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7:30: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 簡要闡述了南陽市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從資源、市場、區位、經驗等方面分析了南陽市有機農業發展的優勢,并從政策機遇、領
>> 南陽市核桃產業發展探討 南陽市綠色產業發展探討 南陽市有機肥料資源情況調查 南陽市有機肥料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研究 南陽市:涉農協會力促農業發展 南陽市城市發展策略研究 南陽富興林:發展有機農業,探索扶貧路徑 南陽市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南陽市光武大橋設計探討 南陽市屋頂綠化的發展空間 南陽市街頭綠地現狀及發展建議 南陽市新城區發展策略研究 南陽市核桃發展現狀及對策 南陽市城市東區發展新思路 南陽市水稻生產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 九江發展有機農業的探討 加快遼寧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的探討 有機農業及其發展 對南陽市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的調查 后農業稅時代南陽市農民負擔問題調查與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 滕晶,鄔元娟.有機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其產業化發展的優勢[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32):16.
[5] 孫嵐.南陽市發展有機農業的優勢、機遇和對策[J].河南農業,2014(15):54-55.
[6] 陳新娟,朱祝軍,徐志豪.有機農業在中國的發展優勢、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3(8):26-31.
[7] 高照全,戴雷.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J].安徽農業科學,2013(3):943-944.
[8] 丁俊杰. 河南省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7.
[9] 封超年,周桂生,陸建飛. 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及其研究趨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4):4-7.
[10] 王玉霞.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5(1):18.
[11] 徐紅紅,徐勁松,胡賢道,等.大力發展有機農業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N].鄂州日報,2013-07-26(A03).
[12] 河南南陽:有機農業全國第一是怎樣煉成的?[EB/OL].(2015-07-26)[2017-05-03].http:///fortune/2016-07/26/c_1119-283551.htm.
關鍵詞: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有機農業基地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2
1 有機農業產業概念綜述
1.1 有機農業基本概念
有機農業是指在種植過程中只添加天然肥料,完全或基本不用化學工業肥料、農藥、及其他化學制劑來促進作物生長,只采用有機肥以供作物生長的種植業,或采用天然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
1.1.1 一般定義
有機農業具有其特定的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生物科技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照作物自然生長原理,使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循環系統達到平衡,采用先進農業科學技術以使農業生產體系保持平穩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1.1.2 新增定義
近幾年,農民已經認識到有機農業的重要性,但是現在的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是使用傳統的原生態生產方法,包括做規劃、記錄、更新設備和技術支持,這都需要大量投資。雖然有機農業目前規模較小,但受到國家政策及各方面的支持,美國有機農業農民的增長率可達到13%,而現在全美國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民已超過13000人。
1.2 有機農業產業特點
1.2.1 食品安全無污染、口味好,保證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
現代農業主要靠化學農藥來提高農作物產量,會破壞農產品的原有營養,殘留的農藥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發展。現今人類疾病發生率越來越高,尤其是各種各樣的癌癥,這都與農藥殘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有些地方出現“買菜慌”的現象。有機農業基本不使用工業化學添加劑,避免產生化學殘留,全部采用原生態有機肥料進行施肥,所產出的農產品食用非常有保證,有利于保障身體健康。
1.2.2 較少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
雖然化肥可以提高農產品產量,但是其作用率卻很低,一般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其中一小部分殘留在農作物上,被人類食用,剩余大量殘留物通過各種途徑流入生態循環系統中,對環境及生物造成污染。如果化氮、磷物質流入江湖中還會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影響水域原本的生態環境。農藥在殺菌除害的過程中,使用次數越多,害蟲抗藥性越強。有機農業則不采用化肥、農藥,從根源上減少污染,有利于生態平衡發展。
1.2.3 增加農產品出口量,提高出口農產品提質,增加競爭力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關稅對出口的農產品的作用很小,但卻在農產品的生產方面嚴加把控,無論是生產條件、種植方式和產品質量都嚴加監管,只有能夠保證質量的產品才能通過審核。因此,有機農業的大力發展可以大大提高我國農產品與其他國際有機農產品的競爭力,促進出口貿易。
1.2.4 增加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和激發生產動力
有機農業產業是一種環保產業,是項利國利民的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識以及技術支持,著重解決未施加農藥所產生的病蟲害等問題。有機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普遍較普通食品高,一般會高20%~40%,甚至有些要高出一倍以上的價錢。因此,發展有機農業產業成為增加我國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激發農民生產士氣,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1.3 國內外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1.3.1 國外現狀
世界各國家都很重視發展有機農業,據調查顯示,全球現有約140個國家開始或已經開始發展有機農業,全球共有超過253萬hm2的有機農業產業基地,全球最大的農業耕作基地在大洋洲,共約87萬hm2,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亞;在歐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等國約有5萬hm2有機耕作面積;拉丁美洲國家有機耕作面積已達到50萬hm2,亞洲有機農業產業發展速度快,目前從事有機耕作面積約為47萬hm2,北美洲從事有機農業耕作面積約為33萬hm2,非洲南部國家有機農業發展較快,從事有機耕作面積約為31萬hm2,澳大利亞、阿根廷和美國是全球有機農業種植面積占全球有機農業耕種面積的2/3,是位于全球前3位的國家。
1.3.2 國內現狀
關于國內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近況有數據顯示,總體上,我國有機農業與其他國家相比大面積種植較晚,但擴張勢頭很快。從市場分布圖來看,國外市場占很大一部分,國內市場占比很小。從我國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分布圖來看,有80%分布在東北部分,如沿海地區和東三省地區,而近幾年西部地區著重發展有機農業,受到國家政策支持,發展十分快速。產業結構方面,有機農產品有幾類,約400多個品種,主要為蔬菜類、水果類、豆類、水產和野生采集產品。目前我國有機農產品主要為原生態產品,經過加工而成的產品較少,以植物類果蔬等農產品居多。
1.4 國內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環境
1.4.1 政策環境
我國有機農業行業歸國家農業部管理。國家農業部對有機農業產業的管理進行了以下規定:
制定相關的法律規范有機產業的生產行為,引導正規企業正規生產和銷售;
制定相關有機農業產業的國家級標準;
采取相應措施,鼓勵企業創新科技,使行業迅猛發展。
1.4.2 經濟環境
有機農業的消費現狀是個動態平衡的概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的生活、消費模式發生變化,人們消費習慣更加健康化、享受化,消費方式不再一味的鋪張浪費,消費領域更加多樣化,消費結構將會更加均衡,消費水平將呈現一個全新的發展趨勢。在當今社會,由于居民消費能力的增加,在食品的消費也在增加。飲食結構更加健康均衡,對有機食品的消費也在隨之增加,從而使有機農業產業更加快速發展。
1.4.3 社會環境
近年來國內農產品質量堪憂,調查顯示,中國的農藥施用量和生產量居世界首位,為了生產方便、產品品相,農藥的使用量一直沒有下降趨勢;中國一般農產品生產基地對化肥的使用也是情有獨鐘。近年來,國內經常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國民對食品安全保障系統非常堪憂。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具有安全、有機、健康概念的有機農產品進入消費者視線,受到有實力的消費群體的重視和青睞。
2 有機農業產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有機農業產業存在的問題是:有機農業產業科研技術跟不上,相應服務體系有待提高。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完整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支持體系。普通農業到有機農業的轉換是質變,技術是首要關鍵;有機農業產業的開發,需要政府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及后備力量支持,但國內相關技術服務組織卻非常稀少。
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缺乏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各地對開發有機產品還缺乏明確的政府扶持政策。
成本與價格較高。有機農業生產的生產成本是普通農業的好幾倍,高投入高價格,有機產品價格是普通的1倍以上,甚至是4~5倍;有機食品的市場需求較小,價格偏高,一部分企業的投機行為使我國有機產品的消費市場發展緩慢。
有機農業標準欠缺。我國有機農產品標準建設嚴重滯后,尚未與國際接軌,現階段達標率不高。對有機農產品的檢測標準不能統一,國內目前有20多家從事有機產品生產合格標準的認證機構,彼此的執行標準有很大的差異性,導致在這家認證的產品到另一家并不適用。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的發展對策是:有機農業的發展是非常有益于廣大民眾的,一定要嚴加規范有機農業產業的各項標準,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有機農業產業的開發和發展是一個緩慢發展且有利于環境的一個進程,也是一個公益性產業,需要國家各級政府的配合,制定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未來規劃,并制定相應的政府制度和政策。政府有責任在有機農業知識普及、勞動力培訓、認證與科研創新等有利于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的環節上給予相應的支持,從而提高有機農業產業的生存競爭能力。
加快創建有機農業基地,促進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國外發達國家的有機農業產業,從產生發展有機農業的提議,到進行試驗到形成規范到快速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是出于環境保護和身體健康的考慮。我國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則是出于市場調控和進出口貿易,因此,我國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之路應理論結合實際,步步深入進行研究。
處理好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加深彼此的信任程度。有機產品的核心理念是誠信,由于國內有機食品產業尚處于剛開發的狀態,需要在建立初期就加強監管機制,以樹立我國有機農業產業生產、銷售的誠信機制。針對消費者進行針對的宣傳活動,建立有機產品消費者協會,不定期邀請個別消費者參觀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參與農產品生產過程,讓消費者切身實地感受到有機農產品的健康、環保,建立客戶忠誠度,提高消費欲望。
3 結語
通過以上對國內外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及趨勢的分析和總結,可以看到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創新有機農業的核心技術,更新相關設備,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對加快中國有機農業產業進程有著重要作用。有機農業產業現在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隨著種植科技水平的提高,很多問題會隨之出現,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有機農業產業將得到更加迅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戚建強,李紅.有機農業在中國[J].蔬菜,2009(09).
(一)有機農業的含義
有機農業(Organic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二)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中的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是一種新興產業,指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并通過合法的、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有機食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儲藏,運輸標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生長調節劑)、抗生素、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等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該技術的產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輻照處理。
二、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鳴湖鎮的吉林省雁鳴湖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是以經營出口有機小粒黃豆等農產品為主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主營業務包括有機農業及其相關配套產業。從2002年起,為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公司在穩定貿易出口的基礎上,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積極向農副產品深加工方向轉變,先后組建了六個子公司,重點從事農產品的深加工和農業產業化的配套服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食品中攝入的營養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豐富優質的營養成分繼而豆制品類耕地面積比重逐年增大,僅次于糧食主體玉米的比重。
(二)雁鳴湖鎮特色有機食品(有機大豆、小粒黃豆)發展現狀
地處高寒山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種植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長,這是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據考證渤海時期即有種植,有記載的面積是1924年種植10475公頃,占糧豆面積的15.6%。據敦化市統計局統計,從1999-2008年有機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種植比例呈波動上升的趨勢。敦化市小粒黃豆具有徑粒小、口感好、色澤亮、豆皮薄、蛋白質含量高的特點,該市小粒豆歷史悠久,品質好,營養價值豐富。吉林1號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頃單產水平3500斤,具有產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強的優點,改變了該市小粒豆品種的缺點,并形成了本地制種和異地制種相結合的良種繁育制度。后來吉林小粒3號、吉林小粒4號、吉林小粒6號、吉林小粒7號都是吉林省農科院在吉林小粒1號的基礎上通過野生大豆雜交選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種長白一號(俗稱壓破車)具有同源性。由于小粒黃豆營養豐富,現在被用來生產納豆,作為一種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納豆是由小粒黃豆經納豆菌發酵而成的一種微生態、有機健康食品。納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豐富的納豆文化。納豆是世界230多種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在被各國醫藥食品行業所重視和研究開發。
三、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不明確
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2000年以來,以有機農業方式生產的安全、優質、健康的有機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雁鳴湖鎮抓住時機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但是有的部門或機構片面夸大有機食品在該鎮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甚至將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稱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當地實際的目標。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既面臨著耕地減少、環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滿足龐大的消費人口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的要求。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求有相當規模和適度的增長,另一方面要求不斷提高食品的質量和安全,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
(二)基礎理論、技術研究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的一整套技術措施及社會服務體系很不完善,如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換中,對付病蟲害的能力還比較弱,有效地生物農藥品種還比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沒有保障;在市場管理上,有機食品生產流通和規范銷售的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發展有機食品要從基地抓起,土地從常規生產系統向有機生產轉換通常需要經過2-3年的轉換期,而轉換期間的產量一般不高,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投入相對增加,這些都會影響到生產者的積極性。有機農業生產研究開發缺少經費,特別缺乏對有機農業生產資料的研究和開發。
(三)將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的能力較低
在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雁鳴湖鎮過分依賴外部技術培訓或指導,忽略主動將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的能力。在沒有項目或當地技術咨詢力量弱的情況下,引導農民進行有機生產就顯得十分困難。尤其在一些貧困村落,農民沒有知識,缺乏經驗,沒有足夠的進行創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機農業發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對開發有機產品還缺乏明確的政策、資金扶持,主要體現在:一是解決資金問題及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不夠;二是缺乏科技項目扶持。據調查,有的村屯有機農業剛剛起步,先行的部分農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但政府苦于經費有限,對有機農業的深入發展和吸引更多農戶參與到有機農業生產中難以給予資金支持,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礙了當地有機農業的推廣和深入。由于農業項目投資期較長、收益率偏低,商業銀行不愿投資農業領域,而政策性銀行的業務比較窄、職能單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務。
(五)生產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雁鳴湖鎮農業龍頭企業總量不足,且缺乏規模大、實力雄厚、輻射帶動力強的骨干企業,這是制約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現有的大多數龍頭企業內功基礎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龍頭企業的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初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有機食品、名特優產品的比重低,企業規模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有機農業進一步向優質、高效和外向型方向發展。
四、雁鳴湖鎮發展有機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有機農業的功能定位
一般來說,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的難度要大于常規生產,這是事實,但是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雁鳴湖鎮沒有開發相應的技術,價格優勢沒有得到實現。經過一定時間的探索,相當部分有機農業不僅在技術和生產上可以與常規農業抗衡,而且完全具備競爭優勢,關鍵是如何轉型。這在雁鳴湖鎮有機大豆生產中已經得到證實,如果再加上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優勢,其競爭力必將進一步增強。綜合比較各種農業發展的探索模式來看,現代有機農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它可以兼顧生產、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需求,所以我們絕不能因為它的比重小而輕視。
(二)健全和完善有機農業的組織管理體系
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從生產、認證、銷售等整個環節對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進行規范,這就需要農業、環保、海關、技術監督、認證認可、工商等各個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和配合。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國家層次的農業經濟立法相呼應,雁鳴湖鎮急待建立本地區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建議以農業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在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本地區認監委、科技部、海關等相關部委積極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關部委內對有機生產的管理機構,強化以促進生產和貿易、維護有機產品質量為目的的組織管理,確保有機農業的生產、營銷、監管、認可、技術研發等工作正常有序的進行。
(三)加強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
發展有機農業,已成為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集農業環保、植保、土肥、種子、栽培、管理、收獲、包裝、儲運及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它要求農民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強烈的綠色環保觀念。為此,雁鳴湖鎮必須強化對農民的綠色環保認識,利用地方眾多相關媒體積極宣傳,家喻戶曉;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大規模培訓農村骨干力量。通過宣傳和培訓,讓農民熟悉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技術規程,增強對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及有機農業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
(四)制定、完善和實施有機農業的產業扶持政策
各級人民政府都應該制定政策,積極鼓勵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和認證,除了在基地建設、現代化農業示范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配套方面給予優先資金扶持外,還應該為現代有機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在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的同時,加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增加有機農產品的比重。雁鳴湖鎮繼續實施國家有機產品基地建設項目,對于列入國家有機產品基地建設的產地,在土地整理資金、生態補償基金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另外,該地區應重點扶持與農業增效和與農民增收相聯的有機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帶動雁鳴湖鎮特色農業和創匯農業的發展,促進有機農業的產業化。
關鍵詞:有機農業;稻田養魚;共生系統
引言
稻田養魚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國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有機農業逐漸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尤其是其不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特點,不僅維持了農業生態多樣性的發展趨勢,也創造了極大的市場機遇和經濟價值,市場前景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發展趨勢值得期待。
1稻魚養魚產業發展現狀
稻田養魚在我國發展歷史悠久,分布區域遍布全國,主要分布區有江西、湖南、遼寧、吉林、浙江、云南、貴州等,各地區的稻田養魚生態系統基本相同,普遍實現一田稻魚兩用,將稻田的功能性發揮到極致。據科學研究表明,稻田養魚的生態結構可以實現稻田的產量增加,同時,稻田的魚生長也極為健康,市場反響熱烈。尤其是在經過后期相關產業的深度加工,為稻田養魚模式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方向。例如,吉林省企業針對稻田養魚的生態模式,提出了漁業發展的新方向。為了盡可能保持魚的鮮活程度,將收獲的活魚放在充滿氧氣的包裝袋中,加入適量的水分,在5℃以上范圍內,可以存活3到7天,進一步提升稻田養魚新的銷售形式,為中國絕大部分地區輸送新鮮的活魚。江西樂安縣出臺了發展稻田養魚政策,鼓勵群眾發展稻田養魚,提倡生態模式采取稻田套養鯉、鯽、鱔等,條件成熟可套養殖甲魚、蟹、蛙、田螺等經濟品種,將收獲的活魚加工成魚干銷售。這樣的加工模式,不僅提升了魚的綜合價值,也間接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全新發展。為廣大養殖戶提供新的銷售模式,增加了新的銷售收入。這些技術帶來的發展變革,也是稻田養魚的新營銷模式。不僅僅是魚更加受歡迎,稻田的發展更是值得深度推廣。稻魚共生系統下的稻田產量,無論是質和量還是畝產效益都可以和單一種植水稻一較高下。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不僅如此,稻田米的種植形式屬于有機農業種植,因此,其營養價值和市場前景極為可觀。
2稻魚養魚的意義
2.1控制水稻病蟲害發生
由于全國各地區的稻魚共生系統的魚類種類各不相同,以江西樂安縣為例,樂安縣位于江西中部四季分明,適合鯉魚、鯽魚、鱔魚、泥鰍、荷包鯉等,品種極為豐富。稻魚共生系統可以為水稻和魚提供相適宜的生存環境,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蟲害的發生,為水稻的生長提供絕佳的保障,同時,針對稻田不使用任何農藥,最大程度降低了水中的污染物質,保障了魚類的生活環境。并且,稻魚共生系統中,如果發生水稻病害,例如葉鞘、葉片等部位受病,稻田中的魚可以剝食受病部分,減少病害的延伸和發展,降低病害傳播。不僅如此,還可以從根源上減少水稻受病的幾率,降低風險的發生。而被魚吃掉葉片后,增加了通風透光能力,進一步降低水稻紋枯病、飛虱等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僅是受病葉片,還有一些特殊的蟲害,魚都可以幫助水稻提高抗風險能力。例如螟蟲,對于水稻的危害能力極強,但是,一但螟蟲在稻桿之間轉移過程中,掉入水中,那么就成為了魚的盤中之物。另外螟蟲喜歡從底部侵蝕禾苗,而底部的葉稍已經被魚類剝食,因此,降低了危害及風險。另一方面,不少昆蟲都喜歡將卵產于稻桿底部,例如稻飛虱,而魚類的存在,再一次保護了水稻,減少了蟲卵的有效孵化。經過科學驗證,不養魚的稻田發生螟蟲危害的數量是養魚的稻田發生螟蟲危害的數量的600倍以上,植株危害比是200倍以上。因此對于水稻的保護作用不言而喻。紋枯病的發病程度,養魚稻田的發生幾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2.2抑制稻田雜草生長
傳統的稻田種植模式,是單一種植水稻大量使用農藥和除草劑,獲得稻谷產量。但是,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不僅會產生部分農藥殘留,降低了稻谷的市場價值,還會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而稻魚共生系統則與眾不同,不僅解決了這一難題,還改善了稻田中的生態模式,不僅減少了除草劑和農藥的使用,還可以獲得優質產品,增加額外收入,同時,魚可以廣泛覓食水中大量雜草。因此稻魚共生系統中,稻田上基本沒有雜草,除草效果優于除草劑,也可以節省施灑除草劑的人工費。通過科學統計,稻魚共生系統可以減少費用支出,對于廣大傳統種植戶而言,不失為一個更好的選擇。
2.3提升土壤肥力
傳統稻田種植中,為了確保稻田足夠的養分和能量,需要不斷補充各種肥料,如鉀肥、氮肥、磷肥等,提升土壤肥力,確保稻谷增產豐收。而有機農業是堅決抵制各種化學肥料的使用,尤其是額外地添加一些生長激素。有機農業的生態理念,是打造無污染、純綠色、純天然的農產品。因此,為了提升土壤的肥力,稻魚共生系統中的魚類糞便成為了稻田的養分,同時,適當地投入一些有機肥料如人畜糞便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為稻田提供更多的營養和能量。
2.4提高經濟效益
在我國高端農產品市場中,占據主流的基本都是有機農業的產品,因此,市場前景廣泛,經濟效益突出。例如吉林省著名的柳河大米,樂安紅米都是有機稻谷的典型,不僅市場需求能力旺盛,同時產品價格持續走高,受到廣大種植戶的熱捧。經濟價值高,市場需求旺盛是有機農業的普遍現象,而稻魚共生系統中,漁業和稻谷的雙向發展,不僅增加更好的綜合效益,也帶動了當地的農業發展,經濟優勢極為突出。受各種惠農政策扶持,稻魚共生系統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的技術援助和資金支持,還可以為當地的農業產業打下夯實基礎。例如遼寧省盤錦市,不僅僅是盤錦河蟹名滿天下,盤錦的稻魚共生系統生態鏈極為完善,不僅魚類資源占有重要的市場份額,盤錦大米的美名也在東北傳揚。為當地的經濟建設貢獻出巨大的力量。
關鍵詞 有機農業;現狀;問題;對策;前景;中國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77-02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QI Jing SUN Yu-tao CHANG Hao
(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Bengbu Anhui 233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prospect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pres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prospect;China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農產品的供需矛盾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農產品的農殘問題嚴重[1-4],食物中毒事件頻頻發生,追求“綠色”成為社會的共識。而在如今這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大部分人早已不需要擔心溫飽問題,他們將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健康上,有機農產品應運而生。有機農業是具有嚴格標準的生態農業類型,是可持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是為了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機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與環境、生物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發展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也順應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5-7],不僅有利于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有利于農民本身和消費者的健康,同時也可為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現分析中國有機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以供參考。
1 中國有機農業現存的問題與對策
1.1 價格高
因為有機農產品的價格相對于普通農產品來說較高,所以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會由于高價格而避而遠之。對于相關企業來說,產品銷量低下、價格高也是當前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固定的、傳統的對于農業的思維定位,使大眾從根本上認為農業的成本和農產品的售價都是在固定的范圍之內,因而人們一時難以接受新興的有機農業及其所帶來的農產品的價格問題與品質問題。
對策:應從思想角度入手,打破思維定式,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清掃障礙。如組織一些關于有機知識的宣講會或是演說,讓更多的人開始“聽說”有機;再者,可以在小區或是鄉村里,由一些干部組織有機教育活動。一切旨在逐步轉變根深蒂固在人們思想里的農業觀念。
1.2 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導致信任危機
即便有機農業被人們熟知,可是他們對有機農產品卻并不信任,隨便一點的變故都會讓他們對有機產品產生抵觸,因而也會阻礙有機農業的發展。政府機制的中立態度和有機認證機制的監管不嚴格,導致有機市場魚龍混雜,易引發信任危機。
對策:做好有機認證,用事實說話。讓事實去證明有機農業的優越性。政府應當加大對有機農業的扶持力度,同時敦促有機認證部門做好監管工作,不讓真正的有機農產品流失,更不要讓其他農產品擾亂有機市場,為有機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干凈且嚴格的環境。這樣,即使有機產品不會成為大眾化產業,也會成為一種品牌,在其市場里成為時尚。
1.3 國內有機農業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
當前,國內有機農業發展得不是特別順利和快速。發展有機農業所需的外在和內在條件使得有機農業發展得有些緩慢甚至困難,因為要想在一片土地上種植有機產物,需要3年的緩沖期來改良土壤,同時也會花費人力和財力。另外,有機農業的發展還需要適合的環境。
對策:多同國外先進有機企業交流,學習他們的技術并加以拓展,使得新技術更加成熟,然后應用于國內有機農業。同時,國內也應當積極開發各種一流技術。邀請國外專家前來指導國內的生產技術,帶動有機農業的發展。努力發展有機基質栽培技術,不僅節省了改良土壤所需的時間,同時也避免了土壤改良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保證了有機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還大大加強了有機農業的發展力度,加快了發展速度。另外,有機農業種植區域應當遠離市區,確保環境的適宜。
1.4 有機農產品的貯藏和運輸問題
當前有機農產品大多是一些果蔬產品,為了保證果蔬的新鮮,在貯藏和運輸上還要多加注意和改進。
對策:在現有的保鮮技術上加以改進,保證產品的品質和新鮮度,在運輸時盡量采用快速運輸的方式,并確保產品在到達顧客手上時依舊如剛剛采摘下來一樣,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保證純天然、無污染。
1.5 勞動力問題
由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問題,很多人都認為做農業不是一個好的出路,他們認為在如今的社會里,做農業就代表了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從而導致未來可能無人從事農業。勞動力的缺失是有機農業當前存在的問題。
對策:這需要從教育的角度來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人們了解到做農業并不是一種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的表現。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個職業都有著它存在的意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有效。同時,在學校開設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并且提升農業的就業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讓其在短時間內出現在大眾視野,會有效促進有機農業發展。
1.6 有機農產品的單調性
有機農產品大多局限于果蔬類,特別是蔬菜類,使得有機農產品的種類單一,競爭激烈。
對策:發展其他的有機農產品,使得有機農產品豐富化、高質量化。同時,來一次徹底的“有機大沖洗”,將一些假冒偽劣、混雜不清的有機農業撤出,使得各有機產業間實現正常、合理的競爭。
2 中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前景展望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能夠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相傳、繁衍生息,功不可沒的根本原因是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有機農業思想的延續。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一定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與環境的互動必將推動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3-6]。積極發展有機農業,不僅有利于實現我國有限資源的持續利用,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實現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的有效結合,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識,而且有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推進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國際化進程,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突破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的限制,加速我國農業產業的戰略結構性調整,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傳統農業基礎好,又有生態農業、生態建設的基礎,農業生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如果發展順利,預計在今后10年,我國的有機食品占國內食品市場的比例有望達到1%~3%[5-10],中國將成為第三大有機食品生產國和第四大有機食品消費國,中國出口的有機食品占全球有機食品國際貿易的份額則有望達到5.0%,也就是50億~60億美元的規模甚至更高,毫無疑問,開發有機食品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3 參考文獻
[1] 周澤江,宗良綱.中國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2] 楊松.云南省有機農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 35(18):5573-5575.
[3] 馬卓.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6(11):338-342.
[4] 單吉.從有機認證制度看中國有機農業發展[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5] 單吉.認證制度的建構與有機農業發展[J].學習與探索,2004(4):81-86.
[6] 李云,靳紅玉."三品"認證監管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2016(14):4-6.
[7] 丁長琴.我國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及理論探討[J].農業技術經濟,2012(2):122-128.
[8] 丁長琴.中國有機農業發展保障體系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一、全球有機農業的發展概況
1.全球有機耕作面積概況據Helga Willer[1]在2010年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共有3 700萬的有機農業用地,大洋洲是全球有機耕作面積最大的洲,約1 200萬,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亞;在歐盟(含12個成員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列支敦士登、愛爾蘭、挪威、瑞士)以及土耳其等國約有805萬有機耕作面積;拉丁美洲國家有機耕作面積已達到800萬;亞洲有機農業發展快速,目前從事有機耕作面積為315萬;北美洲從事有機耕作面積為245萬;在非洲尤其是非洲南部國家,有機農業發展較快,從事有機耕作面積為105萬。全球有機農業種植面積位于前3位的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阿根廷和美國[2]。全球1/3的有機農業用地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在拉丁美洲國家,其次是亞洲和非洲國家。
2.全球有機食品市場現狀近年來,全球有機農產品消費需求持續增長,Organic Monitor調查顯示,2009年全球有機農產品消費總額達到了550億美元[2]。根據SOEL-FIBL 2009年度調查,全球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這兩個地區有機農產品的銷售額占到了全球有機農產品銷售額的97%,全球有機農產品一半的消費在歐洲,其中德國是歐洲有機農產品最大的市場,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是有機農產品重要的生產者和出口者。在亞洲,有機農產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與中國香港等富裕的國家和地區。日本是亞洲最主要的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也是中國有機農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3]。
二、北美洲、歐洲和亞洲有機農業發展狀況
20世紀北美洲、歐洲有機農業的發展尚處試驗探索階段,因其產量低,效益少,當時的文獻大多是對北美洲、歐洲有機農業發展情況的簡單介紹,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農業在探索中不斷前進,世界各國有機農業運動蓬勃發展。如今有機食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許多農場皆已具備直接加工和銷售的能力,盡管有機產品售價高出普通產品的20%~30%[4]或更高,但卻備受消費者的歡迎。近10年來,國內外學者關于有機農業的發展的研究,逐漸由探索懷疑的態度轉向肯定、支持并大力推廣。現在北美洲、歐洲的一些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等都設有專門的有機食品檢測機構,從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到銷售每一環節都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同時還制定了一整套有機農產品的認證標準和法律法規。
1.北美洲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
(1)美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美國2010年有機農業面積為190.0萬,占全美耕地總面積的14.4%,在世界排名第3位[2]。另據美國農業部(USDA)統計數據,2007年美國獲得有機認證的有機生產者約有11000家,占美國220萬農民的0.5%,有機農場數量為20437個,有機農產品商品總價值占全美的38.4%[5]。潘慧鋒等[6]、唐其展[7]、馬細蘭等[8]對美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有機農業的標準、有機食品的認證、標簽、政府支持政策做了簡要的介紹,并為中國發展有機農業提出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陸婧等[9]介紹了美國有機食品是通過直接銷售、天然食品專門店、超市連鎖店、有機餐館和自助餐廳食品服務消費進行銷售的。焦翔等[5]指出,美國有機農業是以家庭經營的農場為基本生產單位,專業化程度較高,大都屬于自負盈虧的企業經營方式。在美國同時還活躍著大量的各類農業合作組織,主要維護農民的共同利益和宣傳推銷農副產品。因此,美國農業在以家庭農場為基本經營單位的基礎上,形成了產業體系化、網絡化、規模化和高度集約化,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2)加拿大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加拿大2006年有機農業面積達54.6萬,世界排名第13位[10],大約有3 555家有機生產者,有機食品加工企業達到800余家。有機產品零售額共計10億加元(1加元約合6.22元人民幣,2012),占所有食品零售總額的1%[11]。許勇[11]指出,加拿大發展可持續農業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廣大農民的認可,達到農業生產者的經濟需求與社會環境保護目標協調統一的要求。任生亮[12]對比了中國與加拿大發展有機農業的差距,提出要改革中國農產品流通體制、加大引進外資力度、加強農業國際合作并建立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信息網。加拿大的有機食品主要通過傳統商店、有機農產品專賣店和露天市場進行銷售。
2.歐洲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
(1)德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德國2009年底有機農業的面積達到了95.0萬,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4.3%,在世界排名第9位[13]。方志權等[14]、潘永圣等[15]介紹了目前德國有機食品的銷售渠道:第一是農戶直銷,農戶直銷中分3種方式:在農場內設立直銷店;到專業市場承租柜臺進行直銷;根據訂單直銷送貨上門,在一些發達地區還實行了網上訂購和郵購。第二是有機食品專賣店。第三是傳統店設專柜、專區銷售。德國有很多由農戶自發組織的有機農業協會負責農戶間以及生產與市場間的相互協調,及時提供各類產銷信息、技術資料,刊登各類公益廣告等。德國政府還非常重視將有機食品推廣到外食市場,特別致力于各級學校餐采用有機農產品,并辦理各種推廣活動、提供教材等[16]。張華建等[17]指出,德國現代化水平高、區域性強,政府采取補貼、強化管理、法律法規保障,協會推動和嚴格檢驗把關等措施使得有機農業發展較快。借鑒德國經驗,中國政府應轉變職能,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明確有機農業的發展戰略,加強檢測監督,建立農業協會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法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法國2005年底有機農業的面積達到了55.0萬,在世界排名第12位[10],有機食品市場的銷售額15億美元左右,有機農業經營者總數達到111萬名。嚴會超等[18]對法國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和目標以及發展有機農業所采取的措施等進行了分析,并結合中國發展有機農業的現狀和實際,提出了中國發展有機農業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強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建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及加強政府扶持和資金支持等建議。法國有機農業食品銷售渠道主要由自然食品商店、 專業市場和大中型超級市場等方面組成[19]。
(3)意大利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意大利2009年底有機農業的面積達到了111.0萬,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6.86%,世界排名第8位[13],有機食品市場的銷售額15億美元左右。韓沛新等[20]指出,由于意大利農業的歷史淵源,有機農業重要組分是谷類和畜牧產品,但是市場對果品的需求在增加。主要的加工產品是意大利通心粉、橄欖油和果醬。意大利有機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是直銷方式和專賣店銷售。
(4)荷蘭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荷蘭2008年共有2.8%的農業用地用于生產有機產品,有機農產品市場占有量為2%。袁涓文[21]采用收集二手資料、訪談以及參與式觀察對荷蘭的有機農業生產進行了調查研究,對荷蘭的有機農業生產情況及社區支持型有機農場進行了介紹,指出政府對有機農業農場的發展進行適當調控,實行補貼政策并進行技術培訓和服務以防止產銷不平衡情況的產生。
(5)奧地利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奧地利2005年底有機農業的面積達到了32.9萬,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2.9%,世界排名第16位[10],2008年奧地利有機農產品銷售總額為6.27億歐元。王寶錕[22]介紹,為了推動有機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奧地利政府專門推出了一項“有機作物生產區計劃”,在全國共設立了113個有機作物產區。有機商品超市是促進有機農作物市場繁榮的關鍵因素之一,帶動了有機農作物生產和加工業的發展。此外,政府出面主導,積極推動加強有機農業與銷售業、旅游業和餐飲業的伙伴關系,通過這些下游產業保證和擴大了有機產品市場。
3.亞洲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
(1)日本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日本2006年共有0.5萬農戶被認定為有機農產品生產者,生產有機農產品數量是48 172t,占農產品總產量的比重為0.16%,共有4 611個農場獲得有機認證,獲得認證有機農產品占農產品總產量的0.16%[23]。方志權等[24]介紹了日本本著兼顧“食”與“綠”,即提高農產品自給率與環境保護并舉的原則,致力于發展有機農業。日本有機農產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6類:一是通過建立產銷聯合組織,實行直銷;二是由專業流通配送組織實行宅配化;三是由生協組織配送;四是大型連鎖超市、大賣場與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實行訂單銷售;五是設立連鎖專賣店進行銷售;六是外食加工企業與日本國內外有機農產品基地實行訂單直銷。羅芳等[25]從組織管理機構及相關法律法規、認證程序、經營情況、運行機制4個方面分析了日本農業可持續經營的做法,重點介紹了其生產者—消費者“提攜”系統:生產者與消費者通過直接對話與接觸,加深互相了解,雙方都要提供人員及資金去支持本身的運輸系統,他們通常會設立運輸站,使差不多3~10個家庭的消費者都可以取得已運抵的產品。作者從轉變思想與觀念、建立網狀的有機農業協會、完善有機農產品管理制度3個方面提出了日本有機農業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陸建飛等[26]提出,隨著日本有機農產品市場的擴大,日本逐步建立起有機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一體化的經營體系。在該體系中設立一個運銷流通公司來統一進行所有有機農產品的銷售。以大型企業為龍頭的經營方式,可以規模化運作,有計劃地建立銷售點和銷售網絡,但要維持這么龐大企業體系的運作是有相當難度的。
(2)韓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韓國2000年有機農業面積超過14 235,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0.7%,韓國有機農業產品的市場規模達到6 000億韓元(100韓元約合0.55元人民幣,2012),而且每年以7.0%的速度增長[27]。劉權政等[28]介紹,韓國政府對發展有機農業非常重視。近年來,為了對有機農產品進行促銷,政府通過對有機農產品進行補貼和對有機農產品的貿易費用進行支持的辦法發展有機農業。
(3)泰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泰國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的土地面積約為15 300,約占全國可耕作土地面積的0.07%[29]。郭榮[30]綜述了中泰兩國有機食品認證、生產方面的區別以及泰國有機食品生產現狀,介紹了泰國有機食品的銷售途徑:一是有機農場與國內的進出口貿易公司簽訂銷售合同;二是送往有加工能力的大型有機農場;三是大型有機農場直銷進入國內超市或出口。文中指出,泰國的有機農業大多以集體合作社形式和農場形式組織生產。
三、國外有機農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1.加大政府對有機農業的扶持力度 在有機農業市場發育不夠健全階段,政府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導,有機農業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首先要完善有機食品認證與監管體系,制定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的法律法規,普及標準化生產方式,對有機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各個環節實行全程質量監控[17];其次要對有機食品的生產進行補貼,在生態環境建設、商品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技術推廣等項目中資金向有機農業開發傾斜,保護和提高有機食品生產者的積極性;再次要建立、培育和完善有機農業的社會服務機構,加強行業管理,提高行業組織化水平,把農民、企業、科技人員、市場等各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31]。
2.加強有機農業市場化建設中國應建立各級有機農產品管理中心與運銷組織,充分協調各方力量,實行地區間的相互配合,采取產銷聯合、定點銷售、開設專賣店等辦法,建立便捷而完善的多元化流通體系[24],可重點建立和完善“銷售龍頭企業帶動式”和“產銷直掛式”相結合的流通模式[26],同時要開拓靈活多樣的有機食品零售渠道,重點加強消費者服務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和銷售保證策略的建設[32]。
3.加快有機農業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 有機生產基地禁用化學合成物質,勢必要求較高的生產技術與之配套,只有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有機農業基地才能健康穩定發展,因此要加快有機農業生產關鍵技術、病蟲害防治、有機食品加工、包裝、運輸、儲存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將農業科研、教學、生產緊密結合,形成“三位一體”模式,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18]。
關鍵詞: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食品安全;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TS20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03-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 on the Development
Yu Jiaojiao et al.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andong Qingdao,266109,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trend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People were developed and guided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the three kinds of food,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trust in pollution-free,green,organic food,and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od Safety Law".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and abroad,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developement of the three kinds of food in China.
Key words: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Food safety;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世界各國政府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能源危機等問題越來越重視,全球掀起了一股綠色消費的浪潮。在這一浪潮的推動下,各國都紛紛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限制有害化學品的應用,并加強食品衛生與質量管理,提高農產品的檢驗標準,從而帶動了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和發展。
1 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概念
無公害食品是指無污染、無毒害、安全優質的食品,其生產地環境清潔,按規定的技術操作規程生產,將有害物質控制在規定的標準內,并通過部門授權審定批準,可以使用無公害食品標志的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在無污染的生態環境中種植及全程標準化生產或加工的農產品,必須嚴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使之符合國家健康安全食品標準,并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食品。綠色食品的標準是由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組織制定和實行的。
有機食品是指由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如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FOAM)認證的食品[1]。
2 國內外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當今社會無公害食品的生產已成為農業生產者的普遍共識,無公害食品生產、經營與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規章、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已經基本構成,可以認為農產品生產已經基本實現無公害化。
我國從1990年起開始發展綠色食品,經過20多年的努力,綠色食品生產規模已初步實現[2]。2012年綠色食品產量規模穩中有增,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在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中,綠色食品產品抽檢合格率為100%。全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企業總數達6 862家,產品總數為17 125個,分別比2011年增長3.6和1.8個百分點,新認證綠色食品企業2 614家,產品6 196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已達573個,種植面積913.33萬hm2,總產量8 041萬t[3]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綠色食品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是推動世界性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的專門組織。我國已存在較健全的有機食品生產和認證體系,有機食品認證機構有中綠華廈有機食品COFFCC認證中心、中國農業大學生態研究所的ECOCERT CHINA認證中心[4]。通過多年的努力有機食品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僅2012年認證的有機食品企業685家,產品2 762個,其中包括美國、德國、法國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2家境外企業,有機食品已逐步融入國際市場。
3 存在問題與對策
3.1 發展無公害食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1 存在的問題 (1)無公害食品管理的滯后及分散的生產體制都難以適應無公害食品規模化生產的要求。以為主體,要按照無公害食品生產技術規程、技術標準組織生產和統一管理的難度很大,因此一旦出現了質量安全問題,也很難追究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責任,客觀上加大了推廣無公害食品的工作難度。(2)某些生產經營者對生產合格的無公害食品的意識淡薄,只求產量不重視質量,甚至使用違禁藥物和有毒有害飼料,致使消費者對不少食品不敢放心購買,導致產品滯銷積壓,價格急劇下跌,生產經營陷于困境。(3)我國出臺并制定了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生產的條例、技術標準、生產操作規程等一系列相關文件,為規范無公害食品生產提供了相應的實施準則,但目前還沒形成系統的完整的法規體系,亟待完善。
3.1.2 相關對策 發展無公害食品,需要加強領導,統一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國家對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宏觀調控,同時加大對無公害食品生產知識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尤其是應在農村大力宣傳,增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食品質量安全意識,使生產經營者在思想意識上重視食品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第211號公告了《無公害食品黃瓜》等137項標準,這些標準經專家審定通過,農業部審查批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自2002年9月1日起實施。無公害食品標準主要包括無公害食品行業標準和農產品安全質量國家標準,在標準實施的過程中,應不斷發現問題,進行修改和完善,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打擊制假售假的不法行為;培養和造就一批懂得現代信息技術,精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則和市場經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為政府部門和基層生產經營者提供信息服務[4]。
3.2 發展綠色食品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2.1 存在的問題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只是相關部門對綠色食品實行嚴格的監督管理,在生產、加工、儲藏、檢驗、包裝及認證等各個環節制定了特殊的規定,目的是為了防止農藥殘留超標、有害物質與病菌及重金屬等對食品的污染,提高產品質量。(2)很多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內涵沒有足夠的了解。2009年4月,搜狐綠色頻道與中華環保聯合會共同開展了“綠色消費意識有獎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對綠色消費的概念模糊不清,多數人認為“綠色消費”就是“無污染”消費,而對“經濟消費”、“安全消費”、“可持續消費”的認識不足,使得綠色食品的生產銷售受到影響[5]。(3)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規模比較小,且分散經營,品種單一,制約了綠色食品市場的發展。長期以來,食品分別由農業、環保、質檢、食品和藥品等部門分別管理,各個部門相對獨立,在管理上比較混亂。某些企業為了追逐利潤,放松管理,使用過期的商標或用不合格的食品來假冒綠色食品,使得綠色食品的信譽受到嚴重影響,這是缺乏有效監管機制的結果。(4)由于工業三廢的排放等原因,農業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嚴重地影響了綠色食品的生產。1999年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指出:我國自然生態環境逐年惡化,主要表現為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天然植被遭到破壞,降低其防風固沙、蓄水保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以下簡稱“三化”)面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三化”草地面積1.35億hm2,約占草地面積的1/3,并且每年還在以200萬hm2的速度增加等,這些生態問題都嚴重影響了綠色食品的發展。
3.2.2 發展對策 針對綠色食品發展的現狀,為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政府應加強立法,制定促進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達到食品質量安全標準的法律法規,以及技術與質量標準。目前,綠色食品標準體系主要包括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NY/T 391-2000)、綠色食品生產過程技術標準、綠色食品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綠色食品包裝標準(NY/T658-2002)4個部分,對于這4個部分的標準要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和扶持企業開發綠色食品,加速建設綠色食品基地,擴大生產規模,進行多種培育,擺脫產品單一的局限,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在綠色食品產業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綠色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具有很強的實力、帶動力和競爭力,能促進綠色食品國際貿易的發展,應得到大力扶持和培育;我國已經建立并推行了綠色食品的基本監管制度,應繼續狠抓落實,不斷總結經驗,并根據新形勢新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監管體度,規范監管工作[6]。
3.3 發展有機食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3.1 存在的問題 (1)我國加入WTO后,發現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和種植方式以及其內在質量。目前我國《有機產品》(GB/T19630-2005)標準分為4個部分,即生產、加工、標志與銷售、管理體系,通過這4個方面,規范有機產品,提升有機產品的質量。為使有機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規和標準。(2)由于消費者缺乏對有機食品的認知和信任,且有機食品的成本較高,不易產生購買欲望,從而影響了有機食品的銷售。有機食品生產技術研究和服務相對滯后,生產規模小,產品和產業結構不合理。到2005年底,有機認證(含轉換認證)的有機種植面積約97.8萬hm2,占我國總可耕地面積的0.76%,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距離。由此說明有機食品市場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3)我國正處于迅速推進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使得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近幾年,某些經濟發達地區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顯著增長,臭氧(O3)和細顆粒物(PM2.5)污染加劇,導致出現嚴重的霧霾天氣,空氣質量較差。在這種環境態勢下,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有機食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實行嚴格的管理和監測,保持有機食品特有的性質,使有機食品能大規模地開發和經營。相關部門在2012年批準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以此加強對國家環境質量的監管,為有機食品的生產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但這還遠遠不夠,還需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保證有機食品的質量達標。
3.3.2 對策 我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少,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開發有機食品。在有機食品開發過程中,要注重特色產品、名牌產品的開發,穩步擴大產品開發規模,逐步調整產品結構,滿足人們對有機食品多樣化的需求;由于消費者對有機食品認識不足,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強化宣傳教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多方位的有機食品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們對有機食品的認知程度,增強信任度,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發揮有機食品生產企業銷售主渠道的作用,建一個統一的有機食品銷售網,在穩定原有銷售渠道的同時開辟新的渠道,尤其重視沿海地區的發展,促進有機食品的銷售;我國有機食品產業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必須嚴格按照《認證認可條例》的要求和國家認監委的有關規定,健全有機食品管理的法律標準體系,進一步調整、規范和完善認證管理制度,加大對有機農產品的監管力度。為確保有機食品的質量達到國際標準,應按照國際慣例,修訂我國有機食品的技術規范(HJ/80-2001),使之上升為國家標準[8]。
4 結語
近幾年,國內外對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展越來越重視,200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是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是為了從制度上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更好地保證食品安全而制定的。隨著人們對這三類食品認知的不斷加深,信任度的逐漸提升,無公害食品已被廣泛接受,綠色食品提高了食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有機食品在國外市場中占有份額也在迅速上升,這三類食品的生產與發展將會擁有更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羅斌.綠色食品標準新的質量概念[J].蔬菜,2002(11):4-6.
[2]黃科,溫慶放,李大寶,等.我國綠色蔬菜發展現狀分析[J].長江蔬菜,2002(4):8-9.
[3]顧鑫.綠色食品認證要嚴把準入關 落實好常態化監管制度[N].中國證券報,2013-03-27.
[4]張萬海,原維芳.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J].生物學通報,2006,41(5).
[5]萬靚軍,朱,孫志永.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推廣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蔬菜,2008(10):1-4.
[6]祁玉峰.綠色食品發展現狀和建議[J].中國農業信息,2008(10).
(一)有機農業規范階段
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有機食品生產法案(OrganicfoodsProductionAct,OFPA),把“有機”一詞正式寫進了法律。該法案第6501條款監管美國國內的所有未經加工的有機農產品生產、運輸、加工和標識或加工過的有機農產品的銷售、標識;6505(b)條款監管進口的在美國市場銷售的有機農產品。同時,該法案授權農業部成立“國家有機計劃”(NationalOrganicProgram,NOP)和國家有機標準委員會(NationalOrganicStandardsBoard,NOSB),由NOSB負責制定有機農產品準則。1995年4月,NOSB界定了有機農業、有機農產品、有機農產品標簽等相關概念。NOSB把有機農業定義為一種生態生產管理體系,該體系能夠改善和增強生物多樣性、生物循環和土壤生物活性。“有機”是指按照OFPA法案規定標識進行生產。有機農業的最基本目標就是要完善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相互依存的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經過5年的討論和監管實踐,2000年12月美國最終統一了全國有機農產品生產、運輸和加工標準,有機農業監管被寫進了美國聯邦監管法典。
(二)有機農業快速發展階段
2001年美國有機標準正式施行,2002年美國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有機認證體系。根據2002年《農業法案》,美國政府對有機認證成本采取財政補貼。近年來美國加大了有機農業發展支持力度,在2008年的《農業法案》中增加了園藝和有機農業部分,大幅度提高了美國財政對有機農業認證成本分攤補貼和與有機農業相關的研究經費。例如,該法案第10301條款對2002年《農業保護和農村投資法案》中的10606條款進行了修改,補貼起點由2002財政年度的500萬美元增加到2008財政年度的2200萬美元,認證成本補貼由2002年的500美元/英畝提高到2008年財政年度的750美元/英畝,75%的認證成本由財政支出;該條款要求政府收集和報告有機農業生產和銷售數據、具體報告收集和分析與有機農業相關的農產品價格數據、調查和分析并出版有機生產、儲藏、運輸、零售和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包括消費者購買渠道);調查和分析源于有機生產的農產品數據。第10303條款規定美國國家有機計劃在2008—2012年的財政支持分別為500萬美元、650萬美元、800萬美元、950萬美元和1100萬美元①。此外,該法案對有機農業轉換期內補貼、貿易、信貸、有機研究和農作物保險五個方面做了相應規定。1.轉換期支持。在與有機農業生產相關的轉換期內,農戶可以獲得環境質量激勵計劃2~8萬美元的補貼,對農業轉換進行技術支持以達到美國農業部有機生產標準;通過轉換管理計劃對有機生產者提供認證交叉交聯;通過轉換儲備計劃支持新進入的有機生產轉換農戶或牧戶。2.貿易支持。2008年《農業法案》增加了有機農產品市場進入計劃,該計劃為美國有機農產品和有機食品通過技術支持、市場研究、提高產品附加值和開拓市場提供成本分攤基金。3.信貸支持。美國實施轉換期內貸款和貸款擔保計劃,該計劃對合格的新進入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戶、牧戶和處于劣勢的農戶、牧戶、土地所有者或土地租賃戶給予優先貸款,以期應對轉換期的高成本、順利過渡到有機農業生產階段或幫助生產者實現轉換。4.研究支持。美國政府增加強制商品信貸合作基金,由2002年的1500萬美元提高到2009—2012年每個財政年度的7800萬美元,并增加了轉換期和有機實踐研究環境效果、開發和改良有機生產種子兩項研究內容。5.保險支持。2008年《農業法案》要求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對有機農產品和常規農產品歷史損失的顯著性、持續性和系統性進行研究,改善有機農產品保險覆蓋面,減少有機農作物保費。
針對有機農產品供應鏈不暢情況,美國農業部在2009年5月設立5000萬美元基金用于改善國內有機食品生產,該基金資助轉換期農作物輪作、承擔農作物輪作成本、營養管理、蟲害管理、牧場和飼料收割管理六個方面的有機農業轉換實踐。同時,NOP制定了2010—2012年戰略綱要,明確政府對有機農業發展及監管職責。NOP作為美國農業部的一個獨立機構,專門執行和管理與有機農產品有關的國內外事務、監管所有有機農作物、牲畜及根據有機標準認證的農產品,并與聯邦政府部門、州政府、大學與研究機構、國外相關組織等保持聯系。經過20多年有機農業政策探索和發展,美國政府構建了完善的監管體系,形成了完整的有機農產品監管鏈條,其龐大的網絡信息管理系統有效保障了政府監管,確保了有機農產品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二、美國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的經濟學釋義
美國有機農業發展政策與有機農業生產的外部性有關。考慮到農業干預行動對農業生態系統的中長期影響,有機農業在生產糧食同時又建立生態平衡,防止出現土壤肥力問題或蟲害問題,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因而有機農業生產對環境存在正的外部性,即長期采取有機農業生產對環境改善帶來好處。在存在正外部性情況下私人成本高于社會成本。如果由私人提供有機農產品,市場中的供給量會小于社會理想狀態下的供給量。從理論上說,政府補貼可以降低私人成本,擴大供給、實現均衡。因此,基于經濟學理論的補貼理念為各國所接受。但從實踐角度分析,較高的價格紅利和有機農業較高的預期收益是美國政府補貼的真實動機。隨著人們對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有機食品,全球有機食品貿易持續增長。根據FiBL統計,1999年全球有機食品貿易額為152億美元、2002年為230億美元、2005年為332億美元、2008年增加到509億美元,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增長減緩,但仍達到549億美元,其中美國有機食品貿易額占44.5%,為全球第一大有機食品貿易國。較高的價格紅利隱含了較高的預期收益①。美國農業部在舊金山、波士頓等城市設立了有機農產品監測點,跟蹤有機水果、有機奶制品、有機動物制品等有機食品的銷售量和價格走勢。其公布的對大米、雞蛋、胡蘿卜等有機農產品數據顯示,有機農產品價格高于常規產品1~4倍,但價格總體走勢趨于下降。以有機大米和有機雞蛋為例,2004—2006年1月至12月平均數據顯示,每磅有機大米價格高出常規大米價格分別為2.43、1.99和1.42美元;以每打計算,有機雞蛋比常規雞蛋平均價格高出2.69、2.81和2.63美元②。素考慮,全球任何國家都存在一些高端的剛性消費者,價格變化對其影響很小,價格上升消費不變。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有機農產品和有機食品價格降低將會大幅度提高其需求量。根據美國有機貿易協會調查,2010年有機水果和有機蔬菜占有機食品貿易量的比重達到39.7%,貿易額達到106億美元,占有機食品貿易額的12%,比2009年增長了11.8%;第二大類是奶制品,貿易額為39億美元,漲幅達到9%,占整個美國奶制品市場份額的6%①。有機水果、蔬菜和奶制品需求量上升得益于價格下降。
三、美國有機農業發展政策效應
從全球來看,美國不是有機農業發展最早和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國家,但政府對有機農業生產尤其是對轉換期的各項支持政策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進入有機農業生產,推動了有機農業發展和有機食品貿易的快速增長、穩定了農業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有機農業面積逐年增加
2008—2010年,美國有機認證總面積保持在481萬英畝。美國農業部官方統計對有機農業面積進行了分類、對有機牲畜和有機家禽認證進行了統計。美國有機認證面積總體呈上升趨勢,由1992年的93.5萬英畝增長到2008年的481.5萬英畝,20年增長了4.1倍。其中,牧場面積由53.2萬英畝增加到216萬英畝,農作物面積由40.3萬英畝增加到265.5萬英畝,農作物認證面積增幅較大。美國有機牲畜如菜牛、奶牛、豬、羊和雞、火雞等認證呈大幅度增長,牲畜認證增長比較穩定,但家禽類認證波動很大。其中,奶牛認證數量增長最大也比較穩定,1992—2008年奶牛認證從2265頭增加到249766頭,2000—2008年奶牛認證環比增長率分別為27%、38%、11%、1%、16%、49%和28%②。
(二)有機農業發展推動了有機食品貿易
1998—2011年美國有機食品貿易額平均增長率達到13.6%,高于食品貿易額增長率(3.3%)約4.1倍,有機食品貿易額占食品貿易額的比重由1997年的0.8%提高到2011年的4.2%,增長了5倍多。盡管受2007年金融危機影響,食品貿易和有機食品貿易增長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但2009年之后有機食品貿易開始逐步上升,其增幅在2009—2011年分別達到5.1、7.7%和9.4%③。
(三)有機農業發展為美國農業創造了就業機會
在過去100多年中,隨著美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美國農民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業就業人數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雇傭農業工人從1900年的約338萬人下降到2010的105萬人。就業人數的增加得益于美國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貿易的發展。根據2012年4月25日美國有機食品協會報告,2010年有機食品行業為美國創造了50萬個就業崗位,對美國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報告認為每10億有機食品貿易額就可以創造2.1萬個就業崗位,使用有機成分加工比使用常規成分加工的產品可以多創造21%的就業機會。從美國有機和常規農業勞動力和投入比較同樣可以發現,有機農業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農場規模較小,需要認證,依賴較小的銷售渠道,因而發展有機農業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
(四)有機農業提高了農戶收入
美國農業部最近公布了第一次對每個州的有機農業生產調查結果,認為有機農業已經成為美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有機農業平均盈利高于全美農業盈利,有機農業凈收入高于全美農業凈收入。對14540戶有機農業調查結果顯示,與有機農業有關的農戶年平均凈收入達到20249美元,全部農戶年平均凈收入為15133美元,這表明有機農業生產收益高于常規農業收益,而這還沒有包括土壤改善、能源節約和碳減排帶來的社會收益。從銷售額看,有機農戶年均銷售217675美元,所有農戶年均銷售為134807美元;有機農業支出為171978美元,所有農戶平均支出為109359美元。因此,有機農業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但收益較大①。
四、結論與啟示
與歐洲相比,美國有機農業發展比較晚,有機農業面積比重比較小,但美國政府認識到有機農業發展的潛在優勢,由國會立法規范有機農業發展,直接把有機農業納邦監管法典;農業部授權成立NOP管理有機農業生產、運輸、加工和銷售,由農業部認可的認證機構對有機農業進行認證,同時通過龐大的網絡和信息管理系統對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進行跟蹤和研究。美國政府對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貿易的多元化政策支持在短期內取得了很好的效應,減少了有機農業進入者成本,創造了就業,提高了有機農業生產者凈收入;對消費者來說,有機農產品和有機食品供給增加驅動價格下降,擴大了有效需求,拉動了美國有機食品貿易的持續增長。通過美國有機農業發展政策及其效應分析,本文認為有兩點值得我國借鑒:
第一,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有機農業轉換期內的政策支持,減少進入者交易成本。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有機農業,有機農業進入者主要有農場、“基地+農戶”、農業公司、大戶等,但有機農業生產者主要自行承擔轉換期內的高成本和高風險,同時,生產者必須依賴自身資源拓展市場和建立營銷渠道,高生產成本和高交易成本阻礙了很多潛在進入者。應該借鑒美國政府的做法,對有機農業生產者轉換期進行財政補貼,實行信貸、保險、技術支持及轉換期后的認證成本分攤政策,支持有機農業發展,實現有機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有機食品;產品標準;出口營銷網絡
Development status of organic foo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uggestions
Haohaifeng Harbin commerci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enormous global organic food markets dem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recogni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seize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province organic food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words: organic food; Product standards; Export marketing network
一、問題的提出
有機食品是來源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相關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并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有機食品是一種真正源于自然且品質極高的環保型安全食品。
據統計,全球有機食品市場正以20%—30%的速度增長,而國際對中國有機食品的需求將達到或超過5%。從中國情況來看,盡管目前的實際銷售額還比較低,但發展潛力巨大,是世界最受矚目的市場。黑龍江省作為中國農業大省,發展有機食品產業優勢十分突出,在全球有機食品發展迅速的大背景下應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擴大國內及國際市場份額。
二、黑龍江有機食品的發展現狀
1.有機產品獲證企業不斷增多,產品開發領域不斷拓寬
黑龍江省以推動產品認證為突破口,并依托自身優勢(林廣、糧多、水凈等)不斷拓展有機食品開發領域。目前,全省有機食品開發覆蓋了省內69個縣市,100多個農場和林場,已建成國家級標準化生產基地67個.。截止到2011年,有機產品獲證企業126家、產品661個、面積97.5萬畝、產量86.2萬噸,相比2010年,分別增長了7.3%、9.2%、8.3%、5.2%;同時,2011年獲證企業和產品保持認證率分別達94.6%和95.3%(除5家放棄認證的企業外);各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同年,有機食品加工企業年加工總量達733萬噸,銷售收入實現198.5億元。同時,產品開發領域不斷拓寬,發展到包括糧油、乳品、豆制品、馬鈴薯制品、蔬菜、山特產品、畜禽產品等14大類。建立并完善了綠色水稻、大豆、玉米、乳品、肉類、山產品、飲品和特色產品等8大類產品加工體系。
2.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知名度不斷提升
經過幾年發展,黑龍江省有機食品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現有品牌中有5個是中國馳名商標,有14個是中國名牌產品,占全省總量的56%和48%。國內市場銷售網絡已經初步形成,在全國建立的大中型有機食品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專賣店和銷售網絡點達922個。2011年,我省10家有機獲證企業100多個有機產品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參展,突出展示黑龍江省地域特色、產品特點和品牌優勢,共簽訂各項合同9項,簽約額多達6800多萬元;其中,有一家參展企業的11個產品,被評為博覽會金獎,極大的提升了我省有機產品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此外,所生產的有機食品不僅銷售到全國各省市還遠銷到歐、美、日和東南亞等36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影響力逐步顯現。
3.生產規模小,產品結構不合理
有機食品發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品種過于單一,產品結構不合理。在我省有機食品產品中,50%以上的產品是蔬菜、水果、原糧、野生采集物等初級產品,只有少部分為畜禽肉類產品,深加工產品則更少,有機食品市場多樣化程度低,很難滿足需求。
三、黑龍江省發展有機食品產業的建議
1.政府須加大扶持力度
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首先,如果把普通的農田改做有機農田,一般需要兩到三年的轉換期。由于禁止使用化學合成品,如化肥、農藥等,農作物單產必然會下降;而且轉換期內生產的農產品也不能作為有機食品出售,農民自然享受不到有機食品高價格帶來的收益,生產的負擔很重。其次,有機食品的生產不僅要保證原產地及生產加工過程沒有任何污染,而且貯藏運輸過程中也沒有任何污染;此外,還需支付國內外不同機構的認證費用,這些必然會增加有機食品的生產成本。這些增加的轉軌費用,在有機食品生產初期,對于已經習慣于按照常規方式生產的農戶和企業來說負擔太大,必須依靠政府制定優惠政策給予農戶相應的補貼;對有機食品企業則要從稅收、信貸方面支持它的發展。如,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相關咨詢服務、對加工和營銷企業給予政策性優惠等。
此外,有機食品產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目前,黑龍江省從事有機食品出口的企業大多為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的資金規模、技術水平、對外營銷渠道都存在很多問題,難以滿足國內及國外對有機食品迅速增加的需求。如果不盡快形成生產和出口的規模,我省在有機食品市場競爭中就會失利。為此,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出口。
2.實現產品標準與國際對接,建立健全有機食品認證體系
目前國際有影響力的認證機構很多,像法國生態認證、德國生態產品控制系統等;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國家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則是國內的權威認證機構,這些機構的認證標準并不統一。我省應結合省情盡快修訂有機產品相關標準,與國際有機食品的生產規程和產品標準相接軌。在有機產品認證上,嚴格執行己制定的認證標準,從申報到標志的批準甚至監督檢查的各個環節都應嚴格執行規范的程序和標準,把經我省統一認證的有機產品發展成為具有品牌力、標志性的產品,使其得到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充分認可,以此充分發揮黑龍江省有機產業的競爭優勢。
3.加強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
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大力投入,加大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力度十分必要。從現有情況看,我省相關生產技術人員匱乏,產品開發及技術推廣能力弱;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病蟲害防治能力較弱,生物防治產業化程度低。為此有必要加強有機食品的基礎性研究,對相關的生產技術、加工技術進行攻關,開發出新的符合國際標準的有機食品。
4.建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實現產業化經營
目前,我省有機食品質量控制體系中最大的障礙是分散的、一家一戶式經營體制。為此,把這些分散農戶組織起來,并統一按照標準對有機食品進行生產和加工,從生產全過程對其進行質量控制已成為各個基地的主要任務。
為此,應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及農民合作組織的積極性,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契約式運行機制;同時,可以借鑒國外質量控制中已經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如檢查認證體系,內部檔案管理及財務審核制度等。
5.加大有機食品宣傳力度
與政府政策鼓勵生產、嚴格認證監管一樣,讓消費者充分認識到有機食品的優點也同樣重要。在我國,有機食品對大多數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還比較陌生,為此,在有機食品的市場開發中要注重品牌建設,加大宣傳力度。要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對有機產品的宣傳,增強其競爭力和擴大市場影響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國際上,在有機食品生產和消費都比較發達的法國,每年用于有機食品宣傳的投入資金已達到450萬歐元。借鑒國際經驗,黑龍江省政府相關部門、民間團體及新聞媒介也應該對有機食品給予大力宣傳、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宣傳示范,以促進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出口。
6.擴大出口營銷網絡
面對國際市場巨大的需求,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的大發展必須要抓住此次機遇,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可以考慮成立有機食品的出口貿易信息中心,搭建國際貿易網上交易的平臺,使更多的產品參與銷售網絡。同時,省內有機食品的生產及加工企業應形成整體的營銷策略和措施,積極引導國內消費市場,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發揮自身優勢。
參考文獻:
有機農業在全球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有機貿易的快速增長。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制定有機產品法規和標準,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制定了有機農業法規和標準。在APEC亞洲地區,做得好的主要有日本、中國、泰國等,其他國家幾乎難覓身影。
有機產品認證發展非常之快,并且進口和出口需求在持續增長,但面臨的主要難題就是缺乏互認。絕大多數貿易國都制定了繁多的技術法規和標準,以技術法規和標準為基礎的合格評定程序則更為復雜。但是,隨著世界貿易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遭受到別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障礙。“各人自掃門前雪”受到空前挑戰。
就有機產品國際貿易而言,在世界范圍內,各國有機互認程度低,存在多重認證、提高技術標準等問題,由此增加了有機產品出口國的貿易成本,嚴重阻礙了有機產品貿易的發展。
例如,在美國,其他國家進入美國有機市場,要通過美國農業部(USDA)直接授權的認證機構的認證,認證依據的標準只能是美國NOP法規。在日本,日本農林水產省(MAFF)承認獲得USDA批準、并按NOP標準認證的有機產品可以進口到日本,但按日本JAS標準認證的產品,卻不能在美國市場上使用有機產品標簽。發展中國家向歐盟、日本、美國等出口有機產品時,往往需要國外認證機構認證和多重認證,費用非常高昂。
專家指出,互不認可的狀態必然導致重復認證,增加企業的認證費用和負擔,而這些費用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則可能因為無法承受高昂的費用,以及辦理進口手續所需的較長時間,從而失去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
如果能在APEC成員間制定一個共同承認的有機標準,建立共同的認證程序和要求,從而實現有機產品在APEC成員、司的相互承認,是最理想的狀態,這是大家努力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可以自由貿易,減少了由標準或要求的不同而帶來的貿易壁壘。要實現這個目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也許是幾年,也可能是幾十年,可以將這個目標分解成多個階段,逐步實現。
現存的有機互認模式
政府間采取的措施
標準與技術法規的協調一致IFOAM的有機農業基礎標準作為有機農業最早制定的國際性標準,在有機標準協調一致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而CAC關于有機農業的指南成為各國制訂有機產品法規的參考依據。充分發揮IFOAM基本標準和CAC指南的作用,成為目前采取互認或等效性評價的重要途徑。
有機產品控制體系的等效性評價和進口許可三個最大的有機進口國歐盟、日本和美國分別形成了自己的獨立的有機控制體系,為保證本國有機產品的進口和國際貿易,這三個國家在有機產品控制體系等效性評價和進口控制方面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總得看來,有三種模式:一是承認另一國家的有機控制體系,如歐盟的有機進口第三國名單制度,經歐盟評估后認為其有機產品控制體系(生產標準、合格評定程序和法規要求)與歐盟等效,則可將其列入歐盟有機進口第三國名單,列入名單的國家生產的有機產品只需按本國標準生產并獲得認證,即可出口到歐盟市場使用有機產品標簽;第二種是可以允許國外認證機構按本國有機產品標準和法規開展認證,如美國USDA和日本MAFF都可以批準國外認證機構按NOP或JAS標準認證,認證的產品可以進入這些國家分別使用NOP或JAS有機標簽,歐盟最新法規也規定了可以批準國外認證機構按歐盟法規開展認證;第三種是有機產品的進口許可,即有機產品進口時需向進口國家的相關政府機構申請,以評價是否符合本國標準和法規。就這三種模式來看,只有第種模式具有有機產品認證抵制體系等效性評價的性質,第二種和第三種模式則強制性要求進口產品符合本國法規。目前兩個國家不同有機產品控制體系之間的烈向完全互認還沒有先例。
IFOAM認可體系
為IFOAM在制訂有機產品認證基本標準的同時,還制訂了IFOAM認可準則,作為有機產品認證機構能力判定準則。IFOAM專門成立了國際有機認可服務中心(IOAS)作為按IFOAMiX可準則對有機產品認證機構進行認可的機構,現在IOAS已成為一個獨立的認可機構。IOAS認可時要對認證機構采用的有機標準進行評估(是否符合IFOAM有機基本標準),這是與其他認可不同的地方。
獲得IOAS認可后認證機構可以使“IFOAM認可”標識,并可與同樣獲得IOAS認可的機構簽署互認協議,促進有機產品的國際貿易。目前已有36個認證機構獲得IOAS的認可,APEC地區有14個。
國際有機農業協調與互認212作組(IITF)
“國際有機農業協調與互認工作組”(ITF,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on Harmonization andEquivalency in Organic Agriculture ITF)是由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國貿發組織(UNCTAD)2002年2月在德國發起的,其目標是在有機農業貿易和行動規范方面為政府和民間機構提供一個開放式對話平臺,便于國際貿易及發展中國家進入國際市場,以消除有機農業貿易中的技術壁壘。至今已舉行了六次會議。在前幾次ITF會議上,已對世界有機產品認證發展、有機產品國際貿易現狀及在其他合格評定領域中互認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各國政府間、認可機構間、認證機構間開展互認的設想,目前其在有機產品國際貿易中影響日益擴大。2007年將在11月底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第七次TTF會議。
ITF第七次會議將于2007年11月27日至30日在印度尼西亞召開。會議討論的主要議題有:(1)討論國際間對有機產品認證機構的統一要求(第四稿);(2)有機法規和標準等同性判定程序;(3)ITF公報宣傳計劃;(4)有機產品國際互認潛在風險;(5)認證機構的互認與協作
區域性合作組織
(1)非洲區域性有機標準
CBTF(UNEP-UNCTAD Capacity Building Task Force On Trade,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的東非有機農業項目于2005年啟動,受益國包括肯尼亞、烏干達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該項目包括多項主要問題的背景研究,例如有機政策的最佳規范;關丁
“走有機道路”對一系列環境、社會經濟因素和包括東非有機標準(EAOS)制定在內的區域合作影響的國家綜合評估。自2006年以來,布隆迪和盧旺達參加了區域活動。歐盟、瑞典國際發展合作署(SIDA)和挪威政府提供了財政支持。東非有機標準文本已最后確定,并正在成為東非共同體的官方標準。東非有機標準將是繼歐盟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區域性有機標準,它還是在有機農業運動和國家標準機構之間合作制定的第一個標準。該標準將大大促進該區域有機貿易和市場的發展,并為東非有機農業確定了共同前景。
(2)南亞認證區域合作系統
最早由泰國和意大利的兩個認證機構ACT和ICEA在2006年發起,呼吁認證機構在南亞進行區域合作,合作的內容包括多個認證機構簽署互認和合作協議,共享認證檢查結果,統檢查程序和表格,聯合進行培訓,制定區域標準,實現不同認證機構間認證結果互認和標志使用許可。
APEC成員開展互認合作的基礎及可行性
進入21世紀以來,APEC區域內大多數成員的有機農業逐漸發展起來,并在很多方面體現出互補性。而且,大多數成員建立了法規標準體系,實施了有機認證制度,為在A PEC范圍內開展有機產品互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APEC地區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為開展互認提供了條件
根據IFOA M的理論分析,有機農業發展水平可按由低到高的順序劃分為四個階段:初級階段、出口過渡階段、國內有機市場快速發展階段和發展主流階段。根據這一標準,對A PEC各成員的有機農業發展水平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3個成員處于初級階段,3個成員處于出口過渡階段,8個成員處于國內有機市場快速發展階段,7個成員處丁發展主流階段。即有70%的成員其有機農業已經達到了較高的發展水平,14%的成員在逐漸向高水平過渡,APEC區域內的有機農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而且根據IFOA M的數據統計,部分APEC成員已成為世界有機農業發展的領軍者,例如澳大利亞和中國的有機農業面積位居世界前三位。同時,澳大利亞也是全世界有機農業生產面積最高的國家,2005年該國的有機農業面積就達到了12,126,633公頃。
貿易和產品互補性
由于APEC區域在世界版圖上的跨度比較大,橫跨南北兩個半球,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不同位置,所以各成員在氣候、地理條件等方面差異比較大。因此,APEC區域內的有機作物體現出多樣性、互補性強的特點。A PEC成員生產的有機產品主要分為三大類――有機植物產品、動物品和和加工食品。其中有機植物產品品種最多、生產規模最大。大多數APEC成員國都以生產有機植物產品為主,產品以谷物、大豆和蔬菜為主,同時還包括茶葉、咖啡、水果、棉花等。有機家畜等動物產品不如植物產品品種多,只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個別國家有較大規模的生產,主要產品為牛肉、奶制品、谷物、羊毛和羊肉等。有機加工食品的生產量相對比較少。整體上來看,APEC成員國進行有機生產的規模不斷擴大,有機產品的種類也正在不斷增加。良好的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和成員間有機產品種類的互補性,為在APEC區域內開展有機互認奠定了物質基礎,也使得APEC區域對于有機互認的需求日趨強烈。
從貿易交往的角度來看,APEC成員間開展有機互認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目前,有19個APEC成員的有機產品貿易在日益發展,其中有9個成員的有機產品用于出口,6個成員對有機產品有進口需求,4個成員同時開展有機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從APEC各個國家有機產品的消費來看,美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國有機消費能力強大,雖然本國生產規模較大,還需要大量進口有機產品。中國香港、新加坡等有機產品消費主要依賴進口。以出口為主的APEC國家,其主要出口市場一方面是APEC區域內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另一主要出口市場為歐盟地區。
APEC有機認證法規標準體系已基本形成,具備開展合作的基礎。
APEC成員有機法規和標準的發展與其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有機農產品的貿易水平基本相符。目前,已有半數的APEC成員制定了有機認證法規或標準,而且有些成員的有機法規體系已經比較健全。例如,美國、日本和韓國等有機發展水平進入主流階段的國家,他們既在管理層面制定了法規,又在執行層面制定了具體的有機生產和認證標準,通過統一認證程序和管理要求,確保了有機產品生產和認證市場的規范。部分沒有制定法規標準的成員,也建立了有機認證機構,他們在APEC區域內開展對外有機產品貿易時,會以其他成員的有機法規或標準為基礎實施認證。從一定程度上說,這體現了有機農業發展中成員對于其他成員有機法規標準的認同,也反映出有機互認工作已經有了雛形和基礎。
另外,APEC成員在制定各自的有機認證法規和標準時,多依據或采納CAC或IFOAM的國際標準來制定。法規標準的同源性增強了各成員有機法規標準的協調致性,這也為推動APEC區域內的有機互認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例如,日本JAS法規關于有機農業的規定都是基于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有機產品生產加工標識銷售指南》(CAC/GL32)制定的。
有機管理和認證制度存在相似性。
在有機農業生產和管理方面,APEC成員的政府部門起到了重要作用,86%的APEC成員有機生產和管理納入了政府部門,有的是由政府本身負責,有的是由政府部門的分支機構負責,還有的是由政府部門與相關的專業委員會相互協作,共同負責本國有機農業的管理工作。政府的參與利政府職能的發揮,使得APEC有機農業管理更加規范化,而且為APEC成員間就有機管理和認證進行溝通提供了便利條件。
在認證制度方面,21個APEC成員當中,有一半以上的成員建立了自己的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其中,有些認證機構是政府部門授權的,必須在政府部門進行注冊或由政府部門管理,例如日本、澳大利亞、美國、中國等。有的認證機構是非政府性質的,例如加拿大,現有46個有機農業認證機構,都屬于非政府的、非盈利性的獨立法人機構。還有一些成員委托國外認證機構開展認證,或者國內外認證機構并存。雖然,認證機構的形式不同,但是它表明有機認證機構職能的發揮已成為有機認證制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APEC成員對于有機認證這種形式己基本認同。在有機認證機構設立的前提下,絕大多數的APEC成員依據國際標準制定了獨立的有機認證法規和標準,或引用某些法規標準的部分內容,或者直接遵循國際標準的規定。根據APEC成員相關法規和標準的規定,部分成員的認證制度是強制性的,例如日本、美國、韓國、菲律賓、中國,在這些國家市場上銷售的有機產品都要經過相關認證機構的認證,經過認證的產品可以加貼相應的標志。也有些APEC成員的認證制度不是
強制性的,例如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等國家,其國內標準都是推薦性的或遵照國際標準。
鑒于目前有機貿易在APEC成員范圍內的發展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在APEC成員間開展有機互認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APEC有機成員互認合作可以采取的模式
根據目前國際和重要有機貿易國家在互認方面的做法,我們建議在APEC成員之間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互認合作:
在APEC成員政府間開展合作
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支持,舉辦培訓l,介紹進口國家的有機產品進口要求,幫助發展中國家建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和法規。新制訂的有機標準和法規應以互認和協調為目標,參考IFOAM、CAC等國際標準,并盡可能考慮其他國家已有的標準和法規。
APEC成員應積極考慮采納ITF制訂的互認方案和認證機構國際統一要求等工具性文件。
在APEC成員認可機構間開展合作
以IAF利PAC為平臺,探討認可機構間在有機產品認證機構認可準則一致性,認可結果互相承認的可能性。
有機產品認證機構間合作
跨國性的認證機構可以在多個國家分別設立分支機構同時獲得多個國家政府的許可,可以提供相對低廉的認證服務;借鑒認可機構司的合作方式,不同國家的認證機構間可以開展合作,互相進行互認或分包或重認證,以減少認證檢查環節費用。
一般可以考慮認證機構采取以下發展戰略:(I)本國的認證機構能夠提供多種認證服務,如NOP、EU、JA S等;(2)本國認證機構分包國外認證機構業務;(3)國外認證機構在出口國招募本地檢查員并設立分支機構,可以降低認證費用。
各成員有機生產企業適應多個生產標準
目前情況下,生產企業只能同時申請多個標準的認證以適應不同的市場要求。但在選擇認證標準或提供認證服務的認證機構時,可以針對不同市場的要求加以選擇,以降低認證費用。
國際組織的作用
充分發揮APEC地區有機產品貿易互補性和團結合作的優勢,可以在APEC標準與合格評定分委會下設立有機產品認證互認工作組,討論在APEC成員間減少有機產品貿易障礙,促進認證結果互認。
一些文化、環境、氣候、經濟類似的地區如東盟、上合組織等內部,可以先進行互認合作,制定統一的區域性標準。
IFOAM應考慮在APEC地區推動合作的可能性。
開展互認合作的機遇與挑戰
有機產品認證互認的益處
認證機構:減少派出人員時間和數量,擴大認證服務種類。
生產企業:減少費用,減少管理體系數量。一次認證,可獲得多個證書,進入多個市場。
消費者:一個市場內,一個標識易于識別。
政府管理者:降低管理費用和成本。
APEC地區開展互認合作的機遇
(1)有機產品貿易總量相對較小,不會對各國間的貿易平衡造成沖擊;
(2)有機產品利于保護環境和食品安全,各國應給以政策優先。
開展互認合作的風險和挑戰
(1)互認意味著標準放寬和降低,將引起部分國家可能采取市場保護。
(2)有機貿易、有機法規、認證制度發展不平衡,可能使大規模開展互認造成困難。多邊互認完全達成需要時間很長,同時對于參與多邊互認的國家造成新的壁壘。
(3)認可機構間的合作,基于IAF或PAC平臺較易于實現,但認可結果互認不等于結果互認,不能促使產品的直接流通。
近年來,由于化學農藥固有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高毒性和環境遷移性,使其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土壤、水體和大氣,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污染以及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因此,為有效保持農田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確保食品安全,有機農業作為實施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實踐模式,其生產規模得到大幅增加,到2003年全球有機農場數近10萬家。至2008年末,我國有機產品認證企業已達2800多家,有機食品市場規模已達81億元。有機食品對農藥要求嚴格,只有通過有機產品認證的生物農藥才能用于有機農業的生產。有機農業生產是建立在生態平衡和生態預防基礎上的可持續生產系統,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近年來,生物農藥的資源篩選評價、新產品開發、生產工藝、產品質量檢測和新技術示范推廣都有了快速發展。
2生物農藥的發展現狀
生物農藥是指用來防治農業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體及其代謝產物,制成的生物源制劑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線蟲、植物、昆蟲天敵、農用抗生素、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生物農藥具有高效、無殘留、無抗藥性等優點,在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2008年,我國農業病蟲害防治市場對生物農藥的需求規模約36億元,遠遠低于國際20%的水平,預計未來5年保持約20%的增長速度。生物農藥在抗性管理、使用間隔期和殘留方面具有優勢;具有低的使用間隔期限制(0~4h),通常在作物收獲前都可以使用;在植物葉子和水果上的殘留可以被接受。生物農藥對人畜毒性小,環境兼容性好,有害生物不易產生抗性。至2000年,我國已注冊登記生物農藥有效成分品種77個,占農藥有效品種的13.4%,產品691個,占注冊登記農藥產品7.1%,產量接近10萬t制劑,使用面積0.27億hm2次。在國外有機農業生產中,普遍認可使用來自植物和微生物且具有殺蟲治病活性成分的生物農藥類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在溫室有機農業產品生產中,由于溫室的特殊環境條件和以病害和小型害蟲發生為主,適合使用微生物制劑。通常防治蚜蟲、粉虱等害蟲使用的真菌劑如百僵菌、蠟介輪枝菌和玫煙色擬青霉菌,也可使用皂角液、植物種子油。黃瓜葉甲的防治通常使用沙巴蔡蘆、魚藤酮或除蟲菊,對馬鈴薯甲蟲防治以Bt制劑使用廣泛,同時真菌制劑和昆蟲病原線蟲和蟲生線蟲等寄生蟲線蟲制劑也可以有效控制病害。
3生物農藥的種類
有機農業生產中應用的生物農藥,按其來源分類,微生物農藥按微生物(病毒、線蟲和細菌)分類、來源于昆蟲的信息素農藥(性信息素和激素)和天然植物提取物(除蟲菊素和從被囊動物提取的殺蟲化合物)。
3.1微生物源生物農藥
微生物源農藥占整個生物農藥95%,微生物源農藥的主體為真菌、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病毒等。
3.1.1微生物源殺蟲劑
微生物源殺蟲劑占整個生物防治劑90%以上,應用最廣的是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劑(Bt),我國年產量達3萬t,第2代細胞工程和第3代基因工程殺蟲劑可以克服殺蟲譜窄、持效期短、藥效慢等弊端。國際上開發Bt資源主要研制廣譜高效制劑和應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如質粒消除、原生質體融合、結合轉移、基因重組來提高殺蟲晶體的產量、擴大殺蟲電譜和延長有效期[1]。據報道,制備生產的蘇云金芽孢桿菌產品達100多種,廣泛用于防治稻苞蟲、稻卷葉螟和粘蟲、松毛蟲、茶毛蟲和玉米螟等多種害蟲。
3.1.2微生物源除草劑
從微生物中發現許多除草活性的物質,主要有雜草菌素(用于防除水田稗草等禾本科雜草)、細交鏈孢霉素、茴香霉素。近年來,從微生物代謝產物開發新型除草劑最成功的有雙丙氨酰磷和草胺磷,雙丙氨酰磷是從發酵液中分離的一種有機磷雙肽化合物,德國赫司物公司又以雙丙氨酰磷為模板,人工合成開發出草胺磷,雙丙氨酰磷和草胺磷都為非選擇性內吸輸導型高效除草劑,廣泛用于果園、苗圃、橡膠園等防除多種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雜草及闊葉雜草。
3.2植物源生物農藥
3.2.1植物源殺蟲劑
從植物體中提取的具有抗菌抗病毒或殺蟲效果的成分,或是從植物體中分離純化有農藥活性的新物質作為結構模板,進行結構的多級優化,從而制造低毒高效的新農藥。其中2個主要產品是從菊屬植物花中提取的除蟲菊素[2]和從印楝樹種子提取的印楝素和Queium(AgraQuestwebsite)。目前,國內植物源農藥的產量規模和應用范圍與微生物農藥比較還相對較小,有待于進一步的開發利用[3]。菊科植物的除蟲菊,對菜青蟲、蚜蟲、蚊蠅等多種昆蟲有毒殺作用;萬壽菊提取物對豆蚜蟲、菜青蟲等具有毒殺或驅避作用;楝科中有印楝、苦楝、和川楝,印楝素為提取物,對果樹害蟲和蔬菜害蟲有拒食作用;衛毛科中的苦皮藤的提取物對水稻、玉米和蔬菜害蟲有防治作用。
3.2.2植物源生物除草劑與殺菌劑
植物源除草劑和殺菌劑的生物活性沒有商業化的合成除草劑的活性高,因此,市場有限。
3.3動物源生物農藥
從動物體內分離的激素、信息素、毒素等動物源生物農藥,常用于生產的是昆蟲信息素,全球已合成昆蟲性信息素類1000多種,成為有機農業害蟲治理的主要手段。對各種蜘蛛和黃蜂等動物毒素研究發現,這類毒素結構相似,主要作用于昆蟲神經-肌肉接點,阻斷以谷氨酸為介質的神經興奮的傳導,這是一新的作用靶標,必然作為開發新型殺蟲劑。據報道來源于甲殼動物外骨骼的幾丁聚糖可被用于防治白粉病和葡萄孢病原菌[4],由動物產生的毒素或激素如腦激素和性信息素等,可以抑制昆蟲的生長發育和干擾害蟲的新陳代謝,控制農作物的病蟲害。Jones等[5]在美國西部的果樹農場的綜合管理中利用補食性昆蟲和蜘蛛降低了作物的被害程度和減少化學合成農藥的使用,增加產出[6]。
4生物農藥在有機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4.1生物特效農藥
以菌治蟲是20世紀80年代新興的生物防治技術,它利用昆蟲的病原微生物殺死害蟲,對人畜均無影響,無殘留毒性,害蟲對細菌不產生抗藥性。性誘殺蟲劑是利用化學不育劑使害蟲失去繁殖力,造成絕育而達到殺蟲的目的,美國科學家利用此項技術成功防治危害牲畜的螺旋錘幼蟲。
4.2動物飼料添加劑和藥品替代產品
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市場下,天然飼料科技得到有機農業從業者的接受和支持,經過研究的新飼養方法與常規抗生素飼養法不同,它利用含有的益生菌、有機酸、脂肪酸、酵素、有機礦物質、天然霉菌毒素吸附劑,取代含動物性成分的同類產品以及許多其它相關產品。
4.3天然植物源飼料添加劑
飼料添加劑在未來10~20年內將取得突破性進展,總趨勢是向高產量、低成本、高效率、低污染、無殘留方向發展。新型添加劑如金屬螯合物、小肽、酶制劑、飼用微生態制劑、中草藥添加劑、寡聚糖、卵黃抗體等將廣泛應用,常見的植物性飼料添加劑為松針葉、刺五加、胡枝子、楊樹皮等。
4.4中草藥類獸藥產品
畜牧產品的安全問題如藥物殘留、病菌耐性日益受到關注,開發中草藥類獸藥產品是生產有機畜產品的需求。其主要來源于被稱為具有抗壓力、適應因子及改善免疫功能的植物提取物,可解決抗生素和有害化學合成類藥物在動物性食品中的藥物殘留問題,減少和避免耐藥菌的產生和蔓延,提高動物機體的免疫能力。中草藥成分復雜,使用后能顯著增強動物體質,減少用藥,降低動物性產品的生產成本。
4.5非化學替代抗生素類產品
從酒精酵母細胞壁提取的甘露寡糖等寡糖類飼料產品,經過精密分析研究證實能起到和抗生素類飼料相同的性能,產品成分穩定,安全無害,有利于畜牧腸道健康和免疫系統調節。
關鍵詞:有機種植業;分析;措施;遂昌縣
中圖分類號:F32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06002
1引言
2005年10月,原國家環保總局正式批準麗水地區為全國生態示范區,遂昌縣作為其中九縣(市、區)之一,緊緊圍繞“生態立縣”戰略目標,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全力打造“金山林海,仙縣遂昌”。 遂昌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九龍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省級森林公園3個,共有各類生態公益林面積195.1萬畝。2010年,遂昌縣啟動原生態農產品培育行動計劃,積極打造國家級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做強做大區域生態、有機品牌,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差異化、特色化有機農產品區域化發展之路。2010年,全縣創建國家級有機食品基地4個、原生態農產品生產核心基地30個,形成了農作物種植面積8000多畝、山油茶種植面積26000多畝、庫區有機魚養殖面積8500畝、牲畜養殖3200多頭、家禽養殖近7000多羽的規模,實現產值3600多萬元。目前,遂昌累計獲國家級有機食品標識9個,國家級綠色食品標識2個,省級綠色農產品2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15個,其中“龍谷麗人”茶和石練菊米獲得國家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雙認證,遂昌先后被命名為“中國菊米之鄉”、“中國竹炭之鄉”和“中國名茶之鄉”。
2發展現狀
遂昌耕地面積約15萬畝,2010年,遂昌縣共獲得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林)產品認證的企業及合作社共30家36個產品,其中有機食(產)品11個、綠色食品5個、無公害農產品22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產)地25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北界鎮美國紅提,種植面積1600畝,核心區面積400畝,按有機方式種植,每畝純收入達12000元;高坪鄉高山蔬菜,全鄉種植面積3433畝,畝產值在萬元以上;金竹鎮山油茶面積2.7萬畝,年產山油茶500t,其中有機山茶油基地2000畝,總產值達到3500萬元;建洋村有機水稻100畝,畝產值5600~8400元;湖山鄉原生態五谷雜糧基地1030畝,品種包括山谷、山西瓜、黃大豆、高梁、黑土豆、黑玉米、黑花生等,效益較好;石練鎮菊米種植面積上萬畝,產值1500萬元以上,在浙江石練菊米有限公司的傾力打造下,“石練”牌菊米作為菊米行業的龍頭,2003年就通過了國家有機食品和國家綠色食品雙認證;大柘鎮茶葉種植面積19000多畝,產值達8058萬元,其中精誠茶葉于2010年申報國家級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目前共有711畝茶園取得了有機茶認證。
3有機產品市場前景分析
3.1有機茶葉市場前景分析
有機茶是我國第一個頒證出口的有機食品。1997年以來,我國茶葉主產區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出口企業和茶農熱情高,有機茶得到了快速發展。到2000年,全國有機茶園達7.5萬畝,產量約3000t;到2005年增加到24萬畝和10000t;到2007年,面積擴大到了85萬畝,按畝產40kg算,產量可達3400t,占我國茶葉總產量的2.9%。當今,隨著人們日益增強的健康保健意識,有機茶市場每年的增長率為10%~20%。我國有機茶主要銷往歐盟、美國、日本和一些南亞國家。歐盟有機茶最大的市場在英國,年銷量可達1000~1500t,主要通過傳統銷售渠道銷售。其次是德國,年銷量達600~800t,名優有機茶占有一定市場份額。按德國茶葉協會統計,2007年德國有機茶消費685t,占德國茶葉年消費量的3.9%,主要通過有機商店和健康食品店銷售,也有部分有機茶通過高檔特種茶葉店銷售。其他歐洲國家有機茶年銷售量約100t,主要包括意大利、法國和瑞士。
3.2有機林果業市場前景分析
近十年來,世界有機水果生產發展迅速,國際貿易活躍。國內方面,相對于其他有機產品開發而言,有機水果業起步晚,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只有少數幾個小面積的有機水果生產基地,如安徽省岳西縣的有機獼猴桃基地,湖南沅江市赤山島的有機柑橘基地,天津薊縣個營鎮的有機蘋果基地等。但隨著有機食品發展速度的加快和國內市場的啟動,有機水果的生產與需求正在迅速增加,一些實力雄厚的公司開始涉足有機水果開發,有機水果基地逐漸增多,面積不斷擴大,如從2002年10月開始,北京華邦公司相繼在全國建成了6個有機水果基地:河南西峽有機(野生)獼猴桃農場;河北興隆有機(野生)山楂農場;四川蓬安有機甜橙農場;北京延慶有機葡萄農場;北京平谷有機大桃農場,總面積達7萬多畝,規模堪稱全國第一。盡管有機水果的價格是常規水果的2~3倍,但銷售額卻可占超市水果銷售總額的10%~15%。在上海,青浦草莓研究所生產的有機草莓在超市供不應求,臺灣的“燕巢有機水果”也正在進駐上海超市。總之,隨著我國有機食品市場的發展,有機水果將是倍受消費者關注的有機產品,有機水果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3.3有機中藥材市場前景分析
通過有機中藥材的栽培和有機中藥加工產品的開發,可以保證中藥材原料的質量,增加生產者和加工者的質量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促進中藥產品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生產,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國際形象,適應人們“回歸自然和綠色”的需要,從而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地位,抗拒貿易壁壘對我國中藥產品的阻撓。因此,有機中藥材產品的開發必將迎來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前景。
4發展思路
4.1近期目標
2013年通過有機認證的面積達到1.5萬畝,其中油茶3000畝,蔬菜3000畝,菊米2000畝,茶葉2000畝,紅提1000畝,板栗1000畝,水稻、烤薯、雜糧、竹筍、水(干)果、中藥材各500畝,初步形成一套生產管理、生產技術與操作規程,建立有機食品產業化經營模式。
4.2中期目標
2015年通過有機認證的面積達到3萬畝,其中油茶8000畝,蔬菜5000畝,茶葉5000畝,菊米3000畝,紅提2000畝,板栗、水稻、烤薯、雜糧、竹筍、水(干)果、中藥材各1000畝,完善有機農業開發能力建設,有機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
5實施措施
5.1重點抓好生產示范基地建設
有機生產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模式和開發概念,首先應該抓好示范基地和精品園的建設,針對每一特色品種先建立一定規模的有機生產示范基地,并以集中連片的茶園、林地、田塊為基礎,以知名品牌為依托,一方面能使有機與原產地的品牌有機整合,形成精品基地,另一方面可確保有機食品的質量,進一步提升現有品牌的知名度,使其上升為名牌產品。示范基地要從組織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技術、品牌建設、產品營銷諸方面做好示范工作,做好有機生產的成本投入和效益產出的分析,形成一系列有機食品的開發模式,制定系列的有機食品生產的技術操作規程,作為在全縣較大范圍內開發有機食品的典型。
5.2建立有效的有機食品開發的組織形式
有機認證要求較高,一家一戶分散操作的方式進行有機生產難度較大。建立示范基地首先要確定基地的組織方式(如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公司租賃等)、生產規模,制定技術方案,建立內部質量控制體系。從全國的經驗看,公司租賃經營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是比較成熟的,因此要扶持、鼓勵有機食品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在缺乏龍頭企業的鄉鎮需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組織好當地的有機生產示范,建立有機食品開發公司,推動有機食品的發展。
5.3建立有機種植生產技術體系
根據有機食品生產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全國尤其是浙江農業、林業、園藝和植保相關的研究所和高校及農林技術推廣機構等當地的科技力量,將有機食品生產示范基地與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結合起來,共同研究適合遂昌有機生產的技術體系,包括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土壤培肥技術和輪作套種技術。有機農業病蟲草害防治工作是有機生產的難點,但要把握一個總體原則,就是要以農藝措施防治為主要手段,避免大面積的單一種植,建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平衡的農林生態體系,實現健康栽培,再輔之以恰當的生物、物理措施。從選種、選苗開始加強生產各個環節的管理,預防病蟲害發生,將其抑制在萌芽狀態,以達到病蟲草對作物不構成危害和減產的后果。土壤培肥方面,要提倡和積極推廣目前比較成熟的果園與豆科作物及綠肥如苜蓿的間作、覆蓋技術,種養結合技術等,利用間作作物、覆蓋物、畜禽糞便培肥果園。在有機食品生產面積大的區域,要集中畜牧養殖業,提供足夠的有機肥源,滿足有機食品基地肥料的需要。
5.4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強有機食品貯藏與加
工能力建設遂昌主要林產品有竹筍、油茶、板栗等,此外還有大量種植的茶、菊米等品種,有機食品品種多、發展快、特色明顯,但多以新鮮產品或初級產品的方式銷售,尚未建立相應的加工企業,未能實現特色產品的增值。有機食品上市時間短而且集中,短時間內大量上市,一方面與其他同類產品同時上市,很難實現優質優價;另一方面,大量新鮮產品短時間內不能銷售完,必然造成巨大的損失。通過保鮮儲藏延長產品的供應時間,既可以避免不能及時銷售帶來的損失,還可通過反季節供應來避開產品上市的高峰期,實現可觀的經濟效益。縣政府應加強對外宣傳和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強有機食品貯藏和加工能力建設,通過加工可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運輸的數量和成本,留下大量的可以用于副產品開發的有機物質或用作有機肥的原料,有助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
[1]夏海龍. 我國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前景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