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3 18:06: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科技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序號]作者.文獻題名.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1] 袁慶龍,候文義.Ni-P合金鍍層組織形貌及顯微硬度研究.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1,32(1):51-53
B.專著
[序號]作者.書名.版本(第1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
[3] 蔣有緒,郭泉水,馬娟,等.中國森林群落分類及其群落學特征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79-193
C.學位論文
[序號]作者.論文題名:學位論文級別.保存地點:保存單位,答辯年份
[7] 張和生.地質力學系統理論:博士學位論文.太原:太原理工大學,1998
D.報紙文章
[序號]作者.題名.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13] 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思路.人民日報,1998-12-25(10)
E會議論文集
[序號]作者.文章名.見(英文用In):主編.論文集名.(供選擇項:會議名,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6] 孫品一.高校學報編輯工作現代化特征.見: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科技編輯學論文集(2).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0-22
F.報告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報告地:報告會主辦單位,年份
[9]馮西橋.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的LBB分析.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1997
G. 專利文獻
[序號] 專利申請者或所有者.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號.日期
[11] 姜錫洲.一種溫熱外敷藥制備方案.中國,881056078 .1983-08-12
H.國際、國家標準
[序號] 標準代號.標準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I翻譯類文獻
[序號]─作者.書名.譯者.版次(第一版應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頁
[2] 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黃衛偉,等譯.第七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J.專著中析出的文獻
[序號] 析出責任者.析出題名.見:專著責任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12]羅云.安全科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及趨勢探討.見:白春華,何學秋,吳宗之.21世紀安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5
K.電子文獻
1、電子文獻轉載其他非電子文獻(如電子圖書、電子報刊),應在源文獻的著錄格式后著錄電子文獻的引用日期和獲取和訪問路徑,其文獻類型標志使用復合標志,即[文獻類型標志/文獻載體標志]。
[1] 江向東.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處理與圖書管理系統解決方案[J/OL].情報學報,1999,18(2):4[2000-01-18] ..
附:參考文獻著錄中的文獻類別代碼
普通圖書:M 會議錄:C 匯編:G 報紙:N 期刊:J 學位論文:D 報告:R
關鍵詞:安丘模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近年來,安丘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全面提高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這一做法得到了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論文參考。去年4月份,山東省政府在安丘召開全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現場會議,把安丘的做法確定為“安丘模式”,在全省推廣。
1.主要做法
實施區域化建設,就是從源頭控制和基礎工作抓起,從出口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入手,通過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全過程監控,逐步在全市形成符合國際質量標準要求的出口農產品種植養殖區域,把住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道關口,從根本上確保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主要抓了“五個體系”建設:
1.1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加快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
在嚴格實施已有國家級、省級標準的同時,研究制訂了與農產品質量標準相配套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33個,參照出口國食品衛生標準制定了200多個生產標準,形成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業標準體系。按照“基地規模化、形式多樣化、生產標準化”的要求,已建成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30萬畝、果品基地10萬畝、標準化養殖基地400個。對所有基地,實行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組織生產、統一質量檢測、統一收購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保證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全部按標準化要求實施。
1.2健全控制管理體系,搞好農業化學投入品的源頭控制和規范使用
堅持把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控制管理作為實施區域化建設的關鍵措施來抓,制定出臺了《安丘市農藥管理辦法》和《安丘市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農業化學投入品專營專供管理辦法》。積極探索農業化學投入品供應管理體制,一方面,強化對標準化基地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供應管理,建設農業化學投入品專營店。論文參考。在專營店配備專職技術人員,在基地配備植保員,指導規范使用農業化學投入品。目前,已建成市級農藥獸藥專營總店1處,鎮和農村社區直供店67家;設立市級化肥專營總店1處,鎮和農村社區專營店60家。另一方面,加強對全社會化學投入品市場規范管理,確定15家化肥、農獸藥批發企業,負責全市化學投入品的網絡建設和批發供應,凈化規范社會化學投入品使用的大環境。
1.3健全科技服務體系,為區域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一是健全區域化管理科技服務組織。整合農業、畜牧、林業等職能部門的科技人員,落實區域化管理科研課題,積極開展良種的引進選育和試驗示范,以及新農獸藥的測試和推廣應用。二是加強區域化管理的宣傳培訓。目前,已聘請檢驗檢疫、農業、外經、畜牧等方面的專家進行骨干培訓20次,培訓人員2萬多人次。通過電視臺開辟專欄、編發科技宣傳冊、開展科技下鄉等形式,培訓農民10萬多人次。三是開展區域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成立農業專家顧問組,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110免費服務熱線,建立“安丘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110”網站,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組織321個,在全市形成了以農業、畜牧、林業等職能部門為龍頭,以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依托,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協會和生產合作社為紐帶,上下貫通,左右相連,點面互動的科技服務網絡。
1.4健全檢驗檢測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對已有的農業、畜牧、質監等檢測資源進行整合,建設了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在重點蔬菜生產區和批發市場建立了快速檢測點;在外貿食品公司成立了山東省首家自有出口蔬菜檢測中心;在凌河鎮、新安街道分別建設了高標準的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為依托,以農產品加工企業檢測資源為主體,農業、畜牧、質監、環保等部門檢測機構共同參與、分工協作的檢驗檢測體系。基本實現了出口農產品從農資、土壤到生產、加工各個環節全過程、無縫隙的監控和檢驗檢測。
1.5健全組織領導體系,形成區域化管理整體推進機制
在國家出口檢驗檢疫部門的指導下,建立了政府主導、龍頭帶動、部門聯動、全民行動“一導三動”的區域化管理推進機制。政府主導,發揮好政府統籌協調、行政推動作用,制定實施規劃,加強政策扶持,搞好組織協調,實施聯合執法和監管。論文參考。龍頭帶動,以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為支撐,擴大基地規模,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拓展國際國內市場,示范帶動區域化管理的開展。部門聯動,根據區域化管理的總體規劃和重點工作,明確相關部門在區域化管理中的職責,做到既各負其責、分工把關,又協作配合、執法聯動,強力推進區域化工作開展。全民行動,通過宣傳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農產品安全意識,真正調動全體農民群眾參與和支持區域化管理的積極性,形成了區域化管理的濃厚氛圍和強大合力。
2.初步成效
2.1創新了管理模式,建立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
通過組建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協調組織和機構,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政府部門的人力、技術和執法管理資源,形成了長期穩定、聯合協作、富有成效的工作機制。
2.2擴大了標準化基地規模,降低了基地建設管理成本
全市標準化基地由原來的6.5萬畝擴大到30萬畝,有效解決了企業基地過于分散、管理費用過高等問題,降低了基地建設管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建設一個300畝的標準化基地,可節約7.8%的用地,每年節約管理成本10萬元,農業化學投入品使用成本降低15%。
2.3提高了安丘出口農產品質量和知名度,擴大了農產品出口創匯
安丘區域內各類蔬菜的藥殘檢出率(含藥殘達標蔬菜)由實施區域化以前的17.2%下降到目前的2.4%。供港蔬菜從未發生投訴問題。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今日關注》、《東方時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香港《大公報》、山東電視臺等欄目對安丘市實施區域化建設的做法進行了宣傳報道。
2.4減少了污染,保護了環境
規范使用農業化學投入品,有效地控制了農業污染,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
2.5培育了新型農民,加快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通過開展區域化建設,對農民進行大規模教育培訓,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培養了大批新型農民,壯大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促進了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論文關鍵詞:紙質文獻,高校圖書館,利用率
文獻利用率是衡量圖書館館藏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影響利用率的因素很多,文獻采訪質量是其中的一項,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獻利用率的高低。因而,定期的對館藏文獻的利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便提高中文圖書采訪的質量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對河南科技大學圖書館近三年中文圖書利用情況進行的統計分析,即2008—2010年,通過分析研究,及時發現采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有針對性地制訂文獻采訪的準則。
一、調查時間段的調查的對象
本次統計,借助于圖騰系統的典藏及流通統計模塊進行統計。統計的時間段自2008年1月1日起,截止至2010年11月30日。本次統計的主要對象是四個校區流通上架的中文圖書。統計的方式是按冊數統計,分類使用的是
中圖法分類。
二、圖書館中文圖書利用率情況統計分析
本次數據統計按以下公式來計算:
藏書流通率=外借冊數/中文圖書館藏×100%。
1、圖書分類說明
本次數據統計將館藏文獻按文、理、工、農、醫分為五大類,社科類(A、B、C、D、E、F、G、H、I、J、K)圖書統分為文科;N、O、P、U、V、X、Z統分為理科;S和Q為農科;R為醫科;T大類為工科。根據這個分類中文圖書利用情況見表1:
表1:
類名
類號
館藏比例
利用率
館藏排名
借閱排名
利用率排名
文 科
馬列類
A
0.4%
351.33%
19
18
9
哲學類
B
3.96%
351.82%
10
8
8
社科總論
C
2.75%
320.31%
11
10
11
政治法律
D
4.41%
197.33%
7
11
17
軍事類
E
0.55%
327.60%
17
15
10
經濟
F
13.45%
105.59%
2
7
22
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G
2.23%
258.28%
12
12
15
語言、文字
H
11.24%
539.92%
4
3
1
文學
I
12.28%
496.10%
3
2
2
藝術
J
2.22%
453.29%
13
9
3
歷史、地理
K
5.69%
431.85%
5
4
5
文科合計
59.17%
348.89%
理 科
自然科學總論
N
0.77%
271.24%
15
16
13
數理科學和化學
O
3.97%
480.77%
9
5
4
地球科學
P
0.32%
144.73%
20
21
18
交通運輸
U
0.57%
249.69%
16
17
16
航空、航天
V
0.10%
138.45%
22
22
20
環境科學、
安全科學
X
0.42%
118.95%
18
20
21
綜合性圖書
Z
0.22%
363.13%
21
19
6
理科總計
6.37%
252.42%
工科
工業技術
T
23.88%
287.98%
1
1
14
農科
生物科學
Q
1.37%
356.10%
14
14
7
農業科學
S
4.16%
134.24%
8
13
19
農科合計
5.53%
245.17%
醫科
醫藥、衛生
R
5.05%
303.7%
6
Huang Jianfeng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茂名 525000;華南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廣州 510641)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 525000,China;
Institute of Safety Science &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摘要: 歸納了本質安全的定義,闡述了本質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國內外發展的狀況,指出了現階段本質安全相關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石化企業應該從工藝過程、生產設備、作業環境、人員素質、生產管理、評價方法等六大方面實現其本質安全化。
Abstract: It summarized the definition, the principle and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development of inherent safety. It fou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of inherent safety. At last, it proposed that the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should achieve inherent safety from six aspects―process engineering, production equipment, operating environment, personnel quality and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
關鍵詞: 本質安全 安全評價 石化企業 石油化工
Key words: inherent safety;safety assessment;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petrochemical
中圖分類號:TE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32-0026-02
0引言
傳統的危險管理方法是通過危險與人們、財產和環境之間的保護層來控制危險的。保護層包括對人員的監督、控制系統、警報及保護裝置,還有應急系統等。該方法很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化學工業的安全記錄[1]。但是在危險與受到潛在影響的人、財產和環境之間設立保護層也有很多不利之處,如建設保護層的費用高昂,還有后期的操作費用、安全培訓費用及維修保養費用等。況且,保護層只是抑制了危險,并不能消除危險,有些失效的保護層甚至會導致事故的發生。因此,本質安全成為了石油化工技術新的研究熱點。
1本質安全的定義
本質安全的概念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電氣設備防爆構造設計[2],這種防爆技術不附加任何安全裝置,只是利用本身的結構設計,通過限制電路自身的電壓和電流來預防產生過熱、起弧或火花而引起火災或引發可燃性混氣的爆炸,它從根本上解決了危險環境下電氣設備的防爆問題,故這樣的電氣設備被稱之為本質安全型設備。1977年,英國帝國石油化學公司(ICI)的安全顧問Trevor Kletz率先提出了本質安全的概念[3]。
《職業安全衛生術語》(GB/T 15236-94)本質安全定義:“通過設計等到手段使生產設備或生產系統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誤操作或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事故”[4]。
《機械工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試行標準》本質安全定義:“設備或生產系統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誤操作或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事故”[5]。
我國石化行業對本質安全的定義:指通過追求人、機、環境的和諧統一,實現系統無缺陷、管理無漏洞、設備無故障。實現本質安全型企業,要求員工素質、勞動組織、裝置設備、工藝技術、標準規范、監督管理、原材料供應等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和每一個環節都要為安全生產提供保障[6]。
美國化工過程安全中心(CCPS)對本質安全定義:“本質安全就是營造一種安全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的生產過程中伴隨的物料及生產操作里存在的安全隱患都已經被減少或消除,并且這種減少或消除是永久性的”[7]。
日本對本質安全定義:“它是指操作人員在使用或操作電氣裝置和機械設備的時候,這類裝置或設備,無論從結構方面,還是從性能和強度方面均不存在危險”[8]。
筆者認為,從本質安全四大原理出發,設計可靠性高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并建立科學的、系統的、主動的、全面的事故預防體系,使風險處于可控制、可接受的程度,就是本質安全。本質安全化就是將本質安全的內涵加以擴大,是指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生產系統具有完善的安全防護功能,系統本身具有相當可靠的質量,系統運行中同樣具有相當可靠的質量。
2本質安全的原理
本質安全裝置的實現原理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9,10]:最小化,替代,緩和,簡化。“最小化”指減少危險物質的使用數量,或減少危險物質在工藝過程中的使用次數;“替代”指使用安全的物質或相對安全的物質來替代原危險物質,使用相對安全的生產工藝來替代原生產工藝;“緩和”指在不能最小化或替代危險物質時,應在安全的條件下操作,例如常溫、常壓和液態;“簡化”指簡化工藝、設備、任務或操作,使設備狀況清楚避免復雜設備和信息過載,使設備有充足的間隔布局來避免碰撞效應,使不增加過量的附加安全裝置以減少錯誤發生的可能。
一套本質安全的裝置,它具有設計合理,在事故中很少或基本上不產生破壞的特點。它從根源上減少或消除危險,而不是通過附加的安全防護措施來控制危險。它通過采用沒有危險或危險性小的材料和工藝條件,將風險減小到忽略不計的安全水平,生產過程對人、環境或財產沒有危害威脅,不需要附加或程序安全措施。它通過設備、工藝、系統、工廠的設計或改進來減少或消除危險,安全功能已融入生產過程、工廠或系統的基本功能或屬性中[11]。這就是本質安全的實現原理。
3國內外發展現狀
基于本質安全的設計思想早在1870年時就出現過,但它直到100年以后才被工程師們重視[12]。1977年12月14日,Trevor Kletz在英格蘭的Widnes召開的英國化學工業協會年會上所提出的工藝和設備本質安全的概念[3]。1978年,Trevor Kletz發表了著名的文章《不存在的東西不會泄漏》[3],為本質安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此后,化工過程本質安全已成為美國、芬蘭、德國等國家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目前,對本質安全的研究包括本質安全理論、本質安全工藝、技術及應用方法、本質安全定量化評價工具等,從最初的設備、技術的本質安全向系統、管理層面的本質安全化發展。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十分重視本質安全的研究與應用[11],已取得一系列技術成果。在本質安全定量化評價方法方面,先后有PIIS法、INSET工具箱、ISI法、SHE法、I-Safe指數法、圖形法、ISIC法、安全危險指數法、KPIS法、PRI法等;在本質安全應用技術方面,與清潔生產、模糊邏輯理論、事故調查理論、安全連瑣系統SIS、工藝安全管理系統PSM等技術結合在一起,為構建石化企業本質安全系統提供了理論基礎。
我國本質安全研究開展的并不晚,其前身是20世紀50年代關于電子產品的可靠性研究。我國除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氣產品的開發外,近年來,煤礦、化工等行業也在積極探索本質安全技術和管理方法[13]。在學術上明確提出本質安全概念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此后本質安全研究如雨后春筍,有大量學術。從文獻資料上看,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第一,大多數期刊論文都是圍繞本質安全的定義、以及它與傳統安全概念的區別方面展開,有少數談到了怎樣建立本質安全體系和企業的本質安全模型;第二,主要是針對煤礦企業本質安全展開研究,對煤礦企業怎樣實現本質安全和怎樣評價、考核本質安全系統有一定思路。針對石油化工行業實現本質安全的期刊較少,可見本質安全在石油化工行業的研究還有待深入。我國正處于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時期,安全生產形勢十分嚴峻,探索先進的適用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預防方法顯得尤為必要。研究從根本上消除或減小危險的本質安全理論具有現實意義[11]。
4存在問題
本質安全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實踐中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問題如下:
4.1 本質安全雖然在近十多年里取得了較快發展,但還有很多因素阻礙了本質安全的發展。一是本質安全的設計目的和傳統安全概念里的目的大相徑庭,前者至力于從根本上消除或減少當前工藝設備的危險,后者強調通過控制危險和運用附加裝置減少事故導致的后果。二是企業對本質安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加上本質安全的標準難以衡量,一家工廠是否應用了本質安全相關標準,能否達到本質安全,沒有統一的檢驗標準和規范。目前石化企業都在強調本質安全,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指導思想和操作方案,這使推進石化企業的本質安全化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4.2 本質安全評價方法大多局限于早期設計階段,而實際中在役的大量生產設備,是事故發生的主要位置,所以研究能促進現存設備的本質安全化的評價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階段,對石化企業現有的裝置和設備展開本質安全評價,促進它的本質安全化,還沒有一套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理論標準。
4.3 安全是指綜合的安全,很多方法只是從工藝過程的設計、設備的運行、毒素、布局等方面考慮本質安全,卻沒有考慮人的重要作用,沒有充分意識到人、物及環境間不和諧就不能保證系統本質安全化的事實。所以有些本質安全評價方法的參數不夠全面,還有待提出一套綜合的本質安全評價方法。
4.4 相關本質安全的應用技術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專業性太強,企業普通的安全技術人員難以掌握和實施。而且,石化企業已采取了很多先進的技術來促進設備的本質安全化,如RBI技術,RCM技術,SIL技術,DNV的RAM技術(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等,有效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和設備的可靠性,怎樣把本質安全理論與這些先進的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正是目前石化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5總結
本質安全方法強調從源頭上消除或減小危險,是一種先進的風險管理思想。但是,在當前科技水平下,石油化工企業真正的本質安全是無法實現的,危險源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應用本質安全的方法只能減小危險,而無法消除系統中所有危險。而傳統的非本質安全方法強調控制危險,這對于存在各種無法消除的危險源的化工企業來說,也是一種控制危險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總結出一種基于本質安全的綜合風險管理模型。
構建本質安全型石化企業從六個方面進行,即工藝過程本質安全化、生產設備本質安全化、作業環境本質安全化、人員素質本質安全化、生產管理本質安全化和評價方法本質安全化。具體構想如圖1所示。
5.1 工藝過程本質安全化工藝過程本質安全是本質安全型石化企業的關鍵,可運用本質安全評價方法,從根源上找出工藝過程中可能潛在的危險,從而從消除或減小工藝過程設計時未能考慮的危險。然后結合傳統安全評價方法,找出系統中的危險源,增加安全措施,運用過程安全管理、風險管理計劃等先進管理方法,把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
5.2 生產設備本質安全化同樣,可運用本質安全評價方法,找出裝置或設備在設計時未能消除的危險源,適當添加保護層,使設備具有較完善的防護和保護功能,以保證設備和系統能夠在規定的運轉周期內安全高效地運行。同時,對設備實施風險管理,運用RBI、RCM、RAM、SIL、故障自愈調控等技術在設備層面上降低風險,這是保證工藝、防止事故的主要手段。
5.3 作業環境本質安全化作業環境的本質安全化,即生產場所應確保職工的作業安全,在空間、氣候等創造舒適安全的環境。作業環境本質安全化,主要通過本質安全的布局設計思想、“5S”管理、清潔生產、綠色化學等手段實現。
5.4 人員素質本質安全化人員的本質安全化,要求操作者有較好的心理、生理、技術素質,以減少誤操作而導致的事故。加強本質安全化和法治教育,提高職工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質,營造良好的企業安全文化,是實現人員素質安全化的根本途徑。
5.5 生產管理本質安全化使生產管理從傳統的“問題出發型”管理,逐漸轉向現代的“問題發現型”管理,運用本質安全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系統分析、事故預想、風險評價,從而做到超前管理、超前預防。建立和實施全面規范化生產維護管理體系TnPM,這是其它管理體系的基礎;完善HSE管理體系,在操作層面上降低風險,這是實現生產管理本質安全化的基礎和保障。
5.6 評價方法本質安全化引入全新的風險管理思想和策略,運用本質安全評價方法,查找系統中存在的固有危險源,結合各種防范措施和先進技術,增強石化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從而達到本質安全化。
總之,從以上六個方面努力,結合PDCA模式持續改進,切實執行風險的檢驗、監測、控制和管理就能有效實現石化企業的本質安全化。
參考文獻:
[1]付燕平.化工工藝設備本質安全程度評價模式研究[D].沈陽航空工業學院,2006.
[2]江濤.論本質安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0,(05):4-11.
[3] Kletz T A. What you don't have, can't leak[J]. Chem Ind. 1978(May 6): 287-292.
[4]中國標準化與信息分類編碼研究所,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監察局.GB/T 15236-94職業安全衛生術語[S].1995.
[5]國家經貿委司(局)發文安全,[2000]50號.《機械工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試行標準》[S].
[6]許正權,宋學鋒,李敏莉.本質安全化管理思想及實證研究框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2):3-83.
[7] Bollinger R E, Clark D, Dowell A M, et al. Inherently Safer Chemical Processes:a Life Cycle Approach[M]. New York, NY, USA: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1996.
[8][日]青島賢司.安全用語事典[M].四川省: 四川省冶金局、勞動局, 1984.
[9]Amyotte P R, Goraya A U, Hendershot D C, et al. Incorporation of inherent safety principles in 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 2007, 26, (4): 333-346.
[10]吳宗之.基于本質安全的工業事故風險管理方法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07,(05):50-53.
[11]吳宗之,任彥斌,牛和平.基于本質安全理論的安全管理體系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07):58-62.
[12]Lutz W K. Advancing inherent safety into methodology[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 1997, 16, (2): 86-88.
[13]田震.化工過程開發中本質安全化設計策略[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2): 4-8.
――――――――――――
Abstract: Biological safety is a new undergraduate subject in 2005,the construction of it is still in the infant stage,training model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biosafety professional was established b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Bio-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roved continuously in practice.
關鍵詞: 生物安全;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Key words: biological safety;talent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7-0167-02
0引言
生物安全問題是指由于人類不當活動干擾、侵害、威脅生物種群的正常生存發展而引起的問題,包括生物、生態系統、人體健康和公私財產受到污染、破壞、損害等問題。生物安全問題真正引起國人關注是源于2002年發生的“食人鯧”事件,全國各地的相關部門對此進行了強有力的全面清查處理[1]。但多位專家均指出,一時一地的清理查處只能治標。只有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制度,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生物入侵的悲劇再次發生[2]。
1國內外生物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生物安全本科專業是2005年經教育部批準新上的本科專業,由福建農林大學率先招生,湖南農業大學2007年首次招生,作為我校一個年輕的本科專業,如何讓畢業生在就業和繼續深造中突出優勢,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其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諸多問題都顯得還不夠成熟[3]。
而在國外高校中, 沒有設置專門的生物安全專業, 而是在相關的學科或專業中設置了和生物安全有關的課程設立了食品安全的方向, 這些課程包括: 生物安全導論、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物化學、生物地理學、動植物檢疫學等[4]。
2專業建設基本規劃
生物安全作為一個新近發展,但應用性又很強的專業,其發展目標必須把社會需求及其對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據此確定專業建設的任務和發展方向。考察省內外兄弟院校相關專業的辦學歷程與經驗,我們在專業發展規劃中,充分認識到:本專業要培養的不僅是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生物安全教學和科研人員,而且還要面向社會培養高質量的生物安全應用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本專業建設目標是,遵循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實現生物安全專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四年的專業建設,努力使本專業成為我省生物安全人才的重要基地。經過4-8年的建設與發展,將生物安全專業建設成為國內先進、且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專業。
3專業建設基本思路
生物安全專業創辦之前,就多次組織了有關領導、專家、系主任及骨干教師,到省內外等院校及相關部門考查,了解生物安全相關專業培養方案、教學工作及學生的培養等情況。回來后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制定出我校生物安全專業建設計劃。
3.1 以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為前提一方面,本專業培養思想品德優良的具備與現代高等教育相稱的基本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生物安全專業人才。具體而言,本專業培養具備生物安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科研部門、企業和管理機構從事生物安全教學、服務、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教師、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及其他專門人才,并為研究生教育培養生源。另一方面,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安全及相關基礎學科的基本知識,受到生物安全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備良好的從事教育、研究、咨詢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和職業素養。簡言之,四年的教學工作應圍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增進人文素養、夯實理論根基、加強方法訓練、提高應用技能。
3.2 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學校、學院及系都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為改善師資結構、提高師資水平,我們主要采取通過“自我培養”和“外面引進”等措施:①在基本滿足專業教學的前提下,規定本科生一律不進;②立足教師在職培養,按照《湖南農業大學進修、培訓工作規程》,大力鼓勵中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以及參加國內外訪問學者計劃、高級研討班等,加速培養學科帶頭人。近幾年來,教師攻讀學位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現有2位教師正在攻讀博士學位,1位教授已順利完成訪學任務;③積極引進具有高學位、高職稱的專業教師,特別是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在科學研究方面,采取各種措施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獎勵政策,對教師的科研工作都有非常明確的要求。生物安全專業所在的生物安全科技學院為了調動廣大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提高科研水平,鼓勵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也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和辦法。近年來,經過我系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在教學和科研項目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3.3 以完善課程體系,深化課程建設為核心關于生物安全專業課程體系建立和完善方面,我們已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反復修訂完善,認為原有相關專業定位不夠明確,導致課程體系不清晰,似乎面面俱到,但都蜻蜓點水。從長遠發展來看,生物安全專業目標應該定位于面向學校、科研部門及相關企事業單位,培養有堅實而寬廣的生物安全理論基礎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明確專業定位,優化課程結構,并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是開展生物安全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目標與思路。主要改革思路:明確專業地位,優化課程設置;增強生物安全研究方法類課程;精簡理論課程,強化應用技能課程。在進行課程建設的同時,大膽嘗試,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
3.4 以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建設為基本條件實驗室與實習基地是專業建設中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基本條件。我們首先根據生物安全專業特點,確立實驗課教學體系,開設配套實驗課程。
3.4.1 確立了多層次、開放式、綜合性的實驗教學體系, 包括設計性實驗:如基本實驗技能、基本規律驗證等;綜合性實驗:生物安全實驗技能、專題實驗等;創新性實驗:生物入侵機理的探討與研發工作等。
3.4.2 在原有實驗室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的分類,分為基礎性實驗室(普通生物學實驗室,昆蟲與植物病原分類實驗室)和應用性實驗室(轉基因檢測實驗室、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實驗室)。
3.4.3 進一步明確實驗室的功能,為生物安全基礎課程的教學服務,讓低年級學生操作一些與基礎知識有關的生物安全實驗;為生物安全專業課程的教學服務,讓高年級學生參與專業課老師課題輔助研究;為學生提供生物安全研究演示性實驗和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服務,讓學生多參加生物安全類SEMINAR及學生社團等活動。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本專業目前設有一個專門的實習基地:湘豐有機茶生產基地,促進了學生所學理論與實踐應用的緊密結合,也大大推動了生物安全這一新學科的建設步伐。另外,計劃在2011年前正式籌建校本部、南方和北方三個聯單生物安全實踐基地。
4專業課程設置
4.1 主干學科,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植物保護。
4.2 主干課程,包括生物安全學、生物入侵預警及控制、生物災害學、轉基因檢測及安全性評估、動物生物學、生物化學、昆蟲學、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農藥學、藥物分析、檢疫學基礎、生物信息學基礎。
4.3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學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科研訓練、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4.4 主要專業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檢疫性病害的鑒別、監控與防御;轉基因生物的分子檢測技術;有害生物的風險評價體系;動植物檢疫技術、主要作物病蟲草害的鑒別、測報與防治;農藥常用劑型、藥物分析等。
4.5 課程設置與學分,本專業實行完全學分制管理,須獲173學分方能畢業。其中,設有必修課105學分;公共選修課217學分,學生必選21學分;專業選修課20.5學分,學生必選14.5學分;實踐教學環節28.5學分,創新學分4學分。
5結束語
生物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設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在構建中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提高生物安全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應致力于構建創新體系,結合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實際,研究建立多學科交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另外,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課程體系遵循“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制定教學計劃,在四年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分析理論教學相關課程,優化教學內容,合理分配理論課程學時數,使課程體系逐漸趨于科學、規范,達到構建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學生知識結構和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亞輝,胡學友,伍玉明等.談談“食人鯧”――兼論生物外來種的入侵[J].動物學雜志,2003,(01):98-100.
[2]王小軍.生物安全與我國的生物安全法[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19(4):118-124.
【關鍵詞】 食品安全 現狀 對策
一、食品安全的含義
食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定義為“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食品安全分三個層次,包括食品數量安全、食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續安全。
二、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地溝油、染色饅頭、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宜昌毒生姜、爆炸西瓜、面粉增白劑、瘦肉精、蘇丹紅鴨蛋、假牛肉、河南毒豇豆等等,關于食品安全的事件數不勝數。造成這些事件的原因有許多。
1、農業生產中違規使用農藥
許多農作物需要使用一定種類和數量的農藥來防止病蟲害的發生。我國對于使用何種農藥作了明文規定,但有些人為了降低成本,獲得更好的殺蟲效果,違規使用那些高毒、高殘留的農藥。農藥的使用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但嚴重污染了土壤,同時也嚴重危害了人類的健康。最早使用的農藥如六六六、滴滴涕等,能大量有效地消滅害蟲,但它們的穩定性好,會在環境中長期存在,也會在動植物和人體中不斷積累,不利于人類的健康。隨后改用的有機磷農藥,如敵敵畏等,對于害蟲也能有效的消滅,但它們的毒性太大,對動物與人類的危害很大。
2、農業生產中過量施用化肥
一些人對于農作物的種植缺乏科學知識,認為大量的施用化肥既可以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又可以提高其產量。其實不然,過量的施用化肥,農民的收入并沒有增多,反而因為買了過多的肥料而浪費了成本,同時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化肥的過量施用增加的不是產量,而是有害物質的排放,許多氮肥揮發到空氣,流入到江河湖海,造成嚴重的污染。過量的化肥還會造成土質變壞,土壤結構遭受破壞,同時造成硝酸鹽的污染,在人體轉化成亞硝酸鹽,導致致癌。
3、濫用植物激素
許多人想要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改進農作物的外觀,濫用植物激素,如生長激素、增甜劑、催熟劑等,使農作物和土壤中殘留了大量的激素,造成兒童的早熟,影響人類的健康。
4、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的濫用
為了促進肉用畜的生長、減少發病率和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及促進母畜的同期,許多獸藥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如抗生素、激素等。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的廣泛使用,帶來的不僅是畜牧業的增產,同時造成了嚴重的動物性食品污染,使動物出現中毒,也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
5、出售商和制造商的信用缺失
追求利益是企業的天職,但不能缺失信用。一些不法經營者為了獲得大量的利潤,不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進行摻假、制劣來欺騙消費者,從而賺取黑心錢。有些企業無證生產或經營,衛生條件差,沒有進行一定的檢驗而直接使產品流入市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
另外,微生物污染、容器和包裝材料不合格、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夠完善、轉基因食品等也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對策
1、我國關于食品安全的法規、條例和標準都不夠完善,有關部門應以人民利益為重,完善和補充有關的法規條例,使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和管理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推廣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的生產技術,并依法嚴格進行認證,杜絕虛假認證。
3、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對食品安全的全民認識。對全民進行食品安全知識方面的宣傳教育,大力提高對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問題給人類造成的嚴重危害的認識。利用一切途徑宣傳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科學種植養殖知識,并加強社會誠信教育使全民素質提高,從根本上使食品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4、為了遏制不法廠商的惡,應加大懲罰力度。國家應制定嚴厲的法律進行打假。
5、增加媒體的透明度。應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等報導食品檢測結果,對合格和優質的食品進行表彰,使其受益,對不合格的進行曝光,防止消費者被欺騙。
6、加大對食品檢驗研究和應用的投入,在一些地方設置檢測儀器,隨時對有關食品進行檢測是否合格,從而使不合格的食品難以上市。
7、開通食品安全信息反饋熱線,使全民進行監督,從而杜絕不合格食品的上市。
參考文獻:
[1] 馬長路.趙晨霞.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報,2006(04).
[2] 劉濤,林潔.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質量論壇.
[3] 唐杰.淺析我國食品安全現狀與對策[G].糧食加工,2009(02).
[4] 湯天曙,薛毅.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和對策[J].食品工業科技,2002,(2).
[5] 張紅波.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分析及其對策[C].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01).
[關鍵詞]人力資源安全 系統支持 動態平衡
當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資源管理的那一刻起,學者和企業家們就開始重新審視人作為資源的意義,人不再被作為簡單的勞動力商品要素單純地通過貨幣來交易,而是被認定為具有深度潛力的可再生資源,通過對其不斷開發和挖掘,成為企業超額利潤的源泉,擁有一批具有企業精神的高效能團隊是衡量一個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指標之一,企業的人力資源更是決定該企業行業地位的重要要素。因此,如何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維護和提升一個企業的人力資源的安全性就成為了重要的時代課題。
一、人力資源安全的內涵
所謂人力資源是指包含在人體內的一種生產能力,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并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來表示的資源,是能夠作為生產性要素投入社會經濟活動的勞動人口的總稱,或這部分人口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具活力、最寶貴的資源。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為人力資本的投資》的報告中指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除了靠增加勞動力和物質投資以外,更主要的是靠人的能力的提高。20世紀70年代初期,經濟學家們研究發現,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于民族的興衰,對于有效地利用物質資源,實現經濟增長,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最終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是物質資本或物質資源,而是人力資源。
安全(safety, being safety; freedom from danger)即平安、穩妥。安全科學技術對安全的定義是: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導致人員傷害、發生疾病和死亡,或造成設備財產破壞、損失以及危害環境的條件。安全是相對的,危險性是安全的隸屬性。當危險性低于某種程度時,人們就認為是安全的。S.M.馬拉斯基(1992)對安全進行了屬性區分,即安全包括“功能性”和“狀態性”定義,“功能性”定義是指消除能導致人傷害、疾病或死亡,或引起設備或財產破壞或損失,或危害環境的條件的屬性;“狀態性”定義可理解為“無危則安、無損則全”,即沒有危險,不發生事故、災害,不造成損失、傷害的狀態。因此,“功能性”安全是一個過程、途徑,“狀態性”安全是目標、結果。
安全的概念最早運用于生產過程中,現有的研究對安全的內涵進行了擴張,它已廣泛用于各個領域對該領域所面臨的危機的一種客觀描述,如糧食安全、技術安全、環境安全等。因此,廣義的安全應該是人類在任何生產、生活或其他一切生存發展活動中不受任何傷害,沒有尊嚴的威脅,能身心健康安全地從事活動。它具有四個特點,即有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之分;與危險性和破壞性有關;始終以人為本,與人的生命、生活、生產活動有關;具有一定主觀認同性和相對性,不同主體、不同群體對安全的危險性和破壞性的主觀心理感受不同。安全的本質屬性應包括人本屬性、優先屬性、價值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相對屬性等等,具有豐富的內涵。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現有研究中還沒有正式對“人力資源安全”概念的解釋,搜索到的相關概念主要聚焦于“人才安全”。人事部人才問題課題研究組針對國家人才安全立法提出了人才安全定義,即人才安全一般是指人才領域內當事主體(包括國家、地區、行業、單位、個人等主體)依據法定責任、義務與承諾(契約),維護各相關主體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保證人才培養、吸引、使用、流動和激勵等相關環節的穩定、有序和高效運行,并面向未來的人才競爭為各相關主體提供綜合、安全的環境保障。部分學者通過建構指標體系試圖對人才安全提供評價依據和指導。此外,還有學者提出了“人本安全”“人口安全”等更為寬泛的相關概念。
通過對現有研究的綜合分析,學者們對企業人力資源安全的關注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一般意義上的人力資源安全,即國家或行政區域內的人力資源安全,主要是指由區域內人力資源素質、人力資源結構以及人力資源流動情況等要素構成的安全等級;第二個層次是指企業的人力資源安全,是微觀層面上的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企業層面對單個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安全進行探討和分析,并試圖找出促進企業人力資源安全的相關措施。
從現有對人力資源安全微觀層面解釋的相關研究來看,大部分研究都側重對人力資源現狀靜態結果的分析或評價,忽視了人力資源動態變化的特性。企業的人力資源是企業內部多人力因素的綜合影響結果,它受到各因素的動力制約而保持著力量的均衡維系人力資源體表面的穩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力量的沖擊導致內部力量失去均衡,使人力資源的內部網絡結構解體,人力資源的要素重組形成新的高一級狀態體,人力資源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地“解體――融合――躍遷”螺旋提升且動態演進,如圖1-1。
因此,企業人力資源安全不僅僅是企業現有人力資源力量作用結果的綜合反映,更應該體現出這種力量結果的延續性,這種延續性能對組織未來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即能夠為組織的戰略發展和調整提供持續性的人力資源保證,通過培養員工創新力構建人才梯隊和做好人才儲備等。
基于此,本文從人力資源靜態特征和人力資源宏觀動態發展綜合視角對企業人力資源進行整體把握和理論上的深層次研究,提出了人力資源安全這一概念。本文認為企業人力資源安全是對企業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系統的整體性描述,是企業內各類各層次的人力資源個體相互作用表現出來的企業人力資源的綜合特征和屬性,反映企業人力資源內部要素作用力的均衡狀態,體現人力資源現有水平與未來競爭力大小,是其靜態結果與動態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綜合性概念。
二、人力資源安全的屬性分析
鑒于企業人力資源安全的動態性,本文結合它對組織的功能差異的角度來理解人力資源安全的內涵,以便于本文對企業的人力資源進行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剖析和研究。本文認為一個企業人力資源是否安全應該從企業現有的人力資源體的綜合實力是否具有對組織的系統支持功能和動態平衡功能這兩個維度來判斷,如圖2。
系統支持功能是描述企業人力資源現有水平的屬性,衡量企業現有人力資源狀態體是否能保持相對穩定、人力資源素質和結構是否適應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速度以及是否能滿足現有組織績效的需求、現有人力資源相關政策是否帶來員工的滿意度和促進人力資源的發展等,因此主要有穩定性和適應性兩個二級維度。靜態表象主要應該包括企業現有人力資源存量和現有人力資源結構等,動態表象可以通過組織內部人員配置的合理性和組織內外人員流動的有序性來體現。
動態平衡功能是描述企業為了提升企業預期增長力而期待獲得自主創新和實施變革的能力從而對組織人力資源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只有具備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從而獲得真正的安全。根據創新力影響的不同,分為基礎創新力和開拓創新力。基礎創新力一般是指企業在淺層次創新的角度進行的創新,體現為企業在產品樣式或服務方式上的創新、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的改進、吸收或應用市場出現的新技術,而且一般技術改革的速度比較緩慢等;開拓創新力是指企業在深層次創新的角度進行的創新,如企業通過大的研發投入來擁有一批行業領先的高技術團隊、在產品研制上經常引入新理念和新技術、在產品性能上進行創新、與同行業相比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甚至是行業新工藝技術的創造者,而且企業進行技術改革的速度快、面對市場企業總是能迅速調整自己的技術等。
人力資源的系統支持力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它使企業能獲得現有市場平均利潤保持正常競爭狀態,同時它又構成動態平衡力生成的平臺,發揮其“社會助長”作用,組織可以通過團隊的力量挖掘出成員的潛力,促進成員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動態平衡力也有利于系統支持力的增強。通過創新力的實現完善現有人力資源系統,促進現有人力資源體安全層級的躍遷,使整個人力資源系統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提高所在企業的競爭優勢和行業地位,從而使組織成員產生強烈的組織優越感和依賴感,組織承諾得以加強,組織成員凝聚力增加,人力資源體更加穩定。
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群體行為“社會抑制”和“從眾效應”作用的影響,即在某些場合,有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工作時,工作效率并不會提高,根據群體行為這一特點,長期穩定的組織群體難以實現績效突破,因此系統支持力會帶來動態平衡力發展的瓶頸;其次,組織成員創新力的提高必然帶來其人力資本的稀缺性,導致人員流動加速威脅企業穩定。組織內的人力資源個體一旦具有了高效的創新力,就會使組織成員產生強大的自我效能感,即組織成員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增強,“我能行”的感覺得以膨脹,從而引發員工對增薪、晉升和受重視的需求,而一旦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產生流動意愿,從而威脅組織現有人力資源的穩定。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動態環境下人力資源安全內涵的界定,從對組織影響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資源安全應該具有系統支持力和動態平衡力兩個屬性,而且這兩個人力資源安全屬性相互促進和影響,組織應該試圖找出二者結合的力量平衡點,提高人力資源安全的綜合性能。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2]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004.
[3]安全科學技術詞典[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
[4]S.M.馬拉斯基.系統安全技術與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2.
[5]徐國平.安全的本質屬性及實現安全健康的途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10):103-105.
[6]苗偉倫.知識經濟視野下的人才安全觀[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4):12-17.
[7]董倫超,李春淼.我國人才安全政策法規研究[J].組織人事報,2005,(1):31.
[8]王紅乾.略論“人才安全”的概念與基本特征[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1):23-26.
[9]趙琦.保障我國人才安全戰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武漢:武漢大學,2005.
[10]薛晶.企業人才安全內涵及預警機制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大連:大連大學,2007.
[11]王文波,薛晶.生態位在企業人才安全內涵探討的應用[J].價值工程,2007,(3):140-144.
[12].“人本安全”的價值論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16-125.
論文摘要:結合目前國內職業安全、職業健康方面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在當前形勢下,需要政府、企業、員工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推進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
1引言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HSMS)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國際上興起的現代安全生產管理模式,與IS09000和ISO14000等標準化管理體系一樣,被稱為是后工業化時代的管理方法。主要強調系統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過建立一整套職業健康安全保障機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職業健康安全風險,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事故和職業病的發生。
2我國職業健康安全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作為ISO正式成員國,1995年參加了由國際標準化組織組建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標準化特別工作小組,2001年11月12日批準了GB/T28001-2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科學技術、管理工具得到廣泛應用,同時,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政府對于職業安全健康問題也越來越重視,不斷采取一些措施來促進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工作,先后出臺了《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就業促進法》等多部保護職工安全健康工作的法律法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大安全生產方面的投人,尤其是高危行業的安全投人。這些措施對于改善安全設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國家統計局2009年2月26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統計,2008年全年生產安全事故死亡91172人,比上年下降10.2%。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312人,下降24.5%;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2.82人,下降7.5%;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1.182人,下降20.4%。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6.5萬起,造成7.3萬人死亡,30.5萬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0.1億元;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4.3人,減少0.8人。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職業安全健康方面,還有很大差距。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如下:
(1)一些地方和企業,思想上對于安全生產工作不重視,這就很難把安全生產工作落到實處,尤其是企業,作為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的意識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但受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小企業,這種意識的樹立還很不夠,同時受資金投人等各方面的制約,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到位。
(2)職工對職業安全健康認識不夠,尤其是那些在苦、累、臟、差環境下工作的職工,不了解什么是職業健康,企業也不對他們進行告知,有些職工得了職業病還不知道是怎么得的。
(3)我國職業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設還不夠完善,有著很大的立法空間。目前,雖然我國有許多涉及到職業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一般夾雜在其他法律如《煤炭法》、《礦山安全法》等里面,在職業危害防治上,我國只有一部法律—《職業病防治法》。但從我國目前職業危害的現狀來看,只有一部法律是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要的,和《職業病防治法》相配套的規章和標準的制定已到了一個刻不容緩的時刻。
3進一步推進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舉措
3.1提高安全健康意識,營造全社會安全健康文化氛圍
文化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安全健康文化是人們從事安全健康活動的安全健康價值觀、行為標準和物態的總和,是尊重人的生命安全,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實現人的價值理念。樹立社會安全健康文化理念,提高人的安全健康素質,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營造良好的安全健康風氣,從物質、精神兩方面,從員工、企業、社會三層次,形成全系統、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健康文化氛圍、輿論氛圍,引導和啟發全社會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安全健康。
3.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職業健康管理制度
從國家層面,加快勞動安全健康方面專業法規的立法工作,修訂、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健全各領域相關的法規、技術規程、標準,依法規范企業安全生產、健康管理行為,做好職業危害申報制度、作業場所監督檢查制度、職業衛生安全的許可證制度的建設工作,把安全生產和健康管理工作納人法制化軌道,做到有法可依。
進一步完善經濟政策,鼓勵企業進一步加大安全科技方面的投人。通過加大科技投人來推進科技創新,從而運用更加先進的科技手段來改善目前我國的安全生產以及職業健康面貌,從而使我國的安全生產以及職業健康工作能夠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
3.3進一步完善企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
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責任追究制度。根據目標管理原則,從企業法人、董事長等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普通員工,層層制定、分解目標,逐級落實目標責任,簽訂責任書。
建立、完善安全生產健康管理考核標準。根據國家、部委、行業制定的《質量標準化標準及考核評級辦法》,因企制宜,制定公司考核標準。
規定員工安全健康行為規范,《安全健康管理手冊》,明確總要求、目標、職責等,為安全生產健康管理指明方向,做到有章可循。
建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安全生產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事故匯報、分析、處理、調查制度》《事故應急救援制度》等重視教育培訓工作,真正將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納入企業管理中。教育培訓是提高員工素質、意識的基本方法和有效手段,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管理者應增強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則,自覺學習安全生產、健康管理相關的知識、法律,提高自身意識,將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納人企業管理中,積極營造企業安全健康文化氛圍,重視教育培訓工作,為培訓的組織、管理、資源等提供支持,確保安全生產與健康管理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應急評價 文獻綜述 國內
引言
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中,評價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工作,它是基于前期對于關鍵因素的識別和分析以及可靠的調查數據來對評價目標進行合理分級與排序的系統化過程,是突發事件預防、救援、應對的基礎,也是應急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
相對于一般評價而言,應急管理評價由于評價對象更為復雜,情景更加不確定,因而評價難度更大。目前許多學者在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相關概念、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模型構建、實證研究方面已經有了很多研究工作,對于突發事件預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本文將在閱讀文獻基礎上,對應急管理評價國內研究文獻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總結,最后為未來研究提出了建議。
研究概況
2013年2月10日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在“篇名”輸入“應急評價”檢索詞,能查到的國內對應急管理評價展開的理論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03年SARS發生之后才有大量研究論文出現。隨著對應急管理研究的越來越重視,近年來研究論文數量逐年遞增。1986-2012年論文公開發表數量共計374篇,其中核心期刊發表105篇,研究對象包括煤礦;交通;地震、干旱、氣象等自然災害;衛生;物流;核電;高校、城市等(見圖1)。考慮到筆者無法窮盡所有的相關研究成果,本文選取文獻樣本時,主要選用了105篇核心期刊文章。
作為一項公共性很強、社會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應急管理評價的相關文獻以新聞報道、政府政策等形式出現。中國政府網(http://)對應急管理的定義、機構設置、工作動態、應急預案、法律法規、典型案例等有全面、系統的收集與。各地方政府網站也有相應的應急管理專題。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應急管理研究組主辦的“應急管理研究網”(http:///)、設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http://.cn/)、華圖教育集團主辦的“華圖政府風險管理研究中心”(http://.cn/)、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辦的“應急管理研究中心”(http:///)等是目前國內應急管理研究方面的知名網站,它們對應急管理理論研究、教育培訓、政府風險評價等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內應急管理評價研究現狀
(一)研究視角
深入分析這105篇文獻可以發現,應急管理評價相關研究主要包含以下9個主題(見表1)。由表1可知,在應急管理評價領域的相關文獻中,有關“一般應急管理評價理論”以及“城市應急管理評價”的文獻占了較大比重,而“高校應急管理評價”、“交通應急管理評價”則涉及相對較少,由此可知國內學者近年研究的側重點和較少考慮的問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如何將目前研究的零散思想、經驗和理論進行系統化,并進一步提升,形成一般性的應急管理評價理論,是今后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
(二)研究類型
許德音、周長輝(2004)把學術論文的類型分為:規范型、描述型、文獻型、概念型、實證型、定性經驗型、演繹數學模型。筆者根據這一分類對105篇文章進行了論文類型的鑒別,文獻型論文有5篇,馬建華、陳安(2011)從事前、事中、事后的角度討論了應急評價,并給出九種不同應急評價的特征和研究進展。侯蘭功(2006)、袁藝(2010)、王寶華(2007)、王軍等(2008)等對自然災害應急評價研究狀況進行了綜述,側重于災情評估、災害損失評估方面。描述型、演繹數學模型論文共73篇,所占比重最大,達到了69.5%,其次是規范型論文,共19篇,達到了18.1%,由于實證數據的較難獲取性,其余的論文,特別是實證型論文所占比重較小。應急管理評價論文大多是建立指標體系,然后構建評價模型進行定量評價,筆者對105篇文章進行的論文類型研究結果也正好和評價類論文的特點相吻合。
(三)研究的主要觀點
通過歸納現有的相關文獻,有關應急管理評價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9個主題,代表性的觀點有:
1.一般應急管理評價理論。通過實施國家應急能力評價加強政府的應急能力建設,美國是世界上做得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國家。FEMA和NEMA聯合開發了具有56個要素、209個屬性和1014個指標的應急管理準備能力評估程序(CAR)。1997到2000年,美國全部56個州、地方和海島都應用該程序完成了應急能力準備狀況評估工作。這之后,引發了世界學者和實踐者對與應急管理評價相關的一般理論的思考和探討。
韓傳峰等(2007)從政府為主體的角度,構建了20個二級指標的指標評價體系,并運用AHP-FCE法對突發事件應急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趙希男等(2009)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個體標準對應急決策的有效性進行評價。陳安等(2009)認為應急管理中存在“可挽救性”、“可減緩性”、“可恢復性”三大類災中評估,并設計了一個可量化計算的“可挽救性”評估模型。
2.城市應急管理評價,是應急管理評價領域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的一個方面。2002年7月和2003年12月,河北理工大學會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北省社科院等單位召開了兩次“中國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研討會”,在國內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把城市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張梅穎自從在全國政協十屆二次常委會上首次提出關于在我國實施災害應急能力評價的若干建議后,又多次撰文提出“強化我國城市災害應急管理的思考與建議”。自此,國內城市應急管理評價研究的大幕被拉開,一些研究單位和學者紛紛開展類似研究。
鐵永波(2005)就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進行了探討。楊青(2007)用綜合評價表對政府部門的應急反應能力進行了實證分析。王紹玉(2011)、汪志紅(2011)、王薇(2009)、李強(2009)等就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模型進行了研究,目前常用的有:AHP-Entropy確權法、Logistic曲線、可拓評價模型、G1法等。研究角度也從電力、交通、衛生等單項應急管理評價研究向綜合的應急管理評價研究轉變。
3.高校應急管理評價。2007年,國務院了《關于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強社區、農村、學校、企業等基層單位應急管理工作。學者們加強了高校應急管理評價的研究。周勇(2010)從導師制的角度,評價了校外導師制對預防醫學本科生應急能力的培養效果。陳偉珂(2011)應用霍爾三維結構,構建高校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應用G1法并結合實例對天津市某高校的應急管理能力進行評價。
4.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評價。人類歷史就是一部同自然災害不斷抗爭的奮斗史,近年來,學術界對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評價的研究側重于損失評價、次生災害評價、應急能力評價方面。1993年李翔、周誠對我國災害經濟統計評估系統及其指標體系進行研究。趙阿興、馬宗晉(1993)從自然災害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出發,對自然災害損失評估的工作準則、評估指標和方法進行了探索。魏一鳴(1997)等探討了用于災情評估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并結合裕列說明了其應用。王躍杰(2002)等研究了地震次生災害預測和評價。
5.應急物流評價。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應急物流能力的評價問題,劉小群(2007)等人研究了應急物流能力的內涵與構成體系,周堯(2009)、鄧愛民(2009)、馬麗(2010)等人運用層次分析方法、DEA方法、模糊灰色綜合評價等方法研究了應急物流能力、應急物流預案評價問題。韓瑞珠(2007)利用模糊數學和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應急物流外包供應商績效綜合評價模型。
6.煤礦應急管理評價。煤炭作為我國的主要能源,其安全生產十分重要。煤炭行業是我國工業安全生產中傷亡最嚴重的行業。目前,煤礦企業應急管理評價研究側重事前評價,包括煤礦安全評價、煤礦安全風險評價、煤礦應急救援能力評價、煤礦應急預案評價等,應急績效等事后評價較少。張洪杰(2010)構建了基于安全風險指數的煤礦風險綜合評價模型及基于熵權法和灰色關聯分析的煤礦安全綜合評價模型。谷威麗等(2011)分析了煤礦應急管理的內涵,并基于灰色系統理論對煤礦應急能力進行評價。汪濤(2010)利用DEA方法對我國2009年25個產煤省份的煤礦事故管理績效進行評價。
7.交通應急管理評價。交通應急管理很重要,但是在核心期刊發表的交通應急管理評價研究的文章卻不多,而且時間集中在2011年以后,包括軌道交通應急能力評價、地鐵應急能力評價、機場應急能力評價、鐵路應急預案評價等。祝凌曦(2011)以青藏鐵路公司為例選用改進的DEA法對鐵路應急預案編制績效進行綜合評價。田寶林(2011)運用人-機-環境系統理論,建立機場應急能力遞階結構模型,并使用一種改進的區間數層次分析法對各個能力的權重進行計算。盧文剛(2012)以廣州市為實例進行研究,構建了城市地鐵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評價體系框架。
8.核電應急管理評價。1993年8月由總理簽署的124號令:《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和1994年10月的衛生部令第38號《核事故醫學應急管理規定》是我國核事故應急工作的法制管理依據。關于核電應急管理評價的核心期刊文章最早發表的是1992年胡二邦等介紹了在核電廠事故應急局地實時劑量評價系統中應用的拉格朗日煙團模式及相應的參數,并給出了內邊界層條件下煙團公式的處理方法。隨之,韓育茹(1995)對已經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所實施的應急措施的執行效果進行實地考核,并進行評價,旨在為我國核事故應急預案提供更為客觀的評價依據。常寶盛(2007)等均以大亞灣核電站為研究對象,對應急柴油機進行了概率安全評價。
應急管理研究評述
綜上所述,本文發現關于應急管理評價的研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如今,學界對于應急管理評價的研究已經從偏重于單項應急管理評價拓展到了綜合應急能力評價的研究。從側重于事前風險評價、事后損失評價,拓展到了事前的風險評價、脆弱評價、能力評價;事中的演化評價、破壞評價、救援評價;事后的損失評價、績效評價、衍生評價集成的應急管理全過程評價。第二,應急管理評價的一般理論,不再是零散的、局部的,而是逐漸成為系統的、體系的、全過程的。第三,AHP、專家打分法、模糊綜合評價法、DEA法、粗糙集法、灰色聚類分析是目前常用的應急管理評價方法。第四,城市應急管理評價已經成為現代應急管理評價的主要方面,作為綜合性的應急管理評價研究,城市應急管理評價越來越受到學者和決策者的關注與重視。
當然,應急管理評價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是應急管理評價研究的關鍵和難點問題,然而目前學者對于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以及指標權重的計算還偏于通過定性分析和帶有主觀性質的專家打分確定,這些對于客觀地進行應急管理評價研究是不利的,對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大規模應用也是不利的。對于應急管理評價的單項研究較多,相對比較分散,而對于應急管理評價的全面研究和系統研究較少,有必要進一步進行理論的提升,形成系統的、更具普適性的應急管理評價理論。給出評價體系內容和要素的多,設計各要素具體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指標權重的少。建立單項災害評價模型的多,建立綜合評價模型的少。應急管理評價研究中定量分析很多,但是大多停留在單個案例的分析中,或者是算例應用中,由于數據的較難獲取性,對于實證研究還非常少。專門針對應急管理評價研究文獻的系統性評述文章較少。
關于未來研究應急管理的建議
在對目前國內集成管理研究的現狀作出分析之后,筆者認為應急管理評價的研究在我國方興未艾,該研究方向下的許多領域和層面在我國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還有很多基本問題有待學者進一步研究,也有許多有意義的空缺等待后來者去填補。結合本文綜述的內容,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
第一,構建并完善較為全面、系統的一般性應急管理評價理論,扎實理論基礎,并用其來指導中國應急管理的實踐。
第二,有必要加強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方法、評價模型以及評價標準方面的研究。構建的指標體系、評價模型如何能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進行大規模應用?如何能挖掘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能使各利益相關者滿意作為決策依據?應急管理評價結果如何為災害預警研究服務?這些都是應急管理評價中不可規避的現實問題,也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
第三,有必要引入更為豐富的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應急管理評價的研究。n年(n≥2)多個城市應急管理評價如何開展?如何能解決多指標面板數據的應急管理評價問題?這些就需要拓展目前常用的應急管理評價方法。
第四,有必要加強應急管理評價應用層面的研究和實證研究,進而對提升我國的應急管理水平更具現實指導意義。
總之,構建完善和有效的應急管理評價理論,對于我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長期來看,應急管理評價領域的研究在我國才剛剛起步,今后需要結合突發事件的不斷發展、演化,使得相關理論在理論上更加系統化,在實踐上更具應用性。
參考文獻:
1.陳長志等.流腦A群多糖菌苗普種與暴發點應急接種效果及經濟效益評價[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1986(3)
2.許德音,周長輝.中國戰略管理學研究現狀評估[J].管理世界,2004(5)
3.馬建華,陳安.應急管理評價國內研究進展[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5)
4.袁藝.自然災害災情評估研究與實踐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10(1)
5.韓傳峰.政府突發事件應急能力綜合評價[J].自然災害學報,2007(8)
6.趙希男等.基于個體特征識別的應急決策有效性評價方法[J].系統工程,2009(7)
7.上官艷秋,陳安.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可挽救性”度量評價模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9)
8.錢永波.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構[J].城市問題,2005(6)
9.楊青.基于過程管理的城市災害應急管理綜合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7(3)
10.王紹玉,孫研.基于AHP-Entropy法確權的城市公眾應急反應能力評價[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11,32(8)
11.汪志紅,王斌會,張衡.基于Logistic曲線的城市應急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1,21(3)
12.王薇,廖仕超,徐志勝.城市綜合防災應急能力可拓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9(6)
13.李強,陳翔,陳晉,唐巧.考慮危險源的城市應急交通疏散風險評價模型[J].科學通報,2009(16)
14.陳偉珂,張力英.高校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11)
15.趙阿興,馬宗晉.自然災害損失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3,2(3)
16.魏一鳴,萬慶,周成虎.基于神經網絡的自然災害災情評估模型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7,6(2)
17.劉小群,游新兆,孫建中,孫其政.應急物流能力的內涵剖析與構成體系[J].災害學,2007,22(2)
18.鄧愛民,張凡,熊劍,吳鵬飛.基于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方法的應急物流能力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0(6)
19.韓瑞珠.基于FAHP的應急物流外包供應商績效綜合評價[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7 (11)
20.張洪杰.煤礦安全風險綜合評價體系及應用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21.祝凌曦.基于改進DEA法的鐵路應急預案編制績效評價方法研究[J].鐵道學報,2011(4)
關鍵詞:環境專業;語碼轉換;雙語教學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4-0039-03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教學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于國H化專業人才的要求。尤其是環境類的本科生,需要面對全球化的環境問題,環境類企業的技術和標準也需要與國際接軌,這使得環境類專業畢業生的雙語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下應時而生。“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是借鑒國際語碼轉換研究成果,根據2007年教育部1號文件“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的要求提出的創新性教學理念。
一、在環境類專業課中實施“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意義與必要性
語碼轉換是雙語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它通過語碼轉換的方式,適時適量地向學生滲透其專業內的專業詞匯、語句、語段或語篇,以此提高學生對專業詞匯量、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具有普適性、高效性、分散性、靈活性、變化性和示范性等特點。_2’在環境類專業課中實施“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時,采用的仍然是中文原版教材,僅在每節課適當地滲透專業內詞匯及語段,降低了學生對于專業英語的學習難度,也降低了專業英語學習對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使學生更加容易掌握和應用專業英語。相比傳統教育模式,語碼轉換的雙語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學校對此頗為重視,提供了眾多優秀平臺,每年甚至每學期都會進行評獎,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和趣味性,例如撰寫課程章節的英語小結、專業實驗的英語報告、環境專題的英語小論文、時政新聞的英語撰寫、中文文獻的英文摘要,參加科技英語文獻的翻譯、前沿熱點英語辯論賽、模擬國際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翻譯報告會、微型項目,聽取國外專家講座等。
“語碼轉換式”的雙語教學方式更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需求。環境類專業課程的講解和學習過程中進行“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保證了本科生在四年期間英語學習的不間斷,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專業領域用英語查找專業信息或用英語表達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強人才的國際化專業性。當今時代各領域發展迅速,環境領域也不例外。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需要與國際接軌,與社會接軌,環境類專業“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對于學生在環境領域新興技術的學習以及培養環境領域國際型專業人才意義重大。
二、在環境類專業課中實施“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問題與不足
我們國家的語碼轉換雙語教學模式起步較晚,在教材選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就環境類專業來說,“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教材雖然有穿插出現專業英語名詞,但沒有新興的科學技術的融匯,使學生的學習內容無法與時展相接。此外,教學方法是雙語教學的關鍵,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夠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調動起來,也不能將教學內容與雙語知識有效地結合,雙語教學效果不理想。此外,環境類專業尤其是環境科學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大多為理論知識,教學內容繁雜,圖表化表達少,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各高校的考核方式也比較單一,這對于學生學習雙語知識的積極性影響也很大。
三、“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在環境類本科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與應用
(一)雙語詞匯的適當滲透
專業詞匯的熟練掌握是學習專業英語的第一步。在理論課堂的雙語滲透過程中,結合多媒體的應用,在課件中添加雙語詞匯,在授課過程中不斷重復,教師自然而然地流露專業英語詞匯,努力營造和諧、理解和信賴的氛圍,一改往日的枯燥,使學生很愿意也很自然地熟悉英語,也順其自然地促進了語言交流,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情不自禁地使用語碼轉換,達到潛移默化地學習英語的效果。同時教師緊密結合專業突發事件、社會熱點,利用趣味性去點燃學生探究的激情,這樣就能使學生持續不斷地得到英語培訓,日積月累,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將英語深深扎根于專業知識當中,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學以致用。在每周的學習結尾,我們還會對本周學習的單詞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知識。專業英語的學習不能依賴于突擊,主要還是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學習積累和分類整理,將課堂上學到的專業英語詞匯延伸和擴展到專業英語小論文的書寫、專業英語文獻的翻譯、專業英文實驗報告以及前沿熱點英語辯論賽中去。
(三)科技英語翻譯譯叢
為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學校組織建成了科技英語翻譯協會,并組織每學期進行一次專業外文文獻翻譯的校內比賽。參賽學生在專業老師的輔助下進行外文專業文獻的翻譯,再由專業英語教師進行評判,每個參加文獻翻譯的學生都受益匪淺。就環境類專業來說:首先,在翻譯文獻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大量的專業詞匯的積累,這種主動學習的效果比被動記憶的效果更好;其次,文獻的翻譯更鍛煉了學生對英語語法的應用能力,語法是將詞匯串聯起來的骨架,語法的學習與詞匯的掌握同樣重要。除此之外,文獻翻譯的整個過程不僅是專業英語的一個學習過程,更是相關科學技術發展知識的一個重要拓展,只有將所學知識與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結合起來才能在所在領域有所建樹。因此,科技英語翻譯是“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重要實踐方式。
(三)專業英語小論文
專業英語小論文是指學生將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與外語結合,自主撰寫和創作英語論文。英語小論文是研究內容與外語的綜合,是學生研究內容的一個升華,是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一個體現,更是學生增強英語應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式。對于環境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撰寫英語小論文不是易事,需要具備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論文的撰寫不僅需要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還要對大量專業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翻譯為外文。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除詞匯量和語法外,更學到了同種意思的多種表達方式。英語小論文的創作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提高學習技能和英語表達能力的一個難得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學習狀態的自我調整。
(四)專業實驗報告的英語撰寫
為提高學生對于“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重視程度,學校考慮到了學生學習內容可以與英語結合的方方面面。在環境類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常常會有各類的環境、化學、生態實驗,因此,將語碼轉換融入實驗報告也是雙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課上教師與學生共同鞏固課上所學過的雙語詞匯,一起學習實驗室內所用到的儀器設備的英文詞匯,進行詞匯的再一次積累。實驗課后,學生用英文撰寫實驗報告,不僅英文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再一次鞏固了所學的詞匯。進行專業實驗報告的英語撰寫是“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有效實踐,充分鍛煉了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知識的圖表表達,體現了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五)參加高水平的國內外會議
為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拓寬環境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活躍學術思想,學院支持學生參加優秀的專業會議,這樣學生平時的所學所得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時也促進了學校與其他高校的交流c合作,與國際前沿接軌。2016年4月,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的六名本科生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水業院士論壇暨水安全科技創新高峰論壇”,真正地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六)英語辯論賽
英語辯論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英語口語的平臺。英語辯論賽綜合了英語聽、說、讀、寫的各個學習方法,鍛煉了學生將中文用英文形式來表述的能力,是學生切磋英語、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在環境專業里,英語辯論賽內容結合了專業相關知識,并就專業內前沿、熱點問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專業內熱點問題的關注度,更將課內與課外知識緊密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的探究精神,這種雙語學習模式對于培養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新型人才不可或缺。
(七)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本著“以考促學”的理念,必須進行課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和改革。考試是對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評價和反饋,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環境專業課程的“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探索多元化、多維度的課程考核方法,旨在讓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英語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隨堂小測驗、專業知識翻譯、環境專題綜述、專業英語課件制作、期末筆試等多種課程考核形式,其中,期末筆試中英文考核題目占有一定的分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夠有效完善課程考核方法,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密切結合,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主動性、靈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教師“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質量。
來稿應具先進性、科學性和邏輯性,數據可靠、論點明確、結構嚴謹、文字通順。
投稿前三看:①看投稿須知。投稿須知是各編輯部為使來稿符合該刊的性質、報道方向以及內容編排格式而制定的帶有“法規”性質的文件;②看相應欄目的范文;③查看自己的論文。
為了加快稿件處理的速度,本刊實行遠程在線投稿(http://),不再接收其他方式投稿。為了確保編輯部能夠將相關信息準確傳達到作者,注冊投稿者應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不宜讓他人。
投稿成功后須及時交納20元審稿費,并提供單位介紹信。介紹信應注明對稿件的審評意見以及無一稿兩投、不涉及保密及署名無爭議等項。
來稿首頁請標明以下內容:題名,全部作者的姓名、工作單位(全稱),負責與編輯部聯系者的聯系方式(詳細通訊地址、電話號碼和電子郵箱)。
忌一稿多投、抄襲剽竊、重復發表、虛假注釋等。為了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懲防并舉,本刊編輯部已全面啟用中國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索系統”對來稿進行檢測,凡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將不予采用。對已通過本刊審稿、等待發表的稿件,作者要求撤稿時,須通過投稿系統提出撤稿要求,并作文字說明。
來稿一律文責自負。根據《著作權法》,本刊對決定刊用的文稿可作文字修改、刪節。
本刊已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群》、《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并實行開放獲取。您可通過OA資源一站式服務平臺、首席醫學網及本刊網站免費閱讀。作者將保留版權,擁有保護作品完整權和署名權。同時自投稿日起,本刊將獲得該作品的首次出版權和網絡傳播權。編輯部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如您的文章不同意被上述數據庫收錄和開放獲取,請于來稿時注明。
2 撰稿要求
2.1 題名
力求簡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題。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中、英文題名含義應一致。題名不應使用縮略語、字符、代號及簡稱、俗稱等,也不應將原形詞和縮略語同時列出。
2.2 作者署名與單位
①作者姓名寫在題名下,排序應在投稿時確定,在編排過程中不應再作更改;通訊作者應附有聯系方法(電子郵箱或電話號碼)。②作者工作單位寫在作者姓名下,應注明全稱,包括所在省(自治區)、城市(縣)名和郵政編碼。附有英文摘要的論文,中國作者的姓名用漢語拼音字母標注;漢族作者姓名姓在前,復姓連寫,全部大寫;名在后,首字母大寫,雙名間加連字符;名不縮寫,姓與名之間空一格。對于復姓或雙名的漢語拼音音節界限易混淆者,應加隔音號“’”。少數民族作者姓名按照民族習俗,用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分連次序依民族習慣。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作者姓名的書寫方式尊重其傳統習慣。外國作者的姓名寫法遵從國際慣例。英文摘要中作者單位著錄項目應與中文一致,并應在郵政編碼后加注國名。
2.3 摘要
臨床論著、流行病學調查、循證醫學、中醫藥信息學、實驗研究、中藥研究與開發欄目的論文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應著重反映研究中的創新內容和作者的獨到觀點,并概括文中內容。字數要得當,一般不超過400字。摘要采用結構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①目的:應簡要說明研究的目的,1~2句話即可。應注意不是對文題的簡單重復。②方法:應簡要介紹研究對象的選擇,分組(包括動物數及每組例數),觀察方法(動物造模方法),給藥劑量、次數,療程及主要檢測指標與方法等。③結果:應簡要列出主要的結果,包括陽性結果和陰性結果,描述結果要盡量用具體數據,必要時包括統計學處理結果。④結論:應根據研究的目的和結果,得出主要的結論,應注意與“目的”相呼應。
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列圖、表,不引用文獻,不加評論和解釋。摘要中首次出現的縮略語、代號須注明全稱或加以說明。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語譯名的術語,可使用原文或在譯名后加括號注明原文。英文摘要一般與中文摘要內容相對應,為了對外交流的需要,也可略詳。中文摘要置于中文作者單位下方,英文摘要置于英文作者單位下方。
2.4 關鍵詞
關鍵詞是指論文中最能反映主題信息的特征詞或詞組。關鍵詞包括主題詞和自由詞。標引原則是以主題詞為主,若無相對應的主題詞(新的專業術語)可直接選用關鍵詞。主題詞應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印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名詞與主題詞(MeSH)對應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編印的《中醫藥學主題詞表》中選取。關鍵詞應為全稱,不能為非公知公認的縮寫。一般每篇論文選取3~8個關鍵詞,多個關鍵詞之間以分號“;”隔開。以“關鍵詞(Key words):”作為標識。有英文摘要的文章,應標注與中文對應的英文關鍵詞。關鍵詞分別排在中、英文摘要下方,無摘要的文章,關鍵詞排印在正文前。
2.5 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類論文
一般分引言、資料與方法、結果、討論和結論等部分。
2.5.1 引言 引言又稱前言,它是論文開頭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等,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應標注相關參考文獻。一般不超過300個漢字。
2.5.2 資料與方法 ①觀察對象為患者,需注明觀察對象和對照者來源及來源時間,診斷、納入、排除標準(給出依據,并于文后標注參考文獻),分組方法,各組基線資料等。臨床試驗研究還應說明試驗程序是否經所在單位或地區倫理學相關機構的批準,研究對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需注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動物許可證號、數量、來源、性別、年齡、體質量、飼養條件等。③藥品及化學試劑使用通用名稱,并注明來源、批號、規格、劑量和單位。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生產單位,無須描述工作原理。④在方法中,詳述創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進之處,以供他人重復。采用他人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方法的出處,無須詳細描述。注意要將各組所采用的干預方法分別介紹,不能只介紹觀察組的方法,其他組不介紹或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同時說明觀察治療的時間和療程。⑤觀察項目及指標要分別列出,特殊的檢測指標及方法要詳細說明。
2.5.3 結果 結果的敘述應實事求是,簡潔明了。結果應與觀察指標對應。以數據反映結果時,不能只描述相對數(如百分數),應同時給出數據的絕對值。用表或圖表示時,一般應先用文字簡單介紹,引出圖表。但避免圖、表、文字三者內容重疊。圖(表)題、圖(表)例及其他文字說明可以只使用中文,也可以中、英文對照,但不應僅使用英文。
2.5.3.1 圖 ①應具備自明性,包括圖序、圖題、圖例、圖注。②應注意圖的美觀,不應加邊框與底紋。③除圓圖外,圖的高度與寬度的比例以5∶7左右較為美觀。④圖不宜過大,半欄圖最大寬度不超過7.5 cm,通欄圖不超過17.0 cm。⑤圖的類型(線圖、條圖、百分條圖、圓圖、點圖)應與資料性質匹配,并使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⑥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人體標本照片在圖內應有尺度標記;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⑦高效液相色譜圖峰形和橫坐標標值線要清晰;一律不用縱坐標,橫坐標單位為t/min;一般成方制劑需要提供對照品、供試品、陰性對照圖;單味藥需要提供對照品和供試品圖。
2.5.3.2 表 應具有自明性,包括表序、表題、表頭、表身、表注;表為三線表,應合理安排表的縱、橫標目,組別一般為縱標目,表內數據要求同一指標保留的小數位數相同,一般比可準確測量的精度多一位。
2.5.4 討論和結論 著重討論研究結果的創新之處及從中導出的結論,包括理論依據、實際應用價值、局限性,及其對進一步研究的啟示,也可通過討論提出建議、設想或改進意見等。應將本研究結果與其他有關的研究相比較,指出本研究結果與其他相關研究結果的異同點。將本研究結論與目的聯系起來討論。不必重述已在前言和結果部分詳述過的數據或資料。
2.6 理論研究類論文
是指對有關學術理論作專題研究后所作的報告。如在借鑒新學科理論和方法后,對傳統理論有了新的見解,加以論述;通過對某一專題文獻的整理,對該問題有了較系統的認識而作進一步闡述;在積累較多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某一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并加以闡述。撰寫時應做到:論點明確、論據充足、論證有力。
2.7 經驗總結
①經驗總結的引言宜介紹作者實踐歷程,即獲得經驗的背景;如系整理名老中醫經驗,則需有名老中醫簡介,包括其學術淵源及學術特點。②經驗總結的正文一般按照內容分列若干個小標題,以使讀者一目了然,得其要領。③經驗總結應與實踐密切結合,離不開典型病例的介紹,并應突出辨證論治過程。④經驗總結的文章無需結語,若有,文字宜簡潔,應是畫龍點睛之筆。
2.8 醫案
取材于案例,作者評論則以“按語”形式表達。①醫案的選材應新穎,一般集中在急癥、少見病、疑難病,或新思路、新方法、新藥物用于臨床的典型驗案。②醫案記錄應詳盡、準確,包括中醫四診資料、診斷、辨證思路、治療過程、結局。③按語應點評案中關鍵及值得大家注意之處,一般在500字以內,避免泛泛的方藥分析。
2.9 文獻綜述
綜述是查閱了某一專題在一段時期內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經過分析研究,選取有關情報信息,進行歸納整理,作出綜合性描述的文章。撰寫時應注意:①選題要新。即所綜述的選題必須是近期本刊未曾刊載過的。②說理要明。說理必須占有充分的文獻,處處以事實為依據,尤其是要有自己的見解。③層次要清。即在寫作時思路要清晰,前后呼應。④文獻要新,以5年內的文獻為宜,盡可能引用原始一次文獻,文獻數量以20~40條為宜。⑤篇幅以6 000字左右為宜。
2.10 層次標題及編號
①層次標題是對本段、本條主題內容的高度概括,應簡短明確。同一級別層次標題的詞組結構應盡可能相同,語氣一致。②層次標題的分級編號采用阿拉伯數字,標題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4級,即:1, 1.1, 1.1.1, 1.1.1.1。③文內同時出現多個接排序號時,應依次用圓括號數碼“1)”、“(1)”、“①”。
2.11 統計學方法
描述統計學方法時應說明所使用的統計學軟件名稱及版
本。應寫明所用統計分析方法的具體名稱(如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兩因素析因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統計量的具體值(如t=3.45),并盡可能給出具體的P值(如P=0.023);當涉及到總體參數時,在給出顯著性檢驗結果的同時,再給出95%可信區間。統計學符號一律用斜體表示,如樣本大小用小寫斜體n,概率用大寫斜體P,樣本算術平均數用小寫斜體―x,標準差用小寫斜體s,t檢驗用小寫斜體t,方差分析用大寫斜體F,卡方檢驗用小寫斜體χ2,相關系數用小寫斜體r等。資料的表達與描述:用―x±s表達近似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M(QR)表達呈偏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統計表時,要合理安排縱橫標目,并將數據的含義表達清楚。統計學分析方法的選擇:對于定量資料,應根據所采用的設計類型、資料所具備的條件和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學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于定性資料,應根據所采用的設計類型、定性變量的性質和頻數所具備的條件及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學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χ2檢驗。統計結果的解釋和表達:當P
2.12 計量單位與數字
①計量單位執行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具體使用可參照《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一書。②數字:執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又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
2.13 名詞術語與經典條文
中醫藥名詞術語應以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為準(http://.cn);經典條文出處、文字內容,包括標點務求準確。
2.14 中藥藥名
應以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載藥名為準。
2.15 英文縮略語
論文中首次出現英文縮略語時應給出中文全稱,后文則不再出現中文名稱。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一般不使用縮略語,以免影響文章的可讀性。
2.16 基金項目
如果屬于國家或部、省級等基金或項目的研究論文,須標注基金類別及編號(請在論文首頁醒目處標注),并附基金項目證明復印件。
2.17 致謝
對給予提供工作方便或提供技術性幫助、指導的團體或個人表示感謝。文字力求簡練,評價得當,并應征得被致謝者本人同意。置于正文后、參考文獻前。
2.18 參考文獻
引用參考文獻是反映論文的科學性及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也是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體現,并可向讀者進一步提供有關信息。除了會議消息報道等簡訊外,每篇論文均應附參考文獻。作者引用的參考文獻應為親自閱讀過的、主要的、發表于正式出版物上的原始文獻。要避免引用摘要簡訊、未公開發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發表的文獻;若確有必要引用,可用括號插入正文,并應征得原作者的書面許可。著錄格式執行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基于標準中文獻種類較多,且采用專業用語進行描述,不易理解和掌握,舉例說明。
2.18.1 連續出版物(期刊)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頁-止頁.
[1] 袁慶龍,侯文義.Ni-P合金鍍層組織形貌及顯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1,32(1):51-53.
2.18.2 專著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頁-止頁.
[1] 劉國鈞,鄭如斯.中國書的故事[M].2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79:115.
2.18.3 古籍
[序號] 朝代?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頁-止頁.
[1] 黃帝內經素問[M].影印顧從德刻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31.
[2] 吳毓江.墨子校注[M].孫啟治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615.
[3]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M].李天德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8.
2.18.4 外文專著(期刊)
[序號] 原著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M].第一譯者,譯.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頁-止頁.
[1] Seth A. Spector. 外科學[M].劉淑芬,譯.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8:16.
2.18.5 報紙文章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1] 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2.18.6 電子文獻
[序號] 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文獻類型/載體類型].[發表或更新日期或引用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
[1] 姚伯元.畢業設計規范化管理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EB/OL].
[2005-02-02].http:///.
2.18.7 專利文獻
[序號] 專利所有者.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號[P],日期.
[1] 姜錫洲.一種溫熱外敷藥制備方案:中國專利.881056078[P], 1983-08-12.
2.18.8 國際、國家標準
[序號] 責任者.標準代號 標準名稱[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七分委員會.GB/T 5795-1986 中國標準書號[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2.18.9 析出文獻
[序號] 析出文獻責任者.析出題名[文獻類型]//原文獻責任者.專著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頁-止頁.
[1] 羅云.安全科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及趨勢探討[M]//白春華,何學秋,吳宗之.21世紀安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5.
2.18.10 學位論文、論文集、報告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張筑生.微分半動力系統的不變集[D].北京:北京大學數學研究所,1983.
[2] 辛希孟.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3] 馮西橋.核反應堆壓力管道與壓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1997.
附:參考文獻著錄中的文獻類型代碼
[關鍵詞]安全系統工程 網絡教學 教學平臺 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 X9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2-0154-02
一、引言
當前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推動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提出“實施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促進高等教育教學信息化”。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網絡教學,將單一的課堂教學擴展到了課外,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1]目前我國60%以上的高校使用了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網絡教學必將成為未來高校的主要教學模式之一。[2]
二、“安全系統工程”開展網絡教學的意義
安全工程專業是我國的一門新興專業。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對安全技術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以及國家對安全生產的日益重視,安全工程專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開設安全工程專業的高校數量已從2001年的34所增長到2010年的127所。“安全系統工程”作為安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統計表明,高達86.2%的安全工程專業開設了該課程,是開設數目最多的一門課程,73.4%的高校將該課程作為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專業科目,其知識體系在我國注冊安全工程師及安全評價師資格考試中也極為重要。[3] [4]可見,“安全系統工程”課程在安全工程專業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研究和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讓學生掌握安全系統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將其靈活運用到實踐中,是提高安全工程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課題。
“安全系統工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所研究的安全問題也涉及礦業、土木、軍工、建筑、環境、化工、石油、冶金、航空、能源、經濟、公共安全等不同領域。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多采用課堂傳輸式教學,受學時較少、專業特色等限制,教師很難全面系統地講解該課程的理論、方法及應用,加之學習該課程的大三學生普遍缺乏對工業現場實際情況的了解,僅靠課堂學習很難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借助先進的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探索新型的更加適應教學需求的先進模式。目前“安全系統工程”課程已有很多教學改革的研究成果,但有關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和使用以及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研究還未見報道。基于目前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將課堂教學擴展到網絡教學,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臺和更多更前沿的資源,使他們接觸和學習到不同領域的安全技術,了解更多的現場應用實例,而且還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創新協作意識,擴展并提高理論水平和應用能力。
三、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安全系統工程”課程建設
(一)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及主要功能
網絡教學平臺是針對課堂教學“講授、問答、討論、作業”等教學環節的有效支持和擴展。依托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安全系統工程”課程網絡平臺建設的內容結構如圖1,包括課程信息模塊、動態更新模塊、交流互動模塊、在線測評模塊和課程管理模塊。
1.“課程信息”模塊。包括詳細的課程介紹、教學大綱及日歷、教師信息等。學生通過了解課程的主要內容及教學環節的具體安排,便于提前預習。“安全系統工程”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筆者結合昆明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具有的礦山安全特色,有針對性的編寫了適合學生發展及就業的教學大綱。
2.“動態更新”模塊。隨著課程的進行,及時更新教學材料、課程通知、課程作業、學生作品及擴展資料,供學生下載學習。“教學材料”包括課堂上已講的和未講的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課件等資料;“學生作品”指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的研究報告、科技論文、案例分析等材料;“擴展資料”包括學科動態、考研指南等資料,可滿足不同層次和需求的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
3.“交流互動”模塊。包括問卷調查、專題討論、答疑解惑、疑難分析等。教師通過“問卷調查”提前了解不同學生的知識需求、生涯規劃以及他們對課程的建議和滿意程度,為教師改進教學質量提供了信息;教師針對課程的重要內容選擇話題開展“專題討論”,讓學生結合課程所學知識各抒己見、學以致用;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及時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將常見的問題匯總,供所有學生學習。
4.“在線測評”模塊。學生在經過課堂學習及網絡自主學習后,可對某一章節進行“自學測試”或對全部課程進行“模考測試”,自由選擇對應內容、各種類型的題目組成考卷,通過對比參考答案和答題思路,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并通過歸納分析錯題加以改進和補強;“成績測評”主要是教師和學生針對網絡平臺上的學生作品進行評價,以便綜合測評該學生的學習效果。
5.“課程管理”模塊。包括欄目管理、信息統計、學習分析、批改作業、管理題庫等。教師通過“信息統計”、“學習分析”可以掌握學生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自主學習及在線測試的情況,便于下一步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以及更好地完善平臺的資源建設;網絡平臺可實現在線式的提交作業和批改作業,教師可將作業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在平臺上,讓學生對照分析、自查自糾;通過“管理題庫”功能,教師將收集和編寫的練習題及歷年考試題充實到題庫中,建設數量豐富、題型多樣、難度不一的試題資源,以滿足在線測試的不同組卷策略的要求,保證網絡教學平臺優質的在線測試功能。
(二)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建設
如果把網絡教學平臺看成購物商場,把學生看成顧客,商場要想吸引顧客就要有豐富多樣、質優價廉的商品,同樣,只有當網絡教學平臺包含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教學資源時,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登陸開展自主性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大力加強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安全系統工程”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資源包括以下三類:
1.課堂上已講授章節的相關教學資源。包括課堂上使用的電子教案、文本、動畫、音頻、視頻、電子書等教學材料,讓學生在線觀看或下載學習,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知識。
2.課堂上未講授課程的資源。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而課堂又未講授的章節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因此這類資源面向所有學生,也有利于培養他們開展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3.擴展類資源。包括與“安全系統工程”課程或安全工程專業相關的科技論文、發明專利、實用軟件、最新研究成果、學科發展動態、現場應用案例、高校精品課程以及學生感興趣的考研指南、畢業生就業去向統計、教師的科研心得、撰寫科技論文的方法等資料。通過收集和盡可能多的這類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深入淺出的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滿足不同層次和需求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及研究性學習,從而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本文結合昆明理工大學開展的“安全系統工程”課程網絡教學實踐,詳細介紹了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以及優質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實踐表明,網絡教學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學習主體性和自主性的不足,將課堂教學擴展到課外,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 注 釋 ]
[1]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2] 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