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詩歌語言的作用

詩歌語言的作用

時間:2023-06-15 17:26: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詩歌語言的作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詩歌語言的作用

第1篇

關鍵詞: 古詩詞語言鑒賞題 詩歌語言 肩上要點

鑒賞詩歌的語言是鑒賞詩歌的關鍵,因為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作品的觀點態度都要通過語言這個載體表現出來。近年來高考對詩歌語言的鑒賞,側重于考查詞語的準確使用,意象內涵的揭示,重要語句的理解賞析,修辭句的表達效果,以及詩歌的語言特色等幾種。下面以幾道題目為例,就常見古詩詞語言鑒賞題的鑒賞要點進行簡要的梳理分析。

一、鑒賞“妙字”的巧用

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力爭一字傳神。許多詩中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妙字,使全詩增色不少。如:周邦彥詩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中的“老”“肥”,蔣捷詩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的“紅”“綠”,張先詩句中“云破月來花”的“弄”,都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感染力。“煉字”題是高考古詩語言鑒賞題中主的打題型,考查最多的為動詞、形容詞。從設問的角度來看,一般會以這兩種形式來考查:“某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針對詩句中的某一個字或某一句詩,給出兩種說法,問:你認為哪一種好?為什么?”

對于這種考查方式,我們一般從這幾個角度考慮:①辨析詞義、詞性、用法(修辭手法、語言技巧等),要求從詩歌的整體內容來觀照具體詞句,結合全詩來理解該詞句的意義指向;②分析描摹物態抓住了事物什么特征,描摹心理傳遞了什么心緒,描摹情景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③品味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特別要注意的是煉字煉句類考題作答時要重點著眼于分析字句涉及的修辭或手法,要通過分析字句意思來展示意境,聯系主旨。例如:

江 上

葛天民

連天芳草雨漫漫,贏得鷗邊野水寬。

花欲盡時風撲起,柳綿無力護春寒。

問:作者在這首詩中“撲”和“護”字用得很巧妙。你認為巧妙在哪里?

有了解題思路,我們不難得出本題的答案:一個“撲”“護”字,把“風”“花”人格化,寫得很有情意。花落時,風去撲救,柳絮有情護春寒,卻綿軟無力,寄寓了詩人想要留春而不得的無奈與惆悵之情。詩人正是通過煉字來寄寓情感。

二、賞析“特殊詞”的妙用

詩歌的語言在強調字句錘煉的同時,還講究音韻的和諧。而詩歌的音韻之美離不開擬聲詞、疊用詞。如古詩中常用表示時間的疊音詞“年年(歲歲)”、“日日”、“朝朝”、“暮暮”、“夜夜”、“時時”等抒發強烈情感。如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歲歲”、“朝朝”相對,“金河”、“玉關”,“馬策”、“刀環”并舉,又加以“復”字和“與”字,給人以單調困苦、不盡無窮之感,從“歲歲”說到“朝朝”,著重從時間上傾訴征人的怨苦無時不在。還有許多形容詞性的疊音詞,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寫出相隔很遠的村莊模糊不清的樣子,“依依”寫出了炊煙輕柔緩慢地向上飄升之態,畫面給人平靜安詳之感。

因此疊詞、擬聲詞等這些特殊詞成了詩歌語言鑒賞的一個重點。分析這類詞,我們尤其要關注疊音詞對句的使用能增強詩歌語言的韻律感,起到強調語意的表達效果。例如: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問:疊詞運用是本詩的特點。請簡析其表達效果。

通過分析詩歌我們發現:本詩通篇都用疊字,能獲得整齊的形式美,同時增強了感情。詩中的疊字,大都帶有一種幽冷寂寥的感彩,營造出一種濃烈的氛圍。此外,疊字還增強了詩的音樂美,使人讀起來和諧流暢,并借助于形式上的統一,把本來分散的景與情組織成一個整體,回環往復,連綿不斷。特別是最后一聯:“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朝”“歲”是單個名詞,一經疊用,就表現出時間之悠長。寫出了詩人年年歲歲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時序變化、歲月變遷的孤寂心境,與前面寂靜幽深寒冷的環境描寫融為一體。

三、述評“詩眼”的作用

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這個字或詞,就是“詩眼”。如宋祁《玉樓春》的名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王國維),“鬧”在詩句中起到畫龍點睛傳神的作用。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詩中的“喜”便是詩眼。八句詩中未用到一個“喜”字,但字里行間處處透露著“喜”意。一個“喜”字就起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抓住“詩眼”來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考生對全詩的整體把握程度。所以鑒賞詩歌語言,“詩眼”題,備受出題者青睞。那么這類考題該如何作答呢?例如: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問:三、四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哪兩個詞?為什么?

答案:三、四句的詩眼分別是“護”和“送”。綠水護田,青山送色,這一“護”一“送”,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得極富感情,水“將綠繞”,山“送青來”,化靜為動,顯得柔婉可愛,生動活潑,詩人寄情山水的性情也體現其中,也表現了主人愛好山水的情趣。

從該題答案可以看到,答“詩眼”題時首先要先找準“詩眼”(一般為動詞、形容詞),然后說明“詩眼”在詩句中的運用特點,在說明時要結合詩句描述詩人營造的意境,要體味這種意境中詩人的情感內涵,還應重點考慮該字或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結構上所起的作用。這樣答案才不枝不蔓,鑒賞才會恰到好處。

四、評析語言風格特色

語言特色指的是一首詩從整體上體現出來的語言風貌,或一個詩人整個創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語言傾向,常見的語言風格有含蓄/明快、簡潔/細膩、冷峻/熱情、婉約/豪放、樸實/華美、工穩/潑辣、典雅/俚俗、精細/粗獷、用典/平易。如李白詩歌語言特色是清新飄逸,杜甫則是沉郁精練;白居易通俗曉暢,李商隱則是綿麗典雅;陶淵明的詩風樸素自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的語言則為“含蓄”,意在言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詩歌語言講究含蓄婉曲之美,常常言有盡而意無窮,需反復咀嚼,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響”。

因為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是較高的要求,歷年高考中只是偶爾涉及,考到的也是常見風格,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往往只是點到為止,一帶而過,學生接受的只有零星的認識,所以有必要集中梳理一下常見的詩歌語言的類型,明確答題要點。下面以一首詩為例,看答題要求:

長相思

林 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問:分析本詩的語言特色。

第2篇

人類語言的初始階段無經驗可尋。最初的語言應當是對自我的感覺的表達,而不是作為理性工具。詩歌在眾多文學樣式中第一個被語言出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詩歌產生于語言最簡單的時期,簡單的語言就成為詩歌顯著的特征。唯有簡單的語言才能最真實地抵達抒情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詩歌挽留了人類語言的純潔和非功利性。詩歌區別于其它文體,是語言生長過程中人類表達方式的歷史選擇,是語言不成熟時期生命沖動的外泄。因此,詩是語言不成熟的產物。在一個所謂成熟的語言環境,難于產生真正的詩歌。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是不是一個語言過度成熟的環境?我們每天面對的是相同的教科書,以及面目相似的媒體在教導我們如何說話,如何作文。語言作為工具被大量復制,窮于說明和詮釋這個時代,內心的抒情世界被一個老大的市場漸漸掏空。早熟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征。早熟表示超前脫離幼稚和天真。而幼稚和天真是詩歌產生的最初動因。在成年之后還堅持以抒情方式寫詩的人,多半被這個時代定格為不諳世故,不夠成熟的那種人。因此,許多詩人拋棄抒情而專事敘事。

抒情的難度在于一個人不可能時時處于抒情的狀態。她需要醞釀和等待那種詩感覺的出現,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對機遇的等待和把握。

敘事以貌似簡單的形式,突破詩歌文本,馬上復制了大批的詩人。詩歌產量急劇上升,而讀詩的人卻越來越少。詩歌評估體系開始崩潰,其標準在價值多元的背景下無所適從。詩歌評論多在宏觀層面指點江山,或熱衷于詩歌文本的創建。詩歌審美功能逐漸弱化,有被拉入以“說事”為特征的再現藝術的趨勢。有人站出來宣布一個抒情時代的結束,我對此始終表示懷疑。那些以敘事的手法作出的好詩,并非是所指場景的再現,其文字的背后,仍然是強烈的抒情,只不過是面孔冷一點而已。拒絕抒情的詩人尤如拒絕思想的哲學家,是不存在的。

抒情的另一個難度,是在創作過程中對“情真”與“詩美”的處理。

語言的過分圓熟,給人是語言的另一種美,是那種城府很深,深謀遠慮的策劃。在安頓詞語的過程中被流失的是抒情本質中的那點“真”,語言既是抒情的載體,也是對抒情的干擾。因此,“詩到語言為止”的說法,就顯得有些道理。我理解那就是節制語法與節制詞語的過程。語言形式的變化只能是抒情方式的變化。

詩不是因為意義而存在。詩人也不是為意義而作詩。一首詩,是對一個詩人內在的抒情世界的突破,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其指涉與象征都應是整體的。顯形的語言所指越清晰,讀者進入就越輕松,詩在審美過程中,撞擊讀者的能量來自于能指在整體語境裂變作用下產生的歧義,聯想。每一個進入的讀者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藝術修養、人生經驗從一首詩的語境場獲取對應的信息而激活自己潛在的體驗。語言的出場,應符合一首詩整體性的需要。而不是零碎的孤立的細節和佳句的堆砌。

詩是抒情的藝術也是語言的藝術。是在同一個窖里相互作用而發酵。

詩歌的抒情,是把自己內心的疼痛和愉悅以自己的方式說出來,她沒有一定之規。但是,她絕不是為了去訴說別人的感受。那樣做叫偽抒情。我們曾經經歷過一個偽抒情的時代,高舉著“抒人民之情”的旗幟。詩人們首先把自己排斥在“人民”之外,“人民”究竟感受如何并不重要,詩人們可以去猜度,去體驗“別人”的生活,根據需要去制造“人民”的感受。而真正的人民卻無言以對。一個泛情的虛假時代,給詩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或許這也是當今許多詩人避諱抒情的原因之一。

偽抒情不是抒情,那是借詩歌的名義,用貌似抒情的語言在干著另外的勾當。

抒情,是詩人與詩人之間差異與個性鑒別最靠得住的舉證;是詩人不經意間在詩歌文本里留下的指紋。

第3篇

一、整體感知,突出“四看”——看標題、解作者、讀詩句、重注釋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閱讀欣賞詩歌,我們講求初步感知,整體去理解。

1.詩歌標題,如同人體之眼,他對我們欣賞理解詩歌有著指引作用

如,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看標題,“潼關”——地名,“懷古”——思想情感,作者行進在潼關路上,想起關中古時、眼前,自然發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名為“懷古”,實為“傷今”,“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再如,杜甫的《日暮》,我們借標題自然聯想到杜甫這位偉大詩人的晚年思想。

2.解作者——聯系作者,了解背景,體味作品的主旨、情感

“詩言志,詞言情”,了解作者身處的時代、滄桑的經歷,有助于我們更深切地體味作者在詩中所寓含的情感,如,李清照這位女詞人的前后期身世,會讓我們更準確地去欣賞她的詩歌,《如夢令》讓我們看到的是少女時期的作者傷春情結,而《一剪梅》卻體會到的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看到的是她的“凄凄慘慘戚戚”、“此情無計可消除”的心境和“人比黃花瘦”的憔悴形象。

3.讀詩句,重注釋——詩句內容是欣賞詩歌的重點

我們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做細致地分析,是重點,放在下一步進行。如2010年新課標卷高考試卷中的詩歌賞析題《雨雪曲》后有以下注釋:(1)江總……歷仕梁陳隋三朝。(2)榆溪:指邊塞。(3)隴西:在今甘肅。以上這三點注釋,讓我們了解了作者,了解了地點,給我們的思維指明了方向:邊塞—邊塞詩—邊塞詩突出的情感、思想。

二、精琢細磨,深入領會作者的情感,感受詩歌的技巧、音韻美

1.感受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詩歌情感豐富,語言凝練,“詩歌是富于形象的思維”(別林斯基)。閱讀詩歌,從有限的語言文字的建構中引出無限的想象。如王維的《田園樂》: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其中“山客”的形象——其居住的環境有什么特點?生活有什么特點?——在桃紅柳綠的明媚景色中,在花落鶯啼的寧靜環境中,“山客”睡得酣甜安穩,于身外之境一無所知,這樣,一個熱愛自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閑適生活的人物形象就展現在眼前。

2.把握語言是詩歌內涵理解的關鍵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其語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練性、跳躍性和感染力。欣賞詩歌語言,要求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色,同時,調動聯想、想象等方法,進一步領悟詩歌的精妙。詩歌語言一般來說,講求兩層含義,即詩歌語言的字面意義的理解之外,還要重點把握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進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態度。分析詩歌語言,還需要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

3.賞析表達技巧,切磋擷取,學習借鑒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是高考命題最多的內容,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總之,一切用以提高詩歌表達效果的方法都在高考的考查范圍之內。這就要求教師準確判斷詩詞所運用的方法技巧,并賞析其表達效果。

4.融會共鳴,走進作者內心,體悟作者思想情感

詩歌思想內容的評價是詩歌賞析的最重要環節,作者通過藝術意境的塑造,傳達給讀者的是詩歌的主旨、詩人寄托的情感等,這一內容的把握必須借助詩歌形象的分析及前面所提進行全面的考慮,但我們也可以根據詩歌的題材,去概括性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

詩人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在此類詩歌中,常以自然山水、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的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美好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純真而質樸的友情、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

三、準確審題,剖析答題方向、內容,注重答題步驟

1.鑒賞形象型

(1)鑒賞人物形象的答題步驟與要點

第一步:找到詩中描繪形象的相關語句,準確理解形象的基本含義;

第二步:用精練的話語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結合詩歌的主旨指出所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四步:緊扣題目要求,擬寫答案。

(2)鑒賞景物形象的答題步驟與要點

第一步: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實原詩的基礎上,進行聯想、想象,并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力求優美;

第二步: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意境的氛圍特點(孤寂冷清、或恬靜優美、或雄渾壯闊、或蕭瑟凄涼……)要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第三步:根據意境氛圍的特點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緊扣題目要求,擬寫答案。

2.鑒賞語言型

(1)鑒賞煉字的答題步驟與要點

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第二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該字運用了怎么樣的表現手法(比喻、通感、以動顯靜等),有什么表達效果;

第四步:緊扣題目要求,擬寫答案。

(2)鑒賞詩眼的答題步驟與要點

第一步:指出該字詞對主旨表達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結合詩句進行梳理,列舉全詩圍繞該字詞寫了哪些內容;

第三步:該字詞在詩歌的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緊扣題目要求,擬寫答案。

(3)鑒賞表達技巧的答題步驟與要點

第一步:準確地指出詩中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表達技巧;

第二步:結合詩句解釋說明詩中這種手法的運用內容;

第三步:指出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傳達了怎樣的旨趣;

第四步:緊扣題目要求,擬寫答案。

第4篇

一、新樂府詩之“得”

首先,白居易的詩歌十分強調現實精神與社會功用,而現實主義創作精神是和古代再現的詩美觀緊密聯系的。詩歌發展到元和時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取儒家思想之精華,形成了新樂府。之后,元、白等人便大量創作新樂府詩,白居易不但創作新樂府詩,還形成自己關于新樂府詩的諷喻理論。

白居易關于新樂府詩的諷喻理論大部分得益于傳統的儒學理論,并繼承了孔子對于文學社會功用的認識。《論語?陽貨》篇記載:“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興觀群怨”說的是孔子對詩歌藝術性的獨到見解,也給后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白居易的新樂府詩則尤為突出地繼承了這一文學的社會功能。“興”是指詩歌的生動具體藝術形象可以激發人的精神之興奮,感情之波動,從吟誦、鑒賞詩歌中可以獲得一種美的享受。白居易在充分強調詩歌內容現實性的同時,也十分注重詩歌形式方面的要求。他要求詩歌最終達到老嫗都能理解的地步,那么詩歌必然得語言質樸,言簡意賅,直陳其事,進而廣泛流傳,最終達到作者與讀者的共鳴。“觀風俗”可以說是白居易新樂府詩的客觀效果。白居易的新樂府詩包含著“重禮教以歸化人心”與“尊賢能以澄清吏治”的思想內容,踐行了孔子觀風俗的詩歌理論。白居易的詩歌有著考政治之得失的社會功用。由此可見,白居易的這種功利主義文學思想必然會達到文學觀風俗的社會功能。

孔子所講的“群”是就文學作品的團結作用而言的,“怨”則是就文學作品批評社會的功用而言的。孔子認為文學作品不但可以把人們團結起來交流思想,提高認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怨刺上政,可以對社會“不仁”的現象加以揭發與披露。在這一點上,白居易是十分贊同并在其詩歌創作中嚴格實踐的。他積極呼吁“先向詩歌求諷刺”,并且極力提倡以《詩經》為代表的美刺比興的傳統與精神。在白居易看來,詩歌創作一定要有寄托,并且真實客觀地反映現實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人人知詩書之旨,識禮樂之情。

其次,白居易主張“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一語道出他詩歌的政治功用之所在,可以說白居易的這一主張為詩歌的創作及發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白居易明確提出詩歌創作一定要“惟歌生民病”,并且詩人也始終恪守著這一創作原則,為百姓喊冤,為生民控訴。詩人在生活中飽含為民的滿腔熱情,并時時用銳利的眼睛洞察世間不平,進而用詩歌代其口指斥時政弊端,如《賣炭翁》。詩人心中始終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并且也時刻提醒著統治者,希望他們能真正看到“民”的作用,從而執政為民。這也正是其新樂府詩“惟歌生民病”的根源之所在。

二、新樂府詩之“失”

首先,白居易的新樂府詩常在詩前題以小序,顯然是為了使讀者快速領悟其詩歌主旨。然而這種題解式的做法卻束縛了讀者的思維,詩歌的意蘊原本是通過語言媒介傳達的,讀者從詩歌的每個字眼來領會詩人的意圖。而且不同的讀者必然會對同一首詩歌有不同的理解,如若詩人硬要在這種理解前對讀者加以限定,那么勢必會影響詩意的傳達。文學作品的創作主要是為了讀者的接受,如果作者過多地去限定讀者,那么勢必會影響到詩文的表達效果。

其次,白居易的新樂府詩語言過于淺白,缺乏韻味,“元輕白俗”就是對白居易詩歌過于直白的評價。白居易詩歌語言的淺白與其詩歌“補察實證”“泄導人情”“救濟人病”的現實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因為詩人要竭力做到婦孺皆知,其詩歌創作才會盡量通俗化,語言明白化。但這種淺陋直白的語言大大削減了其詩歌的藝術性,使得其詩歌缺少詩情,流于說教。同時,詩人新樂府詩的說理性過強,使得其詩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形象性,詩意太露而缺少了詩歌創作所固有的含蓄特點。有些語言甚至一覽無余,沒有讀之而令人回味的余地。

再次,詩人新樂府詩的形式有程式化的傾向。白居易一再強調新樂府的創作目的是“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為了達到這一點甚至不惜犧牲詩歌應有的藝術性。有些詩作為了“卒章顯其志”而給詩篇添一個議論的尾巴,發表感慨以警示后人。這無疑會讓讀者感到不是在吟詩,而是在受教育。此外,詩人在句式上幾乎形成了一個創作模式,五十首新樂府詩好似有一個固定的框架,框出了詩歌的形體,從而使作品失去生機和靈性,缺乏一種鮮活而感人的力量。

總之,詩歌的含蓄與意蘊是其必不可少的特征,語言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都會為詩歌意蘊的形成增色添彩,反映現實,指斥時政固然是詩歌的一個良好的功用,但若為了實現其為政治服務的目的,忽視其文學性則得不償失。當然白居易新樂府詩創作特色與缺陷并存,我們既要看到其“為時”“為事”的人民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平俗淺易的一面。其詩歌的缺陷不僅僅是其個人創作的遺憾,更是唐王朝封建時代的遺憾。

(選自《語文學刊》2011年第2期,有刪改)

第5篇

中考時的詩歌鑒賞題,大多選用課外短小精悍、寫景抒情的絕句,而考查的內容則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詩歌語言的賞析;二是藝術形象的賞析;三是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的賞析;四是表達技巧和藝術手法的賞析。它一般采用填空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重在檢測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鑒賞能力。

一、捕捉詩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稱為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欣賞詩歌時,要善于借助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捕捉到詩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將詩的語言化為生動具體的畫面,進而喚起自己的情感。這樣將“畫”與情融為一體,詩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圖景,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淡泊寧靜的心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女彈奏一段,描寫細微生動,比喻新穎精妙,使飄忽易逝的聲音如在讀者耳際縈繞,這一段的末尾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來描寫聽者如夢初醒的意態,更加烘托出琵琶女奏技的妙絕入神。成功的音樂描繪反映出琵琶女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融情入景,加深了對讀者的感染。

再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看來明白如話,似乎沒有什么難懂之處,但我們若用心體味一下,便覺得這是千古絕調,其中感情濃烈真摯,詩意含蓄深沉。前一句寫送別的環境,點明了地點、時間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們可以想一想,面對著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別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春雨沾濕了地上的塵土,也沾濕了作者的心。“客舍”和“楊柳”都代表離別的意象,何況這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將之折斷贈別?此中含蓄之處在于不點“別”而不盡別意在其中。第二句,初看不過是勸友喝酒之辭,其實也寄寓了作者的無限深情。樸素的語言飽含深摯的情意。兩人對飲,舉杯澆愁。“要是你出了陽關,就沒有朋友像今天這樣與你相伴了”,其中的依依不舍,表現出對友人的關心,既是勸慰又是白描。只有體會詩歌字里行間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詩歌的意境韻味。

二、賞析詩歌語言

古詩鑒賞的首要環節是賞析詩歌語言。我們可先從關鍵詞語入手,體會詩歌語言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的特點。如把握動詞、色彩詞的含義和作用,體會數量詞的運用等,去品味關鍵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如的《沁園春?雪》,上下片分別以“望”字和“惜”字統領七個短句,一筆貫通,氣勢恢弘。動詞“封”、“飄”、“舞”、“馳”,形容詞“莽莽”、“滔滔”,都極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以“馳”字形容白雪覆蓋的高原如“蠟象”奔騰聳動,極為傳神地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賦靜景以動態,使之生機勃勃。

三、賞析作品形象與表達技巧

其次,是鑒賞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來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尤其是要學會體味詩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聯想把握詩歌所抒寫的情懷。詩中所謂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所謂“象”,就是詩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畫面。

再則,要注重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擬人、借代、夸張、雙關、襯托、對比等修辭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以小見大等寫作手法,以及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現技巧,以此來分析含義,探究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就是以夸張的手法來襯托詩人內心的孤寂、高潔。

四、評價作品思想內容

第6篇

關鍵詞:古詩 語文教學 意境 情感 語言 古詩鑒賞

人教版初中必修教材共有課文169課,其中詩歌8課(古代詩歌7課),6冊教材共入選29篇古詩詞。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共有課文65課,其中詩歌12課,占教材的18%。以上數據表明,古典詩歌是語文教學不可小覷的重要陣地,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當前的詩歌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做好古詩鑒賞教學,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詩歌是詩人情感宣泄的載體,只有掌握了詩人的生平和相關的背景知識,才能追隨其思想軌跡,領悟他想要傾吐的心聲,從而產生審美共鳴。《孟子?萬章下》[1]曾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謂“知人”,就是要掌握詩人的生平、個性和創作風格等。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以及創作該作品時的社會狀況。“知人論世”已經成為了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和重要路徑。比如說《將進酒》,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先帶學生了解一下李白深受“儒”“道”“佛”三家影響,在出世入世間幾經徘徊的文化背景及其所處的時代特點,那么學生便能更好地把握住詩歌基調,理解作者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越、再轉狂放的情感變化,從而更震撼于“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瑰麗,感嘆于“高堂明鏡悲白發”的無奈,欽慕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在沖天豪氣中一覽大河奔流,縱橫捭闔的詩仙之氣,體會作者最終歸于“萬古愁“的唏噓。另外,了解作者也有利于學生自學、歸納和解讀作品。比如說,李白的詩大都清新俊逸,杜甫的詩多為沉郁頓挫,李商隱的詩則是情致深蘊…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具體文本具體分析,避免 “一刀切”的情況。

二、品味意境,體會情感

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氛圍,是詩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同時也包括了詩人誘發和開拓的審美空間與想象空間。葉圣陶在《二十韻》中提到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就充分說明了探尋意境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性。在古詩中,“意”不能直接說出,而要借物表現,“境”不能孤立存在,需要由意觸發。因此,揣摩詩歌的意境又必須從意象著手,要通過對意象的分析來挖掘其背后的內蘊,體會詩中的感情。比如秦觀的《畫堂春》,就通過描寫了落紅鋪徑、小雨弄晴、杏園憔悴、杜鵑哀啼等殘春景象,表現了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當采用“以讀代講”“適時點撥“的方法,領導學生分析意象、進入意境,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品味詩歌情感,感悟詩歌之美。除此之外,還應該注意到的是,有些意象經過長時間的反復運用和約定俗成,從而有了特定的意義。這些有固定文化內涵的意象應當是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并且掌握的。比如“東籬”,最初出自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被后世詩人反復使用,有了超塵脫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又如西風、殘照、落葉、枯木、冷雨、北燕等意象常見于悲秋之作,多用于抒發傷老、思鄉、懷古等思想感情。

三、品讀語言、體味美感

古詩短小凝練,卻極富變化。飽含著多樣的藝術手法、豐富的情感內涵、廣袤的精神內核以及雋永的語言、詭譎的想象,顯示出了無窮無盡的魅力。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到詩歌之美,也是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之一。品味詩歌之美,先要品味詩歌語言,研究詩歌語言,又要從欣賞詩歌用字開始。古人對于用字向來嚴苛。以至于《朱子讀書法》[2]中談到煉字,甚至用到了“猛將用兵”和“酷吏治獄”。相傳賈島行在路上,偶然吟得“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又覺得“推”不夠好,在“推”和“敲”中幾番徘徊,苦思不定,后來遇見韓愈,韓愈深思片刻后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賈島大喜過望,當即定下“敲”字。這才有了流傳千古的不朽名句。又如王安石作《泊船瓜洲》,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改為“入”字,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后才確定為“綠”字,為 “春風又綠江南岸”。可見詩人選字之精,煉字之難。在講授詩歌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反復咀嚼詩歌語言,體會詩歌“一字之差,相隔天地”的藝術妙境,感受詩人的匠心獨運。另外,詩中慣常出現的運用典故、詞性活用、句法變化和修辭手法,也是詩歌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在課堂上對其進行分析和講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蘊藏的思想內涵,感悟詩歌之美。

四、以意逆志,準確理解

《孟子 萬章上》[3]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直到今天,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仍是我們講述詩歌、鑒賞詩歌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意”,一般認為是讀者之“意”;“志”,即作者表達的原意;“逆”,從常規來講有三層意思,即接受、探究和反求。大致來講,“以意逆志”,就是讀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既沒有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也沒有背離作品本來的意思。而是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去理會詩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原意。在詩歌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以意逆志這一賞析方法,有助于學生欣賞詩歌、發展思維以及形成獨特全面的視角。它的意義不僅局限在詩歌之中,還體現在詩歌之外。那么,我們該怎樣讓學生掌握這種方法呢?首先,我們應當讓學生明確,境遇不同,詩情有別;時代不同,精神迥異;詩人不同,詩風各異。比如李清照由于境遇與感情的變化,前期的詩多清新明快、后期則轉入哀婉悱惻。又如盛唐的詩風豪邁壯麗、爽朗無比,晚唐的詩風卻多了悲壯沉郁、憤慨哀傷。另外,一些有特定意義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也可以作為學生“以意逆志”的切入點和依據。

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古詩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精神內涵。詩歌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語言、了解文化、鍛煉思維,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它的“暗示性”以及對比、通感等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它的繪畫、音樂美又可以打開學生心門,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與創造力。由此可見,詩歌教學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講透詩歌、講好詩歌,從而展現詩歌之美、發揮詩歌應有的作用,還需要教師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注釋:

[1]南懷瑾:《孟子與萬章》,東方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陳曉滸:《向學讀書》,鳳凰出版社,2014年4月版。

第7篇

【關鍵詞】象似性美國現代詩歌和諧之美

【中圖分類號】H3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4-0036-02

一、引 言

語言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問題。自古希臘時期就存在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后來象似性和任意性的爭執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筆者認為,語言與現實,形式與意義之間是有理據性存在的。語言就是對現實的映照,文學語言亦是如此,而文學中的詩歌語言更是如此。象似性在詩歌中不僅存在于詞匯層、句法層,而且也存在于篇章層,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擬分析美國現代詩歌中的象似性表現。

二、象似性的定義和分類

C.W.Morris認為象似性(iconicity)是象似符(icon)與它所指的物體之間存在的相似性(similarity)。他把象似性分為模擬象似性(imitative iconicity)和結構象似性(structural iconicity)。這是關于象似性的最早理論。對于象似性的定義,并無定論,但我們并不否認:語言的象似性是指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亦指語言的形式和內容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系,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可以論證的,是有理有據的(motivated)。[9]

象似性這一術語來源于皮爾斯(Peirce)。他把符號(sign)分為三類:象似符(icon)、指示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象似符又可以分為三類,即映象符(image)、擬象符(diagram)和喻象符(metaphor)。John Haiman在此基礎上把象似性分為映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和擬象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映象相似主要是詞的音形意之間有規律的對應;而擬象象似主要是指語言的結構關系和所指的成分關系之間的可論證性,[2]包括距離象似性(distance iconicity)、順序象似性(sequence iconicity)、數量象似性(quantity iconicity)、標記象似性(marked iconicity)、對稱象似性(symmetrical iconicity)和非對稱象似性(asymmetrical iconicity)等。

三、美國現代詩歌中象似性的體現

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時期,西方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人的“異化”等各種社會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是給西方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震撼。面對動蕩多變的世界,美國現代詩歌呈現了與以往不同的局面。

1.距離象似

距離象似是語言成分之間的間隔距離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結構或者真實世界中所描寫的對象之間的距離。[9]同樣,句子、段落、詩節等之間的距離也會影射人的概念距離或自然界中物體的實際距離。如Carl Sandburg的Fog。詩中只有兩個句子,卻分成兩個詩節。第一節它來,第二節它停留然后離開。這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我們來到某個地方,停留一下后繼續前行。這也是為什么該詩分兩節,而不分三節的原因。

2.順序象似

順序象似即事件發生的順序以及概念認知的順序與語言的線性順序相對應,包括句法成分排列及篇章敘述中對時空等順序的映照,在詩歌中主要體現在詩的篇章布局中。如Gwendolyn Brooks 的Sadie and Maud。該詩的排列順序正是兩個女孩子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遭受不同的人生境遇,最后卻有著同樣悲慘結局的時間順序。整首詩給人以“生活到底是什么,又該如何去面對生活?”的深思。

3.數量象似

數量象似指語言表達形式的數量與真實世界中的物體的數量之間存在著一致性。[1]在詩歌中主要是通過篇幅的長短、銜接與連貫的程度、句式繁簡的變化反映詩篇所表達的內容。如Elizabeth Bishop的The Fish. 租一只小船,釣到一條大魚。這本是極為平常的事,幾行字就可以敘述完,可詩人卻用76行的篇幅描繪了這一事件,因為結局是出人意料的,詩人超越了塵俗的世界,放歸了那條魚。這就是陌生化,即在日常平凡的事物或現象中挖掘出異常或不平凡來,寓陌生于熟悉中,使讀者警醒,獲得意想不到的感受。

4.對稱象似

對稱象似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關系的信息在語言表達上具有對稱性。[1]換言之,相同或相近的語言形式的并置意味著意義或思想上的相同或并列。語言形式上的對稱,除了具有視覺上前后對稱的“形美”和聽覺上循環往復的“音美”之外,主要是為了傳遞內容上相對稱的“意美”。如Langston Hughes的Dreams。該詩通過重復“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Life is… ”告誡世人一定要有理想,否則人生將毫無意義,毫無生氣。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對稱象似性使詩歌取得了“以形襯意”的理想效果,“形式為內容服務”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四、結束語

本文從語音、視覺、距離、順序、數量、標記和對稱象似性這七個方面,探討了美國現代詩歌中的象似性體現。象似性的運用有助于詩歌音美和形美的構建,而音美和形美又是為意美的營造服務的。總之,象似性使詩歌中的音形意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Ungerer, F & H. J.Schmi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 Longman.

2 杜文禮.語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6(1)

第8篇

一、審美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性

1.從詩歌本身的特點來看,審美是感受詩歌藝術魅力的不二法門

詩歌是一種抒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是有節奏、有韻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它不僅僅以客觀的形式傳情達意,還創造了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給讀者一種動人的美感。所以,學習詩歌就離不開對“美”的審視,離開了審美,詩歌教學就失去了價值與生命。

2.從學生能力的發展來看,審美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七至九年級的閱讀階段性目標有這樣的表述:“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可見,審美本身就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目標,能否讓學生學會審美是檢測詩歌教學有效性的標準。所以,實現詩歌的有效教學必定要以審美為途徑。

二、進行審美引導的具體做法

1.關注詩歌語言,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注意

要引起學生對詩歌的審美注意,教師必須使自己成為學生與詩歌審美的橋梁,幫助學生掃除語音、語義障礙。當克服了這些語言障礙后,他們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到審美中去。為此,我要求學生在預習階段借助課下注釋讀準字音、讀通詞義,并且在新授課時先初讀課文,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后根據語言的表層意思了解詩歌大意。

2.走進由語言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感受意境

詩歌的美不僅在于優美的語言形式和豐富的語言表現力,更在于由語言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意境的本質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整體性。也就是說意境是通過作品的整合表現出來的。在欣賞意境時,不僅要抓住作品的字、詞、句等局部,更要善于從作品全局總體把握。因此,在教學中要找出局部間的聯系,把握詩歌脈絡。

(2)虛擬性。由于意境以情思想象為基點,作家描寫的物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心造之境”,有濃郁的感彩。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去想象詩的形象,把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在腦海里變成一個動態的畫面。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發他們對詩歌情感獨特的理解

詩歌的意義是豐富的,它本身包含了對它進行多種讀解的可能性。在詩歌教學中,應改變由教師單方面灌輸的方式,而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將自己的情緒投入到審美對象之中,從而理解詩歌的情感。

4.把朗誦作為鑒賞的手段,貫穿審美的各個環節

第9篇

技巧分析、語言品味,也是古詩詞閱讀的兩個重要考點。表達技巧包括比喻、借代、夸張、雙關、襯托、對比、反復等修辭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映襯烘托、以小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直抒胸臆等表現技巧。鑒賞詩詞的語言,包括準確理解有關詞語的意義,準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

【考點解讀】

此考點的命題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分析篇中妙筆。如2013年廣東省佛山市卷附加題第4題:“垂死病中驚坐起”中“驚坐起”是篇中妙筆,請簡要分析。

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詩句的表達效果。如2013年廣東省湛江市卷第15題: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三是對詩詞的寫作技巧進行鑒賞。如201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卷第15題:全詩寫人敘事,有時“潑墨如水”,有時“惜墨如金”,請結合節選部分的詩句分析這一手法。

四是對詩詞用詞的精妙進行賞析。如2013年貴州省安順市卷第12題:文中“千騎卷平岡”的“卷”字能否用“過”字替換?為什么?又如2013年湖北省隨州市卷第9題:古人寫詩注重煉字,請對詩中“斷”“復”二字作簡要賞析。

【解題指津】

首先鑒賞詩歌時應從鑒賞詩歌的語言入手,并通過語言來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形象所蘊含的精神內涵,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鑒賞詩歌語言要注意:一要疏通文意,理解關鍵詞語的深刻內涵;二要品味詩歌含蓄、平淡、絢麗、清新、簡潔、豪邁等風格。

其次,鑒賞詩歌還要注意詩歌表達方式的評析。詩歌的表達方式主要包括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及作用。在古詩詞中,記敘主要是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描寫是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征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抒情則主要指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議論則是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這四種表達方式在詩詞中往往并不單獨使用,而常常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此外,鑒賞詩歌還應從藝術手法的賞析入手。藝術手法的賞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賞析,二是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賞析。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景與情的關系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并能分析它們的藝術效果。對詩詞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的分析在中考中考查得比較多,我們在答題時首先要明確地指出其具體使用了何種手法,然后再聯系作品加以細致的分析。

【閱讀闖關】

1.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1)請從煉字的角度賞析頸聯中“悅”和“空”兩字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聯中“萬籟此俱寂”與“但余鐘磬音”是否矛盾?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蠶婦吟

〔南宋〕謝枋得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注]歌舞未曾歸。

【注】玉人:美人,此處指歌女。

(1)“起視蠶稠怕葉稀”,一個“怕”字寫出蠶婦怎樣的生活狀態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人將蠶婦和歌女放在一起寫,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1)本詩首句運用了疊詞“蒼蒼”“切切”,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描繪“月明蕎麥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這句詩蘊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

〔唐〕施肩吾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云行。

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

(1)這首詩寫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歌第三、四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從軍行

〔唐〕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請簡要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從哪兩個方面描繪了激烈悲壯的戰爭場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即事

〔北宋〕王安石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1)“鳴”“吠”兩詞在全詩寫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運用了什么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送李副使赴磧西①官軍

〔唐〕岑參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②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③,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④,送軍萬里西擊胡。

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釋】①磧(qì)西:安西都護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西南。③祁連城: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縣西南。④酒家壚(lú):酒家。

(1)詩歌首聯寫塞外酷熱難耐、人跡罕至的惡劣環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詩評說,此詩為送別詩中的“另類佳作”。你是否同意“另類”這種說法?請聯系學過的詩句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下面的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南宋〕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1)請簡要賞析本詞上片“破紙窗間自語”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詞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贈從弟

〔東漢〕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這是一首詠物詩,詩歌標題為“贈從弟”而內容卻寫“松”,請你簡要分析詩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分析詩歌頷聯中連用兩個“一何”,有何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金陵三遷有感①

〔南宋〕梁棟

憔悴城南短李紳②,多情烏帽染黃塵。

讀書不了平生事,閱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喚酒,西風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黃花老,明月園林是小春。

【注釋】①這首詩寫于南宋滅亡前夕,當時詩人因受讒言之累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屢遭貶官,有感而作。②李紳:中唐詩人,身材短小,秉性剛直,忠于朝廷。詩人在此處以李紳自比。

(1)詩中頸聯的“喚酒”“愁人”與首聯中的“憔悴”“多情”相呼應,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理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聯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試作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宴詞①

〔唐〕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注釋】①宴詞:寫于送別宴席上的詩。②畎:田間小溝。

(1)“悠悠”一詞極具表現力,請作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第三、四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詩詞專項閱讀訓練之

第10篇

一、要明確考綱要求,即考什么

1、鑒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要明確考題方向,即怎么考

2008—2011年全國新課程卷對“古代詩歌閱讀”部分的考查,題型相對穩定,兩個小問,均為主觀題;選材上看,以唐宋詩詞為主,特別是以唐宋詩占主導地位,但唐詩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宋詩有所上升,宋詞、元曲及明清詩比例略有提高。名家名篇有所下降,出于防備押題的需要,名家的非代表性作品和一般詩人的佳作有上升趨勢。考查點設置上看,是“一詩兩問”,重點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大多以單獨鑒賞的方式考查對詩歌的整體把握。

三、如何備考,即怎么應對考試

(一)注重平時的積累:應該了解詩詞的文體知識和文化常識,掌握一定的鑒賞術語,做好相關的知識儲備。進一步了解重要的詩人詩作,對詩歌背景和重點作家情況了解,都有助于解答習題。

(二)詩歌鑒賞題應試對策(強化四種意識)

(1)強化審題意識。題干一般包含著命題角度、閱讀范圍、答題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做題前一定要吃透題干要求。

(2)強化解題流程。古詩鑒賞的解答應該遵循這樣三個步驟:第一,反復體味,讀懂原詩。讀懂詩歌要注意“五看”:一看題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釋,四看詩句,五看題干。第二,看清要求,明確方向。第三,注意表達,規范作答。

(3)規范答題意識。掌握答題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

如“煉字”題的答題順序:解釋字義,將字放在句中翻譯詩句,說一下該字本身的好處(活用或修辭手法),再看一下該字在表達詩人思想情感和主題上的作用。在答題格式上,—般是先觀點,后理由;先概括,后具體。

(4)堅持答案組織的原則:緊扣詩句,細致深入。

第一種類型:分析形象類。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答題模式:四字詞概括圖景、氛圍+結合詩句具體描繪圖景+表達何種情感。

第二種類型:分析情感主旨型。常式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變式問: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答題模式: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么;②抒發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第三種類型:表達技巧類(著眼于全篇整體或局部)。常式問: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寫作手法?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寫作手法(技巧)、表現手法(廣義)、藝術技巧等是十分寬泛的概念。答題模式: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效果、作用(傳達了什么感情)。如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春日秦國懷古周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涇水縈紆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8.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答: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經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6分)

答:詩歌用了觸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涇水、春草、古碑、蒼山、殘陽、綠樹、黃沙等凄涼敗落的景物,表達了自己的懷古傷今之情。在情景處理上,用極富特征的荒涼景物抒發了對唐王朝國勢日衰的悲嘆。頸聯采用擬人,寫景細致入微。

第四種類型:語言、煉字類。常式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變式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答題模式:解釋字義,將字放在句中翻譯詩句,說一下該字本身的好處(活用或修辭手法),再看一下該字在表達詩人思想情感和主題上的作用。

特別注意下面的另一種不同題型——常式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著眼于全篇語言風格)變式問: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正確解答:四字詞整體概括+結合重點詩句分析。

示例:(2011年天津卷)14.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

驟雨宋·華岳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1)三、四句中“卷”“吼”兩個詞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簡析。

答:“怒濤頃刻卷沙灘”寫出了波濤洶涌,水勢迅猛變大的情景;“十萬軍聲吼鳴瀑”描寫了下雨時,響聲震天,好像瀑布發出的巨響;這里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卷”從視覺角度,寫出了驟雨來時的迅猛態勢;“吼”從聽覺角度,寫出驟雨聲勢之大,描寫生動形象。

第11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興趣;審美;情感

詩歌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的重點和難點,初中語文以古文詩歌為主,現代詩歌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本人主要以古漢語詩歌教學為主要探討對象。很多學生對于詩歌的認知都不夠全面,以為詩歌背誦下來就行,而教師大多也側重于學生的記憶。新的教育理念對詩歌教學提出新的要求,要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詩歌鑒賞能力,通過詩歌的學習達到對古人思想、情感的認同和感悟,從而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導向作用。但是當前詩歌教學還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無法實現教學的改革。本人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改善。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是開展其他教學方法的前提與基礎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大導師,但是當前初中學生普遍對于詩歌學習沒有興趣,有的學生是因為覺得老師講再多就是為了最后讓自己背誦,有的學生覺得詩歌語言不容易理解,還有的學生覺得詩歌學習很壓抑,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各種方面的原因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詩歌的學習興趣不高,整體氛圍比較沉悶,學生沒有積極性,只是按照教師的要求亦步亦趨。想要建立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詩歌本身內容精煉,學生不容易理解,語言的簡化導致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所以出現理解上的困難。教師進行詩歌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或者利用信息技術和PPT等教學設備,為學生呈現出生動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減小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從而建立對詩歌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詩經》中,這首古詩中存在很多生字,如“雎鳩”“窈窕”“寤寐”等,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更無法理解相應的文章主旨,教師如果借助圖片展示李白夢游的過程,就能幫助學生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第二,雖然不少教師注重改變灌輸式教學方式,但是詩歌教學往往換湯不換藥,一般教師都是先讓學生讀詩,然后教師根據文章注釋講解,遇到重點部分就讓學生自己翻譯,然后起來發言,其實這樣學生仍然是被動學習,并不是自己主動參與詩歌學習,而是按照教師的原定教學計劃進行學習,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壓抑,初中學生具有強烈的發展自己、表達自己的意愿,但是教師把時間都占用了,學生漸漸失去自主探究的能力,形成思維惰性,遇到詩歌學習就依賴教師,更不會形成較高的學習興趣。

第三,詩歌教學模式僵化,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情緒低沉,往往教師提一個問題,大家都低頭不回答。教師應該豐富詩歌教學的形式,為學生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興趣的建立是開展詩歌教學的必備條件,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特征和現實需求為中心,從而及時轉變教學策略,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審美是詩歌教學的必備能力

初中語文詩歌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比小學階段更加深入和系統,尤其唐宋時期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詩歌的語言、韻律、體裁、題材等豐富多樣,因此對于詩歌的審美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不少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在詩歌審美教學上不斷簡化,審美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嚴格依據考試的方向和題目進行,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嚴重束縛,無法真正進行詩歌審美的鑒賞。

第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詩歌的語言美,古代詩歌語言充滿詩意和哲理。例如學習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簡單的幾句話就把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古往今來的歷史滄桑感表達出來。想讓學習體會到這些最好辦法就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在慢讀中細細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第二,韻律美是詩歌迥異于其他文學體裁的長處,古代詩歌都是配樂歌唱的,表達詩人的內心情感與思緒。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散曲、詞曲等都有獨特的創作規律和要求,本人認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初步介紹詞牌名和平仄規律,讓學生懂得欣賞詩歌的韻律。

第三,詩歌的審美就是意境審美,詩歌的長處就是借助各種意象的融合創造出獨特的意境,渲染出一種氛圍,在這種背景下才能更好地領悟詩人的情感。意境的賞析要從意象入手,例如《天凈沙?秋思》中的各種景物組成一個昏暗、凄涼、孤獨的黃昏意境,由此襯托出游子身處異鄉的零落漂泊之感。意境審美可以借助視頻或者音樂等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氛圍的塑造,激發學生的相思情感,促進對詩歌的深入理解。總之,審美是一種高度的提升,需要學生和教師積極配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達到對詩歌整體的把握。

三、情感是詩歌教學中必須重視的一個環節

古代詩歌多是詩人有感而發,或者是關于自己人生理想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或者抒寫愛國情感的,如杜甫的《春望》,或者表現身世飄零的悲傷,或者表達對友人的思念等。詩人的情感真實而深刻,教師要充分挖掘詩歌豐富的情感內容,進而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第一,教師結合詩人獨特的人生經歷和詩歌的具體創作背景來激發學生對詩人的同情。例如講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一定要先使學生明確杜甫一生的漂泊、對國家的擔憂、對士人的關懷,激發學生內心的崇高情感,達到情感的升華。

第二,教師可以借助情境教學,讓學生分組進行現場表演詩歌的情景,情境教學真實而具有沖擊力,能有效帶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真實場面的激發與親身參與中體味詩人獨特的情懷。

第12篇

廖柳青

(瑞金市第三中學,江西  瑞金 342500)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典詩歌是培養學生文學趣味和文學素養的最佳媒介之一,但是不少學生認為它們只是需要背誦的內容,因而缺乏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甚至對其望而卻步。這就需要廣大語文教師探開展究古典詩歌教學的有效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古典詩歌的學習中,進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方法

古典詩歌具有語言含蓄精練、形式優美、韻律和諧,以及感情深沉熾熱等特點,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的極好材料。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當前的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指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歌的主旨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應當摒棄陳舊的教學古詩詞教學方法,不能一味地讓學生背誦,而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理性滲透,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古典詩歌的重要性。下面筆者就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高中語文古典詩歌的教學方法。

一、加強古典詩歌的誦讀

面對課業緊張的高中學習,高中生除了在語文課上接觸古典詩歌外,其余時間是很少去讀古詩詞的,因此對古典詩歌的“語感”比較欠缺,所以“誦讀”是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學習的“鑰匙”。古典詩歌教學的首要方法就是通讀。通過誦讀,學生可以理解詩意,感悟詩歌的情感,體味詩歌的語言美,進而領略到詩歌的意境美。好的誦讀,可以幫助學生解詩意、悟詩情,領略古典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是在實際的古典詩歌教學中,很多教師把誦讀作為了詩歌教學的必然環節,把誦讀當成了一種形式,而忽略了誦讀的實質和作用。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通過誦讀學生能品出古典詩歌的韻味,能解出其中的意思,所以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誦讀古詩詞,要引導學生注意誦讀的重音、節奏、停頓,掌握詩詞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要把教師范讀、聽讀、學生自讀相結合,還要讀出語感、讀出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誦讀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詩詞的內容和情感做大致的判斷和了解,這樣才能使誦讀更符合詩意和詩情。

二、通過詩眼把握古典詩歌的主旨

我國古代的文人十分注重錘詞煉句,講究一字傳神,因此有古典詩歌中有“詩眼”之說,所謂“詩眼”是指詩詞中最傳神精煉的一個字,一個詞或者一句話。 “詩眼”可以為揭示詩詞的主旨,使我們洞察全詩的思想感情。正確把握這些重點詞句,深入剖析,即可找到切入全篇的關鍵點。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落花時節”便寫盡落寞之情,與前兩句追憶往昔風光形成對比,寫出詩人嘆人生多蹇、哀世事滄桑之感。

當然不是所有的詩詞都有明顯的詩眼,我們可以把握其中的名句幫助學生理解詩情。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西北望,射天狼”句,就體現了詞人雖為“老夫”、不忘報國的凌云之志。再如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句,詩人思考身處亂世,前途堪憂,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

三、運用多媒體營造古典詩歌的意境

在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中通可有助于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古典詩歌是作者抒發自身情感,并借助語言文字構成一定的形象,營造出一種意境表達出來的形式。因此,古典詩歌非常注重形象描繪,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教師能通過多媒體的輔助,以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動畫或一段段生動直觀的視頻,為學生創設優美的詩境,那么古詩詞教學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前,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組清新的秋景山水畫,并用一首抒情樂曲做伴奏,這樣就能使學生感受到山中秋景的空靈和幽靜,并在心中形成了具體的畫面。多媒體調動了學生視聽兩方面的感知,調動了他們的情緒,并且營造出了相應的課堂氛圍,為順利開展教學奠定了基礎。此外,教師在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中可以按詩歌的內容、主題來確定各種不同的情感基調,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不同的動畫以適應不同的教學需求,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文化的魅力。

四、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改寫詩歌古典詩歌的意境深遠、形象鮮明、感情豐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是我國古典文化藝術中的精華。古典詩歌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語言高度凝練,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蘊,需要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經過豐富的想象,對詩文不加限制地改寫、描摹。改寫詩歌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再次走進詩歌,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領略詩歌的深邃意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具體的做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疏通詩歌的語言后,大致體會詩歌的情感主旨后,就讓學生開始改寫,一般四五百字就可以了。學生當堂寫完后,可以公開交流,特別是把寫得好的文章在班上朗讀,既起到示范的作用,又啟發和促進了其他同學的想象能力的產生。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鈴》時,筆者設計了一個改寫詩歌的環節。學生在改寫詩歌時注意到了詩詞的各種細節描寫,將環境描寫、場景描寫、心理描寫,以及作者和戀人分別時的神情、語言描寫得非常細膩,如把詩人別離后見到“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那種凄涼孤獨的情感通過文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總之,古典詩歌的學習既需要從大處著眼,整體把握感知,又要從細微之處去細細品味感悟。在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適應與新課標的要求,不斷革新創造,力爭將古典詩歌深厚的意蘊和博大的造詣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田珍糧.談古典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