機的事故案例,引導護士們反思生命的意義,培養護理人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對激發她們學習動機有重要作用[4]。第4階段課后成果固化:該階段指導教師將用更多的時間進行心肺復蘇術疑難解析,督促各小組將總結內容不斷完善《急救護理實操手冊》,向臨床實踐應用中擴展,實現成果固化。

1.3評價方法

對120名參訓護士進行理論與實操考核,理論、實操考核滿分設定100分,理論考核以相關論述題為主,重點考核護士們對護理解剖學原理性知識內化問題,準確反映護士們掌握知識的程度;實操考核成績以準確辨認標本部位、畫出心肺復蘇術相關部位、完成人工搶救操作給予賦分。在自主學習能力測評中,采用Williamson自主學習量表(SRSSDL),對兩組護士進行自主學習能力測評。此量表包括學習意識、學習策略、學習行為、學習評價以及人際交流5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12個條目,共計6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總分范圍為60~300分,得分越高說明自主學習能力越強。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0軟件處理此次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并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士各項考核比較觀察組護士各項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的成績(P<0.05)(表1)。2.2兩組護士對教學效果評價觀察組護士自主學習能力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2)。

3討論

在年度崗位任職教學活動中,重在短時間內提升參訓護士臨床核心技能,面對重新梳理心肺復蘇術知識點以及掌握急救操作與人體相關部位存在錯綜復雜的關聯,如何提高她們的熟練程度?這與參訓護士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豐富的人文素養、高尚的擔當精神息息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護士的理論與實操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士自主學習能力各維度得分及總分也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基于課程思政的混合教學活動適應于具有豐富紅色文化的醫療機構,通過將盛京醫護團隊無私奉獻精神滲透到教學過程,使護士們深感此次心肺復蘇術的學習意義重大,提高了參訓護士新時代的責任感、使命感,有效激發護理人員學習動力與鉆研精神,推動她們全力以赴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讓枯燥的護理解剖知識變得有溫度、有情懷,高效地完成各種學習與考核任務[5]。近年來,盛京醫院積極推動思政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培養一批具有親和力和影響力的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在教學過程中,他們能夠認真統籌規劃教學時間和進度,耐心地培養護理人員自主鉆研以及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這樣使參訓護士從指導教師“師德育人”“嚴謹求實”中感悟到“醫德仁術”的重要意義,有助于提升參訓護士的責任擔當、臨床技能以及人文素養,該教學模式值得推廣[6]。但是現階段各大型醫療機構都存在著工學矛盾,教學實施過程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還需要指導教師在思政教學設計繼續探索如何持續激勵護士們學習積極性、有效性,切實提高護理人員責任意識與鉆研精神,使其教學模式更加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邱鑠,王世芳.課程思政融入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實踐[J].解剖學研究,2021,43(4):390?392.

[2]許鳳燕,劉寶全,曹博等.課程思政融入人體解剖學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22,42(1):6?10.

[3]徐丹,鄭韜,陳能杰等.微課結合思維導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護理解剖學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21,41(4):350?351.

[4]張雁儒,先德海.課程思政在局部解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解剖學雜志,2020,43(4):369?371.

[5]王磊,李文昕,崔鑫.將思政元素融入系統解剖學教學的探討[J].解剖學研究,2021,43(6):643?645.

第4篇

【關鍵詞】 急救知識與技能;專業培訓;監獄醫務人員

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已越來越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1]。為更好地服務于監獄服刑人員,滿足臨床急救技能的需要。省監獄管理局在2012年委托我中心對屬下的監獄醫院部分醫務人員進行急救培訓,取得了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加培訓人員均為監獄醫務人員,其中醫生142人,護士24人,共計166人。年齡24~53歲,平均36歲;大學本科學歷125人,專科41人。分三期培訓,每期培訓4 d,每次約54~56人。培訓前、后的理論或操作考核只要有一項未參加者,不納入研究對象。

1.2 培訓內容 主要內容為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操作,包括:成人高級生命支持術(雙人心肺復蘇、除顫、氣管插管等)、急診心電圖的學習。

1.3 培訓方法

1.3.1 積極做好培訓準備工作。為保證培訓質量,培訓之前均經過集體備課,操作演示等過程。確定項目負責人,具體負責制訂培訓流程和考核評分標準等[2]。授課老師均為主任醫生,急救技能操作老師由取得美國心臟協會AHA導師資格證和具有豐富急救培訓經驗的急救醫生擔任。

1.3.2 授課方式 急救理論老師通過多媒體形式講授。急救操作請主講老師在旁進行口述分解,帶教老師操作示范演示,最后再進行分組練習,為保證每名學員都能得到更多實際練習機會,每6人一組,每組配備1套模擬人,由1名帶教老師指導。

1.3.3 培訓前測試 每名學員培訓前填寫“急救培訓前調查卷”,了解他們的急救理論水平及急救技能掌握狀況,以便開展針對性的教學。調查卷滿分為100分,75分以上為合格。

1.4 考核方法與標準 采用理論和技能操作相結合的方法。理論總分為100分。操作技能為二人一組,考核內容為2010 cPRBLS和氣管插管(各100分),操作成績取二項技能的平均分。得分75~85分為合格,85分以上為優秀。

2 結果

2.1 培訓效果評估 參加培訓前、后急救技能理論和操作考核的有166人。培訓前監獄醫務人員成人基礎生命支持、成人氣管插管術和急救理論考核均為不合格。經過四天培訓,成人基礎生命支持和氣管插管術平均達到優秀水平,理論知識考核為合格(見表1)。經過對學員所填的“培訓后調查問卷”統計表明,培訓滿意度為98%,學員認為培訓組織嚴密、教學管理到位、教學方法得當、教學內容實用,但其中2%的學員認為教學內容應多元化,如安排到三甲醫院急診科參觀見習。

3.1 監獄醫院雖是基層醫院但是有其特殊性,醫務人員同樣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公安干警又是醫護人員,平時對外交流進修學習機會少。所以在基層醫院危急重癥患者搶救過程中,醫護人員的急救技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本次培訓調查顯示,有學員在培訓前已了解高級生命支持技術,但存在不正規的操作和一些模糊概念,這與他們醫學知識和醫療水平參差不齊、沒有受過標準化培訓有關[3]。部分醫生存在知識老化、缺乏長期臨床經驗、現場急救能力(包括急救知識和急救指揮能力)有待提高,而這些因素可直接影響現場急救能力及搶救成功率。因此,有必要對監獄醫務人員進行定期的現場急救能力和急救技能的強化培訓,把突如其來的急救變成熟練的操作流程[4]。

3.2 本次培訓提示,對監獄醫務人員進行理論培訓后必須給予充分的時間進行規范的操作訓練,以利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促進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這同現場的急救質量有著直接關系,而現場操作時可能出現的措手不及、手忙腳亂,甚至遺忘操作程序等,也必須通過充分的前期訓練來克服[5]。有資料顯示,對接受心肺復蘇培訓的人員在受訓后6~9個月內對其進行復試,結果只有14%的受訓者能夠實施標準正確的心肺復蘇。因此,應建立完善的復訓系統或計劃[6],幫助已接受過急救培訓的人員更好地鞏固和掌握急救技能,促進理論知識和實踐的融會貫通,從而收到良好的培訓效果。

3.3 本次培訓采用了分組教學的方法,這樣既可提高培訓效率,又能保證培訓效果。在培訓中,充分利用120急救中心人才、技術、設備、教具及車輛的優勢,本著科學、規范的原則指導培訓工作。

總之通過對監獄醫務人員的急救培訓,既提高了急救水平,也推動了基層醫院急診急救的發展[7],穩定急診醫學專業技術隊伍,提高醫療質量和保證醫療安全[8],通過加強急救培訓是提高監獄醫務人員醫療水平的有效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王玉俊,王秀玲.青島市急救知識與技能的社會化培訓效果研究.中國急救醫學,2010,30(7):662664.

[2] 張振新,林長春,徐科,等.無錫市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培訓分析.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10):893894.

[3] 張雁,溫新華.對特殊崗位職工開展以心肺復蘇技術為主的急救普及培訓的探討.中國全科醫學,2006,9(22):18811882.

[4] 王運平,陳曉光,王國良,等.院內護士急救培訓效果與意義的分析.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2,7(3):290291.

[5] 張濤,陳昌貴,施小燕,等.對全科醫師進行急救技能培訓的效果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06,9(3):188189.

[6] 蒲曉煜,席淑華.社區服務人員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的調查及干預對策.護理雜志,2009,26(7B).

第5篇

關鍵詞 小學生 救護知識 愛心 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22

生活工作中常會遇到意外情況,如急性心肌梗死、呼吸道異物、車外傷、多種中毒等,各種突發事件如地震、水災、火災等,心臟驟停4分鐘內實施正確的心肺腦復蘇術,則存活率可達40%[1]。而在許多事故現場由于人們不懂這項急救技能導致一些可以挽救的生命喪失救治機會。這種現狀一方面是由于醫療救護不及時,另外則是由于在校學生普遍缺乏急救常識和急救能力所造成的。

資料與方法

隨機抽取我省南昌市4所小學在校生480名。在愛心救護培訓前后各發放問卷240份,總計480分。

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意外傷害如觸電、溺水的急救方法,徒手心肺復蘇術,中毒病人的搶救,突發事件如地震、火災逃生等,以及學生對救護知識和安全認識的調查。第一階段隨機選擇的240名小學生為對照組,直接進行問卷調查;第二階段隨機選擇的240名小學生為觀察組,首先對觀察組進行愛心救護知識的培訓和安全意識的教育,然后再進行問卷調查。前后兩階段調查問卷內容一致。現場問卷調查并當場回收,第一階段發放問卷240份,回收有效問卷237份,有效回收率98.75%;第二階段發放問卷240份,回收有效問卷235份,有效回收率97.72%。結果采用兩大樣本均數的U檢驗。

結 果

兩組對愛心救護知識的掌握得分比較:經U檢驗,差別極顯著(P≤0.01)。按α0.01。以觀察組對愛心救護知識的掌握和安全意識的提高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對愛心救護知識的掌握得分比較(X±S)

注:U7.2233,P≤0.01。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當前的小學校課程設置及教育內容仍然存在缺失,在多數小學生課堂上,校內外活動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災害防范、意外傷害如觸電、溺水的急救方法,徒手心肺復蘇術,中毒病人的搶救,突發事件如地震、火災逃生等教育至今仍是空白。也很少有家長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過自救和互救方面的安全教育,甚至有些家長根本就不清楚孩子在什么情況下可能受到意外傷害,孩子們看到突然倒地的生命垂危患者也不知道如何救人。通過愛心和救護教育能真正喚醒少年兒童的安全意識和樂于助人的理念,樹立起自護自救和用愛心救護他人的觀念,鍛煉了自護自救及救人的能力。

討 論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國民的急救培訓,并立法規定煤礦、天然氣等高危崗位職工必須考核急救技能。在國外,非醫務人員構成院前急救隊伍的主體。而在我們國內院前急救主要是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的。基于這種現狀,對如何提高我國國民的急救技能,國內許多學者對此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關注,總結來看首先加強學生的急救技能培訓是大多數學者的觀點[2]。學生掌握了各種常用的急救技術傳播給周圍的人,以期達到全民普及,比如氣道異物采用Heimlich手法[3],呼吸心跳驟停患者能夠及時采用有效的心肺復蘇技術等,那么將會大大降低患者的醫院外死亡率,并且能夠為醫院內的進一步急救提供寶貴的時間。根據我省四所學校的小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學習急救知識的意識在入校后就應該牢固樹立。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緊急情況如何求救和自救的培訓,急救培訓最大的特點是師生互動,讓學生既動手又動心,學到真本領。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現場止血和心肺復蘇的內容,反復強調人工呼吸與胸外心臟按壓的正確操作步驟。通過現場模擬實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提高實踐能力。并注意對車禍傷、燒燙傷以及各種意外傷害和突發事件等救護措施的詳細講解,我們要抓住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她們進行道德、思想、奉獻和救護知識教育,為國防建設儲備后備力量,這也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據了解,目前急救培訓所需的場地、工作人員和使用的示范假人等工具都價值不菲,但是急救培訓本身收費甚低,因此急救培訓常面臨著難以延續的局面[3]。

而我省目前因為有一定數量的紅十字志愿者,我們在南丁格兒獎獲得者章金媛主任的帶領下和省紅十字會的領導下建立了江西省紅十字志愿護理服務中心,在許多社區和小學校免費進行愛心救護培訓,展現我們的風采。志愿者每周六下社區服務,普及衛生救護知識和防災避險技能,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無私奉獻,小學生和社區群眾的安全意識和救護水平才得以提高,同時也彰顯了“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

參考文獻

1 周秀華.急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

第6篇

2020年是我院加壓奮進、乘勢而上的一年,回顧一年來的工作,護理部緊跟醫院發展步伐,圍繞醫院2020年工作計劃,以創建“市級醫療服務標準化示范單位”工作為抓手,以“提高醫療服務品質,改善群眾就醫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護理部年初制定的工作計劃積極開展工作。現將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全院護理人力資源概況

截至2020年12月,全院在崗護理人員427人,臨床一線崗位護理人員375人,占全院護理人數的88%,共設34個護理單元,正、副護士長33名。特殊護理單元護理人力資源情況:手術室護理人員22人,急診科護理人員25人,ICU護理人員25人,產房助產士14人,NICU護理人員10人,血透室護理人員9人。2020年退休11人,因各種原因離職9人,離職率2.06%。

二、 加強護理質量管理,持續改進護理質量

(一)完善考核細則,督導整改落實。依據醫院綜合目標千分制考核細則要求,對臨床科室25個護理單元的質量檢查標準進行了修訂和細化,重新核定扣分標準。發揮護理部及科室護理質控小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各項護理制度的執行情況。護理部全年共計完成護理質量檢查、專項督導及護士長夜查房52次。

(二)依據質控計劃,做好質量控制。按照年初制定的護理質控計劃,護理部質控組與各質控小組護士長共同參加質控,分工明確,按照每月質控重點開展質控檢查。護理部將每月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到科室,并在護士長例會中提出,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對整改效果進行追蹤跟進。護理部每季度組織召開護理質量分析會,共同討論現存的質量問題,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今年共計召開質量分析會議4場。

(三)嚴格培訓考核,落實核心制度。護理部每季度針對查對制度、輸血護理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級護理制度進行專項督導檢查,并匯總分析。組織核心制度理論考試2場,考核護理人員367人,合格率99.46%;單人徒手心肺復蘇操作考核1場,考核護理人員277人,合格率100%。組織多人協作心肺復蘇比賽1場,通過考核與比賽,為更好的落實各項核心制度打下了基礎,并且強化了急救意識,提高了搶救技能。

(四)規范病房管理,夯實基礎護理。堅持每日于醫生查房前完成晨間護理,細化基礎護理工作。護理部及護士長重點對晨晚間護理質量、新入院患者處置等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檢查。護理部每月進行專項督導,并隨時、隨機抽取科室進行質控檢查,發現問題,現場反饋,督導科室及時整改。

三、落實人才培養,提高護理隊伍整體素質   

(一)積蓄后備力量,打造人才隊伍。醫院為構建梯隊結構合理的護理專業隊伍,于11月份出臺了《關于建立青年護理人才庫的實施方案》,每2年選拔和培養一批青年護理人才。12月15日—17日,通過筆試、操作、民主測評最終確定20名青年護理人才入圍。下一步護理部將依據人才培養計劃逐步落實。

(二)加強隊伍建設,更新管理理念。今年共選派護士長59人次參加省、市級管理培訓班。提高了護士長的管理水平,促進了我院護理專科水平的發展。邀請市立醫院護士長來院授課,交流管理經驗。9月份,選派6名護士長前往滕州中心人民醫院進修學習。為下一步晉級三級醫院打下基礎。

(三)加強專科培訓,注重人才培養。

1、全年共選派20名護理人員前往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及取得省級專科護士資質。學習的專業有:重癥護理、急診急救、血透室、呼吸內科、手術室、眼耳鼻喉、神經內科、康復科、中醫適宜技術、內鏡;并順利取得血液凈化護理專科護士、產科護理專科護士、康復護理專科護士、腫瘤護理專科護士、急診護理專科護士、重癥護理專科護士、手術室護理專科護士及PICC專業技術資質。護理部組織進修返院護理人員開展業務講座、進修匯報4場,以帶動科室整體業務水平的提高。今年共選派8名護理人員參加山東省護理學會專科護士培訓班,獲取8個專業省級專科護士證書;4月份邀請中醫院楊玉光老師培訓中醫適宜技術。

2、對《護士分層管理規定》進行了重新修訂,10月份完成層級進階考核工作,全院共有71名護理人員通過理論、操作考核及科室評議順利通過層級晉階。

(四)加強專科護理開展,11月份開設PICC門診,PICC置管63人次、維護860人次。壓瘡小組參加會診4例,護理會診穿刺286例。4月份邀請上級專家對導管固定相關知識進行了培訓。全年共選派35名護理人員參加棗莊市各護理專業委員會會議。

四、加強患者風險管理,保障護理安全

(一)加強對低年資護理人員進行重點規章制度的培訓與考核及不定期監督檢查,減少差錯發生,保障病人安全。1—12月組織理論考試5場,考核護理人員867人次,合格率98%;操作考核4場,考核護理人員543人次,合格率100%。

(二)堅持護士長夜查房,督促檢查護理人員崗位職責履行情況,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時予以糾正處理。全年護理夜查房24次。堅持每月召開護士長例會,對工作中的不足作出針對性、實效性改進措施,以確保護理質量及護理安全。

(三)落實對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的評估,重點做好預防知識的宣教,預防措施的落實,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護理部針對《靜脈血栓栓塞癥防治手冊》、《薛城區人民醫院住院病人VTE風險評估表》內容,組織醫院質控組進行專項督導檢查,發現問題:醫護人員在此項工作中不能做到緊密銜接,對于評估出的高風險患者,預防及處理措施不及時。針對此問題:護理部統一要求科室每日對評估出的VTE高風險患者要有動態統計和提示,督促醫生及時處理。

(四)加強護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定期匯總分析,并對重大不安全事件進行根因分析,制定具體有效的改進措施。全年組織召開護理質量與安全分析會議4次。護理質量與安全分析會由發生不良事件科室的護士長將典型案例制作成PPT,分析發生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再由其他科室護士長提出不同意見。通過剖析,提高了護士長的參與程度,加深了對不良事件的印象,最大限度避免類似問題再在本科室發生。鼓勵護理不良事件主動上報,1—12月共計上報護理不良事件113例、其中標本采集缺陷9例,跌倒23例,導管滑脫11例,給藥錯誤11例,醫囑處理及執行缺陷13例,墜床11例,走失2例,自殺1例,其他32例。壓瘡293例(院外壓瘡96例,難免壓瘡193例)。全年召開安全警示教育會議2次,會議上就典型案例與護士長進行深刻剖析,大家集思廣益,制定整改措施。通過安全警示教育會的召開,能夠互相警示,最大限度保障了患者安全。

(五)為提高護理人員應對突況的處置能力及急救水平,6月20日,護理部聯合醫務科舉辦了多人協作心肺復蘇技能競賽,共有100名醫護人員參加,經過激烈角逐,最終28名醫護人員獲獎。此次比賽全面提升了全院醫務人員崗位勝任能力,為急危重癥患者的有效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年內針對醫院機動護士庫人員進行了2次培訓,2次考核,提高了護理人員緊急狀態下的急救水平,保證了應急狀態下護理人員需具備的應急能力。 

五、提升護理服務品質,改善群眾就醫體驗

(一)為持續提升患者滿意度,打造人文護理標桿,10月份出臺了《“為您服務從我做起”關于全面提升護理服務品質的實施方案》。以入院、出院護理,晨晚間護理、護理巡視4個重點環節,制定出12條服務標準,以點帶面,力求達到禮儀規范、服務主動、環境溫馨、流程順暢、操作舒適、安全護理的效果。進而提升護理服務品質,改善群眾就醫體驗。此實施方案自2020年10月15日開展至今,各臨床科室共收到錦旗33面,表揚信116封,提名表揚護士共415人次。2018年住院患者滿意度平均為95.65%,2020年滿意度平均為99.71%,比去年增長了4.06%。

(二)“317護”健康宣教平臺運行良好:“317護”健康宣教平臺是我院“提高醫療服務品質,改善群眾就醫體驗”活動的一項亮點工作。全院護理人員高度重視,積極推送。3月份,各臨床科室健康宣教平均推送率達到60%;為進一步提高推送率,4月份護理部出臺了《關于提高“317護”推送率的管理規定》,將“317護”掃碼宣教列為患者入院的第一項工作內容,4月底,全院各臨床科室平均推送率達到了98.2%,提前完成目標,同時獲得全省“最佳知識傳播醫院獎”。全年共推送健康宣教課程109578篇,推送率85.54%,患者或家屬閱讀量為77496篇,閱讀率85.08%。自10月份起,利用“317護”平臺開展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10次,被提名表揚護理人員356人次,住院患者滿意度平均為99.99%。“317護”健康宣教平臺的鋪開使用,使我院的健康宣教工作更加簡單、有效、生動,使宣教更有針對性,患者更容易接受,提高了住院患者滿意度,同時減少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提升了護理服務品質。

(三)每月繼續對二級回訪結果進行書面反饋。1—12月份,對護理人員提出表揚300人次,服務態度不滿意問題13條,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3%。

(四)全年開展延續護理服務9例,神經內科為非住院患者更換尿管1例、更換胃管2例;重癥醫學科為非住院患者更換尿管3例,更換胃管3例。限于醫院門診不能購買部分耗材,以及交通、收費問題,導致延續護理服務開展例數不盡人意。

(五)加強護士職業禮儀的培訓、學習,針對2018年度新入職的護理人員進行《護士職業禮儀規范》培訓。共組織2場,培訓44人次。通過培訓,進一步規范護理人員的儀容、儀表及服務行為。全年開展業務講座24場,共計培訓護理人員680人次。

(六)獲得的榮譽及獎勵

2020年8月在“2020年紅十字應急救護比賽”中,血液腫瘤科二病區王寧同志榮獲應急救護演講個人單項二等獎、急診科孫翠梅同志榮獲成人心肺復蘇個人單項二等獎、神經外胸外科朱簫同志榮獲創傷救護個人單項三等獎;2020年10月在由中國抗癌協會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主辦的“GPM最強音全國總決賽”中血液腫瘤科二病區程朋玲同志榮獲團體二等獎;2020年12月在由山東省護理學會主辦的“山東省‘天使杯’青年護士心肺復蘇技能競賽”中,手足外、脊柱外科程艷同志榮獲個人三等獎、急診科劉峪滎同志榮獲個人二等獎。

六、實習帶教工作

2020年醫院共接收護理實習生63人。護理部組織實習生考試2次,組織業務講座24場,對于不能及時參加者,按照實習生管理規定進行處罰。業務講座后,護士長針對專科知識進行授課、講解,并留置課后習題,要求實習生完成學習筆記并上交作業,以此加強實習生對專科知識的掌握、記憶,促進實習生教學質量的加強與提高。學生們能夠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各項活動:先后參加醫院宣傳片拍攝、中小學生查體、“急救白金十分鐘”宣傳等活動。

七、工作中的不足

缺點和不足:

(一)因計劃生育政策調整,護理人員因生育、哺乳等因素導致人力資源配置不足,臨床低層級護理人員占據了較大比例,存在一定安全風險。

(二)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時間難以保證,培訓師資缺乏,影響培訓效果。

(三)專職護理質控人員缺乏,對全院的質量監督檢查存在漏洞,弱化了質控效果,不利于全院護理質量的提高。

(四)護理管理人員缺乏相關管理知識,護理管理指標不明確,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效果不佳。

(五)年輕護理人員對患者安全目標的理解不深刻,主動參與管理的意識不強,安全意識差。

第7篇

這不是電視劇,而是美國威斯康星州10歲小女孩麥迪遜?凱斯德對媽媽進行緊急施救的真實場景。

這對母女居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希博伊根市,在暈倒前幾個月,母親坎達絲?賽弗思曾因為嚴重的肺炎導致肺部大受創傷。事發當天,坎達絲?賽弗思因哮喘發作導致呼吸困難,就在她上樓去取氧氣呼吸器的時候暈倒在地,而她的未婚夫因為上班而不在家。

你無法想象一個10歲的小女孩在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狀況時,竟然如此冷靜:麥迪遜?凱斯德發現母親不醒人事后,立刻撥打了911尋求幫助,然后她和12歲的伙伴一起對母親展開搶救,對其實施心肺復蘇法:麥迪遜?凱斯德對母親進行人工呼吸,而她的小伙伴則重擊她母親的胸膛。4分鐘后,救援人員趕到了她家,并將她母親送到了當地醫院。

她的行為源于電視劇,關于心肺復蘇法的技能和知識竟然都是她從電視上學到的。麥迪遜?凱斯德告訴當地媒體:“我和媽媽每周四都要看《實習醫生格蕾》,我從電視里學到這些急救知識的。”而她母親則感嘆說:“他們都說如果不是我女兒冷靜地撥打911,并且采取了急救措施,我就不可能在這兒談起這事了。”

《實習醫生格蕾》是一部熱播醫療劇,講的是實習醫生們在一家虛構的醫院里所經歷的生命與死亡的故事。該劇在美國ABC電視臺播出后,每集平均吸引了1900萬人觀看。

近日,被喻為中國版實習醫生格蕾的《青年醫生》熱播,卻因醫學常識存在諸多錯誤而引發了爭議。

一邊看一邊打假

毫無疑問,醫療劇中一些常用的醫療手法,對普及醫療常識是有益的。但前提是這些手法必須科學、正確。

遺憾的是,國內不少冠以“醫療勵志電視劇”之稱的醫療劇,卻頻頻令醫學界人士大跌眼鏡,驚呼“基本上是胡編”、“幾乎是一邊看一邊打假”。

當下最火的電視劇非《青年醫生》莫屬,這部劇講述了某三甲醫院急診科一群青年醫生夢想與成長的故事,自11月中旬在四家衛視播出后,收視率節節攀升,網絡點擊率已過4億。熱播同時,質疑聲和批評聲也此起彼伏。雖然貼著“醫療行業劇”標簽,但這部“醫療劇”卻用很多筆墨展示一群年輕醫生的戀愛糾葛,而且在不少急救手法和醫療常識上被觀眾質疑“非專業”。

其中,針對藥品劑量錯誤的吐槽聲最甚。微博中有一則關于《青年醫生》流傳甚廣的吐槽:“《青年醫生》的硬傷是欺負全國幾百萬醫務人員都沒時間看電視劇吧?拍之前也不找個專業人士給劇本把把關――9%的生理鹽水,你腌咸菜呢?40ml的甲強龍,你治霸王龍啊?速尿10g,你要制造木乃伊嗎?200ml的血送化驗,你家機器口渴了吧?這是搶救嗎?是助力升天啊!”

在對2000名醫生做調查的基礎上,醫學專業網站丁香園總結了醫療劇中最常見的錯誤,其中醫生們最無法容忍的是 “沒有無菌觀念”、“片子拿反了”、“抱著骨折患者到處跑”、“邊手術邊打電話”、“氣管插管還能說話”等常識性錯誤。

生理鹽水等確實違背常識

網友吐槽的這些醫學知識是不是真錯得離譜?對于吐槽最多的 “9%的生理鹽水”、“40克甲強龍”和”10克的速尿”,這三個說法確實違背醫學常識。其實,生理鹽水的正確使用量為0.9%、甲強龍的正確使用量為40mg、速尿的正確使用量為10mg。

生理鹽水,是指生理學實驗或臨床上常用的滲透壓與動物或人體血漿的滲透壓相等的氯化鈉溶液。用于不同動物時,氯化鈉溶液的濃度各不相同,其中,用于兩棲類動物時是0.67%~0.70%,用于哺乳類動物和人體時是0.85%~0.9%。人們平常點滴用的氯化鈉注射液濃度是0.9%,其中氯化鈉的含量和濃度跟人體氯化鈉濃度恰好相當。如果注入濃度9%的氯化鈉,由于細胞外面的液體濃度比里面的濃度高,細胞只能不斷把里面的水吐出去,呈現“腌咸菜”的脫水狀態。

不過,臨床也有10%的鹽水,主要用于糾正體內鈉含量很少的低鈉血癥患者,不過也是要加生理鹽水,配成低濃度鹽水使用,不能直接使用10%的鹽水。直接注入的話,會造成血液濃縮、脫水,引發高鈉血癥,甚至昏迷以致生命危險。

關于“40克甲強龍”的說法,《青年醫生》編劇徐萌曾表示過這是演員的口誤。甲強龍是一種糖皮質激素,主要治療過敏性休克、哮喘等疾病,臨床上用途很廣泛,一般劑量單位是毫克。如果真按劇中所說的40克量治療,差了一千倍的劑量,副作用巨大,有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同時,臨床上確實有用大劑量甲強龍沖擊治療脊髓炎等特殊疾病的方法,但最大劑量不過1克。

至于速尿(呋塞米)是一種強效且作用迅速的利尿藥,電視劇中用于搶救心力衰竭沒錯,但是劑量大錯。一般采用肌肉注射或者靜脈注射,20mg起用,不夠再加,口服則40mg起用,每日最大不超過1g,否則會出現過度利尿,引起脫水、腎毒性和電解質紊亂。

突發心臟病怎么用藥

除了生理鹽水等醫學常識外,還有一些錯誤的急救手法也是讓“看門道”的醫生們吐槽不已。

開篇第一集,一位名叫高翔的26歲心肌梗塞患者被推進急診室,家屬圍在病床邊哭作一團。微博認證為“急診醫生,美國心臟協會急救培訓導師”的網友“急診夜鷹”說:“主任沒到,氧氣都沒吸,心電圖也沒做;主任一到,居然先看瞳孔。”同時“急診夜鷹”給出正解:“如果心跳已經停止,要啟動心肺復蘇,另外查看反應也先看是否還有呼吸、脈搏。”

首先,心臟病發作急救應該從預防做起,如果有以下危險因素,可能就要小心了。研究表明心梗的易患因素主要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家族遺傳史、體力活動減少、年齡(40歲以后發病率明顯升高)、男性(女性絕經之后危險性大幅升高)。

心臟病發作醫學上被稱為急性心肌梗死,作為普通人如何識別自己或者他人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呢?

很多人都知道胸疼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癥狀,其實胸疼可以不典型甚至不出現,另外疼痛的部位可能也不僅僅局限于胸部。包括胃灼熱、消化不良;背部、下巴、頸部、肩部的不適;氣短、惡心、嘔吐都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現形式。有很多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癥狀會不典型,必須引起大家的重視。

有觀點認為,硝酸酯類藥物(以硝酸甘油為代表)具有擴張冠脈血管的作用,應是冠心病患者家中最重要的應急藥物。一旦胸痛發作,吸氧的同時給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五分鐘一次,可重復3次,直到急救醫生到來。這種急救方法在微信和微博中廣泛傳播,但是并不正確。

冠心病發作有很多種類型,包括心絞痛發作和急性心肌梗死。發作時主要癥狀都是胸痛,普通人很難區分是哪種類型,一般來說心絞痛發作服用硝酸甘油是有效果的,且風險相對較小,禁忌情況不多。但心肌梗死卻不是這樣,普通人不能區分到底是哪一種類型,自然不能盲目使用硝酸甘油。隨著藥物研究的深入和對臨床病例的觀察。美國心臟協會(AHA)2010版心肺復蘇指南明確指出,硝酸甘油切不可亂用。

另外,盡早應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所以只要患者對阿司匹林不過敏,沒有活動性胃腸道出血都應該給予阿司匹林。但服用腸溶阿司匹林不行,這時需要藥物快速起效,所以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咀嚼片(嚼服)或者阿司匹林泡騰片(化在水中引用)。劑量為160到325毫克。一般泡騰片的劑量是500毫克,所以需要服用1/2片。一般咀嚼片劑量為75毫克,需要服用3~4片。對于惡心、嘔吐等上消化道癥狀明顯的患者還可以考慮使用阿司匹林栓劑,推薦劑量為300毫克。

CPR怎么做才對

同時,“急診夜鷹”還提到了要使用心肺復蘇法,心肺復蘇法就是小女孩麥迪遜?凱斯德對媽媽施救的方式。實際上,在生活和影視作品中,使用心肺復蘇法――也就是CPR,來進行急救的場景越來越多見,因為心跳停止意味著全身器官無法得到血液供應,而腦組織對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腦組織血供中斷后,5分鐘后即可出現不可逆損傷。因此這一步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能否“復活”,以及復活后生活質量如何,如果腦死亡,那么即使救活,也將變成植物人。

這也讓人們體會到這種急救措施的有效和重要。那么,CPR到底應該怎么進行呢?

首先,進行CPR是有前提的。許多人對于為什么使用CPR,什么情況下能使用CPR并不了解,以至于出現只要有人暈倒了,就會有人自告奮勇上去進行胸外按壓,希望能夠挽救患者的生命,這種“逢暈必按”的情況。

傳統CPR簡單地概括起來就是ABC三步(Airway, Breathing, Circulation)――建立氣道,進行人工呼吸和通過胸外按壓的方式輔助血液循環。不過,由于發現胸外按壓對院外搶救的意義比人工呼吸要大得多,目前的CPR步驟已經調整成了CAB,把胸外按壓放在第一位。

所以,現在CPR的口訣是DRCAB:D(Danger)是指施救前要確認環境安全,R(Respons)是指要及時呼叫急救中心。

C(Circulation)指胸外心臟按壓,施救者讓患者仰臥,施救者手腕、肘、肩三點成直線并與地面垂直。兩手交疊在兩連線中點快速有力按壓30次。按壓速度大于等于100次/分鐘,按壓深度至少5厘米。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開始CPR之前一定要解開患者的全部衣物(包括內衣、領帶)。

A(Airway)開放氣道。用仰頭抬頜法將患者的頭向后壓以開放氣道(車禍等外傷情況不可用此法,建議此種情況下僅作心臟按壓,或使用急救培訓所教授的其他方法),將患者頭偏向一側,用手清理口中的異物(包括假牙),確認無異物后將頭轉回。觀察患者有無呼吸,若有,將頭偏向一側;若無,保持頭處于仰臥狀態

B(Breathing)人工呼吸。施救者捏住患者鼻翼,用口包住患者口腔向口腔中吹氣(如有條件可隔紗布、衣服等吹氣)。每次吹氣一秒,同時觀察患者胸廓是否起伏。

CPR的主要作用是在患者的心臟停止跳動時,通過胸外按壓促使全身血液進行循環并恢復心跳。所以在進行CAB之前,首先需要通過觸摸頸動脈竇判斷患者是否還有心跳。如果患者心跳有力,血液循環良好,只是因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暈倒,或者是因為頸椎病等暈了過去,則根本不需要進行胸外按壓輔助循環,那心外按壓恐怕只能帶來不必要的附帶損傷,譬如肋骨骨折,甚至由肋骨骨折引起的氣胸等危及生命的情況。

突發半身不遂該怎么辦

除了心臟病外,還有幾種疾病也是突發型的,比如突發半身不遂和突發呼吸困難等,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么辦呢?

“半身不遂”其實是腦卒中的表現之一。腦卒中,俗稱“中風”,是指各種原因(多為動脈硬化)導致的腦組織失去正常血液供應,從而出現的腦功能缺損。由于腦卒中多為大腦里某一支血管出了問題(稱為“責任血管”),往往造成局灶性的腦功能缺損,因此一般不會出現呼吸心跳驟停,CPR在這通常沒有用武之地。

又因為腦卒中的病因可能為腦梗死(缺血)、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針對這些原因進行的治療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因此并不建議在院外進行救治,而應當盡可能在數分鐘內趕到有條件進行腦CT的醫院,在CT檢查排除出血后,盡快通過介入或者溶栓的方法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復梗死部位的血液供應。

對腦卒中的治療,迅速是關鍵。通常認為在發病6小時內打通堵塞的血管可以獲得治療效果,而6小時后再打通血管則會造成腦組織再灌注損傷,加重病情。

突發呼吸困難患者如何急救

哮喘急性發作是常見的導致突發呼吸困難的原因之一。哮喘發作主要是由于處于慢性炎癥狀態的小氣道發生痙攣所致。重度急性發作時會有說話困難、端坐呼吸、精神煩躁等癥狀,應盡快就醫進行藥物治療。如果急性發作已經導致心跳驟停,應當立即進行CPR救助。

急性喉炎目前已經不多見,而異物吸入是更為常見的導致大氣道梗阻的原因。患者雙手卡喉是窒息的標志之一,其他表現還有無法說話、面色青紫等。如果氣道完全梗阻,在患者有意識的情況下,應立即采用海姆利克手法(Heimlich Maneuver):站在患者身后,雙手握拳,置于胸骨劍突下方,向后向上用力,直至異物咳出。

如患者意識喪失,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同時檢查呼吸、心跳。如呼吸、心跳停止,應該立即進行CPR。CPR操作中的胸外按壓有可能會排出患者氣道中的異物。

“抽風”病人如何急救

抽風多為癲癇大發作的癥狀。癲癇是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的結果,其原因可能由于腦部的結構損傷,也有部分癲癇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相關。

因此癲癇大發作時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急救措施,保護患者不會因為抽搐而發生意外損傷即可。通常抽搐的發作時間不超過2分鐘,之后可自行恢復,但如果癲癇發作持續10分鐘以上,就不是普通的癲癇發作了,臨床上稱為“癲癇持續狀態”,需要盡快就醫,通過靜脈用藥終止發作。

在抽搐患者的保護方面,抽搐發作時應立即上前扶住病人,盡量讓其慢慢倒下,以免跌傷。不要試圖去防止舌頭被咬傷,因為這樣反而可能損傷牙齒。最好將病人頸部的衣著松開,在其頭下放一個枕頭,并讓病人保持側臥位,以防止分泌物等被誤吸入氣管。

《青年醫生》劇中的六個不靠譜劇情解析

1 馬路上發生車禍,一個被壓在汽車里面的男子大聲向程俊呼救,程俊聽到男子的呼救聲來到車外想把男子拉出來。

解析:車禍現場不能隨意移動傷員,若傷員正身處危險境地,如燃燒的汽車內、車輛較多的馬路上時,救助者應以不扭動傷員的方式,將傷員移到安全的地方。注意應該平行搬運。如果傷員昏迷,應墊高其背部,使其頭稍后仰并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口腔中的嘔吐物,防止窒息,切忌搖晃傷員頭部。

2 程俊醫生路遇連環車禍,只口頭表明自己是醫生,工作人員當即放心地遞過生理鹽水讓程俊動手輸液。當程俊得知車上沒有活動輸液支架后,隨即自己用手高舉輸液瓶為傷員輸液。

解析:救護人員在緊急現場救助中不可能隨便相信一個自稱是醫生的路人,更不可能讓其輸液。正規的救護車上肯定配有活動輸液架。急救車上的醫護人員都具備進行急救的能力,一般來說是不會讓別人來動手輸液。另外,救護車上一般都有輸液架,但是遇到太多傷員輸液架不夠用的時候,急救人員用手高舉輸液瓶為傷員輸液也是有可能的。

3 程俊正在替一個傷員做心肺復蘇的胸外按壓步驟,頻率并不是很快。

解析:胸外按壓的頻率應該至少為100次/分;胸外按壓深度成人至少125px,胸部按壓和放松的時間大致相等。每一次按壓后要允許胸廓充分回彈,成人胸外按壓∶通氣比例推薦為30:2。同時強調持續按壓,按壓間斷不超過10秒。如果按壓的頻率太慢難以起到搶救效果。

4 無菌手套被扔在生活垃圾桶里,戴好手套的手接觸患者的衣服。

解析:在醫院里一般會有兩種顏色的垃圾袋,其中黑色垃圾袋是放生活垃圾的,黃色垃圾袋是專門用來放醫療廢棄物的。使用過的無菌手套屬于醫療廢棄物不能丟在生活垃圾桶里。醫生帶好手套的手如果進行醫療操作一般是不能接觸患者衣服的,哪怕是患者身上穿的是嶄新的病號服也不行。

5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感冒,被西瓜卡住氣管,導致呼吸困難,歐陽雨露騎在患者身上實施海姆立克急救法讓患者吐出西瓜,有網友認為應該是站姿才對。

解析:急性呼吸道異物堵塞在生活中很常見,由于氣道堵塞后患者無法進行呼吸,故可能導致因缺氧而意外死亡。海姆立克腹部沖擊法也稱為海氏手技,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急救方法。一般來說,站姿是最常用的,但是對于意識不清的患者,急救者可以先使患者仰臥位,然后騎跨在患者大腿上或在患者兩邊,雙手重疊置于患者肚臍上方,用掌根向下方突然施壓,反復進行這種急救方法也是可以的。

第8篇

一、指導思想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以黨的精神為指導,以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城市居民醫保工作為目標,以維護健康,關愛生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科室宗旨,為把我科建設成為民眾信賴、醫院放心、醫德高尚、醫術高超的科室邁出堅實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醫療質量

要在鞏固前兩年急診管理年活動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等級醫院復審整改工作,圍繞“質量、安全、服務、價格”,狠抓內涵建設。要進一步加強急診急救專業隊伍的設置,進行急診醫學知識的學習,了解急診急救在當前社會的重要性,穩進急診急救隊伍。完善急診、入院、手術“綠色通道”使急診服務及時、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時急診服務目錄、急診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資料、對各支持系統服務的規范。協調臨床各科對急診工作的配合。對大批量病員有分類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診留觀病人于24小時內診斷明確、病情穩定后安全入院。加強上級醫師急救指導,加強三級會診,加強與其他專科的協作配合,使急診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質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嚴”,加強病史詢問及規范查體、大病歷規范書寫、抗生素合理使用等專項培訓力度。認真執行首診負責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搶救制度、各級各類人員職責、依據病情優先獲得診療程序。加強運行病歷的考評,重點檢查與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相關的內容,完善定期檢查、考評、反饋、總結的質控制度,堅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對環節管理、凝難病歷討論、三級醫師查房對病情變化的處理意見要重點監控,促進基礎質量持續改進和提高。

3.設備管理

要強化對急診設備的定期維護、監測并專人管理,及時發現問題排除故障,使搶救設備的完好率達到100%。加強訓練規范使用,使醫護人員能夠熟練掌握,正確使用,確保安全運行,以滿足患者急救需求。嚴格院內感染。加強心肺復蘇技能的訓練,使心肺復蘇技能達到高級水平。

4.服務態度

要抓優質服務工作。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深入開展創建“優質服務示范崗”活動,規范服務行為,創新服務內容,注重服務技巧,落實醫患溝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時妥善處理各類糾紛,定期進行分析、總結,強化安全措施,防范醫療事故發生。延伸服務范圍,保證服務質量,全面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提高患者滿意率,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5.培訓計劃

要制定各級各類人員培訓考核計劃,加大在崗培訓力度,有計劃的開展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加大對各級醫師培訓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種形式,分層次、有重點地對全體職工進行職業素質、業務素質、管理素質的培訓,強化全員職業責任意識。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醫生護士去上級醫院進修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ICU或CCU等相關專業,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業務。同時,樹立一批醫、德雙馨的先進典型,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

6.中醫特色建設

要貫徹以“中醫為體,西醫為用”的方針,突出優勢目標,加強中醫特色建設。制定中醫、中西醫結合人員中醫藥理論、技術培訓計劃,加大中醫基礎知識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醫院急診科建設要求,要有本科常見病、特色病種的診療規范與特色技術的操作規程,使本科規范性文件不少三種。提高中醫藥在急癥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診專業醫護人員熟練掌握中西醫急救知識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癥的中醫藥使用率,使中醫藥參與率在30%以上。

7.推進醫療保險改革

要搞好醫療保險改革順利推進,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各個環節更加明細化。同時針對特殊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努力開創人民群眾得實惠、醫療事業得發展的雙贏局面。

8.重點研究課題

今年要著重學習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急診、感染及合理應用抗生素、無創和有創性正壓通氣治療、嚴重創傷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課題的研究,使我院急診科急救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9.院前急救

第9篇

關鍵詞:急診科; 有效組成; 管理工作; 三個層次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563-01

1 引言

急診科是醫院科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對于處理快速急性疾病,解除病人痛苦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從宏觀來講,急診科并不是一個專門處理病人疾病的治療科室,它其實是一個中轉服務機構。具體而言急診科是搶救急、危、重病人的前哨,其主要任務是對危及生命的患者組織搶救,對無生命危險的急性病人進行診治,及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開展科學研究、提高急診醫療水平。所以,急診科一般設立在醫院最適中的地區,以保證急救工作的順利進行及可隨時得到有關部門、科室的支援。

2 醫院急診科的有效組成及其要求

與其他醫院科室相比,急診科無論是工作性質還是工作內容都有一定的特殊性,這就決定了其有效組成的特殊。從科室的整體系統劃分,可以從硬件、軟件以及專業技能三個方面進行劃分。

2.1 急診科的硬件組成要求:由于急診科所要面對的需要及時處理的病理情況,所以,其硬件要求較高。首先,急診科室的劃分以及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急診科應設急診室、搶救室、監護室及留觀或觀察室等部門,急診醫護人員均須已從事三年臨床實際工作。護理人員是急診科的基本力量,應相對固定。急診醫護人員均須做到能熟練掌握搶救及監測設備的性能及操作;其次,急診科要配備相應的急診儀器,例如心電圖機、心臟除顫、起搏器、氧氣、喉鏡、氣管插管、人工呼吸機、吸引器、電動洗胃機及各種急用藥品。急診科應設專線電話24h應診,并制定有關急診工作規章制度。

2.2 急診科軟件組成要求:急診科軟件主要是指急診科人員的基本義務操作技能。前文中提到,在急診科中的醫護人員必須具有三年左右的臨床工作經歷,但是這些依然是不夠的,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要加強對于人員的培訓,這也是急診科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培訓包括對急診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以及對基層人員及大眾的急救基本技術培訓兩部分。專業培訓急診專業人員的培訓內容反映急診科的工作職責及專業人員應掌握的技能;基層培訓多著眼于重大災害事故,心臟病及戰爭救護等方面,重點多為心肺復蘇、創傷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及轉送病人等。

2.3 急診科的具體技能組成及其要求:嚴格意義上說,急診科是醫院所有科室的有效綜合體,因此,在其技能的組成及要求上較高,在涉及到具體的技能要求是,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主要知識、技能:急診科醫護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的診斷和處理;酸堿平衡紊亂的診斷和處理;昏迷的診斷和處理;創傷、燒傷、發熱、咯血、缺氧、休克、大嘔血、急腹癥、急性中毒、心律失常、急性傳染病、急性腦卒中、中暑、溺水、電擊等物理因素,急性臟器功能衰竭的診斷和處理,以及五官科急癥的診斷和處理等。

(2)基本急救技術:除了專業知識及技能之外,還應具備基本的急救技術,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氣管插管術及氣管切開術;呼吸機的應用;心肺腦復蘇;臨時心臟心搏術及電轉復術;建立靜脈通道的技術;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電圖動態監測)的識別和處理;胃管插入術及洗胃術;各種穿刺術(包括心包穿刺術);三腔管壓迫止血術;創傷止血、包扎、清除、縫合及固定技術等。

這些具體的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急性病理,因此,要達到急診科的工作要求,必須具備這些完整的知識技能機器基本急救技術。

3 急診科急救工作的三個基本層次

急診科工作與其他科室的工作不同點,在于其工作的層次性。一般而言,急診科急救工作分為三個基本層次。首先,基本的現場急救。現場急救多為心臟驟停或創傷患者,應做好組織工作,并要求急救人員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止血、骨折固定等技術;其次,危重病人的轉送。 轉送途中監護及搶救目前已改變了“救護車的任務只是把病人轉運到醫院”的概念,強調運送過程中應邊監護、邊搶救、邊與急救中心或接受醫院聯系,報告病人情況及接受指導。設備完善的加強監護機動車及小型救護飛機或直升機的使用,有力地提高了搶救成功率;第三,救治及觀察職能的體現。醫院內急救醫院是急救醫療的主要實施地,包括醫院的急診科和各專科重癥監護病房。急診病人到達醫院后,首先由急診科醫護人員進行搶救,分診及觀察。其后按病人具體情況轉入相應科室、各專科重癥監護病房或綜合性危重病監護病房。

4 結語

文章內容大多是對急診科的工作及組成要求進行了分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這些內容都體現了管理的內涵。從文章分析可以看到,急診科危急重癥病人的管理涉及面相當廣泛,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拋棄憑直觀經驗的傳統方法,并逐步將安全管理工作納入系統化、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陳君英.急診科護理組織管理模式調整的探索 [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15

[2] 黃正東,王光華,郭雪清.基于HIS的急診科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7,5

[3] 楊佳川.淺談縣級醫院急診科規范化管理在醫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中國保健營養,2010.8

[4] 柳琳琳.淺談急診科醫院感染管理.中外醫療,2011,15期

第10篇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創傷發生率逐年增高,已成為我國人群最常見死亡原因之一,在45歲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當前,道路交通傷和高處墜落傷等高能量致傷因素是創傷主要致傷原因,導致多發傷和創傷危重癥發生率高,增加了創傷救治難度,以致多發傷和創傷危重癥患者病死率和致殘率一直居高不下[1-2]。

創傷不僅嚴重影響我國居民身心健康,而且社會負擔極其嚴重,成為我國重要的衛生和社會問題,每年造成的直接醫療費就達650億人民幣,而隨之的康復及早死、殘疾或功能喪失更是消耗著巨額的費用,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2 我國創傷醫療救治特點、現狀

(1)嚴重創傷患者有三個死亡高峰 第一個死亡高峰于傷后數分鐘,約占死亡人數的50%,這部分患者在現有醫療技術條件下難以救治;第二個死亡高峰出現在傷后1~3 h,約占死亡人數的30%,大多數死于創傷失血性休克,如搶救及時,可免于死亡;第三個死亡高峰出現在傷后數天或數周,約占死亡人數的20%,死亡原因主要是創傷后膿毒癥和感染,其發生原因主要是低氧血癥和膿毒癥等嚴重病理生理紊亂未得到及時糾正。

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創傷發生后1 h內患者若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救治,不僅能大幅度減少創傷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顯降低創傷后膿毒癥和感染發生率,將明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反之,病死率將大大提高。因而創傷發生后第1小時又被稱為“黃金1小時”[3-4]。

(2)嚴重創傷的臨床特點要求創傷救治的及時性 目前國內大多數地區城市,尤其是邊遠及農村、山區、礦區等的創傷醫療急救時間長,難度大,以致嚴重影響救治的質量。有些地區不同程度存在急救網絡劃分不夠合理,急救到達時間長,院前和院內急救的銜接環節斷鏈等問題。另外,不同系統的各種救治體系和網絡之間不能銜接,造成救治脫節和資源浪費。

(3)創傷救治的整體性 需要多學科的合作與整合:即綜合權衡各系統損傷的救治,提升效率和減少誤診和漏診。創傷救治涉及院前急救與生命支持、急診醫學、危重癥監護和外科各亞專科(創傷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等)等多學科和部門。由于創傷救治對于時效性和整體性的要求遠遠超過其他非急診患者,尤其需要在短時間內高效整合院前急救體系、急診室、重癥監護室、手術室和外科各亞專科醫師協同工作,需要迅速調動大量資源。因此,一個良好的急救體系是由快速的院前急救(含現場急救)和統一的院內急救兩部分組成。尤其是在重大災難面前,現場急救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嚴重創傷的臨床特點要求創傷救治的整體性與時效性,即綜合權衡各系統損傷的救治,縮短院前和院內確定性治療的時間,提高救治效率。而現階段,院前與院內常常沒有關聯,各自為政;120獨立設點而不在醫院設點設站(而醫院也不是按人口分布來布局);大多數院前急救資料缺失;嚴重創傷,尤其是多發傷在院內也因多學科會診、轉科或傷病救治的矛盾而喪失了最佳時機。

3 建立區域性分級創傷中心,提升創傷救治水平

傳統的創傷救治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需求,整合創傷救治所需的各種資源,建立綜合性創傷中心,打造創傷專業化救治團隊,將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室復蘇與救治、急診手術、術后復蘇和監護治療、二期確定性手術治療以及后期康復治療有機結合在一起,開展創傷一體化綜合救治,有利于提高效率,改善患者預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國內外大量臨床研究[5-9]也都證明了這一點。

創傷醫學在國內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相比其他傳統外科學科,存在發展時間短(以筆者所在醫院為例,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創傷一體化綜合救治的醫院之一,成立創傷外科專科也僅僅22年);專業定位不清;專業人才培養不規范;專業隊伍不穩定;創傷ICU建設滯后等等問題。

目前國內許多醫院成立了創傷中心,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重慶市急救中心等等,具備有固定的專業創傷外科醫師,能開展常規的創傷急救手術和創傷后危重癥的治療,顯著提高和改善了嚴重創傷患者的預后。而這樣的中心建設對醫生、對醫院的要求較高,很難在全國大范圍展開普及。

當前,隨著創傷發病率的逐年增加,創傷救治在各地市縣鄉鎮醫院外科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日常工作多由骨科醫生或神經外科醫生承擔,缺乏統一、規范的學科建設標準和醫生培訓制度,對創傷患者的治療沿襲會診制,分科治療,其弊病在上文已述及;同時,未建立創傷患者分級救治制度,不同級別醫院創傷診治范圍不明確,不同級別醫院就創傷患者的轉診未形成制度,往往建立在醫生個人之間聯系的基礎上或由家屬自行決擇,致使常常喪失最佳搶救時機,影響了創傷救治效果的提高。

目前,在我國區域性創傷中心分級救治尚未建立,專業化創傷救治中心未普及和完善,不能根據患者傷情進行及時的急救和合理的分流。而上述兩者間的矛盾給我們提出了問題,如何在目前有限的醫療資源下,合理安排,提高創傷救治率。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7,10-11],區域性創傷中心分級建設不失為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

借鑒美國創傷中心分級制度,并結合我國人口分布和醫療資源的具體情況,可以建立三級創傷中心,并對各級創傷中心的職責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作出制度性的規定。

(1)以創傷救治工作開展較好的三甲醫院為依托,建立一級創傷中心。一級創傷中心應為創傷患者提供最高水平的救治,開展創傷基本和高級生命支持,急診復蘇(包括心肺復蘇、抗休克、氣道管理),能在短時間內為患者提供所需的外科學各專科診療(包括神經外科、矯形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擁有設備完善的重癥監護室;接受下級醫院轉診患者;為下級創傷中心提供咨詢、會診、人員培訓和技術指導;開展創傷救治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能承擔創傷外科專科醫師培訓,在所在地區開展衛生宣教。能對下級創傷中心進行評估和準入許可。

(2)以創傷救治工作開展較好的地市級醫院為依托,建立二級創傷中心。二級創傷中心應能開展創傷基本和高級生命支持,急診復蘇(包括心肺復蘇、抗休克、氣道管理),能在短時間內為患者提供所需的外科學各專科診療(包括神經外科、矯形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擁有重癥監護室;為三級創傷中心提供咨詢、會診和技術指導。二級創傷中心應與一級創傷中心建立制度化聯系,就人員培訓、轉診患者等達成協議。

(3)以縣級醫院和部分技術力量較強、創傷救治工作開展較好的鄉鎮醫院為依托,建立三級創傷中心。三級創傷中心至少應能提供搶救生命所需的必要救治,如生命支持、心肺復蘇、氣道管理、急救復蘇、普通外科治療和基本重癥監護治療等。與一級或二級創傷中心建立制度化的固定聯系,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將患者轉診至一級或二級創傷中心。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在每個鄉鎮建立三級創傷中心,目標是使創傷患者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必要的基本救治和生命支持治療。

同時,為了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并不是每一個醫院都必須要建立創傷中心,通常100萬至200萬人口可以建立一個一級創傷中心,100萬以下人口可以建立一個二級創傷中心,各個醫院應該具備三級創傷中心的救治能力。

120等院前急救與創傷中心同為創傷救治體系的組成部分,應在創傷中心設置站點,其職責不應僅僅是轉運患者,應在人員培訓、患者病情評估等方面與各創傷中心建立制度化工作聯系,定期就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提出改進措施,使院前急救與院內創傷救治銜接得更加緊密。

國內外大量臨床實踐經驗都表明,完善的創傷救治體系能顯著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預后。在德國,自1969年開始建立完善的創傷急救體系以來,交通事故病死數從1970年的20 000例以上降至2011年的4000例,而且隨著一個現代急救系統的建立,公民的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由于創傷造成的人員生命損失和社會經濟損失已居各種疾病之首,在我國創傷救治還是一個年輕的新興學科,創傷急救體系還不完善,各地發展模式和水平有很大差異,也并不是每一個醫院都需要去建立創傷中心;因此,在政府醫療體系建設和學會工作中,需統籌規劃和推動建立區域性創傷中心,避免走彎路,節約醫療資源,以提高創傷救治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正國.多發傷的救治[J].中華創傷雜志,2004,20(1):1-3.

[2]王正國.創傷研究[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0,5(3):185.

[3]白祥軍.重視多發傷的臨床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08,24(2):86-87.

[4]楊帆,白祥軍,唐朝暉,等.4519例多發性創傷院內救治分析[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7,29(4):471-477.

[5]DuBose JJ,Browder T, Inaba K,et al. Effect of trauma center designation on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Arch Surg,2008,143(12): 1213-1217.

[6]Scarborough K, Slone DS, Uribe P,et al. Reduced mortality at a community hospital trauma center: the impact of changing trauma level designation From Ⅱ to Ⅰ[J]. Arch Surg,2008, 143(1):22-27.

[7]Trunkey DD.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rauma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J]. Clin Orthop Ralat Res, 2000, 374(1):36-46.

[8],白祥軍. 嚴重多發傷分級與分科救治模式的預后分析[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0,5(9):801-804.

[9]白祥軍,裘法祖. 建立創傷外科專科,提高多發傷救治水平[J]. 中華創傷雜志,2004,20(12):709-710.

[10] Leppaniemi A. Trauma system in Europe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5, 11(6): 576-579.

第11篇

由于各種心臟原因,沒有人為或外傷的因素,不可預料的突然死亡,這樣的疾病統稱為心臟性猝死(SCD)。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ICD預防心臟性猝死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流行病學調查部分已公布,我國的SCD發病率為41.84/10萬,約占總死亡的9.5%。若以13億人口推算,我國SCD發生率約為54.4萬人/年,美國大約是40萬人。本研究旨在提高這種疾病的認識,以加強預防。最終能夠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重視,讓更多人的健康得到保障。

臨床資料

本組57例心臟病事件患者,其中男44例(77%),女13例(23%);年齡10~98歲,平均53.3歲。同期急診9821次人,急診死亡252例,心臟病事件57例。急診死亡率2.57%[1],心臟病事件占急診死亡人次的22.62%[3]。其中除顫成功12例(21.05%),均為院內患者。院前除顫4例(7.02%),且無1例成功。57例心臟病事件患者中,其中0~20歲4例,20~40歲7例,40~60歲26例,60~80歲16例,>80歲4例。40~60歲發病率最高,為45.61%;其次為60~80歲,約占28.1%;0~20歲及>80歲均為4例(7%);20~40歲占12.28。

結 果

從發病到醫護人員開始救治的時間為1~180分鐘,平均24.56分鐘。其中除上述12例除顫成功的病例一發病就給予除顫治療外(時間

討 論

心臟性猝死發生非常突然,心臟病導致猝死的直接過程是:急驟發生的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顫,此時心臟停止收縮,失去泵血功能,醫學上稱之為心臟驟停。患者出現脈搏消失,隨后意識喪失,呼吸停止。這種疾病一旦發生,患者存活的幾率非常小。在國外,存活的幾率只有5%~10%,而在我國可能連1%都不到。而致命性室速或室顫發生后20~30秒內迅速地除顫,幾乎100%能獲得成功,除顫在1~2分鐘內實施,生存率約80%~90%,但10分鐘后再除顫,生存率低于10%。因此,致命性室速或室顫從倒地到除顫,每延遲1分鐘,患者生存的幾率就降低7%~10%。心臟復蘇首先是心臟除顫。無條件時,使用徒手的心前叩擊;有條件時,則使用體外心臟除顫器(AED)。

心臟復蘇包括4個相互依賴的環節:早期識別求救、早期基本心肺復蘇、早期除顫和早期高級生命支持。需要通過改善社區ECC體系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現在強調要盡早進行電除顫;盡量縮短由胸外按壓轉到電除顫的時間,這樣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應出現問題,那一環節最為重要?當然,及時發現緊急情況,并立即開始救治的環節最重要。如果沒有人發現、識別病情,立即開始求救的話,患者是不可能生存的。由于快速早期除顫是惟一充分有效的治療手段(只有除顫才能救治室顫性猝死),故稱其為“決定成人心臟性急癥患者生存率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培養一支訓練有素、人員固定的專業急診醫師隊伍是綜合性醫院的當務之急,也是提高CPR搶救成功率的關鍵[2]。ILCOR(1997年)和歐洲復蘇學會(1998年)的建議報告均指出了早期除顫的重要性。在指定地點安裝AEDs,由受過培訓的非專業人員使用,這是提高院前心臟驟停復蘇成功率的關鍵。我國大中城市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EMSS,但運作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到達現場的時間過長(本組57例患者平均到達現場時間24.56分鐘),縣、區以下區域性EMSS系統尚需完善,我國推廣普及應用AED,非醫務人員使用AED,還需要政府部門立法支持[3]。

AED操作者包括社區內的人員,PAD(普及公眾除顫)的快速反應人員可分為以下三類:①非醫務急救人員,如警察、消防員、保安、船員、以及飛機上的服務員等。他們有職責對急性事件做出反應,只要求其掌握CPR技術。在PAD項目中,他們具有使用AEDs的能力。②崗位急救人員,又稱工作場所救助人員或公眾救助人員。其多為參加PAD項目的人員。由于崗位急救人員每天都在固定場所工作,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們是首先使用AED的人。這種部署可有效縮短社區或工作場所發生心臟驟停后的除顫時間,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③高危人群的救護人員,是指與高危患者同住的家人或朋友。他們參加早期除顫課程的學習,掌握在家人或朋友可能發生心臟性猝死時如何進行CPR并使用AED的方法。以后隨著除顫器逐步在社區內安放,還要對社區居民進行培訓,使大眾都能掌握除顫器的運用知識,以便及時對發生心臟病事件的人進行救治,而不是像現在只是簡單的呼救。從而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AEDs的合理放置:50歲以上人口較多的地區需備有AEDs,經常人數超過10000人的地點也應安裝AEDs,較理想的方法是總結該區域心臟驟停發病資料,以發病率最高的地點作為放置點。在某一區域建立PAD項目的依據包括:①心臟驟停事件的發生率水平(預計為1次/1000人年);②求救EMS后,急救人員5分鐘內無法到達現場;③社區EMS系統內經培訓的非專業救護人員,能在收到呼救后5分鐘內趕到現場,判斷心臟驟停情況,撥打急救電話,并能實施CPR和電除顫。有研究表明,與其他醫療急救措施相比,由現場急救人員使用AED和開展PAD項目比較經濟,合理地設計和實行PAD項目,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景炳文,蔣禮平,任彩娟,等.5535例急診死亡病因分析.中國急救醫學,1988,8(6):10.

第12篇

人們常常對已做過的工作進行回顧、分析,并提到理論高度,肯定已取得的成績,指出應汲取的教訓,以便今后做得更好。今天小編整理了2021急診科個人工作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2021急診科個人工作總結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之間,又到了20--年的年終歲尾。20--年,是我在急診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們在舊急診樓里摸爬滾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們就要搬到新建的急診科專屬的大樓里,屆時,我們的工作環境就會有很好的改善,科室業務工作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做為一名急診科護士,我們肩負著“120”院前急救、轉運、院內急救的任務,以快捷、高效、優質的急救醫療服務,充分保障了轄區內“120”院前急救及院內急診急救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了我院“120”急救站“綠色生命通道”的暢通,保證了門急診工作的正常進行。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急診科全年門急診量、累計收住院人次、急診搶救與往年同期對照均有顯著增長,為醫院各病區及輔助檢查科室輸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進了醫院各科室的“兩個效益”的增長,提高了全院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營造團結和諧氛圍

在20--年度,急診科全體護理人員認真學習各種醫療法律法規,自覺遵守醫院和科室的各項規章制度,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養,力爭文明行醫,優質服務,做到小事講風格,大事講原則。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團結務實、和諧相處、順利圓滿的完成了醫院的各項工作任務。

二、加強業務技術培訓,提高應急搶救能力

急診科護士始終以“質量管理年標準”、“全國醫療萬里行”檢查標準為準繩,加強急診科的醫療護理質量建設,以醫療護理核心制度為重點,認真執行了各項操作規程和搶救工作流程,嚴防差錯、醫患糾紛等醫療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按照醫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訓和考核計劃,定期對急救隊員進行業務學習及急救技術的培訓,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認真鉆研業務,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從而使科室人員熟練掌握各種搶救儀器和搶救技術,如心肺復蘇術、機械通氣、氣管插管、電除顫、電動洗胃術、心電監護等操作技術,進一步提高了急救隊員的急診急救能力,對科室醫療和護理質量進行檢查、質控、培訓、考核、督導,嚴格醫療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嚴格按照國家衛生部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及醫療行為規范開展急診搶救工作,做到防醫療差錯、防醫療事故于未然,杜絕醫療行為過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們堅決服從“120”指揮中心的調度,做到隨時出診、迅速出車、準備及時到達急救現場。始終做到急救藥品,物品完好率100%,搶救設備處于應急備用功能狀態,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內急救搶救過程中,從病情評估、預檢、分診、分流到安全正確地轉運入科。每個環節都能做到無縫銜接,有力地保障了轄區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強科室護理管理,做好急診工作中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診搶救工作中,加強醫院感染管理,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療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落實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和工作標準,防止傳染病的傳播,做好自身防護、消毒隔離、醫療廢物管理,嚴防院內交叉感染。

四、加強科室對外宣傳,樹立醫院窗口形象

急診科是醫院面向社會的重要窗口,其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直接影響和反映出醫院的精神面貌和社會形象。“120”是救死扶傷的生命救護者,是保護人民生命健康的“綠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時候,做為一名急診科護士,代表著醫院的形象,我們時時刻刻注重樹形象、抓內涵,為醫院的全面和諧健康發展奉獻出了一份光和熱。

五、實踐與思考并重,20__年度工作反思

回顧20__年,我們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意識到在急診工作中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診工作中進一步改進,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具體問題和改善思路如下:

1、急診科就醫環境簡陋,布局不合理,衛生條件差,患者滿意度低,急待搬遷后加以改善。

2、急診科醫護人員應急急救經驗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對搶救室儀器設備的熟練掌握,如呼吸機、除顫儀等,關鍵時刻及時跟進,還需要加強專科培訓、進修學習,以提高整體搶救水平。

3、急診急救工作中缺乏靈活性,要時刻注意和患者、家屬進行醫患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發病原因,有利于改善醫患關系,保障醫療安全,今后需加強溝通交流技巧的培訓。

4、要熟練掌握急診危重癥的監護和搶救流程,如急腹癥、昏迷、休克、中毒等,對昏迷患者,第一時間開放氣道、吸氧,在實施緊急救護的同時,及時通知醫生搶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對光反射、是否頸項強直等,抓住重點,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腳亂。

5、掌握常用急診搶救藥品的用法和用量,嚴格執行搶救過程中的口頭醫囑制度,注意患者過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藥安全。

6、注意動態觀察患者病情,具備整體觀和全局觀,在急診患者病情尚未穩定前,一定要加強巡視和溝通,盡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實力范圍內,以便及時觀察和急救。

7、當遇到突發公共事件或接診的患者較多時,切記及時向上級匯報,組織搶救,分解危難,做好分診分流,保障醫療護理安全。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希望醫院在新的一年加以考慮急診科醫護人員的繼續教育及待遇問題,以促進急診科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為此我們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齊心協力、真抓實干、與時俱進,共創醫院和諧美好明天。

2021急診科個人工作總結

急診科圍繞護理部提出的工作中心,把握重點,突出特色,全體醫務人員團結協作,出色地完成各項搶救工作。現將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匯報如下:

一、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

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為出發點。如要求護士聽到救護車的鳴聲后要迅速推車到急診室大門接診病人。為病人提供面巾紙,紙杯和開水。為無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掛號、取藥。每個急診住院病人均有護士或護工護送入院。為了解決夏天夜間輸液病人多,實行彈性排班,加派夜間上班人數。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評。特別是在有醫患糾紛時,甚至打罵我們醫務人員時,我們的護理人員做到盡力合理解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受到醫院的表揚。

二、加強學習,培養高素質隊伍

急診科制定學習制度和計劃,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知識學習。開展急救專業培訓,選送護士到麻醉科、手術室學習氣管插管,要求急診件操作人人過關。與醫生一同學習心肺復蘇新進展、急性冠脈綜合癥的急診處置、創傷急救。提高了急診急救水平和搶救反應速度。全科人員自覺學習尉然成風,目前有8名護士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護理大專班和本科自學考試。兩位工作一年的護士參加護士執業考試均通過。指派高年資的護士外出學習《急救護理新概念與急診模擬急救培訓》。

三、做好新入科護士及實習生的帶教工作

根據急診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護士三個月的培訓計劃,要求其三個月內掌握急診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電話、掌握急診科所有的儀器使用,同時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與考核。在實施培訓第一年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于實習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實行小講課。

四、關愛生命,爭分奪秒

是急診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諾。如20__年11月7日送到急診科的高處墜落傷的患者,既無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動不安,呼之不應,口腔內血性液體溢出,雙下肢開放性骨折。當班護士見狀即給氧、靜脈注射,并果斷采用氣管插管,氣管內吸痰,吸氧等處理,同時開通綠色通道,為搶救患者贏得寶貴時間。

五、做好急救藥品及急救儀器的管理

急救藥品準備及各種急救設備的調試是急診工作的基礎,現已施行每項工作專人負責,責任到人,做到班班清點、定期檢查,這一年里未出現因急救藥品和急救儀器的原因而影響搶救工作。

2021急診科個人工作總結

一、積極開展中醫急危重癥業務技術培訓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衛生廳“以病人為中心,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主題的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方案”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充分發揮急診科中醫藥人員的人才優勢,運用中醫藥療法為廣大患者服務。為此我們急診科制定好科室發展計劃,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建立人才梯隊不斷滿足專科中醫內涵建設需要。制定發揮中醫特色的具體措施,并組織實施。

制定并不斷完善常見病及特具體措施,并組織實施,提高特色病種的辯證論治水平,提高中醫治療率。開展了針刺療法、耳穴壓豆、拔罐療法、中藥灌腸、中藥濕覆、紅外線治療;制定了急診科常見病臨床路徑。我科中醫甲級病歷率100%,辯證論證優良率≥92%,中成藥辯證使用率≥92%,中醫治療率≥92%,中西醫結合治療率≥94%,急危重癥搶救成功率≥82%,急重癥中醫治療率≥90%,急危重癥中西醫結合治療率≥5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二、加強醫療質量、醫療安全、科室業務的管理

重點落實醫療管理核心制度。如病歷書寫制度、處方管理制度、首診負責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級醫師查房制度、病例討論制度、醫囑制度、會診制度、轉診制度、轉院轉科制度、查對制度、分級護理制度。加強醫療質量控制的三級質控網絡管理,確保醫療過程的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規范和制度來約束。不斷完善質量控制和考評指標,每月進行集中檢查考評。進一步加強醫療安全和生產安全工作。我科通過科早會、專題講座和業務培訓等形式,反復強調醫療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強臨床醫師的醫療安全意識,教育臨床醫師嚴格遵守技術操作規范,及時、全面、正確地書寫病歷及各種記錄。為確保醫療安全,防范重大醫療事故的發生。加強醫患溝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選擇權。進一步強調了醫務人員的告知義務,切實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有效地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

著力改善就醫環境,降低醫療費用。通過醫院管理年活動,使急診科人員進一步理解落實和深化“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進一步完善服務設施,深化醫療環境,更新服務模式,簡化就醫流程,改進服務態度,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務,杜絕對病人生、冷、頂、推、拖現象。積極開展便民利民服務,我科開展了免費醫學咨詢、飲水供應、輪椅供應、簡化就診環節等便民措施。

急診科主動為患者提供藥品和醫療服務的費用查詢,為住院患者提供住院費用清單。嚴格醫療收費管理,杜絕不合理收費。扎實做好整體護理工作。護士長根據“醫院管理年活動”要求,醫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護理規章制度。規范各種護理文書,開展整體護理工作。努力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加強了對每一位護士的“三基三嚴”教育,重點加強對操作技能的培訓。加強院感管理工作,有效控制醫院感染事件發生。感控醫師每月對急診科住院病區的住院病人進行不定期檢查和月底病案統計。

我們不僅有良好的服務態度,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練的搶救技術和應急能力。對急診病人要迅速、準確作出診斷和處理,盡快減輕病人的痛苦,這就需要每個醫務人員認真鉆研業務,熟練掌握各種搶救儀器和搶救技術。因此科內組織定期的業務學習及加強各種急救技術的培訓。如心肺復蘇術、機械通氣、心電監護、電復律、除顫、洗胃等常規的技術操作。堅持三級醫師查房制度,對相關病例及時進行業務討論,提高全科醫護人員的急救水平。為適應現代醫療市場的發展,今年我科把發展院前急救這項工作當成重要任務抓,嚴格急診出診制度,院前急救小組24小時待命,5分鐘安排急診出診,制定有急診綠色通道總體方案,如遇急、危、重病人,一律實行急診綠色通道,已做到先行搶救,而后補辦各種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