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7:35: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村旅游發展階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
(一)巴特勒生命周期模型理論
巴特勒(Butler)于1980年提出旅游地演化包括探索、參與、發展、鞏固、停滯、衰落或復蘇6個階段,這也是到目前為止一直被國內外學者公認且廣泛應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而在旅游地發展的6個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階段特征(見表1):
(二)影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
綜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其影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的效應:社會效應,如客源市場的改變、需求反應、當地居民支持度等;經濟效應,如政府與旅游經營者的作用、過度商業化、外部投資、旅游發展速度等;環境效應,如環境質量與容量、交通條件、旅游設施等。
二、北仍村旅游地生命周期及營銷策略研究
(一)北仍村的“旅游地”蛻變
北仍村是瓊海市打造的“官塘鄉村旅游休閑區”,即瓊海十大鄉村旅游景區的第三個景區,是依靠官塘大旅游景區帶動鄉村旅游的典型示范區。它距離市區8公里,共有48戶農家158人,村里風景如畫,民風淳樸,地理位置良好,毗鄰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官塘溫泉休閑度假區和白石嶺風景區等景點。2013年,北仍村在“三不一就”(即不砍樹、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原則指引下,在保護綠色生態環境和保持原汁原味特色村莊的同時,成功建成了騎行綠道、鄉愁味道農家樂、草寮咖啡屋等一批景點。也因此,在短短的時間里,從普通的一個村莊到一個文明生態村,再升級為一個新的旅游目的地,最終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
(二)北仍村的生命周期階段界定
階段界定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關鍵問題,正確判定北仍村的旅游生命周期階段,是提出合理針對性策略的基礎。
1、據調查統計,自2014年9月美麗鄉村打造好以來,至今年5月,北仍村已接待游客7萬多人次,逐漸成為海南省旅游新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人次。2015年,北仍村人均年收入1.2萬元,較啟動景點建設前增加了2000元。由此看來,游客量規模雖較小,但增長率變化幅度較大。
2、北仍村現已開始了部分景區、景點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但總體來講,北仍村的打造、投資痕跡還很少,旅游設施簡單,基本以自然風光觀賞、鄉村采風、攝影為主;客源市場形成,當地居民為旅游者提供簡便農家客棧和農家餐飲,制作廣告宣傳旅游地;地方政府投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綜此,根據北仍村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動態變化特征和接待游客數量及其增長率等為依據,界定瓊海市北仍村旅游發展正處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參與階段。
(三)北仍村旅游地參與階段營銷策略研究
旅游地營銷需要一系列策略支撐,通過有效運用市場營銷觀念和手段,組織開展各方面營銷活動,使得旅游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從而延長其生命周期。對正處于參與階段生命周期的北仍村而言,其旅游營銷的重點是:通過創新營銷策略,進一步擴大北仍村旅游地知名度,建立北仍村特色旅游形象。由于旅游活動涉及眾多方面因素,單一的營銷手段較難取得很好且長遠的營銷效果,要使旅游營銷活動充分發揮作用,則需要優化營銷組合。基于此,本研究運用營銷理論中的產品策略、品牌策略、價格策略、促銷策略對北仍村旅游地的營銷策略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具體的實施措施建議。
1、產品策略
北仍村作為鄉村旅游地,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應迎合時代變化和不同目標游客需求。無論是在觀光型旅游產品、體驗型旅游產品、娛樂型旅游產品設計上,都應緊扣突出北仍村的鄉村生態環境及文化內涵。在觀光型旅游產品設計方面,注重優化提升現有的資源,如現有北仍村的檳榔、椰樹、園林小品和田園綠野,后面可挖掘更多鄉村的原始自然景觀,如村落歷史博物館、水果種植園等;在體驗型旅游產品設計方面,不斷開發個性鮮明、定位明確的鄉土體驗旅游產品,如利用北仍村傳統民居,開展品茶(或咖啡)、聽戲、賞花等較為傳統的休閑體驗項目;現有漫步村道或自行車騎行觀光體驗,今后可開展唱歌、垂釣等較為現代的休閑體驗項目;與此同時,可開展播種、耕地、除草、采摘、推磨等農事休閑體驗項目等;在娛樂型旅游產品設計方面,設計多種休閑娛樂項目,如童年游戲回憶娛樂場、寵物樂園等放松性娛樂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游客越來越追求旅游中的體驗感知,對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基于旅游體驗開展營銷活動成了提升鄉村旅游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因此在產品策略方面,北仍村應側重推出具有旅游地特色的多樣化體驗性產品,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游客的體驗需求,從而創造雙贏局面。
2、品牌策略
在品牌化的今天,顧客所關注、追求和購買的是品牌,品牌意味著高知曉度、高忠誠度和高信譽度,是鄉村旅游地的無形資源。若要維持長期良性的發展,依據自身旅游地的特色,打造自身獨特品牌是必然的。對北仍村而言,如可以挖掘本村鎮的名人軼事、歷史典故,展示鄉村的原生態民俗風情和底蘊文化,設計本村鎮原生態、綠色、休閑等極具識別力的品牌符號,進而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高品位的旅游需求,也能打造屬于自身的品牌,提升旅游地的社會影響力、認知度和知名度。
3、價格策略
對于北仍村旅游地來說,制定有效的價格策略是有效實施營銷戰略的必要條件。北仍村旅游營銷可采取以下價格策略:一是刺激定價策略。采取目前普遍流行的團購、會員打折等刺激性定價策略,讓游客因感受到滿意價格而刺激消費沖動;二是捆綁定價策略。可精心搭配周邊的精品旅游景區(如周邊附近的官塘溫泉度假中心和白石嶺,高速路口附近的紅色娘子軍紀念館和周士弟紀念館)進行捆綁銷售,既滿足了游客多樣且優惠需求也利于北仍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旅游產品推廣;三是差別定價策略。根據旅游季節性、旅游者的購買數量、旅游市場的供求關系,對北仍村旅游地的旅游產品實施差別定價,分別給予不同的優惠,以促使其旅途產品更具競爭力,從而贏得穩定的市場。
4、促銷策略
延長鄉村旅游地生命周期,宣傳促銷是重要的手段和環節,不僅能有效擴大旅游地知名度,還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促進旅游開發。建議北仍村旅游促銷可綜合選擇網絡促銷、傳統媒體促銷、公共關系促銷、節慶促銷等四種促銷手段。網絡促銷方面,建立功能、內容完善的信息服務的鄉村旅游網站,一方面在網站上進行旅游產品的宣傳促銷,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網站作為樞紐做好客戶關系的聯絡和管理工作,吸引新游客的訪問,從而有效提高北仍村旅游的重游率和認知率;傳統媒體促銷方面,可通過海南旅游衛視頻道、瓊海電視臺以旅游欄目或者專題片的方式進行報道,或者借勢影視進行植入式營銷,融入電影、電視劇場景情節,通過場景再現,讓觀眾留下對北仍村旅游地的印象,達到營銷目的,還可以通過車載交通廣播、戶外廣告以及報刊雜志進行媒體促銷宣傳;公共關系促銷方面,可通過舉辦鄉村生物教學課程、野外寫生教學會議、博鰲亞洲論壇相關學術會議等推進北仍村的知名度;節慶促銷方面,善于結合北仍村旅游地當地民俗一些節慶文化和時代特點,積極創辦新型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節事活動,節前通過媒體報道,節慶后繼續對游客進行展示,全方位吸引游客,開拓北仍村旅游地客源市場。(四)北仍村旅游地不同發展階段策略重點目前北仍村正處于參與階段,將優化營銷組合,擴大北仍村旅游地知名度作為該階段的旅游營銷重點,其目的是為了讓北仍村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到了發展階段,北仍村的旅游營銷策略重點應及時轉向為不斷強化旅游經營品牌,形成自身的旅游品牌特色,不斷擴大自身的競爭優勢。到了成熟階段,其營銷策略重點應維持現有市場占有率,要在產品質量、品種方面下工夫,根據游客需求和品位的變化進行旅游產品的重組,尤其是要加強旅游需求和旅游效應的研究,以謀求旅游地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結語
[關鍵詞]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8-042-01
旅游業是河南省一項系統的產業,是多項產業的綜合。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將促進鄉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綜合發展,成為脫貧致富的新的有效途徑。
一、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河南鄉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后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1年3月公布的全國鄉村旅游示范點中,河南省有兩個縣區及三家單位榜上有名。如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寧陵縣劉花橋村等(尤瑞玲、于麗麗,2009)。2010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國特色景觀旅游鎮包括:禹州市神厘鎮、鎮平縣石佛寺鎮、西峽縣丹水鎮、淅川縣荊紫關鎮、郟縣廣闊天地鄉、嵩縣車村鎮。隨著2009年河南省政府在全省推出“百村萬戶”富民工程,河南的鄉村旅游正在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二、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旅游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旅游開發雷同,缺乏特色
多數鄉村旅游業的經營者目前對鄉村旅游的內涵、本質歸屬尚不十分清楚,在開發經營中缺少對生態環境營建和對傳統文化恢復與保護的意識。不重視對鄉村生態環境及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建設,只重視經濟利益,對旅游資源過度利用。
(二)科學規劃缺位,管理不規范,不良經營問題嚴重
大部分地區的鄉村旅游缺乏長期科學規劃。法律法規制定滯后以及管理職能缺失,一些鄉村地區出現不良經營問題。尚未建立起一元化的鄉村旅游行政管理體制,使管理職能履行面臨困難。
(三)基礎設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交通設施不健全,飲食衛生、公共衛生及垃圾處理不同程度存在問題,配套設施不健全,這些嚴重影響了鄉村旅游的接待的質量和消費者的滿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時間和消費。
三、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的對策及建議
(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開發
鄉村旅游是一個系統工程,規劃必須先行。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發展狀況組織專家對鄉村旅游景點實行區域化布局和差異化規劃設計。將特色旅游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發展方向,使特色鄉村旅游成為品牌,將特色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二)挖掘當地資源特色潛力,引入旅游創業產業項目
重視當地特色產業的支柱和引導作用。將產業特色發展成為當地的旅游特色,成為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要素之一。深度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將文化的發展潛力轉化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推動力,促使鄉村旅游能夠可持續發展。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工程中,將旅游創業產業引入到開發旅游產品中,將現有的技術手段和教育平臺對當地旅游經營者進行培訓與引進較高學歷的知識人才相結合的方法,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融入創業產業。實現附加利潤和賺取、品牌效應的建立、旅游經營者與旅游消費者的雙贏。
(三)發揮政府管理職能,政策導向和市場調節作用
實行政府扶持、企業經營、專家指導、農民參加的運行機制,四者有機結合,形成合力,增強項目生存與發展的活力。制定積極地鼓勵政策,支持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當地的交通、文化、衛生、通信等設施問題。按照省、市、縣三級建設一批代表地區特色的精品項目,克服旅游成長發育期的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推行旅游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等措施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和發展前景的旅游企業。引入多元化的經營方式,采取合作開發,共同受益的新型開發模式,引入現代企業化的景區經營管理模式,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旅游接待能力。
關鍵詞:旅游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9
0引言
旅游業是資源與環境高度依賴性產業,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國外關于旅游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側重于旅游對環境的消極影響;20世紀7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將視角轉向環境對經濟增長的限制研究,并開始注重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21世紀以來,國內旅游學界開始運用協調發展理論及方法研究旅游與環境的協調問題。楊士弘較早提出了協調發展度的劃分體系與判別標準,李雪麗、程曉麗分別對我國24個旅游城市及安徽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性進行分析。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河南省在全國具有代表性,代表了旅游業發展速度快、生態環境壓力大、區域經濟處于中等水平、產業結構面臨轉型升級的絕大多數省份,因此,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研究尤為重要。
1.2計算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
協調度與協調發展度是測定協調關系的兩個重要指標。協調度反映的是系統或要素間總體協調程度或在一定水平下為使系統內要素綜合協調程度最高,系統或要素間進行組合協調的數量程度;協調發展度反映的是系統或要素間總體協調發展程度或水平的高低。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度計算公式為:
C表示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復合系統的協調度,K為調節系數,因本文涉及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故K取值為2。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的計算公式為:
T表示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復合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因河南省將旅游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均確定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故α、β各取值為0.5。D表示協調發展度,D值越大,說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整體的協調發展程度、水平及綜合效益越好,反之,亦然。
1.3協調發展類型的判斷標準
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根據協調發展度D的大小,將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分為五個類別,若DE(0,0.2),屬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嚴重失調衰退類;D∈(0.2,O.4)屬于中度失調衰退類;D∈(0.4,0.6)屬于勉強協調發展類;DE(0.6,0.8)屬于中度協調發展類;D∈(0.8,1.0)屬于良好協調發展類。對比旅游經濟綜合指數f(t)和生態環境綜合指數g(e)數值的大小,可判斷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發展滯后性,若f(t)>g(e),說明是生態環境保護滯后型,若f(t)一g(e),說明是旅游與生態同步發展型,若f(t)
2河南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
2.1協調關系相關指標計算結果
根據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的計算步驟及公式,可計算出河南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相關指標(見表1)。
2.2旅游經濟一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
根據表1繪制出河南省2004―2013年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指標的動態演變曲線(圖1)。
首先,河南省旅游經濟指數與生態環境指數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旅游經濟指數低于同時期生態環境指數,但旅游經濟增長快,保持了年均25%的增速,10年來,旅游業總收入增長576%。相比較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一直穩中有增。2013年旅游經濟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幾近相等,按照旅游經濟增長的勢頭,未來的幾年內,生態環境有可能滯后于旅游經濟的發展,環境方面應引起重視。
其次,河南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關系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發展勢頭良好,但協調關系起點較低,2004―2006年協調發展度均低于0.7,主要原因是旅游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影響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但從2011年之后,隨著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兩者的協調程度日益增強。
最后,從協調發展度曲線看,因河南省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旅游業起步晚,2004年和2005年協調發展程度屬于勉強協調類且旅游經濟發展滯后型;2006至2008年,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步入中度協調發展階段;自2009年起,河南省旅游業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關系進入良好協調發展階段。2013年,河南省明確提出推進生態省建設,為進一步推動旅游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與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結論與建議
(一)旅游產業和農牧業發展態勢的趨同性
伴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一些相關產業也得到了促進。其中,較為明顯的表現是農牧業在近年來穩步發展、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農牧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取得了糧食豐收、經濟作物較快發展、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好成績。自2000年以來,旅游產業發展和農牧業經濟呈現同向變化趨勢。這一變化通過旅游綜合收入和農牧業增加值來反映。1.旅游產業與農牧業增加值對比分析2000年以來,旅游綜合收入和農牧業增加值總體上均出現增長的趨勢。旅游綜合收入從2001年的7.5058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億元,年均增長速度38.08%。以2001年為基期,農牧業增加值從2001年的37.47億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億元,年均漲幅為4.17%。總的來看,2001年到2012年間,旅游綜合收入和農牧業增加值都表現為上升趨勢。2.旅游產業與農牧業增加值的增幅對比分析旅游綜合收入和農牧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幅度)表現出階段性。旅游產業是敏感性產業,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影響,2003年與2008年旅游綜合收入都出現低谷。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以后,旅游綜合收入出現迅速發展的態勢。2006至2007年間,旅游綜合收入平均增速為59.15%,比11年間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個百分點。2008年3·1之后,旅游綜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長態勢。2001至2005年間,農牧業增加值的平均漲幅為4.05%,與2001-2012年的年均漲幅4.17%比較接近。2006至2008年間,農牧業增加值的平均漲幅為5.5%,比平均值高出1.33個百分點。2009至2012年間,農牧業增加值的平均漲幅為3.3%,比平均值低0.87個百分點。總體來看,旅游業的波動性較明顯,農牧業發展情況較平緩。
(二)旅游產業和農牧業發展趨勢的定性分析
鄉村旅游是農牧業與旅游業的結合體。鄉村旅游目的地農牧業景觀、農牧業生產、農村勞動力均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農牧業生產要素本身就成為了一項重要鄉村旅游吸引力。旅游業同樣可以反哺農牧業,鄉村旅游業能夠吸納農牧業剩余勞動力、提高農牧業收入、促銷農產品。農牧業與旅游業的聯動效應已經不言而喻,國內外諸多研究已經證實了兩者之間的關系。1.政策扶持與產業融合就而言,200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了《關于扶持和鼓勵農牧民群眾開展旅游服意的指導意見》,鄉村旅游開發活動開始在區內遍地開花。2012年,自治區出臺了十二五期間的鄉村旅游規劃,鄉村旅游經濟開始快速發展。鄉村旅游已經形成了五大主題品牌,分別是“雪峰鄉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鄉井”“屋脊農莊”[10]。鄉村旅游已經與傳統的農牧業以及新興的高原凈土產業相融合,依托農牧業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農牧業產品供給以及農牧業原有的人力資本在不斷發展。從整體情況來看,鄉村旅游經濟與國內其他地區存在共同特點。最為明顯的一點,即產業融合吸納了農牧區剩余勞動力,有利于農牧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發展鄉村旅游可以調動農牧民參與旅游開發和服務接待的積極性,提高農牧民的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農牧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效率。因此,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來看,發展鄉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農牧業經濟效益與旅游產業經濟效益,對促進旅游目的地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作用。與國內鄉村旅游發展實踐相比,雖然鄉村旅游發展起步晚,發展制約因素較多,而從產業聯動的角度分析,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所依托的高原農牧業生態景觀及農產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豐富了旅游產業的產業鏈結構。農牧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實現了農牧業產品創新,促進了農牧業結構創新發展。反過來,農牧業的轉型與發展為鄉村旅游經濟注入了活力,同樣豐富和發展著鄉村旅游經濟。2.鄉村旅游發展實踐的佐證課題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間,對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不同類型的開發模式、不同地理區位、不同發展程度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發展。以昌都地區半農半牧縣芒康縣為例,該縣處于滇藏線與川藏線的交界處,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該縣境內沿214國道有一條旅游觀光線,觀光線周邊分布著許多鄉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納西民族鄉(又稱“鹽井”)、曲孜卡溫泉度假村等。其中,納西民族鄉的千年古鹽田景觀及當地農牧民制鹽曬鹽的勞作方式成為了吸引沿途觀光游客的一項重要旅游資源。而旅游經濟活動也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人們傳統的生產作業方式、保護了非物質文化資源,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復興。由于旅游業的乘數效應,旅游產業鏈與農業相銜接,拓展了農牧產品的銷售和經營渠道;農牧業的生產要素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為旅游產業提供支持與保障。國內外關于鄉村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鄉村旅游產業與農牧業聯系地研究已經有了較好地積累。但是,通過廣泛的文獻檢索發現,以實證研究范式分析鄉村旅游發展背景下旅游產業與農牧業內在聯系的文獻不多。在研究對象方面,以自治區作為研究對象的報道尚未出現。綜合上述論述,結合2000年以來農牧業和旅游產業經濟發展趨勢及相關數據,我們提出研究假設:在大力扶持鄉村旅游發展的背景下,旅游產業與農牧業已經開始融合,旅游產業與農牧業之間存在雙向影響的關系。
二、旅游產業發展與農牧業經濟增長的VAR和脈沖響應分析
產業融合與產業關聯一直以來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一般認為:產業耦合是對產業關聯與產業融合在物理學方面的形容。研究人員將“耦合”這一概念引入產業經濟研究當中,用來解釋經濟系統的不同子系統之間在運行過程中的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相互協調與制約的現象。縱觀國內外關于產業耦合、產業關聯的研究報道,可以看出該方面的研究已經從最初的概念辨析、機理剖析等方面,過渡到以定量測度為主且具有多學科交叉特征的研究層面。涉及旅游研究方面,旅游乘數效應研究是產業耦合與產業關聯在旅游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研究方面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名詞。已經出現的研究報道中,對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工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聯動、農業與旅游業的互動發展研究均有表現。其中,農業與旅游產業的關聯研究由來已久。然而,前期的研究文獻中出現的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路徑、融合動力、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實證論述,尚未對于農業與旅游業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行較為精確地探究。因此,為了探究旅游產業與農牧業之間的內在聯動關系,驗證本文上述研究假設方向的合理性,采用計量經濟學中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方法,選取2001~2012年的旅游產業綜合收入與農牧業經濟增長作為研究變量①。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是一種非結構化的模型,是以時間序列的統計特征為出發點,通過對經濟系統進行沖擊影響分析來了解經濟系統的動態特征和沖擊傳導機制,它通常使用最少的經濟理論假設[11]。本研究所選用的數據是兩列時間序列數據,數據之間的關系缺乏經濟理論支撐,故向量自回歸模型比較適用于本研究。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在經濟學研究領域中常被運用于定量測量兩種具有內在關聯的事務之間的相關關系。例如,在城鎮化研究(郭志義、張耀東,2012)[12]、旅游產業融合與旅游產業協整發展研究(張占濤等,2012)[13]、經濟增長與相關問題研究(劉乃全等,2006;李天國,2013)[14-15]、旅游乘數效應研究(胡春林,2007;向延平、蔣才芳,2013)[16-17]等方面。該模型與其他測評方法相結合的運用均有體現。眾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該方法從深層次角度能夠較好地對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揭示。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礎上,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法來分析旅游產業發展與農牧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一)平穩性檢驗
經典的線性回歸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穩的,或者是一個確定性趨勢加上平穩部分,來保證OLS得到的估計量是一致性和具有漸近正態分布的性質。然而,實際中通常遇到的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如果利用經典的模型進行分析則會出現“偽回歸”現象[18]。協整分析把非平穩變量的長期均衡和短期動態的變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種有效的分析方法。平穩性檢驗是協整分析的前提。本文以旅游綜合收入來作為反映旅游產業發展的指標,記為T;以農牧業增加值的變化來衡量農牧業經濟增長情況,記為A。為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將T和A分別取自然對數,記為lnT,lnA,進一步對兩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在顯著性水平5%的條件下,lnA與lnT的ADF統計量均小于其相應臨界值,且D-W檢驗結果數值接近2,故不存在單位根,認為lnA與lnT的序列是平穩的。
(二)VAR模型估計和脈沖響應分析
VAR模型所依托的理論假設較少。在進行短期預測預防與分析方面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對外生變量預測較為困難或者短期內對某些不確定因素難以把握的情況下,利用VAR模型具備較強的便利性[19]。脈沖響應函數描述了在一個擾動項上加上一個一次性的沖擊,對于內生變量的當前值和未來值所造成的影響,因此能夠比較直現地描述變量之間的動態交互作用。根據由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來判斷變量的滯后期,通過Eviews3.0軟件可以得到模型的滯后期為2,進一步得出了VAR(2)模型的估計結果(見表2)。以LNA和LNT為解釋變量的兩回歸函數的D-W值分別為1.8323和1.7646,可以認為,隨機誤差項不存在自相關性。可決系數結果表明第一個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不如第二個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高。在實際應用中,VAR模型的主要用處是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礎上,利用Eviews3.0來分析旅游綜合收入與農牧業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脈沖響應和差分分解結果如圖1、圖2、表3、表4所示。圖2與圖3描繪出了分別給兩變量施加一個單位標準差的沖擊后所帶來的動態影響。圖2顯示,農牧業增加值的沖擊對于旅游綜合收入具有較顯著的正向影響,在本期給農牧業增加值一個單位標準差的正沖擊后,從第二期開始,旅游綜合收入開始正向變動,并達到峰值4.21%;在第3期到第10期之間出現平穩趨勢。在方差分解中,農牧業增加值對旅游收入波動的貢獻小幅波動后逐漸呈平穩趨勢,最大貢獻值為60.58%。表明當農牧業增加值受到外界條件的某一沖擊后,通過市場傳遞給旅游業,給旅游收入帶來同向的沖擊,即農牧業增加值對于旅游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的影響,且具有較長的持續效應。從圖3可以看出,當在本期對旅游綜合收入給一個單位標準差的正沖擊后,在當期農牧業經濟增長便開始正向變動,增加了約0.4%。隨后2期達到峰值1.4%,第4期下降到最低點1.0%,在以后幾期逐漸趨于平穩。在10期內,旅游綜合收入沖擊對于農牧業增加值的影響是正向的,且在長期逐漸趨于平穩。從方差分解的數值可以看出,旅游綜合收入沖擊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波動影響的最大貢獻值為89.68%。研究結論表明:當旅游綜合收入受到外界條件的某一沖擊后,給農牧業增加值帶來同向的變動,并且這種影響具有較長的持續效應。
三、研究結論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旅游業逐漸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其中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類型,在各個地區都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導致整體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本文主要針對安徽省的鄉村旅游氣象服務,通過走訪、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方法了解實際情況,根據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解決對策,為促進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鄉村旅游;氣象服務;需求調查;存在問題;建議對策
近幾年來,安徽省逐漸加強對旅游扶貧的重視,并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鄉村旅游發展進程中,還需要加強促進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的發展,進一步提高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的時效性、準確性,突出信息化和特色化。
1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概述
1.1當前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通過分析安徽省鄉村旅游的發展情況,可以將其劃分為探索、起步、快速發展三個階段。其中探索階段指的是政府沒有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和主導,主要是一部分農戶自行建立“農家樂”,形式和內容都相對簡單;起步階段指的是有一部分的社會資金投入其中,政府部門也開始對本地的旅游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快速發展階段指的是政府部門已經對鄉村旅游經濟帶進行統一規劃,投入的社會資源更多,各旅游景點已經成為綜合性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集住宿、餐飲、休閑娛樂、集體觀光于一體[1]。
1.2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發展現狀
1.2.1服務內容
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本地常規的天氣預報向服務對象提供;二是將日照、氣壓、濕度、降水、溫度等專業的氣象要素預報提供給重點服務對象;三是對前兩方面的資料進行加工,制定出行指數、洗車指數、穿衣指數等指數預報;四是向服務對象提供應急氣象預警信號,如冰雹、大風、暴雨等對流天氣應急預警,人體舒適指數、48~72小時趨勢預報等指數預報,節假日旅游天氣預報、重大旅游活動氣象保障服務,交通天氣預報等內容[2]。
1.2.2技術支撐
氣象服務中的技術支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收集、制作、氣象數據以及服務產品的設備;二是氣象預報平臺和技術。當前在安徽省的各個市(區)及鄉(鎮)地區,都分布有自動山洪地質災害氣象觀測站,以及大氣電場儀、負氧離子監測站、空氣氣溶膠監測站、土壤水分觀測站等不同類型的專業氣象監測儀器,在整個地域內構建出統一的氣象監測網絡[3],并通過不斷完善監測預報預測業務體系,提高其精細化程度,中尺度天氣分析業務已經能夠全面開展。
1.2.3主要服務產品、方式及渠道
目前,安徽省鄉村氣象旅游服務的產品可以劃分為氣象資料服務和旅游氣象預報服務兩種類型。氣象資料服務類產品包括鄉村旅游保險氣象、景點實時氣象要素、氣象特征景觀條件分析、種養殖業氣象條件分析論證、旅游氣候資源開發評價論證、歷史氣象資料分析等;旅游氣象預報服務類產品包括大型旅游活動專題保障預報,高溫、大霧、雷電、暴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或影響天氣預警,人體舒適度指數預報,交通干線(高速公路等)氣象預報,旅游景點短臨預報滾動,旅游景點、城鎮、鄉鎮精細化24小時天氣預報,中長期(周、月、季、年)天氣預報等。方式和渠道比較依賴常規的渠道和模式,較為傳統、落后[4]。一般采用傳統媒體、現代媒體以及新媒體渠道相結合的方式,其中以現代媒體和新媒體為主。
2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需求調查分析
2.1調查對象
為了對安徽省的鄉村旅游業氣象服務需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還需要對各個部門進行走訪調查,收集在鄉村旅游中氣象服務的實際情況以及總結出還需要改進的方面,其中將度假旅游區、人民政府、市旅游局、市氣象局作為重點調查對象。
2.2調查方法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主要是采用發放調查問卷、查詢資料、走訪談話等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調查問卷發放的對象主要以游客、從業者、管理者為主,保證所收集到的鄉村氣象服務需求資料具有足夠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2.3調查結果
通過初步分析收集到的調查資料,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工作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起步比較晚,導致服務品種單一,與當前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發展需求之間不相適應;二是具有較大的需求,發展速度比較慢;三是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都比較大,通過改進和優化渠道、產品、裝備、技術,其服務工作的提升空間還比較大。
3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投入資金不足
由于發展起步比較晚,當前安徽省的鄉村旅游發展整體狀況不佳,沒有產生較多的經濟效益,導致財政壓力增加,在資金投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在鄉村旅游氣象服務中日常運行維護、產品制作、技術開發、管理等方面投入的費用,主要是依靠氣象部門自身籌措。
3.2服務內容單一
目前,在氣象部門中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較為單一,僅包括應急氣象預警、應急氣象服務、部分氣象指數預報服務初步開發、實施監測常規氣象要素服務等幾個方面。而且根據當前的發展現狀和規劃來說,這些服務內容都過于寬泛,并沒有根據市場需求,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產品,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服務對象在享受服務的過程中,常規氣象服務與專業氣象服務產品之間差異很難區分,進而導致其社會認可度比較低[5]。
3.3服務方式被動
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方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供者所提供的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受眾不具體,常常與一般服務使用者之間混淆;二是潛在服務需求者獲取和甄別專業服務產品的難度比較大,即使利用多種渠道,也只能夠獲得一般化的應急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公共氣象服務產品。正是由于服務產品缺少專業性,導致服務投放受眾不明確,專業化服務渠道較少,導致整體發展始終處于被動局面。
3.4缺少專業化的服務人才
氣象部門人才隊伍、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鄉村旅游從業者、相關社會商業機構及服務機構的人員共同組成鄉村旅游服務隊伍,雖然以氣象部門人才隊伍作為主力,但服務隊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比較低,難以為人們提供專業的服務[6]。
3.5服務效果不明顯
在服務提供主體中,對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總體服務質量偏低。雖然各類氣象服務品種類型比較多,但由于形式和格式不統一,服務產品的專業性比較差。服務人員沒有全面了解和觀察鄉村旅游的游客以及從業者需求,導致服務產品與使用者需求之間不匹配,實用性不強[7]。另外,服務產品的可讀性和通俗性都比較低,甚至有時更加重視分析和描述天氣過程、成因,且專業術語的使用也比較多,導致用戶難以很好的理解產品內容。
4促進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發展的有效建議及對策
4.1理清政策關系
為促進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發展,當地政府必須加強政策支持,這也是鄉村旅游得以有序發展的基礎保障。如果在發展進程中缺少宏觀指導,就會失去方向。因此政府部門在發展鄉村旅游時,不僅要考慮鄉村旅游能夠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能夠實現氣象服務的有效發展。一是相關政府部門需要明確自身的職責、職能。在規劃鄉村旅游發展方案的時候,政府部門需要綜合考慮相應的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內容,并加強與當地氣象部門、鄉村旅游主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保證鄉村旅游與氣象服務內容之間的一致性。而且氣象部門自身也應該主動配合,加快開發和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拓寬服務渠道,提高氣象服務內容質量[8];二是需要將政府購買、提供公共服務理念進一步的強化。氣象服務作為一種公共服務產品,是鄉村旅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所有部門及相關人員都需要有充分了解和認識。為了保證需求者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就需要積極的應用政府直接購買、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
4.2加大資金投入
明確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的作用和地位之后,管理部門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就必須注重服務質量的提高。通過上述分析,資金投入較少是限制安徽省鄉村旅游氣象服務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資金投入并建立健全資金投入體系,保證各個方面都有足夠的資金支撐[9]。
4.3加強人才隊伍培養
如果想從根本上提高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水平和質量,就要注重人才隊伍的培養,全面提高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盡快建立起集技術、管理為一體的專業服務團隊,保證各項服務需求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滿足。
4.4全面提高基礎氣象業務技術支撐能力
當前主要以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服務為主,在發展進程中,仍然需要以此為基礎,為鄉村旅游提供氣象服務。就硬件方面來說,需要對區域自動氣象站綜合布點進行重新優化,確保在滿足氣象行業格點距離標準和站點距離密度的基礎上,對景點集中地區的站點進行重新設置,全面提升氣象要素采集質量;就軟件方面來說,需要促進數值預報產品本地化模式的進一步優化,提高預報準確率和天氣預報網格的精細化程度,提高對成片鄉村旅游景區的關注,加強監測預警強對流天氣[10]。
4.5增強氣象服務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通過提高基礎氣象業務技術支撐能力,鄉村旅游氣象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得到了顯著提高,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提高服務產品針對性和時效性的重視。但在安徽省受旅游方式、地形地貌的限制,鄉村旅游發展類型和模式種類比較多,導致對氣象服務需求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產品,在服務內容上也有所側重,保證服務效果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并注重對服務成效的檢驗。在共性需求產品中,常規要素預報需注重時效性、準確性的提高;各類旅游指數預報,需要優化支出公式,并加強對戶外探險、漂流、自駕車等新型指數的開發;應急氣象服務則需要注重準確性的提高,并根據不同景區的實際情況,優化重點防御指南的內容;農業氣象服務中需要提高對農時、節氣的重視,強化其指導作用。在非共性需求產品中,休閑觀光型氣象服務對準確性的要求比較高,并且還需要優化駕車、防曬、溫度要素預報、晴雨預報等指數;戶外運動型服務對天氣預報的時效性要求比較高,重點優化濕度、風、溫度、降水概率等要素預報方面;山地型服務中對短臨預報準確率的要求比較高,需要重點優化濕度、風、溫度、降水概率等藥物預報,并加強對局部強對流天氣的關注,保證局部地區冰雹、大風、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能夠及時進行預警,并提供次生災害防御指南,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建立健全的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效果評估體系,保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為了全面提高鄉村旅游氣象服務質量,就必須加強對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效果評估體系的構建,確保能夠對當地氣象服務具體收益做出真實反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和優化措施。
5結語
當前安徽省的鄉村旅游發展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氣象服務體系不成熟,整體發展水平偏低,相關部門也沒有充分的重視鄉村旅游氣象服務,因此還需要改進和優化。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需要提高重視程度,并增加資金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高鄉村旅游氣象服務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林,陳孟瓊,譚磊.“互聯網+”時代精細化旅游氣象服務建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7,(08):216+218.
[2]劉耀龍,崔方南,栗繼祖,張華明.旅游氣象服務評價與旅游風險感知調查研究[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6,18(02):80-86.
[3]陳筱涵,楊開甲,陳偉.永泰縣旅游氣象服務平臺設計思路[J].南方農業,2016,10(06):207-208.
[4]樊瑋.山西省旅游氣象服務系統的建設[J].山西電子技術,2016,(01):60-61+67.
[5]丁國香,劉安平,劉承曉,張亞,陳浩,楊彬.安徽省山岳型景區旅游氣象服務業務系統[J].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8(01):71-75.(2016-01-21)
[6]韓笑,李婷婷.旅游氣象服務網站設計與實現[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5,(11):180+182.
[7]張悅,田富,賈風春.農牧區做好氣象服務工作的幾點思考與建議[J].科技風,2015,(05):73.
[8]姜鎮濘,王華昕.伊春市旅游氣候資源的人性化調查與評價[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01):62.
[9]顧小麗,錢燕珍,鮑岳建,鄔方平.寧波市負氧離子濃度分布與預測模型及其在旅游氣象中的應用[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3,29(06):128-133.
關鍵詞:鄉村旅游 新農村建設 對策
河南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2008年末,河南省總人口為9918萬,其中農村人口6345萬人,占總人口的63.97%。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迅速,但存在著重效益、輕規范,重規模、輕特色,重發展、輕規劃的問題,鄉村旅游還停留在“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賞農家景、購農家物、享農家樂”的階段,距離“農”、“旅”共贏還有較大差距。如何真正實現河南省農村與鄉村旅游的耦合式發展、如何在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主題目標的結合上體現產業優先性方面,亟待研究鄉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一、河南省鄉村旅游與新農村發展現狀
(一)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20世紀80年代中期,河南省借鑒中外發展鄉村旅游的經驗,開發并形成了一些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景區。在2004年國家公布的首批203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河南省共有12個單位入圍。2006年。為了配合“中國鄉村游”的旅游主題,河南省又推出了“十大鄉村旅游熱點”景區,主要是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鄉村休閑,以高科技為依托的農業觀光型,以參觀社會主義農村為內容的特色旅游,進一步帶動了省內鄉村旅游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批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的典范。包括洛陽市南村、臨潁縣、臨潁縣龍堂村、林市太行大峽谷、新鄉市北站區耿莊村、新鄉小冀京華園、鄉七里營劉莊、新鄉七里營龍泉村、鶴壁市三興康樂村等。然而,從整體上看,河南省的鄉村旅游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景點質量良莠不齊,景點數量不多且類型較為單一。
(二)河南省新農村發展現狀
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河南省已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開始進入統籌城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新階段,綜合經濟實力增強,農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采取多種措施,不斷加大對農村投入。僅2008年,全省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及各級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就分別高達895.5億元和102.3億元。全省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農業生產能力、農民富裕程度和村民自治能力都有較大的改善與提高。但是河南省在新農村建設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一是鄉村數量大、農村人口多;二是農村生產和生活設施條件較差,公共服務體建設“欠賬”較多;三是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村貧困面大:四是地方政府財力不足,服務能力有限;五是基層組織服務能力較弱,農民綜合素質不高。
二、鄉村旅游促進河南省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一)在支持方面,做好保障與協調
1,加強市場監管
由于旅游業的需求方是分散的個人,相對于旅游供給方就顯得勢單力薄,成為談判力較弱的一方,當遭受損失時,也較難獲得正當的賠償,這就對市場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展鄉村旅游,農村居民要參與進來,“社區參與式”的發展模式要求當地居民在決策、利益分配、培訓三方面參與其中,居民參與決策的權利、利益分配權利的保障都要求河南省旅游主管部門從各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強對旅游經營者的監管。主要集中于旅游組織者和開發者。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統一的基本評級標準,使得各個經營者的評估結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并對經營者實行每季定期披露信息、重大事件隨時披露的制度。對那些可能危害旅游者、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居民生活社會環境的行為應該及時公布。還應建立對經營者的跟蹤評級制度,規定每隔一定時期必須接受一次重新評級。二是加強對行業協會的監管。行業協會獨立于政府部門之外,擁有自己的自,非隸屬旅游行政管理系統,但旅游部門有義務對行業協會是否在法律范圍之內運作進行監督,避免行業內為數較少的幾個企業聯合起來控制整個行業協會,致使行業協會代表所有企業利益的目的無法發揮。行業協會也可以制定自身的評級制度,并對企業實行“進出自由”的原則,實行行業自律,建立行業協會按其鑒證信譽競爭淘汰的機制,使其切實成為會員企業利益的維護者和監督者。
2,改善基礎設施
農村基礎設施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的必備條件。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長期以來。河南省部分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不能令人滿意。“露天廁、泥水街、壓水井、雞鴨院”。是對農民生活居住環境的形象描述。農村的房舍、街道建設缺乏規劃,浪費大量土地:通行條件差,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設施,加上農民的不良生活習慣,垃圾污染嚴重。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給鄉村旅游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必須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進行村容村貌整治。還要加強旅游專用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旅游食宿設施建設。這一點可以體現在農村家庭旅館的建設與管理之上。農村家庭旅館是發展鄉村旅游最基礎的旅游接待設施。然而,資金投入不足、衛生條件參差不齊、室內設施落后成為當前家庭旅館普遍弱勢。因此,在農村家庭旅館的建設中,要活化投資渠道,不能單憑農民自身的投入。同時要以村為基層管理單位,建立家庭旅館管理與質量控制體系。
3,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對于河南省新農村建設來說,發展旅游不僅能夠有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衛生水平,向農民傳播生態保護意識,還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農民脫貧致富指引出新的道路。生態旅游涉及多方面、多領域,需要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與合作。發展鄉村旅游應當建立生態旅游聯合管理和執法檢查的長效機制。積極推動有關法律、法規、制度的落實。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主動做好服務,聯合旅游、建設、林業、文物以及國土資源、水利、農業等部門,爭取發改、財政等綜合部門的支持。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旅游發展。總之,要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主義新鄉村旅游大環境。形成如圖所示的資源節約型鄉村旅游管理體系及鄉村綠色旅游產業體系。
4,加強行業協作
作為旅游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鄉村旅游具有關聯性強、綜合程度高的特征。在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的條件下,必須要加強行業間的協作,完善鄉村旅游的產業鏈,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的升級,促進其向高級化方面發展。在行業協作上,做到促進與農業產業協作。豐富鄉村游產品;促進與旅行社業協作,促進鄉村旅游產品銷售;加強與現代商業協作,推動鄉村游目的地經濟發展
(二)在運作方面,做好引導與指導
1,因地制宜,推廣成功模式
發展鄉村旅游,對促進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河南省農村還有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交通基礎設施薄弱、開發資金短缺、旅游人才稀少的現實。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緊密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思路,積極實踐探索,根據已有的鄉村旅游成功或失敗的典型總結經驗教訓。采取不同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和發展對策,有效促進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根據河南省一些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成功經驗,在實際推廣中。發展鄉村旅游可以采取三種典型模式:農旅結合的復合型開發模式、參與式度假農莊開發模式和綜合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2,注重特色,弘揚鄉村文化
鄉村旅游社會經濟效益地良性發展,需要堅持挖掘鄉村特色、弘揚鄉村文化的原則,不斷發現和發掘農村地區的科學、美學、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和深化其科教、游覽、體驗和參與的水平。除了有形文化(如民間手工藝品、建筑、飲食、服裝等)外,還有無形的行為、觀念文化(如手工藝、建筑藝術、等)也可以進行開發。特色是鄉村旅游避免惡性競爭,實現持續發展的根本,各地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的資源和民族特色,形成當地鮮明的鄉村旅游形象,開發系列旅游產品,構建自己的品牌。
【關鍵詞】 綜合發展;休閑;創意;農業園規劃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全新階段,農業生產方式逐漸摒棄傳統的粗放型模式,轉向現代集約型模式。與此同時,當旅游成為一種生活,與以往的觀光旅游不同,游客更加強調旅游流程的閑適和心靈的體驗,越來越青睞這種以休閑為主的深度旅游模式1。
在此背景下,以農業觀光、休閑體驗為主的生態農業園建設層出不窮,尤其是針對經濟發展基礎較好、居民對生活休閑要求較高的長三角區域,新型農業園區規劃建設如火如荼。如何在新的發展背景下,通過相應的規劃策略,實現農業園區的良性發展將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
2.休閑農業園發展概況
2.1 農業園區發展歷程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及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園這種生產組織形式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縱觀國內外的農業園發展歷程,其與農業發展歷程息息相關。農業園區的發展也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分別為傳統單一型農業園發展階段、現代技術型農業園階段、生態觀光型農業園階段和休閑創意型農業園階段,逐步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梯度轉移2。
休閑創意型農業園指提升一般生態觀光型農業園的休閑模式,融合體驗新奇、刺激、時尚等現代休閑娛樂元素,休閑創意型農業園將是未來農業園發展的主導趨勢。
2.2 休閑農業園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國休閑農業園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園區規劃建設也存在普遍問題,具體體現在:第一,休閑農業園缺乏規劃的技術規范和理論指導,景觀規劃現狀堪憂,規劃單位和設計成果五花八門、水平參差不齊;第二,休閑農業園缺乏系統的規劃設計,園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較差3;第三,休閑農業園呈現千園一面的發展現狀,園區缺乏特色與創意,園區發展存在同質競爭的問題,園區健康發展受到威脅。
3. “best”綜合規劃理念的提出
針對當前休閑農業園建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本文從園區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及景觀規劃等層面入手,提出“best”綜合規劃理念。“b”為“beautiful”首字母,意指充分利用農業園區及周邊村莊現有的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營造適宜休閑體驗的美麗鄉村環境;“e”為“ecological”首字母,意指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創造一種返璞歸真、綠色健康的生態環保農業園;“s”為“stylish”首字母,意指融入特色化的創意時尚元素,緊密結合都市消費人群需求,引領休閑農業新一輪升級;“t”為“technical”首字母,意指引進國內外前沿的高新農業科學技術,結合創新農產品培育,成為新科技農業的首要實驗區域之一。基于上述四項理念融會貫通即為“best”綜合規劃理念。
4.基于“best”綜合規劃理念的休閑創意農業園區規劃實踐
4.1 項目概況
德清縣龍勝村休閑創意農業園位于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北部,隸屬于德清縣經濟開發區,總用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
4.1.1 優越區位共享客源市場
(圖1)基地距離中心城區較近,依托中心城區及德清經濟開發區的技術、人才、資源等各方面的優勢,為其高效快速發展提供良好契機。此外,基地南與下渚湖風景區相望,西與莫干山運動休閑度假區相鄰,東與江南水鄉休閑旅游度假區相近,可與周邊區域共享休閑度假客源市場。
4.1.2 良好生態奠定發展基石
基地處于下渚湖濕地生態系統區域內,具有較高的生態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物生產力,為農業園區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同時,基地內部景觀資源優勢突出,地形高低起伏,且水庫星羅棋布,整體形成“山、田、河、庫”交錯相融的獨特景觀。
4.2 整合資源,三產聯動,實現產業價值最大化
融入生態環保理念,突出田園特色,構建美麗休閑鄉村旅游產業
①融合區域旅游大背景,以德清縣及其周邊豐富的旅游資源為依托,將基地內的休閑旅游發展置于整個區域的大環境中;②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本次休閑旅游發展將與其周邊的旅游發展類型相區別,重點突出鄉村田園的休閑特色,避免同質化競爭;③重點面向人群選擇,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將重點面向以杭州、上海為主的德清周邊都市人群,為其提供一個在城市喧囂之外回歸田園、重溫大地記憶的一個特色化休閑場所。
重點發展以下項目:以農業休閑觀光為主題的大地藝術景觀、異形溫室等;以健康養生為主題的戶外瑜伽、生態養老等項目;以休閑娛樂為主題的房車露營地、田園酒吧等;以農事體驗為主題的農業認養區及教育農場等;以創新創意為主題的烏托邦青年社區及自助手工藝會所等(圖2)。
同時,完善鄉村休閑旅游配套設施,重點發展以生態環保和東西文化融合的理念進行打造的特色洋家樂郊野餐飲模式;把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生態景觀“微縮化”和“藝術化”的生態餐廳模式;采用院落的建筑形式發展休閑農莊餐飲模式。與餐飲配套類似,住宿配套同樣體現與鄉村、田園融為一體的特色,形式上可根據不同人群需求分級設置,主要可包括商務度假酒店、鄉村民宿、家庭旅館、背包客青年旅社等。
4.3 動靜結合,點軸互動,突出空間結構最優化
將基地內的山地林地作為生態保育對象,與內部生態開發區域適度分割,保護與開發合理共存,形成動靜結合態勢。同時,為充分體現低碳環保的發展理念,在道路交通組織上將以一條環形園區主道路為依托,其余交通采用多元化的非機動車形式組織,并設置幾處集中交通轉換點。根據規劃園區綜合性的功能發展定位,確立統籌全區的核心中樞設置,以引導全區有序高效的運行。最終形成“一心四區多組團,兩軸交匯串珠連”的空間結構。
一心:為整個生態農業園區服務的綜合服務區,包括信息咨詢、交通服務、住宿、購物等功能。同時巧妙融合生產與休閑的功能布局設置,使其相互融合,結合園區主要道路和發展軸線分割形成四大功能片區:分別為環抱整個園區的生態保育區、位于園區入口的門戶田園風情展示區、位于綜合服務中心兩側的創意休閑農業體驗區和高新生態農業試驗區。多組團:即四個片區內細分的多個功能組團。
兩軸:一為縱向的貫穿整個園區南北的景觀軸線,串聯田園自然風光和各類特色農業景觀;二為沿主要園區對外道路洛武公路的交通軸線,并同時與園區周邊功能區塊形成便捷聯系(圖3)。
5.結語
社會經濟的普遍提升與空閑時間的日趨增多構成了休閑經濟的物質基礎,休閑經濟的發展促使休閑旅游、深度旅游等模式越來越受大眾推崇。通過高新技術的運用、創新元素的培育以及休閑文化的融入,注重生態保護對于農業園區的重要意義、完善各項配套設施的建設,構筑合理的空間組織模式、構建系統的園區產業鏈條,促使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需求。
本次休閑創意農業園規劃立足于當下社會經濟背景,在綜合發展規劃理念的基礎上,借鑒當前我國休閑農業園區的實踐經驗,分別從空間布局、功能構成、產業結構、景觀系統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以期對我國農業園區的規劃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煒,柳思維. 深度旅游模式下的旅游開發新方略——以湘西州為例[J].商業研究,2008,(10):7-9
鄉村生態旅游的本質是它的鄉村性和生態性。就其鄉村性而言,鄉村生態旅游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它在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有著積極帶動作用,并進一步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就其生態性而言,其是現代生態旅游新趨向,在滿足現代游客新需求和促進整個旅游業發展方面有積極促進作用。究竟什么是鄉村生態旅游,它可以分為哪些類型,具有哪些特點,如何進行開發以及面臨什么樣的困境等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就上述內容對我國近十年來的關于鄉村生態旅游研究的文獻進行綜述整理,期望為后續研究的延續有所幫助。
二、鄉村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
鄉村旅游活動的大力開展和生態旅游概念提出以來,鄉村生態旅游的相關研究就逐漸得到廣大學者的熱忱關注。盡管已有很多研究對鄉村生態旅游概念進行了較完善的界定和解釋,但由于各個學者研究出發點有差異,國內目前還沒有對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做出一個準確的界定。但各界習慣用鄉村旅游、民俗旅游、農業旅游等名詞來描述其相關內涵。關于鄉村生態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種,例如中國旅游協會區域開發專業委員會會長孫文昌教授認為,鄉村生態旅游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將田園生態景觀、農事活動、農俗文化的深層次開發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具有觀光、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環保等多種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寇明婷博士認為鄉村生態旅游是以鄉村為背景,以大自然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以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理念為核心導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時,有著明確的了解和學習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負有保護責任,同時不乏促進目的地的經濟效益的一種特殊的旅游活動。當然還有很多研究人員給出了鄉村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對于我們的進一步研究很有意義。何曉芳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出鄉村生態旅游是指發生在鄉村區域,以鄉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態環境、樸素的鄉土文化與人情、嫻靜的田園風情為基礎,用景觀生態及生態美原理與方法為游客建立起一個欣賞鄉村景觀、認知自然、培養與體驗生態的旅游環境,充分展現鄉村旅游的景觀美學價值、鄉村居住的宜人價值、鄉村文化的追憶價值與鄉村生態的教育價值,并最終使得鄉村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對近年來有關鄉村生態旅游的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后發現,盡管研究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鄉村生態旅游進行界定,但筆者認為何曉芳在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得出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并從規劃角度,生態發展角度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多個角度對鄉村生態旅游做了很好的闡述。該表述對鄉村生態旅游的界定科學合理,體現出鄉村生態旅游的本質。
三、鄉村生態旅游的類型和特點
(一)鄉村生態旅游類型
現階段的鄉村生態旅游研究中,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點,大致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分類。
1.按照空間區域布局劃分陳文君的《我國現代鄉村旅游深層次開發探討》中根據空間地域上的不同,明確地給出了分類方式,其類型主要有景區邊緣型、都市郊區型和老少邊窮地區型。王嘉學、明慶忠、楊世瑜在《云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據空間上的不同給出了不同的劃分。筆者認為其空間劃分中也有一定的經濟因素和資源的利用上的考慮,該種劃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適,其對各個具體地方應用這種空間區域開發有積極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經濟貢獻差異劃分云南大學的王靜博士在《試論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旅游產業組織模型》中根據鄉村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把其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企業帶動型、主導產業拉動型、農莊經濟聚合型、生態經濟型、對內聯合型。同樣的,賀穎華、賀蓓瀅在《昆明鄉村生態旅游理論研究與探索》中也提到了將鄉村生態旅游分為:景區帶動型,鄉村組織型,公司農戶型,綜合開發型。他們針對鄉村生態旅游中的一些經濟參與者和合作模式給出了不同的分類,但本質上都是從鄉村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上給予區分的。
3.按照旅游活動類型劃分中國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的謝花林在《鄉村生態旅游探析》中明確地指出了鄉村生態旅游的三大類型,分別是觀光型(觀光農業園,景觀農業),民俗型(民族鄉寨,特色村寨)和休閑型。段景春在《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中同樣以這種分類方式為要點論述。這種分類方式具有簡明和概括的特點,而且從宏觀的層面把握住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也重點突出了休閑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進行論述的時候都會應用到該種分類方式。
(二)鄉村生態旅游的特點
鄉村生態旅游的基本屬性是與具體的鄉村地區的特性相關的,針對具體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學者對于鄉村生態旅游的特點都做出了相應的陳述。馬勇、舒伯陽在《區域旅游規劃———理論,方法,案例》一書中指出鄉村生態旅游具有基礎性、觀賞性、娛樂性、文化性和經濟性等特點;章家恩教授的《關于農業生態旅游的幾點看法》一文中指出了鄉村生態旅游具有可持續性、融自然景觀和文化傳統于一體、地域多樣性、動態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風險、參與性等特點。也有學者對這一問題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剛和石培基在《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認識———基于對20個鄉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據對20個鄉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鄉村生態旅游的6個標準:鄉村地域為依托、鄉村田園風情為吸引、農業生產活動為吸引、民俗文化為吸引、農家生活體驗為吸引、休閑觀光游覽度假活動。通過對文獻的閱讀整理,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筆者認為鄉村生態旅游的特性雖然很多,但鄉村生態旅游的本質特點就是鄉村性和生態性。旅游內容上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表現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動安排上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并且在現實意義上具有很強的文化性和經濟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研究模式
隨著國家對農業的大力扶持和近來生態旅游的升溫,鄉村生態旅游產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旅游者熱衷,國內各省市相關的鄉村生態旅游得到了極大推動,特別是在一些鄉村資源豐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極大重視,學界對于鄉村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研究十分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鄉村生態旅游研究中,出現很多研究成果。筆者收集到的關于鄉村生態旅游的相關文獻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的研究模式
這類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鄉村旅游的資源現狀以及開發生態旅游的優勢和劣勢,然后根據綜合考慮得出結論,并提出進一步開發鄉村生態旅游資源的對策和建議。這類文獻有游茜的《大湘西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研究》、胡曉聰的《諸暨趙家鎮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探討》、萬幸的《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以湖北省木蘭天池官田村為例》、蘇珍的《安徽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初探》《諸暨趙家鎮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探討》、李曉陽的《打造黑龍江省鄉村生態旅游品牌的對策研究》等。該種研究模式是國內學者較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學者的研究功力不夠等多種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釋問題式的回答問題,對理論的延續和加深缺乏相關貢獻。
(二)應用相關理論模型和數據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
這里面包括張丹的《柳州市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探討———以山東省濱州市為例》、張禹的《鄉村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模式研究———以蒼南縣五鳳鄉為例》。胡志毅、張兆干在《中國社區旅游模式探討———以徽州古村落社區旅游為例》中將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個別參與、組織參與、大眾參與和全面參與,并描述了“近S形”的總體發展曲線模型。楊興柱、陸林、王群等人在《農戶參與旅游決策行為結構模型及應用》就很好地應用了農戶參與旅游決策行為結構模型來分析影響農戶參與決策的8個重要變量。該種模式應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從實際出發,從調查出發,針對具體的案例地進行調研得出相關結論,一般比較有說服力,是比較規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據研究成果翻譯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國外的頂級期刊得到發表,與國際研究范式較為切合。
(三)引用國內外成功案例進行對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該種模式把本地區甚至本國的一些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和國外的一些相關開發經驗做一個對比性研究,從國外的一些先進管理經驗中找到自身發展的出發點,得到很多的啟示。例如凌強的《日本生態旅游發展的措施、問題與啟示》,和張兵、尹弘的《淺析國外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進行了很好的對比性研究。其中,鄧冰、吳必虎的《國外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研究進展》提到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國外生態旅游研究的一個新趨勢。該種模式走在理論研究前沿,對國內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帶頭作用,引導我國廣大學者發現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區參與式鄉村旅游、社區增權式旅游等多種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漸得到廣大學者的認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規劃理論和開發手段進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部分研究者利用相關的旅游規劃開發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開發模式,如董寧、徐頌軍等的《廣州鄉村生態旅游深層次開發模式探討》中以廣東為例,舉出了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條件,主要有: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地理區位優越,可進入性強;旅游產業體系完善;宏觀環境良好這幾個主要方面。在開發廣州鄉村生態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從旅游者的行為轉變,旅游業的相關特性,鄉村生態環境以及政府引導、監督及當地社區居民的參與這4個方面對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模式做了探討,得出了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一些條件和相關模式。何曉芳的《鄉村生態旅游規劃方法研究》中詳盡地給出了詳細的規劃原則、規劃程序和規劃內容。其按照鄉村生態旅游功能分區、鄉村生態旅游環境容量確定、鄉村景觀生態設計、鄉村服務設施的生態設計和相關社區參與的順序對規劃內容進行了分章節的論述。文章通過分析安吉縣禹山塢村的旅游資源、發展潛力和發展目標,以及功能區分和環境容量測量等,提出了該地方的鄉村生態設計、相關旅游產品設計、旅游服務設施生態設計以及相關規劃保障措施。
五、鄉村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在國內有關鄉村生態旅游的資源規劃與開發中,很多的學者都結合相關地區的特點提出了一些問題,各地的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不少文獻都是根據具體的案例來闡述鄉村生態旅游開發中的一些問題。例如晏磊、詹斌的《關于發展江西鄉村生態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結合對江西鄉村旅游的分析,明確表示在對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旅游產品綜合開發程度低,缺乏市場競爭力;鄉村文化特色不強,開發存在變異迎合性問題;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不高;鄉村旅游人才缺乏,經營管理水平低等嚴重問題。類似的,林龍飛、陳輝的《發展鄉村旅游對策研究———以陽朔為例》中以缺乏規劃、生態項目缺乏、開發無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這五個方面總結陽朔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此外,李錄堂教授專門從生產經營與管理的角度指出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目前存在經營者認識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資金投入不足對鄉村生態旅游的影響。何曉芳、王莉紅則從鄉村生態旅游資源規劃開發的角度指出了國內在該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在《鄉村生態旅游規劃方法研究》中指出:鄉村旅游總體上處于自發性發展階段,鄉村景觀受損現象嚴重;環境基礎設施落后于旅游開發,生態安全隱患明顯;鄉村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競爭力;鄉村旅游開發對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貢獻有限這些問題。通過文獻的整理和分析,筆者認為當今鄉村生態旅游的問題主要包括:旅游資源開發上缺乏整體規劃觀念和可持續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經營上運營管理不善和綜合開發力度不夠;旅游客源市場定位上客源細分不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相關的旅游產品開發上同質性產品過多和鄉村特色產品優勢不明顯;相關的制度規定不健全和旅游人才缺乏等。
六、鄉村生態旅游研究的展望
鄉村生態旅游是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產業,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勢。鄉村生態旅游有效地促進了我國廣大農村的發展,并有效利用了當地旅游資源,在滿足廣大消費者回歸生態和體驗農村生活的同時,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整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怎樣對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準確、科學、合理地定位,結合本地區的區域特色提出合理可行的旅游開發策略和對策,既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體現,又讓旅游業得到良好的發展是我們關注的核心問題。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檢索和閱讀,筆者認為,今后的鄉村生態旅游研究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界定鄉村旅游的概念
我們要明確鄉村生態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指導意義,盡早明確鄉村生態旅游的定義以及相關概念的界定,以便在調查、開發和保護當中更有針對性,這也有利于我們在學術上的長足進步。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中逐漸形成該領域的科學學科體系,為今后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為廣大農村地區鄉村旅游開發提供有利支持。
(二)借鑒國外開發經驗
鄉村生態旅游在很多發達國家都得到了很好應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鄉村生態系統設立和社區參與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較多研究成果。我國關于國外經驗借鑒的對比性研究還不是很多,該方面值得進一步加強,讓我們可以更好借鑒經驗教訓并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這有利于我們國家鄉村生態旅游的長遠發展。
(三)應用定量研究方法
現階段的很多文章在對鄉村生態旅游的問題研究還處于定性研究階段,很可能只是對一些問題泛泛而談,缺乏深入細致地研究。現代鄉村生態旅游在規劃與開發上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鄉村生態旅游中各相關要素的主次要關系和決定程度,以便于構建更加科學和合理的鄉村生態旅游規劃程序和管理決策模型。
(四)使用現代化儀器設備
在信息化時代浪潮中,學者們應該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一些較為先進的測量設備對具體地區的環境承受力以及相關旅游資源概貌進行具體的地理測繪和分析。信息化管理與地理資源測繪方面在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應用還不是很多,學界應該充分意識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利用現代化設備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關鍵詞:鄉村旅游;轉型;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1)02-0059―04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擴大,綠地面積大幅減少,交通擁擠,城市環境質量正一步步面臨惡化,加之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城市中的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于是,在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條件改善和假日制度調整的背景下,人們希望釋放心理壓力,回歸大自然,享受難得的清新環境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到鄉村去旅游。而鄉村旅游對脫貧致富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作用使得許多欠發達地區開始將鄉村旅游作為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
一、麗水市鄉村旅游轉型提升的背景與現狀分析
麗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是浙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麗水市農村人口眾多,農業資源豐富,農耕文化悠久,鄉村民俗豐富多彩,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天然優勢。麗水的鄉村旅游興起于本世紀初,至2009年全市有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194個,其中省級旅游村15個、市級旅游村20個,省級旅游點7個、市級旅游點27個,經營戶(點)859家,75%以上為星級經營戶(點),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12家、三星級218家。鄉村旅游累計投資規模達近5億元,從業人員6 562人,餐位73282個,床位5557個。鄉村旅游的產品類型也在不斷豐富,從過去以餐飲業為主,輔以麻將、撲克、釣魚等簡單雷同的娛樂設施向綜合型鄉村旅游產品過渡(見表1)。鄉村旅游業已經成為減小城鄉差距,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佳載體。
近年來麗水的鄉村旅游盡管在類型、數量和分布上都有了快速的發展,但目前仍然處在粗放經營的初期發展階段,普遍存在著品牌不響、層次偏低、規模較小、綜合效益不高的問題,鄉村旅游在經歷蓬勃發展后正面臨瓶頸制約。隨著周邊杭州、金華、衢州、溫州等地鄉村旅游產品的不斷推出,游客選擇旅游產品、旅游目的地的空間也越來越大,游客消費需求日趨理性和成熟,對旅游產品的質量及服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給在投入和促銷等方面力度相對欠缺的麗水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壓力,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嚴峻的競爭劣勢,面臨著新的“拐點”和轉折關口,麗水鄉村旅游業的整體轉型提升也已是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麗水市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條件
(一)鄉土文化特色突出
麗水市位于浙西南的大山區,山清水秀,鄉村地域廣闊,“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復雜地形造就了眾多美麗的鄉村風光。因為地處山區和歷史上距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交通路線長、道路等級低等原因,長期以來,造成這一區域信息閉塞,工業經濟相對落后,屬于浙江的欠發達地區。同時這一區域的農村因受工業化影響較小,鄉土文化能夠得以較完好地保存下來,古文化、古建筑、風土人情等在這一區域保存地較為完好。在麗水的廣大農村中,散布著縉云河陽村、松陽石倉村等地域特色十分明顯的古村落,擁有一批保存十分完好的宋、元、明代的鄉村古建筑和剪紙等古老的農耕文化,這些古民居、古村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文物價值。麗水的景寧縣是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畬族在服飾、歌舞、婚俗、飲食、手工藝品、農業生產、體育等方面都有自身獨特的民族特色,畬族聚居村落和原汁原味的畬族風情在市場上很有賣點。麗水是當年中國工農挺進師活躍的地方,慶元、景寧、遂昌、松陽等各縣均為革命老區縣,松陽安岱后村、遂昌王村口村等鄉村都是重要的紅色旅游地。這些獨具資源優勢的村落的旅游吸引力和開發潛力都很大。
此外,麗水盛產各類水果、香菇、木耳、茶葉、筍干、野菜、中藥材等鄉村農副產品,迎合了游客對生態綠色食品的需求,在鄉村旅游地游客不僅可觀賞品嘗,還可親自采摘或購買。如慶元縣是世界香菇生產的發源地,其展示各種食用菌不同烹飪方式的“百菇宴”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
(二)生態環境優良
麗水市擁有一流的生態環境,2005年被正式命名為浙江省首個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區。全市森林覆蓋率80.79%,林木綠化率81.62%,位居全省首位,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列全國前列,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生態第一市”,也被譽為“浙江綠谷”、“浙南林海”、“華東最后一片凈土”和“華東天然氧吧”等,生態優勢已成為麗水鄉村旅游發展最大的競爭優勢。
(三)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
麗水位于長三角邊緣地區,長三角地區城市群密集,經濟發展快,是我國中產階層聚集的地區之一。一方面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重視對休閑和健康的訴求,另一方面,該地區城市擁擠和污染的問題又日益顯現,因此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景將非常樂觀。麗水憑借秀麗的田園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等比較優勢正在努力推進“長三角極具魅力的生態休閑度假目的地”的建設,這對長三角地區工作生活壓力大的都市人來說縣有不可抵擋的誘惑。隨著金溫高速公路的開通和浙江省內“四小時交通圈”的形成,交通趨于便捷,節假日和周末到麗水進行鄉村旅游的客源將會非常充足。
(四)政策優勢
2005年初麗水市委、市政府做出啟動鄉村旅游的決定,目前市本級以及9個縣(市、區)均已建立農家樂休閑旅游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或農家樂休閑旅游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出臺了《麗水市農家樂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關于促進農家樂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相關政策和文件,麗水市財政從2007年起,每年安排農家樂休閑旅游發展資金100萬元。各縣(市、區)政府也都針--對各地實際,紛紛采取設立專項發展資金、樹立示范點等措施大力扶持鄉村旅游的發展。
三、麗水市鄉村旅游發展轉型升級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鄉村旅游在農村經濟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廣泛地為人們所認識
麗水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高富集區,鄉村旅游是近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人們對其地位、特征雖有了一些認識,但認識不深刻,一些人認為鄉村旅游僅僅只是傳統農耕經濟的一種簡單補充,沒有認識到鄉村旅游是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轉變增長方式,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還有些人對開發鄉村旅游地所需要的條件認識不足,他們憑一腔熱情簡單地以為現有的農田、果園、養殖場經開發利用便能建成鄉村旅游區,對開發、建設鄉村旅游地所需要的其他資源條件如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旅游基礎設施、投資條件等認識不足。特別是那些農村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有的尚未開發,有的雖開發了,但缺乏足夠的重視和有效指導,管理機構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資金投入,
目前還停留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巨大潛力遠未開發出來,從而影響了鄉村旅游在麗水發展的速度和深度。現階段麗水市鄉村旅游的發展多數還是處于自發的、無序的、初始的階段,全社會對發展鄉村旅游的信心和決心尚未真正樹立起來。
(二)鄉村旅游發展缺乏統一的規劃,“鄉土性”不足,整體呈現“小、亂、散”的局面
麗水市鄉村旅游發展起步較晚,大多數鄉村旅游點以家庭為單位經營,投入少,規模小,大家各自為政,地區分布與組織形式散,品牌效應差,整體呈現出“小、亂、散”的發展局面。經營者在搞鄉村旅游經營前不對地方自然和人文資源進行認真梳理和統一規劃,往往直接采取照搬照抄的做法,使得許多鄉村旅游點經營項目雷同,缺乏個性化色彩。
有的鄉村旅游點的開發“鄉土性”不足,“城鎮化”有余,在建筑造型,建筑材料、設施設備、管理服務等各方面貪大求洋。如蓮都區九坑村每幢樓房的鋁合金窗、致富后蓋起的整齊劃一的豪華裝修的小洋樓、農民進進出出開著的摩托車、汽車等,令那些希望在鄉村游中尋找“土”味的城市游客大為失望。
(三)政府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接待能力低
麗水屬于浙西南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雖然近年來各縣市都已開始重視對鄉村旅游市場的培育,設立了鄉村旅游的專項發展基金,對鄉村旅游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但總體上這些投入對于開發鄉村旅游、完善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所需的龐大資金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所以目前麗水鄉村旅游的發展主要還是靠農民自身極其有限的投人為主。麗水市的鄉村旅游點大多以經營餐飲業為主,客房數量少而且檔次不高,項目內容較為單一,產業經濟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式”發展,如旅游娛樂項目、土特產、手工藝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銷售等產業鏈中附加值高的部分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盡如人意。
投入不足也制約了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提高,近年來雖然金溫鐵路、高速公路使麗水與外界的大交通條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復雜的山區地形使得市內各縣市,尤其是地處偏遠的鄉村旅游點的交通條件仍然使游客只能望景興嘆。大多鄉村旅游接待區的休憩娛樂服務設施不足,衛生設施缺乏,廁所簡陋,食宿設施的檔次和衛生達不到游客的需求,也極大影響了人們的旅游情趣。
(四)管理隊伍和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接待服務質量
隨著旅游者旅游經驗的不斷成熟,對接待服務質量越來越重視,而鄉村旅游地大多在農村,既是管理人員又是服務人員的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和鍛煉。粗放式的經營,重視短期效益的小農意識和淡薄的服務質量意識嚴重制約了麗水鄉村旅游的上規模、上檔次和良性健康發展。由于鄉村旅游資源比較富集的山區和鄉村地區相對封閉,經濟落后,如何吸引并留住鄉村旅游的規劃設計、經營管理、宣傳促銷等各類高素質專業旅游人才,對作為欠發達地區的麗水而言是個亟待解決的大課題。
(五)整體營銷不足,對外宣傳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缺乏品牌意識
麗水市對鄉村旅游的宣傳促銷大多還處在原始、被動的水平上,投入少,形式簡單,專業水準差,甚至許多鄉村旅游點幾乎沒有進行任何宣傳促銷,僅限于“回頭客”的口頭宣傳。如被譽為“中國廊橋之鄉”的慶元和景寧等縣的各鄉村擁有眾多高品位的古廊橋資源,且特色各異,各有所長,但是廊橋旅游的知名度卻遠不及鄰近的溫州泰順,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地方政府各自為政,自我吆喝,各縣市之間缺乏協作聯動機制,難以形成宣傳合力,既浪費財力物力又大大削弱了宣傳效果,亟需將各自的優勢整合包裝起來,形成麗水鄉村旅游的整體品牌和統一形象推向市場。
(六)法律法規和管理體制滯后,鄉村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由于起步較晚,目前麗水鄉村旅游業的各項政策尚未完全配套,如投資開發政策、保護政策、信貸扶持政策、稅收政策等,法律法規的滯后,使得鄉村旅游的發展缺少政策指導和規范,尤其是原生態環境因為旅游業的發展而受到負面影響的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麗水近幾年正處在大開發、大建設時期,道路建設和星羅棋布的小水電的開發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十分嚴重,但是由于旅游資源保護方面的立法幾乎空白,許多建設項目上馬前不需要經過旅游主管部門的“行政許可”,使得象古樹被伐、瀑布斷流、湖泊河流被填等此類破壞旅游景觀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優良的生態環境本是麗水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和憑借,但一些鄉村旅游經營者一味地濫用資源,而不愿在保護資源、治理環境上下功夫,甚至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的現象屢見不鮮,如餐廳提供野生保護動物,隨意排放污染水體土壤等。而旅游者因為缺乏有效的引導和教育,也出現了亂扔垃圾、采摘花草等破壞環境的現象。鄉村生態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問題直接影響到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四、麗水市鄉村旅游轉型提升的戰略對策
(一)充分利用生態后發優勢打響麗水鄉村生態旅游品牌
品牌化是鄉村旅游升級的重要環節,作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生態第一市”,生態是麗水最大的優勢和特色。近年來,麗水市“生態?休閑?養生”的主題初步確立,“秀山麗水?浙江綠谷?六江之源”的口號逐步叫響,麗水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態后發優勢發展鄉村生態旅游。鄉村生態旅游是生態旅游的高級形式,是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完美結合的一種新型的旅游活動。鄉村生態旅游是基于傳統鄉村旅游出現了一些諸如環境污染、文化扭曲等問題下出現的可以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協調型旅游活動,鄉村生態旅游為具有豐富生態旅游資源的麗水的鄉村旅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模式,這也非常符合當前低碳旅游、生態旅游的市場潮流,特色鮮明的鄉村生態旅游有助于營造和打響麗水鄉村旅游的品牌,并使鄉村旅游向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
(二)重視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鄉村旅游發展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精心包裝項目進行外部招商引資,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優惠的配套政策和法規體系,保障鄉村旅游建設用地,扶持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輿論宣傳等方面發揮政府的宏觀控制和協調作用。鄉村旅游的發展還應由政府主導進一步修編鄉村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科學布局,擇優選點,使鄉村旅游從目前的“零星分散”向“主題獨特,優勢互補”的重點區域性“成片布局”規模開發轉變。
(三)深化“休閑”內涵,創新和完善鄉村旅游產品結構體系,構建鄉村旅游產業鏈條
目前傳統意義上“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的鄉村旅游已經不能滿足游客對鄉村旅游的要求,必須在“特色”上下工夫,在差異化上找出路,打造新的業態,創新和完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是助轉型的重要途徑。麗水的鄉村旅游要開創“一村一品”之路,突出凸顯亮點,結合地方獨特的自然生態、特色農業、畬族民俗文化、紅色旅游等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因地制宜發
展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相互融合的休閑度假型、農業觀光型、民俗文化型和農事體驗型、養生型等各類型鄉村旅游,深挖休閑活動的內容和內涵,使游客“吃完就走”轉變為“住下來,留下來”。并以此帶動和延伸鄉村旅游的產業鏈,加強旅游業、農業、加工業、手工業的耦合聯動,采取一體化經營和產業大配套與大協作的方式,將旅游觀光、度假休閑、種植養殖、農產品銷售、訂單收購、精深加工、市場營銷合為一體,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提高鄉村旅游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四)引導社區參與,加強經營管理,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鄉村旅游為鄉村勞動力轉移找到了新出路,鄉村社區的積極參與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保障。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必須考慮當地農戶的利益,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在引入外部資金和技術進行旅游開發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當地農村的自身發展,讓農戶參與到整個鄉村旅游建設與發展、收益中。目前麗水許多鄉村旅游區的經營管理模式多數還是由農戶或業主自行管理的單一模式,可以學習遂昌三井村的經營模式,成立鄉村旅游協會進行管理,協會對全村鄉村旅游實行統一定價、統一菜譜、統一培訓、統一宣傳和營銷。也可以象長濂村實行公司制經營管理模式,即以成立旅游公司,作為鄉村旅游對外的法人代表,統一對外經營。通過嘗試成立公司、聯合體或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規范鄉村旅游的有序健康發展,另外還要通過送教上門等方式加強對鄉村旅游經營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其接待素質和參與水平,加快鄉村旅游復合型人才培養。
摘要:選擇國家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山東省平度市為研究樣本,利用綜合評價法,在糧農成本數據的基礎上構建了糧食生產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并分析了平度市糧食生產效率動態變化趨勢。在此基礎上,利用相關分析法測度和分析了鄉村旅游發展與糧食生產效率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鄉村旅游發展對糧食生產效率呈現出高度正相關性;在商品糧產區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來增加農民收入,不但會使糧農提高生產投入和糧食單產水平,而且會大大改善糧食生產的土地環境,使稀缺的糧食生產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達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目的。
關鍵詞:平度市;鄉村旅游;品糧產區;糧食生產效率;農民收入
1引言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提出了“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可見,“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糧食安全、環境安全、資源節約,突出了鄉村旅游和農民增收。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由此可見,“中央一號”文件已暗含著鄉村旅游發展與糧食生產效率的相關性。但是,我國土地資源極為稀缺,人口卻在不斷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時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是我國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在評價商品糧產區糧食生產效率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商品糧產區農民增收的途徑之一的鄉村旅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研究價值。關于糧食生產效率與鄉村旅游發展方面的研究學術界早已有之。在糧食生產效率研究方面,國外學者Steiner、Herdt認為,要從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三個方面來衡量農業系統持續發展的能力[1,2];MohammadBakhshoodeh等評價了伊朗小麥投入—產出的效率[3]。
我國學者吳紹洪、戴爾阜采用PS123作物生長模型構建了糧食生產效率的評價模型[4];畢繼業等通過構建生產潛力模型,利用GIS技術計算了我國不同地區糧食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等[5]。在鄉村旅游研究方面,國外學者Derek、MacDonald探討了農業旅游對鄉村和農業文化傳承的價值[6,7];Akpinar等提出,農業旅游是農村發展過程中的替代性活動,有助于改善自然資源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8];Frechtling、Tchetchik認為,農業旅游能增加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提高農業經營的長期利潤[9];Petrosillo等先后模擬分析了旅游社會—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與可持續性[10];Lacitignola、McGehee指出,農業旅游是農村地區農業經濟多樣化和農業產業升級的重要形式[11,12];Ruiz、Strickland、Korstanje從社會文化、經濟、生態環境單一視角探討了旅游影響[13-15]。國內學者楊興柱等提出了提高農戶參與旅游決策的措施[16];黃萍分析了我國農業旅游開發與“三農”利益保障的關系[17];陳義彬剖析了梅州農業旅游的發展問題[18];喻忠磊等研究了農戶適應旅游發展的行為模式和影響因素[19];賀愛琳采用熵值法確定了指標權重,對鄉村旅游影響下不同生計類型的農戶家庭特征和生計資本等方面進行了分析[20];王瑩、許曉曉[21]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空間分析法研究了鄉村旅游發展的影響因素,以及國內外其他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
研究文獻顯示,對糧食生產效率方面的相關研究,國內外學者主要單方面以農業資源為研究對象,以宏觀數據為研究基礎,這不但直接影響著研究指標體系的全面性、評價結果的精確性和樣本的代表性,而且并沒有進一步探討糧食生產效率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性。關于鄉村旅游方面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們也主要單方面研究了鄉村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農戶參與鄉村旅游的程度、通過鄉村旅游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參與者的收入,也沒有研究收益較差的商品糧產區農戶糧食生產效率與提高收入的途徑之一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性。本文以科學的方法構建指標體系,以國家商品糧主產區平度市為研究樣本,研究新時期農戶糧食生產效率變化趨勢及其與鄉村旅游發展兩者的相關性,并從中找出主要相關因素以期為地方政府制定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等三農政策提供案例參考。
2指標體系構建與研究方法說明
2.1指標體系構建與研究方法
說明糧食生產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農業生產大系統,因此本文采用綜合評價法并通過因子分析法,利用大型社會經濟統計軟件SPSS15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各層次的權重(相關模型與操作過程見相關參考文獻[22])進而計算出糧食生產效率的綜合指數,從而為進一步研究樣本區糧食生產效率歷時特征及其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性奠定了統計基礎。本文基于上述基本方法與思路,利用標準化的3108個糧農生產成本數據構建了糧食生產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其中KMO均大于0.86且全部通過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置信度為100%,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大于86%。
2.2樣本的選擇與數據來源
為了滿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需要,確保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本文選擇了全國重要的國家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山東省平度市為研究樣本。本文所采用的農戶糧食生產成本數據全部來源于山東省物價局提供的農戶小麥成本調查數據從而有效地保證了數據來源的可靠性與計算結果的科學性。平度市是一個縣級市,在全省甚至全國旅游發展的大環境中,由于數據的可得性限制本文把平度市的旅游假設成是鄉村旅游,因此,涉及到平度市鄉村旅游發展規模方面的數據均以平度官網上公布的旅游數據為準。
3平度市糧食生產效率歷時特征
3.1平度市糧食生產統計性描述
作為國家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2016年平度市糧食總產高達141.5萬t,并且成功入圍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光榮榜,其中小麥總產達到67.4萬t。從表2可見,2004—2012年平度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變化態勢:糧食播種面積從2004年的11.8萬hm2穩步上升到2012年的21.67萬hm2,糧食總產量也相應地從90.69萬t上升到了164.10萬t,但與2012年相比,2013—2015年卻表現出了略微下降的變化趨勢。可喜的是,下一年比上一年略增,據此計算出的糧食單產在7100—7900kg/hm2的范圍內徘徊。
3.2平度市糧食生產效率歷時特征
根據已構建的糧食生產效率指標體系,利用大型社會經濟統計軟件SPSS15計算出了2004—2014年平度市糧食生產效率綜合指數及其構成指數,見圖1。從圖1可見,平度市糧食生產效率從2004年的97.30上升到2009年的高點108.61,于2010年急降后在一個相對較高的低點小幅波動,之后又緩慢微升到2014年的104.6。總體的變化趨勢取決于其結構的變化特征:2004—2009年平度市糧食生產的要素生產力、糧食安全、資源規模和耕地環境指數分別從2004年的97.95、98.33、96.9、94.63逐漸上升到2009年的近期高點108.19、109.28、110.25、101.74,2010年又分別急速降低到105.28、103.30、102.16、99.96,然后在隨后的幾年中小幅波動。
4糧食生產效率與鄉村旅游發展分析
4.1平度市鄉村旅游發展統計性描述
作為國家優質商品糧主產區,平度市鄉村旅游發展已初具規模,2016年旅游人數達到450億人次,旅游總收入也達到19億元(表2)。從表2可見,從2004開始平度市鄉村旅游規模呈現出由緩慢上升到跳躍式發展的變化態勢。從統計數據的變化來看,主要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2004—2011年,海外旅游、國內旅游人數分別從2004年的0.43萬人次、74.8萬人次緩慢上升到了2011年的5.6萬人次和200萬人次,旅游收入也相應地從5.96億元上升到15億元,與基期相比呈現出倍數遞增的變化趨勢;第二階段2012—2016年,旅游規模變化波動較大,在2011年的基礎之上海外旅游、國內旅游人數分別躍升至2012年的7.7萬人次和660萬人次,旅游收入也增加到了667.7億元,旅游總人數與收入于2014年達到近期高點731.6萬人次,收入也相應達到了高點67.6億元,之后于2015年分別急劇降到286萬人次和12.3億元,后又于2016年旅游人數和收入分別回升到450萬人次和19億元。
4.2糧食生產效率與鄉村旅游相關分析
根據計算出的糧食生產效率指數,利用大型社會經濟統計軟件SPSS15分層次分別對平度市鄉村旅游規模與糧食生產效率進行相關分析,并通過檢驗的相關指數匯總成表3(相關模型與操作過程見相關參考文獻[22])。相關分析顯示,平度市旅游人數或收入與糧食生產效率指數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83的高度相關水平,說明在商品糧主產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增加農民的收入,會促進農民投入更多的資金和勞動力進一步發展糧食生產,充分挖掘和培育土地生產力、進行田間管理和提高單產水平,從而提高要素生產力,達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目的。這就是為什么要素生產力和糧食安全指數與旅游人數或收入的相關系數分別達到了0.77的直接原因,同時也說明為什么構成糧食安全指數的安全系數和土地生產率與旅游人數或收入的相關系數也分別高達0.76和0.73的主要原因。既然要素生產力和糧食安全指數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系數較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這是由于鄉村旅游的發展糧農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會大大增加了糧農種糧的積極性,對糧食生產包括土地的投入也會不斷增加,這就直接導致了土地收益率和土地生產率的提高,進而資金生產率、資本產出率和資金利潤率也會提高,進一步導致勞動生產力和勞動收益率的隨之提高,可見鄉村旅游發展對糧食生產效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從而大大增強了他們之間的相關性。
5結論與討論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工業、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具體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城市化也是城市規模不斷地擴張而使人們的生活以及生產方式發生變化的一個過程。城市化程度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程度的體現。
城市化進程對延安紅色旅游景區的作用
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時代,城市各方面的建設也更上一層樓,并帶動了現代旅游業迅猛發展,紅色旅游業也隨之蓬勃展起來,而且還成為了許多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延安市是國家歷史名城和優秀旅游城市之一,它是一個舉世聞名的革命圣地,有著厚重的紅色歷史文化。近幾年來,延安的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促使延安紅色旅游事業蒸蒸日上,延安的紅色旅游景區吸引了不少的國內外游客,僅2011年延安市累計接待海內外游客有20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0億元,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提高了延安的紅色旅游景區的經濟利益。
城市化進程對延安紅色旅游景區的負面影響
自從1987年起,我國城市化的進程日益加快,當前已經進入到了高速的城市化階段。在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的時代,隨著新科學、新技術、新城市文化的涌現,給城市帶來了許多負面問題。如嚴重的城市環境污染、空氣污染、水體污染等等,對我們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所以不論是國家或者地區在城市建設和景區建設中都要以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為前提進行。
當今,延安市城市化進程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延安市的新城建設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老城區內部空間急劇減少,“削山造城”,對環境污染是在所難免的。因此,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延安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對延安的歷史文化遺產,主要是紅色文化遺產也有一些負面影響。我通過調研,發現在對延安進行舊城的規劃和改造時,缺少了對歷史文化的挖掘,過分的追求現代化,正是這種現代化與歷史文化產生的強烈碰撞,把遺留下來的歷史風貌破壞的面目全非,歷史痕跡也逐漸消逝。所以,在城市改造建設中,文化遺產的保護絕對不容忽視,否則延安歷史將不復存在。
延安,這個熟悉的城市,多少的革命先烈在這里為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拼搏,故,對延安特有的“紅色景觀”文化的保護凸顯的尤為重要,絕不能讓城市化進程將其破壞。延安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大力發展建設紅色革命景區,但除了建筑風格的特色之外,就景區景觀設計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紅色旅游景區基本相似,沒有獨特性。而且在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下,錯誤的把延安紅色旅游景區的保護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認為必須先打好經濟基礎才能保護文化,卻忽視了過度的發展經濟會讓一切順應現代化發展趨勢,會將紅色旅游景區文化遺產的保護牽絆住。會在整體或者局部、發展和保護等方面把握不當,致使延安紅色旅游景區景觀規劃嚴重滯后,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夠,投入不足。而且,當延安市的歷史文化和城市建設發生沖突的時候,毋庸置疑的是歷史文化會成為最終的犧牲者。
對延安紅色旅游景區的展望
關鍵詞:國內外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道路;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0.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5-3029-03
Review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LIAO Jun-hua1,2
(1.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yang 550025,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regulation in ethnic regions ethnic village tourism was prosperously developed; and research o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had been attached with great importance. Based on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was provided.
Key words: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development pat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1國內民族村寨旅游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迅速,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國內有關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基本內容包括基礎性理論、旅游影響、旅游市場和社區參與旅游等,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我國西南省區,研究運用的學科包括經濟學、管理學、旅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生態學和民俗學等。
1.1民族村寨旅游基礎性理論研究
在基礎性理論研究方面,我國學者進行了多角度研究。羅永常[1]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定義進行了界定,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是將民族村寨作為旅游目的地,以村寨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體驗原生態民族文化,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心理動機的旅游活動。金穎若[2]對民族村寨旅游資源進行了探討,認為民族文化旅游的物質載體是民族文化村寨,民族村寨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它是全面、系統、集中、原生態的民俗展示。鐘潔[3]認為民族村寨旅游主要有原生態文化村寨型和主題公園型兩大類。羅永常[4]以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狀況為劃分依據,得出民族村寨旅游有盛名熱點型、新興熱點型、重點文物型和待開發型4種類型。雖然我國學者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基礎性理論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但層次還比較低,不夠深入和成熟。
1.2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道路研究
在發展道路研究方面,許多學者認為保護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提倡走民族生態旅游的發展道路。為此,學者們做了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民族生態旅游的價值。楊桂華[5]通過香格里拉霞給村案例,研究了民族生態旅游村的多維度價值,得出民族生態村對不同的客體具有相異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是對民族生態旅游發展策略和路徑進行的研究。黃萍等[6]以四川省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為例,對民族生態旅游的發展道路進行了研究,指出四川省資源優勢明顯,有利于創建民族文化生態村,同時提出了創建民族文化生態村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黃亮等[7]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研究案例,對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進行了深入研究。
1.3民族村寨旅游規劃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規劃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許多學者對民族村寨旅游規劃進行了研究。黃惠琨[8]對西雙版納曼景蘭新村旅游規劃進行了研究,指出了曼景蘭新村旅游發展目標,對曼景蘭新村的形象進行了定位,明確了村落的文化構成,認為策劃應從傳統與現代的高度面對新世紀,為西雙版納村寨建設和村寨旅游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模式。江曉云[9]以臨桂東宅江瑤寨為例,從多方面對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規劃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為當地旅游可持續發展提出了頗具參考價值的建議。
1.4民族村寨旅游市場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市場研究是國內學者研究較為活躍的領域,許多學者在此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鄢杰[10]提出“兩會(村委會和行業協會)+農戶”、“公司+農戶”和“政府+公司+移民工程”等發展村寨旅游的3種經營管理模式。陳國蘭[11]通過對瀘沽湖落水村家庭旅館的個案研究,提出民族村寨家庭旅館的有效管理模式――“政府+行業協會+接待戶”管理模式。吳忠軍等[12]通過對廣西龍勝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探尋了該景點國內游客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時間與空間的分布和旅游需求與旅游消費行為,為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旅游者行為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鑒。鐘潔[3]以西雙版納傣族園和云南民族村為案例,對不同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游客體驗度做了比較研究。
1.5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研究
社區參與能夠有效促進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因此,國內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張潔等[13]以云南古州野林彝族村寨和大檳榔園花腰傣族村寨為例,研究了影響居民參與旅游積極性的主要因素。黃華[14]通過對當前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困境的分析,指出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制度機制和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利益保障措施。羅永常[15]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村為例,詳細調查和分析了該村社區參與旅游的現狀,提出郎德村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建議:①借助外界力量,做好旅游發展規劃;②成立相關組織促進旅游發展(如建立郎德村旅游發展基金、成立村旅游管理委員會等);③在“工分制”的基礎上,切實調整收入分配方案,使收入分配趨于合理;④引入獎勵制度和補償制度;⑤擴大村寨居民參與面,提高參與層次。
1.6民族村寨旅游影響及感知研究
我國學者從多維度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包括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維度。付保紅等[16]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曼春滿村寨旅游開發為例,研究了該村村民由于受旅游開發的影響使社會角色所發生的變化,指出村寨旅游使居民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通過家庭經濟收入的變化、傳統產業中的變化、家庭消費觀念的變化、村民人際關系的變化、思想意識的變化以及家庭勞動分工的變化等來體現。唐雪瓊等[17]以元陽縣箐口村為例,從村寨經濟狀況、村民思想意識、村寨人際關系和村寨婦女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旅游開發給村寨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仇學琴[18]以云南玉溪新平縣大沐浴村為例,研究了鄉村旅游開發對少數民族村寨現代化的作用,指出民族村寨旅游對民族村寨的現代化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李志飛[19]以湖北省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為例,對少數民族村寨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態度進行了相關研究,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國內還比較少見。
2國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進展
國外學者關于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并不多見,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是有關民族旅游方面的。而且與此緊密聯系的是有關鄉村旅游的研究,國外研究文獻主要是關于鄉村旅游發展問題、鄉村旅游中的居民感知和態度問題以及鄉村文化旅游研究。特別是關于鄉村文化旅游的研究,對于我國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2.1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
Martin[20]通過對德國南部鄉村旅游發展的研究,指出鄉村旅游對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包括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改變鄉村傳統觀念等方面,在結論中指出,由于規模小和季節性的限制,鄉村旅游貢獻不大,并對以后的研究進行了展望。Christopher[21]認為鄉村旅游既能給鄉村帶來極大的商業機會,同時能夠讓村民感受到鄉村生活的意義,因此鄉村旅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Per[22]指出鄉村旅游是一種綜合型的旅游方式,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態旅游。
2.2民族旅游研究
Yiping[23]以Wanuskewin遺產公園為案例地,指出體驗異域文化并參與其中的親身經歷是民族旅游的內涵所在,民族旅游能給游客提供原真的體驗,并分析了旅游發展困境,提出了民族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特別強調旅游規劃與文化保護對發展民族旅游的重要性。Susan[24]以Wales為案例對民族旅游在民族遷移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指出民族旅游可為民族遷移提供動力支撐。Robey[25]以 Shetland為案例,指出民族旅游有利于促進民族同一性,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民族現象。
2.3鄉村文化旅游研究
Robert等[26]以加拿大東部Acadian地區為例,對鄉村文化旅游發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鄉村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5個基本原則,分析了促進鄉村發展的3個基本因素(即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有利于實現鄉村社區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鄉村文化旅游中各方的合作對實現社區目標意義重大),這對于指導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十分有益。Moya[27]對鄉村文化旅游中村民參與旅游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研究了鄉村文化旅游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特別關注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庸俗化。Jenny等[28]以南非為例對鄉村旅游進行了研究,指出社區合作與鄉村旅游目的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發展旅游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4鄉村旅游中居民感知和態度研究
Michael等[29]研究了美國4個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狀況,得出由于鄉村旅游發展階段的不同,導致不同發展階段的鄉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各異。有學者通過對西班牙兩個鄉村旅游地的研究,得出鄉村旅游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并增加了經濟收入[30]。筆者認為婦女的工作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Jeannie等[31]研究了旅游低度發展、旅游中度發展和旅游高度發展3類不同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得出女性旅游感知在不同發展狀況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差別很小,可以忽略不計,旅游發展水平對其不會造成影響,但是不同性別居民的旅游感知在旅游收益方面體現出了差異。
3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評述
總體而言,國內關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較為廣泛和成熟。相比之下,國外學者關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并不多見,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是有關民族旅游方面的。與此聯系密切的是有關鄉村旅游的研究,國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文獻主要是關于鄉村旅游發展問題、鄉村旅游中的居民感知和態度問題以及鄉村文化旅游研究。特別是關于鄉村文化旅游的研究,對于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國內外關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由于概念界定的差異及其他一些原因,研究內容有所差別。但國外學者和國內學者都比較關注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道路和民族村寨旅游對當地居民帶來的影響,并倡導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這些觀點及論斷為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3,23(2):102-107.
[2] 金穎若.試論貴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貴州民族研究,2002,22(1):61-65.
[3] 鐘潔.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體驗度對比研究――以云南民族村和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D].昆明:云南大學,2006.
[4] 羅永常.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4,24(3):118-121.
[5] 楊桂華.民族生態旅游接待村多維價值的研究:以香格里拉霞給村為例[J].旅游學刊,2003,18(4):76-79.
[6] 黃萍,王元瓏.創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8):177-180.
[7] 黃亮,陸林,丁雨蓮.少數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J]. 旅游學刊,2006,21(5):53-56.
[8] 黃惠琨.西雙版納曼景蘭旅游新村總策劃[J].思想戰線――云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1(5):53-62.
[9] 江曉云.少數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以臨桂東宅江瑤寨為例[J].經濟地理,2004,24(4):564-567.
[10] 鄢杰.西部民族地區民居接待產業化發展的問題、制約因素及模式選擇[J].探索,2003(6):120-122.
[11] 陳國蘭.民族地區家庭旅館經營與管理模式初探――以寧蒗縣瀘沽湖景區落水村為例[D].昆明:云南大學,2006.
[12] 吳忠軍,唐曉云.民族旅游地國內游客行為研究及其應用――以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為例[J].經濟地理,2004,24(1):139-143.
[13] 張潔,楊桂華.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積極性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生態旅游,2005(10):303-306.
[14] 黃華.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4.
[15] 羅永常.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研究――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村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3(4):108-110.
[16] 付保紅,徐旌.曼春滿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會角色變化調查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2(1):43-49.
[17] 唐雪瓊,車震宇.哈尼村寨旅游開發的社會文化影響的初步研究――以元陽縣箐口村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04,2(3):79-82.
[18] 仇學琴.鄉村旅游開發對少數民族村寨現代化的作用與和諧鄉村文化構建探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8(10):133-137.
[19] 李志飛.少數民族山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態度――以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旅游學刊,2006,21(2):21-25.
[20] MARTIN O.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 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 1996,23(1):86-102.
[21] CHRISTOPHER S. Thompson.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 2004,3:580-600.
[22] PER A N.Staying on farms 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 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2002,1:7-24.
[23] YIPING L.Ethnic tourism a Canadian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1:115-131.
[24] SUSAN R P. Ethnic tourism and nationalism in wal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1:35-52.
[25] ROBEY C. Ethnic politics and tourism a british case stud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4:818-836.
[26] ROBERT M D, LEE J. Cultural 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 Canad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2:307-322.
[27] MOYA K.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762-783.
[28] JENNY B, EUGENIA W. Tourism routes as 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J]. Tourism Management,2004,25:71-79.
[29] MICHAEL D, RICHARD S K. Tourism dependence and resident attitude[J]. 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 1998,4:78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