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新產品開發戰略

新產品開發戰略

時間:2023-04-28 08:40: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產品開發戰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新產品開發戰略

第1篇

關鍵詞:新產品開發;模仿威脅;激進式創新產品;漸進式創新產品

一、 新產品開發的概念界定

1. 新產品與新產品類型。對于“什么是新產品?”的界定,目前而言并不統一。已經推出的新產品中,只有10%的產品對于市場和公司來說都是新的。對公司來說,“新”意味著從未銷售過這類產品,但是其他公司可能銷售過;對市場而言,“新”意味著這種產品從未在市場上出現過。本文認為對于市場和公司都是“新”的產品,并且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能夠為消費者帶來價值增加的新產品;或者雖然對于消費者而言是無差別的產品,但是對于企業而言降低了單位生產成本的新產品,為企業帶來了競爭優勢。才稱之為新產品。

一般而言,新產品分為兩類:分為激進式創新(Radical Innovation)和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產品兩類。當產品開發引進本質上(Substantially)不同的核心技術并且提供相對于行業中先前的產品本質上(Substantially)更多的顧客收益時,稱為激進式創新產品;其中一個或者兩個條件沒有達到的新產品,稱為漸進式創新產品。

2. 新產品開發。新產品開發是一項復雜程度較高的工作,其過程包括掌握消費者需求、組織創新團隊(例如,組建新產品開發聯盟)、市場戰略選擇(包括技術革新戰略、產品開發項目的投資組合管理以及市場進入戰略)、多個新產品開發過程的實施(包括從獲得產品概念到最終產品設計、技術轉化并最終形成商業化產品)以及新產品開發收益管理等內容。假設新產品開發所需的核心技術是創新者內部可以獲得的。就單個新產品開發項目而言,一般包括產品研發(技術研發以及技術整合)和市場推廣兩個階段,如圖1所示。

3. 兩類創新產品開發的基本特征對比分析。技術進步水平:通常,按照一般規律,技術的采用體現出進步趨勢,很少有企業選擇倒退過時的技術。從對于激進式創新產品和漸進式創新產品的分類原則可知,激進式創新產品必須滿足引用本質上不同的核心技術(記技術進步水平為?茲)。而對于漸進式創新產品的開發可能采用新技術或者不采用,易見?茲R?叟?茲I。其中,下標R表示激進式創新產品,而下標I表示漸進式創新產品。

知識溢出速度:由于技術知識具有非排他性,所以隨著時間擴散,其他企業也會逐漸掌握新產品開發的相關知識。事實上,專利多發生在可以模仿的資源上。注意到激進式創新產品的開發采用的為“本質上”不同的核心技術,一般是指難以模仿的技術(資源),相應地,這樣的技術知識溢出較慢,此時不申請專利對于創新者而言是有效的。而漸進式創新產品的技術提高水平滿足?茲I?燮?茲R。當?茲I=?茲R時,和激進式創新產品相同,即?滋R=?滋I成立;當?茲I

復雜性:復雜性在不同學者以及不同學科領域有不同的定義,但是大部分的定義都基于Simon的提出的概念,Simon認為復雜性為實踐之間的相互聯系。例如,過程的步驟以及步驟之間的聯系程度通常等價于過程復雜性。而確定戰略的復雜性有兩方面要素:企業戰略中要素的個數以及這些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從模塊化程度上來定義,可將系統按照復雜性分為非模塊的、模塊的以及接近模塊化的設計三種。本文從采用的技術的復雜性的角度來定義新產品開發的復雜性。技術的復雜性由核心技術及其輔助技術的數量,和各項技術之間的聯系來定義。對不同類型新產品開發,假設其技術進步水平滿足?茲R?叟?茲I,即認為由于技術進步而產生的輔助技術的變動相應提高,所以新產品的復雜性滿足KR?叟KI。

綜上所述,得到激進式創新產品和漸進式創新產品開發的特征對比分析結果,見表1。

二、 模仿威脅下兩類創新產品開發的性狀

第2篇

關鍵詞 珠海;新產品開發;影響因素;因子分析;相關性分析

從市場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日益加快的趨勢來看,今天工業企業競爭的焦點已轉向對市場的快速響應和產品創新。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環境中,新產品開發日益成為競爭的焦點,能更快響應市場需求的企業將贏得競爭先機,而反應遲鈍的企業注定要失去市場并遭受損失。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是企業響應市場需求和產品創新能力的體現。新產品開發能力已成為新世紀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衡量標準,是企業敏捷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在知識經濟時代,決定工業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應該是新產品開發能力,從而關于新產品開發能力主要影響因素的研究也成為了眾多企業和學者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調研的目的及背景

本次調研的目的是以珠海市工業企業現實環境為分析基礎,調查珠海市工業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從而為企業及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來推動珠海市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提供依據。

本次調研于2008年1月開始,一共發放了200份調查問卷,2008年3月收回118份,其中有效問卷89份,有效回收率為75%。

二、新產品開發能力影響因素的理論綜述

西方學者展開新產品開發的影響因素研究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得到了許多有代表性的結論。Lynn[1]提煉了9項關鍵成功因素:結構化的新產品開發過程、團隊擁有一個清晰和共有的愿景、在一個恰當的時限內進行產品的開發和投放、擁有最佳團隊技巧、熟悉市場及其動態變化、高層管理者的支持、歷史項目提供經驗的積累和學習、融洽的團隊氣氛、防止有經驗的團隊成員流失。Lester[2]識別了一些使得新產品失敗的潛在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提煉了15項關鍵成功因素:高層管理者的支持、良好的組織文化、跨職能團隊建設、鼓勵項目團隊承擔風險、有效的戰略和基本方針、對研發過程達成共識、創新所必需的專家和良好動機、產生一個好的概念、團隊成員的積極競爭、一個詳細的項目戰術計劃、清晰的目標和里程碑設置、項目風險的有效轉移、在團隊中的理解、有效的管理溝通、通過再評估獲得進步。Poolton and Barclay[3]識別了被文獻應用最多的6項關鍵成功因素,即高層管理者對新產品開發項目的支持、制定一個產品創新的長遠戰略、長期致力于主要項目、具有對變化的適應性和快速反應能力、高層管理者對項目風險的認同、良好企業文化的支持。Cooper and Klein Schmidt[4]則認為企業新產品開發項目的成功受到高品質的創新過程、清楚定義新產品策略、充足的經費及人力支持、高層管理者的承諾及參與、有利創新的組織風氣、進入熟悉的市場、高素質的開發團隊、跨功能團隊的參與等關鍵成功因素的影響。

本次問卷調查設計的研究人員根據國外的新產品開發理論的研究結果提供的框架,提煉了11個影響因素,并嘗試通過統計分析進行眾多影響因素的分類。

三、統計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

關于影響企業新產品開發的影響因素,研究人員在設計問卷調查時設立了11個衡量指標,如表1所示。

要對11項影響因素進行初步分析,首先需要對各因素進行描述性統計,即對統計結構和總體情況所進行的描述。根據SPSS 11.0 for Windows 統計軟件計算結果得知,各因素的得分均值。

從表1可以看到,x10得分最低,表示珠海市工業企業對于與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共同合作開發新產品并不報有太大的希望,研發過程的技術支持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而珠海市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也很難介入到企業的新產品開發過程,合作渠道并不暢通,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x7、x11取得了最高分,表明珠海市工業企業已經開始重視項目團隊中項目經理的重要性,新產品開發中項目經理是重要角色,應該有必要的任職資格,有足夠的權威并能在項目上投入足夠的精力。此外企業也十分重視和肯定了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政府的扶持作用,包括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節作用,和對企業在產品創新方面的技術、資金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

2.因子分析

探討在存在相關關系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但對可觀測變量的變化起支配作用的潛在因子的分析方法稱為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在尋找潛在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模型的方法。因子分析的目的即在找出量表潛在的結構,減少題項的數目,使之變為一組較少而彼此相關較大的變量。因子分析在實施上,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具有描述性的功能,能夠將為數眾多的變量濃縮成數目較少的幾個精簡變量,這些精簡變量即是一般的因子,即因子分析能夠以較少的因素層面包括所有的觀察變量。

在本次研究中,為了進一步明確新產品開發的主要影響因素,需要從11個項目中歸納出潛在的“類別”,為深入的分析創造可能,因子分析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通過因子分析,可以將11個項目中相關性較強的指標歸為一類,不同類間變量的相關性較低,從而找到影響因素的內在結構。

為了判斷樣本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首先要判斷各變量間是否存在相關性,統計學中用KMO測度和Bartlett球形檢驗加以判定,其中KMO(Kaiser一Meyer一Olkin)測度是用于探查變量間的偏相關性,取值范圍在0一1之間。理論上也通常根據以下標準判斷數據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KMO在.09以上,非常適合;.08一.09很適合;.07一.08適合;.06一.07不太適合;.05一.06很勉強;.05以下不適合。統計結果顯示KMO系數為0.869,表示相關因素之間一致性程度很高,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是用于檢驗相關陣是否是單位陣,統計結果顯示其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1%,也同樣表明變量具有相關性,適合做因子分析。

對11個變量各因子進行因子分析后,按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提取出3個公共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4.74%,由統計分析結果中的因子矩陣可以看到,各公共因子在原始變量上的載荷值相差不明顯,需要對原始變量的載荷矩陣進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這是一種最常用對因子解釋進行簡化的方法,旋轉的原則是各因子仍然保持直角正交,但使因子間方差的差異達到最大。經過旋轉之后,根據因子載荷矩陣的載荷值大于0.5的標準,可以整理出三個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各個變量,再依據各個公共因子包含的變量對這些公共因子進行命名,結果如表2。具體分析過程如下:第一個公共因子F1包含x1、x2、x3、x4、x5、x6六個變量,表示為新產品開發過程。第二個公共因子F2包含x6、x7、x8三個變量,表示為項目組織與團隊。第三個公共因子F3則包含x10、x11兩個變量,表示為新產品開發的外部環境。其結果與研究人員預先設想的一致。

3.信度與效度分析

本研究屬于社會科學研究,在收集資料時,其正確性與可靠度對研究結果具有相當影響。因此本文通過信度和效度分析衡量問卷設計和調查可靠性。信度分析是檢驗測量工具的可信度和穩定性的主要方法。透過Cronbach Alpha值可以考驗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若信度系數Alpha大于0.7時,認為可靠性較強,大于0.6小于0.7,被認為可靠性一般,可作進一步分析。效度是用于檢驗變量包含項目的特點和意義。

經過因子分析,企業新產品開發的影響因素從原有11個提煉為研究人員設想的3個,以下將對新的3個因子分別計算其Alpha信度系數,判斷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本研究通過因素分析來檢測問卷的效度。

由統計結果可知,各因子的Alpha信度系數均大于最低可接受值0.6,說明新生成的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程度較高,內部結構良好。在此基礎上,對新生成的3個因子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以明確各因子對新產品開發的影響。結果是,得分均值排在第一位的是項目組織與團隊,影響力次之的是新產品開發過程,最后是新產品開發外部環境,表明目前珠海市工業企業在新產品開發方面,項目組織和團隊對于企業的產品創新十分重要。

4. 相關性分析

相關分析是研究變量間密切程度的一種常用的統計方法。為了探討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對各因子進行了皮爾遜(Pearson)相關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新產品開發過程、項目組織與團隊、新產品開發外部環境三個因子之間存在顯著性水平的正相關關系,分析其原因,這三個因子分別反映了新產品開發的各方面要素,相互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關系。

四、結論

在調研了企業新產品開發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差異性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11個測量變量,從而提出了三類基于不同創新戰略的企業新產品開發的主要影響因素,并通過對國內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采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驗證了以上結果。這對不同創新戰略的企業從不同的側重點加強新產品開發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參考。這樣的分析結果更有利于闡明和簡化描述新產品狀況的變量集,將問題分解成更便于管理和分析的部分,對于珠海市工業企業高層管理者也同時是具有潛在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Lynn, G. S., Abe, l K. D., Valentine, W. S. and Wright, R. C., Key factors in increasing speed to market and improving new product success rate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9(28): 320-329

[2] Lester, D.H.,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 J ].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8, 41(1): 36-43

[3] Poolton and Barclay.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from past research to future application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8 (27)

[4] Cooper R G,Kleinschmidt E J. Benchmarking the Firm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J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

注:

第3篇

關鍵詞:新產品工廠綜合癥 知識管理 技術風險 新產品開發流程

一、新產品工廠綜合癥的概念

新產品工廠綜合癥是指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一些在原型測試和其他開發環節沒有出現問題的產品,在進行批量生產或投放市場后不久,不能滿足其功能需要或功能迅速衰退的癥狀。

新產品工廠綜合癥是基于全面質量管理和過程管理的啟發,針對企業在快速響應市場時期出現的質量問題而提出的。建議從新產品開發程序全局的角度來考察產品的質量和開發速度問題,將注意力一方面集中于產品的形成過程,另一方面集中于內部的管理、技術和知識方面。這一概念的定位是在新產品開發程序的末端環節,但它的解決方案是采用追根究底分析法從全過程的管理、技術和具體操作的層面來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二、新產品工廠綜合癥的致因

(一)知識管理方面

Tom Davenpor指出無論企業的業務是什么,它都要面臨著知識的產生及傳播在組織內廣泛應用的需求,企業必須從自己獨特的業務需求和戰略目標出發確定知識的需求。

企業所存在和形成的知識大部分來源于外部的顧客和供應商等,其知識的存在形式也是以隱性知識為主,并逐步向顯性知識轉化。Minerhoud S(1999)認為,新產品開發程序可以被看作兩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辨別市場和技術機會并將他們轉化為產品的概念;第二個階段,這些概念被轉化為產品實體。在第一個階段主要是隱性知識的交流、轉化和傳播,而第二個階段中顯性知識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回顧新產品工廠綜合癥解決的出發點,其本質是在加速產品開發的前提下提高新產品的質量。相對于關注外部來講,它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企業內部新產品開發業務流程的管理、知識和技術方面。針對這個界定,可以看到作為新產品工廠綜合癥問題的研究對象,新產品開發業務流程中自創新思想的誕生至批量生產的各環節中,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和顯性組織的存儲是知識管理活動的重點。

(二)技術風險方面

1. 行政人員干預技術決策。特別是在對企業新產品快速上市要求強烈的環境下,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可能會使新產品提早上市。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上市,是導致產品功能不能正常運行的直接原因。

2. 對原型測試環節不夠重視。企業本可能在原型測試環節就會發現的問題,卻一直到上市后產品失效才會發現。所以,沒有通過測試的產品進入批量生產環節以后,會產生大量的問題,各種隱患都會爆發出來。

3. 對各階段技術風險控制的關鍵環節掌握不夠。掌握各階段風險控制的關鍵點,不僅可以縮短新產品開發的周期,而且還能保證產品的質量。但一些企業由于對技術風險理解不夠,致使忽略對于風險環節的控制。對關鍵環節的忽視對產品的質量來說致命的。

4. 技術本身存在風險。根據Robert Polk對技術風險的定義:一個技術在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所能應用的能力和在有成本限制下能夠在確切的水平上應用的能力,當外部環境對企業新產品開發的時間要求很高的時候,一些技術就會失去自身的作用。

(三)新產品開發流程方面

Brombacher et al描述了三種不同的新產品開發流程模型:階段式(phase-gate)、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和迭代開發(iterative development)。

1. 階段-關卡式(phase-gate)新產品開發程序。Meyer認為,階段-關卡模型在一定條件下有效:(1)當要求創新的時間比外部商業環境變化的速率要小的時候;(2) 階段-關卡模型對于控制質量和可靠性極為有效,階段―關卡模型結構化的檢測點是非常有效的;(3)階段-關卡模型對于沒有固定的創新程序的公司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在一個不斷縮短產品生命周期的環境下,當用一個傳統的階段-關卡模型時會有問題產生,特別是當開發周期要比市場周期長的時候。任何減少產出時間的壓力都將戲劇性的減弱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并增加不確定水平,這將導致一個不可預測的產出。

2.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并行工程通常被理解為是一個包含了方法、技術、工具和提高新產品開發總體價值鏈的方法。在本質上,并行工程這樣詮釋新產品開發的效率:通過跨部門的合作快速地將顧客需求轉化為可制造的產品。Willaert et al在一定數量的跨行業案例研究中,對比了并行工程的益處發現,通常使用并行工程的原理來改善傳統的產品開發程序可達到以下效果:(1)縮短生產力時間;(2)減少項目成本;(3)提高產品質量。

3. 迭代開發程序(Ite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這個產品開發戰略最近被用于快速軟件產品的開發。通過分析網絡軟件開發,MacCormack辨別了四個成功實踐:(1)提供一個較早的產品設計發放給用戶;(2)每天增加新的編碼并且提高設計變化的反饋速度;(3)擁有一個有固定經驗基礎的團隊;(4)在產品的結構設計方面進行大力投資。迭代產品開發的關鍵是一個模型化的產品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可以插入模塊或者替換而不會對設計產生很大的影響。迭代模型所給予的機會是一個在程序的早期學習的可能性。

綜上對三種模型分析可知,不同的程序解決問題的重點不同。當改善產品開發程序的時候,焦點應關注在它的有效性和效率方面。并行的模式可用來提高新產品開發程序的有效性,然而迭代的產品開發方法在提高新產品開發程序的效率方面有優勢。所以針對不同的產出效果和不同的商業環境應采用不同的開發程序。對于解決新產品工廠綜合癥來說,它要求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能夠加速產品的開發,所以,并行工程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辦法。

三、新產品工廠綜合癥的解決途徑

(一)知識管理層面上

1.加強顯性知識的存儲。Davenport & Prusak 認為,較好的過去知識、簡單的產品開發程序能夠產生產品開發的效率和它的生產能力。企業內知識的存在形式是以“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隱性知識”這樣循環發生的。但這一循環變化有個前提,就是企業中隱性知識經過記錄文本化才能轉化為顯性知識;同時顯性知識只有存儲下來,經每個人的思考后,才能變為自己的隱性知識。建立企業新產品開發的知識庫,為提高企業的新產品開發速度提供技術和知識保證,從而提高產品開發的速度。成功經驗的積累和借鑒也大大降低了企業面臨相同問題時出錯的風險。

2.加強知識轉化的管理。知識轉換主要是通過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共享來實現。新產品開發中知識的隱性特征使知識轉化更困難,因此知識轉化需要相關系統和機制的支持,如通過知識交流、在職培訓、鼓勵知識共享等機制來實現。此外,跨功能團隊組織形式也有利于促進知識的共享和交流。非正式交流被認為能比較有效地促進隱性知識的轉化。產品開發中非正式交流有多種方式,如在概念的產生階段,成員向其它同事征詢有關解決某一設計問題的方法;測試階段提出設計解決方案和功能數據時,尋求同事的評估或反饋;最后的評估階段,對結果和過程的因果進行公開的分析等。

(二)技術層面上

1. 行政決策不干預技術決策。通用電器在進行冰箱壓縮機的開發工作時,因為忽略技術人員的呼聲而導致了產品開發的完全失敗。直到產品上市后接二連三的投訴到來時,高層人員才如夢初醒。所以,在面臨行政決策與技術決策沖突的時候,應該聽從技術人員的決策。

2. 引入有益于質量和速度的技術手段。在加速產品開發研究的領域中,先進技術應該以時間壓縮技術為代表。時間壓縮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1)加速壽命試驗。激發試驗(Stimulation)通過施加激發應力、環境快速檢測來清除產品的潛在缺陷。加速環境試驗有兩種基本類型:加速壽命試驗和可靠性強化試驗。加速壽命試驗只對元器件、材料和工藝方法進行,用于確定元器件、材料及生產工藝的壽命。其目的不是暴露缺陷,而是識別及量化在使用壽命末期導致產品損耗的失效及其失效機理。可靠性強化試驗有許多名稱和形式,如步進應力試驗、應力壽命試驗(STRIEF)、高加速壽命試驗(HALT)等。RET的目的是通過系統地施加逐漸增大的環境應力和工作應力,來激發故障和暴露設計中的薄弱環節,從而評價產品設計的可靠性。可靠性試驗還包括可靠性統計試驗,即可靠性鑒定試驗和可靠性驗收試驗。(2)計算機輔助設計。主要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來處理計算機存儲器中的設計數據,并在顯示器或繪圖儀上產生設計圖的一種方法。它可以調用數據庫資料,選擇、比較和顯示方案,繪制圖形,生成高質量的設計文件。它具有圖形的存儲能力,靈活、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可以形成高質量的正規設計文件。適量使用共享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可以減少溝通和設計轉換的時間,當設計的時間進度表非常緊迫時,這一改善就更加有效。(3)質量功能配置。它從全面分析的角度出發,通過多種信息的收集獲得客戶需求,并采用矩陣圖解的方法對客戶需求的實現過程分解到產品開發的各個過程和各個職能部門中去,通過協調部門的工作以保證最終產品的質量,使得設計和制造的產品能真正滿足客戶需求。

(三)新產品開發程序方面

第4篇

新產品開發可以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可以加強企業的戰略優勢,增強企業形像,有利于保持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生產和經營資源提高品牌權益等。

二、新產品開發的基本方式

1.獨創方式。企業開發新產品最根本的途徑是自行設計、自行研制,即所謂獨創方式。采用這種方式開發新產品,有利于產品更新換代及形成企業的技術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也有利于產品競爭。自行研制、開發產品需要企業建立一支實力雄厚的研發隊伍、一個深厚的技術平臺和一個科學、高效的產品開發流程。

2.引進方式。技術引進是開發新產品的一種常用方式。企業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很快地掌握新產品制造技術,減少研制經費和投入的力量,從而贏得時間,縮短與其他企業的差距。但引進技術不利于形成企業的技術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以及產品的更新換代。

3.改進方式。這種方式是以企業的現有產品為基礎,根據用戶需求,采取改變性能、變換型式或擴大用途等措施來開發新產品。采用這種方式可以依靠企業現有設備和技術力量,開發費用低,成功把握大。但是,長期采用改進方式開發新產品,會影響企業的發展速度。

三、新產品開發的策略

1.領先策略

這種策略就是在激烈的產品競爭中采用新原理、新技術、新結構優先開發出全新產品,從而先入為主,領略市場上的無限風光。這類產品的開發多從屬于發明創造范圍,采用這種策略,投資數額大,科學研究工作量大,新產品實驗時間長。

2.超越自我策略

這種策略的著眼點不在于眼前利益而在于長遠利益。這種暫時放棄一部分眼前利益、最終以更新更優的產品去獲取更大利潤的經營策略,要求企業有長遠的“利潤觀”理念,要注意培育潛在市場,培養超越自我的氣魄和勇氣,不僅如此,更需要有強大的技術作后盾。

3.緊跟策略

采用這類策略的企業往往針對市場上已有的產品進行仿造或進行局部的改進和創新,但基本原理和結構是與已有產品相似的。這種企業跟隨既定技術的先驅者,以求用較少的投資得到成熟的定型技術,然后利用其特有的市場或價格方面的優勢,在競爭中對早期開發者的商業地位進行侵蝕。

4.補缺策略

每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完全滿足市場的任何需求,所以在市場上總存在著未被滿足的需求,這就為企業留下了一定的發展空間。這就要求企業詳細地分析市場上現有產品及消費者的需求,從中發現尚未被占領的市場。

四、新產品開發的步驟

新產品開發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從根據用戶需要提出設想到正式生產產品投放市場為止,其中經歷許多階段,涉及面廣、科學性強、持續時間長,因此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開展工作,這些程序之間互相促進、互相制約,才能使產品開發工作協調、順利地進行。產品開發的程序是指從提出產品構思到正式投入生產的整個過程。由于行業的差別和產品生產技術的不同特點,特別是選擇產品開發方式的不同,新產品開發所經歷的階段和具體內容并不完全一樣。現以加工裝配性質企業的自行研制產品開發方式為對象,來說明新產品開發需要經歷的各個階段。

1.調查研究階段。發展新產品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和用戶需要。用戶的要求是新產品開發選擇決策的主要依據。為此必須認真作好調查計劃工作。這個階段主要是提出新產品構思以及新產品的原理、結構、功能、材料和工藝方面的開發設想和總體方案。

2.新產品開發的構思創意階段。新產品開發是一種創新活動,產品創意是開發新產品的關鍵。在這一階段,要根據社會調查掌握的市場需求情況以及企業本身條件,充分考慮用戶的使用要求和競爭對手的動向,有針對性地提出開發新產品的設想和構思。產品創意對新產品能否開發成功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新產品設計階段。產品設計是指從確定產品設計任務書起到確定產品結構為止的一系列技術工作的準備和管理,是產品開發的重要環節,是產品生產過程的開始,分為初步設計階段,這一般是為下一步技術設計作準備;技術設計階段,技術設計階段是新產品的定型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編制設計任務書,讓上級對設計任務書提出體現產品合理設計方案的改進性和推薦性意見,經上級批準后,作為新產品技術設計的依據;工作圖設計階段三個階段,工作圖設計的目的,是在技術設計的基礎上完成供試制(生產)及隨機出廠用的全部工作圖樣和設計文件。必須嚴格遵循“三段設計”程序。

4.新產品試制與評價鑒定階段新產品試制階段又分為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階段。

(1)樣品試制階段。它的目的是考核產品設計質量,考驗產品結構、性能及主要工藝,驗證和修正設計圖紙,使產品設計基本定型,同時也要驗證產品結構工藝性,審查主要工藝上存在的問題。

(2)小批試制階段。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在于工藝準備,主要目的是考驗產品的工藝,驗證它在正常生產條件下(即在生產車間條件下)能否保證所規定的技術條件、質量和良好的經濟效果。

5.正式生產和銷售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僅需要作好生產計劃、勞動組織、物資供應、設備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還要考慮如何把新產品引入市場,如研究產品的促銷宣傳方式、價格策略、銷售渠道和提供服務等方面的問題。新產品的市場開發既是新產品開發過程的終點,又是下一代新產品再開發的起點。通過市場開發,可確切地了解開發的產品是否適應需要以及適應的程度;分析與產品開發有關的市場情報.可為開發產品決策、為改進下一代產品、為提高開發研制水平提供依據,同時還可取得有關潛在市場大小的數據資料。

五、結束語

不斷開發新產品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因素。如何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是企業成功推出新產品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第5篇

分析競爭環境,尋找市場標桿性企業是根本。因為標桿性企業往往代表了這個行業產品、技術、管理、營銷的方向。通過對標桿企業深入剖析,我們可以吸取到符合自己企業現狀的成分,創造性地運用于自身的新產品研發,使研發能力比較弱小的企業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巨人。

如何尋找標桿性企業?我們認為必須培養觀察市場、研究市場、透析競爭、洞察消費者的習慣。標桿企業有些具備顯性的特征,有一些卻需要企業策略制定者具備一雙敏銳的慧眼。通常,根據我們的操作經驗,標桿企業在外在形態上具備如下五個特征。

顯性標桿企業。在一些充分競爭行業,標桿企業的識別比較簡單。比如中國市場上的日化、啤酒、家電等行業,標桿企業特征明顯。中國日化,寶潔無疑是最好的標桿企業,寶潔新產品研發方向就成為了中國日化新產品必須關注的方向標。更多的中國日化企業在新產品研發與概念上緊跟寶潔新產品策略。中國啤酒,三大啤酒企業的新產品成為眾多國內中小企業模仿的方向。對于顯性標桿企業的新產品跟蹤不僅出于產品策略本身,有時更多是因為標桿企業的新產品概念推廣形成的市場氛圍可以降低中小企業教育消費者的難度,中小企業可以借勢收獲。

隱性標桿企業。隱性的標桿企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一些小產品,或者是一些非主流的行業。比如說紐扣、拉鏈等產業。這些產業,消費者關注度低,只有投身其中的企業才能夠知道行業發展的趨勢。另一類就是競爭格局尚不明朗的行業。比如當前中國空調行業,如果我們想在目前的中國空調企業中尋找標桿性新產品開發企業,往往會陷入不可知的境地。因為中國空調行業競爭格局并未定局。

競爭膠著標桿企業。在一些特定的行業,關聯企業新產品開發往往方向迥異。因為競爭正進入膠著狀態,中小企業判斷起來十分困難。比如中國冰箱企業,其實標桿性企業很多。但所走的方向卻又完全不一樣。科龍冰箱走智能化高科技,海爾冰箱走復式變頻,容聲冰箱走節能科技,美菱冰箱走納米科技,這還不包括來自國外的如西門子、LG以及日本的冰箱技術潮流。冰箱競爭的膠著狀態使得冰箱跟進品牌在面對各巨頭冰箱新產品開發時,往往出現賭徒形態,跟對了,就能夠起死回生撈一把,跟錯了往往就是血本無歸。競爭膠著狀態標桿企業與隱性標桿企業的區別是競爭大局已定,但競爭方向出現了多頭邁進的格局,中小企業在尋找行業新產品開發方向時往往不知所措。

壟斷標桿企業。壟斷性標桿企業主要是指一些特殊的行業,比如煙草、比如食鹽等行業。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市場的變化演變,這類市場出現了一些私營資本,產品開發出現多元化。這時,中小企業一般選擇針對性新產品開發策略容易獲得成功。

細分標桿企業。中國市場上還有一類細分市場霸主,當其他中小企業希望進入這個行業時也必須尋找細分標桿企業,進行跟進性新產品開發。比如兒童果汁飲料市場,可口可樂的酷兒就是未來繼續進入這一市場企業的標桿性企業,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上可以借鑒這個企業成功的經驗,創造自己的新產品輝煌。

當前,由于中國企業更多是在國內經營市場,因此,廣大中小企業在尋找標桿企業常常以國內企業為標準。隨著中國市場成為全球市場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上尋找標桿企業的目光就不能夠僅僅局限在國內,我們的目光可能必須要投向全球性企業。比如汽車行業,中國企業如果要尋找新產品開發標桿性企業則必須用全球化眼光。相信中國吉利汽車公司與中國奇瑞汽車公司應該有切膚之痛。而對于商機無限的中國小家電企業來說,向飛利浦和法國博朗看齊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中國企業尋找標桿企業要使用動態的眼光,要具備宏觀戰略判斷能力,因為選對標桿企業是企業新產品未來在市場表現極為關鍵極為重要一個步驟。 差異化思考

尋找到標桿企業,對于新產品開發只是萬里走完第一步,結合企業自身資源進行差異化思考才是創造真正屬于自己產品價值的開始。

我們現在見到的很多企業當尋找到自己的標桿企業就萬事大吉,許多企業思考就非常簡單。比如雨潔洗發露,將海飛絲的去屑定位直接COPY了,采樂更是以重復性直白語言強調“去屑就是這樣簡單”。相對于上述企業,絲寶集團就要聰明多了,風影的“去屑不傷發”產品概念對海飛絲的概念既產生繼承,也創造了差異,反映了企業在解讀標桿企業概念時的積極態度。尋找到標桿企業后如何進行差異化的思考呢?我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向進行發想。

第一, 概念升級。對于標桿企業的新產品概念進行升級,以創造相對差異化,上述我們例舉的風影案例就屬于這類思考。這種概念升級應該說是一種比較投機取巧的做法,當企業沒有十足把握,同時資源又相對匱乏,建議不妨采用這種策略方法。

第二, 概念重復,但產品品類改變。最近有不少企業在這個方向上獲得非常可觀的收獲。比如還是針對去屑的概念,康王與采樂推出了基于OTC層面的產品,雖然同是去屑,他們的傳播以及渠道變成了走藥店終端,開創了一個新的品類。

第三, 概念洞察,推出邊緣產品。標桿企業的新產品不可能無懈可擊,一個概念推出來希望覆蓋所有的消費者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中小企業可以尋找領導性品牌新產品開發中的邊緣性產品進行創新思考。比如,當國內飲料企業正在果汁類飲料和碳酸類飲料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健力寶集團卻推出了交叉邊緣新產品-----爆果汽。健力寶深知,在碳酸飲料市場,他不是兩樂的對手,在果汁類飲料市場,他又面臨著統一和康師傅的前后夾擊,通過概念洞察,他發現界于這兩者之間的新產品開發思路。

第四, 概念對立新產品創新。標桿企業新產品概念通常具有強大的市場殺傷力,當中小企業學會從反向思考問題,針對標桿企業的新產品概念提供一個完全對立的新產品概念,常常也可以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白酒行業的新產品開發外包裝設計上選擇的策略,有很多就是基于對立思維思考。當其他白酒品牌都在使用硬性材質作為新產品包裝時,五糧液的低端白酒選擇了塑料包裝,新產品的對立性差異化由此產生。

上述思考完全是基于方法論的定位,實際上,新產品的思考除方法上的規則,更多是內涵層面的思考,因此,比較新產品差異化組合策略其實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在下面的新產品概念生發中,我們將系統闡述描述、表達、傳播、創意比較新產品研發概念。 比較新產品概念生發

采用比較方法研究的新產品本身在技術層面跟風的意味常常很濃,甚至于有些新產品就是公用的技術基礎,因此這類新產品如果依靠技術訴求去競爭市場簡直是不可思議。我們通常見到有些企業在完全沒有技術資料的情況下要求我們直接做新產品概念發想與新產品推廣的策劃。對于傳統的廣告公司,常常會大罵企業的無能,但我們深知這是企業的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資本要尋找出路,企業要在無字處寫書。

比較新產品概念如何生發?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抓住一點,有效放大。領導品牌新產品往往有很多技術上和功能上的優點,但同時從傳播的角度看,其新產品不可能對所有的新產品概念進行傳播,領導品牌新產品往往對最突出,最為消費者關注的特點進行傳播。這時,跟進性品牌可以尋找領導品牌新產品次重點新產品概念進行提煉、加工、傳播,有時這樣處理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附策略,躍升一級。領導性品牌新產品概念因為考慮到概念的延展性與普適性,有時概念選擇往往比較平靜,相對與領導性品牌,跟進品牌在新產品概念提取上可以選擇比較銳利的方法,將新產品概念競爭引向對自己比較有利的一面。

弱化功能,強化情感。考慮到領導性品牌新產品概念的功能化定位策略,國內日化企業可以考慮在新產品概念的傳播上弱化自己在功能上的劣勢地位,反其道而行知,推出情感層面的產品訴求,在產品推廣上圍繞情感承諾展開傳播。

重復主題,共同做大。對于實在難以擺脫領導品牌定位陰影的跟進品牌新產品,企業也可以直接重復領導品牌的定位,通過領導品牌強勢傳播地位將概念做打做強,通過重復主題收獲大市場情況下的市場果實。 比較新產品研發方法

比較研究新產品在方法上是法無定法、隨形而育!因此希圖用窮盡的方法來例舉新產品研發的路徑是不可思議的。但我們在實際操作發現一些原則性規律,提出來與大家共享。

1、 新產品研發:重合與區隔

比較新產品研發因為有了一個研發的標桿,所以重合與重復性使用成熟領導品牌技術是國內企業首先,能夠巧妙地復制這種技術已經是國內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上的極大成功。我們現在國內見到的很多新產品具有國外領導品牌新產品痕跡,反映了國內企業在重合意識上已經到位。

但重合不代表不重視區隔,重合是基于品質保證的需要,而區隔則是源自營銷的需要,因此,中國中小企業在重視技術繼承的同時,區隔的新產品研發也是必須的。區隔的方法很多,比如顏色、形狀、氣味、外觀、等等。惟有重合與區隔有效統一,中小企業的新產品跟進性研發才會勃發強大的生命力。

2、 新產品研發:擴散與收縮

深入地研究領導品牌新產品研發背后的策略是跟進品牌新產品研發的基本功課。在研究領導品牌新產品中我們發現,領導品牌新產品大多為升級性新產品,而不是脫離原來產品進行顛覆式新產品開發。跟進性品牌在新產品上往往采用兩種不同的思考路徑,即擴散和收縮。擴散是在領導品牌原有產品基礎上進行擴散性思考,提出多種新產品開發思路,針對市場狀況通過調研確定建立在原有產品基礎上的新產品研發方向。收縮性新產品開發計劃則相反,將領導品牌新產品進行簡化性思考,將原來的奢侈性新產品進行大眾化開發,通過產品附加功能的弱化獲得優秀的性價比新產品,完成跟進性品牌新產品的從模仿到創新的裂變過程。

3、 新產品研發:錯位與靠位

當出現了多個導向的標桿性企業,跟進品牌如何進行新產品創新?從我們的經驗看,企業最好采用錯位與靠位的方法。所謂錯位將從競爭性領導品牌的夾縫中尋找錯位的方向,營造有效差異化。所謂的靠位是選擇與自身資源比較匹配的標桿企業進行新產品研發策略跟進,同時平衡市場的需要進行定位。錯位和靠位是中小企業面臨更加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而作出的必然反映,其實際把握能力需要的市場摸爬滾打的實際經驗作為支持。

4、 新產品研發:正向與逆向

對標桿企業新產品的否定是跟進品牌新產品創新研發一種獨特的思考方法。正向策略是對標桿企業新產品代表的技術方向與傳播策略肯定,正向思考往往帶來行業新產品開發的同質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導致市場新產品競爭加劇。但對于跟進品牌,正向新產品研發可以巧妙獲得標桿性企業的公用資源,減少推廣難度。逆向新產品研發是對標桿企業新產品進行大膽的否定,從另外方向進行新產品構思,往往逆向思考產生的結構更加令市場激動。

新產品研發的方法有千萬種,但規則性的方法卻只能是上述的六種規律,結合我們推出的其他新產品策略思考的途徑,中國廣大的中小企業應該在方法上具備運用現有資源進行新產品的技巧與基本方法。只要企業能夠比較多地研究競爭品牌的新產品開發思路,就一定能夠為自己企業尋找到一條比較迅捷的新產品開發的道路。 比較新產品研究標桿效應

比較新產品研究的標桿效應十分明顯,具體表現在市場風險小、傳播資源少、市場收獲短暫、后期市場競爭比較慘烈、企業對市場主導權小,并且市場利潤趨向于平均利潤甚至更低。

首先是市場風險小,因為是跟進性新產品開發,所以等于中小企業已經間接借助了標桿企業的市場判斷,共享了標桿企業的市場調研成果,因此,相對市場風險降低。

其次是市場推廣傳播資源減少。由于標桿企業的造勢傳播,消費者接受度大增,跟進品牌的新產品是建立在標桿企業的旗幟下,對于消費者的教育引導費用降低,使得中小企業可以在一個較大的平臺上作業。

第三,市場收獲短暫,一旦標桿性企業發現競爭對手跟進其新產品策略,領導者通常會采取大棒政策,對跟進品牌從概念、傳播、營銷等方面進行扼殺,因此,跟進企業需要作好快推新品的準備,擾亂標桿企業視線。

第6篇

關鍵詞:企業-顧客在線互動;知識共創;新產品開發績效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新產品開發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環節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隨著企業創新活動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共同創造”作為一種匯聚各方力量的創新模式,開始應用于新產品開發實踐。顧客無疑是重要的“合作創造者”之一,其與企業的合作主要通過互動來實現[1,2]。Muller和Zenker[3]指出,企業與顧客間蘊含著一種“共生關系”,“企業-顧客互動”的界面是企業與顧客共創價值的新場所。在價值共創的創新層面,創新過程也是參與主體的知識增加過程,是知識的共同創造[4]。因此,通過與顧客的互動來整合雙方知識和潛能并實現知識共創,是提升企業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重要途徑。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企業與龐大顧客群體的在線實時零距離互動成為可能,企業-顧客互動的廣度、深度和頻度大大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通過企業-顧客在線互動來進行新產品開發[5]。與此同時,出于對現有產品不滿等原因,顧客也希望通過便利的在線工具與企業互動并共創價值[2]。在線顧客群體擁有大量的消費知識、市場信息和技術訣竅[6];企業-顧客在線互動可充分利用顧客的異質性知識和創造力,在思想碰撞中激發創新風暴[7]。企業—顧客合作創新是創新領域的新興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創新管理、服務管理、營銷管理等多個學科。已有研究主要從顧客參與創新、顧客導向、價值共創、服務主導邏輯等視角展開,其中顧客參與創新研究最為多見。雖然“顧客創新工具箱”、“虛擬顧客環境”、“基于社區的創新”等互聯網環境下的顧客在線參與創新,已開始引起學界關注[6,8,9];但傳統的顧客線下實體性參與創新研究,目前仍處于主流地位。已有研究基本肯定了企業—顧客合作對創新績效的積極作用,但大多從顧客單向性參與企業創新視角出發,將顧客僅僅視為企業創新活動中的信息提供者,主要關注企業如何獲取顧客信息以提升創新績效,低估了顧客的“合作創造者”角色[2]。企業—顧客合作創新的本質是互動[1];隱性、粘性的知識和洞察力很難與產生它的社會背景分離,因而需要更深入的雙向互動和溝通過程[10]。Sigala[11]的案例研究也發現,創意并非預先存在,而是在企業與顧客互動、對話過程中產生的。Sawhney等[12]、Lundkvist和Yakhlef[10]、Kohler等[13]、閆幸和常亞平[14]對企業-顧客互動進行了概念界定和維度劃分;Bonner[15]、張若勇等[16]、王琳[17]從信息質量、組織學習和知識整合視角,分析了企業—顧客互動與創新績效的作用關系;Kohler等[13]、Mo-haghar等[18]對知識共創進行了界定,并強調了其在新產品開發中的重要性。但企業—顧客互動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研究總體尚處于起步階段,且以線下實體性互動及兩者間的直接影響關系研究為主,對知識共創及其在兩者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缺乏足夠關注。本文將企業—顧客合作創新的情景,從傳統的顧客線下實體性和單向性參與,延伸至網絡虛擬環境下的企業-顧客在線雙向互動。同時深入到企業—顧客合作創新的本質層面,從知識共創這一新穎視角出發,就企業-顧客信息導向、關系導向和任務導向在線互動,對外向型、內向型知識共創及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具體作用機制,做較系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本文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企業—顧客合作創新的理論研究,在研究情景、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方面有一定的創新性和理論貢獻,對后續相關研究也有一定借鑒意義;同時還為企業如何有效利用網絡虛擬環境下的企業-顧客在線互動,來實現知識共創并提升新產品開發績效提供了一定的實踐指導。

2研究設計

2.1企業-顧客在線互動與知識共創的關系

假設企業-顧客在線互動是企業與顧客基于互聯網和社會化媒體,圍繞特定創新任務而進行的持續交流與協作活動,可分為信息導向、關系導向和任務導向互動三個維度。信息導向互動是企業與顧客在線分享和交換創新信息的活動;關系導向互動是以建立雙方持久關系和滿足情感需求為目標的在線互動;任務導向互動是企業與顧客圍繞特定創新任務開展的在線合作。知識共創是企業與顧客通過互相啟發、誘導、激勵,共同構建和發展新知識的過程,可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知識共創兩類。內向型知識共創指企業獲取顧客知識,在企業內部經過共享、整合、利用,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外向型知識共創指顧客利用企業提供的知識和資源,與自身擁有的知識與技能相融合,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1)企業-顧客信息導向互動與知識共創。信息交換與分享是知識共創的前提和基礎。顯性知識可以方便地通過現實或虛擬環境進行傳播;而隱性知識的分享難度則相對較大,需要通過更為復雜的互動和溝通過程來實現[10]。在網絡技術幫助下,部分隱性知識也有可能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分享,從而有利于知識共創。通過與顧客信息導的在線向互動,企業能獲取顧客關于市場需求、競爭對手、產品使用經驗等海量的異質性信息。這些信息與企業原有知識相結合,經過提煉、整合和升華,能進一步發展出新的知識。與此同時,為有效貢獻自己的知識,顧客需要獲得企業的專門知識并理解其含義。信息導向互動為企業創造了對顧客進行背景知識和技能輔導的便利機會,從而有利于顧客進行與企業的知識共創[19]。因此,假設如下:H1a:企業-顧客信息導向互動對內向型知識共創有顯著正向影響。H1b:企業-顧客信息導向互動對外向型知識共創有顯著正向影響。(2)企業-顧客關系導向互動與知識共創。企業與顧客進行關系導向的在線互動,有利于培養顧客信任并促進其分享高質量的知識。信任是知識管理和創造的關鍵變量,是刺激知識分享、促進知識共創的重要因素之一[20,21]。在網絡虛擬環境下,企業與顧客通過在線互動建立起友善、信任的合作關系,能有效促進企業與顧客的信息交換與相互溝通,進而提升顧客群體的創造力,并誘發更多新知識的創造[22,23]。如通過網絡開展對顧客創意的獎勵活動,既有助于企業建立起與顧客的情感聯系,又激勵和引導了顧客創造力。Payne等[24]指出,企業與顧客在互動過程中彼此影響、相互學習,尤其當顧客的意見、建議被企業聆聽或采納時,會讓其體驗到愉悅和滿足并進一步激發創造熱情。因此,假設如下:H2a:企業-顧客關系導向互動對內向型知識共創有顯著正向影響。H2b:企業-顧客關系導向互動對外向型知識共創有顯著正向影響。(3)企業-顧客任務導向互動與知識共創。Mohaghar等[18]認為,顧客對自身的產品相關知識和信息是無意識的,企業應為他們提供一個場景來提取所需知識。王莉和任浩[7]指出,顧客擁有新產品開發所需的重要信息和資源,但受專業能力所限而無法準確表達;開展創新任務導向的在線互動,有利于企業引導并獲得顧客的知識貢獻。Kristensson等[25]指出,通過與企業的互動,普通用戶能產生更具原始性和價值的創意,專業開發者和高級用戶能產生更可行的創意。企業-顧客任務導向的在線互動,使顧客自身無法思考和表達的知識,在交流、溝通過程中迸發,并創造出新的思想[26]。如企業在網絡創新社區創意征集帖子后,顧客可跟帖回復提交自己的創意,或對他人的創意發表評論。通過社區成員互相評論和思想啟迪,有價值的創意和想法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因此,假設如下:H3a:企業-顧客任務導向互動對內向型知識共創有顯著正向影響。H3b:企業-顧客任務導向互動對外向型知識共創有顯著正向影響。

2.2知識共創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關系假設

Sawhney和Prandelli[27]指出,更大的創新潛能、更好的市場需求契合、更高的顧客滿意度和更低的信息模糊性,是企業跨邊界知識創造的最顯著結果。Gibbert等[28]的研究發現,與顧客共同創造知識能有效提升企業新產品開發能力。與顧客合作共同創造知識,還有助于企業深入理解顧客潛在需求,從而更快更好地響應顧客。Sawhney等[12]提出了知識經濟時代顧客作為知識共創者的重要角色,與顧客共創知識既有利于企業新產品開發,又對顧客滿意和顧客忠誠有積極作用;知識共創的良性循環,還能增加企業知識的獨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并成為潛在的企業租金自我更新源泉。Mohaghar等[18]也指出,與顧客共創知識是企業確保新產品開發成功的現實需要。因此,假設如下:H4a:內向型知識共創對新產品開發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H4b:外向型知識共創對新產品開發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2.3企業-顧客在線互動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關系假設

(1)企業-顧客信息導向互動與新產品開發績效。顧客與企業互動過程中提供的信息,能幫助企業有效評估和滿足顧客需求,從而降低新產品失敗風險[29]。在網絡虛擬環境下,企業與顧客可以進行高效的雙向交流和互動,顧客能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載體,方便快捷地與企業分享知識和信息。通過信息導向的在線互動,企業能及時更新和深化顧客信息,獲取顧客分享的創意和知識,從而使產品需求映射更加精準[30]。Fil-ieri[31]指出,在創意產生和篩選階段,通過與顧客在線互動獲取的顧客原始、新穎和可行的想法,對企業開發出更好滿足顧客需求的新產品十分關鍵。企業與顧客信息導向的在線互動,還有利于增加顧客知識存量,加深其對產品的理解和認識,從而能為新產品開發提出更切實可行的想法和建議。因此,假設如下:H5:企業-顧客信息導向互動對新產品開發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2)企業-顧客關系導向互動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企業與顧客間開展關系導向的在線互動,有利于雙方通過社會交往和情感交流構建起親密關系,激發顧客的品牌情感和共鳴,滿足顧客被關懷、認同和尊重的心理需求,增強顧客感知價值和企業認同度,從而進一步提高顧客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的積極性。與顧客建立親密的關系,能為企業提供獲取新產品開發所需信息和知識的渠道[32]。企業與顧客間關系導向的在線互動,是雙方建立信任關系的有效途徑[26]。合作創新是一個資源整合過程,以合作各方的彼此信任為基礎。企業與顧客間的相互信任,能降低交易成本和機會主義行為風險,從而提高合作創新和新產品開發績效。因此,假設如下:H6:企業-顧客關系導向互動對新產品開發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3)企業-顧客任務導向互動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企業-顧客任務導向的在線互動,是一種積極的市場導向新產品開發策略。Jeppesen[33]指出,企業將特定開發任務交給顧客,允許他們創造自己期望的產品特征,能提高顧客滿意度和新產品開發績效。與顧客開展產品討論、問題解決等在線互動合作,鼓勵顧客提出、評價、討論、票選創意和新產品改進思路,能幫助企業及時發現、理解和滿足顧客潛在需求,獲取更廣泛的顧客知識和新產品開發創意。任務導向的在線互動使顧客能有效參與創新相關任務,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去探索、發現和創新,為企業提供更多滿足顧客潛在需求的創新性解決方案,從而有利于提高新產品開發成功率[34]。因此,假設如下:H7:企業-顧客任務導向互動對新產品開發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2.4模型構建

在理論假設基礎上,本文構建了企業-顧客在線互動、知識共創和新產品開發績效關系的概念模型(見圖1)。2.5研究方法(1)變量測量。本研究采用Likert7點量表形式,對變量進行測量。量表在借鑒已有研究的成熟量表基礎上,根據本研究需要和企業新產品開發實際進行適當修改。經小樣本測試和問項凈化后,形成最終量表(見表1)。企業-顧客在線互動主要參考Bonner[15]、Kohler等[13]的測量方法,從信息導向、關系導向和任務導向互動三個維度進行測量,共12個問項;知識共創主要參考Mo-haghar等[18]、王莉和任浩[7]的測量方法,從內向型和外向型知識共創兩個維度進行測量,共6個問項;新產品開發績效主要參考Cooper和Klein-schmidt[35]的測量方法,共3個問項。(2)數據獲取。本研究以浙江省內具有企業-顧客在線互動經歷的新產品開發項目為實證分析對象,通過對相關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及參與過新產品開發項目的研發部門、營銷部門、客戶服務部門人員的問卷調查來獲取研究數據。問卷調查歷時兩個多月,采用實地發放和電子郵件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312份,回收問卷246份,回收率78.5%;其中有效問卷202份,有效率82.1%。樣本企業中,制造業占38.2%,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20.5%,金融業占18.6%,其他服務業占22.7%。(3)分析方法。由于本研究使用的變量測量量表已相對較為成熟,故直接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法(CFA)來檢驗測量模型的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同時考慮到本研究涉及的變量相對較多,且變量間的因果關系較為復雜,通過問卷調查獲取的研究數據也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故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法(SEM)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以系統分析各變量間的具體作用關系。

3實證分析

3.1信度與效度分析

使用SPSS17.0、AMOS7.0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結果顯示(見表1):各變量的Cronbach’sα系數均大于0.8,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所有問項在其所屬變量上的標準化載荷系數均大于0.6,t值均大于2.0,組合信度CR值均大于0.8,平均提取方差AVE均大于0.5;測量模型的各擬合指數也均基本達到要求,顯示模型擬合良好。由此可見,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關系模型和研究假設有一定合理性,可對各變量作用關系做進一步分析。

3.2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使用AMOS17.0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和假設檢驗。初始模型中,“內向型知識共創關系導向互動”、“新產品開發績效關系導向互動”兩條假設路徑未達到擬合要求。依次刪除上述兩條路徑后,獲得的結構方程模型及分析結果如圖2、表2所示。修正模型的擬合指標顯示,雖然P=0.000<0.05,但χ2/df的值為2.080<3,因此可對χ2不顯著的要求忽略不計;RMSEA為0.073,小于0.08的參考值;NFI為0.904,CFI為0.947,均大于0.9;AGFI為0.814,GFI為0.858,均接近0.9;所有顯變量和潛變量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均大于0.5,對應的C.R.值均大于1.96的臨界值,至少在P=0.05水平上具有統計顯著性;所有內生潛變量和外生潛變量間的路徑C.R.值均大于1.96,至少在P=0.05水平上具有統計顯著性。由此可見,修正模型擬合良好且比初始模型有所改善,已無進一步修正必要。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除假設H2a和H6外,其余假設得到有效驗證。

4結論與啟示

4.1研究結論

(1)企業-顧客在線互動各維度對知識共創各維度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企業-顧客在線互動的信息導向、關系導向和任務導向互動三維度,對外向型知識共創均有顯著正向影響,其中關系導向互動對外向型知識共創的正向影響相對較小;信息導向和任務導向互動兩維度對內向型知識共創有顯著正向影響;關系導向互動對內向型知識共創的正向影響則并不顯著。由此可見,以信息分享和交換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導向互動,及圍繞特定創新任務開展的任務導向互動,是促進外向型和內向型知識共創的主要途徑。關系導向的在線互動,雖能通過激發顧客的知識創造熱情來促進外向型知識共創,但其積極作用更多地體現在維系雙方信任合作關系及滿足顧客情感需求等方面。(2)知識共創各維度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均有顯著正向影響。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企業-顧客外向型和內向型知識共創,均對企業新產品開發績效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由此可見,顧客無疑是企業最重要的外部創新合作主體之一;且在企業—顧客在線合作創新中,外向型知識共創與內向型知識共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已有研究往往偏重于基于企業邏輯的內向型知識共創,而忽視了基于顧客邏輯的外向型知識共創。因此,充分利用網絡虛擬環境,通過與顧客的各種在線互動來促進知識互補和相互啟迪,以同時實現企業—顧客外向型和內向型知識共創,是企業提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重要戰略選擇。(3)企業-顧客在線互動各維度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路徑存在一定差異。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信息導向和任務導向互動對企業新產品開發績效有顯著的直接正向影響;關系導向互動對企業新產品開發績效的直接影響未得到有效驗證。外向型和內向型知識共創在信息導向、任務導向互動與新產品開發績效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間接效應和總效應分別為0.239、0.227和0.438、0.550;關系導向互動則以外向型知識共創為完全中介而間接正向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間接效應為0.042。由此可見,企業-顧客在線互動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積極作用,在較大程度上是通過促進外向型和內向型知識共創來實現的,且信息導向和任務導向互動的積極作用大于關系導向互動。

4.2管理啟示

第7篇

關鍵詞:供應商參與 新產品開發 協同開發 靈活性期權 遞增期權

一、引言

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下,由于產品生命周期變短,越來越多高技術密集產業的制造商在新產品開發的早期階段,便協同其供貨商共同參與設計的過程。當制造商與供貨商共同設計產品,其優勢包括整合雙方互補性的資源,降低產品發展的風險、降低開發成本、增加生產彈性及產品品質等。在此基礎上,Fujimoto等提出供應商早期參與,即在設計階段就讓供應商參與進來。

供應商的參與是制造商與供應商建立垂直合作的關系,或可稱為準垂直整合的關系,此種關系較垂直整合更具彈性,亦較一般傳統交易關系更具效率,而且有系統的將供應商整合到生產與設計程序中,讓供應商在產品的最初階段便可以直接參與設計與溝通,并透過建立一系列規則以促使組織間的知識分享,使供應商可以提供其技術知識與創造力,并提供顧客新產品開發相關設備與信息、及對新產品做出建議;相對的,制造商亦可以提供供應商相關的市場信息與知識,而供應商亦必須負起適當的責任,包括完整系統或是次系統的設計、特定部分完整開發、設計與工程等責任。

Bidualt認為供應商的參與是一種程度的概念,供應商參與程度高,是指供應商必須負起完整系統或是次系統、零件與次組裝的完全責任。供應商參與程度低的情況下,僅提供顧客有關產品設計所需的設備與資訊,并只對顧客提供成本與品質的建議。Swink 定義供應商參與為在顧客產品開發項目中供貨商直接參與設計與溝通,新產品開發項目可能在產品設計階段便讓供貨商參與。Wynstra 以及Pierick 將供應商參與定義為參與顧客之新產品開發項目,而參與的程度可由對顧客的設計,以提升顧客的制造能力建議或對特定部份的完整開發、設計與工程責任來決定。國內學者王巧綜合國外眾多學者于供應商參與的新產品開發的研究,總結出供應商參與的收益與作用,主要包括創新與技術方面,響應市場反應方面,降低開發成本方面,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方面,以及提高產品質量方面。

過去關于供應商參與的文獻多是以制造商的觀點來分析,關注于一個單獨的公司涉及其供應商時應當如何制定決策,較少以供應商的角度觀察供應商參與所能帶來的效益。盡管供應商參與產品開發的戰略意圖以及他們的關鍵成功因素已經在學術文獻中被討論過,然而,迄今為止較少文獻定量評估其參與開發所能獲得的收益。對供應商而言,當成本以及開發過程的風險完全由制造商承擔的時候,供應商能夠獲取一定的增量利潤而不用付出任何的成本,這必然導致制造商較低程度的研發,相對于從整個供應鏈的觀點來看的最優的創新程度。因此,供應商參與到下游制造商的研發中,分擔制造商研發的投入與風險,能夠促進產品的研發,從而獲得更大的收益。然而,參與產品開發,承擔部分任務本身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此外,研發在多數情況下總是具有強的不確定性、復雜性、高風險性等特點,供應商參與到產品開發中也并不一定能夠獲得預期的利益。鑒于實物期權方法相對傳統評估方法能夠考慮到管理能動性的作用,本文選取兩類實物期權(靈活性期權及遞增性期權),將其引入到新產品開發項目中,對供應商參與的收益的刻畫。

二、模型及假設

為了簡化研究,假定模型中合作關系是雙邊的,即只涉及到兩個參與者。對此模型的分析以及管理的含義能夠擴展到更加復雜的情況下。Newman(1988)的研究指出,如果能很好的應用單一供應源,可以為制造商提供長期的利益。Dyer and Ouchi(1993)的實證研究也表明,對于制造商而言,一個或兩個供應商已經能夠提供多個供應商所能提供的利益 。

假定下游制造商向市場提供某最終產品。該產品在特定關鍵技術上的績效改進能夠提升其質量并且有可能提升最終消費者的需求。然而,創新充滿了風險并且需要一個專業化公司(技術供應商)在技術開發中投入時間及資源。供應商的技術研發成果由下游的制造商應用到產品中去以作為最終產品出售。下游制造商扮演了一個雙重角色,同時作為投資者以及消費者:作為一個投資者其承擔技術供應商的開發成本或承擔部分技術供應商的開發任務,或者同時采用這兩種方式來支持技術供應商的技術開發。作為一個消費者,接受上游技術供應商的研發產出并且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產品中獲取利潤。

假定供應商的研發投入為■;制造商投入為■,產品開發項目的收益是不確定的,同時: ① 如果未來市場利好,項目可以實現價值■。按照雙方協議的收益分配規則,供應商的收益為■,制造商的收益為■,■。② 如果未來市場不利,項目可以實現價值■,按照雙方協議的收益分配規則,供應商的收益為■,制造商的收益為■,■。

考慮兩種類型的實物期權:遞增期權(Increment Option)與靈活期權(Flexibility Option)。第一種類型的期權與Myers的觀點一致。遞增期權為企業提供“獲得有利可圖的逐漸增加投資的機會”。面對不確定的環境,企業首先做出小額試探性投資,當不確定性消除且呈現增長潛力時,企業利用先動優勢全面投資。第二種類型的期權,與Trigeorgis以及Mason所指的管理靈活性價值一致,是指企業多階段投資以后,根據不同情景選擇不同行為的靈活性期權。遞增期權需要額外投資,而靈活性期權可以充分利用已有投資。遞增期權一般僅需要小額的初始投資,在獲得信息之后決定是否進一步投資;而靈活性期權常需要比較大的初始投資以覆蓋可能的或有情景。

根據這一分類,我們認為供應商參與產品開發所獲得的利益為:

其中,■為被動的NPV值,■是考慮管理靈活性價值的靈活性期權,■是獲得未來投資機會的遞增期權。

三、供應商參與產品開發的靈活性期權價值描述

首先,投資項目需要為管理者提供靈活性以應對其環境的變化。對于參與產品開發的供應商而言,雖然與制造商簽訂了開發合約,但是在未來隨著新的信息的出現,不確定性逐漸減小的過程中,制造商勢必會對整個投資項目做出必要的調整(例如在市場狀況不好的狀況下縮減、終止投資項目或者市場狀況良好的時候增加投入),那么供應商也將做出對應的調整。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供應商與制造商早期簽訂的開發合約一般都不可能考慮到所有的未來的事件,我們認為供應商參與產品開發中與制造商之間的合約是一種靈活性的合約,在未來如果更改合約對雙方都有利的話,那么便履行新的合約。因此,供應商參與產品開發能夠根據未來環境的變化通過與制造商的協商通過管理的靈活性來改變自己的策略。

其次,投資項目的環境是不確定的,例如,項目的特定的產出不能被預測并且可能需要在對未來的計劃做出改變。供應商參與產品開發也是在一個不確定性的環境中進行的,供應商在參與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來自三個不同層次的風險來源:

(1)來自開發過程中的自身的技術不確定性(新產品開發領域經常會遇到技術瓶頸,許多開發任務會由于開發技術的不可獲得或者技術變革的方向把握不當而擱置)

(2)來自產品協同開發中不可避免的企業組織間“無效迭代”(即由于某些企業組織開發任務失敗可能導致承擔了與失敗任務相關的其它企業組織開發任務失敗)

(3)來自產品市場的不確定性(市場需求會在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發生很大的變化,需求的預測錯誤往往導致創新合作項目的失去其商業價值)

最后,實物期權方法的應用需要投資是不可逆的。對大多數的投資項目而言都是如此:做出的投資是沉沒成本并且不能完全收回,在供應商參與協同開發中,最初投入的開發成本一般不能收回,如果產品開發失敗,那么參與開發投入的資本將不再具有更多的價值。因此,我們將供應商投入到協同開發中的投資看作是不可逆的。

供應商承擔所分配的開發任務必然需要投入相應的資源,這可以看作是供應商R&D的投資行為。我們可以將供應商參與產品開發的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時刻制造商與供應商簽訂開發和約。

(2)如果和約已經簽訂,那么供應商必須在■時刻進行投資以進行其所承擔的開發任務

(3)在■時刻進行市場化的時候,不確定性逐漸顯示出來,在未預料事件出現的時候,雙方并不是處于相互之間不能重新協商最初和約的處境。

制造商及技術供應商產品開發項目總價值為:

■ (1)

按照合作項目的分配協議,雙方期望利潤分別為:

■ (2)

■(3)

項目總利潤為:

■(4)

以上均為不考慮實物期權的情況下,研發項目以及制造商供應商合作雙方所能獲得的被動價值。

由于研發項目流程一般為多階段,而非單一階段,并且多階段研發作業流程對項目而言,是可以降低其風險,因此對于研發項目必須要將多階段流程機制加以考慮。為了實現項目分階段投資的靈活性,在合約中往往會有一個終止條款用來確保在項目前景不如人意時,投資者可以結束項目。

在時刻若最終產品的市場不確定性逐漸顯示出來,那么制造商將根據市場情況執行其操作期權,包括終止開發,延遲開發,擴大生產規模,縮小生產規模等,那么供應商同時也應當執行其相應的操作期權。這就如同是將整個產品開發項目作為一個大的實物期權,在制造商與各供應商之間進行分割。Baldwin以及Clark對系統模塊化分解后的期權分割進行了探討[17],這里我們將每一供應商承擔的獨立開發的任務也看作是一個模塊,因此可以得到圖2:

以供應商完成部件技術開發階段的■時刻為里程碑。在時刻■處,信息足夠明晰,不確定性消失。制造商需投入■實現項目價值。

① 如果未來市場利好,可實現項目價值■。對于項目總體而言,供應商投入■為沉沒成本,制造商做出進一步投資需滿足■條件,否則將終止項目,取消將供應商技術開發進一步應用到產品開發項目之中,避免額外的損失。

②如果未來市場狀況不利,制造商需投入■,以實現項目價值■。制造商做出進一步投資需滿足■,否則將終止項目。

包含此這個放棄期權的項目價值為:

■ (5)

通過多階段投資,可以得到項目投資期權價值:

(6)

未來市場情況不利的情況下,繼續該項目使得雙方都會產生不必要的損失。雙方將通過商議,執行項目的終止條款,取消項目。這一終止條款所賦予項目的期權價值,將作為項目價值評估判斷,使得參與的雙方都會從中獲利。

供應鏈企業間新產品合作開發中集中決策下期權的執行是項目本身所內含的標準期權,與標準實物期權相類似,其執行決策由制造商及供應商共同執行以實現最大化項目的價值。集中決策期權的執行本質上是一種合作的期權,通過雙方達成協議,執行這一期權,將使參與項目的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利益比沒有經過協議執行該期權之前要大,靈活控制創新合作項目的不確定風險。

四、供應商參與產品開發的遞增期權價值描述

由于投入資源參加協同產品開發的供應商的動機,不僅僅在于向制造商獨家(或優先)供應在協同開發產品中所承擔開發的系統和零部件(對分供商而言)獲得預期的凈現值收益,供應商參與開發的這一投資行為對供應商的效益還包括增進其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產品品質、及財務上的績效,這可以看作是供應商參與開發所進行的投資的戰略性價值。此外,供應商在投資過程中還可以得到來自一個非完全承擔義務的靈活性價值。因此,對于供應商的這一投資行為存在兩種類型的實物期權:靈活性期權,允許靈活的改變投資安排的特征(時間,規模,范圍,等等),以及戰略遞增期權來產生新的投資機會。

企業聯合開發合作的利益主要有財務上的、技術上的、策略上的、及管理上的利益。財務上的合作利益最重要的因素是可以節省成本。此外合作在財務方面可獲得的好處還包括降低存貨、達到經濟規模等;在技術方面,由于公司會與其它公司合作常是因為內部缺乏足夠的資源,而缺乏的多屬于技術方面的能力,因此公司會透過與能夠提供新技術的公司合作,以立即能擁有競爭優勢;在管理上,要維持公司與供貨商的關系能更有更緊密的合作,必須降低供貨商的數量,才有可能較容易的管理及改善品質,并且從中選擇重要的供貨商伙伴共同提升生產力。此外,管理上的合作也是為了增加客戶忠誠度,增加客戶服務的機會。當公司與供貨商的關系密切,還可擁有彼此供需較為穩定的優點;在公司策略方面,合作主要是為了進入新市場,及獲得核心能力的競爭優勢。這些戰略上的價值可以用遞增期權來分析,它賦予企業提高未來生產能力或競爭力的機會或可能性,其價值通常體現在企業一系列后續投資機會的價值基礎上,即依賴于它所能生產的新的選擇機會的價值。因此,遞增期權往往也被作為復合期權來研究。

遞增期權是指項目開創未來成長機會的能力,主要是從公司的戰略高度對項目價值進行理解。一項戰略性投資的早期,也許本身并不產生具有吸引力的現金流入,但卻開創了未來的成長機會,同時也是一系列后續相關項目投資的必要前提。

遞增期權使得公司能夠對積極的市場或者項目開發做出反應:管理者將可能在一個市場擴展他們的業務或者通過做出進一步的投資來進行一個項目(擴展期權)。公司也能夠通過投資項目獲取新的知識或者技巧,基于這些技巧為隨后的項目產生機會,例如,創新期權。

為了評估戰略遞增期權價值,將供應商在承擔該開發任務做出的投資做為I階段的投資。在有了I階段的投資之后,供應商與制造商之間有了協作開發的經驗,并且通過I階段的合作投資供應商獲得了學習效果,提升了技術水平能力,這成為了供應商與制造商在未來■時刻進行進一步合作的基礎。我們可以將與制造商在■時刻進行合作的機會看作一個期權,未來供應商可以選擇執行這一期權,進行II階段的投資,也可以選擇不執行。這一期權是由于前一合作開發的成功所產生的,因而也可以看作是■時刻的期權產生的復合期權。如果供應商未參與本次產品開發項目中的協作,其可能不會得到進一步合作的機會。這可以通過Geske模型加以確定。

五、結語

實物期權方法相對于傳統的NPV方法而言,考慮了投資過程中管理的主觀能動性,即管理的柔性及戰略選擇的柔性,因而動態的,非線性的刻畫供應商參與新產品開發的投資行為,能夠更加準確的評估投資的價值。如果供應商采用傳統NPV方法計算其參與協同產品開發所能獲得收益,那么勢必會低估其能夠獲得的價值,這將會影響供應商參與的意愿。本文通過識別供應商參與新產品開發所具有的靈活性期權及遞增期權,從供應商角度刻畫了其參與所能擁有的實物期權價值,這將有助于管理者在參與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更好的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及創新合作項目的不確定性,適時準確地做出投資合作的判斷,靈活地提出有效的商業策略和決策政策。

參考文獻:

[1]Clark, K. B. Project Scope and Project Performance: The Effect of Parts Strategy and Supplier Involvement on Product Development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8, Vol.35 (10):1247-1263

[2]Dyer, J. H. Effective Inter firm Collaboration: How Firms Minimize Transaction Costs and Maximize Transaction Valu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Vol.18:535-556.

[3]Clark, K and T. Fujimoto.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1, 205-246.

[4]Bidualt, F., Despres, C. and Butler, C.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 (ESI): the Drivers of ESI adop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8, 15(1, 2):49-69.

[5]Pelton, L. E., Strutton, D.and Lumpkin, J.R. Marketing 80 Channels- A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pproach[J]. 1997, Irwin.

[6] Bonaccorsi, A. and Lippaini, A. Strategic Partnership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 Italian Case Study[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4, (11):134-145.

[7]Dyer, J.H. and Nobeoka, H. G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45-367.

[8]Liker, J.K., Kamath, R.R., Watsi, S.N. and Nagamachi, M. Supplier involvement in automotive component design: are there really large US Japan differences?[J]. Research Policy, 1996, (25):59-89...

[9] Swink, M. Threats to new product manufacturability and the effects of development team integration process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9, (17):691–709.

[10]Wynstra, F. and Pierick, E.T. Managing Supplier Involvement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 portfolio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0, 6(1):49-57.

[11]Spekman, R. (1988), “Strategic Supplier Selection: Understanding Long-term Buyer Relationship,” Business Horizons, Vol.31 (4), pp.75-81.

[11]李隨成,谷珊珊,王巧,“供應商參與新產品開發影響因素模型及實證研究”,科研管理,2009年02期.

[12]Newman, R.G. Single source qualification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1988, 24(2):10~17.

[13] Dyer, J.H. & Ouchi, W.G... Japanese-style partnerships: Giving companies a competitive edge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3, 35(3): 51~63.

[14] Myers S C. Finance theory and financial strategy[J]. Midland Corporate Financial Journal, 1983,5(1): 6-13.

[15] Trigeorgis, L., and S. Mason. Valuing Managerial Flexibility [J]. 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 1987, 5(1):14-21.

[16] 何家勇,劉偉,徐曉剛,劉達斌,“設計迭代管理策略的分析”,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5(6),13-15.

[17] Baldwin, Carliss Y. and Kim B. Clark. Design Rules,The Power of Modularity [M]. 2000, MIT Press, Cambridge MA.

第8篇

確定目標,進行目標分析,是分析評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在以往研發失敗的農機新產品中,很多是因為目標分析不明確導致的。對目標分析的精準把握是農機新產品開發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錯誤的目標分析會導致整個新產品開發工作的失敗。確定目標就是要明確農機新產品開發要取得的最終成果,諸如新產品系列的開發、市場占有率和銷售增長率的提高、銷售收入和凈收益的增加等。目標的實現往往受各種條件限制,因此限制條件分析即可能性分析必不可少。限制條件分析的重點在于物質資源限制方面,比較選擇,找出敏感因素,進而分析和采取應對措施,提高技術方案的抗風險能力。

2搜集整理資料

作為分析評價的基礎,資料收集要盡可能完備,且與所要開發的新產品項目有相關性。對于農業機械行業來說,收集的資料包括行業結構特征、經濟、技術和生產4個方面,來源于農機行業和各個農機企業。行業結構特征包括競爭對手和供應商的情況、用戶和市場的情況等;經濟方面的資料包括產品制造成本,按項目、按零部件分解的成本資料和使用成本資料、經濟效益資料等。技術資料包括農機產品的技術、性能和結構參數,通用件和標準件的使用比例,產品的設計規律、使用范圍等;生產方面的資料包括企業的硬件基礎設施、研發能力、產品產能、專業化協作水平、工藝裝備程度、銷售和供應采購情況、售后服務能力等。在資料收集完備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方法對原始數據和資料進行分類、統計、匯總和整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較為清晰地反映所開發農機新產品的特征和全貌。

3列出備選方案

在全面掌握信息資料,正確衡量企業進行農機新產品開發所具備的資源優劣勢的基礎上,根據既定目標擬定多項備選方案,列出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一般而言,擬定的備選方案越多,被選中的最優方案的相對滿意度就越高,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就越大。進行分析評價前,應根據掌握的信息資料先策劃和編制若干可行方案,進行初步篩選,留下若干備選方案供進一步評價擇優。

4分析評價備選方案

備選方案的分析與評價主要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定性分析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分析;定量分析指分析一個被研究對象所包含成分的數量關系或所具備性質間的數量關系。也可以對幾個對象的某些性質、特征、相互關系從數量上進行分析比較,研究的結果也用“數量”加以描述。備選方案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后,采用綜合分析評價方法進行進一步分析和排序。

4.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采用比較、歸納、總結、演繹分析等方法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從而認識其本質規律。定量分析客觀、準確,應用愈益廣泛,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定性分析,特別是在農機新產品開發中,許多因素,如學術效果和社會效果等難以定量,只能采用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時,要重點關注競爭對手的情況,如他們的經營戰略和方式、技術和經濟實力等。充分了解競爭對手的優劣勢,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與長處,彌補缺漏,確保開發出的農機新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4.2定量分析

對農機新產品開發項目的經濟合理性進行定量分析評價是技術經濟分析論證的重要內容。定量分析就是利用統計學上數據分析和檢驗的方法對調查資料、數據等進行數量上的分析研究,通過各種技術經濟指標的比較,計算出各個備選方案的技術經濟指標,從而反映出各個方案的實施效果。技術經濟指標是一組指標,如反映項目盈利效果的指標,主要包括投資利潤率、投資回收期、投資收益率、凈現值、內部收益率和投資利用率等,能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備選方案的實施效果。

4.3綜合分析評價

綜合分析評價是對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結果進行歸納、整理,列出企業進行該項農機新產品開發工作所具備的優勢和劣勢,并從利、害兩方面進行全面分析;還要結合技術經濟指標、利弊等多方面對備選方案進行綜合評價,最后對多個備選方案進行排序。在綜合分析時還需進行不確定性分析。不確定性分析是分析技術方案中某些不確定因素對項目經濟效益的影響程度的綜合分析。在農機新產品開發項目技術經濟評價中,技術方案包含的不確定因素有多個,例如:產品產銷量、產品價格、投資規模、生產成本要素等,各因素的變化對方案經濟效益的影響程度不同。技術經濟分析的對象和具體內容是對各個備用技術方案進行分析和比較,評價其經濟效益,進行方案選優,為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由于對技術方案的分析評價所采用的經濟數據大都來自預測和估算,而實際情況在不斷發生變化,方案實施后的實際效果可能與實施前的評估結果不符,影響了技術經濟評價的可靠性。為使技術經濟分析更科學,評價結論偏差減小,對某些主要技術經濟因素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進行分析,評估其變化對技術方案經濟效益的影響程度,提出相應對策尤為必要。

5選擇最優方案

方案擇優是整個農機新產品開發項目技術經濟分析評價工作的最終目的。經過多次反復比較,對比綜合評價結果與方案要實現的目標,選擇最優的可行方案。如果沒有最優可行方案,應重新確定目標或進一步修改完善備選方案。

6提供決策

把所選擇的最優可行方案推薦給農機企業的最高管理部門,由其進行最終決策。至此,一個農機新產品開發策劃階段的技術經濟分析工作完成。

7結束語

第9篇

新產品開發通常是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戰略最關鍵一個環節,然而在規劃初期由于市場需求較為模糊以及不確定性較高,因而被稱為模糊前端 (fuzzy front end,FFE)。模糊前端是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最薄弱的環節,但卻是改善企業新產品開發績效和提升產品創新能力的引擎和推動力。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如果在模糊前端階段能夠及時、有效地“去模糊化”,促進以知識轉化和知識螺旋為特征的技術知識創新,對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提升產品創新性顯得尤為重要[1]。快速變化的用戶需求和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新產品開發的模糊前端從組織內部獨立完成轉為與外部伙伴協作完成[2]。供應商作為產品模塊主要提供者和外部合作重要對象,能提供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創新所需的廣泛的知識和技能,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獲取并利用供應商資源成為提升自身產品創新的重要手段[3]。由此,供應商模糊前端參與逐漸成為近年來學術界和實踐界的研究熱點。

由于非常規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增加了模糊前端參與管理協調的難度,因此,有效提升供應商模糊前端參與的成功率是企業產品創新過程中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4]。模糊前端參與過程中不同供應商在技術路線、知識存量和文化等因素不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需要充分理解各個供應商能力和相互兼容性等情況,才能更好地促進新產品的開發。然而目前學術界缺乏對模糊前端階段如何整合供應商資源提升產品創新性這一問題的研究,且還未能深入分析供應商網絡結構形態的調節作用。基于此,本文在中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背景下對供應商模糊前端參與產品創新性的作用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另外,闡明網絡結構形態在模糊前端參與產生的實際作用,為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模糊前端這個重要而薄弱環節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一、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一)模糊前端參與和產品創新性

新產品開發的模糊前端是指新產品進行實質性開發前的階段,包括從產品創意產生、創意評估、甑選到產品概念形成的過程。模糊前端參與的實質是跨組織的知識集成,在此過程中,需要企業產生大量具有新穎性的創意,并營造適合新想法形成的組織氛圍[5]。供應商模糊前端參與有利于調整和重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新產品開發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有效解決創新活動中出現的復雜問題。其中,模糊前端階段獲取相似配的供應商創新性可以有效克服企業知識短板,增加企業內部知識的異質性,并有助于這些異質性知識之間的相互激蕩與碰撞,有利于一起解決由于新產品開發中模糊前端階段不確定性所引起的各種問題。

模糊前端參與是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獲取知識、增加知識存量,促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創新的重要手段。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模糊前端參與使得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能更早利用供應商的知識,與供應商之間能建立強而緊密的關系,合作伙伴間深層次和頻繁地進行互動使得合作伙伴熟悉各自的強項和能力,有利于新產品開發所需技術知識的轉移,減少產品概念形成所需要時間,加快新產品開發速度,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從而提高新產品上市速度,進而提升新產品開發活動的市場創新性[6];第二,模糊前端包含大量隱性技術知識,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難于全部擁有,選擇創新型供應商可以盡早發現潛在問題,有效整合這類供應商創新性有利于設計新產品創意或者對于現有產品概念進行重大改進[7]。有效利用供應商的相關技術知識,增加技術工藝過程的有效互動,減少新產品設計過程中變化,進而提高產品開發活動的技術創新性。基于此提出假設1:

假設1a:模糊前端參與對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市場創新性有正向影響;

假設1b:模糊前端參與對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性有正向影響。

(二)網絡結構形態的調節作用

網絡結構形態作為供應商網絡刻畫的關鍵,其不但能夠反映企業改變網絡的物料流、知識流、信息流等資源影響網絡資源配置效率,也能影響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對戰略供應商管理效果,代表供應商網絡獲取外部資源的能力、規模和質量。基于現有研究,學者借助于社會網絡理論和嵌入性理論為基礎來分析網絡結構形態,主要包含網絡結構和網絡位置,深入到基于新產品開發活動所組建的供應商網絡特定情境下研究發現,網絡結構通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網絡中心性體現,網絡位置主要通過供應商彈性反映。

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網絡中心性位置有利于整合和利用創新型供應商所提供技術、生產工藝、產品功能等方面的技術知識。Capaldo[8]通過案例研究發現網絡位置對主導企業在知識共享網絡中獲取動態創新能力有影響。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網絡中心性強化信息獲取、技術研發所需的信息及其管理效率,同時指出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越接近網絡中心,其所能獲取的網絡經驗、信息越豐富,便能加速概念的形成,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大大提升新產品的上市及時性[9]。因此,網絡中心性高的情況下,供應商模糊前端參與更能促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接近和獲取較多互補性資源,從而使得新產品開發更具有市場創新性。

當主導企業的網絡中心性越高,則其所能獲取的網絡內外部資源越多,越有可能及時獲取所需資源、知識和技術,并成為知識流動的中介。Tsai[10]通過網絡理論探討組織學習層面的知識轉移,指出組織越接近網絡中心性,則擁有越多的途徑獲取網絡其他成員所開發的新知識,并將其運用于創新其技術研發的發展成果。因此,網絡中心性高的情況下,有利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在模糊前端階段構建強勢的技術地位,并強化技術的未來發展潛力,進而提升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新產品開發活動中技術創新性。基于此提出假設2:

假設2a:網絡中心性正向調節模糊前端參與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市場創新性的關系;

假設2b:網絡中心性正向調節模糊前端參與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性的關系。

供應商彈性通過重塑供應基的有效性來響應外面環境變化的能力,更好的重構、協調和管理供應網絡的能力導致更優的供應基[11]。在供應鏈情境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必須竭盡全力適應外部商業環境的變化,通過更好地配置和重塑供應來源,網絡化結構通過獲取不同渠道的外部資源有效補充組織內部資源。由于技術創新周期變短,為了快速應對環境的變化,供應商彈性成為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12]。因此,當供應商彈性較大時,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更有能力通過模糊前端參與提升企業新產品開發活動中的市場創新性。

新產品開發的模糊前端其本質是一個技術學習的過程,企業獲取外部技術知識并不等同于對其充分掌握,只有將這些新技術知識在企業內部被充分吸收和消化,并與現有內部的技術知識有效整合,轉化為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自身的技術知識并利用其進行新產品的開發等技術創新活動,才能提升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性。供應商彈性越大,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與網絡內外供應商的聯系越多,網絡結構越多元,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在每個模塊化中越能掌握供應商的相似性和差異性[13]。因此,供應商彈性高的情況下,企業越有可能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和其他開發需求,通過外部合作中開發和利用外部知識的跨組織合作能力越強,越有能力提升新產品開發的技術創新性。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設3:

假設3a:供應商彈性正向調節模糊前端參與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市場創新性的關系。

假設3b:供應商彈性正向調節模糊前端參與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性的關系。

在研究假設的基礎上,提出概念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和數據收集

從2014年1月到2014年4月,課題組對浙江、河南、陜西、山東、江蘇、重慶、安徽、上海等8個省市106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通過現場填寫、郵寄和電子郵件相結合的方式,發放530份問卷,為確保問卷回收質量,課題組通過2輪的問卷發放和多次溝通聯系,收回385份問卷,剔除其中數據不全的21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36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8.68%。問卷調查所涉及各類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均衡。樣本數據中,部門經理(21.98%),項目經理(4.67%),技術管理人員(15.93%),采購經理(33.24%),采購人員(24.18%),其中參與供應商管理活動較多的采購經理、技術管理人員和采購人員占總和的73.35%,對于模糊前端階段管理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滿足本研究調研所需。

(二)構念的測量

為確保調查問卷量表設計具有較高的信效度,構念主要采用已有研究中被廣泛認可、成熟的測量量表,并根據研究內容進行相應修改形成初始問卷,為確保問卷的質量,邀請專家和學者對初始問卷進行完善和修訂,最終形成用于大樣本調查的正式問卷。調查問卷采用Likert7點計分法,其范圍從數字“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來反映題項對企業實際的代表情況(見表1)。

1.模糊前端參與。模糊前端參與是主導企業為整合供應商創新資源而通過與供應商相互協作促進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過程[14]。參考Wagner[15]的量表,共3個題項。

2.市場創新性。市場創新性是指新產品相對于市場上現有產品的新穎程度Swink和Song[16],Danneels和Kleinschmidtb[17],共4個題項。

3.技術創新性。技術創新性是指新產品所嵌入技術的創新程度,借鑒Kock等[18]和Antoncic等[19]的量表,共6個題項。

4.網絡中心性。網絡中心性主要指主導企業通過與供應商網絡成員連接,并以較快速度獲取和控制資源,并取得重要影響地位的程度。其中網絡中心性借鑒Gnyawali和Madhavan[20]、Rowley等[21]的量表,共有5個題項。

5.供應商彈性。供應商彈性是企業通過重塑供應基的有效性來響應外面環境變化的能力,測量采用Chu等 [12]和Liao等[13]的量表,共有4個題項。

6.控制變量。為了了解其他外生變量可能帶來的影響,本研究加入企業規模和行業類型作為控制變量,以期獲取更完整的觀察,其中采用企業人員總數取對數代表企業規模。

(三)信度與效度檢驗

信效度檢驗分為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兩個部分,收斂效度檢驗常用三個指標來檢驗,第一,各個題項的因子載荷必須顯著大于0.5,而本研究的因子載荷最低值為0.770;第二,Cranach’s α系數都超過0.8,組合信度(CR)超過0.7;第三,構念的平均變異抽取量(AVE)應大于0.5。如表1所示,本研究數據均滿足上述三項收斂效度的基本研究。區別效度常用各構念的AVE平方根值大于任意兩個構念相關系數證明構念具有區別和顯著不同,即具有區別效度。如表2所示,各構念AVE平方根值(表對角線數值)顯著大于相對應的兩項構念最大相關系數值,具有很好的區別效度。

問卷法是一種自述式(selfreport)收集同一調查者的主觀衡量的調查方法,極有可能導致對變量之間關系過低或過高的評判,形成共同方法變異問題。為避免共同方法變異,采用harman單因素測試法,將模糊前端參與、網絡中心性等所有變量題項以最大變異法進行因子分析,數據通過限定單一因子方法不能提取單一因子,其第一個因子方差解釋總方差的20.83%,因此可以推斷共同方差變異對本研究結果的影響不大。

(四)假設檢驗

采用層次回歸分析方法檢驗本文的研究假設。為了避免多重共線性診斷,對所有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計算各因素的方差膨脹因子的最大值為2.208,遠低于10的上限值,表明多重共線性問題不顯著。如表3所示,首先,模型1和模型4加入企業規模和行業類型兩個控制變量;其次,模型2和模型5在控制變量的基礎上,加入主效應模糊前端參與,模型3和模型6;最后,加入模糊前端參與與供應商彈性、模糊前端參與與網絡中心性的交互項。

模型2和模型4表明,模糊前端參與對企業市場創新性影響(β=0.42,P<0.001)和對企業技術創新性影響(β=0.199,P<0.05)顯著,假設1a和1b獲得支持。模型3表明,模糊前端參與與供應商彈性的交互作用對市場創新性起到一定程度的負向調節作用,拒絕假設2a;模糊前端參與與網絡中心性的交互作用對企業市場創新性起到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β=0.202,P<0.001),假設2b獲得支持。模型6表明,模糊前端參與與供應商彈性的交互作用對技術創新性起到顯著負向調節作用(β=-0.173,P<0.001),與假設3a相反;模糊前端參與與網絡中心性的交互作用對企業技術創新性調節作用不顯著(β=0.062,P>0.1),拒絕假設3b。

為了更加清楚地揭示供應商彈性和網絡中心性的調節作用,本文圖解對其分析。由圖2a可見,在高網絡中心性水平下,模糊前端參與對市場創新性的影響明顯大于低網絡中心性水平時的情形。由圖2c可見,網絡中心性對模糊前端參與對技術創新性的影響不明顯。從圖2a和圖2c可以看出,網絡中心性僅對模糊前端參與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市場創新性具有正向調節作用,而對于對模糊前端參與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市場創新性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并不顯著。原因在于企業網絡中心性越強,其收集和掌握不同供應商創意的能力越強,其產品概念的差異化程度也越高,有利于推出與競爭者有差異具有市場潛力的新產品。由圖2b可見,在高供應商彈性的水平下,模糊前端參與對市場創新性的影響明顯低于低供應商彈性水平時的情形,由圖2d可見,在高供應商彈性的水平下,模糊前端參與對市場創新性的影響顯著低于低供應商彈性水平時的情形。從圖2b和圖2d可以看出,供應商彈性對模糊前端參與對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市場創新性和技術創新性具有負向調節作用,與本文所提的假設3相反。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是,由于新產品開發活動中模糊前端參與需要在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與供應商之間進行頻繁的創意互動、意見反饋和知識共享,因而有利于信息和知識共享的組織文化相當重要。然而在技術交換風險程度高的情境下,供應商會權衡技術交換所共享的程度。供應商彈性通過重塑供應基的有效性來響應外面環境變化,增加網絡的不穩定性,降低網絡成員間的相互信任,使得供應商往往不愿在與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合作中提供關系專用資產投入,從而無法取得應有的效益。此外,通過圖解分析發現,模糊前端參與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供應商網絡結構形態是不同的。在供應商模糊前端參與水平低的情況下,其供應商網絡結構形態傾向于低網絡中心性和高供應商彈性。在供應商模糊前端參與水平高的情況下,其供應商網絡結構形態傾向于高網絡中心性和低供應商彈性。

三、結論

1.本研究提出并驗證模糊前端參與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創新性的關系。供應商模糊前端參與可分攤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創新風險,提升機會辨識分析的準確性和創意想法的優良性,產生更多優異的產品概念,降低新產品開發失敗概率,通過對供應商創新能力降低市場和技術層面上的模糊性,減少研發的時間和成本,以便新產品的研發更快進入市場。基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范式從“封閉式”創新到“開放式”創新轉變的背景下所得出的研究結論顯然不同于以往新產品開發的模糊前端有組織內部獨立完成的管理認知,市場競爭不再只是單一企業間的競爭,已經轉向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競爭,傳統的企業獨立競爭理念和做法,已無法再適應新環境發展需要。

第10篇

一、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就是指企業生產的產品和在整個產品營銷過程中的管理都綠色環保的營銷方式,它包括產品綠色化和產品綠色化管理。

產品綠色化是指使產品成為綠色產品,從產品的設計、生產、運輸、銷售等各個方面全面實現綠色化。從廣義上講,產品綠色化包含了三層含義:生產環境綠色化、生產過程綠色化、產品本身綠色化。實現產品的綠色化,一般主要有以下途徑:(一)節約能源和資源。目前,由于過度開采,世界各地的自然資源大量消耗甚至枯竭,因此,節約資源和能源成為國家及有遠見的企業家的共識。(二)不使用有害化學物質。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危害。這就需要企業在產品的設計、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盡量不使用有害化學物質。(三)開發替代品或新產品。對那些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產品,企業應盡量尋找替代品或者開發新型的產品。

綠色管理就是將環境保護觀念融入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從上層決策到基層實施,從機構設置到人員培訓,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品的全過程,從決策者到全體職工處處樹立環保觀念,使企業及其產品適應環保時代的需要,增強市場競爭力。產品綠色管理應注意以下幾個觀念轉變:(一)逐步強化綠色觀念。企業應把環境保護納入長遠的發展戰略和決策。對全體職工進行環保知識培訓,強化綠色觀念和綠色意識。(二)強化生產全過程的環境管理,推行清潔生產觀念,要求企業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盡量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最有效地利用能源;生產過程中企業的廢物最少;盡量使用無毒無害,低毒低害的原料;采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高新技術設備。(三)環境保護觀念從“未端治理向污染預防轉變。也就是從先排放污染再治理達到達標排放的觀念轉向預防為主的污染預防,從而盡可能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四)積極參與環境污染的治理,樹立綠色企業形象觀念。以實際行動在社會和公眾面前樹立良好的綠色形象,與公眾保持良好的關系,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速度營銷

速度營銷是指企業將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更快地為消費者提品或服務,爭取以快制勝的一種營銷方式。實施速度營銷的企業,主要在新產品開發創新、生產、后勤、零售四個環節上壓縮時間,提高效率。(一)新產品開發創新,在競爭激烈,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的今天,新產品的開發速度一旦減緩就可能導致新產品開發失敗。為了加快新產品開發的開發速度,企業應采用“產品同步開發”方法。企業從營銷、財務、設計、制造和法律等部門抽調一定的人員組成“產品同步開發”小組,完成產品開發的全過程,如果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他們可以向原部門求援,而小組的其它成員可以繼續進行各自的研究,從而加快新產品開發的速度。(二)生產、生產環節速度的提高主要依靠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的工人決定著企業生產產品的速度。(三)后勤,企業可以通過有效的物流管理,實施零庫存管理、開發快速供貨系統等,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減少運作成本。(四)在零售環節上實施速度營銷對于食品、飲料等行業的企業尤為重要,因為能否更快地或在其它競爭對手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將產品送到顧客手中,成為衡量他們的競爭力,能否贏得長期顧客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三、顧客營銷

顧客營銷也稱定制營銷,是企業根據每個顧客的不同需求制造產品并開展相應的營銷活動。其優越性是通過提供特色產品,優異質量和超值服務滿足顧客需求,提高顧客忠誠度。顧客化營銷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營銷方式。顧客化營銷依托現代最新科學技術建立的柔性生產系統,可以大規模高效率地生產非標準化或非完全標準化的顧客化產品,成本增加不多,使得企業能夠同時接受大批顧客的不同訂單,并分別提供不同產品和服務,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產銷見面”和“以銷定產”。

顧客化營銷實際上是讓顧客參與了完全符合自己需要的產品的制造過程,自助餐廳在國內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顧客對這種營銷方式的偏好。當今社會倡導個性化,追求個性化消費的顧客越來越多,顧客化營銷具有無限生機與希望。

第11篇

[關鍵詞]技術創新 灰色關聯分析 中小企業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小型企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競爭環境,資金短缺、人才匱乏、信息不暢和技術薄弱等先天不足日益凸顯。特別是,研發投入不足,新產品研發緩慢,導致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已經威脅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外因素,并做好技術資源的開發、管理和利用工作,彌補人才、技術等方面的不足,全面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是中小型企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分析的數據來源

這里,我們選取新產品產值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產出效果,R&D人員、R&D支出費用、新產品開發經費、技術改造支出經費以及技術引進支出經費等五個指標作為技術創新投入因素,即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

我們整理了2003年~2008年溫州市統計局的《溫州統計年鑒》上的相關數據,以此來分析R&D人員等五個投入指標對新產品產值的影響程度。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溫州市新產品產值及R&D投入等數據表

單位(人,萬元)

二、灰色關聯分析的主要步驟

灰色關聯分析是灰色系統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用來分析系統中母因素與子因素的關系密切程度,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的關聯度則越大,反之就越小。它對樣本量的多少和樣本有無規律都同樣適用,而且計算量小,十分方便,更不會出現量化結果與定性分析結果不符的情況。

利用灰色關聯分析計算中小企業R&D人員、R&D支出費用、新產品開發經費、技術改造支出經費以及技術引進支出經費等五個技術創新投入指標與新產品產值的關系,主要步驟如下:

(1)確定分析序列,即母因素序列與子因素序列

設定母因素序列(又稱參考序列)為新產品產值,定位X0序列;子因素序列(又稱比較序列)為R&D人員、R&D支出費用、新產品開發經費、技術改造支出經費以及技術引進支出經費,分別為X1序列、X2序列、X3序列、X4序列和X5序列。即原始數據序列為:

X0={x0(k) | k=1,2,……6}={601367,680084,1576421,1477854,2535528,2739458}

X1={x1(k) | k=1,2,……6}={5604,7476,4959,4951,7683,10201}

X2={x2(k) | k=1,2,……6}={39717,57410,62465,103970,107639,139838}

X3={x3(k) | k=1,2,……6}={46972,59767,90963,133172,188750,238242}

X4={x4(k) | k=1,2,……6}={76498,101471,133278,135771,113732,171722}

X5={x5(k) | k=1,2,……6}={20393,29056,4763,6341,12528,8557}

(2)對原始數據序列進行無量綱處理

為保證建立模型的質量和系統分析的正確性,對采集來的原始數據一般需進行預處理,使其消除量綱和具有可比性。無量綱處理的方法有初值化變換、百分比變換、倍數變換、極差最大值化變換等。如初值化變換,即

Xi’(k)=Xi(k) / xi(1) =( xi’(1), xi’(2), xi’(3), xi’(4), xi’(5), xi’(6) )(i=0,1,2,……5)

(3)求差序列

Δi(k)=| x0’(k) xi’(k) |(i=1,2,……5)

(4)計算關聯系數和關聯度

先求兩級最大差和最小差,記為M和m。

r0i(k)=( m+ ξM ) /(Δi(k) +ξM)(分辨系數ξ 的初始值取0.5,k=1,2,……6; i=1,2,……5)

關聯度即將數據序列的關聯系數平均值即可。

利用上述模型計算結果得r01=0.646,r02=0.784,r03=0.874,r04=0.712,r05=0.588。

以上計算結果顯示,r03=0.874最大,說明中小企業的新產品開發經費投入對新產品產值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其次是r02=0.784,表明R&D支出費用對新產品產值的促進也非常明顯;再次是r04=0.712,表明技術改造支出經費對新產品產值的促進也比較明顯;R&D人員和技術引進支出經費這兩個指標相對于其余三個指標,對新產品產值的促進作用稍微弱一些。

三、結論

根據這些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研發投入是提高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議中小企業應繼續加大對新產品開發的經費投入,加大R&D支出費用和技術改造支出經費。建議政府部門不僅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還要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提高R&D經費在各級財政科技撥款中的比重,并通過多種渠道幫助企業融集科技資金。不僅如此,同時還要加強對科技投入經費的監管,引導企業合理使用科技經費,提高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D.L.Barton. Core Capability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Development. Strategic Mgt, 1992,(13):56-61.

[2]Gregory N. Stock, Neol P. Greis, William A.Fischer. Firm Size and dynam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Technovation,2002,(22):537-549.

[3]張薇,程俊.陜西省R&D投入與GDP的灰色關聯分析.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8):685-688.

[4]楊勇,達慶利.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與其規模、R&D投資、人力資本投資之間的關系[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7.

[5]陳曉紅,彭子晟,韓文強.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模型及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 2008,(7):74-78

[6]談蓉,談毅.企業社會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技術經濟, 2009,(1): 11-18.

[7] 張同健等.我國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模型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6):28~30.

第12篇

初建于1996年的南京海欣麗寧長毛絨有限公司是人造毛皮服裝面料的專業生產商,建廠初期生產規模不足100萬米,2003年與上海海欣集團公司合資經營后,生產規模擴大至350萬米。作為國內仿毛皮領域的領軍企業,海欣麗寧的仿毛皮產品因服用性能優良、品質穩定、易護理等優點,備受國內外市場的青睞,在歐美市場一度成為很多國際一線品牌的供應商。相較于歐美等成熟市場,國內市場對人造毛皮產品的消費需求并無明顯的規律可循,而對于致力于擴大內需的海欣麗寧而言,唯有建立產品開發快速反應體系,才能應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目前,海欣麗寧建立了一支穩定、高效的產品開發人員隊伍,為新產品開發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縮短開發周期,海欣麗寧實施新產品開發經理負責制。所謂經理負責制,就是新產品開發從立項起即任命全面負責此次產品開發的項目經理,由項目經理根據公司制訂的產品開發規劃,確定具體實施計劃,包括具體產品的設計方案、安排試樣工作、對樣品作出評價和改進、制訂新產品營銷方案等。其目的在于提高產品開發從研發到營銷的效率,確保新產品具備一定的市場效益,從而實現新產品開發始終處于良性循環狀態。據介紹,通過實行新產品開發經理負責制,大幅縮短了新產品投產周期,以往新產品從開發成功到投產,一般為12個月,甚至可達18個月,如今周期最短的不到30天,一般均可在180天內實現投產。

正是有了這種快速高效的產品開發機制,海欣麗寧才形成了豐富的產品線,其開發的高仿真類人造毛皮產品因出色的仿真性和新穎性甚至得到了國際頂級紡織品展會法國PV展展會組織方的認可。2012年,經過重重審核,海欣麗寧正式成為進入該展會的6家中國企業之一。

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并逐漸引領市場發展,海欣麗寧于2012年主導創建了“人造皮草綠色創意聯盟”通過聯合上游的化纖原料生產企業以及下游的服裝設計機構,海欣麗寧走出了產業鏈協同創新的重要一步,也彰顯了行業引領者力促行業做大做強的決心。該聯盟于2012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推出了兩場以“關于你的愛”命名的人造毛皮服裝秀,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產品開發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需要隨著生產工藝、原輔材料和設備進步而不斷提于卜。在多年的市場洗禮中,公司高層日益體會到:只有堅持不斷創新,確保產品始終處于時尚前沿,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海欣麗寧堅持迎合市場和引領市場“兩條腿”走路,在不斷推陳出新迎合市場需求的同時,通過對國際流行趨勢的解讀和把握,大膽嘗試將流行趨勢融入新產品開發中,進一步奠定了其市場領頭羊的地位。比如,應用新原料和新工藝開發的一系列超薄型產品,打破了傳統仿毛皮產品只適用于秋冬裝的季節性局限,大大拓寬了仿毛皮產品的應用領域,成為行業的創新典范。

江蘇迎陽:只求專而精

位于中國非織造布設備名鎮——常熟支塘鎮的江蘇迎陽無紡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迎陽”)以專業生產高端非織造布裝備而聞名,其業務涉及非織造工藝、設備的研究、開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產品涵蓋了纖維開松、成網、加固、成品、包裝等所有干法非織造加工設備和紡絲成網技術設備。

堅持原始創新

堅持原始創新一直是迎陽的產品開發準則。面對行業內較為普遍的模仿抄襲現象,江蘇迎陽無紡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立元堅持做個“明白人”。他表示,一味測繪模仿的結果是成功率低,耗費時間長,成本投入大。即使成功了,由于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也已經錯過了投入市場的先機。機械裝備服務于生產,設備的結構、功能、技術性能及工藝適用性均來源于工藝技術,只有切實符合工藝技術要求的設備才能生產出合格、優質的產品。

設備開發是一個復雜的集成創新過程。在每一款新設備背后,都飽含著迎陽大量的市場調研和理論研究,并通過大量的工藝技術試驗以保證技術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流的產品需要一流的員工,而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就是迎陽保持持續創新能力的法寶之一。每年,迎陽都會引進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為企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據介紹,在公司380多名員工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接近150人。此外,由于非織造布行業屬新興產業,在國內起步較晚,為了緊跟國際新技術發展趨勢,迎陽不惜花費重金從英國、德國等地聘請非織造裝備領域的專家,組成了公司強大的“技術顧問團”。

近年來,公司堅持原始創新的發展理念也為其帶來了豐碩的回報。據介紹,近幾年迎陽每年均有3~5個新產品投放市場,均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中,2009年成功研發的高速針刺機在2011年銷售收入達3800萬元,實現利稅849萬元,增加就業36人;2010年研發成功的節能型干燥機被評為“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2011年其銷售收入達1360萬元,實現利稅296萬元,增加就業12人。此外,產品的節能增效成果顯著,為用戶節約了大量的能源和人力成本。

穩定可靠是基本

一切以數據說話。對于設備制造商來說,精準和穩定可靠的品質是根本。在范立元的字典中,沒有“差不多”,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裝備品質不穩定、不可靠,下游產品的品質就無法得到保障,創新更無從談起。為了保證設備加工的精準穩定,迎陽引進了國內外先進的零部件加工設備及測試裝備,堅持重要部件特別是核心部件自行加工,周周開質量大會,正是這種嚴謹務實的態度,幫助迎陽在下游客戶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邁出了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步。

通常,基礎材料不佳、機械加工手段和裝配制造工藝落后等被認為是國內非織造產品品質不如國外產品的主要原因。范立元表示,其實主要原因還在于我們是否真正掌握了產品的生產工藝技術和不同工藝技術對設備的特殊要求。

做全套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賣出設備”并不是設備供應商的終極目標,而是價值再造的起點。越來越多的設備企業開始考慮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甚至是下游產品開發方案,幫助其實現產品創新、提升產品價值。對于迎陽來說,亦是如此。

根據非織造布產品的多樣性特點,迎陽推出了系列新產品。例如,其最新研發的厚重型非織造布生產成套裝備,能夠生產克重8000g/m2、厚度100mm以上的硬質纖維墊類產品,廣泛用于沙發、座椅、床墊等的內填充物,特別適用于高速列車、飛機、酒店等中高檔及特殊需求場合。

現階段,我國非織造裝備領域的高端市場幾乎為國外企業所壟斷,迎陽迫切希望打破這種局面,為不同領域的客戶推出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致力于成為非織造領域先進的全套解決方案供應商。

常州潤源: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

從2004年開發第一臺經編機,到成為國內經編機械制造領域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常州市潤源經編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源”)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潤源,正演繹著經編機械領域的傳奇。

完善的管理體系為產品開發保駕護航

潤源深諳必須以優秀的品質、專業的設計和創新的產品為核心,才能不斷贏得國內外客戶的信任,提升國際競爭能力。自建廠以來,潤源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新機型不斷問市,不僅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且主要技術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立足于可持續發展,潤源在“十二五”初期制定的《常州市潤源經編機械有限公司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接下來五年潤源將向著“五年國內第一,十年全球第一”的總體目標努力前進,公司將不斷加強技術研發,擴展裝備種類;加速企業職能部門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重視人才培養和品牌建設,打造一流品牌企業。

為了使公司的新產品開發完善有序地進行,潤源不斷加強公司研發中心的建設。目前,研發中心正在建立動態模擬分析室、結構運動設計室、材料應用研究室、外觀設計室等部門,使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更具科學性和實用性。研發中心還建立各項制造、工裝設計,專用檢測制造部門,建立研發零件加工部門和產品轉移部門,使新產品研發后能夠進行完善的檢測,并順利移交至生產中心。今后研發中心據稱還將建立各領域的應用研究團隊,并建立完善的培訓室、檔案室,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學的研發管理模式。

為保證產品開發戰略得到充分有效的貫徹和實施,潤源建立了細致明晰的產品開發實施流程。目前公司已全面引入IPD集成產品開發管理體系,從公司下達立項評估指令后,新產品的開發將進入概念、計劃、開發、客戶驗證、中試、等六大階段,整個過程有技術可行性分析、市場調研、項目總體方案設計,調試、工藝優化等25個步驟,有效提高了產品開發質量和產品開發成功率。

全員參與,全面創新

夯實人才隊伍是潤源踐行科技興企和自主創新發展道路的重要體現。公司歷來注重青年技術骨干的培養,并讓科技人員參與到產學研合作中來;成立培訓學院,讓科技人員得到全方位的培訓;同時給予科技人員承擔國家級、省級科技項目的機會,以績效考核的管理辦法充分調動其科技創新積極性。公司鼓勵全員參加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并建立了專門的考核和激勵機制。

一系列的創新激勵措施促使潤源的新產品開發工作碩果累累。據介紹,潤源相繼攻克了針芯床和槽針床輸出軸的同步運動、針床加工等一系列技術難關,歷時1年多自主成功研發了RY-1型縫編機,打破了該機型長期被國外公司高價壟斷的局面;2007—2008年,成功研發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產業用紡織品高端紡織機械——RCD-1型多軸向經編機;2009年,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CS型雙軸向經編機;2010年,研發了主要用于生產彈性織物的電子橫移高速拉舍爾經編機;2011年,研發了賈卡成圈型電子提花經編機。至今,潤源已累計申請各類專利180余項,已獲授權各類專利103項,其中發明專利24項,并承擔5項國家行業標準的起草工作,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領頭羊。

除了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潤源在營銷上也打破固有思路,不斷推陳出新,如借鑒汽車銷售的模式,在長樂、金峰、山東、海寧等經編集聚地設立4S店,為客戶提品銷售、技術服務、人員培訓等一條龍服務,開創了紡機行業營銷服務的新模式。

產學研,國際合作多管齊下

本著“打造經編航母,引領行業發展”的發展目標,公司聘請了江南大學、東華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知名專家直接參與公司的產品研發工作。據介紹,目前潤源正在建造一個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應用研究、產品開發、產品試制、產品轉移技術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研發中心。該中心建成后,將進一步強化產學研結合機制,與相關院校建立各種長期合作的產學研基地,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面提升公司的創新研發層次。

除了在國內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志在全球的潤源在國際合作模式上也進行了積極深入的探索。目前公司已經通過贈送朝鮮平壤輕工業大學RS拉舍爾經編機成功與該大學和東華大學共建了研究中心(在朝鮮),另外與以色列的DFT公司合作,提升公司計算機算法和軟件控制方面的實力,今后還計劃在日本建設研發中心,吸收國外先進的研發和管理經驗,向具有國際化氣質的行業領導者不斷邁進。

際華三五四二:夯本務實,引領市場

隸屬于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際華三五四二”)是國家大型紡、織、服裝、家紡聯合企業,其業務覆蓋棉紗、面料、家紡制品、服裝的生產和銷售。作為行業龍頭企業,際華三五四二在管理創新、研發、人才培育、社會責任建設等諸方面樹立了典范。

夯實內力,創新制勝

近年來,際華三五四二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嘗試,如增加科研投入、進行設備技術的升級改造、大膽采用新型纖維進行新產品開發、革新紡紗和織造工藝等,為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益借鑒。2008年,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2009年公司的技術中心又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00年至今,際華三五四二先后投資5億多元,分步實施了高檔家用紡織品技改工程、高檔功能性面料技改工程等一系列技改項目,更新設備近3000臺(套),引進了瑞士Rieter(立達)的緊密紡設備、德國Oerlikon Schlaforst(歐瑞康賜來福)的自動絡筒機、日本津田駒的噴氣織機、瑞典Eton(依騰)的自動吊掛縫紉生產線等成套設備,進口設備比例占總投資的85%以上。

際華三五四二一貫視產品品質為企業的生命線,對產品質量實行規范化管理,不僅擁有比較完整的監控和檢測設施,同時還設有計算機控制中心、噴氣織機TCCS在線雙向監控系統、中心試驗室、紡部試驗室、織部試驗室和紗線研究室、面料研究室、家紡產品研究室等,使產品指標保持穩定,在國內外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際華三五四二歷來注重企業創新能力的建設,并與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用合作關系,成果頗豐。目前,公司已擁有發明、使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等專利177項,參與制定行業標準11項。其中,2011年“基于嵌入紡漢麻、木棉等天然纖維高檔家紡制品研發”與“紡織ERP應用與開發”兩個項目通過省級成果鑒定,技術水平均達到國內領先;自主研發生產的“木棉纖維緊密紡混紡紗及生產技術”與“特種滌綸與棉混紡吸濕排汗襯衣面料及生產技術”分獲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并被列入2012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天絲、天竹等功能性高檔家紡面料項目”列入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公司特種紗線研究室在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上進行了大膽嘗試,為紡織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科研、人才、品牌——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

為加速新產品開發力度,際華三五四二在建立具有高層次、高水平和高效率的紡織技術研究和開發機構方面做了積極有效的嘗試和探索。目前,際華三五四二公司新產品研發技術中心由科技規劃部、質量檢測研究部、技術開發部、產品研發部和際華紡織印染研究院等組成。通過細致優化的分工,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幫助企業占領市場和科技“兩個制高點”。

在人才培養方面,際華三五四二堅持“優秀人才優先培養,重要人才重點培養,緊缺人才抓緊培養”的方針,通過選派技術骨干到高校進修學習、承擔重要課題、加強實際鍛煉等途徑,培養了一批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雙優、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