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25: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供應商管理的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電子商務 供應鏈 合作模式
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管理概述
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子商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呈現迅猛增長。在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電子商務的應用已經在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與此相對應,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發展過程依賴于自身所處環境的資源供應,日常生產經營過程都離不開企業外部資源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承擔著資源轉換的功能,即輸入資源并輸出相應的產品或者服務,對于企業來講其生產的產品或者服務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所輸入的資源的質量優劣,正是基于此有必要對企業自身所不能夠控制的外部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實現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當前,不少企業管理者都認為企業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在所有方面都管理到位,只需要將關鍵環節――價值增值核心部分管理到位即可,只要在關鍵的價值增值環節具備核心競爭力就能夠獲得競爭優勢,這些觀念也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應用背景。盡管供應鏈管理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實踐,但是就我國企業來講實踐過程相對滯后,其對于科學化管理的提升作用仍待于進一步加強。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電子商務正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電子商務的應用進一步擴大了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及外延,擴展了管理范圍和管理內容,同時也對供應鏈的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強化電子商務信息的整合運用,提升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成為研究的新課題。在電子商務以及信息化環境下,供應鏈管理的相關成員應當密切協作,有效整合信息資源,提升信息數據的使用效益。通過合作管理實現供應鏈管理的同步化,促進企業供應資金及物流的合理高效流動。與此同時,網上零售渠道的擴展等相關發展問題也對新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機遇和挑戰,正是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需求預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供應鏈管理涉及了供應鏈的四個環節,即計劃、采購、生產以及產品配送等,包含了供應商、客戶等一系列主體,也包含了產品生產、產品制造、產品供應、產品配送等環節。這些既表明了供應鏈管理的范圍,同時也表明供應鏈管理在實際運行中涉及了多個企業、跨多個部門環節的綜合管理活動。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電子商務就是企業在電子商務、信息化背景下,有效集成、整合整個企業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有效提升企業服務和產品質量,跨部門、跨企業的整體優化管理過程。
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歷程
在供應鏈管理理念下,企業的采購活動、生產活動以及銷售活動等都不再是相互孤立的環節,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管理者也應當突破相關的界限束縛,有效地將企業的生產、銷售、供應等相關生產經營活動建立關聯,并將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等視為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通過協調、整合各個主體之間的資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等,將各個組織有效整合、集成。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企業以及組織就能夠結合成為供應鏈的有機整體,實現良好銜接、滲透、依存以及互動,形成供應鏈網絡,整個網絡中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實現共贏。供應鏈管理的實質就是合作共贏,這一雙贏的關系是建立在供應鏈網絡中各個成員相互信任、相互發展的基礎上的,能夠將消費者的需求最終轉化為整個鏈條群體的整體活動。
供應鏈管理的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供應鏈管理的思想有了較大的發展和豐富,正逐漸成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而且伴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客戶需求的不斷增加,供應鏈管理技術也在不斷革新。在20世紀80年代,供應鏈管理處于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已經形成了基本的供應鏈概念,這其中就包含了企業資源的內部集成與企業資源的外部集成思想,并且在企業中初步實踐,這都說明在初級階段供應鏈管理模式基本成型。
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供應鏈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在這一階段形成了供應鏈管理的框架,同時由于信息技術以及管理技術的不斷成熟,供應鏈組織中的各個成員盡管跨域部門,但是相互協調已經成為共識。不過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之間常常出現信息傳遞不順暢、信息失真或者是難以有效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利用供應鏈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效率。
最后一個階段就是新世紀初至今,在這一階段供應鏈管理處于全面發展和成熟階段。這主要是由于新的供應鏈管理技術不斷出現,同時伴隨著電子商務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供應鏈原來的資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流動方式和流動形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都推動了供應鏈管理的創新,例如協同預測補給策略、供應商庫存管理、協同計劃預測補給等相關技術。上述創新管理技術能夠起到促進供應鏈組織中的各個企業相互銜接、有效配合,積極適應市場變動,提升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積極作用。
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聯合管理模式分析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興的貿易方式,作為商業貿易領域的新興技術,它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已經對貿易領域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電子商務是一種動態的商務模式,它將傳統的經營理念以及新興的信息技術有效結合,將市場的時間形態、空間形態以及虛擬形態等有效整合、能夠把資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匯集在一起,將市場作為連接紐帶,以期發揮最佳效用、收獲最大效益。總的來講,電子商務對經濟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廣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供應鏈管理的發展。
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時企業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消費者對于產品或者服務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這都增加了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難度,因此企業應當將優化物流、信息流以及資金流的合理流動,促進供應鏈管理的同步性作為管理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有效結合電子商務的營銷方式,研究分析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供應鏈的需求預測。明確企業供應鏈管理中的需求預測涉及多個方面因素,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此基礎上強化供應鏈管理系統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為持續有效運轉提供支持。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管理應當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供應商選擇與原材料采購、信息共享、分銷管理、生產定制以及決策技術的開發等。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供應商的選擇以及企業原材料的采購等相關問題是由電子商務拍賣市場所引發的研究課題。其管理目標就是企業在可以接受的風險條件下采購到質優價廉的原材料。在這一環境下,供應商會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形成供應商聯盟,這能夠有效降低供應企業之間的交流成本,繼而強化供應商的市場地位。
信息共享則是供應鏈環節中各個企業有效溝通的重要內容和方式,各個合作伙伴之間如果缺乏信息溝通或者信息溝通不真實都有可能導致企業之間發生目標沖突。如果是處于供應鏈管理中的組織屬于同一家企業,則會導致企業生產部門以及銷售部門在未來的需求預測上發生信息沖突,難以做到有效銜接,加大了生產管理成本。
供應鏈各環節的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電子商務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實現網上交易,電子商務活動包含了消費者行為、商務活動以及電子商務平臺三部分內容,在電子商務下消費者可以實現網上購物,并把自身的特定需求和個性化要求及時發送給供應商,同時各個供應商之間也可以借助于電子商務平臺來進行資源共享和互換,實現協作共贏。總的來講,電子商務對于供應鏈管理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能夠獲得更多、更具有個性戶的消費需求,但是也不能夠擺脫市場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依舊需要緩沖庫存來降低自身風險水平。另外,在供應鏈管理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顯得尤其重要,企業要想實現自身競爭力的提升,就要積極引進電子商務平臺,強化自身行業地位。
本文總結供應鏈不同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如表2所示,以期為電子商務環境下實施供應鏈管理提供理論基礎。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信息技術平臺,可以有效降低合作伙伴之間的信息溝通交流成本,不僅能夠有效強化企業信息搜集和決策能力,同時也會使得企業決策更加可靠。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提升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運營效益及運營效率。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方式就是實現了網上銷售,可以采取網上零售及網上直銷方式,擴展傳統的供應渠道,實現網絡營銷商品價格的最優定價,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營銷渠道的運營成本以及消費者的消費偏好。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使得企業在獲取精準市場消息時成本更低,這提供了決策技術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決策技術的實用性。決策技術的發展可以幫助企業供應鏈管理者及時發現需求及供應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及時進行解決。
總的來講,生產定制、網絡營銷等電子商務手段的使用都是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推廣能夠有效推動供應鏈管理的應用及研究,促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演臣.廣州市華南橡膠輪胎有限公司供應鏈管理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
2.孫德建.HT公司基于ERP的電子商務整合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6
3.王慶禮.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6
4.婁蔥飛.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物流采購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9
5.廖艷華.中小企業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關鍵詞:供應鏈,庫存控制策略,實例分析
企業生產產品需要原材料、零部件、外購件、輔助材料和工具設備的供應,營銷需要存儲一定量的商品來滿足客戶的購買需求,日常經營也需要備有適量的辦公用品。因此,企業必須有一定的庫存以保障企業的經營運作。但長期以來,流通中的庫存是各自為政的。流通環節中的每一個部門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庫存,零售商、批發商、供應商都有各自的庫存,各個供應鏈環節都有自己的庫存控制策略。由于各自的庫存控制策略不同,因此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問題,比如需求的扭曲現象,即所謂的需求放大現象,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牛鞭效應。雖然供應鏈中每一個組織都獨立地尋求保護其各自在供應鏈的利益不受意外干擾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取。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影響了供應鏈的優化運行,無法達到使供應鏈整體成本最低的目標,不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在國內外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也就不能生存。因此,供應鏈環境下企業必須合理化的控制庫存,以提高供應鏈上各成員的競爭力,下面以家樂福為案例具體的分析。免費論文,庫存控制策略。
案例:
VMI是QR系統的一種重要物流運作模式,也是QR走向高級階段的重要標志。VMI的核心思想在于零售商放棄商品庫存控制權,而由供應商掌握供應鏈上的商品庫存動向,即由供應商依據零售商提供的每日商品銷售資料和庫存情況來集中管理庫存,替零售商下訂單或連續補貨,從而實現對顧客需求變化的快速反應。VMI不僅可以大幅改進QR系統的運作效率,即加快整個供應鏈面對市場的回應時間,較早地得知市場準確的銷售信息;而且可以最大化地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物流運作成本,即降低供應商與零售商因市場變化帶來的不必要庫存,達到挖潛增效,開源節流的目的。
正是看到了VMI的上述特殊功效,家樂福在引進QR系統后,一直努力尋找合適的戰略伙伴以實施VMI計劃。經過慎重挑選,家樂福最后選擇了其供應商雀巢公司。就家樂福與雀巢公司的既有關系而言,雙方只是單純的買賣關系,惟一特殊的是,家樂福對雀巢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零售商客戶。在雙方的業務往來中,家樂福具有十足的決定權,決定購買哪些產品與數量。免費論文,庫存控制策略。兩家公司經協商,決定由雀巢建立整個VMI計劃的機制,總目標是增加商品的供應效率,降低家樂福的庫存天數,縮短訂貨前置時間,以及降低雙方物流作業的成本率等。由于雙方各自有獨立的摘要什么就給他什么,甚至是盡可能地推銷產品,彼此都忽略了真正的市場需求,導致好賣的商品經常缺貨,而不暢銷的商品卻有很多存貨。這次合作使雙方愿意共同解決問題,從而有利于從根本上改進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效率,并使雀巢容易掌握家樂福的銷售資料和庫存動態,以更好地進行市場需求預測和采取有效的庫存補貨計劃。
案例分析:
從家樂福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家樂福在沒有引入QR之前無法使用VMI計劃,因此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庫存存在著以下5個方面的問題。
1、對用戶服務的理解不恰當和不及時的交貨狀態。
對用戶的服務的理解與定義各不相同,導致用戶服務水平的差異,許多企業采用訂貨滿足率來衡量用戶服務水平,但用戶滿足率不等于用戶滿意率。
2、缺乏準確的交貨狀態信息
當顧客下訂單時,他們總想確定什么時候能交貨,在等待交貨過程中,還可能對訂單交貨狀態進行修改,特別當交貨被延遲后,許多企業由于信息傳遞系統的問題,沒有及時把推遲的訂單交貨的修改據提供給用戶,其結果當然是造成用戶不滿。
3、缺乏合作與協調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對于企業間的信任要求較高。VMI 是跨企業邊界的集成與協調, 要求供需雙方建立互信的合作伙伴關系。如果企業缺乏信任, 雙方都視對方為競爭對手而不是合作伙伴,要實現信息共享和企業間的集成與協調是不可能的。供需雙方互信與合作是 VMI 成功的必備條件。供應鏈的各個節點企業,為了應付不確定性,都有一定的安全庫存,這是企業采取的一種應急措施,企業不得不維持一個較高的安全庫存,從而付出了較高的代價。由于市場需求變動、價格因素、庫存風險等原因,供應鏈上各級企業為了保險起見,紛紛設立緩沖庫存,這樣導致需求信息在供應鏈上被逐級放大,產生了“牛鞭效應”,最終導致供應鏈上無效庫存的增加。
4、低效率的信息傳遞系統
目前許多企業的信息系統并沒有很好地集成起來,當供應商需要了解用戶的需求信息時,常常得到的是延遲的信息和不準確的信息。由于延遲引起誤差和影響庫存量的精確度,短期生產計劃的實施也會遇到困難。免費論文,庫存控制策略。例如企業為了制定一個生產計劃,需要獲得關于需求預測、當前庫存狀態、訂貨的運輸能力、生產能力等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從供應鏈的不同節點企業數據庫存獲得,數據調用的工作量很大。數據整理完后制定主生產計劃,然后運用相關管理軟件制定物料需求計劃(MRP),這樣一個過程一般需要很長時間。時間越長,預測誤差越大,制造商對最新訂貨信息的有效反應能力也就越小,從而造成生產出過時的產品和過高的庫存。
5、庫存控制策略簡單化
任何企業庫存控制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證供應鏈運行的連續性和應付不確定需求。了解和跟蹤不確定性狀態的因素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用跟蹤到的信息去制定相應的庫存控制策略。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不確定性是不斷變化的,很多公司對所有的物品采用統一的庫存控制策略,物品的分類沒有反映供應與需求中的不確定性。在傳統的庫存控制策略中,多數是面向單一企業的,采用的信息基本上來自企業內部,其庫存控制沒有體現供應鏈管理的思想。
針對以上所存在的問題,家樂福在引進QR系統后,一直努力尋找合適的戰略伙伴以實施VMI計劃。免費論文,庫存控制策略。供應商管理庫存這種方法打破了傳統的各自為政的庫存管理模式,體現了供應鏈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適應市場的要求,是一種新的有代表性的庫存管理思想。免費論文,庫存控制策略。
1、VMI的基本思想
傳統地講,庫存是由庫存擁有著管理的,庫存設置與管理是由同一組織完成的。這種庫存管理模式并不總是最優化的。供應鏈的各個不同組織根據各自的需要獨立運作,會導致重復建設庫存,因而無法達到最低成本。VMI能夠突破傳統的條塊分割的庫存管理模式,以系統的、集成的管理思想進行庫存管理,使供應鏈系統能夠獲得同步化的地運作。
2、實施VMI的好處
供應鏈庫存管理的成功通常源于以更低的存貨成本實現更好的服務水平。(1)成本縮減。需求的易變性是大部分供應鏈面臨的主要問題。許多供應商被VMI吸引是因為它緩和了需求的不確定性。少有的大訂單迫使生產商維持剩余的能力或超額的成品存貨量,這是為確保能響應顧客的要求,是一種成本很高的方法。免費論文,庫存控制策略。VMI可以削弱產量的峰值和谷值的差距,允許小規模的生產能力和存貨水平。(2)改善服務。零售商認為,服務好壞常常由產品的可得性來衡量。這來自于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即當顧客走進商店時,想買的產品卻沒有了,這樁買賣就失去了。其結果相當嚴重,因為失去閏樁生意的“成本”可能失去“信譽”。所以。在計劃時,零售商希望供應商是可信任、可靠的。在VMI中,在多用戶補貨、遞送間的協調大大改善了服務水平。另外,VMI可以使產品更新更加方便,新產品的上架速度將更快。
參考文獻:
(1)王耀球、施先亮、《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81-P188
(2)李嚴鋒、張麗娟、《現代物流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P41
(3)張鐸、林自葵、《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7版、P276
(4)霍紅、《物流師》認證教材、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P58-P59
(5)翁心剛、《物流管理基礎》、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年2月、第12版、P175
(6)胡軍、王姍姍、《供應鏈管理案例精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版、P145-P147
(7)易華、《物流成本管理》、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3版、P199-P201
(8)邵曉峰、《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P203-P205
【論文摘要】鋼鐵行業作為國家基礎產業,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主要探討本鋼集團如何通過供應鏈管理,降低物流成本,以持續提高集團的競爭力。
隨著我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鋼鐵產能迅速擴大,年產鋼量從2000年的1.29億噸,躍升至2010年的6.27億噸。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本鋼集團采購庫存管理現狀、供應商選擇、業務流程設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集成化供應鏈模式的構建、庫存管理戰略實施、信息系統完善等方面為著眼點,為本鋼集團改進管理效率、提高競爭力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1.本鋼集團采購與庫存管理現狀
1.1 采購管理現狀
本鋼集團采購中心作為實施專業化采購管理的機構,負責大宗原燃料、輔料、消耗性資材、工程設備、備件、合金件和服務性物資的采購。本鋼集團采購物料按采購種類可分為戰略性采購和服務性采購。戰略性采購是指大宗原燃料、資材、工程設備和備件等的采購;服務性采購主要指辦公器材、勞保品等的采購。其中,戰略性采購占股份公司總采購資金的82%左右,服務性采購占18%。
1.2 庫存管理現狀
本鋼集團的原料主要包括鐵礦石、焦炭、煤、廢鋼、各種合金、輔助材料和備件,分布在物流中心、焦化、原料、二鐵、特鋼等單位。其中大宗原燃料由采購中心下設的煤焦采購室、廢鋼采購室、合金料采購室、工礦一室負責采購,并與物流中心聯合負責日常管理,其他單位的原材料為從物流中心領用后未完全使用剩余及各單位零星采購形成。上述原材料、燃料和廢鋼的特點是品種多,數量大,周轉快。
輔助材料主要是油脂、五金電器等,其特點是品種多、數量少、價值低,周轉快。其庫存主要由物流中心和一二級庫負責管理。
備品備件主要包括設備備件、機修備件和大型工具等,其庫存主要由物流中心、一二級庫和生產使用單位負責管理。
本鋼集團主要產品為棒材、線材、生鐵、熱軋板卷、冷軋板卷、球磨鑄管和特殊鋼產品,庫存分為原材料、材料采購、委托加工物資、產成品。全集團每年要耗費20%—40%的利潤來維持其所有的庫存,其中原料庫存占據了總庫存量的絕大部分。
2.本鋼集團采購與庫存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2.1 采購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本鋼集團的供應商管理經過十多年的學習和實踐,已經比較規范,但與供應商管理的先進實踐來比還是有差距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本鋼集團供應商的評估只是集中在一定期限內與本鋼集團有業務往來的少數供應商身上,而不是所有的供應商都能得到評估。(2)本鋼集團盡管有供應商評估標準,卻沒有統一的,只是手工打分操作,沒有建立標準的自動化進程。(3)對供應商分類較粗糙,沒有針對不同類別的供應商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和協作計劃,這些都應該得到改進。(4)信息的不透明、不共享。企業內部的采購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之間信息不透明。企業與上游供應商沒有信息共享,與下游的客戶之間信息傳遞和交換緩慢,不能及時收集客戶需求信息,為客戶提供良好的服務。
2.2 庫存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1)庫房管理分屬不同部門和法人,使用單位很難及時了解整個庫存狀況,庫存采購計劃和實際消耗存在一定差距;(2)庫存信息無法共享,一級庫無法確切知道二級庫的庫存現有量,庫存臺帳和財務帳存在一定的差異,制約了采購決策能力和監控只能的有效發揮;(3)大宗原燃料的出入庫計量標準不一致,造成庫存賬面數據和實際數據的人為差異,難以對庫存數量進行管理和控制。
3.基于供應鏈的本鋼集團采購與庫存管理對策研究
我們認為本鋼集團應認識到其作為鋼鐵供應鏈上的一環,必須從整個鋼鐵供應鏈的角度出發,與上下游企業結成戰略聯盟,樹立共同的戰略目標確立長期合作策略,將本身的生產經營活動與上游鐵礦、煤礦供應商,下游造船、汽車、房地產等企業的經營情況綜合考慮,構建集成化供應鏈管理模型;以聯合庫存管理來解決本鋼集團原材料采購不均衡、庫存與生產不同步的問題;本著合作共贏的精神與上游的供應商建立供需協調機制,協調雙方利益,解決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論是在本鋼集團的內部還是外部,都要強調信息的共享,在集團內部可以通過公司的SAP系統以及OA(Office Automation)網,實現各種信息在各部門間的無障礙流轉。與供應商和客戶之間,本鋼集團則可借助Internet建立起信息溝通的渠道,以建立公共的網站等方式搭建起信息集成的平臺,來實現信息的傳遞與共享。甚至還可將雙方的協議條件、享受的權利、承擔的風險和義務、業務操作流程、資金結算、糾紛仲裁和責任追究等問題以標準化的信息資源固化于網絡中。這樣既可以安全快速的獲得信息,又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戶服務和加強客戶聯系,并提高本鋼集團供應鏈運行能力。
通過上述本鋼集團供應鏈的構建,以及相應管理策略的實施,保障原材料的穩定供應,消除本鋼集團采購、庫存管理信息不同步、滯后現象,達到產、供、銷的同步穩定運行,提高本鋼集團乃至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周筱.簡析從物流管理到供應鏈的整合[J].市場周刊(新物流),2009(02):24-25.
關鍵詞:供應鏈;供應商;管理
一、引言
新年伊始,豐田汽車的“召回門”事件愈演愈烈,已成為全球近期最是熱門的經濟大事。一直被視為高品質的代名詞,豐田所創的一系列質量管理模式更是成為眾多企業所學習和追隨的經典標桿。它建立的供應鏈采購模式更是為后來者所效仿,成為行業品質管理的典范。一曲三折之后的豐田事件,讓人們開始冷靜思考:企業在實行嚴格的供應鏈采購模式后,如何處理與供應商的合作,如何保證供應商的物料供應質量。
我國是有名的生產制造業大國,各門各類中小企業數十萬家之多,尤以東南沿海地區明顯,產品遠銷海內外市場。由于商品豐富、品種齊全,加之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成本低廉,吸引著眾多跨國企業紛紛在華設立相應的商品采購中心。加強對我國中小供應商的管理,已成為跨國企業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
二、現有全球采購環境下供應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跨國企業憑借龐大的采購品種、數量,且我國供應市場的激烈競爭現狀,屢屢笑在最后,成為最大的贏家,獲利頗豐。漸漸地,與我國供應商形成了一種合作性競爭關系,這對我國供應商的危害極大,傷及企業長遠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合作關系扭曲,合約更多的是建立在供應商微薄利潤之上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供需雙方達成供應鏈采購的合作中,供應商始終處于劣勢地位,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妥協而不是“雙贏”。雖然也形成了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但這些是建立在供應商巨大利潤損失的基礎之上,激烈的競爭環境迫使供應商更多的實施薄利多銷策略。靠著這種微薄的利潤增長,不要說應付企業進行更高水平的現代技術項目改造,更不要說企業進行長遠的戰略投資,這只能使供應商長久的停留在生存階段。
從合作方角度分析,暫時的巨大利益所產生的關系必將是階段性的,供應商的不間斷選擇注定會提高采購成本。這種扭曲的合作關系,使得互惠互利成為空話,對于現代供應鏈管理體系來說都是不健康的,這種供應商管理模式無異于殺雞取卵。
(二)雙方合作更多的是突出貨物因素,過于強調價格,而不是相關綜合服務
基于國內物流發展水平的限制,大公司或跨國公司更愿意自己處理更多的物流服務。因此,他們愈加關注合同的標的――貨物,包括貨物的品種、數量、規格等,以及應該提供的包裝、裝運、保險等。過分強調價格,對銜接雙方一體化運作的綜合服務,以及企業的生產規模、信譽、柔性生產、精益化生產等,都很少予以關注。對于雙方來講,重要的是――供應商按合同要求的形式提供標準化的相應產品,而采購方只要在規定日期接收對應數量、質量的貨物就行,至于相關的綜合服務則是附加的、無關緊要的。
(三)合作企業沒有全面、可靠的信息共享平臺,交易信息之外的交流很少
在采購商主導的合作模式下,由于采購對象的品種龐雜,這些大型集團只會大致的了解基本的供應商企業情況,諸如:企業的生產規模、企業現代設備情況、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管理規章制度等。基于商業秘密的保護,出于異地信息安全的考慮,它們之間的相關技術信息沒有真正實現共享。采購商更關注的是供應商產品供應的相關問題,而像供應商問卷調查表中涉及的財務、人員、銷售、組織、過程等,了解甚少;對于供應商,更沒有精力去了解合作方的相關情況。這樣,若采購方因某種原因提出變動的需求,供應商很難進行恰當的配合調整,做出柔性的處理。
(四)單一的績效考核標準體系,易導致供應商安于現狀
跨國公司在面向進行招標采購時,出于企業采購成本控制的考量,對供應商的選擇,過于強調價格因素。正是由于這種低價策略,讓采購商對供應商的績效考評就相對簡化,更加注重所需物質的質量、數量、裝運等基本承諾的完成程度。供應商在加班加點的完成數量龐大的訂單時,一方面要督促車間生產恰當品質的產品,另一方面要積極安排物流保證貨物及時提供給客戶,這樣,容易滿足于自身創造的成績。它就不會花費大量財力、人力進行生產流程優化和完善,也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制定未來戰略的規劃。
三、改善當前采購環境,實施有效供應商管理的策略
短期的競合關系使跨國企業獲得了巨大利益,但是長遠來看,為了更好的應對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一體化的供應鏈發展要求企業與供應商建立起一種牢固的合作伙伴關系,形成互惠雙贏的戰略同盟。這就需要企業積極改善現行操作模式,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供應商績效考核與評價,促使其提升技術與管理水平。在現有采購環境下,跨國企業更多的關注價格與質量因素,對供應商的績效考核的評價指標就大多集中在經濟指標、質量指標方面。由于支持、配合、服務指標沒有明確的可量化衡量方式,操作起來比較難,一般較少涉及。我們可以從質量、供應、經濟等指標入手,建立相應的量化衡量體系,這樣衡量供應商的支持、配合、服務時,也就有了相應標準。通過建立這種全方位的衡量考核評價體系,一方面可以幫助供應商不斷改進企業生產專業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其優化相應生產流程,不斷提升企業管理能力、服務能力。完善的績效考核與評價,能讓供應商大大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二,改善供應商巡視制度,協助并規范供應商的精益生產和發展。在經歷過沃爾瑪、家樂福等在中國的“血汗工廠”事件之后,跨國企業應該積極改善過去簡化的年度供應商巡視制度,幫助規范合作供應商的生產與經營管理,以改善現存的日夜加班做法。其中,培訓和技術支持是合作成功的重要保障措施。一般的我國供應商大多是中小公司,對它們提供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援助對提升整個供應鏈效率非常重要。這樣,一方面供應商可以獲得現代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核心企業可以得到其供應商更有力的配合,也有利于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從長遠來看,對公司的發展是有利而無害的。
第三,實施全面的企業信息溝通與共享平臺,加強與供應商的交流與協商。交流是企業之間合作的基礎,而信息共享可促進彼此間相互信任,只要雙方的有著一致的利益與奮斗目標,構建信息和經驗的共享平臺必將惠及長遠。在對供應商進行細致考核后,跨國企業應該消除地域與種族的偏見,逐步實現合作雙方的基本信息共享。供應商的信息連接著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信息的傳遞匯集而成的信息流能使得相關企業實現管理上的無縫連接,可有效提高企業的決策與運營。信息共享不僅可以弱化信息傳遞的扭曲現象,還可以消減牛鞭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此外,借助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也有利于相關企業間的協作,利用早期供應商參與模式調動供應商合作的積極性,邀請伙伴供應商共同參與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可以更好、更早地推出相應產品,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第四,從整個供應鏈角度出發,建立互信雙贏的分利模式。供應商是企業成功獲取資源的重要渠道,為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提供了物資保證。要保持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就要建立公平、互惠的分配原則。從供應鏈角度分析,供應商為跨國企業分擔了整個供應鏈運作的相關成本,提升了整體協作、配合的管理水平,為供應鏈集體創造了巨大的利潤,理應獲得相應的回報,分享因此而帶來的收益;或是給予增加進貨量、價格優惠等,以提高供應商的積極性;或是通過管理輸出模式對供應商進行技術援助和培訓,為供應商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另外,對供應商的激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與供應商一起為開辟新的盈利渠道努力,共同開拓新的市場,不僅在產品和服務開發上,還可創新出更有效的分銷和供應渠道。
第五,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實施綠色化供應商管理。在經歷過這些年的巨大環境變化,經濟與自然的協調所構成的綠色發展觀必將成為所有企業的基礎觀念,供應商管理的綠色化也會成為新的環境要求。跨國企業更是肩負著多層重大的社會責任,要徹底改變企業生存的環境狀況,應該從采購源頭開始,把供應鏈上的其他成員整合在其環境管理過程中。通過統一的環境目標,借助合理的激勵機制,采用技術培訓與信息共享等手段,將供應商納入企業的環境管理范圍,要求供應商不斷評估和降低其環境成本,并通過環保導向的采購政策來影響其環境行為和獲利能力,形成了迎合全球工業生態化趨勢的綠色化供應商管理模式。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華語信息化的進程提速,使企業面臨著不斷壓縮成本、縮短交貨期、提高質量、改進服務等巨大壓力。企業要想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定份額,就必須具備相應的競爭力,這只有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優勢互補,才能有效增加企業競爭力。因此,在全球化的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發展與供應商的關系尤其重要。只有擯棄成見、開誠布公地與供應商分利,跨國企業才能真正形成高效的供應鏈整體戰斗力。
參考文獻:
1、肖萍華.S跨國公司供應商管理策略探討[DB/OL].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05-22.
2、杜敏.供應鏈管理中供應商管理的優化[J].消費導刊?理論版,2008(20).
【關鍵詞】總承包 材料采購 材料采購管理 項目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K82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材料不僅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要素,也是影響工程造價的決定性因素,材料投資在整個工程投資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材料采購維持著正常的建筑施工狀況。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操作階段材料采購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如價格難預算,成本難控制,數量難明確等。因此材料采購管理成為項目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施工企業或是總承包單位在制定作業計劃時要充分考慮材料因素。因為如果材料采購不當或管理不善,所采購的材料達不到項目建設的要求,不僅會影響項目的順利實施,還會降低項目的預期效益,甚至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
2 材料采購項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含義
2.1因為工程項目建設采購的物資品種較為繁多,涉及面廣,用量大;采購隨機性大,即便經過非常精細地預測,也不能夠排除圖紙變動和設計變更,以及突發事件等的影響造成采購計劃的變更;部分主要建材的價格如水泥、鋼材等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大,確定材料選購時間非常重要,而材料選購時間同時會受設計和施工中資金、工期、施工方案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對材料采購人員的專業水平、知識結構、工作能力要求高。針對材料采購管理的獨特性及特殊性,實行材料采購項目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2項目化管理是現代項目管理理論對項目和運作活動進行管理的技術和手段,它將傳統的項目管理方法應用于全面的企業運作,“按項目進行管理”是其核心內容,是傳統項目管理方法和技術在企業所有項目上的綜合應用。項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確保時間、技術、經費和性能指標的條件下,以盡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預定目標,讓所有與企業相關方滿意。
2.3材料采購項目化管理就是基于企業戰略視角下,以材料采購項目各目標的實現和各相關方的滿意為著眼點,運用項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對企業的材料采購管理工作所進行的系統地、動態地長期性組織管理活動。
3 材料采購項目化管理的內容
3.1明確項目總體目標和任務,確定并編制項目總體材料采購計劃,確定材料采購目標和任務,制定材料采購的管理流程計劃和控制措施,協調各種資源并實施。
3.2確定材料采購項目進度計劃、編制步驟及進度影響因素,并對材料采購項目進度計劃進行控制。
3.3確定材料采購項目成本構成,進行成本估算、成本預算,收集并分析成本控制的依據,確定成本控制方法,明確成本控制成果,掌握成本控制策略。
3.4明確所采購材料的質量要求,分析項目材料采購的特點,確定質量計劃,明確質量控制依據,掌握質量控制方法,明確質量控制結果,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3.5制定項目材料采購人力資源計劃,選派與之相適應的人員,組建采購工作團隊,分配任務,并扎實搞好采購人員的培訓工作。
3.6明確材料采購項目風險類別并對其準確識別,掌握風險度量和評估方法,建立風險管理模型并對其進行分析,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制定風險應對的措施。
4 材料采購項目化管理系統構建注意事項
工程總承包模式下的材料采購管理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涉及企業技術、供應、施工、質量、生產、財務等所有部門和所有相關人員,因此,需要構建一種適應工程總承包的材料采購項目化管理系統。
4.1計劃管理。確定采購目標和任務,編制采購計劃,協調各種資源并實施。材料采購計劃的編制是整個采購活動的準繩。編制材料采購計劃時應注意:
4.1.1確定材料需用量。材料的需用計劃一般由項目的技術人員編制,材料消耗定額是編制材料供應計劃的重要依據,同時還應結合施工設計要求和施工進度,確定用多少進多少,從而達到最佳供給狀態,并據此可科學地判斷材料使用的節約或浪費。
4.1.2確定經濟采購量。確定經濟采購量的目的,就是使與材料有關的訂貨成本、購買成本、儲存成本和缺貨成本四項成本總和達到最低。根據施工項目的一般情況,最終得出一定期間的經濟采購量。
4.1.3編制材料采購計劃。根據材料的需用計劃和經濟采購量的分析結果以及將要選擇的合同類型編制采購計劃,說明如何對采購過程進行管理,具體包括合同類型、組織采購的人員、管理潛在的供應商、編制采購文檔、制定評價標準等。
4.2目標管理。主要包括質量、成本和進度三大目標的管理。
4.2.1質量管理。分析材料采購項目的特點,制定采購規范、質量目標、質量控制措施等。在采購過程中,杜絕不合格品流入生產過程,把不合格品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證采購供應質量不斷提高。
4.2.1.1采購規范。采購規范是說明采購原材料的資料,包括材料的類別、品種、規格、登記、技術標準、技術要求、圖樣、檢驗規程、生產工藝等內容,全面規定了采購的原材料的客觀性質。材料采購規范的制定應按照科學、合理的原則進行。規定的材料質量特性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過高會造成材料潛力未充分發揮,功能過剩,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過低會造成不能滿足產品、工藝需要,無法實現產品的功能,滿足不了產品質量要求。
4.2.1.2質量目標。質量目標是保證材料質量的行為與結果的規定,它是進行材料質量控制的依據,是衡量與反映材料質量管理的標準,是對采購供應活動進行考核的依據。
4.2.1.3質量控制。質量控制是為了滿足質量要求的管理活動,其目的在于控制質量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使之達到質量目標的要求,通過預先控制、檢驗、驗收等工作進行控制。
4.2.2成本管理。材料采購成本包括:買價、運雜費和采購保管費,它是材料部門的可控成本,所以材料部門是材料采購成本的責任中心。因此,要做好材料采購成本管理和原材料價格管理,對其相關費用做出計劃、估算、預算和控制工作。
4.2.2.1編制材料采購預算。材料采購預算是在實施采購行為之前,對采購成本進行預測,這是對整個采購資金的一種理性規劃。主要是在預算的基礎上,根據各種材料的消耗定額和市場價格,結合期初庫存材料的數量和其他材料采購成本費用編制。從而使采購人員自覺地調整、約束自己的行為,激勵他們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材料采購成本。
4.2.2.2采購詢價。就是通過詢問價格的方式,從可能的賣方那里獲得誰有資格、誰能最低成本完成材料采購計劃中的供應任務。這就需要做好采購詢價管理,充分利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借助網絡優勢,快速地瀏覽和獲取需要的信息,確定供應商的范圍,從而保障采購詢價管理,得到詢價結果的高效率。
4.2.2.3適當的采購方式。對于每個工程材料費用占到很大比重,材料采購是否經濟直接較大影響項目成本,因此材料采購方案必須經濟合理。根據采購材料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采購方式,材料采購的主要方式有:詢價比較采購、招標采購、競爭性談判、電子商務網上采購、集中采購、聯合采購等。
4.2.2.4合理的運輸方式。材料運輸應根據各運輸工具的特點,結合工程項目所在地及購買材料的具體情況,在促進貨物流通、充分利用各種運輸方式的條件下,選擇最合理經濟的運輸路線、運輸方式和運輸工具,準時、安全地完成運輸工作。在科學的施工組織設計保質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材料的裝卸和運輸,減少運輸途中的損耗,減少或避免重復搬運。材料的運輸方式主要有: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集裝箱運輸。
4.2.2.5控制庫存。當企業生產部門需要某種材料時,可以直接與對應的供貨商聯系,供貨商將材料直接發送企業,這樣就省去了中間環節的采購部門,節約訂貨時間,降低訂貨成本,增強原材料供應的及時性。在工作中適量的降低庫存,控制庫存,提高材料的質量和效率,減少庫存積壓。
4.2.3進度管理。識別企業所屬項目的材料需求時間,確定采購工作各環節的順序,測算各活動所持續的時間,編制進度計劃,按進度計劃進行控制。
4.3供應商管理
4.3.1供應商分級。可根據企業所采購材料的重要性不同,在對材料進行重要性分類的同時,也將供應商分為如戰略性材料供應商、重要材料供應商、瓶頸材料供應商和一般材料供應商等,企業根據不同情況選擇與供應商合適的合作伙伴關系。
4.3.2供應商評估。企業可按照系統全面、穩定可比及可操作性原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期對供應商進行評估。由材料采購員對工程所需材料進行市場調查,確定三個以上可提供所需材料的供應商名單,項目經理組織人員對市場調查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確定出合格的供應商名錄。
4.3.3供應商信息數據庫。對供應商評估的原始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供應商的基本信息、供貨信息、資信信息和歷史信息。其中,供應商基本信息主要用于內部工作人員維護和供應商動態維護;供貨信息主要包括供貨范圍、供貨批量、供貨能力、價格、質量和交貨期等;供應商的資信信息主要有準時交貨率、到貨質量等級、質量合格率、質量分數、資信等級等;供應商的歷史信息主要有各種歷史交易記錄,如供貨、退貨、代用、質檢、降價、應付款記錄等。
4.4合同管理。常見的合同可分為成本加獎勵費合同、固定價格加獎勵費用合同、固定總價合同三種。采購合同就是在確定了供應商后,項目與供應商之間簽定的確保雙方履行約定的一份法律文件。在簽定之前,需要對合同類型進行選擇,因為不同的合同類型決定了風險在買方和賣方之間分配:項目的目標是把最大的實施風險放在供應商,同時維護對項目經濟、高效執行的獎勵;供應商的目標是把風險降到最低,同時使利潤最大化。
4.5風險管理。在材料采購工作中,采購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采購風險通常是指采購過程可能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包括人為風險、經濟風險和自然風險,具體說來,如采購預測不準導致物料難以滿足生產要求或超出預算、供應商供貨不及時、提供貨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應商之間存在不誠實等。在風險管理系統中,關鍵是對材料采購有關環節上的外部和內部風險予以識別,并對風險給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評估和衡量,在此基礎上探討和研究風險規避、防范及應對措施,實現材料采購項目化管理目標。
4.6人力資源管理。材料采購是一個動態的全過程活動,采購不僅要掌握特有的采購技巧和策略,還要掌握一定的工程、預算、合約、法律方面的相關知識,以及其他關于產品、市場等很多方面的綜合知識,因此,對采購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點抓好材料采購人員選聘與培訓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建設。主要從采購人員面試管理、招聘渠道選擇、專業技能測試、采購及采購管理培訓和職業素質培訓入手,配合各項制度建設,形成一整套規范化的程序文件和表格,以此來共同推動材料采購人力資源管理的完善。
4.7信息管理。建立材料采購信息系統,材料采購信息系統應包括計劃采購系統、目標(成本、質量、進度)分析系統、供應商管理信息系統、合同管理系統、風險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等。材料采購信息系統的建立,既可利用計算機來取代人工繁瑣的事務處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難以完成的信息處理,為材料管理及決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決策方案,使供應工作處于最佳狀態。材料部門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實物”的新觀念。
5 結語
本文針對目前材料采購管理存在的問題,對材料采購項目化管理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從計劃管理、目標管理、供應商管理、合同管理、風險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七個方面構建材料采購項目化管理體系,希望將材料采購項目化管理溶入與工程總承包項目管理中,達到提高材料采購管理質量,降低材料采購管理成本,最終提高投資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龔國華.采購與供應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 邱小平,徐玖平.項目采購管理.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3] 成虎.工程項目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劉靖,黃有亮.EPC總承包項目采購管理中信息溝通問題研究.建筑管理現代化,2007;
[5] 徐霆.施工型企業項目化管理的應用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工程碩士學位論文,2007;
關鍵詞:采購管理;采購計劃;工作效率;競爭力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消費者需求的增多,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采購管理在企業中所占據的位置已經越來越高。采購管理的主要內容是有效的實施企業的采購計劃,與供應商保持良好的溝通,以及合理的控制企業的采購成本,中小型企業是否能夠用自身有限的流動資金來保證企業的采購部能夠為其采購出高質量、低成本、高效率的物資很重要。企業的產品質量得到保證、物料成本得到控制后,經營質量也就會得到相應的提高。當今社會,大多數有中小企業還沒有意識到采購管理對他們的重要性,大部分都是沒有計劃的用錢來買東西,如果企業對自身的采購管理的不重視自然而然就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另外一些中小企業不能及時的交貨,也影響了中小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采購成本是采購過程與物品成本中所消耗的各項費用之和,對于企業來說,采購成本是影響企業利潤的直接原因,還可以影響企業的資金回籠速度。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響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加大了產品的成本,企業盈利少就不會有更好的人才進入公司,這樣也影響了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我國的中小企業有將近千萬個,他們生產了很多高科技產品,大部分還是出口產品,如今中小企業的產品出口額可以占全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從農村來的勞動力都進入到了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提供的城鎮就業機會大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三。與此同時,在20世紀末以來中小企業的經濟增長可以占工業新增產值的76.7%,在繳稅方面每年國家收到的工商稅總額中中小企業所繳納的稅額占總額的一半左右。因此,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中小企業很多但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的國家,中小企業的發展對于國家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中小企業的現階段的采購管理模式
現階段,我國的中小企業在采購管理中表現出以下特點:
1.采購規模的局限性
很多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資金少,隨之其采購規模也相對較小。據統計,大多數中小企業,每年采購金額主要大約集中在集中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之間。因此中小企業的采購規模有很大的局限性。
2.對價格敏感
中小型企業規模有限隨時都有破產的風險,因此管理者對企業的采購成本的控制的非常嚴格,對物資采購價格非常敏感敏感。
3.企業負責人決定采購權,采購流程簡單
中小企業員工少管理層也較少,大多由企業主要負責人來實行采取物資的采購決定權。并且中小企業的采購流程也比較簡單、隨機,大體上都是由銷售部門提出申請,采購部門填報年度或臨時采購預算計劃,報告上級領導、由公司領導審核批準后,加以實施。
4.企業的采購有各自企業的特點
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會存在發展階段、員工素質、管理水平、所從事行業的差異,不同規模的性質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不同采購物資的需求也不一樣。每個企業都有其采購管理模式流程的特點,在本公司的采購中要求靈活的變更使其更加實用。
5.多種獲得采購信息的方式
隨著市場的千變萬化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獲得采購信息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以前是通過媒體以及上門推銷等傳統單一的方式了解采購產品的信息,現在還新增了很多渠道,例如,網絡、展會等。顯然在這些渠道中,互聯網成為了最受親睞的方式。
三、中小企業在采購中的缺點
1.沒有穩定且固定的供應商
大部分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都會面臨物資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的情況,那么無論是找不到合適的供應商還是很多供應商一時之間蜂擁而至,都會給企業的發展和盈利帶來影響,因此中小型企業擁有自身穩定且固定的供應商很重要。
2.缺乏采購管理溝通
對于企業來說內部各個部門信息共享良好溝通會減少很多麻煩如果采購部與生產部的進行及時的溝通,采購物資就可能過多或過少,這樣就會導致庫存積壓或缺貨,會給企業帶來相應的損失。
3.盲目采購
中小企業應該選擇自身了解的供應商,這樣就不會出現對不合適的供應商的盲目采購,盲目采購會造成企業不能正常生產生產,也會提高采購的成本。
4.采購的信息技術偏低
在企業中有一套屬于自己的采購系統的ERP很重要,但大部分中小企業由于資金短缺,沒有自己的ERP管理系統不能進行高效的控制和管理,這種半手工狀態的采購管理,影響了企業的采購效率。
四、中小企業采購的應對策略
1.制定合理的采購計劃
企業制定一定的計劃來采購,是為了能夠按照計劃來預測所需原材料或物資的數量和到達時間,以便物資能配合生產。另外,計劃要與生產部門的生產需要相符合,確保采購部門能滿足生產部門的需要。與此同時合理的計劃也會避免不必要的庫存成本。對于庫存這種種閑置的物資來說,不能給企業帶來利潤,反而會增加企業的成本。
在企業中采購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采購計劃,采購計劃一般分為兩種,年度采購計劃和臨時采購計劃。年度采購計劃一般是不會變更的,它由使用部門擬訂,提交到上級部門審核,同意后再下達給基層部門執行而臨時采購計劃比較簡單,靈活。主要當物資采購價格不高,數量不確定時,啟用臨時采購計劃。因此臨時采購計劃可以補充和完善年度采購計劃。在緊急情況下臨時采購計劃可以保證公司物資的持續性。所以企業應該制定一個合理、完善的采購計劃。
2.認真選擇供應商
中小企業應對需用物資按照使用用途,物資自然屬性等標準進行分類,然后按照物資對企業用途的重要性、采購的難易程度,將其劃分為重點、良好、一般等類別,并且企業還要認真審核和監控商品的質量、品質等各個方面。對于企業重點采購的物資,應綜合審查供應商的質量體系、生產條件等各個方面,并對供應商的實力進行綜合評估,企業要降低采購的風險就要選擇質量有保證、價格適當、口碑好的供應商。企業要認真選擇供應商了解其具體情況,并要對其作出相應的考核,企業還要對不同類別的供應商設立不同的檔案。所謂類別不同即其對企業的重要性不同。一般貨品的質量、價錢、交貨日期、等方面都達到公司要求,并與公司活動密切的供應商,是重要類。一些供應商只是臨時或者偶然的與企業合作,稱之為一般性供應商。企業需要認真考核供應商,否則供應商在介紹自身條件及優劣勢時可能存在欺詐問題,公司可以按照情況酌情處理,內容嚴重的可以選擇終止合同,并有權利追究其法律責任。
3.加強控制采購物資質量的控制
按照物資的使用安全對采購物資進行分類,控制好在生產及使用過程中對企業生產和員工帶來嚴重危害的物資。對于采購物資的入庫與出庫更要嚴格控制。入庫時,要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檢測以及證明其安全性,再備案,經過這一系列審核后才可進入庫;物資在出庫后,正式生產前還要進行檢測,這樣才能使采購的物資質量得到保證,減少企業的采購風險。
4.使用科學的采購模式
首先,認識到準時制采購(JIT采購)管理模式對企業的重要性。企業想要減少庫存,利用現有庫存,甚至達到零庫存都可以采用準時制采購。它不但可以提高企業的采購效率,減少多余庫存,還可使得采購物資的供應與生菜需求需求同步。 另外 ,實施標準化采購可以使采物料規格標準化,生產樣式統一減少麻煩,就可以降低企業采購成本。
5.加快企業信息化和科技化
中小企業應該與供應商分銷商構建出一個協調的供應鏈,這樣有利于企業進行快速的信息溝通,方便與供應商進行交流。很多供應商已經有屬于自己的交流平臺,他們互相交流,信息共享對彼此都有益。中小企業還要有自己的ERP系統,ERP、電子商務等先進的管理系統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很多好處,可以讓企業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相結合。并且企業還應擁有一套物資采購管理的信息網絡平臺,它包含錄入、操作、查詢、監控等功能,使企業各個環節有默契的配合起來。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中小企業可以對采購的過程進行監控,讓企業的采購做到既透明又規范,用這種高效的網絡管理也降低了企業的采購風險。ERP系統的使用還可以使信息接受快,得到準確的數據,很大程度上削減了由于人為因素造成錯誤給企業帶來的損失。與此同時企業還要減少采購人員人工工作內容,在如今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企業應該把計算機作為工作的主要工具,既有利于信息快速到達還會減少勞動力,還可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工作效率,對市場的變化隨機應變。
6.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首先,中小型企業要充分利用集中采購這一采購方式。它不但可以降低企業的采購風險還能專人專用加強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對于企業來說,采購物資的質量,價格等都屬于企業的競爭力,集中采購可以確保采購的質量降低采購的價格,也將增加企業的利潤。另外,采購人員的素質也很重要,員工進入公司時,企業應該有一個完善的培訓過程,它會使新員工迅速了解企業并且學習到更多更專業的知識,采購部門員工要對采購流程了如指掌,對市場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又要懂得法律科學,企業只有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加強培訓體制,才能使企業的采購更上一層樓。
7.優化采購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中小企業的工作效率對企業盈利以及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對于企業來說,采購成本是企業花費最多的成本,因此提高采購的工作效率對企業的發展很重要。在采購流程方面,企業的多個部門要相互協調及時溝通,這樣才會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人員對自身工作怠慢。如今市場千變萬化,中小型企業只有不斷自我完善,利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制定適合自己的生存戰略,建立完善的采購系統,通過高效的工作效率及協調的采購流程,使自己在市場中有一席之地。
五、結束語
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的中小企業也有了改變。它們明確自身的發展戰略和市場定位,深入分析企業的戰略資源,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供應鏈模式。學習國外企業的先進經驗,加大人才的培養,建立強有力的人才隊伍,提高團隊協作力。與此同時政府也應該為中小企業的發展給予良好的支持,幫助我國的中小企業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當今社會,中小企業經營者由于知識結構發生變化,綜合素質與其前輩相比截然不同。他們了解國際市場,掌握先進技術,懂得國際慣例,在各自的領域里運用自如,這是開展國際合作的先決條件,也使得中小企業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蕭平.應急物流[J].市場周刊,2009
[2]梁丹.《中小企業物流采購管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第30-31頁.
[3]陳斌.物流采購業[J].萬方數據, 2001,29(12A) :1923-1927.
[4]關慶峰.規劃求解在企業采購中的應用.[刊期論文]-價值工程 2010年, 29
[5]張婉秋.企業采購中風險的規避策略.[刊期論文]
[6]王槐林.《采購管理與庫存控制》.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2009,29(12A)
[7]徐杰,鞠頌東.《采購管理》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01月
【論文摘要】政府采購是政府影響國民經濟的一種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建立規范的政府采購制度是規范政府采購行為。保障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我國應從國情出發,按照國際慣例,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推進我國政府采購制度的建立。
政府采購是政府影響國民經濟的一種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建立規范的政府采購制度是規范政府采購行為,保障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借鑒國外經驗,并根據國際慣例,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政府采購制度。
一、政府采購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政府采購是當今世界各國政府管理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它是指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和機構,為了開展日常財務活動或為公眾提供服務的需要,在財政的監督下,以法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從市場上購買商品、服務和工程的行為。由于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們對政府采購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入,使在國內、國際市場上都具有相當規模的我國政府采購,缺乏完善、統一的法律制度規范。
在我國不同地區和部門頒布的政府采購法律文件中。對政府采購的界定、政府采購主體、政府采購包括的內容、管理政府采購的機構等都規定的不盡相同。在其它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差異,因此導致了管理上的混亂和采購上的不規范。建立政府采購法律制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統一規范政府采購行為。
由于缺乏統一、完備的政府采購法律制度。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各自為政,環節多,單價高,采購方式不規范、不透明,導致盲目采購、重復采購等浪費現象依然存在。盡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已頒布實施有關規定,但由于其效力低,內容差異大,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二、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
“三公”原則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公開原則是世界各國管理公共支出的一個共同原則.因為政府采購合同是采購機關使用納稅人稅款和其它公共專項投資簽訂的買賣合同。在采購中必須對納稅人以及社會公眾負責。因此。要求政府采購依據的法律、政策、采購項目、合同條件、投標人資格預審和評價投標的標準等都必須對社會公開,以便公眾和檢察、監督機構進行審查、監督。
效率原則也是各國常見的采購原則。效率包括經濟效率和管理效率兩個方面,經濟效率要求政府在采購過程中,能大幅度的節約開支,強化預算約束。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市場機制與財政政策的最佳結合。
三、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的功效
政府采購是政府與供應商之間進行的交易。由于政府是市場中的最大消費者。而且政府采購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競標過程中執行嚴密、透明的“優勝劣汰”機制。所有這些都會調動供應商參與政府采購的積極性,而且能夠促使供應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或者改善售后服務。以使自己能夠贏得政府這一最大的消費者。所以.供應商競爭能力的提高叉能夠帶動整個國內市場經濟的繁榮昌盛。
四、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的作用
1.提高供應商的競爭能力
政府采購的方式很多,有公開招標、兩階段招標、尋價采購、單一來源采購等多種方式,其中公開招標是運用最多的一種方式。但不論是采取哪種方式,在政府采購的過程中都要遵循競爭性的原則。通過公開招標采購,政府可以邀請到很多的供應商、承包商或勞務供應者來競標,形成一種有利于政府的買方市場,從而使政府能夠獲得比較價格利益和更優質的產品或服務。因此。各供應商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從而在眾多的供應商中嶄露頭角,被政府“相中”。
2.給整個市場經濟注入活力
政府采購必須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這三條原則可以維護供應商的利益.極大地調動供應商的參與熱情,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并帶動整個市場經濟的繁榮。
首先,政府采購遵循公平原則。具體來說,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競爭主體準人的公平性.即允許所有有興趣的供應商均可參加投標;二是競爭規則的公平性,即資格預審和評標的標準要一致;三是供應商獲取信息的公平性,即所有參與投標的供應商都應平等地從政府那里獲得完全信息。
其次,政府采購遵循公開原則。這一原則主要是通過嚴密的政府采購法律、法規來體現的。由于政府采購的批量大,對經濟的影響也大,所以采購活動的程序、過程一定要體現透明、公平的原則。公開的采購程序一方面具有可預測性,使投標供應商可以計算出他們參加采購活動的代價和風險。從而提出最有利的競爭價格: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內部交易”或“黑箱操作”,從而增強潛在投標商參與采購并中標的信心。
再次,政府采購遵循公正原則。其核心是“標準的統一”。該原則要求采購部門給予所有的供應商相同的待遇。而不應該存在歧視性。它是提高供應商廣泛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有效保證。
3.有助于我國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一是由于國內政府采購市場的不斷完善,調動了國內供應商的參與積極性,并促進其競爭能力的提高.這種競爭能力的提高有可能使這些供應商步人國際市場;二是從政府采購市場開放的對等性來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雙邊或多邊條約的優惠待遇參與國際競爭.使供應商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得到更多錘煉的機會.提高國際競爭實力。
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勢不可阻擋.政府采購市場的開放也是必然趨勢。雖然我國沒有正式聲明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實際上國外供應商早已進入我國政府采購市場。我國政府機關采購商品或服務的領域也早已延伸到國外。
4.有效防治腐敗
首先,政府采購制度,能克服以往分散購買的弊端。可有效地防范公共采購領域的腐敗。政府采購,不僅是一種簡單的消費行為。而且是一種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各種支出納入統一賬戶.受到財政部門全方位監督。它的主要實現形式是招標。這一方式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基礎,通過招標廣告,公開采購信息,使有能力的企業,都有機會參與競爭。
其次.統一的政府采購,特別是公共招標方式.可以依托于法制而明顯地提高政府采購過程的透明度和嚴密性,減少產生“權錢交易”等腐敗行徑的土壤。
論文摘 要:本文通過對電力epc總承包工程質量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影響工程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并從質量形成過程的設計、采購、施工三個階段,對質量控制要點進行闡述,提出了如何加強工程總承包工程的過程質量管理工作,減少并盡量消除總承包工程中的質量風險的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工程epc總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rit construction),就是結合設計、采購、施工為一體的承包制度。電力工程的epc總承包模式目前已成為行業內廣泛采用的工程建設模式,在工程質量管理過程中,工程總承包單位并對電廠的工程質量全面負責。
1 目前電力工程epc總承包質量管理的現存問題
1.1 質量管理體系有待完善
總承包企業在質量管理工作中都建立了自身的質量管理體系,通過了iso9000族標準管理體系的認證,對工程實施各階段的質量管理工作的程序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在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出現項目的質量管理工作程序流于形式,質量記錄文件、表格缺失,施工方案或驗收文件簽字不完善,質保監察不能監督到位,程序文件升版滯后等等方面的問題。
1.2 對設計質量的控制力度差
設計部門往往受工程進度的影響,在設計輸入條件不確定的情況下開展施工圖紙設計,造成設計深度不夠、專業間提資偏差、物資采購技術條件偏差、現場設計變更多等問題;同時,不良的制圖習慣、專業間缺乏溝通、套圖以及設計接口不清晰,往往對工程的質量造成潛在重大影響。
1.3 設備監造過程的質量控制不到位
總承包企業對重要設備的監造一般委托專業監造公司實施。但過程缺少對監造公司工作監督和管理,對制造廠家的質量信息了解不充分,對設備的制造過程和分包采購缺少檢查、監督,對出廠驗收監督不到位等等。
1.4 對施工質量的過程控制仍有很多問題
工程質量問題具有復雜性、可變性、多發性和嚴重性的特點,總承包單位雖然會采取各種質量控制措施,但仍然會因為監督和驗收不到位、技術交底不明確、質量通病防御措施不到位、材料控制不嚴格、工序錯誤、隱蔽驗收不規范等問題造成各種工程質量問題。
1.5 低價中標項目往往從開始就是“低質”項目
總承包企業在開拓市場的同時,往往采用低價或超低價報價策略,中標后為平衡工程的成本,采取所謂“優化”設計、控制采購成本、壓縮施工費用等措施,造成項目的性能指標不達標,設備質量差,施工缺陷多等問題。
2 影響工程質量因素分析
簡單來說影響工程質量的主要方面為:人、機、物、法、環等五個方面。
2.1 人的因素
人是工程項目建設的主體,影響工程質量的一個最關鍵因素。參與項目建設過程的人的文化專業水平、決策能力、管理組織能力、操作水平、身體素質及職業道德素質等,決定著工程規劃是否合理、決策是否正確、設計是否符合性能要求、施工質量是否滿足合同、規范、技術標準要求等各方面,從而對項目規劃、決策、勘察、設計、采購和施工的各階段、各方面工作質量產生影響。
2.2 “機”的因素
“機”是指確保項目實施的工具和機械設備。它包括用于工程勘察設計的軟件、計算工具、分析及勘探設備等;用于施工過程中的各類機具設備等等。“公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精良、可靠的工具和機械設備,是確保工程順利實施必要條件。
2.3 “物”的因素
“物”主要是指用于構成工程實體的各類建筑材料、構件以及組成工程實體及配套的工藝設備和各類機具,它是工程建設的物質條件,是工程質量的基礎。工程材料和設備型號選用是否合理、設備及材質檢驗是否合格,都將直接影響建設工程質量。
2.4 “法”的因素
“法”是指工藝方法,包括設計圖紙、技術方案以及施工管理措施和施工方案等。設計方案是否先進、合理,施工管理措施是否到位,施工方案是否合理都將對工程質量產生重大的影響。
2.5 “環”的因素
“環”是指工程的技術條件和施工、管理環境條件,如工程地質、水文、氣象、施工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照明通風、管理體系及組織制度等等。環境條件往往對工程質量產生特定的影響。加強“環”的管理,是質量控制的重要保證。
3 epc工程的質量計劃
針對質量計劃,許多國外較為大型的工程公司的做法是在合同正式開始生效的30天內,由項目的質量工程師分階段對工程的設計、采購、施工制定出整體的項目質量計劃,上報給項目經理和項目質量經理批準后準予以實施。項目質量計劃不僅對項目的整體質量策劃進行了明確,而且對項目的設計審查進行了詳細說明,而且還包括了設備供應商的監檢、相關施工的監督等工作。項目質量計劃包括文件控制、計算審核、設計評審、現場施工、項目交流等內容,其目的是為了保障epc總承包項目的相關工作滿足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從而進一步降低項目的隱性質量風險。另外,設備的供應商和epc工程的分包商也應該制定一個分包工程質量計劃sqp,其形式、內容與總承包商的計劃大致相同,只是供應商的質量計劃更加具體。當然,項目的供應商和分包商的質量計劃也必須滿足epc工程總承包商的質量計劃。
4 設計、采購、施工的質量控制要點
4.1 設計中的質量管理
電力epc項目總承包是非常系統化的工程,它包括市場分析、市場銷售、項目評估、項目投標、工程設計、設備采購、施工階段等一系列環節。我們國家當前大部分的epc總承包商都是由各地方的勘察設計企業轉變而成的。針對這個特殊情況,在認識上一定要清楚:epc總承包項目與先前的純設計工作有著較大的差別。epc總承包項目中的設計工作并不是項目的全部,它僅是整個項目鏈條中相對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需要準備好項目啟動中的各項工作,而且還要為之后的設備采購和施工階段提供具體要求和數據參數。設計階段的質量管理的重點如下:基礎文件的管理、計算書的管理、設計變更的管理、供應商圖紙評、設計的審查、項目結束評審等內容。
對于設計階段的質量管理,應該著重注意對于“設計假設”的處理。在設計過程中,由于各方面條件的約束,需要進行一些設計方面的假設。這些根據假設而得出的假設結果,在驗證通過之前,很可能被應用到之后的設備采購階段和施工建設階段當中去。進行相關記錄并保證記錄隨時可以拿到,從而使相關人員直觀的看到設計假設的狀態和存在風險,從而力爭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這也是設計階段質量管理的有效保證。另外,由于設備供應商的圖紙眾多,國外許多公司都是通過自己公司的圖紙軟件對供應商圖紙及數據進行審核,進一步保證epc總承包工程設計的整體質量水平。
epc總承包商的設計工程師在進行質量審核時應注意:首先,對供應商圖紙和數據進行核實,看其是否符合采購合同之中技術附件一欄里的相關要求。其次,對各個供應商的圖紙和數據進行核實,保證各供應商的圖紙和數據的接口是合適的。第三,確定供應商圖紙和數據是否與電廠實際bop設計存在矛盾。在審核結束之后,要安排專人匯總各審核意見,然后落實設備供應商圖紙和數據的更改工作,保證最后符合epc總承包商各項設計的要求。
4.2 采購中的質量管理
電力設備及材料的采購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它不但和工程造價、施工進度有關,而且直接關系到工程質量。采購中的質量管理包括供應商資格評定、實施檢驗試驗計劃等工作。大多數電力設備都是非標產品,所以各方面俱佳的設備供應商是非常重要的。許多國外大型工程公司都已建立設備分包商數據庫,原則上只有數據庫中已有的廠商才具備供應資格。通過數據庫,工作人員可以很快捷的獲取曾經合作過的所有設備供應商的資料。
從質量角度來講,對設備的供應商進行預審時應該注意:設備供應商是否具有相應質管程序;檢驗試驗計劃是否運轉正常;設備制造工序是否規范;運輸跟蹤記錄是否齊全;如何對分包商產品質量進行控制等等。另外,還應注意對設備供應商特殊工序(如焊接、油漆、無損檢測、熱處理)的控制。在制定質量計劃時,還應該制定檢驗試驗計劃。檢驗試驗計劃對供應商制造過程中的監督審核、設備性能、出廠驗證檢驗等進行了詳細說明。根據設備供應商的綜合實力、操作經驗及合同中的特殊要求等,在檢驗試驗計劃的具體操作上主要包括:組織生產制作前會議、監檢整個生產過程、見證設備試驗過程、審查文件記錄、監測特殊工序(焊接、熱處理、無損檢驗以及油漆過程)、最終檢驗等。
4.3 施工中的質量管理
epc總承包工程質量管理中最為重要環節即為施工階段的質量管理,這個階段將直接體現設計階段和采購階段的工作成功。有效的質量管理可以保證工程的質量,還可以控制工程的質量并達到預期目標,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施工質量計劃管理包括檢驗試驗計劃(itp)、培訓階段、相關監督工作以及項目竣工移交等眾多內容。樣板工程itp內容中很特別的一部分,它為確保itp中質量控制的方式,對重要項目的開工前先做一個樣本工程,經驗證之后,全部同類項目按該樣板的質量標準執行,這種方法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工程質量。
在施工階段中,質量管理涉及到設計圖紙、原材料、部分項施工等等,范圍非常廣。相關人員必須掌握施工中質量管理的范圍和重點,這樣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質量處于受控制的狀態。質量管理的范圍及重點為:會審設計的圖紙;對原材料、半成品的質量監控;抓分部、分項工程;對關鍵部位、薄弱環節的質量監控。質量管理對施工現場來說一般涉及到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相關管理。對于施工中容易發生的質量隱患,應加強過程中的監控,做到隨時發現隨時糾正,真正把質量隱患消滅在起點。
5 結語
電力epc總承包工程的質量控制是非常復雜的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全員,涉及的專業知識多、持續時間長、工作流程復雜,這些特點無疑增加了工程質量的控制風險。因此,國內的電力勘察設計企業和施工企業應該灌注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加強自身建設,為參與國際競爭并占有更大市場份額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楊立強.充分發揮以設計為主體的工程總承包的優勢努力打造精品工程.2006(5).
關鍵詞:蟻群算法;供應商選擇;多目標決策
一、引言
供應商選擇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經歷了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轉變過程。隨著定量化方法的逐漸應用,多目標決策逐漸成了供應商選擇問題的發展趨勢。關于供應商選擇問題模型的求解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AHP)、成本法、模糊綜合判別法,這些方法在求解時主觀評判因素過多,而且求解目標單一化,不符合供應鏈戰略管理環境下的需要。應用較多的是多目標數學規劃法,其缺點是在求解大規模的供應商選擇問題模型時無法得到目標解。
本文所構造的模型為多目標供應商選擇模型,模型中包含了采購方對于供應商選擇的所要求的約束條件。1991年意大利學者Dorigo M等提出了蟻群算法,繼而更加系統地闡述了蟻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數學模型。本文采用蟻群算法解決多目標供應商選擇問題,并且對算法的信息素更新策略進行改進,取得了較好的優化結果。
二、供應商選擇問題模型
關于供應商評價指標的研究中,最具影響的是Dickson G.W提出的五項關于產品的量化指標。這些指標分別是價格(P)、質量(Q)、交貨能力(C)、采購提前期(T)、服務能力(S)。
本文所要研究的供應商選擇問題可描述為:現有企業需要采購n種零件來組裝產品,可供選擇的供應商有m家。通過對供應商歷史數據的查詢采集,得到各個指標的樣本,統計并計算得到各個供應商的產品類指標值,采用Z-Score法對各類指標進行無量綱修正。第i供應商針對第j種零部件的五項指標值經過修正后分別為X(P)ij、X(Q)ij、X(C)ij、X(T)ij、X(S)。
基于供應鏈戰略管理的思想,在供應商選擇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兩種數量彈性約束條件:一是選擇的供應商數量的限制,基于采購和管理成本的分析得到;二是為了降低由于不可預測的因素導致的供應商多產品缺貨風險帶來的損失,對確定合作的供應商對本企業供應的零件種類數提出一定的限制。最終的目標函數為所選擇的供應商供應對應的產品指標值加權總和值最小。
在構造數學模型時,首先定義aij和 bi兩個0-1變量如下。
aij=1 選擇第i個供應商供應第j種零件
0 其他
bi=1
aij≥1
aij=0
具體的數學模型如下
L=minaij[WPjX(P)ij+WQjX(Q)ij+WCjX(C)ij+WTjX(T)ij+WSjX(S)ij](1)
St.=aij=1(2)
aij≤e(3)
bi≤f(4)
aij≤bi(5)
WPj+WQj+WCj+WTj+WSj=1(6)
i=1,2…,m;j=1,2…,n
(1)式為目標函數,其中W為各類指標在某類零件評價中所占的權重,(6)式為W的約束條件。(2)式表示第j種零件只由一家供應商提供,(3)式表示第i供應商對于供應零件種類數的限制,其上限值為e。(4)式描述的是最終的供應商選擇方案中供應商個數的上限值為f。(5)式表示零件j需由1,2,……,m供應商中的一家提供。
三、群算法求解問題模型
1.螞蟻路徑的選擇
由上述的目標函數、約束條件及蟻群算法的求解原理可將i=1,2,3,…n種零件看作是n級決策問題,每一級節點決策時要從1,2,3,…m供應商中選擇一家作為該零件的戰略合作供應商。
螞蟻k(k=1,2,…,m)從第1級節點開始搜索路徑,在運動過程中,根據各個節點上的信息量決定其移動方向。P(t)表示在t時刻螞蟻k由i級節點轉移到i+1級節點的狀態轉移概率,其計算公式為
P(t)=,(i+1)∈allowed(7)
(7)式中allowedk表示螞蟻下一步允許選擇的節點;α為信息啟發因子, β為期望啟發因子,其對應的ηi(i+1)(t)為啟發式函數,表示i+1級節點的綜合指標值。
2.信息素更新及改進策略
t+n時刻,在路徑(i,i+1)上的信息素可按(8)式進行調整,即
τi(i+1)(t+n)=(1-p)τi(i+1)(t)+Δτi(i+1)(t)(8)
Δτi(i+1)(t)=Δτi(i+1)k(t)(9)
Δτi(i+1)k(t)=(10)
Δτi(i+1)(t)表示本次循環路徑(i,i+1)上的信息素增量,Δτi(i+1)k(t)表示第k只螞蟻在本次循環中留在路徑(i,i+1)上的信息量。(10)式利用整體信息,即螞蟻完成一個循環后更新所有路徑上各節點的信息素。
為了盡可能擴大螞蟻的搜索空間,本出有關信息素更新的改進策略,對任時刻t限制路徑(i,i+1)的信息素的量,設定其上下限:τmax、τmin,限制機制如下式
τi(i+1)(t)=τmin τi(i+1)(t)
τmax τi(i+1)(t)>τmax (11)
四、仿真算例
本文的算例以matlab7.0為仿真實驗平臺,現有一家裝備制造商欲采購9種零部件,備選供應商有10家,其中部分供應商對于特定零部件無供貨能力,在最終選擇方案中的供應商數量不超過6家,且每家供應零部件種類不超過4種時,供應鏈的戰略合作和安全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為了驗證改進效果,本文算法和基本蟻群算法各獨立運行50次,其中各個參數設置如下:迭代次數Nmax=100;蟻群規模m=40;β=1;α=5;p=0.5;Q=10。圖1和圖2分別為本文算法和基本蟻群算法迭代圖。
經過對比分析,本文算法運行50次的優化值收斂于1.65左右的數值,而基本蟻群算法無特定的收斂值,優化值不明顯。
五、結語
上述的仿真結果表明,經過改進后的蟻群算法在求解供應商選擇問題時能取得較為穩定的優化解,優勢明顯。但是,論文缺乏考慮定性指標在供應商選擇過程中作用。如何更好地結合定性供應商評價指標,以便應用于供應商選擇問題,還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劉曉,李海越,王成恩等.供應商選擇模型與方法綜述[J].中國管理科學,2004(12).
[3]Indrani Basak.O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ceiteria i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1).
[4]Zeger Degraeve.An evaluation of vendor selection models from a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pers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125).
[5]邊利,李自如.供應商選擇的模糊多目標最優決策與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03).
[6]M.Dorigo, V.Maniezzo. Distributed optimization by ant colonies[C].proceeding of the first european conf on artifical life,1991.
[7]張立軍,袁能文.線性綜合評價模型中指標標準化方法的比較與選擇[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25).
[8]蔣琦瑋,秦進,史峰.考慮風險控制的最優供應商數量確定方法[J].系統工程,2008(26).
[9]張亦馳,劉鵬,晏湘濤等.風險規避的武器裝備供應商訂貨任務分配模型[J].工業工程,2008(11).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過程一體化;系統庫存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market formation, in the network economy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oda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rule has been rewritten. Before the retailers and other competition between retailers and manufacturers and wholesalers too with the similar rivals; And in the new century, the enterprise not only rely on their own strength and industry competition opponents, but depends on the increase in supply chain with all the wholesalers, manufacturers and suppliers of alliance to achieve the competi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is the main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logistics level,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is at p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or enterprises. Th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spects of the concept, significance and related challenge,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domestic enterprise,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s how to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Then, based on A company's raw material inventory management as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Among th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ventory level gradually on the high sid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inventory management system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The last is emphasized that hold the essenc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ought, can more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Key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System inventory
中圖分類號:C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簡稱SCM)就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至最終用戶所連接形成的一個具有整體功能的網鏈結構。
供應鏈過程一體化即供應鏈中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集成,它強調整個系統的費用有效性;使系統成本達到最小。
供應鏈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近年來隨著全球制造的出現,供應鏈在制造業管理中得到普遍應用,成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供應鏈管理提出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已人們的廣泛關注。國際上一些著名的企業如戴爾(Dell)、沃爾瑪(Wal—Mart)等在供應鏈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使人更加堅信供應鏈是進入21世紀后企業適應全球競爭的一種有效途徑。
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一體化的優點如下:
1. 把握真實需求。通過供應鏈管理盡快把握真實的需求和準確的需求量,使企業的供應活動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市場需求基礎之上。
2. 組織快速供應。供應鏈管理改變了商品在兩點之間原有的傳送過程,減少了中間環節,它要求在供應鏈內的合作伙伴能夠象一個整體一樣工作,頻繁的交流信息,滿足客戶的需求,即時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
高等院校的實驗室承擔著實驗教學和科研的重要任務,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在提高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實驗室的開放型運作是一種必然趨勢,這必然要給實驗室的物資供應提出更高的要求。
實驗室的傳統供應和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開放型實驗室的物資供應要求,故必須在管理模式上進行創新,試將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在開放型實驗室的物資供應中。
1開放型實驗室的特點和需求分析
開放型實驗室是一種類似市場化的實驗室,它就如同開放的圖書館一樣,充分向師生提供各種實驗條件,為師生爭得更多的學習時間和自由發揮才能的空間。實驗室的開放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時間和空間上的開放,即學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自行選擇時間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二是實驗內容、實驗手段、實驗方法的開放,學生實驗的內容、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只要符合實驗室開放管理的有關規定,經過相關程序的批準即可進行實驗[1]。開放型實驗室在實驗品種開發、按師生預約實驗定單準備和實驗開放服務三個基本方面都具備較強的能力。
開放型實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按實驗目的分類,可分為教師教學實驗、教師科研實驗、學生教學計劃實驗、學生畢業論文實驗、學生考研實驗、學生進入教師課題組實驗和學生課余興趣實驗等;按實驗性質分類,可分為驗證性實驗、創新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等。
為了滿足開放型實驗室的多方面需求,則要求實驗室的物資供應必須是敏捷反應的、個性化的、運作成本低的、安全和環保的。
2實驗室的傳統供應和管理模式
實驗室傳統供應和管理模式是指在計劃實驗體制下的封閉實驗室供應和管理模式,它存在著一些弊端。
(1)從管理模式上看,采取“小而全”的管理方式,可以認為是“縱向一體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例如,許多化學實驗室擁有從搬運、倉儲、制備蒸餾水、藥品稱量、試劑配制、零件加工、回收、廢棄等一整套設備及組織體系。
(2)從供應模式上看,對供應商的選擇是不固定的,不嚴格的,與供應商的關系僅僅是買賣關系,而不是協作和聯盟關系,缺少甚至沒有信息交流和溝通。
(3)從業務流程模式上看,是“推動式”的,即實驗計劃以教學和科研計劃為核心,實驗室管理系統是通過確定計劃實驗批量、安全庫存、訂貨點,來保證實驗的穩定性,不能滿足師生多種多樣的個性化要求。
(4)從資源利用觀念上看,僅依靠—個實驗室所擁有的資源來開設實驗,沒有將資源利用延伸到本實驗室以外的其他地方,沒有借助其他實驗室的資源達到資源共享。
(5)從資源節約和環保觀念上看,對實驗中所產生的多種“三廢”(廢水、廢液和廢渣),有些未被合理回收、利用,造成浪費,還有些未被妥善廢棄,造成環境污染。
可見,傳統供應和管理模式使得實驗室在物資供應方面,是反應遲緩的、無個性化的、成本居高的,使得實驗室在實驗品種開發、按師生實驗訂單準備和實驗開放服務三個基本方面的能力都較弱,已無法適應開放型實驗室的要求,故必須在管理模式上進行創新。
3開放型實驗室的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模式
3.1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模式
鑒于傳統的實驗室“縱向一體化”管理模式的種種弊端,應放棄這種管理模式,而采用“橫向一體化”管理模式,即利用實驗室外部資源敏捷響應開放型實驗的需求。實驗室只抓最核心的東西:師生實驗訂單需求。至于按師生訂單的實驗物品配供準備應只抓關鍵物品和儀器、設備的準備,其余全部采用“外包”戰略委托其他企業加工和處理,或借助其他實驗室的資源。如化學實驗中,蒸餾水制備、稀釋溶液配制、標準溶液配制、指示劑配制和固體藥品分裝等可采用“外包” 方式,而使用頻率不高的高級儀器,如色譜分析儀、原子光譜分析儀、核磁共振分析儀等可借助其他實驗室的資源。
“橫向一體化”形成了一條從供應商到實驗室再到師生用戶再到供應商或回收、廢棄商的貫穿一系列節點的“鏈”,由于相鄰節點表現出一種需求與供應的關系,當把鏈上所有相鄰節點依次連接起來,便形成了供應鏈,這條鏈上的節點必須達到同步、協調運行,敏捷反應,才有可能使鏈上所有節點都能受益,同時達到為師生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實驗服務的目的,這也就是開放型實驗室的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設想,如圖1所示。
3.2戰略聯盟型供應商
實驗室應將供應職能提高到戰略層次的高度來認識,才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實驗能力。創造供應優勢取決于建立一個采購的戰略地位,使實驗室和供應商合作伙伴形成一個共同的戰略聯盟,合作伙伴成員從共享信息上升到共享思想,一起研究和確定怎樣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給師生帶來多功能、一體化的實驗服務,這應是一種長期的戰略聯盟關系。
供應鏈合作關系的運作需要減少供應源的數量,這是出于短期成本最小化的需要,但是供應鏈合作關系并不意味著單一的供應源。可以把合作伙伴分為兩個層次:重要合作伙伴和次要合作伙件。重要合作伙伴是少而精的、密切合作的、影響很大的伙伴,而次要合作伙伴是相對多的、不很密切合作的、影響不大的伙伴[2]。
根據開放型實驗的特點, 供應商的選擇尤其應注重技術支持強、售后服務好、說明書齊全、包裝安全和環保、危險品說明及標識規范、條形碼標準、貨物規格標準、運輸便捷及低成本等方面。
3.3以師生用戶訂單為中心的業務流程再造
傳統的實驗室管理的業務流程模式是“推動式”的,即實驗訂單計劃以教學或科研計劃為中心,而開放型實驗室業務流程模式再造形式,應是“牽引式”的,即實驗訂單計劃以師生需求為中心,“牽引式”的關鍵是信息交流的及時性[2]。
師生用戶可通過電話、傳真、網絡等訪問實驗室,進行供求互動及網上預定。任何與師生用戶打交道的員工都能與師生用戶保持良性接觸,根據其需求進行工作,調整實驗服務以滿足每一個師生用戶的需求;記錄獲得的師生用戶信息,從而對各種實驗活動進行規劃、評估和追蹤。
3.4零庫存和準時采購
由于開放型實驗的“開放性”會產生對庫存的不確定要求,這就有可能增加實驗室的庫存水平。為了減少實驗室的庫存水平,需增加供應商與實驗室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增加庫存決策信息的透明性、可靠性和實時性,這需要供應商與實驗室之間的協調。
零庫存管理是降低庫存的一種最高標準,絕對的零庫存是不存在的。推行零庫存的目的在于“降低庫存—暴露問題—解決問題—降低庫存”,從而提高管理,是一種動態的不斷改進的過程。實驗室零庫存的實現可根據具體情況試行不同方式,如表1所示[3]。
“準時采購”對于開放型實驗室“零庫存”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意義。“準時采購”模式與傳統的采購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采用“訂單驅動”的方式,“訂單驅動” 使供應與需求雙方都圍繞訂單運作,也就實現了準時化、同步化運作。當師生用戶的實驗需求發生改變時,實驗訂單又驅動采購訂單發生改變,這是一種快速的反應過程,因此,“準時采購”增加了開放型實驗室供應鏈的柔性和敏捷性。
“準時采購”中的物料需求計劃,按反工藝順序方向,根據最終各種實驗的計劃完成日期,來確定各種實驗物品需要訂購的日期和數量,從而極大地降低庫存量。這尤其適用于實驗中的間斷、不均勻和相關的物品需求計劃[3]。
3.5回收、廢棄反向物流
回收、廢棄是屬于反向物流范疇,對于實驗而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實驗所產生的“三廢”(廢水、廢液和廢渣)成分復雜,種類多。有些“三廢”可被回收、利用,還有些“三廢”無法再被回收、利用,必須妥善廢棄。
實驗室的“三廢”處理應外包給供應商或回收、廢棄商運出或現場處理。但實驗室須對“三廢”進行簡單的分類,以便妥善回收、廢棄。如化學實驗室 “三廢”種類可簡單分類如下:稀廢水、濃有機廢水、濃無機廢水、廢酸堿液、廢氣、廢渣、廢玻璃和廢儀器、設備等[4]。實驗室應分別指定收集器等以供在實驗物品配供、實驗等環節中對“三廢”進行及時、簡單的分類。
回收、廢棄商的選擇有以下兩種:一是具有回收、廢棄功能的供應商,二是專業回收、廢棄商。選擇前者為最佳方案,這有利于供應商的成本降低,從而有利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降低,如送貨運輸的返程空載的成本降低,供應商與實驗室的信息交流的成本降低等。
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加強與環保法規的健全,減少浪費、挖掘新利潤源泉、抑制污染等回收、廢棄的反向物流已成為物流及供應鏈管理實踐中的新趨勢。
4結論
通過將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到開放型實驗室的物資供應中,以縮減實驗成本,提高對師生需求的反應速度,為師生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實驗服務。
開放型實驗室的物流及供應鏈管理必須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電子服務。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推進供應鏈系統中信息共享的關鍵,應增加在信息技術上的投資,改進整個供應鏈的信息精度、及時性和流動速度,這樣才能提高開放型實驗室運作中的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的績效。
論文關鍵詞:分散采購;集中采購;風險;防范措施
論文摘 要:分散采購是政府采購的組織形式之一,其范圍是除本級政府納入集中采購目錄以外的政府采購項目。財政部《2005年政府采購工作要點》中明確表示:“要在加強政府集中采購的同時,做好分散采購工作”。針對政府分散采購工作的潛在風險,提出進一步完善分散采購管理、防范風險的對策和建議。
采購風險是指在采購過程中由于各種意外情況的出現,使采購的實施結果與預期的目標相偏離的程度和可能性。政府采購實行集中采購和分散采購相結合,它的性質決定其必然存在公平性、競爭性、廉潔、道德、誠信、采購質量以及制度執行與環境建設等方面的風險,如何正確認識與有效防范政府采購中分散采購領域存在的風險,是政府采購提升整體水平的內在要求,也是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必然選擇。
1 分散采購的潛在風險
分散采購風險涉及的領域應該說貫穿分散采購的整個過程,每一個環節稍有不慎,有可能制造風險,而一旦處理不規范將會進一步擴大風險的范圍與等級,形成難以收拾的局面。目前逐漸顯露出來的分散采購存在的風險表現在:
(1)采購價格與價值異化,價格與價值的背離而造成的潛在風險,采購機構也難以逃采購質量控制不力之罪,政府采購的形象將會蒙受損失是小事,但政府采購事業由此遭受的損失將是巨大的,對這種有損政府采購基石的風險,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2)采購公平性缺乏而導致的競爭風險,政府采購領域必須要保證供應商在平等的條件下公平競爭,而目前并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存在投訴的隱患。如信息不對稱、招標信息公布不及時、發標書時間短、開標時間不符合要求、對供應商資質的歧視性要求、評分辦法設置不合理等,都會導致供應商的不公平競爭。
(3)廉潔公道方面的道德風險以及人員素質風險。政府采購事業發展至今,行業內的職業道德建設并沒有形成體系,大家基本上是依仗自己的覺悟與經驗抵制著各方面的侵蝕,帶有個體性質,可以說政府采購職業道德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難免對各種腐敗行為的控制力度不夠,存在職業道德問題,職業素質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2 加強對分散采購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的法律依據
(1)加強對“分散采購”活動的監督管理是貫徹實施《政府采購法》的基本要求。在《采購法》的第七條規定,“政府采購實行集中采購和分散采購相結合”,由此可見,“分散采購”與集中采購一樣,都是政府采購的一種重要操作形式,只不過它們之間的實施主體不同而已,因此,對“分散”采購的具體操作也必須要嚴格按照《采購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并同樣要受到《采購法》的監督與管理,而不能將其看成是一種“自由”或“無序”式的采購;另外,在《采購法》的第八條還規定了實施政府采購的限額標準,明確規定,凡達到政府采購限額標準的任何采購項目,均應實施政府采購,根據該項法律規定,凡在集中采購目錄以外的、采購金額達到政府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任何采購項目, 即“分散”采購項目就都應實施政府采購,都同樣要受到《政府采購法》的調整,而不能游離于《采購法》的管理與約束。
(2)加強對“分散采購”活動的監督與管理,是實現政府采購宗旨的基本要求。《政府采購法》第一條明確規定,實施政府采購,就是為了規范采購行為,提高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等等,而“分散采購”不僅使用的是財政性資金,而且,從采購資金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來看,大多數地區的集中采購資金僅占其財政支出的3%10%之間,而大量的財政支出行為都是通過“分散采購”的形式實現的,雖然這些分散采購支出,存在著項目多、單項采購金額小、采購范圍廣等許多難以管理的特點,但,如果放松對其管理與監督,就不但達不到“全面”監管財政資金支出行為的目的,而且,還很容易會滋生出種種舞弊行為甚至于腐敗問題,這就違背了政府采購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加強對“分散采購”行為的監督管理不僅是政府采購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份,更是實現政府采購宗旨的基本要求,而一旦忽略了對“分散采購”工作的督查與指導,就會使政府采購工作出現了管理上盲區、監督上的真空。 "
3 加強分散采購監督管理的措施建議
針對“分散”采購活動中存在的種種不規范問題,必須建立切實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加以規范和約束,減少分散采購風險,以使分散采購行為更加規范有序、客觀公正、廉潔高效。
(1)采購價格與價值相統一,能夠有效的防止意想不到的采購風險,但作為一種機制建設,相關部門要出臺操作方面的實施意見,進行明確規定。制定針對具體采購實務的具有指導意義的定標原則,尤為關鍵。
(2)采取制度和法律規范控制采購風險。對供應商資格審查是政府采購投標活動的第一步,也是有效控制后期履約風險的強有力的手段。設立投標保證金制度,投標保證金設置的目的就是便于投標過程秩序的控制,防止供應商投標過程的撤標、弄虛作假、采取不正當手段騙取中標、中標后不能履行合同等采購風險。項目驗收是政府采購風險防范的最后一道關口,來不得一絲一毫的差錯,驗收制度化建設是確保驗收質量,減少采購質量風險的必然選擇。
(3)規范采購程序,信息公開,程序公開。這是保持政府采購良好秩序的必要措施,能夠保障政府采購公平合理,避免人為腐敗行為的發生,使政府采購更加規范有序、客觀公正、廉潔高效。公開透明是政府采購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公開透明要求做到政府采購的法規和規章制度要公開、招標信息及中標或成交結果要公開、開標活動要公開、投訴處理結果或司法裁減決定等都要公開,使政府采購活動在完全透明的狀態下運作,全面、廣泛地接受監督。公正原則是為采購人與供應商之間在政府采購活動中處于平等地位而確立的。公正原則要求政府采購要按照事先約定的條件和程序進行,對所有供應商一視同仁,不得有歧視條件和行為,任何單位或個人無權干預采購活動的正常開展。尤其是在評標活動中,要嚴格按照統一的評標標準評定中標或成交供應商,不得存在任何主觀傾向。
(4)建立對采購人員監管制度,制定采購人員道德規范。加強政治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教育,使分散采購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廉潔自律、防腐拒變的意識,從源頭上根除隱患、防患于未然。提高分散采購人員的業務素質。由于集中采購人員要盡快地熟悉業務知識,明確工作內容及操作要點,避免因業務不熟,職責不清而造成管理不力的局面。
4 結論
無論集中采購還是分散采購,作為政府采購的兩種執行模式,兩者互有優勢,可相互補充。但同作為一種政府采購行為,采購人或其委托的采購機構都必須遵循政府采購公開透明、公平競爭、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按照《政府采購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采購方式和采購程序組織實施采購活動,并自覺接受同級財政部門和有關監督部門的監督、管理。
參考文獻 [2]高地.政府集中采購工作的風險與防范[J].黑龍江金融.2006,(10).
[3]岳永生.集中采購在發展中規范[J]. 新疆金融.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