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計算機會議論文

計算機會議論文

時間:2022-07-03 10:55: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會議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計算機會議論文

第1篇

由此可見,高學歷讀者對于網絡資源的利用必將越來越多。本文以“”網站為例,對讀者如何獲取和利用免費全文電子論文資源作一探討。

1 免費全文電子論文資源

隨著網絡信息資源的日益豐富,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已成為目前環境下讀者尤其是高學歷讀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中對于獲取免費的全文電子文獻信息資源,更是受到讀者的普遍青睞[3]。眾所周知,期刊文獻在各類文獻類型中處于利用率前列,但其最終被利用的是期刊中的論文文獻內容,所以,全文論文資源的利用在學術研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大量會議論文和博士學位論文的免費全文論文信息,更是讀者難以獲得的資源目標。目前,大多數網絡文獻信息資源數據庫中的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全文論文資源,一般都采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有償服務方式。這從數據庫公司商業運作的角度講是無可厚非的,但對于需要大量瀏覽論文全文進行參考或合理引用,而又受到種種條件制約的讀者而言是非常不便的。因此,搜索和尋找網上免費的全文電子論文資源,使之可為更多讀者更方便地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文獻信息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

2“”網站免費全文電子論文資源及其分類

2.1網站簡介

隨著網絡文獻信息數量不斷增加,擁有免費全文電子論文資源的網站也開始出現。除了在一些綜合性網站中設有免費全文電子論文資源欄目外,一些主要收錄免費全文電子論文資源的電子站也在增加,其收錄的全文電子論文資源數據呈現出明顯的動態增長性,“”網站就是收錄免費全文電子論文資源較多的網站之一。它成立于2001年,現已并入學生大網站旗下,有5臺專業服務器托管于中國電信,是集教育性和資料性為一體(含全文電子論文)的網站。該網站的論文檢索方式有分類檢索和主題檢索。主題檢索采用默認為中間匹配的關徤詞檢索。利用主題檢索的優勢可將分散在各類中同一主題的論文集中檢索出來,如:輸入關徤詞“圖書館”,可由各類別中檢索到46篇論文,而通過分類檢索的“公共管理/圖書館管理”類檢索,則只能檢索到26篇論文。

2.2論文資源

“”網站收錄的免費全文電子論文資源起始于2003年,一直收錄到當前時間,并且一直在持續增加。由于它收錄的全文論文一律為最簡單的網頁格式論文,所以閱讀和下載極為方便。其收錄的論文資源相當豐富,數量很大,截止筆者2007年10月26日的統計數據顯示,共收錄71486篇。其中絕大多數為免費論文,部分為僅黃金會員可查看的“黃金論文”,還有少數為購買的收費論文。每篇論文均設有:分類類系、論文題目、來源、發表時間、作者、編輯、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信息。且無任何免費全文閱讀和下載的限制,讀者利用極為方便。該網站的全文論文資源可由“論文庫”欄目進入,并在其主頁上設有現成論文、今日更新和相關文章等欄目。

該網站收錄論文的專業領域,以社會科學類論文為主,收錄論文比例為71.7%兼收部分科學技術類論文,收錄論文比例為28.3%。論文共分為14大類,98個2級類,另細分出38個3級類。其分類較為詳盡,為讀者的檢索和利用提供了方便。其詳細分類情況及其收錄論文數量統計數據見表1其第二種分類“現成論文編號”的分類為:計算機會計學kX經濟學jX管理學six通信學xx工業學y營銷學yx金融學rx教育學yx電子學dzx社會學hx材料學cX外語wy文學w法學X藥學理學x電影處第三種分類為:在首頁左側共分為21大類,通過鼠標指向大類,可自動顯示其轄屬的所有下級類目名稱。其分類情況與上述14類略有不同,可將部分纖別單獨列出,便干讀者直唼檢索

3. 免費全文電子論文資源的下載和利用

3.1在線閱讀

這是讀者直接在線閱讀利用免費全文電子論文資源的利用方式,也是最為簡單方便的利用方式。不過,由于需要占用較長的上網時間,所以,對于采用非包月上網計費的讀者而言不太經濟。

3.2自動下載

這是在上網時將論文全文全部打開,利用計算機所具有的自動下載保存功能,將論文全文自動保存在臨時文件夾中,可供以后在離線狀態下閱讀。它的最大優點是在網上打開論文的時間短,費用低,較為經濟,可大幅度節省上網時間和費用。

3.3“另存為”網頁格式文件

為了盡可能地保留與原文格式相同的信息原貌,可在原有論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文件”、“另存為”,保存類型默認為“網頁,全部”,將其保存為與論文原文相同格式的網頁格式文件。此格式論文文件可在不上網時打開閱讀利用。

3.4保存為其他格式文件

根據讀者的需要,也可將論文全文通過采用“全選”、“復制”、“粘貼”等操作,保存到某種類型的格式文件之中,然后再加以閱讀利用。此類格式文件常用的有:體積最小的“記事本”(.X1格式)文件;可保存圖片和表格的“wod(.cOc格式)文件;便于播放的“Poveipoin”(幻燈片格式)等各種類型的格式文件。

第2篇

[關鍵詞] 工科研究生 科研能力 提升路徑

一、前言

近年來,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規模日益增大,研究生培養條件也得到了逐步改善,研究生教育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卻存在諸多不不如人意之處,主要體現在工科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不足、論文水平不高、科研素質有限等方面。這些現象的形成與學校的招生、課程設置、科研環境,以及導師能力、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有關。但是,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質需要和內在要求,所以,高校應積極應對,加強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二、提升工科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幾大路徑

科研能力既屬于管理學的范疇也屬于教育學范疇。在質量管理領域以及教育領域,質量管理理念強調質量和效率,而教育理念強調如何定位教育。結合質量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來定義科研能力結構,將科研能力主要分為科研規劃能力、資料分析能力、科研實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等板塊構成。

本人結合自身所在的專業,對工科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路徑有以下幾點思考。

1.在課程設置上增設科研方法訓練的內容

當前,很多高校工科院系碩士研究生課程的設置還只是限于傳統的理論課程,沒有專門針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開設專門的課程。對科研方法的掌握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途徑。教給研究生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意識和智慧,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點。在工科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上,增設科研方法系列課程,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科研方法系列課程的開設,形式多樣,不拘泥于傳統的課程形式,可以通過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學校科研管理的老師、期刊編輯、圖書館館員等各領域專業人士開設各種專題講座,內容可以包含文獻綜述寫作、研究設計、課題申報書的撰寫、科學研究方法介紹、中英文專業文獻檢索等等。新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往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課程的同時,研究生通過查閱文獻,獨立選題,進行科研設計,嘗試撰寫各種面向研究生的課題申報書等系列科研方法課程的學習,為今后有效地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2.加強對學生學位論文寫作的指導

論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學生科研能力的高低。論文在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生訓練和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是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搜集和處理資料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的綜合體現。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論文寫作,可以培養研究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所以學校要特別重視和加強對研究生論文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完成工作。

在初步確定選題的基礎上,導師應首先從文獻資料的搜集、文獻的閱讀、文獻的管理、利用等方面培養學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在掌握充足文獻的基礎上,進而指導學生進行論文框架的設計,論文的章節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聯系,應當在正式寫作之前,對章節布局進行大體設置,使之結構合理,以防止盲目寫作、偏離主題的現象發生;工科碩士研究生的實驗驗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導師應在實驗的設計、綜合處理與操作等方面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教會學生獨立開展實驗并正確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

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科研實踐活動

鼓勵研究生參加學術研討會。研究生在校期間,如果能參加一次全省性、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并提交會議論文,對于研究生而言將是一次很好地鍛煉。參加學術研討會是開闊研究生學術視野,了解學科發展前沿,掌握最新專業知識的捷徑,導師應力所能及地為學生提供參加各類學術研討會的機會。

鼓勵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日益成為高校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中的一項主導性活動,能發掘大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科研創新意識。導師應起到應有的指導性作用,帶領研究生積極參加挑戰杯項目,以提升其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行動能力。

鼓勵學生積極申報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為了鼓勵研究生學術創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很多高校都劃撥了專項經費成立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接受在校全日制二年級研究生和一年級研究生的申報。研究生通過學校創新基金項目的資助,可以大大提高科研創新的熱情,并借助這一平臺取得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結語

總而言之,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關涉到整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步調的快慢,各個高校必須將培養具有較高科研素質人才的教育思路貫徹到研究生教育實踐的各個環節。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提出要從課程設置、導師指導力度、為研究生提供各種科研實踐的條件等多方面進行優化與整合,切實有效地推進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促進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以推動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郭學淵: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究[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3).

[2]王淑翠,郭清,劉樂,孫鸝,李宇陽: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機制創新和實踐探索[J]. 醫學教育探索,2010(4).

[3]翁凌燕:淺談理工類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J]. 中國電力教育,2009(9).

[4]阮利; 肖利民; 祝明發:研究型大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方法[J].計算機教育,2010(13).

[5]孟萬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結構要素的調查研究及啟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1(11).

[6]章曉莉: 基于科研能力培養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07).

[8] 瞿海東, 陳慰浙: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結構及其差異[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01).

[9]王曉光,徐軍:工科研究生科研實驗能力評價數學模型[J]. 理 工 高 教 研 究,2006(3)。

[10]胡忠舉,劉文輝:堅持“導-研-本”路線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8).

第3篇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安全;防火墻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4-5787-02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nd Firewall Technology

ZHANG Rui

(Hinggan League Frontier Defense Detachment, Inner Mongolia Frontier Corps, Ulanhot 1374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the openness of the network to bring convenience, but also brought confusion to the network security issues. For example: the computer network are often victims of a virus or hacker attacks, so that important files and data los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better ensure the security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o avoid destruction and violation of, therefor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s a firewall to protect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m puter network security and firewall technology,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nd firewall technology to analyze, and described the use of fire wall technology in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firewall technology; analysis

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主要有:信息在傳輸的過程中,數據被篡改和復制,以及攔截和查看,甚至遭受惡意的病毒攻擊等。這些安全問題嚴重影響著計算機網絡的正常運行,出現系統癱瘓或重要數據的泄漏,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為了構建安全可靠的網絡安全環境,我國除了從法律和政策方面建立網絡安全體系,還從技術方面進行完善。由于網絡內部和外部環境的特殊性,因此防火墻技術是目前保護網絡安全最為有效地技術。不僅能夠對網絡傳輸的數據進行檢查,還能對整個網絡進行監控。

1計算機網絡安全及防火墻技術的含義

計算機網絡安全主要是保護使用者在進行信息傳輸時,不被外界所竊聽和篡改,及復制,同時還要避免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害,以確保網絡通信的連續。總的來說,計算機網絡安全就是在確保網絡系統正常運行的同時,還要確保各方面流動或存儲的數據不被更改和破壞,及泄漏。

防火墻技術屬于一種隔離技術,是網絡與網絡之間安全的一道屏障,同時也是保證網絡信息安全的基本手段。防火墻不僅能夠對網絡信息流進行控制,增強網絡間的訪問控制和安全性,還能夠抵抗攻擊,阻止其他用戶非法獲取網絡信息資源。防火墻除了能夠保護數據不被竊取和復制等,還能夠保護內在的設備不被破壞,同時還能夠確定服務器是否被訪問、被什么人訪問、什么時候訪問等。

2計算機網絡安全及防火墻技術分析

2.1計算機網絡安全分析

其一,對計算機網絡安全造成的威脅。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造成的威脅主要是自然和人為兩種。前者主要是自然災害和設備的老化、電磁輻射和干擾,以及惡劣環境等造成的威脅;后者是病毒和黑客攻擊、網絡缺陷和管理的漏洞,以及惡意的操作等造成的威脅。除此之外,TCP/IP協議和網絡結構的缺陷,以及網絡安全意識的缺乏都將對計算機網絡安全造成威脅。

其二,計算機網絡安全主要影響原因在于網絡資源的共享和開放、網絡系統的設計不夠完善,以及人為的惡意攻擊等。由于資源共享的目的是實現網絡應用,任何用戶都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資源的訪問,因此,攻擊者只要通過服務請求就能夠輕松訪問到網絡數據包,為攻擊者提供了破壞的機會。同時合理的網絡系統在確保節約資源的條件下,保證其安全性,相反就會構成安全的威脅。隨著網絡的廣泛,黑客和病毒的攻擊是計算機網絡最難防御的威脅。

其三,利用數據加密和網絡存取控制的方式確保對網絡安全的保護。前者主要是通過鏈路和端端加密,以及節點和混合加密來阻止數據被惡意的篡改和破壞,以及泄漏等;后者主要是通過身份的識別和數字簽名,以及存取權限的控制和備份恢復等來阻止非法訪問造成數據的丟失和泄密,以及破壞等。

2.2防火墻技術分析

其一,包過濾性的防火墻。該防火墻主要是在OSI參考模型中的網絡和傳輸層通過一個過濾路由器實現對整個網絡的保護,只要與源頭和目的地址、協議類型,以及端口號等過濾條件相符,就能夠進行數據包的轉發,相反就會丟失數據包。并且該防火墻工作透明,不僅效率高,而且速度也很快。但是該防火墻無法支持應用層協議,不能防御黑客的攻擊和處理新型安全威脅。

其二,NAT和應用型的防火墻。前者是將IP地址轉換成臨時注冊的IP地址,當內部網絡對外部網絡進行訪問時,如果是通過安全網卡,防火墻就會自動將源地址與端口偽裝,然后與外部相連。相反,如果是通過非安全網卡,那么訪問是經過一個開放的IP與端口。防火墻對訪問安全的判斷是依照已經預設好的映射規則進行;而后者是運行在OSI的應用層。它不僅阻止網絡的通信流,還能夠實時監控,其安全性非常高。但是該防火墻影響系統的性能,使管理更加復雜。

其三,狀態檢測型的防火墻。該防火墻與其他防火墻相比較的話,不僅高安全和高效性,還具有很好的可擴展和伸縮性。該防火墻將相同連接的包看成整體數據流,并對連接狀態表中的狀態因素進行辨別和區分。雖然這種防火墻性能很好,但是容易造成網絡連接的延緩滯留。

3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防火墻技術的運用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絡安全是通過網絡的管理控制,以及技術的解決辦法,確保在網絡的環境中,保護數據進行使用和保密,及完整性。計算機網絡安全主要有物理和邏輯安全。但是根據使用者的不一樣,對網絡安全的理解也就會不一樣。如:一般的使用者認為,計算機網絡安全就是在網絡上傳自己的隱私或者是重要的信息時,能夠保護信息不能被竊聽和篡改,以及偽造。而網絡的供應商們則認為,除了保證網絡信息的安全,還要考慮各種對網絡硬件破壞因素的保護,以及在出現異常時恢復網絡通信的保護。

1)加密技術。即信息的發送方先對信息做加密處理,密碼由和接收方掌握,接收方接收到經過加密處理的信息后,用解密密鑰對信息進行解密,從而完成一次安全的信息傳輸。加密措施利用密鑰來保障信息傳輸的安全性。

2)身份驗證。通過對網絡用戶的使用授權,在信息的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通過身份認證,建立起相對安全的信息通道,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未經授權的非法用戶的介入。

3)防病毒技術,主要涉及對病毒的預防、檢測以及清除三方面。

其一,在網絡建設中,安裝防火墻對互聯網之間的交換信息按照某種規則進行控制,構成一道安全屏障來保護內網與外網間的信息和數據傳輸,確保網絡不被其他未經授權的第三方侵入。

其二,網絡的連接如果是由路由器和互聯網相連,服務器有WWW和DNS、FIP和Email等,且IP地址確定,同時該網絡擁有一個C類IP地址。那么該網絡首先要進入主干網,對主干網的中心資源采取訪問控制,禁止服務器以外的服務訪問。然后,為了防御外來非法訪問盜用,在連接端口接收數據的同時,就要檢查IP和以太網的地址,丟棄盜用IP地址數據包,并將有關的信息進行記錄。實際的操作過程是:預設控制位102,當防火墻與IP、以太網地址訪問到某個地址屬于非法訪問,那么防火墻就會自動將路由器中的存取控制表進行更改,過濾非法的IP地址包,以阻止外來的非法訪問。

4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快速發展和運用,網絡為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安全問題。由于網絡安全不僅與技術和管理有聯系,對網絡的使用和維護等也有聯系。雖然目前防火墻技術是防止網絡威脅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網絡安全存在多方面,僅依靠防火墻技術是無法滿足人們對網絡安全的需求,因此,只有將網絡安全與防火墻技術結合進行研究,才能提供更好的安全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威,潘小鳳.防火墻與入侵檢測技術探討[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2]程衛驥.淺析網絡安全的威脅因素及防范措施[C]//煤礦自動化與信息化——第21屆全國煤礦自動化與信息化學術會議暨第3屆中國煤礦信息化與自動化高層論壇論文集:下冊.2011.

第4篇

1.1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網絡已經成為當今信息存儲和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它所存儲的文獻信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數字信息資源庫,其內容包羅萬象,覆蓋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通過網絡數字化取得了集成化的效果并拓展了時空范圍。

1.2數量巨大,傳播速度快

網上的信息資源數量呈幾何級數增加,更新的速度更快。傳統圖書館提供的信息資源僅限于本館館藏,而在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呈現出數字化、多媒體、類型多樣、數量龐大、跨越時空等特點。互聯網上可以查找到6000多個圖書館的館藏數據庫、美國幾千種期刊的全文數據庫、我國2000多種期刊的全文數據庫。網絡信息資源存儲的數字化和傳播的網絡化,打破了文獻傳播的區域限制,信息傳播更加迅速、廣泛,并為更多的用戶所使用。

1.3范圍廣,具有共享性

數字信息資源是通過網絡在全球性分布,構成復雜,信息源不同,價值不同,體現了廣闊的社會性和共享性。網絡是一個開放的傳播介質,網絡中的數字信息資源是不受地域、時空限制的。文獻信息資源存儲的數字化和傳播的網絡化,不僅讓我們有本地館藏文獻信息,而且還擁有異地館藏的文獻信息。不僅有本學科的文獻信息,而且擁有不同學術領域的文獻信息,實現了全球性的文獻信息的資源共享。

2數字環境下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原則

2.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最基本原則。館藏信息資源的開發必須以了解讀者和用戶的需要為前提,因為開發出來的產品只有得到社會的承認和利用,才能實現其價值。各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傳統館藏優勢,大力開發網上信息資源,建立本館實體和虛擬館藏資源特色數據庫。這樣,不但針對性強,而且避免了重復建設,同時也為實現網上資源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打下了基礎。

2.2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是館藏文獻資源合理構成和配置的重要依據。館藏資源的利用率是館藏資源使用價值的最佳體現。圖書館要根據不同層次讀者的不同需求和需求變化,開發真實準確可靠的信息,以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2.3系統性原則

信息資源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的動態系統工程,涉及諸多方面,故要注意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協調合作,加強聯系,提高整體效益。網絡環境下,要注意掌握和發揮印刷型文獻、電子文獻和各種網絡信息資源的特點和優勢,使其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從而形成連續系統、完整統一的館藏體系,為讀者提供全面、真實、系統、便捷的服務。

2.4標準化原則

信息資源建設的目的在于共建共享,而實現這一目的的前提就是要標準化。因為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整個信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各個節點之間的訪問交流與資源共享的實現,只有在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下才能順利進行。

2.5安全性原則

網絡信息資源的安全威脅主要來源于計算機病毒、計算機黑客、軟件爆炸、信息垃圾、存貯設備故障和信息威懾等方面。在信息資源建設中必須認真考慮和妥善處理信息資源的安全問題,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來保證信息資源的安全,保證數字圖書館網絡系統的安全和正常運行。一方面,采集數據時必須進行嚴格的檢查過濾,從源頭上防止不潔數據和病毒程序的混入;另一方面,在資源建設的同時必須考慮到采取防火墻技術、訪問控制技術、VPN(虛擬專用網)技術、加密技術、網絡病毒防治技術等。

3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策略

3.1加強館際協調與合作

針對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現狀,建議成立一個由科研、高校及公共圖書館三方組成的跨系統有權威性的協調機構。在其領導下制定資源共享網絡組織原則和條例,有目的、有選擇地開發重點項目的數據庫,減少盲目性和重復建設。

3.2強化虛擬館藏資源的建設

由于網絡資源的海量、無限、無序等,為讀者利用網絡資源帶來了許多困難。圖書館在充分了解本館讀者需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收集網上數字信息資源,注重對網上數字信息資源進行選擇、加工、組織,使之成為方便讀者利用的本館數字信息資源,為用戶有效利用數字信息資源、提高檢索效率提供便利。

3.3突出特色資源建設

網絡環境給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色化是圖書館配置信息資源建設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圖書館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特色館藏進行挖掘整理,建立本館特有的專題數據庫,形成很強的個性化特色信息源,通過網絡進行數字信息資源的遠程傳遞,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3.4構建網絡學術資源導航系統

資源導航系統是根據館藏特色及科研需要,對某一學科領域內的信息進行收集、組織、整理,為用戶利用數字信息資源所提供的指引系統。即針對特定學科主題,從研究機構、文獻資源、電子出版物、館藏期刊、會議論文、新興領域和與本學科相關的網站幾個方面收集整理數字信息資源,并制作相關的網頁,形成一個專業性強、范圍廣的學科發展需要的數字信息資源導航庫。這是數字信息資源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3.5加強信息資源網站建設

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網站的建立不僅僅是圖書館傳統功能的拓展,更是一種根本性的變革。作為一個信息提供機構,圖書館的根本任務在于為讀者提供最方便的信息服務。互聯網的發展使圖書館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契機,能否抓住機會成為網絡世界中舉足輕重的角色,是圖書館未來發展的關鍵。可以說,圖書館發展最大的變化是:以網絡為中心而不再以圖書館建筑為中心,以利用網絡提供有序的數字化信息為中心,而不再以提供傳統印刷型資源為中心。

3.6加強圖書館人才培養,提高綜合素質

第5篇

關鍵詞:心理計量學;試題反應理論;測驗與評量;測驗與統計

中圖分類號:B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2)05-0466-07

1 序言

筆者(本文第一位作者)于公元1991年6月回到臺灣,在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服務。旋即于《測驗與輔導》與《研習信息》(1991a,1991b)期刊上,投稿發表留學美國的簡短學習心得《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以介紹當代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在歐美國家的發展狀況。后來,由于受到重視,復應邀在訓育委員會委托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承辦的“心理測驗之學術及實務研討會”學術會議上,正式進行詳細的論文宣讀(1992)。

筆者在此,再次扼要地重點回顧該次大規模文獻評閱的結果與心得如下,以作為本文的引言:(1)測驗理論派別:兩大一小。測驗理論分古典測驗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CTT)與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IRT)等兩大派學說理論,以及一派較小規模的推論力理論(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前者的使用人口較廣,理論較被熟悉,相關研究文獻較多;而后者的接觸人口較窄,理論較為陌生,相關研究文獻較少。

(2)代表人物及其著作。Gulliksen(1950,1987)的專著是古典測驗理論之始;Cronbach,Gleser,Nanda和Rajaratnam(1972)的專著是推論力理論之起源;而Lord(1980)的專著則是試題反應理論的濫觴。其實,上述各家學派理論的發展,并不是斷然沒有交集,至今,他們仍然是并存的。

(3)兩本重量級的經典作品。一為美國加州 Annual Review 公司所出版的《心理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年刊,另一為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所出版的《教育測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前者,約每隔四至五年,即針對過去幾年間有關心理計量學領域的某個研究主題文獻,進行整理和評閱,并提出該主題的研究發展現況與趨勢之說明。后者,乃有心理計量學食譜(cook book)或百科全書(encyclopedia)之稱,約每隔二十年,即針對過去二十年來整個心理計量學的重要領域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和評閱,并提出發展趨勢的回顧與展望;第一版于1951年發行,第二版于1971年發行,筆者畢業(1991)時,則剛出版第三版,由Robert L.Linn教授所主編(Linn,1989),而最近一版是第四版,則由Robert L.Brennan教授所主編(Brennan,2006)。

(4)兩個發展趨勢。在該次學術會議上,筆者歸納文獻后,提出測驗理論有兩大發展趨勢的看法,那就是:理論的發展愈趨向數學化,理論的應用愈趨向計算機化。

(5)三個發展方向的未來建議。筆者亦于當時提出心理計量學未來可朝下列三個方向發展下去:1)建立多向度試題反應模式(即multidimensional item response theory,MIRT)及其參數估計所需的計算機程序;2)計算機化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3)結合認知科學的研究,往認知診斷測驗或評量(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CDA)領域發展。而此三個領域,正是當前(從公元1991年~至今)心理計量學領域中,正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研究議題與方向。

上述重點評論,后來均被收錄引用在筆者的專書著作《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1997,2002,2011)及《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2009)里。筆者根據有關測驗與評量發展史的文獻評閱結果,歸納提出近百年來有關測驗與評量的發展趨勢如下:

(1)能力或成就的評量觀點,已由傳統重視單一心智能力或成就評量的紙筆測驗,逐漸走向強調多元心智能力或成就評量重要性的實作評量;

(2)命題、測驗編制,及施測方式,則由原本盛行的人工化復本測驗,逐漸走向題庫式的計算機化適性測驗;

(3)測驗結果的解釋與做成決策,則由原先強調常模參照測驗的用途,逐漸趨向重視效標參照測驗的應用;

(4)測驗理論的發展與應用,亦愈發趨向重視數學化和計算機化的結合。

本文的目的,即在序文的背景下,評閱近二十年來(從公元1991年筆者回臺至今),心理計量學文獻出版數量在臺灣測驗學界發展情況的回顧與展望,以作為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的信息橋梁。

2 相關文獻資料的檢索

為了進一步探索這二十年來,心理計量學的研究在臺灣的發展情況,筆者檢索臺灣現行的兩大研究文獻信息檢索系統:一為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另一為臺灣碩博士論文索引系統。前者為國家科學委員會所出資建置,后來統一委由國家圖書館負責管理,后者則為國家圖書館所出資建置并負責管理。從這兩個信息索引系統中,最可以窺見這二十年心理計量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在臺灣的發展情形。

由于每位作者所使用的關鍵詞未必一致,甚至對論文主題的歸類,也有譯名不一、類別不一、甚至到了眾說紛紜的程度。因此,筆者依據書目索引的表達方式,將心理計量學列為待檢索的關鍵詞(key words),并將其相關的譯名及可能歸屬的類別名稱,如:測驗與評量、教育統計、試題反應理論(IRT)、測驗與統計等,凡出現在所檢索的論文標題、關鍵詞,及摘要等范圍里,通通列為檢索的對象。茲分別針對上述兩個信息索引系統進行檢索,并將檢索結果呈現在表1和表2以及圖1到圖4里,筆者再于后續文章里針對此檢索結果進行說明。

2.2011年度篇數偏少,可能是尚未完整上傳建檔所致。

3.檢索日期:2012.8.12.

2.國家圖書館于公元2010年,將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改版,分為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和HyRead臺灣期刊論文數據庫。

3.檢索日期:2012.8.17.

從表1和表2所示可知,心理計量學在臺灣學術發展的情況,確實有逐年成長的趨勢。然而,相對于二十年來,整體研究人口的成長趨勢來看,心理計量學還是屬于相當冷門的學科。所謂的冷門,即是指這領域的研究人口,相對于整體研究人口的成長數量來看,比例是相對偏低的。由于可能撰寫有關心理計量學領域的學術論文者,多半是畢業自教育學門或心理學門的人才,表3所示即為二十年來相關學門畢業的碩博士研究人口的成長情形。若以表1和表2的數據相較于表3來看,可知學位論文或期刊論文的產出比例(以每年度的碩博士學位論文數或期刊論文數,除以每年度畢業的碩博士人口數之比例)是相當低的,因此說,心理計量學在臺灣算是一門冷門的學科。

2.心理學門包含在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里計算,沒有單獨列成一類。

3 對過去的回顧

中國測驗學會算是臺灣歷史悠久的學術團體之一,所出版的學術性刊物《測驗學刊》,至今(2012年)已歷時五十九年,可說是歷史久遠的學術性刊物之一。該刊物算是目前臺灣心理計量學領域論文的主要出版園地,但由于論文歸屬的分歧,心理計量學一詞在臺灣并沒有統一的譯名與界定范圍,因此本文所檢索的關鍵詞就包含了其它可能歸屬的名稱,如:測驗與評量、教育統計、試題反應理論(IRT)、測驗與統計等。所以,本文采用較為廣泛的檢索方式,凡出現在所檢索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及摘要等范圍里的論文篇數,統統列為檢索的對象。雖然這種檢索方式無法做到十分精確,但長遠看來,卻也反映出長期的發展趨勢。

一門學術領域的發展,若能配合政府施政政策的推動,將能如火如荼地進展與發展茁壯;以美國為例,當布什政府推動“帶好每一位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法案)時,即帶動心理計量學的學術蓬勃發展,并且造成這方面人才供不應求的情形,即為明顯的一例。回顧這二十年來,臺灣有一項考試方式的變革,與心理計量學的發展最具有息息相關,那就是臺灣教育部在2001年推動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簡稱國中基測)的升學考試變革政策,但該政策的推動結果,卻沒有獲得如美國推動NCLB法案那般促進心理計量學發展的效果。

國中基測是臺灣近二十年來,為改進高中升學考試方式所建置發展的大型測驗題庫(余民寧,2004)。原先即以效標參照測驗(criterion-reference testing,CRT)觀點設立,并以Rasch模式作為建置與計分的理論基礎,初期建立各考科為1分至60分的量尺分數,現在已改為1分至80分的量尺分數。這種考試方式的變革,雖然啟用了新式的測驗理論(即IRT中的Rasch模式),但卻缺乏全面引用歐美的專業測驗制度與配套措施(如:試題回收,不再公告題型與答案等),而僅將傳統100分制的考試得分,透過beta binominal transformation計分公式變成60分制或80分制的特定量尺分數,而不是采用國際上常用的量尺分數(如TIMSS或PISA等大型數據庫的學業成就評比所使用者——以250分為平均數,標準差為50分的量尺分數),結果一來徒增民眾認知與習慣上的困擾,二來卻沒有達到當初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降低學生的考試壓力,卻反而增加升學的考試壓力。因此,在下一輪的教育革新中,教育部擬于2014年起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時,即實行免試升學的方式,屆時,推動十余年的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將轉型成國中畢業會考(各學科的學習成就僅分成三等級,不再使用量尺分數),不再是國中畢業生升學高中或高職的考試依據之一。國中基測的升學考試方式,屆時將再由現行的常模參照測驗(norm-reference testing,NRT)做法,轉變回到原先預設的效標參照測驗方式。

筆者省思評估此一考試方式的變革,無法像美國推動NCLB法案一樣,一舉推動讓心理計量學成為臺灣測驗與評量中的主流學說,其原因有下列幾點:

(1)臺灣民眾被傳統的考試習慣所左右,認知觀念已經積重難改。例如,傳統的考試習慣是:考試完畢即公布試題和答案,且采用百分制計分,答對幾題可以得到幾分是大眾可以自己計算得知的事。然而,心理計量學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尤其是IRT的理論和應用更是如此,像國中基測如此的新式測驗方式,其考題的研發系將定錨試題(anchor items)透過嚴謹的等化(equating)與銜接(linking)設計程序,將不同校準過(calibrated)試題參數的考題,建立在一個相同量尺上的測驗題庫后,再抽題組卷成當年度使用的考試題目;如此嚴謹、復雜、專業的作業程序,已遠遠超過傳統考試制度的做法。但考試傳統上考試完畢即公布試題和答案的做法,卻正好危害到該題庫的安全性與專業性,造成它在題庫試題逐漸用罄之后,已成為與傳統考試沒有兩樣的測驗方式。

(2)補習班及報章雜志的宣傳廣告、家長們對子女升學的看法,與明星學校的光環等價值觀的扭曲,反映出民眾認為考試不是一件專業工作的認知,這才是造成心理計量學發展的真正瓶頸所在。由于學校考試頻繁,補習班、學校、出版社所出版的測驗卷價格低廉,測驗試題多半是剪輯自坊間的考試參考書、過去的考古題,或教師不用心命題的題目,且多半都是依據古典測驗理論且采用傳統百分制計分方式的考試,這些舉動造成民眾對心理計量學專業形象的誤解,間接認為考試不是一件專業工作,不需要像IRT那么復雜的理論依據與專業做法,也可以把考試工作辦好。所以,愈發強化民眾對考試傳統習慣作法的認知,造成新興的測驗理論(如IRT)甚難在臺灣的測驗與評量領域中生根與發展。

(3)考試方式變革的目的與手段不一。當初國中基測的設計目的,是在評估教育部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改革是否有達成既定的目標成效,因此是立基于效標參照測驗觀點所建置發展的,而不是在作為升學考試之用;因此,才會引進嚴謹的Rasch理論模式,作為建置題庫、測驗,與計分的依據,并以此作為教學診斷、補救教學,與改進課程綱要參考之用。然而,因為推動此方案的部長過于鞠躬盡瘁而死于任內,后繼的部長不明原委,乃將它拿來作為改良式的升學考試之用,實施十余年下來,結果造成學生的考試壓力不降反升的現象,臺灣民眾對此政策措施的批評聲浪不斷。

除了國中基測是政策性推動的考試變革之外,二十年來,臺灣的高等教育雖然也蓬勃發展,攻讀心理計量學領域的人口也有緩步增加的趨勢,但專責考試業務的機構(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四技二專入學考試中心、考選部舉行的各種國家考試等)多半仍以古典測驗理論作為主流的傳統考試方式,致使專攻當代測驗理論(如:IRT)的人才就業狀況不勝理想,且民間企業對此領域人才的需求量又不大,這也都是間接造就此領域成為冷門科學的原因之一。

由于上述幾點原因可知,心理計量學在臺灣的發展,已然錯過許多可以成長茁壯的機會。現行考試方式在臺灣的推行,可說是根深蒂固很久了,心理計量學學者在短短二十年間的努力,即想引進與推行西方新式的考試方式,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這還需要時間去倡導與教育民眾,以及耐心的等待才行。

4 對未來的展望—代結論

在全球華人的地區,甚至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下的亞太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韓國、日本、臺灣、香港、新加坡、東南亞及美加的華僑地區等),華人家長都把“接受教育”當作是促進子女往上層社會流動的一大關鍵所在。重視教育,是全球華人家長的共識。而如何評估子女的學習成就好壞,相較而言,當然只有訴諸于較為客觀、公平、公正的考試制度。因此,全球絕大多數華人子弟的成長歲月,從小到大即是在讀書與考試中度過的。華人對考試制度和精神的認知和熟識程度,儼然已融入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已融入每一位華人的血液里,DNA里,想要一夕變革,談何容易。

然而,心理計量學在歐美西方國家興起,也不過才百余年的事。西方人藉由科學探究的精神,百余年來,已將考試方式變成是一門科學,雖然心理計量學對西方人來說也是一門冷門科學,但近二十年來,仍朝著筆者所說的數學化與計算機化趨勢繼續發展下去,這不得不令人佩服西方人探究學問的精神與做法!凡是主修心理計量學的人都知道,一項專業化的考試,從組成考試委員會,邀請專家命題,修審試題,分析試題,等化與銜接,題庫建置,到最后的組卷施測等過程,都是相當嚴謹、繁復、專業化的程序,也都是在一群專家代表(含:學科專家、測驗專家、資訊工程專家、行政官員、一般教師等)負責規劃、監督,與執行之下,才能順利完成的作業。但是,華人(甚或是亞太地區的人民)的想法可不是這樣,他們對考試的傳統看法,已經太過根深蒂固了,想要他們嘗試不同的新方式做法,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調整得過來。

茲舉一例如下,即可說明此現象。過度重視考試與要求考試完畢即公布試題和答案的看法和做法。民眾呼吁說“人民有知的權利。不公布考題的話,民眾怎知考題的對錯與好壞?”,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是沒有錯、很有道理,讓考試主辦單位很難拒絕考生這項要求。但這樣的看法和做法,就不容易使考試成為一項專業工作,當代的新興測驗理論(如:IRT)便無法派上用場,考試就仍停留在原始的傳統做法上。殊不知民眾的這種呼吁,其實是以鄰(愈晚參加考試的學生)為壑——也是造成學生考試壓力不減反增現象的來源之一。歷屆考題都公布了,愈晚參加考試的學生所需準備的考古試題就愈多,花費在準備考試的經費、時間、壓力就愈大,未來的考題為避免與考古題重復,便會愈出愈叼鉆、愈偏離考試與評量的原本目標——最后倒霉受害的,還是愈晚參加考試的學生莫屬。結果,讀書與考試即消磨掉大半年輕學子的學習熱忱與探究學問的精神,難怪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的國際評比結果顯示,參賽的亞太地區代表(包括:韓國、日本、香港、臺灣、和新加坡,除新加坡外)學生數理成績表現優異(包辦國際評比成績的前五名),但卻相對缺乏對學習數理科學的興趣與熱忱(Mullis,Martin,Gonzales,& Chrostowski,2004;余民寧,韓佩華,2009)。這種現象都是由于過度重視考試的結果,學校的考試太過頻繁,且每次考試之后都公布答案和試題,考題的命題已然愈趨叼鉆,考試已偏離評量的原始目的,造成學生應付考試的能力很強,但卻無法體會學習與考試(評量)的目的為何,更不用說能否體會出學習的樂趣與培養出探究學問的精神與熱忱為何,這些現象都將不利于未來人才的培育。

考試制度是中華文化的千年傳統,說要變革,以全盤引用新式的測驗理論觀點,談何容易。因此,展望全球華人的地區,想要把考試方式變成像西方國家一樣的專業測驗方式,可能還需要透過長期的教育和倡導,才能教化民眾未來能夠接受更專業、更科學、更效率化考試方式的變革,而這才是心理計量學未來能在華人地區蓬勃發展的契機所在。

致謝:本文的撰稿,筆者擬感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1年度補助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人才之獎勵經費的支持(補助文號:國科會101年7月30日臺會綜二字第1010050707號函)。參考文獻

教育部統計處.(2012).2012年08月01日,取自http://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余民寧.(1991a).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測驗與輔導,109,2186-2188.

余民寧.(1991b).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一)——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信息,8(6),13-18.余民寧.(1992).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承辦“心理測驗之學術及實務研討會”的學術會議論文宣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臺北:心理.

余民寧.(2004).從調查數據回顧基本學力測驗的實施.中國測驗學會主辦“2004年年會暨教育與心理測驗學術研討會”木鐸獎得主專題演講及論文宣讀.

余民寧.(2009).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臺北:心理.

余民寧,韓佩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臺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心理.

Brennan,R.L.(2006).Educational measurement(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Cronbach,L.J.,Gleser,G.C.,Nanda,H.,& Rajaratnam,N.(1972).The dependability of behavioral measures:Theory of generalizability for scores and profil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Gulliksen,H.(1987).Theory of mental test.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0 b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inn,R.L.(1989).Educational measurement(3rd ed.).New York:Macmillan.

Lord,F.M.(1980).Applications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to practical testing problem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ullis,I.V.S.,Martin,M.O.,Gonzales,E.J.,& Chrostowski,S.J.(2004).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 grades.Chestnut Hill,MA:Boston College.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Psychometrics Literatures in Taiwan from 1911 to 2011

Yu Min-Ning Chen Po-Lin Syu Jia-Jia Chao Pei-Ch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Taiwan 11605)

第6篇

[關鍵詞]畢業設計;經管專業;頂峰體驗;過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2.4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2-0012-03

畢業設計(論文)模式最初由前蘇聯引進。從1952年起,中國開始學習前蘇聯模式的高等教育改革,其中前蘇聯關于高等教育的環節:講授、課堂討論、習題、答疑、實驗、實習、課程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等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1]

目前,國內高校從高職高專、獨立學院(民辦學院)到普通本科學校在大學生最后階段基本都開展畢業設計(論文)課程。2004年,國家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中指出了高等學校開展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意義及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管理、指導教師管理及學風建設等意見。[2]但是早在2001年就有復旦大學的一項關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否應該取消”的調查,結果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應該取消。而關于畢業設計(論文)存廢之爭的激烈論辯,主要集中出現在2004年和2009年。[3]這兩次論辯都是由某個特定事件引起的,網上辯論雙方針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意義和缺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但是關于其存或棄仍然是眾說紛紜。[4]雖然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成果質量堪憂,但筆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的存在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不足,這是導致其質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意義以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

早在1983年,王廣生等就認為畢業設計(論文)不同于課堂教學,其所學的內容是書本上找不到的,是需要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創造性思維去探索和發現的。[5]劉繼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是一項包括學習、探索、創新相結合的綜合教學環節,是大學期間檢驗學生知識技能的手段,并且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做準備[6];劉秀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其培養了學生運用各方面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自學的能力[7];肖翔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一次重要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實踐和創新技能。[8]

筆者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本身就是一個小的系統,其包含系統內部及外部環境:系統內部是利益相關者(高校、教師、學生)之間的組合及連接,外部環境是系統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關于畢業設計(論文)的意義及不足可以從系統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探討。本文分別從外部環境角度、高校角度、教師角度、學生角度等四個視角分析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意義及不足之處,并將其總結如表1所示。

鑒于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的問題,王宇提出“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畢業設計這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模仿前蘇聯的辦學方式是否會有所變化,有待于進一步實踐探索”。[14]美國作為眾所周知的全球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在長期教育實踐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困境和反思,其與畢業設計(論文)類似的頂峰體驗課程的開設和歷次改革對我國的畢業設計培養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思路和啟示。

二、 借鑒美國頂峰體驗經驗構建畢業設計(論文)新模式

“capstone”(頂峰體驗)一詞最初是指建筑物上的“拱頂石”或者“壓頂石”。當建筑物上放置“capstone”時,預示著工程的完結。因此,“capstone”引申為事業、工作等達到圓滿時的頂點。在教育行業中,頂峰體驗課程被認為是通往一段學業、研究行將結束時所提供的課程[15],它主要是針對大學準畢業生在大學階段能夠將所獲得的知識進行應用的課程或者經歷[16],其含義與“大四研討會”無二。頂峰體驗的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是一段實習經歷、制作關于專業發展的報告、在校外發表的會議論文,等等。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頂峰體驗課程的內容不是通用的,頂峰體驗課程應該可以為學生提供系統化學科知識技能的實踐活動,以使得他們在將來能夠把知識應用于真實的環境。

自從我國開展廣泛的教學改革以來,許多高校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而且有些在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學改革源于在教學過程中的總結和反思。頂峰體驗課程在美國作為一種教學體系的設置,在我國也得到了廣泛的借鑒研究。頂峰體驗課程在我國很多高校的文科類、工程類專業中有不少的研究借鑒,它還應用于實踐教學、教學體系設置及畢業設計改革等方面。

由當前畢業設計(論文)的缺點和不足可以看出,畢業設計(論文)總體上存在忽視學生主體地位、課程目標和評價標準不一致以及忽視畢業設計(論文)后的跟蹤反饋情況等問題。國內學者在針對畢業設計(論文)的過程管理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桑玉軍將全面質量管理理念融入畢業設計(論文)過程管理,提出構建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7]施小平從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出發,結合具體實踐,探討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的策略。[18]本文在借鑒頂峰體驗課程管理的基礎上,構建如圖1所示的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管理模式。

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管理模式就是在課程目標的指引下,高校投入必要的資源(教師、財物、時間等),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整個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和管理。畢業設計(論文)開始之前召開動員會,確定整個畢業設計(論文)流程,對指導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根據學生主觀能動性、個人興趣愛好、將來職業發展方向等優化選題方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計算機技能及寫作方法論等方面的指導。在畢業設計(論文)進行過程中,學校畢業設計(論文)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通過中期檢查等手段獲知畢業設計(論文)進展、師生信息溝通等方面的信息,有效調控畢業設計(論文)的時間、資源等方面的投入。在畢業設計(論文)最后的檢驗和評價階段,畢業設計(論文)主管部門應通過與目標和標準的對比,科學合理的評分,及時總結經驗,將整個流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反饋到下個年度的畢業設計(論文)實踐過程中。

[ 參 考 文 獻 ]

[1] 佟君.關于畢業設計與頂峰體驗課程的比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

[2]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R].2004.

[3] 江勝清.論“本科畢業論文存廢之爭”對當前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影響[J].宿州學院學報,2012(4):93-96.

[4] 時偉.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棄與存[J].中國高等教育,2010(7):45-47.

[5] 王廣生,張立群,王如泉. 應當重視畢業設計這一教學環節[J].高等教育研究,1983(4):15-18.

[6] 劉繼紅.談高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0(3):83-84.

[7] 劉秀玲.強化畢業論文的教學與指導[J].中國高等教育,2000(9):35-36.

[8] 肖翔,馬忠,屈波.研究型大學管理類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9.

[9] 楊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勢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0(11):72-73.

[10] 韓玉志.高校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 中國高教研究,2000(9):78-79.

[11] 劉波粒,劉澤軍.淺析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7(7):89-90.

[12] 陳艷嬌.高校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設計方案新構思[J]. 江蘇高教,2011(5):93-94.

[13] 張寶春.重視與加強對高職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J].中國高教研究,2002(5):65.

[14] 王宇.清華大學畢業設計的調查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2):43-49.

[15] Smith L D. CAPSTONE COURSES C AN OVERVIEW[R].Stellenbosch University,2011.

[16] Holdsworth A,Watty K,Davies M. Developing capstone experiences[R].IEEE,2009.

第7篇

[關鍵詞]CFD傳熱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6-0119-02

引言

傳熱學課程是湖南城市學院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也是我校重點建設的課程。由于傳熱學課程的知識點多,課時在教學改革的推進中又不斷被壓縮,在這個矛盾中,學生們常感覺對知識點的學習不夠深入,有許多問題想進一步進行深究卻無法實現,導致教學質量有所下降。作為教師應當如何高效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們能夠真正掌握該門課程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為以后專業課的學習打好基礎,是當前傳熱學進行教學改革的重點及難點。要解決以上矛盾問題就必須提高學習效率,筆者認為將目前常用的計算機輔助手段引入傳熱學教學將有效解決這一矛盾現象。

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技術是利用質量守恒,牛頓第二定律和能量守恒這三大定律的最基本形式,即積分方程或者偏微分方程轉換成離散代數形式,然后求解代數方程得到離散的空間或時間上的流程數值,從而揭示其物理特性和規律的一門學科,目前已成為十分熱門的研究領域,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換熱器流固熱耦合三維流場仿真、電子設備熱設計、通風空調設計、多種翅片管換熱及流動特性模擬、多孔介質區域流動模擬、建筑風場模擬、復雜幾何結構氣動外流場模擬等許多工程領域。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教師嘗試將CFD技術應用到 “傳熱學”的教學中,該教學方法能夠將各種課堂上學習的傳熱現象在屏幕上生動、形象地通過CFD軟件模擬,對于穩態問題,可以通過計算結果的云圖方式表示出來,對于非穩態問題,可以以動態變化的動畫形式表示出來。通過模擬畫面與基礎理論知識進行對比,能夠加深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另外,計算機模擬又能十分靈活地改變各種參數,參數變化后能得到不同的結果,這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在學習傳熱學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反映傳熱學基礎理論比較晦澀難懂,特別是講到對流傳熱部分,大篇幅內容都是講經驗公式,讓學生印象不深。作為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具體動態地將傳熱現象講授給學生,容易造成傳熱學理論知識學習無法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對于傳熱學這樣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該現象需要盡快轉變。傳統的教學把實踐部分的教學放在實驗室中,但是由于學校實驗經費、實驗條件以及實驗課時等問題約束,使得實驗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們的需要,比如實驗室的器材無法給每個學生都能動手的機會,導致許多實驗都成為演示性的實驗,理論與實際不能相結合的問題突出。僅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傳熱學課程,其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障,而該學科在本專業中十分重要,對傳熱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

CFD技術與傳熱學教學相結合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捷徑,傳熱學中的一些傳熱過程是可以通過CFD軟件在課堂上進行簡單的演示性模擬的,特別是對一些在實驗室環境難以實現的實驗,更能體現出計算機模擬的優勢。而且模擬過程以及結果都以彩色畫面在屏幕上展示出來,很直觀,能增強學生對傳熱過程的感性認識。在課堂上也能傳授一部分CFD軟件的應用入門知識,學生們掌握一定的應用基礎知識后也能獨立地動手來模擬甚至探索書本以外的傳熱現象,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遇到難題也更愿意探索深究其中的原因,如此良性循環不但能增加課堂生動性,提高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得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手段的改進

(一)多媒體教學

目前在課堂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PPT,其特點是形象、生動、容易制作,但對于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這樣的工科專業而言,更重要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PPT在直觀性方面還有待加強。而與實踐沒有緊密聯系的教學方法必然與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背離,也與大學教育的本質相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教學手段除了多媒體PPT教學外應該加入一部分CFD軟件的模擬教學內容。例如在導熱問題數值解法基礎一章中,如果按照教材中所提示的,在課堂中用PPT演示區域與時間的離散化,就會相當抽象,對于初次接觸導熱問題數值解法的學生們來說比較晦澀難懂,但是如果引入CFD技術,比如通過fluent軟件中的前處理軟件gambit對某一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進行網格的劃分,就能生動形象地解釋離散的含義,有利于學生們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二)雙語教學

在課堂中,特別是課件中應引入雙語教學。一方面,要了解傳熱學的最新的研究進展必須查閱外文期刊、國際會議論文集以及相關領域國際知名研究人員的研究報告,如果在該領域進行研究,無論是參加國際會議還是撰寫科技文章,都需要用到專業英語,因此在課堂中學習相關的專業英語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各類CFD軟件都是英文界面的,掌握好專業英語對CFD軟件的理解也能提供很好的幫助,以FLUENT軟件為例,該軟件為全英文的,目前也有許多該軟件的教材,教材的形式往往是以實例教學為主。在這些教材中,對實例中的操作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而對于專業英語學得好的學生,其中各種參數的設置含義將十分清晰,學習效果也將事半功倍,而如果專業英語不太好,對于參數設置半知半解,學習完這些教程也沒有理解其實質,往往事倍功半。學生如果想自學該軟件也必須學好專業英語。

三、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

除了課堂上,傳熱學教學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實踐教學環節加深學生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并提升其創新能力,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傳統的實踐教學以實驗為主,這一點作為實踐教學的根本,必須繼續加強,一方面積極推進學校實驗裝置的建設,把硬件設備建設好是學生進行創新性研究的基礎。另外,作為實驗的補充,將CFD技術引入實踐教學環節也是十分可行的,CFD技術引入實踐教學后能提高實踐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而且該技術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都將有用武之地。在設計CFD實驗中,可以通過設定不同的條件,來保證學生們的題目都不相同,都必須進行獨立思考,避免了互相抄襲的現象。同時CFD試驗帶有更多的不確定性,一個設定條件的改變都能影響最后模擬的結果,這勢必會帶來課下更多的學習探討,開拓了學生的思維,不光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更要自己動腦學習,除了掌握所學知識,更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四、總結

將CFD技術引入“傳熱學”課堂教學中,通過CFD軟件強大的圖形顯示功能,使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課程中的基本理論,能有效解決課程教學中的一些難于講解的問題,提高多媒體課堂教學水平。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增加CFD試驗部分,提高了實踐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為傳熱學教學改革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參考文獻]

[1]陶文銓.數值傳熱學[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2]鄧權威,劉欣華.CFD在本科教學中的應用―以傳熱學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09,(10).

[3]李雪梅,黃麗芳,李金成.傳熱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石油教育,2004,(3).

[4]劉彥豐,粱秀俊,高正陽,等.關于傳熱學課程創新教育綜合改革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2,(4).

[5]溫正,石良臣,任毅如.FLUENT流體計算應用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第8篇

[關鍵詞]GCCCE;知識建構;協同學習;數碼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0)04-0062-07

一、引言

第十四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The 14tIl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簡稱GCCCE2010)于2010年6月1日至4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舉行。GCCCE2010大會主題是“邁向知識建構的新紀元”,該主題彰顯了GCCCE社群的一個新的探索方向――如何使資訊及通信科技成為學習者的“學習伙伴”,以促成或加強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社群學習,并最終達成知識建構的目標。延續GCCCE2009的風格,本次大會還是采用研究群的方式進行,會議征文、演講、論文報告、討論會或者論壇等活動都圍繞九個主題研究群:(1)流動學習與元所不在學習;(2)悅趣化學習與社會;(3)華語文數碼化學習;(4)電腦支援合作學習與人工智慧的教育應用;(5)創新學習環境構建與教育軟件設計;(6)數碼化測驗與評量;(7)數碼學習與人力發展;(8)中小學教師論壇;(9)博士生論壇。會議內容包括大會主題演講、各主題研究群子會議特邀演講、、論文壁報展示、大會論壇主題研究群子會議討論會、中小學參訪等。

本次大會吸引了近600名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地和新加坡本地的學者和教師出席。會議共收到論文313篇,最終被錄取的論文中,包括63篇長論文,134篇短論文,壁報32篇。此外,七個會前工作坊總共錄取了34篇論文。GCCCE首次對被錄用的優秀論文設立獎項,大會遴選出了6項最佳論文獎,9項最佳學生論文獎和4項最佳中小學教師論文獎。

二、大會主題報告綜述

本次GCCCE大會邀請到了華東師范大學的祝智庭教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的韓長澤先生和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的陳之權博士做主題演講。其中,祝智庭教授的演講緊扣大會主題,觀點高屋建瓴、深受與會人員好評。

(一)協同學習系統支持深度知識建構

祝智庭教授演講的題目是《協同學習系統支持深度知識建構:理論模型與使能技術》。祝教授首先回顧了中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成就,包括主要政策、重大項目、目前狀況及未來路向,然后特別介紹了中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有關“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內容.指出綱要中強調“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之后,祝教授著重探討了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文化的影響以及協同學習系統支持深度知識建構的內容。

1 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文化革新

祝教授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文化的革命性影響可以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表征形式,改變了學習者的認知方式,這有利于“優質教育”目標的實現;(2)教育信息化改變了信息資源在社會中的分布形態和人們對它的擁有關系,進而改變了人們之間的教育關系.引起教育者權威的削弱,帶來趨向于民主的教育模式,這將會促進“均衡教育”目標的實現;(3)教育信息化改變了師生的時空結構,從而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形態和學習方式.受教育者可以用IT來實現自我強化,這會促進“公平教育”目標的實現。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代教育者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重構教育關系?祝教授認為要回應這個問題,教育者和研究者需要關注教育信息化變革中文化支點的作用,因為文化和學習關系密切。國際研究表明,文化為社會互動設立了情境,也塑造了新知識的產生、合法化與傳播的過程。同時,交流、知識分享與學習都倍受當事者文化價值觀的影響。

2 “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文化詮釋

祝教授引用了荷蘭著名學者吉爾特?霍夫斯太德(GeertHofstede)教授有關文化的定義,即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們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經驗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而文化的表現有三個層面:(1)制品符號;(2)行為方式;(3)理念價值。其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是理念價值。教育的信息化給文化的三個層面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1)在制品符號層面,我們的教育系統見證了教具的變遷,從粉筆、黑板到投影設備、電子白板,再到各式各樣的便攜式多媒體設備。(2)在行為方式層面,借助于信息技術,學校教育正在經歷著從教師“滿堂灌”向“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雙主模式轉變,現在的學校越來越強調教學活動的探究性、互動性、協作性、建構性以及學習活動的分布式安排。許多研究都證實了信息技術對人的行為方式的影響,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計算機勸說/感化技術,它是一種通過設計、研究和分析交互性計算機產品,以達到改變人們態度或行為目的的一類技術,簡稱為CaptologyfComputers as Persuasive Technologies)。(3)在理念價值層面,信息技術介入社會和學校課堂,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如今,世界各國紛紛都將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多元化意識,以及開放性思維的下一代作為新世紀里戰略性的教育目標。

祝教授認為,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會導致傳統社會中主流的本體文化受到技術文化(作為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這兩種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涵化”的過程。如果外來的技術文化是健康的,它將會帶動本體文化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和進化,這是“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命題中隱含的一個重要假設。

在傳統時空框架下,每種文化體內個體之間通過教育傳承文化,這是一個濡化的過程(Eneuhuration),而不同的文化體之間通過成員之間偶爾的接觸(限于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對彼此產生影響,這是一個涵化的過程(Aculturation)。在信息化時空框架下,由于信息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單種文化體內部和不同文化體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成員之間

的交流也更加頻繁,這就加快了濡化和涵化的過程。同時,文化體內每個成員對文化體本身有一種反作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原有文化體的“嬗變”。

針對網絡環境下的文化變化問題,祝教授提出了一個具有文化彈性的教學傳通系統模型(見圖1),并總結出信息化教學環境中教學傳通的四項基本規律:(1)媒體時空律: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時間――空間維度調節功能,時間調節能力與其存儲空間容量成正相關;(2)資源控制律: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依賴于各自對于資源空間的可控性,可控性越大,則其互動越大;(3)信息共享律:學習者之間的協作水平依賴于工作信息空間的共享性,共享性是協作學習必要條件;(4)角色分配律:一個角色可由多人扮演,一個人可扮演多個角色,角色功能或可由人工智能體替代。祝教授以媒體時空律為例解釋了教學傳通規律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在解釋媒體時空律時,他闡釋了在網絡環境下,M.Moore定律是如何被打破的,即教育計劃對于學習者需求的響應度產生于對話,對話越多,結構越高。之后,他還介紹了網絡無尺度現象、六度理論以及聯通主義學習理論的相關內容。

3 深度知識建構的協同學習框架與使能技術

祝教授指出,協同學習將是聯通時代里學習的范式,教育者可能的教學策略是利用“協調空間”功能,構建便于學習者連通的“小世界”。例如,高等教育領域內探究型學習可以利用六維資源來系統學習某一領域知識,六維資源包括某一領域的關鍵學者、關鍵會議、關鍵項目、關鍵期刊、關鍵社群、關鍵網站等。而基礎教育主題教學中一個典型的單元教學空間也可以通過六大主題資源來整合內容,它們包括知識類、工具類、評估類、素材類、案例類和社群類的知識。

為了更好地理解協同學習及其影響因素,祝教授和他的學術團隊提出了一個促進深度知識建構的協同學習系統框架(見圖2),它是一個由結構化的技術工具和活動系統相互作用構成的,以達到個體協調發展與群體有序互動的學習支持框架,這一框架遵循“深度互動、匯聚共享、集體思維、合作建構、五場協調”的深度學習原理,落實面向多維高階學習目標的知識建構操作理念,指向課堂知識創新與個體現調發展,這一框架特別強調集體短時和長時記憶的教育價值。特定使能技術的利用可以促進協同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發生,這些使能技術按照其結構的復雜程度可以分為低結構技術、中結構技術和高結構技術。低結構技術包括筆記、黑板、頭腦風暴、小組學習、低結構活動等內容。中結構技術包括Note―book、Diigo、del.icio.us、furl、flickr、交互式電子白板、ClassTalk、Blog、ClassTalk、電子表決器、MSN、Skype、Google Talk、協作概念圖工具、Cell、Chat、BBS、Wikipedia、M~OCW、主題半結構化的活動等內容。高結構技術包括由祝教授團隊研發的協同標注工具(ClassCT)、協同思維工具(ClassGT)、協同建構工具(ClassKB)、主題結構化的活動等內容。

在報告的最后,祝教授介紹了影響協同學習框架理論發展的相關理論和觀點,代表性的理論包括“全腦學習,全人教育”理論,腦基學習理論(BBL:Brain-Based Learning),多維交互學習理論、人類潛能緯度等。

(二)臺灣過去和未來的資訊教育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資訊室韓長澤主任做了題為《從過去十年看未來十年資訊教育的發展――2020你還是一位老師嗎?》的主題演講。報告以不同時期(1800年、1907年、2007年、2009年)的教室變遷圖開始,展現了資訊科技對學校教學的深刻影響。報告用發問的方式引導觀眾關注資訊科技帶給未來教育和教師的挑戰,報告提出的中心問題是:“你希望2020年還是老師嗎?如果2020年你還是老師,你能適應嗎?你該如何適應?”報告主體內容分為三部分:(1)臺北市資訊教育的政策回顧;(2)臺北市過去十年資訊教育領域代表性項目介紹;(3)對臺北市未來十年資訊教育的暢想。

1 臺北市資訊教育的政策回顧

1997年,為應對資訊化社會的需求與達成生活資訊化的目標,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出臺了《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并于1998年6月制定了第一期三年(1999-2001)計劃。之后的幾年內又陸續出臺了第二期三年(2002-2004)計劃、第三期三年(2005-2007)計劃和第四期三年(2008-2010)計劃。其中,后兩期計劃由各校自行研定。第一期三年(1999-2001)計劃共包含五大目標:(1)建立優良的資訊教學環境;(2)提升教師運用資訊科技于教學的素養;(3)培養學生現代化的資訊能力;(4)發展資訊化的課程教材與軟件;(5)積極有力的行政配合與充分運用社區資源。第二期三年(2002-2004)計劃同樣包含五大目標,它們是對第一期目標的延續,目標包括:(1)建立優良便捷的資訊教學與學習環境;(2)強化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之教學能力;(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4)統合社會教育機構資源與充分運用社區資源;(5)強而有力的行政支持。

在未來十年中,臺北市教育局推動臺北資訊教育的愿景是“校校有寬帶、班班有網頁、處處可上網、師師用電腦、生生樂學習”。臺北市各校推動資訊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1)校內成立“資訊教育推動小組”,由校長及相關單位人員組成,負責校內資訊教育政策擬定與決策;(2)校內設一位資訊組長,由教師兼任,負責資訊教育業務推動;(3)校內設數位系統管理師,由教師兼任,負責系統維護;(4)校內每一學年及每一學科。設一位種子教師,協助教導其他同學年(學科)老師.學習資訊科技或融入教學。

臺北市教育局規定各級學校資訊設備分配原則包括:(1)每校普通班、特教班、專科教室及附幼班,每一間教室均有一臺電腦、一臺投影機、一個投影幕及一個電腦網絡插座;(2)每三班分配一臺A4黑色激光打印機;(3)電腦教室分配原則為,高職每十班建一間;高中每二十班建一間;國中每三十班建一間;國小每三十五班建一間;(4)每一間電腦教室里配備的設備包括學生電腦(依班級學生數分配)、電腦桌椅及A4彩色噴墨打印機、A4黑白激光打印機、A3彩色噴墨打印機、穩壓器各一臺、廣播教學系統一套;(5)標準的多媒體教室的配備包括互動電子白板、電子講桌、投影機、移動式電腦教室、無線網絡環境。

2 臺北市過去十年資訊教育領域代表性項目介紹

(1)運動場地資訊設備開發項目:在過去的十年內,臺北市教育局下屬相關部門自行開發了系列運動場地資訊設備:移動式投影機(2001年),室外移動式電視推車(2002年).室內游泳池背投影教學設備(2003年),室內球館背投影教學設備(2003年),室內球館投影教學設備(2004年)。借助于這些運動場地資訊設備,室外體育教學實現了有效的改良。目前,

臺北市室外體育教學的一般模式包括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教學短片預習教學內容;教師在運動場地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講解;學生們進行漸進式練習;拍攝及擷取學生練習的錄像;課后復習;學生觀看自己動作錄像;基于錄像內容,教師幫助學生個別矯正。

(2)移動式電腦教室項目:所謂移動式電腦教室是指教師教學以筆記本電腦取代臺式電腦;每臺筆記本電腦均具有無線上網功能;以一臺活動推車裝載;可推到任一間教室使用;充分達到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該項目于2005年啟動。

(3)數字遠端遙控天文臺項目:通過數字遠端天文臺,學生可在家中遙控觀測星象,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預約使用數字遠端遙控天文臺。該項目于2006年在南湖高中啟動。

(4)“無線臺北城”項目:項目口號是“無線臺北、學習無限”。2006年1月1日一9月30日,臺北市教育局相關部門在臺北市主城區安裝了4418個戶外型無線網絡接受器。全市約134km2地區(相當于主要人口聚集區的90%)均可無線上網。

(5)學生在家使用在線即時教學系統:項目預期成效是建立無線即時教學模式;為因故短期無法到校上課學生提供網絡同步學習的機會;縮短學習落差。該項目由建成國中負責。

(6)臺北市校園氣象網項目:在校園里安裝數字氣象站,每五分鐘自動更新數據,并上傳至校園氣象網站(hRp://weath-er.tp.edu.tw)服務器上;師生們可方便地查考當日、當月與當年氣象資料,氣象信息主要以數字式與圖形式數據呈現,他們也可便捷地調閱歷史資料。該項目的目的是提供中小學自然科學中大氣科學的教學資源與發展探究式教學的基礎;數據化記錄臺北市長期的氣候變化;建立全球領先的微觀氣候測候網;提供無線科技應用實例;廣泛運用于市民生活、休閑與都市防災領域。該項目由新生國小負責。

(7)校園網絡電話項目:臺北各級學校已于2005年底建置語言閘道器,校際間互通及學校與市府大樓間均可透過網絡電話聯系。2009年,國小各班級均加裝一支網絡電話;開放行政人員及教師申請070網絡電話號碼。

(8)校園監視系統項目:2007年完成各校校園安全網絡監視系統建置;可透過Intranet監視校園及校園死角;警察、行政人員可透過PDA籍由Internet及Intranet進行校園安全監視;有效提升校園安全;建構一個完善可有效持續經營發展的數字化校園安全監控環境。

(9)編印國中、國小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導論、網絡資料收集與識讀、網絡禮節、不當資訊與相關法律、網絡沉謎與成癮、網絡交易、網絡交友與戀情、著作權合理使用、網絡新思維與新挑戰、網絡新世界等十大單元。2009年10月,臺北市教育局康宗虎局長親自推廣資訊素養教材。

3 對臺北市未來十年資訊教育的暢想

報告指出,在過去的10年里,資訊科技在臺灣校園內得以大范圍的普及和應用,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學校管理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未來的10年里。網絡無線化、內容數字化、功能多樣化、體積小型化、價格普及化的趨勢會愈加明顯。網絡的普及讓學生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優質教學資源,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成為名師之徒,學生們可選擇的學習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報告介紹了臺北市南湖國小負責的未來教室項目,指出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是3D技術、觸摸技術、無線網絡技術、以及輕薄型的平板電腦的大范圍普及與應用。在資訊科技的幫助下,未來教室功能將定位在以下四方面:情境模擬、教學互動、遠距離視頻、攝影剪輯。未來學校教育將突出以下特點:問題導向型學習、合作型學習環境、遠距離互動教師、個性化學習平臺、教學與學習網絡社群、電子化學習、教師專業職能培養。在未來學校里,學習無所不在,國際和校際交流便捷,情境體驗學習普遍。

報告特別提到,資訊科技在教育中應用的成功與否和教師的作用息息相關。從過去10年的經驗發現,老師的教學輔助工具不會變化太快,但學生學習的工具卻是多樣的,老師可以拒絕使用輔助工具,但卻無法禁止學生使用輔助工具。為了迎接未來資訊時代的挑戰,在未來數年內,教師們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提升自身資訊素養。要意識到,資訊技術的運用并不是讓教師退出課堂,而是讓他們轉變成學生學習更好的協助者,資訊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教與學變得更快樂。

(三)新加坡華文校本教學研究途徑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院長陳之權博士做了題為《探索“校―研―教”三方緊密合作的華文校本教學研究途徑》的主題演講。報告指出,近十年來,新加坡華文教師隊伍在教育部的鼓勵下掀起了校本研究風,各校紛紛以改進華文教學為出發點探索教學課題。校本研究主要采用兩種模式:一種是由高校專家學者擬訂課題,邀請中小學教師參與其中的合作課題;另一種是中小學教師自行開展的,以自己的學生和班級為對象開展的行動研究、課例研究或其他以老師為研究主體的校本研究。不過這兩種模式都有明顯的缺陷:在前一種模式中,研究的連續性不強,研究成果推廣應用的比例不高;而后一種模式對教師的研究能力要求比較高,對于絕大部分從事華文教育的一線教師而言,這是比較有難度的一個挑戰。

為了彌補這兩種校本教學研究的缺陷,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開始嘗試由學校決策者、教學實踐者(教師)和學術人員共同參與的“校―研―教”三方協同研究活動,報告介紹了兩個研究案例,一個是小學生協作寫作活動,另一個是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兩個項目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報告分析了這兩項“校―研―教”項目成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研究課題均來自華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2)研究人員提供理論框架,并根據框架設計教學策略;(3)教師參與教學策略的制定、修訂和調適;(4)教師對新教學法背后的理念有較清楚的認識;(5)在研究過程中,校領導、研究員、教師充分發揮各自的經驗與專長,并對研究的課題、目標、策略取得共識;(6)研究團隊主要由研究人員、學校老師組成,校領導參與,大家以共同進步為出發點,以團隊為研究的集體單位,具備成功的“學習社群”的特點,能在和諧的氣氛下釋放知識、分享經驗、建構新知新能;(7)團隊成員抑制了“矛盾性期待”在研究過程中優勢互補,借鑒彼此的經驗、專長,共同設計實踐性強的教學策略,促使研究取得進展。

三、主題研究群子會議報告綜述

本次大會共有九個主題研究群子會議,會議邀請了11位學者做了主題研究群子會議的特邀報告,其中包括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教授的《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北京大學尚俊杰副教授的《教育游戲、研究性學習與創新人才培養》,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黃利發先生的《“十分華文”――一個少教多學的網絡華文教學模式》,北京大學李曉明教授的《大學課程在線:教學錄像國內分享的成本效益分析》,北京大學郭副教授的

《基于學習者學習行為和習慣的LMS研究與設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郭伯臣的《資訊科技于測驗上之應用――以感覺統合實作評量與認知診斷電腦化適性測驗為例》.香港大學王敏紅教授的《工作中基于績效的學習和知識管理》。中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項目辦公室劉雍潛教授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與培訓的研究》,北京大學郭副教授的《從一門網絡培訓課程到‘虛擬’教師培訓學院》等。此外,九個主題研究群子會議還分享了225個課題的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包括長論文、短論文和壁報。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紹個別特邀報告和部分榮獲最佳論文獎的研究報告。

(一)流動學習與無所不在學習

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教授做了題為《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的特邀報告。報告首先討論了泛在學習環境下資源建設的新需要,指出當前學習技術主要關注封閉結構中學習資源的共享,但忽視了學習資源持續的發展和進化能力,忽視了學習資源動態的、生成性的聯系,忽視了通過學習資源在學習者、教師之間建立的動態聯系。為了滿足泛在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對學習資源生成與進化、職能與適應等多方面的需求,余教授與他的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學習資源組織方式――學習元。報告主要介紹了學習元的核心理念、結構模型和基本特征,指出它是一種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學習過程信息采集和學習認知網絡共享,可實現自我進化發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其基本特征是生成性、開放性、聯通性、可進化發展、智能性、內聚性、自跟蹤、微型化等。報告最后探討了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習無對學習方式變革的促進作用。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伍柏翰博士與他的團隊做了題為《基于知識工程技術的移動化護理課程實習導引系統》的報告。報告指出,在傳統的護理課程臨床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一對多的教學方式現場教導學生對病人進行身體評估,正確判斷各種疾病以及掌握每種疾病的護理程序。不過,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很難兼顧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進度,因此會影響身體評估單元的學習效果。本報告呈現了一套移動化護理課程實習引導系統,并提出以知識工程技術中的凱利方格為基礎的學習引導模式。透過移動載體而呈現,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與標準病人互動,同時,通過感應技術,學生可以使用移動載體進行學習過程中的資料輸入。報告呈現了移動化護理課程實習引導系統在具體實習中的應用,指出使用該系統的學生對疾病判斷的學習成果顯著高于以傳統方式學習的學員。因此,報告得出結論,基于知識工程技術的移動化護理課程實習引導系統,可以有效地提升學員的學習成效。

(二)悅趣化學習與社會

北京大學尚俊杰副教授做了題為《教育游戲、研究性學習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特邀報告,其中指出,教育游戲可以從三方面來促進研究性學習的過程:(1)將學生置身于虛擬的、游戲化的情景中“學習”,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得學習更有趣;(2)利用游戲的虛擬性實現一些傳統教學中難以實現的場景,讓學生在近似真實的虛擬學習環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3)在虛擬的仿真學習環境中可以提出假設,并實際驗證假設。在教育游戲中的“做中學”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其他高階能力,而這些能力也正是研究性學習和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關鍵要素。基于多個案例的介紹與分析,報告深入探討了教育游戲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重要價值以及實踐游戲化研究性學習的具體舉措和注意事項等內容。

臺灣師范大學蕭顯勝教授和他的學術團隊做了題為《具有學習伙伴機制的在線游戲學習行為研究》的報告。報告指出,數字游戲可以提高使用者的注意力和對游戲內容的專注程度,但這并不意味著使用教育游戲軟件的學習者一定會非常關注其中的學習內容,他們很可能只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游戲的娛樂要素上。為此,蕭教授和他的學術團隊設計了一套具有學習伙伴機制的在線游戲學習系統,以此來解決游戲與學習內容松散聯結問題。研究以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主要內容是考察在使用該在線游戲學習系統后,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學習者在游戲行為上的差別。研究發現,學習者和具有學習伙伴機制的在線游戲學習系統的互動能幫助學習者增加其物理課程相關知識(“電與能源”專題)的學習成效。報告最后提出了改進在線游戲學習系統的建議,包括學習伙伴在設計時可加入選擇形象部分;學習伙伴的功能上應爭取做到以人工智慧的方式來感知學習者的狀況和狀態,并據此提供相應難度的教材內容。

(三)華語文數碼化學習

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黃利發先生做了題為《“十分華文”――一個少教多學的網絡華文教學模式》的特邀請報告。“十分華文”概念來自于北京師范大學的“語文教育跨越式創新試驗”,是何克抗教授對兒童認知發展、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結合他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經驗后提出的創新模式。“十分華文”網絡華文教學平臺由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開發,2008年開始在6所小學和4所中學中試驗.2010年,有20所小學和4所中學使用該平臺,其中有近3000個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學生參與其中。它的基本原則是“以語文運用為中心”,借助“教育電子坊2.0”(edumall 2.0)平臺。“十分華文”為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語文課文中的每一課都設計了平均十多篇利用相同主題或生詞撰寫的文章,學生通過生詞的重復運用和主題文章來學習生詞和語法,并練習寫作,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做到學以致用。這一教學方法把教學、閱讀和寫作放在同一堂課上完成,改變了以往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學生放學后再進行閱讀和寫作的傳統華文教學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參加“十分華文”項目的學生幾乎百分之百用電腦上課。研究發現,整體而言,參與過“十分華文”項目的學生對華文更感興趣了、識字量、表達和寫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臺灣國立臺南大學呂明蓁博士和他的團隊做了題為《新移民華語文數字化教材的試探性研究》的報告。報告指出,新移民在華語文學習中會遇到許多障礙,主要原因是每位新移民背景不一,對教材的適應情況因人而異,因此,政府在推動新移民識字學習的成效有限。針對這一問題,本報告介紹了一套自編的、數字化的新移民華語文教材。為了測試該教材的效果以及它對學習者學習動機與意愿是否產生影響,研究人員邀請了22位新移民華語文學員參與了為期一個月的數字實驗教學。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學員認為,數字化教材對華語文的學習是有幫助的。不過,學員們對數字化教材的網站也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沒有注音輔助,不熟悉器材操作等。研究建議數字化教材還可在兩方面得以改進:(1)數字化教材實施時應考慮到數字鴻溝問題,因為很多新移民在資訊素養上仍然不足;(2)數字化教材還可以編寫得更加友好些,比如多用圖片替代文字,以此降低學習者在學習新科技時的挫折感。

(四)電腦支援合作學習與人工智慧的教育應用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的王其云教授與他的團隊做了題為《利用Facebook來教和學:研究綜述》的報告,王教授的研究通過四大在線數據庫(Academic Search Premier,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lete,ProQuest Educational Journals.andERIC)搜索到了16篇英文書寫的、主題與“Faeebook教育應用”有關的實證研究,對這16篇實證研究的內容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I)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2)Faeebook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分析;(3)Faeebook在圖書館中的應用;以及(4)Faeebook的使用概況。報告得出的主要結論是:(1)當前有關Facebook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研究,而且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領域之中;(2)研究發現Faeebook的運用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方面的教育目標影響顯著,但有關Faeebook是否促進學生學業表現的研究不是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3)報告發現,影響Faeebook在教學中應用的主要因素包括信任,隱私問題、教學法問題以及師生的個性問題。

(五)創新學習環境構建與教育軟件設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王曉教授代表他的團隊做了題為《運用概念圖輔助國小學童提升基礎邏輯設計能力之初探》的報告。報告主要內容圍繞著一個用概念圖輔助學生學習Scratch程式語言,以提升學生基本邏輯設計能力的研究。該項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概念圖在教學中的運用是否會在小學生學習Scratch程式語言的歷程和完成作品過程中帶來差異。研究采用準實驗研究方法,研究邀請了8位國小五年級學生參加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實驗教學活動。通過分析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在前測和后測問卷中的表現,比較兩組學生完成設計作品的時間以及評量作品的完成度。研究發現,采用概念圖教學策略后,實驗組的學生對課程主要概念的了解程度比控制組學生要高,平均完成作品的時間比控制組學生要短.作品的完成度比控制組學生要高。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的盧貴利博士與他的團隊做了《可擴展的教學管理信息統計組件研究與設計》的報告。報告分析了當前高校教務管理信息系統中統計功能設計和技術實現上的不足,提出構建一個可擴展的教學管理信息統計組件,該統計組件在統計的功能和統計的技術上具有很強的通用性,可以滿足教務管理人員對信息系統的多樣化需求,實現靈活的個性化定制及多維關聯統計功能,并支持多種不同的圖形顯示方式。該統計組件提供了對外接口,軟件開發人員可在組件基礎上進行開發,不僅能夠提升程序開發效率,而且能方便地針對特殊需求進行擴展,比如,(1)增加統計的維數,提供更加復雜的多維統計分析;(2)針對具體的統計項,做到特殊統計項特殊處理;(3)對一些統計結果實現復雜的數理統計功能;(4)擴展統計結果的顯示形式,如用三維表、曲線圖等顯示統計結果。此外,開發人員借助于統計組件可以靈活方便地開發統計程序,提高程序的開發效率,降低軟件開發的成本。

(六)數碼化測驗與評量

美國雪城大學的雷靜博士做了題為《技術應用與學生學習結果:對研究方法的一次實證檢驗》的報告。報告指出,國際上有很多研究關注有關技術應用與學生學習結果的關系問題,有的研究發現技術應用促進了學生學業表現的提高,有的研究顯示技術應用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間沒有顯著關系,還有的研究發現技術應用對學生學業表現有消極影響。雷博士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不一致的結論是因為有些研究關注的是技術應用的數量(學生花在計算機上的時間投入)對學習結果的影響問題,而有的研究關注的是技術應用的質量(用什么技術,如何用技術)對學習結果的影響問題。為了更好地了解技術應用與學生學習結果之間的關系,雷博士用實證的方法檢驗了技術應用的數量(時間投入)和技術應用的質量(學生使用技術的方式)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影響。研究發現,若僅僅考察技術應用的數量(時間投入)和學生學習結果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兩者無顯著關系。若考察技術應用的質量,即特定技術的應用,與學生學習結果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兩者顯著相關。不同類型的技術應用對學生學習結果有著不同的影響:一般技術應用和學生技術熟練程度呈正相關關系;特定專業技術應用與學生技術熟練程度呈負相關關系;社交技術應用對學生的自我認同和學生對待學校的態度方面有積極影響;娛樂,探索技術應用對學生學習習慣有積極影響。不過.這些技術應用對學生學業表現都沒有顯著影響。基于這些發現.研究提出相應的建議:(1)教師在技術應用方面應更多地關注技術應用的質量問題;(2)鑒于研究并沒有發現技術應用對學生學業表現有顯著影響,教育者們要理性對待技術應用的影響問題;(3)鑒于不同的技術應用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不同影響.建議教師在技術使用時設定相應的教育目標。

(七)數碼學習與人力發展

香港大學王敏紅教授做了題為《工作中基于績效的學習和知識管理》的特邀報告。報告指出.電子化學習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組織,機構用作培訓員工的重要手段,可是,在實踐中,電子化學習的效果并不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好.主要原因是培訓中的學習內容和員工們的工作需要聯系不緊密,因此員工們表現出的學習動機不強。為此,王教授提出了一種基于績效的電子化學習方法。該方法強調將特定組織,機構的目標和員工的學習需要用具體的績效內容表達出來,并將它們與電子化學習的內容緊密相連。為此,王教授提出一個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簡稱KPI)模型,在這個模型中,組織,機構的使命和愿景被詮釋成一系列具體的績效目標,這樣,員工們能明確知道自己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應該朝什么方向努力,應該達到哪些具體工作目標。同時.這一模型也支持工作場所中的知識管理和社會性學習。基于KPI的應用。組織/機構中增加的知識資產可以得到有效地歸類和管理。在組織/機構電子化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每個員工都清楚自己所在部門的KPI,他們可以更有的放矢地開展電子化學習。報告最后展現了一個基于KPI模型的電子化學習系統,檢驗了它的實踐效果,研究發現,工作中基于績效的電子化學習和知識管理在提高員工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方面有明顯作用。

(八)教師論壇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林秀欽博士和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的張寶輝博士聯合做了題為《學校情境中三名生物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變革的過程研究》的報告,報告呈現與分析了來自新加坡一所中學的三位生物教師應用一款計算機建模軟件BioLogica進行生物教學變革的實際發展過程。研究采用對照組和實驗組以及前測和后測比較的方法.考察了教師應用特定信息技術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同時考察了教師個體因素與外部環境因素對教學變革的影響程度。研究發現,三位教師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變革取得了

成功,究其原因,信息技術本身的特性(易用性、明確性以及與傳統教學的兼容性等)、教師的技術應用態度、教師已有的教學經驗、實踐共同體的運用與否、嘗試新教學的預期代價、教育評估系統、變革人的有無等因素是影響教師技術采納和應用表現以及整個試驗課題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研究得出五條啟示:(1)學生取得學業進步,是教師最為珍視的精神獎勵,也是他們采納技術的最主要的內在動力;(2)現有的教育評估系統,使得教師在面對外來的新事物時.非常保守和小心;(3)在信息技術應用項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幫助教師實現變革所需的“角色轉換”;(4)教師的教學經驗影響著他們對革新內容的價值認同,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動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更關注信息技術能否滿足自己當前教學所需,如改進教學方法、減輕教學負擔,而年輕教師更注重新工具、新教學本身的學習方式和學生的喜好情況;(5)為變革建立起一個優勢互補、凝聚力較強的教師團隊、減少探索的風險。

(九)博士生論壇

臺灣國立中山大學的鐘宜靜(音譯,Jhong Yi-ing)博士做了題為《以社會文化觀點探討移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的報告。報告以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為基礎,探討其學習理論在移動學習環境中的應用。報告首先介紹了移動學習的概念與特點,指出對學生而言,移動學習意味著自我負起學習責任,可以隨時取得幫助,真實的學習情境,完整的學習記錄和多樣化的學習形態。對教師而言,移動學習意味著能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的情境可擴大至真實環境,以及教學管理任務的增多。報告指出,將社會文化理論應用在移動學習會引起的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1)最近發展區使移動學習產生對話式的教室言談;(2)合作學習促使師生共享發展課程成為可能;(3)移動學習要更注重情境學習,情境本身就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不過,移動學習中也會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如學習者急于尋求答案的意愿;學習者經常期待得到教師的協助;移動學習可能偏重單一技能的傳述,開展完整的活動可能有一定難度;針對移動學習的教材設計會比較困難。針對這些問題,報告最后指出,有效地將社會文化理論應用在移動學習上需要師生們在教學實踐中做一些調整:(1)師生教學角色需要調整,教師應由知識傳授者轉為為學生提供支架或社會支持的學習促進者或教練學生則必須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主動參與,自我管理學習過程;(2)教學過程需要強調社會學習和鼓勵學生學會共同解決問題,因為學習是一種共同參與的社會化過程.教師要負責建立適合發展合作關系的學習環境;(3)教學要重視情境學習,強調學生必須在情境中.透過對學習材料的主動探究與操作,了解知識的意義和實用性,學會如何解決真實問題、完成任務、促進反思和知識建構;(4)教師應采用合適的評價工具對學生移動學習的過程與成果進行科學評價。

四、結語

總的來說,GCCCE2010大會內容豐富,會議整體安排沿襲了GCCCE2009的風格,會議內容,無論是會議主題報告,還是九個主題研究群于會議中的報告,都突出了今年會議的主題,即邁向知識建構的新紀元。來自五湖四海的華人學者深入探討了當前計算機教育應用中遇到的各種實踐性問題以及未來會面臨的一些前沿性問題,與會學者普遍意識到當前全球計算機教育應用正處于這樣一個階段,即資訊與通信科技已經進入到了教育系統,已經為廣大師生所熟悉,但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需要一起努力做的一件事是:如何使信息與通訊技術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的“教學伙伴”和“學習伙伴”,以促成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促進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最終達到深度知識建構的目標。

大會最后預告了GCCCE2011的相關信息:GCCCE2011將于2011年5月底在浙江杭州舉辦,承辦單位是浙江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鑒于近兩年來GCCCE會議論文質量的逐年提高,會議籌委會將考慮出版EI收錄的大會論文集,屆時歡迎海內外華人學者踴躍投稿與參會。

第9篇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5年1月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4年12月,中國網民已經突破9400萬,上網計算機數量已經達到4160萬臺,而1998年網民僅210萬,上網計算機74.7萬臺,可見中國互聯網驚人的成長,由此帶來的必然是對數字信息產品的消費的急劇增長。但目前學術界和企業界對數字信息產品的市場研究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本文從數字信息產品的特征分析入手,探討數字信息產品的市場營銷策略。

2數字信息產品的特征

2.1共享性和無形性

數字信息產品可以同時被多人使用,不同的人能夠同時使用同一信息進行決策,由此獲得的效用既不會被分割,也不會被削弱;數字信息產品是無形的,在購買前,不能像實物產品那樣可觸摸、觀賞。

2.2產品交易的特殊性

物質產品在市場上交易后,所有權發生轉移。數字信息產品提供出去后卻沒有失去所有權,起碼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可共享,可多次出售、轉讓,從而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3生產成本構成的特殊性

數字信息產品是高科技知識的結晶。初期需要極高的投資開發,投入巨大的智力資本和資金資本,這里絕大部分是沉沒性成本,即停止生產,就無法收回成本;但產品復制成本非常低,幾近零水平。數字信息產品這一高固定成本、低甚至零邊際成本的特點決定了在數字信息產品市場中,大規模生產可以使供應商利潤達到最大化。這種成本結構產生了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你生產的越多,生產的平均成本就越低。

2.4使用價值體現的間接性

物質產品可以被消費者直接使用。數字信息產品的使用是一種綜合分析、增益才智的過程,其使用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條件。同一數字信息產品,不同部門、不同人使用后,效果會有很大差距,即使同一個人使用,不同時間其使用價值也不同。

2.5高科技性

數字信息產品是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本身科技含量很高。

3數字信息產品的市場營銷策略

營銷學家將影響企業營銷目標的各種可控因素歸結為“4P”,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地點(place)、促銷(promotion),形成“4PS”的營銷策略組合。“4PS”的營銷策略理論對數字信息產品的市場營銷也是適用的。但由于數字信息產品的高科技性對其影響甚深。而高科技產品需要專業人員來掌握,有一定技術基礎的專門人員來營銷。因此最為有效的數字信息產品市場營銷策略組合,應是在“4PS”基礎上,增加人員(People),即采取“5PS”市場營銷組合。

3.1產品策略

產品策略是市場營銷策略中至關重要的策略。營銷組合中的其它策略也是圍繞產品策略進行的。制定數字信息產品策略,需要重點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

3.1.1數字信息產品的質量針對性、有效性、及時性是衡量數字信息產品質量的標準。在進行數字信息產品生產時,要從“三性”出發,努力提高數字信息產品質量。

3.1.2數字信息產品組合面對用戶對數字信息產品需求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數字信息產品應是一系列產品的組合,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以提供知識服務的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I)為例,目前,它所提供的數據庫不僅針對期刊、報紙、會議論文、專利等不同類型的信息資源,而且它還針對各行業提供行業知識、政策法規以及統計數據等。這些信息產品組合可以最大范圍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3.1.3數字信息新產品開發數字信息服務要有預見性和敏銳性,經常進行市場需求調查,研究消費者心理,不斷開發新產品。要重視激發消費者應用新產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是我們對產品的個性化和定制化的工作,使它對顧客有最大的價值。要對產品進行個性化和定制化,就要了解顧客的需求。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及互聯網所提供的交互溝通能力,為生產者提供了研究顧客的機會和工具。利用網絡可以深入了解顧客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興趣、偏好,習慣等。許多網站都提供免費電郵注冊,但申請時需填寫有關個人的一些基本情況。了解顧客的另一個主要途徑就是觀察他們的網上行為,網站運行記錄文件包含了許多關于顧客行為的有用信息。

了解了顧客的需求與偏好后,才能對自己的產品或服務進行更有效的調整,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譬如世界聞名的路透集團,其核心業務是提供金融信息。它向全世界數十萬個終端提供數據。它把特定行業感興趣的新聞包裝起來。這種包裝通過提供信息過濾和搜索服務為產品增加了價值,這對飽受信息超載折磨的消費者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比如你處于造船業,你可以從路透集團購買一份服務,只給你發送有關造船工業的新聞。

3.2價格策略

數字信息產品服務涉及到產品定價問題。靈活運用價格策略,對數字信息產品營銷至關重要。單從市場因素考慮,用戶在消費數字信息產品中所獲得的效用應該是其價格形成的基礎。同一數字信息產品,對于不同的用戶產生的效用差別很大,用戶愿意支付的價格也是不同的,在定價時應區別對待。根據影響數字信息產品定價的因素,數字信息產品的定價方法應采用需求導向定價法。

3.2.1差別定價策略基于數字信息產品成本結構的特征,充分利用消費者對同一信息產品的評價存在差異特點,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制定與其評價相適合的價格。

3.2.2捆綁定價策略將不同的信息產品打成包以一個價格出售。這個價格要低于單個產品的價格之和。使用捆綁式產品定價策略,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實惠,提高效用。

3.2.3收益分成策略用戶對數字信息產品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個過程,可以采取先試用,后付費的方法,也可以根據用戶使用數字信息產品獲得的收益,按一定比例收取費用。

3.3渠道策略

運用渠道,借力發揮。把渠道營銷當作一項工程來做,簡單而言,就是和其他的ISV(獨立軟件供應商)、IHV(獨立硬件供應商)、SI(系統集成商)先進行產品的兼容測試,然后簽署戰略合伙伙伴協議,共享市場信息,相互捆綁銷售。在實際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3.3.1在數字信息產品的銷售中,往往是和集成項目聯系在一起,接下項目后,然后再轉給其他專業的SI來做,因為人家有雄厚的實力,豐富的開發經驗,能夠深刻把握客戶需求。只要SI綁定住你的數字信息產品就行。通過這個合作,雙方在技術上清除了障礙,以后會有更多的合作。而且也達到了銷售信息產品的目的。

3.3.2共享市場資源。通過與合作伙伴簽署合作協議,把自己網站的LOGO與對方交換,把自己的客戶資源,市場信息與對方交換,對方的展會、論壇要去參加,自己的展會論壇也一定要邀請對方參加,最好在會場上發點資料,做個演講。大家都增加了宣傳的次數,個體的力量成了群體的力量,而且是相互宣傳,更增加了宣傳的效果和可信度。

3.3.3通過資本運作來博取市場。與一些官方或者有官方背景的企業進行資本合作,利用他們的資金和市場運作經驗,還有更為重要的是在政府購買的決策中的“影響力”。而對方也希望有明顯收益的項目為自身利潤的增長點。讓對方占據自己公司的一定股份,讓對方有所動力去為你“說話”,把你的事當作他自己的事去做。在與他們進行資本合作的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甄選,其次,技術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上,這是自己最基本的東西。可以以成立營銷公司的模式,一方出產品和售后服務,對方出資金和市場操盤,從而讓雙方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實現雙贏。

3.4促銷策略

3.4.1有形展示數字信息產品的無形性,使消費者摸不到,碰不著,對產品的認識相對困難。使無形產品有形化,是一種有效的促銷手段。可以采取服務單位形象展示,科學合理地設計數字信息產品加工平臺而充分體現數字信息產品高科技的特點,組織用戶聯誼活動和參觀活動,對成功的服務案例進行宣傳,對產品進行合理的包裝,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宣傳等多種方式。

3.4.2用戶培訓數字信息產品在銷售中的難題是:一方面,銷售人員不太熟悉用戶系統等技術問題,提供的產品服務缺乏針對性;另一方面,用戶系統的技術專家又不太熟悉信息產品的技術問題。通過培訓,可以增進相互了解,促進供求雙方的密切合作。

3.4.3激發需求

定點定時在各地展開促銷活動,可采取散發傳單、上門服務等形式進行促銷。激發用戶的潛在需求。

3.5營銷人員

3.5.1專家營銷專家營銷=顧問的工作態度+專家的工作方法。專家營銷的核心是幫助顧客購買滿意的產品,教會顧客更好地利用所購買的數字信息產品。

3.5.2顧客關系營銷數字信息產品的高科技性以及對一定設備的依賴性使得用戶對數字信息產品的認識難以做到始終如一,容易產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數字信息產品成本構成與定價方法使得建立與用戶的長久合作關系尤為重要,依靠用戶的重復使用或擴大用戶數量能帶來顯著的收益。

第10篇

隨著“云”技術與物聯網進一步的發展與成熟,各種應用平臺及各種終端使用數量急速增加,有效信息散落在海量信息中,專業用戶在互聯網中對有效信息獲取和處理更加艱難,反而增加了設計管理成本。海量信息與信息獲取的不對等,產生了更高的成本,而這也制約著專業利用信息的效率。成熟的同步云平臺可以針對專業用戶對信息需求有著專業性、高效性特點,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流程模式提高廣大設計人員整體的信息利用水平,為設計管理提供便捷,縮減設計管理成本。

【關鍵詞】

設計管理;同步;BIM;云計算;設計協同;移動互聯;數字信息;私有云

越來越多的專業用戶成為協同平臺的使用者,平臺的涌現使信息收集方式與渠道更加靈活,各類信息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另一方面不同云平臺之間無法實現同步的現狀也使得用戶深受信息分散的困擾,對更加便捷、靈活、有包容力的云平臺的愈發渴望。基于設計管理中的同步云平臺研究,將大大提高有效信息的收集與整理效率,同時給予使用者更加專業、有針對性的信息,減少分離垃圾信息的精力和時間,從而提高廣大設計人員整體的信息利用水平。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信息的搜集與整理成為了建筑設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市場提供眾多的云平臺提供的服務型側重點各有不同。條理化的思路,整合應用對于廣大設計人員的日常使用有著重要的意義。設計管理中的同步策略及“云”應用的實現可以減少信息搜尋成本,增加信息可用性,提高設計效率,提高公司軟實力。本文為設計方法研究與BIM數字管理技術結合的綜合性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相關的研究構架體系。這是一個基于系統架構支撐下的建筑信息化組織與運營策略研究。旨在探索BIM設計應用標準和方法,重在優化現有設計應用標準。本文也是我們部門設計方法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1國內外研究開發現狀和發展趨勢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了更好地保證數據安全性、完整性及方便數據的異地管理,云平臺的重要性也日益明顯。“云平臺”是由搭載了云平臺服務器端軟件的云服務器、搭載了云平臺客戶端軟件的云電腦以及網絡組件所構成的。它允許開發者們或是將寫好的程序放在“云”里運行,或是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務的平臺,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給計算機和其他設備,如圖1所示。“云平臺”這個名詞在2006年由Google正式提出,早在2002年Amazon就已經出現了云計算產品。“云平臺”這個概念從互聯網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購買服務器存儲空間,然后把文件上傳到服務器存儲空間里保存,需要的時候再從服務器存儲空間里把文件下載下來。最簡單的云計算技術在網絡服務中已經隨處可見并為我們所熟知,比如搜尋引擎、網絡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輸入簡單指令即可獲得到大量信息。”———源引百度百科。全球著名市場咨詢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的《制造業視野》(IDCManufacturingInsights)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制造企業將“移動”及“云計算”列為供應鏈四大新興技術中最重要的兩項。目前國內的建筑設計公司對于設計管理方向的同步云平臺還處于初期實踐階段,“云”應用管理主要還是基于局域網鄰域的“私有云”管理[1],而基于“公有云”的應用主要還限于數據類的管理及一些市場通用的APP應用,基于“公有云”的安全及權限管理等關鍵問題仍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目前已有一些設計機構在同步云的及相關領域已經取得了部分的成果,解決了圖形類的同步傳輸,以及基礎的軟件應用[2]。而在軟件研發領域,基于設計全流程的云端應用也已開展了相當一段時間[3](如圖2),取得了相應的推進。

2研究項目

2.1研究項目的主要內容目前我院(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第一建筑設計研究院)的設計管理已基本完成了全專業局域網協作,這一方式的本質核心與“云”平臺的核心非常相似[4]:設計人員在獲取權限之后,可以通過本機連接到局域網,從而共享和獲取相應信息。這種平臺為同專業的設計人員之間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各專業之間的配合溝通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通過長時間的實踐證明,這種局域網平臺為設計人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本文所探究的同步策略以及“云”平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在局域網協同管理模式下的進一步深化。已經完成的《基于設計院體系的BIM平臺的研究》[4]、《基于協同與替換模式的整體式BIM》[5]等一系列的研究都為本項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和鋪墊。而從外部環境來看“云”平臺作為一種新型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平臺所重視。相關的成熟的“云”應用層出不窮,并且有著進一步整合的趨勢。當今信息污染、信息饑餓與信息危機共存的“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發生源的海量化導致信息的極大冗余。面對雜亂無序的信息,要求創新主體必須具有信息識別能力,能夠正確分析、判斷信息的質量及其利用價值,有效排除污染,通過對大量而無序的信息進行精心篩選、整理和深加工,發掘出有價值、可利用的信息。通過對信息的有效應用,提高設計人員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信息利用能力與信息的整合應用能力。信息的整合應用能力是企業提高效率,獲得客戶,贏取利潤的最重要因素。高效的信息組織可以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信息整合能力的提高可以直接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我們的競爭:改變運作結構,從而改變競爭規則支持低成本以及差異化戰略使我們有機會醞釀全新的業務。

2.2項目的研究重點時代的飛速發展,移動互聯/物聯網領域所發生的進步舉世矚目,他們必將會以一種新的形態超越如今的互聯網,在目前很多領域上移動互聯網已完成了這個超越。人們在使用各種應用的時間邊界和空間邊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項研究期待解決非特定產品體系下的云端應用解決方案。重點分析研究多用戶登陸,并行和交叉作業,深入研究移動互聯背景下的協同機制,充分利用已有的“云計算”和“云存儲”平臺。把分散式分布式和傳統的線性邏輯結合起來,并關聯大數據。此外異地管理,資源協同作業,提高效率,提高準確率,使數據流傳和同步。輕量化,便捷化,降低產品冗余數據及操作,提升普通設計人員的體驗感也是我們研究的關注重點。更多地考慮我們每一個設計師的日常操作習慣并讓其得到延續是本項目推進的核心。讓設計師可以以更為熟悉的方式達成以往技術所達成不了的成果,這是管理的目的。我們期待建立一個良好的協同模式,形成完整的生態鏈。而在后續拓展上各種移動端與未來的物聯網的大趨勢也會是本課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課題。

2.3項目的應用前景與展望凱文•凱利是我們現在數字化生存的鼻祖,他對未來的思辨影響了我們這個時代。在他著名的預言著作《失控》中就這樣描繪我們這個世界。“印度街道的車水馬龍的畫面始終復線在我的腦海,熙熙攘攘的人群,佇立不動的牛群,鉆來鉆去的自行車,慢慢悠悠的牛車,飛馳而過的汽車,這些亂七八糟看上去亂七八糟的景象,實際上是社會的狀態,也是一種生態,看似很亂,有序各個部分在有序活動,按照自己的目標和需要的功能前進。[6]”在我們這個基于數字生存的時代,最重要的理論就是去中心化,我們需要用最小的規則手段來改變我們現有碎片化的設計生產模式。有效的協同可以將復雜的項目逐級、分項拆分,簡化。項目通過協同設計建立統一的設計標準,在此基礎上,所有設計專業及人員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上進行設計,從而減少現行各自由于溝通不暢或溝通不及時導致的錯誤。真正實現所有信息元的單一性。同時,協同設計也對設計項目的規范化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從而更快、更好的完成工程項目。[7]而更有效的同步策略及云端的整合則是協同模式最重要的依附平臺與生態基礎,只有通過它才可以有效的減少人為操作,最小化個體的無謂操作。

對于現有最流行的BIM其關鍵技術是數據而不是模型,研究基于云平臺的協同設計是未來設計的必然趨勢。合理的“云”技術應用有利于我們更有效地整合數據資源。傳統的辦公場景當中,從硬件來看,臺式機、筆記本、打印機、投影儀、USB等等無數的硬件設備之間的交互,數據的交換,今天都可以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加以實現。而軟件層級,Office、郵件、瀏覽器、文檔、包括與設計相關的各種應用,如今也在Pad和PC之間完全可以實現數據共享。實際上目前這個生態已經基本成熟:橫向連接辦公設備,讓所有的硬件辦公設備全部是可連接的、可打通的。縱向互通跨設備的不同時間節點上所產生的各類數據。橫向設備打通,縱向數據打通,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協同可以真正的落實,成為主流的設計方式[3]。此外從設計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基于“云”的解決方式也可以更好的串聯整個設計環節的各個領域。信息和數據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真正地流動起來。知識與數據的整合是未來的必然趨勢,我們無法改變。與其被動的接受莫不如我們更加積極地去應對,相信我們的未來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鄧雪原,蘇昶,孫朋,王國儉.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建筑協同設計平臺研究與應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0,2(3):96-103.

[2]田園.智慧云.科技改變生活.智慧互聯.設計創新———北京土木建筑學會2015年會專題報告.2015.09

[3]吳吉明.從構思到實現———移動平臺上的設計與云應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3,5(5):11-20.

[4]吳吉明.建筑信息模型系統(BIM)的本土化策略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1,3(3):45-52.

[5]吳吉明,倪琛,張慶利.整體式BIM_基于協同與替換模式的多平臺整合應用[J].DADA2015數字工廠國際會議論文集.20105.07.

[6]凱文•凱利.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OutofControl:TheNewBiologyofMachines,SocialSystems,&theEconomicWorld.ISBN9787513300711.

第11篇

[關鍵詞] 信息素養教育; 文獻檢索課; 教學改革; 互聯網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G254.97[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6-0046-04

1前言

編輯出版學與圖書館學是聯系非常緊密的兩個學科,在編輯出版專業開設信息素養教育課是該專業的必然要求,除了安排常規檢索工具的教學內容之外,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的教學內容尤為特殊。一方面,作為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風向標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初級)的考試大綱》中明確規定該領域人才需要掌握互聯網信息資源的檢索與利用知識[1],在信息素養教育課中培養該專業本科生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的能力,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傳播模式可以為編輯出版學中網絡出版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對象。筆者在編輯出版專業信息素養教育課“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的教學中嘗試拓展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案例設計和教學方法改革,取得了較好效果。

2國內信息素養教育課中“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的開展情況

早在1996年,國內互聯網的發展剛開始走向普及時,萬方、丁曉清就指出文獻檢索課教學必須進行改革,在教學內容中應向學生講授Internet的知識,指導學生從Internet上獲取有用信息[2]。1997年,凌美秀最早提出在網絡環境下經濟文獻檢索課應調整教學目標:“為即將來臨的新世紀培養出能熟練地利用信息技術,具備駕馭信息環境、靈活取得一切信息資源為己所用的能力的人才”[3]。2010年,彭奇志、柯平指出信息檢索課教材要與學科專業課程進行有機整合,把更多更好的學科案例融入教材,要及時補充新的教學內容,例如:RSS、Open Access、Blog等[4]。目前,這些已制訂好的信息素養能力標準(如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都含有網絡信息的獲取及使用工具的指標內容,這為信息素養教育課開展“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的教學提供了標準依據。

在當前教學實踐中,很多高校信息素養教育課“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的教學內容僅局限于開放存取資源和搜索引擎,該部分課時量占總課時量的比例很低。2010年,鐘宇對北京地區15所211重點高校文獻檢索課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查,調查表明:除中央財經大學未設置該部分內容外,北京大學等14所高校在文獻檢索課教學中都涵蓋了互聯網資源利用的內容,都包括免費學術資源的利用和搜索引擎的使用。在學時分配上,互聯網信息資源的檢索與利用占整個教學學時的比例很小,一般只占3%~10%[5]。

與此同時,部分單位在某些專業文獻檢索課“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的教學中做了較大地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南方醫科大學圖書館從2001年開始將搜索引擎作為文獻檢索課的重要教學內容納入課程教學,學時數為3—6學時。隨著需求的不斷增加,2004年起開始為本科生開設30學時2學分的選修課《搜索引擎》[6]。南方醫科大學圖書館在該專題教學上的成功與所嵌入的醫學專業有很大關系,早在1998年,杜詩軍就介紹了在因特網上免費檢索MEDLINE的方法[7],目前網絡醫學信息資源可開放存取的比例很大,醫科學生掌握互聯網醫學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是一項重要的技能。中國科技大學羅昭鋒老師在《文獻管理與信息分析》課程教學中引入搜索引擎、RSS訂閱、免費文獻分析軟件(HistCite等)的教學內容,選修該課程的人數越來越多,目前已經成為一門全校熱門的公選課,他本人公布的2011年春季課程調查報告顯示:該課程十七個教學模塊按內容評價的得分排名中,RSS信息訂閱排第一,免費文獻分析軟件HistCite排第二,搜索引擎部分排第十二[8]。

部分單位在“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主題模塊教學上的成功說明了在信息素養教育課中根據授課專業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講授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的知識,能夠得到很好的教學評價。作為編輯出版專業來講,“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的教學內容還可以進一步地拓展,為了適應該專業的需求,教學內容上不能局限在互聯網開放資源和搜索引擎上,也不能停留在片面的講授檢索方法和技巧方面,要和該專業的相關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突出網絡出版、信息傳播、信息共享、信息利用等主題,以期達到嵌入該專業的目的,為該專業同學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提供研究和實踐機會。

3編輯出版專業學生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的特點調研

2011年10月,筆者對編輯出版專業本科三年級的30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有效問卷27份,主要了解到以下情況:在利用互聯網查找信息時,93%的同學查找多媒體資料(圖片、音頻、視頻等),89%的查找新聞,74%的查找生活信息,67%的查找新名詞、新概念,56%的查找圖書,37%的查找期刊,4%的查找統計數據;在利用互聯網檢索信息的目的調查中,81%的同學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74%的是解決課程學習中的問題,70%的是針對英語、計算機等考試,63%是為了撰寫論文;在互聯網上查找不到所需資源的主要原因,81%的同學覺得是廣告信息太多,78%的覺得網絡信息雜亂無章讓人迷失方向,70%的人選擇不能正確使用檢索工具,26%的覺得存在病毒等安全問題,26%的人選擇沒有滿意的工具,19%的覺得網絡資源沒有利用價值;在建議教師采取的授課方式上,沒有一個人選擇“一人講,大家聽”,85%的人選擇案例教學,81%的人選擇上機輔導實踐;在信息資源管理工具的使用中,74%的人選擇瀏覽器收藏夾管理,63%的人選擇文件夾管理,30%的人選擇網絡書簽管理,沒有人使用單機版筆記本、網絡筆記本和文獻管理軟件管理信息資源。

以上數據充分展現了我校編輯出版專業本科三年級同學在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和利用上的特點。同學們主要利用互聯網查找生活、學習中需要的生活和學習資源,在檢索、管理能力上還存在一定欠缺,對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價值認識也還存在片面性,對傳統的“一人講,大家聽”教學方式不太認可。

4編輯出版專業信息素養教育課“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的教學設計

4.1 該模塊的總體設計

基于本校編輯出版專業本科生的信息需求特點,借鑒國內“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對該模塊的教學作了6個部分的立體化設計(如下表所示)。

4.2 導覽部分的內容組織與教學

編輯出版專業屬于新聞傳播學科大類,筆者在備課之初就從編輯出版專業所屬的新聞傳播學大領域出發,挖掘這一領域在互聯網時代的一些新事務和新發展趨勢,在講解方面也注意從專業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主要從6個方面全方位地認識互聯網信息資源,讓學生體會到互聯網信息資源不僅很豐富,而且很多資源也是高質量的,是有利用價值的,讓學生明確哪些信息資源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

4.2.1 從信息資源的類型來講:除了介紹可開放存取的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電子報紙、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科技報告、專利信息、標準等常規資源之外,還引入了學習資源、統計數據、預印本、后印本、開源軟件或免費軟件(新聞挖掘軟件等)、新聞、網絡社區、個人主頁、博客、微博、維客、播客等內容。講解方面,首先進行概念引入,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再接著通過具體實例來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每種類型的信息資源,介紹每種類型資源的特點、時效性、傳播特點、利用價值等問題。

4.2.2從學科類別上來講:主要通過互聯網中各學科開放存取資源的數據來說明開放存取資源的豐富性,引用了黃如花教授關于Elsevier收錄期刊可開放存取情況的調查數據[9],還有張紅芹、金潔琴、徐寧對Elsevier、Springer、Wiley收錄期刊可開放存取情況的調查數據[10],通過這些數據讓學生們有些定量的認識,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在互聯網上下載期刊論文的全文資源,鼓勵學生自行調研國內各學科期刊開放存取的情況。

4.2.3 從信息資源加工程度上來講:按照零次文獻、一次文獻(專著、論文等)、二次文獻(書目、索引、文摘等檢索工具)、三次文獻(綜述、報告、年鑒、手冊等)劃分信息資源,特別強調這四種層次的信息資源在網絡時代的特殊性,比如講解零次文獻時可通過新媒體中碎片信息的輿情案例來講解。

4.2.4 從版權狀況來講:主要從公共領域的學術資源、讓渡版權的資源、灰色資源三個方面進行講解,引述著作權法關于作品保護期限的規定,講述開放存取運動的情況、讓渡版權的情況及知識共享協議等內容,適當提及灰色資源的使用問題,強調在互聯網信息資源的檢索和利用中需要尊重知識產權、尊重法律、合理合法地利用資源的權利和義務的問題。

4.2.5 從傳輸協議上來講:主要介紹Web資源、FTP資源、P2P資源這三種典型資源的特點、傳播方式以及相應的檢索工具。

4.2.6 從來源上來講:介紹政府機構、行業協會、數字圖書館、科研機構、學會組織、學科門戶、教育機構、出版企業、商業公司、社會群體或個人等主要源的特點和信息的種類、時效性,權威性等情況。

4.3 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工具部分的內容組織與教學

這部分介紹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搜索引擎的用法,講授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主要類型及特點、初高級檢索功能,重點通過案例講解布爾檢索、二次檢索、相關性搜索、限定域搜索、精確搜索、截詞搜索等高級功能。

在介紹搜索引擎的檢索方法時,也強調搜索意識的重要性,明確一個觀點:搜索能力是現代人的重要能力之一,關系到我們的生活(衣食住行)、學習、工作的質量,搜商是衡量搜索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11],同時也指出搜索引擎在收錄資源的范圍、信息收錄的時效性上存在的不足。

4.4 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方法與利用途徑的內容組織與教學

這部分從資源瀏覽、分類檢索、資源評價、共享網絡、管理工具、分析工具等幾個方面介紹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方法與利用途徑。具體做法如下:

(1)互聯網信息資源的瀏覽和發掘有哪些方式,如何觸類旁通、追本溯源?從直接瀏覽、偶然發現、資源導航網站三個方面進行講解。

(2)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分類檢索:怎樣利用學術搜索引擎搜索圖書、論文、圖片、表格、概念、學術趨勢等信息資源?主要介紹谷歌學術、CNKI知識搜索、谷歌圖書搜索等工具。

(3)互聯網學術信息資源在學術性社交網絡中的共享和傳播。介紹幾種典型的科學社交網絡,比如:ResearchGate、科學網、小木蟲等,分析這些社交工具如何在科研中起作用,如何實現文獻互助、知識共享和協同創新等。

(4)基于P2P模式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網絡學術信息資源共享和傳播。介紹百度文庫、新浪愛問、電驢等網站的資源共享、傳播和下載模式,指出這類共享工具中可能涉及版權的問題。

(5)互聯網信息資源的評價方法。介紹在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可通過信息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連續性和穩定性、信息的權威性、更新頻率、安全性、易用性、原創性、外觀設計等指標評價資源,也可以利用參考工具、PageRank值、社區推薦等方法來評價資源。

(6)訂閱互聯網信息資源。介紹郵件列表的使用、RSS閱讀器的選擇、RSS地址的查找、RSS資源的訂閱和管理等功能。

(7)互聯網信息資源的本地管理和網絡管理。介紹資源管理器、Windows Search的文件管理方式;介紹網站及網頁信息的瀏覽器收藏夾管理和書簽管理的方式;介紹利用網絡筆記本、記事本等工具管理細碎信息。

(8)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分析。互聯網信息資源分析的教學以定性分析為主,同時也附帶演示一些定量分析工具,介紹因特網信息資源的內容挖掘、新聞信息傳播的路徑分析等內容。

4.5 常見信息資源案例檢索部分的內容組織與教學

為了增強教學的互動性,通過搜索競賽的形式,讓學生查檢可開放存取的圖書、期刊、論文、專利、標準、論文、圖片、數據、新聞、法律、概念、地圖等類型的信息資源,查找學習或未來工作中可能會需要的學習資料,給每個同學2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對于主動答題并答對的同學記錄平時成績1分。

4.6 作業練習部分的組織

在教學完成之后,通過設置一套習題讓學生鞏固學習的效果,同時也測驗和評估學生的平時成績,習題的內容包括課程中的內容、課程中未安排的內容。也可以根據整個課程的需要,在期末布置具體課題檢索題目,比如:國內各學科期刊開放存取情況的調研、零次文獻在網絡時代的傳播影響、知識共享協議對信息資源共享和傳播的作用、無紙化閱讀和有紙化閱讀、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差異、手機閱讀情況調查,等等。

4.7 問卷調查的組織

利用問卷星等網絡工具進行不記名的問卷調查,主要調研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的設計、組織、實施、教學效果等方面的滿意度以及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建議等,為今后調整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和管理提供參考。

5教學中還需要保證的教學條件

“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大約占12個學時,占整個課程課時的1/3。安排在圖書館OPAC系統的檢索模塊之后,在中西文數據庫檢索之前。上課時使用聯網的機房,提供學生及時上機實踐的機會,同時要注意控制課堂紀律,理論講解的時間與實踐的時間比例控制在1∶1。利用多媒體設備及相關的軟件的交互功能,提高課堂的互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案例的選取上,要考慮與專業相結合,要有實際的檢索價值。在實驗教學中,安排1~3名教師在檢索各環節對學生進行指導。

6總結

實踐表明,在編輯出版專業本科信息素養教育課中對“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模塊的教學內容進行系統設計,增強與專業知識的融合程度,是新時期對該專業的必然要求。這些做法得到了該專業學生的認可,但還有很大的提升余地,需要信息素養教育課的一線教學人員不斷補充新的教學內容,融入更多更好的教學案例,構建一個立體化的教學體系,打造師生互動的教學環境,通過互聯網知識的講授、信息檢索技能的訓練來實現對編輯出版專業學生互聯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相關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編.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考試大綱[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12.

[2] 萬方,丁曉清.高校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初探[J].大學圖書館學報,1996,14(2):21—23.

[3] 凌美秀.現代信息環境下經濟文獻檢索課面對的難點與出路[J].高校圖書館工作,1997,17(1):63—65.

[4] 彭奇志,柯平.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分析與實證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33(12):75—79.

[5] 鐘宇,胡芳.北京地區211重點高校文獻檢索課教學內容的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0(12):8—11.

[6] 夏旭,梁麗明,李健康.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與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2):80—82.

[7] 杜詩軍,張魏華,許世華,等.在Internet網上檢索醫學文獻[J].醫學圖書館通訊,1998,26(3):47.

[8] 羅昭鋒.《文獻管理與信息分析》2011春季課程調查報告[EB/OL].[2011-09-08].http:///home.php?mod=space&uid=304685.

[9] 黃如花,張靜.Elsevier收錄期刊可開放存取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35(181):35—42.

第12篇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不公平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4-0098-03

一、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與農村義務教育問題

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由于個人出身的不同,我國的國民被人為地劃分為城市戶口居民和農村戶口居民。一般而言,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服務、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當然,這種二元結構與計劃經濟時代的歷史遺產密不可分,這種影響也一直影響到今天。改革開放3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國的城鄉差距隨著市場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卻越來越大。近幾年是我國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幾年,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據2008年8月29號《中國青年報》數據,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5%,為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鄉居民收入比卻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 646元(農村居民收入4 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 786元),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在農村人口仍占總人口的大部分的情況下,這種城鄉差距毫無疑問非常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當然,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試圖從基礎教育的角度對這種狀況進行探討。根據阿馬蒂亞?森[1]的觀點,社會的弱勢群體的利益并不能完全如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所主張的那樣僅僅通過政府對弱勢群體的單方面補償得以實現,而應該讓弱勢群體掌握一種參與競爭的能力,用森的話來說,這是一種“自由”。他認為,人類社會最高的價值標準是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僅意味著人們具有選擇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機會,而且還涉及這種選擇的過程。而這種選擇過程又必然與人們的能力相關聯。用中國的話來說,政府不僅要對弱勢群體“授之以魚”,可能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漁”。而在這其中,基礎教育就被認為是使得弱勢群體獲得發展的自由的基本途徑之一。通過政府的再分配,弱勢群體就能夠獲得一種起點的公平,這種起點的公平能夠保證弱勢群體基本的參與競爭的能力。

基于教育社會學的觀點,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社會給予全體社會成員自由、平等的選擇和分享當時、當地公共教育資源的狀態。包括教育權利的平等和教育機會的均等,其實質是教育機會均等。義務教育是指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實施義務教育,既是國家對人民的義務,也是適齡兒童、少年及其家長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具有義務性和強制性,免費是其應有之義。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來看農村義務教育的問題,我們會發現農村義務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非常嚴重。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但從根本上來說,我國城鄉義務教育的發展遠沒有達到教育公平理念所要求的教育權利和機會的均等的狀態。眾所周知,教育起點的公平是一個社會實現有序和正常發展的基礎。在市場化浪潮使各種優質資源進一步朝城市聚集的情況下,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在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整體的競爭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日益突出。

二、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不公平性的表現

(一)城鄉教育起點不公平

雖然2007年以來我國已經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但是農村中小學生上學困難和輟學問題仍然比較嚴重。首先是教學網點的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近年來不少農村地區為了緩解教育投入對地方財政的壓力,將過去村辦小學或鄉辦中學進行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中小學學生的上學距離。在邊遠的山區這可能是造成農村中小學學生輟學的重要因素。二是讀書無用論的沉渣泛起,隨著我國大學擴招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經濟發展對勞動力吸收的能力,一部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使得一些農村地區的家長們對于讀書的價值產生了懷疑。在家庭的農業生產急需勞動力或者家庭經濟不好的時候,一些家庭選擇了讓孩子輟學,特別是初中階段的輟學現象更為嚴重。

(二)城鄉教育過程不公平

教育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社會成員,讓每個社會成員有機會享受同樣的教育。由于歷史、政策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等方面原因,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存在巨大差距,導致了城鄉教育過程不公平。

1.教育投入的差距

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投入城鄉分配極不平衡。這種不均衡的狀況可以見下表:

依上文數據,普通初中階段的生均農村地區的教育經費比全國平均水平在2002―2006這五年中大約少400―500元,普通小學階段的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大約少200―300元。考慮到農村的初中生和小學生比城市人數要多,農村義務教育這兩個階段的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將比城市義務教育這兩個階段的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大于上述兩個數字。

2.辦學條件的差距

辦學條件包括許多項目,如校舍、辦公用品、圖書和計算機等。以計算機為例,以2005年為例,我國城市初中的計算機擁有量為719 486臺,平均14.4人擁有一臺電腦,農村初中的擁有量為1 135 357臺,平均24.5人擁有一臺電腦。同年,城市普通小學電腦擁有量為118 164臺,平均14.7人擁有一臺電腦,農村普通小學電腦擁有量為1 533 132臺,平均45.3人才擁有一臺電腦[2]。從以上數字可以反映出義務教育階段城鄉辦學條件的差距。

3.師資力量的差距

師資力量的差距可以用教師的學歷結構兩個指標來衡量。以2005為例,城市小學教師中本科學歷的比重為19.2%,具專科學歷的教師的比重為58.7%,高中階段畢業及其以下的教師的比重為22.0%,相應地在農村這三個比重分別為3.2%、44.2%和52.5%[3]。城市普通初中教師中本科學歷的教師比重為61.8%,農村普通初中教師中本科學歷教師比重只有24.3%。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城市小學教師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比重大大超過農村的相應比重,具有專科學歷的教師的比重也大大超過農村的相應比重,相當于高中畢業水平的教師占總的教師的比重農村小學的則大大超過城市小學。城市教師學歷中本科占多數,而農村教師中本科學歷擁有者的比重相當低。使得這一結果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城市在文化、商業和其他方面的天然優越性,一些具有較好的文化素質和教學能力的老師也越來越多地流入城市小學,這進一步惡化了城鄉義務教育不平等的狀況。

(三)城鄉教育結果不公平

教育結果公平是指每個學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獲得學業上的成功并得到均衡發展機會。教育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是結果公平的前提與基礎。起點和過程的不公平必然導致或決定結果不公平。每一層次的畢業生在學識和能力方面的參差不齊除了與他們的先天素質有關外,還與他們在各個層次享有的教育資源有關。義務教育的城鄉差異深刻影響到城鄉不同出身的人的發展前景。以大學階段為例,由于種種原因,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相比爭取更高層次的大學入學機會競爭力相對不足。梁晨和李中清[4]等利用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1952―2002年的學籍資料進行分析之后表明,1990年代以后,農民家庭出身的學生要比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家庭出身的學生進入北大和蘇大這類精英型大學的幾率要小得多,而前者在全國人口所占的比例要比后二者占比大得多。這決定了他們在畢業后,獲得更高起點的工作機會的幾率也更小。

三、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不公平問題的原因淺析

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不公平與我國的財政投入體制密切相關。改革開放后,我國義務教育實行地方為主,分級管理的體制,在地方財政特別是縣鄉財政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20多年的農村義務教育的欠賬使得這一問題非短期內可以解決,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的實施也不可能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從公共產品投入原則來看,地區性的公共產品由地方政府負責,全國性的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負責。義務教育是一個國家提高其國民文化和思想道德各方面的素質的基本途徑,是一個社會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條件,其所惠及的范圍不僅僅是公民個人本身,也非公民所屬地區本身,而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大計。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政府應該將義務教育定性為一種全國性公共產品,應負擔起全國范圍內的義務教育撥款和發展等方面的責任。但這只是一種規范視角下的應然狀態,種種原因使得中央政府在那個時代選擇了這樣一種以地方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這種體制的原因在于我國的財政管理體制。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對免費的表述為:“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生就學”,在90年代初的實施細則中,則為“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可收取雜費”,從那時到現在,雜費以各種名目在學生的繳費單上出現,并且在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教育管理體制下,“城市教育國家辦,農村教育農民辦”的二元格局也逐漸形成[5]。

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我國的財政收入不斷向中央集中,鄉鎮財政成為最弱的一級財政。在本級財政負擔本級教育支出的原則下,地方政府在教育分配上偏向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礎教育,農村基礎教育得到省市政府的財政投入很少。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基本上是由鄉鎮財政和農民承擔,這造成了鄉鎮財政負擔過重,鄉鎮進而向農民征收教育附加補充教育經費的不足。2001年以來的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向農民征收的農村教育集資和教育費附加的權力,這減輕了農民負擔的同時卻使得教育籌資渠道更加單一,使本已嚴重不足的教育經費更加短缺。為了扭轉教育投入重心過低造成的教育投入不足問題,2001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我國開始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教育財政管理體制,基礎教育的重心上移到縣級政府。這對于緩解鄉鎮財政壓力有效果,但對中西部省份的貧困地區而言,義務教育支出對縣級政府來說仍然難以負擔。在部分地區,鄉鎮所征收入經過縣財政周轉,再下發到各鄉鎮,與鄉鎮負責義務教育投入沒有實質區別。在這種管理體制下,本應由中央和省級財政負責的義務教育撥款就成為了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縣鄉政府的沉重負擔,保工資和保運轉就成為了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任務,義務教育的發展和壯大也無從談起。于是,農村義務教育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如教師待遇不高、基礎設施長期欠賬、教育質量不高,就成為了橫亙在消除城鄉義務教育差距面前的一個天塹。

分稅制實施的初期中央政府汲取了大部分收入的同時卻沒有承擔相應的事權,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財政收入不斷提高,這為我國義務教育事權重新收歸中央創造了條件。繼2006年我國在西部地區實施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并取得顯著成效后,2007年起,國家又對中、東部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1.5億農村學生享受到了免費義務教育,我國農村地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這是一個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在中國教育史上,免費農村義務教育的實現書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但這僅是第一步,離徹底改變農村義務教育現狀還很遠。

國家實現免費的義務教育并不意味著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就完全得以解決。實際上,長期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累積導致了農村義務教育的弱勢地位,農村教育質量嚴重滑坡。本文所分析的農村義務教育問題也并沒有因為國家在農村地區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就得以完全解決。隨著農民家庭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他們也完全意識到了農村義務教育的教育質量可能深刻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這對國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會倒逼國家在城鄉義務教育不平等問題上采取更切實的措施。

四、解決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不公平現狀的對策分析

如上所述,我國義務教育分級管理體制是造成目前農村義務教育不公平現狀的根本原因。因而根本解決方案在于確立以中央、省級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體制。但是,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中央有將義務教育事權完全收歸中央的動向,所以,我們只能夠立足于現實,尋求一種在現有體制下的政策創新。

第一,政府應當提高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撥款力度,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爭取達到4%。目前我國的教育撥款額逐年上升,但在GDP中的比例依然不高,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教育撥款的努力程度尚有不足。教育撥款占GDP的比重,每增加0.1個百分點,就會增加400億元以上的教育投入,這對于支持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影響極為深遠。

第二,合理配置財政撥款在各地區、各級教育中的比例,適當向貧困地區和義務教育傾斜。大部分農村地區在經濟條件落后、辦學資源十分不足的情況下,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財力上予以強有力的扶持,才能切實保障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義務教育是國民素質提高的基礎,國家對其負有絕對責任。我國應將義務教育作為重點予以傾斜,明確規定各級政府在國家財政教育經費中承擔的責任,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第三,應該采取措施吸引大學畢業生進入農村地區從事義務教育。現今的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不爭事實。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生就會自動進入農村地區從事義務教育。只有在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政府提供合理的機會和崗位讓新畢業大學生能安心工作并扎根,才能實現國家、社會和大學生的“三贏”。

參考文獻:

[1]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3―2007[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教育部財務司國家統計局社會和科技統計司.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07[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