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方商業文化的異同

中西方商業文化的異同

時間:2023-08-01 17:40: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商業文化的異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西方商業文化的異同

第1篇

論文摘要:中西文化差異一直是制約中國人與講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對中西文化差異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際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造成誤解或陷入尷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異的表現及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避免文化沖突顯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異和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和比較。

前言

近年來,文化差異研究正在引起專家學者以及普通語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關注。這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要求。文化差異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養人們對文化差異的積極理解的態度,是培養不同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和文化交際的技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正是基于這一點,本文就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和產生差異的原因作簡單的論述和比較。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

1、思維模式的異同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2、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異同

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3、民主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權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一種公權力。

4、科學觀的異同

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于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也最終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觀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強調個體本位,而中國人提倡群體本位。中西方道德觀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范具有了不同的特點:西方重契約,中國重人倫;西方重理智,中國重人情;西方倫理重于競爭,中國則偏重于中庸、和諧;西方的倫理道德是以人性惡為出發點,強調個體的道德教育,中國儒家是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

6、法制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講究克己復禮,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范,主張用“法制”,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

7、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異同

中國人內斂、自省,喜歡“每日三省吾身”,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養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導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創新和開拓進取精神。西方人更熱心于公益事業,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的職責。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從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域。導致它們文化差異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1 、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結 語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我們應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對于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我們實現從感性到理性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進而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第2篇

(一)價值觀念不同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影響人行為的主要因素。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價值觀是深層次影響因素。中方價值觀重視道德倫理層面,崇尚和諧與中庸,鼓勵個人服從集體。而西方價值觀重視法律和契約,崇尚個人英雄主義,重視個人自由與個人意愿。

(二)思維方式不同

思維方式在商務溝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同地區的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重點表現在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這兩個層面上。西方思維方式偏向邏輯思維,而中方思維方式偏向辯證思維。邏輯思維明確區分了主觀思想和客觀思想對人和環境的影響,利用科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世界,探索和發現符合邏輯推理的自然規律,重視推理和思維過程,追求客觀有效性。而中方思維方式屬于整體思維、感性思維和螺旋型思維。

(三)語境文化不同

語境文化是語言環境,其中包含地區的人文特征和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及長期形成的文化沉淀和文化心態。語言環境與語體風格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不同民族獨立的語境文化,是文化的基礎。東方文化是典型的強語境文化,人們在交談中更注重意會,對語言環境和前后表達非常敏感。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是典型的弱語境文化,不重視環境,重視“言傳”。

(四)不同

中國的比較復雜,民間流傳著多種宗教,主流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道教和佛教為主體宗教的宗教體系。而西方國家多數是以基督教為核心的宗教體系。中方宗教文化體系主張“仁”“和”“義”,人們的行為方式更注重道德倫理、和諧、中庸。而西方宗教文化體系追求平等、自由、博愛,人們的行為方式更注重實踐和個體存在,強調個人的自由與權力。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禮儀的影響

(一)稱謂語與問候語差異

首先,在稱謂語上。中國人習慣在姓后面加上對方的職銜,以表示尊重。但是,在英語中卻很少有這種用法,例如,在中國“劉老師”是一種尊稱,但是,在英語國家,TeacherLiu絕對不是一個尊稱。其次,在問候語上。中方習慣問“吃了嗎”“去哪了”,但是,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這樣的問候會顯得不合時宜,不僅違反對方的文化習慣,甚至可能會侵犯對方的個人隱私。

(二)禮貌文明語差異

恭維語和謙虛語及其他禮貌用語的使用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比較普遍和重要。但是,在恭維和謙虛上中西方也有著明顯差異。中國人崇尚謙虛,在周易中對“謙”的解釋是“亨,君子有終”。但是,在西方國家,謙虛不僅不會成為一種美德,還會引起別人對你能力的誤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家人和朋友一般很少說謝謝,造成麻煩也很少主動道歉,因為這樣會顯得生分。但是,西方國家則不同。西方人有強烈的個體主義導向,即使接受家人的幫助也會道謝。因此,在商務活動中要注意禮貌詞匯的應用,尤其是道歉時,要直截了當,以免造成誤解。

(三)見面禮節差異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場合,商務談判的雙方在見面時都要進行問候,問候也屬于一種語言行為。除問候語外,還伴隨一些肢體語言。東方國家的人喜歡握手、鞠躬,而西方國家則更習慣擁抱和吻面。因此,面對不同客戶,要使用不同的肢體語言。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一)價值觀念不同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由于價值觀念不同,中方在商務活動中注重人際關系建設。在商務活動中,中方與談判對象合同確定更多的是代表雙方以后要開展長期合作。但是,在西方核心價值觀里,主張談判雙方的平等和自由,注重個人主義,重視談判的直接結果和利益再分配。因此,他們更加追求公平合理的談判結果和談判雙方均衡的利潤分配。對談判中的具體條款,西方人習慣利用數據進行報價或提出明確交易條件。而東方人在談判過程中,并不重視談判雙方利潤的均衡劃分,且缺乏平等意識。

(二)思維方式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思維方式也是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不同地區的人在地區文化差異影響下,形成不同的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差異,最終形成思維方式差異。中方偏好綜合思維,而西方偏好分析思維。在商務談判過程中,中方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建立談判框架,然后再談細節,是一個由大到小的過程。一旦原則框架確定,就不會再讓步,但是,細節部分有很大靈活性。而分析性邏輯思維讓西方人把整個談判過程分割為不同模塊進行談判,一旦確立模塊就算完成。但是,中方談判人員習慣系統地看問題,不愿把整個談判過程分割。也許談判進行到一半,整個談判就結束了;也許談判進行到最后,談判的核心部分尚未結束。但是,西方人談判進行到一半,就是談判已經結束了一半。西方人在原則問題上比較寬松,不受原則框架限制。喜歡從具體事物入手,通常認為細節是問題的本質,與整體相比更重視個體。

(三)溝通風格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溝通風格差異對談判過程有重大影響。前文提到,中方是典型的強語境文化,人們在交談中更注重意會,對語言環境和前后表達非常敏感;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是典型的弱語境文化,不重視環境,重視“言傳”。在強語境環境下進行商務溝通和談判,不但需要理解對方語言包含的意義,還必須結合當時的語言環境和對方的神態、表情、肢體語言等進行判斷。例如,與中國人談判時,因為儒家文化倡導和諧中庸,所以中國人在表示相反意見時,不會直接提出反對意見,而是用沉默來表達,但在西方,沉默表示認可,這就容易造成對談判結果的誤解。與此相對,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很少利用語言環境、表情、態度、肢體語言等語境因素,而是直截了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會因為顧慮雙方的面子或友誼,而做出違反利益的行為。

(四)時間觀念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不同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時間觀念。中國人認為,時間不是一個線性概念,而屬于一個系統和循環概念。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中方代表通常會用系統性和統籌性的眼光來看待談判中遇到的問題,可能在談判活動中從談判基礎的確立直接到談判結束,也可能從談判細節直接回到談判原點。但是西方代表,特別是美國人,在商務談判中更加注重談判的速度和效率,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中國人注重大局,在談判中需要用較長時間考慮談判系統的完整性,而美國人在談判中則是雷厲風行。

四、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合同的影響

文化差異同樣會對商業合同的書寫產生影響,尤其是國際商務合同。因為雙方有截然迥異的文化背景,而且其價值觀、思維方式、溝通風格也不相同。所以,在國際商務合同簽訂過程中,要利用并綜合考慮談判雙方不同的文化差異,確保雙方理解并明確表達出各自的意見。在中國,受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在合同起草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如“bythetwosidesthroughfriendlyconsultations(經雙方友好協商)”的表達,但是,西方人認為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本,會在合同書寫過程中直奔主題,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語境因素,真正理解合同要表達的意思,以選擇合適的詞匯。

五、結語

第3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原因;表現

文化差異是指因地區異同,各地區人們所特有的文化異同而產生的差異。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各自文化截然不同。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而西方社會,在經歷了文藝復興、資本主義萌芽及發展、政治改革等重要階段之后,逐漸形成現代文明。

一、中西文化差異出現的原因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封閉的大陸性環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導致人們的思維傾向于內向型,而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內斂、自省、知足常樂的性格。中國人推崇中庸之道,思想較為保守、缺乏創新、進取、開拓精神,且對未知事物缺乏好奇。而西方國家大多是處于開放的海洋型環境中,其航海、貿易、商業發達。這一開放包容的地理環境特征,塑造了西方人熱情、奔放、創新、開拓、進取、樂于探索未知的個性。

經濟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小覷。中國經濟是農業經濟的典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社會占據主導地位。這造成人們比較安分保守、求同求穩、知足常樂的性格。西方國家屬于海洋經濟,所以西方人性格較為外向,喜歡探索未知。西方國家較早爆發工業革命,這使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拼搏意識。

思想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占據著主導的統治地位。中國人向來尊崇儒家學說,“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儒家學說精髓部分,儒家學說要求人們以大局、集體為中心,反對過分表現自我。這就使得中國文化以群體性為主要特征。對西方價值觀影響最大的是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宣揚個人主義至上,主張發展自己、表現自我。所以西方文化以個體性為主要特征,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

總而言之,地理、經濟、思想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習慣及風俗。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1、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以群體性為主要特征。這種群體性文化強調集體利益大于一切,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中國人強調遮掩鋒芒和中庸之道,講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思想較為內斂、保守、中庸。這種保守、中庸的性格體現在科學層面上則是中國人更相信前人的經驗,較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探索精神,且思維較為感性。在科學發展進程中,一直在模仿前人,故中國科學體系建設較為緩慢。

西方文化以個體性為主要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極力推崇個人主義,認為一切行為應當以個人為中心,強調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故西方人性格較為爭強好勝,更重視個體利益,崇尚自由,強調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西方人勇于探索,重視實踐,且思維趨于理性,體現在科學層面上則是不迷信權威、勇于挑戰,故而西方國家最終較早的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2、社會交往

中國人性格內斂,講究輩分、長幼關系等,故而在稱呼方面,等級、親疏關系明顯。在中國,叔叔、伯伯、姑父、姨夫是不同的概念,而在西方社會,這些人都叫做uncle。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只有比較熟悉、親近的人才能直呼其名;而西方社會則較為開放,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處,對老師、長輩、上司都可以直呼其名。中國人尊老敬老,認為老者是智慧、威望的代名詞,所以就有了老張、老李這樣的稱呼,而張老、李老更透著尊崇、尊敬;在西方社會,這樣的稱呼是不被接受的,西方人通常將老和 “老而無用”聯系在一起,所以,這樣的稱呼在西方社會是引人反感的。

民族性格的差異也體現在社交方面。中國人的整體民族性格是內斂,而西方人則是開放。例如“小意思,不成敬意”,“東西不好,請笑納”等是中國人送出禮物時愛講的話,如果西方人聽到諸如之類的話語,會認為你看不起他們,拿了不好的禮物來送給他們。西方人更傾向于在送出禮物時說“我希望你能喜歡(I hope you'll like it.)等客套話。在收到禮物時,中國人一般會先表達謝意,等客人離開之后再拆開禮物查看,而西方人則會當面打開禮物并表達謝意。面對別人的稱贊時,中國人會說“哪里”“不才”等話語,以表謙虛,而西方人則會直接說“thank you”“I am happy to hear that.”。中國人初次見面喜歡問“您貴庚?”“您在哪兒高就?”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熟人之間見面則喜歡問“你吃了嗎?”“你去哪兒?”等問題以表親近。在西方社會,與人交談時,年齡、婚姻、收入、等私人問題是不能問的。西方人對此類問題非常反感,他們認為這種問題是非常不禮貌的,有窺探別人隱私之嫌。西方人更傾向于談論天氣、新聞、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等話題。

3、日常生活

飲食方面,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用料考究、制作復雜、菜系繁多、口味多樣。中國人在烹飪過程中強調色香味俱全,其中尤其注重對味道的追求。煎、炸、炒、熗、爆、焗、燜等眾多烹飪方法,將食材加工成絲、塊、條、片、丁等多種形式。但是,其加工過程中的“煎、炸、炒、熗、爆”,都會使食材的營養成分被破壞,在追求美味的同時,忽略了對營養的需求。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較中國簡單,對食物色香味的要求不如中國,但西方人重視食物的營養,他們講求各種營養成分的搭配是否得當,營養成分是否能被充分吸收。西方人在飲食上重視營養,與西方社會歷來重視科學是密不可分的。

禁忌的不同,也是文化差異的重要體現。中國人的禁忌、偏好,多與諧音有關。中國人喜歡數字8,因為8與漢字“發”諧音,象征著財源廣進;中國人喜歡數字6,數字6象征著”六六大順”“一切順利”;中國人則認為數字4不吉利,因為4與“死”諧音;生意人忌諱出門看到蛇,因為蛇與漢字“折”諧音,會有虧本、入不敷出之嫌。西方人忌諱“13”這個數字,因為最后的晚餐中,出賣耶穌的猶大正是第13人,夏娃給亞當吃禁果之日就是13日。所以,西方的很多大廈沒有第13層樓;有些航空公司沒有13號班機。西方人也把星期五視為兇日,因為傳說夏娃偷吃禁果適逢星期五,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也是星期五。如果13日恰逢星期五,那這就是“不詳中的不詳”。所以在13日星期五,許多人不出門,許多艦船不出航。

文化差異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在對動物的喜好上。在中國俗語中,狗是個絕對負面的詞匯。狗腿子、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中國人對狗的鄙視,由此可見一斑。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第一狗”和總統、第一家庭、第一夫人都是新聞媒體追捧的熱點;在英語中也有很多和狗有關的詞匯,例如“lucky dog”代指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 ”譯為“凡人皆有得意日。”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而在西方社會,龍是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被視作惡魔,甚至在有些地區還有“打龍節”。文化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三、結語

由于地理、歷史、文化、風俗的原因,使得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強,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作為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要注重對語言背后文化的學習。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和定位文化差異,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尊重其社會習慣和風土人情,積極提高自身文化適應性,使中西文化將在碰撞中不斷融合,在交流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杜艷如.淺議中西文化差異[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0(04).

[3] 李雪梅.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探究[J].理論導刊.2006(06).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第4篇

關鍵詞 喪葬禮俗 跨文化 文化融合

一、引言

死亡是生物自然的淘汰,而喪葬是人類特有的對死者遺體進行處理的文明形式,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它受人們思想觀念的支配,屬于民俗文化和民族習俗的范疇。《禮記》中記載:“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槨周于棺,土周于槨。”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的葬禮都包含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特別是受宗教傳統的影響,中西方的喪葬禮俗有著很大不同。中國的葬禮突顯了親人的悲傷,而西方葬禮卻詮釋著死者的尊嚴。

二、中禮之宗教起源

人類歷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多萬年以前,而喪葬遺跡的出現據稱在距今4萬年前。由于對于死亡的不理解,原始人類產生出諸多的恐懼,他們相信有一種力量在冥冥之中操縱著自己和同伴的生死,于是幻想出了靈魂甚至鬼魂這樣雖不可感知而又令人恐懼的東西,認定死者有著和活人一樣的世界來繼續他們生前的日子。死了的人具有強大的能量可以禍福于人,所以活人要象崇拜自然力量一樣去崇拜死者,象照顧活人一樣照顧死者。正如孔子所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道教、佛教的出現以其自身的教義信念影響著中國的死亡文化。宗教的融合體現在喪葬禮儀中,那便是以儒家傳統喪禮為主體,融合了佛道二教喪葬禮儀的出現。喪葬禮儀中繁多的禮儀都是為了表現儒家的孝義。在西方,基督教興起之前,歐洲宗教屬于自然神信仰,即崇拜太陽神宙斯,因此在死亡文化上傾向于回歸自然的葬法。而在基督教興起之后,西方的葬禮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注入基督因素。基督教的喪禮更多的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脫生前痛苦。

三、中禮之典禮儀式

葬禮的核心部分是典禮儀式。由于中西文化的鮮明特征,中禮的儀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便出現了喪葬禮俗。1933年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墓葬的遺存。中國的葬禮儀式在周代定型,而到了唐朝就十分完備。據《儀禮》、《開元禮》、《政和禮》、《書儀》、《朱子家禮》和《明會典》等典籍記載,一套繁復的中國古代官定喪儀流程,從人將死之時為其換內外新衣的“初終”之禮,一直到喪家去喪服的祭禮“禫”,最多者要完成66個儀式。民間葬禮雖然沒有這么細致繁瑣,也必須至少完成“報廟”、“送湯”、“出殯”和“圓墳”四個步驟,而這其中也包含了“搬鋪”、“沐浴”、“更衣”、“飯含”、“覆面”、“招魂”和“送魂”等表達敬孝之意的必備儀式。葬禮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道場儀式”。作為民間葬禮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場儀式在整個喪葬儀式中起著為往生者超度的作用。道場儀式體現了對逝者的孝,更反映出一個家庭的財力是否雄厚。進行道場儀式的目的是希望超度亡靈早登極樂世界,或者盡早投生到更好的去處。這和西方葬禮中的“洗禮”異曲同工。中國葬禮中大量的紙扎和祭品也體現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受佛教的影響,中國喪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據說在佛教中白色代表“水”寓意清凈解脫。所以,死者臉上的面衣、孝子所穿的孝服甚至庭院的裝飾都是白色的,這可謂是中國葬禮尤其是漢族葬禮的一大特色。

西方葬禮由于基督教深厚的歷史淵源及其廣泛的影響,葬禮講究非繁就簡。西方殯葬儀式也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等程序。西方的哭喪無論是在初終時還是在教堂里,直至最后下葬,親友都不能大聲嚎哭,只能默默流淚小聲啜泣,這是因為西方人認為人死之后擺脫了一切罪惡靈魂到了一個美好的地方,不應嚎淘痛哭以打擾死者靈魂的安靜。下葬時與中國葬禮大量紙扎不同的是人們只是隨土撒入一些花瓣,墓前立上十字架再擺上一束鮮花。而對于祭文,西方葬禮也會由牧師介紹死者生平,也會有眾多親友上臺回憶逝者在世時令人難忘的片斷,而內容生動有趣、甚至令人捧腹,臺下不時傳來陣陣歡笑,大家都沉浸在短暫的美好回憶中,心中充滿了愉悅和敬重。這“笑”與中國葬禮的“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死亡的態度。正如一位逝者的女兒說:“我們也十分悲傷,但心中的哀泣不能僅兌現于一種簡單的外在形式。逝者己逝,最好的懷念就是快樂的生活,這才是對逝者最高的尊重和真正的緬懷” 。參加西方的葬禮必須身著黑色衣物,包括男士的領帶也最好是黑色。這是因為黑色在西方是肅穆的象征,是喪葬的色彩。

四、結語

中西喪葬禮儀的諸多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化習俗、道德觀、價值觀甚至人生觀的影響。生與死是人類生存軌跡無法逃避的規律。正確對待生命的終結才能讓人們對生命更加珍惜和熱愛。作為人類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時也是最具有穩定性和傳承性的一部分,喪葬禮俗往往是特定社會關系、社會組織以及特定精神世界的最集中,最生動的反映。對于中西喪葬禮俗的研究在文化多元的當今世界有著重大的意義。中華文化信奉“天人和—”的宿命論與西方文化“人本位”的思想交融和互補,這樣才能讓整個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燦輝,程式化進程對葬禮的影響及思考[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48-50

[2]龍江,中國傳統喪葬禮儀中的文化價值觀[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 17-19

[3]潘文一,葬禮中的中西文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8(4): 110-111

[4]時,徐西勝.喪葬習俗與殯葬文化[J].東岳論叢,2001(3):75-77

[5]田茉云,從喪葬禮俗看中西文化差異[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0): 95-98

第5篇

[關鍵詞] 英語影片;譯名;翻譯方法

一、 影響英語影片片名翻譯的因素

(一)票房因素

每一部商業影片制作的目的都是為了賺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許多經典的大片都是耗了巨資拍攝而成。如果因為譯名失敗,可能會導致影片的票房過低,損失慘重,所以影片的發行必須考慮到市場。觀眾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影片的片名,無疑影片片名在吸引觀眾眼球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穎別致的譯名會使觀眾耳目一新且經久不忘。統計資料顯示,最成功的影片譯名并不拘泥于源語的意義表達,相反這些譯名都體現出了貌離神合的共同點。不僅充分表現出可讀性的特點,還激發了觀眾觀看的欲望。票房目的性可見一斑。比如影片Speed,《速度》的直譯完全索然無味,讓觀眾聯想到的只是競速比賽,而《生死時速》這個譯名則緊緊扣住了主人公面臨的生死考驗的情節,深受觀眾喜愛。又如影片Ghost,僅其譯名《人鬼情未了》就讓觀眾如癡如醉,而且還為觀眾提供了對這段陰陽交錯、凄美絕倫的愛情的無限想象空間。再如影片The English Patient,其直譯的片名為《英國病人》,這樣的譯名會讓中國觀眾不知所云,更不要奢望讓其產生觀看的欲望。所以譯者將此影片片名譯為《別問我是誰》,這個譯名不僅緊緊抓住了觀眾好奇的欲望,而且還準確地扣住了追尋這名病人身世的影片情節。很多奧斯卡經典影片的譯名都讓人過目不忘,如Waterloo Bridge的譯名《魂斷藍橋》。

(二)文化差異因素

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整體,它包括了知識、藝術、信仰、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影片片名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其所屬文化的特征,由于影片片名翻譯并非純粹語言間的活動,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過程,因此具有文化特色的翻譯也是最難的翻譯內容之一。如影片The Third Man曾被譯為《第三者》,這個譯名極易引起中國觀眾的誤解,認為這是一部反映婚外戀的。而該片中的“the third man”其實是一起案件的第三個目擊證人。這就是翻譯中譯者沒有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忽視了語言意義本土化的要求,創作出了一個失敗的譯名。再如影片A Space Odyssay,由于影片原著本身就含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加上具有“一段艱險過程”意義的非主流單詞Odyssay,這對于非英語學習者會造成理解上的困惑,如果在片名翻譯中完全割裂中西方文化的聯系,只是一味地以翻譯為目的,那么不僅不會有好的譯名創作,而且也會使影片作為展現西方文化、傳播西方文明橋梁的作用大打折扣。當然如果在翻譯片名時關注到其所承載的文化積淀,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影片Lolita是由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名著改編而成的作品,講述了一段忘年戀的故事,其中文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是文化譯名中的精品,該譯名出自中國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作品。蘇軾對其一位朋友老來納妾的事情用詩句進行了調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顯而易見,“海棠”暗指美艷漂亮的少妻,而“梨花”則暗指滿頭白發的老夫。慢慢地,“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演變成了老夫少妻的代名詞。該譯名將影片的主題內容和中國古詩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形象地概括了影片的內容,而且很好地對接了差異巨大的中西方文化。

(三)藝術價值的因素

翻譯是一門藝術,影片片名的翻譯也是藝術創作。好的譯名會傳遞出“美”的信息,常引起觀眾無限的遐想,產生先睹為快的強烈愿望。而且美感功能是影片片名的三大功能之一,美感功能就是通過精心構思的片名,給觀眾以美好的享受。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為了祈使功能服務的。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們都有一種好奇心,見到新鮮、奇異的事物都會感到興奮,樂于知曉,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過片名,感染觀眾的情緒,吸引觀眾。在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就是“意境美”,而“意于言外,含蓄溫蘊”的朦朧美則是意境的核心。相反,西方美學的核心思想則是追求“寫實”,即個性與共性的相符和偶然與必然的相成。在英語影片片名的翻譯中,怎樣創造出一個精美絕倫的譯名藝術品是需要譯者靈活且嚴謹對待的。既要盡量保留英語片名寫實的特性,又要體現出中國傳統“意境美”的美學核心。包惠南指出,影視片名的英語翻譯“既要符合語言規范,又要富有藝術魅力,既要忠實于原片名的內容,又要體現原名的語言特色,力求達到藝術的再創造”,這也要求影片片名的譯者要創作出的譯名一定是一個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體,既起到很好的導視和促銷作用,又要帶給觀眾濃濃的韻味。觀眾不斷提高的審美水平讓觀眾不再滿足于片名簡單的信息傳遞功能,而是要求影片譯名具有讓人共鳴的藝術欣賞性。所以很多影片的中文譯名采用的都是四字結構,不但傳遞出了強烈的信息,還被賦予了濃郁的中國文化的藝術韻味。如影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等。

(四)思維習慣的因素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由于自然環境、 文化傳統、 生活習慣和生產勞動等背景的不同,各民族在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思維方式、 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語言與思維存在著一一對應關系,思維以一定的方式表現于某種語言形式中。思維是語言的思想內容,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所以在影片譯名翻譯中要從英漢思維差異入手,通過對比英漢思維形成及其在詞法、 句法上的表現來分析,以力求獲得準確得體的影片譯名。傳統的思維習慣讓中國人更講究題目的歸納概括性,如影片譯名《逍遙法外》《情定巴黎》《冰海沉船》等。而西方人更喜歡用簡單明了卻又富含豐富信息的詞匯作為片名,如Speed,Titanic,Hackers等。

二、英語影片片名的翻譯方法

(一)從“入鄉隨俗”的角度進行翻譯

從交流的角度講,英漢翻譯正是異域文化移植,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但是由于交流內容都是英語代表的異域文化以及異域的事情,那么很多信息就很難用所謂地道的漢語展現出來,所以怎樣才能使影片譯名保持原名的意義,還可以讓中國觀眾對譯名有親切的熟悉感,需要譯者做到文化的“入鄉隨俗”。也就是指源語言被翻譯成目標語時,放棄外族文化現象,尋找對應或者相似的本族語文化現象,如遇沖突,則站在本族文化的立場上和價值觀的角度對其進行解釋。在翻譯文化色彩較濃的影片片名時,應考慮到中國的文化風俗以及中國觀眾的藝術審美情趣,最大限度地融合中西方文化。如影片Home Alone的譯名為《小鬼當家》,其濃濃的中國文化情調遠比直譯為《單獨在家》精彩得多,更為中國人所接受。在中國,人們常寵愛地稱聰明頑皮的孩子為“小鬼”,而“當家”一詞又能夠帶給觀眾最大的好奇――一個頑皮“小鬼”要如何當家?對觀眾是一種不可抗拒地吸引。又如影片《修女也瘋狂》(Sister Act),修女給人的形象是虔誠、清苦、莊重而嚴肅,具有這些特質的修女怎么會和“瘋狂”這個詞聯系在一起就成為觀眾們心中急切想了解的疑問。再如影片《龍兄鼠弟》(Twins)、《笨賊妙探》(Blue Streak)等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二)從簡練的角度進行翻譯

電影片名一般都是對電影內容的高度概括,僅僅以“忠實”準則要求譯者顯然不夠,這時“簡練”原則就顯得更加突出了。“煉”字講求音美,講求精當,言簡意賅。譯者通過節奏、音調、韻律,使片名讀起來朗朗上口,優美動聽,既傳達了情感意義,又增強了審美效果。漢語是聲調語,以音調的高低、輕重、長短、快慢構成抑揚頓挫、高昂洪亮的音樂美,準確地表達豐富細膩的感情。也在客觀上要求影片譯名簡練、整潔,讓譯名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包含有豐富的信息內容。如影片Singing in the Rain中文譯名《雨中曲》、Courage Under Fire 的譯名《生死豪情》都體現出了這樣的特點。另外很多英語影片的片名較長,異于中國影片片名簡單的特點。因此在進行片名翻譯時要做到簡單明了,如影片《愛與死》(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欲言又止》(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But were afraid to Ask)等。

(三)從漢語語言習慣的角度進行翻譯

四字格是漢語表達形式中的重要而且傳統的結構之一,以“四字格”為其主要的結構形式,無論是形式的固定、音節的和諧,還是雅俗兼顧、對立與統一共存一體,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四”這個數字處于中間的位置,這也說明“四”這個數字在中華民族的心理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從表達意義的完整和準確要求來說,兩字不足以表述意義,三個字的如“拍馬屁”“開小差”等則具有典型的口語特色,不夠文雅,而四字結構莊重、典雅、穩定有序,而且字面形式穩定、好看,符合人們避俗求雅的審美需求。其穩定的結構所透露出的豐富的藝術內涵,更加容易讓人們欣然接受。由于漢語中的四字格具有較強伸縮性和朗朗上口的特點,多為人們所使用,而且在影片譯名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翻譯影片片名時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如影片《龍爭虎斗》(Enter the Dragon)、《碧血黃沙》(Blood and Sand)、《廊橋遺夢》(Madison Country Bridge)等。

三、結 語

電影本身就是一門綜合藝術,影片片名的翻譯既需要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扎實的語言功底,又要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和方法。片名翻譯不是簡單中英文的詞匯對應,需要把握影片的內容,考慮東西方文化的異同以及觀眾的接受心理,使其既能傳遞影片的信息,同時又能體現出濃濃的藝術韻味。因此,譯者不僅要熟諳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轉換方法,更應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識,在深入了解片名字面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的基礎上理解影片的內容和風格,揣摩措詞用語,力求準確把握源語與譯語的表層意義和聯想意義。翻譯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只要態度嚴謹,充分考慮到中西方語言特點和文化差異,一定可以把英語影片譯名精雕細鑿成一件真正的藝術品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參考文獻]

[1] 肖陸錦.英語影片名漢譯技法探討[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社科版,2001(03).

[2]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3] 馮廣藝.語境適應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孫迎春.“意境”譯法探索[J].中國翻譯,2002(05).

[5] 聶大海.試論民族間語言的相對性[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1(04).

第6篇

一、高職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現狀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盡管隨著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逐漸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但是由于教學指導方針模糊,實際教學中過于重視英語學習的職業性,出現了重視語言教學輕視文化素養培養現象,甚至將文化教學看作是語言教學的一種附屬品,致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培養,其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1]。 

1.教師重視度不高,學生認知存在局限。就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由于高職院校教學為三個學期制。所以,遵循當前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在基礎英語教學階段實現。但是由于廣大高職教師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重視程度不高,缺乏統一的認知,加之教學任務繁重,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未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此外,還有很多學生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知存在局限,被動式地應付教學活動的開展,導致其教學成效偏低。教師自身的中西文化觀缺失,在實際教學中無法有效權衡英語和母語文化之間的平衡,這就導致實際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存在局限[2]。 

2.教學框架不完善。高職英語教學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學題材和歷史內容逐漸減少,跨文化交際知識較為混亂,缺乏系統性。跨文化教學目標模糊,教材內容不完整,即便其中部分內容是講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但這些內容也不過是從商業角度上來提醒學生職場上用餐之間的文化差異,并未能深入文化背景層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缺乏足夠的可信性和公認度,導致高職英語教中學框架不完善,嚴重影響了高職英語的教學成效。 

3.受到傳統思維定式影響,教學方法單一。在學習英語時,由于漢語和英語之間的語言結構差異,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明確兩種語言的特性[3]。由于長期受到漢語思維定式的影響,在英語理解中可能出現不同程度上的偏差和失誤,影響到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對于學生語言思維培養重視程度不高,所以很多學生在英語口語表達時,更多地是從漢語角度進行思考,影響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現有高職英語教學中,由于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跨文化教學流于表面,未能起到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作用。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地來制訂教學方案。這種方法盡管給予了學生一定的學習自主性,但是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無論是教學深度還是廣度都遠遠不足,更多地是通過板書和課堂講解方式來完成的,利用信息技術或網絡視頻系統講解的情況還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4]。 

二、高職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對策 

高職英語教學中,由于教學框架不完善,所以在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可以采用更為靈活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客觀闡述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相關知識,有針對性加以引導。 

1.協調處理語言教學和文化學習關系。語言和文化之間是密切不可分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語言無法離開文化單獨存在,而文化則是日常生活面貌和信仰的總體。但是,多數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語言教學、輕文化教學的現象。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執行者和推行者,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語言和文化關系,能夠從多元文化視角去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現代英語教學中,其中含有大量隱喻修辭手法,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5]。諸如,在“It's no skin off my nose if the company is going to invest in high-end goods market.”其中“no skin off my nose”如果是從字面上來理解是由“皮膚從鼻子上脫落”的含義,但是結合實際情景卻是指“此事同我毫無關系”的含義。所以,學生在語言學習中,需要充分結合英語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深層次地理解與掌握英語知識。 

2.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長久以來的語言教學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工作經驗來看,教師需要充當跨文化交際的傳播者和推廣者,能夠正確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英語文化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對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基于此,運用中西方文化對比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舉一反三,獲得更為可觀的教學成效。諸如,在講解地址內容時,英語和漢語的描述方式正好相反[6]。對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了解不同文化的交際行為、交際規則和思維方式,從而挖掘文化之間的異同點,有效解決其中存在的文化沖突現象。 

3.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需要長期堅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差異,把握跨文化交際教學規律和目標,加強課堂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為可觀的教學成效。諸如,對于英美國家而言,對于年齡、收入和婚姻狀況均屬于個人隱私,而在中國人們之間的交流則是可以接受的話題,并非是需要回避的話題。如果不了解跨文化交際內容,在同外國友人交流中直接談及到隱私話題,可能造成對方的反感,致使交流變得不歡而散[7]。 

此外,高職院校應該同校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建立實訓基地,促使學生可以擁有實訓機會,切身感受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必要性,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結論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教學在不斷深化改革中,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職教育需要充分發揮出其自身專業教育的優勢,為社會輸送更多應用型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嘉賢.淺談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快樂閱讀(上旬刊),2012,31(5):5-6. 

[2]孟憲英.高職商務英語教學應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J].遼寧高職學報,2014,6(3):114-115. 

[3]劉佳.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21(23):145-146. 

[4]周群.多元化需求分析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究[J].電大理工,2014,14(4):55-56. 

[5]廖丹璐.中外合作辦學中高職旅游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1(2):19-21. 

第7篇

【關鍵詞】服務管理 經營宗旨 服務理念 服務模式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人這樣分析: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呈圓形,以直覺體驗為工具,強調整體性;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呈線形,以邏輯實證為手段,強調部分分析。現代文學翻譯巨匠傅雷先生也曾闡述過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想異同:“東方人與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東方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惟恐不盡,描寫惟恐不周。”

大概而言,中國人重整體,西方人重細節。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也表現在管理包括飯店管理上。

為什么中國的飯店業整體來說都還是比國外的飯店業差一大截,稍微做得好一點的飯店(集團)大多得益于西方成熟的飯店管理經驗,包括管理理念和服務理念,除了改革開放和政策的因素之外,國人思維方式的某些習慣也極大的阻礙了中國飯店業的發展。

服務,本來就是一個不太容易說得明白的詞。中國的飯店,很多年以來,都停留在接待、招待的層面上,根本談不上真正意義的服務。如何提升飯店服務?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要將管理和服務精細化,關注細節,包括硬件的細節、服務的細節、程序的細節,關注客人,關注客人的細微需求,把客人的細微需求、甚至客人潛在的未明示的需求都能發現,并滿足客人。這種思維應貫穿在整個服務的全過程。只有這樣,中國飯店的服務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提升。現代飯店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上的核心是顧客滿意。

一、經營宗旨

飯店的經營宗旨對服務模式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國外許多飯店經營宗旨是把顧客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里茲―卡爾頓飯店的最高使命是使顧客得到真正的關心和享受舒適: “我們承諾向喜愛溫馨、輕松、高雅環境的客人提供最佳的環境與設施。客人在里茲―卡爾頓飯店的經歷必定是充滿生氣, 愉快幸福的, 會得到一番喜出望外的體驗。”也就是說, 客人的滿足是企業的最高宗旨, 一切服務管理, 組織設計, 人力資源配置都應以客人滿足為基本依據, 以提高質量來贏得顧客忠誠。我國飯店企業的宗旨不甚明確, 至少可以說沒有把顧客的利益放在企業經營的第一優先。中方飯店的職工較外方飯店職工服務意識弱。“顧客至上”意識差的一個原因就在于許多中方飯店的經營宗旨不明, 有些飯店的實際經營宗旨與高懸的經營宗旨相差十萬八千里。飯店企業經營盲目性的另一個根源是許多飯店尚不是真正的商業飯店, 還帶有濃厚的政治接待性質。飯店經營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政治服務, 對上服務而非對顧客服務。因此, 一部分飯店管理者把大量工作放在滿足上級上, 而非改進服務質量、滿足顧客、贏得利潤。

二、服務理念

服務不僅僅是需要員工來做的事情, 它需要從上到下的參與。在一個致力于服務策略的企業中只有兩種員工, 即那些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員工和輔助那些為顧客服務的員工的員工。那種總經理位于頂端, 然后依次是各等級人員, 而顧客被置于底部的金字塔式管理等級制度在這里被倒置。顧客位于頂部, 處于最底端的總經理對顧客負責并管理著那些為顧客服務的一線員工和輔助他們的二線員工。這種模式提倡一種更為簡單的結構, 強調團隊精神, 并賦予清理客房的女服務員和洗碗工與總經理同樣的重要性。管理者的首要作用是監控和保持服務的質量。管理者必須保證沒有任何事情或人會妨礙服務產品的實現。

三、服務模式

飯店服務模式的建立與一個國家、地區的歷史、文化、環境、科技的進步密切相關。西方的服務模式已經完成了從商業飯店時期的標準化服務模式向現代新型飯店時期個性化服務模式的轉變。所謂個性化服務是指為顧客提供具有個人特點的差異, 以便讓接受服務的客人有一種自豪感、一種滿足感, 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贏得他們的忠誠而成為回頭客。個性化服務是從尊重人的個性需求出發, 是人性化的體現, 是當今人們倡導的服務模式。個性化服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豪華飯店時期。賽薩?里茲為滿足顧客需求不惜做出巨大努力,在倫敦Savoy Hotel 主餐廳里, 為了創造一種威尼斯水城的氣氛, 他曾在一樓的餐廳里灌進水, 擺上平底船, 請來船夫唱歌助興。里茲這些富于個性的服務滿足了顧客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個性化服務的實施、保持需要良好的保障機制。客史檔案的完善和積累、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客人信息, 都將被整理成文字加以處理、保存。相關工作人員在每天查閱預訂客人名單和已入住的客人名單時, 要做到熟悉的客人姓名一出現, 相關資料就及時反饋, 相關服務就及時實施。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不僅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 更有賴于飯店全員的服務意識。提倡個性化服務不能單純片面地理解為只是為少數人提供優質的服務, 而是要讓每一位客人都感覺到自己是在享受著為自己所特別安排的服務。與西方飯店個性化服務模式悠久的歷史相比, 目前我國正處于從標準化服務模式向個性化服務模式過渡時期。雖然個性化服務這一理念在飯店業越來越流行, 但是我國國內的飯店還是說得多, 做得少或者只是做了些皮毛。因此, 個性化服務要真正體現在飯店日常的管理和服務之中, 不僅僅是表現在某一個具體的項目, 一個規章制度, 或者一個口號上, 更要從經營戰略角度出發, 切實做好飯店軟硬件建設, 軟件建設是重中之重。第一, 應轉變服務觀念, 增強飯店全員服務意識。第二, 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力度, 為飯店的需要選好人, 用好人。使飯店出售的特殊產品不斷增值。第三, 從服務心理學出發, 提供超期望值服務, 建立忠誠顧客群。第四, 實行授權服務, 增強服務人員的歸屬感、自豪感、成就感, 從而增強服務意識, 轉變服務理念, 提高服務質量, 創建具有中國內涵的個性化服務模式。相信, 富于東方情結的個性化服務模式是實現中國飯店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飯店作為服務型企業,產品的核心是服務,建筑、裝修以及設備設施這些硬件的價值都是在對客服務過程中得到實現的。一個成功經營的飯店,不僅要能提供完善的功能設施,更要能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產品。這里的高品質不僅指個性化、創新化,更要始終如一。

第8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時間隱喻;時間觀念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569(2012)02-0267-08

前言

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各文化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我國跨文化交際的新紀元已經到來。為了增進相互了解,有更多的機會與世界各國的人們進行商務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我們有必要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避免因認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引起文化沖突,導致交流失敗。

跨文化的時間概念

當代跨文化理論認為,時間觀念是文化深層結構的一部分。理查德?E.波特[1:7]提出,跨文化交際產生的障礙是受八個文化變量的影響:態度、社會組織、思維模式、角色、語言、使用和組織空間、時間概念和非語言表達。其中時間概念是一個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重要的文化變量。同樣,愛德華T?霍爾制定了跨文化領域三個重要的文化變量――語境,時間和空間。在他的《無聲的語言》一書中,他指出,不同的文化導致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不同。

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感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人們對于時間概念的理解往往會大相徑庭。時間感知方式會影響人們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并繼而影響其言語表達及行為方式,反過來,一定的言語表述及行為方式又反映出獨特的時間觀念。正因為如此,時間觀念不啻是一個隱秘的向導,無形地制約著人們的言語行為。作為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時間有助于我們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有助于進行有效的國際交流。因此時間觀念的差異對交際行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

中西文化時間觀念的差異

時間是永恒的哲學話題,它與每個人的生活緊密相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時間觀念,它們的不同在于價值觀放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根據薩姆瓦[3:168]的說法,注重過去的文化如英國,希臘和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因此,他們強調傳統,習俗,歷史和宗教和強烈相信之前的事件,過去的經驗教會人們如何活在當下。注重現在的文化如菲律賓,墨西哥和拉丁美洲對當下一樣重要。在他們的眼中,未來是未知的,現在真的存在。人們的這種文化可能更沖動和自發的,喜歡更輕松,更休閑的生活方式。注重未來的文化把重點放在有意義的未來。美國屬于這一類,最受美國人歡迎的是無需回顧過去,努力工作準備未來。它們的不同在于價值觀放在過去、現在和未來。

單向時間和多向時間的概念是由愛德華?霍爾提出。單向時間觀指:時間是可以量化的和有限的商品,因此有必要使人們懂得使用時間和節省時間。它被認為是最有效地一次做一件事或在一個時間等待一個人。人們不應該讓突發事件干擾他們的計劃。多向時間觀指:時間是無限和無法量化的。人們似乎不太繁忙,他們很容易改變時間表和期限。人們可以同時做幾件事,情況可以頻繁調整。中國傾向于多向時間觀,通常可以在同一時間處理一些事情在同一時間,而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傾向于單向時間觀,寧愿在一個時間里做一件事情。

西方文化中的時間觀

西方傳統的時間觀側重于研究自然科學中時間的哲學問題。西方文化的時間觀受牛頓運動法則的影響。西方文化時間呈線性,意味時間溜得很快,一去不復返。西方人傾向于朝前看,崇尚未來。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歷史上由于地理位置和軍事力量,它們嗜好擴張地盤,向外延伸,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與不同文化人打交道,他們求變求新,愿意去嘗試新的事物。

美國文化受西方文化和工業革命影響,重視時間觀念。美國只有200多年的歷史,因此人們沒有歷史感,很少關心歷史。在他們眼中過去代表過時,無用,守舊的概念。相反他們認為將來很重要,充滿希望。只要他們努力,把握未來就一定能成功,就能找到幸福。這是美國人的夢想。

美國人看待時間如水、石油一樣寶貴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能節省,花費或耗費的有形商品。在日常生活和商業往來中他們不喜歡相互寒暄浪費時間,喜歡切入正事。在美國,“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有極強的時間觀念,注重霍爾所說的“正式時間”。美國人重視制定作息時間表,合理地統籌安排時間以便規劃好未來的工作與生活。正如霍爾指出:“討論西方的時間觀時不要忘記如果沒有時間表的話,工業社會將不為人知,微不足道。”[4:136]美國的效率與時間緊密相連。高效率工作意味著他們生活、工作節奏很快。受美國文化的影響,便利店、快餐店如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孕育而生,幫助人們節省時間,迅速完成工作。眾所周知,美國人稱自己是鐘表的奴隸,所以他們分秒必爭地珍惜時間。

中國文化中的時間觀

中國人的時間觀不同于西方的時間觀。中國傳統哲學認為時間進程不僅是線性而且是循環性。[5:51]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表示時間如流水般一去不復返。

中國傳統的時間觀很重視時間的“過去”,通常把過去當作現在生活的指南因為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因此就有了“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姜還是老的辣”,“人心不古”,“古人云”“世風不古”等習慣用語。

為什么中國人在表示時間的“上、下”詞匯比英語豐富,藍純[6:97]解釋說,中國人有祭拜祖先,崇尚數千年文化的傳統。祭總是放在祭壇的頂部,人們跪在地面向上來祭祀祖先。于是漢語中出現許多跟“上”和“下”有關的時間詞如“上半年,下半年;上輩子,下輩子;上次,下次;上午,下午;上旬,下旬”等。

中國人側重循環性的時間觀表明人們相信生命有輪回,人類的進程是按周期運行。因此就有“輪回”、“轉世”、“周而復始”的說法。

馮友蘭[7:213]在他書中指出農民為了農活就必須特別關注太陽、月亮的活動及四季的交替。中國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過去土地對人們來說十分重要,他們不喜歡搬家,離開土地意味著失去一切,因此他們覺得時間夠多,事情可以慢慢做,逐漸養成了慢節奏的生活習慣。鄉下的農民――他們的一天通常是按自然規律行事,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時間是金錢”。由此日常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像“慢走”,“慢用”,“慢慢來”,“慢悠悠”,“三思而后行”,“來日方長”等慣用語。

在農業發展中國家,多向時間觀支配人的生活,人們可以同一個時間做幾件事情。因為中國人喜歡回顧過去、尊重歷史和傳統。在中國人眼中時間不是稀

缺商品,很容易就能獲得。20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生產力水平低,吃“大鍋飯”的現象普及,人們不重視效率。再加上從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陳舊觀念根深蒂固,大家的時間觀念不強。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時間觀念開始發生變化。現代社會要求時間的嚴格性和準確性,時間成為世界上寶貴的資源。

新浪網曾進行了一項題為“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時間觀念”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時間觀念正在改善。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3757名被調查者中,77%的人認為時間就是生命,10%的人選擇時間是金錢,8%的人認為時間就是幸福。而僅有5%的人認為時間。對時間的珍惜和重視,表明人們越來越追求高效率生活,“與時俱進”的時間觀念大大增強,有助于中國社會發展。

概念隱喻理論下的時間概念

中西方哲學家,物理學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甚至小說家和詩人已經從不同的角度詮釋過時間的概念。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時間范疇又以空間范疇為前提。其原因是,人類的一切活動無不發生于具體的空間,空間能為人的知覺器官直接感知,而時間則是無法感知的抽象概念,因此后者必須借用前者來加以認識和表述,也即要借事物、運動、空間方位等概念以隱喻的方式進行表達。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隱喻實質上是一種認知現象,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于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動中。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為的概念系統從根本上是隱喻的。”[3:3]按照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概念隱喻理論,隱喻是人類概念體系的基礎,是人類認知過程中的一面鏡子。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概念隱喻主要有三類: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將不同的概念域作為始源域來認知時間這一目標域,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時間隱喻。因此,時間隱喻即是將其它概念結構投射到時間概念結構上的隱喻現象。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們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所使用的成語典故、習語諺語及文學作品都能反映出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響,時間隱喻概念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以下從跨文化視角探討時間隱喻理論,借助分析中英文時間隱喻文本研究來挖掘不同文化時間觀念異同及重要性。

時間隱喻在文本中的解讀

一般來講,大部分小說按時間順序來編排敘述。讀者能從小說中深切地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和節奏感。比如: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中時間就是按照四季的更替和事件的發展來體現,而馬克,吐溫的名著《哈利貝克?芬歷險記》中驚險故事在漫長的夏天一個個展開,讓人體會到時間緩慢地流淌。

下面從美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所著的《亂世佳人》和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丹尼爾,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小說中譯本擷取幾個片段,加上一些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習語、諺語,通過文本研究來感知時間隱喻所賦予的語言震撼力。

1、時間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是指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將涉及一種概念的各方面詞語用于談論另一概念。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我們的許多活動,如辯論,預算揭示時間隱喻的本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和“時間是一個有價值的商品”都是隱喻概念。他們都是隱喻性的,因為我們使用的是我們的日常經驗與金錢,資源有限,和有價值的商品概念化時間。萊考夫和約翰遜稱這種隱喻結構隱喻[9:133]多德指出:北美人覺得時間是一種有價值的商品,可以被用來使用,購買,浪費,節約,花費,并以其他方式操縱[10:146]。“時間就是金錢”擁有許多類似隱喻表達方式,時間可以安排、節省、耗費等。近年來“時間就是金錢”理念在全世界越來越盛行。例如以下文本分析:

例(1):她終于理解了他,他們倆的心終于撞擊在了一起。這珍貴的時刻決不能輕易錯過,不管事后會帶來怎樣的痛苦。

――《亂世佳人》中譯本[11:1166]

例(2):他在亞特蘭大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現代女郎酒館樓上賭錢,或是在貝爾,沃特林的酒吧里跟那些有錢的北佬和提包客密商賺錢的計劃,使得全城的人愈加覺得他比他這些朋友們更可恨。

――《亂世佳人》中譯本[11:849]

例(3):我在所有的鐵器中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塊鐵皮,花了一星期的功夫,總算做出了一把鏟子。

――《魯濱孫漂流記》[12:43]

例句(1-3)屬于時間結構隱喻。受“時間是金錢”隱喻概念的支配和影響。時間被看作是有價值的商品(如:擁有,失去、花費)。例如,例(2)中“他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賭博室……”,金錢是喻體,時間是本體。

例(4):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例(5):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例(6):光陰一去不復返。

例句(4-6)是中國人常見的諺語。人們喜歡用“時間就是生命”來告誡人們不要浪費時間,要是浪費了時間就再也找不回來。“光陰”在漢語中表示時間。“光和陰”的變換預示時間的流程。在中國傳統上人們習慣把時間比作金子,一種昂貴的東西,時間是可以珍藏的。這種慣用語耳熟人詳。而在西方“時間是金錢”隱喻深入人心,但近幾年在中國流傳得很快,說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時間如金錢一樣寶貴。

這種時間隱喻在中英文上存在差異,基于不同的價值觀,傳統和生活環境。在過去,中國是以農業經濟為主,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時間的價值,因此這種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因此就出現了像“一刻千金”,“寸陰尺璧”等成語。然而,西方國家主要是以市場經濟為主,人們重視工作效率和時間。如以上已經說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不同的時間隱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時間就是金錢”的比喻是典型的西方式表達,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比喻是典型的中國式表達。

2、時間本體隱喻

根據萊考夫和約翰遜的分析,人類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質的,人類對物體的經驗為人們將抽象的概念理解為“實體”提供了物質基礎,這就派生出了本體隱喻。在這類隱喻概念中,人們將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具體有形的實體,特別是人體本身。“本體隱喻”又可分為“容器隱喻”和“擬人化”。例如以下文本分析:

例(7):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在這島上已經生活了二十三年了。

――《魯濱孫漂流記》[12:75]

例(8):是啊,時光如流水!二十多年前我種的那些用來做圍籬的樹,現在已經變成大樹了。

――《魯濱孫漂流記》[12:147]

例旬(7-8)屬于時間本體隱喻。時間被看作金錢或移動的物體。當時間被比作移動的物體,我們可以用不同動詞描述在時間域運動過程點及運動狀態。同樣時間也被描繪成流動的水,時間一去不復返。已成為普通的日常語言,且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人們的思維方式。一般情況下人們已意識不到它們的隱喻性,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用熟知的具體事物來思考、談論抽象的事物。由此可見,隱喻性的思維方式和其他感知一樣已成為人們組織經驗、認知世界和自身

賴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除了上述例子中,仍有很多例子的本體隱喻。在中國時間被描繪成流動的水。當我們想強調時間飛快,我們可以說時間如離弦之箭,像風疾馳,表示時間在我們觀察者面前來來去去,例如:“任時光匆匆流去”、“似水流年”、“時光飛逝”、“光陰似箭”英語中也有許多類似的表達。

例句(9)歲月不待人。

例句(10)如果時間允許的話。

例句(11)有了時間和機遇,一切秘密都暴露。

例句(12)歲月流逝,腦子善思,最大的痛苦也解除。

例句(13)時間是偉大的發現者。

例句(14)時間能創造奇跡。

例句(15)時間能教你學會一切。

――沈一向,沈超英[13:411-413]

例句(9-15)屬于擬人化范疇,畫線的詞都是擬人手法。例句(9)選自陶源明的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告誡人們珍惜時光,不要虛度年華。例句(10-15)摘自英語諺語辭典。表明時間過得飛快以至于人們抓不住它。時間不等人提醒大家充分利用時間。

例句(16):時間就是生命,懶人消磨時間就意味自殺。

例句(17):時間在飛逝中仍然帶給她更多的真理,而且在偷走她的青春時給予她智慧。

――愛德華,摩爾[14:202]

例句(16-17)是英文格言。“殺死時間”動詞“殺死”字面上的意思是“造成一個人死亡”,但這里“殺死”的賓語是“時間”而不是“某個人”,表示“悠閑地打發時光”。像這種類似的英文表達還有很多如“愚弄時間”、“欺騙時間”、“謀殺時間”、“偷取時間”等。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西方人喜歡用表達擬人化的時間隱喻,這是典型的英漢語中由于文化差異而不同。

3、時間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是指隱喻從“進出,上下,前后,開關,深淺中心一邊緣”等表示空間的具體概念域向非空間抽象概念域的系統映射。這些隱喻跟人的身體構造及認知世界的方式有關。[9:133]

李國南指出[15:85]在英漢語中有著相似的方位隱喻。由于人類認知的普遍規律,英漢空間隱喻是相似的。例如:“去,往,現,前,來”用來指空間的概念,后來他們成為表示時間的詞素,構成方位隱喻如“去年,去歲,去冬,以往,過去”、“現在,當前,現時”、“將來,未來,來年”、“回首,回顧,回憶,追憶,追溯”等時間詞。以下文本分析:

例(18):“我現在不去想它,”她重又祭起了自己慣用的法寶,狠狠地想道。“如果我現在還去想失去他的痛苦,我就要發瘋了。我明天再想吧。”

――《亂世佳人》中譯本[11:1312]

例(19):“這一切等我明天回到塔拉莊園再考慮吧。到那時候我就能夠忍受了。明天我要想出個辦法來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說,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

――《亂世佳人》中譯本[11:1313]

例(20):望著那漸漸離去的島嶼,我心中頓時涌起了無限的遐想,讓我想起了當初的歲月,想到了現在和未來……

――《魯濱孫漂流記》[12:162]

例旬(18-20)中“過去、現在、將來”屬于方位隱喻,呈現出典型的美國將來為中心的時間觀文化,美國重視未來,因為預示著希望、前途和期望。女主人公斯嘉麗把“明天”當作她的“法寶”。每當遇到困難她就鼓勵自己明天是嶄新的一天,希望的開始,相信自己只要做好準備一定能成功。俗話說“好時機就要來了”說的就是苦難是暫時的而前途是光明的。斯嘉麗有足夠的把握重新贏得瑞特的心,這一點是毋庸質疑的。

中西文化隱喻的相似處來自人們隱喻思維的相似,但不同種族、文化、習俗和年齡在交往中會產生不同經驗,不同的聯想。

第9篇

關鍵詞:會計;雙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F23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289-0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會計作為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其國際化成為必然趨勢。而會計的雙語教學可以讓學生接觸到西方優秀會計教材與案例分析,熟悉與掌握西方會計與我國會計實務的一些異同點,對提高會計專業學生運用英語處理涉外企業會計實務的能力,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會計學雙語教學模式解析

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是指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學習科目知識來達到增強該語言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的目的。

雙語教學模式是把雙語教學作為一項完整的系統工程,從整體上形成一種在過程和結果上都具有民族多元文化特征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并在不斷實踐中逐漸形成一套具有固定行為特征的教育表達方式。它涉及到雙語教學的定位與教學模式,雙語教學的課程選擇、課程教材的選用,以及雙語教學方法的選擇、教育理念與思想等諸多問題。

加拿大和西歐國家(例如比利時、盧森堡等)的一些雙語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實踐證明,雙語教育能夠比較省時、省力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語言的能力。香港一些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學)的實踐對此也證明,通過教學語言可以獲取語言能力的提高。在中國,雙語教學不是國際上的“雙語教育”概念,它是對單一文化的學生進行兩種語言混合式的專業教學,不存在文化影響因素。我國內地大學雙語教學具有教學的一般性質,但同時又與其他國家存在明顯差異(如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不同的目的與模式)。同時,“雙語教學”主要是指由教師傳授學生學習組成的教學活動,主要是指課堂內的教學活動,它比教育的活動范圍窄得多。

會計學雙語教學作為會計學專業一種新教學形式,亟須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途經和培養學生的有效方式。因此,對于會計學雙語教學模式研究和探索是極其必要的。會計雙語教學同樣涉及到如會計學雙語教學的定位與教學模式和會計雙語教學的課程選擇、課程教材的選用以及雙語教學方法的選擇、教育理念與思想等諸多問題。

二、目前會計學雙語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中西方國家由于經濟發展程度、環境等存在的差距,使中西方會計存在很大差異。如中西方會計循環或程序的差異、作分錄與日記賬設置方面的差異、講述會計流程所用企業類型的差異、會計科目的詳細程度的差異等。這些專業知識差異以及雙語教學形式增加了會計學雙語教學難度,也帶來以下諸多問題。

(一)雙語教學與專業外語的關系認識模糊

目前,許多老師、學生甚至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對兩者各自的定位不十分清晰。認為會計雙語教學等同于會計專業外語,或者在實際教授的過程中采用會計專業外語的教學理念與方式教學的人不占少數。專業英語是外語教育界為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而進行實用性語言教學改革的產物,它側重于語言教學的方法,教學過程以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訓練為主線。但在雙語教學的情況下,主要是在用第二種語言講解某一專業知識時,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尤其是聽和說)方面的能力。如何正確區分其與專業英語的關系將影響到教師如何開展雙語教學、學生采用何種態度對待雙語教學、學校如何管理雙語教學這一連串的問題。

(二)雙語教學管理不到位

在教學行政部門的管理中,首先,一方面使用的是外國原版教材,一方面又要遵從原有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大綱,兩者之間存在矛盾,使教師在進行教學安排過程中左右為難,無所適從。其次,在課時安排上,針對同樣的教學任務,會計雙語教學比一般教學需要更多的學時才能完成(目前僅有約50左右學時),因為既要用英文講述又要用中文解釋和講解。再者,管理部門缺少科學的管理手段保證雙語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師生英語運用能力欠缺與教學高要求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會計雙語教學對教師外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尤其是口語和寫作能力要求十分高,但是目前的授課教師很少能達到這一要求;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大學生公共外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四、六級外語通過率不斷上升,但就整體而言,學生外語水平仍參差不齊,特別是聽力、口語和寫作方面能力的欠缺仍為普遍而又突出的問題。由于英語基礎較薄弱,在雙語課學習中,許多同學表現出抵觸情緒,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教學方法不靈活、考核形式單一

會計雙語教學要求在課堂上大量使用專業英語,加之針對學生聽力理解普遍滯后的狀況,教師往往會采用增加黑板板書的方法來彌補,某些重點難點問題教師還需要重復講解等,但在講解與展示內容的過程中,受教師講授與學生理解能力、講授內容的難易程度等條件約束,未能做到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雙向性、突出啟發性,以更直觀、更生動、更快捷、更利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如使用手勢、形體語言、圖形、動畫、錄像等)進行。考核手段也基本采用一般課程的考核方式與分值結構安排,沒有充分考慮到雙語教學目的、雙語教學定位、教學內容等對考核形式與效果的影響。

(五)教材選取的困難

選擇原版英文教材可保證學生領略到原汁原味的東西,包括專業詞匯使用的準確、專業內客表達的地道、西方的專業教學思路和對知識的認知程序,真正讓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客上都能夠與世界主流技術和思想接軌。但往往在國外原版教材中難以找到深淺程度相當的教材,即使找到一本較為滿意的又可能因有的是標準或規范不相同而不能使用,或者有的是教材編寫的風格和秩序上的大相徑庭而不合適。

三、會計學雙語教學模式的建立

建立雙語教學模式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以培養學習研究能力為導向,合理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包括多個方面。首先,要確立教學目標。在雙語教學中,要變知識教育為能力培養,其教學目標應是通過雙語教學提升學生第二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聽和說的能力)。其次,教學大綱設計要與教學計劃相一致。再次,設計教學程序。教師要將教學材料進行合理的編排,把教學的內容按照相關性、學科發展的先后或難易程度等依次展開,逐步將學生引至學科發展的前沿和重大攻關課題。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多種語言表達形式改善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畫面清晰、色彩明快,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刺激學生的視覺帶動其聽覺,有助于提高其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因此,教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如重復性可替代語句的使用、夸張的手勢和體語、設問、圖畫的使用、多媒體技術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親自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時,才易于對學習產生興趣。因此,教師要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取得的成果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肯定。

(三)改革考核辦法,引導學生注重學習能力的提高

設定的制度將通過影響人的行為而影響目標的實現,因此,要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使學生從應試教育中只注重死記硬背轉變為注重研究能力的提高,就必須改革對學生的考核制度。由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而非在期末考試中,因而對學生成績的考評不能太注重期末考試的成績,而應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例如,平時討論、學術論文寫作的成績應占總評成績相當的比重。期末考試要考出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合理選擇教材,搭建教學資源平臺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高質量的雙語教材要內容新穎、難度適中。為掌握國外會計準則、國外管理理念的內容,應盡量選用原汁原味的原版教材。

此外,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搭建教學資源平臺。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工具收集本學科發展的最前沿資料,下載供教學使用;還可向學生推薦一些國外的財經網站,教會他們如何利用網上的信息與教材的內容相結合,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可以圍繞一門課程設立一個專門的網站,及時提供最新的補充材料和教學資源,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課程交流平臺,供學生交流課程學習體會、提出課程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并回答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通過教學平臺的建立使教學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結語

會計雙語教學需要在教學管理、理念、實踐、方法等各個方面統籌安排、合理規劃,需要按照系統觀原則建立合理的會計雙語教學模式,并加以實踐,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過程逐步完善雙語教學理論和實踐,提高雙語教學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運蘭.雙語教學采用西方會計教材差異的探討[J].會計之友,2011,(2):118-119.

[2] 向友君,徐向民.香港理工大學雙語教學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12):74-75.

[3] 孫鵬云.會計專業雙語課程的教學體會與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4).

[4] 余志君,張黎.國內近年來雙語教學研究評析[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6,(6):66-68.

[5] 于侃.雙語教學方法探索[J].華章,2012,(5):165.[責任編輯 李 可]

收稿日期:2012-05-30

第10篇

關鍵詞:概念整合 認知解讀 價值觀 

    1、概念整合理論及其認知模式 

    概念整合理論是在心理空間理論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認知語言學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將概念整合看作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普遍的認知方式,并結合了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研究成果。 

    概念整合的認知模式包括兩個輸入空間:一個是說話人所構建的心理空間,另一個是寫作所構建的心理空間。兩個輸入空間共享一個框架結構,即兩個思想家的不同觀點、表達方式、表達語言等。然后把1、2兩個心理空間的元素在第三個輸入空間即類屬空間里對接,最后把相互對應的元素有選擇地輸入到第四個空間——整合空間合成,具體合成大體要通過三種方式運作:配置、匹配和發展。配置是把每個輸入空間的信息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間中去。包括來自輸入空間的各信息元素的“融合”。匹配是將輸入空間的信息元素與長期記憶中的信息模式、背景和知識相互配合。輸入空間的結構一經與長期記憶中的信息模式建立聯系就會產生新的概念,使話語(文章)得到解釋。 

    2、概念整合理論對英漢語言現象的解釋及廣泛運用 

    語言學家胡文仲指出:“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一部分,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和行動。它是文化中相對穩定的部分…價值觀與交際是支配和反映的關系。”因此,研究語言不能脫離價值觀。通過概念整合對英漢詞語的比較,可以我出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的共性與差異所在,從而進一步挖掘出英漢民族價值觀的共同性與民族性。 

    概念整合理論具有強大的闡釋力。通過四個空間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認知運作,能充分解釋各種語言現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價值觀念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不同導致價值觀念的不同,對語言的影響也隨之不同。因此通過概念整合理論對英漢二種不同的語言現象的解釋,從而可以更明確地反映出英漢民族價值觀的異同之處。下面我們以英漢死亡委婉語這一語言現象為例,通過概念整合理論對人們理解英漢死亡委婉語的解釋過程,從而反映出英漢民族價值觀的異同點。 

    3、中西方相同的價值觀念對詞語的理解 

    對于英語死亡委婉語“paassed away”以及漢語死亡委婉語“去了”有著相同的意義,請看例句,“這個老人昨晚去了。”當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立刻就會明白其意“這個老人昨晚已經死了”。通過概念整合網絡,可以解釋人們理解這句話的認知過程。輸入空間1中,是有關“人死”的認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出生,長大,死亡,不可能復活”等元素。輸入空間2,是“旅行”的認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啟程、路程、目的地、不再回來”等元素。類屬空間中的結構決定了兩個輸入空間之間的相互映射以及向合成空間選擇性投射的可能性,其內容包括了“開始、過程、目的地、結果”等元素。在合成空間中。通過“組合”的認知過程得到一些新型的對應關系,這些新型的對應關系是兩個輸入空間里所沒有的。“人死”和“旅行”的認知域觸發我們的認知機制,激活已儲存的相關背景知識,這幫助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環節。在新組合和激活的相關背景知識投射到合成空間后,合成空間按照自己的層創邏輯進行運作從而產生新的意義解讀,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擴展。因此,“人死亡”結果同樣在“人啟程”的結果之間起作用。

    4、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對詞語的理解 

    4.1例如:天崩vs.hit the rocks(撞暗礁) 

    (1)天崩

  同樣,在此有二個不同的輸入空間:輸入空間1(一個帝王死了)和輸入空間2(天塌了,天崩了)。輸入空間1包含的元素有:“帝王”、“至高無尚的權利”、“死亡”、“統治國家的災難”等。輸入空間2包括“天”、“主宰萬物的權利”、“崩塌”、“人類的災難”等元素。類屬空間包含了施為者(帝王,天)、主體特征(皇權、主宰萬物的權利)、行為(死亡、崩塌)、行為的后果(統治國家的災難,人類的災難),等實體。這些由兩個輸入空間共享的元素決定了兩輸入空間的跨空間映射。 

&n

bsp;   合成空間的元素:帝王死亡的后果=天崩的后果。其中新型的對應關系包括:“帝王”和“天”相對應,“至高無尚的權利”和“主宰萬物的權利”相對應,“死亡”和“崩塌”相對應,“統治國家的災難”和“人類的災難”相對應。這就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組合。元素“帝王”和“天”觸發我們的認知機制,激活相關背景知識,幫助完成概念整合的“完善”環節。在新組合和激活的相關背景知識投射到合成空間后。合成空間按照自己的邏輯推理進行運作從而產生新的意義解讀,完成擴展最后一步:“天崩意指帝王死亡”。這種意義的解讀就在合成空間里產生了。該委婉語暗指帝王的死亡猶如國家的災難。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即封建等級制度下重身份的價值觀。中國人歷史上一直很重視人們的社會等級身份。儒家的“禮”實質上是一種社會價值秩序,其核心是嚴格的等級制,早在周代,便把人分為“十等”。《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2)hit the rocks(撞暗礁) 

    在四個心理空間中,類屬空間中的結構是“施為者、行動、后果”。輸入空間1是有關人的認知域,其中包括的元索有“人、難以預料的災難、死亡”,輸入空間2是有關航海的認知域,其中包括“船、撞暗礁、沉入海底”。類屬空間中的抽象結構決定了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中的元素一一對應,比如:“人”對應“船”,“難以預料的災難”對應“撞暗礁”,“死亡”對應“沉入海底”。這就完成了整合過程的第一步:組合。關于“船撞暗礁”以及“的背景知識,連同新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間。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擴展中構建了新的意義:船撞暗礁后消失=人遇到災難后死亡。 

    西方人的價值觀強調人人平等,公民享有最高權威,平等的商業社會沒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因此英語“死亡”委婉語中有許多源自各種職業的術語,這些詞語從一個側面向我們展現了英語國家的行業文化。比如,本例句中源自航海用語的一些“死亡”用語,如hit the rock,launch into eternity,under sailing orders,slip one’s ropes/cable等。源自通訊領域的“死亡”代用語,如be cut off,ring off/out等。來自金融和會計界的“死亡”代用語有pay the debt of nature,pay one’s last debt,close up/set one’s accounts,cancel one’s accounts等。戲劇界和電影界也產生了不少“死亡”代用語,如black out,switch out the lights,drop the curtain,bow off/out,fade out,fold(up)the final curtain,the curtain call等。 

第11篇

關鍵詞 早期駐外使節 日記專著 測繪技術 地理思想 地理學團體

中圖分類號:K825.89 文獻標識碼:A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地理學從傳統到近代的轉換是從以后的西學東漸才真正開始的。長期以來,中國人所抱持的地理觀念是以所能識見的區域為世界空間、以自身為圓心自我為半徑的華夏中心論。以后,這種觀念得到了徹底的沖擊,而有識之士則開始嘗試突破原有的壁壘,打開了解世界的窗口,引入西方地理學知識,有意識地轉變傳統的地理學觀念。在這一過程的初始階段,有兩類人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其一是西方來華傳教士,他們帶來了近代地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其二是中國走出國門的一批知識分子,尤以長期留駐國外的使節為最,他們深入考察世界地理環境,學習近代地理學的應用技術和理論知識,對比中西方地理學的差異,倡導地理學的專業教育與研究,為近代地理學在中國的萌芽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以往此類研究中往往只關注傳教士對中國地理學發展的影響,或者提及張相文、竺可楨等更晚中國學者的作用,而對早期駐外使節的貢獻,或少有提及或語焉不詳,這顯然對敘述中國近代地理學初期轉變發展的過程和形態是不足的。

早期駐外使節出使期間(1876-1894),正值西方近代地理學體系基本完善之時。而地理學知識在近代中國是所有西方科學中對中國士人最早具有啟發性的,因為只有認識了外部世界,才能更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地理學中寄托了他們經世匡世的苦心,并標示了中國文化近代化的開端。”早期駐外使節正是在這樣的思想震蕩中,逐漸開始了解世界,改變傳統的地理觀念的。他們在出使以前,就基本上擺正了地理認知的心態,而出使以后,他們所走的每一步都在面臨著新的地理情況,世界地理環境和西方近代地理學知識成為他們必不可少的考察對象。在此過程中,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影響著中國近代地理學的發展,對西方地理學知識的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1出使日記與地理著作流傳于世

以后,《四洲志》《》《瀛環志略》等地理書籍的問世,使國人眼界大開,方知地球之上有五大洲四大洋。但無論是林則徐還是魏源、徐繼畬,都沒有走出國門,其所編著作也均是憑借二手資料匯輯而成,缺乏實際觀感。早期駐外使節出使西方以后,大多寫有出使日記,對所歷諸國的風物勝跡、關山形勝、工農物產、民情政教等都記錄頗詳,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出使日記缺乏嚴格的系統性,不能算作地理學專著,但是卻有較強的準確性和實地觀感性,其所記錄的內容對于后世學者編著世界地理學書籍具有較為客觀的借鑒作用。正如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跋語中所言:“嘗議續《瀛環志略》,分飭隨員,翻譯泰西地志,已十得六七,而摘其大略于日記之中。”可見,薛福成將其所記錄的地理知識絕大部分都放入了其出使日記之中。這種情況在其他使節的日記中同樣多有體現。

除了出使日記,使節還著有大量專門的地理著作流傳于世。黎庶昌在歐五年撰著了《西洋游記》七篇、《歐洲地形考略》、《由北京出蒙古中路至俄都路程考略》、《由亞西亞俄境西路至伊犁等處路程考略》等,另有在出使日本前所撰《丁亥入都紀程》一文。錢恂因參與中俄的邊界交涉,對于俄國的無理要求憤憤不已,于是作《帕米爾分界私議》以作清廷與俄人談判之依據,終于使中國在較為平等的協議上簽字,而且“界址地名自我開示,則固前此未有之事”。許景澄則對中國的西北地理較為關注,駐外期間廣泛汲取西人研究成果,著《帕米爾圖說》和《西北邊界地名譯漢考證》兩書,對諸國詳加考訂,所用地圖多為中西方最新版本,“博訪眾本,先施甄擇,工繪既畢,次第校譯,其間搜稽掌故,審析方言,酌稱名之異同,究屆址之起訖,辯山川之脈絡,征部落之存亡,乙削再四,然后寫定”。另外,由許景澄譯出的俄國人伊鄂諾弗和康穆才甫斯基、英國人楊哈思班和戈登的游記以及《阿富汗布哈爾二國交界記略》等地理學資料,對于清廷了解英、俄兩國在中國帕米爾高原的行動也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駐日使館參贊姚文棟,其駐日六年期間針對日本著有《清國兵要地理》而對中國了若指掌這一狀況,他汲汲然“考求日本地理”,終著成《日本地理兵要》一書。該書全面介紹了日本的地理要塞,軍事設施,使之成為“中文日本地理最早之本”, 1882年由同文館刊印成書。

這些地理學專著多帶有地理考辨的痕跡,語多鑿實,客觀科學,不僅反映出中國傳統輿地之學的諸多特征,而且實為中國近代地理學著作的先聲之作,為國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和周邊地理環境提供了詳實的材料。

2引進西方地理測繪技術為我所用

與中國傳統的輿圖測繪方法相比,西方的經緯法更為科學、精確。雖然早在康熙時期,清政府已經在制作輿圖時使用西方的測繪法,但卻并未普及開來,導致到了光緒年間,許多清代地理學者對此尚不了解。而在此時,駐外使節在參與邊界談判的同時,逐漸認識到中國傳統繪圖法的局限和西方近代繪圖法的先進。如薛福成就探討了中國測繪之學不如西方的原因,認為“其故有三”,即“測繪之業,無如西人之專”、“測繪之器,無如西人之精”、“測繪之法,無如西人之詳”,并感到中國地理學的不足:“近六十年中,西人譯述其書(波斯文《元史》),今乃得假途西文,裨我掌故,始知《朔方備乘》等書,都非可信。……中土于輿地一門,長于考古而短于知今,詳于中原而略于邊外,繪圖測地狃于開方計里之說,斫圓為方,萬里之遙便不能合。”許景澄則經過實例對比,分析了西人地圖和測繪方法優越的原因。如關于山脈之測繪,他談到“中法繪山為旁視形,能狀高下,而不能得廣狹,而西法繪山為平視形,其占地體積暨干支巔麓縱橫分合,無不晰具”。在考證俄國人所稱的“色勒庫爾山”時,他也發出了“非用西法測繪,安能脈絡明晰如是乎”的感慨。他還指出實地考察對于地圖測繪的重要性,“近時西人之精測量,游帕地者歲不絕跡,所撰圖多得自親歷,愈后愈確”,“西人游歷不憚深阻,其所測繪皆由身履,雖曰鑿空,足裨考訂”。對于這兩點,跟隨薛福成出使英法的隨員錢恂也有所認識。他在其所撰《帕米爾分界私議》一書中認為如果想了解詳細情形,“證異同,訂訛舛,則非身履其地者不能,亦非通西國測繪精法者不能也。”可見,經過對西方近代地理學的考察,駐外使節認識到先進的測繪之法和親身的實地考察對于地理分界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一些使館的專業人員開始嘗試學習西方的測繪技術,并將之為我所用。隨劉瑞芬出使英國的使館隨員鄒代鈞不僅首次根據以地定尺原則,以法國一米為三尺來制定中國之尺,而且將中西測繪方法結合起來,獨創出系統的測繪理論。據說一日鄒氏閉戶究心地學,“潛推度里相差之所以而憬然有悟,謂:‘以尺量地,尺有差地亦隨之而差。以地定尺,地有準,尺亦隨之而準。以地定尺,是謂邁特(metre),邁特者,法蘭西之尺度名也。一邁特為四千萬分地周子午圈之一,以吾華一尺與邁特比,為一萬二千九百六十萬分與四千萬分之比,華之一尺,適等于百萬分邁特之三十萬又八千六百四十二。’遂以此率制中國輿地尺,而圖繪乃有準繩。”鄒代鈞的測繪理論,是在其隨使歐洲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形成,其內容主要集中在《上會典館書》和《湖北測繪地圖章程》二文中。具體來說,其測繪理論主要包括測量和繪圖兩部分:在測量方面,他主張通過測天度以定州縣之部位;測地面以定州縣所轄之各地;在繪圖方面,他認為繪制地圖,首明分率(即確定比例尺),再布經緯。他的這套理論對于晚清《大清會典輿圖》的繪制起到重大作用,而依據其法所測繪的《湖北輿圖》、《湖南輿圖》在當時各省地圖中,均屬上乘,時人稱之“實能薈萃中西之法,言之鑿鑿”。

3豐富中國近代地理學思想

通過實地考察,薛福成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看法。一是在西行途中觀察到氣候于人文的關系,“大抵地球溫帶為人物精華所萃;寒帶之北極,則人物不能生;熱帶之下,人物雖繁而不能精。而溫帶近寒帶之地,往往有鐘毓神靈、首出庶物者,則以精氣凝斂之故也”。這很明顯是一種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二是注意到地球物產枯竭的問題:“余聞西土之精礦學者稱,地中之金、玉、銀、銅、鉛、鐵、錫、煤等物,多系太古以來所含孕,非若五草木之隨取隨產也。余于是知宇宙間開辟日久,人民日多,攻取日繁,千萬年后必有銷竭之時。”他以中國的木材、玉、金、鶴等動植物礦產古多今少為例來說明:“若寶物之稀,蓋因中國開辟最早,取之愈盡,用之愈竭。雖西洋礦師謂中國寶藏甚富,然其上層,古法所能取者,殆已罄竭無余。若用機器開挖之力,則中國未泄之寶氣,猶多于外洋。蓋因千余年來,礦政不修,轉得藏富于地之道。邇來覬覦者多,勢難久悶,是礦物必將陸續興辦。再到四五千年后,當有告罄之勢,而外洋則必已先罄,彼時物產精華,中外并耗,又將如何?此余所以不能不為地球抱杞人之憂也。”實際上,薛福成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這里所涉及到資源危機的問題,在1864年美國地理學家喬治?馬什(G.P. Marsh)所著的《人與自然》一書中曾經涉及過,但其所指乃整個自然環境,而非僅僅指礦產,且在當時未能引起他人注意。俄國地理學家沃耶科夫(A.I. Voeikof)于1901年也曾發出警告: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變化,會導致想象中的氣候變更。而直到1905年,美國地質學家謝勒(N.S. Shaler)又回到人類對于地球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破壞作用這一論題上來,但真正引起學界和社會的重視則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情了。因此,我們可以說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或探討中,薛福成應在世界地理學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4組織近代地理學研究,成立學術團體

1889年,鄒代鈞從歐洲回國時,帶回了在歐洲搜集的600多幅西文地圖和地理圖冊書籍以及各種制圖儀器。甲午戰后,鑒于西方各國之強盛得益于地理研求,他在好友的幫助之下,在1896年于武漢創立譯印西文地圖公會,集資招同人編譯出版地圖,“天下有志輿地學者,均可入社共相切磋”。此公會不僅是一個商業性出版機構,還兼帶有學術研究團體的性質,后相繼改稱為輿地學社和輿地學會,更增加了其學術之氛圍。這與鄒代鈞在英國考察其地理學會有較大關系,“英國兵部、海部之輿圖學會,開辦至今二百余年,未嘗或輟。是知彼時之雄長于五洲,于地理固研求有素焉”,因此在中國講求地理,辦地理研究學會也成了鄒代鈞的理想。到1908年,此會共出版了13中178本地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地理學術團體。

5結論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最可悲的莫過于在復雜險惡的國際環境中喪失對世界的判斷能力,而在當時的國內,絕大多數中國人依然秉持著傳統的華夏地理中心觀的偏見和狹隘,使他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陷入種種錯覺之中。據王爾敏先生統計,清朝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四十年間,中國所撰寫的域外地理圖書共20種,1861年到1900年的四十年間,國人所撰著的外國國情輿地圖書共61人,著作151種,經筆者初步認證,其中包括了53位外交使節和118種著作,分別占到總數的87%和78%,可見外交使節對于晚清國人世界觀念和地理觀念的影響程度之深。他們的親身見聞隨著日記和專著不斷的出版而廣泛流傳,真正擴大了中國知識階層的眼界,也促進了中國傳統地理觀念的改變。他們通過確立系統并符合實際的世界地理觀,清晰地認識到了世界,認識了自我,并由此激發和產生出諸如薛福成對地理環境決定論和地球資源枯竭問題的探討。歸國以后,他們依然對中國的地理學事業熱心不已,通過在西方國家所得經驗,創辦地理學研究機構和團體,使中國的地理學不再是歷史學的附庸,而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并且逐漸擺脫了古代以沿革地理學為主體的體系,開始走向近代科學地理學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5.

[2]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M].岳麓書社,1985.

[3] 黃萬機.黎庶昌評傳[M].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224-233.

[4] 錢恂.帕米爾分界私議[A].清朝藩屬輿地叢書(三)[C].臺灣國風出版社,1967.

[5] 許景澄.帕米爾圖說[A].清朝藩屬輿地叢書(三)[C].臺灣國風出版社,1967:1547-1548.

[6] 賈建飛.清季駐外使節與西北史地研究――以許景澄為中心[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7] 張敏.略論姚文棟邊防思想及實踐[J].史林,1999(2).

[8] 許景澄.西北邊界地名譯漢考證[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39.

[9] 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M].岳麓書社,1985.

第12篇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079-01

徐靜蕾與許鞍華同為國內著名女性導演。兩位導演除了性別之外還有著一個十分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她們的作品中都折射出了其女性意識的表達。

“女性意識是指從女性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以女性的眼光來體察生活中的一切。當這種女性意識深入到電影里,以女性的眼光看女性的婚姻、戀愛、家庭等生活現象,便無疑不僅使中國的女性電影開拓了表現的視野,同時也有助于塑造更加完整的女性形象。”[1]許鞍華導演的《女人四十》與徐靜蕾導演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下簡稱《來信》)是標準的女性電影,兩位導演對女性意識的表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也在這兩部影片中展現的十分充分。

一、藝術風格的異同

(一)平淡的節奏,含蓄的表達以及對女性個體命運的關注是她們的共同點

許鞍華的《女人四十》作為其代表作之一,用安靜的鏡頭語言細致的記載了一個普通女性的生活故事。為了家庭和生活奔波的阿娥和老公孩子以及公公婆婆一起,住在一所擁擠的兩層小房里。婆婆去世,公公老年癡呆,工作又遭遇變故,一系列的打擊連貫發生,阿娥靠著自己的善良和堅持克服了重重的困難,最終和家人一起回歸了和諧的平靜生活。電影真誠的刻畫出了女性在生活中始終存在的無奈和掙扎。舒緩的節奏和對情感的含蓄表達給了觀眾一個自己去發現和領悟的機會。

根據茨威格同名小說改編的《來信》以女主人公的視角回憶了她終其一生對一個男人的愛的故事。整部電影以一封信貫穿始終,信的內容和節奏,就是電影的敘事順序和節奏。正如影片中女主人公自比的白玫瑰“淡淡的氣息”,電影通篇都彌漫著這股“淡淡的氣息”。這種氣息,將觀眾引入了這個女人隱秘而長久的愛情之中,并為之動容。

電影《女人四十》和《來信》都講述了關于女性命運的故事,展現出了傳統背景下,不同于傳統印象中的女性堅強、獨立的一面。同時也體現出了許鞍華和徐靜蕾作為女性導演,對于女性命運的關注及理解。

(二)敘事手法的不同展現出了她們對電影表達的理念的不同

《女人四十》中,許鞍華沒有刻意的去安排一個有趣的故事,反而只用平凡的情節組合成了一個隨時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普通故事。她以獨特的的女性視角,憑借著細膩、瑣碎的鏡頭語言展現出了具有著獨立個性,甚至比男性角色更具有領導力和更為堅強的女性形象。對于她來說,重要的是情緒和視點的表達。

《來信》是一部把電影的商業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作品,這和徐靜蕾堅信“好看的電影首先要會講故事”密不可分。從童年時期的情愫暗生到青年時期的瘋狂愛戀,再到中年之后的期待和解脫,《來信》講述了一個迷人又特別的愛情故事,很好的滿足了其商業吸引力,而她也通過這個故事,顛覆了傳統的男女愛情模式,女性個體變成了自己愛情的主導者,這場愛情里的男人是模糊的,邊緣化的,病態的,女人自己才是堅強、勇敢的,敢于與命運抗爭為自己創造幸福的。

二、創作心理的異同

(一)共有的女性主義思想傾向使她們創造出了顛覆以往的女性形象

《女人四十》中的阿娥是一位干練又具無私奉獻的精神的傳統女性,她同時也顯示出了強于男性的領導能力和抗打擊能力。如,影片中阿娥的婆婆去世了,本應是由她的老公來主持后事的場景里,是阿娥在操持著大大小小的事情;阿娥的公公誤食香皂后,她的老公也躲到一邊不知所措,阿娥又成了那個最終站出來解決問題的家庭主心骨。從這些內容不難看出,許鞍華的內心是有著男女平等,女性甚至能比男性做的更好的思想存在的,而這正是女性主義思想傾向的體現。

徐靜蕾在《來信》中刻畫出的女性則更為顛覆傳統,女主人公沒有家庭的束縛,甚至反對家庭的束縛,她自己掌握自己的愛情和命運,從一個“他者”轉變為了主體。這種獨立和勇敢也正是我們能從徐靜蕾本人身上所探查到的。同時,她在《來信》中所刻畫出的男性病態、模糊的形象也同樣體現出了她的女性主義傾向。

(二)不同的人生經歷給予了她們不同的創作心理定勢及動機

“創作心理定勢是創作主體個人的人生經驗,藝術積累,知識素養,生活經歷等各方面長期儲備的結果,并由創作者的提升概括,抽象內化而凝固為一種較為穩定的創作模式。”[2]就許鞍華和徐靜蕾的人生經歷來說,許鞍華已經擁有了很長時間導演經驗的歷練,在她的文化背景里混合了中西方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后來的她作品更為冷靜而淡然, 動機以對人物命運的關注為主。徐靜蕾作為70后新晉導演,她的作品在平靜之下依然顯示出了一絲掩蓋不住的濃墨重彩和激情洋溢,她的所要表達的是成長與愛情。

參考文獻:

[1]魏紅霞.80年代中國女性電影中的女性意識[M].浙江大學學報2012(03).

[2]冉璐璐.淺析導演許鞍華的創作心理定勢[M].

優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