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1 08:23: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產業園景觀規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環境氣候的惡化,環境景觀設計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而產業園景觀作為一個城市的綠色開放空間的一個重要環節也受到了很多功能方面的要求,西安外包服務產業園位于城市北郊,屬于線性條帶狀城市景觀,東西長150多米,橫跨寬度70余米,同時也是皂河條帶狀線性景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生態景觀廊道,肩負著改善周邊產業園小氣候、涵養水源、解決城市雨洪管理、消除城市噪音及減少霧霾的生態實用功能;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城市景觀開放空間也承載著地脈文化的認知感、城市鄉愁的歸屬感和對于周邊產業園文化的包容性。
關鍵詞:
產業園;景觀規劃;設計
在這個外包服務產業園景觀規劃設計中,重點對于場地中的這幾種要素和關系進行協調和梳理:首先分為兩大因素,即景觀因素和生態環境;其次,從大眾對于城市景觀開放空間的精神角度去分析,則可以劃分為景觀的藝術性與人文性相結合,還有生態型與可持續發展性相結合的復層多因素城市綠地功能。場地所處的地域背景:關中腹地,古城西安;園區企業的文化背景:現代企業的“孵化器”、創新與發展;景觀因素:藝術美與人文美交融,在強調視覺效果的同時,更強調符合人的心理、行為特點,從美學維度的高度強調景觀美;生態因素:植物綠化改善空氣質量與高科技低碳節能技術并用。綜合以上因素,站在美學的維度和綠色低碳的角度對園區景觀帶進行設計,在布局形式上采用與園區文化——現代企業的“孵化器”相應的“孕育”這一主題,是對園區“創新與發展”的呼應,也是對園區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前瞻性的探索。打造出一個大氣而精致、流動而理性、自然而現代的現代產業園區景觀帶。城市帶狀線性景觀開放空間充分尊重當地的歷史文脈與地脈,力求做到最小化干預,相對最大化生態效益的因地制宜的都市現代化景觀綠地開放空間。在地塊周邊信息相對復雜的情況下,必須按照地塊功能的重要性和服務半徑對于不同空間進行功能的配置和劃分,力求打造出一個具有當地特色且符合當代都市產業園高效功能的新景觀。以追求人的使用方便和城市生態功能作為最基本的出發點,用城市森林療法去營造適宜于使用者的林下綠色空間,用景觀學和生態學的視角去觀察人們對于空間的需求方式,力求打造出最契合使用者內心深處所渴望的都市開放空間設計。外包服務產業園存在著公眾不同的生產生活需求,應該盡可能地站在實用性的角度來選取適宜的空間開放尺度,巧妙地融入現代美學對于統一協調、節奏與韻律的處理方式,在不同景觀元素層級進行疊加處理,運用景觀生態學的方法找出最佳路徑和方案,在景觀空間的多個維度徑向綜合考慮規劃布局,形成不同剖立面效果統一變化的景觀空間場景。依據現狀條件和設計理念,整個景觀帶以兩個長軸進行展開,景觀軸線和生態軸線。整體景觀環境的規劃理念遵從生命這一個主題,通過對于生的不同階段過程的概念提取來控制和改變線性空間景觀的疏密開合,通過“原始細胞—細胞分裂—有機體蛻變—機體成熟”這樣依次鋪陳展開,使整個景觀帶成為一個完整的景觀序列,“蛻變”也自然成為我們整個景觀區域的中心。通過對生命的力量、生命的美的展示,與園區文化“企業的孵化器”相呼應。
一、格式塔視覺心理學的應用
格式塔視覺心理學中,為了設計理念的絕對化和純粹化,人的大腦會對于復雜的信息進行梳理和簡化概括,因此在景觀空間的布局規劃設計中,所有的具象元素都要通過與設計師的思想進行碰撞產生新的火花,而這種火花就是化繁為簡的最基本的道理,越是深刻的視覺符號,越能給使用者留下準確而又清晰的印象,環境空間的文脈表達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不同人群體間個人空間尺度不用0-0.45m為親密距離,0.45-1.3m為個人距離,1.3-3.75m為社會距離,3.75m以上為公共距離。因此,我們在休息設施的安排時采用各種不同的形式,滿足不同人群間的使用。主要使用多轉角式和s形,可使人自動調節個人距離。
(二)視覺生理特征仰角18°——全貌及周圍環境;仰角27°——基本能看清景物的整體;仰角45°——只能看清局部或細部。因此,在每個節點的主景區進行場地劃分時,場地的大小介于主景高度的一倍到二倍,滿足人們的觀賞甚至是拍照的需求,而避免對周圍景物和草地的破壞。
二、結語
時玉芹,陳東田,宋棣,錢興華,高燕青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山東泰安271018)
摘要:以淄博聚相山農業園規劃為例,通過對土地適應性的深入分析,將土地現狀劃分為低度、中低度、中高度、高度4 種不同程度的敏感區,并結合山地自然景觀、農業生產景觀、人文建設景觀三大廣域景觀構成類型,提出針對山地農業園可持續發展的景觀生態規劃方案。第一,規劃六大生態景點,構建良好的生態景點格局;第二,加強景觀斑塊互補,注重產業生態循環,建立良好的景觀生態系統。規劃中以土地適應性分析為切入點,以景點建設為落腳點,將景點與生態相結合,總結出生態景觀的表達思路,以期為山地型農業園區的景觀規劃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山地農業園;土地適應性;景觀生態規劃;農業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jas15010001
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低成本村鎮基礎設施與環境建設技術研究與示范”(2014BAL04B05)。
第一作者簡介:時玉芹,女,1988 年出生,山東東營人,碩士,主要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的研究。通信地址:271018 山東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 號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E-mail:syq1988@163.com。
通訊作者:陳東田,男,1970 年出生,山東淄博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景觀規劃設計與旅游開發規劃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通信地址:271018 山東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號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E-mail:chdot@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03,修回日期:2015-03-02。
0 引言
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山地農業資源得到逐步開發利用,由于山區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環境容量、生態承載能力有限,經濟發展需求和生態功能分異定位的矛盾日益尖銳。大部分農業園區規劃無法完全兼顧全園的生態功能,不能營造多層次的景觀,更有甚者土地利用不當,造成農作物種植不妥,引起嚴重的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問題[1-3]。山地農業園的規劃涉及農村規劃和景觀建設的多個方面,目前學者主要對與農業園規劃相關的景觀生態學原理[4-6]、物質循環[7-8]和農業園分類[9]等進行了研究,對農業景觀[10-11]、生態農業[12]和景觀生態應用[13]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理論之間缺少聯系,實踐項目缺乏必要的土地適應性分析,并且針對于山地這一特殊地形的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的研究較少。如何在保證基本經濟產業生產的同時,基于生態景觀的構成類型和土地適應性的分析,探討農業景觀生態規劃的模式方法,建立良好的山地農業園景觀景點和生態系統格局成為當前山地農業園區規劃的研究重點。因此,筆者進行了本研究。
1 聚相山農業園項目概況分析
1.1 現狀分析
聚相山位于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韓莊村以東3 km,屬于泰沂山區北麓中低山區。龍泉鎮土地為富硒土壤,是山東省內唯一的“山東省天然適硒區域鎮”。位于山東省四號旅游區齊文化旅游線上,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聚相山農業園區東西跨1810 m,南北長2210 m,實際可控制總規劃用地面積200 hm2。三面環山,峪谷錯綜復雜,海拔差在300 m左右,最高山峰海拔為537.8 m。園區現狀土地利用類型少,主要包括荒地、林地、設施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景觀類型較單一,以自然景觀為主,如圖1 所示。
1.2 生態景觀構成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對于聚相山農業園而言,其景觀生態系統的結構差異受項目類型的控制和影響[14]。從不同項目功能的角度分析,可分為山地自然景觀、農業生產景觀和人文建設景觀三大類。不同景觀類型的影響因素有所不同,如表1 所示。山地地形海拔和生態因子的差異性也是其必要的影響因素,影響著各類廣域景觀構成和鑲嵌景觀類型,在表中并沒有重復說明。
1.3 土地適應性分析
土地適應性是山地農業園景觀規劃的基礎,是對環境敏感度的綜合評價[15-16]。規劃中結合景觀構成的不同類型,通過對聚相山農業園不同海拔相應的生態因子的調查和研究,主要從地形、風速、溫度和生物多樣性進行綜合分析,繪制出聚相山農業園土地適應性分析圖,進而根據土地敏感的不同程度,得出景觀生態規劃模式表。如圖2、表2 所示。
2 聚相山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
2.1 景觀生態規劃布局
聚相山農業園規劃形成“二線連六區”的景觀生態規劃格局。“二線”分別是指特色種養景觀線和人文旅游景觀線。“六區”是指六大功能分區:分別是宗教文化區、民俗休閑區、生產加工區、特色養殖區、養生度假區、雜糧種植區。六大功能分區的布局,以民俗休閑區為核心,向宗教文化區和養生度假區輻射,形成貫穿園區南北的人文旅游景觀線;由雜糧種植區、特種養殖區、生產加工區形成貫穿園區東西的特色種養景觀線,為游客游覽的輔助地帶,主要以經濟效益為主,形成核心區拉動放射點的整體格局,達到生態、景觀和生產的統一,如圖3 所示。
2.2 構建良好的生態景觀景點格局
聚相山農業園意在打造以特色種養為主體,以生態農業文化為特色內涵,以觀光游覽和生態休閑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性農業生態園,力圖成為區域性的綠色生態走廊。根據生態景觀構成類型的不同擬規劃打造六大景點,分別是佛緣生輝、農家風情、煙林五色、菜園擷趣、聚相煙雨和浮嵐暖翠,如圖4 所示。
2.2.1 山地自然景觀選擇山體地形復雜、自然條件優越和空間形式多樣的區域營造自然景觀,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增加必要的鄉土樹種,建立全區基本的背景基調和天際線輪廓,增加空間的多樣性和層次感。選擇園區遠眺可見的山峰,規劃打造浮嵐暖翠景點。保留部分自然植被,以側柏林為主,加強樹種規劃。在最高點建設聚相閣,營造鄉土文化氣息,通過道路、樹木和景觀的結合,強化山體斑塊和廊道,美化山體。
2.2.2 農業生產景觀 農業生產景觀的特質性表現在其復雜的生態、生產種養模式和植被的四季變化,蘊藏著深層次的歷史、文化信息,是高層次的人工生態系統[17-18]。規劃中結合山地生態因子的特殊性,改造荒地,開墾梯田,以“種植業出特色”為目標,突出農田景觀,同時增設農事體驗和科普教育區域,旅游與產業相結合,使產業景觀化。主要包括菜園擷趣和煙林五色兩大景點。
(1)菜園擷趣。由梯田種植打造的生產景觀,利用層層大棚,種植層層不同種類的蔬菜。在蔬菜的成熟季節,春、夏、秋、冬皆有一番成熟的景象,是營造休閑攝影的好題材。同時,在部分梯田坡上種植曉裳黃菊、桔梗、金針菜等經濟作物,間隔不同斑塊,豐富景觀組合形式。
(2)煙林五色。豐富溝峪生產景觀建設,主要種植雜糧,以谷物、花生為主,采用間作和輪作的種植方式,力求經濟最大化,兼顧景觀生態化,在收獲季節體現五谷豐登的場景。
2.2.3 人文建設景觀 人文建設景觀是以人的使用為中心而塑造的,它擁有著經濟、環境、美學及文化層面的績效,能夠體現持續的發展動力[19-20]。開發人文景觀,要從景觀本身的可利用性出發,既不忽略其歷史發展過程,也不破壞自然環境的潛能。考慮當地的民俗文化,建筑、景觀的風格與之相對應,采用古樸特色的小青瓦和毛石,反映歷史民居,同時,在傳承文化中升華,加入部分現代元素,增強景觀的可塑性。主要包括佛緣生輝、農家風情和聚相煙雨三大景點。
(1)佛緣生輝。宗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佛緣堂的建設能夠提升景觀人文化,是景點的主體性建筑,場地適合大型宗教活動的舉辦。同時,珍味齋提供配套的餐飲服務保障。
(2)農家風情。規劃建設一組具有管理功能兼具展示淄川鄉村建筑藝術、民間藝術和鄉村生活習俗等的文化展示館和特色商品展銷中心。挖掘宣傳淄川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壯大民俗文化產業。另規劃拓展訓練基地、動物運動會等體驗觀賞類項目,增強園區的娛樂性。
(3)聚相煙雨。位于園區東南部,以養生度假為主題,生產和景觀相結合。梯田種植中草藥,打造中草藥園,融入“五感”養生活動,體現經濟和旅游價值。規劃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和聚相人家,以農業服務、農業示范和科技推廣為主,兼顧餐飲、居住和會議等服務,與山體自然生態結構融為一體。
2.3 建立良好的景觀生態系統
2.3.1 加強景觀斑塊互補 景觀斑塊是各類物種的聚集地,也是景觀內的生態流場所[21]。充分利用不同景觀生態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互補,如耕地和園地的輪作和間作種植以及立體農業種養技術,都是重組斑塊類型,對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生態系統具有積極作用。
2.3.2 注重產業生態循環 全園建立以沼氣為紐帶的物質循環模式。該模式下園區的畜禽糞便、農作物的秸稈、旅游區人糞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可作為沼氣生產原料,產生的沼氣供給旅游業,沼液和沼渣提供給種植業[22-23]。養殖業、種植業、旅游業產業間相互循環,加強系統內部物質的有效利用,構建立體循環網絡結構,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如圖5 所示。
3 結論
本研究根據淄博聚相山農業園實踐現狀,首先進行生態景觀類型和土地適應性的雙重分析,得出三大廣域景觀和六大鑲嵌景觀,根據土地敏感度繪制景觀生態規劃模式表,為后期的景觀景點建設提供依據。進而進行景觀生態的項目規劃,從三大景觀類型入手,因地制宜。山體自然景觀體現山脈走向及植被群落,易于規劃山頂標志性景點;農業生產景觀的建設要考慮梯田種植,打造農事田園景點;人文建設景觀注重民俗文化,可開發體現當地文化的景點。在規劃中注意將生態循環理念貫穿始終,最后得出一套山地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的實踐方案,以期為以后的山地型或者其他類型的農業園建設提供思路和內容的借鑒。
4 討論
(1)聚相山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方案涉及到生態、經濟和人文三大方面,主要涵蓋了農業產業,物質循環、景點構建等園區亟待解決的問題,探討環境生態和景觀的可持續性,注重發展農業和旅游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廣意義。但是,還需考慮城鎮化進程、社會心理等因素,才能使山地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更加合理。
(2)本研究中景觀類型和土地適應性的雙重分析是規劃強有力的后盾。規劃方案考慮生態林、經濟林、雜糧、蔬菜、養殖、休閑設施等對用地環境的不同需求條件,對生態景觀景點進行有序分類和建設,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地域特色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規劃中盡量減少大面積平整土地,保護環境。
(3)由于研究范圍有限并受地理位置的控制,規劃存在局限性,對生態規劃指標體系[24-25]并沒有系統研究。如果規劃范圍較大,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根據指標體系進行規劃前后景觀格局的對比研究,將更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 馬立輝.基于生態流與適宜性分析的重慶山地農業景觀的規劃途徑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8-14.
[2] 徐欣.生態觀光農業園可持續規劃設計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10-14.
[3] 毛華松,張興國.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山地小城鎮建設規劃——以重慶柳蔭鎮為例[J].山地學報,2009,27(5):612-617.
[4] 駱世明.生態農業的景觀規劃、循環設計及生物關系重建[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4):805-809.
[5] 王曉燕.基于微系統的景觀生態化設計方法[J].城市問題,2012,11:22-27.
[6] 文友華,范俊芳.現代休閑農業園規劃探討——以長沙縣金井水庫休閑農莊規劃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4(4):454-457.
[7] 尹昌斌,周穎,劉利花.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47-53.
[8] 劉嘉龍.旅游和諧發展與生態可循環模型研究[J].浙江學刊,2010,5:178-182.
[9] 杜姍姍,蔡建明,陳奕捷.北京市觀光農業園發展類型的探討[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17(1):167-175.
[10] 侯錦雄.應用生態面積因子在臺灣云林縣的永續農業景觀規劃[J].中國園林,2011,12:10-14.
[11] 朱金水,朱勇,楊金波.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業景觀及其建設對策[J].南方農業,2008,6(2):37-40.
[12] 鄭雅元.農業生態產業化中的綠色管理研究探析[J].生態經濟,2012,10:102-103.
[13] 李玉梅,王玉,李琴,等.重慶市黔江區阿蓬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景觀生態應用[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10(5):6-10.
[14] 李陽菊,王海洋,馮輝.重慶南岸區山地景觀生態復合體的景觀組成特點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2011,33(12):145-149.
[15] 鐘學斌,喻光明,張敏,等.丘陵山區土地利用的景觀空間格局與農業景觀生態設計[J].山地學報,2008,26(4):473-480.
[16] 張勇榮,馬士彬,諶洪星.基于格網的山區城市地域土地適宜性評價及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3):2170-2173.
[17] 梁發超,劉黎明,曲衍波.鄉村尺度農業景觀分類方法及其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1):330-336.
[18] 馮嫻慧,戴光全.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業景觀特質性的保護研究[J].旅游學刊,2012,27(8):104-111.
[19] 謝奇,潘曉棠.宜居的人文景觀保護和合理開發——城市邊緣地帶以及鄉村地帶景觀建設[J].小城鎮建設,2009,01:10-18.
[20] 楊勁松.基于北京朝阜路的我國歷史街區旅游業發展探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8):49-53.
[21] 李艷秋,申瑞玲,高鵬.景觀生態學在農業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環境,2010.22(5):31-34.
[22] 王浩,李曉穎著. 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70-71.
[23] 周穎,尹昌斌,張繼承.循環農業產業鏈的運行規律及動力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2(2):36-40,51.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科學規劃;創意農業服務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s booming, "Nongjiale" tourism. This is a ki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landscape, product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tourism,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combination model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s a unique form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emerg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Nongjiale" tourism and related discussion,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hich broadly defin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Nongjiale", namely the generalized "Nongjiale" tourism refers to all the rural tourism activity occurred in the rural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life happens 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alysis the reason of Nongjiale ri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Nongjiale" tourism issues.
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scientific planning; Creative Agriculture Service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近年來,隨著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產業規模日益壯大,我國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業態類型也在不斷的多元化,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便蓬勃發展起來---“農家樂”鄉村旅游。這是一種將農業生產,農村自然景觀,鄉土文化與現代旅游度假、休閑娛樂相結合的新型農業與旅游業交叉的產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形式。已從農民自發發展逐步向規劃引導轉變,經濟規模已從原來的零星分布,分散式經營轉變為集群分布,集約式經營。目前全國共有8。5萬個村莊開展鄉村旅游。全國鄉村旅游經營戶超過了170萬家,從也人員2600萬人。而其中農家樂約150萬家。根據調查統計,我國約有70%的旅游資源分布在農村以及中西部地區。而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揚地。依托西安市已有的區位優勢,同時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這些都為農家樂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面對日益增多的農家樂等小型田園經濟的快速發展 ,人們從中找到了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松,愉悅精神的休閑旅游方式。而這些正是農村與城市的區別,農村最重要的特色也即是他的本色就是綠色生態的鄉土文化魅力,所以在對農家樂的規劃上應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主旨。樹立科學發展觀,結合地形因地制宜,依山就勢。
當今的農家樂具有鮮明的特點:1投資較少規模設施簡易;2成本低廉價格適中;3客源不穩隨著節日季節有明顯的波動提供的服務相對簡單;4發展較為迅速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無論是城市開發,還是旅游串連,都要做到統一規劃,整體營銷,所帶動的,并不僅是一個行業的經濟收益,還能帶動一個產業鏈、甚至一個城市綜合經濟體的升華。
以西安灞橋區“黃鄧村”農家樂為例
旅游市場定位:核心市場是西安市及周邊專項市場是白領市場,家庭自駕游市場
旅游產品定位:主要以休閑度假為主
總體創意思路:突破旅游空間,創新多元化休閑體系
黃鄧村的規劃思路:主要從空間的突破為基礎,從新的視角理解農家樂,開發多種休閑娛樂方式,農產與休閑并存的生產區,同時擁有淵源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
規劃理念:立足宏觀全局,以文化為先導,激活鄉村旅游資源,綜合發展產業鏈,實現從‘傳統農業鄉鎮’到‘主題旅游小鎮’的轉型
黃鄧村“農家樂”位于灞河右岸的灞橋鎮西北、分布在白鹿塬北坡,灞河之畔。景色十分優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觀。春天果樹開花繁茂,夏天秋天果樹成熟結果,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尤其進入夏天以來,每個月都有新鮮的水果成熟。黃鄧村圍繞果蔬產業,通過多種主題活動,不斷激活并深挖人文、生態為主題的 農家樂休閑旅游,在展現區域特色的基礎上,也樹立了黃鄧村特有的品牌,更有力帶動了周邊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借助櫻桃產業不斷拉動區域農家樂休閑游市場持續向好發展。
目前,西安市休閑方式呈現出這樣幾個發展趨勢:其一,中高端休閑方式更為大眾接受。其二,休閑方式更加時尚化多元化,注重精神休閑方式的影響力增加。其三,休閑時間更加的廣泛化和日常化,不局限于周末和假期。
存在的問題:大范圍內,粗放式開發多,高層次精品少;區域范圍內,品種單一,趨同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學規劃。農家樂只是滿足市民對農村的好奇,還不能充分滿足休閑的需求。低層次開發的實際效益不足以激發供給主體——農民及企業的積極性1)農家樂的特色越來越淡,農家樂的味道越來越大眾化,搞的有點像餐館或招待所,缺乏創新意識;2)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經營者的眼光有待放長遠,衛生狀況比較差,沒有品牌意識;3)缺乏有力的統一管理,本地區形成惡性競爭,沒有差異化經營;4)片區農家樂還沒真正形成氣候,缺乏整體包裝和推廣,象酒店式管理那樣能有農家樂專業管理公司對其進行品牌包裝和宣傳;5)缺乏對客戶體驗的調查,總體來說客戶滿意度一般,沒有持續性營銷方法和長遠吸引回頭客;
然而注重對鄉村資源的深刻了解,民俗文化及生態科技的探索研究,以及國家農村與城鄉統籌政策及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趨勢,以現代服務業理念打造最具開發價值與市場競爭力的休閑農業產品,充分發揮休閑旅游的引擎與產業整合作用,提升產業價值,帶動區域產業升級與城市化大發展。
形成關于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生態科技、民居建筑、創意農業景觀等諸多方面導向下發展新農村建設、古鎮古村、郊野生態休閑、農業生態園、農莊度假村等。
發展創意農業服務要在規劃設計上打破單一的規劃模式 ,在規劃設計上可以采用按照區域生態區規劃、生態農業示范園、農業產業園、休閑農業修改性詳細規劃,同時多元化的開發景觀資源,例如農業景觀、景區景觀、休閑農莊景觀、鄉村旅游景觀、廣場景觀高爾夫球場景觀、園林景觀等。
農家樂的景觀規劃要從細節著手,作到畫龍點睛,重點突出體現地域性特著的文化符號,具體到實踐當中,應該針對具體的區域,先刻畫出地域文化的主脈絡,通過進一步的概念化,歸納出成系統性的文化符號再將這些符號演繹到具體建筑與景觀改造的工作當中。
參考文獻:
[1] 盧小琴. 荊州桃花村農家樂旅游開發研究 [J].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07)
[2] 劉曉華. 陜西省延安市“農家樂”旅游發展研究 [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 (07)
關鍵詞 鄉村旅游;旅游景觀;發展現狀;優化策略;江蘇南京
中圖分類號 F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中的“資源環境約束”“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以及“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特征預示著我國城鄉發展也迎來轉型變革的新契機[1-2]。鄉村景觀是指鄉村地域范圍內不同土地單元鑲嵌而成的嵌塊體。它受制于自然環境條件、人類經營活動和經營策略[3]。隨著生態旅游、鄉村休閑游的興起,人們對鄉村旅游體驗需求迫切增強,從而催生了鄉村旅游景觀研究的新發展。
1 鄉村旅游景觀研究動態
1.1 國外研究綜述
捷克、德國等是開展鄉村景觀研究較早的國家。在北美洲,以Forman為代表的一些生態學家近年來提出了一種基于生態空間理論的景觀規劃原則和景觀空間設計模式,特別強調了鄉村景觀中生態價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觀學家 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區域規劃、開發和對人工生態系統進行優化設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景觀規劃理論和方法體系(LANDEP)。近年來,鄉村旅游景觀更多地和休閑農業、體驗類農事項目結合,從而成為了系統化的項目綜合體。
1.2 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有關于鄉村景觀規劃的研究。鄭遼吉認為鄉村旅游景觀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生態旅游為主題,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特有的人文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賞、休閑、購物、度假,并參與新型農業技術實踐的一種旅游生態系統。陳威認為目前中國正處于由傳統鄉村景觀向現代鄉村景觀的轉變過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過合理的規劃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較于傳統的景觀設計,鄉村旅游景觀更加側重于從旅游資源、旅游生態環境、旅游項目和產品、旅游體驗等多角度關注鄉村景觀可持續性發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以農村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為基礎,以農家旅游設施為條件,以滿足城鎮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需求為目的,以農村田園景觀和民風民俗文化景觀為內容的一種新型旅游系統[3]。因此,其發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
2 南京市鄉村旅游景觀現狀
2.1 發展優勢
2.1.1 鄉村基礎設施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質升級,近年來南京主要鄉村所在地開展了干線公路與景區之間的連接線建設工程,并且大部分鄉村旅游點已經將統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標識覆蓋全區縣主要公路道口。
2.1.2 鄉村旅游景觀品牌逐步建立。以農業體驗、原鄉美食為主要內容的鄉村休閑游產品經過多年的打造,已成為南京鄉村游的重要產品和亮麗名片,“傅家邊草莓”“橫溪西瓜”等鄉村游產品在南京周邊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舉辦“梅花節”“草莓節”等旅游節慶活動,鄉村景觀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 旅游景觀體驗類型多樣。南京鄉村旅游逐漸擺脫單一的農業發展形式,目前鄉村區域正全力打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集聚區,這個集聚區集現代農業產業園、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精品園和現代服務業為一體。同時,結合旅游景區的發展,融入民俗文化、節慶活動、高科技元素等元素,豐富鄉村旅游內容和旅游業態。
2.2 存在的問題
2.2.1 旅游景觀體驗形式單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南京的鄉村旅游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原有的景區或者農產品種植點,景區周邊效益良好,離景區稍遠則差些,且主要以餐飲或住宿接待型為主,對本地傳統的農業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觀體驗主要停留在傳統項目(觀光、采摘、垂釣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產品結構不豐富。
2.2.2 鄉村旅游點分散,整合度較低。總體來說,南京鄉村旅游地景觀斑塊分布較分散,區域特色和主題不突出,集聚效應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鄉村旅游聚居區、白馬鄉村旅游聚居區等,其他旅游集聚效應有待進一步提升。
2.2.3 缺乏開發資金投入,整體發展乏力。缺乏鄉村旅游資金投入,大大制約了南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觀的開發利用。加之當地農民作為鄉村旅游景觀開發的主體并沒有太多資金投入,導致鄉村旅游景觀整體發展呈現出乏力狀態。
2.2.4 景觀品牌形象模糊。南京鄉村旅游景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形象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應[1],導致客源市場缺乏穩定性。
2.2.5 部分村落基礎設施建設欠缺,旅游配套設施不足。南京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處在較低的發展階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資金投入等,使得部分鄉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設施較簡陋,住宿餐飲接待設施條件差,水電供應不穩定,旅游接待設施稍落后[1-4]。
3 南京市鄉村旅游景觀發展策略
發展鄉村旅游能夠充分發揮鄉村景觀資源的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培育和拓寬農村產業鏈,發展農村生態循環經濟,為建設新農村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5]。
3.1 景觀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相結合
以休閑農業景觀建設為抓手,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共贏。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觀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以農促旅、以旅富農、農旅互動,鄉村景觀設計及建設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和水平,促進南京現代農業生產、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實現,創造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村落周邊農業旅游景區景點,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資金流向鄉村的轉移,促進農村整體景觀面貌改變。鼓勵和扶持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旅游景觀建設,增加就業,促進農民自身素質和創業能力不斷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觀打造與城鄉一體化結合起來。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資金和市場;另一方面通過旅游景觀建設,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親近山水、寄情田園、放松心態的場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環境,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3.2 精心運作南京鄉村旅游景觀特色品牌
著力塑造品牌,一是通過各種方式展示和傳遞鄉村景觀品牌的相關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劃構思新穎、深含韻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對品牌的保護和延伸,形成互相促進、相互支撐的品牌體系,大力推廣品牌;四是創新營銷手段,大力發展形象營銷、口號營銷、網絡營銷、聯合營銷、名人營銷、情感營銷等,提高景觀價值營銷的效果。
3.3 “政府+企業+社區”聯動,引導鄉村社區參與景觀建設
開發鄉村旅游景觀應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區參與的發展機制,政府、企業和鄉村社區分工清晰,各司其職,定位準確,合作共贏。首先應強化決策層的社區參與意識。加強對鄉村重點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培訓宣傳,提高他們對社區參與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重視,并使其意識到社區居民的參與性對于當地景觀綜合品質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態環境維持的重大價值;其次發揮當地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完備的參與機制。在社區參與旅游景觀建設的運行機制中,社區是核心,一切機制的構建都圍繞社區的利益展開。因此,在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發展過程中,應強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區縣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區參與機制;最后應提高社區居民的景觀建設參與能力。政府可委托規劃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或地方旅游規劃院校等對社區成員進行鄉村旅游景觀建設運營方面的專業培訓,使具有社區參與愿望的居民能掌握鄉村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實用技術[1],加強其參與鄉村景觀管理的有效性。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升社區居民參與本地區旅游景觀開發的積極性,從而促進鄉村休閑農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6]。
4 結語
農業是鄉村區別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發展鄉村旅游不能脫離農業生產,但又不能僅限于生產,還要為休閑觀光提供優質的景觀[6]。對于鄉村來說,通過農業旅游有助于發展經濟,改善生活居住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7]。
5 參考文獻
[1] 黃山區鄉村旅游規劃[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 陳玉珠,王雪,楊家寶.“新常態”下看宜居鄉村的發展與建設[C]//貴陽: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5.
[3] 葉潔楠,谷海濤.南京石塘竹海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思考[J].林業科技開發,2011,25(1):126-130.
[4] 張巖.基于城鄉統籌的農業休閑式旅游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4(12):22-23.
[5] 王利炯,沈浚.鄉村景觀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聯動研究[J].南方農業,2009(1):88-90.
【關鍵詞】八里湖;文博園;創意理念;景觀結構
1 序
一山、一江、一湖,大自然賜予了九江獨特的靈秀;
生態、文化、藝術,九江人奏響了時展的強音。
伴隨著“12345”工作思路的確定,“三年會戰”決策的扎實推進,從“做規劃、拉框架、打基礎”到“大發展、大建設、大提升”步伐的全面轉換,九江人必將譜就“八里湖時代”的輝煌篇章。
2 項目概況
八里湖文博園地處九江市風景怡人的八里湖東畔。東至八里湖東路,南至環湖一路,西至勝利島,北至環島北路。規劃總面積約55萬平方米,其中陸地24萬平方米,水域31萬平方米。地理位置優越、山水資源豐富、建筑個性獨特,為營造富有文化內涵和生態特色的景觀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設計目標
3.1 文化產業的發動機
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先行軍,九江市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建設八里湖生態新區。以文博園為開放平臺,在其周邊地塊布局文化創意產業園,利用本土文化、藝術、資源發展以茶、竹、剪紙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科學發展、綠色崛起。
3.2 文化旅游的起搏器
發揮山、江、湖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文博園的引導作用,科學布局水陸兩條游線,挖掘和演繹“閑、雅、幽、逸”的尋陽文化內涵,打造“一湖觀古今,一曲譽中外”的文化旅游和休閑度假的九江旅游新名片。
3.3 生態文明的里程碑
在12345工作思路中,無論是1/3水面、1/3森林的規劃布局,還是打造一個生態新區的核心目標,都為營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奠定了基礎。
在文博園的景觀規劃中,不僅重視導入文化內涵,而且強調采用新技術提升防洪工程景觀效果、融入水質凈化功能、營建自然生態群落,文博園建成后必將促進八里湖新區的人、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在九江市的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進程中留下厚重的印記。
4 創意理念
八里湖畔的一串珍珠
名為“承百家”的主入口廣場景區、“覽星辰”的方尖碑景區、“閱天下”的博物館景區和“匯九曲”的文化藝術中心景區,融入了獨特的人文、厚重的歷史和經典的藝術,猶如鑲嵌在八里湖畔的顆顆珍珠;一條貫穿各景區的主園路,處處彰顯生態特色。一條生態鏈串起了人文、歷史和藝術的珍珠,鑄就了九江文博園的完美意境——八里湖畔的一串珍珠。
5 景觀結構
一鏈串四珠,四珠譜鴻篇。
一鏈:
生態鏈—貫穿文博園全部景區的環狀游覽主線。
四珠:
承百家—主入口廣場景區
覽星辰—方尖碑景區
閱天下—博物館景區
匯九曲—文化藝術中心景區
6 重要篇章
6.1 承百家
6.1.1 潯陽船渡 漢代九江造船業興盛,漢武帝平息南越時,乘坐的就是“潯陽樓船”。主入口廣場便以船的概念吸引著游人開始文化之旅。
6.1.2 思賢意林 陶淵明、黃庭堅、江萬里;岳飛、庾亮、白居易;李白、蘇軾、朱熹……他們都曾為九江和廬山的天然美景而傾倒,在這里放歌山水、抒懷,為九江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景觀設計中巧妙地以自然塑石、木質座椅、生態鋪地等形式,融入其詩篇、題記、佳話,讓游人在不經意間領略歷代文人騷客的故事,感悟九江的文化魅力。
6.2 覽星辰
6.2.1 方尖碑 作為中國第一座方尖碑,世界最高的方尖碑,她不僅承載著九江的歷史,也是九江當下的寫實,更是引領九江未來的燈塔。方尖碑周邊景觀設計主要從三個層次展開:一是紀念歷史,主要以名人譜、重大事件地雕等形式展現;二是寫實當下,以 “融匯九川,敢為人先,勇闖事干,追求卓越。”的九江城市精神為核心,激勵九江市民,并記述當下九江的重大變化;三是引領未來,擬設置展望未來的景墻,留有供市民和關心九江發展的游人題寫的空間,增強市民的城市榮譽感,體驗參與的樂趣。
6.2.2 天星島 湖心島形似一顆墜落在湖中的星體,與星子縣著名的“落星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今日湖中石,當年天上星”,故取名天星島。湖心島的景觀策略以保護為主,保留全部原有植被,并在周邊采取石籠、拋石等技術措施適當增加濕地植被,一為水質凈化,二為鳥類和水生生物營造生存天堂,打造生態和諧的美景。
6.3 閱天下
6.3.1 鴻儒云集 九江是一個“鴻儒云集,智能飽和”的城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文歷史,整個城市就像是一座巨型博物館。將博物館前的區域命名為鴻儒云集,寓意更多名人將匯集于此,就像博物館內所展示的珍寶那樣源源不斷。
6.3.2 清漣醉荷 勝利島的周邊駁岸主要采用生態的處理手法,駁岸邊壘砌自然毛石配植豐富的濕生植物,在人流較多處設置親水臺階延伸到水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自古以來便是許多文人墨客筆下所喜愛的植物,當年愛蓮之周敦頤辭官歸隱,來到廬山下鑿池種蓮,從此深深的愛上了這片土地。所以設計中在島邊選擇一處佳境,作為蓮池。讓來往于此的游人體會陶醉在荷蓮花海中的清新脫俗。
6.4 匯九曲
6.4.1 銀泉飛瀑 不愿摧眉折腰侍權貴的李白來到九江,在香爐山瀑布前寫下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名句。因此在藝術中心對面湖中心設計了一組大型音樂噴泉,夜晚配合燈光可展現恢弘大氣的水幕電影。游客通過現代科技的水幕電影體會大詩人當時瑰麗雄奇的想象、奔放超邁的意境。
6.4.2 藝林九曲 “九曲”取自九江城市名稱的由來。不僅寓意九江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同時通過藝術中心周邊放射性流線的設計,給人一種“匯”的感覺,寓意更多優美的藝術都匯聚其中。
6.4.3 天涯琵琶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藝術中心廣場的轉角處設置一個主題雕塑廣場,以手抱琵琶彈奏少女雕塑為點綴,寓意著人們期待藝術中心不斷涌現出超凡的藝術篇章。
7 專項設計
7.1 交通組織與游線設計
由水陸兩線、人車分流的四級路網構筑了文博園層級分明、功能齊全的交通體系和游覽路線。
環狀主園路和游船路線,形成了車船兩條生態游覽路線,分別于廣場、碼頭、停車場等功能空間相接,并連通次園路、支路和特色路,使得各級道路相互通達,為交通組織順暢合理、游線設計特色鮮明。
7.2 生態安全與防護設計
在防洪護堤、保護駁岸為基礎的前提下,以恢復生態自然功能為依托,以放大景觀效果為目的進行生態安全和防護設計:在浪大被沖刷嚴重及路基距離較近區域采用剛性護岸的的方式;中心島嶼采用柔性護岸的方式;而更多區域采用剛柔結合型護岸來處理,既滿足護岸功能又達到了最佳的景觀效果。
8 結束語
【關鍵詞】工業區;產業選擇;城鄉統籌;資源整合
Abstract: Combining the urban plan for the industrial park in Tianjin,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ject as a key demonstration of Tianjin Industrial Park, the main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s, building a new situation, as the immin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and analyze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the park space development models to today's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Industrial Zone; industry select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城市工業園區的發展,根本上說是城市功能提升與空間拓展的一個過程和方式。無論是依托城市主體的緊密式開發還是遠離城市主體的獨立式發展,工業園區從區域母體的功能與空間中誕生,最終必將回歸城市整體的功能和空間結構,或融入主城區,或構成組合城市,都將成為區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工業園區的規劃編制中應強化工業區與區域間緊密的功能互補和綜合,推進與區域的全面對接和融合,促進區域城鄉統籌發展。
1、規劃背景及現狀
目前天津鄉鎮的工業園普遍存在布局散、規模小、水平低、資源消耗大、污染點源多的問題。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轉變發展方向,合理配置資源,節約集約用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區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天津市政府決定對全市區縣工業園區進行資源整合,選取31家作為全市重點支持的區縣示范產業園區,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形成進一步推動天津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天津潘莊示范工業區的規劃建設,對于完善天津市整體產業格局,實現天津市作為北方經濟中心的總體城市定位;加速天津市整體經濟發展以及城鄉的統籌協調,帶動小城鎮建設,實現“三區”聯動、城鄉統籌,促進全縣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本次規劃編制中,我們重點分析了潘莊工業區與天津市、濱海新區、寧河縣及周邊城鎮的區域協作、城鄉統籌關系,在產業類型選擇、空間結構、基礎設施、實施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既便于實施又不失特色的發展模式。
天津潘莊工業區范圍涉及潘莊鎮、造甲鎮及潘莊農場,面積22.98平方公里,以分為A、B兩區,其中A區面積10.24平方公里,B區面積12.74平方公里。
2、方案特色
(1)綜合規劃:規劃實現了發改委、經貿委、規劃局、國土局以及中小企業辦等各部門的有效溝通,形成了涵蓋城鄉統籌、國土利用、產業發展等方面內容的綜合規劃,推動了項目的順利立項。
(2)實施規劃:規劃充分考慮城市、區縣、鄉鎮、村各級利益,將促進區縣經濟發展、帶動周邊小城鎮建設以及農民、工業、農業的“三集中”相互結合,協調各方利益及發展需要,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
(3)特色發展:規劃將休閑生態網絡與遠近期建設時序相互結合,實現園區的特色化發展與遠近期建設操作性的雙贏。
規劃經過與潘莊工業區管委會、基礎設施設計單位的反復溝通,保留現有機耕道、灌溉水系以及沿線生長多年的行道樹,近期依托現有機耕道建設園區道路,行道樹的保留也有利于早期園區形象的打造,同時結合行道樹的灌溉水渠既可以為園區增加一份靈性,也利于分期實施的園區雨水排放的骨架系統。遠期則以此為骨架形成串聯起科研服務、工業及居住等功能,集休閑、購物、健身于一體的慢行交通網絡、綠色運動快線。
3、規劃編制主要內容
1、產業發展規劃
規劃潘莊工業區加強與寧河現代產業區的分工與協作,建設成為天津市整體產業格局的重要板塊,濱海新區的延伸區,寧河縣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助推器,實踐“三區”聯動、城鄉統籌策略的重要空間載體。
(1)產業發展目標
近期目標(2009年-2011年):完成A、B兩個功能區起步區6.2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七通一平”,投資達到11.3億元。企業總投資達到188億元。遠期目標(2014年-2020年):工業區將完成全部的開發建設工作,開發面積23平方公里,基礎設施累計投資達到38.5億元,企業總投資累計達到600億元。2020年銷售收入達到1900億元,平均增速35%,實現稅收50億元,平均增速35%。吸納就業6.5萬人。
(2)主導產業選擇
1)食品深加工業
發展方向及重點:順應天津農業轉型的趨勢,依托園區區位優勢和相關產業、農產品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最大限度的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重點發展食品深加,實現農產品的綜合開發和循環利用,成為綠色食品深加工基地。
2)新型建筑材料
發展重點:依托萬特門窗重點發展PVC、鋁塑復合型、塑木復合型等高檔型材;硬聚氯乙烯(UPVC)、HDPE中空埋地排水管、新型樹脂加砂給排水管,PP-R、PE-X、PE-RT建筑冷熱水供應管等塑料管材。積極發展低碳環保材料,研究開發建筑材料環境友好技術、環境友好材料的分析檢測技術等。
2、空間布局規劃
(1)規劃結構
規劃形成“一軸兩心一帶三片區一網絡”的總體布局結構。
“一軸”:以四經路為依托的園區景觀主軸;
“兩心”:依托大賈中心村、造甲城鎮區發展的高標準的科研服務中心,是全區發展的核心;
“一帶”:沿永定新河、青排渠的“人”字形的濱水景觀帶;
“三片區”:包括工業區以及科研辦公區和生活居住區;
“一網絡”:以保留現狀水渠、機耕路綠化以及規劃道路沿線綠地形成的功能復合的慢行交通及生態網絡。
(2)功能分區
在“三片區”劃分的基礎上,根據產業類型和產業關聯度進行功能細分和空間落實,劃分為五個分區。
1)食品加工區
位于工業區北部,薊港鐵路以北。潘莊是天津市農副產品加工重點扶持點,結合現狀和即將進駐的雨潤集團等優勢企業重點發展食品深加工產業。
2)新型建材區
位于工業區南部,以現有企業為基礎,進一步強化特色,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新型建筑材料生產、研發區。
3)公路物流區
位于205國道以東,主要依托205國道及周邊的區域通路網,利用鄰近濱海國際機場的優勢,為工業區提供專業物流服務,并加強與白廟站鐵路商貿物流、現代物流加工區的對接。
4)科研辦公區
分別位于A、B區,依托預留潘莊輕軌站及造甲城鎮區,結合現狀保留及規劃水系,為工業區提供公共和研發服務,包括工業區管理中心、產品展示、工業區綜合服務中心、研發辦公、農副產品專業市場等職能。
5)生活居住區
生活居住區分為村民安置區(含大賈中心村)和配套居住區。村民安置區位于生活居住區東側,結合大賈中心村建設,主要用于潘莊農場居民還遷和大賈、王莊、白廟、楊建拆村并點的安置人口。
在生活居住區西部、南部建設配套生活區,為工業區發展提供生活保障。
(3)新農村建設規劃
潘莊工業區建設遷并楊建、白廟、王莊等3個村莊及潘莊農場二隊、四隊、五隊和總場,總人口約5000人,統一安置到規劃大賈中心村內。
4、生態系統規劃
(1)綠地系統規劃
不同功能區注重特色生態綠地景觀效果的營建,產業功能區構筑“廠在林下、林在廠中”的景觀效果,提高廠區土地利用率。居住與科研服務功能區注重人居環境建設,為居民提供戶外活動空間與開放式綠地,滿足居民休閑健身需求。
1)綠地結構
規劃通過公共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以及濱河綠地等各類型綠地的組織,構建“一帶雙軸、兩心一網”的生態綠地結構,形成“綠帶成網、綠斑點綴、藍綠嵌套”的網狀綠地景觀系統格局。
“一帶”:指依托永定新河、青排渠的“人”字形濱水景觀帶;
“雙軸”:分別是沿四經路和東四路的綜合服務景觀軸;
“一網”:依托原機耕路沿線行道樹、灌溉水渠以及規劃道路綠化建設的生態休閑綠網。
2)綠地布局
生態綠地:沿永定新河一側設置200米生態保護隔離綠地,沿七里海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外側設置500米生態保護隔離綠地,不得進行建設。
公共綠地:以服務對象為基礎對其進行布局,使其服務范圍可覆蓋全區。區內公園綠地主要包括社區公園、濱河綠地等。
與科研服務功能區和居住功能區布局緊密結合,規劃全區核心綠化景觀節點,依托永定新河、青排渠及灌溉水渠等,建設具備生態綠化、公眾休閑、體育健身、娛樂交流等綜合功能的生態公園,服務全區,體現產業區生態化發展功能。
在產業、科研服務、居住等不同的功能區內,結合區內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滿足出行距離與服務半徑的需要,建設服務于功能區內部的次級綠化節點。
功能區內各發展組團間的防護綠帶構成橫向的次級軸線。區內主干道。次干道兩側各設置20-30米和15米的綠化帶,選擇吸塵、滯塵、降噪聲能力強、易于成活的樹種,喬、灌木結合,以地方樹種為主;盡量現狀保留灌溉水渠,并沿水渠兩側設置10-15米綠化帶,形成綠化網絡。
(2)水系統規劃
規劃區內永定新河沿線設置200米生態綠化控制線,青排渠等河流溝渠,兩側規劃10-15米的生態綠化控制線,通過河岸沿線植樹造林的綠化建設,把河流溝渠及沿線土地的生態恢復與景觀建設相結合,在功能區區段沿河漫灘建立植被,開辟生態林地,在功能區內區段結合景觀規劃適度開發建設,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生態景觀廊道。
4、項目意義
(1)直接推動項目立項:2009年6月,產業園區建立的可研工作經天津市發改委、經貿委同意,報天津市政府批準成立天津潘莊示范工業園區。
(2)規劃已于2009年10月經天津市政府常務工作會議審議通過。
(3)園區雨潤食品、潘莊賽馬養殖基地等近十個企業落戶開工建設。
摘要: 花海景觀成為近年來鄉野園林設計的熱點之一,本文以華東某市花海項目為例,在明確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基于花海相關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策略,將整個場地劃分成迎賓花海區、臺地花海區、童趣花海區、采摘花海區和養生花海區等五大功能區,形成“一軸、一心、兩環、五區”的景觀結構;采用三級園路將景觀區串聯,豐富地形設計,形成視覺體驗,同時充分利用現有水系和湖面形成山水景觀;植物設計上,利用條狀曲線機理營造豐富的花海,并設計有集中式的色葉林。項目重點營造農業體驗旅游,包括農耕體驗、采摘體驗、農副產品生產體驗等活動設計,在不同的功能區側重體現視、觸、嗅、聽、味的五官感受,因地制宜地安排旅游活動。
關鍵詞: 體驗式; 花海; 鄉野; 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S 731. 3 文獻標識碼: C
花海景觀是以大面積的開花植物為主的自然景觀或園林景觀[ 1 ]。花海景觀可分為自然花海和人工花海[ 2 ]。天然花海主要分布在草原、森林邊緣和河流等自然場地;而人工花海最早源于工業加工用花、種子種球生產用花的生產基地,如著名的普羅旺斯薰衣草園、荷蘭郁金香花海、保加利亞玫瑰谷等,人工花海通過連片種植能形成觀賞價值較高的景觀效果。
隨著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以觀花為主要目的的花海旅游日益盛行。以自然資源或歷史文化遺產為主導的傳統觀光式旅游,僅僅為游客提供了一種文化或視覺的滿足感;而體驗式花海旅游相比傳統的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給游客帶來一種異于其本身生活的體驗及互動,比如為城市居民提供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鄉村生活體驗,以及不同旅游產品間的互動等。
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打造花海吸引游客, 各種以鮮花命名的節日也隨之精彩紛呈。 然而, 相關的花海旅游景區僅是模仿和復制, 缺乏鮮明特色, 產品內涵單一, 體驗層次單調, 且沒有結合自身的特色進行規劃設計[ 4 ]。 而本項目旨在將體驗式旅游理念應用于花海景觀設計, 打造具有特色的體驗式花海景區, 為以花海為主題的規劃設計提供借鑒。
1 研究區概況及規劃設計大綱
1. 1 概 況
項目基地位于華東某縣級市現代農業園區中心位置,占地約13 hm2,地塊為幾何不規則形狀。其北側與省級公路相連,西側臨近親子樂園,東側為待開發地塊,南側為民宿聚集區。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是該市區市民及周邊游客觀花的主要場所,具有一定的旅游觀光獨特性價值。
1. 2 規劃設計大綱
1. 2. 1 設計功能定位
結合整體花園旅游景區的布局安排,將場地打造成集生態觀光、旅游休閑為一體的花海旅游勝地。通過合理的功能分區,打造一個完整的花海休閑、互動旅游空間,使其成為該地區唯一具有鄉野特質的體驗式花海公園和健康發展、生態可持續場所的范例。
1. 2. 2 設計原則
1. 2. 2. 1 生態性原則
堅持生態原則是花海景觀設計的首要原則[ 5 ]。生態性原則要求在設計中注重利用好場地的地形、水系、植物等各種自然景觀元素,采用以鄉土花卉植物為主的多物種生態品種,達到最佳的環境效果。 同時,要在設計中注重可持續發展觀的實踐,對本地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加以保護和利用 , 努力做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
1. 2. 2. 2 藝術性原則
完美的花海景觀應該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以及人們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 6 ]。花海景觀中,硬質景觀相對較少,更多地依靠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和質地地貌進行構圖,并通過植物的季節變化來創造變換的景觀,以突出表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1. 2. 2. 3 簡約經濟性原則
花海公園的規劃要以簡約和經濟性為原則。一方面,項目并不單純地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同時也要考慮項目造價限制的約束;另一方面,花海旅游區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在營造花海景觀的同時可以合理地設計旅游活動和游樂設施,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同時產生經濟效益。
1. 2. 2. 4 體驗性原則
與傳統觀光旅游相比,體驗式旅游更強調游客的心理感知和理解,不追求旅游結果,更注重的是游客對旅游產品的感受、體驗和享受的過程。通過旅游者的參與和互動活動,旅游者能更深層次的感受和思考旅游活動,體會旅游產品的內涵和魅力。在活動規劃中,應強調旅游者的角色模仿和參與,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旅游活動,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觀感覺。
1. 2. 3 設計策略
1. 2. 3. 1 維持現有生態肌理,打造生態花海
項目場地現狀為大面積的農田與灌渠,具有較強的肌理感,本設計在保護此基底的前提下,整理田地,梳理水系,以花為材料,打造花海景觀,將“田”、“水”、“花”、“園”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花之公園”。
1. 2. 3. 2 展示特色空間,打造良好的視覺體驗
結合場地基底,因地制宜,隨形就勢地創造空間。項目場地高程較為平坦,且水岸通直無變化,缺少觀賞性,設計中要對現有岸線進行改造,形成淺灘、濕地、花帶;在豐富河岸線的同時,將挖出的土方堆至臺地區域,形成一個制高點,提供不同視覺的花海體驗,并有效解決現場土方不足的問題。
1. 2. 3. 3 設置特色項目,控制開發強度
花海主題公園除了花卉觀賞旅游規劃外,圍繞“花”的主題,還需要開展與之密切相關的文化活動,如養生、采摘以及兒童園藝等,賦予項目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控制項目的開發數量和強度,維持場地的生態、鄉野原始風貌。
2 規劃設計內容
2. 1 景觀結構與功能分區
以“花”為主題,以“中心湖”為中心,以“迎賓花海-中心湖-臺地花海”為景觀軸,以道路為環線,將整個場地劃分成五大功能區,形成“一軸、一心、兩環、五區”的景觀結構。五區分別為迎賓花海區、臺地花海區、童趣花海區、采摘花海區和養生花海區(圖1)。
迎賓花海區設計成一個“花朵”的造型,作為“花托”的入口廣場,既是公園的集散出入口,又是欣賞花海的絕佳駐足點。整區空間開闊,地勢平坦,利用“田”的肌理,形成花的海洋,給游人開闊的花海視覺體驗。此區采用條狀曲線的肌理營造花海,植物顏色豐富,紅、黃、白、藍、紫各色系的花海寬窄不等,間隔分布,烘托熱烈的入口氛圍。
臺地花海區通過營造不同高差的地形,種植組合式花海,空中棧道在花海中穿行,通過視線上下移動,產生空間的變化。在抬高的緩坡山地和山脊線周圍種植10畝喬木色葉林,形成花境背景,利用樹叢、樹群和樹帶分隔與圍合空間。
童趣花海區是專為兒童活動設計的場地,圍繞“花”的主題,挖掘花文化的內涵,策劃家庭園藝、開心農場等親子活動。將園藝工作引入生活,讓兒童親手種植花卉園地,體驗和感知植物從種植到收獲的完整過程;同時種植可以食用的花卉,滿足兒童的好奇心,體會吃花、吃花的樂趣。
采摘花海區提供采摘的空間,從減少成本的角度考慮,選擇自播繁衍能力強、花朵鮮艷、保存時間長,或者可以制作干花的花卉為主;同時為了維護土壤的肥力,輪作茶田,也在采茶活動中體會收獲的喜悅。
養生花海區的現狀為一些灌渠等分割的農田,肌理較為單一,互相之間缺乏關聯性。因此在設計時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將其進行梳理打通,使環境更富有趣味性,并通過趣味棧道將其交通關聯,形成水上花田的景觀構成。
2. 2 道路交通組織
道路系統采用三級園路。道路交通設計時,充分考慮場地原有已建成的可利用道路,節約建設成本;原有部分道路較為平直的,可以作為一級道路。一級園路分南北兩環,南環總長約900 m,北環總長約600 m,步行全園時間約15~25 min。一級園路貫通全園,串聯了迎賓花海區、童趣花海區、采摘花海區、臺地花海區和養生花海區。
為豐富游園的穿行體驗,二級園路主要沿中心湖區域布設,營造親水的步行空間環境,增加觀湖觀花的多方位觀景視角。
三級道路主要布置于花海田間的小尺度空間內,使得人們有更多親近花海的觀景體驗,并且便于開展園藝勞作活動。
2. 3 豎向及水系設計
項目場地高程較為平坦,基本無起伏,雖視線開闊但缺乏層次變化。場地內有“T”形河流貫穿,水質較好,無污染,但岸線筆直較為呆板。設計中結合場地基底,梳理岸線空間,適當開挖中心水系形成一個中心湖面,整理帶狀水系形成淺灘、濕地、花帶,讓場地內的水“活”起來(圖2);同時,為了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將開挖湖面的多余土方堆至臺地花海區,設計成高出路面6.5 m的觀賞平臺,使場地通過地形的變化,豐富游人的景觀視覺體驗。
2. 4 植被景觀規劃與植物配置設計
2. 4. 1 植栽設計的總體策略
植栽設計的總體策略是突出每個分區的主題和功能,在強調四季變化的同時,用植物營造和豐富場地空間,維持原生態的場地風貌。
植物是花海整體設計中最重要的元素 , 既是景觀類型和自然能力最重要的指示性元素 , 也具有各種生態和物質功能上的相互作用。種植設計原則主要有 :建造快速、維護方便、成本低廉、花期長等[ 7 ]。營造體現當地自然特征、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適應場地自然生長條件的植物,是選擇植物種類時最重要的指標。
2. 4. 2 分區植栽設計
迎賓花海區烘托熱烈的入口氛圍,用條狀曲線的肌理營造花海,植物顏色豐富,紅、黃、白、藍紫各色系寬窄不等的花海,間隔分布,層次豐盈。為滿足節日等氣氛,采用盆栽苗,可舉辦郁金香展、牡丹展、國慶草花展等季節性強、觀賞性高的的花海展覽。 臺地花海區的營造,結合了地形和毛石擋墻等自有條件,種植1~2年生的籽播花卉,如波斯菊、虞美人、矢車菊等,可呈現出色彩豐富、艷麗的花海地被。同時,在緩坡山地和山脊線周圍片植10畝喬木色葉林,在形成“景觀軸”的彩葉背景的同時又分割了空間,增加了景觀的層次感。 童趣花海區是專為兒童提供從事園藝植物栽培和裝飾活動的場地,將園藝工作引入生活,讓兒童親手種植花卉園地,如向日葵、芝麻、油菜花等,體驗到植物從種植到收獲的完整過程。同時種植可以食用的花卉,如秋葵、薄荷等,滿足兒童的好奇心,體會種花、吃花的樂趣。
采摘花海區提供采摘的空間,從減少成本的角度考慮,選擇自播繁衍能力強、花朵鮮艷、保存時間長,或者可以制作干花的的花卉為主。同時為了維護土壤的肥力,輪作茶田,通過采茶活動體會收獲的喜悅。
養生花海區是利用植物的殺菌作用,增強人體免疫能力的功能,當人們在此區域進行呼吸活動時,能夠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例如,玫瑰、藿香、萱草等,此類植物以藍色居多,能產生一種靜謐安逸的休憩氛圍。
2. 4. 3 色葉植物配置
花海植物在重點打造開花地被和草花的同時,選用了4種新、優、特彩葉樹種,在臺地花海區形成10畝彩葉林帶;美國紅楓、沼生櫟、娜塔櫟、復葉槭在春季和秋季有豐富的季相變化,為花海增添了一抹靚麗的景觀。
3 體驗式旅游活動規劃
3. 1 旅游產品定位
所謂體驗式旅游是指為游客提供參與性和親歷性活動,使游客在活動中感悟感受愉悅[ 8 ]。本項目位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所以重點營造農業體驗旅游氛圍,包括農耕體驗、采摘體驗、農副產品生產體驗等活動設計。 景區產品結合自身的風土民俗、生態資源文化,發揮景區旅游產品的優勢,促進景區旅游產品的發展。
3. 2 旅游設計
公園在不同的功能區側重體現“視、觸、嗅、聽、味”的五官感受。同時因地制宜地安排場地活動。
“視”主要體現在迎賓和臺地花海區。四季花田,視覺盛宴,迎賓區成片的花海給游客以視覺的享受;同時,游客在臺地花海區空中棧道穿行時可感受到在空中俯視花海的視覺效果。
“觸”主要體現在花田采摘區。野花之愛,愛在生長自然、芳香撲鼻、賞心悅目,在鮮花盛開的季節,游客只需放慢腳步,在觀賞花卉的同時,采摘部分花朵,就可感受花與人的深度交流。
“嗅”主要體現在養生花海區和花田彩照區。游客從嗅覺上感受花的存在,享受花的香氣,心曠神怡。
“聽”主要體現在養生花海區。古人云:笑看風輕云淡,閑聽花靜鳥喧。在養生區,游客靜聽花朵綻放的聲音,水流花間的聲音,每聞其響,欣然為樂。
“味”主要體現在親子花田、童趣識花區。花朵是人們最容易接觸到的食材,如玫瑰、茉莉花、野等;同時,香草植物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如薄荷、迷迭香、鼠尾草等。
3. 3 旅游產品開發
花海景觀的觀賞性、多樣性、親和性、文化性,可以對接婚慶、養生、親子、文創、游樂、露營、民宿、餐飲、會務、培訓等眾多服務功能,甚至形成花海綜合體。本項目所在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已開發酒店、會務、培訓等功能,項目南側開發民宿功能, 項目西側開發親子、游樂等功能,整體農業園逐步形成旅游綜合體形態。
本項目在綜合體中承載部分服務功能,如入口迎賓花海氣勢強,可作為婚紗,寫真攝影基地;在童趣花海區開設園藝課程,指導小朋友建造自己的花園,同時可用花朵制作夏日冰激凌,體會吃花、吃冰、吃香草的樂趣;在花田采摘區采摘新鮮的花朵,制作成干花或者插花,既鍛煉了身體,體驗了豐收的樂趣,又通過插花培訓得到了藝術審美觀的提升。同時玫瑰、茉莉等可制作成花茶,游客可親自采摘制作。
4 結論與討論
根據發達國家對花卉主題景區的研究分析可知,特點鮮明突出的綜合的花卉藝術主題項目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且已經成為新興的旅游目的地。國內的花海景區設計,根據景觀特色、服務功能、文化定位、產業定位等可分若干類型,形成差異化經營和多元化格局。如江蘇大豐荷蘭花海以郁金香為景觀特色,以婚慶為主要服務功能,以荷蘭風情為文化定位,以郁金香種球國產化為產業定位,形成了統一高效的資源配置,具有良好的運行效果。
花海景區的成功運行,除了設計和施工的質量要求外,后期的運營管理更為重要。從最初的播種栽植,到中期的灌溉排水、雜草管理、花期調控、病害防治,以及后期的種子采集、殘株處理等,各個階段的管理工作都是項目是否成功的重要保證。因此,必須合理規劃,形成可循環的運營周期,保障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鐘瑩, 黃德楸, 賴璟怡. 花海植物景觀之“海”設計[J]. 園林,2015, 20(12) : 28 - 31.
[2] 符木, 劉晶晶, 方翠蓮. 中國花海景觀的緣起、發展和現存問題[J]. 園林, 2016, 21(2): 12 - 15.
[3] 藍蕾, 譚富健, 林石獅. 深圳石皮山公園景觀多樣性調查與管理策略[J]. 森林工程, 2015, 31(6): 51 - 54.
[4] 夏宜平, 劉丹丹, 張嬌. 花海的科學性與可持續性景觀探討[J]. 園林, 2016, 21(2) : 16 - 21.
[5] 王強. 城市生態園林設計原則與方法[J]. 中國園藝文摘,2015(1): 81 - 83.
[6] 張志勇. 園林植物造景的體會[J]. 現代園藝, 2014(20): 107.
[7] 舒鈺, 李晶. 淺談園林種植的設計原則[J]. 林業科技情報,2011, 43(3): 76 - 77.
[關鍵詞]哈爾濱科技創新城核心區;道路綠地景觀;協調性;空間特性;可識別性
哈爾濱科技創新城道路綠地景觀是指哈爾濱科技創新城路綠地給人們的主觀感受,它應符合哈爾濱科技創新城內人員的審美要求,側重關注他們的心理感知與視覺的舒適性,恰當協調了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從而營造出了具有一定觀賞價值、滿足功能需要的人性化道路景觀。所以,對科技創新城核心區道路綠地景觀的分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哈爾濱科技創新城核心區道路綠地景觀的協調性分析
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的道路與城市的交通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規劃中,涉及一些人流、車流的組織問題,例如:出入口的選擇、交叉口的確定、停車場的設置以及科技創新城區內的交通網絡等,同時對于建筑的方向以及建筑群體的組合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具有決定經緯的作用。哈爾濱科技創新城道路交通本身還是一個多層次、復雜的系統,由于受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的布局、地形、氣候、地質、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區域道路綠地景觀,這個道路綠地景觀系統是由道路綠地的不同性質與功能所組成的。
哈爾濱科技創新城核心區道路綠地針對不同的使用功能以及規劃設計特點、規劃設計要求等可分為若干不同的級別,其中每一個級別的道路綠地景觀是由道路綠帶景觀、道路互通綠地景觀、廣場綠地景觀及停車場綠地景觀等組成。對待這樣復雜的道路綠地景觀系統,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城核心區道路綠地景觀設計時應該考慮周圍環境也相應復雜起來:首先,任何種類類型的道路綠地景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周邊的環境之中,在道路綠地滿通功能的前提下,與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的自然景色(地形、湖泊、綠地等)以及現代建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把道路綠地作為一個景觀整體加以考慮并做出了一體化的設計,創造具有特色、具有時代感的綠地生態環境,使道路綠地景觀與綠地周邊環境景觀相協調;其次,在總體規劃的道路網絡中的各條道路要具有一個統一的指導思想和指導方法,一定要做到過渡自然、銜接融洽;再者,道路綠地的景觀規劃設計還應與道路綠地的性質與功能相適應,也就是說,道路綠地景觀要與道路的功能特點相協調,才能實現完美的道路綠地景觀。
二、哈爾濱科技創新城核心區道路綠地景觀的空間特性分析
如果從空間體的角度觀察,道路綠地可以算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開放空間,它的本質是開放的,其中不僅僅包括道路綠地周邊建筑和構筑物等實體空間上的開放,還包括向人們的開放,能夠吸引、容納社會公共活動在其中的含義。
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的道路綠地開放空間可以作為一種空間環境進行設計研究,把具有改善與保護生態環境,緩沖城市關系,提供公共休閑游憩場地或具有衛生防護等功能的道路綠地空間,以土地、水、綠色植物為主要存在形態的非建筑用地空間等,有機地融入道路綠地景觀設計中,強調哈爾濱科技創新城道路綠地空間上的開放和對大多數人的開放,強調人類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及生物多樣性,使哈爾濱科技創新城道路綠地空間與傳統的城市綠地有本質區別,不再只是囿于高墻圍合,抒發個人情感供少數貴族享用的后花園,也不再只是圈一小塊地建起來的公園,而是一個公共的、開放的與整個大環境融合在一起,能起生態調和作用的空間體系。
此外,科技創新城作為新建區域,其道路空間的尺度常形成“車本化”的性格特征,而忽視了“人本化”方面的考慮,即園區內的道路綠地景觀在滿足汽車交通景觀要求的同時,卻因其尺度過大而顯得單一,從而失去空間的選擇性和親切感。因此,在保證行車安全的前提下,確立合理的道路綠地建設尺度,將有助于加強哈爾濱科技創新城道路景觀空間的營造,提高空間的通達性,增加活動的可選擇性,從根本上提高行走在道路空間中的舒適程度。
三、哈爾濱科技創新城核心區道路綠地景觀的可識別性分析
識別性是指哈爾濱科技創新城道路綠地景觀形象上應該有鮮明的個性。現代的道路綠地景觀往往容易雷同,而不同的設計方式將有助于加強道路綠地的特征,并可以區分道路綠地的不同功能。作為新的城市空間,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的環境一般不為外人所知,即使是整日往返于其中的企業員工也可能對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的交通布局、環境景觀等知之甚少,而哈爾濱科技創新城道路作為哈爾濱科技創新城布局的骨架,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其環境景觀的識別性尤其要突出。哈爾濱科技創新城道路綠地識別性的創造方法應該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創造出特色突出、高品位的城市道路綠地,還可以利用道路綠地平面圖案或立面的豐富程度等,產生不同的識別性。
關鍵詞:城市道路界面;道路景觀;設計
Abstrac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urban road interf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design. People from the city most directly felt in the road. Established image of the City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road interface. Traditional urban road interface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road-oriented functionality, safety and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manifestation of the road landscape corresponding lack.
Key words: urban road interface; road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F21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道路界面景觀不是道路空間的擴展和望,也不是對道路兩旁建筑物的評價,而是在道路環境擴展中,景觀構成要素之間以及與周邊環境之間的組織關系,是存在于一定領域中的問題;道路界面景觀中的人,不僅是外部客觀環境的評價者,更是其直接使用者和參與者;道路界面景觀是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交織而成的空間。
如果讓城市道路景觀體現其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就必須從現狀出發,充分挖掘當地個性歷史、文化元素符號,將其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去,強化該道路的界面景觀,體現其場所精神,引起人們對街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本文以資陽城南大道景觀規劃設計實例,來研究如何在城市道路界面景觀設計中凸現城市文化內涵,展示城市文化特色,促進城市意象形成,強化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
道路景觀實例
區域背景
資陽,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是四川唯一同時連接成渝“雙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歷史文化悠久,35000年前,古老的“資陽人”開啟了四川人類文明史。資有“中國西部車城”、“四川省環境優美示范城市”、“中國節能之都”、“綠色資陽”、“三賢故里”的美譽。
城南大道是城南工業集中發展區最主要的交通走廊,也是重要的城市發展軸線;整個城南工業集中發展區通過中央大道與資陽老城區、沱東新區取得交通聯系。
現狀條件分析
城南大道現狀地形地貌以丘陵為主,有著豐富的自然水系、優美的山脊曲線和茂盛的生態植被。本案具有優越的交通區位,是南部新區的門戶通道,道路周邊產業多元,是城南新區的景觀走廊。
1.3 設計理念與方法
城南大道作為聯接老城與新區的重要交通走廊,與城市其他用地一起構成城市空間和城市風貌,承載著交通暢通景觀塑造、文化表達、空間風貌、生態構件等諸多功能。因此,本次景觀設計從城市設計的理論和方法著手,突破傳統景觀的設計思路,使城南大道成為城南新區的景觀標識――城市景觀地標,山水文化載體――城市文脈傳承和生態文明的示范――綠色生態特色。著力打造“中國西部車城”、“中國節能之都”、“綠色資陽”的新區形象。
本次設計針對城南新城,從城市環境色彩、城市道路標志系統、城市視覺走廊、城市地域文化、生態植物配置、城市景觀節點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設計探索,將城南大道打造成為融商貿展示、休閑娛樂、生態游憩、景觀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資陽市城南新區景觀風貌大道。
道路景觀設計
城南大道作為新區連接諸多節點的重要道路,其景觀形象極大影響到新區乃至資陽市的景觀意向。
總體功能結構――一核、兩軸、四段
一核:
功能景觀核心 兩條景觀大道的交匯節點,資陽城市副中心、城南新區的功能及景觀核心,承載了南部新區商業中心、行政中心產業服務中心、市民休閑活動中心。
兩軸:
1) 歷史文化軸寓意資陽城市從老城區到城南新區的過去、今天、未來的發展脈絡,同時沿線產業區可以比擬為未來資陽經濟發展增長的動力引擎,承載資陽美好明天。
2) 景觀形象軸彰顯資陽城市門戶形象,是一條禮儀性景觀大道,沿線分段布置綠化景觀,分別展示各個區段的功能與特色,將未來新城多種功能特色與景觀風貌串聯,融為一體。
四段:
門戶景觀段該段為通向成渝高速公路的重要景觀節點,可通過大尺度、大流線的設計手法,打造代表資陽地域文化及城市精神的形象窗口。
工業展示段本段是城南新區重要的產業功能區和重要的形象廊道,道路兩側是企業和園區的展示空間,展示資陽工業文明和產業興盛的景觀形象。
產業景觀段本段是新區重要的道路景觀節點,重在營造適宜于產業園寬闊開放的景觀形象。
濱水居住段是臨近沱江的重要節點,作為濱江景觀的延續與滲透,重要發展高端居住于休閑功能。
景觀結構規劃主題
界面景觀的完善 城南大道的景觀設計必須充分分析丘陵地帶城市的空間比例關系,形成適宜的景觀序列和空間尺度,特別應該注意人行道綠化的模式和行道樹的類型,其將直接影響到空間舒適度是否合理。
界面色彩組合定位本案首先對資陽的城市色彩進行調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古典建筑、城區建筑和自然山水四大類進行顏色統計。調查的結果是:資陽市的山地呈現土壤的紅褐色,而有植被的山水則呈現出植物自然環境的綠色,傳統民居主要是灰色、灰褐色,形成了以灰色調為主的基調色;古典建筑則主要偏青色、灰色;新區主要偏青灰色,色調偏冷。調查的結果反映了資陽市以冷灰色、青灰色為主的基調色,符合資陽市色彩規劃。
節點景觀的形態演繹將資陽的山水文化進行挖掘,將其演變出來的形象進行造景,將城南新區主體產業文化進行提煉,將其抽象出來進行城市家具設計,傳遞“西部車城”、“節能之都”、“綠色資陽”的形象名片。景觀節點使用充滿地方特色的砂巖造景,形成現代工業文明與自然的相互融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濃厚的歷史記憶。
界面景觀的構建策略
可意向性與可識別性的實現 設計師賦予道路一種指向性或不可逆轉的方向性,使人在道路上的感覺能統一成為連續的指向性,在感覺上具有強烈的目的地。
認同感和歸屬感設計師著力打造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吸引力的界面景觀,賦予連貫和內聚的形式以及易于識別的公共領域,使人們具有城市認同感,從而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意識到自己與城市或社區的一種精神上、心態上的相依關系。
歷史沉淀和文化內涵城市歷史文化的沉淀和累積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城市形態與風貌特色。文化內涵賦予城市道路空間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使其具備場所的性質和精神。不同文化內涵的地域形成不同的場所特征。設計師尊重和延續傳統文化脈絡,順應人的心里和行為方式的要求,努力打造有文化、有城市魅力、有素質的道路和街區,使城南大道作為歷史文化載體的一部分,反應城市發展文化和文化特色,使人們感受并意識到屬于這個場所。
社會網絡城市道路中的時間和空間結構是相對穩定的,有益于人與人之間結成豐富的社會網絡,包括:社交網絡和活動網絡(休閑娛樂、散步游園、運動鍛煉等活動)。因此設計師著力打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態環境,使社會網絡產生強大的凝聚力,讓生活其中的人們不僅有歸屬關、認同感,而且具有安全感和依附感,從最大程度上使道路界面景觀具有某種內在的力量。
城南大道沿街立面
關鍵詞:校園 新形勢 開放 共享
中圖分類號:G6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變化,大學校園空間經歷了多個階段的發展。在如今知識經濟的背景下,多學科相互交叉、互相影響 對大學校園的規劃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嘗試探討新形勢規劃理念指導下的大學校園變化。
第一章大學校園規劃面臨的新形勢
大學校園作為城市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組成部分,對于所在區域乃至整個城市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我國大學產業迅速發展,辦學模式、組織模式、投資模式和大眾認知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都地影響著大學校園的規劃建設。
1.1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
校園的變化源自校園功能需求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終導致校園規劃設計的變化。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主要表現為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由培育“專才”模式轉變為培育“通才”模式;教育重點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育形勢多樣化
1.2大學校園與城市的關系
大學校園作為城市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組成部分,對于所在區域乃至整個城市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大學逐漸由以前孤立的“象牙塔”轉變為城市的公眾教育培訓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業和孵化中心等。
1.3大學校園特殊的社會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對高校教育的強烈要求以及我國宏觀政策的引導,各地都開始進行大批量的新校區建設,短時間內的巨大需求使中國的大學在各地出現雷同的布局,缺乏與地域以及校園自身辦學特色的關聯,從而喪失了校園特色①。
第二章 當代大學校園的規劃理念
目前,大學新校園建設的發展勢頭開始減緩,大學校園的自然環境發展方向將從注重數量的增加轉向注重質量的提高。大學校園的自然環境塑造主要關注整體性塑造、集約性塑造、生態性塑造、彈性塑造等方面。
2.1系統性
大學校園是一個各部分功能有機組織的系統,因此校園設計需要堅持系統的觀點。其中,作為基礎知識傳授、學科內學術交流和學科間信息交流的校園空間,同樣以系統統一的方式分布其中。不同層次的校園活動面向不同層面的參與人群,其所需的不同屬性的校園公共空間也因此呈現出層次性:校園級公共空間適應了校內各學院、機構之間的交流互動需要;而各學院組團內各建筑物之間的連廊、底層架空空間②。
2.2開放性
在注重校園內部信息流通的同時注重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學術科研院所、社會企業等機構之間的科技信息互通,才能更好地保證所培養的創新科技人能與學科內最前沿的學術成就接軌。為校外專家學者、科研院所提供交流場所的學術講堂,為社會企業提供研究基地,能為科技人員提供科研實踐機會的企業研發基地、科技產業園區等不同形式的大學科技園,以及學術交流中心生活居住服務等一系列相關的配套設施。
2.3綠色設計
在當代大學校園規劃中,往往以塑造綠色校園為核心理念之一,在打造綠色校園景觀環境的同時,強調生態優先原則,注重能源的節約和資源的再利用,減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問題。首先,突出“大學園林”的設計理念,將大學校園深厚的人文氣質與中國古典園林優雅的傳統神韻創造性地結合,體現了新時代校園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交往場所的營造等思想。
第三章 東北大學規劃設計研究
3.1規劃設計理念
3.1.1向內發展
規劃突顯出一個向內發展的校園。宿舍區與學院區獨立成區,分布在校園用地,具有高共享性的核心功能區集中布置在用地中心,引導人流的向內集中。同時,本規劃分為兩個軸線:中軸線以水面為主題,按照地鐵線的線路,串聯起校區內重要的室外交流中心和學生主要步行活動區,如校區北端的行政中心,中心區的圖書館、食堂、風雨操場、教學樓等。
3.1.2高共享性
大學校園必須是學習與生活同在、學科與學科交融、校園與社會對話、人文與生態共享的集成共存體。從宏觀角度看,本規劃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著重整體環境的塑造,強調城市資源共享原則,充分配合城市用地發展,與整體城市綠地格局相吻合。從微觀角度看,本規劃合理的學院區布局,加強了校園內學科互動和資源共享,同時,核心區公建布置適應大學向社會開放的要求。規劃中集中的教學設施、優美的校園環境以及集中的教研產布局為城市建設的發展作出貢獻,充分體現了現代大學高共享性的新時期特點。
3.1.3突出文脈與人本理念
規劃保持東北大學的規劃傳統,規劃營造高品味,多層次的校園交流空間。注重以人的尺度和行為方式為標準來進行功能分區和建筑布局。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步行組織的原則。校區空間上創造了宜人的學習生活場所,形成優化的校園環境。
3.2東北大學總體布局
規劃突顯出一個由中心向外側發展的校園空間。規劃分為兩個軸線——自北向南的水軸和自西向東的綠軸。水軸以大尺度的水面空間為主,沿地鐵線路,串聯起校區內重要的標志性建筑和學生主要步行活動區,如校區北部的行政中心,核心區區的圖書館、食堂、風雨操場、教學樓。橫穿校園的綠軸沿用了渾南新城區的規劃布局,貫穿校區東西兩大區域,給予校園自然園林特征。校園建筑沿主軸空間兩側均衡布置,四個學院位于校園四角,采用院落式布置。
3.3綠地景觀規劃
入口廣場以硬質鋪地為基調,以方形草坪及灌木樹池等觀賞樹作為點綴,創造出簡潔、大氣、開敞的入口景觀效果。
為了給核心交流區創造出良好的氛圍,其布局形式與周邊建筑群體相協調,采用規則式布置,在中軸線上布置寬闊的水面,與周邊建筑相互輝映,并呈大氣恢弘的整體效果,水岸邊配以簡潔的綠化帶設計,以低矮灌木和小喬木作為點綴,輔以自由式步道,更好的為師生提供交流場所。
學生生活區的綠化功能主要是為了改善局部小氣候,在植物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室內采光和通風的要求,同時,在生活區內部綠地中分散設置小游園和疏林綠地,以供學生和教職工業余時間游覽、休憩和鍛煉。
學院教學區的綠化系統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學院建筑群圍合出的廣場綠地組成,另一部分是又建筑單體院落綠地組成。廣場綠地設計以具有符合各學院學科人文氣息的雕塑為主題,配以硬質鋪地及小灌木及喬木,突顯個學院學科氛圍,為師生創造良好的公共交流空間。
3.4交通規劃
東北大學校園道路規劃主張把地面交通面積減少到最小。考慮學校人流車流的交通特點,應做到人、車分流,動、靜分區,在學生活動密集區,按“步行者優先空間”的理念進行規劃設計,為師生提供優美、舒適、安全的步行環境。停車要求適度分散。
在學生活動密集區,按“步行者優先空間”的理念進行規劃設計,為師生提供優美、舒適、安全的步行環境。
第四章結語
目前我國正處于大學校園建設快速增長期,許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擴大、調整和改建、搬遷等各項任務。從長遠來看,當代大學校園需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相信隨著我國大學校園建設經驗的不斷積累,大學校園必然會走上一條健康之路。
參考文獻:
沈祖光 劉文. 新形勢下大學校園規劃的空間模式研究[J] .城市,2011年04期
關鍵詞:購物中心 休閑體驗式 主題性 個性化 文化性 生態性
0、引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上購物逐漸成為當前購物的另一種主要方式。消費者可以足不出戶。在網上搜索、查看、比較商品和價格,挑選到所心儀的商品,商品通過快遞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這種虛擬購物雖然有一定局限性。但其便捷、輕松、價廉及送貨上門的服務使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對百貨商場或購物中心構成了巨大沖擊。即使是這樣。傳統的實體購物也仍具有存在價值,因其除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外,還能使消費者獲得購物體驗。特別是隨著城市中生活、工作壓力的逐漸增大。人們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放松休閑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吸引消費者走進商場,并停留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休閑活動成為傳統商場努力追求和探索的目標。
在目前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休閑體驗式消費”的迅速發展。一種新型的商業建筑模式“休閑體驗式購物中心”也得到了大量的實踐,它不同于傳統的商場,更強調購物空間的個性化與消費內容的多元化,吸引人們來此休閑、駐留、體驗與購物。
1、購物中心的定義與發展歷史
1.1 美國購物中心的發展歷史
美國國際購物中心協會(ICSC)對購物中心的定義是:購物中心系由開發商規劃、建設、統一管理的商業設施;擁有大型的核心主力店、多樣化的商品街和寬廣的停車場,能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與日常活動的商業場所。
維基百科對購物中心的解釋是由單棟或多棟建筑物組成的商業綜合體,其內部由步行街將各店鋪聯系起來。讓購物者很方便地由一家店鋪走到另一家店鋪——一種傳統露天市場的現代室內版。建筑設計的觀點是如何在一個可控的購物環境中最大程度地吸引消費者來此購物,因此其設計努力營造室內空間。同時,其店鋪布局的理念是先確定一個或多個主力店,然后去吸引小型的連鎖或零售店。
美國國際購物中心協會根據購物中心的規模和所服務覆蓋的范圍。將購物中心分為8種類型:鄰里中心、社區中心、區級中心、超區級中心、時尚中心、主題中心、Power Center、奧特萊斯中心。中國商務部頒布的《城市商業中心等級劃分標準(征求意見稿)》根據中國國情,將商業中心分為5種類型:社區商業中心、區級商業中心、市級商業中心、都市商業中心、國際商業中心。
在美國。現代意義的購物中心是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城市郊區化和汽車普及而發展起來的。然而隨著越來越多購物中心的建成。許多早期的購物中心由于交通客流和租戶減少而倒閉。被稱作“灰地”或“死城”;尤其進入本世紀以來,新建的購物中心數量很少,因此商業地產的未來走向成為了急需解決的問題。1990年代中期以前。購物中心的建筑形式是封閉室內型的購物中心。之后這種趨勢開始改變。露天開放型的建筑形式成為流行。一些封閉型的購物中心被改造為露天開放式。同時將空閑的主力店區域改造為室外空間。當網上購物的快速增長嚴重影響到購物中心的經營。美國1 300家購物中心中大約有200家倒閉。因此,購物中心在積極探索新的模式吸引消費者,逐漸轉變為休閑中心,引入公園、電影院、健身房,甚至釣魚湖,并塑造更加動人的建筑形象。這種模式被稱為休閑體驗式購物中心(UfestyleCenter)。在美國。體驗式購物中心進入繁榮期。從2002年的30家增長到2004年的120家。
美國國際購物中心協會對Lifestyle Center的定義是:位于密度較高的住宅區域,迎合本商圈中消費顧客對零售的需求及對休閑方式的追求。具有露天開放及良好環境的特征。主要有高端的全國性連鎖專賣店或以時裝為主的百貨主力店。多業態集合。以休閑為目的。包括餐飲、娛樂、書店、影院等設施,通過環境、建筑及裝飾的風格營造出別致的休閑消費場所。
1.2 中國購物中心的發展歷史
中國的商業地產發展經歷了幾種主流商業模式,即第一代供銷社商業模式,第二代百貨商業模式,第三代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模式,第四代城市生活休閑中心模式。第四代商業模式是建立在Shopping Mall和Lifestyle Center基礎上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在規模上更接近MALL,在理念上則更接近于Lifestyle Center,但不是簡單照搬或疊加,而是結合項目自身特點和對商業市場的理解而做出的一種創新思路,更強調體驗式購物。在滿足人們一站式購物需求的同時進行升級。增加體驗式消費。它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四大功能于一體。其中運動、娛樂、休閑占有相當重要的比例。這里既是購物中心、休閑中心,也是社交中心。
2、休閑體驗式購物中心
2.1 體驗式消費
體驗式消費是指商業街、商場在建筑設計、景觀配套及業態組合等方面營造出一種新鮮的、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消費環境,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感受到愉悅,其特征是重在體驗,重在精神消費。商品的體驗式銷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蘋果店等銷售電子商品的店鋪,商品完全開放式陳列,消費者在店里可以任意體驗電子產品,其特點是“先體驗。后消費”。
2.2 休閑式消費
休閑式消費,即商業街、商場在業態上創造多元化的休閑活動,如看場電影,或享受一頓美餐,或在滑冰場飛舞,或做個放松的SPA等。其目的是吸引消費者在購物中心內停留,以消費群體為目標定位,根據消費者的休閑需求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
2.3 休閑體驗式購物中心業態規劃
休閑體驗式購物中心不是簡單地將多種業態堆積在一個大的封閉空間中。而是將景觀、業態、建筑、功能等各種因素科學地結合在開放的環境中。與Mall和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它更加注重環境和建筑設計,更加注重消費者休閑娛樂的消費需求。由專業的商業管理集團開發經營,業態復合度較高,行業多,功能多,商品結合度寬,為特定的目標客戶群提供餐飲、娛樂、購物、休閑。這里走的是精致、品味、享受、雅致、特色型的經營路線,體現一種獨具“小資”特色的生活品味,不同于傳統購物中心的一站式購物。
2.4 休閑體驗式購物中心的空間設計原則
近十年來。我國的購物中心有了長足的發展。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連鎖購物中心,如本土的萬達廣場、中糧大悅城、華潤萬象城等;國外購物中心也相繼進駐中國。如新加坡的凱德MALL、瑞典宜家購物中心等。然而,隨著越來越多購物中心的建成。“一站式消費”、“多元化業態”、“商業綜合體”已不再是新鮮概念。神秘的光環褪去之后。這些購物中心同質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具體表現為:
(1)品牌定位及目標人群同質化。購物中心內入駐的商家品牌大同小異,商品基本都是針對年輕人的時尚商品,缺少個性化或針對特定人群的品牌。購物者只需逛一家購物中心。便可買到所需的商品。但無論對于在城市中心區黃金地段的購物中心。還是處于非城市中心區的新區購物中心,品牌定位和目標人群都需要更加精準。
(2)商業空間單調,缺乏主題創意。目前國內購物中心商業空間設計大多采用中庭或步行街,在其周邊布置精品店。中庭或步行街的室內設計采用鋁板、玻璃、石材等高檔現代材料。正如中國的城市建設千城一面一樣。購物中心也是千店一面。缺乏空間個性和地域特色。
體驗式購物中心的目的是吸引消費者,其設計的出發點是緊緊圍繞“人”的因素去展開,因此設計要體現主題性、個性化、文化性及生態性。
2.4.1 主題性
主題性作為購物中心在設計之初的出發點。可以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的消費人群來擬定主題。題材新穎的主題能夠牢牢抓住消費者的精神需求,激發消費者的興趣。主題鮮明的空間環境能使消費者產生強烈的場所感、歸屬感及認同感。通過傳達深層的主題信息。反映特定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創造出引人入勝的空間形象。
國外主題創意比較成功的案例很多。迪拜購物中心(Dubai Mall)是其中之一。它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場”,由10~15個Mall中Mall組成,一共有大約1200個商店,15000個停車位。這座購物中心不僅因其規模和體量龐大而聞名。同時還因擁有眾多主題鮮明的特色空間環境而廣為人知。為了吸引游客光臨,購物中心強調文化營銷,在規劃創意中注重迎合顧客差異化消費心理,通過建筑風格設計、環境景觀規劃和內部裝飾集中展現其文化品質。
迪拜購物中心平面呈1/4圓形,平面中環形步行街將各個MALL聯系起來,每個MALL的中庭結合所經營的業態設計體現了各具特色的主題空間。如黃金市場的中庭體現阿拉伯風格的集市建筑特點。時尚大道中庭周邊林立時尚奢侈品牌。海底世界水族館邊則布置有休閑品牌。壯觀的人造瀑布周邊布置有休閑餐飲等設施。
目前。迪拜購物中心因其獨特的創意主題與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購物中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消費的體驗環境,成為世界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和本地居民娛樂、休閑、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
2.4.2 個性化
當購物中心的主題確立后,建筑設計如何體現主題成為設計的關鍵點。個性化空間是營造特色空間的有效手段,其手法有多種方式,不拘一格。
方式1,個性化的建筑設計。北京三里屯Village的設計概念來源于北京傳統的四合院與胡同,通過對傳統的城市文脈和肌理進行重構,創造了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正如建筑師隈研吾為項目所定的基調——“讓經典脫胎。重生于當代”。每棟建筑的幾何造型和色彩材料的大膽運用,賦予每棟建筑獨特的外觀和個性。為北京注入國際化的元素。
三里屯Village個性化的建筑設計具體體現在:1)開放式的建筑布局,項目由19棟低密度的時尚建筑布局而成。并以小巷、院落、廣場等相互連接。組成一個大型開放式購物街區,創造眾多室外空間,促進建筑與城市的交流,打破了北京傳統購物中心單棟建筑物的單調布局;2)建筑造型為不規則的幾何體,色彩運用大膽、鮮艷、獨特,賦予每棟建筑物獨特的個性;3)不同建筑物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玻璃、木頭、石頭和竹子等裝飾性材料體現了建筑物不同的個性;4)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和商戶共同參與設計,一方面商戶獲得了一定的自由度和控制權。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建筑的內部與外觀豐富多樣,體現了商戶的個性和特色,增強了整個項目的吸引力。
方式2。個性化的室內空間。英國倫敦WESTFEILD購物中心是歐洲最大的室內購物中心,室內空間設計上最富個性的是其波浪型的玻璃頂棚,成為整個空間最大的亮點。
方式3,采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打造個性化空間。北京的世貿天階有著亞洲最大的室外天幕廣場。天頂巨大的LED屏播放著富于夢幻色彩和時尚品位的聲光藝術。令人震撼。
方式4,通過景觀照明打造個性化空間。北京藍色港灣夜晚夢幻般的藍色燈光拱廊與童話王國般的露天燈光廣場。一起打造出如夢如幻的空間環境。帶來穿越時空的體驗。讓人印象深刻。
2.4.3 文化性
購物中心除了承載購物消費的功能外。未來將承載更多內涵。包括文化內涵、教育內涵、創意內涵。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正逐漸呈現旺盛的生命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國內許多城市興起將老城區的舊廠房或舊建筑改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吸引文化創意公司入駐,使老城區煥發新的活力。購物中心可以借鑒此種方式,利用其資源和輻射力的優勢,將文化與時尚結合,創意與商業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混合效應。
北京的一些購物中心在文化營銷方面探索出了一些經驗:1)引入文化性質的載體,如美術館、特色書店等;2)引入創意設計和創意產品;3)引入泛文化體驗類的品牌商戶,如藍天城兒童體驗館;4)舉辦豐富的文化活動。如美術攝影雕塑展、動漫比賽、天文展等。購物中心結合自身特點量身打造具有品牌效應的文化活動。
2.4.4 生態性
隨著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主題。購物中心同樣需要利用自然元素,如陽光、空氣、水、植物等,采用多層次、多元化手段打造生態化的建筑,其具體手段如下:
(1)盡可能多地將自然光引入室內。同時保證采光頂及采光窗玻璃的保溫與遮陽。創造出舒適怡人的室內環境。既可有效減少室內照明的使用。又降低空調的負荷。減少用電量。
(2)根據所在地域的四季風向特點。將自然的新風引入室內。同時及時排出室內的污濁空氣。
(3)創造豐富的綠化景觀。盡可能創造室內外園林景觀空間。既為顧客提供融入大自然的環境。又提升了建筑的品質。
(4)水體的運用。包括自然水體與人工水體。設計中將建筑物與自然水體、人工水體有機結合。賦予場所生機與活力。吸引人們嬉戲玩耍,駐足停留,活躍空間氛圍,使之成為消費者休閑放松的好去處。人工水體應充分利用雨水和中水等。循環用水。節約水源。
(5)集約使用土地。如地下空間的使用,一般將地下層設為商場、停車場和設備機房。地上的開發則是越來越多商場與酒店、辦公結合的綜合體,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集約使用。但應避免建筑容積率過大。
2.4.5 社會生態化
城市是人類聚居化生活的產物,人的社會行為、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是城市進化發展的源動力。城市建設體現不同人群對社會生態的需求。購物中心作為城市經濟活動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其設計應該以人的需求為本。追求人、建筑、環境三者的高度平衡與統一。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開發規模應合理適度。購物中心在開發過程中應根據自身定位和所服務的地理及人群范圍選擇適合的商業規模。如果區級的購物中心規模超過市級規模。則帶來招商的困難和開業后購買力不足的問題。使得購物中心不能獲得良好的收益。浪費資源。
(2)建筑設計以人為本。宜人的空間尺度將使購物中心成為城市中可增加人生體驗的活動場所。
(3)尊重當地傳統文化及文脈。購物中心的開發不是簡單地推倒重來。應因地制宜。舊城區具有文化價值的傳統建筑物應予以保留并賦予新的功能。使其煥發新的活力。如上海新天地將老上海傳統弄堂改造成時尚的商業街區,成為上海的新名片。對于新建的購物中心,也應尊重當地文化及人群的消費習慣。由于目前購物中心多為連鎖化經營,有的開發商在全國范圍內開發一種模式的購物中心,開發建設中未結合當地的文化及人群消費特點,結果在經營運行中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后期不得不重新改造或重新招商,影響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