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4 11:37: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級語文學習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尤其是e學100優質教學資源,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將我們充分利用“e學100”數字化課程資源,深化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總結如下。
一、初步探索,大膽實踐
學校雖然生源和辦學條件都不是很好,但是,一直以來特別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2006年被河北省教育廳評為“河北省現代教育實驗學校”,2007年被評為“唐山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示范學校”,2009年被確定為“河北省網絡教育模式與績效研究首批實驗學校”。在2007―2010年還進行了“運用遠程教育資源,構建‘講、學、練、測’四環結合一教學模式”實踐研究,并被確定為《網絡教育模式與績效實踐研究》實驗學校。
(一)穩步啟動
為了更好地推動e學100學習深入進行,2010年3月,學校選拔了部分七年級學生,成立了學校第一個e學100網絡學習班,每天安排兩節課,免費為學生開放微機室,安排專業教師,利用e學100網絡平臺對學生進行指導。
2010年下半年,在總結第一屆實驗班經驗的基礎上,學校又選拔新一屆七年級學生組成了第二個實驗班。并下發 “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取得了家長的支持;另外,考慮到學生課業壓力較大,改為每周二、四安排兩節課進行網絡學習。在這期間,學校還得到河北省教科所趙杏梅所長的大力支持,安裝使用了e學100資源包,又購置了大容量的硬盤,配置了專門的服務器,供教師和學生使用。
2011年9月,在七年級新生中組建了第三屆網絡課堂實驗班。利用一個自然班(即七(4)班),在征得家長的同意后,共招收了35名學員,利用每周四晚自習時間,在該班語文教師楊麗艷老師的指導下,著重針對語文學科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由信息技術教師劉杰、石峻峰提供技術支持和輔助。
(二)實驗結果
三屆實驗班的組建,讓我們嘗到了“甜頭”,感到收獲頗豐。學生通過網絡學習,轉變了學習方式,獲得了新的知識,增長了智慧,從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追蹤數據來看,在教師的指導下絕大多數學生能通過利用e學100網絡平臺自主學習,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個體案例。如學校七(2)班陳宏偉同學2010―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為年級61名,第二學期本學期期中年級29名,進步了32名;在這期間,七(6)班王嬌同學進步54名,七(8)班李文靜同學進步41名。
2.整體提高。第三屆實驗班,在科任教師及信息技術教師的指導下,該班語文學習的興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效率顯著提高。從成績分析來看,七(4)班的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平均分還處于同層次班最后一名;期末考試,該班的平均分已經上升到第二名。不管是平均分,還是及格率、優秀率都有了顯著提高。
二、全面實施,創新實踐
(一)全面實施
1.合理安排。2012年2月開始,學校高度重視e學100優質網絡資源的運用,不再只局限于實驗班,而是把e學100網絡資源的運用作為教學的常態。教師在日常的教研、備課中,充分運用優質網絡資源,學科教師圍繞本學科的知識特點、課程進度結合e學100網絡資源,定期布置學習任務,為學生指明方向;定期發起問題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學生遇到的疑難;定期進行學習指導,為學生篩選更好的資源,提供更好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根據e學100網絡資源,布置預習任務,下發“明白紙”、“一體稿”,并且要檢查預習情況,還要在周檢測中有所體現,以使網絡資源的運用落到實處。信息技術教師負責博客的整體管理和課程通知、文件、進展的,提供技術支持。
2.問卷調查。2012年4月16日,學校在七、八、九年級擁有e學100網絡學習卡的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分學生卷和家長卷。此次調查共下發學生問卷、家長問卷各465份,回收有效問卷各459份,現將情況匯總如下:
調查表明,學生普遍喜歡e學100網絡課堂中的內容。選擇“很喜歡”的有216人,所占比例為47%;選擇“喜歡”的有243人,所占比例為53%。學生們都認為利用網絡課堂自學對學習知識有幫助,而且81%的學生喜歡利用網絡課堂自學這種學習方式。97%的家長認為網絡課堂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
孩子們最喜歡的網絡課堂中的內容有:視頻教學、單元總結、單元檢測等。普遍認為網絡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知識系統化,單元檢測及時反饋,而且有講解。
(二)實踐創新
1.重視預習。課前,任課教師根據e學100資源內容,布置詳細、具體的預習任務,并進行預習指導。這樣,學生們在預習時有的放矢,而且對預習結果有及時的反饋。以前,只有個別的學生能夠真正做到課前預習,大部分的孩子沒有能力做到預習。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有了“e學100”,孩子們都能夠提前預習了,在課堂上,孩子們因為做了充分的預習,他們都能爭相發言,而且發言都很到位,課堂氣氛活躍了,真正變成了學生的課堂。
2.關注弱勢。學校也存在一定數量的學困生,這些孩子因為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家庭因素等原因,學習成績落后,自信心不足,甚至產生厭學情緒。e學100網絡資源中有適合這部分學生的內容講解。這部分學困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e學100網絡資源,進行自學,而且能夠學會。過去的課堂上,成績稍差的學生總是“欣賞”著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發言;現在,這些孩子們也都爭著要回答問題,說思路,再也不是旁聽者了。
3.多種激勵。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積累學習資源,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生終生受益,在學生方面,學校每兩個月進行一次“優秀學員”評選活動,評選標準:文化課成績占60%,博客建設占40%;并進行“優秀學習計劃獎”、“ 最佳學習收獲獎”、“ 優秀學習心得獎”、“勤于思考獎”等評獎活動。
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每兩個月進行一次校級“網絡名師”評選,主要參考指標是:⑴輔導教師博客任務完成情況:學習任務、討論話題、學法指導等方面輔導教師是否保質保量按時在博客上;⑵師生互動環節,答疑解惑是否認真及時。
學校每月召開一次沙龍研討,每次由一名學科教師主持本次沙龍,研討本次沙龍主題,沙龍結束后布置下次研討主題,方便廣大教師在實踐中思考。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廣大教師的思想交流,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每次沙龍后評選“沙龍之星”,由廣大教師投票選舉產生。
4.加強研究。2011年9月,學校又申報了十二五課題《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行為的調控研究》并被河北省電教館立項。
【關鍵詞】教學能力;創新學習;學習興趣
How to train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to study independently
Peng Rui
【Abstract】New curriculum standard explicitly points out that to let the student active learning, active development, self-centered to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ve learning ability; Teachers are essential in the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activities of the teachers to use on the blade: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direction of thinking; Parsing the students through efforts still don't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Key words】The teaching ability; The innovation learn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以自我為中心培養其創新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的活動要用在刀刃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引思考方向;解析學生經過努力仍不明白的疑難問題。葉圣陶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還認為,“一個人有自學的能力和習慣,將一輩子讀書、一輩子受用。”所以,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切實抓好。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呢?
1 自學興趣的培養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將學習由一件苦惱的事轉化成快樂的事。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呢?我的主要做法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來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自學語文的興趣,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
1.1 實行課前三分鐘演講。在七年級上期剛開學時,相當一部分學生說話聲音低得難以聽清,還有的學生結結巴巴、語無倫次,不能順暢地表情達意。針對以上情況,我在每節語文課前,按學號由一個學生上臺三分鐘演講,內容可定或不定。由于全班學生參與,內容又豐富多彩,可聽性強,因而大大激發了學生說話和聽話的興趣,每次演講完畢,老師都要作簡略評說,多鼓勵表揚少批評指責。隨著一輪輪的演講,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自我表現的膽量。
1.2 排演課本劇。“活動實踐”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最佳手段。對一些人物較多,角色形象鮮明的課文,如《皇帝的新裝》、《公輸盤》等,我要求學生分角色表演他們的神態、語言、動作,除了課文內容還可創造性地加一些自己的想像。這樣,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將課本內容形象化,從而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進也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
2 自學方法的指導
從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他們一旦掌握學習方法。即可收益終身,從而體現了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不教”的教育思想。因此,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更需要教給方法。
2.1 序列法。即安排有序的自學程序,讓學生定向發展。例如:閱讀課,可以安排為:自讀(課文)――自查(工具書)――自思(重點、難點)――自結(積累基礎知識要點)――自評(章法技藝)――自練(各類習題)。當然六個環節,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互相作用。
2.2 發現法。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再發現的過程。因此,必須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只有發現,才能有話可說,才能有問題可究,才能有所創新。
2.3 定向法。即不斷“刺激”學生,控制學生的學習方向。不斷變更訓練內容和形式。
2.4 評價法。學生自學一個階段,比如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之后,要總結自己的學習效果,檢測自己是否達標,這就是評價。評價的方法很多,有練習、檢測、解決實際問題等。
2.5 調整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學習。調整就是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不足之處加以矯正和補救。或者轉變學習理念,或者調整學習計劃,或者改變學習方法,或者加大力度等。
2.6 遷移法。一般是指學生所獲得的經驗對后來學習的影響。比如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學習方法要“舉一反三”,運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略讀課文,課外閱讀,效果較好。
3 自學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