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7:07: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資源利用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環境壁壘;生態化戰略
中圖分類號:F7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0-0155-0
引言
社會時代總是不斷地向前推進,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緊跟時代步伐,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的重要方針策略。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及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其對環境資源造成的危害也逐漸顯現出來。同時,隨著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關于國際間資源爭奪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發展現狀下,我國如何在國際貿易間貫徹落實自身可持續發展戰略,如何在針對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生態化戰略中做出選擇,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討論話題。
一、國際間貿易的生態化趨勢研究
1.經濟發展依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可否認,當前國際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帶動下,總體發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然而,在這樣的經濟發展狀況下,全球的環境污染也在不斷加重,關于環境污染的治理,資源的利用率提升以及清潔能源等新能源的開發水平,遠遠不及經濟發展的速度。換言之,當前全球的經濟發展依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各國在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關于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策略建設及落實,依然停留在較低的水平。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貿易自由化和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必然不能置身事外,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在我國也必將更加嚴重。
2.保護環境戰略的實施效果南轅北轍。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早在社會工業發展之初,就已經被許多經濟及社會學家提出,基于這樣的事實,各國也將環境保護及污染治理納入自身國家發展的戰略中。于是,我們能夠看到當前國際間國家貿易相關法案中,普遍制定了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相關規定,在諸如進口稅收、海關查驗等經濟層面及管理層面都有相關的管理措施。然而,在實際的國際貿易實踐中,這些法案規則不僅沒有從根源上治理環境污染,反而成為當前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進程中的巨大絆腳石。相關的環境保護法案,在國際貿易的實踐中逐漸演變成各國間的綠色貿易壁壘。所以說,當前國際間貿易的生態化趨勢中,關于環境保護的戰略在實際的實施中,產生了南轅北轍的效果。
3.原本的相關貿易協定有待更新。談及當前國際間貿易的主要機制,雙邊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是當前國際間貿易的基本準則。隨著各國在相互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中,逐漸將關注點從貿易自由化轉移到雙邊貿易及區域貿易中,對應的國際貿易生態化戰略也應當有所調整,這對當前世界各國的國際間貿易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
二、我國國際貿易發展中的不足
1.集約化程度不足,資源利用率不高。本文認為,所謂集約化,即為“集中簡約化”,是指在充分利用一切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充分整合利用相關人力物力優勢,以及管理發展戰略及手段來達到生產發展效益提升的經濟學發展策略。而我國作為當前國際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首先在人力物力資源方面不能算是稀缺。但就當前國際間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貿易競爭不斷激烈,世界各國貿易規則及策略層出不窮的情況而言,我國對自身資源的利用整合,集中組合的程度并不高[2]。這也使得我國在面臨國際間經濟貿易的動蕩局勢時顯得十分被動,從而嚴重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這同時也進一步影響到我國國內經濟形勢的穩定。再進一步具體分析,資源無法實現集約化,這也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需要付出的環境代價較世界發達國家更高,在不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同時,也不利于我國國際貿易的生態化發展。
2.產業轉型面臨壓力。就科學技術而言,我國近些年來可以說是取得了較為喜人的成績,且科技手段也逐漸在我國的各行各業滲透,在各個方面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的發展。然而,這些技術手段在我國的國際貿易中的運用并不顯著。就目前而言,我國在國際間的貿易中依然扮演著“生產者”的角色。這就意味著我國的出口貿易依然以第一、二產業為主,生產制造業依然是我國走向國際市場的主要動力,也同時說明我國的對外貿易中主要的出口產品依然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生產附加價值低的產品。這使得我國在耗費大量資源的同時,對環境造成巨大損害。因此,我國要想改變這樣的現狀,就必須做出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實現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型升級,將對環境污染大的生產制造業轉向相對清潔且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3]及服務業。
三、對應策略研究及案例論證
1.強調集約化發展,提高資源整合利用能力。針對我國國際貿易發展中生態化趨勢發展現狀中存在的,關于集約化水平低,自身對國際市場的適應能力低的問題,本文給出加強集約化水平的正面突破建議。具體而言,加強集約化水平即提高對現有資源的整合利用,不僅限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更是對所有社會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例如,浙江聚貿電子商務有限公司[4]就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正面的示范。首先,該公司的創立理念就直接結合當前我國十分火熱的電子商務理念與國際貿易手段,使得我國現有的科技資源充分地在國際市場中發揮作用。其次,該公司在近年來的經營中不斷開拓新的行業領域市場,從傳統的礦產、能源、化工及農產品等制造業產品到全球高端的服務資源、大數據、技術、咨詢服務等第三產業服務業務,可以說是充分地整合了我國現有的社會及經濟資源,充分發揮了集約化資源發展的優勢,在拓寬國際市場的同時,實現了社會資源的高效利用,對我國的生態化國際貿易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相反,山東能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作為我國省級大型國有企業二級公司,卻因為不能及時調整資源利用結構,導致出現融資困難等資金周轉問題[5]。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煤炭行業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市場上的煤炭需求下降,導致企業產品囤積,全行業企業受到極大打擊,進而導致山能國貿在融資中出現困難。但從更加深入的角度來看,當前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應該只依靠單一類別的產品來經營發展。尤其國際貿易競爭影響因素復雜多樣,要想在其中立足,就應當盡可能地整合自身資源,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而不能只單一地依靠煤炭市場,導致其在面對煤炭行業出現下滑,失去發展優勢的或遭遇行業發展變故時難以應對,進而使經營生產陷入僵局。與此同時,山能國貿主營的煤炭產品,從本質上來說并非清潔能源,且可再生能力低,循環周期長。這與當前國際間貿易的生態化發展理念并不相符,雖然當下可以倚仗社會發展進程不足,尚未出現可替代其運用的能源而始終保持重要發展地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為避免最終被替代而喪失市場,應當早做決斷,加強資源整合,適當做出發展戰略調整,適應社會發展節奏。
2.加快科技與資源生產發展的融合利用。科學技術是21世紀時展的主題。積極利用科學技術,開發利用新能源或提高資源利用率等,可以說是在社會發展的驅動能源方面做出調整。而加快產業轉型則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本身做出調整,加快科學技術在資源開發利用中的融合運用,優化我國出口產品質量,提高附加值等,將科學技術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同時也是我國基于國際間貿易的主要生態化戰略選擇。
2008年的日本,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制造業陷入衰退。此時的日本積極調整自身發展戰略,將技術手段作為獲取進步的重要手段[6]。這在當時極大程度上幫助日本度過危機,穩定國內制造業發展,進而在國際市場中穩居前列。這也說明,科學技術是推動傳統能源利用轉型的重要力量,通過對科學技術的合理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經濟發展的環境損失成本。同時,創新開發新的清潔能源,代替傳統能源。通過技術創新與開發優化產品質量,調高附加值,進而降低產品生產消耗,是實現國際社會生態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他受到當時發射的宇宙飛船的啟發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他認為,宇宙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它將因為資源耗盡而毀滅。唯一使之延長壽命的方法就是實現宇宙飛船內的資源循環。
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則可以概括4R原則。一是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原則(Reduce),即在投入端實施資源利用的減量化,主要是通過綜合利用和循環使用,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二是產品生產的再使用(Reuse)原則。強調在保證服務的前提下,產品在盡可能多的場合下,用盡可能長的時間而不廢棄。三是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指在材料選取、產品設計、工藝流程、產品使用到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實行清潔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毒化和資源化,實現再循環。四是再思考(Rethink)原則,就是不斷深入思考在經濟運行中如何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實現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廢棄物循環利用最大化。
傳統的循環經濟理論主要側重于自然資源的循環,主要研究的是工業循環經濟。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技進步日益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類進入到了一個以智能經濟、知識經濟為主流的嶄新社會,信息資源的占有量和使用成為界定財富的最新標準。至此,資源的內涵與外延已由傳統的自然資源范疇擴展和囊括到能夠為人類利用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自然、經濟和社會三大系統。
高等教育屬于服務性行業。我國的高等教育既具有社會資源系統的屬性,又具有經濟資源系統的屬性。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因此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同樣可以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目前,還沒有學者專門研究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我國高等教育行業的發展。循環經濟理論指導的高等教育稱為高等教育循環經濟。其具體內容就是在高等教育領域貫徹循環經濟原則,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循環經濟同樣具有4R原則。減量化原則(Reduce),就是以盡量少的資源投入和消耗,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等各種資源,實現高等教育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再使用原則(Reuse),強調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使得投入的高等教育資源能夠實現最大效益。同時,盡力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再循環原則是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的監控,從市場調研,專業設置,到教師配備,教學設備的完善,教學計劃的指定,全過程都應該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這種浪費一方面包括高等教學所投入的各種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是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資源的浪費;再思考原則(Rethink),就是不斷深入思考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及時調整戰略,不斷創新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在提高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發展高等教育循環經濟的意義和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競爭力。世界經濟論壇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49位,較上年下降了3個位次。(9月26日《國際金融報》)。我國的全球競爭力排名連續3年下降,這和我國的高等教育有密切的關系,主要是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同時缺少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2005年中國人才發展報告》指出,在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和印度六國人才國際競爭力排名中,中國位居第四,僅排在俄羅斯和印度之前,屬于第三層次,遠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國。人才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人才隊伍、人才投入、人才產出和人才環境四個方面的要素。根據這一體系,中國的人才優勢主要體現在人才隊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環境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在人才隊伍上的優勢主要來自于中國的人才潛力,得益于中國勞動力數量巨大、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循環經濟,可以提高我國人才培養質量,優化人才使用環境,有效地提高我國的科技競爭力。第二,有利于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不足。目前發達國家教育經費支出與本國GDP比值約為6.2%,發展中國家約為4.0%,而我國近幾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率,不僅與發達國家無法相比,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資源浪費也很嚴重,沒有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率。在校內資源方面,表現為很多地方不顧地方實際,建設大學城,專業設置方面貪多求全,有經驗的教授上課的很少。學校的產品——培養的人才資源方面又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3》指出,我國人才浪費嚴重,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循環經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第三,有利于緩解上學難、上學貴的情況。據測算,普通高等院校一般專業每年生均成本一般是在10000~20000之間,而財政撥款、學雜費等收入來源生均收入只有7000~11000元,還有一定的教育成本無補償來源。現在,很多大學生上不起大學,一個重要原因是學費太貴。統計表明,每個大學生每年學費在5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費用、生活費用,每年不少于10000元。而去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卻不到3000元。同時由于高等學校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出現經費短缺,這使得亂收費問題日益嚴重。2006年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就是教育亂收費。發展高等教育循環經濟,可以大大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可以減輕學生負擔。
三、發展高等教育循環經濟的策略和措施
一是在投入層面,完善高等教育投入結構,要挖掘新的投資渠道,改革和完善現有的投資渠道,繼續大力提倡多渠道辦學,要加大財政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首先要充分發揮國家財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的規模,提高投入效率。有學者提出,改革國家對高校投資撥款體制,實行模擬資本金制度。資本金制度的一個中心內容就是資本金的保值增值。國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根據高等院校的發展方向、規模、歷史投資水平等因素,確定一個資本金的投資基數,每年以此基數為基礎,再經過對高等學校辦學效益的考核結果,確定以后對各個高等院校的投入比例。可以結合教育部各個普通高校進行的教學評估進行,以此作為今后對高校投入的重要依據。此外,應該倡導多渠道投資,吸收社會資金和外資,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投入的來源,如發行教育債券、發行教育彩票、設立教育基金、用調節稅收的手段鼓勵向教育捐資集資、吸收外資等。現在為止,我國的高等教育還未對外資開放,其它社會力量辦學還存在各種障礙。為此,應該盡快出臺科學有效的措施,給各種資源進入高等教育領域提供便捷渠道。
二是在資源使用層面,要加強教學教育改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改革目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體制,主要取決于高校內部的分配與管理機制。近幾年高等教育在鞏固成果、深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和嘗試,但在現行教育資源配置機制下,高校各要素(教學、科研、后勤、基建、校產、行政辦公、人員費用)的運作和資源占用與傳統機制沒有本質的差別,缺乏效率考核和導向,沒有制度創新的激勵機制,高校內部爭資源,市場經濟意識淡漠,無成本概念的現象比較嚴重。統計表明,高校內部資源真正用到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比例不高,很多資源被行政費用、人頭費用擠掉。因此筆者認為,第一要精簡機構,特別是一些行政服務型機構,嚴格控制人數和經費總額。第二將有限的經費向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傾斜,要制定科學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廣大教師,特別是高級職稱的教師投身與教學與科研第一線;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需要設置專業和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為重點,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第三在資源的投入方面應該有科學規劃。使得投入資源能夠發揮最大效率,各個高校應該根據自己特點,結合市場情況進行專業設置,避免貪多求全的情況發生。改變那種“校園越大越好,學生越多越好,專業越全越好”的落后觀念。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嚴格監控,對于不顧自身具體情況的盲目擴張行為應該堅決制止。
三是在資源循環層面,要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力爭使得現有資源發揮最大效率。高等學校的資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高等學校本身具有的硬件和軟件資源,硬件包括校舍、運動場地、圖書館、實驗室等,軟件包括師資隊伍、聲譽、學校文化等方面;第二類是高等院校所培養的人才資源,這是最重要的資源。因此,對于第一類資源,應該在充分調研基礎上,進行資源配置機制改革。鼓勵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在平等協商基礎上,高校之間共用圖書館、實驗室,學生可以在不同高校間選課,學分互認,鼓勵教師到不同高校兼職,兼職收益歸己,同時鼓勵學校和社會資源共享,學校可以與社會協作,進行課題研究,實現科研成果轉化。對于第二類資源,也就是高校所培養的人才資源的循環。全社會應該樹立大人才的觀念,從全社會的角度認識人才所發揮的作用,避免人才浪費。為此要加強配套制度改革,要取消戶籍限制,使得戶籍制度不再成為人才流動的障礙。目前雖然各地進行了戶籍制度改革,但是離理想的戶籍制度還有很大距離。很多大學生不愿意到一些非國有、小型企業、農村工作,主要是戶籍制度的問題。在這方面應該加大改革的力度,以更科學的戶籍制度推動人才合理配置。要建立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鼓勵人才自由流動。在建設社會注意新農村的實踐中,要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鼓勵人才向農村流動、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方向流動,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才價值。
四是再思考層面。高等教育發展必須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因此,必須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建設和諧社會的角度,不斷思考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應該大力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先進辦學理念,結合我國實際,經過不斷思考和探索,摸索出適合我國特點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絕不能照抄國外的經驗。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辦學方式應該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科學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可持續、科學地發展,為經濟社會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劉新平.創新形勢下的高校教學改革[J].南昌高專學報,2005(1).
2、劉建國.創新型人才培養與高校教學改革[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3、陳治亞,孟祥泰,左惟,劉奇偉,龔北辰.從制度視角論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J].現代大學教育,2006(2).
4、劉平.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2).
5、管德明,秦旺鋒.高等教育多渠道投入方式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1).
6、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摘要:文章結合當前國內公共圖書館宣傳推廣工作薄弱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全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媒介宣傳推廣工作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公共圖書館媒介宣傳推廣工作是指借助一定的媒介形式,對公共圖書館的職能、館藏資源、服務內容、公眾形象等進行宣傳推廣,讓更多讀者了解圖書館、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使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文獻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圖書館傳播科學知識、傳遞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生活的社會職能得以充分發揮。“全媒體”是指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全媒體時代的傳播工具不僅包括傳統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還包括微信、微博、電影、衛星通信等,可以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傳播形式,從而實現對受眾的全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近年來,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公共圖書館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資源建設和服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為了進一步提高公共圖書館資源利用率,如何充分利用全媒體時代的各種信息技術和傳播手段推廣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提高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培養和樹立圖書館意識是業界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1.當前國內公共圖書館媒介宣傳推廣工作現狀
目前,部分公共圖書館宣傳工作相對滯后,造成圖書館媒介宣傳意識較低、館藏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較為突出,導致社會知識信息需求得不到滿足與公共圖書館豐富館藏資源閑置之間的矛盾凸顯。筆者通過調查分析得知,目前公共圖書館的讀者群體中,首先是備考的大學生和閱讀課外書籍的中小學生,且到館時間通常都集中在假期;其次是閱覽養生類報紙雜志的老年讀者,這部分讀者大多已經退休。目前,公共圖書館在宣傳目標方面,主要以少年兒童和老年讀者為主,對成年人的閱讀宣傳重視度不夠;在宣傳方式上,利用手機短信、公益廣告、微電影、微信等平臺推送信息的較少,這些都反映出公共D書館的宣傳推廣工作相對滯后,難以吸引讀者。
2.公共圖書館媒介宣傳推廣工作薄弱的原因
2.1宣傳推廣意識淡薄
由于公共圖書館主要靠財政撥款維持日常運行,所以大多數公共圖書館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基礎業務工作上,導致宣傳推廣創新意識淡薄,宣傳面窄,宣傳力度不夠。目前部分公共圖書館在宣傳推廣工作中,仍然采用傳統的宣傳手段和平臺。如:在服務窗口擺放宣傳資料、在櫥窗張貼宣傳海報、在圖書館網站上相關活動信息等。
2.2宣傳推廣工作缺少規劃
相對于日常的基礎業務工作,公共圖書館很少有專門的宣傳部門和宣傳人員,多數圖書館缺乏較為完善的中長期宣傳計劃,在媒介宣傳推廣工作中沒有做到點與面的有效結合,缺乏長期性和持久性,難以形成品牌效應。
2.3宣傳推廣內容單調,缺乏亮點
筆者查詢多家公共圖書館網站上的宣傳內容,多是舉辦一些講座、展覽、“世界讀書日”活動及暑期活動等,不能很好地展現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服務特色,缺乏宣傳亮點,難以引起新聞媒體的跟蹤報道,不能調動公眾參與的熱情。部分公共圖書館網站與讀者閱讀直接相關的文獻資源和服務內容介紹相對較少,網站欄目設置較為單一,不能及時、更新資訊內容,導致用戶難以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4宣傳推廣工作缺乏主動性和互動性
部分公共圖書館的宣傳推廣工作缺乏主動性和互動性,只是被動地向圖書館的用戶提供信息,沒有很好地結合讀者的多元需求。全媒體時代,圖書館用戶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變化,他們需要更加個性、更有針對性、更為詳盡的回復和咨詢。圖書館應積極開拓與用戶之間的溝通渠道,應針對用戶需求的信息,通過電子郵件、互聯網、手機客戶端、微信平臺等主動推送服務,與用戶進行良性互動。
3.全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做好宣傳推廣工作的策略
3.1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宣傳團隊
3.1.1公共圖書館應成立專門的宣傳推廣部門,培養一支復合型的專業宣傳推廣團隊。宣傳推廣人員不僅要掌握宣傳推廣方面的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文字表達水平,能夠熟練應用網頁編輯軟件及圖片處理軟件等,還要對圖書館的職能和特色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能夠發揮信息導航的作用。
3.1.2善于運用自媒體拓寬宣傳渠道。在全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宣傳人員要善于運用自媒體拓寬宣傳渠道,自媒體具有平民化、個性化、低門檻、易操作、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的優勢。目前,自媒體平臺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BBS等網絡社區。圖書館在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時,尤其要注意標題的制作,因為標題在整篇宣傳報道中起著內容導讀的功能,在制作標題時要善于運用標題制作的技巧,揣摩用戶的閱讀心理,運用流行熱詞和關鍵詞,做到標題準確到位、凝練鮮明、生動形象、不拘一格,從而吸引讀者的眼球。
3.2注重宣傳推廣內容創新
3.2.1注重對數字信息資源的宣傳推廣。公共圖書館的數字信息資源主要包括對館藏文獻信息經過數字化處理后的各種特色數據庫,圖書館建設的各種書目數據庫,各類電子出版物以及對搜集到的網絡信息資源進行組織、加工、處理形成的虛擬信息資源庫等。數字信息資源具有儲存信息量大、節省空間、易于傳播、使用范圍廣等優點。目前,公共圖書館已經擁有豐富的數字信息資源,用戶只需要通過網絡、手機APP終端、掌上圖書館等終端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圖書館資源。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宣傳推廣數字信息資源,提高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
3.2.2
注重對創新服務工作的宣傳。隨著“互聯網+”思維在公共圖書館行業的滲透,引起了公共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創新。公共圖書館除傳統的借閱服務外,還應向用戶提供參考咨詢、信息導航、館際互借、圖書館環境下的聯機服務,以及互動式多媒體用戶教育、網上學習服務、個性化定制服務等,所有這些服務對廣大用戶來說都是新生事物。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加大對創新服務內容和形式的宣傳推廣,并加強對用戶的教育和培訓,幫助用戶掌握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使用方法。
3.3充分利用好全媒體時代各種信息技術和平臺
3.3.1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平臺及時圖書館的動態新聞。公共圖書館應與報社、電視臺、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保持聯系;同時還要利用好圖書館的陣地,在服務窗口、櫥窗等明顯位置擺放宣傳資料、張貼宣傳海報。通過圖書館員的詳細講解和熱情服務,讓到館讀者對圖書館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利用率。
3.3.2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站平臺。網站的欄目設計應充分考慮到讀者的需求,并突出圖書館的特色,包括最新動態、概況介紹、讀者指南、用戶服務、館藏書目數據庫檢索(OPAC)、子資源服務、特色館藏、網絡導航等內容;同時還增加了用戶定制功能,借助電子郵件或相應智能軟件來實現信息推送服務。用戶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圖書館服務器發送的頁面內容組合、網頁風格、特色資源等,形成用戶定制的圖書館網頁(My Library)。
3.3.3利用好微信平臺。公共圖書館可以申請微信公眾號,在微信上圖書館的動態信息和特色館藏和服務等,讓更多的用戶足不出戶就能夠了解到圖書館的工作動態,隨時隨地利用移動圖書館及數字圖書館資源。
3.3.4通過公益廣告、微電影等方式宣傳推廣圖書館。公益廣告設計優美、寓意深刻,容易被社會公眾所接受。公共圖書館應根據各館實際制作音頻、視頻、海報、圖文廣告等公益廣告,并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平臺上投放,進行宣傳,營造書香氛圍;微電影則因具有短小、精煉、靈活、可觀賞性強的優點,契合了受眾的即時消費訴求,這種宣傳模式易于在年輕人中廣泛傳播。如:清華大學圖書館2012年自拍的“愛上圖書館短劇視頻及排架游戲”榮獲IF―LA國際市場營銷大獎賽第一名。隨后,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開始效仿,通過制作圖書館題材的微電影來進行宣傳和推廣。
3.3.5拓寬宣傳渠道。公共圖書館可利用公眾場合的電子告示牌、戶外廣告欄、新聞網站等平臺播報圖書館相關動態信息。同時,圖書館員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博客粉絲、BBS等平臺推進圖書館媒介宣傳推廣工作。
3.4細分讀者群體,提供特色服務
要做好公共圖書館的宣傳推廣工作,首先要對公眾閱讀興趣進行調查,了解讀者的閱讀傾向,并結合圖書館平時積累的讀者數據信息,建立讀者數據庫。圖書館員通過分析與讀者相關聯的大數據,掌握讀者行為,有針對性地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大數據背景下的個性化服務不僅提供用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還提供基于海量分布式資源的精細化知識輸出,實現“信息+解決方案”的一站式服務。在宣傳推廣工作中,各館要根據其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提供特色服務。如:對于經常到館的讀者,圖書館員要定期向其推薦新書,穩定讀者群體;對于因各種原因不方便到館的讀者,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微信平臺、官方網站、手機APP終端等方式向其推送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讓圖書館真正成為讀者汲取知識的殿堂。
3.5整合社會資源,建立良性互動
3.5.1與新聞媒體保持密切聯系。①與媒體負責文化宣傳工作的記者保持良性互動,推送圖書館最新動態,提升圖書館的影響力。②公共圖書館在制訂宣傳推廣方案時,可與新聞從業者進行溝通,征詢一些好的建議,從而使宣傳推廣工作能夠緊密結合受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3.5.2整合多方資源,共建閱讀空間。①與出版社、書商、作者合作,舉辦圖書館相關活動,提高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②與搜索引擎服務商、文獻流通領域服務商等開展書目信息資源合作,使資源更易被用戶發現和利用。③與其他移動閱讀平臺開展資源和平臺合作,使資源供給更豐富。④與其他文化機構開展信息整合,共同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形象。
3.6建立宣傳推廣反饋機制
[關鍵詞]中藥資源;中藥資源化學;中藥資源循環利用
Research on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recycling utilization ways and goals and tasks
DUAN Jin-ao*, SU Shu-lan, GUO Sheng, JIANG Shu, LIU Pei, YAN Hui, QIAN Da-wei, ZHU Hua-xu, TANG Yu-ping, WU Qi-nan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National and
Local 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Formulae Innovativ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e objects of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CCMM) are promotion of efficient production,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CMM and natural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depends on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MM, hinges on the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nd discovering medicinal biological resources, stand or fall on the extension of industy chains, detailed utilizaion of resource chemical components by multi-way, multi-level. All of these may help to the recycling utilization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RCMM. In this article, five respects were discussed to the RCCMM researches and resources recycling utilization ways and goals and tasks. Firs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esource scarcity, discovering or replacing CMM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rare or endangered species or resources. Second, based on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CMM, realizing the value-added and value compensation, and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rough systermatic and detailed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hird, based on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reducing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 lowering cost, promoting recycling utilization and elevating utilization efficiency. Fourth, based on the stratege of turning harm into good, using the invasive alien biological resources by multi-ways and enriching the medicial resources. Fifth,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f chemical components, exploring and enhancing the utility value of resouces chemical substances. These data should provide references and attention for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of CMM fundamentally.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CMM) resources;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CCMM); recycling utilization of CMM
doi:10.4268/cjcmm20151713
中藥資源是保障國民健康、發展民族醫藥產業的物質基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有賴于中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有賴于藥用生物資源可利用物質、潛在利用價值的發現技術和手段,有賴于中藥資源類群中資源性化學成分的多途徑、多層次、精細化利用和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從而實現其循環利用的資源化學研究和資源產業健康發展的目的,體現資源的可用性、多宜性的本質屬性以及資源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
中藥資源化學研究的目的是促進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的有效生產、合理利用和產業的提質增效。因此,中藥資源化學的研究思路將圍繞立足于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原則,以尋找發現或人工生產可替代性資源,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和自然藥用生物資源;立足于中藥資源的多宜性原則,從多途徑多層次挖掘和拓展資源經濟產業鏈;立足于資源節約型原則,提升中藥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業化效益;立足于環境友好型發展原則,促進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綠色發展;基于化害為利的資源化策略,研究開發具有藥用價值的外來入侵生物資源;基于化學成分結構修飾策略,挖掘和提升中藥資源性化學物質的利用價值等幾個方面,在藥用生物生理生態學、中藥及天然產物化學、各類分析化學和生物活性及功效評價等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借助現代生物工程、制藥工程等先進制造技術,以推動中藥資源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中藥資源化學及資源循環利用的研究思路與發展框架論述如下。
1立足于資源稀缺性原則,尋找發現或人工生產可替代性資源,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及自然資源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概念,它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能夠被人們利用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們對物質需求欲望是無限的,這兩者矛盾構成了資源的稀缺性。這種矛盾的存在是永恒的,而資源稀缺性將推動資源科學的進步,推動資源節約、資源替代和積極尋求新資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資源的稀缺性也是資源評價的重要指標。
1.1從近緣植物類群中尋找和發現替代性中藥資源資源的稀缺性是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中藥資源的蘊藏量是有限的,隨著人口劇增,中藥資源的消耗量增加,其稀缺性日益突出,以致許多中藥資源類群日趨衰減,甚至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一些自然選育的優良資源種質正在逐步消失或流失,成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制約瓶頸之一。為了擴大和尋找發現替代資源和新資源,依據“近緣植物中含有相似的化學成分”的植物化學分類原理<sup>[1]</sup>,運用中藥資源化學研究思路和方法,通過從自然資源近緣生物類群中尋找發現替代性資源,為珍稀、瀕危、緊缺和高含量、低毒性、高附加值資源性化學物質資源的提供替代或補償,有利于協調中藥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有利于促進中醫藥事業及中藥資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2馴化培育和發展人工生產以替代和補償自然資源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先賢智慧的指引下不斷認識和利用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動物、菌物、礦物等自然資源,保障了民眾的健康與繁衍,形成了內涵豐富的中醫藥資源體系。但部分自然資源品種由于生物種質或生態的脆弱性導致種群衰退、種群數量減少,蘊藏量不敷應用;有些多年生藥用生物種類則由于形成藥用部位的更替或再生周期長,生物產量難于滿足利用需求;有些則是隨著人口的劇增和中藥工業快速發展的產業需求量激增,出現了竭澤而漁過度利用自然資源的窘境,造成了自然生物的更替周期與利用需求的允收量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迄今,在中藥配方飲片和中成藥生產使用的近千種藥材中,約有30%的種類已由原來依賴于自然資源提供而不得不通過人工馴化、占據大量農田和生產資料發展種養殖生產以替代和補償資源的短缺,滿足人口健康的需求。因此,通過人為活動影響逐漸將某些野生藥用生物進行馴化,實施家種或家養以獲得所需要的中藥資源原料為人工藥材資源。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加,人工培育藥材資源不僅從種類還是數量上來看,均呈現出必要性和迫切性。開展變野生種類為家種、家養種類,發展大規模的種植和養殖生產,以及藥用生物資源的野生撫育等研究,可突破傳統的中藥材生產經營模式,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重建或恢復一些藥用生物資源種群的更替和再生與開發利用間的平衡,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緩和人類無限需求與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從而推動實施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及發展新興的中藥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
2立足于資源多宜性原則,通過系統性和精細化開發利用,實現資源價值增值和價值補償,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中藥資源具有滿足人類多種需求的性能,物質的、精神的和生態的等。由于藥用生物資源種類繁多,藥用部位不同,新陳代謝產物多樣,因而不僅可藥用,也可作為化妝品、保健品、健康食品、調味品、環境健康產品、生物農藥等資源性產品制造的天然資源原料;中藥和天然藥物資源的開發也是多層次、多途徑的,可開發藥物原材料,亦可作為有效部位提取的原料,或作為單體化合物或先導化合物分離以至化合物結構改造與修飾等的重要原料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源的多宜性特點在不斷擴展和延伸,自然資源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也在不斷提高和拓展。
2.1傳統藥材的再認識及其新用途、新價值的發現由于科技發展水平和對傳統藥材認識的局限性,中藥材的生產與利用較為局限。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進步,對傳統藥材有了更為深入的研究與認識。每種中藥資源往往具有多種應用用途,既可直接入藥,又能從中提取制藥原料,或有利于保護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除供藥用外,還可用于食品、保健品、日用化工品、輕工業產品、農林產品、園藝產品等的開發。藥用動物或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及其所含有的資源性化學成分又往往具有不同臨床功效、生物活性以及多宜性價值等特點。因此,依據中藥資源化學原理和利用策略,開展傳統藥材的再認識和新用途、新價值的發現研究,提高資源產品的價值和產業化效益,延伸和拓展中藥資源經濟產業鏈<sup>[2]</sup>。
2.2多途徑開發利用及多層次精細化產業發展以消耗中藥資源性原料為特征的中藥資源產業屬于我國傳統特色經濟產業范疇,工業化與現代化基礎較為薄弱。藥材的商品屬性為農副產品,未能體現出特色資源的經濟性和稀缺性特征;中藥飲片的商品屬性盡管是藥物,但由于缺乏藥品應有的、嚴謹的科學內涵系統揭示和精細化的生產制造和價值展現,仍處于低附加值原材料的狀態;以中成藥制劑生產為代表的中藥資源深加工產業集群近年來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占據我國整個醫藥產業板塊的三分之一,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sup>[3]</sup>。
然而,由于大多數品種的生產仍在遵循較為落后的傳統生產工藝和標準在進行,表現出中藥資源性原料提取過程轉化利用效率低下,功效物質的轉移率不高,導致寶貴的化學成分隨藥渣的排放進入廢棄物環節。從中藥資源化學的認識角度,更為重要和迫切需要得到中醫藥行業及其資源科學研究和資源產業領域關注的問題是:中藥傳統功效的多元化是先輩們長期臨床實際的經驗總結,每一元功效的實現均有其相對應的物質基礎,這為醫者處方配伍或是藥者辨識其物質與功效之關聯帶來了諸多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若能集中各方力量和科技資源對常用大宗中藥材的多元功效及其物質歸屬進行系統研究揭示,將為當代社會科學認識和廣泛接受中藥資源性產品提供有力支撐,也將為中藥資源的多途徑開發和多層次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尤其是可促進將一味藥分解轉變為多味藥,通過各自的精細化利用形成源自單一藥材原料的高附加值產品群,推動中藥資源產業向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精細高值型的綠色高效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
通過科技創新將有限的藥用生物資源所蘊含的資源價值潛力充分挖掘和釋放出來并有效的轉化為生產力,延伸資源經濟產業鏈,提升資源產業價值水平<sup>[4-5]</sup>。
3立足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原則,減少資源消耗,促進循環利用,降低資源成本,提升資源利用效益
隨著國內外市場對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性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長,利用資源與節約資源、保護資源與開發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實現中藥資源的有效供給與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人們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建立節約資源的公約,尋求節約資源的對策,研究節約資源的途徑和方法,發展資源節約型社會。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也在發生著轉變,最終導致循環經濟的發展和綠色產業的興起。循環經濟的內涵是減量化、資源化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綠色產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資源利用合理、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安全、無污染的產業。核心內容包括在中藥農業生產過程中建立生態中藥農業規程,減少資源投入、減少廢棄物排放和資源回收利用;在中藥工業生產過程中推行和逐步實施工業廢水的自然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的生態處理工程、固體廢棄物的無害處理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術等綠色企業標準。目的是推動中藥農業、中藥工業及中藥產品消費等產業鏈在循環經濟理念的引領下走向“綠色”和“無害”,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中藥資源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sup>[6]</sup>。
3.1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節約土地空間和生產力成本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膨脹,與人們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的兩大社會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其根本之道和解決之策就是要擁有充足的土地和空間以生產足夠的糧食和藥物。然而,我國可耕及可開墾的土地面積和水土資源用于糧食生產已顯得捉衿見肘,但現實問題是由于中藥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對藥材原料的需求量在大幅攀升,種藥材與種糧食爭奪水土資源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這一戰略難題,那就是通過切實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生產(GAP)以有效提升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藥材品質<sup>[7]</sup>。通過對大宗常用中藥材以生產區域的科學規劃和基地建設,實施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有效提高生產力水平,真正改變目前千家萬戶、千差萬別的生產方式和產品質量,以提升資源的生產效率,節約寶貴的土地空間。提升中藥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節約土地空間可借助的方法是多元的、創新驅動的途徑是多樣的。諸如,通過加強合成生物學、細胞工程、酶工程等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和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大力提升和推廣重要資源性產物的工廠化和工業化生產。
在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中,通過現代提取分離、精制純化等工業技術集成和材料科學的有效運用,通過深加工過程的工程技術革新與工藝條件優化,通過生物活性系統評價,發現藥用生物資源的多宜性價值和新用途,實現綜合利用,減少資源投入和消耗,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節約生產力成本<sup>[8]</sup>。通過適宜技術集成和工藝條件優化,促進藥材中資源性化學物質的有效轉移和得率提高,減少資源投入;通過對藥用生物資源各類資源性化學物質的利用價值不斷研究發現,以逐步實現有限資源的多元化、精細化利用,已成為減少資源消耗、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推廣模式;通過降低原料成本以提升產品競爭力,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目標<sup>[9]</sup>。
3.2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節約藥材生產,促進循環利用通過藥材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減量化使用,可有效改善和減少目前通過大量種植生產藥材,再從藥材中提取獲得某一化學組分或成分而造成巨大浪費的線性生產方式,以有效節約水土資源,實現資源生產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促進中藥資源循環利用和高效經濟產業的發展。
傳統中藥材除全草類、昆蟲和小型動物等以全體入藥外,大多藥材是取自于植物或動物體的某一部位或組織器官。植物性藥材多以其根或根及根莖、葉片、花或花序、果實或種子等;動物性藥材則多用其幼角或骨化角或洞角、骨骼、甲(殼)、皮膚及其衍生組織、臟器組織、分泌物或病理產物等。因此,在藥材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非藥用部位或下腳料常被作為廢棄物遺棄或低值化簡單利用。例如,中藥人參的根及根莖為傳統的藥用部位,地上莖葉未被重視和加以有效利用。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人參莖葉、花、果序等均含有與人參相似的資源性化學成分,其藥用或保健價值均很高。據此人參各組織部位的資源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釋放,人參資源經濟產業鏈得到了有效延伸。人參葉作為新增藥材品種也正式被《中國藥典》所收錄<sup>[10]</sup>。
傳統藥材的形成具有動態性、傳承性的演化特點。面對藥材的生產已從采集于自然資源以滿足行醫者需要發展至大面積規模化栽培生產和養殖,并延伸形成龐大的中藥資源經濟產業鏈。在此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傳統“非藥用部位”被廢棄而導致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環境壓力,針對傳統非藥用部位充分挖掘和發現其可用性和多宜性價值,對提高中藥資源利用效率,發現新用途,實現物盡其用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近些年來,由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藥用部位及非藥用部位資源性化學成分的深入研究,對其科學認識及其資源價值有了新見解和新思路。有些傳統非藥用部位的資源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諸如銀杏葉、杜仲葉等逐漸演化為藥用<sup>[11]</sup>,成為中藥體系中的新增品種。
同時,隨著以消耗中藥原料形成的產業集群不斷擴張和日益龐大,中藥資源深加工產業化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等廢棄物大量排入生態環境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但這些由藥渣、廢水形成的廢棄物是基于該品種生產過程未加以回收利用,或未形成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未形成有效的再利用資源產業鏈而言的。就資源學認識角度,廢棄物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若能采用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融入現代科學技術要素,發掘其資源價值并進行有效轉化利用和產業化開發,這些產業鏈環節中產生的廢棄物仍然是值得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可利用資源,需要全社會和相關行業加以關注和投入。
由此表明,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人們資源觀念的更新,資源產業化過程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將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有力推動。通過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現多學科、多領域適宜技術,尤其是生物工程技術的集成應用,將有效促進中藥廢棄物中資源性化學物質的轉化與轉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延伸資源經濟產業鏈。針對具有一定資源化潛力的中藥廢棄物,可通過微生物、細胞、酶等生物轉化,發酵轉化技術等<sup>[12-13]</sup>;或可采用提取富集、化學轉化等適宜技術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利用價值較高的資源性物質,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充分挖掘中藥廢棄物的資源化潛力;或通過技術革新或技術集成,提升資源性物質的利用效率等,實現中藥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sup>[14]</sup>。通過倡導和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生產方式,將可在中藥資源產業鏈過程中節約大量的生物資源、水土資源、勞動力資源、環境成本資源等社會資源和生產力要素,將對我國醫藥行業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整體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戰略性貢獻<sup>[15-16]</sup>。
4基于化害為利的資源化策略,研究揭示外來入侵生物資源的藥用及多途徑利用價值并加以有效利用,轉化和豐富我國藥物資源體系
外來入侵植物(alien invasive plants)是世界各國資源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國家貿易綠色技術壁壘,是實現國家生態安全戰略目標的主要障礙<sup>[17-20]</sup>。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及其人員、商貿、旅游等交流的通道和方式的紛繁復雜,以不同目的、各種途徑進入我國的生物種類與日俱增。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調查數據,我國的外來入侵植物共有107種75屬,其中約有58%是以食用、藥用以及農業、林業生產等目的主動引進或是被動接受的。這些外來生物資源種群中部分已成為經濟作物得以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資源價值。許多物種在入境時表現為中性,甚至良性,而當它們離開原來的生態系統后,在新生態系統中缺少了原系統中其他物種和天敵的制約,表現為生機盎然,甚至瘋長蔓延成災,對我國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及人類健康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迫使人們采用強制清除的手段,或是簡單、低附加值的利用策略。分析表明,部分外來入侵生物在其原產地就具有藥用價值,或是我國藥用生物資源的近緣種,有的已經成為常用藥材。因此基于中藥資源化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開展其資源化利用研究,不僅可拓寬外來入侵生物治理渠道,降低治理成本,變被動防治為主動利用,實現其資源化開發,化害為利,變廢為寶<sup>[21]</sup>。
4.1選擇為害嚴重的生物資源類群,開展系統的資源化學研究,為開發利用提供支撐外來入侵生物的資源化可看作一個涉及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等多個目標的連續過程,在其資源化過程中經濟效益目標和環境效益目標之間的權衡及其動態演變特性決定著資源化模式及其合理性。因此,依據外來入侵生物的所含物質的化學組成與資源化潛力,可分門別類制定資源化利用策略。如對外來入侵植物可經簡單加工處理實現飼料化、肥料化、材料化或直接燃燒等方式的粗放低值資源化利用;針對具有一定資源化潛力的外來入侵植物,通過生物轉化等適宜技術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利用價值較高的資源性化學物質,實現其轉化增效資源化利用;也可利用化學分離技術獲得具有潛在開發價值的資源性化學成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外來入侵植物資源轉化為具有生物功能的資源性化學物質,實現其精細高值資源化利用。最終實現對外來入侵植物的分類、系統利用。充分有效地利用入侵植物將其加工轉化,不僅對合理利用生產和生活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而且對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具有重大意義。
4.2借鑒原產地應用經驗,采用多途徑利用模式,形成特色資源經濟產業調查分析表明,部分外來入侵生物具有一定藥用價值的記載。因此,可借鑒該物種原產地及其他民族和區域的應用經驗和資源價值,開展驗證性和拓展性研究,將其為我所用,豐富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寶庫。在闡釋其藥用功效的基礎上,揭示其可利用物質及利用途徑,從資源植物、藥材、飲片、提取物、化學部位、活性化學成分多個層面實現其分級利用與產業化開發。依據該植物類群所處的系統分類學地位,也可通過比較性化學分析與生物活性評價,以發現其作為替代資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時也可定向富集、分離其可利用化學組分,用于醫藥產品、標準提取物及化學對照物質的產業化開發。
此外,依據原產地的應用經驗,也可采用生物農藥化、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質化及工業原料化等若干領域多途徑開發利用策略,挖掘其在生物農藥、天然色素、生物質能源、畜牧飼料、纖維材料及生態治理等方面的資源化潛力,以最終構建其資源化系統利用模式,形成基于外來入侵生物治理與利用相結合的特色資源經濟產業鏈<sup>[22-25]</sup>。
5基于化學成分結構修飾策略,發掘和提升中藥資源性化學物質的利用價值和潛在利用價值
當前,人類發現新天然產物的能力已經得到空前提高。然而,在種類和數量浩瀚如海的已知天然化合物中被人類利用的僅僅是極少部分,絕大多數天然產物在被發現之后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甚至被束之高閣。因此,基于合成化學及生物轉化技術已經取得的進展和科技成果,并結合中藥資源性化學成分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對已有天然產物進行結構修飾或改造<sup>[26-27]</sup>,挖掘其利用價值,改善其利用效率,最終提升資源性化學成分利用價值和產業化效益。
5.1提供制藥原料和緊缺、難合成中間體目前,從天然產物中尋找活性先導物進而創制新藥仍是全球藥學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有效途徑之一,并已取得許多重要成果。由于多數天然產物結構較為復雜,人工合成存在技術難度大、合成成本高等弊端。因此,基于中藥資源化學的研究技術與方法,從中藥資源生物中挖掘可供利用的資源性化學成分,采用化學/生物轉化技術進行結構修飾,制備成制藥原料或用于人工合成難以制備的醫藥中間體。如以存在于薯蕷科、百合科、玄參科、菝葜科、蒺藜科和龍舌蘭科等植物中的薯蕷皂苷類化學成分為原料,經水解可制備成用于孕激素等甾體類藥物生產的重要原料,解決了甾體藥物制備過程中甾核結構難以合成的問題。
5.2發現利用價值和附加值更高的半合成修飾產物以資源利用價值為導向,通過對中藥資源生物中的化學成分進行結構修飾,使其轉化為資源價值更高的修飾產物,提高其資源效率。如通過結構修飾一方面可使某些資源性化學成分轉化為活性更強或副作用更低的修飾產物;另一方面也可通過結構修飾,改變其理化性質進而改善其物化穩定性以及體內動力學行為,最終達到增強其成藥性的目的。如以存在于中藥五味子中,具有保肝和降低轉氨酶作用的木脂素類資源性化學成分五味子丙素為原料,通過結構修飾獲得其修飾產物聯苯雙酯,其活性遠強于五味子丙素,現已開發為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的臨床常用藥物;以苦豆子總生物堿為主要原料經氧化修飾,使其中含有的苦參堿類資源性化學成分全部轉化為對乙型肝炎病毒活性更強的氧化苦參堿,從而開發為用于乙型肝炎治療的臨床常用藥物,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此外,存在于中藥千層塔(蛇足石杉Lycopodium serratum)中的石杉堿甲(huperzine A) 為膽堿酯酶抑制劑,用于提高老年性癡呆的認知能力,但由于其在體內易被質子化不利于透過血腦屏障,減少了腦內分布影響了生物利用度。目前有研究對其結構進行了修飾,獲得的修飾產物mimopezil血腦屏障透過率顯著增強,進入中樞后可水解釋放出原藥石杉堿甲,提高了石杉堿甲的利用效率。利用微生物Streptomyces griseus (ATCC-13273) 對青蒿素等的生物轉化研究,得到一個新化合物9α-羥基青蒿素,體外抗瘧實驗表明該化合物具有抗惡性瘧原蟲FCC/HN的活性<sup>[28]</sup>。此外,還可利用微生物假單胞菌B1、毛霉、禾谷鐮刀菌定向的將喜樹堿轉化成10-羥基喜樹堿;利用微生物中的脫烷基化酶、羥化酶等使甲氧基喜樹堿、去氧喜樹堿轉化成喜樹堿、羥基喜樹堿等。
中藥資源化學研究思路與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發展框架見圖1。
6結語
中藥資源化學學科研究服務于中藥資源生產與利用全過程,以藥用植物、菌物、動物、礦物等再生和非再生資源為研究對象,從中藥資源生產和利用目的出發,研究藥用資源生物體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組織器官中次生與初生代謝產物的生合成規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生態環境諸因子影響資源性化學成分的積累動態與消長規律;研究瀕危、珍稀、緊缺中藥資源的替代和補償;挖掘中藥資源的多途徑、多層次、精細化利用價值和潛在價值;研究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產生的傳統非藥用部位及深加工產品制造過程產生的固液廢棄物等的循環利用與產業化;開展外來入侵藥用生物的轉化利用及其產業化等。其目的是科學合理的生產和利用中藥資源,經濟有效的延伸和發展資源經濟產業鏈,實現中藥資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循環利用的核心目的是“變廢物為財富”。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實現物盡其用的目的,構建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良性循環經濟體系和發展方式。中藥資源的循環利用將推進我國中藥資源產業向著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的循環經濟產業模式轉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榮漢,段金廒.植物化學分類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段金廒,宿樹蘭,錢大瑋,等.中藥資源化學研究思路方法與進展[J].中國天然藥物,2009,7(3):333.
[3]段金廒,周榮漢.中藥資源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4]歐陽平凱,韋萍,姚忠.生物化工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化工進展,2003(1):1.
[5]歐陽平凱.加強生物催化與生物轉化技術在我國藥物源頭創新中的應用[J].中國天然藥物,2007(3):161.
[6]周啟星.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概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7]任德權,周榮漢.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實施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06.
[8]郭立瑋.中藥分離原理與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9]李和平.現代精細化工生產工藝流程圖解[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10]中國藥典.一部[S].2010.
[11]崔克明.杜仲研究的歷史現狀和展望[J].西北林學院學報,1994,9(4):51.
[12]王雪根,徐虹,歐陽平凱.游離整體細胞生物轉化反應行為[J].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32.
[13]盧定強,韋萍,歐陽平凱,等.生物催化與生物轉化的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04(6):585.
[14]段金廒.中藥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15]張伯禮.中醫藥事業發展與中藥材資源[C].南京:2014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國際學術研討會暨CSNR天然藥物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 2014.
[16]張文秀.資源經濟學[M].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17]徐妙芳,唐志榮,陳集雙.入侵有害植物資源化利用及相關問題[J].生態安全, 2007(13): 34.
[18]閆小玲,壽海洋,馬金雙.中國外來入侵植物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2,34(3): 287.
[19]徐正浩,王一平.外來入侵植物成災的機制及防除對策[J].生態學雜志, 2004, 23(3): 124.
[20]嚴輝,郭盛,段金廒, 等.江蘇地區外來入侵植物及其資源化利用現狀與應對策略[J].中國現代中藥, 2014 (12): 1.
[21]段金廒,宿樹蘭,郭盛,等.中藥廢棄物的轉化增效資源化模式及其研究與實踐[J].中國中藥雜志,2013, 38(23): 3991.
[22]紀明山.生物農藥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3]范如芹,羅佳,高巖,等.農業廢棄物的基質化利用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學報, 2014, 30(2): 442.
[24]劉清術,劉前剛,陳海榮,等.生物農藥的研究動態、趨勢及前景展望[J].農藥研究與應用,2007,11(1): 17.
[25]李淑君.植物纖維水解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26]馬驍馳,果德安.中藥活性成分生物轉化的研究思路與方法[J].中國天然藥物,2007(3):162.
摘 要 在礦產資源富集的地區發生“資源詛咒”現象已不是個案,經過了改革開放后的高速發展,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山西經濟當前最為緊迫和重要的問題之一。2010年,“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立,其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統籌城鄉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終實現山西經濟、金融、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轉型發展 新型產業 可持續發展
一、資源型依賴型區域的發展困境與轉型選擇
在山西,資源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長期的動力支持,然而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資源依賴型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第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性。資源型區域所依賴的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從資源開采的那一刻起,資源儲量、需求規模、開采速度和利用效率等變量就決定了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周期。據統計,在山西,自建國以來60年間,山西總采煤120億噸,目前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區達到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山西1/8的國土面積,這一系列數據都對山西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帶來了嚴峻挑戰。
第二,自然資源的開采與生態環境、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市場對資源產品的過度需求的刺激,區域內經濟發展偏重于資源開發,而忽視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的協調性發展。在山西,煤炭、焦炭、電力、冶金四大行業占全省工業比重的85%以上,單位GDP耗能相當于全國平均數的2倍以上,資源依賴型產業特別是煤炭開采、焦炭冶煉、有色金屬的開采與加工等,對生態環境、生物鏈、生物網等產生重要影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難以恢復的,經濟的不協調、不可持續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長久的負面影響。
第三,產業結構的單一性。出現“資源詛咒”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資源開發的產業鏈較短。在我國經濟增長長期處于投資拉動的狀態下,對資源產品的過度需求,導致資源型產品的供求失衡,只要有產出就會有利潤的供求關系激勵上游產業只注重對資源產品的粗放式開采和加工,而忽視了延伸產業鏈條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從產業演進的角度看,煤炭產業資源有強化的趨勢,生產要素向資源部門流動,制約了工業內部能夠帶來規模報酬遞增的制造業的發展,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導致城鎮化質量落后。產業結構的單一性還使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市場風險。在山西,煤炭是區域經濟發展和演進的主要動力但煤炭價格受市場供求影響,價格波動劇烈,導致區域經濟增長波動的幅度與頻度均高于非資源依賴性區域,從而加劇了區域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
第四,金融資源開發滯后,金融生態環境亟需優化。金融對資源富集地區的經濟發展有支持作用,但其作用低于全國水平。下圖是山西省融資結構圖。
可以看出,山西省的融資結構主要是間接融資,其中銀行信貸在絕大多數年份都占到了融資總額的80%以上;證券業相比以前山西省直接融資市場的規模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很明顯直接融資市場對山西省傳統產業的結構升級和新型產業在資本供給方面的支持作用相比較發達地區還是相當的有限。受特殊的資源型產業結構影響,山西省的金融服務現狀呈現出以下特點:融資結構信貸化、信貸結構資源化、資本市場利用不足、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效率低等特征。從融資渠道看,銀行信貸占資源型區域現有金融服務的較大比重,相比之下,來自于資本市場、產業基金、金融租賃、信托和民間金融等方面的融資支持極為有限。從融資主體看,信貸資金高度集中投向資源型產業或資源型大企業,中小企業仍然存在貸款難問題。從業務經營看,銀行信貸品種單一、收益不高,放貸“短期化”行為明顯,中間業務創新缺乏動力,銀行對宏觀調控政策及相關信貸政策執行力不強、標準不一,風險敞口較大。從體系建設看,金融服務形式單一,商業銀行一支獨大,社會資源不能有效資產化,社會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社會信用觀念相對淡薄,金融生態環境亟需優化。
從國內外經驗看,資源型依賴型區域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是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關鍵在于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擺脫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嚴重依賴,通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從產業發展看,一是在原有產業結構基礎上發展循環經濟,延長或擴展產業鏈條;二是發展替代產業,因地制宜替代衰退產業、導入新興產業。從政策體系看,以產業政策為核心,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為配套,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支持。
二、區域經濟轉型中的金融因素
假設將區域經濟分為兩大部門:第一大部門,代表新型產業部門包括新興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部門和從傳統產業中升級的部門。第二大部門,代表傳統產業部門(不包括第一大類中的傳統產業升級的部門),其中決定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主要是第一大部門。新型產業獲得相對于原有產業結構融資額的一個比率p的銀行貸款,則新型產業部門的預算約束為:
上式表明,當提高對新型產業部門的信貸比例時,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能夠在利率市場化之后得到改善。
如果再將其收益與新型產業部門帶來的社會生態收益相結合,則可以得出加大對符合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部門的信貸支持符合政府部門和銀行部門的可持續發展利益。
通過上述分析得到的啟示:
(1)目前存在于銀行體制中的信貸配置方式并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經濟主體轉型發展所提出的金融需求,需要進一步的改善企業投融資環境。金融在資源型區域轉型發展過程中充當參與者和引導者角色,通過支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可以反作用于金融業,促進其盈利的可持續性,從而實現經濟與金融的協調發展,金融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則是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基礎。
(2)區域內利率市場化政策的實施能否提高資源的配置效應,取決于銀行對代表更高生產力具有可持續性的新型產業部門的信貸支持。
(3)通過利率市場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應當以體制改革為基礎,制度改革是其他改革的前提,應當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制度供給方面的優勢,應當著眼于長期同時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正確發揮政府部門的指導作用。
三、構建資源依賴型區域轉型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
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強化信用意識、改善社會信用環境,加強區域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完善信息采集機制,擴大信息的入庫面;改善金融法治環境,加大對資源依賴型產業轉型中的各類金融債權的保護力度,建立和完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考核機制;加強金融知識宣傳,提高全民金融意識,充分認識金融市場對資源型依賴型區域轉型發展的支持作用,特別是資本市場對資源型產業轉型發展的融資功能。積極引導市場主體重視營造良好的市場運行規則和氛圍,降低各類金融活動的交易成本。
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合理高效的開發金融資源為區域經濟轉型提供全面支持。發揮政策性金融或開發性金融的先導作用,通過發行和承銷長期建設債券以及信貸調節等方式,為資源型區域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項目、國有企業轉型和新型產業培育提供長期性的資金支持。進而誘導商業性資本、民間資本和適度規模的外資參與資源型區域的轉型發展,實現資本來源的多元化,最終通過競爭來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通過金融創新,支持優勢產業發展。實施“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信貸政策,嚴格按照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生態保護和可持續信貸的要求,規范落實傾斜性金融支持政策;高效利用煤炭產業基金,重點扶持支柱產業發展循環經濟;鼓勵資源型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組建和發揮自身財務管理公司的作用,提高資本運營能力,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各類金融工具,改變融資信貸化的單一模式;進一步推進多渠道融資體系建設,通過發行股票、企業債券、商業票據以及利用民間金融等多種融資方式,既避免信用風險集聚,又可以充分利用信貸資源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加大對新型產業部門的金融政策扶持。對于產業鏈上具有重要關聯作用或鏈接功能的新型產業,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擔保、稅收優惠等政策,引導信貸資源、投資基金、企業債券等予以重點支持;通過支持產業鏈中的新型主導企業提升自身財務管理公司或投資公司的資本運作績效,進一步引導銀行調整自身的信貸行為,創新業務模式,迎合市場需求;通過設立政府引導基金,鼓勵風險投資和私募投資基金進入新型產業集群,加大對技術研發、管理創新等的科研投入,支持創新型企業利用證券市場獲得更多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崔滿紅.金融資源理論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王廣謙.金融體制改革和貨幣問題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陳繼明,周誠君.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金融支持.中國金融.2010(11).
[4]崔滿紅.資源依賴型的內地經濟有增長沒有發展,金融危機下中國金融改革與創新論壇.天津財經大學.2009(9).
[5]高波,羅劍朝.資源富集地區經濟發展的金融策略.金融研究.2008(9).
[6]陳守東,楊東亮,趙曉力.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分析.財貿經濟.2008(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285-01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現行戶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國正在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必然給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影響。計劃生育首當其沖,因此,本文研究的重點就是如何使戶籍制度改革與計劃生育相適應的問題。
[關鍵詞]戶籍制度;改革;計劃生育;方法
從我國戶籍制度的發展進程來看,保證了我國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是通過控制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大量遷移,較好地避免了城市人口的過分膨脹以及由此帶來的城市社會問題;通過一致的人口登記措施,嚴格控制人口的流動,從而起到了預防犯罪、有效偵破案件、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的作用;保證了計劃生育工作和人口微觀控制的有效進行,保證了人口統計和人口宏觀控制的順利實施。
1戶籍制度與計劃生育的關系
戶籍管理制度是一項基本的國家行政管理制度,是指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對其所管轄的民戶的基本狀況進行登記和管理,其內容包括常住人口登記和上報制度、居民戶口或身份登記即管理制度、暫住人口登記制度、出生人口登記制度、遷移登記制度、變更更正登記制度等。戶籍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統計人口數量,維持社會穩定。而計劃生育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旨在通過宣傳與教育,并采取其他措施來放慢人口增長速度,控制人口數量,以適應環境的承受力。這兩項措施的范圍及于全國,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各個方面。二者之間的聯系既對立又統一,互相促進,互相制約。
戶籍制度建立之初,嚴格限制人口流動,人民群眾被死死的釘在固定的地方。社會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在生產要素的不斷優化組合和流動中實現的,各種社會資源自由式流動,進而能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發揮人力物力的最大效能。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人力資源的流動至關重要,但傳統的戶籍制度不是從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出發鼓勵勞動力由經濟勢能低的農村、小城鎮向中等城市、大城市遷移,而是從保護城市的利益出發,采取種種措施,設置重重障礙阻止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它反而鼓勵人口由城市到農村、由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的流動,使生產要素難以實現最佳配置。這是違背市場經濟原則的。同時勞動力合理流動的不能實現,遏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不利于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這不僅會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也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給現代化建設增加了不必要的制度成本,延緩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進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我國戶籍制度做了相應的調整,不再嚴格限制人口流動,因此,我國人口遷移與流動呈現出大規模的跨區域、長距離的特點。據有關部門分析估計,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流動人口還將以平均每年5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也均已證明:經濟越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就會越多。雖然流動人口的增多,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給計劃生育工作帶來一定的問題,但從總體上說,它有利于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建設和實現。因此,對流動人口不能排斥和歧視,應注重把流動人口納入當地的戶籍人口管理的軌道,與戶籍人口同宣傳、同管理、同服務,切實維護好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戶籍制度不管是對于人力資源的分配,還是對于人口數量的控制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力,因此,戶籍制度的改革必然會引起計劃生育相關政策的調整。
2戶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計劃生育工作新措施
我國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將逐步全面實行公民在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原則,形成由戶口登記、遷移為基礎,居民戶口簿、公民身份證兩種證件和常住、暫住兩種戶口組成的管理制度,以居住地劃分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以職業區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當然戶籍制度的改革面臨一個非常敏感而棘手的問題,就是戶籍性質變更現象普遍化和臺法化后的生育政策該如何制定和掌握呢?
2.1實行雙軌制生育政策:《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已經明確規定,“國家穩定現行生育政策”,因此,暫時不能以“一元化”的生育政策來適應“一元化”的戶籍制度,而應當采取過渡的方式來執行現行城鄉有別的生育政策。目前,在基層調查時,有些計劃生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少看法,其中一種即在一定時間內,戶口落在村民委員會并分到責任田的,適用農民生育政策;沒有責任田而從事其他職業的,適用城鎮生育政策。采取這樣的辦法執行現行生育政策,既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也有利于穩定低生育水平,基層計劃生育工作人員也便于操作。當然了,這種城鄉有別的生育政策也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當我們不能區分城市,還是農村人口時,我們應該適用怎么樣的政策呢?因此,們現在做的也只能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做出相應的計劃生育政策。
1.1煤炭綠色物流理論
煤炭綠色物流是指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煤炭物流需求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與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通過先進的技術和面向資源環境的管理理念,對煤炭物流系統進行重新規劃、控制、管理和實施,并最終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煤炭物流系統的活動過程。它既包括煤炭正向物流過程中的資源縮減、各功能環節的綠色化,如綠色運輸、綠色儲存、綠色裝卸、綠色加工(洗選)等,還包括為實現廢物回收再利用的物流系統,是對整個煤炭物流作業和管理全程的綠色化。
1.2循環經濟理論
1.2.1循環經濟理論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為了解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日益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相對于傳統的開環經濟形式而言是一種閉環流動的經濟形式。
1.2.2循環經濟理論的基本原則
(3R)“3R”原則一是減量化原則,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達到既定的生產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再使用原則,要求企業的生產者不僅關心產品的生產而且要關心生產過程中的邊角料、副產品、包裝物、在流通領域內達到使用壽命的廢舊產品等的回收和再利用。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重復使用,而不是用過一次就廢棄,以抵制當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濫;三是循環原則,要求生產出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垃圾。很顯然,通過再使用和再循環原則的事實,反過來強化了減量化原則的實施。總之,循環經濟是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
1.3三大理論在煤炭業應用中的關系
煤炭逆向物流理論、綠色物流理論、循環經濟理論在煤炭企業的實施中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在煤炭業的生產制造和消費活動中產生的工業廢渣如不及時處理,不僅會浪費資源,更會污染環境。對廢炭等資源實施回收利用其實質是為了發展循環經濟,具體應用則是綠色物流,同時綠色物流的理論又是煤炭逆向物流理論和循環經濟理論的基礎上的。所以說,三大理論在煤炭業中的應用是相互依靠,相互聯系的。
2我國煤炭企業逆向物流發展現狀
2.1我國逆向物流整體現狀
長期以來,企業為了迎合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將戰略重點集中在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和相關服務等,而忽視了使用過后的廢棄產品的處置問題。逆向物流的概念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許多企業甚至還沒有逆向物流的概念,大多數企業逆向物流系統建設幾乎處于空白。隨著社會資源的日益短缺和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需要,中國企業不得不面臨再生資源逆向物流系統的建設問題。近年來,我國從事廢舊物品回收的企業和個人逐漸增多,但存在回收環節多、渠道混亂、設施之間不配套等弊端。
2.2我國煤炭企業逆向物流存在的問題
2.2.1綜合物流效率低
在煤炭物流組織方面,由于煤炭運輸量大、市場供需信息不暢、運力不足、運輸距離長、運輸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常常造成運出去的煤炭找不到買家,急需煤炭消費的買家又找不到合適的賣家,不僅增加了煤炭生產企業的物流成本,而且加大了煤炭終端用戶的用煤成本,造成全社會的高能耗,并且呈現逐年增加趨勢。
2.2.2資源回采利用率低
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社會經濟服務功能。而我國煤炭企業在當前的物流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資源利用率低現象,主要表現在我國煤炭企業挖掘和開采方面,資源回采低,大量廢舊物資沒有得到有效回收與再利用,倉儲設備重復利用率低,倉儲空間利用不充分,運輸工具返程空置率高等資源浪費嚴重現象。據統計,我國煤炭物流回收利用率平均僅為30%,對于可在回收利用的礦體利用率只有20%左右,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遠遠低于其平均水平,煤炭企業資源浪費的巨大可想而知。
2.2.3環境污染嚴重
我國的環境污染相當突出,生產過程的整個環節都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所占比例各有不同。因而,治理環境污染一直是我國致力而為的工作,在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治理力度更是空前。但是我國的煤炭企業對環境的污染一直高而不下,造成巨大的社會和環境效益損失。煤炭企業在物流運輸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主要體現在:一是運輸交通工具排放的氣態污染物以及顆粒污染物高,成為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同時交通工具也是社會和城市噪音的最大污染源之一;二是在物流運輸過程中煤炭裝卸、煤炭露天堆放、煤炭揚塵、煤粉掉落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據統計,我國煤炭企業物流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占主要環境污染因素的2%以上,所造成的社會效益損失約占1%以上。
3我國煤炭企業逆向物流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3.1發展綠色經濟的動力不足
發展綠色經濟的落腳點是企業,企業作為“經濟人”,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而綠色經濟則是以社會宏觀整體效益為目標的,協調不好,就不能激發企業發展綠色經濟的熱情。總體來說,煤炭企業本身更注重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對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間的關系及矛盾關心不夠,不會主動實施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3.2發展綠色經濟所需的技術支撐體系不完備
煤炭企業發展綠色經濟需要提高清潔生產和環保處理技術、能量階梯利用技術、減少資源和能源消耗技術、資源回收率技術、資源化與綜合利用技術、廢棄物再利用技術及生態環境治理技術等。這些技術涉及到煤炭的開采環節、洗選加工環節和綜合利用環節。由于技術的不完備,出現了由回收能力不足的問題,煤矸石累計堆存已超過35億噸,剩余煤矸石堆場占地面積6.5萬公頃②。雖然,目前在資源綜合利用環節和生態環境治理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先進技術,但普及率不高,大多煤炭企業的技術還處在比較落后的階段。
3.3煤炭產業鏈短,導致資源綜合利用程度較低
煤炭企業在綠色經濟理念的指導下,為了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煤炭產業鏈經歷了多次重組與延伸,已由過去單一的煤炭資源開采過渡到不斷深化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非煤產業。當前煤炭產業鏈的基礎是原煤開采,生產煤炭產品和與它相關聯的下游產品或者相關的產業。這種方式構建的產業鏈不僅解決了煤矸石、煤泥等廢棄物的出路,而且節約了運輸成本。通過產業之間的橫向和縱向耦合,把有關聯關系的產業聚集在一塊,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煤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提高了經濟效益。但是,我國大多數煤炭企業實行的是粗放型的生產方式,企業要綜合利用資源發展綠色經濟,往往意味著對新型設備進行大量資金、技術以及人員的投入,多數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對資源的綜合利用項目的重視程度不夠。
3.4缺乏發展資金
資金問題是制約企業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煤炭企業發展綠色經濟,初期投資較大,而且投資周期長,效益回報見效慢,煤炭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能力主動開發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技術。所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靠自身的積累來發展綠色經濟是遠遠不夠的。
4我國煤炭業逆向物流企業發展策略
4.1政府政策策略
4.1.1提供資金支持
只有直接對煤炭逆向物流企業進行資金扶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在給予扶持的時候,必須限定煤炭逆向物流的合法企業數量,因為控制數量可以對各個企業進行重點的資金扶植。如果不控制企業數量,有限的資金“撒胡椒面"式的資助,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只有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將資源合理的分配到最需要的方向,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而對煤炭逆向物流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控制數量的舉措,能夠為煤炭逆向供應鏈提供高速發展的提供良好的啟動背景。
4.1.2降低稅收
針對煤炭逆向物流企業,可以降低其稅收,促進行業發展。針對依法將自有廢炭廢渣進行回收處理的企業進行抵稅獎勵。利用現實獎勵的方式,將各個環節的參與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最終的目的就是發展煤炭企業逆向物流的發展。
4.1.3將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列入地方領導政績考核的標準綠色產業
煤炭逆向物流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初期投入高、實際經濟效益見效慢。如果不將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列入政績考核的標準,只靠地方領導的覺悟來做一件在自己任期內沒有“實際效果”的事情,顯然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在煤炭企業的逆向物流方面,只有將相關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直接量化并計入當地領導的政績中,才能保證地方對煤炭逆向物流企業有足夠的重視,并大力發展煤炭企業的逆向物流,防止地方由于“忽視”而制約煤炭企業逆向物流的發展。
4.2企業自身發展措施
4.2.1技術層面
(1)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
通過裝備先進的薄煤層開采技術、合并采區、集中生產和巷道布置改革等措施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通過應用科技手段和現代化裝備實現優選精洗,進一步提高洗選精煤回收率。
(2)提高瓦斯開發及利用水平
積極推廣使用地面垂直采空區井、地面垂直壓裂井和井下水平長鉆孔抽放技術,不斷提高瓦斯抽放效率和數量,同時加快開發新的瓦斯用戶,重點是工業用戶和瓦斯發電,積極發展壓縮煤層氣的生產和銷售,不斷提高瓦斯綜合利用率。條件成熟時開發礦井乏風甲烷發電項目,減少礦井乏風甲烷的排放,同時獲得顯著的溫室氣體減排收入④。
(3)提高廢水回用率
新建和改擴建礦井水處理站,提高礦井水利用率。建設完整的生活廢水處理設施,提高生活廢水達標排放率和廢水回用率。不斷提高廢水的回用水平,努力實現礦區生產生活廢水的零排放。
(4)提高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和灰渣資源利用率
以開發煤矸石電廠和建材項目為中心,增加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將剩余固體廢棄物用于回填造田、井下充填和鋪路等,盡可能減少固體廢棄物的堆放。利用煤泥干燥技術,充分利用煤泥資源。利用高新技術,進一步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
(5)加大礦區塌陷土地治理和復墾力度加強礦區塌陷區治理力度,推進復墾土地的市場化開發。加強礦區綠化,改善礦區生態環境。
4.2制度管理層面
關鍵詞: 社會資本;就醫;研究
1 問題的提出
當前中國居民“看病貴,看病難”已經成了一個社會性的焦點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醫療費用持續上漲,其增長速度既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和財政收入的增長,也大大快于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快速上漲的醫療費用已超出了現階段人們的經濟和心理承受能力[1]。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社會藍皮書《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我國城鄉居民認為“看病貴、看病難”是最突出的社會問題。2009年新醫改方案指出,2009-2011年要重點抓好五項改革,主要是解決群眾反映較多的“看病貴、看病難”問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就醫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行為。在現實的醫療服務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現象,患者就醫一般都首先選擇自己認識或熟悉的醫生和醫院,如果不直接認識或熟悉,患者就醫之前一般都會動用一切社會資源,通過關系人選擇關系人認識和熟悉的醫生和醫院就醫。2008年8月中旬,《生命時報》聯合搜狐健康頻道和專業醫學網站丁香園對900名患者的調查顯示,53.3%的人看病有時會找熟人,18.2%的人每次都找,14.84%的人想找但找不到,從來不找熟人者僅占13.65%。也就是說近九層患者通過“關系”就醫。[2]
可以看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身健康問題的關注也增加了,對醫療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就醫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許多居民去看病會咨詢家人、朋友以便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這其中就是社會資本在起作用。因為與就醫有關的信息會通過人們的社會關系網絡來傳遞。
2 社會資本與就醫相關研究
2.1 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 社會資本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法國的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提出的。皮埃爾·布迪厄指出:“社會資本是現實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這些資源與擁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識和認可的關系網絡有關,換言之,與一個群體中的成員身份有關。它從集體擁有的角度為每個成員提供支持,在這個詞匯的多種意義上,它是為其成員提供獲得信用的信任狀”。[3]隨后詹姆斯·科爾曼、亞歷詹德羅·波茨、羅伯特·D·普特南等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界定。其中對社會資本概念的表述、指標測量和理論模型的建構做出最大貢獻的是林南。
國內學者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國內學者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把社會資本定義為社會關系網絡(張其仔,1997;符平,2003)。二是把社會資本定義為行動主體所動員的持有回報預期的社會結構資源,是一種有助于目的性行動實現的工具或手段。(楊雪東,1999;鐘漲寶、黃甲寅、萬江紅,2002);三是認為社會資本是個人通過自己所擁有的網絡關系及更廣闊的社會結構來獲取稀有資源的能力(陳健民、丘海雄,1999;邊燕杰、丘海雄,2000;朱國宏等,2002);四是認為社會資本本身是一種資源。(周建國,2002)。
社會資本理論引入中國之后,已經在各個學科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衛生領域,相關研究證明,社會資本水平高的地區人們的健康水平普遍較高。美國學者Berkman和Syme研究發現,與家人、朋友聯系緊密的居民死亡率較低;Skrabski,Kopp,Kawachi對匈牙利20個社區社會資本與居民死亡率的關系研究發現,社會資本指標中信任、互惠、組織參與等均與中年人的死亡率有顯著相關性,其中,尤以信任為最。
2.2 就醫的相關研究 愛德華·A·薩奇曼(Edward A.Suchman)的研究試圖發現個人的醫學取向和行為與特定社會關系類型和相關群體結構的關系。他認為群體關系與個人對醫學的取向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了他的就醫行為。一些醫學社會學研究強調社會網絡是求醫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伯尼斯·佩斯克索里多(Bernice Pescosolido)在研究就醫行為理論時,強調了在獲得醫療保健過程中社會網絡的重要性,他描述了各種社會中人們生病后潛在的尋求咨詢的種種選擇。
認為人們尋求衛生保健的策略是通過與人們互動而獲得幫助的機會,是社會所組織的一種行為。還有一些醫學社會學家認為擁有固定的保健來源是求醫行為的重要變量。安德森和阿迪(Andersen&Aday)指出影響就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是某一特定醫生能否作為病人固定的保健服務提供者。
關鍵詞:綠色物流;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41-0016-03
現代物流活動的諸多方面都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程度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加劇,因此,其會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為了實現長期的、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應用到現代的物流管理活動中,形成一種與環境共生的綜合物流系統,改變原來的經濟發展與物流之間的單向作用關系,抵制物流對環境的危害,即“綠色物流”這一全新概念。發展綠色物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一是綠色物流是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二是綠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經營成本的必由之路;三是綠色物流的建立更有利于全面滿足人民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需求;四是綠色物流有利于企業獲取新的競爭優勢;五是綠色物流是適應國家法律法規要求的有效措施。
一、對綠色物流的認識
綠色物流具有潛力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它能夠整合社會資源,使物流產業有質的飛躍,物流學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科學領域,物流被稱為“第三利潤源泉”,是提高服務水平的利器。物流理論被引入我國后,受到了政府和企業的關注,隨著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物流模式也跟著不斷變革,綠色物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綠色物流指的是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綠色物流強調了全局和長遠的利益,強調了全方位對環境的關注,體現了企業的綠色形象,是一種全新的物流形態。綠色物流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業的綠色物流活動,又包括社會對綠色物流活動的管理、規范和控制。
二、綠色物流內涵
一是綠色倉儲。綠色倉儲要求倉庫布局合理,以節約運輸成本。布局過于密集,會增加運輸的次數,從而增加資源消耗;布局過于松散,則會降低運輸的效率,增加空載率。倉庫建設前還應當進行相應的環境影響評價,充分考慮倉庫建設對所在地的環境影響。例如,易燃易爆商品倉庫不應設置在居民區,有害物質倉庫不應設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二是綠色運輸。綠色運輸目的是減少物流運輸過程中對環境的危害。運輸過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是物流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綠色運輸是要對貨運網點、配送中心的設置做合理布局與規劃,通過縮短路線和降低空載率,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綠色運輸的另一個要求是改進內燃機技術和使用清潔燃料,以提高能效。綠色運輸還應當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泄漏問題,以免對局部地區造成嚴重的環境危害。三是綠色包裝。包裝是現代營銷的一個重要步驟,但大量的包裝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費者遺棄,造成環境問題,例如白色污染。綠色包裝要求提供包裝服務的企業進行綠色包裝改造,包括使用環保材料、提高材質利用率、建立包裝回收利用制度等。四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即逆向物流,是指與資源循環、資源回收利用和資源處置有關的物流活動,循環經濟能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循環經濟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廢物回收制度和危險廢物處理制度,現在我國循環經濟效益尚不明顯,還局限于廢舊物資回收、生活垃圾分類等初級行為。
三、綠色物流的發展策略
現代物流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已經威脅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如何實施綠色物流活動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 施:
(1)一是政府管制,樹立綠色物流觀念。綠色物流的實施不僅是企業的事情,而且是政府應該重視的事情,政府在物流綠色化剛起步階段,要高度重視,積極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導,保證物流企業綠色化順利進行。政府要求企業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轉變觀念,運用綠色理念來指導規劃和改造產品結構,并切實制訂“綠色計劃”,實施“綠色工程”,使綠色觀念深入人心。
(2)二是強化綠色流通加工。綠色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過程中繼續對流通中商品進行生產性加工,以便其成為更加適合消費者需求的最終產品。流通加工具有較強的生產性,也是流通部門在環境保護方面大有作為的領域。綠色流通加工的途徑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方面變消費者分散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減少環境污染,如餐飲服務業對食品的集中加工,減少家庭分散烹調所造成的能源浪費和空氣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處理消費品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以減少消費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廢棄物污染,如流通部門對蔬菜的集中加工減少了居民分散垃圾丟放及相應的環境治理問 題。
(3)三是開發綠色物流技術。綠色物流的發展不僅依賴綠色物流觀念的樹立、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綠色物流技術的應用和開發。現代物流的發展立足于先進物流技術的發展,同樣,沒有先進綠色物流技術的發展,就沒有綠色物流的立身之地。目前我國物流技術與綠色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如物流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及網絡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物流技術相比,大概有10~20年的差距。要大力開發綠色物流技術,否則綠色物流將無從談起。
(4)四是實施綠色營銷戰略。所謂綠色營銷,是以常規營銷為基礎,將消費需求、企業利益和環保利益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是一種營銷的高級階段。實施綠色營銷,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綠色形象在新的國際市場環境中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企業本身也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引導公眾進行綠色消費,利用綠色營銷,企業能夠促進綠色產品市場的開拓。物流企業要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制定其綠色經營管理策略,以推動綠色物流進一步發展。
(5)五是加強綠色物流的倡導。推進綠色物流除了加強政府的法規建設外,還必須重視民間綠色物流的倡導,積極發揮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自律型的物流管理體系。向綠色物流的推進主要表現在通過車輛的有效利用提高配送效率和車輛實載率、選擇最佳的配送路線、從自用型向營業型貨車轉換、配送的集約化、庫存的集約化等。
四、結束語
【關鍵字】青少年 計算機學習 學習興趣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青少年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對后期更高階段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至關重要。課堂作為青少年學習的主要陣地應該發揮培養學生興趣的主要作用,但學習計算機知識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還應該利用好社會資源,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良好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興趣。以下我將結合自己在工作中摸索到的一些經驗,與大家進行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興趣的探討。
一、發揮課堂優勢,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課堂是青少年學習計算機的主要陣地。作為學生信息技術課程的老師應該充分的認識到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不能把計算機課程當做副課去對待。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計算機的使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會使用計算機或者不懂計算機,將很難在社會立足,因此作為計算機的任課老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從思想上重視對學生計算機興趣的培養。
青少年階段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學習主要側重對學生計算機興趣的培養。通過學習計算機知識,培養學生對計算機愛好意識,了解計算機的發展對人們生活的貢獻;通過使用計算機獲取信息,把信息技術作為合作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手段。只有老師明確了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才能夠重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要摒除傳統的觀念,改變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多思考多研究一些適合青少年學習計算機的方法。比如建議學生之間互相寫E-MAIL溝通學習心得,利用一些節日如六一兒童節去制作一些電子賀卡,以這種有目的的活動去帶動學生學習計算機,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在網上獲取知識的欲望,還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好的教學方法,可以影響學生上課的效果,甚至可以影響到學生對于計算機這個學科的關注度,影響到青少年的一生。
計算機信息技術同時也是一門以動手操作為基礎的學科,加之青少年動手能力強,應該在講解計算機課程的時候,加大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講解鼠標的操作的時候,老師就可以讓學生使用鼠標單擊雙擊打開文件,拖動移動電腦桌面的快捷方式等,通過具體操作,學生就很容易地掌握鼠標的用法。在進行操作的同時,老師也要注意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適當地給予一些趣味性游戲的配合,比如“掃雷”等這些電腦自帶的小游戲也是學生進行鼠標知識了解的重要途徑。
二、拓展學習思路,注重校外資源利用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社會各界都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培養青少年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不能局限于校園,而應該拓展視野,積極地利用社會資源。老師可以去多關注一些地區性甚至全國性的計算機比賽,如全國青少年計算機制作大賽等這些賽事,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通過參與這些比賽,一方面是可以調動學生與全國青少年同臺競技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完成比賽,學生計算機的知識也會得到拓展與應用,增強學生學習計算機的信心。同時,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館等也是學生提升計算機興趣的資源,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有關在計算機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視頻或者展覽等,以此激發青少年立志學習好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的決心和勇氣。拓展與更高階段學生或者師長的交流也是提升學習計算機知識興趣的有效方法,可以邀請在計算機領域的專家學者,甚至一些知名企業的工程師等來給學生做關于計算機學習的報告,發動社會各界一起來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學習。
青少年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培養首先的陣地的學校,學校要給予青少年學習計算機營造良好的環境,舉辦計算機制作的相關競賽,重視計算機課程的考核。作為青少年的任課老師,也應該在教學方法上創新,積極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同時,社會各界也要關注青少年計算機知識的普及和掌握程度,開展形式多樣的計算機知識講座、名人進課堂、走進科技館等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只有多方面形成合力,關心關注青少年成長,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青少年學習計算機的熱情,培養對計算機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李園.如何培養初中生的計算機學習興趣[J].山東教育科研. 2001(10).
[2]閆曉麗.淺談中專生在計算機專業的學習中注意的問題[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09).
[3]苗立才.對在職教師進行計算機應用能力培訓的幾點做法[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8(C6).
[4]周衛東,張曉斌.提高初中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數學雜志.2010(12).
關鍵詞:優質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服務;獨立學院
獨立學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民辦機制、具有獨立的校園和基本辦學設施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是我國利用現有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和優質社會資源合作舉辦的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是不斷擴大的新的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形式。[1]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機制、模式的探索與創新。優質教學資源建設作為“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獨立學院的教學質量、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合格人才的重要舉措。
一、獨立學院優質教學資源現狀
獨立學院優質教學資源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的母體資源與社會力量投入資源共同組成的使用于高等教育教學活動、提高受教育者的人力資本或價值的各種優質資源,包括優秀的教學團隊、優化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良好的教學條件和資源建設、科學的教學管理,這些都與課程的內涵息息相關。[2]
獨立學院經過近些年來的發展,依托母體高校和社會資源,辦學設施和辦學條件逐步得到了改善,滿足了教育教學要求,教學資源建設也取得了較大成就。縱觀這些年來的發展歷程,其在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重視技術平臺建設、輕視運行和服務;重視立項獎勵、輕視長效激勵;重視成果申報、輕視更新維護,出現重復建設等問題。
例如,課程教學資源沒有及時補充、更新內容,與教材、課程建設脫節,內容陳舊,不能適應課程和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背離了教學資源建設的初衷,導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同一系列的優質教學資源在申報優質精品課程、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優秀教學團隊過程中,因各個申報平臺互不相同,評審要求及評審指標存在著差異,使這些優質教學資源需要經過多次整理,在不同的平臺上以不同的結構形式呈現,新的申報成果沒有能夠及時更新舊的教學成果,導致優質教學資源的重復投入和重復建設。
二、獨立學院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的建立
教學資源服務是教學資源建設與有效利用的重要環節。所謂教學資源服務,就是集成優質教學資源,通過一定的機構或平臺向使用者提供教學資源導航、檢索、參考、組織、推薦、傳遞和交流等個性化服務內容,使用者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自己所需資源的全部活動。[3]與基于文獻提供的資源服務相比,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方式更加多樣化,提供服務的主體更加多元化。
1.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框架結構
優質教學資源服務聯結著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利用,它集成優質教學資源,向用戶提供便捷的教學資源服務,滿足用戶的教育需求。把優質教學資源的服務與用戶的需求結合起來才有利于構建健全的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確保優質教學資源服務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取得成功。
構建優質的教學資源服務體系,整合各類優質教學資源,探索優質教學資源管理與服務的內容和策略,建立優質教學資源服務評價機制,提升獨立學院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建立的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如圖1所示。
2.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組成分析
獨立學院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由現實需求、服務平臺、優質教學資源、管理和服務、資源服務評價組成,各部分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撐與協作的關系,共同組成缺一不可的完整的系統整體。現實需求是優質教學資源服務與管理的針對性目標,只有了解優質教學資源的現實需求,以現實需求為出發點,建設優質教學資源,才能對管理與服務制訂行之有效的策略。優質教育資源服務的實現需要服務平臺作為有效支撐。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還需要政策、技術、資金、團隊等方面的保障,并通過對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進行評價完善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為服務體系中各組成部分、各環節內部及相互間的協作提供有效策略。
三、獨立學院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實施
1.優質教學資源建設
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包括優秀教學團隊建設、優質教材和精品課程建設、優質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優質的激勵和評價管理機制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考慮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時,必須要有整體的、全局的觀念。[4]
(1)優秀教學團隊建設。優秀教學團隊是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主體,能夠透徹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學習需求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建設適應學生多樣化、自主學習需求的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并能不斷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優秀教學團隊以學科帶頭人負責,博士、碩士作為中堅力量,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合理分布,具有較高教學水平、教學效果和發展潛力的教師隊伍組成。
(2)優質教材和精品課程建設。教材是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基礎,對專業領域知識的發展具有指導作用。優質教材建設是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保證。優質教材建設應關注前沿領域知識,體現教材內容的基礎性、先進性和適用性,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構建立體化的教材體系,包含紙質教材(教科書)、實訓教材(實驗指導書)、題庫、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庫、課程教學指導書等。
在精品課程建設方面,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要解決教學重點、難點、關鍵內容或文字教材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教學內容建設上體現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能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整合優秀教學改革成果,體現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3)優質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倡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和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用項目化教學、案例式教學、模擬化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根本轉變,既傳授知識又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4)優質的激勵和評價管理機制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是一項綜合性、持續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支持配合,協同努力。通過制訂相關傾斜政策,在教材出版、教學成果認定、教師職稱評定等方面提高教師參與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積極性;在經費上給予支持,投入經費用于精品課程建設,有效保證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在技術上,按照現代教育理論、教學思想和方法,結合網絡資源建設要求設計功能模塊。
針對優質教學資源建設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目標化管理,從教學團隊建設、優質教材和精品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建立量化考核標準;還應完善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評價體系,建立內在的長效機制。
2.優質教學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
滿足教師和學生的多元化教學資源需求,提供適合他們的教學資源服務是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優質教學資源服務平臺應該具有資源導航、檢索功能、用戶交流功能和信息反饋處理功能。優質教學資源服務平臺通過教學資源的組織傳遞、學生學習的互動交流、學習效果的跟蹤評價,為教師提供優質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平臺。平臺主要包括三大模塊:教學管理模塊、學生學習模塊、后臺管理模塊。
教學管理模塊主要實現教師管理課程教學資源的功能,包括課程公告、教學大綱、教師講義、教學視頻、多媒體課件、參考資料、作業評改、考試管理、課程答疑等子模塊。
學生學習模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學習平臺,包括教學要點、重點難點、案例探析、習題自測、互動交流等子模塊。學生可以利用該模塊選修課程、安排學習計劃、查看課程內容、提交課程作業、參加在線測試、查看學習成績、課程學習交流等。
后臺管理模塊是由平臺管理人員完成平臺界面定制、功能設計、用戶管理、用戶權限分配、平臺的使用情況統計等功能模塊組成。
3.優質教學資源管理與服務
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的建設有助于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效益,協助用戶更好地利用優質教學資源,為用戶提供各種服務支持,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因此,優質教學資源的管理和服務是對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質量保證的重要組成部分。
優質教學資源管理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將優質教學資源經過整序、優化,形成便于有效利用的系統過程。按照管理科學的方法將優質教學資源實行項目化管理,包括五個不同的階段:起始階段、計劃階段、實施階段、控制階段、結束階段。
起始階段對應著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團隊的決策階段,決定是否參與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申報活動。計劃階段對應著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團隊的策劃階段。這一階段應認真準備材料,確定參與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申報。實施階段對應著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申報已經通過專家評審,獲得批準;由申報階段轉入優質教學資源建設階段,重新建立并不斷改進優質教學資源服務平臺。在控制階段,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團隊進行自我檢查與整改,根據專家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及時更新優質教學資源服務平臺內容,并顯示更新記錄,接受相關管理部門的監督和考察。結束階段是項目化管理過程的難點階段,涉及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成果的驗收、結題和移交。這一階段的任務包括:整理紙質的和電子的資料,完善優質教學資源服務平臺的功能,檢查各項成果,按照要求做好結題驗收的準備工作。
優質教學資源服務是面向不同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背景的用戶,采取個性化、差異化的應用和服務形式。教學資源的服務內容包括:把優質教學資源通過服務平臺,幫助用戶獲取利用;建立優質教學資源交流社群服務,增進用戶間的相互交流,提高優質教學資源服務水平;通過建立用戶反饋平臺,接受用戶關于服務形式的建議,提高優質教學資源利用效率。
4.優質教學資源服務評價
優質教學資源服務評價是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和科學原則,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分析活動,采用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建設初期的診斷性評價、中期檢查性評價、末期驗收性評價等評價手段,對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構建、內容組織、實施條件及實施效果等方面進行階段性評價。
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評價方法可以考慮采用教學團隊自評、專家組評價,結合學生評價方式,以半學期或一學期為周期,采用定期檢查方式。每學期由教學管理部門下達具體的評價內容(評價指標)。教學團隊根據這些評價內容(評價指標)完成自評工作并提交自評報告,然后組織專家組進行評價。同時在學校網站上建立學生對優質教學資源服務的評價機制。學生通過優質教學資源服務平臺的學習后,根據學習效果對優質教學資源進行評分,使評價效果更加科學有力。最后把優質教學資源按照教學團隊自評、學生評價和專家評價排序,對于效果一般、利用價值不大的教學資源可實行淘汰制。采取這種評價形式既能保證評價效果又能提高評價工作效率,使優質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和完善。
四、結束語
獨立學院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的研究對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體系是傳統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的延伸,它在推動獨立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倡導教育教學模式多元化、提升學科課程建設、提高獨立學院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春初,易臣何.獨立學院教育教學資源整合與共享體系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3):25-27.
[2]范新會,陳利利,齊華.以課程群建設為主線創建優質教學資源[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
關鍵詞:節能;建筑;設計;通風
中圖分類號:TE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相關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建筑能耗則占據了全國商品能耗量的40%左右,達到了發達國家的近35%。雖然我國的能源總量可觀,但是人均占有量非常貧乏,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并做到節能減排,對積極響應國家低碳綠色建設的號召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此外根據建筑專家的推斷,如果能對現有的建筑設計進行相應的節能優化,大致可以節省1/3~2/3的建筑能源,為了積極響應國家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無論是從國家能源節省的角度,還是出自于個人家庭費用節約的考慮,對建筑設計中的節能設計展開研究都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建筑節能現狀
相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的建筑能耗占據了全國商品能耗的40%左右,并且這一比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也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在全球范圍內能源資源的不斷緊張今天,這也逐漸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瓶頸。在傳統的建筑施工設計過程中,之所以沒有注重節能要求,既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低和社會資源利用率低而導致的粗放式發展,也有人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的原因。隨著資源需求緊張形勢的不斷深化,人們資源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社會在節能方面也對建筑設計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也進一步推進了對該領域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
二、我國氣候特征和建筑節能分析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溫帶,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環境,與同緯度國家相比,我國的氣溫呈現出冬天更冷,夏天更熱的狀況,南方空調和北方燃氣供暖設備的大量使用,以及能源偏緊的不爭事實造就了愈演愈烈的“電荒”趨勢,因此只有節能才是自救良方。就我國的人口居住地來說,我國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而沿海地區的氣候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一年四季有風,作為一項豐富的資源,設計者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也必須對此加以合理的考慮和利用。
以室外氣溫較低為例,如果需要室內降溫,良好的通風能夠在不消耗資源的情況下有效地降低室內的溫度,當室外的空氣較為干燥室,良好的通風也能有效的降低室內的濕度,并提供新鮮清新的空氣,而且這種方式不僅沒有噪聲,還能減少能耗、降低污染,也很好的符合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如果需要實現室內保溫,可以通過對墻體的雙層真空設計有效實現室內溫度的散失,本文在下文將對此做詳細的闡述。
三、建筑節能設計的發展建議
對建筑的節能設計考慮,既需要積極利用好現有各項資源,又需要綜合環境布局因素,并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鼓勵創新思維,對此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開展相應的工作:
1、通風隔熱層對風能的合理利用
從以往的建筑架設來看,隔熱層設計主要是在結構層上部架設隔熱層,在屋面結構層上面設置通風層,帶走空氣中的熱量,在保護屋面的同時達到降溫的目的。置于屋面坡頂的隔熱層,在太陽輻射的照射下溫度不斷升高,高溫度的氣體不斷上升,從下面補充新鮮的冷空氣,形成熱壓風,帶走高溫氣體達到降溫的目的。除了雙層屋面通風外,還可以利用雙層玻璃作為維護結構,被形象的稱之為“會呼吸的皮膚”,由內外兩道幕墻組成,并與幕墻的上下兩個部分設置相應的通風口。在冬季的時候,關閉兩個通風口,在雙層幕墻之間形成一個“陽光溫室”,對建筑物內部起到保溫的作用。在夏季的時候,打開兩個通風口,兩層幕墻的空氣在太陽光輻射下溫度不斷的升高,更具上述的熱壓原理產生空氣流動帶走陽光輻射后的高溫氣體,達到降溫的效果。實驗測試表明,雙層幕墻通風換氣設備在采暖時比單層幕墻節能42%~52%,在制冷時節約能源38%~60%,這也是未來節能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2、綜合能源的綜合利用
除了風能以外,還有諸如地熱能生物能以及太陽能燈其他綜合能源。如太陽能強化自然通風,能將太陽能這一可持續能源轉化為動力能,在強化建筑的自然通風方面主要有屋面太陽能煙囪、Trombe墻和太陽能空氣集熱器,這三種設備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根據實踐需要加以綜合使用。蓄熱材料對節能的影響,虛熱材料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陽光輻射能,使得建筑物內部的氣溫不至于太高,在夜晚釋放白天吸收和保持的一些能量,又使得建筑物內部的溫度不至于太低,達到改善室內溫度的作用,在夏季夜晚的通風也會降低蓄熱材料的溫度,蓄熱材料的作用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3、建筑的綜合結構布局
除了有效改善和提升對現有能源的綜合率利用以外,建筑的綜合結構布局設計對節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對建筑門窗位置大小的選擇就需要綜合考慮采光和通風,為了更好的進行的通風,門窗一般設置成錯位型或者穿堂型的開口形式,如圖1所示,對此應綜合考慮夏季通風降溫和冬季采光取暖的需要,在材料的采購上也需要結合保溫隔熱的性能來進行選擇。此外,屋頂和地板也是節能設計的重點環節,需要選擇隔熱保溫的材料來防止熱量的流失,提升室內的保溫效果。在夏季,為了有效的阻擋太陽熱量,及時的降低室內溫度,還可以考慮在建筑的頂層放置一層土壤,播種一些花草,這樣既能實現降溫的目的,又為周邊環境添置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美化了環境。
圖1門窗錯位型和穿堂型開口設置圖
除此之外,還需要對建筑節能思路創新不斷的做出探索,如結合用戶的興趣特征做出人性化的設計,有意識的考慮生態環境特征,在滿足用戶功能價值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現有各項自然資源。
結語
隨著人們節能意識的不斷增強,對建筑物的節能設計研究勢必會進一步深入,本文在對我國建筑節能現狀簡要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氣候人口特征和建筑節能的需求,對建筑的節能設計提出了一些發展策略和建議,旨在能為相關實踐工作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促進相應工作的更好開展。
參考文獻
[1]蔡麗珠,史全福.當前建筑節能設計的應用分析[J].城市建筑.2013/03,62~63.
[2]基于節能視角下的建筑設計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2013/0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