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25: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8-0692-02
【關鍵詞】 青春期;性;健康知識,態度,實踐;學生
青春期是人類發展的特殊時期,是從童年向成年過渡的時期。隨著身心發育的加快,極 易出現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一個敏 感的話題。本調查旨在了解懷柔區中學生性健康知識、觀念、行為現況及教育需求,為政府 制定和完善學校青春期性教育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從北京市懷柔區城鎮、平原、山區各抽 取2所初中,在每個學校的初一~初三年級中各抽取4個班,以被抽取班級的所有學生為調查 對象。共收取有效問卷2 430份,其中男生1 198份,女生1 232份。
1.2 方法 采用結構式問卷,以匿名方式由對象獨立完成。問卷分4個部分 :(1)一般情況;(2)青春期與性健康知識;(3)對性相關問題的態度和觀點;(4)學 習需求。
1.3 資料處理 應用Epi data數據庫對獲得數據進行雙錄入和邏輯檢錯,采 用SPSS 11.5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初中學生的青春期和生殖健康知識 調查發現,男女初中生已具備一定 的青春期和生殖健康知識,對相關知識回答正確率多數在50%以上,尤其是對艾滋病的傳播 途徑,正確率達到82.6%;但對胎兒是在哪里成熟的,正確率只有26.4%,女生高于男生( χ2=19.609,P<0.01)。見表1。
2.2 對青春期生理變化的認識
2.2.1 對月經的態度及認識 在被調查的1 232名女生中,有36.5%的女生對 月經初潮感覺恐懼,有29.0%感到厭惡,有4.2%對初潮感到自卑,有24.3%的女生說不清 楚,僅有6.0%的女生感到驕傲;對月經的認識上,有72.3%的女生認為月經是正常事,有14. 1%的人認為月經是倒霉事,感覺很討厭;有13.6%不清楚什么是月經。
2.2.2 對遺精的態度及認識 在被調查的1 198名男生中,對于初次遺精, 有18.2%感到厭惡,有19.7%感覺恐懼,有8.1%感覺自卑,有40.5%的男生說不清楚,僅有13. 5%的男生感到驕傲;對遺精的認識上,有59.3%能夠正確認識遺精,有6.5%認為是一種疾病 ,有害身體健康,還有34.3%不清楚什么是遺精。
2.3 對戀愛和的態度
2.3.1 對談戀愛的態度 有26.2%的男生和32.9%的女生對中學生談戀愛持反 對態度,有20.7%的男生和28.1%的女生不太贊成。他們主要認為身心發育未成熟、學習任務 重、家長和老師反對、社會責任感不夠。持支持態度的男生有13.0%,女生有5.8%;默許的 男生有10.1%,女生有7.3%;無所謂的男生有29.9%,女生有25.9%。
2.3.2 的發生情況及態度 男生發生率為7.5%,女生發生率為 2.5%,男生高于女生(χ2=32.045,P<0.01)。對的看法,有40.6%的男生和 41.5%的女生認為不太正常,是一種病態;有46.5%的男生和51.1%的女生說不清楚;僅有12. 9%的男生和7.1%的女生認為很正常。
2.3.3 發生情況及態度 有4.8%的男生和3.2%的女生有過,男 生高于女生(χ2=4.451,P<0.05)。發生時采用避孕措施的只有7.0%。對 于婚前的態度,認為有必要的男生為4.8%,女生為1.9%;認為雙方都愿意就行,男生 為20.2%,女生為10.5%;認為無所謂的男生為9.9%,女生為4.2%;認為是不道德、不負責任 的行為的男生為32.9%,女生為48.3%;說不清的男生為32.1%,女生為35.1%。持贊 同態度的男生高于女生(χ2=63.810,P<0.01)。
2.4 性知識來源和學習需求 性知識來源排在前5位的依次為學校(56.5%) 、同學(45.5%)、大眾傳媒(40.2%)、醫學書刊雜志(36.8%)和家長(34.0%)。有61.8 %的調查對象認為青少年性教育是必需的。受青少年歡迎的4種性教育方式為:多媒體授課、 分性別授課、小班授課和小組討論。所期望獲得的性教育內容按其需求依次為:自我保護( 81.5%)、青春期心理特點(72.3%)、青春期性生理特點(66.6%)、兩往(51.6%)、 避孕知識(33.8%)。另有近50%的學生認為家長(50.2%)和教師(56.4%)也需要學習青春 期性知識。
3 討論
3.1 正確對待青春期生理變化 月經和遺精是男女青少年性發育的重要特征 。調查發現,大多數青少年已具備一定的青春期知識,能夠正確認識月經和遺精,但尚有34 .3%的男生和13.6%的女生不清楚什么是月經/遺精。有69.6%的女生在月經初潮時和46.0 %的男生在首次遺精時感到恐懼、厭惡、自卑,女生高于男生(χ2=139.438,P< 0.01)。為使青少年能自然地面對青春期所出現的正常生理變化,應讓他們正確了解有關的 青春期生長發育知識,使他們對自身的生理變化有正確的心理適應過程。
3.2 正確培養性觀念
3.2.1 隨著性生理的發育,會產生正常的,是正常的性自 慰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青少年的性發育狀況和性意識的成熟,是青少年一種性補償和 性宣泄的行為。此次調查的發生率男生為7.5%,女生為2.5%。有41.0%的學生認為 是一種病態,是不正常的,與張小松等[1]報道相近。“有害”的觀點在世界 上已流行了幾個世紀,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很容易使人在后產生負罪感和焦慮感,因 此要科學地看待。
3.2.2 和性態度 此次調查發現,有3.2%女生和4.8%男生回答有 過。而首次的最小年齡為12歲,其中93.0%的人在首次時沒采取任何避 孕措施。關于對婚前態度的調查可知,現代中學生的性觀念較傳統道德觀中的要求已 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再把性看成是極其嚴肅、不能公開的。因此,在性教育中需強化 我國傳統道德中正確的一面,有必要向學生強化青少年不要過早發生,強調婚前性行 為的弊端,加強責任感、義務感、羞恥感等道德情操教育,以樹立正確的性觀念。
3.3 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初中生是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群體, 初中階段是開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關鍵時期,必須重視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在調查中發 現,山區學校根本沒有開展性教育課程,使青少年無法通過正常渠道獲得性知識。中學生正 處于性發育高峰期,性教育不僅僅局限于生理的、心理的教育,還應包括倫理的和道德教育 [2]。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婚前有必要的占3.4%;認為雙方都愿意就行的占1 5.3%。這也可以看出由于性知識的缺乏以及青少年性倫理教育方面的薄弱,導致青少年對婚 前的危害性、危險性沒有足夠的認識,從而觀念上產生了一些偏差,甚至已反映到他 們的行為當中。由此可見,普及性知識,加強性道德、性倫理教育已經迫在眉睫,使學生懂 得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培養優良的品質,能做到自尊自愛、自我調節和克制,從而為中學生 道德的發展和將來正常的婚戀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4 參考文獻
[1] 張小松,趙更力,周敏.我國部分農村地區中學生青春期知識•態度•行為調查.中 國學校衛生,2005,26(12):999-1 000.
[2] 郭艷妮,秦素,黃健,等.宜賓市中學生性知識•態度•行為.中國學校衛生,2006 ,27(4):340-341.
【關鍵詞】 抑郁;心理學,應用;問卷調查;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4-0336-03
Application of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Among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ANG Jun*, ZHANG Hong-bo, HU Hai-li,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y using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against children' s depression.Methods By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to complete CDI.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 was 14.3%. The prevalence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girls in depression symptoms, especially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DI mean score for all ages presented figure of "U", 11-year-old group with the lowest mean scores of CDI and 18-year-old group with the highes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ha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prevalence was highest in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lowest in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Conclusion Improvement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chool students depends upon reinforc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Psychology,applied;Questionnaries;Child
兒童抑郁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降低、信心缺乏、睡眠障礙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并常與一些心理和行為問題伴隨存在,如常伴隨有焦慮障礙(30%~75%)、品行障礙(30%)、注意缺陷伴多動障礙 (24%)、物質濫用(20%~30%)等[1],嚴重影響兒童學習能力和社會功能。值得關注的是,兒童抑郁與自殺行為密切關聯,約49.3%的抑郁障礙兒童有自殺意念[2],而自殺死亡者中患抑郁癥狀的比例高達25%[3]。目前,國外兒童抑郁癥狀檢出率為5%~35%[4-8],國內為10%~40%[9-12]。本研究采用兒童抑郁量表對合肥市9 258名8~18歲城鄉中小學生進行抑郁癥狀的評定,了解兒童抑郁癥狀流行狀況與特點,為進行兒童抑郁預防干預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合肥市市區小學2所、初中2所、高中5所,鄉村小學2所、初中2所、高中4所,共計抽取小學三年級至高三在校學生9 984名,收回有效問卷9 258份,有效率92.7%。其中男生4 919名,女生4 339名;城市學生5 356名,鄉村學生3 902名;小學生2 813名,初中生2 650名,高中生3 795名。平均年齡(13.70±2.69)歲。2周后再選取小學三年級、五年級、初一和高一各2~3個班級的在校學生501名為調查對象進行復測。
1.2 調查工具 采用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提供的中文版兒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CDI共包括27題,包含5個分量表:負面情緒、人際問題、效能低下、缺乏和負性自尊。每題都由描述不同頻度的3句話組成,分別列舉了一般反應、中等抑郁癥狀和嚴重抑郁癥狀,并按0~2記分,總分在0~54分范圍內,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評估時段為最近2周。該量表在國內外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13-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CDI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數為0.81,重測信度為0.89。根據Benedikte等[16]研究結果,將19分確定為抑郁癥狀的劃界分。
1.3 調查方法 對調查員進行技術培訓,統一方法和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采用無記名的方式由學生獨立填寫問卷,調查員現場進行問卷驗收。
1.4 數據分析 采用EpiData 3.1進行數據錄入,SPSS 13.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抑郁癥狀檢出率的性別分布 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為14.3%,其中男生為15.1%(745/4 919),女生為13.3%(579/4 3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03,P=0.013)。城鄉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分別為13.8%(740/5 356)和15.0%(585/3 90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38,P=0.118)。考慮年級、地區和性別對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進一步按城鄉和年級分組進行性別差異檢驗,結果表明,抑郁癥狀檢出率僅城市小學男生(13.2%)和女生(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665,95%CI:0.496~0.890),而城市初中、城市高中、鄉村小學、鄉村初中和鄉村高中男、女生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1)。
2.2 抑郁癥狀檢出率的學段分布 小學、初中、高中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分別為12.8%(359/2 813)、13.3%(353/2 650)和16.1%(612/3 795),總體呈現隨年級升高而上升的趨勢(χ2趨=15.894,P=0.000),即高中>初中>小學。進一步分析可知,城市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為高中>初中>小學(χ2趨勢=23.654,P=0.000),而鄉村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城鄉小學、初中及高中各年級間的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比較,抑郁癥狀檢出率在農村小學隨著年級升高而下降( χ2趨勢=10.603,P=0.001),在城市小學、農村高中的學生中僅顯示為抑郁癥狀檢出率年級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初中和城市高中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年級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抑郁癥狀評分的年齡分布 按照不同年齡段繪制CDI得分均值的折線圖。由圖1可見,8~10歲組抑郁程度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11歲組最低,而12歲后CDI平均值總體趨勢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男、女生CDI平均分折線圖呈現2次交叉,在13~16歲之間女生CDI平均分超出男生,而在此前后的各年齡段均為男生高于女生。
3 討論
3.1 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的流行特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為14.3%,總體上男生抑郁癥狀檢出率高于女生;但進一步分組分析表明,僅城市小學男生的抑郁癥狀檢出率高于女生,而城市中學、鄉村中小學男、女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該結果與張洪波等[10]和劉鳳瑜[14]采用CDI進行測評的研究結果相符,與國內諸多采用其他抑郁評定量表的研究結果[12,17]不一致,與國外的相關研究[13,18-19]也不相符。出現以上差異的原因可能為:(1)造成與國內比較出現差異的原因除與研究樣本設計、樣本數量、調查對象及統計分析等方面有關外,主要與采用了不同的抑郁評定工具有關,使用不同的抑郁評定工具所獲得的抑郁癥狀檢出率以及男、女性別差異各異[20];(2)造成與國外比較出現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國內外的兒童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和學校對男、女童教育方式的不同,故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可能各異。因此,選擇一套有效、可行的和便于國際比較交流的抑郁評定量表是進行抑郁研究的基礎。
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的CDI得分均值顯示,男、女生CDI平均值總體走向呈現近似“U”字形,即自8歲組CDI平均值開始下降,直至11歲組后總體趨勢隨年齡的增大而上升,其中16~18歲組上升較快,與俞大維等[15]研究結果相似;不同年齡段男、女生CDI平均值折線圖存在2次交叉,呈現13~16歲組女生CDI平均值高于男生,其余年齡段均為男生高于女生;而Birmaher 等[21]研究認為,兒童期(13歲以前)男女抑郁癥狀檢出率大致相同,在青少年時期,女性檢出率明顯上升,與男性之比大約為2∶1。可能與兒童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與青春期有關的生物學因素改變有關,而女童進入青春期后生物因素改變更明顯,因此,在進入青春期后女童更易出現抑郁情緒。針對出現13歲前(小學階段)和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前者可能更多地與小學男、女生的性別特點有關[14]:通常小學男生比女生活潑、頑皮、具有破壞性、愛打架等,因而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評、痛打和責怪,功課也往往比女生要差,所承擔的壓力自然比女生多,所以比女生表現出更多的焦慮不安、煩惱、憂愁、孤獨等,抑郁水平常常會高于女生;而后者出現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與張洪波等[17]研究結果不一致,但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高中階段的男、女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因此造成出現此情況的原因可能與混雜因素(如地區)有關,故不認為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不同年級中小學生的抑郁癥狀檢出率比較表明,城市學校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隨年級升高而上升,即高中最高,小學最低;而鄉村學校的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該結果與既往研究[14-15]不盡一致;前者可能與學校環境的改變、升學壓力及學生進入青春期生物學因素的改變有關。出現鄉村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的情況,可能與家庭教育方式和接觸時間有關,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階段更多地選擇住校生活和學習,受父母管制的時間少,同時與同學之間的接觸時間增多,生活環境更寬松,所以出現的心理癥狀也較少[22]。但值得關注的是,農村小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表現為年齡越小,檢出率越高。因此,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健康促進宜盡早進行。
4 參考文獻
[1] 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2] HARRINGTON RC, BREDENKAMP D, GROOTHUES C, et al. Adult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Ⅲ. Links with suicidal behaviour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4,35:1 380-1 391.
[3] MARTTUNEN MJ, ARO HM, LONNQVIST JK. Adolescence and suicide: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ie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2:10-18.
[4] DUNDON 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eta synthesis. J Pediatric Heal Care, 2006,20(6):384-392.
[5] 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158:760-765.
[6] LARSSON B, MELIN 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 1990,18:91-103.
[7] MARTHA YK, LESLIE AL, AMANDA S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olescents. Am J Health Behav, 2003,27(5):546-553.
[8] RAFAEL TM, MAREN B, NADIA K,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7:21.
[9]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ry Hum Dev, 2003,33(3):209-226.
[10]張洪波,許娟,王堅杰,等.合肥市小學生抑郁癥狀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12):809-811.
[11]湯,蘇林雁,朱焱,等.小學生抑郁癥狀現況調查.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4):264-266.
[12]王凱,蘇林雁.8~10歲兒童抑郁癥狀的隨訪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5):369-371.
[13]SAMM A, VARNIK A, TOODING LM, et al.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Estonia. Eur Child and Adol Psych, 2008,17(3):162-170.
[14]劉鳳瑜.兒童抑郁量表的結構及兒童青少年抑郁發展的特點.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2):57-61.
[15]俞大維,李旭.兒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國兒童中的初步運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4):225-227.
[16]BENEDIKTE T, CAROLINE B, LAURA D. Assessing depression in youth: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J Clin Child and Adoles Psychol, 2004,33(1):149-157.
[17]張洪波,陶芳標,曾廣玉,等.安徽省中學生抑郁心理癥狀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1,22(6):497-498.
[18]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19]DENNY S, CLARK TC, FLEMING T, et al. Emotional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Am J Orthopsych, 2004,74(2):137-149.
[20]陳祉妍,楊小冬,李新影.我國兒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郁自評工具.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6):389-392.
[21]BIRMAHER B, RYAN ND, WILLIAMSON DE,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35:1 427-1 439.
方法:對青海省的部分中學生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101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城鄉中學生對生殖健康知識、性知識的理解率在80%以下,尤其是農村中學生對生殖健康認識及性知識的理解率比城市中學生低,知識來源較為單一。
結論:城鄉中學生對生殖健康的認識有差異,對農村中學生的健康教育局有待加強。
關鍵詞:城鄉中學生生殖健康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2)12-0134-02
青春期生殖健康是以青春期這一特定人群為對象,促進其生殖系統的功能完善及其生殖過程中一切事宜上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完美狀態。我國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問題與西方國家相比并不是非常嚴重,但也在逐漸突出,而且他們對生殖健康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同時面臨著性成熟提前與社會成熟滯后的矛盾。因此,1999年我國著名性學專家吳階平院士在工作會議上強調:性教育不僅是幫助青少年順利度過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青春期所必需的,而且直接影響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后來幸福家庭的組成。我省開展生殖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雖然也進行了研究,但至今設計比較合理,實施較長時間干預并對行為改變的影響進行評價的研究卻很少。為此我們在青海省部分中學進行了青春期生殖健康需求的調查,為下一步對其進行干預措施提供依據和保障。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調查對象為青海省西寧市第四中學以及剛察縣民族中學初中二、三年級學生。
1.2方法。
1.2.1對象選擇方法。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兩所學校的初中二、三年級學生1018名,進行調查。(抽取學生均處在青春發育期)
1.2.2調查方法。本次調查采用現況調查,學生集體在教室自己填寫問卷,單人單桌,不允許學生相互討論和窺視,問卷不記名。本校老師不參與,問卷當場完成,學生答完將問卷交于講臺前,調查人員照原樣收取,當場不作閱查。
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識、對性相關問題的態度和認識、一般性知識、知識來源、常見性病的傳播途徑等。
1.2.3統計方法。問卷經過認真的核查、整理后輸入微機,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共發放問卷1018份。剔除項目不全者、問卷回答不合格者共回收1000份,回收率98.23%。最終錄入調查問卷1000份。其中男生493人,女生507人,第四中學505人(男生280人,女生225人),剛察縣民族中學495人(男生213人,女生282人)。
2.2性傳播途徑的認識。調查結果顯示,艾滋病的三大傳播途徑學生基本掌握,但仍有大部分中學生對日常生活接觸是否傳染艾滋病存在模糊認識,蚊蟲叮咬能否傳染艾滋病,城市中學生有78.22%認為不會傳染,而農村中學生34.75%認為不會傳染,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92.4,P
2.3知識來源。中學生對于性知識來源主要是生理衛生課(80.7%)、電視、網絡等(20.1%)但是城市和農村的知識來源在某些方面仍有差異。具體情況見表1。
3討論
自1994年開羅人口與發展大會以來,生殖健康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其行動綱領明確要求為青少年提供負責任的健康的生殖健康和性的信息和服務,解決青少年的性和生殖健康問題,提供針對適合該年齡段的適宜服務和咨詢等[1]。
3.1生殖健康知識的分析。通過本次調查可以明顯看出中學生的生殖健康意識薄弱,缺乏相關知識,并不能完全理解生殖健康的含義,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識獲得途徑較為缺乏,中學生的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較低[2,3]。中學生對性健康相關知識普遍缺乏,且不同性別和地區間中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4]。
據國內最新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有60%的青少年不能正確說出艾滋病的基本常識,21%的青少年不知道如何預防艾滋病,50%的青少年不知道艾滋病的傳播途徑[5]。
3.2生殖健康教育的需求。青少年從性萌動、性成熟和的自然需求,到能夠進行合法的,一般需要5―10年,在這期間還存在著諸多生殖健康問題,也有許多性傳播疾病在威脅著他們的健康。而我們能給予的只有多引導、多教育。而農村中學生對這些知識了解較少,正是因為性教育缺乏而導致青少年生殖健康問題的不斷出現。多數國家中,青少年也是由于缺乏資料和有關服務而特別易受傷害。所以適當的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關鍵詞:家長教養方式 青春期逆反
一、問題提出
青春期逆反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比較普遍的現象,這一現象受到家長及學校的重視,很多研究對青春期逆反產生的原因,逆反的影響因素,逆反的應對等進行探索。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是人們心理成熟的關鍵期,青少年在這個時期主要任務是建立自我統一性1。此時,他們會遇到各種成長的心理困惑,表現出各種防御行為,逆反心理就是其中一種2。
現代教育報(2016年3月30日)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家庭教育影響著學生自我發展的方方面面,從生活習慣到思維方式等等,現代教育報(2016年9月12日)講到溫暖的家庭正能量對孩子形成積極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周國平講到家庭環境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影響,一在給孩子打生命的底色,二在讓孩子健康成長。
葉一舵 白麗英(2002)親子關系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并將影響他們以后形成的各層次的人際關系。李宏亮(2010)研究表明,家長的教養態度對少年兒童的個性發展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響。少兒的個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與和諧的環境形成的,我們不能忽略了家長對少兒個性發展的影響。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是兒童對立違抗障礙最主要的預測因素,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自主程度越低,其逆反心理就越強烈。那么,家長的教養方式對孩子青春期逆反是否有影響?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青春期逆反界定
丁淑婧等3從我國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現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已有逆反心理的理論及其研究,通過對中學生的訪談,結合文獻對逆反心理種類和表現的介紹,將青春期逆反心理定義為: 青春期的學生感知到他們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時,所表現出來的不認同、敵對情緒和反抗的行為傾向。從此定義中可以看出,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現,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
本研究中采用丁淑婧等將對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定義: 青春期的學生感知到他們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時,所表現出來的不認同、敵對情緒和反抗的行為傾向。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現,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本研究從認知逆反、情緒逆反和行為逆反三個維度測量。
(二)家長教養方式界定
關于父母教養方式,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Frances(2003)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指一種與教養有關的穩定態度和信念的綜合體。川沙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這種組合方式是相對穩定的,不隨情景的變化的改變而變化,它反映親子交往的實質。曾琦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撫養子女日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形象,是其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陳陳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行為風格。王志梅(2003)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對子女撫養、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王數青(2006)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教養態度、觀念和行為以及非言語表達的綜合,具有跨情境的穩定性。候東輝(2008)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傳達給青少年的態度以及父母的行為所表達出的情感氣氛的集合體。
研究者對父母的教養方式劃分為也有很多維度,比如情感溫暖一敵意和依戀一干涉兩個維度;愛一敵意和自主一控制兩個維度。
本研究把父母教養方式界定為在父母教育、撫養子女過程中,一種相對穩定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以及對子女情感表現的組合方式。取黃希庭研究中理解交流和控制干涉兩個維度來了解學生父母的教養方式,理解交流是作為初中生親子關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發展不平衡,自我意識強烈,對控制干涉有強烈的感知。
三、研究方法:文獻法、問卷調查法。
四、研究對象:北京市一所重點中學初二年級全體學生及其家長。
五、研究過程
(一)被試
采取整年級取樣法,選取北京市一所重點中學初二年級全體學生及其家長為被試,最后獲得有效統計樣本159名。
(二)工具
1、青春期逆反心理問卷
本量表該得到 Donnell 等關于逆反心理產生模型的支持。采用里克特 5點積分的形式,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記 1-5 分,本量表共20個條目,其中:認知逆反7個條目、情緒逆反8個條目、行為逆反5個條目。
2、初中生親子關系特性量表
借鑒西南大學黃希庭教授的《初中生親子關系特性量表》,問卷題目從“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點記分法進行評定。問卷中的初中生親子關系主要由理解交流、控制干涉、尊重喜愛、耐心寬容四個因子構成。該問卷關注于親子關系質量,可檢測初中生親子關系,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選取理解交流、控制干涉兩個因子,理解交流是作為初中生親子關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發展不平衡,自我意識強烈,對控制干涉有強烈的感知。
3、數據處理
問卷回收后采用Excell進行數據的錄入,SPSS19.0進行管理和分析。
六、研究結果
為了考察家長教養方式的不同因子對逆反各維度及逆反總體的影響,采用相關的統計方法,結果見表一。
(一)理解交流與逆反各維度
1、 理解交流與認知逆反呈0.05水平顯著負相關;
2、 理解交流與情緒逆反呈0.05水平顯著負相關;
3、 理解交流與行為逆反呈0.05水平顯著負相關;
4、 理解交流與逆反總體呈0.01水平顯著負相關;
(二)控制干涉與逆反各維度
控制干涉與逆反各維度及逆反總體無顯著相關。
七、研究討論
(一)理解交流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家長的教養方式對學生青春期學生逆反有重要影響,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越能理解交流孩子越不易逆反,家長的理解交流可以降低孩子各個維度的逆反:認知逆反、情緒逆反和行為逆反。
家庭教育理論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個體成長、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中學生從一個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嬰兒發展成一個合乎社會角色要求的、被社會環境認可和接納的社會人,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塑造和影響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子女的榜樣,中學生從出生就開始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中學生學會了社會規范,完成自身的社會化過程。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揭示,青少年的個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個行為決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個行為模式的影響。
以往研究中,父母教養方式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發展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理解的教養方式對七個人格維度有積極的影響作用,父母懲罰、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對某些人格維度有負性的影響作用。王中會研究顯示,父母的情感溫暖和理解對青少年的外傾性、宜人性、責任心有積極作用,父親的懲罰和母親的拒絕否認對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際關系有消極作用。父母采取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則不僅直接降低中學生的社會責任心水平,而且也會對內、外傾、責任和獨立等人格特征產生不利的影響,進而降低中學生的社會責任心水平。
那么,家長理解交流的教養方式是通過什么機制影響到學生青春期逆反,是否通過了學生人格的中介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控制干涉的作用
在本研究的結果中,家長教養方式中的控制干涉因子對學生青春期逆反并未呈F顯著相關。值得探討,在已有研究中,在中國的文化里,子女對父母的嚴格會解讀為關心,相對于忽視,嚴格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因此,在中國的文化里孩子對家長的控制干涉有著怎樣的感知和解讀也是需要進一步探知的。
八、研究結論
家長的教養方式中理解交流因子和孩子青春期逆反呈現顯著負相關,因此,家長對孩子的理解交流將有助于降低孩子青春期的逆反。
參考文獻:
[1]李薦中.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發生率與健康關系[J]中國全科醫學,2006,1
[2]肖姝琦. 初二年級學生自主性兩方面對逆反心理影響的實驗研究.2014.6:10-12
[3]劉野.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及疏導.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
[4]李重陽.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應對策略.懷化學院學報,2006
[5]王維勛.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特征.中國臨床康復,2005
[6]趙正銘.論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問題教育的對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
1.1對象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問卷調查,調查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每個城市根據發展狀況及地理位置,隨機抽取4個行政轄區,在每個轄區隨機抽取初中、高中及職業學校。以各城市不同類型學校學生數及轄區學生數做權重,隨機抽取5~21所學校,每個年級抽取一個班,每個班的所有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每所學校至少調查100人。本次共計抽取學校135所,共發放問卷14473份,回收問卷14473份,回收率為100%。
1.2方法采用自填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家庭基本情況,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HealthTest,MHT)量表,該量表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學科研人員研制,適用于我國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學生,量表有100道是非題,根據8個內容量表得分之和得到總心理問題的標準分,總得分在65分及以上,判定為有心理障礙。量表由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組成。內容量表得分高于8分則認為測試者在該方面存在相應的心理問題。由受過培訓的調查員到抽樣選中的學校進行調查。介紹調查表的填寫方法后,選中的受試者根據實際情況填寫問卷,當場收回。本研究方案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查,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均知情同意。
1.3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采用SAS9.2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描述,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通過問卷中效度量表檢測,13286份問卷結果有效,有效率為91.8%。其中男生6055人(47.7%),女生6646人(52.3%),性別缺失585人。學校共135所,其中初中6314人(47.5%),普通高中3599人(27.1%),職業高中3373人(25.4%)。北京市4249人(32.0%),上海市3373人(25.4%),廣州市5664人(42.6%)。
2.2中學生心理障礙情況有效問卷中顯示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272人,占總人數的2.1%,總分均值為36.5±17.3分。存在心理障礙的女生占2.1%(142人),高于男生1.9%(114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心理障礙的上海市學生有2.5%(84人),北京占2.3%(99人),均高于廣州市1.6%(89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心理障礙的初中生占2.0%(129人),普通高中生占1.9%(67人),職業中學生占2.3%(76人),差異無統計學差異。
2.3中學生MHT量表各因子異常情況
2.3.1中學生MHT量表各因子異常總體情況有效問卷中,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各項心理因子得分均正常的學生有51.1%(6787人),存在至少l項心理問題的學生占48.9%(6499名),存在1項心理問題的學生占29.5%(3922名),存在2~4項心理問題的學生占18.0%(2398名),存在5~7項心理問題的學生占1.4%(179人),并無同時存在8項心理問題的學生。
2.3.2不同性別中學生各因子的心理異常情況檢出率最高的因子是學習焦慮(42.6%),平均得分為7.6±3.8分,其次分別為身體癥狀(11.0%)、自責傾向(9.8%)及過敏傾向(9.3%)等,檢出率最低的是沖動傾向(1.4%)。女生學習焦慮、身體癥狀、自責傾向、過敏傾向、恐怖傾向及沖動傾向的異常檢出率均高于男生,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則是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3不同學校類型各因子的心理異常情況學習焦慮、過敏傾向、對人焦慮及恐怖傾向因子在不同學校類型間的異常分布有統計學差異,其余因子無差異。職業高中學生學習焦慮比例(36.8%)低于初中(44.7%)及普通高中學生(44.2%)。職業高中學生得分為7.0±3.9分,而初中生、普通高中學生學習焦慮得分分別為7.8±3.6分、7.7±3.9分。初中學生過敏傾向因子異常情況(7.8%)低于普通高中及職業高中(10.6%,10.8%)。對人焦慮方面職業高中學生(4.4%)高于初中(3.4%)和普通高中(3.3%)學生。職業高中學生恐怖傾向(2.9%)高于另外兩種學校類型的學生(1.7%,1.4%)
3討論
【關鍵詞】 初中生;自我和諧;養育方式;問卷調查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nd Self Consistencyand Congru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Wang Huadong,Wang Shaoyu.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parentalrearing and adolescent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Methods265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EMBU andSCCS. Results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EMBU(P0.05). Throughthe correlative analysis, EMBU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CCS.Conclusion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ir parental styles and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obviouslyaffects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students; Self-congruence;Rearing pattern; Questionnaires
自我和諧是C.Rogers人格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反映的是自我內部的協 調一致性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程度[1]。自我內部以及自我與 經驗之間的不一致性,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父母養育方式是指父 母在撫養、教育子女的活動中相對穩定性的行為風格,是對父母各種養育行為 的特征概括[2]。本研究針對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自我和諧的相關 性進行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開封市某中學初中二年級在校學生265名,男生107名,女生158名。 共發放問卷268份,收回268份,其中有效問卷265份。
1.2 研究工具
1.2.1 自我和諧量表。采用王登峰編制的《自我和諧量表》(SCCS)[3],該量表有35道題,含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 個分量表,采用5級評定。將自我的靈活性反向計分,再與其他2個分量表得分相 加,總分越高,自我和諧程度越低。
1.2.2 父母養育方式量表。EMBU中文版于1993年經岳冬梅等人翻譯修訂,具 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為探討父母養育方式的有效工具[4]。共11個 分量表,包括父親養育方式的6個主因素和母親教養方式的5個主因素,量表采用 “從不”到“總是”4級記分。
1.2.3 施測過程與數據處理。采用團體施測法,以班為單位進行施測,當場收 回問卷。施測前先由主試按指導語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量表,在確認被試理解施 測要求后開始施測。數據結果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處理。性別差異采用獨 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為Pearson相關分析。
2 結 果
2.1 不同性別初中生的自我和諧比較 見表1。
由表1可見,初中生在自我靈活性、刻板性以及自我和諧總分上性別差異顯著 (P
2.2 不同性別初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得分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母親因子Ⅰ和Ⅴ、父親因子Ⅰ、Ⅱ和Ⅳ在男女性別上差異未達顯 著(P>0.05),而母親因子Ⅱ、Ⅲ和Ⅳ、父親因子Ⅲ、Ⅴ和Ⅵ 在性別上差異顯著(P
2.3 初中生父母養育方式與自我和諧的關系比較 見表3。
由表3可知,初中生父母養育方式與自我和諧相關顯著。其中,父親因子Ⅱ、Ⅲ 、Ⅴ、Ⅵ,母親因子Ⅰ、Ⅱ、Ⅲ、Ⅴ和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相關顯著;父親因 子Ⅰ、Ⅱ、Ⅳ、Ⅴ,母親因子Ⅰ、Ⅳ與自我的靈活性相關顯著;父親因子Ⅱ、 Ⅲ、Ⅴ,母親因子Ⅱ、Ⅲ、Ⅳ與自我的刻板性成顯著正相關;父親因子Ⅰ、Ⅱ 、Ⅲ、Ⅴ、Ⅵ,母親因子Ⅰ、Ⅱ、Ⅲ、Ⅳ與自我不和諧總分顯著相關。同時,很 容易看出,一些負相關也是顯著的(P
3 討 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初中男生在自我和諧的各方面均低于女生,整體表現為更不和 諧。父母對女兒有較多的情感溫暖和理解,而男孩則多被拒絕、否認,受到較嚴 厲懲罰的機會也大于女孩。這與國內外一些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也與青春期 孩子的叛逆有關[5]。初中階段是青春期的開始,在此期間,逆反心理 逐漸萌生,尤其男孩會表現出較多的逃課、打架斗毆、沉湎于網絡游戲等對抗 行為,所以會有更多的不和諧表現。從結果中也易看出,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確有顯著的影響,該結 論也與國內一些研究基本一致[6]。由于時代的進步,性別比例的變化 ,現在的父母多認為女兒柔弱溫順,于是傾向于給予女兒更多的關愛和保護。同 時,男孩生性好動、不服管束以及喜歡更多冒險暴力的行為,父母很自然的就給 予了說教、訓斥甚至懲罰。也就是說,在教育方式上,家長對女兒較對兒子積極 。而這種不良教養模式,往往會導致孩子更多心理問題的產生[7]。從兩者的關系上來看,初中女生較男生有著更好的自我和諧狀態,這一點也許與 初中生處于性格尚不穩定的階段有關[8]。同時,父母養育方式的幾個 維度也與自我和諧各因子存在很大相關,值得注意的是,父親的溫暖理解、懲罰 嚴厲等,對初中生自我和諧的感知也有著顯著的影響。換言之,由于我國家庭內 部角色定位的不同,父親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程度,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4 參考文獻
[1]Rogers CR.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centeredframework Koch SA study of science.New York: McGraw-Hill, 1959:184- 256
[2]Gjerde PF. Parental concordance on child rearing and theinteractive emphases of parents: sex differentiated relationships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s. Dev Psychol, 1988, 24(5):700-706
[3]王登峰.自我和諧量表.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 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增刊. 北京: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4-317
[4]岳冬梅.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 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增刊.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61- 167
[5]Romneydm LH. Parents' differentialsocialization of boys and girls: A meta-analysis. PsycholBull,1991,109 (2):267-296
[6]彭虎軍.高中生自我和諧與應對方式極其相互關系.中國學校衛生 ,2007.28(11):334-335
[7]韓鳳玲,吳志江,王蔓娜.父母養育方式與兒童自我意識關系的研 究.四川精神衛生,2004,17(3):129-131
【摘要】目的 了解外來學生自我意識和社會期望的現狀及其相關性。方法 以泉州市外來學生較多的兩所學校的130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施測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和兒童社會期望量表。結果 外來男生意識水平偏低高于女生,意識水平過高低于女生,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小學階段社會期望高于初中階段,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小學階段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顯著相關。結論 外來學生自我意識水平有性別差異,社會期望及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的相關性有年齡差異。
【關鍵詞】自我意識 社會期望外來學生
Chileren’s Self-concept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of Exotic students in Quanzhou.Guo Zhenmei,Cai Liru,Su Lin Ailan,et al.Children’s and Materal Hospital of Quanzhou,Quanzhou,Fujian provice 362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chileren’s self-concept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of exotic students in Quanzhou. Method 1302 students from two schoolsof more exotic students completed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and Children’s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 Results In exotic students, the schoolboys were worse than schoolgirls on the self-concept scores .Score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of pupils were higher tha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The scores of self-concep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core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in pupils.ConclusionIn exotic students,the scores of self-concept had gender differences.the score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had age differences.
【Key words】Self-conceptSocial desirabilityExotic students
自我意識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指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1]。具體而言,它包括人在實踐中自己對自己、自己對自然、自己對他人、自己對社會等關系的意識活動。自我意識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特點,使人們能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調節和控制,對個體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社會期望作為一種人格特征,反映了兒童對社會不認可的恐懼,是影響個人行為的重要內在動機之一[3]。有研究表明[4],中等強度的社會期望對兒童發展是最好的,有利于提高兒童的自我效能感,使兒童保持適當水平的成就動機,進而提高兒童的自我評價。了解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期望可以為學校和社會促進其身心健康,取得更好的成績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2009年5月在泉州市采用整群抽樣方法,抽取外來學生較多的小學(四年級起)、初中各1所,對所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實發問卷1322份,有效問卷1302份,有效率98.5%。
1.2 問卷組成第一部分:Piers-Ham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用于評價學齡兒童自我意識狀況。該量表含80個條目,包括行為問題、學校和智力情況、軀體外貌、焦慮、合群、幸福和滿足6個分量表[5]。量表為正性記分,凡得分高者表示該分量表評價好,即無此類問題,總分得分高則表示該兒童自我意識水平高。經研究表明,該量表適用于我國兒童自我意識的評估[6]。第二部分:兒童社會期望量表,量表由48個陳述句組成,以是或否的形式作答,可能的得分范圍是0---48分,高分表明對不認可的懼怕[5]。由經過培訓的班主任采用統一指導,學生自行填寫,填寫完由調查者當場收回。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問卷經剔除不合要求者,進行整理編號,應用excel建立數據庫并錄入,全部數據用SPSS for Window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被試基本情況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外來組844人,其中男生464人,女生380人;本地組458人,其中男生226人,女生232人。2組男女構成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來組學生平均年齡為13.11±2.081歲,本地組為13.06±2.141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自我意識水平構成 根據PHCSS評定標準[6](總得分63為過高),外來組和本地組自我意識水平構成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在外來組中,不同性別自我意識水平構成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 =13.151,P=0.001),其中男生組意識偏低高于女生組,意識過高低于女生組(見表1);不同年齡自我意識水平構成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2.3社會期望比較 不同年齡階段社會期望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而不同性別比較、外來組和本地組比較,其社會期望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
2.4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的關系在總體上,社會期望與自我意識呈顯著正相關,小學階段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有顯著正相關,初中階段兩者無顯著性相關(見表3)。在外來組和本地組中及不同性別中比較,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沒有明顯相關性。
3 討論
3.1 自我意識水平的差異本調查發現,在外來組中,男生意識水平偏低高于女生,意識水平過高低于女生,這可能與兩因素有關:一是女生比男生更能融入新的學校生活,表現出更好的合群性,二是女生發育早于男生,各方面發展快于男生,在她們的同輩群體中,她們更快的建立了自我認同感,因此自我意識水平較高[7]。提示對外來男生的心理健康應給與更多的關注。外來組和本地組自我意識水平構成沒有顯著性差別,這與魯巧珍等[8]的研究結果不同,他們發現在上海長寧區,外來學生自我意識水平較本地兒童低下。這可能首先是因為上海是一個本土意識較重的地方;其次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社會對外來人員更加的接納和包容,父母們更重視民主式教育,學校素質教育不斷推進,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外來學生與本地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沒有了明顯差異。
3.2中小學生社會期望比較 本研究發現,小學生與初中生的社會期望雖然都是中等強度,但小學生的社會期望程度高于初中生。這與張美峰等的研究結果一致[9]。這可能與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常處于與成人相對立的情緒狀態[10],逆反心理的存在使兒童對不認可的感受性降低,進而減低了對不認可的恐懼程度。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不同性別兒童社會期望沒有差別,與陳猛的研究結果一致[4]。這反映了社會觀念的巨大進步,很多父母摒棄了重男輕女的思想,給與孩子(無論是男孩女孩)同樣的關愛和期望。
3.3年齡階段對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關系的調節在小學階段,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呈顯著正相關,而初中階段,社會期望與自我意識無明顯相關性,這與陳猛的研究結果一致[4]。這可能是因為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形成受周圍環境及個體對環境的體驗的影響[11],兒童社會期望程度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關系密切[12],小學生會內化成人社會的評價標準,會主動的按照父母的期望去發展自己。但在初中階段,由于逆反心理的存在,初中生建立的對自我的知覺和主觀評價系統極有可能與成人社會的價值與評價系統相對立,因此,初中生的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的相關不顯著。
[中圖分類號]R19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8)12(a)-080-02
學生的營養狀況不僅直接影響其生長發育和學習能力,而且對成年期的體質、健康狀況均有較大影響。為了解新余鋼鐵公司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筆者結合每年一次的學生健康檢查,對新鋼公司2005年在校學生的營養狀況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新鋼公司所屬4所學校(2所小學,2所中學)7~18歲在校中小學生8 424名,其中男生4 368名,女生4 056名,小學生3 761名,初中生3 101名,高中生1 562名。
1.2方法
按照《中國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中的要求測量身高、體重[1]。采用《中國學生7 ~ 22歲身高標準體重值》評價營養狀況,體重在標準體重的90%~110%為營養正常,< 90%為營養不良,>110%為超重,> 120%為肥胖。
2結果
2.1總體情況
共檢出營養不良1 562 名,檢出率18.54% ;超重869名,檢出率10.32%;肥胖696名,檢出率8.26%。營養不良檢出率女生為23.15%(939/4 056),男生為14.26%(623/4 368),女生高于男生(χ2=110.00,P
2.2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初中生營養不良檢出率明顯高于小學生和高中生(χ2值分別為287.36和74.04,P值均0.05)。見表1。
2.3不同年齡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根據男女學生身高、體重年增長曲線,將中小學生生長發育劃分為3個年齡階段,即勻速增長階段(男7~11歲,女7~9歲)、快速增長階段(男12~14歲,女10~12歲)、緩慢增長階段(男15~18歲,女13~18歲)。從表2可以看出,不論男、女生其快速增長和緩慢增長階段的營養不良檢出率均高于勻速增長階段(男:χ2值分別為120.14和43.60,P值均
3討論
新鋼公司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為18.5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2.6%),而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0.32%和8.2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6%和0.56%)。說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營養狀況較好,但家長在注意孩子營養的同時,沒有考慮到平衡膳食,尤其是近幾年來肯德基等西式快餐的流行,高脂膳食增多,再加上體育活動減少,致使超重肥胖兒童增多。
男生營養不良率低于女生,而肥胖、超重檢出率高于女生,與有關報道一致[2]。可能與女生挑食、偏食、喜吃零食導致正餐食欲較差,飲食不規律,加上進入青春期的女生周期性月經失血,對營養素的需求量大等因素有關。因此,防治學生營養不良應以女生作為重點,而防治肥胖應以男生作為重點。
中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而超重檢出率低于小學生。原因是中學階段,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突增期,新陳代謝旺盛,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增加,同時課業負擔重,所消耗的能量較多。而小學生家長更重視孩子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較多,導致超重現象較為普遍。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可供選擇的食物種類越來越豐富,但很多學生家長并未掌握科學的膳食營養知識,早餐簡單解決,中餐隨便對付,晚餐又較豐盛。高能量、高脂肪、高糖食品攝入多,學生挑食、偏食、吃零食等不良飲食習慣仍然嚴重存在[3,4]。因此,要加大對學生和家長營養知識、科學膳食宣傳教育的力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促進新鋼公司中小學生營養狀況進一步好轉。
[參考文獻]
[1]白呼群.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2.30-32.
[2]曹俐.徐州市區中小學生營養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03,24(6):603.
[3]鄭金梅.沈陽市外國語學校學生營養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2):100-101.
【關鍵詞】 瘦素;血脂異常;血液化學分析;配對分析;兒童;青春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39.35 R 181.2 R 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2-0190-02
肥胖與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AS)、冠心病(CAHD)的發生密切相關[1],且肥胖兒童體內瘦素水平較高而脂聯素水平較低[2-3]。肥胖兒童體內較高水平的瘦素(leptin, LEP)及較低水平的脂聯素(adiponectin, ADIPO)是否與其脂代謝紊亂有關,目前報道尚不統一[3-5]。本文以肥胖發生率較高的青春期兒童為對象,對血清瘦素、脂聯素及血脂水平進行統計分析,探討青春期兒童血清瘦素、脂聯素與血脂的關系,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和干預提供相關線索。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按照《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篩查分類標準》[6],篩查新鄉市某中學初中二年級學生,選擇其中13~14歲符合肥胖標準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同時按照1∶1的配對原則選擇同班級、同性別、年齡相差不超過0.5歲、身高相差1個標準差以內的體重正常兒童作為對照。排除患有糖皮質醇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低下和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肝腎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減肥藥物者。共獲取研究對象73對,其中男生39對,女生34對。
1.2 方法
1.2.1 人體測量 按《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7]測量方法測身高、體重,計算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BMI=體重(kg)/身高(m)2]。
1.2.2 血清的制備與瘦素、脂聯素、血脂的測定 采集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室溫下凝固后,3 000 r/min離心10 min,提取上清液,貯于-20℃冰箱中。LEP采用放射免疫試劑盒(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測定;ADIPO采用酶聯免疫試劑盒(深圳依諾金生物有限公司)測定;用酶比色法測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用沉淀法測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嚴格按照說明書的操作方法進行。
1.3 統計分析 運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處理,采用配對t檢驗和Pearson相關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肥胖組與對照組兒童檢測結果比較 肥胖組兒童BMI、血清LEP及TG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血清ADIPO,HDL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2.2 青春期女童瘦素、脂聯素與血脂水平的相關分析 LEP與LDL呈正相關(P
2.3 青春期男童瘦素、脂聯素與血脂水平的相關分析 LEP與TG,TC呈正相關(P值均
2.4 瘦素與脂聯素水平相關分析 青春期兒童血清LEP與ADIPO呈負相關(r男=-0.310,P=0.006;r女=-0.364,P=0.002)。
3 討論
瘦素和脂聯素均由脂肪組織分泌,二者主要通過中樞和外周作用調節脂肪代謝和能量平衡。研究發現,多數肥胖者體內存在高瘦素、低脂聯素水平及血脂紊亂現象[2,4]。在本研究中,肥胖組兒童瘦素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達對照組的1.9倍,而脂聯素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僅為對照組的73.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目前,有關瘦素、脂聯素與血脂的相關性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差異。何嵐等[8]報道,肥胖組青少年未觀察到血清瘦素與血脂各項指標有關。也有報道顯示,肥胖組兒童血清LEP與TG呈正相關而與HDL呈負相關[3]。Martin等[9]提出,隨著脂肪組織的增加,脂聯素與血脂(特別是HDL,TG)的相關性增強,脂聯素在防止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中有積極作用。也有報道未發現脂聯素與血脂紊亂有關[10]。本研究結果顯示,男童血清LEP與TG,TC呈正相關與HDL呈負相關,女童血清LEP與LDL呈正相關,與HDL呈負相關;而男童血清ADIPO與HDL呈正相關,女童血清ADIPO與TG及HDL未呈現相關性,進一步做瘦素與脂聯素水平的相關分析顯示,瘦素與脂聯素呈負相關。提示脂聯素、瘦素與血脂存在相關性,與脂聯素相比瘦素與血脂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且這種相關性有可能存在性別差異。瘦素、脂聯素及血脂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關系,瘦素和脂聯素作為脂肪源性分泌因子,在調節脂肪代謝和能量平衡的過程中可能存在著相互影響。
(致謝:本課題得到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心實驗室和河南省重點學科勞動與環境衛生學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4 參考文獻
[1] SALMA M, ERIN NH. Biomarkers of obesity and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Epidemiol Rev, 2007,29:98-114.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 郭俊宕,鄭琳琳,滿永賢.青少年體重指數與血清瘦素等生化指標之間的關系.中國學校衛生,2007,28(7):723-724.
[3] VALLEL M, GASCON F, MARTOS R,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plasma leptin concentration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obese pre-pubertal children. Inter J Obes, 2003,27(1):13-18.
[4] 李瑞珍,夏治,林漢華,等.瘦素/脂聯素值與肥胖兒童體質量指數及糖脂代謝的關系.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20):1 546-1 547.
[5] GABRIEL QS, MARTHA LC, MARC J, et al. Adiponectin independently predicts metabolic syndrome in overweight latino youth. Clin Endocrinol & Metabol, 2007,92(5):1 809-1 813.
[6] 季成葉.中國學生超重肥胖BMI篩查標準的應用.中國學校衛生,2004,25(1):125-128.
[7]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23.
[8] 何嵐,齊學林,高燁,等.青少年血清瘦素水平與肥胖、血糖及胰島素的關系.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27(3):258-270.
[9] MARTIN LJ, WOO JG, DANIELS SR, et al. The relationships of adiponectin with insulin and lipids are strengthened with increasing adiposity. Clin Endocrinol & Metabol, 2005,90(7):4 255-4 259.
[10]YAMAMOTO Y, HIROSE H, SAITO I, et al. Adiponectin, an adipocyte-derived protein, predicts future insulin resistance: 2-year follow up study in Japanese population. Clin Endocrinol & Metabol, 2004,89(1):87-90.
【摘要】 目的 了解早產兒青春期智力發育的影響因素,為采取相應干預措施提供依據。方法 運用中國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RC)對99名早產初中生進行智力測試,運用多元回歸模型(stepwise法)分析智商的影響因素。結果 單因素分析顯示,影響早產兒初中階段智力發育的因素包括是否為獨生子女、年齡;家庭環境因素有父母親文化程度、職業、母親年齡、家庭收入、家庭類型、父母親的教育態度和方法;母親孕期因素有孕早期陰道出血、孕中晚期陰道出血、胎膜早破、分娩方式。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早產兒智力發育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母親年齡、父親文化程度、是否獨生子女,父母教育子女方式和分娩方式。結論 應積極改善家庭環境,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促進早產兒青春期的智力發育。
【關鍵詞】 早產;青春期;智力;生長和發育;學生;分娩
妊娠的最后3個月至出生后24個月內是腦發育的關鍵階段〔1〕,早產兒因提前娩出,神經系統在胎兒期的生長發育擾。腦發育與功能成熟是認知發育的物質基礎,與早產相關的腦損傷對遠期智力發育的影響,國外報道較多〔2-5〕,國內多限于研究早產兒在幼年和童年期的發育狀況及其影響因素〔6,7〕,而青春期是發育的重要階段,早產兒在該階段的發育情況直接決定著其成年期的生命質量。為了解早產兒青春期智力發育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據,以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2004年進行了本次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蚌埠市1所重點中學3所普通中學3 718名初一和初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父母填寫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的早產情況。回收有效問卷3 559份,有效回收率957%。早產兒257名,根據父母知情同意的原則,確定99名早產兒為研究組。其中男生46名,女生53名;初中一年級56名,初二年級43名;獨生子女79名,非獨生子女20名;實足年齡11~16歲 。
12 方法
121 調查指標
自制調查表,由學生家長填寫。內容包括父母親的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經濟及婚姻狀況等社會人口學指標;母親既往生殖健康狀況,母親妊娠情況等。父母在調查表中填寫兒童出生情況,若該兒童比預產期提前21 d以上出生,則判定為早產〔8〕。
122 智力測試
采用中國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RC)〔9〕。計算11項分測驗粗分,轉化為量表分,再根據常模轉化為智商,獲得言語智商、操作智商和總智商。智商越高表明智力水平越高。
13 統計分析
以FoxPro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早產兒初中階段智力水平的影響因素。
2 結 果
21 早產兒父母的一般情況
父、母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下的分別占545%(54/99)和727%(72/99),大專以上的分別占455%(45/99)和273%(27/99);父、母年齡≤37歲的分別占91%(9/99)和141%(14/99),>37歲的分別占909%(90/99)和859%(85/99);父、母為科技人員(包括教師、醫務人員、技術人員和機關行政人員)的分別占444%(44/99)和747%(74/99),為非科技人員(包括工人、個體戶和其他)的分別占556%(55/99)和253%(25/99);家庭年收入<1萬元的占367%(36/99);≥1萬元的占633%(63/99)。
21 獨生與非獨生子女智商比較(表1) 表1 獨生和非獨生早產兒智商比較(略)注:因14~16歲人數較少,統計時并入13歲年齡組
獨生子女的言語智商、操作智商和總智商均高于非獨生子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不同年齡早產兒智商比較(表2) 表2 不同年齡早產兒智商比較(x年齡(略)注:因14~16歲人數較少,統計時并入13歲年齡組
不同年齡早產兒言語智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操作智商和總智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家庭環境因素對早產兒智力水平的影響
經單因素分析,父母文化程度高、母親年齡大于35歲、家庭收入高、核心家庭、父母教育態度一致、父母以說服教育為主,早產兒3種智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母親妊娠情況對早產兒智力水平的影響
和智商有關的母親妊娠情況有母親孕早期陰道出血、孕晚期陰道出血、胎膜早破、低出生體重以及出生時窒息(P均<005)。
25 早產兒智力水平影響因素多元回歸分析(表3) 表3 早產兒智力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略)
分別以兒童言語智商、操作智商和總智商為因變量,以兒童年齡、是否為獨生子女、低出生體重、出生時窒息、父母文化程度、父親年齡、母親年齡、家庭年收入、家庭類型、父母教育子女的態度、父母教育方式、母親孕早期陰道出血、孕中晚期陰道出血、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等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確定顯著性水平為α=005)。
3 討 論
調查結果顯示,獨生子女是早產兒智商的保護因素。早產兒出生時,免疫力較差,體弱多病,獲得父母在時間、精力和財力方面關照優勢要大于非獨生子女〔10〕,父母能為他們開發智力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其智力的發育也相對好于非獨生子女。早產兒的年齡和言語智商及總智商呈負相關關系,可能與年齡大的早產兒因成熟水平落后、智力受損等原因推遲上學或留級等因素有關。智力的發育既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11〕, 在環境因素中, 家庭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7〕。父母文化程度較高的早產兒,其智商也高,除與遺傳因素有關外,還可能因為父母文化程度較高,其家庭經濟收入也常常較高,更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更趨向于采用科學、良好的教養態度和方法,同時能給子女提供適當的玩具和豐富的家庭環境刺激,促進子女的智力發育。父母的教育態度與教育方式都會影響早產兒的智力發育,父母采取以說服為主的教育方法和父母的教育態度一致,能增強親子間的情感交流,而安全舒適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子女穩定與平衡人格的形成,增強子女的自信,激發其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從而主動探求環境,推動智力發展。母親年齡小,兒童智力低,可能因為生育年齡較小的母親,大多受教育年限少,經濟收入低,同時母親的心智不成熟,缺乏穩定的家庭結構和帶養環境,間接地影響了早產兒的智力發育。黃旭等〔12〕報道,不同分娩方式對學齡兒童智力水平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本次調查剖宮產為早產兒智力的保護因素,可能因為早產通常在應激的情況下發生,此時宮內環境已不適合繼續妊娠,如果不及時中止妊娠而等待自然分娩反而對胎兒不利,并可能對以后的智力發育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有關父親文化程度對早產兒智力水平影響的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這對于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促進早產兒青春期的智力發育,提高早產兒的生命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陶國泰.兒童少年精神醫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3-56.
〔2〕Casey PH,WhitesideMansell L,Barrett K,et al.Impact of prenatal and/or postnatal growth problems in low birth weight preterm infants on schoolage outcomes:an 8year longitudinal evaluation[J].Pediatrics,2006,118(3):1078-1086.
〔3〕Jakobson LS,Frisk V,Downie AL.Motiondefined form processing in extremely premature children[J].Neuropsychologia,2006,44(10):1777-1786.
〔4〕Downie AL,Frisk V,Jakobson LS.The impact of periventricular brain injury on reading and spelling abilities in the late elementary and adolescent years[J].Child Neuropsychol,2005,11(6):479-495.
〔5〕Downie AL,Jakobson LS,Frisk V,et al.Periventricular brain injury,visual motion proccessing,and reading and spelling abilities in children woh were 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J].J Int Neuropsychol Soc,2003,9(3):440-449.
〔6〕何守森,倪晨曦,邢光紅,等.家庭養育環境與早產兒及足月兒早期智力發展[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8):1079-1081.
〔7〕羅燕雯,王慧,周雪娟,等.高危兒6歲時智力發育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1):40-42.
〔8〕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2-93.
〔9〕龔耀先,蔡太生.中國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1993:18-150.
〔10〕Bohm B,Katz-Salamon M,Instiute K,et al.Developmental risks and protecive factors for influencing cognitive outcome at 5/12 years of age in very-low-birthweight children[J].Dev Med Child Neurol,2002,44(8):508-516.
擔心死亡、雄心壯志受挫和腹部松垂――人到中年,人們似乎總是有意無意地把這些郁悶的事情相串聯。而英國學者最近完成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拋開中年危機的觀念,步入中年的40歲正是走進幸福之門的階段,人們開始為自己的家庭、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滿足和欣慰。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個情緒上的“成長沖刺”時期,它讓人們更加放松、更容易與他人相處。科學家們把這種品質稱作“隨和”,就是在將近40歲和剛過40歲的階段,人們的這種品質迅速發展。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3日報道說,這項研究成果基于電子郵件問卷調查的反饋。大約12萬名受調查者的回信顯示,與失望相比較,他們感覺“自我實現”和認同“自身個性”更為廣泛。
“我對這項發現感到非常驚訝。”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任教的英國心理學家塞繆爾?戈斯林說。他參與組織了這次調查。
戈斯林說:“人們通常接受的觀點是,人的個性主要在30歲形成。但這項發現指出,在40多歲的階段,個性的一些要素不僅繼續發展而且這一過程還在加速進行。”
“只有在我們接近40歲的階段,我們才開始完全放松、享受生活和欣賞其他人。這種發現對‘中年危機'的觀念提出了挑戰。”(責編/陶仁友)
大腸內乳酸菌有降血糖作用
日本河合乳酸菌研究所負責人河合康雄發現了能降低血糖的乳酸菌,可用來開發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藥物。
有降血糖作用的乳酸菌存在于人體大腸內,是河合康雄等人在1.5萬種菌株中篩選出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把患糖尿病的老鼠分為兩組,實驗組老鼠每天喂三次含80毫克乳酸菌的食物,對照組老鼠只喂普通的食物。80天后,實驗組老鼠的血糖值下降了37%至39%,乳酸菌顯示出較強的降血糖效果。
乳酸菌是分解糖類、合成乳酸的細菌群的總稱,有助于增加食物的營養價值,建立人體胃腸內的正常細菌環境,增加免疫力,預防癌癥等成人慢性疾病。1984年,河合康雄曾發現可降低血液膽固醇含量的乳酸菌,此次發現的降血糖乳酸菌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市面上乳酸菌的來源很多,你可以善加利用,比如乳酸活菌膠囊、乳酸活菌粉末、乳酸菌飲料等,購買前,你必須注意的是,它是否活菌,還有它的營養標識,購買后要注意冷藏。如果自己動手做優酪乳、優格、奶酪、意大利式臘腸、發酵黃油、黑麥面包、堿菜等,是最好的一種方法,從經濟、衛生、多樣化各種角度考慮,都是最能長期有效地將乳酸菌納入你每日生活的最好方法。(責編/王睿)
盲目封殺早戀易致同性戀
“每當我看到她,總有抑制不住的沖動,”、“今天下午我又看到她了,她真漂亮,我真喜歡她,”、“她沖我笑了一下,我整天都非常高興,難道她也喜歡我嗎?”看到這些文字,你也許以為是一個初中或高中男生的日記,記述初戀的感覺。其實,這是一個高一女生小悅(化名)的日記。
當小悅的媽媽偶然看到這段文字時,一種難以言表的復雜心情油然而生:難道自己從初中就開始的禁止早戀的教育最終換來的卻是女兒把愛轉向了同性嗎?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的心理咨詢師于華說,從他多年的工作經驗來講,這種現象一般比較少見,但是在最近一個月內卻出現了兩次,另外一個是高中二年級的女生。雖然比較少見,卻使我們要重新審視我們對早戀的態度。
大多數家長或老師對于早戀一概封殺,會導致孩子對異性產生恐懼心理。
兩個女孩之間互稱老公老婆,這種現象在初中或是高中的校園里經常可以見到。依照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兩個女孩在一起摟摟抱抱似乎是一種友情的體現。無論是孩子、家長或是老師,都不會對這種行為有所微詞。其實這是一種誤導。
大多數家長或老師所關注或禁止的是異性之間的交往,男孩女孩接觸稍微頻繁一點,家長便會出面勸阻、老師找雙方談話,直到兩顆無論是友誼還是愛情的種子熄滅為止。其實這種做法不僅不能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的,反而會使孩子在選擇伙伴時出現對異性的排除或恐懼。
對于青春期性別取向的改變,不僅要從家長和老師對“早戀”的態度上解決,家長與異性的接觸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孩子。作為家長,首先就要處理好自己與異性的接觸方式,讓孩子覺得無論是和異性還是同性接觸都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
家長要以疏導的方式解決孩子尤其是青春期時的心理問題,尊重孩子的感情,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孩子自身的成長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溝通疏導才是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的最好方法,也是幫助孩子真正走向成熟的一劑良藥。
“父愛饑渴”導致男孩“娘娘腔”
現在常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兒子缺乏男子氣,甚至有的人譏笑這樣的男孩為“娘娘腔”,男孩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哈爾濱市心理學校校長曲偉杰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父親,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們患上了“父愛饑渴癥”。
現代社會多數父親由于工作關系,與孩子接觸的機會減少。從嬰幼兒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男孩往往被母親、女老師所包圍,男子氣成了他們人格構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氣過重便成為現代男孩的標志性弱點。
[關鍵詞]青少年;學業情緒;研究;干預;領域特殊性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0)10-0007-03
一、學業情緒概念
佩克倫(Pekruri)、高茨(Gortz)、蒂茨(Titz)和雷蒙德(Raymond)(2002)明確提出了學業情緒的概念。它是指與學業學習、課堂教學和學業成就有直接關系的各種情緒的總稱。季長弘、張麗莉(2003)從學業微觀的角度對學業情緒作了定義,認為學業情緒即是指與學習過程相伴隨的,對待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效果等的態度體驗。國內學者俞國良教授(2005)結合國外學業情緒研究者的觀點,將學業情緒定義為,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與學生的學業活動相關的各種情緒體驗,包括高興、厭倦、失望、焦慮、氣憤等。
由此可以看出,佩克倫等人在定義學業情緒概念時更強調學業情緒的性質,既包括積極學業情緒,又包括消極學業情緒。而俞國良教授定義的學業情緒概念不僅涵蓋了各種各樣的情緒體驗,同時也強調了學業情緒的情境性,即學業情緒是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產生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俞國良教授對學業情緒的概念界定更能體現學業情緒的內涵。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學業情緒的內涵不僅僅指學生在獲悉學業成功或失敗后所體驗到的各種情緒,同樣也包括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日常做作業過程中以及在考試期間的情緒體驗等。
二、學業情緒的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當學生處于愉快、放松等積極低喚醒情緒狀態的時候,對其注意、記憶、判斷、推理等認知活動的促進作用最大,進而能夠誘發或保持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學業情緒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機,當一個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時,就會愿意學習,善于學習,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除此之外,良好的學業情緒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三、學業情緒研究進展
1.學業情緒性別差異研究
董研、俞國良采用自編的青少年學業情緒問卷對青少年學業情緒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學業情緒發展存在性別差異。具體表現為:男生的積極低喚醒學業情緒顯著高于女生。在初中階段,男女性別差異不大;在高中階段,男生的積極學業情緒多于女生,女生的消極學業情緒多于男生。但是孫世梅的研究結果卻發現,對青少年來說,六類學業情緒都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初中女生恐懼類學業情緒顯著多于初中男生。
從總體上來說,青少年學業情緒發展存在性別差異,女生的消極學業情緒多于男生。這可能是因為女生開始進入青春期,面對劇烈的身體變化,還不能理智應對,因而會經常體驗到恐懼情緒。另外有研究表明,由于社會參照現象的存在,以及父母有意無意的強化,兒童的情緒發展在嬰兒期就顯現出方向、內容上的性別差異。同時,在情緒調節方面,男生較女生更傾向采用表達抑制策略。這些差異在青少年時期體現為學業情緒上的性別差異。
2.學業情緒年級差異研究
國內學者劉慧娟等人對6015名高中生的不良情緒狀態進行研究發現,焦慮、抑郁、孤獨、敵對、恐懼等五種不良情緒的狀態均處于中等程度,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其不良情緒的狀態呈緩慢上升的變化趨勢,高二、高三學生五種不良情緒得分顯著高于高一學生。
董研、俞國良對3588名普通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的學業情緒在愉悅性維度上是存在差異的,初中學生的積極情緒顯著高于高中學生,而高中學生的消極情緒顯著高于初中學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青少年學業情緒存在年級差異,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消極情緒多于積極情緒,原因可能是高中生比初中生面臨著更大的學習任務和升學壓力。
3.學業情緒發展在學習不良青少年和一般青少年之間差異研究
俞國良、董研對學習不良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學業情緒特點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首先,學習不良青少年不僅消極學業情緒比一般青少年少,而且積極學業情緒也比一般青少年少。其次,學習不良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學業情緒上的差異,并不是表現在所有年級上(除了羞愧),而是主要表現在初一、初二和高二、高三。另外研究還發現:在六個年級中學習不良青少年都體驗到了更多學業上的羞愧情緒。這一結果可能說明,羞愧情緒可能是對學習不良青少年影響較大的情緒。同時特納(Turner)等人認為,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羞愧情緒,而且具有羞愧情緒的學生往往將成績落后歸因于自身,從而帶來更多的負面情緒。但是,多年的研究中,特納等人進一步發現,羞愧好比一把雙刃劍,如果具有羞愧彈性的青少年,會增強下一次學習中的動機,并使學生進一步獲得更高的學業成績。可見,我們在關注學習不良青少年學業情緒時,要積極強調提高學業不良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減少羞愧情緒對他們的影響,同時充分利用學習不良青少年的學業羞愧情緒,增強其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績。
4.學業情緒領域特殊性研究
心理結構的領域特殊性,揭示了情緒體驗也具有一定的領域特殊性。學科不同,學業情緒的表現不一樣。在同一學科中,不同的學業情緒表現程度不同。一些實證方面的數據也揭示出學業情緒領域特殊性依據情緒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對學業情緒進行研究時,一定要考慮學業情緒的領域特殊性問題。
(1)國外學業情緒領域特殊性研究
不同學業情緒在不同領域中的研究:戈茨(Goetz)等對數學、拉丁語、德語和英語等學科的高興、焦慮、厭煩的三種情緒體驗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學業情緒在不同學科領域里表現的程度不同。音樂和體育學科與英語、數學等學科相比,學生在前者中報告了較高的愉快及較低的焦慮和厭煩。特殊領域間的差異隨年級而遞增。
單一領域內的多種學業情緒研究表明:學業情緒在同一學科領域內有高強度的相關,在數學領域里最強,愉快、自豪、焦慮、氣氛和厭煩的情緒體驗在同一領域內有明顯的不同,在不同的學業領域中也有所不同㈣。在特定領域情緒的表現程度上,愉快是學業情緒中最具有領域特殊性的,焦慮的領域特殊性最小,但不同領域中的愉快不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