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4:45: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的金融科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結合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長波理論是研究和分析國際經濟發展長周期波動的成因和演變規律的重要視角,本文試著就經濟長波與創新周期、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結合的周期性機理進行分析。
(一)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創新具有鮮明的周期性,由周期性的創新所導致的經濟發展是不連續和不均衡的,它體現為繁榮和蕭條的交替進行。由此,長波周期緣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周期性變化所導致的經濟的長周期性波動,從根本上說,是由于技術創新的不連續性所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以周期性波動的形式呈現的,而這種周期性波動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著一種本質聯系,周期的產生是因為創新不是均勻地出現而是以集群形式出現。同時,經濟長波經歷的時間跨度也內在地由技術創新的周期性變化的時間決定,當技術創新和擴散的速度加快時,經濟長波周期所經歷的時間可能隨之縮短。在此過程中,技術創新往往是作為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先導,從而引發經濟結構的調整,具體包括產業組織的演進、市場結構的變遷和體制機制的創新。熊彼特關于經濟長波起因的解釋,是以各個時期的主要技術發明及其應用和生產技術的突出發展作為各輪“長波”的標志的,從而使經濟長波周期呈現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等四個階段。雅各布?J?范?杜因在其《創新隨時間的波動》(1986)一文中考察了截止1973年的經濟長波,總結了前三波的各個階段以及第四波的前兩個階段的主導技術創新及其歷時時段(表1所示)。陳漓高、齊俊妍(2004)在其《技術進步與經濟波動:以美國為例的分析》(2004)一文中通過對二戰結束以來美、日、德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波動,并著重對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狀況與經濟波動進行深入分析,總結了第四輪長波的后兩個發展階段,描述了以汽車和電子計算機為主導的第四輪經濟長波(1948~1991),并認為在經濟下降期孕育的新一輪技術創新可能會推動經濟進入又一輪長波,明確提出正在經歷的以信息技術創新和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第五輪經濟長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階段(繁榮期)開始的時間為1991年。另外,熊彼特還指出每一次經濟長波都會產生新興產業,并且其中的一些新興產業最終成為國民經濟中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同時傳統產業受技術創新影響進行大量的改進創新,從而實現產業重組和產業升級。每一次經濟長波和一次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相呼應。技術創新推動著新興產業發展,一旦出現某個新興產業,高額的利潤會誘導大量資本的投入,驅使企業家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資緊隨而至,新興產業將急劇發展。而技術創新在關聯產業間的擴散、流動,形成新興產業集群和新興產業聯盟。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奧巴馬政府致力于推動新能源戰略和發展新能源技術,試圖以此為突破口,化“危”為“機”,作為振興美國經濟的主要政策手段,以此發動新的經濟、技術、環境和社會的總體革命。歐盟提出加快向低碳經濟轉型,歐盟各國積極響應,如英國的長期目標是實現全歐洲到2020年降低30%的減排,2050年降低60%的減排總體目標;法國考慮創造“零碳經濟”;瑞典大力推行“環保車計劃”;德國將環保技術產業確定為新的主導產業重點培育;丹麥則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綠色能源模式,成為世界低碳經濟發展典范。日本也重點發展低碳經濟,2008年7月29日內閣會議通過了《建設低碳社會行動計劃》,致力于以長期目標指導低碳經濟發展。印度作為又一發展中大國,近年來也努力通過國家計劃統領低碳經濟發展,印度于2008年6月30日《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劃》,確定到2017年將實施8個國家計劃。中國也于2009年提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在加緊部署和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許多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和規劃。許多省市的地方性規劃早已紛紛出臺,且選定了重點發展領域。應該說,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技術發展戰略和技術創新計劃的調整和籌劃適應了經濟周期變化的需要,有可能推動世界經濟真正走向復蘇和新一輪的繁榮。
(二)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結合的周期性機理卡蘿塔?佩蕾絲(CarlotaPerez,2002)在其著作《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中針對學術界對金融與技術間關系問題的忽略,指出了金融資本在技術創新與經濟周期之間所起的重要作用,認為“技術革命—金融泡沫—崩潰—黃金時代—政治動亂”這樣的順序大約每半個世紀重來一次,形成一個周期。兩百年來這樣的技術創新已經發生過五次,產生了五個經濟長周期。[4]7-16在佩蕾絲看來,在一次產業革命的發生及其后的經濟結構調整、社會制度創新以及金融資本在其中的作用中間,存在著如下的一個階段序列:一次產業革命的序列開始,即新產業資本的產生(技術革命爆發期)金融資本對新舊產業資本的投入,經濟結構的調整期(狂熱階段)由金融危機引起的反思、調整、治理,導致經濟和社會制度創新(轉折點)金融與產業資本在新的制度支持下的合理的生產應用(協同階段)市場飽和與技術成熟,埋下新的金融危機的種子(成熟期)下一次產業革命的開始,金融資本投向新技術(技術革命爆發期)。這樣的觀點看起來有循環論的意味,卡蘿塔?佩蕾絲認為,在過去二百年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體經歷過五次這樣的產業革命長波周期,其中“金融資本和生產資本之間的相互關系決定了增長的節奏和方向”[4]13。而且,技術革命或新興技術早期的崛起是一個爆炸性增長時期,會導致經濟社會出現極大的動蕩和不確定性。在由技術創新引發的經濟社會的重大演變和革新過程中,金融創新扮演著關鍵角色。它首先支持了技術創新的發展,繼而加劇了技術經濟領域和社會制度領域之間的不協調,而這些不協調可能引發沖突的產生和放大。當這兩個領域之間的協調建立起來后,金融創新又成為技術創新進入展開期的推動力。一場技術創新即將結束,金融創新又會對催生下一場技術創新產生重要作用。佩蕾絲將技術革命引發的經濟演化分為兩個時期四個階段。兩個時期是導入期和展開期,各含兩個階段。導入期的兩個階段是爆發階段和狂熱階段,展開期的兩個階段是協同階段和成熟階段,介于兩者之間會有一個轉折點。如此劃分,整個技術變革周期就由爆發、狂熱、協同和成熟四個階段構成。爆發階段是技術的時代。在這個階段,舊的技術經濟范式已經衰敗,新的技術經濟范式開始形成。伴隨著新興核心技術的商業化和產業化,新產品、新產業呈爆炸性增長特征,此時,金融資本開始介入,金融資本成為促進技術革命的新的風險資本。狂熱階段是金融的時代。在這個階段,金融資本主宰著技術革命不斷引導新范式深入地傳播,對新興技術體系、新興產業過度融資,出現大量金融資本追逐技術資本,產生資本市場狂熱發展脫離實體經濟的瘋狂現象,并進而出現泡沫破裂和狂熱衰退現象。協同階段是生產的時代。在這個階段,技術開始緩慢走向成熟的商業化和產業化,金融也受到必要的干預和規制,金融資本和生產資本之間形成愉悅的聯姻,技術創新與金融資本形成相對的協同和一致性的成長。成熟階段是孕育的時代。在這個階段,由于技術的成熟和市場的飽和,技術創新的潛力逐步耗盡,技術革命的動力逐漸衰竭,技術創新的收益不斷遞減;產業接近成熟,利潤率下降,使得宏觀經濟增長出現停滯,甚至進入持續的蕭條和衰退周期。此時,金融資本開始退出并尋求新的機會,因而,這個階段也成為新的核心技術、戰略性產業、新興產業的醞釀和培育期。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結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主要問題也就是由于兩者創新主體不一致(金融資本集團與科技生產者)所帶來的問題,如創新收益分配不一致、創新激勵不充分等。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如下研究假設:H: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互動具有一定的歷史規律、周期性機理和趨勢性特征,這需要探討由于創新主體不同所引發的創新主體效用最大化問題。
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結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為了更清晰地說明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結合的相關假設和觀點,本文構建一個簡單的博弈模型。通過分析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科技生產者與作為金融創新主體的金融資本集團的動態演化博弈過程,探尋促進兩者結合的制度框架與政策安排。模型假定條件如下:(1)設θ表示創新主體對創新資源的投入程度,θ∈[0,1],θ=1時表示創新主體完全投入創新資源,為理想狀態下的狀態;θ=0時表示創新主體完全不投入創新資源。因此,在金融創新主體與科技創新主體的互動過程中,θ值一般為正,且數值不斷上升。(2)設Δr表示創新收益,它表示在科技創新收益外溢的條件下,作為金融創新主體的金融資本集團的占優策略,也即Δr要受到θ的約束,同時Δr越大,表示金融資本集團對創新活動的參與程度越大。此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科技生產者可以根據最優策略選擇達到效用最大化UP*,最優策略選擇為θ*;金融資本集團地方政府最大效用為Uf*,最優策略選擇為Δr*。這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科技生產者可以通過多回合了解金融資本集團的行為特征,從而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時金融資本集團也可以通過這一博弈過程達到自身效用最大化,從而實現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科技生產者與作為金融創新主體的金融資本集團的效用最大化,實現激勵相容。這一動態博弈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科技生產者與金融資本集團推動創新融合的路徑選擇:在科技生產者行動決策θt的基礎上,金融資本集團總是會有一個占優行動策略Δrt,Δrt中表現出了金融資本集團推動金融創新的重要作用和機制———Δrt中帶有金融資本集團內部各成員對于金融創新和金融制度變遷的需求。在Δrt的基礎上,科技生產者會在下一期行為中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并對占優策略進行修改,在不斷推進θ值下降的動因下,科技生產者同時也考慮到了金融資本集團對相關制度創新的訴求,這一訴求在模型中被涵蓋到Δrt當中并通過金融資本集團的策略反應出來。因此,科技生產者根據Δrt制定下一期行動策略θt+1,由此不斷演化下去,多次博弈在這一機制下,在實現科技生產者與金融資本集團效用最大化的同時,不斷創新制度供給,推動整個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整體變遷。
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結合的制度支撐
(一)建立健全促進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聯動的利益聯結機制要以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改變科技與金融各行其是、單打獨斗的思路和做法,突出發揮好科技創新的利益誘導作用和金融創新的服務平臺和資金杠桿作用,將科技成果預期轉化為撬動金融的利益杠桿,進一步實現金融政策與科技政策的無縫對接。同時,要不斷創新完善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聯動的利益聯結機制,使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之間以創新利益共享的方式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緊緊圍繞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中心任務,支持新興產業的先導和支柱作用,提高輻射帶動能力,走集群化發
2011年7月,甘肅科技金融推介會在蘭州成功舉辦,會議主題就是“促進科技金融結合,推動中小企業發展”。2012年6月,甘肅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申報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及應用示范”獲得科技部批準并獲得專項經費支持,是甘肅省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的又一舉措。2013年10月,甘肅省科技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設立,甘肅省科技廳與蘭州銀行戰略合作簽約同時舉行,意味著這個西部省份釋放出明顯的科技體制改革信號。上述措施旨在通過建立銀政企融合平臺,強化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方式和手段,健全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支撐條件、服務平臺、中介組織,從而促進甘肅科技金融的健康快速發展。那么,就甘肅省而言,科技金融的發展與技術創新之間到底有多大的關聯性呢?本文利用鄧氏灰色關聯度模型對該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灰色關聯分析及鄧氏灰色關聯度模型
灰色關聯是指事物之間的不確定關聯,或系統因子間、因子對主行為之間的不確定關聯。灰色關聯分析是一種用灰色關聯度順序來描述因素間關系的強弱、大小、次序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因素的數據序列曲線的幾何形狀越接近,他們之間的灰色關聯度越大,反之越小。
灰色關聯度是用來描述系統因素間關系緊密度的量。常見的關聯度模型包括鄧氏關聯度、B型關聯度、T型關聯度、廣義關聯度、灰色斜率關聯度、C型關聯度、灰色歐幾里德關聯度。其中,鄧氏關聯度是灰色系統最早提出的計算灰色關聯度的模型。其計算步驟包括以下幾步:
(一)確定分析的矩陣序列
灰色關聯度的計算需要首先確定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一般參考序列可用y0表示,比較序列可用x1,x2,x3,…,xi表示。這樣i+1個序列構成一個分析的矩陣序列:(y0,x1,x2,x3,…,xi)。
(二)對變量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原始數據序列量綱和數量級往往不同,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無量綱化處理的方法包括初值化變換、均值化變換、極小化變換、極大化變換、極差變換、歸一化變換、標準化變換等。
初值化變換的無量綱化公式x,i =
,i=1,2,…,n;k=1,2,…,m。
無量綱化后的數據序列矩陣變為:(y‘0,x’1,x‘2,…,x’i)。
(三)求絕對差值序列
根據0i= 計算參考序列與其余各比較序列的絕對差值,形成絕對差值矩陣:(01,02,…,0n) 。
(四)計算關聯系數
ξ0i(k)=
其中,ρ為分辨系數,在[0,1]內取值,一般取0.5。
(五)計算關聯度
γ0i=
二、甘肅科技金融與技術創新的鄧氏關聯度測算及其分析
下文按照上述鄧氏關聯度計算步驟,結合甘肅近年科技金融與技術創新的衡量數據測算了二者之間的關聯關系。
(一)鄧氏關聯度的測算
1.數據序列選擇
在科技金融與技術創新兩個經濟發展的子系統中,我們選擇科技成果年登記數(單位:項)作為技術創新產出的衡量指標,并令其作為參考序列y0;選擇R&D經費內部支出總額、R&D經費支出中政府投入資金、R&D經費支出中除政府投入之外(包括金融機構的科技信貸、企業自有資金等)的資金、技術市場成交總額作為衡量科技金融投入和發展的衡量指標(單位均為:萬元),并依此作為比較數列x1,x2,x3,x4。考慮到科技金融發展與技術創新在時間上存在滯后效應,假設滯后期為1年,則科技創新成果數據選擇期確定為2010-2012年,金融投入與發展數據選擇期確定為2009-2011年。數據全部來源于甘肅省科技廳網站。
參考序列:
年份 2010 2011 2012
參考序列Y0 1065 1108 1233
比較序列:
年份 2009 2010 2011
比較序列X1 372612.4 415886.3 485260.7
比較序列X2 141603.2 161542.9 171498.4
比較序列X3 231009.2 254343.4 313762.3
比較序列X4 356286.93 430845.03 526385.94
2.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據序列(選擇初值化處理方法)
無量綱化處理后的參考序列:
年份 2010 2011 2012
參考序列Y '0 1 1.040376 1.157746
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比較序列:
年份 2009 2010 2011
比較序列X '1 1 1.116137 1.30232
比較序列X '2 1 1.140814 1.21112
比較序列X '3 1 1.10101 1.10101
比較序列X '4 1 1.20926 1.47742
3.差序列
01 0 0.07576 0.14457
02 0 0.10044 0.05337
03 0 0.06063 0.056736
04 0 0.16888 0.31967
4.關聯系數
ξ01 1 0.527091 0.3687175
ξ02 1 0.456729 0.6127277
ξ03 1 0.582064 0.5981187
ξ04 1 1.488297 0.208953
5.關聯度
γ01 γ02 γ03 γ04
0.631936 0.689819 0.726728 0.899083
(二)結論及分析
1.技術市場成交總額與技術創新的關聯度最大,為0.899083
技術市場成交總額可以用來衡量甘肅技術市場發展水平。技術市場是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科技資源、經濟資源合理配置,推動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技術創新成功的前提是人力資源、技術項目資源、管理資源及市場資源的有效整合。為推進技術創新,甘肅省十分注重技術市場的建設和發展,一方面健全完善原有技術交易系統,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新的技術交易平臺建設。如甘肅省網上技術市場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資源,連接了技術需求、技術成果展示、技術轉讓等多方面,提高了技術創新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
2.R&D經費內部支出總額與技術創新關聯度最小,為0.631936
這說明甘肅省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不足。由下表不難發現,整個“十一五”期間,甘肅省R&D經費投入均低于西部12省區平均水平;R&D經費投入強度略高于西部12省區平均水平,原因是甘肅GDP規模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甘肅省R&D經費投入強度更是偏低。
甘肅省、西部地區及全國R&D經費投入與投入強度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甘肅省R&D經費投入強度(%) 1.05 0.95 1.02 1.1 1.02
甘肅省R&D經費(億元) 23.86 25.6 32.5 37.26 41.59
西部地區平均R&D經費投入強度(%) 0.89 0.9 0.89 1.08 1.07
西部地區平均R&D經費(億元) 29.79 36.78 45.07 60.41 72.86
全國R&D經費投入強度(%) 1.39 1.40 1.47 1.70 1.76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
3.R&D經費中政府資金投入與科技創新關聯度為0.689819,略低于科技信貸、企業資金的關聯度0.726728
這說明R&D經費中,政府財政科研投入需要加強,企業科研投入、社會科研投入相對于政府財政科研投入而言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三、結束語
推動科技金融發展,加強科技金融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聯度,從而提高甘肅技術創新水平的首要問題是選擇適合甘肅省情的科技金融發展模式。科技金融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四種類型,即:政府機制主導科技金融資源配置的政府主導模式;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及創業風險投資市場對高新技術企業融資起主導作用的資本市場主導模式,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通過銀行機構進行間接融資的銀行主導模式,這兩種模式又可一并稱為市場主導模式;社會關系對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影響重大的社會主導模式。結合全國及甘肅省科技金融發展的現狀,筆者認為,現階段甘肅省應選擇政府投入為引導、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結合的市場主導型科技金融發展模式,并且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開展工作:首先,加強政府科財政技經費投入,優化科技金融發展的政策環境;其次,推動區域資本市場發展,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再次,扶持中小科技企業發展,培育科技金融中介服務機構。
關鍵詞:金融支持;系統動力學;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08-03
引言
在現代經濟中,科技和金融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金融對科技發展具有促進、保障和拉動的作用。目前,國外關于科技金融著力于研究金融對技術創新的選擇及作用機理。國內學者關于科技金融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針對科技金融理論與對策的研究、金融支持科技發展的國際比較、金融影響科技發展的實證研究。但是,當前對黑龍江省科技和金融結合的研究不多,尤其是缺乏關于科技創新金融支持的實證研究。在科技發展的進程中,金融業通過各種渠道與科技創新企業組成復雜網絡系統,它包含物質與信息的眾多反饋回路,是一種非線性過程。而系統動力學是一種研究社會經濟領域中具有多重信息反饋的非線性系統的計算機模擬的理論和方法[1]。本文在深入分析企業科技創新資金來源渠道的構成要素及各要素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從增加財政投入、金融業發展水平、加大金融業參與科技創新力度三方面入手,將企業科技創新網絡看成一個整體系統,構建黑龍江省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系統動力學模型,并對模型的發展趨勢進行仿真預測。
一、科技創新中金融支持系統動力學模型
(一)系統動力學模型
系統動力學模型包括因果關系圖和系統流圖。前者偏向定性分析,可表述各要素之間的增強或減弱關系,以反饋回路為其組成要素。正負關系在因果關系圖中分別用帶+、-號的箭頭表示。系統流圖支持定量分析,由流位變量、流率變量和信息三類元素組成。與因果關系圖不同的是,系統流圖中區分了流位變量和流率變量。在矩形框中的變量是流位,流位是隨時間而變化的積累量,是物質、能量與信息的貯存環節,如財政收入、資金投入。在蝴蝶結下方的是流率,如稅收增加率、資金投入增加率等。沒有矩形框的是輔助變量或常數,云狀的圖示表示的是系統的邊界。系統流圖可以定量表示系統中的反饋關系,其中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用數學公式來定義[2]。
(二)模型構建
(三)編制系統方程
其中,以2000-2010數據加權平均值得,vt=稅收增加率=10.43%;vgi=財政收入增加率;vfi=資金投入增加率;vei=教育投入增加率;vti=技術投入增加率;vfa=固定資產投入增加率=29.7%;vsi=投資保險增加率=21.43%;vb=儲蓄存款增加率=17.6%;tn=科研立項數量增加率=9.4%;tp=高素質人才增加率=245.33%;tnn=新技術數量增加率=15.5%;tfn=固定資產凈值增加率=12.8%。
二、模型的仿真與結果分析
(一)數據來源及模擬工具選擇
本文使用2000—2010年《黑龍江省統計年鑒》公布的電子數據資料作為相關政策模擬數據,建立起黑龍江省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與政策模擬數據庫。本文使用系統動力學建模軟件VensimV5.9實現模型。
(二)模擬方案
在金融支持約束條件下,以黑龍江省科技創新最大化為目標,以財政投入、金融業發展水平、金融業參與科技創新力度為變量,利用動態模擬模型Vensim進行情景模擬,分析各變量變化對科技創新的影響程度。
(三)情景設定與參數選擇
變量基值:2000年相關數據為基值。
情景假設:根據系統模型的設定,本文主要討論以下三個方面:增加財政投入對科技創新的影響、金融業發展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加大金融業參與科技創新的力度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借助模型,通過調整有關敏感性參數,模擬分析今后幾年在不同的情況下金融支持對科技創新貢獻大小。
(四)模擬結果應用分析
1.增加財政投入對科技創新的影響
如果將目前的財政投入從0.4(Current1)提高到0.6(Current2),從圖2中可以看出,通過增加財政投入對科技創新影響的作
用不明顯并且有時間上的延時。分析原因,主要是科技創新的直接投入風險較大,財政資金無法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大量、持續、長期的投資。但財政資金對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方面的投入,也能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只不過由于作用周期長有相對滯后性,再加上財政投入在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的資金有限,不能產生規模效應,降低了科技創新轉移的有效性。
2.金融業發展對科技創新的影響
如果將目前金融業的發展速度、規模從0.55(Current1)提高0.60(Current3),從圖3中我們可以看出,金融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對科技創新有顯著影響。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可以使進行科技創新的企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減少科技創新的風險。二是科技創新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金融業的發展提升了資金的流動性和利用效率,加強企業進行創新信心與動力,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是高水平的金融服務和多樣化的支付手段可為科技創新提供快捷方便的結算渠道,從而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過程中資金的流動速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四是金融中介存在和發展可以吸收社會儲蓄,向資金需求方發放貸款,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2]。基于以上原因,金融業的發展,不僅能為任何一項科技成果在其研發階段、應用轉化階段、直至產業轉化階段等各個時期提供大量、持續、長期的投資,還大大增加了科技創新轉移的有效性、規模性,是產業革命的先決條件。
3.加大金融業參與科技創新的力度對科技創新的影響
如在現有金融業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將金融業參與科技創新的有效鏈接度從0.4(Current1)提高0.6(Current4),我們能看到兩者之間有效鏈接度越高,科技創新成果越顯著。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產品與業務創新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不少高新技術和自主創新型企業大多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還款能力弱;缺乏土地、房產等抵押物,傳統的抵押貸款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3]。以科技計劃項目合同抵押為基礎,從企業取得的銀行貸款中提取一定比例,銀行和政府共同注入一定數量的資金,建立風險保障金,補償科技項目貸款的損失。在此過程中還能培養一支基本熟悉科技工作的金融隊伍和一支基本熟悉金融的科技管理隊伍。這樣,金融從業員專業水平的提升使其能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設計出不同的金融產品,以減少企業在科技創新中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形成銀行、企業和政府共同分攤風險,實現科技金融的進一步結合。只有加大金融市場參與企業科技創新的力度,金融市場所提供的風險規避與轉移、公司治理、激勵約束、價值發現、流動性供給等功能才能為科技發展提供更加充分的功能性保障。
結束語
【關鍵詞】金融創新 金融管理 經濟增長 金融衍生工具
一、科技金融創新現狀
在金融危機發生后,一些國家不再過度依賴以虛擬經濟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一模式,而是轉向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戰略。科技型中小企業已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科技金融體系也在不斷幫助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與壯大。截至2010年底,從國家層面出臺的近百項《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中,與科技金融相關的政策達20多項;各省市出臺的600多個政策文件中,有近1/3可以納入科技和金融結合的范疇。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國內的科技金融創新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發展模式。
二、金融創新主要方式的變化
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成果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使得金融創新在世界范圍內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機構的服務生產和提供方式,促進了金融業運行模式的創新,這其中包括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服務技術的創新、組織形式的創新、競爭模式的創新等。
(一)金融工具的創新
科技進步使得交易成本不斷降低,極大地促進了創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現。降低交易成本既是金融創新產生的動機,也是金融創新的結果。金融資產證券化也是現代信息技術和交易技術發展的結果,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出售貸款將風險轉移出去。
(二)金融服務技術的創新
由于經濟活動日益頻繁,賬務往來與日俱增,傳統的手工處理手段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科技進步給金融業的服務技術手段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使金融從業人員從繁瑣的手工勞動中解脫了出來,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也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
(三)金融業組織形式的創新
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金融機構的組織形式得以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不再適應全球金融網絡時代的要求,實現電子化、網絡化后,金融企業的組織形式趨向虛擬化、智能化,現代金融企業不再需要在地理上繼續延伸,而只需連入互聯網的終端即可把它的業務伸向世界各地。
(四)競爭模式創新
科技進步使金融業的競爭范圍不再限于傳統的同業競爭、國內競爭,而且擴大到金融業與非金融業、國內與國外等多種形式的競爭。金融市場競爭加劇,金融機構業務向多元化和功能復合化方向發展,向傳統業務以外的領域滲透,金融業與其他行業的界限進一步模糊,金融機構可能是貸款資金的發放者,又可能提供債券承銷、收購兼并、保險產品等服務,這種競爭促進了金融創新。
三、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分析
通過對科技金融創新方式和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創新對經濟增長有很大影響。從金融創新的影響結果來看,科技金融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應總體上可分為正向效應和負向效應兩類。
(一)科技金融創新的宏觀效應
在政府推動科技金融創新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中,出現了內容日益豐富的“先行先試”局面。科技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較強。科技金融創新的豐富化使經濟運行更加有效,經濟增長顯著。在經濟轉型時期,誰在第一時間與科技金融資本“聯姻”,誰就占領了先機。
(二)科技金融創新的微觀效應
科技金融創新在微觀方面的效應主要指金融創新對微觀金融主體的影響。金融系統最基本的兩個職能是優化資本配置和提供金融中介服務。要實現這兩方面作用,要求金融市場體系能夠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在微觀層面上,新型科技金融創新產品的出現擴大了投資人和發行人對金融工具的選擇范圍。科技金融產品創新的內涵不斷豐富,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了風險分配,擴大了金融機構的經營空間,提高了盈利性。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傳統行業壟斷金融資源的局面被打破,促使金融機構開展混合投資,提高了資本分配的有效性。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近年來,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相結合已成為一股金融業創新潮,一方面給金融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對整個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適度的科技金融創新能夠助推金融業有效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穩定發展。但科技金融創新潛在的風險使其正向作用顯示出不穩定性,具體表現為一些科技型中小企業非理性融資、“大干快上”式的盲目擴張,加之金融機構對科技金融創新缺乏風險控制機制,導致產能過剩,企業生產效率難以提升,進而影響經濟增長。事實上,科技型中小企業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而創新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國正在經濟轉型時期,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因此更要勇于探索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科技金融創新以及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與教訓,不斷地改進與完善。
(二)提出對金融監管新的對策
金融監管當局正確監管與鼓勵促進創新性的最大程度發揮。加強風險意識教育培養人員創新精神。完善法律機制健全法律法規。接軌國際使用先進科技促進創新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成思危.風險投資論叢[M].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3.
[2]ChoongC,Yusopz,SooS.For-eigndirectin-vestment,economic growth,and financialsect or development:acom-parative analysis[J].Asian Economic Bulletin,2004,(21).
[3]劉桂榮.FDI、金融市場與經濟發展[J].江蘇商論,2007,(11).
[4]徐高,林毅夫.資本積累與最優銀行規模[J].經濟學季刊,2008,(1).
[5]易綱,宋旺.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演進.91-2007[J].經濟研究,2008,(8).
中圖分類號:F832;F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4-0019-04
Abstract: Base on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from 2001 to 2013 in China,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technology fina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anwhile, using Spatial Durbin Model (SDM) in the condition of spatial distance weights and spatial economic weight, it empirically tests whether technology finance could promot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whether the reg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provinces technology finan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space is not randomly distributed, but has a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financ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features of spatial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economic, technology fina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vinces technology finance can influence the other provinc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technology fina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DM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促進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黨的十明確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發展需要科技的助推,科技創新必須與金融創新有機結合,相互作用,相互推動。因此,如何利用科技金融推動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是經濟新常態下的重要熱點問題。
1 文獻綜述
關于科技金融和科技創新的相關問題,學者們從不同視角進行了研究。國外學者對“科技金融”的解釋接近于“科技與金融”,強調的是科技與金融的互動關系,并沒有對科技金融進行定義。大多數研究側重從不同角度分析金融如何影響科技創新,King和Levine通過構建內生增長模型,以企業創新活動為紐帶,把金融與經濟增長聯系起來,認為金融系統能夠促進創新,主要通過評估篩選潛在的項目、籌集資金、評估創新活動風險和預估未來利潤來實現,金融與科技的協同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1]。Neff指出,金融與科技創新相互影響,沒有金融支持,企業的科技創新就非常困難[2]。Atanassov等采用計量實證分析方法對1974~2000年美國上市公司融資與科技創新關系進行了研究,結論顯示:擁有更多創新項目的公司更容易通過多種方式(如公債和股權)獲得融資,能夠在未來獲得更多的創新產出,導致未來價值增加20%以上;而創新項目較少的公司一般通過銀行貸款融資,未來的創新產出較少[3]。也就是說,擁有多種融資方式自由權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優勢更加顯著。
相對國外學者從科技與金融相結合的視角研究而言,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科技金融進行了研究。趙昌文等最早對“科技金融”的概念進行了界定[4]。之后,國內學者在微觀和宏觀層面上對科技金融進行了諸多研究。葉莉等以我國322家科技型上市中小企業(2006~2014年)為樣本,運用計量分析方法的實證結果顯示:政策性、自主型資金對科技創新具有顯著的積極推動作用,特別是政策性融資對科技創新表現出極強的正向作用[5]。張玉喜和趙麗麗采用2004~2012年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結合靜態和動態面板數據模型方法,實證分析了科技金融投入對科技創新的作用,結果表明在短期內,科技金融投入對科技創新具有顯著正向作用,而長期并不顯著[6]。徐玉蓮等在分析區域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系統協同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區域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系統協同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揭示了系統協同發展的運行機理,提出了實現系統協同發展的方略[7]。尹志超等采用2013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研究了金融知識對家庭創業決策和創業動機的影響,結果發現金融知識水平越高,家庭參與創業活動的積極性就越高,家庭就會越主動??業[8]。基于協同學理論,和瑞亞和張玉喜構建了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我國28個省級區域的耦合協調度進行了評價,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各省級區域科技創新與公共金融的耦合協調程度整體較低,大部分區域公共金融滯后于科技創新[9]。王任祥和楊曼利用兩階段GMM回歸模型,從最優化視角論證了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最佳耦合協調的存在性,認為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耦合協調度對經濟效率的提升具有顯著正向作用[10]。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科技金融和科技創新的有關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但仍然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①多數學者在現有經濟理論基礎上,分別研究了金融發展、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等層面的影響,但忽略了科技金融對科技創新的影響。事實上,科技金融對科技創新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②現有研究對科技金融和科技創新的評價表現為兩種極端:大多數研究采用單一指標來評價科技金融和科技創新,與當前科技金融和科技創新日益復雜化的現狀不協調;有些研究采用很多分析指標,使得某些指標之間高度相關,造成研究結果偏誤。③現有研究很少考慮空間面板數據的空間依賴性和空間相關性。實際上,科技金融和科技創新數據具有很強的空間關聯性,Tobler和Anselin認為,一個地區某一屬性與鄰近地區同一屬性是相關的[11,12]。因此,如果理論和實證研究忽略空間相關性,就會使得相關研究的結論缺乏解釋力和說服力。針對以上不足,本文的貢獻在于:①從理論和實證雙重層面分析科技金融對科技創新的影響。②通過構建多指標評價體系對科技金融和科技創新進行評價。③運用空間杜賓計量模型,分析科技金融是否顯著地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各地區科技創新是否具有空間依賴性。
2 指標構建及數據來源
本文通過構建空間計量模型對科技金融是否促進科技創新進行實證研究,需要解決以下問題:①科技創新的測度問題。目前,國內外文獻普遍采用專利授權量作為科技創新的變量,忽略了科技創新能力的多指標特性。于此,本文從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科技創新擴散和科技創新環境四個方面評價科技創新能力。②科技金融的評價問題。本文根據科技金融的界定,選取能夠代表各省市區發展狀況和現實情況的科技金融評價指標。
2.1 科技創新能力(inno_tech)的評價
為了能夠全面地評價各地區科技創新能力,本文基于徐玉蓮、宋躍剛和杜江等提出的有關思想[7,13],主要從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科技創新擴散和科技創新環境四個方面評價科技創新能力,表1顯示的是科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和權重。
2.2 科技金融(fina_tech)的測度
國內外文獻關于科技金融的研究較少,對于科技金融的評價指標更是沒有統一的標準和體系。本文基于徐玉蓮等度量科技金融的基本思想[7],從科技信貸額、科技信貸占GDP比重、風險機構投資總額、風險投資機構數量、科技型上市公司總市值和科技型上市公司數六個方面來衡量科技金融,表2顯示的是科技金融指標體系和權重。
2.3 控制變量
事實上,盡管科技創新受到科技金融的影響,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約束。本文借鑒宋躍剛、張林等采用的方法[13,14],對一些可能影響科技創新的主要因素進行控制,這些因素包括:產業的集聚程度用集中化指數(hhi)和專業化指數(sli)衡量①;產業結構(stru_indu)用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度量;金融深化程度(deep_fina)用信貸總額占GDP的比重衡量;對外開放程度(openess)通常用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度量;人力資本投入(human)用Barro和Lee提出的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近似表示[15];城鎮化水平(urban)選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度量。
2.4 數據來源及其處理
為了保證研究的客觀和真實,充分考慮數據的易得性和可行性,本文選取的樣本是除西藏自治區和海南省外的29個省(市、自治區)2001~2013年期間的省際面板數據①。以上變量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教育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國泰安數據庫和WIND資訊金融數據庫。在指標的計算過程中,為了保證各指標跨年度可比性,對各項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②,然后通過熵權法算出每個指標的權重和綜合值。對于部分年度缺失的數據,通過線性插值法填補。
3 空間計量模型的構建
3.1 空間矩陣構建及空間相關性檢驗
關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問題,一般通過空間依賴性檢驗比較LMLAG和LMERR的顯著性來選擇[17],但是適用于截面數據而非面板數據。對于面板數據而言,本文依據宋躍剛和吳耀國的檢驗方法[13],結果顯示應該選擇空間杜賓模型③。然后,對空間杜賓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卡方統計量為36.39,對應的P值幾乎為0,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隨機效應的原假設,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4 實證結果和分析
4.1 空間相關性檢驗
為了判斷各省(市、自治區)科技創新能力在空間上是否存在策略性互動的可能,本文選取我國29個省(市、自治區)2001~2013年科技創新面板數據作為空間單元觀測值,對被解釋變量科技創新(lninno_tech)進行了Morans I檢驗,如表3所示。根據Morans I檢驗值,各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的Morans I統計值總是大于期望值-0.036,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性,表明科技創新能力在空間上并非呈現隨機分布狀態,而與具有相似空間特征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密切相關。
4.2 回歸結果及其分析
本文運用中國29個省(市、自治區)2001~2013年科技創新和科技金融的相關數據,共377個觀測值,分別進行了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間杜賓模型回歸①,結果見表4。
根據表4模型(1)至模型(5)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否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科技金融能夠顯著地促進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1)通過普通面板回歸結果(1)顯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解釋變量科技金融系數顯著為正,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就會提高0.19%。表明科技金融??科技創新有著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科技金融能夠顯著地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2)由地理權重和經濟權重的空間杜賓模型回歸結果(2)至回歸結果(5)顯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空間自回歸系數(ρ)全部為正,說明各地區科技創新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性,即每個地區科技創新受其他相似空間特征地區科技創新和科技金融的影響。
(3)從系數值大小看,與地理特征權重模型(3)的相關系數相比,當模型中引入了專業化指數、集中化指數、產業結構水平、開放水平、金融深化程度和城鎮化水平等控制變量后,社會經濟特征權重模型(5)的相關系數相對較高,即在空間經濟權重下,各地區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科技創新能力就會提高0.155%,高于空間地理權重下的0.129%。說明社會經濟因素對科技創新的影響更加明顯。
(4)就其他控制變量而言,考慮空間地理權重模型(3)和空間經濟權重模型(5),在5%的顯著水平下,集中化指數、產業結構、金融深化程度和人力資本對各地區科技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作用,說明一個經濟體的產業集中化程度、產業結構特征、金融深化程度和人力資本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夠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但是產業專業化指數、開放程度和城鎮化水平對各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并不顯著。
5 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
本文考慮了區域科技創新的空間依賴性,采用空間杜賓模型對科技金融是否促進科技創新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到如下結論:
(1)科技金融能夠顯著地促進區域科技創新。無論是采用普通面板回歸,還是采用空間杜賓模型回歸,都顯著地支持科技金融促進區域科技創新的理論。
(2)科技金融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呈現空間互動效應。即各地區科技創新能力受其他地區科技創新和科技金融發展水平的影響。
[關鍵詞]科技創新;資本市場;銀行信貸;風險投資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4)03-0082-05
On the review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nance
BAI J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finance have become the two largest power system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launched a series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n China, we have a late start mainly on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government funds, bank credit, risk investment, capital market and guarante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nance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China economy, so we suggest using the game theory to solve the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nance.
Key words: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apital market; bank credit; risk investment
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而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金融與科技的融合對于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前對于科技與金融相結合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科技研發與金融創新的互動關系研究
無論是重商學派還是亞當?斯密及約翰?穆勒都充分肯定了銀行活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而金融安排對技術創新的最早論述,首見于經濟學家J A Shumpeter1912年的研究成果。現代經濟學家R F Harrod 、E Domar和R M Solow開始研究金融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及結合機制,提出金融和技術創新的結合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揭示了金融體系為技術創新提供的四種服務,分別是評估企業家、籌集資金、分散風險以及評估技術創新活動的預期收益。早期的研究都是論述金融對科技的促進作用,很少涉及科技對金融的反作用以及科技與金融的耦合關系。
針對科技創新與金融之間的互動關系的研究相對較晚,Moon和Schwartz在2000年肯定了科技創新活動和金融的相互關系,明確指出如果沒有金融的支持,企業的創新與發展是非常困難的,而企業創新的失敗又會影響金融系統,導致通貨膨脹或信用膨脹。劉玉忠從正面論述了科技與金融的互動關系,提出金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發展可以優化資金投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指出科技資產是金融資本獲得高回報的引擎,而金融資本參與創新活動,可以有效地分散科技創新的高風險[1]。陳迅、陳軍認為現代金融業的工具創新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而技術創新更加依賴于金融的支持,現代金融業越來越依靠科技進步創新來創造發展空間,兩者呈現出一種互動關系,進而提出金融促進科技進步的政策和科技支持金融創新的政策[2]。由此可見,科技與金融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兩大動力系統,金融和科技具有相互促進、保障和拉動的作用,科技為金融發展提供了知識準備和技術基礎,而金融業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資本動力,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必將促進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客觀必然。
綜上所述,科技與金融互動關系研究的主要方面為:金融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分擔科技創新的高風險;科技為金融提供技術支持,科技的不斷發展也為金融帶來了高額的回報。科技與金融作為一對孿生兄弟對于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度重視我國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問題尤為必要。
二、我國科技與金融耦合現狀研究
我國科技與金融耦合現狀的研究目前仍處于雛形階段,只是對我國科技與金融耦合的整體情況和各個地區的發展現狀進行了介紹,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從國家整體來看,我國過去幾十年形成了一套帶有計劃體制烙印的資本和科技融合方式,處于一種低效率的運行狀態,需要從根本上改善科技與金融相結合的基本構架。分析1991-1999年我國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效益,發現科技金融結合的效益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上升幅度不高[3]。這種情況可能源于缺乏完整的科技產業信貸政策來引導信貸資金對科技產業的投向,而且金融機構對科技的支持存在嚴重的滯后性,科技創新的高風險與傳統的銀行等金融機構追求低風險的目標相悖,而資本市場、風險投資等新興的融資方式又不能滿足科技創新的需求。對我國金融與科技相結合的省際差異情況和耦合協調度等問題分析,發現目前我國大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滯后于科技創新發展,東中西部地區耦合協調度差距較為顯著。這些情況的出現可能源于我國科技與金融結合模式在現階段主要是通過財政投融資來實現的,這種方式可能造成資源配置上的重復浪費和資源利用上的低效率,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我國體制創新不足,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科技創新與金融耦合的環境和條件正在逐步改善,但是科技與金融耦合的效果并不理想,沒有起到很好的提振經濟的作用。
從我國各個地區來看,科技與金融耦合的程度差異較大。江蘇創新型經濟已初步實現了科技與金融的“良性”耦合,無論是產業扶持政策還是科技人才政策都得到了逐步落實,而且融資渠道不斷拓展,同時風險投資也取得了較大進步。而甘肅科技與金融合作較少,金融支持力度不夠,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投融資體系仍需完善。廣東的研發投入較多,但是科技活動的首要資金來源是企業自有資金,政府資助和風險投資對科技活動的投入較少。黑龍江的高新技術產業在金融的支持下發展較快,而且金融的科技化水平也有所提高,然而其高科技企業獲得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金融服務系統的技術化水平也比較低。湖南創業投資環境未得到有效改善,科技企業孵化器與風險投資的融合剛剛起步,存在較大的改進余地。武漢已基本形成了由“兩個平臺,五種方式”為核心內容的科技金融創新體系,但在后危機時代,武漢科技金融服務面臨不少困難[4]。還有部分學者針對我國遼寧、湖北、大連、無錫、嘉興、河源高新區等多個地區的科技與金融結合現狀進行了研究。從中可以看出,各地在科技與金融耦合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成效上差異較大,總體上不夠理想。
三、我國科技與金融耦合途徑的研究
1.政府財政資金
目前國家對科技創新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政府財政對科技投入總體不足。科技創新需要政府的支持,然而政府是科技金融體系殊的參與主體,只能是科技金融市場的引導者和調控者,不可能成為主要的投資主體。政府在科技與金融耦合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制定鼓勵創新的制度,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起著先決性作用,通過制度安排形成創新機制,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高效的制度安排才能產生真正的原始創新。二是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杠桿作用,鼓勵金融創新促進科技創新,為科技銀行的設立提供有效的政策條件和保障措施,鼓勵科技銀行進行創新。三是制定有利于科技企業融資的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補償激勵杠桿作用,對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信用記錄好的科技型企業,給予一定貸款貼息和中介費補貼。同時,政府資金投入方向應該從單個企業向公共平臺建設轉變,重點構建基礎平臺、企業信息平臺、融資服務平臺和技術市場交易平臺,促進企業資產由無形資產向有形資產的轉變[4]。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企業到產權交易所進行股權交易和知識產權交易,設立科技創新企業非公開股權交易系統,探索風險投資退出渠道。通過服務平臺,鼓勵、支持和吸引各類金融及中介機構為科技企業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財政擔保資金的效用。充分發揮政府財政資金在科技創新中的引導作用,最終構建一個覆蓋科技研發、科技創業、科技產業化等不同階段、不同特點的科技金融多元化、多層次的扶持政策[5]。
2.銀行信貸資金
目前科技創新企業資金來源主要是自有資金,在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更多的企業傾向于銀行信貸資金。然而由于科技創新企業普遍存在無形資產占比高、風險高、信用缺失等問題,銀行又缺乏專業科技人才,對科技創新把握能力不足,導致銀行對科技創新不愿投入,但是在科技與金融的結合過程中,銀行等金融機構必須發揮引導作用。一是逐步培養專業化的行業客戶經理,確立客戶經理制,針對需要發展的產業領域,配備具有專業知識和經驗豐富的客戶經理隊伍,從而提高科技型企業的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以減少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二是建立咨詢專家庫,搭建科技專家網上業務咨詢平臺,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和對科技型企業的綜合評估評價以及判斷能力,對科技信貸進行外部評審,提升對科技型企業的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為金融部門決策提供重要技術參考。三是鼓勵建立專門的科技銀行,確立“服務科技創新”的市場定位,聯手風險投資機構,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為創業投資機構提供直接的銀行服務,也為創業投資機構所投資的企業提供服務,共同構建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網絡平臺[6]。四是借助專業的中介機構,對科技創新企業進行資產調查、市場調查、資信評級等,以降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引入擔保機構,分擔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五是不斷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包括應收賬款質押、專利權質押、商標權質押、倉單質押、股權質押、公司理財和賬戶托管等業務,為企業提供符合需求的融資服務,通過開展銀政合作、銀投合作和銀保合作,解決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資金瓶頸問題。
3.風險投資
要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必須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因為風險投資對科技創新具有支撐作用。張劍平、杜湖湘提出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對于實現“知識―技術―經濟”的轉化,推進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7]。程昆、劉仁和劉英以專利申請量作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采用中國1994-2003年的數據),分析了技術創新與風險投資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風險投資對中國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8]。龍勇和楊曉燕認為風險投資公司和創新科技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出現委托和道德風險等問題,使得創新企業的融資成本高于其他企業,導致技術創新投資不足[9]。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認為政策環境、體制環境和金融環境是我國科技與資本結合的三大障礙,他們影響了我國風險投資的相對收益率、風險投資與風險創業活動的安全感以及風險資本的順暢退出,進而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轉化。林林、徐翔宇提出轉變風險投資的發展方式,建立以風險投資為核心的,以銀行資本、保險資本積極參與的,包括多層次資本市場為背景的金融支持體系,使風險投資從政府資金為主向民間資本為主的資金籌集模式轉變成為可能;而風險投資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風險投資人員的專業背景和對投資風險的判斷能力,通過培養與激勵約束機制,提升風險投資人才能力的同時,使其承擔與能力相對稱的風險與收益[10]。
4.資本市場
陳鳳娣和吳有根對資本市場在自主創新戰略實施進程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指出中國資本市場已經具備了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的有利條件,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11]。科技企業直接融資的途徑主要有發行債券與股票融資。我國對發行債券的安全性有較嚴格的要求,比如資產質量、盈利水平、持續盈利能力、信用等級等,科技企業較少能達到公開發行債券的要求。針對現狀,為了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工作的順利開展,可以積極發展場外交易市場,作為證券交易市場的重要補充;同時大力發展“新三板”市場,為高科技企業提供理想的融資平臺,為掛牌企業帶來知名度的提升;規范財務管理,建立現代公司治理制度,發揮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建立適合科技企業特點的債券品種,發揮中國國際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為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平臺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在國內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積極支持科技型企業到海外上市,拓寬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從中可以看出,科技創新企業在資本市場中處于劣勢,需要我國資本市場制度的不斷變革和創新。
5.擔保機構
在科技與金融結合過程中,擔保機構對于減少投資方風險、降低信息不對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國擔保機構規模較小,難以產生規模效益,而且擔保公司風險分擔和損失補償機制不明確,擔保行業法律法規建設落后,缺乏對擔保公司運作程序的監管,導致擔保機構在科技與金融結合過程中沒有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因此要大力推進科技保險業務,積極開發更多適合科技研發的險種,利用科技保險解決科技開發中的出現的風險問題,為科研開發提供風險防范和保護體系。
除了上述五個方面,我國學者還在保險機構、民間資金、社區銀行、中介機構、評價機構、企業價值評估體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四、科技與金融耦合研究的展望
我國關于科技與金融耦合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借鑒性的成果,初步探討了科技與金融的互動關系,初步闡述了我國科技與金融結合的現狀,最大的成就還在于對科技與金融耦合存在障礙的認識和就此提出的一些具體解決方法和對策。雖然近年來國家、各個地區、企業、科研機構和學者們已經認識到科技與金融耦合的重要性,但是能夠使科技與金融實現真正耦合的卻很少。已有的科技與金融耦合研究還存在如下問題:一是研究不夠深入,更多地從表面論述科技與金融耦合的情況,很少從定量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和闡述;二是研究更多地提出了金融推動科技發展的策略,但是對于科技如何促進金融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實際上科技與金融是互相促進、互相推動的。三是對于耦合路徑的研究較少,路徑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科技企業和金融供給方的利益;目前運用博弈論解決科技與金融耦合路徑問題的研究很少且不夠深入。
后續研究應把科技與金融耦合研究與博弈論相結合,分析阻礙科技與金融結合的因素,為科技與金融結合提供新思路。通過推動科技與金融的耦合,使科技創新得到金融的有力支持,使金融發展在科技創新的助推下實現轉型升級,為我國科技與金融耦合開辟新的途徑。
肖澤磊,韓順法,易志高.我國科技金融創新體系的構建及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9):6-11
房漢廷.關于科技金融理論、實踐與政策的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10 (11) :5-10.
王海,葉元煦.科技金融結合效益的評價研究[J].管理科學,2003(2):67-72.
崔毅,趙韻琪.廣東省科技與金融結合現狀及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1(1):36-37.
張育明.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機制與模式[J].經濟學家,2001(4):127-128.
顧峰.國內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的經驗借鑒[J].江蘇科技信息,2011(10):4-6.
張劍平,杜湖湘.關于轉型期我國政府在市場經濟中角色定位的思考[J]. 湖北社會科學,2004(2):100-101.
吳緯地,孫可娜,劉娜.科技創新金融支撐體系的構建[J].中國經貿導刊,2011(12):58-59.
龍勇,楊曉燕.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能力的作用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3):16-20.
【關鍵詞】金融支持;科技;自主創新
2010年初,秦皇島市召開了“建設創新型城市動員暨科技工作會議”,拉開了建設創新型城市序幕,力爭到2015年初步建成創新型城市,而科技創新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而發展科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要有資金作為保障。
一、現狀分析
近年來,秦皇島市科技企業表現活躍,中小企業已成為經濟的主力軍,科技創新的主動力。據統計,2009年全市共有科技企業309家,占比11.37%,共實現產值215.24億元,占比22.72%,其產出效率是普通企業的兩倍。
(一)政策引導,方式多樣,促進科技與金融相結合
近年來,為了鼓勵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秦皇島市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為科技企業的自主創新保駕護航。在方式上,通過設立不同類型的財政專項資金,積極落實貸款政策,加大財政與信貸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創新科技金融服務,為全市科技企業自主創新發展提供了金融支持。
(二)R&D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
R&D是科技活動的核心,也是科技活動中最富有創新性的部分。2009年,全市R&D科研經費總投入為7.12億元,GDP877億元,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為0.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四位。
(三)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2010年全市銀行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的貸款總額為4055萬元。各金融機構針對科技企業的產權性質和業務特點,采取靈活的抵押擔保方式,大力推進金融產品創新,積極開辦專利權質押貸款,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專項金融服務。努力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促進專利技術商用化和產業化。
二、存在的問題
(一)銀行信貸政策與科技企業特點不相適應
科技企業投入大,運行周期長,風險高,他們雖然擁有知識產權或非專利技術,但這些產權或技術評估難,流轉難,而銀行信貸運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等特點決定了企業貸款必須有抵押擔保物,兩者不相適應。
近年來,秦皇島銀行貸款在科技投入中的總額雖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卻持續下降。2010年全市銀行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的貸款總額不到全部貸款的0.05%,只占企業貸款需求的5%,金融資金支持與企業實際需求差距甚遠。
(二)缺乏多層次、多元化的科技自主創新融資渠道
秦皇島市企業的融資渠道基本為政府撥款或投資、銀行貸款、民間融資以及風險投資等。渠道單一,門檻和成本過高,手續過于繁瑣,甚至超出企業承受能力。從近幾年情況看,每年用于科技創新的經費大約在200~300萬元,遠遠不能滿足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結果不僅僅是貸款難,而且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都比較難。
(三)缺乏健全配套的政策扶持機制
首先,是自主創新融資的制度保障還不到位。目前還比較缺乏鼓勵創新行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及配套優惠政策,創新投資市場體系不健全,創新項目推廣及中介服務少,創新項目評估水平不高等。
其次,是風險保障機制不完備。沒有建立起科技企業創新投資的風險補償機制,科技投資企業承擔的風險較大,對于科技投資的保險還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第三,是現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不能發揮應有的支撐作用。目前,秦皇島市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總體狀況是:數量少,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服務項目單一,服務水平不高,對諸如創業咨詢、企業診斷、潛在市場發展等較深層次的服務,沒有能力提供。
三、金融支持秦皇島科技自主創新的思路
總體思路是:以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主線,強化市場化意識與多元化意識,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政策性資金為引導,創業投資為龍頭,多層次資本市場為核心,科技信貸和科技保險為兩翼,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為支撐”的現代科技金融體系,形成秦皇島市科技與金融兩大要素的良性互動機制。
(一)建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與企業聯動的投融資新格局
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本著自愿原則,組建由政府的科技部門、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等組成的投貸聯盟,形成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與企業聯動的投融資新格局。
(二)完善并優化銀行間接融資服務體系
一是中央銀行要出臺各項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科技企業自主創新的信貸支持。二是商業銀行要積極開展金融產品創新,明確信貸政策導向,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三是學習借鑒美國硅谷銀行模式,探索成立科技銀行,提高科技金融服務的專業性和針對性。四是市區兩級聯動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共同支持中小科技企業。五是設立專門扶持科技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性科技金融機構,發揮政策性金融在支持企業自主創新中的引導作用。
(三)加快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自主創新直接融資服務體系
首先,是政府要加大對科技自主創新的資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資金投入方式,真正發揮政府科技專項資金投入的杠桿作用。通過政府無償資助、貼息貸款、資金補助、保險費用補貼等方式,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自主創新直接融資服務體系,為自主創新成果的轉化,提高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水平提供金融支持。
其次,是培育并壯大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支持各類證券公司、期貨公司,開展創業投資業務試點,鼓勵它們通過并購、兼并等資本運營方式,吸引新的中介服務機構。
第三,是加快發展科技創新保險市場,引進各類保險市場主體,鼓勵保險公司開發更多適合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險種,為科技創新活動化解風險。
參考文獻
[1]科技部.關于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科發財(2011)540號文件
[2]闞景陽.河北省構建與完善科技金融體系的政策建議[A].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01)
[3]房漢廷.關于科技金融理論、實踐與政策的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10(11)
作者簡介
姚玉珍(1969-),女,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學學士,經濟師,講師,研究方向為審計、旅游酒店管理。
關鍵詞:科技創新;中長期信貸;財政科技撥款;證券市場
中圖分類號:F83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308(2012)05-0109-08
創新是一個昂貴的過程,需要付出足夠的資源來啟動、指引和維持,因此,被普遍認為是創新經濟分析先驅的約瑟夫·熊彼特,把資源配置,尤其是金融資源配置的研究作為他創新研究的中心也就不奇怪了,熊彼特認為,創新通過信譽的建立來獲得資助,信譽能通過多種途徑建立,并重點強調了商業銀行的作用,即產生新的購買力并使企業家可利用,繼熊彼特之后,著名經濟學家希克斯在其著作A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經濟史理論》)中也指出,英國的工業革命實際上得益于18世紀早期在英國發生的金融革命,因為一些主要科技發明在工業革命發生前就已存在,而工業革命中對這些科技發明的大規模使用得到了大量而長期的固定資產投資支持,如果金融市場不能提供充足并且低成本的流動性支持,則科技發明的大規模推廣和使用將受到極大限制,隨著20世紀70年代信息經濟學興起,當代經濟學家已把“信息不對稱”引入企業金融和投資行為間交互作用的研究中,指出企業和金融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企業的外部金融比內部金融更加昂貴,一些研究認為,各產業的投資行為(金融要求)是由科技水平決定的,更多依靠外部金融的產業在擁有更發達金融市場的國家中應該成長更快。
現代科技創新早已超越工業革命時代依靠實踐經驗總結而來的技術革新和發明,而主要依靠基于科學研究和試驗基礎上的新發現和新突破來進行,通常認為,完整意義上的科技創新包括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商業化等3個階段,其中商業化是最為關鍵的階段,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指出,“18世紀的法國科學水平被判為至少相當于,而且很可能超過英國,在發明的質量(不是數量)上,法國也相當于或超過英國”,但工業革命卻發生在英國,英國相對于法國的優勢在于將科技發明成功實現商業化,只有將科技發明引進生產體系當中,科技發明才能轉化為科技創新,因此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就不僅僅包括前期的研發投入,更重要的是對創新成果商業化階段(創新產品批量生產和銷售階段)提供資金支持,以Lerner為代表的現代學者則認為,由于科技創新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相對的市場配置失靈,政府不僅要對科技創新提供大量的財政投人,還應積極出資成立風險投資機構或基金直接進行股權或類似股權的投資,激勵科技創新活動,由此可見,科技創新的融資體系實際上包括了政府財政投入和資本市場籌資兩大部分,對于科技創新融資支持的實證研究,目前國內公開所能見的幾乎沒有,只有少數相關的研究,例如,沈能在其博士論文中安排了一章“金融安排促進技術創新功能實現的實證檢驗”,其模型的變量為“金融發展、技術創新、資本形成”;鄧平博士論文也寫入了“中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VAR分析”一章,其模型的變量為“金融發展規模指標、金融發展結構指標、金融發展效率指標、科技創新指標”,顯然二人是從金融的制度安排角度來檢驗其對科技創新的作用,我們認為,在當今科技創新的時代,且不論金融制度安排根植于一國歷史文化傳統而有較強的路徑依賴性,無論一國金融制度如何設計,如果其能有效解決科技創新的關鍵難題——融資問題,則是適宜的,舍其而難以有更好的衡量標準,此外,張強和趙建曄對我國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但其論文也僅僅考慮了資本市場的支持作用,并未探討財政投入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有鑒于此,我們擬就各種融資渠道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及其動態影響關系進行計量實證分析,以便從整體上把握我國科技創新融資支持的重要作用。
1 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1.1對科技創新指標的選取
我們對科技創新的衡量是從科技創新產出角度來考察的,因為從產出角度來衡量可以更加客觀地評價科技創新活動成效,由于科技創新成果衡量指標眾多,直接選用則會在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時讓問題分析變得復雜,且變量之間還可能存在嚴重多重共線性問題,為此,我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低維空間將信息分解為互不相關的部分以獲得更有意義的解釋,文章數據全部來自歷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基于數據可得性及盡可能獲得更多觀察數據方面考慮,并盡量剔除政府部門人為因素的影響,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科技成果”統計分項中,我們分別選取了“國內專利申請受理數”(簡稱專利申請,下同)、“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我國論文總數”(簡稱科技論文,下同)、“全國各地區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簡稱成交合同)、“全國各地區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簡稱成交金額)和“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簡稱出口)等5項統計指標,分別記為PATENT、PAPER、CONTRACT1、CONTRACT2、EXPORT,數據的時間跨度為1987-2009年,計量調整后的有效數據為1988-2008年共21年統計數據,由于對變量取自然對數不會改變變量本身的協整關系,且能使變量趨勢線性化,消除時間序列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因此,我們對以上5個指標分別取自然對數,記為LNPATENT、LNPAPER、LNCONTRACT1、LNCONTRACT2、LNEXPORT,EVIEWS軟件(本文所有計量均采用EVIEWS6.0分析)“主成分分析”的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第1和第2主成分的累積貢獻度(cumulative proportion)達到了99%以上,且第3主成分的特征值(value)明顯小于1,因此可以認為第l和第2主成分已能較好地反映5個一致指標的總體變動情況,從現實情況來看,專利和論文確實能很大程度上代表一個國家總體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水平,因此我們最終確定用PATENT和PAPER兩個指標來衡量我國科技創新的總體水平。
1.2對創新融資指標的選取
科技創新的融資體系包括政府部門的財政投入及資本市場籌資兩大部分,政府的財政投入不僅包括直接的財政科技撥款,還包括間接的財政投入,如各種對科技創新的稅收減免及科技獎勵等政策措施,資本市場籌資按籌資方式可分為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即金融機構的各種貸款以及債券市場上的債券融資、股票市場上的股票融資和風險投資市場上的風險資本等,由于目前的統計年鑒只能給出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一項,無法統計出財政對科技創新的種種間接財政支持,同時統計資料也無法細分出企業的科技貸款以及證券市場上的科技專項融資,因此我們選用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金融機構的中長期信貸和企業證券市場籌資來作為科技創新的融資考察指標,之所以選用中長期信貸指標,是因為我們認為科技創新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包括設備的更新和升級),中長期信貸更能穩定支持創新主體持續進行創新,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各統計指標時間跨度較大(1987-2009年),而這期間我國價格波動很大,依據科技創新的特點,我們對金融統計指標進行了價格調整,以便更客觀地反映資金投入的變化,具體而言,我們借鑒王玲和Szirma的研究,將綜合價格調整指數設定為0.5×P+0.5×W,其中P是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W為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并以1986年的價格指數為基準進行調整,我們從《中國金融年鑒》中選取金融機構的“中長期信貸”以及“企業證券市場籌資額”統計項,從《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選取“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統計項,分別記為LOAN、BOND和FINANCE,各變量取相應對數后記為LN-LOAN、LNBOND和LNFINANCE。
2 計量模型構建
2.1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我們建立一個多變量的VAR模型,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進行檢驗。從表2可以看出,以5%的顯著性水平為衡量標準,各變量均為非平穩序列,而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均為平穩序列。
2.2協整關系檢驗
由于LNPATENT、LNPAPER、LNLOAN、LNBOND和LNFINANCE各變量是非平穩序列,且是同階單整,因此可以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從表3可以看出,特征根跡(trace)檢驗和最大特征值(maximum eigen-value)檢驗均說明各變量存在3個協整方程,因此各變量通過了協整關系檢驗,說明這5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各變量能被其他變量的線性組合所解釋,可以建立VAR模型進行分析。
2.3VAR模型的構建
建立VAR模型時需要確定滯后階數,從表4可以看出,以LNPATENT、LNPAPER、LNLOAN、LNFI-NANCE、LNBOND為內生變量,常用的5個檢驗標準(LR、FPE、AIC、SC、HQ)一致說明滯后階數為2。
3 模型分析檢驗
3.1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由于VAR模型是一種非理論性的模型,無需對變量作任何先驗性約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時,往往并不分析變量之間的系數關系如何,而是分析系統的動態特征,即每個內生變量的變動或沖擊對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內生變量產生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作用可通過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來實現,只有通過穩定性檢驗的VAR模型才可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VAR模型穩定性檢驗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們所建立的VAR(2)模型全部特征方程根的倒數值都在單位圓內,說明模型是穩定的,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對脈沖響應分析,為避免模型中輸入變量順序不同而對脈沖輸出結果產生影響,我們采用廣義脈沖方法,脈沖響應情況如圖2、圖3所示。圖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縱軸表示各響應變量應對沖擊的變化幅度(各變量均為對數,代表了彈性的變化),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代表響應變量對相應沖擊的反應。
從圖2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中長期信貸一個正沖擊后,專利申請前2期正向反應平穩,在第3期迅速上升到最大;此后開始滑落,并又從第6期開始持續上升,這表明中長期信貸將所受外部正沖擊經信貸市場傳遞給專利申請,且這一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穩定的和越來越強的促進作用,專利申請對財政科技撥款的正沖擊響應迅速,當期就大幅度上升,并在第3期達到最大量;此后雖大幅度下滑但卻在第5期后基本保持穩定,這表明財政科技撥款將所受外部某一正沖擊經政府財政預算直接而迅速傳遞給專利申請,且沖擊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當在本期給企業證券籌資一個正的沖擊,經證券市場對專利申請產生正向影響,專利申請響應在第2期后基本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并在第9期對沖擊的正向影響接近零,從圖3可以看出,中長期信貸的正沖擊對科技論文的前2期影響很弱;科技論文的正響應從第3期開始迅速上升,第5期后開始下降,但第6期后又開始持續上升,財政科技撥款的正沖擊對科技論文的前2期影響也較小,從第3期開始,科技論文正向響應明顯,并在第3~5期間保持穩定;從第5期開始下滑,此后基本保持平穩增長,證券籌資的正沖擊對科技論文的影響很弱,除當期有一點促進作用外,此后基本影響很弱,甚至在第6期后有負面影響,綜合以上脈沖響應函數圖可以看出,各變量沖擊對專利申請的影響基本上在第3年比較明顯,而對科技論文的明顯影響則保持在第3~5年左右,整體而言,中長期信貸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比較顯著,期間雖有波動,但長期支持作用遞增;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比較直接迅速,長期支持作用遞減;企業證券市場籌資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較弱,除前面幾期有些促進作用外,后面幾期幾乎不起作用,甚至還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3.2VAR模型預測誤差的方差分解
脈沖響應函數描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模型中的各內生變量對沖擊是如何反應的(如響應符號和響應強度等),但不能比較不同沖擊對某一特定變量的影響強度,而方差分解則是將系統的均方誤差分解成各個變量沖擊所做的貢獻,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通常用方差來度量)的貢獻度,來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對一特定變量產生影響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可以給出對VAR模型中的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的相對重要性的信息,利用方差分解,我們可以看出在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金融變量的貢獻率如何,表5和表6分別為專利申請和科技論文的方差分解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不考慮專利申請自身的貢獻率,中長期信貸沖擊對專利申請的貢獻率隨時間穩步增長,在第10期達到最大,接近12%;財政科技撥款沖擊對專利申請的貢獻率從第2期后就平穩增長,并在第7期后貢獻率穩定在6%以上;企業證券籌資沖擊對專利申請的貢獻率很小,基本在1%左右;從表6中可以看出,同樣不考慮科技論文自身的貢獻率,中長期信貸沖擊對科技論文的貢獻率在第3期急劇上升,此后雖小幅波動但上升趨勢明顯,并在第10期的貢獻率超過36%;財政科技撥款沖擊對科技論文的貢獻率在第3期達到最大值,此后小幅波動和緩慢下降;企業證券籌資沖擊對科技論文的貢獻率很小,也基本在1%左右。
綜合以上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中長期信貸在促進科技創新的作用過程中貢獻率持續上升,且貢獻度最大;財政科技撥款對促進科技創新的即期效應明顯,且貢獻率基本保持穩定;企業證券籌資沖擊對科技創新的貢獻度微弱,幾乎沒有什么貢獻。
4 結論與建議
受限于統計數據的可得性及理論分析的需要,我們只考察了3種融資途徑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計量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金融機構的中長期貸款和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對中國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巨大,而證券市場的支持作用則十分微弱,這個分析結果與Tadesse的觀點基本一致,Tadesse認為,在金融部門不發達時,銀行導向型金融體系在促進技術進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在金融部門發達時,市場導向型金融體系則能起到更大的作用,總結模型的檢驗結果,我們的主要結論有以下幾點。
(1)科技創新需要長期持續的資金投入支持,計量模型檢驗表明,科技創新能力與資金投入規模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我國近年來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與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和資本市場的大規模融資緊密相關,同時,模型分析也表明,從增加資金投入到創新能力提升是有時間滯后期的,具體而言,融資規模沖擊對專利申請的顯著影響要到第3年,而對科技論文的顯著影響則在第3~5年,換句話說,增加資金投入并不能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期間約有3~5年時間的滯后期,由此可見,提升科技創新水平需要國家制訂有科技發展的長遠規劃,更需要構建穩定長期的創新融資渠道來保障。
(2)政府的財政投入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顯著,模型檢驗結果顯示,我國財政科技撥款對科技創新的短期促進作用效果明顯,長期作用則緩慢遞減,特別是對于科技論文的促進效果顯著,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科技創新的公共性和外溢性,實際上,相對于世界上其他科技創新活躍的國家和地區而言,中國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一直較低,并還曾在本世紀初出現一定幅度下降(根據《2010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數據,2000-2005年,中國科技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一直在4%以下,2009年上升到4.2%),顯然,要追趕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我國財政科技投入需要構建一個穩定增長機制,且針對重大科技領域的財政投入還可以發揮啟動迅速的作用效果。
關鍵詞:科技創新;金融市場;依存結合;完善制度;多層次體系。
科技推動世界進步,科技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融入了生活,融入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并且都起著無可替代、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科技創新帶來的技術改革不斷推動者金融市場的發展。科技創新帶來產品的更新換代,產業的深化發展,支持著金融體系的健康茁壯發展。科技創新與金融市場逐漸趨于一體化,堅持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了金融市場的最關鍵競爭要素。這也是科技創新與金融相互融合,緊密聯系的必然結果。只有把握了科技創新,才能在金融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一、科技創新與金融之間的關系。
科技創新和金融之間相互依存,共同促進。
(一)科技創新需要金融的支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先生認為,現代科技技術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因為科技創新,是一個實驗過程,結果未知,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同時即使實驗成功了,還需要進行市場開發,這也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當然,如果成功了,最后帶來的收益也是不菲的,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競爭能力,擴展了企業的市場份額。而金融市場就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地方,附帶不同程度風險的市場主體在這里進行資產的交換,風險的組合,契約的訂立。金融市場的這種特質和科技創新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在科技創新的研發初期,還是成功后的市場開拓時期,都存在大風險和大收益,傳統的融資渠道大多都在觀望,而金融市場特質表明金融市場有這個魄力支持高風險高收益的科技創新。
(二)科技創新促進金融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作為出資方,金融市場更是科技創新的主要受益者。而科技創新帶來的產品改進,產業改革,都為金融市場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活力,擴展了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驅動著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如何將科技創新與金融完美結合。
(一)增強對科技創新和金融結合的認識。
金融科技創新也是自主創新體系中的一類,也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在這方面,人們對此的意識不足,同樣,保護也不足。所以,促進科技與金融的完美結合,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改變人們的傳統理念,促進其重新認識科技創新與金融結合的意義。然后對于金融科技創新進行記錄造冊,保護其知識產權和專利權,為科技創新與金融的結合打開新局面。
(二)完善科技創新和金融結合的相關制度。
目前,我國對于金融市場的限制條約較多,對于金融市場的干預較多,金融市場并不能完全發揮其市場自動調節功能。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對于金融市場中各色機構業務,金融工具等都有諸多限制,這些都阻礙了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金融和科技創新的完美結合。
完善科技創新和金融結合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首先需要放寬對于金融市場的管制,給予金融市場一個自主調節機制發揮功效的機會和平臺,讓市場活躍起來。其次,應當鼓勵金融市場的科技創新。比如,對于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比較優惠的貸款或者優惠政策等,大力促進科技的創新活動,推動金融市場的繁榮。最后,應當建立一個信息和信用平臺,避免信息不對等帶來的決策錯誤,同時,強化信用擔保機構,補充市場中中小科技企業的信用度,降低交易成本。
(三)結合科技企業實際情況,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
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在金融市場進行科技創新,構建出多層次的金融體系,豐富金融市場的組成元素。國家應該支持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對于中小型科技企業更應該大力扶持。構建一套科技部門和證券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幫助符合規定的科技創新企業的上市。同時,對于此類企業之間的再次融資以及市場化的并購重組都給予支持和一定優惠扶助政策。和國外發達的金融市場相比較,我國的金融市場發育尚不完善,發展也避開了大開大闔的路子,而是小步跑,這其中誠然有國家政策管理嚴格,政府部門干預較多的因素在內,但是也有金融市場自身體系單一,中小型科技企業勢單力薄,經不起風浪吹打。所以,對于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的幫扶,同時也是在加快多層次、多元化金融體系的構建速度。只有不斷地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嚴格交易市場的制度和監督,降低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不論是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都應該受到一視同仁的待遇。科技創新與金融互融,互動,更新金融工具,完善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機制,并且簡化發行流程。
三、結語。
科技創新和金融市場之間的完美結合是近年來金融與科技創新逐漸趨于一體化的最終目標。雖然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發展尚不完善,國家對于金融業的管制也比較嚴厲,但是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在金融市場體現得淋漓盡致。逐漸豐滿的由各色科技企業帶動發展構建的多層次的金融體系,以及強化的外在制度環境和人們對于科技創新和金融市場結合的再認識都促進了科技創新與金融的結合,推動了科技創新與金融相互融合,互動互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吳維地,孫可娜,劉娜。科技創新金融支撐體系的構建[j].中國經貿導刊,2011(12)。
[2]黃蓉。科技創新與金融研究綜述[j].時代金融,2011(12)。
[3]周劍初。實現科技創新與金融改革良性互動[n].金融時報,2007,3.
[4]李俠。尋求科技創新與金融市場良性互動發展[n].金融時報,2006,2.
通過科技金融的發展,充分發揮科技與金融的整合能力,以資本杠桿撬動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努力擴大創新型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比重,對于加快江蘇創新型省份建設,推動江蘇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及長遠意義。
一、科技與金融結合是江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題中之義
科技與金融結合是建設創新型省份的必然要求。創新型經濟、自主創新能力、產業升級需要良好的金融環境和完善的金融支撐作為基礎和保障。科技與金融結合是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順應科技創新規律的需要,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手段。科技金融作為實現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有效對接的抓手與資源集聚整合平臺,是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建設創新型省份的必然要求。
科技與金融結合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對于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江蘇的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而資金不足一直是制約科技創新創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新興產業迅速做大做強的現實“瓶頸”。因此,必須加強科技和金融的緊密合作,建立科技與金融的互動機制,促進金融要素、資本要素向科技及科技型企業集聚,形成支持科技、科技型企業發展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緩解和改善科技及科技型企業在成果轉化、技術研發環節的資金問題,有效化解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進而推動江蘇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形成科技與金融、與產業升級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科技與金融結合是加快金融創新和發展的重要路徑。實踐證明,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緊密結合是社會變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動力。科技創新創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需要金融的支持,同時,科技產業的發展也為金融機構健康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金融擁抱科技,深化科技、金融和管理改革創新,推進“資本”和“智本”的結合,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實現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效對接,對于促進金融產業的健康發展和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具有戰略意義。
二、江蘇科技金融結合的示范效應初顯
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金融發展工作。2010年10月,無錫市被江蘇省政府批準為科技金融創新發展試驗區,積極探索科技與金融的結合。
三年來,無錫的科技金融以“兩級平臺(市、區兩級建立科技金融服務公司和無錫產權交易所)、三大體系(股權投資體系、科技信貸專營體系、創業板上市推進體系)”建設為抓手,各項工作穩步推進,總體目標基本實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堅持全過程推動,科技型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初步構建
股權投資企業快速發展,初創期科技企業直接融資能力明顯增強。市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設立市創業投資種子資金,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向無錫市新興產業領域的中小科技企業投入,初步建立了包括天使投資、種子基金、創投基金、產業基金等多層次、多類型、多功能的股權投資體系。創投企業快速發展,有力支持了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初創期科技企業的發展需求。
科技專業信貸模式初步建立,成長期科技企業融資規模迅速擴大。鼓勵和引導各商業銀行開展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創新試點,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科技支行,探索設立了科技小貸、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科技擔保公司等專業科技貸款服務機構。目前,全市已開業科技支行兩家、科技小額貸款公司五家,12家商業銀行設立了科技貸款服務中心,注資2400萬元成立了無錫市(科技)再擔保公司。同時,設立無錫市科技成果產業化資金,以風險補償、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擴大科技信貸規模。全市金融機構科技貸款余額從2010年末的1055.78億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1755.24億元,增長66.25%,年平均增幅達到33%,超過全市平均信貸增幅21.49個百分點;科技型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由16.82%提高到22.72%。
科技企業上市工作推進體系初步建立,成熟期科技企業資本市場融資能力明顯增強。建立了市、區和鎮(街道)“三位一體”的上市工作推進體系,按照“貯備一批、改制一批,輔導一批,上市一批,規范一批”的工作思路,厚基礎、排梯隊、扶重點,推動企業多渠道、多形式上市。2012年,列入上市科技企業培育計劃38家,年度新增上市企業8家。全市累計82家公司上市,首發融資總額530億元,其中,創業板13家,融資56億元,另有兩家已通過創業板審核,將于近期發行。全市上市企業數量和首發融資規模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五位。
2.堅持市場化運作,科技金融服務的公司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無錫市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從建設起便堅持走社會化、市場化發展道路,重點加快發展具備創業投資、投資管理、融資擔保和小額貸款等服務功能配套的科技金融服務公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和市場化運作模式。新區科技金融投資集團已發展成江蘇省四大創投集團之一。公司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的建立,進一步促進了科技金融發展的商業化和可持續性發展。
3.堅持突出重點,服務科技型企業的金融工具創新明顯加快
引導商業銀行創新信貸產品,為中小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金融機構針對“輕資產”中小企業開發了專利權、商標權、股權、林權和版權等“五權”質押貸款。到2012年末,“五權”質押貸款余額57.89億元,比年初增加15億元,增幅高達33%。以保費補貼方式支持科技保險發展。截至2012年末,已累計投入財政資助520萬元,帶動企業投保3.5億元,承保金額超過千億。
隨著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科技金融對無錫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效應不斷顯現。科技創新明顯加快,全社會研發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連年上升,至2012年底達到2.7%;2012年,無錫市專利申請量達到79873件,是2009年的3.37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快速增長,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對GDP貢獻明顯提升。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09年末的517家,增加到2012年末的1051家,翻了一番;2012年末,高新技術企業產值達5669.38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38.7%,比2009年提高8.58個百分點,比全省占比提高了1.2個百分點。
三、江蘇科技金融發展的瓶頸明顯
江蘇及無錫市各級政府、金融機構在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構建科技與金融結合的體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兩級平臺、三大體系”的業務模式和發展經驗。但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科技金融服務主體相對局限,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有待加強。目前,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側重于支持科技型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重視不夠。服務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轉型升級應該成為科技金融重要的工作內容。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的構建必須著眼長遠、兼顧當前,既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又關注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新科技運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調動各級政府和各類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更好發揮科技金融推動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作用。
股權投資總體規模偏小,投資本地企業占比有待提升。以無錫為例,無錫市創業投資基金無論單個基金還是總體規模與發達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全國創業投資規模超千億的城市達四個,國內最大的深圳創業投資公司規模超過400億元,無錫市創業投資基金總規模不及千億級城市的1/2,僅相當于深創投一家基金的規模。從創投資金投向上看,創投企業投資本地占比偏低。至2012年末,全市創投機構總數已達135家,管理資金412億元,其中,年度新增創投機構23家,新增管理資金90億元,但投入無錫本地企業僅20億元,占比明顯偏低。相比于發達城市,無錫市政策定位不夠明顯,政策吸引力不足,知名投資人、產業基金占比較少,求量不求質。創投基金管理水平不高制約著投資業務發展,現有的商業創投基金多數由外地知名團隊管理,項目管理人員多數不在本地,無錫項目得不到重視;本地管理團隊組建時間短、知名度低、成功案例少,難以募集和管理更大規模的基金。
科技信貸專營機構專業化水平不高,創新產品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目前,無錫市共有3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除農業銀行和江蘇銀行設立兩家科技支行外,其他銀行成立了12家科技信貸服務中心。但這些服務中心根據科技型企業、新興產業金融服務需求建立了科學合理有效運營和服務體系的專營機構不多,科技信貸整體服務水平和能力仍較為落后。截至2012年末,無錫全市金融機構新興產業貸款余額892.07億元,僅占全部貸款余額的11.55%。適應初創期科技企業融資需求的創新型信貸產品規模偏小,多數初創期和成長期的科技中小微企業還未得到有效的信貸支持。
四、不斷完善機制,
加快構建具有江蘇特色的科技金融體系
為打造江蘇“有金融助力的科技,有科技特色的金融”,必須著力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加強科技金融體系與地區產業政策的銜接融合。在政策銜接融合上,要從單一的科技政策轉變為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等一整套政策相融合的綜合政策體系,形成科技、金融、經濟三者間的良性循環。一是加強科技與發改委、財稅、金融、國資、商務等部門的合作。從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力角度入手,站在服務于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戰略高度,謀劃部署科技金融創新戰略,擴大科技金融服務主體;二是拓寬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深度與范圍。由技術、工藝上的創新金融支持延伸到中間試驗、商業化模式研究、產業集群推進等環節的科技金融支持,從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支持科技創新與創業。三是繼續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夯實科技金融的產業基礎。充分了解科技成果轉化特性和金融運作的規律與特點,深入把握高科技產業及傳統產業科技創新的規律,營造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金融支持政策環境和運作機制,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壯大。
加強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方面,加強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完善信用體系。加快包括股權投資、債權融資在內的金融資源與科技成果的結合需要政府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公共服務,為兩者的結合提供更好的外部環境。當前,要積極探索在中國人民銀行科技中小企業征信管理平臺上進一步拓展科技型企業征信的內容,探索建立根據科技型企業、股東的征信狀況進行評分或評級,構建科技型企業的征信及信用評價體系,為股權投資、銀行放貸提供可靠、全面的第三方資信信息,促進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積極推進以科技成果為交易標的的交易市場建設。科技與金融結合的關鍵是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在實踐中,大量的科研成果、技術專利得不到及時的轉化,而大量民營企業卻急需先進的技術促進產業、產品的升級。這種供給和需求間的信息不對稱就需要政府搭建以此為平臺的有形或無形市場,逐步形成科技成果轉讓和應用的市場化機制。科技成果市場價值的發現可以突破當前知識產權市場價值難以較好估量的瓶頸,促進以科技成果為質押標的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改變目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蜻蜓點水”的現狀,促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向“重彩濃墨”發展,支持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企業發展。
持續深入推進科技信貸專營機構的建設。科技創新的產業化需要大量的資金,僅靠直接融資是不夠的,還必須強化間接融資的路徑建設,積極推行科技信貸的“專業化服務”和“規模化經營”。要加快科技信貸產品創新,發揮財稅引導作用,積極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著力做大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規模;積極推進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金融工具的運用,發展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私募債、集合票據等新興債務融資工具;積極創新信貸支持科技企業的業務模式,完善和深化“政府+銀行(投資機構)+擔保(保險)+風險補償機制”的業務模式,探索“先投后貸”或“先貸后投”、“貸投結合”的信貸支持模式。進一步鼓勵支持組建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和科技融資租賃公司等非銀行的金融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它們服務工具多樣、業務政策靈活的優勢為中小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
關鍵詞:科技金融;金融發展;政策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53
1引言
科技金融是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是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加強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不僅有利于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也有利于金融創新和金融的持續發展。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充分認識科技和金融結合的重要意義,不斷加大發展科技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建立科技和金融相結合的協調機制,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從而使科技與金融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目前得益于中部崛起國家政策的支持,信陽市經濟正處于跨越式發展階段,面對這一機遇,很有必要從戰略上和體制上重新審視過去的政策和策略,調整我市科技金融結構的布局,促進金融與科技的結合。
2科技與金融的相互作用機制
科技提供技術,金融提供資金。一方面,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實現了資金與技術在金融機構和企業間的自由均衡流動,大大縮減了企業融資時間,降低了科技研發成本,提高了企業科技創新的融資效率,為科技產業集群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科技與金融的有效結合形成了技術資金,而技術資金依賴于信息交換技術的發展,萌芽于產權交易市場和技術交易市場。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資金與技術的交換和傳遞在資本市場和技術交易市場運用的越來越高效、越來越頻繁,從而有效的推動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二者共同支撐著現代經濟的增長。
2.1科技創新助推金融業發展
科技創新是推動金融發展的基石。伴隨著科技創新的浪潮,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一部分流通在外的貨幣數量便為金融業的迅速發展開拓了空間,金融市場上開始出現了以電子貨幣和網絡交易為主體的新的交易方式和工具,這些方式和工具提高了信息的流動性,拓寬了信息的交換渠道,其效率要遠遠高于傳統的貨幣、存款、債券和證券。金融領域的競爭重點開始轉向為全面的科技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已逐漸成為金融行業發展的新動力。
2.2金融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金融的支持對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只有得到金融的支持,科技創新才有保障。研究和開發費用的持續有效投入是為了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創造成果收益。然而,在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需要金融行業投入大量的資金予以支持。首先,在研究開發階段,無論是企業還是某個具體的項目,其資金需求量都是最大的,這一階段中的金融資本多以風險投資的方式投入到科技研發項目中,從而推動科研項目的市場化;其次,在科技成果轉移與分散階段,金融則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金融的有效支持將科技進步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使科技所能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科技成果通過企業的發展體現出來;最后,在科技產業化階段,企業在運用科技的過程中不斷自我突破,金融資本得到了良好的回饋,科技技術的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而實現科技與企業發展的良性融合。
3信陽市科技與金融結合中存在的問題
3.1信陽市科技金融發展現狀
相對于整個中原經濟區的其他省市而言,信陽市科技金融發展相對滯后,但是近年來,為促進科技與經濟有效結合,信陽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大力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積極發展高新科技園區。2015年間,全市有6個產業集聚區晉升為一星級產業集聚區,信陽市產業集聚區和潢川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分別被授予全省十先進、十快產業集聚區;國際家居產業小鎮被命名為中國(信陽)新興家居產業基地,已簽約項目63家,開工建設30家,建成投產10家;金牛物流產業集聚區榮獲中國電子商務物流服務模式創新獎,上天梯被確定為國家綠色建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近年來,信陽不斷努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支持上天梯產業集聚區等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爭創省級高新區、創新型產業集聚區或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批準光山縣紫水灣農業科技園區等8家單位為信陽市農業科技園區,信陽地區產業集聚區的綜合帶動作用日益增強,整體科技創新實力顯著提升。2010年以來,在金融市場方面,信陽地區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呈快速增長態勢,金融運行狀況基本平穩,信貸風險補償資金體系建立完成,2015年,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3.4%和16.5%,增速位居全省前五位;在保險行業方面,保險
市場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保險深度為3.53%,保險密度為1347元/人,全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62.56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2.57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49.99億元;在科技活動投入方面,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投資額為2.15億元,比上年增長261.5%,高新技術企業工業增加值51.18億,比上年增長27.3%;在科技產業融資需求方面,我市科技金融產業呈現出集群化發展的模式,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物流運輸、農業等產業都穩步發展,科技產業在河南省經濟建設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3.2信陽市科技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3.2.1科技金融資金支持力度不夠,渠道單一
近年來,雖然財政性金融支持、銀行信貸支持、風險投資支持等金融支持體系已經基本完善,但仍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融資難問題。生物制藥、軟件開發等部分行業融資缺口仍然較大,特別是對于科技型企業而言,由于其尚處于萌芽生長階段,企業規模較小,其經費來源仍以自籌為主,金融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只有極少數實力較強且信譽好的企業才有可能獲得銀行貸款。對于多數處于發展階段的企業而言,由于自身沒有規模優勢,科研和經營風險均較大,只能依靠來自政府部門的撥款才能解決科技研發中的資金問題,但是單一的政府資金畢竟有限,因而不能充分滿足所有企業的資金需求問題,從而最終影響了企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升級。
3.2.2金融的發展滯后于科技的發展
一方面,在整個科技金融創新體系中,由于科技企業、金融機構和信息服務平臺結合不緊密,融資、補助的前期準備工作耗時較多,沒有發揮出信息平臺應有的資源共享作用,導致體系內部各個主體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影響著信息及資金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風險投資作為一種創新的投資模式,對技術型創新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信陽地區風險投資環境還不夠成熟,其資金供給還不能滿足我市科技型企業的發展要求。
4科技與金融發展的對策建議
4.1完善信陽市科技金融的支持政策
首先,信陽政府應當在資金與技術的注入方面給予科技型中小企業盡可能大的扶持,改變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現狀;其次,政府應當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完善信陽市科技金融的支持政策,將企業、金融機構進行整合,推動技術資金規模化平臺的建設;最后,政府還應該加快高新區和科技園區由量到質的發展轉變,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集聚區、物流園區、農業科技園區的整體科技含量,形成規模化的技術產業集群。
4.2促進風險投資與高科技產業融合
在科技擴散的關鍵時期,我市應繼續落實國家鼓勵風險投資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確立政府主導式投資方式的前提下,將宏觀政策與金融市場相結合,加快風險投資產業建設,擴寬融資渠道、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積極為風險投資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發揮金融對科技產業化的影響力,從而加速科技成果的擴散,真正實現成果轉化。
4.3營造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的良好環境
強化信用體系建設,積極完善信用評價機制,營造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的良好環境,從而提高金融資金利用效率;加強監督體系建設,強化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的有效結合,建立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構建公平和諧的市場秩序,完善科技信用評級制度,大家科技金融合作平臺,為信陽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劉嬌.遼寧省科技與金融結合的發展狀況與對策建議[J].遼寧經濟,2014,(02).
作為一個創新型城市,據中國社科院最新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顯示,蘇州市經濟結構競爭力逼近香港,位居第二,同時成為創新能力最強的地級市,科學技術競爭力僅次于北京、上海,排名第三。蘇州正加快從開放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全面提升,向著成為研發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效應突出的科技示范區的目標邁進。
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在認清新的宏觀大勢的前提下,如何把握時代機遇,聚焦發展熱點,做深做透科技金融的創新文章,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重要現實課題。
機制創新:政府+銀行+擔保+保險+創投
不論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還是拓展自身業務方面考慮,銀行都必須重新“估值”中小企業。目前蘇州有17萬戶工商登記注冊的中小企業,但獲得銀行授信的只有2.6萬戶,這是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而更需要看到的是,蘇州中小企業科技含量上有優勢。去年,蘇州市知識產權申報量全國第一。現在蘇州的創投業高速發展,全國所有品牌私募基金都向蘇州集聚,說明蘇州中小科技企業的前景廣受看好。
今年,蘇州市共有國家有關科技計劃項目135項,其中國家火炬計劃項目99項,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36項。這些科技項目的落實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加快科技金融創新,對推進蘇州轉型升級,既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
何為科技金融創新?科技支行本身就是多層次金融體系創新的產物。這個產物一誕生,就擁有太多迥異于傳統銀行模式的地方。與目前其它地區的專業機構最大的不同在于,交通銀行蘇州科技支行比照“硅谷銀行”的模式,進行本土化創新,創建“科技+金融”的“蘇州模式”,政府推動,銀行主導,保險擔保,創投融合,實現風險共擔,以優惠的利率,把有限的金融資源配置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科技產業中,有助于進一步激發科技要素活動,營造科技創新發展環境,帶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也有助于探索科技金融合作新模式,克服傳統金融體制支持科技發展的短板,更好地破解科技型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更有助于促進蘇州傳統銀行業不斷創新金融融資模式,再造業務流程,構筑科技金融新高地。
交通銀行蘇州科技支行擁有專門的運營團隊,實行獨立事業部制的運營模式,單獨授權、單獨核算、單獨考核、單獨管理;在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下,科技支行可以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低門檻、低利率、高效率”的貸款,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機構對科技型小企業實行優惠的擔保措施,保險公司對銀行貸款進行信用保險,創司和銀行合作進行銀投聯貸,為當地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產品創新:量身定制多樣化新產品
銀行的產品創新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它的市場認同度。曾有一家從事動畫制作行業的科技型企業負責人感慨:“科技支行帶來了科技型小企業的‘信貸春天’。”在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大背景下,這樣的評價是對科技支行工作的認可與贊揚。
作為吹向科技型企業的第一縷“春風”,我們于2010年4月推出了面向政府支持名單企業的“科貸通”,立即受到廣大科技企業好評。同時,在成功推出足額納稅企業的“稅融通”、創業期微小企業的“創業通”等小企業業務新品的基礎上,我們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有形資金少、無形資產價值得不到認定的現實,依托市科技局專家團隊,探索知識產權交易、投資機構投資價值認定等無形資產未來價值的發現機制,與科技小貸公司、中介機構等積極探索業務合作模式,采取股權質押方式來運作新授信,拓寬科技企業服務范圍,首創“投貸通”產品,并積極調研市場需求,陸續設計出“債權保險融資”、“基金寶”、“股權質押”、“訂單貸”、“應收租金保理”、“合同能源管理”等業務品種。
在產品設計上,交通銀行總行授權我們進行各類新業務的先行先試,對創新授信產品采取了綠色通道,根據企業需求、設計產品,加快新產品的審批周期,大大提升了市場快速反應的效率。
目前,科技支行正在研究為同類型科技企業提供流程化的定制產品套餐,還將探索根據企業評級、不同發展階段等情況提供包括企業融資、個人融資、財務顧問等一系列組合服務的套餐。同時,還將爭取在蘇州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蘇州高新(行情,資訊)區科技領軍人才等領域開展組合服務。
發展模式創新:科技金融融合拉長產業鏈
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是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換和產業化,提升產業創新活力的必要條件。在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模式的探索中,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推動科技金融一體化,拉長金融產業鏈條,激活中小企業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增加中小企業科技含量;如何加快金融創新,整合各類金融資源,全面打造以股權、債權、基金投資為核心的金融產業鏈工程,優化中小企業的管理架構、經營模式,為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方案。依托科技支行平臺,我們將政府部門扶持創新的資金、風險補償基金、保險公司及創投“投貸聯盟”資金融入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鏈條。
2011年7月,我們將科技支行向前推進一步,在分行層面組建科技金融部,實現“三專四化”:專業平臺、專注科技、專屬服務,獨立化運營模式、專業化服務團隊、多樣化創新產品、市場化激勵手段。目的在于進一步拉長金融產業鏈,整合資源,降低風險。
科技金融部對于初創期的科技企業,除了給予信貸支持,還積極利用自身資本信息中介的平臺,為企業尋找合適的財務投資者或戰略投資者;對于即將上市的企業,積極介紹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對成熟企業提供公司理財服務、戰略并購財務建議等。此外,對企業主和公司員工,他們還提供包括工資、信用卡、個人網銀、理財顧問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
服務創新:開辟科技金融綠色通道
科技金融客戶管理上,我們選擇了科技企業的“四因素分析法”,即針對蘇州市科技型小企業普遍具有的輕資產、高技術、高成長性特點,在授信審批上,一看團隊,包括股東結構;二看產品,有無生命力,有無市場;三看商業模式;四看現金流,包括主營業務以及再融資能力。同時,借鑒新巴塞爾協議對信用風險的控制技術,以簡潔的評分卡取代復雜的評審報告,淡化財務因素的比重,更重視非財務因素和行為表現的評分,其中,非財務因素和行為因素評分占比達到70%以上,避免優質企業客戶被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