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跨境電商技術創新

跨境電商技術創新

時間:2023-04-18 17:45: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跨境電商技術創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近年來,跨境電子商務貿易隨著信息產業和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異軍突起,成為我國外貿進出口新的利潤增長點。據艾瑞咨詢公司研究預測,我國跨境電商貿易的年均增幅在30%左右,2016年市場規模將達6.5萬億元,跨境電商貿易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將提升至18.90%。在我國傳統外貿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跨境電商貿易是傳統外貿企業重塑產業鏈、壓縮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擺脫嚴峻形勢、擴大外需的重要途徑。為了穩定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形勢,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通知,自2015年1月1日起,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7%,實現全額退稅。在稅收政策優惠的契機下,服裝出口企業若能夠借助跨境電商這種新型貿易形式實現全面轉型升級,將有助于擺脫出口困境,提升我國服裝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跨境電商貿易給服裝出口企業帶來的變化

(一)出易成本降低

以前,加工企業出口需要通過公司,通常每出口1美元要支付5~8分錢的費,而且每一票出口訂單都需要完成申報、結匯、退稅等一整套繁瑣的工作,對于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服裝出口制品來講,訂單量較小,利潤率也比較低,每單申報方式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和成本,據統計,我國中小外貿企業在流通環節的成本占30%左右。現在,如果通過阿里“一達通”這樣的外貿出口綜合服務平臺,不僅不需要支付費,還有機會獲得一定金額的外貿服務津貼。此外,跨境電商貿易中,電子單證取代了紙質單證,可以在出口企業內部、海關、商檢、稅務、銀行、保險公司等各部門的電子系統之間快速傳遞,通過網絡實現申報、結匯、退稅等操作,交易效率顯著提高,傳統跟單的成本和費用有效降低,尤其在海關總署增列了新的海關監管方式代碼,并鼓勵企業采用“清單核放、匯總申報”模式后,服裝出易訂單可以集中化、正規化處理,簡化了企業申報和退稅的流程,降低了出口訂單的總體交易成本。據蘭亭集勢估算,在集中申報模式下,出口退稅這一環節每年節約的成本至少占銷售額的5%。

(二)出易時間縮短

外貿交易中,電子單證的普遍使用能夠大幅度縮短紙質單證在各個環節的流轉和處理時間,但傳統貿易形式下繁瑣的交易流程仍舊沒有改變,出口過程中的通關、結匯、退稅、產品安全、征信等環節依然是分離的,不僅導致出口企業交易成本的增加,也會花費較長的交易時間。目前國內多個城市建立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通關服務平臺已經啟用,實現了跨境電商貿易平臺、電子商務企業、支付企業、物流企業與海關、國檢、國稅、外匯等政府進出境口岸管理部門的系統對接,一站式解決出口企業的通關、結匯、質檢、退稅等問題,顯著提高了通關效率,為跨境貿易出口企業提供了陽光化通關渠道。2014年7月海關總署在東莞啟動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通關服務平臺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里,就順利完成700多個包裹,1萬多件跨境貨物的通關手續,大大提高了每件貨物的跨境通關速度,縮短了出易的時間周期。

(三)出易品牌質量提升

在我國出口的服裝制品中,以在華外資服裝企業生產和各類加工貿易出口的外國品牌為主,自主品牌僅占很少一部分。雖然貼牌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服裝產業的加工制造水平,但隨著人均工資水平和棉花價格的不斷增長,國際競爭中的成本優勢幾乎不復存在,越南、緬甸、柬埔寨等發展中鄰國逐漸成為外國服裝企業投資的熱點,在市場持續低迷狀態下,惟有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質量、加快產業升級轉型才是擺脫經營業績下滑的有效途徑。跨境電商貿易將國內企業和服裝品牌推向了全球市場,以設計創新、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品牌理念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服裝制品需要走高端路線才能占穩國際市場。從2014年廣交會的交易情況來看,境外采購商偏好中短期訂單,我國服裝企業接到的外貿訂單大都在一個月以內,為了適應國際競爭,只有通過研發設計創新,提升出口服裝制品的品牌質量。

(四)出易中間環節減少

目前我國服裝出口貿易中相當一部分是通過中間商完成的,需要通過國內出口商或出口商進行,在中小企業中尤為常見。由于不直接面對國際市場,間接出口方式不僅使得企業難以把握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動情況,而且不利于企業在國際上建立自己的聲譽。跨境電商貿易通過網絡交易服務平臺實現不同國家交易主體之間的直接交易,服裝制造企業或貿易企業能夠直接面對國外銷售商或最終消費者進行交易,還可以享受到跨境電商平臺提供的營銷、報關、支付、物流、保險、售后等一系列服務,此外,減少掉的中間環節成本也能夠轉化為出口企業的利潤以及交易平臺的傭金。譬如出口企業利用敦煌網直銷產品,注冊開店、上傳商品都是免費的,只在買賣雙方交易成功后由買家支付3%-14%的交易傭金,由于直接面對市場,企業對產品流向和價格控制的自由度加大,對跨國營銷經驗的積累和自身品牌的建設都有好處。

(五)出易的市場擴大

目前我國服裝出口主要銷往歐盟、日本和美國,經常遭受這些國家和地區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和各種貿易保護措施的挾制。跨境電商貿易為服裝制品出口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交易機會,由于互聯網不受地域的限制,企業可以將目光投向亞洲、非洲、拉美、中東等地區的新興經濟國家,擴大出易范圍,據2014年1-11月的出口數據顯示,我國服裝制品在俄羅斯、韓國、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很受歡迎,出口額增長較快。跨境電商貿易平臺能夠將全球服裝制品的邊緣消費需求聚集在一起,為中小企業以及個體服裝賣家提供了與知名企業和大品牌公平競爭的機會,廣東里仁洞村的一個淘寶女裝賣家,利用周圍服裝加工廠有大量現貨的優勢,在敦煌網交易平臺轉型做跨境電商貿易,上線2個月成交總額就突破了20萬元。

二、服裝出口企業開展跨境電商貿易面臨的問題

(一)供應鏈無法適應跨境電商貿易多批次、小批量的訂單需求

我國服裝出口多為國際知名品牌的代加工,在中國剛剛加入WTO的那幾年,貼牌加工的服裝出口訂單批量往往比較大,供應鏈設計的目標是實現產量最大化和單位成本最小化,不注重款式的設計能力和品牌的自主研發。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個性化需求的回歸,單純追求規模效應的供應鏈模式在款式更新、產品研發、品牌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弊端逐漸顯露,當國際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生產線無法及時做出響應,不能做到隨時更改款式、調整訂單,很容易造成產品生產出來銷售不出去的局面,更無法滿足定制化的國際服裝生產趨勢。近年來,我國服裝企業普遍存在庫存量過高的情況,根本原因就在于供應鏈不夠優化。跨境電商貿易的特點是多批次、少批量,對供應鏈的柔性化要求很高,這也是服裝企業抵御國際貿易風險能力的重要體現。

(二)缺乏跨境電商運營、翻譯、法律等專業人才

跨境電商貿易是通過電商平臺進行外貿交易,需要兼具外貿和電商運營的復合型人才,對網絡營銷、網站規劃、外貿實務、品牌運營等專業知識的要求比較高。營銷推廣過程中,由于要面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為了提高可識別度,需要將公司網站尤其是產品介紹翻譯成出口目的地國的文字,甚至需要與客戶在線溝通,對翻譯人才的專業化水平要求比較高。此外,國際貿易難免產生糾紛,跨境電商貿易糾紛的內容和解決方式都不同于傳統外貿環境,需要專業的外貿法律人才。目前國內高校以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專門針對跨境電商貿易的人才培養仍是空白,單純依靠一些跨境電商平臺開設的培訓課程,遠遠無法滿足開展跨境電商貿易企業的需求。

(三)海關通關速度還難以滿足服裝出口企業跨境電商貿易的短周期要求

傳統貿易形式下,服裝企業一般通過報關企業辦理出境手續,需要經過申報、交驗單證、商檢、退稅等流程,接受檢驗檢疫局、海關、稅務等部門的分別查驗,經常會因為計量單位換算錯誤、證件準備不全、商品歸類不準確以及出口配額等問題影響到正常的通關進程。服裝制品出口退稅時需要向稅務部門出具產地或貨源地證明以及當初的繳稅證明,相關證明開具過程由于受到地域限制或出現供貨商企業歇業等情況,會導致出口退稅周期延長,甚至長達2~3個月。此外,我國服裝出口制品的60~70%都要進行法定商檢,而且費用較高,平均一筆訂單的商檢費用甚至達到2000~3000元左右,即使服裝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已經進行了檢測,出口報關時仍要進行。出口退稅周期長、商檢項目繁多、再加上各地海關的稅則號分類不一致等問題,導致服裝出口企業的實際通關速度仍然不快。通關環節的不順暢,使得服裝制品出口到國外市場的周期延長,出口成本上升,產品的競爭力被削弱,無法滿足跨境電商貿易的短周期要求。

(四)跨境物流仍是瓶頸問題

跨境物流運輸可以采用海運、國際空運、國際快遞等方式,不同運輸方式的價格和運輸周期差別很大,以1公斤物品運到美國為例,海運、空運和快遞的費用分別為1.30元、35元和45元,海運普遍要20天左右,而快遞一般7天內就可以送貨上門。近年來國際貿易呈現出小批量碎片化趨勢,我國服裝出口的對象主要是國外小額批發商和消費者,包裹以小件、散件為主,由于服裝制品的時效性要求比較高,運輸周期短、能夠送貨上門的國際快遞最為適合。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跨境電商平臺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自行投資,建立國外倉儲和快遞業的很少,如果一概依賴國外快遞物流渠道,其物流的成本一般是本地物流成本的兩倍以上,對于本身毛利率就不高的服裝出口企業而言,交易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各國政策和不同快遞企業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投遞時效十分不穩定,延誤、丟件、破損等風險發生的幾率也比較大。

(五)消費者體驗差,售后服務跟不上

服裝制品本身就屬于體驗型商品,跨境交易的消費者在購買前無法觸摸、試穿,再加上跨境運輸等待的周期較長,收貨時間不確定,導致跨境電商貿易的消費者體驗比較差。此外,當出現質量問題、大小尺寸不合適、款式不喜歡等情況時,國外消費者習慣的“無理由退換”等售后服務很難落實,受到通關手續、物流成本的極大制約,一旦出現跨境交易糾紛,消費者投訴也非常困難,這些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國外消費者對我國質優價低服裝制品的網購熱情。

三、服裝出口企業跨境電商貿易轉型的具體策略

(一)優化供應鏈,促進商業模式轉型

傳統服裝企業的供應鏈規劃多以追求規模效益為目標,已經不能夠支持跨境電商時代的“輕資產運營”模式。電商貿易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為了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降低經營風險,必須將企業重心轉移到品牌推廣和設計研發領域,將資金集中到供應鏈中最能夠拉動銷售、創造效益的環節,從而達到有效控制庫存量、提高資金使用率的目標,以優化供應鏈為核心的商業模式轉型是跨境電商貿易轉型的關鍵所在。供應鏈優化應從支持末端零售開始,在訂貨、加工、采購、銷售等各個環節中追蹤目標消費群體需求的變化,能夠根據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并隨時追加訂單。柔性化和快速響應是供應鏈優化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決定了供應鏈能否匹配小批量、定制化的國際服裝生產趨勢。切分生產線是一種較為有效的供應鏈柔性方案,韓都衣舍即采用這種方式,將傳統的生產線切分成多個模塊,一個工廠只負責一個工序,打板、裁剪、縫制、后整等多個工序由多個工廠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每個工序的變動都不會影響到其他工序的正常生產,而且工廠只做一個工序,生產效率更高、交貨周期更短、品質更高。供應鏈優化的另一個指標——快速響應可以通過標準化的基本設計來實現,服裝產品的基本設計差異化越小,越容易改版,就能夠在較短的交貨周期內既實現快速補貨,又能夠控制庫存的合理水平。

(二)加快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促進品牌升級轉型

面對生產要素成本剛性上漲、低碳、環保方面的監管標準和任務要求日趨嚴格的新態勢,服裝出口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通過品牌建設提升產品附加值是改變服裝出口低迷、積極應對國際競爭的重要舉措。企業應健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及時了解國際最新標準和出口市場的技術要求,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和檢測設備,在生產工藝、面料選擇等方面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并加大在新型環保面料的開發使用、生物染整技術、有機鹵化物的檢測標準等方面的技術創新。跨境電商貿易形式下,服裝批量生產模式向“小批量”、“個性化”和“定制化”轉變,為了適應國際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企業必須提高自主研發的水平,在面料的舒適性環保性、輔料的裝飾性、產品的流行時尚元素和設計風格等方面盡可能同國際接軌,打造獨有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品位,塑造個性鮮明的品牌形象,盡可能提高品牌溢價和產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江蘇陽光集團堅持走技術創新為主的高端品牌路線,在生產過程中全部采用綠色環保染料,實行清潔生產,其產品先后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SA8000社會責任體系,“陽光”呢絨獲得“世界名牌”和“出口服裝免驗”榮譽,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毛紡和高檔服裝供應商。

(三)推進通關一體化改革,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制

發達國家普遍采用“單一窗口”模式提升通關效率,即企業通過提交標準化的電子數據,在一個電子口岸,通過一個平臺,一次提交數據,能夠滿足海關、商檢、稅務等所有監管部門的需要,在通關過程真正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目前,我國在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和京津冀海關區域已經進行了通關一體化改革,這三個區域的企業可以自主選擇向經營單位注冊地海關、貨物實際進出境地海關或其直屬海關集中報關點辦理各項手續,通關一體化之后,企業的通關時間節約12~24個小時,成本降低了20~30%,通關效率大幅度提升。今年,海關總署將繼續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現通關一體化,簡化海關申報、納稅和查驗發行的手續。通關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要求打破過去的地區封鎖和貿易壁壘,各地海關、商檢和稅務部門還要加快一體化通關信息系統的建設,在各監管部門系統之間實現互聯互通,盡快與國際通行的“單一窗口”制通關模式接軌。

(四)鼓勵跨境電商貿易綜合服務平臺服務創新

跨境電商貿易綜合服務平臺是服裝出口企業跨境電商轉型的主要途徑。為了更好地滿足相關政府部門信息監管的需要,為企業提供完善的跨境通關貿易方案,跨境電商平臺應加快自身服務創新的步伐,深度整合產業鏈,為出口企業提供、報關、退稅、融資結匯、物流倉儲等一體化服務,積極探索運營模式本地化、支付方式本地化、海外倉儲等新模式,改善當前跨境商品和貨源較為集中、相似度過高、支付方式單一、物流成本過高的現狀,提高服務的專業化和個性化程度。阿里集團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一達通”對進出口外包服務進行創新,將通關、退稅、融資、外匯、物流等繁雜出口流程進行標準化處理,整合眾多中小外貿企業碎片化的出口需求,集約化提供出口服務。“一達通”利用平臺上真實的交易數據,建立出口企業信用檔案,聯合平臺上數萬家外貿公司組成“大客戶”,提高了與銀行、物流、海關等基礎服務機構議價的能力,降低了單個出口企業的出口和融資成本。

(五)提升國內快遞企業的跨境物流專業服務水平

跨境物流一直是制約跨境電商貿易發展的瓶頸問題,物流成本較高和投遞時效不確定等現狀不僅降低了出口企業利潤,也直接影響到國外消費者的用戶體驗和消費熱情。國內快遞企業應在全球運轉、快速清關、海外倉儲、高效配送等方面提升跨境物流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為出口企業提供符合其自身需求的專業化物流解決方案。2014年11月順豐聯合荷蘭郵政推出“歐洲小包”業務,發往歐洲26國和美國、加拿大的小件產品,均采用“航班直飛+本地郵政派送”的方式,由順豐負責中國境內和跨境物流的運輸,荷蘭郵政負責歐洲的清關和目的地國派送,該業務在清關和派送速度上優勢明顯,發往歐洲主要國家的小包均能在5-10日投妥,效率明顯高于市場上主流的7-15日的小包服務時效,而且費用整體偏低,對于提升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沈靜芳.全球價值鏈視角下外貿生產型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探索——以張家港市外貿型企業為研究樣本[J].企業經濟,2014,(11):38-41.

[2] 任志新,李婉香.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助推外貿轉型升級的策略探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4,(4):25-28.

第2篇

關鍵詞:跨境電商;跨境物流;協同機理;協同困境;協同策略

中圖分類號:F713.365.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re are lots of synergy dilemma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which mainly manifest in the lack of synergy in terms of ability, mutual interest and trust mechanism, cross-border logistics network system,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reverse logistic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synergy in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traditional foreign trade. The level of synergy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cross-border E-commerce ecosystem. Thereby,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and find the ways to solve the synergy dilemmas, become one of th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prac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proposes the synergy mechanism and analyzes the synergy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the two. On this basis, we put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ynergy strategies from five aspects, which include improving government support service system, enhancing the building of the mutual interests and trust mechanism of synergy, optimizing the synergy mechanism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reverse logistics, promoting the synergy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traditional foreign trade, and strengthening the synergy of various subsystems as well as the multipartite subject of synergy.

Key words: cross-border E-commerce; cross-border logistics; synergy mechanism; synergy dilemma; synergy strategy

0 引 言

據艾媒咨詢研究報告,2016年我國進出口跨境電子商務(以下稱“跨境電商”)整體規模達到6.3萬億元,同比增長23.4%,而至2018年預計將達8.8萬億元。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跨境物流的迭代升級,而高效的跨境物流系統則成為跨境電商的有力保障,二者有著復雜而動態的關系體系。跨境電商行業的全球化、快速蓬勃發展,國家相關政策的要求與促進,以及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實踐活動中所遇的諸多困境,使得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合作,可以有效優化物流結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

目前有關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協同發展與關系研究。如張寶明等(2014)[1]研究分析了跨境電商與物流融合發展。(2)協同評價研究。如劉有升等(2016)[2]基于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對跨境電商與現代物流協同進行了評價分析。(3)協同機制研究。如張夏恒等(2016)[3]基于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研究了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機理,總結協同缺失表征并提出系列實現路徑。(4)跨境物流及供應鏈系統協同研究。如王春芝等(2015)[4]研究了服務備件跨境物流協同系統。(5)協同困境與對策研究。如冀芳等(2015)[5]從物流網絡系統、物流功能、物流銜接、物流環境等方面總結協同缺乏困境,并提出系列協同對策。

總的來說,國內學術界對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領域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總體而言都相對比較零散,尚缺乏明確的理論研究框架體系,尤其是對于二者協同機理及策略的研究更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本文在全面分析當前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機理、協同現狀與困境的基礎上,從健全政府支撐服務體系、完善利益協同互信機制、優化跨境電商與逆向物流協同、推動跨境電商與傳統外貿協同以及促成各子系統、多方主體協同等多個方面提出促進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進一步協同發展的策略建議,并指出未來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潛在方向和熱點,為后續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機理

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指通過二者各子系統間的相互融合、協作產生互惠互利、協同共生的協同效應。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促進跨境物流向著更加智能、自動、信息化方向迭代升級,而高效的跨境物流系統則成為跨境電商持續良性發展的動力與保障。二者互惠互利、協同共生,構成了動態而復雜的跨境電商生態系統。跨境電商的發展是催生跨境物流的引擎動力,豐富了跨境物流行業的服務內容。跨境物流是跨境電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跨境電商快速發展的先決條件,它使得原本虛擬的跨境電商交易以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得以物質實現。跨境物流的移動化、信息化、集成化與智能化發展,都能有效降低成本,并影響跨境電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滿意度和忠誠度。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的高效協同有助于降低企業運營及流通成本,優化整個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體系運作結構,提升企業競爭優勢。

跨境電商生態系統是指由跨境電商企業、跨境物流企業以及其它與跨境電商交易活動有關的個體、企業、組織、機構等生物群落,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統一整體,各生物種群與環境相互作用、協同共生,通過商品、物流、資金、信息的循環流通與分享而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基于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角度,在參考姚宇(2015)[6]和張夏恒等(2016)[3]研究成果基礎上,可制作如圖1所示的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機制。在該協同系統中,跨境電商企業與跨境物流系統為協同領導種群,跨境電商市場(消費者)、跨境供應商、生產商等為協同關鍵種群,政府機構、高校、海關監管、商檢機構、跨境支付機構、跨境金融機構、行業協會、通信與技術機構等為協同支持物種,網絡營銷商、技術包銷商、各類跨境貿易技術支持企業、廣告傳媒與咨詢服務機構、翻譯機構、供應鏈優化及整合服務企業等為協同系統寄生種群,跨境交易所在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構成了整個協同系統的內外部環境。要促進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的協同發展,務必加強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建設,進一步完善系統保障C制,諸如戰略協同、政策協調、研發協同、創新協同、利益協同、技術與信息共享、信任機制、平臺協同、服務協同、業務協同、規范協同、流程協同、網絡協同、能力協同、多主體多維度協同等多方面協同的保障和促進機制,實現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在戰略層、策略層及運作層多層次協同。同時,通過制定協同的戰略目標,完善供應鏈合作機制和責任分配機制,建立健全公共信息服務平臺與物流網絡基礎設施,整合提升物流網絡覆蓋能力,促進配套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規范行業技術設備與服務標準,從政府政策扶持、市場需求拉動、協同收益驅動以及平臺戰略引導等多方位增強協同動力保障。增強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在運作邊界、業務邊界、市場邊界的融合發展,實現技術共享、信息溝通、供應鏈整合,跨境物流系統的運輸資源、倉儲資源與跨境電商企業的平臺資源、信息資源協同共享。跨境電商企業更注重的是采購、營銷、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售后等供應鏈全流程以及跨境電商、零售、售后服務等多業態業務的全覆蓋,因而完善跨境電商生態圈的布局,打造跨境電商交易服務體系生態閉環,有利于進一步保障并促進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發展。

2 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困境

我國跨境電商發展至今,經歷了從1999年至今的萌芽期(1999~2007)、發展期(2008~2013)、爆發期(2014至今)三大發展階段,2014年也被稱為跨境電商元年[7]。相關數據統計,目前中國各類跨境平臺企業已超過5 000家,通過平臺開展跨境電商的外貿企業逾20萬家,共開設11個自貿區,并在天津市等1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在跨境電商行業快速發展同時,行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弊端尤其是跨境電商與物流方面的成本、效率、服務質量等諸多問題也在不斷涌現,以及系列行業政策的催促與支持,促進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發展已成為行業呼聲和未來實踐活動的必然趨勢。當下從事跨境電商及跨境物流的大多數企業都以某一專項或專線業務為主,無法形成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綜合服務體系,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及商流等各種資源難以得到高效利用。在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實踐活動中所遇到的諸多協同缺乏的困境,總的來說有如下幾個方面:

(1)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能力協同的缺乏。跨境電商活動的開展需要涉及供應采購、物流配送、網絡支付及售后服務等環節,具體流程如圖2所示。隨著大數據及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近年來跨境電商平臺發展及其線上交易取得突破性進展。而跨境物流發展相對緩慢,不僅需要資金投入和線上平臺搭建,諸如海外倉儲、物流團隊培養等則更多需要線下實體建設,其發展速度未能適應快速發展的跨境電商。二者在發展規模、基礎設施、信息化水平、行業標準以及服務質量等多方面能力出現嚴重不協同。

(2)利益互信協同機制的缺乏。一方面,跨境物流企業無法獲得跨境電商行業一手數據,海外倉儲系統設計及其規模大小都無從科學精密考量,也不能就跨境電商用戶群分布針對性建設物流系統,因而造成建設進度緩慢、設置缺乏合理性乃至資源浪費。同時,也無法獲取客戶精準數據及訂單詳細信息,物流配送準備工作無法提前開展,進而降低物流效率和服務體驗。另一方面,跨境電商企業因不知道跨境物流規模及其承受能力,無法獲取跨境物流企業境外配送網絡精準信息,對物流企業人力、物力投入及網點服務范圍分布缺乏準確了解,造成配送能力的不匹配,降低消費者物流服務體驗。然而目前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雙方出于商業機密或是利益角度考慮,由于利益分配機制缺乏及協同互信度不足,不愿彼此信息協同共享,嚴重阻礙行業高效發展。

(3)跨境物流網絡系統協同缺乏。跨境物流網絡系統主要包含境內物流、國際物流以及目的國物流三大塊,其系統運作流程橫向層面包括境內物流、出境清關、國際物流、目的國清關商檢、目的國物流,縱向層面包括貨物攬收、倉儲、包裝、物流供應、配貨與配送,還涉及支付、通關、商檢、客服、售后、退貨、退稅以及因退貨引起的逆向跨境物流。跨境物流系統除了協調境內外兩個物流系統,同時還要應對兩國的檢驗檢疫部門、海關,面臨著環節多、流程長、空間跨度大等挑戰,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跨境物流產業鏈內部協同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在倉儲、運輸、商檢、通關等流程協同的缺乏,境內物流、國際物流與目的國物流間銜接存在瓶頸障礙,跨境物流與消費者在文化、風俗、政治、政策、法律、宗教等環境的協同缺乏。從跨境物流網絡系統橫向層面看,境內外不同國家的物流服務設施、服務水平、物流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同時受到各國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政策等影響,導致物流各環節信息無法實時對接,各環節間不能同步發展導致協同缺失。同時,境內外多方物流企業、政府、海關、稅務部門等多方主體、各子系統之間,由于利益沖突亦或是行業標準難以協調,往往也存在諸多不協同,進而降低物流服務效率和質量。從跨境物流網絡系統縱向層面看,跨境物流網絡體系環節多而繁瑣,物流鏈的各環節往往存在協同缺失。比如出入境海關商檢環節,不同國家的行業要求、標準以及工作水準存在較大差異,且海關商檢環節所涉及到的諸如海關、稅務、銀行、檢驗檢疫以及工商等多部門間往往存在職能界定不清、利益交叉等問題,難以實現有效協同工作。

(4)跨境電商與逆向物流協同缺乏。由于跨境電商行業特殊性及交易流程的復雜性,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退貨的觸發點,退貨率較高而退貨流程又相對復雜。據資料統計,我國物流市場容量約為5萬億元,其中逆向物流約占20%。我國逆向物流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很多企業逆向物流成本占總成本20%以上,遠高于發達國家企業4%的平均水平。數據顯示,一般零售商的退貨比例為5%~10%,網購退貨比例則高達35%。2016年雙十一天貓淘寶網購退貨率高達25%,部分商家甚至高達40%。在高比例的退貨成本面前,很多跨境電商企業卻并不重視逆向物流及其與跨境電商的協同發展。退貨物流服務及其與跨境電商協同缺失一方面導致商品價值損失和企業利潤的減少,另一方面則因退貨信息閉塞和退貨服務缺失導致顧客的流失。

(5)跨境電商與傳統外貿協同缺乏。跨境電商拉動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也改變了傳統外貿價值鏈格局,促進對外貿易更加精準化、直銷化、多元化、碎片化、扁平化、社交化、去中心化與移動一體化發展,有利于降低成本、開拓貿易新渠道、提升效率并助力企業成長,推動對外Q易轉型升級。對外貿易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擴大跨境電商的發展。而跨境電商與傳統外貿之間也有著類似國內貿易線上、線下渠道之間關系,存在著系列渠道與利益沖突。出于不同利益關系目的,部分行業由于條件限制或為保護線下傳統外貿而限制線上電商發展,導致錯失發展機遇或者成本過高;部分行業又因線上電商發展過快而導致線上線下比例失衡,導致消費者線下實體體驗不足。總之,二者存在比例分配、渠道選擇、利益分配等諸多不協同。

此外,跨境電商生態系統協同缺乏,行業標準及信息化水平的不協同,信息及利益協同缺乏,政策支持不足,跨境電商與逆向物流協同缺乏,以及跨境電商、跨境物流與環境協同缺乏等問題,也都是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發展面臨的困境。總的來說,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缺乏合理有效的協同保障與動力機制。

3 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策略

3.1 健全政府支撐服務體系

政府在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中起到了關鍵性引導和支撐作用,主要可從以下四點開展促進工作。第一,進一步建立健全政府政策、資源支撐體系。從跨境電商行業發展至今,我國政府已連續多次發文促進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發展(詳見表1)。然而目前跨境電商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很多政策、法律法規體系等仍有待進一步完善,進而保障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發展。在一些行業相關特殊資源方面,也可以加大傾向性扶持力度,推動跨境電商行業創新創業發展。同時,推動行業標準規范化發展,促進各流程環節標準同步匹配。第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寬帶、互聯網行業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并將其付諸實踐于跨境電商行業,促進跨境電商、跨境物流信息化水平協同,各環節信息實時同步。第三,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園。我國于2013年7月成立首個跨境電商產業試點園區――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實現跨境電商“產業園模式”的開啟。跨境電商產業園有利于有效整合傳統對外貿易,形成產業集群與規模化效應,促進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高效協同。第四,構建跨境物流綜合協同服務平臺。通過整合跨境物流系統,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構建跨境物流綜合協同平臺,加強在戰略層、戰術層與業務層的協同,促進跨境物流網絡系統橫向與縱向層面的協同,并促成跨境物流系統平臺集成、流程優化、業務整合與創新,實現跨境電商與快遞、貨運、郵政等業務優化整合,可以更好地促進跨境物流與跨境電商在各國、各流程環節、各企業之間的良性協同。譬如網易考拉于2016年8月11日上線了國內首個跨境物流云平臺網易考拉物流云,讓跨境電商實現搭建“互聯網+物流網絡”,直接打通消費者、物流企業與品牌商之間的鏈接,促進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系統更高效協同。此外,提升跨境物流團隊成員外語水平、國際貿易技能和國際物流知識等專業素質,進而提升物流服務質量,也有助于打造更規范化、高效協同的跨境物流體系。

3.2 完善利益互信協同機制

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企業利益互信協同主要涉及合作與利益分配方案、資金流轉方式等兩方面。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良好協同合作的根本保障。合作與利益分配方案可以在政府引導下共同制定,確保構建并完善互利共贏的協同機制,建立健全由政府擔保的牢靠互信體系。在資金流轉及利益分配上,為有效避免利益分配不均以及信任保障問題,可嘗試引入第三方機構,借助第三方平臺托管費用和維護資金運轉,促進利益分配公平、高效而透明化。同時,政府部門可以加大行業優惠政策資助力度,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有效促進并保障雙方協同互信,進而實現資源與信息共享。

3.3 優化跨境電商與逆向物流協同

逆向物流包含退貨逆向物流和廢棄回收逆向物流,在本文中主要指與正向物流相反的由跨境電商消費者退貨至原產品發出地而引起的跨境物流活動。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給逆向物流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提高逆向物流效率,降低逆向物流成本,但也對其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合理高效的逆向物流也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魏捅U希促進縮短跨境商品退貨周期、完善庫存管理機制、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增加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進而發揮逆向物流利潤中心優勢。跨境電商與逆向物流協同關系圖如圖4所示。要解決跨境電商與逆向物流協同發展困境,從跨境電商的角度,可以通過優化供應鏈前端商品品質和性價比,進而降低退貨率;從跨境物流系統的角度,可以引入退貨保險機制降低成本,也可以通過依托于海外倉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退換貨服務中心,集中處理跨境購物退換貨事宜。此外,還可以通過創建逆向物流協同中心、回收中心與區域回收站,搭建多角色的逆向物流柔性聯合協同網絡,促成協同逆向物流優化管理。

3.4 推動跨境電商與傳統外貿協同

要推動跨境電商與傳統外貿協同,可以促成銷售模式創新,構建全渠道的銷售模式推動跨境電商的發展,促進傳統外貿與電商以及線上與線下模式的完美協同,使跨境電商沿著直接化、多變化與一體化方向發展。從宏觀政策層面,需要進一步完善跨境電商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范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并進一步完善物流服務體系與信用體系,并嘗試構建產業園區等助力跨境電商集中管理,促進跨境電商與傳統外貿協同互動發展;從微觀企業層面,跨境電商企業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發展,創新物流服務體系,并加強社會分工與合作,培養并建立跨境電商精英人才團隊,進而更好推動跨境電商與傳統貿易的協同互動發展。同時,應當正視跨境電商與傳統外貿的優缺點,一方面使得兩種模式虛實結合,利用跨境電商平臺作為銷售及宣傳推廣渠道,傳統外貿側重于線下實體體驗,這樣既豐富了傳統外貿銷售渠道,也彌補了線上電商體驗不足的缺憾,二者協同互補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分業經營,日用品、化妝品等零售類采用線上電商渠道,而大型電器、藝術品等則注重傳統渠道實體體驗,使得雙渠道優勢互補、協同并行發展。

3.5 促成各子系統、多方主體協同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實現多維度協同,促進跨境電商生態系統各子系統、多方主體間的協同。一方面要激發各子系統的功能,相互協作發展;另一方面也要推動政府各部門、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合作。在人才培養上,促進高校與政府、企業協同培養跨境電商、跨境物流人才,完善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培育機制。在市場引導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強引導資源整合與信息共享。在跨境電商供應鏈中,完善供應商、跨境電商平臺、跨境物流企業等多方主體協同機制,促進海關、稅務、銀行、檢驗檢疫以及工商等多政府部門協同作業。

4 總結與研究展望

本研究從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角度總結分析了協同機理,全面剖析了協同困境并針對性提出系列協同策略建議,為未來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相關研究尤其是策略研究做了較好的鋪墊和總結。但由于研究條件和相關數據資料收集困難,在研究方法與視角上仍舊存在些許不足。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層面,存在邏輯推理合理性與科學性欠缺。后續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豐富研究方法與理論,利用定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比如基于動態博弈理論研究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動態博弈,基于灰色關聯理論、系統動力學等定量評價模型對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影響因子、協同度進行評價,以及基于供應鏈角度分析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對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開展研究等。此外,注重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的應用與實踐研究,選擇某一具體區域、行業或企業并收集相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或者就某種跨境電商和某種跨境物流具體模式之間的協同開展研究,并結合實際應用探究其實踐情況,注重理論研究與實際調研、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在研究視角上,后續研究可以結合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理論、動態博弈理論、產業耦合理論等研究協同路徑、協同機理、協同機制,并進一步分析協同動機、協同意愿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并進行實證研究。同時在協同策略研究時,也可以從促進B2C和B2B兩種跨境電商模式的協同、融合發展,借助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實現高效整合供應鏈資源,推動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本地化發展,完善跨境電商、跨境物流與境內外環境的協同融合,促進物流模式、運作模式、銷售模式的創新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協同策略。

參考文獻:

[1] 張寶明,周沛鋒,孟玲. 跨境電子商務與物流融合發展研究[J]. 物流科技,2014(10):54-58.

[2] 劉有升,陳篤彬. 基于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的跨境電商與現代物流協同評價分析[J]. 中國流通經濟,2016(5):106-114.

[3] 張夏恒,郭海玲. 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機理與路徑[J]. 中國流通經濟,2016(11):83-92.

[4] 王春芝,高強,Heiko Gebauer. 基于扎根理論的服務備件跨境物流協同系統研究[J]. 管理評論,2015(2):178-186,208.

[5] 冀芳,張夏恒. 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創新與發展趨勢[J]. 中國流通經濟,2015(6):14-20.

第3篇

[關鍵詞] 廣東省;跨境電商;對外貿易;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 F620 [文獻標識碼] 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Foreign Trade in Guangdong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XIE Yuling

Abstract: The recent-year foreign trade gros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dicates that the foreign trade increase is sluggish, in some cases, negative growth even appears. Fortunately, the import and export gros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grows in multiple times. With government support for the past few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meets a new foreign trade growth opportunity as the global online economic market comes into be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which creates extra foreign trade demand. In this connection, Guangdong should build a sound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 platform for foreign trade, invest more in the developing cross-border logistics, raise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trength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ways that facilitate the cross-border transfer and share of foreign trad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bring about new growth opportunity.

Key words: Guangdong province, cross-border e-commerce, foreign trade, opportunity, challenge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沖擊,廣東省的對外貿易發展也不容樂觀,增長態勢逐年放緩。但與外貿增長乏力相對應的卻是,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跨境電商卻異軍突起,發展速度驚人。據商務部測算,2016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將增長至6.5萬億元,2017年預計增長至8萬億元,年均增速接近30%。這說明跨境電商給外貿發展帶來新的前景。早在2004年,Freund和Weinhold(2004)就已經指出,隨著全球各地互聯網發展水平的提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電子商務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效率,為企業新添了商業機會,進而促進對外貿易的增長。溫郡(2015)則基于2009年至2012年的面板數據,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論證了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積極影響。

通過對廣東省對外貿易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發現近年來廣東省外貿總額增速明顯放緩,甚至從2014年開始出現負增長。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2015年廣東省外貿總額負增長,但是其中以跨境電商方式的進出口總額則呈倍數增長,這說明跨境電商給廣東省的外貿發展帶來不容忽視的契機。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龐大的全球網絡經濟市場逐步成型和完善,跨境電商能夠提高外貿效率,降低成本,實現新型服務貿易的可行性,從而創造出額外的外貿需求,加上近年來政府的政策傾斜,跨境電商無疑給廣東省中小企乃至整個廣東省外貿發展帶來契機。但由于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缺乏、跨境物流跟不上步伐、誠信機制矛盾涌現、政府監管問題重重,在跨境電商背景下,廣東省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因此,廣東省有必要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實現關稅、檢驗檢疫、結匯等環節的監管;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逐漸完善信用機制,重視知識產權;并加大對跨境物流的支持與鼓勵。

二、跨境電商背景下廣東省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從廣東省對外貿易總額增長率來看(見圖1),從2000年至2007年的七年間,幾乎每年增速均不低于20%,此期間廣東省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但從2008年開始,外貿交易總額增速明顯放緩,甚至在2009年出現了10.79%的負增長。雖然在2010年增速高達28.44%,但2012年僅為7.72%,2013年為10.93%,2014年又出現1.36%的負增長。根據海關總署2016年1月18日通報,2015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為6.36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9%。其中,廣東省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總額為2.68萬億元,增長4.9%,占總值的42.1%,比重提升3.5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74萬億元,下降14.4%,比重下滑4.4個百分點;以旅游購物方式進出口1464.6億元,增長1.2倍;以跨境電子商務方式進出口總額為167.3億元,增長3.6倍。從以上數據分析可知,廣東省對外貿易增速逐年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但跨境電商方式的進出口總額則呈倍數增長,這說明跨境電商給廣東省的外貿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圖1 1998-2014年廣東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億美元)

三、跨境電商背景下廣東省對外貿易的機遇

(一)創造額外的外貿需求

在跨境電商背景下,外貿的成本大大降低。一方面,跨境電商通過跨境電商平結了生產廠商和國外消費者,縮短了傳統貿易方式下“生產廠商一國內出口商一國外進口商一國外批發商一國外零售商一國外消費者”的貿易鏈,因為減少中間環節,不僅提高了外貿的效率,也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外貿的交易成本和交易價格;另一方面,買賣雙方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行前期外貿磋商和各種資料信息的傳輸,這種無紙化的操作很大程度上降低外貿企業成本,包括市場調研成本、促銷成本、信息傳輸成本、成本、售后服務成本等等。外貿成本和價格的降低能夠提升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能夠一定程度上增加國際市場需求。另外“跨境電商也會帶來一系列外貿創新,即讓傳統貿易模式下成本過高或操作困難的交易成為現實,比如教育服務、法律服務、醫療咨詢和服務、數據更新與交換等等,這無疑也是創造了新的外貿需求。因此,跨境電商因為其突破時空限制的特性,使得全球的信息和資源實現真正的跨國傳遞和共享,從而能夠給外貿帶來新的增長和發展機遇。

(二)開辟新的全球網絡經濟市場

跨境電商的出現,使對外貿易的市場突破傳統的地域限制,以全球信息網絡為紐帶,開辟出一個開放、多維、立體的、嶄新的全球統一市場空間。而信息的無障礙流動,加速了資本、商品、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一個龐大、多元的全球網絡經濟。而在這種新型市場環境下,對外貿易作為世界經濟運行的主要紐帶,可以實現跨國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使市場機制在全球范圍內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各國之間的貿易聯系和合作也必然大大加強,而廣東省作為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主力軍,更應該敏銳地捕捉到全球網絡經濟的先機。

(三)完善宏微觀政策環境

為了促進外貿的轉型升級,扶持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與通知。例如2013年8月的《關于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的意見》、2014年1月的《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稅收政策的通知》、2014年5月的《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以及2015年6月20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些政策無疑都在說明國內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環境逐漸完善。與此同時,廣東省的跨境電商政策也是利好不斷。2013年,廣州跨境電商服務城市試點工作啟動。2014年7月廣東省商務廳《關于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快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的任務。2015年初,廣東商務廳已組織專家研究和試點《電子商務園區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工程。2015年7月,廣東省商務廳《廣東省跨境電子商務園區規劃建設的意見》。逐漸成熟的宏微觀環境為廣東省的對外貿易發展帶來了有利機會。當前,廣東省應搶抓跨境電商發展初期的有利機遇,借鑒國內外相關經驗,大膽創新,推動跨境電商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給廣東省的中小企業帶來契機

跨境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給廣東省的中小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跨境電商縮短了傳統的貿易鏈,使對外貿易主體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小企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都較為靈活,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從而滿足全球范圍內各種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另外,由于國際市場的變化,小且分散的“碎片化”訂單取代了傳統的貿易大單,因此,中小企業在外貿訂單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而廣東省的中小企業占廣東省企業總數的99%,在跨境電商的背景下,很大一部分中小企業也有機會加入國際貿易的行列,改變過去由于沒有開拓市場的實力只能小規模經營的局面,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網上營銷戰略,加強與世界上同行業的企業的交流,直接參與國際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力量,使對外貿易的經營主體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這對廣東省的對外貿易發展無疑是一個新的契機。

四、跨境電商背景下廣東省對外貿易的挑戰

(一)網絡交易平臺有待進一步完善

網絡交易平臺是對外貿易買賣雙方交易過程中的橋梁,承擔著信息、訂單、支付、物流等一系列業務的全方位服務。廣東省已有許多外貿企業通過網絡交易平臺例如阿里巴巴、環球資源等進行產品的推廣和營銷,而且隨著近兩年跨境電商的飛速發展,跨境電商交易平臺也大批涌現,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各種外貿交易平臺同質化嚴重,形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更有甚者,形成惡性競爭最終損害企業利益;其次,對外貿易的結算、物流、通關、檢疫等環節的電子商務平臺仍未建立,而傳統的結算、物流、通關、檢疫等已經不能滿足互聯網經濟下的外貿需求,缺乏系統的第三方互聯網交易平臺。

(二)監管能力及水平有待進一步加強

隨著網絡貿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近幾年跨境電商的爆發式增長,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在通關、商檢、結匯、退繳稅、跨境交易糾紛處理上尤為明顯。這些問題的處理需要政府等相關部門的監管,但是由于當前對外貿易的復雜性,傳統的監管模式顯然無法滿足需要。監管存在大量漏洞和模糊邊界,且政府部門在監管上很難尋求到平衡點,監管過松不利于海關控制,會給國家造成稅收等損失;監管過嚴,則不利于其發展,與國家政策背道而馳。

(三)誠信機制尚不完備

由于跨地域、跨文化、跨法律等諸多原因,對外貿易的風險性較高。且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背景下的對外貿易對信用機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廣東省乃至全國的信用保障體系尚不夠完備,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內部電子商務信用管理體系不健全,導致對交易客戶資信狀況的不夠了解,錯誤選擇交易對象;網絡監管體系不健全,大量虛假信息的存在影響國際貿易中的信用;金融等機構對個人和企業信用檔案的建立不完善,導致缺乏足夠的信用信息等。由于誠信問題的出現,還會使得客戶對產品的認識不夠全面或存在誤差,將導致國際貿易糾紛大大增加。

(四)物流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互聯網+”外貿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就是外貿物流體系尚不完善,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廣東省物流行業的整體管理機制尚不完善,有關部門又存在管理體系分割現象,所以在這一產業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所涉及到的產業政策、基礎設施、設備技術、稅收、海關、運輸和服務標準等這些問題都有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來管理,相互之間難以協調統一,制約了物流機制的轉型;另外,物流行業服務的總體水平和效率較差、運輸成本高、運輸速度慢,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最后,目前廣東省內物流企業數量眾多但企業規模均不大,相應的配套設施也不夠齊全,不利于形成企業間良性競爭和共贏發展。

五、跨境電商背景下廣東省對外貿易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

政府可建立官方的外貿全價值鏈綜合服務平臺,為外貿企業提供包括磋商、結算、物流、通關、檢疫、物流等在內的一站式服務,與此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實現政府、聯檢單位、碼頭、船公司、報關、企業等多方的電子數據交換共享。政府可以利用綜合服務平臺實施外貿監管,監管和促進并行,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強電子檢驗檢疫和海關稅收的管理;另一方面簡化報關流程、便利外貿支付。另外,政府可嘗試將網絡綜合平臺與信用機制建立結合起來,例如跟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合作,推出在線融資業務,利用平臺的大數據,不僅解決外貿企業融資問題,也能規制企業信用。

(二)加大投入,支持跨境物流企業的發展

廣東省政府要在資金、稅收等方面為跨境物流企業提供便利,鼓勵物流企業提供統一采購、倉儲和配送等服務,逐步形成與跨境電商相適應的物流服務體系,建立起集商流、信息流、物流于一體的配送系統;支持物流企業在自貿區、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等區域內建設跨境快件物流中心,并加強粵港澳服務合作與交流;鼓勵物流企業與外貿企業開展合作,探索建立“海外倉”;推進企業物流信息與跨境電商綜合平臺的信息對接共享,為外貿企業提供物流信息一體化服務。

第4篇

我國的現代物流發展起步較晚,缺乏技術創新。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管理手段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的協同發展。物流的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落后于物流行業的發展速度。部分中小企業緊以自己的標準進行信息化,這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相悖。另外,信息系統之間接口標準缺乏,電商企業內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與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系統之間缺乏有效銜接,運輸、倉儲和物流作業等管理信息系統之間無法完全對接與溝通,增加了溝通成本。近年,發達國家提出綠色物流概念,并制定物流運輸中的綠色技術壁壘進一步影響了我國物流在跨境貿易中的作用。

2、我國跨境電商現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支付方式和信用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跨境物流在個人業務中的迅速發展,跨境電商已成為我國電子商務交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快速發展過程中的幾個問題不容忽視。一、跨境電商對于本土化的響應不足。跨境貿易中個人端的興起是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重要支撐。而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各不相同,變化不定,如果企業不能對本土的變化響應及時,可能會面臨失敗。二、交易雙方信用信息不透明。國內雖然通過實名制方式建立信用評價體系,但在跨境電商業務中,各個國家的公民信用信息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賣家買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依然存在。消費者對于交易的安全性的擔心,阻礙了跨境電商的發展。三、物流運輸與存儲中的安全問題。在物流存儲和運輸過程中的出現的產品損壞,消費者會認為是產品質量問題,影響了生產企業的信譽。四、跨境電商中物流的配套模式和通關問題。跨境電商存在商品數量少、體積小等特點。采用常規的國際貨運方式,報關報檢工作繁多,周期長;使用國際快件,成本太高;使用國際快遞,貨物通關時多采用灰色通關的方式,雖減少了通關成本,但也使得賣家的產品失去合法的身份,產品安全沒有保證,對企業和客戶來說風險大。

3、現代物流對跨境電商的支持分析

從前文所述的跨境電商和現代物流現狀,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本土化問題,還是交易信用問題,或者物流運輸的安全及通關等問題都和信息的共享有很大關系。因此,建立基于跨境電商的現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即符合跨境電商和物流行業發展需要的,也順應了經濟全球化趨勢。

4.、跨境電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統設計

4.1系統建設思路

隨著物流行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經濟的全球化,物流行業的服務范圍越來越廣,一些物流企業,還不同程度的參與到上下游企業的運營策劃當中。跨境電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是進一步優化全球物流企業和跨境電商企業之間業務往來,提高跨境電商企業和物流企業的經濟效益。本系統需要根據物流企業和跨境電商商務企業的需要,部署能夠滿足兩者業務需求的服務器。由于國際物流和跨境電商的業務繁多,會產生海量的數據信息,因此需要使用分布式數據系統,實現數據的自動維護和自動備份。系統總體采用三層結構進行設計,用戶可以通過B/S模式訪問系統,只要能聯網、能使用瀏覽器的設備就都能使用系統。本系統主要實現對客戶、訂單、庫存、通關、配送、運輸等環節所產生的數據進行全程的管理和跟蹤,并通過智能算法對各環節工作進行優化。

4.2系統總體架構

跨境電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系統框架設計采用數據層、功能層和應用層組成的三層體系結構,如圖1。

4.3數據層的實施途徑

本系統的數據層,主要是實現相關業務邏輯層對數據庫數據的操作和訪問。比如,對數據的新增、修改、刪除、查詢等操作。在跨境電商運營過程中參與的主體,主要有賣家、買家、跨境電商平臺、國際物流企業、保險金融企業和報關報檢機構等,在貨物流經這些主體的過程中,都會產生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的數字化通過相應的數據采集系統完成。由于各主體之間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統各不相同,同時,所采集產生的數據的保密等級也各不相同,因此,數據采集系統,根據企業數據有無共享必要,建立共享或不共享標識,同時,要根據企業數據的保密性,進行相關類別數據訪問權限設置。以此來保存各部門數據的安全性和減少數據庫數據的冗余。另外,由于各相同職能主體之間所使用的信息采集管理系統不同,尤其是不同國家之間的系統差別更大,這就難免會出現,同一業務,而采集到的數據標準不統一,比如,字段名稱、長度、格式、類別等的不同。這些因素,會增加系統的開發成本和運行負擔,降低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因此,要建立一個能夠對各企業數據庫所提供非標準化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的系統。非標準化數據通過標準化轉換系統進行標準化轉換后,再提供給上層業務邏輯層使用。在這個過程中,真實的數據還是在各個企業的數據庫里,相關數據的訪問和轉換,只是用戶訪問數據是才發生。這些訪問時被標準化后的數據,共同組成了一個虛擬的數據庫。這個虛擬數據庫作為業務邏輯層的交互數據庫。可以對經常訪問的數據,提前建立鏡像,這將會大大增加系統數據的訪問效率。通過數據標準化轉換系統,還能為以后更多企業數據的加入提供接口。

4.4功能層的實施途徑

在本系統中的用戶,要實施分類管理。分為系統管理員、企業內部系統管理員、普通用戶、跨境電商企業用戶、物流企業用戶、保險金融業用戶、報關報檢相關機構用戶。在對每類人員中,根據在企業中的職務分配相應的功能使用權限。所有用戶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利用電腦、手機等設備,通過Web瀏覽器使用系統提供的相關業務功能和服務。在功能層的設計中,主要根據各企業用戶和普通用戶對系統的需求,建立相關的功能。用戶進入系統后,系統提供除了基礎功能以外,會再根據用戶類別,提供相應的專業服務功能,這樣既能滿足一般用戶的基本信息查詢,又能滿足企業用戶對專業功能使用的需要。跨境電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統,下設通用信息查詢系統和專業信息管理系統。(1)通用信息查詢系統,主要供賣家買家對貨物物流信息、保險信息、報關信息等的查詢和相關業務的咨詢。由于全球相關公司數據的共享,尤其是買家、賣家的消費、發貨和評價信息的共享,可以使得全球信用體系的建立成為可能。(2)專業信息管理系統,主要是為專業的企業用戶提供服務。在跨境電商物流中,由于牽涉的部門較多,當大家本著信息共享,減少溝通成本的目標出發,有限的共享一些可以共享的信息給上下游關聯企業,是減少溝通成本、增加運行效率的好方法。客戶關系的管理是電子商務企業和保險業的一項重要工作,他們彼此掌握的客戶信息,有限共享,使得保險業、金融業和電商平臺可以更加客觀的評價一個人的各方面情況,使得保險業做到有的放矢、金融業可以做到借貸心中有譜、電商平臺可以選擇性的推優去劣等。另外,一些專業系統功能,倉儲配送管理、運輸管理主要是物流企業操作的,其他企業關聯性不大,因此只開放給物流企業用戶。用于查詢和分析最優化配送線路、最低庫存等。其他的功能,營銷服務管理、關務服務管理和保險服務管理等主要是針對各個相關企業,他們與其他企業相關功能的重合非常少,因此,作為專門功能開放給相應的企業類用戶。

4.5應用層的實施途徑

該系統的應用層是建立在標準的體系和安全體系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服務。應用層主要有硬件設備、系統軟件、應用軟件等作為基礎設施利用企業門戶網站、內部辦公系統、電子商務平臺等系統提供的數據資源,并使用一些應用瀏覽器、APP等作為服務接口,向用戶提供通用信息查詢和專業信息管理服務。

5、系統應用展望

目前,我國物流行業發展迅速,相關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也在逐步完善,同時,國內電子商務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很高,而相應的物流企業的信息化還有提升的空間。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電商的崛起,是大勢所趨。因此,單純的國內電子商務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已經不能滿足世界經濟的發展需求。打造統一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平臺是加速跨境電商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構建跨境電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在運作上提高跨境貿易的整體運作效率與服務水平、大幅度降低跨境物流成本,在管理上進一步提升物流、電商、保險、金融等企業的決策水平,更合理地配置全球資源。

作者:吉文帥 單位:河南機電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周亞琴.現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3.

第5篇

1、貿易的碎片化趨勢促使傳統貿易模式發生變革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互聯網的發展,外貿領域逐步出現了一種嶄新的貿易模式跨境電子商務模式,進口商出于資金及風險的考慮,傾向于將傳統的大額交易轉為中小額交易,將長期采購變為短期、多批次采購,進口商采購行為的變化使利用互聯網開展的跨境小額批發或零售業務迅速發展起來;同時一些個人購買者也可以在全球購物網站上進行比價和購買性價比產品的行為,這些數量眾多、散布在全球各地的長尾需求,也成為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強大引擎。

2、技術創新及配套服務的完善擴充了跨境電子商務的在線交易功能

隨著相關IT技術的不斷完善,以貝寶(PayPal)為代表的國際性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使用,新興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的不斷涌現,以及各類傳統金融、支付機構迅速開發網上支付業務,使得跨境電子商務所依托的跨境支付模式日趨成熟。

3、產業鏈利潤的重新分配成為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內生動力

國際貿易未來的發展趨勢必然是銷售渠道縮短,國內企業可以通過跨境電子商務直接建立國內產品與境外批發商/終端消費者的營銷渠道,自主掌控產品的境外營銷環節,重新擁有產品的國際市場定價權,把產業鏈的主要利潤留存在國內經營者手中;同時,可以直接和消費者聯系,更清楚目標市場的需求,更好指導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生產。

二、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鏈結構及主要業務模式

1、跨境電子商務的產業鏈結構。

跨境電子商務模式的產業鏈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部分:境內生產企業/供應商、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平臺(B2B及B2C)、物流服務商、支付服務商、境外批發商/消費者。

2、跨境電子商務的主要業務模式

跨境電子商務業務模式分為出口和進口,出口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第三方出易平臺,主要以第三方購物網站,例如阿里巴巴等網站完成交易;第二種是自建出易平臺,把產品直接銷售給境外。進口主要也是兩種模式,一種是境外直發,國內消費者通過境內外電子商務平臺如亞馬遜、eBay等網站選購產品,通過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付款,境外賣家利用郵政小包或國際快遞把產品從貨源地直接送達國內消費者的業務模式;一種是直接在國內倉庫提貨。整個跨境電子商務的物流模式B2B模式最主要的物流方式是采取集拼或零擔出口業務,B2C模式最常用物流方式是國際郵政小包和國際快件出口業務。

三、當前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

1、事中監管的海關執法模式已不能滿足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需求

目前,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對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業務監管主要還是采用事中監管的方式,管理重點以監管貨物為主,難以適應跨境電子商務單次進出口物品種類多、每類貨物數量少、金額不大等特點,難以滿足其快速通關的需求,極大限制了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時,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自身也出現因查驗工作量急增,難以保證執法效率和質量等問題。

2、進出口通關環節灰色清關現象比較普遍

目前,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產品多數從專業批發市場或中小生產企業采購,難以在產地進行檢驗,同時,由于單次出口訂單的金額一般較小,企業無法承擔高昂的出口法檢費用,無法獲得出境貨物通關單,導致部分跨境電子商務企業不得不將出口報關和物流環節外包給機構,通過灰色清關或異地申報等方式報關報檢出口。另外,檢驗檢疫部門尚未對行郵、快件方式抵境的跨境電子商務進口產品建立相應的法定檢驗程序,導致大量需要進行法定檢驗的產品通過行郵、快件等方式以個人物品名義進口,大量進入國內市場銷售,逃避檢驗檢疫監管,將引發安全、衛生、健康、環保等方面的風險。

3、正常結匯途徑受阻,推高企業結匯成本和資金周轉壓力

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的進出口業務通常無法取得相應的進出口報關單收付匯憑證,難以按現行的貨物貿易外匯收支管理規定正常結匯,外匯大都只能夠留存境外或者通過地下錢莊、個人多次攜帶等方式回流國內,增加了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結匯成本和資金周轉壓力,限制了跨境電子商務的健康快速發展。

4、企業難以獲取退稅所需的票證,無法享受出口退稅政策

由于采購來源、出口報關方式等各方面的原因,跨境電子商務出口企業難以獲得與出口貨物相匹配的增值稅發票和出口報關單退稅憑證等相關文件,因此不能享受出口退稅政策。

四、關于跨境電子商務未來發展的思考

跨境電子商務特別是跨境小額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現,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種新趨勢,正在悄然引發世界貿易的變革,應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

1、盡快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適應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綜合監管體系

2012年5月,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等八部委聯合啟動國家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工作,對跨境電子商務所涉及的海關監管、商檢配套、支付方式、物流服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探索解決跨境電子商務B2C模式中遇到的通關、檢驗檢疫、結匯和退稅等問題,這標志著我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入一個陽光化、規范化的新發展階段。未來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在監管環節應更多地使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涵蓋海關、檢驗檢疫、外管、國稅、商務部門、電商企業、物流企業、支付企業在內的跨境電子商務綜合監管體系,實現數據的標準化和信息資源的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共享,將有利于提高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的通關便利化,有利于提升各監管部門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在大數據時代及時掌握外貿運行的真實情況、為決策和宏觀調控提供準確的依據。

2、提前防范規則風險,掌握制訂規則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作為多邊貿易體系支柱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一直對電子商務這個新議題給予極大關注,在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最終文件及其后達成的其他協議中已包含了大量規范全球電子商務的規則:對于純粹電子輸送的交易屬于服務貿易范疇,適用《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規則;對于只是通過電子商務方式完成定購、簽約、支付等環節,貨物仍通過傳統運輸方式送至購買人所在地的電子商務交易則歸入貨物貿易范疇,適用《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的規則。1998年5月20日,WTO部長會議在日內瓦通過了《關于全球電子商務的宣言》,各成員承諾對純粹電子輸送的進出口貿易給予零關稅的待遇。此后,由于WTO的多邊貿易談判舉步維艱,迄今尚未能達成任何貨物貿易和電子商務的新協定。跨境電子商務的順利開展和持續發展必須依托健全的全球性制度安排來提供保障,我國必須提前對跨境電子商務模式未來面臨的規則風險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對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性質界定、關稅征收、貿易爭端解決、知識產權保護、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經濟安全等問題認真研究、確立邊界,掌握制訂規則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第6篇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支撐外貿高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為了有效應對我國外貿發展的新常態,近日,國務院了《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進一步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推動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一是將培育新優勢與保持傳統優勢有機結合。《意見》體現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兼顧了“穩”與“進”的關系。在強調培育新優勢的同時,也對保持傳統優勢提出要求和政策措施。《意見》提出,既要穩定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穩定傳統市場的份額,為培育新優勢提供有利條件;又要大力推進外貿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競爭優勢,鞏固穩增長的基礎,提高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二是將培育新優勢與深化改革相結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為外貿領域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意見》提出,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加強行政審批事項下放后的事中事后監管,依法完善商品進出口管理和外貿促進政策體系,完善財稅、金融、產業、貿易等外貿政策協調機制。通過深化改革,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定位,進一步激發市場和企業活力。

三是將培育新優勢與“一帶一路”戰略緊密結合。《意見》強調,要全面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水平,在深化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拓展產業投資和優化周邊經貿發展格局等方面提出思路和落實舉措。

四是將培育新優勢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結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培育新優勢,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意見》將創新貫穿始終,在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構建產學研貿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營造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環境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

五是將培育新優勢與制度規范相結合。《意見》強調了制度安排,提出了努力營造中國外貿發展的公平、公正的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六是將培育新優勢與培育新的增長點相結合。《意見》提出了在深耕傳統市場的基礎上,要大力開拓新興市場,明確了對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型貿易方式的引導和支持,培育新的增長點。

《意見》提出了“深化改革、創新驅動,開放引領、互利共贏,內外聯動、持續發展,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夯實基礎、重點突破”的5條基本原則,明確了到2020年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目標,同時還提出的面臨的六大任務。

《意見》的出臺,對指導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外貿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充分發揮外貿對我國發展全局重要作用,對加快推動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培育工作必將取得實質性成效。

第7篇

5月8日,由《中國計算機報》主辦的“2014第十五屆中國信息安全大會”在北京召開,與本屆大會相關的各項年度獎項相繼揭曉。其中,“2014年度中國信息安全電子支付行業值得信賴品牌獎”,被國內首家支付產品和服務提供商首信易支付(PayEase)獲得。據大會評審委員會介紹,PayEase在支付安全方面確實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據了解,作為一年一度的信息安全產業老牌的年度盛會,“中國信息安全大會”已經連續舉辦了15年, 在信息安全領域擁有極高的影響力。大會旨在推動中國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討論并應對行業發展中所面對的全新挑戰。

十幾年來,大會始終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信息安全展覽、交流平臺之一。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信息安全無處不在”,包括政府、金融、教育、醫療等各個重點行業的CIO代表,以及國內外知名的信息安全專家、廠商代表共聚一堂,就信息安全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深入企業和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安全的問題也隨之緊密地圍繞在每個人的身邊。與此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深化,信息安全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安全范疇,泛安全的生態逐漸形成。

正如本屆大會主題“信息安全無處不在”所表達的,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支付各個環節已經不容忽視。支付業務的產生主要是應對和解決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問題。在這方面,PayEase已積累了15年的運營和管理經驗,特別是在風險控制、保障資金安全方面有突出優勢,享有“中國安全支付專家”的美譽。

PayEase是中國最早通過國際ISO27001企業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平臺,獲有中國電子商務評價機構頒發的“紅盾”最高誠信標識和“中國商業網站100強”的稱號,并連續多年榮獲 “中國電子支付行業最佳客戶信任”獎,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家連續多年享有此殊榮的獨立第三方支付平臺。

在跨境電子商務領域,PayEase于2008年通過VISA全球范圍PCI DSS銀行卡數據安全認證,并連續多年獲“VISA網絡收單業務最佳風險防控安全合作”獎。在反欺詐系統管理方面,PayEase于2009年成為了中國大陸首家使用CyberSource Decision Manager管理跨境交易的支付服務提供商(PSP)。而在2013年,PayEase把國內業務納入CyberSource的服務范圍內,有效防范了交易中的欺詐行為,為用戶提供更為方便和安全的支付環境。

PayEase相關人員表示:“用戶在支付過程中最關心的是安全,而這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來說顯得更加重要。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信用卡等網絡詐騙的行為層出不窮,用戶因此最看重一個支付平臺的安全性、穩定性和信譽度。”

據了解,PayEase成立于1998年,是中國第一家獨立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支付依托政府專網,與全國范圍的24家銀行直連,通過銀行的支付網關進行操作,采用國際流行的SSL或SET方式進行加密和傳輸。支付信息由銀行直接采集,而銀行對安全的保護要求是最高級的,所以支付信息的安全性比較高。

此外,PayEase在創辦之初就制定了“科技為先,誠信為本”經營原則,讓用戶的資金安全得到保障。PayEase之所以獲得 “2014年中國信息安全最佳產品獎”的榮譽,是因為PayEase一直非常重視支付的安全性,并為用戶的支付提供全方位信息安全保護,這也讓PayEase贏得了眾多政府機構和世界500強企業的青睞,積累了優質的客戶群體,如Amazon、Korean Air、Dolce&Gabbana、H&M、NIKE、YOOX、HP、LoroPiana、ARMANI、Apple、NESPRESSO、BALLY、PeerTrasfer、EMPORIO、TravelZoo、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等。

第8篇

關鍵詞:電商供應鏈;數字化技術;智能化;技術創新;應用場景

近年來,數字化技術推進電商供應鏈體系進一步實現端對端、點對點的服務目標。數字化技術的融入可以助力電商行業的穩健發展、提高市場響應速度、強化電商供應鏈整體的集成化,從而推動電商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現階段,電商供應鏈的發展仍面臨諸多難題,當前的數字化轉型并不完善,電商供應鏈難以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集物流、資金流、商流、信息流為一體。如物流活動在多方面明顯無法滿足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商流和信息流也因數字化技術不夠完善而抑制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電商供應鏈當前仍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通過數字化技術升級電商供應鏈、提升供應鏈的管理水平、降低電商供應鏈整體成本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文獻綜述

白雪、張兵(2019)研究了電商采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挖掘的價值,認為大數據技術實現了從以往采購主要靠定性分析到現在定量分析的轉變。基于大數據數字化技術,針對目前生鮮電商供應鏈模式,王祚宇(2021)利用大數據技術從客戶精準分層、溯源體系建設、運力整合及路線優化等角度提出了生鮮電商供應鏈的優化措施。陳志斐(2022)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將區塊鏈與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相結合,解決了生鮮電商供應鏈系統中的隱私安全保護、信息可溯性等問題。陶春博、王偉(2021)從區塊鏈技術的概念與特征出發,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對供應鏈協同的創新思路,構建了基于區塊鏈的跨境電商供應鏈,并分析了該模式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跨境電商賦予了全新的智能內涵,趙庭悅(2021)結合區塊鏈概念和關鍵特征,探討了目前電商企業如何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供應鏈物流管理。王孟博等(2021)基于物聯網環境下,對我國鮮活農產品電商的發展與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了鮮活農產品電商運營模式。綜上所述,數字化技術有助于解決行業內面臨的困境。本文從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出發,利用其優勢并結合電商供應鏈的發展現狀,積極地研究新型電商供應鏈模式。

2數字化平臺賦能電商供應鏈的技術路徑

2.1路徑探索

隨著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數字化技術、電子商務產業都受到積極的影響。電商的最大優勢是具有極大的曝光度,可通過大數據平臺推送至各類需求端,即運營流量。電商企業需通過數字化技術對供應鏈賦能,實現電商平臺和電商流量的去中心化,進一步促進電商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電商產業的供應商和銷售商通過短視頻平臺擴大銷售輻射范圍,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搶占市場份額、占領下沉市場,以謀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例如,針對三線以下城市、縣鎮及農村地區居民的消費需求情況,可利用數字化技術給消費端提供一個高性價比、全面、方便、快捷的網絡市場購物平臺。采用數字化技術賦能電商平臺的發展,就能充分利用消費者心理實現搶占下沉市場的目標。傳統電商供應鏈以生產為中心,銷售商聚焦于如何將制造商生產出來的產品進行銷售或分銷,是典型的推動式供應鏈,而數字化供應鏈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服務型制造,聚焦的是消費端的需求,是一種拉動式供應鏈模式。數字化電商打破了傳統供應鏈中間商賺差價的局面,通過數字化技術使生產商可以直接了解顧客的需求并使兩者直接的聯系更緊密。通過數字化技術對電子商務產業進行重塑,協助電商產業改造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打造一個數字化電商平臺,有消費需求的顧客可通過平臺進行需求篩選,在此過程中,顧客可以“零成本”完成傳統意義上的貨比三家,高性價比購入心儀產品。顧客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遠程觀看產品的真實質量,也能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試穿服務。最終,產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就可以提高顧客黏性、提高品牌效益、打開市場、占據較好的市場份額及促進流量變現,最終實現電商的可持續發展。

2.2技術創新

2.2.1大數據大數據是指在大范圍內分析并收集大量的數據,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針對性地提取分析,可以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電商供應鏈中,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做到“知你所想,懂你所需”,精準、快捷地抓住每一位客戶的迫切需求,降低營銷成本,打破數據孤島的局面。例如:在社交活動平臺上觀看某電商直播賣貨時,當打開其他社交或電商平臺發現這些平臺會通過大數據追蹤,分析個人的消費需求,從而自動匹配同類型或相似類型產品進行產品推送或廣告投入,為每一位客戶提供包括銷各個環節的數據信息,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2.2.2區塊鏈利用區塊鏈信息共享技術,在電商供應鏈領域中,把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物流商、消費者之間的公開信息資源進行重塑,信息從原有的私有信息變成私有+公有的模式,讓開放的區塊鏈技術打破原有信息的邊界。在電商供應鏈各環節中,利用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原則,安全放心地在鏈中進行雙方甚至多方交易,簡化以往紙質版合約交易流程,從而達成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的作用。利用區塊鏈上消費者提供的產品需求信息,將消費者進行分類,便于整個鏈上的供、產、銷商家節約營銷成本和時間。對于鏈上的所有人而言,信息共享,但公布信息者是以匿名的方式,所以成員企業在去中心化的平臺上屬于一種“利他”理念,只要有越來越多的個體或群體上鏈,區塊鏈就會發揮更大的營銷作用及信息資源。2.2.3物聯網物聯網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擴展,通過技術手段隨時隨地進行人、機、物的聯系互通,實現萬物互聯。物聯網應用在電商供應鏈中大幅提高了行業效率。電商供應鏈可視化的倉庫管理,通過物聯網手段實時對產品的庫存情況進行監控,防止產生缺貨成本和庫存積壓的風險,提高經濟效益。利用物聯網技術提高電商供應鏈上的信息傳遞能力,更加準確地根據物聯網技術提供的信息進行合理化安排供應、生產、庫存備用等計劃,優化不必要的流程,減少成本風險。對于電商供應鏈上的消費者而言,通過物聯網技術,隨時追蹤商品的物流位置信息及到達時間,有利于電商供應鏈的發展。2.2.4人工智能在電商供應鏈中的銷售環節,通過人臉識別可以進行支付交易環節,并通過人的微表情判讀顧客是否喜歡該產品。在物流倉儲和配送環節,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倉庫的運行變得更加智能化,不僅提高了倉儲利用率,還清楚地了解了倉庫狀態,掌握了庫存數量,減少了人工成本和缺貨成本的支出。

3數字化平臺賦能電商供應鏈的應用場景

3.1網絡協同

利用數字化技術收集整合顧客的采購需求并同步到信息共享平臺,銷售商通過數字化信息共享平臺上收集的信息向下一環節的生產企業發起精準的產品采購需求量(安全庫存量和現有庫存量),生產企業通過大數據的資源整合功能,計算出該環節生產產品需要的原材料數量,再次通過數據同步在數字化信息共享平臺上傳生產企業原材料需求量,再利用數字化技術篩選出符合條件的供應商,供應商根據生產企業在平臺的需求進行材料準備,待原材料準備好后聯系生產企業收貨,最后生產企業生產顧客的定制化產品。通過數字化信息共享平臺可以了解到銷售商產品質量的宣傳情況、產品功能的展示及產品的價值說明,這些可以直接反映出銷售商的服務水平狀況。利用數字化技術也能了解到生產企業的收益情況,便于顧客選擇更加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基于數字化技術的信息共享平臺,可以計算出項目所需的最小成本,即人力、物力、資金“簡而優”原則,并自動匹配最佳路徑,即“短而便”,用最少的時間、最短和最便捷的路徑實現成本最小化、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在信息共享平臺中,可根據透明化的數據反映物流的配送質量狀況,如配送的時效性、可靠性、透明性及責任的可追溯性等。利用信息共享平臺還可間接判斷該物流企業能否更好地滿足顧客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及能否及時對顧客的需求做出響應。

3.2風險防控

利用數字化技術確定產品針對的需求人群,可以篩選出關聯屬性擴大人群范圍,結合這類人群平時的購物習慣、購物頻率、購物經費等情況,制訂定制化的銷售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利用大數據、數字化技術反向捕捉客戶需求,對原產品進行改進升級,也可利用DIY吸引顧客。利用數字化技術在信息共享平臺上產品信息說明,提高曝光度,同時也可通過各種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多媒體等手段擴大銷售途徑,從而吸引大批適齡用戶。基于數字化技術分析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制訂合理的安全庫存量,最終吸引大批流量,并將流量變現銷售給更多的用戶。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實時數據共享,確保電商供應鏈各環節安全庫存量的實時變化情況,提高市場反應速度、保障敏捷響應功能,掌握準確的庫存動態,靈活應對市場消費波動,及時補貨。數字化技術的升級,在一定范圍內可有效控制風險,對倉庫和途中的商品進行實時監測,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可及時應對突發狀況,提高監測風險與協調應對的能力,促使電商供應鏈系統穩健發展。

3.3可持續性

碳排放、碳中和始終是一個國家乃至全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電商交易環境下,數字化技術的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綠色健康發展。數字化升級在一定程度上科學有效地規劃了電商供應鏈各節點的資源浪費、資金浪費等情況。為促進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在生產制造環節,利用數字化技術大范圍捕捉可靠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針對性地挖掘對制造商、生產商有益的數據,利用大數據將有效信息自動整合形成一套最佳方案(即利益最大化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資源浪費,簡化流程合理配置,調動電商供應鏈協同、科學系統地發展,從而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在產品交易環節,充分利用多媒體、大數據技術精準推送目標人群,引導顧客選擇更心儀、更實惠、更適合的產品。在一定情況下,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升級,減少了不必要的逆向物流,降低了交易環境的物流成本,轉變了傳統的營銷模式,從而推動了電商交易環節的科學性、可持續性發展。

4面臨的挑戰

4.1建設投入成本

雖然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對電商供應鏈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始終面臨著一個實際性的問題,我國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新技術的創新初期投入成本太高、周期太長。

4.2行業差異顯著

不同產業的特征差異顯著。例如,對于生鮮產業來講,生鮮產品對存儲條件的要求高、保質期較短、產品更新速度快、商品容易變質和損耗,所以需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相關倉儲及配送條件進行提升;對于服裝產業而言,雖然衣服不會變質也不會對存儲條件有過高的要求,但是仍需利用數字化(大數據)技術及時捕捉顧客的需求變化,緊跟時尚潮流。

4.3尚未大范圍推廣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電商供應鏈各環節企業仍處于初級階段,數字化技術并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普通的個體或群體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簡單的數據信息,數據質量的提高也并不明顯,只有少數行業領先者掌握這項高端技術并從中受益,但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不斷進步,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白雪,張兵.大數據技術在中小電商供應鏈成本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會計,2019(4):6-7.

[2]王祚宇.基于大數據的電商平臺生鮮食品供應鏈優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1(1):98-101.

[3]陳志斐.區塊鏈助力生鮮電商供應鏈協同發展[J].物流科技,2022(1):147-150.

[4]陶春博,王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跨境電商供應鏈模式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21(21):158-161.

[5]趙庭悅.基于區塊鏈的電商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優化研究[J].物流科技,2021(11):116-118.

[6]王孟博,尹玉婷,莫惠茵.物聯網環境下國內鮮活農產品電商運營模式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12):43-47.

[7]王劍.我國電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及績效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9(20):155-159.

第9篇

第三方支付寡頭格局確定,移動支付高速發展;P2P借貸監管落地,行業進入涅期;股權眾籌風光不再,道路崎嶇;互助保險獲批,互聯網保險仍處于探索之中;消費金融異軍突起,成為互聯網金融新亮點。此外,智能理財(機器人投顧)和區塊鏈均在2016年獲得極大關注,新公司、新業務層出不窮,前者需要大量的數據分析和模型測算,后者則涉及到復雜的密碼學和分布式技術,均具有很高的技術門檻。

在此前的互聯網金融中,互聯網與金融是簡單的結合,典型表現為借助互聯網開展金融業務,“創新”主要集中于渠道層面,技術創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遠遠不如監管寬松來的重要。2016年,互聯網金融仍處于“治理整頓”之中,但形勢已經出現顯著變化,互聯網金融即將進入下半場。

移動支付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交易賬戶與金融賬戶的打通成為新亮點

2016年上半年,我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的規模接近13.5萬億元,環比增長25.68%;同期,移動端之外的第三方支付規模約為9萬億元,顯著落后移動端。天貓2016“雙11”全天總交易額突破1207億元,無線交易額占比81.87%(2015年為68.67%),是移動支付已經占據第三方支付主流的有力印證。

對第三方支付來說,移動支付能帶來更為豐富的數據,尤其是在O2O場景下,移動支付平臺不但知道用戶購買的物品和價格,更進一步獲得了用戶支付的時間、位置和場景。這些數據與交易數據相結合,能夠更加準確地刻畫用戶,進而提供更多的服務,其中一個重要服務就是信用支付。

京東“白條”和阿里“花唄”等產品的推出,起初是為了滿足自身生態圈的信用支付需求。隨著風控積累和模型優化,這些工具試圖走出自身生態圈,向更為寬廣的領域延伸(例如商場購物、醫院繳費、ETC繳費等),移動支付則是橋梁和工具。在面對O2O購物場景時,雖然支付場所(例如商場、醫院、收費站)不在電商的生態圈之內,但是通過移動支付賬戶,第三方支付平臺對用戶信用了如指掌,只要做好收費方的反欺詐工作,為用戶提供信用支付的難度日益降低,將成為領先支付平臺新的業務增長點。

尤其是在農村等偏遠地區和眾多小額支付場所,信息化和數據化的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開展金融服務的難度較高。而3G/4G移動通信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偏遠地區移動支付的門檻,通過移動支付可以獲得用戶收支、交易及場景方面的數據,填補用戶信用數據的空白,可以此為基礎向其提供包括信用支付在內的金融服務。未來,信用與支付互相促進,信用卡很可能變得可有可無,手機及移動支付工具將逐步取而代之。

在此之前,第三方支付早已接入金融投資和理財功能(例如購買基金、保險、理財產品等),具備了金融賬戶的部分功能,信用支付的加入和強化,使這一賬戶的功能更加完善。在同時擁有用戶的交易賬戶和金融賬戶之后,支付機構對用戶的了解更加全面,可以提升交易行為和金融行為的互動,例如根據交易習慣為用戶推薦合適的理財產品或根據用戶經常購買的理財產品量身定制商品,這將使得支付機構繼續保持超越傳統銀行的優勢。

因此,預計移動支付會繼續向各行各業滲透(包括跨境支付、B2B支付和企業財務管理等),逐漸取代現金支付,進而超過信用卡,成為用戶的全功能賬戶,該賬戶所形成的流量、生態及技術壁壘進一步鞏固目前領先支付平臺的地位,擠壓其余支付機構的市場空間。

P2P借貸繼續兩極分化,技術成為唯一突破口

經過一系列嚴厲的治理、整頓之后,P2P借貸行業累積的風險逐步得到釋放,劣幣驅逐良幣的危險大大降低。但是對貸款額度的限制――個人在單個平臺上的借款余額不得超過20萬元,在所有平臺上的借款總余額不得超過100萬元;機構在單個平臺上的借款余額不得超過100萬元,在所有平臺上的借款總余額不得超過500萬元――無疑給絕大部分P2P借貸平臺戴上了緊箍咒,并可能導致大部分平臺的退出。

根據不完全數據統計,2015年,整個行業的小額信貸(額度小于10萬元)占比不足7%,大額個人和企業借貸(額度大于100萬元)占比則超過60%(其余的則介于二者之間)。限定個人借款余額不得超過20萬、100萬,機構借款余額不得超過100萬、500萬,意味著行業一多半的業務需要進行轉型。

從2016年最后幾個月的數據,已經可以看到P2P借貸行業愈發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70%~80%的P2P借貸平臺交易額下降,而排名前20%的平臺交易額則逆勢上升。這說明在合規壓力下,大型P2P借貸平臺因其相對深厚的實力得到更多投資人、借款人的信任;而這些平臺也有較大可能解決自身的合規性問題,尤其是解決貸款限額的問題。

貸款限額的制定一方面是為了監管法規的銜接,另一方面在于落實P2P借貸的普惠性、補充性定位,它更在深層次上決定了技術創新是P2P借貸平臺的唯一出路。每人20萬元、每家企業100萬元的限額意味著傳統依靠人力的重資產線下風控模式即將走到盡頭,有競爭力的平臺必然擁有大數據反欺詐能力和自動化的征信、審貸和定價能力,可利用模型與算法自動、批量處理用戶的借款請求。

無論是向場景靠攏以降低獲客成本,還是借道資產交易所規避限額問題,風控始終是P2P借貸業務的核心,技術化的風控路徑無可回避。但是這一路徑的門檻是如此之高,將導致絕大部分平臺無力邁過,最后只能選擇退出或者被兼并。因此,預計2017年,P2P借貸行業的整體交易規模仍會緩慢上升,但是平臺的兩極分化加劇。有實力的平臺邁過技術風控門檻,釋放合規紅利,業務繼續突飛猛進;而大量中小平臺日益萎縮,拖累行業整體規模的提升。

在這樣的趨勢下,甚至可以預期出現若干風控水平較之銀行也毫不遜色的P2P借貸平臺,這些平臺甚至可能弱化或者關閉互聯網端的資金業務,專心借款人獲客和風控業務,轉型為中介公司、技術公司或助貸公司。而外部的大數據公司、風控方案提供商也很可能在該行業獲得黃金合作期。

消費金融萬馬奔騰,資金成本決定最終成敗

各種利好之下,依托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消費金融無疑將延續三年以來的熱度,業務規模再上臺階,預計2017年可以突破萬億元門檻。無數的轉型P2P借貸平臺、創業公司將繼續涌入這一“豐沃”之地,然而,這些新來者會發現,他們很可能已經走上了4年前(2013年左右)P2P借貸行業的老路。

目前,消費金融存在廣闊的市場空間,大量細分市場有待發掘。但一方面,大型電商已經占據天時(技術)、地利(流量)、人和(品牌)等多方位的優勢;另一方面,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大數據公司星羅棋布,早就開始了跑馬圈地。市場的成熟程度超過了4年前的P2P借貸,而行業巨頭的實力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新來者面對的業務門檻和競爭壓力將遠勝于P2P借貸。

如同其他信貸業務一樣,消費金融的核心包括獲客、風控和資金三大要素。我們假設新來者具有優秀的風控能力(這一假設基本上也是不現實的),但是在獲客端,其成本遠遠無法與大型電商相抗衡,在資金端則遠遠無法與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相匹敵。目前,成功的消費金融創業公司大多走了自建場景之路,即自行搭建或者嵌入某個消費場景(線上的電商或線下的交易渠道),利用前端的獲客優勢和后端的數據技術形成風控能力,進而引入銀行、機構資金有效降低了資金成本,從而保持對客戶的吸引力。

這一路徑對創業公司的要求極高,需要同時具備商務推廣(與B端商戶合作)、大數據分析(包括對B端商戶的選擇和對借款人的分析)和金融風控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解決資金成本的問題。大量電商機構則積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來獲得低成本資金,天然擁有資金成本優勢的銀行不甘示弱,同樣積極與電商平臺、大數據公司合作,解決獲客成本和在線審貸問題,其優勢也將日益展現。

對于消費金融來說,獲客優勢和風控優勢最終都必然轉化為資金成本優勢,無論是細分領域的滲透和技術驅動的擴張,最終必然會以能否獲得低成本資金的青睞作為成敗標準。畢竟,(小額)消費金融與經營貸、周轉貸不同,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它都很難稱得上是“剛需”,因而借款利率的彈性較小,無法像后者那樣,通過極高的借款利率來覆蓋獲客、風控上的差異。

因此,在消費金融領域,服務機構資金成本的變化將成為一個風向標。我們預計,大部分成功的消費金融服務機構(除大型電商和持牌金融機構之外)同樣會延續未來P2P借貸平臺之路,成為中介公司、技術公司或助貸公司,而未必包辦從獲客到風控再到資金的消費金融完整鏈條。在此激烈競爭和演變過程中,互聯網消費金融在規模上的突飛猛進將持續數年,直至監管趨向嚴厲、行業集中度顯著上升,窗口期結束。

區塊鏈熱炒不休,但是暫時很難看到落地案例

如果把2016年作為區塊鏈之年,估計不會有太大的爭議。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區塊鏈之風驟起,無論投資界還是銀行、證券、保險業都對該技術趨之若鶩,各種創業公司、聯盟紛紛成立,似乎其在應用上的爆發已經指日可待。

但是區塊鏈作為一項極度前瞻的技術,它需要網絡設施、監管環境和社會契約的密切配合。從源頭上來講,這是一項為躲避監管而誕生的技術,采取了以犧牲存儲資源、通信資源、時間資源和計算資源來換取“安全”的策略。其制約在于:單靠該技術無法全面解決端到端的安全問題,而普通人又無法自行形成共識和機制來彌補其安全漏洞(例如黑客偷竊問題、原始數據詐騙問題等),仍然需要引入外部監管力量。而一旦引入監管,其社會成本優勢可能蕩然無存,或者導致“去中心化信任”的坍塌,淪落為一個全冗余的分布式存儲系統。

第10篇

推動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建設、打造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推動鄭汴一體化……

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愿景,終于獲得了國務院的力挺!2016年12月26日下午,國家發改委正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明確提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洛陽則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將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節點。

【喜訊】

國務院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26日下午,國家發改委正式《規劃》。到2020年,中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其中明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會城市地位,增強要素集聚、科技創新和服務功能,提升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

繼續做大做強洛陽、宜昌、蕪湖、贛州、岳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a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和服務鏈,形成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節點。

國務院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與鄭州市委書記馬懿在鄭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的“小目標”不謀而合――要加快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

【解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我省受益在哪兒

《規劃》中提到關于我省“十三五”期間的發展不止這一句,包括鄭州、洛陽、焦作在內的多個城市今后的發展,《規劃》都定了“調調”。

鄭州

1.支持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打造多式聯運國際物流中心和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

2.推動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建設。

3.加快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4.推動鄭州開封等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

5.加大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推廣力度,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創新體系,打造鄭州等城市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洛陽

依托鄭州、洛陽等地產業基礎,研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焦作

有序發展焦作等百萬千瓦級煤層氣發電基地。

新鄉

積極推動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建設武漢、長沙、鄭州、南昌、新鄉、長治等生物醫藥基地。

面向保障糧食安全的總體需求,大力發展現代種業,研究推廣生物育種技術,研制和推廣一批農業動植物新品種,建設長沙、鄭州、新鄉等現代種業基地。

南陽

有序發展南陽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

平頂山

推動大型能源儲備基地項目建設,包括中原油田文23儲氣庫、平頂山鹽穴儲氣調峰中心站。

延伸

什么是國家中心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的處于城鎮體系最高位置的城鎮層級。國家中心城市是在全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的城市,這種功能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流等多方面。

國家中心城市是現代化的發展范疇,是居于國家戰略要津、體現國家意志、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躋身國際競爭領域、代表國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

我國目前有多少個

國家中心城市

目前,我國已經有6座城市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

按照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給予了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和定位。

2016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指導文件。其中《規劃》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6個國家中心城市

各有哪些特色

北京

著眼建設世界型大都市,強化首都功能,發展首都經濟,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聯袂天津引領環渤海地區發展。

天津

提升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北方經濟中心功能,重點開發天津濱海新區,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制造業和技術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協同北京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發展。

上海

更注重優化提升經濟功能,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聯袂南京、杭州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發展。

廣州

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服務體系融合發展的新格局。聯袂深圳、香港、澳門推進珠三角地區現代化。

重慶

承載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功能。

第11篇

信息經濟與信息經濟學

那么,什么是信息經濟?信息經濟學是什么?他們之間又是什么關系?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在《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就指出“信息是一種主要的商品”,信息經濟學自此萌芽。1959年,美國經濟學家馬爾薩克發表《信息經濟學評論》正式提出信息經濟學一詞,此文標志著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初期的信息經濟學研究主要針對“不對稱信息”概念展開,但隨著人們對信息在經濟活動中作用的關注,研究的視野逐漸從微觀領域轉向宏觀領域。1962年,弗里茲馬克魯普《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的出版,標志著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而“信息經濟”概念恰恰是馬克魯普教授在這本《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中提出的,當時他稱之為“知識產業”(即信息產業),它包括了教育、科學研究與開發、通訊媒介、信息設施和信息活動等五個方面。到197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馬克?波拉特提出“信息經濟”,他將信息產業放到與農、工、服務業相提并論的“第四產業”的位置,而信息經濟就是以信息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以及第二信息部門中的公共和私人部門為經濟活動主體的經濟。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信息經濟學是由微觀信息經濟學和宏觀信息經濟學兩部分組成,微觀信息經濟學主要是對“不對稱信息”的研究,而宏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才是“信息經濟”。

信息經濟在浙江

信息經濟正成為全球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多次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和興起,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歷史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因此,浙江順勢而為,抓住這一輪信息經濟崛起的時間窗口,主動出擊,確立優勢。

如何確立優勢?浙江省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確立信息經濟發展戰略。浙江省貫徹落實提出的要“建設網絡強國,形成實力雄厚的信息經濟”等的講話精神,制訂出臺了全國首個《關于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的指導意見》,編制了《浙江省信息經濟發展規劃(2014-2020年)》,將其作為浙江主動適應新常態、謀求新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省政府工作報告把信息經濟列為能支撐浙江未來發展的7大萬億級大產業之首,杭州、湖州、嘉興、臺州、溫州等市出臺發展信息經濟實施意見,杭州市更是把信息經濟立為全市“一號工程”,溫州市將“信息化”作為全市“五化”戰略之首。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省財政會同省經信委在2014年將10多項相關專項資金統一整合為工業與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加大對信息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2014年省政府專門設立信息經濟創業投資基金,規模已達50億元,省基金與嘉興、臺州、金華、余杭等地合作的4個規模均為10億元的區域子基金已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另有30多個市、縣(市、區)政府已提出子基金設立需求。

強化創新創業發展。開展以重點企業研究院為核心的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全省累計已在14個領域建立100多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組織啟動了近200項重大技術攻關計劃,初步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目前,西湖區云棲小鎮、余杭區夢想小鎮等已列入首批創建名單,同時濱江物聯網小鎮、蕭山杭州灣信息港等多個小鎮正在進一步規劃籌建中。

積極推進試點示范。近年來,浙江省先后被列入全國信息消費、信息惠民、智慧城市、三網融合、云計算、跨境電商、下一代互聯網、農村信息化等國家級信息經濟相關的試點示范達30余項,數量和種類居全國前列。尤其是近兩年來,我省先后獲批全國唯一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建設、杭州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通過技術、產品、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我省信息經濟快速發展。

第12篇

新技術推動轉型發展

一項對廣交會現場買家調研的數據顯示,85%的受調查買家表示因距離遙遠,在非展會期間會更多依賴和使用電子商務,同時買家也希望電子商務平臺提供更多的服務,比如集成采購、整合采購,當買家需要采購多樣產品時,電子商務平臺能提供整合采購服務。

此外,據調查今年春季廣交會參展的買家人數并沒有下降,但是買家的采購行為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買家希望與賣家的溝通效率更加高效并促進交易,節省“找到對方”的時間,提高交易的效率。

同時,很多廣交會的買家縮短行程,約見已經在電子商務平臺上有過聯系的供應商的現象越來越多。而且,廣交會現場的線上與線下的貿易撮合越來越受到買家的青睞,買家委托電子商務平臺的采購需求激增。

這幾個因素迫使廣交會轉型發展。據了解,商務主管部門已著手完善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有關思路,將在技術創新、培育自主品牌、提高產品質量、改善外貿服務四個領域手推進。據商務部外貿司相關資料顯示,具體而言,相關思路將包括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支持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鼓勵企業加快技術與產品創新、加大自主品牌企業和產品推廣促進力度、支持外貿企業開展質量管理認證體系、加大對企業國際營銷和售后服務支持力度等。

而于今年4月第113屆廣交會開幕正式上線的廣交會電子商務平臺,被譽為廣交會迎來史上新變革,依托廣交會逾百萬名實名采購商資源,以成交為導向,打造“中國最大規模的電子商貿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會將突破時空限制,從單一會展邁向國際貿易服務綜合體,將原來每年兩屆現場看樣成交的廣交會,發展成為全年365天為采購、供應雙方提供全面服務的電子商務平臺。廣交會主動探尋新發展的做法,受到國內外參展各方的歡迎。

隨著“網上展會”被全球買家所接納,在本屆廣交會上,商務部對外貿易司按年度出版的《中國貿易黃頁》系列書和光盤,全新推出外貿商品質量二維碼,歷經10余年的廣交會采購指南,正式轉型為B2B網站,通過全景廣交會建立外貿商品質量檔案庫,為中國為數眾多的外貿企業服務。

據了解,通過這一平臺,采購商可以在廣交會閉幕后繼續參與訂單貿易,讓最簡潔直觀的看圖方式,撮合供應商和采購商洽談,成為新一代B2B電子商務的模范。業內人士稱,廣交會順應時代潮流轉型升級,其虛擬展會的設立,將讓實體展會和電子商務相融合,將是廣交會持續發展的又一新的動力。

新平臺突破時空限制

廣交會電子商務平臺作為廣交會官方唯一電子商務平臺,以廣交會為基石,與廣交會數據同源、資源共享,依托廣交會的品牌資源、逾百萬實名制采購商資源、場館資源、海外推廣資源等,開展國際電子商務及跨境貿易支付業務。按照“著力構建誠信‘e市場’的核心業務”,建立技術平臺實施‘云服務’的資源聚合”,通過線上線下的運營形成‘大數據’格局,搭建數據挖掘平臺的三個步驟進行建設,并通過每一步驟的建設和有效運營,保證平臺目標的實現。圍繞以上發展模式,廣電商重點部署“一個終端(數據采集終端)、兩個體系(廣電商信用指數體系和電商云服務體系)、三個平臺(廣交會電商平臺、廣交會綜合支付平臺、廣交會展會綜合服務平臺的三個智能化平臺系統)”,形成統一標準的“大數據”,通過數據沉淀和分析整合,實現廣交會智能化辦展與采供雙方以成交為導向的電子商務全流程交易,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智慧廣交會”。

廣交會電商平臺定位于B2B,依托廣交會逾百萬名實名采購商資源,通過信息交換終端,主推“秘密櫥窗”B2B新模式,以保證供應商產品信息定向主動推送,雙方信息私密安全。

“區別于其他B2B的是,廣交會電商平臺將致力于打造以成交為導向的高可信電商平臺,鑒于國際貿易B2B供采雙方互不信任的現狀,廣交會電商平臺推出‘廣電商信用指數’。”廣交會副主任、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總裁王潤生說。

廣電商信用指數將與進出口保險業務相結合,保障供應商線上線下交易過程中的權益不受侵害,率先做到國際貿易信用理賠。在信用指數規則下,進行買賣磋商、看廠、下訂、保險、支付、交割等環節。在這個誠信體系下,所有角色的交易記錄都將保存并反映到交易的各個環節。

同時,結合廣交會近百家海外工商機構合作渠道,通過組織采購見面會等形式,廣交會電商平臺還將實現線上線下、境內境外聯動。當天,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銀聯國際等金融機構還分別與廣交會電商平臺簽署協議,就網上貿易融資、貸款、平臺用戶資信評級等展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