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計算機網絡維護論文

計算機網絡維護論文

時間:2023-03-24 15:52: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網絡維護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計算機網絡維護論文

第1篇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external maintenance and internal maintenance of computer network, aiming to create a secure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informatization and networking of hospital .

【關鍵詞】網絡維護;局域網絡;醫院系統

【Keywords】network maintenance; local network; hospital system

【中圖分類號】R197.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3-0104-02

1 引言

我們利用計算機開展工作時,網絡會儲藏大量有關工作、生活的信息,進行維護就顯得十分迫切。醫院具有繁雜的網絡,該網絡系統對病人信息、醫院自身運作進行系統管理。醫院局域作為一大維護重心,醫院網絡故障不僅w現在外在方面,此外內在問題也格外值得注意。下面,我們就如何有效維護醫院局域的網絡進行進一步分析,推進醫院的信息化、網絡化。

2 淺談醫院局域計算機網絡維護

網絡滲透到大眾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醫院作為救助生命的場所,網絡是運營的重要平臺,網絡安全維護顯得格外迫切。

2.1 維護價值

首先,計算機滲透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醫院作為一個特殊存在,網絡已經滲透到了救助的各個環節當中。網絡是醫院日常工作信息進行交換的渠道,計算機網絡使信息數據有效及時傳遞,使各項工作有效地開展。同時,網絡的運用,減少了資源浪費,信息數據的交流可以直接進行。此外,提高醫院救助效率,數據及時更新,提高了救助的成功率。因而,計算機的網絡維護十分必要。醫院局域網絡維護的價值不僅在于救助,同時,這對醫院整體而言都是必要的。更進一步,對于社會整體而言都存在不可忽視的價值。

2.2 維護現狀

目前,醫院網絡維護逐漸得到關注,但這種維護是不能滿足需要的。醫院計算機維護并不能帶來直接經濟利益,而是一種隱形的價值,這導致醫院不會投入太多資本進行維護管理,資本的缺失,人員和技術難以保障。網絡防護自然是難以提升的。此外,信息網絡在日常維護中需要依靠創新,并需要專業人才進行管理維護安全工作,這對維護人員提出了新的需要。相關人員應提高對計算機維護的關注,并提升自身責任感,做好維護工作。醫院局域的網絡維護工作在逐步發展,維護現狀整體上是樂觀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

2.3 維護宗旨

醫院借助網絡進行各個事項的開展,計算機為信息[4]傳遞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計算機廣泛使用就產生如何維護的問題,維護的宗旨在于使救護和醫院日常工作更加便捷。而此前,網絡維護沒有得到醫院足夠重視,維護工作較為煩瑣,醫院領導部門缺乏關注,相關規章缺乏。因此,在維護中,相關人員并不會投入高度耐心,規章制度的缺失加劇了這一問題。網絡是醫院數據在各個部門之間傳送的重要途徑,網絡維護的目的是構建高效安全的環境,獲取最大效益。

3 外在維護與內在維護

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帶來了極大幫助。同時,網絡使用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網絡問題包括外在故障問題和內在問題。同樣地,在維護上包括外在維護和內在的維護,前文對網絡維護進行了大致概述,以下將主要從外在、內在兩方面對如何維護計算機網絡進行分析。

3.1 外在維護

一方面是網絡線路問題,計算機運行需要借助復雜的線路,線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會產生老化,斷路問題。對于老化問題,應注重日常保養,老化不可避免,減緩這一結果到來是可以實現的。另一方面在于人員。醫院大都有維護網絡的相關部門,網絡是一個繁雜的體系,且由于醫院自身的特殊屬性,網絡需要持續長時間工作,這就對維護部門和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度的責任感和細致耐心是維護中應具備的態度。同時,信息的高速更替對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維護人員應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素養,做好維護工作。此外,服務器也是維護的一大重點,醫院加大投入資本。在使用中,做好保養維護也是至關重要的。設備是計算機網絡存在的基礎,是維護的重要內容。

3.2 內在維護

一方面,網絡[3]環境安全是進行維護的關鍵內容之一,網絡為醫院數據傳送提供平臺,醫院是極為特殊的單位,數據往往關系到病人生命健康。病毒入侵、黑客破壞,都是安全隱患。注意對重要數據的備份,防止數據丟失。病毒防護系統及時進行更新,這些都是內在維護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分區設置,分別管理。網絡連接多個部門,部門之間運行程序不同,維護工作分區進行,門診、救助區由不同網絡區域管理,一旦系統被破壞,也可在較短時間恢復。此外,網絡無法正常使用原因大致包括設備損壞、端口連接、系統故障。端口連接主要是網絡使用連接口處的問題,系統實時更新,技術加以保障對端口的鏈接是可以逐步完善的。信息整體系統是網絡運行的前提,信息系統從整體對網絡進行維護,建立系統結構圖,對系統整體形成較完備的認識。

3.3 計算機維護工作需要從認識上得以改觀

醫院局域在維護過程中,并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在認識上,醫院高層是有所缺失的,維護工作人員在認識層面上也是不完善的。首先,醫院高層在認識上需重視網絡維護,加大維護投入,在整體上對網絡維護進行調整。維護工作者在進行維護時投入高度的熱情,積極主動開展維護工作,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最后,政府對醫院局域的計算機維護在認識上要有更多關注,政府在規章上加以完善,在醫院維護中給予經濟補助,同時,加大宣傳,使醫院和大眾認識到維護的必要性??傊?,醫院網絡維護,需要醫院和政府的協力進行[1]。

4 醫院局域網絡維護展望

前文對網絡維護進行了概述,在維護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眾所周知,醫院區域是不同于一般營業機構的存在,其特殊性對計算機網絡[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院在如何完善網絡維護方面仍然需要不斷探尋,尋找更可行高效的途徑。以下將對醫院局域網絡在未來社會的維護狀況進行分析。

4.1 醫院網絡維護被關注度會逐步提高

醫院不間斷工作,需要持續網絡環境傳送資料、數據。醫院各個部門之間依靠網絡進行交流,網絡維護產生的并非直接性的經濟收益,同時,維護系統較為龐大,難以具體掌控,維護工作此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未來,醫院局域網絡維護必將逐步得到廣泛關注。

4.2 醫院網絡維護重心將會更加明確

目前,在網絡維護中,借助現有技術水平很難直接找到問題所在,往往需要逐步排查,找到漏洞。而且,需要專業維護人員,維護人員是從整體網絡運行進行檢測,沒有著力點。一方面,造成了維護資源的浪費,維護資源沒有被落實到具置。另一方面,導致網絡安全存在隱患,重心不明確,防護不及時,威脅就蘊藏其中。隨著維護的不斷開展,在維護重心方面,將會不斷被明確。

4.3 醫院網絡維護涉及影響力將不斷拓展

信息時代,醫院局域在網絡維護方面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力不會僅僅局限于醫院局域。醫院維護技術的提高為其他領域的發展帶來新的技術措施,提升技術水準,這無疑是一大進步。此外,醫院局域網得到良好維護,對于社會經濟價值也是一大貢獻。同時,對于挽救生命而言,這種價值更是無法計算的。醫院網絡維護的影響力將設計方方面面。從這一角度上來講,將是一大進步。

5 總結

信息時代,網絡是醫院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網絡維護宗旨在于提供安全,高效的環境。網絡維護要求的不僅是技術,資金的投入。同時,需要維護部門的用心,維護者要不斷學習,適應新的要求。網絡是醫院正常運轉的平臺,醫院應對此給予高度關注。通過完善的規章,使各項維護有條理可依??傊?,網絡維護在今天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醫院局域應作為維護重點。

第2篇

1 計算機網絡概念及特征 

計算機是一種用于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同時進行邏輯運算及數值計算,具備一定儲存記憶功能,可根據程序自動、高速地進行大量信息處理工作,是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由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組成。計算機網絡畢業論文是基于計算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全新概念,指將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獨立功能的多臺計算機及其他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絡操作系統、網絡通信協議、網絡管理軟件的管理與協調下,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傳遞。計算機網絡規劃與建設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通信設備、傳輸介質兩大部分,是通信線路互相連接、許多自主工作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若按照網絡范圍可劃分為:局域網、廣域網、城域網、互聯網4種。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網絡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國防部遠景規劃局提出并研制。計算機網絡結構雖簡單,卻能夠可靠地傳輸數據信息。70年代計算機網絡得到發展,進入_個新的階段,現如今計算機網絡己成為生活、學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局域網特點是用戶少,配置容易,連接速率高,傳輸速度快,以令牌環網、以太網、接口網絡、異步網絡、無線局域網絡為主。城域網比局域網范圍要大,用戶要多,例如企業LAN、電信LAN、政府LAN、醫院LAN等,城域網傳輸的數據類型更豐富,建設成本也更高。廣域網又稱遠程網,比城域網范圍大,地理范圍可達到幾千公里,典型的有:CHINAPC網、CHINANT網、CHINADDN網等。無線網絡是近些年來新興的網絡形式,建設成本低,應用方便,前景巨大,但穩定性有待提高,應用中存在局限。典型無線網絡有:蜂窩網絡、數字網絡、無線WAN、無線LAN等。想要保障計算機網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必須做好網絡規劃與設計,保障網絡工程施工質量,降低故障率。 

2 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和專業性,涉及方案規劃設計、實施,包括網絡設備、網絡軟件、網絡結構、硬件系統、網絡安全等多方面內容,任何方面存在缺失或設計不規范,都可能帶來網絡安全問題,影響計算機網絡正常使用,好的規劃與設計方案是構建一個成功計算機網絡的關鍵。因此,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中,必須堅持規劃設計基本原則。在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中,應保持網絡的先進性、實用性、擴充性、開放性,要便于維護,各節點微機和工作站都應該建立有效聯接,從而組成一個高性能的計算機網絡。為了保障計算機網絡運行速度,保障網絡穩定性,應統一調控和管理,并做好網絡安全防護措施。具體規劃設計應根據用戶需要,考慮計算機網絡使用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明確使用需要目標,確定規劃設計目標,保障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針對性。因此,要考慮到用戶需要什么,如何才能滿足用戶需要。再根據分析,結合用戶需要,確定協議集、網絡規模、節點數量、覆蓋范圍。從先進性原則來看,計算機網絡設計規劃應盡可能采用先進網絡技術,從而保障網絡能夠長時間保持先進性和可用性,避免建設后短時間內被淘汰,造成資源和成本浪費。從擴充性原則來講,網絡規劃設計中應采取模塊化設計思路,提高網絡系統配置的靈活性,為了應對未來計算機網絡應用的需要,預留合理的擴充余地,保障系統能夠簡單擴充新的設備,降低計算機網絡改造與更新成本。從安全性原則來講,安全是計算機網絡使用的前提條件,不論廣域網,還是局域網都要滿足安全、可靠的基本要求。網絡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易受到攻擊和破壞,造成數據的損壞或丟失。若企業計算機網絡受到攻擊,導致商業機密丟失后果不堪設想,往往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保障網絡安全事關重要。網絡安全部件要考慮網絡組件、網絡節點,還要考慮通信線路、拓撲結構、應用軟件等方面,確保網絡安全性和保密性,應設置防火墻和防護軟件,對網絡安全進行控制,從而抵御外部網絡攻擊。從實用性原則角度來講,是計算機網絡設計規避中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計算機網絡的建設要保障性價比,在有限的資金投入下,盡可能規劃能夠滿足用戶使用要求的網絡系統和結構,壓縮成本,提高實用性。另外,還要保障網絡的可維護性,建立合理的問題解決方案和定期維護方案,以提高維護效率,降低故障率,避免影響網絡的正常使用。在設計中只有遵循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才能設計出高性能的網絡。 

3 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及實施方案 

3.1 總體規劃設計 

通過前文的分析,不難看出做好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及實施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業網絡、校園網絡、局域網絡都要做好網絡設計與規劃。具體網絡設計與實施中,要先考慮計算機網絡通信業務需求,選取合適的網絡硬件設施,以模塊化組合方式,把語言、數據、圖像及控制信號系統用統一的傳輸媒介進行規劃設計,使其形成一套標準的綜合布線系統,將各子系統與模塊連接起來,為整個計算機網絡系統提供物理介質。綜合布線系統設計與實施成功與否,影響著整個網絡系統的成敗,影響著網絡傳輸速度與穩定性及抗干擾能力,它是信息數據傳遞的通道,負責數據信息管理系統與網絡硬件設備的連接,整個網絡都需要依靠綜合布線系統作為網絡連接的物理基礎??傮w規劃設計中,要盡可能提高綜合布線系統集成度,對網絡結構進行整理與優化,保障網絡通用性、擴展性、靈活性,降低維護與管理成本,提高傳輸速率。除了要對綜合布線系統進行考慮外,通信協議方面與網絡管理軟件方面也應進行設計。具體設計中要以國際通信標準為依據,參考11801,ISO,IEC,TIA,ANSI等標準,采用符合6類標準的布線線纜,根據配網結構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從而進一步提高計算機網絡兼容性,以滿足不同的網絡使用要求。網絡硬件方面,要選擇先進的交換機、路由器、服務器,尤其是服務器的選擇非常重要。IBM System x3850X6和ThinkServer RD450都有較高的性價比。IBM Systemx3850 X6采用了4U結構和SAS接口,完全能夠滿足各類局域網絡應用需求。想要降低網絡建設成本,可考慮租用云服務器。云服務器無需維護和管理,能夠節省維護與管理費用。但云服務由云商運營,若云商出現問題將可能造成數據信息的泄漏或丟失,所以做好云商選擇非常重要。企業應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和實際使用需求選擇設計方案和思路,進行合理的網絡建設。

3.2 計算機網絡建設實施方案合理的實施方案非常重要,是順利進行計算機網絡建設的基礎。實施方案的確定要結合預期網絡規模和使用要求,具體的網絡結構包括:星型結構、樹型結構、環形結構等,不同的網絡結構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若資金允許的條件下,應盡可能采用分層星型結構。這種網絡結構與其他網絡結構相比,不僅故障率低,且不會因某一節點故障導致整個網絡癱瘓,具有較高集成度,中央節點執行集中式通信控制,完全符合復雜的綜合計算機網絡建設和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該網絡結構能夠合理減輕各節點負荷,提高網絡整體運行速度和效率,尤其是大數據傳輸、處理、共享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應用優勢,整體運行速度是樹型的2倍。但該網絡結構形式不僅建設成本高,且對中央節點依賴性較大,若中央節點出現故障將影響整個計算機網絡的使用。因此,應用這種網絡結構,必須做好中央節點維護工作,準備備用網絡設備,應對各類突發性故障問題,從而降低中央節點故障率。具體方案實施中,為了提高網絡整體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強電部分則要采用樹形拓撲結構,能夠提高結構融通性,保障強電部分穩定性。線時強電要集中于中樞站,盡可能設置于中心地帶或負荷中心區。實際進行網絡結構布線前,必須現場勘察,分析影響布線及可能對網絡造成干擾的因素,確定布線策略,選擇合適的方案和工藝手段,避免因外界干擾造成全網癱瘓。電纜溝截面積應在l-2m之間,主干道要在功能區附近,電纜溝結構要上下、左右分布,采取分層結構,配線架要設置在中央節點附近的出口干線處,以便于使用及后續的管理,其他配需中心根據功能區分布、建筑面積大小來確定。例如,在企業或醫院網絡規劃設計中,網絡覆蓋范圍為38萬㎡,就要配置一個50㎡的主配線中心,設置2萬多個布線點。具體布線中,功能區的劃分要結合建筑的施工功能和功能區特點。最好分2個路由布線,配線節點間距最好不要超過2000m,BD至FD的距離要小于500m,要采用光纖線,但節點光纖端口不宜超過20個,以提高整個網絡的信息傳輸速率。FD距信息插座距離要小于90m,每樓層布線點不宜超過200個,若有使用需求超過標準數量,可考慮適當增加距離。節點確定后,布線方式應選擇暗敷施工方式,以保障建筑美觀性。另外,在方案實施中要盡可能避免對建筑結構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使用管線管徑要小于32cm,分層布線要保持在50-60m內。具體布線點設定必須經過科學計算和嚴密的分析,不僅要滿足當前使用要求,同時還要考慮未來使用要求和擴充需要,避免造成資源浪費。主要功能區要設中心配電間,主回路20回,電柜6臺,采用封閉式配電橋架將線路分送至各功能區。要根據實際應用需用設置LAN,以滿足移動設備對網絡使用的需要,同時要設置網絡應用接口。網絡應用接口數量的確定和位置的確定,要根據外部網絡設備預期數量及特點來決定。如果外部網絡設備過多,建筑面對過大,應設置布線總端口和分級控制臺,布線端口應位于地板下貨天花板。預埋線要包括:三芯電源線、封頭端口線、兩端口視頻線、兩端口RGB線,管線鋪設時應選擇PVC管或薄壁鋼管。布線端口處應預留備用線,降低故障率。各功能區中心應設3-5個備用臨時網絡端口,以滿足臨時網絡使用需求。此外,為了滿足多形式數據傳輸要求,各功能區還應設置3-4個數據點和語音點,用于數據的采集與錄入、處理、傳輸。并且每一個數據點和語音點都應進入服務器,以保障數據上傳、處理的及時性,提高網絡運行效率。數據點與語音點在連接中應采用有線同軸電纜連接服務器來提高效能。總機房網絡規劃中應采用架空地板布線方式進行建設??倷C房對端口需求量大,為了保障網絡靈活性,以便于應對隨時擴充,這種方式最理想。但架空地板布線方式可能會引起消防問題,因此必須做好消防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在網絡規劃實施方案確定后,要進行基本的維護方案和安全方案設計。必要的定期維護能夠將故障效率在萌芽中,提高網絡可靠性。并且維護記錄還能夠為故障維修提供可靠的數據資料,大大提高網絡維護效率。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實施中,網絡結構、網絡布線、網絡維護都要考慮到。 

4 結語 

21世紀,網絡普及度越來越高,幾乎社會所有領域都對計算機網絡進行了應用?,F代社會網絡化、智能化、現代化水平越來越高,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機構都在進行網絡建設。為了保障網絡性能,提高網絡安全性,必須做好網絡規劃設計,合理確定具體實施方案??茖W的規劃設計是順利進行計算機網絡建設的基礎。

第3篇

論文摘要:《計算機網絡》是高校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方師范院校,急需對課程教學體系、內容、方法等進行不斷調整和優化,才能適應該課程教學的需要。本文主要針對《計算機網絡》課程就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優化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探索、實踐與研究。

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各類學生層次間的距離逐漸拉大,層次界限逐漸明晰。構架在信息技術教育這條主線上的《計算機網絡》教育的難度逐步加大,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計算機網絡》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的組織都應當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要改善教學方法,重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從而達到提升大學生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

1教學體系研究

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廣泛、實用性強,且概念眾多,理論復雜,技術發展迅速。并且是一門與通信技術相互滲透、密切結合而形成的交叉科學,按傳統自然方式進行教學的方式由于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要,已不再適合新形式的發展。因此要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形成適應差異,發展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體系,而分層教學體系可以使教師根據不同學生層次需求,適當掌握教學進度與深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滿足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所需。

1.1教學目標的層次化

對《計算機網絡》課程教育可采用三層次的教學模式。WwW.133229.Com

第一個層次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基本理論教育。該層次教育主要從完善知識結構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在計算機網絡知識與技能方面打下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基礎,同時為后續課程服務。

第二個層次為計算機網絡技術使用技能教育,該層次教育主要培養學生具有計算機網絡硬件配置與調試、網絡系統安裝與維護、網站建設與管理的技能。進而能夠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第三個層次為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設計技能教育。該層次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網絡系統設計與施工能力,使之適應計算機學科的動態發展及與其它學科(如通訊、自動控制)的交叉應用,具有計算機網絡建設、網絡管理和網絡維護的能力。進而成為從事計算機網絡及相關領域的系統研究、設計、維護和管理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1.2教學過程的層次化

首先,在備課過程中要做好分層次教學的準備。根據教學目標的層次,結合教材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適合該層次學習的教學內容,必要時可補充教材上不詳細的內容或進行適當的引申,明確每次課的基礎內容和引申內容。

其次,在授課過程中要做好分層次教學的準備。對于低層次的學生,教師應放低要求和起點,注重講解和演示,使其掌握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對于中層次的學生,教師應精講精練,既重視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又要善于引導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在原有課本知識已鞏固的情況下,教師要引申一些實例讓其多加練習,給該層次學生創造獨立學習和思考的機會,注重培養他們綜合運用計算機網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有問題時隨時可以提問、討論,采用平等對話的方式,調動全體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在練習環節,對基本習題要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做對,較難的習題要使低層次的學生能聽懂但不必要求會做,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分層次教學。

再次,在上機輔導中要做好分層次實踐的準備。對于《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程,實驗環節對于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有直接的幫助,其實驗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對實驗教學內容層次化。對于低層次的學生,更多的是做驗證性實驗,通過實驗強化基礎,鞏固技能;對于中層次的學生,要在驗證性實驗基礎上加入設計性實驗,在知識、技能鞏固的基礎上調動起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對于高層次的學生,應以綜合性實驗為主,設計一些應用性、靈活性及探索性較強、思維量大的實驗。

1.3教學考評的層次化

由于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的層次化,教師在教學進度安排、考評標準的設定等方面,既要有統一的要求,又要有高度的靈活性,形成教學考評的層次化。不能只看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的高低,應考慮學生的層次,以學生在其所在層次取得的進步作為主要衡量標準,平時成績占期末總評的比重要增加,淡化記憶性內容的測試,增加機試比重,盡量減少評估的偏差,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上。

2教學內容組織

地方師范院?!队嬎銠C網絡》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可分為3個部分,共有12章,其中第1章屬于入門篇,主要介紹什么是計算機網絡以及計算機網絡的分類等。2~9章是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部分,主要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模型,以及圍繞tcp/ip模型的層次結構、各層軟硬件情況和基本通信原理等。第10~12章是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主要介紹計算機網絡應用工具等。

1.1計算機網絡的一般概念,1.2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

2.1概述,2.2m/m/1排隊模型。

3.1數據傳輸基本原理,3.2常用的物理層標準。

4.1數據鏈路層的基本概念,4.2停止等待協議,4.3連續arq協議,4.4選擇重傳arq協議,4.5hdlc,4.6ppp。

5.1廣域網的基本概念,5.2路徑選擇,5.3擁塞控制,5.4x.25。

6.1網絡互連概念,6.2因特網上的網絡層。

7.1運輸層概述,7.2tcp/ip體系中的運輸層,7.3udp,7.4tcp,7.5影響計算機網絡的若干因素。

8.1ieee802標準概述,8.2ieee802.3,8.3快速以太網。

9.1iso/osirm的高三層,9.2tcp/ip協議族的應用層,9.3域名系統dns,9.4計算機網絡管理,9.5計算機網絡安全,9.6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

10.1聯網設備概述,10.2調制解調器,10.3網卡,10.4中繼器和集線器,10.5網橋10.6交換機,10.7路由器,10.8建網技術,10.9網絡建設方法。

11.1幀中繼,11.2接入網技術,11.3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

12.1網絡信息系統開發。

3教學方法選擇

由于地方師范院校的角色定位,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僅是要傳授知識,同時也是在幫助學生如何選擇、使用教學方法,這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3.1精講多練的過程式教學方法

采用精講多練的過程式教學方法可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上機練習與作業為主線,將所教內容建立知識點實踐體系,對每個學生根據知識點進行考核,從而提高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的整合度,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2互動式教學法

互動式教學法。教師講課為主并輔助以學生上臺講課和自己給自己輔導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該方法,師生在課堂上共同研究、討論教學內容,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自學能力。

3.3類比教學法

對于理論性強的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較、歸納和總結。例如:對于osi七層模型的理解,用一個“從上海到羅馬的貿易過程”的情景設置使學生能體會到為什么要給網絡分成這七個層次。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這個參考模型存在的意義,但并不對每一層的詳細功能做過多的介紹。

3.4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同軸電纜、光纖、以太網收發器、各種網卡、交換機、路由器等網絡設備搬到課堂上或直接將學生引至實驗室,對照實物現場進行講解。例如,模擬組建一個校園網,對所給網絡設備和傳輸介質進行選型。這個案例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不同傳輸介質的特點和使用場合、網絡設備的功能和應用場合、具體局域網標準的含義,使學生基本具備中小型網絡設計能力、網絡設備的選型能力。

3.5任務驅動教學法

教師在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要把握教學內容,提出任務;然后要和學生共同分析任務,講解重點、難點,還可以給出完成任務所需掌握知識點的有趣實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定期檢查、監督任務完成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最后要制定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分標準。例如在講授dns域名系統時,對企業進行需求分析,提出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會dns服務器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最后教師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采用多種教學法,使教學過程重點突出、簡單明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對于低層次學生,通過教師的生動講授和自己的練習能較快、較好地掌握課程基本內容;對于中高層次學生,他們學到了許多過去不了解或沒有真正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加深了對計算機的認識與了解。

4重視教學資源庫建設

由于《計算機網絡》課程課時的限制,教師不可能將重難點反復講解,也做不到知識點的面面俱到,而作為該課程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學資源庫建設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我們在充分分析課程教學內容及學生能力的基礎上,開發了大學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課程的全部電子教案、實驗指導、應用案例、重難點講解、操作演示、示范授課等多種資源,為教師提供了素材庫、試題庫等備課資源。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使教學內容的載體從單一紙介質的教材向多媒體教學資源發展,教學方法也從以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轉變。通過資源庫,學生可以更多的采用自學加咨詢的方式學習相關內容,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自學能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5結語

作為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技能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完善其教學體系,今后希望進一步加大教改的穿插力度,以改善現有教學帶來的不良結果,并且結合當前教育體制改革內容,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驗教學、師資隊伍及資源庫建設等方面進行不斷探索與研究,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成忠.計算機網絡教學研究[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2]蔣中云.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9(24).

第4篇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故障;分類;分析

Abstract:This is a very common topic,it should b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computer is no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is point of view and in the previous practice was commo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Author author’s purpose is to review,I hope we see this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of computer networks for obstacle problems can be complete information.

Keywords:Computer;Network failure;Classification;Analysis

網絡故障極為普遍,故障種類也十分繁雜。如果把網絡故障的常見故障進行歸類查找,那么無疑能夠迅速而準確的查找故障根源,解決網絡故障。文章主要就網絡常見故障的分類診斷進行了闡述。

一、計算機網絡故障的分類

一般而言,計算機網絡故障按照排除的難易程度來分,可以分為常規和非常規的;按照故障的性質來分,可以分為計算機硬件故障、計算機軟件故障;根據網絡故障的具體情況又可以分為:物理類故障和邏輯類故障兩大類。本文的分析角度還是按照難易程度來進行劃分分析的,因為這樣對于大家的閱讀和查閱是簡單明了的,也符合了本論文的宗旨。

二、計算機網絡故障的分類分析

計算機網絡常規故障是指那些很容易處理的,類似DHCP地址出錯等不用很專業人士都可以進行檢修和修復的故障類型;而計算機非常規故障是指那些不易識別或排除的問題,是需要專業的網管人員通過一定方法進行排除的。

(一)常規問題

這里第一個要講到的常規問題可能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當我們打開計算機和網絡的時候,有時候會看到網絡連接的圖標已經運行,但是卻打不開網頁,當我們點開圖標,會看到圖標上有數據包無法接收的現象,查看原因就知道是網關出現了障礙,這個時候可以對IP地址或DNS進行重新設置:這些地址是由網管統一設置的,所以在進行設置時更要注意字段和符號問題,必須按照IP地址的分配原則去進行。因為在網絡地址的配置中從1開始到254結束的任意整數都可以成為獨立計算機的IP,每臺計算機的地址無法重復的。還有一種是網絡給出了提示,這樣的障礙是可以這樣來排除的:建立鏈接之后,使用工具從服務器申請 DHCP 地址,通過從交換機獲得的Cisco發現協議(CDP)報告,檢查工具所連接的交換機端口,并確認子網配置。

第二個常規問題是關于電纜的問題,有些計算機的HABER上連接有多臺電腦,在不小心有物品擠壓或是推搡的過程中可能會損害網絡的插口,所以在有時發現計算機上不了網,連圖標也沒有的時候,可以先去觀察下網絡插口處的燈是否是亮的,然后再檢查計算機與插口之間的電纜是否有斷開或是破裂的痕跡,還要看看計算機電攬兩邊的接口是否松動。如果有適當的一點行動就可以使計算機恢復到上網的狀態。一般情況下,端口故障是某一個或者幾個端口損壞。所以,在排除了端口所連計算機的故障后,可以通過更換所連端口,來判斷其是否損壞。遇到此類故障,可以在電源關閉后,用酒精棉球清洗端口。如果端口確實被損壞,那就只能更換端口了。

第三個常規問題是有時候在網管進行網絡配置和檢查的時候會發生斷網,可以嘗試著用其他的計算機去連接到辦公室線路,檢查是否可以建立鏈路。如果大家都不可以,說明計算機主機端口可能被網管關閉,所以計算機才無法連接。還要檢測下端口配置以確保端口可用且已按正確的 VLAN 進行配置。這樣的問題只能與網管取得聯系,請他打開端口并保持配置正常。

第四個常規問題是交換機出現短暫的不能工作。因為交換機是由很多模塊組成,任何一個模塊如果發生了情況,哪怕是一些小問題,就有可能使得計算機出現大的損失。所以在正常情況下,注意在搬運交換機時千萬小心,不能使之發生碰撞,然后在電源不穩定等情況下不能使用交換機等等,都能夠有效的保護此類故障的不發生。

(二)非常規問題

一般來說網絡故障的情況都不會太嚴重,但是也有可能發生大的故障,以下我們可以來看下如何排除大的網絡故障。

最大的故障可能就是遭遇入侵的問題,這是網管覺得最頭痛的地方,也就是安全性故障。通常包括主機資源被盜、主機被黑客控制、主機系統不穩定等。通常情況下,攻擊者可以通過這些進程的正常服務或漏洞攻擊該主機,甚至得到管理員權限,進而對磁盤所有內容有任意復制和修改的權限。但是通常情況下,網管會發現此類故障的查找一般比較困難,一般可以通過監視主機的流量、掃描主機端口和服務、安裝防火墻和加補系統補丁來防止可能的漏洞。舉個例子,某公司突然發現網絡經常不穩定,在網絡不是很多人使用的時候出現了網絡斷掉的情況,一天有三十次之多,于是在網管的盤查下,發現是主機上帶有病毒,才使得經掉線這種情況會出現。于是清除病毒,當然實際上這種情況比我們這里分析的要復雜的多,通常要通過一臺臺計算機的查詢才能找到帶毒的根源。

第二就是主機邏輯發生故障,主機邏輯故障所造成網絡故障率是較高的,通常包括網卡的驅動程序安裝不當、網卡設備有沖突、主機的網絡地址參數設置不當、主機網絡協議或服務安裝不當和主機安全性故障等。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去觀察網卡的驅動程序是否安裝不當。任何使得網絡不兼容的情況都會導致網卡無法正常工作。在觀測一下是否網卡設備有沖突。網卡設備與主機其它設備有沖突,會導致網卡無法工作。磁盤大多附有測試和設置網卡參數的程序,分別查驗網卡設置的接頭類型、IRQ、I/O端口地址等參數。若有沖突,只要重新設置(有些必須調整跳線),或者更換網卡插槽,讓主機認為是新設備重新分配系統資源參數,一般都能使網絡恢復正常。

三、小結

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迅速,網絡故障也十分復雜,上述概括了常見的幾類故障及其排查方法。針對具體的診斷技術,總體來說是遵循先軟后硬的原則,但是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這些經驗就需要您長期的積累了。筆者撰寫的這些還只是皮毛,希望給予大家一點小小的參考。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7-0136-02

1 專業培養模式的建設

近年來,各中等職業學校不斷改革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工學學結合、校企合作為主的辦學機制,人才培養水平穩步提高,將中等職業教育由學校拓展到社會和企業,由課堂延伸到生產、流通、服務等各行各業,使學生真正融入到社會實踐的真實環境中,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與企業崗位要求之間“零距離”對接。在“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重點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技能訓練和實踐能力培養”辦學理念的指引下,重視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強化素質養成,并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依據社會對計算機網絡人才需求,不斷深化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的改革,優化專業培養模式等將成為今后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建設的主要方向。

中職學校應從分析學生未來工作崗位和崗位能力入手,確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進行崗位能力的確定和分解,明確核心課程,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同時為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立以能力考核為重點的工學結合考核方法和建立以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安全為重心的監控體系,由企業人員和實習指導教師共同評定學生實習成績。

學校應在課程設置中,采用理實一體的課程設置方式,鼓勵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融為一體的課程形式。并要求學生要取得有關的職業資格或技術等級證書,以使學生在畢業時確實具備相應的上崗能力。

另外,學校還應該加強了校企合作,使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通過“三個能力”的培養(基礎素養和專業素養的訓練形成學生的基本能力,校內外的專業技能訓練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頂崗實習強化學生工作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與企業崗位要求相符。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本人探索并總結出了“234”(2:二個融合即理論與實踐融合,學校與企業融合;3:三項能力即基本能力、操作能力和社會能力;4:四項保障(即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合作、校本教材、教師團隊)的專業培養模式,并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教學方法和專業培養目標的分析與探索。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的計算機網絡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還不完善、不徹底,例如工學結合的教學效果還不明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有待加強、相關教學軟硬件設施還不夠完善等,這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去進行建設和完善。

2 專業課程的建設

以計算機網絡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在教學改革中注重調動企業、行業積極性,深入企業調研,吸納企業、行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組成“專業學習領域”、“基礎學習領域”、“素質拓展學習領域”三大模塊,著力提高學生職業能力,構建“理實一體化、校內仿真實訓、頂崗實習”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

依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基于工作過程系統開發課程體系和改革教學內容,使之符合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突出職業能力,以職業活動課程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組建課程改革教師團隊,對教師進行專題培訓,對各專業課程進行職業調研、課程分析和課程計劃制定、課程改革,根據崗位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要求設置課程內容,使課程改革與崗位需求互動,對教學內容進行多元整合和動態優化,適應新興產業、新職業、新崗位的要求。

將職業資格證書納入專業人才培養中,使職業資格標準與專業課程標準相銜接。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加強核心課程建設,建成一批能體現崗位技能要求、職業經歷、工作過程、促進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的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特色教材,采取專業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結合、與行業發展相結合以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在《網絡技術》、《計算機應用基礎》等實訓教材,以精品課帶動優質核心課程建設,達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建成并完善兩門專業核心課程。對應主干課程形成一套自編的校本實訓教材。形成一套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模板,對《網絡技術基礎》、《網絡綜合布線》、《局域網組網》課程,從內容上、學時上、理論與實踐的比例上做了內容的整合,全面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確保授課內容與崗位能力要求相符,為教學實施環節中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提供了依據。

課程設計應具有開放性,包括內容的開放和技術的開放,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課程設計要留有必要的技術接口以備以后的技術升級。建立健全質量管理標準,改革人才質量和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內評”與“外評”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突出學生職業素質與實踐能力的評價。

3 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

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教學團隊應由校內專任教師、企業兼職教師組成,學校應在“專業帶頭人為主導,骨干教師為主體,雙師培養為重點,從專業帶頭人培養、骨干教師培養與引進、專業教師培養、兼職教師庫建設等方面進行師資建設,通過校外考查、企業鍛煉、行業培訓等途徑全方位實施,采用走出去請進來、掛職學習、參與教學研討等方式,培養“雙師型、行業專家型”的復合型技術人才。

加強對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培養的組織領導,積極支持他們參加各類學習、學術交流活動,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鼓勵教師參與企業項目研發,繼續貫徹老教師幫新教師的制度,加強對新教師的培養,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努力培養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并建立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聘請企業專家到我校擔任兼職教師,指導學生的技能訓練。

確立校本培訓為主的教師培養的長效機制,每年寒、暑假期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組織全體教師、班主任分別進行專業素養、師德師風、教學方法和管理技巧等方面培訓,注重實踐培養,規定專業教師每年到企業、用人單位參加實踐,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分期分批到兄弟學校對口支教等活動一個月 ,加強教師理實一體化教學能力培養。此外,學校應鼓勵教師撰寫學術論文和教材、教參編寫,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業務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通過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培養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教師下企業實踐,吸納企業能工巧匠,“雙師”素質的教學團隊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 專業教學條件的建設

根據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的特點,應建設相應的校內實訓室,實訓室建設緊緊圍繞課程建設,通過校企合作,引入模仿真實工作環境。突出“工學結合”,強化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一批知名企事業單位合作,讓企業參與到學校建設、教學計劃審定、課程設置和教學活動中,并協助畢業生就業。

校內實訓室應包含計算機基本技能實訓室、網絡實訓室,組裝與維護實訓室、網絡綜合布線實訓室、網頁制作實訓室、圖形圖像處理實訓室、音頻視頻實訓室等,實訓室中所有計算機均聯互聯網。同時,在軟件配置方面應盡可能滿足該專業的教學需要,安裝相應的教學、管理軟件。

中職學校應與校企合作企業共同建立一定數量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融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功能于一體的校外實訓基地,通過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建成區域內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人才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基地。可以開展區域內職業資格的培訓與鑒定服務,為本地區崗前人員培訓,再就業人員的上崗及轉崗培訓,為企業提供專業領域的技術服務。

5 招生就業保障措施

本專業定位于面向社會各類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化部門和IT行業,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人文素質,熟悉網絡技術相關國際通用標準,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相關實踐技能,能從事企業網絡構建、網絡維護管理、網絡技術支持以及網上信息的技能型人才,各中職學校應高度重視招生就業工作,實行全員招生與推薦就業制度,始終把招生宣傳和就業指導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以就業帶動招生,以招生促進就業,為此,應制定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的組織機制。以校領導掛帥,招生就業指導辦公室牽頭,計算機網絡專業所屬教研室負責具體實施的一套完整的就業服務體制。

2)制定完善的就業質量評價體系。評價主體由用人單位、畢業生二方組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研究,提出整改方案,以此推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逐步提高。

3)建立完善的畢業生就業跟蹤管理體系,做好學生就業后的服務及指導。及時向企業和畢業生了解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時協調,妥善解決。

4)搭建完善的就業服務平臺。組織多場大、中型“雙選會”,建立穩定的畢業生就業渠道。

5)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指導,引導畢業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開設就業指導系列課程、??⒅v座,舉辦了畢業生就業教育動員會。還根據學生意愿,提供周到的咨詢服務,幫助聯系落實單位,使其順利實現從學校到走入職場的轉變。

6)不定期地深入企業開展調查和指導,全面掌握畢業生的情況,為學校來年的教學及指導提供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6 小結

對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建設的探討能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理論水平,探索出一條該專業建設的發展道路,并將計算機網絡專業的建設思路引入到專業群的建設中,制定出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并將具有優勢的硬件資源共享,帶動專業群的共同發展。這將對專業群的專業定位和新專業的建立具有指導意義,對計算機網絡人才的培養起到示范作用,師資隊伍的業務將更加精湛、雙師素質更加優良,實訓基地功能更加強大,也更加強化了職業技能的訓練,這樣,就能造就出一流的計算機網絡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許金普,徐鵬民,孫曉梅, 等.“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18(7):25-28.

[2] 程立,張浩軍,王曉松.計算機網絡技術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3):27-30.

第6篇

關鍵詞:信息服務工程;課程體系;畢業生調研;市場需求

調整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使畢業生能夠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是當前師范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作為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規范試點課題中的“地方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試點項目”的試點單位,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1] (以下簡稱“規范”)的指導下,在過去的兩年中,我校提出以培養應用型“信息服務工程師”為目標,結合市場和自身特點,較大幅度地調整了教學計劃,以增量的過程模型探索了計算機科學和技術課程體系向“信息服務工程”課程體系的轉移。

1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分析

國務院于2009年的《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不斷培育形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教育等服務事業。信息服務正在向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因此,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必將是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教育發展的方向。現代服務產業有兩個重要特點[2]:

1) 一是IT相關性。即IT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傳統服務領域,對其進行改造、提升后,由此產生現代服務的新需求、研究和實踐。以移動通信、互聯網服務、普適計算等為代表,強調計算無處不在。

2) 二是以服務為中心。即使用“面向服務”的范型來分析、設計各類商務與產業問題,識別服務提供者、服務消費者和服務中介,將彼此之間的經濟和信息交換關系轉型為信息服務供需關系,并加以運作、管理。以IT服務、軟件即服務(SaaS)、云計算等為代表,強調以服務的視角看待一切。

服務計算領域跨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技術、商業和管理等多個領域,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深刻改變了人們對商務(Business)和技術(Technology)的傳統認識[3]。“信息服務工程”可以看作為服務計算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基于IT的信息、服務和工程的有機統一,涉及信息技術、經濟、管理、系統工程、人文、社會、心理等多個學科領域。

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征要求信息服務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應具有“懂、評、建、管、服”的明顯特征。“懂”即具有深厚的專業基礎,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評”即具有對技術、系統、工程、產品的評價能力;“建”即具有企業的信息化系統工程實施和建設能力;“管”即具有對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管理與優化能力;“服”即綜合利用信息技術、信息產品服務于企事業單位業務目標的能力。以什么樣的課程體系滿足信息服務工程專業方向的需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2課程需求分析

我們根據“規范”設計了調查問卷,并通過電子郵件對近10年間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進行了有關課程需求的問卷調查。共收回問卷40份,其中多數是畢業5年以上的畢業生。問卷設計了7個問題,匯總如下。

2.1工作崗位職責

47.5%的畢業生正在從事各類學校的教學和培訓工作,其他一大類畢業生從事了網絡維護與安全保障、應用軟件維護、項目管理IT服務類工作,數量約占30%。而新的畢業生將越來越多地加入到技術培訓、職業培訓的群體中,因此他們都從事著信息服務工程領域的工作。這也說明,信息服務工程已經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現代服務業形勢下的發展方向。表1說明了被調查者的工作崗位職責分布。

2.2幫助較大的課程

數據結構與算法、程序設計、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對當前畢業生的職業影響較大,選擇這4門課的畢業生均在12%以上??赡苡捎诰蜆I崗位的原因,硬件類課程,如電工與電子、數字邏輯與數字系統等則根本未被畢業生提及。這說明,師范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需要將傳統的計算機硬件課程進一步壓縮,因為他們好像與“信息服務工程”沒有直接聯系。表2說明了被調查者認為對職業影響較大的課程。

2.3沒有益處的課程

第3個問題則直接詢問哪些課程沒有用。傳統的計算機硬件類課程,如電工與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與接口等被3位以上的畢業生提及。一些課程,如計算機圖形學,僅由一、兩個畢業生提及。因此我們應將傳統的計算機硬件課程逐步壓縮為一門課程。表3說明了被調查認為沒有益處的課程。

2.4數學課程

之所以設計本問題,是因為歷屆新生總是會問這樣的問題:我是來學計算機的,為什么讓我學數學?從表4中可以看出,42.5%的畢業生認為離散數學和高等數學是必修的,30%的畢業生則提及線性代數和概率統計。這個現象引起我們的注意,就是超過50%的畢業生認為數學對其目前的工作沒有起到什么作用。而這個群體則是來自服務領域職業的畢業生群體。表4所示為被調查者認為應學習的數學課程。

2.5師范特色課程

35%的畢業生認為應當學習的師范特色課程是“心理學”,還有13%的畢業生認為是“教育學”。

2.6核心課程

該問題所列課程來自“規范(信息技術方向)”的示例課程[1]及傳統課程的并集。雖然沒有給出課程介紹,但課程名字也能大致反映課程內容。超過50%的畢業生均認為,數據結構與算法、操作系統、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計算機網絡與互聯網、軟件工程、程序設計與問題求解為核心課程。這樣的一個統計結果引起我們的注意。因為在“信息技術方向”的規范中,分配給這些課程的學時很少,例如分配給操作系統的學時僅為10。表5所示為被調查者認為的核心課程。

2.7能力

該問題所列出的能力目標來自于“規范(信息技術方向)”的能力目標描述[1]。超過50%的畢業生認為,終身專業學習能力、書面表達能力(論文寫作、技術報告等)、識別和定義需求、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僅19%的畢業生強調了“應用學科中計算和數學知識的能力”。表6所示為被調查者認為自身應具備的能力。

2.8資格認證

這個問題的4個選項如圖1所示。從圖1看出,較多的畢業生認為應該獲得幾個公司的證書,但是這個比例并不大,僅為35%。值得注意的是,79%的畢業生認為應該取得證書,而不管多少。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設置時必須考慮“產品”類課程,因為證書是與產品相關的,雖然我們強調“類運算”而不是“實例運算”。

3課程體系設計

經過以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分析及畢業生調查分析,我們認為“信息服務工程”專業方向應滿足如下培訓目標:除了跨學科交叉的素養外,學生要掌握與計算技術相關的自然科學和數學知識,并具有創造性地將這些知識應用于信息系統構建和信息服務工程應用的潛力;掌握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和信息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練掌握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及網絡系統的應用知識,對計算技術的效用和發展趨勢有深入理解和評估能力;有良好的組織管理和交流溝通能力,能根據不同組織和機構的需求選擇相應的信息技術、信息系統和信息服務工程,并能有效地實施和管理;能勝任信息工程服務工作、IT教育與培訓工作;具備良好的國際交流能力,能適應系統、工程、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

對師范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而言,學校已經開設了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而對于師范類院校而言,則普遍設置了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能夠提供經濟、管理、人文和社會方面的課程。因此,師范類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具有獨有的優勢,培養信息服務型人才。

數據結構與算法、操作系統、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計算機網絡與互聯網、信息系統工程、程序設計與問題求解應作為核心課程。教師在教授這些課程時,必須緊密跟蹤學科發展和技術發展,能夠通過例題等形式反映當前信息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比如在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中解釋Page Ranking算法;在操作系統課程中解釋Web服務器對大規模并發訪問的處理等。

數學素養是一名學士的基本素養之一。從學生進一步深造以及培養“類運算”能力方面考慮,高等數學、線性代數、離散數學和概率統計仍然是必修課程。其中,離散數學應作為我們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之一。但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強調“專業適配性”,即要向學生講清楚這些數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在本學科中有什么用。

IT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工程、信息安全保障、系統管理與維護以及服務科學、管理與工程類課程是本專業方向的特色課程,這些課程試圖為學生建立起服務的概念及服務工程化等基本思想。基于以上培養目標,我們提出以下面向信息服務工程的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信息技術導論、離散數學、程序設計與問題求解作為奠基性課程。信息技術導論介紹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討論信息技術應用、問題求解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針對地方院校特點,解決新生的基本桌面應用和網絡應用技能問題,如文件管理、打字錄入、電子郵件、網絡搜索、網頁制作等。本課程是整個課程體系的入門導引。離散數學介紹形式描述、變換、推理和證明方法,離散系統的描述與分析方法以及常用的實際離散系統模型,為數據結構與算法、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計算機網絡與互聯網等課程提供基礎。程序設計與問題求解通過介紹一種具體的過程型程序設計語言及程序設計技術,使學生理解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結構,理解本學科求解問題的基本過程,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調試技巧,養成良好的程序設計習慣。在實踐環節,應從“夯實基礎、綜合設計”兩個層次完成實踐,側重于針對具體問題選擇合適的算法,并注重與后續課程信息系統工程、操作系統的聯系。

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系統平臺(計算機組成原理與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與互聯網、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Web系統與技術、人機交互、信息安全保障、信息系統工程等是課程體系中的支柱性課程。數據結構與算法為學生構建基本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數據結構,設計合適的算法并建立起算法評價的基本思想。計算機系統平臺包括計算機組成原理和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從硬件的角度講授如何設計計算機系統、程序如何在計算機中運行;操作系統課程從軟硬件資源的管理者角度出發,引導學生以系統化和結構化的思維理解操作系統的設計思想,建立起系統的總體模型。計算機網絡與互聯網從整體上粗線條地勾畫出計算機網絡的概貌,介紹協議、分組、統計復用、數據包、虛電路等重要概念,讓學生充分理解層次模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網絡是信息服務工程工作的平臺,對這些課程原理的理解直接影響其上的應用、工程和服務。

在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礎上,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課程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包括數據庫維護能力、數據庫設計、實現和調試能力等。信息系統工程包含了系統工程和軟件工程,讓學生理解一個計算機系統包括了人、硬件、網絡、過程、軟件等要素,理解將需求和功能分配到各個要素中去,理解方案的形成和合同的制定,理解工程管理的作用,理解軟件生命周期和常見的方法、工具和過程。Web系統與技術使學生理解與Web相關的概念和架構,掌握客戶端的呈現、程序技術及服務器端的程序設計技術;人機交互介紹人機接口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技術;信息安全保障介紹信息系統面臨的信息安全問題及相應的方法對策。這些支柱課程為學生從事信息服務工程奠定了“懂、評、建、管”的知識基礎。

IT服務管理、系統管理與維護、Java和Windows兩個平臺下的程序設計以及服務科學、管理與工程的一般理論方法,則作為目標性課程。此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非計算機專業的課程,如商學院或者管理學院課程,增加學生在交叉學科方面的知識。這些支柱課程為學生從事信息服務工程奠定了“服務”的知識基礎。

4結語

信息服務工程已經引起了教育界和企業界的重視。例如,劉宇等介紹了信息服務工程與管理專業的精英式工程教育所需的11門課程[4]。IBM介紹了面向本科生的服務科學、管理與工程[5]。本文在分析服務型社會發展背景的基礎上,依據高師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專業畢業生對課程的需求,提出了高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適用市場需求的一種新目標:培養信息服務工程師,并提出了信息服務工程的系列課程。在“規范”的指導下,作為“地方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試點”項目的試點單位,我們正在實踐開展以上課程改革工作。未來將進一步調研畢業生對這些課程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2-428.

[2] 徐曉飛,王忠杰. 論服務計算與服務工程的發展及影響[C]//中國計算機學會. 2008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報告.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10-126.

[3] J M Tien, D Berg. Towards Service Systems Engineering[J].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2003,5(5):4890-4895.

[4] 劉宇,徐秀娟,馬瑞新. 信息服務工程與管理專業的精英式工程教育模式探討[J]. 計算機系統應用,2009,18(6):143-147.

[5]Wendy Murphy. Introduction to 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SSME)Course Overview[EB/OL]. [2010-03-08]. /developerworks/wikis/display/ssme/Introductory+modul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Information Service Engineering

DONG Dong, SUN Zhao-hao, WANG Zhi-wei, TIAN Lia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China)

第7篇

【論文摘要】網絡活動必須加強網絡道德教育。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應當創新途徑和方法,要針對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點開展教育,結合職業道德教育開展教育,在教學中滲透教育,開設《網絡道德教育》課進行教育,在實踐活動中開展教育,開展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網絡道德水準,還要用先進技術為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隨著網絡信息的迅速膨脹,網絡中也出現了大量不道德信息和獲取他人信息的不道德行為,如黃色信息的泛濫,肆意剎竊文章,傳播歪理邪說,計算機犯罪等。這些不道德的行為既嚴重影響了社會文化、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也嚴重影響了網絡活動者的道德建設。

迅速發展的網絡技術早已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不運用網絡道德對計算機活動進行控制,將影響其進一步健康發展。由此,在充分利用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抵御其負面效應,大力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已刻不容緩。

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對推動網絡活動起著積極作用,其專業的學生是網絡活動的積極分子和骨干。重視和做好他們的網絡道德教育,能夠給這些學生正確的專業價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培養,也能夠給社會普遍的網絡道德教育以啟示和借鑒。

針對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筆者談以下粗淺看法。

一、針對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點開展教育

網絡道德教育必須要有針對性。要提高針對性,必須掌握教育對象的特點。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一)普遍對計算機與網絡的興趣濃厚,有較好的計算機與網絡知識,具有運用計算機與網絡知識服務與創造的技能。但它是一柄“雙刃劍”,也可以把學生引向消極的道德人生方向。

(二)網絡道德問題明顯。1.網絡上言行隨意放縱。據調查,有61.8%的學生上網時使用過臟話或不文明語言。2.網絡上價值觀念模糊。據調查,有66.1%的學生上網時不誠實守信。3人格沖突突出。45.6%的學生希望自己在網上和現實中表現不一致,部分學生存在雙重人格的傾向。

(三)網絡心理問題突出。1.迷戀網絡,沉溺于游戲、聊天,甚至患上“網絡成癮癥”,導致睡眠障礙,食欲下降,思維遲緩,精力不足等。2.追逐不良信息,意志消沉,缺乏進取心,是非觀念淡薄,道德意識弱化。3.人情關系疏遠,交際能力下降,與人不易溝通。

掌握了這樣一些特點,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網絡道德教育,使之更具有效性。

二、結合職業道德教育開展網絡道德教育

高職計算機專業培養的是具有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熟悉計算機軟硬件操作,具備計算機與網絡安裝、維護、管理和開發等服務能力的人才。要施展服務才能,做好社會服務,就要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其中應當重視并結合做好網絡道德教育。

學校和教師可以通過就業指導、思想道德與法律課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強調對計算機職業意義的認識,使學生懂得計算機專業與職業并非僅僅是個人謀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獻社會,實現人生價值,施展個人聰明智慧的場所。當然,更不是欺騙別人,損害他人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只有懂得了職業的崇高、偉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對職業由衷地產生敬仰、摯愛、忠貞之情。這些積極的思想感情是學生形成正確職業觀、職業道德的基礎。這種形式的課程可以生動地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職業道德評價,主動地探索和學習求職技巧,完善自我,提升職業道德理想和追求。

三、在教學中滲透網絡道德教育

在教學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對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也應采取這一重要途徑。

在具體的滲透教學中,可通過“兩課”、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對學生進行網絡文明規范教育,可通過操作系統課對學生進行網絡文明誠信教育,可通過計算機信息安全、數據庫系統課對學生進行網絡安全保密教育,可通過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程序設計、軟件工程課對學生進行預防網絡犯罪教育,可通過電子商務概論、計算機系統維護技術網絡體系設計與實現、微機系統與接口技術、多媒體技術課對學生進行網絡職業道德教育。例如結合《計算機網絡》專業課,通過講解網絡的起源和發展,網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向學生揭示網絡的本質是利用互連的物理設備,通過電子信號傳遞信息,提供信息服務的一套人工信息系統。讓學生理解到網絡從物理設備到信息服務都是技術人員為了工作、生活和學習的需要而設計出來的,為人提供便利,并進一步指出網絡上所有的東西都來自于現實社會,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網絡上的信息同樣有真假好壞、善惡美丑之分,提醒學生注意加以識別,提高警惕,防止傷害,預防犯罪。

四、開設《網絡道德教育》課進行網絡道德教育

滲透教學是一種經常性的教育方式,但開設專門的課程也不失為一種可探索的有益的教育途徑。

筆者建議高職院校的計算機院系可開發《網絡道德教育》教材,在計算機專業開設《網絡道德教育》的選修課或專題講座,以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網絡道德教育。

《網絡道德教育》課程的重點之一是對學生進行用網規范的正面教育。應以《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五要五不”為基礎,結合實際給學生講解《網民應遵守的基本規范))(美國佛羅里達亞特蘭大大學的瑞諾迪(A " H " Rinaldi)教授提出的電腦倫理十誡》《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倫理聲明指出的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網絡媒體公約》《青少年網絡文明規范》《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學生上機道德))等,促使學生建立健康的用網規范。 五、在實踐活動中開展網絡道德教育

(一)組織開展校內實踐活動

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專業課學習的需要,設定一些積極、健康的用網“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使用網絡,在健康用網的過程中享受快樂的感覺,獲得成功的體驗,自覺形成健康用網的習慣。

容許學生利用網上資源,進行有益身心的娛樂、休閑活動。從而提高審美素養,增加生活情趣,自覺抵制網絡的不良信息和不良行為。

在學生用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信息搜集、主題討論的方式,運用正反事例,讓學生較深刻地體會網絡不良信息的存在與危害,敲響瞥鐘,引起學生的警惕,產生內在的免疫力,自覺遠離網絡垃圾,抵制不良的用網行為。

(二)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高職院校的社會實踐活動著眼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和各種能力的培養,是高職教育的突出特點,也是深受廣大學生喜愛的一種教育形式。因此,院系社團可組織開展服務上網、指導上網、文明上網的網絡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其中可開展校內外不文明上網的檢查和調查活動、中小學生文明上網指導活動、社區網絡維護與使用指導活動等。

六、開展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網絡道德水準

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外部的教育是一個方面,最根本的是學生自身要受到觸動,最重要的是學生自身要進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認識,加強自我修養,提升自我網絡道德水準。

(一)提高自我認識

互聯網為人們開展各種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與自由度。但是,虛擬的網上活動與現實社會的活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網絡人的自由在本質上是理性的,網絡人必須具有道德意識,不能認為匿名、數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隨意制造信息垃圾、進行信息欺詐。網絡同樣需要教養,網絡行為和其它的社會行為一樣,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原則。

(二)培養“慎獨”精神

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在僻居獨處的情況下,也要謹慎自己的一舉一動,自覺地遵守網絡道德規范。

(三)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在網絡活動中自覺遵守網絡活動的有關法律法規,不危害他人利益,不騷擾他人工作,在自身受到騷擾時也能正確對待。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網絡活動參與者應做到,在網絡活動中不該自己知道的不去探究,不該進人的范圍堅決不進,不為低級趣味所誘惑而窺視他人隱私,不為金錢所引誘而陷人計算機犯罪的泥潭,不因為要表現自己的能力而制造病毒來惡作劇等。

通過自我教育,使學生建立起自尊意識,能夠自律行為,從我做起,帶動他人,上文明網,文明上網。

七、用先進技術為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面對先進的計算機設備,良芳不齊的網絡信息,僅僅依靠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是遠遠不夠的,一定的技術約束也是幫助學生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在針對外來信息的人侵上。

第8篇

關鍵詞:醫療機構 電子文件 檔案信息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3)05-0338-01

一、醫療機構實行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優點

一個典型的事務型辦公自動化系統包括文字報表處理系統、公文處理系統、檔案管理系統、會議管理系統、輕型印刷系統、行政事務管理系統、系統維護等幾個主要模塊。而文書檔案管理系統做為其一部分,在醫療機構領導決策、醫療機構管理和業務處理等方面發揮著日益強大的功能:

1.檢索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F代網絡系統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管理手段和檢索工具,在文件歸檔、信息檢索利用、檔案立卷等方面極大地減輕了文書檔案管理人員的勞動強度,增加了歸檔質量,提高了檢索速度和準確度。在手工操作中存在的文檔積存現象,立卷缺漏問題,可以得到即時修改。與傳統紙質文件相比,電子文件具有信息與載體的相分離性,信息流包含著更廣泛、更快速的邏輯關系在四通八達、緊密聯結的網絡載體上高速運行。

2.實現信息共享,提供高效服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管理中,往往存在大量信息閑置在文件柜中,文件和信息查找費時費力。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檔案的管理提升到文件級,管理更加體系化,文件的內容屬性和目錄屬性可以合并存在,調閱文件保證了較高的查全率和查準率。

3.電子文檔較紙質文件的優越性。隨著大容量移動硬盤的開發,電子文件的無紙化儲存成為現實,新的文件載體存取方便快捷,具有可復制性,傳輸速度快,傳輸距離不受限制。儲存時間長,對溫度、濕度、氧化等外部條件要求相對降低,易于保存。與傳統的紙質文件存檔相比,儲藏占地也極大壓縮。

4.成本節約。醫療機構文書檔案擔負著各級領導公文分類、轉遞、歸檔以及醫療機構重大事件、重要活動原始資料記載收集等工作,是醫療機構管理歷程的見證和有效憑據。傳統的紙質文件的傳閱方式、手工操作費工費時,儲藏、保養均要占用較多建筑、電力和人力;遠程傳輸、傳閱成本較高,且在傳閱過程中易將公文損壞或遺失;還要相應地建設大規模的檔案館并配備恒溫恒濕設備以及防護措施。網絡電子收發文、微機建檔立卷則大大提高了辦公效率,由傳統的紙質文件的“串行”傳閱變為以網絡為基礎的“并行”甚至是“放射狀”模式,節約了時間,減少了人力、紙張等成本支出,極大地方便各部門之間公文的傳送與信息共享,醫療機構各部門的聯系更加簡便快捷,高效低耗。

二、目前醫療機構檔案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1.電子文件保密性能弱化。在形式上,電子文件對儲存軟件有較大依賴性,在不同載體相應有不固定的的形式;在內容上,反復復制、粘貼、存盤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誤操作,而且人為修改電子文件不但簡便,而且修改過程沒有任何記錄。在技術上,為每一份電子文件加蓋公章或簽發領導的親自簽名也難以操作,判斷電子文檔是否原件也就無法完成。在網絡中傳輸的電子文件也會受到計算機病毒、黑客入侵等干擾,保密性無法達到紙質文檔的水平。

2.醫療機構網絡平臺的維護不足。醫療機構檔案具有較大復雜性,目前的網絡平臺在兼容性上難免顧此失彼。加之缺乏高水平的網絡管理員,或者檔案管理者的水平還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計算機網絡發展水平。在微機終端、網絡傳輸、服務器存儲等過程中,計算機黑客的入侵、網絡病毒、網絡事故都對檔案信息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

3.電子公文、電子簽名等法律問題。公文電子簽名、電子簽章、電子指紋認證等在技術上已經日趨發展成熟,但其法律效力的規范化、標準化還遠遠沒有達成共識。導致目前電子公文權威性、公信度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將其作為法律、法規、政策依據提供使用時效力更難以認定。在醫療機構管理的實際工作中,雖然文件的網絡傳輸、歸檔、立卷逐漸成為現實,但仍無法擺脫對紙質文件的依賴。

三、醫療機構文書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問題解決方案

1.規范體制,統一標準。標準是信息共享的前提,它關系到檔案工作能否良性、持續地發展。沒有標準的檔案管理系統是難以與其它管理信息系統相銜接并共享信息。因此,要做好醫療機構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首先必須規范文檔管理體制;電子文件的管理由檔案部門負責,電子文件形成部門要提供協助和支持。目前我院檔案如文書檔案、人事檔案、財務檔案、設備檔案、科技檔案等前期管理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檔案室對文件的前期控制往往難以開展。我院傳統的檔案接收方式是逐年接收,很多合同、協議在形成文件的部門分散保管時往往容易遺忘丟失。而在辦公自動化的文檔管理系統,電子文件向檔案部門移交以邏輯歸檔形式,在網絡上實時進行,有效地保證了電子文件的及時歸檔。其次要制定業務流程標準。建立健全電子檔案管理制度,明確文件處理、歸檔管理流程和著錄要求,統一電子文件格式,確保電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三是統一技術操作標準。在進行系統設計時,應使用兼容性強、應用性能好的軟件系統,并對相關技術參數、技術標準進行規范。

2.加強系統維護和安全措施執行。主要按以下環節展開:(1)估計威脅。(2)明確需要保護的資源。(3)信息安全要達到的目標,解決保險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諸問題。(4)選擇安全原則。(5)估算為安全受到損害所付出的代價。

3.提高醫療機構檔案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適合信息時展的復合型人才。檔案管理人員應熟悉本機關地位、職能、聯系范圍、部門設置和工作分工,了解各部門業務活動和有關業務知識,真正做到根據實際工作發揮檔案服務效能。

綜上所述,醫療機構檔案是醫療機構歷史全貌的真實記錄,醫療機構檔案管理與醫療機構的基礎管理密不可分。充分利用檔案信息資源,將為制定醫療機構工作質量評價、醫療、護理、教學、科研、論文撰寫等打下堅實基礎,并配合重點???、學科帶頭人選拔、科研課題確立等工作順利完成。作為檔案信息人員,應提高業務素質,拓寬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既要具備檔案管理基礎知識,熟練地掌握檔案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又要熟練掌握計算機軟硬件技術、數字通信技術等,變過去被動接收檔案為主動干預和控制醫療機構內部信息的形成和傳遞,使公文與檔案互相滲透、融合,最終趨于統一,直接為醫療機構的醫教研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葉曉風,《辦公自動化》,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6.

第9篇

關鍵詞:實踐教學;虛擬技術;教學改革

0 引言

本文作者在高職計算機類專業的教學實踐中,廣泛應用虛擬技術來搭建實驗、實訓環境,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和校外頂崗實習期間的實踐活動。學校機房一般都是多門課程、多個班級甚至多個專業共用的,考慮成本因素,一般不會專門為某門課程在計算機上搭建專用的硬件實驗環境,因此虛擬機和模擬器的使用就成了滿足實驗需求的重要方法,有效地解決了計算機類專業實驗室成本高、管理難度大和硬件數據量不足等問題,使得學生可以在單機的環境下開展實驗。本文介紹了目前常用虛擬機和模擬器在高職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情況。

1 虛擬機軟件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常見的虛擬機軟件有四種:VMware、VirtualBox、Hyper-V和Virtual_PC。VMware公司是全球虛擬化解決方案的領導廠商,一般的實驗環境可使用Vmware的 Workstation版本即可滿足要求。Oracle VM VirtualBox是Oracle公司一款開源的虛擬機軟件。Hyper-V是微軟的一款基于hypervisor技術的虛擬化產品,作為一個組件被集成到了Windows Server 2008中,無須單獨付費。Vitrual PC只能虛擬出32位的系統,微軟不會再推出能虛擬出64位系統的Virtual PC版本。我們在教學中選擇了VMware。下面是應用VMware搭建實訓環境來完成的專業課程實訓內容。

1.1 網絡操作系統

高職網絡操作系統課程主要有Linux和Windows Server。在這兩門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在VMware虛擬機上,讓學生完成了各種網絡服務的安裝和配置。VMware提供了三種可供選擇的網絡連接:橋接模式(Bridged)、網絡地址轉換模式(NAT)和主機模式(host-only)。在實訓過程中,根據需要可以靈活選擇網絡連接模式。另外,VMware的快照和還原功能,給實訓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學生可以對某些重要環節反復訓練,而避免重復簡單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實訓效果。

在虛擬主機上完成的實訓項目主要有:操作系統的安裝與配置、架設DHCP服務器、架設DNS服務器、WEB服務的安裝與配置、FTP服務的安裝與配置、創建與管理郵件服務器、創建與管理流媒體服務器等。

1.2 計算機系統安全

計算機系統安全也是高職計算機類專業的重要內容,它指計算機在數據處理中所采取的安全保護技術和管理措施,計算機系統的安全保護主要包括基于身份的安全策略、基于角色的安全策略和基于規則的安全策略等三個方面。

計算機系統安全的實驗大多是破壞性的,有的還是不可逆的,因此不能在真實的計算機上操作。

計算機系統安全的實驗主要有:密碼學基礎實驗、計算機系統硬件安全實驗、操作系統安全實驗、數據庫安全實驗、應用系統安全實驗、應急響應與災難恢復實驗、計算機系統安全風險評估等。這些實驗我們大部分都是在虛擬機上完成的,讓學生可以大膽操作,不用擔心造成損失,也不用花時間去恢復系統。

2 網絡模擬軟件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目前較常用的思科網絡設備模擬器主要使用Packet Tracer和GNS3。華為網絡設備模擬器是eNSP。Packet Tracer 是由Cisco公司的一個模擬器,為學習CCNA課程的網絡初學者進行設計、配置、排除網絡故障提供了網絡模擬環境。它簡單易用,屬于純軟件模擬,和真實的環境有差距,命令不全。

GNS是一種可以運行在多平臺上的圖形界面網絡虛擬軟件,通過它可以完成思科的CCNA、CCNP和CCIE等認證考試的實驗模擬操作。

GNS3是在計算機中虛擬出網絡設備并安裝相應的操作系統,模擬真實的網絡設備。

eNSP(Enterprise Network Simulation Platform)是一款由華為公司提供的免費、可擴展、圖形化操作界面的網絡仿真平臺。下面介紹網絡模擬器在課程教學中的使用情況。

2.1 Intranet組建

在學習網絡基礎知識時,教師一般使用Packet Tracer,在它的模擬模式下,可提供數據包在網絡中傳輸的詳細處理過程,觀察網絡實時運行情況,有助于學生對網絡原理的理解。但由于Packet Tracer是仿真平臺,有些命令不支持,所以有些實驗在Packet Tracer上實現不了,可在GNS3上進行。對于那些網絡專業基礎較好或對網絡技術興趣濃厚的同學,教師會建議他們多使用GNS3,也為學生參加思科認證考試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學生在校外實習期間如果碰到網絡問題,也可以在GNS3中搭建與實際網絡接近的環境,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實際網絡中使用的是華為的設備,則讓學生使用eNSP仿真平臺。教學中Packet Tracer和GNS3的配合使用,為網絡原理、Intranet組建、網絡維護這些內容的實踐教學構造了一個較好的實驗平臺,提升了教師實踐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實踐能力。

2.2 網絡安全

由于網絡安全實驗的特殊性,使得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教學存在著一些困難。雖然現有一些網絡安全實驗平臺,但價格貴、更新成本高,所以很多學校并沒有建設專用的網絡安全實驗室。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搭建一個虛擬的網絡安全實驗環境,成了任課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

GNS3是一款具有圖形化界面的網絡虛擬軟件,它在Dynampis的基礎上集成了Dynagen,并且整合了Qemu/Pemu、Virtual Box、 Winpcap、Putty 、Wireshark等軟件,提供實驗所需多方面的功能,它還可以模擬Cisco的PIX、ASA、IPS等安全設備。將GNS3與VMware或Virtual Box 等虛擬機或與真實的計算機互聯,可以模擬與實際網絡環境一致的實驗環境。

學生可以在這個環境里進行攻防實驗和流量控制等各種實驗。使用Wireshark可以捕獲任意路徑上的網絡數據報文,進行協議分析。GNS3完全具備快速構建復雜網絡,并且與物理網絡、物理主機或虛擬機互通的特點,教學中我們使用它建立網絡安全虛擬實驗平臺實施教學,使得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在幫助學生深入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真正地掌握實際的操作技能。

3 手機模擬器的應用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APP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計算機類專業都紛紛開設移動應用開發課程。Android以其開源的優勢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的主流操作系統。目前Android系統APP的開發工具最常用的是Eclipse。開發的APP需要在各種不同版本的Android平臺上運行,前需要先進行測試。如果開發人員在每個型號的手機上進行測試,那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在安卓模擬器上先進行測試。ADT中帶有各種版本的安卓模擬器,在APP開發的教學過程中,使用模擬器進行測試,降低了開發成本,提高了開發效率。

4 使用虛擬化技術的注意事項

①英特爾(Intel)和AMD的大部分CPU均支持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VT),名稱分別為VT-x、AMD-V。VT開啟之后對各種虛擬機和模擬器的性能有非常大的提高。VT的開啟在BIOS中設置。如Phoenix BIOS機型的開啟步驟:進入BIOS,選擇Configuration選項,將Intel Virtual Technology選項設置為Enabled。

②使用虛擬化技術開展實踐教學,至少需要開啟一個虛擬機或模擬器,對于一些綜合性實驗,需要開啟多個,這對計算機硬件的配置要求就比較高,主要是CPU、內存和硬盤。因此在機房建設初期就要考慮到這些因素,否則在教學過程中,會由于計算配置太低,有些實驗無法開展,或者需要多臺機器配合使用,才能完成實驗,這樣就會降低教學效果。

5 小結

虛擬技術在計算機類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存在的一些問題,是實驗室教學資源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在虛擬化技術還在不斷發展的今天,虛擬化已不再是單純的服務器虛擬化、桌面虛擬化、網絡虛擬化,甚至手機移動虛擬化等也正快速地走進我們的生活。如何更好地應用先進的虛擬技術和虛擬平臺,進一步拓展和完善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力,是我們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繼續努力探索的課題。虛擬技術的應用不局限于計算機類專業的實踐教學,還可以推廣到機電類、財經類、醫學類等專業的實踐教學,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詩瑾.GNS3在網絡安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5(25):176-177.

[2]歐金明. VMware Workstation在高職計算機維護課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08):129-130

[3]譚毓銀,王平.Packet Tracer軟件在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2015(4):169-170.

[4]張國防,白曉波,孫超.基于Android的APP開發平臺的搭建[J].通信設計與應用,2015(06):68-69.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課程;職業素質;教學模式改革

一、在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職業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職教育中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西方各國和亞洲的日本等國家的職業教育經驗告訴我們,職業素質的培養是職業教育的核心。職業素質是指人們從事相應的工作所應具備的個性心理品質,是從事專門工作的人自身必須具備的條件,具體表現為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情感、職業習慣等,職業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職業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職業素質為內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同時,職業素質是人才選用的第一標準,是職場致勝、事業成功的第一法寶。在高職教學中全面推行職業素質教育,是培養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畢業生的必由之路。

(二)市場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基本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各行各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全面,大學生就業難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究其原因,畢業生在擇業期及試用期表現出的誠信意識、敬業精神、適應能力、人際交往等職業素質方面的問題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當前高職教育中職業素質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需要還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現高職學生在職業道德、人文素質及職業能力等職業素質方面存在問題。一項調查顯示企業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為:環境適應能力65.9%,人際交往能54.5%,專業能力47.7%,目前,高職學生技能適應性在逐步提高,但自我學習、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語言表達等社會適應性能力不足,這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就業和發展。

(三)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融和職業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逐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生產和學習方式。隨著計算機的普遍應用及網絡的廣泛發展,職業崗位對員工的計算機基礎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要求員工有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更強的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能夠在工作中將信息技術與本專業緊密結合,使信息技術更有效地應用于各專業領域。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職的技術基礎課,是高職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應用技能的重要課程。職業素質的培養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融入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情感、職業習慣等職業素質的教育,而目前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多年來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程序和方法,不能充分體現未來職業崗位的要求,具體表現在: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死板,教學環境資源匱乏,考核評價方法單一,教師隊伍薄弱。因此,轉變教學理念,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考核方式,融合職業素質教育,滿足經濟社會的需求,是目前我們正在探索解決的一大問題。

二、改革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我院各高職專業的公共基礎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要與高職的培養目標一致,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因材施教,注重應用能力培養和提高,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考核評價方法,優化師資隊伍,豐富和擴大教學資源。

(一)轉變教學理念,發揮創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缺乏職業教育的意識,或者認為理論夠用就行,技能培養為主,但光有這種認識是完全不夠的。如今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不再是單純的訓練和灌輸,而注重的是素質教育的實施,這就要求每個教師在教育理念上有根本的轉變,必須認識到在技能培養的同時要注重職業素質的培養,而且職業素質的培養不是依靠“職業道德修養”一門簡單的課程所能解決的,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融入職業素質教育,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課程教學中實現。因此,任課老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發揮創新精神,分析研究各個專業的職業素質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改革教學內容,適應專業崗位要求

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不同來安排教學內容。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教育提高了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起點,但是城鎮和農村、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的信息教育水平不一樣,有些偏遠落后地區的學校信息課程開不了或者課程量很少,學生接受電腦的機會很少,因此入校后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就表現不一樣。我院計算機基礎課程大多安排在第一、二學期,對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有一半以上學生來自農村,有些學生入校前接觸電腦機會少,連打字都不太會,相關知識大多來自中學時信息技術課上所學,但課時量少,很大一部分同學通過自己上網玩游戲和網上聊天獲得電腦操作基礎知識。針對這些情況,應該因材施教,任課老師應該分析班上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對少數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另外布置課外任務,建立學習小組,由基礎好的同學進行幫扶,從中可以培養同學們的團結合作、積極向上的精神。

不同的專業對計算機基礎應用的要求也不一樣,根據專業的不同可以適當改變教學內容。比如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除必須懂得一些常規的計算機操作知識,如錄入、查詢、打印之外,還應該學會一門編程語言并掌握其設計方法,能夠結合財會崗位的工作特點,進行有關財務軟件的簡單維護,熟練掌握常用軟件(如Office、Excel等)的使用方法,同時,由于企業會計信息的外部傳輸必須通過互聯網進行,而當今網絡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會計信息很容易被截取、破壞、更改,加上病毒和黑客攻擊、服務器意外故障等等,使會計信息很容易暴露,因此,還必須努力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在對網上會計信息進行有效過濾的同時,注意保護本企業的會計信息,防止非法訪問和惡意攻擊。根據專業的不同,可以對內容有所側重,加大專業所需內容的課時量,以適應專業要求,同時對不太重要內容可以安排自學,從而不影響課程總學時的要求。

(三)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職業素質

改變傳統課堂上的教師單方面灌輸和主動講解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以應用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在課堂上采用案例教學法,采用實際工作崗位上常見的案例來講解,同時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制作動靜結合、圖文并茂、直觀清晰的教學課件,使講解的內容更加直觀形象、更易于理解,以“邊講邊實踐”的形式進行授課。安排上機實踐環節,使學生既掌握理論知識又能鍛煉實際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在人機互動中獲取知識,在這個環節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回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去探索和創新,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除了課堂上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教師還可以適當布置課外的作業任務,以項目的形式分配任務,可以采取分組形式,以小組計分。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眾多的學生社團及學生會組織,自主進行相關訓練。對于一些學生刊物,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信息的搜集整理,版面設計及文字錄入、排版、打印,既可以鞏固課堂所學內容,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因為學校有校園網絡,可以讓學生參與學院網站的日常維護,鍛煉他們的計算機網絡維護能力,獲得實際操作經驗。另外,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電子電腦設計比賽,并且利用休息時間給參賽學生進行賽前輔導,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每年都有很多學生參加,并取得不錯的成績。

(四)加強教學平臺建設,豐富教學資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規劃綱要中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我們必須以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為指導,加強教育信息平臺的建設。我校已經建有校園網,校園網已經進入學生宿舍,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學校以教學研究課題形式鼓勵教師建立課程教學資源庫,把課程教學資源放在校園網上,學生可以自主進行學習,同時可以在課堂以外和任課老師進行網上互動,學生可以網上提交作業,下載老師布置的作業任務,向任課老師網上提問,而老師可以在網上批改學生作業,布置作業任務,回答學生提問,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這是做不到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由于是公共基礎課程,學生多,涉及面廣,尤其需要建立課程教學資源庫,即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又方便任課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從而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任課教師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及時更新和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庫,充分發揮其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創新能力。

(五)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注重職業素質考核

課程考核方式是檢驗課程教學效果、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手段。過去的考核方式大多是期末筆試+上機考試的模式,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甚至只有期末筆試,一卷決定最終成績,運用傳統的筆試方式或單純的上機考試已無法全面地檢驗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不能反應學生的真實水平,不能反應學生職業素質方面的表現。對于學生的評價不僅僅在于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技能的高低,還要關注他們的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創新精神等職業素質的養成。首先,我們在試卷命題上改變過去只顧知識面涵蓋范圍的做法,而是轉為重點突出,兼顧知識面,而且最好是按專業命題,以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分析應用能力。第二,加大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核,把課堂測試、課堂操作實驗、課外作業任務、小組協作活動表現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信息技術問題的能力結合在一起進行考核,全面、準確、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考核。第三,明確考核流程及成績評定標準,以前的成績評定是期末考試占80%,平時成績占20%,職業素質方面的評價不明顯。應該打破以往的成績評定標準,訂立新的評價方式和評定比例,可以增加平時成績的比重,平時成績中加大職業能力的考核,比如小組協作活動表現、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考核的比例可以加大,注重職業素質方面的考核,同時要制定考核的流程,讓學生明確考核的標準。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第11篇

關鍵詞:網絡工程;雙證融合;考核模式;應用型本科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2-0031-03

一、“雙證融合”考核模式的引入背景

在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通過各門專業課程的學習所最終獲得的能力與企業要求學生應具備的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有很大差距,使校企合作這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前期對網絡工程專業雙證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了研究,但在最終出口即考核方式上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在考核方式上將“學歷證”與“職業資格證”有效融合,使學生在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質等方面滿足我國網絡行業的需求是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從而進一步促進雙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和推進。

目前我國在信息技術領域已建立了國家和企業兩級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國家級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有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主辦的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1],該考試分為5個專業類別,并在各專業類別中分設了高、中、初級專業資格考試,其中涉及網絡工程專業的考試包括初級的網絡管理員、網頁制作員考試,中級的網絡工程師考試,高級的網絡規劃設計師考試。此外,國家級職業資格認證考試還有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的全國信息化工程師項目(NCIE)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辦的國家職業資格網絡工程師認證考試(OSTA)。其中包含了系統集成工程師、綜合布線工程師、網絡安全工程師、網頁設計師等一系列認證考試。企業資格證書主要有思科(Cisco)認證、華為認證、Red Hat認證、銳捷認證等。各類認證考試通過者基本具備了在計算機網絡相關崗位從事相關技術工作的水平和能力。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將認證考試通過與否作為評估畢業生網絡技術水平的依據。職業資格證體系的成熟為研究、實踐探索和實施“雙證融合”的網絡工程專業考核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雙證融合”考核模式的考核原則

第一,綜合考核學生在網絡工程方面的知識、能力、技能和素質,改變傳統上僅僅將期末筆試成績作為學生最終成績的做法。采取多樣性的考核方式,除了筆試、大作業、學術論文撰寫等方式外,特別強調實踐能力和技能的考核,如實際項目的配置操作考核等。

第二,校內課程考試與認證考試進行科學合理的成績置換。認證分析網絡專業不同課程教學大綱與國家和企業兩級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大綱中各知識內容相互對應,并與相關認證考試培訓機構或企業合作。對于培訓機構和企業能夠提供培訓的課程,學生可以參加培訓,通過認證考試后,認證考試成績置換為校內課程的成績及學分;未參加培訓和認證考試的學生,仍然參加校內課程的學習并取得成績和學分。

第三,引入相關企業參與制定考核內容和標準,提高就業適應性。企業技術人員和高校專業課教師共同研究制定考核內容和標準,考核內容盡量做到實用、先進、難度適中,考核標準盡量符合國家和企業認證考試的相關標準。同時嚴格實行教考分離,保證考核結果客觀、公平。

第四,突出過程考核。加強教師對學習過程的控制,教師根據各階段考核結果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節奏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學生也能夠通過階段性考核結果,發現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及時加強訓練和復習,提高學習效率。

三、“雙證融合”考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在雙證融合策略的指導下,根據上述原則,進行網絡工程專業考核模式的構建,既要體現學歷教育重理論考核,又包含技能考核重實踐的特點,這樣才能使課程體系合理規劃、有效融合。

網絡工程專業“雙證融合”考核過程中,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水平)、學習效果(獨立完成課程學習內容、作業、實驗項目的數量及質量和認證考試成績)。考核按如下過程進行。

1.制定“雙證融合”認證考試科目與專業課程成績置換關系。詳細規定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科目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成績置換對應關系,認證考試成績置換的主要是實踐課程的成績。對于難度較大的認證考試科目,如果學生通過認證考試可以置換多門課程的成績,并記載較高的成績。認證考試科目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成績置換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認證考試科目與專業課程成績置換對應關系

學生可以在畢業前多次參加認證考試,認證考試通過后按表1記載對應課程的成績,并獲得學分。

2.制定各專業課程的考核方案與標準。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及表現、獨立完成作業情況、實踐操作水平、知識理論掌握情況等提出具體要求,安排各個階段的考核時間和方式,并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具體的考核方式包括學習表現評價、分階段測試、網絡設計能力考核、實際項目配置、在線操作考核、綜合知識試卷考核。根據上述內容制定“網絡工程專業“雙證融合”考核辦法及標準”,經過相關專家審查通過后,由教務處審批備案,并在開學初期向學生公布[2]。

3.實施“雙證融合”過程考核并記錄相關成績。按考核方案執行各項考核任務,采取表格量化方式記錄各項成績數據,包括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時間及成績、出勤及學習表現、與教師互動情況、課堂測驗成績、網絡設計能力考核情況、實際項目配置完成情況、在線操作考核情況等,并待課程結束后一并歸檔。

學習態度及表現占學生期末總成績的10%,主要考查范圍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出勤情況、完成作業或論文的質量及獨立性、回答教師提問及與教師互動情況等。由于這類考核主觀程度比較高,教師在考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能力、學習積極性、交流溝通能力、基本素質等進行評價,盡量避免根據個人喜好評分。

分階段測試考核占學生期末總成績的10%―20%,在主要知識內容講授完成之后,安排階段測試,測試內容主要包括網絡基礎理論知識、網絡故障分析、實踐操作和應用。測試的形式包括筆試、撰寫分析報告、實際操作、應用方案說明書等。

實際項目配置考核占學生期末總成績的20%―30%,主要由企業提出多種實際項目供教師根據學校的實踐教學環境進行選擇,考核標準由企業制定,其考核成績也作為企業錄用畢業生的一項重要參考??己藘热葜饕ǔS玫木W絡協議的設置、交換機的系統配置、路由器的常用配置及接口的設置、虛擬局域網的組建等。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通過該類考核,網絡工程實驗室全天開放,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際操作機會,由學生管理,教師遠程監控和輔導,必要時還定期請企業和培訓機構講師進行遠程演示和輔導。

在線操作考核占學生期末總成績的20%―30%,主要是采用網絡在線考核系統平臺,對網絡管理、網絡應用服務配置、網絡維護等進行仿真操作,鍛煉和考查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對理論知識比較多的課程可安排期末綜合知識筆試,全面考查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試題的命題可參考國家和企業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真題,使學生能夠體驗認證考試的試題難度,把握其考試重點。

4.最終成績評定。根據之前制定的考核評分標準,對上述過程考核中形成的各項成績進行匯總、量化、綜合后形成學生的課程最終成績。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并結合企業建議,可適當調整各項過程考核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但要保證合理、公平、公開,及時通知學生。

通過認證考試的學生可選擇按照表1中的成績置換對應關系,置換相應課程的成績,也可以選擇采用上述過程考核成績形成課程最終成績。

四、“雙證融合”考核模式的評分標準

由于“雙證融合”的過程考核模式中考核方式類型較多,因此應針對不同考核方式、課程教學大綱和資格認證考試大綱的要求確定各考核項目的詳細評分標準。同時充分利用企業對網絡行業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深刻理解,引入企業參與制定考核標準,使考核標準更能體現當今快速發展的網絡技術領域核心的技術標準。

下面以實際項目配置考核和在線操作考核為例說明考核評分標準。

1.實際項目配置考核評分標準。實際項目配置考核的內容和評分標準由企業根據崗位工作需求提出,并吸納國家和企業網絡資格認證考試中一部分考核內容及標準。評分標準中側重學生分析和解決網絡實際問題的能力,選取了若干考核評價因子作為評分依據,具體考核評價因子及比例如表2。

表2 實際項目配置考核評價因子及比例

依據表2中的各項評價因子,教師對學生完成的實際項目配置成果給出評價,各項評價因子獲得的分數之和量化為該實驗項目的考核成績,具體如下。

實際項目配置考核成績 =

其中,S為實際項目配置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百分比;Ci為某實際項目配置所得百分制分數;Pi為相應項目的權重,由教師根據課程具體情況確定①。

2.在線操作考核評分標準。在線操作考核采用網絡在線虛擬考核系統平臺進行考核,學生使用該系統進行網絡管理、配置等仿真操作,操作環境與崗位工作場景完全一致,主要考核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根據學生操作的速度、正確性、熟練度等評定成績,具體考核評分點及計分標準如表3。

表3 在線操作考核評分點及計分標準

根據表3中的考核評分點,教師檢查學生完成操作內容的多少,所用時間的長短,解決了多少技術問題等情況,對學生的在線操作給出評價并計分,全部評分點獲得的分數之和量化為該次在線考核的成績,具體如下。

在線操作考核成績 = T×各次在線考核所得分數平均值(百分制)

其中,T為在線操作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百分比②。

五、改進措施

網絡工程專業“雙證融合”考核模式還處于探索和實施過程中,需要高校、企業及一些社會培訓機構的多方參與。其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教材的建設和教師隊伍的建設上。

1.注重網絡工程專業“雙證融合”教材的建設。由于網絡工程專業各門課程所使用的教材與國家和企業兩級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的輔導教材有較大差別,而且教材內容側重不同,實施“雙證融合”考核模式造成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因此在實踐中急需編寫課程教材與認證考試的輔導教材融合的新教材。新教材的內容應充分吸收認證考試大綱的重點內容,并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和社會培訓機構教師參與編寫。新教材甚至可以突破以往一門課程一本教材的傳統,針對認證考試大綱的要求將幾門課程內容合編為一本教材。

2.加強網絡工程專業“雙證融合”教師隊伍建設。為了保證“雙證融合”考核模式的實現,需要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的配合,只有提高教師隊伍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對于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具體措施如下:(1)要求專業教師參加國家和企業級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持證上崗。(2)建立學校、企業、培訓機構“三位一體”協同合作的雙師型教學隊伍培養平臺。專業教師定期到校企合作培訓中心聽課,定期到企業鍛煉,在企業中擔任不同的崗位角色,注重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3]。(3)急需國家調整高校評價指標和高校人才引進政策,將企業中真正有實際經驗、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引入到應用型本科教師隊伍中來,提高網絡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水平。

高等學歷證與職業資格證是兩種類型的證書,各自形成了獨立的知識體系,學歷證體現的是專業水平,職業資格證體現的是能力水平,怎樣使兩個不同體系的水平形成疊加,互相支撐是研究的重點。我們在多年的網絡工程專業“雙證融合”教學實踐以及調研的基礎上,對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層次“學歷證”與“職業資格證”兩證并行、相互融合的考核策略進行研究和實踐,對課程各個考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完善、優化了過程性考核流程及相應評價體系。探索并建立了課程“雙證融合”考核評價標準,同時完善了畢業頂崗實習相關規范和標準。按學校、學院及專業群三個層級統一建設了一批校外實習基地,實現實習基地的跨學院、跨專業共享使用。上述研究成果為把握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教學規律,建立科學合理的并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考核模式和規范提供了參考。

注釋:

①無故不參加項目配置考核的學生要取消其該門課程的成

績評定資格;在每次項目配置考核中,各項考核評價因子

所得分數之和Ci低于60分的學生可以在一周內重新進

行考核,以兩次考核的平均成績為最終成績。

②在每次在線考核中,考核評分點被評為“中”和“差”累計

達到3項的學生為未通過,必須重新進行考核;在線考核

可進行多次,始終不能通過在線考核的學生或無故不參

加考核的學生要取消其該門課程的成績評定資格。

參考文獻:

[1]李聯寧.計算機等級考試的研究與思考[J].計算機教

育,2011,(19).

[2]王健.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形成性考核評價標準研究

[J].中國電力教育,2011,(34).

第12篇

【關鍵字】:數字城市 空間數據 信息化

數字城市是現實中物質城市的一種信息化形態,是人們對物質城市理解的一次巨大進步,本質上是城市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寄存于龐大數據庫里。相較于傳統城市的物質性,它是在眾多高新技術的支持下建立與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活的虛擬特性,這種特性為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依靠之一。

一、數字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架構

數字城市建設與發展需要攻克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建設一個完善的、可行的、高效率的空間數據基礎設施體系。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劃分為虛擬體系建設和基礎物質體系建設??臻g數據的虛擬體系不僅包含了數據體系、技術體系、標準體系,還包括了管理體系、應用體系等多方面內容;而基礎物質體系的建設主要是指網絡源頭的架構與外部網絡維護。如何把這些看似分離卻密不可分的各個小體系糅合進空間數據這個大體系,直接體現著一個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一)虛擬數字體系建設。數字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數據體系是一個寬尺度、多源頭、動態的數據集合體,它不僅僅能全面的介紹一個城市的地理、人文等基礎信息,還能有效的對這些基礎信息給予相應的評價。支撐這些信息和評價的載體卻是屬于技術體系的范疇,從數據最開始的采集整理、加工處理、更新,再到后面的反饋等,需要用到遙感技術、GPS技術、空間數據處理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一系列相互交互、共同作用的技術。這些技術的參考也要有一套標準的體系,不僅僅有標準的數據字典、數據采集、數據模型,還有著標準的數據交換和數據質量。如何建立這套標準,卻又要管理體系來起作用。管理體系包括著城市空間數據地位,數據生產、管理、更新,標準的制定與,信息的共享與反饋等,不僅僅要明確數據采集、更新和應用的機構,還要確立數據集成與管理方案,使這些分散的管理能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從數據體系到管理體系,從最為虛擬的信息到實體機構的運作,數字城市空間數據的虛擬體系,是一項繁雜而又必不可少的體系,是整個基礎設施建設之中的重中之中,必須在分別做好各個小體系的同時,又兼顧他們的聯系性,使他們能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

(二)基礎網絡物質體系的建設。基礎物質體系的架構分為空間數據內部的網絡和服務器的建設以及基于城市有線網絡和管帶網的外部網線聯接體系,這是基礎源頭和傳輸過程的兩大體系的架構。數字城市的空間數據信息在源頭網絡和服務器得以整理,再依靠于網絡媒介來實現傳輸與共享,因而構建一個足以支撐數字城市空間數據運轉的覆蓋面廣、詳細的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形成一個集中的,高效運轉的服務器源頭,是非常急迫和有必要的。在現有的網絡鋪設的基礎上,完善不足之處,注重網絡電纜的維護與更新,使物質基礎設施體系成為虛擬體系的墊腳石,為數字城市打下良好基礎。

二、數字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應用

建設和優化數字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是為了在這些基礎之上,使應用技術能更好的發揮作用,更好的為城市信息化服務?;谶@些基礎設施,數字城市空間數據的應用得以實現。

(一)在空間數據基礎信息數據庫中的應用。數字城市空間數據的采集與整合,使得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形成了關于一座城市的數字面貌,這種面貌也會慢慢變得越來越詳細,會使得在信息化的社會里形成一座與物質城市相差無幾的數字城市。人們可以在網絡的社會里,通過這樣的一個數據庫,去感受到與現實城市相差無幾的樂趣。當然,數據庫是一個較為寬泛和模糊的應用,在現今是不能直觀為人們所察覺的應用。

(二)在空間數據信息共享中的應用。城市的各個種群,包括個人、組織都需要使用數據庫中的資料,尤其是與城市功能有關各部門,更是這種信息的??停@其實是一種共享應用的實現。在使用空間數據等資料信息時,如城市用地、三維地形等,這些信息被運用的頻率很高,可是更新卻又特別快,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構建一個開放的信息數據共享平臺,來完成數字城市空間數據的與更新,并保障其權威性,各部門在使用數據的同時,也是一種數據的交換過程,互相提供又互相補充,空間數據的信息共享應用得以實現。

(三)在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中的應用。數字城市的空間數據在城市的規劃和基礎設施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說,相關城市以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反饋的效果為依據,開發出數字規劃國土的信息平臺,用以在模型上規劃設計國土資源、規劃國土資源審批的廣尺度、多源頭的信息,實現統一的巨量數據管理,然后再以此為依據,不斷調整規劃的方案,實現城市的有效規劃。在規劃過程中,以空間數據為依托,找準基礎設施最大效益投放點,然后在現實中開工建設。

(四)在城市化信息管理中應用。物質城市的管理是依靠警察、城管等來進行,但是信息化城市的管理不同于現實城市的管理,它運用的網格地圖等技術,劃分不同的基本單位為管理范圍,確定各范圍的負責人,實現分級、分層、分區域的管理。這種數字化的管理,簡單而有效果,大大的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五)在城市交通管理等公眾服務領域的應用。數字城市以空間數據為基礎,能組合城市主要道路十字路通信號燈、攝像頭等信息,在后臺服務器上,實時各道路的交通狀況,為交通管理制度提供數據依據,實現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在城市交通管理領悟中的應用,只是眾多公眾服務領域的一個方面,在諸如商場,學校等領域,數字城市空間數據也是經常被運用的。

三、結束語

衡量現代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21世紀是信息科技的世紀,城市的發展也必須要去適應信息科技帶來的沖擊,城市的信息化也因此成為了城市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數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礎,其出現也正好是適應了這一點,做好數字城市空間數據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使基于這些建設之上的應用技術充分發揮其該有的功能,對于數字城市以及物質城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凌.淺談基礎地理信息在數字城市建設中的地位與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2)

[2]石永閣.城市空間信息服務框架及應用[J].地理空間信息,2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