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護理美學論文

護理美學論文

時間:2023-01-27 23:13: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美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護理美學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護理文化;護理美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目前護理專業本科生的主要就業方向多數還是醫院的臨床護理,為了未來能更好的適應臨床護理工作。要適當地融合醫院護理文化元素在護理本科中的教育,對學生實現主動學習、職業定向、人性化觀念形成與行為規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以下從護理文化概念、內容和功能及如何加強護理文化建設等方面來探究醫院護理文化在護理本科的教育。

一、讓學生了解護理文化概念、內容和功能

1.護理文化是醫院文化中的重要構成,其與醫院文化為“母子關系”,所具有的特征也與醫院文化具有異曲同工之處[1]。護理文化在社會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表現形式,其已經與社會文化融為一體。護理文化的產生并非簡單形成的,其存在于護理人員長期實踐之中,通過對自身道德素養的約束,通過對自身行為的規范,從而達到更好地文化的集成[2]。也就是說,護理文化其更多的是做為一種精神文明而存在的,其在促進人員素質提升方面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2.護理文化建設內容

(1)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將很多文化要素進行了集合,其成為非常重要的社會外在形式表現,成為護理文化的“外衣”;諸如護士的儀容儀表、護士的言行舉止、護士的工作環境等等都是其表現形式的一種,都成為文化的重要載體,也不僅反映了護士的精神面貌,更加反映了醫院的精神建設,反映了醫院的整體狀態。(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在醫院的護理文化中同樣非常重要,其所蘊含的文化因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諸如護理質量、護理理念、護理形式等等組成了重要的護理文化制度,也成為護理規章制度的構成基礎。這些內容同樣也是護理文化的重要核心內容。并且,其隨著護理制度的規范和嚴格,越來越成為管理的重要手段,對于護理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對其有著一定的制約作業,逐漸推薦護理人員的職業能力養成,讓護理人員隨著其要求形成程序化構成。(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是護理宗旨、護理理念、護理道德、護理精神和價值觀,是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礎。

3.護理文化的功能

護理文化的功能非常強大,其不經能夠提高護士的職業素養能力,能夠提高護士的工作質量,而且能夠在樹立醫院形象方面發揮重要功用,對于醫院護理文化的構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向性作用。并且,因為護理文化的應用,醫院可以構成強大的向心力,讓所有員工可以向著一個方向邁進,可以讓護士感受到集體的榮譽感,并在集體環境中被認同,感受到自己以及所在集體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如何加強護理本科學生的護理文化建設

1.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學生的護理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公民思想的道德建設的核心。在護理學專業的培養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主人翁精神,從而發揮團隊積極主動性、創造性,在未來的工作中推動醫院護理事業發展。

2.以人為本加強學生的護理文化建設

作為未來護理文化建設的主體,以人為本高度重視觀念與情感因素。“以患者為中心”讓人的智慧、思想、技術及價值追求在未來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得到全面的突出,在進行護理發展的方向的制定時,要對護理人員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和激勵作用進行全面考慮,為其搭建有利于全面發展的平臺,儲備人才,讓每位護理人員都能獲得自身價值,得到充分實現的機會。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護理工作。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及創造性來開展護理工作的新模式,求新、求變和追求卓越,以創新來增強護理的競爭力。

3.應用護理美學加強學生的護理文化建設

護理美學是研究護理領域中美的現象和審美規律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包含著哲學理論和美學的基本原理及多學科的成果和方法,是護理領域的人文科學。護理學本科生應加強美學知識及人文知識的培訓、提高審美創造和審美感受、塑造職業儀表美、規范職業語言美、展示得體舉止美。將美學概念在護理文化中加以應用和推廣,在文化建設中體現出美學的價值和魅力,讓學生形成共同的服務理念和價值觀,使團隊的美得以充分展示,以此來激發護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團隊的競爭力和凝聚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三、結語

通過學校的培養和教育讓學生初步了解到護理文化的概念,護理文化的內容和護理文化的功能。讓醫院的護理文化與護理本科院校的校園文化有效的對接和融合,以滿足醫院對高素質護理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曾亞珍,肖曉玲,張東華.護理文化建設在促進護理隊伍穩定與發展中的應用與成效[J].全科護理,2015,13(4):357-360.

第2篇

關鍵詞:護理實驗教學,護生,溝通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模式和護理觀念也隨之轉變和更新,護理人員的工作目的已從單一的恢復患者生理功能擴展到滿足患者身心健康,因此護理的實踐活動,不僅是提供護理技術的過程,也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1],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基礎,而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是溝通能力。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于1998年1月修訂了“護理專業高等教育標準”中界定了護士應具備4種核心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評估能力、溝通能力和技術能力[2]。由此可見培養護生的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強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指一個人與他人有效地進行溝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內在動因。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是指在護士護理患者中的信息傳遞、交流和理解的過程,是護士做好心里護理的主要表現形式和手段,是完成護理任務的重要保證。臨床上護士和患者接觸十分頻繁,長期以來受傳統“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影響,護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著護士就是發藥、打針、測量體溫的工作,忽略了與患者之間的互動,缺乏了有效的交流與溝通,使護患關系被動僵持[3],引起醫療糾紛,影響醫院和醫務人員的正常工作。因此在校期間開始有意識的對護生進行溝通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使護生進入臨床后能及時營造良好的護患溝通氛圍,要求護士轉變護理觀念,樹立“以健康為中心”的人文關懷模式,充分調動護士主動性,加強責任心,為患者創造和諧、舒心的治療環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并盡快恢復健康。

2護理實驗教學中影響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培養的因素

護理學基礎是研究有關預防、疾病治療及康復過程中護理理論知識、技能及發展規律的綜合性應用學科[4],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也是一門實驗科學。近年來,隨著護理理論及技能的不斷完善,護生的臨床應用能力及操作能力逐漸增強,但是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現狀卻不容樂觀,與以下因素有關:

2.1護生方面的因素

2.1.1目前護生獨生子女占多數,缺乏社會經驗,與人溝通較少,導致護生在溝通交流方面比較薄弱。

2.1.2 護生在實驗室學習操作,扮演病人角色的基本都是模型,接觸的物品是實驗用物,缺乏逼真感,往往機械的進行操作,忘記了與患者進行交流。即使扮演病人角色的是同學,也經常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對自己不信任,不愿意開口解釋或交流,怕說錯被學生笑話,從而缺乏交流的主動性。

2.1.3 通過與護生的交流,發現護生在思想上并未真正充分認識到操作過程中溝通的重要性,普遍重專業輕人文,重護理技能操作輕溝通交流.

2.2 教師方面的因素

護理教師或實驗指導教師有很大一部分為專職教師,大學畢業后就直接留校當老師,他們與病人接觸少,缺乏臨床經驗,對真實的臨床病房環境不夠熟悉,相對注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在實驗操作時重操作步驟和操作方法而忽略了與病人溝通。

2.3護理教育理念的因素

傳統的護理教育理念是“以疾病為中心”,重操作輕人文的護理實驗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護生動手能力強,但是缺乏護士必備的人文科學知識及修養,缺乏護患溝通能力和技巧,在臨床上屬于單純的技術型護理人員。

1.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在護理實驗中的培養

3.1改變護理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實驗教學指導思想

護理學科發展日新月異,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層出不窮,臨床上對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已從原來的單純技術型轉變為全面綜合型,這要求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都發生相應轉變。護理教學的課程設置應增加職業道德教育、護理心理學、護理美學、護理禮儀等,增加護生人文素質,適應21世紀“以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的需求。在護理實驗中,除了對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外,還要強調加強人際溝通的重要性,激發護生學習的積極性。

3.2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確保教學過程中言傳身教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教師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將是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隱形課程的內容體現,這就是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做新時代的終身學習型教師,學習更新專業知識,提高教育能力,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創新,在樹立注重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同時注重護生職業素質和人文素質培養的教學觀。在實驗帶教過程中應努力做到語言清晰、準確、規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根據不同病人不同操作使用恰當準確的語言與患者進行解釋溝通工作,確保做到言傳身教。

3.3 培養學生專業興趣,穩定學生專業思想

部分學生對護理專業了解不夠,就誤打誤撞的進入了護理專業學習,再者聽聞部分臨床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抱怨,使得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甚至排斥。因此在護生剛進入學校時,就注重加強人文理念的引導、職業道德的熏陶、學習興趣的培養。開展一系列講座,請優秀護士前輩通過親身經歷對護生進行正確的職業引導,弘揚南丁格爾精神。結合國內外不斷提升的護理專業地位與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現狀分析,表明護理專業良好的就業形式和發展前景,激發護生的專業興趣,穩定專業思想,主動學習。

3.4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貫穿教學過程

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提高溝通能力培養的教學效果[5]。

3.4.1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授一項操作時,先分段講解此項操作的基本步驟和注意事項,然后連起來全程操作一遍,再請護生回示,此時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可以啟發其他護生進行思考、討論,并且用學過的理論解釋錯在哪里,該怎么做,以后自己會不會發生類似的錯誤等等,可以加深護生的印象。同樣整個過程中,教師在示教時,強調了跟病人的溝通和解釋工作,學生也相應對溝通工作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啟發式教學法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激發了學生臨床思維意向,培養其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6]。

3.4.2 案例教學法 臨床護理服務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患關系的好壞,而護患關系的基礎是良好的護患溝通。為了更形象逼真地讓學生了解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重要性,進一步向護生傳授“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教師會收集臨床醫療護理工作中發生的一些真實案例,要求護生理論聯系實際,分組討論,找出案例中哪些是不良溝通引起的醫療糾紛,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護患溝通。經過討論,學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不僅學生之間進行了溝通,還與老師進行了溝通,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既生動了解了護患溝通的重要性,又在討論過程中培養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3.4.3 情景模擬教學法 情景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輔相成的具體場景,將理論知識演化成直觀內容,激發護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追求與探索[7]。在課程基本結束學生能基本掌握各項操作時,把護生以寢室為單位分成幾個組,讓護生自行設計病例,根據病情需要預習操作流程。根據不同的病例情景,進行角色扮演,有護生扮演病人,有護生扮演醫生,有護生扮演護士,有護生扮演病人家屬等,在實驗室模擬病房里進行情景模擬演練。護生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重創新的原則,要求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扮演家屬和病人的護生要給醫護人員設置障礙,扮演醫護人員的護生要解決問題。也可以進行角色互換,讓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之間能設身處地的考慮問題,最后請本組學生指出劇情中運用的醫患溝通情況。論文參考。其余護生觀看完模擬演練后,可以提出問題,指出哪些做的好,哪些需要改進,如何改進才更好,最后老師總結評價。情景模擬演練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的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所謂“旁觀者清”,使其余護生以后能避免犯相同的錯誤,提升了護患之間的溝通能力。

3.5 提高溝通能力分數的比重,改進實驗評分標準

修改操作考核評分標準,使學生的儀表、態度、溝通意識和能力在實驗成績中所占比例提高5%。操作考核項目不單純是考核一項操作的熟練程度、操作方法準確程度,而是一個綜合能力的考核,包括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和人文關懷。實驗操作考核標準引導學生從主觀上重視溝通能力的學習和鍛煉,樹立關愛病人的服務理念,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論文參考。

4. 小結

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人們更加關注護理實踐中的人文精神。論文參考。如何加強護患關系的溝通已成為一個新的要求,對于每一位護生來講,必須掌握服務患者、指導患者、尊重患者的技能和技巧,才能勝任神圣的護理工作。因此通過在護理實驗教學中對護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使護生認識到了與患者溝通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溝通技巧,為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學校還應加強對護生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職業責任感、臨床思維、判斷能力、專業修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以適應護理學專業特點及護理模式的轉變 。

參考文獻:

[1]趙莉,龍霖,雷蓉.《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對護理本科生護患溝通能力的培養[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7(27):759-761.

[2]shearR,Davidhizar R.Using role play to develop cultural compcompetence[J].NursEduc,2003,42(6):38-40.

[3]駱鳳英.觀《亮劍》談護患溝通技巧的“五性”[J].光明中醫,2009,12(24):2372-2373.

[4]馮先瓊.護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5]王蓓,俞群亞,于冬梅,等.臨床護理教學中加強護生溝通能力培養的做法與體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1A):70-71.

[6]杜維星,李啟培.啟發式教學在《護理學基礎》技能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護理,2006,12(17):1659-1660.

[7]陳麗霞.情景教學法在社區健康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5,19(6B):1125-1126.

第3篇

關鍵詞:護理本科;培養方案;探討;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2-0198-02

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具體化、實踐化形式,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中心環節[1]。從某種程度上說,培養方案規定了培養人才的思維、行為等各個方面的能力[2]。隨著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醫院的不斷擴建,加之近些年對國家對醫療體系的改革,人們對健康的需求、社會上對護理這個職業的要求也都跟著增加,而這些快速“增長”,也使當下的護理教育面臨嚴峻的考驗。

一、我國護理本科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出現功利主義傾向,許多辦學教育機構尤其是新建院校,考慮更多的是經濟效益而忽略護理人才質量對從業護理人員在綜合素質及能力方面產生的負面影響。當然,護理人才的從業全球化也將日益增強成為一大趨勢。在這方面我校與其他國際學校的交流就做得很好:例如,之前曾邀請日本的留美博士來我們學校做講座,讓我們能積極地了解國外的醫療現狀及模式,近期的去泰國做交換生的機會也帶給了我們機遇及挑戰。再者而言,在對護理本科高級人才培養的實際操作等一些實戰技能上是一較大的軟肋,我們應該著重這一方面的培養,構建符合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的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二、我國高校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探討

1.護理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表述籠統,定位不明確。我國正處在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新的形勢對跨世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既要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較強的實踐技能、良好的職業素質。有研究表明,到2015年,我國醫護比例不合理的現象將繼續存在。護理人力短缺的問題依然無法改變,而臨床則急需實用型創新型復合型的護理人才。但目前我國各護理本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均參照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的《全國普通高等醫藥本科專業目錄》,表述上普遍較為籠統,沒有清楚界定本科護理教育的目標[3]。這使得在臨床上護理本科未能充分體現其價值,造成了人才浪費。

2.顯性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實踐脫軌。利用文獻檢索查閱到的各大醫學院校的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顯示,在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上,多數學校還沒完全脫離舊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不同程度教學程度脫離實際的現象。

(1)公共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課程學時數較大。在各大高校關于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程所占課時平均占到55%以上,依然停留在臨床醫學專業模式,沒有完全體現出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應有的理念。這導致同學在課下自主學習的重心有所轉移,使得在從業過程中無法更好地掌握,并熟悉專業技能。

(2)課程多樣化不足。在專業課之外,應注重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就則必須多學科結合,而目前多數學校人文課程如人際交流、公共關系、護士禮儀、護士美育等課程所占平均總課時不足1/10,與西方發達國家護理本科課程中1/3為人文學科相比仍有較大差距[4]。這使得同學在真正從業時,在面對當下醫患、護患關系緊張,護理專業工作人員較少的工作環境下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

(3)課程設置模式。護理本科各課程間缺乏知識結構上的邏輯過度和有機聯系,既存在不必要的重復,又存在脫節和遺漏。現在多數學校仍在采用“三段式”教學模式,第一年學習公共基礎課,第二年學專業基礎課,第三年學習護理專業課程[5]。而未形成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課程在共同為實現培養目標產生綜合效能方面的作用已落后于社會和醫學科學的需要。

(4)實踐教學安排嚴重不足。護理學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重操作的學科,而現有的培養方案,在實踐課時的安排過少,在考核時,也是重理論,而輕實踐。這導致學生對操作不夠重視,進入臨床不能夠更好地勝任護理工作[6]。

(5)學制設置、學位管理欠規范。目前,國內護理專業本科培養學制中五年制與四年制并存,四年制的本科畢業生理應授予理學學位,而部分學校則授予四年制學生醫學學位的情況,造成學制、學位較為混亂的現象[7]。

3.關于隱性課程設置的對比。從查閱到的各大醫學院校護理本科人才方案,對比了隱性課程設置、軍訓、入學前教育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發現了各大院校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對本科生心理以及職業發展能力的拓展。

(1)軍訓時間縮短。軍訓時間不同程度地縮短,楚雄和山東萬杰醫學院等大部分的軍訓時間均為兩周,少數學校為一周和三周,護理專業作為一個服務行業,需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良好的體力,軍訓期間可以鍛煉學生的耐力和毅力,對今后的學習和臨床工作有積極意義。

(2)入學教育不充分。對護理人員來說,在入學之初,深刻地了解什么是護理,我們的專業意義是什么,和學好專業知識同等重要。有助于同學們在開始學習時,態度是嚴謹的。避免大一一年茫然帶來的學業的疏忽、時間的浪費。

(3)缺乏自主科研能力培養。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很少體現對學生科研能力擴展的課程,忽略了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發展,這也是本科護理區別于專科護理的重要體現。在臨床工作中,不能利用本科生的優勢,創新發展臨床工具和技術。

(4)與護理相關的業余活動過少。醫學類院校在豐富其學生課余生活時,往往忽視了通過增加相關護理專業活動來加強護理生的護理學理念。

三、對我國高校護理本科人才培養的建議

1.課程體系方面的建議。以現代護理觀和護理專業認證以及培養目標為依據,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原則進行課程結構的調整和重組。以“注重素質、強化目標、精簡基礎、突出護理”作為優化課程體系的基本原則。

(1)緊縮醫學基礎課程,突出護理特色。[8]調整要以夠用為原則,將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醫學基礎課程學時縮緊,節省課時空間。增加護理學課程的比重,比如增加康復醫學、護理美容、護理社會學、中醫護理學、護理英語、心理障礙與精神衛生等課程。

(2)注重人文培養。增加更為實用的人文課程,比如護理禮儀、人際溝通、就業指導、護理美學、護、循證護理、護理論文撰寫、增加雙語教學等。

(3)調整課程體系與分布。臨床各學科課程可按照臨床分科組織,也可按照生命周期組合,還可以按照人體結構和功能從正常到異常的思路。

(4)改革學制。章雅青[9]等研究表明,四年制的護理本科教育學更注重培養本科護生的綜合素質。故應統一學制為四年,并授予理學學位。

2.人文素質教育。軍訓時間設置為三周,注重鍛煉學生的耐力和毅力,針對九零后大學生體質普遍較弱的現象,在對學生的要求方面,應該嚴格,面對以后繁重的課業,表現出認真以及刻苦鉆研的態度。建議在培養方案中設置軍訓時間為三周,便于入學教育以及大學新生的耐力提升。

加強入學教育,樹立基礎的職業認知,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習中準確地自我定位;在臨床中,面對護患問題處理得體,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貫徹我們的護理措施。

增加提高科研能力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獨立思考問題以及研究問題的素質。改變大學生慣性接受知識的模式,擴寬學生自我提升的渠道,加大對學生科研的支持。

由學校組織開展護理專業技能大賽、護士風采大賽、護士節文藝匯演、演講等活動。

參考文獻:

[1]曾冬梅,席鴻建,黃國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5):98.

[2]陳亞飛,鄧麗,邢蓓蓓,肖歸,張秀英.培養方案改革對護理本科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影響的現狀[J].吉林醫學,2013,(11).

[3]嚴婧.我國本科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現代醫藥衛生,2013,(11).

[4]李繼平,劉素珍,李卉青.對21世紀護理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J].現代護理,2004,10(1).

[5]文安華,李芳,李愛玉.本科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5).

[6]鮑玉霞,饒玉霞,趙驥,孔令磷,張志霞,張俠.專業認證背景下構建護理學本科培養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3,(11).

[7]鄭修霞,我國護理教育發展的概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社會醫學雜,2009,6(3):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