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藥學的基礎

中藥學的基礎

時間:2023-07-13 17:23: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藥學的基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藥學的基礎

第1篇

關鍵詞:臨床中藥學 探討分析 學科體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18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334-01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臨床中藥學已經逐漸發展為比較獨立的一門學科。但是,業界對臨床中藥學的存在形態、研究領域及內容和學科屬性等問題的認識普遍不統一,這顯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所以,堅持醫藥結合的思想是建設、發展臨床中藥學的重要內容。

1 關于臨床中藥學的屬性、任務與特點

1.1 屬性。臨床中藥學是一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及其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中藥臨床應用的學科,是將中醫學與中藥學相結合的應用學科,是介于廣義的藥物學和中醫治療學之間的新的邊緣學科,是中藥學下的分支學科。

1.2 任務。臨床中藥學的核心任務是研究和保證中藥的合理、有效的臨床應用。

該學科的研究重點就是要將過去傳統的藥學以“藥”為重點的思想轉向“藥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新思想;簡單的理解,就是要以病人為對象,在確保藥品質量的前提下,保證安全及合理、有效地用藥。

1.3 特點。從學科比較學的角度看,臨床中藥學主要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3.1 臨床中藥學基本上是以滿足中醫臨床用藥的需求為目的,進一步根據其需求和用藥規律,開展中藥學的相關研究;然后再以中藥學的研究成果指導和確保中醫臨床用藥的優化和安全。

1.3.2 從兩個角度出發。臨床中藥學的研究主要是從兩個角度出發:中醫臨床用藥的角度和中藥研究的角度。但不論以何為起點進行研究,都應該大力開展、完成“三大結合”的工作,最終實現“老藥新用,普藥特用,提高用藥安全”的主要目標。

1.3.3 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要實現臨床中藥學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必須保證所有的研究工作都要根據中醫藥學發展的基本要求,體現陰陽五行、動態平衡的基本內涵,注重臟腑經絡的病證方藥對應、生理病理和以臨床療效為檢驗標準的有機結合。

1.3.4 具有新興邊緣學科的優勢。臨床中藥學既是一門藥學,也是一門醫院;更是一門介于中醫治療學與廣義藥物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所以它有一般學科所不具有的重大優勢。

2 關于臨床中藥學的基礎、主要研究領域、內容與存在形態

2.1 基礎。在中醫藥學的起源階段,“藥食同源”、“醫藥同源”,藥事實踐與醫事實踐都是密不可分的?!皩W術基礎在臨床,學科生命在療效”是中醫藥學的基本理念。中藥學和中醫學的基礎知識,是指導中藥的研究與應用的理論基礎;并且中醫各臨床學科是中藥學發揮作用與實現其價值的主要陣地。

2.2 主要研究領域。

2.2.1 文獻理論研究配伍關系、傳統藥性及其禁忌等。

2.2.2 臨床用藥研究臨床各科不同病證的治療用藥方法與規律等。

2.2.3 實驗分析研究機制分析、成分分析、療效分析,即藥理藥效研究等。

2.3 主要研究內容及方向。

2.3.1 開展臨床中藥學工作的前提是結合臨床研究中藥理論中藥理論的研究。通過結合對中藥理論的臨床研究,來揭示例如中藥性味歸經等學說理論的作用機制及物質基礎。

2.3.2 為了篩選固定有效藥方作為新藥和開發藥物研究的基礎,要臨床來觀察藥方的療效,新藥開發、臨床用藥的研究的一、二期臨床研究工作等,一定以臨床中藥學的體系與方法作為指導和支撐。

2.3.3 注意用藥禁忌、精研復方配伍、復方配伍是中藥普遍的應用形式。

2.3.4 核實研究品系質量藥品、同名異物的優劣真偽,是臨床有無效用的關鍵。

2.3.5 分析熬制藥物的用量、權衡用量輕重是確保藥效的重要步驟。

2.4 存在形式。在研究機構、醫院、研究室、生產廠家的調劑室、質控室等單位和部門、實驗室,都有臨床中藥學的工作存在,因而需要大量相應的工作人員。

3 關于臨床中藥學的發展方向與途徑

3.1 多學科全面研究、協作互補、全方面發展的臨床中藥學的發展,需要依靠中醫臨床各學科的發展,也需要依靠中藥其他基礎學科和分支學科如藥化、藥理、制劑等的發展,更要依靠當代新科技手段的幫助與應用。

3.2 中醫學與中藥學結合進行中醫臨床實踐,可以更好地保證合理用藥、提高療效、保證安全服務。中藥學科的建設,應始終注意與中醫臨床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依靠中醫學基本理論的指導,提高水平和療效,服務于臨床的實際需要。

3.3 臨床中藥學是以傳統中醫藥學為主體的現代學科。由此可見,該學科的發展,必須堅持現代研究與傳統研究相結合,以堅持傳統的中醫藥學主體為基礎,更好更多地使用現代研究方法與手段,深入發展對傳統中藥學的領悟,從而發展現代化層面的臨床中藥學。

3.4 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結合使臨床的實驗微觀研究與宏觀療效觀察研究能夠更好地相互互補、促進。只有依靠和堅持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結合,才能實現“優化量效老、藥新用,常藥特用”,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科價值。

3.5 培養復合型人才多學科相互補、傳統研究與現代研究相結合、中醫學與中藥學相結合、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相結合的發展途徑,成為復合型人才,并懂醫善藥的。

4 關于臨床中藥學的學科體系及其與中藥學其他學科的關系

4.1 臨床中藥學的學科體系結構。

4.1.1 學科學術體系。以臨床“合理、科學、安全用藥”為目標,以單味中藥或復方中藥(方劑)的各系統主要以病證用藥規律、藥理藥效及其應用要點為研究核心,以實驗研究與臨床結合為主要的手段。

4.1.2 學科的工作體系包括研究機構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學術思想體系三個方面。

4.2 臨床中藥學與中藥學其他學科的關系。

4.2.1 基礎。生藥學、藥理學、藥物化學等方劑學和基礎學科。

第2篇

1抓住專業特點,精心選用教材

教材既是教師教學的藍本,也是學生的學習材料,因此,應充分體現學生的“學”,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年齡特點、學習規律和閱讀心理,全面系統地運用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和閱讀心理學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編者的教學經驗。根據以上條件,我們對比了多家出版社出版的高職高?!吨兴帉W》教材,最終選擇了全國高職高專藥品類專業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實用中藥》,此教材有以下特點:①2009年6月出版發行,內容有一定的時效性。②以中藥的功能應用為主線進行課程設計,主要介紹中藥生產、經營人員必備的中藥知識,密切結合專業實際和崗位實際,突出了實用性和針對性,注意知識的應用和技能的培養,突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和中醫藥的行業特點。③各章均先列出學習目標,正文后附學習小結和目標檢測,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目標、方法及檢測學習效果;部分藥物增加課堂互動、知識鏈接與知識拓展模塊,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拓寬知識面。④書末附有針對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的《教學大綱》供教學參考。

2圍繞崗位需要,制定課程標準

我們圍繞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就業面向以及主要崗位群制定《中藥學》教學目的和課程目標,根據中藥生產崗位和中藥營銷崗位的實際需要以及中藥購銷員、中藥藥劑員的考核內容制定了課程標準,突出中藥制藥的職業性,強調就業崗位的能力培養,課程標準詳實具體,內容包括課程總體介紹、主要內容、教學目的、課程目標以及每一章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要求及復習思考題等。課程標準是授課教師集體備課、制定授課計劃的主要參照依據,不僅規范了教師教學,而且做到不同班級同一課程的教學水平差別不大,體現了教學的公平性。

3精心設計課程,突出重點難點高職高專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畢業生主要在中藥制藥公司、連鎖藥店、醫院藥房及醫藥公司等單位就業,從事的工作對《中藥學》的教學內容有了新要求,我們根據中藥制藥行業發展和職業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結合本專業培養目標,按照“知識夠用,能說會干”的原則,對《中藥學》教學內容和過程進行精心設計,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中藥學》與《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藥用植物學》等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存在較多的重復,因此對中藥的來源、產地、采收加工、鑒定等內容只作為簡單了解或自學,重點闡述每一味中藥功用分類的方法、性味歸經、功效、主治應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尤其強調中藥的性味歸經、功用鑒別與主治應用,教學內容既有針對性、又有實用性,突出重點難點。通過課堂互動、拓展知識、目標檢測,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由于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在校的后續課程不開設臨床各科,在教學中融入一些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辨證施治,增加學生對臨床疾病的認識。這樣設計《中藥學》課程的優點在于:內容更符合高職高專層次教學的培養目標;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

4溫習中醫基礎,幫助理解掌握

《中藥學》理論知識干澀枯燥,但它上聯中醫基礎,下聯中醫臨床,這一橋梁學科的特點包含著中醫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把握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是學好《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因此,在教學中不斷溫習中醫基礎理論的內容,可以使中醫藥知識前后銜接,融匯貫通《。中藥學》總論包含中藥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是《中藥學》課程的精華所在,蘊藏著中藥學幾千年發展的文化內涵,在講授時更要重視聯系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知識講清、講透,并結合中藥學的發展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崗敬業的專業意識教育。在講授每一味中藥的功效和應用時,也要聯系中醫基礎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學會藥物性味與歸經的結合,避免死記硬背。

5善于歸納小結,不忘目標檢測

《中藥學》理論知識多,實用性強,藥材種類繁多,且同一章節講授的中藥在功用等方面存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情況,教師講起來感覺繁瑣,學生聽起來感覺混淆難記。中藥學的各論章節按功用分類,應對每個章節中藥的共性加以歸納,以減輕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效果。例如:祛風濕散寒藥這一章節共有十幾種中藥,其共性為味多辛(能發散)苦(能燥濕)、性溫(能散寒)、主入肝脾經(肝主筋、脾主肉),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舒筋通絡等作用,用于風寒濕痺證的治療。先講清本章節中藥的共性,然后列出每一種具體中藥的特點和其它功效,這樣本章節的內容也就基本掌握了。如祛風濕藥,除基本共性外,獨活性善下行,尤宜于下半身的肌肉關節疼痛,且能解表;川烏辛熱散寒力強,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痺證且能散寒止痛;蘄蛇性善走竄,尤宜于風濕頑痹且能止癢止痙等。每一章節學習結束后,應及時進行目標檢測,了解教學和學習效果。

6采用直觀教學,重視實踐拓展

在《中藥學》教學中,增強教學的直觀性非常重要,應適時在課堂教學中展示中藥實物和飲片標本,或利用多媒體課件,聲形并俱,學生可直觀了解中藥的性狀、顏色、表面特征、斷面特征,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與學習效果。我校有占地13畝的藥苑和1000平方米的中藥標本館,有各類藥用植物700余種,中藥材和中藥飲片標本2000余種,占全國統編《中藥學》教材收載品種的80%。我們充分利用實驗課和課余時間,讓學生在中藥標本館和藥用植物園等處仔細觀察和辨認,對常用中藥的形態和飲片有一個初步了解。我們還將中醫基礎學和中藥學的技能要求融為一體,適當進行病案分析訓練,讓學生根據給出的診斷依據和治療方案,進行辨證用藥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第3篇

【關鍵詞】中藥學 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243-01

課程建設是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環節,關系到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結構的科學理解和準確把握,直接影響到中藥學專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結構,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面對高等教育的轉型變革,為使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滿足行業對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形成特色鮮明、質量突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中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多層次修改與補充,希望能夠為加強中藥學課程體系建設,提升中藥學專業教學質量提供一些啟示。

1.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

《本科中藥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出,中藥學專業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的,具備中藥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職業素質、創新創業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的畢業生。

我院中藥學專業以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中藥學人才為根本任務,根據社會對中藥人才的需求,修訂了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2+1+1”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明確了“培養系統掌握中醫藥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性,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在中藥開發、生產、檢驗、流通、使用與管理等領域從事中藥新藥研究、中藥制劑生產、質量控制與評價、臨床藥學服務、醫藥營銷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毙碌娜瞬排囵B方案將人才培養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執行統一的教學進程,第二階段實現專業方向分化,第三階段學生開展專業實踐與畢業實習。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突出學生個性與創新能力、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目的,遵循了人才成長規律,體現了現代中藥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發展要求。

與此同時,我院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2013起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充分體現中醫藥院校師生“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學生依興趣方向選擇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圍繞中藥提取、制劑生產、新藥開發、中藥分析、市場營銷等學科方向進行相應的理論、實踐學習,拉近了師生距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2.課程體系的調整與改進

課程設置是指學校選定的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我院中藥學專業的原課程設置結構不夠合理,實踐學時偏少,課程門類缺乏系統性,難以滿足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既不利于開拓學生知識面和保證中藥學專業教學質量,也不利于發揮我院中藥學專業教育對地方中藥產業的引領作用。因此,我們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對中藥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與改進。課程體系調整與改進主要包括:

2.1“2+1+1”分段式培養

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及人才需求的變化,我院在2013年修訂了中藥學專業本科課程計劃,對中藥學專業學生實施“2+1+1”分段式培養,課程模式為:“2”:第一階段為一、二年級,執行基于基礎課程的學進程。為滿足“厚基礎”的培養目標,基礎課程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組成。“1”:第二階段為三年級,實現專業方向分化式教學,分為中藥制劑與檢驗、臨床中藥、藥品營銷三個方向?!?”:第三階段為四年級,進行專業實踐與實習。新的課程計劃作為“2+1+1”分段式培養模式的課程載體,旨在培養能從事相關工作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2.2 學科交叉

近年來,多學科交叉融合迅猛發展。為適應新形勢,我院制訂專門的政策促進其他學科與中藥學的交叉與滲透。以中藥學主干學科為基礎,整合學科力量,打造優勢學科,鼓勵學科間的多方位交叉與融合。如中藥藥物分析學、中藥資源開發、市場營銷學、藥膳學、制藥工程學等,這些新興學科近幾年來發展很快,體現了現代中藥學的特色。

學校為提升中藥學專業學生綜合素養,采用學分制,鼓勵學生攻讀雙學位、輔修第二專業,培養具有多重知識結構的復合型人才,提高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

3.革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在以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針對中藥學課程體系的教學內容與特色,采用PBL等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強調學生的課程參與度與自主學習性。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能動性,為構建學生創新性思維打下基礎。

通過近年來的中藥學課程體系建設,我院在中藥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亦面臨著許多問題。我們將繼續大力改革,扎實推進中藥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建設,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本科中藥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S]. 2015, 07.

[2]顏紅, 楊晶, 夏新華,等. 中藥專業“2+1+1”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4, 12(24):80-82.

[3]劉海波, 沈晶.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堂教學方法[J]. 計算機教育, 2014(13).

作者簡介:

第4篇

[關鍵詞] 中藥學;課外實踐教學;標本觀察教學;教學經驗

[中圖分類號] G632.47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8(b)-0150-03

Explore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of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Geng WU Qinggua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s on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ies and served as a bridge of contact for other disciplin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subjects of pharma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students are equipped with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They should not only use ordinary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our university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and specimen observation methods for good teaching results. This course provides more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to reference.

[Key words]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Specimen observati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xperience

中藥學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中藥來源、產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規律等知識的一門學科,起著溝通中醫基礎和各專業課的橋梁作用,是中醫藥各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本課程是中醫藥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中藥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的性能,應用理論知識及技能,為學習方劑學及中醫藥各專業課奠定基礎。課程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傉撝饕ㄖ兴帉W的發展、中藥的性能理論、中藥的配伍及用藥禁忌理論等知識;各論主要內容為各類藥物的性能特點、功效主治、配伍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筆者通過對我校多年的“中藥學”課程教材方法進行總結,就“中藥學”實踐教學法作一些探討和分析。

1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課程特點

中藥學課程自1956年第一批中醫院校成立之初,即是中醫本科教育的主干課程之一,現為我校的全校性基礎課。其前身為“中藥方劑學”,其后分化為“中藥學”與“方劑學”。

近年來,在“中藥學”全體教師努力下,在教材建設、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有了顯著成績,并形成了鮮明的特色。1998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課程,2007年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本校中藥學教研室在2011年被評為優秀教研室,同年本教研室教師團隊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團隊。

1.1 傳統知識與現代研究有機結合

我?!爸兴帉W”教學方法獨具特色,不僅重視傳統的理論知識講解,同時將理論知識與現代研究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既突出中藥傳統理論知識的講解,又重視現代藥理、毒理、化學等多學科知識的滲透。將傳統知識與現代研究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既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又啟迪了學生的思維。讓同學們在接受課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開拓視野,了解到現代的研究進展,更易于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研究相結合。

1.2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我?!爸兴帉W”課程的理論知識講解注重將知識點和吸引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相結合,主要途徑則是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藥物的實物標本和彩色圖片(包括原植物和藥材飲片),讓同學們可以從視覺上認識到中藥形狀特點,讓課堂講授更具趣味性,同時同學們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理論知識。對中藥材也有更具體的認識。

除了課堂實物標本和圖標教學外,我?!爸兴帉W”教學還開展野外采藥認藥和藥圃、藥館見習等實踐教學,這種實踐教學法既增強學生對中藥材的感性認識,又可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同學們通過課堂學習知識后在課外實踐學習藥材,增進了對于課本知識的鞏固,學習效果也更好。

第5篇

為了培養優秀的中醫藥人才,為了提高中藥學的教學效果,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功效”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供同仁探討。

1.功效與中醫基礎理論的對應教學法

在講授《中藥學》課程之初,我們都會去強調“什么是中藥”。

中藥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使用的藥物,脫離了中醫基礎理論,就非我們所講之中藥。中醫基礎理論中有風、寒、暑、濕、燥、火六之邪,中藥學的功效就對應地有祛風、散寒、解暑、化濕、潤燥、瀉火;中醫基礎理論中有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綱,中藥的功效就對應的有解表、溫里、散寒、清熱、補虛、瀉實、滋陰、壯陽。[1]

將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與中藥學的功效緊密的聯系起來,既有利于學生對于藥物的理解,又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功效而未能達到活學活用、服務臨床的宗旨。如麻黃功效“發汗解表”,發汗力強,善治無汗之風寒表實證。因患者以寒邪襲表為主,寒主收引,故無汗。桂枝功效“發汗解肌”,善治有汗之風寒表虛證,雖稱為風寒表虛證,實則并非虛證,而為實證。患者以風邪襲表為主,風性開泄,腠理疏松,故有汗。兩藥功效同為“發汗”,主治證卻有所不同,如不詳細聯系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學生勢必容易誤解或混淆應用。

2.藥性、功效、應用的推理教學法

中藥藥性和功效之間有較強的關聯性。如具有寒涼藥性的中藥多具有清熱的功效,具有溫熱藥性的中藥多具有溫通祛寒的功效。因此,由中藥的寒涼性可以推導出清熱功效,由溫熱藥性又可推導出溫通祛寒功效。又如,從五味角度講,具有辛味作用的藥物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功效。因此,由中藥的性味可以推導出相應的功效。

功效對應應用則貫穿于中藥學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如麻黃三大功效對應三大應用。麻黃發汗解表之功效,對應風寒感冒之應用;宣肺平喘之功效對應實證喘咳證之應用。[2]

通過藥性、功效、應用的推導過程,可使難記的中藥學變成了可以通過邏輯推導的知識,而邏輯推導反過來又使學生因為找到了學習的規律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有章可循。

3.重視中藥經典古籍,拓展教材功效

《中藥學》教材的編寫來源于中藥經典古籍,但由于學時等因素的限制,教材內容無法全面詳實。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教師應適當拓展教材中未載入而經典中所記載的功效。如桔梗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為“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主驚恐悸氣”。在一些著名的方劑中也載入此藥,如治療心痛的“活血逐瘀湯”,治療泄瀉的“參苓白術散”,治療心悸的“天王補心丹”等。[3]而教材中對于這些功效并沒有記載,《方劑學》中對于桔梗在此三方中的解釋多為“舟楫之官”,“載藥上行”,過于籠統。因此回歸經典,對于中藥潛在功效的挖掘和應用更有意義。

4.重視功效名詞的層次分析

很多中藥功效的名詞存在層次性,因此,在教授時不能只談籠統的功效,要進一步分化,講解具體的功效內容。

如“收斂固澀”這一功效就是籠統的,一定要將其具體化,分解為斂汗、止瀉、固精、縮尿、止帶、止咳、止血,不同收斂固澀藥物的具體功效是有所不同的,如龍骨、牡蠣的收斂固澀可以化分為斂汗、固精、縮尿、止帶。[4]

如具有“補氣”這一功效的藥物有人參、黨參、白術、黃芪、山藥、甘草等,然后它們的主治病證是不盡相同的,或者是有所側重的,當進一步結合歸經來具體解析:人參、甘草可補心氣,黨參、黃芪可補脾氣,山藥可補肺腎之氣,以此來分別適應心氣虛、脾氣虛、肺氣虛、腎氣虛等證。

又如具有“補陰”這一功效的藥物有沙參、百合、麥冬、石斛、玉竹、黃精、枸杞、女貞子等,然后結合臟腑定位,陰虛證當分為心陰虛、肺陰虛、胃陰虛、肝陰虛、腎陰虛等之不同,對于用藥來講,用以上“補陰”藥大方向正確,而準確度不夠。[5]

第6篇

中藥學是主要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與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1],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學習方劑學及其他中醫藥專業課的基礎。但是中藥學涉及內容龐雜,信息量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于記憶理解;而當學習方劑學時,大部分學生對中藥的性味、功效已經淡忘。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從中藥與方劑的相關性入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套以中藥為主線,結合方劑進行講授的中藥學教學方法,旨在為中藥學的教學改革做探索性的嘗試。

1中藥與方劑的相關性

中藥學與方劑學是中醫藥學的基礎學科,是理論與臨床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長期以來,兩學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方、藥二者,方由藥成,藥為方統,彼此難以截然分開[2]。在中醫藥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中藥與方劑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并存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從中藥、方劑的起源來看二者的關系,最初人類通過采食植物和狩獵,偶然發現某些動植物會引起藥效反應,其后經過無數次有意識的試驗、觀察,逐步形成了簡單的藥物知識,當然這一階段相關的藥物知識僅僅局限于單味藥的應用,這即是中藥的起源。但是在單味藥的應用中,人們發現其作用有限,對于復雜多變的病情往往不能全面兼顧,部分藥物具有毒副作用,單味藥應用不安全,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出現了中藥的兩兩組合,即藥對-中藥最初的配伍關系,中藥的“七情”是這種配伍關系的具體體現。然而隨著中醫學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總結和發展,中藥藥對的配伍關系也不能滿足臨床需要,隨之出現了將中藥按君、臣、佐、使形式的組合,并輔以一定的劑型,于是方劑形成了。中藥與方劑的密切關系不僅體現在二者起源的相關性方面,而且在其發展中,二者亦是既各自積累又相互促進,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共榮的[2]。如伴隨中藥數量的增加,方劑的數量也不斷增加;而且隨著方劑數量的增加和制方原理、配伍應用理論的不斷完善,單味藥的功效也不斷增擴,且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及各種單味中藥的性能、功效應用也不斷發展。所以中藥的發展是方劑產生的基礎,方劑的藥物配伍運用促進了對中藥的炮制和功效的進一步確定和新的發現。從中藥與方劑的應用來看二者的關系:中藥與方劑在具體應用中都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在理論上一脈相承。沒有離開中醫理論的中藥,也沒有離開中醫理論的方劑。中藥是方劑構成的基礎,方劑的效用是方中藥物功效的集合。方劑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運用的形式。由于單味藥的功效各有所長,方劑集其所長,避其所短,以增強療效,擴大治療范圍,如《藥治通義•方藥離合》所言“數味相合,自有一種功效”,即“方有合群之妙用”,這正是藥物組成方劑的基本要求。此外,通過方劑配伍,單一藥物的療效得以增強,部分藥物的毒副作用得以控制,中藥的治療范圍大大擴大。但在一個方劑中單味藥既不能體現出其全部功效,組方后還可產生出的新的功效。正所謂“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如柴胡有疏肝理氣、升舉陽氣、發表退熱的作用,但在逍遙散中要配伍白芍發揮調肝之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配伍升麻發揮升陽之功效,在小柴胡湯中配伍黃芩則產生新的功效——和解少陽。通過方劑的配伍,中藥的多效性得以控制,作用更為集中。另一方面,中藥的性能特點對方劑的應用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中藥的歸經就決定了方劑作用的靶向性[3],如腎氣丸中用肉桂歸腎經,功善引火歸原,突顯了該方劑重在補下焦的元陽不足;補中益氣湯中升麻、柴胡升提中氣從而使得整個方子作用呈向上的趨向性。此外,中藥的炮制方法對方劑也有一定影響,如半夏在不同制劑中,炮制要求也不一樣:藿香正氣散中的半夏,若作湯劑則用常規炮制的半夏即可;若作藿香正氣丸,則炮制半夏時要嚴格控制麻味;若作藿香正氣水,用生半夏療效更佳[4]。

2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中藥學與方劑學起源和發展是相互促進,理論基礎一脈相承,臨床應用是密切相關,但是中藥學與方劑學的教學卻是脫節的。目前大部分中醫院校《中藥學》與《方劑學》兩門課程分別是在兩個學期開展的,在中藥學的講授過程中,雖然也列出了含有某味藥的相應方劑,但是該味藥在方劑中的具體作用和地位并不清楚,不利于學生對中藥功效應用的掌握,同時中藥學中所列出的部分方劑并不是方劑學中要講授的內容,形成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方劑學時,對方劑中相應中藥的性能特點與功效主治已經淡忘,不能正確的理解方劑的配伍特點,更不用說靈活應用了;在中藥相關學科的實驗教學中,更是以單一藥物為研究對象,至于其在方劑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視,以至于學生,尤其是中藥專業的學生,認為中藥只不過是天然藥物,研究方法完全與西藥一致,完全缺少了“方藥一體”的整體觀念。綜上所述,在中藥學的講授過程中有必要結合方劑學的內容進行講解,即以藥為主,藥方相參,這樣可以增強中藥學、方劑學學科之間的連貫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3在《中藥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我們從中藥與方劑的相關性入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套以中藥為主線,結合方劑進行講授的中藥學教學方法,為中藥學的教學改革內容做了嘗試。中藥的臨床應用是以復方為主的,遣藥組方是辨證論治的關鍵[5];但是不同藥物在同一方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即方劑具有組方的基本結構,即君、臣、佐、使的組方形式,這種組方形式最早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此后明代何伯齋進一步發揮:“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由此可見,根據方劑的主治和藥物的特點,中藥在方劑中分別起到主治、輔治、佐治、引經等作用。許多中藥的功效、主治與方劑的功能主治是聯系在一起的,尤其是方劑中的君藥常常體現了方劑的功效特點。因此,在中藥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方劑的應用講解具體的藥物,突出該中藥在方劑組成結構中的地位,通過藥物在方劑中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藥的性能特點和功效主治。比如大黃,作為君藥,配伍芒硝組成瀉下熱結的大承氣湯,體現了其瀉下攻積的特點;同樣作為君藥,配伍桃仁組成瀉熱逐瘀的桃核承氣湯,體現了大黃清熱與活血的功效特點。又如講到石膏的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時,可以結合白虎湯進行講解,在白虎湯中,石膏與知母配伍,作為君藥,治療“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的氣分實熱證,這樣就可以幫助同學將清熱瀉火和除煩止渴的兩大功效聯系記憶理解。此外,我們結合方劑學講解中藥的炮制方法,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對學習中藥性能特點的主動性。講授中藥時有機地縱向聯系方劑學的內容,體現了中醫藥理法方藥、遣藥組方的整體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中藥的記憶與理解,同時也為下一階段學好方劑學奠定了基礎。我們將中藥與方劑的相關性有機地整合到中藥學的教學過程中,提出的以中藥為主線,結合方劑講授中藥學的教學方法,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成果,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教材《中藥學》——中藥的應用與臨床(教改教材)及其配套的CAI課件。該教材將每味藥的功效、主治與配伍組方以表格的形式體現,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記憶。并將《方劑學》273首方劑中涉及到的該味藥的方劑名稱列出,將該藥在方劑中的應用地位以君、臣、佐、使直接標注,體現了該中藥在臨床方劑中的應用情況,學生可有的放矢,對中藥的主要作用加深理解,并通過方劑組合,進一步從中學習藥對配伍意義。如桂枝的功效主治、配伍組方,見表1。該教材配套的《中藥學》模像記憶多媒體教學課件被列選為“十一五”國家重點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品種,衛生部醫學CAI課件。該課件中,與每味藥不同功效相對應的方劑都可以通過超鏈接的方式打開,方劑的組成、功效與主治都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中藥在方劑中的應用。我們將中藥與方劑的相關性有機地整合到中藥學的教學過程中,提出的以中藥為主線,結合方劑進行講授的中藥學教學方法,主要解決了《中藥學》與《方劑學》兩門教材內容上的脫節問題,將兩門學科有機的聯系在一起,既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應用(方劑學——中藥的臨床配伍應用)來加深對理論(中藥學——中藥的基本藥性)的認識和主要功用的掌握和理解。并將一些脫節的配伍內容去掉,精簡了教學內容。

經過4年多的實踐證明,以中藥為主線,結合方劑進行講授的中藥學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2007年我們在四個班級間開展了中藥學課程教學質量考核調查分析,通過選用不同的教材(教改教材與統編教材)、不同的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與PPT),相同的試卷,相同的老師批閱,嚴格的考教分離,以期達到比較客觀的結論,以探索《中藥學》更深層次的教學改革。

第7篇

【關鍵詞】中藥學基礎;教學改革;制藥工程

中藥學是中醫藥院校里必修的一門具有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為達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基礎,拓寬口徑的效果,在本校設立的制藥工程專業課程中設有中藥學基礎這一門選修課程,而制藥工程專業為工科專業,其在中醫藥理論基礎知識上,可謂是非常薄弱。本文結合筆者近年的教學經驗,就目前制藥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現狀,中藥學基礎在制藥工程中的地位及作用,中藥學基礎教學改革探索,淺談筆者的幾點思考。

1.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近年來,制藥工程作為新興的專業,悄然在各大高校中興起,一些老牌院校得益于雄厚的硬件基礎和先進的軟件設施,很快發展成優勢專業。部分剛剛轉型升本的高校也紛紛緊隨其后,陸續開設利于地方的,具有獨特的制藥工程專業??v觀各學校該專業的培養模式現狀,就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及主干課程上有如下特點:

1.1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具備生物制藥、化學制藥、中藥制藥方面基本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在制藥、生物化工和食品等行業從事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以及應用研究和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1.2人才培養要求

制藥工程專業主要以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及生物工程、細胞工程為主干學科。采取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制藥工藝、設備的開發和工程設計特色,專門研究藥物生產的原理、方法、工藝與設備的開發與設計。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制藥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經過專門實驗技能、制藥工程實踐,具備藥物的研制、生產、工程設計的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期培養出能在醫藥、化工、衛生、食品等領域的企業、事業單位從事生物藥物、天然藥物、精細化工產品的技術開發、產品研制、化學分析、儀器操作、生產管理、教學培訓、商品檢驗和技術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大致的主要課程有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微生物發酵制藥、生物催化、生物分離、藥物化學、藥理學、天然藥物化學、藥劑學、制藥工程、化工原理、化學制藥工藝學、制藥工程工藝學、生物制藥設備學等;根據各學校辦學特色和社會需求,開展一些主要實踐環節,包括化學與制藥基礎實驗、生產實習、計算機軟件模擬實際生產及生產線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梢钥闯觯扑帉I涉及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特別是藥學、化學占據很大比重。

2.中藥學基礎在制藥工程中的作用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制藥工程專業作為一個與醫藥學緊密相關的工科專業,觀其培養模式及相應課程設置,藥學基礎知識這方面的進一步加強勢在必行。中藥學基礎這門課,它強調了學習中藥的基礎,也是對藥學知識的重要補充。中藥涵括了天然中草藥、民族藥、西藥等部分藥物,制藥工程專業學習過程中,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不僅可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而且為今后制藥技術指導打下牢固的基礎。如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只知道如何擺弄機器,而不知道所制藥物的根本原理,那就等同于??婆囵B模式,影響其進一步深造。因此,中藥學基礎可以說是鏈接各主干課程的紐帶,具有很好的驅動作用,是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分析、制藥工藝學等與藥學相關課程的理論基礎。

3.中藥學基礎教學改革探索的思考

通過幾屆學生的教學實踐和不斷探索研究,對于在制藥工程專業中開設中藥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談談幾點思考和看法。

3.1中藥學基礎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

目前,中醫藥院校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是根據教材編寫內容確立的,總論依次按中藥的發展沿革、藥性理論、藥物的采收、煎藥方法、配伍服用禁忌、炮制方法意義等順序講授,各論分藥材來源、性能、功效主治、臨床應用的順序授課,其涉及到大量的中醫的各種病證,從中醫的病因病機來解釋中藥的作用,而制藥工程專業中強調的是基礎知識,如果按照中醫藥院校照本宣科的教法,學生學習過程是非常艱難乏味的,失去學習興趣,教學效果的提高是無法湊效的。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在每個章節授課過程中,適當給予補充一些中醫內容,以臨床案例為導向,對疾病診斷中出現的癥候、用藥法則進行通俗講解。進而講授中藥學的基本理論,諸如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配伍法度,煎煮方法、服藥時間,用藥禁忌等基本知識,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吸收消化,激發其學習興趣。

3.2中藥學基礎教材、教學大綱與內容的改革

在制藥工程專業中開展中藥課程,其教材、教學大綱內容應有自己的特色,可根據國家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藥學》及其教學指導大綱進行編寫屬于本專業的課本,內容編寫上要求通俗化,介于科普知識與專業知識之間。達到傳授傳統中藥理論知識外,教師還應緊密聯系臨床診斷表現,將中藥化學成分、藥理研究進展及臨床報導貫穿一起,把現代科學的前沿科研成果的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根據專業培養需要和課程設置需要,對相應的知識模塊采取適當取舍,使之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

3.3中藥學基礎教學方法上的改革

中藥學內容很多,功效相似藥物容易使學生產生混淆,而制藥工程專業本來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就薄弱,其學習難度就會加大,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只能被動的接受。在教學方法上,課堂講授要形成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教師授課過程中善于運用增強記憶能力法,綜合比較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具體教學措施。改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問題為導向,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教師可做出部分課時計劃,開展中藥學實驗課,譬如帶學生野外考察,上山采藥,制作藥材標本,下到醫藥藥房及社會藥店的中藥柜臺進行實踐技能鍛煉,使學生身臨其境,更好掌握中藥知識和技能,滿足社會需求。

3.4中藥學基礎考評制度改革

考試可以體現出學生對中藥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改革的重要環節。我們曾嘗試以開卷考試的方式考核,但開卷考試學生往往容易投機取巧,平時不認真學習的同學也得到相似的分數,分數無法拉開,數據體現不出沒有正向分布的規律,成績結果得不到有效的評價,也沒有達到掌握中藥基礎知識的目的。而后又采用閉卷考試,運用分段考評方式在學生學習中藥學過程中進行兩次中期考試,期末成績分為兩部分,包括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其比重為30:70,對中藥學基礎實驗課進行考試,考試采取通過分組抽簽的方式,主要是認識常用藥物和功效主治,將其納入到平時成績部分,這樣學生就會自主地去學習、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最終結果顯示,該方法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牢固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并加以內化,提高了教學質量。

中藥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在中醫藥院校是重要課程,若在制藥工程中開展教學工作,我們必須得量體裁衣,在教學中不斷改進,完善教學內容,緊扣培養方案,科學合理考評,既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補充,又能讓教師在教學上形成自身獨特的教學風格。

作者簡介:

潘立衛,男(1987-),碩士,實驗員,研究方向:中草藥有效成分研究。

第8篇

關鍵詞:中藥學 生藥學 比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97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427-02

我國的中藥學以及我國的中藥學理論都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它們是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著名醫藥學家在自己的行醫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這些醫藥文化是他們經驗總結的精華,包含著廣博的古典哲學思想與辯證法原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我國的中藥學也得到了飛快的發展,但是,隨著生藥學的傳入與發展以及一些疑難雜癥生藥學可以醫治而中藥學卻無能為力,中藥學的發展變得有些緩慢了,而且還出現了可能被西方生藥學所取代的危機。本文針對中藥學與生藥學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做了一些比較與分析。

1 傳統中藥學和生藥學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1.1 傳統中藥學和生藥學的理論基礎不相同,研究內容也不相同。傳統中藥學的定義與生藥學的定義不一樣:“中藥”就是指中醫按照中醫學理論的規定而制造出來的用來治療或著預防疾病的藥物。這些傳統中藥都是有歷史記載的,而且有著不同的分類,例如有植物類的藥物、礦物類的藥物,甚至還有動物類的藥物。這些藥物有些是天然形成的,有些須有經過一些簡單的加工,有些還需要提煉出精華。傳統中藥學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是由無數著名醫藥學家行醫多年的經驗總結,是我國醫藥文化的結晶。

生藥學是西方國家的一種醫藥學,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它才作為一門科學誕生。生藥學的發展史沒有多長時間,但是它卻發展的很快。生藥學包括植物學、植物化學、生物化學、藥物化學、本草學、藥理學、中醫學等等多個學科,它是這些學科知識結合的產物。因為生藥學主要運用的是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它是從微觀方面入手,致力于分析各種藥物所含有的化學成分,從而更好的研究藥物,這比較符合西藥學的理論,所以就很容易被西醫接受。這也可以看出,生藥學是以西方現代醫學為指導,而不是運用中醫理論。

1.2 傳統中藥學和生藥學的治病原理不相同。傳統中藥學是根據中醫學理論來為患者開藥方的,它講究的是利用五行學說和陰陽來分析人體是否有病、有何病變情況。中醫認為人們生病是因為人體內的陰陽不協調導致的,只要將人體的陰陽調節好了,疾病自然就好了。所以在治療疾病時,傳統中醫會根據病人的陰陽盛衰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根據藥物的陰陽屬性,配置對應的藥物,以陰克陽,以陽克陰,使陰陽調整平衡,疾病就別治療了。傳統治醫學除了治療疾病外還有預防疾病、養生的功效,這也是傳統醫藥學經久不衰、持續發展的原因。

生藥學則是根據西藥學理論,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設備來分析藥物的成分,通過研究藥物,來達到對癥下藥的目的。

1.3 傳統中藥學和生藥學對中藥的質量理解不一樣。中藥的質量優劣影響到中藥學的治療效果,當然也會影響到中藥學的發展。傳統中藥學比較重視中藥材的產地和栽培,除此之外,它對中藥材的加工、等級和規格也比較重視,傳統中藥學認為這些都與中藥材的質量優劣有關。然而生藥學則認為藥材所含的化學成分及其比例比較重要,這些才會影響到藥材質量的優劣。

2 傳統中藥學受到生藥學的影響,發展軌道有所改變

自從生藥學傳入到我國以后,傳統中藥學的發展就受到了影響,最終導致其發展軌道有所改變。生藥學與我國的傳統中藥學不同,生藥學到來之后,中醫就開始對中藥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使生藥學在我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生藥學比較重視藥材的成分含量及比例,于是傳統中藥學也開始忽略藥材的產地和栽培等,而開始重視鑒定藥材的成分含量及比例,這就脫離了傳統中藥學的中藥質量優劣評價標準。由于中藥學認為藥物的化學成分含量及比例是質量優劣的評價標準,所以它也忽視了原藥材的真假與優劣,這就導致一些違法生產企業運用含量及比例相同的劣質藥物,甚至是假藥或者是添加了某些化學成分欺騙質檢站,蒙混過關,最終對患者造成傷害。更有甚的是傳統中藥學的科研發展軌道也發生變化,開始研究中藥的化學成分,似乎只有對化學成分研究清楚才夠級別,才能說明問題所在。這種發展趨勢嚴重的背離了傳統中藥學的發展軌道,應該建議中藥學清醒一下頭腦,去關注我國的傳統中藥學理論,仔細閱讀研究,從中獲得中藥學的科研發展軌道。

3 小結

傳統中藥學雖然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有著豐富的中藥學理論結晶,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生藥學的傳入、發展及壯大、一些醫學者太過于重視生藥學而忽視中藥學等等,最終導致傳統中藥學的發展受到了影響,甚至是阻礙了中藥學的發展。我們應該清晰的知道傳統中藥學與生藥學的不同之處、優劣所在,取長補短,從而促進我國傳統醫藥學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保海,崔勝利.對傳統中藥學與生藥學的比較探討[J].《中國藥房》,2009年15期

第9篇

關鍵詞:隱性分層;中藥學專業英語;教學法;分層教學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加強,傳統中醫藥學如何走向世界已經成為非常緊迫和嚴峻的問題。一方面是英語專業的人才不懂得傳統中醫藥理論;另一方面,是中醫藥專業人才沒有專業的英語知識。因此,在對傳統中醫藥學進行闡釋和翻譯的時候,往往產生詞不達意,缺乏科學性。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的要求;2005年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教育部進一步要求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繼續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2007年起,教育部每年在全國評選100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以推動高等學校雙語教學質量的提高[1]。由于中醫藥是我國最具本土特色的專業,在翻譯時沒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套用,同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時至今日,還沒有統一規范的英語教材來解釋很多經典的術語和理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培養能走向世界的中醫藥專業人才,全國幾乎所有的中醫藥院校都開設了專業英語的課程,而其中的《中藥學專業英語》則是面向中藥學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該門課程是將傳統中藥推向世界的有利工具;掌握《中藥學專業英語》對于學生了解國內外中醫藥學發展現狀,推進中醫藥走向國際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掌握《中藥學專業英語》不僅需要良好的英語基礎,而且需要很好的專業基礎知識。我校藥學院將該門課程一般設置在大二年級。此時的學生已經修完了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生理學及基礎化學等課程,同時也已經進行了大學英語的四、六級考試的測試。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英語能力和專業基礎知識及學習態度進行綜合評價。由于目前在我校就讀的全日制本科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優越感和自尊心都比較強,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本課題組在近年的《中藥學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逐漸嘗試采用隱性分層的教學方法,初步探索了如何將該方法應用于該門課程教學中,發現教學效果有顯著的提高?,F將結果報告如下。

1隱性分層教學方法簡介

所謂隱性分層教學:是指教師在對學生的相關專業知識進行綜合掌握和評價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暗中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按不同的教學層次將學生分配在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然后分別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分層評價,以滿足不同基礎的學生的學習需求。由于隱性分層教學法保留了自然班,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能在不增加心理壓力的基礎上寬松地進行學習,因此能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教學效果。近年來,隨著大學本科生擴招的加劇,傳統教學模式中采用學標準和學進度對學生施行集體教學的方法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該授課模式已陷入難以兼顧學生發展的困境,學生的差異性迫切要求教育者們能夠“因材施教”,通過改變現有教學模式,盡可能地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2班內隱性分層教學的開展

2.1調研

本課題組的教學對象為我校藥學院中藥學、中藥制藥學專業的學生。為了對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詳細而準確的了解,在進行隱性分層之前,授課教師首先必須與班級學業指導教師進行溝通,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習態度;排出班里已經通過英語六級、四級的學生名單;同時,抽調學生以往的學習成績,根據他們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等有關中藥學基礎理論的成績,按從高到低進行分組排列。

2.2分層

2.2.1學生分層通過上述調研,摸清了所有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相關狀況,然后根據上述調研結果,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確定分層依據。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A層學生(大學英語已經過了六級,有關中醫藥學基礎課程的學習成績較好,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強);B層學生(大學英語已經過了四級或六級,但是中醫藥學基礎課程的成績中等;或者大學英語還未過四級,但是中醫藥學基礎課程的學習成績較好;這個層次的學生學習態度都很端正,平時也比較努力);C層學生(大學英語未過四級,中醫藥學基礎課程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根據以上的分層結果,在課堂教學時,有目的地進行相關學生座位的排列。排座位時,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這三個層次的學生的座位相互交叉,產生“優勢互補”的格局。當然,這種座位排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狀況的改變隨時可以進行調整的,也就是說,這種分層是“動態分層”:成績有進步的就提升層次,有退步的也可以降低層次。在整個一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性地調整一些座位(當然,是在不告知學生原因的基礎上進行調整的座位),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互幫互學的交流機會。2.2.2教學目標分層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避免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優等生覺得“太容易”、中等生覺得“提不高”、差等生覺得“太難”的局面,在使用隱性分層教學法的授課過程中必須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自身情況,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C層學生:這一層次的學生,由于各方面底子都比較薄。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以達到本科教學必須要求的最低目標為主,如借助于字典,能基本看懂英文文獻,進行常規中藥學知識的翻譯等等。B層學生:這一層次的學生基礎還可以,加上學習態度很端正,知識的接受性較強。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就要在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增加相關的拔高要求,如借助專業字典,能看懂英文文獻和原版英文教材,能將中醫藥學的專業知識用英語表達。A層學生:這一層次的學生比較優秀,本身基本功扎實,領悟能力強。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該以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和基礎知識的能力,鍛煉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能將英文原版藥學教材熟練翻譯成中文,能將我國傳統中藥學理論知識翻譯成英文,同時還能很好地運用英語進行中藥學知識的交流。這樣的目標分層,能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很好的學習氛圍和平臺,提高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2.2.3教學手段分層隱性分層,因材施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兼顧每一個學生,教師必須分層備課、分層提問、分層布置作業。在備課時,要注意:對于C層學生,主要是以教材為主進行講授,以滿足他們能接受《中藥學專業英語》基礎知識;對于B層學生,授課過程中附帶著給他們看一些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文獻;對于A層學生,授課時則主要以英文原版教材與中醫藥基礎知識相結合為主,引導他們進行相關專業詞匯的翻譯整理(因為現在還沒有有關中醫藥知識方面權威和統一的英文翻譯面世)。有關課堂提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C層學生,以教材的課文知識提問為主;對B層學生,則要有相關課外專業讀物的中英文翻譯的提問;對A層學生,要求有專業知識的口語表達。有關作業的布置,對于C層學生,主要完成教材上相關知識的問答為主;對于B層學生,則要求將教師要求閱讀的課外專業讀物看完并完成相關作業;對于A層學生,則是教師在課堂上出一些大的題目范圍,讓他們課后去查閱一些相關外文文獻和中醫藥文獻,用英文寫出觀后感,同時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在課堂安排A層學生進行一些小的情景對話,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2.4教學評價分層隱性分層教學法的實施,意味著摒棄“一卷定終身”的理念,不再用期末考試的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是綜合平時的課堂表現、練習、作業以及課堂上相關活動的環節,同時運用教師評價及學生相互評價的模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主要是觀察學生在一學期的學習中相關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狀況,從而得出最終評價。

2.3教學效果

從本課題組的實踐效果看,采用隱性分層教學法后,發現大多數學生應用專業知識進行英語表達的能力都顯著得到了提高。這種效果不僅僅體現在A、B層次的學生(其中有約1/3的B層次學生成功轉入了A層次),C層次的學生提高得更多,到期末的時候,大約有1/2C層次的學生都已經跨入了B層次。說明該方法確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當然,這很可能也跟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溝通的良好的學習氛圍有關。

3隱性分層教學法使用的意義

在全國各大中醫藥院校,《中藥學專業英語》授課過程中存在著教材陳舊、教學手段單一、學校重視性、學生認知性不足的問題[2];同時,中醫藥學是我國傳統醫藥,兼具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特點,同時還有很多文言文的表達,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中醫藥學方面統一且規范的英文教材或者詞典能將中醫藥學知識原汁原味地翻譯出來[3]。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醫藥如何走向世界的問題已經擺在了所有中醫藥工作者的面前。為了提高中醫藥專業人才的質量,爭取中醫藥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培養既懂專業又精通英語的專門人才已經是中醫藥事業發展中不能回避的問題,國內很多中醫藥院校還專門開設了中藥學英語專業[4]等雙語教學模式。當然,這些教學模式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在《中藥學專業英語》中使用隱性分層教學法,一方面,照顧到了學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由于這種分層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動態變化的,因此,能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達到學習的目的。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教師的教學技能的培養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在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與潛力挖掘的同時,也拓寬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可以說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馬莉,王滿元.開展《中藥炮制學》雙語教學的初步探索與對策[J].世界中醫藥,2013,8(9):1118-1120.

[2]蔡皓,婁雅靜,劉曉.中藥學專業英語的教學現狀分析與教學模式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0):1574-1575.

[3]劉海舟,李濤安.《中藥炮制學》教材英譯研究[J].老區建設,2014(22):55-57.

第10篇

中藥學主要內容包括:第一,中藥的基本理論(即總論中的性能、炮制、配伍、應用等)和各論中每一章節的概述部分(包括定義、功能、主治和應用范圍、使用注意事項等)。這些是中藥理論的精華,是正確運用中藥的理論指導,必須保證講好。尤其是每一節的總概述部分一定要講細講透,對這一類藥物的功效主治相同之處要認真地加以羅列和講述,然后再把每味藥的特點講出來,這樣可以使學生當堂課就能記住每一類藥的大致功效和主治,即使是記不住也有一個大概的印象,課后稍一復習就能夠牢記。第二,中藥的基本知識,也就是每味藥物的來源、處方用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劑量以及炮制等內容。對這些具體藥物也應采取突出重點,帶動一般的講授方法,對其中某些(約250種)應用多、功效廣、理論深的藥物有重點地講深講透。由于中藥學的涉及面廣,應與相應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方劑學、植物學等學科相結合,使學生能舉一反三,通過運用聯系法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產生發散思維,將中藥學活學透,靈活應用,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在學科內,如將中藥治病的多種性質和作用加以概括是中藥的性能,主要內容有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沉浮及有毒無毒等,這是學習中藥的基礎,學生不僅要掌握它們的概念、作用,還要明確理解相互之間的關系。在學科間,植物的門、綱、目、科、屬、種,其藥性,主要功效,有效部位,以及對其的鑒定分析等[2]。

2學為主、教為輔的自學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主要是以講授為主,這樣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在開課前老師應布置自學思考題,并對要點難點給予提示。例如火麻仁的臨床應用,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火麻仁的藥性:味甘,性平,歸脾、大腸經;功效:潤腸通便;臨床上用于腸燥便秘。中藥是服務于中醫的學科,在中醫的指導下,對疾病進行治療??梢栽谡n堂上,講述中藥有關臨床的實例。在期末考試包含自學的內容,可檢查自學的效果,這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主動獲取和應用知識信息的能力。

3寓教于娛樂式教學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以及互聯網的相關資源,查找一些有趣的與中藥學相關內容,增加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輔助教學活動,比如在考試前,利用課余時間舉辦基礎知識智力競賽,在老師幫助下,由班級干部組織,按團小組分成4個競賽組,通過必答題、搶答題、風險題等競賽形式,既達到了復習專業知識的目的,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判斷、反應速度,同時也使學生的應變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的素質有所提高。

4課堂討論式教學

在課堂上,直接講授中藥學,學生多覺得乏味,無趣。適當以中藥諺語、典故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學生的心理,簡單有趣的故事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如果某一時段課堂氣氛沉悶,部分同學注意力不集中,長時間聽課感到疲勞或內容確實相對枯燥時,適時講述,可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此外,可以給學生布置討論專題,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撰寫論文,登臺講解,老師總結。學生論文由老師批改后作為考核成績,并鼓勵學生。這種方法的應用使學生的查閱文獻能力、寫作水平、語言表達及演講應變能力都有所提高。給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提供多的機會和更為寬松的環境,有利于學生的性發展。

5中藥與西藥比較教學

在中醫理論為指導下,對中藥進行學習,對于中藥的功效理解起到重要作用。中藥能防治疾病是由其內在的各種特性所決定的。藥物的性能就是指藥物與治療的有關的性質和功能。在現代醫學技術的診斷基礎上,結合中醫理論為指導,對疾病進行治療,以中藥和西藥的之間進行比較,加深記憶。通過實驗來驗證中醫基礎理論,便于學生加深理解中醫理論,中藥功效,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觀察思考能力以及實驗設計能力,為培養學生科研思維奠定了基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6興趣教學

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除了善于運用一些方法、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中藥學以外,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何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是任課教師應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結合本學科、本課程、本教材的特點,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創造出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模式。例如應本學科的特點,增加戶外實習,辨認藥用植物,了解藥用植物的采摘、加工等,加深印象。

7注重與學生交流

作為教師,應該要在課后及時與學生交流,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服務,學生學到應學的是關鍵,學生是最權威的評判者,通過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對的教師的要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鑒于廣東是有著諸多僑鄉的省份,港、澳、臺、馬來西亞等留學生眾多,他們與內地的普通本科生不一樣,在學習中具有自身特點,對教學有著進一步的難度。在學生學習方面中藥學內容繁多,而且學習起來比較枯燥,教材所收載的藥物較多,按照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藥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很容易分不清,學生常感到力不從心。而在教學方面,中藥教學缺乏深度和廣度,教材內容簡單,而某些大綱要求掌握或熟悉的藥物在臨床中已經很少用,不能適應現代臨床需要。與學生交流了解到他們的需求,及時進行教學計劃的改善。

8認真做好教學計劃

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了解教學現存問題,知道學生的需求,對教學計劃進行改進,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新的教學計劃嚴格遵循教學計劃制定的基本程序,確保了教學計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經過幾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實踐環節,是學生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向。中藥學是職業性較強的一個專業,其特殊性決定了現在的高校中的職業教育專業學科設置不僅要遵循各種的教育規律,同時也要遵循市場對人才需求規律,突出職業教育優勢。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中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不甚明確的或者說是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培養目標定位上的指向性偏差,忽視了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對實踐環節的弱化方面,這對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的培養造成了影響。這樣嚴重影響學生畢業后與社會接軌,加強教學中的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必要的。應廢除不利于中藥專業發展的舊的教學計劃,使學生的主導地位,老師的輔助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到明確的展現,不斷提高文化和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上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謝鳴.方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

2高學敏.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6.

第11篇

    中藥學教學改革設想與建議

    當今教育的先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特別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應當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主學習能力[5]。針對目前中藥學教學所存在的普遍問題,建議各院??筛鶕陨淼膶嶋H情況,適當引入實踐教學、案例教學和網絡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嘗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豐富教學形式開展實踐教學可利用中藥標本陳列室、教學實驗中心及中藥種植園等與中藥學密切相關的教學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如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標本陳列室含有中藥材標本展廳、傳統精制中藥飲片及名特優新中成藥展廳,還有液體浸制中藥鮮活標本立柱長廊,以及歷年野外采集的安徽、云南、江浙滬等地區常見中藥蠟葉標本;校博物館的中藥方劑館展有各種出土藥物、方書、盛藥器皿及其相關的文物;校園內的“百草園”是上海地區最大的藥用植物園,占地上萬平方米,種植各類中草藥植物300余種;教學實驗中心具有指導學生開展中藥標本制作的實驗條件和能力。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我們可安排一定的課時,帶領學生在這些基地展開實踐教學。引入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商暨x學生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常見病證,例如感冒、喘證、便秘、腹瀉、失眠、疼痛、水腫、積聚、消渴、虛勞等,由教師建立這些病證的案例庫,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臨床案例,檢索、歸納、選擇、交流最佳藥物,組織學生開展這些病證臨證選藥的資料檢索、小組討論、知識總結。案例教學可分別安排在開學、期中、期末。開學的案例教學主要是為了引發學生學習中藥學的興趣,并讓學生適應案例教學的模式;期中的案例教學是為了保持教學的連貫性;期末的案例教學是為了對中藥學的知識作一系統總結。提倡自學和網絡教學自學與網絡教學是“實地現場教學”模式強有力的補充。可將課程中較為次要和簡單的內容安排學生自學或參與網絡教學,教師布置自學要求和思考題,同時依托課程中心和網絡課件引導學生自學。我院目前已逐步完善了中藥學網絡課件,并將網絡課件與大學課程中心平臺整合,不僅設置了師生互動BBS平臺、每章復習自測題、病案分析題等板塊,還上傳了教學課件和習題等教學資源。每位學生在每章學習之后可利用網絡課件進行選擇題和問答題的自測;學習主動、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嘗試網絡課件中的病案分析模塊。對于安排學生自學的內容,教師定期登錄網絡課件BBS與學生開展交流答疑,并鼓勵學生在BBS上與他人分享自習所得的中藥病案或中藥知識。這一方式可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學習熱情,已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優化教學設計根據中藥學學科特點及教學課時的實際情況,可從整體上將教學分為講授教學、實踐教學、案例教學、自學和網絡教學。將總學時的60%用于講授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挑選重點章節的重點藥物在課堂上進行精講,其余藥物作一般講解;10%用于實踐教學,安排參觀中藥標本室、博物館、種植園等;20%用于案例教學,以學生討論探索為主;10%用于自學,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在課外參加中藥學網絡教學。實行多元評價建議將學生總成績評定改為期末筆試成績占70%,案例教學評分占30%。案例教學評價方法: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8人左右,由學生自行選出組長、副組長各1人,組織全體組員在課外進行小組討論活動;討論每個病案的病因病機、用藥及用量、用藥理由,每組推舉1人在全班交流匯報;評分由組內評分和教師評分各占50%組成,組內評分由組長和副組長對組員進行評分,教師評分由教師對每組整體匯報情況進行打分。評分標準的組成為:檢索資料25%、表達能力25%、分析能力25%、團隊精神25%。

    信息反饋及展望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注意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通過對2010級中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統計收回的114份問卷后發現:學生中77.2%認為有選擇性地挑選典型藥物精講是最佳授課方式;89.5%認為觀摩博物館中藥標本及百草園植物對于中藥學學習有幫助;71.9%贊同課外以網絡教學作為教學輔助;75.4%認為網絡課件上的復習自測題對學習中藥學有幫助;88.6%認為多元評價適合中藥學的成績評定;93.0%認為案例討論適合中藥學教學,且對于中藥學知識的記憶理解有幫助;95.6%認為案例討論對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具有復習作用,案例討論不僅有助于今后方劑學的學習,還有助于培養中醫思維能力。可見,上述教學改革設想與建議得到了絕大多學生的認可。盡管中藥學的主體內容相對穩定,仍然以傳統藥學知識為主,但中藥學的教學方法卻需要與時俱進。經過調研及初步的教學嘗試,證明這樣的改革可改變中藥學往常重考點、輕能力的單一評價方式,營造師生互動的授課氣氛;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開發學生的中醫思辨能力。隨著時代的進步,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新生教學思想與方法可被中藥學教學所利用,只要教師能秉著“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不斷更新教學知識,積極探索教學改革,中藥學的教學效果必將越來越好。

第12篇

本項研究是為了順應新世紀教學改革的要求,在全面分析21世紀中醫藥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基礎上,從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探索新的教學和培養模式而提出的。中藥學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銜接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臨床各科的樞紐課程。學生能否熟練掌握中藥學的知識,直接影響到方劑學和其他臨床課程的學習。根據新世紀中藥學教材內容所制定的大綱要求,本科生在90學時內學習超過330味中藥的來源、性能、功效、應用等幾方面,其知識結構相同,內容交錯重疊,極易混淆。學生普遍反映開始學習藥味少時尚覺新鮮、易懂好學,隨著所學藥味增多逐漸出現記憶混淆、態度消極等情況。另外,以往學生認為,最終的學科成績由最后考試決定,所以平時漫不經心,臨考前進行短時間多內容的突擊記憶,非常辛苦,成績還不理想。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分段考評的方式來督促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階段測試可提高學生日常課后學習的主動性,防止學生由于過多未記知識的堆積而產生畏難情緒。規律的階段性復習也大大減輕了學生期末復習的壓力。

1研究內容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09年-2010年在校學習《中藥學》的本科生。其中中醫學專業08級學生91人,中醫學專業09級學生94人,均為同一教師授課。教學結束后,采用匿名問卷形式調查學生對實施階段性考試的意見和評價,并分析期末考試成績,觀察其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提高《中藥學》教學質量的作用與意義。

1.2研究方法及實施

項目實施教師在結束《中藥學》第十一章祛風濕藥及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藥的講授后分別進行兩次規范的階段考試??紙黾o律完全按期末考試的形式要求,并安排3-4名教師監考。試題內容由授課教師決定,可以考藥物的功效、應用及重點藥物的異同點比較,也可以模擬期末考試的題型出題。兩次考試總分計100分,并以20%的比例納入期末總成績中,即期末總成績=2次階段考試成績總和×20%+期末考試成績×80%。

2結果

2.1學生的期末總成績醫普08、09級學生期末成績見表1。2.2學生對分段考評方式的總體評價以征詢意見的方式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185份,回收185份,回收率為100%。調查問卷設立的兩個問題是:1.對中藥學對比授課的方式有何看法?

2.對中藥學分段考評方式的看法。要求學生對這份調查問卷自由發揮,可以隨意寫出個人的意見和看法。我們對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了綜合分析和歸納,學生對實施階段性考試的評價情況如下:1)可以緩解期末復習由于背誦內容多而產生的壓力。占58%。2)有利于督促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分段復習也強化了對已學知識的掌握,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占62%。3)有利于發現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及時總結經驗。占24%。4)有利于了解期末考試題型,熟悉答題技巧。占14%。5)階段性復習和反復背誦,無形中加深了學習中藥學的興趣。占12%。6)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以調整教學方法。占12%。7)增加測試次數,如一月一測或每學2-3章測試一次。占16%。8)花大量時間進行階段性復習,影響了對新知識的學習,打亂了原有的復習計劃。占8%。

3討論

通過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對這個項目實施持肯定態度的學生達到92%以上。經過一年時間實施分段考評方式進行授課,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首先最直接的效果是學生總體期末總成績得到大幅度提升,80分以上的學生達到50%,不及格率控制在7%以下,總平均分與其他未實施此項目的班級相比提升了近8個分值,而且消滅了不及格學生中成績在30分以下的人。另外絕大多數學生根據自身的體會提出階段性的考試對學生來說既是一種壓力,又是一種動力,充分調動了學習和背誦的積極性,有一些學生甚至提出應在校內正式的建立一套中藥學的考級制度。作為一個多年從事中藥學教學的老師的感受是:這門極重要的基礎課,對它了解熟悉的程度越深,對它的興趣和喜愛就越大,就越想深入的學習和掌握它。可以明確的看到這種考評方法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學得更清楚,記得更牢,學習興趣隨之提高,教師的課堂授課就能更好地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