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6 13:08: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職稱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網()創建于二5年十月的研究生論文服務中心,為畢業論文需求用戶提供畢業論文寫作指導,并發表各類研究生畢業論文。包括發表碩士論文、職稱論文、工程碩士論文、mba畢業論文、會計畢業論文、中級職稱論文、在職碩士畢業論文、在職博士畢業論文、英文計算機論文、英文論文、、職稱、核心期刊等業務。
論文應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以學生所學專業課的內容為主,不應脫離專業范圍,要有一定的綜合性,關于科技創新論文格式,
關于科技創新論文格式
(一)標題(前空2格,后面不接排正文)
1.標題(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
(1)標題(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
1)標題(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
①標題(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通常作整段接排時用,每個序號后通常用;號隔開,最后用句號。如①?***;②?***;③?***。
畢業論文中有個別名詞或情況需要解釋時,可加注說明,注釋可用頁末注(將注文放在加注頁的下端)或篇末注(將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用行中注(夾在正文中的注)。采用頁末注釋時,若在同一頁中有兩個以上的注時,按各注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用①、②、③依次標示在需加注處,以上標形式表示,注釋只限于寫在注釋符號出現的同頁,不得隔頁;采用篇末注釋時,按各注在文章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列注號。
機械工程師職稱論文怎么寫?它的寫作也是有標準的格式和要求的,不是自己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紹了機械工程師職稱論文怎么寫,希望給大家在論文的寫作當中帶來幫助。
【標準論文格式要求(1)】
1.中文摘要
(1)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號黑體),字間空一字符。
(2)“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內容(小四號宋體)
(3)摘要內容后下空一行打印“關鍵詞”三個字(小四號黑體),其后為關鍵(小四號宋體),每一關鍵詞之間用逗號隔開,最好一個關鍵詞后不打標點符號。
2.英文摘要
(1)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兩行打印英文摘要內容;
(2)摘要內容每段開頭留四個空字符;
(3)摘要內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WORDS”,其后為關鍵詞用小寫字母,每一關鍵詞之間用逗號隔開,最后一個關鍵詞不打標點符號。
3.目錄
目錄二字為小二號黑體,居中打??;下空一行為章、節、小節及開始頁碼(小四號宋體)。章、節、小節分別以第1章、1.1、1.1.1等數字一次標出。
4.前言
“前言”二字為三號黑體,居中打??;二字之間控一字符。
5.正文:
1XXX--章級層次
三號黑體居中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XXX--節級層次
四號黑體左起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1XXX--小節級層次
四號楷體左起排,段前0.5行;
1.1.1.1或1.XXX--條款層次
小四號宋體左起;
(1)XXX(小四號宋體,接排)
畢業論文、設計說明書正文用小四號宋體,行間距為22磅,標準字距。
6.圖
圖題采用中文,中文字體為5號宋體。引用圖應在圖題右上方角標出文獻來源。圖號以章為單位順序編號。標號在圖下方。
7.表格
表格按章順序編號,表格必須按規定的符號標注單位。標號在表上方。
8.公式
公式書寫應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號按章順序排列。標號在公式同行右對齊。
9.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按論文中參考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參考文獻中每條項目應齊全。
機械工程師職稱論文范文欣賞
論文題目:淺談我國機械制造發展現狀和前景趨勢
摘要機械制造的技術水平是衡量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進度的有效指標之一,是每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各行業間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國際市場競爭現象越演越烈,如何將高科技融入機械制造中,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成為了我國機械制造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特點;現狀;趨勢
1機械制造技術的特點
1.1機械制造的系統性
機械制造技術主要包括了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感應技術、信息管理技術以及新開發材料技術的運用,特別是對產品的設計,銷售網絡、組織管理等等方面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現代技術運用。機械制造技術需要將傳統的制造加工技術與現代科技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將制造技術貫穿于整個生產制造過程。
1.2機械制造的綜合性
機械制造技術不僅局限于機械加工制造的本身過程,它的產品面向整個市場,并且涉及到產品設計、開發、加工、銷售以及售后的各個環節,并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機械制造的終極追求是產品投放進市場后的應用情況,先進的機械制造技術可以提高企業的行業競爭力,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并能夠推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從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1.3現代機械制造技術體現了市場競爭要素
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就是產品生產率,隨著經濟市場化的不斷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制造業的市場競爭矛盾已經逐漸向質量、時間和成本三者綜合考慮的矛盾。先進的制造業技術可以將三者進行有效結合,從而提升制造企業的核心市場競爭力。
2我國機械自動化技術發展的現狀
2.1管理模式落后
在工業發達的國家,管理模式已經逐漸實現計算機系統代替人為管理,并且尤其重視對體制的改革和生產流水線模式的更新。已經全面提出了精益生產、高效生產、準時生產的管理思想,但由于我國進入信息時代時間較短,對于先進管理模式還處于正在發展的階段,對計算機管理模式的運用并不廣泛,還是以人為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
2.2自動化技術落后
與國外的先進制造技術相比較,我國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我國還沒有掌握自動化的核心技術,設計的產品方案相對較為落后,僅僅是簡單利用自動化技術,目前還無法真正做到將機電進行有機結合;其次,我國使用的機械自動化還是傳統的加工方式,并且,已有的自動化的設備數量太少,導致我國自動化整體水平較低;第三,我國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還相對較為落后,還不能有效利用計算機技術,機械自動化發展進度較為緩慢;最后,我國的機械種類選擇的局限性比較大,質量也無法達到國際普遍執行的標準,使用的范圍也不夠普遍、廣泛。因此,我國的機械自動化還處在初級階段,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不斷推進,發展潛力巨大。
3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前景與趨勢
3.1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和網絡化融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市場環境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將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融入網絡化是工業機電設備一體化發展的主要趨勢。網絡技術普及的市場大環境下,監視技術與遠程控制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遠程控制的終端設備就是機械制造的產品,因此,將機械自動化融入網絡化發展是勢在必行的,這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除此之外,局域網絡技術還將運用到大量的家電設備中,逐步滲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利用計算機技術就可以實現足不出戶的生活模式,正常與外界進行交流和溝通,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同時,這也是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
3.2以智能化為依托,發展實用型機械自動化技術
人類的社會進步一直伴隨對智能的開發,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也會隨著人類社會進步的腳步進行智能化發展。智能化的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是與傳統機械制造自動化最大的區別,也是工業一體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具體體現在控制論的基礎上運用生理學、運籌學、心理學以及計算機科學進行人工智能模擬、自動編程、人機接口和對話,在加工過程中對所涉及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決策,從而取代部分人類腦力勞動,對人類的職能進行收集,從而達到更高的控制目標。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向智能化層次的發展是未來機械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之一。我國的智能化機械自動化技術應當以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實際需要作為導向,采取與之相應的自動化方式進行生產,只有將企業發展需求作為核心原則進行機械自動化技術發展,才能將機械自動化技術產生的利益最大化,從而取得高效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3以新材料為支撐,進行綠色化發展
隨著社會環境受到各方的關注,綠色化發展是工業改革的必經之路。傳統工業發展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依靠掠奪環境資源進行自我發展,但地球上的能源有限,不能滿足人類持續發展的需求,因此,工業發展必須走綠色發展道路,從而改變高投入低收入的局面,必須高效利用有限的資源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道路,是機械自動化技術發展面臨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的機械制造業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影響,所以,必須保持生態環境與機械制造發展的平衡,才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3.4光機電一體化發展
將計算機技術、光學技術、微電子技術、控制技術及機械技術交叉融合的光機電一體化發展是現階段很多高新企業以及高新設備的基礎,光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實現機械一體化產品的基礎,采用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能夠生產出高功能水平、高附加價值的機械產品,光機電一體化技術中的激光技術、傳感檢測技術、光能驅動等等均是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內容摘要:本文構建了一條生產互補品的制造商和出售互補品的零售商兩層供應鏈Stackelberg模型,對比分析供應鏈獨立銷售策略和捆綁銷售策略對供應鏈均衡運作的影響變化。研究結果表明:當產品的互補系數較小且市場需求滿足一定閥值范圍時,互補品捆綁的最優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與捆綁折扣價格敏感系數正相關;捆綁銷售策略下,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會進一步降低各自價格來刺激市場需求;當捆綁折扣價格敏感系數較大時,零售商更傾向于捆綁銷售策略。
關鍵詞:獨立銷售 捆綁銷售 供應鏈 互補商品
引言
近年來,捆綁銷售已成為眾多企業普遍采用的共生銷售策略。捆綁銷售是指企業將兩個及以上的產品或服務結合在一起以優惠的價格進行銷售的新型共生營銷方式。從企業視角來說,捆綁銷售一方面有利于擴大企業自身品牌的影響力,增加產品的市場銷售額,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日常營銷費用和資金風險。從消費者視角來說,捆綁銷售不僅能夠為消費者帶來價格上的便利,而且可以減輕消費者選購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例如微軟公司將其“Xbox One”與分立式Kinect捕捉單元機進行捆綁銷售;當蘋果手機新品上市之時,中國三大通訊運營商(移動、聯通和電信)與蘋果公司會推出一系列4G套餐蘋果合約機業務。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能隨意地“捆綁”在一起,其要達到“1+1>2”的效果取決于捆綁產品的協調和相互促進。例如不少用戶在下載及安裝軟件的時候都遭遇過很多不良捆綁軟件的侵害,其中,大部分捆綁軟件在強制安裝的情況會給予用戶一些提示,但是這種提示通常都很隱蔽,往往被人所忽略,甚至有些垃圾插件和捆綁軟件靜默安裝,系統也無法檢測到,讓用戶不勝其煩。捆綁銷售的產品最好是互補性產品,進而能夠有效地消除“強行搭配”之嫌,強烈喚醒消費者購買需求的欲望。
捆綁銷售策略實施對供應鏈運作進行高效率、低成本的變革激發了學術界理論研究熱情。Adams&Yellen(1976)深度分析了市場壟斷背景下公司銷售運作戰略的選擇。研究結果表明,捆綁銷售是一種更加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公司獲得更多利潤。Bakos&Brynjolfsson(1999)研究得出在壟斷情況下公司進行不相關產品的大量捆綁銷售有利于獲得更多利潤。
Venkatesh&Vijav(1993)從時間和金錢對消費者影響決策視角下,深度探討了捆綁銷售的最優定價策略。Yadav(1994)從實證調研角度對比分析了獨立銷售和捆綁銷售下消費者能力的剩余。研究結果表明,捆綁銷售能夠更有效地刺激消費。鞏永華等(2011)研究了移動互聯網行業中捆綁銷售對產業鏈最優價格策略的影響,并提出了幾種合理的供應鏈協調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基于SP和MP合作滿意度的Nash談判收入分配模型,可以有效地協調供應鏈各方主體利益。呂魁等(2012)構建了多產品競爭的擴展Hotelling模型,探究了范圍經濟和轉換成本視角下捆綁銷售對網絡產品供應鏈均衡運作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特殊條件下,捆綁銷售定價與轉換成本無關,而當范圍經濟效應滿足一定條件時,捆綁銷售不僅提高消費者剩余,而且增加社會福利。魏航(2012)構建了隨機效應下MNL模型,深入探討了同質時鮮產品捆綁銷售的最優化決策問題。李四蘭和景奉杰(2014)研究了在產品的實用性和享樂性的背景下捆綁銷售與消費者預期愧疚和購買意向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實用性商品和享樂性商品捆綁時,消費者的購買意向增加,而預期愧疚感減少,并且起到價格銜接的中介作用。
在上述文獻基礎上,本文構建了生產互補品的制造商和出售互補品的零售商組成的兩階段供應鏈,試圖從理論上回答:在何種市場條件下,供應鏈主體傾向于捆綁銷售策略?捆綁銷售策略將會如何影響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利潤變化?
問題描述與假設
市場中考慮一個制造商和一個零售商組成的兩級供應鏈,其中制造商和零售商分別生產和銷售兩種互補商品,例如紅雙喜公司同時生產乒乓球和乒乓拍,體育用品零售店又同時銷售乒乓球和乒乓拍;格力電器同時生產和銷售空調柜機與掛機。
針對供應鏈采取的銷售策略,本文將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互補品獨立銷售:零售商把兩種互補商品進行獨立銷售,參考Zhang H(2002)和但斌等(2012)類似需求函數假設,在這里將兩種互補商品的需求函數分別設為:
互補品捆綁銷售:零售商把兩種互補商品進行捆綁銷售,參考Yan R L(2014)類似需求函數假設,在這里將互補品捆綁銷售時的需求函數設為:
Hb=K-pb+λ(p1d+p2d-pb)
其中,K表示互補商品的市場基本需求,為了區分兩種互補商品,假設產品1生產成本為0,產品2生產成本為c(c≥0),p1d和p2d分別表示低成本和高成本互補品獨立銷售時的零售價格,pb表示捆綁銷售時的零售價格;(0<<1)表示兩種產品的互補程度,越大表示產品互補程度越高;λ(0<λ<1)表示捆綁折扣價格敏感系數,當p1d+p2d>pb時,λ越大表示捆綁策略對產品需求的正向促進作用越大。
模型構建
(一)獨立銷售策略
下標符號M、R和SC分別代表制造商、零售商和供應鏈整體。當供應鏈采取互補品獨立銷售策略時,根據上述條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潤函數分別設為:
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間進行Stackelberg博弈(見圖1)。根據逆推歸納法,πdR分別對p1d和p2d求導并令其為0,可以得到p1d和p2d的二元一次方程組,解之可得:
將式p1d和p2d代入式πdM,對wd1和wd2求導并令為0,可以得到wd1和wd2的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得: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看法
一、以前的高等教育中藝術教學的模式是在當時中國的經濟、科技和信息都還很落后的時期制定的,如今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科技和信息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了,如果我們現在依然用以前的教學模式去教學,可能就有些不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了,所以應該在遵循以前大的教學原則的情況下適當作些改變,使之符合當今社會的實際和需要。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改革為重點,以強化藝術設計、施工、管理為支柱、以加強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驗室建設為保證,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和專業教育規律。
二、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必須從藝術設計的實際出發,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學模式、課程設置體系、教學內容和教材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突出綜合素質培養,強化崗位技術教育,建立以藝術設計、施工和管理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育模式。針對藝術設計教學我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1.教學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職稱論文 應該體現專業教育特色,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強化崗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完善、充實教學內容;加強操作技能、工藝實習等為主的實踐環節;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所占比例;加強產學合作,逐步建立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畢業生上崗后,進入狀態快、動手能力強,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可成為工程設計、投標報價、材料選擇、施工技術、施工機具操作、施工項目管理、項目驗收、工程預算等技術人才。我覺得教學中應該目標很明確,藝術設計專業是應用型人才,實踐性強的專業,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課程設置就應該強調其針對性,強調基礎課教學的適應性,強調專業課教學的實用性,強調實踐教學的連續性,和漸進性等,具體表現如下:
2.課程設置強調的針對性
藝術設計專業起步晚,發展快,所以我們要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必需,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對課程設置作一些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在新的教學計劃中,我們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完善:
(1)在設計模塊中,注重理論教學,突出動手能力培養,加強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強化計算機輔助設計在工程設計中的作用,建立專門的計算機實驗室,使得學生有充分的操作機會,能夠熟練地掌握,以便適應社會的需要。
(2)在施工技術模塊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養為基礎,強化施工技術指導。留學生論文 在教學過程中,以校內操作實驗室為依托,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規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機具的操作、使用、維護和保養;掌握工程質量的控制方法及檢查、驗收標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施工技術指導能力。
(3)基礎課教學強調適應性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應該糾正以往基礎課與專業課工作總結 “各自為政”的脫節現象,打破原有狹隘的基礎課教學格局,超越單純技巧和經驗的傳授。為糾正基礎課教學與專業課脫節的現象,改調子素描為設計素描;改繪畫色彩為裝飾色彩,并加大室外寫生訓練。
(4)專業課教學強調實用性
一種理論只有用于實踐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不能指導實踐,那便是毫無意義的空話。在制訂改革方案時,經認真調查研究,按照專業教育特點、強調專業課教學、理論教學的實用性、實踐性、著眼于培養技術應用型設計人才,總結過去的教學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況和實際需要,對專業課教學、理論教學內容加以調整,強調實用性。
(5)實踐教學強調連續性和漸進性
藝術設計是需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斷的交替,互相滲透的。藝術設計是多學科的知識的綜合集結和運用。在具體的設計中,難以確認固定的秩序和搭配關系。在今天這樣的開放的社會中,對外設計服務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以教師帶領學生走向社會,使專業必修課在社會實際設計中完成,為保證實踐教學的落實,學校應該與用人單位合作,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參考文獻
[1].黎志濤.室內設計方法入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6.
[2].中國當代室內藝術編委會.中國當代藝術.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5.
關鍵詞: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教學模式
0 引言
計算機作為一種現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擁有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能力已成為現代人所必須具備和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應用范圍不斷擴大,21世紀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種渠道、手段來獲取所需的知識。大學生承擔著未來國家的建設重任,作為培養國家棟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培養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質人才。而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已成為現代大學生知識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對于提高21世紀大學生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全國高等學校相繼在非計算機專業的授課計劃中加入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經過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對穩定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前對計算機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的學生在入學前對計算機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異。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上對計算機能力的認可度的提高,高校為順應社會需求而對學生采取的一些強制的考級考措施,使得目前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著一些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
1.1 計算機基礎教學也跌入應試教學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和非計算機專業的畢業學位證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面對學校下達的等級考試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試合格率,而學生為了順利拿到學位證,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與考試相關的學習中,如考試技巧、大量試題練習等,這樣,致使好多學生畢業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學的計算機知識來輔助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比如畢業論文完成一份應聘求職書的設計。有很多學生畢業了還得花很大力氣通過各種渠道重新學習計算機知識。這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后果。
1.2 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脫節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承,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手段,應用是目的。很多大學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上課聽老師講授的內容都能聽懂,但是當需要自己操作時就無所適從,即課堂授課理解和自己真正動手實踐不能統一,或者把老師布置的作業順利完成作為唯一的上機實踐任務。因此,一旦題目變換一下就不會做了,欠缺舉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教學
由于各地區學生入學前計算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計算機基礎教學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無疑會造成兩極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層次較高的學生“吃不飽”,埋怨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浪費時間,使其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打擊;另一方面,層次較低的學生“吃不了”,對計算機課程產生畏懼,從此妄自菲薄,自我放棄。這對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都將產生極大的障礙。
1.4 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隨著計算機科學發展的突飛猛進,軟硬件的更新換代速度相當快,而我們的教學內容跟不上發展的速度,醫學論文致使學生對該門課的興趣下降。另一方面,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就事論事的現象,只是教會學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對學生“計算機意識”的培養,也就是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具有用計算機解決面臨任務的強烈愿望,很少教會學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計算機解決,如何有效地使用計算機,如何在自己的專業中使用計算機等,因此造成學生很大困惑,覺得沒有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挫傷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
2 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造成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看似簡單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的狀況,當前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組織機構以各種交流會、研討會的形式探討新形勢下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也就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因此,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1 更新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首先,要改變只注重計算機等級考試的思想觀念,緩解等級考試通過率給教師帶來的壓力,在課程的安排上,要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設置,讓教師有足夠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建立起適應當代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模式。
其次,要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若干課程按一定的結構組成的具有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功能的統一整體。課程是由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而成的結構體系,它是構成課程體系的基本要素。要實現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就是要求從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設計和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整體走向出發,合理地更新與選擇教學內容。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素質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為目標,課程體系建設應充分考慮計算機基礎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把體現計算機發展、具有時代特征的內容反映到課程體系中來,碩士論文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的新知識和新技術,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特點,把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分為三個層次,即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要有多樣性和靈活性,增加選修課的比重,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體系上要改變現在教材內容陳舊,使用周期較長的狀況,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計算機前沿知識和特色知識的教材,并縮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計算機基礎教學與專業知識的整合
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計算機課程只是一門工具課,學習計算機課程的目的是學會使用這種工具并為專業服務,因此教師應當把教學重點放在應用上。要精講多練,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上機操作機會,使他們在實踐中理解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和編程手段,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造能力。到二、三年級根據各專業特點開設相應的計算機課程,比如會計電算化、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讓學生更好地利用計算機去解決專業領域中的問題及日常事務問題,同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體驗和領悟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還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新的空間和條件。到了高年級,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發展和興趣選修幾門計算機課程。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學習中,能使計算機學習不斷線。
2.3 開設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有限的課時來說,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那些對計算機有特殊愛好的學生,特別是一些入學時計算機基礎就較好的學生,職稱論文如何讓其的興趣向更積極的方面發展,在追求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該對這些愛好者加以引導、培養。所以,必須有計劃、有實質性內容的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組織一些興趣小組或課題小組,比如程序設計、網頁制作、數學建模等,并將其和一些競賽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集體主義精神,這對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對如何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及遇到困難時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網絡教學,建立現代化教學平臺
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集中授課和上機輔導是兩個主要的教學環節。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屬于應用性課程,一個概念的表達、一個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來實現的。目前學生入校時計算機知識起點差別懸殊,教學內容難統一,看書自學方式效率較低,靜態圖文很難連貫理解,因此,教學效果往往是不不盡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廣網絡教學模式,提供一種符合《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特點的動態教科書,以方便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是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想要努力達到的目標。從早期的單純“黑板+粉筆”發展到后來的“計算機+大屏幕”,又發展到目前的“網絡化教學平臺”,體現了教學手段和方法的不斷變革。
實現《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查閱到大量與課堂內容相關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有選擇的學習,這能促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產生一種主動學習的心態,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施《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網絡教學,不僅縮短了教師和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突破傳統面對面課堂教學方式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深、更廣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由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和積極探索者,英語論文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的積極參與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因此,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網絡教學可采用網絡輔助教學模式。該模式作為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把傳統教學方法和網絡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一部分課時由老師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和學生面對面進行講授,另一部分課時由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自學。網絡輔助教學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網、校園網、Internet來建立學習輔導網站,把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計劃、教學基本要求、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有關知識的問答、實驗素材、模擬試題等放在網上,供學生使用。留學生論文讓學生在課前可以預習、課后可以復習。此外網站中還應提供網上答疑平臺和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測評平臺,方便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給學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導。
3 結束語
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紀教學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礎教育、人才素質教育,又是技術基礎教育,是各學科發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任何一門學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時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思維方式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轉變觀念,工作總結進一步提高對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在整個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改革進程,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從全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全局推動整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關心. 關于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問題的探討. 黑龍江教育.,2006第3期44-45頁
一、網絡虛擬實驗室的建立
1.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VR(VirtualReality)是近幾年來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產物,寫作畢業論文是一門在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仿真技術、人機接口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傳感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交叉學科。其基本方法和目標是集成并利用高性能的計算機軟硬件及各類傳感器創建一個使參與者處于身臨其境的、具有完善的交互能力、能幫助和啟發構思的信息環境,即讓用戶在人工合成的環境里獲得角色的體驗。
虛擬現實具有三個基本特征。沉浸性,是指觀察者對虛擬世界的情感反映,這種感覺能使用戶全方位地投入這個虛擬世界,這是虛擬現實的首要特征。交互性,是指虛擬現實是一個開放的環境,能對用戶的輸入作出響應,并能通過監控裝置來影響用戶和被用戶影響。想象性,是指虛擬現實不僅是一個媒體、一個高級用戶界面,還是一個應用系統,它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反映設計者的思想。虛擬現實的三個基本特征強調了人在這個系統中的主導作用。虛擬現實系統按其功能不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沉浸式虛擬現實系統、桌面式虛擬現實系統和分布式虛擬現實系統。其中,桌面式虛擬現實系統是運用軟件編程方法在顯示器上顯示三維場景,用戶通過鍵盤、鼠標等設備與虛擬場景交互,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成本較低,易于推廣。
2.網絡虛擬實驗室
所謂網絡虛擬實驗室,是指利用區域網或互聯網,由虛擬現實技術生成的一類適于進行虛擬實驗的實驗系統,包括相應的實驗室環境、有關的實驗儀器設備、實驗對象及實驗信息資源等。虛擬實驗室可以是某一現實實驗室的真實實現,也可以是虛擬構想的實驗室,虛擬實驗通過虛擬實驗室進行。在虛擬實驗中,實驗者有逼真的感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好像是真正在現實實驗室里近距離進行現場操作。在虛擬實驗中,沒有一個有形的實驗室,也沒有以實物形態存在的實驗工具與實驗對象,實驗過程主要是對虛擬物的操作。
3.計算機專業虛擬實驗室的創建
構建專業虛擬實驗室,其實就是搭建一個網絡平臺系統,包括硬件、軟件及管理三個方面。在硬件上,
目前各校都建立了校園網絡并接入了互聯網,這些基礎設施基本可以滿足需求,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在軟件方面,一個是實驗室平臺軟件系統的開發,它與網站建設相聯系;另一個是網站的內容(實驗內容)建設,這是實驗室建設的關鍵。虛擬實驗室應有可以做的實驗來支撐,不然軟件平臺就是一個空架子,形同虛設。同時,該平臺上還應有實驗管理的支持,對實驗儀器、實驗報告、實驗指導、實驗成績及網上答疑等進行有效管理,并對虛擬實驗室進行監控,計算機網絡虛擬實驗室系統各模塊的主要功能如下。
(1)實驗管理模塊,由學生管理、教師管理、儀器管理和學生成績管理等組成。寫作碩士論文在學生管理方面,學生通過瀏覽器進行注冊登錄,登陸成功后可瀏覽實驗項目,查看實驗的詳細資料,預約實驗項目及做實驗的時間,在線發送和接受消息,進行問題討論,進行實驗登記,實驗完成后可通過網絡寫實驗報告并提交報告。教師管理方面,可對實驗內容添加、修改、整理、刪除,對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列表,批改實驗報告,填寫評語和成績,提交批改結果,與學生進行討論。儀器管理方面,對新設計開發的虛擬儀器上傳并進行分類整理,以便實驗使用。成績管理方面對學生的實驗情況(實驗次數、實驗報告及完成情況)給出成績,并進行統計分析及提供查詢等。
(2)儀器展示模塊,對虛擬實驗室可用虛擬元器件、虛擬儀器設備分門別類地進行管理,以圖形的方式直觀呈現出來,供學生在實驗時進行選擇。
(3)實驗指導模塊,包括實驗介紹、實驗方法、實驗項目的重點及難點、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準備、實驗任務、實驗過程、實驗報告的要求及實驗應注意的事項等。
(4)實驗報告模塊,主要對學生完成實驗后,提供相關的實驗報告模板,供學生下載,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以及實驗的結果,完成后上傳電子版實驗報告,由教師進行批閱,并進行記載。
(5)實驗答疑模塊,由專業教師對學生實驗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及時解答,幫助學生順利通過實驗。同時了解學生對實驗的掌握程度,并及時反饋、調整教學。
(6)論壇交流模塊,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論壇進行充分的交流,學生可以將實驗中的收獲、經驗和體會及問題到論壇上,教師可以將一些典型的問題提出來,供大家探討。學生在這樣寬松的環境下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從中可以得到及時的實驗教學反饋信息,以便整改7)虛擬實驗模塊,是虛擬實驗室建設的重要部分。學生通過該模塊進行虛擬實驗,寫作醫學論文以達到鞏固強化知識的目的。該模塊內容根據專業學習的具體情況及實驗建設條件,可不斷增加。計算機專業網絡虛擬實驗室系統的建設,可以引入其他學校的虛擬實驗室中。這種方式比較簡單,容易實現,見效較快。但需要投入較多的軟件購置費用,同時也需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調整,有一個磨合期。另一種是因地制宜,自主開發。根據本校的實際教學和實驗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由任課教師或聘請部分專家組成開發小組,進行一系列的虛擬實驗項目的開發研究,并將研究的成果連接到虛擬實驗室中,逐漸擴充直至完善。這種方式比較靈活,能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開發,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容易接受,并且經費投入較少。缺點是開發周期較長,系統性不夠,水平有限。也可以將上述兩種方式結合起來,一是引入、購置部分自己不宜開發的實驗項目,二是結合自身的優勢和長處開發一些實驗項目,如非交互性的、演示性的虛擬實驗項目等。
二、加強網絡虛擬實驗室的管理
1.加強用戶管理,為每個學生分配賬號。對學生進入虛擬實驗室,使用實驗室做虛擬實驗等進行登記保存。鼓勵學生經常訪問虛擬實驗室,在上面提出問題、發表見解,做好實驗,努力提高虛擬實驗室的人氣。
2.全天候開放虛擬實驗室。學生可以隨時進入虛擬實驗實自己動手組織實驗,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完成實驗,整理和總結實驗數據,寫作職稱論文提交實驗報告,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逐步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個性發展模式轉變。
3.組織專業教師網上指導與答疑,參與論壇討論交流,及時批改實驗報告,為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提供服務。在虛擬實驗室中,教師應對學生提出的疑問盡快給出幫助和解答,并進行必要的指導。在實驗室論壇上發表觀點,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師生在虛擬實驗室中有較強的互動性,教師應充當好學生實驗的合作者和知識的建構者的角色。
4.對學生在虛擬實驗室的表現及實驗效果進行
評價。針對學生每一門課程的虛擬實驗完成情況、實驗報告、網上提問、論壇發帖的情況,給學生一個成績和評價,反饋給學生,寫作英語論文并與該課程的正常實物實驗一起記入實驗總分。教師也要在對學生評價的同時,征求學生對虛擬實驗室的意見,對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整改。
計算機網絡虛擬實驗室的建立,可以很好地解決目前硬件設備跟不上實驗的要求、學生實驗時間不夠用等問題,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在具體應用中還要注意處理好“虛擬實驗”和“實物實驗”的關系,不能一味地強調虛擬實驗,要“虛實”結合,既相互補充,又各有側重,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實驗教學效果。同時,在虛擬實驗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嚴謹的、一絲不茍的科學實驗作風。
參考文獻
[1]王嗣源.虛擬實驗室建設的初步探討.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5(4).
[2]蔣光明.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式虛擬實驗模型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
計算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科學技術之一,產品升級換代的頻率越來越快。計算機本身的性能越來越優越,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從而使計算機成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電子信息的快速發展,網絡化是計算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從單機走向聯網是計算機發展的必定結果。目前,大到世界范圍的通信網,小到單位內部的局域網已經很普及,由于計算機網絡實現了多種資源的共享和處理,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因而深受廣大用戶的歡迎,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ヂ摼W的出現,直接對企業產生影響。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的不斷發展,會計電算化在社會經濟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ヂ摼W使得財務會計系統的環境和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下面我就談一談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及應用。
一、會計電算化的發展
計算機應用在會計工作上始于1979年。應用之初,人們的認識僅限于計算機應用于會計領域會提高會計的工作效率。1981年中國會計學會正式提出會計電算化。其基本含義是指將計算機應用到會計工作中,用會計軟件指揮各種計算機替代手工完成會計工作的過程??梢?,會計電算化是計算機與會計工作融合的過程。1996年,財政部在關于印發《會計電算化工作規范》的通知中指出:會計電算化是會計工作的發展方向,各級領導都應當重視這一工作,開展會計電算化工作,是推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各單位要把會計電算化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提高會計工作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會計電算化的不斷發展,會計信息數據處理的數量和范圍急劇增大,對數據處理的要求更加復雜,在對會計信息的采集、整理、傳遞、反饋、應用的靈活度和精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靠網絡平臺來實現。電算會計的網絡化已成為電算會計發展的必定趨勢。隨著會計實行了電算化改革,會計核算軟件的應用,財務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有了質的轉變,財務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到了本世紀初,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網絡版會計核算軟件,并逐步應用成熟。如今,隨著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對于管理軟件一體化、智能化的管理需求日益增高,必將給現行的電算會計帶來變革。會計電算化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會計電算化由會計核算電算化到財會管理計算機化及決策支持計算機化的快速發展。
二、影響會計電算化應用的幾個因素
隨著計算機在我國的普及,推廣應用會計電算化已經成為我國會計工作的必定趨勢。目前,影響會計電算化應用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認識不足影響應用
我國電算化事業起步于1979年,相對于國外起步較晚。當時,無論是企業領導者還是會計從業者都未充分認識到電算化的作用及重要性。限于國家計算機的普及程度,人們在軟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各類支持力度不夠,會計從業者對會計電算化數據的不信任,部分會計從業者還停留在對會計信息的搜集與整理。宣傳的政策與法規又相對滯后,影響了會計電算化的應用。
(二)管理的不完善影響應用
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與會計電算化的要求還相去甚遠。理由是會計基礎工作不完善,數據的無序、混亂等因素導致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無法處理現有數據。因此,會計電算化只是實現了財務會計的電算化,沒有實現管理會計電算化,不是真正作用的會計電算化。雖然少數軟件開發商已涉及到ERP,但其真正作用離實際需要還有一定差距。
(三)從業者的素質影響應用
目前,部分單位的會計從業人員在計算機技能方面素質較差,缺乏相關的計算機應用知識。會計電算化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擁有相關的管理知識和網絡知識,在工作中還要具有領悟能力,應用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會計電算化從業者具備較高的職業素質與素養。同時,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保密性較強。由于計算機網絡的本身特征,既能熟練掌握網絡又會會計電算化者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會計電算化的應用。
(四)風險因素影響應用
會計電算化在應用中存在著很多風險。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財務軟件配置的不安全因素隨時存在。部門在購買軟件時,不考慮企業自身實際需要,一味追求品牌,忽視了它的應用價值。在軟件開發研制中,缺乏系統的分析和定位,導致產品安全性能低,質量差,應用存在缺陷;會計電算化從業者責任心不強,軟件的密碼公開,犯罪分子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犯罪。單位的規章制度不健全,會計檔案在處理過程中,極易造成數據丟失或系統被破壞,原有的會計資料受到破壞,引發電算化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給單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三、應用會計電算化的幾點倡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對會計電算化從業人員隊伍的建設
提高對會計電算化的認識,無疑會推動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改善從業者的知識結構、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更好的推動會計理論與會計電算化的發展與應用由專注畢業論文與職稱論文的wowa.cn提供,轉載請保留網址.會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完善。單位、企業應當重視對會計人員素質及能力的培養,要把會計電算化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放在首位,逐步建立會計電算化從業者隊伍的主體誠信。工作中,單位應制定會計從業人員培訓計劃,定期開展培訓。積極支持及組織會計人員學習和提高會計電算化知識方面的培訓,組織專業人士講解維護軟件正常運轉的知識,使廣大從業者掌握計算機應用知識,為本單位建立高效的會計信息系統儲備人才。
(二)重視會計電算化理論研究,推動軟件產業發展
只有重視會計電算化理論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引導軟件產業的發展。因為電算化會計理論是會計軟件的研制方向和目標的保障,進而使會計電算化的軟件高效、更安全。政府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并購與資本運營相結合,培育出技術水平高、競爭能力強的軟件研發集團。積極吸引外資,支持國產軟件,推動民族產業發展。企業應增加研發投入,提高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同時,針對世界先進技術進行跟蹤研究,積極引進已經定型的技術成果,服務會計電算化,助力企業發展。
(三)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會計電算化發展的內部環境。企業應建立崗位責任制,明確崗位職責;建立財務軟件維護制度,定期對系統進行維護,查殺病毒;建立財務信息保密制度,做到計算機登陸密碼保密,加強對計算機的管理,增強自我安全防范意識;建立檔案管理制度,推動會計電算化的有序規范應用。
(四)要做好電算化會計基礎性工作
單位要重視會計基礎工作。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做好會計信息的收集、整理、存檔、應用等方面的工作。工作中,要特別注意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的整理要與單位應用的財務軟件版本的一致性,這樣有利于使電算化會計基礎性工作更好的服務與會計電算化走向規范化的軌道,進而推動企業財務工作高效服務于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 B3G/ 4G,MIMO ,智能天線,多通道,校準
1 引 言
在B3G/ 4G系統中,為了達到超高傳輸速率和高的頻譜利用率,MIMO(多輸入多輸出) [1 ] 、智能天線[2 ] [13 ] [14 ] 等被認為是核心關鍵技術。MIMO 通過采用空時(或空時頻) 編碼,提高系統的性能。為了保證系統性能的實現,工程上要求MIMO 系統天線陣列及射頻通道之間的幅度和相位與理論設計相比,具有較小的誤差;而作為核心技術的智能天線對天線陣列和通道也有同樣甚至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加工、器件老化、溫度變化等原因,天線、饋線和由模擬器件組成的射頻通道(統稱為通道) 往往需要校正才能滿足要求。因此,已經對多通道的天線陣列的校準技術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3 ]~[11 ] 。文獻[ 12 ]提出了一種利用訓練序列進行信道估計的快速算法,在此基礎上,結合工程問題,將該快速算法首次用于無線通信系統天線陣列校準,并通過大量的計算機窮舉,找到一組合適的特定訓練序列。通過仿真,證明該算法在通道校準應用中具有較好的性能。
通道校準方法可分為兩大類,離線校準和在線校準。離線校準是指在系統調試和上電初始化階段所采取的通道校準措施,主要針對非時變誤差。這時由于不考慮對通信的影響,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校準算法、參考信號的功率和形式。
在線校準,也稱為實時校準,是指系統正常工作階段所采取的通道校準措施,碩士論文 主要針對時變誤差。這時所選擇的校準算法、參考信號的功率和形式、以及參考信號的獲得方式等,都應該是在不影響正常通信的前提下進行。在線校準是實際通信系統中必須采用的通道校準措施。在此重點研究在線校準方法。
結合實際系統結構,在線校準方法可分為基于校準網絡的方法和無校準網絡的方法,其中基于校準網絡的方法又可進一步分為基于校準通道和基于耦合網絡兩種方法。無校準網絡的方法是采用工作通道輪換發射信號、其它通道接收的方式,從而得到通道之間的補償系數,該方法由于操作時間較長,而且對通道陣列形式要求較高,因此目前在實際系統中主要采用基于校準網絡的方法。
在基于校準網絡的方法中,基于校準天線的方法主要應用于均勻圓陣或圓弧陣中,即工作天線均勻分布在圓周上,而校準天線位于圓心。該方法可以對收發通道的所有部分(天線、饋線、射頻前端、線性功放和收發信機等) 進行校準,有利于工程實現;基于耦合網絡的方法,可以沒有校準天線,而是通過耦合器將信號注入,因此無法校準工作天線的幅相誤差,但是該方法適用范圍更廣。
2 通道陣列校準算法
2. 1 基本原理
通道陣列校準(CC) 的功能在于補償各通道發射( TX) 或接收(RX) 信號之間幅度和相位不一致性,職稱論文同時檢測某些物理故障。
通道校準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等同于信道估計的處理過程。通過估計各個通道的沖激相應,得到相互之間的幅度差異和相位差異,其中,所選擇的基本訓練序列應該自相關性較強,互相關性較弱。
K 個工作天線通道沖激響應組合成一個矢量,h = [ ( h(1) ) T , ( h(2) ) T , ⋯, ( h( K) ) T ] T 總長度KW , W為窗長。K 個工作通道對應的訓練序列為m( k) =( m( k)1 , m( k)2 , ⋯, m( k)P + W - 1 ) T , k = 1 , ⋯K, 其中P 是基本訓練序列的長度,接收端利用訓練序列估計K 個工作通道的沖激響應,可表示為
em = ( m1 ,m2 , ⋯,mP) T = Gh + n (1)其中n = ( n1 , n2 , ⋯, nP) T 是長度為P 的加性高斯白噪聲序列, h 為通道沖擊響應矢量, G = [ ( G(1) ) T ,( G(2) ) T , ⋯, ( G( K) ) T ]T , G( k) 為P ×W 階矩陣, 表示為
G( k) = [ Gkij ](2)
Gkij = m( k)
W + i - j , k = 1 , ⋯, K, i = 1 , ⋯, P , j = 1 , ⋯,W
根據矩陣G的表達式,得到h 的最大似然估計^h 為
^h = [ GH G] - 1 GH em (3)
窗長W =[ P/K]。
如果各工作通道對應的訓練序列具有循環特性,則估計通道沖激響應可借用信道估計中FF T 的方法[12 ] ,即
h′= IFFT[FF T(m) ( R) )/FF T( m) ](4)
式中m 表示基本訓練序列,m( R) 取決于接收的訓練序列??梢宰C明,在沒有噪聲的情況下,該估計是無偏的。h′是長度為KW 的通道沖擊響應估計矢量。
無論是基于校準通道的方法,還是基于耦合網絡的方法,采用的通道校準算法原理相同,研究結論均適用于上述兩種校準方法。因此,下面以基于校準通道的方法為例,對通道校準算法進行研究。為分析方便,不失一般性,對8 個通道的系統進行分析。設天線陣列為8 天線單元的均勻圓陣,校準天線位于圓心。在B3G/ 4G系統中,TDD 為一種很有前途的工作方式,此時可選用非盲算法。在FDD 系統,由于上下行頻段不同,需要作一定的補償。訓練序列長度P 取32 。
2. 2 發射( TX) 通道校準算法
TX 校準的功能是補償各工作TX 通道的不一致性。工作天線同時發射各自對應的訓練序列,校準天線接收到訓練序列后,就可計算各工作天線TX 通道之間的幅度差異和相位差異。TX 校準的訓練序列長度為M chip s ,其中基本訓練序列為N chip s ,所有工作天線對應的訓練序列由N chip s 基本序列循環移位而得到。作為有價值的實例,又不失一般性,取M = 36 , N = 32 。
設實基本訓練序列m = ( m1 ,m2 , ⋯,m32 ) ,對應的復基本訓練序列m = (m1 ,m2 , ⋯,m32 ) ,即
mi = ( j) i- 1 ·mi (5)
根據循環特性,工作天線1~8 發射的訓練序列依次為
m( T ,1) = ( m29 , m30 , m31 , m32 , m1 , m2 , ⋯, m32 )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 裝配規劃; 綜述; 虛擬現實; 軟計算; 協同裝配
裝配是產品生命周期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產品功能的主要過程。畢業論文 裝配成本占產品制造成本40%~50%,裝配自動化一直是制造自動化中的瓶頸問題。裝配規劃是在給定產品與相關制造資源的完整描述前提下,得到產品詳細的裝配方案的過程,對指導產品可裝配性設計、提高產品裝配質量和降低裝配成本具有重要意義。產品的裝配規劃通常需要得到零部件的裝配序列、裝配路徑、使用的工裝夾具和裝配時間等內容[1]~[3]。
較早的傳統裝配規劃采用人工方式,工藝人員根據設計圖紙和技術文檔,通過分析產品裝配圖中零件的幾何形狀和位置關系,必要時再和設計人員進行討論,進一步明確設計者的真正意圖,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規劃出產品的裝配方案。這種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低,且難于保證裝配方案的經濟性。
隨著計算機集成制造CIMS 和并行工程CE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一方面對裝配相關的設計技術提出了計算機化的要求,以提高和產品開發過程中其他環節的集成化程度。另一方面要求裝配方案的優化以降低成本和縮短規劃時間以加快產品開發進程。受“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兩方面的影響,80 年代初,出現了對計算機輔助裝配規劃(Computer Aided Assembly Planning,CAAP)技術的研究。到目前為止,CAAP 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出現了4 種代表性的方法,按照出現的時間順序及方法的特點,筆者將其歸結為經典裝配規劃方法、虛擬裝配規劃方法、裝配規劃軟計算方法和協同裝配規劃方法。
1 經典裝配規劃方法
早期CAAP 的研究側重于裝配序列的規劃,以產品CAD 裝配模型為基礎,碩士論文 一般采用幾何推理的方法,通過產品裝配建模、裝配序列推理和表達以及裝配序列評價和選擇為產品面向裝配的設計和裝配工藝規劃提供指導和支持,其過程通常如圖1 所示。
1.1產品裝配建模
產品裝配模型是裝配規劃的基礎,為裝配規劃提供裝配體和零部件的相關信息。常用的裝配信息表達模型可分為圖模型和矩陣模型。法國學者Bourjauct 提出了聯系圖模型[4],將零件之間的物理接觸關系定義為聯系即裝配關系,圖中的節點對應零件,邊表示所連接的零件間至少有一種裝配關系。關系模型[5]進一步區分了零件之間的接觸關系和聯接關系,圖中包含3 種實體類型:零件、接觸和聯接,邊表達了實體間的關系。產品等級裝配模型[6]將裝配體看成具有層次結構性,即裝配體可以分解為子裝配體,子裝配體又可分解為下級子裝配體和零件的集合,以此表達產品的裝配組成。
矩陣比圖易于計算機表達和實現。Dini 和Santochi[7]利用干涉矩陣、接觸矩陣和連接矩陣表達產品,干涉矩陣描述了零部件間沿坐標軸方向裝配時相互間的干涉情況,接觸矩陣描述了零部件間的物理接觸狀態,連接矩陣描述了零部件間的連接類型。為減少矩陣的數量,Huang[8]等把6個干涉矩陣合并為一個拆卸矩陣,集成的表達零部件間沿坐標軸方向的干涉情況。
1.2裝配序列推理和表達
基于聯系圖模型,Bourjauct 采用人機交互“問答式”方法獲取裝配優先約束關系[4],醫學論文 隨后De Fazio 和Whitney[9],Baldwin[10]等人的工作進一步較少了需要由用戶回答問題的數量,然后通過對裝配優約束關系進行推理得到聯絡建立優先關系的層次模型表達產品的裝配序列。
“割集”法是基于拆卸策略的裝配規劃中通常采用的圖論算法。Homem de Mell 和Sanderson[5]通過對產品聯接圖進行縮并,利用“割集”算法對聯接圖進行循環分解,生成所有可能的子裝配體,直到不可再分。并提出了裝配序列的AND/OR 圖表達方法,圖中的節點對應裝配過程中的子裝配體或零件,超弧表達將子裝配體或零件聯接在一起形成更大子裝配體的裝配操作。因為“割集”算法的計算復雜性為O(3N) (N為零件個數),因此,對于復雜產品的裝配順序規劃存在指數爆炸問題,這是難以讓人接受的。
1.3裝配序列評價和選擇
裝配序列的選擇對裝配線設計、裝配成本、裝配設備選擇有很大影響,職稱論文 而評價是選擇的基礎。裝配序列的評價可分為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因素[11]~[13],定性因素主要考慮的有裝配方向換向的頻度、子裝配體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裝配操作任務間的并行性、子裝配體的結合性和模塊性、緊固件的裝配、零件的聚合等。定量因素主要考慮的有整個裝配時間 (包括子裝配體的操作時間、運輸時間等 )、整個裝配成本 (包括勞動成本、夾緊和加工成本 )、產品在裝配中再定位的次數、夾具的數目、操作者的數目、機器人手爪的數目、工作臺的數目等。
更多的經典裝配規劃方法研究文獻可以參見Texas A&M 大學Wolter 教授的“Assembly Planning Bibliography”[14],其中收集了自1980年起近15 年經典裝配規劃方法的相關研究。經典方法一般表達出全部的序列解空間,這使它可能從中找出最優的裝配序列,但隨著產品中零件數量的增加,解空間的組合爆炸給序列的存儲、選優帶來極大困難;且序列的幾何推理方法不易融入人類的裝配知識,難免產生眾多幾何可行但工藝不可行的序列結果。
2虛擬裝配規劃方法
虛擬現實技術為裝配規劃的“人-機”協同工作提供了契機。虛擬裝配是指由操作者通過數據手套和三維立體顯示設備直接三維操作虛擬零部件來模擬裝配/拆卸過程,無需產品或支撐過程的物理實現,通過分析、先驗模型、可視化和數據表達等手段,利用計算機工具來安排或輔助與裝配有關的工程決策[15]。虛擬裝配過程中,人機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即人通過直覺/裝配經驗和知識決定產品的裝配過程,但不能精確地判斷當前所有可能裝配的零件,也不太可能準確判定裝配某一零件后裝配體的穩定性等因素,而通過一定算法和規則實現的機器智能剛好彌補人的不足。虛擬裝配方法得到的不僅僅是零件的順序,還可以包括零件路徑、裝配工具、夾具和工作臺等信息。圖2 為虛擬裝配規劃的工作步驟。
國外虛擬裝配規劃的研究以沉浸式虛擬裝配環境VADE[16], [17](Virtual Assembly DesignEnvironment)為代表,英語論文 通過建立一個裝配規劃和評價的虛擬環境來探索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設計、制造的潛在技術可能性,為機械系統裝配體的規劃、評價和驗證提供支持。在虛擬環境中,利用提取并導入的CAD 系統產生的裝配約束信息引導裝配過程;通過引入了質量、慣性和加速度等物理屬性,基于物理特性進行裝配建模,逼真地模擬真實裝配環境;支持雙手的靈活裝配和操作;記錄虛擬裝配過程中產生的掃體積和路徑信息并可進行編輯;建立了工具/零件/人相互作用模型,支持裝配工具在虛擬裝配環境中的運用。
國內管強等[18]將虛擬現實技術與面向裝配設計的理論相結合,建立了一個虛擬環境下的面
向裝配設計系統(VirDFA)。萬華根等[19]建立了一個具有多通道界面的虛擬設計與虛擬裝配系統(VDVAS),通過直接三維操作和語音命令方便地對零件進行交互拆裝以建立零件的裝配順序和裝配路徑等裝配信息。在面向過程與歷史的虛擬設計與裝配環境(VIRDAS)中,張樹有等[20]通過識別裝配關系進行裝配運動的導航,實現虛擬拆卸/裝配順序規劃、虛擬裝配分析。從集成的觀點出發,姚珺等[21]提出面向產品設計全過程的虛擬裝配體系結構,從方案設計、結構設計和裝配工藝設計3 個層次上分階段地對產品可裝配性進行分析與評價。田豐等[22]提出一個面向虛擬裝配的三維交互平臺(VAT),簡化了虛擬裝配應用系統的構造,便于應用的快速生成。
應用虛擬現實環境開展裝配規劃,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工具。但是,虛擬環境的構建需要較大資金的軟硬件投入,另外,虛擬現實技術本身(如圖形的高速刷新)及其相關硬件技術(如力觸覺設備)的不成熟使得虛擬裝配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
3 裝配規劃軟計算方法
1994 年,Zadeh 教授將模糊邏輯與智能技術結合起來,提出了軟計算方法(soft computing)[23]。軟計算以模糊邏輯、神經網絡和概率推理為基礎,不追求問題的精確解,以近似性和不確定性為主要特征,所得到的是精確或不精確問題的近似解。為避免組合爆炸同時又能得到較優的裝配規劃方案,近來,基于建模、表達和尋優一體化的裝配規劃軟計算方法得到廣泛關注。
3.1 裝配規劃神經網絡方法
神經網絡是模擬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人工智能方法,它是由大量神經元廣泛互連而成的復雜網絡系統,留學生論文 單一神經元可以有許多輸入、輸出,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連接的權值體現,神經元的輸出是其輸入的函數。若將優化計算問題的目標函數與網絡某種狀態函數(通常稱網絡能量函數)對應起來,網絡動態向能量函數極小值方向移動的過程就可視作優化問題的求解過程,穩態點則是優化問題的局部或全局最優解。
轉貼于 Hong 和Cho[24]用于機器人裝配順序優化的Hopfiled 神經網絡中,考慮裝配約束、子裝配體穩定性和裝配方向改變等因素建立網絡的能量方程,基于優先約束推理和專家系統提供的裝配成本驅動網絡的進化方程得到優化的序列。但由于神經網絡缺乏全局搜索能力,計算結果顯示,該方法容易產生不優化的裝配順序,且常常只能得到一個局部最優的裝配序列。另外,參數選擇和初始條件對網絡的靈敏度影響大;神經網絡在應用前須進行訓練,而訓練時要由專家提供較多可行的順序作為樣本。而樣本可能是針對某種類型的產品,對其它類型的產品則不一定適用,該方法的應用范圍窄。
3.2 裝配規劃模擬退火算法
模擬退火算法源于固體退火思想,將一個優化問題比擬成一個熱力學系統,將目標函數比擬為系統的能量,將優化求解過程比擬成系統逐步降溫以達到最低能量狀態的退火過程,通過模擬固體的退火過程獲得優化問題的全局最優解。
Saeid 等[25]利用模擬退火算法進行裝配序列規劃時,根據產品裝配模型獲得裝配優先關系,將裝配過程總裝配時間和重定向次數運用多屬性應用理論組合成單一目標函數,作為裝配序列優化的評價函數。Hong 和Cho[26]將裝配約束和裝配過程的成本映射為裝配序列能量函數,利用模擬退火算法使裝配序列能量函數擾動地逐步減小,經過多次迭代,直到能量函數不再變化為止,最后得到具有最小裝配成本的裝配序列。作者將該方法應用到一個電子繼電器裝配體上,并將其性能與利用神經網絡[24]的裝配規劃方法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基于模擬退火的裝配序列優化方法可以產生較好的裝配序列并且在運算時間上優于人工神經網絡方法。
模擬退火算法具有較強的局部搜索能力,并能使搜索過程避免陷入局部最優,但模擬退火算法對整個搜索空間的狀況了解不多,不能使搜索過程進入最有希望的搜索區域,從而使得算法的運算效率不高。
3.3 裝配規劃遺傳算法
在眾多軟計算方法中,遺傳算法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重視。工作總結 遺傳算法是模仿生物自然選擇和遺傳機制的隨機搜索算法,它將問題的可能解組成種群,將每一個可能的解看作種群的個體,從一組隨機給定的初始種群開始,持續在整個種群空間內隨機搜索,按照一定的評估策略即適應度函數對每一個體進行評價,不斷通過復制、交叉、變異等遺傳算子的作用,使種群在適應度函數的約束下不斷進化,算法終止時得到最優/次最優的問題解。圖3 為裝配規劃遺傳算法的一般流程。
裝配規劃遺傳算法的研究重點集中于設計裝配序列的基因編碼方式以包含更多的裝配過程信息、設計基因操作的形式和改進遺傳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上。Lazzerini 等[27]的分段編碼遺傳算法中,將染色體分為3 段編碼,第1 段表示參與裝配的零件編號,第2 段表示零件的可行裝配方向,第3 段表示裝配工具,從而使染色體包含了部分工藝信息。為了提高算法的性能,文中將裝配體分解為子裝配體進行裝配,減少了參加裝配序列規劃的零件數目;Guan 等[28]采用基因團編碼方式,一個基因團表達一個零件的裝配操作,由被裝配零件號裝配元、裝配工具裝配元、裝配方向裝配元和裝配類型裝配元組成。在擴大采樣空間選擇下一代種群的基礎上,通過交叉和多層次變異實現裝配序列并行優化。廖小云和陳湘鳳[29]在裝配序列規劃遺傳算法中設計了復制、交叉、變異、剪貼和斷連5 種遺傳算子尋找裝配序列優化解。在Smith 等[30]的增強型遺傳算法中,選擇下一代個體并不完全依靠適應度,而是先把一定數量較優的個體復制到下一代,將適應度低但幾何可行的序列用于繼續產生序列,直到滿足下一代種群中序列個數的需求,從而使算法能跳出局部最優點,在全局范圍內搜索最優解。
理論上,找到全局最優裝配序列要求參加演化計算的種群規模要足夠大,迭代次數要無限
多,但在計算資源和時間限制下是達不到要求的。因此,遺傳算法求解裝配規劃問題的效率和結果依賴于初始種群規模及其質量、遺傳算子及其操作概率等因素。
4 協同裝配規劃方法
裝配體作為實現產品功能的載體,零部件可能由不同的企業設計,零部件和產品可能在不同的裝配工廠完成裝配過程,因此需要設計團隊的協同工作和決策以保證裝配質量和降低裝配成本。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縮短了異地人員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為實時的“人-機-人”協同裝配工作提供了可能。
Wisconsin-Madison 大學[31]提出網絡環境下的電子化裝配( e-Assembly ),探討在Internet/Intranet 上利用3D 模型進行協同虛擬裝配和拆卸的方法論和工具,擬實現的關鍵技術包括3D 交互可視化、協同裝配/拆卸/維護/回收等。目前已開發了Motive3D 系統,利用Synthesizer模塊可以交互/自動進行產品的裝配建模和規劃,Visualizer 模塊為用戶在Web 平臺上提供裝配序列規劃結果的可視化仿真,但缺少交互修改、調整功能。在ATS 項目[32]實施中,為了向異地的開發人員展示裝配設計和裝配規劃結果,嘗試利用VRML 作為可視化工具,一方面供設計團隊瀏覽零部件設計,另外將裝配模型用文本編輯軟件進行編輯,生成裝配序列的VRML 仿真文件,供異地的設計團隊實時進行評價和提出修改意見。但手工編輯文件不但花費的時間長達一周,而且每次設計修改后都必須重新編輯;同時,仿真文件僅具有瀏覽功能,不能進行交互修改。
Web 環境下的協同裝配規劃方法[33]采用協同工作環境下的裝配建模、裝配規劃任務分配和裝配序列合成等技術,通過對復雜產品裝配規劃問題的分解,即降低了單機規劃工作模式的復雜度,又便于集中不同地域多專家的裝配知識和經驗進行裝配規劃方案的協同決策。面向協同廣義裝配[34]通過確定裝配子任務編碼方法、裝配人員評價指數和制定協同裝配協議,以VRML 為產品模型載體實現協同裝配系統。在裝配知識和規則的支撐下,支持局域網內多用戶實施產品預裝配、驗證零部件可裝配性,相關的裝配人員能夠協同討論裝配方案。Web 環境下3D 交互裝配可視化仿真結構是一個符合開放技術標準的可視化裝配系統[35],它基于VRML-Java 實現裝配場景的動態生成、裝配控制、碰撞檢測以及裝配過程的動畫回放等功能,目前完成了基于“堆疊”思路的裝配驗證方式。但該系統屬于單用戶系統,不能支持多用戶的實時協同裝配工作。
5 結論與展望
CAAP 的研究在理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工業界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相對而言還很少,這說明該技術距離工業實用還存在較大差距。裝配規劃是一個經驗和知識密集型的工作,同時又與具體行業和產品有緊密的關系。經典裝配規劃方法的精確推理在保證序列的幾何可行性方面具有優勢,而軟計算技術能夠將人的模糊知識融入規劃過程中,使得結果具有更好的工藝可行性,兩者的適當結合將有利于模仿人類裝配專家的實際裝配規劃過程,從而得到合理的裝配方案。
跨地域、跨國家的網絡化、協同化產品設計和制造新模式的形成使產品裝配成為一個需要協同工作和決策的問題。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建立基于網絡的協同裝配決策平臺和虛擬環境,支持異地多人員協同裝配方案決策將是新形勢下裝配規劃研究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 蘇強, 林志航. 計算機輔助裝配順序規劃研究綜述[J]. 機械科學與技術, 1999, 18(6): 1006~1012.
[2] 石淼, 唐朔飛, 李明樹. 裝配序列規劃研究綜述[J].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1994, 31(6): 30~34.
[3] 牛新文, 丁漢, 熊有倫. 計算機輔助裝配順序規劃研究綜述[J]. 中國機械工程, 2001, 12(12):1440~1443.
關鍵詞:檔案管理;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27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人事檔案是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人員身份的重要憑證,也是辦理招工、提干、調動、退休等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和參考;人事檔案工作是組織人事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組織人事管理體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作為人員信息主要載體的人事檔案有了更加廣闊的價值空間。市場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企業和從業者之間的溝通和聯系、企業自身的人事管理和人才培養、日趨社會化的人事管理和社會保障工作等都需要真實、科學的人事檔案信息為依據、支撐和連接,而這些信息的獲取和利用,都離不開人事檔案工作的有效運轉。但目前人事檔案管理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改進,以便提高人事檔案工作質量。
一、人事檔案的含義及特點
1、人事檔案的含義
人事檔案是我國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記錄一個人的主要經歷、政治面貌、思想品德、業務能力、工作情況等個人情況的文件材料。它是個人身份、學歷、資歷等方面的證據,與個人工資待遇、社會保障、組織關系緊密掛鉤,具有法律效用,是記載人生軌跡的重要依據。在個人轉正定級、職稱申報、辦理養老保險以及開具相關證明時,都需要使用、查閱檔案。
2、人事檔案的特點
(1)真實性
人事檔案是干部選拔、人才錄用的重要依據。人事檔案的內容在當事人的職業生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事檔案要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真實、全面地記錄個人的經歷和實踐,為用人單位了解人、使用人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但是,現在人事檔案造假現象缺屢見不鮮,把假材料、假信息放進檔案里,甚至修改原始的檔案信息,導致個別人 “參加工作的年齡越來越小,學歷越來越高,工齡越來越長”,人事檔案的真實性受到嚴峻的質疑。
(2)全面性
人事檔案一般都記錄著個人的履歷,既包括個人的成長經歷、學習經歷、政治面貌,又包括個人的思想表現、個人的家庭情況等等信息,還包括單位對個人的考評或鑒定。因此,人事檔案能夠記載個人的成長史、思想發展史,能夠展現個人的基本情況。因此,人事檔案是個人信息的存儲庫,它概括地反映了一個人的全貌。
(3)變動性
人事檔案立卷后,其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當事人人生道路的延伸,將不斷形成一些反映新信息的文件材料。因此,人事檔案必須注意做好新材料的收集補充,力求縮短檔案與員工實際情況的“時間差”,這就要求人事檔案必須打孔裝訂,以便隨時補充新材料。
(4)機密性
人事檔案的內容涉及個人功、過等諸多方面情況,有的從側面反映了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的是個人向組織匯報而不能向他人(包括家庭成員)言及的內心隱秘等等,因此,人事檔案屬于黨和國家的機密,任何人不得泄露和私自保存人事檔案材料,不能向社會無條件地提供查詢等服務。即使是處于檔案管理機構的個人也不能查閱自己的人事檔案。
二、人事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1、單位領導對人事檔案管理不夠重視
多數單位的領導總是將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看成是一項保管工作,對人事檔案管理工作認識程度不夠,認為檔案只要不丟失,保存完好,便于查檔等就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不把檔案管理工作列入自己的日程安排,對檔案管理一項不聞不問,影響了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2、人事檔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的普及,數字化,信息化管理已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上,但在檔案管理方面,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數檔案管理人員還是采取手工編輯、檢索的方法。因此導致一些人事檔案材料不能及時歸檔整理,存在檔案資料不完整的情況。還有一些單位雖然采取了信息化管理,但也僅限于把個人基本情況輸入計算機,而對于一些文字材料,比如職稱論文,圖片等由于工作量大都沒有列入計算機管理,仍是以傳統的紙質檔案為主。
3、人事檔案收集工作力度不夠
要想管理好人事檔案,就要有一套完整的收集歸檔工作管理制度。然而部分單位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制度。因而導致檔案管理人員執行不嚴格,收集歸檔工作不及時,被動的現象出現。主要體現在收集歸檔的材料方面。經常發現材料不全面,或者有些材料在內容和形式上是雷同的現象,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每個人的情況,人事檔案管理猶如擺設。
4、檔案管理工作重保管,輕利用
多數檔案管理人員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檔案的接收、審核,收集、排序、分類、編目、技術加工和裝訂成卷等方面,以及做好防潮,防火防蛀、防霉變等等倉庫保管工作,卻沒有認真思考如此辛苦地做這些枯燥乏味的工作是為了什么。因此也就沒有幾個檔案管理者對人事檔案材料進行認真細致地分析研究,沒有建立人事記錄及人才技能庫,也就無法充分掌握所管范圍內的人才信息,不能為人事檔案的開發利用提供專業支持。
三、人事檔案管理問題解決措施分析
1、嚴格制度,提高對人事檔案工作的重視
為了避免檔案的丟失、改動,必須建立健全檔案工作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嚴格手續,做到轉入、轉出、接收材料有登記,查閱、借閱檔案有登記,利用方便,提供準確,有效地制約造成干部檔案泄密、涂改等人為因素。對人事檔案管理中出現問題的,實行責任追究。領導的重視是做好檔案管理工作的保證,單位領導要認識到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成立檔案管理小組,定期不定期對檔案管理工作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信息化管理,擴大電子檔收集范圍
在信息化的今天,要想真正搞好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就必須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管理人事檔案信息,實現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科學化,電子化。人事檔案管理要擴大電子檔收集范圍。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用最小的空間儲存最大容量的信息,在個人基本信息管理方面,可以逐步將個人體貌特征等錄入計算機,建立完整的個人數據信息庫;另外將個人的譯作、科研成果,著作、學術論文,圖片,聲影像資料等全部收入電子檔案;為建立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條件。
3、注重收集,提高人事檔案管理質量
收集工作是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基礎,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干部選拔,考察,培訓,晉升時對人事檔案的信息需求越來越多,這就需要檔案管理人員做好及時收集工作,確保檔案的權威性,真實性和有效性。
4、人事檔案管理的重心轉向開發利用
改變人事檔案管理者的保管員的觀念。領導要充分認識到人事檔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載體,是人才的重要信息之源,必須投入更多的精力對人事檔案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對人事檔案進行開發利用,可建立人事記錄,通過審閱以往的人事記錄,可以發現哪些人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是低于他們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的,發現哪些人具有發展潛力,哪些人已經具備了從事空缺職位的能力與背景。建立人才技能庫,當某一部門有空缺時,就將及時將具有這種能力的人都列出來,然后由人事部門直接對這些人進行考察鑒定,并適時選出恰當的人選。大大提高人事檔案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結束語
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只有將檔案管理者的主動性調動起來,讓管理者在工作中始終充滿激情,才能不斷發現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的各種問題,進而提出創新建議,不斷完善我國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為新時期的人才管理和利用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邵.淺談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黑龍江檔案. 2011(03)
[2] 張靈均.新時期人事檔案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黑龍江檔案. 2010(04)
[3] 聶彩霞.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現狀及對策[J]. 才智. 2011(21)
近幾年,教育電子政務建設取得丁快速發展?.省級期刊投稿開展教育電子政務建設綜合評估對于進一步推進當前教育電子政務的發展、避免重復建設、提高政府績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育電子政務綜合評估體系的建立包括兩部分重要內容:一是建立科學、完整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二是選擇科學、適用的評估方法建立評估模型進行評估.國家級期刊教育電子政務綜合評估指標體系已在【2J中介紹.作者將采用該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估方法的研究.
綜合評估方法¨】目前有多種,如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BP人工神經網絡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等.目前,教育電子政務綜合評估還沒有統一的評估方法和模型.作者提出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評估模型來進行教育電子政務綜合評價,原因在于因子
分析法能解決多指標情況下指標相關性的問題“1.進行教育電子政務綜合評估涉及的指標較多,綜合評估時權重確定難度大,而且綜合評價指標是通過定性分析確定的,指標間可能存在相關性,影響綜合評估的合理性.因子分析法可對指標進行降維處理,簡化評估的復雜性.
1因子分析模型
1.1指標相關性分析
因子分析法¨1是將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或樣品)綜合為數量較少的幾個因子的多元統計分
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通過分析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矩陣內部結構,將原變量進行重新組合,利用
數學工具將眾多的原變量組成少數獨立的新變量,這種新變稱為因子.因子分析就是找出這些影響
系統的最少獨立變量的因子,用較少具有代表性的因子來概括多變量所提供的信息,找出影響觀測數據的主要因素。反映變量間的內在關系.
根據建立的指標。設計調查問卷。采用隨機抽樣
的方法,對120家教育行政部門、大學本科院校、各
類???、職業技術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及信息化建設
相關人員進行了調查.有效回收調查問卷89份,并對取得的調查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得到用于實證
分析的樣本數據矩陣.
根據指標間的相關系數矩陣,發現部分指標之
間存在相關性,因此,可考慮利用因子分析來簡化降維,以較少的但又包含大部分原始信息的綜合因子
評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電子政務的綜合水
平.具體采用sPSSl3.0軟件進行因子分析.1.2關鍵因子的選定
由相關系數矩陣計算得到特征值.按照特征值
大于1的個數來選定關鍵因子個數,選取了15個關鍵因子描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的電子政務綜
合水平.
1.3關鍵因子命名
采用映像因子(image factoring)分析法計算因子載荷矩陣.因子載荷矩陣反映了各個關鍵因子在
原指標變量上的載荷值情況,即說明了各個關鍵因子對指標變量的影響程度,可根據影響較大的指標
對各個關鍵因子進行命名.由于初始的因子載荷矩
陣系數不太明顯,對初始因子載荷矩陣進行了方差最大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根據旋轉
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較明顯地看出各關鍵因子對應原始變量載荷值情況.據此,得到15個關鍵因
子。分別是管理信息化水平(F,)、規劃與制度建設
(F2)、基礎建設(F3)、效益(F4)、標準規范(F5)、政
務改革(F6)、組織保障(F7)、效率(F8)、安全建設
(F9)、門戶網站建設(Flo)、門戶網站建設深度
(F11)、信息資源建設(F12)、決策影響程度(F13)、在
線辦公水平(F14)和人員信息化應用水平(F15).
1.4各關鍵因子得分函數
利用sPSs軟件,采用回歸(regre∞ion)方法【61
可得出各個關鍵因子得分函數的系數矩陣.15個
關鍵因子可分別由對其影響較大的幾個指標的線性
組合近似表示。根據上述因子命名,可將各關鍵因子
得分函數表示為:
F.≈0.38*基礎類業務應用系統建設水平+
0.149*業務信息化深度+0.148*信息資源數據庫
的利用程度+0.41*干部管理素質+0.197*創
新力;
F:≈0.379*建設規劃、實施方案與實際應用匹配程度十0.135*建設投資與實際應用匹配度+0.642*建設計劃貫徹落實力度+0.127*運行維護
管理制度;
F,≈O.308*單位計算機產品人均擁有量+
O.522*信息化培訓機構建設水平+0.151*運營維護人員信息技術掌握與開發水平;
凡≈0.292*單位辦公質量提升度+0.229*對區域相關產業的帶動指數+O.227*物資消耗費
用降低率+0.231*行政費用降低率;
F;≈0.338*法律法規遵循程度+O.423*項目標準遵循程度+0.224*技術規范遵循程度;
F6≈0.270*業務流程改革狀況+O.392*組
織結構優化狀況;
F,≈0.334*領導重視程度+0.461*組織保障程度;
R≈0.242*公眾滿意度+O.313*單位辦公
效率提升度;F口≈0.300*人員安全意識+0.153*信息安
全設施建設+0.285*安全制度保障建設+0.266*人員安全技術掌握水平;
F】o≈0.235*政務信息公開水平+0.402*網站質量建設水平+0.210*網站訪問量;
F11≈0.377*單位網站的整合程度+0.355*網上監督水平;F12≈O.778*政務信息資源數據庫的建設水平;
F13≈0.629*決策影響程度;
F“≈0.776*網上辦公水平;
F。?!?.651*人員信息化技能水平.
1.s綜合評價得分函數
以旋轉后各個綜合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15個關鍵因子累積方差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線性加權匯總后,得到了教育電子政務綜合評估得分函數模型,
F;0.141F1+0.117F2+0.088F3+
0.082F4+0.075F5十0.074F6十
0.071F7+O.065F8+0.063F9+
0.052Flo+0.041Fil+O.039F12+
0.034F13+0.034F14+0.024F15.
根據以上得出的各因子得分函數和綜合得分函數,可以計算出調查單位的各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
并進行排名和聚類分析,從而可以對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電子政務建設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和
對比分析.以調查的某省教育廳為例,得出的15個關鍵因子的得分分別為1.11.0.87,一0.08,1.15,0.04。0.75,0.17,0.52,1.11,一0.52,一O.06,1.64,
0.64,一O.99,一0.3,綜合得分為0.535.從得分結
果看.該省教育廳在管理信息化水平、規劃與制度建設、建設效益、安全建設、信息資源建設等方面表現突出,而在基礎建設、門戶網站建設、門戶網站建設
深度、在線辦公水平、人員信息化應用水平方面還低
于所有調查單位的平均水平.從綜合得分上來看,該單位建設水平在所有調查單位中處于中等偏上水
平.這與了解到的調查單位情況基本相符.
2結束語
利用因子分析法消除了多指標變量間相關性的影響,并通過計算客觀分配評價因子的權重,簡化了評估的復雜性.教育職稱論文投稿另外,從案例研究結果來看,利用評估模型評價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說明利用因子分析法進行教育電子政務綜合評估是可行的.
在實際工作中??赏ㄟ^主管部門或第三方咨詢服務
機構進行調查,以獲得足夠的、數據更客觀準確的樣本量來建立評估函數模型,會使得出的函數模型更符合實際情況,從而可以更普遍地應用于教育電子
【關鍵詞】 胰腺;實性假狀瘤;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胰腺實性假狀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P)為較少見的胰腺腫瘤,由Frantz首先報道,是一種良性或低度惡性腫瘤,發病率低,近年來發病有增多趨勢,可能與對該病的認識逐漸提高有關[1、2]。搜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7經手術病理證實的6例實性假狀瘤的臨床及影像資料,分析報告,皆在提高該病的診斷水平職稱論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例均為女性,年齡14~44歲,平均26.6歲,2例無明顯癥狀,健康體檢時發現病變,4例以上腹部不適、隱痛或包塊就診。
1.2 檢查方法 6例患者均行腹部CT平掃加增強檢查,禁食6~8 h,檢查前半小時飲水800~1000 ml,檢查前飲水300 ml,設備2例采用西門子雙排螺旋CT,4例采用美國GE64排螺旋CT,增強掃描造影劑采用350 mgI/ml碘海醇100 ml,注射速率3.5 ml/s,均采用雙期增強掃描,動脈期20~30s,門脈期60~70 s。
2 結果
6例患者的臨床及CT表現分析見表1。
6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在14~44歲之間,平均年齡26.6歲,病變2例位于胰頸部,2例位于胰尾部,1例位于胰體部,1例位于鉤突部,螺旋CT均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囊實性腫塊,邊界清晰,實性部分的分布1例呈囊性及相間狀分布,其余為囊實無規律分布,囊性成分為主病變內部未見分隔,1例邊緣可見斑點狀鈣化,1例邊緣蛋殼樣鈣化。實性成分為主病變體積較小,囊性成分平掃CT值在20HU左右,增強未見強化,實性成分動脈期表現為輕中度強化,門脈期持續強化,強化幅度在35HU左右,但均低于正常胰腺實質的強化,增強掃描后腫瘤邊界更加清晰。
3 討論
3.1 概述胰腺實性假狀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P)是一種少見的胰腺腫瘤,1959年由Frantz首先報道,隨著對該腫瘤認識的增加,文獻中報道逐漸增加多,根據其特征性的實性、囊性及假狀結構的病理學特征,文獻中曾有多種不同命名,2004年WHO胰腺腫瘤學分類中將其統一命名為實性假狀瘤[3]。
3.2 臨床和病理 其發病率報道不一,2004年Kochmal報道約為6.1%,國內有報道占兒童胰腺實體瘤的33.3%[4]。其多發于女性,發病年齡范圍報道不一,協和醫院趙玉沛[3]報道認為82%的SPTP發生于30歲左右女性。本組病例發病最小年齡14歲,最大44歲,平均年齡26.6歲,均為女性患者,與報道相符合。病因、發病機制及組織學來源尚不明確不明,有學者分析認為因好發于女性,可能與性激素和遺傳因素有關。
病理大體觀腫瘤多為孤立的實性包塊,包膜完整,光鏡下腫瘤與正常組織之間界限清晰,體積較大者往往伴有大量壞死,僅周邊薄膜下殘存部分瘤組織,靠近外周的細胞呈實性排列,靠近中心的部分可見到假狀結構,有時狀結構可相互融合,假區的形成,多數學者認為是腫瘤實性區逐漸退變所造成的。從實性區到假區實際是漸進性退變的過程。囊性區為腫瘤退變脫落形成,常見于出血和壞死。SPTP臨床具有無特異性癥狀和相對無痛病程的特點,實性假狀瘤??砷L到很大,臨床發現時腫瘤內有不同程度的壞死,本組病例均表現為囊性為主或囊實相仿,因此文獻往往把SPTP歸類為囊性腫瘤。因其常突出于胰腺外[5],即使位于胰腺頭部的腫瘤很少引起膽道梗阻而導致黃疸,本組病例3例無明顯癥狀體檢發現,3例上腹部隱痛不適或包塊就診,就診時均未出現黃疸。
3.4 CT表現及鑒別診斷,有學者認為其CT表現取決于實性結構和囊實結構的分布[6],囊性成分為主的或囊實相仿的腫瘤主要表現為胰腺邊界清楚的較大腫塊,囊實相間,實性部分主要為于周邊,囊性區位于中央,囊變區密度高于水,增強掃描實性部分中度強化,低于胰腺實質強化,邊緣可見少許鈣化。病變主體往往突出胰腺外,作者觀察囊性區的多少與腫瘤的體積有關,較小的腫瘤囊性成分相對較少。以囊性為主的SPTP 需要與以下病變鑒別:①假性囊腫:臨床有胰腺炎病史,其囊壁薄而均勻,張力較高,囊液密度均勻,與囊為主的SPTP容易鑒別;②囊腺瘤和囊腺癌:該病多見于中老年女性,病變呈多囊狀改變,內有纖細分隔, 有作者認為漿液性囊腺瘤的CT特征表現為腫瘤中心瘢痕與蜂窩樣囊腫[3],囊腺癌病變周圍可有侵犯,其腫瘤標志物較高。
以實性成分為主的SPTP作者觀察體積較小,發病年齡較小,腫瘤邊界清晰,液性成分位于中央,液性、實性分界不清,增強掃描實性部分低于或接近胰腺實質的強化,此時需與胰腺癌鑒別,后者發病年齡較大,無性別差異,腫瘤與正常胰腺分界不清,增強掃描腫瘤低于胰腺實質強化,臨床腫瘤標志物較高,本組病例有一例體積較小,以實性成分為主,其發病年齡14歲,臨床腫瘤標志物正常,術前診斷考慮SPTP,與術后病例診斷相符合。
總之,結合發病年齡、性別及CT表現可以獲得胰腺實性假狀腫瘤的術前正確診斷。
參考文獻
[1] 畢純龍.胰腺實性假狀瘤的多層螺旋CT診斷及鑒別診斷.臨床放射學雜志,2008,27(8)1065-1068.
[2] 許乙凱.肝膽胰脾影像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12.
[3] 趙玉沛.胰腺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86-484.
[4] 黃潔夫.肝膽胰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86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