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市景觀設計教程

城市景觀設計教程

時間:2023-07-31 17:25: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景觀設計教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城市建設 水景景觀 適宜性

1 城市水景景觀

1.1 城市水景景觀簡介

景觀(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水景即以水為重要視覺對象的城市景觀。在進行水景營造時,應注意結合場地氣候、地形及水源條件。南方水源充足地區應盡可能為市民、居民提供親水環境,北方地區,應注意實際情況,遵循適宜性原則建造城市水景,還需考慮結冰期的枯水景觀。

1.2 城市水景景觀分類

城市景觀(cityscape)可以分為自然城市景觀和人工城市景觀。由此我們將城市水景分為城市自然水景和城市人工水景。城市自然水景,如某些城市的濱海景觀。這些由大型海面組成的城市水景,是歷史積淀的自然景觀,人類很難操控,這類景觀自然而獨具魅力,完全呈現出自然景觀的偉大與壯觀。本文主要論述的是人為可以操做的的城市人工水景,即指那些人為設計操作完成的城市水景,有的是建立在原有自然水體的基礎上開發而成,有的是完全人工開鑿地下水,甚或是直接買水而成的水景,這類城市水景景觀體量相對小,但確是城市水景的主流。

《現代景觀設計教程》將水體設計大體分為靜態水和動態水的設計方法。從水力學的范疇,水分為靜水—靜水力學和動水—動水力學。從景觀的視覺角度來看,水景的形態也可分為靜態與動態。靜態水景的特點就是寧靜、平和。它可以擴大觀者的視覺,對環境有凈化、調解、生態等作用,還可以劃分空間、增加環境氣氛。靜態水景如園林水景,與周圍環境相映成輝,或平滑如鏡亦或波光林立;又如池沼、湖泊等,清平如鏡,微風細波,荷塘月色。城市靜態水景大者如杭州西湖,小者則為一池一潭。動態水景對觀者有引導、暗示作用,有時也是一種聽覺感受。水在自然狀態下通常是遵循“水往低處流”即重力流的原則。通常把動態水景分為三類,即流水景觀、跌水景觀和噴水景觀。水體形成各種各樣溪澗,漩渦等總稱“流水”它可以隨形而變。水體因重力而下跌,隨著高程變化形成各式各樣的瀑布、水簾等總稱“跌水”。“噴水”是運用壓力技術通過噴頭而形成水景,造型的自由度較大,變化多姿,有噴泉、涌泉、噴霧等。

1.3 城市水景現狀及問題

中國水資源并不豐富,面臨當前如此多水資源災害問題的發生,似乎大家都還沒有完全警醒,仍舊按照各自的審美觀在大張旗鼓地設計大型城市水域景觀。新聞報道如是:“在水資源緊缺的華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來出現大造城市景觀水之風。有的城市‘攔河筑壩’,把河水‘圈’ 在城內有的城市耗巨資‘挖地造湖’,人為制造水域景觀。據調查,黃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觀的大中城市已有16個。”

2 城市水景景觀發展的適宜性原則

面對當前我國洪澇災害頻發、水資源匱乏、水污染嚴重等問題并存的現象,相關專業人士可以通過專業知識與技能,來應對這些普便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保水設計原則

近年來,我過許多南方多雨地區,每逢臺風季節,就開始提心吊膽于泥石流災害、洪澇災害,城市淹水等問題。故而在這些地區進行城市景觀建設時,更加應該注重景觀的保水設計,也就是說采用一種保水、滲透、貯集的治水對策,也算是一種較為生態的防洪方式。

只要降低城市內非透水性的建蔽率10%,會使周圍夏季尖峰氣溫下降約0.14~0.16℃,相當于減少了空調用電的0.84%~2.76%,可見透水環境對于調節氣候的功能。城市透水化在許多先進發達國家已經展開,如在德國許多地方政府規定建筑基地內必須保有40%以上的透水面積,甚至規定空地內除了兩條車道線之外必須全面透水化。

而在城市水景景觀建設中兼具景觀和貯集滲透之雙重功能的就是“景觀滲透水池”(圖1),其做法通常就是將水池設計成高水位和低水位兩個部分,低水位部分底層設置為不透水層,高水位部分四周則設計成以自然滲透土壤為主,如此,下大雨的時候,可以貯存高水位與低水位之間的雨水,然后讓其慢慢滲回土壤,景觀水岸周圍通常種滿各類適宜的水生植物,不僅可以堅固土壤,增強滲水性,還豐富了城市水景景觀,增加了景觀的層次性。

現階段已有許多遵循此原則建設的城市水景景觀,如阿姆斯特丹的ABN銀行總部的生態景觀水池,其景觀水面與岸面高差約有一米,通常情況下其功能就是一個兼顧生物棲息生存的生態水池,但在大雨來臨之時,則可漲水到高水位處的溢洪口,形成一個可以吸納城市洪水的滲透性調解的城市水景景觀。

2.2 生態節水設計原則

城市水景景觀,是人類“耗水型文化”的大幫兇。例如北京國家大劇院所設計的35000 m2的露天大湖,對于嚴重缺水、地下水位以每年2~3 mm速度沉降的北京而言,簡直是一種諷刺。然而,這種諷刺在水資源緊缺的華北、西北并不陌生。又如山東省聊城市,水資源短缺。人均占有當地水資源量207m3,畝均占有水資源量150m3,不足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10,全省人均占有量的3/5,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m3的絕對缺水標準。就是這樣一個城市,不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卻仍舊堅持要打造“江北水城”。

在進行城市水景建設時,堅持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考慮城市自身條件,適宜建設何種水景。在營建過程中,應考慮城市水景與雨水、中水相結合,利用天然水景景觀作為截流雨水、凈化中水的暫儲空間,還可以削減雨水的地面徑流量,進而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并且雨水、中水還可以作為城市水景景觀水的來源;或者在進行城市水景景觀設計時,考慮結合自然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作為水景動力,以帶動景觀水的循環流動,避免景觀水質惡化;還可以將人工濕地與水景景觀有機結合,通過人工濕地的污水處理,以凈化水質,不僅可以為城市水景景觀提供水資源,甚至還有可能反補給城市中的天然水系。如此,不僅兼顧了城市水景景觀本身的優化城市環境,活躍城市氣氛、豐富城市空間等功能,而且還體現了城市水景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重要意義。

3 結語

對于理想的城市人工水景觀環境,從可持續的角度講它是水環境的一個良好單元;從水處理方面講,它可以實現該區雨水、中水凈化利用以及補給城市水系;從節能角度講,它應該充分利用生物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補給系統運轉;而從生態系統來說,公共環境人工水景觀不但是城市景觀環境的重要組成元素,同樣也為其它生物提供和諧共生條件。在進行城市人工水景營建時,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條件,進行適宜性城市水景營建,并應考慮通過相關技術將景觀與雨水、中水的管理相結合,考慮結合自然能源,以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還應妥善利用生物和土壤的自凈能力,從而減少水體污染。以實現城市水景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林憲德. 綠色建筑:生態·節能·減廢·健康[M]. 北京:中國筑工業出版社,2007.7:116

[2] 金儒霖. 人造水景設計營造與觀賞[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