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7:15: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傳統服飾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服飾制度;服色;服飾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33-2738(2012)06-0102-01
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古時代的“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到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服飾資源被統治階級所有,服飾文化也打上了歷史的烙印———階級性。以服裝作為區分貴賤、身份等級的工具并形成了相應的服飾制度。
一、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
衣食住行,是人類社會四大基本要素,人人不可缺少,而衣列首位,見其重要。中國服飾在古代世界,迥異別國,充分顯示了我國服飾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的文化傳統。七千年來中國服飾的演變大致可分為6 個階段。
(一)服飾的初步形成,其本完善時期:自神農、黃帝至西周,代表等級觀念的服飾制度已經初步形成。至夏商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時期;此時的服飾嚴格區分了天子與官僚,貴族與平民等等級差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模式,影響了自商周以來三千年封建社會的服飾文化。
(二)初步繁榮期:春秋戰國至漢末,春秋時期,諸侯坐大,禮崩樂壞。戰國之時,七國崛起,各自獨立。此時周氏衰微,諸侯并起,在學術上“百家爭鳴”,在服飾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服飾文化呈現出一派絢麗多彩的景象。
(三)興盛期: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魏晉南北朝以來,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服飾帶到這一地區。服飾文化出現了一種各民族之間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隨著前期思想、文化的又一次解放,民族大融合。隋唐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采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此時服飾達到鼎盛時期。
(四)繼續發展期:五代、宋、明,五代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做變化。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多次修改。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由于理學盛行,社會上層服飾趨于保守,下層卻保持活力,有廣泛長足發展,工藝水平不斷提高。
二、服飾要素之一——服色
色彩、質料和款式,是服飾的三要素。在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以服色作為區分社會成員身份尊卑、官吏品級高低為手段的服飾文化在我國歷史上曾影響深遠。
(一)服色制度的歷史沿革。
1.先秦時期。從奴隸社會開始,各王朝對顏色有著不同的偏好,從而影響著某一時期人們對服色的選著。這一時期關于使用服色的等級制度并沒有形成。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嚴格的禮制等級制度已無法形成,相關的服飾等級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到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無不影響著人們對服飾觀念的理解。但在此時等級思想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對服色的理解和選擇上。
2.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秦漢是封建社會的確立和成長時期,儒家思想取得了統治地位。受儒家思想影響,服飾制度中服色的制定有了初步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和民族的大遷徙促使胡漢交雜,南北交流,在著裝服色上各民族相互影響。這一時期,服飾制度隨政權的變化而變化,服色選擇范圍擴大,但以服色來區分身份、等級的服飾制度仍沒有得到確立。
3.隋唐時期。隋唐時期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伴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服飾制度進一步完善,服色制度得到了相應的確立。
隋朝統一中原以后,在其實行的服飾制度中,開始首次對服色使用有了明確的規定。至唐代,空前的政治經濟文化繁榮促進了服飾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在中國服飾制度史上,以服色來規定人身份等級的服色制度最終形成。
(二)服色的文化內涵。
從服色制度的歷史沿革來看,它和“五行說”及衍生出來的正色至尊觀念、封建社會中服飾制度反映等級制度的嚴格化是分不開的。
先秦至漢代,受五行觀念的影響,正色是人們對服色的選擇。“衣正色,裳間色”暗含了人們對服色的選擇觀念,“正色為尊”是人們對服色的選擇的思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頻繁的政權更迭淡化了“五德終始說”,受少數民族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服色選擇“正色”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
從服飾制度中服色制定的歷史沿革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的變化,服色中正色間顏色的尊卑地位思想的改變,反映了嚴格的等級觀念的思想留存在服色制度之中。在等級制度嚴格的封建社會里,禮儀性、等級性在服色制度中得到了一次展示。
三、服飾要素之二——服飾材質
衣料是服飾文化的重要物質基礎。中國的衣料,特別是在絲織品領域,曾長期獨占甚至領先于世界。春秋末年、戰國初年,中國已有細薄柔軟透明的絲質衣料,并且在這之前,中國的絲織物品種已經十分多樣了。
齊國的紈、魯國的縞、衛國的錦,都以其質優聞名于世。魏晉至唐朝,錦的品種、花樣繁復多變。這種衣料在不斷的向美觀、多樣的方向發展。到唐代,還出現一種新品種叫“撩綾”。織這種綾不但費力,而且也很費心。從宋元到明清,絲織品不斷擴大和優化品種,如北宋創造了緙絲,南宋出現了織錦緞,明代又錦上添花,出現了五彩繽紛的妝花緞。據《叢書集成》初編《天水冰山錄》說,明代妝花緞有十七個品種。《紅樓夢》第三回鳳姐出場是上身所穿“縷金百蝶穿花大紅云緞”,也是妝花緞的一種。此外,我國古代也充分利用野蠶絲。
我國古人對衣料的改良從來沒有停止過新的追求,質地要優良,要輕、薄、柔軟適體;性能要優異,做好集冬暖夏涼于一身,又要能防風防雨,又要能防火防水;外形要美觀,令人看了眼花繚亂……中國的服飾文化,就是這樣不斷發展過來并必將向著更加完美的明天開創新的境界。
四、服飾文化的意義
服飾,既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文明的產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飾,都既需要滿足人類調節體溫、保護身體的基本生理需求,又需要滿足人類彰顯社會地位,調節社會關系、尋求情感慰藉的精神需求。
作為文化載體,同樣表現并記錄著人類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具有文化的最高特征的“品格”。因為服飾是人類的物質創造品, 這一點等同于其他物質財富。但是, 服飾經人創造之后,不只是單獨存在, 即成為與人脫離或是相對存在的“物”。相反, 服飾必然要與人合為一體, 即構成服飾形象,才能真正存在于社會, 作用于社會。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具有器物文化性質,是人類物質勞動的成果,即物質文化的體現;另一方面,服飾又是人類精神生產的成果。人類在創造服飾的同時,又將他們的習俗、風尚、審美情趣乃至、觀念及其各種文化心態附麗其上,故服飾又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積淀。
參考文獻:
[1]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1。
[2]王維堤.中國服飾文化.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
[3]鴻宇.中國民俗文化——服飾. [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5。
[4]張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讀《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有感,[J]文化論苑,2008.8。
[5]文平.《淺析服飾文化的意義》,[J]大眾文藝,2010,4。
[6]趙慶偉.中國古代服色流變探討.湖北大學學報,1997.1。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內涵,審美意蘊,時尚服飾設計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f”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并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可以說,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于人類已不僅僅限于遮體御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夸張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制作者(裁縫)在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于“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內涵,審美意蘊,時尚服飾設計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f”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并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可以說,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于人類已不僅僅限于遮體御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夸張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制作者(裁縫)在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于“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屬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美的范疇,這一手法通常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達到啟發聯想、耐人回味之藝術效果,彰顯“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藝術境界。這類似于中國畫中的寫意手法,即不豺著于對事物的客觀再現,而強調欣賞某種朦朧的含蓄美,在虛實關系上偏重于對“虛”的張揚。引入到服飾文化的藝術創作中,就是設計者特別注重“不著跡象、超逸靈動”之美,不刻意追求數字上的精確性或純形式的客觀美感,而是崇尚用無窮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現情感。如用寬衣大袍、中規中矩的樣式或寫實與變體相結合的動物、幾何紋樣、花草枝、藤蔓紋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飾圖案來傳達一種與政治或倫理的關聯意向。
漢初之“袍”被作為禮服,一般多為大袖,袖口部分收緊縮小,緊窄部分為“祛”,袖身寬大部分為“袂”,所謂“張袂成蔭”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其畫像人物皆穿著寬敞的衣衫,衫領敞開,袒露胸懷,或赤足,或散發,無羈放蕩,張揚著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的人生品性,給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隨性自然的審美意境。中國傳統的女性服裝旗袍,是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完美結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結構適體、內外和諧,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是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在女裝舞臺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設計表面上不溫不火,實質上內涵豐富、意蘊幽遠,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質感和簡潔的造型表現出流暢明快的線條與和諧一體的氣韻,展示出東方女子溫柔、典雅之美。這種氣韻不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內心。穿上旗袍,既能襯托出東方女性優美的身段,又能顯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閑的生活節奏,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美,呈現出一種宛若自然生命律動的朦朧佳境。
三、中國服飾文化的承傳拓展
1.繼承:拓展傳統服飾文化的基礎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縱觀華夏服飾文明的發展史可知,“諧調”、“統一”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真諦。自中國服飾文化誕生伊始,就遵循著理物取暖與審美表現、標識顯示與象征表達、個性突出與喜慶吉祥相結合的制作原則,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服飾與社會、服飾與人群的和諧統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統一更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最珍貴的審美品質。比如,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標示突出文化”同主要應用于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等級尊卑、行業職別、年齡性別的標示和意念表達上,從原始部落首領與狩獵功臣的服飾標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標示,從文官武官的服飾標示到現代軍裝、職業裝、晚禮服的服飾標示等,均彰顯著其“標示突出文化”的審美底蘊。當然,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承載著傳統儒家中庸觀,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頗深;而20世紀中期的“綠色”服裝覆蓋全國,“軍干裝”及其灰色基調也使中國服飾呈現簡單劃一的窘況。然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占數千年發展主流的是“諧調”、“統一”的服飾文化,理應將之發揚光大,諸如以原色表現為主的大氣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圓滿統一并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社會、人群協調一致的完美原則,以民俗吉祥意象為特征的表現形式等,現代中國的服飾文化都應予以承傳拓展。
2.創新: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通
在當代中國,傳統服飾與時尚設計的審美融通對提高服裝的文化附加值、滿足時尚消費需求、締造民族特色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具有特殊意義。全球化時代的服裝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服裝設計師在服裝設計中都很注重對本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張揚本國服飾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國現代服裝設計整體上還存在著設計理念落后、創意不夠、沒能把傳統服飾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之中等問題;加之國外品牌紛紛涌入,國內又缺乏與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國的服裝設計在國內、國際競爭中均處于不利地位,嚴重影響了中國服裝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在借鑒傳統文化符號的基礎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之從表面符號的簡單借用提升到對服飾文化內涵的審美體認與表征陰,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發展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設計和諧融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
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的完美融通,實質就是一種在繼承傳統服飾文化基礎上的創新。這種創新首先須領會傳統文化,否則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即設計師要在精神文化層面上把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精神理念,將我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各種時尚理念、理論資源加以整合,把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創造性地融入現代服裝設計,豐富其文化蘊意,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對傳統元素符號化、表面化的簡單組合或圖解式、獵奇式的樣品展覽。好的服裝設計創意是設計師在把握了傳統服飾文化理念之后,結合時尚理念和設計原則,對傳統文化積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種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現買現賣、照貓畫虎。河南“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動中展示的服裝就非常具有文化價值。拜祖服裝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顏色迥異、面料粗樸,以金色緞帶鑲邊;紐扣的設計則采用盤扣樣式,其金屬材質與服裝面料及服裝的金邊質地形成細膩的對比;袖口翻邊采用緞織紋路,既有古樸特點又有現代的工藝形式。整個設計將傳統元素與時尚設計完美結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義,可謂形式與內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所以,當代中國的時尚服飾設計應該分析研究傳統服飾的配色及制作規律,理解、感悟傳統服飾文化的深厚、博大與凝重,并使之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來,加之挑花、刺繡、蠟染、扎染、手繪、編織、織花、抽紗等現代工藝,并結合時代流行趨勢與時代特征,將繼承傳統與探索創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創造出既有時代感又有民族神韻的服裝。
四、結語
關鍵詞:唐裝 唐代服裝 中式服裝 傳統服飾文化。
中國一直以”衣冠王國“美譽天下,”黃帝堯舜垂衣裳治天下,蓋取乾坤“早在易書上就有描述。從商代開始,漢人的服裝形式就確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中國古代服裝,直線剪裁,輕視服裝結構塑造,重視服裝本身的裝飾,男女裝的區別以式樣、色彩和裝飾來判斷。西方從十六世紀開始就以突出人體美、立體裁減的方式形成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體型性風格特征。經過歷史上幾次大的服飾變革,中國服裝在適應現代生活的軌跡里有了飛躍發展,繼20世紀50年代的”藍海洋“、60年代的”綠軍裝“、70年代的”綠灰藍三色蟲“、80年代的”百花齊放“、90年代的”國際迷狂“之后,進入二十一世紀,”唐裝“成為現代中式服裝在國際舞臺上的名片。
”唐裝“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服飾潮流中,引起國人的鐘愛,與其特有的中國服飾文化內涵密切相關,從構成服飾三要素———面料質地、結構造型、色彩構成人手,研究圖案裝飾特點,就能了解它的現代意義。
1.唐裝的服飾特征。
1.1面料以發光艷麗的絲質品為主。
唐裝以絲綢面料特有膚色區別與其他服裝。絲綢起源傳說中的黃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無疑是我國最早發明,通過古代的絲綢之路傳遍世界各地。現代科技為面料紡織技術克服了天然絲綢產量的限制,用人造絲緩解了絲綢市場的供需矛盾,保留了絲綢的外觀特點又克服了天然絲綢本身的性能上的缺憾,為唐裝提供了豐富的面料來源。
1.2結構造型上強調中式服裝的領型與布紐系結方式。
唐裝對傳統的款式結構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造。中式服裝:一是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連接,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分組成。但唐裝塑造人體的挺拔身姿很少連袖,改變傳統中式服裝不收腰的缺點,根據時代變化,裙子下擺放大,旗袍開襟降低,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需要。
1.3唐裝色彩以傳統的民族服色進行搭配。
唐裝色彩與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緊密相連,表現了中國色彩特點。我們的先民從自然現象中獲得了五種基本的色相———青、紅、黃、白、黑,進而以五色與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時間密切聯系加以附會,被中國古代視為五種”正色“,并賦予吉利祥瑞的寓意。中國傳統裝飾較多地使用正色,形成了艷麗濃烈豐富鮮明的色彩個性。如:青色為植物初生之色,象征著青春和生命;黑色在上古時代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后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黃為貴“的傳統觀念,歷代帝王以黃袍袈身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征,黃色也是中國最崇拜的神物”龍“的基本顏色,它代表中華民族的吉祥物,是神圣吉祥的化身。再則是紅既紫,紫氣東來,以紫代表富貴,紅色代表喜慶、表達快樂。無論是玫瑰紅、深紅、紫紅都有神秘而優雅的含義,表現沉穩及雍容,最具中國色彩的特性,也是唐裝的典型用色。
1.4唐裝注重圖案裝飾。
關鍵詞:經濟發展;海南黎族;服飾文化;傳承保護
海南黎族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傳承深遠的民族,在服飾文化方面有其獨到的特點。對海南黎族進行經濟開發,將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作為重要的賣點、熱點是必然趨勢。不過,考慮到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有必要在經濟活動中對黎族服飾文化進行保護。只有施行完善的服飾文化保護政策,才能確保黎族服飾文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會被其他文化所沖擊。
一、海南黎族服飾文化的特色
1.民族文化的代表性
海南黎族服飾文化是黎族特有的精神文化、習俗、傳統和藝術文化、藝術特色的集大成者,是民族文化的經典代表。透過黎族服飾文化的特征,就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特點。海南黎族服飾文化的重要載體就是黎族的織錦,它被評為“海南敦煌壁畫”,是古代的“歲貢極品”,這就足以看出這種織錦的品質高端,文化研究價值高,具有極強的保護價值。在現代經濟發展中,這種堪稱“皇家貢品”的民族藝術文化寶藏成為重要的發覺點之一。在某種意義上說,黎族服飾文化在織錦上體現的最為全面,海南黎族的文化在服飾文化上的體現最為全面。黎族服飾文化直接代表了黎族獨特藝術文化的最高水平。
2.民族服飾藝術的唯一性
海南黎族服飾文化與眾不同,具有極高的唯一性,是當今各民族之中保存最完善、藝術性最強、風俗特點最濃厚的一種藝術形式。黎族服飾文化的唯一性首先表現在制作工藝的唯一方面。黎族織錦是當今黎族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工藝,具有長遠的歷史發展底蘊,與本地的棉花種植量大、棉花質地優良、礦物質染料豐富、資源豐富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更是黎族特定的歷史發展環境和文化氛圍發展的必然結果。黎族服飾文化發展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在制造工藝上加入了藝術性的設計理念,融合了黎族的文化傳統、信仰、勞動環境和生活氛圍、情趣主張等重要內容;比如黎族服飾文化中的“龍被”,工藝先進、觀賞價值和工藝價值世所罕見。這幾個方面的表現,讓黎族服飾文化唯一性的特點格外突出。
3.過往文化傳統的延續性
黎族的歷史發展進程比較統一,文化傳播的脈絡較為明確,這使得黎族文化整體上表現較為明確和完整。以黎族服飾文化特點為例,它的發展過程,所涉及到的祭祀符號、家族標志、文化符號、傳宗接代、愛情信物等方方面面都有著比較系統的文化指向性。什么樣的符號代表什么樣的意義、什么樣的造型傳遞什么樣的感情、什么樣的圖案代表什么樣的意義都非常明確,且具有一定的歷史傳承特點,是一種在族內具有良好的延續性和系統架構的文化體系。從古至今,黎族的服飾文化傳統都保留的非常完整,很少受到外族的文化干擾,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至今黎族的服飾文化依然保留的很好,且一直在貫徹和落實,在老年一代向青少年一代的傳遞中甚少遺漏,文化傳承延續的特色非常鮮明。
二、現代經濟條件下黎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1.經濟和商業模式的引入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對黎族服飾文化進行開發是必然。引入適當的經濟政策和商業合作模式,在不損害黎族服飾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通過良好的經濟政策和商業模式為黎族服飾文化的崛起和商業化提供動力,這也是讓黎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成功轉型的關鍵。沒有現代經濟政策的支持,沒有恰當的商業模式支持,黎族服飾文化可能會遭到外來文化的破壞,可能無法在雜亂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獨立性,一旦黎族的服飾文化遭到損壞,想要重新彌補就會非常困難。要注意經濟政策傾斜的同時,加大對商業合作模式的管控力度,確保以正規的投資者、商業經營計劃和運作方案來開發黎族服飾文化,開發服飾產品的多元化,避免經濟開發和運作過程中出現不良現象。
2.專業文化傳承人才的培養
黎族的服飾文化本身在傳承過程中保護的很好。不過這只是在原來的歷史文化特征中進行傳承。一旦引入現代化的經濟制度和商業模式之后,傳統的文化保護策略可能就無法發揮作用。對此,相關部門、政府應該考慮引入專業的文化傳承培養人才,以對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充分了解,對黎族服飾文化的深入了解來參與到文化傳承保護中來。要制定詳盡的保護策略,對商業合作項目、經濟合作項目、方案以及未來的發展價值、意義、影響等各方面進行評估和審核,找到其中存在的風險制定彌補方案,切實做好經濟開發過程中的文化保護。
3.文獻資料的錄入和保存
傳統的黎族服飾文化在傳承方面主要依靠的是本族文字傳承和語言行動上的感染、言傳身教。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這樣的傳承方式略顯薄弱。可以考慮讓熟悉黎族語言文化的人士參與到文化傳承與開發中來,將黎族的服飾文化以文獻資料的形式記錄下來,開發成系統、全面、完善的文字內容,遞交給政府或相關部門作為檔案材料保管,確保文獻資料可以保存起來。這些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可以為經濟開發提供更直觀的參考,避免經濟行為發生不良的后果,破壞了原有的服飾文化氛圍。除了做基礎性的文獻資料整理之外,還可以考慮將這類資料進行整合,制作科研課題,提供學術研究,促進文化部門、研究人員對黎族服飾文化有更深刻的接觸,加快服飾文化的開發進程。
4.基于現有文化特色的創新和發展
為了讓黎族服飾文化能夠迎合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部門必須注意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大膽的創新應用。比如黎族的服飾種類、常用的圖案、在不同場合的圖案蘊含的意義等,進行現代化的加工和開發,通過服飾展覽、服飾設計、工藝研討會、旅游景點開發、農家住宿旅游等各種形式在黎族服飾文化中加入現代商業元素和經濟理念,用創新性的舉動推動黎族服飾文化的開發,為黎族服飾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壯大提供多元化的途徑和方式。現代社會,黎族服飾文化如果不順應時代進行改變和創新是無法滿足經濟開發需要的,在保留其特色和底蘊的前提下進行多元的嘗試,賦予黎族服飾文化新的生機和活力,對推動文化的傳承有重要意義。
三、總結
黎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現代社會面臨著很多困難,通過經濟開發的形式來賦予黎族服飾文化全新的生機與活力是重要內容。不過考慮到黎族服飾文化的唯一性、代表性,在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之前,做好文化保護研究非常重要。依托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參與,依托較為嚴格的合作方式審核和經濟政策的保護性傾斜,大膽開發多元性的商業合作模式,引入社會力量和投資者參與到黎族服飾文化的開發和創建中,這對于黎族服飾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有良好的推動作用。(作者單位:1.桂林理工大學;2. 桂林理工大學;海口經濟學院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熙蘭. 紅瑤紅色服飾文化考證與分析[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3)
[2]劉茜. 無字的教科書:苗族服飾文化的課程意義解讀[J].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4)
[3]許苗,錢家英. 論黎族婦女審美心理在其服飾圖案中的體現[J].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9(07)
摘要:近年來全球各地掀起學習漢語熱潮,古老而又神秘的東方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舌尖上的中國”細致又不失生動形象地介紹了中國美食,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不僅要滿足味蕾,視覺上也要大飽眼福。本文由中國傳統服飾的起源發展來描述美麗神奇的東方大國的多元的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起源與發展、漢服與唐裝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一、起源及發展
在有了人類的同時就有了衣服,在西方傳說中,從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后,用樹葉遮羞應該是最早的衣服了吧。衣服和食物擁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我們常說“衣食父母”。而我們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民族難以企及的輝煌文明。因此中國服飾文化有具有重要的地位,從某種程度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縮影。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不僅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體現著精神文明。在遠古時期,原始人用樹葉獸皮當做衣服遮蔽身體,主要是為了取暖或是區分性別的一種標志,這是物質層次的表現。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人類不再滿足于溫飽的追求。人的天性也包括追求美的欲望,因此服飾就有了裝飾作用。在等級社會中便成為了身份的象征。人類把社會地位等賦予于服飾中,于是便產生了服飾文化。中國服飾無論從材質、樣式在世界文明中都是別具一格的。由于我們的文明起源比較早,中國服飾文化也是很豐富燦爛的。據史書記載中國服飾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可見歷史之久。近代以前,中國社會一直存在著森嚴的等級性,這種等級性也理所當然的體現在服飾上。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顏色、材質、樣式和裝飾上。這些與中國的禮儀一起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首先在材質上,不同階級是有區別的。一方面,下層人民階級沒有能力購買含有絲綢等貴重材質的衣服,只能穿材質粗糙的低等衣服。另一方面法律規定下層人民階級不得穿絲織品,即使有承受能力。而對于上層貴族則奢靡華麗。在春秋戰國時期,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腰金佩玉,都是華麗麗的貴重。出土的漢墓中有名的金縷玉衣更是奢侈至極。在顏色方面,春秋戰國時期,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讀書人代表的諸子身穿青色。而在宋代則規定“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來區別不同層次的官員以及官民之間的差別。唐宋以來,龍袍和黃色就為皇室的專用服飾和顏色。自南北朝以來百官的公服則以紫色為貴。明朝時規定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清朝時,皇帝以賞賜黃馬褂為特別恩寵。在樣式方面,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松、下層社會的窄小;深衣袖子的長短和地位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在明朝,沒有官職的平民是不能使用烏紗帽的。受到誥封的官員的妻子和母親也有以花紋、裝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在裝飾上,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賦以人格象征。春秋戰國時,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因此不同的裝飾便有著不同的身份,龍則成為了皇帝的專屬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悠久的歷史中經歷了多次外族的入侵同時進行了多次民族大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外族被同化,同時漢族也充分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精髓,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中華民族,因此中國服飾文化具有融合性。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二、傳統服飾介紹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國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權的國家概念最早、最完備、最先進、最強大的王朝,漢人的稱謂由此而來。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漢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于世界的漢帝國為華夏兒女留下了永遠的自豪。今天,占據絕大多數的中國主體民族一漢族,就是以漢朝的名字命名的。博大精深、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漢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一直存在著,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征,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身影。可見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越南、蒙古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征。漢服的基本特點是交領,用繩帶系結,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補充。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中衣、大衣。從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通裁”制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普通勞動人民一般著上短衣,下長禱。漢服是通過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變化而來的,連裳或者深衣本來是公卿諸侯燕居的穿法,自漢朝以來作為第一禮裝。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于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一切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的吉服。
唐裝較為廣泛的理解是指清朝時中國人所著的服飾。其實唐裝叫做“清裝”更為合適,而“唐裝”這一詞來源于國外的“唐人街”,所以“唐裝”是海外中國人之裝,頗有國際化的意味。唐裝吸取了滿清服裝具有的款式和面料,同時采用了西式服裝立體式剪裁。由于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現代唐裝來源于清代滿族服飾,與古代唐朝服裝無任何關系。唐裝是清代滿族服飾的衍生品,它吸取了滿族傳統服飾的特點,使滿族馬褂重新登上了時尚舞臺。現有的唐裝已經進行了很多改良。比如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就等于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后,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中式服裝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已把裙擺做大了,便于活動。傳統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三、中國服飾體現的文化思想
中國古代服飾體現了人與物之間的審美。首先就是禮俗文化,禮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模式,這是以禮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滲透到中國人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各個領域,明清理學家們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命題,它要求人們以倫理之道觀照日常生活;又從日常生活體體會人倫事理,這是中華文明區別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色。其次,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儒、道兩大家都認可并采納的哲學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深遠的本質之源,把各種藝術品都看作整個大自然的產物,從綜合的,整體的觀點去看待工藝品的設計,服飾亦不例外。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工匠就已意識到,任何工藝設計的生產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為,而是在自然界這個大系統中各方面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對服裝而言,則指服裝的著裝季節,著裝環境及衣料的質地和剪裁手法,只有這四者和諧統一,才有精妙設計。最后,中國傳統服飾追求精神功能和大一統的觀念,注重強調表現人的精神,氣質,神韻之美。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屬于一元文化的范疇,具有大一統觀念。
在漢代西域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國內外學者用詳實的考古資料,展示了漢晉時期甚至更早些時候古代西域服飾流行風潮。一件件色彩斑斕、圖案精美的紡織物,恍如穿越了時光隧道,令當代人驚艷不已。原來,如今時髦女郎青睞的喇叭裙、百褶裙,在2000多年前就已流行。
百褶長裙流行塔里木盆地
在研討會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伊第利斯·阿不都熱蘇勒介紹了中法克里雅河流域考古成果,其中出土的紡織物色彩絢爛奪目。
考察結果顯示,2000多年前的圓沙人就能熟練地使用毛紡技術。令人驚嘆的是,他們不僅使用羊毛和駱駝毛,甚至還加工使用馬尾巴上的毛。
在色彩和圖案的選用上,也顯示了古代圓沙人豐富的想像力。從毛織物的顏色上看,有艷麗的紅色、黃色、藍色,還有紫色、黑色、白色和咖啡色,審美情趣非常高。而顏料多取自于大自然,有植物也有礦物,甚至還取自于昆蟲。專家們發現,這些織物中,平紋里有斜紋,斜紋里有平紋,說明當時人們的紡織技術已經非常嫻熟精湛。
更早的考古資料表明,距今3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域的人們,主要以動物皮和毛作為服裝原料。他們擅長紡織各色毛布,還用彩色顏料在毛布上繪染圖案,慣于用鳥禽羽毛作為服裝的配飾;衣裝款樣奇特,裝飾古樸,形成暖裘爛漫、毛布絢麗的服飾風格……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文瑛向中外學者介紹了戰國至漢晉時期塔里木盆地居民的服飾潮流。
李文瑛研究員通過多年研究認為,塔里木盆地居民服飾形態主要有3個地域風格:以山普拉墓地出土實物為代表的于闐漢晉風格服飾;以營盤、樓蘭墓葬出土實物為代表的樓蘭漢晉風格服飾;以尼雅墓葬出土實物為代表的精絕風格服飾。
漢晉時期,塔里木盆地居民出現了基本定型的服式,上衣大致有前開襟式和套頭式兩種基本結構,式樣多趨于寬大,褲裝多為合襠長褲,裙裝多為套式的筒裙和喇叭狀裙。
隨著絲綢之路貿易的繁盛,東西方紡織技術互相借鑒,西域的毛紡織業在這一時期日趨繁榮,而且隨著棉織物的推廣及中原絲織物的傳入,毛織物不再是塔里木盆地居民唯一的服飾面料,緙毛工藝此時日臻成熟,織物色彩豐富協調,紋樣表現細致入微,以山普拉出土的漢代緙毛織物最具代表性,圖案紋樣除幾何紋外,還有大量動物紋、植物紋。
除緙毛外,采用平紋緯重和雙層結構的精紡毛織物一罽(ji,四聲)是這一時期的毛織物的新品種,其中一些精品明顯是中亞西亞一帶的輸入品,服裝的樣式日益多樣化,并含有東西方以及本地的不同的服飾文化元素。
古代西域上衣款式多樣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王方在研討會上指出,新疆地區漢晉時期服裝實物發現很多,其式樣及質料均有強烈的地域特點,尤其是上衣的款式最為多樣而突出。
根據上衣的領式特點,有貫頭式、對襟式、交領式三大類。上衣的細部和裝飾考究,技藝精湛,有衣穗、系帶、絳帶、貼片等諸多繁復裝飾工藝,這也是新疆地區地域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方認為,漢晉時期的西域居民的上衣樣式基本延續了當地的服飾傳統,同時也受到了來自中原地區服飾文化的強烈沖擊,顯示出強烈的吸收與交融的服飾文化特點,剪裁方法及裝飾工藝都有了繼承和發展,形成了新的服飾文化特色。
而西域的服飾潮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交互影響著中原。2011年自治區博物館組織的古代西域服飾展顯示,“回鶻衣裝回鶻馬”,早在唐代,西域服飾就成了長安城里的流行趨勢。
自治區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阿麗婭·托拉哈孜指出,新疆地區得天獨厚的干燥的內陸氣候和生態環境,使得古墓葬、古遺址的紡織品保存相當完好。
關鍵詞:唐代;宮廷樂舞;藝術特征
華梅教授曾在《人類服飾文化學》中說道:“人在不拘一格地吸取外來文化精華的同時,并未完全摒棄己原有的傳統。這樣才使得唐代在各個領域中,形成了一種頗具異邦色彩但又不失本國情調的獨特的光芒四射的時代風格”。唐代樂舞伎服飾作為中國服飾中的一個分支,其不但能反映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時代特征,還能從中看到樂舞文化在唐展、興盛、衰落的過程。
隋朝統一中國之后,曾集中整理了魏晉以來盛行的清商樂以及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地區的各民族和外國的樂舞,制定了七部樂,后增為九部樂。唐初因襲隋制,并在九部樂基礎上制定了十部樂,自此《十部樂》形成。其中包括《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本文把《十部樂》分為三個部分來論述其服飾藝術特征,分別為唐代本土樂舞《燕樂》《清商樂》、“胡漢交融”的《西涼樂》、唐代四方民族樂。
1 唐代本土樂舞服飾的藝術特征
《燕樂》和《清商樂》兩部樂舞皆為唐代本土樂舞的范疇,《清商樂》是華夏民族傳統樂舞,有著“華夏正聲”的稱譽,同樣其服飾形制也是由傳統形制遺傳而又延伸出來。而《燕樂》是唐代新樂,是根據統治者的需求新制的樂舞部,因此《燕樂》部的服飾特征,加能體現出唐代樂舞服飾和世俗服飾的現狀。
《燕樂》服飾以袍服搭配F的組合形式,而《清商樂》則是上襦下裳的形制組成。但從這兩個樂部的服飾形制上的對比,就可以發現盡管兩者都屬于唐代本土樂舞,但其樂舞服飾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在《清商樂》樂工服飾上有著一定的爭議,通過文獻資料上查找記錄著其服飾形制為F褶搭配平巾幘的形象,但與唐代出土的壁畫和一些實物資料對比之后,發現唐代樂工并不都是著F褶服的樣式,而是服以與舞伎相呼應的襦裙樣式,在具體形制上與舞伎有著一定的區分。出現此現象,綜合當時的情況分析有以下因素:首先,樂舞的內容決定了其服飾的整體風格;其次,《燕樂》舞伎為男子,而《清商樂》舞伎為女子,所以在服飾搭配形制上不同;再者,《清商樂》是傳統樂舞的延續,其服飾是在延續之前服飾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唐代服飾風格,而《燕樂》是唐代新產生的新樂舞,其服飾風格與唐代當時的服飾風格一致。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時代,服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影響,其服飾形制上本來就不是傳統的華夏風格,而是多文化的合成體。《燕樂》與《清商樂》雖說都是大唐本土樂舞,但是其服飾形制卻不盡相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它們的服飾的基礎形制,都是唐代最普遍的世俗服飾樣式。總的來說,雖然兩樂部的服飾搭配形制各異,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唐代燕樂服飾文化的多元性特點。
2 “胡漢交融”的《西涼樂》樂舞服飾的藝術特征
“西涼”是漢魏以后,在甘肅西北部與東晉想對峙的一個漢族地方政權。在古代“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帶,先后有匈奴、鮮卑、氐、羯、羌等多個民族占據過這一地區。據“西涼”的地理位置、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西涼樂》的樂舞服飾在保留自己西涼地區的特色基礎上,其風格出現了兩種傾向:一是傾向中原地區的服飾風格;二是西涼地區的西域各民族服飾為體現的服飾風格。但是,《西涼樂》服飾記載的官方資料比較少見。舞蹈有《方舞》和《白舞》,但白舞的舞姿及服飾已遭損毀。
《西涼樂》的服飾由于其地理等因素,其服飾也順應了此風格。據考證《西涼樂》樂舞伎服飾的基本形制為上褶下F服的組成形式。《西涼樂》的樂伎和舞伎雖然都以F褶服為基本形制,但在其款式細節及配飾搭配上則有較大的區別。樂伎的服飾形制符合南北朝以來的F褶服與平巾幘相組合的形制,并通過考證確定其F服為大口F樣式。而舞伎的服飾區別于樂伎的服飾在于舞伎為女子,其F褶服為女款搭配樣式,具體體現在舞伎的頭飾是戴著玉釵的假鬢,通過與北朝的女子F褶服組合形制的對比,得出兩者都是頭戴假鬢。
由此看出,唐代《西涼樂》樂舞伎服飾不僅延續了北朝胡族F褶服的樣式,還結合了唐代漢人的服飾風格。比如義髻和五彩接袖的搭配,呈現出了胡漢交融的特點。大唐本土樂舞呈現出了特殊的服飾搭配形制,同時也充實了唐代樂舞服飾,讓樂舞服飾在大唐的歷史中彰顯奇光異彩。
3 四方民族樂服飾藝術特征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社會動蕩、政權多變等因素致使民族大遷移,民族文化在這種大環境下相互吸收與融合,因此各民族的樂舞文化也同樣得到了融合。隨著隋朝統一,樂舞文化也得到了整編制定了“七部樂”,到唐代太宗時期組成完整的“十部樂”。四方民族樂舞文化中,其中有五部為西戎胡樂,分別是《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還有兩部為東夷及南蠻《天竺樂》。十部樂是宮廷樂舞,用于國家燕饗,我們可以看出四方民族樂在唐代占有相當重要的地置。
四方民族樂都非大唐本土樂舞,其服飾形制都是源于其本國服飾形制,然后經過融合后形成了新的風格。可將四方民族樂從地域上分為西戎、東夷、南蠻三地樂舞來分析。據考證,西戎五胡樂部的服裝面料和色彩與鄰國具有相似性,服裝的面料色彩會相通。同時發現無論是西戎五胡樂,還是東夷高麗樂及南蠻天竺樂,它們的舞伎和樂伎的服飾色彩都是具有共性的,分別為緋色和黃色。再進一步的對比可以發現,不僅是服裝色彩具有統一性,其他服飾要素也具有統一性。有以下幾點:首先,在款式上,舞伎都是以F奴搭配襖服、靴子,裙襦配F,袈裟搭配行纏的樣式,樂伎分別為皂絲布頭巾搭配袍服及F或者襦F,大袖襦配大口F的樣式;其次,服飾面料上,以薄厚絲、棉布、等為主,服飾紋飾主要有聯珠動物紋樣、豹點紋山云、團花紋等。綜上可以發現,各樂部的服飾差異取決于各樂部的風格差異,同一樂部下,舞伎的服飾比樂伎的服飾更具有代表性。
4 結語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語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文化交流,但音樂和舞蹈是沒有國界的,只要懂得欣賞,就可以融入其文化中。唐代的樂舞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而造就這鼎盛繁華的現象,也是因為有外來樂舞文化的融入。外來文化成功的融入大唐,并產生了大量不同款式、不同風格、不同穿著方式的服飾,為唐代服飾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關也維.唐代音樂史[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 楊詠.古長安唐墓壁畫中樂舞伎服飾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學位論文.
關鍵詞:寬衣文化;服裝;中西方;比較
當代世界以西方的窄衣文化為主流,即以塑造人體美為核心的西方服飾文化體系。但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是西方服飾形態在早年是與東方相近的寬衣文化,無論是古埃及的丘尼克,還是希臘的基同,抑或是古羅馬的托伽都是西方寬衣文化的代表。但同樣是寬衣文化,與中國相比,無論在內容上、形式上,還是觀念上、效果上都充滿各種異同點。
1 穿著內容
中國古代服飾主要分為上衣下裳的衣裳制度以及上衣下褲的F褶制度。從商朝起,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采用上下兩段的形制,即上著衣下穿裳。發展到周朝服裝的袖子日益發展變大,形成大袖,衣袂飄飄就源于此。到了春秋戰國,這時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聯系在一起,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后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秦漢時期深衣也一直大為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由于長年戰亂以及胡漢融合等因素的影響衣裳制度逐漸發展為F褶制度,即著裝為上衣下褲,但這個時候的褲子為寬松肥大的縛褲。服裝發展使唐宋服裝品類逐漸增多,袍、襦、襖、短褐、[衫等服裝相繼出現。但總體而言,無論外形怎樣變化,中國服裝始終有一個總體的特點,即:以直線裁剪為中心,造就了一種自然的、平面化的服裝形態。
西方的寬衣服飾文化主要是指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古代文明的服裝文化,其經典即古希臘、古羅馬的服飾文化。這可以說是西方的“古典”文化,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礎。這種服裝文化可以被認為是“一塊布的藝術”。例如,希臘服飾從著裝形態上大體可分為基同和西瑪純兩類。基同是希臘人的基本服飾,分為多利亞式與愛奧尼亞式兩種,男女都可以穿。其中,多利亞式基同較豪放,富有動感。愛奧尼亞式較為寧靜、內斂。希瑪純則是一種男女皆穿的包纏形長外衣,為一塊極大的長方形毛織物,先搭左肩和左臂,從背后繞經右肩再搭到左肩背后,衣角綴有金屬等小重物,使衣料賦予下垂感。這種服飾穿脫方便,伸縮自由,既可拉起蓋在頭上防風,脫下來又可以當鋪蓋。后來這種服飾演變成了羅馬人的基本服飾――托伽。它是一段呈半圓形,長約6米,最寬處約有1.8米的羊毛制品,兼具披肩、飾帶、圍裙作用的服裝。托伽是羅馬公民的身份象征,且只有男子可以穿著,女子只可以穿斯托拉。
2 穿著形式
中國的寬衣文明與西方的寬衣文明有一顯著特點是一致的,即兩者服裝都是半成型類的,都需要以人體為依托才能體現出服裝的造型,成型程度較低。且都能充分保持布料原貌,結構十分單純,是“非構筑式的”。但兩者的區別也是很顯著的,最大的區別在于穿脫形式上:中國古代的服裝都是前穿前脫的前開式服裝,而西方的服裝多是套頭式與披掛式兩大類。
中國的衣服自古以來就以上衣下裳為特征,前開前合,多用帶子固定衣服,穿脫方便;無論是早期的襦裙,還是后來出現的袍衫、褙子、比甲等都是前開式服裝,無一例外。春秋時雖出現了上下連屬的“深衣”,是包纏式穿法,但它依然是門襟在前。套頭式服裝在中國服裝史上基本不太常見,披掛式衣服在中國出現較晚,大約是隨著佛教一起從印度傳來的,到現在沒有出現。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出現較晚,披掛式的服裝隨宗教傳播進入中國,但也局限于僧人的袈裟。
而西方的寬服則主要是貫頭式與披掛式兩種,形式多樣。多用飾針或扣子固定衣服,形成一套較為復雜的穿著技巧。在西方,貫頭式服裝十分發達,并一直延續傳承。從古埃及的“丘尼克”(Tunic),到古羅馬的“丘尼卡”(Tunica)和拜占庭的“達爾瑪提卡”(Dalmatica),再到中世紀的“布里奧”(Bliaut),以及后來的各種“羅布”(Robe),幾乎都是貫頭式的。現代女裝中非常發達的一個品種――連衣裙,也以貫頭式為多,或者說最正統的連衣裙還是貫頭式的。現在人們穿的前開的西式襯衣,早期也是以貫頭式先出現的,到了19世紀才變為前開式。
再者就是披掛式服裝,希臘的希瑪純、羅馬的托伽皆是如此。
3 穿著觀念
中西方服裝的穿著觀念是與中西方兩大哲學體系息息相關的,一虛一實,一靜一動。中國人追求秩序意境,西方人則崇尚自然現實。二者體現在服裝上,盡管都是寬衣文化,所表現的重點卻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的古代哲學非常注重秩序感,所以服裝的首要功能就是區分人的階級,以適應統治者的需求,王公貴族、士農工商一目了然。再者中國人追求意境美,這種意境說的是人對于美好事物的遐想。中國的服裝喜歡把人體包得嚴嚴實實,無限地將人的性別特征弱化,以期達到一種隱隱綽綽、意味無窮的感受。所以,無論是寬袍大袖的袍衫,還是婉約纖細的褙子,穿著之后給人留下的感受皆不是人體本身所帶來的,而是服裝所賦予人的。
而西方的著裝觀念就與中國相左,古希臘人的著裝觀念是:人是著裝的主體,衣服必須附著人體而存在,人的形體和活動決定著服裝的造型和穿著方式。因此,服裝僅是勾勒出人體的基本體型絕不緊裹軀體。因此,服裝以人體為美,是半開放式的服飾,包裹或都是為了體現強調人體美。以優雅懸垂的線條來體現自然形體,以人體的有型塑造布料的無形。這種理念也反應在繪畫雕塑等別的藝術領域,創作對象皆是有著健美體魄的人體。希臘有句格言:“認識你自己。”而認識自身恰恰是從能夠正視自己的肉體開始的。
4 穿著效果
由于中西方寬衣文化的著裝理念完全不同,導致中西方對服裝美感的追求方向也不同,也就造成了服裝穿著效果的巨大差異。中國服裝追求平面化的裝飾,而西方服裝則追求結構上的變化,前者以面料華美,服裝層疊為美,后者以結構多變,堆積褶皺為美。
中國的服裝較為平面化、秩序化,所以服裝裝飾的重點也就主要集中在服裝的面料上,刺繡、織錦都是在對面料進行平面化的裝飾,具體表現如:續任鉤邊,秦漢時期將深衣的衣襟加長,對其衣襟邊緣進行包邊刺繡等華麗裝飾,然后進行纏繞以顯露出層層疊疊的裝飾效果。衣袂翩翩,則是指古人將衣袖的下弧做成大片的圓弧狀,行動起來衣袖當風,風度翩翩。而華帶飛,則是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對女裝的裝飾新形式,就是在衣裙的下擺處加上若干個三角狀布料,走起路來飄飄然然。
而在西方,追求服裝美感的具體手段在于對面料的結構形式、穿著方式進行改變,讓面料形成褶皺,富于垂感,并會在衣角加上重物以增強服裝的垂墜感,加強面料的這種特性。從古埃及的丘尼克、達爾馬提卡,到古希臘的希頓、希瑪純,再到古羅馬的“托加”(Toga),這一直是在對穿著面料不斷加長加大,越來越追求這種褶皺垂墜效果的過程。這些用一塊布披掛在身上的衣服,在這條道路上發展到極致,也就形成了區別于中國傳統服裝形態和著裝方式的一種獨特類型。
綜上所述,西方的“寬衣”與中國的“寬衣”,無論在形式上、內容上,還是在觀念上、效果上都不可相提并論。盡管在個別方面有所相似,但在后來漫長的歲月中,由于不同文化、不同哲學理念的影響,中西方寬衣文化在追求美感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終于發展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一直在追求意境的道路上前行,發展出了諸多不同的服裝款式。而后者則在追求人體美感的道路上最終發展成了后來影響全世界的窄衣服裝文化體系。
關鍵詞:冠帽;符號語義;過度儀式
1.引 言
德國學者阿諾德范蓋內普在人類學理論中提出的概念“過渡儀式”,它指人從一種社會角色地位通過生物性事件進入另一種社會角色和地位,因此他總結出出生、成年、婚嫁及喪葬等儀式,研究其符號意義。而在人被整合到社會這個儀式過程中冠帽作為服飾文化的一部分,成為“過渡儀式”中最重要的載體和角色轉換最直接的視覺性非語言符號系統。
在這每種“過度儀式”中獨有的服飾套件里,冠帽不再是不可或缺的物質需求,而是極其重要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禮儀習俗,出于禮儀的需要,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倫理常規。
2.“過度儀式”中具有符號屬性的冠帽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有一套完整的服飾制度,要求符合社會規范和社會習俗,在人際禮儀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中國“禮”占主流的人文體系。
2.1成人禮
服飾中的帽子在古代作為頭衣,通稱為“冠”,在上古服飾文明里,就是古人表達身份地位或象征禮儀的裝束,冠與今天的帽子有一定的差別,冠更多的作用是束發與裝飾。在中國傳統禮儀中,漢族孩童十二歲要“總角”,二十歲左右舉行鄭重的冠禮儀式,這一行為活動中最重要的物質表達形式就是“冠”,在古時冠小只能戴住發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兩側插入固定,所以成人禮也可稱“冠禮”“笄禮,”廣義的冠禮包括了與戴冠相關的禮儀和笄禮,貴族的成人禮要“淄布冠”,致“冠辭”,經過成人禮的稱為“冠士”“冠子”“冠者”,而沒身份的庶人則裹巾稱之為“幘”。
成人禮不只是一個生理過程,更是一個社會過程,經過冠禮,有了一種新的身份的認定,被當做成人來行使社會權利,履行社會義務,冠禮是成人之資,未行冠禮“不可制人也”,《禮記冠義日》曰“冠者,禮之始者”,冠禮成了獲得社會身份認同的符號,是成人的象征。傳播學認為信息表現為符號,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質載體,冠禮中的“冠”就是這樣的一個文化象征符號,冠從一個物質形式,一個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到后來的成人儀式,再到它在以禮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精神內涵,人們通過這個符號來認同和獲得作為成人該擁有的人生權利和義務,“冠”成為了成人的象征符號。
2.2婚禮
2.21鳳冠
鳳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多種祥瑞動物的集合體,是一種瑞鳥,是吉祥、高貴的象征。以鳳凰作為裝飾是權力的象征,在漢代以前,形成以鳳簪、鳳冠為主的鳳凰裝飾風格,宋代以后,才正式將鳳冠納入禮服,但鳳冠一直是權利的象征,有“非賜不能服”的嚴格等級要求,是只有高貴的皇后與妃嬪在隨皇上祭祀或朝會時的裝束,皇后在接受冊封或者重要性活動的時候也戴鳳冠,皇后與不同等級的妃嬪在鳳冠的形制上也有嚴格的區分,普通命婦所戴的鳳冠只能用花簪、珠翠裝飾,不能用鳳凰。但鳳冠依然逐漸在民間的婚禮習俗中占主導地位,究其原因一是一些達官貴人或富賈商人為了顯耀自己的地位和
財富,也會為自己的妻子和母親置辦各種各樣的鳳冠,慢慢得到了默許;其二是在中國古傳統禮儀中,在祭祀、婚姻、喪葬等大禮中可攝勝,不屬于僭越的行為,于是慢慢的演變中,漸入民間,直到南方資本主義的萌芽,鳳冠逐漸在民間大行其道,成為女子婚禮服飾中最重要的象征性的裝束,是最華貴最喜慶的盛裝。
2.22蓋頭
盛世的唐朝物質豐富,國家強大,與外族交往密切,對外來文化采取包容開放的態度,其中服飾文化也在保持自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的服飾,不斷推陳出新,冪籬便是起源于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唐代是婦女出行時遮蔽臉容的首服,冪籬的帽群長可障身,后漸短稱帷帽,帷帽的四周也漸漸的考究的用珠翠裝飾,華麗無比。到了宋代,冪籬的遺跡便是“蓋頭”的出現,在形制上,比冪籬小,可直接蓋在頭上,也可將其系于冠上,遮顏擋風,在婚禮上也以此蒙面,多由新郎挑開蓋頭,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近代。各地習俗不同揭蓋頭者也稍有差異,蓋頭的叫法也有多種,巾、障面、羞巾、面紅、紅冪、戴頭帕、蒙頭紅字等,形制、顏色、裝飾手法也各不相同,有麒麟送子、鴛鴦戲水、龍鳳牡丹、彩蕙等的裝飾。
鳳冠與蓋頭在婚禮中具有角色象征性意義,是以前身份的結束,新身份的到來,打開新娘全面的社會生活符號的象征,除了物質功能,它的文化意義賦予了其不朽的生命力,功能使用符號演變成一種功能性識別符號,受到遵行。
2.3喪葬禮
中國素來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中國古代,禮是一種社會思想,禮是決定人倫關系,制定仁義道德的規范。在為親者去世而改變服飾來表達某種禁忌和悼念的的文化中也形成了一套嚴謹的、系統的喪禮制度,這是在中國出于“禮”的宗法制度里產生的特有的文化現象。
其中喪服制度的主要內容是“親親”“長長”“貴貴”的觀念,來表示宗族親疏的血緣關系以及社會政治等級。周代服飾制度里,吉禮應穿15升以上的(升是指紡織品經線的密度)細紡織品所制的吉服,喪禮只能穿15升以下的粗紡織品所制的兇服。在五服制度里,冠所用的粗紡織品因血緣的親疏而有所差異,“五服斬衰三年冠六升、齊衰三年冠七升、齊衰三月冠八升、大功九月冠十升、小功五月冠十升、緦麻三月冠同十五升抽其半”,這里,服飾作為一種物質載體,經過符號的轉化,可以將自己與已故之人的親疏的信息通過冠帽的形式表達出來,將主觀的情感需求與客觀的服裝符號表現出來,也有自我約束和禁忌的作用,通過服裝來實現互動的關系。
除此之外,清代俗稱“小帽子”的便帽有“結子”,一般用紅色絲線所制,有喪的時候則用黑色或者白色;民族學中排灣人,卑南人婦女用挑織的頭巾蓋頭作為喪服,也有徑約20公分的喪笠等。這些冠帽都是禮儀性的精神指向,是親疏遠近象征性符號的表達,受到人們的遵行,通過視覺經驗和視覺聯想表達出這一符號所負載的信息。
3.結語
在重大的人生禮儀中,冠帽作為服飾文化的一部分,使用功能減弱,表征功能不斷增強,通過冠帽這一符號負載了與外界相交流的精神內容信息。(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羅微 古代漢族女性服飾文化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學,2003.
哈薩克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少數名族之一,根據史料記載,哈薩克族與古代的烏孫、月氏、塞種、突厥、克烈等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新疆的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里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人長期逐草而牧,信仰伊斯蘭教,形成燦爛而悠久的草原文化和濃郁的名族
習俗。
新疆哈薩克族服飾文化概述
哈薩克族多生活在山區、戈壁和高寒地區,因而服飾也都帶有較濃的高寒草原游牧生活的特征。哈薩克人服飾選材多用動物皮毛制成,使用較多的是狐貍皮、貂皮和羊皮,其特點是寬大、厚實。[1]牧民放牧的流動性極大,生存氣候多變的環境中,穿著表現出極強的御寒性。哈薩克族名族服飾除了發揮遮體護身的作用之外,其關鍵還在于講究服飾的審美情趣,以及在不同場合、不同時期的穿著具有不同的特色,還反映了這個名族的等級分化和藝術氣息,并隨著哈薩克人民的生活變遷,逐步的變化和發展。
在歲月的歷史長河中,哈薩克族人締造了豐富多彩的名族文化和文化藝術。哈薩克人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服飾,在名族服飾藝術中也具備鮮明的藝術特點。由于他們的服飾都與所生活的環境、、圖案、圖騰意識、生活方式習慣有關,因此在服飾的款式、圖案搭配與造型以及色彩搭配方面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哈薩克族名族服飾特征
1.帽冠
公元前7-4世紀,哈薩克族的先民―游牧在中亞一帶的塞人,就以戴尖頂帽聞名,被稱為戴尖頂帽的塞種人。清代《皇清職貢圖》記述:“頭目等戴紅白方高頂皮邊帽;婦人辮發雙重,聘珠環;其先名男婦,則多為氈帽。”[2]
由于地域環境和氣候溫差,帽冠呈現不同類型。阿勒泰地區牧民,冬天戴尖頂四棱形狐貍皮帽,皮帽兩側有護耳扇,帽后沿垂下,帽冠呈三葉形狀。講究的牧民用紫紅、黃、墨綠等色調的綢緞做面。高大、厚實、絨毛柔和、外形美貌的帽冠,既能抵御風寒又能保護頸脖。三葉型皮帽,成為一種標記與符號,一看就知道這是哈薩克人健朗的雄姿、身影。伊犁地區的哈薩克人,在夏季戴以細白毛制成的氈帽。帽檐上,四周鑲黑邊,帽頂呈方形,遠遠望去,潔白耀眼,引人注目。
哈薩克族婦女婚前帶平頂繡花帽和布或水瀨皮做的圓帽子,帽繡花,頂部插有鷹的羽毛,象征勇敢、堅定。他們必在帽上帶巾,頭巾分為三角形和方塊形兩種。女孩子出嫁時候戴“沙吾克烈”(紅色尖頂)帽,插羽毛。婚后一年,換戴方巾,第一個孩子出生后,改戴繡有花紋的套頭巾。套頭巾花紋以年齡而定,三四十歲以下色彩艷麗,中年婦女色彩淡雅,老年婦女只戴白色套頭巾。
2.服裝
哈薩克族男子的衣服,大多用牲畜的毛皮制成。他們穿著的皮大衣,不僅寬大厚實且具有耐穿的的功能。皮大衣款式多為合領、對襟、長度過膝、下擺不開衩、無扣,袖長過指、以蓋住腳踝為限。此款式與新疆出土的交領衣相似。
皮大衣白板朝外,毛朝里,不裝布面,腰束寬皮帶,服帶生活小物件,適應放牧需要。如果出門走親訪友,則穿富有名族特色的,帶有裝飾韻味的皮大衣。皮大衣款式別致新穎,用經過選擇的黑羔皮褂,大衣面多是解釋的黑條絨布,講究的也用綢緞鋪面。皮袍裝,表現牧民們的雄渾、奔放、粗獷的性格和審美觀。
哈薩克男子的襯衣多用白布或其他布料做成,襯衣的領子一般為直翻領,年輕的男子的衣領上刺繡著五顏六色的的圖案。夏天,男子喜歡在襯衣外面穿上棉坎肩或者皮坎肩,并扎上腰帶,佩戴上小刀。單上衣一般用條絨布制,富有人家用毛料縫制。[3]
哈薩克族婦女都愛穿連衣裙,姑娘和愛穿袖子繡花的,下擺帶有多褶的連衣裙,裙子的顏色多為紅、綠和淡藍色大花的。居住在高原牧區的居民,日照強烈,服飾顏色以濃艷明麗為主。婦女們穿著紅艷艷的連衣裙,外罩繡花邊的坎肩,胸前綴飾彩色扣、銀飾等裝飾品,色彩相宜,艷而不俗。走親探友或喜慶的節日,則套上一件過膝的坎肩,胸前綴飾寶石、金、銀飾片,金光閃閃耀眼
多姿。
3.鞋、靴
哈薩克族人穿靴,制作與眾不同。選擇比較優質的羊皮等獸皮。穿長筒高腰皮靴,靴尖翹起,不僅防寒保暖,還減少草原牧區行走時候的阻力,騎馬時不易磨壞皮肉;質地優良的皮靴,穿上能涉水不透;風雪或大雨磅礴時,穿上高統鑲皮邊、皮底的皮靴,既能防潮又保暖。不同樣式的鞋靴,是牧民們為戰勝高寒地帶的惡劣氣候,在漫長的草原生活實踐中創造,留下了洗禮環境對服飾穿著的
投影。
4.配飾
腰束革帶,是傳統的名族習俗。《夢溪筆談》中記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勒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馳射,短衣長勒皆便于涉草。”現代的哈薩克族牧民雖未佩戴蹀躞帶,但與腰帶緊束也有某些聯系。現在的腰帶,裝飾精致,不僅在皮革上扎花,還鑲金銀片飾,編制成不同的紋樣,既實用又是一件閃光奪目的裝飾品。
哈薩克服飾文化闡釋
“文化”(Culture)這個詞語在古代拉丁語中是“Cultral”,意為“農夫、種植”的意思,是說文化就像農夫種植莊稼那樣慢慢的耕耘慢慢的收獲,它充分說明了文化的持久性。文化一旦發生,它就持久地沉淀入一個名族和種族群體的血液之中,毫無疑問,文化是人類社會中那些最長久最沉默最無聲最細微的東西,它大范圍的表達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濃縮了一個個時代的社會精華。[3]
1.哈薩克族服飾文化與地域、經濟文化特征
新疆哈薩克族人生活在廣袤的戈壁與天山高寒地區,衣服的取材直接受到了經濟生活的的影響。生活的環境周圍生長的動植物就是他們制作服飾時候可取的原材料。天山牧場生長了許多樹木以及各種奇花異草的,為哈薩克族獨特的服飾顏色和圖案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生產發展十分落后,衣服的材料基本上位就地取材。常年的游牧狩獵,其部分衣服、褲、帽襪的材料來源于成群的牛羊、野生動物的皮毛與骨骼,這些材料成為了服裝、首飾首選的材料。服裝的顏色款式圖案按照放牧與騎射生活的需要制作,具有濃郁的自然氣息。至今羊毛、牦牛毛、駱駝毛在哈薩族人生活中應用廣泛。哈薩克族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了惡劣環境,就近取材,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尋找出了保暖御寒又經濟實用的各種各樣的服裝材料,形成了哈薩克族服飾一大突出特色,一直沿用到今天。地域環境對服飾的色彩的影響也持續到現在。哈薩克族生活的地區大多四季分明,陽光明媚,形成了他們衣著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樣式寬松等
特點。
2.哈薩克族服飾文化與、禁忌
哈薩克族曾經信仰過原始宗教、佛教、薩滿教、景教,后來又信奉伊斯蘭教。宗教對哈薩克族服飾有重要的影響。
在哈薩克族名族起源傳說流傳著一個關于白天餓的傳說。至今仍十分崇敬白天鵝,白天鵝生活在高山湖泊,潔白無瑕,質樸高雅,哈薩克族一直把它作為心靈最美的象征。白色作為圣潔、潔白的象征,在哈薩克族服飾生活中占極大的比重。在他們的生活習俗中,白色是十分普遍和喜歡的顏色。婦女戴白色的頭巾,白色的繡花裙子,住白色的氈房等等。[4]
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之一,自然崇拜在哈薩克族中依然有不少的遺留。現在他們還崇拜天地、日月、水火和其他自然現象的習俗。哈薩克人崇尚喜愛藍色,在屬于他們的名族意識中,藍色的天空是神圣的,世間的一切都是蒼天賜予,一切的生產生活活動都是有蒼天的庇佑。因此,哈薩克人意識中藍色象征永恒與
崇高。
薩滿教形成于原始生活后期,是原始宗教的晚期形式。薩滿教崇拜火神,認為火神不僅會賜予幸福和財富,還可以鎮壓邪惡。在哈薩克族人最傳統的婚禮上紅色是重要的顏色。美麗的新娘要穿上紅色的衣服,現在收外來文化的影響,在婚禮上開始著白色的婚紗,但是婚禮上還是要披紅色的頭巾。
牧民們對色彩的選擇具有一定的寓意。綠色象征草原,白色象征乳汁、羊群,紅色象征陽光,黃色象征生存的大地。他們熱愛這片土地,對色彩的偏愛,內蘊著對生命的禮贊。
哈薩克族人在后來信奉伊斯蘭教,在《古蘭經》圣訓里描述道:“伊本.阿拔斯傳述,穆圣說:所有的畫像者,均進火獄,他所畫的每幅畫像,都有了生命,在火獄里折磨他。有志于繪畫的人,可畫植物、山水及無生命的景物。”所以在伊斯蘭教的影響下,哈薩克族服飾圖案中大多以植物紋樣為主,而且很少有帶眼睛的圖案。即使是鳥紋飾圖案都演化為了圖形,由于圖案紋飾越來越形式化抽象化,以幾何抽象的蜷曲紋為表達形式,所以鳥紋樣圖案就象征帝王作為神不在死去的觀念。
3.哈薩克族服飾文化與社會角色
哈薩克族服飾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文化的體現,更是歷史、政治、經濟、思想、的諸多因素的產物。傳統的服飾,采用特殊的款式、面料,其鮮艷的色彩、民間紋樣、手工技藝,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除了具有御寒保暖、遮羞、裝飾等基本功能外,還代表一定的歷史時期的文化形態,反應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觀念的變化,展示每一個地區哈薩克族人的生活和精神文化狀態,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文明程度。通過服飾可以透視出哈薩克族在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
結語
哈薩克族服飾是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的無字文化,其特征和價值及其負載的大量歷史文化信息,還等待著繼續去了解與認識。服飾作為文化的載體,對哈薩克族文化有重大影響和研究價值。在保護與傳承服飾文化時,還可以作為可運用的資源,成為一筆筆重大的
財富。
參考文獻:
[1] 李肖冰.名族服飾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8
[2] 祁春英。中國少數名族服飾文化藝術研究.[M]名族出版社;2012.9
[3] 賈合甫?米爾扎汗.哈薩克族.[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4] 王光新.圖騰崇拜對中國哈薩克族名族服飾藝術的影響.裝飾,2007年第11期
指導老師:烏云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關鍵詞:傳統服飾元素;服裝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J0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3-101-1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社會已經進入全面西化階段,服裝業也受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當前已是西方服裝占據絕對優勢,很多服裝設計師為了獲得關注或認可,一味進行西方服裝設計,完全拋開了我國所流傳下來的傳統服飾文化,這不僅僅影響人們的著裝、審美,還影響著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服飾的關注逐漸增多,但很少有成功的設計師將傳統服飾與現代服裝真正結合起來。須知,服裝的背后是文化的醞釀,這些服裝設計師都忽略了文化,他們所設計的衣服僅僅只是在舞臺上有一定的視覺效果,卻不能成為潮流真正的走入人們的生活,歸根到底,就是文化的缺失。那什么是我國傳統服飾的元素?又該怎樣將這些元素使用在現代服裝的設計中呢?
一、 中國傳統服飾元素特點
中國傳統服飾,不僅僅是近年來相對多見的旗袍、馬褂,古老的中國傳統服飾基本指的是“漢服”,主要是由于漢族在中國的人口最多、歷史最為悠久,漢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主要背景和主導思想,經歷了從夏、商、周直到明朝的幾千年長期演變而形成的一系列服飾的總稱。中國傳統服飾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又有著始終不變的系統性和傳承性,即:形制上屬于封閉、寬松式,如上衣下裳、深衣、襦裙,都是以肩為支點往下覆蓋全身,完全不同于西式服裝借衣服表現人體美感;色彩和諧,面料柔潤,服飾表面紋飾的象征意義極為重要,裝飾華美而繁復。這都是受中國古代長期流行的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而形成和完善的。
古人說生活四件事“衣食住行”,將服飾排在首位充分體現了古人對服飾的重視。我國的傳統服飾在中國傳統文化及審美的影響下,含蓄保守、遵規守矩,線條流暢、造型簡潔,通過服飾的款式、圖紋及色彩,表現穿衣者的身份、地位乃至風度。
傳統服飾的基本特點在于它是平面的、二維的,造型寬松,上下聯屬。幾千年來,無論是漢服、唐裙還是滿族的旗袍馬褂,都符合這種造型原則,通過衣著的平面遮蓋人體的立體,從根本上說是為了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另外還有不得不提的傳統服飾的色彩特點。中國傳統服飾的色彩是由道家五行文化衍伸出的五色體系,為固定寬松的衣著邊緣,采用大面積的衣身色彩,而且注重顏色本身色度而忽視光源對色彩的影響。古代時衣著的色彩還被賦予了嚴格的象征作用,有些甚至還影響至今,如黃色、大紅色等就分別代表了高貴和權富。另外還有寓意豐富的裝飾圖案,通過象征、比擬、諧音等方式,形成了我國獨一無二的傳統服飾。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服飾無論從造型、工藝還是裝飾、著色上都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通過平面化來試圖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就是中國傳統服飾的最大特點。
二、 傳統服飾元素應用原則
中國傳統服飾經過了漫長的演變和發展,形成了最適合人體穿著的服裝特點,比如款式寬松、面料舒適環保、制作工藝充滿人性等,而這些恰恰又是現代人生活最渴求的。現代服裝設計師們想將傳統服飾元素應用在現代服裝中,僅僅模仿是不夠的,必須要從文化根源理解,通過領悟中國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將這些元素應用到現代時尚設計中才是正途。
例如中國道家思想講究“天人合一”,信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真理,因此服飾造型也是崇尚自然,追求“無形之形”;中國儒家思想講究“禮”,教導百姓恪守禮儀,因此又推動傳統服飾追求含蓄、穩重,重視內在美。現代設計中就應該結合這些特點,力求設計出體現優雅、端莊、大方、瀟灑、平和、樸實、寬松、舒適、和諧的服裝。
具體來說,首先是服飾的造型。中國傳統服飾的造型多用直線剪裁,以衣片相連,腰身收緊而下擺增大,使得造型簡潔,飄逸流暢。這可以根據現代人生活的需要,依照傳統服飾的造型特點進行創新型的設計。
另外,就是模仿傳統服飾的色彩、面料的使用及圖案、工藝的細節。傳統服飾色彩講究多彩而斑斕,面料追求柔軟舒適,圖案寓意吉祥美好等,通過現代審美將時尚元素與這些傳統元素相融,將色彩、面料、圖案等恰到好處的使用在現代服裝上,從而更加適合現代人的生活。
三、 總結
服裝是文化的體現,如今正是我國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時機,因此傳統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顯的十分必要而且合乎潮流。作為一名優秀的服裝設計師,不僅僅是把各種元素拼湊起來,而是要通過理解服飾元素背后的文化內涵,才能做到將各種元素完美、和諧相融。服裝設計是一門藝術,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可能真正實現藝術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雅麗. 現代服裝藝術設計中傳統服飾元素的運用[J]. 大眾文藝(理論),2008,(12).
[2]朱和平,汪靜. 試論民族服飾元素在品牌服裝設計中的運用――以“YEEOM(怡嗡)”品牌為例[J]. 美術大觀,2013,(12).
[3]劉水,張露. 傳統服飾文化元素在制服設計中的運用[J]. 藝術百家,2011,(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