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7:06: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村體育發展現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 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發展現狀分析 民族地區職教語文教育現狀與對策 民族地區本科層次高職教育需求分析與發展建議 云南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淺談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中國民族地區財政支付轉移現狀研究 民族地區高職教育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中國民族地區財政精準扶貧發展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民辦基礎教育發展現狀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南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 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研究 淺析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民族地區發展中職教育的思考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特產團購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鄂西民族地區農村體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淺析民族地區農村學校籃球項目的發展現狀與對策 民族地區的教育與發展 廣東民族地區旅游發展途徑探索 淺談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現狀、發展制約及發展方向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7]林倫倫.廣東高職教育平衡發展論略[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2).
[8]李紹明,陳繡瑤.廣東高等職業教育存在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3(9).
[9]劉鵬麗.民族地區高職教育發展途徑探索[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
[10]清遠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2014)[EB/OL].(2014-02-13)[2016-3-22]..
[11]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2014)[EB/OL]. (2014-02-13)[2016-3-22]..
[12]華長慧,等.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3]陳翔峰.中國開展產學研合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經濟學系,2005.
[14]深圳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部門預算[EB/OL].(2014-4-18)[2016-03-22]. http:///ggtz/55268.shtml.
[15]蔣雋,等.東莞與羅定職校生均撥款竟差百倍[N/OL].(2014-01-17)[2016-03-22]. http:///html/2014-01/17/content_2517319.htm.
[16]張志堅.找準辦學定位建設一流院校[EB/OL].(2011-12-18) [2016-3-22]. 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8152950327&cata_id=N195.
[17]趙鵬飛.現代學徒制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0).
[18]劉懷宇.廣州教育城一期規劃通過[EB/OL].(2014-06-04)[2016-3-22]. http:///nfdaily/html/2014-06/04/content_7311097.htm.
A STUDY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MINORITY REGIONS: TAKING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Liu Pengli
【關鍵詞】益陽市;城鄉體育;可持續發展
《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指導思想中指出:要把加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作為全面發展社會事業的重要內容。城鄉體育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就是更加關心農民、尊重農民,發展農民;就是要促進城鄉人們的全面健康發展,給城鄉所有民眾提供一個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環境,城鄉體育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真真切切體現這種目標。
1 對城鄉的界定
在我國,“城市”和“農村”是兩個相對的地域性概念。“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工商業、運輸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農村”則是指農業人口居住的地方。[1]
2 益陽市城鄉體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對生活的追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物質生活上,而且越來越重視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講究生活的品質,對自身的健康水平日趨關注。因此,越來越多的城市民眾參與到體育鍛煉的熱潮中來,對體育鍛煉的需求日益增多。調查發現,城市體育人口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城市社區文化廣場、各類專門的體育場館、健身館已經成為城市居民進行體育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所以,近年來益陽市政府體育職能部門也把城市公共體育設施、文化廣場、城市社區體育建設等作為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重要內容。現在益陽城市體育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
而農村體育的發展與城市體育相比,則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除了少數經濟較發達小城鎮、農村體育發展較快,配有部分體育設施之外,在絕大部分農村體育發展還相當落后,除了在鄉鎮學校有一些最基本最簡陋的籃球場和乒乓球臺外,就再也沒有其他任何公共體育設施了。在鄉村,各級領導對農村體育缺乏重視、管理不力,用于鄉村體育建設的資金可謂是捉襟見肘;并且,城鄉體育發展且極不平衡;農村體育人口比例低。農村體育工作的開展舉步維艱。再加之由于學生偏少,諸多學校不得不先后合并,這一現象導致在鄉村本來就為數不多的體育場地設施的進一步減少,阻礙了農村體育的發展。
3 阻礙益陽市城鄉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3.1 二元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制約
農村落后于城市是一個久遠的歷史現象,在建國后強調工業化發展和改革開放前的農村的制度束縛使這種現象更加嚴重。形成城鄉收入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歷史的原因,嚴格的戶籍制度使城市和農村形成了兩個獨立的社會單元,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二元經濟社會”,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客觀上存在較大的差距。2012年9月15日,首部《社會管理藍皮書――中國社會管理創新報告》稱,內地城鄉居民收入比3.3倍,貧富差距正在進一步擴大。這種落后表現在很多方面,生產力落后,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觀念落后,生產和工作條件落后,生產方式和生活環境落后,資金的來源有限機械化程度低等。這種落后的狀況不可能創造一個勞動者整體收入的高水平。農村生產力落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和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制度制約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二元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既不利于城市帶動農村,也阻礙了農村自身的健康發展。致使城鄉居民收入、社會福利和生活水平差距日益加大。總體來看,我國目前存在著傳統的城鄉體育二元結構以及伴隨著城市化進程而產生的城鄉體育二元結構的新形態。[2]二元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了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體育設施建設、體育服務水平等城鄉差距明顯。目前城鄉體育的差距已經具有明顯的二元化發展特征,即所謂的城市體育與鄉村體育特征。[3]
3.2 城鄉文化教育發展的制約
長期以來,文化建設重城市、輕農村,農村文化設施設備不健全,公共文化資源嚴重短缺,無文化娛樂場所,許多鄉鎮文化站僅是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并無實際意義,鄉鎮雖設有文化站,但由于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缺乏足夠重視,很多鄉鎮文化站徒有虛名,站內并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履行相應的服務職責,沒有優秀文化人才和具有豐富經驗的文化工作者、管理者做指導,導致文化站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即使工作也只是機械地接受甚至是應付性的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村民們極少能夠接受文化、科技、體育健康知識的培訓,享受不了現代科技文化的成果所帶給他們所渴求的精神文化食糧。
鄉鎮學校是傳播體育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每個人的體育文化知識的啟蒙和提高都是從幼兒園、學校開始的,幼兒園、學校可以培養一個人從小就養成愛運動的良好習慣,因而幼兒園和學校的軟硬環境對學生體育文化知識素養的培育和提高至關重要。然而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依然不足,相關部門只把“增加教育文化投入”的字句停留在口頭上,鄉鎮村社幼兒園和學校的體育軟硬件設施設備、體育師資隊伍等教育資源遠不能比及城區。
3.3 城鄉體育組織管理上的制約
目前,農村體育組織管理以自主型為主,體育組織結構缺乏合理性。農村進行早晚鍛煉活動場所比較散亂,主要集中在公路、家中陽臺、院子等場所,沒有正規的體育管理組織,沒有獲取體育鍛煉知識的相關渠道,缺乏有效指導,致使農村居民體育鍛煉的效果不明顯。少部分鄉鎮地區為貫徹落實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中“走過場”的現象比較嚴重,體育指導與服務工作等只是一紙空文。某些鄉鎮即使設立有少數體育場地設施,農民愿意去鍛煉人數也不樂觀,利用率也極低,基本處于閑置狀態,部分體育場地雖然建在居民住所附近,但利用率很低,閑置情況嚴重。而城市體育管理機構已經比較健全,體系相對完善,體育組織在組織群眾活動方面發揮了較大的效能。
摘 要:小城鎮體育作為群眾體育發展的戰略重點,是縮小城鄉體育差距,并向同質方向發展的載體。以“包容性發展”為主導思想,
>> 我國小城鎮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 淺論我國小城鎮發展 淺析我國小城鎮發展 我國小城鎮發展研究綜述 小城鎮流動人口的包容性管理研究 對我國小城鎮建設的探討 淺談構建我國小城鎮體育管理的基本框架 我國小城鎮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我國小城鎮發展模式的考察與理論探析 金融支持我國小城鎮發展的若干建議 大數據對我國小城鎮發展的影響分析 慢城運動:我國小城鎮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我國小城鎮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對我國包容性增長的影響 “新常態”下我國城市體育包容性發展路徑的研究 我國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探討 探析我國小城鎮規劃建設 三十年來我國小城鎮建設的政策法規發展歷程綜述 21世紀初期我國小城鎮發展戰略構想 我國小城鎮建設中鄉村發展模式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3-02-04.
[5] 杜世全,盛治進. 小城鎮體育在中國的基本進程[J].安徽體育科技,2008,29(2):17-19.
[6] 王本兵.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7] 呂小黎,秦小平,王健. 對我國小城鎮體育管理的理論研究[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3(5):28-30.
[8] 高傳勝. 論包容性發展的理論內核[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32-39.
[9] 國家體育總局. “十一五”實現輝煌跨越“十二五”力爭再創新高[EB/OL]. ,2011-01-11.
[10] 劉玉,丁亞蘭. 轉變體育發展方式基本理論架構與分析[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4):27-31.
名家特稿
(1)一類復蒙日-安培方程dirichlet問題數值解探討(二) 殷慰萍
(8)lagrange系統的lie對稱性與動力學逆問題 梅鳳翔 李彥敏
數學研究
(11)基于som網絡的人口分類 王鑫
(15)線性變換下的三維剛體運動 王塞楠
(17)一種閾值化的小波圖像去噪算法 薛明志 李天鈞
學術動態
(20)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徐仁新教授蒞臨我校講學 無
數學研究
(21)一類特殊雙色有向圖的指數界 羅美金
(25)確定s_n的元素的階的集合o_n的第一種方法 孫宗明
學術動態
(27)東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鄭建國教授蒞臨我校講學 無
數學研究
(28)r~n中具有非負laguerre截曲率的超曲面 姬秀 胡傳峰
物理學研究
(33)雙星系統軌道角動量的約化表示及應用 劉偉民 李嬡 司夢
學術動態
(36)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李鐵生教授蒞臨我校講學 無
物理學研究
(37)核素分布的三循環 王昱應 王星
(40)空氣中yag激光誘導cu等離子體羽的研究 喬紅貞
化學研究
(43)烷基鋅與醛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研究進展 趙文獻 張朋飛 王瑾 劉冠軍 趙瑞娟 張安安 陳東麗 劉念 雷曉明
學術動態
(56)河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張帆教授蒞臨我校講學 無
化學研究
(57)苯酚紅與鯡魚精dna的相互作用 李志成 王興明 董明軒
(61)h_4siw_(12)o_(40)/zro_2-al_2o_3催化合成己二酸二丁酯 楊水金 段國濱 杜茗卉
(65)陰離子摻雜型ag/tio_2的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李國防 凌翠霞 丁秀云
學術動態
(68)河南省化學會常務理事會在我校舉行 無
生物學研究
(69)幾種農藥對灰巴蝸牛毒殺效果研究 田素梅 王玉玲
地理學研究
(7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社區規劃研究 史本林 張竟竟
(78)加快河南鄉村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戰略對策研究 李學鑫 史本林
體育學研究
(83)影響中國體育產業結構演進的制度因素分析 劉盼盼
(87)建立“以錢養事”機制,實現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最優需求 高
秦小平
(91)安徽省高校大學生生活方式現狀的特征分析研究 錢振宇 劉一平
(97)皖北地區城市體育發展現狀研究 朱毅然
(102)論均等化視角下高校體育的公共服務職能 姚彬彬 何青
(105)論農民工體育——基于差異公民資格的視角 胡煉 秦小平
(109)運動處方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干預的實驗研究 張琳
(113)午睡對運動員訓練后身體機能的影響 閆林 周越
(118)河南省高校大學生體育傳播媒介使用現狀研究 馬寧
教育與教學研究
(122)《地質學基礎》圖解化案例教學研究 王貴成 程黎
(126)利用校園人工湖進行工程測量實踐教學的探索 劉紹堂 張慧鋒
(131)高校公共體育引入體育影視教學模式的探討 張永龍
(134)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學體育教材使用現狀調查 陳偉
(137)多媒體教學在高校籃球戰術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宣暄
無
【摘 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真正涵義是在保證發展勞動力轉移地區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促進農民增收。因此,面對永州勞動力轉移地
>> 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研究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業發展影響機制研究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農村勞動力流動\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化經營研究 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現代農業發展影響的研究 關于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流動機制的研究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政策機制的完善 勞動力流動下的農村社會變遷 勞動力轉移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效應分析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勞動力流動與最優化配置 基于勞動力流動視角下的農村社會結構變遷研究 農村勞動力流動與農民收入的相關性研究 產業報酬差異、農業勞動力流動與糧食生產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 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農村基本人力資源供給研究 農村勞動力轉移背景下村落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對策研究 勞動力遷移背景下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研究 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與轉移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1?Id=99508,2013-1-27.
[2]張永麗,王寶文.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業發展影響的研究[J].調研世界,2012(3).
[3]永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EB/OL].http:///sxfx/yzfx/200909/t20090901_68904.htm-2009-9-1.
[4]何國才,張寧,龍華.對永州市寧遠縣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J].金融經濟,2008(22).
關鍵詞:贛南蘇區;傳承機制;保護機制;民俗體育
中圖分類號:G812.47
1 贛南蘇區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
1.1 贛南蘇區民俗體育項目分類
日常健身類的民俗體育項目太極扇和木蘭拳在贛州市各社區比較普及,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宗教儀式類的民俗體育主要分類方式以祭祀和祭神的方式出現,劃分的依據也是因此而來。節日慶典的民俗體育項目是占比率比較大的一部分,像春節,端午節之類的都是節日慶典中的重大節日。
1.2 贛南蘇區民俗體育文化內容
贛南地區民俗體育文化活動的內容分布較為分散,且各地民俗活動內容不一,主要內容有寧都道情;采茶歌;采茶戲;興國花籃燈幾種構成。寧都道情又稱“漁鼓”、“鼓子曲”,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藝術形式。其流行地域為寧都、廣昌、石城、瑞金、于部、興國、永豐一帶。寧都道情的從藝人員主要為盲藝人,其表演形式主要為坐唱。所唱曲調多為微調式,節奏多變而靈活,有引子、曲頭、敘板、過街溜、步步緊、連珠炮、尾子等腔調。唱詞一般以7字為句。由于使用方言,外地人難以聽懂。寧都道情一般沒有腳本,口頭相傳。
1.3 民俗體育活動開展現狀
目前贛南地區各縣市民俗體育活動發展引起了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贛南民俗體育運動會基本上是每兩三年舉辦一次,自行舉辦民俗體育項目的也比較普遍,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正規的競賽制度。為了更好地繼承和推廣贛南民俗傳統體育項目,提高民俗體育運動水平,許多縣市開始建立自己的民俗體育基地,以培養專門的民俗體育運動員。目前,全贛州市18縣市基本都設有屬于自己本地民俗體育的群眾文化宮,像贛州市章貢區就設有贛州市人民群眾文化中心。
贛州市群眾文化中心主要負責采茶戲、采茶歌、寧都道情和興國花籃燈等項目的訓練。這些訓練需要專業術能和專業從該民俗體育項目的高人,專業技術性強。縣市的民俗體育中心主要是宣傳和傳授本地民俗體育項目,一般要求從事該項目多年的熟手擔任負責人。開展的時間一般在節假日,周末,太極扇和木蘭拳之類的作為贛南人民群眾日常健身方式,基本每天都會練習,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場地不受限制。傍牌舞、落子舞、云牌舞、 九獅拜象、香火龍、采蓮船、池塘賽龍舟等民俗體育項目平時都不會經常練習,這是當地的宗教儀式,作為祭祀或者祈求天降祥瑞的方式,時間一般都在傳統節日,比如清明節,端午節和春節都是表演的時間,地點都是地方開闊和群眾聚集的地方,⒂胝叨際淺贍昴兇櫻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有女性參與到祭祀的民俗體育活動中來。鯉魚燈、耍龍燈、瑞獅引龍 、賽龍舟、馬刀舞、鏈槍舞、 搶打橋等都節日慶典的民俗體育活動,幾乎贛南蘇區全民參與進來,現在的時間幾乎不受限制,比如婚嫁、誕辰、周年紀念都可以舉行。
2贛南蘇區民俗體育文化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2.1 現代體育環境下民俗體育文化的劣性變異
民俗文化的產業化發展給鄉村社會帶來了巨大改變,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村民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從而使民俗體育的祭祀、娛神、自娛功能不斷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識不斷減弱,娛人功能不斷增強,民俗體育原有的粗狂古樸的氣息被現代之風熏染。另外,由于在商業開發中的急功近利,人為造成民俗體育淺表化、商品化,有的甚至任意撰改、生搬硬套一些當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制造偽民俗。導致一些優秀的民俗體育吸引力減弱或開發不足,面臨衰退或消亡的局面。民俗體育這種功利性的劣性變異,對于民俗體育乃至整個民俗文化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2.2 生產方式的變遷與環境的變化
作為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民俗體育主要產生于人類的生產勞動實踐,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類自身的需要。由于生產勞動是贛南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生活和生存的第一活動。進入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人們的閑暇時間相對減少,而且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多彩,可供人們選擇的文化活動增多,使贛南民俗體育項目逐漸萎縮。
2.3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贛南地區經濟相對落后。這使得民俗體育開展的經費不足,直接影響了贛南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例如二年一次的贛南民俗體育文藝匯演是贛南蘇區民俗體育文化展演的集中時期,由贛南政府扶持、鄉鎮的各級機構大力籌劃,組織落實,贛南民俗體育文化獲得了較好的挖掘、整理、傳承與保護。除此之外,贛南的民俗體育文化的展演,還得看縣(區)、鄉鎮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但是,即便是文藝匯演,其中的很多因素也是出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目的。真正純粹出于贛南民俗體育遺產保護的目的,卻并非那么突出,因此對贛南民俗體育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傳承與保護,路途還很長。
5.參考文獻
本文通過對大學體育教育與農村體育之間內部聯系,論述了大學體育教育服務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意義,依托大學體育教育服務農村體育的優勢,從而闡述了大學體育教育在服務農村體育發展過程中的對策與創新模式研究,對今后農村體育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
關鍵詞:
大學;體育教育;農村體育;創新模式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與推廣,廣大的城鎮居民受益較大,體質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然而,處于農村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體育運動開展卻是舉步維艱,人數眾多的農村人口身體素質并未有顯著提高,農村體育運動開展是“全民健身”計劃落實的關鍵環節,需要高等院校體育教育的配合才能夠加以妥善推進,將大學體育文化引領農村體育運動開展,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理念的形成,建立我國體育教育融入農村體育的服務思想,促進大學體育教育服務農村體育發展創新模式的形成。
一、農村體育發展現狀
農村體育運動方式的形態,可以展現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需要追求,農民多數時間沒有多余的閑暇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更無法談及運動知識與技術的習得,如在東北地區冬季會持續近6個月,更是無法進行戶外運動,因此場地、經濟原因嚴重制約農村體育運動的發展,同時,由于農村固有的傳統觀念認為從事體育運動者即“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思想,會給年輕有意愿從事鍛煉的年輕人帶來不小的阻力,這些固有的錯誤思想也是阻礙農村體育運動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
二、大學體育教育服務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農村體育需要融入大學體育教育新鮮的血液才會充滿活力,與城鎮相比,農村體育鍛煉者會很難接觸專業的體育教育知識,難以有機會與專業體育人才進行交流,尤其是農村學校體育更需要大學體育教育人才的引進,配合當地學校體育境況進行教學才會使農村體育人從根本上擺脫落后的局面。
(二)大學體育教育畢業的學生應首先立足于農村體育服務,我國對三農問題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對于體育教育畢業的學生,應把握好這一機遇與挑戰,積極面對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在這片土壤中發揮自己的力量與才華,同時也為就業渠道增加更多選擇性。
(三)快速架構城鎮與農村體育生活交流渠道,大學體育教育能夠指導、組織農村體育人口在當地進行體育活動與比賽,減少了以往因體育交流產生的交通、地理環境而耽誤的時間與人力成本,有利于合理化組織農村體育人口進行體育運動比賽,提高農村體育業余文化生活水平,改變農村人口體育活動的傳統觀念。
三、大學體育教育服務農村對策與展望
(一)大學體育教育要在現有培養目標基礎上融入服務農村體育研究方向問題研究,抓緊時間根據農村體育特點進行設置體育本科生課程,甚至在學歷提升考試中制定相應各類人次培養目標與計劃,與體育課程、教學環節等進行有機結合。在大學教學實習過程中,更多的院校會忽視社會體育專業的實習,因此需要重復利用這部分時間環節期間,使社會體育面向農村體育進行具有時效的實習,使更多學生在學校畢業前夕更多了解農村體育的現狀與發展態勢,強化學生勵志服務農村體育的思想。
(二)大學體育教育可以采取以點帶面的做法,在大學周邊的農村先行建立體育示范村,營造體育示范力量,輻射周邊農村快速帶動體育運動思想傳播。在農村建立體育輔導站,由學校派固定人員定期進站對農村體育人口進行體育知識科普,講授體育鍛煉基本知識與基本運動規律介紹,進而激發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對體育運動的正確認知,在體育活動的帶領下使鄉風更加淳樸。
(三)農民體育人口可以進入大學校園接受體育教育,依靠大學設立的體育示范村莊,大學首先要樹立大學教育服務于社會主義農村的服務意識,發達城市周邊的農村受到城鎮人口體育鍛煉思想的耳讀目染,對體育的認可程度較高,同時,農民經濟條件較好有更多可用于體育鍛煉的消費能力,可以將這部分農村體育人口引入城市高校,對他們進行大學體育場館、設施的開放與照顧政策,為農村體育人口更加便利的進行體育活動提供場地的保證,大學豐富的體育資源可以在周末或在假期充分對農村體育人口進行資源配置,整合體育資源有效利用,一方面減少資源閑置浪費,另一方面對周邊示范村莊農村體育人口開放,提高農村人口體育鍛煉的熱忱。
(四)今年來隨著農村經濟形式見好,改變傳統的農村體育消費觀念,將多余可用的資金納入體育用品的購買與消費,提高對體育消費品的購買力。以農村企業內運動人口作為突破口,引領這部分人群進行體育運動方式先行,溝通城市體育用品企業與鄉村企業進行大力合作,開展體育賽事贊助行為,一方面引導農村體育人口正確增強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城市體育用品企業的產品推廣也大有裨益。
四、結語
關鍵詞:休閑體育產業;河北省沿海地區;發展路徑
一、河北省沿海地區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閑暇時間日益增多,休閑體育活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休閑體育產業快速發展起來,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社會文化要素的提升,休閑體育產業越來越成為國民經濟產出的顯著變量,成為經濟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先導產業之一,是新市場環境中的經濟增長點。
河北省沿海地區區位條件非常優越,溫帶海洋性氣候適宜,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沿海地區具有豐富的休閑體育資源,優良的港灣和海水浴場可為海上運動提供多個賽場,海沙細膩的濱海浴場可以開展游泳、沙灘運動等海濱體育運動。河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經濟水平的提高是廣大群眾參與休閑體育運動的基礎,同時河北省沿海地區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也使得休閑體育產業快速發展。
二、河北省沿海地區休閑體育產業發展路徑選擇
1. 政府主導,立足區域特色,謀劃品牌賽事
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之下,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敏感地依賴于政府的態度。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也不例外。政府的支持是產業發展最好的動力。河北省沿海地區的秦皇島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的沿海城市,全市體育系統依照市政府和市委確定的“休閑之都,訓練之城,體育強市”為內涵的體育名城發展戰略,全民健身活動、場地建設和品牌賽事提升等工作開展起來就非常順暢,并呈現日益繁榮的景象。同時,秦皇島市在打造本地體育品牌上提出了“高端引領、兩翼帶動,一縣一區一品”的思路,根據各區各縣的休閑體育特色和自身資源基礎,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扶持,每個縣區都有特色的,叫得響的體育品牌,使得體育可以為城市經濟發展助力。
河北省沿海地區可以通過謀劃品牌賽事,進一步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和交通生活及周圍環境的配套設施,這也是發展休閑體育產業的物質基礎。品牌賽事的舉辦會對當地的休閑體育產業乃至整個城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2. 產業整合,確定體育商業圈,逐步輻射周邊
沿海地區發展休閑體育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河北沿海地區可以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統籌協調整合,將休閑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發展特色體育旅游經濟。促進河北沿海地區休閑體育產業與產他產業的整合,拓展休閑體育的發展領域,延長其產業價值鏈具有重大意義。
休閑體育產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結合成為當前階段休閑產業的三大主體支柱產業,所以體育局與可以旅游部門和文化部門聯合,推出戶外健身的體育旅游系列活動,將體育健身、休閑度假、鄉村旅游、文化傳承、歷史尋蹤等因素穿起來從而推動休閑體育產業多渠道、多層面快速健康發展。以馬拉松比賽、中甲聯賽、水上運動等重要賽事來拉動更多的社會資金、人員等參與到體育產業中來,不僅不增加政府支出,反而能通過各類體育賽事完善體育設施,發展壯大休閑體育產業。三大產業資源共享、產業聯動可以有效延伸價值鏈。在地方政府的指導下,確定主體體育商業圈,不斷向周邊輻射,通過舉辦比賽、商業展覽、演出活動等盤活國有資產,繁榮休閑體育產業,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建立休閑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的長效對接機制。
3. 全社會共同參與,面向大眾,注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
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人們越來越重視要通過體育運動來強身健體。城市的公園中,生活區,健身館,鄉間地頭,石子小路上,都隨處可見人們運動的身影,休閑體育運動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建設中心體育廣場,修建居民健身路徑,健身綠道,社區安裝體育健身器材等,可以讓更多人共享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成果。
培育壯大大眾體育社團,讓群眾帶領群眾身邊的人共同進行科學健身。鼓勵成立各種休閑體育協會或休閑體育俱樂部,舉辦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大眾體育項目大賽,百姓健康舞大賽等,利用各種渠道鼓勵群眾參加體育鍛煉。休閑體育同時具有休閑和體育的特性,可以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增進人們的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增強人心的自由體驗,從而有效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增強生活幸福感。
河北省沿海地區休閑體育產業遵循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可以避免自然發展的低效性,通過外力推動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從而根據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和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戰略要求,促進休閑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未來可以著手通過休閑體育產業的相關數據進行量化研究和實證研究,構建休閑體育產業的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為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供合理依據。
參考文獻:
[1]張磊.青島休閑體育產業發展路徑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牛云飛.城市休閑體育的發展路徑探析.赤峰學院學報[J].2015(11):171-172.
[3]王先亮等.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特征及布局[J].體育學刊,2015(09):42-46.
[4]田樺.體育休閑產業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11(10):45-49.
[5]李宇.灼灼其華滿目春.秦皇島日報.2015-05-29.
一、白河村基本情況及文化發展現狀
黃鐸堡鎮白河村位于固原市西北部,屬于寧夏南部山區。白河村轄3個自然村,全村414戶1605人,屬純回民村,以傳統的種養殖業為主,主要農產品為玉米、馬鈴薯,養殖業以分散的小規模養殖為主。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是自產自銷,商品率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經濟基礎薄弱,低收入貧困人口占總人口一半以上。
為改變生存環境,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受知識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農村精神文化生產嚴重缺乏。隨著鄉村建設的擴大,白河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問題也隨之加劇。信息閉塞、精神文化匱乏是農村很多地方面臨的一大問題,可以說白河村文化貧困現象只是是千萬個鄉村的一個縮影。
白河村村民們除通過電視獲得外部信息和文化娛樂外,現代城市的各種文化消費一無所有。通過半個月的走訪,我們了解農民基本生活還是比較貧窮、落后,與外界的聯系閉塞、滯后,文化生活尤為匱乏。白河村沒有文化站,也沒有圖書室,沒有體育活動場所,多年也沒有放過電影。村民平常的娛樂活動就是打麻將、玩撲克。路過一家農家商店,進去后發現六、七個青年村民們圍坐在一起打麻將,玩撲克。其中一個青年告訴我們,現在還不是忙農活的季節,村子又沒有什么體育設施,也沒有其他娛樂活動,只有這樣打發日子可以看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空虛。
白河小學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該小學共有240余名學生,有11名老師,其中5名老師為臨時聘用。在白河小學支教的這段時間發現學生沒有閱讀課外書的習慣,他們缺少接觸大量新鮮信息的機會。學生除了上課之外,其余時間都在玩耍。學校僅有的一間圖書室很小很暗,里面擺放的圖書內容陳舊、數量有限、種類單一,很難吸引和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家大多沒有電腦,沒有雜志也沒有報紙,精神生活極度匱乏,回到家只是玩耍和干農活,常此以往,學生對信息的渴求逐漸衰退。
二、文化貧困的原因
文化貧困從根本上說是產生貧因的主要根源之一,而貧困文化則是文化貧困的直接后果,是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鄉民的文化習俗、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向的積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這逐漸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對于這個以農業和小規模養殖業為主的地方來說,許多農民因為落后而貧窮,因為貧窮而忽視知識。對當地農民走訪分析,造成白河村文化貧困的原因,一方面是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重視不夠。幾十年來,農村一直以發展經濟為第一要務,把物質扶貧作為重點,各級領導的主要精力都在經濟建設上,對精神文化建設熱情不夠,對農村文化淡漠、忽視。另一方面,由于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城市,農民的教育狀況不容樂觀。據初步統計,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60%。1845周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及以上僅占8%左右。由于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農村長期固有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很難改變,他們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或不能接受新鮮的文化事物,僅停留在賭博等一些低俗文化活動中,這給農村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三、轉變扶貧方式的必要性
農村需要文化,但農村又缺少文化。為此,要根治貧困,必須從貧困的主體人入手,走文化扶貧之路,即向他們輸入新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觀念,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傳授適用的科技,并開拓交通,輸入各方信息,從整體上提高貧困群體的素質,讓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變當地的潛在財富為現實財富。文化扶貧往往能用最少的錢,收到最大的效果,投入產出比很高。走訪了解到目前扶貧主要是輸血式救濟,即單純向貧困地區送錢送物,這雖然起到了暫時救濟的作用,但沒有使原本體質孱弱的貧困地區出現活力與生機,相反卻養成了當地群眾的嚴重依賴思想,安于現狀。送的糧吃光了,錢用光了,衣穿破了,扶貧生產貸款挪作非生產用途,有貸無還,再貸不靈。輸血式救濟不但沒有幫助貧困戶走出貧困,反而使他們陷入了貧困的怪圈之中,難以自拔。造成白河村貧困的原因并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因素,還有文化建設的缺失。治貧必先治愚,正如一位扶貧干部所說的,沒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窮不長。扶貧要逐漸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脫貧。
所以說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開展文化扶貧,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生活的關鍵所在,也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迫而重要的工作。
四、白河村文化扶貧的幾點建議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文化不能嫌貧而要扶貧。物質幫扶的同時,應該側重文化扶貧。現代文明的各種因素在農村這個根深蒂固的環境里,往往會變形,消解乃至被排斥。我們覺得,在我們向農村傳輸各類文化的同時,一定要針對村民們喜聞樂見和貼近他們利益的形式、內容進行,這樣才有可能產生好的快速的效果。否則,我們主觀良好的愿望很可能不會出現期望的種種效果。
繼續做好扶貧工作和青年干部下基層活動。青年干部通過走訪農戶與廣大農民群眾交流,可以用自己先進的思想觀念逐漸影響和改變農民群眾的傳統觀念,幫助他們糾正一些不良的思想認識、陋習等,引導他們接受外界新鮮事物。青年干部在了解農民群眾思想動態的同時將自己的思想也帶進了農戶家里。同時,青年干部也能給農村基層組織注入活力,及時的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給群眾,引導農民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建設農家書屋,配送圖書。鄉村建起圖書室,使之成為向農民進行政策法律宣傳、提供致富技能和信息的陣地。針對農民的文化程度,購置一些簡單實用的書籍,農民們通過讀書用書把書庫變成糧庫、錢庫同時,針對白河小學圖書匱乏問題,建議審計廳干部每人捐贈至少一本書籍,幫助他們充實書籍量,擴大圖書室規模。
>> 潮汕地區居民飲茶習慣的調查與分析 潮汕地區的民俗花錢 旅游溫點地區女性目標市場旅游營銷策略探討 淺談潮汕美食旅游的發展 微山湖旅游的SWOT分析及目標市場選擇 基于市場需求的旅游專業培養目標分析 張掖市旅游目標市場分析 潮汕地區香蕉產業流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談潮汕地區基督教的發展及其影響 潮汕地區殯葬文化的演進與反思 前后潮汕地區的鴉片走私貿易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的SWOT分析 終南山地區養生旅游市場分析 四川體育旅游目標市場的定位 西部地區旅游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談洛陽地區的旅游市場營銷 對貧困地區發展紅色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SWOT分析 旅游產業對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分析 鄉村旅游對民族地區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甘肅省民族地區旅游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時空差異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0-05-29/ 2012-02-28.
[7]李天元.旅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76.
[8]益普索公司.2011珠三角旅游消費者研究報告[R].廣州:益普索公司,2011.
[9]益普索公司.2010年廣州市旅游消費者研究報告[R].廣州:益普索公司,2010.
[10]尹晨.珠三角爭食“自駕游”蛋糕[N].深圳商報.2008-7-10.
[11]廣州市社科院.2012年度廣州商貿業發展報告[R].廣州:廣州市社科院,2012.
[12]鐘戈鳴.2008珠三角自駕車旅游消費調研報告[R].廣州:廣東省自駕旅游協會,2008.
[13]李杉.廣東今年主題自駕游成焦點[N].信息時報.2009-04-27.
[14]蔡華鋒,周人果.梅縣:眾人向往的客都明珠[N].南方日報.2009-12-01.
[15]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2,40.
[16]李杉.廣東今年主題自駕游成焦點[N].信息時報.2009-04-27.
[17]丁健,李林芳.廣州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游時間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報,2003,
14(1):32-36.
關鍵詞: 體育休閑 旅游產業 生態視角
由于全民體育健身和旅游意識增強,戶外運動以其特殊行業特色和巨大發展潛力成為當今生態休閑旅游發展的熱點,是休閑體育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已逐漸形成一個體育活動項目群,包括登山、攀巖、野外生存、峽谷運動、山地自行車、山地穿越、漂流、劃船和蹦極等,產生的旅游消費非常可觀。戶外運動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我國已進入戶外運動加速發展時期,為上猶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上猶戶外運動現狀
戶外運動尊重自然環境,以自然環境為運動場地,提倡環境保護,倡導自然、健康、自由、快樂的生活方式,崇尚平等、真誠、協作、自主的人文精神,與生態旅游有天然的密切聯系。發展戶外運動可以發展山地生態資源為良好的戶外旅游資源,積極促進生態旅游深度開發。上猶戶外運動起步較早,參與人數眾多,行業基礎較好,早年擁有戶外驛站、韻動文體百度、老優客等專門戶外運動裝備用品店,發展上猶網山鷹戶外俱樂部、上猶自行車戶外俱樂部等專業俱樂部,定期定點開展戶外運動項目,交流戶外運動經驗。據2010年統計就擁有各行各業各階層戶外運動愛好者達1500多人,發展水平在贛南地區是比較高的。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科學決策,確立“旅游興縣”戰略和“生態立縣”發展理念,提出把生態旅游產業建設成全縣經濟支柱產業和全省生態旅游龍頭產業,以生態、綠色為發展方向,以建設全省綠色旅游龍頭、周邊三省邊際旅游名勝為目標,以發展度假、休閑、會務、觀光為主要內容,把上猶旅游產業真正建設成為富民工程,這為上猶戶外運動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將上猶現有觀光、探險、農家樂、體育運動等旅游項目整合起來,形成新的旅游產品,有利于旅游業步入高質量―高價格―高盈利的良性循環。此外,上猶被評為“最具魅力的生態旅游大縣”和“最具發展潛力的生態旅游大縣”,具備生態環境優美、群眾基礎深厚、政府高度重視等優勢。
二、建議與對策
戶外運動不僅可以促進人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還可以增加旅游景區的內涵,豐富旅游內容,給旅游景區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但安全保障、專業人才缺失和組織運作受限等因素仍制約上猶戶外運動的發展。安全保障缺位是上猶戶外運動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旅游公路交通標志不明,戶外運動登山線路無導向標志,安全保障與救援機制缺位。
1.完善制度,完善戶外運動保障體系。
有關部門已制定《上猶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陡水湖風景名勝區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控制性詳規》、《五指峰旅游景區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控制性詳規》等旅游業發展規劃,但是形成的格局是非常單薄,還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對旅游公路交通標志標牌進行人性化的整合建設。建立縣級旅游應急救援保障體系,以增強戶外運動安全保障能力,讓戶外運動參與者的安全利益得到可靠保障。
2.規范戶外運動俱樂部及協會,打造戶外運動基地。
戶外運動是社會性很強的行業,很多活動游離于政府有效監管范圍之外,發展戶外運動除了必不可少的政府規劃指導外,必須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在已成立的戶外運動俱樂部、山地車協會、登山協會、戶外攝影協會、休閑垂釣協會等戶外運動協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協會的優勢,有機整合資源,推動戶外運動發展。通過組織開展各種戶外運動比賽和交流活動,研究和探討戶外運動發展的重大事項,積極宣傳戶外運動的意義和作用,推進戶外運動的普及與提高。積極申請承辦地區性和全國性戶外運動賽事,通過舉辦戶外運動賽事完善戶外運動設施,吸引戶外運動機構、“驢友”、新聞媒體關注上猶戶外運動資源,以舉辦賽事促進戶外運動發展,拉動生態旅游產業發展。
堅持“政府主導”型發展方向,以促進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和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為目的,充分運用政府資源整合社會資金和民間力量,通化、硬化、美化、香化鄉村道路與景區道路。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戶外運動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對齊云山、光菇山、鷹盤山、油石嶂等旅游資源點進行戶外登山、野外露營、徒步穿越、山地探險等項目硬件建設。進一步提升3到5個戶外運動基地:燕子巖峽谷探險攝影基地;油石嶂素質拓展基地;清湖水上運動休閑基地;齊云山、草山露營及戶外攝影基地,把“生態休閑旅游”做大、做細,使戶外運動旅游保持長久生命力和競爭力。挖掘上猶生態旅游資源優勢,傾心打造戶外運動旅游精品線路。構筑縣城茗馨廣場―南河湖―陡水―梅水―縣城茗馨廣場山地自行車環湖線路;開發東山公園―油石嶂素質拓展基地―東山鎮戶外拓展線路;開發東山鎮―平富燕子巖峽谷探險―五指峰漂流―鷹盤山―東山鎮野外探險線路;打造東山鎮―雙溪草山 ―東山鎮高山草甸露營線路等多條戶外運動旅游線路。
3.加快完善基礎設施。
堅持“政府主導”的發展方針,增加投入,加快改善我縣旅游基礎設施,著重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完善戶外運動配套服務設施,修通通訊線路、道路交通、定場所、定景點;健全道路、飯店、旅館等標志標牌建設,完善救援系統建設,編輯《上猶戶外運動手冊》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休閑;農業;寶雞
1休閑農業概述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業旅游休閑已越來越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農業是一種結合了傳統農業與現代旅游業的農業新模式[1],是將生產、生活、生態結合為一體的新產業[2]。發展多功能休閑農業可以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和轉移就業[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在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的同時,可以開發農業資源,修復農業環境,還可以促進城鄉信息、科技等多領域的交流。以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生態園的規劃為例,對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進行分析,既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理論探索,也有規劃設計的實踐。
2寶雞市新育休閑農業生態園區發展現狀
2.1新育生態園概況
新育生態農業觀光示范園位于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齊西村,隸屬寶雞新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計劃共投資2800萬元,規劃占地面積67hm2,目前是省級生態園區,有新打機井2眼,1臺變壓器。生態園主要提供園林綠化,農業種植,家畜禽、淡水魚養殖,農產品銷售,垂釣和農業技術咨詢服務等。現在,園區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達成協議,開展校企合作,將生態園的種養殖基地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并聘請山東壽光資深技術員全程全面指導管理,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園區品位。目前,園區已完成投資1500萬元,正在建設家禽飼養基地,日光溫室、垂釣、種植、養殖已出具規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養、垂釣、健身和娛樂等,是集有機食品和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以觀賞農村風光、參與農業生產、體驗農家生活、進行農業教育、品嘗農家餐飲為主要內容,將自然景觀與農村獨特的民俗文化有機結合,將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有機結合,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休閑度假需求的一種農業產業經營模式,是合理開發農業資源、拓展農業功能的有效平臺。新育莊園向游客提供休閑度假的機會,游客通過交流溝通、體驗農村生活、參與農業生產等親身感受融入到農村中去[4]。
2.2生態園的發展目標和宗旨
生態園區建設追求生態、綠色、環保,以無公害有機蔬菜、綠色生態果園、生態循環養殖為目標,生產綠色有機食品、建設生態觀光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學技術作支撐,實現生態良性循環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以“興農、富農、健民、強民”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園的生態優勢和運糧寺的人氣優勢,努力建設集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圍繞“陳倉區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后花園”的定位,擬建設提供設施種養殖、農家山莊、垂釣休閑、自由采摘、QQ農場體驗、苗林觀光等服務項目。
2.3休閑產業規劃布局
2.3.1農業種植區建有QQ體驗農場,提供100多塊免費地塊,并為游客免費提供種子、肥料、農耕工具。
2.3.2生態養殖區建設豬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欄生豬1100頭,為關中黑豬,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欄。羊180只,有山羊和綿羊等。
2.3.3綠色采摘園在生態園北部建成高標準蔬菜日光溫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溫室大棚,后墻和側墻均為土墻,保溫效果好。種植黃瓜、小乳瓜、西紅柿、茄子、豇豆、小禮品西瓜等8個品種,大力發展有機蔬菜水果種植,在生態園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櫻桃、葡萄、沙桃、獼猴桃、黑巨李等優質果品基地。
2.3.4休閑娛樂區建設8000m2的接待建設中心1處,餐飲部的所有食材從養殖、種植、采集加工到銷售均為自主經營生產,確保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有保障,是無污染、無公害的新鮮蔬菜和綠色食品。黑豬肉是純糧食喂養,富含多種營養,具有延緩衰老、降低膽固脂、改善續頁循環等普通豬肉沒有的營養價值;羊肉品類齊全,綠色環境無污染,營養價值高,食療藥療效果明顯;地下深水井養的特色魚肉,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豐富。羊肉泡、四季烤肉、農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開辟了農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標準運動體育場、臺球桌、籃球場等,配套有星級賓館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墻。
2.3.5自然風光引進合歡、國槐、油松、雪松、櫻花等名貴樹種建造8hm2景觀林區,蔬菜、水果無農藥、化肥污染殘留。建成面積0.7hm2的垂釣池1座,讓游客在寧靜、清新的大自然環境中低消費、高享受。
2.3.6有機肥料利用采用了在漚糞池發酵有機肥。在寶雞市農技中心的幫助下建成50m3沼氣池。動物糞便通過管道排入沼氣池,利用沼氣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澆地種菜、養魚,實現了節約資源、環境友好。養殖廠的豬糞、雞糞,在漚糞池里漚發一段時間后,用作有機肥,沼渣肥澆地,達到了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利用,與化學肥料相比,這些肥料具有營養全、肥效高等特點,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同時還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休閑旅游與農民就業
示范園建成后,長期雇傭村組80余名農民入園務工,使周邊群眾有了就近就業的機會。既能輻射帶動當地就業[5],增加國家稅收,帶動相關行業,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又能實現老百姓菜籃子市場長期穩定,通過雇傭勞動力發展休閑旅游業增加農戶收入。同時積極推動農產品向高起點、高標準、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方向發展。
3生態園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羊舍空間較小,換氣設備不能滿足需要,排氣不順利。計劃投資擴建羊舍,更新換氣設備。(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氣利用不理想。因生態園離住宅區遠、資金不足等原因,沼氣利用存在困難。希望通過爭取項目、資金,提高沼氣利用率。
4今后發展的方向
將增加糧食作物的種植(小麥、玉米)面積,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形成多樣化的生態經濟消費產品。新育生態園的休閑農業發展不但是以經濟效益為目標,更重要的是為了實現環境凈化與生態保護,經濟與環境共同發展,在生態園內部合理安排物質循環,盡可能減少燃料、肥料、飼料和其他原料的輸入,求得盡可能多的農產品輸出,達到生產發展、生態保護、能源再生利用、經濟效益提高。
作者:劉紫垠 梁宏衛 劉景輝 徐乃林 張雪玲 王敏 單位:寶雞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邱佳,史亞軍.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閑農業的概念與內涵原探[J]東南學術,2011(2):72-78.
[3]許藝娜.福建省休閑農業發展初探[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3,25(5):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