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時間:2023-07-24 17:07: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第1篇

作者:楊耿業 單位:寧波市統計局

一、2011年一季度寧波工業經濟運行情況

今年一季度,寧波工業經濟運行繼續呈現出平穩回升的勢頭。從統計數據看,一季度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為3200.0億元,同比增長25.6%,其中規上工業2560.2億元,增長27.6%。銷售產值完成2491.9億元,增長27.3%,產銷率為97.3%,工業生產與市場實現了較好的銜接。在全部銷售中,國內銷售為1901.5億元,增長31.7%,出貨值為590.4億元,增長15.1%,內銷增速高于外銷16.6個百分點;一季度工業用電為85.4億度(占全社會用電75.0%),增長12.1%,仍呈平穩增長態勢;規上工業全部職工平均人數為140.4萬人,增長6.1%。從運行質量上觀察,前二月獨立核算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101.3億元、利稅合計為197.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7.5%和47.8%;虧損企業為1610家,虧損面為25.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9個百分點;產成品存貨占同期存貨的比例為33.1%,比去年同期上升0.7個百分點。綜合以上,經初步測算,一季度規上工業完成增加值524.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4.7%

二、當前寧波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征

(一)寧波工業經濟實質性增長的特征逐步顯現今年以來寧波工業經濟出現的平穩增長,是建立在去年工業經濟運行水平逐步恢復的基礎上的實質性增長。以規上工業實物量增長為例,在全市生產并列入統計的282種工業產品中,有209種產品產量累計同比有不同程度增長,占統計品種的74.1%,有104種產品產量增幅超過20%,占統計品種的36.9%。在重點產品中,原油加工量增長13.3%;水泥增長12.9%;化學纖維增長19.5%;金屬緊固件增長35.2%;民用鋼質船舶增長33.2%。在基于目前PPI指數前提下,工業產品產量增幅支撐工業生產增長,實物量增長與價值量增速基本匹配。這種態勢表明:當前工業經濟恢復性增長特征正在逐步弱化,而實質性增長特征正在逐步顯現,這是對我市工業經濟運行“十二五”開局之季最宏觀的判斷。

(二)基礎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實現高位增長一季度數據顯示,在全市規上工業34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19個行業同比增速在20%以上,而且這些行業大都屬于基礎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見下表1)。鑒于寧波市工業的既有行業格局,在基礎原材料工業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行業,今年一季度該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6.6億元,產出總量列34個行業之首,同比增長48.8%,其增速也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二倍?;A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相對高位增長對全市一季度工業經濟快速回升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動作用,就整體工業而言,也從一個側面預示著新一輪增長周期端倪初顯。

(三)工業經濟的最終消費品市場全面啟動還有待時日盡管積極的內需政策,正在對工業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真正意義上內需拉動,必定最終落實到終端消費品上;當前,支撐這些產品的工業行業所表現出增長相對滯緩,對整體工業是否可以順利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帶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一季度數據顯示,在全市規上工業34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三分之二行業同比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這些行業中,其產品大都屬于直接面向終端消費市場的終端消費品。有些行業盡管有10%左右的增長,但從二年數據的連續觀察來看,這些行業恢復性增長特征非常顯著??傮w判斷:積極內需政策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一方面落實在市場經濟主體可能對未來較好的市場預期所作出的生產能力外延擴張和內涵提高行動上,但更多地落實到一些政府主導的大項目、大工程的需求上。至少到目前為止,內需政策所渴望達到的真正意義上終端消費品市場的全面啟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因而從現階段性來看,在外需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工業經濟要真正達到持久地依靠內需來維持其穩定較快發展尚需時日。

(四)寧波工業經濟的發展將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雖然目前工業經濟回升平穩,但由于要素制約加劇、通貨膨脹壓力加大,預后工業經濟發展將面臨諸多復雜而不確定因素。一方面支撐增長所必須的部分要素準備充分性估計不足,以“電”為代表的要素制約前所未有的加劇,同時,實體要素的賣方市場特征逐漸顯露,一定程度抬升工業經濟運行成本。目前寧波的用電缺口為50到70萬千瓦,到今年夏天供電需求將更加“吃緊”,預計達到80-100萬千瓦。在對余慈和鄞東地區不同行業的工業企業走訪中,經營者談得最多的自然是維系工業經濟生存和發展的“電”的供給問題,由于電源性缺電,走訪區域幾乎都已經出現了時段性停業局面。從根源上來說,電煤價格上漲壓力比較大,火電企業生產意愿不是很強烈,用電短缺問題可能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根除。另一方面在工業經濟處在預期的回升期,由于對通脹預期的擔憂,央行連續加息和調高準備金率,從而使來自資金面壓力更加凸顯出來。同時由于通脹壓力加大,相當部分的工業企業的原材料、動力等準備力度逐步加大,企業生產運行成本提高,加上勞動力成本呈不斷上升、企業高負債運行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等問題都有可能進一步壓縮盈利空間。此外在工業經濟回升過程所表現出來的過分重工化所帶來的資源,特別是能源壓力等,可能會對今年工業經濟運行中增加諸多復雜和不確定因素。

(五)寧波工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增強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持續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梯度儲備充足性上;當前,工業企業對產品研發熱忱,以及要素投入的有效性,對預后工業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根據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連續四年首季數據顯示:新產品產值率(新產品產值占總產值比重)分別為12.1%、14.6%、14.8%和17.6%,呈持續上升態勢,即便在金融危機深度影響之際,也沒有造成很大的波動。尤其今年一季度,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速達45.9%,高于同期產出增長18.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前兩月,在外延擴大大幅收緊同時,內涵卻得到很大的提升,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為13.4億元,同比增長38.5%;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的比重為0.9%,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1個百分點。在當前資金壓力逐漸加大的形勢下,能夠使科技活動經費支出比例仍保持一定增長,實屬不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場經濟主體對產品研發的熱忱,這無論對傳統制造業還是對新興戰略產業調研中充分感受到這一點。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寧波工業經濟,無論對于政策層面,還是對于市場環境,在尋找經濟增長切入點上,其靈敏性可見一斑,為預后工業發展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

(六)節能減排壓力加大伴隨著重化工進程不斷加快,由此大幅抬升工業乃至區域能耗強度,而為達到今年降耗目標,地方政府預后可能采取的更為極端限能措施,可能會改變工業經濟的增長趨勢。據初步統計,一季度,寧波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506萬噸標準煤(等價,下同),較去年同期增長16.04%,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快于規上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1.12%,節能形勢嚴峻。分行業看,我市高耗能行業中,僅石油加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有所上升。一季度,石油加工業受鎮海煉化大乙烯項目影響,增加值能耗上升最快,同比增長了40.48%。(見表2)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基本持平。紡織業增加值能耗下降最快,同比降低9.4%。升九降”格局。海曙受電業局年初線損波動影響,增加值能耗上升最快,同比增長了42.7%;鎮海則受鎮海煉化大乙烯項目影響,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15.7%,若剔除煉化,則同比降低10.2%。其余縣(市)、區增加值能耗均有所下降,江東區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4.4%,降幅最大。從項目類型看,大型高耗能項目對增加值能耗變動影響顯著。今年一季度,隨著大乙烯項目達產,鎮海煉化拉動我市規上工業能耗同比增幅15.6個百分點。若剔除鎮海煉化(分子分母同步剔除),我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不升反降,降低率達6.57%。綜上可見,今年一季度工業經濟運行各項指標,幾乎都呈現出增長態勢。但此種增長是建立在去年逐步恢復的工業經濟運行水平前提下的增長,至少在近期,平穩增長態勢將會繼續延續。由于支撐工業經濟發展各要素將對預后工業經濟發展起到錯綜復雜的相互關聯作用,因而各要素走向的不確定性,決定著工業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就工業經濟本身而言,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先導性行業大都歸屬于基礎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因為這些行業的產品,幾乎都不是一次性純消費品,都將流動在工業經濟各個產業鏈中,繼續發揮著助推工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作用。隨著恢復性增長特征正在逐步弱化,而實質性增長特征正在不斷顯現,如果沒有財政和貨幣政策重大調整、沒有大的市場環境劇變,種種跡象表明,后危機時代新一輪工業經濟增長已初露端倪。

第2篇

關鍵詞:市場營銷;可持續性設計;可持續性營銷

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過去傳統的環境支配型經濟格局逐漸向構建協調自然環境的環保型經濟轉變。在這樣的市場環境變化中,企業與消費者對地球環境的保護意識逐漸提高,進而隨著全球各地積極開展的一系列環境改善活動,更使人們意識到“可持續性”已成為21世紀的時代精神,具有著在全球化趨勢中引領未來發展的核心價值。而作為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途徑的“可持續性設計”,即通過對環保、社會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的研究而構成的未來指向性設計,將成為未來所有產業領域中的設計發展方向。

一、可持續性設計的概念

可持續性的概念,是在1950年代,通過受主張地球資源保護的學者及環境保護論者的影響的Fuller、Pananek等設計師們對環境破壞和社會不平等的議論中登場的。之后1972年《人類環境聯合會議(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中對環境問題和經濟開發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討論,并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續性(sustainable)這一用語。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生態學者將可持續性定義為以恢復力及經濟成長為基礎,合理性保存及使用天然環境的過程,可持續性也被稱為可持續性發展。1987年,通過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表的報告書《我們共同的未來》,將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擴大為在不損害未來時代滿足人類需求的條件下充分滿足現代人需求的發展。而現在,可持續性由初期的環保性,經過多種解釋的進化過程,以樹立多種價值和作用為目標,將其廣義的概念擴大為為改善現在及未來人類的生活品質,能夠包容社會性意識和人類本質的全能性及責任性的發展。

另一方面,在產業設計領域,設計師Papanek(1971)強調了設計師的倫理認識及生態學界的責任認識及追求公益的設計的重要性,之后1974年,國際設計中心在以“產品與環境”為主題的活動中對構成協調環境或者使用可回收材料進行創作的獲獎設計進行了選定。上世紀80年代后半期開始到現在為止,環保型設計、綠色設計等可持續性設計層出不窮,隨著可持續性概念和范圍的擴大,可持續性設計的價值和范疇也在隨之擴充?,F在的可持續性設計在過去企業研究的設計基礎上加入了時代要求的社會性、環境性要素,正向著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公共性協調等方向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發展。

二、時尚服飾產業與可持續性設計

服飾產品的可持續性設計,以環境、社會、經濟價值為基礎,包含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的過程,從其產品生命的側面來看,是將目的、產品、消費、資源等投入的過程分解開展的方法。從對可持續性設計的用途追求層面上,服飾產品的可持續性設計是以費用節儉、環保技術市場的進入、營銷利益、生產者的作用、法律的遵循、對顧客要求的滿足、產品的差別化等為基準而具有連接性的開展的設計。而其產品開發的主要課題,則是對品質、健康、材料、資源、運輸等其他設計方法的調查研究。

總體來說,時尚服飾的可持續性設計是在社會性、環境性、經濟性范疇下形成的生產、流通、消費等活動中,為實現人類的可持續性而進行的實踐。與可持續性設計一樣,可持續性時尚設計也是由多個用語混合而成,是具有環保服裝、綠色時尚、倫理性時尚等可持續性的環境性及社會性價值的設計概念,可定義為在整個服飾產品生命中,通過產品對環境與人類的影響研究而進行的設計。

三、可持續性設計的開展方法

為產業發展而進行的可持續性設計,其開展方法,主要是根據環境、社會、經濟三個層面進行的產品開發來制定。

1、可持續設計的環保性

傳統意義的環保性設計,通常被描繪成與自然同化并能夠表現自然的設計,但是從可持續性設計層面上來看,環保性意味著能夠給人類帶來健康與幸福的設計,并可分為產品的環保性設計及實用性設計。產品的環保,是指為進行積極分解而活用智能原料,或為使分解及將再活用處理簡單化,而在產品廢棄處理時對其進行微生物分解的做法。實用性設計是在考慮到對人類與環境的尊重,及整體語言與教育的差異之后,進行的易使用的產品設計。即以消費者使用為中心的可持續性設計是通過與消費者溝通后為達到實現可持續性目的而進行的設計。

2、可持續設計的社會性

與只重視收益的企業相比,現在的消費者更加喜歡正直、環保,與地區社會共同發展的具有更高價值的品牌企業。所謂可持續設計的社會性,包含了社會意識及地區發展。社會意識,是指企業對環境保護及為營造優質生活,通過理解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改善及解決當前存在問題的意識。這里的社會,是比共同體或地區社會概念更廣的以精神、文化為基礎媒介,人與人之間通過世界網絡來進行感情態度交流從而形成的團體力量。全球各地都在為提高生活質量而積極進行著各種規劃,這些規劃并不僅僅局限于經濟性的成長,而同時在為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而努力。另一方面,地區發展是指城市或國家之類的共同體的發展與競爭力的提高。

3、可持續設計的經濟性

可持續性設計不僅是理想的社會運動,而且是體現經濟價值的設計,具有包括設計師及相關的所有實踐主義的特征。其設計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消費者節約使用、產品再活用及再活用產品的再次使用。經濟型側面中也可將這三個階段廣義地分為消費的減少性設計與新產品的創造性設計。消費的減少性設計是以考慮產品適當使用之后抑制其廢棄物的產生及節約能源使用為初衷,通過反復使用來終止產品一次性使用產生的資源消耗而進行的設計。新產品的創造也是再活用的方法,即通過低消耗型的能源再活用,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以實現資源循環型社會為宗旨來開展的方法。

四、時尚服飾產業可持續性設計的事例分析

1、歡騰(Hang ten)

從美國加州誕生的休閑服飾品牌歡騰,在全世界73個國家及地區展開了銷售流通。歡騰于2009年開始開展環保營銷戰略,到現在為止,歡騰的環保運動在服飾業界中得到極大的關注。“Save the earth”作為歡騰環保運動的標語,向人們傳達了保護地球、愛護地球的信息。另外,歡騰不僅將T恤銷售收益的一部分捐贈給環境團體,還通過開展一系列互動活動與消費者進行溝通交流,消費者將其稱為是“善良的企業,帥氣的品牌”。

歡騰的可持續性設計,主要從社會意識的層面展開,其產品的開發得到消費者認證的同時,為構造企業形象而活用了各種有效的營銷手段,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也得到了環境及服飾業界極高的評價。

2、李維斯(Levi Strauss& Co.)

世界著名牛仔褲品牌美國的李維斯在很早就覺察到市場的變化并積極開展了可持續性設計市場營銷活動。作為通過環保認證的企業之一的李維斯,嚴格管理農藥及類似的環境污染物質的使用與排放,并通過栽培的有機棉的使用及卡紙板再活用制作的商標來向消費者轉達了其環保的品牌形象。李維斯不僅通過環保商標展現了其環保管理方法,并且在牛仔褲的制作中,革新性地減少用水需求量,開發了節約用水加工法,進行了一系列節約用水活動。另外,李維斯對反對雇傭童工的全世界40多個國家的地域團體進行了慈善捐贈支援,并對艾滋教育、人種差別廢除、貧困層經濟活動能力支援等進行了公益性支援。同時,李維斯對舊牛仔褲進行了回收利用,并給予捐贈舊牛仔褲的顧客打折優惠。除此之外,李維斯的專賣店通過使用高效的照明系統,追求其經濟性價值。李維斯基于對環保性、社會性、經濟性層面均衡的考慮而進行的可持續性設計,在全球受到了廣泛的稱贊。

3、H&M

作為全世界第二大服裝連鎖企業的H&M,因其快穿快扔的生產模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廉價原料的使用、低雇傭金的外包生產對環境和勞動者產生了否定性影響,受到了消費者的指責。H&M意識到其生存危機,并為改變其企業形象,在SPA品牌中最先展開了可持續性服飾營銷戰略。特別是2012年,其通過以環境和可持續性設計為主題舉辦時裝展示會,受到了市場的關注。同時開始追求考慮環境、原料及工人權益的倫理性可持續性時尚設計。H&M可持續性營銷的內容包括減少褶紋的設計、環保性洗滌方法的宣傳、與有責任感企業的合作、服裝捐贈、對女性雇傭的擴大、對第三世界國家勞動者人權的保護、產品包裝的改善、廢棄物的最小化及再次利用、專賣店內HID照明燈泡的使用、對天然資源具有責任感的使用等,向全球展示了其在環保性、社會性、經濟性各層面實行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為其將來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對我國服飾企業的啟示

現代消費者逐漸開始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國家逐漸開始加大對環境的保護,我國國內服飾企業發展可持續性設計成為服飾營銷的必要條件。開展服飾企業的可持續性,對企業形象有著極大的影響,是實現企業長期成長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素。另外,對企業的可持續性進行評價已成為世界性的要求,通過對企業彌補不足及把握可持續性經營均衡的過程進行的可持續性評價,成為了企業可持續性設計的實踐基準。希望中國服飾企業能夠借鑒國外發展可持續性設計的品牌的成功事例,對準國內外環境,進行可持續性設計的開發,樹立可持續性營銷戰略,爭取早日獲得全世界的認可。

參考文獻

[1] 劉洪植:服飾產業中的倫理性――以可持續性時尚實踐事例為中心[A].韓國時尚設計學會集[C].2012.

第3篇

【關鍵詞】 可持續平衡計分卡; 可持續發展; 企業戰略; 績效評價

許多企業采用平衡計分卡來評價績效,但是,在現實壓力下,企業不得不關注其社會責任的履行,強調可持續發展,這就對平衡計分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融合經濟、環境、社會績效三者在內的“可持續績效評價”系統,可持續平衡計分卡就是進行可持續績效評價的一種方法。通過建立和實施可持續平衡計分卡,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企業管理文化和日常實踐中,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什么是“可持續性”

現在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是“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1980年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出版的《世界自然保護戰略》一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边@一定義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被廣泛接受并引用。總的來說,可持續性強調的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兼顧社會、文化、資源、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協調與均衡發展。

具體到不同的企業,可持續性的內涵可能有所不同。一些企業將可持續性理解為保護環境,強調關注“生態效益”,這一概念由世界企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WBCSD)于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中提出,指的是在提供具有價格競爭力的商品和服務、滿足人們需求并提高生活品質的同時,在商品和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將其對環境的影響及天然資源的耗用,逐漸減少到地球能負載的程度。落實到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就是提倡節約用電用水、廢棄材料再循環、產品的生產和包裝中考慮環保因素等;而另一些企業則從內外兩個部分更全面地定義可持續性,包括經濟的可持續性、社會的可持續性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二、可持續平衡計分卡

平衡計分卡是由羅伯特·S·卡普蘭和大衛·P·諾頓共同開發的,其核心思想是通過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視角的指標之間相互驅動的因果關系來展現組織的戰略軌跡,實現業績評價及促進戰略目標的實施。平衡計分卡系統將公司的戰略目標以一系列緊密相連的業績評價方法來表現,它不僅僅是一種評價和計量的實踐方法,還是一個管理系統,有助于激發環保、產品、作業過程、客戶、市場開發等關鍵領域的改善。平衡計分卡實現了財務、非財務衡量方法之間的平衡,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之間的平衡,外部和內部的平衡,結果和過程的平衡,是一個有效的戰略管理工具。

然而,平衡計分卡也需要適應形勢,不斷發展和完善。在如今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百姓利益為上的背景下,企業需要更加關注其社會責任的履行。傳統的平衡計分卡將關注重點放在經濟績效上顯然是不明智的,還必須同時考慮環境和社會績效,因此,企業在制定和實施綠色戰略過程中,建立可持續平衡計分卡顯得尤為迫切與必要。

可持續平衡計分卡就是指建立一種全面的績效評價和監督體系,將可持續性真正融入到企業戰略中,深入到企業管理文化中,使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活動貫穿企業日常生產經營,從而實現經濟、環境、社會三者相互平衡和共同發展。通過將衡量可持續性的指標與公司日常業務相結合,將企業戰略目標與其具有可持續性的綠色產出相聯系,可持續平衡計分卡能指導和控制企業綠色經營的實踐,很好地將可持續性與企業盈利及股東利益結合在一起。

三、建立可持續平衡計分卡

本文探討了建立可持續平衡計分卡的三種方法——添加法、重新建立法和整合法。以下詳細介紹這三種方法。

(一)添加法

該法提出在傳統平衡計分卡中加入一個新的視角即可持續性視角,形成第五種視角??沙掷m性視角包括環境和社會績效的衡量指標,突出環境、社會作為企業目標的重要性。這五種視角構成一個綜合性體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見圖1所示。

企業在客戶、可持續性、內部流程和學習與成長四個視角中的表現最終都會在財務視角中得以體現,因為只有通過成功地滿足顧客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最優化內部流程,不斷提高員工的創新能力,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才能實現真正的、長期的財務盈利。

這種方法簡單明了,它將可持續性作為一個單獨的指標,與其他四個指標一起反映企業績效,可以大大提高可持續性在企業中的地位,適用于那些需要特別強調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比如高能耗、重污染企業,集中在水泥、造紙、煤炭、焦化、石化、冶金、建材等行業。這些行業用電量巨大,過度消耗不可再生資源,可能會引發未來的能源危機,加上它們排放大量的粉塵、污水和溫室氣體,對生態環境和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危害。要想整治和杜絕這些現象,光依靠法律法規及部門監管是不夠的,從根本上說還需要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能以資源、環境為代價,一味地追求財富增加和利潤最大化,必須考慮自身發展對環境、對居民的影響,轉變戰略重心,強調可持續發展,尋找節約的、低碳環保的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以期實現經濟、環境、社會三者的協調發展。

但是,這種方法還是受到一些爭議。以市場為基礎確定的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不能完全表現企業在環境和社會中的績效,并且最終體現在財務視角中的數據是多方共同作用得到的,不能完全說明企業在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方面的履行情況。

(二)建立一個新的平衡計分卡

這種方法要求在考慮傳統平衡計分卡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一個視角更加廣闊的可持續平衡計分卡??沙掷m平衡計分卡的建立需要從愿景層次開始對企業進行全方位的變革,需要制定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設計新的視角和衡量指標來展現企業內外活動的軌跡,以全面地監督和評價企業綠色經營實踐的過程及結果,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沙掷m平衡計分卡的建立步驟如圖2所示。企業愿景是企業長期的目標、自我設定的社會責任,是企業內部達成的共識,是企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它通過描述企業對社會的影響力、貢獻力、市場占有率、與企業相關聯群體間的關系來加以表述。在愿景的指引下,企業內部通力合作,目標一致,員工們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智慧,為企業發展壯大而努力奮斗。目前,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急劇變化,要想獲得持久發展,就迫切需要重整企業愿景。重整后的企業愿景必須強調危機之下,企業的經營活動要努力遵守經濟倫理和社會道德,企業的行為要能使整個人類社會受惠受益。例如,有些企業的愿景就表達出企業的存在就是要為社會創造某種價值,索尼公司的愿景是“為包括我們的股東、顧客、員工,乃至商業伙伴在內的所有人提供創造和實現他們美好夢想的機會”;海爾的企業愿景是“創中國的世界名牌,為民族爭光”。而現在,企業愿景不光要關注人類社會,還要關注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和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物種。

接著,企業要制定其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戰略的選擇上,要有利于企業和人類社會、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在戰略的制定上,首先要明確可持續性的內涵,再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制定一個較長期的規劃,確定未來企業在可持續性方面所要達到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始終要將戰略與企業的愿景相結合,進行反復的思考和討論,不斷修正和完善可持續發展戰略,最終形成一致意見。

可持續平衡計分卡視角的確立和衡量指標的設計有很多方法,但都要圍繞企業戰略這一核心,考慮哪些活動能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且活動的衡量指標是可控的、切實可行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以下是筆者思考的一種方法。

可持續平衡計分卡的四個視角分別為可持續性視角、股東視角、流程視角、學習創新視角。這四個視角與傳統平衡計分卡的四個視角不太一樣??沙掷m性視角包括環境和社會兩方面,考慮企業經營活動對環境、客戶、非客戶人群和其他物種的影響;關注股東利益,強調企業發展的長久性,股東視角里的財務指標選擇的是那些有關企業長遠發展的指標;流程視角不同于傳統平衡計分卡僅僅關注企業的內部流程,它還包括企業外部供應鏈體系,強調與精心挑選的、少量的供應商建立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在采購、生產和分銷過程中注重環保和節約等??沙掷m平衡計分卡四個視角及一些衡量指標如圖3所示。

如圖3所示,可持續平衡計分卡四個視角內的衡量指標也是相互驅動的。流程視角中關注物流和生產過程的環保節約,有助于減少污水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注重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積極申請專利以保護知識產權,能促進企業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有利于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在學習創新視角中加大對科研的投入比例,設計開發出低碳的、可重復使用的包裝物,能夠提高流程視角中包裝物的回收再利用率等??傊?,可持續性、學習創新、流程、股東視角最終要達到的層次不僅僅是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還要實現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方法具有普遍適用性,無論是還沒有采用平衡計分卡評價體系的企業或是那些已經采用但還想進行更全面績效評價的企業都能采用這種方法。通過建立全新視角的可持續平衡計分卡,將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步貫徹到企業管理和日常運營中,以幫助和監督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可持續平衡計分卡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愿景變成實際行動提供了可能,它將環境和社會方面的目標融入到企業核心管理體系中,這為企業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設計開發和實際運用可持續平衡計分卡比想象中要復雜和困難得多,它不僅僅包括設立愿景、制定目標、確定視角和選擇視角內的衡量指標,要想真正落實,關鍵要將可持續發展統一到企業文化和實踐中,這需依靠企業各方的配合、協同和不懈努力。一方面,建立可持續平衡計分卡必須由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推動,如果沒有上級的大力支持,可持續平衡計分卡績效評價和改進系統就無法進行下去;另一方面,可持續平衡計分卡的建立和運作必須得到員工的積極支持和廣泛參與,發展的可持續性不是簡單的口號,它應該是企業員工內心深處真正追求的,通過員工的自覺行動及反饋回來的評價和建議,企業高層才能對可持續平衡計分卡加以修改,推動其不斷完善。

(三)整合法

這種方法下,社會和環境方面作為領先指標被整合到傳統平衡計分卡的四個視角之中,即在傳統平衡計分卡四個視角的衡量指標中加入評價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完成情況的指標。

整合法下,以企業戰略為核心,財務、學習與成長、客戶和內部流程四個視角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及內在反映企業發展可持續性的一些衡量指標如圖4所示。

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并融入到企業日常生產經營中的一種有效方法是通過一系列非財務指標,如環保產品的設計與研發、雇員專業的多樣性、無事故安全生產日、由于事故所造成的損失工作日等來監督和評價企業可以控制的活動。比起短期的財務指標,多樣的非財務指標能夠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更好的指示與預測。強調將衡量可持續性的指標加入到傳統平衡計分卡的四個視角里,從根本的目的上看,是為了將企業戰略與具有可持續性的努力結合起來,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方法適用于那些已經采用傳統平衡計分卡并且很愿意將可持續性指標融入其中的企業,也適用于那些正在平衡計分卡開發階段并且認為很有必要強調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但值得注意的是,將可持續性指標融入到傳統平衡計分卡中的程度要視企業的具體情況而言,企業在選擇衡量指標之前要認真審視自身的戰略目標,以確定整合的程度。對于那些非常關注可持續性的企業,可以選擇“全線貫入法”,即關注可持續性問題對企業的價值創造起推動作用的所有方面,此法要求企業上下對可持續發展的潛能達成共識,該方法的實施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管理的整合。而對于其他一些企業,可以采用“部分納入法”,只把1至2個可持續性指標納入到傳統的平衡計分卡中,在納入時要選擇最易受影響的方面,如內部流程或客戶。

設計和維護企業績效評價系統的管理會計人員可以與運營管理人員合作,設計評估的衡量指標,然后定期搜集信息,報告這些指標值。指標的選擇要與公司的戰略密切相關。比如說,對于實行低成本戰略的企業,可持續性體現在內部流程視角中就是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原材料浪費和采用綠色替代原料等方式來縮減成本;然而實行差異化戰略的企業,強調的是不斷設計出新穎的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產品以拉動和滿足顧客需求。為了保持和擴大客戶群,為了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應當增加研發設計投入,招聘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還可以通過學習與創新視角、客戶視角等反映。

總之,現代企業必須認真履行社會責任,關注環境和社會效益。為了正確監督和評價企業的可持續性實踐,需要引進可持續平衡計分卡??沙掷m平衡計分卡提供了一個綜合性框架,將企業的戰略目標與可持續性的日常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它不僅僅是一種評價和計量方法,還是一個管理系統,有助于企業在競爭日趨激烈、環境日趨惡化的現實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芳,李慧明.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標準的演進與整合[J].經濟管理,2006(7):17-20.

[2] 梅躍碧.中國上市公司獨立社會責任報告實證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9:10.

第4篇

(一)住宅小區概念。一般稱“居住小區”,是被居住區級道路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7000~15000人相對應,配建有一套能滿足該區居民基本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一個住宅小區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是一個“微型社會”。一個完整的住宅小區是由住宅、公共服務設施、綠地、建筑小品、道路交通設施、市政工程設施等實體和空間經過綜合規劃而形成的。

(二)我國住宅小區建設現狀。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房改的推行,房地產業成為了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住宅小區的建設也已經被作為新的消費熱點和國民經濟的增長點得以重點發展,從而使我國住宅小區建設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據統計,2000~2002年之間,城鎮住房建成21.6億m2,平均每年建住房7.2億m2,人均住宅面積達到20m2。但是,機遇與挑戰共存,成就與問題并在,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區建設起步較晚,沒有系統化、標準化。我國的住宅小區建設是從房改后才逐步發展起來,至今也只有10來年而已,對于小區建設的研究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始重視起來,因此小區建設的各方面還不夠成熟。

2、不節制的開發,破壞了大量資源和土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城市住宅的需要量大大增加,為了滿足這種供小于求的情況,我國小區的建設也異常迅速,尤其是最初幾年只是考慮到需要問題,大量開發住宅,造成了大量資源和能源的破壞。

3、過分追求經濟效益,沒有考慮到整體效益。房地產商片面的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從而產生了大量的高容積率、低環境質量的住宅小區,不僅其居住生活的舒適、方便性和安全性受到極大制約,而且也不利于環境、生態和能源的綜合治理和開發。

我國住宅小區的現狀表明目前的小區建設還沒有完全走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而隨著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不斷實踐與創新,人們對可持續性住宅內涵的理解也不斷深化,因而可持續住宅小區的建設就成為了目前國家和民眾所期盼和渴望的大事。

二、可持續住宅小區概念

可持續發展是全新的發展思想,它要求人類以新的資源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發展人類文明,保證社會具有持續性發展能力,使人類逐漸從工業文明跨入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文明社會。經過以上對可持續理論的研析,本文認為可持續住宅小區的概念可定義為:在其形成和發揮其服務功能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能夠接近或達到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住宅小區。

三、分階段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一)住宅小區可持續性評價的目的。住宅小區可持續性評價的總目地就是給出可持續住宅小區的標準,保證住宅小區的可持續性建設,其結果就是可持續住宅小區。目前,我國在可持續住宅小區的建設上還停留在概念炒作,只有進行合理正確的可持續評價才能有效的建設可持續住宅小區。雖然對于可持續住宅小區的總目地都是一樣,但不同階段、不同機構和人群相對于自己的利益又有不同的目的。

1、小區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階段。在小區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階段,涉及到政府部門和開發商及設計單位??尚行匝芯恐饕菍π^位置選擇的是否合理,是否與城市大環境相協調,是否符合可持續性原則;在規劃設計階段有政府部門的總體規劃要求和對可持續性住宅建設的監督作用,設計單位按照可持續性原則進行小區規劃設計,開發商對規劃設計的把握,一方面要有賣點,一方面要符合可持續性原則。那么在這一階段就需要對整個小區的規劃設計進行評價,看其是否符合要求。

2、小區建設階段。在小區的建設階段,涉及到政府部門、開發商、建設各方和買房人群。這一階段是從圖紙變為現實建筑的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政府部門繼續對小區進行監督和檢查,開發商和建設各方在抓緊建設。根據我國目前出臺的房地產銷售政策,房屋的出售要在拿到銷售許可證之后,內部認購的模式也將予以取締。在開發商拿到銷售許可證時工程已經開工,這就表明在小區的建設階段房屋開始銷售,從而購房人群也加入進來。此時的小區可持續性評價一方面是要在過程中保證其可持續性建設和最終小區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是給購房人群以參考。

3、小區交付使用階段。在小區的交付使用階段,涉及到政府部門、開發商、建設各方、物業公司和買房人群。這一階段政府部門和開發商進行驗收,施工單位保修,買房人群收房進住,物業公司進行小區管理。這一階段的可持續評價是典型的后評價,目的是給出整個小區的可持續性程度。

(二)分階段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1、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作為衡量住宅小區可持續性的指標體系,不僅應遵循客觀性、科學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則,還應滿足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層次性、區域性、可操作性、動態性與階段性等原則。

第5篇

[關鍵詞] 縣級礦產資源規劃 可持續性評價 可持續性指標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礦產資源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礦產資源規劃則是促進礦產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基礎手段,是礦產資源管理工作的“龍頭”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據。在新一輪的礦產資源規劃中,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是我國礦產資源規劃體系中基層的規劃,是最需要具有適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礦產資源規劃。在新一輪的礦產資源規劃中需要著重處理好幾種關系: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等。 本文試圖對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方案的可持續性評價進行探索,為了促進在縣級礦產資源規劃的制定過程中能夠很好的處理上述的幾個方面的關系,對規劃方案本身的可持續性進行必要的評價,使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成果更有效的指導該區域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工作。

二、內涵及評價方法的選擇

1.縣級礦產資源規劃的內涵

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是礦產資源規劃縱向分類體系中最底層的規劃。它是縣域范圍內以保障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以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礦山環境為目標,根據縣域礦產資源的特點,在時間、空間和結構上對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產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等所作的總體安排和布局 。

2.縣級礦產資源規劃可持續性評價的理論方法選擇

常用的可持續性評價方法有環境可持續性指數法(ESI)、生態足跡法(EF)、能值可持續性指數法(EMSI)、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法(SEI)等 。其中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法是根據某一特定區域、特定系統來有針對性的制定相關評價指標,其特點是直觀、簡潔地對所要評價的內容進行說明,目的性明確。由于礦產資源規劃的內容除了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做出一定的規劃外,同時還會對當地的社會、經濟、技術、生態環境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對礦產資源規劃方案的可持續性評價必須進行綜合評價。綜合分析,結合縣級礦產資源規劃的特點和可持續性評價方法的比較,在評價其可持續性時應采用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法。

3.縣級礦產資源規劃可持續性評價的流程

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方案的可持續性評價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對縣域內礦產資源現狀做一個可持續性評價,分別評價得出各個二級指標的可持續性程度。并且在規劃方案制定的過程中,要著重加強現狀評價中可持續性弱或不夠好的方面的研究。在規劃編制完成時,再次對礦產資源的可持續性做出評價,得出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四個方面的可持續利用程度。本文結合云南省二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的指導意見,鑒于本輪礦產資源規劃方案的編制應著重加強環境恢復治理、地質災害的預防與防治、土地的恢復治理和復墾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完成時對礦產資源規劃方案本身進行可持續性評價。在本文中適度加強了二級指標中的生態環境指標的權重,以期能更好的評價縣級礦產資源規劃在協調縣域內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發展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方面作用。

三、評價體系的構建

本文試圖從可持續性評價體系(從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四個方面來評價礦產資源規劃的可持續性,以期能給縣級礦產資源規劃的規劃目標的先進性、實施規劃的可能性、規劃方案的科學性、應變能力和規劃政策的合理性提供參考。

礦產資源規劃成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的有效依據,發揮其空間管理、總量調控、結構調整、資源保護和環境管理的功能。在縣級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中,礦產資源規劃起到一個核心協調的作用。

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方案的可持續評價的涉及范圍很廣,指標體系選擇的不同,覺得的結論也不盡一致。選擇評價指標是應遵守完全性原則、非相容性原則、簡潔性原則、客觀性原則。除了一般性原則外,還結合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方案的特點,并根據圖1和云南省礦產資源規劃編制指導辦法中十八張附表中的相關指標,總結得出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方案的可持續性評價中的礦產資源、社會、經濟、環境四個二級分類的16個子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如圖2)。

以上的指標種類確定后,可以看出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方案的可持續性評價是一個多目標決策的問題,可以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來確定不同的規劃方案的各項指標的依次計算,然后將不同量綱的指標化為無量綱的系數,在等權的條件下即可將各項系數確定權系數,再將其乘以各項指標的評價系數,得出可持續評價系數再進行加總然后加以比較。最終對該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方案的可持續性程度進行比較研究,選擇較優方案,并根據評價結果對規劃方案做適當的修改和調整。

一個區域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進程分為孕育期、成長期、成熟期等幾個階段。在縣域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在孕育期和成長期里發展速度逐漸增加,縣域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持續發展性逐漸變強。達到成熟時期發展速度雖然變慢,但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仍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這時礦區持續發展能力在減少。但如果任其發展,該區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將進入淘汰期,如果該地區能通過礦產資源規劃進行及時的調控,改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流程方法、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和保護。努力實現相關產業的調整,那么該地區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進程將獲得下一個發展過程。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該縣域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做一個跟蹤評價,并在礦產資源規劃的編制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該區域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的評價結果,延長其開發利用的壽命周期,并使礦產資源規劃在該區域內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和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起到切實的協調作用,使該區域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增加生命周期的同時,也促進該地區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資源充分、自然環境優良的方向發展。同時也為礦產資源規劃的動態規劃的編制提供一個可行性的模式和方法。

四、結論

該研究對縣級礦產資源規劃方案的可持續性評價做了探討,但是在具體的評價方法的使用過程中,層次分析法的權重如何確定仍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還有就是礦產資源在各個縣域內分布種類不一,資源品位各有差別,該評價體系仍要結合每個評價區域的實際來具體確定各個評價指標的選取和權重的確定,如何使礦產資源規劃可持續性評價具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將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安其軍:論礦產資源規劃在礦政管理中的作用[J].國土資源,2003,(5)

[2]肖語:縣級礦產資源規劃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探析[J].法制與社會,2009,(1):297-298

[3]郝翠,李洪遠,孟偉慶: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比較研究[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9,(6):2

[4]張金學:雞西礦區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方法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博士論文,2002

第6篇

生態經濟的相關理論介紹。生態經濟是生態學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同時也被稱作環境經濟,主要就是指政府或者國家在制定發展規劃的時候,在考慮純粹的經濟問題時,還應該要全面綜合的思考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生態經濟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國家和地區的進步和發展能夠最大限度的和周圍的環境處在和諧的發展過程中。在生態經濟領域中看,人們的可持續經濟行為能夠被當成是,實現所處區域的環境價值,并將其同社會經濟和價值進行整合的方式,對于現代建筑行業起到了重大的影響作用??沙掷m性建筑并不僅僅是單純的是追求保護環境,更多的是從根本上將環境的價值以及經濟衡量標準結合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看,可持續性建筑的發展和成功都是實現自然資本生態主義的過程,比如現代建筑中所采用的自然排水系統,這種方式能夠通過人工設計和創造有效降低建筑成本,還能夠實現自然環境的價值。在建筑中采用的多元化節能措施能夠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得自然的資本更好地轉變成現實的經濟價值。

二、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分析建筑經濟的特征

1.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更加重視優化和智能

智能化能夠有效的實現建筑物的節能目標。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建筑經濟更多的表現就是在現代化技術手段的幫助下實現優化功能以及控制成本。這個時候,現代化的建筑最主要的一個特征就是智能化的系統。

2.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視環保以及生態

在設計現代建筑的時候,需要遵循的原則就是環境生態保護,對于可再生材料以及自然應該要最大程度的去利用,對美化自然環境以及綠化人居環境比較的重視。不管是建筑的外墻或者內墻,都應該要盡量的使用木材,在選擇墻體的保溫材料時,也應該要盡可能的選擇那些可再生的木材,在室內和客廳內,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木地板,有的甚至是使用的舊建筑當中拆除的舊木地板,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讓水泥的使用量能夠得到有效的降低。除此之外,在很多建筑物的外墻上,基本上都不使用油漆,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對人體的傷害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等。

3.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視自然和節能

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現代建筑應該要對能源的有效使用更加重視。而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目的,首先就應該要對自然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對于能源的使用量應該要盡量的節約。比如在節約水資源方面,要對整體的預制衛生間進行合理的規劃,而衛生間內部的設施應該要選用那些節水型的產品。在條件允許或者是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回收雨水等,然后在將回收的水經過處理之后進行合理的利用。

三、可持續發展使建筑經濟和生態經濟能夠實現良性互動

在生態經濟與建筑經濟理念互動性機制的一大重要體現就是綠色生態住宅區。綠色生態住宅區關注并研究了生物方面的關系,比如各條食物鏈上面實現的能量流動以及物質循環等,還有非生物方面的比如土壤、水體以及空氣流動等方面的狀態。這些多元化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對生態環境起著重大的影響。在可持續建筑的設計中,所參考和收集的信息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無論是住宅區的環境治理保護還是到具體戶型的設計規劃,無論是政府的各個部門還是一套房的業務,都是在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對于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制定出適合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和目標。

1.構建起生態經濟和綠色建筑的指標體系

建筑經濟和生態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其實就是看現代建筑和生態經濟之間的最終結合程度。所以就需要制定出一套比較科學和合理的體系,主要的目的就是對現代建筑的現狀進行反映,同時還能夠對現代建筑的生態發展規劃意圖進行相關的指導。另外,在對現代建筑物規劃進行制定的時候,目標應該要確定可定量化以及明確,比如交通網絡以及綜合土地的使用,對于汽車的使用頻率以及使用量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限制,對于多樣化的本土能源供應以及可再生資源的建設應該要盡量的去落實。

2.對于可持續性建筑的要求和內涵應該要比較明確

為了讓建筑經濟和生態經濟能夠有效的實現良性互動,那么就需要把建筑經濟和生態經濟放在目標相同的系統當中,而對可持續性建筑的要求和內涵進行明確就是其中比較直接的行動。

3.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

建筑經濟和生態經濟的整合,給現代建筑行業的設計帶來了深遠的改革意義。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在工程項目的最初階段保證可持續性的規劃,制定出最高效的計劃和角色,可持續性建筑研究并不是對于建筑風格或者造型的追求,而是將建筑當成是能夠實現多種價值的有機系統。生態建筑經濟并不代表需要更高的經濟成本投入,也不是比一般的建筑更為復雜和繁瑣,自是對于建筑的各個部分進行整合性設計來實現建筑的成本和效益之間的最佳關系,目的在于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有效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狀況。生態經濟要實現環境與經濟的互動,首先要將經濟、生物和人類的各個系統統一為一個整體,要創設一種“做好事輕而易舉,工作和生活中自然的日常行為理所當然而不是有意識地利他”的新體制,據此需要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設立一系列目標,根據這一系列的經濟發展目標,首先應把可持續性建筑設計的目標明確為:

1)仍然以有利于減少能量與資源消耗的技術策略為基礎,盡量減少建筑的資源消耗量與廢棄物的排放量;

2)通過各種途徑想方設法降低可持續性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內的各階段成本;

3)提高可持續性建筑設計中的經濟分析與環境影響分析的整合程度,從提高經濟-環境復合價值出發,科學計算可持續性建筑節省的生態成本與其長遠社會經濟效益間的關系,使由建筑活動所帶來的“入”與“出”一目了然;

4)通過建筑的建造行為策略性地向自然資本投資,促進自然資本價值的實現,使可持續性建筑在環境與經濟評價中都表現出比普通建筑更多的優越性。

四、結語

第7篇

關鍵詞: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政府違約;研究理論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85831(2014)02003108

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基于公共債務過高引起政府違約甚至導致經濟危機的擔憂,引發了對適度公共債務水平或合理的公共債務路徑的深入研討。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大量舉發國債,2010年初歐洲債務危機凸顯,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問題更引起全球廣泛關注。中國在應對世界金融經濟危機過程中實施公債支撐的積極財政政策,公共債務及其可持續性問題更不能忽視。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巨額國債和90年代拉丁美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債務問題,早已引發了大量關于公共債務、赤字或財政可持續性問題的研究,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本文試想通過對國外關于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文獻的綜述,為后續研究提供可借鑒的思路與方法。文章的結構安排是:第一部分是對公共債務可持續性定義進行概括評述。第二部分是綜述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條件的研究思路與方法,現有的研究循兩個思路:(1)展望的視角――探討適度的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指標,以求得一個不致使政府違約的公共債務水平;(2)回顧的視角――根據歷史數據對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狀況進行檢驗,關注于不引發政府違約的公共債務路徑。第三部分是有關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邊緣研究:一些學者提出了異于公共債務可持續性含義但仍然聯系到公共債務政策能否延續問題的觀點;最后一部分是全文觀點總結及研究展望。

一、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概念

在現有的相關文獻中,都將“財政可持續性”、“赤字可持續性”與“公共債務可持續性”視為同一個概念[1-3],在文獻中這三種表述似乎是等同的。誠然,從政策的執行來看,由財政政策引起赤字,赤字是由債務融資來支撐;從可持續性來看,公共債務的可持續狀況直接影響赤字的可持續性,進而影響一國的財政可持續狀況,這三種表述是同一的。但是,本文認為,對政府償付能力問題的上述表述中,“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更為準確,因為“財政可持續性”的表述沒有直接的研究對象,雖然“赤字可持續性”的表述中可以將“赤字”視為研究對象,但僅以赤字作為研究對象卻忽視了累積債務這一重要對象。所以,本文將以公共債務可持續性作為核心概念。

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涉及兩個問題:(1)什么樣的公共債務政策是可持續的?(2)如何評價實踐定政策的可持續性?大多數文獻跳過了第一個問題而關注于第二個問題,但是這些研究中對可持續性蘊含了這樣的含義:如果一個公共債務政策的運行軌跡滿足預期的未來基本盈余現值等于初始債務,那么它是可持續的。Burnside認為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是指在不斷償付(而不是拖欠)債務的同時能夠無限期地保持同樣的一套政策[1]。顯然,以上定義的出發點都是政府跨期預算約束,這些定義關注于公共債務的時間路徑,而不是公共債務本身的規模,也就是說,這種定義存在著不符合直觀認識的情況:即使當前的公共債務(或赤字)非常高,只要未來的基本盈余能夠保證抵消這些債務(或赤字),它仍然是“可持續的”。Chalk 批評了上述定義中存在的“反直觀情況”[2],他認為這種情況是從政府跨期預算約束出發定義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固有缺陷,于是,他從OGL模型出發對可持續性問題進行了研究,雖然沒有給出可持續性的定義,但顯然他認為可持續性的定義中還應當規定赤字或債務存量規模不能“過大”。同時,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與經濟運行情況相聯系:(1)經常的預算赤字并不能說明不可持續性,因為在低利率下,有可能在經常的(甚至是永久的)基本赤字下的公共債務仍然是可持續的;(2)一個穩定的債務負擔率并不能證明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不可持續政策并不一定有爆發式增長的債務負擔率,例如在未來經濟增長率低于利率時,即使基本盈余為零,(已存在的)債務不斷滾動會違反可持續性。

綜觀上述各種公共債務可持續性定義,以及下文將提到的非主流的可持續性觀點,可以認為公共債務的持續性是與政府償付能力相聯系的一個概念,償付能力是指一個政府能夠履行它的債務義務而不是拖欠或拒償債務的能力。因此,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的是政府債務清償能力問題。當政府有能力償還債務時,公共債務就是可持續的;反之,公共債務就不可持續,政府就要違約或“破產”??梢哉f,可持續的公共債務是指不會造成政府違約的公共債務水平或債務路徑。

二、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條件研究

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條件是為了回答上文提到的第二個問題:如何評價實踐定政策的可持續性?現有研究文獻在對可持續性條件的研究中已形成了兩個主要的思路:(1)可持續指標研究:依據對當前公共債務水平和財政狀況的認識以及對未來財政收支的預期,計算出適當的可持續性指標,這可以視為一種展望的視角;(2)可持續性檢驗研究:根據歷史數據來檢驗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狀況,雖然這也會對未來作出預測,但可以認為它更多的是一種回顧的視角。

(一)可持續性指標研究

1.Domar條件

(二)政府違約閥值

Besancenot、Huynh等研究了在流動性不足假定下的可持續公債的拖欠問題[25],他們

認為基于可持續性定義所確定的“合理”債務規模,如馬約規定的60%的債務負擔率,并不是排除債務危機的充分條件,如墨西哥政府1995年被迫發生債務拖欠時,債務負擔率遠遠小于一般的合理標準(30%,1993),這次債務拖欠的根源是投資者拒絕購買延期的政府債務。他們運用博弈理論解釋了為什么有時投資者不愿去購買“可持續”的公共債務,建立了一個基于重復博弈的理性預期均衡模型,通過反復迭代,該模型得到一個不斷降低的閾值(Threshold)。它將收斂到一個極限,這個極限相當于一部分未來基本盈余的貼現,即為投資者開始拒絕購買新債務的臨界值,也即為政府的違約閥值。

違約閥值:

(三)財政政策的非線性調整

IBC的另一層含義,或者說是IBC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公共債務的均值回歸(債務收斂于未來基本盈余的現值),這個回歸能夠說明政府在采取正確的措施,也就是在債務規模過大時致力減少赤字。近年來在許多檢驗IBC的研究中發現了財政政策的非線性調整:政府的政策反應程度取決于財政不平衡的規模,并證實這個反應系數是隨著不平衡的規模而增加的。Bohn通過增加高次多項式,以及一個在dt=0.343(這是他得到的dt的樣本均值)時的分段線性函數建立了一個簡單的非線性模型,得到了一個遞增的盈余對債務的邊際反應,從而提出了它們之間的非線性、凸性關系。

Sarno運用美國1916年以來數據提出了美國債務負擔率的非線性均值回歸的證據。美國債務負擔率呈現一種非線性均值回歸,政府在公債特別高時會對財政赤字作出更大的反應[26]。Arghyrou和Luintel在對4個歐元區國家(希臘、愛爾蘭、意大利和挪威)的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中發現了所有國家的財政非線性調整的證據:當財政赤字很高時,向均衡的調整速度就越快[20]。但Bahmani通過對28個國家的赤字-GDP比率運用KSS檢驗與ADP檢驗進行對比研究發現[27],只有4個國家在線性檢驗中不平穩而在非線性檢驗中平穩,10個國家在線性和非線性檢驗中都平穩,另有14個國家在線性和非線性檢驗中都不平穩。這個發現雖然說明了很多國家滿足IBC約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線性檢驗有時對財政的非線性調整是無效的,但似乎也說明了非線性調整效應不夠明顯,這也許是因為作者檢驗的是赤字-GDP比率而不是債務負擔率。

四、借鑒與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關注于不引發財政危機的公共債務水平或路徑。前文介紹了近年來國際上有關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的新觀點,系統歸納了國際上關于公共債務可持續性含義、可持續性指標和可持續性檢驗等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條件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以及關于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的邊緣問題。國外的研究有如下方面值得借鑒與深入研究。

第一,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是與政府償付能力相聯系的一個概念,政府償付能力是指一個政府能夠履行它的債務義務而不是拖欠或拒償債務的能力。國外學者的研究提示,在研究政府債務清償能力問題時不僅要關注公共債務本身的規模,更應該關注公共債務的時間路徑,也就是說,可持續的公共債務是指不會造成政府違約的公共債務水平或債務路徑。

第二,關于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條件的研究,我們可以將回顧與展望的研究視角統一起來進行?;仡櫟囊暯桥c展望的視角各有優劣,比如可持續性檢驗的政策意義模糊不清,可持續性指標的研究過于簡化,與現實情況有較大出入;但可持續性檢驗也有較穩定的一致性,可持續性指標對短期預測更為靈敏,不適于長期預測等。然而,兩種研究思路卻并不矛盾,通常它們得到的結論是相似的;當出現相悖的結論時,一般以可持續性指標為準,因為指標可以對突發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而檢驗依賴于較大的樣本容量,但如果突變后的子樣本空間足夠大,仍然可以通過結構轉變模型得到與可持續性指標相一致的結論。

第三,可持續性研究中的不確定性問題有待深入研究:一個確定性環境中的可持續政策在不確定條件下不一定仍然可持續。大多數現有研究是在確定性條件下進行。雖然有一部分經濟學家認識到了可持續性研究中的不確定性問題,但目前來看,對不確定性因素的處理不夠精確,顯得有些任意武斷,如前面所指出的,在同一樣本的基礎上,對折現因子的不同處理得到的檢驗結果大相徑庭。所以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納入隨機因素和風險度量后的可持續性研究:包括折現因子的不確定性和主要經濟變量的不確定性。

第四,現有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對內生性關注不夠。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是與經濟運行狀況緊密聯系的。大多數研究看到了經濟增長率對公共債務可持續的重要影響,但很少考察公共債務及其可持續性的經濟增長效應,現有研究只是將經濟狀況作為外生變量來考察其對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影響,而反過來,實質上財政政策的運行無疑對經濟運行有著顯著影響。出于研究需要,當前的公共債務可持續的研究對此鮮有涉及,如Chalk甚至將財政赤字作為消耗性(NonProductive)支出,以此簡化模型。所以,

今后的研究應該把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與經濟內生因素緊密聯系起來進行。

第五,關于可持續性檢驗的起點――現值預算約束受到質疑:現代財政主義提出的“價格決定的財政理論”(Fiscal Theory of Price Level)認為,政府預算等式并不是一個約束,而是一個均衡條件,也就是說,在均衡時,現值預算等式是確定成立的,在FTPL框架下,傳統的“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檢驗”只是一個統計問題而不具有理論意義。這一批評對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檢驗研究無疑是致命的,理應在實證檢驗之前對這一問題作出理論上的解釋。

另外,與成熟市場經濟體不同,對于財政狀況較差及金融市場不完備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公共債務可持續性問題的一些邊緣研究可能更有意義:如能保證財政危機下債務償還的自然債務警戒線,投資人意愿認購公債水平的政府違約閥值等研究,應當獲得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參考文獻:

[1] BURNSIDE C.Fiscal sustainability in theory & practice: A hand book[R].The World Bank,2005.

[2] CHALK N A.The sustainability of bondfinanced deficits: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approac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5(2):293-328.

[3]GREINER A, KAUERMANN G. Sustainability of US public debt: Estimating smoothing spline regressions[J]. Economic Modelling,2007,24:350-364.

[4] DOMAR E D.The "burden of the debt" & the national incom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4,34(4):798-827.

[5] YANAGITA T, HUTAHAEAN P. Maintenance of the fiscal sustainability(Chapter 4)[R]//Handbook of Fiscal Analysis.Agency of Fiscal Analysis,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2002.

[5] BUITER W.Guide to public sector debts & deficits[J].Economic Policy: A European Forum,1985,l(November):13-79.

[7] BLANCHARD O J.Suggestions for a new set of fiscal indicators[R].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No. 79 (April), 1990.

[8]ANNICCHIARICO B, MARINI G, PIERGALLINI A.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rules[J].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8,8(1).

[9] BUITER W H, PATEL U R.Debt, Deficits and Inflation: An application to the public finances of Indi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2,47 (March):171-205.

[10] McCALLUM B.Are bondfinanced deficits inflationary? A ricardian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4, 92:125-135.

[11] HAMILTON J, FLAVIN M. On the Limitations of government borrowing: A framework for empirical test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808-819.

[12] WILCOX D W. The sustainability of government deficits: Implications of presentvalue borrowing constrai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1989,21:291-306.

[13] BLANCHARD O J, CHOURAQUI C, HAGEMANN R P, et al.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scal policy: New answers & to an old question[J].OECD Economic Studies, 1990,15:7-36.

[14] BOHN H.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dget deficits in a stochastic econom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95, 27:257-271.

[15] TREHAN B, WALSH C. Common trends,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 revenue smoothing[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1988,12:425-444.

[16]TREHAN B, WALSH C.Testing 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s: Theory & applications to U.S. federal budget &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91,23:210-223.

[17] QUINTOS C E. Sustainability of the deficit process with structural shifts[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1995,13:409-417.

[18] CORSETTI G,ROUBINI N. Fiscal deficits, public debt, & government solvency: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991,5(4):354-380.

[19] AHMED S, ROGERS J.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 trade deficits: Are present value constraints satisfied in long-term data?[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5,36:351-374.

[20] ARGHYROU M G,LUINTEL K B.Government solvency: Revisiting some EMU countrie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7,29(2):387-410.

[21] BOHN H.The behavior of U.S. public debt & defici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3):949-963.

[22] CANZONERI M, CUMBY R, DIBA B. Is the price level determined by the needs of fiscal solvenc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6):1221- 1238.

[23] MENDOZA E G,OVIEDO P M.Fiscal policy &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tale of the tormented insurer[C]//Meeting Papers 377.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2006.

[24]MENDOZA E G,OVIEDO P M.Public debt, fiscal solvency, &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Latin America: The cases of Brazil, Colombia, Costa Rica, & Mexico[R].Staff General Research Papers 12700, Iow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6.

[25] BESANCENOT D, HUYNH K, VRANCEANU R. Default on sustainable public debt: Illiquidity suspect convicted[J].Economics Letters,2004,82:205-211.

[26] SARNO L.The behaviour of US public debt: a nonlinear perspective[J].Economics Letters,2001,74:119-125.

[27]BAHMANI S. Do budget deficits follow a linear or nonlinear path?[J].Economics Bulletin,2007,5(14):1-9.

A Review of Theory and Method of Research on Public Debt Sustainability

DENG Xiaolan1, HUANG Xianlin1, ZHANG Xuta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P. R .China;2.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China Merchants Securities,Shenzhen 518026, P. R. China)

Abstract:

第8篇

    1.1 選題背景及意義

    山西省位于黃土高原東部,是全國的重化工能源基地。隨著山西省礦產資源大范圍、長時間和高強度的開采,并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加之全省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導致了水土流失、水資源缺乏、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態經濟結構失衡問題,對山西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沙掷m經濟發展的研究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人類的經濟活動是怎樣與一個有限的、非增長的、物質上封閉的生態系統相關的。或者說,在經濟系統的作用下,如何使地球生態系統保持動態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沙掷m經濟發展的核心基礎是生態可持續性,而生態足跡就是反映生態系統生態可持續性的指標,而生態足跡的相關理論就構筑了研究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作用內在規律的理論媒介和橋梁。也就是由此來判斷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反映區域資源的消耗強度。隨著全球人地關系矛盾的日趨尖銳,生態環境總體呈現惡化趨勢,人類的生存進一步受到威脅,生態安全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的前沿課題和研究熱點。本文以山西省為研究區域背景,運用生態足跡模型,計算出山西省2007-2011 歷年的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通過比較分析不同年份的生態足跡量,可以進一步了解山西省在各年份的發展狀態,并定量描述出山西省所處的發展狀態(可持續性或不可持續性),從而為山西省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方向或政策導向,同時,也可為測度同類區域的生態持續發展提供借鑒方法。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研究現狀

    生態可持續性是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本質特征。由于生態資源數量和生態環境容納力的有限性,經濟增長產生生態代價,若不控制,生態極限遲早會被超載。而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可持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生態可持續性就成為評估資源持續利用和可持續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所以,構建一種生態可持續性的經濟,是可持續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隨著生態可持續發展觀的建立和實踐的發展,有關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及其定量評價方法的研究就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由加拿大經濟學家 William 和他的學生 Wackernagel[1]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提出的生態足跡分析方法,以生態足跡分析法為各種自然資源提供的統一度量——生態生產性面積為基礎,測量人類維持一定的消費水平所必需的生物生產面積,將其同國家或區域所能提供的生物生產面積進行比較,從而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消費活動是否處于該區域生態承載力范圍內,進而分析區域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水平。三目標(經濟、社會、環境)模型。M.A.Quaddus[2]等采用層次分析法建立了三重目標——社會、經濟、環境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可持續發展進行了估算。蘇格蘭學者[3]提出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時間序列研究,該方法綜合應用了真實儲蓄率、凈國民產值、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初級生產力和真實發展指數等多種測量模型。

    ………………

    2 相關理論基礎

    2.1 可持續發展理論

    20 世紀 70 年代以后,人類由工業革命帶來巨大的經濟增長的同時,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表現為森林面積不斷減少,生物多樣性銳減、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逐年加重、溫室氣體含量不斷增加、全球氣候變暖日趨明顯、臭氧層耗竭不斷加劇、人口數量居高不下,等等。人們為了尋找一種建立在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可承受基礎上的長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先后提出過“有機增長”、“全面發展”、“同步發展”和“協調發展”等各種構想,同時,也出現了所謂的悲觀派與樂觀派的爭論??沙掷m發展由此產生??沙掷m發展思想的形成歸功于聯合國等組織在 20 世紀 70-90 年表的幾個重要報告:①1972 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有 114 個國家參加的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就包含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思想。②1980 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委托,在世界生物基金會(WWF)的支持和協助下所的文件《世界自然保護戰略》中,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明確的概念首次出現。③挪威前首相布蘭特夫人領導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 1987 年 2 月在東京召開的特別會議上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對“可持續發展”加以闡述并得到廣泛的認可。從廣義來說,可持續發展戰略旨在促進人類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種可持續發展,明顯超出了以往僅僅關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市場交易運行機制和政府對“市場失效”進行干預的主流經濟學范疇,這無疑是要求人們將視野延伸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領域,并且找到使二者保持和諧的經濟機制。

    ……………

第9篇

關鍵詞:水利;規劃;可持續

Abstract: For the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planning, has become a current research topic, due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more serious, in addition to various resource is less and less,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major research top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has become a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urrent study,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planning and sustainability are tightly connected together,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sustainable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對于水利規劃設計來說,現階段的最大要求就是要可持續發展,主要原因就在于無論是再生資源還是不可再生資源都在飛速的減少,而且社會發展的速度還在不斷的加快,鑒于這樣的情況,必須在水利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大力加強可持續性的規劃與設計,這樣才能保證國家與社會的良性發展,從而對居民的生活與工作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在過去的水利規劃設計中,雖然也加入了一定的可持續設計因素,但并不是特別多,也不是以可持續性為主,現階段的社會情況和國際情況都有了較大的變化,需要對水利規劃設計有一個整體的改變,要從可持續性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本文就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進行一定的研究。

一、水利規劃設計的不適應性

就現階段的情況而言,水利規劃設計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水利規劃設計中的指導思想上,往往缺乏系統思想、綜合觀念; 重工程輕資源,修建水利工程時僅側重水資源的治理、開發和利用而忽視對水資源的節約、保護; 重工程措施輕非工程措施,建設了主體工程缺少配套工程、經營管理設施、監測信息系統,輕視了工程的所轄區域和上下游水土資源的綜合整治; 重農業農村輕城鎮,建設調蓄水工程,只以農業農村為服務對象,而城市縣鎮用水、防洪考慮不足,對于防洪、供水工程、水資源開發工程沒有真正做到城市農村統籌規劃、配套建設。對于水利規劃設計而言,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變化,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居民服務,促進國家的發展。

二、運用科技理念指導水利規劃設計

(一)人與水資源的系統觀

對于水利規劃設計而言,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從改變觀念做起。在傳統的觀念當中,很多人都認為,水利規劃設計是由人主導的,因此在進行設計和規劃的時候,對很多的因素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的掌控,反而會受到一定的消極影響。鑒于這樣的情況,必須改變固有的觀念,將人與水資源的系統觀從根本進行一定的轉變。在水利規劃設計方面,人并不是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對于自然界的一些因素和條件,是沒有辦法完全控制的,需要采取順應的策略,這樣才能更好的應對,從而對水利規劃設計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在我國的一些發達城市,水利規劃設計之所以獲得了可持續的發展,根源在于系統觀獲得了較大的轉變,由此可見,對于現階段的情況而言,必須將人與水資源的系統觀進行必要的轉變。

(二)綜合性進行考慮

建設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的適應觀,不僅要充分考慮水工程承載能力,保證布局合理、結構科學、安全可靠、經濟實用、良性循環,而且更應充分考慮水工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不要對相關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對于水利規劃設計而言,在可持續性的發展方面,需要進行一定的綜合性考慮。就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而言,很多的因素都在不斷的變化,無論是經濟因素,還是環境因素,抑或是國際的局勢,這些都對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從全局的角度進行考慮。在現階段的研究中,主要是對一些客觀因素進行系統的研究,比方說水利工程的承載能力,結構材料的效用,能否良性循環等等,這些都是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也是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研究的重點環節。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以長江三峽水電站為例,經過不斷的努力,長江三峽水電站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在可持續性的方面也做到了較為先進的水平。

(三)技術與水資源和諧的價值觀

對于現階段的研究來說,科學技術與水資源和諧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這對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現今的研究不再像傳統水利那樣將水工程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唯一手段,要科學統籌,善于采用科學先進的非工程措施。采用的科學技術不僅適應水資源的開發能力,而且還要考慮如何利于水資源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對于技術與水資源的價值觀來說,在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很多的科研機構由于缺乏這樣的價值觀,導致在水利規劃設計領域沒有獲得較大的突破,至于可持續性的研究方面,也沒有太大的作為。我國現階段的研究,雖然采用了較為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設備,但需要應用技術與水資源和諧的價值觀作為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研究的過程中不至于走向歪路,對日后的發展能夠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

三、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原則

(一)水系統分析原則

對于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來說,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更好的進行研究工作,否則就會出現一定的混亂情況,就現階段的情況而言,首要遵循的原則就是水系統分析原則。在水系統分析原則方面,本文主要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以丹江口水庫為龍頭,兩江( 河) 攜手千里、穿過5 省市、調水百億m3 在這項世界矚目、宏大的跨流域調水戰略性水利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過程中,反復進行水系統分析尤為重要和關鍵。不僅要對調水區、受水區的水資源、水庫移民、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和建設、水價、體制、機制等有關方面放到同一個大的水系統進行分析考慮,而且做為一個受水區的省市也同樣既要考慮大系統又要兼顧本系統進行系統分析考慮,同時應把本行政區做為一個分系統進行綜合分析,以達到綜合社會效益、整體經濟效益、長遠生態效益的最佳組合,并與大系統保持一致性。由此可見,水系統分析原則對于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絕對不可以忽視,需要嚴格的遵循。

(二)生態成本總量控制原則

在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中,生態成本總量控制是一個核心的環節,也是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由于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較快,生態環境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生態成本的總量在不斷的減少,鑒于這樣的情況,在研究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時候,就必須遵循生態成本總量控制的原則,同時不斷的修復生態環境,擴大生態成本總量,這樣才能對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同時能夠使得二者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環,在將來的發展中會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子孫后代造福。

(三)盡可能利用高科技原則

對于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來說,高科技無疑是最大的助力,因此在現階段的研究中,需要盡可能的利用高科技。將眾多的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良好的進行結合,運用到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中,這樣就會對研究倍添助力,促進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的高科技之間并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的融合,因此對于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來說,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進行應用,不同的環節應用不同的科技,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進應用了最先進的水利技術,而且經過多項科研攻關解決遇到的技術難關,并有待通過建設實踐發展創造出更多更新的水利新技術。

四、總結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資源方面的消耗量較大,因此對于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需要具有較大的建樹,才能更好的造福人民和子孫后代。本文對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雖然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但我們相信在將來的發展中,一定可以在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方面獲得較大的突破,從而更好的利用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在水利規劃設計與可持續性的研究中,需要向國際的一些先進技術學習,這樣才能達到最優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鳳林.運用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水利規劃設計水平[J].河北水利水電技術,2003(S1).

[2]李冉.淺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科技風,2009(14).

[3]周洪明.淺談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03).

[4]張毅,彭德慧,陳靜.試析水利信息化技術應用現狀及其發展前景[J].科技創新導報,2012(10).

第10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模式

中圖分類號:U213文獻標識碼: A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城市軌道問題分析解決,且同時保證資源與環境得到良好保護和子孫后代持續發展的軌道交通發展模式。作為可持續發展交通的基本手段,城市軌道交通是可持續發展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具體表現。因此,加強有關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模式分析,對于改善城市軌道交通運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基本結構

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模式應保證軌道交通系統在環境、社會及經濟三方面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特點。

(1)環境可持續性:依據可持續交通系統發展目標,交通系統應盡可能降低對生態系統及環境的破壞,如減少擁擠及汽車尾氣排放等。軌道交通是大客運量的公共交通,其系統適應于環境可持續性理念,且其單位運輸量導致的污染遠低于普通公共交通系統。所以軌道交通系統的環境可持續性應將出發點控制在同環境及其他交通系統協調發展方面,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軌道交通系統應與其他交通系統相配合,特別是其他公共交通系統,應保證乘客能夠方便換乘;另一方面是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的土地應科學利用與開發,在確保客流充足的同時又不會造成過高擁擠,促使更多人選用軌道交通;[1]

(2)經濟可持續性:當前軌道交通系統的運營狀況不佳,部分城市通常需要政府補貼,此種發展模式明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可持續目標是利用政策和市場手段把城市軌道交通形成的外部效益轉變為內部效益,以平衡軌道交通運營與建設過程,進而實現盈利,積累建設資金,完成投資、運營、建設間的良性循環;

(3)社會可持續性:軌道交通系統系統在分析經濟性的同時,還應把握社會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要求軌道交通設施應保證使用的公平性,特別要重點關注低收入及弱勢群體。此外應堅持以人為本,提升服務水平,滿足乘客需求。

二、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模式探討

1、“物業+鐵路”捆綁運營模式

(1)軌道交通站域地下與地面空間開發

在城市空間深度開發現狀下,軌道交通站域地下與地面空間開發證日益成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研究的關鍵點。在開展站臺、高架通道、列車、換乘通道內的廣告及冠名開發基礎上,應加大以下方面的開發及規劃:

①通常城市中心的軌道交通車站會靠近城市娛樂、商業及休閑中心等,此類中心區域一般會建設大面積的文化廣場或綠化帶,而這些地帶的土地均具備較高的商業價值。因此,可利用這些地帶的地下空間進行地下商業中心或文化娛樂中心的規劃,以同軌道交通車站形成良好銜接,從而為軌道交通提供大規??土髁俊?/p>

②深化大型軌道交通車站的上部及兩側空間開發,配合軌道交通車站建設車站商場;車站商場同時具有商業和交通功用,其能將客流快捷方便的引入或引出車站,而客流在車站停留或經過時又能加大商場的經濟回報;

③合理增大軌道交通車站連接通道寬度,在軌道兩側安置各類商業場所或設施,以構造成小型地下商業街;中部為人行道、兩側為商店的布局方式,不僅使得商業街可為軌道交通乘客提供購物方便及商品瀏覽,還使軌道交通的大型客流量為商業發展提供經濟動力。[2]

(2)城市軌道沿線開發

當前城市軌道交通的運行可將軌道交通經營與土地經營相配合,有效拓展軌道交通雙向運輸特點,形成以軌道交通系統為主、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旅游、百貨商店、廣告、住宿、租賃等流通服務業為輔的運營模式??稍谲壍澜煌ㄑ鼐€和車站周圍區域進行房地產開發,通過軌道交通形成的派生商業價值,將游樂園、商店、電影院等規劃在軌道車站附近,以充分利用客流的同時,可為軌道交通供給基本的日常客流。

此種模式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不僅能夠讓公司獲取利潤,政府也可得到巨大的經濟回報;缺點是需要軌道交通企業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

2、“政府建設、公司經營”模式

此種運行模式中,地鐵的經營與建設相分離,建設資金來自于政府財政支出,而經營與建設由專業管理企業負責,政府為企業創造必須的市場環境,建立有關政策法規進行約束和支持,以做好安全與監督管理,而企業可對軌道交通系統進行所有決策。由于建設資金均通過政府支出,軌道企業不用參與巨大的利息支出與折舊,通過多類資源與經營開發方式,可實現企業效益增長。

同“物業+鐵路”捆綁運營模式相比,由于建設與運營相互分離,此種模式在一體化經營及規劃設計方面存在較多缺陷,難以充分發揮企業全程規劃管理的功能,且對政府的財政、專業人員配備要求較高。

3、PPP、BOT多種運營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與民間合作模式,兩者間形成伙伴合作關系以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政府會將交通項目分解成設備、土建、車輛等多個子項目,以吸引社會投資建成的PPP項目公司負責部分子項目,隨后政府將部分經營權出讓給項目企業,待特許經營期結束后,項目企業再無償將資產轉交給政府。

BOT模式是指政府與企業配合同時向公益性基礎項目投資的多元化投資模式,其轉變了政府獨立投資方式,利于城市基礎設施面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且能解決政府資金不足難題,促使政府規劃建設但資金緊張的項目盡快實施。此種模式可成為當前國內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的重要方向。[3]

此兩種模式可有效克服城市軌道交通事業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能較早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可使政府有限資金獲取良好經濟效果,對于當前軌道交通發展具有良好的適用性。

結束語:

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著城市軌道交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的實現,因此,相關規劃與設計人員應加強有關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額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模式研究,總結有效軌道交通運營模式及發展優勢,以逐步提高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強.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問題初探[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11,13(14):74-75

第11篇

1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意義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在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的基礎上,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以滿足人們當前和子孫后代繼續增加的需求。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確保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目標和方式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政策方面的定性研究基礎上,要積極進行必要的定量研究,即在生產實踐中找到如何評價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和衡量其發展的可持續性的應用分析。因此,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就成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和量化控制的關鍵,也是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

2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構建的目標

為了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狀態和目標實現程度度量的問題,要逐漸建立和完善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展開。1991年糧農組織曾在荷蘭舉行了“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會議,明確指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采取積極措施增加糧食生產,必須考慮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和適當調劑儲備相結合以穩定糧食供應;二是促進農業發展多樣化,擴大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消除農村貧困;三是進一步創造有利條件合理利用并保護和改善自然資源,保護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這些目標,既考慮到一些國家重視環境與追求更高的生活標準的雙重利益,也考慮到一些國家必須采取的為生存斗爭和繼續發展的愿望,因此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同意接受這一提議。

該文所涉及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經歷的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階段之一。這一階段的任務和基本目標是:基于現代農業科學和技術,使傳統農業技術的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勞動生產力和土地使用率得以提高,實現發展農業生產和保護農村環境的協調,農業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業產品的高品質、低功耗,逐步建立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管理系統;通過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和產品的成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資源生產率,防止污染和保持農業生態平衡,逐步建成資源節約型和管理技術密集型的現代化農業。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也必然要遵循全面、準確、科學地評價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階段和水平的目標,這就要求指標體系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

2.1農業可持續發展資源承載能力的評價

農業資源的承載能力包括一定空間內各種支持農產品需求的農業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農業生產的“生存支持系統”。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業資源不僅能夠支持當代人生存發展需要,而且不能損害后代未來發展的需要。如果考慮到農業生產的發展所需資源分配的成本,可以認為該“生存支持系統”應當首先具備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果不具備,那么就要盡量挖掘替代能源,將“生存支持系統”保持在與滿足農產品需求的實際資源相當的水平。

2.2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產能力的評價

農業作為一個產業必須自身不斷完善和發展,不斷滿足整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方面的能力必須在不危及其他系統的發展和子孫后代需要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農產品并確保其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步增長,即農業發展速度保持一個穩定的趨勢,使農業生態系統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抗干擾能力,不僅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而且遭到破壞后系統能迅速重建,從而避免系統崩潰或不可逆轉的災難性后果。穩態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變化的過程,允許正常波動變化過程,但主張更穩定積極的變化速度。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應該是一個動態積極的穩態。

2.3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協調能力的評價

根據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農業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水平應當保持在允許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區域資源和環境承載力之內,否則不能實現持續發展。雖然掠奪式的生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滿足生產者的當前利益和需要,但造成資源的破壞會有深遠的影響,不僅會導致農業生產難以維持并獲得長足發展,甚至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因此,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是一個評價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1-2]。

2.4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管理協調能力的評價

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農業生產體系系統內的元素之間必須保持和諧的關系,才能維持系統狀態的穩定、效率和可持續性。農業生產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農業生產和區域間協調發展是系統管理協調能力的2個方面??沙掷m農業生產系統應該在一定范圍內,與區域社會形成功能互補的有機整體或區域系統整合,以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和地區之間協調發展的基礎,省、市、縣或其他行政區域或農業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和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形成了發展農業生產、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深化農業產品加工,與其他各方面發展水平相協調,以改善農業生產系統的整體經濟效益的基礎[3-4]。

3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3.1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

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必須建立在遵循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等科學規律的基礎上,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不但能夠客觀地反映農業生產系統內部的運動及外部影響狀況,做到全面準確反映實際狀況。同時,指標體系的建立要兼顧數據搜集處理在實際分析的可操作性,便于統計調查的進行。只有可操作、可應用于實踐的科學才富有生命力,可以說科學性是可操作性的準繩,可操作性使科學性得以實現。在該文的評價指標體系中,盡可能使用便于獲取信息、易于操作的指標類型如百分比、單位面積產出、單位投入產出、利用效率等,以便于普遍地應用于實踐。

3.2代表性與可比性相結合

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評價涉及面十分廣泛,影響因素眾多,紛繁復雜,很多指標在實際調研中難以收集到理想的數據和確定參數,使數學工具運用十分困難。因此,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應簡單明了,應盡量選取富有代表性、多用途性和可定量化的指標,使所構建的指標體系既具有代表性,能夠體現評價對象的整體全貌,同時還能夠通過相互聯系的指標,較好地度量和評價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和不同模式農業發展可持續性目標實現的程度,尤其是一定要在指標選取合體系設計上注重時間、地點和適應范圍的可對比性,以便于從橫向比較和經濟的推廣與應用。

3.3動態性與靜態性相結合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是動態與靜態的辯證統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動態性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過程具有周期性,因此某些指標很難在1個周期內界定,經過1個或1個以上的周期循環才能得到反映;二是隨著科技的創新和進步和人類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范疇的廣度和深度也在不斷變化,因而要求評價指標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態變化特點。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靜態性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方面,評價指標體系中應當包含可以反映農業生產、生態和經濟、社會的狀態的指標,以便描述一定時期內一定區域范圍內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和相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另一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專門化的工作過程,需要時間、人力物力等的成本性投入,而且指標體系一經建立就需要時間進行驗證和改進,因此評價指標體系不宜頻繁變動,在一定時期內應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以滿足數據采集的有序性和指標核算的可比性,同時節約成本,加強可操作性。

3.4系統性與層序性相結合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基于自然生態基礎和地理區域限制的由不同層次和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是既有人類社會本身又包括與人類社會有關的各種基本要素、關系和行為的有機綜合系統。

根據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復雜的有機系統的特點,一方面,要遵從農業可持續發展整體效果的規律,較為廣泛地覆蓋評價項目,使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從時間和空間上綜合反映和標準化衡量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各個環節和各種因素,包括可持續性是否理想,資源利用率是否較高,農業生產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是否合理,農業生態環境是否趨向良性循環等方面內容。另一方面,要考慮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對區域農業生產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對相關的聯系點和耦合點進行相應的指標覆蓋,使指標體系更具層次性和邏輯性,進而對分析整體區域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準確的數據信息。

4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結構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是整體的綜合性的概念,每個指標反映農業可持續的一個側面或小的方面,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需要進一步分為更小的目標與類型,各個小的目標和類型構成所需的指標體系。

4.1根據指標的作用和形式劃分為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

數量指標一般由絕對數來表示,擁有一定的計量單位,反映農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的絕對數量關系,如農作物總產量(值)、土地利用類型及其面積、農業人口數量等。質量指標一般是相應的數量指標的比值,其計量單位由相互比較的2個指標的相互關系與特征來決定,主要用來表示農業生產發展水平與發展過程的相對狀態。

4.2根據指標描述對象和反映內容劃分為結構性指標和功能性指標

系統的狀態及其演變發展總是首先反映在其結構功能上,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特征就是通過結構性與功能性2個方面的指標進行衡量和標準化的,能夠從時間和空間上進行綜合,結構性指標反映農業生態系統的組成及相互關系,如農業生產結構、農業人口構成、農業資源利用結構等指標。功能性指標反映農業系統內部各種功能及其影響,如反映農業生產的投入產出、收入與產值類、信息流、能量流等指標。

4.3農業可持續發展基本特征指標

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是定量評價農業發展的狀態和可持續性特征的指標系統,不同類型的指標反映了被評價對象的不同特征,分別描述農業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各個不同方面和層次,不同量綱的指標必須進行無量綱處理以便于比較,使各指標的可持續性得到一個整體性的評價。除了定量反映農業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外,定性指標也必須進行量化,所有指標的集合必須包含能反映農業生產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全面信息。最終形成一個方法系統,達到綜合全面科學評價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依照農業可持續發展內在要求和規律將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4個層次(表1)。第1個層次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平;第2個層次分解為農業自然基礎、農業生產水平、農業生產能力、農業生產發展等;第3個層次分解為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社會、經濟、技術等12個方面;第4個層次是對第3個層次的進一步細化分解。通過各類指標的組合對整個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評價,也可以根據需要對農業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可持續性、農業生產水平可持續性、農業生產能力可持續性以及農業生產發展過程可持續性等作出相應評估。

5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構建的注意事項

5.1經濟發展指標與可持續性指標

經濟的發展影響農業生產和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應該包括經濟發展的指標,但是是否將經濟發展指標作為考察農業生產和發展的主要指標卻有待研究。以追求高水平、高速率發展為典型特征的生產方式恰恰是導致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較高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所表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并不一定是可持續的。當前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強大壓力已經向世人表明,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的可持續性在逐漸降低。從長遠來看,將經濟發展指標作為可持續性的主要衡量標準是不合適的。因此,在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時,要將經濟發展指標納入其中,作為重要的區域背景指標,但卻不能將其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判別準則[5]。

5.2資源使用效率指標和可持續發展指標

資源使用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使用效率。資源供需條件相同時,資源使用效率越高,資源可持續性越強。科技進步是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最為有效的途徑,包括開發利用技術和管理技術。決定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是資源消耗速率與資源更新速率或資源存量間的關系。只有當區域資源消耗總量有效地控制在適度水平時,技術進步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才可真正視為對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做出了貢獻。

5.3指標選取過程中的時空覆蓋率

一般來說,應用于指標分析的農業自然資源數據在統計途徑上是按照流域、農業生態圈等空間劃分的,而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的社會經濟數據則是按照行政區劃來搜集的,這樣的空間錯位使得指標數據在空間坐標上的差異很復雜。因此,在指標選取中要十分注意這2類空間劃分的統一程度,統一度越高則指標選取就會越成功,以后的數據分析結論也會更契合于整個農業生產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程度考核目標。

另外,自然資源數據在空間坐標上主要分為點和面2類,比如氣象氣候數據必須由特定站點采集,而土地方面的指標(地形地貌、土壤品質、土地利用等)則可以通過平面圖件資料獲得。時間坐標則是由現有指標的統計調查、資源測繪等工作開展的年份所決定的。因此,造成新出現的指標缺乏歷史數據、時間坐標的參考系而難以確定的情況。此種情況使得農業自然資源的時空坐標有時難以滿足評價的需要。因此,在評估過程中必須注意處理這一復雜的問題。

5.4指標的聚合問題

農業自然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包含眾多指標的體系,要想對其進行分析處理,指標聚合是比較通用的做法。但是科學總是存在著不確定性,無法量化的指標、指標不同的時空坐標、不同的量綱、不同成分之間相互作用機制與功能的了解程度都限制著使用常規數學方法對指標進行聚合。出于對農業自然資源自身特點以及影響其使用的諸多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復雜性與特殊性的考慮,針對不同資源的表征指標分別構造適用的聚合方法較為合理。在準則或亞準則層進行聚合以適當簡化指標,便于理解的同時不丟失任何關鍵因子是一種可行的方案。同時,依據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經驗而不單純拘泥于數學模型對指標權重進行確定,也是合乎情理的。

5.5影響因素的雙重性或多重性

農業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并不是由某一種影響因素單一作用造成的。每一種影響因素都可能同時產生不同的影響效力。比如,有時既有保證可持續利用的正向效應,又有誘發非永續利用的負向效應。更甚至于同一影響因素的不同變化范圍都可能使問題變得更復雜,如對土地生產力的可持續潛力而言,農田化肥施用量與可持續性在達到土壤養分供需平衡之前成正比,一旦達到平衡點(也是度的節點),施肥量的繼續增加反而會使某些微量元素過量甚至產生毒性進而降低土地的持續利用潛力,甚至損害以土地為載體的生態環境。因此,農業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影響因素的雙重性和多重性決定了不能依據表征該類因素的特定指標值來簡單地判定農業自然資源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續潛力,而是要通過綜合的分析比較以期得到客觀的結論。

6參考文獻

[1] 張淑煥.中國農業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 嚴力蛟,朱順富.農業可持續發展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3] 〔英〕伊恩·莫法特.可持續發展原則、分析和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第12篇

隨著改革開放在我國的大力實施。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已經成為了人人創業的大時代。在阿里巴巴、京東等新創企業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而這些小型企業在企業起步階段是很容易因為領導層對于企業的管理不當而導致企業破產的。因此構建企業生態經濟管理運行機制的思路對于一個剛起步的小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便談一談這些思路。

二、中小企業開展生態經濟

如今,隨著全球綠色革命的興起,生態經濟管理已經成功代替了原有的管理方式,成為了現今企業管理的新時尚。傳統的四維管理方式被如今的五維管理方式所替代,并且在中小型企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如今的企業管理中環境因素已經成為了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每個企業都要注意的新要素。隨著我國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提出與實行。單純考慮經濟效益的中小型企業將會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地被淘汰,而有著最新環境保護理念的小企業小公司將會在現階段奮起直追。在現在這個大環境下,中小企業的運營一定要首先注意消費群眾以及社會的長遠利益,而不能只關注自己目前的蠅頭小利。對于有利于可持續性發展的項目要積極,對于企業內部的思想要進行改變,重視生態效益的提高。所以,中小型企業一定要在經營理念上進行提高認知,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以及提高生態效益才是一個企業能夠長遠發展的關鍵。而企業生態管理的關鍵便在于對消費者們的有效服務以及有用商品的銷售,還有對于經濟上的有效生產和對環境污染的減少和稀有資源的浪費。這樣的行為模式才是中小企業在經營管理層次上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重要形式。

1.生態管理是中小企業想要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小型企業想要改善與環境自然的關系并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保證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生態經濟管理是關鍵。

我國的中小型企業非常多,在這個人人都可以開公司的時代里,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公司夢。無論是在最近幾年剛剛成立的公司,還是成立已久卻一直沒有做大做強的公司都想著在現在這個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能有一些起色。因此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生長點,我國的這些中小型企業不僅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以及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損耗環境資源,破壞生態平衡的罪魁禍首。因此想要改變如今的這種經營模式以及經營理念,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做到我國倡導的可持續性發展展露,最大限度地節約我國的物質資源以及環境資源,提高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企業經濟效益的相得益彰的統一道路。中小型企業必定要進行經營模式的改?,走國家提倡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順應如今的綠色革命大風暴,推行生態經濟管理這種新模式。

2.生態經濟管理是中小型企業的必然選擇

在如今的這種綠色革命風暴的推動下,據有關資料的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的世界綠色產品市場正義每年10%的速度增長著。這種情況的出現大大提高了人們對于綠色革命這場大浪潮的認識與理解。這樣的增長速度已經大大高于同期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這些數據的顯示都說明了綠色消費已然成為了人們意識里的主流消費觀念。那么面對著這一高速增長的綠色市場,企業推行生態經濟管理是我國中小型企業想要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環境保護觀念的不斷傳播,如今的市民已經對環境保護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伴隨著市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對于綠色消費的理念也已經在逐漸的接受。因此,實施生態經濟管理,有利于中小型企業開拓市場份額。并且使企業在生態經濟管理的狀態下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3.生態經濟管理可以幫助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

由于綠色貿易壁壘的存在,發達國家正在有效的實行著貿易保護。也因為綠色貿易壁壘這一新武器的出現,我國的中小型企業的經濟效益有這不小的損失。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許多中小型企業因出口商品不符合國外的環保條令,每年在外貿經濟的損失上高達200億美元以上。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的持續發生,我國中小型企業利用生態經濟管理這一方式已經是是在必行了。為了進入國際市場,打開國際需求,生態經濟管理已經成為了中小型企業的客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