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5: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認為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讓小學生在課堂中獲得語文知識和法律知識,不實為一個“雙贏”的好辦法,因為語文教學擔負著人文教育的功能,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不但能在鞏固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開拓小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深度,又能體現法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緊密性,使小學生能從多種角度和方面了解法律對我們實際生活的影響和作用。
我在語文教學實踐當中發現,把法制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去,合理、科學地對既有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進行“深挖”,是一個基于現有法制教育資源的非常現實、可操作性強的法制教育實效途徑。運用現代法制視角深刻剖析審視小學語文課文,以藝術的眼光、深入淺出的對小學語文課文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規知識加以“賞析”,既加深了小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又能把法制神圣的光輝照耀在課堂中,照亮小學生那顆法制的心靈。
一、 巧妙利用既有小學語文課文向學生傳授法律法規知識。
語文課文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引用課文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就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方法。例如人教課標版實驗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選錄的《去年的樹》便是一個很好的涉及環保法律知識的例子。課文通過擬人的對話方法,把小鳥和樹的那種和諧相處,依依不舍的感情通過字里行間表現出來,通過“木材加工廠”無情的砍伐樹木,破壞生態自然平衡語句,向小學生表達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自然環保主題,引導小學生理解鳥和女孩的對話當中所表達出的深刻內涵,即森林的法律保護知識,引深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使小學生們從小明白自己身邊的樹木是不能隨便濫砍濫伐的,破壞森林植被是要受到法律的嚴懲的。結合課文中小鳥對著燈火唱歌,更進一步加深了小學生對該法律法規的認識和樹木消逝的惋惜,從而加深對森林樹木法律保護的意識。
但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中對這樣的題材的課文并不多見,所以,就必須要對現有課文深入挖掘、刻意引領,就可以隨時抓住語文課文中的點滴細節向學生灌輸法律意識,在課文《檢閱》中,講述的是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游行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大家的一致喝彩。在這堂課中,孩子們在討論是否讓博萊克參加檢閱時有一個矛盾沖突的場面:是讓他參加檢閱,還是把他隱藏起來呢?最后還是關心、愛護殘疾人的想法占了上風,這種決定還得到了孩子們的一致認可。在課文這個關鍵點上切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護法》的相關知識,讓小學生們明白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這些人和我們正常人一樣應該享有同等的正常人所應享有權利。不能因為他們是殘疾人,就另眼相看,讓孩子們通過課文認識到波蘭這些孩子們高尚品質的同時,懂得關心、愛護殘疾人是我國國家法律的一部分,任何人都應該懂法,用法來約束自己對待殘疾人的行為。從而達到對小學生傳授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的目的。
二、 深挖課程資源,讓“法制”融入于“語文”
不僅要把語文教材的課文幫助學生樹立和增強法制觀念,還要拓展視野,用課本以外的“法制”融入學生的“語文”學習。要善于從生活和法律文書中挖掘課程資源,找出對學生學習語文大有裨益的“營養液”來。
1.搜集時事焦點熱點。當今傳媒發達,電視、廣播,互聯網、手機等通訊器材極大的擴寬了小學生對于時事信息的獲取通道,使得他們能熟知身邊所發生的熱點事件,但對于該事件的引深理解和正確的認識,就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加以正面的引導和講解。
2.利用法律條文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品味事理說明文的特點。說明文是小學生文體學習的一項內容,說明文的教學、尤其是事理性說明文的教學則很枯燥、乏味。其實,法律條文可以成為我們教學事理說明文的最佳幫手的,首先要從小學生最易接觸到的條文,例如《村規民》、《街道居委會管理條例》等,可以從中體會其法律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條理性、簡明性以及法律條文特有的嚴肅性、嚴密性。
三、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創建濃厚的法制環境
小學語文新課標再三強調合作、探究,多次談到關注學習的過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欣賞文章生動的情節,感悟文章豐富的內涵,把握作者獨特的個人感受,理解運用精美的語言文字,掌握文章的框架結構,讓學生“發動引擎”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重構自己頭腦中的“第二文本”,提速小語課堂效率。
一、注重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好的新課導入,能迅速安定學生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一節課的成功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導語,力求一鳴驚人,切不可信口開河,草率從事。
如:在蘇教版小語課文《大江保衛戰》的導入:誰來告訴老師,你今年幾歲?就在你們出生前兩三年的1998年夏天,我國長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一首歌曲《為了誰》也隨之唱遍了祖國大江南北,也就是課前讓大家搜集歌詞并學唱的歌曲,請欣賞——(出示大江保衛戰部分畫面,播放VCD:歌曲《為了誰》)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這首歌曾讓多少人留下了感動的淚水,[課件]歌中唱道:“你是誰?為了誰?”你們聽懂了嗎?
好的開頭便成功了一半。美國學者斯迪帕克(Stipek)認為,要最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就要讓學生對所學科目從一開始就有興趣。
二、引導開放性思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第一要讓學生明確課堂中學習目標和最終實現目標的方式。即知道學習什么和怎樣學習,學會什么。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概意思,掌握字、詞的讀音,寫法,通順流暢的朗讀課文等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第二,教材只是一個例子,要用這個例子引導學生開放性思維。
如:在教學《畫蛇添足》時,讓學生在讀中換一種思維點評“添足”人。有的學生說“‘添足’人審題不嚴,要是這樣去應戰,準會失‘街亭’,去談判,會賠銀子。”有的說他有可取處:1.他畫得那么快,那么好,說明他藝術水平還是上等的。2.他敢于創新,小孩子加個翅膀稱為天使,蛇加上足可以想象為龍吧!說不準龍就是這個添足人的創意。還有的說,添足人可以變通:畫好蛇就喝酒,喝了酒,再創新,兩不誤啊!有學生就反駁說,添足人沒立即去喝酒,更說明他不為名利左右,一門心思只有他的藝術——他已陶醉了。
動機理論認為,兒童早期許多孩子好奇心強烈,是訓練求異思維的好時機。杜威說,教師是通往天國的“引路人”,而教師不是“天國”!因而教師在引導學生讀通的過程中主要在于“捅破窗戶紙”——點撥引導開放性思維。
三、品讀感悟文本,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我們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認真品讀課文,學生要在聽課中與教師爭辯,在小組活動中與同學探討,在困惑中反思,在反復朗讀中感悟,通過品讀感悟,在矛盾沖突中深化、內化、升華。
如:蘇教版小語《姥姥的剪紙》片斷朗讀的點撥:一次點撥:師配樂朗誦引讀:“那頭定定站著的老牛就是我的姥姥啊,而那歡蹦著遠去的小兔子就是如今已經長大的我啊,這不正是當年在村口離別時,那依依不舍的場面嗎?”二次點撥: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讀法,教師應報以微笑鼓勵。評點詞如“你把最美好的思念讀出來了……”“你把祝福、期待都融進了這幅剪紙里……”“你把姥姥的剪紙寄到我的心頭,我的夢里了!……”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要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的品味訓練。品詞品句的主體是學生,要相信學生,教師不要包辦代替。教師反復引領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細細品味,多元個性化的解讀,品讀出語言的深度,體驗到語言的溫度。我想這就是語文課堂的獨特魅力與風采。
四、注重分層練習,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語文課堂中的“練”是關鍵。教師要從教與學活動的實際出發,從朗讀、書寫、點評、口語交際、片段描寫等有梯度、有層次地設計訓練題目,首先讀寫訓練,然后是感悟理解、口語交際,再次是綜合練習和片段描寫,分層練習能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創造能力。
學習能力是當今辦學的突破口,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部件。探究之于素質教育,就像給龍點睛。如小語課文《麋鹿》的練筆設計:
1.讀了全文,誰來聯系課文說說你最強烈的感受。(如惋惜、憤恨、悲傷、感動、欣慰、高興……)你能寫一段話——“麋鹿的新生活”嗎?下面的詞供選擇用:“土地廣闊、氣候溫和、林茂草豐、蹦跳、站立、跋涉、潛游、覓食、回歸故土、回歸自然、繁衍后代、茁壯成長”(音樂中學生練筆交流)
2.選擇本課的說明方法。師:說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講故事、畫圖表、引用等,你能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例子作說明嗎?
一、 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的練習設計
學法要點:①人物;②事件;③從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問題策略:①文中寫了哪些人?以誰為主? ②文中寫了有關他的什么事?③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從哪些地方體現出來?
例談——課文《海倫·凱勒》節選,五年級(下)第9課
在沙利文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海倫學會了拼寫自己的名字,學會了拼寫“泥土”“種子”等許多單詞。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她拼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她是這樣地如饑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師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來。就這樣,海倫學會了閱讀、書寫和算術,學會了用手指“說話”。
認真讀一讀文中的這個語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練習。
關于對海倫的思考練習。
① 你覺得海倫是一個 的孩子。從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出來?用“ ”畫出來,并用“”標出她動作表現的詞語。抓住這些詞語,你會用 的感情來朗讀。練練看!
② “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運用了 的修辭方法。從“干燥的海綿”你體會到:A. ;B. 。“甘霖”指 ,你又體會到:A. ;B. 。“不分晝夜”一詞說明:A. ;B. 。
關于對沙利文的思考練習。
用“ ”畫出描寫沙利文的有關語句,讀讀,從中你體會出沙利文是一位 的老師。并用“”標出她動作表現的詞語。抓住這些詞語,你會用 的感情來朗讀。練練看!
關于讀后的感想、啟發,寫一寫吧!
讀了這段話,對你有啟發嗎?
A. ;
B. 。
二、 以記事為主的記敘文的練習設計
學法要點:①敘事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尤其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②找重點詞、句,體會其含義,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表現(指人物的動作、外貌、神態、語言、心理方面);③思考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義。
問題策略:①文中記敘了什么事?(把握好敘事的六要素。)②文中有哪些人物?各有哪些表現?你從中體會出什么?③記敘的事有什么意義?(尤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理解體會。)
例談——課文《黃鶴樓送別》節選,五年級(上)第25課
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流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讀讀這段課文,完成下面的練習。
① 這段課文寫了一個 的場景。請用“ ”畫出描寫李白的語句,從這里你感受到 ;再用“■” 畫出描寫孟浩然的語句,從這里你又感受到 。請帶著你的這種體會讀讀,進一步感受感受,并想想,我應抓住 等詞語誦讀好。
② 情景再現。請在感受文中兩位人物的動作、語言的基礎上,用你的感悟和理解,進行同桌演示。
③ 再讀讀課文中的景色描寫,你覺得這樣的景色描寫的作用是: 。這又使我們想起四年級的《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中的環境描寫:“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文中的這處環境描寫,讓你體會到:A. ;B. 。
三、 以寫景狀物為主的記敘文的練習設計
學法要點:①觀察的事物及特點;②觀察的方法(一般指看、聽、聞、摸、品等)及聯想;③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特點寫具體的;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問題策略:①課文記敘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②課文是怎樣把景(物)特點寫具體的?③課文運用了怎樣的觀察方法?展開了哪些想象或聯想?④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例談——課文《早》節選,五年級(下)第4課
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那清香純凈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蘭花香。細想又都不像,因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開過,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開。是什么香呢?據說“三味”是把書比作五谷、蔬菜、點心的,也許這就是書香。
邁進后園,臘梅開得正盛,幾乎滿樹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花瓣潤澤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點冰清玉潔的韻致。梅飄香而送暖,梅花開的時候,正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開得最早。
認真讀一讀文中描寫臘梅花的兩個語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練習。
A. 三味書屋后園里的臘梅花,作者吳伯簫寫了它品性的四個特點:
①是清香,作者展開了想象和聯想,請你用 “ ”畫出作者具體描寫的語句,并且找出其中描寫“清香”特點的一個詞: 。
②是 ,從“ ”這句里的 、 、 三個字詞體會出來。
③是色美,文中“ ”句就是具體的描寫,并且把臘梅花比作 和 ,讓我們體會得更加生動形象。
④是 ,用“ ” 畫出作者敘述這一特點的語句。
B. 聯系上下文思考,作者這樣認真具體地描寫三味書屋里臘梅花的品性,他的用意是 。由此你還想到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作“四君子”的四種花卉是梅、 、 、 ,用來贊美人的品質。
這是從特點到字詞句的思路,也可選擇與上述相反的思路設計,即從字詞句到特點的思路。
四、 說明文的練習設計
學法要點:①事物或事理的要點,掌握有關的科學知識或了解某個事物;②文章的條理,看看作者是如何觀察事物和如何進行分析、綜合的;③語言的確切,把認識事物或事理跟學習語言文字結合起來。
問題策略:①課文說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②課文說明了事物或事理的哪些方面?(或特征、要點)③課文是怎樣說明的?(說明的順序、方法以及體會說明過程中語言的特點。)
例談——課文《神奇的克隆》,五年級(下)第8 課
克隆也叫 ,就是指 。課文主要是從 , , ,
, 等方面來介紹的。在介紹植物克隆的時候,運用了 的說明方法,介紹說明 的時候也是用的這種方法。
“人們利用克隆技術能夠 ;能夠‘制造’出 等人體‘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 ‘裝配’”,這里的“制造”意思是 ,“配件”的引號表示 意思,“裝配”是指 意思。這句話告訴我們 。
也可以這樣設計。
請你說說這句話里運用“制造”“配件”“裝配”詞語進行表達的好處: 。
五、 議論文的練習設計
學法要點:①要弄清論點和論據,即弄清作者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和作者是用哪些材料來論述這個道理的;②要弄清論述的過程,即弄清段與段、層與層、句與句之間的關系,至于論證的方法,一般不要求小學生去掌握;③要弄清一些修辭方式(如比喻、設問、反問、排比等)的特點及作用;④要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問題策略:①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觀點)?②課文運用了哪些材料來論述這個道理(觀點)?③課文分幾段寫的?每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有時還要考慮有關段還分幾層意思來講。)④文中一些重要句子有什么特點及作用?(一般指修辭句。)⑤聯系實際,反思理解。
例談——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五年級(上)第22 課
A. 課文運用了三個事例:① ,② ,③ 。 想告訴我們一個 的道理。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
B. 滴水能穿石。滴水,它與雨水相比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 ;二是 。文中的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他們與“滴水”多么相似。你看,李時珍因為 ,終能編成《本草綱目》;再看,愛迪生由于 ,終有一千多項發明專利;再看齊白石,本著 地創作實踐,終使他的技藝 。課文第三小節運用這樣三個事例,就是要告訴我們: 。
C. 用“”試著給第三小節劃分層次,并寫出每一層的意思。
D. 文中的:①“不教一日閑過。”它的意思是 。②“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指 。③“‘滴穿’一塊塊‘頑石’”中 “滴穿”的意思是 ,“頑石”的意思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
。