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40: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藥化工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占據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主導地位。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分別名列前三位,占據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主導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為信息與系統科學、地學、數學、天文學和力學。除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三個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為正外,其他五個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多數學科的科技發展低于整體水平(見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生物學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學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學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與系統科學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學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數學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學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學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差距明顯。
在自然科學學科中,上海除地學外,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進入前三名,其中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六個學科在大陸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信息與系統科學國際科技論文數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見表2)。雖然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位居前列,但與北京相比,差距明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在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力學、物理學、化學、信息與系統科學、天文學和生物學有明顯優勢,數學與地學國內科技論文未能進入前三名(見表2)。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數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數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力學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上海 陜西
信息與系統科學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天文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地學
北京 湖北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生物學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廣東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是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
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效率,就其實質而言,是新的知識在一個系統中創造、流動和利用的效率。它取決于諸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之間相互作用的效率。而決定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則取決于經濟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體系的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和創新文化的氛圍。建設知識創新體系,提升學科建設與科技發展能力的關鍵是通過制度、政策和環境的作用,提高創新各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達到創新目標的要素間的互動。從本質上看,創新體系是由存在于企業、政府和學術界的關于科技發展方面的相互關系與交流所構成的。在這個系統中,相互之間的互動作用直接影響著創新的成效和整個經濟體系。創新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知識的循環流轉。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2/3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識流轉、戰勝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中的系統失靈是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知識創新體系建設面臨的長期任務。
表3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114
343
275
5122
與國內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38
127
118
2360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獨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2。
2 上海工程與技術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學科在國內的比較優勢。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20個學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學、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訊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土木建筑、交通運輸9個學科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兩個學科國際論文排名第三(見表4)。
表4 2001年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陜西 江蘇
測繪科學技術
北京 四川 陜西
北京 湖北 江蘇
材料科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上海 陜西
礦山工程技術
北京 江蘇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蘇
冶金、金屬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遼寧 上海
機械、儀表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江蘇 陜西
動力與電氣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湖北 陜西
能源科學技術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東 黑龍江
核科學技術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肅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陜西 上海
計算技術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蘇 上海
輕工、紡織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廣東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蘇 廣東
廣東 浙江 江蘇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蘇
湖北 北京 江蘇
交通運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陜西 黑龍江
北京 陜西 江蘇
環境
北京 江蘇 上海
北京 江蘇 上海
安全科學技術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蘇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有18個學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別由廣東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個學科進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學、土木建筑、交通運輸3個學科名列第二,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輕工與紡織、環境工程名列第三(見表3)。
2)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占主導地位的學科。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8個學科依次是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機械與儀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學、化工、計算技術、動力與電氣、交通運輸。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最為薄弱的5個學科是測繪科學與技術、水利、礦山工程技術、安全科學技術和食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60%的學科科技發展低于平均水平(見表5)。
表5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機械、儀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學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計算技術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動力與電氣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運輸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屬學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輕工、紡織
-0.46716 -0.475
-0.47954 12
環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學技術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學技術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學技術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礦山工程技術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測繪科學技術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論文產出與北京差距懸殊。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個學科中,除材料科學與土木建筑兩個學科外,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交通運輸、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9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進入前3名的9個學科,除材料科學、輕工與紡織兩個學科外,土木建筑、交通運輸、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環境工程等7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術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70%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 上海市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與國內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94
854
608
19073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獨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5。
3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農學和水產學占據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主導地位。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農學和水產學,林學、畜牧與獸醫科學相對薄弱(見表7)。
表7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農學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產學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獸醫科學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學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有相當差距。
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和林學、甘肅的畜牧獸醫、湖北的水產學國際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浙江的林學,江蘇的畜牧獸醫、山東的水產學國內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無論是國際科技論文、還是國內科技論文,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科技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農學
北京
浙江
江蘇
北京 江蘇 浙江
林學
北京
黑龍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廣東、陜西
畜牧、獸醫科學 甘肅
云南
北京
江蘇 北京 甘肅
水產學
湖北
山東
廣東
山東 廣東 福建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64%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9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4
46
38
229
與國內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2
5
4
18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69
124
99
506
獨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3。
4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仍有相當差距。
在醫藥科學領域6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四個學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兩個學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排名第二,中醫學排名第三(見表10)。在醫藥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除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外其他4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醫藥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預防醫學 北京 浙江、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基礎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藥物學
上海
北京
江蘇
北京 廣東 上海
臨床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中醫學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蘇 北京 廣東 江蘇
特種醫學 上海
北京
廣東
北京 陜西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6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的第一,上海除中醫學國內科技論文未進入前三名外,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藥物學、臨床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均排名全國第三(見表11)。在醫藥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6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臨床醫學
1.495
1.583
1.56579 1
藥學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礎醫學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醫學與中藥學
-0.21555 -0.8431
-0.27284 4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
-0.69136 -0.64275 -0.70052 5
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科技發展相對薄弱。
3)知識流動不足是影響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制約因素。
表12所示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85%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12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37
124
114
7510
與國內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6
10
7
119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7
195
166
2343
獨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125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我國醫藥衛生期刊的質量與要求及評估標準,主要適用于綜合類、學術類、技術類、檢索類和科普類醫藥衛生期刊。
2本標準引用的國家標準和法規
BG/T1.1-1993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單位:標準的起草與表述規則第1部分:標準編寫的基本規定
GB/T3179-92科學技術期刊編排格式
GB9999-88中國標準刊號
GB/T16828-1997中國標準刊號(ISSN條碼)部分
GB788-87圖書雜志開本及其幅面尺寸
GB3259-92中文書刊名稱漢語拼音拼寫法
GB11668-89圖書和其它出版物的書脊規則
GB/T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GB/T13417-92科學技術期刊目次表
GB6447-86文摘編寫規則
GB/T3860-1995文獻敘詞標引規則
GB7713-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
GB3100~3102-93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
GB3358-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
GB8170-87數值修約規則
GB/T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
GB/T15835-1998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
GB/T15834-1995標點符號用法
GB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使用方法
國務院(1997)第210號令.出版管理條例.1997-01-02
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第12號令.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1991-06-05
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發信字(1994)148號文,關于頒布五大類科技期刊質量要求及評估標準的通知.1994-08-02
新聞出版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1992-07-07
新聞出版署新出技(1993)1070號.關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廣使用條碼的通知.1993-08-09
3質量要求
3.1政治標準要求
3.1.1路線方針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以及科技發展方針和衛生工作方針;
3.1.2政策法規遵守憲法執行國家有關科技、新聞、出版、保密、版權、專利、廣告、醫藥衛生、中醫、人口、環保以及國家等方面的政策、法規、條例及其他有關規定。
3.1.3思想觀點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宣傳科學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反對各種偽科學、歪理邪說、江湖騙術等。
3.1.4道德規范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嚴格遵守科學道德、醫學道德和編輯道德。
3.2內容質量要求
3.2.1綜合類期刊
3.2.1.1創新性論文具有新觀點、新認識、新思維、新措施,或提出具有實踐意義的新問題、新進展、新趨勢、新策略,或具有較高的指導價值。
3.2.1.2科學性反映本學科科技管理發展動態和交流管理經驗,并指導現實工作。選題實用,立論科學,論據可靠,觀點明確,論證有力,推理符合邏輯,結論正確。
藥學專升本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
學生基礎存在著較明顯差異,對藥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參差不齊。針對這一特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應偏重補充、鞏固藥學專業基礎知識,并增加綜合性課程的比例,即以藥學專業知識為主干,以化學和基礎醫學為基礎,以外語、數學、計算機為基本手段,重點講授藥學領域的新技術、新成就和前沿性內容。全日制專升本的學制為2年,其中還有一個學期為畢業實習,真正只有3個學期的課程學習時間,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據藥學專業方向的需要,可將藥理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物合成、藥劑學、生物藥劑學與藥代動力學、天然藥物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天然藥物化學、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等設為專業必修課;并增設生理學、臨床醫學概論等基礎性課程;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化學學科,在專科期間已學過,也是入學考試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復開設,可適當增加化工原理、藥用高分子材料學、制劑工藝設計學等學科課時;同時,為提高學生外語水平、文獻檢索能力和綜合技能,開設英語、文獻檢索、計算機、醫藥數理統計等應用型和綜合性課程。另外,浙江中醫藥大學屬于以中醫學和中藥學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可將中醫藥學相關知識如中藥學、中醫學概論、中藥炮制學、中藥商品學等課程設為公選課,讓學生根據興趣選修,利于他們結合藥學與中藥學知識,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長。教學模式由于專升本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應改變以往單純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可借助錄像、多媒體、幻燈片等多種教學技術,開展問題式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增加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講授的基礎上,應結合學科的當前現狀及發展動態,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重點培養學生對藥學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協同合作能力。例如,藥劑學課程中講授靶向制劑章節時,課堂討論后老師要求學生選擇一種靶向制劑,圍繞其輔料、制備、優點和不足等,以小組為單位撰寫論文,并以PPT的形式進行課堂匯報,通過小組答辯、教師點評的形式予以評價。此種方式不僅極大地鞏固了相應的知識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組織能力。實驗課的教學則可融合藥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把藥學各專業課程的獨立實驗相結合,設計成綜合性實驗。例如,阿司匹林腸溶片的制備,通過分組,分別完成藥物化學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藥、藥物制劑部分制備阿司匹林片劑;藥物分析部分檢測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劑的質量、藥理學部分進行藥效學和毒理學研究、生物藥劑學部分開展藥代動力學和穩定性研究等。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相銜接,優化他們的知識結構,提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教師的教學內容得以豐富,學生也對每一門課程的研究方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也為他們步入社會、更好地開展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藥學專升本畢業論文導師制的開展
由于目前大多數藥學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進行畢業論文的導師選報工作,而此時專升本學生剛剛入校,在校時間較短,不知道導師的專業方向,導師也不清楚學生各方面的情況,相互間缺乏了解,造成了專升本學生難以找到適宜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因此,學校在專升本學生進校后應給予學生與導師充分交流的機會,通過在網站上導師的相關信息、與導師的見面會等方式,使學生與導師間相互熟悉,在雙方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首先由學生自愿選擇導師,導師再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開展論文指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自選課題或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進行文獻查閱、方案設計、實驗開展、論文撰寫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時專升本學生也正在藥學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可結合畢業論文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理論課堂上尋求解決的方法,從而形成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而導師也應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依據畢業論文計劃表,要求學生完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外文翻譯等任務后進入實驗室;同時指導學生在畢業環節合理安排好畢業課題、實習、考研等的時間,協助解決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順利地完成學業和就業。
根據國家教指委的專業規范以及社會需求與各類人才的專業特點,在大量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結合辦學特色,研究確定了生物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出具備生物工程基本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和技能,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及中醫藥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在培養方向上,既要培養學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又要注重現代生物工程在傳統中醫藥中的應用與交叉融合,注重工程技術素養的培育,注重培養具有中藥發酵工程技術、中藥活性成分分離工程技術、能將細胞工程、基因工程應用于中醫藥研究的人才,充分發揮中醫藥背景的優勢和特色,培養出社會真正需求,并能在中醫藥領域發揮一技之長的復合型人才。
二、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圍繞著培養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加強課程及教材建設,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注重特色項目的培育,重視中藥發酵工程、中藥酶工程、中醫藥基因工程等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能的培養,這也成為了專業建設的一大特色。
1實施課程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注重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的培養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課程水平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水平。生物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以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主線,注重其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在廣泛學習調研國內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教指委制定的專業規范要求,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整體優化和調整。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增設了工程類基礎課程,并增設了實訓環節,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在培養學生具備生物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重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的培養,具有鮮明的中醫藥特色。除了開設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通用課程以及工程制圖、化工原理等工程技術基礎課程以外,還充分利用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中醫藥學這一優勢學科,開設了中醫學概論、中藥藥劑學、中藥復方藥動學等課程。同時,在專業實驗課中也融入了中醫藥相關的內容,而學生開放實驗項目、本科畢業論文中與中醫藥相關的比例均高達50%左右。
2選用優秀教材,編寫特色教材,融合鮮明的中醫藥特色
教材建設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必備的基礎環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必然反映到教材上。制訂教材建設規劃,完善教材選用機制,以此保證教材選用的先進性及中醫藥特色。針對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特色,編寫并出版了符合專業方向需要的中醫藥生物工程教材《生物與制藥工程實驗》,該教材既注重基礎知識,又著眼于實用性及學科發展性,并結合了中醫藥特色的實驗內容。這些實驗內容在生物工程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注重中醫藥特色,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3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工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教學的重點和特點,實踐教學不但是生物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活動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生物工程作為一門實踐性及應用性較強的專業,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還應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強化工程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1)積極推進實驗教學改革我校生物工程專業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工作,在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內容、課程整合與優化、完善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以滿足生物工程專業發展的需要。
①在實驗教學體系方面,實行多層次改革,對課程實驗教學、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畢業設計實驗、開放實驗項目、企業實訓教學、實驗設計競賽等多個環節進行優化,建立更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
②在實驗教學內容方面,增加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減少驗證性、認知性實驗項目,促進科研成果向本科實驗教學內容轉化,并根據學科發展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引入特色實驗項目。
③在課程整合與優化方面,對實驗教學內容相關相承的課程,打破課程壁壘,進行課程整合,開設專業模塊大實驗,如將“基因工程”“、生化制藥學”的實驗課整合為“基因工程實驗”,將“工業微生物學”“、生物工藝學”“、發酵設備”的實驗課整合為“發酵工程實驗”。“基因工程實驗”將基因工程常用的實驗技術串聯起來,涉及基因克隆、菌種構建、工程菌的發酵、蛋白分離純化、產品電泳與檢測等環節,讓學生在整個產品生產流程中了解各項技術,既有“點”、又有“面”,改變了過去實驗課時少、實驗內容孤立、交叉重復等現象。
④在完善管理機制方面,建立開放式實驗教學平臺,通過該平臺實現信息、師生交流、資源共享、實驗管理等功能。
(2)建設特色實驗室,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建有生化分離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學合成和化工原理等特色實驗室,面向全校開放。每年承擔150余項開放實驗項目供全校學生選擇,內容涉及生物工程各個方面,通過這些實驗項目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科研能力。同時,根據學生的科研興趣及就業方向,分不同專業方向,通過實行科研導師制、撰寫論文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如采用發酵工程技術培育藥用菌(中藥)、中藥成分分離分析工程、中藥制劑工藝、細胞工程、生物制劑等不同方向。
關鍵詞:產學研;創新創業創意;化學工程領域;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劉峙嶸(1969-),男,江西蓮花人,東華理工大學化學生物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樂長高(1967-),男,江西撫州人,東華理工大學化學生物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江西 撫州 344000)
作者簡介:本文系江西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XYJG-2011-028)、江西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XYJG-2012-057)、江西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XJG-11-8-1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5-0034-02
專業型碩士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一種形式,與學術型碩士處于同一培養水平。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專業學位定位為具有特定職業背景的學位,主要培養特定職業背景的高層次專門應用型人才。2009年首次招生以來,專業碩士發展迅速,專業類型、招生比例和招生專業都有大幅度的增加。預計到2015年,專業碩士招生將占研究生總招生的50%以上,我國將形成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均衡發展的總體格局。[1-3]
化學工程領域是一種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化學工程是研究化學工業和其他工業過程中所進行的化學過程與物理過程共同規律的一門工程學科,涉及在化工、煉油、輕工、冶金、能源、醫藥、環保、軍工等部門從事產品研制、工藝開發、過程設計、系統模擬、裝備強化、操作控制、環境保護、生產管理等內容。
東華理工大學化學生物與材料科學學院2002年獲得“應用化學”二級學科工學碩士點授予權,2005年獲得“化學工藝”二級學科工學碩士點授予權,2008年獲得化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授予權,2010年獲得“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工學碩士點授予權。該學科擁有先進的實驗平臺,雄厚的科研開發實力。“化學工程與技術”碩士點擁有一支知識和年齡結構均較合理的師資隊伍。
產學合作是一種學校理論學習與企業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相對于其他類型的人才培養,產學合作對化學工程領域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要,豐富的實習實踐訓練、扎實的研究訓練對提高研究生就業競爭力有很大幫助。與19世紀研究生教育產生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現代社會更加強調產、學、研的一體化。我校“化學工程”領域一直高度重視產學合作教育對化工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對“產學研”與“創新創業創意”結合培養化學工程領域高級人才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取得了成效。
一、“產”為先、引導創業意識
東華理工大學(原華東地質學院)是江西省人民政府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技工業局(原國防科工委)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學優勢和核科學特色的高等院校,我校“化學工程”領域長期以來一直為核化學化工行業培養高級人才,一直與核化工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我校建校以來,長期受部委管轄,與當地化工企業聯系很少。自從學校下放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以來,經過多方努力,積極與地方企業聯系,義務為地方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增進了雙方的了解和相互信任,局部彌補了企業領軍人物和專業人才比例偏低的不足。目前已與江西省內十多家化工企業建立了廣泛的產學研合作,如江西撫州添光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撫州三和醫藥化工有限公司、江西贛亮醫藥原料有限公司、江西撫州蒼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撫州市臨川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永方電源有限公司。通過不同層次層面的合作,形成了校企長期穩定的產學研關系,促進了企業通過加快引進高校技術成果來提升企業的科技競爭力,形成了產學相結合的化工初中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和產學研結合的教學科研創新基地,又是企業破解行業技術問題和研究生培養的共同體。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方式,產學研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功能和作用都是雙向的。導師鼓勵研究生走出“象牙塔”,向社會學習,向基層學習,向實踐學習,注重就業創業引導,努力使專業學習與創業教育緊密結合,專業實踐與創業實踐有效銜接,讓研究生在“做中學”,進一步增強研究生創業理念,促進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企業的收獲在于教學培養的人才和科研成果最終流向企業,通過一年實踐學習,對實習企業有一定了解的化學工程領域研究生畢業后選擇回實習企業就業,這些研究生對企業工藝流程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不需要經過培訓,很容易上崗;企業的技術骨干也可以到我校通過攻讀化學工程碩士學位提高理論水平。
二、“學”為主、培養創新能力
學校不必建立一個比真實化工廠的工程實踐環境更好的化學工業實驗室,通過多層面、全方位的產學研合作,學校既可有效地解決化學工業實驗室建設所需要的經費不足和場地缺乏等問題,同時能夠解決實踐教學指導環節中化工專任教師“弱工程化”的問題,增加接觸化工企業的機會,增強工程實踐能力,以提高化工專業課程教師工程素質和培養“雙師型”教師。
另外我校“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教師在承擔各級縱向科研課題的同時,也通過與化工企業廣泛合作,承擔大小橫向研發項目,在促進自身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時,也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所有這些縱向橫向項目的開展都為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環節提供了充足的題目來源和經費支撐,為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必備基礎。
創新是在一定范圍內、時間內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提出別人沒有提出過的東西的一種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入化工企業的專業型研究生,采取1+2或2+1模式,每位學生分配學校和企業雙重導師,共同負責整個培養過程。學生在校遵守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進入企業則必須遵守企業的員工管理制度。使研究生“真刀真槍”作畢業設計(論文),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能夠在理論知識學習扎實的基礎上獲得足夠的實際工程技術鍛煉,獲得較強的化學工程專業技術核心能力,為研究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該學科及時與化工企業交流合作,了解化工企業對化學工程領域高級人才知識結構的需要,不斷調整專業型化學工程領域培養方案/培養計劃,制定出符合化工市場需求的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聘請多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作為企業導師或工程實踐指導教師,形成了化工專業理論教師與化工企業工程人員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突出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4-5]
三、“研”為線、點燃創意火花
化工企業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由校企雙方共享,校企雙方以互惠互利、共同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通過產學研用結合,可進一步提高我校化學工程領域研究生群體的社會貢獻率,優化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骨架,增強研究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促進合作單位研究開發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的不斷提高。[6]
高校應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及服務社會三大職能。“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教師穿梭于學校和生產企業之間,能及時了解什么是社會急需的技術和適用的技術,密切關注科技成果應用價值來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根本上解決經濟科技“兩張皮”,擺脫長期以來科研成果在實驗室“睡大覺”現象,切實充當產、學、研的紐帶和橋梁,讓彼此從原來的松散聯盟變成緊密合作體。目前“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多名知名教授被化工企業聘請為省級科技特派員或承擔省級產學研課題。2010年撫州三和醫藥化工有限公司科研項目“雷貝拉唑羥基物鹽酸鹽”先后獲得撫州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1年撫州三和醫藥化工有限公司科研項目“奧美拉唑氯化物”又先后獲得撫州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12年撫州三和醫藥化工有限公司“醫藥中間體技術創新團隊”被認定省級技術創新團隊,這些科研成果里也凝聚了我校“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教師和研究生的心血和汗水。研究生在企業實踐期間體會到比別人擁有更多的信息就會有更多的創意,也觀察到如何將好創意應用到商業,從而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大力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大力倡導創新創業創意理念,培養高素質的化學工程領域研究生,是我們今后將繼續探索和實踐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啟迪.抓住機遇 深化改革 提高質量 積極促進專業學位教育較快發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5):1-4.
[2]謝發勤,吳向清,田薇.工程碩士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2):34-37.
[3]陳皓明.樹立科學的質量觀和發展觀全面推進工程碩士教育發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1):15-17.
[4]潘艷秋,張述偉,韓軼.密切產學研結合,培養化工創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9,(6):42-45.
高起點的科學研究方堪寄予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厚望。學術研究沒有國界之分。高屋建瓴式的科研必須緊緊把握學科發展的脈搏,充分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欲達此目的,就必須系統搜集相關文獻,經甄別、篩選,使其在課題選定、實驗操作、論文撰寫中發揮作用。理科文獻的系統搜集可采用這樣幾種方法。
一、從電子版工具書刊中系統搜集
電子版工具書刊載有大量文獻信息,一般以檢索型光盤、網上數據庫等形式存在,是較理想的文獻檢索工具。
1.綜合性電子版檢索工具書刊。常用的綜合性電子版檢索工具書刊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中國學術期刊網》(同方)。該庫遴選國內正式出版的中英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與專業特色期刊6600余種,收錄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創刊)上述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近1800萬篇。該數據庫共分為8個專輯,查找理科文獻應利用理工a輯、理工b輯、理工c輯、農業專輯、醫藥衛生專輯。
(2)《萬方數據資源系統》(萬方)本文由收集這是一個綜合性信息資源系統,主要收錄理科文獻,包括少量文科文獻。系統中的全文期刊庫涉及期刊5500余種,其中理科期刊為3876種。
(3)《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該庫涉及期刊1.2萬余種,收錄上述刊物上發表的論文1700余萬篇,引文2400萬條。理科文獻是其收錄的主體。
(4)《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庫》。該庫精選國內1949年以來的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目前總量已達31萬余篇。分為9大專輯,查找理科論文應利用理工a(數理科學)、理工b(化學、化工、能源與材料)、理工c(工業技術)、農業、醫藥衛生以及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等6個專輯。
(5)《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該庫收錄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目前已達73萬余篇,其中理科論文為51萬余篇,約占總量的71%。與該庫互為表里的《中國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摘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也有一定的檢索意義與參考價值。
(6)《calis高校學位論文數據庫》。該庫是文摘索引型數據庫,其內容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等各個學科領域,目前已收錄由全國80余所高校提交的自1998年以來發表的4萬多篇學位論文的題錄數據,并在cernet上提供試檢索服務。
(7)elsevier、ebsco、spring link等外文期刊數據庫。這些國外研制的數據庫收錄了大量的理科文獻,國內數量可觀的高校與研究機構都購買了使用權。這些電子檢索工具比較集中地體現了科研動態與科技水平,應予以充分利用。
(8)《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即《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出版的綜合性檢索工具刊物。收錄約40個國家的大約3000種高質量的期刊。
(9)《the engineering index》。簡稱ei,即《工程索引》,是美國出版的檢索工具刊物。收錄50多個國家、20多種文字的3500多種期刊和1000多種相關論文集上發表的論文。
(10)《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簡稱istp,即《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適用于檢索會議論文,內容涵蓋工程技術、應用科學、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和化學、生物和環境科學。
(11)《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簡稱isr,即《科學評論索引》。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1974年開始編輯出版。涉及3600多種期刊、100多個學科。每年提供近3萬篇評論文章、科技發展動態綜述。
(12)《science abstracts》。簡稱sa,即《科學文摘》,是英國出版的檢索工具刊物。創刊于1898年,分輯出版,如a輯為“物理文摘”。其中的資料選自3000多種高質量的期刊。
2.電子版專科、專題文獻檢索工具書刊。綜合性的檢索型光盤、數據庫是常用的理科文獻檢索工具,但在檢索某些學科的文獻時,利用相應的電子版專科、專題文獻檢索工具書刊更得心應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類檢索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1)《mathematical reviews》。簡稱mr,即《數學評論》。
(2)《physical abstracts》。簡稱pa,即《物理學文摘》。
(3)《chemical abstracts》。簡稱ca,即《化學文摘》。收錄15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的約1.6萬種期刊、會議錄、學位論文等。年報道70萬篇,約占化學文獻總量的98%。
(4)《biological abstracts》。簡稱ba,即《生物學文摘》。
由于國內開發的統一檢索平臺目前在檢索效果上還不夠理想
轉貼于
,所以系統搜集相關理科文獻時還需逐庫檢索。
二、從紙型工具書刊中系統搜集
苯胺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和化工產品,由其制得的化工產品和中間體有300多種,在染料、醫藥、農藥、炸藥、香料、橡膠硫化促進劑等行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
目前世界上苯胺的生產以硝基苯催化加氫法為主,其生產能力約占苯胺總生產能力的85%,苯酚氨化法約占10%,鐵粉還原法約占5%。
一、硝基苯鐵粉還原法
硝基苯鐵粉還原法采用間歇式生產,將反應物料投入還原鍋中,在鹽酸介質和約100℃溫度下,硝基苯用鐵粉還原生成苯胺和氧化鐵,產品經蒸餾得粗苯胺,再經精餾得成品,所得苯胺收率為95%~98%,鐵粉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苯胺的產率。此方法因存在設備龐大、反應熱難以回收、鐵粉耗用量大、環境污染嚴重、設備腐蝕嚴重、操作維修費用高、難以連續化生產、反應速度慢、產品分離困難等缺點,目前正逐漸被其他方法所取代。
二、苯酚氨化法
基本工藝過程為:苯酚與過量的氨(摩爾比為1:20)經混合,汽化、預熱后,進入裝有氧化鋁-硅膠催化劑的固
定床反應器中,在370℃、1.7MPa條件下,苯酚與氨進行氨化反應制得苯胺,同時聯產二苯胺,苯胺的轉化率和選擇性均在98%左右。該法工藝簡單,催化劑價格低廉,壽命長,所得產品質量好,“三廢”污染少,適合于大規模連續生產并可根據需要聯產二苯胺,不足之處是基建投資大,能耗和生產成本要比硝基苯催化加氫法高。
三、固定床氣相催化加氫
固定床氣相催化加氫工藝是經預熱的硝基苯與大過量的預熱后的氫氣混合,在觸媒固定的反應器中發生加氫反應生成粗苯胺,粗苯胺經脫水、精餾后得成品,苯胺的選擇性大于99%。
固定床氣相催化加氫工藝具有技術成熟,反應溫度較低,設備及操作簡單,維修費用低,建設投資少,不需分離催化劑,產品質量好等優點;不足之處是單臺反應器能力低,反應壓力較高,易發生局部過熱而引起副反應和催化劑失活,必須定期更換催化劑。
(一)工藝特點
硝基苯用合成氣預熱,氫氣氣混合后進入列管反應器;使用列管式等溫反應器+堆床絕熱反應器復合操作,反應放出的熱量通過產生17bar蒸汽帶出;使用銅催化劑,消耗為0.6kg/t;單套反應系統最大生產能力5萬噸/年;需要大型氫氣循環壓縮機;帶有脫水塔+輕組份處理塔、精餾塔+重組份處理塔、苯胺回收塔;精餾塔塔頂產3bar蒸汽;重組份的回收處理,輕重組份7kg/t。
為廣大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免費工學論文下載,免費工學論文是為廣大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費工學論文專欄,涵蓋了豐富的免費工學論文的相關文章。
(二)優劣勢分析
1.相對優勢。固定床反應器操作穩定;原料硝基苯、氫氣消耗較低。
2.劣勢。單條反應線最大能力5萬噸/年;催化劑消耗高;需要大量的氫氣進行循環,消耗蒸汽、循環水和電;蒸餾系統處理過于復雜;需要去除硝基苯中的二硝基苯,二硝基苯過高會引起催化劑中毒;催化劑更換時比較繁瑣。
四、流化床氣相催化加氫
流化床氣相催化加氫法是原料硝基苯加熱汽化后,與約理論量3倍的氫氣混合,進入裝有銅-硅膠催化劑的流化床
反應器中,在催化劑流化的條件下進行加氫還原反應生成苯胺和水蒸氣,再經冷凝、分離、脫水、精餾得到苯胺產品。該法較好地改善了傳熱狀況,控制了反應溫度,避免了局部過熱,減少了副反應的生成,延長了催化劑的使用壽命,不足之處是操作較復雜,催化劑磨損大,裝置建設費用大,操作和維修費用較高。
(一)工藝簡述
氫氣同合成氣換熱后,同硝基苯一起汽化升溫,進入流化床反應,生成苯胺和水,經冷卻、靜止分離后為粗苯胺、苯胺水。苯胺水進入苯胺回收塔處理;粗苯胺經過脫水塔、精餾塔處理為合格苯胺。
(二)工藝特點
循環氫氣同合成氣換熱;液-液靜止分離;具有廢水塔、脫水塔、精餾塔;單線能力大;反應器中安裝有熱交換束,該熱交換束浸在流化床內。用水作冷媒,反應熱用來生產蒸汽;催化劑需要再生,1-2月再生一次,再生時間月24-72hr;有廢渣產生。
(三)優劣勢分析
1.相對優勢。國內技術成熟,投資費用低;觸媒運行成本低。
2.劣勢。硝基苯、氫氣單耗高,生產成本高;單條反應線最大能力7萬噸/年;催化劑需要每1-2月再生一次,耗
時1-3天;生產產品質量隨催化劑周期性變化。
五、液相催化加氫
硝基苯液相催化加氫工藝是在150~250℃、0.15~1.0MPa壓力下,采用貴金屬催化劑,在無水條件下硝基苯進行加氫反應生成苯胺,再經精餾后得成品,苯胺的收率為99%。液相催化加氫工藝的優點是反應溫度較低,副反應少,催化劑負荷高,壽命長,設備生產能力大,不足之處是反應物與催化劑以及溶劑必須進行分離,設備操作以及維修費用高。
(一)工藝簡述
硝基苯先被用作萃取劑從苯胺水中回收苯胺,然后經預熱后進入反應器。苯胺料漿(含催化劑)、循環水、循環苯胺和氫氣從底部進入,氫溶解在液體混合物中,和硝基苯反應生成苯胺和水。反應生成的少量焦油及催化劑從反應器側線流出經催化劑稠厚器過濾后,催化劑回到反應系統。反應物以蒸汽形式從頂部帶出,進入二級廢鍋、空冷器、水冷器冷卻后,氣液分離,合成液靜止分離,粗苯胺通過脫水塔脫水后,進入席夫堿反應器處理低沸物,進入精餾塔處理高沸物。
(二)工藝特點
對氫氣純度要求較高,必須增加甲烷化反應器;使用精硝基苯萃取苯胺水中的苯胺;反應塔為立式、多級、柱塞流反應器,液相加氫;使用以碳為載體的鈀、鉑貴金屬催化劑;反應生成的熱量由反應物以蒸汽的形式從頂部帶出;具有一套催化劑循環系統,需采購德國設備催化劑增稠器;可產中壓和低壓蒸汽;氫氣、硝基苯投料摩爾比為小,過量氫氣用小型氫氣循環機循環;催化劑連續添加,不需要停車;脫水塔真空脫水;具有席夫堿反應器處理反應生成的低沸物;有廢液產生。
(三)優劣勢分析
1.相對優勢:(1)原料硝基苯、氫氣消耗低,單位生產成本低;(2)單套裝置生產能力大,反應器可設計最大能力為30萬噸/年;(3)反應器內部不需要機械攪拌,不需要大的氫氣循環系統,氫油比低,排放時可減少氫氣的消耗;(4)三廢產生已達到了最低,接近了理論值;(5)省去了觸媒再生時間,只需要較少的主要設備維修時間,運轉率可高達98%。
2.劣勢:必須增加一套甲烷化裝置,增加投;使用貴金屬催化劑,價格昂貴;貴金屬處理系統復雜,設備較多。
六、結束語
關鍵詞:健美操 耐力素質 800米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蘇州醫藥化工技工學校2008級上健美操課的四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實驗組,一組為對照組,每組60人。
1.2研究方法
1.2.1在第二次體育課上,先讓學生進行800米跑,記錄成績及心率變化,所記錄的指標為基礎指標。
1.2.2利用2008上半學期中,每周兩次,每次45分鐘的體育課,每節課前25分鐘的授課內容相同,后15分鐘實驗組采用中等強度(每10秒22~24拍的強度)的健美操進行耐力訓練,對照組采用中長跑的方法進行耐力訓練,最后5分鐘調整練習[1]。
1.2.3通過16周,32課時的訓練,再次讓學生進行800米跑,記錄成績及心率變化,所記錄的指標為對照指標。
1.2.4問卷調查法。對蘇州市醫藥化工技工學校2008級上健美操的班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出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
2.實驗結果
2.1實驗前兩組800米成績及心率變化比較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實驗初期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各項指標均無明顯差異。
2.2實驗后2組800米成績及心率變化比較
上表的數據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800米成績通過一學期的耐力訓練,有了明顯的提高,且實驗組的成績提高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的成績提高幅度,安靜心率與訓練結束即時心率的提高幅度上,實驗組大于對照組,但縱向比較提高的幅度不明顯。
2.3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
3.結果分析
從結果上看,實驗組的800米成績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大,訓練的效果遠遠好于對照組,其原因在于:
3.1健美操運動符合高中女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健美操運動本身就是一項體現美、感受美的過程,它更好地符合女生健與美的要求,并且社會上健美操運動開展得越來越紅火。它不僅成為一種運動手段,更日趨成為一種社交手段,受到廣大女性的喜愛。高中階段處于學習與打基礎的階段,學生更愿意學習這種適合終身運動的運動方法[2]。
3.2可采用多種訓練方法
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多種多樣的訓練方法,如跑跳操、踏板操、持輕器械健美操等[3],并且在訓練形式上,可以請同學們自己制作輕器械、練習時稍加難度動作等。相比較枯燥的中長跑鍛煉方法而言,學生不需要為了取得較好的成績,痛苦地選擇在田徑場上一圈又一圈的長跑,而只需要在優美的音樂中完成一套體現自己美的一面的健美操,兩者相比較,健美操的優勢更加明顯。
3.3增強自信心,克服恐懼運動的心理
絕大多數高中女生原本就對提高身體素質的田徑運動不感興趣,尤其對耐力項目更是畏懼[4]。健美操的訓練是在歡樂、優美、節奏感很強的樂曲中進行的,學生的心情特別舒暢,情緒體驗特別愉悅,對體育運動的畏懼心理之間得到克服,隨著對運動節奏的掌握和戰勝疲勞能力的增強,學生對自己進行更為艱苦的運動的自信心也會無形地增強。
4.結論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高中階段評價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工具,800米為必測項目,學生每學年都要進行測試,而技校女生普遍恐懼的耐力訓練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由于健美操的練習不受場地、氣候等外觀條件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控制學生的身體素質,尤其是技校女生普遍較差的耐力素質。所以我建議加強健美操的普及與推廣,使健美操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終身運動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國秀.山東省膠東半島城市中學“體操類”課程開展現狀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9(09).
[2]王偉,郭元奇.發展中小學生耐力素質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J].中國學校體育.2002(02).25-27.
[3]劉玲.高校健美操不同教學方法對女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影響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04).46-47.
泛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偉大實踐,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及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現今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任務將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質量為重點,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要求高等教育優化結構辦出特色。為此,我們積極轉變辦學理念,將素質與技能教育貫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中心,為培養能適應市場變化的、基礎扎實、素質良好、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和奉獻精神的實用型醫藥生物技術人才,進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性改革和實踐。
1 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醫藥生物技術人才培養要注重實用性和醫藥特色,順應我國特別是泛北部灣經濟區醫藥生物產業發展的需要,圍繞理論、實踐、科研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為主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應用、高素質”為培養目標,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建立實驗技能訓練模塊,強化實踐教學內容和科研創新應用技能訓練,優化人才知識結構,培養既具備扎實的生物技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又具有醫學和藥學相關知識技能,富有敬業意識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體魄和心理素質,能在醫藥生物行業從事科技開發、教學及管理工作的實用型生物技術高級人才。進一步將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優質專業,在全國同類專業中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并增強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服務的綜合能力。
2 醫藥生物技術專業實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措施
2.1 構建合理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就是要為學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構建合理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而這種結構的實現與合理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緊密相關。依據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原則,課程設置采取前期趨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課為主體(專業基礎及專業課),以專業核心技能課為重點(細胞培養、基因克隆和生物技術大實驗等),以醫藥專業基礎課為背景(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和藥理學等),以選修課為補充(實驗動物學、生物技術制藥和免疫檢測技術等),輔之以學術講座等多種方式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積極作用,從根本上改變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創新能力。合理運用虛擬實驗,以課題設計、探索性強的科研小課題代替傳統的教學實驗,以課題設計報告、科研小論文或口頭ppt匯報等代替實驗報告。建立《生物技術大實驗》核心技能培訓模塊,使學生在下實習點前得到實驗技能的系統強化,有效縮短學生在實習單位的適應期,增強畢業生就業時的核心競爭力。注重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如將“多腫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區常見惡性腫瘤中變異的研究”用于腫瘤的分子生物學教學等,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緊跟生命科學前沿的教學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倡導有效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鼓勵推行開放式、pbl等創新教學方法,教師根據課程特點,積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互動授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培養科學嚴謹的思維方法。一直以來酶工程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沿用講授式教學,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近兩年在繼承傳統教學優點的基礎上,對“酶的應用”章節采取“學生自主授課”的教學方式,變灌輸式學習為主動的“教與學”,學生在這種教學角色的轉換中,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學習方式。我院現有兩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和一門校級精品課程,教師100%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理論教學,積極引進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實驗教學,大大提高授課的趣味性、可視性和精確性,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通過網上答疑、演示等手段為學生提供無限的重復學習機會,彌補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延展學習范圍,擴大專業知識覆蓋面。我院教師自主研制的課件在各級多媒體課件比賽中獲得一系列獎項。
2.3 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更強調與一線生產和科研實踐相結合,更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科研實踐和項目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并以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理論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我院歷年重視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生物技術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廣西首批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并獲廣西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項目資助,生物技術實驗教學中心為廣西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建設中心,醫藥生物技術實驗室為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等,這些項目的獲得極大地促進了本專業學生教學實踐和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近年實驗教學中心和醫藥生物技術實驗室投入200多萬元購置和更新了部分儀器設備,實驗室原有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為學生動手能力、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提供良好平臺和條件。注重加強校內外交流與合作,借助區內外同行優秀的科研實驗平臺和生產科研資源,堅持畢業生回訪,重視校友會建設工作,穩固和擴展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和合作單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深圳、南寧等地建立了十多個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點大學的科學實驗中心或研究所、三甲醫院的科學研究機構等擁有較好科研、實習條件且關系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學院還將繼續加強對外交流,密切與區內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學術交流、科研合作、畢業實習,有效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縮短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過程,提高職業素質和就業質量。
轉貼于
2.4 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重視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大學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途徑和有效平臺。我們也積極探索建立產學研密切結合的運行機制,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邊地區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業的人才、設備、課題資源,實行產學研緊密結合,如將學生帶到廣西植物研究所現場教學“植物標本觀察與野外考察”,將學生帶到污水處理廠見習“酶工程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等。畢業實習是本科生培養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培養創新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我院畢業實習采取醫學科研模式、臨床實驗室模式和生產經營型模式等,以適應地方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科研實驗型人才、臨床應用型人才和生產經營型人才的目標。為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應用于科研和生產實際,并保證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我們精心遴選實習點和指導教師,規范實習程序和實習教學環節,明確實習任務,與實習單位、指導老師及實習生保持密切聯系和信息暢通,對學生的開題、實習工作內容和工作量、畢業論文等采取隨訪、中期檢查、校內教師評閱和畢業論文答辯等多種方式全程跟蹤和監控。近年學生畢業論文質量明顯提高,其中08-11屆畢業生的論文在學校優秀畢業論文評比中均獲一、二、三等獎,并且囊括了各等獎項的前幾名。
2.5 以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為載體,深入實施大學生人才培養導師制
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選擇學歷高、素質好的青年教師充實到大學生導師隊伍中,以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為載體,深入實施大學生人才培養導師制,強化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注意引導的針對性,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技術特長、性格特點等,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真正做到關心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引導學生組織科研興趣小組,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縮短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時間。我院教師近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30余項,不少學生大學期間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實驗并公開,得到科研實踐能力的歷練。我院學生今年積極申報廣西教育廳創新創業計劃,8項課題獲資助,標志著我院學生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學校團委每年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在近三年校級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自然科學類競賽作品中,生物技術專業約有130人參與,獲得立項項目占全校總數的37%,獲獎項目占全校總數的40%。我院亦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專設了“生物技術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首批立項18項,其目的是進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導教師相互溝通的渠道,改善、協調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充分利用大學的教學科研資源,發揮專業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直接參與或獨立完成科研項目的機會,并通過項目的實施,引導大學生進入生命科學前沿、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培養科研基本素質、啟發創新性思維、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我院學生的作品在“挑戰杯”廣西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及廣西高校大學生化學化工類論文及設計競賽中獲得一系列獎項。
2.6 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打造醫藥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培養高素質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學質量,高水平教學質量需要高水平師資隊伍。我院醫藥生物技術學科為廣西高校重點學科,醫藥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的示范帶頭作用,加強學術梯隊建設,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注重培養青年教師的三種素質(科學人文素質,專業素質以及師德)和四種能力(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外語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能力)。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進修和學術交流,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到校進行學術講座和交流,鼓勵教師在職讀研和晉升高一級職稱,多種方式和多條途徑促進教師的在職提高和學科在區內外影響度的提升。聘請生產一線有豐富實踐經驗且有教學能力的管理人員到學校做兼職教師,充實現有的教師隊伍。加強特色專業建設急需的高學歷、高水平人才的引進,不斷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改善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促進醫藥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7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僅需掌握專業職業技能和滿足上崗要求,也需要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相統一。我校近年注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學生,以富有高尚情操內涵的文化主題活動激勵和感染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多元的校園環境,營造一種平等、共容、和諧的文化氛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和職業道德,使他們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人文素質、科技素質、專業素質及身心素質。此外,通過開展英語演講比賽和英語戲劇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改革考試方法和教學效果評價標準,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文獻查找、口頭書面表達和生物醫學統計分析能力的培養;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系統思維和應用能力等綜合素質。
陳國符先生出生于書香之家,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功底。他在《自傳》中說:“我自幼喜歡博覽諸書”,“知識范圍:文史、戲曲、碑帖、營造學”。1937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工系,1942年獲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的他,成為我國第一批留德工學博士之一。回國后,先后任國立西南聯大、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纖維素化學家和教育家。
陳先生對道教的關注,源于他所學的化工專業。1936年,還在浙江大學化工系學習的陳先生,便經常閱讀有關煉丹術的文章。當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戴維斯教授撰寫的《中國煉丹術》一文后,便將其譯成中文,發表在當年的《化學》雜志上,引起了國內學界的關注,也從此和《道藏》研究結下不解之緣。1942年到西南聯大任教后,陳先生得以系統接觸《道藏》,“始得見如此卷帙浩繁之《道藏》,即監察到自明代以來已無道士能讀《道藏》,故如此浩繁之《道藏》,實為未開墾之廣大學術新園地,即決心研究《道藏》”。③
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的《道藏》,原為清華大學所有,1943年歸還龍泉鎮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于是,自年初開始,陳先生每周一半時間在城內西南聯大授課,一半時間就去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繼續研究《道藏》。面對浩繁的《道藏》,他毫不畏懼退卻,反而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毫不猶豫地研究全藏。正是由于當年的刻苦攻讀,為他后來進一步開展《道藏》研究打下了扎實基礎。
1946年秋,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和天津后,陳國符在南京資源委員會任“技正”。④在此期間,他幾乎每天下午都要去金陵大學圖書館翻檢全國方志,摘錄道教研究資料。1952年冬,天津大學成立,陳先生調入化工系任教,繼續對外丹黃白術、道教音樂、宮觀、道派、醫藥、人物傳記等進行深入研究。1983年初,他應邀前往澳洲堪培拉澳洲國家大學講學,并為該校亞洲研究院中文系與東方歷史系師生作了《道藏經研究紀要》、《道藏經中原始自然科學史料》、《道觀研究導論》等研究報告,獲得一致好評。“直到他2000年8月20日逝世,國際道教文化領域的學者們一直把他仰為泰山北斗”。⑤
自1942年開始,陳先生開始研究《道藏》,并于1943年寫成《道藏源流考》初稿。1946年任職于南京資源委員會期間,他經常前往國學圖書館、金陵大學圖書館與澤存書庫,查閱道教名山志、宮觀志及各省方志,“載錄歷代各道藏與道書庋藏,增入《道藏源流考》”。⑥又親赴茅山、龍虎山、當涂、武進、吳縣、上海、北京,調查收集相關資料。“凡載籍記其庋有道藏者,咸親往訪問。”⑦《道藏源流考》數易其稿,1949年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海內外學界為之轟動。此后,陳先生繼續對外丹黃白術、道教音樂、宮觀、道派、醫藥、人物傳記進行深入研究。1963年出版《道藏源流考》增訂版,在初版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內容,更加全面完備。《道藏源流考》一書被學界公認為道藏研究的開山之作,成為“通向道藏王國的必讀之書,經典性的著作”。⑧
《道藏源流考》對三洞四輔經之淵源及傳授進行了詳細考證,指出“東晉葛洪撰《抱樸子》,尚未有三洞之稱。至劉宋陸修靜總括三洞,《三洞經》之名,實昉于此”。⑨對此,日本學者吉岡義豐認為,陳國符這一獨立的研究,在道教教理研究史上是劃時代的成果。在對于三洞四輔經典的成書、類集、演變的研究中,《道藏源流考》整理和考證了大量道教歷史人物傳記,這些傳記匯自各種經籍、正史和方志資料,并經陳先生詳細辯證,為日后學界開展道教史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道藏源流考》對歷代道教經籍的編目、成藏以及存佚情況作了考證,認為陸修靜的《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書目之最古者”。⑩在《道藏源流考》中,陳先生還提出了修補殘缺的《道藏》和再續《道藏》的愿望,稱:“北京白云觀《道藏》,雖經道光間修補,仍稍有缺卷。宜搜訪各處道觀殘藏,輯印補遺。又敦煌卷子,頗存《道藏》佚書。內且有元藏中已亡佚之書。萬歷三十五年,距今已三百五十余年。晚出道書,道教名山志,宮觀志,卷帙不少。皆宜收集校印,以成再續《道藏》。海內學者,希留意焉。”?由此可見陳先生的遠見卓識。此外,陳先生還據方志記載、道門人士介紹和實地調查結果,對于明、清兩代各地宮觀所收藏正、續《道藏》的情況作了較為完整的介紹,為人們了解和研究《道藏》提供了諸多信息和資料。
《道藏源流考》對其所引用的各種傳紀典籍的版本、源流和作者等都作了考證,為道教經典研究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其中有《道藏》所收的《真誥》、《三洞珠囊》、《云笈七簽》、《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等,也有《道藏》未收的已經亡佚的《道學傳》、《洞仙傳》等。在《甘水仙源錄》之下,還有作者李道謙事跡的詳細考證,填補了道教史空白。《道藏源流考》另有多則關于道教史研究的專題論證,如三十六部異說、方士道士術士、道及道教、道教形成考原等。這些考證言必有據、詳實可靠,是道教史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在《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訂本中,《道樂考略稿》首次對歷史悠久、意蘊深遠的道教音樂進行了論述。《南北朝天師道考長編》是其中最重要部分,極大拓展了《三洞四輔經之淵源與傳授》中關于天師道的內容,為天師道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中國外丹黃白術考論略稿》則具體揭示了道教的煉丹術與近代化學之間的關系,從此世人得以窺視隱藏在道教理想追求下開展的實踐活動方式。
陳先生“對《道藏》研究的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對煉丹術的研究”。?由于所學化工專業的特殊優勢,他始終把對經典的考證與具體的試驗相結合,取得了開拓性的重大成績。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道藏源流考》增訂版所載《中國外丹黃白術考論略稿》、《說周易參同契與內丹外丹》和專著《道藏源流續考》之中。另外,陳先生1997年又出版了《中國外丹黃白法考》一書,其內容雖與《道藏源流續考》有諸多相同之處,但也有一些新的研究內容,或在原基礎上的修訂、延伸和拓展。其單篇論文主要集中收錄于《陳國符道藏研究論文集》之中。
《道藏源流續考》是上世紀70年代陳先生對《道藏》中外丹黃白術研究的重要成果,全書收入論文8篇。其中《中國外丹黃白法詞誼考錄》收集外丹黃白術經訣之文籍中的名詞術語600余條,“對煉丹史中期極為常用的術語作出了恰切的解釋,對破譯煉丹術原著作用很大”。?《石藥爾雅》“是一部外丹術名詞小詞典。作者仿照《爾雅》文體,列舉各種金石藥物、丹藥、丹法及丹書之名目,并注釋其別名異號”。?陳先生研究后對《石藥爾雅》已列或未列之藥名或隱名,所注涉及諸藥名之出處、書題解釋、造藥物法之出處等進行了補注。《中國外丹黃白術所用草木藥錄》共收藥90余味,錄自《道藏》中現存外丹黃白術經訣,都是《本草綱目》中所沒有的。《太清經考略》提出了《太清經》亡佚于元代之說,并指出外丹黃白術經訣大多應入太清部(亦有屬于上清經者),然正統《道藏》分部混淆,幾乎全部誤入洞真部眾術類。這種前無古人式的考證對于道教煉丹術研究來說,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一 、“工學結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設計理念
(一)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
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以職業綜合素質為引領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原則,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礎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融入并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職業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
(二)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
開展企業調研,根據現代化工企業技術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能力和職業能力,使學生具有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職業基本技能和職業發展能力,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為國家西部建設培養人才。
(三)工學結合,能力遞進
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將職業標準、技術標準融入教學內容,將工作規范,管理規范融入教學過程,通過認識實習—項目化教學—頂崗實習工學交替,提高學生職業能力,促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二 、“工學結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設計思路
依托專業建設理事會開展校企合作,融合企業職業能力目標和學校知識能力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制定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內容。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引入企業標準,開展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校內“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場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實現學生基礎能力→職業操作能力→綜合素質能力的遞進與提升,既要提高學生的入職能力,又要保障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三、 “工學結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過程
充分利用“化工職教集團”搭建的校企深度合作平臺,與多家企業開展研討、調研,探索形成了“工學結合、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圍繞“一條主線,二個步驟,四個環節”,采用“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專業技能訓練→企業頂崗實習”階段遞進的運行模式,實現學生從基礎能力→職業操作能力→綜合素質能力的遞進。
(一)企業調研
1.人才需求調研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等方式,對企業的人力資源和需求狀況展開調研。統計5家企業調研結果,2010~2012年化工類專業招收員工1443人,分析專業錄用員工80人,根據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全區化工類企業約為12000家,幾乎所有企業都設有化驗室,所以分析人才需求量較大,畢業生就業前景良好。
2.學歷調研
對分析崗位員工的學歷做調研,從調研結果來分析,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員工僅占15.02%,專科學歷員工占員工總數的42.72%,高職院校畢業生有專業,懂知識,有技術,已經成為分析崗位的中堅力量。招聘員工中有42.25%具有高中學歷,可以獲知企業用人需求量很大,招聘的大量的非專業員工進行企業培訓上崗,消耗企業大量的人力資源,相比較而言,高職分析專業畢業生更具有競爭力。
(二)專業定位
根據對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調研、分析崗位設置調研、職業能力需求分析,準確定位分析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和服務面向。本專業學生就業崗位主要是分析工,培養目標和服務面向是:培養能從事化工、煤炭、石油、醫藥、輕工、環保及其相關行業的分析檢驗工作和實驗室(化驗室)的組織管理工作,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本專業課程體系是在對職業崗位的知識要求、能力要求、素質要求和職業態度要求分析的基礎上,分為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和素質拓展課程設置。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圍繞專業核心課程要求,安排理論和實踐性教學任務,素質拓展課程為綜合素質提高提供保障,專業核心課程是培養分析崗位核心專業能力的課程,突出分析崗位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實用性、操作性和發展性,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逐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實踐教學課程分為隨堂基礎實驗技能訓練,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和頂崗實習專業實踐三類,結合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四、 “工學結合、能力遞進”人才模式的實施流程
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分析檢驗技術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主線,前四學期解決專業適應性問題,后兩學期按不同就業方向設置課程及頂崗實習,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第一、二學期,完成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以及與專業基礎課相關實訓操作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形成專業基礎能力和職業基本能力。
公共課程包括思想品德修養、心理健康、形勢與政策、民族理論與政策、數學、語文、英語、就業指導等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承擔著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還承擔著打造學生人文科學素養、身心素質等可持續發展性能力的任務,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就業競爭力的提高密切相關,是高職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重要基礎。
專業基礎課程包括基礎化學課程,是化工專業的基礎,是奠定專業職業基本能力的基石。
第三、四學期,完成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必需的工業分析技術、儀器分析等主干專業核心課程方面的理論知識和主要單項技能訓練,形成專業技術核心能力。
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一方面將行業規范、職業標準融入專業教學內容,重新整合、序化,強化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另一方面密切追蹤行業發展狀況,將行業發展對職業標準及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不斷反饋,及時將標準納入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更新教學內容,貼近行業發展實際,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專業核心課程以項目化教學模式為核心,根據典型工作任 務分析,分解形成一般化的分析檢測工作步驟,分解典型工作過程由溶液配制—實施檢測—分析報告組成。結合工作過程和教育教學規律,設計項目化教學一般流程,通過項目布置—資料收集整理—制定檢測方案—實施檢測過程—提交檢測報告—項目匯報—結果評價環節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對接。
第五學期,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多樣化特點和就業面向行業企業發展和變化產生的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通過設置具有鮮明專業拓展課程,比如藥物分析、食品分析、煤質分析和石油產品分析等課程,讓學生全面掌握各種分析領域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拓寬學生的就業面,增強學生綜合應變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為學生今后從事各領域分析與檢驗工作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夯實操作技能。
第六學期,學生進入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在真實工作場景下開展分析檢測工作。聘請企業技術人員與專業教師形成雙導師,為學生提供技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術指導和理論指導,校企雙方共同評價教學質量,使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與企業合作,開發“工學結合”特色課程,從認識實習—項目化教學(引入企業檢測任務)—頂崗實習的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學生對分析檢測職業的認知—把握—融入的過程,逐步了解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同時感受企業的工作環境與職業氛圍。頂崗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進行,結合工作崗位進行綜合性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形成“實習銜接崗位,學生成為準員工”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
五、“工學結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保障
(一)組織保障
1.內蒙古化工職教集團
學校組建“內蒙古化工職教集團”,搭建人才培養新平臺。聯合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由企業參與學院實施,推進校企深度合作,以合作育人為目標,以合作就業為導向,以合作發展為動力,形成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多贏機制,探索化工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
2.化工分析類專業建設理事會
化學工程系成立了由專業帶頭人、行業企業技術骨干、企業人力資源專家、專業教師組成的“化工分析類專業建設理事會”。通過理事會各成員的共同努力,進一步拉近學校與企業的距離,深化校企合作,促進資源共享。
(二)制度保障
1.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關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
學院認真貫徹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著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辦學思路,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制定了“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關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規范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完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職業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2.實施院系兩級教學監控
成立有企業專家參與的院、系兩級質量監控與評價機構。與企業共同確定專業建設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改革目標、各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目標、各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標準、各類教學評價指標,加強過程考核,促進多元考核、多形式考核,完善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質量標準體系。教務處負責全院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日常工作;各系(部)執行學院制定的各項質量標準、建設標準,檢查落實執行情況,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院系共同監控為專業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
3.社會評價機制
引入相關企業的領導或技術人員、各專業理事會成員和校外實習基地的領導或技術人員作為校外質量督導員,對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學院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及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評價。
4.信息機制
實現網上教學信息、網上評教、教學資源共享。設立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進行學生網上評教;建立教學質量監控信息制度,利用學院網、教學工作簡報等不同渠道教育教學質量信息。
六、結束語
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本著為社會服務、為企業服務、為學生和家長服務的宗旨,以骨干校建設為契機,深化校企合作,加強專業建設工作,提高專業教育教學水平,加快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讓他們為社會多做貢獻。
參考文獻: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定位
1.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性質及培養模式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屬于工科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由于化學工業的相關領域極為廣泛,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涉及的專業方向也就非常多樣化,各高校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特點亦不盡相同。我校近年來根據社會經濟、工業發展的需求趨勢,兄弟院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方向的設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專業優勢,設置了能夠體現我校特色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方向,逐步建立了適合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教育培養模式。2008年,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已有7屆本科畢業生,其學生就業形勢良好,社會反饋積極.在制定教學計劃的工作中加強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目的在于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能力更強的化學工程與工藝人才。
2.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任務
根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性質,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任務是培養學習化學工程學與化學工藝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化學與化工實驗技能、工程實踐、計算機應用、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對現有企業的生產過程進行模擬優化、革新改造,對新過程進行開發設計和對新產品進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學科和領域很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除了讓學生學習一般應用化工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應該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及本校的實際情況,重點學習化工在某個或某幾個領域中的具體應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應用化工專業的特色專業方向.
3.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方面的知識,能在化工、煉油、冶金、能源、輕工、醫藥、環保和軍工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
4.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課程設置
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統一的規范,又有不同的專業特色,根據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任務和業務培養目標,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畢業生應該具有較扎實的化工理論基礎,較寬的化工應用知識以及一定的工程技術基礎,從而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公共課、基礎課除外)應由基礎化學課、工程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3部分組成。基礎化學課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等。工程基礎課主要包括:化工儀表與自動化、化學工程基礎、電工電子學等。專業方向課:可根據具體方向選擇專業化學課,如電化學工程方向可選理論電化學、化學電源工藝學、電解工程和電鍍工程等。精細化工方向可選擇化工工藝學、化工分離工程、化學反應工程等。另外實踐性環節包括基礎實驗、綜合實驗、提高實驗、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
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方向
就專業方向而言,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性質是工科。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該是培養具有較扎實及寬廣的化學工程理論基礎知識,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計劃的總體設計中要體現應用型人才所具備的工程技術基礎知識,重視實驗、實踐、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設置專業發展方向,結合廣西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廣西及學校的資源及適應科技發展、注重社會需求基礎上。據此,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專業方向設定為:電化學工程與精細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