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09: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技術創新的優勢,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大學 企業 技術創新 合作模式
1 大學與企業合作技術創新的提出
技術創新是指創新主體將技術的新構想,經過開發或技術組合,到商品化和產業化的實際過程,從而獲得效益和效益的技術市場化過程的活動。將市場需求或生產需要與技術的新構想相結合,通過研究與開發環節,產品化和商品化,最后實現市場化和產業化,是技術創新過程的一般模式。
企業、大學和獨立科研機構是不同的創新主體,都具有各自實施技術創新的動力和內在運行機制。傳統的分析一般認為,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從我國的實際經濟環境和技術創新的動力與障礙因素分析來看,大學與企業合作技術創新是推動我國技術進步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有效選擇。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的2002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反映,2002年度我國國際競爭力總體排名比2001年度上升兩位,列第31位,但依然是處于落后狀況。有關專家分析后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我國整體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企業間技術合作”和“企業與大學間技術轉移”是對2002年度科技競爭力排名最大的指標。可見,尋求企業與大學間合作技術創新的有效模式,是提高我國科技競爭力進而提升我國的國家競爭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2 大學與企業合作技術創新的必然性
2.1 大學技術創新的特點
大學技術創新,是大學繼、科研之后的“第三職能”。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日益緊密,大學作為純粹的人才培養部門和研究部門已經發生了職能延伸,大學科技開發活動成效已成為衡量大學科研成果評價的重要。大學技術創新,是指大學利用對知識占有的比較優勢,直接參與到技術創新過程中去,承擔技術創新的某個部分甚至全過程的行為。大學技術創新具有以下特點:
(1)經濟學意義上的大學,作為一種非營利組織,其技術創新并不完全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因而對創新的風險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2)大學參與技術創新活動的主要方式是局部切入,突出集中在技術創新的上游即研究與開發(R&D)階段,且一般體現在技術含量高、創新程度深的高新技術項目上;
(3)技術職稱的晉升因素在目前我國大學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明顯,為了職稱晉升,必須有新設想,有實驗成果,有或成果被同行專家承認;
(4)大學技術創新項目的立項一般容易脫離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缺乏技術成果產品化、商品化和產業化的后續環節的創新條件和能力,這一點已成為影響大學技術創新走向廣度和深度的主要障礙。
2.2 企業技術創新的特點
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依據對市場的潛在需求和技術可行性的識別,形成新的構思和設想,并通過技術開發和引進,將創新引入市場的過程。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技術創新已成為企業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的核心手段,技術創新能力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技術創新戰略已成為企業戰略的根本組成內容。
但以企業為單一主體實施技術創新全過程的模式存在以下實際障礙:
(1)企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能力不足,是導致企業技術創新尤其是“原發性”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基本因素;
(2)企業自主技術創新需投入大量的資金和高水平技術人才,但創新成果卻難以在預期的時間內為企業帶來利益上的有保證的回報,長期存在的行業間相互模仿行為,也會將率先創新者的技術壟斷地位消除,從而使率先創新的企業失去持續技術創新的動力;
(3)企業大多數是風險厭惡者,而技術創新的風險很大。據美國的經驗,高新技術創新失敗率一般為70%,完全失敗率達20%~30%,成功率只有20%,受經濟實力和短期目標的影響,愿意為技術創新承擔高風險的企業為數并不多;
(4)其他諸如體制性影響,市場需求和技術信息不充分的制約,企業應變能力弱等,也是影響企業獨自進行技術創新的障礙因素。
2.3 大學與合作技術創新的必然性
如上所述,大學與企業合作技術創新,是行為目標不同的兩類組織之間尋求優勢互補情況下的理性選擇,是大學與企業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優勢,分工協作共同實現一項技術創新過程的行為。它將技術創新的全過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化—商品化—產業化”納入一個整體組織之中。就企業而言,不僅可以發揮企業對市場需求熟悉、開發轉化應用能力強的優勢,而且可以發揮企業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優勢,項目選擇符合市場需求的優勢;同時企業可以利用大學知識聚集的優勢,減少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環節的投入,從而降低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就大學而言,不僅可以發揮大學基礎研究力量雄厚,研究領域高精深的優勢,而且可以克服大學的技術創新資金投入不足,技術項目選擇“晉升職稱型”因素多,重視成果水平領先而忽視轉化和產業化的狀況等弱點,最終減少或降低項目的技術創新風險,提高技術創新的可靠性和成功率。將不同行為目標的組織通過技術創新合作融為一體,可以互相抵消技術創新中的大多數風險。
可見,大學與企業的合作技術創新行為,是加快技術創新過程,搶抓市場機遇,促進企業競爭能力提高和大學成果轉化的一種有效的形式。
3 大學與企業合作技術創新的模式
技術創新合作行為在大學、企業和獨立的科研機構之間都有可能出現,根據合作雙方的實際情況以及上述各自的優勢和缺點,合作的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具體有以下幾類:大學的院、系、所向企業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顧問服務;企業提供資金作為大學研究的基金,企業擁有獲取技術創新的權利,并對研究的課題進行有限的控制;大學接受委托進行實驗室內的基礎研究;交換研究人員;大學為企業培養所需的技術人才等。關于大學與企業合作技術創新的實證分析研究顯示:合作研究(collaborative research)是企業最受歡迎的方式,因為企業通過合作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進行技術信息交流,有效監督研究的質量。而委托研究(contract research)也是最受大學教師喜歡的與界合作的模式之一,因為它既可以獲得企業的財力支持,又可保持研究的獨立性。下文就大學與企業合作技術創新的具體模式進行分析。
3.1 引入“資本+技術”方式進行技術創新
通過“資本+技術”方式吸引大學進入企業就是使大學以R&D資源或成果作為股份與企業合作辦高新企業,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及產品開發。大學通過高新技術的注入和高素質管理人員進入企業,使一些企業的主營業務由傳統產業逐步向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企業結構調整和效益的提高;同時大學利用企業的資金、設備、市場等優勢,有利于實現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而且這也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帶土移植”,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
3.2 早期介入大學的R&D活動,提高獲得R&D成果的有效性
具體做法是大學與企業約定,由企業在R&D活動之初,就向大學R&D項目注入資金,資金的性質可以是預付款、定金或風險投資。預付款是企業愿意購買大學R&D成果的所有權或使用權而預先支付的部分購買金。定金除了具有與預付款相同的功能外,還具有上的擔保作用:合作的任何一方違約,違約方若支付了定金,他將喪失該定金的所有權;違約方若接受了定金,他將向對方雙倍返還該定金。風險投資是對開發風險較大的R&D項目的投資,具有共同開發,共擔風險,共享權利的性質。當R&D獲得成功,前期參與的企業有權優先享有所有權和使用權。除了在資金上的較早參與,企業更應在大學R&D選題和對R&D的具體要求上較早介入,這樣可以使大學的選題更適合企業,更適應市場。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學開展R&D活動的信心,另一方面,企業可以較早計劃R&D的成本和投資,控制財務風險。
3.3 企業進入大學校園或科技園,進行多形式的技術創新合作研究
大學科技園(包括大學自己建立的和由其他機構在大學周圍建立的)和大學校園是技術創新資源的聚集地,具有技術創新所需要的大量人力、技術和信息資源。企業在這里建立自己的技術創新研究中心(或合作建立),可以大大提高科技研究與開發的工作效率。采取的研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采取企業資助大學研究、聯合研究、合同委托研究等方式,也可以采取建立合作研究中心的方式;還可以采取資金援助、設備援助的方式,資助可以分外有償和無償兩種形式。
3.4 依靠大學的培訓優勢,保證企業技術創新對科技人員的需求
據調查,民營科技中小企業的科技人員的流動性很大,在企業工作的年限普遍較短,一般為2~3年,最短的僅為50天,最長的不過5年。解決這一要從企業自身做起,通過對科技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自身價值,提供給他們以發展機會;另外,充分利用大學的科技力量(包括研究生)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以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聘請他們來企業工作,也可以從大學教師或畢業研究生中補充企業科技人員的不足。
4 結論
我國的產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著R&D投入強度不高,企業風險投資能力弱,未能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技術創新體系等突出問題。根據以上分析,我國應加強對大學與企業之間合作技術創新的環境營造和政策扶持,推進以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模式,這將對促進企業增強核心競爭能力、提升國家科技競爭能力、促進國民經濟有效協調持續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1 王龍.大學與企業合作技術創新及模式選擇[J].甘肅科技,2003(4)
2 Frieder Meyer-Krahmer, Ulrich Schmoch.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 in four fields. Research Policy, Vol.27,1998
關鍵詞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 數據包絡分析
1 引言
技術創新是企業家抓住市場的潛在盈利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的新的組織,它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技術創新是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它是一種技術范疇的活動,以市場為導向,立足于新技術產業化,消化國內外先進技術并進行二次開發;同時,它也是一種經濟行為,要求突出技術的首次商業化應用,強調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通過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技術創新是現代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2 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
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是指企業按照市場需求和企業目前的技術條件,根據技術創新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效益的重要屬性定義技術創新的方法;或者說是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目前的技術條件,找出一種現有的、具有潛在優勢的技術進行創新或者直接應用技術手段開發出一項能為企業帶來更大效益的新技術。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有多層意思,每層意思實際上就是進行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的一個角度,而這多層意思之間、多角度之間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是相通的。
(1)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就是指企業要確定自己的技術水平,了解準備通過技術創新要滿足顧客哪些方面的特殊需求和偏好,給顧客帶來哪些方面的特殊利益和價值。這些特殊需求和偏好是顧客所追求和重視的,只要企業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使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能滿足顧客的特殊需求,那就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效益。
(2)與普通的市場定位一樣,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也是特色定位,是指企業的技術創新或者技術創新的成果要有與眾不同的特色。只有具有特色的技術創新,才能使技術創新的成果獨具一格,技術創新擴散才有更大的價值,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生產的產品才具有更大的競爭力。
(3)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也是一種競爭優勢的定位,是指企業根據目前的技術條件,確定準備在哪些方面進行技術創新,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并且使技術創新的成果優于競爭對手。市場競爭無處不在,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有勝人之處。根據麥克爾·波特的理論,競爭優勢就是為顧客創造超額價值的能力,誰能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為顧客創造超過競爭者的價值,誰就能贏得顧客。
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與產品定位的重要區別是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是對企業實現產品生產的技術進行定位,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企業產品的差異性,使產品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在市場上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使企業獲得更多的效益;而產品定位是直接對企業的終端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優勢進行定位。產品定位是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的前提和基礎,產品定位反映的是市場需求,它為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指引了方向;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是產品定位得以有效實現的重要保證和重要手段,只有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準確,才能保證企業的技術創新沒有偏離方向,才能使企業的產品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3 基于DEA的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有效性評價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DEA主要用來評價相同類型部門或單位(稱為決策單元)中各成員之間的相對有效性,因而這種方法也稱為DEA有效。DEA作為一種有效性評價方法,20多年來,一直為廣大理論和應用工作者所矚目,理論上得到了充實和完善,應用上已廣泛深入到各個領域。DEA方法的優點:①DEA是由決策單元的輸入輸出的權重作為變量,模型采用最優化方法來內定權重,從而避免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所帶來的主觀性。②假定每個輸入都關聯到一個或多個輸出,而且輸出輸入之間確實存在某種關系,使用DEA方法不必確定這種關系的顯示表達式。③在處理經濟學生產函數與規模經濟的問題上,DEA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DEA在其出現后的20多年中,在理論和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研究出多種DEA模型,CR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應用較為廣泛的DEA模型。
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要素可分解為企業研發投入、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經濟效益和產品競爭力等。企業研發投入是評價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準確市場定位的前提是要求有必要的研發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資金投入、時間投入等。只有這些研發投入的存在,才有可能為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企業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有重要的關系。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企業在技術方面不斷創新的能力,也就是通過引入或開發新技術,使企業滿足或創造市場需求,增強企業競爭的能力。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必須以企業的創新能力為依據,技術創新能力制約著市場定位能力。如果創新能力不強,即使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做的再好,也是徒勞無功。只有與創新能力相適應的市場定位,才具有實際意義。創新經濟效益和產品競爭力這兩個指標是對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有效性的檢驗。只有技術創新能為企業帶來很多創新經濟效益,技術創新的產品在市場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才能說明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做得成功,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有效。
本文為了方便使用DEA模型,將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兩部分:一是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投入指標,包括企業研發投入和企業創新能力;二是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產出指標,包括創新經濟效益和產品競爭力。本文通過8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省市,來評價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的重要性,這8個省市有沿海發達地區的上海、廣東、江蘇、浙江,也有中部地區的湖北、湖南,以及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寧夏、新疆,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具體數據如表1,這些數據選自《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是權威專家對中國32個省市自治區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分。
運用CR模型建立線性規劃,采用單純型法求解線性規劃問題,計算結果見表2。
根據計算結果可知,第一、四、五、七決策單元目標函數值Z等于1,是DEA有效;第二、三、六、八決策單元目標函數值Z小于1,非DEA有效。由此可知,上海、新疆、廣東、浙江的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相對有效,說明上海、新疆、廣東、浙江的企業在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方面做的較好,值得其它省市的企業學習和借鑒。而湖北和湖南兩省的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有效性相對較差,例如湖北省企業研發投入的分值為33.85,而產品競爭力的分值僅為4.83,創新經濟效益的分值也只是24.4,相對于其它省市的企業而言還是比較低的,投入與產出是很不平衡的。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不僅與投入有關,更重要的是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問題、平衡問題。新疆的企業的投入能力不是很強(企業研發投入的分值22.10,企業創新能力分值13.64),但是他們能夠在現有的投入能力基礎上提高投入利用率,這樣就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4 結論
通過以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技術創新是一種能夠把握市場機會和技術機會,正確做出創新決策并有效加以實施和成功引入市場的能力,它是企業生存、發展、盈利的關鍵。而技術創新的市場定位則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只有將市場定位做得準確,企業的技術創新才不會偏離市場需求的方向,企業的產品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只有將技術創新與市場相結合,才能實現技術創新的真正價值。在對技術創新進行市場定位時,我們必須同時注意到市場的情況是變幻莫測,難以琢磨的。企業只有不斷地挖掘市場機會,不斷地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技術創新,并有效地實施營銷策略,這樣才能最終占領市場,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 魏權齡.評價相對有效性的DEA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3 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譯. 營銷管理:分析、計劃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關鍵詞:戰略柔性;技術創新能力;資源柔性;協調柔性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2)01-19-02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對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作用日益突出。技術創新是企業提高競爭力和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但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及難以預測性,企業技術創新面臨著巨大風險。成功的技術創新要求將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有效結合在一起,企業的戰略柔性影響著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1]。
一、企業戰略柔性
1、企業戰略柔性內涵
目前戰略柔性并無統一定義。Moskisson & Harrison認為戰略柔性是企業對變化的競爭條件作出反應以及提前行動的能力,并因此而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Sanchez將戰略柔性的理解為對動態高度不確定市場環境和未來資源的選擇判斷,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隨后他又指出戰略柔性是企業對來自動態的競爭環境的各種需求的反應能力,是企業應對不確定性的基本途徑[2]。M.A.Hitt認為企業戰略柔性是環境變化之前提前行動以便增強或維持企業現有競爭優勢的一種能力[3]。Gerwin&Gupta 認為企業戰略柔性是指企業有效地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是企業偶然采用的競爭戰略的一種類型。Lau認為戰略柔性就是企業在面臨不確定性因素時,依賴自身高級知識和能力不斷調整發展目標的一種能力。
從以上學者對戰略柔性的定義可以看出,戰略柔性以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為視角,以降低企業內部結構的成本為內容,是企業以內部結構的可調整性和變革性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2、企業戰略柔性的維度闡釋
Sanchez提出企業的戰略柔性由資源柔性和協調柔性組成。資源柔性由資源自身的特征所決定的,協調柔性反映了企業利用這些資源的能力。
資源柔性可以用資源潛在用途的三個維度來描述:(1)資源可被利用的使用范圍較大時,資源柔性就較大。本質上,當資源可用來開發、制造、分配或銷售不同的產品時,資源柔性增大。(2)資源從一種用途轉變到另一種用途的成本和難度較小時,資源柔性就較大。例如當從生產一種產品轉變到生產另一種產品的轉換成本降低時,生產線柔性就提高。(3)資源從一種用途轉變到另一種可選的用途所需的時間較少時,資源柔性就較大。當從生產一種產品轉變到生產另一種產品所需的時間減少時,生產系統柔性就增大。
協調柔性包括三個重要維度: (1)確定資源使用的范圍。這種能力包括決定組織將創造、生產和銷售哪些產品等。(2)識別并建立能應用于戰略轉換的目標用途的資源鏈。這種能力反映了組織能利用資源的共享或網絡化的程度,并在創造、生產和銷售產品與服務的活動的“價值鏈 ”中與資源相聯系。(3)通過將可獲得的資源運用于目標用途的組織系統和過程來利用資源。這種能力反映了組織有效地管理用于給定目標的相關資源鏈的程度。
通過資源柔性和協調柔性的特征可以發現,企業的戰略柔性同時關注企業戰略的轉換效率和轉換成本,強調企業利用環境的變化來提高競爭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變化[4]。
二、戰略柔性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
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抓住市場潛在的盈利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高、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取新的原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新的組織,它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7]。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企業具有對消化吸收的技術與知識進行再加工通過組織、生產、擴散、實現經濟效益的能力。一般可以通過經費投入比重、科技人員的比重、技術轉化為產品的比率、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等方面體現出來[8]。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有內部社會資本、組織文化、學習導向、知識能量、知識整合等。戰略柔性作為滲透性能力,通過這些因素來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1、資源柔性與技術創新能力關系
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競爭情形會迅速發生變化,企業不斷地開展技術創新來應對這些變化,而無論是創新活動的開展還是創新收益的獲取都需要企業相應的資源來提供支持,因此,企業的資源柔性會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影響。
資源柔性低,即企業的資源專用性很強,其將無法有效支持技術創新活動,尤其是突變創新的開展。同時,在獲取創新收益的過程中,企業需要投入相應的資源來滿足創新的需要,企業已有資源很難應用到新用途,這些資源通常無法滿足獲取創新收益對資源的需求。因此,低的資源柔性既無法為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也無法幫組企業獲取創新的收益,企業的創新活動處于低水平、技術創新能力低。
隨著資源柔性的提高,一方面企業資源可以應用到開展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為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企業在轉換已有資源用途滿足創新商業化過程中對資源的需求時可以以較短的時間、較低的成本完成;這有助于企業獲取創新的先動優勢和降低產品成本。
然而,過高的資源柔性也會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首先,過高的資源柔性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往往會形成能力陷阱,不利于企業學習新的知識和能力,這不利于企業利用新的知識開展技術創新。同時,在創新商業化過程中需要將創新和企業能力加以結合,但企業原有能力通常無法滿足創新的需要,尤其是突變創新的需要。在這樣的情形下,企業需要從外界獲取和學習新的知識和能力,而企業原有的資源柔性所形成的能力陷阱,不利于企業獲取創新商業化過程中所需要的能力,會對企業獲取創新收益產生不利的影響;其次,過高的資源柔性往往會使決策者對外部環境變化不敏感,使企業較少關注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競爭者所采取的行動。這不僅會降低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機,也會對企業獲取創新收益產生不利的影響,也即過高的資源柔性不僅沒有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支持,反而會傷害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當企業的資源柔性處于適度的水平時,可以為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支持;而當企業的資源柔性過低的時候,專用性的資源難以投入到技術創新活動中;過高的資源柔性會傷害開展技術創新的動機和獲取創新收益的能力。因此,資源柔性與技術創新能力呈倒 U形的關系,見圖1。
2、協調柔性與技術創新能力關系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些學者開始關注企業邊界之外的技術創新投入(Henderson,Cockburn1994)。企業邊界之外的創新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通過建立社會創新系統形成創新分工,購買科研院校和政府的科技創新服務(cohen,Nelson,Walsh2002)。二是與行業內競爭對手建立創新聯盟(Powell,Kop-ut,Smith-Doerr1996)。三是技術創新風險投資(Dushnitsky,Lenox2002)。如(Rothaermal2001)認為創新聯盟合作可以為企業提供有益的知識,(Himmelberg,Petersen1994)認為在關注企業內部技術研發投入的同時也應對外部創新進行相應的關注,(JAylen2010)也對比分析了企業不同競爭戰略導向的創新模式對企業發展產生的影響,(PhilippHerzog,JensLeker2010)從創新文化視角研究了開放式創新和封閉式創新模式對企業發展的影響,(EAlmirall,RCasadesus2010)通過仿真模型研究表明,合作創新帶來的收益與成員間沖突處理的損失權衡是選擇創新模式的最好標準。
1技術創新風險投資
按照邊際理論當外部技術創新邊際產出高于內部技術創新邊際產出時必將引導企業選擇外部技術創新的概率提高。(Yost,Devlin1993)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在其調查的樣本中有93%的風投家將CVC作為其主要的投資策略。(Kortum和Lerner,2000)認為創業企業家可能有更多可利用的創新思想。(Kortum,Lerner2000)觀察到人力資本密集型企業在創新中更傾向于通過外部投資獲取高水平技術專利。通過上述研究結論可以看出許多企業在創新路徑選擇上把CVC投資作為重要技術窗口,以此為企業快速提升技術水平和長期發展提供動力。
2國內技術創新模式研究現狀
國內對技術創新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在短短的二十幾年內就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涌現出一大批專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許慶瑞2001)對技術創新模式的演進和組合創新模式的內涵,進而詳細闡述了組合創新的五個主要方面的關系,即功能創新與工藝創新的協調、重大創新與漸進創新的協調、創新的顯性效益和隱形效益的協調、創新活動與創新文化的協調、自主創新與合作創新的協調。這五個方面的組合創新對于企業培育核心能力、保持持續競爭優勢具有重要作用。(林毅夫2007)指出,讓我國經濟更具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合理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以技術引進為主,自主創新迅速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資本積累效率,快速改善要素稟賦結構,以最短的研發時間成本快速趕上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萬君康2003)基于模仿創新和自主創新的收益函數,分析了企業創新模式的選擇機制,認為我國企業目前的情況選擇模仿創新與自主創新結合型創新模式更為適合。(李必強2005)以集成管理理論為視角分析了企業技術創新集成管理的功能模塊,及對模塊之間的系統關系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企業集成創新模式;(施培公1999)對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和模仿創新成本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并闡述了利用后發優勢選擇模仿創新模式優勢。(吳曉波2009)認為全球化條件下跨國并購加劇使得我國制造企業面臨更為強大的競爭對手,為了實現技術趕超我國制造企業應加強聯合,加大技術創新能力建設,以加快二次創新的技術追趕進程。(柳卸林2004)認為國外發達國家雖然有先進的技術,而國內企業并未掌握所有的技術,但中國的企業和科研院所也存在著相應的優勢,即后發優勢。因此,中國要積極采取開放的創新戰略,更加開放地加強與國內外各種機構的合作和學習。(陳勁2012)認為知識增值是社會系統的協同創新的核心目標,并提出政、產、學、研,以及中介機構大跨度分工合作的創新組織模式。文章從整合維度與互動強度兩個維度分析了構建社會協同創新的理論框架和內涵。
3國內外技術創新模式研究現狀評述
綜合以上國內外對技術創新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雖然不同的學者各有其觀點,但總體來說呈現為以下發展趨勢:第一,國家創新體系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其主要觀點是以政府為核心,以產、學、研單位為創新主體,對技術創新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形成高效運作的國家創新體系。其研究成果對本項目研究區域性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第二,技術創新模式的提出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以上國內外的研究中大多數是針對于具體國家(或地區)的具體創新條件和情況而定的,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這對本項目研究黑龍江省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也提供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研究思路。第三,技術創新模式向著多樣化和綜合化趨勢發展。上述國內外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研究在分析技術創新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并且結合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提出綜合型技術創新模式,這也為本項目對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開拓了視野。綜合分析各種技術創新模式可將其劃分為兩大類:第一,自主創新模式,是創新主體為了通過技術壟斷獲取超額利潤所采取的內部創新模式。第二,外部創新模式。是主體有創新的要求,但由于自身創新條件不足,或是創新預期的不確定性而使其選擇與其他主體合作創新或委托其他機構進行技術創新的外部技術創新組織模式。但是,在上述國內外技術創新模式研究中基本都是從技術創新的動力、技術創新的主體的特點出發研究和提出創新模式,而罕有從創新主體選擇內部創新或外部創新模式的內在機制著手進行研究的。這樣難以徹底揭示創新主體對不同技術創新模式選擇的內在原因和演進規律,也難以針對企業或地區特殊性形成長期有效的技術創新模式和相應的政策保障。因此,針對具體地區或產業進行技術創新模式選擇分析時并不存在普適的最優模式,還應具體深入考察所具備的創新要素,以及近期、中期和長期創新目標加以具體的、系統的分析和選擇。
作者:劉君 崔本強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學院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生工作處
關鍵詞:資源觀;技術創新;戰略
中圖分類號:F27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2-0007-03
20世紀90年代早期,與技術創新的加劇、國際競爭的激烈、顧客需求的變化等因素相適應,基于資源和能力的戰略管理理論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由于產業環境的不確定性,競爭的邊界已越趨模糊,許多學者逐漸將戰略規劃的焦點從傳統的外部導向的產業分析轉變為以企業獨特能力為中心的新戰略觀點,認為企業專有的資產或能力才是競爭優勢的基礎,形成“資源觀”(Resources-Based View)學派。從戰略管理的實踐來看,企業要從自身資源和能力出發,在自己擁有一定優勢的產業及其相關產業進行經營活動,從而避免盲目進入不相關產業進行多元化經營。
在技術創新戰略選擇方面,企業也要結合自身的資源狀況,從技術來源、創新程度等方面選擇一種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戰略。許多對創新的相關研究將“技術創新戰略”當作自變量,探討不同的戰略運作與選擇下,對于組織績效或新產品開發績效等的影響,以“規范性”研究尋求最佳的企業決策。本文主要從企業資源觀的角度出發,以技術能力、補充性資產以及企業的關系資源作為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的前置與影響因子,考慮企業內在條件與技術創新的匹配問題,研究資源觀與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關系,為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選擇提供參考。
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類型
自古典經濟學派的學者熊彼特提出“技術創新”概念后,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結合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戰略理論研究,形成了技術創新戰略的相關理論。對于技術創新戰略的類型,到目前也沒有統一的劃分,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分類。本文主要從技術來源和創新程度兩個方面對技術創新戰略進行劃分。
(一)按技術來源劃分
1.模仿創新戰略
模仿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學習,模仿率先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行為,吸取率先者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在引進購買、破譯其核心技術或技術秘密基礎上,實行對產品的功能和生產工藝的發展與改進,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以確立競爭地位,取得經濟效益的行為。
2.合作創新戰略
合作創新是指以企業為主體,推進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以及與其他企業之間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一種創新戰略。在這種戰略下,參加合作的各方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
3.自主創新戰略
自主創新是指企業主要依靠自身的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通過研究、探索產生技術突破,攻破技術難關,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創新的后續環節,實現創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終獲得技術創新收益的創新活動。
(二)按創新程度劃分
1.漸進式創新
漸進性創新是指對現有技術進行局部改進所產生的技術創新。漸進性創新是一種較穩妥的創新方式,它一般是對原產品進行漸進的、分步驟的改進。這種技術創新投資費用少、周期短、風險小、見效快,但它難以獲得突破性創新所擁有的行業壟斷地位或成本領先地位。
2.突破性創新
突破性創新是指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的技術創新,它常伴隨著一系列漸進性的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并在一段時間內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突破性創新可以改變整個行業的結構,形成規模效益,使企業居于行業領導地位,形成一種跳躍式發展,取得規模經濟,獲得成本優勢和差異優勢。但突破性創新研發投資與推廣產品費用大,產品進入市場周期長。
二、企業資源觀相關理論
資源觀是一種強調企業內部分析的戰略理論,聚焦于企
業內部的資產、技能、能力和知識進行研究,近年來引起戰略學界相當大的反響。資源觀理論研究基礎是Penrose在1959年提出的“組織非均衡成長理論”,即組織的投入要素隨著學習與經驗而不斷改變,其投入組合的關系也將隨之不同,組織因而出現組織剩余(organizational slack)。由于組織剩余存在不完全市場當中,組織為發揮其經濟效率,因而誘發組織內部的成長。到20世紀80年代,相關學者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后續研究,使得資源觀獲得空前的重視,因而在學術界成為主流觀念。Barney(1991)發表在《Journal of Management》上的論文《企業資源與持續的競爭優勢》中指出:企業可通過本身資源與能力的累積培養,形成長期且持續競爭優勢,稱為“資源觀模式”。資源觀強調以資源為公司戰略決策的思考邏輯中心,將其與公司的競爭優勢與企業決策相聯系,重點是辨識、澄清、培植、發展與保護組織的核心或獨特資源。
在企業資源觀的相關理論基礎上,對于企業資源的含義不同學者看法也有較大的差異。Barney(1991)采取較廣義的看法,認為資源包含公司資源、能力,以及由公司所控制的資產(assets)、組織程序(organizational processes)、公司特質(firm attributes)、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等;而Fiol & Lyles(1985)與Wernerfelt(1989)則采取較狹義的看法,認為資源包括無形資產、組織能力、核心能力等。本文主要研究企業的資源與技術創新戰略選擇之間的關系,也就是企業的哪些資源會影響技術創新戰略的決策。因此應主要從企業的技術能力、補充性資產以及企業的關系資源方面研究企業的資源對技術創新戰略選擇的影響。
(一)企業的技術能力
企業技術能力是企業所具有的能夠充分利用和發展已有技術知識并創造新技術知識的能力,它體現為人員素質、信息系統、硬件設備、組織結構及過程、外部知識網絡以及共同價值觀等。技術能力并不只是生產制造與研發的能力,它更描述了企業創新的所有活動,應包括產品設計、生產方法、市場推廣,以及為了規劃,組織和執行生產計劃、市場計劃所需的企業技術支撐體系。因此,技術能力應是有關產品設計、制造及配裝以及市場擴散所需的知識、設備、信息及其訣竅等能力,能將資源轉化為特定目的、任務或產品。
技術能力是企業的關鍵能力,特別是在技術密集行業中,技術能力是核心能力建設的基石,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技術能力有助于技術的模仿、修改與創新,且技術能力是技術進步提升層次的條件。
(二)企業的補充性資產
補充性資產是指一個能力資源,如銷售渠道、服務能力、財務資產、無形資產和補充性產品等。對于補充性資產的有效管理,是獲得創新收益的一個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掌握這些資產的公司更有可能從創新中獲得商業利潤。當一項創新產品需要利用特殊的設備或配套材料時,如果創新企業是這種補充性資產的唯一擁有者,那么創新產品是否需要專利權的保護,已經不是重要問題。與只針對“最初的和真正的發明者”的專利權保護不同,通過補充性資產獲得利潤的機會向每一個掌握資產的人敞開,不論是創新者還是其他任何人。
一個缺乏某些關鍵的補充性資產的創新者很難獲得預期的創新收益,在尋求這些關鍵的補充性資產的過程中,提供補充性資產的企業往往堅持要分享一部分創新收益,缺乏補充性資產的創新者有時不得不花費高額的代價去獲得補充性資產。因此,企業在逐步導入、拓展核心技術與能力的發展可能性,以及之后維系、擴充技術與能力成功果實的各階段,都需要補充性資產的不斷增長與配合。企業要有效的利用補充性資產,然后專注于本身的核心創新能力,為企業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
(三)企業的關系資源
企業在經營活動過程中,為了業務上的往來或者戰略上的運用,與外界有許多頻繁與必要性的互動,不論是供貨商、顧客、政府單位、研究單位、同業等等。在此過程中會形成企業的關系資源,這些資源包含企業內、外部各種正式非正式、長期或短期、固定或暫時的各種關系傳遞的各種信息。企業的關系資源與網絡關系強弱,會影響企業的營運與作業。企業間基于本身的專業形成自然分工,同時又相互依賴、共同發展,形成一個禍福與共的事業共同體,如集群創新網絡的形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競爭力。
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形成的與其他組織間關系各種關系,如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大學等學術機構間以及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本身即為企業競爭優勢之一,不論結合的方式或內容為何,網絡中的成員是借著彼此間的資源互補、相互合作來達到彼此的目的;而在信任的基礎下,信息分享與學習效果也是網絡內企業得以成長的重要因子,互信互賴的關系更可視為企業重要資產之一。關系資源的存在不僅有助于合作伙伴間的知識交換,降低交易成本,也可有效防止不必要的知識外流,因此企業合理運用自身的關系資源可以為企業帶來戰略上的巨大價值。
三、資源觀與技術創新戰略的關系
資源觀是戰略管理領域中運用相當廣泛的一種觀點與學說,資源觀的重點在于強調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Grant(1991)提出的以資源觀導向的戰略分析架構中,說明了從資源觀出發,辨識、分類,依據資源可以產生的競爭優勢,再選擇最能充分利用企業資源與能力的戰略,戰略擬定、執行之后,再以確認必須補充、增強或提升哪些資源觀,形成一個循環。如下圖所示:
從圖的架構中可以得知,企業的資源與戰略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企業最初所握有的資源,因具有專用性、獨特性、模糊性等特質,因而可形成競爭優勢。企業通過對自身資源的辨識與分類,自身能力的識別,評估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制定可行戰略,并在此過程中辨識必須增強與補足的核心資源,再一次成為循環。
從技術創新戰略來看,廣義的創新除產品或過程創新外,還包含組織創新、戰略創新等,因此技術創新戰略的內涵應是包含在企業戰略之中,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應仍是以企業制定戰略的程序相同。企業所選擇的技術創新戰略不同,對于內部的資源與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如采取高度的自主創新戰略則需要大量的R&D資源的投入,要求企業有較強的技術組織管理能力與學習、吸收能力;相對的如果企業采取技術跟隨戰略或者模仿創新戰略,則對上述資源與能力的要求則較低。因此,在技術創新戰略的選擇過程中,企業要結合自身的資源制定戰略。
(一)技術能力與技術創新戰略的關系
技術能力是企業在市場上競爭求勝的一種重要力量,具體呈現在新產品開發與制造過程中,如果產品開發的速度快,設計方案、品質優于對手,或成本較低,說明企業的技術能力強。企業若向來以技術領先者自居,同時其本身也具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則通常會傾向采用內部自行研發方式。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時,通常以自身技術能力的運用為優先,在開發升級型產品時,由于需要更高精密度的儀器設備與技術,企業難以在短時間內自行研發而突破,因而需外界專業企業的支持,以購買技術、合資或進行移轉;而在開發無關性產品時,因為產品技術知識為企業完全不熟悉,在這方面的技術能力薄弱,因此傾向于自外獲取技術的創新方式;而應用型產品在技術特質與原有的產品較為接近,在這方面的技術能力上較能掌握,因此多以自行研發的方式進行開發。
在創新程度方面,企業在選擇技術創新戰略時,受到與原有技術差距以及技術層次的影響。通常升級型與無關型的產品與原有技術差距大、技術層次較高,而應用型產品與原有技術差距小、技術層次中等。因此,技術能力較優者的企業,采用突破性的創新戰略,開發與過去企業研發方向或核心技術十分迥異的產品進行開發,產品的新穎度較高、強調創意以及開發新技術,屬于高度創新的技術創新戰略;而技術能力較劣者的企業,則選擇漸進式的技術創新戰略,以現有產品的延伸或附加新特性,新穎度較低、多為現有產品或技術的修正、改良或延伸,屬于低度創新的技術創新戰略。
技術能力對于技術創新戰略有正效用,即技術能力較高的項目,在技術來源上企業將會采用自主創新戰略,創新程度上采用突破性創新戰略,反之亦然。
(二)補充性資產與技術創新戰略的關系
由于企業的關系資源在某種程度上是企業的專有資源,如與客戶關系、與供應商關系以及與政府部門的關系等,這些關系資源與企業的發展戰略有關,在此將企業的關系資源納入補充性資產加以討論。
企業在創新產品與商業化的過程中,除核心技術外,常伴隨著其他能力或資產的使用,若不能掌握這些伴隨的補充性資產,創新的利潤會被別家企業所乘機占有。因此,對于多數企業而言,補充性資產與能力具有相當程度的戰略重要性。
當企業新進入某個行業,雖然掌握了新技術,但由于缺乏商品化知識與經驗等補充性資產。企業為了將其技術快速商品化推出市場,通常會選擇與現有企業合作。在許多研發聯盟的研究中發現,聯盟的組成原因多以補充性資產的取得為主要動機之一,即加入研發聯盟主要是為了獲取自身所缺乏的補充性資產。因此,在研發項目中,當掌握的補充性資產較少時,會傾向以外部創新的技術創新戰略,尋求外部的協助與合作,反之,若補充性資產較多時,則由于在創新的制造、檢驗、測試等價值活動所需的資源已可全然掌握,則會以內部創新方式進行開發。
企業運營過程中若缺乏補充性資產的搭配,企業的創新利得將會被競爭對手有機可乘。由于高度創新的產品與項目在行業內全新或很少出現,因此,必須投入較多的資源,或者與可以充分掌握的資源相互配合,才能達成戰略目標。當企業可以掌控與配置的補充性資產較高時,如上級給予充分的財務資源,與供應商、政府部門、研究單位等外部關系十分良好,由于創新所需的活動與資源都能有效掌握,無后顧之憂,故此時將會傾向于較高程度的突破性創新戰略。反之,企業在進行研發項目的戰略性考慮時,若缺乏資金的投入與支持,在檢驗、測試等活動無法自己完成,或缺乏完成此活動的外部資源可以投入,此時以理性的決策者而言,必須在有限的資源限制下做最有效的運用,達到最佳效益,故會傾向于較低程度的漸進式創新戰略。
補充性資產以及關系資源對于技術創新戰略也有正效用,即補充性資產較高的項目,將傾向采用自主創新的技術創新戰略;補充性資產較低者的項目,將傾向采用模仿或合作的技術創新戰略。在創新程度上,補充性資產較高者的項目,將傾向采用突破性技術創新戰略;補充性資產較低者的項目,將傾向采用漸進式技術創新戰略。
四、小結
本文基于資源觀的相關理論,研究了企業資源對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的影響。通過有關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出了企業技術能力、補充性資產以及關系資源與技術創新戰略的關系:
(一)技術能力對于技術創新戰略有正效用
技術能力較高的項目,在技術來源上企業將會采用自主創新戰略,創新程度上采用突破性創新戰略;技術能力較低的項目,在技術來源上企業將會采用模仿或合作的創新戰略,創新程度上采用漸進式創新戰略。
(二)補充性資產以及關系資源對于技術創新戰略也有正效用
[關鍵詞] 跨國公司 R&D 全球化
一、跨國公司R&D全球化的回顧
跨國公司R&D全球化(R&D Internationalization )是指跨國公司從其全球化經營戰略出發,根據自身的技術實力與戰略目標,在全球范圍內配置R&D資源,構建全球R&D網絡體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自身的技術優勢和東道國的科技資源,并通過與其他企業的廣泛的外部合作,以期獲得長期、穩定的全球技術領先優勢。
1.R&D和R&D全球化
R&D是英文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縮寫,是一個國際通用的科學術語,我國一般譯為“研究與開發”、"R&D"、“研究與試驗性發展”、“研究與發展”等。在我國R&D通常被稱為研究與開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R&D的定義是:為了增加知識(包括人類、文化和社會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而進行的系統性創造性工作.
R&D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基礎研究是為獲得關于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的工作。應用研究則主要是為了獲得新的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研究。開發研究是利用前兩者而獲得的以及實際經驗中的現有知識,為生產新的材料、產品和裝置, 建立新的工藝、系統和服務, 以及對已生產和建立的上述各項進行實質性的改進而進行的系統性工作。三者構成了R&D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銜接的循環活動(如圖1,見圖2)
圖1 R&D活動的全過程
圖2 R&D活動循環過程的流程圖
(1)R&D對技術創新的引擎效應
一般說來,只有存在R&D活動,技術創新才能實現。即R&D活動是技術創新的起始性的必要條件。R&D本身含有兩項典型工作:其一為獨創,其二為模仿。創新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具有非線性特征。R&D活動活躍時,R&D系統中的各個構成要素存在著正相關的影響:當其中某一創新因子的運動(以點的形式出現)有增加或減少趨勢時,另一創新因子則會向同一個方向運動, 這種影響進而波及多個創新因子。這些要素將按照某種組合排列起來形成創新鏈。有相關性的創新鏈最終連接起來,形成創新面,從而使得整個R&D活動形成一個有力的強化機制(如圖3)。
圖3 R&D對技術創新引擎效應示意圖
圖3中,T代表時間,I代表技術創新能力,P代表創新績效,M代表的空間為創新的收益。我們用簡單的函數關系式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為M=f(T,I,P)。
(2)R&D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效應
當技術創新出現之后,會有一系列的后續創新,我們稱之為持續創新過程。它在效果上就表現為R&D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效應。R&D完成了技術創新的引擎作用之后,其模仿作用使技術創新進人了持續效應階段。就創新過程而言.引擎階段只占很短的一段.欲使創新最終完成,必須進一步加大R&D的投人。而技術創新不僅是新產品和新工藝的問世,更是創新知識的生產。隨著R&D活動深人,技術創新的專有知識不斷擴大,知識編碼程度不斷增強。創新構思通過“編碼一擴散” 和“擴散一編碼” 兩種途徑不斷向專有知識匯聚,最終形成創新原理。R&D活動的時滯性和新技術的轉換成本.使得這一效應變成常態。但知識編碼達到一定程度時,R&D對技術創新的邊際效應成遞減趨勢.特別是當R&D活動成本大于轉換成本時,更高級技術平臺上的技術路徑的出現將會成為可能(如圖4)。
圖4 R&D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效應示意圖
圖4中,AB段的斜率大,為R&D對技術創新的引擎區.BC段斜率小,較為平緩,為R&D對技術創新的持續區。新引擎區和新持續區同理。
(3)R&D對技術創新的滾動效應
隨著技術創新在空間上的展開.R&D的雙重作用就會日益凸現出來。滾動效應就是基于此提出的。所謂雙重效應就是R&D活動除了可以生產新的知識之外,還可以提高創新主體的技術吸收能力。R&D的這兩種作用是緊密聯系的,新知識的產生使創新知識庫的庫存得以增加。這內在地提高了R&D對外部知識學習的速度和對外部知識效用的識別能力,使R&D更快地將外部知識應用于自身技術開發。創新主體的吸收能力是基于競爭者知識的溢出及行業外知識而發展起來的。它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正是以創新人員和設備為載體的R&D活動來實現的(如圖5)。
圖5 R&D對技術創新的滾動效應示意圖
圖5中,技術能力是技術創新的內環,技術創新能力是技術創新的外環。隨著時間的延伸,R&D的雙重效應日益突出,使技術創新這一圓球在空間上也不斷延展。
(4) R&D對技術創新的積蓄效應
由于R&D的成果包括有形產出和無形產出兩種, 因此技術創新并不總表現為立即帶來商業利潤或市場份額的擴大(如圖6)。積蓄效應正是針對無形產出而言的。它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技術創新專有知識的積蓄,其二是技術創新能力的積蓄。這兩方面都與特定的技術領域相聯系,即都是基于同一技術軌道為主線而形成的。因此這種無形產出是技術創新內在力量的積蓄(當然當這種技術軌道被打斷,原來的積累可能被部分廢棄)。此外,“用中學” (1earning by using)、“干中學”(1earning by doing)觀點的提出,也可以進一步地說明這種積蓄的沉淀效應(如圖6)。
圖6 R&D對技術創新的積蓄效應示意圖
2.有關跨國公司的基本理論
(1)壟斷優勢論
壟斷優勢論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優勢之一就是企業的 R&D活動,企業要想維持長期的特定優勢,就要牢牢地控制住R&D中心環節,這是不能解釋跨國公司R&D全球化現象的。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特定優勢理論并不能推出跨國公司將 R&D 集中于母國的結論。因為特定優勢理論僅僅指出跨國公司利用其擁有的特定優勢來克服國際市場的障礙而取得利潤。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全球化經營。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國際投資是產品或產業生命周期特定階段演進的結果。他假定知識并不是公共產品,而是企業研發的產物。企業先根據國內市場的需求開發出新產品,在“新產品階段”,企業一般在國內生產,大部分產品供應國內市場,并將新產品的一部分以出口的形式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當進入“產品成熟階段”,由于產品已經定型,海外需求增加,以及仿制品和替代品的出現,降低成本成為生產者主要的考慮因素。
(3)內部化理論
內部化理論的思想基礎可以追溯到科斯的產權經濟學理論。內部化理論認為市場具有不完全性,跨國公司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就必須使技術、知識等中間產品在公司內部進行流動,以減少較高的市場交易成本,當內部化的過程超越了國家,企業的R&D活動具有初期投入大、風險高而收益不確定的特點,并且R&D產品和技術又很難通過市場定價。
二、跨國公司R&D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1.跨國公司海外R&D支出占總R&D支出的比例不斷上升
加大海外R&D的投入己成為近年來發達國家實施全球經營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美國商務部統計,從1986年到1997年,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的R&D支出由46億美元增加到147億美元,10年增加了3倍多,而同期美國跨國公司在國內的R&D支出僅增加了2倍。1997年,美國公司在海外的R&D支出占公司R&D全部支出的比重上升到10.6%,而1990年和1985年,這一比重分別只有9.7%和6.4%。
2.跨國公司海外R&D分支機構不斷增加
建立海外R&D機構是跨國公司R&D全球化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形式,根據Pearce和Singh對1992年《財富》排列的世界S00強的跨國公司的母公司及海外分支機構的914家實驗室進行的調查,發現歐洲國家英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和瑞士跨國公司的實驗室超過SO%設在母國之外。位于加拿大、美國、意大利、荷蘭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實驗室,有超過50%的實驗室屬外國所有。
3.跨國公司海外創建新的R&D機構
在海外投資建立R&D機構,直接利用東道國的人才、技術、教育、研究等各種資源,已經成為當代跨國公司實施技術創新、提升競爭力的最直接途徑。跨國公司往往選擇高技術產業和高科技研究聚集地區投資建立R&D機構,以期跟蹤、獲取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把握高科技發展動向。
4.跨國公司R&D全球化的產業特征
不同產業在R&D過程、生產工藝及產品特性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R&D活動在地域上的可分離性的差異以及R&D與制造、銷售等下游過程之間互動關系的差異性,因此跨國公司R&D全球化的產業分布特征十分顯著。R&D全球化程度(用海外R&D投資/R&D投資總額的比重表示)相對較高的行業有化學和醫藥行業、家用電子行業、信息和通訊產業。其中電子和醫藥行業R&D活動的全球化程度是相對最高的。
三、結論
關鍵詞: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2-0019-02
引言
技術創新是企業抓住市場信息的潛在盈利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新的組織。這個過程可分為五個階段:初始階段、設計階段、試制階段、生產階段和銷售階段。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敗就取決于以上各階段的工作是否順利進行。由于技術本身具有隱蔽性、潛在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成功與否以及其所帶來的社會及經濟效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風險。
技術創新、自主創新與原始創新的關系。企業創新主要有自主創新、模仿創新或合作創新三種模式。這三種模式彼此間存在若干差異,但也有某些共性和互動性。企業往往不是選擇某種單一的創新模式,而是三種模式的混合體,只不過是以某種模式為主導而已,但選擇的原則都是最大限度地增強企業競爭力,并要根據市場競爭狀況和技術創新能力的變動及時調整創新主導戰略。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要與企業本身的技術實力、市場機會及技術市場發育程度相匹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類。原始創新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的知識,以大學和研究院所為主。集成創新就是指把個別的知識或者技術,整合為新的系統,是新系統的整體創新。而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是對引進的科學與技術,通過吸收、消化再研究,突破引進的科學與技術的成果。后兩種創新以企業為主,產學研合作。過去我們的原始創新少一點,所以現在講得比較多。事實上,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和消化再創新都是自主創新,不能偏廢哪一類。原始創新的難度最大,把它放在首位也是企業長遠發展必須的。但鑒于中國目前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原始創新不可能也不應該占很大比重。事實上,即使在發達國家原始創新在創新整體中也沒有占到最大比重,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在中國現階段,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應該是大量的。由于缺乏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中國企業只能不停地引進升級設備,造成了“反復引進”。因此,企業在確定技術引進項目時,就應該制定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制度及具體步驟,這樣才能真正“買到”技術,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1.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制。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合作。大型企業要推進產學研一體化,聚集技術力量,促進技術開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強優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建立健全企業研發機構,扶持有條件的企業參與或建立戰略技術聯盟;促進國家重點企業本著“高起點,高層次,高水平”的原則,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中心,形成有效運行機制,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的運行機制,形成市場化的科技服務體系;調整和改進中國產業組織政策,鼓勵和保護企業間的合理競爭,限制不正當競爭,使產業組織政策能更好地促進產業的技術進步,提高中國技術創新系統整合效率。
2.政府方面對技術創新作出長遠規劃。建立與完善高新技術工業園區,促進技術創新產業化,以形成比較優勢。同時,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國際合作,使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關部門應當及早將這些工作納入國家政策的整體布局中,統籌規劃,制定積極的對策。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的取向應是市場化,一方面應把技術創新的主體推向市場,使他們以市場為導向,向市場提供適用的技術成果;另一方面還應轉換技術創新的主體,即由院所導向型轉為企業導向型,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這樣,有利于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從而激勵技術創新。
3.加強科技中介機構建設。國家要采取相關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加強對科技企業孵化器、技術產權交易機構、科技咨詢等科技中介機構的扶持,促進科研成果的轉讓和流通,促進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企業生產力。尤其要發揮信息網絡優勢,構建面向全社會的產學研聯合信息網,向社會公布企業技術難題,征集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及時做好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和組織合作,促進產學研結合上的持續創新。
4.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國要完善競爭法、金融法、稅法等,形成有利于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外部法律環境,完善科技進步法、知識產權法、公司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各級政府要重點加大保護知識產權工作力度,完善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進行具體細化,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以此激勵企業創新,引導企業創新并保護企業的創新成果。此外,明確科研成果的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轉讓和應用,切實保護產權所有者的利益,鼓勵科研機構及發明創造人發揮潛能進行科研創新;大力宣傳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加強對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指導和支持,鼓勵企業進行專利申請,并加快審批速度;引導企業制定知識產權戰略,提高企業對商標、專利、商業秘密、版權的綜合運用和戰略管理能力,發揮知識產權在保護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提高核心競爭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合理構建技術創新模式打造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
1.自主創新模式。自主創新模式是指企業主要依靠自身的創新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進行研究開發,實現創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終獲得市場的新收益。自主創新是企業利用自有的資源進行深入的研究,發現新的規律,掌握新的方法,發明新的技術,創造新產品,占領更大的市場迅速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使企業搶占行業的技術制高點,處于行業的領先地位,能夠獲得穩定的超額利潤。自主創新優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優化產業結構;推行效能革命;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2.模仿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是指在率先創新者的示范影響和利益機制驅動之下,企業通過合法手段引進技術,并在率先創新者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是對獲得的高新技術的隱含知識;通過模仿實驗掌握技術要領,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最初的隱含知識多從先進的分解技術來破譯高新技術產品獲得,或是通過招聘有此經驗的工程師的方法獲得,也有的是通過對從文獻中獲得的明確知識進行研究,以及采用參觀生產現場的辦法來提高企業前期隱含知識水平。這種模仿創新比較適合于企業現有產品的改進和提高。
3.引進創新模式。引進創新是引進高新技術,進行充分消化,全面掌握技術要領,同時緊緊跟蹤引進方技術發展,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引進的目的在于創新。離開創新的引進是消極的引進。這種引進能維持企業短暫的領先地位,然后便會進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引進創新的成本較高,但成功的把握亦較大。引進創新優勢:在原始創新技術的基礎上容易實現局部技術改進;更明確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喜好而容易創新成功;攻關方向明確,可以避免原始創新的許多彎路,易獲得技術上的跳躍式發展。許多國家的企業的實踐證明,引進創新是弱小后進企業實現后發優勢的重要的趕超戰略,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快速途徑,是實現低風險、低成本的創新形態。
4.合作創新模式。合作創新是指企業為主體,企業、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政府相互或共同合作實現創新經濟活動的創新模式,緊緊依靠科技,通過產學研結合,促進了產品結構調整和新產品開發,加速企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合作創新的優勢在于優勢互補。
結束語
技術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形成企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法寶。中小企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保持市場繁榮,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勞動就業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中國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輕工、服裝、化工、儀表、機械等傳統工業行業中,加入WTO后,這些行業將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小企業為了生存和保持競爭優勢,必須依靠技術創新來提高企業的素質和競爭實力。企業技術創新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業,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小型企業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中小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層面,不僅在創造 GDP、解決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而且也是推進技術創新的活躍力量。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中小企業面臨著日益嚴峻而復雜的競爭局面。如何拓展生存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是唯一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白津光.國有企業改革的新視角[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3]李富強.知識經濟和知識產品[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4]黃淑和.大力加強知識產權工作 努力提高中央企業核心競爭力[J].國有資產管理,2007,(11).
關鍵詞:產業集群 技術壁壘 技術創新
前言
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2009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中國出口企業影響的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推算,2009年有34.3%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全年出口貿易直接損失574.32億美元,比2008年增加68.9億美元,占同期出口額的4.78%,比2008年上升1.24個百分點;企業新增成本246.25億美元,比2008年上升5.53億美元。顯然,我國遭受出口目標市場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產品多,損失大。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削弱了我國出口企業的競爭力。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性貿易壁壘永無止境,“破壁”成為每一個出口國和出口企業永無休止的艱巨任務。本文立足于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已超過2930萬個,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且已形成了特色較為鮮明的企業集群和產業集群的國情,剖析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路徑,提出提升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力、實現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跨越的對策。
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路徑分析
國際國內產業集群的發展實踐可以證明,產業集群具有自組織系統的創新性,其實現機制是集群內市場主體的競爭與協作關系。競爭為創新提供壓力與動力,協作為創新提供有效的實現形式。競爭是市場經濟活力的來源,是迫使企業降低成本、開拓市場、改進技術與管理的壓力與動力。集群內企業相互競爭的激烈程度遠遠高于與域外其它企業之間的競爭,面對隨時破產的壓力,面對域內其他企業創新利潤的誘惑,集群內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同時,集群內企業彼此之間經常有各種往來,彼此的信任度高,地理位置也較近,協作創新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為了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競爭,產業集群必須有高水平的創新,以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內的系統性使集群內企業生產高度專業化,使得各企業能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活動,而讓臨近企業做輔工作(但對于這個企業來說,這卻是它的核心工作)。高度專業化的企業群體提高了創新的機會,企業家精神的傳播與集聚更進一步刺激了創新的動力。
那么,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能力是如何發展形成的?大量實地觀測和深入調查表明,產業集群內技術創新軌道生成與衍化路徑,既與產業結構內的一般因素有關,也與其所根植于的地域特定因素相關。一般來說,激勵或抑制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生成與衍化的驅動力可歸納為三種:拉動力、推動力與催化力。拉動力和推動力是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生成與衍化的原動力,源自技術變革頻率,技術選擇的多樣性、企業能力差異化是最主要的推動力量;而產業持續競爭優勢、產業結構優化和價值鏈的梯度轉移則是最直接的拉動力;同時,競爭結構、制度激勵相容條件、技術交易條件是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演變重要的催化力。而這三種驅動力必須通過集群內相互依存、相互競合狀態微觀企業內的具體行為決策和創新活動傳導、實施、作用。
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實質是通過構建網絡模塊系統下經濟秩序與技術秩序而最終形成,實現包含組織、技術、市場創新知識整合與模塊協作界面和內隱規則的協調。產業集群內競爭優勢的關鍵不僅僅取決于關聯資產專業化網絡所內涵的柔性生產體系所帶來的生產成本低端化效率,更主要體現在包容于網絡價值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所體現出的高端創新能力。而作為產業結構優化轉移(低端產業高端產業)與價值鏈的梯度轉移(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產業鏈升級)的產業核心競爭能力也就內在體現于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生成與衍化路徑。由此可見,體現于產業集群生存與升級能力的產業持續競爭優勢、產業結構優化與價值鏈的梯度轉移這三方面因素是決定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生成與衍化機制的主要拉動力。
產業集群所面臨產業或產品技術路徑的不確定性與風險系數,對于集群內產業技術創新的形成和衍化路徑具有不可忽略的復雜作用力。在高變化頻率、多變動路徑的產業或產品技術環境中,集群內產業技術創新的生成與衍化可能呈現“跳躍式”非平穩增長衍化路徑;在變化頻率可預測、變動路徑明確產業或產品技術環境中,集群內產業技術創新的生成與衍化呈現平穩連續增長路徑;而在變化路徑固化的產業或產品技術環境中,集群內產業技術創新面臨整體缺失或呈現循環鎖定狀態。之所以出現這種在不同技術環境下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多樣衍化路徑形式,究其原因在于:技術變化頻率與變動路徑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形成了集群內對產業技術創新主導權與掌控權“創造性毀滅”的競爭風險及在不同企業間的動態轉移,進而造成了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衍化路徑的動態不確定性。特別要指出的是,企業能力差異化對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生成和衍化有著獨特影響。企業能力的同質化會阻礙集群內產業技術創新的生成與衍化,相反情況,企業能力的多層次差別化有利于主導企業對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建構與協調。
在技術增長和可轉移擴散成為經濟增長源泉情形下,常規性、專業化的創新能力取代價格機制成為市場競爭的“原動力”,而這種常規性專業化的創新能力更直接體現于處于壟斷競爭或寡頭競爭市場結構內的規模企業,不可消除的競爭壓力驅使相互依存的企業將創新過程常規化、系統化、模塊化,成為企業內一種“慣例性”和“可預測”的正反饋性基本生產活動。同時,其又能通過對關鍵技術的研發,對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設計與掌控,形成極為重要的產品差異化定價能力,進而產生進行持續創新投入有效補償的良性循環機制。在企業集群化、網絡化與模塊化條件下,這種常規性專業化創新能力轉變為具有壟斷競爭或寡頭競爭結構的產業鏈體系之間與企業網絡群落之間的競爭手段,轉變為掌握產業鏈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核心企業之間的主要競爭方式。在企業網絡模塊化形態下,壟斷競爭結構與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這種內在互動機制并未得到削弱;相反,在以企業網絡群落或生產鏈體系為基本競爭單元的新產業表達形式下得到了強化。
綜上,集群內影響產業技術創新的拉動力、推動力與催化力交互產生多維效應,催生和衍化著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同時,“三力”皆必須通過影響微觀企業內企業家的決策動機和行為選擇來發揮其效用。
產業集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
(一)產業集群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科技支撐平臺
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整合創新資源進行創新的過程,企業技術創新資源包括專業化人才、資金、信息、公共服務等等,其中,專業化人才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最重要的創新資源。在產業集群內,一方面,有為企業提供人才供給的大學、科研機構、培訓機構等,另一方面,產業集群本身對人才的強烈吸納能力造成大量人才慕名而來,也形成專業化人才的供給。正如馬歇爾所說:“雇主們往往到他們會找到他們所需要的有專門技能的優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時,尋找職業的人,自然到有許多雇主需要像他們那樣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會有良好的市場。一個孤立的工廠廠主,即使他能得到一般勞動的大量供給,也往往因為缺少某種專門技能的勞動而束手無策;而熟練的工人如被解雇,也不易有別的辦法”最后,集群中人員流動頻繁,勞動力在不斷地工作更換中得到學習與鍛煉,專業化程度提高迅速。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企業技術創新人才的有力供給,為集群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儲備。
在創新資金方面,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可以由專業化的金融機構提供,同時,這也是集群最特殊的部分,由于集群內企業互相了解、信任,加上相互之間的合作關系和固定的社會網絡存在,企業之間相互籌措技術創新資金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此外,集群內的企業可以共同利用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通訊工具以及配套的生產服務設施等有形資源,這大大降低了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需花費的固定成本。而對無形資源(知識、信息、技術和品牌形象等)的共享則是集群企業保持技術創新的源泉。集群內企業、機構通過地理接近性和相似的產業文化,便捷了企業間通過人員流動與非正式交流等形式建立穩定和持續的關系,為組織內部及不同組織之間的隱含經驗類知識準確地傳遞與擴散提供了基礎條件,從而有利于提高技術創新速度。
(二)產業集群內激烈的競爭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源
競爭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內驅力,而競爭隨著市場主體的增多而加劇。在產業集群內通常聚集著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并進行著同類或相似產品的生產,集群內的競爭非常激烈。
由于集群內的企業之間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差異很小,從而迫使企業必須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來獲取競爭優勢。不管是走低成本之路還是走產品差異化之路,企業都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來確立自己的獨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壓力,集群內的企業與集群外的企業相比,更具有實施技術創新的動機。另一方面,在集群內,企業進行創新的可見度較高,創新者的領先效益和示范效應突出,率先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所取得的超額壟斷利潤,無形中給其他的企業以很大競爭壓力和利潤驅動力,從而推動所有企業重視技術創新。
(三)產業集群為企業技術創新節約成本以降低風險
實踐證明,當代的技術創新活動僅靠單個企業的力量己經很難滿足其要求,它必須通過企業間的協同合作方式來推動。從技術創新過程本身的要求來看,技術創新涉及到新技術的應用、生產制造、商業化推廣多個環節。在這過程中,技術和市場共同起作用。從技術創新活動實施的環境來看,當代的技術創新所面臨的技術發展不確定性和市場需求不確定性正呈現日益加強的趨勢。它要求企業必須通過合作的方式才能提高技術創新的成功率。集群內關聯企業之間由于地理位置接近聯系頻繁,便于現場參觀,面對面地聚會和交流,使他們能迅速了解市場需求和科技變化,有利于企業對市場和技術方向的把握,有利于相關企業合作創新,合作創新既可分散創新風險,減少創新困難,而且可加快創新速度。同時企業的創新成果易于為其他企業所學習和吸收,擴散更快,從而促進著整個群體的創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內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又促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集群內企業具有更強的創新意識,而集群機制又為創新提供著有利的條件,比如在集群內更容易找到創新所需的人才、資金、設備和工具等各類資源。
產業集群內企業所形成的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在創新資源方面是對大企業的一種有效替代方式,但在創新活力方面又優于大企業,它兼具了大中小各類企業的優點,又避免了大中小企業創新中的弊端。另外,在產業集群中各行動主體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頻繁、親友的情緣等因素形成與積累了豐厚的社會資本,減少了學習與交流的交易費用。
(四)產業集群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機制
企業技術創新是由市場的需要引起,企業通過組合各種創新資源,運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創造出新產品、新工藝,并進行生產,最終進行商業化,當它商業化成功、企業取得利益時,這項技術創新才算成功。在產業集群中,比鄰而居的企業之間由于頻繁的交往和經常性的合作,產生了面對面的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一項技術創新很容易為其他企業所發現,其他企業通過對此項技術創新的消化、吸收與模仿,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技術改良,又導致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發生,從而形成強大的擠壓效應。
(五)產業集群加速集群內產業技術擴散
技術創新的真正意義和實際價值,不在于創新本身,而在于這種創新的擴散。技術創新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影響取決于創新成果在整個經濟系統中的擴散效果。技術創新通過技術擴散系統在潛在使用者之間傳播、推廣和應用,從而提高產業集群內各企業的技術水平、高集群內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事實上,產業集群內并非每個企業都有能力和條件進行技術創新,少部分企業的技術創新對產業集群的經濟增長、效率提高、競爭能力增強等多方面的影響,大多是通過技術創新擴散形式實現的。也就是說,產業集群內技術創新的成功并不僅僅依靠技術的深度和創新的先進性,更大程度上還要根據市場的接受程度,即技術創新的擴散程度來判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作為技術創新的后續過程,產業集群內技術創新擴散比技術創新更為重要。雖然技術擴散是不是技術創新的一個方面經濟學家還存在爭議,但是在產業集群內,技術擴散以及技術擴散引起的企業技術創新都是其他區域內無法相比的。
當前我國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破壁”路徑選擇
由上可知,產業集群是突破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自身限制的有效組織方式。根據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特征,最根本最長效的“破壁”之法是提升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力。
(一)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運行機制
首先,整合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系統。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部門(經營決策部門、研發部門、生產部門、情報信息部門)應緊密聯系,且能與國內外技術創新系統緊密合作,形成協作創新的網絡體系,完成技術創新的全過程。
其次,建立有利于技術創新的領導機制。企業要建立技術創新和管理的專門機構,進行技術創新決策、投融資決策等重大事項。
再次,完善技術創新風險管理機制。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廣泛存在,這些風險既包括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項目本身的難度與復雜性而導致的客觀風險,也包括由于決策者風險意識淡漠、決策失誤、項目管理不當而導致的主觀風險,因此,對企業技術創新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風險管理,是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成功率、減少企業技術創新風險損失的有效手段。
(二)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撐體系
總的來說,在我國現有的技術進步體系中,缺乏對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支持環節。一是進一步鼓勵企業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二是突出科技要素的分配,形成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動力機制;三是完善技術成果轉化政策的服務體系;四是促使“產學研”結合成為共享的價值鏈。
(三)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環境以提高我國出口企業和產業“破壁”能力
一是加強交通、電力、信息通訊、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集群發展的硬環境。
二是為集群內企業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數據資料,幫助他們進行宏觀市場需求分析。
三是健全相關的支撐機構和中介服務體系,為區內集群的成長提供組織、協調和保障作用。
四是推動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之間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幫助建立集群內部企業的學習鏈,搭建關鍵共性技術和行業技術支撐平臺,支持和服務于整個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
五是出臺支持產業集群的優惠政策,如對集群內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土地、資金、人才、稅收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支持。
六是政府要大力引進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力大、帶動性強的龍頭型、基地型國際大項目,或一些公共機構、智囊團體,以促進相關集群的發展和競爭優勢的提升。
(四)產業集群要在全球價值鏈中找準“破壁”切入點
全球價值鏈是從全球的視角來研究產業鏈條的空間配置和占據不同價值環節的地方產業集群之間關系。由于不同產業自身的特點決定在進入全球價值鏈時遇到的壁壘不同,因而要選取不同的切入點和產業升級途徑。
例如,對于服裝、制鞋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企業可以利用低勞動力成本優勢和一定的產業基礎,通過來料(來樣)加工等形式,依托于一些高價值的品牌和競爭力強的跨國公司,進入全球價值鏈的上游生產環節,并在該價值鏈中的主導者支持下實現產品升級和過程升級;而對汽車等技術密集型產業,企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面臨的主要是技術壁壘,但其優勢在于擁有國內市場營銷網絡,因此可選擇零配件制造或售后服務等下游環節進入全球價值鏈,形成競爭優勢。
(五)發展高、精、新技術產業集群
創建知名地域品牌,讓國外壁壘不攻自破。要以現有的高新區、大學科技園和軟件園等為載體,按照專業化、特色化、集群化的思路,大力發展高、精、新技術產業集群,使之成為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對集群內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活動,國家應給予稅收減免、財政貼息、投資扶持等扶持政策。引導建立“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集群模式。鼓勵和扶持個別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和實力的領先企業加快企業品牌建設的步伐,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由省級名牌到國家級名牌再到世界級名牌,逐級提升,在集群內形成一個品牌梯隊,讓國外所謂的技術“壁壘”不攻自破。
參考文獻:
1.吳珊珊,羅莎.三成多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EB/OL].中國質量新聞網.省略2010-06-18
2.Baumol,W.資本主義增長奇跡:自由市場創新機器[M].中信出版社,2003
3.馮麗,李海艦.從競爭范式到壟斷范式[J].中國工業經濟,2004(9)
4.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Macmillan. 1920(1890)
5.G?多西等.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 [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1 產業集群的概念
從區域經濟理論的角度看,產業集群的最重要特點是它的地理根植性,即大量的相關產業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產業集群內部的競爭自強化機制將在集群內形成“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制,刺激企業創新和企業衍生。在產業集群內,大量企業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聯合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建立生產供應鏈,由此形成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合作競爭機制。這種合作機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動互助、集體行動。在產業集群內部,許多單個的、與大企業相比毫無競爭力的小企業一旦用發達的區域網絡聯系起來,其表現出來的競爭能力就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力,而是一種比所有單個企業競爭力簡單疊加起來更加具有優勢的全新的集群競爭力。
2 創新的概念
熊彼特(J.A. Schumpeter)在1934年所著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經濟創新的思想,并認為:不屈不撓的企業家具有挑戰阻力和風險的精神,企業家是創新的主體;創新的內容包括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等方面;創新的前提是適宜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產業集群環境有利于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和擴散。正如巴頓指出:地理上的集中能給企業很大的刺激去進行改革。
3 產業集群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產業集群具有很強的創新作用,從而不斷提高區域競爭力。特別是鄰近企業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信任,以及鄰近企業之間勞動分工與協作,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推動產業創新。
3.1 產業集群有利于新技術的推廣
在產業集群中,比鄰而居的企業之間由于頻繁的交往和經常性的合作,產生了面對面的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一項技術創新很容易為其他企業所發現,通過技術轉讓與模仿,該項技術創新較容易地在集群內擴散;其他企業通過對此項科技創新的消化、吸收與模仿,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改良,又導致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發生,形成強大的擠壓效應(所謂擠壓效應是指,由于一部分集群企業的創新活動及其成果的出現,會帶動相關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以應付由此帶來的競爭壓力)。另外,在產業集群中各行動主體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頻繁、親友的親緣等因素形成與積累了豐厚的社會資本,減少了學習與交流的交易費用。這一切導致了“集群中飄蕩者行業秘密的空氣”(馬歇爾語),集群中技術溢出效應更強,默晦知識更容易擴散。
3.2 產業集群有利于技術創新的產生
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可以就近尋找交易對象,就近取得原材料、中間品供應,比較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資本、技術和員工,減少了運輸費用等交易成本。這使得它與其他地方相比,進入障礙更低。這樣,依附、承載于經濟組織、經濟活動中的技術創新,就因企業產生、運行的低成本、便利性而有了頻繁產生的現實可能性。
3.3 產業集群是技術創新的“棲息地”
產業集群也使供應商、人才、專業化信息、輔助設施等資源高度密集于一個地方,從而使得于技術創新相關的資源獲取成本大大降低,使人們開展技術創新變得容易了、方便了,區域內技術創新總的成本降低了。這也是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卓有成效運行的標志。在技術、產業創新密集的區域,同行多、討論多、離高校近、人才聚集,并有領先用戶,由一些敢于用新產品、愿意用新產品的用戶,他們可以很好得把握技術發展趨勢;區內供應商、合伙者多,建立新企業的成本低;區內同行競爭激烈,從而有助于激發區域內企業技術創新的潛力。
4技術創新對產業集群的促進作用
4.1 技術創新拉動了新的產業集群的產生
由于技術創新的種類與功能不盡相同,不同產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機會與能力就不盡相同,從而使技術創新的速率和強度在不同產業中就不盡相同,進而又使生產率增長的速率和結果不盡相同。重大技術創新導致區域主導產業出現,當主導產業進入成熟期,突破式技術創新逐漸被改良的技術創新所代替,使生產率的提高與成本的減低逐漸趨緩,一旦新的主導產業確立,某些改良技術很快地被大量的轉移式技術創新取代,又延緩了新的生產率趨緩的時間,促進社會經濟較長時間保持繁榮。此后,將進入下一個周期的技術創新,新的主導產業將出現,新的產業集群代替原有的產業集群,這樣產業結構就不斷的變動更新了。外在的表現為產業結構與經濟過程的短、中、長周期變動,內在的經濟結構與社會生產得以更新。 4.2 技術創新提高了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階段,國際分工日益深化,專業化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哪個企業掌握了新技術,這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就處于優勢地位,這就要求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但是任何企業不可能在所有的技術創新資源中都擁有絕對優勢,即使同一類型資源在不同的企業也表現出很強的異質性,從而構成企業技術創新資源互補融合的物質基礎。創新資源的競爭在相當長時期內決定這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產業集群中的技術創新能有效地縮小企業在技術創新資源中的缺口,彌補企業自身資源的不足,從而提高整個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5 經驗探索
在國際上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互動,最好的案例是美國硅谷。1940年之前,硅谷還一直是以農牧業為主,但自從1965年以來,硅谷快速地成為了聞名世界的經典產業集群,一直走在全球高科技的最前沿,成為世界上最老牌的、最先進的、最成功的知識經濟基地。“硅谷”兩個字已經成為了科技創新的代名詞。硅谷是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國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結著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人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硅谷任職的就有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達30多人。硅谷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一流大學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學為依托,以高技術的中小公司群并擁有思科、英特爾、惠普、朗訊、蘋果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 硅谷以其卓越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了獨特的硅谷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系統。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技術創新和產業集群有很強的互動作用,在產業集群中面對面的觀察與學習、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的資源共享,使技術的溢出效應更強,隱性知識更容易擴散,從而促進了集群內部的創新,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又使相關的經濟、科技和社會等各個部門相互作用、密切合作,在技術創新中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從而形成一種推動技術創新自運行、自發展的機制和驅動力量,使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更加顯著。
6 產業集群和技術創新互動發展中的問題
6.1 技術創新的優勢沒有被充分利用
產業群中技術開發者之間、技術開發與促進者之間的關聯度低。群內企業間關聯度不高,技術開發者之間的聯系松散,造成了其相互間交易成本高、降低了高新產業群的合作效率;同時技術開發者和促進者之間聯系在創新網絡和共享關聯組織群中缺乏有效的整合,企業缺乏創新的活力和區位優勢,不利于產業群整體競爭力的提高。高新區的孵化創新功能尚未充分發揮,“產學研”的合作機制還不完善。未能利用技術固化推動創新中技術知識的搜尋和擴散,從而促進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的形成。
6.2 集群創新能力不高
我國現在存在的產業集群一般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集群,這種集群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技術簡單、投資不大、易于模仿、便于進入的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這種產業進入壁壘都比較低,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一般處于價值鏈的末端,以價格競爭為主,集群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6.3 產業集群的軟環境不健全
集群內的軟環境不盡人意,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中介組織發育不良,行業協會沒有發揮“搭橋牽錢”的作用,不能滿足集群內企業的發展需要。產業群內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建立。由于我國對金融體系實行嚴格的管制,使得群內沒有形成有效風險投資機構。不健全的產業集群服務體系減弱產業集群和技術創新聯動機制的形成。
7 對策建議
產業集群創新行為主體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不僅取決于自身的高效運轉,更取決于各個行為主體間的相互聯系和合作。針對產業集群的特點及發現的問題,為能有效促動產業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創新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
(1)更新觀念是創新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的先決條件。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自身的創新是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的一次根本性轉變,是工會經濟工作指導方針的突破。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創新活動的思想轉變,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指導下,按照新時期黨對工會工作的要求,從工會的性質、職能、特點、優勢出發,根據企業經濟發展的實際,實現對傳統的工會經濟工作模式實現科學的合理揚棄,既要在活動提法上創新,活動形式上創新,更要在活動內容、方法和途徑上創新,使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具有適應現代企業發展需求的工作體制,形成強有力的群眾性工作保障機制。群眾性技術活動自身創新,既是一個更新觀念的過程,更是一個創造和實踐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使工會干部開闊視野,博采眾長,有膽有識,站在更新、更高的角度來審視、研究、設計和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工作;通過這個過程,能夠使我們建立健全有序有效的群眾性技術創新工作體系和管理機制,正確把握和引導創新活動按照經濟規律實現制度化、規范化運行,取得實效;通過這個過程,能夠使我們提高創造性的決策能力,學會抓住機遇,利用機遇,化機遇為優勢和動力,勇于創新,精于創新,實現群眾性技術創新的較大突破,使工會群眾性技術創新工作在企業發展全局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這也是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自身創新的出發點和著力點。
(2)豐富群眾性技術創新的內涵,使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技術創新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在我們鞍鋼不僅包括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工藝和生產方式等創新,還應包括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等。鞍鋼發展進步,需要科技創新的推動力,更加需要職工群眾技術創新創造力的支持,不斷擴大和豐富群眾性技術創新內涵,創新各種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內容,才能推動工會經濟技術工作向企業多層次多領域發展。擴大群眾性技術創新的內涵,須從企業的技術發展特點和生產實際出發,確定創新活動的重點和創新活動的方式,使群眾性技術創新更具可操作性。群眾性技術創新要把解決影響制約生產的關鍵點、降本增效工作等問題作為重點,緊緊圍繞創新技術、加強管理、提高質量、增進效益、搞好服務等方面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擴大群眾性技術創新的內涵,不斷提高群眾性經濟技術活動的質量,推動技術創新向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發展。在新的形勢下,要賦予工會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小改小革等日常群眾經濟工作以新的內涵,提出新的目標和更高的要求,推動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的領域不斷向廣度拓展,向深度推進,使工會群眾性技術創新在發展生產力、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降本增效等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3)變革創新,開展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是時代的要求。在當今世界快速變革的今天,經濟發展的大潮洶涌澎湃,不進則退,適者生存。科技進步、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和實踐者,是推進社會進步的主體,是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是技術創新成果的創造者和實現者。帶領職工群眾投身技術創新活動,推動生產力發展,是時代賦予工會的神圣使命,是工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工會組織更應當站在群眾性技術創新的最前列,帶領職工堅持創新不動搖,使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具有嶄新的時代氣息,展示工會工作的特色和重要作用。
二、建設高素質群眾性技術創新人才隊伍
造就一支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素質職工隊伍,是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的基礎和保證。
(1)扎實開展全員崗位技能培訓。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培訓,學習管理及專業技術知識,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著眼生產限制性環節,加強生產技術、設備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職工的職業技能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質;總結先進操作法,挖掘和推廣職工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總結的成功技術經驗和練就的“絕招”、“絕活”、“絕技”;在作業區及班組中廣泛開展小改小革、技術創新競賽活動,人人爭當創新能手。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地設置培訓內容,增加技術含量和提高使用價值,提高培訓質量,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精干高效的核心人才隊伍,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2)發揮優勢,形成合力,有效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我們企業每一名職工,尤其優秀職工,都有施展才能、實現社會價值和自身價值的欲望,好的欲望是無窮的動力,加以正確引導和發揮,將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因此,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必須保護好、調動好、發揮好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欲望,尤其要鼓勵優秀人才在技術創新活動中挑大梁。一是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優勢,鞭打快牛,為技術骨干加擔子,出成果;二是發揮管理人員崗位管理優勢,指定課題和任務,在綜合管理創新上實施突破;三是堅持“三結合”,即生產崗位工人、管理人員,設備點檢人員三個方面的結合。依靠人才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潛能,提高創新項目的技術含量,把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卓有成效地開展起來,抓出成效的重要保證。
(3)發揮先進典型人物的專業優勢,開展崗位協作攻關活動。各類先進典型人物在群眾性技術創新過程中要擔負起骨干作用,要積極組織他們針對企業生產中的產品、成本、效益、流程等技術難題,實施技術創新活動。
工會要旗幟鮮明地支持職工投身技術創新,動員和組織廣大職工在創新過程中培養愛崗敬業、勤業、精業的精神,增長才干,著力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創新能力。要注意通過崗位技能達標、技術培訓、總結和推廣先進操作法等活動,使大批高素質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積極引導廣大職工努力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三、建立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的管理激勵機制
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工會應加強群眾活動的領導,加強過程管理,加強與行政的溝通配合,結合企業發展的需要,制定出符合實際的實施計劃,做到有目標,有措施,有激勵,可操作,見成效,為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關鍵詞:企業集群;競爭優勢;創新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6-0055-01
1 低交易成本與生產的專業化優勢
(1)企業集群中往往存在著一種基于血緣,地緣,親緣基礎上的緊密關系,這種縱橫交錯的人際,生產,代工,營銷網絡即是一種富有彈性和生產效率的生產網絡,又是一張人際關系的社會網絡,這使得集群企業之間節省了相互談判,契約的交易費用,使中間交易效率提高;此外集群內企業經過長期的分工協作,互相產生了信任,經營者之間建立了穩固的社會關系網絡,這也使交易雙方的討價還價現象減少,有利于防止機會主義的發生。
(2)專業化分工提高了生產的效率與靈活性。大量企業集聚一地進行專業化生產,形成緊密的生產網絡,共同進行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在產業層面上獲得了規模經濟。
2 市場方面的優勢
企業集群是一個完整有效的經濟網絡。眾多企業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相互需求網絡,在產業鏈的各個階段都能形成有效的需求空間,各種專業化的市場與集群互動發展,為企業生產決策,產品營銷提供了依據,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險,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集群內企業擁有共同的集群文化,遵守共同的市場規則,相互之間很容易達成無形串謀,使市場力量增加,這使得集群企業無論是作為產品的供給者,還是作為要素市場的需求者,都具有很強的對外談判能力。
3 創新方面的優勢
集群企業創新優勢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競爭激發的企業家精神。集群內企業密集的布局與競爭比起分散的單個企業更容易激發企業決策者勇于冒險,開拓創新的精神;二是集群內企業的學習機制。集群內企業還可以從同行,客戶,供應商以及外部公共技術獲得知識資源,再通過溢出效應傳遍整個集群,被集群吸收消化,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三是企業集群的發展壯大會吸引中介服務型組織提供研發與技術支持;四是政府通常會制定有利于創新的政策法規引導集群企業創新。
企業戰略及實施
(1)培育資源優勢,發展核心和戰略性資源,培育核心能力。
(2)注重市場需求,服務挑剔型的客戶。
集群企業對市場信息要有良好的把握和判斷。通過對需求市場的細分研究認識不同的消費信息,搶占市場。
(3)實施技術創新能力措施,培育企業創新能力。
①加強產學研的結合,盡可能地利用外腦來實施企業的技術創新。一項復雜的技術創新在周期和投入成本上都會面臨很大的市場風險,尤其是中小企業,因此,中小企業要提高技術能力通過購買,合作開發,折股等形式吸引外力參與技術創新是比較便捷的途徑。
②以市場為導向,提高技術創新的成功率。技術創新通常可以分為技術導向和市場導向兩種類型,技術導向強調技術創新的領先性,而市場導向則圍繞市場需求,把改進現有技術不足作為創新之源,強調技術創新的適應性和經濟性。實踐證明,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策略可以使新產品或改進產品迅速被市場接受。
③發揮專業化優勢。做到做專,做精,做新。在某一專門領域達到精辟的技術水平,形成不易模仿的競爭優勢。中小企業在產品批量少,品種多,交貨期短及提供各種服務方面具有大企業所不具備的優勢,因此,要善于運用市場細分戰略,尋找大企業不愿或難以顧及的某一市場細分市場作為突破口,贏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④成立研發機構,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針對性。對于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建立起研發機構跟蹤先進技術,增強產品競爭力。
⑤重視技術人才的培養,為技術創新奠定人才基礎。企業必須珍惜人才,留住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長和激勵的機制。要改變觀念,不僅重視技術型的“硬專家”,還要更重視管理型的“軟專家”。必須清楚,技術創新離不開合適的環境,而這一環境的獲得是由管理協調型人才來營造的。
參考文獻
[1]朱永華.中小企業集群發展與創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胡忠.劉壽先.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及其實現.當代經理人[J].2006,(16).
關鍵詞:雙元技術創新;網絡位置;組織慣性;競爭力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7.06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7-0024-05
Research of Organizational Inertia, Network Location and the Du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Data of Manufactur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U Jiea,b, LIANG Shuyina,HE Xiaowena,c
(a.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Corporate Strategic Management;
c.Guangzhou Colleg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rganizational inertia, network location and du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rrying out empirical research within Guangdong manufacture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 (1)Conservative, program stereotypes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re positive with Utilization innovation. (2)Center position is positive with utilization innovation, intermediary position is positive with utilization and discovery innovation. (3)Center positionconservative is negative with discovery innovation; and center positionprogram stereotypes, intermediary positionconservative and intermediary positionprogram stereotypes are negative with utilization and discovery innovation. (4)The balance dimensions is positive with performance.
Key words:du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location; organizational inertia; competitiveness
S著經濟全球化及人口紅利消失,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國內外的“雙向擠壓”,制造業亟需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技術創新是制造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完成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開展技術創新,企業需要擁有足夠資源,同時選擇兩種技術創新路徑需付出高昂協調成本[1],抑制活動有效開展。近年來,利用式和探索式技術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已經被廣泛強調[2],有效平衡雙元技術創新能提高企業競爭力,而利用式與探索式技術創新存在依賴性和互補性。組織慣性影響資源配置,企業網絡位置決定從網絡關系中獲取資源的質量及難易程度,不同位置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不同影響。情景特征差異影響雙元技術創新與績效的關系,因而還需要對雙元技術創新的不同匹配方式與績效的關系進行進一步研究。關于雙元技術創
新的績效,以及雙元技術創新的匹配方式何種更佳,存在不同的結論。因此,本文確定如下研究問題:結合企業內部和外部層面,探討組織慣性、網絡位置及其組合作用對雙元技術創新的選擇產生怎樣的影響?基于組織雙元性的視角,探討雙元技術創新通過何種方式實現平衡,以及何種匹配方式更有利于競爭力提升?
1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1雙元技術創新
Lundvall認為創新是重大技術變革或漸進的技術改進。薛捷術認為是通過技術的獲取來推進對現有產品、工藝以及服務的改進。技術創新強調整合已有要素或創造新要素以產生市場價值。本文定義技術創新為企業利用技術和知識改進現有或創造新的產品、工藝和服務,并將其商業化。
Benner等根據知識基礎和創新強度將技術創新分為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利用式技術創新是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升組織既有技能、產品、服務;探索式技術創新則是脫離既有知識進行新產品設計或開發新市場,以滿足正在形成的需求。利用式和探索式創新體現企業駕馭現有知識和資源的能力以及對外部環境變化的主動適應,體現企業戰略主動性[3]。由于存在對資源的爭奪[4]、自我行為的強化,早期研究多強調這兩種技術創新活動之間的悖論關系[5]。近期學者提出組織可以達到“雙元性”的狀態,即同時開展高水平的利用式和探索式技術創新活動[6,7]。
組織雙元性是組織能夠同時完成漸變和創新兩個挑戰。影響雙元技術創新的內部因素主要有組織情景、組織的資源和能力、組織結構、領導特征。外部影響因素主要有社會資本、網絡能力[8]、網絡結構。大量研究表明技術創新會對績效產生積極影響。探索式創新能增強企業長期競爭優勢,但過度的技術創新可能會對企業績效產生負面的影響。
本文將雙元技術創新劃分為平衡式和組合式雙元技術創新。利用式與探索式技術創新的平衡綜合了兩類技術創新的優勢,平衡式雙元技術創新對企業績效可能最為有利,He等發現組合式雙元技術創新對銷售成長率具有正向影響。
12組織慣性與雙元技術創新
組織具有保持結構和行為趨勢的慣性。組織核心特征迫使它保持現狀。組織依據以往的習性、管理行為行事,影響組織的運作,這種強烈的關聯被描述為組織慣性。技術創新具有高度情景依賴性,不能脫離企業資源與流程,因此受到組織慣性制約。組織慣性能保持企業整體發展的穩定性與一致性,提升原有技術來獲取競爭優勢;動態環境下,組織慣性使企業喪失主動學習新知識以及創新的機會,從而阻礙創新。廖冰等實證發現制造業中組織慣性顯著地正向影響組織創新。
Gilbert將組織慣性劃分為資源依賴和程序守舊[9]。資源依賴表示外部環境變化時組織堅持其資源投資模式,而程序守舊是指企業在動態環境下堅持其使用資源的組織流程。對資源的依賴和對市場勢力的維護,使得企業無法改變資源分配模式;環境適應性、自我強化的組織過程以及管理者認知導致企業管理的僵化和非柔性,抑制新的資源和技術變革發揮作用。資源約束條件下,企業的資源守舊與對現有價值網絡承諾的相互強化,企業資源配置程序的投資范圍會著重于利用式技術創新,從而導致企業利用式技術創新活動先于探索式技術創新活動獲得資源[10]。
程序老套的企業依據固有組織流程進行創新活動,保證組織穩定性,支撐現有業務運行,有利于利用式創新;但程序老套抑制了探索新模式的意愿和行為,導致企業缺乏探索式創新。企業克服資源障礙投入新資源進行新技術開發時,程序老套會抑制新資源和技術變革發揮作用,不利于探索式技術創新。本文提出假設:
H1a:資源守舊與利用式技術創新正相關,與探索式技術創新負相關;
H1b:程序老套與利用式技術創新正相關,與探索式技術創新負相關。
13網絡位置與雙元技術創新
基于網絡視角,企業處于與外部相關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網絡組織環境中。企業網絡位置不同意味著獲取資源和機會的差異,優勢網絡位置有利于企業進行創新活動。基于資源基礎觀,通過構建網絡,有利于企業優勢資源的獲取。企業網絡是自身擁有的價值創造資源同其他企業獲取資源的匹配結果,維持和開發自己的資源,從而獲益。外部網絡資源的價值性、稀缺性、難以模仿性以及無法替代性,是企業持續競爭的優勢來源[11]。網絡位置對企業創新有重要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獲取資源等行為受網絡位置影響。基于資源依賴觀點,企業必須控制關鍵資源,以減少對網絡中其他企業的依賴,并控制其他企業依賴的資源。
中心度和中介度從不同角度刻畫企業網絡位置[12]。中心度描述了企業在網絡中位置狀況,中介度強調與其他企業之間的位置關系[13]。因此網絡位置模式可分為網絡中心位置與中介位置[14]。占據優越網絡位置的企業更易于提高創新績效。
中心位置企業與更多網絡中的企業直接聯系,易獲取并控制更多類型創新資源;有利于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提高創新效率[15];同時具備更多強聯結,對網絡信息和資源擁有較大的調配能力,有利于推動利用式創新[16]。中心位置企業占據知識、資源、信息的控制優勢,有利于探索式創新;但高中心度企業受到規則、慣例束縛,因而過高中心度會阻礙探索式技術創新。中介位置企業、橋接彼此不相連的合作伙伴,享有信息和控制優勢,享有中介利益。企業擁有非冗余的異質性聯系,能更快地獲知機會或威脅,提升創新成功率。中介位置企業能夠獲得多元化的知識資源,加強隱性知識轉移,促進利用式創新;同時中介位置有助于異質性知識的獲取,擴展知識寬度,進而促進探索式創新。因此,提出假設:
H2a:網絡中心位置與利用式技術創新正相關,與探索式技術創新呈倒U型關系;
H2b:網絡中介位置與利用式技術創新正相關,與探索式技術創新正相關。
14組織慣性與網絡位置的交互作用
有限資源約束下,企業需要對利用式與探索式技術創新做出資源配置決策,在決策和執行當中,會受到組織慣性影響[17]。企業通過合作網絡彌補內部資源的不足,而企業在網絡中的位置決定了其能調動的外部資源[18]。因此組織內和組織間的不同特質影響所能獲得的資源,決定創新活動的選擇。本文構建了4種組合模式,并探討它們對雙元技術創新產生的不同影響。
中心位置―資源守舊:中心位置企業獲取更多資源,更好把握網絡內資源的配置,有利于利用式創新。但中心位置企業對多重聯結所形成的資源依賴和承諾,加強了資源守舊對資源投入模式的固化,無法靈活運用資源響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利于探索式創新。
中心位置―程序老套:程序老套具有路徑依賴特性,不能針對非連續性的變革進行自我調整,中心位置企業扮演著網絡資源管理者和調配者的角色,受到更多網絡規則、慣例限制,強化了程序老套對利用式與探索式創新的負面影響。
中介位置―資源守舊:雖然資源守舊能保證資源穩定性,但中介位置的弱聯結不利于隱性知識轉移,使得資源守舊對利用式創新的正面影響被削弱。而中介位置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異質性資源,但在資源守舊的作用下,仍然將資源配置傾向于現有知識、技術上,因而會不利于探索式創新。
中介位置―程序老套:中介位置弱結不利于隱性知識轉移,且程序老套使組織流程僵化,不利于持續開展利用式創新。中介位置有利于其在網絡中搜索新知識、新機會,但程序老套的自我強化機制導致外部的新知識、新機會難以觸動管理者,不利于探索式創新開展。因此,提出假設:
H3a:中心位置―資源守舊組合與利用式技術創新正相關,與探索式技術創新負相關;
H3b:中心位置―程序老套組合與利用式技術創新負相關,與探索式技術創新負相關;
H3c:中介位置―資源守舊組合與利用式技術創新負相關,與探索式技術創新負相關;
H3d:中介位置―程序老套組合與利用式技術創新負相關,與探索式技術創新負相關。
15雙元技術創新的匹配方式與企業競爭力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技術創新會提高企業競爭力[19],創新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20]。國內學者主要研究了技術創新對制造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認為創新對高技術產業競爭力影響更明顯,研究表明技術創新與競爭力有顯著關系。
雙元技術創新能同時兼顧現有競爭優勢的提升和新的競爭優勢的培養。雙元技術創新有兩種匹配方式:平衡維度和組合維度。平衡維度指利用式和探索式技術創新保持相對平衡的狀態。兩種創新之間存在替代關系,需要進行權衡取舍,確定最合適的資源分配方式。企業過分地偏重其中一方,會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不利于企業績效。
組合維度是指利用式與探索式技術創新共存,并達到較高的水平。兩種創新之間存在互補的關系,兩者處于較高水平能產生杠桿效應,相互促進從而提升績效。高水平的利用式技術創新能夠促進企業探索和發展探索式技術創新所需的新知識和新資源;而高水平的探索式技術創新活動可開發新技術,同時改善現有技術。
H4a:平衡維度與創新績效正相關;
H4b:組合維度與創新績效正相關。
16概念模型
在理論探討的基礎上,構建本文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2研究方法
21數據收集
以廣東地區制造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電話訪問、郵件回訪等方式邀請樣本企業參與問卷調查。通過預測試發放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根據預測試結果對問卷進行修正,正式問卷發放600份,獲得有效問卷151份,有效回收率是2517%。
22變量定義與測量
雙元技術創新:借鑒Atuahene-Gima、伍勇等的量表,共10個題項。將組織慣性劃分資源守舊和程序老套,借鑒相關研究[21]用10個題項測量。借鑒Batjargal、Tsai、竇紅賓量表,用4個題項測量網絡中心位置;借鑒Freeman、任勝鋼量表,用3個題項來測量網絡中介位置。經檢驗,各量表信效度較好。
控制變量:技術創新受企業年齡、規模、社會資本等因素影響[22]。因此,本文選擇企業的年限、規模、資本額、行業等作為控制變量。
3研究假設的檢驗與分析
31相關分析
從相關分析結果可知,組織慣性兩個維度、網絡位置兩個維度都與利用式和探索式創新在0001的水平上具有顯著相關關系。
32回歸分析
321組織慣性對利用式與探索式技術創新影響的回歸分析
對資源守舊與利用式創新進行回歸分析,調整后R2為0436,回歸方程擬合程度較好,系數為0525,在p
對程序老套與利用式創新進行回歸分析,調整后R2為0443,回歸方程擬合程度較好,系數為0175,且能夠在p
322網絡位置對利用式與探索式技術創新影響的回歸分析
對中心位置與利用式技術創新進行回歸分析,調整后R2為0410,回歸方程擬合程度較好,系數為0523,且能夠在p
對中介位置與利用式技術創新進行回歸分析,調整后R2為0402,表明回歸方程擬合程度較好,系數為0192,且能夠在p
323組織慣性與網絡位置的交互作用分析
將4種組合的交互項作為自變量放入到回歸方程,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說明中心位置、資源守舊均與利用式創新存在顯著線性關系;中心位置與資源守舊的交互作用對利用式創新影響不顯著;中心位置與資源守舊的交互作用對探索式創新產生負向影響。H3a得到部分支持。同理,可以得出H3b、H3c、H3d得到支持。
324雙元創新對創新績效影響的回歸分析
由表3可知:利用式創新對創新績效具有正向影響;探索式創新對創新績效具有正向影響;組合維度對創新績效具有負向影響,H4a未獲支持。平衡維度與創新績效的線性關系不顯著;相對平衡維度對創新績效具有正向影響,H4b得到支持。
4研究結論與展望
41研究結論
本文提出組織慣性、網絡位置及其組合作用影響雙元技術創新的假設,以及在組織慣性―網絡位置情境下,雙元創新的兩種匹配方式會對創新績效,最終對競爭力產生不同影響的假設,并以廣東地區制造企業為樣本實證檢驗。研究結果表明:(1)組織慣性的兩個維度:資源守舊、程序老套與利用式創新正相關;(2)網絡位置的兩個維度:中心位置c利用式創新正相關,中介位置與利用式、探索式創新正相關;(3)中心位置―資源守舊與探索式技術創新負相關,中心位置―程序老套、中介位置―資源守舊、中介位置―程序老套的組合均與利用式、探索式創新負相關;(4)雙元技術創新的平衡維度與創新績效正相關。
42創新點與局限
本文從資源基礎觀、網絡理論、學習理論等視角探討組織慣性、網絡位置及其組合作用對雙元技術創新的影響,以及雙元技術創新匹配方式的績效效果,并構建了理論框架進行實證檢驗。突破了組織界限,創造性地將組織內部和外部視角結合起來,研究組織慣性和網絡位置及其組合作用對雙元技術創新的影響,有助于全面認識雙元技術創新影響機制。此外,本研究還通過實證檢驗比較了兩種匹配方式對創新績效的影響,豐富了雙元技術創新與績效的實證支撐。
對于雙元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選取有一定局限性。問卷調查對象局限于廣東地區的制造企業,研究結論能否應用于其他地區仍有待進一步探討與檢驗。
43研究展望
第一,本文主要從網絡理論、資源基礎觀、組織學習理論視角研究,未砘箍紗悠淥理論角度進一步闡釋雙元技術創新的微觀機理;第二,本研究選取了組織慣性和網絡位置對雙元創新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還有組織內部和外部的變量因素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孫金云. 一個二元范式下的戰略分析框架[J]. 管理學報,2011(4):524-530.
[2]Benner, Tushman.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gem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
[3]He Z,W P.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494.
[4]Lavie D,Stettner U, Tushman M L,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thin and across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0,4(1):109-155.
[5]Uotila J,Maula M,et al.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nalysis Of S&P 500 Corpo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2):221-231.
[6]Gupta A K K G.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
[7]伍勇,梁巧轉.雙元技術創新與市場導向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破壞性創新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6): 140-151.
[8]Koka B R, Prescott J E. Designing Alliance Networks: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osition,Environmental Change,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6):639-661.
[9]Gilbert C G. Unbundling The Structure of Inertia : Resource VS Routine Rigid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
[10]陳立新. 現有企業突破性創新的慣及其超越機制研究[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7): 20-25.
[11]Lavie D, Rosenkopf L.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 49(4): 97-818.
[12]Zaheer A, Bell G G. Benefiting from Network Position: Firm Capabilities,Structural Holes,and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 26(9): 809-825.
[13]錢錫紅,楊永福,徐萬里. 企業網絡位置、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一個交互效應模型[J].管理世界,2010(5):118-129.
[14]劉冰,符正平,邱兵. 冗余資源、企業網絡位置與多元化戰略[J]. 管理學報,2011(12): 1792-1801.
[15]錢錫紅,徐萬里,楊永福. 企業網絡位置、間接聯系與創新績效[J]. 中國工業經濟,2010(2): 78-88.
[16]曾德明,文金艷,禹獻云. 技術創新網絡結構與創新類型配適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J]. 軟科學,2012(5): 1-4.
[17]馮忠壘,嚴良,吳郁玲. 探索性創新的資源和常規剛性對市場份額影響[J]. 管理科學學報,2014(12): 52-59.
[18]臧金娟,李垣,魏澤龍.雙元模式選擇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跨層視角的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9): 105-112.
[19]Fabio Montobbio.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and Structural Change on Export Performance in Nine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Development,2005(4):56-62.
[20]Jian Cheng Guan,et al.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DEA 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3):97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