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2 07:00: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思政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多元教學模式;教育;哲學;主體性
一、何謂多元
在討論這個題目之前,首先需要追問的問題是何謂多元。
多元論認為,接受這個世界含有多元的特點,事物是多樣性的,人類的追求也是多樣性的;多元之間,并不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即沒有絕對地位。只有“一元決定論”才可能導致各種紛爭,多元中“元”與“元”之間不是相互斗爭的狀態,而是相互理解、承認、接受,每一“元”皆有其獨特的優勢。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講“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莊子講“聽其不齊”、講“兩行”,提倡“”,說的就是“多元”之旨。
多元論旨在打破權威,打破一元之決定,而恢復世界自然本真、豐富多樣之態。
二、教學方法中的“多元模式”
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供使用的教學工具愈發多樣。但在實際的、一線的教學中,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并沒有相應地得以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就是教師的“一言堂”,是從上而下的灌輸。其優勢在于知識點的講授更加詳盡,穩定性強,然而學生并不會也沒有多少反省。有某些創新者,提倡“翻轉課堂”,即將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讓學生的參與感更強,更加靈活。這自有其優勢,然而純粹靠學生的自主性,其結果就是好學者學得更多,不好學者則基本荒廢時光。況且,不論是傳統講學模式還是翻轉課堂,在哲學上,皆屬于一元論的方式,即不是由教師決定就是由學生決定。而教學或者說教育本身是件精微的事情,應當由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企業、社會等共同參與完成。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之下,舍“多元”之法,則不足以成之。
所謂“多元教學模式”,即以重視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和個體的全面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與問題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廣泛利用課內外、校內外、企業、家庭等多方的資源,調動學生最大的學習積極性,其目的就是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而其具體方法則是沒有方法,即“法無定法”。如此,在教學中達最大之自由而獲得最大的效用。
以思政教育系列課程之“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相較于其他專業課程,學生對其重視不足,同時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不穩定且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學生階段,若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其結果往往難以盡如人意。唯有用盡各種能用的手段,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情,必須使用“多元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毛概”教學實踐中,“多元教學模式”呈現為:以教材為提綱的專題講座系列(包括本校教師及校外專家);學生講課系列;學生活動系列,如演講、唱紅歌、辯論、朗誦等;參觀本地革命紀念館以及廉政教育基地等類型的教育基地,參觀本地企業;觀看專題電影、視頻系列;進行社會實踐調查與相關主題的論文撰寫;建立網絡平臺讓家庭得以參與教育并與學校共鳴;志愿者服務系列;學生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等。總之,即采取一切可以用的模式。
三、教學中的“多元”與主體性
“多元教學模式”是否會導致課程陷入無主題、無中心的混亂之中?具體的教學中的“多元”僅指教學方法(模式)之多元,而非思想內核之多元。更為嚴格地說,必須在保證課程中心思想與教學目標穩定統一的條件之下,方可說“多元教學模式”,不然則“舍本逐末”。
其一,如“毛概”課程,必須堅守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思想內核上,必須突出主題性,必須有敵我之劃分。
其二,在實施中亦當有主體性的凸顯。“學”本身是自身的一種敞開的、虛而能受之狀,學生處于各種關系之中,其學本是向著這個世界敞開,無所不學。但在當今時代,分科已為一顯象,學生在學校有其專業技能之學習。故雖曰“多元教學模式”,除其核心仍是職業能力的提升外,在“多元”的實施之中,亦當發揮教師本身的引導作用,即學生之學習方向仍需教師本身來指引。
總之,“多元”于教學中實現,不是為了瓦解、化教育,而是在突出主體性中結合最大可能,達到最好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