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計算機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計算機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時間:2023-06-05 09:57: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專業本科培養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計算機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第1篇

[關鍵詞]本科畢業設計;新工科;貫穿式培養;交互式指導

1傳統計算機本科畢業設計現狀分析

傳統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偏重于課堂授課,即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重視不足。首先體現在課時分配上,理論教學授課時間一般要多于實踐授課[3]。其次體現在實踐資源上,公共計算機實踐平臺有限,計算機課程同時也是很多計算相關專業的基本必修課或選修課,導致實踐資源緊張。實踐學習相對于理論學習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慢慢體會和提升[4]。雖然大部分學生可以自行配置計算機設備,但是沒有公共實踐課程的強制約束,能自覺在課下進行實踐練習的學生很少。這一點也在傳統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中得到體現。雖然經過了大學本科前三年半共計七個學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大部分學生的實踐能力依舊非常差。很多學生只是記得簡單的編程語言知識,缺乏實際的編程經驗,沒有真正經歷過全面的、系統的實踐訓練。此外,計算機專業是一個不斷快速發展的學科,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而課堂教學內容往往比較固定、更新較慢,教師們也常常需要依照課程教綱授課,能介紹的新知識有限,致使很多學生只關注于書本知識,不了解學科領域最新的發展。在本科畢業設計環節,指導老師選定的課題一般都是自己科研領域的較新或者較前沿的方向[5],大多數學生沒有接觸過,需要臨時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有好的成果產出。總的來說,傳統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過程暴露出本科培養的兩個問題:理論與實踐脫節,沒有扎實的實踐,就不會有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課程設置跟不上學科新進展,所學知識無法滿足實際新需求。

2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專業發展需求

新工科建設是國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大形勢下提出的新時代工科專業發展戰略。新工科主演涵蓋了與計算機緊密相關的若干專業,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新工科建設的目的是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新理念,建設工程教育強國,培養“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新型高素質工科人才。傳統的計算機本科教學模式及本科畢業設計實踐模式顯然無法滿足新工科建設的需求。一方面,計算機本科教學對新工科涉及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向難以做出及時調整;另一方面,畢業設計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對新方向開展深入研究。此外,正如第2章節所述,教師們也難以在有限課堂時間內將額外新知識很好地傳授給學術[6]。鑒于此,很有必要探索適應于新工科建設需求的全新的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培養方法。

3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專業本科畢設提升思路

我們旨在改變傳統計算機本科畢業設計培養方式的兩方面不足:短周期培養和單方向指導。相應地,我們需要開展兩方面工作:一方面將本科畢業設計培養貫穿于整個大學培養周期,進行全流程、可跟蹤式培養;另一方面用交互式指導模式代替單方向填鴨式指導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能。

3.1貫穿式培養

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貫穿式培養模式主要有兩個特點:全周期和可跟蹤。全周期是指從大學第一個學期開始就為本科生選配畢業設計指導老師,將畢業設計融入到大學全周期的教學與實踐環節中去。需要指出的是,全周期培養并不是一開始就給學生指定畢業設計題目,而是根據學生興趣及指導老師研究方向,在前期給學生一個相對自由的探索與實踐空間,后期再讓學生選定畢業設計題目。可跟蹤是指整個培養周期內,指導老師可以及時、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與實踐動態,根據具體情況實時調整培養方案。全周期模式有三方面優點:第一,充足的實踐。理論需要聯系實際,公共實踐資源極為有限,更多的私有實踐資源分散在指導老師那里。指導老師可以為本科生提供實踐的物理空間和設備資源,使學生有充足的實踐鍛煉,深刻領會課堂所學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第二,更多的收獲。指導老師還可以讓研究生協助培養本科生,把研究生豐富的課題研究實踐經驗傳授于本科生;第三,更大的創新空間。本科生思維活躍,融合理論知識和實踐鍛煉,有利于產生創新性研究成果。可跟蹤模式的優點在于指導老師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可以根據學生前期的學習及科研情況選定最終的畢業設計題目,做到因人選題、有的放矢,實現提升畢業設計質量的目的。

3.2交互式培養

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交互式培養是指導老師與學生進行雙向的互動,而不是單向的灌輸式培養。交互式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活力,使學生有更大的獲得感,從而不斷激勵學生自發地搜集資料、學習知識、加強實踐,實現自我綜合素質的提升,最終到達畢業設計質量的提升。交互式培養貫徹于整個培養周期,包括前期的學習、實踐以及最終畢業設計論文的完成。交互式培養在老師指導、學生反饋、老師與學生討論以及再指導、再反饋、再討論的循環往復過程中實現學生潛能的不斷發掘與提高。本科畢業設計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前期充足的積累才能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計算機專業畢業設計不是簡單地完成、調試成功了程序,而是針對所選定的題目,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及調研資料,設計出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案,并與指導老師不斷討論與優化,在此基礎上利用掌握的程序語言和工具,實現畢業設計課題的研究目標。在畢業設計的實現階段,交互式培養會更加頻繁,這個階段是對整個培養方式的考核,需要在指定時間內實現一個具體的研究課題,并要求有創新性思路。

4結語

第2篇

1.計算機研究生專業基礎課程實驗與教學的改革

2.計算機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探討

3.研究生計算機圖形學課程教學研究

4.機械類研究生計算機應用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5.計算機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改革初探 

6.非計算機專業工科研究生的計算機專業知識結構分析

7.面向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

8.對跨專業報考計算機研究生現象的分析 

9.高等農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研究 

10.計算機技術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方法

11.研究生“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與教材體系建設的實踐

12.研究生入學考試專業課統考與自主命題“雙軌制”政策的實效分析——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 

13.計算機學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特色課程體系建設

14.計算機專業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教學研究

15.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16.國內外計算機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比較與分析

17.計算機技術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與實踐

18.淺談普通高校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19.計算機應用專業軟件工程方向碩士研究生的知識結構與培養

20.計算機專業畢業研究生在京就業情況及啟示——以遼寧科技大學畢業研究生為例

21.MIT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生培養問題研究

22.研究生《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教學與實踐

23.計算機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索

24.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教學的研究

25.美國大學計算機研究生教育的特點

26.計算機研究生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27.我國研究生教育計算機管理的探討

28.面向創新型研究生教育的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研究

29.計算機技術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研究

30.我校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課程設置探討

31.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法探索

32.以科技競賽為載體的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33.淺談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4.計算機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35.研究生階段計算機網絡理論課程教改初探

36.計算機技術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37.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國內外高校培養模式對比分析

38.計算機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探討

39.學術型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養研究

40.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

41.美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和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特點分析——基于22所美國著名大學統計數據的分析

42.教師領導力在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應用

43.美國知名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教育探索

44.韓國KAIST大學計算機學科研究生課程結構分析

45.對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現狀的探討

46.研究生體育與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計算機支持系統的研究 

47.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48.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應用基礎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49.加強教學過程管理 提高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

50.關于我國研究生教育信息計算機管理的探討  

51.研究生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教材分析

52.醫學研究生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現狀及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53.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發展與網絡課程改革——對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系統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

54.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

55.地方高校計算機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56.探索研究型大學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優化

57.臨床醫學研究生計算機信息應用能力培訓效果評價 

58.研究生計算機課程改革  

59.研究生能力培養——《計算機輔助設計》多媒體教學的啟示 

60.醫學院校研究生計算機教學改革的探討 

61.關于全日制計算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62.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 

63.依托學科建設咨詢專家組 科學制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研究生培養方案

64.天津地方高校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初探——以計算機專業為例 

65.從碩士研究生入學統考看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基礎課教學

66.工程化實訓驅動的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e-Boyer-CIPP”創新應用體系研究 

67.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分析

68.淺談提高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措施及實踐

69.中醫藥院校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醫藥信息學相關課程教學探索

70.高校二級學院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開展與實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為例 

7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研究 

72.計算機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73.全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工作計算機管理研究協作組舉行成立會 

74.計算機學科工程研究型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 

75.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生計算機教學改革的探討 

76.計算機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77.研究生計算機文獻檢索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模式創新——以石家莊鐵道大學圖書館為例

78.面向研究生的計算機動畫教學

79.研究生計算機教學問題探討——面向研究型大學非計算機專業

80.計算機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81.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基礎課程設計

82.計算機類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以項目驅動為核心

83.研究生課表的計算機自動編排

84.基于勝任力模型的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 

85.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社會保障、計算機、審計

86.國內外計算機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比較與分析

87.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研究與實踐 

88.提高地方高校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探索

89.對研究生開設計算機信息檢索課的構想與實踐

90.計算機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協同保障體系構建

91.計算機網絡技術支持下研究生專業英語寫作教學的多樣化模式探索

92.創新型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

93.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計算機信息管理研究

94.醫學院校研究生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95.財經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96.用于研究生教育的計算機管理系統概況

97.一個基于計算機輔助實施的研究生中期篩選系統方案

98.碩士研究生招生計算機管理系統的研究

99.研究生教育計算機管理的現狀分析及改革嘗試

100.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與教學質量保障的探索與實踐  

101.醫學院校研究生計算機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

102.基于計算思維的高校研究生計算機公共課程設置

103.我校碩士研究生計算機口語測試及其反撥作用

104.數學專業報考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之個案調查

105.計算機輔助仿真模擬器對心血管專業研究生在冠狀動脈造影技能培訓中的作用

106.計算機管理是保證研究生招生質量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107.學科建設是提高研究生質量的根本途徑——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培養側記

108.實踐創新驅動的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109.以應用為導向的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110.按一級學科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研究生的探索

111.醫學研究生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112.基于項目驅動的計算機類研究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113.對研究生就業過程中應用計算機處理就業信息的探討

114.全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工作計算機管理發展迅速

115.碩士研究生招生過程中的計算機管理

116.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教學改革初探

117.協同創新模式下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118.采用計算機參與管理 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

119.面向新時期的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120.計算機互聯網與中醫研究生計算機課教學內容的更新

121.醫學研究生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改革的探索

12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之我見

123.面向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開設計算神經科學課程的思考

124.醫學專業研究生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

125.面向財經類高校研究生計算機教育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探討

126.研究生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

第3篇

【關鍵詞】女性教育;本科教育;計算機專業

女子院校性別單一,專業設置和科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性別特色[1]。教學過程中,女子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也受到這一特殊性別限定的約束。搞好女子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首先要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女性特點,確定好女性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研究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或教學中存在的共性、特性問題,也要關注女生特點在學習該專業中所表現出的優勢與不足。只有這樣,才能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女子院校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好具有特色的女子院校計算機專業,做好女子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工作。

一、女子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問題研究

1.應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共性問題(1)學生基礎問題女子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生源可能來自兩大類:職業高中畢業學生與普通高中畢業學生。相對來說,普高畢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比職高畢業學生要薄弱。此外,城市與農村、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水平差距、學生所在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程重視程度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學生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2)培養模式問題女子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設計的時候,存在著注重理論研究還是注重工程實踐的爭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師資、教學條件制約以及分配機制等原因,可能仍然沿襲大班授課,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滿堂灌”、“一刀切”的教學模式,難以實現師生互動。教師的身份更多的還是扮演一個灌輸者,而非一個引導者[2]。這種模式不利于開展個性化教學,不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3)實踐教學問題計算機專業教學包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又分為課程實踐教學與集中實踐教學兩部分。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實踐教學的作用與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還不完善,普遍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例如:重要程度認識上存在偏差、實踐方案不完善、課時分配不夠合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銜接過程不合理、實踐教學師資,特別是“雙師型”師資欠缺、實驗內容缺少創造性、綜合性和層次性等。2.計算機專業教育的共性問題(1)理論掌握與實踐訓練權衡問題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宗旨就是為社會培養實踐能力強,就業可在企業從事生產和應用性工作的技術人才。沒有學校不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程度,但是很多本科院校還是采用了類似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過分強調基礎理論教學,忽視應用案例設計和工程訓練。許多課程講授內容研究性太強,理論難度突出。比如《計算機組成原理》、《編譯原理》、《數學建模》等課程;有些學校鼓勵和獎勵學生考研,甚至以研究生升學率作為評估專業辦學水平高低的關鍵指標。另一方面,實踐教學環節強度不夠,同時缺乏可量化考核與評價體系,導致實踐訓練效果不明顯。這些因素導致老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認識產生偏差,不利于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2)專業設計系統性問題計算機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識,比如計算機體系結構、電子、硬件、網絡、數據庫、軟件、安全、人機優化等。這就要求學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必須有所側重和舍棄。在學生知識體系架構和實踐能力培養中,也必須考慮具有一貫性和系統性。但是實際工作中,存在理論知識培養體系設計沒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來進行,實踐能力培養因為師資、教學條件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模擬項目進行,從而達不到實際生活、企業生產中的效果[3]。此外,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存在沒有主線,前后知識缺乏關聯,整個知識體系缺乏綜合性的情況。3.女子院校計算機教學中的特性問題(1)適應教學受眾轉換的問題我國女子院校都是文科為主的學校,計算機專業辦學時間不長,面臨師資、人才、科研條件、教學條件、實踐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尤其在師資方面,一方面“雙師型”優秀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原有教師教學模式是基于文科生教學,基于專科生教學。面對專業升格,教學上需要做出較大的模式轉換,需要轉變觀念,適應工科教學在人才培養理念等方面的要求。(2)單一性別問題女子院校的單一性別對學習的影響是雙方面的。一方面男性的缺乏,同一性別,學生差距縮小,有利于教學的開展。沒有男生的同時,讓女生沒有了依靠機會,給了女性一個自主自強的環境,有利于個人發展;但另一方面,缺乏男生帶來的“鯰魚效應”,讓學生自我約束意識可能減弱。同時周圍缺乏冒險精神,探索意識不強。從女性群體生理特點分析,女大學生在計算機專業教學過程中的優勢和弱勢表現都異常明顯。具體描述如表1所示[4]。

二、女子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對策分析

針對女子院校中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中體現的共性、特性、優勢、弱勢等,結合自身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中的切身體會,提出幾點關于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建議。1.設計符合女性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給專業教學和學生就業指明了方向,關系到學生專業成才率的高低,所以設計獨具女性特色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至關重要。在女子院校開設計算機相關專業,應該考慮學校自身的基礎教學設施建設情況,建議專業方向可以考慮偏軟件,而不考慮硬件和網絡方向;基于女性特點和學生文化素質條件,建議多向軟件開發、軟件測試、UI設計等方向發展,而適當降低硬件知識、信息安全、算法研究等目標要求。2.制定循序漸進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措施和保障。針對女性對新技術興趣不強烈、理性思維能力相對較弱、進入角色慢等特點[4],專業課程開設可以采取逐步加強,前慢后快的模式進行。比如第一、二學期可以開設一些培養專業興趣的課程,比如:平面設計、網頁制作等課程。程序邏輯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專業基礎,可以采用不同于普通本科學校的方式進行。比如分為兩個學期,甚至三個學期來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程序邏輯思維能力。此外,課程設計與課時安排一定要體現人才培養目標,要有一條主線串起全部課程,專業課程重要程度也應該有所區分,比如:可分重要、必要、了解等。這一點在課時設計上也應有所體現。3.調整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在女子院校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擔心女生接受能力,細化內容,采用細致的“喂養式”教學模式,講課過程形成“老師為中心,學生為附體”的模式。個人認為在低年級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這種授課方式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升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快速培養計算機思維習慣;而在高年級教學中則需要考慮采用“放養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此外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營造課堂學習氣氛,根據學生學習情緒,及時調整授課方式與方法。注重教學方法改進,做到多管齊下,如使用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因為女大學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臉皮較薄,教師應保持耐心一一解答,同時給她們多點安慰與鼓勵,少點批評與指責,千萬不要打擊她們的學習積極性。要注意培養榜樣,讓有學習較好、就業較好的學姐或同學介紹經驗,幫助提升。同學中間也應提倡相互鼓勵,共同進步。4.完善實踐教學體系計算機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尤其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與考核。(1)設計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計算機專業能力最終都應該體現在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因此需要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時,理論知識的講授均應能最終體現在實踐的驗證和應用上。要提高實踐課時比例,可以考慮提高到30%-40%;要建立完善的實踐課程標準;完善實踐課程考核方式,對實踐項目的設計、參與、完成、答辯等全過程進行考核。(2)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銜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能搞成兩張皮,應該聯系緊密,相互促進。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兩點:一是課表安排上,理論課安排與實踐課安排隔時不應太長,順序不應倒置;其次是在學期教學上,應安排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每學期要安排集中性實踐,梳理本學期的所有專業課程知識,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5]。根據作者教學經驗,集中性實踐對學生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可以把每門課程理解為單顆珍珠,只有通過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才能把單門課程的知識串起來,變成一串美麗的項鏈,從而讓學生找到自我的成就感。(3)分層次開展實踐教學實驗教學安排大多是驗證上節理論課所授理論知識的,限制了學生個體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6]。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大課程前后知識的連貫運用,加大課程之間知識的交叉應用。允許學生在規定的方向和格局的前提下自由發揮,多布置大作業和綜合作業。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競賽活動,增強學校之間的了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工程性實踐項目,培養工程意識;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研究性項目,培養創新思維與科研意識。

三、結論

女子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研究,是對當前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探索,可以幫助改變當前信息技術產業中“男多女少”局面。女子院校單一性別對女性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是兩方面的,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湖南女子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近8年的人才培養經驗證明:女子院校完全可以培養出合格的女性計算機軟件人才,女生也可以做好計算機相關工作。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發揮單一性別特色與優勢,克服其不足與弱勢,大家還可以不斷的調研、探討與改革,在實際人才培養工作中逐步摸索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陳永遙.女子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分析與探討[J].福建電腦,2007.

[2]周建松.高職教育規范與創新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萬勵.計算機專業女大學生"因性施教"淺議[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5,(10).

[4]鄭新蓉.性別與教育/社會性別與女性學系列[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蔣宗禮,趙一夫.試論我國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現狀及發展[J].計算機教育,2005,(8).

第4篇

關鍵詞:操作系統;雙語教學;教學實踐的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12-2826-03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Operation System(OS) Course

TIAN Jun, LI Dan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Bilingual teaching of Operation System(OS)course i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original teaching requirements.Then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operating system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hrough the bilingual study about technical terms and algorithms. In the basis of the training goal of OS bilingual teaching,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Key words:operation system; bilingual teaching; discovery of teaching practice

隨著科技發展與國際交流的關系日益密切,我國對雙語人才的需求日漸增加,國家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加強大學本科教學的12項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內開設5%---10%的雙語課程,并引進原版教材和提高師資水平[1]。在專業課授課中引入國外原版教材以及技術資料,開展相關課程的雙語教學近年來已成為徐州工程學院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作者承擔了我校“操作系統”雙語課程建設的工作,該文就將從操作系統雙語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以及采取的改革措施進行初步的探討。

1 OS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從計算機科技研發的發展過程看,重要的技術革新都源于歐美,這也局限了我們所接觸的核心學術論文以及軟硬件產品的技術資料等都是以英文來編寫,計算機專業外語也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2,3],因此對計算機專業課程開設雙語教學是實現我校計算機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手段,勢在必行。

《操作系統》是為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軟件技術專業方向學生開設的專業必修課。該課程作為一門原理課程,各類算法以及學科前沿的相關資料都是英文版的,通過雙語的學習,有益于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計算機專業外語,具備查閱英文文獻的能力。此外,該課程開設在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的大三學年,考慮到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聽說讀水平和專業基礎知識,也是比較適當的。

2本課程雙語教學的目標

5考核方式

以往的教學中考試成績只是考慮了期末成績以及平時作業、實驗報告,難以體現出學生對OS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在本課程的考核方式中引入了專題討論成績,實現了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每章節作業以及實驗報告占10%,期末考試成績50%,主要考察學生對OS原理的掌握;專題討論占40%,而專題討論又細化四部分(發現問題10%,算法改進15%,算法實現5%,比較分析10%),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改革后課程成績考核方法如圖3所示。

6結論

對比我校近兩屆學生操作系統課程綜合成績,尤其是畢業設計選題及完成情況,學生平均課程成績以及畢業設計選題的前沿性都有顯著提高。說明學生較好的掌握了操作系統原理理論知識,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查閱英文文獻的能力也得到培養和提高。可見,我校操作系統雙語教學立足專業注重實踐的基本方案是可行有效的,本方案的實施也為我校其他課程雙語課程的開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蘇曉云.地方高校雙語教學課程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9).

[2]蔣隆敏,凌智勇.高校實施雙語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江蘇高教, 2006(3):87-88.

第5篇

關鍵詞:高師院校;最小,最大策略;工程嵌入;項目驅動;團隊精神

文章編號:1672-5913(2010)08-0004-07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為了滿足社會需求以及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國現有的一百多所師范院校普遍設立了非師范教育計算機專業。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一做法推動了高等師范院校的進一步發展,實現了師范院校辦學的多元化。但是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相比于工科院校,師范院校培養的非師范計算機專業人才在規格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具體表現在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偏弱、行業應用背景知識匱乏、項目經驗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高師院校計算機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高師院校長期受辦學傳統的制約。由于高師院校的定位決定了高師院校在師資培養方面的優勢,這導致非師范計算機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都深受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2)高師院校的非師范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行業視野受限。隨著計算學科自身的發展與在其他領域的滲透,今后計算機專業人才更多需要復合型的信息化人才,但是師范院校開展的活動大多與教育關聯度較大,學校的工科氛圍缺乏,行業背景知識受限。(3)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計算機學科具有很強的工程應用特征,但是高師院校的背景偏重于人文與理學學科,缺乏計算機工程應用人才培養的有效管理手段與經驗。此外,在師資力量方面,高師院校的教師大多是出身師范教育的計算機專業教師,盡管教學對象轉換為非師范計算機專業學生,但是師資本身還不具備與工程接軌的思維模式。(4)工程應用背景知識嚴重匱乏。由于高師院校的定位主要是教育領域,非師范專業的計算機專業學生耳濡目染的主要是教育行業知識;而綜觀當今的計算機學科的應用領域,可以發現軍事、航空、電信、交通、金融、保險、影視、農業、娛樂等領域是計算機人才需求量極大的主要行業。但是置身師范院校的計算機學生對上述行業知識普遍匱乏,這導致學生在畢業后相對于其他工科學校,需要更長的社會適應期。(5)教學實踐環節相對較弱。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除了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而計算機實踐教學需要具備二個條件:一是熟悉實踐操作的教師:二是實驗實訓的設備、基地。目前真正具備這兩個條件的師范院校較少,尤其是前者。這導致高質量的工程實踐課程難以開展,以致教學質量偏低。上述5點主要原因導致高師院校非師范教育的計算機畢業生培養質量與工科院校相比,在人才規格上具有一定的差距,并進一步導致發展空間受到一定的限制。

為了解決目前高師院校非師范計算機專業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在深入分析計算學科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立足于高師院校的現實環境,采用行之有效的專業人才培養新途徑。

2 國內外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根據著名的IEEE-CS/ACM Computing Curricula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計算學科已經步入到一個具有融合多學科領域知識的寬廣領域,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旺盛生命力和鮮明特色。學科圍繞著一個基本問題“什么能(有效地)自動進行?”將數學、物理、認知、生物、化學等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融入一體。總的來說,當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內涵和外延都在迅速擴大,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難滿足社會對多種規格人才的需求。

2,1國外高等院校計算機人才培養現狀

美國是計算機科學理論與技術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領域中的絕大多數的理論、算法、協議均起源于美國;國際知名的IT企業也以美國居多,如Microsoft、IBM、Intel、HP、Dell、Oracle等。因此,以美國為代表的計算機教育起到引導潮流的作用。由于美國在計算機領域中的發展歷史悠久,不同學校的專業設置通常是特色鮮明,在教育理念上更注重與社會接軌,努力使學生具備最快融入社會的能力。如美國斯坦福大學開設的計算機科學主修課程非常注重計算機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相互融合,其他學科的學生可以追蹤到很多不同的領域,如程序設計語言、圖形學、數據庫、計算理論、人機交互等;加利佛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在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方面,主要采用項目團隊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工程實踐方面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工程實用性;卡內基梅隆大學十分關注計算機專業人才面向社會的應用程度。軟件工程課程的學習主要通過實驗室工作來檢驗課程中所學的概念,該課程培養學生如何領導一支團隊、理解軟件開發中的各種關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香港科技大學的計算機人才培養則堅持開放性與多元化的教育策略;研究領域少而精:在隊伍建設方面堅持一流師資、一流學生的策略;在面向社會方面,與外企合作,注重實用型專業軟件人才培養。在學生高年級時,將企業已完成的一個真實項目分解成需求分析工程、設計工程和制造工程三個部分進行實戰訓練,企業工程師、學校教師共同參與指導。這種深入而全面的校企合作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推動人才培養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荷蘭蒂爾堡大學是一所非綜合性院校,計算機人才培養主要以信息管理專業為重點,圍繞這一中心開設相關課程。美國哈佛大學Leitner等人提倡將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分為計算機理論與應用兩個方面。強調計算機應用程序的使用而不是單調的程序設計練習。在計算機應用方面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軟件系統描述和解決實際問題,以加強對相應計算機概念的理解與認識。課程設計應圍繞計算機科學中最讓人感興趣的應用領域(如人工智能、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信息檢索、人機交互等)來組織。在授課的過程中,每一種應用,他們認為可從兩方面講授:一是從全局角度給出計算機學科中的概念;二是從特定細節入手,使每一個實例都和一個特定的軟件系統相聯。

2,2國內外高等院校計算機人才培養現狀比較

在計算機人才培養方面國內外有很大的不同,具體包括以下三點:

(1)國內計算機專業設置的課程深受國際IEEE/ACM提出的CC2001及CC2004的影響,具有很大 的相似性。國內計算機的教學內容多而深,比較偏重于理論方面的教學,而國外的教學內容則比較注意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而且學科分工明確,教學內容要么側重于廣度,要么側重于深度,比較重視學生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

(2)輔助教學方法和工具差別很大,美國教學教輔工具完善并且功能全面,中國教學缺乏教輔工具;美國高校計算機科學導論課程的輔助教學工具大部分非教師制作,而是采用比較專業、成熟的軟件產品。美國的教材出版商一般除提供書本教材外,通常還有幾張輔助教學光盤,其中有完整的課后練習和輔導資料,內容由淺入深,非常豐富,其中部分內容需要提交給教師,另一部分有參考答案,供學生自己檢查。書本與輔助教學光盤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學生通過練習鞏固加深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模擬實驗,體會實際操作的技術方法: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

(3)學生成績考核的方式不同。從當前的社會需求來看,計算機學科更多地偏重于工程應用,因此,實踐考核方面應該占據很大的比重,國外的教學模式中也充分體現這一點,而國內師范類計算機專業的考試大多以理論考試為主,尤其是數據結構、操作系統、離散數學等核心課程的考核。

2,3國內高師院校非師范計算機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目前高師院校的非師范計算機專業主體布局如圖1所示。

通過圖1,我們可以看到,當前高師院校的基本定位主要是師范教育。學校的行業背景奠定了學校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從畢業生的規格來看,師范性特色鮮明,而工程實踐環境明顯較弱。在學校的總體管理體系方面,從管理人員學習背景、管理規則以及管理內容等方面來看,管理者大多數的思維局限在師范院校的管理模式上,對學生的基本管理目標是“服從管理、中規中矩”,缺乏一定的寬容度。這種管理模式通常與計算機專業本身要求的高度創新、與時俱進是不相符的。

事實上,高師院校的“師范”性質充分反映了學校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優秀的師資隊伍。這一傳統定位使高師院校的特色專業通常以人文學科為主,理工學科為輔,校園氛圍更多地充滿了人文氣息。如何尋找突破口,使得師范院校的非師范計算機專業適應社會需求一直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管理者首先需要具有創新性的思想。“師范”的概念從一定意義來說,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業嚴格劃分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體制的改革,傳統的高師院校主要面向教育行業培養人才的局面已經被打破。如自2003年起,北京師范大學取消了師范生與非師范生的區別,實施通才教育的培養模式。其次,應給予工程應用學科以足夠的扶持。對現有的學科進行動態重組,為高師院校中的非師范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有效的服務平臺。第三,應拓寬人才培養途徑。社會需求表明,計算機領域的人才需求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下面以安徽師范大學的非師范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為例。安徽師范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設有文學、教育科學、經濟管理、政法、社會、外國語、音樂、美術、數學計算機、物理與電子信息、化學與材料、國土資源與旅游、體育、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國際教育等16個學院,學科種類齊全,師范與非師范并舉,在安徽及至全國均有一定的影響力。目前學校擁有一大批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工作者,基礎研究相對較強,但諸如計算機等發展迅速的工程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容樂觀,主要原因在于:(1)應用型師資力量薄弱。受學校的辦學性質和教師重基礎輕應用的價值取向影響,非師范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是沿襲著師范專業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的培養路徑,在師資力量方面也大多來源于師范院校自己培養的教師。(2)非師范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環境缺失。師范院校大多以人文社會科學和傳統的理學為主,工科及應用學科較少,難以形成優勢局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放不開職業習慣進入經濟社會主戰場。此外,工程開發的風險較大,需要具有敢于承擔風險的意識。因此,與其他具有優勢的工科院校相比,高師院校的非師范計算機專業在課程體系、教材選擇、實驗室建設、師資配備等方面基本上處于與師范類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相似,缺乏針對性。

3 高師院校中非師范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目前高師院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出路主要有3條,一是進一步深造,如考研、出國留學等;二是進入IT專業公司;三是進入其他行業成為信息化應用人才。如圖2所示。

圖2表明,在高師院校的育人環境中,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經過公共課與專業基礎課學習之后,分流為三個方向,具體包括科學研究、工程應用、專業復合型。由于師范院校大多屬于綜合類院校,因此在科學研究類和專業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方面,師范院校具有一定的優勢。由于計算機處理的問題主要是數值和符號類,在數值處理方面更多依賴于數學理論;而在符號處理方面主要涉及語音、圖像、自然語言處理,這些內容在師范院校均有很好的學科支撐。最為薄弱的環節是工程應用人才的培養。我們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充分利用師范院校的傳統優勢;另一方面在人才培養實踐中,引入新的教學元素。筆者將以安徽師范大學的非師范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培養實踐為例,闡述我們在課程設置體系、教學理念、教學實踐、綜合素質培養四個方面的經驗。

3,1動態分層的Min―Max課程設置體系

依據ACM/IEEE/CS的CC2005/SE2004,我們提出了一種面向高師院校非師范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強調系統認識的、動態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如圖3所示)。從縱向來看,主要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是軟件基礎模塊,采用最小課程設置策略,涵蓋工程管理、程序設計、專業理論三個方面;中間層是面向不同需求的多模塊課程設置情況;最高層是面向實踐的課程設置內容,試圖最大化地滿足人才發展的需要。其著眼點在于培養學生從系統觀點重新審視計算機系統和計算機工程化軟件開發方法,采用的Min-Max策略,即最小核心課程最大發展空間,既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動態分層的核心課程體系設置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軟件工程層次;二是計算機基礎及模塊課程層次;三是程序與算法設計課程。每一層次均具有采用Min-Max策略,從總體上來說,我們提出的課程設置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采用國際化的計算機工程人才培養思路。從軟件工程導論入手,重新構建完整的計算概念以及軟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的系統結構是一門新開發的新課程,從系統級分別認識計算機的軟件與硬件系統,它以計算機的硬件為主,操作系統為輔,關注系統軟件的構造技術。

(2)具有繼承與發展的基本課程改革思路。從計算機科學專業繼承過來的重要核心課程主要有3門: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與設計。 改建三門新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原有課程:操作系統、計算機通信、數據庫系統。操作系統課程以小型的嵌入式的操作系統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嵌入式系統及應用的開發能力。計算機通信課程強調網絡軟硬件系統的系統級認識,培養學生組網能力與網絡環境下的軟件開發能力。數據庫系統課程則強調利用網絡環境下的關系數據庫設計和開發數據庫應用系統,以培養學生數據庫管理與信息系統的應用開發能力。

(3)實施最大化適應社會需求的選修課程設置方案。在最小化的課程設置基礎上,我們還有效地實施了最大化的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模塊選修課程設置方案。根據目前的計算機應用日益體現出全方位的行業應用特點以及高師院校的學生特點,該課程體系對原有計算機學科基礎進行了改革,舍棄了原有的電子電路、數字電路、普通物理等課程,同時采用了學科交叉的思想,最大化地擴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加雙語課程,在核心課程中將軟件工程導論、軟件工程、統一建模語言和網絡應用開發設置為雙語授課。在綜合實踐性選修課程中訓練學生實踐能力,引入SE2004推薦的工程經濟學、團隊動力與溝通、軟件工程職業實踐等教學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系統工程思想和系統軟件開發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參照國際慣例,我們以軟件工程導論引導學生進入計算機學科的專業領域。針對國內學生在編程能力方面的不足以及城鄉學生的差別,在完成軟件基礎模塊的學習之后,根據學生編程能力的不同,進行適當分流,區別對待。專業核心課程模塊也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此外,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入其他專業知識,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進一步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依據本校學科狀況形成不同的知識研究領域,具體包括人文知識、工程知識、編程知識、項目管理、知識創新、學科整合等。我們提出的課程設置體系一方面考慮了師范院校的學科背景;另一方面著眼于培養多元化的計算機專業人才,以增強我校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在上述課程設置體系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引入工程嵌入的教學理念。

3,2工程嵌入的教學理念

從目前的高師院校的計算機教育的現狀來看,大多數高校的計算機專業主要采用知識傳授的方式,把學生作為知識灌輸的容器。學生在畢業時僅僅學習了理論知識、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但是工程實踐的知識創新能力普遍不足。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提出工程嵌入式的教學理念。這一教學理念主要是從培養高師院校的非師范計算機學生學以致用的工程應用思想,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從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來看,培養高質量的計算機軟件人才是其主要目標。根據現有國內外軟件人才需求來看,傳統的“單兵作戰”人才培養模式根本無法適應將來大型軟件開發。參照印度NIIT公司的做法,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采用工程嵌入式的教學模式,即將計算機軟件工程的知識有機融入到具體的課程教學實踐中,使學生早日接受工程化的軟件開發思想。我們首先是構建一支具有工科背景的計算機教師隊伍。每一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努力追求教學創新和效率,不斷引入認知科學、管理學領域最前沿的知識,保證教學及管理活動的時代先進性。其次,我們參照IEEE-CS/ACM CC2004課程體系和國內外一流大學的課程體系,結合自身特色,采用動態Min-Max的課程設置策略。課程體系的設置堅持基礎理論與計算機專業理論相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與工程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原則。此外,我們與工程背景較好的一些院校合作(如南京郵電大學、東南大學等),努力設計先進的、標準化的自主教材,同時密切關注國際IT知名企業的研發態勢,如Microsoft、IBM、SUN、Oracle、華為等。經常對這些變化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研究,根據市場分析提供課程建議,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們提出了工程嵌入式的本科四年學制培養模式(如圖4所示),具體包括課程實驗、課外科技活動、實驗課程、工程訓練、企業實踐以及畢業設計等部分。

3,3項目驅動的教學設計方式

傳統的計算機教育通常是理論傳授與行業需求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理論基礎很好,架構能力強,但是幾乎沒有什么實際工作能力,為了克服應試教育帶來的學院派風格,我們一方面采用了項目驅動的教學設計方式:另一方面建立計算機軟件研究與工程開發中心,實施校企合作策略。此外,我們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以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在具體的人才培養流程上,我們主要采用圖5的形式。

高校的任務是培養人才,企業以人才儲備為發展動力。只有高校和企業有效結合才能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我們的具體做法主要包括:(1)校企共建技術共享平臺:學校成立軟件研究與開發中心,企業提供實習基地;(2)企業的技術人員作為實訓教師,承擔部分實踐教學任務,并將企業的實際案例作為實訓的教學內容,定期與學校和教師交流;(3)學校與企業共同選定實訓項目,并對實踐教學進行考核,周期長短可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4)高校在創新型教師的帶領下,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共同研發新產品、新技術,以達到雙贏目的:(5)校企雙方共同對青年教師和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建立真正以人才培養為目的校企合作關系。通過調整原有的計算機專業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我們逐步引入零距離就業的實訓環節,更新教學內容,重組并優化高等教育的計算機專業的課程結構,提出適合大學計算機人才培養發展的、能與企業就業崗位直接接軌的實用型計算機人才培養新模式。上述做法將有力地促進多層次、多領域的產學研緊密合作,有助于培養出大批的復合型與工程實踐型人才。因此,項目驅動的教學設計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產學脫節、學用脫節”這一問題。

3,4本碩博一體化的團隊素質培養風范

根據彼得?圣吉的觀點,一個卓有成效的學習型組織成員可以通過組建團隊方式來實現團隊目標。從歷史上看,早期的大學助教制度(教授上課,助教講習題課、帶實驗、改作業)的本質是一種團隊協作教學模式。我們的做法是組織博士、碩士、本科生一體化的教學科研團隊。具體實施過程是包括以下幾點:(1)組建課程學習小組。課程學習偏重于理論方面,借助博士生、碩士生的科研經歷使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生具有正確的科學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解決理論學習存在的問題。(2)組建軟件項目開發小組。模擬軟件企業的管理與開發過程,組建項目開發小組去完成一個教學實踐課題。在角色劃分方面主要是教師扮演客戶,小組長扮演項目經理色,小組的其他成員則模擬系統分析員、程序員、測試員等角色。(3)結合課程內容,師生共建課題。教師結合實際的教學科研實踐課題,由學生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完成教學實踐任務,并與課程考核相結合。(4)團隊教學效果評價。課程結束時,不同的項目小組按照一定原則重組成一個臨時評估小組,對于不同小組的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針對自己所做的工作和任務進行答辯。

4 結論與展望

第6篇

關鍵詞數據庫原理案例教學 教案

1 問題的提出

數據庫技術是研究如何科學地組織和存儲數據,如何高效地檢索和管理數據的一門學科。在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自動控制和信息類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數據庫原理”一直是四年制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程。在IT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能否很好地應用數據庫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已成為許多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知識結構的新要求。因此,該課程也日益成為其他理工科專業本科生、專科生一門愈來愈受到關注的選修課,甚至是必修課。

而目前許多院校非計算機專業的“數據庫原理”課程的教學現狀并不令人滿意,主要問題是:教材組織上理論概念多,應用實例少;教學安排上課堂講授多,實踐動手少;課程考核上死記硬背多,靈活應用少。這樣“三多三少”的直接后果是:盡管一些學生可以在理論考試中取得高分,但卻不能自如地應用某種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解決實際問題,更談不上開發出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數據庫系統,如此“眼高手低”很難適應現代社會對數據庫技術應用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數據庫原理”課程的教學上必須改變這種紙上談兵、理論脫離實際的狀況。

2 構建“數據庫原理”案例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

“數據庫原理”的教學大綱通常包括:基本概念、關系模型、SQL、關系數據庫理論、數據庫設計和數據保護等內容,一般授課學時在50學時左右。由于理論內容較多,很難保證有效的實踐環節。為此,構建“數據庫原理”案例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可歸納為12個字:精理論、強實踐、重啟發、勤激勵。具體就是:精選課堂講授內容,圍繞著如何解決實際問題開展對相關理論的探討。一些大綱有要求、但受學時限制、無法在課內講授的內容,要求學生通過自學完成;增強實踐環節的力度,加大綜合性、創新性實驗的比例,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啟發式教學和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調動起他們主動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方法的積極性。每堂課結束時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兩個問題,一則督促學生做好復習預習,二則為下堂課的教學留下伏筆和切入點。對于認真思考問題、能提出切實可行方案及在實驗中有創新的學生,應給予當堂表揚或給平時成績加分的鼓勵。

3 基于案例教學法的“數據庫原理”教案一則

如表1所示,本教案以學生較熟悉的教務管理子系統“學生檔案管理”為貫穿始終的例子,以關系數據庫理論為指導,通過循序漸進的講解、演示和實驗,讓學生理解數據庫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技術,掌握一個簡單的數據庫應用系統從分析、設計到實現的完整開發過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全部內容共計54學時,其中課堂講授演示26學時,課內實驗28學時。適用對象為已掌握了一種面向對象的可視化編程工具(如VB、C#、C++或Java等)的非計算機專業本科生或專科生。

4 實施案例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正確認識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案例教學從不否認理論對實踐的重要指導意義,像關系代數、查詢優化、數據存儲、事務處理、并發控制等一些數據庫技術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可另外開設一門課程供高年級學生選修,以彌補學生在數據庫理論上的不足。

(2)注意教學內容特別是實驗環節開發平臺、工具和方法的實用性和先進性。與其他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一樣,DBMS及數據庫應用系統的開發平臺和工具每隔幾年就會更新換代,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及時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學。如以上案例采用GUI風格的C/S結構,若學生有一定網頁制作基礎的話,可改進為目前較為流行的Web風格的B/S結構。

(3)建立公平有效的課程考核機制,保證自學內容、實驗環節的教學質量。自學內容可通過讀書報告、論文、提問等方式加以考查;布置課程驗收大作業時,應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既能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樹立起完成任務的信心,更要積極鼓勵程度較好的學生高標準要求自己。

5 結論

實踐證明,“數據庫原理”案例教學模式是一種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有效方法,由于能夠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帶著感興趣的問題進入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改變了以往混學分的思想,對這門課的認同度有了明顯的提高,具體表現為:上課睡覺、缺勤的人少了,積極思考問題的人多了,學生作業的質量提高了,成績上升了。另外,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大大加強了,教學相長得以充分體現,部分學生還結合自己的專業和愛好,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其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本文獲得“2005年全國青年教師計算機教育優秀論文評比”教學與研究三等獎)

參考文獻

1 薩師煊,王珊.數據庫系統概論(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

關鍵詞 計算機教學 考試 改革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40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n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course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his kind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and the ability to adjust the classroom computer 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real-time interaction with the screen broadcast, will lecture and experimental fusion, th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fusion, using a variety of means of examination coverage of the whole teaching course,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but also make the classroom lively and lively,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omputer teaching; examination; reform; ability training

為了鼓勵和督促學生通過課程真正掌握計算機程序設計及應用的技能,許多任課教師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很多方法和措施,值得我們參考。①②③④筆者認為考試是教學的指揮棒,考試改革和教學改革必須同時進行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為此,在學院教務部門的支持下,筆者在講授“Matlab語言及應用”課程中,對課程教學和考試方式進行了改革創新,現就有關教學實踐的經歷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問題分析

1.1 傳統思想造成考試方式的固化

“筆試”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嚴格性的優勢使其成為長期且普遍采用的考試方式。以至于造成很多師生固執的認為“只有筆試才是考試”。另一個原因,由于教師們普遍重視理論教學和熟悉筆試操作流程,使得即使在程序設計和應用類的課程考核中,也往往傾向于采用筆試來考核。⑤實際上,筆試的考核方式在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政治類、原理類等課程中適應性更強。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又是教學的指揮棒,采用筆試考試直接導致了日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會偏重理論講授,在實踐性較強的科目中客觀上會造成實踐教學的減弱。計算機程序設計應用類課程就是這樣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的核心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程序設計或者使用專業軟件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電腦上獨立操作實現專業所需的程序設計或者軟件操作,而非演算紙上寫出步驟或代碼。顯然,筆試的考核方式制約了這類課程教學過程,影響了教學效果。考察國外大學的課程考核形式,主要包括了閉卷筆試、開卷筆試、小論文、專題討論、教師口試、答辯、小組研究項目、資料分析、課堂表現和社會實踐筆記等等,他往往根據課程內容確定較為適合的考核方式。⑥這些考核方式都是值得我們參考的。開展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將有利于我們客觀、合理和綜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知識掌握程度,進而調整教學思路和實踐教學步驟。

1.2 社會環境影響學生的學習目的

當前“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下,獲得學分、取得高分成為學生學習的第一目的,真正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被大家嚴重忽視。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我校本專業免試推薦研究生時,入圍的資格是考試成績,復試內容是專業操作技能和專業素質。在這一環節中,高分學生表現出較差的技能或專業素質的現象非常常見。在日常教學中,學校也往往過分重視分數的價值功能,特別是獎學金、評優等幾乎完全看考試分數,使學生產生了“分數高于一切”,“考試分數高的才是好學生”等問題。客觀上引導學生以考試成績為第一,而并不關心是否真正掌握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講,上述做法嚴重削弱了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在類似計算機應用類課程的很多科目中,筆試分數并不能真正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試成績高也不能代表高的實踐能力。理論上,切實開展專業教育、職業規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途徑。讓學生知道每門課程在未來職業中的用途,這需要由每一位任課教師滲透到所負責的專業課程中,需要結合課程知識點告訴學生本節課的技能在未來的工作或研究中有什么用途。實際教學中,還可通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學習興趣來督促鼓勵學生,如本文的方法。

2教考綜合改革實踐

2.1 考核方式

為避免學生平時疏于學習、期末惡補考試,使學習效果得到客觀、公正評價,更為了鼓勵學生真正學好技能,在“Matlab語言及應用”教學中取消原來的期末統一筆試,改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全程考核,將考核點設計為作業、小實驗、討論和課程設計等,表現為“考教融合”。在本門課程中,將成績構成分配為期末程序設計考試成績占40% ,平時實驗成績占30%,課后作業占20%,課堂討論占10%的模式。

課堂實驗和課后作業部分要求所有學生教學過程中同步完成,屬于完成性考核。所有W生都被要求掌握這些基礎知識點和技能。討論部分和程序設計考試階段是提高的部分,屬于提高性考核,學生如果想取得好的成績,就要在完成基本實驗和作業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問題,上課積極參與討論,針對問題提出更優方案,努力掌握軟件應用技能,并在期末程序設計考試中順利完成考題。討論課的內容包括了如專業數據處理需求、特殊功能實現方法等廣泛的擴展性內容,大家討論給出程序設計方案和步驟,這能考察出學生的基本素質、思維能力和知識熟悉程度。在期末程序設計考試階段,通常會設計包含了多個教學知識點的專業有關應用型程序設計題目,學生在給定的時間內在教學機房獨立完成程序開發。這部分的考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考核目標,給了學生更大的學習壓力。但由于這部分比重只占總成績的40%,也沒有給學生過多的精神壓力。這種考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得學習過程豐滿而充實。

2.2 教學方式

為了配合上述考核形式,需要深刻改革授課方式。在講課風格上,盡量避免空洞的理論講授,通過給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演示,使他們了解直至理解每一個知識點,在實踐中掌握。在上課地點上,拋棄了原有的講臺和黑板,將授課地點從教室改到計算機室,學生每人一臺電腦,既能觀看教師演示,又能動手實踐,還能隨時與老師交流。在授課方式上,不再劃分講課學時和實驗學時,將授課與實驗融合起來,邊講邊練邊討論。

具體操作,將每2學時的教學內容劃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采用屏幕廣播方式,利用案例教學,為學生講授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約30分鐘),將空洞的理論性的知識點穿插到實踐中,讓學生看得見;第二階段,學生獨立練習前述教學內容(約30分鐘),完成老師的演示內容,通過操作理解知識點;第三階段,集體討論,啟發式教學,并采用屏幕廣播方式,為全體同學重復解釋教學難點,討論知識擴展;第四階段,布置需在課堂完成的與實驗內容和課后思考作業,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實驗需要當堂提交,不能按時完成的或完成不認真的,直接影響成績評定;課后作業完成時間由學生掌握,按完成水平給出成績。⑦

上述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輕松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覺得“每節課都在學習,每節課都是考試”。

2.3 教學內容

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技能,都設計到各個實驗中,不鼓勵學生死記硬背。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基礎的命令和方法,學生會在反復訓練中掌握,結合專業需求理解,經過大家多次討論后自然就可以熟練掌握。對于生僻復雜的知識點或模塊,更沒有死記的必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要求學生在遇到或用到時,能知道其解決方案并能查找相應資料就行。關于教學內容,重點引入學科專業有關的應用內容和常用熱門模塊,不但使學生學有所用,還跟蹤了知識前沿。

3教學效果分析

多輪的“Matlab語言及應用”教學實踐表明,本文提出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有選課學生都獲得了學分,且都取得了良好以上的成績,70%以上的學生在期末的程序設計考試中都能獨立完成程序設計。與授課前相比,學生的編程能力、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課程的學習主動性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兩年的授課前與考試后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學生對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有好感的比例都是從約30%上升到約70%。編程基礎較好的約20%的同學經過本課程的學習后已經能夠熟練掌握Matlab語言,在畢業論文和研究生階段可以自由設計所需專業程序。考察2015、2016兩年本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中數據處理環節,50%以上學生采用了Matlab軟件設計程序,包括自主設計和改造他人程序兩種情況。上述教學效果完全達到了本專業本科培養方案中設置本門課程的目的。

4結語

從計算機語言應用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Matlab語言及應用”課程的教學實踐,探索了教學和考試改革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學生的素質得到較好發展,編程實踐水平普遍提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一直采用的是小于20人的小班教學方法。在這種師生比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工作強度是可以承受的,學生發生抄襲現象也是容易被發現并制止的。非常明顯,當學生人數增多時,這種教學方案會給任課教師帶來很大負擔。因此,不斷完善教學和考試改革,使教學和考試體制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適用性,以滿足優秀人才培養的需求任重道遠,我們仍需不斷努力。

注釋

① 張貞貞,宋連公.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探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5):111-113.

② 金蓉,莊紅,黃德生.面向能力培養的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1):145-148.

③ 張居曉.提高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的策略[J].計算機教育,2011(2):54-57.

④ 吳春明,鄒顯春,杜云.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240-243.

⑤ 劉智運.大學教學機制必須改革[J].教學研究,2011.34(3):9-11.

第8篇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嵌入式系統設計與應用;教學實踐改革

在IEEE 計算機協會2004 年6 月的Comput ing Curricula Computer Engineering Repor t, Ironman Dr af t 報告中把嵌入式系統課程列為計算機工程學科的領域之一, 把軟硬件協同設計列為高層次的選修課程。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嵌入式系統認證”課程目錄包括實時嵌入式系統導論、嵌入式系統設計和嵌入式系統工程訓練課程。美國華盛頓大學嵌入式系統課程名稱是嵌入式系統設計導論, 它基本包括了前面三門課程的內容。2006 年6 月,我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規范( 試行) ”中也將嵌入式系統列為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

嵌入式系統產品需要設計者具有較強的綜合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是一門綜合性強、知識覆蓋面大的課程,既涉及數字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應用等硬件知識,又涉及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等軟件知識,其過程極其復雜、繁瑣,對于計算機專業本科生而言,開始學的時候往往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無從下手。因此,迫切需要在高校建立一個新的、基于先進嵌入式工程培養的、基于ARM技術和多任務操作系統的嵌入式系統教學課程體系, 從根本上解決嵌入式技術發展對人才的需求[1]。

由于高等教育提出朝著“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的方向發展,培養適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復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標。為了提高學生對外部變化的適應和反應能力,拓寬學生的基礎知識,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設計和創新能力,以增強學生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后勁,各個高校都在加大課程重組和整合的力度,修改教學計劃,構建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優化課程建設方案,以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學質量強化優勢學科和打造學科品牌的目的。

實踐教學是實現“做中學”模式下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實踐教學的實施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從簡單、實用入手,激發學生興趣與愛好。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愿望和需求,生動地向學生介紹本課程的性質與設置目的。加深學生對學習本課程必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喜歡學習這門功課。大大增加教學信息量,提高學習效率。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實施啟發式教學。比如采用對比教學法:有些教學內容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強度。

(2)入門程序要直觀、易懂、容易操作;使學生很快掌握軟件的編輯、編譯、鏈接、調試、移植等過程;掌握軟件工程項目的概念。

(3)安排實用性強的實驗項目,比如LCD顯示、觸摸屏、鍵盤等內容,并讓內容與手機關聯起來,使學生明白手機是如何工作的,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同時實施實例化教學方法,就是以實際產品(或者半成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強調從實際出發,采用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對方案進行設計測試,并在過程中對傳統模式下的理論知識進行與時俱進的淬煉,努力使學生學習了一個例子,就掌握一方面實例的設計方法,學會嵌入式系統的設計理念和技術。以實例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活動,涉及信息量大、知識點價值高、貼近實際應用,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和前景。在學期課程結束進行評價測試時,實例化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成績和其他評測結果也好于傳統模式下的結果。

(4)編寫基于“做中學”理念的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增加創新性實驗項目,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性實驗項目的設計,要緊密結合科研、產品與社會應用實踐,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和教學改革新成果,積極開發綜合性、設計型、研究型等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驗項目,減少驗證性、演示性實驗的比重,要圍繞讓學生自己以市場的需要為導向,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分析、解決和實施等幾個過程來展開。同時要緊跟時代的熱點需求,以智能家電、iPad、PDA、GPS 導航等社會熱點產品為CDIO的工程項目,使得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嵌入式系統的系統組成、開發過程及應用領域。

(5)網絡教學模式的積極引入。制作課程的相關網站,通過編寫教學課件、制作題庫,為學生提供網絡學習環境。網站已包括教學資源、網上教學、習題解答、疑難解答、最新留言、子程序庫、教學體會、教學交流、學生心得等幾個板塊。通過和學生在課下互動,加深學生對課上知識點的印象和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并且通過網站建設也與其他高校及相關行業人士進行專業交流。

(6)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大賽及創新性試驗計劃。組織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小組的學生參加國內外各種相關的科技性設計大賽,根據學生完成實際項目的情況和大賽獲獎情況,判斷教學改革的成效,對根據結果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

(7)重新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建立以理論考核與實驗考核相結合的模式,以實驗考核為主;在實驗考核中又以綜合設計性實驗的成績為主,通過觀察學生所完成的實驗內容、質量、正確性等,著重考核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作風,考核學生的設計方法和創新能力以及是否滿足實驗指標要求,期終考試則著重考核學生對原理的掌握。

【參考文獻】

[1]王碩旺,洪成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教育的經典模式:基于對CDIO課程大綱的解讀[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119.

[2]陳春林,朱張青. 基于CDIO 教育理念的工程學科教育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現代化,2010,94(1):30-33.

[3]黃智偉,鄧月明,等. ARM9 嵌入式系統設計基礎教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1-4.

[4]張雯,高守平,等.應用型本科嵌入式系統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04(18):39-40.

第9篇

關鍵詞:Linux;操作系統;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4-0239-02

一、引言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的核心專業課程,然而其理論性較強,學生理解不夠透徹,尤其是對多進程、多線程和內存管理等部分內容。由于Linux操作系統開源,以及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靠的安全性,已從最初的服務器領域。迅速擴展到互聯網、嵌人式系統、桌面系統以及信息安全領域等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人才市場對Linux系統管理和開發人員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對計算機相關專業本科生而言,學習好Linux操作系統,不僅有助于理解操作系統原理,還能提升學生編程能力,提高未來就業競爭力或研究生階段科研能力。廣義的Linux操作系統學習涵蓋多方面的知識和內容,不僅包括常規意義上的Linux操作系統,還涉及Linux系統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基于Linux平臺的軟件開發、以Linux和開源軟件技術為核心的各類IT解決方案等。本文主要探討Linux操作系統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

二、Linux操作系統課程體系

文獻5將Linux技術細分為9門課程,全面覆蓋了從Linux技術基礎應用到各類Linux技術高級管理和開發的各個層面。其中,教學目標方面,分為應用、管理和開發3類,教學層次上,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3類。該課程劃分非常詳盡,然而過于復雜。為保證教學內容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筆者結合在二本和三本計算機相關專業Linux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將Linux操作系統教學內容分為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Linux基礎應用,第二部分是Linux應用編程,第三部分是Linux內核分析,第四部分是Linux內核編程。

1.基礎應用。本部分主要講解Linux系統簡介和系統安裝、Linux常用命令、Linux系統目錄、Linux用戶和工作組管理、Linux進程和日志管理、Samba服務器配置、Web服務器配置、RPM軟件包管理等內容。

2.應用編程。本部分內容主要講解Linux編程工具和Linux下系統調用編程。Linux編程工具:標準腳本語言Shell編程如包含一個或多個命令的組合、選擇、循環語句、函數等。Linux下文本編輯工具vi和emacs、C和C++語言編譯工具gcc、調試工具gdb、自動化編譯工具make、版本控制管理工具CVS等;圖形化界面集成開發環境QT簡介。Linux下系統調用編程:如文件的基本訪問函數如打開、讀、寫、查找、關閉文件、權限控制、獲取文件信息等;進程系統調用如獲取進程ID、不同的方式system、exec、fork建立新進程、信號機制、進程終止等;線程的建立、取消、退出、同步和互斥等;進程間通信操作如共享內存、信號量、消息隊列、映射內存、管道、命名管道、網絡通信Sockets等。

3.內核分析。本部分內容主要講解Linux內核體系結構和Linux內核簡介、Linux內核啟動過程;Linux進程管理如Linux進程控制塊PCB、Linux進程狀態、Linux進程創建和進程調度策略等;Linux內存管理如MMU、Cache、內存加鎖和保護、物理空間管理、內存的申請和釋放、虛擬內存管理、Linux分頁管理等;內核文件管理如Linux虛擬文件系統VFS、ext2和ext3文件系統、文件操作、proc文件系統等;Linux設備管理如字符設備管理與注冊、塊設備管理與注冊、塊設備的請求隊列、設備驅動程序、網絡設備等;Linux系統管理調用。

4.內核編程。本部分內容主要講解Linux內核編譯過程如內核目錄結構、配置內核、編譯內核、啟動內核、查看內核狀態等;Linux內核模塊編程如內核模塊實現機制、內核模塊與應用程序的區別、內核模塊編程簡單實例、內核模塊插入、查詢、卸載等操作;內核驅動編程包括內核空間和用戶空間、驅動設備的注冊與管理、驅動設備模塊設計、編程、調試、編譯、插入、建立設備、用戶程序調用等。

三、Linux操作系統課程設置

由于Linux操作系統課程學習內容較多,且實踐性比較強,學生需要循序漸進、逐步吸收和消化。可將Linux操作系統課程拆分成兩門課程:Linux操作系統(上)主要講解Linux系統應用及編程、Linux操作系統(下)主要講解Linux系統內核分析及高級編程。此外,還可開設1~2個課程設計,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

1.Linux系統應用及編程。可在大二下或大三上開設Linux操作系統(上),主要講解Linux基礎應用和應用編程。建議在學了C語言、操作系統、C++之后開設32~40學時(包括實驗課8~16學時)。

2.Linux系統內核分析及高級編程。可在大三上或大三下開設Linux操作系統(下),主要講解Linux內核分析和內核編程。建議在學了C語言、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組成原理之后開設40~48學時(包括實驗課8~16學時)。

3.1~2個課程設計。Linux操作系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是學好這門課程的主要途徑。可在大二和大三期間做1~2個與Linux應用編程和Linux內核編程相關的課程設計,如網絡流量監測、嵌入式驅動程序開發等。通過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結語

本課程設置方案適合二本和三本計算機相關專業的Linux操作系統的教學,通過Linux操作系統的學習、不僅有助于理解操作系統原理,還能提升學生編程能力,提高未來就業競爭力或研究生階段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文東戈,王旭.Linux操作系統原理實驗教學平臺的設計與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5):63-65.

[2]楊海鵬,魏巍.Linux操作系統的教學與實驗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23):60-62.

[3]梁正平,紀震.高校Linux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5):87-90.

[4]應毅.針對實際應用的Linux實驗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20):139-142.

[5]梁正平,申向軍,洪皓.Linux創新教學實驗中心的建設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2):127-131.

第10篇

關鍵詞:職業教育;能力培養;項目教學;課程體系;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計算機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山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自1998年開始試點,計算機專業是職業院校最先發展起來的專業,在2004年前后計算機專業的招生人數達到頂峰,在校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數萬人,是我省高職院校公認的大專業。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突出表現在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培養的學生到社會上難以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學生的就業壓力很大,另一方面從總體來看,社會上計算機類人才缺口很大,隨著我國軟件業規模不斷擴大,軟件人才結構性矛盾日益顯得突出。教育部關于緊缺人才的報告稱,軟件從業人員近80萬人,其中專業人才約有50萬人(其中高級人才10萬人,中級人才25萬人,初級人才15萬人)。人才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不僅缺乏高層次的系統分析員、項目總設計師,也缺少大量的從事基礎性軟件開發人員。

兩者形成了矛盾,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現在畢業生在校期間學到的知識不能適應計算機行業的需求,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培養目標方面與計算機行業對計算機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有較大的差距。2003、2004年我們通過對我院1998、1999、2000、2001級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了解到,畢業生反饋信息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在學校學了很多的知識,但到了社會上什么也做不了,到用人單位應聘,學生沒有任何有說服力的材料,沒有工作經驗,現場測試什么也不會做”。問題出在哪里?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和學生的信息反饋,我們發現計算機行業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項目開發能力的計算機應用人才。圍繞這一問題我們舉辦了多次專題討論會,分析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1) 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出現困難的主要原因,不是數量太多或質量太差,而是滿足社會需要的針對性不夠明確,導致了知識結構上的不合理。

(2) 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在理論基礎方面比較扎實,按理說也應當是用人單位的首選。但是不少用人單位反映,計算機專業畢業生雖然了解的知識很多,但是許多畢業生存在著動手能力差、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等問題。

(3) 通過企業調查發現,目前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點: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工具和方法的應用不熟、經驗不足;責任心和紀律性不強。另外計算機專業的專業特征不明顯,因而缺乏競爭力。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認真反思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1) 現行的教學計劃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開設的課程多而且雜,大部分課程是一些“老”課程,知識過于陳舊。

(2) 教學方法也存在著問題,多數課程采用的是在課堂上教師傳授知識,課后學生上機練習,雖然也反復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但理論和實踐的脫節現象還是非常嚴重。特別是在實踐的內容和實踐的方法上,過多強調的是書本知識的了解和掌握,而忽視了與實際應用的結合。

(3) 用人單位需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項目開發能力的技術應用型的人才,而我們的教學過程缺少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項目開發的實踐環節,導致我們的學生既沒有實踐經驗也沒有項目開發的能力。

(4) 理論課和實踐課分配不合理。雖然我們在教學中都在強調要注重實踐、實訓課的開設,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對于實踐、實訓課程的設置方面缺少科學性,只是把理論課程與實踐、實訓的課程簡單的劃定一個比例,

有些課程甚至統一規定理論授課和實踐課各占一半。這樣的分配原則是不合理的,因此所取得的實踐、實訓效果不會明顯。

2職業教育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

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在這里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包括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手段方法的改革、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等,教學改革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是由教師來完成的,建立一支過硬的師資隊伍是確保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基礎,同時對衡量一個教師的評價標準也由單一的教學能力水平轉變成既要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又要評價教師的應用技術的能力和水平。每一個教師都會受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帶來的沖擊和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師的應變能力:計算機應用技術變化很快,開設的課程的內容也要不斷更新,教師應不斷吸收新東西,最好能把專業理論與當前的最新的應用技術結合起來。這就要求計算機專業課教師應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特別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能結合所教授的課程,系統學習,并親自體驗和參與項目開發和應用的全過程。

(2) 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師必須要了解所教課程目前的應用和進展情況,改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在講課過程中盡量多聯系實際,讓學生明白所學內容具有的實際應用價值,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最終達到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自身學術水平要較高,而且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項目實踐和開發經驗。

(3) 教師的綜合應用能力:在課程設計方面,根據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的需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應逐步減少以單一知識學習為目標的傳統課程,逐步加強以崗位目標為特征的綜合課程。以單純理論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轉化為以完成項目任務為目標的新的授課方式。在教材的組織形式上也要逐步完成以內容體系相對獨立的理論教材向綜合性的面向工作崗位的過程化的教材轉變。

3以項目教學為突破口,推進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

我們在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過程中,以實施“項目化教學”的改革為突破口,逐步深化到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在改革的初期,根據我系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最大的困難是我們的教師不能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因為大部分教師沒有企業工作的經歷,也沒有項目開發的工作經驗。2005年6月我系選拔了8名系里的青年骨干教師到北京、深圳、濟南等有影響的大公司和培訓機構學習和實踐鍛煉,參訓的老師不僅學習知識,而且直接參與公司的項目開發,在項目開發中得到實踐鍛煉,如王德才、張成霞兩位教師到深圳一家大型影視制作公司實踐一個半月,他們參與了公司很多項目的制作,并且幫助公司策劃完成了一些項目,得到了公司的高度平價。通過培訓我們為實施“項目化教學”做好了師資方面的準備。

2005年9月開始,我們面向2003級學生實施分方向培養和“項目化教學”的試點。將2003級學生根據自愿的原則分為三個方向:動態網站設計方向、影視多媒體方向、多媒體技術應用方向。

3.1動態網站設計方向

該方向涉及的內容有C# 程序設計語言與基于C# 的.net framework程序設計、網站設計,在內容的講授上緊緊圍繞項目的開發需要,在項目的開發過程中用到哪些知識就講哪些知識,本著夠用為度的原則。該方向的學生先后開發的項目有購物網站的開發,網絡搜索引擎網站的開發,網上電子交易系統與數據庫系統開發等。我們要求每個同學都能獨立完成項目開發的全過程,并且拿出自己成功的作品,項目指導教師根據學生項目完成的情況確定學生的成績。

3.2影視多媒體方向

多媒體技術方向的學期教學計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前10周劃分學科進行能力培養,這些課程大部分是已經在前面開設過的課程,主要是強化各門課的應用能力。課程包括Photoshop、Flash、Premiere、AE和3D等;后7周實行項目化開發培養,主要分為3個大項目:二維動畫項目開發、三維動畫項目開發和影視動畫項目整合開發。

影視多媒體方向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搜集影視動畫、多媒體制作行業的典型項目案例,給同學們分析講解,不求多但求精。要求學生必須高標準的完成,不要求以會做為目的,而是必須熟練地完成最終效果。通過反復訓練,學生適應行業要求的信心大增,已經基本形成良好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3.3多媒體技術應用方向

多媒體技術方向開設Photoshop、CorelDraw、Flash、3DS Max四門課程。教學目的和宗旨是為廣告公司、設計公司、網絡公司等計算機設計單位培養美工設計人員。教學對象為直接面臨畢業的2003級學生。鑒于畢業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必須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儲備工作經驗和技能。結合學生的特點,共設計了三套方案,經過嘗試與修改,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高職本科類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

第一套方案,根據課程用途,設計多個項目。以項目為依托,主要講解項目的制作流程、注意事項,把理論知識融入到項目的制作中讓學生掌握。如平面設計課程分解為招貼廣告、海報設計、標志設計、版式設計、封面設計、包裝設計等六個項目。

第二套方案,在項目制作前,先通過案例講解知識點,在案例進行到相當的程度后,再采用第一套方案。

第三套方案,在前兩套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項目化教學較為完善的方案。流程為,先呈現本門課程的總體框架,后采用案例展示,最后呈現項目。這種方式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良好,但需特別強調的是:(1)案例需要精心挑選,必須要在案例中融入所有的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2)項目必須精心設計,囊括本課程所有的應用領域;(3)教師必須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豐富,能隨時解決項目實施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4)學習小組劃分要充分考慮個性的差異;(5)鑒于課時問題,知識總體框架盡量簡單明了。

經過嘗試,發現第一套方案比較適合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只為了解項目制作流程的綜合課程的大型項目的教學。第三套方案比較適合學生剛接觸某門課程、單課的教學。無論何種方式,項目都必須精心組織。

經過項目化教學改革實驗,我們對整個過程的工作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參與改革實驗的老師寫出了情況分析報告,組織全系教師召開了教師經驗交流和研討會、學生座談會,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項目化教學分析報告,總結了教學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下一步開展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3.4教學改革成果

采用“項目化教學”的組織形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通過任課教師和學生的情況反饋,“項目化教學”培養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學生學習的方向明確,目標清晰;

(2) 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入主動學習的;

(3)“項目化教學”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在2003級分方向培養、實施項目化教學的改革試驗的基礎上,我們從2004級開始全面啟動分方向培養、實施項目化教學的改革計劃。通過幾年來實施項目化教學的過程,我們整個教學工作發生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下面著重談兩點體會:

(1) 用項目驅動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項目化教學中,要采用少講精講,用項目來拉動教學的教學策略。在上課過程中教師都是挑選有代表性的例子(不一定在教材上)精講,并且幫助學生分析它會用在什么地方,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而類似的例子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引導學生去學習相關的知識點,扭轉學生被動參與學習的局面,使學生逐步完成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 項目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通過一年多的項目化教學實踐,參訓學生獲得了扎實的職業能力,在就業招聘過程中,在和同類專業本科生的平等競爭中以過硬的職業技能而嶄露頭角,脫穎而出,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器重。目前,參訓學生有一部分能夠順利的闖進北京、深圳、廣州、濟南、青島等大中城市,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實現了高質量就業。

4形成有特色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幾年來的教學改革,我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這四個方案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特點:

(1) 課程設置緊緊圍繞核心能力的培養。對每個專業我們通過認真的分析和廣泛的社會調查,確定了專業的職業核心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明確職業核心課程,圍繞職業核心課程設置我們的課程體系,使每個專業的課程有比較明確的崗位目標,形成了每個專業鮮明的專業特色和目標定位。

(2) 在能力培養方面形成了項目化教學的培養模式。我們把課程教學計劃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職業基礎課程,沒有明顯的專業特征,計算機各專業統一開設,在第一學年完成,職業基礎課程是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主要由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語言基礎,計算機的組裝維護課程,英語課程和計算機操作的技能課程組成。第二部分是計算機方向(專業)課程,這一部分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各個專業開設的課程緊緊圍繞該專業的培養目標,為第三階段的崗位課程和項目課程打基礎。第三部分是崗位課程,我們也稱為項目開發課程,是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的運用,在項目導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項目的制作,這一部分是我們整個培養計劃的關鍵,要求指導教師要認真選擇合適的項目,對項目的完成所用到的知識要有一個概括介紹,引導學生初步進入到項目開發的過程中。

(3) 課堂教學模式和項目導師制教學改革初見成效。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通常我們的課堂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堂,這已經不能適合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特點和發展要求,通過課題研究,我們在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我們的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基本上完成了由傳統的授課模式向項目、任務驅動的過程化教學模式的轉變。并且每一位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和社會的需求設計和開發1~2個綜合項目。在最后學生的項目開發階段,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教師選擇項目,全面實現導師制教學。

第11篇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教學質量標準

信息產業是當今世界第一大產業,計算技術是信息化的核心技術,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等6個基本專業和3個特設專業歸入計算機類專業,使全國高校相關的專業點數達到2481個。因此,研制計算機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對于提高高校計算機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制定標準的基本原則

1. 面向專業類

本科生培養正逐漸實現在拓寬夯實基礎的前提下,突出專業人才特色的策略。“十五”和“十一五”期間,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研制的“專業規范”基本上都是面向專業的。現在要面向專業類,最關鍵的是解放思想,擺脫專業約束,站在專業類的高度去審視問題,包括師資專業背景、工程背景、專業知識領域、專業特殊實驗及實驗平臺等方面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困難的是搭建恰當的專業類平臺,使得各個專業可在“類”的基礎上建立專業的特殊要求,并實現類和專業的有機結合,而不是簡單地將幾個專業標準“集合”起來。

專業類平臺的建設以教指委制定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公共核心知識體系與課程》、《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方案》和《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為基礎,同時參考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采用的通用標準加專業類補充標準的做法,包括《計算機類專業補充標準》。

2. 體現基本要求

如何體現計算機類專業教學基本要求,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作為國家標準,需要體現專業類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關鍵詞是“本科”和“基本”。通俗地說,高,不能“985、211化”;低:不能“職業化”。一是因為參與制定的主要人員多是工作在“985工程”、“211工程”大學和一些大型企業,有著很強的“985、211”情結,再加上“國家標準”的帽子,就容易傾向于“985、211化”。二是一批新建本科專業點仍處于從職業教育向本科教育轉型的過程中,部分專業點雖然建起來了,辦學條件、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水平很難說已經達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標準應該能夠有效地引導和促進新建本科專業點快速提高教學水平。

第二,不能將標準的內容限定得太死,要有利于專業特色的形成。我們的基本原則是,以“能力為要求,知識領域為建議,課程為示例”,不過多限制知識,特別是課程,給學科和專業留下充分的空間。首先給出能力培養的要求,再按照國際先進的描述體系,也就是知識領域(Knowledge Area)、知識單元(Knowledge Unit)、知識點(Topic)的架構描述計算學科核心知識體系,充分體現國際等效和我國的實際,引導人們考慮學科的本質和核心,改變人們習慣的、具有明顯經驗特征的、面向課程的教學計劃設計與描述習慣。在這里,課程體系只作為示范性的例子。這樣既規定了教學基本內容,又沒把課程限制死,不僅可以使各個專業點按自己的特色設置課程,還能夠較好地體現以知識為載體,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育。

第三,做到國際接軌。我國從2006年開始試點進行國際等效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目前已有計算機類、機械類、電子信息類等15個專業類參與。2013年6月,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的簽約成員。因此,對計算機這樣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基礎的工科類專業來說,保持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等效,就保證了國際等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最早參與這項工作的專業,我們充分地利用了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

3. 保障標準相容

首先,必須考慮與教指委先前研制的專業規范的相容。我們曾研制了《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等規范和指導文件,共約180萬字。它們都是標準研制的重要基礎,而標準則是這些規范和指導方案的濃縮形式,是其延續,是促進其推廣和實施的“力量”。依據這樣的原則,保持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的相容和等效也就順理成章了。

關于和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等效性問題,可能有人擔心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比較高,一些學校可能達不到要求。實際上,過去教指委在制定這些規范和指導性文件時,就考慮到計算機類專業的基本要求,同時考慮國際接軌。可能由于歷史短、條件限制等因素,目前部分高校專業點教學可能還達不到要求,但要相信這些高校能完善自己的工作,使之達標。根據調查,近年來高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質量和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能夠較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

4. 引導專業改革

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我們力圖從以下五個方面把握專業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給各個辦學單位適當的引導。

(1)目標制導。目標制導(OBD,OBject Directed),又稱為目標導向,強調培養目標對培養計劃和教學活動的有效制導作用。所謂制導,就是要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畢業要求”,再根據畢業要求的實現需求設計課程體系,開展教學活動,落實“最終能體現在全體合格畢業生身上”這一培養目標的基本屬性。因此,各專業點的培養目標及其制定要滿足以下要求:一是必須符合所在學校的定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二是表達畢業生主要就業領域、競爭優勢、畢業后5年左右事業發展預期;三是面向全體畢業生而不是面向優秀畢業生;四是要具體、能夠分解落實,要作為教學活動的具體追求;五是要定期評價,且在評價中有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六是要向教師、學生、社會公開。

(2)持續改進。標準引導高校建立持續改進(CQI,Continue Quality Improve)的質量保障體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一是建立健全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教學大綱(含實驗大綱)編制、課堂教學、課程考核、實驗教學、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 等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和有效的監控,定期進行教學質量的評價。二是建立健全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以及社會有關各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定期對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等進行評價。三是建立健全持續改進機制,保證其有效運行,使質量監控與畢業生跟蹤反饋結果及時有效利用,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保證人才培養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3)產出導向。標準推崇產出導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學觀念,引導教師追求教育教學活動在學生身上產生的效果,把課程評價的標準從原來的“教了什么”,提升到“學生學會了什么,會做什么”。強化畢業要求支持培養目標實現的意識,要求課程教學到考核都能夠保障培養要求相關條款的有效達成,保證培養方案制定科學、實施有效。建立與畢業要求相適應的各項教學活動效果評價體系,而且這些評價體系要實用,最終保障培養目標的實現。

(4)從面向學科走向面向社會需求。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入學率的提高只是表象,教育教學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變革。在精英教育階段,高校濃厚的學科情結體現在本科生培養方案面向學科制定。在大眾化教育階段,人才培養需要更多地考慮社會需求。目前,一些高校仍然面向學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工作與社會實際需要相脫節,導致了畢業生不能順利就業的尷尬局面。為此,標準強調了面向社會需求的基本要求。

(5)能力導向。標準倡導能力導向(CCD,Capability Cultivation Directed)的教育,強調知識為載體、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觀念。知識的快速增長和變化、未來實際問題的求解,都要求學生能夠綜合地、靈活地、探索性地運用知識有效地解決問題,這就是能力,包括學習新知識、創新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標準在畢業要求、知識領域選擇上,把能力培養作為基本要求,引導高校把知識性教育變成能力導向的教育。根據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標準提出要重視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了解基礎理論課程的作用,善于動腦、動手。標準強調重視思想和方法的學習,避免基于特定平臺開設核心課程,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對能力的具體解讀,標準參考了教指委前期研制出版的《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專業能力構成與培養》。

二、標準的主要內容

1. 專業類描述

標準對專業類的描述,旨在引導各個專業點的舉辦者從認識專業開始,踏上面向社會需求辦專業、理性辦專業之路,探索如何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而不是將學生限制在一個相對狹窄的專業內。

為此,標準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安全等計算機類專業的主干學科統稱為計算學科,涵蓋了科學、工程、技術和應用。標準在明確計算學科根本問題的同時,分別指出了各部分的核心問題,學科呈現的抽象、理論、設計3個形態,以及豐富的學科方法學內容(支持專業能力培養)等,為人才分類培養和能力導向教育提供引導。

關于計算機類專業的地位,標準指出:計算學科已經成為基礎技術學科,計算已成為第三大科學研究范型,計算思維已成為現代人類重要思維方式之一等;關于計算機類專業的作用,標準指出:計算技術是信息化的核心技術,其應用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等;關于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指出:本專業類人才培養呈現出大規模、多層次、多需求趨勢,獲得了社會的高度認可,是一個供需兩旺的專業類。不同類型人才培養應面向不同問題空間,需要強調不同的教育策略,同時體現計算學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消除專業類人才培養目標趨同、課程體系同質化的現象。

2. 培養目標

在標準研制過程中,我們對專業類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這樣考慮的:面向專業類;面向研究、工程、技術、應用需求的各類人才;強調最基本的要求;描述要簡潔明了。

標準關于專業類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表達,除了明確要求遵守法律法規、強化社會和環境意識、強調團隊合作能力、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等外,還要求掌握基本科學方法,具有包括計算思維在內的科學思維能力,運用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設計計算解決方案,實現基于計算原理的系統,在相關領域具有就業競爭力。

3. 業務方面的畢業要求

標準關于大學生的畢業要求是全面的,其中關于業務方面的要求有4條:

(1)掌握從事本專業工作所需的數學(特別是離散數學)、自然科學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學與管理學知識。

(2)系統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經歷系統的專業實踐,理解計算學科的基本概念、知識結構、典型方法,建立數字化、算法、模塊化與層次化等核心專業意識。

(3)掌握計算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強烈的工程意識,并具備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對結果進行分析的能力。

(4)了解計算學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創新意識,并具有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初步能力。

4.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標準要求教師具有計算機類相關專業學習經歷,具備與所講授課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設計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承擔的授課任務限定在合理范圍內,保證在教學以外有精力參加學術活動、工程和研究實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講授工程與應用類課程的教師具有課程相應的工程背景;承擔過工程性項目的教師需占有相當比例,并具有與企業共同工作的經歷。

全職教師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并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具有與承擔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能力,掌握所授課程的內容并能按照畢業要求、培養目標實施教學;參與學生指導,結合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

5. 知識體系與課程

標準定義計算機類專業知識體系與課程的基本策略是:能力是要求,知識領域是建議,課程是示例。

一是構建專業類平臺。除了社會、經濟、法

律、數學和自然科學類教育外,標準把學科基礎知識作為專業類知識體系的必修內容,覆蓋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等知識領域,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旨在培養學生在軟硬件設計能力、計算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給出專業特殊要求的必修內容。例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包含數字電路、計算機系統結構、算法、軟件工程、程序設計語言、智能系統、系統基礎等知識領域的基本內容,旨在培養學生將基本原理與技術用于計算學科研究以及計算機系統設計、開發與應用等工作的能力;軟件工程專業課程包含軟件建模與分析、軟件設計與體系結構、軟件質量保證與測試、軟件過程與管理等知識領域的基本內容,旨在培養學生將基本原理與技術用于對復雜軟件系統進行分析、設計、驗證、確認、實現、應用和維護,以及軟件系統開發管理等能力。

6. 人才培養多樣化建議

第12篇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培訓師;就業指導

一、困境

根據筆者的調查了解,現階段國內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的就業已經由專業設立之初的供不應求、高質量就業轉為就業困難、就業質量難以保證。以筆者為例,筆者1999年稀里糊涂考進某省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學習時,盡管成績一般、缺少特長,但仍然能夠進入某老牌省屬本科院校教育技術學系擔任教師,因為那時擴招、各高校紛紛建立教育技術學專業伊始,正是用人之際,自然好就業。到如今,非但大學教不了,連進中學教書都困難。如此困境,相差懸殊,究是為何?首先我們要對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入手。通過查閱我國多數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培養方案我們不難發現,現階段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大致有如下5個:

(1)教育技術理論方面:主要側重于教育技術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事本專業的教學工作。

(2)信息技術教育:擔任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和企業培訓人員。

(3)影視媒體創作:在各中小型電視臺從事廣播電視節目創作工作,或在一些私營影視公司從事圖形圖像處理工作。

(4)教育軟件工程:在社會各個領域從事設計、開發和管理教育軟件、教育資源、教育平臺和教育游戲軟件。

(5)現代遠程教育:在網絡學院、電視大學、函授學院、企業等單位承擔遠程教育系統的設計、開發、學習支持幫助及維護等服務性工作。

上述5個方向設立之初,較好的反應了社會需求,也能夠體現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和優勢。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校專業的不斷細化和時間流逝,這些傳統的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專業的優勢就業渠道已經人滿為患、日趨飽和,留給后來的畢業生就業門路幾近窘迫、無路可走。但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近3年我校該專業畢業學生186名,38名能力較強的畢業生能夠考入中小學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和為企業員工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和各級電教館工作的學生幾乎沒有,還有極個別的學生從事了影視媒體創作或者教育軟件開發的工作,部分考試發揮較好的就讀本專業或其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幾近半數的畢業生不能再本專業或行業內就業。這既反映了我們專業培養計劃的失效,也不能夠真實體現專業發展的前景和魅力,更對學校的招生和學生的就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二、析因

造成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前面已經講到的外部環境問題。但單單就教育技術學這個專業而言,又可以分為專業原因和人的原因兩方面。一方面,教育技術學專業本屬二級學科、邊緣學科、新興學科、應用性專業,學科的歷史、廣度、深度不夠,對于專業長遠的發展、應用和學生的成長、就業缺少足夠的規劃設計和宣傳推廣。其他諸如機械制造、土木工程等等專業行業建設發展的深度、廣度都比較成熟。這是專業的原因。另一方面還存在學生學藝不精和教師教授不細。有人將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的學生稱為“萬金油”,說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學而不精,無一專長。話雖尖銳了一些,但也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目前多數院校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的學生基本上都具有這一特點。在計算機能力方面不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電子技術上不如物理學專業的學生,在教學的基本技能方面不如教育學專業的學生,在影視節目制作方面不如影視專業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學生。結果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式下失去了競爭能力,造成就業困難。這個當中除了個別學生學習不努力、積累較少以外,也有專業設置的問題。太多東西要學,所花時間和精力有限,自然只能泛泛而已,比不過人家術業專攻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教師身上,學科中的新技術、新理論的更新,甚至部分高層次人才、高水平師資本就是稀缺資源。

三、解困

盡管由于之前講的種種原因造成了一段時期內,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就業的困局。但筆者發現相對于當前學校教師相對飽和、入職條件高、難度大的困境,廣大培訓機構、民營學校和各大企業內訓中培訓教師的需求大、準入門檻低、市場前景廣闊,只要積極引導、切實投入、加以時日,廣大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就能從培訓師這樣一個崗位找著既對口、又輕松,并且發展前景可觀的工作平臺。

(一)什么是培訓師?

培訓師是指根據市場發展狀況和企業自身需要,運用現理念和手段,策劃和實施培訓項目,并從事培訓咨詢和教學活動的人員。培訓師在市場上主要分為兩類:企業培訓師(TTT)和職業培訓師(PTT),他們的主要職責和特征有:

(1)產品培訓課件的制作、宣講,對客戶進行產品知識培訓、答疑;

(2)擅長領域廣泛,比如:團隊建設、企業文化建立和企業內部流程改造、溝通學、LT思維管理、頭腦風暴、企業教練、執行力提升、團隊激勵和個人激勵、個人職業生涯開發和規劃、成功學、巔峰潛能銷售等;

(3)專業、高效、形象氣質佳,能對客戶產生一定或者強烈的思維沖擊和洗禮,幫助客戶有效提升進步;

(4)能適應經常出差講課。

(二)培訓師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1)在特定、專長領域內不斷學習研究,根據市場需要設定系列培訓課程;

(2)根據不同行業、公司的培訓需求的不同,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課程的開發和調整;

(3)運用各種培訓方法和培訓工具,講授培訓課程,實現培訓目標。

(三)如何將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本科生培養成為優秀的培訓師?

(1)增加企業培訓課程設計等相關學習課程;

(2)注重學生教師普通話、備課、教學等教師基本素質培養;

(3) 加大學生培訓設計、教學實踐能力的實訓;

(4)打破學生一定要考編、穩定等固有“鐵飯碗”就業思路的局限;

(5)培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幫助學生結合專業、興趣、特長合理設計學涯和生涯;

參考文獻:

[1] 胡鄉峰,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目標探析,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8)

[2] 胡凡剛,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的困境及應對策略,當代教育論壇,2004(9)

[3] 劉志翔, 祝娟, 戚國銀,淺析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教育技術專業發展,科技信息,2008(11)

[4] 孟亞玲, 魏繼宗, 解文元,教育技術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中的問題及對策,中國電力教育,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