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3 20:44: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漢語文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238-01
漢語拼音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學生學起來易感枯燥乏味。要想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學好拼音首先就要了解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一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幼兒向兒童的時期過渡,處于這一時期的兒童理解能力差,記憶全靠死記硬背,他們擅長于記憶形象、具體的材料。另外,一年級學生的記憶效果與他們的情緒有著極大的關系,即在高興時記憶效果好,反之較差。依據一年級學生這樣的認知特點,在課堂上,我不斷變換講課的方法,經常以創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躍課堂氣氛,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號變得具體可感,幫助學生度過漢語拼音這一難關。
1.聯系生活,促進學生語言發展
"情生于境,融于心。"情景相生,虛實結合,新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漢語拼音教學特別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習漢語拼音放在語言環境中,讓學生從熟悉的語言環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和理解。所以,我認為應讓拼音教學生活化,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帶調音節組詞或者說一兩句簡單的話,賦予音節以意義。如:yī-衣服、醫生、一年級;yí-阿姨、一個;yǐ-椅子、已經、以后;yì-容易、意見,也可以練習給音節帶調說話,如教學"ai"時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讓學生先帶調組詞再說話,"ài-喜愛-我喜愛畫畫"。"我喜愛踢足球"……由此可見,當音節僅僅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它對學生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意義的識記又是非常困難的。可一旦把音節放在具體的環境中,讓它與生活密切地聯系起來,就不僅能引起兒童的注意和學習興趣,更關鍵的是在強化音節教學的同時,又能夠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
2.運用色彩,視覺記憶
低段兒童對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為主,即主要是以看來進行記憶。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和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視覺刺激除了能夠引起視神經中樞的興奮外,還能在他們的"心靈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常設計這樣的環節,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給聲母和整體認讀音節涂色,給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涂色,給字母和音節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號變成一個個美麗的彩色記號,讓學生在填色過程中不僅受到美的熏陶,記住了這些抽象符號在形狀上的細微區別,而且發展了視覺空間智慧。有個孩子就曾拿著自制的拼音卡片對我說:"我以前總分不清聲母z、c、s和整體認讀音節zi、ci、si,可現在我一看見卡片上的顏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為我把聲母全部涂成了紅色,把整體認讀音節涂成了藍色"。受到這個孩子一番話的啟發,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顏色的粉筆來書寫;紅色代表聲母,黃色代表整體認讀音節,白色代表韻母。這種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設計我想可能比老師直接把知識灌輸給他們要深刻得多。
3.將拼音教學融于游戲中
游戲是學習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特e是對學生進行早期教育的一種最好學習。對于剛進校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拼音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動"起來。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我在教學中經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唱唱,跳跳,聽聽,玩玩中領略學習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例如摘果子游戲:教師將音節寫在果子的后面,掛在大樹上。學生上前摘下一個果子,然后把果子后面的音節大聲的讀出來,如果讀得對,其他同學就跟著他把音節讀兩遍;并把這個果子送給他,作為獎勵;反之則大聲的說:"請重來";再如看誰跑得快:教師預先將卡片發給同學,然后大聲的讀出一個音節,持相應卡片的同學迅速跑上講臺領讀;這些活動使學生的腦、眼、口、手、腳都"動"了起來,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在變化多彩的游戲活動中,學生始終保持著一種激情,有著強烈的新鮮感和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漢語拼音學習在游戲和活動的海洋中變得輕松而愉快。還可以利用拼音的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來編成"漢語拼音休息操"。既可以在上課時進行放松休息,同時又可以鞏固拼音知識。
總之,漢語拼音有教法而無定法,只有把握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把漢語拼音教得生動有趣,學生才會樂學,愿學,才能把拼音學得更好。
摘 要: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學生變被動型的學習為主動投入型的學習,讓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下學習和接受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網絡為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關鍵詞:網絡環境 大學語文 閱讀教學
長期以來,高職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普遍采取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受式課堂模式。教師的講解占去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本上處于被填灌式的被動學習狀態。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學習上缺少主動性和創造性。高職大學語文閱讀教學多是在“教材+黑板”的單一媒體中進行,教學過程側重知識結論,忽視了知識過程與能力的培養。由于教學資源相對單一,主要依靠配套的教材,教學素材更新較慢,閱讀量不足,題材拓展的面較窄,學生的學習局限于書本知識之內。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前沿中一個重要的科研課題。應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網絡的普及使教育教學再一次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引進網絡技術開展閱讀教學的革命是現代教學的必然趨勢,利用網絡資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樣化、活動的交互性等特點優化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選擇性、交互性、趣味性、深入性,能夠促進高職大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也就是說,網絡為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了100多名教育專家和60座城市的2000多名居民。調查報告表明:由于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各行業的滲透和應用,網上教育將成為我國一種速度更快、傳播空間更大的新型教育方式,與課堂教育、廣播教育、電視教育一同構成了多元的教育手段體系。在諾貝爾獎百歲慶典之際,美國普林斯頓調查研究協會通過電話、書信和電子郵件等方式,對7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了一次題為“教育、創新和互聯網:諾貝爾獎得主看未來”的調查,93%的獲獎者認為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與全球的圖書館、信息系統和教師交流的機會;87%的獲獎者認為互聯網會給教育改革帶來好的影響;74%的獲獎者認為到2020年會有更多的學生通過虛擬課堂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
由此看來,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將成為革新傳統教育模式的重要動力。
從孔子的時代起,中國漢語文教育就一直同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經世濟時教育相融合,這是我國語文教育經久不衰的傳統。語文學科自1904年獨立設科以來,一直在尋求革新之路。百年來的歷史證明,語文學科往往最能及時敏銳地反映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它深深地銘刻著時代的印跡。民族的語文教育必須追求現代化,語文教育必然向信息化、高效化、普及化和開放化方向發展。而當今時代,隨著計算機在家庭和學校的日益普及以及國際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上語文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據初步統計,有關大學語文教學的網站有幾十個,如中國大學語文教學網、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大學語文教學論文、大學語文教學研究、大語在線、大學語文研究等,內容涉及教學資料庫、課程改革信息、專家教學思想、學生天地、新書介紹,還有課件和軟件下載等。網絡提供了海量的知識資源、龐大的智慧資源,為構建開放型學習環境提供了條件,打破了傳統的師生格局和時空限制。網絡為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最佳的交互手段(例如BBS、E-mail、學校教學網等),這些特點是其他媒體和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所以網絡環境更加適合大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展開。
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學生變被動型的學習為主動投入型的學習,讓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下學習和接受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網絡為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優越的環境。當然,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有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新生事物,它并不是聽任學生無目的地在網上瀏覽,是借助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來掌握知識、獲取和處理信息的一種閱讀行為。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師要明確學生閱讀的內容、方向和進度的要求,結合所學內容確立閱讀主題,在確定閱讀主題、創設相關情境的基礎上,學生就可以帶著明確的目的,利用Web瀏覽、在線虛擬圖書館、校園平臺資源庫等集中查找、搜集與主題相關的、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學生對搜集到的素材在進行多角度地觀察、理解、整合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類具體的細節問題,而教師的指導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學生分組協作交流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補充,可以讓學生分組圍繞某中心問題展開課堂討論與網絡交流研討的結合。當然,如何正確看待和利用網絡進行閱讀教學,讓其更好地為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服務,還會面臨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還有待于我們繼續進行積極不懈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