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35: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預防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學生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為加強專業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充分認識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在新生進校的專業介紹中,對預防醫學專業培養方案作了專題講解;進入第8學期,多種形式介紹了畢業論文工作的重要性;第10學期畢業論文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畢業論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真正從畢業論文工作中得到鍛煉和培養。完成畢業論文后的調查結果顯示,97.92%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開展畢業論文教學,認為畢業論文環節可鞏固知識、培養能力。調查發現,學生認為畢業論文能鞏固專業知識、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強化基礎知識、提高寫作能力、加強計算機應用能力、鍛煉表達能力和培養協作精神的分別達到9167%、85.4觀、70.83%、70.83%、81.25%、66.67%、70.83%;對于專業培養計劃中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知曉情況,學生于第1234學年知道的分別為27.10%、12.50%、37.50%和16.70%,還有6.20%的學生到第5學年才知道畢業論文環節。
二、學生開展畢業論文的知識能力
畢業論文工作也是一次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信息獲取能力、統計軟件與計算機應用能力、寫作能力的大檢驗。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均選修了文獻檢索課程,但開展畢業論文工作前,33.33%的學生從未進行文獻檢索,62.5%學生僅偶爾開展文獻檢索,僅4.17%的學生經常運用學校提供的網絡資源進行文獻檢索工作。畢業論文工作中,文獻檢索知識和能力主要來源于指導老師和學生的輔導與幫助,分別占85.42%和58.33%,檢索方式主要為圖書館網絡數據庫,占91.67%;認為文獻檢索可幫助選題、開題報告和論文撰寫的分別為35.4觀、43.75%和79.17%。
在論文過程中,僅14.58%的學生認為能熟練翻譯與文題相關的外文資料,79.17%學生認為外文翻譯困難特別是較難準確表達專業含義,即使是己通過了六級測試的學生也尚不能自如完成翻譯工作。
通過專題講座和指導老師幫助,學生基本掌握了開題報告書寫格式和要求,其中的立題依據、研宄內容、預期成果、技術路線等內容書寫正確率分別為87.50%87.50%和54.17%。
在畢業論文資料收集整理前,85.42%的學生基本掌握了統計圖表的使用,但在論文工作中,初次使用統計圖表時,仍出現較多的應用錯誤,其中表題圖題、表目設置、表線、有效數字和單位、圖形圖標錯誤率分別達21.83%、31.25%、33.33%、22.92%、20.83%有關統計指標的正確選用調查結果顯示,有20.83%的學生在資料分析中不能正確選用統計分析指標。
畢業論文過程中,87.50%的學生采用了統計軟件,12.5%的學生因為原始資料的限制,僅用了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的統計軟件類型主要是SPSS和Excel,雖在論文工作前,77.0極的學生己經學習運用過某種統計軟件,但實際應用過程中,只有14.58%的學生能熟練運用統計軟件,而85.42%的學生不太熟練甚至生疏。
通過學習和練習論文寫作,掌握和基本掌握論文書寫格式的學生分別占43.75%、56.25%,論文撰寫知識主要來源于指導老師(占93.75%)論文撰寫的難點主要為討論、英文文摘和結論,分別占66.67%、41.67%和27.08%。
三、學生對畢業論文工作的評價與建議
調查學生對畢業論文管理過程、自己和指導教師在畢業論文中精力投入、影響畢業論文工作質量的評價及對畢業論文工作環節的具體建議,結果顯示,認為畢業論文管理好、一般和差的學生分別為37.5%、5&33%、4.17%;72.92%的學生認為自己在論文撰寫過程中能全身心投入,通過查閱資料、整理資料、及時與指導老師溝通,保證畢業論文進度和質量,27.0%的學生則認為自己精力投入一般;關于“指導老師在畢業論文工作中投入的精力程度”評價,60.42%學生認為帶教老師非常投入,35.42%的學生認為老師一般投入,另有4.16%的學生人認為帶教老師完全未投入。
通過挖掘資源、過程管理以及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畢業論文質量得到基本保證,并逐年提高,2004屆、2005屆、2006屆畢業論文優良率分別為85%、87%、94%,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存在,畢業論文質量影響因素絲毫不能忽視,專業學生認為影響畢業論文的因素包括學生時間保障和重視程度、指導老師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條件、考研求職壓力影響和過程管理等,回答率分別占81.25%、77.08%、75.00%、70.83%、50.00%。
親歷畢業論文工作后,學生感慨良多,提出了很多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調查結果顯示,58.40%學生建議應于第9學期開始布置這項工作;關于文獻檢索課程開設時間,54.17%的學生認為3-4學年學習較合適,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因為網速慢、圖書館數據庫不全和學生文獻檢索方法的欠缺,影響了文獻檢索的質量,建議今后信息獲取條件能得以改善。另外,在“你對畢業論文工作的改善還有何建議?”的開放式問卷中,不少學生提出增加工作時間、加強論文前期課程理論結合實際教學、學生自主選擇題目和指導老師、增加工作經費、嚴格過程管理等方面的建議。
四、結語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親自參與畢業論文工作,掌握了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并真正體會到畢業論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選題,可以啟發學生科研聯想和發現實際工作急待解決問題,通過資料檢索和閱讀,可以提高學生信息獲取能力和專業知識面,通過資料整理分析,可以鞏固統計軟件和計算機知識和能力,通過論文的修改和寫作,可以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通過論文答辯過程,可以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總之,畢業論文為學生搭建了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平臺正如教育部辦公廳在2004年下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的“畢業論文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宄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
【關鍵詞】學術論文;被引用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107-02
荊州市婦幼保健院是日前湖北省地市級規模最大的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及康復于一體的大型專科醫院,是湖北省衛生廳核準的專科三級甲等醫院。醫院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服務宗旨,積極創建“平安醫院、和諧醫院、學習型醫院”,近幾年來大力提倡科技興院,深信科技發展是醫院永恒的生命線。在這一目標指引下,醫院的數量和質量逐年提高。本文對該院2000~2012年的被引情況進行計量學統計,以期從這一方面分析該院學術研究與醫療技術水平情況,為評價其科研績效促進其科技進步等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以荊州市婦幼保健院2000~2012年在《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被收錄的論文及其被其他論文引用的情況為研究對象,利用高級搜索和跨庫檢索為工具,在檢索區輸入“作者機構”,對應欄中輸入“荊州市婦幼保健院”,時間欄選擇“1998至2012”,以“被引次數”和有全文為條件,檢索出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況,對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被CNKI收錄的論文及被引用情況
2006年以前,醫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年至2010年間平均43篇,2011年醫院出臺加大科技興院的力度,切實推進重點學科和專科建設,論文數量突飛猛進年平均數量增至96篇。2000~2012年CNKI收錄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發表的期刊和會議428篇,其中期刊論文407篇,僅有39篇被CNKI收錄的其他論文引用,共計61次,被引率9.11%,年度發表文章被引率2006年最高(見表1)。
3 討論
醫學科技論文是臨床、教學,科研成果和經驗的主要表達形式之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院一個時期內學術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醫院醫療科研水平、科研重點、科研力量的重要指標之一。【1】從2000―2012年被CNKI收錄的論文數量來看,CNKI共收錄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發表的期刊和會議428篇,其中期刊論文407篇。2003年以前,發表的論文數量屈指可數,2004--2006年,醫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年至2010年間平均43篇,2011年醫院出臺加大科技興院的力度,切實推進重點學科和專科建設,論文數量突飛猛進年平均數量增至96篇。以上數據表明醫院在科技興院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這一切和醫院近年重視、支持重點學科建設,在重點學科建設中加大了投入;改善科研實驗條件,提高科研獎勵力度;鼓勵臨床醫療人員進行科研,注重培養高層次人才;扶持特色優勢科室是分不開的。從科室分布來看,預防保健、婦產科 、護理部 、眼科 、外科、放射科 、藥劑科、醫院管理、兒內科、檢驗科等均有論文引用,論文涉及面廣,特別是論文數量和被引次數前三位的預防保健、婦產科 、護理部,科研活動和學術氣氛濃厚,醫護人員在勞累的工作之后,基本靠八小時以外完成大量的論文撰寫,在醫院臨床和科研活動中,論文作者加強了橫向聯系,學科之間交叉滲透,有關基礎研究方面的論文不斷涌現。但是我們應看到醫院論文的被引率與被引頻次偏低,12年來39篇被其他論文引用61次,占總論文9.58%。被引用2次以上的論文僅有10篇。現在國家每年以“科技統計源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被引頻次來評價各科研單位基礎研究實力及在國內所處的學術地位。【2】因此,我院要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鼓勵作者撰寫高質量的論文,加強作者對雜志影響力的認識,并有意識地向高影響因子的雜志投稿。在科研活動中應加強各學科間的合作,【3】并主動尋求同內外院校和科研部門的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學習先進的思維模式、科研方法,促進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從而擴大醫院在省內外的學術影響,贏得較高的科研聲譽,在省內外形成較大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陳嘉偉,鄭利榮,賀蓮等.從1999-2008年SCI收錄廣東省醫學論文看其醫學科研的發展[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0,19(6):65.
根據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關于做好2012年度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工作的通知》(粵人社發〔2012〕119號)精神,為做好2012年度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申報評審條件及有關政策
(一)申報評審條件。
嚴格按照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的有關規定執行,主要文件目錄見附件1。
1.凡申報2012年度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的人員,必須在2012年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實踐能力考試中成績合格或在2011年度考試中成績合格。申報人員原則上應按考試專業申報相應專業的專業技術資格。
2.評委會設置及評審的學科專業參見《廣東省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申報學科分類表》(附件2)。
申報臨床、中醫、口腔、預防等專業主任(副主任)醫師資格的,必須具有相應類別的醫師資格證書并已登記注冊,執業范圍應與申報專業相符。
申報婦女保健專業技術資格,醫師資格證書為臨床類的,在婦產科專業高評委會評審,公共衛生類的在預防醫學專業高評委會評審醫學全在線申報兒童保健專業技術資格,醫師資格證書為臨床類的,在兒科專業高評委會評審,公共衛生類的在預防醫學專業高評委會評審。
執業類別為臨床類,擬申報預防保健專業主任(副主任)醫師資格的,統一歸在預防醫學專業高評委會評審。
未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也可在各臨床或預防醫學專業高評委會評審,通過評審的人員取得“衛生系列(副)主任技師”資格。
3.根據原省人事廳、省衛生廳《關于改革和完善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價方式的通知》(粵人發〔2005〕311號)要求,2012年所有申報正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均須進行答辯,答辯內容由答辯委員根據申報者的申報材料確定,每人答辯時間約為15分鐘。答辯時間安排及答辯地點另行通知。
4.職稱外語條件執行《關于調整完善我省職稱外語政策的通知》(粵人發〔2007〕120號),并根據原人事部《關于完善職稱外語考試有關問題的通知》(國人部發〔2007〕37號)和粵人發〔2007〕120號文的有關規定,2001年廣東省職稱外語考試合格成績單不作為職稱外語條件的有效依據。
5.根據原省人事廳《關于明確當前專業技術資格申報評審若干問題的通知》(粵人發〔2007〕197號)的規定,符合專業工作崗位條件和資格申報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可同時或不同時申報兩個系列的專業技術資格,但不得同時或不同時申報同一系列或同一專業的兩個資格。
專業技術人員崗位轉換后要申報現崗位專業技術資格的,應在現崗位工作滿一年以上,并提交反映現崗位的工作業績,同時將原崗位專業技術資格的評審表作為申報現崗位專業技術資格的附件一并提交,不得用原崗位的業績申報現崗位的專業技術資格。
(二)有關政策。
1.事業單位的申報評審工作,要按照國家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的意見精神,嚴格執行申報條件和申報程序,提高申報和評審質量,并逐步實現與崗位聘用的有機結合。
2.國家公務員和依照公務員制度管理的事業單位中,已過渡為國家公務員身份的人員申報專業技術資格,不論其在何種崗位、從事何種工作,都應嚴格執行原人事部《〈企事業單位評聘專業技術職務若干問題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具體說明》(人職發〔1991〕17號)、人社部發〔2011〕90號文,以及原省人事廳《關于依照公務員制度管理事業單位具備國家公務員身份人員參加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問題的批復》(粵人函〔2005〕301號)、粵人發〔2007〕197號文有關規定,一律不予受理。
3.從國家部委、軍隊和外省(市)通過組織調動、轉業安置或個人自主來粵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均可按我省的職稱政策申報評審高一級別專業技術資格醫學原專業技術資格需按《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省外來粵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確認的暫行辦法》(粵人發〔2010〕306號)的要求進行確認。
4.突出貢獻人員申報評審按《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突出貢獻人員專業技術資格評定的暫行辦法》(粵人社發〔2012〕38號)執行。
5.所有申報人員在提交申報材料時,需提交在現工作單位繳交今年度連續半年以上的社保憑證原件,并由社保部門加具業務專用單,復印件一律無效。繳交社保單位與申報單位不一致或不連續的,不得申報。
6.申報材料的填寫及審核按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的有關規定執行。2012年的論著鑒定仍采用“雙盲”形成進行,提交鑒定的論文需蓋去姓名后再復印。申報材料準備及裝訂的有關要求可在省衛生廳公眾網站載。
二、申報程序
(一)個人提交申報材料。個人填報的表格見附件3,有關表格可在省衛生廳公眾網站下載,表格規格及填寫以表格上的要求為準。
申報人應根據自己的專業技術崗位,對照我省的職稱政策和相應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要求,認真、客觀、如實申報,并按要求一次性提交全部申報評審材料(過后不得補充和更換),送單位審核和公示。
申報人提交的論文必須是醫學期刊公開發表的論文。根據《期刊出版管理規定》,發表的論文的期刊屬于“一號多刊”的,該論文不能作為有效期刊是否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許可,可登錄國家新聞出版署網站查詢,查詢結果隨同論文、論著材料一起上報。
凡未如實申報和弄虛作假的、一經發現并核實,取消當年申報(或評審通過)的資格,并從下年度起3年內不得申報,視情形在全省范圍內進行通報批評。
(二)單位審核。單位組建由人事職改干部、技術主管及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審核評價小組”,對申報人取得現專業技術資格以來的職業道德、思想政治表現、專業技術工作業績成果、工作表現及申報材料的真實可靠性等提出準確客觀的評價意見,在《廣東省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表》和《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申報人基本情況及評審登記表(申報評審衛生版表三)》相關欄目加具意見。
申報人所在單位應認真審核申報材料,重點把握如下幾個方面:
1.審查申報材料的合法性:申報材料是否依法取得,是否符合執業類別與執業范圍的規定。同時,還要審核申報人所申報的資格與其執業類別、執業范圍是否相符,申報專業和考試專業及實際從事的專業是否相符。
2.審查申報人材料的真實性:申報材料是否與申報人的專業技術工作經歷、論文、業績及所起的作用、年度考核等客觀事實相符。
3.審查申報材料的完整性:申報的基礎材料、業績成果、論文著作等是否完整提交,評審表必填欄目是否空白(專業技術工作經歷、業績成果、論文和時效等),是否如實填報負面情況,是否如實填報同時或不同時申報其他系列(專業)的資格及其名稱。
4.審查申報材料的時效性:申報人提交的所有申報材料的時效均截止到2012年8月31日,其后取得的業績成果、發表的論文、考取的計算機模塊合格證、職稱外語考試成績、取得的學歷(學位)證及執業資格證等,不得作為2012年評審的有效材料對不符合申報條件的材料,應注明原因,及時退回。
申報人所在單位人事部門應及時將申報的有關材料,特別是申報人的《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申報人基本情況及評審登記表(申報評審衛生版表三)》和單位的投訴受理部門及電話,同時其他申報材料應放置在單位會議室等公共場所,以備查驗。公示時間不少于7個工作日。受理主要由單位人事(職稱)部門負責,接受單位紀檢、監察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凡經受理查實存在弄虛作假和其它違規行為的申報材料一律不予報送,并按有關規定處理;對舉報問題一時難以核實的,應如實注明,先行報送,但不得停止核查,核查結果應及時報送評委會日常工作部門。
公示結束后,由單位紀檢(監察)或人事部門在《廣東省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專業技術資格評前公示情況表》(專業技術資格申報評審用表八)和《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申報人基本情況及評審登記表(申報評審衛生版表三)》上如實加具意見并加蓋公章,作為申報材料的一部分一并報送。
(三)主管部門審核。主管部門應認真審核報送的材料,重點把握如下幾個方面:
1.審核數量。當場清點申報材料的種類是否齊全,數量與送評材料目錄單的記錄是否相符。
2.審核程序。重點審查申報程序是否符合政策規定,委托評審是否符合規定程序,單位公示是否規范,有關證書、證明復印件是否有審核蓋章,申報時間、公示時間、單位審核時間之間是否矛盾等。
3.審核條件。按照省的職稱政策規定和資格條件的要求,逐項審查申報人是否符合申報評審相應專業技術資格的范圍和條件。有嚴格執業類別和執業范圍限制的專業,還要審查申報人所申報的資格與其執業類別是否相符,其業績是否依規取得。
對經審核不符合申報條件、申報程序的申報材料,及時說明原因,并將材料按原報送渠道退回,同時書面告知申報人。
三、申報材料受理時間及地點
2012年9月6-7日為受理省直、廳直屬單位申報材料的時間,受理地點為省衛生廳辦公樓南座4樓會議室(廣州市先烈南路17號);9月16日為受理各市、汕頭大學醫學院、廣東醫學院申報材料時間,受理地點為廣州市南沙資訊科技園(廣州市南沙區環市大道南2號,聯系電話:)。逾期不再受理。
各市各單位受理申報材料的時間由各市各單位自定。
四、評審收費
按原省人事廳《關于轉發省物價局、省財政廳〈關于調整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費標準的復函〉的通知》(粵人發〔2007〕35號)執行。每人收取評審費580元(含各市送審費用),論著鑒定費200元,共780元;需要參加答辯的人員另收取答辯費140元;申報人上交的費用繳交財政專戶已提交申報評審材料但因不符合要求而被退回的,一律不予退費。 省(廳)直有關單位收取的費用全部上交,各市留存的送審費按有關規定執行。
五、其它要求
[關鍵詞] 艾滋病疫苗;文獻計量;共引分析;信息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 R512.91;G2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2(b)-016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IDS vaccine technology. Methods The research papers about the theme of AIDS vaccine technology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were retrieved, the data was cleaned and managed by TDA softwa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from the country/region distribution, country/region cooperation network, cited literature and other aspects were made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the method of co-citation analysis and visual tools such as Ucinet and SPSS. Result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AIDS vaccine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papers has bee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other countries since 2011, of which, the number of Chinese papers ranked fourth.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AIDS vaccine field of China was less. There were 9 frontier fields of AIDS vaccine technologies through the research such as structure of a soluble cleaved HIV-1 envelope trimer, the research on animal model of HIV/AIDS.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AIDS vaccine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world, but the research strength of our country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Key words] AIDS vaccine; Bibliometric analysis; Co-citation analysis;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進而損害人體免疫系統,導致患者喪失免疫功能,甚至死亡的傳染性疾病[1],并已經成為各個國家不容忽視的疾病[2-3],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凸現。盡管艾滋病新藥不斷涌現,但由于HIV本身高度的變異性和快速的耐藥性,始終為醫學上的難題。因此,研制出安全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毫無疑問是控制全球艾滋病蔓延的最佳方法之一,也是最終解決這個醫學和社會雙重頑疾的最有效手段[4-5]。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艾滋病疫苗技術的相關文獻信息進行分析,借助TDA、SPSS和Ucinet等分析工具分別從國家/地區分布、國家/地區合作網絡和被引文獻等計量指標入手,探討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態勢,為我國艾滋病疫苗技術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以(“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Virus”OR“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ND(Vaccine)等主題進行檢索,數據檢索及下載時間是2016年9月10日。使用TDA、SPSS、Ucinet等數據處理軟件等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SCI論文的基本情況
從艾滋病疫苗技術SCI的數量情況來看,艾滋病疫苗技術論文是從1983年開始發表,截至2016年共發表SCI論文12 560篇。從圖1可以看出,全球天然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的SCI論文年發文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除近幾年增長勢頭放緩,有小幅波動以外,增長趨勢一直比較穩定。
2.2 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SCI論文主要國家/地區分布
2011~2016年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的SCI論文國家/地區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2012~2016年艾滋病疫苗技g領域美國發表SCI論文為2147篇,數量最多,占總論文量的60.67%,是第2名英國發文量的5倍,中國大陸的論文數量以259篇位居第4,占總論文量的7.32%。
2.3 艾滋病疫苗技術主要國家/地區的合作網絡
將發文量排名前10的國家/地區論文分布進行共引分析。共引是指兩篇文獻同時被第3篇文獻或其他文獻引用的情況,因此,可以認為同時被引用的文獻在主題或者領域內具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和相關度[6],本研究將共引分析利用于國家/地區層面,借以探討國家/地區之間的合作程度(圖3)。從艾滋病疫苗技術主要國家/地區合作網絡分布來看,美國處于網絡核心位置,在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與每個國家都存在一定的聯系,說明美國在世界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具有較高的影響力;中國在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處于邊緣地帶,僅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存在合作,國際合作層面須待加強。
2.4 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前沿領域的識別
通過篩選集中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發表年份為2011~2016年的被引論文,共得到88 492條記錄。按其被引頻次由高到低排序,選取前110篇(頻次≥30次)作為高被引論文數據進行共引分析,形成110×110的原始共被引矩陣。利用標化公式測度文獻之間的關聯值對原始共被引矩陣進行處理[7],從而排除論文本身被引頻次過高帶來的偏倚,將處理后的原始矩陣信息導入到Thomson Data Analyzer 軟件(TDA version 3.0,Thom?鄄son Reuters Co.,NY)中,根據Ucinet軟件可視化結果(高被引論文關系圖,圖4)并結合SPSS快速聚類以及專業知識分析、歸納,得到艾滋病疫苗技術研究前沿。
節點面積越大表示該國家論文數量越多,網絡中兩個節點聯系的粗細代表兩個國家的合作強度,線條越粗表示這兩個國家的合作的論文數量越多,合作強度越大
方框代表高被引論文;方框大小代表論文被引頻次,方框越大則被引頻次越高;方框之間的連線代表兩篇論文的共引強度,連線越粗則共引強度越大,方框中的序號與表1相對應(在使用Ucinet軟件時,通過調節閾值可刪除關聯度較小的論文,故部分論文不顯示在圖中)
圖4 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高被引論文關系圖
經分析共分為9個前沿領域,論文類簇共囊括了108篇核心論文(通過調節閾值刪除部分論文),根據9個論文類簇,結合艾滋病疫苗技術專業知識對核心論文進行內容分析,進一步分析歸納得到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的研究前沿,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艾滋病疫苗技術研究領域發展較為迅速,國際上參與研究的國家/地區眾多,發文量呈現增長趨勢。中國大陸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量位居世界第4,在發文量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在國際艾滋病疫苗技術合作來看,只與部分國家存在一定的合作關系,處于邊緣地帶。說明我國在艾滋病疫苗技術前沿領域的研究實力比較薄弱,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本研究中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研究前沿的排列順序是首先根據核心論文的發表時間遠近程度,然后按論文簇中總體被引頻次由高到低排序,因此得到的是目前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最熱但不一定是發文數量最多的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1――HIV膜蛋白三聚體結構研究。代表論文:Crystal Structure of a Soluble Cleaved HIV-1 Envelope Trimer,被引頻次:131次。HIV包膜蛋白(Env;gp160三聚體)是病毒粒子表面上的唯一抗原,也是目前疫苗設計的主要目標[8-9],而如何在跨膜區域形成的有序三聚體結構對于整個HIV包膜蛋白的結構穩定性非常重要[10]。
研究前沿2――HIV/AIDS動物模型研究。動物模型在HIV-1致病機制研究以及抗AIDS藥物和疫苗研發中具有重要作用[11]。雖然SIV/SHIV 獼猴模型與人AIDS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SIV/SHIV與HIV-1間的遺傳差異較大,致使SIV/SHIV獼猴模型存在很多局限性。因此創建非人靈長類HIV/AIDS動物模型則是以后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12]。
研究前沿3――HIV-1膜蛋白基因研究。目前,艾滋病疫苗中和抗體的測定在HIV-1疫苗的保護性免疫應答[13]和提高免疫功能等領域具有一定的應用和實踐,而采用編碼HIV-1膜蛋白的基因制備的假病毒進行HIV中和抗體的測定已經成為各個研究機構主要使用的方法,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14-15]。
研究前沿4――HIV/AIDS廣泛中和抗體研究。中和抗體的產生是機體針對病毒感染的主要免疫應答,也是助力于研發有效艾滋病疫苗的基礎。就艾滋病疫苗而言,誘導機體產生廣泛有效的中和抗體在機體對抗HIV感染中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16]。
研究前沿5――HIV/AIDS免疫保護機制研究。重新建立機體免疫保護系統,最大程度激發機體的免疫反應,是研發艾滋病疫苗成敗的關鍵,而如何構建有效的免疫策略正確認識和評價艾滋病疫苗將是以后艾滋病疫苗研發的難點[17]。
研究前沿6――HIV-1膜蛋白三聚體免疫應答研究。構建成熟膜蛋白三聚體分子是HIV疫苗研究的首要策略[18],HIV-1膜蛋白由于高度糖基化導致一些保守抗原表位被遮蔽,難以有效激活中和抗體,產生相應的免疫應答[19],也將會是以后艾滋病疫苗技術研究的熱點。
研究前沿7――艾滋病天然免疫系統研究。機體天然免疫系統在HIV感染初期及急性感染期,由于機體尚未建立起獲得性免疫反應,而此時天然免疫系統成為機體抵抗HIV感染的第一道防線,使HIV感染初期及急性感染期病毒載量明顯降低。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了天然免疫系統在抗HIV方面發揮的重要性[20]。
研究前沿8――HIV/AIDS免疫原設計研究。設計和生產具有保護效力的預防型HIV-1疫苗一直被認為是戰勝艾滋病的最佳途徑。目前主要有兩種艾滋病疫苗免疫原設計策略:誘導廣譜中和抗體(bNAb)和有效的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應答,而誘導有效的CTL應答可以減緩病毒感染進程,其主要免疫原包括“馬賽克”疫苗、保守區免疫原和病毒適應性圖譜指導的免疫原等[21]。
研究前沿9――HIV/AIDS誘導免疫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免疫策略可以誘導機體產生不同的免疫應答,而有些免疫策略能誘導較好的免疫效果。例如,利用病毒載體或重組蛋白等進行加強免疫,進而誘導更強的HIV特異性免疫應答[22]。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艾滋病疫苗技術領域高被引文獻選取數量上存在主觀性;對艾滋病疫苗技術研究前沿的解讀受研究者主觀性及專業知識的限制,結果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倚;離檢索時間較近并納入分析的艾滋病疫苗技術文獻由于發表時間較短,共引分析時其被引頻次不高,可能會被忽略,從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戴色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發現晚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3.
[2] Hosain Walid Bin.中國與孟加拉國艾滋病預防策略比較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
[3] 周姝.艾滋病患者的社會再適應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4] Esparza J,Osmanov S. HIV vaccines:a global perspective [J]. Curr Mol Med,2003,3(3):183-193.
[5] Gottlieb MS,Schroff R,Schanker HM,et al. 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and mucosal candidiasis in previously healthy homosexual men:evidence of a new acquired cellular immunodeficiency [J]. New Engl J Med,1981,305(24):1425-1431.
[6] 王建芳,冷伏海.共引分析理論與實踐進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32(1):85-88.
[7] 耿海英.共引分析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7.
[8] Wei X,Decker JM,Wang S,et al. Antibody neutralization and escape by HIV-1 [J]. Nature,2003,422(6929):307-312.
[9] Richman DD,Wrin T,Little SJ,et al. Rapid evolution of the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to HIV type 1 infe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J]. P Natl Acad Sci USA,2003, 100(7):4144-4149.
[10] 周界文,傅青山,.HIV包膜蛋白跨膜區的結構對疫苗設計的意義[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6,38(7):765-769.
[11] 劉方洲,張雪俠.HIV動物模型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及進展[J].中醫研究,2015,28(6):77-78.
[12] 雷愛華,龐偉,張高紅,等.平頂猴在HIV/AIDS動物模型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動物學研究,2013,34(2):77-88.
[13] Montefiori DC,Karnasuta C,Huang Y,et al. Magnitude and Breadth of the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in the RV144 and Vax003 HIV-1 Vaccine Efficacy Trials [J]. J Infect Dis,2012,206(3):431-441.
[14] 胡園園,朱雷,趙春紅,等.HIV-1功能性膜蛋白基因gp160的快速篩選和鑒定[J].中國熱帶醫學,2013,13(6):659-661.
[15] Todd CA,Greene KM,Yu X,et al.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proficiency testing program for a neutralizing antibody assay for HIV-1 in TZM-bl cells [J]. J Immunol Methods,2012,375(1/2):57-67.
[16] 孟佳子.人源HIV-1廣譜中和Fab抗體的鑒定[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2013.
[17] 陳丹瑛.表達HIV-1及SIV基因的三載體疫苗免疫策略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4.
[18] 李勛,任麗,康延申,等.不同片段HIV-1膜蛋白三聚體的構建、表達及其免疫原性[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4,27(2):145-150.
[19] 張聰優,萬延民,許雪梅,等.HIV-1包膜蛋白疫苗免疫原選擇及改造策略研究進展[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0,30(9):875-880.
[20] 何璇.天然免疫系統中NK細胞和γδT細胞抗HIV-1作用研究[D].武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病毒研究所),2014.
1 對來稿的要求
1.1 文稿 應具有創造性、科學性、實用性,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文字精煉,層次清楚,數據準確,書寫工整規范,必要時應做統計學處理。論著、綜述、講座等一般不超過5 000字,病例報告等不超過2 000字。每篇文稿請標明中圖分類號(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4版)進行分類)。
1.2 文題 力求簡明、醒目、準確,反映出文章的主題。中文文題一般以20個漢字以內為宜。
1.3 摘要 論著須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須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摘要篇幅不宜超過300字(中文),但在“結果”部分應列出關鍵性數據。英文摘要尚包括文題、作者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及郵政編碼,中、英文摘要內容須一致。作者姓名用漢語拼音,“姓”全部大寫,“名”首字母大寫,如LI Xi-an,WANG Ping。
1.4 關鍵詞 論著需標引3~8個關鍵詞。每個英文關鍵詞第一個字母大寫,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隔開。
1.5 章條 文章各層次標題按1、1.1、1.1.1、1.1.1.1、①、a)的形式排序。
1.6 圖表 本刊中所有表格一律采用三線表(頂線、欄目線、底線)式。圖應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圖中文字符號均應使用機打字符。
1.7 計量單位 一律采用(或換算成)法定計量單位。注意單位中表示相除的斜線不得多于1條,如ng/kg/min應采用ng/(kg?min)式;組合單位中斜線和負數冪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可采用ng/kg?min-1式。
1.8 數字 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但5%~95%不要寫成5~95%,(50.2±0.6)%不要寫成50.2±0,6%或50.2%±0.6%。附帶尺寸單位的數值相乘,按下列方式寫:4cm×3cm×5cm,而不寫成4×3×5cm3或4×3×5cm。
1.9 統計符號 算術均數用(中位數仍用M);標準差用s;標準誤用S;還有t、F檢驗,卡方檢驗用希文小寫χ2;相關系數用r;自由度用希文小寫v;概率用P。以上符號均用斜體。
1.1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一般以近5年為限,參考文獻作者須列出前3名,后加“等”或“et al”。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格式:
期刊:[序號]作者.文題.刊名,年份,卷(期):起頁-止頁.
書籍:[序號]作者.書名.卷(冊)次.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頁-止頁.
1.11 腳注 論文課題如獲得基金資助,應腳注于文題頁左下方,并注明其項目編號。致謝僅對完成來稿有實質貢獻者,并需征得被致謝者的同意。
2 注意事項
來稿須附單位推薦信,并請寫明第一作者的出生年份、性別、民族、最高學位、技術職稱及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和E-mail信箱等。
[關鍵詞] 學術論文;加權;計量學統計;地位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1-0007-02
荊州市婦幼保健院是1984年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援助而建立的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及康復于一體的專科醫院,是湖北省衛生廳核準的專科三級甲等醫院,是荊州市六縣(市)兩區八所婦幼保健院業務指導中心。醫院堅持“婦兒至上、關愛仁愛、誠信求實、追求更好”的服務理念,近幾年來積極創建“平安醫院”和“學習型醫院”,大力提倡“科技興院”和扶持“重點專科”政策,醫院的數量和質量逐年增高。本文將該院1998~2012年的被引用情況進行計量統計,以期從這一方面來分析該院的學術研究情況與醫療水平,為評價該院科研績效、促進該院科技進步等提供一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以荊州市婦幼保健院1998~2012年在《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中被收錄的論文及其被其他論文引用的情況為研究對象,利用高級搜索和跨庫檢索為工具,在檢索區輸入“作者機構”,對應欄中輸入“荊州市婦幼保健院”,時間欄選擇“1998~2012”,以“被引次數”和有全文為條件,檢索出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況。以同樣的條件檢索出荊州市各醫院在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況,雖有不可避免的漏檢情況,但檢索結果應該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1.2 加權評分方法
各個加權因子均以平均數為基數分0分,論文總數和被引篇數與基數每相差50評±1分,被引率與基數每相差10%評±1分,其他因子按與基數的差值評分。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被《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數量分析
2000~2012年《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發表的期刊和會議428篇,其中期刊論文407篇,就整體而言,荊州市婦幼保健院在《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中被收錄的論文數量在荊州市衛生系統排在第5位,在荊州市婦幼衛生專科系列處于領先地位。見表1。
2.2 被《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論文的質量分析
將論文總數、涉及科室數、刊物、論文被引頻次等來分別評價一個單位的學術水平可能不盡全面,因此,在采用這些因素的計量學統計的基礎上,再以平均數為基線0分進行加權排名,基本可以反映其總體水平。見表2。
3 討論
醫學論文是醫學知識的重要載體,是科研成果和臨床經驗的主要表達形式[1-3]。 論文的質量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院在一個時期內人才實力和學術水平,也是評價醫院醫療科研力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4-6]。從1998~2012年以來被《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數量來看,《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共收錄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發表的期刊和會議428篇,其中期刊論文407篇。2003年以前發表的論文數量屈指可數,2004~2006年醫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2010年間平均43篇,2011年醫院加大科技興院的力度,切實推進重點學科和專科建設,論文數量突飛猛進,年論文平均數量增至96篇。以上數據表明醫院在科技興院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這一切和醫院近年重視、支持重點學科建設,在重點學科建設中加大了投入;改善科研實驗條件,提高科研獎勵力度;鼓勵臨床醫療人員進行科研,注重培養高層次人才,扶持特色優勢科室是分不開的。但是我們應看到醫院論文的數量與荊州市中心醫院和第一醫院的差距,落后于這兩所綜合性三甲醫院近10年。
原創性研究成果通過發表的論文被大量引用,能夠被科學界同行廣泛認可,產生深遠的影響[7-9]。從醫院論文的被引率來看,醫院論文的被引率與被引頻次偏低,12年來39篇被其他論文引用61次,占總論文9.58%;被引用2次以上的論文僅有10篇,遠遠落后于綜合性醫院,說明荊州市婦幼保健院醫學論文的質量尚處于初級階段,影響力非常有限。現在國家每年以“科技統計源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來評價各科研單位基礎研究實力及在國內所處的學術地位[10-12],提示我們要鼓勵職工撰寫高質量的論文,進一步加強作者對雜志影響力的認識,在投稿時需增強選刊投稿的意識,并有意識地向高影響因子的雜志投稿。
多年來,婦幼保健院一直在醫學資源、學科建設和科研力度方面處于劣勢。我院的論文涉及的范圍與綜合性醫院相當,而且近兩年的論文數量已經同綜合性二甲醫院相當,從論文總數、涉及科室數、刊物、論文被引頻次等綜合加權排名來看,我院總體排第5位,在全市婦幼專科系統處于龍頭地位。隨著科技興院戰略的實施,近兩年已在數量上實現了飛躍,我們有理由對婦幼醫學論文實現質量上的飛躍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 陳嘉偉,鄭利榮,賀蓮,等. 從1999~2008年SCI收錄廣東省醫學論文看其醫學科研的發展[J].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0,19(6):65.
[2] 張靜. 青海省疾控中心10年國內發表學術論文計量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2,28(3):283.
[3] 鐘伶. 福建中醫藥大學2008~2011年學術論文統計分析[J]. 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2(6):55-58.
[4] 顧華,李付冬,陳永弟,等. 2001~2010年全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業技術人員發表科技論文分析[J].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3, 26(1):65-68.
[5] 黃紅稷,程敏,王亞楠. 2007~2012年《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刊載論文分析[J].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3,6(1):94-95.
[6] 周慶輝. 醫學院校教師績效考核中的學術論文評價[J]. 中西醫結合學報,2012,10(6):707-711.
[7] 龔瑜,黃習文,王曉燕,等. 醫院職稱評審中學術論文審核的幾點思考[J]. 現代醫院管理,2012,10(4):75.
[8] 劉覽,郁衛剛,楊惠光,等. 淺談提高基層醫院論文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2,25(3):216.
[9] 程金蓮,董秀娟,韓世范. 護理學術期刊科研論文質量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 全科護理,2012,10(21):1992-1995.
[10] 曹倩,林旋齡. 大型綜合性中醫院的論文管理策略[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367-367.
[11] 董秀娟,程金蓮,段志光. 護理期刊學術論文投稿評價指標的構建[J].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2,25(3):213-215.
關鍵詞:公路橋梁,病害,養護,對策
0.前言
公路橋梁養護是保證車輛高速、安全、舒適行駛的不可缺少的經常性工作。做好現有公路橋梁的養護和改造是各級公路橋梁管理機構的首要任務。論文參考網。公路橋梁養護的目的和基本任務包括下列內容:經常保持公路橋梁及其設施的完好狀態,及時修復損壞部分,保障行車安全、舒適、暢通。采取正確的技術措施,提高養護工作質量,延長公路橋梁的使用年限。防治結合,治理公路橋梁存在的病害和隱患,逐步提高公路橋梁的抗災能力。對原有技術標準過低的路段和構造物以及沿線設施進行分期改善和增建,逐步提高公路橋梁的使用質量和服務水平。
1.公路橋梁的病害及養護
1.1橋梁裂縫的病害及養護
1.1.1橋梁的裂縫的病害
對于鋼筋混凝土橋,由于混凝土本身抗拉強度很小,初拉應力可能引起混凝土產生細小裂縫,不過肉眼較難發現,當運營初期梁承受活荷載時,裂縫使有所發展。實際上,由于鋼筋混凝土結構今的受拉鋼筋的應該大大超過混凝土的極限拉伸應變, 所以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裂縫。
在初拉應力和彎曲應力作用下, 混凝土的裂縫對梁的強度影響不大。按耐久性要求,如果裂縫細小(<0.2mm),則暴露于大氣中的梁中的鋼筋不致銹蝕、即使裂縫達到或略超過允許值(0.2mm),只要已趨穩定,對梁的強度也不會有明顯的影響,對行車不必采用特別的限制。但當裂縫發展較多且寬度較大時,梁的剛度會于降,鋼筋易受有害介質的侵蝕,結構物的壽命就會縮短。因此,對于那些不斷發展的裂縫,要特別注意觀察。對于連續梁、拱等超靜定結構,必須注意因基礎不均勻下沉所造成的裂縫的發展。如下沉不止,則可能導致結構物破壞。論文參考網。另外,預應力混凝土的箱梁,由于晝夜溫差過大,也可能引起裂縫的產生。
1.1.2裂縫的維修與加固措施
①對鋼筋混凝土橋的構件,應該特別注意觀察其受拉區的裂縫。對未超過允許值的裂縫,為預防其受大氣因素影響,一般可采用涂刷水玻璃或環氧樹脂的辦法,對裂縫進行封閉處理;當裂縫大于允許值時,一般采用空壓式的方法來灌注外氧樹脂填充裂縫; 當裂縫大于0.4-0.5mm時,應將裂縫鑿開、刷凈,然后建模補以環氧砂漿或高強度等級的水泥砂漿,如果體積較大,可用小石子混凝土予以補強;如果裂縫大大超過允許值,則應采取加固或更換構件的辦法來解決。但應查
明原出并通過計算來確定。②對磚、石、混凝土拱橋的裂縫,可以采取上述措施處治:勾縫處理;當拱橋的縱向裂縫超過允許值時,一般采用跨中、1/4 處和拱腳附近各設一道橫向鋼板來加固, 或在上述位置加設五道橫向預應力拉桿以防止裂縫發展;拱橋的砌體結合不好或受力不均,填土松散,基礎沉降等發生的較深裂縫,要采用壓注水泥砂漿進行修補,或做鑲面石或設置混凝土幫面、幫圈來加固,嚴重部位必須進行翻修、石拱橋灰縫如有脫落,如風化剝落,可噴注每層厚為1.0-3.0 cm 的10號以上水泥砂漿,分2-3 層噴注,每隔一至兩日噴—層,必要時,可加布一層鋼絲網;當裂縫已貫穿墩臺,可用鋼筋混凝土圍帶或鋼箍進行加固。
2.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及養護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行車荷載與自然因素作用下,會因混凝土板、接縫、基層、土基的缺陷產生各種類型的損壞,其中既有設計的原因,也有施工質量的問題,以及人為的、外界的因素,也可能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養護良好的條件下,其使用年限要比其他路面長,但一旦開始損壞,則會引起破損的迅速發展。因此,必須做好預防性、經常性的養護, 通過日常的觀察, 及早發現缺陷, 查明原因,及時采取相應的處治措施,使路面保持完好的狀態。
①水泥混凝土路面養護丁作必須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根據路面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以及水文、地質、氣候、交通和出路等級等情況,采取預防性、經常性的保養等相應修補措施,對于較大范圍路面修理,應安排大、小修或專項工程,使路面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況。②水泥混凝土路面應以機械養護為主,并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③水泥混凝土路面養護必須貫徹安全生產的方針,其安全技術、勞動保護等必須符合有關規定,做到安全生產,文明施工,保護環境。
3. 公路橋梁養護帶來的思考
3.1公路橋梁養護大、中修和改造工程原則上由公路橋梁管養單位組織實施, 公路橋梁改建的組織實施按現行基本建設程序和規定執行。
對技術狀況為一、二類的橋梁應加強小修保養,防止出現明顯病害。對技術狀況為三類的橋梁應及時進行中修,防止病害加快擴展,影響橋梁安全運營。對技術狀況為四類橋梁應及時采取管理措施,對技術狀況為五類的橋梁應及時封閉交通,保證安全,并依據橋梁特殊檢查結果和技術論證分析,安排大修、改造或改建。對荷載等級、抗災能力、安全防護標準等技術指標低于所在公路技術標準的橋梁,應有計劃地進行技術改造。對寬度不能滿足所在線路技術標準要求且影響通行安全的橋梁,應有計劃的進行加寬改造。論文參考網。對已有的橋梁防船舶碰撞設施應加強維護。
3.2公路橋梁管養單位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公路橋梁養護工程的施工管理。
對需要封閉交通或長時間占用行車道施工的公路橋梁養護工程,除緊急情況外應在項目開工前15 日,相關信息并辦理施工許可。干線公路上的斷交施工信息應及時報省級橋梁監管單位備案,高速公路、國道上的斷交施工信息由省級橋梁監管單位及時按規定報交通運輸部備案。橋梁養護工程施工必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安全分管領導和責任人; 施工單位應按照《公路養護安全作業規程》相關規定,做好施工現場標化建設,合理布設施工作業區,設置標志和安全防護設施,保證施工車輛、人員和過往車輛的安全,必要時還應協助有關部門做好交通疏導工作。公跨鐵橋梁養護工程動工以前,應與鐵路部門取得聯系,確保安全。
參考文獻
[1]陳明憲,方志.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研究[A].第十六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4.
[2]田春艷,劉勇.高速公路橋梁常見病害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A].北京國際橋梁結構評估研討會論文集[C],2004.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統計2007年~2011年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醫藥衛生研究論文1,072篇,從發表的年度分布、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況、論文被引頻次、登載期刊情況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研究論文的規律和特點,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3)04-0065-03
收稿日期:2013-03-25
作者簡介:劉瀾(1976-),鐵嶺衛生職業學院圖書館館員;秦立國(1980-),鐵嶺衛生職業學院圖書館館員。1 前言
任何國家衛生事業的最終目的都是要使其人民的健康水平達到能主動參與社會和經濟生活[1],并以此來構建和諧社會。隨著國家衛生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全國的衛生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對于經濟欠發達的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占據著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導地位,其發展形態是衡量區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在發展中既面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多年來,各部門積極從基礎建設投入、服務體系升級、科研軟實力加強等方面入手,大力發展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醫療平臺,而這一平臺的打造,也為人才的科研發展提供了自由的拓展空間。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工作者借助這一軟環境,努力致力于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服務與管理模式,發表了大量的科研、學術、研究論文,對區域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指導和促進作用。為了了解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發展歷程,筆者對2007年~2011年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發表的研究論文情況進行了全面的統計,對統計結果匯總、分析和研究,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2 統計方法
2.1 統計時間、發文數
從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5年,1,072篇論文。
2.2 統計單位
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單位包括鐵嶺市中心醫院、鐵嶺市中醫院、鐵嶺市結核病醫院、鐵嶺市婦嬰醫院、鐵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鐵嶺市中心血站、鐵嶺市衛生監督所、鐵嶺市慢性病防治所、鐵嶺市健康教育所、鐵嶺市中醫研究所、鐵嶺衛生職業學院(其中鐵嶺衛生職業學院于2010年3月升格為高職學院,其前身是鐵嶺市衛生學校),總計11家市直衛生系統單位。
2.3 統計數據庫
選用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期刊論文數據庫。
2.4 期刊劃分標準
期刊等級劃分以北京大學圖書館主辦并出版發行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版》為標準。
2.5 核心作者劃分
筆者以近5年累計發文量≥5篇的作者為核心作者。
3 統計數據及分析
3.1 各單位情況及年度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2007年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研究論文133篇,占近5年論文總量的12.41%。但隨著時間推移,論文數量呈加速遞增趨勢,這和我市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與投入相吻合,尤其是2010、2011兩年論文數量約占總數的50%,說明現階段醫學工作者的科研氛圍高度活躍,醫務工作者利用科研軟環境積極地深入科研領域,促進了科研數量和水平的提升,從而積極地推動了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同時筆者也發現,在11家市直單位中,鐵嶺市中心醫院和鐵嶺衛生職業學院兩家量就占到了77.52%,而其他9家的總和僅占22.48%,可見二級單位在資源分配、利用及成果產出等方面出現了嚴重不均衡態勢,這一趨勢的過度集中,必將在未來制約相關單位的科研發展。
年份
單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發文量 比重(%)
鐵嶺市中心醫院 79 90 95 110 71 445 41.51
鐵嶺市結核病醫院 1 1 4 2 2 10 0.93
鐵嶺市中醫院 9 9 15 12 16 61 5.69
鐵嶺市婦嬰醫院 4 22 35 20 11 92 8.58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8 10 10 5 3 36 3.36
鐵嶺市中心血站 2 2 5 3 5 17 1.59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 24 59 64 85 154 386 36.01
鐵嶺市衛生監督所 6 1 5 3 4 19 1.77
鐵嶺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0 0 0.00
鐵嶺市健康教育所 0 0 0 2 0 2 0.19
鐵嶺市中醫研究所 0 2 2 0 0 4 0.37
發文量 133 194 235 241 265 1,072
比重(%) 12.41 18.28 21.92 22.57 24.81
表1 各單位情況及年度分布
劉瀾,秦立國: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劉瀾,秦立國: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3.2 論文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況
從統計的1,072篇論文中看,一人獨撰者839篇,占發文量75.75%;二人合撰者180篇,占發文量16.79%;三人及以上合撰者80篇,占發文量7.46%(見表2)。說明該地區學術合作氛圍低,合作率僅為27.25%。
在2007年~2011年的1,072篇論文中,5~10篇的作者22人,10篇以上的作者3人,25名核心作者分別隸屬于鐵嶺市中心醫院3人、鐵嶺市中醫院1人、鐵嶺市婦嬰醫院1人、鐵嶺衛生職業學院20人(見表3)。經電話調研,核心作者以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及學科帶頭人居多,說明高層次人才是該地區科研的主導力量,但從側面也反映出人才發展的局限性和失衡狀態,年輕人才的發掘及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約。
合作情況
單位 一人獨撰 兩人合作 三人
及以上 合計
鐵嶺市中心醫院 360 61 24 445
鐵嶺市結核病醫院 10 0 0 10
鐵嶺市中醫院 42 14 5 61
鐵嶺市婦嬰醫院 74 11 7 92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1 5 10 36
鐵嶺市中心血站 11 5 1 17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 285 76 25 386
鐵嶺市衛生監督所 5 7 7 19
鐵嶺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鐵嶺市健康教育所 0 1 1 2
鐵嶺市中醫研究所 4 0 0 4
發文量 812 180 80 1,072
比重(%) 75.75 16.79 7.46
表2 各單位論文合作情況統計表
發文數量
單位 5~10篇 10~15篇 15篇以上
鐵嶺市中心醫院 康 凱、孫國民
朱曉菲、趙繼偉
鐵嶺市中醫院 孫立廣
鐵嶺市婦嬰醫院 李東濤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 華桂春、姜淑琴
肖 輝、趙 欣
彭玉英、秦立國
陸慶麗、馬永貴
楊麗清、田 艷
李迎春、馬世新
張柏梁、隋亞榮
劉文閣、叢 波
馬曉霞、隋玲娟 趙曉杰
關玲敏
表3 各單位核心作者統計表
3.3 論文下載及被引頻次
在1,072篇論文中,下載頻次從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期刊論文數據庫無法考證;標注被引論文有388篇,占發文量36.19%;其中被引3次以上者34篇。
3.4 登載期刊情況
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2007年~2011年在150多種刊物上發表了1,072篇論文, 其中35篇在19種中文核心期刊上,所占比重為3.26%。在150多種刊物中登載50篇以上的期刊前五名依次為《中國醫藥指南》、《中國醫療前沿》、《中國現代藥物應用》、《中外健康文摘》以及《中國當代醫藥》。以上統計表明,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醫療、科技人員主要的投稿對象為醫藥衛生總論類的綜合性刊物,且以上刊物2007年~2011年的影響因子均低于醫藥衛生總論刊,因此可以看出,科研氛圍濃郁的同時成果產出的認證手段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4 討論及建議
4.1 論文數量明顯提高
近5年發文1,072篇,較前5年發文148篇,增加了924篇。期刊的種類也由原來的30多種增加到150多種,而且一部分文章發表于核心期刊。從發文數量、期刊種類以及發文質量上看,均比前5年有明顯的提高。這主要緣于鐵嶺地區注重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醫療、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帶動了成果的產出。而大量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的臨床應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激發科研熱情,并形成科研促進發展、發展提高科研的良性循環。
4.2 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從刊載論文的刊物質量上看,本地區的醫療、科技工作者5年共發文1,072篇,但僅有35篇刊載于核心期刊,總被引用為388篇。因此,這一結果與該地區經濟發展及對醫療、衛生的投入成正相關。但是,通過近3年的資金投入、人才引進、業務培訓、資源整合等手段,從某種程度上凸顯了效果。例如發表于核心期刊的35篇論文,均為2010年~2011年所發表。但是,隨著管理體系制度化的完善,科研能力必然會面臨“瓶頸”,那么如何向縱深發展,如何繼續加強基礎建設,提高醫療、科技人員水平和能力,提高社會影響力應是下一步重點考慮的問題。
4.3 各單位發展失衡有待改善
在11家直屬單位中,鐵嶺市中心醫院和鐵嶺衛生職業學院的量就占到了77.52%,而且無論從發文的數量、質量、核心作者數量、核心期刊刊載情況以及被引情況,這兩家單位明顯高于其他單位,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直屬單位資源分配、利用及成果產出等情況嚴重失衡,更從側面印證了這兩家單位的學術龍頭地位及社會影響力[2]。而且,這一態勢不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有所改觀。為此,衛生系統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應從國家衛生職業均衡發展的大環境出發,逐步規劃、有計劃地調整,力求在滿足各單位發展需求的同時,積極扶持相關單位的發展,這樣才能有效遏制因龍頭單位過度擠壓造成其他單位生存空間受限的趨勢,應以主導帶動全局,形成全面發展的格局。
4.4 作者合作力度有待加強
在1,072篇論文中,兩人及以上合作為260篇,占總發文數的27.25%。而且,其中90%以上為本單位合作,且主要集中在各種基金、課題上,說明該地區合作研究不夠,合作力度缺乏。合作,代表了方法和資源整合,只有充分的合作才能有效地利用自身優勢,才能最大化地形成成果產出。因此,各單位、各單位人員今后應該以開放性姿態,多渠道、多途徑地加強對外交流、溝通與協作,形成以單位與外單位合作、單位與外單位部門合作、部門與外單位部門合作、部門與其他部門合作、人員自由合作等多種模式,以便使科研項目更貼近臨床實際應用,科研成果更能提高醫療水平,科研合作更能促進科研水平,最終達到提高科研水平和救死扶傷的目的。
4.5 對萬方數據庫的建議
萬方數據庫是國內具有一定規模的醫藥衛生類數據庫,收錄期刊的數量、覆蓋率以及收全率均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應在以下兩個方面做適當的調整:①應增加文獻的下載頻次統計。②增加以期刊名稱為索引的導航,并區分是否為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
總的來說,鐵嶺地區市直衛生系統近幾年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水平穩步提升,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產出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但是目前仍舊缺乏一套完整的規劃和發展的科研理論體系,難以為科研單位、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適宜的科研探索環境。同時,與國內其他地區同系統相比,我市衛生系統各單位產出的科研成果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加強硬件基礎建設的同時,也應促進軟實力的改善。這樣,科研成果、學術文獻才能在雙重力量的推動下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預防獸醫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預防獸醫學研究生由于對本學科研究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及應用認識不充分,他們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復國內外最新研究,表現為對國內國際最新研究進展的跟蹤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預防獸醫學研究生研究內容過分集中和單一,很難有創新和突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管理專家們指出:今后預防獸醫學研究選題應把預防獸醫領域經典的病毒學、細菌學、免疫學和病理學等基礎理論同動物實驗技術和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才能進一步擴展該領域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才能最終把病原落實到易感宿主動物,把病原和構成病的易感宿主動物體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闡明病原的致病機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機理的基礎上,才能研究和開發有效的防制產品,制定恰當的防制措施,減少動物傳染病所帶來的損失。
預防獸醫學研究選題還應立足于當前我國畜牧生產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重視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動物的易感性、病原對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規律,研究病原生態學,闡明病原與宿主的相互作用機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間的相互作用,在這些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病原的變異及重組等對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響等,②這樣不僅能把新技術更好地加以運用,同時也能解決我國畜牧生產中亟待解決的預防獸醫學問題。預防獸醫學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應結合國家科技管理政策導向和我國畜牧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確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細致的研究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
2 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應作為預防獸醫學研究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
自20世紀以來,生命科學領域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的進步,分子生物學在預防獸醫學的病原學、免疫學和疫病預防與控制學研究等方面都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預防獸醫學分子生物學形成和發展以及與預防獸醫學其它學科如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過程,在整個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歷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預防獸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發展對其它學科特別是分子生物學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為預防獸醫學在分子水平闡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發病規律、致病機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進行預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論和方法。③因此,作為預防獸醫學的研究生,廣泛學習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對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寬其研究領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預防獸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中,應開設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同時應將其與其他課程密切聯系起來。
3 教師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師,不單單是研究生的導師,它還包括了不直接承擔指導研究生研究任務只從事研究生課程教學的教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學和指導,教師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責任,國內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導師作為主導指導研究生在其他教師的課堂或實踐教學下,完成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在導師指導下獨立選題或完成導師承擔的課題,不管是獨立自主選題還是完成導師的研究課題,都需要研究生以課題為載體,完成課題的理論或實驗研究,發表相應的研究論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雖然是一個非常復雜而且漫長的過程,但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和培養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長期學習和訓練中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為基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獲得和不斷提高的。從總體上講,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教學令人堪憂、導師指導不盡人意、學生素質下降和學位論文質量控制不嚴等,嚴重影響了教師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國家教育資源的緊缺、教育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響,研究生教育從精品化向大眾化方向發展,學生素質難免良莠不齊,再加上學校對教師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師和研究生都沒有充分重視自己的職責,教師沒有嚴把教學質量關和研究生論文質量,學生停留于應付論文,甚至出現大量的論文抄襲現象等,同時研究生和教師的自身素質亟待提高。與國內教師比較,國外教師在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們在研究生生源上嚴格把關,研究生入學后,在課程教學和導師指導上充分發揮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過不斷探索和完善導師指導方式,促進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④在預防獸醫學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要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獸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不斷加強對預防獸醫學研究生動手能力和接觸生產實踐環節的培養,在實踐中積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
4 實驗室是預防獸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必要的硬件支撐
隨著規模化養殖的發展,疫病的群防群治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對經濟動物來說,預防獸醫學對經濟動物養殖業的發展更是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獸醫學實驗室特別是預防獸醫學實驗室是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院校培養獸醫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從事獸醫科學研究和培養研究人才的基礎。⑤加強預防獸醫學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是實現“預防為主”動物疫病防控方針的基礎。預防獸醫學實驗室應合理規劃布局,將實驗室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比如準備室、病毒室、細菌室、血清學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培養室以及學生教室等功能間。只有實驗室功能分區恰當,合理布局,按標準配置實驗儀器,這樣才能為預防獸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綜述所述,通過對預防獸醫學專業研究方向、課程設置中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預防獸醫學研究中的作用、教師在培養研究生中的作用和預防獸醫學實驗室建設等軟、硬件方面進行的分析,闡明了這些因素對預防獸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影響和其重要作用,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專業型預防獸醫研究人才提出如下建議:準確把握預防獸醫學研究生培養方向,并為研究生研究課題的完成提供良好的實驗條件,導師作為主導,充分發揮其在培養研究生過程中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預防獸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注釋
①②陳越,于振良,杜生明.預防獸醫學資助格局及未來研究方向的探討[J].中國基礎科學:58-61.
③ 景志忠,才學鵬,陳娟.預防獸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概況[J].動物醫學進展,2002.23(4):10-13.
一、征文內容
1. 新發傳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2. 重點傳染病流行病學調查、預警預測研究與控制;
3.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因學研究及干預控制;
4. 傷害流行病學及行為、心理障礙與疾病研究,精神衛生研究;健康教育與促進;
5. 分子流行病學與疾病控制;
6. 流行病學研究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
二、征文要求
未公開發表的論文,字數不超過3000字,附800字以內摘要,用Word文檔打印;要求論據充分、觀點明確、內容真實;首頁寫明題目、作者單位(加蓋公章)、姓名、聯系電話、通訊地址、E-mail。稿件請于2008年6月30日前(同時發電子郵件)寄至上海市預防醫學會辦公室(上海市中山西路1380號,郵編:200336)。電話:62758710-1323,聯系人:李凡,電子信箱:fli@scdc.省略。
三、論文排版具體要求
1. 論文標題(第一行):三黑字體,居中排。
2. 姓名(第二行):小三楷字體,居中排。
3. 作者單位、郵編及通訊地址(第三行):小三楷字體,居中排。
4. 關鍵詞:需列出3~4個關鍵詞,小三楷字體。
5. 正文:五號宋字體。文中所用計量單位,一律按國際通用標準或國家標準;并用英文書寫,如k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數字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6.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4字用五黑居中。文獻著錄格式如下:
著作:作者姓名.書名.出版社名,出版年份,起頁-止頁.
期刊:作者姓名.文章名.期刊名,年份,卷(期):起頁-止頁.
如有2個以上作者,作者間用逗號分開。
7. 作者簡介。請在參考文獻之后附作者簡介。“作者簡介”用五黑字體左起頂格排,后空一格,接排簡介內容。作者簡介內容50字左右,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務職稱、專業領域、地址、郵編、電話、傳真、電子信箱等。
8. 論文文字和格式務必符合本通知要求,否則,將會影響文章的收錄。
四、征文截止日期:2008年6月30日。
論文關鍵詞:關于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幾點思考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2008年“推進內部審計轉型與發展研討會”上指出,現代內部審計是部門、單位企事業組織的“免疫系統”,是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內部管理的各個方面,必須以“強管理、防風險、促發展”為己任財務論文,積極探索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推動內部控制建設、強化風險管理的重要職責。這給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定下了基調。高校審計部門作為現代內部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監督的重要職責。目前,各高校審計部門所從事的業務工作大都是“事后審計”、“秋后算賬”,沒有體現出審計監督所應有的作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高校內審工作需要切實轉變傳統的審計觀念,改變以往“要我審”的模式,將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樹立“防范勝于糾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內審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設性意見,為決策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財務論文,為學校發展提供更優質的監督和服務。
一、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內涵體系
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新時期黨風廉政建設“更加注重預防”要求在審計工作的具體運用,是把事后審計變為事前、事中審計,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內涵,本文認為可以結合科學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從系統論角度豐富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內涵。
一個系統是由各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個體集合形成的整體。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一項具有復雜性、前瞻性的系統工程。其一、從系統所處的環境出發,一個動態的系統必定與它所處的系統環境有著結構性的聯系。劉家義審計長2008年3月提出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觀點之后,全面審計系統積極響應,許多審計創新理念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這種審計轉型大趨勢環境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踐行審計“免疫系統”理念,推動審計工作轉型必要途徑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其二、從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審計人員必須從審計項目的各個側面對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進行系統化動態化研究分析財務論文,包括:審計的戰略目標、影響審計項目的內外部關系、被審計部門內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從控制論角度強化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監督。
控制論是信息交換過程中原因與結果不斷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標的過程控制,一個完整的控制系統必須包括三個要素:導向器、檢測器以及矯正器。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相當于導向器和檢測器,側重于事前、事中控制,發揮著審計“免疫系統”的預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內部審計過程中,當控制主體(審計人員)將獲取的控制信息(審計證據)傳達給被控制對象(被審計項目或被審計部門)時,其實也就是起到了一個行為修正的作用,即相當于控制系統中的矯正器,同時也發揮著審計“免疫系統”的抵御功能。
(三)從信息論角度暢通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渠道。
為了全面清晰認識高校教育系統經濟收支、專項資金管理、教育資產安全完整等情況,必須加大高校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在改進審計手段和提升審計效能的基礎上,暢通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財務論文,充分運用0A審計辦公系統和AO審計現場實施系統對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聯動審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的信息傳輸、信息獲取、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儲存的動態高校內審路徑。
二、當前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的主要制約因素
審計“關口前移”是審計方式創新的結果和審計工作科學發展的延伸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從工作實踐上看,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會評價。但是,近年來,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新建項目、維修改造項目明顯增多,物資設備采購規模不斷擴大等等,現有的審計理念、審計獨立性、審計方法、審計手段以及審計范圍已經無法完全適應高校快速發展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要求,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計“關口前移”的認識不足
高校內審人員樹立“關口前移”審計意識淡薄,僅僅著眼于問題的解決辦法財務論文,沒有立足于促進機制建設,通過與其他部門協作共同管理學校。并且高校內審工作側重于行政監督,“事后糾弊”或“事后問責”,沒有真正擔負起為高校健康穩定發展“保駕護航”的職責。目前,高校內部控制機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權力過分集中,客觀上阻礙了高校內審工作“關口前移”的運用。在實際工作中,主要表現是:審計立項主觀性較強,審計風險管理及質量控制不力,業務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隨意性,缺乏各個環節規范的文本等等。
(二)內部審計范圍比較狹窄
由于我國內部審計工作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財務論文,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內容大都停留在財務收支審計、基建(修繕)工程審計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方面,內部控制審計、管理審計、專項資金審計、效益審計基本上沒有開展,影響了我國高校內部審計職能的有效發展。
(三)內部審計工作手段落后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經濟活動記錄已面向電子化、數字化和無紙化的方向發展,會計技術為了跟隨市場經濟的知識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業單位已經實現了會計電算化。然而,在會計電算化信息開發時代,我國的審計電算化卻相對滯后,許多審計人員還停留在紙質賬本審計階段,對計算機審計技術掌握不夠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我國高校內部審計技術手段相對落后尤為突出。
(四)內部審計人員質量不足
隨著高校信息化快速發展,信息資源快速建設和不斷引進財務論文,許多高校已經實現了校園網絡一體化和,那么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進科學管理技術方法和高素質信息化管理人才。但從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內部審計人員不能從傳統的審計手段中解放出來,信息技術知識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體做法
高校實行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在指導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實現由注重結果到注重過程、由注重監督到注重監督與服務并重的轉變;在審計內容上,實現由單純財務領域的差錯防弊到注重改善經營管理的轉變;在審計方式上,由單純基建(修繕)工程結算審計到全過程跟蹤審計、由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到任前或任中審計的轉變;在審計手段上,實現由手工操作向計算機審計、網絡實時審計的轉變。
(一)加快審計理念轉變速度
在審計中,既注意對結果的審計,更注重對過程的審計財務論文,實現由注重治標向重在治本的轉變、由查錯糾弊向風險型審計轉變;以加強控制、防范風險為目標,重點關注內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審計和評價,查找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在促進高校內部管理中的建設性作用。
(二)拓寬內部審計覆蓋領域
除了開展基建(修繕)工程審計、財務收支和預決算審計,以及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外,每年可以按照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專項資金審計和效益審計。同時,要按照“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原則,將高校經濟活動全部納入審計范圍,特別要注意從未審計或長期未審計的單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實施審計方式創新工作
由事后審計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并重轉變財務論文,建立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實現對審計項目的動態管理和監督,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審計監督在防范和控制風險中的積極作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比如,基建(修繕)工程領域推行全過程跟蹤審計,實現工程項目全程審計與建設工程同步,對工程建設的立項、決策、設計、招投標、施工監理、竣工結算等全過程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服務和監督;針對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審計為主,兼顧離任審計”的審計模式,堅持有離必有審,先審后離,先審后任財務論文,把審計評價作為任免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
(四)加強審計手段創新能力
在審計手段上,廣泛運用現代審計技術,多形式、全方位地發揮監督和服務作用。第一,實現由傳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學化的審計手段轉變,構建起集聯網審計、實時審計、在線審計為一體的現代化審計平臺,實現對重點項目資金實時的、動態的監控,全面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兩書、兩報告”制度(“兩書”即《管理建議書》和《審計建議書》,“兩報告”即《審計專項調查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發揮其在促進管理、服務領導決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發揮審計專項調查作用財務論文,針對熱點、重點問題積極開展審計調查,如開展教育收費專項審計調查、“小金庫”清理、工程領域專項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強內部審計隊伍建設
關鍵詞:高層居住建筑,火災隱患,預防對策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突飛猛進,城市住房建設步伐的加快,小高層和高層建筑在各地猶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且高度也隨之增高,高層建筑的出現,是出于建設用地的制約和使用功能的需要,同時也被世人看成是一個城市科技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標志。但從消防的角度看,越高的建筑火災危險性越大,一旦發生火災,撲救難度大,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大,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二、高層建筑火災隱患分析
2008年10月9日,哈爾濱市道里區28層,高99.8米的大廈高層建筑發生火災。為撲滅這場大火,哈爾濱市消防部門共出動10個消防中隊,300多名消防指戰員,70余臺消防車輛,共救出61名被困人員,所幸無人員死亡。
2009年2月9日8時27分,央視新址北配樓發生火災。中央和北京市有關領導迅即趕赴現場指揮撲救,經過595名消防官兵英勇奮戰,大火燃燒近6小時后才被完全撲滅。論文參考,預防對策。
近年來我市高層火災頻發:2006年2月份,某花園第17層住戶客廳發生火災,火災過火面積30平米,燒毀客廳部分家具,造成2人死亡,火災直接財產損失約5萬元。2008年6月,某大廈公共走道發生火災,消防人員到場時發現有6名人員被困,其中有4名婦女、2名小孩,情況非常危急,火勢撲滅后,人員被全部救出。結合全國高層建筑日益嚴峻的火災形勢,筆者對全市的高層消防管理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分析所得和工作對策供大家共同探討:
1、消防設施不到位
高層建筑中的消防設施種類繁多、功能不一、作用各有千秋。雖然有《高層建筑防火設計規范》的強制性條文,但我們在工程驗收、平時檢查、專項整治和火災事故調查中仍然會發現,高層建筑目前普遍存在消防設施“短斤缺兩”、質量性能差、功能不全和違規使用等先天性火災隱患。首先我市花園高層住宅小區因開發建設過程中追求環境優美,減少了水泵接合器的安裝數量,部分設置的接合器位置不符合規范要求。再者由于物業管理不善等因素,出現管道堵塞或閥門關閉,導致水泵結合器無法正常使用。其次《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6.3.3.11條規定:消防電梯間前室宜設擋水設施;消防電梯的井底應設排水設施。據調查,因規范沒有強制規定,目前投入使用的幾乎所有高層建筑消防電梯間前室均未設置擋水設施。最后是物業公司對消防安全不夠重視、日常消防管理不到位,從而造成目前眾多高層建筑存在消防設施不完整好用、消防通道堵塞,安全疏散條件差等諸多火災隱患。
2、后期裝修監管不力。
后期裝修過程中,各監管單位監督不到位,容易造成很多先天性的火災隱患,目前居住樓設計相當完美,外表都是高檔木板、玻璃板以及香樟樹合制的版塊,該材料耐火能力較低,建筑物的外墻保溫材料大部分采用易燃材料,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建筑物火災迅速擴散,如2009年眾所周知的央視大樓火災,室摘要都大量使用了天幕燈、布景燈;其使用的空調、音響、電視、燈具等用電設備也相對較多,如果這些電器設備使用不當,容易造成局部過載,線路短路,引起火災;加上有些業主消防意識淡薄甚至不懂得消防設施的用途,便在門面裝修過程中將噴淋與煙感探測器、消火栓等消防設施遮擋,導致在火災發生時消防設施起不到作用。
3、建筑商、物業、業主三者忽視消防安全
建筑商和物業管理單位在思想上認識不足,缺乏現代消防管理意識。主要問題表現在:開發商重建輕管。論文參考,預防對策。樓房建成后,物業管理對于開發商來說就成了次要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小型開發商,秉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自己招聘幾個人員就組成了物業公司,物業管理的不規范給小區留下了隱患。例如,消控中心值班人員無證上崗、小區消防通道劃線停車收費成為顯性問題。二是私自關停消防設施。一些物業為了節約管理成本,私自關閉消防電梯電源,關閉消防供水閥門,埋下了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小區業主或住戶消防意識薄弱,只顧自身利益,對身邊的消防安全漠不關心。如室內消火栓成了自家的免費水龍頭,消防通道成為私家車寬敞的停車場,甚至消防設施關閉或報廢也視而不見;自防自救能力低,有些住戶缺乏消防知識,個別連滅火器都陌生甚至不會使用,更談不上科學滅火自救逃生了。現有關于物業管理的相關法律中,《物權法》規定籌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由業主共同決定,是否收取須由全體業主三分之二以上通過。在消防設施損壞或癱瘓的情況下,極易造成維修資金不足,無法保證系統完整好用。
三、預防高層居住建筑火災的預防對策
1、強化建筑內部消防設施的維護和保養,確保其完整好用。
一是消防機構要嚴把審核驗收關,加大對施工過程中的檢查監督力度,避免施工方“缺斤短兩”、“偷工減料”造成先天性火災隱患。二是高度重視消防設施系統的完整好用,在撲救高層建筑火災的過程中,消防設施尤其是室內消火栓是實現快速有效撲救時重要的、也是“唯一”可以使用的利器。三是適當提高消防電梯的防水功能,除了增強電梯電機線路等部件的防水性能外,還應強制規定在高層建筑消防電梯間前室必須設置擋水設施,以有利于消防電梯充分發揮其功能。三是合理設置高層住宅小區消防水泵接合器。可規定每幢高層住宅建筑單獨設置水泵接合器,并設置醒目的標志,特別是分層供水的標志。
2、認真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
目前,高層建筑應嚴格按照“誰經營,誰負責”的原則,建立消防安全責任制,落實到人,制定應急疏散預案,指定專人進行安全巡視檢查。同時必須加強對管理人員和全民的培訓和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識,會報火警、會使用滅火器材、會組織人員疏散,會撲救初期火災。對高層建筑管理工作人員,應進行防火安全知識教育,使他們學會安全用火,熟知各種避難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時要進行防火安全疏散預案的學習,進行職業道德與修養教育,使他們在火災發生時能引導顧客逃生。物業管理公司要加大小門面和居民樓裝修過程中的管理,避免造成消防設施被遮擋、掩蓋、使用不符合標準的裝修材料和超負荷用電現等現象的發生,盡到督促具有一定規模的個體工商戶到消防機構辦理消防手續的責任。
3、提高物業公司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
一是提高物業公司的準入門檻。論文參考,預防對策。要明確規定物業管理單位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消防專業技術人員,通過消防專業培訓,作為核發物業管理單位資質證書的前置條件。二是加強對物業公司的監督管理。消防監督部門應該把加強對物業公司的管理作為今后消防管理的一項經常性工作。與建設、房管等部門之間建立信息通報制度,把履行消防安全職責情況納入物業管理單位資質申領、等級評定的范疇。三是統一維護保養技術標準。借鑒消防安全重點單位管理模式,物業公司也要定期向消防部門報告建筑消防設施維護保養的狀況。四是提高物業公司從業人員消防業務技能。建立持證上崗制度。物業公司必須在提高從業人員自身業務素質方面入手,通過消防部門的集中培訓和自我學習,努力提高綜合技能,提升消防設施的維護管理整體水平。五是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物業公司及業主委員會的管理職責。一方面,要進一步明確兩者的法律責任和制約措施。論文參考,預防對策。新《消防法》第18條對住宅區的物業公司的消防安全管理明確了責任,但是物業公司是受雇于業主委員會,目前對業主委員會的法律責任規定還是空白。另外,新《消防法》第67條對物業公司的法律懲戒措施較弱。另一方面,要明確消防設施的維保資金來源。現有關于物業管理的相關法律中,可以通過地方立法或制定政府法規文件的方式,將消防設施維護保養、更新及接入城市遠程報警監控系統的費用納入大修基金和物業費支出的項目內,從而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4、加強消防宣傳力度
按照新《消防法》建立社會化的消防工作網絡的工作原則,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消防安全意識,才能真正的減少火災隱患的存在,減少火災事故的發生。因此,消防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進行消防宣傳,大力宣傳消防法律、法規、防滅火常識和火場逃生知識,切實提高廣大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管理人員(包括物業人員)必須通過消防安全培訓后方可上崗,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取得上崗證件后方可上崗值班,并定期進行消防安全培訓。論文參考,預防對策。
四、總論
總之,在全社會構筑“防火墻”工程的良好形勢下,逐漸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社會化消防工作新格局。論文參考,預防對策。全面落實政府部門消防工作“四項責任”、切實提高公安機關消防監督管理“四個水平”、努力夯實農村、社區火災防控“四個基礎”、大力提升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只有建立系統化協作,形成聯防機制,才能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減少火災事故的發生,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社會化消防安全監督管理的效能,保障廣大社會單位尤其是高層居住建筑群體的消防安全,全面構筑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