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8:52: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感恩節習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吃火雞
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每逢感恩節,美國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雞可吃。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歐洲移民到美洲后,覺得火雞的外觀與土耳其“身黑頭紅”的服裝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們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魯門總統當政時期增加了一項總統放生火雞的儀式。實際上這個傳統儀式可以追溯到林肯總統當政時期。
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兒子泰德突然闖入內閣會議廳,請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寵物火雞。因為這只被送進白宮的火雞,即將成為人們的感恩節大餐。20xx年11月20日,布什總統在一年一度放生火雞的儀式上,放生的兩只火雞分別叫“May”和“Flower”。它們的名字連在一起就是當年清教徒來到新大陸所搭乘的“五月花號”的意思。
2、送食物
從18世紀起,美國就開始出現一種給貧窮人家送一籃子食物的風俗。當時有一群年輕婦女想在一年中選一天專門做善事,認為選定感恩節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感恩節一到,她們就裝上滿滿一籃食物親自送到窮人家。這件事遠近傳聞,不久就有許多人學著她們的樣子做起來。
3、置餐桌
感恩節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婦們不是照往常一樣擺放鮮花,而是擺放水果和蔬菜。中間還常常放上一個大南瓜,周圍堆放些蘋果、玉米和干果。
有時人們還把蘋果或南瓜掏空,中間放滿去殼的干果或者點燃蠟燭。平時,女主人可以在飯后把客人讓到客廳里,但在感恩節卻不這樣做。感恩節的聚餐是甜美的,每個人都愿意在飯桌旁多呆一會兒,他們一邊吃一邊愉快地回憶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蠟燭燃盡。
4、吃紅莓苔子果醬
Cranberry小紅莓是感恩節的一個象征性的食品,小小的紅色果實口味略酸,但做成果醬非常的爽口,酸甜怡人。在感恩節前后,家家戶戶都熱衷于做口味各異的紅莓苔子果醬,那酸甜的味道最適合出現在一家團聚的感恩晚餐上了。
結語:以上是萬年歷小編整理的“感恩節的習俗,感恩節有哪些風俗習慣”內容,大家快快收藏起來吧。
5、吃南瓜餡餅
它基本上已成為美國的國菜了,是除了火雞之外感恩晚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用黃油和蜂蜜烤制的南瓜餡餅口味酥脆,香味濃郁。很多小孩子也都很喜歡。根據口味的不同,也可加加入臻仁、堅果、奶酪等。
此外還有甜山芋、蔬菜沙拉、南瓜布丁、布朗尼糕點等。
各國感恩節習俗
美國人:家家戶戶吃火雞
美國人每逢感恩節這一天,舉國上下熱鬧非常,家家戶戶都要吃火雞,他們通常還吃一些傳統的菜肴,例如西葫蘆、奶油洋蔥、土豆泥、番瓜派等等。每家的家庭成員總是力爭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雞,暢談往事,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親切、溫暖。
同時,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游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體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稀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當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習俗人們在這里都要做感恩祈禱。
加拿大人:無關宗教的歡慶節日
加拿大和美國的感恩節不在同一天,因其緯度比較高,谷物成熟的季節比較早,其與美國人緬懷清教徒先輩定居新大陸的傳統不同,加拿大人主要感謝上天給予的成功的收獲。感恩節主要為以慶豐收,感謝大自然、感謝上蒼賜予豐沛的陽光與甘露,讓谷物生長為感恩主題,并無任何宗教色彩,因此,加拿大的感恩節早于美國,定于慶祝活動是在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加拿大人也會一家人團聚一堂,享用烤火雞和南瓜派是最經典的感恩節畫面。傳統的烤火雞,是在雞腹中塞滿以面包丁、洋蔥、芹菜、鼠尾草為主的作料之后,放入烤箱中充足地烘烤即可上桌。一般的主婦喜歡選購個頭大的火雞,因為如果當天吃不完,巧手就可變化成火雞派、火雞餡餅。至于南瓜派,加拿大最傳統的吃法是淋上盛產的蔓越莓醬汁,而做南瓜派的小心得,是以罐頭南瓜制作會比新鮮得來的香醇順口。
埃及人:假裝為玉米哭泣
古埃及的收獲節是為了紀念他們的莊稼神明而舉行的。他們的收獲季節是春天,所以這個節日在每年春天舉行。節日中,古埃及人首先舉行游行,過后便是節日宴會。同時,音樂、舞會、體育競技等也是他們的慶祝項目。
古埃及人在慶祝玉米收獲時,常常假裝哭泣而且悲痛欲絕,這是為了欺騙他們認為存在于玉米中的“精神”,他們害怕收割后仍在生長的玉米會使這種“精神”發怒。
猶太人:建小屋在星光下舉行宴會
猶太人也要慶祝收獲,他們的節日叫“結茅節”,這是猶太教的收割節。每年秋天舉行的“結茅節”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結茅節”開始于希伯來月歷中提市黎月,即猶太教歷7月的第15天,猶太人贖罪日后的第五天。
在為期八天的“結茅節”節日中,猶太人用樹枝架起小屋,以此來回憶他們祖先禮拜的圣壇。這些小屋都是暫時的,樹枝沒有插入地下,屋頂用茅草覆蓋著,便于光線進入。屋里懸掛著水果和蔬菜,包括蘋果、葡萄、玉米還有石榴。節日的第二天,猶太人便在星光下的小屋中舉行他們的節日宴會。
希臘人:蛋糕水果供奉農業女神
古希臘人信奉很多神,其中有一位掌管農業、結婚、豐饒的女神叫得墨忒耳,希臘人每年秋天舉行的“Thesmosphoria”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女神的。節日的第一天,由已婚婦女搭起一座座蓋滿樹葉的小屋,里面放上用植物做的長椅。第二天是齋戒日,第三天便舉行宴會,并以玉米種子、蛋糕、水果和豬為禮物供奉女神。
感恩節禮儀習俗1、吃火雞
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每逢感恩節,美國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雞可吃。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歐洲移民到美洲后,覺得火雞的外觀與土耳其“身黑頭紅”的服裝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們為“Turkey”(土耳其)。
2、送食物
從18世紀起,美國就開始出現一種給貧窮人家送一籃子食物的風俗。當時有一群年輕婦女想在一年中選一天專門做善事,認為選定感恩節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感恩節一到,她們就裝上滿滿一籃食物親自送到窮人家。這件事遠近傳聞,不久就有許多人學著她們的樣子做起來。
3、置餐桌
感恩節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婦們不是照往常一樣擺放鮮花,而是擺放水果和蔬菜。中間還常常放上一個大南瓜,周圍堆放些蘋果、玉米和干果。有時人們還把蘋果或南瓜掏空,中間放滿去殼的干果或者點燃蠟燭。平時,女主人可以在飯后把客人讓到客廳里,但在感恩節卻不這樣做。感恩節的聚餐是甜美的,每個人都愿意在飯桌旁多呆一會兒,他們一邊吃一邊愉快地回憶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蠟燭燃盡。
4、蔓越桔競賽
蔓越桔競賽是把一個裝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至10名競賽者圍坐在周圍,每人發給針線一份。比賽開始,他們先穿針線,然后把蔓越桔一個個串起來。3分鐘一到,誰串得最長,誰就得獎。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還開玩笑地發給他一個最差獎。
感恩節送禮小技巧1、康乃馨:送花是節日的常見禮物,但康乃馨卻有不同的意義。感恩節最應該感謝誰?當然是含辛茹苦的母親了。康乃馨最為母親節最受歡迎的禮物,在感恩節也不例外。
2、手套:感恩節來臨之際,在中國已然是寒冬了。送一雙溫暖的手套,正是大家需要的。愛與溫暖總是并蒂蓮花,雙子雙生,這也是手套的意義所在,送給爺爺奶奶、親朋好友都適合。
其實感恩節禮物送什么并沒有太大考究,畢竟中國人生性內斂,大家團團圓圓吃一頓熱騰騰的飯,就像年夜飯一樣,便是家人的最大慶祝了。
感恩節禮物感恩節禮物攻略:純銀名字項鏈
參考價:265元
讓吊墜簡潔又不失靈氣!風靡全球的名字項鏈,眾多明星佩戴,925純銀質地,可用你的名字定做,時尚漂亮,送人更是獨一無二!
感恩節禮物攻略:唯一的愛
參考價:365元
可雕刻戀愛紀念日、對方昵稱,珍藏你們專屬的愛情密碼,首推示愛禮物,還有珍藏紀念價值,強烈推薦!
感恩節禮物攻略:名字戒指定做
感恩節的時間按照一般來說是11月第4個星期四,今年是11月23日。感恩節:11月23日。
感恩節的歷史起源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xx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xx年和1620xx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0來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于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并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在第一個感恩節的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后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將獵獲的火雞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移居美國的歐洲人基本上沿襲了北美大陸上的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的形式。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規定,11月26日為第一個全國統一慶祝的感恩節。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各州都視自己的情況規定節日日期。直到1863年,林肯總統再次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
1941年,美國國會經羅斯福總統批準通過一項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全國的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感恩節的習俗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游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體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鄉外地的家人也會回家過節,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雞。好客的美國人也忘不掉這一天邀請好友、單身漢或遠離家鄉的入共度佳節。
從18世紀起,美國就開始出現一種給貧窮人家送一籃子食物的風俗。當時有一群年輕婦女想在一年中選一天專門做善事,認為選定感恩節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感恩節一到,她們就裝上滿清一籃食物親自送到窮人家。這件事遠近傳聞,不久就有許多人學著她們的樣子做起來。
1、吃火雞
感恩節最著名的習俗就是這吃火雞了,在感恩節當天,幾乎每家都會做自己的火雞,這個過程不僅是為了紀念節日,也可以與家人一起互動,你來我往,彼此做著自己喜歡的食物,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感恩節想要傳遞的,當然除了吃火雞外,感恩節還有許多常見的食物搭配,例如西葫蘆、奶油洋蔥、土豆泥、番瓜派等等。
2、蔓越桔競賽
在感恩節那一天,有些人還會舉行一些游戲活動,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這蔓越桔競賽。這個游戲很簡單,就是把一個裝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然后一群人開始圍坐在碗的周邊,然后再給每個人發一根線,等待比賽的開始。在比賽過程里面,他們會先穿針線,然后把蔓越桔一個個串起來,當然一般會用時間去限制,等時間結束時,誰的針串得最長,那么誰就是獲勝者,并給予一定的獎勵。
感恩節的由來
1620年,102名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號達到美洲。他們在饑寒交迫中度過了第一個冬天,最后只剩下50多人。生活在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基于“來者是客”的信念與習俗,給移民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并教會他們如何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
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來自歐洲的新移民逐漸習慣了當地的生存方式。當種植的農作物第一次豐收的時候,新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的賜予。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走進一座教堂,虔誠地向上天表達謝意,然后點起篝火開始盛大的宴會,并在接下來的兩天里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有些慶祝方式一直保留到今天。
美國獨立后,感恩節被定在11月的第4個星期四,成為全國性的重要節日。在這一天,基督徒會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妝游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分別了一年的親人們會從各地歸來,全家聚集在一起品嘗由火雞、甜山芋、玉米、南瓜派和蔓越莓果醬等食物組成的感恩節傳統美食。
美國孩子怎么過感恩節?
或許孩子還沒法了解感恩節的真正含義,不過美國的一家幼兒托管機構還是根據傳統的感恩節風俗,制定了一份迷你版的“感恩周慶祝指南”。來看一下有哪些方法能和孩子們一起度過感恩節吧。
我們怎么過感恩節?
感恩節是美洲獨有的節日,并不像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那樣在中國流行,豐盛的火雞大餐也只有在美國電影和情景喜劇里才會出現。盡管如此,感恩仍是一個極好的教育主題。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加深孩子對感恩的理解吧。
今天的主題詞是“謝謝”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太會對別人表達感謝之情,可以借著這一天讓他認識“謝謝”這個詞的美妙之處。告訴孩子:“今天是感恩節,所以不管別人做了什么都要對他說謝謝。比如媽媽給你喂飯的時候,爸爸和你一起玩小火車之后,鄰居稱贊你長得可愛的時候。”當孩子發現了說“謝謝”之后,所有人都會友善地向他微笑,今后就會主動說“謝謝”了。
給孩子感謝的機會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會非常渴望幫父母做事。如果你在平時擔心孩子做不好的話,不如在感恩節這天拋開一切顧慮,把它當作孩子對你的感謝全部接受吧。讓孩子幫你拿來他的臟襪子,把蘋果洗干凈,甚至喂東西給你吃,就算是喂到鼻子里也沒關系哦。
美國感恩節怎么慶祝
吃火雞
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每逢感恩節,美國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雞可吃。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歐洲移民到美洲后,覺得火雞的外觀與土耳其“身黑頭紅”的服裝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們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魯門總統當政時期增加了一項總統放生火雞的儀式。實際上這個傳統儀式可以追溯到林肯總統當政時期。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兒子泰德突然闖入內閣會議廳,請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寵物火雞,后來這一插曲就逐漸變成感恩節放生火雞的習俗。
家庭晚宴,團聚時刻
對許多美國人來說,感恩節這一天是所有家庭成員歡聚一堂的難得時光。這個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時刻。
感恩節這一周通常也是全年中美國民眾出行最為繁忙的時段之一。
全家一起手握手做感恩節禱告
人們在享用感恩大餐前,會一家人握住手在桌邊禱告,感謝家人現在能在一起團聚,感謝一年獲得的成果,并為一年中彼此互相支持而感謝。
與其它節日不同,感恩節是一個家庭節日。人們在感恩節,特別感謝他們的家人、朋友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吃節日大餐
傳統的感恩節大餐都包括一只火雞,火雞內填滿面包和火雞一起做熟。其他和火雞相搭配的傳統感恩節食物有:紅薯,越橘和南瓜派。據說,感恩節前后,商店出售的食物比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要多。當然,許多人在感恩節吃的食物也比一年中其它的時候要多。
一、美國感恩節溯源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在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等到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0多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于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并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在第一個感恩節的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后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的活動辦得非常成功。其中的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最初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后,感恩節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1863年,林肯總統把感恩節定為法定假日。到1941年, 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的周四。1947年,杜魯門總統當政時增加了一項總統放生火雞的儀式。現在,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凡,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感謝上帝、父母、師長、親朋好友的幫助和陪伴,促進人際溝通與交流。
二、感恩節對文化建設的啟示
國內學者對感恩節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四方面:一是對節日由來的介紹;二是對節日飲食文化進行探析;三是從經濟學層面探討美國感恩節;四是美國感恩節對中國教育的啟示。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感恩節對美國民族融合的貢獻,強調新疆建設一種各民族共享的節日文化的重要性。
雖然國內外學界對感恩節褒貶不一,但這一節日的意義和功能已是功大于過,這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一個涵蓋文化、政治、經濟價值的集合。其他國家在見證美國感恩節在文化傳承和帶動節日經濟發展作用的同時,是否考慮過這一節日的政治功能及這一節日的傳承對自己民族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啟示呢?對感恩節的理解眾多學者這樣描述:從英格蘭遠道而去的白人們在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幫助下喜獲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移民按照宗教傳統習俗,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并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從表面上看,感恩節的發端主因是宗教,但僅因為宗教,而非感恩印第安土著人,后來這個節日在黑人、白人中間都一直延續,雖沒實證材料證明這不是偶然,但這一舉國上下歡慶的節日確實為美國種族的融合作出了巨大貢獻。一是族際之間有一種核心的文化被共同認可;二是一年一度的歡慶日對祖籍是英格蘭的白人既是一種反省,又是對印第安黑人的集體感恩;三是每年總統的感恩節聲明,都會提及因印第安人的幫助,早期的歐洲開拓者們才得以幸存,這讓處于弱勢地位的黑人產生一種自豪感,來安慰其因不平等的種族關系而產生的不滿情緒。因此,中國新疆,作為一個多民族共居、多種文化并存的邊疆地區,在解決民族矛盾問題時,可借鑒美國感恩節的策略,建設一種中國特色、核心的族際共認文化,促進族際間進一步融合,這值得決策者們思考。
三、對節日文化建設的思考
目前,中華民族節日文化建設已有了很大進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把節日文化建設變成一種國家發展戰略還需時日。盡管邊疆地區近年來加大節日文化建設力度,如對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補貼,反映政府對節日文化的重視,但因邊疆地域、宗教、人口構成的特殊性,導致民族間節日文化交流依然欠缺,族際文化理解不足,族際間融合程度不高的現狀。同時,各民族間大雜居、小聚居使得族際往來有待加強。因此,通過從民族歷史和文化中揀選、提取、重塑一種共享資源,建設族際共享節日文化,來實現真正的族際互動,文化認同有其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
節日被認為不僅是族際間文化交流的平臺,也是文化認同的載體和交往互動的助力,因此,邊疆地區節日文化建設有其特殊意義和重要性。節日總是伴隨著其樂融融的節日氣氛和絢麗多彩的節慶習俗,對廣大民眾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濃郁的親和力。因此,節日的文化建設需要前期的精心準備,讓全民自愿參與、自覺參與并樂于其中。另外,節日文化建設需要互相尊重,因為每個節日都有特殊的符號來表達,符號的接受度會因其民族背景、宗教背景、習俗背景差異而不同。比如春節,在漢族等聚居區是宰豬、吃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拜年等許多符號集合的載體,然而邊疆少數民族群體因其宗教文化習俗,對漢族人過春節時餐桌上的傳統主角――豬肉,有一種禁忌。當然,漢族也有其區別于少數民族的禮俗與禁忌,也許禁忌本身并不影響族際交往與互動,關鍵是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節日活動的舉辦需秉承相互尊重的宗旨,既要滿足節日建設的娛樂性,又要滿足節日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要。同時,要注重節日文化建設質量。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隨著高品質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鑒賞力、欣賞品位、審美觀點也同樣得到提高。因此,在開展節日文化活動時除了強調思想性外,更要注重高質量,即要強調藝術性和欣賞性。否則,思想性再強,而沒有藝術效果,也會因缺乏吸引力而無人觀賞,文化建設失去了欣賞的群眾,就達不到娛樂教育的效果。
總之,隨著社會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繼續推進,當代的節日文化建設已迫在眉睫,特別是邊疆文化建設,這是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的重大課題。在節日文化建設中,無論是借鑒還是創新,都不能忽視或違背文化規律,弘揚傳統節日符號,應回到尊重民眾文化主體地位上來;在節日文化符號建設上,應反思一切節日符號僅僅為產業、商業所利用的做法,加強文化內涵性的回歸。如果傳統節日沒有廣泛的文化認同,沒有文化主體,都是不可持續的;如果剝離節日文化的豐富的社會教育功能、文化象征功能和信仰寄托的、理想的、審美的這些豐富的功能,任何的所謂節日符號創新和設計,都是沒有意義的。
當代的節日文化建設已迫在眉睫,文化建設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密切關聯,在族際共核節日文化建設中一方面應遵循文化規律、節日符號,另一方面應回到尊重民眾文化主體地位上來;在節日文化符號建設過程中,強化文化符號同時淡化符號意義,加強節日文化的交流功能、互助功能、理解功能及包容功能,促進節日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新世紀,邊疆社會和諧穩定依然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社會穩定策略的多樣性,選取他國相似的社情,從他們成功的民族融合經驗中,探討對我國社會治理的啟示,不僅可以豐富社會穩定策略的理論分支,而且是新方法的嘗試,有利于擴大研究視野。(注:文章作者盧鴻進為通訊作者)
感恩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有很多慶祝感恩節到來的方式,會有好玩的游戲,好吃的美食,那么感恩節起源于哪個國家呢?感恩節的來歷是什么呢?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感恩節起源于哪個國家:美國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西方傳統節日,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美國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后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感恩節的來歷簡介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xx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xx年和1620xx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0來人。
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于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并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在第一個感恩節的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后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將獵獲的火雞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
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因此美國人提起感恩節總是倍感親切,就像我國人民提到春節就倍感溫馨一樣。
美國人慶祝感恩節的方法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游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體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當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習俗人們在這里都要做感恩祈禱。
總統赦免火雞: 美國總統在感恩節前赦免火雞的傳統據說始自杜魯門時代。但杜魯門圖書館表示未找到有關文件記錄,事實上“杜魯門說過,別人送來的火雞最后作為菜肴擺在了他家餐桌上”。有人說,這種說法可能來自于全美火雞協會主席從1947年開始在每年感恩節都向白宮送火雞的傳統。也有人說,100多年前林肯總統就曾赦免了他兒子的一只寵物火雞。但這無史實可考。
20世紀60年代在位的肯尼迪總統從未正式赦免火雞聲明,只在1963年11月19日,也就是22日他被暗殺前3天,要求手下不要宰殺別人送的一只火雞。他當時說:“留著它吧。”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總統正式赦免火雞始于老布什時代。
感恩節游行:由美國著名百貨公司梅西百貨主辦的梅西感恩節游行始于1920xx年,是全美規模最大的感恩節游行。
家庭團聚:對許多美國人來說,感恩節這一天是所有家庭成員歡聚一堂的難得時光。這個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時刻。
感恩節這一周通常是全年中人們出行最為繁忙的時段之一。許多經常坐飛機走親訪友的美國人這一周將改為短途駕車。一些心理健康專家認為,恐怖襲擊令人們感到恐慌。他們說,人們在離家較近的地方會覺得更安全、更快樂。
美國感恩節食物感恩節慶祝模式許多年來從未改變。豐盛的家宴早在幾個月之前就開始著手準備。人們在餐桌上可以吃到蘋果、桔子、栗子、胡桃和葡萄,還有葡萄干布丁、碎肉餡餅、各種其他食物以及紅莓苔汁和鮮果汁,其中最妙和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雞(roastturkey)和南瓜餡餅(pumpkinpie),這些菜一直是感恩節中最富于傳統和最受人喜愛的食品。
人人都贊成感恩節大餐必需以烤火雞為主菜。火雞在烘烤時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從中流出來的美味汁液,但烹飪技術常因家庭和地區的不同而各異,應用什么填料也就很難求得一致。
感恩節游戲蔓越桔競賽
感恩節宴會后,有些家庭還常常做些傳統游戲。第一次感恩節,人們進行了跳舞、比賽等許多娛樂活動,其中有些一直流傳至今。有種游戲叫蔓越桔競賽,是把一個裝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競賽者圍坐在周圍,每人發給針線一份。
比賽一開始,他們先穿針線,然后把蔓越桔一個個串起來,3分鐘一到;誰串得最長,誰就得獎。至于串得最慢的人,大家還開玩笑地發給他一個最差獎。
立體感恩節賀卡的制作方法1.首先提供的是心形結構的模板。
2.將其在紅色的紙張繪制和剪裁下來。
3.準備對折的卡紙來制作賀卡主體。
4.裁切白色的卡紙,作為內里。同時裁切出一個倒三角形的結構來。
5.粘貼到賀卡主體上面。
6.利用彩色鉛筆手繪。
7.粘貼上前面制作的心形結構即可。
感恩節節日來源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xx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xx年和1620xx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后,活下來的移民只剩下50來人。基于“來者是客”的信念與習俗,印第安人給這些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并且教導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來自歐陸的新移民逐漸習慣了在當地的生存方式。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歐陸新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的賜予。在當前廣為人知的感恩節版本里,往往只強調雙方的友好關系以及歡樂慶賀的氣氛;但也有許多人指出,只一味強調感恩節的快樂以及友好對印第安人并不公平。因為這樣容易讓人們傾向忘記后續對印第安人的剝削與屠殺的歷史。
許多人認為,美國第一個感恩節就是印第安人與新移民第一次齊聚感謝上天賜予的那一天。但是,對許多印第安人來說,這并不是第一次人們齊聚一堂感謝上天的經驗。對于一些新英格蘭的印第安人來說,感恩節在他們那里早已存在。這些印第安人一年舉行六次感恩節日,他們依照不同時節舉行感恩的儀式。在秋季收成時節舉行的感恩儀式,對于這些印第安人來說,是他們一年中的第五次感恩節日。一般人所知的“感恩節的由來”,事實上是第一次歐洲的新移民與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賜與的那一天,而非所謂“美國的第一個感恩節”。
第一次歐洲新移民與印第安人一同慶賀的感恩節延續了三天,雙方也同意了一個和平、友好的協議:印第安人歡迎他們在其中一塊原屬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屬于新移民自己的村莊。這個時刻原本是雙方友誼逐漸鞏固的開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關系并沒有持續太久。由于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了他們一開始遭受的困難以及受到的幫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斷的涌入,雙方的不信任感逐漸升高,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摩擦;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試圖教導、說服印第安人他們的信仰是不正確的。許多的摩擦與沖突導致了后來的“菲利普國王戰爭”。
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傳統節日感恩節,火雞是感恩節傳統主菜。白宮自1947年開始展示獲贈的感恩節火雞,此后據說由肯尼迪于1963年非正式地開始“赦免”火雞,而真正形成赦免儀式傳統則由前總統老布什開始.
20xx年11月21日,美國華盛頓白宮玫瑰園,奧巴馬在兩個女兒瑪莉婭和薩沙的陪同下參加火雞赦免儀式。
美國一年一度的感恩節火雞赦免儀式在白宮玫瑰園舉行,一只名叫科布勒的雄性火雞被選為今年的感恩節火雞,獲得奧巴馬總統親自“接見”并宣布赦免,從而幸免于成為感恩節大餐。
感恩節送媽媽的禮物保暖衣物
感恩節已經是冬天了,所以送媽媽保暖衣物是再合格不過的了。一套保暖內衣,一套圍巾與手套,外加加厚的棉襪,都會讓媽媽從心里感覺到暖和。兒女能為父母做得太少,最希望的就是爸爸媽媽平安健康了。
按摩設備
對媽媽來講,年齡已經擺在那里了。日常需要運動的同時,也需要身體的按摩放松。所以,送一套按摩設備給媽媽,當子女不在身邊的時候,代替你的雙手按摩她勞累的肩膀和身體。
足浴盆
感恩節正值冬天,對于中老年人來說,足部是這個季節最需要養護的身體部位之一,感恩節送媽媽一個上檔次的足浴盆,讓她晚上睡前做做足浴,能幫助睡一個安穩覺,提高睡眠質量。
安眠枕
有些媽媽年紀大了以后,睡眠質量會有所下降。感恩節給媽媽送安眠枕。讓媽媽在辛苦了一個白天后,能夠安然入睡。睡眠質量好,自然身體就更好。
合適的化妝品、護膚品
雖然媽媽上了年紀,但依然有追求美麗的權利。感恩節時送媽媽一套化妝品或保養品,是很不錯的禮物。購買之前應該先咨詢一下店員,根據媽媽的年齡段和肌膚實際情況來有針對性地挑選化妝品和護膚品、保養品等。
感恩節為什么要吃南瓜餡餅
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就是感恩節的晚宴。在美國這個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的國度里,平日的飲食極為簡單。但在感恩節的夜晚,家家戶戶都大辦筵席,物品之豐盛,令人咋舌。
感恩節傳統食物有許多,典型代表有火雞、西葫蘆、奶油洋蔥、土豆泥、南瓜餅、蔓越莓醬等,其中的火雞和南瓜餅,不論上至總統,下至庶民,他們節日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這兩樣。
1620xx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xx年和1620xx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0來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
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于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并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南瓜是北美洲盛產的食物,于是移民們做了美味的南瓜餡餅送給當地的印第安人,意味著美好生活的開始像南瓜餡餅一樣生活甜蜜蜜,忘記以往的傷痛及表示感恩。
感恩節南瓜餡餅的做法
材料:南瓜一個,約一斤半,糯米粉一斤,白糖適量。
做法:
1、先將南瓜打皮去穰。
2、將南瓜切成小塊,上鍋蒸熟或者用微波爐打熟。
3、將熟了的南瓜叉碎,涼透。
4、將糯米粉和白糖撒進南瓜泥里攪勻,以發硬為佳。
如今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護,悉心照料下,無憂無慮的成長。我們接受了太多的愛,漸漸的,連我們自己也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習慣了索取,習慣了說一不二,即使父母再苦再累也必須滿足我們的要求,而我們卻從不懂得去為父母做些什么,分擔些什么,稍有不如意,便大發脾氣,甚至以死相逼,面對這并不是個別現象的現實,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這是為什么?我們該怎么做?
我想原因有很多,擔憂兩個字卻不得不提感恩。現在的許多大學生沒有一刻感恩的心,面對他人的幫助,甚至連一聲謝謝也不會說,這不能不說是社會文明的一種悲哀,為了喚起那已被一層層習慣與世故壓在靈魂最深處的善良本性與感恩之心,我們社會實踐部借感恩節的機會,在校園開展心懷感恩,手工制作感恩節系列活動。
二、活動目的:
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西方傳統節日感恩節。雖然是外國節日,但擁有一個感恩的心卻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黏土制作是最近最新流行起來的一個能夠鍛煉人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的一項技能。我們通過讓同學們用黏土自己動手制作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心。
三、活動名稱:
心懷感恩,手工制作
四、活動對象:
汽車工程學院全體學生
五、活動時間:
六、活動地點:
教室、辦公室
七、活動流程策劃:
1、11月11日之前由生活部幫忙準備好各種制作材料和賀卡。
2、制作人員可由大家自愿報名,如有人數不夠可聯合創新創業部聯系貧困生。
3、利用課余時間和晚自習時間叫制作人員在空教室制作黏土,制作的卡通人物可由自己選定。由吳鵬飛和張秋靜指導制作。
5、挑選出字寫得好的人員寫賀卡。
篇二
感恩一直是一個被人傳頌的話題,因為感恩的傳遞,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人與人之間會變得更加融洽。近年來,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人的溺愛覺得理所當然,面對別人的幫助連聲謝謝都不說,幼兒園借西方感恩節的日子,對幼兒開展感恩活動。讓孩子知道感恩父母,感恩幫助和關心自己的每一個人,從小用感恩的心去面對未來的生活。感恩的力量是如此的偉大,今天我們三個小班的老師和孩子一起去中友嘉園小區借助這感恩之日把感恩深情地傳遞,承繼時代感恩風氣。
活動意義:吸收感恩節積極成分,融入傳統美德中,并賦予新的涵義。
讓孩子了解感恩節的由來,及其習俗,理解其意義,懂得感謝、尊重他人。
培養孩子具有愛人、感謝人、包容人的品德及習慣。
讓家長:感悟生活,感謝賜予,互相體諒,人際關系更和諧
教育目的:教會我們的孩子懂得感恩。培養孩子感恩的心:感念親恩,感謝友誼,感悟生活賦予的一切美好的東西。
活動人數:全體小班組幼兒
活動準備:自帶糖果和水果以及幼兒自制的小賀卡
活動過程:(1)每班由老師帶領幼兒排隊在小區開展感恩活動。見到小區的爺爺奶奶和叔叔阿姨、以及小朋友主動送出自己準備的禮物,再說一句感恩的話。
(2)到小區的居委會去感恩每一位辛苦工作的人。
(3)回到幼兒園感恩每一位工作的老師、門衛、以及食堂的師傅們!
(4)感恩保安叔叔的辛苦工作!
活動延伸:(1)讓幼兒講述感恩活動的感受,相互討論,感恩節的快樂!
感恩——它是全人類的美德,它是一種傳統,它是做人之基本,它是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在社會中,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會有熱心腸的人去幫助你,這時,你就要懂得“感恩”。中國有一句古話:“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就是“感恩”之基本。
不止是中國人懂得“感恩”,美國也有“感恩節”——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活下來的人們生活十分艱難,他們在第一個春季開始播種。為了生存,整個夏天他們都祈禱上帝保佑并熱切地盼望著豐收的到來,因為他們深知秋天的收獲決定了他們的生死存亡。后來,莊稼終于獲得了豐收。大家非常感激上帝的恩典,決定要選一個日子來永遠紀念。這就是美國感恩節的由來。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裝游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勞燕分飛了一年的親人們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品嘗美味的感恩節火雞。
有人說過:“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呢?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后,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個故事,啟發我們該如何感恩生活。
還有這么一件事:一天,一個人在餐廳吃飯,他看到有幾個小孩子圍著餐桌,埋著頭在寫什么,出于好奇心他走過去并試探著和這幾個小孩子說話:“你們在干什么?”小孩中的大孩子回答并表現出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道:“我們在寫感謝信!”當他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他愣了一下,這么小的小孩還會寫感謝信?他又問道:“那你們要寫給誰呀?”三個小孩齊聲回答:“寫給媽媽的。”他又糊涂了,寫給媽媽?不可能吧!給媽媽寫感謝信干什么?經過三個小孩的同意,他拿起那封信看了起來,上面寫著:“路邊的花兒開得真漂亮;昨天媽媽買的比薩真好吃;媽媽給我講的故事很有意思……”他看完后,陷入了深思……
所以我們說:“‘感恩’不一定要感謝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于發現美并欣賞美的道德情操。”
史有軍師諸葛亮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畢生輔佐劉備,為興復漢室而嘔心瀝血。義士關云長報曹操賞識之恩,不惜舍命放曹操于華容道。孟郊曾吟詩一首以報母親養育之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會更加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于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悅;常懷感恩之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便能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常懷感恩之心,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
感恩,一種和諧的美:含蓄亦張揚,簡單亦復雜,平凡亦偉大……
民族精神之絕唱,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