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7:24: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標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工程概況
玉符河發源于泰山北麓,上游有錦繡川、錦陽川、錦云川三條支流,在三川回合處建有臥虎山水庫,汛期洪水通過臥虎山水庫下泄,水庫以下玉符河干流總長河道總長40.8km,流域面積827.3km2。流域內大部為山區,上游地勢較高,京滬鐵路橋以上為山丘區,以下為丘陵區。鐵路橋以上,上游段坡降較陡,河口較寬100~2000m,鐵路橋以下游段坡度變緩,河寬變窄,濟長公路橋附近僅160m,豐齊~北店子長12.2km,坡降更為平緩,受黃河回水頂托,泥沙淤積,入黃口以上3.0km形成倒坡。牛角峪由于興建了玉清湖水庫的沉沙池,河道的堤距由700m縮短至150m,大大較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玉符河為季節性山洪河道,斷面上大下小,河道蜿蜒曲折,河床、河岸沖刷嚴重,堤防殘缺不全,年久失修,行洪能力低,易漫溢成災另外,由于黃河河床較高,玉符河末端呈倒比降,一般洪水無法泄入黃河,下游地區易受淹成災。入黃口無建筑物控制,黃河大水時易倒灌,危急市區安全,給未來西區帶來了很大的洪水隱患。現狀防洪能力僅5年一遇,遠小于河道設計防洪標準。
二、設計理念與原則
傳統的水利工程以水工工學為基礎的設計理念,在河道設計中注重體現河道實用性,淡化了河道的生態作用,在實踐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本次設計,在汲取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注重體現河道的生態型、多樣性,以達到綜合治理,取得綜合效益的目的。
(一)以防洪為前提,體現生態化治河理念
河道治理按照“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水利與景觀、防洪與生態、親水與安全等方面協調統一。河道設計按照宜寬則寬、宜彎則彎、人水相親、和諧自然的思想,在保證防洪、蓄水、回灌補源的前提下,將河道建成環境宜人的親水空間。通過河道的綜合整治,建立具有綜合功能、較高安全度的城市防洪體系,在減輕自然災害的對城區造成的損失同時,既可對市區的地下水進行補充,又可為河道周圍的居民創造更多的城市濱水自然空間和生活休閑空間。
(二)河道功能的多樣化
綜合考慮防洪、除澇、蓄水、旅游休閑、綠化美化、交通、人文景觀等方案,以防洪工程為基礎,其它工程統一考慮,使治理后的玉符河成為一條多功能、多景致的河道。
同濟南市泉水相關,玉符河還具有為泉群回灌補源的特殊功能。玉符河河床表面以砂礫石為主,局部地段為石灰巖,滲漏嚴重,與市區地下水連通性較好,具有促使市區泉群噴的地形、地質條件,是泉水的重要補給地。通過河道整治,增加河道蓄水時間,既可以保證景觀效益,又可以增加地下水的入滲,有利于泉水的補給。
(三)斷面形式多樣化
河道根據其不同綜合功能、設計流量、工程地形、地質情況,確定不同類型的斷面形式,寬窄不一,深淺變化。在綠化河岸與設置人行道路時,通過合理布置充分體現河道安全、休閑和親水功能,注重生態性與親水性,
(四)體現河道生態性
在河道斷面形式、比降的選擇上,充分體現河道的生態性。設計中充分利用淺灘、緩坡等自然條件,增加水面,為水生植物生存創造有利條件,河道綠化體現植物多樣性,以美化環境為人們創造宜人的休閑空間。
三、河道整治設計
(一)設計標準
玉符河設計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設計流量(北店子入黃口)2170m3/s。
(二)河道平面布置
玉符河河道走向基本與原河道一致,河道縱斷面比降按地形條件確定,設計河底線與地面線基本平行。河道上口寬以外兩岸平行與河道軸線均布置河道綠化帶。
(三)河道斷面設計
玉符河屬季節性河道,汛期和非汛期流量差別較大,對河道斷面需求也差別較大。因此,河道斷面盡量采用復式斷面,子槽與灘地相結合,子槽按臥虎山建庫以來最大泄量240m3/s設計,全斷面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設置不同高程的親水平臺,充分滿足人們親水的要求,增加人同自然溝通的空間。河道斷面形式多樣化,根據工程地形、地質情況,寬淺變化,深淺不一,盡量體現河道自然的屬性。同時,在原河道中較寬的地方,在滿足防洪的要求下,其余地段設置濕地,既可在汛期起到滯洪的作用,又可以在平時增加綠化及水體面積。
(四)護岸設計
根據現代治河理念,河道護砌以生態護砌為主,恢復河道的自然屬性,體現生物多樣性。子槽采用預制砼網格、土工格柵、草皮結構,二灘為低矮灌木結合卵石游步路,大堤護坡采用草皮護坡。通過合理布置,使河道具有防洪、休閑和親水功能。
(五)攔蓄建筑物設計
在滿足河道防洪的能力下,在河道內建設橡膠壩、跌水等攔蓄工程,使洪水延緩下泄,增加河水入滲,補充地下水資源。同時也可增加水景,抬高水位,拓寬水面,增加蓄水量,以滿足城市生態需要,改善生態環境,營造城市水景觀,滿足親水性需要求。水源以臥虎山水庫泄水為主,引黃、引江補源水為輔。河道共設9道橡膠壩、2座跌水。
(六)河道綠化及景觀設計
玉符河的綠化與景觀設計著重與景觀配置及營造大眾的休閑、親水空間,設計中注重自然景觀的發掘,并盡量使使人造景觀融于自然景觀之中。
1工程概況
額敏縣城市防洪景觀工程主要由堤防工程、橡膠壩工程、引水閘、水力自控翻板閘、多孔+小流量+全河段沖沙閘等五部分建筑物組成,為Ⅳ等小(1)型工程;工程任務是在保證河道行洪能力及提高額敏河額敏縣城區段沿岸防洪標準的前提下,逐步恢復和改善河道生態環境,美化城區景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園林景觀城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項目區位于北溫帶干旱地區,遠離海洋,緯度偏高,屬典型溫帶大陸性氣候。由于受大氣環流、地理緯度、地形等因素影響,其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溫度不穩定,冷暖波動大,秋季降溫快,冷空氣活動頻繁,冬季漫長寒冷。根據額敏縣氣象站資料顯示,項目區多年平均氣溫6.2℃,多年最高氣溫41.0℃,最低氣溫-42.6℃,多年最冷月平均氣溫-13.56℃,該地區年凍融循環次數<100次。多年平均降水量279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849mm,平均積雪深為32cm,最大凍土深140cm,無霜期150d左右。項目區洪水期為每年4~5月,該洪水特點是峰高量大,呈多峰型,對水利工程威脅較大,工程設計采用該型洪水作為設計洪水。額敏河城區段的設計洪水標準為30a一遇,其相應洪峰流量為148m3/s,該段河道規劃行洪寬度為80~85m。工程建筑物滿足景觀工程運行洪水標準采用5a一遇,其相應洪峰流量為75m3/s,超高此標準,橡膠壩將塌落運行;水力自控翻板閘可在壅水位超過閘門啟動水位后,自動運行加大過閘流量;多孔+小流量+全河段沖沙閘可根據洪水過程人工調節運行情況。該工程于2009年4月開工建設,2009年10月完工,目前工程運行情況良好,滿足城市防洪與景觀的設計要求。
2工程布置
額敏縣城市防洪景觀工程將額敏河城區段的防洪工程建設成集防洪、旅游休閑、綠化美化、交通、人文景觀的多功能河道。設計本著從長遠綜合效益出發,興利除弊共舉,爭取做到防洪、景觀效益雙贏;以防洪設計為主,作為景觀設計基礎平臺。主要建筑物包括長度2100m的左、右岸生態防洪堤;在長2100m的河道內相繼修建4座壅水建筑物,自上游至下游依次為兩道橡膠壩、一座引水閘、一座水力自控翻板閘,一座多孔+小流量+全河段沖沙閘。左、右岸生態防洪堤采用1∶2.5斜坡式防洪堤,在設計洪水位+安全超高以下進行防沖及防滲設計,以保證兩岸防洪要求及景觀水面,設計采用15cm厚現澆混凝土板,下設置30cm厚砂礫料墊層及兩布一膜防滲。在設計洪水位+安全超高以上,采用混凝土網格護坡,在網格內種植景觀植物,達到防洪及綠化。在不影響河道安全行洪的基礎上,在長度2100m的河道內相繼修建了4座壅水建筑物,自上游至下游分別為兩道橡膠壩、一座引水閘、一座水力自控翻板閘,一座多孔+小流量+全河段沖沙閘。
兩道橡膠壩長度分別為85m、94m,分別位于河道中心線樁號0-156.82和0+293.12處,橡膠壩袋高度2.0m,內外壓比為1∶1.4,采用螺栓雙線錨固,枕式充水式壩袋,單跨最大跨度48m,上游橡膠壩壩袋采用綠色,下游橡膠壩壩袋采用綠色藍色,壩袋型號為JBD2.0-100-2;膠布型號為J10050-2;補強膠結構及強度同壩袋布,壩袋上預留排氣孔。橡膠壩充水泵房均布置在河道左岸并與景觀林帶結合,水泵流量為200m3/h,可保證1h內將壩袋內水抽空。一座引水閘,位于河道右岸堤防樁號0+160處,設計引水流量1.5m3/s,采用豎井式閘井,閘井出口采用矩形混凝土暗渠連接至下游。一座水力自控翻板閘,位于河道中心樁號0+800處,總長85m,連續14跨,高度2m、單跨跨度6m。從左岸向右岸,將翻板閘分為二組,一組有7孔閘門,二組有7孔閘門,即一組、二組,其中:一組閘門啟動水位為2.15m;二組閘門啟動水位為2.10m。一座多孔+小流量+全河段沖沙閘,位于河道中心線樁號0+980,總長85m,分為14段,每段長6m,包括1.80m長閘室段及4.20m長溢流壩,閘孔均勻布置,凈尺寸為寬×高=1.0m×0.8m。在每孔沖沙閘上游設置60cm高導沙墻,全河段進行沖沙。
3工程設計創新點
1)利用連續4道壅水建筑物將長度2100m、寬85~95m的河道城市防洪及景觀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在疆內應屬“城市防洪及景觀工程有機結合”的典范。工程防洪標準確定為30a一遇,其相應洪峰流量為148m3/s,作為該縣百姓的母親河,額敏河也存在過河道生活垃圾污染、洪水沖刷嚴重等諸多問題,治理母親河長期都是額敏人民多年的愿望。如何結合該段河道特性、更好地治理母親河顯得尤為重要,工程設計的關鍵點就在于“城市防洪與景觀工程的有機結合”。就目前運行情況來看,本工程設計既能滿足水利行業相應法律法規,實現設計標準洪水安全下泄,同時在各道壅水建筑物上游為人們群眾休閑、旅游娛樂提供水面,目前形成的水面得到了良好開發利用,即增加了工作崗位,同時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物質、精神生活水平。這種設計理念達到同期國內領先水平。
2)多孔、小流量沖沙閘,位于本段河道中心線樁號0+980處,做好防洪與沖沙設計尤為重要。額敏河額敏縣城區段春季輸沙量占年輸沙總量的80%,常規沖沙閘必須在束窄河道后進行沖沙,這樣就不能為景觀工程提供合適水面。多孔、小流量沖沙閘的沖沙原理為分段、集中流量、提高水頭進行沖沙,能夠完全適合寬河道、小流量的設計工況。經過1a多運行,多孔、小流量、全河段沖沙閘的沖沙、壅水效果明顯。這種設計方案目前在國內尚未見使用,達到同期國內領先水平。
3)兩岸采用生態防洪堤。設計洪水位以下采用混凝土防沖護坡,設計洪水位以上采用生態防洪堤,既滿足防洪要求同時滿足生態景觀要求,另外還保障了河道兩岸擁有寬闊的視線。該種設計理念對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具有有利影響,充分體現當地政府建設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所做的不懈努力。
4)充水式橡膠壩在汛期期間壩袋塌落可達到河道安全行洪能力,同時能夠保證汛期過后為城市景觀提高寬闊、怡人的水面。本工程充水式橡膠壩高度2m、單跨最大跨度46m,總跨度94m。
5)本工程水力自控翻板閘高度2m、單跨跨度6m,連續14跨,利用水力學條件在河道水面線超過水力自控翻板閘頂20cm后自動泄流,不受河道來水和汛期因素的影響。
4設計方法的實用價值及應用前景
本工程將河道城市防洪及景觀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就目前運行情況來看,本工程既滿足汛期河道行洪要求,同時在各道壅水建筑物上游為休閑娛樂提供水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本工程部分設計方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甚至國內尚屬首次應用,因此可在城市防洪及景觀建設領域提供可靠參考。其主要特點如下:生態防洪堤既滿足防洪要求同時滿足生態景觀要求,另外還保障了河道兩岸的視線要求。該種設計理念對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具有有利影響,今后城市防洪工程中利用該種設計理念可在滿足防洪能力的同時成為當地特色的城市景觀。
【關鍵詞】市政設施;問題分析;對策思考
一、基礎設施現狀
1、道路設施現狀。目前開封市市管道路共106條,總長120公里,面積為363.5萬平方米,橋梁為38座。近年來,開封市政府提出“重點建設西區和北區、完善東區、逐步改造和美化老城區”的城市建設方針,加大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力度,使開封市的道路逐步形成“十縱八橫”的整體布局,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提高了行車質量和市政設施總體水平。
2、排水設施現狀。開封市地勢地形較特殊,西北向東南傾斜,舊城區地勢較低,防汛任務重,是國家30個重要的防洪城市之一。城區防汛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市區排水管網、排水泵站及市區河湖三大部分。排水管網總長為258公里;目前城區已建成的雨、污泵站22座,總抽升能力為71.57m3/s。;市管轄的河渠有黃汴河、廣濟河、惠濟河、利汴河等8條河渠,總長20.924公里。這些防汛設施在汛期起著重要的蓄水調節、疏浚泄洪作用。
二、存在問題
(一)道路排水設施
1.1老城區部分道路損壞嚴重,影響使用功能。
開封是一座古城,基礎設施薄弱,這幾年隨著城市的發展,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9-2012年之間,投資約3.4億元,相繼新建、改建了向陽路、省府前街、省府西街等18條大街干線的道路排水設施和鄭汴路橋、金耀路橋等橋梁,使開封市基礎設施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區、南關區兩個區的部分道路設施仍老化嚴重,經調查統計有20余條道路超期服役,有的甚至建于五六十年代或建國前,如五一路排水管道建于1958年,自由路建于建國前,超期服役,設計標準低,管道普遍老化,管徑小,使得管道排水功能降低 。部分道路如內環路、護城路使用期已25余年,道路基礎大多沉陷變形,致使面層損壞嚴重,嚴重影響車輛通行和行車安全。
1.2 道路塌陷頻繁出現。近幾年來,由于東工業區地質條件差、設計規范較低、施工工藝落后等原因,造成部分主干道排水管道塌陷十分嚴重,比如新曹路、勞動路等,干管、過路支管多處損壞,直接造成了路面大面積沉陷 。這些沉陷點不僅造成城市污水排放困難和不便,嚴重影響城市防汛;還給城市交通和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很大安全隱患。
1.3 整個東區雨污水管網體系已形成,但還不完善。東工業區最關鍵的問題是地勢低洼、雨季積水非常嚴重,影響群眾的正常生活。近年來,政府為了改善東區積水問題,相繼改造了公園路、濱河路、工農路的排水設施,但由于目前承擔雨水輸送任務的東郊溝、東護城河沒有按規劃治理,河道狹窄、淤積嚴重、出水口被埋,每到汛期,還會造成工農路、汴京路東段、新宋路東段大面積積水。
1.4 人行道損壞嚴重,功能不能正常發揮。
目前我市人行道規劃既不統一,又損壞嚴重,年初經普查人行道損壞面積達30.33萬平方米,占總人行道總面積的30%,不僅給群眾的生活帶來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形象。從普查狀況看,人行道質量完好狀況參差不齊。近幾年剛改造過的道路人行道完好率較高,外觀較為整齊,如五一路、宋城路、鄭汴路、龍亭北路等;其余主次干道的人行道修建時間久、規劃不統一、面層陳舊、坑洼不平,甚至個別道路至今未按規劃形成規范的人行道,如:公園路、濱河路東段、內環路等,這些道路的人行道損壞嚴重,不僅給群眾的生活帶來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形象。
(二)河道存在問題較多。
市管轄的河渠有黃汴河、廣濟河、惠濟河、利汴河、東干渠、南干渠、西支河、東護城河、東郊溝等,這些河渠承擔著整個開封市防洪排澇的任務,但目前這些河道普遍存在三個問題:(1)水體污染。現有河道基本為截污,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市區河道,水質嚴重惡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2)淤積嚴重。目前,開封市的主要泄洪河道如東護城河、東郊溝等河道普遍淤積嚴重、排水斷面小。黃汴河淤積深度比設計要求高出1-2米,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按規劃東郊溝為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而這兩條河道標準僅為五年一遇,且淤積嚴重,雨污出水口三分之二斷面埋入河床底部,汛期東區、老城區、南關區排水時間長,給整個交通造成了很大的不便。(3)違章建筑多。河道沿岸亂搭亂建,亂圍亂占現象嚴重,市場長期占壓道路,損壞排水設施。
(三)、橋梁管養手段單一落后。目前,開封市市管大中小橋梁共38座。開封市市政管理處作為橋梁管理部門為了保障橋梁的正常運行,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在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時,還專門成立了巡視隊伍并配置了必要的橋梁檢查設備,主要用于日常巡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維修等,并且逐漸建立完善了橋梁基礎資料。盡管開封市的橋梁管理水平、管養手段、養護設備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但還是遠遠跟不上橋梁形勢的發展,基本還是停留在過去舊的管理養護模式中,依靠原始的人工巡視和簡單養護,無法對城市橋梁進行全方位、動態的監測,無法及時地發現和處理問題,無法對一些特殊部位及結構進行科學的檢查評估,養護設備也亟待加強。
三、改善措施與對策
(一)繼續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1.1對老城區完好率低、功能弱的部分道路徹底改造
開封做為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欠賬多、老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差,新區規劃建設不完善,發展不均衡。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一些損壞嚴重、完好率低的道路顯然與快速發展的城市整體面貌不相協調,比如內環路、自由路、護城路等,這些道路都需要徹底改造。
1.2人行道按規劃紅線逐步改造。我處106條大街干線中人行道被硬化的道路共95條,其面層結構不統一、完好狀況低于車行道。為了提高我市整體的市政基礎設施水平,建議按照“一類區域、二類區域、三類區域”的順序和規劃紅線,逐步改造未形成人行道或損壞嚴重的人行道設施,并提高鋪設標準,統一規劃面層,從而改善我市人行道運行狀況,提升城市品位。
1.3、加大河道和干渠的治理力度,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河道做為城市最終的雨污水輸送渠道與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城市防汛的作用重大,而且對城市的生存和發展都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開封市河渠的現狀存在排水功能差、污染嚴重、違章建筑多等諸多問題,迫切需要綜合治理與管理,充分發揮河渠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等功能,不僅從根本上提高河道和干渠的泄洪和排水能力,而且在滿足防洪的同時,充分體現其景觀要求,以達到防洪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目的。
1.4建立成熟、規范的橋梁管理制度
長久以來,我市的橋梁管理停留在很落后的水平,由于我市橋梁多為中、小型,沒有先進的檢測設備,故管養手段單一,僅僅是對欄桿、墩柱的零星維修。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車流量增大、大噸位車輛增多,為了交通行車的安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健康的橋梁監測系統,實施經常性檢查、定期巡檢、專業機構定期評定相結合的管理方式,這樣可以顯著提高橋梁的整體管理水平,延長橋梁使用壽命。
(二)、統籌全局、科學規劃。
2.1科學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市城市市政基礎設施設計、規劃、布局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缺乏科學系統全面綜合的規劃,整體框架沒有拉開成型,由此導致了部分道路的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制約了基礎設施服務功能的發揮。建議城市建設規劃部門按照百年大計的戰略眼光來科學規劃,突出規劃的指導性和前瞻性,優化布局,使我們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2.2、提高道路排水設計標準。
由于開封市地下水位高,地質多為粉質砂土,強度低、易形成流沙層,對地下管網設施的施工和使用構成威脅。并且目前道路行駛車輛普遍存在超載現象,所以建議設計部門提高道路排水的設計標準,針對開封市地質特點對檢查井周圍、管道基礎采取特殊的技術措施,避免道路頻繁出現沉陷點和積水點,從而延長道路排水設施的使用功能和壽命。
(三)、加強基礎設施管養工程。
4.1健全工程移交制度。
目前,開封市由于道路移交接管制度不健全,存在許多建成市政道路幾年未正式移交的現象,從而造成這些道路無人管理養護、維修困難。比如汴京路東段建成8年至今未移交、魏都路建成5年未移交等等情況,建議上級有關部門在工程建設管理中采取措施,使承建單位在竣工后按正式程序和時間要求主動向市政管理部門進行移交,并積極整改,從而進一步完善移交制度,以利于道路的后期養護。
4.2、加強道路養護工作。
隨著公路建設腳步的加快,道路養護工程量已經遠遠超過建設,養護市場容量將越來越大。所以,作為市政管理部門,要依據“管建并舉,超前管理,日常控制”的工作思路,要逐步改變過去集中式、被動式的突擊維護管理模式,積極探索市政設施維護管理長效機制,實行精細化作業,致力推行市政設施預防式、精細化管理模式,努力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和面貌,為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夯實基礎。
4.3、加大市政道路養護資金投入。
當前我市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市政設施數量日益增加,城市建設正在由“建設為主”逐步轉變為“養護為主”。但我市實際養護資金的投入嚴重不足,多年來“重建輕養”,造成與市政設施發展實際需求差距過大。由于資金缺口太大,養護工作顧此失彼,不能全面覆蓋,造成許多道路的病害在初期不能得到及時維修,致使病害由小變大、由輕變重,最終使道路綜合完好率下降,既影響市政設施整體面貌,又促使道路后期養護維修成本的大幅增加。因此,無論從環境效益角度考慮還是從經濟效益角度考慮,增加市政道路年養護維修費用都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開封市城區道路排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2]《開封市城市防洪規劃》。
關鍵詞:生態綠色建筑;小區設計;建筑設計
Abstract: Green building is mainly refers to provide a more comfortable, healthy, safe living and working space for people, can use resource efficiently, is the minimum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of buildings.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residential project design, residential design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are analyzed, and some key points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unterparts.
Key words: green ecological building; residential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項目概況
唐山市鼎旺世嘉項目地處唐山市豐潤區中心地帶,毗鄰豐潤區中心城市級公園---曹雪芹公園,地理位置極其優越。項目用地南臨公園道,西鄰團結路,東側與曹雪芹公園隔還鄉河相望,北側為公園綠地及園內道路。整個用地呈南北向狹長形,與西側的曹雪芹公園綠地形成長達近800米的接觸面,使整個用地能全方位地感受來自公園的綠化景觀。本工程總用地面積:72244.37m2,可全部用于建設 , 地上可建建筑面積不大于130039 m2。綠地率不小于35%,建筑密度不大于25%,建筑限高50米。
生態綠色建筑構思
本項目生態綠色設計以“四高”為基本指導思想,為把該項目建設成為配套商品房“精品樓盤”,在設計中重點探索了以下方面:
(1)構建生態人居的高品質住區。堅持“以人為本”的開發理念和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的“四高”指導原則;在總體布局,單體平面,綠化環境,立面外觀,設施配套等方面精心設計,形成穩重,大氣,高品質的現代居住區形象。同時充分挖掘用地周邊的生態景觀優勢,在建筑布局、樓宇朝向的設計上以整個社區最大程度上享受曹雪芹公園綠地為前提條件,使小區內的每棟建筑,每一戶都能感受到公園內的河道景觀及綠地景觀。
小區內的景觀設計與布置在結合小區原有的地形地勢基礎上,合理分析新建建筑的空間形態與公園景觀的滲透關系,構建出軸線清晰,層次豐富的景觀綠地系統。社區的景觀設計中注重控制小區景觀與城市空間之間的視覺走廊和綠化走廊,加強城市空間與自然景觀的聯系。
(2)低成本高效的設計理念。在對本項目規劃上強調各住戶朝向及綠化環境的均好性,提高住戶居住品質;地庫外形規整,布局緊湊,并與住宅主體脫開,提高了停車效率并降低建設成本;戶型設計強調在有限的戶型設計的合理性與舒適性。通過戶型空間的復合利用,提高空間利用率,剪力墻布置考慮靈活可變的可能性,提高住房使用的靈活性。
(3)打造具有獨特文化氣質的居住社區。本項目地處曹雪芹公園西側,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文化優勢。項目設計中將曹雪芹的紅樓文化融入其中,在小區整體規劃和建筑設計、景觀布局、細節處理上都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靈魂貫穿其中。建筑風格處理手法上以現今主流的新古典主義簡約歐式造型為主要風格,適當融入中式的建筑元素,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適合本項目的建筑形象。
(4)開放的社區,獨立的組團。本項目在整體規劃設計中提出了“開放的社區,獨立的組團”的設計理念。整個小區不設圍墻,整體呈開放的形態。整個社區分為三個獨立的組團,組團周邊利用地形的自然高差配合景觀綠化形成圍合,與外界分隔。人行流線通過組團大堂的設置進入組團內部,車行流線通過靠近小區主要出入口的地下車庫出入口進入地下后進入組團內部。小區內部盡量減少車行的可能性,做大最大程度的人車分流。組團出入口設立門禁系統,強調保證住戶的私密感。
(5)綠色建筑理念----開敞的景觀地庫。本項目的地庫設計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順其自然地將地下車庫靠近還鄉河一側的外墻做了敞開式處理,將優美的綠化景觀引入到地庫之中,顛覆了原有地庫通風、采光不足的缺點,體現了綠色建筑理念。
小區生態型的規劃布局
3.1總體布局
通過對基地整體布局的合理性分析,將本案分為高層住宅和配套公建兩部分。結合用地條件的限制,高層住宅基本上采用點式布局,最大程度的增加了每一戶的舒適度和景觀優勢。高層住宅分為三個獨立的組團。配套商業包括為社區服務的少量沿街商業,一棟集中配套服務和社區活動功能的會所,一個幼兒園。本案高層住宅部分由22棟13-16層小高層住宅組成,樓宇主要朝向取向正南,小區主要出入口的樓宇根據城市道路走向做適當偏轉,強調了入口的空間感。住宅部分的樓宇布置采用錯動排布的方式形成通透開敞的空間,使公園綠地的景觀能有效地引入到小區內部。
3.2生態環境設計
(1)濱河的大綠地景觀體系和小區內的景觀體系形成相互滲透互補的整體。本項目緊鄰曹雪芹公園,有著得天獨厚的外部景觀條件,建筑排布上留下了足夠的間距將公園景觀引入其中,整個小區的建設以曹雪芹公園大綠地為背景展開。
(2)基地落差自然形成的多層次高度的景觀體系。本案規劃設計中利用項目基地南北高差塑造出立體的多層次的景觀體系。組團內部與公園沿河的高差自然地將車行流線和人行流線分隔開。同時形成兩個層次的景觀體系。三個組團的景觀體系各自獨立,同時擁有各自的高程體系,通過一條南北向的景觀軸線貫穿成為一個整體。
(3)中西風格結合打造獨一無二的組團景觀綠地空間。本小區組團綠地作為室內外空間的銜接部分,空間營造更突出私密的感受,以密實的綠化,個性化的景觀小品塑造出組團庭院空間,強調室外環境與室內環境共同構筑自然和諧的家庭空間。同時強調序列化與秩序化的空間分別予以不同的景觀特征,強調城市到家庭細胞的過渡,最終完成生活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建筑戶型設計
(1)本項目采取新古典風格與新中式的建筑造型塑造出典雅的高層住宅形象。采用簡約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造型,擯棄了歐式建筑繁復的線腳,與新中式建筑造型的細節相融合,力求塑造一個典雅,溫馨的建筑形象。建筑體量的塑造追求比例關系的和諧美感。住宅造型設計采用自然構成的手法,力求塑造挺拔簡練的建筑形象。同時不同戶型的建筑形象又略有不同,增強了識別感。高層住宅的建筑材料以仿石涂料為主,基座部分及住宅入口采用石材砌筑,增加了建筑整體的厚重感覺。
(2)同時本項目設計多面積段的戶型設計滿足不同階層消費者的需求。為適應當前市場的需求和本案對應消費者的特殊需求。本項目為目標人群度身打造多種需求的房型。戶型配置組合合理,在滿足唐山市住宅設計標準的同時充分考慮戶型的可變性與可改造性,滿足居住者的多種需要。戶型設計中無論大小都充分考慮了住戶的實際使用和景觀特色,盡量將主要房間置于景觀最優的朝向,使每戶都有最佳的景觀視野。房型設計做到動靜分離、布局合理、房間規整、空間尺度適宜。
(3)戶型設計中重點考慮的抗震特性和人員緊急避難和疏散需求。本項目地處唐山這一獨特的地質區域,本案設計過程中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通過戶型平面布置、剪力墻設計的合理性、避難空間的設置、結構強度及增加抗震手段提升了建筑對地震破壞的抵抗能力,有效增加了住戶面臨自然災害的時候的生存幾率。
結語
當今工業文明對居住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動了住區的可持續設計的研究。為實現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的發展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提倡,并逐漸成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最新方向。"綠色建筑"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尋求與自然和諧共存,實現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理想居住模式,它集成了多種高新技術具有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筑環境健康舒適等特點。"綠色建筑"的發展必將推動住區的可持續設計。
參考文獻:
王進軍. 淺析綠色建筑設計[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09(2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