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現代農業新技術論文

現代農業新技術論文

時間:2023-03-24 15:48: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現代農業新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現代農業新技術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現代農業園區的合理建設與理性發展已經成為實現新階段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加速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農業整體效益、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簡要介紹農業園區的概念和種類,探討農業園區項目規劃的內容與要求,并提出建議。

目前,在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世界各國都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快速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精心組織,統籌規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設高水平的園區,以此來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在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是近10年來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來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模式,是實現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的重要措施,是推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我國農業新突破的重要途徑。通過園區的建設,應用現代科技設施裝備傳統農業,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采用先進技術成果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實現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化經營[1]。所謂現代農業園區,就是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展示現代農業科技為主要目標,在農業科技力量較雄厚、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城郊和農村劃出一定區域,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對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集中開發,形成集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工程等高新技術設施、國內外優良品種和高新技術于一體的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基地、中試基地和生產基地。

一、農業園區的種類

農業科技園區:也稱為示范農場(Demonstrate farm),是以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為主體的試驗示范基地。這種形式其主要特點是:政府或企業對一定面積的農業用地進行全面規劃,通過高科技的投入,對有限上地進行綜合開發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開發、生產、加工、營銷、示范、推廣等功能為一體的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運行機制創新的農業種植區或養殖區。

觀光農業園:經營者開放自身的農園、農場或牧場,以滿足市民觀賞農村景致、體驗農業生產過程、采摘或購買農副產品的愿望。

二、園區規劃的定位

園區作為新興生產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輻射功能都有一定區域性,為區域經濟服務是其主要宗旨[2]。現代農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創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學、規劃合理,要明確建成一個什么樣的園區,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現可看不可學、高檔次低效益的現象。因此,在園區的規劃和選項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狀況、農業生產特點和社會經濟水平,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園區規劃的基礎,園區建設的一切準則都要以功能定位為起點。園區的主要功能應包括:

展示示范:通過項目建設,把國內外先進適用的生物工程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集約化種養技術、農畜產品精加工技術以及信息管理技術等引進園區進行展示示范,以帶動區域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龍頭帶動功能:一是園區引進的國內外優良品種進行工廠化種苗的快速繁育,帶動周邊和輻射區名特優品種的普及與推廣;二是通過園區在產后加工、銷售方面的獨特作用,以經濟為紐帶把周邊農民組織起來參與種植和養殖業的生產,逐步形成以科技園區為龍頭的產業化生產流通體系,促進和帶動區域農村經濟向前發展。

教育培訓功能:科技園區要把農業高新技術培訓作為園區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設有一定規模的技術培訓中心,用于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和對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閑觀光功能:園區在規劃過程中,除保持農業的自然屬性外,還可利用新型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展示的現代氣息,加上園林化的整體設計和常年進行的名特優瓜果、蔬菜、花卉、特種珍禽、水生植物和現賞動物養殖的生產與示范,形成融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現代化農業休閑觀光景點。

(二)產業定位

農業科技園區一般總是與當地的主導產業緊密相連,產業定位應根據區域性主導產業特點和自身的優勢來進行定位,突出一業,兼顧其它,形成特色。為了解決園區產品結構雷同、區域產業帶動能力差等問題,可以運用區域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理論,以區域資源察賦為基礎,以發揮比較優勢為原則,分層次對園區功能定位、分區域和時序對產業發展定位進行研究。

三、園區規劃的重點

在規劃思想上,要明確農業園區規劃不是對農業生產做出具體的指令性計劃安排,而是通過規劃形成一種市場導向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載體,這一組織載體承擔著兩方面的重要職責,其一是向農民傳達政府信息,其二是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在向農民傳達政府信息方面,農業園區要體現政府的有關決策,將政府決策具體化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生產經營活動,對農民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如政府決定推廣某種新作物(產業結構調整)、新技術新工具(科技推廣)、新的產品標準(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將這些新項目按照符合市場規則的方式集中展示在農業園區中,供農民學習模仿。在向農民傳達市場信息方面,農業園區由于其規模效應,擁有比分散經營的農民豐富的市場信息。農業園區作為農產品市場信息中心,需要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農業生產的信息化程度和組織化程度,參與市場競爭。而具體生產什么產品,這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料到農產品明年的市場需求會怎樣變化,這個問題應該在農業園區的運行過程中遵循市場安排。因此,農業園區規劃的關鍵內容在于尋求一種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載體和運作機制,將高新技術和產品寓于園區中,組織農民參與市場競爭。

農業園區總體規劃的主要思路應該是:凸出功能定位準確、優勢產業突出、空間結構清晰、區域城鄉聯動的發展理念,重點構筑產業、技術和服務三大平臺,吸引技術、人才、資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業、科教機構、村集體、農戶等多元化的建設主體,聚集區內外各種資源,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區域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2篇

建設現代農業,關鍵在發展生產,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要在四川這樣一個傳統農業大省建設現代農業,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全局,用現代科學理念建設新農村,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科學知識培訓造就新型農民,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這是記者最近在省農科院采訪時得到的深刻印象。

省農科院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己任,以建設“西部第一、全國一流”強院為目標,著力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成果推廣,促進我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取得了豐碩成果,讓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

技術創新,碩果累累。2006年,省農科院實現了“十一五”規劃開門紅。科研立項形勢喜人,全院承擔國家、部、省和橫向課題475項,其中新上課題351項,主持國家級課題46項;有28個品種通過國家和四川省審定;獲得國家和省科技成果獎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全院發表科研論文316篇,其中發表在國內外一流刊物上的論文顯著增加,出版專著、譯著16部。在一系列科研領域取得新突破:探明了小麥慢條銹病抗性的遺傳特點,標記了慢條銹性基因和特異性抗性蛋白質,其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創建的棉花枯萎病抗性誘導篩選方法,有效地保持和提高了棉花枯萎病抗性種質“52―128”和“57―681”的抗性水平。我國用其培育的抗枯萎病品種多達128個,占全國育成抗枯萎病品種的63%,有效控制了國內棉花枯萎病危害。建立了甘薯分子標記育種新體系,研制出甘薯高淀粉新材料。在國內首次將黃色繭基因導入家蠶,并大大提高了生絲質量。引進優良早熟和無核葡萄品種資源,創造性地獲得無病毒葡萄新材料160余份,建立了省內第一個葡萄脫毒核心材料資源保存圃。

采用航天誘變技術創制出水稻優質香型不育系“花香1A”,用其配制的新組合“花香7號”已通過省(區)試,這是我省采用航天誘變技術培育成功的第一個雜交稻新組合。水稻“川香858”省(區)試平均畝產543.2公斤,是去年審定的增產最突出的水稻新品種。玉米“隆單8號”和“圣玉6號”區試平均畝產533.7公斤和530.5公斤,增產12.1%和10.6%,達到突破性品種標準。小麥“川麥43”的產量連續兩年在國家區試(長江上游組)中名列第一。甘藍型油菜“03雜―14”在國家區試中平均畝產159.7公斤,比對照增產11.7%。“川棉優2號”是我省第一個高強力優質、抗病棉花新品種,纖維品質達到特優級。

選育的辣椒新品種“川騰2號”熟性極早,耐熱、耐旱,抗病能力與對照“湘研11號”相當,增產12.9%。培育的強健、優質、高產新蠶品種“川蠶22號”,萬蠶產繭量較對照種提高7.4%。“蜀果1號”成為我省第一個果葉兼用桑品種。“天府茶1號”優質、早熟,天然蘭花香味明顯,市場前景廣闊。

模式創新,構建平臺。優化集成了“工程分段集水補灌、生物農藝集水用水、農化保水節水、信息管理節水”的丘陵高效集水、用水技術模式,示范推廣效果突出。研制的水稻覆膜節水抗旱栽培技術在去年特大干旱之年取得了突出的抗旱增產效果,在資陽和全省引起了極大反響,本刊對此作了專題報道。

省農科院在省內首次提出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土壤硝態氮臨界值指標的概念,明確了潮土和黃壤的硝態氮臨界值指標。深入研究了影響稻瘟病、條紋葉枯病、水稻螟蟲等暴發成災的關鍵因子,并提出了防治新技術。

為了讓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省農科院發起組建了“四川農業新技術研究與推廣網絡”,舉辦了“四川新農村建設與農技推廣研討會”。進一步完善了“專家+協會+農民”推廣模式,在簡陽等地試點并推廣“專家大院”助農增收新模式,在彭州市建立了全省第一個“專家創業園”。啟動實施了川東北貧困縣科技致富工程,狠抓了對通江和儀隴的科技扶貧。

成果推廣,助農增收。上世紀90年代,省農科院按生態區域類型布局,建立了三大農業科技示范片區,示范推廣科技成果:以廣漢、什邡為核心的川西平原現代農業優質高產示范區;以資陽、簡陽為核心、以節水保土為主攻目標的川中丘陵“三高”農業示范區;以攀枝花、西昌為核心的以優質反季果、蔬、茶、桑為目標的立體農業示范區。2006年,省農科院進一步加強了與瀘州、巴中、南充、廣元、德陽、資陽和遂寧等市的科技合作,特別是加強了與成都市的科技合作,使院地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都向前跨了一大步。省農科院承擔的成都市“糧經復合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項目將新品種和新技術集成起來,在邛崍的仁壽村實施后,實現了糧食集中生產、企業盈利和農民增收的目標。該項目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要求有關部門和區(縣)在2007年推廣邛崍的“仁壽經驗”。在彭州市實施的“優質高產水稻科技示范工程”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袁隆平院士現場考察以后贊嘆:“不虛此行!”。經現場驗收,示范的超級稻品種“川香優9838”畝產788公斤,創造了成都平原水稻高產新記錄,彭州市的水稻畝產也由過去全市排名第6位上升到第2位。省農科院承擔了22個中央、省財政科技扶貧項目的技術依托工作,結合實施川東北貧困縣科技致富工程,重點抓了對通江和儀隴的科技扶貧,助農增收效果明顯。

2006年,科技成果繼續在大面積上推廣應用。水稻以“川香優2號”、“Ⅱ優7號”等為主的品種推廣1807萬畝;玉米以“成單25”、“成單30”、“成單202”為主的品種推廣1011萬畝;小麥以“川麥107”、“川麥39”、“川麥42”為主的品種推廣804萬畝;油菜以“川油16”、“川油21”為主的品種推廣350萬畝;棉花以“川棉56”為主的品種推廣60萬畝。水稻旱育秧和拋秧、玉米半量覆蓋、小麥免耕露播稻草覆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和抗旱保水劑等農化產品在全省推廣2157萬畝。

目前,省農科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正以昂揚的斗志和嶄新的精神風貌,為推進我省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再作貢獻。他們說,我們要努力把省農科院辦成攀登農業科技高峰的“創新的農科院”,辦成助農增收、值得農民信賴的“農民的科學院”。

第3篇

關鍵詞: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現代農業

農業科技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而農技推廣體系又是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是發揮新形勢下科技對“三農”支撐作用的重要依托。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尤其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普遍扎根農村,直接聯系千家萬戶,是整個農技推廣體系的基礎和前沿,在為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服務的技術支撐過程中起著“大樓底座”和“神經末梢”的關鍵作用。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求,農技推廣體系中人才缺乏、素質不高、職責不清、機制不活、服務手段落后等一些不適應新形勢的問題日漸暴露和凸顯,新形勢、新任務都迫切要求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一、基本情況

我縣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行、太岳、中條山三大山系之間,屬于丘陵山區。全縣40萬口人,54.6萬畝耕地,其中五分之四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區,并且很少有5畝以上的大塊平原地,立地條件決定著我縣的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很低,加之人均不到2畝地,如要糧食獲得高產,勢必通過提高單產來實現,而要實現糧食單產的提高,加大科技的投入最是關鍵。

看一下我縣的科技資源現狀:目前,全縣在編在崗農業、畜牧、蠶桑、林業、水利、農機等農技人員565人,其中,縣局345人、鄉鎮220人。大專學歷以上人員占11.8%;初、高中學歷人員占88.2%。且人員老化、素質不高、服務手段落后。

科技資源的潰乏與落后的農業生產現狀決定著加強我縣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有著更加重要和現實的意義

二、存在問題

1、人才缺乏

一是總量不足。鄉鎮農科站大多站只有1人,且身兼數職,一人得負責技術、植保、土肥、果樹、環保、農產品安全、食用菌、蔬菜、新能源等多方面的技術服務工作,還要忙于政府日常事務和中心工作,很難分出心力來搞研究,搞創新,搞推廣。

二是專業人才缺乏。以鄉鎮蠶桑技術員為例,22名技術員中大專學歷只有4名,占總人數的18%,初、高中學歷的占到82%,且大多不是蠶桑專業畢業的,只是在實踐中土生土長的鄉土人才,由于自身素質的欠缺,接受新技術的能力非常有限,更談不上搞科技創新。

三是人才隊伍老化。由于近年沒有分配或招聘到農業系統的農業專業人員,造成農業戰線人才短缺、人員老化且后繼乏力,工作熱情和激情不高。以蔬菜技術人才為例,目前,全縣只有5名技術員,且年齡均在46歲以上,外出學習機會少,知識更新慢。2010年以來,全縣共發展設施蔬菜1500畝,全部聘請的是山東壽光的技術員。

2、服務網絡不健全

服務網絡在村級基本形成斷層,村委一級沒有設立專門負責農業技術的人員及科技服務點,服務網絡到達不了最需要的底層,很多農業技術、信息要想真正推廣到農戶、農民、種養大戶、經營戶很難。

3、投入不足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待遇沒有保障。以鄉鎮農技人員為例,“三定人員”就有12個,工資雖有保障了,但養老保險、醫保等長期沒有解決。二是裝備水平很低。大多數鄉鎮農科推廣站只有1-2間辦公室。靠“一張嘴、兩條腿”搞推廣的現象普遍存在。三是推廣經費缺乏,沒有新技術研發、推廣財政專列經費。

4、機制不活

在現行的體制下,基層農技人員沒有量化的目標、任務,職責不清。并且缺乏合理的競爭上崗、考評、晉升等激勵機制,這些都大大影響了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業活力。

三、建設內容

1、加強培訓,建設隊伍。一是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不僅要定期派送縣、鄉兩級農技人員到高校、農業先進縣學習新技術。還要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提高基層科技人員的綜合能力。二是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加快培養農村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科技示范戶、大學生村官等農村發展帶頭人;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種養大戶、農村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經營型人才。真正打造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硬的人才隊伍。

2、健全服務網絡。實施全省“一鄉一站、一村一點”全覆蓋工程,每個鄉鎮建設一個農技推廣站,每村建設一個科技服務點,培育科技示范戶,建成“縣農技推廣部門—鎮農技推廣站—示范戶—輻射戶”的農技服務網絡,并且每村要有專門負責科技工作的兩委干部,解決村級科技服務環節薄弱的問題。鼓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社會組織積極開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構建以公益性推廣機構為主導,其他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的農技推廣機構。

3、加大投入,提高裝備。要抓住國家今年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市、區、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的有利時機,積極向上爭取項目,主要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農業機械化,搞好生態建設,逐步改善提高農業科技裝備條件和水平。同時,市、縣財政也要逐步加大最基礎的農業科技推廣及農業綜合開發經費投入,購置、配備先進的辦公設備,并且實現“在崗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

第4篇

一、現代農業園區的現狀

(一)現代農業園區的資源現狀

1.人力資源。目前,現代農業園區常駐人口8 200余人,其中農業人口約5 400余人,非農業人口約2 800余人。農業人口中,勞動力人口約3 500余人。有近40%的勞動力外出經營或打工,還有近60%的人在園區內從事農業種植、養殖業及農產品加工運輸業。近幾年來,隨著園區高效農業以及示范區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民純農業(種、養業)收入加上其他收入不斷提高,吸引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人員逐年增多,2011年新增農民工返鄉創業人員就有350多人。不僅如此,農業園區還大量吸納周邊地區勞動力就業,2011年共吸納周邊地區900多名農民來區就業。到目前為止,在本農業園區內創業就業的農業人口總數已達4 400余人。此外,各經濟實體、科研機構還有農業科技研發人員六十多人。

2.自然資源。泰州市在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季風性特征。一般在3月底、4月初進入春季,6月上、中旬進入夏季,9月中旬開始進入秋季,11月中旬轉入冬季。大致上每年冬季有4個多月,夏季有3個多月,春、秋季各2個多月。總體而言,氣候溫潤,無霜期較長,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從季節和氣溫的角度測算,每年適合旅游的天氣則不足五個月。另一方面,本市夏季最典型的兩種天氣是梅雨和伏旱天氣。梅雨有利于水稻、玉米、棉花等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但某些年份會出現 “空黃梅”或“旱黃梅”、“澇黃梅”、“遲黃梅”等不正常現象,不正常的梅雨天氣最易出現旱澇災害,這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著嚴重的影響。梅雨過后的盛夏出現伏旱天氣,伏旱天氣多出現旱災,會給農作物的水分供應造成影響。 因此,防洪抗旱,對穩定生產非常重要。泰州東郊河網密布,縱橫交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既適宜農作物、花卉等植物的生長,又適合水產養殖,對養豬等畜牧產業也極為有利,泰州現代農業園區可謂物產豐富。與此同時,泰州東郊離揚州泰州機場距離很近,又擁有火車站、公路網星羅棋布,四通八達,為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科普教育、旅游產業提供了絕好的條件。

(二)現代農業園區的布局現狀

1.區域布局。泰州現代農業園區位于泰州主城區東北郊,具置是:新通揚運河以北、泰東河以東,姜堰市橋頭鎮軍民河以西、淤溪鎮淤溪村以南區域。示范區北倚江蘇里下河農區,南連通南高沙土農區,兼有泰州通南、里下河兩大農業生態區的生態優勢和產業特色。現代農業園區包括原泰州市紅旗良種場,原姜堰市稻麥良種繁育場、水產良種繁育場、棉花原種場等三個國有場圃,姜堰市淤溪鎮南舍村、海陵區泰東鎮中菱村以及蘇陳鎮東石羊、西石羊等9個行政村的位于新通揚運河以北的土地,總規劃面積38.6平方公里,其中40%的面積為國有農地。

2.產業布局。現代農業園區的產業以區內的東西主干道――站北路為主軸,按“六園三區”的總體功能分布。六園:生態漁業示范園、花卉博覽園、蔬菜產業園、良種產業園、畜牧科技園、美好家園;三區:農產品加工區、農產品物流區、綜合服務區。生態漁業示范園:示范園總占地面積約800畝。全園設計以現代漁業為主題,集養殖、教學、科普、觀光、休閑于一體。花卉博覽園:重點圍繞高檔花卉苗木新品種選育、工廠化生產、園林化展示、農業旅游觀光四大板塊進行規劃建設,規劃設計總面積2 000畝。蔬菜產業園:位于園區紅旗河以東、站北路以北區域,分東西兩個片區,總面積2 660畝,其中東片區1 300畝,西片區1 360畝,重點發展無公害設施蔬菜生產。良種產業園:總規劃面積1 000畝,產業園分為新品種選育區、新品種試驗區、新品種展示區、新技術集成示范區。畜牧科技園:高起點規劃,在重點發展水禽、豬、寵物、羊和水產等五大產業的同時,實現循環經濟發展。

3.人居布局。該區域涉及海陵區泰東鎮(中菱、周橋村)、姜堰市蘇陳鎮(西石羊、東石羊、雙墩、周埭、北莊、徐家莊、西查、東查村)、淤溪鎮(南舍村)農科站、良種場、水產養殖場及紅旗良種場等,計12 個行政村,總人口15 000 人。其中姜堰市3 鎮3 場10 個行政村,6 000 人;海陵區1 鎮兩個行政村1 500 人;紅旗良種場6 000 人。區內農民年純收入3 649 元。

(三)現代農業園區的功能現狀

1.產業生產功能。現代農業園區的顯著特點是進行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目前不少園區已經利用其在“產前”、“產后”方面的獨特作用和對市場的把握,以經濟為紐帶把周邊農民組織起來參與種植業和養殖業“產中”的生產,形成了一大批對地方經濟具有明顯帶動的產業龍頭。泰州現代農業園區中的骨干企業江蘇紅旗種業有限公司是泰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注冊資本3 500萬元,持有農業部頒發的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在園區建有1.2萬畝稻麥良種生產基地,在園區周邊建有近0.8萬畝的良種協繁基地,年產稻麥良種近1 600萬公斤,種子產品暢銷長江流域13個省市的80多個縣(區),良種銷售收入突破6 500萬元。又如,園區內的泰州綠色寶貝有機蔬菜有限公司和江蘇欣濤公司為龍頭的設施蔬菜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以兩個公司為主體建設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已有2 660畝,年生產各類蔬菜新品種40多種,產銷新鮮蔬菜1.1萬噸,2011年兩公司累計實現銷售收入達到8 600萬元。泰州浩潤食品有限公司在區內投資建設了蔬菜速凍加工廠房和恒溫保鮮庫(1 900m2),年生產加工速凍蔬菜7 600噸,產品外銷日、韓等國家。

2.科技孵化功能。科技孵化功能是現代農業園區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是解決科技與經濟結合、培育新的增長點的有效手段。為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業提供不斷優化的孵化環境和條件,培育科技實業家和專門人才,源源不斷地培養出有市場競爭力的、成熟的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紅旗種業有限公司與江蘇省種子站合作共建了占地1 000畝的稻麥新品種推廣示范基地,承擔了江蘇省淮南片小麥、遲熟中粳、中熟中粳、雜交秈稻等組別的各級中間試驗和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新品種集中展示任務;與中科院遺傳生物發育研究所、揚州大學農作物高新技術育種中心合作共建了泰州中試基地;與江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合作共建了優質專用小麥育種基地。公司有兩項科技成果通過了江蘇省科技廳的成果鑒定,獨立引進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稻麥新品種6個。2009年10月,公司被江蘇省科技廳授予農業科技型企業稱號。又如,畜牧科技示范園內的水禽基因庫、蘇姜豬保種場、江蘇豐達種鴨場都是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研發機構。水禽基因庫是2008年農業部第1058號公告正式命名的第一批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之一,也是江蘇省首批農業種質資源基因庫之一。擁有科研人員十幾個人,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近幾年先后主持或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獲得省部級獎勵9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8篇,編寫科普書籍7本。國家級姜曲海豬保種場于2008年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保種場,主要進行姜曲海豬的保種和育種工作,是揚州大學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是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的產學研基地。近幾年來先后承擔省級項目10余項,其中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泰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2篇。江蘇豐達種鴨場是集生產、科研和技術推廣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示范基地,是江蘇省重點種畜禽場。

3.示范輻射功能。現代農業園區研發先進適用的農業高新技術,如設施栽培技術、集約化種養技術、農副產品深加工技術等方面作用明顯,并通過示范生產、參觀學習和技術培訓等手段,切實解決農民聽不懂、記不住、學不會的問題,真正做到“做給農民看、講給農民聽、帶著農民干”,為農業科技成果的輻射推廣和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位于泰州現代農業園區內的江蘇畜牧科技示范園,已建成水禽基因庫、水禽新品種繁育中心、蘇姜豬保種育種中心、藏獒及寵物繁育中心、農民培訓和學生實訓中心等五大功能板塊,開發、培育了豬、鴨、鵝以及水產等方面的新品種,帶動姜堰、興化、泰興、如皋的一些養殖戶飼養。畜牧科技示范園還通過江蘇省推進的“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將一些新產品推廣到濱海縣,幫助當地的農民脫貧致富。

4.文化引領功能。現代農業園區在規劃發展中突出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園區建筑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營造園區環境的地域文化風情,在活動設置上充分展現地域文化魅力。位于泰州現代農業園區內的江蘇畜牧科技示范園在規劃建設中彰顯里下河地區“青磚黛瓦”的建筑風格,展現出古樸、淳厚的文化底蘊,實現里下河地區鄉土民風的自然傳承,給人以小巧別致的農家庭院的感覺,成為泰州地區、城鄉之間難得一見的一道“雅致風景”。

5.休閑旅游功能。現代農業園區既保持農業的自然屬性,又具有農業新型設施的現代氣息,加上園林化的整體設計和長年生長的名特優新果蔬、花卉等裝點其間,形成融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為一體的人地合一的現代休閑觀光景點。同時,又能將農業的“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結合于一體,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提供便利,為對青少年進行農業科普教育提供一個學習知識的場所。位于園區內的生態漁業示范園設有展覽和休閑兩個館;擁有三泰風情帶、漁事活動帶、四季長廊帶、泰東河觀光帶;垂釣休閑區、科普區、水產觀賞區。花卉博覽園中也有農業旅游觀光板塊,設有錦繡天地花卉博覽園、現代農業觀光園。畜牧科技示范園中也有畜牧文化展示區,素質拓展區。

二、現代農業園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規劃設計問題。在規劃設計方面,泰州現代農業園區是花了一番功夫的,專門聘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做了總體規劃,但規劃側重于園區建設,在用地布局、綜合交通、綠地系統、景觀風貌、環境保護、綜合防災工程等方面可圈可點。園區提出了“生態立園、科技興區、特色為先、效益為本”的發展方針和“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精三產”的發展思路,其方向是正確的。但在農業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銜接,實行農業產業和服務行業的綜合開發,產業聯動,實現產業之間的融合,運行管理模式與國際先進現代農業接軌,核心技術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推廣、農民培訓、經營企業化等方面仍要做好頂層設計,在人才引進,園區宣傳等方面也要有所規劃。

2.功能定位問題。從園區的發展規劃以及實際運作來考量,目前園區的主要功能集中在產業生產功能、科技孵化功能和旅游休閑功能三個方面,示范輻射功能不強,處于從屬地位,聚集功能(指人才、技術、信息的集聚,帶動項目和資金的集聚,最終促進整個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結合功能(指科技教育界、工商企業界和政府三方的結合),對外交流功能(指現代農業園區在建設中通過制訂優惠政策,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筑巢引鳳,吸引國外人才、技術和資金,從而促進了合作與交流)等尚未出現。這也是園區目前總共只有18家企業進駐,總體實力不強,品牌不響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園區功能的定位上,有必要予以研究。

3.主體特色問題。目前,園區內畜牧科技示范園特色明顯,生態漁業示范園內垂釣休閑區也是因地制宜,頗具特色的好項目。但園區整體特色不明顯,缺乏獨具特色的餐飲服務和娛樂活動,例如,撐船很能體現當地的傳統文化,在沙家浜、珍珠泉公園等類似撐船的劃竹筏項目做得有聲有色,頗為吸引人氣,但在園內的幾處休閑區,并無該項目。

4.經營主體問題。泰州現代農業園區是由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的,經營主體自然是政府。在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下,園區產業選擇和功能定位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對提高農業水平、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政府管理體制復雜、市場敏感度低、運行機制不靈活,難以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缺乏合理的長效運營機制。因此,對于園中的重大事務,可考慮吸收企業參與決策和管理。

5.服務體系問題。科技示范、輻射帶動是現代農業園區的重要功能,也是農業園區堅持公益性,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因此,園區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為周邊農民提供服務。目前,園區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農業園區科技示范、輻射帶動功能的發揮,從而影響了園區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利于園區自身的發展。

6.產業化水平問題。目前,泰州農業園仍在發展過程之中,入駐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品牌不響,總體產業化水平不高,需要在量上尋求突破,在質上提高水平,在服務上步步緊跟,提高組織化程度,穩定龍頭企業與園區農戶、周邊農戶之間的聯系,不斷提高產業化水平。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的思考與對策

1.做好科學規劃。農業園區的規劃,將影響到其健康發展。規劃過程中,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農民收益”的基本原則,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方針,強化政府宏觀指導和監督管理職能,同時充分發揮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遵循農業產業的發展規律,做到一產、二產、三產協調發展,達到做大、做強園區的目的,實現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在管理制度、發展模式、吸引人才、激勵機制、吸引資金等方面要精心規劃,靈活運作,確保園區的各項功能得以正常發揮。

2.明確功能定位。農業園區的發展要以孵化功能為基礎,不斷發揮科技示范、輻射帶動功能,增強園區的實力,擴大園區的知名度,為發揮旅游觀光功能夯實做好鋪墊。其中,孵化包括項目孵化和企業孵化。項目孵化的對象主要是研究開發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員,孵化的目標是科技成果企業化,即可生產化。企業孵化的對象是已注冊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法人,孵化的目標是培育成功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家,并經過再孵化,實現由中小型科技企業向大中型科技企業的轉變。對于孵化的農業科技成果,要通過現代農業的展示與示范,以及各種形式的參觀學習、技術培訓等手段,逐步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產品、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的流動,把經濟動力和創新成果傳導到廣大周圍地區,帶動整個區域甚至全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3.培育園區特色。在農業技術開發上,要通過培育和引進人才以及加強和科研院所的聯合開發,不斷推出新技術,培育新產品,增強孵化功能,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品牌,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和科研院所前來合作,形成良性循環,同時不忘培養下一代,為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提供便利。在旅游觀光產業上,要融入地域特色文化,通過特色餐飲、特色娛樂活動、特色觀光項目等,形成特色旅游。通過培育園區的特色,不斷增強園區的人氣和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

4.健全服務體系。在健全服務體系方面,黑龍江哈爾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做法值得學習,該園組建了“四位一體”農業專家大院。專家大院由技術依托專家、項目研發專家、企業聘任專家、部門推廣專家組成。成立了園區專家委員會,由技術依托單位的專家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負責對專家大院專家和科技服務工作的組織協調。配置了專家辦工所用設施、設備及培訓場所等條件。建立了各類專家崗位工作責任制度和專家大院工作管理制度,形成了“四位一體”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服務體系,對推廣技術,服務農民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5篇

],大力發展以現代農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包括銜接物流服務業、鄉村旅游業等,完善和延展綠色產業鏈條的同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造就現代技術化農民。

關鍵詞:高效農業 土地生態化過程 功能聚合 功能混合

中圖分類號:DF41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城鎮化發展使得我國廣袤的農田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城市的郊區以及傳統農業地區,以市場為導向的土地開發政策帶來了農業用地不斷流失,耕地的非農化現象嚴重,農業人口銳減以及糧食安全隱患等一系列問題。城市空間向郊區和農村的不斷蔓延,打碎了鄉村的空間肌理、割裂了完整、平衡的生態系統,造成人地關系失衡。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自身生產方式的低效、低技、高耗、高污染的特點,帶來農業發展動力不足,環境承載力低下等問題。因此,當前快速的城鎮化發展與社會變革對傳統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時代使命。

1高效生態農業概念

“高效生態農業”是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之上提出來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它以綠色消費這一基本需求為導向,以理念創新、結構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經濟高效、技術密集、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為本質特征的新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在高效生態農業園的建設與開發方面,伴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許多國家的農業發展實現了從“資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的跨越,主要呈現出以下三種模式:

特征 國家和地區

是一種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為主體的試驗示范基地 以色列: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以色列的沙漠農業和節水農業為主體的試驗示范農場

日本:20世紀80年代的以“M式水耕法”的無土栽培示范農場、全天候環境控制作物生產的“植物工廠”

荷蘭:艾德(EDE)市一個叫PTC的示范中心

中國:南京建立了以展示以色列設施農業和節水技術為主體的示范園—中以示范農場。珠海農科中心示范基地等。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發展起來的新型模式,一般由政府扶持、大學或科研單位承辦,旨在進行農業高技術的展示、示范和產業孵化等。 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立的農業與食品科技園(Agri.& Food Tech. Park),集中進行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開發

荷蘭Wageningen大學校園內也建立了一個農業產業園(Agri.Business Park)。

中國: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 。

主要以進行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農事活動的展示和農業休閑為主要內容,是一種綜合性的觀光休閑農業模式,是當前國內外比較常見的都市農業開發方式,園區納入城市綠色生態體系當中,為城市居民提供綠色休閑服務,同時創造可觀的經濟收入。 日本自七十年展起來的愛知縣海部十四山村的“空中菜園”,東京近郊的 “綠色畜牧場”,東京遠郊江永崎的“南瓜森林”公園。

荷蘭 阿姆斯特丹以南20公里臨近利瑟市的哥肯霍夫花卉公園。

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 “耕種社區”、“農業公園”、“市民農園”。

美國迪士尼的“生物園”。

中國:蘇州“未來園林大世界”。

2高效生態農業園規劃

2.1強化生態過程與功能協調、納入城市整體發展需求

在城市的動態開發過程中,土地的利用方式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河流水系、濕地、生態走廊對于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俞孔堅,李迪華. 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A].杭州城市綠色論壇論文集 [C],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55-68.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劃”[J].城市規劃,2005(9):64-69.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高效生態園的規劃首先應當強化農田土地的生態服務的各種功能,包括涵養水源、旱澇調節、維護生物多樣性、鄉土文化保護、休憩與審美體驗等整合在一起的關鍵性的網絡狀土地空間格局[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將土地看成是一個完整、整體的“生命系統”,將其建設納入整體的城市生態安全和綠地系統建設當中。

高效生態農業園對外具備休閑展示、科普教育等功能,成為市民休閑、體驗鄉土文化的基地,也是農產品推廣、交流的中心;自身具有提供就業,吸納剩余勞動力,塑造“技術化”農民,改善農民就業環境和收入,農村公共產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建設,也助于推動農業地區的“就地”城鎮化,在改變城鄉二元的發展結構的同時,塑造新時代的鄉村特色。

2.2”高效”、”生態”、”結合”的產業規劃

在農業產業規劃上,“高效”即合理利用了農業自身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從而實現農業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增殖和良性循環, 體現在立體用光、超額用季、多層用水、高效用肥等。

“生態”體現在傳統農業生態技術和現在科學技術的結合,在引進和研發先進的種養技術的同時,充分結合本土生態種養模式,例如廣泛適用于江南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桑基魚塘”、“果基魚塘”就是對農田、魚塘、生物鏈循環在地理空間的合理布置,帶來了豐富的生物種群及動植物生境等特性。

“結合”則是體現在一產、二產、三產的協同配套發展上,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農、林、牧、副、漁相結合;二是種、養、加,產、供、銷,以及農、工、商(貿)相結合;三是傳統生態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相結合。

2.3尊重土地倫理、因地制宜的空間布局

園區的規劃基于當地的自然基礎和生態條件,規劃中應尊重土地的價值倫理,包括其物質要素與承載的鄉土文化,因地制宜的將園區的建設和當地的農業結構特征相結合,揚長避短,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農業園區的規劃與管理》],最終達到人地的和諧發展,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2.4以人性化尺度為依據的多中心景觀格局

以人感受、使用、體驗為依據,將農業的觀光休閑、鄉村度假以及主體化的農田生態游憩納入規劃設計中,并且打造多中心的四季景象。考慮到個人和群體的感觀體驗和游覽需求,將城市的BOD觀光公交體系引入園區內,并將四季特色游覽線路貫穿于整個園區。以水系為主的一條水風情帶和環繞園區的林果生態涵養帶,使園區形成了環環相套的圈層結構,營造野趣、自然的大地景觀。

3 生態規劃策略——土地利用的生態化過程建構

3.1宏觀:完整、可調控的生態安全水網系統

水是基地中重要的生態要素,也是生態安全系統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子,決定了生態安全的質量。現狀最大的問題和隱患就是水系的灌溉等級不夠,水體的面源污染嚴重,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構建完整的、可調控的生態安全水網體系即將社會水循環系統與自然水的循環系統相結合的系統是保證產業園區實現高效發展和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農田灌溉方面,在將原有的灌溉水渠改造成景觀生態廊道,修復生態的同時,推進農田溝渠管道化、有償用水體系及自動噴淋系統,建設現代農業用水系統。

3.2中觀:建構連續的多水塘生態濕地系統

基地結合現狀的魚塘、水田、以及人工濕地,形成沿水面展開的多水塘生態濕地圈。塑造豐富的、多樣化的生境。利用基地水面上散布大小不一的濕地島和養殖島,形成水域環境的次生態自循環系統。基地中心營造核心水面,通過水體的層層凈化,中心水域形成開放、自然環境良好的市民開放空間。

3.3微觀:建構循環式農業生態群落空間

針對不同地區的生態特點,提出 “雙鏈型”生態農業模式,其典型的“雙鏈型”生態農業模式,如草—鵝—稻模式、鮮食玉米—奶牛—龍蝦模式、林—草—牧模式等,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基地中將引入并且推廣農業復合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農業園還是工業園?——傳統農業區以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就地城市化的意義

俞孔堅,李迪華. 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A].杭州城市綠色論壇論文集 [C],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55-68.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劃”[J].城市規劃,2005(9):64-69.

第6篇

關鍵詞:玉米,機械化,農業生產

 

1玉米收獲發展現狀

受畜牧業和工業需求增長拉動,當前我國玉米消費快速增長,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轉變。由于消費增長提速,目前我國玉米產需基本平衡的格局可能向供求偏緊的方向轉變。因此,加快玉米生產的發展已列入國家和主產區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隨著我國畜牧業持續穩定增長,飼料需求量不斷增加,飼用玉米消費的年增長是剛性的。與此同時,食品、醫學等加工業的發展,也有力地拉動了以玉米為原料的加工業的發展。現在,我國主產區的玉米生產發展,不僅保障了市場供應,而且已經成為農民增收和地方財政增收的重要來源。所以,我們發展玉米生產,滿足玉米作為原料,推動畜牧業,滿足畜牧業和加工業的發展,這不僅是保障市場供應,也是滿足農民增收和主產區財政增收方面的需要。因此,加快玉米生產發展,既關系到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又關系到今后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更關系到增加農民收入和應對國際市場變化,意義十分最大。

2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的重要性

2.1建設現代農業,農業機械化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標志之一。

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是玉米生產發展主要任務中的主要內容之一,農業部在十一五加快玉米發展的主要任務中提出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滿足國內需求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強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面向市場,依靠科技,提高認識,克服重夏輕秋、重水輕旱、重細輕粗、重北輕南的思想,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堅持農藝與農機相結合,加快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挖掘增產潛力,擴大種植密度,主攻單產,優化品質,大力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是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的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不僅可以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有效爭搶農時,抵御自然災害的影響,而且可以確保農藝措施到位,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玉米產量,實現玉米生產節本增效。。加快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是穩定玉米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選擇。大力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是解決玉米生產勞動力短缺問題,穩定玉米生產,提高玉米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之需,迫切之舉。

2.2加快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農業機械作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玉米產區建設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農藝技術與農業裝備技術相輔相成,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高效、低耗、標準化生產的基本條件。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可以改變玉米傳統生產方式,促進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改變,還可以促進秸稈的有效利用,是發展循環經濟、推動村容整潔的一項重要措施。秸稈的綜和利用是大有作為的,它可以做飼料、燃料、肥料、?料和基料。因此,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的發展,不僅可以加快玉米生產發展步伐,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而且能夠促進農村享受現代工業文明成果,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在三大作物生產過程機械化中,玉米機收難度最大,目前仍然以人工為主,是玉米生產機械化乃至糧食生產機械化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環節。是糧食生產機械化中的“瓶頸'環節。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業不斷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對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必須加快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特別是玉米收獲機械化。

3.我國玉米收獲機械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玉米收獲機的產品質量、技術含量都亟待提高。從技術角度講,對玉米收獲機關鍵要解決總體設計問題,然后才是制造工藝、原材料和產品的推廣。而解決技術問題,關鍵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行距的適應性。二是開道、前懸掛與機組的平衡問題。玉米收獲機今后的發展方向應以3行、4行為主,而我國農場較少,責任田地塊小、地挨地,地邊空行較少,作業難度較大,所以側置式等需要開道的機型普遍不受歡迎。因此,玉米收獲機應該也必須解決開道的問題。另外,從現有的玉米收獲機結構來看,摘穗機構、撥禾、集穗都放在前面,機組平衡困難,車身也過長,致使整機轉向不靈活,浪費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不高。因此科研單位和生產廠家針對此問題應研制操作靈活、視野寬闊、維修方便的新產品。三是秸稈的處理和還田問題。四是各項指標和性能不如人意。現有的玉米收獲機械籽粒破損率、損失率、果穗損失率距標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3推動玉米收獲機械化實現跨越的思路

3.1推進玉米機械化收獲,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節本增效為核心,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的方針,按照以點帶面、先易后難、強化服務、逐步推進的原則,積極推廣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努力擴大玉米機收面積。

3.2要注重農機和農藝相結合,堅持農機農藝技術協調發展,成立農機與農藝結合的專家組,建立合作機制,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對玉米收獲機械化工作的指導,統一研究和協調解決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玉米收獲機械化的順利發展。

3.3突出重點,統籌規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技術培訓和示范基地,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強示范推廣工作。充分發揮其示范和帶動的長效作用。要通過組織農機科技下鄉、趕科技大集,出動宣傳車、發放明白紙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玉米機收的政策、常識和好處,讓農民群眾知其理、懂其義、明其利,提高發展玉米收獲機械化的自覺性。通過電視、電臺、報紙、網站等新聞媒介,宣傳報道各地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動態及典型經驗等,努力營造加快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的輿論環境。

結語:

實現玉米生產機械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結構調整,以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減低作業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產業化經營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我國玉米機械化水平較低,新技術,新機具的研究開發力度不夠,影響了玉米機械化發展。目前,我國玉米生產應從生產環節機械化向全過程機械化發展。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自主開發研制相結合,建設我國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體系。加強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機具的選型與配套,技術服務,以及玉米收獲機械的技術監測及產品質量監督工作,促進玉米收獲機械性能不斷提高。進一步深化農業機械化經營體制改革,提高玉米收獲機械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以及農機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同時,將玉米生產機械化與產業化經營相結合,促進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

第7篇

論文關鍵詞:高新,出口,競爭力,安徽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創新奮進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提升,結構優化,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表現,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決定了貿易產品的結構優化,決定了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景。因此,加強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情況后,利用TCI指數、MI指數和GL指數測度了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比較優勢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并得出結論,最后提出了擴大高新產品出口規模和優化出口結構的政策建議。

一、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概況

近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呈現出跨越發展態勢,出口產品和企業集中度較高,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涌現出來,帶動了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一)高新產品出口跨越式發展。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1995年的1.2億美元國際貿易論文,發展到2009年的15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9.7%。出口額占全省總額比重從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產品出口額的年均增幅遠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長速度,通過高新產品出口,拉動了我省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產業的發展,為省內產業升級、技術更新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產品集中度較高。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產品集中度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全鋼子午線輪胎、鍍鋅板等新材料出口4.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2.6%,生物醫藥及器械出口4.6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0.6%,電子信息產品出口2.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9%,光機電一體化1.5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0.1%。高新產品出口呈現產業集聚現象,產品集中度不斷提高核心期刊目錄。高新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以上四類產品出口額占總額高達92%。

(三)出口企業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豐原集團、華文國際、華安進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業累計出口10.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0%。戶均出口規模達到5000萬美元以上,隨著出口企業發展壯大,其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也日益增強。

(四)出口主體性質多元化。全省高新產品出口中,國有、外資、集體民營企業三分天下。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36%,國有企業出口5.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35%,集體民營企業出口4.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29%。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

隨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規模的不斷提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逐步提上議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現狀,下面將從TCI、MI和GL三大指數,詳細分析近年來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分類競爭力情況,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情況,進而揚長避短,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提升出口競爭力。

(一)使用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1]。貿易競爭力指數(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斷一國或地區的某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指數。其計算公式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指數取值范圍為-1≤TCI≤1國際貿易論文,當0≤TCI≤1時,意味著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當-1≤TCI≤0,意味著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九類產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數: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電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軟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機電一體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醫療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環保與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現代農業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第8篇

河南省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產糧大省、第一糧食加工轉化大省,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河南農業大學是一所具有近百年辦學歷史的農業高等學府,也是河南這個農業大省惟一一所農業大學,有著服務“三農”的悠久歷史,為河南的農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河南農業大學在加強產學研合作方面的主要做法是,構建“三個體系”、創新“一種合作模式”、完善“兩套保障機制”。“三個體系”是指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現代農業人才三級培養體系、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系。“一種合作模式”是指建立新型的校地(企)合作模式,“兩套保障機制”是構建科技副縣長-科技副鄉長-科技推廣員的行政保障機制和校內保障機制。

構建“三個體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人才支撐

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學校以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以及與學校研究平臺、與地方或企業合作建立的研究分中心等為依托,認真做好科技“頂天立地”工作。學校研究平臺主要完成現代農業發展中帶有全局性、方向性、關鍵性的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任務,以源頭創新為主;校地(企)合作研究分中心主要完成農業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的中試、熟化與示范,承擔技術創新、示范與推廣的任務。

為了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學校依托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科與科研平臺,一方面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國家級重點學科與研究平臺,吸引培養匯聚一流的農業人才隊伍。另一方面積極創造農業科技“頂天”的良好環境。一是學校大力加強了高層次研究平臺建設,近年來,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玉米改良(鄭州)分中心、國家煙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農業部玉米區域技術創新中心等重點研究平臺相繼落戶河南農業大學,目前學校共建有、5個省部級實驗室、研究中心或基地;二是設立了校內“科技創新基金”,每年拿出專項經費,引導鼓勵教師進行科技創新,近3年來,學校在一級學報和統源期刊等刊物發表的高水平論文、SCI、EI、ISTP三大檢索論文數量每年都保持30%左右的增長速度,今年學校申報成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創下了歷史最好成績,在同類高校中成績突出;三是實施“知識產權強校戰略”,學校資助引導申請專利,促進科技自主創新,2006年學校申報專利188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145件,是全省當年專利申報最多的單位。

河南農業大學連續主持承擔的“十五”、“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劃重大項目“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河南課題,篩選、鑒定了36個優良新品種,集成組裝了7套高效集成技術,創造了小麥15畝連片平均畝產717.2公斤和夏玉米平均畝產1006.85公斤的超高產紀錄。為2006年、2007年河南糧食總產連續突破1000億斤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河南糧食產量連續四年增長并突破1000億斤發揮了重要科技支撐作用。戴景瑞院士參加浚縣玉米實打驗收時,評價浚縣玉米“創造了15畝連片夏玉米高產的世界紀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給予“糧豐工程”高度評價。該項目受到了國家和省內各大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

尹鈞教授運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解決了成熟小麥遇連陰雨天發芽這一世界性災害的技術難題,培育出了抗穗發芽的轉基因小麥新品系,實現了理論與技術創新,該項研究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陳偉程教授針對我國玉米生產和育種上長期存在的遺傳基礎狹窄,品種老化、類型單一,種子質量低劣,綜合抗性差等突出問題而開展的“玉米雜交種豫玉22的選育與雄性不育利用及產業化”研究,推動了我國種子行業的變革,獲得了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面向河南農業生產實際,加快成果轉化。學校以學校大學科技園(河南省大學科技園農業分園)、校地共建研究區域分中心(試驗站)、科技示范基地為依托,通過重點實施承擔的國家和省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農業綜合開發和科技扶貧項目、科普傳播工程項目、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將學校的新成果、新技術推廣到農業第一線。近年來,學校每年都承擔以上項目達200余項,有近千名教師和科技人員在農業基層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有力推動了河南農業新技術應用和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步伐。學校近三年通過與企業合作轉讓一批獸藥疫苗、小麥、玉米品種,轉讓收入1800多萬元。如,豫玉22玉米新品種授權3家種子企業推廣,推廣區域涵蓋了我國22個省區,適播面積約1億畝,是當前中國第二、黃淮海夏播區第一大玉米推廣種,占河南省玉米面積1/3。學校獲得品種有償使用費累計達523萬元,三家企業獲直接經濟效益5.56億元。

構建三級農業人才培養體系,為新農村提供智力支持

為充分發揮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的優勢和輻射放大效應,結合河南發展現代農業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農業人才的需要,著力構筑三級人才培養陣地,由校本部向下延伸,逐級放大,覆蓋面越來越寬,形成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結合、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互補充的良好格局。

一是以校本部為核心陣地,培養以學歷教育為主的高層次創新性人才。學校根據發展現代農業的需求,本著適應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學科復合交叉發展、社會需求和就業導向的原則,于2005年對學科專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加強了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學科等新專業建設,設置了生命科學學院、食品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等。強化基礎學科、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的融合,形成了煙草、農業機械化、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農工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同時,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改革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先后4次修訂本科教學計劃,調整培養方案。在剛剛召開的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學校的“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做法作了典型發言并受到了周濟部長的充分肯定。

二是以地方教育資源為輔助陣地,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在省農業學校的基礎上組建了河南農業大學農業職業學院,填補了河南農業職業教育的空白,為社會輸送農業人才5000多人。繼續教育學院依托中等農業學校或職業中專,在全省建立了12個繼續

教育站點,每年招收各種層次的成人教育學生約2500人。僅在方城縣,河南農業大學通過舉辦實用人才專科班、村干大專函授班等形式,為方城縣培養大專學歷基層帶頭人257人。同時做為中職教師培訓基地和河南涉農單位處級管理干部培訓基地,學校為社會培訓了不少優秀人才。

三是以田間地頭為陣地,大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學校圍繞地方農業生產的特色及農業生產技術季節性需求,一方面學校組織“三士”下鄉活動(即博士、碩士、學士隨專家教授和科技推廣項目捆綁式下鄉)、“五個一”社會實踐活動(一個科技點播臺、一條科技“110”熱線、一張科技服務網、一批科技副村長和一送科技下鄉)、學生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科技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科普傳播等項目,另一方面同地方農技推廣機構、地方農業企業等合作開展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活動,在農村進行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和技術培訓等工作,并形成制度長期堅持,提高了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連續19年受到、教育部、團中央的表彰。

近年來,僅在方城縣培訓農民達50萬人次,90%以上的農村基層干部和8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得到強化培訓,全縣有2.13萬人得到了農民綠色技術證書。涌現出了一批活躍鄉里的鄉土拔尖人才,留下了一支永不撤離的專業技術隊伍。

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系,拓展學生就業創業空間

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急需有創新精神、開拓能力,懂市場、會經營的創業型人才。為此,學校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三結合”育人模式,構建了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創新創業實踐“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

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效顯著。近年來,學校共有150多件作品在全國和河南省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中獲獎;先后兩次參加全國“挑戰杯”競賽并獲獎的張翰同學被團中央授予全國首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畢業生的典型代表秦英林。畢業后放棄機關公職,回鄉創業,建起大型瘦肉型良種豬生產基地――牧原養殖公司,生豬年出欄規模達20萬頭以上,帶動了當地農民走上致富之路。他本人也先后獲得“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稱號、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創新“校地(企)合作模式”,實現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

學校以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機構和其他優勢資源為依托,結合河南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區域布局和地方經濟發展,本著雙方互惠共贏、雙方自愿的原則,選定與學校優勢研究方向吻合的地區和企業,建立合作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發中心。

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發中心作為國家和省部級研究機構的分中心(試驗站),承擔部分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發的任務;作為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承擔科技成果的試驗、熟化、示范任務;作為學校實踐教學基地,承擔相關學科學生實踐環節教學任務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任務;作為農業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承擔基層農業實用人才和實用技術培訓任務作為農業科技產業孵化基地,承擔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孵化和扶持任務。

在方城縣,學校依托河南農業大學國家煙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與方城共同建設了“河南農業大學國家煙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方城試驗站”(金葉園),該實驗站集新技術研發、示范推廣為一體,并爭取國家煙草局投入資金1500萬元,被國家煙草局認證為“國家優質煙葉基地”。在該試驗站的帶動下,方城縣重新科學規劃了煙葉生產布局,使煙葉生產向土質肥沃的縣域西部轉移,煙葉面積迅速擴大,煙葉生產的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2006年,方城縣共收購煙葉668.73萬公斤,上等煙比例占42%,公斤均價10.51元,實現煙葉特產稅1500多萬元,各項指標創歷史新高,“方城金葉”牌煙葉成為上海煙草集團等全國36家重點卷煙企業的搶手原料,實現了縣、鄉、煙農收益三滿意。在方城的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學校與南陽市簽訂了“科教寓民行動”協議。

另外,學校在浚縣建立了“黃淮海玉米技術區域創新中心浚縣分中心”,在溫縣建立了“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溫縣分中心”,通過承擔“糧豐工程”科技項目的技術示范、推廣任務,分別創造了同一塊地上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平均畝產1733.66公斤的全國最高紀錄和同一地塊上連續兩年實打驗收夏玉米平均畝產超噸糧的世界紀錄。小麥、玉米是河南省兩大優勢作物,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兩大作物產量對增加全省糧食總產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學校與信陽固始三高集團聯合建立了“河南家禽工程中心科研工作站”,共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省科技攻關計劃等,使固始雞的研究開發步入了專業化、規模化、商品化生產的軌道,并形成了“育種中心+基地+公司+核心戶+農戶”的產業化開發模式,使企業新增產值16.86億,新增利潤8098萬元,帶動6477家農戶獲利1.71億元,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新路子,三高集團也因此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地方優質雞繁育供種企業。與三高集團的成功合作,也促成了學校與信陽市的全面合作,2007年,校市雙方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

學校還與大用集團、華英集團合作,在其已有的河南省工程中心的基礎上,聯合申報了“河南農業大學博士后工作站”,提升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與河南三鹿花花牛乳業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河南省乳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新型乳品的研發、原料乳生產控制體系及奶業科技信息服務為重點,先后完成了“優質原料乳生產與質量控制體系研究與應用”、“優質功能性發酵乳工藝技術研究”、“奶牛集約化飼養工程技術及乳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研究”等重大研究課題,成功舉辦了國際、國內奶業學術會議和技術講座20次。對提升河南省奶業科技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通過校地(企)合作示范基地和共建研發中心,真正實現了學校科技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的直接對接,架起了科技與農民的對接橋梁,促進了學校學科發展,教師的科研方向更加明確,科研成果更具針對性,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學生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完善“兩套保障機制”,建立農科教、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

完善行政保障機制,建立校地合作的長效機制

學校在一些建有基地的試點縣鄉構建了科技副縣長-科技副鄉長一學生志愿者(科技推廣員)的行政保障機制,架起了學校與地方的“橋梁”,加重行政管理協調的權重,彌補學校事業單位在科技轉化和推廣中協調能力的不足,也彌補了地方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不健全導致科技棚架的缺陷。在工作中,科技副縣長、科技副鄉長要根據當地的需要制定相應的服務計劃,學生志愿者參與各種服務項目的具體實施;“橋梁”保證了“反饋渠道暢通,服務渠道暢通,協調渠道暢通”,使學校對地方的技術支持不僅針對性更強,而且更具實效。

第9篇

關鍵詞:煙草;農業科技園;創新;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7-1732-05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taking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 enshi of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yue-ping1,xu zi-qing1,wang chang-jun2

(1.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2.hubei tobacco company,wuhan 430032,china )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s headed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ased on system innovation. two key points including recyclable economy and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key words: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煙草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肩負著增加國民生產總值、促進經濟發展的神圣使命,是國家稅收收入的主要貢獻者。在全國煙草總局的正確戰略措施推進下,煙草行業的發展呈現良好穩步提升態勢,顯示出較好成效。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在煙草行業面臨國內國際雙重市場沖擊,以及健康持續發展挑戰的同時,其功能單一、技術落后、資源利用率不足等問題也逐漸顯現,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和創新發展。

煙草產業取得成功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根據國內外煙草行業的實踐經驗,科技園是煙草行業進行改革創新的載體。“清江源”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區正是順應時展潮流,為煙草產業功能改善、科技創新、經營方式轉變而創立的,科技園所實施的循環經濟創新模式是該行業創新發展的典范,值得國內其他煙草農業科技園區借鑒。因此,對其進行總結有利于煙草行業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許多學者圍繞技術創新、現代農業以及農業科技園的創新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的理論成果。

1.1 技術創新理論

國外關于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哈佛大學的約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發表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1]。目前,國外對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已發展為四大理論流派,其主要觀點為:產業和地區的創新發展要以企業家為主體,以技術創新為內在動力,以完善的制度為保障,促進產業、地區的改革創新。國內針對技術創新也進行了相關研究,得出以下結論:①突破性技術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產生的必要條件[2];②企業需要采取改進生產工藝等創新措施以提高利潤水平[3]。從國內外研究來看,學者們一致認為科學技術是推動產業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1.2 現代農業理論

20世紀50年代后期,戴維斯提出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建立農業綜合企業,西方發達國家緊跟戴維斯,開始探索發展現代農業的新道路,形成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和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理論[4]。中國學者從技術、人才、生產方式、信息等角度對現代農業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現代農業的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帶動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第二,實行規模化生產、專業化分工、區域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和國際化銷售;第三,功能實現多元化;第四,擁有充裕的高素質人才儲備;第五,勞動和土地的生產率較高;第六,農業生產設施先進、生產條件完善;第七,成為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產業[5]。

1.3 農業科技園理論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從各地園區建設實踐角度對現代農業科技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農業科技園區至少應有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綜合經濟效益高和經營管理機制完善等四個基本特征,形成了復合生態農業理論和系統工程理論,前者認為在傳統農業的經驗基礎上,運用現代科技成果、管理手段能建立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的現代農業,后者強調園區規

要從總體出發[6-8]。同時,學者指出現代農業園區應具有生產與加工、研發孵化、示范推廣、科普培訓、集聚擴散、旅游觀光六種功能[9]。

依據國內外研究進展可以發現,學者們對農業科技園的內涵方面有所研究,但對于將煙草產業和現代農業科技園相結合的創新發展研究甚少,尤其是如何用現代農業的理念指導煙草產業發展的研究仍是空缺。

目前,農業科技園已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的示范載體[10],其輻射效應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起著強大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我國農業科技園相對國外科技園起步較晚,在園區建設方面缺乏全方位綜合創新和持續發展效應,譬如,有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招商引資力度欠缺,經濟效益不夠理想;有的較注重旅游,科技研發后勁不足;還有的科技園管理不完善,園區結構有待調整等,真正達到農業科技園標準的不多,創新性強的園區更是屈指可數,都有待進一步的優化。  本文以“清江源”煙草農業科技園為具體研究對象,對園區的理念創新、科技創新、循環體系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方式的創新進行了一些探討,力求為農業科技園區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2 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創新發展模式

遵循“創新、持續、發展”原則,綜合國外農業科技園區的三種形式,力圖以現代農業理念構造一個推廣先進農業科技、培育新型農民、發展循環經濟、革新管理體制、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現代農業社區。

2.1 以現代農業理念構造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

現代農業形成于工業革命后,具有信息化、市場化、集約化、多元化等特征,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主要圍繞這幾個特征進行園區的開發建設。首先,配備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利用遙感技術對農產品的生產條件及過程,資源分布情況進行全程監控,全面獲取農產品生產的各種信息,并對信息進行處理、提取和應用。其次,科技園產品的研制、生產、開發、銷售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市場來調節園區的資源配置,建設有機作物種植園、有機畜禽養殖園,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滿足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再次,堅持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加大資本、科技、人才、設施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品產出率,轉變粗放型的開發模式,走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生態農業之路[11,12]。最后,科技園除了進行傳統的產品生產外,還開發一系列綠色養殖、種植項目,種植無公害蔬菜和名品花草,為園區向觀光、旅游、休閑、娛樂、教育等領域滲透創造條件[12,13]。

2.2 發展高效節能的可持續循環經濟

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必須走可持續環保節能路線,發展循環經濟,開發新能源,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協調農業和環境兩個因素,最大限度地限制浪費、減少消耗,追求資源保護的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和生態效益。另外,通過合理的加工利用,減少煙草農業廢水、廢棄物對環境的危害;通過降低廢水、廢棄物資源化成本,開發高值產品,提高廢棄物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率,建立一個現代化、高效率的污水處理系統,提高科技園作物品質,保護園區環境、資源,尤其注重土地資源開發與保護和水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相結合,促進水資源二次利用。

2.3 打造高新科技研發推廣平臺

按照國家煙草總局“一基四化”和“三化同步”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緊扣行業實際和本地實際,圍繞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各個方面,兼顧基礎研究、重大專項和適用技術,上接市場、中接科技、下接煙農,由科技園成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并以其為媒介將科研院所與企業連接起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重點開展高新尖項目的研究,突出自主研發。然后以科技園中試基地為載體,擴大科研產品試驗規模,將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直接進行試驗、推廣,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農業科技成果研發與應用脫節問題,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率。

2.4 管理機制創新

管理機制是科技園持續發展的支柱[10],園區要充分利用各種人力資源,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科技園采用了以下組織形式進行創新:①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農業科技園所用地的土地使用權屬于農民,所以為了獲得當地農民的真誠合作,必須按照現代農業合作

社的規范要求,建立產權完善,利益分配格局清晰,專業分工完備,管理公開透明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以便企業、農民雙方齊心協力建設科技園。②建立利益共享機制。農業科技園受制于農業生產特點,是一個投資周期長、收益穩定的行業。為了吸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科技園建設,形成多元化投資主體,必須建立利益共享機制,規范收益分配制度,創造公平、合理的收益機會。

2.5 現代農業社區創新

農業科技園的建立推動了新農村的建設進程,是農村新面貌的一個縮影和樣板。科技園響應黨的號召,以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為目標,堅持提高效益與保護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通過豐富園區煙草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將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娛樂休閑完美結合,構建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洽的生態農業社區,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推進了基層民主建設等[14]。同時,科技園注重新型農民培養,以當地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國內外市場為參照方向,引進國內外高新的技術、資金和設施,加強農民思想素質、職業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訓,打造精干的技術隊伍、科研隊伍、管理隊伍和經營隊伍。

3 “清江源”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創新發展模式

湖北恩施“清江源”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所在地——恩施州望城坡、茅壩槽等村是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農業村。在科技園建園之前,當地農產品產量低下,人均收入低,社會經濟發展落后:望城坡南端的農戶中有70%的住處不通公路,其西南端的茅壩槽也有50%不通公路;2007年,望城坡人均收入為1 900元左右,茅壩槽人均收入不到1 650元。因此,湖北恩施州煙草局按現代農業理念于2008年啟動恩施香城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形成了現在六位一體的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模式。整個園區按照現代農業的七個特征要求進行布局建設,被劃分為三大主要區域和五個功能分區。園區的循環經濟理念、科技創新意識和農民合作方式充分體現了現代化特征,為當地煙業有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美化生態環境、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3.1 園區區位設置

按照技術擴散原理,“清江源”建成了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三大主要區域。

3.1.1 核心區 望城坡是科技園的主體,是整個園區的中心區,集技術及其推廣、農業科研、人才培訓和社會化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融合人力資本、物力資本和財力資本,發揮技術研發與傳播功能,培育新的產業門類(如有機養殖、有機種植、旅游觀光、苗圃、餐飲住宿等),設計新的循環體系(如廢水、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的運用,地理循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園區的改革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起著帶動作用。 3.1.2 示范區 茅壩槽和蒲家埡是科技園的技術成果實踐基地,也是科技園的產品生產銷售聚集地。兩村吸收了科技園研究的新技術(如有機肥修復土壤技術、阿維菌素防治害蟲技術、精準施肥技術、紫光燈物理防治技術等),用于農業生產;通過“企業+農戶+科研”的運行方式,開發新產品(如秸稈食用菌、生物有機肥等)并進行產品的標準化生產,發揮著示范作用。

3.1.3 輻射區 該區是農業科技園示范推廣新技術和生產新產品的場所。恩施州是望城坡煙草產業涉及和影響的區域,是科技園進行產業開發、技術示范和產品生產銷售的主要陣地。望城坡、茅壩槽和蒲家埡與恩施全州進行技術對接,以點帶面,將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的方式推廣至全州各家農戶,達到增加全州經濟效益、提升農戶生活水平的目的。

3.2 園區功能分區

園區把三大主要區域劃分為五個具體的功能分區,各區之間雖有交叉重合之處,但各有側重。各功能區的位置分布、功能定位及目標如下:

3.2.1 現代農業創新區 主要分布在林場至見天壩一線。該功能區緊緊依照現代煙草農業的特征,在抓好煙葉主導產業的同時,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大量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栽培、種植、養殖技術,深入開展有機養殖、有機種植和機械化循環農業建設,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等新品種。目前,園區已建立了有機養殖基地,修建了專業養殖圈舍,建設了溫室大棚和烤房,種植了特色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新增

了科技研發、觀光旅游等功能。通過不斷探索,科技園的現代化農業已初步成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3.2.2 科技研發區 主要分布在以科技樓為中心的見天壩一帶。科技是園區建設、農業增效、企業盈利、農民增收的源動力,形成煙農、企業、市場一體化的產業鏈,進行實地考察、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教學培訓、市場開拓,為全州煙葉的種植、生產、管理、銷售提供平臺。現在,該區設有現代煙草農業技術研究中心、現代煙草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現代煙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開發區三個部分。

3.2.3 煙葉生產示范區 園區的煙葉種植分布在五個地區,共533 hm2:屯堡鄉蒲家埡村200 hm2,茅壩槽村163 hm2,龍潭壩村133 hm2,望城坡村33 hm2(含白肋煙)以及方家壩沿鐵路橋兩端至何功偉村辦公樓3.3 hm2。煙草產業是科技園的主導產業,根據科技園的土壤條件,實現土地的有效輪作,合理規劃煙葉和農產品種植規模;結合科技的開發應用,加大有機肥的施用比例,減少“白色污染”,體現了一流的煙葉生產水平和綜合管理水平。

3.2.4 農產品加工區 科技園修建了菌種廠、秸稈壓塊加工廠、生物肥料廠等加工廠。在工廠內,開展煙稈生物質秸稈壓塊烘烤煙葉、煙稈生物質循環利用、煙稈粉碎后作為菌棒等多種低碳環保生產,有效清理和利用廢棄秸稈,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3.2.5 生態觀光區 主要集中在望城長廊等公路沿線。該區重點打造高山濕地、望城長廊、花卉盆景園、生態鳥語林等景點,通過觀光、娛樂、餐飲、住宿等項目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完美耦合和人文、自然的和諧統一。

3.3 園區循環體系

傳統煙業開發只注重企業利潤最大化,建設高耗能、高污染、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項目,忽視了生態保護以及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關系。而“清江源”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打破這一格局,圍繞“煙草立園、科技興園、產業富園、生態美園”的指導方針,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循環經濟實際操作原則(3r原則),在大力培植煙葉主導產業的同時,創新性地引入煙草循環農業理念,積極發展循環有機農業等產業,全面推進“清江源”循環經濟建設[15]。

“清江源”的循環經濟體系主要包括四大循環——資源循環、加工循環、產業循環、農戶循環,打造生態農業,生產有機產品。

生態農業:園區以煙草種植為重點,經濟林種植為輔,同時進行動物轉化和微生物還原建設。用煙桿生產食用菌和有機肥,將動物的廢棄物生物處理后用作沼氣,微生物還原后用來凈化湖塘,同時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實現了物質循環和能源的多級利用。

有機產品:科技園主要進行有機煙葉和有機卷煙生產,同時與外界市場的糧、菜、肉、蛋、奶相聯系,形成有機產品發展產業鏈。園區的有機食品實現加工深度化、品種系列化、應用廣泛化格局,是科技園的主要經濟來源。

3.4 園區科技研發

科技園開展了科技項目30余項、國家級項目3項以上,取得了煙草技術研究成果10項,獲得了科技進步獎9項,得到了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項,制定了管理技術服務標準5項。

園區實行湖北省局主管、恩施州煙草公司主辦、相關科技研究院所及企業參與配合的運行模式,采取“公司+專家+專業合作社+農民”的技術對接機制,被劃分為現代煙草農業技術研究中心、現代煙草科技成果轉化產業開發區和現代煙草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等三個部分,是全州煙草新產品研發、實驗和示范基地。科技園。自成立以來,科技園先后開展了80多項科研項目,為全州煙葉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新藥品的開發提供了技術和人才,促進了全州煙草技術的進步和煙葉質量的提高。

煙葉技術的推廣以科技園為核心,輻射到全州、縣、站和組。技術培訓、學術交流是科技園開展人才培養、技術延伸的主要形式,另外,園區還在泉州各縣市成立技術推廣站,結合當地的生態條件和生產狀況,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示范和培訓工作。

恩施州煙草科技研發與管理中心是技術中心,下設7個研究室,建立了技術研發推廣和技術合作體系,設置了產、學、研一體化的有效機制。同時,技術中心聘請了國內知名煙草專家為煙葉生產提高咨詢服務,還與華中農業大學共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河南農業大學、湖北市煙科所、青州市煙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3.5 園區農業專業合作機制  合理

運行機制是農業專業合作方式的保障。農業專業合作社依靠“機構健全、統分結合、管理聯合、運行規范”的管理運行機制,通過“上接公司、中拓市場、下惠農民”的形式將恩施州、科技園和農戶緊密結合起來,使恩施州的綜合開發、科技園的經濟發展、農戶的快速增收得到同步發展。

科技園主要形成了三種農業專業合作模式。①“一社三體”經營模式。“一社”指煙草專業合作社,“三體”指專業戶承包、專業農場、公司化集中種植三種煙葉生產經營主體。煙草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三種煙葉生產經營主體,形成高效管理、獨立經營、專業服務的有機整體。②“公司+合作社+農戶”組織開發模式。該模式在開發公司、合作社和農戶間搭建橋梁,構建集中管理、分工負責的組織管理體系,形成緊密的經濟聯合體。③服務性與經營性相結合的運轉模式。科技園的兩個專業合作社在有償為農戶提供煙葉生產咨詢服務的同時,也分別承擔相應的經營業務,體現了服務原則和贏利原則。

科技園還將土地流轉與承包機制進行了完善。一方面,科技園區主要吸收行業自助投入和政府對道路建設、新農村建設的投入,采取對土地進行整體租賃的方式發展經濟。另一方面,科技園憑借當地政府的支持,依靠本地農民和合作社,建立了“管委會+地方政府+村委會+煙葉專業合作社+農戶”五位一體的組織模式,該體系集中各方力量,通過專業的分工和科學的管理,形成了強大的管理組織系統,成為園區發展的有力保證。

4 結語

現代農業科技園的綜合開發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煙草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順應了當今社會的發展潮流,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解除了煙草行業的發展“瓶頸”,滿足了消費者對有機健康食品的需求,實現了第一、第三產業的完美結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會涌現出更多的成功案例和創新發展模式,帶動當地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何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 周紹東.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6):156-157.

[3] 吳 波.開放式創新范式下企業技術創新資源投入研究——基于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d].杭州:浙江大學,2011.

[4] 逢錦彩.日、美、法現代農業比較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0.

[5] 張寶文.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談現代農業六大特征[j].中國農墾經濟,2001(11):7.

[6] 吳沛良.現代農業新“板塊”—農業科技園區[a].農業科技創新與生產現代化學術研討會.農業科技創新與生產現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江蘇:農業科技創新與生產現代化學術研討會,2001.

[7] 申忠海.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8] 黃修杰,何淑群.國內外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其研究綜述[j].廣東農業科學,2010,(7):289-291.

[9] 安曉寧,魏 虹.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與建設探討[j].科技與經濟,2004,17(1):46-47.

[10] 蔣和平,江 晶.“十二五”期間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重點[j].科技與經濟,2013,26(1):34-35.

[11] 陶武先.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與著力點[j].中國農村經濟,2004(3):4-6.

[12] 尹成杰.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8(3):4-8.

[13] 王建洪.現代化進程中中國農業多元化投資協同性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1.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高效農業示范園;成效;啟示;河南安陽;雙全村

abstractthe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indicated that modern agrilculture development was the basic direction promoting country reformation and develompent,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agrilculture w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new socialist contryside construction, which had enhancement in achiev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ural areas.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c about high-efficiency agrilcultural demonstration garden in shuangquan village of jiangcun township anyang city was coming into view gradually.

key wordshigh-efficiency demonstration garden; achievement;implication; anyang henan; shuangquan village

農業是安陽市的傳統優勢。WwW.133229.COM黨的以來,安陽市農村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主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顯著增加。但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低,區域性規模經營小,現代農業發展程度低等問題日益顯現,而且嚴重制約著安陽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08年安陽市蔣村鄉雙全村在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反復調查論證基礎上,做出了招商引資,建設農業高效示范園區的決策。經過2年的不懈努力,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

1雙全村基本社會和經濟狀況

雙全村位于安陽市蔣村鄉西北部,下轄5個村民小組。共有1 135戶,戶籍人口3 998人。耕地面積165 hm2,其中一類地面積逾133 hm2。2009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 800元。

雙全村地處平原與丘陵接壤地帶,自然條件優越。土質較好,村域內有一小型水庫,地表水源比較充足,地下水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特別適合蔬菜種植。

近年來,村“兩委”解放思想,開拓進取,雙全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呈現了全面發展的新局面。特別是2008年利用招商引資引入了現代化公司在村里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園。建成后可提供就業崗位500個,優質無公害農產品1 000 t,并且可以帶動雙全村30%的農戶走上致富道路。該示范園區建造日光溫室,其標準化設施使蔬菜在生產過程中完全按照無公害技術規程操作,對保護土壤、大氣及水源環境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該示范園區的建設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速新優特品種推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雙全村高效農業示范園基本情況

2.1園區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起點[1]

園區位于雙全村東南方向,緊鄰姬紅線,交通便利。園區利用本地區位、交通優勢,以建設、發展蔬菜產業為主,依托現代化的大公司,運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建設高標準、規模化、產業化的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周邊現代農業發展。園區計劃3年時間建成,占地面積46.7 hm2,預計投資1.4億元,計劃帶動周邊建成溫棚666.7 hm2左右。園區1期工程建設時間從2009年1月開始新建,到2009年10月結束,投資金額2 000萬元;園區2期工程從2010年5月開始,計劃到2010年11月完工,預計固定資產投資金額4 500萬元。2009年流轉了6.7 hm2土地,2010年計劃再流轉6.7 hm2。現已建成36個大棚,每個大棚占地面積為666.7 m2,每個大棚投資約為15萬元。投資高標準,立足現代化。結構設計上北墻寬大,防寒效果好,能保證蔬菜安全過冬,框架所用鋼材專門從青島引進,達到目前安陽市最高標準,尤其是大棚覆蓋采用的是自動卷簾機,操作方便。2009年12月已經開始育苗。

2.2園區發展目標符合現代農業總體要求

高效農業示范園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征,以科技開發、示范、輻射和推廣為主要內容,以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模式。高效農業示范園既可以為市場提供優質優價廉的綠色無公害蔬菜,為大眾提供返樸歸真的農業生態旅游等,又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民增加收入,對促進安陽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3園區管理運作模式先進

園區由北京一家投資公司出資建設,承擔農業部立項的高效農業示范區項目,為農業部在全國設立的400個定點農業示范園區之一。園區以研發為主,實行“公司+農戶”的管理模式。該園區建成后,將成為農業部科研所科研基地。通過新品種培育和改良,最終目標是形成反季節蔬菜集散地批發市場,集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現代農業、觀光旅游業為一體,力爭打造

園區基礎設施由公司出資建設,包括暖棚、溫棚和智能化聯動大棚,全部是現代化的大棚。建好后再免費出租給農戶,讓農戶按照公司的合同要求種植蔬菜,公司負責良種供給、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按照合同價格收購。公司在北京等大城市設立辦事處,園區產品經大力推介和精心包裝將主要銷往首都北京及其他幾個大城市的大型超市,讓公司和農戶達到雙贏。這種運營模式比較先進和現代化,不同于有些地區,要么是農民集資共建園區,要么是農民自己出資建大棚,達不到規模經營,也分散不了經營風險。

2.4土地流轉順利,農民群眾滿意

雙全村順利流轉了土地,還讓農民群眾獲得了較高收益。雙全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400 m2,如果以戶為單位流轉土地,將不能形成土地規模化。公司先選好擬建土地,農戶誰先流轉就先付給誰第一年的流轉費。2008年流轉費的標準是1.05萬元/hm2,2009年的標準又上升到1.65萬元/hm2,不低于種植農作物的凈收入。為了確保農民利益,土地流轉的方式采取村民的土地返租給村委會,村委會再轉包給公司,土地流轉費的發放是在村委會的監督下由公司發給村民,并提前在上一年的9月30日前預付給農戶,這讓農戶吃了定心丸,從而順利實現了首期6.7 hm2土地的流轉。在調研中村民王柯偉告訴我們,他家0.13 hm2承包地已經全部流轉給公司。他對于公司的土地租賃流轉費標準和公司的經營模式非常滿意。他認為土地補償條件好,將來大棚建好了再免費出租給村民種植蔬菜,并包銷產品,風險小,收入高,一舉兩得。公司承諾等園區建好后,優先租給流轉戶,這就相當于妥善解決了流轉戶的就業問題。

3主要成效

3.1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了經濟效益

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以推進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重點,用現代農業技術武裝和改造傳統農業,促進了農業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向效益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提高了經濟效益。

3.2促進了農業由產品型向商品型轉變,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在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實踐中,始終堅持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圍繞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把種植、加工、銷售諸環節聯結起來,促進了貿工農一體化[2]。目前,已逐步形成市場牽動型、項目拉動型、龍頭企業帶動型等3種產業化經營模式。

3.3促進了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推動了土地流轉機制的形成

在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實踐中,使人們認識到農業發展必須形成規模優勢,有規模才能有效益,有規模才能形成產業化鏈條。聯產承包之后,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農業生產經營分散、規模小,難以形成帶動安陽市農業的規模經濟,勞動生產率低。雙泉村在園區建設中,始終堅持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通過明確土地所有權,穩定土地承包權,搞活土地使用權,實行土地“三權”分離,使土地向規模化集中,盤活了土地資源配置,促進了農業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的轉變,推動了土地流轉機制的形成。

3.4促進了思想觀念轉變,實現了農村工作方式、方法上的突破

高效農業園區建設的實踐,使人們看到農業并非是一個弱質產業,農業發展潛力巨大,從事農業生產并不是無所作為,依靠農業完全可以實現富裕和小康。同時,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的建立,克服了過去單純抓生產、催收催種和習慣于行政命令的做法,逐步走出了一條圍繞市場需求,強化技術信息服務搞好農業生產的新路子。

4啟示

4.1搞好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加快發展高效農業,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因此,各級各部門要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強化組織領導,落實關鍵措施,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3]。在這方面,雙泉村兩委做的比較好,鄉、村2級干部團結一心,大膽引入現代化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順利完成調整地塊、統一規劃工作,充分發揮了組織、引導、服務作用,解決了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問題。

4.2搞好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必須加大全面扶持力度

發展高效農業,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比較大。要改進投入辦法,建立長效機制。在地方財政給予必要扶持的基礎上,還應該加大農業招商力度,不斷吸引發達地區的富余資本進軍高效農業,支持高效農業建設。要通過內部加大扶持、外部吸引資本的方式,形成支持高效農業建設的強大力量。

4.3搞好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必須致力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有效途徑。要積極引導,加快培育農業產業化規模大、檔次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最大限度地延伸優勢產業鏈,切實解決農產品加工、銷售問題。發展高效農業,要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思維定勢,堅持用工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4.4搞好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決不能照抄照搬上級文件和外地經驗模式,而應該從當地實際出發,發揮優勢,干出特色,積極引導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4]。雙全村在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中,特別注重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特有的自然環境和水土條件,引入現代化的公司投資建設反季節蔬菜研發和批發基地,大力實施安全農業工程,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5參考文獻

[1] 劉照亭,張玉軍,潘躍平,等.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設計理念、功能定位及運行機制——以江蘇省援建的“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范園”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09(5):331-333.

[2] 市農科院將在崇明縣建立高效農業示范園[j].上海農業經濟,2007(10):46.

第11篇

喜逢《長江蔬菜》創刊30周年,為盛贊其在中國蔬菜事業發展上的巨大貢獻,特作七言樂府一首敬獻。

雜志走過三十年,回首中國大菜田。

吃菜大事總理管,西安開會把組編。

東北華北算兩片,長江流域畫方圓。

蘇申浙贛湘閩皖,粵桂瓊渝川滇黔。

高產協作繪長卷,菜農越來越有錢。

年年推廣新技術,交流大會搶發言。

上海舉旗領頭雁,武漢居中擺棋盤。

創辦雜志有遠見,曙軒教授作主編。

《長江蔬菜》千里眼,坐唱念打功夫全。

足遍全國踏菜田,文入萬戶把經傳。

全國人民有好菜,雜志功勞數不完。

蔬菜媒體第一家,菜農拇指翹在前。

3.3 防治方法

清潔田園:把上茬植株殘體、病株和殘根徹底清除干凈,集中深埋或毀。深翻施肥:深翻土壤25 cm,或起土30 cm,施用不帶病源的腐熟有機肥。實行輪作,土壤消毒。藥劑防治:播種或移栽前每667 m2用0.5%阿維菌素顆粒劑4 kg或10%噻唑膦顆粒劑

2 kg殺蟲;發病初期用1.8%齊螨素乳油4 000~6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灌根防治。

參考文獻

[1] 李寶棟.溫室芹菜主要病蟲害及防治[J].吉林蔬菜,2000(9):16.

[2] 張若飛,張亞軍,趙欣文.大棚蔬菜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技術[J].農學學報,2006(2):11.

[3] 王永強,陳亞輝,于洪軍.芹菜病蟲害防治技術[J].西北園藝:蔬菜專刊,2010(2):39-40.

[4] 張志武.芹菜病蟲害防治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11(6):39-40.

[5] 胡劍文,阮卓卿,湯少英.芹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南方農業,2014(18):10-11.

[6] 宋威,玄印.芹菜六種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民致富之友,2016(1):104.

第12篇

>> 農地規模化經營的內部動力研究 農地規模化經營中的土地生產率變化研究及展望 促進農地規模化流轉對策研究 江西農地適度規模化經營勢在必行 論中國流通企業的規模化路徑 現代農業的規模化路徑 規模化經營 從法國擺脫小農式發展的實踐談我國農地規模化經營的對策 假藥買賣的規模化之路 規模化栽培速生楊的措施 畜牧行業的規模化滲透 虛擬化桌面云教學平臺的規模化部署與優化 我國農地細碎化現狀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改革背景與發展路徑探析 國企規模化經營實現最優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徑 守望鄉回族的規模化養牛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免疫程序優化技術在規模化養豬場的推廣應用 數學分析對于企業規模化發展的優化作用探析 定西規模化樣本 “專家股東化”的規模化發展模式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 劉爽,劉軍,劉玉鎖.河北省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探討——基于鹿泉市銅冶鎮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調查[J].農業經濟,2012(5):92-94.

[21] 謝根成,付露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J].農村經濟,2011(9):59-63.

[22] 田永利.我國農村土地使用權資本化的經濟學分析[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1.

[23] 酈珊珊,高雪瑾.農村土地證券化在我國的實踐及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8):1-5.

[24] 郭軍.楊凌數萬畝土地是如何流轉的?[BE/OL].[2011-07-04].http:///content/2011-07/04/content-4828214.htm.

[25] 劉波,彭瑾,蓋小靜,等.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土地流轉實踐的調研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1-7.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Realization Route of Farmland Operation Transform From Fragmentation to Scale

——Viewing From Capitalization of Farmland Operating Right

XIA Xian-li1,WANG Le1,ZHAO Min-juan1*,LUO Dan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 Office of Central Rural Work Leading Group, Beijing 100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