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職心理健康教案

高職心理健康教案

時間:2023-06-02 09:59: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職心理健康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職心理健康教案

第1篇

1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1目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困惑

當前的高職學生正處于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時期,他們面臨著角色轉換、環境適應、學生競爭、社會挑戰、人際關系等的困惑。在理想與現實、獨立和依賴、自豪與自卑、自由與紀律等諸多矛盾和沖突面前,個體的心理素質發生了困惑。目前,大部分高職學生基礎較差,是高中時的“灰色群體”,一直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他人,沒有強烈的上進心,有些學生遭受高考的失敗,不甘失敗卻無能為力,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還有家庭經濟的困難以及家長對子女的失望和不理解,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自我意識失衡,無法擺脫挫折。

1.2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目前,不少高職院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講座,有些學校還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室或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但在具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這些模式目標只定位于咨詢和冶療,過于注重心理冶療技術,它所關注的重點是防止心理異常,而不是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目前,面對全體學生應堅持“心理建設優于心理預防”“心理自助先于他助”的原則,培養學生維護或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面對各種社會的競爭。

2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

2.1體育教育是發現學生不良心理因素的場所

體育教育是一個育體、育心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行為、表情、狀態、意志等外在表現是學生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在各類體育活動中,能反映出學生的需要動機、情感、意志、注意、認知結構、能力結構、氣質類型、人格特點、道德品質和行為反應模式等要素,體育教師很容易發現學生不正常的心理活動。2.2體育教育是控制與轉化不良心理困素的有效途徑學生的不良心理因素是客觀存在的,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可以轉移、減輕和緩解某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各種體育游戲和競賽的刺激可以極大促進和改善學生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使緊張、憂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到宣泄。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增強與人的交往能力,消除孤獨、內向、自閉的心理。

2.3體育運動競賽的理念與方法是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運動心理訓練強調心理技能的掌握和心理調控能力的發展。學校體育通過體育課堂教學和體育競賽,讓學生在身體練習和競賽中,既有挫折和失敗的體驗,又有最終沖破困難擺脫失敗、獲得成功的歡愉,增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挑戰極限、超越自我,把外在的必然變為內在的必然,變他律為自律。體育活動有著嚴格的紀律和規則,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紀律與自制力、公平競爭與開拓創新意識以及團隊精神。體育運動心理訓練不是一種心理冶療與咨詢的醫療模式,也不同于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的生態模式,它是一種心理能力發展的模式,它關注的是從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發展。

2.4體育群體活動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體育教學、體育游戲、體育競賽的形式和內容,實質上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模式。因此,學校體育本身就是“社會課堂”。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獲得成功與失敗、尊敬與關懷、歡笑和痛苦、幫助與冷漠、責任與義務等各種情感和心理上的體驗。如果教師能在這些活動中有深度的加以引導,讓學生從中體驗認識社會,并加以升華,鍛煉學生的適應和發展能力,以一顆平靜的心去面對各種世事。這樣,體育活動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拓了新的領域,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3體育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3.1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

心理學表明,當自己的能力面臨挑戰時,人的愉快就會產生,如果缺乏挑戰,人就會產生厭倦感。適宜的挑戰有利于學生滿懷信心地努力實現目標,教師應運用激勵的策略和手段,營造一種愉快的心理氛圍。目標制定要適宜,方法上要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接近目標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幫助他們實現自我超越,充分利用職業教育開放性育人的特點。對不同的個體,制定不同的期望目標,注重成功體育、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2正確對待體育活動中的挫折和困難,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

成功的體驗是教育,失敗的體驗更是寶貴的教育。高職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相對來講是弱勢群體,因此,挫折教育對他們來說更具有教育意義。挫折教育是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施以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行為,讓學生體驗到在成功道路上總是充滿艱辛和苦澀,并伴隨著挫折和失敗。在學生受挫時,教師一定要把握住關心、愛護、鼓勵,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勝負得失,敢于面對失敗,做到勝不驕、敗不妥,使他們不斷增強戰勝困難、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讓學生通過自我實現,真正體驗戰勝挫折的樂趣。

3.3通過體育活動的交往培養學生的交往和適應能力

用“重在參與”來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促進人際關系的發展,利用體育競賽激發學生社會交往,增進友誼。教師在不改變練習方法和場地的情況下,有意識地設置一定的困難,使學生在各種變化面前選擇正確的方式適應它。在各種運動和競賽中,教師堅持以激勵為主,讓同伴進行幫助和糾正,讓學生在輕松和愉快的氣氛中進行情感交流,達到寓教于樂、寓教于練。

4建議

4.1學校體育對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級領導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4.2體育教師要樹立全面健康觀,擺正健身與健心的關系,提高教師的心理學知識和相關的理論水平,培養復合型的教師是當務之急。

4.3在體育教學中要安排健心的運動處方,在教案中體現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措施,課后進行收集心理感受和總結,有計劃、有組織地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體現學校體育應有的功能。

第2篇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就業指導 思想政治教育

面對“90后”的高職生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貼近學生,以生為本,從學生的現實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就業問題不僅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而且是擺在高職學生面前的一個難題。就業指導的核心是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實際問題,包括學習和就業中的難題及維權等。因此,認真分析,積極引導,探討高職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對策,尋找新的著力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在全程化的就業指導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顯得尤其必要了。

一、全程化就業指導的涵義

就業指導的概念于1908年由美國學者弗蘭克·帕森斯首次提出,簡言之,就業指導工作就是為了幫助勞動者根據自身特點和職業需要,選擇最能發揮自己才能的職業,全面、迅速、有效地與工作崗位結合,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全程化就業指導體現了就業指導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征和需要,實施分層次指導。簡言之,全程化就業指導是一個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為主線,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焦點,貫穿于大學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的全過程,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為基礎,以素質拓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既立體式展示又相互交叉滲透的系統工程。大學一年級,結合專業教育和新生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才觀,制定大學規劃,大一下學期,通過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講授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掌握了解自我和了解職業世界的方法,大二和大三年級通過組織各種校園講座、就業創業協會、人才招聘會、走訪校友及人才市場、到企業調研等活動,大力開展素質拓展教育,大三側重于就業政策、觀念、求職材料、面試技巧、就業心理、法律維權等指導。

二、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程化就業指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程化就業指導的核心和靈魂。

前教育部周濟部長在《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各地和高校要從低年級學生抓起,通過開展積極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社會實踐等多種生動有效的方式,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觀念。”高職生在校三年正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轉變和定型的關鍵時期。

2.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全程化就業指導順利開展的基礎和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能及時糾正學生求職時思想上和心理上出現的偏差,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消除大學生遭受這些不良思想的侵蝕,及時糾正學生思想和行為上出現的偏差。

三、目前高職生全程化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存在的問題

1.高職生全程化就業指導脫離高職生的實際情況。

就業指導從教案、教材、案例等都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忽視了高職教育的個性,同時在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教育只對畢業生進行“臨陣磨槍”的教育,忽視了全程化的觀念。往往把就業指導課程開設在大三的一學年或者大三的第一學期,在有限的課時之內只能進行就業信息和媒介服務、就業技能、面試技巧等實用性的指導,而較少涉及系統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觀、成才觀、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方面的形成培養教育,有意無意中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

2.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簡單。

目前我國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多數高校就業指導的內容多停留在就業形勢的一般介紹、就業政策及規定的解釋和就業技巧的簡單講解,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規、職業信息、求職技巧、組織招聘活動等應急性指導,缺乏對學生進行職業測評、社會調研、生產實習、素質拓展訓練、就業工作坊等體驗式教學環節,不能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市場學、管理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知識,培育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忽視對學生日后職業生涯具有根本意義的擇業觀教育,

3.高職就業指導人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水平有待提高。

高職生就業指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教育、管理、經濟、心理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多數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是從原來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員中抽調而來,不僅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往往陷于事務性工作中,難以有固定的時間力來進行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的探索。

四、高職生全程化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現途徑

“90后”的高職生生長于改革開放下,成長于市場經濟、網絡碎片化和自媒體的時代,心理狀況、接受能力、鑒賞審美能力都發生了變化,因此針對“90后”的高職生的特點,要有目的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1.完善高職全程化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1)全程化就業指導中的正確的擇業觀教育

激烈的競爭時代,需要有正確的擇業觀,現在的就業形勢呈現出彈性而廣泛的特點,相較于過去的固定剛性的就業,現在的就業有更大的可變性、流動性,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能幫助高職生在競爭中尋求到理想的職業。首先,要樹立勇于競爭的精神,在激烈的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其強大的生命力,高職生要樹立競爭意識,勇敢地面對競爭,并在競爭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提升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隨著人事制度不斷完善,高職生要學會在變動中求生存,謀發展。最后,要樹立到基層去的觀念。

(2)全程化就業指導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全程化的就業指導中,教育和引導高職生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著眼于社會需要,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并客觀評價自己,增強就業自信心。還要告誡高職生們樹立正確的就業期望,在激烈的就業形勢下,不能因為就業期望值過高而貽誤就業好時期和好機會。

(3)全程化就業指導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在就業指導中開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就是要圍繞愛國主義開展,從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等方面開展教育。針對就業現狀,大學生應該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同時還要不怕困難、奮發圖強,具有健康的消費理念,艱苦奮斗簡樸勤勞的精神,做好艱苦創業的思想準備。

(4)全程化就業指導中的法制誠信教育

目前,我國的就業從傳統的包分配到現在的雙向選擇,形勢十分嚴峻,這種轉型勢必會讓高職生們心理焦慮和浮躁,于是出現了“注水”簡歷,在就業過程中違約毀約,因此要通過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大學生講誠信、講道德。

(5)全程化就業指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對沉重的學業、就業、經歷壓力和感情困惑及人際溝通困惑,加強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要通過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幫助學生面對挫折。

(6)全程化就業指導中的創新創業教育

要樹立敢于創業的精神,結合國家、省、市、高職院校的優惠創業政策,灌輸給高職生勇于創業的觀念,同時增加創業課程的課時和授課載體,如通過創業協會、講座、競賽及創業實習,加強高職生的創新創業教育。

2.創新高職全程化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1世紀的教育技術不斷發展,使高職生在接受信息、接受知識方面途徑更多,這些客觀現實要求我們在全程化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不斷創新,結合新媒體,如以網絡(世界大學城空間)為載體開展個性化的就業指導,結合社會熱點和時事要點,以生動、真實的案例教育他們,創設仿真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加強高職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的建設力度。

就業指導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課和就業技巧指導課兩方面的內容,大一時通過職業生涯教育,讓高職生對自己的知識、技能、興趣、動機等自身特征進行認真分析,達到自我認知的目的。然后,通過了解所處的環境狀況分析,讓高職生了解所處的外在環境,此外,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還應該拓寬教學渠道,采取多種實踐教學,以增強教學效果,如職業測評、模擬面試、素質拓展訓練、職業日、職興趣測定等活動,對其心理的調適、決策能力的訓練、價值觀的糾正等都有著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效果。通過走訪校友、社會調查、參加人才供需見面會等活動,學生親臨職業現場,提高對職業的認識。

4.樹立全程化就業指導觀念,建設專業化、專家化、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通過全國就業指導人員培訓、省內高校就業指導人員培訓和校內就業指導人員培訓“三級培訓模式”獲得職業指導和就業創業指導的上崗資質,提高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既能為在校生提供合理的指導,又能為畢業生校友提供完善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

全程化就業指導越來越成為高職就業指導的一種工作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諧社會的一項基本工程,只有不斷地在全程化就業指導中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動態和新特點,才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春風化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候志謹,伍新春譯.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教育部高校教育司,20005.

[2]董婭.挑戰與回應——思想政治教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錢偉.充分發揮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思想教育功能.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

[4]明應娥.大學生就業指導是貫穿大學生教育的過程.寧波大學學報,2000.

[5]陳文平.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幾點思考.紹興文理學院學,2000,4.

[6]周濟.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5,12.

[7]夏科學.當前大學就業指導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思想理論教育,2000.

[8]胡修池,鄭蘭霞.論加強就業指導工作中的思想教育問題.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9]馬玉玲,李艷坡,郭振清.全程應對鋪平就業綠色通道.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3.

[10]寧曼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想政治功能及其運用初探.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

第3篇

【關鍵詞】高職 中長跑教學 難題 破解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0C-

0161-02

中長跑項目是高職體育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中長跑鍛煉簡單易行,能夠增強學生體質、磨煉學生意志品質,具有很高的鍛煉價值。但在現實中長跑教學中,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練,成為體育教學的“燙手山芋”。本文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針對高職中長跑教學現狀,分析面臨的難題,并找出破解的思路,為高職中長跑教學“拋磚引玉”。

一、高職中長跑教學現狀分析

(一)管理層面: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中長跑鍛煉的重視與學生冷淡參與活動的矛盾。每年國家教育部、體育總局、對陽光體育活動冬季中長跑運動都專門發出號召,鼓勵全國億萬學生積極投入到冬季中長跑活動中來。如每年一度的國家學生體質鍛煉標準的檢測和數據上報工作都把中長跑納入其中;每年的學生體標檢測都把中長跑列入必查范圍,從這些政策和監督的措施可以清晰表明,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中長跑鍛煉的高度重視。但在實際的過程中,高職學生對中長跑活動反應較為冷淡,一方面是中長跑教學內容的枯燥難以吸引學生參與積極性,教學手段的單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學生進入大學階段后,對各種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自我管理的意識逐漸增強,傳統的球類運動和新興體育運動項目的沖擊下,中長跑運動項目被壓縮空間,學生有很多的運動項目選擇參與,中長跑運動被“遺忘”,學生在課堂上、課外活動中參與中長跑的活動極為冷淡。

(二)學生學習成長層面:中長跑教學在初中緊、高中松、大學散的矛盾。首先,初中升高中舉行體育加試,中長跑是加試項目之一,為考取理想高中,學生加強中長跑鍛煉,力求好成績,這可謂“緊”。其次,學生考上高中,在沖刺高考的時候,體育課被邊緣化,學生也就沒有參與中長跑鍛煉的動力,這可謂“松”。最后,學生進入高校,經歷了中學階段中長跑鍛煉的“緊”與“松”,再加上中長跑活動時間長、單調、枯燥等不利因素,學生都不愿把中長跑活動作為體育選項課的內容,這可謂“散”。從初中、高中、大學這三個學習階段,學生在參與中長跑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緊、松、散”現象,加劇了高職學生對參加中長跑項目活動的抵觸情緒,更冷落了廣大高職學生參與中長跑鍛煉的積極性,使中長跑活動在高職院校內被“邊緣化”。

(三)課堂教學層面:中長跑項目課堂教學重技術動作傳授輕學生心理情緒疏導的矛盾。中長跑項目的課堂教學當中,不論在教材內容的安排上還是在體育教師的講課過程里,中長跑的技術動作傳授成為重要環節。如跑動中的擺臂動作、腳步的著地動作、彎道跑上下肢的協調配合、以及跑動中的呼吸節奏等技術內容,都不厭其煩的進行傳授。然而,在學生體驗中長跑練習時的心理變化卻沒有明確的指導,著重強調意志品質的灌輸,學生心理疏導則無從談起。特別是在中長跑體驗活動中出現“極點”的關鍵時刻,如果學生此時的心理情緒得不到疏通和緩解,會直接導致學生對中長跑教學不感興趣、沒有快樂感、愉悅感、甚至有了對中長跑教學抵觸的情緒,使中長跑教學的效果不佳,也就產生了“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練”的尷尬局面。

二、高職中長跑教學面臨的難題

(一)高職學生體質健康的中長跑評

價標準與學生個體差異的不相匹配。在國家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中明確列出高職學生中長跑的評價標準,這成為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中長跑測試的參考內容,更是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中長跑活動的行動指南。然而,在學校的實踐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體質差異的不同,統一的中長跑評價標準也暴露出它的局限性,表現為兩種情形。一是體質好的學生在課堂上稍微加努力,就能夠很輕松地完成課堂練習內容,但是也造成這一部分學生參與學習中長跑體育活動的態度與行為出現偏差,例如出現驕傲情緒、對中長跑活動的不屑一顧,這些情緒就會蔓延至班上的其他同學,使其他同學“有樣學樣”。二是一些體質欠缺的學生雖然始終努力的參與學習和鍛煉,但是中長跑成績始終不理想,達不到合格的標準,如果學校的各種評先評優的榮譽都跟學生的體育達標結合起來,中長跑項目無疑成為這類學生難以逾越的“高山”,這種情形容易打擊學生學習中長跑的積極性。

(二)單一的課堂教學方法與學生身心發展的不相匹配。多年來,體育教師始終沒有放棄中長跑教學研究,也探索出不同的中長跑練習的方法。如定時跑、計時跑、變速跑等方法,旨在提高學生學習中長跑的興趣,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方法單一、練習手段枯燥。另外,體育教師在傳授中長跑項目技術動作時,是“一言堂”和“滿堂灌”,我們教師在教學時仍處于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僵化的教學模式,學生處在被動的學習氛圍之中,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如今的高職學生處于思想最活躍的階段,有著自己的見解和思維方式,極力尋找能夠展現、發揮自己思想的空間和時間。如果中長跑教學的情形與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仍如出一轍,那么學生的心理上難免對中長跑活動有反感和抵觸情緒。

(三)相對封閉的中長跑教材內容與學生多樣化發展的不相匹配。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各種信息的涌入使當今高職學生的思維成長趨向多樣化的發展,高職學生從這些信息中豐富自身的知識面、學會了思考、敢于競爭、熱衷于在各項活動表現自我。相比之下,目前正在使用的中長跑教材內容顯得過于封閉,表現為中長跑的教材內容單一缺乏多樣性、練習方法守舊缺乏創新性、鍛煉手段枯燥缺乏新穎性,從而使高職中長跑教學對學生失去吸引力。

三、破解高職中長跑教學難題的思路

(一)教學工作前移,實施文化驅動,走內涵發展道路。應將中長跑教學工作前移,挖掘中長跑項目的文化內涵,提高中長跑教學的軟實力,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培養學生、服務學生的作用。高職院校應將中長跑教學列入學生素養工程項目,大力實施文化驅動,走內涵發展道路,以此作為提高學生素養的戰略性選擇內容。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該院在挖掘中長跑項目文化內涵方面做到“三個結合”和“三個服務”。首先,中長跑項目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實施堅持與學校校園文化發展相結合,努力為提高學生的學風服務。其次,堅持與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目標相結合,為學生全面發展體能、提高學生自身科學鍛煉的能力,練就強健體魄服務。最后,堅持與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相適應,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主動積極參與學校體育社團和所在社區的體育活動服務。

(二)構建教與學分類評價體系,充實和完善中長跑教學評價內容,滿足教師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注重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建設,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更是對體育教師的必然要求。在實踐的操作中,應以評價體系為主導的工作目標,主要從兩個方向的評價來實施,即教師的教學評價和學生的學習評價,這兩個方向的評價則通過課堂教學這個平臺進行組織和反饋。首先,在教師的評價方面,以學院教務處和組織人事處為主開展實施,教務處關注的是教師顯性方面,如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科研課題、學術論文、教學能力等內容;組織人事處則側重教師的師德師風、學生對教師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反饋等隱性方面的評價。其次,在學生的評價方面,以授課教師的評價和學生自評、小組評價為主體,把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行為、與同伴的合作、自我的學習納入評價內容,從而杜絕和避免了在中長跑教學上學生以考試成績定終身;教師以課時量的多少來衡量工作業績優劣的尷尬局面,更進一步提高中長跑教學的質量,逐步實現在教學評價體系工作“合理分工,各有側重,擴大交叉,充分融合”的聯動機制形成,滿足教師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

(三)教學工作下移,發展學校間跨部門的協作,培育學生體育社團組織。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社會各關系的變革、人們文明程度的提高,必然導致高職院校的各項工作建設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校園改革大背景下,具體到中長跑體育項目的教學之中,就必須把教學工作下移,搭建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一體化“無縫對接”的舞臺,而組建和培育學生中長跑體育社團則是搭建這個舞臺的最佳選擇。高職院校應開展跨部門的協作,學校團委對組建社團的運行、監督和保障機制的制定;學生會負責社團的日常運行和活動的組織;體育教研室則是對社團進行指導;學校教務處負責社團指導教師的計劃、教案的審核和檢查。通過社團的組建,使中長跑教學工作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同時又很好地發揮學生中長跑愛好者的骨干示范作用,及時盤活學校各部門之間的教學力量,使學生參與中長跑活動有動力。

(四)因地制宜,開發教學資源,實現中長跑教學的傳承與創新。高職中長跑教學面臨的“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練”困境,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折射出中長跑教學資源的枯竭,特別是學生經歷小學、初中、高中和高職各學習階段,中長跑教學內容始終沒有大的改變,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學校開發中長跑教學資源的后勁不足,明顯滯后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對此,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中長跑教學資源的進行開發:一是開發人才資源。就是以愛好中長跑鍛煉的老師、學校田徑隊中長跑項目的學生為骨干,深入到中長跑體育社團當中,參與社團活動,形成以點帶面的示范活動。二是利用學校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力量,制作多媒體課件,以動漫的形式展示中長跑教學內容,以及參與中長跑給自己帶來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讓學生從心理不再恐懼中長跑運動。三是對以中長跑運動為基礎的時尚體育項目進行改造,降低運動的難度,設計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活動。如對當前流行的“跑酷”運動,學校體育教研室進行研究,以游戲的形式在中長跑體育社團中出現,即滿足學生求新、求特的心理愿望,也達到中長跑鍛煉的效果。四是在重大節日,以學生社團的名義組織進行中長跑的比賽項目。如參加市里的新年元旦長跑活動;陽光體育杯校園中長跑挑戰賽;以《中長跑鍛煉給我帶來的……》為內容的征文比賽,這些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內涵深刻的活動,能夠增強中長跑活動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吳偉.大學生中長跑興趣培養探究[J].廣西教育,2013(1)

第4篇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師 工作壓力 心理健康

一、引言

21世紀,人類社會正經歷著世界性的政治民主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國際化、社會現代化、科技信息化等變遷。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現代人出現了精神壓力大、煩躁不安、價值觀念沖突、行為模式多元化、道德意識模糊等不良情況。在巨大壓力的長期作用下,人們很容易患上職業慢性病。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專家曾指出: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沖突一樣帶給人們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廣泛重視,人們普遍認識到:“人的一切財富、智慧、幸福以及成就都來源于人的心理健康。”

二、高職院校教師工作壓力的類型

教師的工作任務重,社會責任大,再加上社會和自我期望值高,這往往易導致教師不能順利應付工作壓力。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四種壓力類型:(1)筋疲力盡型。這類教師對壓力的反應是不再努力,他們試圖通過減少付出來獲得付出與回報之間的平衡。他們認為不管自己工作多么努力,結果都同樣令人失望,因而不再相信自己的行為能有助于目標的實現。(2)狂熱型。面對困境和失敗,這類教師試圖做出任何可能的努力。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相信只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就會成功。他們有著極強的成功信念,能狂熱地投入工作,從不把失敗歸因于問題的實質,而認為是意志的失敗。但理想與現實間的巨大反差使他們的這種熱情通常難以長久。(3)低挑戰型。這類教師既不是對工作量不滿,也不是對工作中的困難不滿,而是對單調、缺乏激情的工作感到厭倦。(4)能力富余型。對于這類教師而言,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們難以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并感到自尊受到了傷害,因而厭倦工作并考慮跳槽。

三、高職院校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的不良表現

1.厭倦心理。隨著從教時間的增長,教師最初的熱情會逐漸消失,并趨向于安于現狀,再加上學生厭學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有一定數量的教師都表現出厭教情緒。具體表現為:教師上課精神不振、目光板滯、語言乏味,只顧獨自講解,而不去試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全國的各高職院校,教師的厭倦心理,不僅會危害到其個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而且會阻礙學生的心理和個性發展,形成更嚴重的惡性循環,影響到教育質量,使學生成為“最終犧牲者”。

2.態度敷衍。有的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上課遲到、早退,不認真編寫教案和批改作業,不按規定組織教學,擔任班主任的教師不認真履行班主任職責,考試中不履行監考人員職責等。有的教師雖然知識水平很高,但因表達能力差或組織教學的方式不當,致使學生無法聽懂課程內容。有的教師授業失職,自己平時不重視學習,不注意自身知識的更新,機械地重復教學內容,即使課堂教學組織的方式得當,表面看起來教學效果也不錯,但實際上只是向學生傳授了一些過時無用的知識。

3.觀念偏激。這主要表現在對學生的認知存在偏差,不能理解學生的行為和觀念,把學生發展中的心理問題當成道德問題。從而往往把學生的違紀行為嚴重化,把無意的行為動機化,或者不尊重學生的人格,忽視了學生個性特征,隨意地諷刺、挖苦甚至體罰學生。此外,偏激的觀念導致教師不能客觀地發掘學生的閃光點,不愿褒獎頑皮的學生,不善于發現后進生的進步。這種心理偏見挫傷了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也在師生之間筑起了情感的鴻溝。

4.情緒憂慮。不同年齡階段的教師有著不一樣的理想。青年教師想干出一番事業,對教育事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色彩,但往往因為經驗不足或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又或教育效果不能立竿見影,他們就開始擔心自己的前途,甚至感到懷才不遇,進而產生郁悶和壓抑的情緒。中老年教師有著強烈的角色意識和責任感,他們常年辛勤工作,自然希望得到領導的尊重、信任和公正評價,但往往卻不能稱心如意,因而也會造成心理失衡,空虛、失落、消沉之感相繼產生。在現實中,漠視教師勞動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使教師強烈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得不到滿足,長此下去必然會造成教師工作壓力不斷增大的惡性循環。

5.人際敏感。學校環境的相對封閉性,使教師與外界缺乏有效的溝通。教師工作和生活的單調性,使得他們的人生視野受到局限,欠缺與人溝通的能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職業院校教師并非人們所羨慕的對象,致使一些教師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進而進一步減少社會交際,最終產生認識上的偏見。教師的這種孤獨、壓抑之感終會導致其情緒低落、精神不振、氣量狹窄。教師往往羨慕某些職業優厚的福利待遇,而埋怨自己的工資收入低;羨慕某些職業的悠閑,而埋怨自己要為人師表,率先垂范;羨慕某些職業的職責不明,而埋怨學校、家庭和社會給予教師的無形壓力;羨慕某些職業的績效易見,而埋怨教師工作的重復性。

四、高職院校教師工作壓力產生的原因

1.生源素質普遍偏低。近年來,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明顯下降,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和綜合素質相對來說也更加參差不齊。同時,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存在生源不足的問題,為了能夠繼續生存和提高辦學效益,他們根本無暇考慮生源的質量。因此,教師只能在專業課教學中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大部分教師很難體會到教學的樂趣和成就感,也無法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教學相長”更是無從談起。另外,不少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學習動機弱,對教師而言,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遠比其他工作更易讓其感覺疲倦。有調查顯示,很多教師表示在講臺上常常有“曲高和寡”和“孺子不可教也”的感受。這一方面挫傷了高職教師的積極性,使其缺乏工作動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高職教師的工作難度。另外,學生不良行為的日益增多,也加大了教育和管理的難度。

2.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期望高,但評價低。對教育無所不包的關注表明了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關注的程度越高,期望值也就越高。在這種高期望值的驅動下,人們非常信任甚至是依賴學校教育和教師,使之承受了太多的責任和義務。例如,實現知識與文化的社會傳承,促進經濟的繁榮與發展,維護社會的安寧與穩定,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等。但要完成這其中的任何一項,都不僅需要教育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家庭的支持和參與。然而,當前社會和家庭對學校教育和教師的依賴,某種程度上說是過度的依賴,將本應由社會、家庭與學校共同承擔的職責全部推給了學校和教師。這種教育責任的轉嫁或者說是教育責任的分擔不公使得學校教育和教師的責任變得更加難以承受。特別是對于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職業教育來說,更不具備承受這些重任的條件。很多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較簡陋,教學軟硬件設施嚴重短缺,專業和學科建設不完善,教師隊伍的結構和質量不達標。而這些現實情況又很容易使社會的期望轉變為失望,繼而招致批評和責難,不可避免地加劇了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偏見。許多人認為,高職教育還只是二三流的高等教育,不能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論。雖然近年來國家一直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是高等職業教育仍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此背景下,高職教師極易產生低成就感和失落感,久而久之,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工作壓力。

3.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經濟待遇是指社會給予教師的工資報酬和物質利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教育地位的不斷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在逐步提高。但鑒于我國的國情,提高教師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仍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目前,教師的經濟收入與他們的期望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調查顯示,30.9%的教師有跳槽的打算或想法,尤其是青年教師,45歲以下的教師想跳槽的比例高達41.4%。他們打算跳槽的原因依次為發展機會、收入、住房和稱職四個主要方面,而45歲以下的教師跳槽時所考慮的首要因素仍然是收入。由此可見,教師的經濟收入是影響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任何職業來說,勞動價值決定勞動報酬。根據高職院校教師在我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其勞動應當有較高的勞動報酬和經濟待遇。然而,現實情況是高職教師付出和別人同樣的甚至更多的勞動卻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再加上由于商品經濟的核心是等價交換,勞動分配原則是按勞取酬,因此許多人都認為經濟待遇低,就意味著沒本事、無貢獻,并由此帶來各種各樣的壓力,使教師的心理矛盾加劇,最終導致工作壓力的產生。

4.教師職業聲望低。職業聲望是社會輿論對某一職業的意義、價值與聲譽的綜合評價。職業聲望反映著社會對某一職業的評價的高低,進而決定著人們對這一職業的肯定或否定、尊重或鄙視的態度。然而,在有著尊師重教傳統的中國,教師的職業聲望并不像人們所想象中的那么高。雖然人們對教師職業極盡贊美之辭,但是絕大部分人卻明確表示不愿從事教師職業。雖然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教師的地位特別是經濟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師也正逐漸成為熱門職業,然而,與職業聲望高的職業相比,教師則是一個相對易被社會弱勢群體所看中的穩定型職業。在高校教師這一群體中,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聲望則更顯尷尬。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與教師的工作性質存在較大矛盾,教師這一職業理應受到人們的尊重,但其職業的社會地位卻較低,這使教師難以維護師道尊嚴。

五、高職院校教師工作壓力過大的影響

1.對教師個人的影響。由于不能有效緩解工作壓力,許多教師已經產生了生理及心理上的疾患。工作壓力過大也會影響教師與家庭成員的關系,從而導致家庭矛盾沖突隨之增加。法伯(Farber)的研究表明:工作壓力大的教師,其家庭沖突的發生率比較高。同時,工作壓力過大還會引發負面情緒,影響工作效率。

2.對教育教學的影響。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會導致其職業意識淡漠,在職業行為上則表現為工作投入少、不備課、不寫教案、上課照本宣科,對學生缺乏耐心,士氣低落,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滿意度降低和離職率升高。為此,美國學者德沃肯(Dorkin)曾這樣描述教師的工作壓力:“且不論教師工作壓力對教師個體和學校組織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這些教師的學生才是最終的犧牲者。”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工作壓力過大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僅僅只涉及一時一人,還將對整個教育事業產生重大影響。

3.對社會的影響。一方面,由工作壓力過大,一些教師離開了教師崗位,大量高學歷、高職稱的中青年骨干教師的流失將導致教師隊伍的結構失衡,最終使得整個教育系統功能逐漸退化,這還將影響在職的教師,使他們人心浮動,造成教師的隱性流失,直接影響了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工作壓力過大往往使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領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人際關系受損。人力資源的損失必然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增加社會對醫藥和支持系統的投入,而人力資源的流失勢必也會對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5篇

關鍵詞:大學教師;心理健康;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0-0057-03

大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其心理素質的反映,而教師的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知識技能素質交互作用,共同影響教育教學的效果。因此,探討大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對大學教師群體的關懷,也是從根本上關注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教學效果。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存在著現實的制約要素。只有認清所存在的現實要素,透析制約因素的關系,才有發現提升大學教師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效路徑的可能。

一、社會層面:對大學教師角色的觀念轉變

與模糊化

伴隨時代變遷,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期望存在較大差異,染上了不同時代的色彩。如今,高等教育面臨復雜多樣的社會環境,改革也逐漸深化。盡管如此,社會對作為高等教育基本力量的教師卻有不盡如人意之感。在現實化的社會中,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就業狀況等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從這個焦點散射出去的爭論往往繞不開大學教師角色定位這個話題。大學教師應該是什么樣的人?如何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大學教師?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無形中影響著教師心理健康的養成和提高。

在功利化的社會現實面前,大眾對大學教師角色的觀念不得不轉變,對大學教師角色的定位趨于服從現實需要。這必然導致諸如就業這類問題和指標,成為影響大眾評判大學教師乃至高等教育的心理坐標,從而往往使增進學生就業能力這樣的功利指標成為社會對當下教師角色的重要期望。如此,象牙塔中的純粹學術和理性光輝就居于次要地位了。社會現實與學術理性是一對矛盾,置身其中的大學教師是充當現實煉爐,還是理性天使,也引發了教師自身的反思。“為了滿足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他們常常不得不在超負荷的身心壓力下工作……如果社會不能正確看待教師的辛勞,不能給予有力的心理支持,就會導致教師心理失衡。”[1]

與社會大眾同步,大學教師對自身角色的觀念也在發生轉變。因為社會現實與學術理性矛盾的存在,教師職業心理素質便成為了教師們處理矛盾的不自覺的中介變量。心理素質這個中介變量是趨于社會現實,還是學術理性,就造成了教師角色定位或轉變的兩難,這就產生了制約大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困境。同時,由于社會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社會主體的多元化利益,形成了多元化的大學教師角色期望。這種多元價值判斷又使大學教師角色定位呈現模糊化狀態,從而加劇了大學教師心理健康養成與提升的困境。

二、學校層面:教學科研雙重管理壓力與職業心理輔導的缺失

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是大學教師的基本工作,也是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門評價教師的重要領域。高校作為大學教師的組織單位:一方面為教師職業發展提供了背景和條件,另一方面卻不自覺地制造了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困境。

盡管存在對教學工作進行評價的基本指標和程序,但由于高校教學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專業學科的差異性,很難保證對教師教學評價的針對性、適宜性與全面性。圍繞教學評價展開的有關教學管理活動則顯得更加硬化和程式化。各種教學管理活動從現實來看,往往只觸及教學的形式或工作。如此,一方面導致部分教師追求教學形式的美觀,諸如教案、試卷等材料的美化,而淡化了實質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因為很難做到對大學教師教學的長期而全面的跟蹤“檢測”,教師的實際具體的教學工作受到了忽視。以點代面式的教學評價雖然體現了抽樣研究的優勢,但對教學工作的評估卻容易形成偏差。這兩個方面對處于教學一線的教師都造成了一定的額外壓力。正常壓力是教師進步的動力,額外壓力是教師工作倦怠的誘因,對其心理健康養成與提升無疑是一種制約因素。“教師聘任制度、教學評估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等各項制度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對教師的影響不可低估,當教師無法適應這些變革時,心理就可能失衡。”[2]

大學教師不僅要傳遞知識,還要創造知識,普及或推廣知識,承擔教育者、研究者、社會服務者等角色。由于教學評價的難度和種種問題,科研項目與科研成果成為衡量大學教師水平的重要指標,實際上甚至成為唯一指標,進而成為職稱晉級的重要或唯一依據。從現實來看,在各種評定中,科研參數已經遠遠超越教學參數。這也導致高校教師對科研成果的向往大大勝于對教學效果的追求。科研項目申報獲批和科研成果出版發表的資源有限,造成了大學教師在科研方面的激烈競爭,給其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除了基本的專業素質,也需要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來應對科研的壓力,面對科研中的成敗。這對大學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造成的沖擊力可能會更大些。總體來看,科研壓力是影響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把對大學教師的教學評價和科研評價相結合來看,“在現實中,基于教師考評制度和教師的理性選擇,大學教師往往更看重科研,把主要精力放在和申報課題上,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教育者’角色,基本上變成了研究者”。這兩種角色扮演的沖突導致教師的心力交瘁。眾多跡象業已表明對大學教師的“考評制度出現了功能異化”,從根本來看,對大學教師的考評制度異化“導致了大學教師的角色沖突,使大學教師出現了自我和角色分裂,偏離了理想的社會角色”[3]。

諸多研究業已表明,由于多重壓力的存在,大學教師身心可能處于所謂的“亞健康”狀態。然而,專門針對大學教師職業心理進行的輔導和援助則少之又少。員工援助計劃(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更多地受到企業的青睞,在企業中應用得較為廣泛。盡管大學有關單位和人員成為研究員工援助計劃的重要主體,而有針對性地面向大學本身的教職員工的援助計劃卻被忽視了。如何開展針對大學教師這個特殊群體的職業心理輔導,是目前教育學術界和教育管理界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三、學生層面:對教學模式的多元化需求

與教師角色的多重期望

相比過去,當前大學生有很多方面的特點。最明顯的兩點是:其一,網絡極大擴寬了當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通道;其二,相對的高度社會化。這些特點造成了他們對教師教學模式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對教師角色的多重期望。“教師不再以知識權威和絕對權力的姿態走進教室‘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充當課程實施的‘積極推進者’、‘平等對話者’、‘行動研究者’的多種角色。”[4]如此,教師如何才能進行有效教學?

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拓寬了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導致知識和信息的傳遞在教師的功能中已經不如從前。如今大學生已不再滿足于“知識傳遞者”這一教師傳統角色,即很少有學生會喜歡純粹“知識傳遞者”。“信息社會個性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能夠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學習類型、學習風格和學習進度等‘對癥下藥’,以促進每個學生都得到適合他自己特點、類型和風格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的發展。”[5]過去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給學生一碗水,可能自己要擁有一條河流,甚至成為活的水源。這種現狀為教學準備與設計帶來了不小沖擊。在這種情況下,要教給學生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方法來教?如何成為源頭活水?這些是當前教師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學生成長’成為公認的衡量教學成效的標準。而學生成長并不是僅僅憑借學業分數能夠評定的。因此,‘什么是學生成長’、‘如何判別’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也是一個富于挑戰性的問題。”[6]同時,這些困惑必然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在教師良知的前提下,要保證有效教學,擺在大學教師面前的以上問題和困惑無形中增加了其教學壓力,從而間接影響到教師心理健康水平。

過去大學被形容為“象牙塔”,大學生與社會接觸相對較少,學習環境相對封閉。如今,特別是在社會資源比較豐富的大中城市的在校大學生,則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有機會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也都付諸行動。這群大學生在學校進行傳統“狹義”的學習,僅是其學習生活的小部分。這種現象可以被稱作當前大學生的“相對的高度社會化”。“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人際關系的變化,導致了社會對人基本素質需求的變化,也導致了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而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教育過程中學生角色的變化,必然要求教育過程中大學教師和學生以不同于以往的權利關系來應對變化的社會。傳統的‘師道尊嚴’和‘教師中心’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讓位于以各自獨立、互相負責和交換意見為標記的民主式的師生關系,以萌發、生成獨立、自主的現代人格。”[7]學生在“相對的高度社會化”條件下,對待師生關系就可能存在多種觀念,進而影響到其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這種“相對的高度社會化”的現象可能會直接影響師生關系,從而可能間接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大學教師自身層面:職業心理品質的欠缺

以上所述主要是大學教師心理素質提升困境的外在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影響教師心理素質提升的內因則在于高校教師自身職業心理品質的欠缺,特別是在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職業勝任力和職業發展規劃三個方面。大學教師職業認同感的低落、職業勝任力的不足和職業發展規劃的缺失,既影響了當前的教育教學效果,又對自身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產生了直接作用。

大學教師職業認同感體現了教師的職業價值觀,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幸福感和快樂感,對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歸屬感產生一定影響,從而也制約著教師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進而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觀念層面,“部分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意識淡漠,對職業規范、周期及專業發展規律、價值等認識不清”[8]。諸如社會層面、學校層面和學生層面的導致大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往往通過教師的心理變量而發生作用。其中,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就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面對同樣的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具備較高職業認同感的教師,可能會合理對待或加以轉化,甚至變不利為有益;而對于職業認同感較低的教師而言則可能成為心理健康的隱患或病因。

教師的職業勝任力不僅是其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條件,也從根本上直接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教師的勝任力和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正相關的關系。在現實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由其勝任力不足而導致,這可能會造成“職業挫折”。由于在大學教師入職或選拔、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大學教師工作評價等環節存在種種問題,并不能保證每一個教師都具備較高的職業勝任力。不能勝任所從事的教學或科研工作,首先表現為 “心理受挫”。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其勝任力不足的一個顯著副作用。

職業發展規劃缺失,是造成大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又一個重要的自身困境。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隨著職業發展的進程而在不斷變化。如果能夠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有助于事業的發展,對心理健康也是有益的。從現實來看,相當部分大學教師沒有進行過職業發展規劃,有的則比較模糊,不具備可操作性。大學教師的職業發展方向不明,容易造成行為無效、情緒低落、意志動搖等不良后果。總之,大學教師自身的職業心理品質的欠缺是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內在根本原因。

五、大學教師心理健康制約要素的關系分析

影響大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各種因素并非單獨起效,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社會、學校、學生等層面因素是影響大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或誘因,其作用不容忽視。這些外在因素通過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職業勝任力、職業發展規劃等內在因素的交互作用,經由個人素質,主要是心理素質為中介,實現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節或制約。其作用模式如下圖所示:

大學教師心理健康影響要素及其關系圖

教師主體內部的職業心理品質和生理素質、知識技能素質、心理素質等個人素質又相互作用,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心理素質這個心理健康的內核來調節和影響心理健康的狀態和水平。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則直接影響其教育教學的效果,而教育教學的效果反饋于社會、學校、學生,進而又對教師的職業認知和行為產生反作用。如此,這些因素構成一個影響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循環系統,這便是諸因素發生作用的關系理路。

參考文獻:

[1][2]呂斐宜.論影響高校教師心理素質發展的因素與對

策[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4).

[3]賈永堂.大學教師考評制度對教師角色行為的影響[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4][6]鐘啟泉.“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J].教育研究,

2007,(6).

[5]霍力巖.教育的轉型與教師角色的轉換[J].教育研究,

2001,(3).

[7]孫杰.大學教師權威:“外在”與“內在”的博弈[J].教師

教育研究,2011,(6).

第6篇

一、提高對公共素質課地位的認識

現在在高職院校,從領導到教師再到學生,有一種普遍現象,就是重視專業課,輕視公共基礎課和公共素質課,認為公共素質課的開設是浪費時間,學生只要學好專業課,會動手,能就業就行了,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指出:我們培養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的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門家。一個對自身發展沒有規劃、對祖國前途漠不關心的人,怎能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成才先成人,加強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必不可少。

二、做好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的職位

職位分析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種基本工具,是聘任管理前期的一個重要環節。《形勢與政策》《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軍事理論》課程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事上述課程教學的人員是學校教師的一部分,應和其他教師在課酬和評優評先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明確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任職條件、工作職責和工作權限,有利于為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招聘、調配、選拔、培養提供依據。

三、制定工作職責

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主要有如下職責:一是認真完成教學工作。教學工作是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的工作之一。應根據教學工作的需要,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按課程要求制訂教學計劃,認真準備好教案,填寫相關教學文件,做好課堂管理,完成作業批改和課后答疑等工作,保證教學質量。同時,還應做好課程考核工作,積極參與試題庫建設,認真完成試卷和試卷分析等工作,積極參與教研活動,主動匯報教學情況,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教學工作。二是明確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的權利和義務。權利: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有權對學校的教學管理提出建議和意見,有權對負責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有權參與學校的教學、教研等教學活動,有權參加相關業務培訓。義務: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應該愛崗敬業,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服從教學管理部門統一管理,不得擅自更改教學計劃,自行變更課時、停課和調課,應做好課堂管理,重視教學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有義務接受教學管理部門與人事部門對其工作的考核與評價,有義務接受教學督導的監督與學生評價。

四、做好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的遴選

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承擔教書育人的工作,其思想品質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并慢慢形成與之一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必須在廣開來源的基礎上,實行準入制度,除了考察其相關專業知識外,重點考察其職業道德和教育教學能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職業精神,首先要熱愛教學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完成教學工作任務。作為學生人生發展的引路人,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有健康的職業心理。二是個人素質標準。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工作,直接與學生打交道,要為人師表,善于和學生溝通、交流,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自身有較高的素養。三是專業能力,雖然這些課程在大學里沒有相應的專業,但作為擔任這些課程的教師就應對相關課程及其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進行教學。同時兼職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

五、做好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的培訓

關于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國家沒有出臺統一的指導性意見或者是規定,缺乏資格認證環節,沒有統一標準。在目前高職院校對兼職教師需求量增加的情況下,可供選聘的兼職教師資源稀缺的“賣方市場”行情下,對于兼職教師入職標準設立過高的要求顯然不現實,因而可通過培訓彌補這一不足。一是對有教學經歷,同時對所授課程有愛好和研究但沒有相應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要加強專業知識培訓。一方面要聘請專家到學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另一方面教師個人要自我充電,參加教育部門和社會上開辦的相關培訓,并取得相關資格證書。二是對于從未有過教學工作經歷的兼職教師進行教學能力和專業知識培訓,這顯得尤為必要,因為他們對教學工作的整個流程和規范是全然陌生的,如讓其“摸著石頭過河”,不僅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過程,而且容易導致不規范的教學行為產生,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六、做好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的聘用管理首先由用人單位在向學院人事部門申報用人計劃,一般宜每學年進行一次。學校人事部門根據上報計劃進行審定,并據此制訂出相應的聘任方案,并在校園網信息,人事部門會同相關教學部門,按照選聘流程進行選拔,確定人選,報請院領導批準。經審批后確定的聘用人選,由人事部門與其簽訂聘用協議,明確責權利,同時發放聘書,報教務處備案。由學校建立他們的教學業務檔案,并定期更新,將每學期的教學情況、考勤情況、考核情況、學生評教情況及相關的教學文件記錄存檔。七、確定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的待遇因為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一般不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職稱,考慮到實際工作需要,可按下列標準發放:有專業技術職務的,其專業類別與所授課程相關聯,按其學院職稱課酬標準核發津貼;其專業類別與所授課程無關聯,按下一個職稱層次課酬標準核發津貼。無專業技術職務但有行政職務的,可按對等原則參照上述標準核發津貼,科級對應專業技術職務的中級職稱,處級對應高級職稱。既無專業技術職務又無行政職務的,但從事該課程教學已滿兩年,且教學工作考核合格,又從事相關工作的,按其學院職稱課酬標準核發津貼。既無專業技術職務又無行政職務的,從事該課程教學不滿兩年的,按教員課酬核發津貼。兩年(四學期)在教學質量考評中有三次獲優秀等級的,可按原專業技術職稱核發津貼。八、公共素質課兼職教師考核公共素質課教師一身雙責,既要做好其本職崗位工作,又要做好兼職教師工作。年終考核既應接受行管工作的考核,又應接受教學考核。考慮工作性質,綜合考核以行管工作考核占70%,教學占30%為宜,行管工作和教學工作考核分別執行學院相關考核方法。

作者:吳方庭 單位: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

第7篇

論文關鍵詞:合作學習;規律;項目化;英語教學

項目化教學以培養合格的高等職業專業應用型人才為教學目標,要求教學緊緊圍繞真實可信的某一項目工程,在“雙師型”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做中學、學中做的良性互動,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融合在完成項目工程中,實現從模擬實訓到真實工作環境的教學場景轉變。理工科專業的案例不少。然而,英語項目化教學實踐并非像理工科那樣樂觀,高職高專畢業生的英語整體水平依然不高,人文知識普遍缺乏,英語教學的教育功效受到制約。

一、 英語項目化教學的局限性

項目化教學是否完全適合高職英語課程值得商榷。

教英語“不以教會幾句英語或交會一種本事為目標,而要教怎樣做人,是英語教育:用英語來學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而不是英語教學。”“語言之有魅力,風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后面有一個大的精神世界;但這兩者又必須藝術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語言表達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進的。”專家的話道出了英語學習的真諦。

英語的教與學首先是英語文化的教與學,而英語項目化教學的局限性首先就表現在它不服語言文化教學的水土。語言屬于人文學科,“人文科學是指對人的自我追問(人/我從哪里來?在干什么?到哪里去?)而生起的現象及觀念的認識和研究。這些現象和觀念常常并不實有,就是說不具備成形的現實存在。(這里的存在指有形存在),是‘無有’的。它是人類自我追問的結果,因為有了問題,才有了被問題問出來的對象。意大利人、美國人稱之為‘人道’或‘人性’,德國人稱之為‘精神’,還有人稱之為‘心靈’。諸多的界定表明了人文科學的對象不可界定(不可名)性質,它是一種‘無有的存在’。一問之下而題生。人文科學就成為人類自我反省,自我認識和自我覺悟的理性方式。”

教學法和在教學情景中使用的技能應該是互相促進的。英語課程項目化教學要成為適應目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課程模式,至少有兩個瓶頸,其一是所謂“項目來源”,其二是如何處理項目內容與英語文化教育之間的關系。

讓學生實現零距離上崗是項目化教學的目標,各專業都在提倡項目要來源于企業,這顯然不符合英語教學的實際。事實上,除英語以外的其它高職課程中的多數項目大多是模擬項目,實訓不過是重新換了一個名稱而已,很難有實質性的突破。商務英語專業能否把“單證英語”作為項目呢?答案是肯定的,“單證英語”不是項目。

如何處理項目內容與英語文化教育之間的關系也是難題。一年的高職英語課程(一般是每周二節)能讓目前的高職大學生吸收多少語言文化實在是一個未知數。以考試作為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無可非議,但是把考試結果看作是學習過程就荒唐了,將Qinghai-Tibet(青藏)翻譯成“從青海到臺北”的學生還不少。所以,英語項目化教學的局限性勢必造成英語課程內容的簡單化,降低英語教育的功能。

二、遵循合作學習規律,開拓新思維

要打破英語項目化教學的瓶頸,就要從提升教學理念著手。呂必松先生說:“從事語言教學必須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那么英語合作學習本身有哪些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客觀的聯系因素呢?

(一)英語合作學習規律的基本特征

合作性學習是基于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教學理念,而社會建構主義是對認知學說、人本主義和社會互動理論的整合與權釋。該理念強調四個基本要素,即學生教師、任務和環境,它們在一個動態的過程,相互作用。處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識建構的主體是學生。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對外語教學有以下深刻的啟示: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自己進行意義的建構,而不是令其接受現成知識;教師應通過語言互動成為學生豐富的語料與語境之間的中介體;外語教學必須使學習過程充滿真實的個人意義,并能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外語教師需加強自身的學習。

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共同的學習目標而進行的學習。合作各方能通過多流、合作填補自身在信息、知識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維能力、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的培養。

(二)項目化教學要以合作學習理念為指導

合作學習規律有三個比較顯著特征:合作學習著眼于教學過程的集體性,強調教學集體的成效;互動是合作學習的基本特色,優質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基本保證;合作學習強調的是“學”,而不是“教”,課堂教學成敗不僅僅取決于教師個人有何作為,更加依賴于學生群體有所作為。

完成項目的項目化教學需要“相互依賴、個人責任、社交技能、小組自評、混合編組,”。

語言學告訴我們:“學習是一種行為;習得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特指學習行為中的一種過程。無論是習得第一語言還是習得第二語言,都需要一個通過學習而習得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就是語言習得過程。因為習得要通過學習,所以習得就包含在學習之中。”英語課堂教學是有意識的學習,而合作學習又進一步升華了這種有意識的學習,所以開展英語項目化教學必須從認識合作學習的規律開始。

三、“分組”、“互動”、“討論”,提升英語項目化教學理念

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印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多次提到教學模式應“朝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然而,自主學習不能被簡單地理解成個人完全獨立的學習。一方面,個性化自主學習并不排除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提到“應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和“應重視教師的面授輔導作用”,學習者需要教師給予心理—社會支持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語言學習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學習者既要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又要學會在與他人積極合作的過程中加深對自身的了解、解決自身的問題。大學英語教學中一直不同程度存在著強知識、弱能力的問題。

項目化英語教學不能有悖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旨思想,即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項目化英語教學應充分考慮到教學內容(項目內容)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相關性,開展個性化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在西方,麥肯齊大學的“合作、協作以及同伴學習”走在當代合作學習研究領域前列,對我們開展英語項目化教學具有指導意義。教育效率的“問題不在于教授如何更有效地向學生傳授知識。”[7]“更確切地說,是學習者與教學者之間的互相影響問題。幸好,促進學習的相互影響并不只存在于學生與教師之間;同伴之間的互相影響往往更富有成效。”

提升英語項目化教學理念,就要遵循英語合作學習的規律。與傳統的個人學習相比較, 合作學習毫無疑問地是一種高效率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學習,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完成項目需要團隊精神),更對學生會今后的學習方式擴展提供了新思維。 轉貼于

“討論”在合作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使其成為英語項目法教學的最主要的教學形式,因為英語項目化教學關心的重點不是“項目”是否完成,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是否完善。“項目教學法是基于項目活動的研究性學習,在項目教學中,學生學習的過程一方面是學生通過完成項目不斷將所學知識內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同時不斷地將所學知識表現出來的外顯過程,而學生的主體性正是通過內化和外顯的無數次交替而逐步形成、發展和完善起來的。通過此法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團隊協作的精神。”

討論是需要推進的。例如:英語項目教學英語閱讀課程推進討論模式:

(一)分組。優質的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的根本保證,有了合作學習,“推進討論”才能夠名副其實地開展;

(二)互動。貫穿閱讀課程的教學主線是“主動性閱讀”,合作學習為主動性閱讀(active reading)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討論。“主動性閱讀”有五個步驟:概述閱讀(初步了解章節大意);問題閱讀(提出通過閱讀想解決的問題);重點閱讀(帶著問題閱讀);反饋閱讀(寫出通過閱讀找出的解決問題的答案);核實閱讀(核實“反饋閱讀”的準確性)。

(四) 推進。“合作學習討論”有四個方面:找出文章的論點(字面上);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中 找出“論據”;闡述讀者觀點;運用所讀文章的觀點開展“辯論”。

項目間缺乏有效提高學生能力的關聯度是目前項目教學的通病。這是因為“簡單把課程項目化理解為案例教學。雖然突破了傳統以理論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弱化了知識點的講解,采用案例教學法,但是案例過于分散,各案例沒有內在聯系,沒有按項目規劃案例群。同時,課堂上缺乏內容豐富的教學形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學生的互動性不足,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這樣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又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在英語項目化課堂上“推進討論”,就能彌補上述的不足,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四、結語

在合作學習規律中探索英語項目化教學新思維,是因為合作學習的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并且在國內外的長時間教學實踐中獲得好評,成功的教學案例層出不窮。

(一)合作學習是教做人的教學理念。在語言教學中,許多傳統的學習任務與個人興趣無關,因而除了任務本身外很少有教育的價值。在合作學習中,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學生必須彼此了解、信任,能建設性地解決沖突,學習者通過共同努力,最后形成口頭、書面或其他形式的產品。與此同時,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個人需求和個人情感,鼓勵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責任感,為具有真實個人意義的學習創造了最佳條件。因此,合作性學習使外語教學更富有教育性:除語言本身的學習外,學生還獲得學習能力的發展、積極的情感因素和健全人格的發展。

(二)彌補所謂雙師數量的不足、促進英語教師自我提高。合作性學習要求教師在語言課堂上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提供任務和促進學習者之間的言語互動,教師還要善于營造有利于提高學習質量的心理氛圍、增強學習者的自信心、發展更恰當的學習策略。可見,開展合作語言教學的教師除了熟悉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以外,還要積極鉆研并在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內在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過程,以幫助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對于教師來說,這是促進個人發展。

(三)探索英語項目化教學新思維的意義。

1.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認為,人的智力發展和情感發展同等重要。合作學習的活動使學生能充分發揮個人潛力,同時也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合作學習活動,學生能增強自尊心,更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感,在認識自己價值的同時也看到他人的長處和優點,從而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而且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情感環境,真正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英語項目化教學要實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就要注重完成“項目”的過程是否完善。

第8篇

2.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對策韓超杰,劉峰濤,武蘭蘭,HANChao-jie,LIUFeng-tao,WULan-lan

3.河北省農林經濟管理本科教育創新高地建設研究楊香合,岳坤,胡建,鄧郁,YANGXiang-he,YUEKun,HUJian,DENGYu

4.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TT"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趙瑞琴,楊海芬,王建中,ZHAORui-qin,YANGHai-fen,WANGJian-zhong

5.基于CDIO理念的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改革的思考焦曉松,趙偉,張曉芳,段清偉,周劍,JIAOXiao-song,ZHAOWei,ZHANGXiao-fang,DUANQing-wei,ZHOUJian

6.林學對口招生本科學生學習成績分析劉興菊,梁海永,李玉靈,LIUXing-ju,LIANGHai-yong,LIYu-ling

7.高職環保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李志偉,張慧英,何偉,LIZhi-wei,ZHANGHui-ying,HEWei

8.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決策影響因素的調查與研究李琳,韓福明,付昊,LILin,HANFu-ming,FUHao

9.堅持"以人為本"構建高校教學管理新模式卜志國,李文芹,崔興凱,BUZhi-guo,LIWen-qin,CUIXing-kai

10.論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與監控楊玉榮,李倩茹,趙志泉,魏靜,YANGYu-rong,LIQian-ru,ZHAOZhi-quan,WEIJing

11.提高農科類專業實驗教學質量的思考胡淑明,黨會智,張媛,李文芹,耿麗敏,HUShu-ming,DANGHui-zhi,ZHANGYuan,LIWen-qin,GENGLi-min

12.提高高校教學秘書教學管理水平的探討司,崔興凱,孫志穎,楊玉榮,藏金萍,楊學舉,SIHe-long,CUIXing-kai,SUNZhi-ying,YANGYu-rong,ZANGJin-ping,YANGXue-ju

13.對教學秘書工作"精細化"的思考劉悅梅,王瑩,趙潔,LIUYue-mei,WANGYing,ZHAOJie

14.高等院校專利實施工作的若干思考鄭潔,任士福,張淑云,ZHENGJie,RENShi-fu,ZHANGShu-yun

15.金融危機形勢下河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困境與對策研究馬麗巖,張玲,MALi-yan,ZHANGLing

16.淺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李亞青,孫貴珍,凌湄,LIYa-qing,SUNGui-zhen,LINGMei

17.關于撰寫"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教案提高教學水平的思考趙蘭香,孫貴珍,凌湄,ZHAOLan-xiang,SUNGui-zhen,LINGMei

18.《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問題與對策——以河北農業大學為例李文靜,卜志國,謝佳奇,劉博典,LIWen-jing,BUZhi-guo,XIEJia-qi,LIUBo-dian

19.案例教學法在應用寫作課程中的運用史小建,王義杰,閆紅,SHIXiao-jian,WANGYi-jie,YANHong

20.青年教師英語課堂非言語行為調查報告任紅川,鄭卓,蔡紅玉,RENHong-chuan,ZHENGZhuo,CAIHong-yu

21.河北農業大學2009級新生詞匯學習現狀調查張小倩,王浩勇,徐紅艷,ZHANGXiao-qian,WANGHao-yong,XUHong-yan

22.觀賞植物生理專題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張媛,任紅川,李文芹,胡淑明,ZHANGYuan,RENHong-chuan,LIWen-qin,HUShu-ming

23.動物針灸學"雙語互依"教學模式的探索——以河北農業大學中獸醫學院為例李銀明,王萌,石艷,付麗娟,孔國勇,LIYin-ming,WANGMeng,SHIYan,FULi-juan,KONGGuo-yong

24.提高植物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李明,馮大領,王樹香,LIMing,FENGDa-ling,WANGShu-xiang

25.植物病理學科本專科生教學現狀與思考張娜,楊文香,楊軍玉,曹克強,ZHANGNa,YANGWen-xiang,YANGJun-yu,CAOKe-qiang

26.運用多種思維方式認知生化領域的微觀世界竇世娟,劉剛,王冬梅,DOUShi-juan,LIUGang,WANGDong-mei

27.藥物化學課題式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初探王全,李術娜,郭云霞,李紅亞,WANGQuan,LIShu-na,GUOYun-xia,LIHong-ya

28.《無土栽培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吳曉蕾,高洪波,張媛,WUXiao-lei,GAOHong-bo,ZHANGYuan

29.《園藝設施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李中勇,李政紅,張媛,LIZhong-yong,LIZheng-hong,ZHANGYuan

30.統計學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分析楊江瀾,楊小波,王印華,高彥,劉妍,劉曉東,石會娟,YANGJiang-lan,YANGXiao-bo,WANGYin-hua,GAOYan,LIUYan,LIUXiao-dong,SHIHui-juan

31.會計電算化專業ERP沙盤教學方式的探索與實踐鄧郁,楊小波,鄭英美,張偉,周曉輝,趙偉莉,DENGYu,YANGXiao-bo,ZHENGYing-mei,ZHANGWei,ZHOUXiao-hui,ZHAOWei-li

32.市場營銷學講授法多樣化探索郭淑緩,郭洪生,劉爽,GUOShu-huan,GUOHong-sheng,LIUShuang

33.物流管理課程教學質量調查分析王潔,張曉忠,白蘭,鄧郁,WANGJie,ZHANGXiao-zhong,BAILan,DENGYu

34.電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陳俊紅,胡俊祥,孫維連,CHENJun-hong,HUJun-xiang,SUNWei-lian

35."學科交叉融合注重個性設計"引導二年級建筑設計啟蒙賈安強,劉海燕,郝永剛,JIAAn-qiang,LIUHai-yan,HAOYong-gang

36.工科本科生提前進入畢業設計階段問題的探討張志宇,吳鑫淼,馮利軍,ZHANGZhi-yu,WUXin-miao,FENGLi-jun

37.談聲樂藝術中的心理調控教學黃春玲,黃春霞,喬孟濤,HUANGChun-ling,HUANGChun-xia,QIAOMeng-tao

38.普通高校排球專項課學生的學習歸因初探高媛媛,甄理,孫雪峰,GAOYuan-yuan,ZHENLi,SUNXue-feng

39.試述"陽光體育運動"視角下高校健美操課教學改革與發展郝玉嬌,郝哲,張鵬杰,HAOYu-jiao,HAOZhe,ZHANGPeng-jie

40.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革的認識與思考劉江,LIUJiang

41.略論網絡航空理論教育過程中的教與學秦龍,劉春慶,QINLong,LIUChun-qing

42.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學員的主體性地位李紅旭,LIHong-xu

43.談教學中的期望效應白建忠,程學東,BAIJian-zhong,CHENGXue-dong

44.積極推行自主學習模式提高飛行學員綜合素質王剛,梁新月,WANGGang,LIANGXin-yue

45.對飛行學院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思考邢國慶,李艷紅,XINGGuo-qing,LIYan-hong

46.信息素質教育是軍隊院校教育的關鍵環節王秀林,范修宏,WANGXiu-lin,FANXiu-hong

47.談飛行學員思維能力的培養李庭偉,LITing-wei

48.部隊院校學風建設中的幾點淺見侯志美,HOUZhi-mei

49.增強飛行人員職業道德修養的必要性王雪莉,WANGXue-li

50.關于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張曰龍,ZHANGYue-long

51.淺析心理學原理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孫娟,任雪英,SUNJuan,RENXue-ying

52.飛行學員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柳慧敏,楊峰,LIUHui-min,YANGFeng

53.關于提高學員在體育訓練課上積極性的探討王路,WANGLu

1.大學生群體的分類探析林佩云,LIUPei-yun

2.論激勵管理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運用曹麗穎,CAOLi-ying

3.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及名額分配的實踐探索——以河北農業大學為例任春麗,王巍,王余丁,RENChun-li,WANGWei,WANGYu-ding

4.完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引導體系的思考李穎,張銳,劉永智,趙密霞,LIYing,ZHANGRui,LIUYong-zhi,ZHAOMi-xia

5."標本兼治"——提升農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對策研究謝佳奇,李文靜,劉宇,XIEJia-qi,LIWen-jing,LIUYu

6.關于地方高校全程化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思考石文川,邵寶健,藏金萍,賈慧,司,SHIWen-chuan,SHAOBao-jian,ZANGJin-ping,JIAHui,SIHe-long

7.高校學生公寓環境對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因素分析喬孟濤,劉海虹,黃春霞,QIAOMeng-tao,LIUHai-hong,HUANGChun-xia

8.高校辦公自動化實施初期存在的問題和對策耿麗敏,趙密霞,孫秀新,張金路,GENGLi-min,ZHAOmi-xia,SUNXiu-xin,ZHANGJin-lu

9.完美主義對醫學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的影響馬紅霞,張麗芳,楊紹清,MAHong-xia,ZHANGLi-fang,YANGShao-qing

10.重視發揮中國傳統音樂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黃春玲,喬孟濤,HUANGChun-ling,QIAOMeng-tao

11."伊拉斯謨世界項目"第一期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李素琴,胡麗娜,LISu-qin,HULi-na

12.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問題分析劉娜,李向陽,張亭亭,張麗芳,LIUNa,LIXiang-yang,ZHANGTing-ting,ZHANGLi-fang

13.關于加強高校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張玲,張春雨,盧國林,ZHANGLing,ZHANGChun-yu,LUGuo-lin

14.面向市場需求的木材科學與工程學科人才培養對策研究孫照斌,何燕麗,曹秀芬,張國梁,安勝足,SUNZhao-bin,HEYan-li,CAOXiu-fen,ZHANGGuo-liang,ANSheng-zu

15.教育質量公平是教育和諧發展的理想狀態趙凌宙,楊令平,ZHAOLing-zhou,YANGLing-ping

16.從約束走向激勵——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改進對策研究武艷艷,WUYan-yan

17.新疆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網絡教學平臺設計與創新劉文,張新玲,王衛平,閻曉菲,郝鵬,LIUWen,ZHANGXin-ling,WANGWei-ping,YANXiao-fei,HAOPeng

18.構建普通高校立體化體育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分析梁春輝,劉海濤,黨磊,LIANGChun-hui,LIUHai-tao,DANGLei

19.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餐飲管理課程中的運用范曉梅,杜紹華,柳瑞武,賈哲,朱玉菲,馬麗,FANXiao-mei,DUShao-hua,LIURui-wu,JIAZhe,ZHUYu-fei,MALi

20.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J2EE課程教學探討劉麗華,陳江薇,LIULi-hua,CHENJiang-wei

21.高職高專商務英語課程互動教學模式探究朱衛紅,ZHUWei-hong

22.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模式探討徐文君,冀德剛,劉峰濤,張博,XUWen-jun,JIDe-gang,LIUFeng-tao,ZHANGBo

23.普通高校排球專項課選課現狀及發展對策高媛媛,甄理,GAOYuan-yuan,ZHENLi

24.視頻資料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四級機考改革背景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析張艷紅,苗珺,ZHANGYan-hong,MIAOJun

25.網絡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相結合——無土栽培學課程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章鐵軍,高洪波,吳曉蕾,李敬蕊,周智男,龐立欣,ZHANGTie-jun,GAOHong-bo,WUXiao-lei,LIJing-rui,ZHOUZhi-nan,PANGli-xin

26.傳承太行山精神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楊貴明,高峰,趙春輝,YANGGui-ming,GAOFeng,ZHAOChun-hui

27.新形勢下雷鋒精神的實踐與弘揚——由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雷鋒公司"引發的思考張顯樹,白樹新,劉偉華,ZHANGXian-shu,BAIShu-xin,LIUWei-hua

28.高職學生入黨動機的調查與分析——以杭州市部分高職院校為例胡洪彬,HUHong-bin

29.大學生個人價值實現與就業關系探析宋家臣,曹娜娜,解方文,SONGJia-chen,CAONa-na,XIEFang-wen

30.從中國農民素質和農民需求現狀看農村家政推廣的必要性張瑞強,陶佩君,薛慶林,張月辰,ZHANGRui-qiang,TAOPei-jun,XUEQing-lin,ZHANGYue-chen

31.河北省城市農民工群體體育消費特征研究范汝清,袁玉濤,岳坤,FANRu-qing,YUANYu-tao,YUEKun

32.灤平縣農戶資源循環利用影響因素分析李秋娟,張衛強,張玉珍,岳燕杰,孫建軍,LIQiu-juan,ZHANGWei-qiang,ZHANGYu-zhen,YUEYan-jie,SUNJian-jun

33.國際金融危機對河北省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與預測張辰利,路劍,郭洪生,ZHANGChen-li,LUJian,GUOHong-sheng

34.企業盈余管理行為動因和規范研究侯艷蕾,趙密霞,HOUYan-lei,ZHAOMi-xia

35.科學發展觀視域中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建設路徑探索閆紅,劉雪春,劉亭,YANHong,LIXue-chun,LIUTing

36.農業高校圖書館外文庫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對策——以河北農業大學圖書館為例馬韜靖,王欣欣,劉艷蘇,MATao-jing,WANGXin-xin,LIUYan-su

37.面向重點學科的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建設賈向英,JIAXiang-ying

第9篇

1.1缺乏制度與經費保障

雖然國家教育部對高校輔導員培訓工作也給予了重視,也出臺了一些文件并開展了一些示范性培訓活動,但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輔導員培訓工作制度。部分高校的領導把高校輔導員的培訓工作當做是一項任務,僅僅是簡單的應付了事,走過場,消極對待輔導員培訓工作,沒有將高校輔導員培訓工作納入到整個教師隊伍培養的規劃中。由于高校輔導員本身事務性工作非常繁雜,一般都處于24小時隨時開著手機待命狀態,即使有培訓活動,也是在參加培訓活動的同時還繼續工作。另外對于高校輔導員培訓管理的相關制度也不嚴格,特別是相關的考勤制度難以正常嚴格執行,高校輔導員們即使有心參加培訓,也常常請假去處理學生工作,導致培訓工作不能正常地持續進行。此外,無論是聘請專家授課,外出參觀學習還是參與專題類的科研活動,輔導員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都需要經費的支持,相對于高校學術骨干和專任教師的培訓,輔導員培訓工作的關心和重視程度仍然比較低,雖有一部分費用會用于輔導員培訓工作,但培訓經費遠遠不能滿足培訓工作的需求,這導致輔導員的培訓工作只能簡單開展或是在小范圍開展。因此,大部分高校因缺乏充足的資金保障,為了節省開支,一般只會在校內開展一般性的輔導員培訓,或是針對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布置的任務象征性的開展輔導員培訓或是派個別輔導員外出參加培訓。

1.2培訓內容缺乏細分化

從培訓的內容上看,高校輔導員培訓基本都是采取“大鍋飯”的形式,沒有針對專職輔導員和兼職輔導員、新入職輔導員和資歷老輔導員進行培訓細分。“大鍋飯”的培訓內容不能滿足輔導員工作的需求,也不能促進輔導員綜合能力的提升。目前的培訓基本都是針對所有輔導員統一開展,輔導員因為職位、類別等不同,對于培訓的需要也大不一樣。如非思想專業的輔導員更多的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方面基本知識的培訓,思政專業類的輔導員更多需要輔導員職業能力方面的培訓,新入職的輔導員更多需要輔導員基本知識和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訓,資歷老的輔導員更多的需要學歷學位和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訓等。而高校輔導員培訓的內容一般限于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基本素質的提高,基本都是理論和原理的簡單闡述,培訓內容過于主觀化和理論化,培訓內容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輔導員參加培訓后也不能更好運用培訓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此外,諸多高校在選派輔導員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培訓時一般都是考慮工作各個方面表現優秀的輔導員,甚至把這種培訓活動當做是對輔導員的一種獎勵或是福利,而不是針對有培訓需求的輔導員。表現一般的輔導員有需求但很難有機會參加高層次的培訓,而這類高層次的培訓正是普通輔導員所需要的,現實的安排與輔導員的實際需要發生沖突。這也極大的影響了輔導員培訓的效果。

1.3培訓方法墨守成規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國家級或省級的輔導員研修基地還是高校內部開展的培訓基本都是采取課堂教學、報告、講座等傳統的方式,一般表現為專家講授、輔導員聽課、理論講授、知識傳授等,這種“滿堂灌”培訓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輔導員工作復雜化多樣化的需求。現在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領域和范圍和原來政治輔導員的工作范圍已大不相同,從原來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擴展到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教育與管理、學生黨建工作、學生心理咨詢、就業創業職業觀的指導等多方面,成為一項實踐性操作性非常強的工作,這要求輔導員掌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越來越多,而這些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的培養需要采用更為先進、實踐性操作性更強的培訓方式方法。此外,目前大多數高校輔導員都是年輕人,這類人群活潑好動,相對喜歡互動而比較自由的教學形式,大多數高校輔導員都傾向于寓教于樂的方式,傳統的課堂讓他們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在培訓學習的過程中也容易感到壓抑,培訓的效果不是太理想。

2加強和改進高校輔導員培訓工作的對策

2.1建立健全高效輔導員培訓制度,保障輔導員培訓經費投入

目前高校大部分高校輔導員培訓制度不夠完善,或缺乏可操作性或不能嚴格持續執行。高校輔導員培訓工作是一項系統工作,必須要有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保證其可持續進行。各個高校應設立專門負責輔導員培訓工作的管理機構,可以具體交由學工主管部門全權負責。學工管理部門要制定一整套的輔導員培訓計劃,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輔導員培訓做出細分計劃,并以文件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把輔導員的培訓作為高校一項常規工作來抓,按照計劃正常有序地開展培訓工作,并做到跟蹤檢查落實,增強輔導員培訓的實效性與持續性。此外,高校要設立輔導員專門的培訓經費管理制度,專款專用,形成培訓工作管理預算、計劃、結算等體系,由學校的學工管理部門、人事部門、財務部門和學校領導共同統一審批管理與監督,以保障輔導員能夠享有與學術骨干、專業教師學習培訓同等的經費使用,并根據實際發展的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培訓經費比例,加大培訓投入的力度。如果出現培訓資金相當不足的情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借鑒專任教師進修學習補助的方式方法,由學校和輔導員雙方以不同比例共同分擔培訓經費。

2.2科學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培訓內容

高校輔導員培訓課程內容的層次和類別對培訓的效果有直接的影響。科學設計不同層次和類別的輔導員培訓內容,才能根據輔導員實際的需求,使培訓的開展更具科學性、實效性,以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針對新入職高校輔導員的崗前培訓,重點內容是入門教育,其目的是幫助其盡快完成輔導員的工作角色轉變,掌握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應具備的基本專業知識和基本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同時可適當安排一段時間的崗位實習,以老帶新,面對面的傳授一些工作經驗和技巧。針對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和專項技能的培訓,應建立設計個性化的培訓內容,可以采用專題講座、專題研討會、專題報告會、專題工作交流會、社會實踐、社會考察講座、短期集中培訓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黨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輿情管理、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培訓,向輔導員傳遞該領域最新的發展狀態和研究動態,拓展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思路,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老資歷的輔導員重點是學歷提升和職稱晉升方面的培訓。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輔導員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管理辦法,引導和鼓勵輔導員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繼續深造,提升他們的學歷。同時增加科研、寫作能力方面的培訓,鼓勵輔導員加大科研的力度,把自己優秀的工作經驗轉化為文字表述并,不斷地往高職稱方面努力,積極培養一批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資深專家。

2.3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方法

目前大部分高校對于輔導員培訓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少輔導員培訓工作都是完成任務式的例行公事,走過場,基本都采用課堂講授的方式,或是簡單座談會,極大的影響輔導員培訓開展的成效。高校應積極借鑒優秀企業培訓方式,增強培訓的趣味性、靈活性,寓教于樂,結合輔導員培訓的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方法,如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活動觀摩、拓展訓練等,讓輔導員在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中完成專業知識的累計和工作技能的養成。同時充分利用網絡的平臺,打破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大力開展網絡培訓,充分學習輔導員網絡培訓精品課程,以滿足不同類別輔導員學習需求,建設更加便捷靈活和個性化的學習培訓方式。

2.4其他方面的對策與建議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和各個高校應積極吸收輔導員培訓研究最新成果和優秀的先進的實踐經驗,組織編寫貼近輔導員工作實際的系列教材,制作課件和教案,逐步建立理論學習、能力訓練和案例教學相結合的培訓教材和課程體系。重點打造精品培訓教材,形成精品課程。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全國高校輔導員聯盟或是省部級高校輔導員協會,打破學校間的界限,建立跨學校、跨地域的輔導員交流平臺,積極推動高校輔導員在工作業務、專業技能、學術研究、學歷晉升等方面的互動和交流。

3結語

第10篇

與眾不同的職教理想

作為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要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同時要有效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助力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升級,逐步建立起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為“人口紅利”轉化成“人才紅利”加碼助力。

做有使命感的職業教育領跑者

學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84年的深圳市業余中專學校,2009年更名為深圳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學校定位改變了,由于歷史原因,面臨著硬件建設難、專業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師資缺乏等問題。基于此,學校通盤考慮了專業特色、學校定位和區域需求,根據《深圳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行動計劃(2012-2015年)》明確提出的要“打造職業技術教育強市”,順勢提出“做有使命感的職業教育領跑者”這一理念,提出了:建設“廣東窗口、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現代化綜合性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目標,培養“身心特別健康、品德特別高尚、技能特別過硬”高素質幸福公民的人才培養目標。

服務深圳區域經濟,滿足技能人才需求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深圳創造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又一個奇跡。據《深圳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深圳三次產業結構為0:46.5:53.5,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進一步提高,積聚了豐富且富有競爭力的企業資源,通信設備、彩電、手機等行業重點產品產量快速增長。

學校所處的光明新區近年提出了“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兩輪驅動的發展模式,以加快發展IT產業、先進制造業、化合物半導體照明、高端服務業、生物制藥、觀光農業及生態休閑旅游等為重點,通過產業帶創業、創業促就業,構建創新創業平臺。針對這個新形勢,在2012年12個專業的基礎上,學校提出了“建設重點專業、改造傳統專業、淘汰落后專業、增設新興專業”的專業建設布局。開設的五大主體專業,計算機應用、會計、電子商務、汽車運用與維修、學前教育,均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誨人不倦的課改特色

學校領導從中職課程的理念、性質、價值觀、目標、結構、實施、評價和管理幾個方面分析了課程改革的必要性。現有中職課程的課程目標導向不明確,僅限于傳授知識和技能;課程結構不合理,必修課多于選修課,國家課程多于地方課程,校本教材少,應針對學生接受程度和興趣增強課程選擇性;課程內容為學科知識體系架構,沒有依照學生已有經驗增添最新科技知識;具體實施時,還是以教師灌輸教、學生被動學為主,應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轉變;課程評價多以選拔式、證書式為主,沒有以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作為評價目標;課程管理上存在以國家管理、專家管理為主,需要加強課程校本管理,樹立“老師即課程”的課程理念。

2011-2013年,學校堅定地踐行“三步走”的改革方式:從宏觀層面出發,改革學校專業設置,貼近市場設專業,精細專業布局;從中觀層面出發,改革專業建設,將課程設置權交還于專業部,將課程開發權交還于老師,將課程選擇權交還于學生;從微觀層面出發,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究建設幸福課堂之路,享受幸福教育之樂。

辦好三大核心專業,促進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十二五”是深圳實現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跨越的關鍵時期。深圳全面加強信息化建設,把信息化作為解決現實緊迫問題和發展難題的重要戰略措施。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提速,深圳眾多中小型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將大幅提升,云計算、物聯網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將衍生出一大批新型信息技術人才需求。深圳二職校的計算機應用專業,探索構建“三層融合,三雙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行業需要、企業急需相符合。硬件優先,建設了一個高標準的校內實訓環境。設備設施先進、齊全,在充分滿足學歷教育學生實訓需求以外,還能為社會培訓、學生技能競賽訓練等提供服務。校企合作,開啟了行業、企業、學校三方共建的新局面。目前已經與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起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成立了有高校教育專家、行業、企業管理及技術人員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自我超越,努力肩負了中高職銜接的新使命。2011年,被廣東省教育廳選定為第一批三二分段對接人才培養試點專業,率先開展中高職銜接試點工作,擔負起了新的歷史使命。

中職會計專業教育立足于會計職業崗位任務和工作過程分析,學校的會計專業定位于為中小企業、社會服務業等領域會計部門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業績的優秀技能型會計專門人才。為此,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開發了以職業基礎能力、職業技術基本能力、職業技術專長能力和綜合素質等四個模塊組成的專業“課程包”,初步形成了“雙境培養,理實交替;雙基為本,崗證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推行“雙證”制,把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納入日常教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生產實踐過程,推進教學過程對接工作過程、課程對接崗位,多元考核,社會評價,達到“一專多能、一生多證”的目標。同時啟動相應的課程數字化資源項目,初步構建“共享型”會計專業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內容有教材、任務書、教學視頻、教案庫、課件庫、習題庫、試題庫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5門精品課程的資源素材。

2009年,深圳成為國內首個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企業搶灘深圳,如阿里巴巴國際運營總部、百度國際總部、華南總部、環球資源中國運營總部、前程無憂中國運營總部等,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也達到了空前規模。如何培養既具有一定的電子商務知識,又具有較強的網絡營銷能力和物流動手操作能力的中職生,成為了中職學校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歷史使命和職責。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提出了推行“四維平臺、商學一體、能力漸升”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建立“三位一體、能力為上”課程體系。所謂“三位”指的是“基礎+核心+特色”。基礎類課程主要依托于學校經濟和管理的學科優勢,打造學生扎實的經濟、管理和計算機理論知識;核心類課程是電子商務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特色類課程則圍繞電子商務的實際應用構筑,主要是商務與技術相結合的特色選修課,通過一個層層遞進的實訓類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專業堅持對用人單位進行跟蹤調查,對畢業學生進行調查回訪,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變化,把握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行業發展的動向,以此為依據,及時更新和優化專業的教學培養方案,使學生素質能更好地貼近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以行動導向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革

學校在校企共建項目課程的背景下推行項目教學,根據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結合學校實際設置教學項目,教學實施按實際的工作流程逐步開展,教師由實施者轉變為組織者,強調學生分工協作,重視過程性評價,在項目實施中錘煉學生綜合技能。創新建設信息化教學環境,加強行動導向法教學研究和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探索實踐校園創業;改革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堅持以行動導向法為教法改革突破方向,初步建立專業共享的教學資源包,探索和建立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學校堅持每年審核實施性教學計劃,明確所設課程的數量、教學方式、課時數、資源配置、評價方式等,實現專業教室與實訓工廠結合,教學過程由模擬到模仿到實訓,將實際的企業環境引入教學環境中。全體學生均分層實踐了“職業體驗、專業實習、頂崗實習”等階段,收獲頗豐。如2013年信息技術部與深圳市得潤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引企入校”項目,引進一條生產線,學生可在校分批進行職業體驗。汽車部與宗正奧迪開設訂單班,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能以外,還有機會進入宗正奧迪公司學習,考核通過的學生可直接進入該企業就業,比較優秀的學生還可以直接進入集團的4S店工作。教育與國際部社區公共事務管理專業學生對口的實習單位是深圳市慈善公益網,崗位有學校社工助理、醫務社工助理、職康中心社工助理、社區服務中心社工助理及行政助理等,學生在安排的各個崗位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職業體驗。動漫專業學生在東莞市水木動畫股份有限公司實習四周,企業還將在校創辦動漫模擬仿真實驗室,接受教師參加企業頂崗實踐,并開展課程模塊化的相關研討。

除了“以證促學”,學校還重視“以賽促教”,在連續3年省市、國家級等多個層次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作中,學生一共榮獲了34個一等獎、42個二等獎、46個三等獎。其中2012年國賽,在果蔬雕項目、企業網搭建與應用項目、成果展項目勇奪3個一等獎。近三年來,畢業生“雙證”率平均達到97%,畢業生質量優秀,成為了“身心特別健康、品德特別高尚、技能特別過硬”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工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特色

學校以汽車運用與維修這個地方重點支持專業建設為主要任務,打造“工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品牌。目前,汽車實訓基地面積達2835平方米,各類設施設備、工具等價值達970多萬元,實訓設施、設備、教學環境均已接近國際化水平。實訓中心包括發動機實訓系統(40套)、電器實訓系統(34套)、底盤實訓系統(14套)、ABS系統實訓臺(3套)、整車(11臺)和11輛實訓車。實訓設備齊全、先進,實訓場地完善,師資力量雄厚,可滿足現代汽車維修技能的培訓要求。通過示范校建設,將進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深化工學結合的學生培養模式,打造品牌專業。深圳鵬城機械研究所系由學校牽頭組建,致力于推廣先進加工應用技術、支持自有知識產權項目、開展職教機械專業教學研究等工作,以實現緊密產學研一體化。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學校與創維集團、生力機電集團等合作建立企業校區,并與該企業共同成立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管理企業校區建設、師生在企業的實踐活動、崗位用工等方面的合作,例如由學校繼續教育部和商貿部牽頭與深圳創維集團成立了“聯合辦學管理委員會”。創辦的創維校區是學校第一個合作辦學的試點,學校力爭將其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職業教育企業校區,為職業教育發展探索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深圳經驗”。

為推動深圳職業教育實現“規模化、集團化、園區化、社會化”可持續發展,由深圳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牽頭,集企業、學校、行業協會、培訓機構、科研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于一體,于2013年成立了深圳第二職業教育集團。現有首批成員單位103個,包括10家行業協會、12所職業院校、13家培訓機構、61家企業、3家科研院所及4家出版社,旨在通過校際合作、校企合作以及學校與行業協會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制定統一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標準,共同構建一個開放性、多元化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平臺,以此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率和辦學質量,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達到校企聯手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

深二職校的教育正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層面全面進行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學生素質水平,贏得了教育界“深圳速度”的稱號。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學校發展實現了三級跳,迅速進入職業教育領跑行列。

超凡不俗的幸福教育體系

有牽頭組建深圳第二職教集團、創維企業校區、深圳鵬城機械研究所的經歷與底氣,學校“工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特色得以深化;通過課程改革,學校專業設置日趨合理,校企共建課程體系初具規模;通過“以賽促教、以證促學、行動導向”的教學改革,學校育人體系逐漸成熟。在這樣的條件與背景下,2012年,創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便成為深二職校順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適應深圳旺盛的技能人才需求及其培訓缺口,滿足學校加快、優化自身發展需要的必經路徑和必然過程。

學校的發展與竹的生長大致相仿,一次掙扎,一次印記;一次拔節,一次成長。并且逾到高處,向上來得逾是艱難。厚積薄發,對于量的積累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深二職校人而言,如何薄發實現質的跨越才最考驗智慧。已經處于一定高度的深二職校,最終選擇以幸福教育作為內涵提升的依托和統馭創建工作的文化主線,提出以“培養高素質職業的幸福公民,讓教育成就幸福”。科學實踐之下,精彩紛呈。

三聲融合,建立幸福課堂評價模式

培養目標直接影響著課程目標、內容與教學方式,遵循著幸福教育的理念,深二職校在專業課程開發方面,以“幸福德育”理念為引領,形成了一系列幸福教育讀本、幸福教育實習模式、幸福課堂、幸福班級評比、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特色形式。課堂上的幸福感不好評價,過程監管更是不易。幸福課堂究竟如何定位,怎樣建立起評價和考核體系,如何形成模式進行推廣,真正體現學校示范、引領的地位,深二職校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制定了“三聲融合”的評價模式: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課堂中有笑聲、掌聲、辯聲。

幸福課堂是需要真正的幸福,而不是“被幸福”。“笑聲”體現學生內心的顯,人生需要歡聲笑語,學生的課堂也需要發自內心的笑語,快樂的學習,才不會對知識有抵觸情緒,學生也愿意去學習。“掌聲”是一種認可,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認可,教師對學生的認可。人與人之間相互認可,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產生學習愿景必不可少的條件,我們的課堂需要這樣的認可,只有充分的信任,才會有學生創新的發展。“辯聲”要求學生課堂上要有思維力,課堂上不能只是老師講,學生也應對知識有爭辯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充分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疑問。

四三二一,建構幸福教師專業生涯體系

中職學校的教師不少缺乏危機感,專業課程改革首要任務則是轉變教師的觀念。有的教師不愿改革課程,不愿提升自己,不愿有志存高遠的教育目標。教師需要明白為什么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改革之目的與措施如何實施,教師的個人發展應是如何。教師專業生涯如何實現幸福的獲得與發展,成為學校幸福教育整體建設的一大難點。

深二職校根據學校現有的師資力量及青年教師為主體的現實,制定了“四大培養目標,三大考核體系,二套認定標準,一項培訓計劃”的師資培養體系。四大培訓目標考慮到教師不同層次的不同需求,分別制定了青年教師成長、教師信息化提升、名師培養、教師職業能力提升四大培訓目標。三大考核體系圍繞著四大培養目標,提出了對教師信息化的考核、教師職業能力的考核、教師道德水平的考核。二套認定標準針對學校專業教師與基礎課組教師,制訂了兩類專業發展途徑及認定標準,專業教師的認定標準遵循“雙師型――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的三階段培養目標,基礎課組教師的認定標準遵循“雙師素質――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三階段培養目標。一項培訓計劃是根據學校每學期的發展,制定符合學校學期及特色的學期校本培訓計劃。在這一師資培養體系下,有效鼓勵教師轉變舊有教育思想,保障教師專業課改的成效,促進教師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加強對自身能力提升的意識。

全面發展,建設學生終身幸福能力的引領策略

深二職校在人才培養過程從注重技能培養轉為心靈關懷,提出“幸福教育”的培養內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幸福感,培養和提升學生認識幸福、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使其具備幸福人生所必須擁有的知識、能力和智慧,為其一生的幸福奠基。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培養目標太遠大,太理想化,中職學生學好技能,滿足社會經濟需求,為勞動力市場輸送合格的勞動者即可。而深二職校在達到這一基本目標的要求上,提出滿足學生終生發展的需求,則是賦予學生學會幸福的能力。

實施學生自主管理體系,鍛煉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學校成立學生自治管理委員會,這是一個基于學生內心訴求而由學生自發成立的先進的群眾性組織,是完全由學生組成、管理,并以積極維護學生權益為己任的學生團體,包括膳食管理委員會、學生校車管理委員會、安全與紀律委員會、學習委員會、社團發展委員會、綠色校園管理委員會、重大事件監督管理委員會等七個分支。比如膳食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一方面是維持飯堂秩序,檢查排隊情況,另一方面是負責監督飯堂飯菜質量、服務質量、菜價、衛生等,為全校3000多名學生的飲食做好服務與監督。

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塑造和彰顯個性品質。為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使他們獲得終身發展的能力與素質,學校通過開展大型主題活動或系列活動來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環保、公德與職業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如學習與踐行《弟子規》活動、開展學生環保成果展示活動、在校園多處建立法律教育角、校園警示牌設計大賽等。

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彰顯學生個性,學校重點建設與打造學生特色社團,如ERP沙盤社、“動感十足”街舞社、“我行我秀”禮儀社、“快樂驛站”心理社、籃球社、“助人為樂”義工社、汽車俱樂部等。社團的建設與管理主要采取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治,社團發展的目的旨在通過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專業發展、校園文化相結合、相碰撞,達到“幸福校園、快樂人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