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7:27: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機的對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
本文首先從金融危機對外貿的傳導機制出發,詳細分析了收入效應、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預期效應、企業之間等傳導機制共同作用于當前的外貿環境。在此基礎上,以浙江對外貿易經濟數據為基礎,較深入地分析了金融危機前后浙江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和影響,對浙江進出口貿易增速、出口企業結構、主要出口商品結構、外商投資及企業的影響進行了多角度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金融危機對浙江外貿影響帶來了顯著的變化,美國居民收入、外商投資和人民幣匯率波動大對浙江出口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最后,根據理論分析,本文就浙江外貿如何防范金融危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金融危機;浙江外貿;影響;對策探究
一、引言
對外貿易在推動浙江省經濟增長的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快速的經濟增長是由于全球的外貿產業高速增長以及國內提供良好的貿易環境共同促進的。然而金融危機使得當前世界經濟實體出現快速回落甚至衰退,國內宏觀調控政策的調整變化以及“三率兩價”(即退稅率、匯率、利率、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價格)其他政策變動等因素的疊加效應,對浙江省的對外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這些影響分別體現在:1.出口增速回落;2.出口企業利潤下滑;3.外資利用后繼乏力;4.主要商品增長方式單一;5.失業率上升等五個方面。本文的分析中,選擇金融危機對浙江外貿的影響及對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全球經濟惡化的情況下,浙江外貿應如何對危機并采取哪些措施保持穩定健康持續性的發展。本文以金融危機為基點,對浙江外貿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一些解決對策,對推動浙江外貿健康穩定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和借鑒作用,并通過此問題的研究,對中國其他地區外貿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金融危機對浙江外貿影響分析
(一)金融危機對浙江外貿進出口增速的影響
1、金融危機前浙江外貿的發展狀況
自從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外貿經濟快速發展,進出口總量連年實現大突破,成為中國貿易大省。從2001年到2006年,短短5年時間浙江外貿飛速發展,出口由全國的13位(1980年)上升到第4位,年均增長率達32%,高出同期全國9%,浙江外貿依存度從1999年的19.6%升至2006年的51.6%,提高了32%,年均增長比同期全省其他經濟總量指標高出18%,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茅。1980年以來,尤其是進入WTO以來,浙江對外貿易的發展呈現逐年遞增式發展。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在全國進出口貿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全國出口增長貢獻巨大,對全國外貿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浙江對外貿易對全國出口增長貢獻度大。占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排名始終位居全國前列。
2、金融危機后浙江進出口貿易變化情況
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浙江外貿增速卻呈現出“明顯放緩”的態勢。浙江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在2007年7月到2008年4月以及2008年8月到2009年4月期間出現過兩次大副下滑的情況。進入WTO以來,浙江貿易額首次跌到近幾年的低點,甚至出現負增長現象,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根據浙江統計局統計,金融危機期間出口增速回落,出貨值占銷售產值的比重降低。
(二)金融危機對浙江主要出口企業結構的影響
1、金融危機對浙江出口企業景氣指數變化的影響
金融危機發生以前,浙江出口企業在2006年第1季度到2007年第3季度一直呈現上升發展態勢,但是在金融危機期間,從2007年第4季度到2009年第1季度之間,出口企業景氣指數卻出現了下滑趨勢,持續的時間比較長,這反映了浙江出口貿易在相當長的時問內保持低迷的態勢。2009年第2季度開始,浙江出口企業景氣指數有所復蘇,這是與浙江政府和企業自身的調整應對措施分不開的。
2、金融危機對浙江私營企業外貿的影響
浙江省經濟增長的外貿結構以一般貿易形式為主,而在一般貿易形式中,又以私營企業形式為主體。一般貿易出口比重位居全國首位。從2001起,浙江一般貿易出口量排名全國第一,高出全國平均30%。從2000年到2006年,浙江一般貿易出口比重保持高速發展,高于同期全國一般貿易的出口比重。私營企業成為浙江外貿發展的增長點。從2003年起,浙江民營企業在一般貿易出口上超越國有企業,2003年以來民營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04年浙江私營企業出口量首次超過國有企業,出口額達149.4億美元,2005年進出口總額283億美元,增長53.1%。2006,私營企業出口占到全省年總出口34.3%,與外資企業出口規模相當。連續多年成為浙江一般貿易出口的主力軍。到截至2008年,全省私營企業35.9萬家,戶均注冊資金達143.9萬元,比全國平均高出10%,出口額高達674.02億美元。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私營企業保持高速發展,對外貿的增速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對未來風險防范的措施
浙江省,作為中國的對外貿易經濟大省,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金融危機的爆發與蔓延使得浙江的對外貿易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導致進出口貿易額度下降,外商投資規模縮減、企業利潤下滑等諸多問題。根據前面部分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企業方面
1、提高出口貿易的對策
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浙江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日地區,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些市場的進口需求大副下降導致了浙江出口增速下滑。而其他新興市場如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區具有發展出口貿易的巨大潛力,浙江對這些地區的外貿出口比例所占份額比較低。因此,浙江出口企業在維持傳統市場份額上,要積極拓展這些新興市場。在金融危機還沒有結束之前,把中東、非洲、拉美以及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作為新的出口目標地區。盡量保證出口額度能夠穩健發展,避免貿易增速快速下滑的局面。在金融危機結束之后,也要把這些地區作為以后的重點出口市場來拓展。
2、提高自身競爭力水平
浙江企業多數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在技術創新,自主研發產品的能力方面相對較薄弱。對此,企業要進行內外部整合。
3、合理利用外資
通過引進外商投資或與外商進行融資合作,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資金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增加企業出口產能的比例。同時,外商直接投資也會給浙江其他企業帶來競爭壓力。這就使得本地企業迫于壓力不斷強化自身的創新能力,增加技術革新的投入,這樣,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二)政府方面
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浙江省政府應當高度重視,調查出口增速放緩的原因和程度,創造良好的外貿氛圍,積極扶持中小企業出口發展,維護外貿出口穩定增長。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實施:
1.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降低外貿經營風險。浙江政府應加大對外貿出口的扶持力度,努力營造外貿出口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完善外貿出口的政策和措施,加強對出口市場的規范化管理,把維護出口市場穩定作為重心,合理利用有利于浙江出口發展的貿易政策,嚴格把關并積極推動出口退稅、穩定人民幣匯率、提倡出口信用保險在出口貿易中的使用,給出口企業提供優惠的外貿政策,解決民企融資難的問題,鼓勵企業利用各種方式降低外貿風險,加快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的建設,完善信用擔保補償措施、控制風險投資和鼓勵商業銀行開展保障性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業務。
2.重視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問題,鼓勵出口市場多元化。浙江省有11個市區,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不均衡。出口貿易額度貢獻主要集中沿海城市,例如,寧波、溫州、杭州等城市。而其他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依存度不高。在金融危機期間,出躍的城市對外出口貿易增速顯著下滑,而出口不活躍的城市卻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針對這種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一方面浙江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保持穩定出口貿易發達的城市,另一方面扶持貿易落后的地區或城市,引導貿易發達城市與貿易欠發達城市進行合作,把國外訂單生產合理地轉移到這些城市。同時,引進高新技術,提升貿易落后地區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從而實現省內出口市場平衡化和多元化。
3.提高浙江居民消費水平,擴大進出口需求。居民消費的提高必須要與收入分配政策相適應。只有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費水平才能提高并且進出口增速才能上升。為了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政府必須要采取大量的補貼和消費優惠政策,對加電、汽車、節能環保等產品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居民消費。為了提高居民購買力,政府應當調整和優化居民收入分配比例。大力發展“三農”產業,從根本上注重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城鎮居民實際收入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和社會優撫對象待遇水平,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等措施來提高浙江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時,政府應當積極鼓勵居民進行自主消費,政府以采購自主品牌的方式引導居民進行品牌消費,提高浙江居民可持續的消費購買力。
參考文獻:
[1]陳志成.當前形勢下浙江外貿出口的思考[J].浙江統計,2009(2)
[2]黃建芳.浙江外貿小企業面臨的困境和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0(24)
[3]宋樹理.金融危機下浙江發展外貿經濟的挑戰與機遇[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3)
[4]姜海波.金融危機對浙江對外貿易的影響[J].浙江經濟,2009(15)
[5]劉志惠.世界金融危機對福建外經貿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4)
[關鍵詞] 金融危機 航運業 對策
一、我國國內航運業現狀
目前我國國內航運業發展不平衡,既有大型企業集團也有小型的船運公司,企業實力分散,競爭激烈但競爭力總體不強。其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就是中遠和中海。加入WTO,以馬士基、達飛等為代表的國外大型航運公司大量涌入我國市場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其控制市場的能力也不斷加強。可以預見到,未來我國的國際航運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航運市場和國際航運巨頭加大在中國市場的貨源爭奪力度,國內航運企業作為國家的主力船隊,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要做大做強航運主業,才能更好地對國家進出口貿易起到平抑運價,支持國家經貿發展的作用。此外,我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海上運輸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以及戰略資源安全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危機對航運業的影響
首先,作為影響我國航運業的最主要因素的對外貿易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增幅減緩,進出口總額明顯下降。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1月―3月,全國進出口總值為4287.4億美元,同比下降24.9%。進出口總額的下滑直接導致海運運力過剩,國內大型航運企業業務收入和利潤大幅下降,甚至出現虧損。有關數據顯示,中遠2008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平均增幅是41%,但第三季度增幅減為27%,增幅下降了大約三分之一。中海集運受到的影響更大,前三季度,中海9月份虧損達到2.7億元。另外,據商務部綜合司和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聯合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9年春季)指出,2010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可能在底部震蕩一段時間,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仍處困境。當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多,這主要體現在:外部需求萎縮,全球經濟回暖趨勢不明,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提高關稅、濫用救濟措施等各種貿易摩擦急劇增多。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對外貿易環境惡化致使我國航運業大受影響,沖擊不小。
其次,象征國際航運市場景氣度的波羅的海指數(BALTIC DRY INDEX)繼續震蕩。所謂波羅的海指數,也叫干散貨運輸指數,在國際海運業,有三類商品被稱作是干散貨,它們是鐵礦石、煤炭和糧食,波羅的海指數主要是反映當前這三類品海上運輸的情況,包括運量大小,運價多少。當海上運輸繁忙,海運費上漲的時候,波羅的海指數就會上漲,反之就會下跌。波羅的海指數曾觸及11793點歷史高點,最低卻跌至22年來的最低點663點。目前該指數反彈至3200點左右波動。
最后,金融危機對我國造船產業的整體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目前全球經濟下滑已經導致全球船舶訂造需求下降,而且這種趨勢可能繼續保持,所以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開始暴露出來。此外,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金融機構將造船業列為高風險行業,對船舶融資業務審核更加苛刻,船廠流動資金貸款和獲得預付款保函的難度增大。部分金融機構已經承諾或正在實施的船舶融資項目,有的進展緩慢,有的已停止。
三、對策初探
對于航運企業而言,各企業應結合自身的情況,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經營策略,以擺脫目前的困境和生存危機,從而謀求長遠發展。一是結構調整策略,要根據市場格局變化及時調整運力結構,加大新興航運市場開拓力度;二是改變現有經營模式,加強航運企業及同相關行業的聯合,走集團化規模經營之路,采取兼并重組等辦法組建大型航運企業集團或是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航運聯盟,借此使各家航運企業“抱團取暖”,共同應對當前航運業的困難。另一方面可以考慮組建“港口―航運聯盟”,使港口和航運企業“抱團取暖”以共同應對當前危機。
對于政府而言,應強化引導作用,采取相關扶持政策,促進我國航運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一是由于航運業的運輸工具具有資本密集性,回收周期長,利潤率低等特點,沒有政府的支持航運企業是難以擁有充足的資金流。政府要為航運企業、特別是中小航運企業的融資提供政策扶持。政府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中小航運企業的間接融資體系,要加大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航運企業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有市場、有技術、有潛力的社會服務型的中小型航運企業。
二是航運業的管理涉及多個部門,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溝通聯系,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門間的綜合協調機制,負責研究制定航運業的發展規劃,并負責協調航運業發展中的相關政策措施,為構建統一、高效的現代航運體系創造條件。此外,政府應對國內外航運企業推行統一的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施 華:金融危機對航運業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中國水運雜志, 2008 (12)
金融危機不是新生事物,自十七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九次波及范圍巨大、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主要有:1637年荷蘭郁金香危機、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至2010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現代經濟與金融相互滲透,密不可分。在經濟體系和經濟活動中,金融無時無處不在,被稱為“經濟金融化”。銀行、保險、股市、匯市等在運營過程中不斷累積風險,而金融創新、經濟金融化又將各類金融風險疊加、放大,一旦出現局部動蕩,就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出現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
一、金融危機的涵義
金融危機指的是金融資產、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資本外逃、股市暴跌、償債困難、正常銀行信用關系遭到破壞、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等類型,并且金融危機越來越以混合形式呈現出來。
金融危機爆發之際,往往正值經濟持續多年高速增長時期,國內普遍過度投資,信貸快速增長,金融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外部資金大量流入。而一旦爆發金融危機,整個經濟社會就會遭受重創。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劇增,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區域內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規模縮減,經濟增長減緩甚至出現停滯、倒退。人們對未來的經濟預期更加悲觀,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甚至伴隨著社會動蕩。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首先是二者有區別。“金融”是以貨幣和資本為核心,與“消費”和“生產”相對應。“經濟”的內涵顯然比“金融”更廣泛,它包括“消費”、“生產”和“金融”等一切與人們的需求和供給相關的活動。金融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是一種過程危機,而經濟危機則是一種結果危機。其次,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又有聯系。從歷史上看,在發生經濟危機之前,通常先出現一波金融危機。其主要原因在于,生產、消費與貨幣、資本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任何一個階段出現矛盾,都足以導致貨幣資本運動的中止,從而出現直接的貨幣信用危機,也就是金融危機。當這種矛盾在較多的生產領域出現時,生產過程就會因投入不足而無法繼續,從而造成產出的嚴重下降,導致更大范圍的經濟危機。
二、金融危機的成因
(一)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
據測算,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游資,這些游資又被稱為“熱錢”,是在市場上流動迅速的短期投機性資金。基于純粹投機盈利的目的,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就會以各種形式入境,通常會進入易于產生泡沫的經濟領域,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二)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
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過于追求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當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弱化時,這些國家為了保持增長速度,轉而通過舉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內在的經濟發展乏力,還債能力不足,經濟泡沫導致銀行貸款的壞賬劇增,不良資產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投資者的信心。
(三)“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實施“出口替代”戰略可以提高一國經濟的開放度,也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是國內經濟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沖擊的影響,隨著經濟發展,生產成本會提高,成本優勢逐漸降低,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眾多國家不約而同采用出口替展戰略時,它們之間會產生惡性競爭乃至相互擠壓;三是該戰略也要與時俱進,尤其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必不可少,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無法長期保持競爭力,但許多國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
(四)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各個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更加互相依存,互聯網和物聯網發展迅速,商品、信息、服務、資本、技術在國際間頻繁流動,金融活動也趨于全球化。由于市場經濟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是自發性的,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活動高度發達,也蘊含著高風險,蘊藏著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當國際信貸和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不可調和,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三、金融危機的應對策略
(一)經濟思維進行創新
一是建立最基本的社會福利框架,廢除泛福利化體制。二是加強政府對金融市場的有效監管。三是調整經濟結構,鼓勵實業投資。
(二)積極扶持金融機構
一是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二是把妥善處理銀行壞賬,將銀行的壞賬打包、切割剝離。待銀行復蘇后再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則由政府出面埋單,將壞賬清零。三是維護銀行正常秩序,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出現擠兌現象時,及時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幫助銀行渡過難關,增加社會信心。四是解決“資本流動性過剩”問題,不僅要解決金融體系內部的問題,更要解決經濟結構中深層次的矛盾。
(三)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
一是實施產業振興計劃,擴大內需,培育市場主體,幫助困難企業和困難群體渡過難關,降低稅收,減輕企業負擔。二是促進對外貿易,由于從事進出口行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并且從業人員眾多,通過增加出口退稅,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提高出口競爭力。三是松動銀根,降息、降低準備金率,增加流動性。
(四)重構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形成布雷頓森林體系,其間幾經變遷,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瓦解后,盡管美元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的義務,歐元、日元實力逐漸增強,但是美元的核心地位沒有改變。而從宏觀上看,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積弊也是導致國際金融危機的因素之一,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次貸危機、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也暴露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重構適應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貨幣體系勢在必行。中國應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積極參加國際貨幣新體系的構建。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應該是美元、歐元、亞元(以人民幣和日元為主的亞洲貨幣)三大世界主體貨幣三足鼎立的新體系。三大貨幣之間實行相對穩定的浮動匯率,各國貨幣與三大貨幣掛鉤。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形成原因;我國的應對策略
國際金融危機一般有三種表現形式。貨幣危機,是指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面臨大規模的拋壓,從而導致該種貨幣的急劇貶值,或者迫使貨幣當局花費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維護現行匯率;外債危機,是指一國不能履約償還到期對外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門的債務和政府債務;銀行危機,是指由于對銀行體系喪失信心導致個人和公司大量從銀行提取存款的擠兌現象。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一年來這場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導致全球鬧股災。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的壞賬是4600億美元,由于美國把壞賬證券化,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現在擴展到全球,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估計最終損失要達到1.2萬億美元,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這件事遠遠沒有結束,預計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將持續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終見底。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跟著“感冒”,這就是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傳感效應。
一、金融危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那么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呢?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發展轉變。
宏觀調控力度不當、房地產市場失衡、金融機構推波助瀾等問題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風波的重要原因。
我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認為:到現在為止美國經濟還沒有衰退,只是下調,這次下調絕不是短期就可以過去的這對我們的出口影響就很重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對中國的第二個影響是相關銀行的損失。從媒體公布的有關資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關年報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銀行購買了美國的“兩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債券;第三個影響則是潛在的危險,因為我們持有的國際外匯儲備對外公布的數字是18000多億,其中美國國債大概5、6千億的樣子,而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我們持有的美國債券實際上應該還是有一些影響的;第四個影響則是由于國外資金流出導致的股市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加劇。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資銀行、老牌銀行、大的投資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機構。尤其是像剛剛破產的雷曼兄弟已經有158年的歷史。而全美500家銀行中,到現在已經有117家面臨破產。
二、面對金融危機,我國應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風險的最佳途徑是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強化本國經濟。各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發展中國家只有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才能真正改善長期國際收支的狀況,確保自身不受國際資本流動無常變化的影響。有計劃、有步驟地開放資本市場,開放金融市場要做好準備和試點,應該采取謹慎的步驟和策略。就目前形勢看,次貸危機對中國并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較為穩定。但受國際石油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對此采取了從緊的貨幣政策,從2007年3月起連續6次提高銀行存貸款利率,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以期降低通貨膨脹率。2008年中國應該繼續將治理通貨膨脹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脹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之間尋找平衡。
論文摘要: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火車頭的作用。然而2007年美國經濟的表現不盡人意,次貸危機的爆發更是雪上加霜。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漸明顯,資本的國際流動和國際資本市場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與之相伴的金融風險也越來越大。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如何應對這種挑戰,趨利避害是擺在中國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國際金融危機一般有三種表現形式。貨幣危機,是指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面臨大規模的拋壓,從而導致該種貨幣的急劇貶值,或者迫使貨幣當局花費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維護現行匯率;外債危機,是指一國不能履約償還到期對外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門的債務和政府債務;銀行危機,是指由于對銀行體系喪失信心導致個人和公司大量從銀行提取存款的擠兌現象。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一年來這場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導致全球鬧股災。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的壞賬是4600億美元,由于美國把壞賬證券化,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現在擴展到全球,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估計最終損失要達到1.2萬億美元,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這件事遠遠沒有結束,預計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將持續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終見底。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跟著“感冒”,這就是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傳感效應。
一、金融危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那么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呢?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發展轉變。
宏觀調控力度不當、房地產市場失衡、金融機構推波助瀾等問題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風波的重要原因。
我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認為:到現在為止美國經濟還沒有衰退,只是下調,這次下調絕不是短期就可以過去的這對我們的出口影響就很重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對中國的第二個影響是相關銀行的損失。從媒體公布的有關資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關年報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銀行購買了美國的“兩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債券;第三個影響則是潛在的危險,因為我們持有的國際外匯儲備對外公布的數字是18000多億,其中美國國債大概5、6千億的樣子,而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我們持有的美國債券實際上應該還是有一些影響的;第四個影響則是由于國外資金流出導致的股市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加劇。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資銀行、老牌銀行、大的投資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機構。尤其是像剛剛破產的雷曼兄弟已經有158年的歷史。而全美500家銀行中,到現在已經有117家面臨破產。 轉貼于
二、面對金融危機,我國應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風險的最佳途徑是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強化本國經濟。各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發展中國家只有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才能真正改善長期國際收支的狀況,確保自身不受國際資本流動無常變化的影響。有計劃、有步驟地開放資本市場,開放金融市場要做好準備和試點,應該采取謹慎的步驟和策略。就目前形勢看,次貸危機對中國并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較為穩定。但受國際石油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對此采取了從緊的貨幣政策,從2007年3月起連續6次提高銀行存貸款利率,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以期降低通貨膨脹率。2008年中國應該繼續將治理通貨膨脹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脹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之間尋找平衡。
[關鍵詞] 金融危機 投機 經濟平衡 監管
2007年在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目前這場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世界實體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距離上次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僅僅十年。縱觀世界經濟,為什么全球或局部性的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為什么它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人類應該如何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以及減輕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影響?本文將就以上問題展開論述,探討金融危機的根源,進而尋找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一、經濟生物鏈和經濟生態平衡
在自然科學領域,自然界的生物鏈和生態平衡的概念已經被人們廣泛的認識和接受。一旦自然界的生物鏈和生態平衡被打破,帶來的是生態危機和生態災難。本文認為:在經濟領域,也存在著一種經濟生物鏈和經濟生態平衡,一旦經濟生物鏈和經濟生態平衡被打破,必然帶來經濟災難或金融危機。經濟運行的規律與自然界運行的規律在很多層面是相通的。
我們先來看一個自然界最簡單的生物鏈模型:在草原上,生活著獅子和羚羊,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開始點,處于生物平衡的狀態。假設獅子的數量開始上升,那么在一定時間內,羚羊開始減少,草原開始茂盛,結果就是獅子被餓死,羚羊獲得更多發展空間,草原開始減少;隨著羚羊數量增加,草原開始減少,獅子也獲得更多食物開始增加;當草原開始減少,羚羊會隨之減少,其后是獅子因食物不足而減少;羚羊減少后,草原又開始增加……獅子、羚羊和草原之間正是在反反復復的增加和減少的過程中建立了一種動態的平衡,在自然界,很難找到絕對的平衡。假設獅子過度發展,最終吃光了羚羊,或羚羊過度發展,吃光了草原,結果就是一起毀滅,這就是自然界的危機。
經濟活動的運行規律如同自然界一樣,存在著一種動態的平衡,各個環節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關系,當某個環節過度發展,最終會對其他環節產生影響,而嚴重的失衡狀態就是我們談到的危機。經濟本身的波動是一種正常現象,各個環節不同步發展也是客觀現象,但是當某個環節的發展超出正常波動的范圍,則最終會打破經濟原有的平衡狀態,表現出來就是經濟或金融的危機狀態。以金融、房地產、其他實體經濟為例,當金融和地產的過度發展最終擠占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透支了實體經濟的血液之后,最終金融和地產也會因為缺乏真正的血液而崩潰,這就是目前經濟的危機狀態。
二、金融危機的根源
經濟危機的直接表現就是金融泡沫的破裂后表現出來的某些行業嚴重過剩某些行業嚴重不足的經濟不平衡的危機。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是相伴而生的,金融危機是經濟危機的最直接和外在的一種表現形式,經濟危機則是金融危機的一種后果和本質所在。所以本文在論述時沒有加以詳細的區分。
下面簡單探討一下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本文認為,金融危機發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融活動中的過度投機行為,而政府在監管信用交易(投機交易)方面的缺位加速了危機的爆發。
1.金融危機的直接根源:過度投機。投機活動無處不在,但是最容易發生在哪里呢?“資本懼怕沒有利潤或利潤過于微小的情況。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會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它們。走私和奴隸貿易就是證據。”通過這段話不難看出,哪個行業利潤高,哪個行業就容易產生投機行為,利潤越高,投機產生的風險就越大。
經濟中的某個行業如果處于利潤過高的狀態,根據西方經濟學中“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必然會有很多資本包括投機資本流如該行業,其結果就是造成該行業的過剩和其他行業的短缺,這種局面如果維持時間過長的話,經濟的不平衡狀態會逐步加劇直到出現該行業因為嚴重過剩企業大量破產的局面,最終造成銀行大量壞賬,進而波及其他行業,損害實體經濟的發展。
高額的利潤誘發過度投機行為。我們從一些數據來看一下金融業和地產業的高利潤狀況。根據美國官方公布的數據,美國房價2004年平均漲幅為11%,2005年平均漲幅為13%,美國2000年到2006年全國房價平均價格上漲了90%,其增長速度均超過同期利率回報水平;在國內金融界,2007年11位金融高管年薪過千萬;2007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前10名中,涉足地產的達到6位,前4名均涉足地產。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金融業和地產業的利潤程度,如此高額的利潤豈能不誘發資本的逐利行為?其行業投機程度由此可窺見一二。
無論是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是此次起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其起源都是金融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這恰好反映出一個問題:金融業和地產業在危機爆發前存在著利潤過高和規模過度膨脹的情況。可以說,過度投機使這些高利潤甚至是暴利行業過度膨脹,最終助長了經濟危機的發生。
在自然界,如果某個物種過度發展,便有可能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發展,進而可能引發生態危機。在經濟領域同樣如此,過度投機使某些行業的發展超出了正常的規模,同時其他行業得不到充分的發展空間,最終使經濟失衡導致危機的發生。
2.金融危機的深刻根源:信用交易失控。為什么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容易成為經濟危機的重災區,或者說,為什么在金融業和地產業更容易產生投機呢?投機需要大量的資本來支撐,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下,杠桿交易成了投機者最好的工具。正是因為在金融和地產領域廣泛存在著杠桿交易,才使得這兩個行業成為投機活動的重災區。
我們知道,在實體經濟中,交易1美元,就需要實實在在掏出1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投機即使存在,也很難掀起大風大浪,但是,在很多的金融活動的杠桿交易中,投資10美元的東西實際出資只需要不到1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暴利是很容易出現的,杠桿越高,投機活動就越密集,最終,瘋狂投機打破了原有的經濟平衡狀態,當資本獲利撤出或市場出現嚴重過剩后,問題或危機也就隨之而來。
舉例來說明:目前,世界上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于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么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于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么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相關資料表明: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國投資銀行及其交易對手出現的流動性危機,都是源于高財務杠桿率支配下的過度投機行為。美國投資銀行平均表內杠桿率為30倍,表外杠桿率為20倍,總體高達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桿率則高達62.5比1。
雖然銀行可以通過保險等手段轉嫁風險給保險公司或基金公司,但是過高的風險總是要有人來承擔,保險公司或基金公司也存在因為承擔不了風險而破產的可能性。所以說,這個金融鏈條看似完美,但是一旦有哪個環節因為不堪重負倒下的話,受損害的是整個經濟的運行。
為什么房地產行業也容易發生危機呢,按揭貸款在某種程度上起了一個不好的作用,三成首付、兩成首付甚至零首付都是變相的杠桿交易。當杠桿交易失去控制,必然會產生大量的不良債務和虛假的投機需求,給實體經濟帶來根本性的破壞。所以政府對杠桿交易的監管是非常必要的,當任何一種經濟承擔了它本身不能承受的風險,這種經濟發生危機的可能性就始終存在。
三、金融危機的防范及應對措施
1.抑制人為壟斷,維護經濟的平衡。經濟中的壟斷行為是高利潤的源泉。作為政府來講,防范經濟運行中出現壟斷行為是防止經濟出現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政府應該在經濟中引入更多的競爭來防止經濟出現壟斷行為。同時還應該立法防止經濟中可能出現的串通合謀囤積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所引發的人為壟斷行為。一旦經濟中某環節出現壟斷行為,要么效率低下遭人詬病,要么就是借助壟斷地位瘋狂攫取,而且由于其處于壟斷地位,在危機來臨時缺乏必要的緩沖,極容易誘發連鎖反應,對經濟產生強烈的破壞。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該行業有更多的競爭者,至少可以給經濟提供足夠的緩沖,避免或延緩危機的發生。
壟斷企業借助其壟斷地位,很容易使其處于一種無法破產的地位,這樣便造成一種局面:經濟景氣時股東賺取高額的盈利,危機時則要動用全體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這就是經濟中經常面臨的道德風險問題。也就是說,當你把某種經濟風險全部交給市場中的一個經濟體承擔時,如果這個經濟體本身無法承擔這樣的風險,那么就存在著道德風險,這種危險最終還是要由政府和納稅人來承擔。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就有必要主動承擔并監管這種風險,否則的話風險機制就形同虛設。
自由競爭也會導致生產過剩,但是自由競爭產生的生產過剩還不足以形成經濟危機,因為任何經濟都有波動性,這種波動的幅度在健康經濟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但是當壟斷行為大大加劇了經濟過剩,使其有可能超過經濟本身的承受能力,造成經濟危機。
2.控制信用交易、監管信用交易。(1)嚴格控制按揭貸款的發放。無論是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是此次金融危機,均含有房地產業過度發展的因素,這其中,按揭貸款的發放是誘發房地產行業過度發展的重要因素。銀行為了追求利潤,先是放貸給放貸給生產者,當消費不暢時,又放貸給消費者。銀行按揭貸款的發放對于刺生產激消費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人為放大了房地產的生產和消費。這種做法最終為經濟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促使某一能夠獲得資本的行業過度發展,另一方面為投機者提供了一個自買自賣,假交易套取銀行資金的窗口,通過過這個窗口,投機者幾乎輕而易舉把風險轉嫁給銀行自身,這和借錢給賭徒幾乎沒有區別。(2)認真監管期貨交易及其資金來源。期貨交易是投機交易的重災區,中國已經有很多企業甚至是大型國有企業從事期貨交易巨額虧損的例子。中航油、中信泰富、東航和國航等企業在期貨交易領域均出現過巨額虧損,甚至威脅到企業的生存。所以,抑制企業的投機沖動監管企業投機行為也是維護經濟穩定一個重要方面。對于這個問題,本文認為最重要的是政府應加強企業財務制度的建設,防范企業投機沖動,尤其是借貸資金或挪用資金進行投機的沖動,切實保護企業運行的安全。
3.建立危機應對機制。金融危機發生后,政府通常的拯救危機的措施主要有減稅、政府出資救市等,這些做法很容易遭到用全體納稅人貼補少數投資者的非議,而且是以犧牲政府其他方面支出或者擴大財政赤字為代價,提高了納稅人負擔,降低了政府的信用,影響了其行動能力,嚴重的甚至會拖垮政府,冰島政府破產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本文認為政府應該改變這種做法,建立一套應對危機的長效機制。具體設想如下:
政府對高利潤行業或壟斷行業征收投機稅或暴利稅,稅收的主要部分用于建立危機應對基金,交由國家專門機構采用穩健保守的方式管理該基金,以便在危機來臨是能夠提供最大程度的緩沖,為化解危機爭取時間。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首先,分級征收投機稅或暴利稅的目的是調節各行業之間的利潤,在某種程度上限制投機對正常經濟產生的破壞作用;其次,當危機真正來臨時,政府可以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去應對危機;再者,專門機構還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探索一套穩定經濟的管理模式。
四、結論
金融危機是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經濟中的過度投機行為和信用交易的失控。政府不應該將經濟危機風險交給市場去承擔,而應主動監管金融風險,并征收投機稅或暴利稅建立危機應對基金,抑制過度投機行為,維護經濟穩定,探索危機應對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鄧寧格:《工會與罷工》第36頁
[2]
[3]
[5]finance.省略/money/insurance/bxdt/20080415/13174751270.shtml
[6]省略/inc1/200711fortune.htm
關鍵詞:金融危機 進出口 影響 對策
Abstract:The outbreak and sprea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9 has led to serious influence on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China from several aspects.This essay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 and export of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 import and export influence strategy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by the world economic recession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Because our country depend greatly on the foreign economy,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our country will face great risk.This crisis shows that changing the style of economic growth in our country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1.TheWay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Affects the Import and Export
1.1 Trade Transmission
The financial crisisaffects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rapidly shrinking of overseas market demand.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Union, Jap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many enterprises suffered from serious losses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those countries continues to deteriorate.As a result, waiting until the economic stimulus measures really take effect still needs a long time.For example,after the crisis, the w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 shrunk dramatically and the consumer spending also reduces greatly, which led to the reduction of import demand.This effect acts directly on the countries that have tra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Thus the export demand of these countries reduces greatly.
1.2 Investment Transmission
Financial crisis affects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adopting economic or financial policies such as interest rates cutting, capital injection and financial subsidies to overcome the recession, which has changed the capital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This situation not only will bring a new round of severe adjustment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may cause large amount of capital withdraw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ecause of severity shortage of the liquidity in domestic capital market, many countries are intended to withdraw the overseas capital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domestic market, which will add to the volatility of short-term capital flow worldwide.
1.3 Exchange Rate Transmission
The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Union,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has adjusted their interest rate several times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hich led to severe fluctua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the major currency and eventually made the material price fluctuates greatly.This consequence exposed great impact on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 China.Whats more, since the currency i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osing similar product structure with our country has depreciated against the US dollars, the price advantage of the export products in our country will face great impact.All this will make the export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face great pressure
2.The Influe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Import and Export in China
2.1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Environment
In the situationthat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alls sharply and the market becomes more competitive, worldwide trade protectionism intensifies further.According to the survey by WTO, the members of WTO launched 211 measures about trade restrictions from September 2008 to March 2009.As a result, China's export trade barriers have the trend to increase continuously and tend to be diversified.The Council estimate that the exportation of 70% light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will be affected, with those competitive products worst affected.In addition,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also used some new methods, such as increasing industry allowance, restricting imported products, etc.Trade protectionism makes the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faces serious trade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our country will be further.
2.2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Since the external demand was generally weaker and the import of main trading partners declined, the export of our country is descending.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by the Customs, from January to April2009,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otal value is $599.41 billion, with a 24.3% drop.Among them the value of export is $337.42 billion, down 20.5%; the value of import is $261.99 billion, down 28.7%.In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our major trading partners such as the Europe, the U.S and Japan, the total trading value dropped 24.1%, 17.1% and 23.8% in April.In addition, the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with the Asians, Brazil's has decreased by 23.3% and 7.1% respectively compared; the import and export value Inland and in Hong Kong also declined 22.7% year-on-year.
2.3 The Decline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Pessimistic Prospect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The shrink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demand and the re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liquidity capitals make most of the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reduce or delay investment in China.Since October 2008, actually used foreign capital by our country has dropped for consecutive seven months.From January to April 2009, new established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 are 6241, with a 34.2% year-on-year drop; the actual amount of used foreign investment is 27.67 billion US dollars, with an up 21% decline.Enterprises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compose the biggest part in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China and the processing trade is the main ways of 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s trade.But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9, imports of Chinese processing trade have fell by 35.7%.These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prospect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is pessimistic.
3.The Strategies against Financial Crisis
3.1 Expand the Domestic Demand
First, we should expand the investment.Our State Council has decided to take ten measures to invest 4 trillion Yuan RMB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in the next two years.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fields that we choose to inves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Second, we should encourage more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For example, we can cut the tax, expand social security and improve the income of residents to stimulate the consumption.In short, we still have a large as space in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3.2 Stabilize the Financial Market
First of all,we should stabilize the market price.During the perio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price of the main products is decreasing, we can promote the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me resources-type commodity in our country.In addition, we can set up the market trued fund i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strengthen the confidence of investors by smoothing the capital market.Second, we need to implement aid to the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s which suffered from great impact.Our Nation should regulate the pace of the RMB appreciation.That is both to form the pressure on enterprise and to make the enterprise able to adjust and adapt to the change, thus speeding up the upgrade of industry and change the way of growth.
3.3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In thepyramid struc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nsaction, the trade activities served for the entity economy are at the bottom and account for only a small proportion.The upper composition of the pyramid is the complicated financial derivatives trade activities.This kind of financial transaction structure has a high leverage ratio and a great risk.Therefore, we should learn from this lesson and insist the principle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should serve for the economic.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redit standards, regulate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lay a better role to serve for the economic entity.
3.4 Participate in Global Financial Rescue
Through the rescue,we help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world economy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ystem.At the same time, we can participate the action of promoting regional financial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ory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reform and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允價值;會計
公允價值會計因其潛在的高度相關性,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高度重視。在我國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在國際市場上的經濟地位。美國的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公允價值面臨著愈演愈烈的考驗,很多人把矛頭指向“公允價值”。由于市場大跌和投資者的極度恐慌,市場定價的功能大為削弱,金融機構不得不依從市場狀況,對資產按市價不斷進行減計,從而使市場陷入惡性循環中。
一、公允價值會計理論優勢
(一)歷史成本會計計量模式的局限性
在會計的發展歷程中,存在兩種典型的計量模式:歷史成本會計計量模式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歷史成本會計以其含義簡明、易于操作、可靠性強的特點,在現代會計中長期據于重要地位,受到普遍推崇與應用。但是,歷史成本屬性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在價格變動的情況下,一些局限性就成為問題和缺點。比如,當價格明顯波動時,基于各個交易時點的歷史成本代表不同的價值量;當價格上漲時,費用按歷史成本計量將無法區分和反映管理當局的真正經營業績和外在價格波動引起的持有利得;當價格上漲時,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期末資產負債表中,除貨幣性項目外,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都會低估,這種報表就不能解釋實際的財務狀況,對決策可能不相關甚至無用。
(二)運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根源
投資者整體上在處理信息時并沒有市場效率理論假設的那樣老到,歷史成本基礎的凈收益只能解釋股價變動的一小部分。在市場不是充分有效的情況下,依靠歷史成本計量加充分披露的信息觀并不能向投資則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決策者必須依賴會計提供資產和負債更公允的價值,這是導致決策有用性的計量觀產生的根本原因。公允價值的本質屬性,使得它能更好地克服歷史成本會計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更好地履行資產計價和收益決定的功能,比較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增進財務報告關于企業財務業績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
二、公允價值會計實施的現實問題
(一)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情況依然存在
公允價值要想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需要同時具備三個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層蓄意造假、會計審計人員失去職業道德與證券市場監管失靈(劉泉軍,2006)。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運用對整體上市公司的年報產生了波動性的影響,其主要原因就是對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的擔憂,尤其擔心公允價值的運用會導致金融機構的收益產生巨大波動。那么,包含大量公允價值計量的新準則的施行,是否還會導致大量的利潤操縱?我國的市場經濟近年來日趨成熟,公允價值應用的環境已經有了一些改善,證監會推進股權分置試點,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資的程序;廣大投資者對會計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有效識別的能力也有所加強,證券市場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同時,也應該注意到我國在諸多方面的不足,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會計操縱利潤的情況依然存在,這些從2007年和2008年的上市公司年報中不難發現。所以,要時刻注意改善我國經濟環境,努力推動公允價值會計在我國的創新發展和應用。
(二)我國有關公允價值的研究尚不深入
我國2006年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大量采用現值和公允價值,與國際準則趨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迫于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多重高壓,而并非政界、學界、實務界真正從會計發展規律上理解和掌握了紛繁復雜的現值技術和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方法精髓。我國新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采取了非常謹慎的態度,規定了非主導性和苛刻的限制條件,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準則制定者的擔憂,從而限制了公允價值會計在實務中的廣泛應用。中國會計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上,公允價值會計問題已被宣布為未來兩年中國會計學會重大科研課題,并將由中國會計學會召開全國性專題研討會,表明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研究的緊迫性。
(三)會計準則體系還不完善
公允價值概念是一個最基礎、最復雜、最重大和最迫切的會計理論與實踐問題,而我國在公允價值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就付諸實施了。我國財政部(2006)《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四十二條將公允價值與其它四種會計計量屬性(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簡單并列,而對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無任何解釋的做法就嚴重誤導了公允價值的外延,已引起國內不少人的質疑。除了公允價值概念方面的缺陷外,我國有關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的規定和闡述分散于各項具體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中,很不詳盡和統一,無法有效指導實踐。因此,我國會計準則體系中迫切需要補充類似于FASB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及其應用指南。
(四)實施中的估計技術問題
公允價值計量必須依賴估價技術,而計量公允價值時使用估價技術的目標在于,確定被計量資產或負債在計量日出于正常商業考慮所進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價格。該估價技術應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場輸入變量,且最小限度地使用主體特有輸入變量。但是,我國利率和匯率還未完全市場化,生產要素市場還不夠成熟,即使那些有效的交易市場,也缺乏足夠的深度與廣度。因此,我國在運用估價技術計量公允價值時缺乏市場參考標準。另外,我國當前缺乏一份既能詳細規范公允價值計量技術又有很強可操作性的執業指南。這些都會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三、公允價值會計改進對策
(一)完善我國公允價值會計體系的理論前提
公允價值會計的經濟內核具有科學性,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只要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仍然得到認可,公允價值會計的基礎就難以削弱。因此,通過重新分類金融資產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價值會計的措施,在危機得到緩解后,必然會遭到投資者的反對。金融危機是消費者過度債務化、金融機構過度杠桿化、資本市場過度證券化和金融監管過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的,會計準則不是罪魁禍首,但實踐中依據“非公允”的市場報價確定公允價值的方式對危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瀾效應,改進公允價值會計不應否定其科學內涵,而是應建立有效機制,來調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場下確定公允價值的操作方式。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也明確了非活躍市場下或僅考慮估值技術更公允情況下公允價值的確定方式,因此沒有必要修訂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而且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仍處于總體健康狀態,沒有必要啟動非正常、非有效市場下如何確定公允價值的操作機制。當前針對非活躍市場、非理性市場調整公允價值的確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證會計信息相關、可靠、可比是需要關注的新問題。同時,也需要考慮市場回歸活躍、有秩序后,如何再次將公允價值確定方式調整為按市場報價。
(二)完善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
近年來,宏觀經濟環境變化迅速,2008年又恰逢全球范圍內的金融風暴,國內也存在經濟增長預期放緩等不利因素,新會計準則體系需要在這種不同境況下的宏觀經濟環境中得到施用,方能更顯其適用性,并于具體內容層面上尋求進一步完善。對于會計準則制定者而言,應當持續對公允價值會計在企業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特有的會計環境,慎重地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應用公允價值的方法和具體措施,從而可以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同時,會計準則制定者還應加大對公允價值估價技術的研究,加強公允價值會計相關準則的探索、改進和完善。
公允價值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要充分考慮到各種變量和不確定因素,科學地設計改革方案,穩步推進公允價值計量,就能夠使實行公允價值計量的風險最小化,從而確保公允價值會計得到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金融危機;出口企業;影響與對策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引發全球各個國家的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指數不斷下降,失業率也開始不斷的上升,消費能力也迅速萎縮。據統計,世界各個國家2008年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曾經下降到67.2%;2007年各國平均失業率達到4.4%。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國家,全球的經濟危機直接導致了我國出口的大幅減少。
具體來說,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出口增速大幅回落。據統計,2008年前三個季度,我國對世界各國出口增長10.1%,比去年同期回落3.4%。同時我國的美、日和歐三個貿易伙伴需求急劇減少,國際市場也開始萎縮。二是出口企業面臨利潤下降、流動性不足以及失業率都開始出現攀升的情況。金融危機下人民幣匯率的持續上漲,使出口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利潤開始不斷減少。同時在在企業出口萎縮,企業收入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采購成本反而大幅增加,使企業經營進一步陷入困境。進一步利潤的減少、訂單減少,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被迫裁員,工人存在失業風險。三是加大出口企業收匯風險。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出現資金鏈條出現斷裂。
二、應對金融危機我國出口企業應采取的對策
雖我國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還是相對比較小的,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經濟是不可能逃過一劫的。為此,我國的出口企業應從多個方面來積極地采取措施來阻斷和減輕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傳染和影響。但與此同時,還需要我國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擴大內需,來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三是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完善國際監管體系,建立評級機構行為準則,加大全球資本流動監測力度,加強對各類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的監管,增強金融市場及其產品透明度。四是改善國際貨幣體系,穩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共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穩定。
1.應對金融危機政府應采取政策支持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
(1)擴大內需增加國內需求,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才會被消化,從而進一步消除了制造巨額外貿順差的根源。
(2)推進提高部分出口產品的退稅率政策,推動出口企業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中西部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的發展,促進我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
(3)協調金融部門改善我國出口企業的金融環境,加大對出口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出口企業融資擔保條件,并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
(4)鼓勵區域金融合作,增強流動性互助能力,加強我國區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充分來發揮地區資金救助機制的積極作用。
(5)我國應改善國際貨幣體系,盡快一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來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穩定。
2.應對金融危機我國出口企業應采取的對策
(1)轉變出口企業的投資方向。為應對企業金融危機,我國政府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政府對企業的投資。預計2010年底可以達到約4萬億元,目的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對出口產品的收購價格,拉動內需及促進全國的經濟增長。面對13億人口的巨大內需市場,投資熱點以及投資機會絕不匱乏,我國出口企業抓住這次機會在資源、環境以及基礎設施方面增加投入,正好適應了我國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布局。且我國許多的出口企業在金融危機下進一步的蔓延的背景下,企業的投資有向中西部轉移的跡象。但更多的出口企業選擇“長三角”和“京津―環渤海”地區。從微觀面來來看,我國出口企業在金融危機環境下還是處于價值低洼,出口企業核心能力和業績水平開始浮出水面,我國出口企業應抓住機會,通過橫向投資且擴大經濟規模,得到長遠發展。
(2)運用金融外匯策略且規避匯率風險。在金融危機下,我國出口企業的進出口貿易中,出口企業可以使用的匯率避險工具,如人民幣遠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貨交易、外匯期權、出口押匯、掉期交易、福費廷以及結構性存款等。出口企業需要充分了解這些業務的功能,并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期望回報率對出口企業的各種產品進行選擇,且還需要選擇合適的交易時機,可以通過外匯投資實現保值增值,轉移匯率風險。
(3)做強品牌且出口企業轉內銷。在金融危機下我國已有一些出口企業采取了做強品牌轉攻內銷市場的策略,一旦獲得成功,出口企業肯定會擺脫在企業出口市場低價競爭的僵局。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經濟結構正在進行大的結構調整,擴大內需來提高到與出口、投資同等方面甚至更加重要的一個地位,出口企業還需要加大投入轉型做內銷也就順理成章。且這種轉型決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還需較高的資本投入、策劃以及較強的執行能力。
(4)重視對進口商資信的采集和評估。因為國際金融形勢前景不明朗,海外買家的資信狀況也開始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使以前紀錄良好的客戶,也無法保證他們信用評級等級的下降。為此,我國國內出口企業不但需要對海外新客戶進行必要的誠信調查,還要對一些客戶采取類似措施。特別對于那些中小出口企業可以委托其他企業或者機構協助調查。
參考文獻:
[1]林汶奎:華爾街金融危機[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8.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 金融危機 模型構建 可能影響
兩年前,由于美國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在世界范圍內大面積的蔓延,已經突破了虛擬經濟的范圍,并對世界范圍內的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穩定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其影響也是巨大的,同時具有自身的特點,我國實體經濟所受到的影響幾乎都是利用對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下文中簡稱為FDI)的影響而造成的影響。根據我國商務部前兩年所統計出來的數據顯示,2008年年底我國實際可以利用的外資大概有60億美元,跟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而到2009的2月,實際利用的外資為58億美元,跟上年同期下跌了16%。
目前我國是吸收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國際金融危機對于FDI流入的影響,勢必也會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持續增長。而經濟發展和持續增長是保證我國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對國家金融危機對我國的FDI的影響以及相應對策進行分析,從而保持我國經濟發展和持續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危機影響FDI的規則和原理
在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FDI影響的研究上,目前我國的經濟學家已經開始對其影響的規則和原理進行研究,但是從整體上的影響來說,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得來的加以分析:FDI的流通動機和外商的投資能力。這兩個方面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具體而言:當國際金融危機造成東道國在FDI上的收益降低時,就自然會削弱FDI的流通意愿,就算國外的投資者擁有足夠的資金,其流向東道國的FDI也會減少;在金融危機降低了國外投資者投資能力的前提下,即便是東道國的投資收益率非常高,國外的投資者也表現除了極高的投資意愿,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的投資能力的約束,在FDI的流向上也自然會減少。
1.從FDI流入動機角度分析
從FDI流入的動機角度上分析,當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到東道國的出口以及經濟增長率時,FDI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具體的FDI流入動機上,一般可以將其分為市場擴張的動機以及資源尋找上的動機。
首先,對于市場擴張的動機,主要出現在一國的國內市場在銷售增長上變的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這個時候企業一般都出考慮往國外市場進行擴張,在東道國建立新的銷售以及生產機構。而這種源于市場擴張而在東道國的國境范圍內,依靠東道國相關的法律、由國外的投資者擁有全部或是部分資產所有權的FDI,又被稱為創建投資或者是綠地投資。
而在資源的尋求方面,當一家企業在海外進行投資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東道國土地使用成本、廉價勞動力、原材料以及自然資源時,這種FDI就是筆者所說的資源尋求的FDI。而當國際金融危機對各國的貨幣匯率產生一定影響時,這種資源尋求的FDI所受到的影響就比較明顯。舉例而言,當東道國的貨幣貶值時,相對而言以外幣計較的生產成本就必然會降低,從而國外投資者生產利潤就實現了相應的提高,也就會吸引更多的FDI流入,反之則會降低FDI流入。
2.從外商投資能力角度分析
從外商投資能力的角度而言,金融危機會讓很多國家出現資金流動性不足的情況,提高各國的信貸成本,從而給信貸的獲取增加了難度。從企業的發展層面上來看,目前有很多的發達國家都是依靠對企業的并購來實現FDI的流入,但是國際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會對這些大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的財務狀況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到企業貸款的能力,同時也會抑制這些跨國公司對外擴張的能力的,無法實現正常情況下的跨國并購,從而影響到FDI的流入。
二、FDI流入所受影響的模型設計以及相關因素分析
1.計量模型
為了分析金融危機對中國FDI流入的可能影響,需要弄清楚影響中國FDI的因素有哪些。為此,本文準備用下面的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
在該式中,被解釋變量表示t時的中國實際利用外資數量;解釋變量表示影響中國實際利用外資數量的第i個因素在t時的觀測值,其中i=1,…;k,為t時的誤差項;T為樣本容量。對于該模型而言,如果各個變量是平穩序列,我們可以直接用OLS來估計該方程,并根據各變量的t檢驗值來確定哪些因素會顯著影響中國的FDI流入;如果各個變量是非平穩序列,那么有可能產生所謂的偽回歸(Spurious Regression)問題。
2.影響我國FDI流入的相關因素
(1)美國股票市場指數。美國股票市場指數有可能從四個方面影響中國的FDI流入:第一,當美國股票價格較高時,美國的跨國公司很容易獲得資金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第二,當美國公司股價較高時,其他國家的跨國公司對美國公司進行跨國并購的成本過高,于是其他國家的跨國資金有可能流入中國;第三,當美國股票價格較高時,美國股市總值也會較高,這表明其金融市場的深度較大,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第四,當美國股票價格較高時,說明公眾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看好,這也會導致其他國家的FDI流入。從FDI的目的地角度看,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可以看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替代的,因此美國股票價格指數對中國FDI的影響取決于這幾種力量的對比。
(2)中國流通股股市總規模和中國股市成交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流通股股市的大小反映了中國股市的規模,而股市成交量則反映了股票市場的流動性。由于FDI可以通過外國投資者購買當地公司的股權來完成,股票市場的大小和流動性還會影響到外國投資者的資產變現能力,因此一國的股市深度和流動性就會影響到FDI的進入。
(3)人民幣匯率水平。當人民幣升值時,FDI進入中國以后只能兌換到相對較少的人民幣,因此人民幣升值不利于FDI的流入。考慮到中國的FDI大多是以美元計價的,本文以直接標價法計價的中美貨幣雙邊名義匯率代表人民幣匯率水平。
(4)中國的出口指標。由于很多在華外商投資企業都是外向型企業,其產品主要出口中國海外市場,因此當中國出口勢頭強勁時,FDI流入會增加;反之,當中國出口形勢惡化時,FDI流入可能會減少。
三、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FDI流入的可能影 響
根據上面的計量分析,中國股市成交量和中國出口的增加都會提高中國FDI的流入,而OECD(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國家廣義貨幣總量的增加和以美國長期利率為代表的國外資產長期收益率的提高,則會降低中國FDI的流入。因此,國際金融危機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影響到中國的FDI流入。
第一,國際金融危機可能導致包括中國股市在內的全球股市的低迷,使得中國股市的成交不夠活躍,股市成交量下降,從而降低FDI的流入。第二,國際金融危機使得各個發達國家經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必然會導致對中國產品需求的變化,中國的商品出口就會下降;而中國國內外貿企業引進外資的愿望和動力下降,必然使跨國公司的投資意愿也會降低,使得FDI的流入減少。第三,國際金融危機還會使得西方國家的長期經濟前景不佳,可能導致這些國家的長期資產收益率下降,這又會提高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意愿。第四,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OECD國家會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這些國家的廣義貨幣供給量增加,從而導致中國FDI流入的減少。
四、對于這些影響我國可以采取的對策
根據我們的樣本和研究,國際金融危機主要可以通過影響中國股市成交量、中國商品出口以及全球流動性,而間接地對中國FDI流入產生不利影響。當然,如果金融危機使得美國的長期資產收益率下降的話,將有利于中國FDI的流入。作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FDI流入國,中國必須采取措施以降低國際金融危機對FDI流入的負面影響,保證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根據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FDI流入的影響途徑,可以考慮以下做法:
第一,可以采取穩定股市的政策,保持股市活躍交易,吸引跨國并購資金的流入;第二,盡管人民幣貶值不會直接影響FDI,但是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適度貶值,將有利于中國企業的出口,使得外商直接投資繼續進入中國的外向型企業,因此可以考慮對人民幣進行適度貶值,或至少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避免因西方國家貨幣貶值對中國出口的不利影響;第三,可以采用諸如提高出口退稅率等非匯率政策,保持中國出口的良好前景。當然,根據全球FDI的發展趨勢,中國也可以著重在采掘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服務業等投資熱點行業上吸收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以抵消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對其他行業FDI的不良影響,同時也可為以后的經濟增長打下更好的供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文軍:人民幣匯率、FDI與中國貿易收支——基于中國制造業行業視角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01)
[2]劉玉榮 陳希希:外商直接投資對安徽產業結構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01):39-41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我國經濟;影響;對策
當下我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之中,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我國經濟構成負面影響。一方面,會導致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下滑,尤其是在外貿發展方面,進出口商品量相應減少,甚至會出現大量中小企業的倒閉,有關外貿行業的員工失業率會相對應提升,我國外匯儲備的實質價值會相對下滑。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可以有效地促使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轉化新的經濟發展點,同時完善擴大內需的發展。總體來說,要有效地防控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從中做出靈活性的調整。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我國物質基礎實力相對較強,同時國內有較為廣闊的市場狀況,民眾的儲蓄率普遍較高,勞動力充足,經濟結構也隨著時展不斷調整,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因此企業在應對外部變化有了更強的應對能力,整體情況下金融體系處于相對穩定安全的狀態,同時外匯儲備相對充沛,在整體的經濟體制方面也在不斷地修繕,政府宏觀調控也會隨著經驗的積累不斷成熟。但是,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國的各方面仍舊會存在多種沖擊,導致經濟受到一定波及。
(一)出口貿易增長下滑
出口貿易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渠道之一,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國際金融危機會導致其他國家的國民財務嚴重縮水,居民可支配的消費顯著下滑。這些國家在于我國展開的對外貿易的總額也隨著全球化的來臨不斷的擴展,如果這些國家的消費能力下滑,將直接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據了解,一旦遇到國際金融危機,我國的出口則會下降到歷史低點,只有金融危機逐步緩和后才能逐步的回暖。這種情況主要是我國出口貿易存在較高的依存度,需要降低該依存度,同時將拉動內需為經濟發展的重點。
(二)金融市場不穩定
當下基本上已經形成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金融狀況,因此如果產生國際金融危機,則會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動蕩,波及多個國家。由于我國金融業務與全球其他國家產生聯系,因此,但金融危機引發其他國家金融市場產生波動后則會導致我國國內金融市場出現隨之的負面傳導影響。
(三)就業率下滑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危及多個國家,對于我國對外貿易企業也會受到影響。企業為了保證能夠在金融危機來臨時存活下去,進行裁員或者降低工作人員薪資待遇是常見做法,從而有效地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甚至對于部分中小企業而言,由于沒有能力抗擊金融危機,會出現大面積的倒閉,進而導致勞動力重新回歸人才市場,就業率嚴重下滑。但是在金融危機來臨時,各單位的人才需求都會減少,因此,人才回歸市場后再就業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小。中小企業中,原本的生存利潤空間較小,資產規模小,在國際性的金融危機來臨后沒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在產品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方面沒有足夠的能力,只有做停產與關閉處理。
(四)第三產業發展困難
國際金融危機來臨后首當其沖是第三產業,其中房地產行業受到的波及最為明顯,導致城市住宅空置的比例提升,實際購買力下降,進而損害房地產投資效益。而與房地產有關的行業多達50多個,因此受到的影響會逐步傳導開。同時酒店、零售、餐飲與租賃等市場也會受到波及,發展會異常困難。
(五)股市低迷
國際金融危機來臨后會直接導致我國股市低迷,股指下跌,大量市值隨之蒸發,其股指下跌的幅度會顯著高于發達國家,長時間會呈現出成交低迷的狀況,其中大量的中小投資者會面臨財產大幅度的縮水。
(六)財政收入增速下滑
由于各對外貿易的企業倒閉或者減產,國內第三產業經濟低迷,整體的稅收水平也逐步下滑,征稅的難度也會相應提升,從而導致我國財政收入水平顯著下滑。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一)海外并購機遇
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國多企業因此而陷入運營困難中,其中大量的企業有行業內的優勢資源,中國企業可以由此來抓住并購機遇來達到資源的吸收利用,可以進行并購或者實現控股,由此可以有助于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的優化。借由相關機會,可以有效地吸納海外多種能源資源,彌補我國能源資源短缺的現狀,獲取相關能源的開采與開發等權利。此外可以將我國的外匯儲備量利用起來,改善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能源與技術層面的問題。
(二)提升我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位置
我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量,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可以占據國際財富分配中的主動權,獲取更多發言權以及規則制定權、市場定價權等。金融危機中其他貨幣價值受到沖擊,可以有效地促使我國貨幣在國際市場的通用流行,提升我國貨幣在市場中的流通價值,獲得更高的認可度。
(三)有助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升級
金融危機可以有效地讓我國看到自身經濟發展的局限與疏漏,做好經濟結構調整,將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轉化為精細化發展模式。避免對外需的過度依賴,充分調動國內需求與生產力。而在經濟高漲的過程中開展經濟結構調整會有較大的阻力,而在經濟形勢的下滑中做改革,阻力會相對減少,有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因為金融危機來臨后我國無法更大程度地依賴對外經濟發展,由此需將出口拉動型的發展模式轉化為出口拉動聯合內需共同開展的模式。金融危機引發的企業倒閉與出口量減少會促使國內經濟發展有更多的創新與發展動力,不斷地去發展新市場。可以有效地在提升內需的改革上取得成效,將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
三、國際金融危機下我國經濟發展對策
(一)注重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
通過大規模的投資來達到快速見效與乘數效應高的經濟發展效應。可以做好公共事業與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提升地區發展綜合實力。由于投資工作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就業率,有助于勞動者增加收入,進而為擴大內需提供經濟保障,投資還可以有效地促進各部門的合作發展。投資可以廣泛的涉及基礎設施、自主創新、民生工程與高新科技產業方面,可以通過政府投入引導,展開立體多層面多元化的投融資運作體系。同時在經濟主體中需要注重外資與民營資本公平參與的經濟環境,同時要提升中央財政投入的比例,減少地方財政配比。而對于競爭性范圍的投資,需要減少與民營資本的競爭,提供民營資本更多的生存空間。
(二)注重創業經濟發展
中小企業雖然抵御金融危機的實力較弱,但是中小企業大量吸收了勞動力,穩定市場就業率,有助于居民收入的提升,保證社會的持續穩定。同時也是居民創業的主要形式,屬于財政收入的支持部分之一,其社會價值并不遜色于大企業,可以與大企業一同完善我國的經濟市場運行。國際金融危機會對中小企業構成沖擊,導致其生存堪憂。需要優化其融資環境,給予中小企業一定發展空間。政府與金融機構可以依據金融危機情況做好各方面調控處理,對于稅費、信貸、價值、準入、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實現優惠扶持政策,讓在合法的范圍內讓中小企業得到更大的實惠與支持。
(三)拉動內需要
通過多種渠道來提升居民的收入狀況,從而有效提升居民消費水平。例如可以提升個稅起征點,有效地減少低收入群體的稅收壓力。注重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提升工作,注重對貧困階層的關懷。注重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水平,保證企業經濟效益提升,促使企業提升員工收入。調整全社會的消費狀況,促使民眾消費預期提升,充分挖掘民眾購買力。注重產品質量、功能等品質層面的提升,但是控制產品成本與價值,有效的挖掘消費者購買欲望,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物有所值,從而拉動消費欲望。要注重社會的文化活動與健康衛生工作的保證,做好居民醫保與新農合等醫療保險以及社保工作,為民眾提供生存安全感,從而更好地釋放其消費欲望與能力。對于低收入群體可以適宜的做好保障房的提供,注重經濟適用房與廉租房的發展,減少住房危機感。這樣可以讓居民閑置資金得到充分的挖掘,為消費行為提供經濟保障。此外,還需要做好醫療改革,降低民眾就醫難就醫貴的問題;做好學生上學問題,減少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從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好保障管理,提升民眾對自身生活的信心,降低因為生存恐懼感而導致的消費行為緊縮狀況。
結語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帶來一定負面沖擊,但是從金融危機中也可以暴露我國經濟發展的問題,從而進行針對性調整。注重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開展國內各方面改革,從而有效的提升我國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抵抗能力。
參考文獻:
[1]全毅文.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5(03):103,110.
[2]魏久玲.淺析國際金融危機成因及對我國的影響[J].商情,2017(11):110-111.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了專門委員會研究國際貨幣制度改革問題。1976年1月,參與專門委員會的20個國家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的會議上簽訂達成《牙買加協議》,奠定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形成的基礎,因此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也被稱為“牙買加體系”。《牙買加協議》的要點可以歸納如下:一是黃金非貨幣化,以及強調特別提款權(SDR)的國際儲備地位。二是允許會員國自由選擇、制定和調整匯率,使浮動匯率合法化。三是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的總份額,擴大基金組織在解決成員國國際收支困難和維持匯率穩定方面的能力。
實際上,《牙買加協議》簽訂后,國際貨幣體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規定的方向發展。一方面,自由選擇匯率制度的規則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匯率制度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匯率政策也成為一些國家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別提款權并未取代美元成為新的國際貨幣,美元保持著其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圍最主要的儲備貨幣,也是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計價和結算貨幣。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買加體系”中主導地位的確立,是各國政府和交易商、投資者的選擇,而不是像在布雷頓體系中一樣作出明確規定的。從相關參與方享有對匯率制度、儲備和結算貨幣等的自由選擇權這一角度來說,“牙買加體系”可以概括為“無規則”的體系。實際上,隨著歐元的推出以及歐洲央行較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地位逐步確立并呈上升趨勢。這一變化從IMF對各國官方儲備的統計數據中得到清晰反映,從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確幣種的官方外匯儲備部分中,工業化國家的美元儲備比率從73%下降到68%,歐元儲備比率從17%上升到23%,發展中國家的美元儲備比率從70%下降到59%,歐元儲備比率從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機對美元國際主導貨幣地位的影響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無疑是對美元國際地位的又一次重大沖擊,這表現在以下各方面:
一是危機使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進一步下降。計量研究的結論認為,主導貨幣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每變化一個百分點,其在國際儲備中的比重會變化1.33個百分點。美國在世界經濟中份額的下降無疑會對美元的主導貨幣地位產生影響。二是美國金融體系的調整降低了美元資產的吸引力。三是危機使美國中長期通脹前景不利于美元的穩定。但種種跡象表明,這次危機仍不足以從根本上動搖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作為國際主導貨幣的地位仍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國際貨幣體系向美元和歐元雙極化演進還有一段路要走。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當前的金融危機并不只是美國的危機,而是全球經濟的危機。不僅美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歐盟、日本經濟受打擊的程度絲毫不亞于美國,歐盟和日本經濟甚至先于美國進入了衰退。因而在這場危機中,歐元金融資產的安全性并不高于美元資產,美元傳統上作為危機資本避難所的角色沒有改變。這也是近期美元對包括歐元在內的多數貨幣不貶反升的主要原因。
其次,歐元區金融市場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導致在與美元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歐元區金融市場的深度與流動性與美國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歐元區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也尚未完全實現,跨境金融交易與服務的成本高,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收益率。這些都制約了外部投資者持有歐元資產。
第三,歐盟發展中的一些長期問題也影響著歐元的吸引力。歐盟的長期經濟增長率要低于美國,并面臨著比美國嚴重得多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到歐元資產的長期收益率。此外,歐盟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聯合體,其政治一體化進程順利與否也對其貨幣的國際影響有很強的關聯,歐元的不確定性也因此增加。
第四,歷史經驗表明國際貨幣體系中主導貨幣的轉換常常滯后于經濟實力的轉換。長期以來沒有任何一個使用單一貨幣的經濟體規模接近美國,這也是歷史上曾多次發生美元危機,但美元的主導地位仍難以撼動的重要原因。美國經濟如果持續出現問題,美元主導貨幣的地位是有可能被替代的。但從歷史經驗看,這種替代的過程很漫長并往往伴隨著十分重大的歷史事件。
總體而言,當前金融危機對美元和歐元地位的影響目前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大經濟體誰能夠率先走出危機,實現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增長重返正軌,誰就能夠在主導貨幣的競爭中占有先機。
三、我國的對策――積極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
(一)推進人民幣區域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面對國際貨幣體系的這一變化與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我們應抓住機遇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通過適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降低我國在對外貿易、儲備等方面對美元的過度依賴,以保持我國經濟、金融的穩定。
人民幣適度國際化對中國經濟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減少美元匯率波動對我與周邊地區貿易的干擾。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我適度降低外匯儲備規模,實現資源更有效率的使用,減少巨額外匯儲備對貨幣政策的制約,并降低儲備自身的風險。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降低中國出現貨幣危機的風險,并有利于金融機構和企業規避匯率風險,解決債務與收益貨幣不匹配的問題。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實現生產與消費的穩定,對提高國民福利也有所助益。
當前,人民幣區域化的條件也日趨成熟。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為人民幣區域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巨額的外匯儲備意味著我國有能力參與區域金融合作機制的建立并在其中起到相對主導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周邊國家和地區對人民幣的信心。同時,我國有著與其他亞洲國家密切的貿易聯系,對亞洲其他地區保持著較高的逆差。2007年中國進口總額的近40%是與亞洲國家的貿易。而且,人民幣對內對外的幣值均總體穩定。實際上,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區域化的進程已經呈現出加快的趨勢,在東南亞部分地區已經成為“硬通貨”。“牙買加體系”所具有的“無規則”的特點和近年來國際貨幣體系呈現的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也為人民幣的區域化、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空間。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各國反思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美元霸權的弊端,對于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可以說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二)推進人民幣區域化的對策建議
1、建立有利于實現人民幣區域化的各類機制
第一,與主要貿易伙伴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簽訂有關人民幣流通的合作協議,逐步擴大人民幣作為對外貿易計價貨幣和結算貨幣的比重和范圍。
第二,實行人民幣在資本賬戶某些項目下的有條件兌換。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民幣回流機制,包括嘗試允許境外人民幣到境內直接投資、允許用境外人民幣支付我國出口商品貨款等。
第四,與區域內國家和地區建立信息交換和統計監測的合作機制,加強對人民幣非法和突發性流動的監測和控制。
2、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為了有效促進人民幣離岸業務的發展,推動人民幣區域化進程,應充分運用香港作為亞洲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優勢,將香港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一方面,作為亞洲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經過多年發展,其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及監管制度都相對完備和規范,金融人才聚集,對于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有良好的硬件和軟件基礎,這有利于幫助人民幣離岸業務加快發展,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另一方面,承接人民幣離岸業務,加強與內地的經濟金融聯系,也有利于香港分享內地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從而提高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3、加快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步伐
金融機構走出去、發展海外業務是推動人民幣區域化過程中的戰略必然選擇,同時也有利于我國經濟金融的進一步開放。通過金融機構走出去,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能夠將業已形成的周邊地區人民幣流通納入正規的銀行金融服務體系,降低不規范的流通方式給交易者帶來的風險,促進人民幣流通規模和范圍的擴大,同時也有利于對人民幣境外流通狀況的監測與分析。
4、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