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圣保羅大教堂

圣保羅大教堂

時間:2023-05-30 10:27: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圣保羅大教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倫敦這座與美國紐約齊名的現代化大都市,隨處可見中世紀風格的建筑,在經過宗教和戰爭洗禮之后,倫敦的美又蒙上了一層滄桑和遒勁……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本身是一棟維多利亞風格建筑,外觀看上去形似中世紀教堂。走進去看,這里的內部結構宏大而精巧,裝飾和陳設古老而華麗,稱其為一座宮殿也毫不為過。從一道道回廊和階梯走過,仿佛來到哈利波特的魔法學院,猜想對面的門口隨時會走出來一位拿著魔杖的白胡子院長。

圣保羅大教堂是倫敦的宗教中心,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其建筑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圣保羅大教堂是一座很富有英國氣質的教堂,無論你從任何角度經過,都會被它壯觀的大圓頂吸引,當年戴安娜與查爾斯的婚禮大典就是在這里舉行的。相傳,教堂所在地是傳道者使徒保羅為主殉道遇難的地方,也許這就是倫敦視圣保羅為保護神的原因。

英國國家博物館,又稱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位于博物館中心的大中庭于2000年12月建成并對外開放,它擁有1656塊形狀奇特的玻璃片與鋼材結構組成的網狀穹頂,是目前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極具現代感的穹頂和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原有博物館巧地連接為一個整體,顯示了英國人獨具匠心的設計能力。

夜色降臨,深藍的天幕為倫敦威斯敏斯特宮披上一身夜的紗衣,十字街頭光影交錯,展現出這座古老都市獨特的迷人魅力。

提到倫敦,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倫敦塔橋,這座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塔橋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仍然以最美的姿態迎接著來來去去的人們,不變的唯有橋下的泰晤士河水以及其自身的名字。每當夜晚來臨,燈光將塔橋裝飾得華麗而優雅,人們在泰晤士河畔流連忘返,欣賞這座精美的建筑藝術品。

大本鐘,其實它的真名叫作伊麗莎白塔,是威斯敏斯特宮鐘塔的昵稱,現在是英國議會建筑的一部分。塔樓的名稱來自安置在里面用于報時的重達13噸的巨大銅鐘。另一個有意思的說法是,當時鐘塔的監制是工務大臣本杰明?霍爾爵,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取名為Big Ben,Ben就是本杰明的昵稱。在英國,伊麗莎白塔是人們慶祝新年的重點地方,收音機和電視都會播出它的鐘聲來迎接新一年的開始。

2000年的世紀之交,泰晤士河的水面架起了一條耀眼的“銀帶”――千禧橋。和其他那些古老、雄偉、茁壯、剛勁的泰晤士橋相比,這位剛出生的“小妹妹”就以它簡潔明快的結構、輕巧纖細的造型和連續流暢、充滿活力的美感顯得格外與眾不同,被譽為“眨眼橋”。黃昏時站在橋頭遠望對岸,古老的圣保羅大教堂被落日染成金色,和現代感極強的千禧橋組合,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第2篇

板樟堂供奉花地瑪圣母,是葡國人很崇拜的神,堂內存有許多富有奇趣的油畫及雕像,尤以耶穌基督像最為著名,從中可窺見古西班牙的宗教藝術特異之處。

圣堂內的天花板飾滿圖案裝飾,其中有一皇冠圖案,圖下便是主壇,大門雕工精細;圣堂內部色彩繽紛,形狀不一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圖案,予人以明快之感;祭顛壇上有圣母圣嬰像,圣堂內則設放花地瑪圣母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花地瑪圣母出游即以此圣堂為起點。

教堂通常于下午開放,可先按門鈴,然后經旁邊閘門進入,再繞過一條長廊便可進入圣堂內部,圣堂后面設有一小博物院,內藏圣保羅大教堂所遺留下來的早期著名雕刻及遺物。

第3篇

WHO IS IT 英國女王,2012年是其登基60周年。

人潮涌滿了白金漢宮前的莫爾大道。

“天佑女王!女王萬歲!”有的人身披國旗,有的人舉著各種慶典標志,大聲呼喊的人們紛紛朝路過的敞篷金馬車致敬。

馬車里坐著的正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她穿著銀白色的套裝,戴著配套禮帽,用她標志性的優雅微笑向行人們揮手示好。雖然在這位英國君主身邊總有著各種官方的、非官方的阿諛奉承,但顯然,她身上來自于氣質和教養的最主要的特點還是一種令人敬佩的責任感。

自1952年登基,伊麗莎白二世已經當了60年的女王。繼位21,900天以來,她比歷史上任何君王與人握手次數更多,訪問了更多國家,也擁有更多的柯基犬。她出訪外國300次,在英國接待了接近25000次訪問,主辦了超過100次歡迎外國元首的國宴,包括穆加貝和齊奧塞斯庫,授予了他人40萬項榮譽。自25歲以來,女王的生活一直圍繞著會議、致意、巡視和紅色文件箱展開。

2012年6月2日至5日,英國全國進入為期4天的假期,隆重舉辦女王鉆禧慶典,慶祝這一重大事件。3日,女王攜多名皇室成員搭乘“王室之舟”,在泰晤士河上參加千船巡游紀念活動。4日,英國廣播公司在白金漢宮舉行盛大的音樂會,女王親手點燃白金漢宮前的國家火壇。5日上午,在著名的圣保羅大教堂舉行了慶典感恩儀式。王室成員以及來自英國、英聯邦各國的各界要人、慈善機構推舉的代表等總共兩千三百余人一同出席。

圣保羅大教堂教務長、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等分別致辭,贊揚女王一生敬業的崇高精神。這一贊揚所言非虛:她是英國第三個年逾80的君主,也是唯一一個在這個歲數還在工作的:喬治三世被宣布發瘋,維多利亞女王則退位了。

在儀式上,英國首相卡梅倫誦讀了《圣經·新約》中“羅馬全書”的章節。60年間,女王經歷了12位英國首相,起初是聽丘吉爾、艾德禮等年長者的建議,后來換她給布萊爾、卡梅倫等年輕人建議,很有技巧地處理了至高無上的君主和政府首腦之間的微妙關系,就連一向自認激進的撒切爾夫人也堅定地擁護女王,被諷刺“行屈膝禮的時候腳后跟都支到澳大利亞去了”。

而5日下午則是鉆禧慶典最后的。下午2時20分許,女王在查爾斯王儲和康沃爾公爵夫人的陪同下,乘坐敞篷金馬車從西敏寺大廳返回白金漢宮。在白金漢宮短憩后,女王、查爾斯王儲夫婦、威廉王子夫婦和哈里王子都在陽臺上露面。隨后,包括蘭卡斯特轟炸機、噴火戰斗機、颶風戰斗機等在內的老飛機編隊出現在云端。九架“紅箭”也劃過長空,在白金漢宮上空拖出紅、藍、白三色的煙霧。地面上,王室衛隊禮炮轟鳴,成千上萬的民眾齊唱英國國歌,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

當然,除了呼聲,當日的歡慶氣氛也傳出了不和諧之音。在特拉法加廣場附近,幾名反對君主制的共和派人士舉著抗議慶典活動的標語示威,與支持王室的民眾發生沖突。盡管最新的民調顯示,在去年威廉王子大婚及今年慶女王登基60周年后,民眾對王室的好感有很大提升,但仍有很多人對英國是否有必要繼續實行君主立憲制心存疑慮或明確反對。還有一些民眾,對在經濟低靡情況下,花1億英鎊舉行慶典表示極度不滿。

第4篇

關健詞: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發展;運用

中圖分類號:J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4-000-01

一、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的主要內涵

哥德式建筑(英語:Gothic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種興盛于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筑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筑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發源于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筑多以流暢的線條,瑰麗的圖案,精致的雕刻等為主要設計手法,從而打造出一種頗受歡迎的建筑。哥特式風格是對羅馬風格的繼承直升的線形,體量急速升騰的動勢,奇突的空間推移是其基本風格。哥特式風格窗飾喜用彩色玻璃鑲嵌,色彩以藍、深紅、紫色為主,達到12色綜合應用,斑斕富麗精巧迷幻。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羅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繼承了羅曼式建筑的很多特點。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炫耀財富、追求新奇、趨向自然、賦予建筑實體和空間以動態為主要特征,打破建筑、雕刻和繪畫的界限,使他們互相滲透,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從教堂到修道院,從宮殿到城堡,從別墅到花園,從皇家廣場到公共建筑物,無一不體現出從地方傳統和藝術家想象中汲取的各種風格的概貌。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種莊嚴隆重、剛勁有力卻又充滿歡樂的興致勃勃的氣氛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主要代表為凡爾賽宮到圣保羅大教堂等

二、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在我國的歷史發展

清朝年間由于天主教耶酥會文化頑強滲透,同時由于二次的失敗,國內主流文化的價值體系崩潰,國人通過從西方文化中尋找文化填補支撐,我國建筑風格也參與了從傳統向近代變化、過渡、演變的過程。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的建筑在清初期和中葉參與了這個演變過程,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建筑主要見于天主教堂,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由于清朝皇帝乾隆皇帝的長春園西洋樓軟定,同時因巴洛克式建筑風格追求新奇、趨向自然、賦予建筑實體和空間以動態的特征,見于公共建筑,禮堂、銀行、洋式商店等。

(一)中國式的哥特式建筑

1.廣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建于1863年歷時25年完成。2.上海徐家匯天主堂建于1905年歷時5年完成。3.47濟南洪家樓天主教堂建于1901年歷時約5年完成。4.寧波江北天主教堂建于1872年。5.北京西什庫教堂建于1703年6.天津望海樓教堂建于1869年7.武漢漢口古德寺建于1877年。

(二)中國式的巴洛克式建筑

1.長春園西洋樓建于初清及清中葉1747-1760乾隆命傳意大利教士朗世寧、法國王致誠、蔣有仁設計建造。2.澳門大三巴教堂殘跡建于1602年。3.上海董家渡天主教堂。4.北京瑞蚨祥綢布莊建于1900年。5.道外區紅十字醫院建于1916年。6.四川大邑劉式莊園。

由于的原因,國人追逐洋風風潮之下,同時采用自身易接受的精神文化,吸取其精華部分,融合近代的傳統建筑技藝,約1910前后相繼在上海、廣州、哈爾濱、武漢等大城市,不同程度在商業建筑、銀行摻入了巴洛克元素,同時造就了一批訓練有素的建筑師。

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的建筑于約在17世紀傳入我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逐步消失。

三、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在我國的當代的運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產成為我國支柱產業,建筑風格的多元化,同時人們不斷日益增加的物資文化需求,回望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的中世紀人文風貌,與當代科學邏輯的完美融合,隨之也就產生了形成了獨樹一幟歐式風格的建筑,表達了一個當代歷史時期的文化和藝術的最高水平。為人們提供了浪漫、華麗、高貴、情調、情趣的人文享受。

在全國各地都有歐式風格的公寓、別墅、商業樓、公共建筑。僅就杭州作為筆者熟悉的居住地來說明。

1.天陽云筑以法式宮廷園林為主調。2.擎天半島純石材干掛以下沉式水岸觀景步道、哥特式親水鐵藝圍欄、精致碎石鋪地,重現英倫泰晤士河畔的水街風情。3.龍湖香醍溪岸托斯卡納建筑建筑立面凹凸有致,由海外高級匠師純手工完成外墻粉刷及文化石鋪裝。覆蓋的暖黃色、質感豐厚的STUCCO(多紋理、多色彩的原漿型質感涂料)。4.錢江西溪和景建筑劃分為基層、中部墻體及上部屋頂三部分,總體呈現典雅的建筑風格;石材立面:建筑外立面采用高檔天然石材。5.九龍倉碧璽文藝復興意大利風格,擁有全石材雕塑大氣的地標大門――“凱旋門”,設計中還包含南北景觀主軸廣場、眾樂園、四季花園三大主題景觀區。6.玉榕莊英式聯墅外立面多采用粗磚,高檔石材,裝飾性煙囪;法式聯墅原版移植廊柱。

綜上說述,不同程度融入了哥特式風格中的直升的線形及色彩以及巴洛克皇家園林藝術等元素的運用,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體現。

四、對于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在我國的當代的運用的進一步探討和設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要有長遠的目光,當今也要有利于百年后的富有特色的民居如國內的徽派建筑等。從地域、生態環境、建筑形態細節、繪畫、雕塑與傳統雕刻工藝完美結合的百年建筑。

1.天然生態環境:在農村的自然資源豐富區域。

2.形式:采用莊園式、組團式的高端園區形式。

3.建筑設計理念:不僅滿足居住還將繪畫、雕塑融合一體,表現當代人們生活的精神風貌,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精神建筑體。

4.同時又具有現代化、富有高科技含量的環保的建筑。

五、結束語

第5篇

說走就走,情迷非洲

洛藝嘉原名解燕喃,是“70后”東北女子。她從小就對神秘荒涼的地域感興趣,一直夢想著周游世界。早在大學時她就牛刀小試,跑了中國十幾個省。

大學畢業后,洛藝嘉到北京一家信息產業報社工作。憑借著聰明才智,她在北京傳媒報業集團工作得風生水起,業余時間還搞創作,三本暢銷書讓她成為新生代作家。

2002年的某一天,洛藝嘉忽然厭倦了當時的生活。沒做什么計劃,也沒同家人商量,她悄悄地辭了高薪工作,賣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揣著護照,帶著相機,上路了。

2002年10月,洛藝嘉第一次來到非洲。明明是初來乍到,可她卻享受到了明星級別的待遇:正在散步,會有幾個姑娘突然為她獻花;走在街上,會突然跑出來一群孩子把她團團圍住讓她寸步難行;去動物園參觀,大家都來看她而不去看動物;經常會遇到對面的人沖她微笑并手舞足蹈比畫著,嘴里還嘟噥著“China Cheng”向她打招呼。他們不知她的名字,但是知道她和成龍一樣,來自那個舞刀弄棒會武術的國家。這一切,都讓她欣喜不已。

2003年,洛藝嘉來到肯尼亞的蒙巴薩海濱。這里海風輕拂、陽光明媚、氣候濕潤、沙灘細軟,椰子樹、棕櫚樹等熱帶樹木交織成蔭,歐式大樓與阿拉伯建筑錯落有致,現代文明與近乎原始的生活的強烈反差讓洛藝嘉感到別樣風情。

那天,恰逢一位當地著名歌手開演唱會,演唱會結束后還在沙灘上舉行了燒烤派對。盡管誰都不認識,洛藝嘉還是參加了派對。她一會兒把廚師推開,自己烤肉;一會兒又湊到人群前,為表演節目的人拍照。因為拍照時太投入,她忘記了自己是臨水而站。直到跌進水里,洛藝嘉才反應過來。所幸,她很快被救上來。“這下你可出大名了。”當時,有個小伙子笑著對她說。他說得不錯,以后不管洛藝嘉出現在餐廳、咖啡館、草地還是酒店的海濱,總有人朝她微笑、打招呼。有的還說:“嗨,落水的漂亮女子。”就這樣,洛藝嘉結交了不少非洲朋友。

在非洲,她恍若夢境般穿行,看到了樹頂上的旅館、翩翩起舞的300萬只火烈鳥、凱倫的故居、多姿綺麗的雨林、最璀璨的星空、成群奔跑的斑馬、狩獵的獅子、傳說中的秘書鳥、塞舌爾藍鴿從天空中閃過、猴面包樹的白花朵晚間開放、大西洋上的海霧向沙漠深處漫延,她還跟著沙漠商隊在茫茫沙漠中穿行,在寂靜與浩渺中品味自然的神秘、偉大……

遭遇搶劫和戰爭

2004年,洛藝嘉來到巴西圣保羅大教堂。去圣保羅之前,就有人勸告她說:“如果在巴西的圣保羅沒有遇到搶劫,那說明你在這城市待的時間還太短。”初來這座城市,洛藝嘉聽別人的勸告,把相機裝在破舊的塑料袋里。

進了教堂,洛藝嘉驚嘆不已。教堂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莊嚴而又不失典雅;每扇玻璃窗上都反映著圣經里不同的宗教主題,里面還有多達1萬個聲管的意大利管風琴以及包含65個小鐘的大套鐘;教堂外的廣場上熙熙攘攘,有各種膚色的人來來往往……

洛藝嘉看得陶醉不已,情不自禁地把相機拿在手里進行拍照。可還沒拍幾張,她手中的相機突然就被搶走了。洛藝嘉用英語大聲呼救,趕忙追小偷。聽了洛藝嘉的呼救,立刻有個小伙子幫她追。緊接著,出來了三名警察。看到警察,洛藝嘉放心了,一邊跑一邊把包中的另一部相機拿出來。

不一會兒,警察就把相機追回來了,卻找不到失主。

正在著急時,幫她追賊的小伙子跑來為她當翻譯。可是,見洛藝嘉舉著相機過來,警察不相信她是失主,說:“按常理,你該立刻跑過來才是。你怎么還拿個相機在拍照?”

洛藝嘉趕忙說:“我想把小偷拍下來呀。” 警察又問她相機的型號,可洛藝嘉只知道牌子,并不記得型號。無奈,洛藝嘉只好去警察局電腦的大屏幕上去辨認了。

2011年夏季的一天,洛藝嘉和新認識的英國朋友梅森去撒恩頓城的旅游用品專賣店。大概是對當地居民“歧視”白人的狀況一無所知,他倆在街上有說有笑。

突然,從街邊竄出幾個黑人,他們掏出手槍指著他們。那硬硬的手槍剛頂上洛藝嘉的腦袋,她就覺得頭皮發麻、手腳冰涼,心往上跳,仿佛要沖出喉嚨。洛藝嘉趕忙掏出錢包里的錢遞給他們。

“掏出你的錢!”搶劫的黑人用槍把敲了敲梅森的腦袋,罵道:“白鬼!”可梅森并沒掏腰包,而是選擇了反抗。洛藝嘉和梅森很快又被槍頂上了。正在洛藝嘉擔心自己會不會被一槍爆頭的時候,突然,有人在路邊喊了句土語。然后,三名持槍的劫匪瞬間跑開了。

幾個月后,應朋友之邀,洛藝嘉來到科特迪瓦。那時,正好趕上該國內戰。那次,洛藝嘉是住在一位銀行家的家里。一天早晨,她正準備去加納,幾個叛軍突然沖進了銀行家的庭院里。當時,大家都以為要面臨死亡的威脅了,沒想到叛軍翻過圍墻,跳進了隔壁的院子,那是國防部長的家。緊接著,她就聽到一陣震耳欲聾的槍聲。隨后,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后來,電視臺消息,當時是有人要搞軍事。接著,附近的城市被占領了,洛藝嘉親眼看著維和部隊的坦克開了進來,戰爭爆發了……

與121個國家“談戀愛”

洛藝嘉來到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這座城市給她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風景好,東西好吃,人非常熱情。從太陽門往西比列斯廣場,或從馬約廣場往王宮方向,沿途盡是寶藏。洛藝嘉在那里一口氣住了三個多月。她去當地人的小館子吃飯,去菜市場買菜,去海盜市場淘寶。

直到有一天,兩位當地政府的工作人員找上門來,質問道:“你到這里到底是干什么呢?學生吧,你該去學校;商務考察吧,沒見你去過什么企業;旅游吧,你又不去什么景點。”洛藝嘉得意地說:“我是游居者,旅游,而且短暫居住。”“沒聽過這個說法。”他們搖頭。洛藝嘉證件齊全,所以,他們也拿她沒有辦法。

沒過多久,洛藝嘉認識了一名叫“伊莎貝拉”的小姑娘,女孩整天纏著她分享旅行中的趣事。沒事時,她倆就一起去酒吧,去東閣吃中餐,去伯納烏看球。如果皇馬贏了,她們還會去西比列斯廣場和其他球迷一起狂歡。白天,她們去普拉多美術館看畫展;夜晚,去馬約廣場看青年學生巡游太陽門。

洛藝嘉還趕上了西班牙的新年,馬德里人歡聚于此,熱鬧非凡。讓洛藝嘉倍感稀奇的是,人人手中都持有12顆葡萄。鐘聲一響,他們迅速將12顆葡萄吞進肚中。預示新的一年月月順利、好運連連。為了紀念在馬德里的難忘經歷,洛藝嘉還寫了一本書――《馬德里美人幫》。

13年的時間,洛藝嘉在121個國家留下了足跡,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2014年4月,洛藝嘉最新的旅行文學作品《在全世界的邊緣呼喚愛》出版。該書講述了主人公因為愛情、家庭等變故,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的場景美輪美奐。醒來后,她決定去找尋夢中的地方,借以療傷。她走遍歐洲,最后來到非洲,終于找到了自己夢中的地方。

這本書剛一出版就備受熱捧,第一天銷售就進入了京東游記類新書榜第六名,第六天就登上了京東旅游新書榜冠軍,并長期位居京東、當當網旅游新書前三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家媒體稱之為“寫得最好的旅行文學”。

第6篇

[論文摘要影視作品中的英語習語是智慧的結晶,它是語言殊成分以及英語民族特點和許多修辭手段的集中表現。習語蘊涵著的歷史、地理、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等諸多文化信息,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哲理性。探究其淵源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影片內容,更能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

英文電影是一種充滿魅力的藝術形式,它融人了諸如文學、音樂、戲劇等藝術精華,又涉及文化、宗教、愛情等人類永恒的主題。英文電影中有語言交際的自然環境,加上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勢、體態,最大限度地體現了語言的感染力,使語言形象化、生動化。“經典的電影語言大都具有鮮明的語言特點:通俗易懂、簡潔明快、節奏感強、人物語言性格化、詼諧幽默生動有趣等,這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習語的使用,或者是某一部電影中經典的語句隨著該電影的播出而廣為大眾傳誦,從而成為習語。習語是語言長期使用的結果,是從語言中提煉出來的短語或短句,是語言的核心和精華了解了英文影片里大量的習語不但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欣賞影片,更有助于對英語語言的學習。

一、影視作品中習語的語言特點

1,習語的辛}二會文化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現實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要掌握一種語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習語是在語言的長期使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習語經常會讓人聯想起某一民族的一些特定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地理特征等。英語中有很多習語來源于《圣經》。如在依據1987年發生在明尼蘇達州的一起真實案件改編以貪婪欺詐及兇殺為主題的電影《冰血暴》( Fargo )中Jerry與Carl在酒吧策劃綁架自己妻子的罪行:

Carl; You want your own wife kidnapped?

Jerry ; Yeah.

Carl; you, my point is,you pay the ransom, what,eighty thousand bucks? I mean, you gives us half the ransom,forty thousand, you keep half. It’s like robbing Peter to payPaul, it doen’t make any sense.

Jerry; Okay, see, it’s,it’s not me paying the ransom.The thing is , my wife , she’s weathy , her dad , he’s real welloff. Now, I’m in a bit of trouble.

Peter和Paul都是耶穌的使徒,16世紀時英國威士敏斯特(Westerminster)教區,尊奉彼得為保護神,而倫敦教區尊奉保羅為保護圣徒。1550年威士敏斯特教區并人倫敦教區原圣彼得教堂的許多財物被撥歸圣保羅大教堂作修繕使用。這一做法當時人們用rob Peter to pay Paul一語來形容,后人們用該語來比喻“借債還債”“割肉補瘡”。有些習語來源于社會歷史中,從中可以了解社會發展、歷史文化點滴。如在早期帽子盛行的年代,街頭賣藝者往往將帽子翻轉用于盛放觀眾施舍的硬幣財物。英文中pass the hat的字面意思就是在觀眾中傳遞帽子的目的是“募捐”或“湊錢物”,如20世紀70年代的影片《騙中騙》( TheSting)中:

Twist; When did you get back in town?

Duck:A couple of days ago.

Twist" You heard about Luther Coleman, didn’t you?

Duck " Yeah. Some of the boys were passing the hat forAlva and the kids. I’ve never seen the guys so worked up

Twist; don’t worry about it, Dukey.

16世紀末英國有種跑馬游戲叫“追野鵝”( wil一goosechase)。跑得最快的當領頭馬,后面的馬須隨后奔跑,彼此保持一定距離,猶如野鵝排成隊跟在領頭鵝后面飛行。后來人們多用它來比喻指“徒勞之舉”“白費力氣的追逐”。《終極警探》是布魯斯·威利斯奠定其動作巨星地位的作品,其中有一句臺詞:

Eddie; We had that false alarm. You ask me, that god-damn computer sent you on another wild一goose chase. They ’dbeen chasing bugs in this system ever since they installed it.

2習語的生動比喻性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與文化一樣,是不斷生長、發展的有機體。因而,作為語言精髓的習語就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在表達方式上,就是習語往往采用與該文化緊密相關的事物做喻體,形象生動地說明事理。”如好萊塢娛樂圈常用eat like a bird(食量像鳥一樣少)這句話比喻那些為了維持窈窕身材,縱然美食當前,也只能拼命忍住口水的人。如在《一家之鼠2)) ( StuartLittle 2)中的一段對白:

Stuart; So, Margalo, can I get you anything else? Whipyou up an omelet? Pop you a tart

Margalo: Stuard,I’m full.

Stuart; Full? You eat like abir

在西方傳統習俗中婚禮上最不可少的是教堂。新婚男女雙方都將在神的面前,莊重做出承諾。結婚這一天新娘沿教堂的過道走向主婚的牧師。因此從19世紀末美國人一直把walk down the aisle用作行婚禮的同義詞。另一習語take someone down the aisle則表示和某人在教堂舉行婚禮。《在石頭族樂園2:賭城萬歲》( The Filinstone in Viva RockVegas )甲,Fred和Barney受人陷害,兩人對自:

Fred; I’ve gotta sit in this cell while Wilma walks down theaisle with the wrong guy. We were supposed to live happily everafter

Barney; Same with me and Betty.

3.習語的民族歷史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語言的發展,歷史文化痕跡就殘留在習語當中。”在現今的英國土地上分別居住過伊比利亞人(Iberi-ans ) ,凱爾特人(Celts ) ,羅馬人(Romans ) ,盎格魯一撒克遜人(Anglo一Saxons)、斯堪的納維亞人(Scandinavi-ans)、諾曼底人(Normans)等。這些民族語言中的一些習語對英語習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rain cats and-dogs"(傾盆大雨)這一習語就來自于北歐神話。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Norsemen)的主神是奧丁(Odin ),狗(dog)和狼(wolf)象征“風”,貓(cat)象征“雨”,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風暴雨”。從17世紀到19世紀,男子戴假發在英國社會中十分流行。當時人們把頭發或假發戲稱為wool。扒手或搶劫者往往先將假發拉下遮住雙眼然后下手。Pull the wool over someone’s eyes一語源于此,喻義為“蒙騙某人”常用于口語,如在《我的表兄維尼》(My Cousin Vinny)中:

Vinny:(to Willam) Nobody,I mean nobody,pulls thewool over the eyes of a Cambini. Especially this one. Give methe chance. One chance. Let me question the first witness. If,after that point, you don’t think that I’m the best man for thejob, fire me then and there. I’II leave quitely. No grudges. AllI ask is for that one chance. I think you should give it to me.

4.習語的文學藝術性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地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藝術,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高級形式。一個民族的文學語言往往是該民族語言的精華,它來自于民間,經過文學巨匠的錘煉,又通過文學作品的流傳,被人們廣泛誦讀,從而促進了民族語言的發展。文學巨匠們的精彩詞句更是在民間廠‘為流傳最終形成習語。綠色自16世紀起就一直和嫉妒相聯系,被賦予了嫉妒的含義。green一eyedmonster此語最早出現于莎士比亞所寫的悲劇《奧瑟羅》( Othello)中,1995年影片《奧瑟羅》( Othello)中的臺詞是這樣的:( lago) Oh, Beware, my lord, of jealousy. It isthe gree一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 the meat it feeds on.

又如在《美麗壞寶貝》( Pretty Persuation)中:

Brittany:Kimberly and Troy used to go out. Now that Troyand I are together, she could have been a green一eyed monster,but instead she’s been really sweet about it.

在莎士比亞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The MerryWifves of Windor) (1958)第二幕第三場中,惡棍Pistol對決意不肯借錢的Sir John Falstaff說,"Why, then the world’smine oyster, which I with sword will open. "(這個世界如同我的牡礪一樣,我可以用劍把它撬開。)The world is some-one’s oyster一語現已變成喻義“世界屬于某人”。在《死亡詩社》( Dead Poets Society)中Keating老師以先輩為榜樣給學生上了一課:

Mr keating: you’ve walked past them many times, but Idon’t think you’ve really looked at t沖m. They’re not that differ-ent from you, are they? Same haircuts full of hormones just likeyou. Invincible just like you feel. The world is their oyster.They believe they’re destined for great things just like many ofyou. Their eyes are full of hope just like you. Did they wait un-til it was too late to make from their lives even one iotaof whatthey were capable? Because you see, gentleman, these boysare now fertilizing daffodils.

5、習語的通俗簡潔性

電影語言源于生活,多表現生活中的細微點滴,故顯得更簡樸、精煉和生活化。電影劇作家通常在詞中采用日常生活約定俗成的口語、理語、慣用法等表達方式,賦予其現代感,使之簡單明了,便于觀眾了解角色意圖,盡早融人劇情。英語習語共享的文化特征使得它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被縮略使用,因為很多信息不用完全說出對方也會知道。例如:美國人常說I am all ears,相當于中文里的“洗耳恭聽”。請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中的一片段:

Jimmy:Let’s bring it home. Bring that bad boy home,Capt.!You loose?

Steve:Yes,sir I Got your Vicaory Dance?

Jimmy ; Oh , I got it right here yeah!

Steve; Hey. Don’t get premature on me, soldier. We don’t light up till the fat lady sings.

Jimmy; I’m all ears,borther I

You loose?為you stay loose?縮略式。Stay loose或hangloose在理語中表示“沉著”“放松”。美國人有句口頭禪It’s not over until the fat lady sings,表示在比賽尚未完全結束之前不能確定勝負。

再如《老友記》第一季I8集中老友們在一起玩撲克,Ross贏了錢而得意洋洋,并自吹他在玩撲克時決不心軟。事后Rachel對Ross這種狂妄自滿的表現十分不滿:

Rachel:Can you believe what a jerk Ross was being?

Monica:

Yeah, I know. He can get really competitive.

Phoebe;(Chuckles) Ha. Ha, ha.

Monica:

What?

Phoebe:(pretends to pick up a phone) oh, hello, kettle?This is Moniea. You’re black.

Monica; please!I am not as bad as Ross.

Rachel:I beg to differ

劇中Monica譏笑Ross說他有時候十一分爭強好勝。Phoebe則譏笑Monica裝成給Ross打電話的樣子把Ross叫做kettle,問他是否Black。這個幽默是使用了the pot callingthe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百步)這個習語。

二、影視作品中習語的翻譯策略

英語習語翻譯既要考慮歷史、社會背景,又要注重那些中英文有同有異、大同小異、同中有異的詞語。譯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維,既要注重文化深層的蘊含,又要了解語言表層含義的異同之處。“找準直譯、意譯、注釋三者的‘契合點’,體現原語的文化風貌”。由于人類情感及思維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歷等方面都會有某些相似之處。因此,英文習語中有一些與漢語相同或近似的,可以采取直譯的手段來翻譯。有相當一部分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非常符合,如果遇到此種情況,直接套用漢語中的同義習語,能做到形似與神似的統一,不失為最佳方法。例如,lovemoney as one love one’s life愛財如命;strike while the iron ishot趁熱打鐵。直譯習語有利于避免歧義,也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豐富語匯。但是,直譯的前提是不能過分影響理解。在直譯很難表意清楚時,就要采用意譯。當英文習語的形象不能直接翻譯成漢語時,將其參照英文內容意思所傳遞的文化信息進行翻譯。如passing the hat譯為“募捐”或“湊錢物”;Pull the wool over someone’s eyes譯為“蒙騙某人”。另外,對于一些含有典故的習語,翻譯時必須對其本身的文化背景有所加注,以明確原意。用到加注釋法,如習語It’s like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光譯為“借債還債”是不夠的,因為習語中含有的文化因素未必所有的譯文讀者都了解,所以必須加注說明Peter和Paul都是耶穌的使徒。16世紀時英國威士敏斯特(Westerminster)教區,尊奉彼得為保護神,而倫敦教區尊奉保羅為保護圣徒。1550年威士敏斯特教區并入倫敦教區原圣彼得教堂的許多財物被撥歸圣保羅大教堂作修繕使用。“為保證英文習語的文化信息傳遞,在習語漢譯中采用加注法,對英文習語的典故、文化背景進行注釋,能提高文化交流中的理解程度。還有一些英語習語,其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如歷史或神話典故,其中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圍廣、歷史久,其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都能為中國讀者所熟知。翻譯時是否加注釋可以靈活處理。

第7篇

德國在世界足壇上素有“德國戰車”的美譽,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杯強國”,有著3次奪取大力神杯的光輝歷史 (1954年,1974年,1990年)。而德國的風土人情也為世人所矚目與向往。國際上就有“吃在中國,穿在法國,住在德國”的說法。美麗的萊茵河、神秘的古堡、現代化的城市、悠久歷史的積淀、濃郁的民族風情無不讓游人流連忘返。下面筆者對12個主辦城市作一巡禮。

柏林作為1990年10月兩德統一后的首都既年輕又古老。它位于歐洲的心臟,是東西方的交匯點。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占城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柏林是著名的歐洲古都,始建于1237年。建城人是勃蘭登堡邊疆伯爵阿伯特,因伯爵的綽號叫“熊”,后人就一直以一只站立的黑熊作為柏林城的城徽。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統一,東、西柏林也再次合并為一個城市。柏林是歐洲的旅游勝地。著名的菩提樹街,是歐洲最著名的林蔭大道。這里有很多古典建筑和現代建筑群。古典與現代建筑藝術交相映襯,相得益彰,體現了德意志建筑藝術的特色。1957年落成的銀色、屋頂呈蚌殼狀的會議大廳是現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雄偉的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征,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堪稱德國近代史的見證人。

慕尼黑位于德國東南部,是德國第三大城市,是一座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德國的藝術和研究中心。高約100米,有兩個蔥頭形尖塔的圣母教堂和哥特式建筑風格的新市政廳是慕尼黑的象征。圣母教堂于1486年建成,是慕尼黑最大的教堂。此外慕尼黑還有許多小教堂。據說,慕尼黑的名字就是從德語中的“修道僧”轉化來的。這個城市是以修道院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游客來慕尼黑有四大理由,一是啤酒多,舉世聞名的啤酒節吊足了游客的胃口,所以一提到慕尼黑就會想到當地產的啤酒。二是該市博物館多,全市有五十多座博物館,如果參觀完這些博物館最少需要十天半月。三是公園、噴泉多,全市共有40個公園,兩千多個噴泉,有的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四是雕塑多,慕尼黑的宮殿、王府建筑多為巴洛克和哥特式風格,各種雕塑比比皆是、栩栩如生。另外慕尼黑有著號稱“顛覆建筑學”的安聯球場,這也是球迷的看點之一。

法蘭克福是世界大文豪歌德的故鄉,是德國的第五大城市,作為德國和全歐的交通樞紐,德國人自己稱法蘭克福為“通向世界的門戶”,實際上它也是“世界通向德國的門戶”。法蘭克福始建于公元794年,充滿了多元化的魅力。法蘭克福不僅是德國金融業和高科技的象征,還是歐洲貨幣機構匯聚之地,這里擁有四百多家銀行、770家保險公司以及無以計數的廣告公司。這里還有德意志中央銀行和歐洲第三大證券交易所。享有世界聲譽的法蘭克福機場每天平均接納旅客5萬人次,是歐洲第二大機場(僅次于倫敦的希思羅機場)。它的運輸量居歐洲的首位、世界的第四位。法蘭克福還是國際會議中心和世界圖書業的中心。

漢堡是德國的第二大城市。漢堡處于東西南北歐相交的優越地理位置,素有國際商貿中心之稱,歷來也是眾多銀行和保險公司所在地。這里有歐洲最現代化的海港。它又是世界上著名“水上城市”之一,僅橋梁就有一千五百多座,因而有“橋城”之稱。漢堡有5座教堂的尖頂直指藍天,像5個虔誠祈禱、仰天而立的老教徒。漢堡有著名揚四海的熱鬧的“處女街”,還有堪稱奇絕的像巴黎“紅磨坊街”那樣名噪天下的“圣保羅花街”,都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科隆在德國屬于比較古老的城市,科隆誕生于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時代,有“北方羅馬”之稱,如今科隆城還保留了部分羅馬時代的古跡、中世紀的部分城墻和城門。因為一系列的教堂建筑又被看作“北方的耶路撒冷”。教堂正是神圣婚姻的守護者。人們在主耶穌面前許下一生不變的誓言。聞名于世的科隆大教堂位于萊茵河畔,到科隆的人必去參觀大教堂,因為它不光歷史悠久,而且建筑風格和格局也獨具魅力,讓每一位游客流連忘返。科隆大教堂與巴黎圣母院、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并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筑。素有歐洲最高尖塔之稱的科隆大教堂,歷時六百余年才完成,以輕盈、雅致著稱于世,曾是科隆的靈魂,如今,它是科隆的象征。科隆大教堂高157米,是世界上離上帝最近的圣地。情侶在此可以最直接、最清晰地聽到上帝的祝福聲。

斯圖加特是德國西南重鎮,巴一符州首府,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誕生于此。斯圖加特這個地名源自于德語“馬場”二字,古時這里曾是王公貴族的養馬場。這昔日的馬場,今天卻成為歐洲經濟最發達、人均產值最高的大城市之一,譽滿全球的“奔馳”汽車就是在這里離開生產線的。斯圖加特是德國南部迷人的大都會,其躍動的色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尤其是音樂及藝術愛好者。這里的芭蕾舞團和州立歌劇院均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斯圖加特還有為數眾多的各類博物館,如奔馳汽車博物館、保時捷汽車博物館和葡萄酒釀制博物館等等。此外,該市每年都有很多節日慶典,例如啤酒節、葡萄酒節和全歐洲最具特色的圣誕市場等。斯圖加特啤酒節世界聞名,該節始于1818年,原為感恩節慶祝活動,現已發展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啤酒節之一。

漢諾威是一個繁榮的商業中心。全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坐落于歐洲的中央,成為航空、鐵路和公路的交通中樞。這也促使漢諾威成為國際交易會、展覽、大型會議和活動的主要場地。這里舉辦過2000年世界博覽會,并因此而聞名于世。它豐富的歷史存在于大量的名勝當中,城市的地面上有一條“紅線”引導人們認識這些歷史。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豐富,城市周圍還有許多遠足之地。漢諾威市政廳屬文藝復興時期的華麗大型建筑,現已成為漢諾威的標志。歌德就是在漢諾威完成《浮士德》及《少年維特的煩惱》等著名作品的初稿。在歌德故居旁邊的是歌德博物館,展品包括他親筆撰寫的文章及肖像畫等。露天藝術節――這一全世界最大和最受歡迎的射擊節源自420年前,每年都在7月的第一個星期,一連10天在漢諾威舉行。成千上萬穿著傳統服飾的男男女女沿著14公里長的路線游行,還有步槍團、馬車和銅管樂隊等等,好不熱鬧。

萊比錫是德國東部的第二大城市,市名萊比錫在當地古語中意思是種有菩提樹的地方。市區、郊外處處可見濃郁的菩提樹。鮮花盛開季節,城中陣陣花香,沁人心脾。這里街道整潔,商業繁華,又是世界聞名的博覽會城、書城和音樂城。大詩人歌德十分喜愛這座城市,稱它為“小巴黎”。萊比錫還有音樂城的雅號。偉大的音樂家巴赫曾在市內的托馬斯教堂擔任樂長二十多年。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杰作首先在這里演出。巴赫精心培養的托馬斯合唱團至今在世界上聲譽不衰。教堂附近的巴赫紀念館記錄了他為音樂獻身的一生,特別是在萊比錫的活動。外地人在萊比錫會注意到,這里的居民酷愛音樂,差不多人人都會彈奏小提琴等樂器,該市的音樂生活十分豐富多彩。

紐倫堡是世界著名品牌阿迪達斯的故鄉,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紐倫堡的大型圣誕市場及國際玩具展令它揚名海外。

多特蒙德是一座現代化城市,市內擁有14座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故又有“博物館城”之稱。

第8篇

安特衛普是世界著名的游覽城市。人們被其吸引的原因是它的三大看點:一是保存完好、充滿中世紀情調的舊市區古老建筑;二是神秘的鉆石加工和交易;三是有世界聲譽的繪畫藝術和眾多的博物館。

愜意的城市漫游

安特衛普雖然只是比利時的第二大城,但卻擁有比布魯塞爾更悠久而繽紛的歷史。安特衛普13世紀建市,1460年成為歐洲第一個商業城市,并成為歐洲北部的商業和交通中心。

安特衛普的舊市區位于斯德爾。斯凱爾特河河底建有一條新的隧道,連接新、舊市區。舊市區中世紀風格的建筑鱗次櫛比,帶有古樸之風。如著名的安特衛普圣母院、安特衛普大教堂、圣保羅教堂及廣場鐘樓,都是吸引游人的重要景點。

漫步在繁華的Meir大街,兩旁皆是源于18世紀不同風格的古建筑,大部分都曾是舊時王公貴族徜徉流連的地方。如今這些建筑的底層已被時尚品牌店或是現代商業機構所占據,但無法磨滅的是輾轉數個世紀沉淀下來的貴族氣派。

高且冷冽的建筑叢立,電車在濕漉漉的馬路上穿行,電線低低地在頭頂上縱橫交錯,甜品店傳出甜蜜的氣味,身旁的行人用陌生的語言歡快地交談。這樣的現代繁華景象在下一個路口之后忽地消退成綠場(Gteen Place)上飄蕩的靜謐氣氛。

這里閃耀著鉆石的光芒

安特衛普素有“世界鉆石之都”之稱。世界上每10顆未切割鉆石中就有8顆要經過安特衛普處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拋光鉆石也出自安特衛普。

安特衛普的鉆石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而且保證沒有假貨。比利時每年鉆石的盈利達到30億美元。法國人、荷蘭人、德國人……都開車來買鉆石制品,除去汽油費和各種必要的開銷,也比他們在國內買的鉆石項鏈鉆石耳環便宜得多。言下之意,到了安特衛普不買鉆石項鏈什么的,簡直就是天下第一大傻瓜。

安特衛普的霍文尼斯街的鉆石加工技術被公認為是世界一流的,霍文尼斯街被稱作世界上最富有的街。安特衛普火車站周圍幾條街是鉆石加工和貿易的總匯地,鉆石公司、鉆石和金銀珠寶首飾商店林立,從幾千美元的鉆石戒指、胸針到10萬美元的鉆石珍品,種類齊全。

時裝,奪目的個性綻放

如果稍微留意時尚發展近二十年來的歷史,你一定不會忽略一個閃亮的名字――安特衛普。從這里聲名鵲起的“安特衛普六君子”之一Dirk Bikkembergs信誓旦旦地說:“我已娶了時尚為妻,而且她擁有我所有的忠誠。”這句感人的話背后隱藏著的是安特衛普古老滄桑的外表下時尚的內心。

如果你還在猜想是什么讓安特衛普從默默無聞的成衣加工地一躍成為了世界時尚的風向標,不妨前往安特衛普時裝博物館(MOMU:Antwerp Mode Museum)一探究竟。其中展出了新進比利時設計師的作品,還有整個比利時甚至北歐地區的衣著演進與材質布料,比利時時裝文化自成一格,如果想進一步鉆研服裝設計或是時尚愛好者,無疑地多了一處取經的好地方。

在安特衛普,你完全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衣服。你可以去這里最主要的購物街Meir大街。街道兩邊排滿了大大小小的時裝店鋪,安特衛普為本地設計師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在這個區有不少本土年輕設計師的作品。假如你要尋覓奢侈品,那么可以到Hopland街和Schuttershofstraat街,那里云集了像Cartier,Hermes,Scapa,Armam等奢侈品專賣店,最新季的商品在這里都有展售。逛這里一定要有足夠的定力,不然很容易就掏光腰包。

這也正是在比利時購物的樂趣之一,因為不大的城市中,集中了全世界各個大牌的店鋪,不用逛到暈倒就能找到心愛之物。何況,在充滿藝術和古老味道的比利時,購物的環境也讓人心曠神怡。

藝術,融入城市的血液

曾經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家在此生活和居住,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雅各布?喬登斯(Jacob Jordaens),畫家普朗坦(Plantin Christophe)等等,而大量保存完整的古城區建筑,露天雕塑,教堂和藝術博物館,向來是游者的計劃路線之一。這種經濟富足而又充滿藝術氣息的自由氛圍是安特衛普融入血液的氣質。

佛蘭德斯畫派的代表人物魯本斯就出生在安特衛普的老城區,其故居已建成魯本斯博物館。魯本斯出生于安特衛普,他懂得八國語言、博學多才、狂放馳騁。在繪畫藝術上,他兼收了文藝復興時代的蓬勃,威尼斯畫派的華麗和巴洛克藝術的斑雜,他是那種在嚴謹而優雅的外表下,內心涌動著暴風雨般激情的畫家。非凡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創造力使他迅速登上了同時代畫家無人企及的藝術巔峰。作為17世紀最天才的藝術巨匠,他后來出任過特使和政府顧問,這在當時是一種極高的榮譽。

第9篇

在我不多的奧運記憶里,倫敦恐怕是最平靜最淡然的一個主辦城市。

十多年來往返于倫敦北京,從沒見過英國首都交通狀況如此良好,去參加幾次活動,經過威斯敏斯特、海德公園、圣保羅大教堂等中心地帶,幾乎沒有過阻塞。酒店空房率不低,哪怕是白金漢宮門前,陽光明媚的午后,也沒有人滿為患的景觀。街頭上來去游走的,大多是奧運游人,倫敦當地人很多都出外度假了。從英國其他地方來倫敦看奧運的,似乎也不是太多。

這和過往的幾屆奧運會主辦城市,都形成了相當不小的反差。

悉尼2000留給了世界一個接近完美的印象,不過澳大利亞孤懸海外,本來就是地廣人稀,奧運到來時,悉尼人都離開城市度假去也;雅典2004,我印象中是相當忙亂嘈雜的,雅典人號稱都躲到島上躲奧運,但雅典城里的秩序并不清朗,堵塞時有發生;北京2008,秩序好得出奇,卻少了一分從容。

倫敦和這幾個前奧運主辦城市都不一樣,倫敦的氣度本來也與眾不同。奧運到來時,這座城市里不滿的人群,主要是服務行業的從業者,出租車司機、餐館賭場老板、酒店經理等。平素的夏天,倫敦是最為繁忙的,因為這是全世界的一個旅游最密集的熱門城市,然而奧運來了,旅游的人大多都躲了。

經濟環境的頹勢,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倫敦奧運的溫度,最突出的,可能是美國人來訪的數量在下降,但歐洲人,哪怕是在危機之中的南歐人,從來不會由于就業狀況窘迫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夏天,他們回避倫敦,更是因為奧運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例如過高的酒店價格、可能過多的流動人群,會給出行造成種種不便。英國本地人回避倫敦,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哪怕奧運會開幕式之后,英國社會信心得到了極好的提振,一定程度上,英國人感覺前所未有之好。

一位住在牛津的朋友就告訴我說,在開幕式之前,他對倫敦2012幾乎沒什么興趣,“如果能在網上多買到一些門票,或許我還會去看看,可奧運門票銷售幾乎就是一個騙局”。別出心裁的開幕式,極大地改變了英國人自身對待奧運的態度,“在麥卡特尼上臺之前,一切都像夢幻一樣,就是一個英國人的大派對……”就從這樣的話語里,你都能感覺到英國人強烈的反諷自嘲習慣。最后一個披頭士麥卡特尼并不是那么遭人厭,只是英國任何大場合,例如女王鉆石加冕紀念日,70歲的麥卡特尼都要獻歌,所以大家有些審美疲勞。

可是當Hey Jude歌聲響起后,我問這位老友有沒有隨聲合唱,他笑了笑,“當然有,那個時刻,整個英國,或許整個世界上會英語的人都在唱這首歌……”

幾乎我碰到的每個英國人,都說他們有興趣到奧林匹克公園走走看看,倘有門票,什么比賽他們都會有興趣,“哪怕是馬術盛裝舞步”。但他們并沒有去湊熱鬧,大家關注的更是各自生活的品質。

留給我們這些外來者的,便是這樣一個安靜恬淡的倫敦。這或許就是一個成熟社會,面對一次超大型集會的成熟心態。

第10篇

說走就走,情迷非洲

洛藝嘉是個70后東北女子,從小就對神秘荒涼的地域特別感興趣,一直夢想著周游世界。早在大學時她就牛刀小試,跑遍中國十幾個省。

大學畢業后,她被分配到北京一家信息產業報工作。憑著聰明才智,洛藝嘉工作得風生水起,業余時間還搞點創作,三本暢銷書讓她成為新生代作家。但2002年的某一天,洛藝嘉忽然厭倦了自己當時的生活。覺得在熟悉的城市待著日漸麻木,日復一日重復的生活失去意義,她甚至能預見到自己十年后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感覺當記者寫的東西很浮躁。想要去旅游的愿望一下子變得相當迫切。沒做什么計劃,也沒同家人商量,她悄悄辭了高薪工作,賣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就揣著護照、帶著相機上路了。

2002年10月,洛藝嘉第一次來到非洲。雖說是初來乍到,可她卻享受到了明星級別的待遇。由于中國人給非洲人留有極好的印象,同時,在非洲單身漂亮的中國女子并不多見,所以,洛藝嘉會遇到一系列在她看來匪夷所思的禮遇:正在散步,會有幾個姑娘突然為她獻花;走在街上,會突然跑出來一群孩子把她團團圍住;去動物園參觀,大家都來看她而不去看動物;經常會遇到對面的人沖她微笑,手舞足蹈比畫著,嘴里嘟噥著“China Cheng”跟她打招呼,他們不知她的名字,但是知道她和成龍一樣,來自那個舞刀弄棒會武術的國家。這一切,都讓她欣喜不已。

有一天,洛藝嘉在北非的一個小鎮上閑逛,回去后發現自己的包不知在什么時候弄丟了,包里沒有什么很重要的物品,她就沒有去找。第二天洛藝嘉繼續在小鎮上行走,當來到昨天走過的地方時,一個非洲姑娘走過來對她說:“這是你丟的東西吧。”洛藝嘉驚訝地問:“你一直在這里等我嗎?”她回答說:“是的,我想你可能來也可能不來,但如果你來了我就可以把東西給你。”就這樣她倆成了朋友,得知洛藝嘉是孤身一人來非洲旅游,女孩便挽留她在自己家住下,只要一有時間女孩就會陪洛藝嘉到處走,和當地人接觸,有時還教她做當地飯菜。臨走前她打算給些房錢,可那位黑人姑娘怎么都不肯收。

2003年,洛藝嘉來到肯尼亞的蒙巴薩海濱。這里海風輕拂、陽光明媚、氣候濕潤、沙灘細軟,椰子樹、棕櫚樹等熱帶樹木交織成蔭,歐式大樓與阿拉伯建筑錯落成趣,現代文明與近乎原始的生活的強烈反差讓洛藝嘉感受到別樣的風情。

去時恰逢一個當地著名歌手開演唱會,演唱會結束后還在沙灘上舉行了燒烤派對。盡管誰都不認識,洛藝嘉還是踴躍參加了派對,一會兒把廚師推開,自己給別人烤肉;一會兒又湊到人群前,去給表演節目的人拍照。而一拍照,她就忘記了自己是臨水而站,以至跌進水里。“這下你可出大名了。”有個小伙兒笑著對她說。他說得沒錯,以后不管洛藝嘉出現在餐廳、咖啡館、草地還是酒店的海濱,總有人朝她微笑、打招呼。有的還說“嗨,落水的漂亮女子!”就這樣,洛藝嘉結交了不少朋友。

之后幾天,她總是碰到一個男子。通過交談,得知他43歲還未婚,洛藝嘉就好奇地問:“為什么這么大你還不結婚?你想找個什么樣的?”他看著洛藝嘉,突然說:“像你這樣的。”她準備逗逗對方,笑著說:“那你有牛嗎?”他很吃驚:“在你們中國,娶新娘也需要牛嗎?”洛藝嘉說:“當然,像我這樣的,需要很多很多牛。”男子聽了有些沮喪:“我沒有牛。城里的男青年,沒有幾個有牛的了。”“那就沒辦法了。”她笑著走開了。

不料,第二天午后洛藝嘉還在睡覺,突然服務生來敲門:“小姐,請你到草地上去看看吧。”只見草地上浩浩蕩蕩地站著一群牛,足有百頭。一個西裝革履的黑人,拿著一枝玫瑰花走來。不是別人,正是洛藝嘉問他是否有牛的男子。洛藝嘉還沒反應過來,對方已經開始求婚了,而且是用這么大的陣勢,真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在非洲,她恍若夢境般穿行。她看到了樹頂上的旅館,見識了300萬只火烈鳥翩翩起舞。多姿綺麗的雨林,最璀璨的星空,成群奔跑的斑馬和狩獵的獅子,傳說中的秘書鳥……她還領教了紅冠、藍身的塞舌爾藍鴿從天空中閃過,蜂虎鳥神秘地繞圈飛行,瀕危的褐鵜鶘在水面上捉魚,大西洋上的海霧向沙漠深處蔓延……她跟著沙漠商隊在茫茫沙漠中穿行,在寂靜與浩渺中品味到了自然的神秘、偉大……

遭遇搶劫和戰爭

不管走到哪里,洛藝嘉都能很快融入當地生活,聚會、PARTY、慶典,常常會受到當地人的邀請。在西非素有“小巴黎”之稱的象牙海岸,她還參加了該國總理兒子在農場舉行的婚禮。

在游歷非洲的間歇,洛藝嘉也會去其他國家停留一段時間,現代文明與近乎原始的生活的強烈反差,在洛藝嘉看來是一種別樣的生活體驗。2004年,洛藝嘉來到巴西圣保羅大教堂。去圣保羅之前,就有人告訴她:“如果在圣保羅沒有遇到搶劫,那說明你在這城市呆的還太短。”初來這座城市,洛藝嘉像人家勸告的那樣,把相機裝在破舊的塑料袋里。

進了教堂,洛藝嘉驚嘆不已。教堂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莊嚴而又不失典雅。每扇玻璃窗上都反映著圣經里不同的宗教主題。里面還有多達一萬個聲管的意大利管風琴以及包含65 個小鐘的大套鐘。教堂外的廣場上熙熙攘攘,充滿了各種膚色的人流。

洛藝嘉看得陶醉不已,情不自禁地把相機拿出來拍照,可還沒拍幾張,相機突然就被搶走了。洛藝嘉用英語大聲呼救,自己趕忙追小偷。聽了洛藝嘉的呼救,立刻有人幫她追。緊接著,出來了三個警察。不一會兒,警察就把相機追了回來。

巴西遭搶劫只能算旅途中的小插曲,在南非,她還遇到過持槍搶劫。2011年夏季的一天,洛藝嘉和新認識的英國朋友梅森去撒恩頓城的旅游用品專賣店。他們準備去布萊德河峽谷。大概是對當地居民“歧視”白人的狀況一無所知,他倆正在街上有說有笑,突然竄出幾個黑人,掏出手槍指著洛藝嘉他們倆。那硬硬的手槍頂上洛藝嘉的腦袋,讓她覺得頭皮發麻,手腳冰涼,心跳得仿佛要沖出喉嚨,趕忙掏出錢包里的錢遞給他們。

“掏出你的錢!”搶劫的黑人用槍把敲了敲梅森的腦袋。梅森并沒掏腰包,而是選擇了反抗。可對方人多,手里又有槍,洛藝嘉和梅森很快就又被槍頂上了。街上人流如織,大家各走各的,好像什么都沒發生。

其中一個黑人開始顯得有些憤怒,正在洛藝嘉擔心自己會不會被一槍爆頭的時候,突然,有人在路邊喊了句土語,3個持槍的劫匪瞬間都跑開了。

幾個月后,應朋友之邀,洛藝嘉來到科特迪瓦,那時正好趕上該國內戰。在那里停留了幾天,出于人身安全的考慮,她決定還是前往比較安全的加納。

那次洛藝嘉是住在一個銀行家的家里。一天早晨,她正準備去加納,幾個叛軍突然沖進了銀行家的庭院里,當時大家都以為要面臨死亡的威脅了,沒想到叛軍翻過圍墻,跳進了隔壁的院子,那是國防部長的家。緊接著,她就聽到一陣震耳欲聾的槍聲,隨后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后來電視臺消息,當時是有人要搞軍事。接著附近的城市被占領了,洛藝嘉親眼看著維和部隊的坦克開了進來,戰爭爆發了……

事后,洛藝嘉久久不能平靜,她記錄下了自己的感受:“感覺自己就像是硝煙里的行者,真不知道明天還會發生什么。戰爭或許就是這樣,發生得如此漫不經心,傷害卻一點也不含糊。”

邊走邊寫,與121個國家“談戀愛”

和別人不同,洛藝嘉旅行不會刻意去規劃什么,把世界地圖攤開,想去哪里,馬上出發。一次,洛藝嘉來到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這個城市給她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風景好,東西好吃,人非常熱情。從太陽門往西比列斯廣場,或從馬約廣場往王宮方向,沿途盡是藝術、文化、寶藏市場。洛藝嘉在那里一口氣住了三個多月。她去當地人的小館子吃飯,去菜市場買菜,去海盜市場淘寶,一點兒也不把自己當成外人。

直到有一天,兩個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找上門來。“你到這里到底是干什么呢?是學生吧,你該去學校;是商務考察吧,沒見你去過什么企業;旅游吧,你又不去什么景點。”在這盤問之前,洛藝嘉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跡是這么讓人可疑。好在她在荷蘭等國的海關遇到過類似問題,有些經驗,因此并不慌張。

洛藝嘉得意地說:“我是游居者。旅游,而且短暫居住。”“沒聽過這個說法。”他們搖頭。

洛藝嘉證件齊全,所以,他們也拿她沒有辦法。

沒過多久,洛藝嘉還認識了一個叫伊莎貝拉的小姑娘,女孩整天纏著她分享旅行中的趣事。沒事時她倆就一起去酒吧,去東閣吃中餐,去伯納烏看球。如果皇馬贏了,她們還會去西比列斯廣場和其他球迷一起狂歡。白天,她們去普拉多美術館看畫展,夜晚,去馬約廣場看青年學生巡游太陽門。

洛藝嘉還趕上了西班牙的新年,馬德里人歡聚于此,熱鬧非凡。讓洛藝嘉倍感稀奇的是,人們手中都持有12顆葡萄,鐘聲一響,迅速將12顆葡萄吞進肚中,預示新的一年月月順利,好運連連。為了紀念在馬德里的難忘經歷,洛藝嘉還寫了本書―――《馬德里美人幫》。

這些年,洛藝嘉幾乎游遍了歐洲國家,也見識了許多趣聞軼事。在法國和荷蘭,店鋪門臉的大小是和納稅成比例的。洛藝嘉就奇怪,那么小的門,家具等如何能進去呢?原來,他們的家具,都是從窗口進的。在英國,洛藝嘉理所當然地以為他們的郵局、郵筒也是綠色的,因為咱們中國是綠色,結果呢?他們的郵筒是紅色的。在意大利,洛藝嘉還見到了可以喋喋不休地爭論一天,并以此為樂的年輕夫婦……

13年時間,洛藝嘉在121個國家留下了足跡,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她很樂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旅行經歷。談及旅游資金,洛藝嘉說:“我給很多報刊寫稿,出過12本書,但說實在的,這些都不夠支付我旅行的費用,家里還給了我很多贊助。我非常感謝家人從精神到經濟上的支持,現在也慢慢能回報他們了。我現在拿到了旅行圈子里最高的稿費,除此之外,還代言了4個產品,這些收入足夠我的旅游開銷。”

2014年4月,洛藝嘉最新的旅行文學作品《在全世界的邊緣呼喚愛》出版了。該書講述了她因為愛情、家庭等變故,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的場景美輪美奐,醒來后,她決定去找尋夢中的地方,借以療傷。她走遍歐洲,最后來到非洲,終于找到了!

這本書一出版就備受熱捧,第一天銷售就躋身京東游記類新書榜第六名,第六天就榮獲京東旅游新書榜冠軍,并長期位居京東、當當網旅游新書前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家媒體稱之為“寫得最好的旅行文學。”

《悅己SELF》,隸屬于美國康泰納仕集團,是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女性刊物。洛藝嘉被選為2014年《悅己》年度女人,同時,也是最具有快樂影響力的10位女性之一。

第11篇

Declan Galbraith是居住在英國肯特郡的愛爾蘭男孩。他4歲開始展露歌唱天賦,8歲開始參加一些音樂比賽,并在14個月中獲得16個大獎。他獲得了詞作家Barry Mason(寫過Last Waltz-最后的華爾茲的作者)的欣賞,從此一發不可收。2001年,9歲的時候錄制了歌曲walking In The Air。此后好幾家唱片公司爭相與他簽約,最后Emi(百代)以超過百萬英鎊之巨,簽了他3年,并承諾發行3張唱片。

或許,這個小男孩的音樂天賦和對愛爾蘭傳統音樂的理解及熱愛,來自他的祖父Ben。才6個星期左右,就是Ben照顧他了。Ben常常帶著小Declan在酒吧演奏六孔笛和愛爾蘭鼓。祖父96年去世,Declan的第一張專輯(Declan)就是獻給他祖父的。

Declan的聲音,清亮脫俗,演唱歌曲的范疇極廣。從流行的Angels之類到Carrjckfergus這樣傳統的愛爾蘭歌曲,他都把握得不錯。而這個小小童星的心愿卻是有一天能夠不再翻唱別人的歌曲,能有幾首屬于“Declan Galbraith”的歌。除了天使般的聲音,Declan小小年紀,已經表現星探們熱衷的所謂“明星氣質”――一頭松軟的深色頭發,濃密的睫毛,明亮清澈的藍眼睛,充滿童真頗富感染力的笑容,還有滿滿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從不怯場,每次上臺都異常興奮:應該說,也有過一次緊張,那是在圣保羅大教堂女王特赦的演出上。為Robbie Will lams和Phil Collins制作MTV的John Carver十分有信心的說,“Declan注定要成為一個超級巨星的,不僅是因為他超群的聲音,更重要的是他極好的個性,他非常聰明。”除了他的音樂天賦,以及身后的百萬合同,Declan和12歲的其它小男孩沒有什么分別。喜歡足球,電腦游戲和游泳,房間里貼滿海報,足球,Robbfe Williams,Westlife,還有哈里波特。他也曾為簽名不夠快而苦惱,直到聽從父親的建議,用“Dec”作為簽名才算解決;他也會在采訪中忍不住想要從凳子上逃走,當然會事先禮貌的問“我可以很快去踢球嗎?”他喜歡的歌手包括Carole King,The Fureys,ChristyMoore,Led Zeppelin,Robble Williams和Westlife。

Declan一邊上學一邊參與專輯的推廣。他有專門的家教,確保他不會因為缺課而影響學業;他有專門的造型設計師,幫他打點Armani的定購,帶他去Toni and Guy’s做頭發,也有專門的聲樂導師和經紀人,還有他的歌友會。這對于一個床頭還擺著恐龍惦記著遙控車的小男孩,似乎的確有些興師動眾了。應該說,英國媒體對于過早享有聲名的兒童,通常是不太客氣的。當2002年Declan發行第一張專輯的時候,就有媒體預言在他16歲之前,不會吸毒就會酗酒,而父母多半等不到那時候就已經離婚了。Declan的父母,頗有信心地表示他們不會做急進的父母,他們只需要支持Declan做他喜歡做的事情。當然,他們也表示了自己的擔心,這么小的一個孩子,就已經獲得了經濟上的保障,而不必像普通人那樣為分期付款擔心,的確不是太好的事。事實上,Deolan已經是這個4口之家(父母和7歲的妹妹)唯一的經濟來源。媽媽自小孩出生后就離職了,做電工的爸爸也已經辭工全程陪同Declan。對于很多成人歌星也羨慕的百萬合同,Declan說,“其實我拿不到這么多,100萬是公司承諾投入在我身上的全部資金。不過我不在意,我只是喜歡唱歌而已。”在一段自白中,Declan也說道,他最希望的是能夠照顧好家人,父母再也不用去工作:如果他有了錢,會給爸爸買一輛新車,如果還有剩余,就給自己買些足球球星卡;如果還有多,就存進銀行。很可愛很單純的小孩。

第12篇

澳大利亞有很可愛的袋鼠和考拉,遍地是奶牛和綿羊,牛奶比水便宜;人少車少,天空很藍,晚上能看到漂亮的銀河。我們一家三口是7月21日從合肥出發的,先飛到上海浦東機場,再飛到香港換飛機飛到悉尼,從機場坐出租車到爸爸訂好的酒店。澳大利亞的汽車駕駛員在右邊,開車靠左行駛,跟中國剛好相反,我第一次見到,覺得好奇怪!

爸爸訂的是個套間,里面有廚房、洗衣間、衛生間和臥室,很寬敞。酒店就在唐人街邊上,放好行李我們就前去吃飯,唐人街里人擠人,好多中國人。大家點了東西就坐在路邊的座椅上吃,好多海鷗過來要薯條,你不注意它們還會偷吃呢!吃完飯我們去圖巴朗兒童公園玩,澳大利亞是南半球跟我們的季節是反的,7月份正是冬天,氣溫在零度左右,但很多外國小朋友只穿T恤和短褲,更夸張的是一個看上去才1歲多的小嬰兒,光著身子只穿著紙尿褲,在玩水!我太佩服他了!!

我們乘船游覽了哈勃港灣,看了著名的哈勃大橋和悉尼歌劇院。第二天和第三天我們乘坐免費雙層旅游觀光巴士和高架軌道車游覽了悉尼市區,參觀了澳洲博物館和悉尼動力博物館,在環球中心買了很多小禮品。第四天爸爸租了個房車,拉上我、媽媽和行李,在超市買好了一堆吃的,開始自駕游了!

自駕游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我們下午才出發,趕到堪培拉已經是夜晚了。爸爸靠著GPS的指導把車開到澳洲國立博物館的停車場,媽媽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我們狼吞虎咽吃完就睡覺了。房車上有兩張大床能睡6個人,我們一家三口睡太寬敞了。第二天早晨起床,我迫不及待地開門出去,哇!太漂亮了!!停車場外面是一個大湖,藍天白云,綠樹成蔭,一個人都沒有,就像仙境一樣!

澳洲國立博物館是免費的,看完后我們又去了國會山,也是免費參觀的,我還看到了當地的小學生集體來參觀。吃過飯在市內轉了一圈,我們又上路了,去下一個目的地墨爾本。這次老爸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忘了加油了,汽車在高速公路上拋錨了,離最近的出口還有30公里。半夜三更的,天又下起了雨,沒油也開不了空調,真要命啊!幸運的是不久休息區來了輛大貨車,司機是個頭發胡子花白的老爺爺,他聽了爸爸的求助后二話沒說,打開自己的油箱蓋給我們抽了一桶油加到我們的油箱,怕我們不夠又給抽了一桶,確認車子啟動正常后連錢也沒要,在我們一家的“Thank you”聲中開車走了。在老爺爺的幫助下我們成功地開到了霍斯布魯克鎮,加滿油吃飯休息,第二天下午趕到了墨爾本,住進了預定的汽車營地。

在墨爾本,我們乘坐歷史悠久的市內免費觀光電車,游覽了著名的圣保羅大教堂、聯邦廣場、弗林德斯火車站、維多利亞女王市場、市政府大樓等景點。教堂剛好有人在舉辦婚禮,鐘聲響個不停,無數鴿子飛來飛去。很多景點可以拿到免費的明信片。晚上我們一起去爸爸的朋友家做客,他們家是前年移民過去的,在一個小鎮上開了家超市。他們家的收入很好,因為早上開門很早,晚上關門很晚,而當地人比較懶散,開的店每天只工作4到5個小時,周末還不開門。

在墨爾本玩了兩天后,我們開車去了大洋路。據說大洋路是全世界最美麗的自駕旅游之路,游玩之后我深表贊同!大洋路上有十二門徒巖、袋鼠高爾夫球場、野生考拉森林、燈塔公園、二戰雷達站遺址、扔回旋鏢打獵的毛利人的家、奧特威樹頂漫步公園、王子鎮、倫敦橋、阿德湖峽等景點,一路都是驚喜。車在大洋路的海岸邊和盤山公路上行駛,左邊是浩瀚的南太平洋,右邊是陡峭的山崖,非常漂亮,美不勝收!

在燈塔公園,爸爸還遇到了一群澳大利亞的火腿(“火腿”是指業余無線電愛好者,擁有全球通用的業余電臺呼號,可以進行跨國界的無線電通聯),他們正在參加燈塔通聯活動。聽說爸爸是中國的火腿,特別激動,拉著爸爸聊了好久,還送了爸爸很多小禮物。

我們還看到了很多野生的考拉。它們除了吃就是睡覺,每天要睡20個小時!考拉只吃桉樹葉,桉樹葉可以打掉考拉肚子里的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