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老人護理服務內容

老人護理服務內容

時間:2023-05-21 08:23: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人護理服務內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老人護理服務內容

第1篇

關鍵詞:  敬老院老人   社區護理   經驗   體會

        根據國家醫改政策,2006年6月我院被定為濟困醫院試點單位,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貧困人員“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濟困醫院成立后,我們收住了很多來自農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在臨床治療和護理這些老人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農村敬老院的衛生保健條件不盡人意,照護人員專業水平不高,為老人提供的服務基本上就是吃、住,很難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進行健康照護,缺乏保健和康復等專業性照護,一些疾病不能及時預防,老年人一旦疾病纏身,或者重病重傷不能治好,就很容易癱瘓,甚至是離世[1]。

        為實現WHO提出的健康老齡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及有效地節約國家衛生資源,從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對本市的10所鄉鎮敬老院的老人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一年來我們對農村敬老院老人護理的經驗和體會總結如下。

        1  制定計劃和措施

        我們制定了詳細的服務計劃和護理措施:成立社區服務小組,小組由醫生、護士、檢驗士和其他工作人員組成。服務時間一年(2007.10-2008.10。護理對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組定期輪流到這10所鄉敬老院進行下鄉服務。

        2  護理方法及內容

        2.1  健康狀況調查摸底 

        為全面掌握敬老院老人的健康狀況,我們對10所敬老院的258位老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有:老人的基本情況、健康狀況、病史、患病治療情況等,并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和慢病管理檔案,這有助于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高效性。在258位老人中65歲以上的有229人,男性占45%,女性占55%。

        2.2  護理內容。

        2.2.1  飲食保健指導 包括飲食衛生、飲食習慣、飲食分類(如預防性飲食、適合基本健康老年人代謝特征的飲食、針對老年疾病的飲食[2]。

        2.2.2   睡眠保健 如睡眠有規律,睡前泡熱水腳等。

        2.2.3   優化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居室明亮、通風、清潔,居室環境的安全,防意外措施。 

        2.2.4   老年人運動保健  選擇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項目,注意運動時間,防運動時意外。

        2.2.5  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寂寞仍是老年人揮之不去的心病[1]。指導敬老院工作人員創造條件,積極努力組織老年人參加文體鍛煉等各種活動,緩解老年人的悲觀情緒,減輕老年人被社會邊緣化和排斥的感覺,使生活充滿樂趣。

        2.2.6  培訓敬老院的照護人員,使他們掌握老年人的一般保健知識及老年照護技術,指導他們為老人提供服務。

        3  護理效果

        為了解對敬老院老人實施社區護理一年來的效果,我們設計了《敬老院老人實施社區護理前后的健康狀況及滿意度調查表》,內容有被調查人基本情況;前后健康狀況;患病情況;病后治療情況;醫療費用的支付情況;對實施社區護理此項衛生保健滿意度共6個項目內容,并就實施社區護理前后的健康狀況、醫療費用支出情況進行比較。

        從調查表發現老人身心健康狀況大有改善,患病次數減少,特別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冠心病復發及住院次數明顯減少,醫療費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4  經驗與體會

第2篇

關鍵詞 介護 基礎護理技能 培訓 需求調查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16-0030-02

楊浦區引入老齡化社會的“介護”工作概念,以患有疾病且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動不便的居家老人家屬和為老服務者為對象,提供居家老人基礎醫學護理技能培訓,使其更好的承擔起老年人居家護理和生活照料的責任,提升居家老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上的健康享受[1-2]。本培訓工作納入了楊浦區2012年的政府實事項目,實施前延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了“介護”居家護理服務需求度調查。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延吉社區有常住人口74 777人,65歲及以上的人數為15 825人,占21.16%;80歲及以上的人數為4 448人,占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28.11%,遠遠高于周邊平涼社區的6.22%和大橋社區的9.74%[3]。衛生服務中心于2012年6月結合病史和入戶調查,確定100戶家有患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動不便的家庭,免費提供居家護理技能培訓。100戶老人中,由子女和配偶照顧占56.00%,保姆和護工、志愿者照顧占44.00%。

1.2 方法

使用楊浦區衛生局社區衛生管理中心編制的“介護”培訓《需求咨詢表》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老人基本情況、日常生活能力評定、患病情況,家屬或保姆希望得到哪些居家護理技能的培訓項目等。發放問卷100份,收回100份。

2 結果

2.1 居家養老者的疾病構成

居家老人中居首位的是腦卒中后遺癥,占45.20%;其次為心血管疾病,占39.60%;糖尿病占15.20%。2種及2種以上的慢性疾病患者占58.60%,有46.30%的患者有肢體障礙。

2.2 日常生活能力評估

100名居家老人中,13項日常生活能力判定,完全自理平均為14.77%;有些困難平均為38.50%;需他人幫助平均為23.20%;完全依賴他人幫助平均為23.50%(表1)。

2.3 培訓項目需求調查

“介護”技能培訓必授項目,需求度最高的為扣背按壓、預防壓瘡、協助床上更衣;選擇性項目最高的為口腔清潔、床—輪椅患者轉移單人操作、床—輪椅患者轉移雙人操作(表2)。

3 討論

“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很受歡迎,有多種慢性疾病、肢體障礙的患者家庭對“介護”培訓有很高的需求[3]。我中心自2012年6月開展此項培訓宣傳以來,在廣大居家養老患者家庭引起了很好的反響。本次調查樣本主要挑選有肢體障礙和困難家庭作為優先考慮對象,因此調查結果中,需要依賴他人部分幫助和完全依賴他人幫助的患者比例有所上升[4]。家庭醫生服務制是社區醫療工作的發展方向,“介護”式居家養老模式豐富了家庭醫生服務內容,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了更為便捷、科學、精心的護理模式,是值得在社區進行推廣的。

調查顯示,患者家屬及陪護更加愿意學習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護理操作。肢體障礙患者因為長期臥床,容易發生褥瘡等疾病,對貼近實際需求的基礎護理操作培訓有較高的需求。這些應當成為“介護”培訓重點考慮的內容。上海延吉社區老齡化程度較高,進行“介護”技能培訓,是應對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金其林, 王穎麗. 日本老年人介護模式及其理念的借鑒與思考[J]. 上海醫藥, 2012, 33(2): 23-24.

[2] 王君俏. 老年介護發展現狀與我國介護事業的關鍵問題[J]. 護士進修雜志, 2006, 21(1): 18-20.

[3] 孫偉, 鐘寧, 蔣中陶, 等. 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護理需求度調查分析[J]. 上海護理, 2011, 11 (4): 27-30.

[4] 王穎麗, 金其林, 崔明, 等. 老年人“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需求度調查[J]. 上海醫藥, 2012, 33(2): 25-29.

第3篇

【摘要】隨著社會老齡化和老年患者的逐年增多,對老人的護理服務也相應提高。通過借鑒發達國家在老人院發展方面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使我國能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養老體系。

【關鍵詞】老人院 人口老齡化 老年護理

聯合國國際人口學會對人口老齡化的定義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7%時,其人口即稱為“老年型人口”,這樣的社會即稱之為“老齡社會”[1]。當前,老齡問題已成為各國重大的社會問題。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家庭養老必然向社會化養老發展。下面就來談談國內外老人院的發展現狀:

1 北美國家老人院的發展

1.1 美國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已進入老年型社會[2]。根據養老院的不同功能將其分成三類:第一類為技術護理照顧型養老院,主要收養需要24小時精心醫療照顧但又不需要醫院所提供的經常性醫療服務的老人;第二類為中級護理照顧型養老院,主要收養需要24小時監護和護理但又不需要技術護理照顧的老人;第三類為一般照顧型養老院,主要收養需要提供膳舍和個人幫助但不需要醫療服務及24小時生活護理服務的老人。

1.2 加拿大 依據護理的需求程度劃分有以下幾種類型:(1)高齡人士公寓:入住者基本上能自我照料;(2)退休人士之家:住客大體上能照料自己,但每天需要約一個小時的醫護照顧;(3)老人屋:住客獨立生活能力較差,個人生活和健康都需要人照顧的人士;(4)護理安老院:入住者完全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需要長期全面照顧。

2 歐洲國家老人院的發展

2.1 英國 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住宅有三類:第一類對于可以獨立生活的老年人提供內部無障礙設計的老年人住宅;第二類是在上述住宅的基礎上增設常住的特別管理人員,負責與有關單位進行聯系或調節;第三類是基于以上住宅服務,服務對象擴大到了身體衰弱、行動不便的老年人。

2.2 德國 它是一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 其養老護理制度是符合其經濟高度發達、社會保障體系健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的基本國情的。他們通過養老金、個人儲蓄、商業保險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以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專業機構養老等多種途徑解決養老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

2.3 挪威 對于老年人的照顧和護理基本形式有四種,即居家養老護理方式、老年中心護理方式、老人護理院護理方式和老年疾病醫院護理方式。 轉貼于

3 亞洲國家老人院的發展

3.1 日本 它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齡化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老人院分特別養護老人院、養護老人院、低收費老人院和收費老人院等幾種[4]。特別養護老人院的服務對象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在身體、精神上有明顯缺陷,需要全天護理,而且在其住宅內護理有困難。養護老人院接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家庭照顧有困難的都可進入養護老人院。低收費老人院及收費老人院接收對象是沒有疾患的老年人,居住者需要交一定的費用或費用全部自理。

3.2 我國老年護理工作由于我們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還沒有獨立的機構和完整的體系。

3.2.1 香港 醫療保健事業體系比較完善,老人院成為社區護理工作的一大內容。老人院有嚴格的組織管理和細致的分工,實行崗位承包責任制[5]。

3.2.2 天津地區 老齡人口在2000年時已達到常住人口的13.6%,通過以醫院為依托建立的老人院,從管理與服務上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取得了一定的辦院經驗,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海截至2002年6月底已注冊的老年護理院達67家,較好地滿足了一部分特殊人群的需求。廣州市老人院截止到2006年10月已是一所具有780張床位的綜合性養老機構。它集休養、醫療、護理為一體,為住養老人提供生活護理、醫療、康復等服務。

4 結語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普遍趨勢,據聯合國2001年預測,到2050年全球除非洲以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或接近30.00%,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達到3.7億人。目前,我國老年護理的狀況無論從護理專業在整個衛生領域的質量還是從今后護理專業滿足老年人口的護理需求來看,與發達的老年型社會國家存在很大距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對養老護理服務的需求將會日益增加,相信通過借鑒發達國家老年護理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我國的老年護理事業必將蓬勃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徐福來,丁敏沖.老年人住宅建筑淺析[J].山西建筑,2008,34(30):65-66.

[2]程牟華.老年公寓建設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7.

[3]梅紅光.德國養老護理制度的啟示[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7,11:40-41.

第4篇

【關鍵詞】失能老人;老年長期護理;社會支持

1.問題的提出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數達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8.3%。而當前我國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建設并不完善,存在養老護理資源匱乏、供給側矛盾突出、相關法律制度缺失等問題,老年人依舊將家庭護理作為養老第一選擇,但家庭護理服務內容主要是日常照料為主,并不能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6]。與此同時,隨著傳統家庭規模的縮小,其護理功能也正面臨弱化,無力獨自承擔護理功能。所以老年人長期護理需要從家庭、社區、機構、政府多元主體尋求支持,從滿足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求出發,探索建設適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目前,S市的老齡化和高齡化特征顯著,其對于長期護理服務的需求已經出現供需不平衡的狀態,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盡管S市為了解決老年長期護理問題已經出臺了許多政策和措施,但在其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的社會支持方面仍然存在問題。

2.S市老年長期護理服務現狀分析

S市長期護理服務事業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為方便我們了解目前S市護理服務現狀,文章主要從養老服務政策、養老機構和護理人員的現狀進行分析。

2.1S市養老服務政策現狀

S市了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在2020年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新格局,集養老、保障、政策支持、需求評估、行業監管為一體。其中主要任務有:要依托社區促進家庭照料服務開展,提高家庭照護能力;要開展“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助急”等六個服務項目,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對公辦的養老機構要建立起入住評估制度,先保障經濟條件困難的無兒女、高齡和失能老人,所收住的失能老人數量要占總入住人數七成以上;倡導鄰里互助,建設老年大學和社區文化中心等設施;完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在養老機構內增設醫療機構并擴大其醫保支付范圍,使醫療與生活護理能有效銜接。

2.2S市社區養老及機構養老現狀

S市承擔長期護理服務的責任方主要有三方,因為家庭成員承擔護理功能內容較單一,因此本文主要從社區居家和機構所提供的護理服務進行論述。

(一)社區居家護理服務現狀。居家養老服務依靠老年日托中心、社區助老服務社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開展項目,項目有10個方面,為生活護理、助餐、助浴、助潔、洗滌、助行、代辦、康復輔助、相談和助醫。服務方式有日間照料和上門服務等。2015年末,S市社區老年日間服務機構的數量就達442家,每天托養的老年人有1.5萬人,社區助老服務社有202個,每月服務30.55萬人,社區衛生服務站有215個,年內開設總病床數5萬多張,這些服務機構的數量每年在逐漸增加。

(二)機構護理服務現狀。S市由養老專業機構承擔老年人的生活護理服務,由老年醫療護理專業機構來承擔老年人醫療相關護理服務。養老專業機構包括公辦養老機構及長者照護之家等,為老人提供長期生活照顧及護理服務。老年醫療護理相關機構不僅有老年護理院、部分二級醫院護理病房和綜合民辦醫療機構、老年醫院,還有設立在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目的是給老人提供醫療、康復護理和臨終關懷等服務。目前S市護理床位的數量并不多,截至2015年,S市老年護理院有24所,床位數僅6645個,導致了護理床位“一床難求”的局面。

2.3S市護理服務人員現狀

目前S市護理服務人員包括家庭護理人員、社區護理人員和機構護理人員。家庭護理人員主要由子女、配偶組成,提供非專業化的護理服務,僅能滿足生活護理功能。社區護理人員則絕大多數來源于勞務派遣和社會上的失業人員,年齡偏高,綜合素質也不高,技術能力不強。機構護理人員雖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但伴有流失率高的特點。社區護理人員和機構護理人員持證率僅17%。從中可以看出,S市提供長期護理服務的人員服務水平并不高,服務質量堪憂,因此,在政府發展完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過程中,需要考慮護理人員的建設問題。

3.社會支持理論視角下S市老年長期護理服務存在的困境

社會支持不僅包括了正式支持,還有非正式支持,前者為政府、社會團體、社區、服務機構和各種制度保障,后者為家人、朋友和鄰里之間提供的支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正是通過將這兩種支持進行功能上、資源上的整合,才能使老人擁有一個完整的社會支持網絡。

3.1老年長期護理服務正式社會支持存在的困境

長期護理服務體系正式支持不足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缺乏完整的長期護理服務支持體系。目前S市的社區護理服務還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調查發現,社區護理服務存在著項目對象不明確,項目之間功能交叉的問題。如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建立初衷是給失能老人服務,但有不少照料中心變相地成為了老年活動中心。特別是日間照料中心并不能滿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需求,因為大多數中心的設施并沒有失能老人所需的項目和康復護理服務[8]。日間照料與文體活動在功能上的交叉使得失能老年人的專項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機構長期護理存在的問題則是,老年護理機構床位太少,病床使用率高,周轉率低下,“一床難求”現象明顯。特別是老年人需要專業醫療護理的需求,其護理人才隊伍仍需加強專業化建設。總而言之,目前S市長期護理服務中,家庭護理缺乏家庭支持政策,社區護理存在功能交叉問題,機構護理床位嚴重不足,三者服務水平都不高,并且三者服務呈現碎片化的狀態,各自為政,也沒有進行有效的銜接。

(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缺失。目前大部分老年人長期護理的費用由自己及子女支付,政府補貼少,老人表示無法承擔高昂的護理費用,亟需政府給予資金補貼。政府在解決護理費用問題時,必須盡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通過制度的互助共濟功能來給予老人正式支持。但S市目前還未建立一個長期護理保障制度,僅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工作,并且試點工作才剛開始還未取得成效,是否能擴大到整個城市還尚未可知。

(三)尚未建立完善統一的養老服務評估體系。S市老年照護等級評估由民政局負責,高齡老人的醫療護理服務需求評估由醫保部門負責,老年護理院的入院標準由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負責。這三個部門各自制定老年護理需求分級評定標準。由于S市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老年護理機構護理產生的費用可由醫保報銷,在無法正確評估的情形下將會導致那些本來應去養老機構接受專業護理的失能老人反而擠占醫療護理的床位,降低護理床位周轉率;S市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當老人處在不同區域時,即使護理需求一樣,也無法得到一致的服務;除此之外,S市還未完善長期護理評估機構和評估團隊,無法保障評估是否真正透明公開。

3.2老年長期護理服務非正式支持方面存在不足

長期護理服務體系非正式不足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家庭規模縮小導致長期護理功能退化。有學者指出,當老人遇到困難時首先會向家庭成員求助,由家庭承擔長期護理功能,不僅可以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還能減少家庭在護理方面的直接支出[7]。這說明在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中,家庭成員提供的不僅僅是物質保障還有精神慰藉的功能。但隨著家庭規模逐漸縮小,4-2-1家庭模式的存在已更為普遍。加之女性家庭成員進入職場的比例越來越大,照顧家中的老人的時間被大大壓縮,家庭承擔的護理功能已經逐漸弱化。除此之外,由于醫療水平的提高以及預期壽命的增長,甚至有些家庭還出現了子女與父母一同步入老齡化的現象,家庭承擔護理功能的能力進一步受到挑戰。

(二)非專業護理人員服務能力不足。專業的護理人員才能運用專業護理知識,有效地解決老人身體、心理上出現的問題。而對S市長期護理服務人員的研究發現,S市真正擁有專業護理知識和真正能從事護理行業的人比較少。現存主要以大量非專業護理人員提供長期照護服務,該群體人員大多數服務水平不高,質量堪憂,這將會嚴重影響老年人對長期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4.完善S市老年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建議

4.1建立家庭—社區—機構三維長期護理服務支持體系

應加快建立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首先,讓家庭成員主動承擔護理責任,同時完善居家養老服務補貼政策。同時要給予一定的信息支持,如開展培訓服務或講座,由專業護理人士對家庭中老年人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方法、技巧上的交流和探討。再者,當家庭成員出現護理壓力過大或暫時無法護理老人的情況時,可提供暫時的護理服務。重度失能老人所需護理時間長、對服務專業性要求較高,應由機構提供專業護理服務;另外,將社區養老作為家庭養老的依托。社區養老護理體系的對象應該是全部不同體質的老人[3]。由社區提供的支持,家政公司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上門日照服務,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提供日托服務,專業機構和短期托養機構提供的短托服務和長者照護之家的長托服務;最后,機構護理應該成為三維長期護理服務體系里的支撐,專門為重度的老人提供專業的長期護理服務。養老機構要根據評定標準對老人護理需求進行評定,實施分級護理。

4.2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為了保障家庭、社區、機構三方護理功能的銜接,就須在家庭、社區和機構這三維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以分級護理為主要形式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應對籌資渠道、保障對象和籌資比例等作詳細規定。針對資金來源渠道狹窄問題,應通過鼓勵社會上的個人、企業、社會組織團體進行慈善捐贈或通過發行福利彩票獲得資金等方式解決,實現應保盡保。在建立制度保障基礎上,相關部門應將重心放在對失能老人的科學分級中來,通過科學分級將失能老人合理地安排到家庭、社區、機構中去。

4.3建立完善長期護理評估機制

S市應在全市建立統一的需求評定標準,由一個部門采用分級評定的方式對申請長期護理的老人進行失能等級認定,分級分流提供服務,將輕度、中度失能的老人安排在家庭或社區進行護理,將重度失能老人安排在機構護理,統一規劃,保證資源的合理利用,防止服務碎片化。并且組建專業的評估機構和評估團隊,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評估的過程、結果進行監督制約,杜絕腐敗現象發生,還可引入社會媒體進行輿論監督,保證評估的透明。

4.4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

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對護理人員進行人力資源建設,形成專業護理隊伍。首先政府可適當地進行人才儲備,如在高等院校設立老年護理相關專業,培養未來專業的護理人才;再者,對社會上正在從事或將來想要從事護理工作的人,通過職業培訓,進行考核評定,成績合格者才能提供護理服務,做到每人持證上崗。同時,也可讓社區居民自愿加入志愿者隊伍,最大限度地使用社區內人力資源,但需要對從事護理工作的志愿者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和培訓。

參考文獻:

[1]林艷,黨俊武,裴曉梅等.為什么要在中國構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J].人口與發展,2009(4).

[2]羅小華.我國城市失能老人長期照護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

[3]肖亞梅.城市社區老年護理服務研究[D].學位論文:工程技術大學,2014:52.

[4]楊莘.老年服務機構護理人員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14(1):6-9.

[5]胡雙燕.我國老年長期護理模式問題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5.

[6]符美玲,陳登菊,楊巧,張偉.關于我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A),2016(7).

[7]侯志強.城市居家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保障完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5:40-41.

第5篇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入住老人)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親屬或本市擔保人)

親屬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入住人的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系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擔保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協議總則

一、為滿足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實際需要,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學”,人人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切實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為老人營造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充分體現黨和政府對老年人的關懷,體現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心,各方遵循《民法通則》、《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老年福利機構基本規范》、《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及國家其他法律法規,經平等協商,簽訂本協議。

二、各方簽約表明:

甲方對乙方已進行體檢,確信可以為乙方提供約定服務,并接受本協議的約束。

乙方對甲方提供服務的宗旨、內容、性質、工作流程及責任已充分了解,自愿接收甲方提供約定的服務,自主簽約并接受本協議的約束。

丙方對甲、乙雙方已有充分的了解,對乙方承擔連帶責任。

三方均確認,協議內容已仔細了解,對各方的情況均已了解并理解己方的權利和義務。

三、情形變遷時,得訂立補充協議。

任何一方認為有必要,可訂立補充條款。

協議分則

甲方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一、提供與資質等級相應的服務設施和活動場所,生活起居、文化娛樂、康復訓練、醫療保健等服務設施配套。配備與服務規模相適應的具有專業知識、技能的醫療護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無醫務室的應有與其簽約的專業醫院負責老人疾病的診治)。老人居室及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的使用面積不低于部頒《規范》,為老人提供的生活設施和用品須是安全可靠的。有完善的管理規章和服務流程。提供住宿條件及日常生活措施,保障乙方生活環境舒適、潔凈;

第6篇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作為養老機構服務的提供者,養老護理員服務意識的強弱,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和健康幸福指數。因此,在福利院運轉過程中,管理者如何做好護理人力資源管理,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相得益彰,才能不斷推進養老機構持續發展,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本文就我院護理人力資源管理合理使用所做的一些嘗試和取得的效果,淺談幾點看法。

一、我院護理人力資源管理現狀

我院成立于2007年4月,是一所集養老、醫療、康復、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老年服務機構。成立之初,按照“按需設崗、以崗定責、適責選人”的管理理念,不斷完善院內組織機構建設,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目前設有護理部、生活部、行政部,下設膳食科、醫務室、以及護理等科室。護理員均經崗前培訓,持證上崗,晝夜值班,本著“一切為了老人,為了老人一切”的服務宗旨,以“老人滿意、家屬滿意、社會滿意”為工作標準,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復娛樂、臨終關懷等全方位的養老服務,努力打造老年人宜居、益壽的老年樂園。

二、護理人力資源管理主要做法

1.科學謀劃,穩定優化護理人力資源

(1)酌情選拔錄用,做好崗前培訓。首先在護理人員錄用過程中,注重選拔尊老敬老思想意識強,認同并熱愛養老護理工作的人員,“錄即能安,安而持遠”,以保障護理隊伍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對于新入院的護理人員,上崗前需統一參加崗前培訓,并由護理部安排其到各個班跟班并進行全院輪崗,熟悉各個部門、崗位的運行情況、工作流程、崗位職責,以及各護理科室供養老人的特點,為以后動態調配人力資源做好準備。(2)人崗雙向選擇,優化團隊組合。在實施“按需設崗、以崗定責、適責選人”的過程中,針對護理人員大多數固定于所在科室,造成知識面窄,應變能力差的實際問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院實施護理人員和崗位雙向選擇,動態調配。即組建各護理科室時,科室負責人和護理員雙向選擇,院里根據護理人員工作表現,護理水平,老人評價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同時按照老中青的隊伍建設,年資高的護理人員與年資低的護理人員搭配上班,資歷高有豐富經驗與資歷低的相互學習,更新觀念,迅速成長,不斷優化科室組合,并每1年進行科室輪換,大大提高了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和服務熱情,實現了供養老人的動態管理。(3)執行績效考核,小分工大合作。我院通過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制定服務人員績效考核,從政治表現、遵章守紀、衛生護理等各個方面量化評估護理人員的工作,考核與工資掛鉤,并嚴格抓好落實,獎優罰劣,使護理人員能夠自覺完成工作任務,自我發現和整改存在問題。對考核不稱職的,執行待崗學習,由行政部安排其上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課,合格之后才能復崗,較大程度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在明確各個崗位職責和分工的同時,倡導護理人員、各科室之間通力合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努力營造和諧、有序的人文環境。(4)統籌部署工作,合理安排休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年年初由護理部匯總上一年的工作情況,對下一年的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按照合理排班、勞逸結合的思路,我院根據年初工作計劃,要求改變不論忙閑照常輪班的習慣做法,利用現行排班的方式,在某些繁忙時段增加人力,各科室之間工作互動。如某個科室有喪假、病假等凸顯人手緊缺,護理部積極動態調配,在特殊性情況下保證按質按量完成護理工作。在工作輕、任務少的情況下,分段合理安排休年休假及補休假,既保證了護理人員的休息時間,又補休了假期,使護理人員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2.強化管理,合理使用護理人力資源

(1)提高思想認識。合理的使用人力資源,對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我院高度重視對各護理科室管理者關于人力資源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和培養,定期派送管理人員參加全國養老護理知識及技能培訓班,學習護理人力資源管理的知識和方法,通過交流和學習活動,吸取好的管理經驗,并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更新護理管理理念,改進護理管理模式,做到了以人為本、求實創新,創造和諧科室,調動和激發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2)創新用人機制。我院通過不斷完善和創新用人機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擇優原則大膽選拔優秀護理管理人才,實行競爭上崗,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執行院長領導下的護理部、護理科長、帶班組長三級管理體制,目前設護理部主任1名,科長5名,帶班組長5名。按照“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干給一級看”的指導原則,各科室責任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護理員,在做好科室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又直接從事護理老人的服務工作,“管、幫、教”相結合,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指導本科室的工作,促進員工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高服務水平。(3)注重人才培養。要想做好養老服務工作,首先要有敬老愛老的思想認識,良好的職業道德,其次才是護理知識和技能。因此我院高度重視提高員工政治思想認識和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幫助護理人員樹立以老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以及“一切為了老人,為了老人一切”的工作理念,改變傳統舊觀念,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鼓勵和支持護理人員參加各類學習培訓班。每年年初由護理部做好一年的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和方式等,總結回顧往年的培訓情況,對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繼續深化學習,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做好適合我院的培訓內容。安排工作經驗豐富,取得突出成績的員工進行講課,分享工作心得和護理經驗。外出參加培訓學習的管理人員,回院后組織全體員工進行二級培訓,嘗試一幫一帶層級管理模式,旨在通過各類學習,了解社會發展狀況,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和職業技能。我院在現有的人力資源條件下,通過科學謀劃,強化管理,優化組合,合理使用護理人力資源,不斷提高管理者的水平和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充分調動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切實提高了老人的幸福指數。

作者:楊麗宏 單位:遷安市第四福利院

第7篇

【關鍵詞】日本;護理保險;借鑒

在各個國家的長期實踐中,“護理”作為一種解決老年人照料問題的專業化方式逐漸被大眾認可并得以發展,其作用也日益突出。護理保險(Care?Insurance),也稱照料保險,是指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傷殘導致喪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長期照顧的人提供護理費用或護理服務的保險。老年人是護理服務的主要利用者。20世紀70年代,護理保險開始在美國商業保險市場上出現。到了1986年,以色列政府率先推出了法定護理保險制度。隨后,奧地利、德國、日本等國也相繼建立了護理保險制度。

一、日本護理保險制度的背景與內容

1.護理保險制度的背景

日本政府在1997年通過《護理保險法》并于2000年開始正式實施。日本政府建立護理保險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紀60到70年代,日本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國民平均壽命得到延長。另一方面,隨著社會思想觀念的改變,晚婚晚育、不育、甚至不婚的女性數量不斷增加,結果是日本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這最終導致日本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據日本總務省統計,2010年日本的老齡人口數為2567萬,占日本人口總數的20.1%。到2050年,日本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數的40%,這說明日本老年人護理問題已成為日本全社會的負擔。另據日本厚生省的白皮書統計,日本需護理的老年人數量在不斷增加,從1993的200萬增加到了2010年的390萬,2015年日本需護理的老年人將達到520萬。

與需護理的老人數量的不斷增加相比,日本家庭的護理功能在逐漸減弱。日本家庭呈現小型化趨勢,三代以上家庭在減少,二代以下家庭增多。這說明老年家庭或者獨自生活的老人數量在增多。另一方面,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婦女不再選擇只做家庭主婦,而是更積極地進入社會,從而動搖了兒媳照顧老人的傳統養老方式。老人的配偶則成了照顧老人的主力軍,老人照顧老人易引起“護理疲勞”,其結果是對老年人雙方造成傷害,更有可能出現虐待老人甚至共同自殺等現象。

日本舊的醫療保險制度的弊端也促使日本政府著手建立老年護理制度。20世紀70年代,日本醫療保險對60歲以上老人免費,但不屬于低保對象的老年人在醫療機構養老的費用仍需部分自理,這造成當時醫院中滯留了大量不愿出院的老年人,出現了“社會性入院現象”,造成了醫療費用的急劇增加。日本政府于1982年制定了《老年人保健法》,面向老人提供醫療和護理的一體化服務,同時也規定了老年人醫療中自付的比例,但大部分費用依然是從醫療保險支付。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日本經濟走勢的低迷,雖兩次提高消費稅卻無法從根本上彌補老年人醫療保險中的赤字,亟待新的制度的制定。

2.日本護理保險制度的內容

(1)保險對象及繳費

日本護理保險的被保險者為所屬市町村范圍內居住的四十歲以上的居民,制度上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被稱為第1號被保險人,其繳納與自己收入水平相對應的固定金額的保費,低收入者的保費負擔則較輕。每月養老金在18萬日元以上的人從養老金中自動扣除,其它人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約80%的第1號被保險者的保費是從養老金中自動扣除的,剩余的20%由本人或家屬繳納一定的費用。第二類為四十歲到六十四歲的居民,被稱為第2號被保險人。他們的護理保險費與醫療保險費一起繳納。收入水平不同其繳納的護理保險費數額也不同。第1號被保險者和第2號被保險者的保費繳納的共通之處如下:一是四十歲以上的國民都需要強制繳納;二是需要終生繳費;三是終生未利用者也需要繳費。

(2)政府的財政投入

日本護理保險金費用中,中央及地方政府資金投入占50%。其中中央政府負擔25%,都道府縣政府負擔12.5%,市町村政府負擔12.5%,剩余50%的保險金由被保險者個人負擔。這種預算結構既體現了政府的責任,又體現了個人的義務。

(3)資格認定及申請程序

日本護理保險對被保險人有嚴格的限定。對于第1號被保險人來說,需要護理者均可提出申請;而對于第2號被保險人來說,因初期癡呆,腦血管疾病等老化而引起的包括肌肉萎縮性硬化癥等15種疾病需要護理時才可提出申請。而且,接受護理前必須經過嚴格的專家認定程序,具體認定程序如下:1)被保險人由其本人或家屬親自向市町村政府管理部門提出護理申請;2)市町村的“護理認定審查會”的調查人員進行入戶調查,作出首次認定;3)根據主治醫生對被保險人出具的體檢證明,提出審查意見;4)市町村護理認定審查委員會根據上述兩次調查作出二次認定。認定結果分為四類:重新調查;有自理能力,不能接受護理服務;要支援,但只能接受居家護理服務,不能利用老人護理設施;要護理,并根據輕重程度分為輕度護理、中度護理、重度護理、最重度護理和特重度護理;5)原則上每隔半年必須重新接受一次專家認定。

(4)指定護理計劃及護理保險的給付服務

在確認能夠得到護理保險服務后,申請者可以選擇自己信賴的護理機構或請信賴的護理專業人員或委托政府指定的專業人員制訂護理計劃。

護理服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居家護理服務。即護理員到被保險人家中進行護理。另一類是設施護理服務。即被保險人住進護理設施接受護理員各種程度的護理。

第8篇

論文關鍵詞:香港社區衛生服務啟示

一、香港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起因

1.嚴峻的老齡化趨勢對衛生資源耗費提出挑戰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之一,人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80歲。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1996年、2001年、2006年香港65歲以上老人總數分別為62.9萬、74,7萬、85.2萬,從這組數據來看,每5年香港65歲以上的老人就增加10萬多人。到2006年,65歲以上的老人已占總人口的12.4%。據預測,到2033年,香港65歲以上老人將達到223萬,占總人口的26.8%。因此,如此嚴峻的老齡化趨勢為香港老年人衛生服務帶來了難題。

2.社會保障的缺陷使老年保健面臨難題

在香港,老年人的保障問題是社會福利工作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香港諸多社會問題中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香港享有退休保障的主要限于公務員和專業人士,近百萬制造業、建筑業以及其它產業的職工,大部分退休后是不能保障享有退休金的。同時,香港老年人還缺乏一些如醫療保障等重要的社會保障計劃。

3,衛生工作前移(重視預防)和下移(重在社區)是健康低投入高產出的必然選擇

香港身處中外文化混合的位置,服務發展亦夾雜著新舊經濟的體系。在香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為公立和私營兩個部分,社區預防保健服務主要由政府開辦和補助的衛生機構提供,而私營診所主要開展社區醫療服務。隨著人口老年化進程,社會的衛生服務需求量愈來愈大,在社會保障系統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香港轉換醫學模式,來保障老年人口的衛生服務需求,因為再富有的國家也支付不起日益昂貴的醫療費用,因此關口前移(重視預防)、重心下沉(重在社區)是政府的一種必然選擇。

二、香港的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內容及成效

1.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容

(1)社區支持服務提供的社區衛生服務

社區支持服務依托社區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暫托、家居照顧等一系列服務和支持,這些支持由香港政府提供,包括中心服務和家居服務兩大類,它們之間相互承接,成為保障老年人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的手段之一。

中心服務包括長者地區中心、長者鄰舍中心、長者活動中心和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提供的四類服務。其中,長者地區中心與長者鄰舍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區支持服務。而長者活動中心和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則為保持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衛生服務。

長者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健康而有意義的社交活動,以促進老年人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中心鼓勵老年人利用空余時間,不斷的通過學習來發展自己,從而擴大自己的社交網絡,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種社區、居家照顧和服務,不僅能為長者解決生活上的困難,讓他們更有尊嚴、更自信地生活,更重要的是,上門為長者提供服務的不同人員,會讓長者特別是獨居長者增加與外界、與人接觸和溝通的機會,減少他們的社會隔離感和孤獨感,有助于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

長者日間護理服務是介于家居照顧和院舍照顧之間的一種服務,主要的服務對象是那些日間家中無人照顧并且身體狀況較為衰弱的老人。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個人照顧、護理、復康訓練、健康教育、護老者支持、暫托服務、輔導及轉介服務、社交及康樂活動、膳食及往返中心的接載服務等。老人在中心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復康活動以及社交活動。這一服務旨在通過提供以中心為本的日間照顧和支持服務,幫助身體機能中度或嚴重受損的體弱和癡呆癥老年人維持最高程度的活動能力,發展他們的潛能并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以協助他們在可能的情況下在社區內安享晚年。

家居服務只包括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和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兩類服務。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因應服務對象的不同需要,為兩種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提供服務。體弱老年人主要是指受損程度為中度至嚴重及需要一系列護理服務的老年人,而普通老年人則是沒有或輕度受損的老年人。針對體弱老年人的需要,服務隊會采用多專業的模式,向他們提供護理、個人照顧、康復服務及社工服務等。服務隊會考慮服務使用者的受損程度,為他們設計并提供一套有計劃、完整的家居及社區支持服務。而對于需要較少服務的普通老年人,服務隊將提供個人照顧、簡單護理、家居清潔、護送服務、日間到戶看顧、家居安全及健康評估服務、購物及送遞服務、膳食及洗衣等服務。

(2)長者醫療服務

在香港,除住院服務外,衛生署及醫院管理局還針對長者的特殊需要推出了基層醫療服務、長者健康服務和社區康復服務等系列服務。

基層醫療服務包括了基本保健和醫療以及老年專科醫療服務。

基本保健和醫療是基層醫療服務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老人專科醫生人數很少,大部分老人都由第一線的普通科與私家醫生診治照顧,他們需要具備實用的老人健康與疾病的認識,從而及早檢查出病因,減少并發癥和因延誤治理而引發的傷殘,并減低不必要的入院的長期護理。同時,醫生也要加強與病者及其親友的溝通,提供基本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康復能夠事半功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醫生必須要讓病人盡量保持活動能力,因為長期臥床會使病者失去自我照顧與行動自由的機會。

老年專科則是提供高一層次的醫療服務,病者經由急癥室或任何醫生轉接。老人科醫生以專業的知識去處理解決較為困難和復雜的診治問題,并可在老人醫學教學和研究上做出貢獻。

長者健康服務由老年人健康中心提供,在香港的18個區,每一區都設立一個長者健康中心,凡年滿65歲的人士,都在老年人健康中心登記成為會員。登記及繳納年費(低收入者也可以減免費用)。老年人健康中心為會員提供身體檢查、健康評估、輔導、治療和健康教育的服務。

香港醫院管理局推出社區康復專職醫療服務、社區康復護理服務、社區老人評估小組服務、社區老人精神科小組服務和老人日間醫院等5項社區康復服務計劃。

考慮到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的特殊性與復雜性,香港老年社區服務除了常見的護理和醫療治療項目外,還提供職業治療、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及懷舊治療等多種形式的康復護理服務,力求在各個環節促進老年人的功能恢復。

香港對安老服務實行統一評估機制,以國際認可的“長者健康及家居護理評估”工具為標準,通過評估員對老人身體狀況、自理能力、行為及認知能力,情緒穩定狀況、家庭狀況等各方面進行一些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決定老人應接受何種類型的服務,確定老人對住宿照顧和社區照顧服務的護理需求,并實施了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集中處理為長者而設的受資助長期護理服務的申請和服務編配。

另外,老年人日間醫院在為市民提供全面的住院、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的同時,也為老年病患者提供日間綜合性的診斷和治療。病人無需留宿就可以得到適宜的康復活動、合適護理及心理照顧。從而使病者能夠重投社會,同時在家庭也能正常生活。醫院由專科醫生、護士及經過特別培訓的專職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組成。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科醫療及專科康復評估服務。

2.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成效

(1)老年健康狀況改善

人口老齡化造成的“銀發社會”,對世界各國和地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在香港,無論是在南丫島榕樹灣天后廟休憩處,還是香港耆康會懷熙荃灣長者地區中心,或者是北角城市花園小區內活動場地,都能夠看到的香港長者都散發出積極樂觀的氣息,即使是行動不便、臥床的長者,也是安詳而淡定的。

(2)衛生經費及資源節約

香港越來越多的人士認識到居家養老、社區照顧可以為政府節省部分社會福利經費,故這種理念普遍受到政府決策者和社會各界人士推崇和歡迎。從香港社會福利署了解到,2006-2007年度,香港政府在老人社區照顧上的投入為10.6億港元.安老院舍的投入為20億港元。利用這30.6億港元,香港政府向各個社會服務機構購買了一年的服務,滿足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和安老院舍需求。在各種福利服務中,政府采取了謹慎的、不過多的實際介入的方式,主要依賴于社會團體和志愿機構的力量。提供適當的老人醫療服務,實有政府、專業人員、民間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與互相配合。政府(衛生署、醫院事務署、社會福利署)可以妥善地安排資源,設立較完善的醫療衛生系統。

三、對內地的啟示

香港的養老服務已走過50年歷程,其水平可與世界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媲美。香港與內地,雖然體制不同,但在對老年人的照顧服務上是相通的。對比香港地區,內地也存在類似的困難和窘境,甚而情況更加嚴峻。

1.我們面臨相似的狀況

(1)老齡化日趨嚴重

民政部最新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全國老年人口有1,62億,占總人口的12.79%,中國已經跑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人口逐漸老去之后,中國經濟增長倚靠的勞動力優勢將消失,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障體制也面臨更大挑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國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從2010年開始這些人將開始進入退休年齡,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將進一步提速。民政部表示,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以800萬人至900萬人的年均速度遞增,預計到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達到17%,劇2050年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占比將達到30%以上,這意味著每3-4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

(2)衛生資源更加緊缺

相比香港地區,內地的衛生資源更加緊缺。我國投入的衛生經費總量雖逐年上升,但衛生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低,占政府衛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根據2003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顯示,中國衛生費用占GDP的比重為5.52%-6%,在175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第81位。國家衛生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05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由6.56%下降到了4.73%。從衛生總費用的構成來看,1980年,政府、社會、個人衛生支出的比例分別是36.2%、42.6%、21.2%;而到了2005年,三者的比例變成了17.9%、29.9%、52.2%。很明顯,在衛生總費用中,政府和社會衛生支出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

(3)經濟支撐更加困難

我國由于勞動年齡人口出大于進,勞動力不足,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供養系數上升,勞動力成本提高,退休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支出加大。據專家預測,這部分支出1997年為2068.3億元,2030年將達73219.5億元,2050年將達182195,2億元。同時,老年人問題中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健康問題。2002年統籌基金支付總額中,退休人員人均醫療費用是在職職工的4.9倍;退休人員平均住院率為3.86%,比在職職工1.05%高出2.81個百分點。2003年統籌基金支付總額中,退休人員人均醫療費用是在職職工的5.2倍;退休人員平均住院率為4.60%,比在職職工1.28%高出3.32個百分點。可以看出,退休人員的各項發生額均高于在職職工并且呈持續增長趨勢。

(4)相同的文化背景

大陸與香港地區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傳統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是一致的。如:中國老人好熱鬧、怕孤獨的心理以及難以接受兒女將他們送入養老中心等想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情和社區建設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國社區照顧養老必須體現中國化,即在供養方式上堅持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社會福利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模式。從歷史發展和中西比較兩個角度進行文化倫理分析,部分養老職能雖然已從家庭組織中分離出來,但家庭作為養老職能的最主要承擔者的作用并未降低,在某些方面還有所加強。家庭養老有著很高的財政貢獻度、傳統倫理支持度和社會和諧貢獻度。基于以上原因,要提高內地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就應當向香港進行適當的借鑒學習。

2.對借鑒香港經驗的幾點建議

(1)充分利用社區力量健全社區衛生服務

香港利用社會支持系統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區衛生服務,而這些服務卻并不是全部依靠衛生工作者完成的。如家居服務中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和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隊中,很多成員都是社區的志愿者,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通過一定的培訓,就可以很好為社區老年人提供護理、個人照顧、護送服務等對衛生、醫療專業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服務。這樣的人員的加入,為社區衛生服務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降低了衛生服務機構的壓力,保證社區老年人的衛生服務需求可以得到滿足。

(2)設立多樣化的服務內容,滿足不同衛生服務需求的老年人

觀察香港老年人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容可以發現,從預防到治療,從護理到康復、從生理到心理,香港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多方位、多角度保障著各種健康狀況老年人的衛生服務需求。無論是健康、患病、殘疾、臥床或需要康復的老年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區衛生服務。通過多樣化的社區衛生服務內容,保證了老年人生活的質量,讓他們能夠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

第9篇

【關鍵詞】農村民辦養老機構;困境;優化路徑

一、緒論

(一)選題背景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78億,老齡化比例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當下我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更是成為了老齡化的重災區。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水平還比較低;農村老齡事業發展明顯滯后。同時,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空巢”現象日益嚴重。近年來,為鼓勵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補貼及優惠措施,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近年來民辦養老機構數量增長迅速,民辦養老機構對緩解社會養老問題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經濟發展和基礎條件有限,加上民辦養老機構本身存在的定位模糊、資金短缺以及配套措施的匱乏的問題,農村民辦養老機構在運作的過程中表現出基礎設施落后、服務方式單一、專業護工匱乏、養老服務供不應求的特點。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且不斷困擾著我國社會的發展,“養老”問題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潮,成果頗多。王洪娜(2011)認為農村的空巢、高齡、病殘老人對于醫療、護理、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導等服務的需求增長迅速,家庭或社區服務已難以滿足。傅亞利(2009)指出老年人對養老機構服務的需求不僅是生活設施和照護服務等物質方面,還需要情感、社交、文化娛樂等精神層面的照顧。張浩田學者(2013)認為我國養老機構存在資金短缺、管理風險等問題,政府支持力度、市場需求、自身力量等都是影響民辦養老機構生存的因素。在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下,我國學者對于養老機構的研究大多將重心放在城鎮上,有關農村養老機構的研究則較少,農村民辦養老機構方面的研究尚欠缺具體化的主體和視角,因此本文選擇以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為具體化的研究對象,以期將農村養老問題帶入研究者視野,從而豐富養老機構相關研究。

二、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現狀分析

目前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的建設情況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組織架構上呈現出扁平化的特征,管理層次少,結構較為簡單。主要由一名院長兼主任全面主持養老機構的經營工作,管理委員會由四個部門的代表組成。管理委員會下設的四個部門分別為總部、護理部、餐飲部、文體部,維持養老機構的日常工作。第一,經營場地方面。根據《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中的要求,對養老院的要求是25平米/人。但目前很多養老機構沒有達到此標準,且房屋結構很多地方不夠合理。第二,服務情況。養老機構根據不同情況的老人,提供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等不同標準的護理服務。農村民辦養老機構內普通服務人員中獲得相應職稱和職業資格證書的人較少,以合同工和臨時工為主,只有部分管理人員有職稱和證書。且多數沒有專業的護理相關知識,只能從事較低層次的護理工作,人員流動性大。第三,收費情況。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的收費區間為8001600元/月范圍內,其中包括護理費、床位費和生活費。且床位費占到總收費的三分之一以上,雖然價格相較城市低很多,但由于農村收入低,且養老院服務設施并不完善,入住率較低。

(二)老人及其家屬滿意度

第一,養老機構內老人的基本情況。選擇在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的老人年齡段較為分散,6070歲、7180歲、80歲以上的老人分布率相差不大,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較多,占全部老人的四成左右。老人選擇在養老機構的主要原因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需要看護人員照料,養老機構的老人們其經濟來源絕大部分為子女提供生活費。第二,家屬態度。大部分家屬選擇將老人送往養老機構的原因為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專業護理,家屬認為養老機構的專業人士能夠更好的照顧老人,避免因自己的疏忽大意給老人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大部分是因為子女外出打工,家里老人沒人照顧平時工作太忙,沒有閑暇時間照顧老人。

三、農村民辦養老院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農村老年人口居多,老年人口不斷攀升與落后的養老事業發展之間構成嚴重矛盾。民辦養老機構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服務形式,在農村的養老服務中開始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農村民辦養老機構興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村民辦養老機構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存在在一系列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資金短缺,養老服務供不應求。首先,缺少國家資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的運行需要大量成本,如購地建房成本、護工的招聘成本和培訓成本。而目前政府對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的補貼非常有限,資金來源渠道少,造成資金短缺,農村民辦養老機構難以維持運營。其次,經營管理風險大。由于老年人屬于疾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生病和死亡的風險大,所以,民辦養老機構的管理風險大,也是很多民間力量不敢貿然進入機構養老服務領域。

第二,服務內容不全面,設施不齊全。目前農村民辦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基本滿足了老年人的物質需求,由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農村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內容在精神層面做的并不理想,缺少對老人精神生活方面的照顧。

第三,護理人員缺乏專業化。首先,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結構不合理,多為中老年農村女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次,護理人員專業性達不到要求,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護理知識培訓,對于看護重度病人缺乏必要的經驗。再者,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人員流動性大。

第四,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制約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土地資源緊缺引起土地價格上漲,同時用工成本升高,而農村收入較低,不能負擔高額費用,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制約著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加之慈善體系不完善,優惠政策沒有落實到位或者不完善,也是的民辦養老機構難以經營。同時,我國在養老發展方便相對滯后,相關的法律文件,政策條款較少,法律制度落后,缺乏必要的保障機制。

四、發展前景及建議

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需要不斷完善,在政府大力支持和社會深層合作的背景下改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及服務方式,并對自身進

行科學定位,從而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

第一,動員多方力量,推進農村民辦養老機構多元化發展。要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為了更好地調動社會各方的力量,減少政府的養老負擔,政府需要制定和頒布多方面的優惠支持政策,并落到實處,在通過財政預算、劃撥和專項經費設置等方式,為農村民辦養老機構提供更有力的資金支持的前提下,鼓勵機構的創新發展。要引導扶持社會力量的參與,形成多元的投資主體。

第二,推進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方式和內容。要完善民辦養老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加強精神文娛設施的建設;完善農村民辦養老機構提供服務的方式和內容;積極融入社會力量因素,優化養老服務,創新和完善提供服務的方式。

第三,加強專業培訓,提高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加強培訓投入,使現有的機構工作人員參與到專業培訓,具備一定的專業護理知識。引進專業護工人才和服務機構,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隊伍。構建內部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原有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推動其積極主動工作,維持工作的穩定性;同時吸引年輕的新生力量參與到機構中來,有利于機構內部的升級創新,從而為老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

第四,優化機構管理,增強發展動力。要對農村民辦養老機構進行合理定位,明確管理監督辦法,在增強其合法性的同時使其明確自身的發展使命和服務目的,更好地推進其自身的進步與發展。完善機構內部管理,加強對機構的基礎設施的科學設置、分配和保護,采用科學的監督機制維護機構發展的穩定性。

五、結語

養老問題在當代已成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問題,在如今養老壓力日益激烈的趨勢下,農村民辦養老機構因離家近和收費低的兩大特點,滿足了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其出現是社會需求的必然結果。但由于民辦養老機構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面臨資金短缺,專業護理人員不足、服務不全面等問題;需要動員多方力量,推進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的多元化發展,同時加強專業培訓,提高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促進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及管理的規范化。

參考文獻:

[1]賈婷婷.人口老齡化下農村機構養老問題研究――以河南省N市為例[D].河南:鄭州大學.2014

[2]張田浩.民辦養老機構的困境及其發展的支持因素探析――以上海市某區民辦養老機構為例[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3

[3]廖曉春.養老機構高齡老人生活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調查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0

[4]黨博.我國農村養老機構現狀與需求――基于山東和陜西的實證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

[5]姬會英.談河南省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的現狀與發展――以南陽地區為例[J].農業經濟.2012

[6]朱啟戎;李昊;王芳.組織社會學視角下的農村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狀況――以夕陽紅養老機構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

第10篇

關鍵詞:養老護理員 市場需求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C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0-198-02

養老護理員是指從事老年人生活照料、護理和精神慰藉的一種新型職業。它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人預期壽命增加,為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而應運而生的一種職業。深入研究養老護理員這一職業隊伍發展狀況,對于推進養老機構專業化管理,規范養老護理市場,促進社會福利和老齡事業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社會發展意義。

一、廣東省養老護理市場需求預測

對養老護理的市場需求進行預測,對于科學制定和確立養老護理員的培訓目標、培訓方針至關重要。據抽樣調查和預測,廣東省養老護理員需求缺口巨大,供需矛盾突出,這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顯現出來:

1.從廣東省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發展趨勢看。目前,廣東省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十分嚴峻,人口高齡化的現象也日益突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廣州市老年人口規模大,發展速度快。如廣州市65歲及以上人口為84.09萬人,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上升0.6個百分點。像廣州市老城區——越秀區的全區人口達到115萬,其中老年人有19萬多,占人口比例的16.93%,且越秀區人均壽命突破80.6歲,更比上世紀90年代初提高近7歲,也比當年全國平均期望壽命73歲高出7.6歲。據推算,戶籍人口中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從2008年的77.09萬人增長到2020年的113.40萬人,年均遞增3.27%,人口老齡化水平由2008年9.88%上升到12.16%。另外,人口老齡化程度逐年加重。資料顯示,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比例將由2008年的11.18%穩步增長到2050年的25.32%;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比例將由2008年的13.68%穩步提高到2050年的29.87%。從現時發展趨勢來看,一對夫婦照顧4名以上的老人,已經逐漸成為事實。這種“四二一”家庭模式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老年人口總撫養比例持續升高。據研究顯示,2030年以后,社會撫養對象將以養育少年兒童為主轉變為贍養老年人為主,社會化照護體系必將取代傳統家庭方式,長期照護需求將會旺盛(新型職業“養老護理員”緊缺,南方日報,2012.1.13)。據廣東省民政廳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至2010年底,廣東戶籍老年人口已達1072萬,約占總數的12.6%,8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200萬。預計2015年末,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將達1288萬,占總數的14.6%。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日益加劇,選擇入住養老院、福利院的老年人將逐年增多,這會相應地需要更多的養老護理人員(南方日報,2012.1.13)。在2011年12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也特別提出,2015年我國養老服務就業崗位潛在需求將超過500萬個,全國需要養老護理員1000萬人。

2.從廣東省養老機構的發展趨勢看。據了解,預計到2015年,廣東省老年人口將達到1167萬人,而全省城鄉現有的養老床位只占老年人口的1%,既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至7%,也落后于發展中國家2%至3%的水平,與全國1.6%的平均水平差距也較大。例如來自東莞市民政局的數據統計,目前東莞全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24萬人,70周歲以上老年人7.6萬人,80周歲以上老年人4.01萬人,100周歲以上老年人96人。他們的老年該如何度過·數據顯示,2012年初,東莞全市各類養老機構共37家,共有床位3538張,老人入住人數是2127人,入住率僅為60%,約有四成床位是空著的,也就是東莞的老人主要選擇了居家養老。在東莞這些老人中,超過一半還是空巢老人,約有15萬人左右。又如汕頭市60歲以上老年人逾50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10.3%,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有31.5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6.4%,可見汕頭市已進入老齡化城市。而目前,全市社會福利機構床位數卻僅有3000多張,還不到老年人口總數的6%(汕頭日報,2006.11.27)。再如深圳市,預計到2020年,60歲以上戶籍老人的數量將超過20萬、非戶籍老人約為60萬,深圳的各大養老院,到時可能會出現36名老人爭一張床的局面(深圳-中國時刻網,2012.1.5)。

3.從廣東省社區家庭養老護理的需求來看。據廣東省民進的提案顯示,全省80歲以上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6.3%,城鄉獨居老年人比例接近50%。廣東省1072萬老年人中,有入住養老機構愿望的達187.6萬人。但截至2011年3月,全省僅有各類養老機構2561家,養老床位約11.18萬張,收養老年人約7.44萬人,養老床位僅占老年人口的1.1%,低于全國1.6%的平均水平,落后于北京(2.64%)、上海(2.8%)、浙江(2.2%)等經濟實力與廣東相當的地區,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對機構養老的需求(南方網,2012.2.9)。

廣東省老年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等作出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老人喜歡的養老方式還是居家養老,63.3%的老人喜歡與子女共同居住生活。但現實中與子女孫輩同住的老人只有41.7%。這種情況說明約20%的老人是無奈空巢的,而空巢老人的生活和護理毫無疑問也十分需要養老護理員的照料。

第11篇

關鍵詞 助老志愿者;居家護理知識;調查結果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02-0013-03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home care knowledge of the community volunteers for helping the elderly people in Zhijiangxilu

YU Ying

(Zhijiangxi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awareness degree of home care knowledge in the volunteers who helped the elderly people in Zhijiangxilu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home care for the community volunteers. Methods: A total of 80 volunteers in Zhijiangxilu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to b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elf mad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cores of all volunteers were generally low. The male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e female one and the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bu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with age. Conclusion: Most of the volunteers have not received the home care training and their awareness degree of home care knowledge needs to be enhanced and nursing skill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volunteer for helping the elderly people; home care knowledge; survey result

榱私廛平西路街道助老志愿者對居家護理知識的知曉程度,并為廣泛推廣社區助老志愿者居家護理服務提供理論依據,2015年以芷江西路街道的80名助老志愿者為調查對象,采用自擬問卷進行詢問調查,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 . 1 對象

芷江西路街道老年協會自2013年起,開展了“夕陽互照”―老年人結對關愛服務項目,成立了一支80人的助老志愿者隊伍,助老志愿者是指社區內身體健康又有空余時間的低齡老人,本次調查即以這些助老志愿者為調查對象。

1 . 2 方法

采用自擬問卷進行詢問調查,要求被調查者在45 min內完成,現場回收。內容包括志愿者基本情況、培訓情況及居家護理知識測試等。其中培訓情況為了解志愿者是否參加過除普通健康知識以外的居家護理專業培訓,及其參與培訓的意愿等等。

居家護理知識測試共50道單項選擇題,涉及老年人常見疾病、問題及居家護理專業知識,包括常見疾病護理(如骨質疏松、高血壓、糖尿病、青光眼、皮膚瘙癢等),滿分為40分;合理用藥知識(如用量、時間等),滿分為10分;居家安全知識(如意外防范和應急處理等),滿分為20分;飲食生活起居(如飲食、飲水、休息、運動、著裝等),滿分為30分,共計100分。

1 . 3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 . 1 受調查者人群基本特征

志愿者平均年齡為(60.63±4.71)歲,學歷以初中或以下居多(57.50%),基本未從事過護理工作,從事志愿者工作年限為(1.67±0.88)年;調查顯示,近半數志愿者認為有培訓的必要,且多數人愿意接受培訓(表1)。

2 . 2 志愿者居家護理知識測試結果

助老志愿者基本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其中2人雖從事護理工作多年,但也從未參與過居家護理和老年護理,因此所有志愿者的總得分普遍偏低,為(26.58±6.26)分。其中,對飲食起居方面的知識了解相對較多,為(9.13±2.81)分,而合理用藥知識則最為欠缺,為(1.83±1.57)分。

3 討論

3 . 1 社區老年護理需求日益增加

現階段,中國人口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的3個新特征,居家護理服務需求不斷上升。

劉俊超等[1]于2011年1―4月對深圳市256例老年人進行入戶調查的結果表明,60.2%的居家老人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老年人居家護理需求項目位居前3位的是血壓監測、血糖監測和肌內注射。

曾友燕等[2]在2006年對上海市500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家庭護理服務需求進行入戶評估的結果顯示,81.2%的老年人有家庭護理服務需求,其中老年人血壓監測、健康咨詢和照顧者指導等服務需求較大。

肖惠敏等[3]在2007年3―5月對福州市212例老年居家護理需求調查的結果表明,93.4%的患者認為需要在社區開展居家護理服務,需求最高的幾項服務內容為定期測量血壓、體溫、脈搏、呼吸;有關疾病及預防并發癥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指導正確服藥、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有關飲食、運動、控制體重等生活方式的指導等。

3 . 2 目前的護士配置無法滿足社區老年護理需求

目前社區護士的配置量不足以應對社區老年患者龐大的護理需求[4],大部分社區護理工作仍集中在機構內的基本醫療服務上,和二、三級醫院的護士沒有本質區別,未能充分發揮“六位一體”的職能。宋效丹[5]對吉林省社區護士的調查顯示,社區護士參加治療工作占工作總量的80.3%、健康教育占50.4%,而慢性病管理僅占2.0%。萬巧琴等[6]對北京市社區護士的工作調查顯示,社區護士工作內容排在第一位的是機構內的基本醫療直接護理。

3 . 3 “醫養結合”成為解決社區老年護理需求新途徑

目前我國城市48.5%的老年人有各種各樣現實的養老服務需求,然而總的滿足率只有15.9%,其中需要護理服務的占18.0%,而護理服務滿足率僅占8.3%[7]。在嚴峻的形勢下,如何將醫療機構與社區養老機構及家庭有機結合,探索醫院為服務輸出端并將服務拓展到社區和家庭的養老模式時不可待[8]。

“醫養結合”模式是由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牽頭,民政部等有關部門配合的護理事業與老齡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它以重大社會公共問題為切入點,以老年護理需求為工作導向,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醫療與養老服務的連續性、接續性、協調性和整體性的重要措施,在滿足人群照護需求的同時,也提高了照護服務的質量[9]。

3 . 4 助老志愿者是開展社區老年人護理服務的理想執行者

助老志愿者是指社區內身體健康又有空余時間的低齡老人,他們多為被照顧老人的鄰居,每天會到結對高齡老人的家中為其提供生活幫助和精神慰藉。目前社區高齡老年人的主要照護者為配偶、子女或保姆,但其配偶的年齡一般與之相仿,照顧能力有限;其子女受工作等因素影響,日間對老人照顧不足;而保姆照護患者往往缺乏工作主動性。助老志愿者與之相比,身體素質尚能應對多數照護工作,且熱心公益事業,與老人也沒有交流障礙,是開展社區老年人護理服務的理想執行者。

3 . 5 助老志愿者居家護理知識水平有待提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居家護理知識不同于普通健康宣教知識,而助老志愿者均未接受過相關培訓,也從未參與過居家護理和老年護理,因此所有志愿者的知識水平普遍偏低,總得分率僅為26.58%。其中,對飲食起居方面的知識了解相對較多,得分率為30.43%;而合理用藥知識則最為欠缺,得分率為18.30%。因此,助老志愿者非常需要這方面專業知識的培訓,以彌補其在居家護理知識上的盲點和薄弱之處,使之提高護理技巧,并具備替代社區護士完成一些需求量大但操作簡單的基礎護理工作的能力,滿足社區老年人的基本護理需求。

參考文獻

[1] ⒖〕, 周育瑾, 秦紅. 社區居家老人護理需求調查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 2011, 8(17): 166-168.

[2] 曾友燕, 王志紅, 呂偉波, 等. 上海某社區老年人家庭護理需求的調查分析[J]. 護理雜志, 2008, 25(3): 31-33.

[3] 肖惠敏, 姜小鷹, 張旋, 等. 福州市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護理需求的調查[J].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2008, 42(1): 73-75.

[4] 周英鳳, 馮正儀, 陳利群, 等. 上海市全科團隊中社區護理人員配置的研究[J]. 中國全科, 2008, 11(6A): 932-934.

[5] 宋效丹. 吉林市社區護理現狀及對策[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1, 30(4): 599-601.

[6] 萬巧琴, 尚少梅, 侯淑肖, 等. 北京市社區護士工作現狀與問題的案例分析[J]. 中國護理管理, 2011, 11(12): 14-18.

[7] 劉媛. 城市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問題及護理對策[J]. 上海醫藥, 2013, 34(22): 55-57.

第12篇

關鍵詞:養老公寓;問題;對策

一、昆明市某老年公寓概況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是云南省民政廳的直屬事業單位,于1997年投資建成并投入使用。(文中相關數據和資料系本文的一位作者在昆明市某老年公寓做義工時取得。因涉及單位和個人的隱私,故隱去真實名稱,下同。)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占地16畝、建筑面積11200平方米,有床位400張,目前共有282位入住老人,1幢(自理一區)、2幢(護理區)、3幢(自理二區)分別有57、135、90位老人。1幢和3幢的147位老人生活基本能自理,他們中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均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2幢的135位老人都需要照料和護理,其中約2/3的老人患有老年癡呆、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等疾病;約1/6為骨折或外傷手術后需要靜養的老人;約1/6為完全無自理能力和臨終關懷的老人。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現有各類工作人員70余人,其中醫務人員9人(中、高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7人;醫生3名,護士6名);養老護理員15人;行政后勤人員40余人,行政后勤人員中只有部分人員具備專業的管理學知識或接受過系統完整的教育。

二、昆明市某老年公寓運營中存在的問題

(一)經營財力緊張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是由云南省老齡基金會投資80萬和社會募資900多萬,共計投資1000多萬建成的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無財政后期撥款的事業單位。目前該公寓每年的收入約為550萬,每年的人力成本及水電費支出300萬左右。每年只能勉強維持基本開銷,攤上房租及資產的折舊費就處于虧本狀態――每年都有100多萬的虧損,但財政對公寓沒有補貼,在經營過程中財務壓力較大。

公寓在2010年1月中旬貼出了《關于調整收費價格標準的規定》――調漲床位費,加收服務費……該規定一出,立刻引發了住在公寓內老人們的集體簽名抗議,抵制漲價。而公寓自身也有苦衷。公寓雖屬事業單位,卻要自收自支;自建成后曾多年持續虧損經營,再加上規模擴張,管理費用亦在上升。雙方的爭鋒相對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公寓的運行窘境。進一步,如果某些老年人因為價格和自身經濟承受能力而搬出公寓,其享受此類公共資源的權利遂被剝奪,則預示著在局部范圍內社會養老公共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將會受到質疑和挑戰。

(二)專業人員缺乏,服務層次不高

公寓中約1/2的老人需照料和護理,對長期照料和康復護理等方面的要求較高,急需大量專業的護理員。但在訪談的15名護理員中, 85%的護理員的文化程度為小學,15%的護理員文化程度為初中。相較專業的養老服務護理員或一般的護理員,他們的文化程度較低且欠缺專業知識。另外,需要護理的老人數約為入住老人總數282人的一半,但護理員一共只有15名。每位護理員平均要照料9、10位老人。民政部于2001年頒布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針對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的日常護理、康復、心理關愛等內容作了明確規定,但是從目前公寓中護理員和被護理老人的人員配比來看,護理人員即便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到老人的生活起居、日常護理事務中,時間、精力都唯恐不濟,在面對康復活動和心理關愛,特別是需要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時,心余力絀之感油然而生。

(三)未通醫保,老人看病、就醫難

公寓入住老人中約有2/3患有老年癡呆、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等;約1/6為骨折或外傷手術后需要靜養;約1/6為完全無自理能力或需要臨終關懷。有很多老人還患有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昆明市某老年公寓雖然配備了一些醫療設備,也具備了相應的醫療資質,但是目前尚未開通醫保及相應的報銷體系。老人由于身體原因外出就醫極不方便,但就近在公寓看病所有的費用又必須自己承擔。對于多數老人和其家庭成員來說公寓的基本費用已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如果加上醫療費用每個月少則3000元,多則5000元甚至更多,很多家庭本已拮據的財力更顯捉襟見肘。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基于公共財力的公共養老資源,其出發點在于維護社會公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社會公平性。但如果建成后沒有公共財政的后續扶持,放任市場機制的支配作用,那么公益性的削弱、淡化也就在所難免。就近年來云南省財政支出狀況而言,用于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在逐漸增加,是否可考慮將對老年公寓的財政性供方補貼納入到社會保障支出預算內,用后續財政投入來保證公辦養老機構可持續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或者可以考慮就每一年財政結余部分,一個可以接受的百分比安排專項基金,用以扶持養老機構。

(二)培養專業人才,完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繼續增加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培訓養老護理員的部分,以此加大公益金的杠桿效應,增加養老專業人力資本。

另外,可考慮政府、學校、養老機構三方合作模式。即民政部門以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一個比例購買服務――在醫科院校設立養老護理員培訓中心。培訓及相關費用由民政部門劃至醫科院校,然后由醫科院校組織師資對養老護理員進行培訓。在此期間,醫科院校可同時將相同的培訓內容開設為護理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在培訓養老護理員的同時完成對學生的授課。在此基礎上,以醫科院校自身的學分制改革為契機,鼓勵學生到養老機構進行社會實踐,以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在完成相應社會實踐后,賦以學分,完成課外學分的考察。這樣養老機構既擁有自身固定的養老護理工作人員,又可以得到外部社會人力資源的經常性支持,有望優化養老護理人員的年齡、學歷、專業結構,提升服務水平,改進工作質量;而醫科院校也在擴招背景下的服務社會中開發出新的實踐基地。

還可設計一些鼓勵性的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穩定養老機構人員隊伍。能否參照政府對“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對在養老機構服務期滿后的大學畢業生,鼓勵留任、擇優選拔、扶持自主創業;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每年留出一定崗位數用以針對此類就業的大學生進行定向招聘;在報考研究生、公務員時適當加分、優先錄用,在未來評定職務、職稱時給予一定傾斜。以此增加養老機構的人才吸引力,增強大學生到這類基層服務、奉獻的意愿,客觀上有利于養老機構為自身未來發展引智蓄力,也為分解巨大的就業壓力進行有益探索。

(三)調整醫保政策,實行醫養結合的發展模式,將養老醫療服務納入醫療保險衛生體系

能否考慮建立和開通養老公寓醫保體系,將養老公寓的醫療費用納入醫保體系。養老與醫療的有機結合或許預示著養老事業的一種未來趨勢。昆明市某老年公寓中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均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部分老人則為老年癡呆、腦中風、骨折或外傷手術后需修養的;少數為完全無自理能力和臨終關懷的老人。老年慢性疾病是養老機構中老年人的重要開支部分,特別是不能自理的老人,更多時候他們的醫療費用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費用。建立和開通養老公寓醫保體系,將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入住老人及家屬的負擔。

參考文獻:

[1]張翔,林騰.補“磚頭”、補“床頭”還是補“人頭”――基于浙江省某縣養老機構的個案調查[J].社會保障研究,2012(04).

[2]邱秋英,袁圣慧.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市場前景分析――以廈門市某民營養老機構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4).

[3]王冠.合理調整養老機構的結構和功能[J].社會福利,2011(02).

[4]朱蓉.關于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探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2(07).

[5]黃莎莎.民營養老機構的發展困境與未來策略分析[J].學術評論,2012(03).

[6]朱海滔.養老服務:金礦待開,人才短缺[J].職業,2009(02).

[7]曲曉鳴.從我父母住入住養老院的醫保困境談起[EB/OL].百度文庫,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