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0:17: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制度經濟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改革的關鍵在于宏觀整合問題的解決。
怎樣對其他國家的改革經驗進行正確看待,防止借鑒他國經驗時發生謬誤,進而對宏觀整合過程造成影響。因為“交易費用”具有檢驗標準和不確定性特征,當部分社會實踐證實了理論后,也僅僅能夠認為這一理論符合一定范圍、時期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而在進行自身的制度安排時,有必要參考其他社會的實踐經驗,并進行適當改造。引進的經驗從局部向一般適用性轉化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是錯誤的。這是制度的體系性特征。
2、穩妥推進“可控經濟實驗”。
經濟體制改革具有特定的公共產品性質,通常情況下,自發的供給無法達到最佳供給水平,政府是主要的制度供給者。因為制度變遷價值的判斷需要以一個可以比較交易成本的參照物為基礎,則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經濟實驗”這樣的參照物,也就是,首先在我國的某個領域或某個局部進行試驗,獲得經驗后進行廣泛推廣。政府不應完全包辦制度供給,很多微觀的市場制度還應以市場和實際需要為導向。
3、注重產權界定的連續性和效率。
因為制度經濟學具有交易成本衡量和主觀性缺陷,因此,在具體應用過程中,無法保證制度改進的帕累托最優,而且無法保證這種制度的應用具有必然的市場競爭優勢。在一定的產權界定、行業和地區內無法實現改進。
4、放開微觀管理制度的借鑒。
保持制度實驗與整合設計可控的基礎上,需盡可能保持微觀領域的放開性。保證微觀領域能夠有效借鑒成功的經驗,對各種微觀經濟主體進行重塑,設定制度變遷相關的參照指標,保證各個企業在進行產權初始界定后,能夠重新整合產權資源和交易,保證所有契約均可以在更加安全和便捷的條件下達成。
5、構建新的宏觀制度理論體系。
將中國實際情況與的基本理論相結合,是其在我國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有助于的創造性發展。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結果證實,該制度也可以在發展與加工的基礎上,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帶來實際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以19世紀德國歷史學派作為思想淵源的制度經濟學,作為一個學派產生于19 世紀20 年代初。其產生之后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以凡勃倫、康芒斯和米切爾等為代表的舊制度經濟學時期;20世紀30到40年代,以伯利、米恩斯和加爾布雷斯等為代表的從舊制度經濟學向新制度經濟學過渡的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今,以科斯、諾斯和威廉姆森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時期。[1](p.3)而對發展經濟學影響最大的是處于第三階段的新制度經濟學思想和分析方法。
本文將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介紹發展經濟學的困境與制度分析的興起,第二層次闡述制度分析引入后對發展經濟學的改進,第三層次由制度分析方法的不足之處看發展經濟學今后的發展。
一、發展經濟學的困境與制度分析方法的興起
隨著二戰以后一批殖民地國家的獨立,發展經濟學應運而生。從其誕生之日起,發展經濟學就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實踐休戚相關,其對發展中國家現實的解釋力和其政策主張的切實效果將直接決定該學科的發展命運。20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結構主義從發展中國家的“結構剛性”出發,提出“資本化、計劃化和工業化”“三位一體”的“國家控制教條”(拉爾語),政策推行的結果盡管使一些國家經歷了初期的短暫增長,但最終使廣大發展中國家使陷入了農業停滯、工業蕭條、尋租盛行、二元結構次級分化和經濟發展乏力的惡果。
不僅如此,結構主義在以發展中國家特殊國情為基礎,向理論宏觀化方向發展的同時,其理論基礎卻依然置身于傳統西方主流經濟學中,自覺不自覺地將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作為參照來提出其思想和政策主張。一句話,沒有將對發展中國家現實的研究貫徹到微觀層面,結構主義最終造成了發展經濟學微觀與宏觀的不協調,影響了其整體的一致性和完善性。理論建構和政策實踐上的雙重缺陷,最終使結構主義主導的發展經濟學逐漸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在猛烈抨擊結構主義中興起的新古典主義,在制度既定、交易成本為零和完全信息的嚴格假定下,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與發達國家的人們一樣會在理性的驅使下,對價格機制做出靈活的反應。發展中國家只要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經濟發展就會自動實現。既然“價格—市場”機制可以同時解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問題,那么獨立的發展經濟學就無存在的必要。在新古典主義“單一經濟學”(哈伯勒語)主張的沖擊下,發展經濟學面臨著“走向死亡”的危險。
事實上,正如尼古拉斯·阿爾迪托-巴萊塔所指出的,“過去經濟學家之所以不能夠充分解釋經濟增長,關鍵是第四個因素—制度—受到忽視。”[2](p.2)無論是結構主義還是新古典主義,其共同缺陷是都忽視了制度對于經濟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也未能看到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制度缺陷,這不僅損害了經濟效率,而且也使持續的經濟發展成為不可能。
早期已有些經濟學者意識到了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如劉易斯在對經濟增長源泉的分析中指出,技術進步是表層原因,而由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專利制度等所激發的技術創新熱情才是更為深層次的因素。他對二元結構的分析顯著的解釋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制度各方面的不均衡性。繆爾達爾討論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循環累計因果效應,揭示了其制度根源,提出只有進行農村土地制度創新,才能擺脫惡性循環,走向良性循環。庫茲涅茨對大量低收入國家的歷史統計和羅斯托對“傳統社會”的分析,也體現了政治結構、法律體系及社會文化整合等方面的特征,指出了制度缺陷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的根源。但是,在這些學者看來,制度是很難進行嚴格分析的范疇。他們只是描述、羅列了大量的現象,并沒在制度研究方面形成體系。[3](p.362)激進主義學派的發展經濟學者也注意到了制度因素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但他們更多的是從階級的視角來分析的。
制度分析方法真正對發展經濟學產生巨大影響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利用科斯和諾斯等人開創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方法,對以資源、技術和人的偏好來解釋經濟增長的傳統經濟思想提出了挑戰,為發展經濟學提供了新視角。在短短的十幾年內,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方法已經引起了發展經濟學家們的高度重視,制度內生的經濟發展理論已成為發展經濟學的一種流行的觀點。[4](p.41) 二、新制度經濟學的引入給發展經濟學帶來的新變化
1、在方法論上
新制度經濟學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對傳統的發展經濟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們在對新制度經濟學開山鼻祖科斯論文的詳細考察中發現,“其研究方法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僅僅研究現實的經濟現象,不僅研究的對象是現實中出現的具體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條件也要符合現實;二是注重以個案為基礎的小樣本研究,重視歸納,但不排除演繹;三是從邊際上入手。” [5]諾斯也強調:“歷史至關重要。……因為現在和未來是通過一個社會的連續性與過去連接起來的。今天和明天的選擇是由過去決定的,過去只有在被視為一個制度演進的歷程時才可以理解。”[6](p.2)這對后來運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發展問題的學者產生了深遠地影響。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等人對“運用啟發式研究”的推崇即與科斯、諾斯一脈相承。他們期望“運用啟發式研究來詳細闡述選擇—行動的情況以及這些情況內在的約束和刺激”,傳統經濟發展理論特別是新古典理論“被過度概括模型的危險……(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通過對啟發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環境適時并安置可變物進行詳細說明而得到避免 。”在現實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制度分析可允許我們“穿透”社會事實而不是遠離事實的分析模式來對發展問題予以說明。同時,通過“跨文化的啟發式研究”得到大量的個案積累,也“應該產生對不同的社會和文明內在的行動傾向理解水平”。[2](pp.351-353)
事實上,不同國別發展績效的差異,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釋,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許多情況下對發展績效會有更大的影響。新制度經濟學個案研究方法的采用正是源于其對不同時空中制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具有的較大異質性和特殊性的深刻洞見。新古典主義的約束條件根本不足以表達這諸多的復雜性。傳統的發展經濟學是在偏好既定的假定下將對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意識形態等制度因素給排除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制度經濟學不僅克服了新古典經濟學的過度簡單化傾向,而且還克服了其把經濟理論置于抽象時空的。
以赫希曼、繆爾達爾為代表的早期發展經濟學家也曾就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情況進行過個案研究,但由于其主要是從總體上來把握有關變量,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新制度經濟學倡導方法論個人主義,認為“對社會單位的分析必須從具體成員的地位和行動開始”,“‘社會’、‘人民’、‘企業’或‘政黨’不是再被認為是‘一個像個人一樣行動的集體’”。[7](p.4)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等學者也明確指出,“采取這樣的(啟發式研究)方法時,我們不必設想人類經驗的世界需要被概念化為諸如‘國家’和‘社會’、‘市場’和‘經濟集團’或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類籠統的東西。我們可以取而代之地設想交換關系存在于所有社會之中,市場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行動情況中的角色既面臨約束也面臨機會,約束和機會的存在依靠各種結構的環境所組成的要素之中。”[2]( p.351)對特定環境下個體行為的重視有可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建立堅實的微觀基礎,克服結構主義微觀基礎建構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義過于抽象的不足。
雖然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在引入制度作為分析對象的前提下,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義方法的“內核”,具有與新古典主義一樣的靜態和比較靜態的分析特征。但是,以諾斯和福格爾為代表的新經濟史學派,則通過對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歷史的考察,更具有動態特征。避免了新古典方法將靜態方法用于分析發展這一動態問題的窘境。
2、在發展的決定因素上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變化
1新制度經濟學的引入在方法論上給發展經濟學帶來的新變化
新制度經濟學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對傳統的發展經濟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們在對新制度經濟學開山鼻祖科斯論文的詳細考察中發現,“其研究方法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僅僅研究現實的經濟現象,不僅研究的對象是現實中出現的具體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條件也要符合現實;二是注重以個案為基礎的小樣本研究,重視歸納,但不排除演繹;三是從邊際上入手”。在現實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制度分析可允許我們“穿透”社會事實而不是遠離事實的分析模式來對發展問題予以說明。
事實上,不同國別發展績效的差異,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釋,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許多情況下對發展績效會有更大的影響。新制度經濟學個案研究方法的采用正是源于其對不同時空中制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具有的較大異質性和特殊性的深刻洞見。新古典主義的約束條件根本不足以表達這諸多的復雜性。傳統的發展經濟學是在偏好既定的假定下將對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意識形態等制度因素給排除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制度經濟學不僅克服了新古典經濟學的過度簡單化傾向,而且還克服了其把經濟理論置于抽象時空的。
早期發展經濟學家也曾就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情況進行過個案研究,但由于其主要是從總體上來把握有關變量,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新制度經濟學倡導方法論個人主義,認為“對社會單位的分析必須從具體成員的地位和行動開始”,“‘社會’、‘人民’、‘企業’或‘政黨’不是再被認為是‘一個像個人一樣行動的集體’”。市場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行動情況中的角色既面臨約束也面臨機會,約束和機會的存在依靠各種結構的環境所組成的要素之中”。對特定環境下個體行為的重視有可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建立堅實的微觀基礎,克服結構主義微觀基礎建構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義過于抽象的不足。
雖然新制度經濟學在引入制度作為分析對象的前提下,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義方法的“內核”,具有與新古典主義一樣的靜態和比較靜態的分析特征。但是新經濟史學派,則通過對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歷史的考察,更具有動態特征。避免了新古典方法將靜態方法用于分析發展這一動態問題的窘境。
2新制度經濟學的引入在發展的決定因素上給發展經濟學帶來的新變化
反貧困首先始于對制約發展因素的探討。所以對發展決定因素的求索一直是發展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經濟學家依據哈羅德―多馬模型和羅斯托的“起飛理論”,認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形成是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和決定因素,形成了過分強調資本形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唯資本論”。根據這種理論,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在于資本稀缺。納克斯提出貧困惡性循環理論和納爾遜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則進一步展示了資本不足與發展停滯的惡性互動關系。
但“唯資本論”忽視了這樣的事實,即在發展中國家資本不足的同時,廣泛地存在著資本低效配置和資本浪費現象。正如麥金農所指出的,“在所謂資本匱乏并且某些特定部門遭受供給瓶頸限制的經濟中,普遍存在的卻是過剩的未充分利用的工廠和設備。”新制度經濟學指出,“土地、勞動和資本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發揮作用。制度至關重要。”這充分說明,資本不足不是阻礙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欠發達的結果。阻礙發展的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不少落后國家尋租盛行,不僅使生產經營者在提高經濟效率方面的動力消失,而且還導致整個經濟的資源大量耗費于尋租活動,并且通過賄賂和宗派活動增加了經濟活動的交易費用。所有這些方面無疑大大削弱了國民經濟的內在實力,并且使得發展經濟急需的投資或者難以形成或者投資方向和結構受到嚴重扭曲。
在猛烈抨擊“國家控制教條”中起家的新古典主義,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嚴重的“政府失靈”,正是“看得見的腳”對“看不見的手”的踐踏應該對糟糕的經濟績效負責。只要政府放棄對經濟的過度干預,讓經濟系統“獲得正確的價格”,市場機制會自動地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靜態的最優必將最終轉化為有效率的動態經濟發展。而作為新制度經濟學基礎的科斯定理告訴我們:交易是市場的前提。在交易成本為正的現實世界里,沒有適當的制度,任何有意義的市場經濟都是不可能的。奧爾森也明確指出,興盛的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夠保障個人權利的制度。沒有這些制度,也就沒有人會積極地儲蓄和投資。諾斯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則開門見山地指出:有效率的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也是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所在。因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者更確切的說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
3新制度經濟學的引入在發展政策上給發展經濟學帶來的新變化
發展中國家存在結構剛性和資本短缺的結構主義的自然主張是,利用國家的力量扭曲資源價格進行資本積累,組織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平衡或有選擇的大規模投資,以期借此走出貧困陷阱。新古典主義則認為,只要政府“使一切自由化,使一切私有化,然后呆在一邊”,經濟就能自然地得到發展。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制度系統。因為:①制度通過確定明確的規則,增加了資源的可得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因而減少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促進了市場更好的運行;②制度通過明確界定產權,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鼓勵了創新和企業家的出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③制度通過建立社會活動的基本規則,擴大了人類在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領域的選擇機會,從而進一步豐富了發展的內涵。
特定制度的出現與否取決于對它的需求和供給,公共選擇理論和“諾斯悖論”卻向我們昭示:政府一方面可能通過安排激勵系統來刺激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統治者的偏好、意識形態剛性、官僚政治等因素而導致政府維持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有鑒于此,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在促進發展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重于一切。而有效率制度安排的出現要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共同作用,特別是對政府要施加嚴格的限制,即建立一個受限政府。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制度經濟學破除了結構主義“政府萬能”和新古典主義“市場萬能”的幻想,為發展經濟學的政策研究和取向提供了更為現實的視角。
結束語:無論是在方法論上,還是從理論本身涵蓋的內容來講,新制度經濟學都汲取了結構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諸多積極因素,并在自己的框架內進行了富有啟發意義的整合,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深化,充分反映了發展經濟學微觀實證化,內部各學派之間融合的發展潮流。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制度分析方法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的地位日高,可能是發展經濟學真正的復興之路。
參考文獻:
[1]呂中樓.新制度經濟學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查字典為您提供“經濟學理論中國奇跡的制度經濟學分析”解決您在寫國際經濟論文中的難題
經濟學理論中國奇跡的制度經濟學分析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經濟學理論中國奇跡的制度經濟學分析”,更多內容請點擊查字典論文頻道。
關鍵詞:近代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馬克思制度分析框架
中圖分類號:F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6)03―0005―08
從廣義上講,馬克思采用了制度分析,是較早把制度納入經濟分析中的理論家。但是馬克思在理論基礎、分析工具方面既不同于早期的制度經濟學家,也不同于后來的新制度經濟學家,馬克思的分析框架有其獨特的視野。國內外不少學者認為馬克思理論就是制度經濟學理論,這種判斷準確嗎?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新舊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到底存在什么區別?構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制度分析框架,確立馬克思在制度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是本文要探討的一個中心問題。
一、文獻綜述
近些年來,制度分析已經成為經濟學甚至社會科學中的一種流行方法。國內外關于馬克思理論與制度經濟學關系的文獻越來越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1.馬克思就是制度經濟學家。日本學者繁人都重認為“在凡勃倫之后,制度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出現了繆爾達爾、加爾布雷斯等制度經濟學家。我把馬克思也看成是一位制度經濟學家或許走得太遠了。但是根據我以社會經濟制度和技術進步相互影響大小的界定,馬克思在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問題上是最成功的,這十分令人欽佩。這也算是我所界定的制度經濟學的一個特點吧。”[1]123這種觀點把馬克思理論劃入了制度分析體系中。但在國外理論家中認為馬克思是制度經濟學家的人并不多,反而在國內,我國不少學者認為馬克思是真正的制度經濟學家。對于制度主義如何定義理論界并沒有公認的看法,寬泛地講,我們可以把注重制度分析的經濟學家都可稱作為制度經濟學家。但是嚴格地講,我們還是應該以美國近代制度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作為討論的參照點。
2.馬克思理論中的一些概念能為制度分析所用。法國的亨利?勒帕日在其《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一書中指出,新制度經濟學從一些純粹的馬克思概念(例如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聯系)出發,反而可以發展一種解釋歷史的非的經濟分析。馬克思關于制度分析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對制度經濟學家產生過重要影響,有的甚至借用馬克思所使用過的一些概念。但由于這些學者在價值觀及理論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在借用馬克思的制度分析概念時得出非的經濟分析是可以理解的。這也表明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西方制度經濟學家的分析是有差異的。
3.馬克思的制度分析框架是最有說服力的分析框架。諾思說:“在詳細描述長期變遷的各種現存理論中,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說服力的,這恰恰是因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2]23。從諾思的這段話來看,制度變遷可以分為長期的制度變遷和短期的制度變遷。馬克思的制度分析適用于長期的制度變遷分析,而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則適應短期的制度變遷分析。這種分類從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種“二元狀態”是不利于把制度分析作為一種分析范式發展的。我們需要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構建一個一般的制度分析范式。
二、馬克思制度分析與制度經濟學家的異同
重視對制度的研究,既是馬克思理論的特點,也是新舊制度經濟學派的共同點,這是共同的切入點,但在理論基礎或參照系上有較大差異:馬克思的理論基礎是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科斯定理,近代制度經濟學是反理論的;在分析工具或框架上,新制度經濟學是新古典經濟學的,馬克思是歷史唯物主義,舊制度學派是描述式的。
(一)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近代制度經濟學的異同點
近代制度主義在奠定了制度規范和習慣的重要地位后,低估了花大力氣描述經濟政治制度的性質和功能這種工作的意義,制度主義者變成了出類拔萃的資料收集者。這種錯誤主要是方法上和認識上的,并且除了凡勃倫和少數其他人外,許多制度主義者都犯了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主要體現在他們企圖通過越來越細地描繪具體的經濟制度的圖景來展示“現實”。近代制度學派沒有理論框架。沒有理論框架,科學就不可能進步,并且沒有任何對現實的觀察是獨立于理論或概念的。近代制度學派一直執行著雙重職能:一方面提供對主流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批判;另一方面,提出關于經濟的以及進行經濟研究分析的一個可供替換的概念體系。
近代制度學派思想的主要特點是整體主義和進化主義。制度經濟學的更深層次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六個方面:(1)一種關于社會變化的理論。(2)一種關于社會控制和集體選擇的理淪。(3)一種關于政府經濟職能的理論。(4)一種關于技術的理論。(5)基本的原理是:資源配置的真正決定因素不是市場,而是社會的組織――制度、權力――結構。(6)側重價值概念超出價格的方面,側重由社會生活的風俗習慣所代表和實現的價值,側重潛伏在法律的運行準則中并由其實現的推定價值[3]932。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近代制度經濟學有許多共性的東西:都強調整體主義和進化主義;都把技術(或生產力)作為解釋社會經濟變化的決定性因素;都認為資源配置的真正決定因素不是市場,而是社會的組織――制度、權力――結構等。
從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近代制度學派的關系來看,凡勃倫的社會演化思想的形成過程受到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影響。但是,他不同意馬克思的結論,凡勃倫雖然對馬克思非常推崇,但是他并不贊成馬克思關于制度演化有明確目的性的結論。在凡勃倫的社會經濟系統演化框架中,他認為該系統演化的動力是人口、知識和技能的改變(主要是技術),這些條件的變化,會引起人們對經濟和福利預期的變化,人們出于生計和改善自身稟賦的動機,從而推動社會的變遷。他認為,人類社會經濟制度演化的過程是漸進的,制度的演化過程也是新舊制度之間的競爭過程,新舊制度及其與它們所代表的習慣、方式之間的沖突推動了社會演化。從凡勃倫的人類社會經濟系統演化框架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其技術與社會習慣兩個層次的沖突與互動分析理念。他認為,技術對制度安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社會慣例和既得利益會阻礙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演化。在技術變遷與制度變遷的關系上,凡勃倫與馬克思一樣,是技術決定論者。
實際上,與近代制度主義的主要差別是在理論觀點而非方法論方面。奧哈諾認為,凡勃倫真正地遵循了馬克思的道路,但他試圖使現代化。馬克思和凡勃倫對理解制度和構成制度基礎的社會財富提供了深刻的見解,把他們對立起來是輕率的和錯誤的。因此,奧哈諾把馬克思與凡勃倫視作制度與演化政治經濟學的兩位奠基者,并廣泛探討了這兩大傳統在當展的內在聯系。霍
奇遜指出,老制度主義雖有其優點,但它過去并沒有馬克思那種提供理論體系的能力[4]。老制度學派有零碎的觀點,但是缺乏一個對制度問題進行有效解釋的理淪體系。
(二)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新制度經濟學的異同點
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近代制度經濟學的共同點要比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新制度經濟學的共同點要多得多。如前所述,與近代制度主義的主要差別是在理論觀點而非方法論方面。但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新制度經濟學分析的差異,既表現在理論觀點方面,也表現在方法論方面。
從基本信念來看,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新制度經濟學家的基本信念是有較大差異的。馬克思在制度分析方面更多地偏向于制度的平等性或公平性方面,而新制度經濟學家則更多地偏向于制度對經濟績效方面;馬克思制度分析更強調整體分析和進化論(與舊制度學派相似),而新制度經濟學則更多地使用個體主義方法論。馬克思制度分析是技術決定論,而新制度經濟學家則更多的是制度決定論(諾思)等等。
新制度經濟學最有用的研究框架是由威廉姆森提出來的(Williamson,2000)。威廉姆森的框架區分了社會或制度分析的四個相互關聯的層次。我們可以在威廉姆森提出的這個研究框架中探討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新制度經濟學的異同點。威廉姆森框架的四個層次為:
第一層次:嵌入制度或者社會和文化的基礎。這是制度層級的最高層次,包括非正式制度、習俗、傳統、道德和社會規范、宗教以及語言和認知的一些方面。
第二層次:基本的制度環境。這個層級的制度包括基本的制度環境,威廉姆森稱之為“博弈的正式規則”。這個層級的制度包括:詳細制定的憲法、政治體制和基本的人權;產權及其分配;使政治權利和產權、貨幣、基本的金融制度,以及政府的征稅權力等得以實施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制度;有關移民、貿易和外國投資規則的制度;推動基本制度環境變遷的政治、法律和經濟機制。
第三層次的制度是治理機制。這一層級制度包括被威廉姆森稱之為的“博弈的玩法”。這個層次的制度包括:其基本結構的性質得到詳細說明的、個人交易商品、服務和勞動的制度(如競爭性的市場);制約和影響合約及交易關系的結構、商業企業的垂直和水平的結構以及內部調節的交易和市場調節的交易之間的邊界的制度;公司治理以及支持私人投資和信用的金融制度等。
第四層次是指短期資源分配制度(新古典經濟學)。在以上三個層級的制度給定的情況下,這一層次的制度實際上指的是經濟的日常運行[5]。
馬克思的制度分析主要是在第一、二層級的制度問題。實際上威廉姆森在這四個層級中所涉及的核心問題是制度如何興起和演化的問題。大多數從事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人關心的只是兩個核心但又不同的問題:(1)制度如何影響經濟增長;(2)制度如何興起[6]2。制度如何興起與演化以及制度對經濟績效的作用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威廉姆森在上述四個層級所提出的問題可以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框架中得到解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框架具有解釋制度如何興起(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制度對經濟績效的作用(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特性。這也是我們提出建立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制度分析范式的主要理由。
從理論上講,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制度分析已經得到西方一些學者的承認。新制度經濟學在對制度問題的分析中發現,馬克思對社會經濟發展問題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說服力的。有人認為,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實際上是在馬克思的分析框架內引入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抽象掉生產關系與制度的演變來分析經濟的運行,這是西方正統經濟學的問題所在。新制度經濟學要找回的就是被正統經濟學家忽略掉了的制度問題、產權問題、國家問題甚至意識形態問題。在短期的分析中可以抽象掉制度,但是在長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分析中制度是至關重要的。諾思認為,馬克思的分析力量恰恰在于強調了結構變遷和社會生產潛力與產權結構之間的矛盾。這實際上就是指馬克思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原理。此外,馬克思的國家理論、意識形態理論等對于新制度經濟學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于人類社會不同社會形態的轉型及其相應的制度變遷規律,我們只能用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制度分析框架來解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互動,以及生產關系的變革來解釋歷史,就是用制度變遷來解釋歷史。在這方面,新制度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的傳統,以致道格拉斯?諾斯對西方歷史的解釋,至少在前現代部分都與馬恩的解釋極為相仿。[7]
制度經濟學現在還缺乏一種用于解釋人類社會制度變遷規律的一般理論范式。當前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發展中一個突出問題是如何對其理論體系進行梳理和整合研究。如美國經濟學家阿蘭?斯密德所說,制度經濟學的問題不是沒有理論,而是擁有太多彼此孤立的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當代西方經濟學界的制度研究有三大流派,(1)以交易費用為分析工具的“新制度經濟學派”。(2)以Kenneth Ar―row、Frank Hahnt及George Akerlof等一批當代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家為代表,他們使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引進交易費用研究制度的作用和選擇。(3)以博弈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發展起來的演化博弈論為工具的制度分析,主要代表人物有KenBinmore、H?peyonYoung、RobertSugden及AvnerGreif等[8]4。但是這些研究存在兩個無法解決的問題,第一,上述研究成果分別從不同切入點研究了新制度經濟學的體系及其構成,但沒有把“擁有太多彼此孤立的理論”的新制度經濟學系統化,缺乏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理論體系。第二,上述研究成果的一個共同問題是沒有揭示新制度經濟學有關的演進分析和制度變遷規律。
三、確立馬克思在制度分析中的重要地位
關于制度分析的宏大的理論框架是以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總體性解釋框架――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在歷史唯物主義總體框架的基礎上,可以構建完整的制度理論框架。因此,制度分析理論在本質上是一種宏觀動態的整體制度分析理論。從制度分析的構成出發,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結構(制度)的總體框架可具體化為關于制度分析的七個基本問題。
1.馬克思制度分析的基本方法
馬克思制度經濟學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這一方法被許多經濟學家歸結為制度整體主義。但是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制度分析又與制度整體主義是有區別的。根據這種制度整體主義的分析方法,社會不是個人的簡單加總,相反,由特殊的社會結構決定的社會整體決定個人的屬性,決定個人的生存和行動空間。這樣,一定的社會制度是體現不同階級或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系統結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的產物。不是理性的個人的自由選擇導致經濟制度的變遷,相反,是社會結構和制度的變遷決定著個人的行為方式和選擇空間。
制度整體主義比制度個人主義更接近于對于現實的人的分析。個人主義方法論是新占典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的方法,它往往把制度作為既定的前提或把制度抽象掉。但是在研究制度問題時個人主義方法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從“規則遵循者”與理性最大化者的關系來看,前者建立習慣和常規,更重要的是采納社會規范和慣例;后者則根據其環境和機會的變化調整其行為,以使他的凈收益最大化。規則遵循者更多地體現了制度整體主義的思路,而理性最大化者則體現了個人主義方法淪。
2.馬克思的制度概念及其特征
馬克思明確地將生產關系總和定義為經濟基礎或社會經濟基礎,并將立足于其上的法律的、政治的及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視為真正的社會制度。因此,制度范疇在經濟學說中包含著作為經濟制度的生產關系和作為上層建筑的與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體系兩個層面。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種僅限于經濟關系領域內的狹義的制度,后者則可以被視為一種廣義的制度。經濟制度本身因此構成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和目的,并形成了一個宏大的制度分析的理論體系。[9]31與制度經濟學家關于制度的定義相比,馬克思對制度的定義更好地揭示了制度的實質。
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把制度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內生變量。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制度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內生變量,而不是獨立于社會經濟發展之外的。馬克思揭示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規律能夠有效地解釋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變遷過程。在馬克思看來,任何社會的生產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及其制度條件下進行的,并且不同的制度其效率也是不同的,例如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奴隸制度更有效率。新制度經濟學在這個基礎上把成本―效益分析引入了制度效率分析之中。
馬克思的制度分析具有歷史性。社會的變遷不是驟然發生的,而是許多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要理解現在,展望未來,就要重新認識過去。研究長期的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必須將其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考察。無論新制度經濟學如何深入發展,從歷史的長河中尋求制度變遷的規律是其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在對社會制度的認識上,在其最內在的本質上是歷史的觀點,而人的社會實踐就成為制度分析的理論視角。事實上,也只有從這一視角出發,才可能使研究接近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過程。[9]32
馬克思的制度分析還具有演進性和動態性。馬克思在寫給恩格斯的信中曾指出,達爾文進化論構成了他們學說的自然歷史之基礎。但馬克思的制度變遷大綱拒絕達爾文的“漸進”觀點,強調了社會制度以革命形式表現的突變,這與達爾文的思想有異,但卻與現代生物學關于“突變”和“漸變”是進化形式的框架相一致。與馬克思同時代的許多經濟學家,都將制度作為經濟分析的外生變量而不加以考慮。而馬克思明確指出,古典經濟理論的錯誤就在于“把資本主義制度不看作是歷史上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后的形式”[10]16。馬克思認為制度是可變的,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下,人類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
3.馬克思關于制度性質的分析
馬克思制度分析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于其對于制度性質的分析,這也是馬克思不同于制度經濟學的重要之點。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制度(包括之前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人剝削人的制度、不公正的制度,而新制度經濟學卻并沒有分析制度的性質,只是分析了制度的功能,并以所謂的效率替代了其他標準。在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看來,有效率的制度就是好制度。什么是最好的制度?阿蘭?斯密德提出了四條標準:(1)效率,(2)自由,(3)民主與全體一致性,(4)交易成本最小化。有人認為交易成本是制度存在的惟一原因,如果交易成本為零,制度就沒有必要存在。[11]113-116
馬克思關于制度性質的分析是馬克思不同于西方制度經濟學的重要地方,選擇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制度是的追求。馬克思關于人的“異化”問題的分析也可以用來分析資本主義制度問題。馬克思的分析也表明,資本主義制度是有效率的制度,但它是一個剝削、不公正、不公平的制度。關于制度分析的宏大的理論框架是以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總體性解釋框架――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這就不同于以新占典經濟學為基礎的新制度經濟學。也就是講,在制度性質的分析上,馬克思的制度分析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僅僅從效率(或績效)方面去研究制度是不全面的。
4.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及基本觀點
馬克思的制度理論強調所有制、所有權在社會制度及其變遷中的基礎地位。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是社會經濟形態更替的基礎與體現。
經濟學強調社會生產力及其發展水平決定所有制的結構和演變,而西方產權經濟學則強調交易費用、相對價格水平和人口因素對產權結構及其演變的影響。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從宏觀的、動態的、歷史的角度探討了生產力及其發展水平與所有制之間的關系,揭示了所有制演變的一般規律。這種分析框架受到了新經濟史學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諾思的高度贊揚:“馬克思的分析力量恰恰在于強調了結構變遷和社會生產潛力與產權結構間的矛盾”。[2]207
總的來看,馬克思所有制理論與西方產權理論在對社會財產關系的分析層次上并不一樣,它們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是必然的。西方產權理論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是可以用來分析我國經濟中的問題的,但是我們不能用西方產權理論代替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因為在一些深層次問題的探討上馬克思所有制理淪仍然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如馬克思關于所有制與社會性質關系的分析,所有制與分配關系的研究,所有制與公平關系的研究等都是西方產權理論無法比擬的。
5.馬克思關于制度變遷分析的框架
認為,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上,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兩個基本原理構成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結構的統一的理論模型,即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其實質是對社會結構及其一般運行機制問題的理解與回答。馬克思系統地分析了社會關系即經濟制度的變革。這――分析用數學函數關系可表示為:I=f(Q,P,T),式中I為經濟制度,Q為社會生產力,P為政治上層建筑,T為意識上層建筑。由此可知,馬克思是把社會生產力的變化發展視為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
從制度分析的角度來看,上述模型同時也是解釋全部制度現象的產生、結構,以及演變機制和規律的統一的理論模型。第一,它相當直觀地表現了整個制度現象產生的根源、機制和結構;第二,它具有適應制度分析所需要的宏大的分析結構、長期的動態特性的研究特征。因此,它在成為整個制度(包括經
濟制度、非經濟制度及一般制度)分析的邏輯基礎的同時,也成為了分析的邏輯起點。[9]31
6.馬克思關于制度變遷與技術變遷矛盾的方法
階級斗爭反映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與生產技術進步之間的不斷“沖突”。盡管馬克思強調了生產力的變化(技術變遷)與生產關系的變化(制度變遷)之間的辯旺關系,但他相信前者提供了社會組織變遷的更為動態的力量。諾思也認為,馬克思企圖將技術變遷與制度變遷結合起來。馬克思最早闡述的生產力(它常常被馬克思用來指技術狀態)與生產關系(常意指人類組織和具體的產權方面)的相互關系,是將技術限制與制約同人類組織的局限性結合起來所作的先驅性努力[12]177。但是諾思不贊成馬克思關于制度變遷中的階級分析法。
如何評價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我們認為,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是其制度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制度分析不同于其他制度分析的地方。第一,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是建立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沖突的過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有相互適應的時候,也有相互不適應的時候。馬克思認為制度(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原因是技術(生產力)的發展變化,使原有的制度與新技術的潛在生產力之間產生了不適應,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13]83
第二,馬克思的階級分析也根源其產權理論。馬克思經濟理論根據人們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對于生產資料的不同占有,分為不問的階級,即不同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構成了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主要矛盾,而這些矛盾運動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生活經濟制度的不斷變化,其最高形式是革命式的激變。
第三,馬克思的階級分析也是社會利益關系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也是解釋人類歷史上制度起源和演進的重要方法。在馬克思看來,人們在社會生產中形成的生產關系(制度)決定著人們的利益關系,當這種生產關系或制度進行調整和變革,必然改變人們的利益關系。在馬克思的制度理論中,利益沖突被認為是制度變革的直接動因,進行制度變革必須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從制度變遷的“利益沖突論”出發,認為當不同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沖突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將爆發革命式的激進的制度變遷。從而,在馬克思看來,制度變遷總的軌跡是突發和激進的[14]。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淪及關于利益集團理論的分析在許多方面與馬克思的階級和利益關系的分析有許多相似之處。坐克思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它關注人與人之間利益沖突的一面,它認為后來形成的制度是解決沖突的結果。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僅僅用新古典經濟學漸進的觀點去解釋人類社會制度的起源,是不全面的,也存在局限性。
7.馬克思的國家理論及意識形態理論
馬克思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在他的制度理淪中,國家及其演變被視為一個完全可以用階級理論和生產力理論加以說明的現象,強調國家這種上層建筑是根植于經濟基礎之上的。國家作為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乃至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和消極的二重作用。
諾思早期的制度變遷琿論模型局限于新古典范式,通過假定外在的獲利機會,當事人則按照成本收益法設計對自己最有利的制度安排。但在解釋經濟史的過程中,諾思逐漸意識到人的認知模式對制度變遷路徑的影響,開始考慮意識形態對制度的作用,盡管這一點在馬克思那兒早就形成了系統的理論。不過,諾思并沒有停留在意識形態的社會特征上,而是從新古典的個人選擇精神出發,力求在個人認知模式上解釋制度的社會性。諾思在其制度理論中,把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作為其制度分析的“基石”。
四、結 語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的制度分析框架可以用來解釋人類社會制度變遷的規律及其基本趨勢,這是一種長期的、歷史的、動態的制度變遷觀。而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上的新制度經濟學在解釋各種具體制度的選擇及變遷上,有其獨到之處。建立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一般制度分析框架的主要內容和思路如下:(1)從制度的角度來整理和構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制度分析框架。(2)采用威廉姆森(Williamson,2000)的四個層級的制度分析劃分法來整合新制度經濟學,并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來統領這四個層次。(3)引入演化經濟學、博弈論及行為經濟學等最新理論和方法,在行為經濟學中廣泛使用的實驗方法有助于擴展可得到的數據,以檢驗關于不同類型制度的形成及結果的假說。(4)對于當代西方者所做的研究成果要借鑒,要吸收。在此基礎上,構建一般制度分析范式。
參考文獻:
[1]繁人都重.制度經濟學的回顧與反思[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3]約翰?伊特韋爾等.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2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4]賈根良.演化經濟學的發展脈絡[J].學術月刊,2002,(12).
[5]Paul L Joskow.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A Report Card[J/OL] .June 2,2004 http://www.isnie.org/old_conferences.html.
[6](美)約翰?N?德勒巴克等,新制度經濟學前沿[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7]盛洪.美現代制度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8]安德魯?肖特.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9]李省龍,張貴孝.論制度分析的一般結構[J].當代經濟研究,2002,(12).
[10]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75.
[11]阿蘭?斯密德.制度與行為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2]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市場觀
新制度經濟學市場觀,是指新制度經濟學家對諸如市場是什么、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其有效的運行需要什么樣產權制度前提、有什么經濟社會代價等有關市場的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考和觀點。新制度經濟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觀點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有著深刻的分歧。他們的思想揭示并彌補了主流經濟學市場觀許多重要的局限性或不足,有助于人們對市場獲得更為完整、深入、科學的認識。
一、市場是一種制度
“市場并不像它表面上所顯示的那樣,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經濟學者對“市場究竟是什么”的問題看法并不一致。根據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市場是買賣雙方自由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地方,是價格存在并受供求關系影響的地方。如馬歇爾認為,“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并不是指任何一個特定的貨物交易場所,而是指地區的全部,在這個地區中,買主和賣主彼此之間的往來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價格有迅速相等的趨勢”。②斯蒂格勒也認為,“市場是一個區域,在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是趨于一致”。③普瑞爾指出,市場是“(1)買者和賣者碰面議定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過程,(2)價格存在的地方,(3)價格受到供求力影響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地區”、“區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確定的空間,也包括無形不確定的空間。④在邏輯上,價格的存在是由供求關系決定,是買賣雙方在自由進行商品或勞務交易時必然伴生的現象。所以,對西方主流經濟學來說,買賣雙方對商品或勞務進行自由交易的行為是“市場”的根本。只要存在著關于某種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著關于該物品的市場的存在。
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對市場的看法與主流經濟學有明顯的不同。他們認為,主流經濟學所說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個社會選擇了市場這種制度時才會普遍存在和有效地進行的現象。科斯指出,“大多數經濟學家似乎沒有意識到經濟體系與法律體系之間的這種關系”,“實際上存在著私人法律,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則和規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達成”。⑤布倫南和布坎南認為市場意味著一系列運作規則,“個人行為恰好是在這些規則之下在市場中產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看來,自由交易行為并不是市場的最為本質的東西,市場的最為本質的東西是使此種行為能夠有效進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則和規定”的“法律體系”。正是從這種角度出發,他們把“市場”看作是一種“社會安排”或一種“制度”。如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個社會體系視為依靠技術、法規或習慣對稀缺資源使用導致的沖突的解決方案”,市場只是人類所曾采取的許多“解決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種⑦。張五常說,“市場本身是一種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樣,市場被創造出來在其他約束條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魯博頓和瑞切特說,“市場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進行反復交易(與個體之間的零星交易相對應)的社會安排,‘市場’這個組織由一系列的制度規則(一種制度)和人構成,人們創造了這些規則并將它運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這些制度“決定了每個潛在交易者的產權分配并對這些產權如何使用或轉讓作出了規定”,其目標是使“絕大多數潛在交易方有機會參與競爭”,⑩并“有效地組織交易”。
總之,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市場是一種制度,是價格機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們所看到的買賣雙方自由地確定交換物品的價格和數量的過程或行為,只是在社會選擇了“市場”這種“制度”、“社會安排”或“法則和規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為普遍性存在的現象,不是“市場”本身,而是“市場”所力圖促進的東西。
二、市場是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
由于主流經濟學把市場歸結為人們自由自愿的交換行為,所以,對他們來說,自由交換行為的發生,即意味著市場的產生。在主流經濟學看來,導致交換行為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作為人類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換這個傾向”;二是分工;三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所遵循的“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在西方經濟學家的觀念中,無論是斯密說的交換傾向,還是門格爾所說的人類經濟行為所遵循的“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還是“分工”,都不是由人們可識辨的外在于個人的人為的有形強制行為的結果,而是自然或基于個人理性而自發生成的。把交易行為的發生或市場的產生歸因于這些自發性或自然生成的有關人性或經濟的事實表明,在主流經濟學里,市場被看作是基于個人理性自發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看來,市場制度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資源稀缺性所必然導致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它是作為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這種利益沖突問題的一種方式而產生存在的。阿爾欽指出,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阻礙了每個個人達到完全心滿意足的程度”,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實現的一定程度的心滿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狀況為代價的”,因此社會成員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沖突”。“每個社會都必須解決它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解決(而不是消除)這一沖突的方式通稱為競爭。因為,按照定義,既然沒有辦法消除競爭,那么剩下的問題就在于:為了解決利益沖突,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競爭形式。”阿爾欽和德姆塞茨認為,人類為解決這種“利益沖突”而“作的安排包攬了人類經驗的全部范圍,包括戰爭、罷工、選舉、宗教權威、法律仲裁、交換和投機。每一個社會都采用過這些方法。社會組織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它們所強調的解決與資源稀缺相聯系的問題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這里的“交換”是作為一種社會的“安排”,因此顯然不是主要指行為,而是指人們必須通過“交換”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為他人擁有的財物的制度,即其所說的市場制度。
由于在歷史上或在現實中,人類還常用許多非市場手段如戰爭、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來解決經濟利益沖突問題,所以他們強調,人們選擇市場作為解決因資源稀缺問題所導致的利益沖突的一種社會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理所當然”的。在他們看來,只有資本主義社會才主要依靠市場來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自由交換要成為一種現實的普遍的行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權力來加以補充”,需要得到“以國家暴力或懲罰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因此,“沒有政府的協助是不行的”。
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社會所采取用于解決其所面臨的公共經濟問題即由于稀缺資源使用而發生的利益沖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強調它需要公共權力的“補充”表明,在新制度經濟學派看來,市場不是基于個人理性自發生成的,而是一個社會的公共選擇或集體選擇的結果,因此是基于集體理性人為建構的,具有強制的性質。這一點在新制度主義所提出的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釋中有著更為明顯的體現。
三、市場是確保稀缺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實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對于主流經濟學家來說,要對為什么市場會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釋,就需要對他們賴于解釋的市場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進行普遍存在性的證明。對于人類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換這個傾向”,斯密本人和后來的經濟學家都沒有予以解釋或證明,也是難以證明的。分工的程度與市場范圍是相互依賴的,所以人們根本就不可能獨立于市場對其進行普遍存在性的證明。人類經濟行為遵循“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只是經濟人假設的另一種說法而已。西方經濟學家至今都沒能對該假設的普遍存在性進行嚴格的邏輯證明。所以,總的來說,在西方傳統主流經濟學里,還沒有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給予合理的理論解釋。
由于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社會所選擇的用于解決經濟問題的制度安排的一種,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就從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較的角度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經濟學的解釋。他們認為,之所以是市場而不是“戰爭”等其他手段成了人類社會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為總的來說,市場制度的運行成本較低,能確保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率。
德姆塞茨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產權制度其實就是一組界定行為的原則,它規定了哪些競爭方式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哪些則不受鼓勵、不被允許”。而具體規定“哪些競爭方式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哪些則不受鼓勵、不被允許”與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他說,“依靠暴力進行競爭一般不受稱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許使用暴力,就看不清這種競爭的前提,即無法估計其凈收益了”。而在市場上“通過‘自愿’談判進行的競爭”之所以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就是因為它“提供了權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術手段,同樣還提供了排除造成凈損失的手段”,[23]即“把人們愿意支付的貨幣作為計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貨幣計量的凈損失的那種環境篩除出去”,這就使得它“要比通過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競爭,更能為社會增加實際財富”。德姆塞茨還認為,如果不經過市場協調就使用民主政治體制的集體決策或法庭裁定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和使用,就無法得到通過自由市場交易所揭示的為確保經濟的高效運行所需要的信息,這樣“不管它們采用哪一種效率標準,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癢’,還很容易錯判”,導致比市場更低的效率。總之,在他看來,“恰恰是由于要掌握這些關于效率的先決性條件過于困難,才使得通過自由市場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權及資源使用方式成為一種很實用的方法”。
張五常指出,市場上的競爭“匯集了所有潛在所有者的知識——即可供選擇的合約安排知識和資源使用的知識”,而“合約當事人之間的競爭”又“降低了執行合約的成本”,這樣就“降低了尋找和追求最有價值的選擇來簽定合約把一種資源用于生產的成本”。他還認為,市場價格是“唯一已知的幾乎不導致或完全不導致租金消散的標準”,[27]所以在他看來,“一般來說,管理決策是不可能優于通過價格機制作出的決策。當價格信息引導從事的每一種活動時,發生錯誤的可能性必然減少”。因此張五常認為,正是由于實施自由市場制度社會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場制度的社會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經濟生產力,才使得市場能廣泛地拓展到原來排斥市場的國家。
很明顯,德姆塞茨和張五常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釋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從市場更能促進經濟效率或生產力的角度來解釋,而后者則是從市場更能節省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解釋。但對于新制度經濟學來說,所有的經濟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經濟制度的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易成本的高低”。這表明,他們二者的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場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為根據來解釋市場的普遍存在性。這種解釋也進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經濟學強調市場的集體理性和集體選擇的基礎。
四、結語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制度主義市場觀與主流經濟學的市場觀有深刻的差異。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來說,新制度主義市場觀是一種新的市場觀。在筆者看來,無論從推進人們對市場的認識來說,還是從現在還沒有建立起能夠確保經濟持續有效運行的穩定均衡制度的社會來說,這種新市場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綜合起來,它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意義:
其一,它強調市場存在的制度基礎,有助于人們認識到,自由交易并不像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所暗示的那樣是僅僅依賴個人理性就可以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的行為,它需要某種特定經濟制度的支持,好的市場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完全自發的秩序,它包含并體現著某種人為的秩序,它需要建構理性主義的努力。
其二,它指出市場作為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這一性質,有助于人們認識到,一個社會選擇市場,首先并不是由于市場擁有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那些美好的性質,而是因為該社會存在著需靠它來解決的由于資源稀缺所導致的無法消除的使用沖突。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以自由交易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所需要——但為他人所擁有的物品的市場行為,首先并不是如正統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是一種個人自發的行為,而是一種社會強制的行為。
其三,它較為深刻地闡明了市場在確保經濟的普遍效率方面所具有的為其他任何社會制度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優勢之所在,彌補了主流經濟學的不足,有助于人們更為充分地認識到在現實社會經濟條件下選擇市場經濟制度的經濟合理性和必然性。
關鍵詞:高校負債危機 新制度經濟學 制度變遷 產權制度
中圖分類號:F8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017-02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呈跨越式發展狀態。隨著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經濟競爭機制也逐步引入高等教育領域。擴容和競爭的雙重壓力迫使各大高校紛紛貸款辦學以搶抓機遇、加速發展。然而,這種跨越式的發展雖帶來了高校辦學條件的極大改善,卻也帶來了巨額的債務風險。近年來,通過銀行貸款解決擴招后高校財政資源不足的問題而帶來的債務危機逐漸顯現。巨額的貸款負債已成為高校沉重的負擔,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從制度變遷及制度失范視角下,分析高校負債危機的形成過程及深層次原因,并探尋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策略。
一、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可以視為一種公共產品,它是由個人或組織生產出來的,這就是制度的供給。由于人們的有限理性和資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給是有限的、稀缺的。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或人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們會不斷提出對新制度的需求,以實現預期增加的收益。當制度的供給和需求基本均衡時,制度是穩定的;當現存制度不能使人們的需求滿足時,就會發生制度的變遷。所謂制度變遷是指新制度產生,并否定、揚棄或改變舊制度的過程。它一定是向更有效率的制度演化。
制度經濟學將制度變遷分為兩種類型: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是指新制度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與實行。與此相反,誘致性制度變遷是指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由于這種制度變遷的產生是以獲利為出發點,因此,這種制度變遷具有自發性和贏利性的特點。
二、誘致性制度變遷是導致高校負債危機的直接原因
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變遷是在經濟體制轉型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有著典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特征。
1.政府投資辦學一元模式陳舊、財政撥款不足是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直接原因。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的目標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代替計劃經濟體制。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和高校分別成為不同的市場利益主體。政府與高校間的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廣義的資源交換關系。然而,隨著各大高校的擴招,政府有限的財政撥款與學費收入并不能滿足高校的成本支出。單純依靠政府投資辦學的一元融資模式已跟不上發展步伐,而多元融資機制是高等教育制度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必然結果。
2.市場化行為主體的獲利動機是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根本原因。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人們之所以產生對新制度的需求是因為存在著潛在的利益,在現行制度下無法獲得,只能通過制度的創新才能獲得。經濟體制的市場化變革改變了各類經濟行為主體間的利益關系,也改變了高校這一新型的市場化主體的行為。高校籌資機制安排誘致性變遷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給高校帶來了通過自身活動獲取外部利益的機會,理性的高校必然會不斷地打破原有融資機制均衡,進行主動性的融資機制創新活動。
雖然高校融資多元化是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必然結果,但這種制度變遷中相關制度的缺失才是高校出現債務危機的根源。
三、制度變遷中的制度失范是導致高校負債運行的根本原因
1.高校法人地位錯位,產權制度不明晰。諾思指出明晰的產權制度可以創造有效性的市場,然而,中國高校的產權既完整而單一又不完整而模糊。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國有資產屬于國家所有”;另一方面,高校支配權、使用權、收益處分權等往往又沒有明確相應承擔的主體。由于所有權不明確,缺乏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使得高校資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低下。從高校的法人地位來講,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30條規定,“高等學校從批準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這給高校自由的向銀行申請貸款提供了法律依據。然而,高校財產并不為其所有,高校并不具有完全法人資格,并不能完全意義上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發生重大的財政危機,最后收拾局面的將還是政府。因此,一方面,高校法人地位的錯位使得銀行將政府作為高校的最后擔保人,放寬貸款條件,造成高校負債危機風險。另一方面,產權制度的不清晰使得高校在資產處置、對外投資等重要問題上,普遍存在機構多頭管理、職能不清的現象,對資金使用效率降低,推動了高校負債危機。
2.監督、約束機制缺失。中國高等學校由國家所有,高校的決策層經國家授權代為管理。這種國家與高校的關系就形成一種委托關系,既然是委托關系也就會有委托問題,而這種委托問題導致了高校的過度負債。從委托方政府角度而言,政府積極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以期望通過發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來培育人才,增強綜合國力政府力。因此,就政府政策角度而言,政府作為委托人期望通過高校適度負債來實現其跨越式發展。作為委托人,政府有義務對高校行使監督權,但由于監督機制的缺失,具體化財務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導致政府對高校的監督不到位。這種政府的政策導向及監督機制的缺失使得高校負債運行成為可能。從方高校角度而言,高校管理層通過負債甚至是過度負債來辦學,以期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包括個人物質財富最大化和非物質財富的最大化。為獲得個人物質財富最大化,高校決策層往往傾向于通過對貸款的擠占、挪用等手段來滿足自己的財富最大化。因而,管理層更傾向于過度負債。與此同時,管理層為獲得非財富最大化,也會以負債的方式引入更多的資金來擴大校區、加速建設、聘請優秀教師,吸引學生,從而壯大高校實力,進而滿足作為決策層對政績、榮譽的最大追求。就方內部控制而言,中國高校歷來無公布其財務狀況的義務,其資金往來不透明,資金使用的監督機制缺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高校負債危機。
3.合理的高校銀行貸款制度供給不足。在高校大規模擴張引起教育貸款需求強勁的情況下,銀行等金融機構普遍認為,一方面教育是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另一方面高校貸款存在政府的擔保和支持。因此,高校成為了繼國有企業之后銀行的另一大客戶。銀行對于高校貸款往往準入條件過低。銀行不僅放松了對高校貸款信譽與額度等方面的嚴格考核,也未構建對于高校貸款的預警機制。
四、高校負債危機的化解路徑
高校巨負債危機已經引起了教育部和各級政府的重視,有關部門也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負債危機。然而,要想真正解決高校信貸負債問題,我們應從問題背后制度層面上探求解決問題的根本路徑。從制度的角度來尋求解決策略,關鍵是要進行制度的創新與完善。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就高校信貸負債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1.明晰高校產權制度,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在高校國有的一元產權制度下,高校產權往往模糊而缺乏活力,因此要想實現高校更高程度上的產權明晰就要變單一產權結構為多元產權結構即產權主體多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與此同時,應區別對待高校產權中的不同組成部分,對于高校中的國有資產,應建立統一的產權管理機構,對于集體資產和私人捐贈資產,應劃歸學校所有,其產生的收益和風險由學校或出資者承擔。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建立現代高校法人治理結構。
2.完善委托的激勵約束機制。要想完善委托的激勵約束機制,應從委托人和人兩個方面入手,進行相應的制度創新。對于政府方面,首先,政府應制定科學的高校教育發展規劃,避免高校盲目借款。其次,改革高校撥款制度,制定解決高校債務問題的投資計劃。最后,制定合理的監督管理機制。與此同時,依據相關制度,應定期或不定期對高校教研、財務等狀況進行審計并對其考核情況作及時反饋。對于高校方面,建立現代高校管理機制,明確劃分權利和責任。在高校管理中借鑒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政校分開。在此基礎上,政府與管理層簽訂長期契約,避免管理層的短期行為。設計合理薪酬體制,固定報酬和激勵性報酬合理搭配,實施有效激勵。改革現行高校財務核算制度,完善信息披露機制,提高信息透明度,提請社會監督。
3.健全合理的高校銀行貸款制度。健全高校銀行貸款制度,加強制度創新。首先,要建立對高校貸款項目的預算審查機制。其次,要建立重大項目審批機制。最后,建立高校債務風險預警機制,一旦高校的負債達到可能引發債務危機的水平,及時發出預警信號。
參考文獻:
[1]賀衛,伍山林.制度經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林毅夫.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致性制度變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宋德勇.經濟轉型問題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4]周子劍.制度變遷視角下的高校負債危機分析[J].教育與教育學研究,2010,(1).
[5]羅昆,闕海寶.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探析高校負債成因[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6]都麗娟,李紅波.中國公立高校負債危機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8,(3).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市場內部
Abstract: The internal market order system itself does not change the purpose. If the changes in order to insist that the system as a spontaneous outcome of the game market is purposeful, it is the only purpose of market participants (including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The purpose of market participants, often not only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but to seek more trade opportunities for a better deal order and the rules of the transaction to the net more in the remainder of the transaction, that corporate profits. Efforts to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only for them to achieve the means to an end.
Key words: the new system; economics; internal market
前言
經濟學人(包括筆者),常犯一種職業病:一旦形成一個核心概念,一個“套路”,就喜歡用這種概念和套路,去“丈量”和“解釋”世界。更有甚者,有的經濟學人,一旦發現一種“解釋世界”的套路,就下意識地運用這一套路,去“套”一切,從而形成了許許多多貌似正確但實為悖謬的命題。新制度經濟學家所常說的一句話,“制序變遷(institutional change)是旨在降低交易費用”,就是其中一例。
這句常掛在新制度經濟學家(尤其是諾思)嘴邊的話,乍看來十分在理。多年來,筆者也一直信這一命題,覺得它絕對正確,天經地義。然而,最近讀一些學界同仁對我那篇“如何看待交易費用的社會功用”的評論時,使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命題可能有問題,甚至會“誤人子弟”。
要理解這一點,就必須先這樣發問:“在現實世界中,人們進行制序變遷的實際目的,只是旨在降低交易費用么”?如果問經濟學家,可能絕大多數回答是“是”。如果問實際參與市場制序變遷的任一主角--用諾思的話語,各種“政治的和經濟的企業家”,以及市場博弈的各方參與者--,回答可能是“不是”。并且,大多數市場經濟活動參與者還會反問道:“交易費用?那是什么玩意?”
當然,我們說在現實中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并不知道交易費用這個概念,并不是說市場交換中的當事人就不在市場活動中努力降低各種交易費用。每個廠家,都會盡力尋找價格便宜的物流系統和運輸公司;任一廣告人,都會與廣告商就降低交易費用討價還價;每個使用律師服務的人,也會盡量尋求低的律師費,如此等等。這些都是市場參與者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自發行為。市場參與者不尋求最低的交易費用,才怪呢!但這里問題在于,每個市場參與者尋求每筆交易的低費用,與為降低交易費用而有目的地進行制序變遷,并不是一回事。
事實上,“人們為了降低交易費用而進行制序變遷”這一命題本身,就含有哈耶克所批評的建構主義氣味。因為,這一提法本身就意味著所有市場制序都是人們刻意設計的結果。然而,現實中,經濟秩序(如市場習俗),多是人們自發博弈的結果。商業慣例和工商行規,也一般是在市場參與者討價還價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就連政府為規范市場而制定的某些市場法規,肯定也不是政府的政治企業家拍腦袋拍出來的,而是他們與市場參與者行為互動的產物。因此,與其說是人們為了降低交易費用而進行制序變遷,毋寧說是人們對降低交易費用的自然追求導致了制序變遷。
這里,也許有人會這樣問:“市場習俗和商業慣例的形成,工商業行規的確立,市場法規的制定,難道不是都旨在降低交易費用么?”這樣提問題的方式本身,也許就有問題。對此,我們不妨反問道:“以上這些難道都僅僅是為了降低交易費用才發生的?”如果我們說制序變遷一般來說并不是人們為了降低交易費用而發生的,也許有人馬上會問:“不降低交易費用,還進行制序變遷干什么?”這一問法也有問題。因為,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人們通過討價還價而改變市場結構、交易方式和交易規則的直接目的,往往是確保市場交易(更加)順暢地進行;最終目的,則是為了實現更多交易的好處,即交易惠利。至于制序變遷的結果,是否達至交易費用的節約,那倒另當別論。換句話說,降低交易費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制序變遷的直接動因。當然,我們這樣說并不排除有時人們會為降低交易費用而對經濟組織和市場的資源配置組合方式(configuration)進行調整和改變。而這種調整和改變,雖然可以被視作為制序變遷的一部分,但至少不是全部。
另外,正如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樣,也沒有免費的制序運作和制序變遷。制序變遷本身就需要成本,而這個成本本身也是一種交易成本(費用)。然而,如果有預期的制序變遷所帶來的巨大商機和交易惠利存在,制序變遷即使有成本,也會發生。并且,一般來說,只有在預期的制序變遷所帶來的收益大于制序變遷的成本和現有制序安排本身的運行成本時,制序變遷才會發生。由此看來,把制序變遷的動因僅僅視作為交易費用的節約,豈不荒唐?
當然,我們說“人們進行制序變遷,實際上是旨在獲得更多的交易惠利”,與說“制序變遷是旨在降低交易費用”一樣,也只是一個經濟學的理論命題。因為,在現實中,更沒有多少市場參與者知道“交易惠利”和“凈交易剩余”(net gains of transaction)這些概念。但在現實中,交易者會在頭腦中進行總銷售價格和各種成本(包括只有制度經濟學行家們才知道的“轉型費用”和“交易費用”)的平衡計算,這卻是事實。在此平衡計算和市場決策中,他們會尋求價格便宜、服務優良和有商業信譽的交易中介,從而導致不同的市場服務體系和商業組織的出現,并導致新的市場規則的生成。于是,市場本身的制序變遷就內在于其中了。
作為環境保護的一項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的實 施比排污收費理論的產生歷史更為久遠。排污收費 制度最早產生于德國,1904年,德國在魯爾流域實施 了廢水排放收費。1972年5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 織(OECD)環境委員會提出了PPP原則(thePolluter PaysPnnciple),又稱污染者負擔原則,即排污者應當 承擔治理污染源、消除環境污染、賠償受害人損失的 費用。根據該原則的要求,各國先后實施了排污收 費制度。排污收費理論則最早產生于1920年。在 這里,將重點述評經濟學界對排污收費理論的研究。
排污收費是世界各國在環境保護中最為通用的 一種經濟手段,是針對排污者向空氣、土壤和水中排 放廢棄物或產生噪聲而征收的費用。排污收費是對 生產過程的收費,收費數額同排放的污染物的數量、 質量和對環境造成的損失有關。雖然在刺激企業采 用新技術方面,與統一的環境標準政策相比較,可交 易污染許可證、排污收費及排放補貼具有相同的優 勢,但是如果考慮技術擴散及促使監督機構改革,排 污收費被認為是最有可能使福利最大化的選擇。不 過,排污收費這一理論從提出到現在其內容與體系 還不是很成熟,需要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一、環境外部性問題與排污收費
人們早已認識到,經濟活動有可能對社會上其 他人的福利產生外部影響,或者說有可能產生不能 全部反映到私人成本中的社會成本。因此就提出了 這樣的問題,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達到社會最優化。
英國經濟學家庇古(Pigou,1920)首次用現代經 濟學的方法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系統地研究了外部 性問題,在馬歇爾(1890)提出的“外部經濟”概念基 礎上擴充了“外部不經濟”的概念和內容,將外部性 問題的研究從外部因素對企業的影響效果轉向企業 或居民對其他企業或居民的影響效果。這種轉變正 好是與外部性的兩類定義相對應的。庇古(1920)提 倡通過采用集中的補助金或稅收的形式把上述的外 部影響以及其他的外部性內在化,這就是排污收費 (emissioncharges)想法的最早由來。他建議:應當 根據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對排污者征稅,用稅收來彌 補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之間的差距,使二者相等。 因此,排污收費也稱作“庇古稅”(Pigouiantaxes)。
庇古(1920)認為,在客觀上存在著邊際私人純 產值與邊際社會純產值相背離的情況下,依靠自由 競爭是不可能達到最大國民收入量的。應當由政府 采取適當的經濟政策,消除這種背離。政府這時應 采取的經濟政策是:對于邊際私人純產值大于邊際 社會純產值的部門征稅,對邊際私人純產值小于邊 際社會純產值的部門實行補貼。庇古認為,通過這 種征稅和補貼,就可以導致經濟資源從邊際私人純 產值小的地方轉移到邊際私人純產值大的地方,以 減少邊際私人純產值與邊際社會純產值之間的差 距,其結果將使經濟福利增加。庇古舉了這樣一個 例子:一家吐冒黑煙的工廠雖然能夠使廠商獲利,但 卻污染著附近地區的空氣,使附近住戶的衛生條件 惡化,因而使投入的資源的邊際社會純產值小于邊 際私人純產值。庇古認為,對于這一類背離,可以采 取由國家對投資者實行特殊鼓勵或者特殊限制的辦 法(即補貼或征稅的辦法),這一類背離也是可以消 除的。比如說,政府對冒黑煙的工廠增稅,可以迫使 它設法消除黑煙①。
可以看出,庇古提倡的是根據邊際損害(外部) 成本和邊際削減成本,采用向污染者課稅的政府干 預形式。稅收應該引導污染者自動地轉向社會最優 的生產和污染消減。換言之,“庇古稅”是由政府根 據對(邊際)環境損害的精確的社會價值評估來對社 會最優的排放削減目標作出評價。但是,在許多情 況下,由于缺少有關損害的準確信息,由環保部門以 準確的水平征收污染稅幾乎是不可能的,庇古式的 解決辦法被證明是不具備實踐性的方法。因此提出 了對這一問題的“代替性解決辦法”,例如旨在實現 特定的排放削減水平的排污收費(BaumMandOates, 1988)或者設定一個“標準”。Baumol和Oates (1988)回避了帕累托效率,并開發出了更具有實踐 性的收費,以達到費用―有效性。在這里,收費要至 少等于廠商間的邊際污染削減成本,進而為污染治 理的總投資提供最佳的費用―有效的刺激因素。人 們把Baumal―Oates收費看作是庇古稅的次優選擇 方案。這一收費系統的可選擇措施包括通過財產權 的分散化方法(Dales,1968)以及討價還價的方法 (Coase,1960)。盡管如此,幾乎全部的排污收費理 論都來源于庇古稅這一根本思想。
在庇古之后,眾多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致力 于環境外部性問題的研究。自1960年,特別是1975 年以來,出現了大量文獻,在理論上論述解決環境外 部性問題的各種方法的優點和不足[有關評述,參見 (Bohm and Russell,1985)]。例如,科斯(Coase, 1960)認為討價還價方法可能會足以達到社會的最 優化②。在眾多文獻中,排污收費成為環境外部性的 重點解決方案。隨著經濟分析工具的不斷發展,關 于排污收費的實證研究迅速發展起來,在許多文獻 中建立了十分類似的排污收費制度的經濟模型,對 這一制度進行數學化描述,使之更加成熟與完善。 其中,H?范里安(1994)以上游的鋼廠和下游的漁 場為例,構建了一個非常經典的排污收費數學模 型③。
二、排污收費制度的評論
排污收費是一種廣為人知的環境分散管理方 法⑤,這一制度為人們治理環境污染提供了理論依 據。在這個方案下,管理部門對向環境排放的每一 單位污染物征稅或收費。研究表明,與其他有關的 環境治理措施相比,在刺激企業改用污染較小的技 術方面,在促進這些新技術的擴散方面,在促使監督 機構調整環境控制政策方面,排污收費的效果比排 放補貼、可交易的污染許可證以及一致的環境標準 政策的效果要好⑥。不過,這一手段無論在理論上還 是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許多缺點。
1.排污收費制度的優點
(1)成本優勢與經濟刺激。排污收費制度確保 選擇對污染進行控制的企業都是那些能以最低成本 來完成的企業。也就是說,它模仿了最低成本的集 中管制方法,但卻毋須管理機構指定每一個污染源 應削減多少排污量。這正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 手”的實例。或許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給企業減少污 染控制成本的持續動力。因為企業要不斷地支付其 污染物排放的費用,如果企業能夠找到辦法使得污 染削減成本低于排污費,它將會持續地獲得經濟利 益。并且,排污收費制度能對排污者提供持續有效 的經濟刺激,促使他們控制和消減污染排放。在排 污制度下,排污者需支付一定數額的排污費,這給排 污者施加了一定的經濟刺激,從而促使排污單位減 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積極性。排污收費制度的意圖在 于收取的費用能反映每單位排放物對人類健康或生 態系統造成的損害。管理部門并不要求每一個廠商 應該削減多少排污量,而是讓廠商依據費用標準來 自行決定適宜的行動。多數污染源將立即削減它們 的排污量,因為它們的單位凈化成本低于對單位污 染物排放收取的費用,通過削減污染,它們可以節約 單位控制成本和單位污染物排放收費之間的差額⑦。
(2)分散控制與資金籌集。排污收費要求所有 污染源都采取某種行動,它們必須削減污染以避免 支付排污費,要么繼續為污染付費。并且,這一制度 可以通過收費來籌集資金,以便對污染的控制和消 減提供經濟支持。收費措施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刺激 污染者改變其行為,并可以增加收入用以資助環境 措施。由收費所得的收入則會被用于集中治理、新 的削減技術的研究或者對新的投資進行補貼。具體 來講,這種“庇古稅”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用于支持環 境政策的設計和相應的機構建設,另一部分可以用 于影響技術方向上。這樣,如果收入“再循環”到征 收的部門,并用來資助環境投資,這將有效地增強稅 收手段的可接受性,也能加速那些清潔環境的項目 實施⑧。
排污收費手段既能對污染排放形成控制和削減 的刺激,也能對控制和消減污染的行為提供支持與 幫助。這種雙重的優勢才是“庇古稅”的精髓所在。
2.現有排污收費理論存在的缺陷
(1)難以準確地計量外部成本。準確計量外部 成本是最優排污收費的一個前提條件,要做到這一 點,需要詳細的信息和對這些信息正確的一致理 解⑨。衡最污染的貨幣化損失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 作,而觀測和估計生產者控制污染的成本也同樣困 難。外部成本的計量是一個從污染的物理損害轉到 人們對這種損害的反應和感受,并用貨幣價值來表 示的過程,稱為劑量――反應關系過程。它至少包 括這樣一些內容:廠商產品的生產、生產所造成的污 染及污染量、污染物在環境中長期的積聚、環境中污 染物對人們的暴露、人們對此的反應及所受到的危 害、這些危害的貨幣成本等。這些環節內容的轉換 非常復雜,而且涉及到不同利益集團的不同解釋。
(2)難以制定恰當的收費標準。在設立“庇古 稅”時,為了使稅率制定得準確,必須知道控制成本 與轉換系數(transfercoefficients,即各企業對監測點 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Baumol和Oates(1988)提 出了通過觀察企業的反應反復試錯的方法:如果稅 率定得過高,則降低稅率;反之,則提高稅率 ⑩。但是 他們忽略了三個問題:其一,初始的稅率將迫使企業 在污染控制設施上投資不當,妨礙企業成本最小化; 其二,初始稅率過低,會給水域或空氣帶來十分嚴重 甚至是不可逆轉的破壞;其三,總的邊際控制成本函 數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它受周期性的能源成本、投 人品成本和產品價格的影響,同時也受通脹的影響。 所以,想要獲得正確的稅率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外, 在這類研究中往往忽視了問題的動態變化。事實 上,目標區域中可能會有新的排污者進入:假定某 一人海門的主要污染來自石油精煉的排放物,如果 在這―區域有新煉油廠建立,那么,總控制成本將增 加,這意味著,要是稅率不提高,總排放物將增加。
(3)難以合適地確定稅基。什么樣的稅叢是合 適的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是一種、兒種污染物, 還是全部污染物?一旦做出選擇,并且存在著對期 望的總體削減的估計,具有靜態和動態效率的理論 上的收費就是比較清楚的。但是,許多重要的污染 案例表明,環境問題常常是多種污染物綜合作用的 結果[11]。即便對于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污染源,其 邊際控制成本不同。比如,幾個污染源對BOD(指生 物需氧量)產生物減少同一排放量,花費會很不一 樣,原因可能是廠址、廠齡、工廠結構不同,可能是生 產流程不同,也可能是當前排放物削減程度不同,或 者可能是管理水平不同[12]。盡管一些學者提出建立 差別稅率體系[13],但是,完善的差別稅率體系,如污染 者的稅率由各自的地理位置決定,其管理成本可能 很高,并且會因為公平性問題而遭到政治上的反對。 因而,對不同的排放源采取差別收費在實踐中難以 實行。此外,這里還存在另外一個內在矛盾,為了征 稅,我們需要知道最適的污染水平。但如果我們知 道最適污染水平的話,我們就能告訴鋼廠精確地就 生產那么多,而完全不必再擺弄這種稅收計劃了。 諸如此類,稅基的確定事實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 題。
(4)污染責任的承擔存在爭議。從環境倫理觀 的角度來看,是否應該完全由排污者承擔全部的污 染責任?廠商為實現最優污染水平,已將私人最優 產量減少至社會最優產量,此時仍需為排污付費,廠 商實際上被懲罰了兩次:第一次是為避稅而減少產 量,犧牲了私人最優產量和收益;第二次是在社會最 優產量水平生產時,仍需排污付費。由于社會最優 產量是可持續產量,環境可以吸收這一產量所產生 的污染,從全社會的角度來考慮廠商是否可以不用 為這個水平的污染付費?這已經成為環境倫理學研 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5)在實踐中運用面臨諸多難題。人們可能以 公平性及不確定性的理由反對排污稅。所謂公平性 是指總體經濟負擔(總控制成本與轉移支付之和)如 何在排污者之間,以及如何在排污者與公眾之間公 平的分攤。關于公平性的問題,一些研究指出[14],從 對“污染者付費原理”的傳統理解來看,企業排污稅 是過重的。此外,政府部門不容易獲得廠商的純收 益數據。在市場經濟中,廠商沒有向政府如實報告 私人成本和收益的動力。政府在眾多廠商存在的條 件下,收集每一廠商的純收益信息的成本也是巨大 的。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是排污費實行中面臨的一 個最大問題。并且,排污收費在實踐當中還存在著 高于理論成本的資源成本[15]。
可見,由于其所涉及的諸多問題,排污收費并不 一定是能在短期內矯正行為的最有效辦法。“庇古 稅”可能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也可能是低效的制度安 排。不過,從提高市場信號以及增加公眾意識的愿 望來看,收費―稅收的辦法還是比較合適與可行的。 在現實中,解決排污問題要通過各種政策手段的成 本――收益的權衡比較才能確定,綜合運用排污收 費制度、可交易許可證制度、削減市場壁壘和降低政 府補貼等多種方案應該是有效的選擇。
①Pigou,ArthurC.1932(1920).The Economics ofWelfare.4th ed.London:Macmillan,p.192,
②在科斯(1960)看來,環境退化的污染者和受害者被假設根 據其邊際損害成本和邊際削減成本來對環境退化或造成 環境退化的經濟活動的最優水平進行協商。這事實上認 為不管誰擁有財產權,都會存在一個通過討價還價自動達 到社會優化的方法。人們對科斯方法提出了許多批評,識 別出同該方法相關的許多復雜情況,并驗證政策干預的必 要性。這些批評和復雜性包括:該分析中所采用的不同假 設缺乏現實性,比如市場是完善的、完成談判和對污染水 平進行協商的實際交易成本水平、識別和推動有關污染者 和受害者的難度等(參閱Pearce and Tumer,1990)。這就 是為什么談判不會也不能輕而易舉地發生的原因。
③本模型引自:H?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上海:生 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新1版,第702―710頁。
④在環境經濟學中,絕大多數文獻討論的都是對排放物征 稅。不過,這種征稅可以擴展到對投入品或產出征稅。例 如,只要投入品與排放物之間的“污染生產函數”已知,那 么,對投入品征稅,可以以最小成本獲得預期的排放物減 少量。投入品稅(inputtaxes)在控制非點源污染物(是指 那些源頭分散而確定其源頭并進行監管又十分困難的污 染源)方面很有效,因為非點源污染物難以甚至不可能監 測。投入品稅也可以用來控制點源污染物(是指那些源頭 明確的污染源)。如果一種產品的產量與一種排放量之間 存在穩定的關系,并且能夠找到這種關系,那么,也可以對 產品征收Baum01和0ates稅。不過,現有的經驗觀察表 明,這種方法的成本相對較高,因為污染物的排放量與產 品價格之間的關系很難判斷。
⑤要了解有關排污收費的精彩分析,可參見(Kelman,1981) 相關內容。BohmandRussell(1985)對此作了更為全面的 描述與討論。(OECD,1989L)則第一次對排污收費的實證 研究進行了廣泛評述。
⑥可參閱Nilllman和PtiHoe(1989)的研究結論。
⑦不過,也有一些污染源將選擇繼續排污,因為它們發現支 付污染稅比治理污染所費成本要更為經濟。
⑧這種環境收費的“專款專用”是富有爭議的一個問題,有人 提出,這種收入能夠或許也應該用作為公共財政,以允許 在別的方面縮減稅收(參閱OECD,1993a)
⑨科斯(1960)曾經提到,在確定排污收費標準時,信息問題 成了關鍵。
⑩Baum01和0ates(1988)給出了一個著名定理:“當能使污染 物總排放量的目標減少得以實現的稅率確定時,使這一計 劃的社會成本最小的必要條件也得以滿足”。但是,這里 的控制目標是某一均勻混合污染物(Hillformly mixed pdluh tams),如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對于非均勻混合污染源 (norl―uniformly mixed pdlutants),單一稅率將不再有效 率。不同排放源對環境空氣質量水平的邊際影響,決定不 同稅率。而非均勻混合污染物的控制目標一般是將環境 濃度降到某個目標水平。其分析過程則更為復雜。
[11]例如,Michselis(1992)從如何設計一套稅收體系著手研究 該問題。認為關鍵取決于4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有效相對 稅率水平(efficientrelatiretax rates)。他也同時考慮到了 問題的動態變化。
[12]Hanley和Moffat(1993)發現,在蘇格蘭的某個入海口,BOD 直接排放物的邊際控制成本相差可達30倍。
[13]Tletenberg(1973)第一次提出并證明了這一問題的替代途 徑:根據轉換系數的綜合,對不同監測點賦予不同稅率。 這樣,企業在每個監測點都有一張稅單,企業需要繳的總 稅額將是它們的和。
[14]可參閱Pezzey(1988)的分析。
[15]研究指出,由于污染控制的不可分性(見Hanl叮和Moffatt, 1993),稅收政策的資源成本實際上要略高于理論最小成 本。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1.
[2]姚志勇,等.環境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杜. 2002.
[3] Baumol, W. and W. Oates. 1988. The Theory' of Environ- mental Policy. 2nd e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
[4] gohm and Russell. 1985. 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 In A.V. Kneese et al. 1985. Handbook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Vol. 1. North Halland, Amsterdam.
[5] Coase, Ronald.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1 - 44.
[6] Dales, John. 1968. Pollution, Property, and Prices. Toronto: Ontario University Press.
[7] Hanley,N. and I. Moffatt. 1993.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al Aspects wan of Market Mechanisms for the Control of Pollu- tion.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0( 1 ) ,69 - 87.
[8] Kelman, Steven. 1981. What Price Incentives.'? Economists and the Envirumnent. Boston, MA: Auburn House.
[9] Michael:s, P. 1992. Global Warming: Efficient Policies in the Case of Multiple Pollutants. Environmental and Re- sources Economics. 2,61 - 78.
[10] Millinmn, S. R. and R. Prince. 1989. Finn Incentives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Pollution Control. Jour- 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7,247 - 65.
[11] OECD. 1989b. 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 Incentives for Improved Management. OECD, Paris.
[12] OECD. 1993a.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 gration: Recent Progress and New Directions. OECD, Par-
[13] Pearce D. W. and P. K. Turuer,1990. Economies of Natu- ral Resource and the Emqronment. New York: Halwerster Wheatsheaf.
[14] Pezzey, J. 1988. Market Mechanisms of Pollution Control. in R. K Turner( ed. ). Sustainable Emqronmental Manage- 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Belhaven Press.
[關鍵詞]制度經濟學;稅制變遷;稅制;社會福利
在制度經濟學視野下研究稅制變遷,理論界涉獵者較少。而從有限的相關文獻看,主要將稅制變遷比照制度變遷的分類分為誘致性稅制變遷和強制性稅制變遷。筆者認為,這種以政府是否通過頒布法令的方式參與制度變遷作為“強制性”的分界,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對強制的理解比較含混:一是沒有政府直接介入(以頒布法令的方式)的制度變遷就一定是非強制性的?換句話說,制度的強制性變遷就只有一種形式——政府以法令的方式介入?二是非強制性的制度變遷即是“自發性”的變遷?即在自發和強制之間有沒有其他形式的制度變遷?這里的關鍵是如何理解“自發性”,到底是指個人從自身利益出發自行其是,還是包括沒有政府“以法令的方式”介入的所有的行為,如行為人之間的協定性制度或非制度行為,以及旨在推動制度變遷的有組織的行為,同時還包括以非政府的第三方為約束者的行為。
為了避免簡單劃分政府、強制等引起的混亂,在分析中,從稅制變遷的過程和稅制變遷所引起的結果的角度,將稅制變遷分為四種類型,即: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使生產效率和社會福利降低的稅制變遷。
一、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
(一)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的基本界定
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是指稅制變遷在使生產可能性邊界發生改變,從而毫無爭議地提高生產效率,即達到帕累托效率改進。
“侵占”產權收益的稅收,其制度變遷如何引致社會財富毫無爭議地增加?其間的衍生過程是:通過稅制變遷,使相應的制度安排發生變化,并通過對產權界定的進一步明晰,以及做出有益于產權激勵的界定而提高產權收益。從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向右上方移動,使各種產權主體在稅制變遷中的生產效率均得以提高。也就是說,這一類稅制變遷在使社會總所得提高的同時,社會中所有利益主體的收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提高(如圖1)。
隨著稅制的變遷,產權收益得以提高,生產可能性曲線從S1S2,與更高水平的無差異曲線相切,社會生產的均衡點從Q1Q2,Q2點比Q1點生產更多的A商品和B商品,社會整體所得提高。S1向S2的移動可能是平移,可能是以生產可能性曲線與橫軸或縱軸的交點為中心旋轉,也可能是向右上方的不規則移動。這取決于稅制所引致的產權界定和結構優化所表現出來的生產效率提高的水平和結構。但無論如何,Q2點比Q1點生產更多的產品,這是這一類稅制變遷的特征。
(二)使生產效率提高的稅制變遷的現實演進和誘因分析
直觀地看,稅制變遷所引致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便是以輕稅替代重稅,因而產權激勵遞增,導致生產效率提高。進一步分析會涉及比較復雜的過程,也不僅僅是稅收負擔減輕的問題。作為約束人們行為的制度,稅制從一種受到廣泛置疑的狀態演變為一種被廣泛認同的狀態(這一過程中有可能并不伴隨稅負的減輕,甚至還可能增加)。這樣的稅制變遷也能提高產權激勵,從而提高社會總所得。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這一演進中,輕稅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在理想狀態下,稅制變遷引致生產效率的提高,其誘因無非有三個:第一,社會資源的相對稀缺性變化,稅收制度變遷將資源從相對稀缺的領域誘向稀缺程度較低的領域,生產效率得以提高;第二,在資源相對稀缺性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稅制變遷,使產權結構被導向更優的狀態,從而提高產權激勵,生產效率提高;第三,政府經由稅制變遷,負擔起那些對社會經濟發展而言所必需,而個人難以提供的物品和服務,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
二、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
(一)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的基本界定
稅制變遷對收入分配狀態的改變不是源于資源相對稀缺性的改變,而是社會福利函數的改變。也就是說,標準的(或者說理想化的)收入分配狀態的改變,是指收入分配從A狀態向B狀態演變,A、B均為交換中的富有效率的點,均是帕累托最優點,即沒有任何與價值判斷無關的方法可以辯明A和B決定的狀態孰優孰劣。稅制變遷所引致的這種改變即為對收入分配的改變。這類稅制變遷則稱為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假設A狀態為貧富差距比較大的狀態,B狀態為收入差距較小的狀態,如圖2:A和B均是富有效率的點。0點是富人在圖中的原點,而O''''點是窮人在圖中的原點,顯然從A點到B點,窮人的福利增進,而富人的福利減少。在A點,除非社會偏好窮人和富人之間收入差距的縮小,否則,無法斷定收入分配狀態從AB變化的優劣。
(二)改變收入分配狀態的稅制變遷的現實衍生分析
通過觀察發現,在現實世界里從AB(也有可能是從BA)的這類稅制變遷經常發生。那么,是什么推動了這類稅制變遷?推動影響收入分配的稅制變遷的是個人效用函數,以及以個人效用函數為基礎的社會福利函數的變化。
社會福利函數是經由集體決策過程將個人利益加總的結果。其關注的焦點是滿足甲的個人利益重要還是滿足乙的個人利益重要。[3]150社會福利函數一般表述為:
W=f(U1,U2,…Un)
社會福利函數的差異和變遷,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個人效用函數的不同和變化;第二,對相同的個人效用函數以不同的方式集約。也就是說,由于對不同個人的效用函數的重視程度發生改變,從而在集約個人效用過程中給予的權重不同,因而使社會福利函數發生變化。而這又往往源于社會價值判斷①的改變。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可以觀察到的情形是,不同集團利益的相對重要性發生改變,現在比過去更重視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稅制便向有利于該集團的方向衍生。例如,當社會目標被界定為改善窮人的生存狀態,那么窮人或者同情窮人的集團利益受到更多的重視,公共品提供的成本和收益界定被導向有利于窮人的方向。即通過這樣的稅收制度變遷并沒有引致社會所得的變化,也不會引起滿足效用函數增長的物品和勞務的變化,但卻實現了社會中不同群體間福利的再分配。從本質上看,這一過程直接涉及的是窮、富人分別負擔的公共品成本和所能獲得的公共品收益的差異,但更為重要的是對“話語權”的重新分配;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社會更重視誰的利益。
直觀的分析如圖3:如果社會達成共識,應該更加重視u:的利益,社會福利函數從W1W2,與效用可能性邊界的交點從AB。A和B無從比較經濟效率的高低,只是在現存狀態下,U2獲得了比過去更多的福利。
三、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
(一)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的基本界定及現實衍生
在生產效率不變的前提下,稅制變遷使實際的生產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使經濟機會被重新配置。
從表面上看,政府對社會中弱勢群體的關注似乎有礙效率(主流西方經濟學就是這樣認為的)。它似乎使一部分資源從“有效率”的生產領域中逃逸出來,使“生產效率”降低、社會所得總量下降;也就是說,生產在一條更低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進行。比如對生產中安全的關注(這實際上是對生產過程中處于劣勢的直接生產者利益的關注)、對污染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污染更多是損害低收入者的利益)等。在現實世界里,政府的介入有各種方式,而通過稅收制度的變遷形成新的制度安排,從而影響生產結構和人們的行為選擇是一種較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比如,通過開征安全稅和污染稅,用從中獲得的資金提供生產所需的安全設施、污染治理設備。這似乎使企業為獲得同樣的收益不得不負擔更多的成本,在投入相同的前提下,似乎社會總所得是降低的(如圖4)。政府通過稅收介入生產以前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為S1,而當開征與安全和污染有關的稅收后(假設不影響A產品)B產品(假設B產品是高污染、高危險的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此時,生產可能性曲線從S1移到S2。與同一簇社會無差異曲線分別相切于E1和E2。E2和E1相比較,在市場不計或者少計污染、危險成本的情況下,被認為生產效率降低。
但是,我們如果換一個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即把安全和污染的減少等看作是社會所生產的產品之一而不是成本。此時,其他產品和安全或污染的減少之間形成不同產品間的選擇,從而可以用一條生產可能性曲線來描述二者之間的相關性。而對“兩種”產品的不同偏好,使社會無差異曲線有一個不同的結構。現實世界的變化改變人們的觀念,如污染對于人們生存環境的威脅導致人們對二者替代關系的觀念改變,會使社會生產處于“兩種”產品所形成的同一條生產可能性邊界的不同位置上,使安全或污染減少與其他產品的相對規模發生改變(如圖5)。社會無差異曲線簇IA和IB與同一條安全或污染減少與其他產品間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切,表示不同的安全或污染減少與其他產品的組合,但這兩種組合沒有生產效率上的可比性,即二者有相同的生產效率,無法對兩種狀態排序。也就是說在某一特定時點上,有多種可能的制度安排,與之相對應也有多種生產可能性曲線。即便給定制度安排,其生產可能性曲線上也存在無窮多個效率無差異的點。那么實際的生產會選擇哪一點?或者,哪一點會成為現實制度安排下的生產點?正如第二種類型的稅制變遷所分析的,這取決于人們的觀念(當然觀念的形成本身是社會實踐的結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個人效用函數及以一定的方式集約成的社會福利函數。集約的方法和權重會帶來巨大的差異。
(二)改變收入分配狀況與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的相互關系
那么,改變收入分配狀況與重新配置經濟機會的稅制變遷,其區別是什么?顯然,二者均是由于人們觀念和態度變化引起的社會福利函數的變化,并最終引致稅制的變化”。。但其不同之處在于:首先,從原因看,前者社會福利函數的變化僅限于對社會中不同收入群體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通過個人所得稅之類的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狀況的稅收結構的變化往往即可達到目標。后者,實際上是由于人們關于“什么樣的生產過程才是至少可以忍受”的看法和態度的變化,使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內涵發生變化。比如在過去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中不包含安全和污染增加的成本,而由于人們對其認識和態度發生改變,相關制度安排發生改變,這類成本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并經由個人效用函數的改變,引致社會福利函數的改變,使實際的、人們認同的最優生產效率點發生改變。也就是說,雖然兩種稅制變遷都源于社會福利函數的改變,但前者的個人效用函數并未改變,只是由于人們觀念的變化,使效用函數集合為社會福利函數時的權重發生變化。而后者,是個人效用函數本身發生了變化,變為包含了過去不曾包含的“物品”,如安全與污染,從而根據社會效用函數得到的社會無差異曲線有了一個不同的結構(圖上表現為形狀和走向的變化,而不是平移)。其次,以結果來分析,從某一特定時點上看,引起收入分配狀況改變的稅制變遷是在同一條生產可能性曲線上,沒有任何成本或生產結構的變化,這是經濟過程相同規模的產出在不同社會成員間的重新分配。而引起經濟機會重新配置的稅制變遷,在上述分析中給出的基本界定是,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不變的前提下,由于人們態度和觀念的變化,無差異曲線結構發生改變,從而使實際的社會生產狀況不變。那么這里所說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不變”的含義,與收入再分配稅制變遷中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在這里的分析中,生產可能性邊界不變的前置條件是已經發生變化的制度安排。在新的制度安排下,生產成本和人們的效用函數中包含了安全和污染的減少,因此,可以將生產看作是在更多的產出與更多的安全(或污染減少)之間的選擇,即安全(或污染減少等)也是能使人們效用提高的“產品”。
四、使生產效率和社會福利降低的稅制變遷
(一)使生產效率和社會福利降低的稅制變遷的基本界定
這類稅制變遷是指,在沒有資源相對稀缺性的改變,沒有對相同的個人效用函數集約為社會福利函數的權重的變化,也沒有個人效用函數本身變化的條件下,在稅制變遷中所形成的新的稅收制度安排,使生產可能性邊界發生向原點方向的位移,從而使社會生產和社會福利在一個更低的水平下達到均衡的情況。比如給予某些利益集團,如某些特殊地區和特殊集團的稅收優惠即屬此列。
(二)使生產效率和社會福利降低的稅制變遷的現實衍生分析
需要進一步分析的是為什么會發生此類稅制變遷?沒有產權激勵增加使政府收入增長,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動這類“壞的”稅制變遷?顯然只能在這些因素之外尋找答案。即追求特殊利益的群體,為了獲得在某一領域的壟斷利潤,通過政治程序經游說、宣傳等左右社會主流意識的方法(實踐中具體因循的路徑取決于社會政治制度),改變稅收制度安排,使自身利益得以提高,但卻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降低。前面分析產權與稅制相互關系時指出,國家對產權的界定不一定會是與社會財富最大化一致的產權最優界定,甚至會安排如壟斷之類的無效產權,以獲得租金最大化,這些特殊利益集團通過政府推動的這類“壞的”稅制變遷即屬此范籌。
上述關于四類稅制變遷的討論主要側重于稅制變遷的差異性。實際上,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稅制變遷幾乎不可能只具有一種性質;也就是說,在實踐中,四種類型的稅制變遷之間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稅制的“一次”變遷往往兼具幾種性質。
[參考文獻]
[1]林毅夫.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聯出版社,1993:28.
[2]焦耘.稅制變遷過程分析——強制、利益導向與政治制度背景[J].稅務與經濟,2009,(4).
[3][美]丹尼爾·W·布羅姆利.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焦耘.稅制及其變遷的效率辨析[J].稅務與經濟,2007,(3).
從2003年年中開始,隨著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急劇擴張和重工業的高速增長,我國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膨脹,使得國內資源供給趨于緊張,導致三大物價指數全面上漲,新一輪通貨膨脹的出現已經不容置疑。同前幾次通貨膨脹相比,本輪通脹不算劇烈,但爭論卻異常激烈。其原因在于,本輪通脹確實有一些與前幾次不同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筆者認為正確認識這些特征與成因,對于政策效果評估、未來影響我國通貨膨脹走勢分析、下一步的政策取向都具有重要意義。
思考之一:新一輪通貨膨脹有何新特點?
對按經濟學定義,持續的物價上漲即為通脹。雖然在物價上漲的持續時間和幅度等方面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一般認為如果物價連續三個季度上漲即可確認為通脹,而按照中國過去20多年五輪經濟波動周期的經驗,物價漲幅在5%以下正常,5%至10%之間為溫和型通脹,10%以上為惡性通脹。
現代經濟學認為,通貨膨脹是由于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失衡所造成的,它不僅包括供給和需求方面的原因,還包括供給與需求結構方面的原因,根據其成因可將通貨膨脹的類型分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動型、供求混合型以及結構型。總需求的增加,無論是通過貨幣政策的擴張,還是通過財政政策的擴張,最終都是通過貨幣量的增加實現的。因此,任何形式通貨膨脹的背后都有貨幣供應量不適當增加的影子,費雪的交易方程式也表明了這一點。可以說,本輪貨幣政策的緊縮力度已經基本到位,物價水平本應隨著貨幣供應減少向下運動。但實際情況卻與之相反,這可能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前些年為走出通貨緊縮而大量投入流通中的貨幣產生了滯后影響;二是推動本輪通貨膨脹的真實原因并非完全是貨幣因素。從實際情況看,這兩方面的原因都存在,一方面前些年擴張性的貨幣投放為本輪經濟過熱準備了貨幣條件;另一方面本輪通脹的真正主因是制度性因素而引起的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因此,筆者認為:新一輪通貨膨脹具有以下幾個新特征:
(一)貨幣性特征
從貨幣供給看,亞洲金融危機后,國家為擴大內需采取了適度擴張的貨幣政策。M2的增長率2000年比1999年增長了12.3%,此后每年大約提高2個百分點,直至2003年第二季度,我國貨幣供應量一直以20%以上速度增長,遠高于同期實際GDP增速與物價上漲之和;與此同時,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大量購入外匯,進一步加劇了基礎貨幣投放。高速增長的貨幣供應之所以未馬上轉化為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出現了通貨緊縮,居民持幣觀望、蓄幣預防的心態較重,加上以往政府主導下的低效投資引發銀行系統呆壞賬居高不下,造成新增貨幣大量沉積,流通速度下降,遏制了高貨幣存量向通貨膨脹方向的演變。但貨幣的一時沉寂并不意味著消失,經濟體系中存在的超額貨幣供應終將會成為日后通貨膨脹的導火線。因此,筆者認為:新一輪通貨膨脹是前些年貨幣過度擴張的結果。
(二)非總量性特征
一般來說,導致一般物價水平上升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總供給無法滿足總需求的增加,“物以稀為貴”;二是商品生產成本增加,造成銷售價格相應上升。新一輪物價上漲不能說是由社會總需求過度膨脹引起的,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在固定資產投資過熱和國際油價高漲的推動下,糧食、煤炭、電力、石油、運輸等上游原材料能源價格的上漲帶動了其它食品及下游工業產品的價格回升。因此,筆者認為:新一輪的溫和型通貨膨脹是非總量性的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三)結構性特征
這次價格上漲從性質上看,仍處于初期階段,具有結構性特征,典型表現在部分要素市場失衡出現供需脫節引起的價格上漲。價格上漲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糧食和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二是上游產品價格帶動下游產品價格上漲,三是大量土地批租和房地產開發過度需求導致土地交易價格上漲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上游產品價格上漲主要是投資品價格上漲帶動的。近年來投資率過高,部分投資品價格領先上漲帶動生產資料整體價格上漲,特別是2003年9月后,部分原材料和能源出現瓶頸制約,價格漲勢迅猛。如果深入分析一下本輪物價傳導的過程,就會發現本輪物價上漲中暴露出來的上下游產業價格波動不匹配現象的根源在于經濟運行中不合理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單純地用行政調控手段或貨幣緊縮政策,不僅無法達到調控的目標,反而有可能加劇調控的負面效應,使溫和型通貨膨脹延續下去并進一步惡化。
因此,新一輪通貨膨脹是由于制度性因素導致市場結構不平衡,由瓶頸部門的價格上漲而通過成本要素向前推進形成,并且這種結構失衡的主因不在投資,而在體制,它反映了市場發育、改革進度的不平衡,反映了壟斷經濟的危害性。
思考之二:引發新一輪通貨膨脹的成因是什么?
深入分析這一輪的物價上漲,我們可以發現有四個深層次的制度方面原因:
(一)制度性缺陷與不合理管制導致資源約束:引發本輪通脹的根本原因
一般來說,產品的需求彈性比較固定,因此通貨膨脹的決定因素在于供給彈性。而產品的供給彈性又與資源約束程度負相關,與市場競爭程度和國際化程度正相關。在我國加入WTO以后,國際化程度大大提高,產品供給彈性過低主要受制于資源約束。可以說,資源約束主要來自于制度性缺陷和不合理管制,因此,制度性缺陷與不合理管制是本輪通脹的根本原因。比如糧食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前幾年對糧食流通領域的管制,只允許國有糧食企業進入。其結果是,按保護價敞開收購的國家政策在實際中很少得到執行,導致糧食價格和產量連年下降。而且,國有糧食企業往往還逆向操作,加劇而不是平抑了糧價波動。另外,投資膨脹的一個重要誘因,是資源和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價格受到管制,嚴重低于市場均衡水平,使投資成本大大降低。同時,能源、資源等行業又幾乎被國有企業壟斷,非國有資本實際上還是很難進入,在供給缺口形成后也不能很快增加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大了通脹壓力。但是從糧食缺口、投資膨脹到通貨膨脹,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資源約束。如果說政府的不合理管制降低了短期供給彈性、使供給不能迅速增加的話,那么資源約束就制約了長期供給彈性、使供給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因此,筆者認為:制度性缺陷與不合理管制所導致資源約束是本輪通脹的根本原因,但資源約束的影響決不僅僅在于通貨膨脹,它應該引發我們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的深刻思考和戰略轉變。
(二)生態失衡導致外部性成本內化:引發本輪通貨膨脹的外因
生態失衡一方面表現在生態環境惡化,治理生態環境必須花費大量的成本。治理的社會成本費用又直接或間接來源于各個公民和廠商,這種社會成本最終要由生產廠商來承擔,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從而使產品的價格升高,因而外部性成本的內化相應的結果就是物價上漲。不僅如此,生態失衡還使自然資源日益減少,開采的難度日益增加,由此導致資源開采成本上升,原料能源價格上漲,使生產廠家的內在成本增加,因而造成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另一方面,生態失衡導致供求總量失衡時還會使供求結構關系變形。比如當生態系統失衡后,其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供給就會因此而減少,但需求會不斷增加,使經濟系統對農業系統產出的需求量更為增加。人們不得不對農業生態系統進行過度開發索取。在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的作用下,農業系統投入的邊際產品也是遞減的,而由于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可以彌補因邊際產品減少而帶來的利潤損失,因而社會資源仍然會向農業生態系統傾斜流入,而其他邊際生產力比農業還高的生產系統卻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源投入。這樣,即使整個社會的產出能夠滿足整個社會的需求卻會因為資源分配結構的不合理而無法滿足總需求,使效率低下部門的產品價格上升進而帶動整個物價水平的上升。
(三)勞動力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引發本輪通貨膨脹的動因
考察當前這一輪宏觀經濟的波動,我們就會發現:一些變量已經很快地發生了變化,而另外一些變量由于“粘性”特點,變化得比較慢。什么變量變化得比較慢呢?非常重要的就是勞動力工資,勞動力工資的變化的滯后在劇烈變化的宏觀經濟中,會帶來勞動力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擾動,進而導致與長期變化不同的某些特點。所以,雖然我國勞動力供給在長期是無限供給,但在短期隨行就市,就可能因價格調整不及時出現供需的失衡,比如當前珠三角等地區“民工荒”現象的出現已經證實了這一判斷。而勞動力的價格是工資,工資又與物價相關。對于恩格爾系數相當高的勞動力來說,在分析中還需要注意的是,其實際工資不僅與消費物價指數有關,還與糧食價格直接相關。因此,當消費物價指數從負的2%上升至6%,便相當于農民工的實際工資下降了8%。而糧食價格從負增長轉為正增長的影響也是致命的。因此,這種勞動力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必然會導致勞動力的短期短缺。筆者認為,解決勞動力短期短缺的唯一出路就是不得不提高勞動力的工資,以此來吸引足夠多的外來打工者到自己的工廠工作,從而增加了生產成本。因而,加劇了這一輪通貨膨脹的出現。
(四)市場的無序性導致成本的超載:引發本輪通貨膨脹的內因
市場的無序性與通脹的關系,似乎難以用準確的數據加以說明。但從每年的物價上漲指數的結構來分析,除了當年新調價因素和其他改革措施出臺因素以及上年翹尾因素的影響之外,有一部分是當年自發漲價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因素包括的內容固然很多,但其中市場秩序是否正常,則對自發漲價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換言之,市場秩序的混亂和無序,必然導致物價的自發上漲。一方面是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從生活必需品到高檔耐用消費品,從生活資料到生產資料,凡是暢銷產品,特別是名牌商品,均有假冒偽劣出現。猖獗的造假、售假活動不可避免地擾亂了市場流通秩序。作為消費者,用相應的價格買不到貨真價實的商品,作為生產者,特別是名牌商品生產廠家,則花大力氣,以高成本來防假,打假,必然帶來社會生產成本的提高,假冒偽劣商品對通貨膨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市場價格秩序混亂。主要表現在:一是某些機構利用部分權力搞壟斷性經營,牟取暴利;二是各種投機行為加劇了價格波動。三是一些行政性收費項目混亂,亂收費、亂攤派。這些價格混亂行為都直接導致了生產成本的超載,從而推動物價上漲成為引發通脹的重要原因。盡管市場化改革會在長期內通過增加供給來減輕通脹壓力,但在短期內會使“缺煤”、“限電”、“油荒”等隱蔽性通脹顯化,使資源和要素的價格進一步上漲,增加短期通脹壓力。而從目前傳遞出的各種政策信息來看,土地、資金、勞動力和資源市場化已經或者正在被納入下一步的政策重點,這必然會對資源和要素價格、進而對物價總水平產生巨大的影響。
思考之三:怎樣應對新一輪的通貨膨脹?
由于本輪通貨膨脹的特殊性,完全指望貨幣政策恐怕難以實現控制本輪結構型通脹的目標,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政策組合,把重點放在結構性調整,放在機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上,真正做到宏觀調控與改革推進相結合,以改革實現調控目標。
一是保持現有的貨幣政策力度,側重疏導信貸結構調節的傳導機制。筆者前面已經提到,本輪物價上漲的貨幣源頭在于前幾年的超額投放,去年以來隨著人民銀行提高準備金率等系列政策出臺,目前流通領域的基礎貨幣供應已經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末M2的增幅降為14.6%,開始進入“適中”區。如果繼續緊縮貨幣供應,有可能加劇企業資金緊張局面,導致經濟硬著陸。當前的關鍵問題是信貸政策的結構調整難以到位,行政性要求與商業銀行的利益追求存在沖突,增加中小企業貸款、支農貸款、助學貸款、就業貸款等的政策導向難以落實。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加大財政政策的配合力度,使信貸結構調整真正符合商業銀行的利益核算和規避風險的需要。
我國改革開放正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進入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改革初期提出的“打破鐵飯碗”,提倡勞動力自由流動、自主擇業的要求已經基本達到,帶來的是新的問題,即打破“鐵飯碗”后吃飯問題靠什么保障?擇業未成時誰給生活費?企業不景氣甚至破產時誰給報銷醫療費,誰發退休金?諸如此類問題,使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被擺到改革的前列,當前,保險制度的變革就引發了一系列值得深究的現實和理論問題。
首先,保險制度由企業自理、部門自理,走向社會化保障制度,產生了許多不相適應的問題。很多老企業背負著巨大的退休職工經濟包袱,削弱了老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其次,經濟改革涉及到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也涉及到風險和負擔的再分配。企業改革客觀要求社會管理制度建設跟得上,特別是職工本人無法解決的生老病死的問題,需要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社會保險制度來解決。社會保障制度是總的方面,它包括經常性的退休金、醫療費、住房購租等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包括突發性的大宗的偶然支出,如急病、重病、生育、房屋大修等,都需要保險制度來集千萬人的資金,資助少數人的危急之需。沒有保險制度不但不利于個人也可能拖垮企業。社會保險制度承擔了政府安定社會、解急救難的功能,因此,社會保險需要企業、單位、個人的長期、有力的支持,更需要政府予以特殊的政策,讓其早日增強實力,應付不測。
再次,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也要逐步成熟和完善,正如經濟改革一樣,要步步深入,層層推進,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社會管理制度還不完善、社會積累還不豐富、人們的思想覺悟還不高,在這種現實的條件下實現社會保障制度,也只能因勢利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挖掘有關方面的潛力。社會保障制度既然能夠造福社會、造福人民,那么就應該發揮社會各方面的以及海外的積極性,大力支持社會保障事業,比如說,籌辦各種募捐、義賣等形式的慈善活動,充實社會保障基金。這種基金必須不以贏利為目的,而有所收益也必須如數用于社會保障事業,即使是其中的社會保險也必須堅持這一條,與商業保險劃分得越清楚,其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就越有力。社會保險發展壯大的關鍵恐怕離不開“來自社會,全心全意為社會大眾服務”的自身發展宗旨。社會保險承擔了穩定社會、救危解困、為企業和單位松綁的職能,它分擔了政府有關方面的職責,因此社會保險工作要充分考慮遵從商品經濟規律辦事,不能做長期虧損的生意,但作為政府應管的社會保障功能的分擔者,它以政府代表的名義出現更為有利。
二、社會保險實踐的啟迪
通過幾年努力,廣州的社會保險制度已初步建立起框架,進入營運階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以社會保險為主力創立新型的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歷史創舉,也是一次舉步維艱、困難重重的改革“”。社會保險既要解決參與者的有關項目保險問題又要解決缺乏政府資金注入的問題。從廣州情況看,諸多大宗或突發性的支付項目都要依靠社會保險,其發展前途當然可觀,但在開始階段社會保險實力則令人擔憂。因為社會保險本身也需要一個資金和經驗的積累過程,難免有起伏興衰的曲折過程。
根據資料分析:1996年廣州市失業保險基金缺口400多萬元,應繳未繳的企業較多,1992年~1996年全市有300多家困難企業辦了養老金緩繳手續,緩繳金額達2億多元,靠全市調劑的單位占總數的40%。企業發展不平衡形成苦樂不均,而有了社會保險,矛盾就可以集中社會力量來解決。解決的辦法既要靠社會力量和政府投入,同時又要靠企業的改革求得生存與發展。對那些處在變革之中的困難企業更需要社會保險扶持渡過難關,這些困難企業多是紡織、電子、航運、供銷、交通、區街集體企業等,社會保險既然擔當了政府部分職能,也應得到政府財政、稅費政策的優惠和支持。對困難企業職工的救濟可以通過社會保險去發放、管理和運作。通過社會保險機構實施社會福利措施,有利于監督、測算和及時有效地運作。在改革過程中,必須兼顧公平與效率兩方面,在實現社會穩定前提下加快改革的步伐,國家、企業和職工分別合理負擔,盡快妥善建立社會保險制度,開創一個新局面。
三、完善社會保險制度,開拓更廣的領域
社會保險靠全社會的普遍參與,以千萬人的資金來資助偶然的個別支出,以長期的投入支付退休后經常的支出,以上一代人的積累支付后代的保險等,才能使社會保險的根基越扎越深,樹冠越長越大,所蔭庇的社會成員日益增加,所資助的項目更加有力。從經濟學分析,社會保險體制有幾種類型:
其一,供款基準制,即保險措施對具體受益人的提供取決于(或主要取決于)該受益人過去在保險體系中的資金貢獻量(供款量),其基本特征之一在于,它是運用預籌積累的方式來籌集資金的。其原則是,先積累,后受益,而且資金積累的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要在若干年的時間里,按照一定的繳納比例規定,逐年逐月地交費累積而成的。其主要優點在于,它能夠保證社會保險有可靠的資金來源,不會發生寅吃卯糧的問題,受益的多少取決于積累數量的多少。其具體方法是采取個人賬戶,在社會保障體制中引入激勵機制,由于個人賬戶產權界定清晰,因而可以調動人們進行積累和勞動的積極性,避免吃“大鍋飯”的舊病復發。
其二,受益基準制,即保障措施對具體受益人的提供取決于(或主要取決于)規定中的受益與否的標準(或公式),按照受益人當前的狀況(如年齡、身體健康狀況、失業期等)是否符合特定的標準而決定。此方式注重受益條件的公平性,而不注重受益人已經在資金上貢獻的多少,從資金籌集方式看是采用現收現付制來籌集資金并滿足當期的支出,這種強調同等條件面前人人平等的分配方式有社會公證性的一面,但又可能有吃“大鍋飯”的問題,缺乏激勵機制,但管理相對簡便,主要的資金來源是稅收,不涉及投資及投資回收問題,因此管理成本較低。
其三,混合制,即上述的供款基準制與受益基準制兩種基本類型擇優而成。利用受益基準制來提供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社會保障,而使用供款基準制對具體個人提供附加的個人保障。也就是用較低的所得(薪給)稅稅率征收一部分公共財政收入,由財政支出按某種受益公式對退休、醫療、失業、傷殘、意外等提供水準較低的但普遍適用的基本保障,這一部分保障強調公開性和社會安全網的作用,但大多數人不會滿足于低水準的退休金和其他保障,因此仍要安排供款基準制的附加保障。附加保障是個人賬戶,自存自用、預籌積累式的,它提供了明確的激勵特征。
社會保險中著重在養老、醫療和傷殘、失業等幾項中具有供款基準制特征,不同于商業保險,但也帶有商業保險的某些特征,就是參與者才能享受。并且供款基準制鑒于人們對未來風險的非理性預期,必須實行強制性的儲蓄積累方式。因此,政府干預經濟的功能就更加明顯,而且不同時期可能要求不同繳款比例的儲蓄額。對于已參加公有制企業工作多年的職工,他們過去對社會積累的貢獻大都形成國有資產,因此在實施社會保險個人繳費時則應考慮到原有的貢獻,當公有制企業老職工面臨不能支付社會保險繳款的困難時,有必要從財政上予以資助。再一個途徑就是通過社會援助、募捐籌資。在新舊體制交叉的過渡時期必須通過一套漸進、協調的靈活方法來完成機制的轉換。
就廣州的現狀來說,采取分門別類的混合制更為適合,即以供款基準制為主,從每月工薪和企業中相應支付同項的籌款項目形成養老保障的部分,公有制企業及非公有制企業、個體戶也應納入其中,有余力的個人可以額外加入商業保險取得退休后比別人多些的退休保險金。對醫療保障、失業保障、生育保障等可以更多采用受益基準制,即以收納所得稅來建立,以多補少,以社會力量來救一時一人之危困。
加快社會保險體制的建成速度,必須做到教育市民認識社會保險的重要性及自覺參與社會保險的必要性。這是必須經常、深入去做的重要工作。建立新型的社會保險事業,必須有國家、企業、政府幾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功。政府既要通過有效的機構去運作社會保障體系,又必須投入相當的財力、人力、物力才得以奏效;既要用強制性的手段(規定凡領工薪者必須參加相應的住房公積金、退休金、養老、醫療等保險),也要運用商業性的自主參預的手段(如商業人壽保險等),提高國民抵御風險、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建立社會安全網絡不能只用一根繩,必須有多條繩有機交織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