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少兒英語教學法

少兒英語教學法

時間:2023-05-30 09:48: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少兒英語教學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少兒英語 教學氣氛 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生活的國際化和英語學習的全球化,英語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必須具備的外語技能。兒童期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少兒英語教學在我國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變得越來越普及。少兒的外語教育既是入門與啟蒙教育,又是終身教育的奠基工程,但如何選擇組織這一年齡段的少兒學好英語,長時間來一直是困擾教育工作者和廣大家長的難題[1]。受傳統成人英語教學影響,少兒英語教學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如單純重視成績,而忽略少兒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缺乏積極、正確的英語學習習慣的引導;課堂枯燥、乏味,缺乏符合兒童期心理特點的交流、溝通等。從少兒心理生理特點來看,這個時期的兒童短時記憶力好,模仿力強,抽象思維能力強,但是形象思維的能力相對較弱;少兒注意力比較分散,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但是他們活潑好動,愛表現,好奇心強,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因此,針對少兒上述心理與生理特點,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氣氛對引導少兒融入英語學習中,養成正確的英語學習習慣,增強教學效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1.采用情景式教學,營造“身臨其境”的英語學習氛圍。

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在一種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在不帶任何外在壓力和任務意識下,自然形成對目標語言的認知并逐步掌握該目標語言的過程稱為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1]。一般說來,對于兒童來講,通過語言習得能夠熟練掌握和應用母語。而少兒英語的學習則屬于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這個過程往往無法形成如母語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自然、真實環境。

采用情景式教學,即建立一種貼近現實生活,輕松愉悅教學氛圍的有效手段。情景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景式教學的核心和難點在于情景的模擬。具體來講,針對某一堂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要設計與之對應的教學情景。如講授“問路與指路”課程,即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構建一種符合實際交際的情景,講授“食物”課程,可采用展示實際物品的方式,使兒童融入相關的情境中。

將情景式教學合理應用于少兒英語的教學中,會使英語的教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加富于應用性,對解決兒童英語學是“漢語化”的問題是一種有效途徑,可以較好地解決“中國式英語”的英語教學難題。同時,情景式教學更加貼近教學目標,有利于兒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使兒童養成正確的英語學習習慣。

2.采用游戲教學法,讓少兒英語學習由“娛”而“愉”,由“漁”而“魚”。

游戲教學法是一種以游戲帶動教學、以游戲的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游戲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就學到了教材中的內容或者學到了學生們必須掌握的課外科學知識的教學方法[2]。游戲教學是少兒英語教學氣氛營造的一種有效手段。

兒童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在課堂上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不感興趣的對象上注意力時間會更短,因此,借助娛樂形式,組織一系列與課程相關的小游戲,可以積極調動課堂氣氛,使兒童感到身心愉悅。而這種身心的愉悅感就會激發其學習興趣,有利于其盡可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此外,少兒英語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使兒童學到一些詞匯、語法或句子,而是逐漸引導他們學會正確的英語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師設計游戲項目要有精心的安排。游戲項目選取在不能偏離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應含有學習方法的適當引導,真正做到“授之以漁”。

3.采用TPR教學法,用肢體語言與幽默感染學生。

全身肢體反應教學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縮寫為TPR)是美國加州著名心理學家

James J.Asher(詹姆士J.艾澍,J988)提出的教學理論,強調以肢體反應展現理解能力;注重語言學習中的互動模式,認為學生在一個較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效果最佳,緊張、焦慮的情緒對學習英語不利[3]。這種方法以“聽—做動作”為主要形式,成人只需用外語發出指示,不用母語解釋,而以自己的動作幫助幼兒理解,幼兒跟著完成動作,以此建立第二語言與身體運動之間的聯結。

可以說,沒有表情,沒有肢體語言的教學是枯燥乏味的,很難想象兒童能夠在一堂枯燥乏味的英語教學課中獲得大量的信息量。將TPR教學法融入少兒英語的教學之中,借助于手勢與表情及聲音,可以感染兒童的身心,有助于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接受并掌握更多信息量。較之常規類似于“填鴨式”教學,TPR教學法更加具有啟發性,獲取的信息更加不易被遺忘,如最初接觸英語學習的兒童往往很難記住英文字母。教師采用肢體語言,模擬字母的形狀,讓學生去感知,去模仿就會起到變難為易的教學效果。

4.運用歌曲歌謠,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在目前少兒英語各個版本的教材中,歌曲歌謠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在少兒英語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揮歌謠教學的作用,就能營造輕松愉快的英語學習氛圍,有利于培養孩子對英語節奏的敏感度,培養聽說能力,增強對字詞的理解,擴大詞匯量[4]。由此,一方面少兒英語教師能夠做到寓教于樂,另一方面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學習英語的樂趣,從而,教師與少兒英語學生真正產生共鳴,提高了少兒英語的教學質量,增強了教學效果。

將歌曲歌謠帶入課堂之中,在活潑歡快的氛圍中,毫無疑問,兒童的內心世界將得到了較好的情感體驗。伴隨著長期英文歌曲歌謠的學習與欣賞,孩子的聽力水平也將隨之有所提高。歌曲歌謠的學習同時會引入一系列單詞、短語與句型,毫無疑問,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會隨之有很快提升,因此,少兒英語教師如果較好地應用歌曲歌謠教學,就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更好地掌握單詞、語句,而且有利于少兒英語學生英語語感的形成。

5.多媒體教學,營造生動直觀的教學氛圍。

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少兒英語教學中,可以營造一個多通道和交互性強的學習氣氛;學生能夠真正感知英語的魅力。開展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克服教學資源缺乏的缺點,有利于擺脫兒童在英語學習中的“相對被動接收者”身份,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改變少兒英語的“啞巴”現象[5]。

教學工具的使用能夠使教學內容生動具體化。兒童感性認識能力要強于邏輯推理能力,因此其更容易記住生動直觀的事物。多媒體教學與教師的口頭示范相比,更加具有生動、形象、規范的優點,更加適合少年兒童的心理接受特點。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充分利用錄音機、動畫片、錄像,以及電腦輔助教學等視聽手段進行直觀生動的教學,對激發少兒的英語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置身于生動直觀的英語學習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具有重要作用。

少兒階段是一個人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但同時,少年兒童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在英語學習中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感和厭學情緒,因此,少兒英語教師應當更加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氛圍,采用各種合理有效的手段與途徑,營造一種適合少年兒童心理特點,符合兒童身心健康、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良好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教師充分調動少兒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正確引導兒童的英語學習心理,激發兒童的英語學習興趣,進而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曉晗.少兒英語教學的反思與對策[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02):116-117.

[2]雷婧.比較兒英語教學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游戲教學法[J].科技信息,2010,(02):172.

[3]甘小鳳.少兒英語教學方法之探討[J].甘肅科技,2010.26,(19),211-212.

第2篇

關鍵詞:TPR教學法;視聽教學法;少兒英語教育

一、TPR教學法:

兒童的言語發展是兒童從言語獲得到基本完善的量變和質變的過程。這一發展過程既是連繼的,又可劃分為階段,表現出階段性的特點。(1)3歲前是言語獲得時期,既兒童對母語的產生和理解能力獲得的時期。(2)3—6歲為完整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時期,既兒童的口頭言語不斷復雜化,初步掌握言語交際能力的時期。(3)7—18歲言語提高和完善的時期,即兒童的言語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提高,發生質的變化,逐步達到完善的時期。對詞語的理解能力,對語法結構形式的掌握也不斷提高,語法結構意識逐漸形成。根據這一現象,美心理學家詹姆斯·阿士爾(James Asher)提出了“完全生理反應”理論(Total Physical Response,簡稱TPR理論):即兒童時期掌握一門語言,言語和書面表達能力是隨著聽說產生的。當聽說獲得的信息達到一定量的積累,兒童就能自然地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在Asher主編的教材中有22個示例(exhibits),以下幾個例子簡單列舉全身反應法的教學模式:

Exhibit 1

1)Touch the table.

2)Write your name.

3)Turn on the light.

4)Pick up the pink flower.

5)Point to the floor.

6)Draw a circle on the chalkboard.

二、視聽說教學

視聽法(Audio Video Method)又稱情景教學法(The Situational Approach)。19世紀下半葉,對外語教學界影響至深的是結構主義語言學(Structural Linguistics)和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m)。

視聽法的教程包括教室教學和實驗室作業,沒有家庭作業。教學按以下方式進行:連續三次放映對話片并伴放聲音注釋。第一次介紹主題;第二次講解;第三次復習;第四次放映對話片而不伴放聲音注釋,由學生進行講解。此后即進行簡短的對話操練,以應用本課的詞匯和語法材料。教學的最后階段是語音練習。內容是對口頭言語的體裁、節奏、句型進行操練。操練中要求從含義單位中領會言語的語音,即不脫離語流操練語音。《走遍美國》是典型的聽說法教材。

三、TPR教學法與視聽說教學法在少兒英語教育中的應用

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法可以保證教學效果。但是一些少兒英語教師在使用某些教學法時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1.機械化的運用教學法。少兒英語教育不同于成人英語教育,應注意少兒習得第二語言的特點,根據少兒的特點來有效的使用適當的教學法。

2.過度強調“玩兒中學”。很多少兒英語教師堅持著一個想法,那就是,少兒英語課堂一定要活躍,氣氛一定要熱烈,這些導致少兒英語課堂看似熱鬧非凡,實際上學到的,記住的少之又少的原因之一。

3.TPR教學法和視聽說教學法的應用可以證明,好的教學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傳統教學方式對比,TPR與視聽說教學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訓練學生的應用能力上都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TPR教學法適用于少兒英語教育。它不僅激發了少兒的興趣,還可以使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鍛煉,快速的反應訓練變得更加聰明、活躍。在教學中學生們與老師建立起的親密互信的關系也有利于語言的學習。學生們可以在愉快的氛圍里面掌握知識。一些內向的害羞的學生也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逐漸活潑活躍起來。但是TPR教學法對教師有著很高的要求。要適當,不要超過一定的“度”,并且行之有效。少兒英語教師必須善于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將TPR教學法有效的穿插其中。TPR教學法與視聽說教學法相比,在詞匯上,TPR教學法的效果更為明顯直接;相反,視聽說教學法在刺激學生的語言敏感性上更加有效果,也就是說,視聽說教學法更適用于句子,日常對話等的教授。TPR教學法要求詞與動作的對應,大部分的家長很難使用這一方法來輔導孩子復習學習。視聽法的缺點是過于重視語言形式,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過分強調整體結構,忽視語言分析、講解和訓練。雖然其以情景為線索來選擇和安排語言材料,但由于情景的設計常常是虛構的,因而情境中的話語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語言交際的實際需要。在學習的初始階段,要想將“視”與“聽”有效的結合起來是很困難的,因此,無論是聽力還是口語,提高的效果都是緩慢的。教師一定要耐心的給予學生時間來適應這種教學方式,不要急于求成。

四.結論

TPR教學法與視聽說教學法各有優缺點。想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與優秀的教師,以及教師們對教學法的掌握程度和應用上是分不開的。各種教學法的選擇,靈活的應用,是少兒英語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作者單位:長春大學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James Asher.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echnique of learning.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VOL

[2]Asher,J.(1981)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Theory&PracticeNew York,Academy of Science.

[3]James Asher.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the Complete Teacher's Uuidebook)1977一1982.

[4]Diane I,arsen-Freeman·Michael H b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一理論、方法與實踐一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6.

[6]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7]程工.《語言共性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8]梁儀.《初中英語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第3篇

縱觀目前世界各國的外語教育,不同國家在孩子開始學習外語的年齡和課時安排等問題上各不相同。不過有兩點可以確定,第一點,英語成為世界上許多非英語國家外語教學中的第一外語;第二點,外語教育基本上從小學階段開始。

目前我國的外語教育以英語為主,并且英語教育幾乎貫穿于學齡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等各個教育階段中。“幼兒英語”指3~6歲幼兒學習的英語;“兒童英語”、“少兒英語”詞義有差異,但所指無根本區別,都用來稱呼12歲前孩子學習的英語。相對于“中學英語”、“大學英語”而言,人們對“幼兒英語”、“兒童英語”、“少兒英語”的了解較少,卻十分關注。

兒童英語教育既讓人喜歡又讓人擔憂。可喜的是國家一直非常重視外語教育。現在,國家從戰略的高度上以科學發展觀規劃我國外語教育,由教育部分別于2001年7月和2007年9月頒布實施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這將引導我國的英語教學逐漸走上科學、系統的發展道路。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的兒童英語教育在兒童英語培訓市場和巨大利益驅動面前是否能夠穩定發展,是否能夠將兒童英語教育初級階段的可能風險降低到最小。

二、關于兒童時期尤其是幼兒時期是否該學習英語的爭議

我國“兒童英語/少兒英語”教育,尤其是“幼兒英語”教育起步相對較晚,還沒有成熟的教育規劃、有效的教學方法,還缺乏合格的教學師資、科學的教材。同時,對于兒童時期尤其是幼兒時期是否該學習英語目前還有一些爭議。

德國人吉澤拉·施密德-舍恩拜因認為,“在自然環境里,幼兒在三、四個月內就把外語學到近乎講本族語的人那樣完美,其說話之自在,學習之迅速,竟使家長、幼兒園教師和語言學家等一再驚嘆不已。”[1]p17眾說紛紜的“語言發展關鍵期假說”是1967年由德國語言學家、神經學家Eric HEinz Lenneberg (1921–1975) 提出來的。假說認為人的發育早期是其語言穩定發展期,過了這個穩定發展期(5歲至青春期),語言習得將變得比較困難,最后也不會怎么成功。[2]這一假說常常被用于討論在第二語言習得早期學習者的年齡與其語音學習的關系等方面。盡管目前缺乏實驗數據的支持,但許多人認為,長遠地看,第二語言早學早好,免得過了一定年齡段就要付出成倍的努力來學。中國多數人保守地認為,無論怎樣,家長和學校應該在孩子學習和掌握母語的關鍵期,采用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讓孩子接觸最道地的英語,培養其對英語的興趣,甚至可以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玩游戲、表演劇等生活化的方式來幫助幼兒習得英語。

英語專家李觀儀不贊同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學英語,也不支持小學一年級開設英語課程。她擔心低齡兒童在母語還遠遠沒有學好、思維能力也還遠遠沒有發展的時候同時學母語和英語會對他們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3]p53

三、當前兒童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人們對于兒童階段的英語學習存在爭議,國內英語培訓領域卻紅紅火火,包括學齡前、課外輔導在內的少兒英語培訓機構頻繁出現在各種廣告媒體上。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兒童英語培訓的市場發展最為旺盛。這側面反映出民眾對兒童英語教育的巨大需求。當學校包括幼兒園無法正常提供優質的兒童英語教育來滿足這一市場需求時,兒童英語教育培訓機構就在這一領域里擔當了主要的角色。

1、兒童英語教育師資十分匱乏

由于我國目前沒有出臺兒童英語教師資質認證體系,參加過兒童英語師資培訓的教師不需要教師資格證書就可以從業。我們先了解一些英語培訓機構的兒童英語師資情況。新東方實用英語學院舉辦的少兒英語師資培訓可以被看作兒童英語師資培訓領域的代表。然而,據新東方實用英語學院網站公布的資料表明,新東方少兒英語師資可以通過自己的培訓課程遴選出來的優秀學員—獲得“新東方少兒英語師資培訓優秀證書”的學員—擔任。其培訓課程內容包括:少兒英語教學法及教材分析、教學活動設計;歌曲童謠、游戲教學、自然拼音教學、TPR教學、實踐及實習;英語語音及朗讀、英語聽說交際。其培訓課程學制最長為四個月。而其招生對象為大學專科以上學歷英語專業學生、四級以上英語水平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及從事少兒及幼兒園、中小學英語教學的人員。而真正符合要求且有敬業精神的少兒英語專業師資不僅在新東方非常緊缺,在其他培訓機構、幼兒園、外國語學校等也非常匱乏。一方面由于一些英語專業畢業生本身缺乏兒童英語教學實踐經驗,也缺少相關教育理論知識;一些英語專業畢業生從事兒童英語教育的專業思想不夠堅定,隨時會有中途離開的可能。另一方面,非英語專業畢業生因缺乏必要的英語技能和教學技能而無法成為優秀的兒童英語專業教師。

2、兒童英語教育方向的專業教育幾乎是空白

兒童英語教育教學作為一個教育類別,有其特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國內在培養具備英語專業以及兒童教育心理學雙重知識背景的兒童英語專業師資方面幾乎還是空白。大學英語教育專業還沒有形成一整套兒童英語教育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傳統的英語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落后于英語教育的發展;大學或研究機構缺乏兒童英語教學方法和理論方面的研究,缺乏對國外引進的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相關教材和二語習得相關理論的研究等。

3、兒童英語教育科研成果極其有限

第4篇

【摘 要】 盡管人們對于兒童時期尤其是幼兒時期是否應該學習英語目前還有爭議,但英語培訓市場的熱烈與民眾對兒童英語教育的巨大需求使得國家和教育研究者不得不認真面對相關兒童英語教育師資、專業教育、科研等諸多問題,加強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解決有助于推動兒童英語教育健康發展。

【關鍵詞】 兒童英語教育;師資;專業教育;教育科研

一、令人既喜又憂的兒童英語教育

縱觀目前世界各國的外語教育,不同國家在孩子開始學習外語的年齡和課時安排等問題上各不相同。不過有兩點可以確定,第一點,英語成為世界上許多非英語國家外語教學中的第一外語;第二點,外語教育基本上從小學階段開始。

目前我國的外語教育以英語為主,并且英語教育幾乎貫穿于學齡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等各個教育階段中。“幼兒英語”指3~6歲幼兒學習的英語;“兒童英語”、“少兒英語”詞義有差異,但所指無根本區別,都用來稱呼12歲前孩子學習的英語。相對于“中學英語”、“大學英語”而言,人們對“幼兒英語”、“兒童英語”、“少兒英語”的了解較少,卻十分關注。

兒童英語教育既讓人喜歡又讓人擔憂。可喜的是國家一直非常重視外語教育。現在,國家從戰略的高度上以科學發展觀規劃我國外語教育,由教育部分別于2001年7月和2007年9月頒布實施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這將引導我國的英語教學逐漸走上科學、系統的發展道路。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的兒童英語教育在兒童英語培訓市場和巨大利益驅動面前是否能夠穩定發展,是否能夠將兒童英語教育初級階段的可能風險降低到最小。

二、關于兒童時期尤其是幼兒時期是否該學習英語的爭議

我國“兒童英語/少兒英語”教育,尤其是“幼兒英語”教育起步相對較晚,還沒有成熟的教育規劃、有效的教學方法,還缺乏合格的教學師資、科學的教材。同時,對于兒童時期尤其是幼兒時期是否該學習英語目前還有一些爭議。

德國人吉澤拉?施密德-舍恩拜因認為,“在自然環境里,幼兒在三、四個月內就把外語學到近乎講本族語的人那樣完美,其說話之自在,學習之迅速,竟使家長、幼兒園教師和語言學家等一再驚嘆不已。”[1]p17眾說紛紜的“語言發展關鍵期假說”是1967年由德國語言學家、神經學家Eric Heinz Lenneberg (19211975) 提出來的。假說認為人的發育早期是其語言穩定發展期,過了這個穩定發展期(5歲至青春期),語言習得將變得比較困難,最后也不會怎么成功。[2]這一假說常常被用于討論在第二語言習得早期學習者的年齡與其語音學習的關系等方面。盡管目前缺乏實驗數據的支持,但許多人認為,長遠地看,第二語言早學早好,免得過了一定年齡段就要付出成倍的努力來學。中國多數人保守地認為,無論怎樣,家長和學校應該在孩子學習和掌握母語的關鍵期,采用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讓孩子接觸最道地的英語,培養其對英語的興趣,甚至可以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玩游戲、表演劇等生活化的方式來幫助幼兒習得英語。

英語專家李觀儀不贊同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學英語,也不支持小學一年級開設英語課程。她擔心低齡兒童在母語還遠遠沒有學好、思維能力也還遠遠沒有發展的時候同時學母語和英語會對他們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3]p53

三、當前兒童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人們對于兒童階段的英語學習存在爭議,國內英語培訓領域卻紅紅火火,包括學齡前、課外輔導在內的少兒英語培訓機構頻繁出現在各種廣告媒體上。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兒童英語培訓的市場發展最為旺盛。這側面反映出民眾對兒童英語教育的巨大需求。當學校包括幼兒園無法正常提供優質的兒童英語教育來滿足這一市場需求時,兒童英語教育培訓機構就在這一領域里擔當了主要的角色。

1、兒童英語教育師資十分匱乏

由于我國目前沒有出臺兒童英語教師資質認證體系,參加過兒童英語師資培訓的教師不需要教師資格證書就可以從業。我們先了解一些英語培訓機構的兒童英語師資情況。新東方實用英語學院舉辦的少兒英語師資培訓可以被看作兒童英語師資培訓領域的代表。然而,據新東方實用英語學院網站公布的資料表明,新東方少兒英語師資可以通過自己的培訓課程遴選出來的優秀學員―獲得“新東方少兒英語師資培訓優秀證書”的學員―擔任。其培訓課程內容包括:少兒英語教學法及教材分析、教學活動設計;歌曲童謠、游戲教學、自然拼音教學、TPR教學、實踐及實習;英語語音及朗讀、英語聽說交際。其培訓課程學制最長為四個月。而其招生對象為大學專科以上學歷英語專業學生、四級以上英語水平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及從事少兒及幼兒園、中小學英語教學的人員。而真正符合要求且有敬業精神的少兒英語專業師資不僅在新東方非常緊缺,在其他培訓機構、幼兒園、外國語學校等也非常匱乏。一方面由于一些英語專業畢業生本身缺乏兒童英語教學實踐經驗,也缺少相關教育理論知識;一些英語專業畢業生從事兒童英語教育的專業思想不夠堅定,隨時會有中途離開的可能。另一方面,非英語專業畢業生因缺乏必要的英語技能和教學技能而無法成為優秀的兒童英語專業教師。

2、兒童英語教育方向的專業教育幾乎是空白

兒童英語教育教學作為一個教育類別,有其特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國內在培養具備英語專業以及兒童教育心理學雙重知識背景的兒童英語專業師資方面幾乎還是空白。大學英語教育專業還沒有形成一整套兒童英語教育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傳統的英語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落后于英語教育的發展;大學或研究機構缺乏兒童英語教學方法和理論方面的研究,缺乏對國外引進的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相關教材和二語習得相關理論的研究等。

3、兒童英語教育科研成果極其有限

以目前科研成果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中國知網平臺的數據來分析,運用跨庫檢索方法,設定“自1979年至2011年”的數據范圍,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筆者分別以“兒童英語”、“少兒英語”、“幼兒英語”為“題名”進行檢索,檢索結果分別為234篇、169篇、330篇文章。作為比較,筆者以“大學英語”為“題名”進行檢索,檢索結果為33372篇文章。33年間中國知網平臺上以“兒童英語”、“少兒英語”、“幼兒英語”、“大學英語”為“題名”的文章數比例為1:0.7:1.4:142.6,前三者總共加起來與“大學英語”為“題名”的文章數比例為1:45.5。從以上數據來看,如果可以說題名包含“兒童英語”、“少兒英語”、“幼兒英語”的文章對學齡前和學齡兒童英語進行了直接的研究,那么與“大學英語”的情況相比,1:45.5的微小比列體現出對學齡前和學齡兒童英語教育的科研成果極大不足,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目前兒童英語教育教學實踐的需要。另外,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們無法檢驗當前兒童英語培訓的教學質量以及其教學方法的科學性。

目前的兒童英語教育亟需制度的規范、政策的引導和英語教育者、研究者的智力支持,以及社會多方面的協作。我們期待兒童英語教育能夠健康發展,并為未來的優化和改革積累一定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吉澤拉?施密德-舍恩拜因,朱鐘毅,應樂平.對德國學齡前兒童英語教學的評價[J].國外外語教學,1980.(4):17.

[2] Lenneberg,E. H.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67.

[3] 李觀儀. 我的英語學習和教學[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1):53.

第5篇

一、從孩子本身已具備的各種能力入手 少兒開始學習英語之前所具備的各種能力經常被忽視或低估。實際上,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擅長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圍的事物,并且至少已經學會了一門語言。另外,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常都很高。少兒認知發展水平不僅取決于年齡,同時也取決于支持并激發這種發展的外界刺激。當孩子的潛能和已有的能力被忽視,他們只被當作“空罐子”時,少兒英語教學的一種困境就會產生。形成這種教學困境的原因在于:設計任務或活動僅僅從成人的觀點出發,而沒有反映孩子的世界。這種情況就使得孩子無法接近這些任務和活動,但并不說明他們不能完成此類活動。那么,教師面臨的挑戰就在于必須走入孩子的世界,設計適合他們水平的任務和活動。 加德納(Gardner,1983)認為,人有七種不同的或者說相互交叉的智力,即:語言智力、數學邏輯智力、視覺/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智力和自我智力。因此,少兒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孩子的智力優勢,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充分參與,不斷進步。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少兒英語教學所使用的教材和輔助材料必須在視覺、聽覺和動覺上適當平衡,從而使具備不同優點的孩子都有展示其所長的機會。由于孩子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可能還未意識到語言是一個系統。因此,英語課堂教學需要借助話題(topics)以形成目標語言的語言環境。這些話題應該有意義、有趣和具有可參與性,同時也必須在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思維范疇之內。

二、鼓勵交際互助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談到孩子的一般性發展時,皮亞杰(Piaget)認為,孩子所接受的社會互動的質量和數量將會極大地影響他本身成長發展的速度。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ZP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也強調了高質量的交往互動,如,成人引導下的互動或與優于自身的同齡人的互動至關重要。(1978:86)布魯納(Bruner)將這一ZPD理論比喻成“腳手架”,喻示孩子在建造自已知識和能力大廈的過程中,他人的引導和幫助如同腳手架一樣必不可少。哈利德(Halliday)也支持互動的觀點,他認為:“母語以及第二和第三語言的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它的表現形式就是自我與他人連續不斷的交流。”(1975,139) 交際語言教學法則將理解和傳遞信息作為其核心思想,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語言的準確性。

三、支持對意義的多種理解和商討以及協作談話語言的意義并不是恒定不變的。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對語言的意義不斷地進行再理解和更新。維果茨基(1978)曾提出過“文化工具盒”。他認為,孩子所獲得的母語的概念和意義來源于他所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語言意義的差別。威爾斯(Wells,1987)認為,協作談話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語言的意義并達成一致理解。費舍(Fisher, 1990)也強調了人的思維發展中談話的重要性。這正與維果茨基的另一觀點相呼應:將思維轉化成語言的過程對刺激全面發展非常重要。“只有通過多種載體(如觀察、傾聽、閱讀或使用參考資料)所提供的知識與學生語言的理解的互動,他的知識結構才能更新。”(Wells , 1987:116)對語言的意義進行商討和協作談話這一重要原則應在交際語言教學所倡導的真實的、貼近生活的任務和活動中得以充分體現。在這種真實的活動中,學生們相互交流觀點,共同解決實際問題,并達成一致的理解。顯而易見,所有學生都需要思考。交換觀點不僅僅是表述客觀事實;協作談話應具有真實意義,這才能夠激發參與者的談話動機。

四、讓孩子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 學習是一個積極的認知發展過程。孩子不應再被當作等待灌滿的“空罐子”,而應是語言和思維的積極探索者。如上所述,孩子已具有多種能力,這些都是構建新能力大廈的基石。巴恩斯(Barnes)這樣描述建構主義的論點:“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通過不斷理解周圍的事物,積極構建自己的世界才能夠達到學習目標。”(Norman 1992:123)費舍(1990)認為,注重以孩子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活動,能夠使他們積極參與并探索語言的意義和答案。對于能夠從認知角度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挑戰和冒險。如果給予的任務或活動沒有一定的挑戰性或冒險性,孩子將永遠無法獨立,有時甚至停滯不前,喪失學習動力。但這些挑戰也必須有教師或同學的適當支持,同時符合ZPD理論所提出的新的知識必須在接近孩子發展水平的區域內,即“最近發展區”內。這種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將學習過程看作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學生語言系統的發展和形成主要是通過實際參與而獲得的。”(Skehan, in Willis&Willis, 1996: 20)轉貼于

五、按照ZPD理論對新知識的輸入進行定位 克拉申(Krashen, 1982)把“可理解的輸入量”(input+1)作為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當新輸入知識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時,原來知識水平與輸入知識水平之間的“差異”會進一步刺激學生的語言發展。這又和維果茨基的ZPD理論以及布魯納的“腳手架”理論不謀而合,即成人或同齡人在孩子已有知識層次范圍之外的適當水平所給予的支持和引導,是孩子所長和發展的核心因素。但在很多情況下,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學習語言,他們被灌輸的只是其現有語言水平層次上的過于簡化的語言,而不是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下的新的語言。這條原則事實上和挑戰、冒險的重要性相互關聯。如果語言的輸入總是保持在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上,學生就沒有面臨挑戰和冒險的機會,以致失云了成功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

六、語言應以完整的形式出現 多年以來,人們都是把語言分割成獨立的單位——傳統上是結構單位或語法單位——一點一點地教授給學生。然后由學生把這些斷斷續續的碎片象拼圖一樣拼在一起去理解這門語言。然而,孩子在學習母語時并不是這樣一個過程。他們置身于廣闊的語言環境中,吸收并使用完整的語言,并在更深層次的潛意識中逐步理解其結構和語法。劉易斯(Lewis,1993)倡導外語教學應該從“多個詞匯構成的語言段或完整的語言”出發,發展學生成功地使用完整語言(段)的能力。Tough (Brumfit, 1991)也曾談到課堂教學中“系統化語言”的作用。他認為:教師應該像母親在家里一樣,隨時替換孩子談話所使用的某些詞法,構成新的完整的語言。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成人和孩子在課堂學習中所接觸和練習的語言被局限在了“已經消化”了的句子層次。但我認為,教師不應該如此簡化學習的過程,而應該通過把結構化的學習途徑具體化,從而使學生接觸更復雜的語言環境。不管學生的學習風格、喜好、能力、綜合發展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如何,都能夠適應這種學習方法。在少兒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使用故事、歌曲和短劇等,使孩子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實際意義的語言環境中接觸和學習完整的語言。

七、在清晰和熟悉的環境中設計具有實際意義的、目標明確的活動孩子在學習第一語言時并不選擇語言環境,學習語言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使用原有的知識去理解新的語言現象,從已知中建立未知,并通過“吸收或同化新知識”,不斷地調整思維方式。同樣,在英語課堂上,孩子們需要一個清晰和熟悉的語言環境,進行具有實際意義的且標志明確的活動。他們需要知道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其原因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可理解的。那么,教師就要不斷地接近孩子,逐漸摸索出孩子的興趣和理解水平,并依次選擇適當的話題和任務。

八、幫助孩子逐漸獨立和自主地學習 孩子依賴教師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想讓孩子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具有自己的理解力,課堂活動的設計就必須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少兒英語課堂中,階段性的二人或小組活動,以及詞典和參考資料的使用都有助于做到這一點。

九、創造輕松、愉快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孩子需要安全感、適當的場所和愉快的學習。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因素:要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支持挑戰性的活動和冒險;話題要有趣,并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活動要具有實際意義且目標明確;隨時適當地贊揚學生;紀律是嚴格和公正等。這樣的環境不僅會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也有助于培養孩子容忍他人的品質。

第6篇

關鍵詞:低年齡;學生;英語教育

隨著英語教育的低齡化發展,如何激發低年齡學生對于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之能夠為以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這需要教師的認真思考,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改進和創新。

一、當前低年齡學生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英語教學使用環境不佳

我國學生的母語為漢語,英語在漢語環境中教學,本身就面臨極大的阻礙,當教學對象為低年齡學生時,這種阻礙會進一步加大。低年齡學生由于智力、身心等發育均未健全,對于母語的學習尚且一知半解,對于英語的學習更是困難重重。另一方面,對于低年齡學生的英語教學主要集中在課堂上,對其課上課下的要求也比較低,學生下課后基本難覓英語使用環境,這對于本身零基礎的低年齡學生而言,更加無法做到英語的使用。整體英語教學使用環境無法對低年齡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更多幫助。

2.英語課堂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對于英語教學,主要還是依據英語教材,以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為主。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低年齡學生的管理上有其必要性,但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來說作用不很明顯。這主要表現在,教師依據教材進行簡單教授,而非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進行教授;課堂上學生眾多,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機會進行英語應用實踐,容易造成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情況;教學目標上對于學生的要求,重讀寫輕聽說,容易造成學生以完成作業為主,但無法實際應用,成為“啞巴英語”,這樣更不利于激發低年齡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如何讓低年齡學生喜歡學英語

1.提升低年齡英語教學效率

低年齡學生有其特殊性,在教學和管理上較之高年級學生而言各有不同。在低年齡學生的英語教學中,重點要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對于低年齡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低年齡的學生在英語教學上非常依賴教師的引導與教授,只有教師隊伍的質量有保證,教學質量才會有保證。首先教師要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如,在英語發音上要做到標準規范。低年齡學生所學的英語主要為基礎英語,此時學到的知識,會影響其今后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英語學習。同時,讓低年齡學生的英語學習從聲音入手,也是培養他們英語學習興趣的一種好方法。

另外,教師也要在教學課堂上下工夫,不能單純地將英語教學看作是照著書本教,而應該采取多種方式營造課堂氛圍,豐富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盡可能讓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這樣才能最終提升低年齡英語教學效率。

2.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1)重視第一堂課

學生學習英語的第一堂課,是至關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能讓學生在第一堂課上建立起對英語的興趣,那么后面的教學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次接觸到國外的語言,對于低年齡學生而言是非常新穎和好奇的,此時要進一步抓住興趣點加以培養。比如,本人在教授第一節英語課時,沒有從教材入手,而是先為學生放了一部動畫片《貓和老鼠》。之所以選擇這部動畫,是因為這部動畫片里對白極少,便于學生理解意思,但是本人所選擇的恰好是有幾句簡單對白的一集,利用這幾句簡單對白來引導學生的興趣。果然,學生對于動畫片非常感興趣,對于片中的幾句對白也產生了興趣,本人就從這一點出發,引入漢語和英語的概念,初步形成“學會英語能看得懂動畫片”的簡單概念,從而讓學生對于英語有了初步認識和興趣。這樣的從聽、說、看來入手學習英語,比起單純從教材入手,無疑效果要好得多。

(2)采用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對低年齡學生非常有用的教學方法,尤其在激發學生興趣上有獨到作用。情景教學法分為實景教學和虛擬情景教學。在實景教學中,本人在教授英文字母時,在幻燈片上放映和字母形狀相似的各種實物的照片,用形狀來加深學生對于字母的感官認識。在教授英文單詞時,從最身邊的物品做起,書包、桌椅板凳、黑板、墻等分別貼上相應的英文單詞標簽,強化單詞與實物的聯系。在教授英文短句時,專門帶領學生在上下學的時候用英文打招呼,強化英語的使用情景。在虛擬情景教學中,本人組織了各種各樣的場景,如,在路上遇到同學,到商店買東西,介紹自己,學校見到老師等,互換角色,輪流參與。同時,本人組織小測驗,為成績優秀的學生起英文名字,讓大家用英文名字稱呼他、表揚他,激發了學生學好英語的熱情。一學期下來,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有了英文名字,學習英語的環境和氛圍慢慢被建立起來了。

讓低年齡學生喜歡學英語,就是要充分站在學生角度,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以培養興趣為基本宗旨,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真正把英語學好。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小學英語 教學

我國小學生是在非英語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缺乏目標語的語言環境,容易產生遺忘,聽說能力一般較寫作能力滯后;再者,兒童心理發展存在不成熟和不定型等因素,小學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的要求不宜過高,教法和學法都要體現我國學生學習外語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探索符合小學高年級年齡特點的外語教學模式。

一、以兒童心理特點和兒童心理學為基礎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形式主要是注意、感知、理解、記憶和思維等幾個心理過程的產生和發展。“注意”是小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基礎。但是小學生,即使是五六年級的學生,也會出現注意不穩定或注意范圍狹窄的現象。在缺少語言環境的外語學習中,這些現象表現得就更為突出。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無意注意,努力促使其向有意注意發展,并使其逐步養成有意注意的好習慣。小學英語教師要研究和熟知童心,了解兒童心理,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盡量采用直觀教學和其他受小學生歡迎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努力把課教得形象生動,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排除分散他們注意的各種干擾因素。

就小學生的記憶而言,占主導地位的是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無意識記這一規律,采用聽聽、說說、唱唱、玩玩等符合兒童心理和年齡特征的方式,呈現和操練新的語言材料。

二、童心教學法的課堂教學原則和特點

(一)童心教學法的課堂教學原則

1.播種“愛”的原則

童心教學法主張“愛”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得以有效組織并順利實現教學目標的保證。教師要把“愛”的陽光照耀在每個學生的身上。在學生得到真正愛的同時,他們也會把自己最真誠的愛毫無保留地回報給老師,從而尊重老師,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局面就會形成。這時,師生關系就會極為融洽,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改善。

2.激發童趣的原則

童心教學法認為:激發重趣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情景表演、唱歌、游戲和朗讀等活動,使他們產生樂趣,由此自然地引起他們對所學材料的無意注意,并進一步轉比為有意注意。

3.探求童真的原則

童心教學法課堂教學的實踐使教師們感到小學生最可愛之處是性格天真、感情真摯、操練認真。為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盡量采用實物、模型、圖片、投影、錄像及體態語等手段,力求情景逼真,交際仿真,游戲當真。這種“真”的效應有利于小學生正確地感知語言。這也是小學英語學科達到素質教育要求、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切入點。

4.塑造童心的原則

童心教學法主張把塑造“童心”作為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動”便是童心的主要標志。小學生在課堂上“動”的廣度和深度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教師要博采各種教學法和教學流派之長,為己所用,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把“動”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二)童心教學法課堂教學的特點

遵循童心教學法的四個原則,我市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生動活潑,且方法各異,呈現出以下特點:

1.以傳遞信息為目的

現代外語教育理論指出,語言學習是傳遞信息的交際過程,是接受、汲取、貯存、加工和輸出信息的遞進過程。生活在母語環境下的幼兒,每天不斷地感知大量信息,但未必能全部吸收,而是經過反復刺激,日積月累,逐步習得。兒童學習外語也一樣,要根據他們的認知水平,科學地創設語言環境,讓其盡可能多地感知語言信息。要允許吸收和輸出的質和量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我市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堅持以傳遞信息為目的,在可接受性原則允許的范圍內,盡量多地將英語語言信息傳遞給學生。而每堂課中傳遞的大量英語信息只讓學生聽得懂或猜得出,有些信息只要求學生聽后能形成“條件反射”,讓學生做到四會的則比較少。

2.以聽說訓練為主線

遵循語言學習聽說是第一性的、讀寫是第二性的這一規律,初學外語者一定要把聽說訓練放在第一位。對于小學生來說,聽說訓練尤為重要。

我市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自始至終突出聽說訓練,主要采取的教學方式有:教師說,學生聽;學生說,師生聽;以聽說組織warm-up練習;以聽說復習舊知識;以聽說“呈現”新的語言材料;通過聽說訓練實現每課的教學目標;用聽說遷移知識,總結和鞏固新學內容。總之,童心教學法的課堂教學始終抓住聽說訓練這條主線,高效地組織各項教學活動。

3.以學生活動為載體

現代教育學主張教學活動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童心教學法力主把每節課中至少30分鐘的時間交給學生,教師只起一個導演、裁判或幫手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具有精湛的教學藝術和組織才能,當好指揮,做好示范,引導孩子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各種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角色表演、猜謎、唱歌、游戲、朗誦、繞口令和小組競賽等活動中唱主角,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通過這些活動訓練學生傳遞語言信息,培養學生初步的英語交際能力。

4.以優化心理為杠桿

第8篇

[關鍵詞]掩蔽教學;SIOP教學模式;非母語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3-0213-02

一、SIOP教學模式簡介

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每年有大量的英語非母語人群進入美國。20世紀90年代移民潮導致英語為非母語的美國學生人數劇增,大量移民學生英語水平不過關,直接影響到其他主干課程的學習,因此,非母語英語教育面臨巨大挑戰。

SIOP(Sheltered Instruction Observation Protocol)教學模式,是在美國教育部“教育研究與發展辦公室”的資助下,“教育、多樣性和卓越性研究中心”自1996年起,經過7年(1996-2003)的研究和實踐開發出來的一個高質量教學模式。他們最初的研究課題是“掩蔽教學(Sheltered Instruction)對英語水平有限學生成績的影響”。掩蔽教學是用英語給英語非母語學生講授學科課程,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是美國進入21世紀以來非母語英語教學的一個有效而廣泛使用的方法。他們的研究始于掩蔽教學課堂研究觀察指令,目的是通過對美國不同地區中學課堂的觀察,確定掩蔽教學過程的關鍵操作方法和教學策略,從而為教師開發出一個專業發展模式以確保教師們能夠在課堂上有效地運用掩蔽教學法。最后由Jana Echevarria,MaryEllen Vogt & Deborah J.Short(2000,2004,2008)發展、完善了整個系統,形成了現存的“SIOP教學模式”――在掩蔽教學法的框架下,將語言和學科內容融合在一起,搭建出了從備課、授課,到復習與評估等教學環節,并明確指出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形成了一整套有效、能保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體系。

二、SIOP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

“SIOP教學模式”,提供了一整套較完善的備課、授課方法和步驟,其核心體現在組成部分之中:課程準備、建立背景知識、提供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指導學習策略、互動、應用、授課方法、復習或階段反饋和評估。在這組成部分中又細化出30個要素,即其具體的特色步驟。

(一)課程準課

1.學科目標必須清楚的確定、闡述、重述給學生。

2.語言目標必須清楚的確定、闡述、重述給學生。

3.學科定義或概念必須適合學生的年齡和教育背景。

4.一定要使用教具、圖片、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5.要準備適合不同語言層次學生的課本輔助或參考資料和手段,包括圖片、錄音、大綱、簡化本、母語譯本等。

6.設計能把學科內容與語言訓練融合在一起的有意義的課堂活動。

(二)建立背景知識

7.通過各種手段提供、討論與學科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構建新知識框架。

8.通過討論、復習等形式幫助學生建立已學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

9.用聽、說、讀、寫等各種手段加強學生對專業詞匯的學習與掌握。

(三)提供可理解性語言輸入

10.教師要使用適合學生語言水平的語言授課,適當調整語速、詞匯和句子的復雜性,還可用手勢、釋義、重述等手段保證學生理解課堂內容。

11.教師要對課堂活動、學習任務給予明確說明,讓學生清楚知道要去做什么,怎么做。

12.用各種手段幫助學生弄清學科概念,如手勢、圖片、模型、示范、錄音、錄像、多媒體,重述等。

(四)指導學習策略

13.提供給學生足夠的機會使用認知、元認知、交際、情感等學習策略。

14.時刻用各種手段為學生搭建橋梁,幫助他們理解、記憶學習內容,如釋義、加強前后文的聯系、出聲思考、放慢語速、增加停頓等。

15.利用各種方式,如提問、討論、課堂活動或任務使學生的思考層次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到創新逐步提高。

(五)互動

16.利用游戲、對話、表演、陳述等各種形式,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互動、討論的機會。

17.為確保達到學科和語言目標,教師要采用多種分組形式,從單人回答問題、雙人對話、小組、大組討論,到全班討論等,盡量讓學生參與到互動活動中。

18.教師要耐心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回答問題,盡量不去打斷他們的陳述和思路。

19.給學生用母語澄清主要概念的機會。

(六)應用

20.為學生提供能直接動手操作的材料或工具,讓學生親自運用新的知識進行實踐、訓練。

21.組織能讓學生同時運用學科知識和語言知識的課堂活動。

22.把聽、說、讀、寫各種語言技能的訓練都融入到學科知識的教學之中。

(七)授課方法

23.整個授課過程要確保學科目標的實現。

24.整個授課過程要確保語言目標的實現。

25.要保證學生90%到100%的課堂時間是積極學習的。

26.要根據學生的水平調整授課速度。

(八)復習與評估

27.充分復習重點詞匯。

28.充分復習主要概念。

29.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要經常提供反饋信息,以幫助他們理解知識、提高語言能力。

30.利用各種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解程度隨時隨地進行了解、評估,以相應調整教學內容、方式和速度。

三、解讀SIOP教學模式

SIOP教學模式把原有的掩蔽教學法具體化、標準化,工具化、系統化。當一個英語非母語的學生身處于任何一個SIOP課堂上的時候,他們都能夠同時受到“英語語言能力”“學科知識能力”“完成任務能力”這三種能力的培訓。

SIOP強調教師在“課程準備”階段就要把“說”的和“寫”的整理清楚,目的是學生可以清楚的知道每次上課時的學科目標和語言目標,教師和學生集中精力,共同為達到目標而努力。而“建立知識背景”則是為了要把學生目前的學習程度與更高的新知識程度連接起來,所以,教師更重視學科詞匯的學習,以理解學科知識,增加專業詞匯。接著教師要利用不同的策略給學生提供有意義、可理解的語言和內容。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學習策略、培養獨立思考以及自我規范的能力,提高思維層次,以便在日后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自己解決。接下來,通過不同的分組形式“互動”,去進行有意義的問答、討論或完成規定任務,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讓學生多說而教師少說,而且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給他們時間自己去讀、去說、去寫。這樣,教師在授課時就不會讓學生厭倦,使他們最大程度的參與到學習中去。最后“評估和復習”也很重要,因為教師必須通過各種手段,如觀察學生“互動”時的參與情況,口語表達程度,評分學生作文,而不僅僅是考卷,去了解學生吸收多少,且教師的反饋信息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復習沒掌握的知識,以取得更大的進步,教師也可根據所獲得信息調整授課方法、手段和速度。這樣,整個教學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確保課堂教學的高質量。SIOP教學模式中的30個要素要體現在一個完整的教學環節中,不需要在每一節課都使用,根據每節課的特點,教師可以自行設計使用不同要素。

四、SIOP教學模式的應用

SIOP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在美國非母語英語教學中已經得到了驗證,經過SIOP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很好地掌握了學科課程的內容,還大大提高了英語語言能力。目前,SIOP在美國各州以及許多其他國家都得到廣泛運用。2009年,SIOP也走進了中國少兒英語培訓市場。

SIOP教學模式,教師不僅可以用于教學設計和授課,它還是教師進行自我反思的依據,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它也可以作為教學科研的工具,作為課堂觀察工具,教學管理部門可以通過這一觀察模式監控課堂教學質量,并給教師提供可靠的反饋信息,讓他們逐步完善教學過程,教學部門或領導也可以用它進行教師培訓。SIOP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用于少兒英語和中、小學生英語教學,它更適用于大學雙語課程、英語專業的學科課程,甚至大學英語課程。只要我們領會到SIOP教學模式的真諦,我們可以把它用到任何一種非母語語言教學中去,結合現實,摸索出適合自己課堂、保證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總之,SIOP教學模式的應用化、體系化和工具化是一種專為英語非母語群體研制的教學體系,它將語言學習融入到學科學習之中,同時建立語言目標和學科目標,最后使學生的英文從一個簡單“日常交流”的水平推向一個很高的“英文應用”的階段,不僅能讓美國的“英語非母語”人群受益,也會讓全球更多英語非母語人群受益。

【參考文獻】

[1]Jana Echevarria,MaryEllen Vogt & Deborah J.Short Making Content Comprehensible for English Learners:The SIOP ModelBoston:Pearson/Allyn & Bacon,2008.

[2]Mary Ellen Vogt&Jana Echevarria Ideas and Activities for Teaching English Learners with the SIOP Model Boston:Pearson/Allyn & Bacon,2008,99.

第9篇

在以前傳統的英語教學中,英語入門教學時,我們常采用字母、音標單獨教學的方法。學生原有的興趣漸漸地在這種呆板、枯燥的教學中消失了。在以后的單詞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只好在單詞后面用漢語拼音標注讀音,于是出現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有的學生對英語失去了興趣,漸漸出現了兩極分化。在八、九年級的英語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已經很難跟上教學,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尖子生可以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這樣幾年教學下來,教師們在這種費時低效的教學環境下感到很疲憊,雖然整天忙忙碌碌,可是學生只能教一個單詞就會一個單詞,在日常教學中不會進行預習,缺少對學習能力的培養,徹底違背了語言教學的宗旨。于是我們便開始思考是否有一種教學方法可以改變這種費時、費力、低效的教學方法。經過一番對比學習,我們選定了馬承的“小三位一體”教學法,并立為我縣的教科研課題。

二、課題的實施過程

1.英語字母的教學。英語字母的教學是由小學數學、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由淺入深展開的。如通過介紹長方形的長a、寬b、周長c、面積S,圓的半徑 r、直徑d等這些數學知識,維生素E,克g,小時h,撲克牌中有J、Q、K,世貿組織WTO,中央電視臺CCTV等這些日常知識,把一些看似離我們很遠的英語巧妙地糅合到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來,充分利用孩子們熟悉的知識來引出陌生的知識,讓他們感覺到原來英語就在他們身邊,一開始就消除了他們對英語的畏難情緒,讓他們真正感到英語好學。第一課就這樣輕輕松松地學完了26個英文字母。第二天出人預料的是學生說出了許多我都沒有注意到的小知識,如“林河XO”,小孩帽子上的“OK”字樣,還有上學路上路標中的“6KM”,整個課堂氣氛非常輕松愉快。這樣讓學生自己去親身體驗自己周圍的知識,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成就感,對于今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個鍛煉。

2.音素教學。音素的教學采用掐頭法、去尾法、對比法和字母組合記憶法。

所謂掐頭法學音素就是在讀輔音字母名稱音時把其第一個音去掉,余下的音即為該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通過此法學習的字母有F、L、M、N、S和X。如F[ef]去掉[e]余[f],在單詞中f就讀[f],L[el]去掉[e]余[l],M[em]去掉[e]余[m],N[en]去掉[e]余[n],S[es]去掉[e]余[s],X[eks]去掉[e]余[ks]。

所謂去尾法學因素就是在讀輔音字母名稱音時,去掉最后一個音,余下的音即為該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通過此法學習音素的字母有B、C、D、J、K、P、T、V、Z, B[bi:]去掉[i:]余[b],C[si:]去掉[i:]余[s],D[di:]去掉[i:]余[d],J[?ei]去掉[ei ]余[?],K[kei]去掉[ei]余[k],P[pi:]去掉[i:]余[p],T[ti:]去掉[i:]余[t],V[vi:]去掉[i:]余[v],Z[zi:]去掉[i:]余[z]。

所謂對比法學音素就是對于某些音素的讀音與漢語拼音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它們的異同來有效地學習英語音素,減少其難度。通過對比法學習音素的字母有G、H、Y、W、R,字母組合記憶法學習音素就是把一些經常在一起發音的字母放在一起來記憶學習其音素,通過此法學習音素的字母組合有sh、ch、 ck、 qu。五個元音字母a、e、i、o、u的音素通過其在開音節、閉音節中的讀音來學習其音素,在開音節中它們分別讀為[ei][i:][ai][?藜u][ju:],在閉音節中分別讀為[?][e][i][?蘅][?蘧]。在學習音素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每個方法都要給學生展示大量的符合此法的單詞。

在教音標時,教師要告訴學生音標是音素的書面符號。學習音標的過程是建立在音素的基礎上的,通過復習每個音素來引出其書面符號――音標,12個單元音的記憶方法為:[?][e][i][?蘅][?蘧][u][?藜][i:][?蘅:][:][u:][?藜:]。八個雙元音的記憶方法為[ai][ei][?蘅i][i?藜][?蘚?藜][u?藜][au][?藜u]。二十八個輔音音標的記憶方法為[b][p][m][f][d][t][n][l][g][k][h][?][t?蘩][?蘩][?廾][r](模仿漢語拼音順序記憶); [s][z][?夼][?奩](讀音相似);[j][?耷][v][w](與日語音似);[tr][dr][ts][dz]。在學習音標時需要注意向學生展示大量的音標來強化記憶。

三、試驗結果

我們對學生進行了所學知識的考試,考試結果如圖所示:

結果分析:本次考試總人數為122人,最高分為滿分100,最低分為71,試題難度中等偏上,96%的學生達到了教學要求,全部能夠進行獨立的單詞拼讀,為以后學生進行自己預習奠定了基礎。

四、反思

利用七年級開學初的半個月時間進行語音、音標和單詞拼讀的教學,讓大多數學生掌握好音標,然后把七年級第一學期教學的重點放在單詞拼讀教學上,所有教學項目都應緊緊圍繞這一重點進行,使至少90%以上的學生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基本做到能正確熟練地讀出符合讀音規則的單詞,能借助音標正確讀出不符合讀音規則的單詞。這樣可使學生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從而使教師在單詞教學上少用時間,學生自己就可以拼讀單詞。

“小三位一體”英語教學法體現了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承.馬承少兒英語.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

[2] 雎文龍,馮忠漢,廖時人編著.教育學,2009.

第10篇

2.我國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的現狀及反思褚金麗

3.小學低年級英語詞匯教學策略例談李小芽

4.小學英語短劇教學初探石敏穎

5.口語評價促進低年級學生提高英語能力的嘗試王朝

6.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板書設計萬琰

7.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新嘗試華麗青

8.創新英語作業的模式呂麗君

9.快快樂樂學數詞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 謝月芳

10.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廣東中山市《小學英語活動設計》課題組

11.小學英語測試題型交流楊秋萍

1.新課程下的小學英語教研工作閆赤兵

2.教學目標的制訂與表述王愛華

3.PEP小學英語單元教學建議吳曉宇

4.小學高年級英語詞匯發散性思維訓練王蓉

5.運用四步故事教學法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語感王建鳳

6.如何擴充小學英語故事資源林紅

7.談小學英語課的結尾策略吳彩鳳

8.英語教學生活化的實踐黃偉慧

9.孩子,你為何不舉手?肖瀟

10.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陳仕清,劉玉萍,楊麗萍,張麗卿,袁海紅,賴麗莉

11.Unit4Lesson24SEASONSANDMONTHSOFTHEYEAR《清華一條龍英語》4B范敏

12.Unit8Playtime《PEP英語》Book5

13.小學英語測試題型交流王妙芝

1.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新探索——趙剛老師SummerVacation課堂教學片段評析龔海平

2.小學英語兩極分化現象初探邱慧芬

3.情境創設不容忽視的幾個問題王春華

4.教學細節決定教學實效劉亞霜

5.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聽力教學策略介紹高芳,謝大滔

6.小學英語教材中的語篇教學朱捷

7.消除小學生英語學習心理障礙的對策高劍玲

8.在EverydayEnglish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孫婷

9.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技巧吳曉宇

10.橘子的尷尬李瑛

11.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的嘗試祖賢芬

12.AnAssinLion'sSkin陳亞飛,樂偉國

13.WhatColorIstheSun?張洪霞

14.小學英語教學案例選登

15.ThanksgivingDay陳立力

16.小學英語測試題型交流北師大版《小學英語》六年級英語水平測試題賈秋林

1.與小學英語教師談音標教學陳力

2.小學英語課堂師生話輪轉換對比分析與研究王志祥

3.英語課堂教學中語境創設的失效及對策杜琛

4.轉化小學高年級英語學習困難生的行動研究劉靜

5.彰顯小學生英語學習特點的發展性評價實踐李賢賢

6.Google搜索引擎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張柳珍

7.簡筆畫輔助英語教學例談潘小琴

8.小學英語"三段式"閱讀教學例談張園園

9.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創編及運用語篇的嘗試王雪梅

10.AFamilyofMice

11.TheSnailTakesaWalkwithMe王宜鳴,樂偉國

12.北師大版《小學英語》六年級英語綜合測試題蘇華

13.Halloween郭瑋

1.兒童學習英語的制約因素吳一安

2.一節六年級英語科普課的觀摩與體會謝幼娟

3.見微知著,異彩紛呈——沈潔老師APELesson課堂教學精彩片段評析龔海平

4.小學英語教學中真實交際策略的運用凌應強hHTTp://

5.在同課異構活動中感悟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劉建萍

6.以教研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健康發展——浙江省小學英語課程發展的回顧與展望鄭文

7.小學高年級英語寫作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王蓉

8.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 從一個案例感悟小學英語評價的方法周香球

9.TheGrannyandtheFairy樂偉國

10.LittleBeeJiji石敏穎

11.HowDoesLittleHorseCrosstheRiver?張洪霞

12.Unit10Mocky'sStore《小學英語》(北師大版)3B賈秋林

13.Unit5Let'sEat《PEP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羅婧

14.BacktoSchool張魯靜

15.《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6測試卷

16.TheFarmerandtheRadish王文博

1.寫好教案搞好教學趙凌凰

2.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凌順詩

3.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調查和分析夏侯富生

4.校本培訓提高農村小學英語教師的素質王媛

5.對小學英語課堂中小組活動的思考吳蕊

6.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結尾藝術楊秀芬

7."看圖編故事"案例兩則張蕾

8.小學英語的讀寫教學呂麗君

9.一節難忘的課堂教學片段實錄盛忠琴

10.小蜜蜂飛進了課堂閆少紅

11.給學生選擇作業的自梅妙聰

12.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廣東中山市《小學英語活動設計》課題組

13.Unit2Lesson10Whattimeisit?(PEP小學英語〈新版〉三年級下冊)

14.四年級第一學期英語測試題馮麗玲

15.Giant'sGarden劉桂林,張齊明,李科

1.聽說讀寫教學序之辯章兼中

2.語音修辭在少兒英語教學中的點撥作用劉臘梅,唐蜜

3.小學英語說課方法淺談樂偉國

4.如何為小學生創造學習英語的家庭環境郝彤

5.談教學環節的無痕過渡錢希潔

6.對英語公開課中誤區的觀察和思考昝淑華

7.老師講的故事不好聽盧錦

8.給考試增添一份樂趣梅妙聰

9.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陳曉瓊

10.小學英語教學案例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 選登

11.成都市2004-2005學年度上學期期末調研測試小學四年級英語試卷

12.成都市2004-2005學年度上學期期末小學四年級英語調研測試分析報告

13.學習策略的培養是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林肖慧

1.對小學開展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張燁

2.培養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策略沈丹瑩

3.淺談小學英語研究性教學林肖慧

4.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創設信息溝曹偉華

5.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韋懿

6.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的鏈接方式王穎敏

7.小學英語活動教學的嘗試蔣幼敏

8.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故事表演的嘗試胡笑云

9.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樂趣、情趣和旨趣夏群

10.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陳仕清,劉玉萍,袁海紅,楊麗萍,張麗卿,賴麗莉

11.Unit2PartA《牛津小學英語》6A秦益鋒

12.小學英語測試題型交流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小學英語教研室

13.ClassroomManagementandLessonPlanning(7)

14.PEPBOOK3課堂短劇陳達贊

1.實踐行為與新課程理念的對接——小學英語特級教師沈峰教學藝術研究之三龔海平

2.在教學反思中成長林肖慧

3.小學英語教學中影響任務型教學有效運用的因素洪濤

4.優化活動設計,提高課堂活動效率黃娛

5.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的誤區及對策宮文勝

6.活用英語單詞卡謝月芳

7.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技能之思考與對策沈秀蘭

8.小學英語體驗教學的嘗試鄧黎莉

9.課堂上你怎樣激勵學生?宋雅敏

第11篇

隨著經濟全球化,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言。英語低齡化成為時展的趨勢,對于幼兒園是否開設英語教育活動成為學術界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熱門話題。本研究采用文獻法、觀察法得出學前教育有必要開設英語教育活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應對策略及建議。

關鍵詞:

學前英語教育活動;幼兒園;可行性

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以及2012年的上海世博會以來,中國公民對英語學習一直都體現一個字“熱”。從年齡上看,大到六、七十歲的老人,小到咿呀學語的幼兒。從職業上看,有學識淵博的非英語專業博士,也有助人為樂的街道志愿者,更有辛勤的環衛工人。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不斷發展,旅游業不斷發達,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在政府官員的關懷下,出國旅游已不再是一件難事,逐漸出現出國熱潮。此外,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影響,來中國留學、旅游、做生意的外國友人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乃至當今市場上進、出口商品,電視、廣播、媒體,甚至兒童游戲,聊天工具,以及其他一些應用軟件,我們隨處可見英語的字樣。然而,在這經濟、政治、文化、學術等暴漲的年代,英語作為全球性通用語言,作為人類相互溝通、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引發社會上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一批又一批諸如雙語幼兒園、幼兒英語培訓機構,他們打著“英語”的旗號,惟利是圖,目的是吸引家長眼球,抓住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花費昂貴的心血和代價把孩子送到所謂的英語學校[1]。然而事與愿違,所謂的雙語幼兒園和少兒英語培訓機構由于師資力量欠缺,教學方法不當,環境設施滯后,市場上五花八門的教材配套設施混亂,導致教師無外乎是隨便教教幾個英語單詞,說說幾個英語句子而已,長期以往,這樣一些不規范不科學的英語教學對幼兒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教育部門出臺明確的規定:“幼兒園不允許采取集中上課的方式進行有關英語教學”。然而,漸漸地許多幼兒園又出現“冷”的現象,那么幼兒園到底該不該開展英語教育活動?該如何應對這些機遇和挑戰?這篇文章主要闡述學前英語教育活動開設的可行性及挑戰策略。

一學前教育開設英語教育活動的理論依據

(一)兒童發展的需要

維果斯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中指出,兒童的學習與發展之間存在一種差距,這種差距在監護人或者是家長的協同幫助下構建一種支架式(scaffolding)的學習模式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和信息來刺激最近發展區,從而完成工作任務[2]。此外,在他的思維與語言(thoughtandlanguage)中也明確宣稱能夠用兩種語言表達同一思想可使兒童“將語言看作是他的頭腦中已經擁有的諸多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系統,看作眾多語言中的一種,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語言操作能力”。雙語兒童在創編故事及語言輸出方面表現出比單語兒童更大的創造性和開放性。奧地利生態學家康羅德•洛倫茲(1937)提出“關鍵期”假說,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是4---5歲,在此期間,如果兒童沒有接受語言環境的刺激,以后就很難學會此類行動。皮亞杰(JeanPiaget)的觀點也認為3-6歲兒童的思維發展最活躍的時期,兒童在此階段的認知、批判思維、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觀察能力、模仿能力都呈現質的飛躍[3]。日本有位名叫秋田教授說,人類學習第二語言也存在關鍵期,他明確提出“人如果在他出生后三天才學習英語,那么他就已經晚了兩天了”,他認為兒童學習英語越早越好。[4]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機構在《自然》[4]1996年第1期雜志宣稱:幼兒在學習外語時,大腦將外語貯存在“布羅卡斯區”,然而這個區域與母語相同的部位,而成年人在學習外語時大腦已無法將外語貯存在布羅卡斯區,只能在大腦的另一區域重新建立起記憶結構。新建立的記憶結構沒有“布羅卡斯區”靈敏,在進行語言輸出時還需要與“布羅卡斯區”建立聯系。這一重要研究結果充分證明了兒童早期學習外語所具備的生理優勢。除此之外,幼兒學習英語也有其心理優勢,因為幼兒學習英語不害羞、不怕笑、敢于接受自己出現的語言錯誤,也具備學習外語的好奇心。只要老師給他們提供有趣的語言實踐語境,幼兒就會很容易的自然習得二語。

(二)時代的需要

貴州是一個氣候宜人的旅游城市,近幾年發展迅速,定期舉行國際風箏節旅游文化節等,吸引了國內外成千上萬的游客,對外開放,文化交流相當的平凡。幼兒學習英語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中華母嬰網》2002年2月21日文章提到“幼兒學英語的重要性概括起來講就是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證實了英語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在郭力平&李琳的《上海市幼兒園園長的調查分析》中得出,三分之一的園長認為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幼兒園開設英語教育勢在必行。

(三)家長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留學、旅行已不是一件難事,隨著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諸多應用軟件都是英語著稱,也包括各種各樣的化妝品,日用產品,跟隨著微信代購產品時不時闖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在人們的眼里,在這個地球村年代,家長似乎意識到如果不懂英語會給生活上帶來諸多的不便,已經意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自己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不懂英語帶來的嚴重后果。所以,家長們目睹時代的變遷堅信學好英語一定要從娃娃抓起。正好幼兒園沒有大膽的開設英語教育,使得市場上的培訓機構大展生手,從而迎合了家長們的需求。

(四)幼兒園的需要

幼兒園開設早期英語教育其實是一種新的理念和一種新的挑戰,對于教師的發展以及園長的發展其實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考驗,開設英語教育無外乎是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精通幼兒教育基本常識和理論,更要精通幼兒英語教育方法和構念,更要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要對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交匯,汲取精華去其糟粕。

(五)幼小銜接的需要

至2001年教育部出臺小學三年級學生必須開設英語課以來,學習英語低齡化是人們有目共睹的,家長們質問為什么從三年級開始,不從一年級,二年級,乃至幼兒園開始,盡管對于開設英語教育是越早越好,還是越晚越好,至今還是一個引起學術界爭議的問題,使得有條件的家庭毫無疑問把自己的小孩送去英語培訓機構的原因,然而貧困家庭兒童不能有效地接受幼兒英語的熏陶,從而造成幼兒英語起點差異化,幼小銜接脫節化現象。

二學前教育開設英語教育活動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

(一)師資問題

根據郭力平、李琳的調查與研究中發現,園長們也并非盲目樂觀地接受幼兒英語教育,因為,目前的確存在一些情況:一是,英語專業的學生不愿意去幼兒園工作,非英語專業的幼兒教師不懂幼兒英語教學法,英語知識薄弱,語音語調不標準,難以與幼兒進行純英語的溝通交流。[5]二是,幼兒園英語教師得不到專業的英語崗前培訓和后續培訓,就拿銅仁幼專為例,給新上崗的老師培訓沒有一次是涉及幼兒英語教育。三是,教師難以接受幼兒英語專業教學法的指導,師師之間,老師與領導之間也缺乏必要的交流,很多老師是依從自己以前老師在中學階、大學階段的教學方法來教幼兒,這種所謂的語法翻譯法、任務型教學法等違背了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導致幼兒英語教育適得其反。

(二)輔助資料問題

據作者調查發現,市面上幼兒英語教材以及各種試聽材料五花八門,真正適合幼兒英語教學的寥寥無幾。沒有一個系統性的、延續性的體系,所包含的各種配套材料如:圖片、掛圖、視聽材料、家長輔助材料等都很欠缺。

(三)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的信念問題

很多教育主管部門及幼兒園領導由于自身缺乏幼兒英語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信念,使得幼兒英語教育邊緣化和冷落化。其次,幼兒英語教育是為了培養幼兒對英語的語感,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擴展兒童國際視野。然而很多家長誤認為學習英語不但要會說,而且要會寫,使得家長對幼兒的期望太高,幼兒想方設法滿足家長的迫切要求,長期以往,打擊幼兒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敗學習英語的積極性[6]。

(四)評估材料問題

任何一種語言系統都有一套評估模式,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也不例外,那么用什么方法來評估或者是衡量幼兒英語自然習得情況?評估工具、手段是否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評估的信度和效度如何?幼兒英語教學評價缺乏全面性和科學性。因此,種種問題都涉及到幼兒英語活動的開展。

三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幼兒學習英語確實是時代所需,那么我們在進行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如何來應對這些機會和挑戰?作者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一)資金與管理方面

政府機構要加大對幼兒教育的投入,加強師資培訓項目,夯實教師的專業隊伍建設,組建教師崗前培訓與后續培訓機制。學校要做好課程設置,環境創設等服務工作,做好對幼兒英語教師的管理工作以及獎勵制度,提升幼兒英語教師專業建設隊伍及思想服務意識。

(二)課程設置方面

教師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列出適合本園的本土英語活動方案,小班、中班、大班的英語老師要集中起來進行探討,目標要明確,活動方案既不要重復且難易度也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要體現興趣性更要體現目標性及幼兒園開設英語活動是為了培養語感,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擴寬兒童的國際視野,力求為小學階段、以后的成長生涯做好鋪墊。

(三)家園配合方面

家長要配合幼兒園的管理條列,配好幼兒英語老師的任務安排,切實做好家園通,家幼通工作,家長也要配合為孩子構建二語習得的機會,創設二語自然習得的環境和語境。此外,家長也不要對孩子學習英語抱太高的期望,不要給孩子強加壓力,讓他們順其自然發展,長期以往。相信會有奇跡發現[7]。總之,時代在進步,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家長、老師、幼兒都應該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機遇與挑戰,與時俱進,趕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此篇文章確實證實了幼兒學習英語的緊迫性和可行性,只是針對銅仁市的經濟發展提出的,沒有考慮過鄉村及大都市的教育基本情況,所以,對于鄉村和大都市的幼兒英語教育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王東燕.對幼兒英語教育的思考[J].學園,2015,27.

[2]周兢.對我國學前兒童英語教育定位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4,(12):4-6.

[3]王凱莉.幼兒英語教育之我見[J].學理論,2011,(20):233-234.

[4]楊文.幼兒英語教學法[M].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

[5]郭力平,李琳.幼兒英語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海市幼兒園園長的調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3:46-48.

[6]丁玉蘭.幼兒英語教學生活化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第12篇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 英語閱讀課 陽光教師 自然記憶

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育起步晚,本土語是第一語言,普通話是第二語言,英語就成為第三語言,有的學生連普通話交流都存在問題,更談不上英語的學習。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慢,交通、信息閉塞,環境因素造成他們英語的學習的另一方面困難。

加上少數民族地區家長文化程度不高,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英語學習也不太重視。當然學校英語教師相對城市來說素質有待提高、教學條件相也對薄弱,很大程度上造成學生學習基礎不扎實,從而影響到英語的學習。

因此,如何上好英語閱讀課,提高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育水平,是我們英語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要突出“新”

(1)新的教學觀,本人認為應從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重視中外文化的差異開始。

(2)新的學生觀就是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把學習的自由送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奉給學生,把學習的時空讓給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被動學”,變成“主動學”;由“痛苦學”,變成“快樂學”;由“孤獨學”,變成“合作學”;由“單一學”,變成“全面學”。

(3)新的教師觀就是教師本身身為人師,應做一名陽光教師,用思想教書、用思想育人;應多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學生展開對話,和學生一起思考他們的生活;應做“人文的典范”(莎翁《哈姆萊特》),學生才會有人文的精神。教師著眼于誘導,變“苦學”為“樂學”; 教師著力于引導,變“死學”為“活學”; 教師著重于疏導,變“難學”為“易學”; 教師著手于指導,變“學會”為“會學”。

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活”字

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基本上是十四、五歲的少年。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處在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階段,形象思維也逐步發展到抽象的理論思維。他們在接受新生事物時,容易受到現實的、直觀的、實像的影響,在接受直觀現象后,逐步由感性的認識過渡到理性的理解。這就須要新穎的教學構思,高效的教學思路。

(1)教學方法活。“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學時間用得最少,教學效果最好,達到教學方法的整體優化。

(2)教學過程活,學習外語就要了解和掌握對象國家文化背景知識。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習語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語言(宋飛語)。初中第三冊英語課本的內容大部分是結合日常生活、西方人的生活習慣展開各種交際會話,因此文化教學顯得十分必要。

例如比較外國和本民族文化的異同。可以從稱呼、招呼語、告別、作客、謙虛、道歉、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比如稱呼語,按英語習慣,親屬之間是直接用名字相稱的。如果不用名字而用表示親屬關系的詞稱呼長輩時往往降一輩來稱呼:great uncle可稱Uncle Jim。實際上,用Great-Uncle Liu之類來稱呼一個人,聽起來不太順耳,而且許多西方人也不喜歡別人用grand-或great-之類來強調自己上了年紀(鄧炎昌,1995)。

三、把學生教活

(1)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問題、提出自己創新觀點的能力,使學生敢問、能問、樂問、善問。老師應該盡可能與學生親近,一視同仁,和顏悅色,耐心啟發,“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多用“please”,“thank you”,“very good”,“try it again”,“well done”等禮貌與鼓勵的話語,不要吝嗇說出:Good, not bad, excellent …… 等等的贊揚的詞,消除恐懼和顧慮,積極參與課堂,敢于提出問題。

(2)引導學生采用靈活的方法學習。

比如背單詞的方法,市面上流行的背單詞的方法很多,有:“詞根詞綴”、“聯想記憶”、“諧音記憶”等補充了機械記憶的不足,但在我們生活中:我們記憶一個人的長相的時候,就從來沒有專門“背”過;我們記住自己家住在什么地方的時候,也從來沒有“背”過;在我們所記住的東西中,凡是難以忘記的,幾乎都是自然記憶的結果,比如小時候發生的若干事情,平時看過的電視劇情節,父母曾經跟我們說過的話等。相反,機械記憶的結果是很容易丟失的。背單詞時模擬自然記憶的過程就是高頻率重復。所有的電視廣告都是使用了這種原則實現了自然記憶的過程,如腦白金、恒源祥的廣告等。所以,在單詞記憶的過程中,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同樣的高頻率重復。

比如很多同學都喜歡用大段的時間來背單詞,但事實上效果是不好的。老師應引導學生仔細想想,我們有哪個電視廣告是一直播30分鐘的呢?

又比如很多同學每天需要記憶的400-600個單詞,對于我們是不需要的,也不可能一次全部記住。就像認識人,一回生,二回熟。第一次見面,可能只記得個臉,記不住名字。這無妨。第二次見面,記住了名字,但不知其脾性。這也無妨。第三次見面,可能略知其性格,但不知其底細。這還是無妨。以后見面多了,就可能逐漸了解他的方方面面,甚至交上朋友。如果第一次見面,就要對方自報家門,性格,以及全部底細;一來是勉強了對方,二來也記不住。可見增加見面交往是十分重要,這也就是自然記憶的過程,我們只需要每天反復地看這些單詞,并在大腦中像過電影一樣想它們的發音和意思就可以了,這樣的重復每天4-6遍最好。

單詞記憶用“看”而不用“背”。(來自李開復博士)看單詞比背單詞有效。這是因為看單詞的時候比較輕松,不容易產生疲勞,此外,也很容易達到形成整體單詞結構輪廓印象的速度。

實際上,單詞在我們反復閱讀的過程中就不斷在大腦皮層中得到了強化,也許我們不會在第一天看過以后就有非常強烈的印象,但是在重復若干次以后,這些單詞在大腦中的印象必然會越來越強烈,直到我們一看到單詞就能反射出含義。

(3)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激發出學生自身的藝術性畫那些和那些新學單詞有關部門的圖片,學生自畫的圖片能在今后幫助學生自己激發記憶。如介紹新詞匯:Look,this is a watch.(用手指著手表讓學生畫那個表)。事實證明,大量根據實物圖片來了解生詞的含義,故事的情節.這是少兒英語中常用的方法,也大量根據圖片來了解生詞的含義,故事的情節.這是少兒英語中常用的方法,也試用于適用于中學生。

(4)引導學生自己新學的單詞或表達方式用動作表達出來,或者,想象并表演出自己可能會使用到那些單詞的場景。如用模擬、示范動作或面部表情介紹詞匯:Look――I am ope-ning the door. I am writing some w ords on the paper.然后利用手勢、動作指導學生模仿做。

也可用舉例的方法:教lazy 這個詞時,就可以說:Allof you study hard,but Xiao Ming do esn't study hard. He isvery lazy.He gets up late and then does nothing all day. Heis not a good student.通過這樣一個例子使學生既練習句子,又清楚、準確地領會了單詞lazy的意思及其怎樣靈活運用。

(5)將書本語言變為交際語言。運用投影展示:

(1)Excuse me , where'sthe ne arest...,please?

(2)Is there a...near here?

(3)Whichis the way to...,please?

(4)Howcan I get to ...,please?

(5)Do you know the way to...,please?

(6)Can you tell me the wayto...,please?

(7)Can you find the way to... ...?

(8)I want to goto...?

(9)I'm looking for...Where is it,do you k now?

(10)Ican't find the way to...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please?

答語:Walk along this road/street.It's about...metersfrom nere.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right... It'sabout...meters along on the right/left.Walk on and turnleft/right.

老師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操練,讓全班學生都參加與活動。

(6)針對每個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和特長的不同,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個性化作業。如要求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強的學生看幾篇英文報紙,要求英語語法過硬的學生整理某一個語法點,要求英語聽力強的學生聽一首英語歌曲,并聽寫歌詞等。

總之,英語閱讀教學不僅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上的難點。一是因為它呈現了其中大部分的詞匯和主要語法結構;一是因為在教學時,教師要通過上下文來教學詞匯和語法、掃除新的語言障礙來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它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渠道。因此,上好英語閱讀課對于提高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育水平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外語教育學》張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