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公文范文 假日經濟旅游消費的法律思考

假日經濟旅游消費的法律思考

發布時間:2022-07-25 08:55: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假日經濟旅游消費的法律思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假日經濟旅游消費的法律思考

一、假日經濟旅游消費的現狀

在旅游業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幾乎每個國家都需要假日經濟的發展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帶動供給增加、市場繁榮。假日旅游是一種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殊情境,消費機會多,旅游勝地的商品供給品種繁多且帶有當地特色標簽,旅游者的購買欲望因富有想象力和吸引力的產品而表現得更為強烈。情境因素也是作用于消費者行為的主要變量,旅游購物場合的周邊環境亦能帶動游客的購物心理,尤其是在興奮的離家狀態下,消費者表現出高漲的消費體驗情緒。假日消費者在旅途消費的過程中,表現出消費意識不成熟,存在盲從和沖動消費心理。在節假日期間,市場需求強烈,經營者抓住契機,大打價格戰,靠打折促銷開拓市場,掠奪式的透支消費者的資源,只注重銷售產品,不關心消費者利益,甚至忽視自身品牌形象、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嚴重影響了行業聲譽和旅游地形象。由于供需雙方信息不暢問題,景區接待、訂票訂房等都欠缺準確、及時、實用的信息渠道,假日酒店也會有“捆綁銷售”行為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對酒店尚可進行投訴建議,但在假日購物中常見的宰客手段特別高明,有套近乎、產品高標價賤賣的、有購物后調換樣品的、有低價誘導購物的、有偽裝正規旅行社四處招搖撞騙的,更有導游“好心”變更行程,實為誘導逛街消費的,讓節假日出游者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落入消費陷阱中,事后才意識到自己的合法利益遭到侵害,卻找不到相應的法律救濟途徑。

二、假日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相關問題梳理

(一)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相關界定

消費者“冷靜期制度”是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時確立的,旨在擴大該法的調整對象,進一步拓寬消費者權益保護范圍。所謂“冷靜期制度”,是指消費者在合同成立并在發生效力以后,依據法律相關規定賦予單方解除或者撤銷合同的權利。在我國,目前尚無關于假日經濟的專門法律法規,對于旅游消費中引進“冷靜期制度”,也是現階段一個比較大膽的構想。

(二)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歷史來源

消費者“冷靜期制度”最初起源于美國,在直銷和保險行業中引進了“冷靜期”的說法,后又被稱為“冷卻制度”。應運而生的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使那些處于產品信息相對弱勢的消費者在一定期限內,可以主張有退換貨并收回全額退款的權利。實際上,在歐洲的假日經濟立法中早有體現,歐盟于1994年出臺的《歐盟假日經濟指令》中規定10天的“冷靜期”,購買商品10天內,可以在不說明任何理由下換貨或退貨,并且不受任何懲罰。亞洲地區,馬來西亞在1992年的《旅游假日經濟政策指南和要求》中明確規定每個度假村都必須使用一家合法登記的馬來西亞公共信托公司為消費者提供權益保障。

(三)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法律依據

根據《民法總則》第147條的規定:“基于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148條規定:“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149條規定:“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在2014年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為了秉持公平理念,注重平衡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保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特在經營者義務一章新增了“冷靜期制度”。假日旅游消費是普通消費的常見表現形式,需要對“冷靜期制度”做出適當延伸。

三、假日旅游消費法律規制的初步思考

(一)假日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首先,假日消費“冷靜期制度”的建立是對選擇權的一種保障性救濟,由于旅途購物自身具有流動性、不確定性、特殊性,和傳統交易領域內的消費行為相比,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等權益容易受到侵害。在短期旅途消費的情況下,假日消費者和經營者在雙方交易過程中始終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地位,旅游消費者并不能充分實現自己擁有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建立假日經濟“冷靜期制度”,并在合理期限內實現無條件退貨,讓旅游消費者在特定交易中擁有反悔權,就有機會糾正自己的集中沖動消費行為,能夠在旅途中理性地選擇消費,更有效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其次,假日消費“冷靜期制度”的建立是對商家誠信經營的一種考驗,特別是那些旅途中發生的沖動型消費和集中消費行為。市場經濟對我們而言是一種誠信經濟,要求企業誠信經營并明確自己的產品責任。一些不良商家為了在節假日牟取暴利,在出行沿途虛假宣傳廣告,利用消費者的失誤或者沖動性心理獲益。在景區非固定場所的特產銷售環節中,往往存在商家大量的虛假宣傳,仍有不少游客上當受騙。一旦“冷靜期制度”得以實施,能促進市場整體商品質量的提高,優化資源分配效率,商家在交易過程中盡可能真實客觀地介紹商品,會更重視商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而不是一味抓住消費者失誤或者非理性消費來賺取利益,這種誠信經營理念為建立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后,假日消費“冷靜期制度”的建立是促進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有效途徑,無條件退貨的規定,會讓旅游消費者擁有反悔權,會使那些節假日居心不良的商家陷入被退貨和換貨的風險境地,為了權衡利弊,避免付出沉重的代價,商家就會提高自己的產品質量以及保障服務水平,且價格合理,售后服務配套完善,只有這樣才不至于面臨退換貨的風險,實現自己的經營利益最大化。由此可見,假日經濟“冷靜期制度”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旅游消費者短期內集中購物的擔憂,開發閑置資源,促進假日商品的正常流通,從而能拉動消費,帶動商業的繁榮。另外,“冷靜期制度”的設立使得與誠信的經營者締約的消費者數量上升,也是對商家的一種鞭策與鼓勵,有利于繁榮市場經濟。

(二)假日消費者“冷靜期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假日消費也是消費的一種特定表現方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條例同樣適用,但需要在原有的適用范圍上做進一步擴大與具體化規定。

1.假日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行使范圍。在所有的消費行為中,并不是任何領域都可以直接適用“冷靜期制度”,對其范圍應當做出必要的界定。該制度最初設立的目的是實現合同的實質正義,讓消費者在合理期內可以對自己的非理性行為采取補救措施,以此改變交易過程中的相對弱勢地位,平衡雙方主體利益。由于“冷靜期制度”是對傳統的契約嚴守原則的突破,所以各國立法都采取保有謹慎的態度,在特定的交易模式方可適用該制度。在適用范圍上,各國具有明顯的差異性。英國的“冷靜期制度”已擴展到分時度假領域;美國的“冷靜期制度”的適用范圍主要是遠程交易和有限消費信用等;德國的適用也包括分時度假。我國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冷靜期制度”的適用范圍是“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此處的“商品”包括商品和服務。為避免部分消費者將“冷靜期”濫用,只將“冷靜期”局限于那些信息比較不對稱的交易領域,總共包含三類:一是網絡購物;二是交易額巨大的消費行為;三是先交錢后簽合同的消費行為。那么,對假日旅游消費的冷靜期主張需要做進一步延伸,旅游消費不同于遠程網購,一旦反悔還能找到當初自己的購物信息,可以通過售后解決,旅游消費往往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完成的交易行為,如果消費者想通過法院或仲裁機構的救濟來行使合同撤銷權,就要有足夠證據證明在旅游消費過程中存在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情形,短期旅途流動性大,取證相對困難,有時的沖動消費連購物小票都沒有,而且一旦進入司法程序,就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費用支出,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跨區域解決糾紛,假日消費者維權之路歷盡艱辛,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很多消費者選擇自認倒霉,暗自吃虧也不愿陷入漫長的維權糾紛。所以遠程假日經濟“冷靜期制度”的建立能夠快捷高效地解決諸多旅游消費糾紛,并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旅游消費糾紛的解決成本。

2.假日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行使前提。實行假日冷靜期制度應當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可以從旅行社、假日酒店、觀景房、旅游景區特產地等范圍內慢慢展開。從現實生活來看,這些旅游消費領域是消費者受騙的高危領域。例如,去云南旅游的游客,購買的玉石大都以次充好,假貨居多,去東北游玩的人購買特產人參,以為買到帶證書的就一定是正品,后來被證明都是那些不良商家的套路,高價購買的人參價值與價格根本不對等。旅客們在假日購買商品和享受服務時極易受商家虛假宣傳的影響,短期內無法保證正確的選擇權,而賦予旅游消費者冷靜思考的時間,從出行的直接消費客體規定假日消費者主張反悔權的法定權利,可以很好地彌補這種因遠程短期內消費方式造成的缺陷。

3.假日消費者“冷靜期制度”的法律效果。推行關于假日旅游消費的“冷靜期制度”,就是賦予消費者在合同簽訂后的法定期限內,進行冷靜思考后享有的單方解除或撤銷合同的權利。由于該制度直接關乎消費者和商家的利益平衡,所以消費者行使“后悔權”的法定期限不宜過長,應當根據旅游消費者和商家的實際利益情況而制定合理的思考期限。假日消費者主張后悔權的直接法律效果是,雙方買賣合同解除,消費者退貨,經營者退款。這就需要建立異地短期消費的售后部門,讓假日消費能和網購一樣實現七天無理由退貨,但假日旅游消費者退貨的前提是要保證商品完好無損,若商品已造成一定程度損壞,消費者就不能主張行使反悔權。為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交易雙方可以約定運費的承擔方,如果商家在節假日運用欺詐的營銷手段,作為過錯方,應當承擔退貨所產生的必要費用。

作者:王麗 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